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elf

self20180717.jpg

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钥匙都是自己。——DeepCreator

self20180611.jpg

为什么你最终竟然无法改变自己?

有位朋友好意送了我一本书,书名很霸气,叫《这书能让你戒烟》。过了些日子,他在微信上问我,“书看了没有?” 屏幕另外一端的我点了颗烟,想了想,回答他:“没有。” 他又接着问,“为啥啊?” 我深深吸了一口,不是气,是烟,斟词酌句,一方面想说实话,另一方面又不想委屈了对方的好意:

“万一看了之后真的戒了呢?”

其实,我知道就算看了我还是戒不掉。这真的不是开玩笑。我确实清楚地知道 “我应该戒烟”,但我也无数次清楚地意识到 “我就是不想戒烟” —— 这是我若干次戒烟以失败告终的真正原因,本质上来看,其实反过来说才是真相:

我终于坚持吸烟成功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懦弱吧? 但,仅仅 “害怕改变” 可能也是过分简单化的解释吧?

别笑话我。说实话,我也不怕被笑话 —— 据我的观察,每个人都有自己死活改不了的东西,不是这方面就是那方面。这辈子我就没见过任何一个有能力任意改变(改善)自己所有方面的人,也许是我见识太少?

然而,我又是一个确实在很多方面改变、改善了自己的人 —— 也确实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真做出来的。方方面面罢:小时候的我超级浮躁,现在的我极度耐心;过去的我脾气暴躁,现在的我脾气好到朋友们知道我基本不发火所以常常故意气我玩儿;三十岁之前的我不说骨瘦如柴吧也确实相当瘦弱,三十岁之后的我生生在健身房里把自己练成了一个壮汉…… 虽然烟抽得越来越重,但好像也确实没妨碍我在其他方面真正改善自己。

改变,几乎是每个人的愿望。谁不想变得更好一点呢?谁不知道想变得更好一点需要努力呢?谁没有下过无数次决心呢?然并卵 —— 这个来自于“句子缩写”的词汇里包含着多少无奈?又包含着多少被别人用它耻笑时的痛苦?

不能改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不愿意改变。

想知道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取向,有个特别好玩的方法。拿出纸笔,罗列出如若真的改变之后可能带来的坏处 —— 注意,不是好处,而是坏处。罗列得越多越好,甚至可以花很长一段时间陆续罗列,直到实在再也想不出来其它的坏处为止…… 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更了解自己。

然后就更好笑了:拿出一枚硬币,心里默念,正面就改,反面就不改…… 然后抛出去,等 “上天安排” 的结果…… 等结果出来的那一瞬间,你就会知道自己内心最深处实际的想法,因为当“上天安排”的结果和你自己实际想的不一样的时候,你瞬间就会有再抛一次硬币的冲动!

实在不想改的就别改了罢。

不要硬逼自己,尤其是连硬币都能告诉你真相的时候。人么,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不是什么过分大不了的事情 —— 人,就是一个容错性极强的动物(或者可以类比为机器),而这世界也常常是个容错性很强的系统,不仅人可以在有问题的情况下好好生存下去,这世界也总是可以在有问题的情况下持续运转下去,就是这样。

知道自己的缺点,也知道自己改不掉,其实并不是最坏的情况,最坏的情况是,自己确实有缺点,自己却完全不知道,甚至以为自己其实是完美的 —— 这才是真正不可容忍的缺陷。

想改,却最终失败,大抵上都是“误以为改变是瞬间的事情”造成的。

改变常常是个过程,且是个很长的过程,不是瞬间能够完成的。能够瞬间完成的改变大多没有什么意义。比如,改变一下瞬间的站姿(其实也是个过程,虽然很短)很容易,但意义也不是很大,彻底改变日常的错误站姿,却需要矫正很长时间,肯定很有意义;但,就因为这是个长期的过程,这个改变的难度就无限提高了。

这世界是动态的,人们却总是不由自主地用静态的方式去思考、理解这个世界。有一个你可能瞬间想不到联系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杜撰的,而是那个年代里确实发生的事情 —— 分不清静态和动态,不是现代人才有的误区,也不是许多年前早已经解决了的误区,这个误区长期存在于此,有很多种变体,防不胜防。

下个决心,是瞬间的事情,瞬间的决定,行动才是填补后面非瞬间的整个过程的实际内容。若是真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直接把 “下决心的这个瞬间决定” 直接跳过 —— 它没必要存在;直接开始行动就好,这才是关键。

解锁这个关键之后,一切都显得明显了:

改变是个过程。
改变最初的时候很难显现。
改变需要足够的时间,所以也需要足够的耐心。
改变结果出现的时候,已经耗费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很多耐心。
看到自己的改变,会给自己更多的自信;改变是过程,获得、积累自信也是过程。
看到别人已经改变的时候,不会盲目地羡慕,因为真正改变过自己的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最为关键的是,因为自己清楚变化是个过程,知道这个过程在最初的时候不明显,甚至完全看不到,所以,你就不会误以为身边的人都没什么变化…… 也不会因为(许多年后)突然有一天看到朋友的明显变化而感到惊诧甚至懊恼……

刚开始用力过猛,就基本上注定会失败。

用跑短跑的方式去跑长跑是什么结果,大家其实都熟悉。可这并不意味着说大家就明白 “在任何领域都不应该用跑短跑的方式去跑长跑……” 大抵上是因为不擅长类比的人,不擅长融会贯通罢。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

绝大多数人成为父母之后,在孩子 0 ~ 3 岁的时候投入过多,耗费了过多的资源,到了孩子 15 ~ 18 岁的时候早已经耗尽资源,甚至,孩子早就成了 “事实上的负担”……

用力过猛还有另外一个害处:动作变形……

所以,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骄傲;用力再猛一点,就会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炫耀 —— 这已经开始令人讨厌了;用力再猛一点,就会把孩子当作自己当初不曾实现的愿望 —— 这已经开始变得可怜了……

依照我的经历,我觉得健身是最容易的改变之一,因为它的外部限制因素很少,也几乎完全不依赖运气。但很多人在这种最简单的改变上,还是失败了。怎么失败的呢?就是最初的时候 “用力过猛” 造成的……

四处告诉他人 “自己就要变了!”
买很多配套服装、器材工具……
早期过份勤奋,甚至不给自己喘息机会……

这样的用力过猛,其实还有很多其它的副作用。因为四处告诉他人 “自己就要变了”,直接导致了未来会遭受更多 “然并卵” 的嘲讽 —— 所有人都讨厌自己不变的情况下别人居然变了…… 不要以为这是别人心理阴暗,其实你细想想就知道了,你自己也这个德行!

因为早期经济投入太多,后期会出现经济危机;因为早期精力投入太多,后期会出现精力不足…… 因为早期过份勤奋,所以很多该做的事儿都被挤掉了,所以这些该做没做的事情最终会集中起来一起报复你,不信走着瞧!

千万别用力过猛。避免这个误区的核心在于,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最初的弱小。既然改变是个过程,那么就可以把“改变”理解成一股势力,最初相当弱小的势力,它需要时间,需要投入,需要持续投入才能逐步壮大起来。它就跟花儿一样,上来就浇了太多的水,会被涝死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其实只不过是变化失败之后的“合理化解释”而已……

所有人都一样,在失败之后最需要有个合理的解释。最简单、直接、粗暴,最有效的解释莫过于:

我没那个基因!
我没那个天份!
我没那个命罢?

一旦想到这里,这里就成了已经被证明为正确的终点…… 温暖的死胡同。

重新认识你自己 Freedom From the Known

目录

第一章 没有任何向导
第二章 认识自我
第三章 觉察力
第四章 什么是快感
第五章 告别恐惧
第六章 暴力与愤怒
第七章 人际冲突的真相
第八章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
第九章 时间与烦恼
第十章 懂得爱
第十一章 时空隔阂
第十二章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第十三章 思想的起源
第十四章 昨日的重担
第十五章 冥想
第十六章 彻底革新
原编者补遗

自我

Freedom From the Known.
总觉得看翻译过来的书不够客观。

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
真理是无限的,纯属个人的了悟,一旦落入了某种组织或上师崇拜,人的心智就开始僵化,定型,软弱和残缺。
我们期待某些人告诉我们是非善恶的标准,然后恪守力遵,我们的言行思想因而变得机械呆板,时常不假思索便自动反应。
一颗受尽折磨而四分五裂的心,一个只想逃离一切干扰的心,它既社了外在世界的一切,又被规范及服从磨得迟钝不堪,这颗心就算花再长的时间寻找,找到的也只是一个被自己扭曲之后的东西。
人们只要一涉及面子问题,就不可能接近那无限的,不可臆测的实相了。
你一旦开始主动否决那绝对错误的传统途径,你就上路了。
人生的第一课就是不再追寻。只要一有追寻的念头,你就沦入了橱窗浏览的行列了。
你能顺其自然的改变自己么?这才是问题所在。
实际上,从外在强制下得到的秩序,反而助长了内在的不安。
当你不再向任何人、物求助时,你就有了主动发现的自由。何处有自由,何处就有活力。在真正的自由中,是不可能产生错误的。
在自由中没有所谓的对或错。如果你真的自由了,你的行动就是由存在的核心出发的,因此无忧无惧;只有无惧,才能勇敢的爱;有爱就能随心所欲了。
凡是人们视为必然而重要的事,你都该提出质疑。
生活完全是有关系构成的,我只能在关系的网络中观察自己,做杂一个角落里冥想是无济于事的。
世上最难得事之一,就是单纯的去看一件事。
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已经和死人无异。
如果你怀着“我必须解脱”的心,你也许永远都无法解脱,因为你可能又陷入另一种形式的限制。因此,你注意到自己的局限了么?你知不知道,即使你望着一棵树说:“这是橡树”、“那是菩提树”,这些植物学的常识已经夹在你和大树之间,而限制你真正的看到他。你想接近一棵树,必须用手去触摸它,因为文字并不能帮你触摸到它。
我们太关心自己了,关心自己一些琐碎的小问题、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快乐、欲求和野心,以至于完全无法客观的觉察了。
一个不被记忆麻痹的心,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在崭新的当下,根本没有时间的存在。
如果你能欣赏他们,而不期望重复这个经验,那么痛苦及恐惧便无从生起,而剩下了无可言语的喜乐。
这种想重复快感的需求,才不断带给人挣扎及痛苦,因为他绝不可能和昨天的感受一样。
你害怕得不到自己想要得,也害怕失去自己所拥有的。
一个人怎么“想”并不是关键所在,那只不过是一些概念和想法而已,事实的真相是:人基本上永远是对自己最感兴趣的。
我们似乎必须永远站在舞台上。由于我们的内心经常陷入痛苦和不幸的漩涡中,因此外在如果能受人重视,就算是最大的安慰了。
除非我们从恐惧中彻底解脱,否则我们只有继续追逐最爱的目标,制造出各种神来解救我们脱离黑暗。
思想的运作之一,就是随时都能装满了东西。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能装满东西,然后就可以不必去面对真相了。
只有在内心平静时,你才能看见恐惧。如果你的心不在和自己对话,不再为自己的困扰和焦虑喋喋不休,你就能听见别人所说的话。
你通常能平静的观赏一片云、一棵树或河水的流动,只因为他们对你无关紧要。
我既然身为人类,就必须彻底坦诚,不怕面对自己的弱点,必须对自己开诚布公,准备追究到底,决不中途停止。
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家乡与防卫机制上。
人们一开始塑造形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就结束了。
只要我们顺从社会的模式,生活必然变成战场。
不论是哪类冲突,都会是人的生命力耗损。
“过于努力”常常冷却了人的热情。
如果你不再和别人比较,你就会接纳自己。
如果你知道如何与真实的自我相处了,相对的理想就不需要了。
你从来不曾真正孤独过,因为你充满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你的心从未好好清理过这些垃圾,也唯有先死于昨日的种种,才可能独处。
我们每天都扛着千万人的看法以及我们自己的不幸遭遇。
想要真正了解一样东西,你必须和他密切相处。但是如果你对内心的焦虑,嫉妒等习以为常的话,你就不再与它同在了。
当你有心去完成一件事时,你已经制造了这个空袭了,而且受困其中。
时间的假象。
只要一有意向,念头就跟着升起,恐惧便尾随而来。于是你要不就将你对死亡的恐惧理性化,然后对这无法避免的结局筑起防御设施,或者你会发明一大堆信仰来解除你对死亡的恐惧,于是你和你所拥有的东西之间便有了距离。
如果你真得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的心智,是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感这回事。
人如果能活得平安和谐,充满了美与爱,必然不会恐惧死亡,因为爱本身既是死亡。
如果有了爱与美,不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都会带来秩序与和谐。
一心追求安全而稳固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引发哀伤和恐惧;越追求安全感,越会招致不安全的感觉。有没有人和人际关系使你感到安全过?我们大家都渴望爱与被爱的保障,但如果我们一心只想追求自己的安全感和自己特定的途径,那算是爱么?我们不被人所爱,只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
先清除你自己的迷惑,然后你也许能从什么不是爱中看出它是什么来。
只要你感到自己和他是两个对立的生命,爱就消失了。
一个人如果能真正的爱,必然享有自由,它不是从对方那里掠夺来的,而是自然有内心生起的。
它绝不是“我要去爱”,或“我已经爱过了”。如果你了解爱,你就不会再追随任何人。爱不是臣服,当你爱的时候,根本没有可敬或不可敬的分别。
责任制下绝没有爱。人类所陷入的责任结构其实已经毁了自己,如果你因为责任的缘故,不得不作某件事,你就无法爱你所作的事了。爱所到之处,既无责任,也无义务可言。
如果你是去所爱的人,你会流泪不已,然而你的泪水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那是去的人而流?你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别人而哭?你曾经为别人哭过么?你曾经为那捐躯战场的儿子哭过么?如果你哭过,那些眼泪是出于自怜,还是为了忘者?如果你是为了自己而伤心,那么眼泪就是白流了,因为你只不过是自怜罢了。但是如果你落泪,是因为你丧失疼爱了半辈子的人,那也不是真的疼爱。
如果你是为了自己而哭,这能算是爱么?你哭是因为你落单了,你感到孤单无助,你对自己的处境满腹牢骚,总之是那个“你”在哭泣。如果你真能看透这些事的内情,你就不难看出悲伤是自创的,是念头引发了时间干而造成的。
恐惧不是爱,依赖不是爱,嫉妒不是爱,占有控制不是爱,责任义务不是爱,自叹自怜不是爱,不被人爱的痛苦不是爱。爱不是很的另外一面,正如谦卑不是虚荣的反面一样。
爱是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的。
你心中的挂虑时常会令你盲目,即使是眼前的落日美景也视若无睹。
美存在于完全忘却观者与所观之物的境界中。
如果你任凭一个问题拖到下个月、明天,甚至几分钟以后,他都会扭曲你的心境。
生活是非常真实的,它绝不是抽象的观念,如果你靠那些印象而活,生活一定会产生问题。
我们相当容易将自己与某些东西认同,例如家庭、丈夫或妻子以及国家等,因为招来极大的痛苦以及无止境的战争。我们此刻所探讨的,乃是另一种境界,我们不该在口头上而应该从内心深处,从存在根本去了解他。据说中国古代有一位艺术家,他在华一棵树之前,一定要坐在那棵树前看上好几回、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不论多久,总要看到他自己变成那棵树为止。他并不是在和那棵树认同,因为他就是那棵树了。这表示他与那棵树之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已经毫无时空隔阂,没有那个经验的主体在那里感受大树的美、活动、树荫、叶质以及色泽。他已经完全变成了那棵树,在这种境界之下,他才肯提笔作画。
如果那个东西就是你,你会怎么办?你既无法抗拒,也无法逃避,甚至连接受都没有必要,因为他就在那儿。
一朵靓丽可爱的花朵会不会说:“我正在帮忙、给与和服务?”而它确实是在这么做,正因为它无心去做什么,它才能覆盖大地。
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
任何有意义的运动或影响深远的行动,都必须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
有没有可能在不等待、不寻找、不探索之际,巧遇这样的东西?就像窗子敞开时,微风自然会进来。你无法邀请微风入室,你所能做的只是把窗子打开而已。开窗不表示你在等待,一有等待之心,就会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欺。但这也不表示你必须开放自己来接受什么,因为这又是另一种妄想。

算是很细很细的读了这本书,本想真得能够像书名所言,重新认识我自己。
但是事实上真的是很失望。
英文的名字更贴近书的主打内容–Freedom from the Known。
哲学书看得不多,也不想完全凭意识形态对此书下一个定论。
但是正如 沉思录 是衰落中的罗马帝国的某皇帝所写,这本书是内心总是很平和的印度人所著。
总像是在剥夺人的一切欲望,让人们陷入沉寂。
或者是我的思想境界尚未达到如此高的水平,通篇旨在强调 重视于当下的自我感受。

读完只觉得,自己应该无限自我,即便极致至自私的地步也好。

只觉得关于此书的评论要比书本身精彩太多。

转念——发现并感知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I NEED YOUR LOVE – IS THAT TRUE?: How to Stop Seeking Love, Approval, and Appreciation and Start Finding Them Instead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总会对爱情从憧憬到失望?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却终身受困?伴侣的爱、孩子的尊敬、爱人的温柔,或者老板的尊重……似乎我们一直都在忙着追求他人的爱、认可和欣赏,可为何常常处于痛苦之中?当你受够了以后,怎样才能彻底解放自己?

在本书中,凯蒂将带领你进行寻找真相的探索之旅。而探索的过程主要运用到了四个提问和一个反转,也即凯蒂的转念作业:真是这样吗?你能确定真是这样吗?当你相信那个念头时,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假如没有那个念头,你会怎样?然后把那念头反过来。凯蒂的转念练习,是一个简单得让人惊讶的方法,无论任何年龄或背景的人都可以运用。但当你在凯蒂的指导下进行探询步骤时,你会发现,给你带来痛苦的信念——关于生活,关于他人,或者关于自己——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而你的生活也将从此永远改变。

在本书中,凯蒂揭示了如何解开寻找到爱、认可以及欣赏的结,并给你带来真正的爱和改变自我的幸福,活出成熟、完整、内在安宁的自己。

目录

序1 这本书是怎样诞生的
序2 怎样去爱
序幕

第一章 你相信自己的念头吗
你最亲密的关系,是和自己的念头之间的关系。如何和自己的念头相处,不仅决定了你生活中的一切,还将决定你如何和他人相处。

第二章 痛苦的爱
在质疑自己的念头之前,和你相处的是那些从没被你质疑过的想法。这样的生活令人非常痛苦。本章的内容是教你如何做“功课”的,它将协助你发现你的念头怎样影响你的生活,体会到没有它们时你是谁。你还将发现你的念头是否属实。

第三章 追求他人的认可
这章讨论的是亲密关系中一个最令人痛苦的信念——你必须赢得他人的爱与认可。你首先要做的是调查追求爱和认可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本章提供的练习将帮你发现大多数人认为的可以赢得他人喜爱和欣赏的方法,不但不能为你赢得它们,还会让你落入一个虚假且充满压力的生活。你还将体会到当你不刻意追求认可,与他人在一起的那份轻松自在和亲密感。

第四章 坠入爱河
为何坠入爱河的感觉如此美好?为何你会认为是你的伴侣让你感受到了爱呢?为何你们又会不再相爱?这章的练习可以帮助你发现爱的经验的本质。

第五章 爱的谎言
在这章里,作者指出当我们把爱情建立在虚假的自我以及错误的概念时产生的后果。还揭露了我们普遍相信的“爱就是让我们的愿望和需要得到满足”这个神话的真相,并让你清晰地看到需要和爱的不同。

第六章 亲密关系工作坊
在这章里,作者举出了许多亲密关系如何得到改善的事例。

第七章 如果我的伴侣有缺点
伴侣身上的缺点给了你自我觉悟的机会,你以为的事实或许只是另一个未经质疑的念头。这章的末尾是凯蒂在阿姆斯特丹与一位妇女的对话,这段对话让原以为不可避免的离婚成了一个爱的故事。

第八章 爱与自由
假如你认为你绝对需要某人,没有那个人你就活不下去;假如你认为你身边的人或你的生活不能令你感到满足,那么,这章提供的强有力的方法可以帮到你。

第九章 一段亲密关系的转变
一对夫妻通过做“功课”挽救了一段濒临破裂的婚姻的故事。

第十章 爱自己的障碍
现在,你已明白你和爱之间唯一的障碍是内心那些还未解决的问题。这章会促进你发现这些问题,并告诉你如何从那些你最感羞耻、最想要隐藏、最让你怨恨、无法原谅的事情以及你不能欣然接受的批评中解脱出来。

第十一章 活在爱中
无所求的爱是什么样子?当你不再追求爱与认可,当你不再把爱与需要等同,当你不再认为爱意味着满足你的愿望时,你会怎样去爱?会有怎样的体验?许多人已在体验本书中介绍的发现,这章对他们的分享做了摘录。

第十二章 爱就是一切
一段对爱的经验的描述。当爱如此坚固地在你的内心扎根,它之外就再无任何东西了。
更多练习工具
致谢

自我成长的力量

selfgrowth20180716.jpg

目录

1•如何充满正能量,勤奋积极又阳光
9•是啊,他就是不爱你了
17•从心理学看“异性之间有纯洁的友谊吗?”
25•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别瞎扯了好吗
33•世上并没有性格这玩意,只有压力下的应对模式
39•我想爱你所不能爱的自己
46•理解一个人,就是把他放到他的背景里去
54•我为什么有时候不回你消息?
62•是内耗让你活得特别累
68•妈妈是怎么“杀死”你的
78•你这么要强,一定没人好好宠过你吧
84•对不起,我必须反驳你
91•总有那么些时候,感觉自己一无所有
99•这么在乎钱,你一定很穷吧
106•如何做一个负能量爆棚的人
112•并不是做错了才要去道歉
120•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128•我就是喜欢你对我发脾气时的样子
136•情绪化是一种什么化
148•不回应是对一个人付出的扼杀
155•你以为优秀了就被别人喜欢了?
161•脾气暴躁是怎么回事
166•我为什么有时候难以赞美别人?
172•是什么让我们沉浸在情绪里难以自拔?
181•有些人,一生都没有过家
191•别人不理解你很正常,一定是因为你有问题
199•辛苦擦地板的你是否应该包容跷脚看电视的他?
207•我期待你别再总是害怕伤害我
214•你是否也经常感到焦虑与纠结?
222•批评是一种索取,表扬是一种付出
230•为什么别人的否定和指责会让你受伤?
235•需要别人是一种能力
244•自尊心强是因为太自卑了
250•忍耐与情境:人长大了是要憋得住尿的
255•如何假装自己优秀
260•如何走进别人心里,以安慰他人
267•把我的脆弱交给你——如何做真实的自己
273•为何我们意识里在追求优秀,潜意识却在阻止自己优秀?
280•你没有被随时看见,但你值得被看见
286•他拒绝或否定你,有时候是因为他眼瞎
292•成功的恋人和成功的父母是一样的
299•成熟即背叛
306•关怀强迫症:不是所有的“对一个人好”都叫爱
313•在亲密关系中做个成年人
321•能吵架的关系才是健康的关系

成长就是一次次的选择

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既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所以,个人的成长不仅与自己有关,也与一定的环境有关。每个人都希望遇到一个成长的好环境,但环境的选择却往往不能随心所欲;那么,自己能够握有主动权的,当然只有自己了!曾经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是这样说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都不算是好汉。”这句话强调的是要自力更生,不要依赖别人。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那就是只有自己才是主要的依靠力量,更主要的是要从自己这儿来寻找问题的根源,改变首先要从自己开始。

作为对大众心理把握较为准确,对人的情感、认知有深入和系统体察的心理学者,丛非从精选了自己的45篇精选文章,从亲密关系、安全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自恋与自卑、原生家庭、成熟的人格等等不同角度,谈了一些善于个人成长的心理学见解。应该说,对于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来说,他所遇到的问题共性的并不多,个性的居多;但即使是这样,如果自己应对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多思考、多分析,不要着急也不要上火,应该说,合理应对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当然应对不好的时候也会有。毕竟,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成长——吃一堑长一智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原地摔倒也是常有的。

看一看这些问题,是不是有一种熟悉感呢?比如,“是啊,他就是不爱你了”“我为什么有时候不回你消息”“你这么要强,一定没有好好宠过你吧”“对不起,我必须反驳你”“我就是喜欢你对我发脾气时的样子”“你以为优秀了就被别人喜欢了?”“是什么让我们沉浸在情结里难以自拔”“需要别人是一种能力”……大体上,每个人日常的烦恼多半就是这些方面,来自工作中、家庭中的居多,也有很多是自寻烦恼。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应该及时得到解决,置之不理或者掩耳盗铃都无济于事。而丛非从在这些文章中的分析、见解,也不一定非得作为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选择、有借鉴地去运用,或者转化为自己适用的方式方法——最根本的是问题得到解决,而解决的过程则既可以多样化、又可以个性化。

成长是各个方面的,不仅是身体层面的成长,更是一种智力层面、心理层面、道德层面等等的综合性的成长。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非常正常。有的人各方面条件好一些,对这些问题能够应对自如,他成长的过程就相对会顺利许多;但更多的普通人也不必为此而烦恼,应对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成长过程。关于成长,肯定没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灵丹妙药,必须自己主动出击、沉着应对,一个关口一个关口地过,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这就是成长。

正如丛非从在《自我成长的力量》这本书的封面上所说的那一句话:“成长,是活出自己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必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成长从来都是如此——既不十分无趣和有趣,同时又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会比较复杂一些。但无论如何,自己首先不能乱了阵角。

这个世界不欠你

内容简介

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么回报你——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读后反省的书

慧超说:“人总是无条件原谅自己的无能和劣根性,将错误冠以他人,如果转一圈发现实在没有合适的人替自己背负十字架,没办法,只能将那些令时代惭愧的行径抛给时代本身。”他写出《这个世界不欠你》一书,并非想嘲讽某个群体、批判某个社会现象,而是出于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反省和良性探索。

每个人都曾感受过“被孤立、被遗弃、被误解、被伤害的刺痛感。”慧超通过对人性深入骨髓的透视,揭开了当下社会的浮华、空虚,人们穷弱、自私的心态,这表现在人际交往、职场生存、家庭教育、婆媳关系、两性关系中我们感受到的种种难以言喻的痛苦事实。痛苦的转嫁并不能使痛苦消弭,世界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你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

目录

第1章 警惕人格破产
“我为你雪中送炭,你却恩将仇报” 002
人前有多谄媚,人后就有多恶毒 010
贱到骨子里的恶毒“贵人” 016
人性最不能考验 022
当那些曾经厌恶的事物,逐渐成为我们的血肉 025
当“弱者”成为一种武器 031

第2章 世间最可怕的是无知却不自知、不求知
从“受害者”变成“施暴者”的路有多远 040
社会的戾气就是从讥讽弱者发酵的 048
仇富的人一定嫌贫 054
我们该不该枪毙一名孩子 062
你会爱国吗 069
世间最可怕的愚昧不是无知,而是无知却不自知,无知却不求知 078
因为谣言止于智者,所以谣言大行其道 082

第3章 最可悲的人生,莫过于没得选
最可悲的人生,莫过于没得选 094
我不得不拼了命,才有可能跳出“原生阶层” 102
你是那个长相中等偏上的姑娘吗 108
姑娘,我实在想不出你嫁给谁才能幸福 113
你是那个才华横溢的小伙吗 124

第4章 人性中不能承受之轻
自己是一摊烂泥,却恨铁不成钢 130
孩子最惨的是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137
许多婆媳矛盾,在于儿子的“愚孝” 144
自私的父母塑造“愚孝”的孩子 153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 160
真正的教养是什么呢 164

第5章 愿你回首一望,都是美好
别让时代的进步,成为你个人的悲哀 174
你不应该在年轻时炫耀一种叫“悠闲”的东西 179
如果不是一天只睡四个小时,是不是就不会成功 187
我们都要小心翼翼地努力,才有力量去抵抗庸常 194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仅在于钱的数字 201
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点 208

不要再说世界欺骗你,你只是在无知中徜徉

1.整体评分 ★★★★★
2.单项评分
封面颜值 ★★★
纸张/印刷/装订质量 ★★★★★
排版格式 ★★★★★
图文内容 ★★★★★
是否想共读:是

3.一句话点评( 一句话概括此书最大亮点,140字以内)

如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理论,慧超也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在文明社会进程中,所凸显出的浮躁经济背景下的躁动的人类内心。

4.书评正文(500-1500字长评)

生活像一潭静湖,不知深浅的我们砥砺前行,这里有雨露甘霖,但更多时候是泥沙俱下,湖水将我们裹挟其中,堕落或升华,你我更多时候身不由己。——题记

当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世界,包围我们时,你是否还在保持着独立的本我、探求的自我以及重塑的超我?

看到封皮的那一瞬间,被那个带着鸡汤感的“恶俗”题目所厌恶,真心以为又是一本以“真理外衣裹挟的鸡汤文”,但事实上,却真心颠覆了我的认知。

当我用了将近4个小时看完这本书时,其实内心是拒绝的。为什么可以有这么犀利的文字,这么犀利的观念,这么犀利的言论,一次次的拷问着我的内心?

—天性纯善君子的本我—

天地之间,时光无涯,万物自在,各正性命。还记得书中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世界哪有那么多人可以依靠。自己没有手,别人想拉你,都不知道你的手在哪!”

自哲学产生以来,“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间的人性之争,从未停歇,但是世界还是美好的,我还是愿意相信人性本善的,在善良的心的指引下,看待世界万事万物,都先经过美的加持,比如世界观、比如人生观、比如价值观。

当成熟伴随着年岁接踵而至时,你的优秀,将会一一迸发。毕业的我们自然而然会面临择业的难题。每个人追求不一样,选择不一样,终究会离自由自在的属于内心深处欲望的本我越走越远,一去不复返。

还记得龙应台先生在《孩子,你慢慢来》写道:“孩子,我让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名次,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选择什么,便是属于本我的内心深处深深的欲望,那不受世俗禁锢、亲情绑架、金钱诱惑的最深处的渴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属于陶渊明的闲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属于李白的洒脱;“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是属于杜甫的清雅。那属于的我们的呢?扪心自问,自否还在心中掩埋?

“一个人所有的努力,不过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多一个选择;很多时候感触,一个人所有的不甘,不过是幽怨过往种种的那些无路可选。”

努力徘徊在十字路口吧,让自己更多的选择。做一个拥有本我勤奋的奋斗者,也不要做一个牺牲本我悠闲的苟且者。毕竟在人在这一生中,如果缺失本我,他还是否足够完整?

—家庭禁锢折磨的自我—

“自古慈母多败儿”、“棍棒底下出孝子”……类似的话语不知道我们从小听过多少。但是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作者慧超在文中折射的老生常谈的婆媳关系、愚孝子女。

还记得去年读过的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中涉及到的,中国式家庭婆媳关系。不知从几何起“媳妇熬成婆”,成为了横亘在婆媳之间的鸿沟,作为唯一调解中间鸿沟引起大陆变迁、海陆漂移的主人公(丈夫/儿子)却从整个家庭关系中彻底边缘化,甚至成为了透明人、隐形人。

当自我意识觉醒的那一刻,自我便在努力的吸取经验教训,只为了在这个规则肆虐的社会生存下去。作为第一个社会群里——家庭,便扮演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但是,“我都是为你好”、“你就该这样”、“你必须听我的,因为我是过来人”……却伴随着我们的整个求学人生经历中。被禁锢的人设,或成为歪脖子树,再也修不过来;或成为方形西瓜,菱角分明,难吃异常,特立独行;或成为标准线上的螺母,即使有些许瑕疵,却可以忽略不计。

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最好状态莫过于龙应台先生在《目送》中流露出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孩子不是你人生的阴影(缺陷)的继承者和完善者,他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放过孩子吧,无论是年幼的孩童,还是成家的青年,给他们一片可以尽情呼吸空气,抬头望天的空间吧!而不是束之高阁,待价而沽,只可远观的体制化标准化产物。

—社会裹挟打磨的超我—

还记得儒家经典典籍《大学》中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这一生在儒家大思想家看来,便是在追求“君子”之道,在主动修炼自己,形成超我。

还记得最近看到的一则有趣的话题——《战狼2》的导演兼主演的吴京携妻女被爆抛弃中国国籍,却在要求中国国民爱国。本来这则谣言不至于成蔓延之势,弄得世界人尽皆知,但是只因为《战狼2》的火爆,甚至有人观看多遍。便有这么一些人,以最大的恶意猜测、中伤那些在他们看来不可能那么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披着正直善良外衣的伪君子,真小人。

但是,这条看起来莫名其妙出现,时机恰恰好的谣言为什么会传播甚广,甚至有人深信不疑。以至于有人产生疑问,便群起而攻之。作者慧超在书中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世间最可怕的是无知却不自知,不求知。”

其实,除了这种不经大脑思考的盲从,更多的是希望别人都没自己好的伪善内心告白的真实写照。还记得有人这么问过我“你这么累的管着群,得不到任何回报,有什么意义?”其实不论什么理由,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只是为了体验那不一样的与以前完全“小透明”截然相反的生活状态而已。毕竟,“人生的一些状态,只有你经历过,得到过,感受过,才有资格选择说:‘不,这不是我要的。’”不是吗?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应该抬头思考,别只顾低头狂奔。

5.实拍照片分享(至少三张)

自我关怀——让生命强大的必经之路

内容简介

你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吗?

——自我关怀是我们对抗人生所有苦难的唯一方式。

你还在为自己没变成“应该成为的样子”而沮丧吗?

——打破“别人会怎么看你”的魔咒,才能活得更好。

你经常觉得沮丧,情绪低迷?

——没有谁比谁更不幸,也没有一种痛苦一文不值。

请记住:悲喜总是同在。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这本书里告诉你的秘密:

自我关怀是爱和勇气的源泉,是让生命强大的唯一方式!

目录

Chapter01 一旦学会自我关怀,人生就不再低迷

一、当自己感到恐惧、不安时,不要自责
测试:你是否宽容待人,苛待自己

二、越想变成某个“应该成为的样子”,越可能失望
“‘期待• -失望 -痛苦’这种感觉,我不想要。”
打破“别人会怎么看你”的魔咒,才能活得好好的

三、为工作而活,本质上就是一种逃避

四、人生出现麻烦时,不要问“是谁的错”,要想“我能做什么”
练习:不论完美与不完美,都是生命送我们的厚礼

Chapter02 懂得照料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照料他人

一、人与人之间,没有谁更不幸
没有一种痛苦是一文不值的
痛苦时,你用什么做防护盔甲
自我谴责后就真能保护自己吗
反思:幸福的第一步

二、自我关怀三要素
人类生来就有给予与获取照料的能力
自我关怀:不对抗痛苦,承认“人生本苦”的真相,好好照料自己
一旦学会自我关怀,人生的低迷状态就会马上改善

三、自我关怀不是自我同情
自我关怀能力越强的人,生活习惯越健康
自我同情的特点:不断反刍自己的痛苦经历……
不学会自我关怀,情绪和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变差
懂得照料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照料他人

Chapter03 如何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自我关怀的能力

一、你不可能让人人满意,也不可能让别人一直满意

二、怎样才能最合理地调节自身的压力
你对自己有多少同情心
如何在困境中与自己相处
“我能依赖谁?能信任谁?”

三、如何训练自己感知关怀的能力
好好感受身体的每一次酥麻与悸动
训练自己的“同情肌”
是什么让我们活得不安全:反思练习一
怎样才能让自己更有归属感:反思练习二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获得关怀与照料:反思练习三
怎样能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

四、放轻松,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自己
五、人生中的绝大部分恐惧是站不住脚的
请记住,悲喜总是同在的
练习:想一句专属于自己的祝福语

Chapter04强大来源于慈、悲、喜、舍
一、是什么让我们内心不得安宁
二、真正的慈爱是共享,而非占有
三、悲悯他人的人会因爱而降低对苦痛的敏感度
四、同喜:珍视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能力
五、舍得:停止了对片刻欢愉抓住不放
六、天空(舍得)、阳光(慈爱)、雨露(慈悲)与花蕾(同喜)

Chapter05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那是我们完整的一部分

一、是不是觉得拥有了一切,就会心满意足
为什么总觉得“我还是不够好”
什么是穷人心态
二、完美主义的背后,实际上是永不满足的匮乏感
练习: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三、羞耻心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的很多恶习都与羞耻感有关系
接纳自己的羞耻感,否则会患上心理疾病
四、敢于落入黑洞,更能重返光明
练习: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智者
五、错误是通往新发现的大门
“睿智的战士不畏惧自己的泪水”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六、“沉入我们心灵的阴暗角落”
只有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每一面,才能让我们成为更完整的人
找到疼痛的边缘,将它变软
七、当痛苦来敲门时,请迎上前去
跟令人痛苦的情感打交道时该怎么做
一切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令人不安
与负面情绪做朋友,它会给我们带来珍贵的礼物

Chapter06 与愤怒和平相处的有效法门

一、愤怒时,我们和爬行动物没什么两样
二、不管是压抑还是发泄,都无助于伤痛的恢复
压抑愤怒,会给心血管和消化系统带来伤害
发泄愤怒,只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破坏
三、愤怒时恰是实践自我关怀最好的机会
如何与愤怒相处才能对我们有益呢
只有通过“毒”,才能抵达“美”
练习:探究愤怒
四、把自己照顾好,是你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你先放弃了自己,还能奢望别人拯救你
愤怒是为了提醒我们:该听一听自己想要什么了
五、倾听愤怒的教诲
先问问自己
感受愤怒
满怀爱意地承认愤怒
划定内部与外部的界线
六、当一个人愤世嫉俗的时候,就像服了某种毒药一样
为什么我们会抱着那些对自己已然毫无用处的愤怒不放呢
放下对别人的期待,也就从愤怒中解脱出来了
满足愤怒背后潜藏的愿望
七、“如果我不把愤怒和仇恨甩在身后,我将永远无法摆脱被监禁的状态。”
“宽恕可以是一件极为有效的武器。”
真正的宽恕是一个过程
练习:宽恕
原谅自己
结语:衷心祝福您一帆风顺
致谢

罗胖精选 | 要不要活成社会期望的样子

今天的“罗胖精选”,来自得到付费订阅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在当下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一个选择,究竟是做你自己希望自己呢?还是变成一个被社会希望的自己?也就是应该坚守“个性化”,还是完成“社会化”。

个性化太过,结果可能就是与社会脱节,工作和生活都会出问题。但社会化太过,又会觉得失去了自己,心理会出问题。哎,怎么办?

我们来一起听一听武志红老师是怎么谈这个问题的。

摘自「得到」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在个人成长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一对矛盾:做你自己希望的自己,还是成为社会希望的人。

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个性化,后者,可以称为社会化。当然最好是既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个性化,成为了自己,又适应了社会,也完成了社会化。

个性化太过,就可能会与社会脱节,当一个人不能融入社会时,就容易在各个方面出问题,甚至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社会化太过,一个人会失去自己,当太多人对你交口称赞时,你却会感觉自己好像失去了一些极为宝贵的东西。

社会化太过的一个表现是变得体系化,成为体系的一份子,在体系中求得生存空间,并在心理上依赖体系。甚至你觉得自己只是体系的一分子,而如果剥离体系,不仅难以生存,甚至还会觉得自我出现瓦解的危机。这种体系化,是人的一种异化。

追求个性化,就意味着一个人把自己的真实自我呈现在这个世界上,这会带来很多危险,其中一个心理危险是,因为呈现的是真实自我,所以真实自我就有被攻击、伤害甚至灭掉的危险。

体系化则避免了这种心理危险,将真实自我隐藏,让自己躲在某个体系的背后。但这也意味着,你的真实自我因没有拿出来,所以就没有机会被锤炼,于是也失去了得以淬炼的机会,真实自我也就难以成长。

体系化与个性化,也是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对矛盾。

接下来,我想通过谈一部电影,来讲讲体系化与个性化的问题。这是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守法公民》。大概情节是,男主人公克莱德在家中遭到两名匪徒袭击,重伤后眼睁睁看着挚爱的妻子和女儿被杀害。

检察官尼克负责这个案子,有极好的声誉,被他起诉的嫌疑犯几乎都会被定罪,这是一个难得的数字,尼克自己也是引以为傲。然而,为了让一些嫌疑犯认罪,尼克常使用美国司法体系中一个常见的招数,也就是与嫌疑犯达成认罪协议。

主人公克莱德妻女被杀这个案件中,因为缺乏关键证据,检察官尼克和主犯达成了认罪协议,结果从犯被判死刑,而主犯获得了轻判。尼克对这位主犯毫无好感,和他握手都嫌脏,但他还是做了这个选择,并且他认为将两名罪犯都成功定罪,是一场胜利。

不仅尼克有这份得意感,尼克的老师、美国费城的总检察长也是如此。他们的这些胜利感深深地刺痛了主人公克莱德,他决定报复。

克莱德花了多年时间准备他的报复,杀害了刑满释放的那位主犯,甚至还杀死了总检察长和大法官,简直可以说是摧毁了费城的整个司法体系。然而最终还是被尼克识破了,主人公克莱德死在自己安放的炸弹中。但是,他的目的达到了,检察官尼克痛苦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他说:

“我年轻的时候,很想改变这个系统,我想抗争,不惜代价,做到最好。但是这里让一步,那里让一步,最后陷入到这个游戏中。然后我意识到,我很想改变的这个系统,却改变了我。”

对于这一点,结合今天的心理学内容,我个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尼克作为检察官,他严重认同了一个体系的权力规则,忽略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感觉,例如情感。他不仅在这个案件中忽略情感,也沉迷于检察官带给他的胜利感和权力感,而忽略了与妻子女儿的生活。

影片最后,当他懂得他在这个案件中所犯的错误后,他终于可以抽出时间去看女儿的演出了。我认为这样做就意味着,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他都能够拿出自己的本心。

好,这是关于这部影片的内容和我的分析,那这和我们本周谈的“工作空间”这个主题有什么关系?我认为关键就是这份本心。

最近几年,我见过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创业者,人们常常称他们为“大V”,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总结:这些互联网创业者,在他们所得以成就的那个点上,都是在用本心做事。

例如咱们「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这位著名的胖子,他是由衷地热爱知识,相信知识改变世界;

例如“凯叔讲故事”的凯叔,他最初就是爱和自己的孩子讲故事;

例如黄佟佟,她是特别热爱明星的八卦,这里面她有很深的情结在。

这样的故事非常之多,于是我想,也许我们真的是进入了一个新型的自由世界,互联网将一切连在一起,各种创业者就像是闪耀在互联网上的一个个节点。而他们之所以闪耀在那里,有些是因为有判断力看到了先机,但好像更多的人是因为出自本心、本能地热爱这件事。

关于职业发展,最初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起点,一个是出于本心热爱,一个是出于求生存。我认为可以说,前者主要是发自于生本能,而后者主要发自于死本能。

一个社会越是中心化、体系化,一个人就越容易做后面这种选择,就是为了生存而做职业选择;相反,一个社会越是去中心化、个性化,一个人就越容易做前面那种选择,为了兴趣而做职业选择。

体系化的选择,来自于一种预见:某个行业,未来会很受欢迎,并且这个行业现在求职前景都很好,所以我选择。个性化的选择,常常看起来背道而驰。例如我读本科的时候,选择艺术类的专业会被认为不理智,甚至整个文科都被视为不理智,心理学也是。

然而,在现在越来越万物互联的时代,体系化的选择未必可靠了,个性化的选择,倒越来越能成就一些奇迹。

我们都有幸在最近几年见证一些大公司的突然崩塌,例如诺基亚,当然同时一些大的体系也在生成,例如BAT,就是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不过我去BAT讲课或谈合作的时候,发现这些公司与传统公司不同,都特别重视员工的个性化。

如果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一个大体系紧密捆绑在一起,甚至个人还出现了体系化,那么这个体系崩解时,个人也会遇到巨大困境。然而,如果你的个性化发展足够充分,也许你就不会落伍。

我的一个观点是,最好你一直以来都是在拿本心和整个世界碰撞,因为这意味着你一直在和这个世界建立真诚的深度关系,这个深度关系会诞生各种真正的产品,很多是意想不到的。

例如我自己,从小就爱读书,爱写作,爱想事。初中的时候,特别爱历史地理生物这些科目,但它们在中考时不计入成绩,于是被班主任教育说,你有毛病。我觉得他说得太对了,可一转身还是喜欢这些科目。按照喜欢学习,就是个性化;按照考试机制来学习,就是体系化。

高中的时候,我虽然进了理科班,仍然喜欢文科。到了本科时,班里有36位同学,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坚定地想做心理咨询师,对于这个方向很多同学真不知道毕业后怎么找工作。

这一切,最终汇集到今天,让我成为了这样的一个人,有着这样的一个职业发展。这不是从对社会和体系的思考而来,而主要是出于本心和兴趣。

在生存艰难的时代,做体系化的选择比较合理,至少能生存;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做个性化选择的空间大了很多很多。也许未来的时代,生存更不成问题时,重点就会更加放在满足人类的基本体验上。而那时一直以来尊重自己体验的人,也许有更宽广的职业空间。

本质上讲,一切职业都是人类与社会的关系的产物,好的东西,总是源自于人与社会的深度关系。

最后我想要补充一句,这是一篇很个性化的文章,未必正确,大家别轻易认同。希望你对这些观点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李嘉诚毕业演讲:重塑环境和建立自我

6月29日,传奇商人李嘉诚在自己捐助成立的汕头大学发表了毕业演讲。李嘉诚出生于1928年,今年已经90岁。在2018年的5月10号,李嘉诚在旗下上市公司长和与长实的股东大会结束之后,正式退休。当天接受采访时,李嘉诚说:“自己12岁工作,已经数十年,今日心情与平日没有分别。”而在6月29日发表的毕业演讲中,李嘉诚也宣布会从汕头大学名誉主席的职务上退下来。

李嘉诚每一年在汕头大学的演讲,都会在网络上形成广泛传播。今年同样如此。这一年的毕业演讲,李嘉诚谈到的主题是环境和自我。

李嘉诚希望毕业生们,走进世界之后,“有越级打拼的勇气,冲破命运迷宫,把有限变无限,击退蔓延处处的平庸傲慢,建设希望,重塑世界。”

改变环境,要依靠的是实践力和检视力。李嘉诚说:“环境不是牢笼,在各行各业,你有实践力──把科技、现代化及工业化的优势,揉合成新。你有检视力,知道如何守常持变,厘清障碍;面临抉择,掌握进退,处变不惊。”

汕头大学的理念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不同的“自我”,眼中的世界也不一样。李嘉诚说:“一个自我中心的人看世界,和真诚有本心的人看世界不同。超级出众的人会常常问自己:

我是 Prince Charming(白马王子) 或是 Prince Harming(伤害王子)?你是魅力、功效之星,还是滔滔大论、制造问题的人?”

他也给出了“建立自我”的方法:“建立自我,关键态度是‘谦卑、谦恭、谦虚’。谦卑具有修复、激励功能,它是虚伪、自大和傲慢综合症的预防针。有思想,有智慧,带谦虚修为的人,是有量度、能长期处理复杂压力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并非唯一有效可行的选择。谦恭的人常带好奇、开明,自胜者强 是充实人生的灵丹妙方。”

李嘉诚把才华和良心并列,视为对改变世界同样重要的素质。李嘉诚在演讲中说:“立志要改变世界的人,有实质良心和才华同样重要,你的领导能力能否服务好理想?你的深度与宽度决定你是解决问题的人,还是问题本身区分你是启发别人的天使,还是把主观强加于别人的牛魔王。”

李嘉诚还提到了自己。在演讲的开头,他说,正是“年轻时经历贫病战争”,才让自己“悟出有感恩之心的价值”;演讲即将结束时,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也提到自己的沮丧,和自己如何克服沮丧,“晚上仰望星空,让我了解人的渺小,在漫漫长路上,很多时候也感到沮丧无力,但为了明天,我依然披上战衣,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永不言倦”。

总之,传奇商人李嘉诚勉励年轻的毕业生,要用实践力检视力去改变环境,同时要以“谦卑、谦恭和谦虚”的态度去建立自我。

所谓的做自己:——DeepCreator

以超越个人的高度和视角来看个人的事,什么大事都不算事。

Be brave to do one ‘ s own .

1、了解真实的自己——包括优缺点、性格类型、兴趣爱好、专长、核心竞争力等;
2、接纳喜爱自我——爱自己才可能爱别人,不能自控的人才会想着控制别人,自己不幸福快乐的人也很难给他人幸福快乐,自立自强,自胜自尊,勇者无惧,仁者无忧;
3、树立正确三观——体验人间更多美好,给身边人带来更多美好,明确人生、家庭、职场目标,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积量变为质变;
4、天道酬勤——复利效应,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问心无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足常乐,感恩长存。

Freedom comes from Autonomy.

可以慢,可以少,但请不要停。
——唯有自律,方得自由

DeepCreator自画像

1、个人——自知、自立、自胜
阅读、旅行、见识、专业、交友
运动、冥想、自律、逐层跃迁

升级底层操作系统——更新认知观念

更健康更成熟更专业

2、家庭——责任、铁三角、目标、界线
统一目标,统一思想
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螺旋式上升

更和谐更幸福

3、朋友——成长、协作、共赢
最广泛的盟友和资源圈

更紧密

4、事业——尝试、复盘、价值
行业,公司,领导,团队,平台,资源

更有价值

5、生活——感恩、珍惜、充实、体验
创造并享受生活
过好生命每一天

更丰富

我是谁?——如何定位



做一个有价值有用的人
做一个有趣有品质的人
做一个不轻易麻烦别人的人,若有必要,那也是面向共赢

HWPM

【意义,Meaning】 成功,幸福,痛苦,价值,自我实现
幸福力
【专业,Profession】 聚焦目标,刻意练习,人脉,盟友
沟通力、抗压力、
【智识,Wisdom】 见识,经历,家人
思考力、执行力、毅力
【健康,Health】 生理,心理,性格
精力、体力、生命力

五线成长模型(类比于Maslow心理需求模型):进化成HWPM模型
事业线
人脉线
家人线
专业线
性格线
智识线
健康线

生命力——冥想,走步,健身
学习力——阅读,思考,反思,交流,旅行
观察力——事实与感受
思考力——观察者,换位
判断力——三观,选择
执行力——践行,刻意练习,坚持
创新力——概念,关联
沟通力——定位,倾听,欣赏,协作
幸福力、精力、毅力、定力

统一家庭目标
统一家庭思想
家人共同成长
搞好基础建设
搭好基本框架

先自我成长——强身健脑
再家庭升级——共同成长
再协作共赢——社会连接
后自我实现——价值意义

没有什么比自我成长更重要紧急的事情了
也没有什么比自我成长更让自己感到安全充实快乐的了
输出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要反果为因,本末倒置
成功名利只是自我成长的一件副产品,而不是最终目的

将正确的差异最大化,要建立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
沟通,英语、写作,编程,IPR,人际关系,经济学、投资,创业

如何避免“只在自己的世界只跟自己玩”

输入端:经典、科学
处理端:元技能,思考(逻辑、创新)、实践
输出端:概念、关联、体系

创新点/价值点在哪里?

  1. 梳理正确、必要、清晰的底层概念及其关联,可正三观,提升智识;
  2. 融合读书(豆瓣、得到、罗辑集、多看、谷歌、百度云、BBC记录片、书籍…)、思考(逻辑、创新、研究…)、践行(健身、强脑、旅行、个人、家庭、生理、心理,性格,人际关系…)、写作(记录、整合、消化、输出、分享…);
  3. 聚焦元技能,搜索、思考、语言、学习…,寻根究底,正本清源;
  4. 聚焦基础建设,关注人、事,事实,逻辑…;
  5. 聚焦自我成长,自知自胜,找回自我,接纳自我,提升自我,欣赏自我;
  6. 聚焦专业,专业致胜,行业趋势(投资理财、创业)、技术产品(软件、服务)、专利、软技能(教育、培训)
  7. 坚持独立思考,坚持刻意练习,坚持复习总结,坚持体系化。

想问题做事情
要多一个自我的根基
要多一个人性的角度
要多一个长远的属性

思维深度层次

  1. 只关注做事(读书、工作、技能…)
  2. 深入到本质原理(元技能、大脑、思维、人性…)
  3. 扩展到人和社会的层面(换位、同理、协作、共赢…)

有了正确认知
有了换位思考
有了判断能力
有了逻辑分析
有了执行力
有了毅力
怎会紧张不安?
还有对自己的接纳,成长,欣赏自己信任
不再杜绝或抵制不好的情绪,感受等,而是学会了置之不理和包容理解。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种选择
条条大道通罗马
无论哪一种选择,
类似于英语的学习方法
都无绝对的好与坏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得失平衡
都需要自己主动做出并付诸行动
不仅付诸行动,而且还要坚持到底
在坚持这点上,自古华山一条路
所以无需太过痛苦纠结,
只需仔细聆听内心里那个真实的声音
——三观初心 是指导选择的优先原则
当你觉得没有选择和退路时
就需要你跳出当前的身份角色设定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或者跃迁到更高层次,登高望远
往往就会一目了然,柳暗花明

欲速则不达,天道酬勤
深刻理解成功本质只有一个——积累
从量变到质变,自古至今无二法
无论是健康、智识、专业、关系、价值、意义等,皆如此
欲速则不达,乞求而不得
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
事一件一件做,日子一天一天过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具有耐心是拥有智慧的典型特征
常见的坑:
太过以自我为中心
导致缺乏理智全面深刻的思考,
如误将盟友当敌人,误将机会当陷阱
通俗一点就是好坏不分,四处树敌
太过关注结果——鼠目寸光,关注眼前,现在永远在为过去的决策埋单
结果不是你关注就能好的
过程中你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和尽了怎样的努力?
过程若没有把控好,又哪来的好结果
没有好结果,又可能导致下一次更关注结果
因为极度匮乏,导致极度扭曲
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自知者明
要能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准确定位
寻找两个井底之蛙视野范围的最大交集
定位若不清,心态易失衡,
心态一失衡,人就易掉坑
人若要不留遗憾:

  1. 事前理智选择和决策——三观和初心
  2. 事中以结果为导向,尽全力而为
    在当时那个场景,已经穷尽了所有能想到的可能路径。
    智识很重要,认知层次和视野高度很重要,盟友朋友贵人很重要
  3. 事后复盘,总结提升,自我成长
    附加:成功还需概率和运气,因此万一失败了,不必太过苛责,
    在消化吸收之后要能及时排出放下。

自胜 者强
要能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独立行动、独立负责
能够控制和改变的也只有自己,
其他的只能尽力去沟通和影响,
尽人事知天命,不苛求不强求
改变能够改变的
接纳不能改变的
能分清两者也是智慧的典型特征。

要构建最广泛有价值的盟友朋友
寻找自己的贵人
成为别人的贵人
知道关注什么,知道不关注什么
最高的情商就是与他人共同成长,协作共赢

不要敌对化——自我富足,知足常乐,协作共赢
不要模糊化——概念、关联、正确、清晰、必要
不要扩大化——就事论事,不上纲上领,不贴标签,不扩大到人生长度和事业高度
聚焦自己的优势——兴趣、特长、收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兵马未动智识先行,想到——>做到——>坚持——>习惯
从单枪匹马进而独木难支的困境——>到一个好汉三个帮,共同成长共赢的美好局面。

你的生命最重要
你的底线很重要
你的过去不重要
你的现在最重要
你能带来的价值(成长,物质,快乐)很重要
你的规则不重要
你的想法不重要
他人想法不重要
社会规则很重要
不动比动要重要,严格执行最重要

ABCDE

Attention
Be Yourself
Critical Thinking
Deliberate Practice
Experience

MVP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新,迭代进化
最佳实践.—www.deepcreator.com, Alisa, Amy…

为什么要做DeepCreator?
这是一条正确的(事实、逻辑、实践)、有价值的(HWPM、ABCDE、MVP)、少有人(物以稀为贵)走的康庄大道

对于健康、心理、家庭、人际关系,职场,事业、人生、幸福等,大部分的共性问题在于,大家都能意识到存在问题,但都很难找到根本原因,以及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通过HWPM+ABCDE+MVP三板斧,不仅能够提前识别出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即使出现问题之后,还能提供系统的配套解决方案,最为重要的是,这套体系构建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并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有效的。

无知时,只要变成有知,就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和进步,从无到有
有知时,将其整理输出为自己的一套,结构化,系统化,从有到优
通过践行持续优化完善和创新,从优到新

认清并接受现实——脚踏实地
发现并强化特长——成长之路
一切的不愉快,都是很好的成长养料。

为体验人世间更多美好。——自我迭代

先用起来
先走起来
试试看
小步慢跑
快速迭代

治疗拖延症和完美主义的良方——把能力封装成轻产品,高频次刷出去。

IPCreator:MVP要产生价值,少有、正确和价值,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self-discipline20180417.jpg

自知者明,自律者强。——DeepCreator


从人生和事业上获得的经验不要只停留在感性层面,一定要理性地进行记录和总结。这本书里的几百条原则,都是达里奥自己一点一滴记录总结出来的,是他个人的人生百科全书。使用的时候就像搜索引擎一样,当人生和事业遇到什么问题,就直接去里面搜索相关的原则作为决策的参考。

  实际上,达里奥的桥水基金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甚至在公司内部开发了一个叫 Coach 的工具软件。员工遇到什么问题,直接输入关键词,就能在这个工具里找到相应的原则和解决方案。

  无论是达里奥自己,还是他创立的桥水基金,他们都运转地像机器一样严谨精密——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会被记录下来总结成原则,下次再遇到的时候,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照此执行。所以,无论是达里奥自己,还是他的基金,在市场上都很少犯错,而且运转的效率非常高。

  而机器的运转之所以比人的效率更高,是因为机器极度地自律,它会严格执行一切原则,不带任何的情绪。达里奥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就是因为他在不断总结和提炼原则的同时,贯彻了机器一般的执行力和自律性。

就是那些让你看起来更有体面的东西,对你的真正用处是,不是让你变得更好看,而是让你变得更加自律。

比如说,有一位时尚行业的朋友就告诉我。很多高档奢侈品原来是和欧洲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相匹配的。这些东西很贵但是未必好用,因为它需要你有强烈的自律能力。

比如说,国际顶级大牌的男装衬衫。都没有免烫的面料。也就说如果你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到处乱蹭,你就是穿的起浑身皱巴巴的也穿不出个样子。它们不是炫耀的工具,它是你约束自己的工具。

这几年总听人说,懂多少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对如果没有自律的话;不仅光懂道理没用,有多少钱你过不好这一生。

你是怎么成为今天的你的?这四本书给你答案

原创: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 今天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童年的经历,影响人的一生。甚至有人说,成年生活不如意,是因为童年不幸福。

真的是这样吗?“原生家庭”会对人的童年产生什么影响?童年经历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当下的生活……

「得到」“每天听本书”团队,推荐4本好书,从“童年”这个角度出发,带你深入了解“你是怎么成为今天的你的”。

问题1: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大吗?

《为何爱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到底大不大?当然大。它既是塑造一个人性格、人格的重要因素,又是进入真实世界的演练场。

  2. 儿童涉世不深,对世界的初步理解,是依靠原生家庭建立起来的。比如人际关系——孩子得到了满足,就会渴望更多的关系纽带;但如果总是被忽视,就会产生怀疑;假如总是受挫,就会倾向封闭自己,避免和人建立关系。

  3. 成年人的爱情,其实是我们童年关系的一种重现——为了重温童年的美好,或者是修正童年的错误。

  4. 正确的爱情观,应该面向未来。而不是试图改造现实,以达到自己童年的期望。

问题2: 原生家庭不完美,就无法收获幸福吗?

《圣诞忆旧集》
作者:【美】杜鲁门·卡坡蒂
译者:潘帕
出版:译林出版社

  1.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卡坡蒂。他通过回忆童年往事,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可以。

  2. 卡坡蒂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一直寄养在远方亲戚家。他的原生家庭,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与爱。

  3. 卡坡蒂的忘年交朋友,陪伴他度过了孤独的童年,而这份童年时代的真情,成为卡坡蒂支撑一生的力量。书中也大量描绘了,他和好朋友之间的温情故事。

  4. 卡坡蒂的一生,经历了纽约上流社会的一切繁华。但在去世前,他还带着好朋友为他做的儿童毯子。卡坡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原生家庭不完美的人,也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问题3: 成年不幸福,和童年有关系吗?

《错不在我》
作者:【美】卡罗尔·塔夫里斯 艾略特·阿伦森
译者:邢占军 等
出版:中信出版社

  1. 成年后我们所经历的多数痛苦,其实和原生家庭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之所以有很多人爱抱怨原生家庭,主要是和人的一个心理现象有关——自我辩护

  2. 任何人都可能犯错,犯错后就会感到懊悔和自责。往往这时候,大脑就会想办法采取行动,来阻止这种痛苦。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推卸责任给原生家庭。

  3. 这种不经意的自我辩护,只会扭曲现实,制约我们发现自身的错误。可能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问问自己错在了哪里。

问题4: “童年”真的会消逝吗?

《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尼尔·波兹曼
译者:吴燕莛
出版:中信出版社

  1. 这是一本给家长的警世书。在如今的信息环境下,一览无余的媒介,让儿童融入成年社会的门槛,不断变低。个体的童年尚会存在,社会概念的“童年”很可能会随之消失。

  2. “童年”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印刷术主导的时代。当时定义的成年人,必须具备阅读能力。儿童想要进入成年人的社会,只有通过识字、去学校学习从而掌握知识。

  3. 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来临,海量信息通过画面和声音传播,文字让步于视听,儿童越来越像成年人,成年人也越来越像儿童。比如,白领和小学生都会玩《王者荣耀》。

  4. 想让孩子拥有一个纯真的童年,家长或许要更细致地监督子女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内容。

视频:古典:超级个体[罗辑思维]No.200

手机版播放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2NjEyMTc1Ng==.html

罗辑思维书单

罗胖: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最近三期节目其实都有一个隐含的主题——行动。

在《你是巨婴吗?》那一集,我提出对我来说,治疗巨婴症最有效的药就是开始行动

然后上一期讲的是有效行动的逻辑

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到底应该怎么开始行动呢?

这两年我听到的最好的理论体系,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提出来的,他的名字叫古典。我认识他很多年,后来又把他邀请到「得到」APP里开设了一个订阅专栏,专栏名称就是他的理论体系,叫《超级个体》。

那讲他的东西,我肯定不如他,所以今天我请到古典老师来给我代班,看他怎么诠释“超级个体”。

——节目看点——

01 错误心智模式害死人

什么是心智模式?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冬天,有个人掉进瀑布下面的漩涡之中,水很冷,如果一两分钟之内游不出来,就会被吸尽身体的热量。因为这个人他平时在游泳池里练游泳,他就下意识地往岸边游,但每游出几米,就被漩涡重新吸回去,几分钟以后这个人就丧生了。但更讽刺的是,几分钟以后,漩涡就把他冰冷的尸体推到了岸边。

这个人在生前竭尽全力才能做到的事情,却在死后放弃抵抗后一两分钟就做到了。为什么?

因为漩涡的形式是越往边缘游吸力越大,最好的方式是游到底部再出来。而这个人习惯了在平时的水域里面游泳,就越游越远,越游越累,他的心智模式害死了他。

回过头来,是不是你也是这样呢?错误的心智模式让你越努力,就死得越惨。

在这样一个变化加剧、知识爆炸、技术升级的时代,有四种心智模式已经行不通——模仿、知识瘫痪、做白日梦和追求安全感。

02 转化为能力的知识,才能改变你的命运

以前模仿为什么有效?

因为以前一个时间窗口是很长的。比如说十年、二十年前,当你瞄准了一个成功的路径,你可以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去分析研究它,然后慢慢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靠近它。但到今天你发现不是这样的,情况变得太快,很有可能你刚刚看明白一个模式,等你再去学的时候,模式本身已经开始变化。

所以你仔细发现,并没有人从零开始,瞄准规划,然后成功。大部分人都像鱼雷一样,一边往前走,一边左右看,突然遇到一个机会,“啪”就火了,这种成功你模仿不来。

曾经看到有些人,每天花六到七个小时去读各种新的知识和新闻,希望从里面发现规律。

但你没有想好,真正改变命运的其实并不是知识,而是这些知识带给你的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转化为能力的知识,才能够改变你的命运。

03 知识瘫痪

吸毒为什么会上瘾?

因为你的大脑会上瘾。毒品能产生一种东西,是你的大脑产生不了的,那么当你习惯了这种外界持续的强刺激,你就很难适应自己天然产生的兴奋感了。

行动和学习也是一样,过多知识爆炸的新知,碎片化的知识天天刷你,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眼界格局越来越高,但慢慢地,你的手脚就越来越迟钝,你永远也无法通过自己的行动带来感悟和体验的快感,彻底成为了一个知识瘫痪的长颈鹿。

04 白日梦想家

环游世界,是很多人的梦想。

那我再追问你一下,你研究过它吗?你有没有研究过环游世界需要多少钱?大概多长时间?需要多少个国家的签证?你能不能签下来?该怎么做?

我问过十个有环游世界梦想的人,顶多只有一个人说过前面一到两条,然后就再也没有行动过。为什么做那么美好的梦想,却并不能促成你真正行动呢?

传统的积极心理学界认为,一个人对于未来乐观积极的期待,会增加这个人的行动力和他未来实现的效果。但是近年来新的一些证据逐渐显示,过于积极乐观的想象反而会降低这个人的行动力。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一种很神奇的功能,就是在脑子里面预言景象的功能。所以当你去想象成功画面的时候,你的大脑并不知道是真的实现了,还是假的实现了。当你在想象的时候,大脑就认为说我做成了,这个时候心跳会减慢,血压会降低,相对来说目标实现的压力就会逐渐地放缓,你就会变得不那么想做这件事情了,这可能就是很多白日梦想家遇到的真实状况。

白日梦想家想象完梦想以后,他就会发现动力消失,过一段时间他就觉得不行,我还得再试一下,于是他开始进入第二个坑,就是跟周围人去讲,自嗨完了以后他开始路演。但是再过一年,又遇到当年路演的那群人说,你去环游世界了吗?没,你连北五环都没出过。这个时候说不过去了吧?于是他就会找第三个理由说,我的心告诉我,我有新的梦想。

所以自嗨、路演、转摊,这就是很多人一次又一次地自己玩死自己的一种心智模式。

05 安全感的奴隶

当你去追求一个百分之百的安全感的时候,你可能就只能把自己困在原地,哪儿都去不了,其实这是最不安全的。

有人跟我说,我回家不是为了安全,是为了回家陪父母亲一段,我觉得应该陪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

陪父母这个动机我认同,但是这个形式真的是最好的形式吗?从生涯的角度,什么时候陪伴父母亲是最有效率的呢?大概在你的父母亲70-80岁之间,而这个时候你正好在40-50岁之间,这个时候你需要付出足够多的心力、财力和精力来陪伴他们。

但是问题来了,你为什么会在40-50岁之间有很好的心力、精力和财力?

一定是因为你在年轻的时候,真真正正地让自己拼搏了一把,让自己成长了一把,建了一个稳定的家庭,才有机会在你40岁的时候有精力、心力和财力。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就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没有什么储备,你可能并不能照顾他们,只是祈祷自己不要给他们那么多拖累就好。所以年轻的时候不拼,难道老了才去拼吗?

你认为的安全的形式,可能是最不安全的一种方式。

06 用能力换取安全

企业的命越来越短,而你活得越来越长。

所以,以前的企业员工是通过出卖自己的忠诚,换来自己的安全;但今天这一代的员工,一定是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换来自己的安全。

以前我们会特别关注自己在组织里面的关系,今天我们会特别关注我们在朋友圈的关系。因为人们逐渐想明白,可能同行圈、同业圈、粉丝圈,都比组织命更加长一些,我们也更倾向于把价值存在朋友圈里边。

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里面提过一个概念,叫1000粉丝定律。他说未来的手艺人、音乐家,可能只需要1000个铁杆粉丝,就足够养活自己了,你出什么他们就买什么,这辈子就足够了。

再比如说,你发现圈子的力量远远比组织的力量大。像王朔、冯小刚、徐帆、马未都、葛优这一拨人都是一个圈子里面的,所以当机会垂青其中一个人的时候,那么在这个圈子中就会迅速地放大,它把这个新的利益和机会带给所有人。

07 超级个体永不失业

在这个时代,只有一种人永远不会失业,就是超级个体,但是他可能会经常换工作。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他自己,而这个时代也给了我们所有人成为自己的机会。每个人的生产力会更强,我们跟组织会更脱钩,我们把自己的能力储存在自己的朋友圈以及各种行业,我们可以去到更多可能性的行业。

对我们个人来说,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你有机会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坏消息就是,你必须跟着变,否则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淹没。

08 超级个体的三种超能力

未来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崛起的时代。因为在这么一个时代,需要新的超级个体,他们需要三种超能力。

第一种能力,是自我迭代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在动态之间,边奔跑还得边思考的能力。一旦个体崛起的时代出现,你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知道自己内心的驱动力,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才有可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你还需要持续地迭代和更新这个目标。

第二种超能力,就是需要掌握三种底层的元能力——生产、链接以及传播的能力。

在一个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你需要向外散播信息,这是传播的能力;你需要跟其他节点连接,这是链接的能力;你需要持续地自己生产信息,这就是生产的能力。

第三种超能力,就是复原力

什么叫复原力?每个人这一辈子都会成功失败很多次,未来的成功和失败都会更快,而每个人要活好,都需要更强的超级复原力。

刚刚选上美国总统的特朗普,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复原力的例子。

特朗普是一个超级无边界的人,他做过航运公司的老总、房地产大亨、传媒人士、主持人,现在竟然还是美国总统,还写过一本书叫做《做生意的艺术》,在美国狂卖了300多万本。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川普的无边界背后其实是超强的复原力。他这一辈子有四次破产,最高的时候负债高达9亿美金,所以他那本书应该叫做《如何亏掉9亿美金的做生意的艺术》,可能更加的恰当一点。

所以这个时代,我觉得真正的玩法并不是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真正的玩法应该叫做Always zuo Never die——常作不死,这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复原力。

超级个体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持续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迭代,不断地生产信息和发散力量,不断地产生链接,不断地创造、探索又自我复原,逐渐地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节点,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超级个体是一个在这个时代有机会自我驱动、自我创造,也自我成就的那么一个人。

09 心法一:对内修炼乐高式组合能力

加速地成为一个超级个体,还有两个心法,第一个心法就是乐高式的能力组合。

在工业时代,我们最喜欢的人才是倒T型的人才,一横是一个人的眼界和综合能力,竖的是他某一项特别精专的技能,律师,会计师都是典型的T字型人才。

但你慢慢发现,还有X型的人才和π型人才。

钱钟书就是一个典型的X型人才,语言能力特别的好,文学能力也非常了不起,是杂家和大家。

再比如说π型人才,你想想那个数字圆周率π,是不是一根横杠上接了两种技能呢?沈从文就是一个π型人才,他的文学非常的棒,他的那个文物也被迫搞得不错。

单一的技能在今天商业社会,其实已经生存不下去了。所以作为一个超级个体,有一项修炼很重要——乐高式的能力组合。乐高有很多的小模块,可以拼到一起,做成一个很大的玩意儿,而且拼完以后,你可以把它打碎重新拼,拼出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它不那么容易过时,是一种抵御变化的好方式。

10 心法二:对外点击超链接

对外的心法是乐高式的能力组合,那对外的呢?我称为叫人生超链接。

我们以前认为人生像是一本书,但今天你发现,人生绝对不像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可能看到某个地方就会有一个超链接,你点进去发现什么都没有,但也有可能你一点,“砰”地一下,就会跃迁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里面去。

人的这一辈子的重大决策往往是超链接式的,而不是规划出来的。你回想一下,你这一辈子,你买辆车,买件衣服,买双鞋,可能会去淘宝比价好多次,但是那些真正决定你的重要的东西,比如说跟谁结婚,去哪儿工作,留在哪个城市,做还是不做,跟谁创业,这些事情却往往并不是规划的事情,而是超链接偶发事件。

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持续地让自己曝露在可能性和超链接之下,才有机会让那些可能的东西涌入你的生活。

我经常劝我身边的人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满,因为生活能给你的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一定要让你的生活空出一点来,最好是七三比,70%的时间努力增值,30%的时间不要抱任何的想象,持续地社交,持续地点开人生的超链接,让那些可能性撞入到你生命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妨就让自己持续地向外面散播信息,总有一天有人会过来告诉你,你该怎么办。

11 善恶是关于未来最重要的问题

今天讲了这么多关于未来的趋势,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关于未来的问题?

——那就是,这个未来,你相信它是邪恶的,还是善良的?

如果你相信未来是邪恶的,你会终其一生去躲避风险,去少犯错,去老老实实地活着。

如果你相信这个未来是有可能的,是多元的,是会更好的,你就会终其一生去创造,去发现,去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去敢于尝试,成长为你自己的样子。

去作一作,哪怕会失败呢?

罗胖
我万没想到古典把这个话题最后落实到善良还是邪恶这个问题上了,而且拿爱因斯坦来举例子。

这就让我想到了,前不久正好看到的一句诗,他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他写的那本名著叫《苔丝》。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他写了一首诗,叫《战后的平静》,这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的引人注目:

邪恶冷笑着说,就这样;而善良不停地在问,为什么?

对呀,其实恶和善这个东西,它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个行为的定性判断,它是我们一系列选择的后果。

如果你总对自己、对这个世界说必须这样,那大概率很可能就会沦为恶;

如果你不断地像古典刚才讲的这套心法,在心里问,为什么?然后根据自己临时找到的答案去行动,不断地问为什么,那有可能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并且因此改变世界。

你连自律都做不到,还奢谈什么自由?

牛人都是狠角色,不是自虐就是虐他
天赋,上帝给的;自律,决定权在你
让欲望一点点释放,匹配你的现实
自律带给你自由

1 牛人都是狠角色

据说史蒂夫·乔布斯年轻时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九点前把一天工作做完。乔帮主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

自律是对自我的控制,自信是对事情的控制。先学会克制自己,用严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练出自信。

都是成年人,连最基本的行为控制都做不到,还谈什么自信?又奢谈什么自由?

前华人首富李嘉诚以勤奋自律著称。他的作息时间非常有名:

不论几点睡觉,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读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开始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自律几近自虐。

印象里的牛人都是狠角色,自虐和虐他,必居其一,或者两条都占。

许多商务人士像职业运动员一样管理自己的作息、饮食、习惯、爱好、体力、欲望等。如果做到了这点,你就快摸到“牛人”的门了。一个能管住嘴、迈开腿、每晚坚持跑步的人,工作上也不会差到哪去。

工作后,逐渐发现,自律是生活的基石:

令行禁止,则容易走上轨道,发现错误,修复错误,表现越来越好,生活明亮,中气十足;

令不行禁不止,则容易溃散混乱,屡错屡战,屡战屡错,“明明知道但就不这么做”,沮丧内疚,乱成一团。

自律决定了个人机器的运转,决定了你的执行力,决定了你能否成为更好的自己。

2 他的成功给了平凡人一点念想

史蒂夫·纳什是我最喜欢的NBA球员。这是个身体瘦弱的加拿大白人,背部神经有着严重伤病,被认为是“天赋最差的篮球巨星”。

这样一个人,获得了“连庄”MVP:连续两个赛季的最有价值球员。历史上只有十个人做到这点,其余九人都是乔丹、张伯伦等旷世大神。

纳什出了名的自律:

不沾糖、油炸和深加工食品。训练日里,他一天吃六餐:麦片粥(不含谷蛋白)、杏仁切片、生坚果、水果、蔬菜、糙米饭、胡萝卜和生吃芹菜。

他和队友格兰特·希尔彼此劝励,不吃巧克力,不吃高热量。希尔还“偶尔犯戒被抓住”,而纳什真没被见到破例。

纳什把他的食谱推荐给队友。于是,太阳队的年轻人都成了纳什的跟班,然后表现脱胎换骨。整个球队都在尽量跟着纳什:吃喝,作息,训练,保持健康的氛围……

纳什的成功给了平凡的普通人一点点念想:

如果没有天赋,你永远成不了科比或者麦迪;但如果足够勤奋自律,至少你还有机会成为纳什。

天赋,上天给的;自律,决定权在你。

3 让欲望匹配你的现实

欲望管理是重要的人生技能,是要尽早培养锻造的素养。

从感性的角度,过度的欲望会吞噬你。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欲望连同本心,不必畏惧,但过度的欲望会吞噬你。从人生的角度,一定要懂得节制,不要肆意地放纵欲望。不信?你去问问隋炀帝杨广。

放纵如山倒,自律如抽丝。不要放纵自己,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对自己严格一点,时间长了,自律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的自己。

很多人不知道修心的重要,借口生活压力而放纵欲望。年轻时奋力上进,应该如清理院子一样剪除杂草杂念,专注于自身成长。“为腹不为目”,才是永葆内心幸福之所为。

我不想做欲望的奴隶。我享受不被欲望左右的状态,这种感觉不刺激,但很舒服。

从理性的角度,欲望管理能降低阈值。

穷学生的时候,一顿沙县小吃也津津有味,一顿肯德基如同过年;长大挣钱了,山猛海鲜鲍鱼大虾,也未必能勾起你的兴致。

九十年代,武侠小说的情爱描写都能把你看的面红耳赤;网络色情泛滥的当今,你居然对生活中的女人没了想法。

何以至此?阈值使然。不断持续的刺激,抬高了欲望的触发点。

人们常说,“年轻吃苦不是苦,是福气”。这不纯粹是鸡汤,这有逻辑基础:

年少吃苦是种逆风飞扬的快乐,年老吃苦是风中残烛的悲哀。先苦后甜,可以忆苦思甜;先甜后苦,只能垂泪抑郁了。

一定程度的禁欲和自控是必要的,这是防止阈值升高的有效手段。欲望永无止境,中彩票的极度兴奋也只会持续18个月。

最幸福的方式是,让欲望一点点释放,让欲望匹配你的现实

漂泊北京、合租房子、 独租大房子、拥有自己的房子了、 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

如果经历反过来?那真是个悲伤的故事。

4 所谓的工作狂,可能只是不够自律

刚工作那会,不懂得节奏,是个“时间都被工作填满”的工作狂。研究时间管理之后,发现工作生活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尝试做计划、写日记、控制注意力、 要事优先、今日事今日毕、先啃硬骨头、构建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平衡好工作和家庭……

慢慢的,我开始从繁琐失误中抽身出来,“跳出画来看画”;我开始有时间考虑生活和人生的目标;我开始有“心如止水、有条不紊”的感觉——这一切的源头,就是自律。

自律的结果就是有更多精力去做喜欢的事。

比如写公众号,给我带来了很多不曾预期的乐趣。实际上,搭好架构,想好打法,走上轨道后,这项活动就不会影响我的正常生活了:不太忙的时候,就写几段。就像是一个时间容器,把边边角角的时间都存储了起来。

从2010年开始写日记,习惯保持到现在。经过最开始的一段磨合,所有不适感都消失了,非常自然。几分钟的记录,让我审视自己、平和心态。它不是我的任何负担,也不是一项需要分配的工作,它是老司机的人生行车记录仪。

几年前开始早睡早起。从最初的“不舒服不适应”,到现在的“每天六点自然醒”。早起的好处是巨大的:凭空多出精华般的两小时;能够从容不迫地好好吃早饭;错开拥挤的早高峰;午饭质量更高,晚饭吃的更少,睡眠更踏实……

当身体变得越来越棒时,面对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自律让我能去享受生活中好的一面。

5 自律让你自由

我的人生目标是:自由。它又包括了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和角色自由这三个维度。

感谢这个色彩斑斓、机遇涌动的时代,让这个目标看起来并非不可企及,但这需要十几年的精耕细作,连续稳定的正向积累,脚踏实地的点滴付出,还有,持续不懈的自律。

自律让你自由。

本文由作者 菜刀少爷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众号“菜刀少爷”。

罗胖曰:

“本能”,是当年我们面对蛮荒时最趁手的工具。
“本能”,也是我们今天参与竞争时最凶险的敌人。
原因很简单——

  1. 在个体被充分赋能的时代,选择决定命运。
  2. 绝大多数人,只会依据本能进行选择。
  3. 纵容本能,就是和绝大多数人做同样选择。
    所谓“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就是一场和“本能”的作战。
    严苛的自律,是驱除本能的唯一方法。

科学的自我管理办法

此书从1.自我成长和行为积累 2.家族积累 3.社会情感驱动 3.中国大时代 四个从微观到宏观对个人成长共同产生影响的维度进行分析,说明了人的成长是与自身努力,家庭赐予的资源,所处的社会环境,整个国家乃至时代的运势是分不开的,作者也指明了在四个不同维度应该做出怎样努力的方法论,有根有据,步步可循。

以下为重要章节的摘抄

一、自我成长和行为积累
1.人有两种心智模式:僵固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要发展成长型心智
2.注意微小优势的连续积累
3.专注 的力量
4.反思 你的生活习惯和时间分配,想想你每天关注什么,也许多数时候,你还在为自己的情绪所困,困于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的小小感受特别在意,那你成功的概率非常非常小
5.用别人的时间作为自己的积累,阅读,多看书
6.模仿他人和榜样,提升自己的高度,多看传记,多见世面,多看分析成功的科普书,多思考对比
7.效率不高和自控力差的拖延,可以通过多线程、多步骤、深度联系来解决、它是一种技术拖延,还有一种心理拖延,恐惧和贪婪都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拖延

二、家族积累
1.没有看到,是因为知识贫困、财富贫困或者社会资源的贫困
2.10000小时理论
3.好的人生需要家族积累,包括社交习惯的传承

三、社会情感驱动
1.最好的情况是有实力(财富、权力、知识、信息)+弱关系(即人际交往能力)
2.可以利用社会网络资源来达到非线性的效果
3.幂律分布(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4.人生要增熵
5.保持和行业领先团体接触
6.发展情商、智商和理商(系统推理和控制的能力)
7.即时反馈和深度练习
8.做出选择需要依赖社会化情感:信任、共鸣、选择
9.精英三定律: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别人的成功是必然的,自己的成功是偶然的

四、中国大时代
1.未来中国,将发展多层次资本主义市场,推动经济从中低端制造升级为高端制造,促进传统行业改造为工业互联网的生产和交易状态
2.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的是:逻辑科学和陌生人社会的管理 方式
3.年轻人要关注四个领域:互联网、新能源和新能源车、高端制造、文化品牌

五、多层次演化论
1.你要自我驯化,将自己变成一个有身份的人,是指self identity,你的自我认同越是稳定,同时还能带来社会财富的话,能让别人对你产生稳定的预期

对我最大的影响:
1.多关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2.注重10000小时积累
3.挖掘自己优势,深度行动与积累
4.关注中国发展的趋势,抓住时代脉搏

事实案例

《道德完善计划》13条

——Benjamin Franklin

(1)Temperance: Eat not to dullness; drink not to elevation.
一、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2)Silence: Speak not but what may benefit others or yourself; avoid trifling conversation.
二、缄默:言则于人于己有益,不作鸡毛蒜皮的闲扯。
  
(3)Order: Let all your things have their places; let each part of your business have its time.
三、条理:物归其位,做事之前制定时间表,按照计划,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应该做的事情。
  
(4)Resolution: Resolve to perform what you ought; perform without fail what you resolve.
四、决断:做事应该果断,不要拖泥带水,一旦决定就要付诸行动,还要坚持到底。
  
(5)Frugality: Make no expense but to do good to others or yourself; i.e., waste nothing.
五、节俭:不要做无益的花销,杜绝不必要的浪费。
  
(6)Industry: Lose no time; be always employ’d in something useful; cut off all unnecessary actions.
六、勤勉:不浪费时间,时时刻刻都要用于正经事,戒除一切不必要的行动。
  
(7)Sincerity: Use no hurtful deceit; think innocently and justly, and, if you speak, speak accordingly.
七、诚恳:绝对不可以欺骗他人,考虑问题应公平公正,襟怀坦荡,发表观点时要有理有据,尊重事实。
  
(8)Justice: Wrong none by doing injuries, or omitting the benefits that are your duty.  
八、正直:不做有损他人之事,不要放弃履行行善助人的义务,从而伤害他人。
  
(9)Moderation: Avoid extreams; forbear resenting injuries so much as you think they deserve.
九、中庸:为人处事不要极端偏激,对待他人的一时发泄,应当加以宽容,不要斤斤计较、怀恨记仇。
  
(10)Cleanliness: Tolerate no uncleanliness in body, cloaths, or habitation.
十、清洁:仪表,身体、衣服和住所都应当力求清洁。
  
(11)Tranquility: Be not distuibed at trifles, or at accidents common or unavoidable.   
十一、沉着:不要因为琐事或者难以避免的不测而烦恼。
  
(12)Chastity: Rarely use venery but for health or offspring, never to dulness, weakness, or the injury of your own or another’s peace or reputation.
十二、贞节:切忌房事过度,以免伤害身体或有损自己或他人的安宁和名誉。
  
(13)Humility: Imitate Jesus and Socrates.
十三、谦虚:效法耶酥和苏格拉底。

关于李嘉诚的自我训练方法的清单

  1. 虽然业务遍及52个国家和超过20个行业,但李嘉诚随口说出自己任何一家公司最近五年发展的数字,准确度都在九成以上。这背后的事实是:他从20岁起就刻意要求自己大量阅读大公司年报。

  2. 如果对李嘉诚的印象还停留在地产大佬,就太后知后觉了。要知道AlphaGo的研发公司被Google收购之前,他就是投资人之一。Facebook、比特币交易平台Bitpay、苹果手机的Siri、通讯软件Skype,也都有他的投资。

  3. 李嘉诚每天用90%以上的时间思考五年、十年后的未来,而不是现在。早在2006年,他就提醒高管团队减少债务、准备应对危险。2007年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他旗下公司却平安度过。

  4. 李嘉诚的抗压能力极强,生意场上的事很少能让他乱了方寸。他说:“长年成功的投资,需要的正是避免让情绪化侵蚀智识的能力。

  5. 60多年来,李嘉诚每天工作12小时;晚饭后看20分钟英文电视,并跟着大声说;睡前一定要看书;早晨一定在5:59起床……简直是自律到苛刻

  6. 虽然今年都89岁了,但李嘉诚从没中断学习。他对业务领域外的知识保持着强烈好奇,尤其是新科技。他甚至还在今年5月,邀请“Alpha Go之父”戴密斯·哈萨比斯,给自己讲解人工智能。

  7. 处理复杂问题时,李嘉诚有个心法:将它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小问题,再去逐一解决。当旗下Orange的业务受到挑战时,他就运用这个思路迅速做出决定,一下净赚146亿美元。

  8. 公司经营上,李嘉诚高度重视现金流,他和他的公司不仅从1956年开始就从未有过负债,而且始终有一笔可以立即变现的资产来应对不测。这笔钱,也让他的几次重大交易都顺利进行。

  9. 为了防止自己在竞标土地时控制不住抬价,李嘉诚有一个独特的克制方法:两只手互相控制,相互“拷住”。这是他从30岁时就形成的方法。他说,真正的胜利,并不是投标成功那一刻的胜利感。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守预算

  10. 李嘉诚还尤其注重反省和复盘。在汕头大学的毕业演讲中,他提出了衡量“自负指数”的四个问题:我有否过分骄傲和自大?我有否拒绝接纳逆耳的忠言?我有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我有否缺乏预视问题、结果和解决办法的周详计划?

  11. 虽然是个商人,但李嘉诚不希望被称作“老板”,而更愿意被称为“领袖”。他说,老板的权力是来自于职位,做老板简单得多。而领袖的权力,则来自于个人的魅力和号召力。成功的管理者应当是一名领袖,促进员工甘心卖力。

  12. 成功不可复制,但并非不可学习。正如今年汕头大学的毕业演讲上,李嘉诚所说:“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因循的并发症是不思不想和无感无知,在人工智能时代肯定过不了关。驾浪者的基本功,时时刻刻要灵敏、快知快明,要有独立思考的悟力,能运用想象,把现实、数据、信息合组成新。

罗胖60秒:速度与自律

  1. 我们「得到」App里的专栏老师,不仅内容质量要求高,而且工作强度大。

很多用户都很奇怪,持续一年,每天输出高品质内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昨天我就问了薛兆丰老师。

  1. 薛老师说,作家刘震云讲过一个故事——

刘震云的姥姥生得非常瘦小,但是干农活是一把好手,比如割麦子。生产队的人,总是让他姥姥站在割麦子的第一排。

刘震云就问姥姥:“你这么瘦小,怎么能干那么快呢?”

姥姥说:“我其实也不快,我就是弯下腰去之后,就不直腰了。不像有的人,直一次腰,休息一次。很快就会有第二次,速度当然就慢了。”

  1. 薛老师说,我们做课程也是一样。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不管那天有多忙,我要工作到几点,当天的课程必须要做完,否则不能睡觉。

神奇的速度,往往其实是因为高度的纪律。

弯下腰去,就别直起来了。

罗振宇: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自我

各位使用“得到”的朋友大家好,我是罗胖罗振宇。今天是大年初一,先给收听这条音频的朋友拜个年。祝你新春快乐。

新年一大早您就使用这个学习工具,您这样的人新的一年肯定过得差不了啊。我自己是有这么个习惯,每年除夕都要总结一下去年一年自己的收获,那今年既然做了这么一个App,就不敢私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自己总结过去一年,我在认知上主要有两个大收获。

第一是不要害怕自己处于矛盾的状态,有一个词我很早开始就挂在嘴边,大概是初中吧,叫“我认为”。没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从嘴里说出来的,从笔间写出来的都算。但是岁数越大,我知识越多,就越觉得“我认为”这三个字,实际上是很难说出口的。回头细想,能轻率地说出口关于某件事“我认为”这三个字,往往是三种情况:第一是了解的信息不够丰富全面;第二是自己持有某种偏颇的立场,是用屁股在决定脑袋;第三就是一时间受到某种特定情绪的控制。如果不是这三种情况,你会发现自己对于要评论的这件事情,其实内心里是矛盾的,在把它说出口之前,你是搞不太清楚自己的真正想法的。

电影、电视剧里面,我们经常看到记者冲上去问采访对象,关于什么什么事儿你怎么看,你的观点如何?我现在觉得我越来越害怕这样的场景。不光是记者,任何一个人冲上来问我对于某件事的看法,我觉得如果没有充分的资料和长期的思考,我真的有所谓的自己的观点吗?在发问者冲上来的那一刻,我会不会临时脱口而出一个不负责任的观点呢?

比如说去年关于美国总统的人选,我们真的有支持谁的坚定的理由吗?你看,以自己的喜好来考量,以中国的利益为基础来考量,以全人类的利益为考量,其实结论未必是一样的。在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间,你真的想要支持谁吗?真的有记者冲到我面前、找我要一个答案的时候,我真的能决定自己的观点吗?再比如说,去年一年,经常有人在微信群里讨论乐视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骂的有,夸的有,盼着它倒闭出洋相的、为它说好话的人都有,但是我发现自己根本就没什么发言权,因为不了解嘛,所以实际上并没有立场。你看,这就是我去年遇到的一个很真实的难题。

我觉得自己智力很正常,而且经常要发表观点,甚至是以此为业,发现自己其实对很多事没有什么观点,这个发现还是挺让我尴尬的。但是就是在去年的春节,我陪父母出去度假,在一个海滩上读到了一篇文章,是王烁的文章,名字叫《第一流的智慧总是自相矛盾》。当时,光是这个题目就把我给震惊了,原来真正明智的人是应该允许自己处于自相矛盾的状态中的。这个王烁是财新的总编辑,也是我知道最爱读、最能读英文著作的人,是我朋友中的一个特别智慧的人。后来我就把他请到“得到”里开设了《王烁大学问》这个专栏。

在他那篇文章当中,除了这个标题,我还看到了好几句有价值的话,一句是钱钟书先生说的,叫智慧的代价是自相矛盾。另一句是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那句话是这么说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这句话特重要,我给你再念一遍,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去年一年,我围绕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思考的结果我归结了四个对自己的要求吧。

第一,任何一个问题在深思熟虑之前,要允许各种各样的角度和观点,并存于自己的头脑中。第二,不到万不得已不表态,不轻易地说出“我认为”这三个字。第三,永远不对任何人、任何事做否定性的公开表态。因为一旦否定了别人,虽然自己能够爽一下,但同时也就意味着堵住自己看到一种价值的可能性,因为你已经表态支持某一派观点了,你此后就会本能性地找出各种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来否定另一派观点。这实际上是自己成长的一个巨大障碍。第四就是在说出“我认为”三个字之后,因为毕竟你要说嘛,也要允许自己改主意、变结论,不要因为害怕有人嘲笑说“打脸打脸”,就停止对任何问题的重新思考。这是我去年一年的第一个大收获。

第二个认知上的收获是一句普通的鸡汤,叫“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理解起来其实有无穷的深度。我知道这句话大概是上高中的时候,但是你看我一直到40多岁,都是“奔五”的人了,我还在重新理解这句话,叫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去年一年我对这句话的体察又深了一层,在跨年演讲当中我也提到了。

有人就抱怨说,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比这句话说得还要悲观,就是别说你懂得那么多道理了,你就是拥有了你想要的一切资源,你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你看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就是人生的目标要追求更多的资源、更多的钱、更多的社会地位、更多的人脉,这样我就能过得更好。提升自己的目的,是让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更有优势,从而拿到更多的资源。你看这段话好像没有错吧,但是就在过去这两年,尤其是过去这一年,我身边陆陆续续有人就超越了这个阶段。钱也有了,资源也有了,人脉也有了,但是你发现他还是过得一塌糊涂。

在跨年演讲上,我讲了六七月份我一个真实的经历。那是夏天,我帮一个朋友去看房,一天看了六套豪宅,豪到什么程度啊?就是每一套的单价都在2000万以上。这也是一次机会了,就是我以一种非常突然闯入的姿态,进入了六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但是你会发现住在里面的人那个颓废,那种日常生活的不讲究,那个在审美上让人崩溃的那种丑陋,还有日常生活的混乱,什么上午睡到十点不起床,还在打扮,那叫一个不体面,等等等等。

那一天的那个经历对我非常震撼。这个震撼不是说,我发现有人过得不好,而是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一种无力感。我不是瞧不起那些人,而是我反过来想,我知道有人正在洞若观火地这么看我呀。我平时可能觉得自己活得很不错,但是仔细一想,身材肥胖、不爱健身、贪吃、衣着随便,还爱抽烟,工作勤奋但是没有章法,兴趣范围窄小,等等,这就是我自己呀。那些生活的比我好的人看见我生活的样子,知道我过得并不好。但是这是一个难题,我要想继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你会发现和资源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我有再多的钱又怎样。你会发现人生第一次是被孤零零地抛在一个地方,除了你自己能够努力提高,除了提升自身,我好像没有什么可做的事情。过去我们通过向世界要资源再来达成自己成长,这个人生阶段好像就在去年,我突然意识到结束了,永远地结束了。

我突然意识到,“有了什么就好了”这个想法,是农耕社会的一种思维习惯。你看农民可不就是这样吗?这一年风调雨顺就好了,我粮食丰收就好了,我家要有十亩地就好了。当然这里说的农耕社会,不是说只有你是一个农民,你才会有这种思维习惯,事实上就在我身边很多创业者身上,我也看到类似的思维模式。比如说,创业公司以为自己一旦做上市,就可以通过买卖股票致富,他的终点就到达了。而其实任何人都是在自己的最新处境里面,重新评估自己的想法,等你真的得到你原来梦想的东西的时候,新的处境会让你更加焦虑。像英国人萧伯纳不是说过一句话嘛,人生有两处悲剧,一个是想要的东西要不到,一个是要到了。比如说,我认识的几个游戏业的大老板就是这样,按说电子游戏公司是中国最挣钱的公司之一,这些老板或者说创业者也应该是最有幸福感的人,一年进账好多个亿,但是其实他们不是,他们无比焦虑。一方面是为这个公司有没有可持续性而焦虑,另一方面是为自己这个行业不被理解和尊重而焦虑。

所以你看,与其给自己定什么人生目标,就是达到什么样的资源位我就好了,还不如给自己定一个人生的召唤,就是我要做一辈子什么一件事,推动世界和自我向哪个方向发展,在英文中这个东西叫“calling”,就是上天的召唤的意思,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的根基。在这件事情上,你会发现没有什么资源、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可以帮助自己,除了更多的自律、更多的勤奋和努力,你的目标一定是越来越远。

过去一年我这两点收获,听起来都特别像心灵鸡汤,但是我自己心里知道,我的2017年会因此而不同。自我是一切的根源,通过激发自己对世界的兴趣,来建立一种更积极、更自律、更向上的生活方式,通过更广泛的知识收集,和更有效率的认知升级,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充满更多的矛盾、多元和可能性。但愿我们的2017都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新春快乐!

罗辑思维

死磕自己、愉悦大家

简介:罗振宇,又称“罗胖”。一个每天在微信上坚持60秒的男人,一个每周“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的说书人。《罗辑思维》是罗胖的个人知识型脱口秀节目。在节目中,罗胖天文地理、古今中西,无所不谈。每次都做足功课,为你颠覆直觉,清理误区,引入趣味,连接断层,随口八卦。不求立意高深,只为打破每个人的认知屏障和信息茧房,让你在短时间内得到一锅知识浓汤。

受众:爱智求真的跨界学习者;需要丰富谈资的社交达人;在变动的时代,渴望实现个人崛起的年轻人。

“罗辑思维”罗振宇总结的8句话,句句精辟

1、有三种类型的能力可以决定你的未来,

第一种是让自己变得牛逼的能力,
第二种是有让周围人都愿意来帮助自己的能力,
第三种是混不好也无所谓,想得开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练成任何一种,人生就有奔头。

2、自由主义的人生观,无非两句话。

第一,我们绝不去强制他人;
第二,我们尽可能不让别人强制我们。

换种说法,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3、年轻人在城市获得的更多东西,远不仅仅是肉身之间非延时的沟通,更重要的是见识。其实见识跟经济地位和聪明程度没多少关系,和是否在大城市生活有关。

乡村或者小城镇并非没有天才,而是天才也许永远没有办法知道自己是天才。只有在能提供大量机会的城市,每个人生命中的种子才可能被激发,被照耀,然后完成一次闪亮。

4、“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向真诚。 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往往山穷水尽的时候, 真诚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办法。

5、行事讲规则,成功靠运气。 对精子而言,大规则是,跑得快的胜出。 但实际上,最终胜出的都是走狗屎运的。 所以,学习心法无非是—— 懂大势,勤努力,信运气

6、一方面,剩女不是缺男人,而是根本看不上那些男性而已,所以很多父母会劝她们不要太挑剔。可是另一方面,凭什么不挑剔?从哺乳动物开始一直到人类,雌性动物扮演的角色就是挑剔,就是去寻找那些在斗争中胜利的雄性,然后传承后代。

7、孩子不是在你出生很多年之后才出生的人,孩子是在你死了之后还会活很久的人。

8、中年的某一天,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的本质,其实只是一段时间。

比如,将来我的墓碑上只会写:

“罗振宇 1973——?”

其他,多一个字都是废话。

哪个国家的、干什么了、跟谁好过、对钓鱼岛有何看法,

统统都不会写上去。

人拥有的只是时间。耗费的也只是时间。

得到App的秘密蓝图,以及它和你有什么关系

你好!

今天,得到App,一所你我共建的终身大学,正式上线两周年。

从此,我们将确立一个传统:每年5月26日,向你做一次汇报。

第一次汇报,将分三个部分:

  1. 认知清单:我们想清楚了什么?

  2. 行动清单:我们正在干什么?

  3. 蓝图清单:我们设想的未来是什么?

我们的认知清单

在过去两年里,「得到」服务了2000万用户,做了71个知识产品,已上线3788小时的严肃内容,同时,想清楚了10个命题——

1. 新技术必将重新生产知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每当信息载体出现重大变革的时候,人类的学习方式就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知识的生产和分发方式也会随之迭代。这家公司正在踏入一个“古腾堡级”的机会洪流。

  1. 我们要成为一个为人“赋能” 的主体。荣耀用户、荣耀老师、荣耀同事。每天自我拷问:一切协作者是否因我们而变得更强大?他们是否以和我们站在一起为荣?

  2. 做时间的朋友,专注于管理长周期。这家公司的时间感,以十年为一个单位。凡产品,要从至少十年的尺度思考;重大业务板块的设立,要着眼于一百年以上的价值。

  3. 做知识的游牧民族。打破一切知识分科的壁垒,提供一切有价值的学习样式,以最终效果为产品交付标准。

  4. 打造理想中的通识教育。帮助你更高效率地构建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

  5. 在时间战场,只有头部才有价值。每出品一个产品,都必须占领一个认知高地。为此,我们不开放平台,只采取邀请制这一种合作方式,坚持守住市场上最严格的准入标准。

  6. 竞争意识会削弱竞争力。我们不关注竞争,只盯住终局,不争市场份额,只争夺公众认知。我们不对陌生人说话,只专注于提高已有用户的满意度。

  7. 开放透明、极度坦诚,是运营一个创造型团队的最有效手段。

  8. 盯死 “信用”这个唯一目标。信用,买不来、偷不走、学不会;信用,可积累、可持续、可质变。长期来看,唯有信用可以驱动知识服务市场的需求增长。凡是偏离这个目标的动作,无论短期收益多大,都是陷阱。

  9. 坚定相信中国的未来。相信中国拥有世界上密度最高的奋斗者群体。相信这个群体必将培育出全球最大的知识服务市场。

我们的行动清单

我们正在推动下面这些事:

  1. 全面呈现“终身大学”的面貌。社会科学、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商学、能力、视野、听书、测评,八大内容版块完整上线。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金融学、社会学、人类学、物理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医学、法学、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数学、艺术、政治学等通识课程持续打磨中。

  2. 强化学习效果。让学习效果可感受、可呈现、可验证,完成线上线下的整合,探索新型的终身教育模式。

  3. 基于不可篡改的数据库,为你提供完整的学习记录和“学分”认证。让“「得到」校友”成为人才市场上更受欢迎、更有社会竞争力的一群人。

  4. 把“「得到」系老师”打造成头部知识产品的标志。围绕他们展开精品出版、线下课堂等全面的知识服务。

  5. 为同事赋能,为同行赋能,推动“知识服务者”这个全新社会分工的形成。持续迭代和开源《「得到」品控手册》。促进整个行业的共建,共同为社会贡献价值。

  6. 和出版、电视、电影、教育等产业深度合作,尝试生产更高投入、多维立体的知识服务产品。

两年前,我们只是想试试,优质严肃内容能不能实现用户付费?

某一个夜晚,我们突然找到了“为终身学习提供知识服务”这个突破口。

最初的一点微末之光,在我们眼前发生了“宇宙大爆炸”式的裂变。

我们知道:我们是最幸运的创业者,找到了一个没有天花板的通道。

从此根扎一处,无限生长。

在未来一年里,请见证:「得到」将成为一家更专心的创业公司。

我们的秘密蓝图

既然都要公开了,为什么还是“秘密蓝图”?

因为即使已经说出来,还是会有很多人不相信。

把这些都公布给你,是因为我们想跟你一起,构建一个宏大而长远的共识。

我们将按照如下次第,多点施工,逐步推进,直至抵达目标。

  1. 我们笃信“飞轮效应”。以完全的透明度,由慢及快地推动一只事业飞轮的转动。不摇摆、不旁顾、保一口真气不散。

  2. 飞轮的“第一推动点”是:只做最好的知识服务产品,以吸引你这样的终身学习者成为我们的用户。

  3. 飞轮的“第二推动点”是:凭借最优质的用户,邀请最好的知识服务者成为我们的老师。

  4. 飞轮的“第三推动点”是:打造一所“通识大学”,涵盖线上线下各种场景,回应现实世界的各种需求,提供这个时代最好的知识服务。它成功的标志是:就像那些传统名校一样,能为校友、为老师提供高价值的社会信用背书。

  5. 以社会信用积累的高度,来衡量这只飞轮转动的速度。

  6. 紧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脑机互联等一切新技术。把这只飞轮随时架设在最新的技术基础设施上。

  7. 以上,并非创举。每一所世界上最好的学校,都曾用百年以上的时间,一再验证过这条道路。

是的,你没想错。

「得到」的终极愿景,就是要——

建设一所全世界领先的新型通识大学。

这所大学,不仅仅局限在线上。它的基础是最新的技术基础设施,致力于实现真正的自主教育、跨界认知和终身学习。

当然,我们还差得很远,只走了第一步。

今天,是2018年5月26日,得到App正式上线两周年。

今天,是「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每天发送一条60秒语音的第1983天。

今天,是《罗辑思维》音视频节目的第500期。

今天,我们承诺要做20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还剩17年。

你看,虽然我们经常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们靠谱

我们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

除了你。

最后,邀请你来做一件事——成为「得到」的赞助人。

暂时,我们只需要一种赞助形式:

你如果有意愿帮助我们,不管是在合适的时机向朋友推荐我们,还是为我们介绍优秀的老师。只需要有这个念头,你就将是这所通识大学的第一批赞助人。

得到App将会在未来设立赞助人专区,专门记录所有帮助过我们的用户。就像那些传统名校的校友赞助名单一样。

现在,你可以在下方留言区,或者回到得到App首页的“留名专区”,写下你的姓名和真实身份。

你的名字,将以「得到」赞助人的身份被永久铭记。

当然,如果哪一天你觉得我们背离了现在的宗旨,你可以严厉地批评我们,并要求擦去你的名字。

赞助人,请留下你的姓名和真实身份。请接受我们永久的感激和敬意。

祝夏安!
「得到」团队:

罗振宇、脱不花、快刀青衣、阿狮、蔡钰、池书进、杜若洋、范新、冯启娜、胡冰岐、李倩、李翔、李国刚、林飞扬、龙立恒、马想、沈仁奎、申强、孙筱颖、田靓、宣明栋、杨万里、曾捷、张文娟等320位全体同事

傅盛:如何实现自我进化?

雷•达里奥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桥水基金是全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它为来自全球大约350家机构客户管理将近1500亿美元的资产。因为雷•达里奥的聪明、成功和特立独行,他还曾被媒体称作“投资界的乔布斯”。

雷•达里奥在今年9月出版了一本新书叫《原则》,详细介绍了他的投资之道,以及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秉持的理念、原则和哲学。猎豹CEO傅盛也读了这本书, 他从中读出了一个人应该如何成长。傅盛结合自己对《原则》这本书的理解,分享了他的心得。

首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塑造者。

一个人的改变如果有障碍,这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是人的思维。改造思维的关键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塑造者。几乎所有伟大的人都是塑造者,他们是有极强的愿力和能力改造自己。就和健身房的身体塑型一样,本质是相通的。肌肉能通过锻炼长成新的样子,人的思维也同理。

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自我进化的能力。动物只能靠基因突变完成进化。《原则》里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话说:“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它是唯一永恒的事情,它驱动着所有的一切。”

人这一辈子也是进化的,进化改变自己,身体能变瘦,思维模式也能变高级。当一种思维训练,逐渐变成一种思维模式,长在自己的身体里,就会内化为一种本能。假以时日,这些思维和推理,慢慢会变成一种很好的直觉。而这种精妙的直觉,从来不是灵感一现。别人夸赞你某方面感觉很好,所谓这感觉,不是别的,就是熟练。天天观察,天天琢磨,反复思考,就形成了一种能力。这就是塑造者的路。

其次,进化的过程就想象自己是一台机器,处在目标—训练—结果的不断循环中。

在自我进化中,你可以把自己看成一个运行的机器。你要知道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以产生更好的结果,通过把你的目标和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如何修改机器。

自我进化就是让机器不断在一个进化循环上。这个循环是:先有一个目标,通过机器的训练,输出一个结果。而机器本身的改进在于人的设计。

你自己既是这台机器的使用者,又是这台机器的设计者。很多人只把自己当作机器使用者,而忘记自己也可以是一个好的机器设计者。

把自己假定为50分,未来才能成长为60分、70分、90分,永远没有到100分的时候。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到了100分,就没有自我进化的可能性了,也就会失去了目标感。目标不是渴望,目标是你为了一件事情,能够去争取,甚至放弃掉别的事情,这才是你要达成的目标。

而我们总会遇到问题,但不要因此停滞。不要把问题看成结果,要把问题看成过程。看成结果就会陷入担心害怕,不愿尝试,不敢犯错的状态中。但是如果不经历问题,你就没办法诊断,不知道自己弱点在哪,你就无法客观真实面对自己,就谈不上自我进化了。

再次,自我进化的最大障碍是自我。

自我进化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有非常多的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自我(ego)。

自我是非常感情化的东西,它会给你建立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因为人都不喜欢犯错误的感觉,本能总是想强行辩驳,别人一批评你,你就怒了。因为你害怕面对复杂的东西,你就总是希望把问题简单化。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面对现实,而是充满了“我我我”——这就是自我的障碍。

傅盛认为,人的大脑实际上会有争论。争论中的一派,是人的各种情感,主要由大脑的杏仁核区负责。比如别人一批评,我就不高兴,一说话就怕犯错,这都是人的本能,是几十万年进化的结果,基本都是动物属性。另一派则是理性,主要由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区域负责。

如果你真要追求真理,你其实就应该让理性思维占主导。反过来,如果你只是想表现出来很正确,那你就让感情占主导,这时候就被杏仁核绑架了。

人就是这样的。当问题发生时,不能面对现实,会找很多理由获得心理安慰,让自己觉得舒服。这种生存本能,刻在了人类基因中。不过,发展到近代,人最终还是要去追求真理。具体来说,就是对现实的精准理解,这是取得成果的根基。所以,清醒区分自我是你了解和认清事物本质的前提。

最后,极度开放和极度透明。

《原则》这本书提出了一个解决思路,就是激进地开放——多样化听取意见,实践中极度开放。

《原则》这本书这部分讲得非常精彩,雷•达里奥说:封闭的人时常打断别人发言,开放的人则善于倾听和引导对方发言;封闭的人常说,“我可能错了,但是我认为……”,开放的人知道何时陈述,何时提问;封闭的人不喜欢被挑战,开放的人永远保持好奇。

今天知识更新非常快,每个人看到的事物都是有限的。加之,自我的保护、辩护, 常常就会出现一种情况:你根据有限的视角,做了判断,但这个判断有可能是错的。

傅盛建议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也许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最好的答案,多去问问那些值得信赖的持反对意见的人。记住,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能想到最好的答案。

以上就是傅盛对《原则》一书的读书心得,傅盛从中读出了“成长”,也具体总结了实现的方法、路径,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划重点
当一种思维训练,逐渐变成一种思维模式,长在自己的身体里,就会内化为一种本能。假以时日,这些思维和推理,慢慢会变成一种很好的直觉。而这种精妙的直觉,从来不是灵感一现。别人夸赞你某方面感觉很好,所谓这感觉,不是别的,就是熟练。天天观察,天天琢磨,反复思考,就形成了一种能力。这就是塑造者的路。

新解读丨顶级创业者的自我进化

这条音频给你说说优秀的创业者是怎样自我进化的。

最近,中国创新者社区极客公园的创始人张鹏发表文章说,他经常会接触到科技互联网圈的优秀创业者和企业家,因此也总有人问他,那些优秀的创业者身上都有什么共性的特质?在这篇文章里,张鹏利用几个优秀创业者的例子阐释了优秀创业者的共同特征,下面给你说说。

首先张鹏说,持续输入和持续运算 是一种重要的自我进化方式。顶级创始人的状态都是自己的成长快于公司的成长,他们并没有被融资、运营、技术、产品、甚至竞争耗尽能量,依然有足够的时间去提升自己,有精力去学习,去优化自身的“算法”。

比如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他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能力极高。张鹏回忆,大概 2014 年初,极客公园的年度评选揭晓了 50 个年度创新产品,张一鸣立即拉着产品团队,集中了两天时间,把所有入围产品都认真研究了一遍。因为他觉得这个评选在无数产品中筛选出了最优秀的产品,而通过观察优秀产品,能看到不同的“思维算法”,是一种刷新认知的高效方式。所以张一鸣对很多新产业的动态会有自己的思考,对新创业公司的观察也有独特的结论。这种持续的“输入”和“运算”,是一种重要的自我进化方式。

另外,张鹏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美团的创始人王兴。王兴的演讲经常能把各种跨越国度、穿梭历史的例证很好地贯穿在一起,这也表明了他能够保持丰富而高效的信息输入,不断进行运算思考,然后刷新认知,形成方向,给企业带来改变。王兴现在管理着有几万员工、业务线非常复杂的公司,但是他完全没有“隧道视觉”的局限性,所谓隧道视觉就是进入隧道时,驾驶员在视觉上需要有适应的时间。王兴很在意时间的使用效率,他很少把精力放在“输出型时间”上,比如采访和出席会议活动,他都尽可能少地参与。但他对有可能提升自己认知的“输入型时间”的花费很有兴趣。比如他曾经跟着极客公园用一个周末的时间,飞到深圳了解制造业生态;也曾经飞赴海外,花费两周的时间,参与Aspen研究所(The Aspen Institute)的全英文课程和交流。所以他是在那些非常重要但又看似不紧急的事情上花费足够多的时间,这种高效率的持续输入和持续运算,会带来对认知的刷新,最终形成高效的正循环。

张鹏的另一个看法是,优秀的创业者要不断突破自我的认知边界。

最优秀的 CEO 和创始人都充满好奇心。“好奇”不是他们成功的结果,而恰恰是原因,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不叫“好奇”,而是刷新认知的边界。通常来说,一个人的判断决策和行为方式,取决于他的经历和的知识,也就是对世界认知的边界。创始人的认知边界大体上也决定了这家公司的价值边界。张鹏说他很同意傅盛的一个说法,那就是“从刷新认知到落实行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所以刷新认知并不是一种很酷的爱好,更应该是创始人能够保持思维先进性和机遇洞察的一种机制。打个比方,就像打羽毛球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会一直保持重心的持续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弹出’身体去走位,然后发力进击”。

张鹏说,猫王收音机的创始人曾德钧也具有这种快速进化的思路和能力,而且跟 90 后创业者们的进化速度相比,一点儿都不差。去年4月底,曾徳钧在即将发布猫王新品之前去德国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博物馆参观,被几十年前汽车设计的外观、颜色和细节所震撼,回国后,他推翻了原来的设计和产品方案,推出了锌铝合金压铸工艺的合金版小王子收音机,并赋予它“On The Road”的主题,向60年代致敬,在国内又一次获得了巨大成功。

欧蓬:一位创始人的自我教育

欧蓬是尚德机构的创始人。尚德机构中国最大的学历和职业教育机构之一,2016年营收8.5亿。这家公司最为业界称道的,是它从2014年6月6日起彻底取消了线下的订单,从传统面授模式彻底转型为在线直播教育模式。欧蓬在接受李翔知识内参专访时,解释了他作为创始人是如何学习和自我教育的。

一、决定人生的75%、20%和5%

欧蓬有一个观点,一个人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中75%是由不确定性决定的。比如一个人,可能不是那么聪明绝顶,也没有非常勤奋;但是,他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这个村子里最聪明、最勤劳、也最敢于冒险的人。他买下了村里的金矿,仍然有机会变成几十亿的富豪。所以说,命运的20%是由人的认识论决定的,“认识论跟聪明与否都没有太大关系,它是如何在经历过的不同事情中获得的认知,以及得出的认知是不是在概率上更接近真理”。接下来,还有5%是由美德决定的,也就是勤劳、坚韧、自律等等品质。

人的命运最终就由这三个因素决定的,其中有超过70%是受不确定性影响的。但是,这种不确定性对个体而言其实又是已经确定了的。因此,作为个体,必须接受自己控制不了的75%不确定,而不是不断去跟别人比幸运,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买下金矿,或者没有早一点加入阿里巴巴。

欧蓬说:“要接受你的人生是被70%多的不确定性影响的。但是你可以去塑造剩下的25%。如果能够把剩下的25%塑造好,你在自己的行业里一定可以做到前三,甚至可以说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是前三。”

欧蓬对“认知”的观点来自他读物理学时的感受。他读到,在宇宙中,有70%多都是暗能量,有20%多是暗物质,只有5%是人类已知的物质。这对他当时的认知刺激很大;他说,自己在当时有两三周时间都一直在思考这个命题。 他把这个观点拿去套很多东西,结合自己过去读过的很多书和自己过往的经历,然后发现,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因素,也是如此。

二、读书是最有效率且成本最低的自我教育方式

欧蓬把他的会议室的名字命名为“初始条件”。这个名字出自于混沌理论。混沌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它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带来系统的巨大调整。他觉得组织和混沌系统很像。公司创始人和创始团队,就是组织的初始条件。所以,创始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

欧蓬说:“对我来说,我一直觉得看书是最有效率而且成本最低的自我教育方式。基本上我所有的学习都是靠看书、思考、做事这三种方式来完成。”

欧蓬从大学时起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当时,他从山东蓬莱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入学后,他忽然发现了自己与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之间的差距,“大城市的学生他们说的事情我听不懂”;同时,他觉得高考把自己变笨了。欧蓬说,在高考之前,遇到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任务,他都能发现几个解决方案,但上大一时,他突然发现,任何一个任务或者待解决的问题他只能找到一个方案了。他认为,高中接受的“物质决定意识”这套哲学教育把自己思维变单一了。于是,他开始阅读大量的书籍,比如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家的著作,以及世界史和企业史等。“通过这种方法,在大二、大三我又重新恢复了智商。”并且,欧蓬一直保持这个阅读习惯到现在。

三、阅读习惯:确定选题,先读历史

欧蓬说,在阅读时间的安排上,和很多人不同的是,他很少用碎片化时间读书,他的每次阅读时间,至少是4个小时起。从什么地方找到这些时间?欧蓬一周工作六天,休息日80%的可支配时间,他会用来读书。此外,飞机上封闭的飞行时间是最好的读书时间。接下来,就是假期。比如两周的春节假期,他就可以读十本书,一年下来他的阅读量就能达到100本书。

在如何选择阅读内容的问题上,欧蓬的看法是:“确定选题很重要。在不同的阶段,读哪个领域的书,非常重要。”选定了要读的领域之后,他首先会去看这个领域的历史。比如,“在学经济学时,我先花了很多时间读经济学史;在研究宗教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看宗教史”;“宏观地了解学科历史之后,你就可以把各种观点串起来。然后,你会发现,有些观点是你认可的,有些观点是你怀疑的。接下来,你就可以做各种观点的比较研究了。”最近,欧蓬在读金融史和金融工具类的书。原因是,他预感自己的下一个瓶颈可能会出现在金融和资本市场领域。“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瓶颈,也可以理解成,如果在资本方面做得更好之后,公司就会有复合增长或者跨越增长。我花了很多时间读美国两百年的金融史。关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书,我大约读了七八本。”

同样,在十年前,当欧蓬意识到尚德机构需要从一个线下教育机构转型到互联网上时,他最先做的也是阅读大量的互联网相关书籍,比如英特尔传奇CEO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理论建设”。

欧蓬说:“读书会在无意之中培养你很多的Sense。在你阅读的过程中可能是没有概念的,但是,在阅读之后,你之所以能够总结出一些相对靠近正确的规律,一定是因为你的素材准备得足够多。你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直到未来某一天,你才能总结出来。比如说,该如何理解互联网,一个线下的公司如何向互联网去做转型等等。”

关于李嘉诚的自我训练方法的清单

2017-06-29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6月27日,89岁的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致辞。在他创业的60多年里,经历无数动荡,却没有一年亏损,可谓神奇。

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塑造了这位商界传奇?这张清单告诉你。

  1. 虽然业务遍及52个国家和超过20个行业,但李嘉诚随口说出自己任何一家公司最近五年发展的数字,准确度都在九成以上。这背后的事实是:他从20岁起就刻意要求自己大量阅读大公司年报。

  2. 如果对李嘉诚的印象还停留在地产大佬,就太后知后觉了。要知道AlphaGo的研发公司被Google收购之前,他就是投资人之一。Facebook、比特币交易平台Bitpay、苹果手机的Siri、通讯软件Skype,也都有他的投资

  3. 李嘉诚每天用90%以上的时间思考五年、十年后的未来,而不是现在。早在2006年,他就提醒高管团队减少债务、准备应对危险。2007年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他旗下公司却平安度过。

  4. 李嘉诚的抗压能力极强,生意场上的事很少能让他乱了方寸。他说:“长年成功的投资,需要的正是避免让情绪化侵蚀智识的能力。”

  5. 60多年来,李嘉诚每天工作12小时;晚饭后看20分钟英文电视,并跟着大声说;睡前一定要看书;早晨一定在5:59起床……简直是自律到苛刻。

  6. 虽然今年都89岁了,但李嘉诚从没中断学习。他对业务领域外的知识保持着强烈好奇,尤其是新科技。他甚至还在今年5月,邀请“Alpha Go之父”戴密斯·哈萨比斯,给自己讲解人工智能

  7. 处理复杂问题时,李嘉诚有个心法:将它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小问题,再去逐一解决。当旗下Orange的业务受到挑战时,他就运用这个思路迅速做出决定,一下净赚146亿美元。

  8. 公司经营上,李嘉诚高度重视现金流,他和他的公司不仅从1956年开始就从未有过负债,而且始终有一笔可以立即变现的资产来应对不测。这笔钱,也让他的几次重大交易都顺利进行。

  9. 为了防止自己在竞标土地时控制不住抬价,李嘉诚有一个独特的克制方法:两只手互相控制,相互“拷住”。这是他从30岁时就形成的方法。他说,真正的胜利,并不是投标成功那一刻的胜利感。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守预算。

  10. 李嘉诚还尤其注重反省和复盘。在汕头大学的毕业演讲中,他提出了衡量“自负指数”的四个问题:我有否过分骄傲和自大?我有否拒绝接纳逆耳的忠言?我有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我有否缺乏预视问题、结果和解决办法的周详计划?

  11. 虽然是个商人,但李嘉诚不希望被称作“老板”,而更愿意被称为“领袖”。他说,老板的权力是来自于职位,做老板简单得多。而领袖的权力,则来自于个人的魅力和号召力。成功的管理者应当是一名领袖,促进员工甘心卖力。

  12. 成功不可复制,但并非不可学习。正如今年汕头大学的毕业演讲上,李嘉诚所说:“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因循的并发症是不思不想和无感无知,在人工智能时代肯定过不了关。驾浪者的基本功,时时刻刻要灵敏、快知快明,要有独立思考的悟力,能运用想象,把现实、数据、信息合组成新。”

爱国不忘爱己

作者::梁文道

“江山静好,岁月无声”,我想到的就是这么一种人人活得有尊严的平静日子。

最近几年,每逢过年过节要说吉祥话的时候,我总是来一句“江山静好,岁月无声”。这句话的喜气严重不足,格局不大,甚至可以说得上卑微。然而,一个卑微的愿望也不一定就比较容易实现。相比之下,中国人追寻百年的强国梦反而不知怎的忽然就成了现实。

且看过去一年的外国主流媒体,一会儿说中国是金融海啸底下的惟一赢家,一会儿说美国应该向中国取经;在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中国更是举世瞩目的主角,一时间,“G2”的说法不胫而走;似乎祖国真被我们每一年都要重复的贺词说中,“繁荣昌盛”了。在这一片热火朝天的声势中还要祈盼“江山静好,岁月无声”,岂不太过暗哑,太过气短?我之所以坚持这句还不够吉祥的吉祥话,也许是因为中国还有1.5亿左右的贫困人口,对很多人来说,“江山静好,岁月无声”恐怕还是一个过于遥远的梦想。

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一直不大明白平民百姓的爱国热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自由主义总是倾向于把国家视为实现个人富裕的工具,先个人后国家,而工具本身并没有什么优先的价值。假如人民的个人福祉得不到满足,国家再强大又有什么用呢?按照这样的逻辑,无法在繁荣的局面中得到好处的基层百姓应该是最不爱国的,因为他们眼见国家实力不断茁壮,自己的生活水准却不进反退,这心理又怎平衡得过来呢?可事实往往不是如此,历史上许多大国的政府都曾备受底层人民的拥戴,哪怕他们的生活再不堪,他们也愿意为自己的祖国付出代价,分享它的无上荣耀。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过上入不敷出的苦日子,但对外表风光的国家不仅没有怨言,反而还感佩有加,在它受挫的时候痛心疾首,在它出风头的时候抬头挺胸呢?难道他们都能献身大我忘记小我?有些学者认为这纯粹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是一种遮蔽与欺骗。但只要再走近一点,再体贴一点,你就会发现这些百姓的情感真实不是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所能讲得清楚的了。

且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为例,当年最勇于参军“报国”的恰恰是那些生活中最没有出路的人。那时的日本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它的强国梦,工业基础雄厚,军事实力强横;但是它的贫富差距也同时被放大了,许多人都有一种被抛在后头的感觉。对这些在社会上找不到位置的人来说,他们一无所有,只剩下“日本人”这个身份可以自恃,只有“大日本帝国”的精神图腾可以带给他们尊严。他在各方面都比不上占有垄断地位的财阀,但起码在“身为日本人”这一点上,他和那些生活优渥的豪门是平等的。“为国捐躯”,好把自己的“英灵”供放在靖国神社之中,让后人景仰;则是他们寻回尊严的终极手段。也就是说,融入大我的崇高可以消弭个人生活上那微不足道的缺陷。

我们可以同情地理解这种尊严的追求,但是我们也有必要认识到尊严不只是一种抽象的朦胧的价值,它还是整全的生活感受。当我郑重地祈求“江山静好,岁月无声”,我想到的就是这么一种人人活得有尊严的平静日子。每一个人在仰望大我、拔高自己的精神情操之余,还能有最具体最细琐的安稳环境。大家不只爱国,不只是为祖国而骄傲,而且还能感到自己的生活也十分可爱,做人做得抬头挺胸不卑不亢。

比如说,一个清洁工人,他每天在街上打扫,路人不会瞧他不起。如果他一不小心刮花了一部名车,车主不会恶狠狠地跟他说:“好大的狗胆,你知道我是谁吗?”因为在一个人人都受到尊重的社会里面,“你知道我是谁吗”这句话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他的收入低微,但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一日三餐不成问题。楼价虽高,可夫妇俩胼手胝足,加上政府优待,总算还能住得上一间很基本的房子。如果他有孩子,他不用为学费负债,因为国家有真正的义务教育;要是孩子懂事,奋发学习,说不定将来还能考上一间重点大学呢。年纪大了,难免身体不好,可是公立医院不会弃他于不顾;没错,他当然住不起私家病房,但有需要的话,他至少住得进医院。出门旅行或许是奢望了,没关系,市郊的公园野餐也不错,而且不收门票。那里没有湖光山色,可幸空气尚算清鲜。

这家人是不富足,不过他们的日子过得不慌。吃得俭朴廉价不表示食物不卫生不安全,常喝白水但水源无害,住得简单但不会有人随时上门逼他搬家。他们不是什么舍己为人的英雄之家,但不怕路见不平偶尔行善,因为这个社会没有太多人想要利用别人的善心,更不可能出现所谓的“钓鱼执法”。

对未来他们有梦想,但又不敢想得太远;国家大事他们不是不关心,只是关心不了那么多。可是他们知道,政府愿意听他们说话。也许政府不能总是满足得了他们的心愿,也许他们不太清楚自己说了的话最后会流向行政程序的哪一个角落,不过他们接触到的公务员是客气、和善、有耐性的。

再写下去,你会不会以为我在做梦呢?然而,比起强国的大梦,这小小的美梦又算得上什么?那天才听一个朋友说起一位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他说那位司机从沿途不断的收费站开始骂起,最后数到公费开销的浪费与贪官派人截访无告民众的可恶,这社会几乎没有一件事能令他满意,自己则处处受到不公的待遇。但奇怪的是,话锋一转,他居然盼望政府早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还说要是美国胆敢介入,就要迎头痛击,让他们知道谁才是世界第一强国。

为什么这位出租车司机的逻辑会这么奇怪,前后说的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假如他只是想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希望社会比较符合他的期望,我还是宁愿有朝一日,他能走上一条不张扬不显赫、但是平静安然的小路。

罗胖曰:
先爱己、再爱家、又爱亲朋、且爱人类。
这样的人才可能与之讨论爱国的问题。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陈丹青

真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

世界上的重要艺术家都不是研究生学历,也不是本科、美院附中,有的连高中都没上。梵·高就是个病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当今中国,需要文凭,为了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就得拿个文凭。

你一定要肯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很可贵的东西。画出动人的画,凭的是感受,而不是技巧。我画的那个朝圣的小姑娘,那么苦、那么好看,但她自己却不知道——艺术就是这样,凭这一点点就打动人了。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常识健全就是基础,素描不是基础,现在的素描教学是反常识的。什么都很重要,但你要说素描最重要,那就不对。一棵树,你能说哪根树枝,哪片树叶最重要吗?

我没有素描基础,不是照样创作?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了?想当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那些把大卫石膏像画得好得无与伦比的人,现在不知道哪里去了。

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是天生的。“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不可,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中国人大抵是惯于取巧而敷衍的,我自己也是如此。而我所见美国艺术家,一个个憨不可及,做事情极度投入、认真、死心眼儿、有韧性,即所谓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是也。同人家比,中国人的大病、通病,是做事不踏实,做人不老实,要说踏实老实的憨人,中国不是没有,只是少,例外,吃亏,混不开。

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

受过小学教育而能做成一些事情的人,太多了;受了大学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人,也太多了。“学历”与“成就”应是正比,不是这样的。

“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传人可知。”解释起来,好比你是钱学森,又是博士,这博士学位因为你就分量很重;可要是你没啥名堂,却拿个博士学位混一辈子,你这家伙是个什么料,可想而知——我向来讨厌名校学生自视高人一等的那张脸。

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

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根本就怀疑“培养”的说法。梵·高谁培养他?齐白石谁培养他?

严格地说,我与每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而是尽可能真实面对艺术的双方。这“双方”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的交谈,寻求启示,提出问题,不求定论,有如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

本文由陌上花开推荐。

罗胖日:
年前,一位艺术家力劝我们卖版画。
他说——
“让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把墙上的婚纱照换成版画,功德无量。
艺术时刻在提醒我们:
在无穷的可能性中,你可以捕捉到最恰当的一瞬间。”
以好奇和欣赏的态度面对不确定性。
——这既是艺术的态度,也是找新角度解决旧难题的心法。

你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余点

思考,从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度的思考,常常很顺理成章地成为行动的绊脚石。

我曾目睹一位朋友在网上购书,久久徘徊在五六本之间无法拿定主意(我保证不是经济困窘)。她头头是道地分析了每本书的优劣,细化到“如果我买了这本,好处是什么,遗憾是什么”,等到全部讲完之后,手一摊,撇着嘴问我:“我到底买不买了?”

所以有时我更欣赏做事一根筋的人。每天拿出五成的时间思考就够了,因为剩下的还要留给行动。这样的人不会因为聪明而损失惨重。其实就我的观察来讲,压根不动脑就扑上去三下五除二的人非常少,反倒是在脑子里滚来滚去一百遍,分析各种利弊可能,恨不得纠结到吐血前一秒,盼望着一个神明出来说一句,就这么做吧,我拿绳命给你保证没问题,然后才肯下手的人,比比皆是。

可是,活了这么多年,还没发现“人生压根没有任何保证”这回事吗?“三思而后行”,到底要思多久?据传杨绛先生回复过一位学生的留言,这位学生有一大堆的思考和问题,伴随着愁云惨雾的迷茫。杨绛说了一句在我看来适合大多数年轻人的话:你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自从我看到这句话之后,就把它抄了张小纸条,贴在了我家冰箱门上。每天路过,我就要想一想,你今天想的问题是够了,可你做的有多少?

坦诚地讲,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做计划、要走一步看三步的思维模式,真的也是一把双刃剑。被灌输的“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其中的“度”其实非常难以把握。

于是,在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就碰上了这一段“成长剧痛期”,我们难以把握所学信条之中的分寸,于是所学所想与现实激烈碰撞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疼痛。当迷茫的现状撞上野心勃勃的欲望,疼痛自然更加难耐。

有次我和一位好友在聊起“痛苦的思考”状态的时候,她说,现在她越来越不愿意将自己长久地放置于一种计划、斟酌、焦虑、不定的状态里了,想到什么,判断一下就开始着手,其他时候清清淡淡地不让自己胡思乱想。“因为我知道,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需要多么缜密的思考和斟酌,真的没那么严重,这只是我的惯性而已。而且我坚信,凭自己的判断力和智商,也压根不会作出多么离谱的选择。”

真的,除了升学、择业、婚姻、育儿几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您格外操心,谨慎选择之外,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事情值得你思前想后,郁郁寡欢呢?世上没什么事是被保证的。

都说用深入的思考来指导行动,是非常明智的事。可当过度自我裹挟的思考,限制了你的行动,就太得不偿失了,毕竟,行动只是开始。更多决定你是否能成功的因素,存在于行动的每一个细节,随时借助思考来调整航向、灵活变通,才是更重要的努力。有时,你并不知道自己的哪一份积累,会在哪一个机会上为你争取优势;你也根本不知道,在你广撒网的时候,会捞上哪种鱼。

一个创业做得很棒的朋友,告诉我一句话:这世上真的有些事,是你以现在的视野所看不清楚的,你必须先走两步。

我现在特别庆幸我的开始,虽然未来仍是一片未知,但我每天的收获是可以垫底的,即便走错路也是满满的收获。况且,想要真正地解决问题,首先,你得让问题先真实地暴露出来,而不是永远停留在设想。

是的,有些事需要先开枪,再瞄准。

本文作者 余点,选自 广州日报。

罗胖日:
在应试教育中,思考力当然比行动力重要。
但是在大多数实践工作中,行动力都比思考力重要。
为啥?
1.思考力是可以“借”来的。雇人、求人、激发人,都可以拿到他人的思考。
2.行动力则只属于你自己。你不开始行动,你的世界就是寸步不移。
3.不开始行动,你其实压根就不知道要思考什么。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自我

美国知名记者保罗·罗伯茨在他的书《冲动的社会》里,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谈到了当下世界上的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现在很多人给人的感觉是越来越自我 ,观点也越来越偏激。

为什么会这样呢?保罗·罗伯茨说,其实很早之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就提出过一个术语,叫“现实原则”。按照现实原则理论,一个健康的个人,由于受到现实原则的限制,必须学会如何延迟满足。如果不向现实妥协,继续坚持婴儿时期的那种“我想要的现在就要”原则,那么这个人就会永远停留在感情功能不健全的幼儿期,既不能完成自我实现,也没有办法跟社会交流。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现实原则主要是通过社会结构的渠道来对个人产生影响,比如家庭、学校、公司、社会制度等。

但是现在,现实原则越来越不能生效了。

一个原因是,人们越来越“人以群分”。学者比尔·毕肖普(Bill Bishop)写过一本书《大归类》,这本书在美国政治界很有名,克林顿曾引用过它来解释为什么各州的选举经常一边倒。里面写到,美国人是如何通过搬家到不同社区和不同城市,从而改变了美国的政治地图的。大归类在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结果是,经过40多年的大归类,保守的地方越来越保守,自由主义的地方越来越自由主义。美国人越来越多地与和自己观点相近的人住在同一社区。

罗伯茨引用一位研究移民问题的经济学家的说法:“由于我们能轻松地选择自己的邻居,我们失去了和不同背景的人们接触的机会,因此也就无法接触到与我们的观点截然相反的人。”

人们只和自己观点相近的人待在一起,听到的也都是自己喜欢听的话,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卡尔·桑斯坦就说:“随着我们的生活和经验日益适应我们的偏好,人们越来越相信我们有权力躲避那些我们不想听到的意见,远离我们讨厌的人,避免各种形式的不期而遇。”说白了就是,以前人要适应现实,现在是现实去适应人,不然人就逃离。

桑斯坦和毕肖普的研究都揭示了同一个事实,那就是,受群体心理学影响,如果一个社区中的成员拥有非常相似的价值观,那么他们的观点就会变得越来越极端,容忍不同意见的能力也会越来越低。因为,当我们处在一个和我们价值观非常类似的群体中,群体的肯定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观点更加自信。

桑斯坦的研究认为,很多时候人对自己的观点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的自信,因此会借鉴周围人的看法。于是,在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的多样化社区中,这种心理能让大多数人持有比较中立温和的观点。但是,在一个人与人高度相似的社区中,因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其他人也赞同的观点,我们就会越来越自信,还感觉很良好。桑斯坦说:”在很多情况下,仅仅因为团体的支持和肯定,人们的看法就会变得越来越极端。”

不仅如此,这还会影响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康涅狄格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林奇就说,一旦人类失去了忍受不同意见的意愿,就失去了获得真正的自我知识的能力。因为,“当我们拒绝接受与我们看法不同的人时,我们不仅拒绝了这些具体的人,还拒绝了他人这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拒绝承认在自我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受我们控制,也不依赖于我们的自我而存在。而只有认识到自我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东西,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是谁,以及自己不是谁。”

越来越自我,并且极度自信,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表现出了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恋症。社会心理学家珍·特文格在她的书《自恋时代》里就说,自恋症在普通人中增长的速度,就跟肥胖增长的速度一样惊人。

保罗·罗伯茨说,自恋越来越普遍也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文化和家庭的影响。现在文化和家庭在培养孩子时,都强调要建立儿童的自尊心。主流文化也鼓励人认为自己是特别的和与众不同的。这就导致,很多人变成成年人,也抱有一种小孩子般的自我意识,认为自己在外部世界中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

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因素。自恋的核心是从本质上拒绝外界的限制。这在从前只有特别富有和有权力的人才可以做到。弗洛伊德说的现实原则,很快就会让大多数人认识到真实世界的限制。但是,越来越发达的消费信贷文化改变了这一点。一方面,它使得人们可以暂时逃避经济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过度消费也可以加强人们的自我认同。所以,珍·特文格说:“金融革命和自恋主义文化在互相促进。”

第三个原因是技术。社交网络如Facebook、推特、微博、Instagram、朋友圈,都在鼓励人去拍照展示自我。如果有人对你的话和照片表示出不同意见,你还可以拉黑和屏蔽他们。

罗伯茨说,这让社会变得真人秀化:自我才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任何能扩大自我和吸引更多人关注自我的行为,不管是多么冲动、多么愚蠢,都是个人成功的标志。

罗胖60秒:最有效的权力,是自我克制

  1. 以前我们说过,为什么名将李广终身不能封侯,这是汉代军功封爵制度的结果,不是谁欺负他。昨天我又看到一个更有名的例子——赵云。

  2. 刘备和赵云的关系特别铁吧?但是关羽、张飞封侯了,甚至后来的马超、黄忠也封侯了,唯独赵云不能封侯。

为啥?因为刘备看赵云军事技术过硬,就把他当成中央警备部队的司令来使用。这样一来,赵云上战场独自立军功的机会就少了,那按照汉朝制度就不能封侯。

  1. 你可能会说,赵云不是在长坂坡救过阿斗嘛,这功劳还不大吗?不行啊。对刘备来说,救个老婆孩子,又不是杀敌几万。要封侯,说不过去,怕人说闲话。直到阿斗当了皇帝之后,赵云算是救过皇帝,这功劳就大了,这才封侯。

  2. 你看,权力的有效,总是建立在权力的自我克制的基础上的。想干啥就干啥,那可不是聪明的权力。

罗胖60秒:是自我提升,还是自我沉迷?

  1. 前两天我提到了一个词,叫“温和专制主义”。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我不强制你,但是我设定一个因素,利用你人性的缺点,你自己主动去做我希望你做的事。

  1. 这让我想起来一种病,叫“疥疮”,一种传染性的皮肤病。

疥疮的病因是一种微生物疥虫。它进入人类皮肤之后,只做一件事,就是让人奇痒难忍。这是疥虫布下的陷阱,就等你的指甲帮它扩充地盘。

可以说,这种病,是由疥虫设计,由你自己施工。

这就是疥虫的温和专制主义。

  1. 现代社会温和专制主义的东西是越来越多,大到赌场、小到电子游戏。但是让人自我提升的东西,自古以来就那几种。

现在很多人在谈阶层固化,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自我提升的人,还是会不断自我提升;自我沉迷的人,有的是东西让他继续沉迷。

推特CEO是如何自我提升的

杰克·多西(Jack Dorsey)是Twitter和移动支付应用Square的创始人。Twitter目前市值达到121亿美元,Square市值也超过了102亿美元。接受科技网站The Verge采访时,杰克·多西分享了他的成长建议。澎湃新闻编译了这篇文章。

杰克·多西认为,

最重要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要成为什么、自己不想要什么。不断加强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软肋。清楚知道自己做事情的目的,让自己走出舒适区非常重要。

杰克·多西小时候有语言障碍,说不了几个单词,在能与人们自如交谈前,他接受了多年语言治疗师的治疗。当时的他也非常腼腆内向,非常在乎自己的直觉。12岁时,杰克·多西意识到自己需要克服这个缺点,于是他加入了学校的演讲俱乐部和辩论队。他回忆说:“我做了一些令自己非常紧张的事情,比如要在五分钟内阐述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主题,而且听上去要像很了解这个领域一样。那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练习,让我感到极其不舒服,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杰克·多西还推荐了一本书叫《成长思维》(Growth Mindset),书中有一个简单的三步提升过程:观察、学习和提高。他建议先做一个好的听众和观察者,学习人们的行为方式,对比自己的行为,然后把所学习到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不断提升自己。他认为对自己公司、家人和朋友的责任就是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你要很努力的工作,然后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在每天不断进步。这个原则在过去的十年里,给了我太多的帮助。”

2015.03.30 自我

前天我提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有一件事情让我很有感触。晚年的维特根斯坦得了前列腺癌,但是它拒绝进医院治疗,只是住进了一位好友医生叫比万的家里,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有一天早上维特根斯坦很不舒服,医生冷静地告诉他,时候到了,他该离开人世了。维特根斯坦对医生说了最后一句话:”好,告诉他们我有美好的一生。”你仔细琢磨这句话哈,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我有美好的一生,而在于告诉他们,告诉谁啊,谁是他们?我觉得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

这就是一个哲学家最后的领悟,他能领悟到美好领悟到自我领悟到自己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其他人的连接和隔绝。而我们普通人呢?要么领悟不到美好,要么领悟不到自我,要么领悟不到自我和他人的隔绝。

自我透明感错觉

文章来自《果壳网》

不要以为自己比3岁小孩强多少,成年人也常常陷入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是透明的,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透明感错觉”。你几乎意识不到自己什么时候犯过这种错误,但你很可能经常抱怨:“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怎么这么笨,就是不明白呢!”这时你很可能产生了自我透明感错觉。

别人不会像你想的那样理解你,不信试着在心里哼一段经典旋律(比如《欢乐颂》,要保证听者一定熟悉这首曲子),边在心里哼边用手敲击节奏,你觉得别人有多大可能猜出你哼的是什么歌?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牛顿的研究发现,敲击者平均认为猜对的概率可以达到50%,而实际上猜对的概率只有3%。人们在敲击节奏时心里不可避免地会哼唱出曲调,甚至会出现复杂的交响和合唱,而听者获得的信息仅仅是简单、无规律的敲击节奏。甚至对于敲击者的一个停顿,听者都很难分辨究竟是停,是拉长音,还是仅仅因为敲击者忘了下面该怎么敲。但是敲击者感受不到听者的这些困难,以为自己能听到的别人一定也能。

还有些人高估了自己在人群中的醒目程度,当你打电话问他在哪时,他从来不借助任何地标,而是把自己当作地标,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看见他:“我就在这啊!”

2013.10.10 自我

前两天呀,领教工坊的肖知兴老师告诉我他一直很奇怪:为啥美国人在俚语中把“心理医生”称之为shrink?这个单词的本意是缩小缩水的意思,好奇怪,治心理疾病和收缩挨的上吗。

有一次他遇到美国的精神病心理医生,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医生是这么回答的——其实所有的精神疾患都是因为自我太大,以至于和本我超我不太协调。这三个词你可以到度娘上去查一下,总之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理论。那啥叫自我太大呢,简单说就是太自负、太自卑或者太在意自己,那医生的职责就是帮你缩小一下,所以美国人就把“心理医生”称之为shrink。

明末清初第一“网红”金圣叹

2016-04-07 咪蒙 罗辑思维

金圣叹,他是 16 世纪的精神先锋,他的历史使命是惊世骇俗。

他是清晨的酒鬼,玩世不恭的才子,爱吃狗肉的佛教徒,精通哲学的神棍,恶毒的文艺批评家,视规则如狗屎的学者,反礼教的孝子慈父。

他属于中国历代文人中有趣、任性亦精神分裂的稀有物种。

1
——————

“我是南京监狱狱警。今天金圣叹被分到我的辖区了。”

这是 1661 年中秋节前夕最红爆料帖。楼主 ID 为“《越狱》是部脑残剧”。

金圣叹很难搞。一会儿摆出莫测高深的装 B 样,据说在想“半夜两更半”的下联;一会儿又很亢奋地跟我讨论一线城市房价。

丫那小身板儿,瘦骨嶙峋的,想打他吧,最近全国监狱搞形象工程,查出来要扣老子奖金。

不过哥还是赚到了,提前买了 100 本他的书让他签名,感兴趣的朋友请光临我的网店。金圣叹临死前的绝笔,全球限量发行。

哥很低调,拒绝人肉。

当天各大媒体、门户网站集体陷入癫狂状态。狗仔 24 小时在监狱周边蹲点守候最新八卦。

2
——————

没办法,金圣叹啊,年度作家首富、出版界大腕、星象学家、预言大师,连续五年当选为全国娱记最喜爱的名人 NO.1。

作为一个偶像派“文化超男”,他时不时登上娱乐头条,标题都很重口味。比如:

《和花美男十指相扣,金圣叹是 gay ?》

《金圣叹携表妹海边度假 72 小时,疑似近亲乱伦》

作为“清朝第一博主”,金圣叹的博客篇篇有爆点。
他向历代文化名人开炮:

骂刘辰翁是奴才;

苏轼没有大局观;

晏殊的才气如“痴狗咬块”。

他列出人生最爽的 33 件事,件件恶趣味:

私密部位长疮,关起门用热水洗一洗泡一泡,爽!

看到别人放风筝时线突然断了,爽!!

听说有人刚死了,一打听,原来是城中第一心机鬼,爽翻天!!!

而现在,最轰动的新闻是,金圣叹因涉嫌参与聚众闹事被最高法院判了死刑。公检法全面封锁消息,居然有想钱想疯了的狱警出来爆料,媒体们无法淡定。

3
——————

第二篇爆料帖又引发网络瘫痪。

我冒死又来了。

金圣叹的死刑明天执行。刚才他把我神神秘秘地叫过去,特诚恳地拜托我,准许他写封遗书,让我带给他家属。

靠。看在我老婆是他的铁粉的份上,我才勉强答应了。

金圣叹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不要看遗书内容,但万一他丫的写了反动言论,老子要受牵连啊。哥很纠结,大家说我该怎么办?

万千网友欲火焚身地等待下文。

我打开那张纸,金圣叹写的是:

“大儿子,你要看清楚,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道。这个独家发明一传,我就死而无憾!”

哥被雷惨了。金圣叹,你强!

两天后,狱警再度爆料。

砍金圣叹头的那位刽子手,现在已经成我们公检法系统的红人了。

据他说,金圣叹死之前,恳请刽子手优先杀自己,省得看到其他朋友被杀,不爽。

那刽子手肯定不干噻。金圣叹就说,我身上藏有银票,你先杀了我,钱都归你了。

刽子手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网开一面优先杀了他,搜了半天,真的从他两边耳朵里各搜出一个小纸团。我激动地打开一看,你们猜是啥?

这狱警要是去写悬疑小说,东野圭吾要失业的啊。

一个纸团上写的“好”。另一个写的“疼”。
有网友表白:临死都这么有幽默感,大叔,你好萌。

4
——————

金圣叹是时代的否定者。

他的离经叛道始自 10 岁。据 ID 为“欢迎清穿”的网友称,金圣叹和他是发小,读书时还是睡在他上铺的兄弟。

当时金圣叹在私塾当插班生,作为一个大龄文盲,他完全不走五讲四美三热爱路线。

他听老师讲《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时,经常听着听着就睡着了,醒了就跟我抱怨:靠,学四书有个屁用啊?太无聊了。这老头唠唠叨叨有完没完,是不是嗑了药?如果所有的书都这么千篇一律,大爷我不念了。

金圣叹是行动派。他很巧地生了场大病,办了休学。成名后接受记者采访,他说:

我对清朝教育体制早已失望,教材根本不说人话。

幸好我 11 岁的时候读了《水浒》《西厢》这类所谓非主流读物,才发现这世界上的书并不全是狗屎。

5
——————

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与社会的游戏规则互不兼容。“欢迎清穿”同学还慷慨透露了几个金圣叹在考场上的八卦。

有一次考试,作文题目和现代高考题目保持了同样的智商:“如此则动心否乎”一一遇到这些事,你动不动心?

金圣叹是这样写的:

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

曰: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考官一数—— 39 个加大号的动字,把试卷填满,气得骂金圣叹朽木不可雕。

金圣叹不以为意:孟子不是曰过,吾四十不动心;孔子也曰过,四十而不惑。所以一岁到三十九岁在荒郊野外看到钞票和美女不动心,那不是傻 B 吗?

一次是乡试,题目是“西子来矣”,让大家根据越国西施出使吴国这一史实写一篇议论文。

金圣叹的答案很幼稚:

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

开北城,西子不来;开西城,则西子来矣!西子来矣。

主考官很有娱乐精神地配合他写批注:秀才去矣!秀才去矣!

金圣叹又落榜了。

又是一次乡试,作文题是“孟子将见王”。

金圣叹在答卷的四角分别写了一个“吁”字 。照例主考官又被雷焦了。

金圣叹解释:

填空题、阅读题都写了 40 多次孟子了,不用再重复;至于见王,见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都差不多,也不必写了。只有“孟子将见王”的“将”字可以写一下。

你没看过演戏吗?王上朝之前,都有四个内侍在周围喊“吁”。这就是“将”。

主考官当场崩溃。

6
——————

如果清朝也有《世说新语》,金圣叹会被纳入《任诞篇》。

古代圣贤倡导的是温柔敦厚,仁者爱人,但他是刻薄刁钻的毒舌派;儒家社会鼓励的是一本正经,积极入世,但他是游戏人间的逍遥家。他把一切既定规则当做跨栏道具,每一次跨越都有型有款。

金圣叹说:我亦弃世。

其实,这个时代配不上他。

本文由作者 咪蒙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作者微信公众号“咪蒙”。

罗胖曰:

如果生活在今天,金圣叹一定是著名的网络写手。
在300年多前,他已经做到了——
1 口语化,文字如朋友对谈。
2 情绪化,时哭时笑时激动。
3 人格化,也就是没谱没准没正形儿。
说白了,读他的书,不是读“书”,而是听一个有趣的人吹牛。
反过来,今天,与其读书,不如听一个有趣的人吹牛。
哈哈。

一诺:自我发现之路

EACF5819987D4FB39AC06FCF84ABFEBB.jpeg
题图:1月,一诺在杭州与社区朋友见面。

一诺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是我没有在奴隶社会发过的三篇文章之一,原文被收录在《你的梦想自己会来找你》里,是2016年写的。下面的版本,做了一些改动,算是2018新版吧,和大家分享。另外周四晚上我在诺言社区有一个15分钟的小直播,是和这篇文章有关的,希望加入的朋友看文末。

正文:

自我发现,是一个很大很高深的题目。我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也不是心理学专家。不过自己最近几年来,开始有意识地做自我发现的探索,所以准备从自己最近的一件小事引发的思考入手,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题目。

事情其实平淡无奇:最近一段时间,我对在“奴隶社会”写文章这件事上,不知为什么变得心灰意冷。我的外在形象好像一直是“斗志昂扬”,总有很多东西可以写,有很多表达欲望。但是最近一两个月,完全不是这样,提不起精神来,搜肠刮肚一个月也憋不出一篇。而且因为写不出来,而更加焦虑。但同时,我对自己的状态,又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如果想想,我写东西的初衷还在,生活和工作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觉得实在无法解释自己的状态,也无法缓解焦虑。

我琢磨了好一段时间,似乎找到了原因,那就是虽然好像我的生活没有太大变化,实质上内心里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变化主要是两方面。第一,在盖茨基金会的新工作中,接触了很多让我非常佩服的人。举例来说,本来觉得我自己挺有情怀,挺关心世界大事的,但是看到在一线做了20年扶贫工作的人,就觉得自己太小儿科了。另外也见了很多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相比他们觉得自己很平凡和渺小。自己的潜意识里,其实在不自觉地把自己和他们比,而开始有些自卑。写东西给别人看,一个重要的心理前提其实是自信,就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写给别人看是有用的。所以一旦这个自信动摇了,就很难行动了。另一方面,我又有一点自负。“奴隶社会”做了这么长时间,有很多人投稿,华章同学也很勤奋的每天编辑(后来我们又有了特别能干的编辑啦啦),我好像可以发一发懒,不写也没有什么严重后果,不像以前,自己不写就做不下去。所以自卑又加上自负,我夹在中间根本无法动弹。

这似乎是找到了问题所在,但是我还是不知道怎么解决。如何解决这个自卑和自负的问题呢?说服自己么?可是道理我都懂啊?于是那天和我的coach(教练)聊这件事,他听了以后,一语道破,说其实自卑也好,自负也好,根本上是同一个问题,是你的自我迷失(identify confusion)。你自己没有了根基,对自己的定义根据外界的东西在变,一会儿和这个比,定义成这样,一会儿又和那个比,定义成那样,这两个定义又互相矛盾,所以你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也就是自我的迷失。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回到自我发现之路。

他讲到这里我豁然开朗。

这个题目其实并不陌生,关注自己的内心,我近几年一直在有意识地做,但还是经常会“忘记”。其实这种修行是一生的事情,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中修正,每次都能对自我的认识更深一点。

开始探究如何在这条自我发现的道路上前行,这里给大家分享我的一点心得和方法。

首先,理解什么是“我”

其实最根本的“我”是我们的“临在”(being),或者说我们的本我(essence),灵魂(soul)。我们的“本我”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是有灵性的,她不局限于我们的身体,是可以和自然万物相通的。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展现的“我”,是外在的我,是社会角色,或者标签。如果把“本我”想象成树根和树干,那社会的“我”是一个树枝,其他和“我”相关的很多东西,情绪、性格、兴趣、爱好等等,都是一根根的树枝。

说到这里就可以讲,其实我们所有的不快,都来自有外在的我和本我的脱节。就好像没有了根基的枝叶,风一吹就能被吹走。所以所谓的自我发现,就是寻找、感受和连接这“根基”的旅程。

而这个向内的探寻,和做一个高效能的外在的我是不矛盾的,而且恰恰相反,如果本我和外我紧密相连,那么我们向内探索自己的根扎得越深,向外探索的枝叶就越是繁茂(The more rooted we are internally, the more effective we can be in engaging the external world)。每次探究根就扎得深一点,也能有更多发散的精力,时间更加集中在内心的“意义”这根主线的周围。各种“工作”、角色、兴趣、爱好都是表。有了内心的扎实,才能表里相同,达到一致,也就是英文讲的congruence (一致),有了congruence,人才会拥有真正的由内自外的快乐。我说的“向内看,才能向前走”,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探寻,回到核心的本我呢?

其实有非常多的路径和办法,我给大家分享两个。

第一,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们做很多事,或者有很多情绪,好像有很清楚的原因,但多问几个为什么,会让你深入地看见自己。

比方说我做“奴隶社会”这个公众号,要做好好像天经地义。那问自己为什么要做好?

是要证明自己能行吗?如果是,那为什么要证明?证明给谁看?是因为我不自信,需要靠“证明”来肯定自己的价值吗?

或者如果换一个回答,要做好,是希望让自己的经历和观点让更多人知道。那为什么要让更多人知道?是因为这会正面地影响很多人。为什么要影响很多人?因为这样可以影响大家的行动,推动社会的改变。为什么要推动社会的改变?因为这让我觉得生命有意义。

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会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真正的驱动。上面的两种答案,其实是两种不同的驱动,第一种的最底层驱动,是恐惧,恐惧自己得不到认可,所以做事情是为了去获得这种认可。第二种是来自于对”价值”的追求或者广义地说,是“爱”。

以恐惧为驱动,是很有效的,但这是一种“避免”性的驱动,为了避免什么而做什么,是被动的,这种驱动下的行为是不长久的,也是不快乐的,哪怕是做表象看来一个人很成功。而以“爱”为驱动的行为,要真实和长久得多,也会给我们带来深厚的满足感。

这里往宏观上说一句,我在1月6号杭州的教育公益双年会也分享了这个观点,就是现在教育大环境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就是焦虑/恐惧驱动。因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还是淘汰和筛选,而不是为了成就每一个孩子。如果教育能变成以爱为驱动了,变为成就每一个孩子,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也是很多教育者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回到自我,要了解自己的驱动,就是经常这样通过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探究自己的一些行为、决定、选择或者情绪。我的coach给我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他是阿根廷移民到美国来。在阿根廷,去餐厅吃饭,给小费大概5%~10%。在美国,餐厅给小费差不多15%。他来美国以后,每次吃饭都给20%左右的小费。他太太问他,为什么这么慷慨,他说,因为服务好啊。可是有一次,服务生服务并不好,他还是给了20%的小费。他太太又问他,他竟然答不上来。他后来靠这样问自己“为什么”,发现他其实内心的驱动,是因为自己是移民,不希望别人看低他,要靠多给小费来证明自己不差。他说想明白了觉得很好笑,深层原因是自己的自卑,他的行为,是通过几块钱寻求一个素不相识,以后也不会再遇到的服务生的“approval”(肯定)来掩饰这种自卑。

其实讲到这里,你也许会发现我们生活中这样值得探究的瞬间比比皆是,所以如果有心,随时随地可以出现在自我探寻的路上。

第二,不要“想”太多,学会感受和释放。

我们作为社会人,经常的状态,就是活在“脑子”里“想”事情,而不是活在“心里” (we are too much in our mind, rather than in our soul)。想太多会让我们更多在”树枝”的层面,丧失和我们的本我连接。如何进入 “soul” 其实有很多路径,其中一条路径是冥想。当我们有焦虑,不安,恐惧的情绪的时候,觉得缺乏根基的时候,可以通过冥想进入我们的内心。下面这是一个可以在5~10分钟完成冥想的例子:

想象自己坐在很舒服的地方,脊背挺直,呼吸顺畅。想象你自己进入自己的身体,站到自己心脏的后面,看到自己有力的生命,血液流动的声音,心脏有力的搏动。关注一段时间以后,开始感受那个让你不安的情绪,感受这种焦虑或者恐惧,感受他在身体的哪里(我当时感受到在身体的左下部分),然后关注一段时间,感受那部分慢慢发热,然后从那里开始在身体里弥散,弥散出你的身体,像一种释放。然后回到自己的心脏后面,看自己生命的活力释放,温暖和照亮身体里让你不安的地方。我们藏得很深的情绪有时候就像宝瓶里藏着的“妖怪”,这个“感受+释放”的过程,就像打开瓶塞,让这些“妖怪”像气体一样,从身体里的那个“宝瓶”里飘出来。在自己心脏后面,也是感受和释放。

这种练习时间不长,也不需要音乐,只需要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的感受。

其实还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就是艺术。

我们在感受艺术,创造艺术的时候,也是在和我们的本我连接的时候。所以多欣赏和创作艺术,是我们回归本我的重要途径之一。

回到我开始说的那个困扰我的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情,如果深究,其实是发现自我的绝佳的入口。我追问自己,发现原因,然后通过冥想,面对自己的情绪,释放焦虑,重新感觉到了和自己初衷的连接。这个例子里的我写文章的初衷,就是希望真实地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对进行着类似思考和纠结的朋友有一定帮助。这个根基的根本,是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这个价值就是在一方面自己全面真实地面对自己,另一方面成为社会里积极正向的一分子。有了这个内在的价值取向,外在的行为就有了长期有力的驱动力。因为不是为了别人的认可而写,就没有阅读量的压力,不必要追热门题目,也不必要实用博眼球的出格语言。能充分的感受自己,就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东西,也因此能给读者带来价值。

这件小事,从行为“现象”,追究到自己的本质,面对和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重新建立和本质的连接,自我调整,然后重新指导自己外在的行为,而完成一个轮回。这样的轮回没有尽头。我们只要活着,就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行进,但通过一次次的探究,我们的本我的根会扎得更深,更牢固。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有效的人,也是更开悟的人。

最有用的套路,就是做自己

孙圈圈

7110507C7CAC4D69A7C595E58637D80F.jpeg
题图:电影《海洋奇缘》剧照。

作者:孙圈圈,前外资咨询公司咨询总监、现「圈外」创始人兼CEO。著有《请停止无效努力 — 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进阶》。本文来自:圈外(ID:iquanwai)。

上周,公司一个95年的同事问我:圈圈,我觉得自己的个性不那么受欢迎,在社会上有点吃亏,要不要重新塑造一下自己的形象呢?你之前说你有社交恐惧症,但现在我看你好像什么都能搞定,是不是也在扭曲自己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刚好也年底了,索性来写一写过去的故事。跟你们分享一下,我自己从不自信到做自己,再到看见自己的局限性,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一、意识到要“做自己”

刚毕业那年,事业、爱情双失意,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男朋友也分手了。回首大学四年,好像什么都记不起来,什么也没学到,也什么都没留下。

很多人在进大学的时候,接触到其它省市的学霸,都会有强烈的挫败感,但我后知后觉,直到毕业后才发现:自己成绩没有很出色、社团没参加过一个、实习经验也没有、人脉资源也几乎为零。

我把生命中最宝贵的4年浪费了,而且再也不能回头。那时候,我不断怀疑自己:我是不是很差劲?我这辈子,是不是就此完蛋了?有好几个月,我每天下班回家,就关在房间里想:为什么会这样?每天一直想到1点还不睡。蹉跎了几个月,终于有一天,我下决心要重塑自己,不能堕落下去。

我仔细看看那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是太特立独行:因为不喜欢社团的氛围而选择不加入,因为太喜欢安静而被前男友说不热情,因为不喜欢跟人打交道而错过很多机会和资源。

那时候觉得,我不突破已经不行了,我得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所以,我开始混圈子,开始附和别人的想法,开始努力让别人觉得,我跟他们是一类人。

之后,我误打误撞进了咨询公司,就愈发觉得,自己这种伪装,虽然有点累,但非常值得。进公司没多久,有个同事给了我大老板的MSN(我们不在一个城市),我加上之后,有天晚上快1点了,发现对方都在线,就开始尬聊。聊到我对某个产品的想法时,她很感兴趣,认真地跟我讨论了这些建议。我诚惶诚恐,把所有对业务甚至对团队的想法都告诉了她。

之后,我们又在MSN上交流了几次。再之后,她来出差,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突然问我:Sarah,我觉得你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但为什么,我听很多同事反馈,说你没主见,还总爱混圈子?我看得出来,你不是这个类型的人啊。

我一时尴尬,也没法伪装下去,只好告诉她:我的个性并不很受欢迎,这会给我未来的发展造成很大阻碍,所以我需要塑造另一个我,一个更受别人欢迎的我。

她听完后,放下筷子,很严肃地说:Sarah,你记住,人最大的权利就是做自己。没有人需要为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感到不安。每一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适合自己的朋友以及适合自己的未来。事实上,我非常非常喜欢你原本的个性。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内心一下子通透了。我没有做任何违反道德的事情,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却因为自己的个性而感到自卑,这不是很荒唐吗?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甚至到后来,我开始筛选客户。然后我才发现,此前的那些不顺,跟自己的个性根本没有关系。而我之后的道路,走得很顺,成为中国区唯一连续3年的优秀员工获得者,带领团队拿了大中华区案例比赛的冠军,是公司晋升最快的顾问之一。

没有人需要为自己的个性而感到不安,这是我开始明白的第一课。

二、知道“做自己”跟“顾他人”之间

不是非黑即白

之后的几年,倒也还算顺利,越来越放飞自我,直到结婚。

本来以为,结婚跟恋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我错了。结婚意味着,我再也不能做自己。

比如,晚上加班的时候,接到电话说怎么还不回来,只好放弃写了一半的报告,开始往家赶,第二天一早爬起来,重新把断了的思路捡回来再写;比如,我经常乱扔东西,但我先生不能接受衣服扔在沙发上,所以我每天战战兢兢,回到家再累,也不能由着性子,得把换下的鞋子摆正、衣服挂好、围巾放到该放的地方,才敢坐下喘口气;比如,我在生活中是个毫无计划性的人,随性而至,但他喜欢一切都规划好,所以出去玩的时候,我必须在固定的时间起床、吃计划好的餐馆、去路线图规划的地方……

后来某次去日本旅行的时候,我终于彻底爆发了,改签机票一个人回上海。我开始觉得,结婚可能是个错误,像我这样自我意识强的人,大概更适合单身。如果我被婚姻困住,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那我就不是我了。纠结了一段时间,我出差去了。

结果某天一早接到电话,说我妈妈突然在家里晕倒了。我急得不行,但一时又回不去,我先生说:你放心吧,我已经把妈妈送到医院了,没什么大碍,我请好假陪她挂水了,你在外面尽管放心。

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任何人的人生中,都不可能只有“自己”。无论父母还是伴侣,抑或是闺蜜兄弟,他们都不可能跟你100%同步,所以你不得不迁就他们。但也正是如此,你的人生有了牵挂、看到了自己以外的世界。

仔细想来,虽然每次旅行都需要按照计划进行,但也因为有了计划,所以能够吃上口碑最好的餐馆,因为有了计划,总能在人少的时间段去到喜欢的地方,以及,因为有了计划,也不用像一个人旅行那样,不是误机就是忘记订酒店。

一个已为人母的朋友,给我看过一首诗,叫做《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虽然讲的是子女教育,但用在家人朋友身上也很合适: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

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吗!”

……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上帝呀!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

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我们的父母、伴侣、朋友,虽然跟自己的性格、价值观都不完全一样,但也因为这种不一样,这时候我们才有机会,透过他们看到更多的风景,看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而看到更大的世界,本来就是让我们活得更明白的必经之路。

三、知道哪些机会属于自己

而哪些机会只能放弃

当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做自己,以及什么是责任的时候,你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的人生一下子通透了,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了,能够应对任何事情了。

而且我从小就信“人定胜天”,当然很多事情最后也的确能够胜天。比如说吧,我之前有社交恐惧症,但最后,还是把一份天天跟人打交道的工作做得很好,而且比其他人都好,这不是人定胜天,又是什么呢?

但创业以来,我逐渐发现,每个人都是有边界的。

为什么?因为一个人未来能否成功,有几个因素,包括他的驱动力来源、价值观以及人脉资源等等,这些因素往往是没办法改变的。

驱动力:我曾经跟一位个人IP很强的大V聊过,他说自己很喜欢讲课、演讲,但是一想到公司化之后,需要思考商业模式、管理团队、处理对外关系,就觉得头大。

我说自己作为一个小V已经让我感到不安了,如果我只有个人品牌、而最终未能做成一家伟大的公司,我的人生一点成就感都不会有。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不跟从内心,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因为那时候工作也不难,并不需要那么大的驱动力。但越往后,尤其是创业之后,面对巨大的压力、孤独感和焦虑,如果这件事不是自己想做的事,就会驱动力不足,那就很难走到一定高度的。所以在这种驱动力下,最终他注定要做一个大V,而我注定会为创业而奔波。

价值观:创业的每一天都充满着对人性的考验,无论是如何对待员工,还是给用户什么样的产品,抑或是选择跟什么人合作,都是如此。

我后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择教育行业。因为我对影响他人这件事充满热情,我对做一个让世界更美好的产品充满激情,我们的每一门课程,哪怕是跟最牛的老师一起开发的课程,我都会一字不漏地看一遍然后提出很多建议,我们早期用户的反馈,每一条我都会读。

想象一下,如果我做的是一个销售导向型、而非产品导向型的企业,这种做法,大概现在已经死无葬身之地了。

交到怎样的朋友:工作的刚开始,往往只需要自己能力够强,就能成功。但是越往后,到了高层,甚至创业后,你会发现,个人能力对于结果只有一小部分作用。大多数情况下,你需要跟别人合作,这个别人,包括团队、合作伙伴、投资人等等。

而人跟人的合作是怎么达成的呢?还是跟你的性格、价值观、经历有关。你是怎样的人,吸引来的就是怎样的人。

为什么我们会说,企业文化跟创始人的天性有很大关系,因为相似的人相互吸引。到了这个年纪,基本上我跟一个人见面的第一眼,就能判断他跟我是不是一类人、我们以后会不会合作。所以,当我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更大可能性,当然,还有局限性。

所以很多人到了中年会开始恐慌,那种恐慌跟年轻时候的慌张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候的慌张,是因为不了解自己;而很多中年时候的恐慌,是因为太了解自己,以至于看到了自己的天花板。

当一个人成熟到足够了解自己的时候,有可能他会变得更加充满期待,因为他知道自己离理想原来很近,但也有可能,他是绝望的,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实现那个理想了。

四、明白真诚是最大的套路

如果你对自己、对别人都有足够的了解了,你就会发现,用一些套路,能够更快地达到一些目的。

比如说,你能够看出一个人不开心,那么就可以避免提及尴尬的事,投其所好;比如说,你发现一个员工工作不积极,可以想想他是不是不稳定、要找备用人选了;再比如说,你听到有人私下讨论我的一些莫须有的负面事件,可以假装没听到,然后找机会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很多所谓职场书籍,也都是这么教的。

但是,这么做就错了。

我以前的工作里,经常帮企业做一件事,就是看人。比如说,某个企业要提拔一位高层,在几位候选人之间犹豫不决,而高层岗位如果用人失败,机会成本是巨大的。所以,有时候他们会找我当测评师,跟候选人相处几个小时,扮演他的下属、客户,问他很多过往经历等等,来综合判断他是否能够胜任这个高层岗位。

这事儿有个核心就是,要判断对方是否在伪装。就好像面试一样,很多候选人都会伪装自己,更不用提,到了这个层面的人,都是城府极深的老司机。但我后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那些能力越强的人,对人越是真诚,他们会毫无掩饰地展示出自己的不足,而很少玩套路。

玩套路,其实是最大的消耗。

因为人跟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比如说,当你跟一个人刚认识的时候,他请你吃了顿饭,你下次也会请回来。但是,如果他是AA,你可能下次也会AA。

总之,他人如何待我们,我们也往往会如何待他人。所以,如果你跟别人玩套路,只要别人不是傻瓜,他也会反应过来,跟你玩套路,这样你来我往,就会产生巨大的消耗。甚至于,如果对方是个聪明人,都懒得跟你玩套路,直接就不跟你玩儿了。

所以,我所见到的真正的聪明人,无一例外都是真诚的。如果到了一定层面,你交往的对象并不傻,其实真诚才是最有效的套路,才能帮你跟对方建立信任,最终达成合作。

写完这些,我突然觉得,人生真是太有意思了,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精彩,你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

想起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中年如何不油腻”的问题,提到的都是运动、穿衣、学习等等。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关键,最关键的应该是 — 人到中年,能跟自己和解。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