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gnorance

IgnoranceVsKnowledge.jpg

无知是最大的不自由。

Your ignorance is their power.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人们经常高估自己

人类建立了复杂的社会,掌握了艰深的技术,从动物中脱颖而出改造着世界,看起来人类个体应该是极其聪明的。但《知识的错觉》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我们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聪明。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是美国很有名的认知科学家。他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各种事实告诉我们,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简直少得可怜,没人拥有超级大脑。让人类称霸世界的,不是什么个人理性,而是集体思考能力。这既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弊端。了解个体的无知和错觉,认清集体的理性与非理性,可以让你做出更聪明的决策。

下面就和你分享书里提到的三个问题:

为什么说我们所知道的远比自己以为的要少?
人为什么倾向于高估自己的理解力?
知识到底存在于哪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说我们知道的远比自己以为的要少。

人们是怎么发现并承认自己无知的呢?书里介绍了一个叫做解释性深度错觉的测试工具,专门用来测试人们实际所知和他们自认为所知之间的差距。具体的做法是,要求被试者对某件事物进行解释,并说明这种解释是怎么影响他们对自身理解力的评价的。

测试过程并不难,参加测试的人会被问到三个问题。我们用拉链举个例子。第一个问题就是,请你评价一下自己对拉链的工作原理了解多少,然后给自己打一个分。第二个问题是,拉链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描述一下,越详细越好。很多人这时候才会发现,自己其实对拉链的工作原理一无所知。紧接着,就会被问到第三个问题,现在重新给自己对拉链工作原理了解的程度打个分。结果发现,很多人这时打的分都比最开始打的分要低。

如果你觉得拉链原理本身就太难了,还有另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向参加测试的人展示了一幅车架不完整、没有链条和踏板的自行车图,然后让大家在上面画上车骨架、车链子、踏板。看起来不难,结果有将近一半的人都画错了。可以说,这些测试都说明, 人们经常处于一种错觉里,那就是觉得自己拥有知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觉呢?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跟我们的思维有关。作者说,人类思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指导行为,知道什么事会带来什么后果,进行因果推论,选取最佳方案。因果推理系统又被分为两种,一个是直觉,一个叫做慎思。直觉是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得出结论,慎思则是要辨明这个过程。

但是,直觉系统往往高估了它能缜密思考的程度,经常是给我们一个简化的、粗略的而且通常都还不错的分析,让我们产生错觉,自以为知道很多。但是当我们慎思时,才意识到事实的复杂,自己知道的只是皮毛。所以,研究也发现,倾向于抑制自己的直觉反应,在回答前深思熟虑的人,比那些直觉型的人,更少表现出解释性深度错觉。

第二个原因是,虽然我们平时会接触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思维不会将这些信息全部储存起来,因为这样我们可能就被知识淹没了,相反,思维只挑其中的关键来使用。

换句话说,大量知识和信息并不是体系化的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大多数真正的知识存在于我们的外界,比如别人的大脑里,书本上或是互联网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分享知识的共同体中,对知识随用随取。但是当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力进行评估时,外界的知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纳入进来,这就造成了错觉,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自己的理解力的评价,会比实际更好。

得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者阿德里安·沃德就发现,当进行互联网搜索时,人们对自己记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感觉也随之改善。如果人们在互联网上搜到了之前不知道的事,然后再问他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些信息时,许多人甚至会忘了他们曾在网上搜过,直接将功劳归于自己。

那么,既然人类远比想象中的“无知”,我们又是怎样发展到今天的呢?答案就是,群体智慧。就像上面所说,知识大多存储在于外界、存在于别人的大脑中。但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大家通力合作,把自己的知识“共享”出来,形成“知识共同体”,就能以群体智慧完成极其复杂的任务。

作者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共享意向性,就是人们和他人分享注意力和目标的能力。作者认为,这是人类特有的,正是共享意向性使人类从众多地球生物中脱颖而出。共享意向性是人类最重要的才能之一,人类凭借它来储存知识,并将知识一代代传递下去。

以上就是《知识的错觉》这本书对什么是知识的无知和错觉,以及知识到底存在于哪里的阐释,希望对你有启发。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知识的错觉》,作者: 史蒂文·斯洛曼 / 菲利普·费恩巴赫,中信出版社出版。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