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Art

指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觉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

分寸的把握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梵高

观点:建筑解决问题,艺术提出问题

艺术批评家侯瀚如是意大利国立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MAXXI)的艺术总监,从上世纪80、90年代他就活跃于国内外当代艺术界。他也是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之一,在这个双年展中,艺术板块与建筑板块互相交融,人们既能在建筑区域内看到摄影师的艺术作品,也能在艺术区域看到建筑师搭建的作品。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侯瀚如谈到了艺术和建筑的异同。

在侯瀚如看来,建筑和艺术都会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里,拿出某个片段加以变形,使之成为特殊的作品。“他们都鼓励批判性思考,寻找与大家习惯的感知方式不一样的角度去看问题,让人可以不再随波逐流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价值、营造空间。艺术家与建筑师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很多接近的地方,不只是你盖一座房子、我来画张画。”

但两者的展示方式又不太一样,建筑的展示更有教育性,比如字很多,墙也很白,展品大多都是模型,可以向观众具体说明,某地的某个空间是如何设计的;艺术中,展品就是作品,具有自己的感染力,不需要文字说明或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侯瀚如认为,对于城市改造来说,艺术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即便有,也是虚的。当代艺术是要讨论问题,美化反而是设计师、建筑师做的事情……

建筑是要做成一个东西,为生活矛盾提供解决方案和结论,比如供水供电、交通拥堵、房屋牢固美观;而艺术正好相反,哪里有结论就需要重新跑到那儿去提出问题。”

观点:用艺术史解读生活中的图像

弗雷德·克莱纳(Fred. S. Kleiner)是一位艺术史学家,在波士顿大学任教40年,他也是《美国考古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的主编。在专业领域,弗雷德·克莱纳也热衷于向大众传播通俗的艺术史。他一直参与权威艺术史教材《加德纳艺术通史》(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的修订工作,这本教材是第一部打破“西方”界限的全球艺术史,出版于1926年。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弗雷德·克莱纳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会选修艺术史,以及学习艺术史与当代生活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联。

克莱纳认为,其实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人人都通过观看而非阅读来获取信息的世界。人们从视频、电视、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所以你就需要理解视觉语言。举个例子,很多政治家总是用很多图像来为他们的政治主张做宣传。在美国,如果总统上电视讲一个与家庭有关的新政策,他们会在白宫里摆好相机,总统坐在他的座位上,旁边是他的家人。在另一种情况下,如果他需要告诉人们美国将对一个国家发动战争,那么他身边就不是他的家人,而是美国士兵。总之,我们是在进行一种视觉上的阅读。如果你学习了艺术史,你就会学习如何解读生活中的图像。

克莱纳说,艺术家是创造图像的人,不过大部分的时间里,他们也是在为其他人创造。现在你对艺术家的印象可能就是一个穿T恤、牛仔裤的人,早晨起来,去星巴克点杯咖啡,然后说:“今天我要创作什么呢?”但其实在绝大多数的艺术史中,艺术家都是在为别人工作,比如埃及国王、罗马教皇、王子、各种皇室成员等等。在当代政治宣传中,艺术家们为政府工作。如果你学习艺术史,你会更了解当代生活。

艺术的故事

目录

中译本前言
第十二版前言——第十六版前言(英文版)
初版前言
导论
论艺术和艺术家
1 奇特的起源
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2 追求永恒的艺术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
3 伟大的觉醒
希腊,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4 美的王国
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l世纪
5 天下的征服者
罗马人,佛教徒,犹太人和基督教徒,l至4世刍
6 十字路口
罗马和拜占庭,5至13世纪
7 向东瞻望
伊斯兰教国家,中国,2至13世纪
8 西方美术的融合
欧洲,6至ll世纪
9 战斗的基督教
12世纪
10 胜利的基督教
13世纪
11 朝臣和市民
14世纪
12 征服真实
15世纪初期
13 传统和创新(一)
意大利,15世纪后期
14 传统和创新(二)
北方各国,15世纪
15 和谐的获得
托斯卡纳和罗马,16世纪初期
16 光线和色彩
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16世纪初期
17 新知识的传播
德国和尼德兰,16世纪初期
18 艺术的危机
欧洲,16世纪后期
19 视觉和视像
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20 自然的镜子
荷兰,17世纪
21 权力和荣耀(一)
意大利,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
22 权力和荣耀(二)
法国,德国,奥地利,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
23 理性的时代
英国和法国,18世纪
24 传统的中断
英国,美国,法国,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
25 持久的革命
19世纪
26 寻求新标准
19世纪晚期
27 实验性美术
20世纪前半叶
28 没有结尾的故事
现代主义的胜利
潮流的再次转变
改变着的历史
艺术书籍举要
年表
地图
英文插图目录(按收藏地点排列)
索引
致谢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目录

序 言 17
导 论 走近艺术 23
第一部分 古代世界
第一章 史前艺术 1
第二章 古代近东艺术 21
第三章 埃及艺术 47
第四章 爱琴艺术 79
第五章 希腊艺术 101
第六章 伊特鲁里亚艺术 161
第七章 罗马艺术 177
第二部分 中世纪
第八章 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艺术 235
第九章 伊斯兰艺术 277
第十章 早期中世纪艺术 311
第十一章 罗马式艺术 345
第十二章 哥特式艺术 385
第三部分 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
第十三章 13—14世纪的意大利艺术 437
第十四章 15世纪北部欧洲的艺术创新 469
第十五章 15世纪意大利的早期文艺复兴 503
第十六章 意大利的盛期文艺复兴:1495—1520年 555
第十七章 16世纪意大利晚期文艺复兴与风格主义 587
第十八章 16世纪北部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621
第十九章 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巴洛克艺术 659
第二十章 尼德兰的巴洛克艺术 697
第二十一章 法国和英国的巴洛克艺术 733
第二十二章 洛可可艺术 757
第四部分 现代世界
第二十三章 启蒙时代的艺术:1750—1789年 789
第二十四章 浪漫主义时代的艺术:1789—1848年 823
第二十五章 实证主义时代: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与拉斐尔前派,1848—1885年 861
第二十六章 进步与无止境的渴望: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与新艺术风格,1880—1905年 903
第二十七章 走向抽象:现代主义革命,1904—1914年 945
第二十八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艺术 983
第二十九章 从战后到后现代:1945—1980年 1037
第三十章 后现代时代:1980年至今的艺术 1077
重要词汇 1111
延伸阅读 1133
索 引 1143
鸣 谢 1188
译后记 1190
出版后记 1196

旷世杰作的秘密 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 (2003)

2001年至2006年的集数被重组为7张DVD:

第一只DVD名为〈文艺复兴〉(”Renaissance Masterpieces”),介绍文艺复兴时代的四幅画:
桑德罗·波提切利的《春》(La Primavera)
保罗·乌切洛的《圣罗马诺之战》(The Battle of San Romano)
列奥那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弗兰西斯卡的彼埃罗(Piero della Francesca)的《基督的复活》(The Resurrection)

第二只DVD名为〈巴洛克时期〉(”Seventeenth Century Masters”),介绍17世纪(即巴洛克时期)的三幅画:
林布兰的《夜巡》(The Night Watch)
杨·维梅尔的《绘画艺术》(The Art of Painting)
迪亚哥·委拉斯盖兹的《镜前的维纳斯》(The Rokeby Venus)

第三只DVD名为〈浪漫主义〉(”Masterpieces 1800-1850”),介绍19世纪前半叶(即浪漫主义年代)的三幅画:
弗朗西斯科·哥雅的《1808年5月3日》 (The Third of May 1808)
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The Great Wave)

第四只DVD名为〈表现主义〉(”Masterpieces 1851-1900”),介绍19世纪后半叶(即表现主义年代)的三幅画:
爱德华·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
詹姆斯·马克尼尔·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惠斯勒的母亲》(Whistler’s Mother)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The Scream)

第五只DVD名为〈印象派与后印象派〉(”Impressionism and the Post-impressionists”),介绍三幅属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的画:
奥古斯特·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 Montmartre)
文森特·梵高的《向日葵》(Sunflowers)
乔治·秀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第六只DVD名为〈超现实主义〉(”Masterpiec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介绍20世纪三幅属超现实主义的画:
巴勃罗·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古斯塔夫·克林姆的《吻》(The Kiss)
萨尔瓦多·达利的《十字若望的基督》(Christ of Saint John of the Cross)

第七只DVD名为〈雕塑艺术〉(Masterpieces of Sculpture),介绍三件名雕塑作品: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David)
艾德嘉·德加的《十四岁的芭蕾舞者》(La Petite Danseuse de Quatorze Ans)
奥古斯特·罗丹的《吻》(The Kiss)

2006年12月,BBC播放新的一季,名为The Private Life of a Christmas Masterpiece,介绍的三幅画均以耶诞节为主题:
扬·范·艾克的《天使报喜》(Annunciation)
老布勒哲尔的《伯利恒调查》(Census At Bethlehem)
保罗·高更的《降生》(Te tamari no atua/Nativity)

2009年4月11日,复活节特辑:”The Private Life of an Easter Masterpiece”
卡拉瓦乔的《耶稣被捕》(The Taking of Christ)
2009年12月25日,耶诞节特辑:”The Private Life of a Christmas Masterpiece”
桑德罗·波提切利的《神秘的诞生》(The Mystical Nativity)
2010年4月3日,复活节特辑:”The Private Life of an Easter Masterpiece”
罗吉尔·凡·德·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基督落架图》(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

摘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名作背後

大师:艺术的根本就是创新

细江英公是战后日本第一代现代摄影教父大师,他最出名的作品是与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合作的《蔷薇刑》,他还是日本著名摄影师森山大道的老师。接受《时尚先生》采访时,细江英公总结了自己的摄影观念和思想。

细江英公的照片基本都以纪实的手法拍摄,这个手法很便利,不过要想在写实照片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就必须花费很多心思,比如如何让写实的镜头变得浪漫起来。如今智能手机让摄影迅速普及,但没有想法地拍只是拍照而已,算不上是作品。细江英公说,将自己的思想传达出来的,才叫创作者,“

思想是指人类的看法,处事时自己的姿态,是生活中所拥有的价值观。

以此为背景,才能创造出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俳句,或是音乐,都是基本相同的。摄影也是其中之一。”

谁都能拍照,这是摄影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也有陷阱,“思想要通过技术,让它产生现实的方向,这才能成为作品。摄影是在深刻的思想上成立的、表现出来的,不是谁都可以做到。摄影的同时也需要审美和绘画之心。要创作伟大、优秀的小说,或者是一曲绝伦的音乐,是前路漫长的。摄影也是一样,我希望大家甚至能想象着自己身处战场,不断给自己激励,再去拍摄。”

细江英公十分坚持自己的表达自由,不管其他人说什么,他从不对自己的作品抱有疑问,“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创作者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并没有‘这样的表现方式就不好’这种说法,也完全没有‘照片必须这样拍才行’这种规定。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就好,这样才能做出独特的东西。创作者必须这样。”

在细江英公看来,原样照搬和模仿他人做的事情,从学习技术的层面来讲,也许是有益的。但是,艺术是模仿不来的,“艺术就是创新,是做他人从未做过的事情,不模仿照搬,独有创意。这才是艺术的根本。”

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对世界及自身,对二者关系的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因为人类的某些经历是难以用言词来表述的,为了表述这些深存在内心的最强烈的感情和思想,我们就使用一种称之为艺术的更敏锐、更精巧的语言。

艺术和科学不同,科学藉助人类的理性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艺术藉助人类的感性反映世界,包括客观和主观的世界。科学更多的是「发现」,而艺术更多的是「创造」。艺术是抛弃人类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认识。艺术是人类心里真实情感的反映。

虽然文学也属於艺术,但由於文学过於庞大,通常将文学单独提出,再提到艺术一般不会包括文学。研究艺术的学科是艺术学。

关於艺术与美术的争议

在中文世界中,艺术与美术常常混为一谈,特别在教育系统部分也常常出现争议,有的时候造成了学艺术的学生产生相当的困惑。一般说来,艺术是广泛的,美术是有范围的。有一说为八大艺术,分别是绘画、雕刻、建筑、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前七大都有渊远的历史可循,唯电影是近代才增列的。

我们一般所谓的「美术」(典型的例子是「美术学院」)指的是以绘画、雕刻为核心的视觉造型艺术。而八大艺术中的其它分类则不在窄意「美术」的指称之内。

关於艺术与美术的中英译名也常常出现争议,一般来说艺术是指英文的Art,美术则以纯美术Fine Art来代表。但有很多情况下,Fine Art也会被称做艺术。

然而以当代的角度来看,仍有许多遗珠之憾在此八大艺术系统外,例如,数位艺术(Digital Art),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行为艺术,生物艺术等。这都造成当代艺术理论家的一块战场。通常来讲,往往把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这一段时间内的艺术情态称为现代艺术,但也有看法认为,是否可以称为现代艺术是无法以这种方法来判定的。

当我们翻开任何一本艺术史,越写到当代,就越简略,这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可逐渐观察出一个趋势就是,美术开始变成较旧的用词,艺术因广氾性高,常常被重叠到许多不同的领域上。於是有人也渐渐的认为美术多指向於纯美术。

这是一个短时间无法得出结论的争议,可知的是艺术分类系统正在剧烈改变中。而美术的范围性正渐渐的缩小。

艺术门类
迄今,还没有公认的艺术分类标准。各个艺术理论的派别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在时间轴上越靠近现代的艺术分类,就越繁复而且具有争议。

一般来说,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
视听艺术(电影,电视等)
语言艺术(文学等)
综合艺术(戏剧、摄影等)

比较新的分法,则根据时空性质将艺术分为:
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综合艺术。

如何迅速地识别一幅西方绘画属于什么流派?

我们邀请「得到」App订阅专栏《严伯钧·西方艺术史》的主理人严伯钧创作了这张清单。相信会帮到你。

  1. 西方绘画的大规律

总的来说,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这800年间,西方绘画经历了从“画得像”到“画得不像”的过程。看画的时候,第一个要了解的就是“创作年代”。创作年代距离现在越近,越不要夸这幅画“画得真像”。具体来说,不同的流派风格特点各不相同。

  1.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十三世纪末期至十六世纪中叶

关键词:“正”。

四平八稳,人物的身材比例和真实生活当中几乎一样;人物形象没有夸张表情,了不起有个微笑,或者小小忧伤。整幅画没有明暗对比,人物都置身于风景或建筑当中。景色都风轻云淡,建筑均错落有致。

欣赏方法:走近了看,看微观上的“像”;站远了看,看宏观上的“和谐”。

代表画家:达·芬奇、拉斐尔。

代表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1. 北方文艺复兴(Northern Renaissance):十五世纪初期至十六世纪中叶

关键词:“细”。

“北方”指的是阿尔卑斯山以北,主要指荷兰、德国等地,区别于阿尔卑斯山以南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的绘画细密到极点,貂皮大衣的绒毛丝丝入扣,华服上的镂金根根分明。

欣赏方法:注意细节,动物看毛,衣服看褶皱和花纹,如果有镜子,一定注意镜子里面有什么。

代表画家:扬·凡·艾克、丢勒。

代表作:扬·凡·艾克的《男子肖像》。

4. 矫饰主义(Mannerism):约 1520-1580年

关键词:“妖”。

矫饰主义是出现在文艺复兴末期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一个短时期。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把“正”的东西都画完了,年轻的艺术家想要混出来,只能剑走偏锋,画“不正”的、“妖娆”的东西。主题妖里妖气,色彩绚丽夸张,人物奇形怪状,不乏情色、怪诞、夸张之感。

欣赏方法:注意奇特的故事情节、夸张艳丽的配色,以及人物奇葩的表情。

代表画家:布隆齐诺、帕尔米贾尼诺。

代表作:布隆齐诺的《维纳斯的胜利》。

  1. 巴洛克(Baroque):十六世纪末期至十七世纪末期

关键词:“戏”。

巴洛克绘画强调戏剧性,强调冲突,有情感张力。一幅画,背景黑乎乎,局部却好像有一道光照射进来。形成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人物表情很生动,感觉在演戏一般。

欣赏方法:注意光线明暗交织的地方,那是画家最希望你注意的地方。忽略细节,感受画面中戏剧性冲突的那一刻。

代表画家:卡拉瓦乔、伦勃朗。

代表作:卡拉瓦乔的《圣马太蒙召》。

  1. 洛可可(Rococo):17世纪末期19世纪中后期

关键词:“媚”。

洛可可流行于18世纪的法国,核心思想是追求享乐的生活态度。场景愉悦,脂粉气浓,整体色彩粉嫩,人物皮肤水灵,好似加了磨皮滤镜一般。

欣赏方法:注重画面中的欢愉浮华气氛,关注整体色调的氤氲之气。

代表画家:弗拉戈纳尔、华托。

代表作:弗拉戈纳尔的《秋千》。

  1.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上半叶

关键词:“精”。

新古典主义是对文艺复兴拉斐尔式理想主义绘画的复兴。主题人物“伟”、“光”、“正”,笔触精细,色彩鲜明,近看看不到任何笔触痕迹。

欣赏方法:感受“人肉照相机”一般的精细、笔触的精致,以及色彩的绚丽平衡。

代表画家:大卫、安格尔。

代表作:大卫的《拿破仑在杜伊勒里宫办公室》。

  1. 浪漫主义(Romanticism):19世纪初期至中叶

关键词:“飘”。

追求个人情感的释放,与新古典主义的主张完全背道而驰,笔触粗放,画风飘逸,情绪饱满。

欣赏方法:别站太近,像看电影一样去看绘画,感受画面的情感冲击。

代表画家:德拉克罗瓦、戈雅。

代表作:德拉克罗瓦的《肖邦肖像》。

  1. 法国写实主义(French Realism):19世纪中叶

关键词:“朴”。

这里的写实,指的不是技法上的写实,而是题材上的写实,这派画家喜欢走到乡间,刻画底层人民的生活,接地气。

欣赏方法:搞清楚画中人物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在干什么,尝试角色扮演,将自己带入情境。

代表画家:米勒、库尔贝。

代表作:米勒的《拾穗者》。

10.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19世纪后半叶

关键词:“浸”。

印象主义绘画的主张是忽略形状,用色彩和光影作画,走到自然中去观察,看到什么画什么,所以导致印象主义绘画的真实感不仅来源于视觉,会带来强烈的“沉浸式”体验。

欣赏方法:站远一点看。如果你近视眼,不戴眼镜看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近视的可以把眼睛眯起来看,想象自己置身画面的场景之中。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你身临其境,体会到画面以外的感受。

代表画家:莫奈、雷诺阿。

代表作:雷诺阿的《艾琳小姐》。

  1.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

关键词:“幻”。

在印象主义绘画忽略形状的基础上,后印象主义在客观中加入主观,为了表达和谐的构图、原始的冲动,以及情感的纠缠,让画面更加扭曲变形,形成一种粗中有细、视觉冲击极强的绘画风格。

欣赏方法:远一点看,沉浸于画面之中的时候,不妨将个人情感带入。

代表画家:梵高、高更、塞尚。

代表作:梵高的《自画像》。

12. 现代主义(Modernism):20世纪至今

关键词:“梦”。

20世纪后出现的很多看上去“怪”的绘画,比如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Cubism)、克里姆特为代表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都属于现代绘画。这些绘画,跳出了主题、形状和色彩的框架,直接向人们的视觉发起情感冲击,现实在现代主义的画笔之下崩塌了,让看画的人仿佛置身梦境一般。好像一段音乐,不用知道标题是什么,你也能听出它的情绪。

欣赏方法:长时间地注视,放弃理性和逻辑的思考,用放空、感性的眼光去体会。

代表画家:蒙克、毕加索、波洛克、罗斯科。

代表作:蒙克的《尖叫》。

最贵的在世艺术家——周春芽

1978年,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四川美院,在中国当代画家中名气颇大,他的艺术作品在业内也有很大影响力。2013年,周春芽以4.7亿元的总成交额被《2013年胡润艺术榜》首次列入最贵在世艺术家。

代表作《绿狗》,用挑衅大自然的鲜艳绿色,刻画的情绪和姿势,鼻子和舌头向同一个地方不安分的延伸,暗示了一种孤独和危险。

代表作《桃花》,不是牡丹,不是玫瑰,是桃花。桃花更暧昧也更委婉,恰似爱情一般悲欢离合、悠悠惬惬。 红色男女则体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qingming.jpg

〈清明上河圖〉全卷五百多公分、彙納八百多個人物,是十二世紀人類文明史上最多元興盛的都會縮影。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1]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富春山居图 (元朝画家黄公望作品)

fuchunshan.jpg

“八十岁,经历生命的浮沉起落,阅尽人世沧桑,爱恨恩怨都如船过水无痕,因此可以这样静观面前平静无波的风景。”蒋勋这样评说画《富春山居图》时的黄公望。黄公望晚年自号“大痴”,他曾暗示此画将来会命运多舛,还真被他说中了。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在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先生的决定下,《富春山居图》2011年6月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是苏轼的《行香子》,苏轼经过富春江一带的七里滩时,也是想起严子陵,心生感慨。写了这首词。

艺术

Art-portrait-collage_2.jpg

1875px-Wang_Ximeng_-_A_Thousand_Li_of_River_(Bridge).jpg.jpg?imageMogr2/thumbnail/!75p)

手艺人与艺术家

作者:Dave H. Hoover& Adewale Oshineye

我愿意将编程说成一种技艺,技艺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但它不是美术。技艺的意思是:使用可能带有装饰的手法来制作有用的对象。美术的意思则是制作东西纯粹为了使之美丽。——理查德·马修·斯托曼(自由软件运动的精神领袖)

技能的意义是建立在这样的关系上的:相对于增加个人利益,要更重视向客户交付价值。

作为技师,你的首要工作是构建能满足他人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沉迷与艺术展现。毕竟,世上不该有挨饿的技师。正如有人说:“作为技师,挨饿是一种失败;技师应该有能力用自己的技艺谋生。”工作中你需要全力以赴,将客户的利益置于展现自身技能或充实履历的愿望之上,同时维持软件社区中形成的最低能力标准。这也意味着你必须平衡这些相互矛盾的需要。如果你挨饿了,因为你太像一个艺术家,你创造的东西太美以致于在现实中无法交付,那你就是离开了技艺。如果你完成漂亮的工作的愿望迫使你离开专业的软件开发,离开为真实的人们制造有用工具的活动,那你就是离开了技艺。

我们为客户构建的东西“可以”是美的,但“必须”是有用的。由这一模式所构筑的成熟过程,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培养在必要时牺牲美丽来换取效用的能力。

沉溺于漂亮但无用的物件不是技术。相比一个基于100万行代码、推动了计算机科学前沿,但却不能玩的游戏程序,技师们更看重只有50行代码,但能博人一笑的游戏。

技重于艺的另一个方面:客户需要你产出令人满意的质量,即使你不喜欢这点。技师不会等到灵感扣动心弦时才交付让客户满意的产品。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软件技师被隔离在田园般的艺术领地之外;而在领地里面,会有人付她工钱让她制造自己喜欢的东西。另一方面,因为她制造了可以直接提供价值的软件给客户使用,她和客户都会感到满足。

罗辑思维“知识拆迁队”王凯涛摘自《软件开发者路线图》。

王凯涛是“知识拆迁队”第一个提出小愿望的同学,他希望读到文章的朋友关注他的微博 @王木头伐木头 程序员有思想,这是个厉害的帅小伙。

罗胖曰:
我们来翻译一下作者讲的道理——
1,每一个人、每一种技艺的价值都不是由自身或同行来认定的。
2,价值是在连接协作中产生,并由整个市场估值的。
3,老话说得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练”就是单点成长,“说”就是多向连接。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

目录

沃尔夫林和他的美学思想——中译者前言
第六版(德文版)前言
第七版(德文版)前言
导论
一、风格的双重根源
二、最普遍的表现形式
三、模仿和装饰
第一章 线描和涂绘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素描
第三节 绘画
第四节 雕塑
第五节 建筑
第二章 平面和纵深
第一节 绘画
第二节 雕塑
第三节 建筑
第三章 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
第一节 绘画
第二节 雕塑
第三节 建筑
第四章 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一节 绘画
第二节 建筑
第五章 清晰性和模糊性
第一节 绘画
第二节 建筑
结论
一、外部的和内部的美术史
二、模仿的形式和装饰的形式
三、发展的原因
四、发展的周期性
五、复归的问题
六、民族特性
七、重心的转移
致谢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