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gic

IPCreator:逻辑——推理的规则。

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

Not everything makes sense. Not everything has to.
不是每件事都解释得通,也不是每件事都必须解释得通。
词霸小编:如果是对的,何必解释,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是错的,无需解释,时间会修正一切。

Image_20180106084218.jpg

IPCreator:什么是逻辑? 简单类比
A、B是事实
+-*/是大家能理解和接受的一套规则
A+B=C
C是观点或结论。

数学、逻辑和自然语言推理,都是推理工具,都能使论证过程和结论具有普遍性。

逻辑

逻辑(英语:logic)的字根源起于希腊语逻各斯(希腊语:λόγος),最初的意思有词语、思想、概念、论点、推理之意。后译为(法语:logique),最后发展为英文中的逻辑(英语:logic)。

逻辑本身是指是推论和证明的思想过程,而逻辑学是研究“有效推论和证明的原则与标准”的一门学科。作为一个形式科学,逻辑透过对推论的形式系统与自然语言中的论证等来研究并分类命题与论证的结构。

逻辑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从对谬论与悖论的研究之类的核心议题,到利用机率来推论及包含因果论的论证等专业的推理分析。逻辑在今日亦常被使用在论辩理论之中。

逻辑 (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

辩证逻辑包括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对称逻辑是人的整体思维(包括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逻辑。

逻辑(理则学),源自古典希腊语 (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引申出意思“思维”或“推理”),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因为该词是由日制汉语“伦理”一词分拆而来,所以日语还把它译为“论理学”。 传统上,逻辑被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自从十九世纪中期,逻辑经常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研究。逻辑的范围非常广阔,从核心主题如对谬论和悖论的研究,到专门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确的推理和涉及因果关系的论证。

说到中国教育的毛病,很多人说是缺乏创新教育。

但是,有一位中学校长跟我讲:

我们缺的哪里是什么创新教育?创新这事儿又不是教得会的,中国教育真正缺的是逻辑教育。具体的知识,咱们学生一点也不比别人差,但是除了在数学、物理学科里面侧面的搞了一些,日常思维和语言的逻辑性教育几乎是个空白啊!

比如说在公共辩论中,你要是说谁是谁那样不行的一定回复你说,“你行,你上啊?,哎~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不讲逻辑的辨认方法。

缺乏逻辑能力也是中国学生考试厉害,但是创新竞争力并不强的原因,而逻辑能力这个事儿呢,只要从年轻时候开始做一点基本训练,马上就会有明显提升,并没有那么难。

我经常讲:想问题的时候,能够对事不对人,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就像公司团队做事,如果能对事不对人,那就一定没有公司政治的坏风气。但是这很难啊!为啥呢?

你想:传统管理的本质,就是要把公司的大目标拆分成个人的小目标,就是要让员工把注意力从事上转到人上嘛。比如说设立KPI,就是要让每一个人担心被别人比下去,担心罚钱丢人呐;至于这个KPI和公司发展有什么关系,会不会引发团队的内耗、内斗就没人操心了,这不就是对人不对事嘛,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就等于要放弃大部分的管理手段,你想想看有多难哈!

个人成长也一样,人犯糊涂往往不是智商和知识不够,而是因为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人际关系上。

中国逻辑

作者:易中天

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叫逻辑,另一种叫“中国逻辑”。

第一,问态度,不问事实。比如南方周末发表王彬彬的文章,质疑汪晖涉嫌剽窃,马上就有人说王彬彬态度不好。其实,汪晖抄没抄,是一个“事实判断”。跟王彬彬的态度,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抄了,王彬彬态度再好,他也是抄了。如果没抄,王彬彬态度再不好,也没抄,怎么连这个都搞不清楚呢?这就是典型的中国逻辑。

第二,问动机,不问是非。动机是第一重要的,事实是非则可以不顾。比如一个贪官为了保命,揭发另一个贪官。难道因为他“动机不纯”,纪检委就不查了?当然,一个人的错误,如果是“无心之过”,应该原谅。但这总得在认定事实之后嘛。

第三,问亲疏,不问道理。只要是自家人,说什么都是对的。如果是自己仇恨、反对的人,说啥都不对。他不是反对你的意见,是反对你这个人。哪怕你跟他意见一致,他也要从动机、态度等方面,找你的茬。

现在最喜欢讲“中国逻辑”的,主要是三种人。一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把水搅混。这种人,我称之为“乌贼”;第二种是“疯狗”,逮谁咬谁;第三就是“脑残”,人数最多。乌贼是使坏的,疯狗是咬人的,脑残是起哄的。共同特点,是不讲事实,不讲逻辑,不讲道理

罗胖感慨:想观赏上述“中国逻辑“吗?一旦名人之间掐起来了,两边的粉丝很快就会上演给你看。嘿嘿。你懂的。

今天《罗辑思维》在优酷上线第七期《困境中的八零后》,大家胡乱看看。作揖下。

最新一期罗辑思维视频我介绍了郑也夫的观点,“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中国的高考竞争就不会如此惨烈”。结果很多朋友就不同意了,“罗胖你说的不对呀,就算没有计划生育,还是每家一个孩子参加高考,竞争人数是一样的啊,怎么说可以减少竞争呢?”如果纯粹从逻辑上讲,你的说法有道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兴趣问题。当家里有两个以上孩子的时候,父母就不会逼那个唯一的孩子去读书,而是选择最有兴趣的那个去参加高考,其他的孩子大家则会充分尊重他们自由意志的选择,该干嘛干嘛去。竞争这个东西在人类社会从来都不会消失,只不过分成“良性”和“恶性”,所谓“良性”就是基于兴趣和自由意愿参与的竞争。人不是物,所以社会问题也不完全适用于简单的逻辑推理。

阴谋论的心理逻辑

作者:武志红

模糊中,蕴育着各种可能性
但是,模糊中藏着的各种可能性,会让人不安、难受,最极端时,会让人有失控感。有失控感的人,会急着逃离模糊感,而寻求确定感,以此让自己恢复控制感。

各种大事爆发后,阴谋论会必然盛行。阴谋论,就是给了阴谋论信奉者一种虚假的控制感。

马航客机失联,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确定答案,这会让无数人不安,所以阴谋论更加盛行。特别是,各种阴谋论都指向美国。
打开百度,输入“马航阴谋美国”这几个关键字,就会看到如下消息:
没觉得么,马航就是一个阴谋,操盘者很可能就是山姆大叔。

马航事件,美国阴谋?
马航也许是美国的阴谋。
马航失联,美国的阴谋,做好防范。
马航MH370事件是美国彻头彻尾的阴谋!
马航事件到底是不是美国的阴谋!

这些标题,已有点歇斯底里,但若打开关于马航客机事件的任何一个大的报道,然后点开下面的评论,就会看到更歇斯底里的阴谋论论调。

这些论调,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不是推论,这就是事实,我无比确定这就是事实,美国不是一直都这么干吗?

2001年9月,我研究生毕业,到广州日报工作,做的恰巧是国际新闻,没多久就遇到了“9•11”事件,然后是美国发起的阿富汗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等等。那时小布什主政的美国政府,对这个世界做的事,远多于现在。并且,我还做了几年的国际新闻,也是超敬业的那种,丝毫没形成美国阴谋论的论调,马航客机事件,更不会有。但我很熟悉这种论调,所以预料到,一直是悬念的马航客机事件,一定也会引起更为广泛的美国阴谋论。

有意思的是,美国阴谋论不仅是普通网友的调调,一些网络大V也有,甚至我看到一些心理学专业人士也有,不过他们表达的特别压抑。或许,心理学专业人士是怕同行给他下诊断吧,他们头脑上也知道这种调调有问题,但头脑上清楚却遏制不住他们内心里的倾向。

那么,心理学上怎么看美国阴谋论?

用我前面的控制和失控的理论来解释,是最简单的,即马航事件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答案,这让人不安,而阴谋论可以让人有一种确定感。

为什么是美国?因为,将这个世界上各种灾难,确定的和不确定的,都指向对这个世界影响力最大的美国,的确是一个简便的归因。

但是,这种归因,不折不扣是一种被迫害妄想

你如何知觉外部世界?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又是美国)将此分成四个等级。最好的等级,是你信任外部世界,并因此可以向外部世界倾注你的热情;次好的,是你将外部世界过度理想化,譬如你觉得美国是世界救世主;次差的,是将外部世界知觉为一个苛刻的存在,它会满足你的一些需求,但很苛刻,你稍有差池,它便会惩罚你,譬如邪教信徒;最差的,是你将外部世界知觉为被一个无所不能的迫害者所掌控。

最差的这个等级,即被迫害。

被迫害也可以分两个等级:一,你很容易感觉到被迫害,但迫害你的,是很多因素,并未统一成一个整体;二,你觉得,存在一个系统的迫害者,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是它干的。后者,即著名的被迫害妄想。

被迫害妄想,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经典症状,患有此症状的人,会觉得他在被某个无所不能的人构建的一个加害系统所监视所迫害,自己的一切不幸和意外都是他和这个系统干的。

严重的美国阴谋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被迫害妄想。第一,事情上的一切事情都有联系,它们都有同一个负责者——美国;第二,美国与各种力量构建了一个简直无所不能的体系;第三,任何敢和美国对抗的力量,譬如普京,都好了不起!

所以,持有这个论调的人,会很容易将乌克兰危机、马航客机事件、钓鱼岛争端与南海争端等等联系在一起,并觉得美国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是要借马航客机上的中国人,转移中国政府注意力等等。

作为曾希望成为国际问题专家的前媒体人,我想说,美国虽然很强大,它的影响力非凡,但它的影响力远不能这么具体而精微。其实是,这是持阴谋论的人的头脑在下一盘想象中的棋。真实的世界充满偶然和意外,而头脑的世界,则很容易走向因果论,且将各种因素轻易联系在一起。

这样不也挺爽的,当头脑做此想象时,好像整个世界都成了自己头脑所掌控的一盘棋,自己就成了那个下棋的人。

王小波在一篇杂文中写到,一次他和哥哥去看一个朋友,那哥们正站在一张世界地图面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想象自己在指挥着千军万马,可以怎样攻下美国等等。

这是美国阴谋论者的一体两面吧,其实是,做此论调的人,在妄想着如何控制世界。

罗胖曰:
阴谋论者的世界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喜欢简单故事——这是没长大。
2,喜欢扮演弱者——这是长不大。
3,喜欢愤怒——这是不愿意长大。
所以,阴谋论者,就是哪吒,就是葫芦娃,就是三毛。。。。

最迷人的性感是严密的大脑


2016-01-15罗振宇

右边这个男人,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被中国粉丝称作“卷福”,有好事者测算过,他的脸大概是28厘米,比他的搭档几乎长出1/4。

就是这张脸,在2012年英国太阳报“性感男性”投票中拔得头筹,力压小贝,2013年入选全球最俊美的男星脸蛋。

这一切都发生在本尼迪克特2012年开始在《神探夏洛克》里扮演福尔摩斯以后。要知道,在此之前,他混演艺圈混了10年,就算演技过硬,可从来没人说过他好看。

一个人,如果头脑牛逼到了一定程度,哪怕只是演的,他也能创造一种迷人的性感。

福尔摩斯的大脑最强大的是哪部分?逻辑推理啊。

这个星期我向大家推荐的《推理的迷宫》和《囚徒的困境》就是两本训练逻辑思维的好书。

《推理的迷宫》

作者搜集了最经典的哲学悖论和逻辑谜题,内容涉及逻辑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决策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

读这书,高级目标是武装缜密的大脑,低级目标是吹牛秀个肌肉。

《囚徒的困境》

这是一个有关“邪恶”的问题,一本关于博弈论以及它在冷战和核军备竞赛中的作用的社会历史教科书。

作者从美苏导弹危机引出博弈论的基础知识,并不是最精深的武功招式,但是有了这些内功心法,新手小白也就可以去理解一切经济、社会关系中的局中人、行动、信息、策略、收益、均衡和结果。

知识脆弱,逻辑永存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系强调背诵考试,缺乏逻辑和推理的启蒙。

可我们知道,就算能把《相对论》的每一个标点符号背诵下来,你也成不了物理学家。

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都是有假设存在的,而知识是很脆弱的东西,甚至突然间出现的一件事,就能把我们以前所知道的所有东西推翻。

知识是可以背诵的,只有拥有逻辑能力,才能够识别知识乃至创造知识。

只有把基本的分析技巧,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本能,人才都能够成为独立的智者,自己能鉴别和取舍真假,用理性构建自己的认识,而不被情绪和冲动所裹挟,也不被煽动和诱惑而操纵。

在我看来,一个人基本的逻辑分析习惯,应该最晚在高中毕业就建立起来。

欧美是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就有大量这类训练。以下是法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布在文理各个学科。

•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文化是否使人类偏离自然?
•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的?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考察的只是用逻辑和推理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你想过这些问题吗?你的答案怎么才能说服别人?

告别标准化考试之后,你的人生其实时时处处需要这样的分析和推理。

如果这些问题让你陷入“困境”和“迷宫”,说明你的大脑需要修补了。

更何况,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被严密的逻辑推理武装过的大脑,会让你变得好看起来。

关于作者:畅销书王者

这两本书的作者威廉·庞德斯通是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作品14部,题材各异,本本畅销。
他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高材生。
他是世界知名杂志《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哈珀斯》的长期撰稿人。
他是著名电视、电台节目《大卫·莱特曼深夜秀》《CBS早间新闻》的常客。
《推理的迷宫》和《囚徒的困境》断版多年,罗辑思维携手中信出版社复活,独家销售。
眼看放假了,想不想像“卷福”一样,拉高整个互联网时代的智商?

中国人的错误推理

作者:宋怀常
感谢网友郑璇在有道云笔记分享本文

在生活中,人们即使不经过专门地学习,也会自然而然形成一些固定的思维逻辑,但按照这些逻辑来推理,往往不能推出确定的结论。如果再按照这些或然性的结论做其它推理,那就更没有说服力了。我们前面谈的以偏概全、类比推理等也是这种情况。

我们在与人的讨论中有时会发现这种现象:你说的话明明不是这个意思,但某人却认为你就是这个意思,然后他根据这个错误的理解对你进行批驳。显然,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攻击的其实是一个与你无关的观点。

对于这种行为,有人给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自己树立了一个靶子,却说是别人的靶子,然后对着这个靶子进行猛烈的攻击。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多次谈到同性恋的问题,引起不少人的攻击。有个人在网上发评论说:“我是个医学院的教授,我认为,同性恋不宜提倡。”这里面有明显的逻辑错误,

他作出了错误的推论。因为李银河从来没有说过要提倡同性恋,只是说政府和公众要正视,而不要装作看不见而已。

这位教授对李银河观点的理解是错误的,他的逻辑就是:你替同性恋说话,你就是提倡同性恋。这是没有道理的。他所反驳的观点根本就不是李银河的观点,这不是乱放炮嘛!并且,此人还以“教授”自居,似乎做了教授就代表了正确,显示了其无知与自大,格调更低一等。而攻击李银河的人中,大部分人的逻辑都是和这位“医学院的教授”差不多的。

在反驳论证中,象这位“医学院的教授”一样思维的人非常多,他们经常会对别人的观点做出片面的或是错误的理解,得出一个与别人原意不相符合的结论,并且把这个结论当成别人的观点进行反驳和攻击。

按照一些愤青的逻辑,一个中国人,你夸日本好,那你就是汉奸;你夸美国好,你就是“鹦鹉”;你说中国不好,那你就是卖国贼。毫无疑问,这些论断是有问题的,是没有道理的,夸不夸中国,夸不夸日美,和是不是汉奸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的前提不能推出这样的结论。

现在经常有人谈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谈美国的优势,这时就有人反驳:“美国不是天堂。”这个反驳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人夸奖美国,并不能证明这个人认为美国完美,这个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性。

《中国不高兴》一书中有一个观点:“这次金融危机体现了美国社会从上到下的全面腐朽。”这个推论同样是过于简单化,由一次金融危机并不能得出这个国家全面腐朽的结论。该书把金融危机的缘由归结于美国老百姓“不干活想住大房子”,简直就是小学生的思维,简单得可笑。如果不干活就能住大房子,谁会不愿意呢?绝不是只有美国人会这样想。

罗胖曰:
本文作者真的错怪中国人了。
西方议会里的辩论,有的是比某些中国人还不着调儿的。
不妨来看一段美国前参议员瑞克.圣道伦(Rick Santorum)的话——
“如果最高法院说,你有权在自己的房间里发生双方同意的同性性行为,那么,你就有权重婚,你就有权多婚,你就有权乱伦,你就有权通奸。你就有权做任何事。”
嗯。这种混账话有个专有名词——“滑坡论证”。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