0%

Master

Po-po-and-master-shifu-33021162-400-380.png

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所谓的大牛,就是那些有能力构建自己的世界的人——他们通过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再配合行动,从而构建自己的世界。

真正的高手,会从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理性视角来思考分析,会从自身找原因及解决方案。

高手做事应该过滤短期信息,专注长期表现。

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经验:保持局外人的思维与态度

管理顾问公司X-Tank创始人伊藤嘉明,曾在可口可乐、戴尔和索尼娱乐工作过,还是前海尔集团亚洲区总裁。在他的理念里,每三年就要换一家公司工作,而且任职期间一定要取得奇迹般的成绩,比如他曾让戴尔的一个连续亏损两年的部门在3个月内扭亏为盈;在索尼娱乐工作时,他主导卖出了230万张迈克尔·杰克逊的DVD《This is it》,打破日本纪录。接受《经理人》月刊采访时,伊藤嘉明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保持局外人的思维与态度是关键”。

迈克尔·杰克逊的《This is it》DVD上市前,索尼娱乐的业务主管根据经验,保守预测销量可能只有30万张。伊藤嘉明却定出了200万的目标,因为他的目标是让公司重新崛起,既然“局内人”的方法挽回不了颓势,他就得用局外人的思维找出新方法。他召集员工,一起想想除了过往渠道,还有哪里可以卖DVD,第一天所有人提出17个点子,“听起来再蠢的想法都没有被否定,才能让所有人畅所欲言”,最终伊藤嘉明得到上千个想法,一一梳理后,他决定和运动零售商店、便利商店、邮局合作,最终销量超过了预期数量的7倍。

在索尼娱乐这次经历,让伊藤嘉明笃信,既然旧有的方法挽回不了颓势,那再继续遵循过往的经验,也只是让企业慢慢地消失而已,“既然退无可退,那何不勇闯新路?”伊藤说,局外人要想打破局内人的思考逻辑其实很困难,但只要能够让人从现有的数据、成本或经验中抽离出来,从宏观的角度去想想,“现在全球的趋势是什么?”“我们可以跟他人产生什么关系?”的思路逻辑下手,就有机会想出新办法。他说:“我们一直在避免涉险,因此选择不做某些事情,但不做的风险,反而更大。把原本就很好的事情做好,什么难的;但如果能将成果为零的事情变成一,那就是我的成就感。”

视频: 怎么样成为一个高手[罗辑思维]No.183

手机版播放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4OTY3NjU3Ng==.html

1.勤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古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小时候,教室后面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些口号是为了激励莘莘学子努力学习,要成为高手,不能活在口号里,得行动。

最近几年出了一本《异类》,里边出了一个理论,就叫“一万小时理论”,归根到底就是叫你花时间死磕,自虐,你就能成为一个高手。

2.刻意练习

勤奋没有错,但是不能盲目地勤奋。勤奋苦练不一定得到结果,你需要刻意练习。韩国的曲棍球和我国的乒乓球,完全不是国人所说的,关于文化、制度、素质的原因,应该是找到了一套比较好的训练方法。有了好的训练方法,进行刻意练习,就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刻意练习,不是盲目地练习,永远止步于练习基本功,是没有办法取得进步的。人类文明的本质,所有的知识体系,全部是架构出来的,把前人的经验封装在一个小的概念当中,后人可以拿来就用,不用临场重新思考,称之为“科技黑箱”。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前人已经搞明白的的东西,抽象成一个简洁的的东西,拿来就用。

通过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不断地练习,甚至于通过对方法的不断改进,刻意练习,才是文明进步的源泉。

3.套路一:前辈的经验

有些专业的知识,不能从教课书里学到。要获得相关行业的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教那些行业的老司机。前辈的经验,是最值钱的东西。

罗胖当年做电视采访记者的时候,采访对象一见电视镜头就磕磕巴巴,紧张得一句整话都说不出来。就算是对面写个大字报,采访对象照着念,也解决不了他的紧张问题。

当时,罗胖的前辈就教了他一个方法,采访对象说不出来一句整话,如果罗胖是明白这位采访对象要说出的意思,就帮采访对象做总结,帮他说。比方说,王先生,你是不是这个意思啊,你替他总结一下。他说对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好,那您把您的意思在说一遍,他马上就能接受而且能顺畅的说出来,不紧张了。

罗胖在当采访记者的时候,前辈教了很多经验,积累了大量的套路。怎么邀约采访,怎么做预采访,事后怎么剪辑,处理一大堆矛盾等等。因为前辈在这个行业,肯定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套路,通过学习这些套路,就能更好地在发生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减少了试错的成本,从而提高了效益。

4.套路二:概念和拆解

人类的文化,是通过概念堆出来的。比方说,在物理学上,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发现了熵;在经济学上,最重要的慨念可能就是发现了交易成本。

在经济学上,交易成本的背后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和内涵。熵这一个字,只要你了解它清晰的内涵和外延,就能把全部的知识体系了解清楚。所以,一个人在积累自己的知识的路上,学会这些概念,把它打磨清楚,就叫学套路。

真正的练习,不是盲目地练习,那叫傻练。真正的练习,是把大的那个知识体系拆碎,成为一个一个小模块,成为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罐头,然后分头去练,此之为拆解。

比方说,在音乐领域,要成为一个吉他演奏家,就要回到最细碎也很枯燥的指法训练;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那你一生可能要不断回到最具体的指法训练,如哈农指法训练;要成为小提琴家,一个曲子要拆成非常细碎的片段,一点一点的去练。再比方说,橄榄球的训练,只有百分之一的训练量是在实战比赛,平时的速度训练,特定的队形训练,某个特定球员,身上某个特定肌肉群的训练,全是拆开的。

拆解的思路可以应用到各个行业。律师最主要的基本训练是看大量的案例;围棋手大量的基础训练,不是在网上跟人下围棋,而是背一个一个的定式,打一张一张的棋谱。顶级高手的成才之路,就是学别人成型的套路,把整座大厦拆成一个一个的砖头去训练,这样的训练精度更高。当然光有套路也不行,最关键还有一条,就是重复,反复的重复。做正对性重复练习,这就是练习的本质。

5.脱离舒适区和持续做自己不会做的事

很多人爱下象棋,但是下一辈子象棋也是臭棋篓子,因为他永远图的是哪个舒服,而不是刻意练习,打游戏也是一样,如果你的境界只是图个爽,那这不是你在玩游戏,这是游戏在玩你。学习的本质,就是脱离舒适区。

真正在游戏界能够混出名堂的人,都是永远要去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比方说,一个地图,他要把那个里面所有的细节给抠清楚;游戏公司对一些隐藏的数值是保密的,有些人反复写论文,做大量的测试,偏要把算法给拆解出来。这些人通过专门的刻意学习,从而成为游戏高手。

美国高尔夫球界有一个明星,叫泰格伍兹,就是著名的老虎,这个人是生活不检点,但是他在球场上那是神一般的存在。据说很多专业的高尔夫球运动员最佩服他的就是他在挥杆的半途当中,如果球场上出现意外情况,比如说有人乱跑,有人乱喊他觉得这个动作已经打不好了,他能中途停下来,生生的停住,然后调整一下重新开始。

这对我们外行来说,觉得我也能停,这有什么啊?但是对专业运动员来说,这个动作意义极其重大,因为他们专业的把挥杆早就练成了肌肉记忆,是下意识的动作。虽然看起来是非常熟练,但是这个动作的本质上也是失控的,因为你的大脑对它已经不起作用了。万一球场上出现意外情况,事实上,这个球你就肯定打不好。但是,老虎伍兹就不一样,他永远不让自己进入舒适区,他平时训练经常找那些高难度的情形,变着法让自己挑战一些高难度。任何一个动作,他都不允许进入舒适区,进入失控的状态。

不断挑战非舒适区,持续做自己不会做的事。学习套路和刻意练习,再不断地做正对性的重复练习,你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手。

吴军关于成为跨界高手的清单

2017-07-27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单一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提供全面的认知了。人人都在谈“跨界”,可到底什么是“跨界”呢?

「得到」App请到跨界高手吴军为你创作了这份清单,供你参考。

  1. 跨界,是指一个人在自己专业外的领域,也能达到精深的水平。因此,一般的个人爱好和兴趣特长都不算跨界。

  2. 跨界本身是结果,不是目的。

  3. 对新领域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功利性,是跨界成功的两大要素。很少有为了跨界而跨界,最后还能获得成功的人。

  4. 过去学校中以“分科治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是为了解决单一的问题,而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却是复杂的世界。所以,需要通过跨界来突破思维定式。

  5. 跨界的前提条件是先把自己本来专业或者工作做好。跨界的必要性是打破思维的壁垒,实现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连接。想要实现这种连接,你就必须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知识阵地,也就是你原本的工作所在的知识领域。

  6. 跨界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看几本书,然后自己探索。只有这样你才能建立关于这个领域的知识架构,不然就会很容易会陷入理解和认知的偏差中。

  7. 在跨界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索你的潜在天赋。因为,如果跨界学习是建立在天赋的基础上,就会大大的缩短你的学习过程,最后也能取得更高的高度。同时,这一过程也能加深你对自我潜能的认知。

  8. 想要跨界成功,你就必须要学会向高人求助。一个在某一领域有精深水平的人,通过简单沟通就可以知道你在这一领域的水平现状,然后很容易对你接下来的学习方向进行指导。同时,他也能快速的发现你的学习误区,帮你修正偏误。

  9. 在进行跨界学习的时候,要有意进行思维切换的训练,找到两个知识领域的相通之处。这个方法反过来也成立,即在两个原本就相通的领域进行跨界学习,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乔布斯就是在技术和艺术两个领域进行跨界,因此拥有了独特的思维角度。

  10. 在跨界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基础学科的学习。虽然我们习惯把数学、物理、逻辑这样的学科称为“基础学科”,但正因为它们基础,所以它们在学术层级中拥有更高的势能。对基础学科的掌握越精深,越对你跨界学习有帮助。

  11. 跨界学习是一个在时间中逐步展开的过程,不能追求一蹴而就。

罗胖60秒:专业和业余的真正区别

2017-07-27 罗振宇 罗辑思维

  1. 「得到」App的订阅专栏,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这是我每天早上要第一个打开听的内容。

  2. 合作这么久,让我最震惊的是,吴军老师要投资、要讲学、要科研,这么忙,还能每天一篇更新内容,而且还篇篇精彩,怎么做到的呢?

我私下问吴军老师,他说:“那我干脆写篇文章回答你吧。”前两天这篇文章出来了,说的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

  1. 核心观点是一个,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不见得水平能比业余的能高出多少,关键是发挥稳定

就像一个高水平的大夫,不是说他能治好其他人治不好的病,而是在于他的治疗效果是稳定的,可以预期的。

专业人员背后的所有训练,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

前25%法则:如何成为高手

这条音频给你说说如何成为一名高手。

前不久,万维钢在“得到”订阅专栏《精英日课》里为我们解读了一本新书,叫做《巨人的工具:亿万富翁、偶像和世界级表演者的战术、习惯和日常》,这是一本名人访谈集,作者费里斯访问了大概一两百位名人,并把他们的经验整理成册。万维钢这次挑选了其中的一位写作高手。他是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他又写博客又画漫画又写书,特别的高产,而且自成体系。万维钢从他的经验里总结出了几条成为高手的秘诀,下面给你说说。

第一条,要发展一个系统,而不是在乎小目标的成败。

亚当斯当年一边工作,一边坚持业余画画和写作。虽然画画和写作对他整体的物质回报非常少,但他一直在坚持。因为他做这些事根本就不是为了完成一个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目标”是说,这件事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是具体而确定的。而“系统”则是说,这件事是连续变化的,可以是一项技能,也可以是一种关系,是不断发展的。亚当斯在写博客文章的时候就只关注能不能让这个系统不断发展。

那该如何发展系统呢?亚当斯做了两件事,第一是定期写,不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第二是,亚当斯把博客当作一个研发平台,他在上面做各种写作技术的测试。比如,他会写不同类型的话题,会换不同的语言风格,看哪一个更受读者欢迎。博客越写越多,亚当斯的写作系统就成长起来了。由于他在写作方面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系统,他完全知道文章应该怎样写。所以,他后来在《华尔街日报》上开了一个专栏,立马就大受欢迎。

第二条,判断一个灵感值不值,与其听大脑的,还不如听身体的。

为了保持高频率的更新,亚当斯就必须要有大量的想法和灵感。那亚当斯的灵感都是从哪来的呢?

首先,他把每天早上起床后的流程固定化,连吃的早餐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做,是为了先把昨天的一切问题都抛之脑后,把大脑清空。然后他再打开电脑、看新闻、读文章,寻找素材和灵感。对于判断哪些信息是值得作为素材的,亚当斯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方法。他说,你不应该听从大脑的判断,而应该听从身体的。比如,当你看到一条新消息时,是不是不由自主的笑了,有没有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说明这是个好素材。因为如果你的身体对这条信息做出强烈反应,那读者大概也会关心这个东西。

第三条,在两到三个领域里,达到前25%的水平。

亚当斯说,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高手,你大概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你把自己的某个技能练到全世界最好。这个非常困难,极少人能做到。第二个选择是,你可以练习两到三项技能,再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世界前25%的水平,这就相对容易一些。而如果你能把这两项甚至三项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就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比如亚当斯自己。他的画画技能,写笑话技能,以及对“办公室政治”的了解,可能都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都能达到前25%的水平。于是他把这三项技能结合起来,就创作了“呆伯特漫画”。这个系列漫画同时在65个国家,使用25种语言,超过两千家报纸转载,非常受欢迎。

所以亚当斯给年轻人的建议是,不管你真正喜欢的领域是什么,你都要首先在这个领域里练到前25%的水平,然后你再叠第二个,第三个领域。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该加什么领域,亚当斯建议练演讲,因为演讲是可以靠努力就完全掌握的。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个前25% 的程序员,你们公司有很多也是前 25%的程序员,但是你同时还是一个前25% 的演讲者。 那你自然就会成为其他程序员的领导。

最后,万维钢评论说:要发展一个系统是有条件的。不仅需要气度,比如不在乎节点式的职业规划,没有具体目标,不计回报,长时间地做某件事,同时,还需要一份正经的工作以及身边人的支持。他很庆幸这些条件他都具备。

以上就是万维钢从《巨人的工具》这本书中总结的写作秘诀,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万维钢“得到”订阅专栏《精英日课》(高手修炼手册1:系统,灵感和技能)

方法:高手是怎样学习的

IPCreator:Great mind thinks alike.

学以致用是很多人的学习目标。但是大多数人苦恼于自己经常忘记学过的知识,学习的效率不高。我们应该以什么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得到订阅专栏“精英日课”的主理人万维钢在专栏里回答了这个问题。

万维钢说,从学以致用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对“知识”大概有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把知识当成一种使用手册。你想象的全部知识都写在这本手册里,手册上面都是很明确的指导,比如,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遇到另一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学习这本手册一定要记性好,你记住了多少,才有可能用上多少。但是,如果你生活中遇到了手册上没有的内容,就算你记住了手册上的内容,也等于白学。

第二种态度,是根本不在乎一招一式的用法,而致力于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学习一个知识并不是为了有朝一日用到它,而是为了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万维钢拿家用电器来举例,很多家用电器都有一个“常见故障排除指南”,但高手不可能指望这些现成的答案,高手是理解了电器的工作方式,然后不管遇到什么毛病,他都能自己做出分析和判断,找到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万维钢说:“对于一门具体的技术,构建知识体系的最好办法是找本正规的教材,上一门正式的课程,就好像大学生那样。可是对于世界万事万物来说,很多情况下并没有什么完备的知识体系等着你去学,你必须自己慢慢摸索,慢慢建立一个观念,还得随时修正。”

就好像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经过自己的探索,逐渐形成对这个地方的认识。就算你探索了一段时间,还没有找到你想要去的地方,你的探索也是有用的。只要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可以随时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到那个时候,你就是真正的自由,你的大脑比什么路线图都好使。

总之,万维钢认为,好奇心是比“有用”更好的学习驱动力。“会用”是“理解”的副产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大量实践的结果;“理解”才是学习的目标。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