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What

要爬哪座山?——第一峰

对象(概念)+关系(连接)

底层逻辑:面向对象编程、专利权要布局、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生活文化宗教…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Why

若不能搞清楚,就容易南辕北辙。

如何利用群体心理学管理“乌合之众”

有时候身处人群之中会让人感到不安,甚至会发生踩踏这样的伤亡事故。但是,这些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BBC英伦网的一篇文章介绍了相关的心理学研究。

首先,我们都觉得人群是盲目的、松散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英国萨塞克斯大学人群管理社会心理学专家杜利(John Drury)说:“人群与个体一样具有心理独特性。”心理学家和灾难专家的研究表明,在突发事件中,往往会展现出人群的集体特征。了解了这个特征之后,我们才能确定人群在特定情况下是如何合作和适应的。比如,从2005年伦敦爆炸事件的幸存者访谈中,杜利和他的同事发现,人们在骚乱中其实是会互相帮助,彼此安慰的。杜利认为,重要的是不要瓦解这种人群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因为群体特征可以取代其他结盟方式,比如,把人群分成宗教或者种族群体,对管理是没有帮助的。

其次,管理人群的关键,是要了解特定人群的特殊规律。在朋克和金属乐的演出中,场地中央人多的地方,歌迷们经常会随着音乐“冲撞”周围的人群。他们的身体里有一个内在的逻辑,正是这个逻辑阻止了歌迷们互相踩踏。值得注意的是,歌迷们在狂舞和互相冲撞的时候,始终保持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人群安全管理者知道,那些狂舞的人群,有他们自己的规则。”但如果是没有经验的安全人员,他不理解现场的情况,会觉得这种行为很危险,并采取武力干预,就可能导致人群变得危险。

此外,文章说,很多时候,最好的管理方法往往是一开始没想到的。比如,英国纽卡斯尔的一所学校有个问题,每当下课铃响的时候,学生们都要从各个方向经过走廊走到楼下,造成过道拥堵不堪。学校打算扩大走廊,避免拥挤。但是,有一个智能空间团队提出了更简单的建议,取消下课铃,一旦教师有了几分钟的弹性时间,就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下课。很快,学校的走廊就变得通畅了。所以,识别出真正的问题所在,也对人群管理有帮助。

What

历史上哪两件事听起来不在同一个年代,实际上却同时发生的?(中文)

知乎的一个帖子。按赞最多的回答是:”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那一年,中国废除科举。”

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叫做”台风”(typhoon),其他海域生成的叫做”飓风”(hurricane)。
– 《台风还是飓风?

维基百科 说,覆盖所有人类知识需要1.04亿篇文章,目前该网站共有0.277亿篇文章(含所有语种)。估计到2040年代,所有人类知识就可以全部收入了。

咖啡的兴起与资本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资本主义兴起之前,体力劳动主要依靠酒精刺激体力的兴奋。但是当工作涉及机器和数字时,酒精就成为一个问题,而咖啡比酒精更安全,可以提高精神的兴奋。
– 《咖啡如何占领世界的黑暗历史

美国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中文)

国家发改委前司长的演讲,谈怎么看待制造业。

“去年美国服务业的比重是81%,但是美国经济全部总量里有一半是为制造业服务的。加上制造业本身,就超过了60%。所以说,美国其实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美国从来也没有放弃制造业,直到今天。”

一百多年前美国有一个物理学家叫做亨利·罗兰,做过一次演讲,他说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中国人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科学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的原理。

– 《美国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

1320年到1820年的五百年之间,英格兰没有建立任何新的大学。

原因是1320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向国王爱德华三世国王请愿,要求阻止在英国境内成立新大学,国王同意了他们的要求。这导致了两所大学比英国其他大学多出了500年的领先优势。

《古代大学》

一天的毫秒数

下面计算式的结果,就是一天的毫秒数。

这个式子的来历如下。

罗胖60秒:什么妨碍我们变聪明?

  1. 我在自己的旧笔记里看到一句话,说“怎么逼自己当个好人?就当每天都是末日。那怎么逼自己当个聪明人?就当每天都是初生”。

这句话说得真好,不过不知道是谁说的了,也许就是我自己随手写的。

  1. 回到这句话,为什么当每天都是末日,就能逼自己当个好人?因为很多坏人,都是想着现在干点坏事获得点利益,将来有机会再当个好人。

如果直接想象自己过的每一天都是世界末日,就没有这个想象空间了,人反而容易回归人性。

  1. 那为啥当每天都是初生的婴儿,就能是个聪明人呢?因为能不能做个聪明人,核心不是智力,而是能不能破除各种思维框架对自己的限制,那就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2. 昨天周五上新给你推荐的梁宁老师的《增长思维30讲》,其实能帮到你的就是这一点。她说得好,什么是增长?打破限制,即是增长啊。

罗胖60秒:什么是“顶级玩家”?

  1. 张潇雨老师有一个感慨,他说:在几乎任何领域里面,顶级玩家与优秀玩家水平之间水平的差距,其实比优秀玩家和普通玩家之间水平的差距还要大,而且大得多。

  2.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这是顶级玩家;一个大学的博导教授,这是优秀玩家;一个刚入学的本科生,这是普通玩家。一个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博导教授不难,但是博导教授要想获诺贝尔奖可就难比登天。

  3. 那为啥呢?普通玩家成长为优秀玩家,那是有固定的道路和套路的,前人的经验很有用的。但是成为顶级玩家,这下一段路就险得多,需要更多其他领域的、不确定的知识和禀赋。

  4. 所以,如果以后再有人问你,学一些用不着的东西有啥用?我们就可以告诉他,如果你只想成为优秀玩家,那确实没啥用,那些是为顶级玩家准备的,你自己看着办吧。

罗胖60秒:什么是“帝国”?

  1. 我们从小就听说过一个词,叫帝国主义。可是一直觉得这个词有点难以理解,欺负人就叫帝国主义吗?或者占的地盘大就叫帝国主义吗?这美国它也欺负人,它地盘也大,但是它没有皇帝啊,为什么也叫“美帝国主义”呢?

  2. 我们得到App里面,施展老师的《国际政治学课》,就把这个概念给说清楚了。他说,帝国表面上看起来,是比王国大。但是它们核心区别不是大小问题,而是凝聚力的来源不同。

  3. 王国,它通常是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民族的人,那很容易产生凝聚力。但是帝国不一样,里面会有很多不同种族的人,那凝聚力从哪儿来呢?答案是意识形态。

  4. 只要是帝国,就必须搞出来一套普世价值观,超越特定人群和特定领土来凝聚大规模的人。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帝国那可不是国家,帝国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共同体啊。

罗胖60秒:最可怕的罪恶是什么?

  1. 前eBay公司的首席数据官拉丁斯基是个大美女,也是个用大数据搞预测的专家。她的团队曾经成功地用大数据预测了古巴霍乱和非洲的埃博拉病毒。

  2. 前一阵,我听她的一个分享,其中有一个很惊悚的片段。她说,如果在某个国家的报纸上,公然出现了这样的内容,就是称某一部分人是“蟑螂”或者是“老鼠”,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很可能要爆发大屠杀。这是根据过去的数据分析出来的结论。

  3. 你看,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即使再激烈也通常不会爆发恶性事件。因为所有的利益都是可以谈判的。但是,如果不把对方看成是人,甚至用厌恶的语调把对方看成是某种动物,这就有可能是不死不休的斗争了。

  4. 所以你看,贪婪其实不是最可怕的罪恶。最可怕的罪恶,往往来源于觉得自己纯洁无瑕,而其他的人肮脏堕落。

罗胖60秒:服务业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1.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面,有一位餐馆老板,他贴出来一张外卖订单,这客人订的啥呢?小炒肉。但是备注里面赫然写着三个字:不吃辣。你想这不是难为死人嘛?

过一会,他又贴出来一张外卖订单,要的菜是水煮鸡。备注上写的是,能多放点猪肉吗?你看,又是一个无厘头的客户要求。

  1.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服务业的核心精神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从刚才两个例子你看得出来,客户需求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的东西。

他在下单的时候,也许真的是想吃小炒肉,但是他又真的是怕吃辣,你看,两个自相矛盾的愿望就这么提交出来了。

  1. 我们都是当过用户的人,都知道,我们真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吗?不一定。对,我们更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或者品牌,给我们一个需求。

  2. 所以,这个时代服务业的核心精神,也许不是满足客户需求,而是创造一个客户需求。

李想:学习的三个维度

车和家创始人李想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创办的汽车之家如今市值已经超过了130亿美元。他现在的公司车和家,也是中国现在很受关注的新兴造车公司之一。

在经纬chuang大会上,李想分享了自己是如何看待学习和成长的。他说,他会把学习分成三个维度,无论是遇到未知的挑战、判断上的焦虑和困难,还是协作上的问题,他和团队都会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和训练。

第一个维度,李想称之为“知识”。“知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我们走更多的路,学更多的技巧,然后有更多的经历。”

第二个维度是“智慧”。智慧决定的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以及每次面对重大问题、做重大决定时的态度、方法。通过在智慧这个维度上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需求,从而在做判断、做选择的时候,知道自己可以放弃什么,可以妥协什么,从而拿到自己最想要的。”

但是,智慧其实很缺失,“这个世界其实挺糟糕的,我认为90%以上的人,在智慧方面几乎为零。每当遇到重大的选择,以及需要做出重大判断的时候,他盯着的都是自己失去了什么,以及别人得到了什么。所以,各种各样糟糕的选择、重复的错误反复产生。”因此,李想格外看重对智慧的学习和训练。

第三个维度是信任,“信任是对自己身边人的探索和认知,就是怎么去了解他们。” 李想说,对信任的学习,最需要的是训练自己的耐心,让自己耐心地去倾听、去了解对方的需求。信任非常重要,因为“信任决定了我们到底能调用多少人,跟我们一起全力以赴去工作”。

总之,李想把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分成了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智慧和信任。每一个维度的学习,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

罗胖60秒:你拯救哪幅画?

  1. 据说,法国人的报纸上曾经出过一道题目考大家:如果卢浮宫不幸失火,这时只有你能从里面抢出一幅名画,那你抢哪幅呢?大部分人的答案都集中在《蒙娜丽莎》上。

  2. 但是,最后获奖的答案是,我抢离安全出口最近的那幅画。你看,大部分问题,题面就已经把答案暗示给我们了。能够跳出这个框架,找到最好的答案,其实很难。

  3. 不过,你可能会说,门口那幅画价值确实没有《蒙娜丽莎》大啊。不一定。如果卢浮宫的所有的画都烧了,只有门口这幅画被抢出来了。那从长时段来看,这幅画的价值不会比《蒙娜丽莎》差。

  4. 事实上,《蒙娜丽莎》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它多次失窃,然后又失而复得。所以,抢门口这幅画,其实是一个不错的答案。

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各种价值排序,我们当然可以选择维护它,当然也随时有机会自己创造一个。

“跳槽”本是青楼语

大家都知道,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语言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就拿“跳槽”来说吧,我们都知道是换工作的意思。但最近,公众号“世纪历史”发了一篇文章,说“跳槽”这个词,最早可是用在一类特殊职业上的,那就是妓女。

原来它的意思是说,妓女跟了嫖客一阵之后,又发现了更有钱的主,另攀高枝,就像马从一个槽换到了另外一个槽吃草,所以被形象地称为“跳槽”。后来这个词也被用到了嫖客身上,嫖客对妓女厌倦了,又另外找了一个,也叫“跳槽”。你看,这和咱们今天对这个词的用法差别很大吧。

再比如“衣冠禽兽”这个词。今天是用来骂人的,可在早先,人们可都想着当衣冠禽兽呢。这个词最早来自官场,古代官员衣服上都会绣一些动物,明朝就规定,文官绣禽,武官绘兽,级别不同,官服上的禽和兽也不同,这可是身份的象征。所以那时的衣冠禽兽是个好词。后来因为官场腐败,当官的声名狼藉,“衣冠禽兽”这个词就变成贬义了。

我们再说说“五毒俱全”这个词儿。关于五毒,我们有的说是“吃、喝、嫖、赌、抽”,有的说是“坑、蒙、拐、骗、偷”,还有的说是蛇蝎、壁虎等五种动物,总之都不是啥好东西。但其实,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五种药材:石胆、丹砂、雄黄、石、慈石。它们本身没什么毒,但加工合成以后,毒性就非常强,还能以毒攻毒,救人性命。跟咱们今天说的五毒,完全不是一回事。

还有一些词儿,也是被我们经常误用的。比如,很多人形容夏天热,都爱说“七月流火”这词儿。有个大学校长在新生欢迎仪式上还致辞:“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在网络上引起很大争议。其实,“七月流火”这个词出自《诗经》,字面上看,确实挺像是在形容夏天闷热的天气,但这里的七月指的是农历的七月,那个时候已经是公历的八九月份了,也就是夏末秋初。“流火”的“火”呢,指的是天上的一颗恒星,就是天蝎座里最亮的那颗,发的光跟火似的。所以,“七月流火”原来的意思是,夏末秋初的时候,这颗恒星就会滑向夜空的西边,这是天气转凉的征兆。跟形容天气炎热恰恰相反。

再比如,现在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皇帝自称是“朕”,于是很多人就觉得,“朕”这个词只有皇帝才能用。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在秦朝之前,它就是个简单的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那时候的统治者一般都自称“孤”啊、“寡人”啊之类的。但自打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统治者不像以往那么谦卑了,变得特备霸道。“朕”这个词也就跟普通人无缘了,成为皇帝专用术语。

所以你看,咱们用的很多词语,都是经过不断演化的,它现在的意思跟最初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改变世界的三种植物

植物的传播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比如说,辣椒就是从美洲传到中国的。最近公众号“北京阅读季”的一篇文章说,有三种植物的传播,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首先是烟草,烟草的发源地是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将这种褐色作物带回欧洲,然后吸烟很快在全世界流行起来。烟草之所以能被普遍接受,一方面是人们曾认为它有神奇的药效。16世纪的欧洲,几乎所有医生都把烟草当“神药”使用,用它来医治牙痛、肠寄生虫、口臭、破伤风甚至癌症。更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烟草可以治疗黑死病,当年英国伊顿公学每天早晨都会用鞭子逼着孩子们吸烟来躲避瘟疫。另一方面,吸烟具有独特的自娱自乐功能,深受贵族和老百姓喜欢。上流社会的人士为保持优雅风度吸鼻烟和雪茄,一般民众则热衷于抽烟斗和卷烟,劳累一天后能叼着烟卷和朋友们一起喝上两杯啤酒,无疑是莫大的享受。所以,不论反对吸烟的人怎么不厌其烦地指出烟草的危害,烟民们依然在悠然自得地吞云吐雾,所有的排斥情绪和法律手段似乎都不能阻挡全世界的吸烟风潮。吸烟这习惯一直风靡到今天,而且烟草制造业已经发展成全球一个巨大的产业,还成为许多国家主要的税收来源。

第二个是甘蔗,甘蔗原产地在太平洋群岛,后来通过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印度和欧洲。在没有甘蔗之前,欧洲人只能通过蜂蜜获取甜味,在当时,糖是在贵族餐桌上才能出现的食物,所以第一次见到甘蔗的时候,欧洲人那叫一个惊艳,整个欧洲都为这种作物疯狂。但问题是,甘蔗这种作物不像烟草,种起来耗时耗力,想大批量种植的话,需要大量人手,在欧洲种显然不行,所以欧洲的殖民者,就把目光放在了美洲,在拉丁美洲建了很多甘蔗园,但是没有劳动力怎么解决呢?从非洲贩卖黑奴嘛,所以欧洲殖民者开始贩卖非洲黑奴到美洲,甘蔗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第三个是土豆,土豆的原产地是南美洲,因为适合各种土壤,加上淀粉含量很高,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很快就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农作物。土豆亩产量是谷物的3到4倍,养活了更多的人。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亩土豆田和一头奶牛就可以养活一家人。土豆还改变过世界格局,比如,1756年欧洲发生了“七年战争”,法国、奥匈帝国和俄国多次入侵普鲁士,摧毁了地表的农作物,但普鲁士人却靠生长在地下的土豆躲过了灾难。普鲁士躲过了这一灾,后来才建立了德国。再比如,1845年一场突发的植物枯萎病横扫爱尔兰,几乎摧毁了当地的土豆种植业,短短两年内,就有一百多万人死于饥饿、伤寒和其他疾病,甚至导致一百多万爱尔兰人移居美国。

你看,烟草、甘蔗、土豆,这三种作物,在咱们今天看来很普通,谁曾想,它们在历史上发挥过这么大的作用呢。

罗胖60秒:什么是概率骗局?

  1. 说个在「得到」老师的微信群里看到的对话。

首先是老喻开玩笑说:“我发明了一种药,你坚持吃多久,就能活多久。坚持吃到120岁,保证活到120岁。无效退款。”这当然是个语言陷阱,一直能吃药,当然就是活着的。

  1. 那下面就有意思了。王烁老师接茬说:“我也发明了一种药,不用坚持吃,也能活到120岁,无效退款。”怎么样,听着有点懵对吧?

  2. 说个曾经发生的新闻你就懂了。某地有个神医说:“吃了我的药,保证生男孩。2000块钱一副。生了女孩,退款。”

这生意居然红火了几十年。这些药当然什么用都没有,这只是利用概率在套利。你想,生男孩的概率有一半,这神医赚的就是这一半的钱。

  1. 王烁老师说的那个药,本质也是这样,其他的即使都退款了,那活到120岁的人的钱他还是赚到了啊。

所以你看,越是敢承诺效果的生意,往往就越是纯粹的骗局。

How

罗胖60秒:领先半步有什么好处?

  1. 问一个有趣的问题:假设你现在穿越回了唐朝,请问你干点啥呢?要知道,你确实是一脑子现代知识,但是你知道的东西,当时都造不出来。别说什么电脑、蒸汽机了,就是火枪,以当时的技术水平,也造不出来。

  2. 所以,你的知识对当时的人没啥用。甚至还很危险,你要是逢人便说“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这没准就被看成疯子了。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会的,比如吟诗作赋,你还不见得会。

  3. 所以,空有领先一千多年的知识,你反而发现自己在那个时代是弱势群体。那怎么办呢?有一个答案是这样的,你可以发明“热气球”啊。

  4. 这东西,在唐朝的技术水平做得出来,原理也不难理解,一旦有人飞上天,对当时的人震撼还极大,但是因为也没啥具体的用处,所以也不会给你带来什么不可测的风险。你看,领先一千年很危险,领先半步才安全。

Experience

所有让人感到温暖的人,都有这个特质

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

那些让他人感到温暖的人,都是怎么做到的?

你肯定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在工作中特别善于协作,生活中又十分温暖亲切的,和他们相处,会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其实,他们善于人际交往,关键是因为他们有着很强的同理心,也就是共情能力。同理心能够帮他们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内心,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那么,如果你也想变得温暖,该如何提升同理心呢?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今天这张书单,就给你提升同理心的方法。

一、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

  1. 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分享、理解他人情绪和需求的能力。拥有同理心的人,能够做到与他人感同身受,相处时能让人减轻压力,感到非常舒适。

  2. 同理心≠同情心,这是很多人都有的误区。同情是一种主观感受,而同理心是和对方感同身受。比如朋友抱怨工作压力太大,同情心的表现是“确实太累了,你要不要休假放松一下”;而同理心的表现是“我也有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理解你的心情,确实很难熬”,让对方明白自己不孤独。

  3. 同理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研究发现,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已经表现出了同理心行为,能给予其他家人安慰,在父母有困难时表现出要帮忙的样子。1-2岁的孩子,就已经乐于给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

  4. 每个人天生同理心的强度不同。你一定见过很多人看电影会泪流满面,这就是天生同理心强。相反,有的人看到他人受伤都没什么感觉,这可能就是天生同理心弱。不过好消息是,即便一个人天生同理心弱,也能通过后天培养。

更多同理心的解释,欢迎查看《同理心:做个让人舒服的共情高手》。

二、想培养同理心,该避免什么误区?

《共情力》

  1. 有些常见的思维误区,会极大地阻挠你发挥同理心,这里给你几个规避的方法。第一,不要给自己预设立场。比如,对待后辈,如果你预设了自己是一个权威的“大家长”,难免会下意识地摆出说教姿态,导致谈话过程中失去同理心。

  2. 第二,不要对他人抱有刻板印象。因为媒体的报道,我们下意识会对他人有刻板印象,比如“女司机容易成为马路杀手”,但这是片面的错误观念。和他人相处时,你要抛掉这些刻板印象,才能真正理解对方。

  3. 第三,不要胡思乱想。比如,同事某一天对你比较冷淡,这时你可能会乱想“我哪里得罪他了”等等,但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正确的做法,是在茶歇时间,直接与同事沟通,很可能只是对方太忙了,并非对你有意见。

  4. 第四,小心“至少还有/还能……”的想法。这类想法,用来安慰自己可能有用,比如一门职业技能考试没考好,可以安慰自己“至少我的工作成果还不错”。但一旦用到别人身上,就会起到反效果。比如朋友因为收入不高压力很大,如果说“想想好的方面,至少你还没结婚,没有负担”,就非常令人不适。

想知道更多可能影响同理心的误区,欢迎查看《共情力》。

三、当朋友向你诉苦,如何温暖地应对?

《重拾交谈》

  1. 面对心情不好的朋友,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无条件接受对方的观点,不作价值判断。比如朋友抱怨“我妈总逼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我真讨厌她”,你不要说“那毕竟是你妈,这么说不好”,正确的做法是安静聆听并接受。

  2. 减少可能打断对话的因素。因为打断会让对方觉得不被理解,或者不被关心,有可能会增强他的负面情绪。一方面,你不要急着在朋友没说完时给建议,另一方面,要注意外部的干扰,比如你随意拿起手机看几次,心情不好的朋友就有可能感到你并不在关注他。

  3. 用提问的方式,鼓励他说出感受。比如朋友说压力太大,你可以问他“哪些事情让你最有压力”,鼓励他说出心里的想法,这种倾诉虽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可以给他一个发泄情绪的出口。

  4. 可以不理解对方感受,但要表示关心。很多时候对方的困境你没经历过,很难感同身受,但你可以表示你的关心,让他感受到你在乎他。比如,朋友被伴侣背叛情绪低落,你可能没有这种经历,但可以告诉他“我虽然不能完全明白你的心情,但如果你需要我,我会随时陪伴在你身边”,让他感受到你的支持。

更多和朋友交流的方法,欢迎查看《重拾交谈》。

四、职场中如何运用同理心领导他人?

《卓越教练》

  1. 当你成为领导者,同理心也是你提升团队实力和凝聚力的好工具。好的领导不是一个“专制者”,而应该是一个“教练”,能够精确理解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找到最好的打法,激发员工的战斗力。所以首先,你要摆正心态,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协作者角色上。

  2.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定”。很多时候,员工比领导更了解具体情况,尤其是直接面对用户、客户的职位,他们才是真正接触“炮火”的人,更有可能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所以,你可以适当把决定权下放,鼓励员工表达意见。

  3. 创造宽容的团队氛围,鼓励求助。据统计,90%的员工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不会马上向领导求助。为啥呢?你稍稍换位思考就知道,员工是不想让领导觉得自己能力有问题。所以在平时工作中,你可以把自己曾经向同事求助的经历和员工分享,让他们明白求助不代表能力差,提升团队的宽容度。

  4. 正确表达对员工的肯定,及时鼓励。不少员工离职的原因之一就是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赏识。很多领导只肯定员工的工作结果,忽略过程。所以,你可以从工作过程中找到他值得肯定和进步的地方。而且要注意,不要把表扬和给予奖金的消息一起说,这容易给员工“我的努力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错觉。

更多领导员工的方法,欢迎阅读《卓越教练》。

笔迹能推断性格吗?


(原文来自果壳网,本文略有删减)

从一个人的书写笔迹可以推测他的性格特点,这种思想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认为一个人的字迹可以体现出他的道德品德。

从形式上看,笔迹学和星座、血型类似,都试图通过一些直接可见的、易于辨别的指标来推测难以把握的内在性格,但是这背后的机制没有一套令人信服的解释。

尽管书写和性格都可以还原为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但是这种关联太过空泛,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或书写方式,仅凭这样微妙的关系不足以支撑起一套有实际价值的预测系统。

在心理学历史上有不少研究者用科学的方法评估笔迹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涌现出了许多验证性研究。但是在这些严格控制的检验中,笔迹分析师的预测一般不会比纯粹的猜测强多少。

1992年,心理学家对于200余项关于笔迹和性格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笔迹分析和性格的相关系数仅为0.12,也就是说笔迹学准确预测性格的比例不到2%。如此微弱的效应不具有任何实际应用的价值。另外,不同分析师之间的一致率也比较低,相关系数仅为0.42,而非专业人士的判断一致率也能达到0.3,说明笔迹分析缺乏一套成型的标准,这进一步限制了其有效性。英国心理学会也认为笔迹学在人事选拔中的有效性为零,与星座并列。

笔迹学之所以被大众信服,首先它将抽象的性格特征和具体的笔迹特点联系起来,通过语义联想建立起直观的对应关系,这套系统平易近人,能够满足一般人认识自我和他人的需求。其次,许多笔迹之外的线索都被用作判断。

最重要的原因,被称为著名的“巴纳姆效应”。1948年,心理学家福勒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些空泛的、笼统的描述特别符合自己,即使这些描述是随机选取的。星座、笔迹学之类的伪科学都利用了这种认知偏差,它们给出的预测推论都是大而化之、广泛适用的,巴纳姆效应使得我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陈述,认为其有些道理。

罗胖曰: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巴纳姆,是当时一位广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标准定义是:“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觉得绕口是吧?
简单说吧——
如果你相信血型、星座、笔记等等手段对人的推测,你就已经陷入了“巴纳姆效应”了。

Reference

  1. 刘润:劝酒的本质,是服从性测试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