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hinese

中国人缺乏自我自主意识。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十亿消费者》读后感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3年5月21日

前几天,我读完的美国人 James McGregor 写的《十亿消费者》(One Billion Customers)。

James McGregor 本来是《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集团在华负责人,后来辞职经商。为了对记者生涯做总结,他就写了这本书,让西方人了解如何在中国做生意。

在书中,他通过对一些涉及高层的案例介绍,披露了中国政府商业管理的内幕,对中国社会有精准深刻的分析。很难相信,一个外国人如此懂中国。

我认为,对于想在中国经商的人,这本书是必读的。尤其是如何处理与中国政府的商业关系,大概很难找到比它更好的读物了。

此书不太可能在国内正式出版,译言网有一个网友翻译的中文版,质量相当好,推荐阅读。

下面就是我整理的一些摘录。

========================================

《十亿消费者》摘录

作者: [美] James McGregor

(题图:刘勃麟的 Hiding in the City 系列)

一、 中国文化

1.

贤明君主自上而下的管理,是中国数千年社会秩序的基础。直到今天,也是中国普遍流行的商业管理模式。

2.

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追求和谐,哪怕这种和谐是表面的。

3.

中国文化提倡,个人追求恭顺和礼仪,接受来自上层的命令和决策。

4.

中国儿童在生活中学到的第一课就是纪律,家长教育孩子遵守纪律。

5.

中国文化提倡克制、克制、再克制。

6.

中国人习惯服从领导。领导人可以对所有问题下命令,甚至包括下属的家庭矛盾。

7.

由于推崇稳定和强调服从,中国人对那些充满魅力、照顾属下、发号施令的领袖惟命是从。

8.

中国人的这种服从性格,在制造业中颇有成效。但是一旦走出国门,或者进入需要更具创造力的领域如研发,中国模式的缺点就暴露无遗。

9.

什么是中国公司中最常见的四个字?”听领导的!”

二、 重视稳定和秩序

10.

中国政府最重视的,就是稳定和秩序。

11.

不管能否控制,中国政府假装一切皆在控制之中。

12.

任何敢于公开与政府对抗的人,都将在国家稳定的名义下遭到无情镇压。

13.

想在中国生存,你不能让这个体制感到为难。

14.

如果想要打击对手,你可以把对手描绘成破坏体制的人。

15.

与中国政府产生矛盾时,你要说明你公司的业务是如何有利于中国,而不是政府如何错了。你不能让人觉得体制很差。

16.

为了维持表面上的秩序,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不是有没有内疚,而是会不会被揭露。

17.

只要不被抓住,中国人做任何事都可以心安理得。在这种环境下,政府不得不变得强权和无所不在,加大你作恶之后被抓住的可能。

18.

中国的法律假设,一切皆在政府控制之下,除非法律明文允许,否则你做的事情都是不合法的。而美国法律假设,政府不得干涉人民自由,除非法律明文禁止,否则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19.

为什么中国的交通很乱?因为各种政治压制和社会控制的存在,中国人把油门和方向盘当作发泄工具。

三、 教育和思想控制

20.

中国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是被领导的,而不是领导别人。

21.

这种教育体制的结果,就是强大但却缺乏主动的劳动力大军,而创新性的商业领袖和各种经理人非常之少。

22.

教育在中国是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

23.

中国人记忆超群,精于数学,安于枯燥冗长工作。但是死记硬背的教育体系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分析和领导能力。

24.

为了维持秩序,中国政府对信息和思想实施控制。这样必然会扼杀创新。

25.

政府相信必须控制信息才能保住权力,但是中国需要公民掌握充分的信息,才能在全球经济中竞争。这使得媒体得以探索自己的笼子到底有多大。

26.

自由意味着知道你自己的笼子有多大。

四、 官员的务实性

27.

表面上要维护秩序,但实际上,为了有效管理国家,中国政府官员在效率和私人问题上是非常务实的。

28.

从高级到基层的党政官员,满嘴都是最新的口号,但是一旦这些官方的政治反刍完毕,谈话立刻就转到经商。

29.

对于大多数中国官员来说,生活的准则就是”指鹿为马”。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因为否则就会威胁到整个体制的稳定。

30.

由于这种两面性的存在,中国的反腐收效甚微,因为整个体制与诚实正直格格不入。

31.

中国政府在决策和处理与人民关系的时候,更像在经营一家公司。就像在公司里一样,党的高层有一些民主,但是在基层则几乎没有。

32.

由于人民不相信政府,政府只能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保持威信。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政府只有两个药方:私有化和大量投资

33.

中国政府喜欢那些能帮助国家解决困难的公司。

五、 重视金钱利益

34.

对政治体系的不信任、腐败、快速的形势变化,又没有社会保障,一切让中国人惴惴不安。大家都觉得,获得安全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快速获得财富。

35.

很多中国人只信任钱。

36.

在葬礼上,一个核心环节就是烧纸钱,给死人送去资产。

37.

在婚礼上,来宾们在公然注视下,排队送礼金,每个人的信封被撕开、清点、并纪录下来。

38.

由于急于致富,除非被迫,否则没有人会排队。每个人都拼命往前挤。这也是商业的运作模式。

39.

快速致富的必然推论是”谁也不要相信”。中国人对体制、对陌生人有着深深的不信任。结果就是商业环境中到处是不诚实。

40.

中国人之间毫无信任可言。在中国做买卖,人们的预期就是对方会骗自己。

41.

中国社会是自私的。中国人竞争能力很强,合作能力很弱。

42.

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自我、最自私的民族之一。

43.

单个来说,中国人是凶猛可怕的商人。但是,中国人很难组建大型组织,这样的组织需要人们分享观点、平等共处。

44.

在中国,你要么有钱,要么听话。

六、 人际关系与法律

45.

因为表面上需要维持秩序,而实际上又是另一套做法,所以,人际关系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远大于西方。

46.

法律和合同的规定,不如人际关系重要。

47.

在中国做生意,不要完全依赖于法律,你会输的。法律只是你商业行为的一种论据。

48.

中国人事部门主管的权力远高过西方,因为那些被录用的人往往对他们心怀感激。

49.

机会来自和有权有势的人的交往。

50.

在这个需要和层层官僚及个人利益打交道的国家,单靠个人能力是无法成事的。

51.

在一个缺乏公平和公正的法律体系中,你的人际网络能确保你的安全。

52.

商业公司如果不把政府关系当作业务最关键的一部分,那么它的业务就会出现问题。

53.

在中国,市场总能取得胜利。

54.

亲吻干部,拥抱客户。

(完)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目录

新千年版序
修订版序
第一版序

一、导论
(一) 试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中国文化
(二) “良知系统”与“深层结构”
(三) 中国历史形态的超稳定性

二、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一) 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

  1. 中国人对“人”的定义 2. “二人”与“一人”3. 中国人的“身”4. 中国人的“心”5. 中国人“良知系统”的特色
    (二)“身体化”的倾向
  2. “身体化”的诸般迹象 2. “民以食为天”3. 口腔化的倾向4. 中国人的“养”5. “安身”与“安心” 6. 集体、团体、大体
    (三) 中国人的“人心”逻辑
  3. “生”与“熟”2. “内外有别”3. 心意不到之处 4. 有关“私心”的问题 5. “上下一心”与“发动民心”
    (四) “心”对“身”的照顾
  4. 中国人“二人”之间的照顾 2. 中国人两代之间的关怀3. “为人民服务”
    (五) “心”对“身”的组织
  5. 口腔阶段2. 肛门阶段 3. “非性化”与性泛滥 4. “自我”之被非组织化 5. “母胎化”的倾向6. 国家对社会的组织
    2.
    三、“二人”关系
    (一) 中国人的“和合性”
  6. 从中国人的烹调术说起 2. 中国人的“人情味”3. 人我界线不明朗4. “和为贵”5. 中国人的“在一起”感6. “团结”的倾向
    (二) 他制他律的人格
  7. “良心”的内容 2. “做人”与“面子”问题 3. 羞耻感的文化 4. “门面”与“样子”5. 渠道化的“做人”方式 6. “听话”7. “治”与“乱”8. 中国文化里是否有内省式的人格?
    (三)中国人的代际关系
  8. 代际的“和合”2. 杀子的文化3. 精神上从未断奶4. 将成人当儿童5. 少年的老年化6. “儿童化”与“老年化”的诸般排列组合形态7. “撒娇”的文化
    2.
    四、中国人的“个体”
    (一)“社会”对“个人”的极权主义笼罩
  9. “人”被当作生育的工具2. 私人状态的不发达3. 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二)自我压缩的人格
  10. “让”外必先“按”内2. 逆来顺受3. “存天理,灭人欲”4. 不敢让自己太有吸引力5. “不敢为天下先”6.一潭死水的生存状态7. “心理形势”的问题8. “弱者道之用”9. 中国人有无“自我扩张”的人格?
    (三)“个人”的不发展
  11. 从身体动作看出的端倪2. 被弱化了的“个人”3. 没有“个性”4. “小丑化”的倾向5. 依赖感6.推卸个人责任的倾向7. 难于维持人格的完整性8. “类型化”的倾向
    (四)不发展的“个人”对别人的伤害
  12. 党同伐异2. 中国人的“私心”3. “人”是工具,还是目的?4. 未开化的利己主义

五、国家与社会
(一)中国式的专制主义

  1. “政”与“教”的混同体2. “良知”的国有化3. “礼乐”与“刑政”4. 国家强大于社会5. “处列国竞争之世,行一统垂裳之法”
    (二)“大一统”的倾向
  2. 中国式的“政治”2. “与中央一致”3.重京师而抑郡国4. 中央与地方的“和合”5. 所谓“共和”
    (三)“小国寡民”的倾向
  3.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 壁垒森严3. 各自为政
    (四) 铲平主义的倾向
  4. “太平”思想2. 跟大家一样3. “我出不了头,你也不要出头!”4. “嫉妒的普遍化”5. “自外于国人”
    (五) 特殊化的倾向
  5. 铲平是为了特殊化2.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六、对待世界的态度
(一) 锁国心态

  1. “匪夷所思”2. 按“等级”、“层次”、“类型”来划分外面的世界3.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4. “大圈”心态5. “夷夏之防”6. 所谓“里通外国”7. “洋鬼子”与“洋大人”
    (二) 中国人的现实感
  2. 天与人的“和合”2. 士大夫——“政治挂帅”3. 老百
    姓——没有超越,也没有拯救4. 中国人之现实与不现实5. 反省与批判官能的麻木6. “弘道”与“弘人”7. “形而上学猖獗”8. 中国人的幻想世界

七、“现代”中国人政治行为的“文法”规则
(一) 代际的政治关系
(二)“外抗强权”与“内除国贼”的关系
(三)“团结”与“斗争”的关系
(四)“天下大治”与“天下大乱”的关系
(五)“广开言路”与“壅塞防川”的关系
(六)“土”与“洋”的关系

  1. 从“五四”到30年代2. 中共党内的“土派”与“洋派”3. 台湾的“土”与“洋”之争
    (七)“锁国”与“开国”的关系
  2. 日本 2. 中国

中国人为什么不性感?

性感的人是什么人?如果按“某国人是性感的人”的句法来表述,那么第一反应一般就是法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阿根廷人。。。。。。。。数来数去,一般也数不到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兴趣于为什么人们不说中国人是性感的人?

1.

中国人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态度,总是把后者当作是“儿童”。上一代(尤其是女性)总是倾向于将他们当作是必须常用食物填塞的“小宝宝”。在吃饭时,长辈表达自己的“心意”之方式,就是硬塞对方食物。长辈在平日关怀成年子女的方式就是在睡眠、衣着方面关心他们的“身体”。

中国人两代之间的所谓“亲”,大致上仍然是限于“身体化”方面。一方面,上一代人不断为下一代弄一点东西吃,并且常常关心他们的身体状态;另一方面,下一代也用“养”的方式来报答上一代,并常常用问候他们的“身体”的方式以表示自己的“心”。

中国人的上一代,既然永恒地将下一代当作必须常用“进补”来维持白白胖胖状态的“小宝宝”,因此,自然就会将他(她)当作是一个“性”还没有萌芽的“儿童”。在“性”方面,上一代永远是讳莫如深的,总是让成长中的下一代保持无知的惶惑状态。

将成人当作是“性”还没有萌芽的儿童,自然也会对他们搞男女关系大惊小怪。中国人的上一代,在考虑到青少年结交异性朋友时,总是抱持“他们还小”的错误态度。上一代人的这种态度,往往搞到下一代对自我状态也乏善可陈,七情六欲不知如何表达(甚至怀疑这种表达有否合法性),严重起来甚至搞到木口木脸。

中国式的“个体”不可能是一个内在动态的开展过程,它只能是一个静止的、永恒受照顾的“身体”。这个“身体”的开展方式就不是“成长”(growth),而是生理上的“年长”(aging),以及是一个外部人伦关系的堆砌。

而且,中国人即使对待纯粹的“性”,也有将它“口腔化”的倾向,那就是认为它是“补身”或者是“亏身“的行为。中国人有“阴补阳、阳补阴”的说法,道家则有“采阴补阳”的采补术,换而言之,就是将“性”食物化。不过,更普遍的倾向却是怕“亏”。在中国文化里,有将女人称作“祸水”之说,肾属水,因此暗含有对肾亏的恐惧。

在心理上将自己的身体当作是亏弱的儿童之躯,以及将明明是成年人可做之事当作是“儿童不宜”之事,对一个人的“性”的全面盛开,都会产生阻碍作用。而如果连自己这个“人”还没有全面盛开,就要求他去制造另外的“人”,当然是不可能的事。因此,鲁迅才说:“(中国人)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但仍然不是‘人’的萌芽。”

2.

随地吐痰、吐口水、鼻鼻涕、当众挖鼻屎、搓身上的老泥、在人群中放屁、将公众场所当作随便可以丢垃圾以及倒污水的地方、不守时间、不守规则、没有排队的习惯、对身体的动作失去控制(随便撞人、抖脚)等等。这些现象都是中国人在孩提阶段没有训练好的结果。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养成自制自律的肌肉动作之时,就是他的“自我”疆界开始浮现之时,而这个训练养成的阶段就是孩提阶段即心理学所言的“肛门阶段”。然而,中国人对这个阶段的孩童所要求的,并非是自治、自制和自律,而是如何与人保持“和合”。他们被训练如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关系,那就是按照长幼之序、亲疏之别去“做人”。不要大声喊叫、发笑,养成不随便表露情感的习惯,特别是禁止公开表示爱憎之情。

这种训练,一方面使中国人养成抹掉“自我”的倾向,于是,在自己必须“做人”的场合中,出现处处为对方为重,由“鉴貌辨色”觉察对方的需要,以及急人之难诸般“美德”;在另一方面,则造成没有棱角的个性,对喜欢的异性往往不懂得表达爽朗的热情。此外,就是对人与事物的爱憎不分明,对自己喜爱的人物缺乏强烈的冲动去表达,对自己不喜爱的人与事则倾向于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因此,很容易出现被人随意轻视的倾向。既然对自己的权利也感到麻木不仁,自然也很容易出现不注重别人权利的倾向。

中国人一直都有自己“无私”而西方人“自私”的神话。这个神话实根植于由对“人”的不同定义而引起的语义学混淆。中国人必须由“二人”去定义“一人”,因此任何自我定义的“个体”都是“自私”的。中国人的“个人”比较单薄,常需受到社群的温暖照顾,西方人对别人既然摆出一副“贵客自理”的态度,自然就是“自私”。中国人的“心”比较发达,常需要与人“感通”,而西方人似乎是一种绝缘体,自然也是“自私”。中国人必须“做人”,而西方人则“是”(to be)人,一个只“是”他自己而不肯在别人面前去“做”的人,当然更是“自私”。此外,双方对“团体精神”(communal spirit)的理解也不相同。对新教文化的西方人来说,“团体精神”的意思是指彼此尊重对方的权利以及遵守公共秩序。对中国人来说却是在“自己人”之间不要斤斤计较,不应分你的与我的,在“自己人”圈外就无须这样“有心”地去“做人”,因此,中国人只有在必须“做人”的场合中才是“无私”的。

3.

性爱的完成牵涉到另外一方。因此,自己这一方从发射吸引力、追求、应对、培养情调、说服对方,一直到床上的表演,都牵涉到一连串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有充足的进攻性去推动、用充分的自信与意志去组织,而且,没有人可以代劳,必须由自己去面对。

一个人不知道如何为体内的生命力找一个出口渠道,不知道如何去组织整个性爱的过程,与人格成长过程中“自己”之被“非组织化”有莫大关系。中国人从口腔到肛门阶段都是在被培养依赖感,都是在搞“二人”制约“一人”这一套,因此造成人格组织的松垮性与他制性。这个松垮与被动的人格,在面临“成人”任务时,易倾向于稍一遇到障碍就打退堂鼓。而被动性的人格,其“控制”世界的方式,也易滋生“自恋狂”的幻想,亦即是希冀自己不用去动一根指头,一个理想化的对象就会主动来满足自己一切要求。

说了一大堆,结论却只有一个:性感的人是“个人”。而“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 (引自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259 页))。没有“个人”,何来性感的人?

中国人的“良知结构”

这本书起初引起我的注意,是在猫眼看人上面读到节选,也即被引用得最多的,论述国人脏乱、抖脚等陋习与心理发育初期对排泄习惯缺少训练的联系。读后的第一感觉是入木三分。“入木三分”,不仅仅是说此书对国人陋习归纳得十分准确,而且还指作者对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探讨。

事实上,对国人素质、陋习问题的披露、归类,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在google上面随便搜索一下就有一堆网页。纸版书籍也从来就不稀少:像当今如日中天的易中天所著《中国男人和女人》就写得十分出色;其他还有像端木赐香(三糊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等等。不光是本土的作品,洋人讲述的中国人印象,也出版了不少,上周在书城就看到好几本,名字一时忘了。也不光有当代的作品,像以前林语堂的散文里头就有栩栩如生的描写。

这些作品确实是一针见血,令人面红耳赤,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对深层原因的探讨。而这种探讨正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所力求深入进行的。很多作者都注意到了国人的表情痴呆,木口木面,继而感叹、调侃、痛恨一番,最多不过是呼吁树立新型形象。而《深层结构》一书则能指出这是传统文化对人“非性化”(除去性别、个性特征)的必然结果,而非性化又源于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存在一个单个的人,不受任何人伦和集体关系定义的“个体”是难以想象的。此即所谓在中国是又“二人”来定义一个人。这种情况下很难像西方文明一样,在人心中产生明确的“自我”界限,难以产生个体灵魂的观念,自然导致对人的“非性化”。

(对我而言,看到这些论述的时候正好在读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受该书的启发,我有点怀疑这类“二人”定义“一人”的现象是源自上古的血缘禁忌。)

再如排泄问题,时至今日,我在广州街头仍不时看到年轻时髦的妈妈们解开小孩的裤子让他们当街撒尿(深圳倒好像没有看见过)。虽然对此无比愤怒,我却从来没有想过小孩当街撒尿与长大后的陋习之间的关联,而《深层结构》一书通过心理分析,在两者之间搭起了联系。

作者力图为这类深层探讨整理出一个体系。这就是书中第二章提出的“中国人的良知系统”。所谓“良知系统”,俺个人感觉这名字起得难以理解,但又似乎找不到其他替代物。事实上,大概作者也觉得很难表述清楚到底什么是“良知系统”,所以一开头只是很笼统地说明它的意思是文化对个体的加工。继而采用排除法说明它“不是什么”。良知系统不是弗洛伊德的“超我”,因为“超我”是个人人格的组成部分,而“良知系统”是社会范围的概念;良知系统也不是宗教、哲学、意识形态一类的东西,因为后者在各个文化中都可以被接受,而前者恰恰标志着不同文化的差异;它也不是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后者属于被压抑掉的心理层次,而且更带有预言能力等神秘色彩。

经过排除法,再来理解“良知系统”就会容易些:文化的特定脉络所关联起来的独特的文化行为。但诚实地说,俺一直似懂非懂,直到某天想起自己的一个困惑,才恍然“小”悟、茅塞“半”开:在海外只要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就是又脏又乱;在温哥华唐人街的,俺的感觉是回到了广州郊外的农贸市场;即使是红楼阿赖开的那栋“商贸大楼”,走进去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个乱纷纷的蚂蚁窝。有时候回忆起来,你不得不痛苦地同意有“劣等民族”这种东西。如果说,国内生存条件恶劣,所以才有陋习;那为什么国人在海外也是这么猥琐呢?隐含在背后的答案,就是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设计,就是中国文化造就的中国人的行为,就是中国文化打在中国人身上的烙印,就是“良知系统”。

依我看来,全书的精华就在于开头两章对中国文化“良知系统”的归纳,像“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身体化倾向”、“心”跟“身”的定义和关系。后面的内容其实就是对“良知系统”的演绎了,像中国人的“个体”特征,国家与社会,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

如果在当今这个千年一遇的盛世中,你已经习惯了应付骗局,习惯了毒大米、毒奶粉,习惯了城管,也习惯了中国人在海外大声喧哗而招人白眼,习惯了洋人厕所里的中文冲水提示;还习惯了插队、抖脚、乱扔垃圾、无意识地撞击别人、在动物园拔孔雀的尾巴……你对此已经不再惊讶、不再愤怒,那么你不妨读读这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结构》,它会让你在麻木之余,深深地感到怜悯。

吃和拉–读后感

春节将至,尚有十天左右,而农贸市场和超市里已经是人头攒动。今天早晨,我见到一个菜市门口赫然挂着一只去了毛的猪,倒让我想起伦伯朗的一副画来。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也是特别长的节日,这个节日说白日了就是回家吃妈妈做的饭,家族聚餐。虽然大城市的人和有钱的人有更多的选择度过这个节日,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小城市和乡村的人来说,除了忙着准备吃的东西,串亲戚吃,逛商店,打麻将,看电视,就这些了吧,总而言之,以吃为主,其他均为辅。以三十的饺子开始直到十五的元宵结束,几乎一个月人们没有心思做别的事情。
本书作者孙隆基先生说中国人是典型的口腔文化,就是吃的文化。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饭菜最香,可是厕所也最脏最臭。我小时侯在太行山的一个小村子里,每次上茅房都会很害怕,因为那个大茅坑实在很象一只巨口,似乎要吞掉我这个小孩子,直到现在我做梦还老是梦见自己要掉到厕所里去。里面除了粪便就是蛆,亮晶晶的,透明的,还有蛔虫–可能是我的,间或也会跑进来一只猪,那时候我妈就拿棍子轰。
不怕大伙笑话,我三十五岁家里才安装了抽水马桶,以前一直是蹲坑。
很有意思的是,我觉得茅坑很象一张嘴,而抽水马桶则象生殖器。

我想不起来是哪个企业家了,好象他在考察一个合作伙伴时,第一要看这个企业的厕所,他认为从厕所的洁净程度可以判断一个企业的内部情形。
孙先生指出,中国人的口腔化倾向的反面就是肛门化,这两个词都听着那么别扭,好象除了吃就是拉。口腔化意味着要不停的吸食以消除个体的焦虑与不安全感,而肛门化意味着大小便失控引起的无社会责任感与自律能力的弱化。这个只要看看公共厕所的–我总是去麦当劳的厕所,的污垢,有的简直要–特别是火车站和火车的厕所,吐还是好的,踩上点东西才恶心。孙先生认为这完全是儿童时期的随意排便养成的恶习,所以公共场所的卫生一直困扰着官方和民众,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后来的五讲四美,什么爱国卫生运动–这个词语本身简直荒唐,卫生居然要上升到爱国的层次了!至于其他司空见惯的拥挤和公务人员态度恶劣,楼上滴水往下倒垃圾,都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中过分的束缚头脑和心灵,而让身体处于一种原始的不受约束的状态,可以任意的随处的排泄自己的粪便与愤怒,而完全不顾他人与公德。比如小孩子可以在教室外大声喧哗,但是在课堂上却不能指出老师的错误。这种教育本质上就不是培养人的教育,而是养家畜和奴才。虽然那些圣人也有不少经典的论点,但是被历代统治者拿来灌输在人民头脑中的只有听话顺从–注意是只听那个给你食物和好处人的话,并不是真理和道德。粪便这东西自然是非常私人化的,谁都不嫌弃自己的大便臭,但是就象裤头和胸衣一样,可以随意的晾晒在大厅广众之下,所以中国人的私人化程度极低,没有对于自身的一种客观的认知,而另外的一方面就是在公共事物中搀杂个人的喜好,公共事物完全被私人的利益填充,所谓的损公肥私。谁也不把其他人的利益放在心上,所以整个国家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令人惊异的无人关心的状态,只顾自己和家人,没有人真正关心自己的国家兴衰,所以亡国就是家常便饭。每个人的家庭都装修的金碧辉煌,而出门就是垃圾堆却熟视无睹。实际上一个从小没有学会约束自己行为的人,很难成为负责的人。一盘散沙的状态就是对此最好的注释,当然这非常有利那些统治阶层的人,他们要的就是民众的这种状态。
西方人是生殖器导向的人格特质,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成熟的阶段。只有这种阶段的人,人性才会全面发展与盛开。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似乎离这个阶段还有距离,所以我们中国人就少有具有雄性风格的男人和性感的女人。除了小美男就是老头子,女人就更为可悲。中国的女人从小就接受了吃苦的教育,心计计多,所以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几乎总有女人影子,那些丧失了女人本性心狠手辣的女人,这不是中国女人的骄傲,而是耻辱与血泪。所以至今为止,我们那些著名的女明星几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她们的眼睛里是有一种功利化的神情,少见真正的女性魅力。中国人历来是矫惯男孩子而对于女孩子采取励志的态度。虽然现代的年轻人似乎有所改观,不过什么时候中国足球让人不泄气再说吧。

回到我们吃的问题。
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特别是新教国家是食物最乏味的,越是严谨的国家,食物就特别的不好吃,比如德国和日本,而具有美食传统的国家大半都不发达。
中国的厨房和厕所–尤其是小饭馆的,是最脏的两个地方。坐在臭水沟边吃油条喝豆浆也是常见的事情,可能是我们的食物太香了,以至于人们忘记了周边环境的肮脏混乱。其实我们中国人真的对于外部的环境采取的是一种熟视无睹的态度,今天走在首都附近的小镇子,我在20分钟的路程中计算了一下,街道上的粪便–狗屎,足足是每五分钟出现一次,至于塑料代和其他垃圾就别说了,我以前总抱怨小城市脏,其实大多数城市都一样。,而周围的店铺都堆满了水果和其他食物的盒子,完全没有人注意这些东西。中国人被所谓的礼乐教化了两千多年,还是这副摸样,我就怀疑这种虚伪的教化到底是给谁制定的,据说到了国外最脏乱的也是中国城,难道这就是圣人教育出来的民众吗。
一个阔人嚷嚷着要读经,一群人就嚷嚷着要读经,仰慕中国文化的人翩然而至,鲁迅是这么说过吧,怎么到现在还是再炒冷饭。还是倒掉吧,那拯救不了我们的民族。
我想到老子真是一个最了解中国人的智者,他那种小国寡民老老死不相往来的死水状态倒是能够保证大家平安平均,一动就乱了,富裕了也不好,简直是不可收拾。不过现在毕竟是你不想动也不由你。

所有力图改变中国人国民性的人倒最后都不免失望了,我想什么时候我们的公厕干净了,人人冲水了,那可算是一个真正伟大的改变。自尊自立,舒舒展身体,解放头脑,知道自己是一个人,知道敬畏真理和神灵,而不是浑浑噩噩的活着,要活得好而不是活得长。
当然还是先从约束嘴巴和屁股做起。
普鲁士参谋本部的训条是,少说话多做事,
我们应该做的是少吃多做事,不包括那些还没有吃上饭的人,那些饭馆前带有特殊标志的豪华车的驾驶者最应该少吃。
少吃点,中国人,便后冲水。

正视中国人的人格

说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接触得最早的就是《丑陋的中国人》了。里面描述的东西都很细碎,体现出来的就是中国人贪小利,钻空子,好内斗。“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柏杨老先生希望的是,我们中国人要活得有尊严。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很深刻,也很沉重。与尊严相关但更抽象一点的,是方文山在北大的一个演讲。他说我们是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

那么我们继续说,就到了鲁迅这里了。鲁迅和柏杨的观点也差不多,他不说酱缸,他说染缸,都是一样的。他又说我们一直处于两种阶段,一种是做稳了奴隶的阶段,一种是想做奴隶还不得的阶段。

我自己对于中国人的共性,也略有一些体会。前几天我还写了一篇日志说我们中国人急功近利。又比如大多数人渴望安定下来,可以说是缺乏一些冒险的精神吧,和上面说的也差不多。我们的内心,很多时候我也是,充满恐惧。我们害怕成绩不好,上不了好大学;上了大学又怕找不到工作,或者考不上研,或者出不了国;有了工作了又害怕买不起车,还不起房贷;等有了小孩又开始害怕小孩成绩不好,上不了好大学……这些特点不光我们有,世界各国的人也都有,只不过普遍与不普遍而已。

以上说了这么多缺点,我们有缺点不可怕,过则改之。最可怕的是无知,麻木。白杨在在爱荷华大学讲丑陋的中国人这个题目,结果很多人都不爱听。我们也不要站在道德的角度指责一通,而是去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缺点。只有对它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可能打败它。如果看看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就会看到中国人苦难深重的历史。中国也经历过黄金时代,汉唐盛世,那个时候中国人的整体面貌都是很正面的。但宋明以来我们就开始黑暗,守旧,民族的精神受到很大的压抑。即使如此,具有崇高理想的士大夫精神依然在知识分子当中薪火相传。

我读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这里强烈推荐一下。在人大经济论坛上面就有,是免费的,注册一个帐号就可以。我觉得任何对中国人性的讨论不参考此书的理论都是不够深刻的,作者作为一个学者,“不是泛泛地罗列出几项或十来项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我只能举个例子,比如中国人没有西方独立的“自我”观念。中国的“自我”是由“仁”来定义的,也就是“二人”,即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这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不是西方的独立的个人,(这里我又联想到萧功秦文章讲我们缺乏特立独行的人格)。比如我们很少有精神病,因为我们没有西方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接近上帝的精神追求,没有严肃的思辨传统。我们精神上面的问题会被“物化”,会体现成为生理上的不适。这又和我们的各种物质层面的欲望相联系,比如我们普遍喜欢美食。如此深刻的见解还有很多很多。另外我对他有一个观察印象深刻:我们中国人走到世界上什么地方,我们的国民性都是不会变的,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英国加拿大,都是一样,和物质生活,制度安排都没什么关系。这很要命,因为这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于是我在想,也许第一代的中国人到了海外不会改变,但是我猜想他们的后代应该开始融入当地的文化和思想,其中最光辉闪闪的例子就是青年数学家陶哲轩了:他在澳大利亚出生,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文化。

我们来单独看上面这个恐惧,是不是有一点受虐的感觉。我觉得和鲁迅的奴隶论很有些类似。一步一步都在往一个固定的模式里面奋斗,也就是争取某种“奴隶”的地位,或还“不得”,或成为了奴隶,但是永远都得不到自由。这里我又联想到《流血的仕途》里面的一处分析救世主情结,有点偏题。说是我们都喜欢被拯救,但是我们的内心深处是害怕被拯救的结果的。我们实际上在享受被拯救的过程,于是耶稣一定要被出卖,被处死,这样人类就可以等待耶稣的再次降临,又重复这一过程。

昨天就看到有人说了,中国人贪图小利,百计钻营,注定不能实行民主,只能集权统治。不管多么好的制度安排,到了中国人这里来就没用了,因为中国人太精明了,总是可以钻空子。先不论其推论的是否合理,我们来看我们为什么喜欢钻空子?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法治,而是人治。这一点在《万历十五年》里面叙述得淋漓尽致。我们是靠儒家道德来治国,法治几乎从来没有实行过。法家在中国社会的作用非常强大,但它只被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而且仅仅是工具:它没有形成一种理念,只带来了走极端的“酷吏”。在这种社会里面,关系,利益交换就必然成为主要的博弈手段,而不会出现法治精神。

我想先说进步,民主留到下次说,那还涉及到一些得失问题。那么什么是进步?有人会想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犯不着向别人看齐,你也不见得活得有我好。因此最近我写了一篇讨论幸福的日志。但有了上面种种特点的我们能说自己是幸福的吗?我们的心是否自由?我们是否有对生命的热忱?我们是否从容地生活?我想大家已经知道什么是进步了。

如上面所说,所有这些缺点都并非我们独有,事实上人性本恶还是很明显的,只是需要有合适的制度和文化。我以前就引用过柏拉图“没有人能够抗拒可以自由偷盗和杀戮的诱惑”,因此我们进步的道路并不因此被堵死。同时海外华人的后代是可以融入西方的制度和文化,说明我们不是不可教也,只不过需要一些条件。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先认真阅读一下《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然后再自己独立地思考。如今在网上一些人在虚心地学习,在理性地思考和探讨问题;一些人体现出很高的道德水准。可见我们是可以进步的。昨天我还看到一个50多岁的阿姨,网名叫蔷薇老妈,自己单身一人把孩子抚养大之后就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去做美容手术,整个人变得美丽时尚,热爱生活,还要嫁到美国去。我觉得这是一种我们的文化里没有的而很值得赞扬的精神。

多余的话:

说完了咱中国人的缺点,是不是要说说优点补偿一下,免得自暴自弃?大学的时候看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的时候真是热血沸腾啊。后来又看了一个系列节目,叫《和谐拯救危机》,讲的是如何用儒家和佛教的思想来应对工业时代的危机。客观地来看,中国文化出现了上面所讲的那些糟粕是一定要不得的,然而我们也不是一无是处。西方的个人自由是很极端的,所谓物极必反,我们需要的恰恰是中西融合而不是摒弃自己的一切。在《深层结构》里面就指出,西方的那种个人为单位的社会会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中国人的人情味就浓很多同时西方是外向型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敌对的,而中国文化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睦,这也是风水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现在发展市场经济淡化了很多人情味,也破坏了环境,这些都是我们的损失。这次哥本哈根的僵局,也是西方文化的恶果,是真正的危机。而其解决的方式则是在现代的自由里面加入传统的道德。

中国人与国中人

买这本书是早好几年前的事,却一直让它静静地躺在办公室的桌子下,初翻看起来费劲无法明白,转眼之间,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独而不立,工资仅够满足个人的口腹之欲,情感和决定、经济都很依赖他人,不会主动争取也不会主动拒绝,似乎一个人突然面对整个世界很无助、很无辜,一切都很被动,并总是挑三拣四地数落别人家的园子,对自己的园子却装出一副毫不在乎的姿态,生活在“人言可畏”的环境里,总是想知道何为真何为假,生活一成不变,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个人和家庭生活却是一潭死水。不明白固步是自封还是他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牺牲自我来满足他人的认可,中国式好人就是那种毫无原则却是毫无用处的“老好人”,逆来顺受是弱者面对弱肉强食的世界之应对,由北向南,男人越来越被弱化,举不起强硬的拳头取代的却是喋喋不休的骂街。最近越来越多地反省,正是时候将这本书看完的时候,深层地分析中国文化,环境就是一个更大的环境,就算坚船利炮打破原有的地域环境屏障,动乱和大的变革都无法像书中所写“孙悟空的筋斗云并不能翻出文化‘深层结构’的如来佛掌”,一潭死水的生存状态,正是整个文化‘深层结构’的静态的‘目的’意向性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烙印。
天圆地方,中国人,圆是圆,方是方那样规矩,做人,总是夹着尾巴小心地做人,一个人没有其个性,一个人的评定都是通过其圈子和人际关系来确定,不敢高声表达出自我的想法,察言观色地谨慎审视周围,自我表现得谦卑,甚至小丑化,木口木面,“呆”却被当做老实来肯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式的牺牲精神是从小的教育,每次面对错误,总是选择逃避责任,试图找寻各种可以解释通的理由去掩盖个人的错误,胆小地面对错误,自己种下的苦果总是自己尝,却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并且害怕改变,静静地等待变化,还绝对的困境时却希望奇迹的奇迹降临,成人被各种格式化的设定,成人被“儿童化”——无知无欲,儿童却某种程度上“成人化”——世俗化,现实的竞争压力推到儿童身上。面子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兹事体大,割地赔款可以退让,礼仪之邦的体面却不可失,明知演戏一般的礼仪大家却欣然接受。常常在现实中迷失自我,一会自大又一会自卑,常常自形惭晦,渐渐地将自己丢失在茫茫的人海中,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内心却是斤斤计较。逆来顺受,因别人才存在的“祥林嫂”,似乎是个中国个人缩影,没有个性,自怨自艾却依赖别人而存在。“人情味”,却是巨大的网,耗去了人大半时光,人成人情的奴隶,正如吃占据中国人大半大好时光一样,吃熟了就是熟人,生人自然是与此相反。官就是权,驾驭百姓,平天下(铲平)地管理底下温顺的百姓,党同伐异,圣人言口中念,读书做官从来就是功利,未开化的利己主义。黑格尔自然观察“在中国,既然一切人民在皇帝前都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大家一样是卑微的,因此自由民和奴隶区别必然是不大。大家既然没有荣誉心,人与人之间又没有一种个人的权利,自贬自抑的意识便极其通行,这种意识又很容易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正由于他们自暴自弃,便造成了中国人极大的不道德。他们以撒谎著名,他们随时随地都能说谎。朋友欺诈朋友,假如欺诈不能达到目的,或者为对方所发觉时,双方都不以为怪,都不觉得可耻”,复杂的中国人,两千年来的古中国文明,让身在其中,却远远无法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
看了此书,做下如此笔记,再失败后再次反省自我,环境我无法改变,我可做的事改变自己去适应它,并多了解它,看到自己的错误和毛病,需要勇气去面对和接受批评,多做实在的事情去改变,需要思考,更需要行动,知易行难。

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曰:
脏、乱、吵,窝里斗!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
死不认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错。
喜欢装腔作势,记仇,缺乏包容性,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
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恐惧独立思考。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只会抽风发飙。最后大家一起和稀泥。

各位,有思考能力的奴隶最危险,主子对这种奴隶不是杀就是赶。这种文化之下孕育出来的人,怎能独立思考?因为我们没有独立思考训练,也恐惧独立思考,所以中国人也缺乏鉴赏能力,什么都是和稀泥,没有是非,没有标准。中国到今天这个地步,应该在文化里找出原因。

目录

中国人丑陋吗? 冯骥才
酱缸国医生和病人(代序) 柏杨
上辑·沉痛出击
丑陋的中国人
正视自己的丑陋面
中国人与酱缸
人生文学与历史
老昏病大展
起敬起畏的哲学
缺少敢讲敢想的灵性
对事不对人
只我例外
谋利有啥不对
沉重的感慨
第一是保护自己
尿入骨髓
洋人进一步,中国人退一步
最大的殷鉴
把羞愧当荣耀
炫耀小脚
臭鞋大阵
为别人想一想
不会笑的动物
礼义之邦
三句话
排队国
到底是什么邦
酱缸蛆的别扭
目光如豆
不讲是非,只讲“正路”
一盘散沙
唐人街——吞噬中国人的魔窟
《春秋》责备贤者
谈丑陋的中国人(陈文和)
虚骄之气
恐龙型人物
崇洋,但不媚外
种族歧视
集天下之大鲜
下辑·怒涛拍岸
我们还可以做个好儿子
柏杨余波
也是丑陋中国人余波
中国传统文化的病征——酱缸
如何纠正死不认错之病
推理能力发生故障
从酱缸跳出来
“酱缸文化”
要隐恶扬善,勿作践自己
贱骨头的中国人
丑陋的王亦令
评王亦令《贱骨头的中国人》
王亦令越描越丑
不懂幽默
中国人的十大奴性
没有文明哪有文化
中国文化不容抹黑
中国文化之“抹黑”与“搽粉”
伟大的中国人
你这样回答吗

丑陋而自卑的中国人

1
  
  如果不是体育新闻和足球比赛,我是从不看电视的。考研之后我打破了自己的这个规矩,先是迷上了生活频道的“第七日”“生活广角”,又开始看一些综艺节目——多是陪着姥姥看,我在一边玩电脑,有意无意瞥上一眼。略微学过传播的人,都对电视不怎么感冒,看到了娱乐节目想到了“娱乐致死”,看到新闻联播想到了“主流化”“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类的词语。我越来越无法轻轻松松的享受这些简单的东西。
  刚才家里电视上有一个节目,叫做星光大道,老毕的节目。好像还是年度决赛。我是不太喜欢这个节目的,一言以蔽之——假。主持人生硬做作,大多数选手表演模式化,最后一轮一开始,某个选手的妈妈突然躺在病床上,通过大屏幕说儿子加油,儿子一把鼻涕一把泪来一句妈这首歌送给您。结果基本上就是冠军了。还有一次一个美籍华人,把他远在美国的奶奶搬了出来通电话。真是牛逼。这位美籍华人唱了一首中国人,马上引起了全场的躁动。你看——在外国的中国人还都想着咱中国了;我们民族强大了;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还是咱党领导的好……诸多意淫,不胜繁举。
  今天的比赛中有一个非洲女选手,唱了一首歌,好像是原创的,名字没有记住,倒是一段歌词印象很深,怕忘记,赶紧记了下来:
  
  “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孔夫子越来越国际化
  中国人在讲中国话
  让世界人都听话”
  
  我不知道这个歌词是谁写的,又是谁让这个非洲小妞唱的。结果在意料之中,场内外一片喝彩。我觉得有话想说。
  如今外国人想在中国的这种电视歌唱比赛中获奖,秘诀简单极了,唱一首吹捧中华民族的歌曲,再幼稚而简单的展现一个中国民间艺术——比如笨手笨脚的把二人转的毛巾转两圈,现学现卖一句蹩手蹩脚的北京土话。这个原理很简单,中国人自己吹自己已经不过瘾了,非要雇几个老外吹,谁吹谁得奖。结果一个小妞的一首歌,换来;换来了全民族的集体手淫。这种方法可真是性感。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仔细想过这四句歌词,基本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吗?我看现在国际会议的官方语言还是英语和法语。中文随着中国这几年的经济发展,逐渐“热”了起来,但程度地却有限。
  其次,孔夫子越来越国际化了吗?我看中国人都快把儒教给丢了。外国的主流价值观仍旧是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儒教只是在有限范围内探讨的,解决西方危机的一种可能途径。
  再次,中国人在讲中国话就更没有逻辑了。现在研究生考试统考英文而不是中文,大学生发愁的是四六级而不是语文水平的测试。你见到一个白领,叫人家David Liu 比叫人家刘富贵会更让他爱听。在功利的意义上,英语教育显然比汉语教育更加火热。
  最后我想说说这句歌词——让世界人都听话。
  
  2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以自己文化为中心的民族。西方学术界有个词说得准确:文化中心主义。中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心主义。简言之,一是要世界人民都聚拢在中国文化的四周,而是不许世界人民挑中国的毛病。
  第一个特征很简单,随处可见。比如电视上(又说到电视,社会主流化的机器)总宣传外国人喜欢京剧。这是真的吗?我不怀疑来华的外国人中,总有那么几个喜欢唱两句国粹的,但是这些人占的比例有多少?电视上的宣传给我们的印象,与实际的数字,从我的经验上看,差距很大。前几个月人大的胡百精老师做了一个有关奥运的调查:外国人在奥运会期间,除了观看比赛,最感兴趣中国的哪一方面。结果出来之后令这些文化中心主义者大失所望。外国人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的饮食(而且上升不到饮食文化),至于京剧什么的,他们其实并不热衷,至多只是听个新鲜。
  中国人喜欢意淫,把自己想展示给外国人的等同于外国人感兴趣的。这种意淫,主要来自于中华民族的自卑心理。
  就在此刻,环顾你周围的种种,看看哪一项你正在使用的东西——空调、电脑、电灯——不是西方发明的?
  无疑,这是我们在心底产生了一种,也许是不自觉地不觉察的,但无论如何是一种自卑。鸦片战争之后的半个世纪,我们被西方所压迫;再往后半个世纪,我们被自己的封建传统继续压迫;如今的近30年,我们又被西方的资本市场这一类名词所压迫。中国人是缺乏信仰的,更是缺乏民族凝聚力的。
  唯一能够是中国人得到救赎的方法,就是自己意淫,再不够,就拉上几个外国人,帮我们手淫。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
  中国强大了吗?我说:我也不知道。一切尚未定论。我们还在路上。正如关于改革开放的另一种论调一样,正如关于中国经济的争议一样,我们应当居安思危,而不是夜夜笙歌。
  如此,国将不国。
  
  3
  
  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心主义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这种文化中心主义能量强大,往往也特别的脆弱。中国人一方面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的文化放在世界中心(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灌输的),另一方面,又极其害怕有人把我们从意淫中唤醒。举个例子。
  在中国,网友的一大嗜好就是挑西方电影中侮辱中国人的对白。近日我就看到了好几个这样的帖子。下面一致的叫好。我说这样不对。
  这种侮辱性的对白有两种可能,一是剧情需要。老舍先生所写的《四世同堂》中,群众把共产党叫做“共匪”,这是有当时的历史背景的,是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这样的称呼是小说更加逼真。而文革的时候,四人帮偏要老舍先生把这个称呼改掉,说是人民群众一向拥护我党,你这种描述是恶意攻击党和人民。这种无端的指责至今还有,但已经不是政治目的了,而是出于中国特色文化中心主义的脆弱。怕别人提起自己的伤疤,盖不住不要紧,你必须视而不见。要不我们就在网上声讨你,弄死你。
  第二种是导演的偏见,或潜意识偏见在影片对白中的一句话的闪现。比如desperate housewives里面就有一集中有一句话对中国人的嘲讽。中国网友就不干了。我觉得事情是这样。
  首先您要承认人家又说话的自由。其次您要承认,咱们在电影里也没有少侮辱过歪曲过美国人吧?而且我敢打赌,数量一定比美国的多。这么一算,要使美国网友像中国人这么脆弱,早就打起来了。美国也存在文化中心主义,但美国有一点比我们好,他们讲求“文化多元性”,讲求“文化包容性”。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点是中国人所不具备的。
  而且,中国人不光是骂别人,而且还给别人头上安政治头衔。比如打倒美国,我们偏偏说成“打倒美帝国主义”。还有对自己的,比如林昭储安平之类的事情,很多很多。
  所以说,下回您要是看到美国的电影里有讽刺中国人的对白,您一笑就过去了,再不行你就想,我们不是还在讽刺他们吗?而且还是经过广电总局批准的讽刺,水准多高,您说是吧。

认识到自己的丑陋就是一种美丽——悼念柏杨

虽然我只是柏杨的一个读者,但是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再回忆一些或者总结一些关于先生的事。

《丑陋的中国人》的第一版,也就是我收藏的那个版本是1986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是1996年在我们县城的地摊上买到的。那时候我十几岁,初中。那时候的思想政治课本上还提到了这本书,说像鲁迅那样的人是好人,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时候对着国人自己批,而柏杨那样的人就是坏人,动不动就去美国演讲,在美国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然后课后习题还提到了张艺谋,说他们这些导演思想很反动,就喜欢把中国最丑陋最贫穷的一面专门揭示给外国人看。当时的我是没有任何勇气怀疑和反驳这些观点的,我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是说张艺谋等导演专门喜欢暴露中国的阴暗面让外国人看,这种人实在是没素质。相信那时候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就像现在的人对第六代导演和中国新纪录片的看法。所以啊,这里就可以体现出我们处理问题的逻辑,那就是掩盖、装饰、转移话题,把问题藏起来不让人知道就没有问题了。

那时候是不允许任何怀疑的,我们那时候有李素丽、徐洪刚、焦裕禄、孔繁森,我们的电视上全是好人好事,好警察好干部好劳模,即使出现了灾难,发生了洪水、杀人案,我们能看到的也是咱们英勇的官兵和牛逼的警察。1998年洪水给我们这些北方人留下了什么记忆?给我的记忆就是一堆堆穿黄马甲的官兵一个劲的抢险,还有领导不断的去视察和关心群众,群众都很高兴。这是我的记忆。去年我和我的一个湖南常德的学生提起了这件事,他的记忆和我的完全不同。洪水来的时候,他们的屋子里可以抓到鱼,他和他爸爸到院子里抓别人的鸭子吃,河里不时会漂过一个死人,见怪不怪,水退了之后,教室里的淤泥有三四十公分厚,他死了几个同学。他的记忆里没有黄马甲。我们的意识传播机构在灌输给我们的是绝对的真和绝对的善,不许怀疑。柏杨给我提供了另一种思维的方式,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中国人也是可以骂的,原来写文章可以写自己亲眼看到和亲身体会的,不必在乎其他人怎么想的。这虽然很简单,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收益一生的启蒙。

接下来的时期,我思想变得似乎有些偏激了,我专门找这一类的书看,到处找旧书店购买。例如我在第一时间买到了《火与冰》,还认识了李敖、王怡、老威、金斯堡、凯鲁亚克、茨威格、刘晓波、王小波、奥威尔、阎连科、北村、叔本华、尼采、龙应台、加缪、萨特、波普尔、威廉·曼彻斯特、迪克斯坦等一大批优秀而独特的作家和学者。这些人都是敢于打破成见的,但是并不是说紧紧是反叛而不建造,他们的学术建树同样灿烂多彩。这在我们国家一般被称为“偏激”,这个词语是对学术和人的蔑视。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电影和音乐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启蒙。原来电影不一定都是歌颂谠的好干部,原来歌曲也不一定都是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原来都是可以植根于自己的内心和本能的。这仅仅是个常识。但是在我们这个国家,这有多么的可贵。

在一个遍地虚伪的地方,常识竟然也能称为立场,可笑还是可悲呢。竟然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大喊爱国,这和一个人在大街上喊“我爱我妈,我就是爱我妈”有什么区别。爱国仅仅是个常识而已,生长在这块土地上,怎么会没有一点感情,如果这个也要标榜一下,那也未免太矫情了吧。爱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做的。就好像一个孝子从来都不会说,“妈,我要孝顺你”,他如果做的很好怎么会突然冒出一句这样的话呢,很可笑的。只有那些不孝顺的才说呢,例如说“我怎么不孝顺了,我很孝顺啊,我会一直孝顺的”。

爱妈和爱国竟然也成了问题和主义,可见这个时代是多么的混乱。

柏杨先生的历史没写到中国当代史,这是个遗憾。当然,并不是说非柏杨写不可。只是柏杨书写历史的方式其他人可能学不了。他的去世宣告了一种自成一家的历史书写风格的去世。柏杨先生、费正清先生、黄仁宇先生都是我尊敬的历史学家,他们每个人都书写着自己的中国史。柏杨先生的历史很主观,我知道这一点被国内的很多史学家看不惯。例如先生常有“死翘翘,狗屁,死定了”等口语出现在书中,还有这样的句子:“注意一个使人惊奇的现象,明王朝的皇帝,都好像跟明王朝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竞争着对它百般摧折,似乎不把它毁灭誓不甘心。”这都违背了我们所谓的历史要客观要严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历史怎么可能是客观的呢?客观只不过是一种在一定意识内、一定学识内的主观。历史是暧昧的,是可以多方位解读的。

历史也不是按照规律发展的。就像现在的台湾,如果上台的不是马英九,现在的两岸局势绝对不会像现在这么好。现在大陆人可以去台湾买房子了。这有什么规律可遵循呢。如果台湾的前几个领导人都死心眼,没有今天。李登辉是个优秀的政治家,他的出现让台湾看到了民主的曙光。陈水扁也是个优秀的领导人,他的上台使得台湾的民主真正的植根在了社会的深处。在他的任期内,媒体可以骂总统了,可以骂政府了,甚至连他家老婆和女婿的猫腻也都被揭露出来了。这不是陈水扁的软弱和无能,这正是他的伟大的英明之处。他容忍别人在媒体大骂自己贬低自己,只有一个自信的人和政府才允许这样做。他如果把持不同意见者给干掉,那样看似能显示他的伟大和坚硬,但那恰恰是一个软弱的人才会做的。陈水扁的政绩体现在他的“无能”。我们多么希望我们的领导人也“无能”一次,阿扁在新年演讲的时候无奈的哭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我们的领导人的无奈。他真的那么自信和强悍吗?陈水扁,吕秀莲等人其实都是坐过国民党的黑牢的,所以他们可能能知道自由的可贵。越是被骂的厉害的政府,越是一个好政府。当然,我是说自己国家的人骂自己的政府。越是被歌颂的厉害的政府,它绝对是一个最腐败最阴暗的政府。

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组织,大到国家,只有意识到自己是有缺点才有改良的可能。能坦诚的认识自己的错误就是一种正确。怎么能不犯错误呢。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减少错误。这是民主的最基本的理念。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我们的国家也有些许的进步,例如开始采用对话的方式处理问题,和喇嘛对话,和CNN对话,和台湾对话。但是,它的操蛋之处在于不敢把原因和无奈公之于众。一会抵制一会又成了朋友,爱国青年全被折腾懵了。大多数的爱国青年的爱国和言行也是没有原因的,这是很可悲的现象。有几个爱国青年知道喇嘛是怎么回事,有几个看过CNN,CNN是哪国的,有几个看过国外电视,人家把调侃政治当娱乐呢,你们怎么就当事了?现在喇嘛的立场也很明确,不可能独立,更不可能把宗教和政治联系起来,他很清楚,现在的人在利益和信仰面前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利益,内地给他们带去了利益。他从来都没想过要独立,他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和接受中国留学生采访时说的都是一样的。那么想独立的是谁,确实是有那么“一小撮人”,说的难听一些,打砸抢的人就是西藏的“爱国青年”,没脑子没理性的爱“国”者,他们抵制内地和内地抵制CNN抵制藏独一模一样。就是这些没脑子的爱国青年把“和谐”给破坏了。

我听朋友说一些地方的领导又开始抵制爱国青年了,把红旗都给没收了,一些学校也不断的开会,让班干部随时观察好自己班同学的情况,一有串联等举动,立即汇报,把它制止在萌芽状态……这让人哭笑不得。我如果站在领导人的立场,我也快被烦死了。但是简单的禁止或者取缔是不可取的,而是有必要把事情的真实状况公开。瞒得了初一瞒不了十五。并不是是说公开了就降低了自己的威信。隐瞒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迟早是会出大乱子的。SARS不是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吗。安徽阜阳现在还在谎报疫情,为了自己的政绩和乌纱帽,别人的性命就可以随意的被忽略了。咱们的官员真的比阎罗王还牛逼。从2008年开始,乱子就不断。是巧合还是天意?乱子过后,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的国家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何等的脆弱。这些必须要正视。可能有的人会说这是国家的事,一个小老百姓没必要关心。我怎能不关心,所有的政策都与我的切身利益挂钩。我是个自私而贪婪的人。

可能柏杨先生的观点会让受传统教育沐浴的人深感不快,因为传统文化一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是现在还有几个人相信这些,即使相信又有几个人能做到?都是骗小孩的。假如有一个美女,长得和天宫真奈美、吉岡、仓井空、白石、朝倉海音等那么可爱,脱光了衣服,站在我的床前,不断的挑逗我,我的房间在荒郊野外没有任何人能知道我在这里面做什么。我如果不把她(此处省略4个字)了我还是个男人嘛。所以,靠道德的约束力是脆弱的,因为人的本能就是贪婪而且很黄很暴力的。上文说到的那个美女的名字还可以叫“公款”、“职权”等。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每个人每个组织的丑陋之初,然后制定出对策来制止或减少错误的发生。这其实就是现代民主最基本的原理。再拿我举例子好了,假如还是我那个房间,还是有一个美女在挑逗老子,此时如果我屋子里有个外人在,我就不会轻易的(此处省略1个字)她了。这个外人的名字可以叫“在野党”。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和这个外人都控制不住自己了,那个姑娘太撩人了,那么就把窗户都打开嘛,在门口修条路,不断的有路人探头张望。这些路人可以叫“国外媒体”,“CNN”什么的,他们也能防止我这样的禽兽干禽兽事。

其实当时柏杨先生处的环境比现在要严酷的多,柏杨先生还坐过牢。具体的可以看先生的自传。市面上有很多先生的传记,注意其他的都是扯淡的,骗钱的,一定要看先生的自传。那里面有一个你不知道的柏杨。例如先生说到了他生命中的几个女人,她们在柏杨心目中的地位比那些狗屁政治和历史重要一万倍。同时先生又做了很多错事,对不起那些女人,终生遗憾。书中描述情真意切,让人心酸。

魏晓波

2008-4-30于长沙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