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是智慧的核心。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来到。
一步到位
一步登天
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Why
中国人为什么变得如此浮躁
作者:维舟
在看到一句刺眼的广告语“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
”后,马立明先生写了一篇《世界将惩罚缺乏定力的人
》作为回应,坚信“那些一直坚守原地、一直坚持初心的人,最后会获得时间的礼物”。
这两种看法相信都有不少人支持,不过,它们看似对立,其实却具有相同的功利主义取向,那就是:
他们相信“只有……才能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
”,只不过一方认为需要通过不断改变自我,另一方则坚持认为需要通过坚持不变。
这并不是真正的“定力”,因为当现实证明他们的做法无法获得成功时,他们迟早会动摇。
2
仅仅声讨当下中国人“浮躁”是很廉价的,通常也无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社会现象。
一个原本安土重迁,讲求安分守己、“君子务本”的农业文明社会,忽然变得如此不安分,不可能只是“这一代人品性出了问题”这么简单。这么说是因为,几乎每个现代文明社会都是很“浮躁”的。
实际上,最不浮躁的社会,就是那些身份固化、人生看不到变化和希望的社会。在那里,宿命论是唯一可取的人生哲学。
与任何一个传统社会相比,近代早期那些满世界寻找金银和贸易机会的欧洲资本主义者都充满了“不得安宁的劲头”。
至于美国人,托克维尔在两百年前就说过,他们在享受了繁荣富裕的同时“永远想要更多”,“看到别人有他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就感到痛苦”。
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中说得更直白,他说内战后的美国人一门心思“筹谋宏图大业,进行各种投机钻营……为了暴富而欲火中烧。”
3
这种浮躁的心态,并不是一时一地某个群体的现象,它是某种历史阶段下不可避免的体验,尤其多见于那种在现代化进程中骤然繁荣起来的社会。
因为在这个过渡时期,一切尚不明朗,旧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而未来则看起来触手可及,从而激发起每个人的欲望去尽可能地捞一把。
浮躁,正是因为每天都想着要改变、要追赶,为欲望而焦躁不安。
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清楚预见的那样,谁若问自己“如何实现伟大理想”这类问题,谁就势必不得安宁。
▽
人类学者项飚将“悬浮
”作为中国社会心态的关键词,正是看到了其普遍存在:
中国的整个社会,很多人都在悬浮着。
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的某一个目标,你要努力,不然就达不到目标。但是未来是什么,能不能达到,完全不知道。
它的本质不是对未来的追求,而是对现状的否定。
美国作家何伟曾在《寻路中国》中,恰如其分地评价中国人这种惊心动魄的生活——
新发现差不多每天都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中国人普遍具有这种感觉:
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没有几个人敢自夸自己的知识够用,人们随时都会面临新的情况,需要去琢磨透彻,来不及辨明方向。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们先做后想。
长远计划没有任何意义,人们的目标就是有钱今天赚、有利今天获。不然,你就只有被下一次变革的浪潮淹没掉。你会有种感觉,一群人正跟在后面,紧追不舍。
4
情况如此复杂多变,很少人能安稳地预见两三年之后的情况,以至于只能竭力抓住现在的状况,就像打一场结局无法预料的比赛,不得不每一分都去拼。一切都是短期目标,因为长期如何无人知道。
与此同时,各种但凡可能有用的新观念、新机会都被拿来一试,一旦无效又迅速被弃如敝履;而很多创新研究则缺乏积累和对话,各搞一套,重复建设,形成一种“往好里说是富有活力,往坏里说是没方向的瞎折腾”局面。
▽
无论是在创新、产品研发、营销,还是艺术创作的领域,许多人的想法往往都是“炮仗型”的——
只求那一时的热闹,但不去想炮响过后烟消云散了,还留下什么。
中国的影视作品虽然热闹,但却没有形成像迪士尼这样长期的IP项目
,这绝非偶然。在没有明确方向性、缺乏长期积累的情况下,无非也就是热闹一下,最多一时红了几位明星。
没有几个人能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坐得住。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中国社会对个人“定力”的考验大得多。
▽
如果真有所谓“定力”,那并不是指抗拒变化,而是要像在浪峰波谷中驾驭船只的舵手一样,始终以经验和自信应对变化,那恰恰是一种“有确定信念的变革能力”。
他们不会计较一时成败,甚至明知道自己长年累月做一件事并不会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也有其它名利双收的选择,却仍然心甘情愿地去做。
这是基于头脑清楚的判断,需要当事人有强大的内心和抵御风险、抵制诱惑的能力,有时甚至是一种特权。
本文作者 维舟 ,选自公众号 大家(微信号:impress)。
项飚的那段话值得再看一遍——
- 中国社会心态的关键词是——“悬浮”。
- 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的某一个目标,你要努力,不然就达不到目标。
- 但是未来是什么,能不能达到,完全不知道。
- 它的本质不是对未来的追求,而是对现状的否定。
今晚20:00,我会继续在 「得到」App,陪你看——
《长谈——罗振宇采访罗永浩》。
直播。我偶尔插话。
What
性格养成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1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由什么决定?它是遗传的还是养成的?反正,性格不应该是血型决定的,不应该是星座决定的,也不应该是生辰八字决定的。这些都是迷信,虽然据说迷信也有迷信的好处。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他的价值观决定的。而所谓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人分辨好坏主次的思维体系。
审美能力让我们分辨美丑,价值观让我们分辨好坏。于是,正如审美能力能够影响生活品质一样,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去判别好坏,进而,好坏的判别,影响每一次的选择。于是,价值观影响选择,选择影响行动,行动构成命运。所以,“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这话我没办法不同意。
性格貌似可能遗传,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父母的性格是孩子成长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性格应该是养成的,而非遗传的。虽然环境对于性格养成的影响很大,但实际上一个人的性格可以脱离环境的影响,或者至少部分脱离。
我自己就出生在一个父母都脾气格外暴躁的家庭 —— 都是急性子,但最终,我的脾气却并不暴躁。我很晚才买车,大概是在 2010 年。我经常给朋友当司机,他们过一段时间就会慨叹:“没想到你开车的时候脾气这么好!”我常常因此哭笑不得 —— 难道我平时脾气不好吗?他们通常会解释:“细想想,这么多年还真没见过你发脾气呢……不过,看你工作的样子应该是个急性子,所以才有这样的惊讶。”
我没有路怒症。被超车,被别一下,我都没什么脾气。偶尔后面有车不断按喇叭,我的反应就是踩刹车,停下来,点根烟,让那个在后面一直骂骂咧咧的人换道超过去,我自己再继续行使。有一次停在一个路口等绿灯,突然边上撞上来一辆摩托车,“咣”的一下,我和坐在副驾的朋友都吓了一跳。骑摩托的小伙子很紧张,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摇下窗问他:“你没事儿吧?”小伙子说:“我没事儿,可是你的车……”我说:“没事儿你还不走?我有保险,你有吗?”那小伙子想了想,扭头开走了。我的朋友再次惊讶,说:“你怎么可以这么淡定?”我乐喷:“不淡定有用吗?”
不做没用的事,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导致的选择 —— 因为无用功是一种浪费,是不好的。不淡定没用,淡定却好处多多 —— 起码不影响心情,也不影响身边的人的心情,不是吗?
但是,如果我在 20 多岁的时候开车同样的车,遇到同样的事,很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因为那时我的性格根本不是现在这样。
这么多年发生了什么呢?反正血型肯定没有变,星座也没有变,生辰八字还是原来的那个。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些年我的学习和思考渐渐凝练成了与过去不同的价值观。
我常常自我审视。现在回头看,对我性格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是我从 2007 年开始写《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两年时间。从我的个人体验来说,那个长达两年的写作过程 —— 期间还有一次书稿尽失,只好凭记忆重新来过 —— 是我对自己的价值观的一次细心梳理。虽然很多价值观在那之前就定型了,但那一次的梳理却将更多的细节确定下来 —— 直接的结果就是,对自己可能做出的选择毫无疑问、毫不犹豫。
由于我是个不太容易生气的人,所以我常常有心思研究别人为什么会生气。每一次愤怒的背后,都有价值观的操纵,对错、好坏、是非的混淆 —— 最终就这么点事。而这样的观察和思考又进一步使得我没办法乱生气 —— 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呢?都是想不开造成的。平时人们所说的“想不开”,其实无非就是“价值观混乱”。
正因为我有这样的看法(或称“洞见”),从大约 20 年前开始,我放弃阅读所有研究性格的心理学书籍,我觉得他们乱研究,最终鼓捣出来的理论也没有用,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方向错了。我不喜欢含混的词,或者含混的描述。比如,我就觉得说“一个人的性格靠修养”没意思,这种描述因为含混而不值得当回事。
看到很多父母一本正经却又不加解释地呵斥孩子吃饭声音太大,我就觉得好笑。一个常常吃面条的民族,何必不明就里地学习吃牛排的民族的所谓“修养”(的表象)?又如,偶尔说说脏话,就真的会因为修养差而性格差吗?绝不说脏话可价值观却混乱不堪的人难道不常见吗?
是什么影响价值观呢?我觉得与影响审美能力的因素是一样的:还是学识。
这个时代的好处是,学识相对容易获得,而且越来越容易获得。读书其实越来越便宜,早已不像过去,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读书;正规教育体系固然有很多问题,但毕竟义务教育真的普及了;人们讨论的问题越来越开放,而拥有健康好奇心的人刨根问底也越来越方便 —— 若是能读懂英文,再加上 Google,那简直没有边界。
明白了什么是“双盲测试”(这是学识),就无法成为“中医粉”(这是结果),也不愿意参与各种有关中医的争吵(这是价值观,知道选择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就算被骂也知道为什么,所以无法生气(这是性格),所以更懒得浪费时间,于是得空去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这是进一步的结果)。
而后,我觉得这才是关键:最终,一个人的性格是长期自我选择积累的结果。想明白这件事,就又在一个方面彻底放心了。
How
罗胖精选|耐心攻略:关系中的必胜之法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的“罗胖精选”,来自「得到」的付费订阅专栏《关系攻略》。
熊太行老师跟你聊聊,“耐心”是怎么回事。一个人只要性格上有耐心,其实就有接纳和包容的能力。
来听熊太行老师的精彩内容。
耐心攻略:关系中的必胜之法
摘自付费订阅专栏《关系攻略》
关系攻略之间讲过了两次课程,分别是,独立攻略和减法攻略。
独立攻略讲的是人在各方面不能依赖他人,依赖外物,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减法攻略让我们真正把时间腾挪出来,好好为自己的人生打算和努力。
有了独立的精神,才有了做减法的力量。
有了做减法的觉悟之后,和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这一步,叫做耐心。
我们《关系攻略》刚开始的时候,总有同学要一个提高处关系能力的全能法,今天的耐心攻略,就是全能法。 有了耐心,你才有可能处理一切最复杂的关系。
| 耐心伟大在什么地方
在《关系攻略》之前,利用音频来谈论关系的电台节目很多,大多数都是坑人的。
那种电台里面的情感热线节目,一个听众打进来,扭扭捏捏说了自己出轨的故事,电台的“老师”暴跳如雷:“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有人性……”然后大量的排比句倾泻而出。
他们的指导往往是粗鲁而野蛮的。
“你也跟你老公吵,看谁最后受不了。”
他们的节目就是这种模式,他靠羞辱打进电话的人给群众看,来获得更多的收听率。他的建议一定是粗鲁,野蛮,富有煽动性的。
他们对求助的人缺乏一样特别重要的东西,就是 耐心。
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
这六个字看起来简单,行起来可能要用一辈子。
1.耐心的内核,其实是接纳和包容。
耐心很难假装,如果你不接纳一个人,不包容一个人,一旦他有一点对你不好的地方,你就会觉得他有错在前,进而为你的不耐心和攻击找到合理的理由。
很多继父继母开始能和继子女和谐相处,但这种关系很容易破裂,其实就是利益上有冲突,大家没有真正接纳和包容对方。
2.一个人性格上有耐心,其实是有接纳和包容全世界的能力。
要接纳和包容自己喜欢的人很容易,我们有的时候会主动替朋友冒犯自己的行为开脱,有的时候会忍耐自己喜欢的人,这都是因为我们接纳他们,愿意包容他们。
但是我们说“一个人是富有耐心
”的人,一般就意味着极高的肯定,他的包容和接纳表现在对许多人、许多事上,这个人的格局就非常大了。
事实上,“某某很有耐心”,其实已经近乎于“某某富有智慧”了。
| 没有减法的耐心是一剂毒药
既然耐心是这么伟大的品质,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现在开始就对世间万物有耐心呢?
当然不是。
许多人倒在了培养耐心的路上,就是因为“耐心”这药有毒。
记得我们的原则没有?
“我们都是必死的凡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会教大家“减法”。
减法的妙处,就是要你把你能够接纳和包容的人和事留在身边。
做过减法之后,你身边都是喜欢的人,日程表上都是想做的事,这个时候你会变成一个充满生趣的人。
如果你不做减法,就去接纳和包容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物,很快就会被拖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追过星的,明星不可能跟所有的人合影签字。但是只要你冲到她面前,她多半会立刻摆出笑容,答应你的要求,大多数明星都对粉丝充满了耐心。
但是显然她会被粉丝累死,所以她的助理、保镖和主办方安排的保安会把大多数冲过来的粉丝直接叉出去,这就是减法。
我们没有保镖,所以要自己保护自己,把无聊、不重要、损耗你的事情减掉,同时训练自己对剩下的事情有足够耐心,就不难了。
如果你不做减法,精力在各种无聊的人和事之间损耗,你会变得非常易怒,甚至迁怒于你喜欢的人或者事,伤害你的内心自洽。
有的人在职场上的坏同事面前当包子、超级耐心,一肚子气回到家里撒给老公,日子久了,工作上毫无进展,家庭也危机四伏,这就是不做减法,就一味去追求“耐心”,非常危险。
| 耐心的现实好处
练习自己的耐心好处很多:
- 更大的格局
我们之前提到过一个小朋友吃糖的那个实验,愿意不吃糖等着实验人员多发一块的孩子,比当场吃掉糖的孩子的日后成就大得多。
这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
练习自己的耐心,能够锻炼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能提高你的想象力和野心,以后做事情就会“有更大的格局”。
- 更丰富的应对策略
在别人只会说“行”“不行”“我不想干了”的时候,你能说出“领导,我想一下明天给您答复行吗?
”就要好得多。
- 更多的就业机会
有耐心的人更可能获得服务、教育业的工作机会,同样在这样的岗位上,有耐心的人会获得更多的提升。同样,有耐心的人更容易获得管理性质的岗位。
- 人际关系会更好
这个不用说了,大家不会喜欢一个毛毛躁躁动不动变脸的朋友的。
- 改善学习习惯
效率会提升。
耐心对远期目标和近期的好处都很有意义,当然,为了得到这个特质,你也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不过相信我,这是值得的。
| 耐心的训练法
做了减法之后,想要变得耐心要比过去容易得多。我们这里提供一些培养耐心的窍门。
- 情绪控制
如果你有控制情绪方面的困扰,最好是去医院查查看,中国人的甲亢发病率大概是1.3%左右,其中80%是青年到中年的女性,职场上遇见的那种暴跳如雷的同事,很多都是受困于甲亢的人。
高血糖也会让人暴躁,所以如果情绪控制不好,赶紧检查,有病要吃药。
没有病,只是难以控制情绪,可以尝试“数八”,在有发怒念头的时候,赶紧数到八,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发怒,其实这种时候,大多数人已经冷静下来了。
DeepCreator:冥想有奇效。
- 表情管理
不只是咆哮会伤人,恶劣的表情也会伤人,有的男性没有照镜子的习惯,对表情控制不够重视,要让自己熟练掌握放松的表情和微笑的表情,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
要和一个人相处很难,但是毁掉两个人的交情,有个不屑的表情就够了。
- 表达管理
降低你的语速
,不要说话那么快,尾音要发全了,不要吞音,说话声音要饱满圆润。不要大嗓门,尤其在公共场合,不要扯着嗓子喊。
- 细节管理
即使你尽可能地和声细语,温柔沟通,但是在室内抽烟或者随地吐痰也会毁掉你的形象。这些细节都会证明一个人是一个不耐烦牺牲自己的时间,宁愿给别人增加不便的人。
- 第三人称视角
这是一个游戏术语,有的射击、动作游戏里,视角是主角的眼睛,有两只手在前面,这叫第一人称视角,有的是第三人称视角,镜头从主角的肩膀后面过来。
前几天有同学跟我说,自己容易对对方不屑或者厌恶,但其实很佩服对方的能力。在这里,就教大家“第三人称视角”的一个小窍门。
在出现厌恶、不屑等反感情绪时,想象自己背后有一个镜头,自己正通过这个镜头来观察局面,试着分析对手的策略,而不是跟对手倾泻情绪。
一旦你明白自己是“游戏控制者”,就能快速变强起来,也会变得更耐心。慢慢玩嘛。
- 接纳与包容
这是耐心的真谛,在这里还是要再强调一次。
无论你是老关系户在《关系攻略》打拼了11个月,或者是新关系户,刚刚进入关系课堂,能够学到“耐心”这一课,已经离世界的真相很近很近,或者开始的起点很高很高了。
大多数没有经过训练的,和你年龄资历差不多的人,恐怕都会远不如你。
我不是让你对自己说“你真棒”,我要你记得的是: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
如果你强过了身边的人,而这个人又是你做减法减不掉的,那你就算不帮他,也要想办法去接纳他,包括他现在的能力,而不是去厌恶、嫌弃。
可以重温一下我们的《帮倒忙攻略:如何应对猪队友》,我们说过没有多少人是真的猪队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用途。
对亲近的人、重要的人,尽可能展示你的耐心吧,没有问题。
但是记得:
耐心不是慢性子,不要低效率。
耐心不是怂包子,需要拒绝别含糊。
有些耐心是从小就有的,大多数人都是随着成年早期的成熟而逐渐发展出来的。
长出耐心来,别人一定不会觉得有什么突兀,事实上,如果非要在大学高年级到刚毕业的时候选择一门功夫去修炼,一定应该是耐心。
它就像金庸先生笔下的《九阳神功》一样:
●是内功
●是招数
●是防御
●是进攻
●能治愈
有它打底,任何武功都能威力大增。
其实你看看金庸先生写的那几句经文吧: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
一个充满耐心的超级英雄,跃然纸上。
诸位,我们共勉。
划重点
耐心的训练法:
- 情绪控制:难以控制情绪,可以尝试数八个数。
- 表情管理:恶劣的表情会伤人。
- 表达管理:降低你的语速,不要吞音。
- 细节管理:在室内抽烟或者随地吐痰会毁掉你的形象。
- 第三人称视角:在遇到厌恶、不屑等等反感的时候,想象自己背后有一个镜头,自己正通过这个镜头来观察局面,试着分析对手的策略,而不是跟对手倾泻情绪。
- 接纳与包容:这是耐心的真谛。
Experience
金宇澄:要有野心和耐心去写“非虚构”
前段时间,作家金宇澄的三本新书《碗》、《方岛》、《轻寒》同时面市。其中,《方岛》和《轻寒》是他早年的小说再版,非虚构作品《碗》是首次推出。这是金宇澄的第二部非虚构作品。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他鼓励创作者,要有野心和耐心去写大部头的非虚构作品。
新书《碗》虽然文学色彩强烈,但它是不折不扣的非虚构作品。它记录的是一个反映上海知青命运的故事。金宇澄作为见证者,围绕一个早年身亡的女知青的女儿的真实经历,观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悲凉和无奈。
作为资深的编辑和写作者,金宇澄对非虚构写作始终抱有巨大热情。他也格外留意非虚构题材,“我们的现状那么丰富,生活永远走在前面,虚构追不上非虚构,非虚构题材遍地是黄金。”
几年前,他看《南方周末》的报道,知道了一个沿海小村子的故事,认定它非常适合写成非虚构作品,四处推荐给别人。“如果看过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或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作者该有这个野心啊。野心是好词,就是(追求)更高标准的真实感。你可以去那里,多多益善,一口吃个胖子,写大部头,耐心记录从清朝开始一代一代的家族漂流故事。”他鼓励年轻的创作者,面对这种好题材,“一定要贪得无厌,要不厌其烦……要写一本砖头那么厚的大书回来。”
在金宇澄的建议下,真有作者去卧底写作了。那人观察到了意想不到的细节“村里每死一个老人,葬礼当天就有一辆押钞车开进来。因为这里的人太有钱了,每家参加葬礼都送几万,一大堆钱怎么处置?所以,当地的习惯是县里的银行开押钞车来把钱运走。”金宇澄说,这种魔幻的现场,在家里怎么虚构得出来?
“非虚构的写作和发表条件极为艰难,要掉一层皮,因此我也理解,作者面对一个丰富的非虚构矿藏,容易稍稍挖一点浅层东西就撤了。”但金宇澄还是建议创作者,要有野心、有耐心,去创作有价值的非虚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