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Patent Deployment

patentdeployment20180605.jpg

专利布局是指企业综合产业、市场和法律等因素,对专利进行有机结合,涵盖了企业利害相关的时间、地域、技术和产品等维度,构建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最终形成对企业有利格局的专利组合。

基本概念

专利井喷!OPPO小米乐视华为都在抢!

林华 2016-02-29 07:52

一、酝酿中的变盘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中国专利大事件此起彼伏,专利正在从研究员和分析师的专有词汇加速变成媒体和产业的高频词。首先来回顾过去一年的重要动态。

1、专利申请

在国内专利申请层面,央企国家电网公司和中石化出人意料的以6111件和4372件分别占据前2位。但和两家传统行业的国企发力申请专利相比,民企代表欧珀移动通信(OPPO)的3338件、专利新军小米科技的3183件、以及奇虎科技的2777件申请,所蕴含的意义要大的多。

乐视集团官方称在2015年12月单月申请即超过1200件专利更堪称惊人。由于乐视专利申请案还未进入公开披露,只能根据已公开的专利信息估计是通过乐视集团下的乐视网信息、乐视致新、乐视体育、乐视云计算等子公司分布式申请。这样史无前例的井喷即使只持续半年,乐视也将拿下2016年专利申请量的桂冠。

2、专利纠纷

专利纠纷方面同样在发生变化。包括索赔额1.8亿人民币的搜狗诉百度输入法专利侵权纠纷和中兴子公司努比亚单挑华为手机照相专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取代外企作为专利诉讼的原告。

专利内战不仅在国内法庭拉开序幕,而且在海外精彩上演,连主要角色也从华为和中兴之类的传统巨头转向新兴行业和新兴企业。根据雷锋网报道,深圳道通智能航空参展的X-Star型无人机今年春节前在德国纽伦堡国际玩具展上遭专利侵权举报,这款无人机的外观恰和国内无人机企业大疆产品高度近似。最有意思的是报道还提到道通内部员工透露老板从一开始就强制要求做得跟大疆产品一样,以致从APP界面、参数调用方法到螺旋桨细节都是照抄。

3、专利主体

专利行业的活跃同样了促进专利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开始积极的加入专利运营,北京市成立的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是继日本、韩国和法国之后的第四家主权专利基金,投向以移动互联、生物医药等国家重点产业为主,乐视在首期募资中占最大股份。百度领头的智能语音专利联盟集结中兴通讯、海尔、京东等20多家拥有语音技术的企业,显示了百度合纵连横以图语音输入入口的雄心。

二、专利如何游戏

技术发展、产业环境、政策背景都是影响专利游戏格局的重要变量。判断专利游戏演化趋势之所以非常困难,除了游戏变量的变动不居,也因为专利的实质非常复杂。

专利是技术在法律上的转化,专利也是山寨的法律杀手。专利活跃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技术转型,专利保护将技术竞争转化成专利战争,极大推动产业升级并改变竞争格局。专利兼具无形资产和竞争工具的双重属性。专利游戏卷入的玩家越来越多元,专利玩法和规则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1、数量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专利数量是绝大多数人用来判断专利实力的首要标准。雷军在2014年感叹专利其实是挖坑,然后也毅然投入到挖坑大军当中,小米的专利申请量迅速以几何级数增长。

其实专利数量、专利质量以及专利实力之间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关系,例如中国计量学院统计认为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率仅为0.05%,而我见过一份内部报告认为全球专利中只有0.1%是真正有价值的专利,即使是专利界的乐观观点也只是把比例提高到1-5%。

政策扶持和估值考量也是专利数量增长优先专利质量提高的重要推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布和落实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将政绩和当地专利数量进行绑定,促使各地竞相出台强力专利资助和扶持政策。部分地方的专利补助明显超过专利申请费用,刺激一批企业将大量申请垃圾专利视为有利可图的生意。

而在盛行炒作的资本圈,专利很容易成为争取高估值的概念和宣传爆点,中小投资者连同部分专业机构怀着对技术的无知和敬畏用钱给专利数字投票。一定程度上专利真正的价值被忽视,而申请专利和专利数量的价值畸形放大。

2、专利申请数量比较分析

中国专利申请受理量自2011年起超越美国并稳坐全球第一,但即使从数量分析也不能断定中国的专利实力超过美国。

引用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在去年5月26日发布的《开放的未来:2015全球创新报告》,即使以亚洲作为对比坐标,中国专利优势“……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烟草领域和石油与天然气勘探领域,在汽车、半导体材料及工艺(半导体)、移动电话(电信)等领域上的创新活动与日韩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移动电话领域亚洲前五全部被日韩占据,中国未能有企业或机构进入”。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的《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15》的数据同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多年始终名列世界第一位,但是非居民申请量仍远落后于美国专利”,发展报告援引的WIPO数据还表明2014年美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85,096项,非居民申请则高达293,706项;相比之下中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高达801,135项,非居民申请却仅为127,042项(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该报告第6页)。

通过PCT或在海外直接指定申请的跨国专利申请费用都很高,所以跨国专利质量普遍高于仅在本国申请的专利。WIPO数据说明中国专利申请主要来自本国主体,而美国专利申请中则有大半来自国外,显然国外企业/发明人对美国专利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中国专利的重视程度。

3、专利价值和司法因素

提升专利价值是专利游戏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其无形资产的特点决定专利难以通过传统的市场定价方式准确估值,专利侵权损害的司法赔偿额就从另一个角度成为全球公认的专利定价方式。专利游戏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很大程度也和专利侵权赔偿额密切相关。

中国法庭几乎没有审理过世界级的跨国专利纠纷,尤其是跨国公司之间的专利纠纷。苹果和三星之间围绕移动终端的系列专利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法院开打,但是没有一家向在全球最大手机市场的中国法院向竞争对手提起专利诉讼。跨国公司不愿意在中国开展专利诉讼由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专利侵权赔偿额低。

普华永道发布的《2014美国专利诉讼研究报告》统计,2009-2013年美国平均每起专利侵权诉讼的赔偿额为430万美元。根据刚公布的信息Marvell同意为两项专利侵权纠纷的和解向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支付高达7.5亿美元(9位数,你没有看错)。这笔巨额和解金只有2014年一审法院判决赔偿金的一半,却已经是美国电子领域专利纠纷赔偿金25年来的新高。

相比之下在中国,徐聪颖在《我国专利权法定赔偿的实践与反思》一文中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重庆等6个主要地方法院的420份专利侵权纠纷判决书,指出涉及发明专利的法定赔偿均值约为14.33万元人民币,涉及实用新型专利的法定赔偿均值为11.44万元人民币,涉及外观设计专利的法定赔偿均值为6.85万元人民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发表的《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案例实证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有97%的专利侵权判决采取法定赔偿,自2008年至2013年以来的专利权侵权案件中法定赔偿的平均赔偿额为人民币8万元,非依法定赔偿额平均也只有为人民币15万。

以上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回答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2015发展报告中间接提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外发明人重视申请美国专利远高于重视申请中国专利。专利质量不高影响专利侵权赔偿额,过低的赔偿额又进一步降低企业提高专利质量的意愿,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4、数量与质量相对论

专利数量固然是专利实力的重要指标,但专利实力并不等于专利数量,而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又不等同专利实力。苹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但是苹果执IT之牛耳并非全部因为专利。IFI发布的2015美国专利统计表中排名前三的是IBM、三星电子和佳能(见图1)。


图1

微软专利数量下降到第10位但依然在苹果之前,而紧跟苹果之后的第12位又是一家三星子公司—三星显示。令人惊讶的是苹果甚至没有挤进IEEE发布的2015年度专利实力排名(Patent Power Scorecards)在任何技术领域的榜单(包括技术组合,见图2),不论在互联网通讯、计算机周边还是软件或计算机系统领域。,


图2

单向度重视专利数量使政府和企业一厢情愿的把资源投入到无节制的专利申请,结果不是关注提高设计、技术与专利质量,而是专心制造专利泡沫。但是也必须注意到苹果这样以少量专利获得产品优势的企业只是例外,或者说苹果的专利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如同乔布斯传奇一样无法效仿。

通过海量申请专利获取体量优势和积累宝贵经验,既是绝大多数企业必经的专利发展途径,也是充分保护知识产权的经典方法。全球最大的汽车厂商丰田所拥有的专利高达全球汽车行业专利的1/4,谷歌、三星和IBM的专利实力也和市场实力一样强大,国内IT巨头华为、中兴同样也一直是中国和全球专利榜豪强。

垃圾专利是专利数量和质量可能呈离散状态的重要原因,但全部归责给垃圾专利也有失偏颇。专利申请是一项技巧,重要发明往往需要在基础专利周围严密的申请多个防御或外围专利,防止基础专利的权利要求被他人改进和规避。通俗说这就像传说中金兀术的铁浮屠,一排甲马相接形成庞大连环马,逼迫对手难以突围。

外围专利策略一般包括对一项新产品申请外观、结构、用途、改进甚至连同材料、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系列专利,对一项新药物化合物申请用途、制备方法、晶型、针剂、方剂、单方、复方、组合、优选和中间体化合物。这些周边专利未必有多少独立价值,但结合在一起可以对基础专利产生很强的保护作用。

三、专利凶猛—专利游戏新纪元

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为专利战争和专利运营都提供了足够的变量,产业竞争升级使专利游戏的棋局充满变化,资本涌入则进一步增加了专利游戏的复杂程度。

1、专利战迫近

IT制造和互联网行业的专利军备竞赛不仅在专利申请上如火如荼,也在专利收购的赛道上展开角逐。联想对IBM笔记本业务和摩托手机业务两笔收购中都包含大量专利转让和许可,联想并在2014年以1亿美元天价收购Unwired Planet的21项移动互联网专利。奇虎360在2015年通过收购酷派掌握数以千计的移动终端专利,为进入手机市场扫清障碍。小米刚刚宣布从Intel收购332件美国专利,这批专利尽管申请早而剩余有效期较短,也能在未来几年内为小米进入美国市场在半导体和通讯领域建立一堵防火墙。

专利权是有保护期限的,保护期最长的发明专利从申请日起也只有20年专利有效期。不停创新高的专利申请量意味着日益庞大的专利武器库和高垒的研发投入,在有限的保护期中赚回巨额研发成本成为企业专利部门的普遍压力,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是助推专利诉讼成为攻击武器的另一项强力动因。

华为、中兴等专利领军企业几年前就在各种场合呼吁推动提高专利侵权诉讼赔偿额,并以实际行动对涉嫌侵权的同行提起诉讼。华为也在2015年明显改变了在国内手机专利市场相对温和的态度,频频向友商发函并在多次半公开场合措辞严厉的喊话。任正非很早就预言会爆发专利世界大战,而当下能看到的是中国企业正在努力成为专利大战的主角。从多渠道反馈的信号都显示国内企业主动发起的专利诉讼正在酝酿质变。

2、资本搅局与主体多元化

专利维持费用在专利有效期逐年提高,进入有效期中期的专利面临不能有效运营就可能被放弃。随着资本进入专利运营市场,专利权人和专利运营商的利益碰出火花。

放弃实体产业专心运营专利的机构,就是经济媒体报道常见的NPE(None Practice Entity)。NPE逐步被接受为不含道德评价的中性词,和专门从事用专利打劫的Patent Troll加以区分。不过NPE和Patent Troll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只能说NPE通常倾向使用合理许可方式的达到专利权利人和被许可人各取收益的方式。Patent Troll则基本着眼用专利侵权诉讼索取高额赔偿,全部资产只有25件专利却在2006年通过诉讼迫使黑莓(RIM)支付6.12亿美金天价和解金的NTP公司一般被认为是Patent Troll。

拥有2万件专利和微软、苹果等公司投资的高智是全球最知名的NPE,诺基亚向微软变卖制造资产后转投入移动专利运营,连麻省理工(MIT)、斯坦福(SU)等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也投入专利运营并创下出色战绩。NPE一度发展顺风顺水,昂扬之势在近几年虽有所回落,但前不久Smartflash通过专利诉讼赢得法院判决苹果赔偿超过5.3亿美元的消息,又为专利运营的美好钱景注入一针强心剂。

中国本土专利运营蓄势已久。如果说小米大量投入专利主要是为了防御,传统诸强ZTE、华为和360等一批新贵都已经把专利运营写入日程。北京市和中关村政府为推动本土专利发展,积极参与推出睿创专利运营基金和乐视操盘的北京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山东和青岛科协也主办青岛国际专利运营联盟。产业和金融资本的关注是专利游戏棋盘的重要变量,业内普遍认为资本变量正在以不容忽视的速度静悄悄的放大,一旦条件成熟则可能以令人意外的姿势出击。

3、游戏难度增加

资本和制造业力量结合大大提高了专利游戏的复杂度,博弈场景更加波诡云谲。中国企业主导的平衡车专利并购和专利攻击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美国双轮平衡车先驱Segway饱受来自中国同行的低价竞争之苦,在2014年通过337程序向天津纳恩博(Ninebot)等一大批向美国出口平衡车的中国企业提起诉讼并获得排除令。纳恩博深思熟虑后放出妙手,选择和原本是竞争对手的小米合作。纳恩博一面争取到小米注资,一面向Segway发出收购要约。

2015年3月纳恩博与Segway在337程序中和解,并在4月15日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宣布由纳恩博收购Segway公司,获得包括400多项专利在内的核心资产。2015年9月,纳恩博联合子公司Segway在美国法院起诉Inventist等公司专利侵权,当月以一家中国子公司鼎力联合名义在北京法院起诉Airwheel(爱尔威)侵犯专利权,并在当年12月由纳恩博与Segway再度在美国联合起诉美国山寨公司Swagway侵犯商标权及专利权。

4、进击的专利——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高

数量积累是绝大多数企业启动专利战略的必经之路,但不论是基于防御、竞争还是运营,专利游戏的高阶都脱离单纯的数量积累而走向质量提高。专利的应用价值主要取决技术的基础性和与产品设计的匹配度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都难以通过专利数量堆积自发产生而需要依靠提升专利质量。

和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不同,苹果并不是一家靠自身研发掌握突破性技术的公司,而发力对现有技术的整合优化,并将技术有效运用在创造全新用户体验上。所以苹果专利数量虽然比不上IBM、三星和诺基亚等同行,却取得了后者无法企及的市场支配力。

即使从专利数量的单一维度考察,也必须指出尽管一批互联网专利新贵正在专利数量上追赶华为,但没有一家能在研发投入上接近华为,而研发投入是影响专利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有统计称华为研发经费相当于A股400家企业的总和。以上统计未经考证,但华为官方数据显示在2014年研发投入的408亿元人民币,轮值CEO郭平在今年新年致辞也提到2015年研发费用惊人的突破500亿元人民币。希望焰火般耀眼的专利新贵骄傲宣布新抵达的专利数量高峰时,也能披露一下令人振奋的研发投入。

方法论

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专利布局?

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专利布局

通常来讲,专利申请的价值是通过专利组合(patent portfolio)的方式来体现的,零散的专利申请往往会给后来者的绕道设计(design around)留下空间,这也是那些想通过独家技术来构建专利壁垒,排除后来者的抄袭行为的企业所不愿意看到的。某种程度上,专利申请的组合应该不是简单的1+1=2,而是让专利与专利之间相互连接,互相作用,产生大于2效果,
体现在:

规模性:利用组合中专利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范围更大更全面的“超级专利”;
多性化:利用专利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多样化来有效地降低创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即“不确定性保险能力”。(注:关于规模性和多样化的说法是我的一位同事提出来的,我不知道是他原创还是来自典故。)

形成专利组合的一种方法是从项目全局出发,用一个图表示就是:

这种布局的方式关注的是专利布局的全面性,从垂直方向上和布局广度上进行专利申请。例如,在两天前,《时代》评出2014年全球十大科技创新产品,排在第一的是Nest智能家居(Nest Labs是由Tony Fadell创办的智能家居公司,以下简称Nest,可以参考【家话】从Nest看智能家居化进程)。Nest推出的第一款产品是温控器,第二款产品是烟雾探测器。

从Nest的专利布局可以看出它们所采取的申请策略就是比较典型的项目全局式,具体布局如下:

最上层的人机交互类专利:包括了智能温控器、探测器的外形设计和图形界面设计。温控器本身具备多种传感功能,这其中包括对住所入住率(occupancy)的监测、对温度和湿度的监测,还包括对红外能量的监测(利用PIR传感器判断是否有人占据空间)和光线的监测(太阳光照射)等。在软件上,设备提供了用户友好的安装引导界面和图形化的用户操作界面;在硬件上,智能温控器包括了环形控制盘(旋转操作)、触摸式显示屏(按压操作)、以及菲涅尔盖板(通过其扩大感测范围)等。

中间层的数据处理类专利:包括了无线操作、分布式计算、云端管理等。温控器可实现分布式安装并连接至服务器进行注册,每一个温控器都具备一定的计算处理能力,并可分配计算任务。对于探测器而言,云端可进行安全判断并发送危险提醒,探测器与探测器之间可以进行沟通(如房间里的探测器会通知客厅的探测器去提醒主人:房间内感测到危险信号)。

最底层的后台智能算法类专利:通过各种先进且完善的算法,Nest能在和用户不断的交互中进行自我学习、训练和改进,从而主动地为用户提供最优化的温度调节环境。一方面,系统会对住所的环境进行热力学模拟(这些数据可能来自于入住房间的网络接入、用电量情况、邮政编码位置的天气预报等),从而提供全天24小时的预测;另一方面,系统会主动学习并适应用户的环境需求。例如,用户在星期一、星期二连续两天在早上10点钟出门上班,在星期三系统会自动调节早上10点钟为节能温控模式。由于从最底层到最上层,Nest都作了非常完备的专利布局,因此对于后来者而言,要避开Nest所构建的专利壁垒,就比较困难了。顺便说一句,举Nest这个例子其实非常具有普遍性,想一想身边的其它系统(如现在大热的可穿戴设备),都可以以类似的思路进行专利布局。

形成专利组合的另一种方法是从关联因素出发,用一个图表示就是:

这种布局的方式关注的是专利布局的深度,从横向进行专利申请。例如,自从微信的“摇一摇”找好友功能推出后,如果想在“摇一摇”找好友这个创新点上进行深化,就可以考虑与“摇一摇”这个创新点相关联的因素:功能:除了找好友外,还能实现什么功能?后台的算法或推荐逻辑:与功能对应的匹配算法或逻辑有什么不同?在功能上,截图、清理内存,阅读推荐,搜歌等,都是可以通过摇一摇可以实现的其它功能;在后台算法上,对应于这些功能,也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例如,阅读类产品的换一批推荐逻辑,等等。事实上,对应于以上两个关联因素,市场也确实出现了类似的不同类产品(我也不知道这些产品有没有申请专利),如下:

实际应用中,以上两种方法非常普遍并且常常交叉使用。
最后,还是那句话:让专利与专利之间相互连接,互相作用,孕育出更多生命。

一年后,再来谈谈专利布局要怎么做

专利布局要么追求完整性,要么追求关联性。

在这一年里随着自己实践的加深,觉得是时候再来重谈这个话题了。

首先说明一点:本人非常反感行内很多人在引用的Ove Granstrand教授所讲的6种专利布局模式,就是下面这个看起来很丑的图,就如同我一直非常反感“专利地图”这个工具一样(花10-20万买一套分析系统,把简单的分类概念搞成乱七八槽的地图样式让别人越看越糊涂)。

(Ove Granstrand的专利布局模式)

(“专利地图”图样)

作为一个正常的研发人员,如果他知道自己做的东西是抄别人的,那就会做绕道设计,相反地,如果他怕别人绕道,那就会多想些招防止抄袭(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这就够了,根据不需要知道那些叫做什么围墙、包绕、组合、策略等牵强附会的概念,它们都是高校里的教授造出来唬人的,反正实际应用他们也不会。

(智能XX项目计划书)

废话少说,在这一年里,我参加了不少冠以专利布局的会议。其实大部分都算不上布局,就是研发人员做了一些初级的设计,概念,规划等,觉得应该多报几个专利申报的项目,于是要求IPR(在这里统称专利从业人员,无论来自公司还是事务所)参加。通常会看见以下几类IPR:


茫然型:研发不知道自己的创新是什么(其实他们只是完成,而不是对项目进行创新设计),IPR也一脸愕然,唯一能做的,就是反复问:咦,我们可不可以在这里申请点什么东西?于是研发一脸愕然地反望着IPR,双方互相用渴望的眼神望着对方,似乎在说:你Y赶紧给我答案呀!!!


附和型:研发觉得自己的设计实在是太牛X,因为这个芯片整合了好几种功能,以前同行都是傻X,他们竟然不知道这个芯片这么好,IPR随声呼和:这个功能太好了,我们把它申请下来吧。

如果按照这样的节奏去申请专利,那顶多算是炒一盘大杂烩,离真正好的专利布局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呢。

要知道专利布局的出发点是“有目的地申请一系列专利”,而不仅将大盘鸡、红烧肉和小龙虾一股脑炒在一起。

既然是“有目的”,那就意味着专利布局的起点不是一味强调发散(加个功能,加个特性等,东扯一点,西扯一点),相反地,是先聚焦。

可以想象两个典型的专利布局会议场景。

(1)、研发和IPR坐到了一起,研发针对产品提出了很多的新的解决方案,幸运的是,研发也非常懂专利,他们觉得有很多点子可以细化去申请专利。

(2)、研发和IPR又坐到了一起,研发按照与客户的合作意向进行了初步产品设计,例如筷子公司(随意起的名)是一家厨房智能解决方案公司,他们与皇家(也是随意起的名)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为皇家房地产公司提供厨房智能解决方案,并约定专利归筷子公司所有。

研发开始介绍伟大的构思,包括:

一、为每个家庭安装一个烟雾报警器;

二、开发了APP,通过APP可以控制家里的智能设备,如智能电饭煲,豆浆机提前开启;

三、共享家庭帐号,家庭成员通过APP通知其它成员(吃饭了);

四、通过统计菜谱,获取用户健康信息;

五、家庭成员可以把菜谱分享给其它成员等。

看起来研发每一项工作单独看并没有太多亮点,IPR也很头痛,觉得里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不知从何下手。

针对第一种类型的会议,IPR一定很兴奋,因为可以挖掘的点子很多,可以大干一场了。我们在此暂且按下不表,留待下期再讲。

而实际情形却反而是第二种更为普遍(比例不会小于50%),这真是一件头痛的事情。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反过来想想这其实也是考验IPR功底的时候,毕竟IPR的角色定位,也是为研发搜集技术资料情报,提供参考,甚至有时候,还能提供一些产品思路的启发。

就算你觉得以下这些都是套路,我还是建议你这么做:

(1)聚焦产品亮点,再放大亮点效应;

什么是产品亮点,提供几个角度:

超出你预期的,觉得特别的,难以想到的,再不济,研发介绍的时候,他自己觉得很有信心的。

比如上面这个厨房智能解决方案的案例,有可能产品的亮点是引入了菜谱的分享机制,即菜谱中附加了各个流程的烹饪程序,可以让设备(如微波炉、烤箱)按照这些程序自动烹饪食物;

IPR现在可以做的,就是开足马力打问号了:

菜谱是怎么产生的;

怎么分享?分享给谁?

如何下载,可不可以更新?

能不能够自适应调整?

也许你也说,做IPR做得这么辛苦吗?真是凄凉。但是,难道IPR的角色不是提出好的问题,作有意义、建议性的引导吗?如果你心中有些蓝本(做过类似的方案,你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就不怕问不出好问题来了。

一旦有了好问题,那有可能好的答案也在酝酿了。比如:

(2)调查产品需求,确定产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再发散思维。

比如一套高档公寓的物联解决方案,既开发了APP,也对后台服务器架构进行了改进,灯光、电视可智能开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多数情况,从专利布局角度讲,笼络地做一套高档公寓解决方案申请,还不如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来得具体和可操纵(也意味着更大的专利授权可能)。

这时,作为IPR可以建议高档公寓物联解决方案从一个角度切进去:

如果解决私密性的问题-那申请布局的重点应该是数据安全,加解密技术,此时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门锁、安全箱上,而不是地上的拖鞋;

如果想要解决舒适问题-那应该把枕头做更舒服(比如高度可调节)、床垫软硬刚好而不是一味地声控这个设备那个设备;

如果想要解决智能控制-那应该是从传感技术和互联互通角度入手,相反地,高档公寓入住流程方不方便就变得无关紧要了。

讲到这里我知道手机屏幕前的朋友会不满地说一句:产品怎么做管我什么事情,我要做的只是申请个专利,再说了,产品的核心需求是我能决定得了的事吗?

如果这么想,我想部分的原因是IPR把专利工作看得太边缘化了,如果IPR的工作只是简单地做来料加工,并不能主动为研发提供建设性的建议(虽然不一定能做到主导),那这样的IPR工作想必不会得到研发的认可和支持,甚至会做得越来越被动,沦为专利传声筒(事务所对接)和政府项目资助小助手。

事实上,除了项目和产品经理,研发人员多半也是针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内容深入做具体的解决方案,比如软件研发专注在APP的功能怎么实现,测试专注于功能模块的调试等,就算是产品经理也未必从一开始就能把项目想得很全面很清楚。

从另一个侧面上看,在进行专利布局时,IPR对整个项目的技术和需求核心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优势在于自己的技术面和理解力,如果事先对项目所涉及的技术(尤其是竞争对手)进行深入检索、分析,并对公司的产品足够了解,那提出有用的技术布局建议,不是很自然的事吗?原因在于:基于你的专业背景(看到过大量的专利方案),你比别人看得更多。

至于研发已经提出了很多新的解决方案,IPR觉得来料已经很足的情况,怎么从中抽出核心,围绕核心进行专利布局,留待下期再说。

明锐

企业层面讲专利战略,是影响企业做出判断的一个原则性定位。具体产品或技术层面讲专利布局,是为了获得该产品或技术上的专利垄断。吐槽先,专利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我一直认为脱离了具体案例(此案例不仅指单个的专利,也可以指具体的技术领域,总之要明确讨论的客体),因为个案与个案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脱离了具体案例,只能泛泛而谈,起不到实质的作用。so,如果你参加过知识产权局与专利代理人的交流活动,也是培训,就会看到很诡异的事情,诡异一,一群专业的人把基础的东西被翻来覆去的说;诡异二,讨论的双方在举例时,很像在猜谜语,只说个一般性的情况,就是不说具体的细节,一方面是考虑保密的原因,一方面是在讨论中无法把细节一一列明。对于专利布局,如果考察某个具体的企业的具体产品,可能会更适合。问题太大,下面简答。专利布局是对一项产品或技术做出具体的专利申请判断,需要分析:1、对哪些技术方案申请,对哪些技术方案不申请;2、申请什么类型的专利;3、申请哪些国家(地区)的专利。1、涉及问题较多,建议由专利代理人或熟悉专利(而不是技术)的人给出建议,然后由熟悉技术、市场的人根据建议做出判断。技术方案并不等同于实际的产品或技术,一项产品或技术可能涉及多处创新,涉及多项技术方案,需要针对每一项考虑其保护的范围,通过多个专利全面覆盖。这里我们不说部分与整体、结构与方法、以及单个专利内的权利要求布局等很细节的问题,而说一些作为企业工作人员更应该注意的几点:判断每个技术方案可能的市场价值,不仅考虑对自己企业的价值,也考虑对竞争对手、其他行业的价值。分析行业内技术发展的趋势与水平,判断申请专利的时机,今年申请还是明年申请,当然晚点申请也冒有被别人抢先申请的风险。申请专利不是越多越好,数量庞大的专利可能带来财务压力,专利是要交年费的。需要保密的技术考虑不申请专利,专利是要公开的。容易被模仿的专利,应当考虑申请。部分不希望申请专利,但是又不希望别人申请专利拿来妨碍自己的,技术公开。专利申请的一个工作之一是对产品或技术进行延伸,这是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2、以中国为例,是申请发明、还是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不同的类型是有所区别的。3、专利的地域性,需要考虑产品的生产地、销售地等因素,判断在哪些国家、地区申请专利。上述2、3都是在1的基础上进行。而在所有工作之前最重要的是,企业得鼓励员工创新,有了创新成果,找专业的专利代理人就可以解决一般性问题,而有了足够多的创新成果,才需要设置专门的企业专利管理岗位,进而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个人倾向于专利代理人深入企业,深度参与企业的研发、专利管理,这样才能避免大部分专利申请是隔靴捎痒的问题,但是这是非常难的事情,不仅仅在于专利代理人,更主要的问题在于企业。

企业如何做好专利布局

1.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

随着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张,技术模仿者会大量出现,同时由于影响竞争者的利益,专利纠纷出现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如果知识产权积累的规划没有跟上,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有必要增加专利申请的数量、提高专利的技术覆盖范围并完善保护性专利布局。

2.公司未来的专利定位

如果企业的专利定位仅仅是用来防御,保护自己的产品更好地进行市场拓展,那么专利的积累只要和产品紧紧结合即可,不需要太多前瞻性申请和储备性申请;如果公司未来的专利定位是实现专利许可、授权、甚至作为诉讼标的,则需要注重专利挖掘和部署一定数量的具备行业控制力的专利。

3.企业研发人员的数量和研发投入

专利的产出源泉是企业研发团队的技术革新,因此专利申请量的规模要与技术人员的数量成一定的比例,过大则会造成专利质量下降,过少则会出现专利保护流失的情况。

企业在其重点项目上往往会投入较大的研发资源,这些项目的成功与否甚至关乎企业未来的生存。对这些重点项目,在专利布局上要加以侧重,保证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优化专利组合的结构,形成有效的专利保护和专利对抗能力。

4.企业的市场扩张情况

企业需要根据未来几年市场的扩张情况来确定专利的积累量以及部署地域。例如,当需要增加产品种类或准备进入某个地域时,相关的专利布局也需要及时跟上,保证满足基本的保护效果;当企业的产品种类和销售地域相对比较恒定时,企业的专利积累在数量规模也应趋于稳定,而更加关注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免不必要地消耗企业成本。

5.行业专利分布现状和变化情况
行业内专利的分布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所受到的关注度和风险分布状况,而从其变化情况则可以了解到行业的发展动向。企业应根据行业总体情况来调整自己的专利申请量和增长率以及专利部署的结构分布,以维持企业的专利竞争地位。

6.竞争对手的情况
专利布局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与竞争者在专利上达成一种势力均衡或者保持优势的状态。为此,企业需要参考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储备现状和变化情况以及其产品和市场扩张情况来制定本企业的专利布局方案,确保企业具备足够的专利对抗筹码。

7.产业的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专利竞争态势和未来的市场预期不同,相应的专利布局重点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在产业的发展萌芽期时,企业专利布局的重点在于及早对一些基础性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专利申请,完成专利圈地。在产业的成长期时,企业专利布局的重点在于在重要的技术应用和改进方向上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在产业的成熟期,企业专利布局的重点在根据市场状况对专利的数量、结构分布进行调整,并对可能的替代性技术和产品进行储备性专利部署。

上述7个方面为专利布局规划中的重点影响因素。通过上述7个方面,可以通过市场及产业的角度去理解技术发展路线,去制定适合竞争的专利布局思路,这一切的宗旨都是:专利是竞争工具

手把手教你进行专利布局

第一步:找关键

擒贼先擒王,首要保护的,最关键的技术、最核心的部件、最傲娇的设计,总之就是浪尖上的技术,先圈出来,哪怕资金和人力的能力有限,这一部分也是要首要占领的。

第二步:布网络

在关键技术的周边,哪些必要会使用到的、哪些可替换的途径、哪些未来可能演进的路径,要不拘泥现在,看向未来,量力而为的在关键点周围设点、连线,布网。

第三步:定方案

依据上述战略,制定布局方案,包括时间、空间、顺序、需要结合企业经营的大方向、行业发展的大方向来进行。

第四步:查缺补漏

核实制定的方案是否有可以规避的设计,是否存在重要空白点,增加布局的合理性,全面性。

事实案例

苹果专利申请原则:有关产品的一切都要申请

2013-12-25 18:25

移动设备市场的壮大,让两家原本交情很好的公司反目,苹果和 Google 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竞争,苹果虽然是先发者,但被 Google 超越。为了反击,苹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专利之战,试图“摧毁”Android,这背后的故事,必定有很多嚼头。

连线的特约作者 Fred Vogelstein 撰写了一本书“Dogfight: How Apple and Google Went to War and Started a Revolution”(名字很有意思),讲述的就是这两家公司背后不为人知的争斗。其中包括了互相挖角,在对方收购时哄抬价格,当然,专利之争是其中的重点。Business Insider 的作者 Jay Yarow 读完此书,讲述了其中 关于专利的一段。

日常我们经常会看到苹果的专利曝光,相信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不会把这些太当回事。这些专利不一定是拿来做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在广泛“占坑”,哪天看到有公司推出了类似的产品,便可以用专利来起诉对方。

书中的一节讲述了第一代 iPhone 研发时,公司高层在一次会议上讨论专利的事情,到底哪些应该申请专利?乔布斯的回答简单粗暴:“关于它的一切都申请专利。”

这里的一切意味着只要和产品搭界,哪怕它用不上,都需要申请专利。为此,苹果的工程师每周都会和律师碰头,把该申请的,不该申请的都变成了专利。比方说,前不久我们报道了苹果为波浪形屏幕申请了专利,显然,这样的产品有些不着调。

Vogelstein 在采访苹果律师时对方说道,他们基本上为所有东西都申请了专利,变着法的申请,即使很多不会应用到产品中去。

而这,也为后来的专利“世纪之战”埋下了伏笔。从 2011 年初开始,苹果对多家 Android 厂商发起了连续的专利起诉,其中对三星耗时长达 1 年多的起诉,在 2012 年获得了 10.5 亿美元的赔偿。近日,苹果又通过一系列专利起诉获得了三星 2.9 亿美元的赔偿。最悲惨的要数 HTC,苹果的起诉让 HTC 疲于迎战,产品在多地遭到禁售,加速了公司业绩下滑。

甚至,Google 对摩托罗拉的“闪电”收购,很大程度上和苹果专利起诉有关。

不过,苹果的专利战并未摧毁 Android,后者不可阻挡的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超越 iOS,成为最大的移动操作系统。专利战成为这场商业战争之中,最大的一个调味剂。

参考资料

时间

地域

产品

技术

场景/体验

标准

类别

行业

平台

对手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