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earning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梁漱溟

高效学习的定义,包含了七个关键词,分别是:

1
2
3
4
5
6
7
一,适合自己;
二,学习手法;
三,短时间;
四,注意力;
五,解决难题;
六,设定目标;
七,名师。

测试:你是那2%具有指数学习能力的人吗

你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何呢?让我们做个测试吧。针对以下十个问题,给出1-5的评分。其中1表示:完全不赞同;5表示完全同意;3表示一半一半。最后把自己的总分加起来。

  1. 我能快速读懂一本书
  2. 我在沟通的时候能够抓住对方的要点
  3. 我能从更大的格局思考问题
  4. 我做计划能考虑的面面俱到
  5. 我有清晰的愿景
  6. 我比同龄人学的更快
  7. 我能看清自己
  8. 我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9. 我很会问问题
  10. 我能对事物给出清晰的定义

如果你达到了41分,恭喜你进入了2%的阵营。

践行

学习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概念。学习就是反复打磨概念与方法论,等着注定的惊喜注定地发生。为什么持续学习一定会产生好运和惊喜呢?理由也很简单,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意外的连接” —— 即,所谓的融会贯通。

【2017.9.13】

明确的目标/任务
收费的指导
正确的方法
刻意的练习
日常的坚持
积极的反馈
良好的习惯

自己得首先尝到甜头,并以教为学

阅读思考
旅行见识
交友分享

  1. 健身==二头、腹肌、腰背
  2. 旅行==以深圳为基地,基于地铁交通,图书馆、十景、公园、交友、美食、审美、有趣
  3. 批判性思维==第三人视角,客观、公正
  4. 创新思维==阻断常规通路,挖掘创新路径
  5. 英语==交流工具、用起来:查询、阅读、翻译、写作、音乐影视
  6. 积极反馈,笔记、博客

梁漱溟:做学问的八个境界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3年9月29日

本周,我读完了梁漱溟先生的自传文集《我生有涯愿无尽》。

我生有涯愿无尽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讲述梁先生如何从一个中学生成长为国学大师,闪光点很多。比如,北大校长蔡元培只因读过梁漱溟的一篇论文,便邀请他担任北大讲师,完全不顾梁没有读过大学。

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随即表示希望我到北大任教。先生说:”我是喜爱哲学的。我此次来北大重点要办好文科。文科中又以哲学系为重点,你就来哲学系讲印度哲学好了。”

我忙回答说:”先生之喜爱哲学我知道,早在中学时即读过先生翻译的《哲学要领》一书,至于我,实在不懂印度哲学。印度宗派是如此之多,而我只不过为解决自己在人生问题上的烦闷,钻研了一些佛典,领会一点佛家思想而已。”

先生说:”你说你不懂,但又有谁懂呢?我寻不着人,就是你来吧!”我总不敢承当。先生于是说道:”我看你也是喜欢哲学的。我们把一些喜爱哲学的朋友聚拢在一起,共同研究,互相切磋,你怎么可以不来呢!来北大,你不要以为是来教别人的,你把到北大当做来共同学习好了。”

蔡先生这几句话打动了我。抱这种态度再好不过,而我又怎会不愿来学习呢。来北大的事就如此确定下来。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讲述梁先生从事社会改造的经历,乏味得很,因为没有一件事是成功的。他一心想让中国走上宪政之路,结果处处碰壁。比如,他主张”军队国家化”,先去游说蒋介石。

1942年3月20日中午,蒋公宴请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廿五人,饭罢留下我们五人细谈。对于草案认为可行,问我们若未曾与中共谈过,可即往商谈。

蒋介石把皮球踢给了共产党。结果,梁漱溟真的跑到延安,见了毛泽东和朱德,宣传他的主张。

座间毛、朱二公颇用心听我发言,毛无表示,朱公当听到我末后的话时,忽曰:”此或三十年后的事吧!”此外无人置一词。

梁先生幼稚到相信,国民党和共产党会同意放弃军队,可见他对政治其实一无所知。难怪他的社会改造梦想皆不成功,还没等到文化大革命,就在1953年被毛泽东打倒了。

虽然政治的部分不好看,但是在治学方面,他的自传文集很值得一读。下面的内容关于如何做学问,整理自他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我觉得讲得非常好。

================================

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节选)

作者:梁漱溟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完)

How to learn

How to learn

一点点亲手画出自己的知识树。

这对任何一个初学者而言,意味着在早期需要度过一段非常艰难和痛苦的时光,需要在一片茫然中建立起自己对相关领域的认知,找寻到学习方法和取舍之道。这样的方法和这样的道路,不同于别人设计的知识树或者书单,它全然属于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没有他人的指导和帮助下,一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继续深入,在每一个前进的关口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判断,那么别人一旦停止画知识树,或者拒绝提供书单,一个人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站在原地无法判断应该如何选择。

无论是用哪种方法,你行动了,会换来一个反馈。然后下一次,你就可以调节你的行动,尝试产生新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自由发挥,没有足够的教材让你全盘掌控,你只有一闪而过的照明弹,那就是事件的碎片,而你所能做的,就是立即扣动扳机。

关于高效学习方法的清单

2017-08-08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种人:学习效率极高,面对陌生领域,也能快速切入、高效学会。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以下14条学习方法,供你参考。

  1. 学习要立即动手,不要畏难。所谓的难,多是自己想象。开始动手后,你会发现,面对的只是一个个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去解决就是了。搞清楚,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2. 开始学习前,先找一个好教练。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他人摸索出的一套成熟的方法。千万别心疼钱,找教练、专业机构学,绝对比你自己花时间摸索划算。

  3. 将任务拆解。不断为自己设立小目标,然后去完成。就像打电子游戏一样,不断“得分”。这些进步,会激发你学习的兴趣。

  4. 如果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一个大概率的原因,是目标感丢失。应对办法是揪住问题学——如果你带着问题去看一本书,又因为这本书勾起了更多的问题,吸引你转而去看另外一本书,就会觉得学习乐趣无穷。

  5. 快速建立对一个领域基本认知的办法,是“二元论”,即找到两个针锋相对的代表性人物,并且吃透。这个方法,是「得到」《西方艺术课》的专栏作者严伯钧讲的,非常管用。文艺复兴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唐诗有李白、杜甫;经济学有哈耶克、凯恩斯;社会学有韦伯、涂尔干……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吃透两者,便对这个领域有了更综合、更深入的理解。

  6. 学习最好的方式是顺藤摸瓜。当遇上一位好的作者以后,不妨把他所有的书都买来看一遍。跟着这些高手学,你会进步神速。

  7. 定期做一些研究性小课题,把这个领域的书全部翻一遍。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吃力,看了几本以后,建立了基本的知识坐标系,就会特别轻松。

  8. 与这个领域你最倾慕的高手建立连接。互联网时代,理论上你可以认识任何你想认识的人。认识了以后,你可以关注他关注的事情,进入他的圈子,甚至与他发起协作。

  9. 到这个领域的知识圣地去一趟。很多家长带孩子参观清华北大,是有道理的。地理上的拜访,哪怕是隔着围栏看一眼,都可能给一个人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比如,到佛罗伦萨看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斗画的地方,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看牛顿墓,到MIT看物理实验室……

  10. 学习有舒适区与学习区之分,有效练习只发生在学习区。所以,一旦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要在上面继续花时间,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

  11. 学不动的时候,想一想,如果学会了,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起心动念,是支撑我们的真实动力。

  12. 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不妨像我这样拉一个清单,把知识体系化。罗胖说,知识在那,你要“缝”一下,才是你的。怎么“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表达一次。

  13. 记住关键词。关键词的本质是信息压缩。把一块知识打包,压缩成一个词,存在脑海里,方便调取。

  14. 有些学习,可以变成你每日的习惯。比如,健身和上下班的时候听「得到」App。你会发现:学习并不累,不学还真不习惯。

成甲:关于学习的三个认知升级

这条音频的内容是,成甲在2016年关于学习的三个认知升级。成甲是“得到”的说书人,也是《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的作者。应“得到”知识新闻工作室的邀请,他为我们独家撰写了一篇文章,下面和你分享一下。

2016年我读了200多本书,在得到《成甲说书》上和你分享了其中40本。今天,我就和你总结一下,2016年我读过的书中,让我最受益的三个认知升级点。这三个点分别是:

1.如何培养习惯更有效?
2.怎么学习效率最高?
3.学什么最有竞争力。

先说第一点,如何培养习惯更有效。

关于如何培养习惯,过去我的认识是:要有效地培养习惯,就要理解习惯养成的原理。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习惯养成的系统有三个环节:暗示、行动和奖励

我们可以主动设计这些环节来培养习惯。不过,2016年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得到了升级,了解了一个新方法“微习惯”。

什么是微习惯呢?我们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不是一个消耗意志力的过程吗?那我可不可以把这个意志力的消耗变得极端小,从而轻松坚持习惯呢?这样的习惯就是“微习惯”。比如,培养阅读习惯,可以从每天阅读100字的微习惯开始;培养运动习惯,可以从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开始。这么做之所以有效,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培养习惯的时候,坚持得久比做得多更重要。二是微习惯很容易完成,能激发我们进一步扩大战果的动力。所以,我2016年的第一个认知升级是,用微习惯培养习惯更有效。

第二点是怎么学习效率最高。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可同样是勤奋,为什么有些人进步更快呢?2016年有一本书解答了这个问题,这本书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学习模式。这个理论认为,高手和普通人之间能力差别的关键,是他们的心理表征不同。比如,同样是下棋,象棋高手看到的是棋盘的战略态势和格局,而普通人看到的却是车马炮。这就是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心理表征。想要快速成为高手怎么办?刻意地学习他们的心理表征,研究他们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这么思考。把学习的精力花在这样的事情上,能够事半功倍,甚至如果你还有一个世界一流的教练指导你思考,你都有可能把自己培养成天才。

天才,其实就是用正确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训练出来的顶级专家。而有意思的是,总体上效率最高的方法,是要从很慢的思考过程分析开始的,正所谓慢就是快。所以,我的第二个认知升级是,刻意练习可以让学习效率急速飙升。

第三点是学习什么最有竞争力。

我们通常认为,未来什么热门,什么有需求就学什么,会有竞争力。不过,2016年我收获的一个新认知是:最有竞争力学习,是在专业之外学那些无用之用

李笑来曾在得到订阅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说过一个概念:多维竞争。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在一个英语培训领域中建立竞争优势,最好的办法不是只把英语语法学好,而是多一些其他人很少有的新能力,比如讲段子,或者唱歌,甚至是跳舞,你看罗永浩的英语课就知道了。你能把这些多维跨界的能力整合在一起,你就形成了别人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

不过,跨界的能力有很多,我该选择发展什么样的跨界能力呢?我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里总结了一个新概念,叫做临界知识。临界知识借用了核物理中的临界点的概念,它认为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如果能够把关于事物底层规律的知识融会贯通,那么这些知识就会产生核裂变的效应,引发核爆炸的威力。这些关于事物基本规律的底层知识,就是临界知识。如果我们多掌握一些底层规律,就能让我们比别人不仅在认识宽度上多一个维度,更重要的能在知识深度上也多一个维度,从而有更强的竞争力。所以,我的第三个认知升级是,用临界知识构建多维竞争优势最有竞争力。

总结一下:2016年让我最受益的三个认知升级分别是:
1.用微习惯培养习惯更有效;
2.刻意练习可以让学习效率急速飙升;
3.用临界知识构建多维竞争优势最有竞争力。

以上就是成甲在学习方面的三个认知升级,供你参考。

和菜头 知识树和书海战术

我曾经和罗振宇聊过一个关于“知识树”的概念。当时我认为,现代人的终身学习已经从构思成为了一种事实,那么如何学习呢?在我们的时代里,任何一个领域都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任何一个初学者都要面对无可计数的海量知识。这就造成两个结果:

  1. 没有办法在一开始对某个特定领域形成概览性的认知;
  2. 在一开始不知道如何入手,随后不知道如何进阶。

因此,我认为《得到》应该延请各个领域里的专家,一个一个领域分别建立起知识图谱。从最早人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开始,一路画出理论上的变化发展,标注所有重要的发展节点,最终形成一张树形图。这就是我所谓的“知识树”,当人们进入某一个领域开始学习的时候,根据对应的知识树,就可以一步步选择需要阅读什么书籍,掌握什么理论,以及未来偏向知识树的哪些分枝。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进展到了什么层面,还需要朝什么方向努力。

这样一来,个人学习就转化为阅读一系列的图书组合。对照知识树,可以把整个需要学习的领域分为不同的层次和不同区域。再把不同层次和不同区域对应的书籍找出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人的水准,选择一套书,循序渐进地深入学习。当时我认为,这是最有效率的做法,也是《得到》可以慢慢累积起来的宝贵学习资源。

今年世界读书日,我在《得到》专栏里提出了几个关于读书的问题。读者的反馈非常踊跃,看完大家的答案之后,我意识到自己关于“知识树”的想法可能并不成立,虽然它听起来的确很有道理。

知识树建立在一个假设上:人人都需要有效率的阅读和学习。任何一个学科或者任何一个领域,从入门到精通都存在一条最短路径。人们不能找到这条路径,乃是因为没有人系统整理过学科或者领域内的知识。但是,当我看完上百条回复之后,我却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读了100本书,达到了某个学科或者某个领域内现在的个人水准,如何判定这100本书里哪些书籍贡献最大?哪些书籍可以忽略不计?谁来做这个判断,谁来做这个标准?我们又如何知道这个人做出选取标准对特定的某个人是有效的?

知识树的这个概念的反面,暗示了人们在阅读和学习中存在着大量的“浪费”。我又仔细想了一下,发现这种阅读和学习中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人生中的一种必须。回顾我自己有生以来的个人学习岁月,我很难说出有什么书是全无价值的。甚至,我都不能说出自己在特定领域内的进展究竟是依仗了哪些书?因为我是个人,所以在我身上一定会出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现象。也许,我需要理解A领域内的知识,但是在A领域内的阅读和学习对我的理解并没有帮助。于是,我被卡在了这里,不得寸进。然而有一天,我在B领域内随便翻翻,却突然看到某个方法,某个思路,它让我一下子理解了A领域内那个卡住了很久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在过去发生过无数次。凡是在关键时刻给予我启发和灵感的,往往都来自于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想到这里,我不禁悚然而惊:如果知识树的概念成真,意味着我会按照知识树的结构去阅读和学习,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我永远地失去了从其他“无效”领域内得到启发和灵感的可能。 事实上,正是那些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看似“浪费”和“低效”的部分,关键时刻给予我最大的帮助。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些“浪费”是必须的。比如说要读一些“用不上”的书,要学一些“没有用”的知识。

在人类的历史上,并没有主动设计自己的科技树和知识树。相反的,科技和知识是在面对现实具体问题的时候,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解决方案经过无数次碰撞之后,最终自然演进出了人类的科技图谱和知识图谱。这也就是说,它们天然就不是结构化的。既然如此,当我谋求用结构化的方式去阅读和学习的时候,本身就属于看上去美好但实际上根本不成立的方法。整个世界的知识图谱现在已经非常巨大了,唯一的办法是用自己的书海战术来应对。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量,让它在人类知识图谱上尽可能地多覆盖一些面积,这可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当然,书海战术意味着许多浪费,其中的确有许多东西最终证明根本用不上。而且,这对任何一个初学者而言,意味着在早期需要度过一段非常艰难和痛苦的时光,需要在一片茫然中建立起自己对相关领域的认知,找寻到学习方法和取舍之道。这样的方法和这样的道路,不同于别人设计的知识树或者书单,它全然属于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没有他人的指导和帮助下,一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继续深入,在每一个前进的关口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判断,那么别人一旦停止画知识树,或者拒绝提供书单,一个人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站在原地无法判断应该如何选择。

我知道,人们应该会非常喜欢“知识树”这个概念,我也一度非常喜欢。但是现在我选择放下画笔,让面前的这张纸空着。而且,我要把这张纸放在每个读者自己手中,请他们一点点亲手画出自己的知识树。

和菜头 碎片化时代的学习

我们现在确确实实处在了一个碎片化时代里,这看起来是一种全新的情况。因为时间被切割为无数碎片,意味着我们很难连续从事某种行为。比如说音乐,它在今天往往是作为工作的背景而存在,我们很少专门抽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做,只是安安静静听音乐。因为只要坐下来5分钟,我们就会忍不住伸手去拿手机,看看朋友圈是不是又有了更新。再比如说读书,一口气读完一本书那是小时候的事情了。每次我们读上几页,就会被其他的事情打断。所以,枕边和马桶才是最合适的读书地点,唯有在那些地方,我们才有相对集中的大块时间,可以安心读上一大段。

那么,学习的事情又怎么说呢?在一个碎片化时代里,所谓终身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还存在学习的可能?如果有,它会是怎样一种形态?

记得有一条中年汉子,突然决定学习编程。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来问我:为什么我学完了教材,却还是没有办法编出一个有用的程序来?我相信他的态度足够端正,我也相信他学得足够认真,但我同样相信他的话——即便做对了这一切,一个人还是很可能无法编程。这是因为他已经进入了成人的世界,却依然用青少年求学期间的学习方法。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有整块的时间专心学习一本教程,努力做练习题,然后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文凭。成人世界里不是这个逻辑。

成人世界里极少允许一个人继续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它要求人们去解决非常具体的问题。无论你学过什么,学得怎样,你能解决具体问题就算是通过。学编程对于一个学生才构成一个目标,对一个成人来说,编个什么具体的程序才是目标,否则就是全无意义。如果当初那条汉子决定编写一个微博程序出来,那么无论他的程序学得怎样,他最后多半能搭建一个出来。哪怕他实在是编不出来,可以到网上找几个示例,自己拼拼凑凑、修修改改做出一个来。在拼拼凑凑、修修改改的过程里,他会用最直观的方式学会编程。

许多人不赞同这种方式,因为觉得这和他们所受的教育相互抵触。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对学科的全貌并没有认知,对于细节没有深入地了解,那么就不算是掌握知识,自然也就谈不上运用。那个中年开始学习编程人,之所以编不了程,原因是学习得还不够,应该把进阶教程和高阶教程都学完,那么自然就能够编写任何他想编写的程序了。

这样的想法有道理,可是回答不了几个最简单的问题:
——股市赚大钱的人里,经济学博士占多少?
——著名小说家里,文学博士占多少?
——乔布斯会编程吗?会工业制造么?

碎片化时代不是手机带来的,我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进入了碎片化时代——成人世界就是碎片化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一辈子从事一项职业,在不断的转职过程中,他哪里有三五年回到学校专心学习一段时间?谁会留着职位等着他用完备知识武装头脑?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实战解决学习和训练问题。在转职早期,每天都会遇见千奇百怪的问题,都是本行业的各种碎片问题。然后,处理完三个月的碎片事件,这个人也就差不多在脑海里拼凑出对行业的认知,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和应对日常问题。经历过这一段之后,他就算是入门了。

如果看互联网行业的话,情况就变得更加极端了:行业太年轻,几乎没有什么人可以称得上是互联网专家。自称是互联网专家的人,在过去三十年间都败落了。一个年轻人在1999年去深圳加入腾讯的时候,他能系统性学习什么?做好什么准备?他能全面了解互联网的什么知识?一个年轻人在2011年去北京加入陌陌的时候,所谓互联网的知识对于他有任何帮助么?那时候谁能告诉他说虽然现在不赚钱,但是5年后凭借视频直播公司能实现赢利?没有,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我认识那个1999年去腾讯的年轻人,他到了腾讯之后几乎做过所有的工作:客服、市场、前台、话务……没有哪一样和他之前的专业有关,也没有哪一样不需要他立即开始学习,因为那是家初创公司,每个人都需要干所有能干的活,就像是消防队员。但是,又没有哪一样能做非常精通,因为需要随时转职,抵上火线。最后,凭着这一点、那一点,他倒成为了对QQ理解最为深刻的人之一,所以,他成为了QQ群之父——他知道用户需要什么。

有人看到这里会反驳我说:你说的这一切都是做事,不是学习。没错,在成人世界里,做事就是学习。如果你没有具体的事情,那样的学习就不是学习,而是一种消遣,就像周末去上绘画班和烘焙课一样。在每天纷至沓来的事情中,蕴藏了无数可以学习的碎片。你要想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学习一点点东西。所有这些一点点累积起来,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形成一个大型拼图,那就是你的所得,谁也抢不走。

我知道,这样说起来显得非常功利主义。仿佛成人世界里一切都是以有用无用来衡量,仿佛为了解决任何问题,都是采用一些临时手段,一些拼拼凑凑的方式,勉勉强强应付过去,乃至学习也变成了实用至上。事情是这样的:不计任何成败利钝进行研究,那是学者的事情。而我们都不是学者,我们只是这个世界上的普通人。作为普通人,不可能等我们洞悉的事物的全貌才动手,也不可能等我们找寻到最优方案才执行。我们就像是在一个漆黑海滩上埋伏的士兵,偶尔有个照明弹划过,照亮海滩一角就要立即射击。手里有枪用枪,有弹弓用弹弓,什么都没有的话,那就撒沙子。

关键的地方就在这里:无论是用哪种方法,你行动了,会换来一个反馈。然后下一次,你就可以调节你的行动,尝试产生新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自由发挥,没有足够的教材让你全盘掌控,你只有一闪而过的照明弹,那就是事件的碎片,而你所能做的,就是立即扣动扳机。

所以,不必为你没有整块时间“学习”而感到抱歉,我们都是乱枪手。

如何培养起强大的学习能力?

这种事情总是说说很简单,行动时无比困难的:

明确你的目标,减少关注方向,把你的计划变成习惯,每天坚持刻意练习,每次只做一件事,别想着取巧,有耐心。多思考,定期总结,反复实践。

1、目标明确一些,确认具体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想付出多大精力和时间。这样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制订计划。

2、把你的计划分解为习惯,每天早晨或晚前坚持半小时或1小时,坚持1年能看到非常不错的收益。

3、了解一下刻意练习(出自《哪来的天才》)和1万小时(出自《异类》 )

专家和普通人的不同反映出:通过长时间的刻意努力,在特定领域内可显著提升表现水平。关键是提高绩效,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被设计出来的。

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和我们平常的练习的区别在于两点:要在学习区选择合理的高强度活动;重复的数量要高到单调乏味的程度。高度重复是刻意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
刻意练习需要反馈,刻意练习对结果的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没有反馈的练习只会发生两件事情:你将不再进步,或者你不在乎了。

刻意练习是费神的,刻意练习要求专注和集中,工作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似乎无人能长时间坚持下去,一天练习4-5小时似乎是刻意练习的上限。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认为,思想高度集中地练习,1个半小时足够,因为你不可能整整一天都保持高度集中的练习状态。

刻意练习缺乏乐趣,做我们得心应手的事情会让人浑身舒畅,但这恰恰是刻意练习的反面。从本质上说,刻意练习是不令人愉快的。

要避免自动状态,伟大的成功者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状态,这就是刻意练习的效果,避免自动性,或者说,避开惯性。

4、要做事或培养习惯过程中,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一心多用,不用多任务

5、学习或做事过程要有耐心,不要想着取巧,除了少数特别情况,很多时间专业就是时间的积累(参考前面的刻意练习)

6、不管你学什么东西,定期的总结和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7、反复尝试:你知道吗,尝试五次之后,成功率能提高60%以上。

豆瓣:学习之道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引言
第1部分 基础
第一章 无心之举
第二章 转败为胜
第三章 整体理论上与渐进理论
第四章 爱上学习
第五章 软区域
第六章 旋涡效应
第七章 改变本能反应
第八章 驯服野马
第2部分 第二领域
第九章 初学者
第十章 以退为进
第十一章 划小圈
第十二章 化困境为优势
第十三章 让时间慢下来
第十四章 揭开神秘的面纱
第3部分 万物合一
第十五章 自从容的力量
第十六章 释放压力
第十七章 激发最佳状态
第十八章 化情绪为力量
第十九章 万物合一
第二十章 决战

乔希的三大学习法宝:知识、直觉、创造力

《王者之旅》电影原型乔希维茨金13岁获得了象棋大师头衔,随后学习太极,成为世界太极推手大师,拥有众多世界冠军头衔。

“相比那些追逐名利的野心,正是这些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未被世俗玷污的好奇心打动了大多数年长于我强劲的对手们。”
“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乔希维茨金

下面是我对乔希《学习之道》的一些总结,希望对各位共同在学习的朋友们有帮助。

【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
整体理论:采用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倾向于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
渐进理论:也称为“学习理论”,该理论更倾向于用这样的句子描述结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应该更努力一点才是”。
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卡罗德维克的研究表明,当遭遇挑战时,“学习理论”者更有可能应届挑战,而“整体理论”者则更易急躁不安,甚至放弃。

引用一句已被用烂的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不到比拼天赋的程度。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
努力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但至少能给你所能配得上最好的结果。

【如何释放压力】
我们必须承认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强大的压力下,精力消耗会增加,而恢复的时间也因人而异。
《压力和恢复》一书中说道,一个有优势的表现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有规律的使用恢复期。
如果你想提高表现,请将面对和恢复压力的节奏揉入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学习方法的根基。
若你在读书时已经目光涣散,把书放下,深呼吸,拿起书,立即双眼有神。
若你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大脑呆滞,没有活力,休息一会,洗把脸,回来就面目全新。

工具:番茄工作法,可在手机下载对应的APP,专注25分钟,休息5分钟。(专注时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或减少)
原则是保证25分钟的高效专注,不看手机,不分心。
保证5分钟的有效休息,不接受新的信息,可进行冥想或者闭目养神。

【如何处事不惊】
第一,学会平静的对待生活中的不完美之处。
第二,学习如何把不完美之处转换成我们的优势。
例如,想着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但造成不公平的最深层的因素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改变?将这个左摇右摆的时间作为我们锻炼洞察力的催化剂。
第三,学习如何在我们的意识中制造一些起伏和小的波动来激励我们前进,我们要一直激励自己,不管外部条件是否有激励性。
这是长期学习过程的关键组成部分。

【如何激发最佳状态】
1.在生活中什么事情让你最接近内心的平静,达到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列出来。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或两种能让他们感动的活动,但人们通常忽视他们,把他们仅仅看作“休息”。形式并不重要,当你在洗澡、慢跑、游泳、听古典音乐或者淋浴时高歌一曲,任何活动都行。
2.制定一套固定修炼:
例如你希望全神贯注的写论文,但发现自己集中不了精神。
假设平时你的休息方式主要是音乐,咖啡或茶,冥想,瑜伽。

训练计划:
第一,听10分钟BillBoard的歌
第二,喝一杯咖啡或茶
第三,10分钟的冥想
第四,做15分钟瑜伽动作
第五,开始写作论文
它的原理是在固定修炼与在它之后发生的活动之间建立一种心理联系。你希望写作论文的时候能全神贯注,所以我们必须做到的就是连理一套固定修炼,将它与那种精神状态联系在一起,用在任何活动之前,一种相似的心理状态也就出现。
PS:个人的固定修炼内容因人而异,仅供参考。

【乔希学习方法总结】
乔希学习方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介于知识、直觉与创造力三者之间。
我的理解是知识是系统输入,直觉是洞察理解,创造力是输出应用。
知识:系统输入的来源主要是老师以及书籍。
直觉: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观察,从面的高度来审视一个一个零散的知识点并组织起来。
创造力:基于足够的输入以及充分理解,将学习到的内容揉合自己的想法,创造出新的知识,并应用或分享。
这三者对学习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缺一不可。

【延伸阅读】
《道德经》
《压力和恢复》

Kyle

喜欢真诚且开放的Josh

卓越下午送书来之后,就一直蜷在窗边的椅子上里,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放下书抬起头的时候,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幸福感!

好久都没有看一本书有这样的感觉了,我也好久没有在豆瓣上给一本书有5颗星的评价。

我一直都对学习本身很感兴趣,但是这方面的书要是由心理学家或是教育学家来写则过于空洞和理论化,要是由一个状元或者类似的人来讲又太缺少说服力。Josh Waitzkin ,一个13岁就获得国际象棋大师、一个只用了几年时间就获得了太极拳世界推手冠军的人来做这件事情就令人信服得多。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他对于象棋和太极的核 心本质的通透理解,以及对自己学习的身体和心理过程的精准的描述、而且还有能抽象到理论的高度,并且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辅以到位的剖析,实为精彩!就好像他说的:”我所擅长的既 不是太极,也不是象棋,而是学习的艺术。”

下面大部分都是这本书中值得反复咀嚼的思想(作者的原文不是这样安排的,我经过自己的理解重新架构了一下),远远不能展现本书的精华所在,推荐自己阅读全书!

一、学习的艺术的核心:

“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
“在我的象棋和武术生涯中,学习方法对我的成长至关重要。我有时将其归纳为’以数字摆脱数字’,’以形式摆脱形式’。 这一过程的一个基本范例可以通过象棋轻松地展示出来:象棋学习者必须先要专心学习基础知识,然后有望获取高级技能。他学会残局、中局、开局的重重原则。刚 开始他会同时考虑一两个关键性主题,但慢慢地,直觉会学着把更多的原理融合起来,融入自己的潜意识中。最终,这种基础已深深扎根,无需去特意思考,但潜意 识里却会这么去做。这个过程会往复循环,并不断吸收深层次的习得。”

可是如何做到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呢?

  1. 热爱

    • 自己:”让我始终前行的是我对学习的热爱,这在我6岁时上第一堂象棋课上就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了根。”
    • 家长:”妈妈是我认识的最伟大的人。她是那么睿智、富于爱心、有激情,她独到的简洁直至近日仍让我受益匪浅。她安静却强大无比,总是无底线地支持我,一心放在我身上,她一直鼓励我要随心而动,即使方向偏了或者追求的目标有点古怪”

    • 老师

    • “布鲁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我放慢速度,每当我要做一个重要决定,无论好坏,他都会要求我解释自己思考的整个过程”

    • “课上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沉默中度过的,两个人都在思考。布鲁斯不想给我灌输过多信息,而是帮助我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他知道如何教会我更懂得约束自己,同时又不减弱我对象棋的热爱或是压抑我内心的想法。”
    • “最重要的一点是,布鲁斯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象棋的热爱,并且从未让技术性的东西影响了我对象棋的内在感觉。”
    • 另外一个老师拉组维则能通过他下的每一步棋看穿他心底最深处的秘密。在与他共识的仅仅几个小时之后,他对于我的了解已经几乎比我生命中的其他所有人都要透彻。所以,拉组维的训练方法是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性格和天赋素质的敏锐观察上的。

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他们不是自以为是的长者,而是有开放的心态的人。他们总是在和你一起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用平等的态度用事实来告诉你道理,而不是干 巴巴的说教。最后还附以永远张开的双臂,无论犯了什么错误都不会放弃你的真爱。正是因为这种安全感,才让一个孩子敢于去follow his/her heart,给他/她时间然后与他/她一起分享喜怒哀乐。只是这种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化的教育对于老师的要求太高,所以只能依靠家长。我记得有一个组织是致力于对女孩子的教育,他们的口号是因为她们是这个世界下一代的第一任老师,是很有道理的。

  1. 良好的心态

    • “尽管肩负的压力很大,但失败的恐惧感远不如比赛的激情更能影响到我。””要建立起过程第一的理念””关键是要意识到,成功的美妙只是瞬间的感觉。甚至在我们吸气时它就走远了。在深呼吸时,我们充分享受了成功的味道,之后呼气,吸收此次的教训并向着下一段旅程迈进。”
    • “拥有健康的心态,能够从每次经历(不论好与坏)中有所得,这样的人才能一路走下去,并且一路都能走得很开心。当然,真正的挑战是,面临着危险或在战斗中受了伤,如何能继续保持这种长期视角。这一点,或许也是我们最大的障碍,恰恰就是学习艺术的核心所在。”
    • 学会平静的对待生活中的不完美之处。、
    • 困境其实是激励创造性的一个无穷的源泉。

二、学习的方法的核心:

“要钻研微观的细节事物从而来理解是什么促成了宏观上的问题。我们面对的阻碍就是我们生活在一种关注度不足的文化里面。”
“首先从基础开始,通过理解训练的原则所在来建立扎实的基础,然后在个人倾向的指导下拓宽并完善自己的技能,同时和你认为是艺术的必要实质的东西在抽象层面上保持联系。结果就是你可以更好地吸收各种知识,使得这些从个人的着重点中拓展开来的知识相互连接成一个网络。”

  1. 要学会专注(比如对付噪音)

    • 要学着心平气和对待一切已发生的事情;(不要紧绷、抵抗,而是静静的接受。”做草鞋”的故事很是经典)
    • 学着将这些事情为我所用(比如学着根据歌曲的节奏来思考);
    • 学着做到完全自给自足,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地震;
  2. 对于最基本的技能要”划小圈”

    • “把大的东西分解成各个细节的东西,挖掘技能的实质所在,然后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
    • “最精深的技巧往往建立在最简单原始的原理之上。”
    • “在象棋和武术中,选手会倾向于使用各种花哨的技巧而忽视轻微的吸收和完善,其实它们要比学到的招式数量重要得多。”
    •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
    • “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学得更深可以让我们把我们潜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
  3. 要足够熟练到形成无意识思维

    • 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大师很少谈起基本原理的原因。就好像在一场专业演出中,伟大的钢琴家或小提琴家不会考虑单个乐符,而 是完美地将其全部演绎出来。事实上,在演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时如果只想着某个C调的话,可能会出状况,因为整个乐感可能就没了。或者是给初学者写一 本象棋指导书的画,就必须把潜意识中的所有东西都给挖掘出来,不得不对自己的象棋知识进行分解,然而多年来,对于那些核心信息我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融合 体系。
    • 大师已经把深奥的原理内化了,令人惊讶的决定只是出于直觉。如果我们使用它的时候不再需要前思后想,这些知识就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头脑。接着我们能向前再次飞跃,用我们所知的一切继续向前一两步。

    • 反复练习:很多人都会说这句话是老调长叹,我们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不!如果你没有这么做的话,说明你并没有真的懂这句话!

    • 寻找联系:一个例子就是,棋手水平越高,迅速发现棋子与棋子之间相关联的逻辑形式的能力就越强。在象棋大师脑海中存在的信息组块使得他能够用更少的有意识思维观察到更多的东西。而且他有一个更加先进的导航体系,所以他能够对自己所拥有的广泛知识进行快速筛选。
  4. 随心所欲不逾矩

    • 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 处在高水平中的每个人都对象棋有很多深入的了解,而成就伟大的原因很大部分就在于内在的风度和意识思维的放松,后者可以让非意识自由流淌。也就是把主要角色从意识思维转到非意识思维身上,但又不会丢失了意识所能达到的准确性。
    • 我在比赛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我的棋风,它与我的个性完全保持了一致。我根本不受内在矛盾的束缚。
    • 冠军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这样的一些人,它们知道自己独有的优势,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而且比别人更善于把比赛引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 心理的交锋几乎是所有高水平交手过程的核心。

Josh在后记里面的最后一句话是:忘记我的那些数字。真正的掌握需要通过自己发现一些最能够引起共鸣的信息,并将其彻底地融合进来,直至成为一体,这样我们才能随心所欲的驾驭它。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Josh身上真诚且开放态度,他平静的面对生活中的人(老师或对手)和事(成功或失败),并从中学习经验或者吸取教训来不断的完善自 我。他把这本身看成是一场对于自我和世界的探索,并从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这样一来,生命自然就摆脱了琐碎、无聊…… 用josh的话说就是”浪漫又自省的生活方式”。

另外推荐一篇相关的文章,写的也相当不错、很有启发:how to be an expert,中文版

篮球运动中学习的艺术

看了《学习的艺术》这本书后,结合自己的篮球经历,做一下有关篮球方面的总结。这篇文章适合的对象是热爱篮球的初学者以及以篮球为业余爱好的人,专业球员慎入。

一 渐进/整体理论

在球场上,有的人高高在上,犹如皇冠上的明珠,而有的人却只能成为不起眼的配角,甚至是被嫌弃的队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差别?在我看来,这两大问题的答案源于一种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方法,它能激励弹性,能够将多样化的追求与每天对于过程的享受联系在一起。

发展心理学家对智力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进行了区分。处于整体理论的孩子,倾向于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而渐进理论者则是倾向于用这样的语句描述结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

德维克的研究表明,当遭遇挑战时,“渐进理论”者更有可能迎接挑战,而“整体理论”者则更易急躁不安,甚至放弃。在篮球领域中,信奉整体理论的人是大多数,他们会将一次赢球归功于自己的天赋,他们会陷入一种固定的打球模式中,不管是面对何种对手,都采取单一的打球方式,然而过于依赖一种技能的人,经常会遇到对这方面很有心得或者洞悉出他的球路的选手,最终遭遇惨败,整体理论者会陷入巨大的沮丧之中,但却没有反思失败的正确原因,将其归功到运气不好或者队友不配合身上。

整体理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会不会遇到自己牛逼以及被完全限制的情况,但永远无法从中找出吸取经验,只能原地踏步。

而渐进主义的篮球选手,他们将篮球看成是一项动态的学习过程。他们不会过分依赖于某一项打法,而是会针对自身的短板进行不断地加强,他们在一项技能成熟后转向下一项技能的学习,最终形成一种动态的均衡——不管是遇到任何类型的选手,都能采取相应的对策。

对此,我想要说的与纯粹的智力运动不同,篮球依靠的是身体与智力双方面的能力,身体在一定程度上与天赋有关,这种天赋让乔丹、科比等人的辉煌成为可能。然而我们并不是以篮球为生的人,我们仅仅是将其当作一生的爱好看待,只要身体没有残疾,只要你是正常人,要成为球场上的少数耀眼的球员并非不可能。

我相信,真正热爱的篮球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灌篮情结,并为此不断地努力。我见证过一个174的人从只有摸板的水平到灌篮的水平,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而当我看到一个165的外国人的大风车灌篮视频之后,我决定在这学期采用他的训练方法,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能否实现心中的灌篮情结是其次,能够充分享受不断追求更高层次所带来的快感才是最重要的。

二 不进则退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现在,几乎每天跑3000米,可是身体却没有看出任何变强壮的迹象,从这一事例中,我发现了人是适应能力极强的动物,开始接触适当强度的负荷时,身体反应强烈,肌肉也会随之增长,然而随着身体逐渐适应强度,保持原有的负荷只能维持身体原有的现状,然而如果突然去掉这一负荷,身体机能就会出现倒退,这点从我去年的篮球训练中可以看出,大一的时候,我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每天晚上两三个小时的篮球训练,然而后来却放弃了这种训练,仅仅休息两周又回到球场,发现之前的训练成果全部丢失。

之前的训练都白费了,为什么会白费?我想除了我训练方法不够科学外,更重要得是我没有将训练的动作转化为身体的一部分,在没有让这个动作成为你潜意识的一部分之前,再多的训练也是白费的。

举一个例子,我以前偶尔会碰到一些几年没有打过篮球的人,然而,当他们在几次攻防后,一些动作还是还是当年一样熟练,这些动作就是已经成为他们潜意识的一部分了,最不容易忘记的是投篮,最容易忘记的应该是运球技术,因为投篮是大多数人用的次数最多的动作,而只有少部分会专门对运球进行大量的练习。

学习不进则退,没有第三种情况,大学的一段时间里,我沉迷于图书馆以及各种活动中,对篮球渐渐失去激情,当时对名利的追求冲昏了头脑,甚至认为反正篮球不能当饭吃,还不如将打球的时间拿来学习,篮球对我而言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以及拿到体育课的学分。经过了一学期的篮球灰色区,我发现篮球我的意义远远不止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而是伴随我不断成长的羁绊。我永远无法忘记在我青春的岁月中那些与篮球有关的人和事物——烈日,树影,以及独自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身影。有些东西,看上去虽然没有用,但却是最有用的东西,比如亲情,比如美德,比如篮球。

如果仅仅将篮球当作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那么剩下的文章你就可以不用看了,你需要做的仅仅是每周固定两次常规的打球。对于篮球或者其他的技能维持现状,处在舒适区就是退步,我追求的不断进步的动态平衡,并让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激发我不断追求进步,这就是乘数效应。

三 过程与结果

既然我们并非是以篮球为生的人,那么比赛的胜利意义何在?有两种走向极端的人,一种完全的结果主义者,这种人把比赛的结果看成衡量一切的标准,与整体理论者相似。而另一种人则是彻彻底底地过程主义者,他们不在乎能不能进系队,也不在乎比赛的结果,他们看重的仅仅是打球的过程。

表面看上去,过程主义理想的境界,然而和我打球的一个人,打球给人的印象是从未尽过全力去防守,也毫无在乎比赛的结果,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打球方式打球,却给队友造成了极大的困恼,因为他往往是对手进攻的短板以及大多数失误的来源。很多人在不同领域里运用着某种“过程至上“理念,并将其转化为”从未尽全力“或”我根本不在乎结果“这类借口。他们自诩已达到“无我之境”,只关注学习,不在乎结果,但这只是他们不敢直视自己的借口罢了。

过程与目标的关系十分微妙,对此,我个人的体会是能否进校队并不重要,这类的荣耀与长期的成功并无关系。能够扣篮很重要,但扣篮更多的是我们的一种期望,并不能作为目标,带上名利的枷锁之后,人对短期收益就会报以过高的期望,对长期的收益却期望过低。

这种过程与结果的平衡很难用语言描述,我们完成了自己每日设定的任务量,而且我们能在每一次实战中都尽到我们最大的努力去赢取胜利但又不被胜利束缚,在日益的篮球练习与实战中,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微小的进步,球技的精进,以及心态的成长,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感才是最重要的。而当你真正到达这一境界的时候,一些本来完成不了的动作却能完成了,甚至当有一天,你如果突然发现自己能扣篮了,但能保持初学者的心态,仅仅将其当作成长的一部分,那么你就是处在这样的一种平衡之中。

练习与比赛之间的领域就是一个灰色的探索地带。有一种平衡的力量在不屈不饶地驱使着你,却不会太猛烈以至于把你融化了。肌肉和思想一样都需要通过不断拓展自己才能够发展,然而如果伸得太长就会有断掉的危险。一个竞赛者必须要以过程为指向,总得去寻找更加强大的对手来刺激自己的成长,但是通过赢得胜利来维持自信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现有的一些观点来吸收更多的新知识,却绝对不能放弃太多我们独一无二的内在天赋。必须用实战的意识来改造朝气蓬勃的、有创造力的理想主义。

四 漩涡效应

在一次打球的时候,刚开始因为我们队的一个球员在大风的天气下竟然自告奋勇去投“生死球“,结果让我们等了将近20分钟,我的情绪也因此发生了一点波动,然后到我们队的上场的时候,一个队友的一个小细节让我引起了情绪地连环波动,在一个本来有机会拼抢到的球的情况下,他竟然选择了放弃,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厌恶,从而引发了接下来情绪的一连串情绪波动,我失去了理智与冷静,被情绪完全控制后的结果就是我连续地犯下错误,一味地适用最原始和最低级的打球方式——依靠身体蛮打,却忽视了全队的配合以及我平时习惯使用的投篮技术,最终导致我们球队连败,而直到下场后我狠狠地踢倒了自行车,我才发现自己已经被情绪完全控制,虽然不断地做深呼吸,使情绪得以缓和,但是上场的时候依旧不能摆脱情绪的控制。

反思这件事,如果我一开始就能发现自己情绪的微小波动,从而进行调整,就不会造成后来的一系列漩涡效应,也不会在后面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让这种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果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将对手引导进一种情绪中,那么我就能更好的驾驭球场。

我们如何克服漩涡效应,自我意识是关键,不断地关注自己的情绪,发觉到一点的波动就做几个深呼吸,调整情绪,你也可以让队友提醒你,发现你与平常不对就纠正你,前提是你必须意识到你的情绪波动是不正常的行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主动地克服它。

五 软区域

古印度流传着这样一则寓言:有个人想步行穿过大陆,但当时地球上布满了荆棘。他有两个选择:一是铺一条路,征服大自然;二是做一双草鞋。做草鞋是他的内心方案。

在实战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不懂对手的小动作,猪一样的队友,甚至是场边观众,都能让你陷入一种紧张的、不知所措的状态中,如果你很紧张,用手捂着耳朵,整个身体紧绷起来,想阻止自己分心,这样你就进入了一个“硬区域”,即,要求有一个合作的空间让你正常工作。你就像一段干树枝,非常脆,随时都会在压力下爆裂。

如何应对这种状况?首先,我们要学着心平气和对待一切已发生的事情;之后,我们要学着将这些事情为我所用;最后,我们要学着做到完全自给自足,创造出我们的地震,达到体育心理学家所说的“软区域”。

《灌篮高手》中湘北对丰玉的一场比赛让我印象深刻,流川枫在面对对方号称“皇牌杀手”的恶意攻击时,一只眼睛失去视觉。以往被这样对待的皇牌,在接下来的比赛都表现得一蹶不振。然而流川枫则是不去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是将其引向高度的专注,在接下来的投篮中,依靠身体的感觉将罚球和投篮投进,“皇牌杀手”反而被他的这种反应震住了,陷入了持续低迷中。

这虽然仅仅是虚构的故事,但对我影响重大, 当流川枫面对风气不正的对手时,并不是表现出不舒服,而是淡定地对待;当流川枫受伤的时候,努力将疼痛感转为一种积极的感受。

人的本能是用来寻求挑战,而不是避开难题。当我们感觉自己队实力比其他对弱的时候,这种“守弱“的心态已经决定了比赛失败的结果。如果你把队友当”猪“看待,结果就是你和队友都成了”猪“,你要做的就是,静静地、高度专注,看起来很放松,脸上的表情很沉稳,但精神世界却是激流暗涌。你平静接受眼前的事,将生命中每一圈涟漪都融入自己的思维中去。这个”软区域“弹性十足,就像柔韧的草叶,在劲风中左右摇摆,以顽强的生命幸存下来。

六 划小圈

不管是在黎明或者夜晚,球场上总有奋斗的身影,这些身影鞭策我,让我相信,“你并不孤独。”,然而,撇开奋斗的意义不谈,我看到很多人独自一个人打球的时候仅仅是投投蓝,运运球,做几个平常打球经常做的动作,偶尔试图做几个没做过的动作,这样下来,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更可怕的是,他们认为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就能取得进步。

很遗憾,从我大一的第一次个人训练的的经验来看,漫无目的的训练只能使你维持对篮球的良好的感觉,保证你的状态不会衰退,但却很难取得进步,而如果长期训练没有感觉到进步后,就会对篮球渐渐失去热情,并且陷入“我已经没有进步空间”的沮丧心态中,最终放弃训练。真的没有进步空间了吗?对于我们喜爱的球星的技术,除了一些单纯依靠身体所做的动作外,大多数动作只要肯练习,虽然不一定能达到球星的水平,但是也可以掌握并且熟练运用的,其实只需要调整一下训练方法就可以了,一下午的随意打球比不上一个小时的刻意练习。下面我以练习朗多最常用的技能为例,介绍一下新技能学习的过程。

首先说说训练方式——“划小圈”:挖掘技能的实质所在,然后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得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会慢慢缩小力量则会逐渐增加。

朗多的这个动作大概是这样:假装上篮,然后收回球,最后转身抛投。

第一个阶段,就是要制定目标,一个晚上只完成几个动作,越少越好,如果你能在一个一次训练中只练习一个动作,那么效果会更好,我通常一晚上只练习三个动作。

首先,朗多的这个动作并不是“小圈”,刚开始如果只练习完整的动作会认为遥不可及,造成挫折感,甚至将这个动作归于朗多的天赋。所以我们要将这个动作进一步的压缩,第一步,只练习脚步,即迈出两步,然后收回,而且越慢越好!不要做其他的动作,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动作上,在经过数十次的练习后,你就会发现要在迈出第二步时及时收回(假设第一步为左脚,第二步为右脚),就要与传统的三步上篮有所区别,即做第二步的时候重心是放在左脚上的,如果你只做完整的动作,很难察觉到这种细微的差异。

好了,在经过数百次的脚步练习后,开始加入手部动作,因为你已经无需去故意关注脚步动作,所以就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手上的动作。

以此类此,每一次,只练习一个“不可再分“的动作,不断地“划小圈”,如果你不会抛投或者勾手,就只练抛投或者勾手。最终,在经过几千次的“划小圈”练习后,你就能在实战中应用出来,一开始你可能是刻意地做这个动作,但是经过不断地实战检验以及独自练习的改进与修补,最终这个动作就会像投篮等常规动作一样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拍下你的动作,那么就更容易取得成效,如果没有摄像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需继续练习,实战自然会检验你的动作。不要让它成为你不练球的借口!

我相信,对于任何新的篮球技能,我们都能通过“划小圈“的方式进行练习,记住基本原理就是:一次只练习一个动作,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最终让它成为你身体潜意识的一部分。

七 无意识

在经过几千次的慢动作之后,你的新技能就能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进入到你的潜意识之中,比如你投篮,你要投篮的时候绝不会去考虑投篮这个动作怎么做,所以你的投篮就成了身体的潜意识的一部分,可以长期地保存在的记忆中。

你可以做一下检验,看看自己有没有到达这个水平,你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平常经常使用的动作——上篮、过人、背后运球等等。这次你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甚至闭上眼睛。然后完成这个动作,看看效果如何,如果完成得和平常一样好,那么恭喜你,这个动作已经成为你潜意识的一部分。

为了让更多的新技能成为你潜意识的一部分,你需要进行“刻意地练习“,在进行划小圈的练习后,你需要加入一步新的练习,就是”无意识“的练习,这次,你将视线转移到路边的一个MM或者远处的一个标志,然后完成这个动作,比如你要练习左手上篮,在起步到投进球的过程中,你只需短暂的撇一眼就能让球准确无误地进入篮筐,其他的时间你就想着一些与篮球无关的事情,看着别处的标志。通过多次刻意地练习后,这个动作不经过你的任何思考就能做出来了。

在实战中,常常有人感叹为什么平常练习的过人动作在实战中运用不出来呢?除了动作不标准的话(可以参照视频改正),更重要的是你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要想着这个动作要怎么做,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做出这个动作,对于比如你要做朗多的这个动作,不熟练人做这个动作时第一个特点是不能抓住最佳的时机(因为要提前思考,所以多花了时间),第二个特点是你需要思考每一步的动作,而不是把整个动作当成一个整体。所以,无意识的练习很重要,它不仅能帮你节省时间,还能帮你节省“大脑的CPU”(下一节会提到)

八 组块

在NBA赛场上,有一种华丽的传球技术叫做“不看人传球“,当我们看到那些传球大师们传出一个又一个匪夷所思的球时,大多数人的反应时——他们的脑后长了眼睛。

作为一个渐进学习者,我相信他们的动作并不是因为天赋,而是后天的结果,这就是经过练习后的产生的直觉。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直觉会产生一种离奇的联系,这种联系指引着我们去找出由无数片段聚集而成的具体概念。下面我会进一步解释这种现象以及训练方法。

对于一个传球大师,除了基本的传球技术之外,最重要的是视野,这也是我们做不到“No Look Pass”,大多数人打球的时候眼中与脑海中仅仅是防守你的对手、你手中的篮球、以及篮筐。而对于像基德、纳什这样的传球大师而言,他们的眼中却是整个球场。

举一个例子,刚打球的人,会把一个人看成一个整体,而传球大师则是把球场上的所有人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一个的方位以及他做出的举动中判出另一个人的方位,我们也可以根据事先的决策判断出队友会在下一刻出现在什么地方,这就是“组块”。

组块是思维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吸收众多信息,找到和谐的或者逻辑上持续的延展并将此融入到一个精神文档之中,然后可以像是一条单独信息那样对整个精神文档进行处理。

对于篮球来说,要养成组块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养成一种习惯,就是不去想自己的动作、不去想面前的对手,也不去想篮筐的习惯。自己的动作更多的是一种潜意识,如果没有让动作成为你潜意识的一部分,就不断练习;而对手是跟着你的行为作出反应的,自然不用去关注他,而篮筐更不值得关注,因为篮筐始终是不动的。

通过无意识的训练,你要做的就是将平常训练中看的标志换成场上的队友,你会发现自己判断时机的能力比以前更加出色了。

只要你能养成这种习惯,将有限的注意力关注比赛中最重要的部分——场上的变化,将其他一些部分诸如基本动作等交由潜意识去处理,那么你就能逐渐培养出这种思维能力,最终也能够做出“不看人传球“。

那些NBA的球星,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当我们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篮球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九 激发最佳状态

在每一次实战开始之前,如何把身体与精神引向一种最佳的状态是比赛表现好坏的关键。对此,NBA的球员们会在比赛开始之前进行一系列的固定的仪式,比如有的在赛前会打个小盹,甚至像詹姆斯这样的全明星球员,在开场前也会进行“洒粉”的固定仪式。

这些仪式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用,但却能够给身体一个暗示:下一刻你该做什么了。比如,你想养成睡觉的习惯,刚开始你可以睡前进行一系列的固定修炼,比如读半小时书,再洗把脸,然后上床,刚开始可能会有点不适应,但形成习惯之后,一旦你进行这样的仪式,你的身体就会提前受到你发给它的信息——该睡觉了!

为此,在打球前,我会吃点特定的食物,然后听特定的歌曲,做一些拉伸运动,再做几次深呼吸。然后上场,在这样的一系列固定的动作之后,我能在比赛中很快地发挥出最佳状态。

如何练习,第一步就是找出一些属于你的特定的惯例,比如慢跑两圈,或者做几个奇怪的动作等等,经过一定阶段的地刻意训练后,你基本能够发挥出最佳的状态了,而这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这些动作的顺序,或者缩短所用的时间,以达到同样的最佳状态。

但是你如何在身边没有人可以为你提供推动力时发挥最佳状态呢?没有普遍使用的原则的统一规则。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这个过程找到自己的那种独特的方法。首先,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软区域”,我们要能够适应自己的情绪,观察它们,研究它们,了解如何让它们自然地宣泄,学习如何利用它们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然后就将弱势转化为优势,直到我们不再否认自己内心情绪的爆发,勇气将提升我们的比赛状态,恐惧会使我们产生警觉,愤怒将让我们更加专注。然后,我们要找到哪一种情感状态可以激发最佳竞技状态。这真的是因人而异的问题。我们中的一些人在热情洋溢的时候会非常具有创造力,另一人可能会在郁闷的时候表现奇佳。人人都会不同。要内省。发现什么状态最适合你,制造能够引发你最佳状态的因素,这样你就能随心所欲利用它来激发自己的潜能。

读书笔记

美国人的表达方式是比较夸张的,似乎他们的每个朋友、老师、亲人都是世界上同一领域内最棒的。这也应该体现在了他们的人生态度上,很自信。
1、学习是一种关联,就像易经中的类比,万事万物都遵循类似的结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一件事情的表象中,找到其结构。再将这件事情的结构与其它事情的表象相结合,得出另外一件事情的结构。若能将自己的生活组成一张有序的结构网,你便成了大师。
2、这种学习的方式本就是一种结构,而最精妙的表达方式则是数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于是便有了量变到质变。
4、量变中的数量和带来质变的数量同样重要。他们只是组建金字塔的不同部分。而且唯有它们的组合才能形成具有自己个人优势的金字塔。
5、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能量只有在结构之下才能爆发,多样化的组合可以形成结构,并提供多种结构转变的选择性。所以,失败是不够多样化。
6、数字摆脱数字,形式摆脱形式。多样化不是目标,而是通过多样化找到能量。这便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逆运动。无极到八卦是从能量到物质,是宇宙的进化,熵增加;八卦到无极,是从物质到能量,熵减少。但关键是如何做到八卦到无极,其中的各个环节的能量转换,做得到节节贯通吗?
7、所以,从最基础的训练开始,要专而不是博。
8、完美的能量表现是简单的,但达到完美的层次却需要复杂的训练。
9、冥想是简单的,却需要强大的训练才能得以驾驭。这是内量的体内运转形式,因为极少关注,自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才能灵活运用。这只是一项运动,和精神无关。
10、保持事物进展的连贯性,可上可下,可左可右。若是有断裂,困惑便产生了。
11、所以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需要全息的学习方式。
12、无论是最基础的环节,还是最复杂的环节,抑或中间的某个环节,都可以是学习的切入点,但这不重要。最关键的是找出最初的环节和最后的环节,并将它们串联起来。
13、亦敌亦友是完善能量表达的最佳状态。敌是能量的对抗,需要以更高层面的能量表现形式去战胜;又是能量的融合,确保能量的对抗持续。
14、多样化的结构来源于多样化的爱好,最好的方式便是拥有各行各业的老师和朋友,以及对手。
15、身体是一种材料。每个人的身体又是各种不同的材料。这种不同源自于各自千差万别的感官体验,并在由此引发的行为训练中进一步加剧。
16、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但若按能量输出等级区分,比光谱还细微。
17、感官体验是学习的根本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不间断地八卦到无极。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
18、美国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这让美国人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19、以退为进。很容易被人误解。事实上是从直线型进攻变为圆周运动,这样就保持了运动的循环,而不断裂。你的连贯运动,就意味着对方的断裂。
20、学习技巧、原理和理论,使之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
21、思考的过程比结果重要。因为有过程才有结果。有时候自认为过程不错,结果却很糟糕。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其中的一部分过程。
22、21,我的风格是让比赛变得复杂,然后以我的方式走出混乱局面。这说明作者是典型的结构性思维,和他写作本书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23、28,我在公园比赛中磨练技艺,从街头棋友那儿吸收了不少好的建议。作者保持了开放性结构。
24、30,慢慢地,作战计划在我脑海里明朗化。我认为抽象思维是不存在的,因为只有在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后,思维才能指导生活。
25、31,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此处作者的表述似乎略有不妥。应该为结果理论和过程理论。将结果作为重要理论进行记忆的教育,可以理解为应试教育。表面上看结果理论是讲整体的,而过程理论则是讲局部。但实际上却是相反的,结果理论讲的是结束时的结果,是所有过程中的局部;过程理论讲的是从局部推导至结果的所有过程,代表了整体。
26、失败乃成功之母。整个过程应该是:失败-发现-调整-训练-再调整-运用-成功。失败和成功的范围可以很细微,也可以很博大。这个看对自己的要求。
27、失败乃成功之母。(1)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感官体验深刻,但代价高。(2)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代价小,但感官体验差。这种能力取决于取象、类比和运数。
28、研究残局。记得,对残局的研究就是从局部推导到整体的过程,这是一种更高妙的学习方式。所以,学习的形式不重要。
29、41,针对丹尼的问题,对丹尼母亲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育的对象重要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只代表了事情一小部分的结果。
30、软区域。这些事件的出现能让自己超越正常的状态。事实上,这是一种生物电形象。表现为大脑供血的大量增加和血液在脑区内的更大范围分布。
31、输赢之间的差距是很微小的,有很多办法都能将胜利从失败的手中夺回来。互有胜负时,是可以这么说。但若是每次表现都势均力敌,最终却都是一方输了。这说明了双方的差距还是非常微小的,但却是结构性的。
32、58,专业儿童学校。国内有吗?
33、58,他们(彼得罗相和卡尔波夫)在对决中各自地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两位国际高手一下起国际象棋来就变得像蟒蛇打架一样,总是要设法先发制人,不断进攻,直到把对手打击到濒临崩溃,只能苟延残喘。乔西的词汇非常丰富。他的大脑真够复杂的。
34、61,对用数字摆脱数字的解释:有时候他们在字面上表示数字的意思,但还存在另一种情况,他们指得是原则、类型、变量、技术、思想等内容。
35、69,驯马的两种方法。
36、86,轻如蝴蝶飘,痛如蜜蜂蛰。拳王阿里
37、91,划小圈。快接近无极了,很难的技艺。
38、98,我感到手臂火辣辣的,知道手臂已经断了。这种疼痛感使得我集中注意力,感觉时间都已经停止了。这种感觉来自于自我意识。在受到威胁的时侯,自我意识最为强烈。这是软区域的一种。
39、109,信息组块。就是结构性关联思考。
40、119,魔术师纸牌的解密。这说明布局的巧妙同样要建立在高超的技艺上。并非一个创意而已。创业也是如此。
41、134,再一次感叹美国社会的多元化。自己能做什么?
42、135,象棋棋谱记录法。给予编号,让后又编号进行记录是非常简介明了的一种方式。周易就是这样记录的。
43、136,休息的本质:放松。放松的技巧呢?结构性的放松。
44、154,成功的唯一方法便是承认现实,超越现实,鼓起勇气并善用之。承认现实,便是发现现实,也就是从具体的过程着手。

刻意学习

关于高效学习方法的清单

引言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种人:学习效率极高,面对陌生领域,也能快速切入、高效学会。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以下14条学习方法,供你参考。

  1. 学习要立即动手,不要畏难。所谓的难,多是自己想象的。开始动手后,你会发现,面对的只是一个个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去解决就是了。搞清楚,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2. 开始学习前,先找一个好教练。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他人摸索出的一套成熟的方法。千万别心疼钱,找教练、专业机构学,绝对比你自己花时间摸索划算。

  3. 将任务拆解。不断为自己设立小目标,然后去完成。就像打电子游戏一样,不断“得分”。这些进步,会激发你学习的兴趣。

  4. 如果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一个大概率的原因,是目标感丢失。应对办法是揪住问题学——如果你带着问题去看一本书,又因为这本书勾起了更多的问题,吸引你转而去看另外一本书,就会觉得学习乐趣无穷。

  5. 快速建立对一个领域基本认知的办法,是“二元论”,即找到两个针锋相对的代表性人物,并且吃透。这个方法,是「得到」《西方艺术课》的专栏作者严伯钧讲的,非常管用。文艺复兴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唐诗有李白、杜甫;经济学有哈耶克、凯恩斯;社会学有韦伯、涂尔干……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吃透两者,便对这个领域有了更综合、更深入的理解。

  6. 学习最好的方式是顺藤摸瓜。当遇上一位好的作者以后,不妨把他所有的书都买来看一遍。跟着这些高手学,你会进步神速。

  7. 定期做一些研究性小课题,把这个领域的书全部翻一遍。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吃力,看了几本以后,建立了基本的知识坐标系,就会特别轻松。

  8. 与这个领域你最倾慕的高手建立连接。互联网时代,理论上你可以认识任何你想认识的人。认识了以后,你可以关注他关注的事情,进入他的圈子,甚至与他发起协作。

  9. 到这个领域的知识圣地去一趟。很多家长带孩子参观清华北大,是有道理的。地理上的拜访,哪怕是隔着围栏看一眼,都可能给一个人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比如,到佛罗伦萨看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斗画的地方,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看牛顿墓,到MIT看物理实验室……

  10. 学习有舒适区与学习区之分,有效练习只发生在学习区。所以,一旦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要在上面继续花时间,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

  11. 学不动的时候,想一想,如果学会了,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起心动念,是支撑我们的真实动力。

  12. 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不妨像我这样拉一个清单,把知识体系化。罗胖说,知识在那,你要“缝”一下,才是你的。怎么“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表达一次。

  13. 记住关键词。关键词的本质是信息压缩。把一块知识打包,压缩成一个词,存在脑海里,方便调取。

  14. 有些学习,可以变成你每日的习惯。比如,健身和上下班的时候听「得到」App。你会发现:学习并不累,不学还真不习惯。>>>戳此下载「得到」App

许岑《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笔记

作者 凉花城

一、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

高效学习的定义: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以解决一个工作或生活当中的难题为目的着手学习。你需要勤加练习,有时候可能需要向名师求助。

两种学习方法:
(1)自然主义学习方法
基于模仿,注重文本本身,注重一门知识或者技能它表面上看起来的样子。适用于语言、乐器、书法这类技能。

(2)结构主义学习方法
为的是创造,侧重对结构和交互关系的认识,提倡透过表面的现象去寻求底层的关系。适合医药学、艺术,或者经济学等学科。

练习不必顾全大局:
把目标拆碎,针对细节进行反复的练习。比如演奏一首乐曲,应该每天只练好这个曲子当中的一句,而不是每次练习的时候都从曲子的开头一直演奏到结尾,中间遇到一些弹不熟的就糊弄过去,这样做是低效的。

碎片化学习的真相:
(1)碎片化学习一定要基于搜索,即带着困惑和问题去执行碎片化的学习;
(2)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课题,有目的地去拾获这些碎片,而不是乱捡。就算碎片化知识是树叶,你也得先有树根、树干和树枝,碎片化学习要的是枝繁叶茂;
(3)碎片化学习作为一种成年人学习的补充手段,是有很大力量的;
(4)“收藏”是一种假的碎片化学习。看似能缓解焦虑,其实是种幻觉。如果你收藏完了不看,它并不是你的。

二、不谈兴趣,用任务去驱动学习

人们做事的驱动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来自内部,例如兴趣和虚荣心等等;另一个是来自外部的驱动,也就是完成任务之后带来的奖励。

成年人学习不需要培养兴趣,应该用任务来驱动。任务到处都是,比如:生活中的任务驱动、工作中的职业强迫、以教为学。

生活中的任务驱动:
不会做菜的许岑,曾在留学时期为了避免吃英国的饭菜,不得不学会做中餐,这就是生活中的任务驱动。

工作中的职业强迫:
(1)许岑为锤子科技CEO罗永浩制作幻灯片,是职业不断强迫他练习;
(2)同样是摄影,在报社工作的图片新闻记者水平提高肯定快于一般的摄影爱好者;
(3)心态上要有一种自觉,自己来聘请自己,假想有一个任务的驱动、一个职业的强迫。

以教为学:
(1)学了技能之后,可以制作教程,不仅解决任务驱动的问题,还能学得更好;
(2)抱着一种学完了要去教别人的态度来参加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当老师。

三、拖延症的“确诊与治疗”

关于拖延症,你需要认识到的两点:
(1)任何人都有拖延症,只不过有些事拖延,有些事不拖延;
(2)就算是自认为或被别人认为有拖延症的人,最后也没有把自己拖死。人之所以能做到拖延,就是拖延了也对自己影响不大。

将任务“严峻化”:设置严峻的任务,例如定期地向上千人交代,最好是隔天交一份报告,可以很好地解决拖延问题。

设定小目标,形成惯性:
(1)长期目标如果太长太宏大,会增加这个过程当中的痛苦;
(2)设定小的目标,把大的目标细化成一个每天可以坚持完成的事情;
(3)布置一个任务:男士每天比前一天多做一个俯卧撑,女士每天比前一天多做一个仰卧起坐。三个月之后,就有显著效果;
(4)完成了小目标的练习之后,建议你先去学一些找到感觉就能掌握的技能,例如游泳、骑自行车,这些技巧性稍强的东西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
(5)增强信心后,再去做需要大量的重复而产生质变的事情,例如读书。成年人要学会速读,先去看目录,如果没有对升级知识有用的篇章标题,就直接把这本书扔掉。看到对自己可能有用的那些标题,再去看那一章的内容。看了两眼发现又没什么用,那再把这本书扔掉,不断这样去做,找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内容。

四、在衣食住行上训练专注力

购买昂贵的学习工具:
(1)昂贵的学习工具,不仅能让你心甘情愿地大量练习,还能提高你的认真程度和专注程度。你只要稍微让自己心疼一点,就算达到效果了;
(2)昂贵的物品,本身就是专注力的结晶。你感知到那种专注力,才能够对自己的专注力形成一种训练;
(3)买一样贵的东西,我们就没钱再去买那些便宜的东西了,拥有的东西就能少一些,东西越多越不能使人专注。

学会一个人好好吃饭:
尽量吃点好的,少吃速食,少点外卖,尽量少吃自助餐。营造仪式感,会让你更加专注。

使用射灯:
在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当中尽可能去使用射灯,周围的环境都是黑的,营造出舞台的那种感觉,一个人把自己放在舞台上应该会比坐在观众席里更专注一些

进入高质量的睡眠:
(1)睡眠不够,人很难做到专注。困得不行还要硬撑着做事,这样效率很低,不如立即进入到高质量的睡眠;
(2)运动会提高睡眠质量。

五、直奔大师,不必从基础开始

设定有效目标:
(1)对于成年人来讲,觉得今天学会了这个,明天可能会有用,这是不切实际的念头,是情绪化的不明确的目标;
(2)明确的目标,不是基于想象的,也不是一时冲动,它应该是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任务。

找准切入点,直奔大师:
(1)直奔大师,不必从基础开始。这个大师不一定是指一个人,而是你的最终目标;
(2)要去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明确了目标,就直接从这个目标开始起步;
(3)这个观点并不适用于结构主义的学习对象。对于要用结构主义方法去研究的东西,还是需要踏踏实实从初级开始;
(4)要尽可能地去除胆怯,胆子大一点,走的路就能长一点。

六、给自己制造反馈

反馈的重要性:
当你学了一些东西之后,一定要想办法讲出来,或者应用出来,这才叫真正学会了这个东西。

制造文字类反馈:
(1)看完文字的资料之后,要写一份摘要出来,以便消化内容。
(2)写摘要的规则之一:对照着文本写,而不是脱稿默写复述。找出文本当中的重要事实、陈述和一些观点,构成摘要内容。
(3)写摘要的规则之二: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不是抄写和简单的选择删除。

制造语音类反馈:
(1)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英语的语音掌握就属于比较容易犯错的一个方面。你需要及时反馈,不然你会在那个错误当中不停地打转。
(2)从嘴里边说出来,和直接进耳朵听的效果,是有很大误差的,你必须把它录下来才能形成反馈。

制造肢体类反馈:通过给自己录像,判断自己的肢体形态,给自己制造反馈。

七、怎样突破学习瓶颈

学习遇到瓶颈时,也许在方法上进一步做调整是可以突破瓶颈的,但我们应该先确认是不是心态问题。心态问题解决了之后,瓶颈的原因也许还有涉猎的范围不够广、专注程度还不够高。

解决心态问题:以打游戏突破高分为例,调整心态,先选择比自己弱的对手,增强自信心。

扩大涉猎范围:
(1)学习乐器时,突破美感这种瓶颈就不能再重复的练习了,工夫在诗外,需要不断的积累。
(2)多听,多感受,培养和提高审美品味
(3)多看一看文字的资料,比如那些世界级演奏家的传记,这些东西都会为你带来突破。

更加专注,请教名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更狭窄的范围内,以做到不去分心。有效的分配注意力,对于突破瓶颈能够起到很大作用。

1. 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

你好!欢迎收听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我是许岑。

我在试听的内容当中已经给出了高效学习的定义,请允许我重新强调这个定义的内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以解决一个工作或生活当中的难题为目的着手学习。你需要勤加练习,有时候可能需要向名师求助。

我给出的这个定义当中包含了关键词,有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短时间、注意力、解决难题、设定目标,以及名师。我接下来会对这些关键词逐一展开来谈。

我现在首先要谈的就是适合自己。也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再进一步去到问题的根本,你的这个学习方法要适合你选择的学习对象。

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

你可能试过学一门语言,或者学一样乐器,费了半天劲也没入门,那肯定就是学习方法错了。你肯定是学英语上来先学语法了;学吉他上来照着谱子一页一页的抠基本功,这样做可能不对。倒不是说因为这样做在技能上完全没有办法提高,只不过是你选错了学习方法,你选了一个低效的学习方法。你是在用结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去学本来应该用自然主义学习方法去学的东西。

那我在这里面提到了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这就是我重点要给你介绍的两种学习方法。自然主义核心它是模仿,结构主义为的是创造。你要是学习比如像语言、乐器、书法这些东西,你可能要用自然主义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才有效果。那如果你要是学比如像医药学、艺术,或者经济学,那就应该用结构主义的方式来学了。

我现在分别给你讲讲这两种方法。

先说自然主义的学习方法。自然主义的学习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模仿,自然主义注重文本的本身。什么是文本?就是一门知识或者技能它表面上看起来的样子,比如书法练习当中有个叫一丝不苟,就是这个意思。很多练习书法的人在临摹古帖的时候,连古人写错了,用笔划掉的那个东西,那个笔法也要模仿的一模一样,这叫一丝不苟,这叫模仿。

那么结构主义它侧重对结构和交互关系的一个认识,它提倡透过表面的现象去寻求底层的关系。也就是说你要学习的是一套能举一反三的系统,这种诉求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创造。比如当你了解了电子电路以后,你可以通过你学的这个原理自己创造出一台机器。但是,像英语这种东西,什么时候轮到咱们来创造了?你学了半天语法,但是一句完整的,地道的英语都说不出来,也没少见过这样的人吧?

咱们来对比一下,我们学会说中文,我们学语法了吗?我们是超越了中文的本身去看到了中文背后那些系统与规则的东西吗?难道不是我们父母和身边的人他们说一句,我们学一句吗?这不是自然主义吗?那什么东西应该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学呢?我说过,比如像医药学、艺术,或者是经济学,这类学科它需要创造的学科。你还真得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学。

你可能会说医药学怎么就创造了呢?因为我们需要治病,而治病它属于创造。人生了病这是事物发生了一种现象。你不能再用自然主义的那套模仿的方法来治病了,要不然你就会陷入以形补形的那个误区。什么是以形补形啊?很多人相信吃啥补啥,这就是以形补形。说因为核桃仁跟人脑长的很像,所以吃核桃仁能补脑。这种就特别的自然主义。还有人说,吃猪肺可以清肺,它也是一种基于吃啥补啥的所谓的理论带出来的一种妄想。当然了,有人说了,核桃仁成分当中有脂肪和蛋白,而这个脂类的摄入对人的大脑是有好处的。那你要是这么说的话,我就选择相信你,因为这是属于结构主义的结论。

我也说过了,学艺术比较适合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学。因为艺术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如果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去学艺术,你只会学到艺术史,你没有自己的创造,你永远也成不了艺术家。在艺术上一味的去进行模仿,只会让人鄙视。

现在你知道,这个学习方法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自然主义,一种是结构主义。自然主义是模仿式的学习,遇到什么就学什么,积少成多,以量取胜。学完了就那样了,它就是你自己的了,你就可以去运用了。结构主义是说学东西的时候更注重一个结构,体系化的去学习。学会之后的目的,你要注意,一定是为了创造,是一种质变,它要的是一种质变。那面对不同的学问,你不要选错学习方法,要不然的话你的学习很可能就是无效的。

练习不必顾全大局

掌握了适合的学习方法,你的学习肯定是有效的了。但是,有效也可能是低效的。怎么从有效变成高效?学习速度和效率的提升理论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避免无效学习,那学习的速度和效率自然就得以提升了。另一个就是尽可能通过更好的学习方法来把这个有效变为高效。

怎么样做是更好的学习方法?最简单的就是把你的目标要拆碎,针对那些细节进行反复的练习。不要一开始就照顾全局。比如演奏一首乐曲,你不要每次练习的时候都从曲子的开头一直演奏到结尾,中间遇到一些弹不熟的就糊弄过去了,就把它顺过去了,这样做效率是很低的。你应该每天只练好这个曲子当中的一句,在音乐当中它叫“乐句”,就是一句,可能是8个小节,你每天就练8个小节,每天就只练这8个小节。

我再给你举一个高效学习的例子,比如说足球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有时候他们训练的是什么?是球员的球感,个人的技术,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如果是训练这些方面的话,那要想达到一个高效的训练结果,往往他们不会在那种标准的足球场进行训练,反而会在比较小的五人制足球场进行训练。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单位时间里球员的触球机会会更多,不用在一个标准的大球场里边进行无效的来回跑动。这样训练下来,这些球员的球感,个人技术和相互之间的配合就可以高效的提升了。

碎片化学习的真相

在有了高效学习方法之后,如果再能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那你的进步一定是突飞猛进的。所以,学习的时间安排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对成年人来讲,当然最好能端正的坐在图书馆里边学习了,但是我们每天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杂事,碎片化的学习可能是我们学习的唯一方式了,总比不学要强嘛。

怎么能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边更高效的去学习?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你要带着困惑和问题进行学习,多使用搜索这个功能。碎片化学习它不是这儿弄一点,那儿弄一点,那叫熊瞎子掰苞米。碎片化学习的真相是碎片化学习一定要基于搜索,搜索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你要带着困惑和问题去执行碎片化的学习。 你总不可能同一时间什么都学嘛。等你手里边有了一些闲钱,你可能就想学学理财了;当你的孩子出生了,你就会想去学学育儿的理念。不是这样吗?当你不能去报一个理财班或者育儿课的时候,你没有整块的时间来学习,那碎片化的吸收相关的知识有什么不好呢?

带着困惑和问题去执行碎片化的学习,最终的效果一定是要把这些碎片给链接起来。在一段时间内,你的头脑当中应该始终有一个课题,这些碎片它不是满地的落叶,而是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打碎的瓷器所产生的碎片。你要有目的的去拾获这些碎片,而不是乱捡。就算碎片化知识是树叶,你也得先有树根、树干和树枝。碎片化学习要的是枝繁叶茂,而不是捡几片树叶回来夹在书里边。那就属于一种情绪化的行为。所以说,小孩可能不适合碎片化的学习,因为小孩他是没有树根、树干和树枝的。

话说回来,碎片化学习它终究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缺乏思考,缺乏辩论,缺乏与人交流的这些环节。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嘛。碎片划拉的越多,可能越糊涂了。但是,无论如何,碎片化学习作为一种成年人学习的补充手段,无疑它是有很大力量的。

我自己最近对经济学有了一些困惑,我就在用碎片化学习的模式,在咱们得到的平台在听薛兆丰老师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我收获很大,我也推荐你听一听,如果你对经济学也有一些搞不懂的地方,或者说有一些兴趣,关心自己每天的行为,日常的生活跟经济学有什么样的关系,用经济学怎么样去解释这些东西,我推荐你听一听这个课。

我还要提醒你一件事情,有一种假的碎片化学习叫做收藏。你一定对这个东西非常熟悉,收藏这个按钮是非常常见的,在很多app和软件当中,所谓一种人性化的设置。它的存在能够非常大程度缓解人们的焦虑。但这种缓解它其实不是真正的缓解,它只是给你造成一种幻觉,就是收藏了这些知识就是你的了。但其实,如果你收藏完了不看的话,你不去碰它,它并不是你的。你必须要破除掉这种幻觉。

我自己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我在教英语的时候,我观察到很多学生他上课的时候会疯狂地记笔记,后来干脆有学生把我们老师讲课的内容完整地录下来,说等回家以后要反复的听。但是我发现他们没有一个人录下来之后能反复听,哪怕听一遍都做不到。我自己从来不收藏任何东西。

小结

1
总结一下这节课,我给你介绍了两种学习方法:一种是自然主义,一种是结构主义。自然主义是模仿,遇到什么就学什么,学习过程可以是碎片化的,积少成多,注重量的积累。结构主义学东西更注重结构,体系化的去学,学会之后的目的是创造。为的是一种质变。你选择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把这个目标拆碎,针对细节进行反复的练习。如果再能以碎片化的方式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的话,那就会更好。

那听到这里,我猜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你可能在想,你许岑说起学习头头是道,但你的这套学习方法难道对所有的知识门类的学习都管用吗?在下一次的内容当中,我会来解答你的疑问。

2. 不谈兴趣,用任务驱动学习

你好!欢迎收听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我是许岑。

上一次,我们最后留下了一个疑问,是说我的学习方法是不是对所有的知识门类都管用。我现在用另外一个问题来解答这个疑问,那就是学习方法对了为什么还不管用。这个不管用要分两种情况来看了。一种是学不会,另一种是学不好。学不会是指连入门都没有办法,学不好的意思往往是指达不到某种专业的程度。

成年人不需培养兴趣

我们先来说学不会的这种情况。学不会可能跟天赋有关,比如身高就是不够打篮球,那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讨论了。直接说学不好,学不好这种情况是可以被优化的。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它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是,我如果在这里跟你苦口婆心的说,你要多培养自己的兴趣呀,这样的话你累,我比你还要累。明明没有兴趣,非要你喜欢上一个东西,这是包办。这种时候,我多希望我是唐僧啊,因为唐僧劝人的时候他是不觉得累的。
我掌握的很多技能,做成的事并不都是基于兴趣的。那是基于什么呢?你要知道,人做任何事他都是要回报的。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就算一个人他带着极大的痛苦去做一件事,也是因为做成了这件事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人们做事的驱动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内部,兴趣这个东西它就是很强的内部驱动。此外,还有虚荣心等等。另一个是来自外部的驱动,也就是完成任务之后带来的奖励。既然你没有兴趣,我们干脆就把兴趣驱动学习这件事给它否定掉。

我要说的是,成年人学习不需要培养兴趣,应该用任务来驱动。你可能仍然会说,我没有任务啊,我找不到任务啊。你先别着急,我要告诉你的是,任务到处都是,生活中的任务驱动,工作中的职业强迫,以教为学这些都是任务。

生活中的任务驱动

先来说生活中的任务驱动,你可能认为我在生活当中对什么都容易产生兴趣,所以能把英语、吉他、摄影、炒菜都学的很好。好,就算我对这些东西产生了兴趣,也不是突然的。这里边本来就暗含着某种任务的驱动,就说炒菜好了,我掌握这项技能,并且在后来还出了教程,完全就是因为我当时跑到了英国留学。所有人都知道,英国的饭菜对咱们中国人来说那是很难吃的,我去英国之前我也没做过饭,因为我不需要做饭,没有这个任务,饭都是我爸妈做的。可是我到了英国,我就有这个任务了。的确有人是突然对做饭这个事就产生兴趣了,这样的人他也能把饭做好。但是,你看我本来对做饭这个事没什么兴趣,但是因为任务的驱动我也能把饭做好。我能够出炒菜教程这件事是一个生活中的小任务为我带来的学习成果,效果已经足够明显了。

工作中的职业强迫

那有一种效果更好的任务驱动,就是职业的强迫。一个人他虽然做任何事都需要回报,但并不是做任何事都为了换钱,也可能是为了照顾自己的生活品质。我在这些年习得的技能当中,有一样不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而是为了挣钱。这项技能就是做幻灯片,这个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强迫带来的任务驱动,效果更是有目共睹的。

我今天给锤子科技的CEO罗永浩制作幻灯片,他的每一场个人演讲和商业发布会,幻灯片都是我做的。我掌握幻灯片制作的这个技能,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职业强迫我不断地去进行练习。

进一步说职业强迫练习的效果我再给你举个例子,比如同样是摄影,一般的摄影爱好者他摄影水平的提高肯定是不如在报社工作的图片新闻记者。因为他们是有任务的,是要有交代的。所以,如果你有一个职业的机会,练成一样技能的可能性会大大的提高。

到了这儿,你可能会说你许岑是跟了一个好老板,为你安排了能让你产生兴趣,做幻灯片这样的任务。图片新闻记者,人家也是有一份好工作呀,我现在是处于无业状态,许岑,要不然这样,你帮我找个工作吧,要不然没有职业强迫我去学东西啊。你看,就像我之前说的,我现在真的不是给你找工作,或者给你介绍工作,我不是在做这样的事情。这个有业和无业,我说的不是有没有企业或者个人聘请你,如果有那当然更好,但你现在说没有,请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怪没有人聘请你,你能不能自己开创一番事业呢。

我们在这里谈的真的不是找工作的问题,我们是借着有一个职业强迫带来的练习效果,反过来说我们要在平常做任何事的时候,我们假想,注意是假想,我们有一个任务的驱动,我们有一个职业的强迫。

我说让你开创一番事业,你也不要认为我是在鼓励你创业,我是说你在心态上要有一种自觉,自己来聘请自己,无论你在生活当中做任何事情都要这样做。比如你要学写代码,整天在那抠书,死记硬背那些东西,学习效率是很低的。你这种看起来就是那种心血来潮式的学习,往往很容易导致放弃,你缺少的恰恰就是一个人对你的聘请。是,没有人聘请你,这种情况下还记得我说的吗?你要自己来聘请自己,你一定要想清楚到底要用代码来做什么,是做一个网站,还是写一个app,你要想清楚。其实,我现在说的这个事情本质就是你要有一个非常非常清晰,并且实际的目标。你想清楚了,好,有了任务就好办了,你带着这个任务边干边学就可以了,这样做比你完全不知道学完写代码要干什么,非要硬着头皮学习写代码效率要高的多。
以教为学

那你如果再说,我也不想做网站,我也不想写app,我就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个时候,我也不会跟你说那我实在是没办法了。你要知道,我可是名师啊,名师怎么可以没有办法呢?你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你知道你可以出教程啊,学我出教程。出了教程就能卖钱呢。我把我这几年擅长的技能都做成教程了,你已经知道这个事了。虽然我不是为了出教程去学这些技能的,但是这难道还不能给你一些启发吗?你要不然也出个教程嘛。人人都可以当老师啊。我现在要说的就是以教为学,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无论你学了什么,一旦你可以教别人了,你看,你就不再是无业了。而且你还不是给人打工,你是自由职业者。以教为学,一方面可以是自己对自己设置的一个任务,设定的一个目标,解决了任务驱动的问题。另一方面,以教为学,其实会让你学的更好。

关于以教为学的学习效果,我给你讲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以前在老罗英语培训教英文,教了三年之后,我已经是名师了,所以可以跟着老罗一起去面试新老师。来应聘的人里边有个女老师,我印象特别深刻。她来应聘的时候跟我说,她不但能教英语,而且还能教日语。意思可能就是说以后如果我们这儿开了日语课,她就可以一个人顶俩。那我们就随口问了她一句,就是说你为什么又会英语,又会日语呢?她说她本来是不会日语的,但有一天她一个朋友给她打了个电话,说你认不认识教日语的老师,因为毕竟都是这个语言培训行业的人嘛,可能她虽然是教英语的,但是她那朋友就让她介绍一个,看有没有认识教日语的老师。她那个朋友说自己开了一个日语班,招了很多的学生,也都收了学费了。但是,之前安排的那个日语老师他临时有了变故,上不了课了,马上就要开班了,非常急需找到一个教日语的老师。那来应聘的这个女老师就问那个朋友,说你这个日语班要求教什么级别的日语?她那个朋友就说是零基础的,就从零学起。这个女老师跟那个朋友说,你放心吧,我就能教。挂了电话之后,第二天这个女老师说她自己就去报了一个日语的零基础班,她在那边上的是那种脱产的,就全天上课的那种班。上了一个礼拜这个课,她朋友那边的日语班就开班了,所以她就在一边上着日语课,在另一边教着日语课,她同时做着这两件事情。结果,她这一期班教下来,她教的那些学生对她还都特别满意。你说这事怪不怪?

那你觉得这个女老师的做法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是,如果作为学生,我们希望我们学一个技能的时候能够跟一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学习。那假如,比如说我事前知道了这个女老师她的这个背景,她是一边学一边在教我的话,我可能会说,我直接去报她去学的那个日语班不就完了嘛,为什么还要去让她来教我呢?你这个逻辑是非常正确的,这种诉求也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我从中看到的是什么呢?那个女老师她有比你明确的目标,她的目标是学完了要去教别人,所以她参加那个学习班,你如果也去了那个学习班,你们两个是这个班上同时在学的学生,我可以告诉你,她一定比你学的好,因为她的目标比你明确,她要以教来参加学习。

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来做一个总结。我非常希望我教的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抱着一种学完了要去教别人的态度来参加学习。这样的话,我们这些老师可就省心了。不管怎么说,这位女老师还是完美地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叫以教为学,她真的是落实了用任务来驱动学习的最佳典范。

小结

1
总结一下这次课的内容。我说我们成年人要放弃一种需求,就是学什么东西都得有个兴趣,我们要放弃这样的想法。我们要带着任务来驱动学习,没有任务我们自己来制造任务,这样才能贯彻高效的学习。带着去教别人的心态参加学习,效果是最好的。一定要记得,每个人都可以当老师。

但是,总结下来,这次课我虽然帮你解决了缺乏兴趣的问题,缺少职业强迫的问题。但是,从学习效率上来讲,你要说你有拖延症,那我们在下一次课来谈谈拖延症的问题。

3. 拖延症的“确诊与治疗”

你好!欢迎收听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我是许岑。

现在你已经了解了对于成年人来讲,用任务来驱动学习的好处和必要性。我是在尽我所能,为你制造一个学习的良好动机。但是你知道,光有了动机还是不够的,你在后边的学习过程当中,很可能还会遇到别的问题。我们接下来就会谈在学习过程当中会遇到的其它问题。

你可能会说,对,我已经有动机了,我的确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去解决,也有一些任务要完成。我也很想学完了之后去教别人。但是,我有拖延症,怎么办呢?

拖延症的表现与本质

你怎样得了这么时髦的病啊?是,最近的流行病就是拖延症了。我们上一次最后也提到过各方面不断有人确认说自己有这个拖延症。你要注意,拖延症当中的这个“拖延”两个字是一种表现。我们之前说过,对于医学要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去认识清楚,拖延症这个病的学名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害。在拖延的这个表现之下,本质问题其实是注意力无法集中。如果你真有这个病,我会在下一次课内容当中为你讲怎么尝试去解决注意力不集中这个问题。我现在要让你知道的是,任务,还是任务,只有真正严峻的任务才能解决你的拖延问题。

关于拖延症,我希望你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两点。第一,任何人都有拖延症,只不过有些事他拖延,有些事他不拖延。因为一个人总不可能一直什么都不干嘛。第二,就算是自认为或者被别人认为有拖延症的人也没有被拖死,大家都还好好的活着呢。

关于第一点,任何人都有拖延症,有些事拖延,有些事他不拖延,那有的人可能会绞尽脑汁的去想反例。如果你是了解我许岑的人,你可能就会立刻说出,说你许岑就是一个反例,你许岑就没有拖延症。是,外边都在传说,说许岑没有拖延症,不但没有拖延症,而且做事患着另外一种病,叫提前完成症,简称叫提前症。说我做什么事都是提前完成的。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就是因为我提前完成这些事,外界,也就是你们,你们会夸我,你们会说我好,你们说我好是我提前去完成这些事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强大的动力。我这个人表演欲望特别的强烈,可以说是我进步的最大的动力了。

可是你不知道的是,我私底下其实也有拖延的行为。比如说我妈让我给她修一张照片,说要发朋友圈。对于这种事,通常我是能拖就拖。我为什么要拖这件事呢?因为我觉得我妈让我给她修照片这件事就特别荒唐。而且,就算我给她很快的修好了,别人又不会夸我,对不对?我妈又不会发朋友圈的时候说,说这个事实,说我儿子给我修的照片,而且很快就给我修好了,她不会说这样的话嘛。她如果说这样的话,那就更荒唐了。

对于这件事,你可能会说,许岑,你这孩子不孝啊。你先等会儿。你更加想象不到的是什么呢?我妈后来看我在这件事上能拖就拖,总不理她,就去折磨我爸。说老许啊,你能不能帮我修修照片。我爸他不会修照片,但是好在他没有什么别的事要做,所以他就弄了个软件,在网上学了学怎么去修这个照片。现在你知道吗?我爸给我妈修照片,能把我妈修成天仙,老两口感情可好了。所以,你说我是不是名师啊。我无形之中给我爸制造了一个任务,这个任务驱动他学会了修照片,掌握了这个技能。我觉得我这个课讲的实在是太好了,非常的精妙,环环相扣。

我跟你讲,我私底下的这个表现,我是想让你知道,刚才我说关于拖延症,我们要非常清楚的认识的第一点,也就是任何人都有拖延症,有些事拖延,有些事不拖延,就算是我许岑也有拖延的表现。

接下来,我为你说明,我之前提到的第二点,就是那些自认为,或者被别人认为有拖延症的人最后也没有把自己拖死。对这件事,我有自己的一个评判标准。这可能你听起来是一个不太友善的一种评判方法,那些说自己有拖延症的人总有一部分是自己开车的吧,我觉得给车加油是一个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拖延症的很好的标准。自己开车,有没有人每次都会拖到这个车彻底没有油了,注意是每次都会拖到这个车彻底没有油了,叫拖车来把自己的车拖到加油站去加油,有没有这样的人?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应该是没有这样的人吧。那既然没有这样的人,所以大家应该有一个共识,人之所以能做到拖延,就是拖延了也对自己影响不大。是,可能是有一些影响,但是总能混过去。真要是混不过去了,人们也就不拖延了。我现在需要你清醒一点,确认一下你拖延的那些事,被你拖延了是不是对你影响不大。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你没有拖延症,只要你有一些是能够按时完成的事,你就没有拖延症。

很多人原来认为自己拖延是说,自己性格或者生活习惯造成的,想改正。没想到这么多年被一种病给耽误了,这种病我们之前提过它的名字,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害。说如果早知道这个病的话,可以吃药嘛,说早就可以吃药把这个病治好了。我是尊重科学的,我承认注意力缺陷多动障害这个病的存在,虽然我自己没有这个拖延症,但是我对这个相关领域也做过一番研究,我注意到科学上对这种病症的描述当中有一条,是说真正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人能完成中学学业的就非常少。要说能完成大学学业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所以,如果你已经大学毕业了,你就别犯懒了,你是没有拖延症的,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将任务“严峻化”

想要解决这个拖延症,我说过了,任务,还是任务。只有对你来讲真正严峻的任务才能解决你的拖延问题。你要通过做成一件事来突破,然后形成习惯就可以了。

我们也在第二次课当中讲到兴趣和任务驱动学习的问题。人往往会在任务驱动的时候出现这个拖延的情况。我们一生当中不可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怎么把自己不喜欢,却必须要做的事给做了,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

你在工作当中,比如说要做一个报告,如果你对一个人报告,这个人还是你很熟悉的,是很亲近的人,跟你关系不错的人,你很有可能会拖延。如果这个人是你老板,那你的拖延可能就没有那么严重了。如果你要是对着200个人,2000个人来做这个报告,你想象一下,你还敢不敢拖延。再加上如果你做不成这个报告,你如果没有按期做这个报告,你会损失30万人民币,50万,你好好想想这个情况够不够严峻,它是不是一个严峻的任务。如果你没有给自己设置过这么严峻的任务,定期地向上千人交代,最好是隔天交一份报告的,这种严峻你可能需要一次这样的经验。

这个时候,你如果对我说,说许岑,我现在没有工作,请你告诉我,我该干点什么来定期向上千人交代呢?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机会呢?这虽然是个不情之请,好,我许岑对你负全责,我要告诉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让自己更好。而这个更好可以是各方面更好。头脑的充实是很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人,出来一亮相,让人最先看到的还是自己的肉体。一个人给人展示的形象,其实它比让别人花时间去了解你的内在是什么样的是更高效的。我们在这里面一直在谈做事的高效。如果你一上来一亮相,就能让人立刻喜欢你,觉得你不错,你知道这才是高效的。那总有认识你的人吧,这些人有没有上千个人呢?你要向所有认识你的人交代,这个任务对你来说还不够严峻吗?

西方人更注重自己的体魄,他们更喜欢运动,所以我们看那些老外,比如那些男的,一个个的胸大肌配八块腹肌,我们总是很羡慕。我也是一个爱美的人,我上大学的时候,坚持推过三个月的俯卧撑,我每天就推俯卧撑。后来我觉得我胸太大了,我就停止了练习。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健身可以说是刻意练习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活动,你要在你的身体上增加哪块肌肉,你只要重复做一些动作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在你的身体上减少什么,同样的,你也只要重复做另一些动作就可以了。比如说我要有一对胸大肌,就推俯卧撑嘛。我每天只要做几十个俯卧撑,三个月之后我被自己吓一跳。

设定小目标,形成惯性

可是很多人,即便是做俯卧撑也坚持不下来,那这种坚持不下来,很大可能就是你设置的目标是有问题的。你总想着,我要有一个健硕的体魄。是,我还想当亿万富翁呢。这种目标设置它是有问题的。王健林不是跟我们提过小目标吗,我觉得他的方法是对的。练习它一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痛苦,只不过有些人他的长期目标非常明确,别人觉得他过程很苦,他自己不觉得苦,他就能坚持下来。长期目标如果它太长了,太宏大了,会增加这个过程当中的痛苦。

那你不妨先不要想着最后的结果,什么胸大肌呀,八块腹肌,你可以先做一个小游戏。做俯卧撑第一天推5下,第二天推6下,以后每天增加一下,这样就可以了。这是设定小的目标,把你大的目标细化成一个每天可以坚持完成的事情。完不成就不行。如果你总觉得舒适,那就不是学习,不是练习。如果每天只比前一天多做一个俯卧撑,这没有太苦吧。那三个月之后,你就可以出来吓唬别人了,这件事听起来难道还不够过瘾吗?

你又说了,人家是个姑娘,总不会每天做俯卧撑吧。好,我来布置一下任务。男的每天比前一天多做一个俯卧撑,女的每天比前一天多做一个仰卧起坐。三个月之后,你可以带着一副精致的身板。你又想我了,说许老师,你在哪里啊?我现在可以提前告诉你,接下来你要做什么。
接下来我建议你去学一些找到感觉就能掌握的一些技能。比如像游泳,或者骑自行车。你要是不会这两样技能的话,你可以先去学习它们。什么叫找着感觉就能掌握呢?比如说你一旦学会了换气,你就会游泳了。很多人他能憋着气在水里边游几下,但是他不会换气,他就游不远。一旦你会换气了,其实他就是一口气的事。一旦你找到这个感觉了,就会游泳了。一旦你掌握好平衡,掌握好平衡的感觉,你就会骑自行车,而不会摔倒了。你要先去学一些这种技巧性比较强的东西来增强自己的信心。

当然,还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大量的重复产生质变的东西,比如说读书,你看一本书你是体会不到那种变化的,那这种东西你可以往后放。你要先去弄那种技巧性强的东西,然后再去做像读书这样的事。你可能要看几百本书,才能觉得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有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那读书是一个需要大量重复产生质变的东西。这里边的重复是说看书这件事,这个行为,而不是重复的去看某一本书。

一个孩子可以漫无目的的去看各种书,甚至是闲书。那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尤其是像我们工作繁忙的成年人,要读的书一定是要针对急需解决的某项课题或者是任务去读这个书。成年人读书一定要学会速读,不能再精读了。什么是精读?精读就是一字一句的从头读到尾。速读的意思,你注意,注意这个行为,抓起一本书,先去看目录,如果没有对自己升级知识有用的篇章标题。你没有看到这样的标题,你就直接把这本书扔掉。看到对自己可能有用的那些目录当中的标题,你再去看那一章的内容。看了两眼你发现又没什么用,是个误会,那你再把这本书扔掉,不断这样去做,找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书本当中的内容,你一天下来甚至可以翻过十几本书。那我在英国读硕士的时候就是这样看书写论文的。那还是英文的学术书籍,我一天也能读上个十本八本。

小结

1
2
那总结一下这次课,我在尝试解决你的拖延问题。这个问题是不太容易解决,要解决它之前你要先认清一个事实,就是任何人都有拖延的表现。给自己设置一个真正严峻的任务,用小的目标去解决拖延的问题。我也为你指出了从整治自己的身材开始,设定小目标,通过做成这件事来突破,然后形成一种惯性。逐渐去学习一些技巧性比较强的东西,先来增强自己的信心,最后再去做那些需要由量变产生质变的事情,那可能整个这个过程算是高效的了。
我甚至在这次课为你布置了任务,你还记得吗?如果你是一位男士,每天比前一天多做一个俯卧撑;如果你是一位女士,每天比前一天多做一个仰卧起坐。我不是总单纯地跟你讲理论的,你可以现在立刻着手去改变自己。

当然,你不要忘记,在拖延这种表象背后真正核心问题是注意力无法集中。我在下一次课会为你好好讲讲,怎么样去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4. 在衣食住行上训练专注力

你好!欢迎收听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我是许岑。

我们已经都知道了,一个人做事和学习的专注程度会决定你做事和学习的效率。这个方法如果已经找对了,接下来拼的是什么呢?就是专注程度。你可能希望通过学习来培养或者说提升自己的专注力,那我首先让你意识到的是专注力差的人怎么能通过学习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呢?专注力差的人怎么学习呀?

你先不要关注学习这个事,我跟你讲讲我许岑的培养和提升专注力的方法,那就是从衣食住行这些方面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拥有了超高的专注力有什么好处呢?我可以跟你说,像我接下来每半年学一样新东西,我就可以达到出教程的水平。

你会说,同样是半年,凭啥你许岑能学会一样东西,我就学不会呢?你这个半年,同样是半年,在我看来可未必呀。咱俩做事和学习的专注程度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我要学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表面上看我坐在那儿,好像没有在学习。但是,我的脑子里边一直都对这个东西的掌握是有吸收的。我的注意力会一直放在这个东西上边。

比如说我学吉他,我没有办法在家练琴的时候,你觉得我当然是没有在这方面有所提高了。那我就一直听这些曲子。我在后面讲如何突破学习瓶颈的时候会再次讲到这种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一段时间内,我就不能再听别的歌了,我只听吉他曲。

再比如说我学习做幻灯片的时候,你会在看一个电影的时候你是在休息,你是在娱乐。但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不能在休息了。我看的是什么呢?我看的是那些电影的构图、镜头的一些运动,让我联想到在幻灯片的制作上可以用哪些动画效果去模拟这些镜头的运动。我脑子里边全都是一页一页的幻灯片。我为什么总说我做的是电影级的幻灯片呢?因为我就是从电影里边学习幻灯片制作的。

那你肯定想问,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答案就是我很早就发现专注力是决定效率的重要因素。我这节课的标题是在衣食住行上训练专注力,而不是通过学习。那关于衣食住行,我会提到四个方面,分别是购物、吃饭、灯光和睡眠。那你看,这些是不是衣食住行呢?是不是就是我们平常的生活?

你可能会说,平常的生活怎么就能训练专注力呢?我要告诉你的是,平常的生活本身不能训练人的专注力,但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去营造仪式感,这样会提升我们的注意力。

购买昂贵的学习工具

我先从购物说起。购物其实就是买东西了。那既然谈学习,我们就先不去买那些跟学习无关的东西。要买咱们就先买学习工具。现在,请允许我亮出我在训练专注力上的杀手锏,如果你学习一样东西需要工具的话,你要买贵的。

你说什么东西买贵的?我再说一遍,学习工具。比如像乐器,人们学习演奏乐器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听到好的声音。我26岁开始学吉他,我当时花47000块钱买了把吉他。你说我多么的刻意。人家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而我是刻意的开始练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现在仍然坚持认为,我买这把47000块钱的吉他,是我能够学成吉他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当时要是买一把几百块钱的吉他,你可以想象我早就扔到一边去了。我这个人做事其实已经非常能够专注了,可是这把47000块钱的吉他更大程度的帮助我形成了我的专注。

你可能认为我在炫富,我告诉你,钱是我跟朋友借的,我用一年的时间把这个钱还清。同时,伴随的是什么?是我每天会至少练习4个小时弹吉他。47000块钱的吉他,你少弹一会儿就是一种浪费啊。

那一谈花钱,就有人说自己穷。我的意思是,关于买学习工具这个事,你只要稍微让自己心疼一点,就算达到效果了。

《刻意练习》这本书它强调练习,要练习,大量的练习。可你知道怎么能够心甘情愿的大量练习吗?就说练琴好了,你的琴得贵啊。

再说回我小时候,从4岁到12岁,我说过我也练了8年的小提琴,一直是伴随着痛苦,我并不想练的。真的可能就是因为那把小提琴出来的动静不太对啊,那把小提琴不是我自己选的,据说是我们家祖上传下来的。可是问题是,我祖上可没出过小提琴演奏家。

你说除了乐器,那还有什么别的东西算是学习工具呢?我在之前也跟你说过,我在练书法。我练书法一开始我就买20块钱一张的宣纸。你说20块钱这不贵呀。可是一张纸你知道吗?你知道便宜的有5毛钱的,1块钱的,20块钱一张的宣纸已经算是很贵了,像这样一个价钱的宣纸,我写下每一笔可以说是郑重其事的。

我在第一次课给你讲过,说书法练习当中有个一丝不苟,你要知道,练书法最讲究就是专注。哪一笔你是草率地写下的,那一眼就能看的出来。我怎么能让自己尽量不那么草率呢?就是得让自己先心疼啊。

我知道,很多人刚开始练书法的时候会用旧报纸来练。说是以后写得好一点了,那再买一些贵一点的纸来练习。在我看来,这不是钱多钱少的事。旧报纸是干什么用的?猫和狗在旧报纸上被训练拉屎撒尿,你说你怎么对着旧报纸做到一丝不苟呢?这很难。

除了学习工具之外,买别的东西你也不要图便宜。你知道图便宜要浪费你多少时间吗?便宜东西本来就不是靠专注力制造出来的,你把一样东西买来自己用,这样东西要使你感知到那种专注力,才能够对你自己的专注力形成一种训练。我倒不是在这儿贩卖奢侈品,但是你要知道,奢侈品是专注力的结晶,奢侈品的制造就算它的材料本身不值什么钱,但是做奢侈品的人一定会比那些制造廉价品的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专注。要不然他制造的东西就卖不上那个价钱。

一样东西的价钱当然可以高到没有上限,那不是我们要去追求的目标。但是,图便宜绝对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我们有一笔钱用来买东西,买一样贵的东西,好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没钱再去买那些便宜的东西了。也就是说,我们拥有的东西少一些,东西越多越不能使人专注。

当然了,这条法则它不适用于富二代,因为富二代买东西,买贵的东西也是毫无节制的,专注力仍然得不到训练。

现在你知道练习专注的第一条法则了,那就是学习工具要买贵的,要买让自己心疼的。

学会一个人好好吃饭

下面我来说说吃饭。怎么从吃饭这件事上训练专注力呢?我的答案就是尽量吃点好的,少吃速食,少点外卖,尽量少吃自助餐,就算是人均500块钱的自助餐,吃一次也就够了。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吃饭,包括我后面提到的其它方面,要的是什么?是一种仪式感。吃自助餐就是没什么仪式感的行为活动,这个吃一点,那个吃一点。你要知道,自助餐往往不会使人吃好,而会使人吃撑,好几天你都消化不了。所以,我会建议你尽量少去吃自助餐,吃那些速食外卖,弄几个盒饭在那儿吃,这些都缺乏仪式感,哪怕每次只有你一个人也要学会好好吃饭。

有人说,你能想象出比一个人吃火锅更孤独,更寂寞的状态吗?要我说,我们每个人真的要学会自己认认真真的吃一顿火锅。最好,能学会好好做一顿饭给自己吃。这是营造仪式感非常好的行为活动。

就像我们上一讲提到过的,我跟你说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好,可以是我们重塑自己的开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材走样都感受不到问题的严峻,一个人连吃东西都不能够专注,你说让他把别的事做好,那是毫无道理的。

使用射灯

除了买东西和吃饭,我的第三个训练专注力的建议就是在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当中尽可能去使用射灯。就是这个灯的光束能够聚集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的那种灯。这种仪式感的建立可以让你的注意力稍微集中一点,因为其它的环境都是黑的。有点像舞台的那种感觉,你把自己放在舞台上应该会比坐在观众席里更专注一些。

有的人是无法专注,也有些人会过分专注,也就是所谓的沉溺。我给你举一个反例来说明什么叫过分专注。像我自己,学习做事的时候注意力往往会过于集中,很多时候我必须得放着电视剧来做事或学习。我要听到电视剧里边的人说话,你注意,我不是去看,我要听他们说话,才能让我不会陷在自己做的事情里边而无法自拔。但是,我播放的这个电视剧也是有技巧的,我会播放我熟悉的电视剧,看过的电视剧。我每次播放的都是同一套电视剧,我如果播放一个新的电视剧,我也会忍不住去看两眼的。所以,通过这个反例,你要知道对于你来讲,一边看电视或者听音乐,一边学习做事还是能免则免吧,这些都会分散你的注意力。记得,把射灯用起来。

进入高质量的睡眠

最后,我要说一个平常生活当中影响人的专注程度非常大的因素,就是睡眠。睡眠不够,人很难做到专注。如果你是一个长期缺觉的人,你想专注那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我在这里要告诉你,困了就睡。不要已经困得不行了,还要硬撑着做事,这个效率是非常低的。你不如立即进入到高质量的睡眠。

你说,许老师,怎么能进入高质量睡眠啊?你要问我怎么能保证高质量的睡眠,我会告诉你,只有当你累坏了的时候,才能进入高质量的睡眠。也就是你感觉到非常困了。你要知道,小孩子的睡眠通常会伴随着很多次的夜醒,这种睡眠质量算是非常低的。我观察我自己的孩子,我观察他的睡眠情况,白天他要是跑动比较多,比如我跟他踢球了,他就能一觉睡到天亮。如果他白天一直在家,没什么运动,夜里就比较容易醒。那很多睡眠专家可能会建议你说,晚上睡觉之前喝杯热牛奶。然而这一招对有些人管用,有些人它就不起作用了。这招对我的作用就是我夜里可能会起来上厕所,所以还是运动,运动会让我们睡得好。

还记得我之前让你健身吗?无论是做俯卧撑也好,或者是做仰卧起坐。我又要说了,我这个课讲得实在是太精妙了,环环相扣。我给你讲了高质量的睡眠的前提,那至于说如何保证有规律的睡眠,在这一点上,我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因为我的睡眠是不规律的。因为我经常研究一个东西,弄着弄着突然发现,天亮了。你知道吗?这算是进入学习状态了。这就是一种沉溺。
你有没有进入过这样的状态呢?你说你也一宿不睡,你不会是在打游戏吧?就算是打游戏,我告诉你也请你好好打。我希望你能够在打游戏当中好好地去体验那种专注。事实上,我在我们这个精品课的最后一次课会为你介绍我打游戏是怎么打的。

小结

1
你看,这次课我们是不是好像没有在谈学习,而一直在讲平常的生活呢?注意,我讲的不是生活,而是如何在平常的生活当中营造仪式感。我在跟你谈买学习工具要买贵的,吃饭要好好吃,做事和学习的时候使用射灯,保证睡眠质量,这些就是我所说的在衣食住行上训练专注力,而不是通过学习。

那在下一次课,我会告诉你,正确选择学习的切入点也是能够提高你的学习效率的。

5. 直奔大师,不必从基础开始

你好!欢迎收听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我是许岑。

我们在之前的内容当中讲过,要带着任务去学习,用任务来驱动你的学习。那么这个任务目标该如何设定?奔着这个目标,我们该怎么找学习的切入点?我再来跟你进一步聊一聊。

设定有效目标

所谓带着任务学习,其实是说要有明确的目标了。什么是不明确的目标呢?不知道你的英语水平怎么样?你觉得你需要学习英语不?你觉得你需要学习英语,可能就是一个不明确的目标,可能是一种幻觉。因为什么?一个人他没事学英语干嘛呢?我现在就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不需要学日语,我也不需要学西班牙语。你说日语,或者说西班牙语,这都属于小语种。英语是人人都应该学的吧?这谁告诉你的?你又陷入了情绪化。因为我没有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驱使我去学日语或西班牙语,我就算学了也用不上。你要知道,语言这种东西它不用就会忘记。我最多也就是学完之后出个教程,最后也就会忘的一干二净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要掌握一项技能的冲动,这种冲动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有一种想法,说别人都会,我也得会吧。对于成年人来讲,觉得今天我学会了这个,明天可能会有用,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念头。这是成年人去鼓励孩子们学习的时候经常说的话。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四十多岁了,他是一个摇滚歌手,一直他都想学英语。因为他知道我是一个英语老师,不对,我是英语名师,名师。所以,他就总让我教他学英语。那既然是名师,我就要对得起名师的身份,我就告诉他,你要学英语不能我教你,咱俩太熟了,很难进入到真正的学习状态。我说你要是真想学英语的话,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个我信得过的英语老师来教你。那这样做,还记得吗?仪式感,仪式感会更强,也会让这个要学英语的人更加专注。

那我进一步问他,我说你想学英语来干嘛呢?他说,他以后要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应该还是会点英语比较好吧?我当时就乐了。我觉得这位摇滚歌手想象着自己将来要走向世界而学英语,还真不如那种说因为搞摇滚乐搞不下去了,想去教英语当英语老师这种想法来得实际和有效。又或者说,这位摇滚歌手如果想到国外去留学,想镀金,念书、学习,他要是考托福或者雅思这种出国留学考试,目的就是考试,迫在眉睫,那我都会好好地去教他。不管怎么样,我是绝对不会因为他的想象而出马的。

在我看来,这位摇滚歌手朋友要学英语的目标就不算是一个明确的目标。就算他开始着手学英语了,他也不会坚持下去的。

有意思的是,这位摇滚歌手的太太后来学了英语,因为她有学英语的明确的目标。我们来比较一下两者的目标。这位摇滚歌手的孩子上了国际学校,孩子的母亲就来找到我,说要学英语。我说为什么呢?她说她的孩子现在上了国际学校,她现在没有办法跟国际学校那些外国老师交流。作为家长,为孩子的事情那是很操心的。那么,老师都是外国人,要想跟老师尽可能多地去直接交流,不会英语那是真不行啊。我说,好。这个想法绝对不是基于想象的,也不是一时冲动,这是一个明确的目标。我就为她介绍了一位我信得过的英语老师。

一开始,那位孩子的母亲说,许老师,咱们是不是从《新概念》开始学啊?我说当然不是。学《新概念》学到能跟外国人交流,那得多长时间呀。你的孩子那时候估计都毕业了。我说你要用英语,不就是去交流孩子学校那些事吗?她说是。我就让她首先去她孩子的学校拿了一堆英文资料回来。就是那些宣传手册之类的东西。然后让我介绍给她的英语老师带着她一起去浏览孩子学校的网站,英文版,把出现的每一句英文学起来,这是我许岑为这位母亲定制的学习切入点。

为什么不让她学《新概念》?我来说一说《新概念》这套英语教材可能存在的问题。《新概念》这套教材,你知道它是分为一二三四册的。在我看来,它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了。因为我观察到,绝大部分英语零基础的人选择英语学习的切入点从新概念开始学,只学了第一册,甚至是只学了第一册的前几课,就没有再学后边的了。你要问为什么?我会说,就因为这套教材它分为一二三四册。如果只有一册,就不会出现只学了一册,后边就不再学的情况了。而它最大的问题其实归结到根本,还是你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学《新概念》不是我们明确的目标,没有人会把《新概念》学完了当成一个人生目标。关键是学完《新概念》这套教材之后你要去干什么?还是那句话,小孩学英语可以学《新概念》,因为小孩总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而对于成年人来讲,要开始学一样东西已经不容易了,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找准这个学习的切入点。

直奔大师

有了明确的目标,我再跟你讲一讲,我们该如何找到精准的切入点走到这个目标,我的建议是直奔大师,不必从基础开始。当然这个大师在这里边它指代的是一种特定的一种情境,这个大师不一定是指一个人了,而是你的最终目标。

我拿学习乐器来为你举个例子。你要知道,除了上面我们说语言的学习被分成难度级别以外,乐器的演奏也常常被分难度级别。你要注意,我们在这个精品课的第一课,仔细地去比较了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学习对象,用自然主义学习方法研究的对象往往可以不分难度级别,比如语言。而结构主义的研究对象,比如像数学、物理、甚至是艺术,那可能是要分难度级别的。一加一都不知道等于几,那怎么解微积分呢?虽然说艺术的学习可能是分级别的,但是在最开始入门的时候,这个难度级别的差异往往没有那么大,找准这个切入点,可能就体现出更大的技术含量了。

你知道很多成年人他学习艺术,其实不是为了创造,就是想临摹人家的东西来陶冶一下情操而已。那这种情况下就更不用从零基础开始了。说你要学画画,就得先学素描,对吧?先画一个什么鸡蛋画个半年,其实真的没有必要这样。按照音乐学院的教学规则,一个人比如要学钢琴,想要弹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你不要异想天开。你先练一年基本功,再弹两年练习曲,我们再来弹贝多芬。可是对于成年人来说,一看要先花三年时间,然后才能开始弹自己真正喜欢的乐曲,我相信一百个人里边,一百个人都是会放弃的。这个时候,又要看小孩和成年人乐器训练的差异了。

我们这个精品课是对成年人讲的,所以我们应该抛弃学院派的那一套,不如我就给你讲讲我自己学吉他的经历吧。

我学吉他一开始就是弹大师的名曲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直奔大师。这是我的吉他老师高君先生为我安排的。他为什么一开始就安排我弹大师的名曲呢?因为他问了我最喜欢哪首吉他曲,我就说了一首大师的名曲。他说好,咱们第一首就弹这个。我当时非常惊讶,我跟高君先生说,我说我最后的最后只要能弹这首曲子,我就可以死而瞑目了。那高君先生看着我,露出了一种复杂的笑容,不管怎么说,我弹吉他就是从大师的名曲开始弹的。

在高君老师指导下,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那首吉他曲弹下来了。虽然还有很多瑕疵,但是我觉得我用三个月的时间过完了我的后半生。你知道我有多喜欢那首曲子吗?我用三个月的时间练习,我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我之前讲,说我这个吉他贵这是一方面,还有一个让我坚持的巨大动力,就是因为我太喜欢这首曲子了,我喜欢它的每一个音符。所以,就算我一天只能练好一小段,那几个音符连下来被我弹出来了,你知道我有多么快乐吗?

三个月之后,我把这首曲子算是能够完整地弹下来的时候,高君老师问我,你现在觉得这曲子难吗?我说不难。通过弹下这首曲子,我甚至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我许岑搞不定的事。高君老师说,你这是膨胀了,不过效果不错,是我想要的。许岑,我告诉你个秘密,幸亏你最喜欢的这首曲子它并不难,只是你觉得它难。你要是真选了这个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吉他曲,我可不敢跟你这么玩。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说,好你个许岑,闹了半天是一个巧合。那我要是学乐器上来真选了这个演奏难度最大的曲子,岂不是注定失败了。我跟你说,这个事不至于这样。你先想一下,一个外行怎么可能凭自己的听觉就能听出一首曲子的演奏难度呢?肯定还是听旋律美不美啊,速度快不快这种东西。你不会真的变态到想学一种乐器,比如说钢琴,然后你直接跑到网上去搜,史上演奏难度最大的钢琴曲,然后你就说我就要学这个吧,你不会这么做吧。

那高君老师跟我说,你要真选了这个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吉他曲,不敢跟我这么玩。高君老师接着说,许岑,你想不想两年之后能演奏真正意义上难度最大的吉他曲。我说我可以吗?他说你刚才不是跟我膨胀了吗?你不是说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你许岑搞不定的事吗?我说好,我可以。他说,那好,那你就练半年基本功。

你看到没有,一个好老师有多么的重要,他让我直奔了大师,而我觉得真正幸运的是,我跟从了一位大师。高君先生他是国内最权威的指弹吉他演奏家,而现在也是享誉世界的吉他制琴师。如果我当初没有在网上调查得知高君先生是最好的指弹吉他演奏家,继而拜师于他。假如我跑进路边的一间琴行,找一个驻店的那种老师,就是那种一边卖吉他,一边教学的那种,我今天可能也就能弹两首邓丽君,能弹李宗盛,我估计已经到头了。我在这个精品课的最后一次课会再为你强调名师的重要性。

那我跟高君老师学到最宝贵的一点,也是对我后来学习最有帮助的一点,就是要去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

你可能总是对看起来有难度的事望而却步。我今天跟你说,我许岑的英语已经掌握到现在这个程度了,你说你是零基础,你找《新概念》,从第一册开始从头学,这个事对于你来讲已经失败了。你不妨问问自己,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学英语,每天是否要用到英语呢?如果你真的会遇到使用英语的情况,好,你遇到了英语是什么样的东西,你遇到了,你有不懂的就去查,直接去查,实在查不到就去问身边英语好一些的人,这叫学习。 高君老师跟我说的话,要去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给你的感觉也许那是不可能的,可是你看,我要学一首吉他曲,我以为我最终能弹这个曲子我就上天了。我要去到这个曲子,我恰恰就是从这个曲子开始学的。我要让你知道的是,有些事情做起来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

我希望我讲到这儿,你已经明白了这句“要去到哪就从哪开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这里边既涵盖了兴趣,也包括了任务的驱动。但是,要去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这个观点它也确实是有局限性的。有些时候,你要去的那个地方,你还真去不了。就好像我的吉他老师高君先生说的那样,幸亏你最喜欢的这首曲子其实它并不难,只是你觉得它难。你看,我要是选了这个世界上真正最难的曲子,不要说我的技能水平了,我的身体条件都不允许我从那儿开始。

还是说回到结构主义的研究对象,对于要用结构主义方法去研究的东西,那你还是踏踏实实从初级开始吧。

小结

1
总结一下这次课,我要告诉你的是,就像我学吉他一样,直奔大师,这个大师我已经讲过了,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你的最终目标。不一定要从基础开始。如果你已经被一个大师的作品深深的打动了,这个作品本身也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模仿的切入点。你可能觉得我现在在跟你画饼,画的这个饼有点太大了。但其实我的意图是尽可能地去除你的胆怯。你要知道,怯场是最糟糕的自觉。一个人他胆子变的比之前大一点,能走的路可能就会长一点。

那在整个的学习过程当中,还有两个障碍我们要尽量地去除。一个是自学的时候如何制造有效的反馈。另一个是如何突破学习的瓶颈。我们在后面的两次课当中会分别讲。

6. 给自己制造反馈

你好!欢迎收听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我是许岑。

在讲高效学习的那本书《刻意练习》当中有一个词是被反复的提到,叫做反馈。意思就是说,学习要真正的有效,一定要有反馈,要有及时的反馈才好。对这一点,当然各方面都持肯定的态度了。可问题是,如果有个老师教你的话,那在学习当中及时反馈自然是他要做的事。我们大部分时候学东西都是自学的,尤其对于成年人来讲,自己一个人学习找谁来给我们反馈呢?还是那句话,既然没有这条路让我们走,我们就自己开创一条路来走。我现在要介绍给你的是如何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

要想制造反馈,你必须先有成果,就是要基于已有的成果来发现问题,所以才要制造反馈。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的方法,我们可能要写一点东西出来,录制一点音频出来,甚至是录像。总之,是一定要有输出,或者说叫应用来作为前提的。

反馈的重要性

在跟你详细地讲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的方法之前,我想先让你了解缺乏反馈这个环节,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有多么致命的。我自己上高中的时候,物理这个学科已经学不太明白了,我爸就总给我讲物理题。我爸对物理是掌握得非常精通的,那他给我讲完一道物理题,我就觉得我听懂了。这时候,我爸就会说,你听懂了,对吧?那你给我讲一遍吧。哎呀,这个时候我发现我可能是讲不出来的。你要让我再做一遍这道题,我可能也做不出来。

那你说我爸他是怎么发现我没有真的听明白他讲的题呢?其实他也不是发现,只是他对于学习的方法也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他非常清楚的知道,如果能给别人讲明白一个东西,那叫真正学会了这个东西。

我从小到大,我爸一直都是跟我讲这个原则的,我爸说他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就经常给同学讲题,他也是学习的一把好手。所以,我说为什么缺乏反馈这个环节在学习过程当中是致命的,因为我自己以为我听懂了我爸给我讲的物理题。当我爸让我去给他讲一遍的时候,我发现我讲不出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虽然坐在那儿耳朵听到我爸跟我说的那些东西,但是,我不能把它反馈出来,缺乏这个环节。所以它的致命性在于,我并没有真正的去听懂我爸给我讲的那些内容。当你觉得你学了一些东西之后,一定要想办法讲出来,或者应用出来,这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反馈。所以,你一定要积极地去给别人讲东西。

制造文字类反馈

缺少反馈的一个常见的情况,就是我们平时都会看一些书,看完了不记得书里边的那些内容,这种情况是不是非常常见呢,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反馈过。所以,我们并没有消化书里边的那些重要内容。我给你的,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的第一个方法,就是看完一个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书也好,文章也好,任何文字的资料都可以,你要写一份摘要出来。这个摘要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写好之后发个微博,或者在你的微信公众号里边推送一篇。事实上有没有读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已经完成了自己制造的反馈。

说到写摘要,你可不能乱写呀。你必须要了解写摘要的规则。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受过写摘要的训练,我自己在留学英国期间,曾经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特别地去学习学术英文,也就是叫academic english,为的就是能够在写学术论文的时候能够符合西方学术体系的标准。这其中有一门课就是老师教我们怎么写摘要。

这个摘要在英文当中叫summary,写summary甚至有一套需要严格执行的流程和标准。我几乎没有在中文环境当中看到有人讲过这个东西。所以,我现在为你大致介绍一下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写摘要的规则。

第一个规则,这个summary的写作需要对照着文本写,而不是脱稿写。写一段summary不是你记得什么就把它写下来,那叫默写,或者叫复述。默写或者复述对人的理解能力的提升帮助是不大的,那主要是考察你的记忆力。你要找出文本当中的重要事实、陈述和一些观点,这些就是构成你的summary的内容了。除此以外,那些统计数据、人名、引言,不重要的那些细节,一些对比或者比较,还有举的那些例子都不应该出现在你的summary里面。除非你去掉之后,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去理解这个全文。当然,这是不常见的。

那写summary的第二个规则是什么呢?就是写summary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不是选择,不是选择把不要的去掉,把要的留下来。虽然,我们说写summary不要脱稿写,要对照着文本写,但是也不是抄写。最后,你只做了一些简单的删除工作,这是不行的。最后你写的summary字数,肯定要比原文少的多。但是,写summary还是要使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就是把那些文本当中的重要事实、陈述和观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绝对不能去抄人家的原话。你说人家原话说得那么精彩,我自己说不出那么有水平的话,是不是不要改动人家的一字一句呢?不是。因为人家说的再精彩,那是人家说的。你没有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你一定要用自己的话去解释它的话,这才叫理解。你永远要记得,我们写summary是为自己制造反馈,这种反馈绝不是基于背诵。

我们中国人从小学东西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太擅长于背诵。你背的再多又怎么样呢?过不了多久就全都忘了。因为你只要不应用它,你就会忘记。我跟你说,尽量少背东西。它对你的学习没什么好处。你说学英语难道不背单词,不背句子吗?这件事是这样的,我们学会说中文,你有印象你背过什么东西吗?你好像没背过什么东西,你就能说中国话了对不对?通过大量的重复,不断的应用和接触,你没想背也把它记住了,我们要的是这种效果。而不是死记硬背。

制造语音类反馈

那当我们学习那些特别容易犯错的东西的时候,最需要及时的反馈,要不然的话你就会在那个错误当中不停地打转。比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英语的语音掌握就属于比较容易犯错的一个方面。现在,我就借着英语的发音改善给你讲讲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的第二种方法。

咱们中国人说英语的时候为什么发音总有问题呢?为什么很难改?你要知道,这不是咱们中国人的问题。印度人说英语他是有印度口音的,日本人说英语他也是带出一些日本人特有的口音的,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受自己的母语的影响,我们总会不自觉的在说英文的时候带出自己母语的发音,甚至还有带出方言的情况。

我小时候在东北长大,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说英文的时候都会有那种自觉,尽量避免带出自己的母语发音。比如在东北,我们上初中的时候,班里边有些同学在说26个英文字母的时候你知道会说成什么样吗?26个英文字母它标准的发音,比如像ABCDEFGHIJKLMN,这是标准的发音。但是我那些东北的同学,有些人他说26个英文字母的时候会说ABCDEFGHIJKLMN。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说会带出甚至是方言的一些音,你能听得出来。这个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那我在做英语教学工作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改善他们的发音,其实并不是要让他们增加什么,而是要去掉自己的母语,甚至是方言,这些音的干扰,避免这些错误。那我故意去收集容易带出一些咱们母语的音的英文单词,包含这些音。它只是跟我们的母语的音有点像,但你知道它是有差异的。我把这些单词找出来,我做的事情是绞尽脑汁地把这些零散的单词攒成一篇文章。我要让他们读这篇文章,遇到这些单词,并且能够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都读对。我为什么要把它们攒成文章?因为我发现你给他们单词列表,一个一个单词,特定的指出来,让他把一个一个单词读对,这相对是比较容易的。可是一放回一个环境当中,放回句子里边就又容易犯错。如果在平常,让学生偶尔遇到这些单词,相当于我们之前讲过,在标准的足球场里边训练球员,他们接触这些词的几率太少了,所以,我绞尽脑汁地去把这些零散的单词攒成一篇文章,这就是名师的教学手法。

我曾经用几百个学生做过这个测试,让他们自己回去跟着我的录音练习,觉得没问题了就来给我读。事实上,我发现真正完全没有问题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他们很多人跟我说,许老师,我自己都练了上百遍了,怎么还会有错误呢?我要说,是他们的练习出现了问题,他们的练习是所谓天真的练习。精度不够,这种叫天真的练习。必须还要再重新回炉再做练习,这就是一个老师存在的必要了,也就是我存在的必要。那我需要告诉他们,虽然你练了上百遍,但是整个过程没有反馈。对于发音练习的改善没有我的情况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给自己录音。

对。给自己录音,就是我要告诉你的第二种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的方法。我不会想当然地向你推销某种学习方法的,我一定是自己用这种方法先学成了,我再告诉你这个方法是什么。
我自己在北京电影学院念书的时候,学的是电影录音艺术专业。我们都有拿这个录音机随手去录各种声音的习惯。我那时候在电影学院这个环境,你知道我除了迷那个电影本身以外,我还迷什么呢?我还迷通过这个电影去学一些英语。因为我看很多英文电影,我经常有意无意地去模仿电影当中的一些角色的英文对白。我觉得自己说的一些英文跟Tom Hanks说得特别像了之后,比如说Hello,My name is Forrest, Forrest Gump,就你知道,就模仿那个《阿甘正传》里边的阿甘。我觉得我跟Tom Hanks说得非常像了之后,我就想录下来听一听。那当我真的把自己模仿Tom Hanks说的英文录下来之后,我回放这个录音,我发现比照电影当中Tom Hanks的那个语音语调,包括阿甘的那个,你知道他的那个生理特征,差异是非常大的。所以,从嘴里边说出来,直接进耳朵听的这个效果,你要知道是有误差的,你必须把它录下来才能形成反馈。后来,我在电影学院的时候就养成了不断录音,不断回放的习惯,才逐渐能够把阿甘或者是其他的电影角色的那个英文对白说的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你知道,我的目的不是很单纯的,我是很意外的成为了在这方面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的高手。

制造肢体类反馈

那后来,我弹吉他的时候也经常给自己录音,甚至是录像,我才可以听到和看到我在弹吉他的时候出现的种种问题。好,现在我就给你介绍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的第三种方法,第三种方法就是录像。

不录下来,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丑态百出。我来说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有一阵子迷恋过打高尔夫球。你知道我做什么都要做好的。我一开始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我发现我总是打不到球,或者说我总打到球的上边。那我就自己把自己这个挥杆的动作录下来,我用慢动作去回看。你知道打一下,击球很快的速度。我用慢动作去回看我这个录像。我发现,打高尔夫球的这个标准姿势,这个腿要先弯曲,击球的时候这个腿才能蹬直。可是我发现,在录像当中看得非常清楚。可能我是为了发力,击球之前我这个腿上就使劲了,我就先蹬直了。所以,我这个动作就走样了,击球的点变高了。所以,我就打不到球。你知道,高尔夫球的挥杆对于人的身体的这个整个的一个动作,它的精度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所以你看,我要是不给自己录像的话,我永远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击球点总是偏上,就是因为我弯曲的腿提前蹬直了。

到了这儿,我已经对于文字、语音和肢体训练提供了自己制造自己反馈的机制。其实,我在准备这次精品课,如何成为一个有效学习高手的时候也完全了对这个领域理解的一次反馈。

小结

1
总结一下这次课,我为你提供的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的三种方法。第一种写摘要,就是写summary,我也给你介绍了写summary的两个重要的规则。还记得吗?第一个就是写summary不要脱稿写,要照着文本写。第二,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写。第二种制造反馈的方法,给自己录音。第三种,给自己录像。它们分别是对文字、语音和肢体的训练提供的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的方法。我相信对任何人的学习,文字、语音和肢体的训练,它已经包含了极大的范围了,我希望你能够在接下来自学的过程当中永远记得要自己及时的给自己制造反馈。

7. 怎样突破学习瓶颈

你好!欢迎收听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我是许岑。

我们已经进入到最后一次课了。我们来说任何人在学习的时候都会遇到瓶颈。当你遇到瓶颈的时候,你要先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就是说你已经走得很远了,有些人还不如你。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同一条路上有些人走在我们前面了,我们卡在这儿走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可能需要调整的不光是方法,更重要的可能是心态。因为你一开始的方法对你是有效的呀,只不过你卡在一个地方了。也许在方法上进一步做调整是可以突破瓶颈的,但我们应该先确认是不是心态问题。心态问题解决了之后,也许还有比如像你涉猎的范围不够广形成了一种瓶颈,或者说你的专注程度还不够高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会在这次课分别讲到,一一的去解决它们。

有一件事你一定要先搞清楚,瓶颈是瓶颈,它不是极限。突破瓶颈指的是在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当中,别人都跑过去了,你卡在那儿了。这种情况,它是有突破口的。那跟极限相关的是那些短期项目的最终结果,谁都很难再上一步了。比如说百米冲刺的速度,你要问我怎么能打破百米冲刺的记录,这我真是没办法了。我说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瓶颈可能需要调整的不是方法,而是心态。学习中遇到瓶颈有一种可能是不自信造成的,这种不自信它就属于心态的问题了。

解决心态问题

先来说说遇到瓶颈的第一个原因,心态问题。那么,怎么通过调整心态来突破瓶颈呢?我们之前内容当中有讲到过关于打游戏。我说我许岑也会打游戏。然后很多人觉得爱打游戏的人都没正事,你觉得我有没有正事呢?我要告诉你我也会打游戏,那你在这儿可能感觉到咱们俩是同一路人,是吧?基于你对我的了解,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你打游戏跟许岑打游戏的不同了。我打游戏是为了学习,我从打游戏当中学到了什么?在这里边我只想跟你分享其中的一点,也就是说自信心可以从打游戏这个过程当中培养起来。

我就不说我具体玩的是哪个游戏了,我只是简单的描述给你,这是一款一对一真人对打的游戏。打赢了你就会获得一些分数,最后比的就是谁的分高,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模式,你也非常容易理解。那我打这个游戏一路打到了3700分。可是我想上4000分,因为上到4000分就可以获得一个大宝箱,这个你也非常容易理解。那你还记得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吗?我多次看自己打输的那些场次的回放,我的确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不断的调整,终于我就打到了4000分。这种就属于在技术层面做出调整来突破瓶颈。所谓技术层面,其实也就是方法了,方法调整之后可以让我打到4000分。可是随后,我就怎么也不能再让这个分数增加了。我打赢一局加30分,结果又掉下来35分;我再打赢一局加上去37分,又输掉一局,又掉下来32分,很长时间我都会在4000分左右徘徊,这可能就是心态的问题了。

我身边有一些人打这个游戏可以打到4300分,甚至还有人打到4700分。我就去请教他们。那我让他们看我打这个游戏的过程,让他们分析我使用的战术和我的反应能力。可是我的这些朋友都说不出来我哪里有问题,意思也就是说我的打法是没有硬伤的,我意识到这可能不是我的技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我总觉得一旦到了4000分,我是不是就上不去了,这个时候真的就会往下掉。因为,4000分是一个进入最高阶段的入口分数。那我接下来做了这样一件事,我先故意输调几局,让这个分数降回到3800分。你要知道,游戏的系统会跟你匹配同级别的对手,他们是只能打到3800分。而我是故意降到3800分的,我去选择比我弱的对手,那我的目的就是给自己增强这个信心,然后我干了一件你绝对不会去干的事。我现在给你展示的是什么叫认认真真打游戏,我把手机上显示我那个总分的区域用不干胶给贴住了,我让自己看不到这个分数的增减,然后我就一局一局的打。因为我现在的对手是我降低身段去跟他们打的,所以我总能赢啊。也不知道我连着赢了几局,反正我打的有点累了,我把那个不干胶撕掉一看,是4170分。

说到这儿,我希望我给你讲清楚了一件事,那就是突破瓶颈可能是需要方法的调整,也可能是需要心态的调整。心态调整的好,做一些事会相对比较容易。你知道吗?这次所谓心态的调整本质上还是让自己不要过于分心,不要去顾及那个总分数。而要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每一局的输赢上边。这跟训练专注力,使用射灯的效果是一样的。要让跟每一局的输赢没关系的总分变化处于黑暗之中。但是无论如何你还记得吗?我故意从4000分先降回3800分,再一路打上来,就是为了给自己增强信心。

扩大涉猎范围

但是,以上这种心态调整的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我们学习过程当中遇到所有的瓶颈。比如,学习乐器的演奏,你知道它最后拼的不是谁的分数高,而是谁的演奏更加动听。一个劲的自己苦练,曲子弹的也非常熟了,但是就是不动听,这是练习乐器演奏非常常见的情况。

尤其,在我小的时候那个年代,学乐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一开始交代,我说我小时候学过8年小提琴,我最后也没练成个小提琴演奏家。这里边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我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是,那8年里边我从来没听过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演奏。那个年代不像今天你可以很容易获得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音乐,甚至是视频,你还可以去听现场的音乐会,我学小提琴那个年代连录音带都没有,你也别说什么录像带了。

我听别人演奏也就是听我们那个小提琴幼儿园老师的演奏。你想想他那个水平能不能达到世界级呀?突破美感这种瓶颈就不能再重复的练习了,虽然重复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但我们也听说过工夫在诗外,或者说曲径通幽处。

所以,遇到瓶颈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你的涉猎范围不够广,想要突破它你就要不断的积累。
很多人演奏乐器不行是因为听的太少,你要知道听是不耽误练的,就像磨刀一样你要磨耳朵,深深的记住这首曲子由不同的演奏家演奏出来都是什么样的。自己再去选择处理的方式,这样才能突破瓶颈。我后来学吉他就不一样了,我在去找老师之前,我就把很多吉他演奏家演奏的曲子反复的听,听的不能自拔了,我才下定决心去找最好的老师学吉他。你要知道,我比那些被家长扭送到老师那儿学吉他的孩子,首先在审美上就高出他们很多。

为什么我练小提琴和练吉他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呢?因为我练小提琴不是我自己想练的,我甚至不知道我练这东西能干什么。

这又说到了任务驱动和目标是否明确的问题。我小时候也从来没有机会听小提琴的唱片,更别说听现场音乐会了。我听指弹吉他曲子,我买齐了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指弹吉他专辑,现场的演奏我也听过几次,他们那些大师,在舞台上那种感染力,对我练琴,对我突破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我终于知道,乐器演奏能好听成什么样了。所以,在乐器演奏的美感上获得突破,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听,多感受。当然了,如果你还能多看一看文字的资料,比如那些世界级演奏家的传记,这些东西都会为你带来突破,这就是所谓的工夫在诗外。

更加专注,请教名师

那如果调整了心态,也不缺乏自信,自己也闷头下了很多工夫,扩大了涉猎的范围,可还是不能有所突破的话,可能你的问题在于专注度不够。虽然之前我们已经讲到了如何在衣食住行当中训练自己的专注力,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做事遇到瓶颈,难以突破,你也要观察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专注力还没有达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我自己的一个学习经历让我知道专注度的调整也是有技巧的。

这个时候,我可能要再去重提名师的重要性了。也就是说,我上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是非常差的,有多差你都难以想象。数学你知道满分150分,我只能得30多分,偶尔能上40,也就是41或者42分,了不得了。我妈当时愁坏了,说这孩子得补课呀,马上就要高考了。我妈是属于那种很有魄力的人,说这孩子一般人是救不了了,死马得当活马医,要让他活过来,那只能找那种能让人起死回生的老师。我妈当时不惜托关系找人又花钱,联系上了辽宁省最有名的数学老师。你知道这个老师的名气在于什么?在于传说,说你跟他上一次课,你的成绩就能提高20分。当然,这个老师教的都是那种像我这种,像我这种,就分数基数很低的孩子。

你说真的假的,上一次课能提高20分?你还别不信,我跟你说,这个事就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妈带着我去了那个老师家,那个老师随手掏出一份高考数学模拟的卷子让我做。我就在那儿做这个卷子,那个老师一直就观察我,也不说话。我心想这也不是上课呀。你要让我做卷子的话,那你就拿过来,我回家做去呀。说好了,就只上一次课,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可是不管怎么样,我还得闷头接着做这个卷子,你知道吗?那个年代的高考数学题,前面都是选择题,15道题,每道题占4分,一共是60分。后边还有一些填空题和所谓的大题,那这些题占90分。

那个老师给我的那个卷子,前面的3道选择题我做完之后,那个老师他开始跟我说话了。他说,你觉得这些题你会不会做?我说我这个题做没做对?老师说,你别管,你自己觉得你这个题会不会做?我说其实要是给我足够的时间,我觉得我能做出来,我肯定也不是就是40分的水平。但时间总是不够,我很多题总是想一会儿想不出来,我就得,没办法,我就得看下边一个题。因为我们班上那个数学老师说,要合理的分配每一道题完成的时间,如果是选择题的话,我做不出来怎么办?只能蒙啊,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去做后边的题啊,因为后边的题占的分多嘛。那个老师说,那明白了,你就接着把你前面那选择题先做完吧。

你知道吗?高考数学一共有两个小时答题时间,我在那个老师家里边用了两个小时才把前面那15道选择题做完。那个老师看我选了最后一道题的答案,他放心地跟我说。说你在高考的考场里面,你就用所有的时间好好做前面的选择题就可以了,你不要再三心二意的去看后边的题了。我心想真的假的,这哪行啊?那个老师说,你前面这15道选择题你都选对了,所以这套卷子你的分数就是60分。

这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我妈也说,她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老师,这完全是不走寻常路啊。我跟我妈一起就求这个老师,说能不能再给这孩子上几次课。一下这个40分就变60分了嘛,这真的是涨了20分。我心想再上5次课,我就能得满分了。可是那个老师他说什么也不再给我上课了。最后说了一句,来不及了,说他已经尽力了。这个特别像什么?特别像医生出来那个手术室的时候跟家属说的话。不管怎么样,我是十分感谢那个数学老师的。我高考数学考了68分,我不光做完了所有的选择题,我还做了两个填空题,我全都做对了。我为什么有这个自信说我全做对了呢?因为高考的考场上边我一共就做了68分的数学题,然后我最后得了68分。那说明什么呢?对吧?那通过这个事实来判断,我其实不是不会做这些题,而是不够快。那快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大量的重复练习。那个数学老师为什么后来说来不及了?因为当时马上就要高考了,真的没时间让我做大量的重复练习了。所以,突破学习的瓶颈,如果不是心态造成的问题,也不是涉猎的范围不够广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需要更加的专注。

从这个数学老师身上,我并没有学到什么数学知识。但是我学到了突破瓶颈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更狭窄的范围内,以做到不去分心。那个老师告诉我,你只要把你整套这个卷子注意力放在前面的选择题上面,而不去看后面的那些其它的题目,以做到注意力更加集中的去做一部分题目。这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去分配你注意力的方法。而事实上你会发现,它对于突破瓶颈还是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的。

结语

这个精品课讲到这儿,我已经为你提出了高效学习的定义,展现了高效学习的状态,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建议你用任务来驱动学习,给了你训练专注力的方法,教给你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的手段,以及做出了如何突破学习瓶颈的探讨。

那最后我要告诉你的是,有些事真的是一通百通,你把一个东西拿下了,再去拿别的,会相对比较容易。这可能是自信带来的幻觉,也可能不是幻觉。如果自信来自于自律,那就是扎扎实实的自信。如果自信来源于想象,那就是盲目自信了。还记得我在视听课当中向你介绍我自己的时候说到的最后一条吗?我一直到读大学性格都格外内向,可以说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却在33岁成为了授课专家兼网红。一个内向的人变成了授课专家和网红。我这就是因为在学习上有了成绩而自信了。

其实你不知道,我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本来还写了真正的最后一条,后来因为怕在一开始就吓着你,被我隐藏了。现在,你听这个课已经听到这儿了,我们马上就要说再见了。请允许我告诉你,我小时候是极度自卑的,我今天自称“美貌大王”。我开了一家公司,叫美貌大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我的微信公众号叫美貌大世界。

也许是时候说再见了,最后送你一句临别的赠言,你要相信,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学点什么都会有用的。

祝你好运!

数字时代为什么要学习人文学科

在数字化时代,很多科技行业领导者都提倡学习计算机科学,才能在数字化经济下找到工作,那人们还需要学习人文科学吗?对于这个问题,《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助理主编J. M. 奥雷哈兹(J. M. Olejarz)在一篇文章中,借助《模糊性与技术专家》《金钱与情感》《构建意义》这三本书的观点给出了答案:“读人文学科用处很多。”

风险投资家斯科特·哈特利在《模糊性与技术专家》(The Fuzzy and the Techie)这本书里论述了,人文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伪二元对立”。他认为,只看重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大错特错,因为这种思维鼓励学生只为了找工作而寻求教育,会让很多人无法发挥个人天赋,无法更好体会生命的幸福;而且,技术职位的门槛正在逐渐降低,许多曾经需要专门训练的工作,现在借助简单的工具和互联网就可以完成。哈特利说:“我们当然需要技术专家,但我们也需要有人来探究人类行为的因果。”

《金钱与情感:经济学可以从人文中学到什么》(Cents and Sensibility:What Economics Can Learn from the Humanities)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加里·莫森和莫顿·夏皮罗,他们分别是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和经济学教授。他们认为,很多经济模型的缺陷在于缺乏对人类的理解,经济学容易忽视以下3个因素:文化对决策的影响、叙述方式在解释人类行为时的作用,以及道德方面的考虑。他们建议经济学者,可以从伟大的小说中汲取智慧,因为那些作品对人的观察比社会学家更深。“经济学者倾向于将人当作抽象的存在,而小说深入挖掘的则是特殊性;小说还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同理心。故事让我们沉浸在角色的生活中,以他人的视角看世界。”

最后一本书,《构建意义:算法时代人文学科的力量》(Sensemaking:the power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age of the algorithm)的作者麦杰格认为,商业所需要的某些知识,并非来自以数据为主的市场调研,而是那些关注人文的文本、语言和针对人的研究。

奥雷哈兹说,人文学科将会分化出越来越复杂的子学科,比如从心理学分化出进化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动机心理学等等,对于企业来说,这些学科有助于准确把握客户的心理,提高客户体验;组织的管理者也可以应用人文科学,比如要想在新一代员工中实施“游戏化管理”,就要能深入理解人性并设计出相应的管理工具与系统;对于个人来说,更多的人文知识也能提高生命的质量与乐趣。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