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ve

是爱和信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很有时间,不怕麻烦。
陪伴就是爱,有爱就有家。

Why

What

罗胖60秒:用什么衡量“爱”?

  1. 看到一句话,说什么是爱?就是八个字,叫“很有时间,不怕麻烦”。我是拍案叫绝。

  2. 爱这个东西因为是主观的心理状态,口说无凭,很难衡量。但是用时间和麻烦这两个维度,就能把它客观化。

你想,时间这个东西弹性非常大。我们经常嘴上说“没时间”,但扪心自问,真的是没有吗?你对爱的人也没有吗?

  1. 还有麻烦这个东西,也几乎有无穷的伸缩性。对于陌生人,我们也许抬抬眼皮都嫌麻烦,但是对自己心爱的孩子可以无微不至。

用这两样弹性很大的东西来衡量爱的程度,最合适不过。

  1. 除此之外,什么“我为你付出很多”“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谁”等等,这都叫责任,这不是爱。

咱们都可以拿这个标准“很有时间,不怕麻烦”,来自己衡量一下,我们身边的人,父母、伴侣、孩子,我们对他们到底有多爱。

罗胖60秒:爱是智慧,恨是愚蠢

  1. 偶尔看到一段老影片,是当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接受的一段采访。

画外音问罗素:如果很多年后有人看到这段影片,你能告诉他们,智慧是什么吗?

  1. 罗素说,爱就是智慧,恨就是愚蠢。听着好像很鸡汤。但这句话可能越到将来就越对。为啥呢?

  2. 你想,恨是什么?是一种归因行为,我的不幸是谁造成的,我就恨谁嘛。但是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任何挫败、损失都再难找到单一原因。

比如,我炒股赔了,我恨谁?恨上市公司?恨建议我买这只股票的人?只要我恨了,我就执着在单一原因上,肯定是愚蠢的。

  1. 反过来,怎样摆脱挫败和损失呢?开放社会环境下,只有取得更多人的帮助。

为了摆脱困境,没有任何人的力量对我是没用的。包括那些和我对立的人,我不喜欢的人。所以才说,爱是智慧。

How

Experience

魏延:三国最冤枉的猛将

大家都知道,小说三国演义里,蜀汉名将魏延的形象不是很好,一开始要投靠刘备的时候,就被诸葛亮说成忘恩负义,脑后有“反骨”,就是天生的叛徒。后来魏延虽然为蜀汉南征北战,但是始终得不到信任。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真造反,结果被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马岱斩杀了。那么,历史上的魏延,真的是一个天生的叛徒吗?最近公众号“冷热军事史”就刊登了一篇文章,详细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魏延,也解释了这场悲剧的幕后原因。

在历史现实里,刘备进入四川前夕,魏延才加入,他骁勇过人、屡立战功。刘备占领汉中后,魏延被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负责守卫这个蜀汉的咽喉重镇,可见刘备对于他的器重。当时,刘备手下能够独当一面,出任地方太守的武将,除了魏延,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关羽。但是关羽后来把荆州丢了,所以说,评书演义里的蜀汉五虎上将,应该有魏延的一席之地。他的重要性和能力,比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都要强。但为什么诸葛亮一死后,魏延就遭遇了飞来横祸呢,这还得从诸葛亮设计的蜀汉政权人事结构,来谈起。

刘备死后,诸葛亮发动了六次讨伐曹魏的战役。现实中的诸葛亮,是个擅长搞管理,后勤的政治家,军事天赋其实不高,再加上蜀国国力有限,六次战役都没什么大进展。这个时候,大家熟悉的蜀汉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都已经去世了,能拿得出手的大将,也只有魏延。在蜀汉军队里,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但是这个时候,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也逐渐激化了。

诸葛亮这个人呢,有两个特点。一是为人非常谨慎,二是喜欢任用自己信得过的一群人。刘备是从亲戚刘璋哪里,把巴蜀夺过来的,所以对本地的这些人才,不放心。所以诸葛亮最依靠的是,来自自己故乡荆州的一群人,比如马谡,杨仪。杨仪这个人也擅长后勤,行政管理,所以算是蜀汉军队里的大管家,后勤部和政治部部长。但是这个杨仪性格不行,心胸狭窄,经常跟魏延起冲突,魏延又是个急脾气,说不过了就拔刀威胁杨仪,把杨仪吓得是痛哭流涕。作为顶头上司的诸葛亮,始终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两个重要下属之间的矛盾,而且因为派系的问题,诸葛亮也是袒护杨仪的,这也为日后魏延自己的横死打下了伏笔。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向诸葛亮建议,派自己带着精兵五千,走一条危险崎岖的小路,叫子午谷。直插曹魏后方的长安,这个建议被谨慎的诸葛亮给否决了。不但如此,诸葛亮还力排众议,不让魏延当先锋,把这个位置给了自己信赖的马谡。看过三国演义的观众都知道,爱好纸上谈兵的马谡把战略要地街亭给丢了,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接下来的第2、3、5次北伐,史书上都没有提到魏延的作用,唯独规模比较小的第四次,魏延获得了比较大的自主权,打过一个大胜仗,在今天的甘肃南部,大败魏国的大将费瑶,郭淮,所以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到了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最后一次北伐,这次诸葛亮倒是把魏延摆在了台面上,让他当了先锋。但是诸葛亮的策略,还是稳扎稳打,先建立前进基地,保障后勤供应,再做进入敌方领土的打算。这个时候魏延心里肯定是憋屈的,自己没法发挥善于进攻,大胆用兵的特长。正如史书上所说,魏延有意无意,也流露出对诸葛亮不满,感觉上司太谨慎,胆怯的念头。

这一年的8月,蜀汉军队打到了五丈原,就是今天陕西境内的岐山县,和曹魏的军队,隔着一条渭河对峙。大家知道,在这里,诸葛亮病倒了,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就开了一场最高军事会议,商量自己去世后的安排。有意思的是,到会的,是杨仪,费祎,蒋琬这几个诸葛亮亲信的荆州系大臣,还有诸葛亮非常信任的新人武将姜维。唯独把魏延这个第二号人物排除在外,那么他们得出了什么决定呢。就是诸葛亮一死,蜀汉大军就后撤,杨仪当总指挥,魏延的任务是断后,但是诸葛亮特地指出,如果魏延抗命,就不用等他,其他人走就行。

这个安排,深刻显示出了诸葛亮思维上的短板和缺陷,他不信任魏延,又知道魏延和杨仪长期不和,又让杨仪当总指挥,给了杨仪公报私仇的好机会。安排魏延断后,还不让他提前知道,摆明了是要把魏延连同部下一起抛弃。魏延的结局除了投降魏国,就是孤军面对曹魏的追兵,两者都很糟糕。接下来的故事,就跟评书三国演义上差不多了。魏延得到消息之后,非常愤怒,不让杨仪退兵,理由是,我们好不容易打到这里了,随便撤兵,更对不起诸葛丞相生前的遗志。然后杨仪就顺理成章,给魏延扣上了一顶造反的帽子。魏延没办法,只好逃往汉中,结果被追上来的马岱所杀。后世一些历史学家,包括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说,魏延可能会谋反,但是魏延想造反的话,机会太多了。比如镇守汉中的时候,可以把这个军事要地献给曹操当见面礼,又或者五丈原撤退的时候,拉起队伍直接投降司马懿。所以说,这种推测,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被世人崇拜的诸葛亮,要对魏延之死负有相当大的间接责任。三国时代里,这三家公司,人力资源搞得最不好的,就是蜀汉。名声很高的CEO诸葛亮看到中层干部有矛盾,办法有很多,上策是领导亲自出马,用大目标和愿景让他们携手合作;中策是忍痛割爱,放弃一个;诸葛亮偏偏走了下策,拉一派打一派,放任矛盾激化,最终导致魏延无辜冤死。

本文源自:公众号“冷热军事史”(诸葛亮的眼中钉,其实死得好无辜)

Reference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