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ympathy

u=3450139274,3113301099&fm=27&gp=0.jpg

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区别,有同情心的人考虑的是:如果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我】会有什么感受;而有同理心的人考虑的是:如果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他】会有什么感受。这两者的细微差别就造成了有的人特别善于安慰别人,有的人虽然很善良,可是他们安慰的话听上去很空(因为他们考虑的是,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怎样才能让【我】感觉好一点,而不是怎样让【他】感觉好一点 )

同情是指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会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同情以移情作用为基础;狭义的同情中常常针对弱者、不幸,而且偏重于同情者本身的情感体验(意识),但对“弱者”“不幸”的判断常常带有过多的主观成分且考虑到潜意识中情感在行为中的体现,广义的理解中,同情是一种普遍性的关怀情感反应,无关乎对象的强弱、贫富等,甚至延伸至动植物等对象。

观点:“内疚”与“同情心”一样重要

如今人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非常推崇“共情”,强调换位思考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分享。但是美国《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说,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这会让人忽视另一种有价值的情绪,那就是“内疚”。好奇心日报编译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研究人员用一个实验来说明内疚的本质。他们找了一些2-3岁的小孩子,让这些孩子在积木旁边玩。当积木倒塌的时候,研究人员故意表现出伤心。结果发现,2岁的小孩基本都会表示同情,但3岁孩子的反应则取决于他们是否认为是自己碰倒了积木。

心理学家认为,这个实验说明,“责任感”是内疚和良知的来源。跟悲伤、恐惧和愤怒这些情绪相比,内疚形成的时间更晚,而且跟社会道德规范有关。社会一直把内疚看做一种沉重的负面情绪,而忽视了它的正面意义。其实,一种情绪往往跟语境有关,就算是嫉妒和愤怒,也在帮我们保持对不平等的敏感。所以,我们应该像重视“同情心”一样重视“内疚感”。

总之,心理学家相信,内疚可以成为当今社会的黏合剂。因为它能让人们把视角转向自身,这样大家就能团结在一起。也许,善待别人的基础,就是首先要认真对待自己。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