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ncept

所谓的聪明,指的就是一个人脑子里拥有足够多的、清楚、正确、必要的概念,并且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了足够多、清楚、准确、必要的关联。

IPCreator:那些习以为常的人和事,概念及联接,是否理性客观地审视过?

concept.jpg

所谓的进步与成长,无非就是不断习得新的重要的概念与关联,不断更新已有的概念与关联。这个过程不大可能是瞬间完成的,只能靠积累——这是长期的挣扎。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别人的问题–>抱怨
自己的问题–>成长

钥匙在其他–>他求
钥匙在自己–>自求

没有周一到周五的概念
每天都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余生的第一天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修订版)

目录

修订版序
初版序
第一篇 印度佛教之部
一、论十二因缘
二、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
三、佛三身说
四、般若经的空义及其表现逻辑
五、从逻辑与辩证法看龙树的论证
六、龙树之论空假中
七、否定式与中观辩证法有关年代的话
八、唯识宗转识成智理论之研究绪论
九、陈那的逻辑
十、法称的认识论
十一、Pratyaksa 与知觉
十二、“爱”的讨论
十三、印度佛教哲学名相选释
第二篇 中国佛教之部
十四、龙树与天台哲学
十五、天台宗哲学名相选释
十六、龙树与华严哲学
十七、华严宗的相即逻辑
十八、达摩禅
十九、从哲学与宗教看寒山诗
二十、禅佛教哲学术语选释
二十一、佛教的真理观与体用问题
二十二、宗密的灵知与王阳明的良知的比较研究
附 录
出版后记

笔记及摘抄

禅佛教的宗旨, 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禅的修习,分为打坐与参话头两种。
十牛:修习佛道的人由最初入门以至最后获得觉悟,中间经过十个阶段,而以对待牛的十种态度为喻。牛即心牛,为最高主体性、真我这是本具的本心本性。 (1)寻牛:要寻回自己的主体性。(2)见迹:见到足迹。(3)见牛:悟到主体性的存在(4)得牛:把握到主体性。(5)牧牛:涵养主体性。(6)骑牛归家:使主体性回归于自己。(7)忘牛存人:去除对主体性的意识。(8)人牛俱忘:去除主客相对的意识。(9)返本还源:返归客观的现象世界。(0)入哪垂手:济度众生。
洞山良价教人修禅的三种入路:这即是鸟道、玄路、展手。鸟道指修行者应安住于自由的境地,一如飞鸟的所行,了无束缚。玄路是导入超越乎一切相对性之上的深远的境界的道路。展手是老师以种种不同的手段、方式,以引导修行者开悟。
据《楞严经》而引出三种障害佛道的邪恶的想法。其一是想生,即意识杂乱,不得清净;其二是相生,即心为外境所束缚,不得自在;其三是流注生,即心中仍有微细的邪念在作用。
大死一番是修禅的人所必须通过的历程,才能达致最高的境界。 必须先死去,然后才能复苏,故死而不死。
达摩的禅法,谓入道有二面,其一是重智慧,所谓“理入”,另一是重实践修行,所谓“行入”。行入又分四面。这即是:(1)报怨行;吾人对往昔的宿业,应有正确的认识,并承受之,而无怨憎。(2)随缘行;中心观 吾人应能随顺苦乐顺逆之缘,而渐进于道,但不应因这些缘业而转移生命的方向,必须保住真性,“心无增灭”。(3)无所求行;经验世界是空、无常、苦,吾人不应对之有任何贪恋,应“息想无求”。(4)称法行; 能称法即能培养出一种公心,一种客观的意志,因而能自利利他,摄化众生。
归家稳坐:停止浪荡的生涯,回归家中。譬喻不再在外面求索,回归到内在本有的真理中来,安住于真理中。

大乘思想的特色,在于不舍世间这一精神方向,或生活态度。

十八种空义为:(1)内空;即内法空,内法为内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此是认识器官空无自性。(2)外空;即外法空,外法为外六入,即色、声、香、味、触、法。此是认识对象空无自性。(3)内外空;内法与外法合起来空无自性。(4)空空; 空却对“空”概念的执着。(5)大空;这是对空间的自性的否定。(6)第一义空;这是空却对作为第一义的诸法实相的执着。(7)有为空;种种有为的因缘和合法都是空无自性。(8)无为空;无为即是第一义,即是最高真理。破除对最高真理的执着,即无为空。(9)毕竟空·毕竟即是空理;破除对空理的执着,即毕竟空。(10)无始空;这是空却对时间的执着。(11)散空;诸法都是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条件离去,则空无所有。(12)性空;诸法为因缘和合,其本性是空。(13)自相空;自相即是本性,诸法本性为空。(14)一切法空。(15)不可得空;诸法由因缘和合而成,因缘都是外在的条件,毕竟不可得,故为空。(16)无法空;诸法终归灭无,故为空。(17)有法空;诸法为因缘和合,故为有法,这有法究竟亦会灭无,故为空。(18)无法有法空。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现象界万法的生起,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即是必须依因待缘。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意是物质现象即此即没有独立的自性,即此即是空;即是说,物质现象的本质要透过空来了解。另外一面,没有自性,空的本性,亦不离物质现象,其意义要在物质现象方面落实。

如来:指已经觉悟的人格,由真理、真如而来的人格,这即是佛。

阿吽:这两音亦是梵语五十个字母中最初与最后的字母,故有最初与最后的意思。在密教,这两字象征太初与终极。前者是万有所以发生的形而上的原则;后者则是万有的归宿,是智慧与德性义。密教又以为,阿相当于菩提心,是求取觉悟的发端:吽则相当于涅磐,是菩提心的结果。

业即是说,由身、口、意三者而来的或善或恶的行为,可召感后来的果报。

缘起:佛教最基本的观念,显示佛教对生命、存在的基木看法。宇宙万法,包括物质方面的外境与精神方面的心识,都是由条件或原因 的集合而生起,缘集则成,缘去则灭。

未来生存法则:打破认知壁垒


2016-06-03 罗振宇 罗辑思维

三个月前,谷歌围棋人工智能大战韩国棋手李世石。

四比一,AlphaGo赢,那无疑是一个关键时刻。

每个对时代变化敏感的人,恐怕都在心里掂量:人类还剩多少优势可言?

当时我正跟物理学家李淼在一起,我们俩有个共识——

  1. 未来,靠知识驱动的商业,将成为创业的主流。

  2. 只有那些不断超越科学和人文的壁垒,融通这两种文化的人,才能站在价值链顶端。

技术不断推进,认知壁垒,会是未来限制人的唯一壁垒。

问题来了,认知壁垒怎么打破?

今天给大家推荐《知识大融通》。这本书从一个侧面,呈现了人类认知成长的路径和次第。

它可以成为一个人一生读书潜在的逻辑指南,帮你轻松理解自然、科学、人文和艺术的内在联系。

打个比方,这本书就是人类整个知识谱系的一个进度条,不但提示安装流程,还提示安装进度。

认知进化大推演
————————————

不得不说,《知识大融通》是一部整合人类所有的知识体系的野心之作,它帮我们推演了——

1. 科学和人文是同一台纺织机编织出来的。

2. 纯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物理、化学、生物学渐次发展。

3. 大脑是一部计算机,负责计算我们祖先需要的生存和繁衍策略。

4. 人类思维和情感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5. 人把对他人和环境的认识发现规则化、制度化之后,文化就产生了。

6. 文化和大脑一同演化。

7. 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人类形成部族、伴侣、联盟关系的趋势。

8. 经济学探究基于人类真正的偏好和选择的策略。

9. 文学来自于对普遍生死问题的关切,比如亲缘、危险和竞争。

10. 艺术依赖寻找最佳形式的原始眼光,以及我们视觉系统的一系列偏见。

11. 道德来自使人类可以和谐共处更好生存而产生的同情心和内化准则。

12. 一切创新都是生物过程,它必将发生。

这是自牛顿以来的自然哲学家和科学家开始营造的终极理论之梦,威尔逊走得最远。

最重要的不是结论本身,而是作者的推演过程。

分到极致,是时候融通了
———————————————

启蒙运动之后,人类的认知拓展飞速分化。

学术、思想、科学,甚至艺术和运动上的进展,统统体现为越来越细的分科。

像达·芬奇那样的横跨科学、艺术、哲学领域的通人几乎绝迹了。

直到二三十年前,一批非典型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开始倡导用“第三种文化”打破纯粹人文和科学分野,寻找洞察世界的新途径。

爱德华·O·威尔逊是其中视野最开阔的知识巨人,《知识大融通》把不同学科的现象和理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单一、连贯的解释体系。

科学与人文,甚至艺术本就是同根生长,最终都将汇聚融合。

洞悉这个世界的真相,唯一的障碍就是认知障碍。

威尔逊的前瞻性在于,他在十几年前就预言了人类将迎来跨学科的知识融合,现在,这个时候到了。

而且,他最牛的地方是找到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连接点,在《知识大融通》里为你重演进化路径。

著、译、校豪华天团
———————————

对我这样一个文科生来说,威尔逊是大神级的人物。想当年,他那本巨著《社会生物学》,对我的影响巨大。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生物学”的学科范畴,在探讨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的交叉问题上走在了最前沿,理论的解释力之强,从此开启了我关注进化论,阅读生物学的极大热情。

可惜这书的中文版当时只印了 4000 套,翻译还被人各种吐槽,如今它已经断版了。

不过现在看来,《社会生物学》只是威尔逊这盘大棋的中间成果,他要干的是《知识大融通》这个更宏大的工程。

这本书,涉及到非常庞杂的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对翻译者自身知识素养要求非常高。

这一次出版方选择了《知识大融通》的台湾译本。

译者是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博士梁锦鋆。

还专门由台湾大学教授、世界科学院 2013 年化学奖得主牟中原和台大哲学系教授、国学大师傅佩荣共同校对。充分保证了这本书中文版的知识品质和文字美感。

说实话,内地的出版业,一本书很少有这么豪华的译校天团。

罗辑思维携手中信出版社,独家定制。

围棋人机大战之前,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向大众解释说:“无论最终结果是什么,赢家都是人类。”

其实,我知道,赢家只是懂得融通的那一小部分人类。

罗辑思维:和你赛跑的不是人 30

欢迎各位来到罗辑思维,很多朋友都在打听说你们罗辑思维有点谱没有啊,一会儿谈东一会儿谈西,有点选题上的定位和规律没有啊今儿明告诉大家,我们确保没规律,罗辑思维要是有什么定位的话,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一个人说。

其他的我们就给你们大伙儿捉迷藏,确保你摸不着脉。前面三周我们说的都是中国近代史的话题,这一周我们说点现实的话题。

这一代人可能会面对空前惨烈的失业的情况,前不久我们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今年大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不足30%,哎呀,这可热闹了,这舆论。

大家的分析什么原因啊,有人说经济不景气,有人说产业结构不合理,有人说这个社会太不公平,还有人说这是中国教育实在是太槽糕等等,这些分析也都有道理,但是直到我看到了一本书叫《与机器赛跑》看完之后,我才觉得,可能实际的情况不像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

在我们这样的短短的一生当中,不仅要受到周边的一些环境的影响,也许人类发展的一下底层趋势也在推动我们人生的一些命运的变革和转折,这些转折有可能是好的,有可能也是空前的槽糕的。

比如说失业,我们在谈论中国大学生事业的时候,忘了这是一个遍及全球的现象,这不是一个中国现象。比如说美国吧,刚刚过去的5月份,整个外界都在估计,奥巴马新任期刚开始,应该就业岗位的创造应该很多,所以外界估计应该是创造5月份17万人或者17.9万人,最乐观的。

实际上,材料已公布,一翻两瞪眼,傻了,13.5万人,13.5万人什么概念呢就是连美国当月的平均新增人口都没有赶上,就是新增加的人口,你都没有创造出足够的就业岗位来满足他,那么我们都知道,2008年有一轮金融海啸。

消失了大量就业岗位,现在美国人在拼命的追,想把这些就业岗位补回来,一共1200万人,1200万人是什么概念呢,不是说1200万没有工作啊,石油意愿工作的人当中,有1200万人没有工作。

即使不是现在这么低的数字,一个月只能新创造比如13万人,12万人,甚至比这更低,即使在这个基础上翻倍,20万人以上,那么这个缺口要到2023年才能补上,而目前看没有任何人有任何理由去相信这个缺口会被补上。

这就是美国的情况。欧洲呢,就更槽糕了,这两年大家那个耳朵都快磨出茧子了,欧洲欧债危机,一季度,法国,西班牙失业率又达到新高。

西班牙是最惨的,希艾娜在失业率已经直逼30%了,这还是全国人口的情况,如果你要看年轻人口也就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失业率可以达到50%以上,你到西班牙去看,满大街年轻人只要是25岁,你看着是一张娃娃脸的人,基本上都没工作。

西班牙全国人口1700万,其中有200万人,整个家庭没有一个人有工作,就完全断绝生计来源。大家说,你别说这儿多数字了,经济学家就唠叨叨这点事了,今天我们要说的恰恰不是经济学的事。

因为就在我刚才提到的那本书里,《与机器赛跑》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这不是一次通常的失业,这是一次可能一代人的命运都要带来巨大转折的一次空前的人类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危机,对现在这种的经济情况,有两种判断,第一种判断呢,是一种普遍的判断,这就是经济周期带来的,有好就有坏,有升就有降。

当然,看的深一点的人会说,这是人类一个很深层的原因,因为人类发明互联网然后我们一直处在于一个技术爬坡的一个阶段,那么这个技术呢,所有的结出的果子我们今天摘一个,明天摘一个,摘到现在少了,甚至是变成晓得了,然后剩下的都是酸的果子了。

我们现在处于技术能够给这一代人带来的繁荣处于末端,所以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大萧条时代,这是一种感觉上,哎呀好深刻的一种观点,按照我们书里,今天介绍的这本书,《与机器赛跑》的观点恰恰相反。

它说 根本不是什么技术带来的繁荣和增长停顿的结果,恰恰相反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结果,什么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人类整个的这个房间里突然闯进了一头大象,这头大象横冲直撞把这个瓷器店里原来所有的坛坛罐罐打的稀里哗啦,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情况。

那这头大象是什么,这头大象就是互联网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他们像一头大象闯进了瓷器店把原来的那些坛坛罐罐全部打翻,我们很多人原来赖以生存糊口的纳西恩啊写工作突然一下蒸发了,消失了,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现在面对的情况。

很多人对于互联网这种技术其实还在掉以轻心,比如说我们传播学界,传媒学界很多人都在说;”哎呀不要动不动就讲什么老媒体要死,对吧,你们干新媒体的恶人不要老说你们老东家的坏话。”我们说传统电视有危机,传统电视要死,那个真的是叫捶胸顿足的在说,因为我们真的是亲眼看到,我不是在预言,我是在把我们看到的东西跟大家讲。

当然很多传播学的教授会反驳,说你看当年电视发明的时候,很多人都说电影要死,你看电影死了吗,电视发明的时候,很多人说广播要死,广播死了吗,不是没死吗,不是活到今天,还硬朗着吗,你们凭什么做出这么草率的判断,要知道这一轮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新技术,这一轮是底层技术革新。

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根本就不是什么新媒体,互联网是母媒体,所有的原来的媒体样式要重新换一个地基,在上面重新运行啊,所以说这一轮传统媒体遇到的危机,我们只能用一个中国人才能听得懂的词,才能描述它,叫强制拆迁异地重建(这句话罗胖讲了很多次了)。

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传统媒体你必须把自己的每一根血管,每一颗血肉在互联网这个基础上重新搭建起来获得新生。说一说传统媒体的,我们不管用的是消失也好,转型也好,灭亡也好。不管用什么词最终描述的都是同一个现象,你如果不去应对互联网这个全新的技术,那就是死无丧身之地。

当然今天我们讲的主要不是传媒。我们仍然回到整个经济的产业大势来看,人们对于互联网长期以来有一种低估的姿态,觉得互联网就是玩闹嘛,你看小孩网吧,玩游戏,发QQ,微信,这不就是玩儿闹吗,对产业能有那么多的影响力吗。

没错,我们今天就从失业这一个角度去看互联网到底在对我们干什么,将要对我们干什么。话说2004年有两个经济学家,他们当时也意识到说这个互联网,这个计算机对人类的就业可能会要带来一次大冲击。

所以既然趁这个冲击没有来的时候,我们先排排座吧,我们看看哪些产业会被冲击,那些产业相对安全的,他们觉得这个简单劳动可能够呛,比如说这个写代码,大规模的运算,你所有干这些事的人可能够呛,所以这是名单的这一部分危险的。

而安全的他们认为什么,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驾驶,开车这个事,开玩笑的,一个人他在开车的时候眼观八方,耳听六路那接受的信息,处理的信息那是海量的。

所以开车这种事情互联网暂时搞不动我们的,我们不知道2004年经济学家们在说的暂时是多长久,反正我们知道,六年之后,2010年纽约时报就报出来了,谷歌在他的官网上就开始宣布,他们研发了在技术上已经成功的实现了自动驾驶汽车。

这个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几个州已经跑了十几万英里了,而且过程中无一起交通事故,当然有一起世人开着车撞了它(看来技术还是有些瑕疵,能躲闪一切危险才是好车吗),那就证明这个东西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了,你说原来人,我们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要处理海量信息,人家做到了。

不就是逆流而上吗,跟你干嘛,死磕嘛。在汽车上装上各种传感器增加运算速度,每秒20次探听周围所有移动物体的状态,然后反馈到电脑的中枢,然后控制车体的运行。这就是计算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各种各样的技术能力进步的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从预言不可能到实现,六年。

2004年就在经济学家们做出这样的,一个判断的同时,在美国还搞了一个叫无人驾驶汽车拉力赛,一共150英里进程。然后好多人用自己设计的无人家是汽车的那一套软件把汽车送去参赛,结果得大奖的汽车只走了八英里,这是得大奖的,第一名。

胜出的汽车只走了八英里,而且还用了好几个小时,剩下的车不是碰的歪七扭八就是压根没有走完,所以当时人们长出了一口气,哦,原来人类在驾驶汽车这方面的能力电脑是无法替代的,但是怎么样,仅仅六年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快得让人始料未及。但事儿就这么完了吗,没完,当无人驾驶汽车真的实现之后。我们可以判断一下,它对人类的就业会有什么影响。

你一想,哎呀这个司机可能要失业没错判断正确,还有呢(交警跟交通部门吧要么消失要么就归信息部管辖吧)我曾经问过一些企业家朋友,我说给你们出一个题目,假设无人驾驶汽车在中国普及,那你说会对整个汽车产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大家都说,无人驾驶汽车,这就意味着我没有驾照,我不会开车,我也可以买汽车啊,所以汽车的销量会上涨。

我说,我的判断可能跟你们真的是相反,汽车的销量不仅不会上涨,而且汽车作为一个大类的耐用的高价的消费品也许会彻底推出消费品的清单,当然你像什么玛莎拉蒂,迈巴赫这种有收藏价值的奢侈品类的汽车不在内,就是给普通老百姓代步的那种汽车,也许会退出消费品的清单。

此话怎讲?你想想一下,假设现在满大街都是无人驾驶汽车,我们可以靠互联网来订,你到哪儿来接我,把握送到哪儿,我在智能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几点几分我要一辆车,到哪儿接我,然后通过地图给我送到哪儿,然后我下车,你就可以去承接下一个客人了。

所以无人驾驶汽车很可能不是增加了汽车的拥有,而是让汽车进入一种共享经济的状态,让它变成一种公用的出租品(现在好像还在禁止打车软件,没收罗胖子的智能机跟APP,在某些地区哦)。

假设我的这个推论是对的,假设,那结果会是什么呢,结果就是现在的汽车产业里面有半壁江山,哪半壁就是所有一个汽车公司里面搞销售的,搞品牌的,搞市场的,搞什么客户俱乐部的,下到所有的营销渠道,4S店围绕汽车的其他产业,汽配,维修,保险,我老天,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产业群落啊,如果按照我的推测,将会在无人驾驶汽车普及之后整体消失掉。

那个自动驾驶汽车就是这样啊,每天你订送你上班之后,人家走了,接着到别的地方去,你上班比如所有歌东西忘带了,你老婆正好还在家,再订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让你老婆下楼把东西搁车里,车到你公司你下楼取一趟,然后车再跑它的,如果车有问题,车自己回修理厂可能是在一个密闭的地下防空洞里,谁也不知道,也不需要占用街边的店面等等,它就自己可以去修了。

那你说整个对就业的消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巨大的冲击,我们一味互联网的浪潮,对就业的冲击是随风潜入夜的,润物细无声的,相对来说比较温柔的一刀,但是现在看来,可能是惊艳的一枪,直接要把这个社会扎出一个血窟窿。

所以很可能仅仅在六年之前七年之前,我们绝对低估了互联网,而且从现开始,我们仍然可能低估了互联网,互联网现在它发动了一些技术,在很多领域,比如说刚才的无人驾驶汽车,再比如说翻译,再比如说大量的医学技术资料的处理等等,法律文书的处理。这个方面,计算机正在呈现出,显现出越来越强悍的对人工的这种替代能力。

说到这儿,各位可能会想,哎呀,这个进程如果朕要这样发展很可怕,它能不能被遏制呢,有这么一句话西方的谚语说:如果马能投票的话汽车就不会诞生。

因为马要捍卫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汽车诞生之前,光英国有200多万匹马,如果马都能投票,汽车就把它废止掉不就完了吗。

这个想法可以有,而且每个时代都会有,但是很可惜,这种想法永远不会得逞,马现在哪儿去了,不是没了吗,整个英国现在马可能已经成了旅游品或者是成了宠物,再像汽车发明之前,遍地都是马,一个城市有几十万匹马车,这样的社会景象彻底的消失掉了。

马会投票又如何,我还记得有个经济学家,法国19世纪的一个经济学家叫巴斯夏,这个人以幽默著称,有一次从巴黎到马德里修了一条铁路,波尔多这个地方的议员就跟中央政府反映,说你看你一修这个铁路,我们当地的搬运工人都没饭吃了,我们法国经济不就完蛋了吗?

说我提议咱们这个铁路别一次性修到底,咱们在波尔多,就是现在长出产葡萄酒那个地方,咱们断一下,这断一下多好呢,你看。这样我们所有的运输工人都有饭吃,我们当地的经济就能繁荣起来了,对吧。

巴斯夏听到这个建议之后说:你这个想法太保守了,断一下那过瘾呢,那就沿途都断好了,这个铁路修到一个镇就断一下,什么奥尔良等等,沿路就断下去,看来铁路不是个好东西,铁路剥夺了大家的就业机会导致经济倒退,巴斯夏向来就喜欢用这种反讽的口吻来陈述,他的经济学观点,对啊,很可笑啊。

所以法国当时在推出一些比如说外国的东西太有竞争力了我们得加关税得阻止外国进口阿(现在世界各国还是不遗余力的通过关税来控制本国的经济竞争力),进口好的东西来抢走我们法国人的工作。

巴斯夏说:对啊,我太赞成了,咱们这样,咱们把法国所有的好斧头,大斧头全部都扔了,我们改成这个小斧头,最好都不磨是钝的,让人去砍树,这样呢原来一个人一天可以砍掉的树,现在的三个人用三天砍掉这棵树,你看劳动增多了嘛财富就增多了嘛,他就老用这种方法跟你逗着闷子。

但是实际上这种逗闷子很幽默的背后你也能看到人类非常苦涩的一种在近代化过程中要品尝的滋味那就是随着我们的聪明才子我们发明越来越多的技术而这些技术在它生根发芽长大之后的第一瞬就要反扑过来对人类狠狠地咬上一口,把你们原来赖以存活的那些工作抢走。

所以在这个世界初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他就讲过一句话,他说有一个词现在还不太著名但是未来你会越来越多的听到这个词叫技术性失业,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用聪明才智发明的这些技术结果反过来会导致我们的失业(这也是中国很多企业不愿意购置先进的设备,为了防止更多的人失业啊,)这是一个未来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壮大的趋势。

听着一百多年前凯恩斯讲的这句话,我们再想想现在我们自己从瓶子里放出了互联网这个比以前所有的技术都要强悍无数倍的新的魔鬼,我们的全球性的年轻人的失业,你不觉得这是真正的一个恐怖故事的开始而已吗。

可能有人会问,你怎么把技术进步的前景,描述得如此一团漆黑呢,难道技术进步,不是人类经济繁荣的一个最底层的因素吗,没错,其实人类恰恰经常犯一个相反的错误,老是低估技术的作用。

比如说1992年克林顿政府召集一帮经济学家来讨论经济问题的时候,大家其实在那份报告里一个字都没有提互联网,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人类经常在固有的格局和资源里面想经济发展问题。

所以我们老是忧心忡忡,可是人类一次又一次地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打破来现在的既有的资源格局,让资源重新呈现它的版图,然后实现经济的繁荣。所以技术肯定会带来繁荣,这个不用讨论,但是技术会带来灾难性的失业跟经济的悲剧这两个结论之间不冲突不矛盾吗?不矛盾。

因为我们通常习惯于平均数或者总量来衡量经济的发展,可是社会的稳定个人的幸福,有的时候总量或者说平均数这个概念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这个时候说明问题的其实是中位数这个概念,这个词中国人不太熟悉买。

什么叫中位数?比如说我们一屋五个人,有有钱的,有没钱的,平均数呢是把大家所有的财富加一块儿除以五买这个叫平均数,而中位数呢,则是指我们这五个人当中,谁正好他的财富状况处于中间,比他富有和比他穷的人正好都相等得多,这个人的财富水平我么我们称之为中位数,那它跟平均数这俩这两种测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呢?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五个人正在屋里喝酒突然一推门,马云进来了,他是巨富。他以进来之后,如果你算这和屋子里的平均财富,突然暴增,可是对我们原来这五个人有什么意义啊,我们该怎么穷还是怎么穷,马云又不会摊桌子把他的钱给我们分掉。

所以虽然平均数增加了,但这个屋子里的中位数水平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对啊,所以经济发展是一个总量和平均的概念,而社会财富分布则是一个中位数的概念,这就造成了我们刚才说的那一堆矛盾。

美国经济在互联网和其他的新技术的推动下,过去十几年间暴增了几万亿美金,可是美国人家庭的平均中位数的这个收入水平在过去的十年是不升反降的,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前面分析的原因,因为机器冲进来替代了我们大量的工作。比方说吧,我们现在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公司,是,它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是它不招人啊。

Facebook 著名的大公司吧,现在互联网最炙手可热的公司吧,员工几千人,Twitter 就是美国的微博 几百人 著名的维基百科 我看到的数字是57个人 里面还有好多是律师。几十个人啊 一个蜚声全世界的大公司,就这么点就业情况。

我们再说苹果,苹果2012年的时候,市值全国最高多少人? 美国本土四点几万人 加上全球 六万人。而1960年的时候,美国当时最大的公司是通用汽车,通用汽车在美国本土多少人60万人,换句话说,即使公司规模一样大,现在的公司利用新技术只需要原来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员工就可以创造出那么大的一个企业组织。

那好了原来那些人去哪里呢,但他们失业之后,我们人类又没有为这种新技术闯入之后的社会结构去创造全新的就业岗位,让这些被挤出的人有饭吃,那社会的动荡吗,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不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事情吗?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过这种场景,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原来产业部门里面的就业人口被大量的挤出。

比方说1800年美国,90%的美国人都是老农民,可是到了1900年的时候,美国人只有41%的人在田间刨生活(我们好似也是这样,打工的越来越多,在家种地的越来愈少,公司解散,科学种田,我们哪里去),到了今天又100多年过去了,美国只有不到2%的农业就业人口,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下降。

也就是说200年的时间全美国人口都从农业这个部门被挤出可是要知道,在前几轮的技术,对人的就业岗位的替代当中 我们有时间啊,农业是用了200年才把人挤光的,可这一次会不一样,为什么?

因为互联网这个技术太狠了,它挤出就业人口的速度也许会超出我们想象,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效应,这个效应在我们的这本书里 《与机器赛跑》这本书里称之为下半盘效应,什么意思呢。

不知道各位小时候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故事,说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发明国际象棋,一个棋盘64个格,然后国王就很高兴说,赏,你就说吧,你要什么好东西,我赏给你。这个发明家说,我一个小平头老百姓我能要什么呢,这样吧,我要的不多,在第一个格里你给我一粒米,第二个格给,我翻倍 两厘米 就依次翻倍 这样64个格给我装满。

我就那这么点儿米回家就行了,国王说这还不好办吗,这能有多少米啊,来赏放 ,刚开始一格 两格 没多少,可是到了半盘的时候,国王觉得不对劲了,因为每次都是一倍,每次都是一倍,而一倍一倍的增长,她就突然发现,当进入到下半盘的时候即使把全宇宙所有当时的粮食都给这个人都不够。(这个故事我听过中文版的),这就是翻倍的力量,翻倍的厉害。

当然这个下半盘效应其实还有一个名词叫荷塘效应,荷塘效应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看这个夏天的荷塘 荷叶铺满这个荷塘,但是你会发现 它在铺满的前一天它才铺一半,再前一天才四分之一,因为荷叶铺满荷塘也是成倍的增长 也就是说仅仅在三四天前你还没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三四天一眨眼的功夫 它已经满了,这就是翻倍的厉害。而现在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它恰恰就是一个翻倍的技术。

这就要讲到1965年,著名的因特尔公司的摩尔先生提出来摩尔定律,当时他讲现在这个计算机主频的计算速度,每隔十二个月要翻一倍,后来这个数字被定义成18个月,但问题是它不只是计算速度翻一倍,你会发现整个这个IT领域 所有的技术指标都在用这个速度再翻倍 就在过去几十年里整个IT系统改进的倍数应该不是几十倍 几百倍是几千万倍的改进,这也就是10年到20年时间发生的事情。

而且这个速度还在加速,所以也许过去要用200年的时间用几代人的命运去承担的一场失业,然后再重新找到工作的这样的一个艰难的历程,我们要用一代人的生命全部把它承担起来,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悲惨的命运失业的命运也许就浸在眼前了。

罗小胖推荐书目 《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 著 讲经济学理论与行文的机智,雄辩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阅读他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种愉悦。

关于《与机器赛跑》,这本书其中的观点我们也就介绍到这儿了,这本书的作者也很有意思,他说原来我没想写这么一本书,我想写的是对互联网新技术的讴歌,毫无保留的赞美,但是写的过程当中越搜集资料越觉得可怕,因为很可能这一次巨大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是扔了的巨大的灾难。

没错这种迷茫感正在笼罩着全球,不仅是中国的年轻人,美国欧洲都一样,年轻人都觉得迷茫,不如说占领华尔街这个运动,这个运动有两个特殊的地方。

第一没有人组织,因为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不需要谁是个头,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他们就说去啊,好啊 ,去啊,然后就到华尔街扎帐篷 在那儿抗议,对 互联网组织起来的。

第二 这个运动没有具体的指责的方向,你说你抗议谁吧, 是 抗议华尔街 华尔街是谁 他们在指责那些老板吃的脑满肠肥,可是他们也知道,这些人实在合法的架构加下来做着合法正当的生意啊。你说谁的钱不应该挣吧 指不出来,你说你抗议什么吧, 不知道。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现在社会极大的不公平(天朝尤甚),经济学家到广场上演讲 1%的人占据了99%的财富,有待如何 请问 怎么改变。

没有人拿得出方案,对啊,这一轮危机,尤其是在失业这个领域造就的危机和此前的危机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一些解决方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传统解决方案无非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一般都是宏观微观解决方式啊),宏观角度解决呢?

说你们富人太有钱了 ,你别那么心黑了 别那么贪婪了,拿出一部分给穷人,可以啊,这是过去解决社会不平等,用社会再分配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通常的方案,(不知道那些美国佬干嘛还那么愿意慈善,不懂得经济学,啊)但是这一轮会有用吗?

且不说那些富人愿不愿意拿得出来,就算他们愿意拿得出来 ,要知道整个社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很有钱 很有成就感,他们是社会明星,他们为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享受一切这个时代可能给他的桂冠很荣誉,(我在这里的感受就把那些富人当作美国佬吧,实在切换不到我们天朝的大亨们)。

另一部分人呢 假如失业大军 谈不上穷愁潦倒,因为富人可以保障他们吃喝不愁,甚至还有很漂亮的廉租房屋住,但是又待如何,我是一个Loser,我是一个失败者,我整天无所事事,我的人生毫无价值可言,我的前景一片灰败那你觉得即使是这种财富的再分配能够解决这种社会心里的不平衡问题吗?

要知道 很多时候差距或者说不满或者说幸福感的缺乏 ,并不是由于绝对状况无法容忍,往往是相对对比出来的,隔壁家小亮如何如何 你看人家小红如何如何,我现在这样 受不了(我的技能就是彻底不去想,或者自己安慰自己,现在好不一定将来好,将来好不一定永远好)。

所以美国总统罗斯福早就讲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国家不管多么富裕,人力资本都经不起浪费,什么叫浪费 就是失业 因为失业导致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一种军心涣散,一种非常灰败的社会氛围而这种分为恰恰酝酿大规模社会危机的源头,所以说仅仅从富人那里掏出钱来给穷人,他们无所事事的生活仍然会造就社会潜在,谁也不知道会爆发成多大的一个危机,这是一点。

第二点 传统的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 我们每个人往高处爬啊,不是传统的那些很多工作被人替代掉了吗,那我们去往高处爬,我们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们去当人上人,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这个行不行呢?现在看来也不行,为什么?

因为这一轮机器对人的替代,不是挑选那个领域的,你说高什么叫高,比方说美国,如果用传统的医学方法,培养了一个放射科的医师,大概要十几年的时间,然后他们就可以拿到很高的薪水30万美金的年薪,可是现在这份工作基本上迷糊识别的这汇总计算机技术就能替代掉了,而且用的费用是原来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百分之一,再比如说 美国有一个职业大家都知道,是非常挣钱的职业 。

律师嘛,美国不是有一个笑话吗,说有一个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飞机 ,上面全是律师,这个恐怖分子就给美国政府打电报说你们赶紧拿10亿美金赎金 如果不拿来的话每隔一个小时我们就将释放一名律师,可见这个律师这个行业多挣钱,在美国多招人恨。

但是现在又如何,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现在有一种工具就是代替律师去分析那种商业文件,要知道要打一个大型的商业官司,经常要分析的文件是几百万分,现在用了这种软件来迷糊识别一个律师可以干过去五六百名律师才能干的事情。

最近好像就有一个案子,一个公司打官司就花了10万美金,这是一个对于美国的诉讼花费来说,这是非常小的数字,分析了150万份文件,而且 更重要的是这个而且人工分析,他的准确率只有机器的60%。

所以你说美国社会 如果你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你看好像这个职业要被替代,我奋斗,我当律师我往律师的那个山顶去爬,爬到半途,你仍然会被这个趋势的浪潮给冲下来,所以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安全的,那怎么办,如果社会再分配不起作用,如果个人向高处的奋斗又不起作用。

我们怎么样抵挡这次浪潮,说实话《与机器赛跑》这本书里最后一章,他也讲了一些低于的方法,但是我个人以我的智商,我看的云里雾里,我看不懂他想说什么,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理解,就是怎么破这个局,最近不是有个词吗,叫怎么破。下面我就整合我看到的一些周边材料给各位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 我称之为叫放弃追求地位 转而追求联系。这话怎么讲呢,我们先得熟悉一个概念,叫莫拉维克悖论。莫拉维克是美国的一个学着,研究人工智能的,他就发现 这个人工智能跟人类之间的关系真的好奇怪,人类觉得特别难的事,比如说复杂的逻辑推理 这对计算机来说这就不叫事,分分钟钟搞定。

可是人类觉得特别简单都不叫事的事,比如说人脸的模式识别,你看婴儿长到七八个月的时候就会认生,什么叫认生,就是除了我的妈妈,我谁都不让抱,一个小bady 他人脸识别的能力已经出现了,可是对于机器来说,这个事很难解决,小孩到了一两岁的时候,能爬能跑,可是你把一个机器人推倒,说你爬起就这么简单的动作,机器人是不会做的。

你让机器人在二楼,说你走楼梯下来不摔跤,机器人很难做到,这是对一个人类的孩子来说太简单的事情了,所以模式识别,对于复杂的模式识别来说,对于机器仍然是一个难题,这就引出我们的结论,未来你要找工作我往哪儿找,不要按照工业社会给我们划定的买那个社会金字塔的那个社会结构,你试图到更高处,那个高处也会会被大水冲掉的,什么工程师。

比如说今年高考刚结束,我们微信后台就有人跟我讲这么一个事,说他有个侄女考得是理工科,然后成绩不是很好,结果家里就逼着她你非要去上一个正经的本科大学,虽然也不是什么好本科,二本吧,学机械制造的。

哎呀,我说这机械制造不好,将来这个3D打印机出来,搞机械制造的这个专业会被淘汰掉的,他说那你说学生们,我说这个孩子多什么感兴趣啊(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你发现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并且能幸运的发挥特长,往往是最能坚持下来,成功几率最高的事情,爱是未来一切成功的源泉,你不爱你坚持下来的概率非常低的。

就像我喜欢聊QQ,一直坚持下来了,喜欢互联网我就一直坚持下来了,我上网已经八年了,我没有感觉累,我喜欢就不存在辛苦,就算辛苦也是暂时的。)说就爱吃,我说那你就让她学大厨去嘛,他说那他家里人了能接受不了,对啊。

大家都觉得厨师好像在社会地位上比较低档,这样的工作怎么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选择呢,这不叫输在起跑线上吗,你看恰恰相反,比如说大厨,尤其是中餐大厨,经常酱油少许,这个少许就很复杂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模式识别的工作。

再比如说花匠,你看着好像很低端的工作,但是伺候这么多花草,这么多形状,不同的病变不同的生产周期,花匠的模式识别是极其复杂的,这恰恰是机器在按时替代不了的,而且还有一种工作,那就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这些工作,这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比如说你可以发明一个机器给我们理发,把所有人的头型都理成一样的,这个没问题,就打算我审美观粗糙我不挑这个发型,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坐在那儿理发,跟理发师这种聊天,你会觉得她回给你一些发型上的建议。一些化妆品的建议啊,这个是很好的一种感受,你跟一个机器人在那儿,在你头上弄几个小时,那种感受是很差的。

所以也许在很长的时间里这种工作是无法让机器替代掉的,再比如说护士,我大病初愈,我刚做完手术,推到病房里,你弄个机器人弄个金属管子在我身上乱摸乱碰,这算什么,我需要的是一个穿护士制服的,长相美丽娟好的,一个女护士进来跟我嘘寒问暖,我这个时候才感觉到我的病痛要减轻点。

所以任何人之间的联系的工作,未来恰恰可能是不能被替代掉的工作,而那些社会地位在原来的工业社会当中比护士要高得多的医生,刚才我们讲过那是很可能要被干掉的,所以从追求地位到追求连接,这是在未来职业职场当中求生的一条路。

那第二条路是什么呢,我称之为叫放弃效率,转而追求趣味,这又得说到一个专有名词,叫幂律,幂律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只要一个系统所有的因素都在追求效率的时候,这个系统就会呈现出一种非常不均衡的一种分布状态。

比方说吧微博,微博为什么会出现大V,就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要跟他联系,当所有人都愿意加他关注的时候,其他新进来的人都觉得,这么多人都关注他,我也没法不关注他,我为了获得手机信息的最高的效率,我就不得不关注他。

所以你看现在微博就呈现出这样的一个生态,越大的V上千万的粉丝,他就会粉丝越来越多,而当这个生态固化之后,我是一个小人物,没有人关注我就是没有人关注我。

你看我现在这个粉丝,新浪微博上现在爱20多万,想在往前涨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但是你像潘石屹 薛蛮子啊,他们那个粉丝涨的就非常大,这就叫幂律,幂律是人人,每一个要素都在追求效率之后自然形成的一种结果,所以经济就是这样。

为什么一旦有一个太平盛世渐渐的就会出现贫富分化啊,就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因为安定的状态,当每个人在追求效率的时候幂律就会出现,不均衡分布就会出现,这是一个经济学上的铁律,这不是哪个富人一定是心黑它导致的结果,那好互联网时代让幂律这个历朝历代古往今来都在起作用 导致社会不公平的魔鬼,它的作用力更大,对吧。

过去如果是一个100多年前成个唱得好的人,他最受欢迎无非它可以搞全国的巡回唱歌,可是现在,一个歌星一旦在网上爆红,比如说lady嘎嘎 对吧,她就会成为全球的巨星,他的收入就会比她次一号的明星收入要多几倍,这就是幂律的作用再一次显灵了,那怎办么对抗幂律,很简单,就是从幂律产生的那个根上铲除它,我不追求效率就好了。

前不久我们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平台上,有这么个小姑娘,她就遇到了一个烦恼,她呢,说实话她的追求我也不太理解,她做麻辣烫,她希望办成一个中国最著名的麻辣烫品牌,但她家里人就不理解,说你回来吧,你考公务员嘛,我家里找关系给你送到银行去,那个工作收入又高,夏天这么热的天还有空调吹,你在那儿搞什么麻辣烫,家里人就不理解,跟父母关系闹得很僵。

如果我给这位朋友和她父母提意见,我恰恰觉得麻辣烫比银行有前途,为什么,你去到街上看看,满街都是ATM机,那些银行底层的柜员天天在那儿简单的收付工作,这种东西近在眼前就要被互联网这股浪潮淹没,这部分工作很快就不存在了,连银行本身它的金融系统都面临脱媒等等一系列重大的转型的危机。

可是麻辣烫这个事就不一样了,麻辣烫跟效率没有关系,它有的就是趣味,到哪朝哪代,我估计除非说几万年后,几万年之内说中国人爱吃一口麻辣烫这个习惯的人总归是有的,这根效率无关的事情,仅仅跟个人口味,个人兴趣个人的一种特定领域的取向有关的这种生意,它就可以永远做下去。

更何况这个姑娘对麻辣烫这么痴迷可以放弃银行的工作来干麻辣烫,她没准儿真的就做成,咱不说全国第一,咱就说区域知名的麻辣烫品牌,你不会觉得她这一生既有荣誉感也会有社会地位,而且也不缺财富吗。

没错,对付幂律,就是要对付效率,让每一个小群体靠兴趣,价值观,心灵的追求,趣味的表达 靠这些东西整合起来,一个一个小而美的商业形式,这就是未来人不会被机器替代的那些岗位群聚的那些选择。

说到这儿,我其实既在说国家宏观层面的选择,我也在说最具体的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是我最后仍然说,但是这个急风暴雨般的趋势还是会扑面而来,说一句冷酷的话 总有人会被这个趋势淹没。

所以这一代人会迎来财富的海量的增长,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会面对冻饿而死的危险,但是人生变得灰败的悲剧,对某些人来讲,对某些无法选择新的机会的人来讲,也许真的是无法避免的。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了王国维先生讲的,悲剧的三种类型。他说这三种类型境界还是不一样的,第一种 他说有人作恶,这个故事里面有一个大坏蛋,穷凶极恶 这是一种悲剧 水平最低。第二种悲剧,是天命所定,不如说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是无法跟天命抗衡,最后自刎乌江,这是第二种悲剧,但这还不是最高级的悲剧。

王国维说这段话就在他的红楼梦评论当中说的,他说最高级的悲剧,就是红楼梦这种,你说红楼梦谁是坏人,谁都不是,没有坏人,甚至没有什么命运,就是所有人都是普通人平凡人,甚至是好人,但是就是因为这些人在一起创造的格局,导致一种巨大的悲剧。王国维先生说,这才叫悲剧中的悲剧。

翻译文字版差不多用了一天的时间,期间就是抽几根烟,晚上的时候一起喝了点酒。在酒桌上,我们讨论了一些东西,一个朋友总是再讲时也命也,我相信命运,可是谁的冬吴相对论人生都会有至少一次的机会去改变命运。

我个人认为改变命运的两种方式,就是了解对大趋势的判断,大趋势的判断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见识,见识这个比较玄的东西不好掌握,另一种改变命运就是自造运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热爱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因为爱,所以坚持下来就简单的多,成功的几率也会越大的,成功改变命运的源泉来在于爱。

如果你爱,你也许能跑过机器,也许会超越机器,因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机器再先进也就是那些潜力。我发明了一个悖论,不知道经济学中有没有呢,就是在你不开放市场的前提下,对方渴望与你通商。协商无果之下,必定诉诸武力要求通商。

网易丁磊:新零售和新消费

网易CEO丁磊11月6日在2017年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新消费。这个概念对应的是2017年非常火爆的“新零售”。

丁磊的观点是,零售离不开人这个基本核心,所有零售形式的演变,都源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这是一切的原点。而中国大陆的消费者群体正在经历一个变化,即从追求怎么能买得到,到追求买得更好和更有品位。这就是“新消费”。新零售讨论的是零售的不同形态和场景,新消费关注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的变化。

丁磊说了一个现象:这些年很多大陆游客在国外买东西,回国发现全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业以前都是把最好的东西卖给国外,结果又被中国游客买了回来,制造业要先出海镀金。但现在,制造业要转型,就应该把最好的产品留在国内,留给国内消费者。这也是他提出的新消费的需求。网易旗下的电商网易严选也是为了满足新消费需求的产物。网易严选的模式,是通过精选工厂生产的产品,然后采用低加价策略销售,从而做到高性价比。

总之,丁磊提出了一个对应新零售的概念新消费,来作为网易电商的理论基础。我们之前也提到过,阿里巴巴和小米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京东则提出第四次零售革命。商业巨头都想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正在发生的变化。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