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Business

广深高速”和“多快好省”。前者是指企业的战略方向,而后者则是用户体验上的方向。

所有商业的本质在于争取用户脑海里的认知。——傅盛

Business is business.

天下有两种生意方法,一种我们叫离钱近,离事远离是非更远,最终走向不劳而获。一种是反过来叫离钱远离事近,离是非更近,最终劳而无获。

如果你用杠杆收购和连环控股不断放大,其实钱会离你越来越远,自己的股东权益只有一点,前面的风险巨大,最后完全控制不住是非。你想为了赚一亿惹一万亿的是非,还是为了赚十亿惹一千块钱的是非?这是两种人生,两种活法。我们当然希望只赚一亿,也只惹一千块钱的是非。万一这个是非摆不平,我加倍,拿五万块钱砸可能就摆平了,还剩五万块利润,也是好的。反过来,为了挣一万块钱,惹了一万亿的是非,那一亿能摆平这个麻烦吗?摆不平,所以钱不光是数量,钱最主要是非。我发现很多民营企业在决策的时候只注重数量,可能我读法律,自己做生意的时候先看是非,再决定这个钱有多少。如果是的前提下钱多点当然不拒绝,如果是含糊那就取中,如果有是非,这钱咱绝对不能要。所以,金融的套利者和破坏者实际上只看到钱,而忘了是非。——冯仑

商业中的两个四字基本原理

10月12日,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在第六届东沙湖杯“千人计划”创业大赛上发表了演讲,他向创业者分享了自己总结的创业心得。他用两个四字词汇来总结,就是“广深高速”和“多快好省”。前者是指企业的战略方向,而后者则是用户体验上的方向。

其实这两个心得不仅适用于创业公司,也适用于各个阶段的公司发展。

在战略方向上,卫哲认为,如果“广深高速”这四个字都要做,那肯定公司会死掉。做广度的同时深度一定做不好,这时候需要你反问自己的业务模式,到底是必须先做深度还是先做广度?而“高”是指使命,比如阿里巴巴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不是挣快钱。而“速”指的是速度。在企业的不同阶段,或者根据业务模式,企业对“广深高速”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同样“多快好省”在起步的时候要面面俱到也很难做到,也很难活下来。因为四个字有时候是有冲突有矛盾的。卫哲举例说,便利店做的是“快”和“好”,美国的Costco(美国最大的会员制连锁仓储超市)做的是“省”和“好”,便利店牺牲了“省”,Costco牺牲了“多”和“快”。电商也类似,淘宝靠“多”和“省”取胜,至于好不好?看你运气吧。到了京东,怎么办?既然你占了“多和省”,那我就从“好”和“快”做文章。京东第一个提出“三日达”、“次日达”、“当日达”。

所以,“多快好省”中把一个字做到极致,能不败;能做两个字,能赢;想做三个字,就快死了;四个字想一步到位,那就死定了。

商业的本质

The Real-Life MBA: Your No-BS Guide to Winning the Game, Building a Team, and Growing Your Career

目录

导读 管理之美在于亦步亦趋的践行
中文版序言 商业是探求真实、建立互信的过程
前言
第一部分 商业篇
第一章.让痛苦烟消云散
第二章.越挫越强
第三章.增长是王道
第四章.错综复杂的全球化
第五章.财务其实很简单
第六章.如何做好市场营销
第七章.大数据时代的危机管理

第二部分 团队篇
第八章.领导力2.0
第九章.建立一个卓越的团队
第十章.天才、流浪汉与小偷

第三部分 职业管理篇
第十一章.我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
第十二章.走出事业低谷
第十三章.心若在,一切就在
致谢

商业是探求真实,建立互信的过程。

任何人都不应该单枪匹马地从事商业,商业归根结底是一项“团队运动”,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
协同力究竟要协同什么?
答案就是:让使命、行动与结果协同起来。要完成使命,必须付出切实的行动。
最好的使命陈述就是要这样,既目标远大,能鼓舞人心,又切合实际。一个好的使命会让每一名员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能让所有人为了实现共同的使命而协同奋斗。

认识商业(插图修订第10版)

目录

作者简介
张维迎序 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企业家
汪丁丁序 常识,经济学和管理学
吴晓波序 透过美国的眼睛认识我们的商业
唐骏序 职业经理人时代的到来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导 言 作好准备,迎接你的黄金时代
第一篇 商业趋势:在全球多元化的环境中培育企业
第1章 动态商业环境:风险和获利
第2章 理解经济学及其对商业的影响
第3章 全球市场上的商业活动
第4章 道德与对社会负责的行为
第二篇 企业所有权:创办小企业
第5章 选择一种企业经营模式
第6章 企业家精神与创办小企业
第三篇 企业管理:授权员工满足客户
第7章 管理和领导
第8章 调整组织结构,以应对当今的商业挑战
第9章 生产和运营管理
第四篇 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员工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第10章 员工激励
第11章 发现并留住最优秀的员工
第五篇 营销:开发与实施客户为导向的营销计划
第12章 市场营销:帮助买者购买
第13章 商品和服务的开发和定价
第14章 产品分销
第15章 开展有效的促销活动
第六篇 管理财务资源
第16章 理解会计和财务信息
第17章 财务管理
第18章 证券市场:融资和投资机会
第19章 货币、金融机构和美联储
重要词汇
出版后记

一本美国大学课本,让我感到大洋彼岸深深的“恶意”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萌萌有神(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66639/

《认识商业》是美国高校采用量最大的商业入门教科书,内容涵盖商业环境、求职创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营销、财务、融资等方方面面,勾勒出现代经济社会的缩影,并用大量的案例、知名人士去讨论生活中出现的商业实践。这些商业常识对创业者、职业经理人、企业人士的必要性不需要赘述,然而可怕的事情在于:同样是大学伊始,我们还在为离开父母窃喜、为校园恋爱幻想、为逃课挂科找理由的时候,美国的大学生已经在看着这样的教材,全方位地理解商业、认知社会、开始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基础了。

这份来自大洋彼岸深深的“恶意”就是,我们和美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是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还是教育观念,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标杆,国内多少学者在研究和探讨,但究其根本,这差距大概源于一种思维范式。在这本美国大学生的教材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商业知识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更是这种思维范式造成的差异在个体上的反映,实在是让人唏嘘。

1 始于迷茫VS始于目标

第一个要聊的是我国大学生普遍的迷茫感。这种迷茫感包括: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不知道如何读大学,不知道以后自己要做什么,不知道如何应对学校外的世界。如果说个人的迷茫根源在于性格的弱点,那么一个群体的迷茫可能就是教育的盲点。

我们要知道,迷茫源于无知。很多人来找我咨询找工作,其中最难回答的问题是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目标。这时候真得很难给具体的建议,因为我太清楚了,这些同学临到毕业才发现对各种工作充满了未知,而这时候才发现自己“迷茫”,已经有些晚了。为了提前预防这种迷茫,我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希望传达的不仅仅是找工作的方法,更是推广为自己树立职业目标的意识,为的就是学弟学妹们不要走我走过的弯路。然而这些方法论已经被系统且详细地写在美国大学生入学的必修课里了。《认识商业》的导言中就写到:“这本书的主要目标,在于协助你选择对自己而言有趣又能成功的领域,你将学到经济、国际商务、伦理、企业家精神、管理、营销、会计、财务等相关知识。课程结束之后,你应该更了解哪一种职业更适合你,哪一种不适合你。”……这不就是许多人迷茫的症结所在吗?!如果你能在大学伊始就对社会分工有清晰的认知,怎么会等到毕业还对社会一无所知?!更不要提,导言中还系统阐述了商业礼仪、学习方法、时间管理、求职策略、简历撰写、求职信撰写、面试准备等一系列实用技能了,它甚至连转行跳槽都科普到位了。

这种赤裸裸的差距,不由得让人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让大量的学生迷茫度日,其原因之一就是学习脱离了个人发展和个人追求,难以形成激励。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反应的就是一种以终为始的方法论,在早期就让你对商业社会形成认知,寻找个人定位和目标,并为之付诸努力。

2 为考试学习VS为自己学习

聊完目标,自然反映出来的就是学习出发点的不同。工作以来多次查阅大学课本,是真心发现工作上遇到的问题,答案就在当时的课本里。举例来说,作为产品经理,对需求的挖掘和分析跟《市场营销》中的消费者心理极其类似,而控制项目进度的执行力,又多次需要《管理学》中的生产管理。更不要提我每天都在实践的自我管理,完全是基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和滚动计划体系。这些当时觉得对个人“毫无用处”、只是应付考试的知识点,时隔多年就真的应用到了实际的工作中。

为什么不能把这种现实提前传达给学生呢?《认识商业》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出发点,从卷首就营造了参与感,又用大量身边的品牌、企业和商业名人的案例营造代入感,让人觉得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和自己息息相关,简直迫不及待要读下去。如果能在早期就领悟这些学习都是为了自己,不仅能少走弯路,更是在早期就能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学习的主动性,难道不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吗?

3 仇视财富VS创造财富

再说到对财富的态度。令我非常感叹的是,《认识商业》中至始至终在强调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创造财富对社会的价值。书中写到美国的高水平生活来自于企业所创造的财富,企业创造越多财富,为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所带来的影响就越大,并剖析了雇员和企业家的成功路径差异以及想要成为企业家的因素。在后续的章节里,更是详细解释了不同的企业经营模式,系统介绍了如何从小公司开始起步。

反观我们的教育中对于金钱的态度。在绝大部分地区,学生所被灌输的还是一种被妖魔化的金钱观。我清楚地记得大学班级里,全班弥漫着一种谁穷谁光荣的气氛,每年到了助学金的时候就各种讲故事,故事里谁家最穷,谁就最光荣。而更匪夷所思的是,老师对这种气氛非常满意,似乎只有艰苦作风才能便显出学生的优秀品质。……可问题是,凭什么呢?凭什么不能创造财富去解决问题,用财富给自己更好的生活、更多的选择呢?追求财富就没有优秀品质了吗?

学生的观念是家长的延续,学校的风气则是社会的缩影。不知道是出于面子、自我保护还是可笑的大锅饭思维,很多人渴望金钱又不愿正视金钱,自己不具备创造财富的能力,反而拿着弱势群体当盾牌诋毁创造财富的人群。然而,如书中所说,这群被妖魔化的创造财富的人群,提供了保障公共福利、公共设施的税收,为他人提供工作机会,影响着个人和国家整体的生活质量。我最信奉的一句话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这种决定社会法则的理论已被认证,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正视金钱呢?

自从余额宝唤醒了整个中国的理财意识,财商教育才开始渐渐得以重视。据说上海一些中学里已经开始对学生设立财商课程(只是听说,谁知道真假请告诉我~),我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这样的课程可以出现,钱很重要,早期树立正视金钱的态度更重要。

4 因压抑而放肆VS因了解而有底线

我国教育中对商业的忽视和金钱的压抑,造成的问题不仅仅是上述聊到的这些彼端,更严重的是因为压抑造成了步入社会后过度的释放,从而越过底线。

圈里人都清楚:前两年风光一时的一批90后CEO,有多少就是为了拿到风投的钱就开始挥霍?还有去年开始几个著名的P2P跑路事件,哪个刚开始做的时候不是高端人才、模式创新?我在想,国人一直深恶痛疾的各类经济犯罪,这就是一种扭曲的金钱观,其根源不就是无法控制对金钱的渴望吗?而这种渴望金钱的控制能力,有尝试过培养吗?

我在一定程度上认可高考制度,高考前学生的升学压力是一种现实的妥协。然而问题是进入大学后,我们仍然没有实现通识教育,反而让学生继续处在压抑中。这种压力源可能是考试,可能是竞争,也可能是对于未来的未知,目前我们普遍的疏导方式是心理咨询,但对待这种压力,更根本的方式则是消除压力源。如何消除?正视社会,正式金钱,正视自己。

反观美国的教育方式。书中很认真地讨论商业道德以及对社会负责的行为,经营企业要秉承伦理,肩负社会责任——并且这一章是在创办和管理企业的内容之前。为什么我们出现不了美国那些伟大的科技公司?为什么google和度娘同样是做搜索,公司境界高下立现?为什么2016年苹果发布会公布其环保项目,宣布苹果公司在全球的材料回收率已经高达93%,而在美国本土的材料回收率已经能做到100%?我相信这里面有共因。抛开什么国家/企业不谈,只说个人,一个人想要达成伟大的事业,那么永远不要逃避问题,压抑只会让爆发更彻底,正视并解决才能让自己跨入新境界。

5 禁锢意识VS大局意识

其实上述这些讨论,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其实根植于不同的意识。我国的教育自小就是培养一种禁锢性的意识,被动接受父母安排,被动接受老师安排,被动接受大学的安排,而这数十年的被动导致的就是自主性的丧失和独立思考的禁锢。而美国教育的核心就是独立思考,展示个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这种认知则必须从树立大局观开始。

通观《认识商业》一书,它所科普的可不仅仅是美国的商业社会,而是一个商业世界。科技发展之迅猛导致企业环境面临变化,国际化进程中又该如何应对,这些话题的探讨都是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统揽全局,训练有大局观的思维模式。

然而大局观是多么重要。所谓认知的广度和思索的深度,都离不开思维模式的大格局。而盛行浮躁的实用主义的当下,这种大局观实在难能可贵。还是从身边的事出发,一个产品经理如果没有大局观,直接导致的可能就是发展方向的失误导致浪费开发量,甚至是错过产品的最佳发展时机;一个雇员如果没有大局观,每天计较公司的人情世故和工作量,那么他将永远无法领悟公司运转的方式和公司决策的意义,自身境界也就止步于那些鸡毛蒜皮。

中美教育这种话题当然不是根据一本书就能聊透的,然而这本《认识商业》仿佛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缩影,它不是尽善尽美,但其意义和价值已足够我们思考和学习。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是我们能控制的,然而我依然希望你能通过某些方式,主动探索这些我们可能缺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而这种主动获取的行为,大概就是改变的开始。

萌萌有神
2016.04.25

微信号@萌萌有神
投资理财,自我升值

满足温饱的生意
能够赚钱的生意
能够成长的生意
具有成长率的生意

关于如何把产品卖出好价钱的清单

2017-08-19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产品定价是一门学问。商家,应该如何通过定价实现更高的利润?消费者,又应该警惕哪些价格套路呢?

「得到」App邀请刘润老师,创作了这篇清单,11条建议,供你参考。

  1.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一分钱一分货”,价格从来都是商品成本和消费者心理价位之间的博弈。在实际交易中,我们并不真的在为商品的成本付费,而是为商品的“价值感”付费。

  2. 制定价格的关键,是关注消费者的买点,而不是产品的卖点。先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讲清楚你能提供什么特别的价值。只要大家认可这种需求,你的定价就会被接受。

  3. 设置一个价格锚点,让消费者有一个明确的价格感知,会更容易接受你的标价。比如,面对“80元/4小时”和“205元/天”的酒店方案,大多数人都会选后者。

  4. 人们投入在一个物品上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越容易高估它的价值。所以,想办法让用户有参与感,甚至付出一些劳动,他会觉得物超所值。

  5. 如果你的产品酷炫新奇,或者你有一定的技术先发优势。那你就可以提高产品身价,从而激发消费者购买欲。例如,科技产品刚上市时都有很高的定价,之后会逐渐降价。

  6. 把你的产品捆绑在更贵的商品上一起卖,同样可以有效的提升价值感。例如,一个单独的4G内存条200元感觉有点贵,但一款多出4G内存的电脑却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

  7. 人天生会把钱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想要卖高价,就要改变顾客对你商品的认知,转移他的心理账户。例如,装修公司会强调他的设计帮你增加了多少房间使用面积,折成房价相当于多少钱。

  8. 有时候,你可以大胆尝试,把产品重新包装,赋予一个神奇的品牌故事,然后提价。因为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时,是为了炫耀性的心理满足。如果你能做到让他们恰到好处地炫耀,那么商品越贵越有人买。

  9. 把不同商品集合在一起“组合定价”,可以最大化销售利益。比如烧烤便宜,啤酒贵。而吃烧烤容易口干,因此啤酒就容易成为利润点。

  10. 通过“价格歧视”的定价方法,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例如软件公司推出功能受限的家庭版,企业想满足更多功能需求,必须付出更多费用。

  11. 报价越精确,对方还价的可能性就越小。因为报价越精确,对方就越容易认为,你是经过周密计算才开出的价码。

广告行业的大问题

《金融时报》的报道说,宝洁把2017年第二季度的数字营销支出削减了1亿美元,但营销费用的变化对销售毫无影响。宝洁首席财务管理乔恩·莫勒说:“我们没有看到(销售额和销量)增速下降,这告诉我,那部分被削减掉的支出基本上是无效的。”宝洁拥有吉列、佳洁士、海飞丝、飘柔、舒肤佳等知名品牌。宝洁在2016年的广告投放费用是71亿美元,公司希望在未来5年削减超过20亿美元的费用。不仅仅是宝洁,联合利华、达能、雀巢等消费品巨头都在努力削减营销成本。

除此之外,广告行业的整体增长也在放缓。媒体购买机构Magna Global预测,今年全球广告支出增速会是3.7%,达到5050亿美元,2016年的增速是5.9%。而且,新增的广告支出大部分都会被谷歌和Facebook这样的公司拿走。2016年,谷歌和Facebook拿到了美国新增广告支出的7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原因是,在需要削减成本时,广告支出往往首当其冲。没有人知道广告对构建品牌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以及该如何衡量,这就让很多公司在承受压力时,首先选择削减这部分费用。

另一个原因是,原先的各大广告主,也就是像宝洁这样的大的消费品牌,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品牌,而是销售渠道。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斯科特•加洛韦说:“宝洁最大的问题不是品牌资产,而是找到支持它们当前品牌资产的分销渠道。如果它们在连锁超市和亚马逊以外找不到别的渠道来销售汰渍(等产品),它们的广告好不好根本无关紧要。”

这家企业能颠覆Uber?

下面分享一个最新的创业模式。全世界都在追着Uber热炒,但硅谷还有个公司一直在撬Uber的墙角,这家公司叫GetAround,它给那些自己有车、但又不想那么累的车主,提供了一个新的赚钱方法,那就是在你不用车的时候,把车短时间租出去,既省停车费,又让车赚钱,一举两得。

需要租车的人很方便,走哪儿突然需要临时租车,只需要掏出手机一搜,就可以就近租车。车主也很方便,GetAround给每辆注册的汽车都装上了一个无线车锁,车主通过手机APP,就给汽车开锁和解锁。当然也有保险、追踪定位一揽子解决方案。

懂行的人已经看到这种租车模式的巨大优势了:传统的汽车租赁公司必须要先花一大笔钱采购汽车,才能开展业务,所以与其说它们是汽车服务公司,倒不如说它们是金融服务公司。而这个新物种,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啊,只需要把闲置的私家车和租客做个对接就完了,成本低,价格就有优势啊。而且闲置车是个海量数字啊,美国有2亿多辆私家车,平均每天22小时是闲置的,全世界来看,私家车的平均使用率不超过10%,这是一个超级巨大的市场。

目前这家公司融了B轮,国内也刚刚出现了类似模式的PP租车,不过一切都刚开始,如果你有想创业的朋友,不妨让他们关注一下。

本文源自:好神奇 这款应用能让你随时向陌生人借车

任正非:哪种组织必将死亡?

在一次华为的培训中,任正非提到这样一个观点,不是耗散结构的组织必将死亡。那耗散结构是什么呢?它需要符合三个条件,开放失衡正反馈

开放带来活力,失衡带来震荡,正反馈推动进化。这种结构有多重要?接下来给大家看几个例子。

比如说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邓小平当时提出改革开放,但不知道怎么操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它恰恰符合耗散结构的三个条件。先看开放,从改革开放这四个字中显而易见。再看失衡。国家把权力交给市场,就是创造一种失衡。最后看正反馈。之前大家吃大锅饭,现在有人发现付出更多收获更多,这样就形成正向反馈。这样就会激励所有人,带动整个社会不断进入这个体系,造就了过去三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

当然,不只是国家,企业一样适用。不论是小米还是华为,最初的用户量暴涨都因为它们保持了一种开放的状态。而公司决策权不是由一个人独揽,大家都有了参与的机会,这就创造出一种失衡。此外,内部不断整理用户意见,逐步形成正反馈机制,这样下来,整个企业也能高效运转下去。

所以,开放,失衡,正反馈,看看我们自己,你是不是处于耗散结构的组织中呢?

只有2000块钱,该怎么泡妞

最近一个淘宝网小卖家写了篇很有趣的文章,他从泡妞的角度告诉大家,避免价格战,要拼感觉、别拼功能,拼个性、别拼成本。

先说个段子,一共就2000块钱,该怎么泡妞呢?第一个小伙子先用1500块给妹子买了个手机做礼物,还有500打算留着吃饭开房,然后骑着电瓶车就去接妹子了,结果妹子说,你是个好人,但我们真的不合适。同样2000块,另一个小伙子先花700租了辆宝马,然后去花市用300买了99朵玫瑰,接上妹子以后说,咱们去吃我最喜欢的路边摊好不好,100块钱搞定晚饭,最后的900开了个五星级酒店的海景房,当晚妹子就跟他睡了。你看,送手机,你拼的是功能;宝马、玫瑰、海景房,你送的是浪漫感受。

淘宝卖东西是一个道理啊,你单卖钱包,单卖皮带,那只能拼功能、拼价格,如果你把钱包、皮带、打火机合在一起,做一个送给男朋友、老爸的精美礼盒,感觉就完全变了,没人太计较单个皮带究竟卖多少钱了,这样就避开了价格战的正面战场。

你看,

要拼感觉、别拼功能,拼个性、别拼成本,销售的出路绝不在价格战上。

本文源自:卖贵一点,卖少一点

罗胖60秒:我们会被00后抛弃吗?

2017-11-11 罗振宇 罗辑思维

  1. 前两天,红杉的调研团队来我们公司做了个报告,讲00后一代的消费特点。我坐在下面,越听越觉得心惊胆颤。为啥?

  2. 因为那个年轻人的世界,我完全陌生啊。他们手机上用的APP、他们喜欢的动漫游戏,我是听都没听说过。

有一位同事看我脸色不对,就安慰我说:我知道你在担心啥,你不就是担心自己、公司,还有咱们的产品,被年轻人抛弃吗?

  1. 你得分清楚两件事:他们现在喜欢的东西,到底是一个年龄段现象?还是一个代际现象?如果是前者,等他们大了,他们会离开的;如果是代际现象,那才是真实的商业升级换代。

  2. 所以,“年轻人代表未来”,这句话只对了一半。他们身上有一部分东西,永远跟我们不一样了。但也有一部分东西,迟早会和我们一样。

所以,面向未来的商业,不是讨好年轻人,而是等在他们长大的路上。

罗胖60秒:怎样给书起名,才能卖得好

2017-11-12 罗振宇 罗辑思维

  1. 在网上卖书的亚马逊做了一个研究,发现书名里面有地名就比没有地名好卖。比如,《上海酒吧女》,就比《酒吧女郎》销量大。那为啥呢?

用华杉老师的说法,有了这个地名,就创造了一种事实感,有一种具体的力量。

  1. 人类文化演进,其实一直有着两个方向,第一是抽象,从神话、巫术到现代人的各种学术,都是想用抽象的方式,用简单而优美的方式把握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

过去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主要的演进方向是这个。

  1. 但是现在,因为技术条件允许了,另外一种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那就是反过来,由抽象回归具体。

过去的艺术,是这个方向,现在的商业,也是这个方向。

  1. 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亚马逊卖书的例子,不仅加一个地名会好卖,加进去人名、事件、时间、数字,都会起到类似的作用,这就是具体的力量。

信息流产品的竞争

对于人的注意力的争夺正在白热化,只要看一看这个市场竞争情况就能发现。门户网站做的新闻客户端,以及像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这样的基于兴趣推荐的产品,都属于进行内容分发的信息流产品。这个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百度也在自己的搜索页面下加了内容推荐,阿里巴巴和腾讯也都有类似的内容推荐产品。微博和新浪新闻客户端也是这个市场中的重要玩家。

新浪CEO、微博董事长曹国伟在新浪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说,微博和其他信息流产品不同的地方在于,微博是社交信息流产品,更多是基于社交关系来做内容分发,用户拥有一个社交媒体账号,自己也会创造内容。其他新闻信息流产品,是基于推荐来进行内容分发的。

一些新闻信息流公司也开始像微博一样增加社交元素和多媒体内容,曹国伟认为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微博自己也在增加基于兴趣推荐的信息流产品,来对社交信息流进行补充。但是,两种产品的本质,决定了微博会更加基于社交做内容分发,新闻信息流产品会更加基于推荐做内容分发。曹国伟说:“这个市场现在不仅有独立的新闻客户端,还有BAT,还有很多垂直领域的对手,这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微博是其中唯一一个主要基于社交的应用。”同时,新浪和微博之间可以建立协同效应,新浪新闻客户端从微博获得用户生成内容、流量和用户,微博可以从新浪客户端获取意见领袖和多媒体内容。

不过,尽管新浪和微博从数据上来看仍在增长,微博市值更是超过了200亿美元,但是市场普遍认为,新浪和微博正在受到后起之秀今日头条的压力。

总之,这是一个竞争激烈但值得注意的市场,它关系到以后我们在互联网上能看到什么。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