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胜千言。
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
Why
黑白照片的彩色网格线
第一眼你会觉得,上面的图片是彩色照片,其实它是黑白照片,加上了彩色的网格线。彩色网格线会欺骗大脑,因为对人类的视觉来说,亮度比色度更重要。
新书丨几种影响决策的视觉偏好
这条音频说的是,我们在屏幕上做出的各种决定,可能不是理性决策。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信息要通过各种屏幕,像电脑、手机、电子书等等。虽然信息更多,但我们会忽略重要的信息,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这是为什么呢?最近有本新书《屏幕上的聪明决策》,作者有两位,一位是行为经济学家,专注研究网络行为;另一位学的是神经科学。这两位作者在书里详细分析了,屏幕是怎么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影响我们的决定的。我来给你转述一下部分内容。
书里说,人的视觉系统存在几种无意识的偏好,这些偏好直接影响到我们在屏幕上做出的决策。详细来说说。
第一个偏好叫中区偏见,指的是我们更重视屏幕中心的图像。
举个例子,研究者做了个实验,在电脑上显示一些零食的照片,然后让受试者选出最想吃的零食。当屏幕上有9个选项,排列成一个正方形的时候,99%的受试者一开始会盯着中间那种零食。最后60%的人更愿意选中间那个,不管它是什么零食。这个结论可以应用在电商平台,如果他们想主推哪种商品,把它放在屏幕中心就好了。
书里还举了一个情报分析的例子。情报分析员需要一直盯着卫星图片看。因为中区偏见,他们会忽略屏幕边缘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情报机构通常会把一张图片分成更小的四张,然后让更多的情报人员仔细査看。但是每张更小的图片会出现新的容易被忽视的边缘,视觉盲区反而增加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有这么个办法,就是把相关图片分成一系列部分重叠的图片,让一张图片的边缘处在另一张图片的中心位置。这样来消除边缘,确保图像的每个部分都在情报员的视线中心区域。
中区偏见还会影响我们在实际生活里的消费决策。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心理学家观察了消费者在超市里的行为,发现消费者从货架上选择商品时,如果有四排完全相同的商品,71%的消费者会选择中间两排的商品,比正常的随机概率高出了 21%。所以,各个品牌总是不惜代价想要出现在超市的中间货架上。
第二个偏好叫视觉显著性变化偏好。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更容易看到某些东西,就更容易选择这些东西。
研究者也做了一个实验,还是让人从一堆零食里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他们设计了不同的挑选方式,一种是调节光线,有的零食更容易被看见;另一种是调节时间,有的零食出现的时间更长。这种视觉变化直接影响了人们最后的选择。比如,你本来更喜欢可比克薯片,但如果你在屏幕上更容易看到乐事薯片的包装,就更有可能选择乐事薯片。
接下来说第三个偏好,叫视觉运动偏见,意思是说,横向显示的信息比纵向显示的信息对最终的决策影响会更大。
研究者还做了一个实验,让受试者上网站选电脑。电脑的信息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让产品型号横向显示,一种是让产品属性,比如价格、操作系统、保修情况等信息横向显示。这两种呈现方式对用户的影响不一样。横向的信息是什么,用户就更关注什么。
这给商家带来什么启发呢?就是在设计商品信息的呈现方式时,把更重要的细节横向呈现,能吸引更多注意力。
简单总结一下,我们的视觉系统存在先天的偏好,这些偏好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商家会利用这些偏好,引导我们做出一些消费决策,看上去是我们自己的决定,实际上并不是理性的。
以上内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屏幕上的聪明决策》
为什么你会觉得名画丑
我们有时候会有这样的疑问,有些世界名画明明不好看,为什么在艺术界地位那么高,还有人花巨资收藏呢?界面的专栏作者多粒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解释了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转述一下。
先来说说,名画为什么会出名呢?回顾一下欧洲名画的历史,就会发现,能让一幅画变得有名的通常有两种人,一种是权贵,另一种是艺术批评家。你想想看,在三百多年前的欧洲,如果一个不知名的年轻画家的作品,突然被公爵夫人看上了,还花了巨资买下作品,会不会引起轰动?不仅这个年轻画家的知名度提高了,要是有谁想讨好这位公爵夫人,肯定也会买一幅这个画家的作品,献给公爵夫人。这种现象,也会引起批评家的好奇。不管批评家对这幅画是大加赞扬,还是批评得一无是处,这幅画都可能成为现象级作品,被艺术史学家们记载成名画。
你可能会问,这是不是因为权贵们有权有势,别人害怕他们,才追捧他们认可的画家呢?要知道,当时权贵们饱读诗书,有非常高的审美水平和优秀的艺术鉴赏力。能得到他们认可的画家,本身就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举个例子,意大利历史上的佛罗伦萨公国,有一位统治者名叫洛伦佐·美第奇,赞助了很多艺术家创作,像著名画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接受过他的资助。在他的统治和扶持下,佛罗伦萨才迎来了文艺复兴。
再来说说,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名画丑呢?有两个原因。第一,审美会随着时代变化,我们不能用现代的审美去看历史上的名画,这对名画不公平。很多名画在那个时代,代表了最高的绘画水平。比如,700年前的人像画,会用大片的金色、红色,显得特别隆重,但是人物表情很呆板。后来出了一幅名画叫《悼念基督》,您可以上网搜一下图片看看,也不怎么好看。但是,这幅画里人物的表情有了变化,能看出有点悲伤。人物也不是呆板地站着,有了动态的感觉,衣服也有一点皱褶。跟之前相比,这幅《悼念基督》有了飞跃,让很多人发现,原来人像还能这么画。
再比如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不是符合现在女性审美的锥子脸,也不娇媚,美在哪里呢?要是放在创作的年代,这幅画色彩更柔和,人物轮廓更丰满,还有似笑非笑的表情,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大的进步。而且,这幅画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第一次把绘画的主题从神变成了人,把文艺复兴推向了高潮。
除了审美的变化,我们觉得名画丑的第二个原因,是没看到名画背后的历史价值。比如很多人欣赏不了毕加索的作品,像名画《哭泣的女人》,想不起来这幅画是什么样的话,您可以上网搜一下。这幅画线条粗犷,用色可怕,人物脸孔支离破碎,为什么那么有名?因为在毕加索那个年代,已经有了摄影技术,绘画的写实功能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有新的创意。毕加索就开创了绘画里的“立体主义”。在他之前,谁能想到肖像画还能这么画呢?除了毕加索,还有野兽派的马蒂斯,有一幅代表作叫《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画的是一位女士的肖像,脸的正中间有一道绿色的粗线,画面围绕这道粗线来安排。这种不按规则用色的理念,正是野兽派的特点,也载入了艺术史。
你看,名画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美,这些画作的背后,是观念的进步、社会的前进和历史的变迁。一句话,这些作品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成就。
本文源自:界面专栏《为什么你会觉得名画丑》
What
一图胜千言
充分说明“眼见非实”,全靠脑补
三星公司发明了一种技术,只用一张普通照片,就可以对人脸建模,生成各种表情的视频。
How
简单好用的在线流程图工具。
Ananas Analytics
数据可视化的桌面工具,可以连接各种数据源,进行图形可视化操作。
Yandex 图片搜索
俄罗斯的搜索引擎 Yandex,我觉得体验不错,尤其是相似图片搜索,比谷歌好用。国内好像还没有被屏蔽。
SVG Repo
一个 SVG 图片(主要是图标)的搜索引擎。
QRpicture
一个在线工具,把图片变成可以扫描的二维码。
isoflow
一个绘制示意图的在线工具。
Broot
一个很有特色的命令行目录浏览工具,有很多功能,比如列出每个子目录的大小。
Bootstrap 图标库
Bootstrap 的图标库发布1.0正式版,包含1100多个图标,全部都是 SVG 格式,可以插入 img 标签。
Generate a Chart Image from URL
Bar Graph
Line Graph
Radar Chart
Pie Chart
Doughnut Chart
Scatter Plot
Bubble Chart The r variable defines bubble radius in pixels:
Radial Gauge / “Meter” Charts
View the options at chartjs-radial-gauge for customization details.
Sparklines
A sparkline is a special case of line graph with axes and other labeling removed. All line graph options can be applied.
Mixed Charts
code2flow一个符合直觉的,从伪码生成流程图的工具。
Why is this called El Grapho? - Why not?
Okay… and why is the logo a skeleton with a rose in his mouth? - Why not?
一个基于 WebGL 的浏览器数据可视化库,主要用于性能要求特别高的可视化图形。
点击查看运行结果
原生audio控件:
jquery播放:
统计图表撒谎的5个方法
本文介绍五种统计图表技巧,用来隐藏或突出某些统计信息。比如,上面左右两个图的深色部分都是30%,但是右图比左图看上去大得多。
chart.xkcd
一个 XKCD 漫画风格的网页图表库。(@timqian 投稿)
Rough.js
生成手绘风格图片的 JS 库。
awesome-qrcode
二维码生成工具,可以生成静态二维码、图像二维码和动画二维码。
rough-charts
手绘风格的 React 图表库。
roughViz.js
一个生成手绘风格的网页图表的 JS 库。
Arya
Arya 是一款基于 Vue 的在线 Markdown 编辑器,粘贴 HTML 自动转换为 Markdown,支持 PPT 预览,以及绘制流程图、甘特图、时序图、任务列表、五线谱等功能。
Experience
2019年度最佳视觉错觉
这是视觉错觉作品比赛的官方网站,评选出了2019年度的最佳作品,都是视频。
东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
一个英国设计师在业余时间,设计了一个巧妙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会徽。简洁的图案,可以让人一眼看出年份、国家和奥林匹克。
下面是组委会的正式会徽。
欧洲酒精带
欧洲各国饮用的主要酒类各不相同。上图中,深红色国家主要饮用葡萄酒(wine),黄色国家饮用啤酒(beer),蓝色国家饮用伏特加(vodka)。
罗胖60秒:怎么理解艺术?
- 昨天我们给你推荐了清华大学郑路老师的《社会网络20讲》的课程,说这门课会让你用社会网络的视角来重新看现象。
什么意思?我举个例子。我的朋友肉唐僧就说,一般人聊艺术就是两种聊法,要么谈作品,要么谈艺术家的生平。
谈作品的问题是,我们普通人又不会画画,容易听得云山雾罩的。谈艺术家生平的问题是,讲的都是个体现象,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那应该怎么谈艺术呢?应该把它还原到社会网络里。
比如说,你要研究画家拉斐尔,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他留下来的那些画,当时是谁委托他做的这个活儿,然后看清楚那些人和拉斐尔之间的关系。
- 你把他的这批客户给捋明白了,你就知道拉斐尔是什么样的人,知道他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一些画了。
这才是真正深刻的理解。这就是社会网络看问题的独特视角。
数据可视化的魔力——一图胜千言
1927年的伦敦地铁的原始地图。该图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它们非常接近而存在大量紧密间隔的地下车站。这源于地图是根据台站的地理位置绘制的。然而,当远离城市时,地图上仍有大量空间未使用。
1933年,哈里贝克想出了伦敦地铁地图的新设计。贝克认为乘客不关心地理准确性,并且最感兴趣的是如何从一个到另一个车站以及换乘火车的地点。他从电子图表中汲取灵感,决定以单独的颜色显示每条线条,并在电气图上显示它们与其他线条的连接。该图保持每条线路的方向信息,但距离信息丢失,因为贝克认为不必要。
我们可以看到纽约地铁地图发生的非常类似的争论。你认为哪个更好?
纽约地铁使用液晶屏替代纸制地图,引起批评,因为液晶屏的分辨率太低了,细节根本不清晰。
Vermeer’s paintings
Officer and Laughing Girl.
关于你所不知道的《蒙娜丽莎》的清单
2017-06-11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蒙娜丽莎》大概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油画了,但你只知道作者是达·芬奇是不够的。
掌握以下13个细节,你就能像大收藏家一样谈论她。
《蒙娜丽莎》画中美丽的少妇,已经超过500岁高龄,现在住在巴黎卢浮宫第二层的德农馆。
根据最新的估价,《蒙娜丽莎》现在价值大约8亿美元,当然卢浮宫是不会卖的。
《蒙娜丽莎》原作独占了展厅一整面墙,外面罩着防护玻璃,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卢浮宫另外两个镇馆的女人,断臂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和断头的《胜利女神》,并没有这个待遇。之所以要这么小心翼翼,是因为画在白杨木板上,500多年的木板非常脆弱和敏感。
真的亲眼看到《蒙娜丽莎》原作,你可能会有巨大的失落感。它的高只有77厘米,宽53厘米。但在达·芬奇传世的五幅女性肖像中,这已经是最大一幅了。
正是因为尺寸小,可以随身携带,《蒙娜丽莎》被达·芬奇带到了法国。今年她来到法国整整500年,LV还跟当代艺术家杰夫·昆斯合作,出了四款印着蒙娜丽莎的包。
蒙娜丽莎是个佛罗伦萨布商的妻子。要知道那个时代,圣母玛利亚几乎是绘画唯一的女主角,普通人很少入画。这幅画的出现透露了一个信息——除了教会之外,新兴资产阶级刚刚成为画家的新雇主。
求达·芬奇给给画一幅肖像可不那么容易,不是地位尊贵就可以,还要模特长得美。当年米兰公爵的姐姐求了达·芬奇三年,达·芬奇也没给画,最终居然给商人的妻子蒙娜丽莎画了肖像。
现代人用复合光谱扫描技术,发现画像底下还藏着另一个女人的肖像,电脑复原出来的图画,跟拉斐尔曾经画过的一幅蒙娜丽莎速写很接近,人物更年轻。为什么达·芬奇要涂掉那一幅另画一幅年长的女人,为什么他能带走别人家老婆的肖像,至今是个谜。
在画像左右两边移动,会发现蒙娜丽莎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你。在此之前,画里的人物很少与观众眼神交流。这是达·芬奇的又一个创造,
让左眼直视看画的人,右眼微微地偏向一边
,就能达到这个效果。美元100块纸币上的富兰克林也是如此。直接看蒙娜丽莎的嘴唇,只会觉得表情平静。但视线如果移到其他五官,又会觉得嘴角向上微笑。这就是所谓 “神秘的微笑”。这种神奇的效果源自达·芬奇发明的“晕染法”,用柔和而浓重的阴影对人物进行勾勒,嘴唇不再轮廓分明,就有了动态变化。
比起“神秘的微笑”,更值得关注的,是蒙娜丽莎的右手,这只艺术史上最美的手。为了画这只手,达·芬奇做过大量练习。但是忘记小学语文里画鸡蛋的故事吧,在达·芬奇的传记资料中,这事根本没有任何记载。那个时代的画家倒是比较经常画蛋彩画。
如果没有被偷走过,《蒙娜丽莎》可能远不如《最后的晚餐》名气大, 1911年的失窃案,让它成了全球舆论焦点,连文学大师卡夫卡也特意跑去瞻仰过失窃后的那面白墙。偷画的人叫佩鲁贾,曾经是卢浮宫的临时工。
在卢浮宫,《蒙娜丽莎》附近,有一幅整面墙那么大的《加纳的婚宴》。这是卢浮宫最大的绘画作品,高6米,宽10米。挤不进去看蒙娜丽莎,不妨转身看看这幅巨作。
宅在家里,一样能欣赏卢浮宫“镇馆三宝”
今天是假期的最后一天,我们想带你到卢浮宫去看看。提到卢浮宫,很多人都会将它列为“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的博物馆”,每年参观的人数已经达到1000万。
其中最著名的展品当属卢浮宫的“镇馆三宝”——《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和《胜利女神》。这三件作品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当然无可争议,但除此之外,每一件作品能有今天的地位,还跟它们所处的时代,以及背后的传奇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就用一张清单,带你看看镇馆三宝背后的那些故事。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受一位佛罗伦萨贵族的委托,为他的妻子所作的肖像画,标题“蒙娜丽莎”的意思正是“我的夫人丽莎”。因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核心和庄重的题材是宗教,所以这幅人物肖像画本身其实非常普通,并不值钱。
这幅画之所以举世闻名,主要原因其实是1911年的一场盗窃案。当时卢浮宫安保不严,有位意大利小偷甚至没做什么计划,就把它给偷走了。当时正是西方新闻报刊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件案子轰动了全欧洲,《蒙娜丽莎》因为媒体的影响力,一下子被推进了大众视野,成为了世界级的名画。
真的亲眼看到《蒙娜丽莎》原作,你可能会有巨大的失落感。它的高只有77厘米,宽53厘米,尺寸不大,色彩也不鲜艳,乍一看并不太起眼。但在达·芬奇传世的五幅女性肖像中,这已经是最大一幅了。
如果你直接看蒙娜丽莎的嘴唇,只会觉得她表情平静。但视线如果移到其他五官,又会觉得嘴角向上微笑。这就是“神秘的微笑”。这到底是怎么画出来的呢?简单记住一点: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源自达·芬奇发明的“晕涂法”,也就是一层层涂抹画面,让轮廓变得模糊。用这种方法来描绘人的面部,就会呈现出朦胧、神秘的效果。
《米洛的维纳斯》
《米洛的维纳斯》,也就是著名的“断臂维纳斯”,人们提到维纳斯就会想到它。你可能会问,断臂明明是缺陷,为什么这座雕塑反而那么出名呢?这是因为19世纪法国经历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许多传统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反映到艺术方面,就是古典所重视的“完美”慢慢衰弱,反而残缺更让人触动。维纳斯双臂的缺失,反而让她拥有了一种神秘、新鲜的美感。
当时的专家们,都提出过很多复原的方案,比如,让维纳斯手里拿个苹果或者镜子,但卢浮宫依然决定不予修复,一直让雕塑呈现破损的状态。这也让维纳斯的断臂成为千古之谜,导致人们对她过目难忘。
这座雕塑对人体的表现也极为精妙。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维纳斯的肩膀和胯部的方向,一个向右,另一个却向左。这让她的身体,形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S形曲线。你看那些明星和模特,现在在拍照时,依然会摆出这个经典的姿势。
看这件雕塑,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它的创作时间属于古希腊,这时期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动感。这个作品捕捉的是这样一个瞬间:女神的裙子快掉下来了,她不得不将一条腿稍微往前挪,好让裙子不再往下掉。这些细节都营造了一种非常强的动感。
《胜利女神》
《胜利女神》,全称是《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是卢浮宫唯一放在楼梯上展出的大型雕塑。你可能会很奇怪,这么重要的作品为啥不放在展厅,而要放在这呢?原因是它太大了,加上底座,整体超过5米,非常有气势。可以说,只要站在它面前,无需多余的解释你就会被折服。
这座雕塑,是1863年法国考古学家尚帕佐在希腊的萨莫色雷斯岛上挖神庙时,无意中发现的。雕塑出土时严重破损,碎成了近200块的大理石残片。而卢浮宫在没有任何高科技手段辅助的情况下,硬是把这些碎片都拼了起来,虽然缺少了头、手臂和翅膀,但从神态中仍能确定她是胜利女神。
你可能发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胜利女神是有翅膀的,这其实是卢浮宫后来派人专门修复的。为什么只有翅膀被修复了呢?三个原因:①翅膀是胜利女神的标志性特征,定义着她的身份;②有可靠资料帮助人们还原翅膀的形态;③有了翅膀会让整个雕塑的姿态,显得更饱满和完整。
胜利女神标志性的瞬间,就是在战场从天而降,降落在胜利方船头的那一刻。这个作品也选择了这个瞬间。你仔细看会发现,女神飞扬的衣裙形成了复杂的褶皱,轻衣之下还有微微凹陷的肚脐眼,这些细节都被雕塑家细致地雕刻了出来,极具动感。
关于如何欣赏西方绘画的极简清单
原创 2017-05-29 「得到」 罗辑思维
如何迅速地识别一幅西方绘画属于什么流派?
我们邀请「得到」App订阅专栏《严伯钧·西方艺术史》的主理人严伯钧创作了这张清单。相信会帮到你。
- 西方绘画的大规律
总的来说,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这800年间,西方绘画经历了从“画得像”到“画得不像”的过程。看画的时候,第一个要了解的就是“创作年代”。创作年代距离现在越近,越不要夸这幅画“画得真像”。具体来说,不同的流派风格特点各不相同。
-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十三世纪末期至十六世纪中叶
关键词:“正”。
四平八稳,人物的身材比例和真实生活当中几乎一样;人物形象没有夸张表情,了不起有个微笑,或者小小忧伤。整幅画没有明暗对比,人物都置身于风景或建筑当中。景色都风轻云淡,建筑均错落有致。
欣赏方法:走近了看,看微观上的“像”;站远了看,看宏观上的“和谐”。
代表画家:达·芬奇、拉斐尔。
代表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 北方文艺复兴(Northern Renaissance):十五世纪初期至十六世纪中叶
关键词:“细”。
“北方”指的是阿尔卑斯山以北,主要指荷兰、德国等地,区别于阿尔卑斯山以南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的绘画细密到极点,貂皮大衣的绒毛丝丝入扣,华服上的镂金根根分明。
欣赏方法:注意细节,动物看毛,衣服看褶皱和花纹,如果有镜子,一定注意镜子里面有什么。
代表画家:扬·凡·艾克、丢勒。
代表作:扬·凡·艾克的《男子肖像》。
4. 矫饰主义(Mannerism):约 1520-1580年
关键词:“妖”。
矫饰主义是出现在文艺复兴末期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一个短时期。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把“正”的东西都画完了,年轻的艺术家想要混出来,只能剑走偏锋,画“不正”的、“妖娆”的东西。主题妖里妖气,色彩绚丽夸张,人物奇形怪状,不乏情色、怪诞、夸张之感。
欣赏方法:注意奇特的故事情节、夸张艳丽的配色,以及人物奇葩的表情。
代表画家:布隆齐诺、帕尔米贾尼诺。
代表作:布隆齐诺的《维纳斯的胜利》。
- 巴洛克(Baroque):十六世纪末期至十七世纪末期
关键词:“戏”。
巴洛克绘画强调戏剧性,强调冲突,有情感张力。一幅画,背景黑乎乎,局部却好像有一道光照射进来。形成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人物表情很生动,感觉在演戏一般。
欣赏方法:注意光线明暗交织的地方,那是画家最希望你注意的地方。忽略细节,感受画面中戏剧性冲突的那一刻。
代表画家:卡拉瓦乔、伦勃朗。
代表作:卡拉瓦乔的《圣马太蒙召》。
- 洛可可(Rococo):17世纪末期19世纪中后期
关键词:“媚”。
洛可可流行于18世纪的法国,核心思想是追求享乐的生活态度。场景愉悦,脂粉气浓,整体色彩粉嫩,人物皮肤水灵,好似加了磨皮滤镜一般。
欣赏方法:注重画面中的欢愉浮华气氛,关注整体色调的氤氲之气。
代表画家:弗拉戈纳尔、华托。
代表作:弗拉戈纳尔的《秋千》。
-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上半叶
关键词:“精”。
新古典主义是对文艺复兴拉斐尔式理想主义绘画的复兴。主题人物“伟”、“光”、“正”,笔触精细,色彩鲜明,近看看不到任何笔触痕迹。
欣赏方法:感受“人肉照相机”一般的精细、笔触的精致,以及色彩的绚丽平衡。
代表画家:大卫、安格尔。
代表作:大卫的《拿破仑在杜伊勒里宫办公室》。
- 浪漫主义(Romanticism):19世纪初期至中叶
关键词:“飘”。
追求个人情感的释放,与新古典主义的主张完全背道而驰,笔触粗放,画风飘逸,情绪饱满。
欣赏方法:别站太近,像看电影一样去看绘画,感受画面的情感冲击。
代表画家:德拉克罗瓦、戈雅。
代表作:德拉克罗瓦的《肖邦肖像》。
- 法国写实主义(French Realism):19世纪中叶
关键词:“朴”。
这里的写实,指的不是技法上的写实,而是题材上的写实,这派画家喜欢走到乡间,刻画底层人民的生活,接地气。
欣赏方法:搞清楚画中人物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在干什么,尝试角色扮演,将自己带入情境。
代表画家:米勒、库尔贝。
代表作:米勒的《拾穗者》。
10.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19世纪后半叶
关键词:“浸”。
印象主义绘画的主张是忽略形状,用色彩和光影作画,走到自然中去观察,看到什么画什么,所以导致印象主义绘画的真实感不仅来源于视觉,会带来强烈的“沉浸式”体验。
欣赏方法:站远一点看。如果你近视眼,不戴眼镜看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近视的可以把眼睛眯起来看,想象自己置身画面的场景之中。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你身临其境,体会到画面以外的感受。
代表画家:莫奈、雷诺阿。
代表作:雷诺阿的《艾琳小姐》。
-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
关键词:“幻”。
在印象主义绘画忽略形状的基础上,后印象主义在客观中加入主观,为了表达和谐的构图、原始的冲动,以及情感的纠缠,让画面更加扭曲变形,形成一种粗中有细、视觉冲击极强的绘画风格。
欣赏方法:远一点看,沉浸于画面之中的时候,不妨将个人情感带入。
代表画家:梵高、高更、塞尚。
代表作:梵高的《自画像》。
12. 现代主义(Modernism):20世纪至今
关键词:“梦”。
20世纪后出现的很多看上去“怪”的绘画,比如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Cubism)、克里姆特为代表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都属于现代绘画。这些绘画,跳出了主题、形状和色彩的框架,直接向人们的视觉发起情感冲击,现实在现代主义的画笔之下崩塌了,让看画的人仿佛置身梦境一般。好像一段音乐,不用知道标题是什么,你也能听出它的情绪。
欣赏方法:长时间地注视,放弃理性和逻辑的思考,用放空、感性的眼光去体会。
代表画家:蒙克、毕加索、波洛克、罗斯科。
代表作:蒙克的《尖叫》。
经典!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画
提高审美情趣
提升艺术修养
学习历史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
路易斯.利奥波德.布瓦伊《桌球》1807年
达维特《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
此幅作品是达维特第一次刻画现世的英雄,此前,作者只塑造和歌颂古代和已故的英雄,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拿破仑的崇拜之情。本画的妙处在于,远景的简约和近景的细腻,色彩的冷暖对比极为强烈,人物和战马的细节刻画非常到位。对于这个理想化的形象,拿破仑本人也十分满意。
普基廖夫《不相称的婚姻》
该画描绘了一青春少女与一老者结合的爱情悲剧。老者被画家描绘得苍老憔悴,而少女则面色红润,充满青春活力。画家以同情少女的笔调,鞭挞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约翰.埃.密莱《盲女》
两个相依为命的孩子,一个是盲女,另一个更小的女孩紧紧依偎在盲女怀里,一边抬头去观看天上的彩虹,一边在给盲女讲解大自然的美丽。云际彩带当空,原野一片金黄,空气是润湿的,在远景的小道上有几头走动着的牛羊,近处有飞鸟起落。盲女只能倾听小伙伴的讲解,她连停歇在她披肩上的蝴蝶也无从感受,但她似乎已嗅到了新鲜的空气,听到了原野里生灵的声音。
拉斐尔《雅典学院》
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作者希望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柯罗《珍珠女郎》
泰奥多尔.居丹《肯特海滩》
该画描绘的是在狂风暴雨的海浪中即将倾覆的帆船,人们纷纷逃离帆船,乘上救生船逃命,狂涛汹涌,人们在挣扎。在黑白两色的对比中,表达的是生命与意志的不可战胜。
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希什金肖像》
欧仁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
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拾穗者》
作品无声地倾诉着农民的贫困与饥苦,焦虑与哀愁,隐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巴斯蒂昂勒帕热《垛草》
那因“垛草”而劳累过度躺在草地上酣睡的农夫,他好像刚刚吃过妻子送来的饭,用草帽盖着脸正在享受着这片刻的轻松;年轻体壮的少妇默默的坐在丈夫的身边,长期生活的艰难使她显得疲惫不堪,神色已变得象老年人一样呆滞而默然……
毕加索《哭泣的女人》
刻画了一位极其悲伤的女人,悲凄的命运和感情由粗放的颜色和劲利的笔触反映出来。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杂乱无章,支离颠倒,具有常人难以理喻的特点。这幅人物画是毕加索不朽巨作之一。女人脸部扭曲和断裂的方式是立体派手法的一个发展。
梵高《第一步》
这作品是梵高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画面是一个农村的耕地,背面是农民的房屋。画的右方一位农妇扶着小女儿帮助她学步。左方女婴的农民父亲蹲在地上张开双手鼓励她向前走。
这虽然是梵高临摹米勒的作品,但是整幅画都显露出梵高个人的风格。画面用色鲜明,多用蓝,黄和绿色。这些高明度及属于自然界的颜色,让人感受到活跃的生命力。他让画中的人和物框上厚实的黑色线条,这明显是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亦让画面增加实在的感觉。
另外,他亦以弯曲旋转的笔触绘画树、灌木和农作物。这是他成熟画作中常用的手法,也令这画增加生气勃然的气息。整幅农村景象让人感到农民的实在生命,平凡但跃动又充满亲情。
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而梵高亦如向日葵般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梵高《星空》
作为表现性的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作品,这幅画有很强的笔触。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阴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蚀形式出现。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梵高生前非常欣赏日本浮世绘《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而《星空》中天空的涡状星云画风被认为参考并融入了《神奈川冲浪里》的元素。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在画家本人的记述里,他对每一个人的背景都有详细介绍,各位有机会可以去看看。看来作画也要搞背景调查……
艾伊瓦佐夫斯基《九级浪》
海上每次发生风暴总是以第九级浪头最险恶,最可怕。九级浪到来轻则摧帆断桅,重则船覆人亡。所以,要躲过它的巨大摧毁性威力几乎是不可能的。画家的立意就是要表现人们征服这九级风浪。它描绘了断桅上的人们战胜惊涛骇浪的无畏勇气和决心,表现了人与自然拼搏的顽强意志和壮观景象。天空浓重云雾,透过云层的阳光洒在大海巨浪上,映照得灿烂透明,这给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以光明与信心。画家表现光与色的笔触,完全融化在海浪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整个画面宏伟壮丽,是一首充满高昂激情的大海抒情诗篇。
九级浪表现的是风暴中飘泊的人们,他们栖居在帆船的残余物上,为了生存,拼命挣扎,狂风巨浪,呼啸而来。暴风雨中的船与人,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抗衡,表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与不可抗拒性。画面气势逼人,色彩动人,借以烘托人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幅关于人和自然的颂歌,使人震动,也使人动情,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爱德华蒙克《呐喊》
非常有名的一幅画,它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呐喊。画家以版画的方式,把红、蓝、绿、赭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状,造成种游动与飘忽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似乎是一场“恶梦”的再现。它象征着“世纪末”人们的彷徨情绪。
毕加索成名作《亚威农少女》
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领域。不仅在美术上,连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上,都引起了共鸣……
列奥纳多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杜米埃《三等车厢》法国 约1863-1865年
拥挤的狭小空间里,突出描绘前排三个人物,概括表现后面一群人,以坐椅靠背分隔前后,这是生活中极平常的现象,但揭示了法国社会的等级制,在这三等车厢里坐着的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公民。三个主体特写人物中,最突出的是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人们从她的神态可见她的生活经历。靠着她左右的两个人,一个入睡的少年和一位带婴儿的母亲,他们的形象本身可明白表现出他们的社会地位,背后的人群可从不同面貌的头像中体现不同人物的地位和个性。这有限的画面空间,成了法国下层社会的一个缩影。
库因芝第《聂伯河上的月夜》俄国 1880年
一般人的概念中,都已经熟悉了用黄色的或是银白色来画月光,但在这幅画中,库因芝却是选用了一种粉绿色来画出月光,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但在整幅画中这颜色却无比地谐调,又无可替代,第聂伯河静静地躺在深暗色的河床中,闪耀着粼粼的光波,伫立在画前的观众犹如听到了隐隐的涛声,嗅到了蒙蒙的水汽,它犹如一首抒情的诗篇,一下子就慑动了全体观众的心,这正是“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情景。《第聂伯河上的月夜》一画为库因芝赢得了非凡的荣誉。
达利《记忆的永恒》1931年,布上油画
《记忆的永恒》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
克里姆特《吻》奥地利 1908年
这是一幅表现爱的抽象主题寓意的杰作。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男人轻柔地抱起女人的头,富有激情地亲吻着女主人公的脸颊。男人身上的装饰都是方正色块,由黑白黄三色方块构成,象征了男人棱角分明,坚强的特质。女人身上是感性的圆形图案与流动的线条,代表了女性的柔媚和温柔圆润。女人一条手臂搂着男人的脖颈,一只手紧抓着男人的手,闭着眼睛尽情享受着幸福的感觉。她的表情是迷醉的、满足的,甚至似乎还有些害怕这幸福时刻的结束。在画面形式营造上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诸如线条和色块的组合,色彩中掺入金粉,使画面呈现出美妙温馨的梦幻场景。
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
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盗窃案捧红的名画《蒙娜丽莎》
卢浮宫,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生之中必须要去一次的地方。它的藏品串起来,不仅是一部艺术史,也是一部世界史。
所以,我们请到了一位对卢浮宫如数家珍的行家——程珺博士,来主理这门课程。程珺博士在法国生活了十几年,去过上百次卢浮宫。对她来说,去卢浮宫,就像回家一样熟悉。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一起听听,她对“世界第一名画”《蒙娜丽莎》的解读。
你好,我是程珺,欢迎来到我的《卢浮宫艺术课》。
从这一讲开始,我要带你走进这个课程的第一单元,那就是“读懂卢浮宫”。
我会用五件重要的藏品,帮你对卢浮宫做一次快速的扫描,它们分别是“镇馆三宝”《蒙娜丽莎》《断臂的维纳斯》和《胜利女神》。剩下的两件,是来自古埃及和两河文明的雕塑,那就是《书吏坐像》和《拉玛苏》。
卢浮宫常年展出的文物有三万五千件,不要说游客,就算是巴黎人,也很难将所有的藏品都过一遍。你肯定会想问:光凭这五件藏品,就能了解卢浮宫了?
我先来简单说说理由:
第一是代表性。全世界那么多博物馆,有的是以艺术品收藏而闻名的,比方说意大利的乌菲齐美术馆;有的是以历史文物而见长的,比方说大英博物馆。而卢浮宫呢,它在这两方面都很强!
我选的这五件作品中,《蒙娜丽莎》《断臂的维纳斯》和《胜利女神》,它们作为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代表着卢浮宫在艺术收藏上的地位。而《书吏坐像》和《拉玛苏》,则属于卢浮宫的埃及和两河文明馆藏,它们是近代考古的重要成果,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己历史的了解程度。
第二点,就是特殊性。这五件藏品,单凭它们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就能解释得了它们今天的知名度吗?
当然不能,真正把这些藏品推到如今这个地位的,是它们背后的传奇故事,是历史的偶然性。在这里面,卢浮宫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五件藏品,没有一件来自法国,但它们的命运,却和卢浮宫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卢浮宫造就了它们,它们也成就了卢浮宫。
这一切都是怎样发生的呢?
在这一讲里,我就先来说一下,这第一个传奇:蒙娜丽莎和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
蒙娜丽莎(La Joconde)
1503-1519年,0.77x0.53m
@ 德农馆1层711号房间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说它是世界第一名画也不为过,它的展厅常年挤满了人。不过,当你拨开重重的人群,走到它跟前时,第一反应可能是:
咦?就这样而已吗?
这幅画也太小了一点吧……
的确,高77厘米,宽53厘米的《蒙娜丽莎》,挂在大厅里,非常的不起眼。实际上,这幅画从16世纪开始,就一直待在卢浮宫。直到1911年之前,它都和其他画作放在一起,可没有今天那么大的排场。
那么你不禁要问了,在1911年,《蒙娜丽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这里,就要说到第一个男人了。
盗窃案成就名画传奇
这第一个男人啊,其实是个意大利小偷,叫佩鲁吉亚。他做了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一个人把《蒙娜丽莎》从卢浮宫偷走了。
《蒙娜丽莎》居然被盗了!这件事,让全法国都震惊了,大家都猜这背后肯定有着重大的阴谋。但真相很搞笑,这个佩鲁吉亚既不是江洋大盗,也不太懂艺术,他只是在卢浮宫里干活的一名普通工匠。
当他在卢浮宫里,看见那么多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品,作为一名意大利人,他的心里有点不平衡,就想把《蒙娜丽莎》偷了,送回祖国去。
具体怎么偷呢?佩鲁吉亚挑了个周一,因为卢浮宫周一闭馆。整个盗窃过程非常的简单,分三步:第一步,把画摘下来;第二步,把画框卸掉,将画藏进大衣里;第三步,走出去。
佩鲁吉亚只是在走出去的时候出了点状况,他本来想从侧门走的,结果那扇门居然打不开,最后他只能原路返回。当时的卢浮宫只有13个保安,没有一个发现《蒙娜丽莎》被偷了。另外,那个时期警方的破案手段也不太先进,等抓住他的时候,已经过了两年了。
那么,这两年中发生了什么呢?请注意这个时间点,20世纪初,那可是西方新闻报刊迅速发展的时期,媒体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蒙娜丽莎》被偷以后,各大报刊的反应是最快的。首先是《小巴黎人报》,那是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它在第一时间就将“蒙娜丽莎的失窃案”登在了头条,还足足用了三个版面来报道这件事。
很快,其他的报纸也都迅速跟上了。接下来的三个星期,《蒙娜丽莎》几乎天天上头条,不光是法国人,全欧洲也都开始关注这个热点。大家先是八卦它的失窃案,随后就慢慢地转移到了画的艺术价值上,《蒙娜丽莎》的身价,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日涨夜涨的。
文字报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蒙娜丽莎》的图像也跟着印满了大小报刊,它成为了第一幅被大量翻印的画作,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能代表艺术的符号。
同时,卢浮宫在这件盗窃案上,也展现了它强大的公关能力。
首先它明确承认了错误,还马上加强了安保系统。但做得更漂亮的一点是,它保留了《蒙娜丽莎》的位置。虽然画没了,但用来挂画的钩子和那块空荡荡的墙还在。盗窃案发生以后,来卢浮宫参观的人,反而比以前更加多了,他们就是为了来看一眼这块曾经挂着《蒙娜丽莎》的空墙。
两年之后,佩鲁吉亚在意大利被捕,他当时联系了一名画商,想将《蒙娜丽莎》出手。结果他在去交接的时候,就被警察抓住了。佩鲁吉亚当时觉得莫名其妙,他说:法国人从意大利抢走的名画,我把它给偷回来了,难道我不应该算英雄吗?
其实,佩鲁吉亚搞错了。拿破仑在征服欧洲的时候,的确是从意大利抢过不少东西,但这幅《蒙娜丽莎》,并不是其中之一。至于它是怎么来到法国的,这里就要说到第二个男人了,他就是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
《蒙娜丽莎》成名之前
弗朗索瓦一世在达·芬奇晚年的时候,特意将他接来法国养老,一直精心照顾,直到他去世。《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来法国养老的时候,自己带来的。
但在达·芬奇的遗嘱里,《蒙娜丽莎》是留给他弟子的。但弗朗索瓦一世很有眼光,马上斥巨资将它买了下来。这幅画就这样,变成了皇室收藏,之后才被收进了卢浮宫。
现在你应该能明白,《蒙娜丽莎》的出名完全就是个意外。假如没有这个意外,我们又该怎样去看这幅画呢?
我想请你先忘记它的名声,试着用当年“弗朗索瓦一世”的眼光,重新再来看看这幅画。
它的尺寸很小,题材也不庄重,放在大厅里是不合适的,那它适合挂在哪里呢?
卧室。
《蒙娜丽莎》是需要近距离欣赏的,拿破仑后来就是这么做的。
我们去看下画里人物的姿态,她是侧坐着的,身体往右转了大概四分之一,但眼睛却直接望着观众,这种画法,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最迷人的部分,还是她的表情,似笑非笑,眼神和嘴角里,都充满了一种私密的亲切感,也许正是这迷人的表情,吸引了当年的弗朗索瓦一世吧。
科学家达·芬奇的绘画实验
那么,这迷人的表情,又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这下,终于要说到了第三个男人了,毫无疑问,他就是达·芬奇先生。
1503年,佛罗伦萨的一位贵族邀请达·芬奇,为他的夫人丽萨画一幅肖像画。这便是《蒙娜丽莎》的由来。
正常情况下,达·芬奇画完之后是要交货的,但他没有。而且从他开始画的那一天起,就将这幅画一直带在身边,从意大利带到法国,一直带到他去世,整整16年。
在这16年当中,达·芬奇有事没事,就会把这幅画拿出来,在上面涂了一层又一层,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达·芬奇认为“轮廓”这种东西,在大自然中是不存在的,所以他才会去反复地“涂层”,这样就可以让人物的轮廓变得很模糊。这种画法,我们称之为“晕涂法”。
现代的X光检测显示,《蒙娜丽莎》这幅画,在最初的涂层上,她并没有在微笑。这个微笑,是在达·芬奇反复晕涂之后,慢慢修正出来的,所以她的笑容才那么细微,让人感觉到无比的神秘。
达·芬奇的晕涂法,在当时可是非常创新的。不信你去看和他同时代的画家波提切利,他画的人物轮廓线条,就是非常清晰的。下面是他的作品:
波提切利—维纳斯和美惠三女神送礼物给一位年轻姑娘
(Sandro Botticelli—Vénus et les Trois Grâces offrant des présents à une jeune fille)
约1483-1485年
@德农馆,1层,706号房间
现在你明白,《蒙娜丽莎》的表情是怎么画出来的吧。那么问题又来了,达·芬奇为什么要用16年去画它呢?
我个人有一种解释,仅供你参考:因为这幅画,并不是他的创作,而是他的实验。
达·芬奇曾经给米兰公爵写过一封求职信,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他说:
“公爵大人,我其实是一个什么都会一点的人,如果米兰要打仗,我可以造大炮、挖地道,要是米兰不打仗呢,我可以造宫殿、组乐团,噢,最后一点,我其实还会画画。”
你看,达·芬奇是把“画画”,放在最后一项的。
因为他从不把自己当成一个画家,他是一个全能型的天才,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科学家。或许他花了16年时间去画《蒙娜丽莎》,就是想搞清楚,晕涂法被运用到极致,会产生一种怎么样的效果。
画微笑其实是很难的,这需要画家对人物的唇部肌肉,还有面部神经,都非常了解。达·芬奇画的这个微笑,运用的不光是画家的技法,还有深入的解剖学知识,以及他那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
——◆ 本讲小结 ◆——
首先,成就这幅名画的,其实有三个男人,分别是:创造它的人、赏识它的人和偷走它的人。《蒙娜丽莎》本身就是一幅很有私密性的小尺寸画作,达·芬奇用“晕涂法”,创造出了她的神秘微笑,让弗朗索瓦一世以及后世的观者都为之着迷。
第二,这幅画之所以有今天的名声,绝不光是因为它的艺术性本身,还和1911年的盗窃案有关。
卢浮宫在应对这桩盗窃案时,展现了它强大的公关能力,再加上当时媒体发展的大环境,让《蒙娜丽莎》这幅画名声大噪,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卢浮宫。
思考题:100个人看《蒙娜丽莎》是100种感觉,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是怎样去感受这幅画的,所以我也很希望你可以在留言区写下你自己对这个神秘微笑的感受。
《蒙娜丽莎》所在的这个房间,位于卢浮宫著名的大画廊上,很多电影都会在这里取景。
它是国王亨利四世在1595年下令建造的,为的是连接当时的卢浮宫,以及国王居住的“杜勒里宫”。很可惜,“杜勒里宫”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被毁了,现在你能看到的,也就是卢浮宫外的“杜勒里花园”了,整个大画廊长近500米,是沿着塞纳河而建的,因此也被称为“美丽的水边画廊”。
内容听完了,我是罗胖。
感谢程珺老师的精彩解读。你看,在懂行的人眼中,艺术不是什么陌生名词,艺术是活生生的,它和过去的历史、当下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既亲切,又动人。
人体风格的纽约地铁图
纽约一位五官科医生,将纽约地铁图画成人体解剖图的形式。
BPMN-JS
一个在线绘制业务流程图的开源工具。
Landfall
一个定制手工 3D 地图的网站。
如何学习 D3.js
数据可视化库 D3.js 的在线英文教程。
drinkNow
Chrome 浏览器插件。每过一段时候,就会弹出一只小鸭子,提醒你要喝水。
人透过文字获得的信息,一般只能记住20%;
但是经由图像的信息,却可以记住80%。
掌握一门让别人“秒懂”的新技术
2017-08-18 罗振宇 罗辑思维
下面一组信息,以我的语速,至少要说25秒,而且说完你也一头雾水。
换个方式,就能让你不但秒懂,而且牢牢记住。
信不信?
木星直径142984千米
金星直径12104千米
地球直径12756千米
火星直径67944千米
海王星直径49552千米
土星直径120536千米
天王星直径51118千米
水星直径4880千米
让你秒懂的方式来了——
拿身边的水果作例子,一张图就能看懂八大行星的大小关系。
具体数字网上随时查得到,但记住了木星是西瓜、地球是小番茄、水星是胡椒……八大行星的大小关系,你大概一辈子都忘不掉。
这就是信息图的魔力。
《百科信息图》
这张图来自一套为开学季准备的新书——
《百科信息图》,包括科技、宇宙、身体和动物四本。
这套书,推荐给小学高年级和上中学的孩子。其实,大学生都用得上,比如做一份脱颖而出的简历。
这套书里,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地球大气层的特点,
消化系统如何运作,
食物链的循环过程,
通通都用信息图表的方式呈现。
推荐这套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从感兴趣的领域入手,掌握一门当代人必备的新技能——
看得懂、会使用“信息图”。
当然,也可以顺便学些有趣的新知识。
我小时候写作文,是从“看图说话”练起,把看到的图画用文字描述出来。今天,光会码字已经远远不够用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用图说话”的时代。
一种全新的信息沟通技术刚刚萌芽,方兴未艾。
什么是信息图
提起信息图,你可能有点陌生。
但看到下面的例子,你马上就明白了。
右边的文字,需要你识字,还要花一点时间去读;
左边的图片,一眼就明白意思,甚至还打破了语言隔阂。
今天,小到手机上的图标、电器产品的说明书,大到给客户演示的PPT、电视里的广告,信息图已经无处不在。
识文断字 vs. 读图识画
人类的信息传递,最早是口耳相传,文字的发明,把文明往前推了一大步。
发展到今天,我们面对的世界越来越复杂,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
但其中大部分——
看到却没看见,看见却没记住,
记住却没明白,明白却没用上。
为啥?心理学家发现:
人透过文字获得的信息,一般只能记住20%;
但是经由图像的信息,却可以记住80%。
环境变了,人必须改变依赖文字传达信息的旧习惯,学会读图识画。
用文字说不清楚,或者说起来费劲耗时的复杂信息,用结构化的图表、图形、表格呈现,一目了然,大大节省时间。
↑↑↑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发生了哪些变化?大学教授可以写本专著,但孩子也可以轻松了解脉络。
学会信息图,掌握的是一套全新的沟通技能。
这套新技能,起步越早,使用越熟练。
高手带路,轻松入门
这套《百科信息图》的作者可是个大牛。
西蒙·罗杰斯,现任谷歌趋势数据分析师;
再往前,他是推特的第一个数据编辑;
再往前,他是英国《卫报》屡获大奖的“数据仓库”栏目创始人。这个栏目,就是今天报纸、杂志、网页广泛使用的新闻可视化的先驱。
你可能要奇怪,一个干新闻的,为啥在推特、谷歌的职位都是数据分析师?
大数据时代,数据这么复杂,真正厉害的数据分析师,不光是他自己要看得懂,更重要的是,要把数据用普通人看得明白的方式呈现出来。
除了由西蒙主导信息梳理,帮他给整套书做图形设计、视觉呈现的合作者有——
信息图表设计之父、《纽约时报》的创意总监、彭博商业周刊的图表设计师。
几个人,都是一线高手。
由这样的豪华阵容来给孩子做百科信息图,你就知道英文世界现在对这门跨国界新技能的重视程度。
大人别走开,你也有需要
其实,挑这套书,可不光是给孩子看的,大人一样用得上。
从小在信息图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是这套系统的原住民,而你可能已经落后了。
不信吗?两三岁的孩子玩手机,靠的不是文字,而是图标啊。
你跟别人PPT的差距,不是模板选得美不美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让信息可视化、让人秒懂的能力。
在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极其稀缺的时代,抢占宝贵的时间资源,真是意味着“抢跑”。
餐巾纸的背面 The Back of the Napkin: Solving Problems and Selling Ideas with Pictures
内容简介
《餐巾纸的背面:一张纸+一支笔,画图搞定商业问题!》:市场要摸透、产品要升级、营销要整合、流程要改善、客户要伺候、内部要管理……
商业问题层出不穷,变化莫测,个中分寸极难拿捏。
如果问题拎不清,沟通不到点,
策略怎么能到位?
你需要用全新的眼光来思考问题,
用全新的思维来表达想法,
用全新的角度来谋求对策!
无论你的企业位于什么领域、什么行业、什么层级,
都可以用画图找到它们的规律!
只需四个环节,就能瞄准和阐释任何商业问题的核心:
观看——观察——想象——展示
只需学会三种技巧,就可以启动你的“可视化思维”:
用肉眼观察、打开“内心的眼睛”、画一幅简笔画
只要会画圆圈、方块、箭头、小人,
就可学会万能简笔画 ,并且终身受用!
视觉化思考的六种方式,总能将需要的内容形象化的表达出来。
who?—-用户画像
how many?——图表
where?——布局图
when?——时间轴
how?——流程图
why?——多重变量
可视化沟通
視覺溝通的法則
Generative Placeholders
获取占位图像的网站,所有生成的图像都是艺术化的几何图形。
Broot
一个命令行的目录树浏览工具,可以作用ls命令的替代品。
Hexo Cheatsheets Theme
一个 Hexo 的主题,可以用来制作速查表(cheatsheet)网站,参见 devhints.io 的例子。
D3.js 教程
D3.js 是功能强大、使用最广泛的 JavaScript 可视化图形库,这组九篇的系列文章是最新的入门教程。
markmap-lib
一个将 Markdown 转为思维导图的开源工具。
加州的模型地图
下面的地图将加州的山脉、沙漠、平地都做成了模型。
Artbreeder
该网站允许用户对他人上传的图片,进行各种合成和加工,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图片。
vscode 微信读书插件
VS Code 编辑器里面的微信读书客户端。
Dexplot
一个 Python 数据可视化库,可以生成各种图表。
Artvee
该网站收集古典艺术品的照片和海报,都可以免费下载使用。
LogoSear.ch
一个 Logo 图片的搜索引擎,可以下载 SVG 格式。
BUI
一个国产的 UI 交互框架, 用于快速定制开发 Web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的 webview 适配,以及混合移动应用等。
webp2jpg
一个纯前端的在线图片格式转换工具,可以快速将图片转为另一种格式,并且提供多个参数可以调节。
Textures.js
一个 JS 纹理库,基于 D3.js。
foam
VS Code 的一个插件,使得 VS Code 可以用于个人的笔记和知识管理,支持 Wiki 语法和可视化图形。
视频会议的画面布局
视频会议软件 Zoom 的画面布局,是所有人平均分配屏幕空间。日本很多用户感到不习惯,纷纷向 Zoom 反馈,上下级的头像一样大,搞不清楚谁是领导,不好区分地位级别,希望能更改界面。日本网友就画出了下面的屏幕布局,这才是日本企业想要的界面吧。
数据可视化图表目录
这个网站收集各种数据可视化的图表类型,简要讲解每种类型的用途和特点,而且有中文版。
big_screen
数据大屏生成工具,后端使用 flask。只要传一下数据,就可以制作出数据大屏,适合不了解前端的数据工作者。
Vega-Lite
一个制作互动式图表的 JS 库。
H5-Dooring
一个可视化制作 H5 页面的在线工具。
Profile Pic Maker
一个在线工具,上传人像照片,可以自动提取头像,生成大头照图片。
SvgPathEditor
一个开源的 SVG 图形路径编辑的在线工具。
2020美国总统选举可视化
这个网页收集了美国各大媒体的2020总统选举的可视化设计。
世界海底光缆
该网站是世界海底光缆的互动式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