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Relationship

092635us0gsb01k3002vsv.jpg

能为对方提供需要的价值是交往的基础,互惠互利永远都是长久交往的基石。

收藏清单|15种“中国式关系”,怎样构建自己的资源库?

引言

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张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俗话说“多一层关系多条路”,但关系不等于资源,无法相互帮助的关系毫无意义。

如何将各种关系转变成“为我所用”的资源?这篇清单为你一一破解。

  1. 亲属

传统亲戚之间,大多从小就经常来往,因而有感情;即便不在一起长大,也有家族基础作依托,经长辈亲戚引荐后便能迅速熟识。遇事找亲戚帮忙,成本一般很低。

亲属关系,要着重维护,平时不妨多投入资源。家族中的孩子都是“潜在资源”,特别是优秀的年轻人,尤其值得结交一下。早点发掘和培养,以后可能会成为你的强援。

  1. 干亲

干亲关系中,孩子与干爹妈的关系,被塑造成类似亲属,可以叫做「契约家人」——不是家人,形同家人。

有了这层关系,两个家庭便可在生存、利益上相互帮助。干亲间一般走动频繁,切忌在平日贪图小利、斤斤计较。如果相处融洽,遇到困难时,寻求干亲帮忙是个成本极低的选择。

  1. 世交

家族中,直系长辈的朋友称为世交,他们的后代是真正的「关系户」。

世交是家族留给自己的潜在资源,生而拥有。而要把它变成能随时为自己提供帮助的资源,还必须用亲身交往激活。这里,可以用上「人情债」这个人际交往利器——多多走动、互通有无。

  1. 结拜

结拜后,本无关联的两人会成为异姓兄弟。兄弟之间除了信仰和感情,就是生存互助。

一旦关系成立,凡事找结拜兄弟帮忙,就有合法性理由,对方关照一下亦在情理中。结拜是一个浓度很高的关系,如果有,请好好经营。同时提醒一句:结拜的行为太过江湖气,公职人员最好不要参与。

  1. 老乡

老乡关系,依赖双方对原籍的地理范围和方言文化的认同。因此,关联相对薄弱。

要让老乡转变成可以为你提供帮助的资源,需增添一道启动程序——无事时相互走动。不要担心求人会耗尽你的资源,有来有往,关系才更稳固。

  1. 朋友

中国自古有丰富的朋友文化。进入近代,朋友变成对「熟人关系」的修饰。

生活并非非黑即白,友谊和功利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矛盾。不要害怕涉及到利益会损伤友谊,事实上,良性的互相帮忙,会把友谊加深。

  1. 同学

同学之间,相互帮忙是内容,找个理由是形式。私交好,可以直接作为资源用,互相帮助。私交没那么好,也不要断了联系。

平日里,可以定期把同学约出来聚聚,互通有无,顺便盘点自己的人际资源。

  1. 校友

校友大多不认识,或者不熟悉,比同学关系浅。校友关系,应被充作一个可供拓展的关系。校友聚会时,多留意大家的职业,作为自己的后备资源。

  1. 师生

师生之间是升级版的「同学关系」。教学过程容易积累私人感情,为日后关系互惠打下基础。

老师托学生办事,对学生有一种压力,很难推托;学生托老师办事,虽也顺理成章,但是成本要相对大一些。在你人生重要的时刻,以及过年过节,最好对恩师有所表示。

  1. 师徒

师徒的情形,与师生相仿。但是在传统社会行帮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帮训,所以师徒之间通常比师生还要亲密,介于师生和父子之间。

徒弟向师父寻求帮助,师父一般不会拒绝;徒弟为师父效力,更有天经地义的属性。当然,逢年过节不要忘了对师父有所表示。

  1. 邻居

在城里人尚未搬进公寓之前,串门是关系交往的一部分,而如今城市里已极少会跟邻居密切交往。

如果不住在公寓里,串门依然重要。无事串门,有事求助便十分自然。城市公寓,要不要串门要根据邻居的喜好而定。但毫无疑问,作为平日距离你极近的人,与邻居搞好关系总没有错。而认识邻居最好的途径,是娃和狗。

  1. 同事

曾经或者现在的同事,只要私交良好,就是可用资源。即使私交一般,只要没有过节的,凡有事相托,也会因抹不开面子而难以回绝。

当然,你也不必被「同事要团结」这种规范束缚住。职场上,还是要靠成绩说话。

  1. 战友

战友,可以看作是曾经在军队里的同事,但关系比前同事更密切。战友通常在复员、转业以后,在地方不同行业工作,拥有各自不同的资源和便利,利用起来非常方便。

同一部队服役过的人,即使彼此不认识,也容易结交和结盟。所以,别忽视了“战友组织会”这个开拓关系的好场合,可能交到资深的、有权势的关系。

  1. 上下级

上下级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结构牢固,是关系网形态的典型代表。

上司和下属之间的关系运作起来,尽量注意上下尊卑,维护各自的面子。做为上级,要学会分辨忠奸、会用人。做为下级,除了要忠诚,更要做对领导有用的事。做到这些,才有可能把这层关系转变为直接可用的资源。

  1. 贵人

贵人是对你人生、仕途有重大帮助和提拔的人。贵人带来的裨益,是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完成的。

贵人可以是师父、上级,或干脆不认识的人。人生能遇到一两个贵人,是极其幸运的事。这层关系,可遇不可求。

  1. 关系的本质是互通有无,是一种相互的状态。任何关系都要经营,平日里每次交往走动和给予帮助,都会积累自己在对方“心理账6户”中的储值。储值多了,关系自然转化为可用的资源。

行动清单 | 怎么才能结交到比你厉害的朋友

2017-10-10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究竟是你先变厉害,才能交往到更厉害的人?还是先跟厉害的人交往,你才会变得厉害?

IPCreator:是位置造就人,还是人决定位置?刚毕业去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

不要纠结这个问题了,这篇清单,就和你分享一下跟高手打交道的技巧。

  1. 商业哲学家吉米·罗恩说过,你是你最常接触的五个人的平均值。正如我们常说的“下棋找高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友不如己者”,与你交往的人层次越高,你的能力提升就越快,机会也越多。

  2. 能为对方提供需要的价值,是交往的基础。社会越是发达和复杂,交往的本质就越倾向于利益交换。交往的后期,可能诞生出友谊和情感,但互惠互利永远都是长久交往的基石

  3. 你可能会怀疑,一个比你厉害的人为什么要认识一个不如自己厉害的人。因为他们并非在所有方面都比你厉害,所以,他就会有需要你的地方。

  4. 要想认识比你厉害的人,第一步是建立联系。有很多公开的渠道可以联系到比你厉害的人,比如微信、微博、简书等等。只是你总觉得他们高高在上,不敢发一个私信或者留言。其实这样做的成本很低,即使他们不回复,你也不会损失什么。

  5. 通过朋友介绍,会为你的第一次建立联系成功加分。

  6. 如果你是一个具有表达权力的人,经常在网络上写东西而且还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要善于利用你手里的资源。那些厉害的人,其实很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你只要写到与他们相关的内容和观点,就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7. 在这个社交连接极其方便的时代,付费见面是个快捷高效的方法。我曾经在「在行」上,付费约见了10多位牛人,从协和的妇科专家到自媒体大V,应有尽有。

  8. 花钱进入圈子,是认识更高层次的人的简便办法。「得到」的线下大课,你多花一点钱,就可以进入晚宴的私密答疑环节;混沌大学的大课,你多打赏就可以与演讲的大咖一起吃饭。

  9. 在钱上大方一点,会让你认识更多的牛人。再厉害的人,也不会讨厌钱。一年从零到五十万粉丝的公号“剽悍一只猫”,就是一个从不在打赏和发红包方面吝啬的人,他一年可以发几十万红包。我曾经帮过他一个小忙,由此收到了一万的红包。

  10. 仅仅获得联系方式是没有用的,第一次有意义的对话才是真正联系的开始。

  11. 第一次建立联系,最好要找到或者制造一个“钩子”,而这个“钩子”,就是对方正需要的一件事。比如我在深圳线下课的信息发出来后,就有人在微博上私信我,表明他是一个PPT设计师,愿意免费为我排版PPT。这就是一个钩子,我们为此进行了沟通。

  12. 想要与对方长久交往,你还需要制造持续见面的理由,比如为对方提供持续服务或者合作一个项目。

  13. 第一次建立联系之后,最好不要纯粹地约见面吃饭。比你厉害的人,时间比你宝贵,你无目的的约见会让对方不舒服。

  1.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你才能认识越来越厉害的人。但同时要做好准备,由于价值观和认知的差异,许多往日的朋友可能会渐渐疏远。
  1. 中国的阶层依然充满流动性,这为你改变自己的命运提供了很好的时代契机。认识比你厉害的人,就是你跨越阶层的手段之一。

关于用朋友圈管理个人形象的清单

微信朋友圈,有的人把它当作“自拍墙”和“情绪发泄器”,有的人却在里面自带光环,展示一份隐形简历。

如何聪明地利用朋友圈,管理个人形象?给你13点建议:

  1. 微信朋友圈是你在另一个空间的生存方式。它不是朋友圈,它就是你,是你的公众人格和隐形简历。

  2. 最好的朋友圈状态是“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工作的时候,斗志满满;休息的时候,珍惜时光。天天晒吃喝玩乐,会显得玩物丧志;每天晒加班,则会令人生厌。要显示自己安排生活、管理时间的能力,而不是经常地抱怨。

  3. 永远不要在朋友圈说自己不好的事情,哪怕是自嘲也尽量不要。同样,如果有人在朋友圈自嘲或者自黑,除非是能开得起玩笑的铁杆好友,你的回复一定应该是:“你不胖!”“挺好的呀!”

  1. 观察并学习你喜欢的人的朋友圈。如果发现某个朋友写同一件事,见识比你高明,态度比你阳光,有更多的赞和评论,那就应该去学习和效仿。
  1. 善用“分组提醒”功能。如果想加强和特定朋友的关系,就选择“@某好友”提醒他们看,这样对方会感受到,你是把他当作特殊的人来对待的。

  2. 朋友圈是了解一个人最便捷的渠道。经常提醒大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强化个人形象的好方法。

  3. 不要在朋友圈发负能量,尤其不要发含含糊糊、指桑骂槐的负能量。对号入座,最容易群伤。就算没有得罪人,担心你的人一拥而上的关心和询问,也要浪费很多时间解释。

  4. 谈论失败时,加点儿幽默感在里面。如果对自己的幽默感没有信心,就不要谈论失败。

  5. 不要过多展示个人生活的细节。微信现在逐渐转向工具的属性,越来越多的生人出现在朋友圈里,过多暴露自己的生活细节,是很不明智和很不得体的。

  6. 展示一些独处的时间,会拉近和看朋友圈的好友的距离。夜跑、瑜伽、钓鱼、看花、放风筝、喝茶、做手工,都很像一个人在做,也是放空自己、排解压力的好方法。

  7. 硬要对比的话,晒宠物比晒娃强,晒娃比秀恩爱强。不要真觉得“撒狗粮”是温暖的事,没那么多人真正关心你的家庭生活。每次大家在看朋友圈收获你信息的同时,也都在重新评估你的价值。

  8. 除了经营朋友圈的内容,也要积极经营朋友圈的“关系”——对别人朋友圈的内容要有反馈意识。具体可采用“三级反馈系统”:最简单的点赞、特定的内容评论,最大技巧在第三级:如果对方发出了比较特殊的内容,比如生病或者有大事,最好的方式是直接私信表示关心。

  9. 请谨记,朋友圈状态只应有三条:我挺忙,但很好;我很强,且有用;我这人很有趣。

最后,推荐本清单作者熊太行的订阅产品《关系攻略》。他会站在你的角度,做你一个人的“暗黑军师”,帮你拆解一百余种复杂关系,躲过易中的暗箭明枪。

知识礼物 | 关于亲密关系,最值得收藏的十本著作

2018-02-18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爱情,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听“专家”讲了这么多经验,为何还领悟不深?想真正成为爱情高手,你需要成体系的科学方法。

具体该如何经营爱情?「得到」“每天听本书”为你挑选十本书,送给最爱的TA,也送给你自己。助你们的感情更进一步,越爱越幸福。

1.《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爱是读懂TA的想法

很多人自信了解异性的想法,可在现实面前,却被反复“打脸”,甚至发出“实在搞不懂TA”的感叹。实际上,男女的思维差异是全方位的,绝不仅仅是“理性”“感性”就能笼统概括,比如:语言的输出套路、看待问题的视角、对价值的衡量标准等。

这本书第一次系统、深入剖析了这个问题,被誉为“恋爱圣经”,全球畅销26年,是分析男女思维差异的现象级作品。爱TA,请首先搞懂TA在想什么。

2.《爱的艺术》/ 爱是一份成长的理性

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可感性冲动,就是爱的全部吗?当然不。著名人本主义哲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大师艾里希·弗洛姆,与我们深刻探讨到底什么是爱。

这是一部充满了理性光辉的著名作品,在作者眼中,爱的本质是一门“自我修养的艺术”。要求我们完善人格,以创造性、谦恭、自律的姿态面对爱人。读这本书,你会获得修炼这种“爱的能力”的方法。

3.《亲密关系的购买》/ 爱是经济的鼎力支持

有人说“谈钱伤感情”,可也有人说“感情离不开钱”。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父母帮忙看孩子,小两口要不要给钱?给多少合适?逢年过节,要不要给对方父母发红包?作者认为,只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些都很必要。没有经济活动的亲密关系,无法维系长久;货币的支付和转移,正是亲密关系的重要部分。

本书最为有趣的地方,是一位社会学家,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剖析人们的亲密关系。因此,这本书也成为新经济社会学领域的重要作品。

4.《爱的五种语言》/ 爱要大声“说”出口

想想看,最简单的“我爱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每天会对爱人大声讲出口?我们常常习惯“把爱放心底”,羞于表达,也缺乏表达手法。这样真的对吗?

作者对此提出了明确批判。同时,记住五种必需的“爱的语言”:肯定言辞、精心时刻、接受礼物、服务行动和身体接触。坚持尝试,两人感情会产生质变飞跃。

5.《非暴力沟通》/ 爱TA就要好好沟通

有人说,争吵也是一种沟通,甚至是难以避免的。但本书却提出了否定意见:第一,争吵是沟通失败的结果,绝不是真正的沟通。第二,争吵实际上是一种人际关系“暴力”,与肉体暴力行为是一样的。

基于此,马歇尔·卢森堡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非暴力沟通”法则。下次再有矛盾,不妨和恋人试着用这个方法化解。

6.《永远幸福的科学》/ 爱要学会擦亮眼睛

两个人怎样才算合适?如果你们结了婚,未来的婚姻质量会高吗?在寻找伴侣时,这些问题非常关键,可是不少人并没有太好的思路。

这本书明确指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论是迁就对方,还是逼对方改,都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真正的王道,是从一开始就看清双方的“依赖模式”:安全型、回避型还是焦虑型?这才是一个人的底层心理特质。依赖模式合拍了,才是真的合适。

7.《理性的抉择:女性如何做决定》/ 爱是理性加感性的决定

“男主外、女主内”“家里大事儿听男的”……是不是很耳熟?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在“拿主意”上比女性更擅长。果真如此吗?

卡内基梅隆大学认知心理学的专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提出:在大事儿和压力面前,女性可能比男性更理智、坚定;而且女性更善于把感性和理性两种“武器”完美结合。我们应该放手让女性去做决定。

8.《为何爱会伤人》/ 爱是与童年经历的和解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TA成年的恋爱,到底有多大的影响?答案可能会令你惊讶。比如说:一见钟情,可能是因为这个人与父母有相似之处,从而给了我们奇妙的熟悉感。

成年人的恋爱实际上是一种轮回。童年的幸福与不幸,都会在爱情里投射。想避免这些童年经历对伴侣的伤害,首先要坚持自省、接受真相,勇敢面对自己的过去,与童年真正和解。

9.《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 爱是双方情绪的分享

情绪是一种流动的能量。喜悦、羡慕、羞耻、愤怒、悲伤、嫉妒、恐惧——这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七种基本情绪,无所谓“好”和“坏”。

你需要的不是隐藏,而是管理、克制和聪明地分享。只要处理得当,这些“负面情绪”能化身为增进情感的绝佳工具。

  1. 《亲密关系》/ 爱是最亲密的陪伴

如果要选一本把亲密关系进行最全面、系统的讲解的书,那一定是这本《亲密关系》。心理学大师菲利普·津巴多高度评价,说这是“研究亲密关系的奠基之作”。

两位作者用“学院范儿”的专业手法,为你重点讲解四个方面:亲密关系组成要素、需求价值、发生演化、维系手段,帮你完整搭建起一整套关于亲密关系的认知体系。

行动清单 | 什么才是亲密关系中的终极武器

2017-08-27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明天就是七夕,要如何表达爱意?方法很多。但别忘了,称赞,才是提升亲密关系质量的终极武器。

「得到」作者熊太行化身你的“浪漫军师”,告诉你称赞伴侣的14条黄金原则,让你的亲密关系再升级。

  1. 亲密关系中的称赞,是点对点、私密的。所以,根本不必考虑对方的缺点,也无须考虑别人感受,只需做到,全力而为赞美TA。

  2. 称赞前,先想清楚两人目前具体处在亲密关系的哪个阶段。不同阶段,称赞的核心主题和具体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3. 刚结识或者通过相亲认识时,双方的重点在于交换信息和开始自我暴露。不要担心没有称赞的题材,围绕“你真有趣我爱听”展开就行。

  4. 接触期阶段的称赞要克制,尽量就对方的品质、性格和爱好展开称赞。不要硬上暧昧话题,很容易变成“尬撩”。称赞也可以时不时回到自己身上来,比如,“你很优秀,我也是,我们两个聪明人聊得来”。

  5. 暧昧期是很多人兴奋但又不自然的一个尴尬期,这个阶段可以增加一些对魅力方面的称赞,中心思想就是“你真美丽(英俊)我爱看”。

  6. 表白是核武器级的称赞,也是一段亲密关系中最常被回忆起的时刻,一定要用心。这个过程的每一句话,都应该表达这一个意思:“你的人生太美,我想和你一起看”。

  7. 进入俗称“撒狗粮”的热恋阶段后,这个时期的称赞就要特别地花哨,特别地富有创意。要让对方感受到,“我的每句称赞都如此与众不同,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

  8. 这个阶段可以努力打造一些个人IP级的称赞。时隔多年之后,如果双方起了冲突,这句话是可以作为原谅,或者是修复关系的暗号的。具体指向个人品质外貌或者内心,都是很好的选择。

  9. 亲密关系的稳定期一般会持续比较长,这个阶段的称赞就要做到带思考,主题应该是“前进的路上,我们携手同行”。

  10. 热恋夸人,过日子得夸事儿。也就是说,你要从之前的称赞对方独一无二的属性,转为称赞对方处理事务的境界。比如“你最近进步好大”“这件事处理得真好” “这个熊师傅的专栏,订得太对”等等。

  11. 提醒一下,以上每个阶段的称赞都是可以向上兼容的。比如你在稳定期,仍然可以进行暧昧期、热恋期的称赞。以及,对对方容貌、性格的称赞,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动的。

  12. 关系遇到危机,不要指望靠甜言蜜语来挽回,最关键的,是要把形成两人利益冲突的问题解决掉。但这个时候,可以通过我前面提到的那种热恋时期的专属称赞,展示过往的一切美好,改善两人的关系。

  13. 关系结束,就不要称赞了。关系结束后应该尽快做的就是遗忘,念念不忘一段已经结束的关系,只会给你的新生活带来困扰。

  14. 上面提及的称赞,都是限定在一对一的情景当中。在群体中称赞自己的伴侣,是一门复杂得多的学问。在你掌握这种高阶技能之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只夸一句最紧要的,而后住嘴。

熊太行用尽全力,只为给你传授处理各种关系的高阶技能,教你躲过社会丛林的明枪暗箭。

一个不管什么时候,都站在你这边的军师,你值得拥有。

行动清单|节日没过好?还不是礼物没选对

2017-08-24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七夕、情人节、圣诞这些节日,是一个个坑。不送礼物、送错礼物、送对礼物但说错了话……都会让你摔得很惨。

如何送礼物才能不犯错、更好地维持亲密关系?以下是14条建议。

  1. 大多数女性希望在节日收到礼物。如果一个节日被赋予礼物属性,而你偏偏不送,就是亲密关系的取死之道。

  2. 如果你的女朋友会主动挑好礼物、让你负责清空购物车,你应该暗自庆幸,起码不用担心送错礼物。否则,就请认真对待。

  3. 节日送礼,出手要趁早。早出手不仅能控制开销,也不至于因为物流耽误了正日子。千万不要在节日的前一天晚上叫一个礼物加急,风险很高。

  4. 不要在临近节日时去淘宝搜索,比如“七夕 女朋友”,然后选择销量最高的购买。如果和她女性朋友的礼物撞了,你就死定了。

  5. 贵金属、现金、当季的生鲜(事先问清楚对方的喜好)、高档电子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6. 带尺码和贴身的礼物,比如鞋子、内衣,最好不要送,没法试。太偏女性的也不要送,比如口红,除非你知道她用的色号和牌子。个人嗜好品更是大忌。

  7. 礼物不见得非要是有形体的,也可以考虑演唱会、话剧、音乐剧等。电影总价太低,就算了。天文馆、星空类的球幕电影,也可以去看看。

  8. 所谓“浪漫出在嘴上”,挑选礼物后,能给出个让对方心动的解释也很关键。

  9. 男人不应该买超过自己经济能力的礼物。建议采用“感情估值法”——用百分比评估和当前伴侣的关系,比如“10%的伴侣”,就拿出10%的收入去维护它。

  10. 一年中需要送礼物的节日很多,千万不要一次花掉全年的预算。可以根据节日的多少和重要程度将预算拆分。真正的爱就是要长远考虑,而不是在一两次赌博式的打动上花掉所有。

  11. 如果女朋友对礼物不满意,请一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起冲突。可以事后婉转地解决,但如果当天起冲突,以后每年的这个节日都会成为你的“受难日”。

  12. 节日里诱惑翻番,为了保障感情,再忙也请尽量陪她一起过。一定程度上,你的陪伴就是最不可或缺的礼物。

  13. 即使是已婚的男性,也请在节日上多花些心思。毕竟偶尔的小浪漫,是维持亲密关系的润滑剂。

  14. 其实,节日的困扰总是暂时的,但与同事、老板、对手、家人的关系,会伴随你一辈子。

关于提升亲密关系的清单

2017-07-08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对很多人来说,搞定亲密关系是件头疼的事。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亲密关系?

「得到」App请到《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的主理人武志红老师,为你创作了这张清单,帮助你检视自己的亲密关系。

  1. 我们的一生,会有四个重要的关系:自己与最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即亲密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比如友谊和事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想要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你需要在这四个关系上都做到和谐。其中,亲密关系是第一关,如果这一关过不了,根本没和谐可谈。

  2. “亲密”这个结果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来达到,而“付出”并没有这个功效。相反,因为你不断付出,会给对方造成内疚,结果导致对方更加想远离你。

  1.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强迫性重复”,意思是,人其实是在不断地重复那些对自己重要的情感体验。所以,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如果你得到了痛苦,就会不断地重复痛苦;如果你学会了信任,就能不断地重复信任。
  1. 亲密关系中最难的部分,是双方要带着温情容纳彼此的阴影。一般的朋友关系,看似放松自在,但其实我们是收着拢着,容易只展现自己表面好的部分。但在亲密关系里,我们会有强烈的动力,要呈现自己的一切给对方,特别是黑暗与痛苦。
  1. 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接受。要知道,不管和你多么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独立的人。所以,不要指望他们为自己改变,也不要尝试去改造对方的梦想。接受这一切之后,我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而不是苛求对方。这样的状态,会让你在亲密关系中更自由。
  1. 想要增进亲密关系,要多进行“感受性”的沟通,比起到底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关心对方在这件事中如何感受。多去关注对方在表达里提出的感受,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对方。同样的,在一段关系中,你也得尝试多去表达你的真实感受。

  2. 亲密关系可以有建设性的批评,但不要抱怨。不要用“你真笨”、“无能”之类的话去否定对方,而是多鼓励和表扬对方。而面对批评,最重要的也不是解释和争辩,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可以承认对方说得对,但表明自己此刻也很难受,希望可以单独待一会儿。

  1. 不要想着去控制伴侣的行为。一个人越是渴求控制伴侣,就越容易把每一个小事都变成一个战场。对这样的人来说,任何一件小事都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他/她必须让配偶在每一件小事上听从自己的意志,还会觉得,自己的确控制住了局面。其实,你应该控制的是你的渴求,而不是你的伴侣。
  1. 别去想“我为谁而活”,多尊重自己的感受。“为了别人而活”这种观念貌似是奉献精神,但它容易让人产生“我的不幸是你导致的”这种想法,所以很容易将责任归咎于亲密关系中的另一人,这也意味着推卸责任,成长也很难发生。
  1. 最后,请你记住,从自己入手,才是改善关系的唯一途径。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其他任何关系。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并彻底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卡耐基人际关系指南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2年6月21日

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1955)是美国畅销书作家,主要研究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

他的成名作是1936年出版的《如何赢得朋友和获得影响力》(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该书大获成功,英文版销量就超过1500万本,全球销量据说与《圣经》一个级别。(不知为何,中文版译名为《人性的弱点》,中学时我还以为是心理学著作。)

通常,我不看这类”人生指南”的书,因为感觉它们在推销一种陈腐的价值观,而且我也不太相信,它们真的能有多少作用。

但是,我偶然读到了这本书的大纲,大吃一惊,发现自己完全错了,它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人际关系实战指南”。这些年来,自己的一些模模糊糊的想法,在书中得到了系统的清晰表达。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得到一种较理想的人生,它给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下面是我翻译的该书大纲,建议大家都来看看。

================================================

如何赢得朋友和获得影响力

作者:[美] 戴尔·卡耐基
译者:阮一峰

一、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

  1. 不要批评、谴责、抱怨。
      Don’t criticize, condemn or complain.

  2. 真诚地欣赏他人。
      Give honest and sincere appreciation.

  3. 激发他人的渴望。
      Arouse in the other person an eager want.

二、获得他人好感的六种方法

  1. 对他人真的感兴趣。
      Become genuinely interested in other people.

  2. 微笑。
      Smile.

  3. 所有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就是当一个人听到自己的名字。
      Remember that a person’s name is to that person the sweetest and most important sound in any language.

  4. 做一个优秀的听众,鼓励对方谈论他自己。
      Be a good listener. Encourage others to talk about themselves.

  5. 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Talk in terms of the other person’s interests.

  6. 让对方感觉自己很重要,并且你是真诚地这样做。
      Make the other person feel important - and do it sincerely.

三、如何得到他人的支持

  1. 彻底赢得争议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争议。
      The only way to get the best of an argument is to avoid it.

  2. 尊重他人的意见,绝不说”你错了”。
      Show respect for the other person’s opinions. Never say, “You’re wrong.”

  3. 一旦发现自己不对,立刻无保留地承认。
      If you are wrong, admit it quickly and emphatically.

  4. 以一种友好的方式开场。
      Begin in a friendly way.

  5. 尽快让对方说”是这样的”。
      Get the other person saying “yes, yes” immediately.

  6. 让他人多多发言。
      Let the other person do a great deal of the talking.

  7. 让他人感觉,你说的是他的想法。
      Let the other person feel that the idea is his or hers.

  8. 诚恳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Try honestly to see things from the other person’s point of view.

  9. 对他人的想法和主张,抱有理解和同情。
      Be sympathetic with the other person’s ideas and desires.

  10. 诉诸更高尚的动机。
      Appeal to the nobler motives.

  11. 把你的想法,用故事表达。
      Dramatize your ideas.

  12. 激起对方的好胜心。
      Throw down a challenge.

四、如何做领导者

—-不冒犯、也不引发怨恨地,让他人按照你的主张行事。

  1. 以表扬和真诚的欣赏开场。
      Begin with praise and honest appreciation.

  2. 婉转地指出他人的错误。
      Call attention to people’s mistakes indirectly.

  3. 批评他人之前,先谈自己的错误。
      Talk about your own mistakes before criticizing the other person.

  4. 设问,而不是下达命令。
      Ask questions instead of giving direct orders.

  5. 让他人有面子。
      Let the other person save face.

  6. 赞扬每一个细微的进步,衷心地表达你的认可,慷慨地给出赞美之词。
      Praise the slightest improvement and praise every improvement. Be “hearty in your approbation and lavish in your praise.”

  7. 给他人应有的荣誉。
      Give the other person a fine reputation to live up to.

  8. 不断地鼓励,让犯错看上去是一件小事。
      Use encouragement. Make the fault seem easy to correct.

  9. 他人做你建议的事情时,让他们心情愉快。
      Make the other person happy about doing the thing you suggest.

================================================

译后记

翻译完这些内容,我一方面感到,它们的的确确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则,你照着去做,肯定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感叹,人性并无奥妙,不过如此,以至于我们可以用编程般的法则去处理。

我还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不能极端遵守这些法则。如果你一五一十遵守它们,绝不违背,你会变成什么?

……成功者?最受欢迎的人?领袖?

我感觉,很可能变成一个政客。

(完)

为啥我们管送快递的叫小哥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日常生活里,不管是在学校、单位、小区,或者你在闲聊、问路的时候,对待熟人乃至一个陌生人,都会自然地用到一个最普遍的称呼——“哥”或是“姐”。但你想没想过,大家根本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血亲,为什么都习惯“哥”“姐”这样的称呼呢?这背后有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呢?

当然有。公众号“社会学了没”最近发文说,这是为了拉近距离、增强感情。

本来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相互之间用亲属称谓来交往,这种现象被称为“拟亲缘化”,就是故意模拟亲缘关系。

过去的拟亲缘化现象,更多用在双方相互熟识、常有交往的关系中。也就是说,虽然彼此之间不是家人,但感情很好。不过现在呢,拟亲缘化已经渐渐泛化,我们不仅对同学、同事这样称呼,就是在临时的场景,比如买件衣服、吃个饭,也可以听到越来越多的拟亲缘称呼了。

这种拟亲缘化为什么会产生呢?顾名思义,这是对亲缘体系的模仿。我们知道,亲缘关系是由血缘和婚姻两条线组成的,在安土重迁的农业社会里,亲缘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人们占据的地位、拥有的资本,绝大多数都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但是到了工业社会,出现了很多新的亲密关系,比如说职场中的同事,因为兴趣爱好而相互熟悉的朋友等等,这时候,亲缘关系的地位就开始下降了,在这样的前提下,现代社会就催生出了这种新的关系,拟亲缘化。于是我们开始更乐于把和自己交流的人称为“哥”或是“姐”,而不是用职务来称呼。

那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拟亲缘化关系呢?有两个原因。

首先,对本来没有亲缘关系的两个人来说,拟亲缘化是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说得功利些,拟亲缘化就是在经营“关系”。

我们常说“有人好办事,办事先找人”,怎样才算“有人”呢?拟亲缘化就是一种策略。亲属嘛,在称谓的外表下,当然包裹了责任和义务。你求助哥或者是姐,就把工作关系拉近成了私人关系,不仅你自己更容易提出要求,也让对方难以拒绝。

还有第二个原因,拟亲缘化既然借用了亲属的称谓,也就带有了亲属之间的亲近感情。既然亲属们彼此交往密切,那么拟亲缘化哥或者姐的称呼,就是对彼此良好关系的一种概括,它反映了双方对未来交往的一种期待。

比如说,现在你在单位里,你是希望别人叫你“李老师”,还是叫“李姐”呢?显然是叫李姐更受用嘛。关于这一点,有

心理学家提出,人际互动的关键在于,高质量情感,而不是利益关系

也就是说,身处在组织网络中的我们,都难免被抽象成执行任务的一个职位。但听到别人亲切地叫我们哥或者姐,就是在提醒我们是在和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在沟通往来。显然这样的处理,更符合我们的情感需要。

说完了拟亲缘化的产生原因,我们再来说说“哥”、“姐”的前世今生。其实,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宗族观念非常强烈。那时候复杂的血亲姻亲、直系旁系、还有姑表姨表舅表,各有其名,马虎不得。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流动少,资源缺,亲属关系是地位、财富等要素分配的首要原则。每个人都会依据对方和自己关系的远近,采取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那时开始就出现了尝试借用亲属之名、行亲人之实的拟亲缘化,比如叫官员和主人“老爷”、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等等。在那个时候,老爷要有老爷的威严,兄长要担负兄长的责任。

而到了1949年以后,传统称谓被统一的、革命化的“同志”这个词取代掉了。这时候阶级成分成了最重要的关系依托。再到了改革开放,以前在工人阶层使用的“师傅”这个称呼,因为显得比较尊敬一下子变得流行了。其实,不论“同志”还是“师傅”,都是不分性别、不论年龄、不看等级、不划职业的概括称呼,这里面体现的是对阶级和工业的重视。再往后,市场经济发展了起来,我们今天熟悉的“哥”、“姐”才开始流行。也就是说,

我们称谓的改变,其实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现在的拟亲缘化,就是在高流动的世界中,人们创新出的一种应对方案。

所以,到了现在,你“哥”不再是那个你“哥”,你“姐”也不再是那个你“姐”了。因为在过去,“哥哥”“姐姐”称谓的背后,是有宗族、有血缘、有责任的。而现在的“哥”“姐”,更多只是拉进距离的象征,不管是“的哥”、“快递小哥”、“空姐”,还是你学校或者单位里的“学姐”、“王姐”,都已经逐渐成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轻松状态,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哥”,“姐”的背后隐藏着的一份重重的责任。

本文源自:公众号“社会学了没”(小哥、大姐、老妹,你们好 |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X哥”“X姐”?)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