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ife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的生活,去追求实际上不能得到的东西。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生活就是技巧和运气的结合。

活着的三个理由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1年10月20日

刚毕业、离开学校的那一阵子,我经常想:”人为什么活着?”。

现在不想了,因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对我来说,活着首先就是去做这些事情。

但是,”人为什么活着?”,依然是一个我说不清的问题。

直到最近,我读到了《罗素自传》,序言就叫做《我为何而活》。我发现,罗素的总结非常好,以后如果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就让他去读这篇文章。

====================================================

罗素说,人活着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追求爱情”(longing for love)。

因为爱情会带来”狂喜”(ecstasy),这是其他任何经历都做不到的;爱情能减轻孤独,让你对生活不再那么恐惧;爱情能创造最美好的人类生活,仿佛天堂的缩影。

第二个理由是”追求知识”(search for knowledge)。

因为知识能让我们理解人的内心,理解自然界,满足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第三个理由是”同情心”(pity for the suffering)。

当你看到他人受苦、看到饥饿的孩子、看到被压迫的人民、看到被虐待的老人,看到人类的孤独、贫穷、痛苦,你的内心都会难以平静。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减轻一些这种苦难,不仅为了帮助他人,还因为我们自己也是这种苦难的受害者。

(完)

生活十讲

1 
对于人性的真实与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

这只是提醒我们,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因为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我想,一个好的人文教育,还是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吧。

冰激凌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激凌,几十年来门前总是大牌长龙。但他永远不会像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激凌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这种快乐时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为什么美感都要走向悲壮的刑场?有没有可能让美感走向花朵?走向一篇茂盛的森林?
一个号的文化范本,一定要有正面跟反面的思考,才是启蒙。就像那位学生问得:“可不可以不死?”当“可以死”“可以不死”是成立的时候,思考才会有平衡。

譬如后来编入过问课外教材的《与妻诀别书》,作者林觉民说,要助天下人爱妻所爱,所以他愿意死,死变成他生命中一个崇高的情操跟浪漫。可是如果没有经过思维型的死亡,当“悲壮性”变成一种假设时,就会产生荒谬。

我想,革命者是寂寞的,必须孤单地在自己的时代里去对抗巨大的官学,而这个官学又是拥有多么大的力量,让它可以转变成各种形式,加强本身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是危险的,当一种文化已经长久稳定到一种程度,就很容易变成统治者愚弄人人民的手段,我宁可他是不问地改的状态,因为不稳定才有调整的可能。

柏拉图吧行脚氛围两种,一种是升值的性交,一种是精神的性交,动物的性交才是需要分别雌雄,而精神性的性交只需要一个精神上一脸的对象,可是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


我想,这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一味向外指责时,他就没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东西,他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或是媒体煽动。

崇拜本身是一种高贵的情操,我不希望针对某一个个人,但我希望心理能包邮崇拜之感或者是仰望之感。

我的意思是说,“难”绝对是生命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情。

我们原有的东西是有一个道德共识,逾越了了共识就叫做自私,可是今天转换成现代公民的是时候,不应该存在自私的问题,因为法律跟道德原来就把每个人的权利,义务都界分好了。

4 
淡淡成为一种知识没有意义,反而会成为沉重的报复,甚至是一种“知障”,因为有知识就会卖弄,会被知识前半,反而一个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生活在土地当中,很自然地就会有信仰,会认为“我知道的,我就要去做。”

但是,因为他无助,所以急切,因为急切,所以乱抓,而使得原本他用于偶的某些健康的信仰,扭曲到另一个方向去。

如何在生活中找回信仰,并把信仰导回心灵的本质,是现代社会当务之急。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遭遇灾难,所以要留很多的余地,在现实生活中越不留余地的人,在脆弱时越可能乱抓。

老子最崇拜的信仰是婴孩,他觉得婴孩是最圆满的状态,因为无所求,无所缺,一旦开始有困惑,有不足时,就会追求,就会要“返璞归真”,表示你开始作家了,你开始有很多尴尬,不舒服的情结,所以要努力回到璞跟真。

一个国家的美术馆很好,表演艺术很发达,但国民的生活非常粗糙跟野蛮,我想这是不太可能的,两者应该是一致的。

美学可以是一种信仰,政治可以是一种信仰,道德也可以是一种信仰。任何你在生命力的某一个阶段,所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信仰的对象可以改换,没有那么绝对。、

信仰就是你相信什么,这个相信当然跟辩证有关,因为相信,所以会思考,会反省。可是信仰跟怀疑也有一个互助的关系,信仰教育简单说就是思变能力的培养。

每一个事件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如果我们的媒体能有更深的思考,有更大的悲悯,比较哀矜勿喜地去看事情,而不是嘲讽或者尖锐地批判,社会大众所得到的领悟跟检讨也会比较深。

所有的宗教最后都是教我们从自己身上找到力量,可是在一个精神空虚的时代,又突然遭逢变故,比如说亲人生病,或者车祸丧生,难免会困惑,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会想要祈愿些什么东西,信仰些什么,任何一个接近他的信仰,不管好的坏的,他都会相信,这是一种情绪性的反应。

5
在很多哲学家的严重,最重要的一个检查能力是:人不可以物化,一丝是说,物质要发展没有错,可是人还是要做主人,不可以为物所役。你买车了,买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在让你幸福。

物质与人文史两个极端,我不想从两全其美的角度去思考,我认为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

知识分子就要非常小心地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如果这时候你不能抽离那个帮助他的角色,就很危险了。

6 没什么

7
我曾经想写一篇小说,关于一个人遗失了包包,被另外一个人见到,见到包包的人,不认识包包的主人,可是他从包包里面的东西,如信用卡,一点点钱,还有一张在纸上凌乱的字,可能还有一些电话号码,他看到了人生的线索。

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就像包包一样,越来越复杂,拥塞着很多用得到,用不到的东西。包包的原始设计是一格一格的,可以很清楚,有秩序地分类,可是使用到最后,所有的东西还是都混在一起了。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我用“偷”而不用“了解”,因为我认为人跟人之间没有了解,只有好奇。

文学其实是一种疏离。你在镜子里看自己的时候,若能够疏离,就能产生文学。但通常我们无法疏离,我们很容易投射,很容易陶醉,很容易一厢情愿,所以会看到很多的“假象”。

当我们破除一些对于人生的假设,有了悟性的看破时,就可以不带成见的去看一切事物,这才是文学的开始。如果新村假设,例如丈夫看到妻子把包包里的东西倒出来,开始唠叨:“你怎么买那么多东西,怎么放得这么乱?”文学恐怕无处着根了。

那么文学的终极关怀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人生真相与假象的反复地呈现。

文学和哲学不一样,哲学史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酷下去,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作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

这么说吧,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要读文学。

其实哲学家尼采也说过,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

台湾变化之大,常常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一方面固然是展现了台湾人的生命力,学习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台湾学法以时间酝酿的专业度和精准度。

如果一个社会里面,没有这么多失败的诗人,就不会有这个成功的诗人。

文学的效果很难估量,它不是直接给人答案,而是给人多一点机会去思考。

8
一个非常伤心的朋友告诉他从来都没有爱过,我提醒他“你是不是说谎了?你会不会没有注意到?因为你如果没有快乐过,现在就不会这么难过。”

真正能限制爱情的方法,就是彻底拿掉限制,让对方海阔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量,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让他出去,他都不想跑,这真的需要智慧。

爱情的本体是自己,自己永远不该放弃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进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如此一来,别人会离开你吗?不会的,赶都赶不走的。

一直停留在爱上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爱上中哀伤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9
对于情欲我们设了很多防范的关卡,防范未必不好,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

动物在性交以后会有一个忧郁期。其实就是一种空虚的感觉。可是如果加入一些精神性的,假设在性高潮之后,两个人拥抱或是双手紧握,感觉对方的存在跟提问,在那一刹那感觉到精神性的存在,一种情感的饱满。
好的情欲书写会有这个部分的延伸,可是A片里面绝对没有。A片只有上床,下床两个动作,它只是在刺激器官。可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他没有办法 分析,就会觉得人生大概就是那样,性爱就是那样,甚至他就用那个方法度过一生,我觉得那是很悲哀的。

很多性事在发泄自己,很多性事为序自己,可是性达到某一个状态时应该是双方面彼此的完成,而不是谁占了谁便宜可以衡量。

谁在负责教授我们的孩子性知识,如果是A片,你又怎么能怪他?

A片只着墨在动物官能的刺激和满足,看完后会让你想要寻求发泄,它引发的是感官的欲望。可是看完《金瓶梅》,你不会像这么做,你会开始反省,开始思考,因为它是严肃的。

10
所谓的有机就是一切东西都可以再转化,再延续,而不是一个俗称,绝望的状态。它可以很安静,很沉默,确实源远流长的。我们现在常用两个字“永续”,物质的永续状态,或是生命的永续状态,就是有机。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状态,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淡定从容地过这一生。

1
真正的从容,不是躲避纷争与喧嚣,而是平静地面对困惑与烦恼。人生的旅途,苦与乐总是相随,禁得住多少曲折,才配得上多少幸福。从容不是随波逐流,不要过早地顺从强悍的命运,唯有默守初心,才能做成真的自己。

目录

第一章愿一生从容安宁
第二章 静心面对这个世界
第三章岁月绵长,时光难再
第四章人生的自在之旅
第五章 当下就是永恒

贾平凹:《愿人生从容》

贾平凹:《愿人生从容》
作者:荣振环

真正的从容,不是躲避纷争与喧嚣,而是平静地面对困惑与烦恼。人生的旅途,苦与乐总是相随,禁得住多少曲折,才配得上多少幸福。

之前聊过贾平凹的《自在独行》。见书评:

贾平凹的《自在独行》: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今天聊聊他的《愿人生从容》。

去年遇到两个很典型的书友,一位是死亡焦虑,年纪轻轻,却经常和别人探讨死亡的话题。烦恼的问题是人为什么要死,死了就无法感知这个世界了,那怎么办?言谈中非常的焦虑。

另一位是学习焦虑。想力争上游的活着,但在信息时代,扑面而来的太多资讯,啥都想学,又深感自己未知的领域太多,永远羡慕别人,求知若渴,但又不得要领,言谈中也是焦虑异常。

当我看到贾平凹的这本书,我觉得可以送给他们当书方解药。

人生在世,没有必要把生与死看得过分严重。

有两类人对死亡颇为淡定。一类是哲学家、高人或真人,他们对死从容不迫。另外一些是糊里糊涂的人,他们对死也没有恐惧。

最要命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他们最恐惧死,又最关心死,你说人来世上是旅游一趟的,旅游那么一遭就回去了,他就要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又要回到哪儿去。

儒家孔子有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得了道,晚上就应该死了,想明白,人生就够了。
道教来说死是乘云驾鹤去做仙了;
佛教来说灵魂不生不死不来不往,死的只是躯体;
唯物论讲师来说人来自泥土,最后又归于泥土。

芸芸众生还是想不通,诅咒死而歌颂生,并且把孕育生命生子的地方叫做“子宫”,好像他来人世之前是享受到皇帝的待遇的。

这也预示着,我们都有一个皇帝命,本来可以享受生活,掌控生活,最后多数人却无法摆脱被生活奴役的命运。

只有真正少数人能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最后自我实现,获取活着的自由自在和存在的终极意义。

不管怎样地美好来到人世的情景,又怎样的不愿去死,最后人都是一个结局,都得死。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活着就好好活着,没有必要惦记着会死,

这人生的一趟旅游是旅游好了还是旅游不好,自己还是可以掌握心境的旅程的。

既然死是人的最后归宿,对于死应该坦然。

恐惧的人,不能正确地面对死去,也绝不会正确地面对活着。

至于信息时代或者互联网时代,觉得自己啥都不会,无知地一塌糊涂也是一种病,这种病是对自己认识不清晰。

他的问题是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1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坚定目标,好读书,读好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

所以,人,关键还在于自己。应该锁定自己的目标,学习该学习的,掌握该掌握的,而不是面面俱到,啥都想要。

有所为有所不为,牛逼的人都是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

在这孤独的世间,你我都是生命的的朝圣者,也是生命的跋涉者,在我们追寻人生的真意的路上,难免失望和迷茫。

我们要记住,作为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尽心尽力,需要的就是一种成就感,但各有各的烦恼。人生就是享受这种欢乐与烦恼的。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从容不是随波逐流,不要过早地顺从强悍的命运,唯有默守初心,才能做成真的自己。

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淡定从容地过这一生。

How to Live a Good Life

2017-08-18 16:21:10

随波逐流,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好一生?

不要害怕你的生活将要结束,应该担心你的生活永远不曾真正开始
不要试图给你的生命增加时间,而要向你的时间赋予生命
由内而外,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生命气息,活力四射,这就是隐藏压抑许久的生命力

任何形式的成长,都是在回归真我。
Live your life and Fight for your dream.

为什么我会这么想?为什么我会这样?
当我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称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后,才能知道自我当中存在什么问题,自我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很多人擅长生存和赚钱的技能,但缺乏让自己和家人健康和幸福的思想和能力。
家人往往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和鼓励,而非我们自以为是的所谓的成功和名利。
从旁观者、指责者到参与者,激励者

从现在开始就想明白,我们人生的目标是什么?这点越早明白越好:享受人生的每一天,每天健康快乐地陪伴家人一起成长,多产生正能量,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问心无愧又不强求。

人为什么活着呢?

在90年前,胡适的同学朱子平问过胡适。胡适的完整答案如下:

1
“人生有何意义?”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生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作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

活着

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

“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落魄失魂的春生说出这句话。六年后,重看《活着》,多了份郑重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沉重的思考。《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大部分功劳有人认为要归功于余华,但其实电影和小说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结局,电影最后是一家团圆,而小说最后却只留了福贵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小说更残酷,而电影在这一点略显的给予了人些许的希望。

《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历史是个死物,它不会说话,但你只要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得到,自然也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往往也只有历史,才是最具有力量的,因为它真实的,你就算闭上眼睛,也逃不脱这个存在。用我党的话说,时代在进步,经济在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在飞涨,国家力量在几何级暴涨,可我们却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电影,因为我们已经在繁华的物质生活中忘却了自己的尊严。王小波说,“中国历史几千年,没有几个人有过自己的个人尊严。。。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一个人不在单位,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不代表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只算是一块肉”。。《活着》里的福贵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肉,他放弃所有的尊严,低三下四,低声下气,一而再,再而三的苟喘偷生,福贵分不清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在做什么,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走资派,什么是尊严,他都不知道,这个人,就只求生存。在中国,每个人都在喊着过幸福生活,但却有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在努力着如何生存,和残酷的现实做激烈的斗争,没有尊严的事情做的太多,也渐渐麻木,以至于后来他自己也想不起来初衷却只是想过个安稳日子。“我跟着你,只是想过着安稳日子”家珍一直在电影里重复着这句话,有家,有人,比什么都好,命运的重重磨难并没有让这个家破灭,福贵的家犹如风雨中飘零的浮萍,摇摇欲坠,始终不倒,面对着残酷的现实,福贵与家珍唯默默承受这些无法言喻的痛苦,撕破脸前的自尊,然后再继续生活,这是中国人最可笑也最谆朴的道德品质。一直以为,我们的眼里只

比起小说,电影来,更为让人心痛的是,那些屏幕上,文字里的只是六十年前的历史,不复而返,而现实中,我们生活的年代,依然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类似富贵放弃尊严,只求生存的惨剧,经济在飞跃,精神在退步,人与人之间更为冷漠,千丝万缕根根离不开金钱利益,屁民依然是屁民,混蛋依然还是那个混蛋,所有的尊严都在国家,民族身上无穷的放大,而另一方面,人民的自尊却在渐渐的磨灭,唯一增加的只有那无力的怜悯以及无望的愤怒,《活着》纪录了历史的真相,屏幕上的中国让现时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到沉重的思考当中,福贵坎坷的一生历历在目,无论小说或是电影,都在重述着一个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就只是一件物体那样的活着。看完电影之后我不禁问起自己:六十年过去,我们是继续这样活着,还是继续这样的活着,还是去死。。。做为一个屁民,我有的选吗?

幸福人生不是外求,而是内修而来的。——张德芬

所有的美好人生都是修炼和管理出来的。每一项人生要素背后,都有支撑它的能力。

兴趣:提升兴趣让我们持续发现新的事物,给生命注入玩耍和快乐的体验;
能力:强化能力让我们固化自己的努力,得以掌控生活和工作,取得成就;
价值观:固化价值观让我们产生定见,抗拒各种诱惑,聚焦热爱的领域,获得宁静与满足。

幸福是一种能力。好的人生并非外求,而是内修而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整合和管理自己的生命资源,最大化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

是什么束缚了自己?是自己,是自己的见识、观念和性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进而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一个时代的特征
一个群体的写照
一个国民的特性
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中国人为什么不健康幸福?
到底是什么原因?

用什么交换什么?不用健康交换名利,同时,保持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健康地有尊严地挣钱和生活。

聆听内心的声音,过好自己的一生
爽朗的笑声
嘹亮的歌声
快乐的人生

有些人忙着生,有些人忙着死
有些人忙着为别人实现梦想
有些忙着为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些人忙着生存,有些人忙着生活
谁都有过迷茫,谁都有过低潮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别太认真,别太累,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自己去体验
总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总相信,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先从自己和小家开始

不论是情侣,还是夫妻,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其实多数都是因为一个人进步了,而另一个人还在原地踏步。这样时间长了之后,原本处于同一水平的人,渐渐拉开了差距,自然也就会产生矛盾了。不抱怨,伴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着一起前进,才是最好的相处方法。

依附表现类型 VS 独立成长类型(Professional)

To be good Type or To Be Better Type, That’s a good question.

本质上来看,所有不懂装懂的人都是“表现型选手”,在他们眼里,面子是比自己获得帮助更重要的事情。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无知,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自顾自地成长,即便最终没有遇到贵人,你也已经成为了自己的贵人。把注意力放在这点上,你能够心态更加平和地面对很多事情。

追求幸福而非盲目攀比
追求健康而非追求名利
追求成长而非追求成功
追求独立而非追求依附

专注于自己的成长
最大化自己的竞争优势,扬长避短

创新思维为核心
英语为辅助工具
专利为试验场地
技术为有力支撑

先把自己打造得值钱
聚焦高端,成为高手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每个时代都悄悄犒赏会学习的人
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

依附式的,容易被洗脑,包括家人,亲朋好友,学校,职场,社会等

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台
欲速则不达
乞求而不得

独立自主的能力
快乐生活的能力
创造和欣赏美的能力

创造美,欣赏美
创造幸福,体会幸福

要豁达,要睿智

做一个进取型的选手,不要因为目标离自己太远就放弃。因为只要你迈出一步,就相当于离它近了一些。

每天都往前走一点点,你会发现其实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遥远。

现状 VS 未来

任何现状都是过去的积累导致的,现在就应该为了未来的“现状”而努力

每一个人都是一部活历史
let it go
live with it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自得其乐而非自取其辱
都说在战斗中学习,
都说边学习边战斗,
问题是,你有这个精力吗?你有稳固的后勤支撑吗?…

无谓的盲目的对比

得失平衡
天道酬勤

不具有可比性,牵涉的因素很多,不能只看最后的结果

身体素质
家庭条件
教育方式
生活经历
工作平台

“话糙理不糙”
关你屁事
关他屁事
想有屁用
做就是了

节奏感,成就感

朋友圈里的生活是经过筛选的。大部分展现的,也只是希望比人看到的东西。朋友圈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一个人把自己一天或者几天里最光鲜的一个瞬间展现给你,才让你觉得只有自己是无趣平凡的。用正确的心态面对这些信息,才能够不为自己的生活平添烦恼。更重要的是,尽量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放在应该做得事情上,与其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如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

不要觉得起点低而丧失信心,所有人都需要慢慢跨越这个阶段。
每天进一步一点点+足够长耐心的等待=难以想象的质的飞跃。
不要过度关注别人现在已经走了多远,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已经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后代需要的是什么?

误区:我们缺什么就认为后代需要什么

爱,陪伴就是爱,有爱就有家,如果真的爱她,就健康地在世界上多陪陪她,在她需要你的时候,给她支持,鼓励,关心和爱;
见识,多经历,多读书,多思考,多旅行,多交际…
健康,身心健康

知足常乐,感恩长存

痛苦的人往往是什么都想要

有得必有失
有失必有得
得失平衡

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没有出路
之所以纠结,是因为不甘心
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想太多

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价值观养成过程中,最应该小心回避的陷阱只有一个“以偏慨全”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人生本无意义,意义是活出来的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至少在时光、健康、死亡、幸福快乐等许多方面

创业VS打工

打工是帮别人实现人生梦想
创业是实现自己的梦想

即使打工,也是为创业积蓄力量

品质

审美、品位、格调

锻炼

如果你需要一个自己设计并且足够让你上瘾的锻炼方法,最好能够精确地控制锻炼后的反馈。
虽然不一定是每次练完就有的反馈,但是应该找一个合适的频率不断给自己激励,让自己看到成果,进而激发更多的兴趣。
这种刻意练习的设计会让你慢慢形成一个正循环,从而能够持续不断地练习下去。

之所以说是刻意练习,就是因为它需要调动你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因此一定不会很轻松,也不会很顺利。

如果说过去你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感受自己逐渐增强的体能,那么现在你已经能够通过刻意练习,感受到自己大脑升级的过程了。

每个人运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产生快感,因为运动会让我们分泌多巴胺,它能使人感到愉悦和兴奋。只不过每个人的敏感度不同,体会到快感的强度和所需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在没有体会过这种快感的人眼中,那些坚持跑步的人确实很了不起。但是对于体会过的人则是干脆停不下来。

如果你希望获得某项技能,那就应该 尽可能去寻找拥有那项技能的人群。 如果你想健身,那就应该去健身房找同道中人,如果你想读书,那就去图书馆找。

休息

充足的休息也是健身的重要环节。
不论是锻炼还是休息,都需要尽可能百分百投入。

1
2
3
4
什么才算是好的休息方式?
1.阅读
2.亲近大自然
3.独处

真实的幸福

目录

第一部分 什么是幸福
第1章 为什么要幸福/33
大学毕业照上,有的人笑得很灿烂,眼角挤出了鱼尾纹;有的人只是礼貌性地提了提嘴角,笑容的不同能预测未来的幸福吗?

第2章 幸福的心理学/51
有的人在遇到连续的困难和打击后,退缩了,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有些人却越挫越勇,好像很不识时务。这两种人,谁会更幸福?

第3章 幸福的误区/69
给有幸福感和没有幸福感的两组人看一篇有关日晒与皮肤癌关系的文章,一个星期后,让他们回忆文章的内容,谁的记忆更清晰?

第4章 怎样才能永远幸福/87
社交广泛,有很多朋友;和相爱的人结婚;赚很多钱;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经常锻炼身体。这些通常意义的幸福法则真的能帮我们获得幸福吗?

第5章 塞式幸福法则1:过去的就让它过去/109
父母离异;妈妈不幸辞世;妈妈生了弟弟,没有人再关心我的存在,等等,这些童年的大灾难与成年后的抑郁、焦虑、攻击性、婚姻不美满等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6章 塞式幸福法则2:未来不全像你想象/135
放假期间,你大吃大喝,结果长胖了很多,虽然已开始节食,但并没有瘦下来的迹象。这时跳入你脑海的想法是“其实长远来看,节食根本没用”,还是“这种减肥法没有效”?

第7章 塞式幸福法则3:抓住现在的幸福/161
你会选择在下雪的夜晚,坐在柔软温暖的沙发里,看影碟、吃冰激凌;还是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背着帐篷去野营?

第二部分 幸福在哪里
第8章 拉近幸福的六种美德/189
如果上天给你一个机会,你可以选择拥有某些优势,你会怎么选?你是希望拥有姣好的容貌、富贵的出身、聪明的头脑还是选择拥有好奇心、正义感和勤勤恳恳的态度?

第9章 获得幸福的24个优势/201
在一家大型连锁超市,收银员在结账时算错了,少收了你50块钱。你担心这笔钱会由收银员来赔偿,所以你把钱退还给了超市。这样做时,你有幸福感吗?

第三部分 用幸福斟满人生
第10章 在职场中寻找幸福/233
在美国,律师是最高薪的行业,能成为律师的人通常从小就很优秀,一路顺风顺水。但为什么律师患抑郁症的比例比其他行业高,离婚率也很高,健康状况欠佳?

第11章 结了婚的人最幸福/257
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人们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人是功利的、自私的。这是不是意味着,当我们变老了,失去了美貌和金钱,我们就只能孤独悲哀地等死?

第12章 别让孩子输在幸福感上/285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我们要无条件地爱他们,所以我们应该随时对他们说:“你真棒”,
“你是最了不起的孩子”
吗?

后记 终极幸福的真谛

真诚人写的实在书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当我现在坐下来要为《真实的幸福》写书评时,这段话油然浮上我心头。

必须说,我要比太史公幸运。他生在孔子之后四百余年,不要说无缘得见孔子本人,就连读的孔氏书,也是孔氏弟子后人整理的,而非孔子亲作。《真实的幸福》的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我却不仅能见到其人、读到其书,而且有幸能成为他的学生。

第一次遇到塞利格曼,是我入学那天,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一栋古色古香的大楼里,正埋头登记资料,忽然一抬头,看见对面走过来一个身材不高、其貌不扬的老头子,正和以前见到的塞利格曼的影像相符,不由得失口便叫:“塞利格曼博士!”
真诚人写的实在书—-评《真实的幸福》 - 赵昱鲲 - 应用积极心理学

塞利格曼的书,当然是我们的必读书,不用等到入学,在我申请这个专业之前,我就已经读过很多他的书、看过一些他的视频了。但很奇怪的是,和司马迁相反,我看了那么多塞利格曼的书,却很少去想见其为人。大概是因为孔子述而不作,因此《论语》其实是《孔夫子语录》,在语录体里作者这个人容易喧宾夺主,盖过了内容对读者的吸引;而塞利格曼的书侧重在科学,他倒不吝于写自己生活中的事,但由于这些事都是严格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我看了之后,觉得在学问上受益匪浅,但对本人却没太多想见。

套用一个旧典故来说,就是孔子下的蛋让人吃了想见这只鸡,塞利格曼下的蛋让人吃了就是觉得好吃,和鸡似乎没有关系。因此,当我那天不期然遇见塞利格曼时,由于想见缺乏,叫住他后,竟然一时僵住,不知道说什么好。

好在我的名字给我解了围。我向他介绍自己:“我叫赵昱鲲。”他一愣,发出两坨奇怪的音来(估计在他听来,我的名字也是两坨奇怪的音):“翘右炕?”

我说:“这是个中国名字。昱鲲,昱~鲲~”

他费了老鼻子的劲,才终于把我名字的这两个音发准,其中艰辛,我看了都有些过意不去。这一番交手下来,他被我中华文字小锉锐气,便问我:“那你是从中国来?”

我说:“是。我现在在美国住了十多年,但我是在中国出生长大的。”

塞利格曼很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们这个学位以前有香港来的,有日本来的,但还没有中国大陆来的。”

这时早有新同学也认出了塞利格曼,围了上来,我不好意思占用他太多时间,便退让了。好在随着学期开始,和他的见面机会日益增多,围绕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和在中国的前景,我们交流过好几次。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却发生在课堂上。

当时他给我们讲人类的性格力量与美德,我问了个问题:“这些性格力量中,哪些与人类的福祉(well-being)更相关?”

他回答说:“没有这方面的研究。福祉是难以测量的,因此这个相关性很难研究。”

我追问:“为什么福祉难以测量呢?如果我们不能测量福祉,那积极心理学的很多研究都难以展开。”

他愣了一下,说:“福祉大部分是主观感受,对于这方面的测量没有意义。”

我有些不解,但作为一个中国来的好学生,就没有再追问下去。不料到了第二天,他一上课就走到我的桌前,对全班说:“昱鲲昨天问我福祉的测量问题,我回答说福祉不应该被测量。今天早上当我醒过来的时候,我重新考虑了这个问题。我认为他是对的,福祉应该被测量,而且可以被测量。”说到这里,他转向了我:“昨天我否定了你的问题,昱鲲。但我现在觉得,我是错的。”

大概是因为我真的是个中国来的好学生,我忽然觉得说不出话来,只能轻轻地说了一句:“谢谢你,马丁。”

他笑了笑,转过身去开始上课了。

随着我对他越来越了解,我常有一种和太史公相反的感觉:“吾知塞氏为人,想见其书”。换句话说,就是当我越熟悉他的为人时,我就越发现,他确实是《真实的幸福》这本书的作者。在《真实的幸福》里的那些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之后,站着一个身体力行的马丁?塞利格曼。

比如在这本书的第10章里,塞利格曼把工作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工作(job)、职业(career)及事业(calling)”,而calling的本义正是“召唤”。塞利格曼在书中建议人们选择自己能感觉到召唤的职业作为工作,才能达到职场中的幸福——而在我所认识的人中,把工作当作召唤的最大典范,莫过于塞利格曼本人。

他最喜欢说:“要被未来所吸引,而不要被过去所驱使”。他也毫不讳言他的使命感。他常在课余给我们放电影,并会带来好几瓶葡萄酒,电影结束后,大家便在他的主持引导下,酌酒讨论。他共放了《梦幻之地(Field of Dreams)》、《肖申克的救赎》、《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和《杀死一只知更鸟》等五部“积极心理学电影”,主题分别是梦想、希望、意义、召唤和公义。这五个主题中,有三个是与使命感有关的。在讨论《第三类接触》时,他干脆直白地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就这么浑浑噩噩地活着,而有些人却能感觉到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他们——你们大概也看出来了,我就是有召唤的那种人。”

全场没有一个人对他的这个“自夸”有一丝一毫的惊讶,因为我们都知道,正是这种使命感,才使得他从“习得性无助”的发现者,变成“习得性乐观”的研究者,最后成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也正是这种使命感,使得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学术地位,而一心要把积极心理学推到应用领域;还是这种使命感,使得他毫不在乎自己的地位,勇于否定自己,也勇于开辟一个又一个的新领域。

同样的,在最后一章里,塞利格曼充满热情和浪漫地讨论了人生意义的一种积极可能:“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有意义的生活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还有什么比提出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的积极心理学、并孜孜于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广大人群更符合他的—,而有些人却能感觉到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他们。这个条件呢?

还有,塞利格曼也提出了积极健康的概念,因此在他的每一堂课中,他都会来一个“运动时间”(energy break),找一个人带领大家蹦蹦跳跳、伸伸展展——当然,胖乎乎的他也会跟我们一起蹦跳、伸展。

还有,到我最后研究生毕业时,还有不少同学把我的名字叫成“油康(Yukon,是英文中存在的一个词,指加拿大的一个省及一种卡车牌子,与我的名字Yukun只差一个字母)”,但塞利格曼却从来没有叫错过……

因此,对于《真实的幸福》这本书本身,我已不需要说太多。这是一个真诚的人写的一本实在的书。说它实在,是因为它的每一句话都有科学依据。它不像心灵鸡汤和自助书籍那样吹得天花乱坠,它甚至承认幸福的某些部分无法改变,但只要它说能改变的,就一定能改变,因为它的理论和方法都经过科学验证。它是毫无争议的目前最佳积极心理学科普著作。如果你只能读一本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书,如果你想读一本书就能知道如何增加你的幸福、如何使你的人生更美好,那你就应该读这本书。

我唯一要补充的是,塞利格曼的本科是在普林斯顿大学读的哲学,他的文笔会出乎你意料的优美,他的叙述会喜出你望外的精彩。

H = S + C + V

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是由不丹国王旺楚克在1970年提出,他认为政府施政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当他提出国民幸福总值时,不丹是亚洲最贫穷国家之一。按照西方发展模式,穷国要摆脱贫困,首先应发展经济。然而,确保经济发展,必然使得环境保护成为一句空话。而不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能将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原始森林覆盖面积为亚洲排名第一,国土74%在森林覆盖中。另方面,不丹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为了保护环境,不丹一直严格限制游客人数,2004年获得签证的人数不到 6千。

70年代不丹提出GNH时,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廿多年后,不少著名经济学家都把目光投向这个南亚小国,开始认真研究「不丹模式」。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英国则创设了“国民发展指数”(MDP)。日本也开始采用另一形式的国民幸福总值(GNC)。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家卡尔曼正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

从以上摘自网络,有关「不丹模式」的描述,可以看出世界潮流正在转向。物质享受不能直接换算为快乐,已经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世人愈来愈重视快乐,把它放到优先位置。然而,究竟什么是快乐?幸福感又如何量化?若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什么GNH似乎也只能流于空谈。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创始人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一个快乐公式。

快乐公式: H = S + C + V (H =快乐指数 S =Set Range可快乐的范围 C =Circumstances生活环境 V =Voluntary Activities可自控因素)

简单来说,S就是代表先天的快乐潜质,其对快乐的影响大约40%。C很明显就是环境因素,其影响只约为20%。V是个人信念及思想行为,其影响竟也占40%。这公式首先指出,基因并不能主宰我们的快乐。第二,自由意志比外在环境,对于快乐有更大影响。第三,快乐与否,个人能够改变的,往往比不能够改变的还要多。

基因不能改变。大环境往往不能凭个人力量改变,但小环境却多半由我们自己作主。至于思想,更是个人全权负责的事。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教导我们,如何从思想开始,争取自己的幸福。

塞里格曼将快乐分为愉悦(PLEASURE)及满足感(GRATIFICATION)。愉悦主要是一些感官及情势的感觉。不需要思考,是本能反应,或脑内化学反应。而满足感则是完成一件喜欢做的事的感觉。期间不一定有愉悦,甚至会有痛苦。可完事后,比起愉悦,快感能持续较久。他不反对我们追求愉悦,但若想得到更广大更深层的快乐,他建议我们应该主力追求后一种快乐,即满足感。

如何才能得到满足感?他从研究中发现,发挥自己的长处及美德,是获得满足感的最好途径。

什么是长处?如果进行某活动时,你会感到兴奋,不觉累,以及能够主动学习,进步神速,并想寻求更多展现机会。那,就是了。

什么是美德?那可不是握有话语权的人强加于人们身上的道德枷锁,而是每个人独有的,性格中的正面力量。所以,每个人渴望展现的美德都不同,人际间没有可比性。某人性格中隐藏着慷慨的美德,另一人的美德可能是宽恕。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拥有何种美德,亦从没想过要去发掘自己的潜藏美德。于是,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展现自己美德时的满足感。

如是观之,快乐其实始于自知。你不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美德,满足感自然求索无门。至于如何自知,那可是另一个大题目,在此就暂且不表。总而言之,快乐源自长处与美德的展现。因此,与其只专注于改善缺点,不如致力于发挥长处;与其只专注于自己的失落,不如致力于令别人快乐。

幸福没有捷径

在某位专家的推荐下,一口气买下了《爱的艺术》、《进化心理学》和《真实的幸福》。到目前为止,三本书已经读完,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用《真实的幸福》扉页中的话来说,就是“知识让世界更简单”。
可能你与我有过相同的感受,就是当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之时,若能真正增长这方面的知识,就觉得自己的能量满血提升了。有句佛偈这样说:“万法由心造”。读完本书,更能深刻体会这一点。
本书仍然由基本的三部分构成:什么是幸福?为什么要幸福?怎么样才能幸福?“幸福”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但是了解其真谛的人微乎其微吧?
以前我以为和爱人一起看一场电影就是幸福,事实上这是幸福,但是幸福的初级阶段,顶多算是愉悦、舒适。“人类发明了许多捷径去取得暂时性的感官愉悦”,电影就是这许多发明中的一项,但这种捷径只能获得“暂时性”的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必须来自自己的努力”,“毫无意义的寻欢只会带来更大的空虚、更多的虚伪,使人沮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了许多金钱大亨在创业初期干劲十足,在功成名就之后却郁郁寡欢?因为他停止了创造,停止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努力。
如果某件事可以量化,一切可以照葫芦画瓢,事情就简单多了。本书提供了一个公式:H=S+C+V.即:幸福的持久度=幸福的范围+生活的环境+自己可控的因素。
①幸福的持久度与遗传特质有关,大约50%的人格特质由基因决定。但是高遗传性并不代表不可改变,有些遗传特质是可以该改变的。
②和意志力一样,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有一个范围,这个范围是固定的。
③“适应”也是阻碍获得幸福感的原因之一,它一面让人适应现状一面又让人追求更多、更好的。
④外部环境包括金钱、种族、气候等对幸福感的获得影响不大,而内部环境包括消极情绪、社交、婚姻、宗教信仰等有一些影响。
人生烦恼的来源,佛陀早就指出来了:放不下、想不开、看不透、忘不了。本书中,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摆脱烦恼的做法(就我的亲身体会而言,完全做到很难 >-<):
①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对过去的情绪可以是满意、满足、骄傲和平静,也可以是怨恨、愤怒。对大部分人来说,过去过不去的原因,就是对过去的怨恨和愤怒吧。作者提到一个观点,就是对佛洛依德的反驳,他认为,童年对成年的影响微乎其微,不应把成年时的种种不顺遂归咎于童年。当然,童年事件的确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作为成年人应该能够且也掌握了摆脱和应对这些消极影响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学会宽恕和遗忘。
②增加乐观和希望。不可否认,我们周围确实存在从小到大过得一帆风顺的人,但大部分的人还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何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很重要。
③活在当下。
获得幸福感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的发现自已、创造自己。所以,做一些让自己能够获得某种优势的事情吧,比如学一门外语,学一首钢琴曲,学一个拿手菜,写一篇书评等等。重点是从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创造力和努力,获得满意感。我就在这么做。just do it!

Notes:真实的幸福

  1. 积极心理学的三大基石:积极情绪、积极特质、积极的组织系统

  2. 六项最基本的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

  3. 失败后就认命,不再尝试或努力的心理状态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人比一般人更为悲伤与焦虑。

  4. 在实验中,有1/3被试者永不放弃,无论我们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次实验:也有1/8的被试者从一开始就放弃了,根本不做任何努力就马上投降;

  5. 悲观的人常常认为造成挫折或失败的原因是永久的、普遍的,而且全是自己的错。相反,乐观的人具有坚韧性,他们把自己所面临的挫折看成是特定的、暂时性的,是别人行为的结果。

  6. H(幸福持久度) = S(幸福的范围)+ C(生活环境)+ V(你自己可控的因素)

  7. 钱与幸福只有一点关系,物质欲越高的人越不幸福

  8. 对过往的美好时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赏,对过去的不幸夸大其词、念念不忘,是我们得不到平静、满足和满意的罪魁祸首。

  9. 获得满意很简单,要做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的事情;要集中注意力;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能得到即时的反馈;你应该深深地投入到做出的事中;有能掌控的感觉;忘我,感觉时间就此停滞

  10. 获取幸福的24种优势:

  • 智慧与知识: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洞察力
  • 勇气:勇敢、毅力、正直
  • 仁爱:仁慈、爱
  • 正义:公民精神、公平、领导力
  • 节制:自我控制、谨慎、谦虚
  • 精神卓越: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热忱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心流(flow)

  1. 什么时候时间为你而停止?什么时候你发现,你现在做的正是你一直想做的,而且你希望永不停止?这种体验便是心流(flow)。
  1. 体验心流(flow)的时候,你会感到满意(gratification)和享受(enjoyment,画画,雕刻,写作,研读等),而非愉悦(pleasure,仅仅是生理需求的满足)。
  1. 心流(flow)的心理成分:具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有及时反馈;深深的投入;控制感;忘我;时间停止。
  1. 要注意,心流(flow)体验的过程中不包含积极情绪(兴奋,高兴,快感,开心等),积极情绪在事后回忆时才会跑出来,但在活动当时并没有感觉到。心流(flow)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没有情绪,没有意识。意识和情绪可以矫正你的轨道,但当你做的事完美无瑕时,你不需要意识和情绪的矫正。
  1. 我们在体验心流(flow)时,我们正在为未来储备资源。
  1. 研究表明,低心流(flow)的青少年大多在大卖场闲逛,每天看很多电视;高心流(flow)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他们打球,花很多时间做功课。
  1. 高心流(flow)的人认为低心流(flow)的人生活比较有趣,他们也希望每天下了课就去逛大卖场或者看电视,而不是做功课。不过他们虽然认为眼前所做的并不是“享受”(pleasure),但他们相信将来会享受到现在辛苦的回报。
  1. 高心流(flow)的青少年日后上大学的比率高,有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未来的生活也比较成功。印证了之前的理论:心流(flow)能够建构未来的心理资本。
  1. 研究结果一再显示:看电视带来的平均体验是轻微抑郁(mild depression)。过度依赖暂时快乐(电视,毒品,购物,滥交,商业化体育运动,巧克力等)可能是造成抑郁流行的原因之一。
  1. 如果人生充满了容易获得的愉悦(pleasure),不需要面对挑战,不需要发挥优势,人会怎样?个体将永远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潜能,永远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挑战,而这种生活注定会导致抑郁。
  1. 社会中一些过分鼓吹自我的所谓专家说,人应该深入了解,接触自己的感觉。于是我们的年轻人全盘接受了这个信息,形成了自恋的人格特点,他们每天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感觉如何。当他感到悲伤时,他会在心中反复咀嚼这种情绪,并将它泛化到未来以及他所有的行为上。而抑郁症的一个显著症状就是自我沉溺,完全不理会其他的人和事,只想着自己的感觉。
  1. 心流所带来的“满意”(gratification)定义正好与“沉溺自我感觉”相反,因为它不包含感觉,情绪,不包含自我意识,而是全身心的投入。满意(gratification)所产生的心流越多,一个人就越不会抑郁。
  1. 放弃比较容易得到的愉悦(pleasure)而去追求比较费力的满意(gratification),刚开始时很难。满意(gratification)会带来心流(flow),但是它需要技能和努力,同时因为它要面对挑战,所以它也可能带给你失败和挫折。
  1. 增加满意(gratification)跟“什么是幸福生活”是同样的问题。
  1. 获得满意(gratification)方法小总结:你要做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的事情;要集中注意力;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你应该深深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有能够掌控的感觉;忘我,感觉时间就此停止。

读书笔记

是童年还是基因影响了人格?

童年不是一生的诅咒 我认为这些看法太过重视童年的重要性了。事实上,我认为历史并没有那么重要。没有任何实验支持童年事件会影响成人的人格,也没有任何证据指出过去能决定未来。 20世纪50年代,许多研究者都热衷于找出童年决定成人发展的证据,他们以为可以找到很多童年不幸而造成以后毁灭结果的证据,例如父母身故、离婚、童年得重病、被虐待、被忽视、遭到性侵犯等都会造成成年期的行为失常,但经过大规模地调查成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童年不幸的关系后发现,结果并不如研究者所预期。 虽然有一些支持的数据出现,但并不多。举例来说,假如你母亲在11岁以前去世,你长大后比较容易抑郁,但没有很抑郁,而且你必须是女性,而这种效应也要只在一半的研究中出现过。至于父亲的去世,对你则没有任何可测得出的影响。如果你父母离婚了,对童年晚期及青春期会又一些干扰效应,但随着你的长大,这些问题便逐渐消失,到成年后便没有什么影响了。 童年时的大灾难可能对成年后的性格有一些影响,但是也仅仅是少数,且不易察觉。简单来说,童年的不幸不能决定长大后会出现怎么样的问题,你没有任何理由将逐渐的抑郁、焦虑、婚姻不美满、吸毒、性问题、失业、攻击性、酗酒或暴怒,都怪罪到童年的事件上去。 很多这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通常会有所缺失,研究者在热衷于支持弗洛伊德的理论时,忘记了控制基因变量。1990年以前,这些研究者会被他们的偏见所蒙蔽,没有看到暴力的父母可能会把暴力倾向基因遗传给他的孩子,所以孩子长大后虐待逐渐的孩子或犯下刑事罪行,这很可能是由于先天因素而不是后天造成的。现在有研究调查一出手便被不同家庭收养的同

永久性维度决定一个人会放弃多久——对坏事永久性的解释会造成长期的无助,而暂时性的解释择可以迅速恢复。普遍性维度决定一个人会把无助带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还是只维持在原来的地方。
对好事有永久性和普遍性解释的人,如果他对坏事的解释是暂时的、特定的,那么当他遇到挫折时,他会很快重新振作起来,当他成功时,他会继续努力。对成功作暂时的和特定的解释,对失败做永久的和普遍的解释的人,碰到压力就会垮掉,而且很难东山再起
现在已经有很好的方法来培养乐观情绪,这个方法就是指认出自己的悲观想法,并且反驳它。
在看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生的书的时候,你有时会觉得“肤浅”。
因为它并没有像诸如伦理学、美学那样将人生的价值上升到一个非常抽象的层次去讨论。
然而它却很实用,因为心理学本来就不关心价值的内容而是关心价值产生的过程和影响。
所以就如我前两天和别人讨论过的:不管你用何种理论去看待事物都没差,只要这种理论能让你感觉自适就OK。
比如Seligman上面的这些文字,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不能和你探讨什么才是人生的真谛,但我要告诉你的是用这样的方式思考,你才能感觉幸福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每次自己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都要拼命地让自己想,那正是来自于对难以遏制的消极思想的焦虑
幸好我对这个很敏感,当我有这样的感觉时,我知道自己的思维出了问题,于是就会有意识地自己跟自己较劲(反驳)——如今看来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自救的本能?
如果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无法驳倒那些消极的想法,那么就去看书,用更高层次更有力量的知识去驳倒它,大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倒是锻炼了思辨的能力=.=
但是正如Seligman说的,乐观的人其基本归因方式是把好事夸大成永久性和普遍性的,把坏事看成是暂时性的、个别性的
这些在平时生活中似乎还不难做到,但是当你一夜之间失去亲人呢?如果你的生活在几天之内就全线崩塌呢?又或者遇到重大创伤的时候呢?再或者你的错误造成了严重后果呢?
在生活的某个特定时段根本就没有“好事”却处处是“坏事”的时候,你又该怎么办呢?
一种方式是像K-PAX里面的Keven Spacey那样——如果现实中没有好事,那就自行想象吧。于是变成了妄想症患者
而另一种方式是全盘接受现实的残酷,这个时候你又会发现,自己离抑郁症患者不远了
我其实不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根据我的乐观性量表的结果,我顶多算是一个普通人,并不能像A.T.那样可以把消极的想法很好地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我必须经常为了防止它扩散或延续而纠结不已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我猜想大概在情绪这一方面我更多地继承了爸爸敏感而内向的气质,如果到现在给别人印象还一直是很乐观向上,那估计要拜A.T.的后天教育所赐了
再者,就如叔本华所说,知识是痛苦的源泉之一。知道得越多就越多虑。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我们在大学里面获得的是客观的视角,锻炼的是批判的思维,培养的是怀疑的精神
这些素质对于学术研究自然很有好处,但在看待个人人生的时候,这样的思维习惯恐怕就没什么好处了
对于一个有较高知识储备的人你很难让他们忽略事实而盲目乐观,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比一般人在专业里了解到更多的现实,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
因此或许你知道得越多,在遇到问题时,你就得花越多的时间成本去自我反驳
但我想多识也不总是一件坏事,知识教会我们的另外一个视野是多角度看问题——这让我们反驳自己并不是那么的困难
我想起“美丽心灵”里面那段耐人寻味的经典对话
Alicia : How big is the universe? Nash: Infinite. Alicia: How do you know? Nash: I know because all the data indicates it’s infinite. Alicia: But it hasn’t been proven yet. Nash: No. Alicia: You haven’t seen it. Nash: No. Alicia: How do you know for sure? Nash: I don’t, I just believe it. Alicia: It’s the same with love I guess.
——既然自然科学都是如此,那么人生的课题更是如此:只要你把对自己的坚持和希望当作是一种信仰,生命就一定会自然散发出光彩

为什么人人都觉得自己活得很累

为什么现在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呢?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家阎云翔给出了一个解释。他提出了一个“新家庭主义”的概念。阎云翔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解释说:“‘新家庭主义’是三代合作,组成一个新的共同体,来共同面对当下无比大的生活压力和激烈竞争。”

阎云翔说,他关注两条线,一条是道义上的责任问题,另一条是生活的意义问题。

从年轻人角度来讲,“是道义责任感与回馈父母之实际行动之间的矛盾。年轻人对父母的亏欠、愧疚是真诚的,但行动上要做到是极为困难的。行动上经常是相反的。如果不再向父母索取,结婚、买房付首付、生孩子、带孩子、买车,孩子早教等一系列问题离开父母的支持都很难解决。”

年轻人对孩子的态度是,“每一对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完美无缺的。每一对夫妻都要拿出十二分的努力,在孩子教育上做得比别人好一点。因为我们的人口资源比例和社会压力决定了,做得和别人一样好你就已经输了。”所以,不但年轻的父母很累,连孩子也承受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从老年人的角度看,他们本应该享受晚年生活,不该再为成年子女辛苦;但是离开他们,年轻人的生活根本搞不定。与此同时,还有个变化,中国人以前生活的意义是光宗耀祖。但是现在,祖先在信仰层面被抛弃,很少有人相信祖先显灵,举头三尺有神明。生活意义从祖先和传统的精神世界,转移到“现时现刻此时此地的消费欲望”,“生活的意义也在转变,谁能把自己的孩子孙子扶过了一坎一坎又一坎谁就觉得生活还有意义”。阎云翔教授说,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每个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活得很累”。

Reference

[1]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2]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3]真实的幸福

The philosophy of life

2017-07-24 18:12:06

前言: 有的大学生因为失恋而自杀,许多人富不过三代,许多人事业无成怪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有更多的人把进官一级当成人生没完没了的追求目标。社会乱象丛生,成功却是见人见智。那么李嘉诚和莫言应该是毫无疑问的成功者,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怎样寄予汕头大学的毕业生的呢?他们2017年6月27日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的讲话,语言朴实,道出人生最基本的哲学,非常值得所有大学生和已经在社会上奋斗的人们学习。

李嘉诚和莫言汕大毕业演讲道出人生哲学

在转载他们讲话全文之前,我先把我认为最值得学习的几句话摘要如下,对那些没有时间细读全文的粉丝们提供方便。

李嘉诚,“愚人希望有个富爸 心态已经输在起跑线上”。

李嘉诚,“自律是铁杵成针的意志功夫。每个希望成为大舞蹈家的人,每天面镜,并非顾影自怜,而是不怕疲惫、不怕痛苦,一而再,再而三,修正追求举重若轻的完美,技巧内化自我之中。走到台前,‘身与物化,意到图成’。”

莫言,“马云、比尔盖茨创业之初都没什么了不起。”

莫言,“三百多年来,哈佛大学走出了很多精英,也走出来——我不敢说‘很多’——庸才。而庸才,更喜欢宣称:我来自哈佛,我是摸着哈佛的左脚毕业的。”

莫言,“只有那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才会狂妄地认为自己了不起。”

莫言,“六天前,马云在美国的底特律做了一个演讲,在演讲中他说他参加了三次高考,三次落榜。他落榜之后去考警察,最后参加面试的人录取了三个,唯一一个没有录取的就是马云。”

莫言,“马云还说创业之初他的团队只有18个人,他说我们18个人都来自普通的家庭,不是富豪,也没有背景,我们甚至没有才华。”

莫言,“同学们,你们今天就要毕业了,你们可能有一点点沾沾自喜,因为比尔盖茨都没能大学毕业。但是我想告诉同学们毕业才是真正的开始,所有的学习都是在为走向社会做准备,北方的民间有一句粗俗的比喻,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莫言,“同学们,我们希望大家创新,创业,立大志,考大官,做大事,发大财。但毕竟最终能当上大官,做成大事,发了大财的是极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在普通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的,踏踏实实的,一丝不苟的认真负责地工作着,这样的人是支撑这个社会宝塔的最坚实的基座。他们虽然得不到万千粉丝的追捧,虽然得不到勋章和奖牌,虽然得不到绚丽的舞台上出彩的机会,但作为一个为社会为他人也为自己辛勤劳动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了不起的人。”

附件:李嘉诚2017年6月27日汕头大学毕业典礼讲话

尊敬的陈云贤主席、莫言教授、各位校董、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每年参加汕大的毕业典礼,我内心总是充满喜悦。在湖堤散步,在真理钟下听同学们朗读志愿,历历在目,声声入耳,处处感到急不及待要朝理想出发的活力。

特别是今天,看到你们兴奋的脸,如果会堂内的正能量可以灌入瓶中,一定可让我精力再延长90年。感谢大家与我分享这快乐时刻。

我明年90岁啦,一生志在千里,也知似水流年;我年轻过,历尽困难试炼,我深刻知道成长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高增长机遇巨浪中,愚人见石,智者见泉。

因循的并发症是不思不想和无感无知,在人工智能世代中肯定过不了关;驾浪者的基本功,时时刻刻要灵敏、快知快明,要有独立思考悟力、能运用想象,把现实、数据、信息合组成新。

愚人只知道‘为’(to do),智者有愿力,把‘为’(to do)变‘成为’(to be)。

‘愿力一族’是如何修炼?如何处世?如何存在?

愚人常常抱怨,变得墨守成规是被逼出来的,被制度营役、被繁文缛节捆绑、被不可承受的期望压至透不过气;他们渴望‘赢在起跑线上’,希望有个富爸加上天赋的优越组合,认为‘人能弘道’、改变尘世复杂和无可奈何的扭曲太负重,‘道能弘人’肯定更舒服。

这样的心态,他们已‘输在起跑线上’。传统中国智慧告诫我们命与运是互动交织的,拥有一切,也可以一无所有。懂得‘善择’才是打造自己命运的保证。而命运大赢家的梦幻 DNA 组合,是科学心智与艺术心灵的觉醒,才可把潜能修炼为出众的人生。性格基础是意志力,自律的坚持和创意潜力相形相塑,才可达致拥有挪移心外喧哗的处世心力。

自律是铁杵成针的意志功夫。每个希望成为大舞蹈家的人,每天面镜,并非顾影自怜,而是不怕疲惫、不怕痛苦,一而再,再而三,修正追求举重若轻的完美,技巧内化自我之中。走到台前,‘身与物化,意到图成’。

我今天为什么选择舞蹈幻灯为背景?诗人叶慈的提问,一矢中的,‘怎样才能从舞蹈之中辨别真正的舞者?’舞蹈家个性魅力触动观众,凝住一瞬永恒,艺术映照人生,启迪感召每一个人逾越艰难超越局限,追求更高的水平,开拓无限的可能。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去年我和一位多年在汕头大学服务的老师的对话,当我感谢他多年孜孜不倦培育学生时, 老师引用王阳明一语:‘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良知是成就尊严和有存在意义的明灯。

各位同学,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我知道,你们一定会怀着谦恭、感恩的心,以信心和想象力追求一个开放、进步的世界,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成为真正的舞者,今天你以汕大为荣,明天汕大必将以你为荣。再次祝贺你们!谢谢大家。

李嘉诚, 二○一七年六月廿七日

附件:莫言在汕头大学2017年6月27日的毕业典礼讲话

尊敬的李嘉诚先生,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上午好。

我非常荣幸的参加我们这个热烈的盛大的毕业典礼。我参加过很多的毕业典礼,这是最让我激动的毕业典礼。

毫无疑问,汕头大学暂时还不如哈佛大学著名。我要说什么呢?我要说的是。三年前我参观了哈佛大学的校园,写了一首诗,其中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又有人摸着哈佛的左脚照相,青铜被摸成黄金。后面还有数十人排队等候,是那样的耐心,哈佛满面愁容,似乎脚痛。”三百多年来,这里走出了很多精英,也走出来——我不敢说“很多”——庸才。而庸才,更喜欢宣称:我来自哈佛,我是摸着哈佛的左脚毕业的。

同学们,我想表达的是,从哈佛这样的名校毕业,当然很光荣。但是从汕头大学这样暂时还不太出名的大学毕业,同样很光荣。因为,哈佛毕业的并不说明,他必然就能轰轰烈烈的有益于人类的业绩。而从汕头大学毕业的,假以时日,必有人能做出万众瞩目的,利国利民的丰功伟绩。

一座大学之所以著名,当然要靠优秀的教师,教师队伍里一定要有被世人公认的大师,甚至是学校的建筑,校园的风景。都是大学著名的因素。

但是根本的一所大学之所以是著名大学是因为这所大学培养出了杰出的人才。所以说大学著名基本上是靠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学生。汕头大学要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的乃至世界的著名大学,靠的是你们,朝气蓬勃的你们,如花似玉的你们,生龙活虎的你们,整装待发的你们,跃跃欲试的你们。

同学们,五天前的上午,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的毕业典礼,做了一个即席的演讲,在演讲中我说,我们不可能都变成马云和比尔·盖茨,当然马云和比尔盖茨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也是一路走过来的。

我的这个演讲,被一家媒体断章取义,取了一个标题“诺奖获得者,说马云、比尔盖茨没什么了不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同学们,我昨天晚上半夜没有睡觉,写了这篇演讲稿,为的是严谨一点,不要再出漏洞。

同学们,其实,最同意我在师大演讲那几句话的,我想很可能是马云、比尔·盖茨他们自己。因为他们内心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只有那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才会狂妄地认为自己了不起。

六天前,马云在美国的底特律做了一个演讲,在演讲中他说他参加了三次高考,三次落榜。他落榜之后去考警察,最后参加面试的人录取了三个,唯一一个没有录取的就是马云。

他还说杭州第一家五星级饭店建成以后,他和他的外甥一起去应试服务员,他的文化考试成绩远远比自己的外甥好,因为但是他的外甥被录用了,而他被淘汰了。因为他的外甥比他既高又帅。

而现在,马云说,他创办了阿里巴巴,他的外甥还勤勤恳恳的在洗衣房里工作。

马云还说创业之初他的团队只有18个人,他说我们18个人都来自普通的家庭,不是富豪,也没有背景,我们甚至没有才华。

但是马云对他的团队说,如果我们可以成功,那么全世界80%的年轻人都可以成功。

至于比尔·盖茨同学们都知道他在哈佛没有毕业,他是肄业生,他上了一年就不上了。尽管过了很多年之后哈佛授予了他荣誉博士的称号,但是他在哈佛的一次演讲中也提到他在哈佛学习时的诸多不顺利,在学校里面也遇到了很多的障碍,以及创业的艰辛,事实证明像马云和比尔·盖茨这样的大神级的人物,在他们的学业之初和创业之初也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今年毕业的,我们汕头大学的各位同学,更没有像马云那样三次高考三次落榜的悲惨经历吧?大家都顺利的毕业了,这一点比比尔盖茨还牛啊!但是这两个人毕业之后走出校门之后都有他们不同寻常的思维,坚持不懈的努力,当然还有时代赋予他们的好运气,使自己从一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所以马云和比尔盖茨的了不起,就在于他们曾经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的了不起更在于他们实际上已经了不起了,但他们还自认为没什么了不起。

同学们,你们今天就要毕业了,你们可能有一点点沾沾自喜,因为比尔盖茨都没能大学毕业。但是我想告诉同学们毕业才是真正的开始,所有的学习都是在为走向社会做准备,北方的民间有一句粗俗的比喻,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话很糙,但理不糙。你们是没有什么了不起呢,还是真正的了不起呢?都需要用在社会生活的广阔海洋里的拼搏创造实践来证明。

同学们,我当过20年兵,当兵的时候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这句话据说是拿破仑说的。这句话其实是片面的,如果所有的士兵都能成为将军,谁来冲锋陷阵?一将功成万骨枯,当了将军的士兵是极少数。构成一支军队的大多数是根本不当将军的士兵,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未必不是好士兵。后来有人告诉我拿破仑的还是原话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当不好士兵,永远当不好将军,士兵要有理想有抱负,但同时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

同学们,大学尽管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但校园内的生活比起广阔复杂的社会还比较单纯,但年轻人就是要敢于挑战。像海燕一样,渴望着暴风雨的洗礼,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惧怕,因为希望总是在困难中孕育,机遇也在困境中产生,社会是分阶层的,有将军也有士兵,有老板也有员工,有领导也有下属,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我想未来也是如此。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毕业之后要踏踏实实的从最普通的最琐碎的工作干起。但如果你有一个亿万富翁的老爸在,明天就要把公司交给你,这就另当别论了。但是假如我是你们其中某一个人的有亿万资产的老爸,在把大权交给你之前,我会让你先去干最脏最累的工作。

同学们,我们希望大家创新,创业,立大志,考大官,做大事,发大财。但毕竟最终能当上大官,做成大事,发了大财的是极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在普通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的,踏踏实实的,一丝不苟的认真负责地工作着,这样的人是支撑这个社会宝塔的最坚实的基座。他们虽然得不到万千粉丝的追捧,虽然得不到勋章和奖牌,虽然得不到绚丽的舞台上出彩的机会,但作为一个为社会为他人也为自己辛勤劳动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了不起的人。

马云了不起。马云的那位在饭店洗衣房里勤勤恳恳工作着的外甥也了不起。同学们,过去40年,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在未来的40年里,中国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谁能想象出来,哪怕千分之一,也必将占尽先机。变化就是机遇,变化越大,机遇越多,希望同学们抓住机遇,敢想敢干,既要有鸿鹄之志,又要实事求是,只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要严防食物中毒。

最后,我祝愿同学们抖擞精神。投身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奋勇搏击,争取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不同岗位上的状元,成为不同角度的模范。成为自己认为没啥了不起,别人认为你确实了不起的人。

谢谢大家。

关于李嘉诚的自我训练方法的清单

引言

6月27日,89岁的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致辞。在他创业的60多年里,经历无数动荡,却没有一年亏损,可谓神奇。

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塑造了这位商界传奇?这张清单告诉你。

  1. 虽然业务遍及52个国家和超过20个行业,但李嘉诚随口说出自己任何一家公司最近五年发展的数字,准确度都在九成以上。这背后的事实是:他从20岁起就刻意要求自己大量阅读大公司年报。

  2. 如果对李嘉诚的印象还停留在地产大佬,就太后知后觉了。要知道AlphaGo的研发公司被Google收购之前,他就是投资人之一。Facebook、比特币交易平台Bitpay、苹果手机的Siri、通讯软件Skype,也都有他的投资。

  3. 李嘉诚每天用90%以上的时间思考五年、十年后的未来,而不是现在。早在2006年,他就提醒高管团队减少债务、准备应对危险。2007年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他旗下公司却平安度过。

  4. 李嘉诚的抗压能力极强,生意场上的事很少能让他乱了方寸。他说:“长年成功的投资,需要的正是避免让情绪化侵蚀智识的能力。

  5. 60多年来,李嘉诚每天工作12小时;晚饭后看20分钟英文电视,并跟着大声说;睡前一定要看书;早晨一定在5:59起床……简直是自律到苛刻。

  6. 虽然今年都89岁了,但李嘉诚从没中断学习。他对业务领域外的知识保持着强烈好奇,尤其是新科技。他甚至还在今年5月,邀请“Alpha Go之父”戴密斯·哈萨比斯,给自己讲解人工智能。

  7. 处理复杂问题时,李嘉诚有个心法:将它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小问题,再去逐一解决。当旗下Orange的业务受到挑战时,他就运用这个思路迅速做出决定,一下净赚146亿美元。

  8. 公司经营上,李嘉诚高度重视现金流,他和他的公司不仅从1956年开始就从未有过负债,而且始终有一笔可以立即变现的资产来应对不测。这笔钱,也让他的几次重大交易都顺利进行。

  9. 为了防止自己在竞标土地时控制不住抬价,李嘉诚有一个独特的克制方法:两只手互相控制,相互“拷住”。这是他从30岁时就形成的方法。他说,真正的胜利,并不是投标成功那一刻的胜利感。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守预算。

  10. 李嘉诚还尤其注重反省和复盘。在汕头大学的毕业演讲中,他提出了衡量“自负指数”的四个问题:我有否过分骄傲和自大?我有否拒绝接纳逆耳的忠言?我有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我有否缺乏预视问题、结果和解决办法的周详计划?

  11. 虽然是个商人,但李嘉诚不希望被称作“老板”,而更愿意被称为“领袖”。他说,老板的权力是来自于职位,做老板简单得多。而领袖的权力,则来自于个人的魅力和号召力。成功的管理者应当是一名领袖,促进员工甘心卖力。

  12. 成功不可复制,但并非不可学习。正如今年汕头大学的毕业演讲上,李嘉诚所说:“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因循的并发症是不思不想和无感无知,在人工智能时代肯定过不了关。驾浪者的基本功,时时刻刻要灵敏、快知快明,要有独立思考的悟力,能运用想象,把现实、数据、信息合组成新。”

王石:如何为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做准备

在2018中城联盟论坛上,王石说,万科的34年是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2017年王石从万科退休时,已经66岁。不过,王石表示,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才刚刚开始。王石说,他遇到过一些非常成功的企业家,90多岁还在一线经营,满世界出差,“如果你觉得这就是你的生活选择,那也不错。但这不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所以,就要做好准备,离开公司,开始人生的第三个阶段。

王石在剑桥办了一个为期一个月的班,参加的都是创业者。他发现,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其实是,这些人如何拿出一个月的时间。一些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会对王石说:“这个企业我离开一个礼拜就要出问题了。”王石会反问:“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你说企业离不开你,实际上真的是离不开你吗?那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离不开呢?离开了谁这个地球都照样转,所以还是你没有做好准备。”实际上,“是你离不开企业”,因为“你已经有了路径依赖,非常愿意一上班就有人向你汇报,要签字、发号施令,一旦没有这个环节就不习惯”。

王石认为,做好准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

首先是愿景,王石自己15年前不大明白70岁之后要做什么,但是遇到了褚橙的创始人褚时健,让他明白,“70岁之后完全可以再开创一种和原来完全不同的事业”。王石第一次见到褚时健,褚时健已经74岁,但是他兴致勃勃地给王石描述6年之后,橙子挂果后的情况。

其次是身体,王石说,他现在认为67岁到75岁是青年老年人,75岁到90岁是老年人,90 岁以上叫做长寿老年人。“人的年龄过一秒就大一秒,过一岁就大一岁,不可能逆生长。但是身体的状况,衰老是可以阻止的。”王石自己就很享受高强度的体育训练。

第三是苦难经历。他说,为什么女性比男性长寿,答案就是,从性别上来讲,女性因为结婚生孩子,吃的苦更多。“苦难对生命的刺激,对生命的忍耐力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王石认为自己66岁离开万科后才算开始人生第三个阶段。而且,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做好准备。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