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Gene

selfgene20180621.jpg

人体,思维,国家,行业,公司,阶层,职位等等皆有基因。——DeepCreator

genegraphic20180612.png

坚持减肥,基因是会发生变化的

我们总是认为,一个人的高矮胖瘦,很大程度上都是基因决定的。尤其是很多体型肥胖的朋友,总觉得胖是因为自己基因不好。但是,最近丹麦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减肥,你的基因是会发生变化的。

举个例子。科学家将体型偏瘦和肥胖男性的精子放一起比较,发现有9000个基因的活性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给肥胖男性做减肥手术,一周以后,就会有1500个基因的活性发生变化,一年以后,会有4000多个基因的活性发生变化。这就说明,

通过外力的作用,可以改变基因的活性。

而且,更奇妙的是,这种基因的活性居然可以遗传给孩子。换句话说,作为一个男性,如果你在肥胖的时候要小孩,精子会把你胖的状态记录下来,传给你的孩子;反过来说,要是你减肥以后再要,精子就会把你瘦的状态传给他。

所以你看,基因也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的,而且你可以把新的基因传给后代。为了你自己和你的小孩,努力锻炼吧。

本文源自:一胖不仅毁所有,而且毁三代!!

天才的基因

gene20180621.jpg

the genius in all of us

● 别再拿基因当借口了,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天生的天才!

● 关于IQ、天赋与遗传基因,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一直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们后天的成就取决于我们先天的遗传基因。于是,我们常听到一些话,比如:“他一定很有天分”、“他一定有优良的基因”、“他有着与生俱来的能力”、“他是天生的画家”,这些都表明我们的文化把天赋当成事关遗传的稀缺资源。不然,还有什么能造就伟人与庸才,如篮球飞人乔丹、美国总统克林顿、音乐大师贝多芬,还有你?

现在,科学研究证明,我们的人生成就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上存在着开关,由后天环境决定它的开关是打开还是闭合。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我们的遗传基因之间一直在相互作用着,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或多或少又可以为我们所控制。

所以,别再拿基因当借口了,我们的能力不是硬邦邦地封存在基因中,而是具有较强可塑性的,即使成年后仍是如此。

★★★★★

你还在迷信智力测验吗?你还坚持认为贝多芬生来就是天才,而你注定平凡一生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上了“基因决定论”的当了!

神童、音乐家、艺术家、运动明星是万众瞩目的“天才”,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他们身上的出众天赋是非常罕见的,并且上天只将这种神秘的礼物赐给了极少数的幸运儿。书中作者讲述了很多关于天才的故事,读后你会发现,达•芬奇、贝多芬、乔丹等有着杰出成绩的人无一不曾刻苦磨练自己的技巧,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经典的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懂得延迟满足自己欲望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功;被告知“你一定很用功”的斯坦福大学学生,比被告知“你一定很聪明”的学生,学业成绩更优秀。所以,相比先天,后天的环境、教育方法、个人的努力对“成就天才”而言更关键!

忘掉基因是一成不变的“蓝图”吧,别再以为天赋是上天送给人们的“礼物”。本书综合认知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儿童发展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的新观点。找到成功的激情,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失败,不断努力,延迟享受,拒绝自满,将体内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你就可以创造出非凡的人生。

★★★★★

名人推荐:

天赋不是一个等待取得的“东西”,而是一个等待开发的“过程”。此观念跟以前我们对于天赋的概念截然不同。

我们常听到一些话,比如“他一定很有天分”、“优良的基因”、“与生俱来的能力”、“天生的画家”,这些都表明我们的文化把天赋当成事关遗传的稀缺资源,是一件黑白分明、非有即无的“东西”。不然,还有什么能造就伟人与庸才,如篮球飞人乔丹、美国总统克林顿、音乐大师贝多芬,还有你?

但是,认为天赋来自遗传的的确确是个错误的概念。大多数成就不高者,并非受困于自身的DNA,而是未能开发出自身的天赋潜能。我们的能力不是硬邦邦地封存在基因中,而是具有较强可塑性的,即使成年后仍是如此。带着几分谦逊、希望、自律与坚定的决心,任何人都能资格追求卓越成就。

——戴维•申克

目录 · · · · · ·
天赋的秘密,你了解多少?

【第1章】 我们眼中的天才:基因究竟有多重要? 3
钟形曲线与豌豆实验:基因决定一切 5
你眼睛的颜色不是由基因决定的 7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 9
成长的环境与方式对个体的成功更关键 14

【第2章】 其实,我们可以更聪明 21
智力测试的分数,什么也说明不了 23
改善智力,我们大有可为 28
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至关重要 30
智力是动态的,取决于我们的努力 34

【第3章】 天才的背后是长达1万个小时的刻苦练习 37
经过练习,你也能成为记忆大师 38
莫扎特的才能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刻苦练就的? 42
10年时间与10 000个小时的练习 48

【第4章】 男人的忠诚度真的是由撒谎基因决定的吗? 55
杰出人士的技能可能在克隆体身上重现吗? 57
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詹姆斯 58
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非常相似,有的却大不相同? 62

【第5章】 小时候是神童,长大了却未必是成功人士 67
为什么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大器晚成? 69
是什么阻止了神童成长为成功人士? 73
“你一定很聪明”与“你一定很用功” 77

【第6章】 心态决定成就:黑人为什么更擅长田径运动? 81
牙买加运动员夺得奥运金牌的“秘密武器” 83
追求成功的文化与心态孕育出成功的人 87

第二部分 培养非凡成就

【第7章】 找到开启天赋宝库的金钥匙 95
发掘你的动力 101
做最严厉的自我批评者 102
注意负面因素 103
了解你的极限,然后忘掉它 104
延迟满足,拒绝自满 105
设定心目中的英雄 106
寻觅良师 107

【第8章】 引领孩子迈向成功人生的四个阶梯 109
相信孩子潜能无限 116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坚定的支持 118
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自制力 119
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失败 122

【第9章】 营造良性竞争的社会环境,鼓励因材施教 123
每种天赋都必然来自于竞争 125
没有差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 130

【第10章】 如何改良你的基因? 133
生活模式可以改变遗传基因 135
我们的个人行为会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吗? 138
后.记 潜能要靠自己发掘 141
附.录 143
致.谢 245

基因战争——一切家庭冲突的根源

内容简介

《基因战争》从家庭生活的完整面貌,提出了大胆的、引人注目的主张,一举惊爆了核心家庭的内幕,揭示出了即使是最和睦的家庭也存在不为人知的冲突。虽令人不快,却深具说服力。

家庭是战场的最前沿。虽然我们的意识里都渴望平静的生活,但我们内心的驱动力却无法平静地处于争夺之中。为人父、为人母、教养与照顾,在这些深层的人类本能之下,存在着另一种更深奥的寂静——以牺牲他人来确保我们自己基因存续的意志。

目录

前言
第1章 暗潮汹涌
场景1 肥皂剧
第2章 准备就绪
场景2 受孕计划
场景3 战役时刻
场景4 达阵成功?
第3章 大功告成
场景5 怀孕期的鱼水之欢
场景6 害喜
场景7 分娩
第4章 婴儿战争
场景8 哺喂母乳
场景9 无眠的夜晚
场景10 产后忧郁
第5章 胜负之争
场景11 公平竞赛
场景12 质胜于量?
场景13 弧注一掷
第6章 家庭冲突
场景14 手足之情
场景15 父母亲的偏爱
场景16 乱伦
场景17 儿童虐待
场景18 单亲抚养
第7章 迈向祖父母之路
场景19 打好基础
场景20 反叛、探索与离家自立
场景21 伴侣的选择
第8章 为人祖父母
场景22 祖父母的照料
场景23 繁衍之后?
场景24 家庭的协助者
第9章 人生的尽头
场景25 最后贡献
谢辞
进阶阅读

家里矛盾大到爆炸,竟是爸妈的基因在打架

不知你会不会在家里发生矛盾时感到愧疚,比如:爸妈骂你分数差,觉得是自己太笨;青春期顶撞父母,事后又担心自己有点不孝;结婚两年还生不出孩子,是不是自己有问题;生完小孩一心扑在工作上,又被“自私”的负罪感淹没……

这就是推荐你读《基因战争》的原因,不要以为家里不顺就是自己的问题,有时候,这都是基因决定的。

1、医生都说了我们没问题,怎么还怀不上孩子?
引起暂时性不孕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压力。压力可能来自各个层面:财务困难、生活条件的限制、意外、疾病、家庭成员的死亡或怀疑伴侣的忠诚,等等。
受孕计划中的每个层面都会被压力影响——性冲动的消失、勃起困难、排卵困难、着床失败和流产等。
男性受压力影响,最常见的就是造出不孕的精子。
而一旦怀孕失败,会带来更大的压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看到没,压力就是最好的避孕措施。

2、孕吐的想死,竟是因为宝宝身上爸爸的基因比较强?
首先,孕吐是因为精子与卵子的战争导致的。双方的战士,是精子中的23对染色体,和女方的23对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是一串基因。
父方的每一条染色体都会与母方相同类型的染色体结合。
也就是说,决定眼睛的染色体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向的染色体结合到一起,以此类推。
真正的冲突是,胜者只有一个。
蓝眼睛基因遇到黑眼睛基因,蓝的基因强,小孩就蓝眼睛,黑眼睛基因变成隐形基因。
当父亲的基因强时,母亲就得受苦,父亲的基因会控制胎儿尽可能获得最好的养分;当母亲的基因强时,孕吐就会轻,然而母亲与胎儿的妥协,反而容易流产。

懂了么?如果你孕吐反应大,你的娃,会更像你老公啊!

3、产后忧郁,是因为自己太脆弱?
现代社会,大约会有50%的新妈妈会经历中等程度的情绪波动,被称为婴儿忧郁(baby blue)。其中10%的人会比较严重,称为产后忧郁,可能发生在产后几周到几个月,持续几周到几年。
1)产前,女人的荷尔蒙会飙升到峰值,各种情绪爆炸就容易在这时候产生。而生产过后,我们的荷尔蒙极速跌入低谷,各种忧郁、焦虑、失落就产生了,而产后2年,荷尔蒙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2)生产过后,女人的潜意识会让她对环境进行一个评估,如果生活条件、伴侣情况,都不利于小孩的成长,产后忧虑的可能性会大些。
3)还有研究表明,产后忧郁也是一种测试,通过情绪封闭,来测试伴侣和家人,是否能积极地支持自己,从而给小孩提供一个健康地环境。
不要轻视产后忧郁,严重的话,不仅会杀婴,还会自杀。

4、都是亲生的小孩,世界上却没有一视同仁的爸妈?
兄妹战争,不仅是通过吵架、打架、占有对方东西等方式赢得父母的关注,更是抢夺更有利的资源。严重的还会杀了对方。
浪漫的观点是,父母一视同仁,平均分配。但现实是,只有给最喜欢的孩子最多的关注和资源,将来才更有机会获得最大的好处。比如:金钱、孝顺、荣誉。
自然选择已经预设好,让父母偏爱它们的孩子中潜能最大的那个。
怎么偏爱?
最爱的孩子给予无私的支持,对其他的孩子则采取忽视的态度。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又牵涉到下面这个问题。

5、兄弟姐妹,怎么和你完全不一样?
第一个小孩因为获得父母较多的支持和较长时间的关爱,典型的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态度。
后来出生的小孩,必须让自己和其他人有所不同,才能获得关注,因此很自然的会站在与老大截然相反的立场。因而,他们对世界的态度也更是革命性的。
简单来说,第一个小孩保守,第二个小孩创新。
有数据表明,历史上各种大革命,比如法国大革命,整体来说赞成的多是家里后面出生的小孩,反对的都是老大。

6、后妈打小孩,只是因为她是坏人?
继父母杀掉继子女,是为了避免抚养别人的小孩,从而给自己的基因——自己的小孩,或者自己未来的小孩,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通常被继父母杀死的小孩,多是被殴打致死。
这种情况不仅会出现在人类身上,其他动物也会,比如鸵鸟。

7、只有青少年才有叛逆期吗?
不!是!的!所有哺乳动物都有,这是由激素决定的,每个人都有“探索基因”。
比如如果你在非洲赤道附近看到一只离家几里的猩猩,没错,他就是青春期。

当然,我只是列举了书中的一些案例,还有更加重口的都有科学解释,比如乱伦。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买一本看看。

尤其是,作者在每一章节前面都写了一个小故事开篇,其中几个写的相当香艳,好奇的可以买本来当小黄书看看。

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这版三十周年纪念版,在前版本基础上有两章增补和修订。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满想象力。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现象里的林林总总。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在于,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次。他惊世骇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人类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我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将对我们受苦受难的许多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目录 · · · · · ·
三十周年珍藏版序
第二版序
前言

第一章 为什么会有人类呢
第二章 复制基因
第三章 不朽的螺旋圈
第四章 基因机器
第五章 进犯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
第六章 基因道德
第七章 计划生育
第八章 世代质检的争斗
第九章 两性之间的争斗
第十章 你为我挠痒,我就骑在你头上
第十一章 觅母:新的复制基因
第十二章 好人终有好报
第十三章 基因苦旅
注释

高绩效团队的基因是什么

麦肯锡的两位高级合伙人斯科特·凯勒(Scott Keller)和玛丽·米尼(Mary Meaney)在一篇文章里,讨论了高绩效团队的基因,以及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麦肯锡曾经在过去的十年里,调查了五千多名高管,让他们描述一下自己作为团队成员的最佳经历。这些高管对好团队的印象,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方向上的一致,整个团队对公司发展方向和团队扮演的角色有共同的信念;
二是高质量的互动,这种互动的特点是信任、开放的沟通、以及愿意接受冲突;
三是强烈的创新意识,团队成员要时刻充满活力、勇于冒险、创新、从外部思想中学习,并且在不利的环境下仍然能这么做。

那应该如何打造这样的高绩效团队呢?首先要考虑人数问题。研究显示,团队太小或者太大都不合适。少于6个人的团队,会由于缺乏多样性,导致做出不利的决策。但如果一个团队超过10个人,效率就会降低,因为内部可能会出现派系,造成意见分歧。除了人数,组建团队还要考虑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每个团队成员在技能和态度上能跟他人互补吗?他们是对整个公司负责还是只负责自己的业务领域?他们会成为团队里的榜样吗?

此外,选择哪些问题也很重要。低绩效团队的成员抱怨最多的问题是会议占用的时间太多了。但这两位麦肯锡的高级合伙人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开会时间的长短,而是会议的内容。顶尖团队的会议内容,应该是需要集体的跨领域专业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司战略、企业资源配置,或者是如何在部门之间实现协同效益。而不是开会去讨论个别业务部门或者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顶尖团队不仅要学会利用时间,还要培养团队的目标感,把会议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解决问题上。

公司不成功,都是基因惹的祸

我们见过很多大公司,前期非常成功,甚至成为行业霸主。可是,就是这样的巨无霸,一旦转向新领域,突然就不行了,新业务无论如何也发展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最近有本新书叫《浪潮之巅》,作者说,这都是基因在搞鬼。

没错,人有基因,公司也有。一家公司如果很成功,那它一定非常适应市场,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商业模式等,这就是公司基因。如果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还没有达到50%,仍在高速发展,就不会涉及转型问题,那这家公司的基因就会促使它不断成长。但是,一旦发展成熟了,就必须转型,寻找新的成长点,这时候,公司基因就很可能拖后腿。

举个例子。IBM曾是全球最大的电脑生产商,当时它主打大型计算机,配置高,售后服务又全面,所以大获成功。但后来,到了个人电脑时代,你配置再高也没用,因为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便宜。这时候,IBM引以为傲的高配置和服务基因,反倒拖了它的后腿,最终在PC市场惨败。再比如,微软旗下有个门户网站叫MSN,经营了十几年都没盈利。原因就在于,微软把销售软件那套成功逻辑直接搬了过来:先付钱,我才给你看信息。那肯定没人愿意看啊,业绩就惨不忍睹。

所以你看,大公司到了转型阶段,一定得重新审视自己的成功基因。要不然,就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如何改变基因,造福后代?

我们都知道,天赋是基因决定的,可以遗传给下一代,能力是后天养成的,没法遗传。不过,最近有项研究颠覆了我们的认识,这个研究发现,后天锻炼其实可以改变先天基因,锻炼出的能力也可以遗传给后代。很颠覆吧?

后天是怎么改变先天的呢?有一项研究,跟踪调查了30位前列腺癌患者,并让他们更健康的饮食、运动。结果三个月后,这些患者身上的500个基因竟然发生了变化,比如有的开关打开了,有的开关关上了。你看,人的生活状态能影响到基因的状态

不仅如此,后天能力也可以遗传。科学家找了一批记忆力天生有缺陷的老鼠,然后天天锻炼它们的记忆力,直到它们记忆力比正常老鼠都高,等这些老鼠生了娃,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它们的后代相对记忆力更高,后天锻炼出来的记忆力竟然能遗传,神奇吧?

其实呢,现实中早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好莱坞影星施瓦辛格生来瘦弱,一身腱子肉都是后来生练出来的,但他的儿子却明显比一般孩子壮。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施瓦辛格在锻炼中改变了控制体格的基因,遗传给了儿子。

所以你找到每天听得到的动力了吧?每天听几段,让自己有智慧,将来才能传孩子嘛。

坚持减肥,基因是会发生变化的

我们总是认为,一个人的高矮胖瘦,很大程度上都是基因决定的。尤其是很多体型肥胖的朋友,总觉得胖是因为自己基因不好。但是,最近丹麦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减肥,你的基因是会发生变化的。

举个例子。科学家将体型偏瘦和肥胖男性的精子放一起比较,发现有9000个基因的活性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给肥胖男性做减肥手术,一周以后,就会有1500个基因的活性发生变化,一年以后,会有4000多个基因的活性发生变化。这就说明,通过外力的作用,可以改变基因的活性。

而且,更奇妙的是,这种基因的活性居然可以遗传给孩子。换句话说,作为一个男性,如果你在肥胖的时候要小孩,精子会把你胖的状态记录下来,传给你的孩子;反过来说,要是你减肥以后再要,精子就会把你瘦的状态传给他。

所以你看,基因也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的,而且你可以把新的基因传给后代。为了你自己和你的小孩,努力锻炼吧。

心理创伤可以在基因层面遗传

我们过去总认为遗传都是DNA中基因的事儿,除非突变,其他情况下基因很难发生改变。但是最近,环球科学里的文章说,父母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可能会从基因层面对下一代产生影响。

比如,研究人员在给小白鼠闻樱花味道的同时电击它们,结果这些白鼠一闻到樱花味就会发抖,有意思的是,这些小白鼠的后代,居然闻到樱花味也会发抖。但正常小白鼠的后代,并不会害怕樱花的味道。

那么人在传递基因的时候会不会也有这种情况呢?

纽约一只研究团队发现,在二战中受过严重迫害的犹太人的孩子,更有可能得应激性精神障碍,这一般是受到创伤后才会有,而这些孩子没受过精神创伤啊。这个研究认为,可能是创伤影响了父母的某种激素,而激素影响到下一代基因。比如这些受严重迫害的犹太人,他们的后代的基因都有相同的遗传学标记,而没受迫害的犹太人子女,就没有这种标记。再比如,他们发现,二战中大饥荒的时候怀孕的荷兰女人,生的孩子得精神分裂的几率就比较高。

所以你看,父母的经历可能会通过基因影响孩子,这项研究成果如果被证实,可能会颠覆我们对演化理论的认识。

早上起不来?要怪就怪基因

生活中,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上“夜猫子”、白天赖床。我们一般会觉得早起的人有自制力,赖床的夜猫子意志薄弱。但是LinkedIn中国的公号推的一篇文章却认为,早起晚起其实和自制力没啥关系,是基因遗传、生理构造方面的不同,造就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息。

啥意思呢?我们先看遗传,研究者发现,哺乳动物体内有很多基因和“早起”、“晚睡”有关。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夜猫子,这个习惯很可能来自于你的夜猫子祖先。这不难理解,从进化论来看,咱祖先有不同的作息是有利于整个群体的,因为一部分人睡着的时候,总要有人站岗放哨,以防万一。

再看生理构造。早起的人大脑里能分泌更多让人快乐的荷尔蒙,所以早起的人往往更积极向上。商业精英就多是早起的人。夜猫子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更高,所以夜猫子们更倾向于冒险的举动,有更强的感知力和创作力。艺术家像猫王、科学家像达尔文,都是夜猫子。

所以,一个人是早睡早起还是夜猫子,很多时候已经由基因和生理构造决定了,和懒散啊,自制力弱啊,就没啥关系。你起不来就赖基因吧。

该吃肉还是吃素?基因决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追求健康变成了素食主义者,不过吃素食真是健康的吗?身边的说法层出不穷,有人说“我爷爷无肉不欢,九十九了还很硬朗呢”;还有人说“邻居阿姨吃了一辈子素居然得了心梗”。到底怎么吃才是健康的呢?最近,公众号“FunFood”发了篇文章说,不管你是爱吃菜还是爱吃肉,其实基因已经为你选择了最合适的饮食方式。

最新的研究发现,有个基因叫“素食基因”,拥有这个基因的人呢,最适合的饮食就是清淡的素食。如果他无视基因的存在,每天都大鱼大肉,就很容易患心脏病、大肠癌之类的疾病。这和我们的常识是一致的,吃油腻太多不健康嘛。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个“素食基因”,却还执意要吃素食,那他很有可能就会营养不良。为什么呢?我们先要意识到,素食是存在营养缺陷的,就拿不饱和脂肪酸来说,如果摄入不足,对我们的大脑、心血管,还有免疫系统都不好。而我们自身又不能合成不饱和脂肪酸,只能通过食物摄取,但植物当中的含量很低,甚至是没有,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营养不良。

你可能说,含量低我多吃一点不就行了。但是,就算是同样通过食物摄取,植物性的不饱和脂肪酸也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只有当它们转化成动物性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时候,才能被利用。我们自身虽然有一套代谢合成系统,可以把植物性的不饱和脂肪酸转化成动物性的。但是,也有的人合成效率高,有的人合成效率低。如果你是素食者,自身的合成效率又不够高的话,就很可能会营养不良。那什么样的人合成效率高呢?答案就是有素食基因的人。有了素食基因,合成效率就会提高30%,所以,他们更适合吃素食。

不过,人体的基因那么多,科学家是怎么确定哪个才是素食基因的呢?我们知道,基因是通过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如果有一个基因,能让携带它的人从食物当中获得更多的营养,那这个人就有更多的可能活下来,也会拥有更多的后代。而没有这个基因的人呢,就会在自然选择当中被淘汰掉。而这种自然选择是会在人类基因组当中留下痕迹的,现代的进化分析方法就可以发现这个微妙的痕迹。比如,科学家就发现,在传统的素食人群里,像印度人、非洲人,还有一部分东亚人,他们基因组当中的素食基因就有明显的自然选择痕迹,证明这个基因是适合这些人饮食结构的。而在格林兰岛的因纽特人那里呢,素食基因几乎不存在,而且还有被自然选择淘汰的痕迹。因为因纽特人几乎不吃蔬菜,一般只吃海洋动物,他们直接摄入的动物性不饱和脂肪酸完全够用,根本不需要素食基因来提高转化效率。这个实验也正说明了,如果基因和饮食不匹配的话,携带这个基因的人在生存繁衍上是处于劣势的。

发现了素食基因有什么用呢?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人吃了一样的食物,反应是会不一样的。比如有些人喝牛奶会拉肚子,其他人却没什么反应;有些人喝一点酒就满脸通红,有些人喝醉了也能面不改色。这其实就是基因在起作用,而素食基因也有这样的效果。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基因,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饮食,让它跟基因相匹配。在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类基因的研究实现“精准营养”的饮食,让每个人都过上健康的生活。

我们的人格大部分由基因决定?

我们得到之前有一条语音,说的是万维刚教授的一个观点,文章说人的正义思想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定。有一本书叫《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里面有一篇文章再一次刷新了这个观点,它告诉我们,其实不仅仅是正义感,整个人格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如果有人问你,你为什么自控力那么强?你怎么回答?大部分人一般都会回答说,因为从小家庭教育特别严格,又或者遇到了某个老师,对你影响很大等等。这就是说,我们都认为,人格主要是从后天得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介绍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实验给大家,这个实验证明,完整的人格是遗传和经验相互作用形成的,而且呢,遗传在这其中起的作用更大。

那怎么用实验证明人格主要靠遗传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一对双胞胎,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相同的,你只要从出生开始,就把他们俩人分开,让他们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长大后把两个人的人格一对比,我们就能知道塑造人格的,到底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熏陶了。

但是,可能你也听出来了,这个办法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强迫一对双胞胎分开,这显然是不道德的行为,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伦理。不过这点小问题可难不倒聪明的心理学家,为什么呢?你想,虽然不能找一对双胞胎,把人家直接分开,但一定会有很多双胞胎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父母双亡啊、被遗弃啊什么的,然后被不同的家庭收养了,他们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双胞胎兄弟姐妹,这些人不正是天然的实验对象吗?按这个法子,心理学家们找了很多年,在世界各地找到了56对这样的双胞胎,他们都愿意接受这次心理实验。

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心理学家让这些失散的双胞胎们做人格测试,这项测试涵盖了我们能想到的所有人格维度,做一次要花接近50个小时。最后的测试结果是,这些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双胞胎,人格上的相似度达到了70%。通过后续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内向和外向,承受压力的程度,自觉性等等人格特质的形成上,遗传基因都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之后,引来了很多质疑的声音,毕竟这太毁三观了,如果人格是天生的,那我们何必努力成为一个好家长?反正也影响不了孩子。我们何必去帮助穷人?反正穷人的懒散是写在基因里的,是扶不起的阿斗。我们又何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呢?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好青年,是由基因决定的,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这不就是大家熟悉的“宿命论”吗?难道这个实验就证明了“宿命论”成立?当然不是,心理学家对这项研究成果给出了几点解释。

首先,很多人格特质的确是由遗传决定的,比如说智商,70%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仍有30%是可以被环境影响的。所以对于改变自己这件事来说,我们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

其次,前面也有说过,人格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塑造的,所以,在环境影响较小的时候,人格的差异主要来源就是遗传,反过来看,在遗传影响较小的时候,差异就主要来自环境了。比如说在美国,大多数孩子都有学习骑自行车的机会,这时候对于所有儿童们来说,环境是很相似的,所以能不能学会,主要就是由基因来决定了。而在“吃东西的口味”这个问题上就不同了,每个家庭做饭的口味差异很大,所以在食物偏好的形成上,环境是占主导地位了,在这件事上,就没有基因什么事儿了。

最后,这个实验中还有另一个颠覆的发现,实验结果显示,并不是环境影响了人的特性,恰恰相反,是人的特性影响环境。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人的特性在塑造着周围的环境。

比如说,总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感情更丰富,我们原先都觉得,肯定是因为这些人的爸爸妈妈从小慈爱有加,才塑造了他丰富的感情啊。但实际情况是,感情丰富由遗传决定,他们生下来就有丰富的感情,所以他们对父母的慈爱做出了更主动的回应,这种积极的回应,进一步加强了父母慈爱的行为。所以说,人格在塑造环境,而不是环境决定人格。

当然了,我们的人格大部分由基因决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自由意志,也不代表我们对自己的脾气秉性无能为力。环境能决定的那一部分人格,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努力,让它变得更优秀。基因决定的那部分人格,我们顺其自然,没必要苦恼,这才是自我实现的正确姿势。

新认知丨只有基因当不成杀人狂

喜欢看重口味小说、电影的人,应该都看过很多变态杀人狂的故事,比如《沉默的羔羊》啊,《七宗罪》啊,都是特别经典的电影。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些变态杀人狂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难道是天生的吗?美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神经科学家叫詹姆斯-法隆,出了本书叫《天生变态狂》。他研究那些心理变态的人的大脑已经几十年了,他提出了一个“三角凳”理论,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在大脑、基因、环境三个方面同时指向变态,才会成为变态杀人狂。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我来给您讲讲。

一开始,詹姆斯教授在研究脑电图,为了增大样本量,就把自己家族的大脑扫描图也拿了过来。和其他的脑图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有一次在比对的时候,詹姆斯发现了一个大脑跟罪犯的特别像,大脑的边缘皮质都有相同的变异。教授就想当然的以为,这人应该也是个罪犯。但是结果你猜怎么着,詹姆斯教授竟然发现这个大脑图就是他本人的!

你估计会说,这肯定是实验仪器出错了吧?不是说詹姆斯是个德高望重的教授吗?自己还是研究变态杀人狂的,怎么现在反而本人成了变态狂了?还有让你吃惊的呢。詹姆斯进一步调查还发现,不仅自己的大脑和变态狂的一模一样,自己家族的祖先里就出过许多臭名昭著的变态杀手,什么弑母啊、杀妻啊,屠杀犹太人啊……总之那些能够震碎你三观的变态杀人案,他家老祖宗几乎都干过。

那这故事也太励志了吧!一个天生大脑有毛病的人非但没成为变态杀人狂,还成为了研究变态杀人狂、为社会做贡献的教授?那到底是什么让詹姆斯和他的老祖宗不一样,反而走向成功的巅峰呢?通过研究包括自身在内的变态狂的样本,詹姆斯教授先是提出了一个构想,他认为变态的人格就跟智商一样,是由基因控制的,在人群中存在一定的比例。比如詹姆斯发现有一种“战士基因”,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就更容易产生暴力情绪和反常行为,而且战士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可以替代发挥作用,但是男性只有一条,战士基因表达的概率就高,所以变态杀人狂里男性更多。但是,有战士基因了,大脑边缘皮质也有损伤,就一定会成为变态杀人狂吗?当然不是,因为这个战士基因,詹姆斯教授发现他本人也有。

那除了这两点之外,还有什么会产生影响呢?那就是后天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决定了战士基因是不是会表达出来。比如说,当孩子还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如果妈妈遭受到了强烈的外界刺激,她的体内就会产生对孩子大脑有害的物质,然后被孩子吸收。而携带战士基因的婴儿更容易受到这样的刺激。如果大脑损伤的部分刚好与情绪管理啊,同情心什么的有关,婴儿长大以后就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再有,如果童年受到过欺辱或者虐待,也会激发孩子,形成变态人格。

说到这我们就明白,为什么詹姆斯教授没有变成变态杀人狂了。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美满的家庭里,身边的人都待他很和善,成年后自己组建的家庭也很幸福。即使在大脑有损伤、也携带战士基因的情况下,也是一个精神状态很正常的人。其实,他在自己的书里还说,他确实有一些变态狂的人格特质,比如对待他人没有很深的感情,在玩游戏时喜欢操纵局面,拥有强烈的好胜心等等。但他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会伤害身边的人。

所以你看,一个人最后是不是成为变态狂,实际上是先天基因、脑部损伤以及后天环境共同决定的。某些家族之所以盛产变态杀人狂,一方面是因为先天基因导致脑部更容易受到损伤;另一方面,也是给子女提供了成为变态狂的家庭环境。实际上,基因啊、大脑啊这些生理上的特征,只能决定人的人格特质,比如容易焦虑、容易孤僻啊等等,但是人格并不等同于品格,如果能一直生活在相互友爱包容的环境里,天生的变态狂可能也不会做伤害别人的事了。

新演讲丨基因治病到底灵不灵?

这条音频的内容和健康有关,说的是基因治病的事情。

最近“一席”有个演讲,演讲人叫仇子龙,他是一位研究基因和大脑的科学家,曾经在《Nature》上发表过论文,并且建立了全球首例自闭症基因工程猴模型。仇子龙在演讲里说,基因并不决定一切,有些病可以是基因突变导致的,有些病不是,不是所有的病都能用基因测序来预判。

第一点,为什么说基因不决定一切呢?仇子龙说了一个实验,科学家曾经在小猫刚出生的时候,把猫的眼睑缝起来。然后大概过一个月的时间,再把眼睑打开,发现小猫失明了。这是20世纪60年代完成的实验,它说明了我们的大脑所有的基因都没改变,但大脑的正常发育是需要输入外界信息的。这个实验可能听起来很残忍,但却挽救了无数弱视儿童,弱是弱小的弱,视是视觉的视。因为在这个实验做完之前,没人认识到人的视觉发展是有阶段的。从这个实验之后,我们才知道,治疗弱视一定要在孩子小时候做,不能等孩子长大再去做。

第二点,今天人类基因组测序的价格很便宜,这些数据真能让人提前知道自己得什么病吗?比如,现在就有各种各样的公司,测完了告诉你,你老了之后得帕金森病的几率有多大。仇子龙说,首先,自闭症和其他所有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抑郁症、躁郁症,等等,现在只能通过临床的症状来诊断,没法用基因来预测。老年痴呆和帕金森也一样没法解读。目前能用基因预判的病,只有几种,唐氏综合征可以,一些先天性耳聋也可以。所以如果广告说,你交几千块钱,然后给你做一个基因检测,预测一下以后得什么病,绝对是骗人的。

第三点,既然有些病是基因突变导致的,那基因突变有几种呢?

第一种是基因编码的突变,我们的基因组有30亿个碱基对。只要有一个点变了,就叫基因编码突变。

还有一种叫基因的拷贝数的变异。不是变一个点,而是一大块变多或变少了。比如,有一种病叫瑞特综合征,是一种经常发生在女孩身上的病。患这个病的女孩非常痛苦,基本上没有语言能力,行动能力也很差,会反复癫痫,这是广普自闭症中的一种。之所以有这种病,就是因为基因的点突变。这些点突变破坏了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所以这个基因就没有功能了。一个基因没有功能,这个小女孩就会得病。

还有一种是基因变多了。研究发现,一些患严重自闭症的男孩,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基因变多了,有个基因从一份变成了两份,这直接导致了自闭症。

第四,那基因治疗有哪些可能性呢?仇子龙说,有种病叫做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基本上都是中年人,大概40岁以后开始发病,发病之后只能装起搏器,没有药可以治,基本上50岁到60岁就会早逝。现在这种病,已经能通过基因遗传诊断的方法来治了。可以让这些人通过体外受精,然后对他们的受精卵进行基因诊断,扔掉含有基因突变的受精卵,只取不含有基因突变的,这个事情在上海就可以实现。

重大突破:发现睡眠基因

这条音频介绍一条科学界的重大发现,那就是科学家们找到了控制生物睡眠的基因。

在睡觉这件事儿上,人和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可能很大,有的怎么也睡不够,有的睡得少也一样精神。但你或许从来没想过这种可能性,那就是睡得多还是少,是由基因决定的。科学家们现在已经找到了这段掌握睡眠时间的基因。未来,人类或许会实现,可以自行控制睡眠时间。

科普达人卓克在“得到”订阅专栏《卓老板聊科技》里介绍了与此有关的一项重大发现。卓老板评价说,这项研究,可以算得上最近十几年来,人类在睡眠研究上最重大的突破了。

研究是由日本科学家柳沢正史的团队进行的。研究人员先用化学试剂诱导差不多1万只小鼠,使它们发生基因突变,接着,又从这上万只小鼠中,找出睡眠时间明显比较长的那部分,培育它们的后代,看看这些爱睡觉的小鼠,是不是后代也一样爱睡觉。如果是,那就说明,这一谱系的小鼠爱睡觉,是由基因决定的。

接着,科学家们对这些爱睡觉的小鼠还有他们的后代进行基因测序,找到他们和正常鼠不同的地方,这就定位了“嗜睡基因”,并把这段基因起名为Sik3。

柳沢正史和他的团队,还揭示了Sik3是如何突变的,结果发现,Sik3突变之后,表达的蛋白也变了,这就会导致狂睡。

科学家们为了增加可信度,又用基因编辑的方法,把正常小鼠的这一段基因人为编辑成和变异后的基因一样,结果,被改造的小鼠也开始狂睡了。

就这样,用三重保险,确定了筛选出来的Sik3就是“嗜睡基因”。

到了这,研究的第一阶段成果也就达成了。不过如果研究到了这儿就停止,那它的重要意义,也就算不上十几年来之最。研究人员第二阶段的工作,就是探究Sik3如果失去蛋白功能,生物的睡眠时间是变长了,还是变短了。

科学家们用化学手段,把变异的、爱睡觉的小鼠身体里的Sik3基因给敲除掉,结果发现小鼠的睡觉时间变短了。这就证实了, Sik3是让动物获得睡眠的基因。

到此为止,两个阶段的实验就算完成了。卓克分析说,实验一项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于,科学家们既然已经可以用化学手段来控制小鼠睡眠时间的长短,那就意味着,今后发展出控制人类睡眠时间的药物,也将不是梦。

这项研究还有另外一项重要发现,就是Sik3基因不止小鼠有,人也有,果蝇也有,甚至线虫也有,也都是对睡眠时间起作用的。也就是说,睡眠基因可能是生命底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不是等生物发展到高等动物阶段后才出现的。

睡眠在生物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行为,但是细想你就能体会到睡眠的重要性:睡眠往往占据生命总时长的三分之一,而且睡眠状态时,生物几乎完全没有防御能力,这么脆弱,这么容易受攻击的状态,竟然在进化中得以保留,那一定包含了一种生死攸关的功能。以至于获得这种功能的收益,远大于每天有三分之一时间,不设防的风险。

找到了睡眠基因之后,现在科学家们正在沿着这个结果往深入找,研究为什么Sik3变异,在基因传递过程中只缺了一段,表现到生物体上,就是一个睡眠时间长短的区别?这中间经过一个怎样的黑匣子?卓老板说,人类下一个文明的突破,可能就发生在这个黑匣子里,如果有一个中心理论出现了,生命科学的突破所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说别人坏话,是写在我们基因中的本能

作者:叶盛

说别人坏话是写在我们基因中的本能。这不是一个修辞说法,而是切切实实的事实

人类学研究表明,人类社会在发展的早期,以小部落的形式存在,生存资源实行平均分配。如果出现了不劳而获的人,或者是偷奷耍滑的人,短期内并不会影响部落的存亡。但这样的人明显比别人获取了更多生存资源,很快就会有人效仿。结果就是大家都想占便宜,不想出劳力。长此以往,这个部落肯定会在与其它部落的残酷竞争中被消灭。

假如有一个部落具有说别人坏话的基因,那么在这个部落中流言和八卦就会传播得特别快。在这样的社会中,你如果有一点点不道德的行为,都会被大家捕风捉影,形成全体成员施加的“社会舆论”。于是,没有人敢在这个部落中不劳而获、偷奷耍滑。这个部落也就具有了比别的部落更强的战斗力

而我们人类,恰恰就是当年非洲大陆上某个这样会背后说人坏话的强大部落的后代。

以上不是本人的臆测,而是扎实的科学研究的结果。关于部落的说法,很多是基于对现在仍旧存在的原始形态的部落进行研究的结果,比如那些在东南亚密林之中的、以及非洲南部地区的非常原始的部落。它们都有着非常夸张的机制防止不道德现象的出现。

其实,流言的力量在美国中部地区的小镇,以及中国的很多偏远村镇中,仍旧是维持原有社会行为准则的主要力量。这样的故事恐怕大家多多少少都听说过(只不过多半是不幸的)。如果我们从不在背后说别人坏话,这样的机制就无法运转了。

今天的互联网,特别是微博,似乎又成为了这种力量发挥作用的舞台。

流言、八卦这些事情在小范围人类社会中可以起作用,但在大社会中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一个人的话传播范围是有限的,多半会局限在一个所谓的圈子里。而互联网打破了这个圈子的限制,让流言和八卦几乎可以无限传播。

流言和八卦在进化上的初衷是为了维持一个旧有道德体系的稳定不变。而在今天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网络上无止境的流言和八卦经常带来的只是悲剧。

显然,我们在进化中曾经面对的竞争让我们带有了背后说坏话的基因,但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去恰当地运用它。

用户 踏歌而行 选自知乎

罗胖曰:
在互联网世界里,“坏话”更多地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不再是针对熟人。

这个变化起到了两个始料未及的作用:
1,一点点“坏话”汇集起来的洪流可以轻易冲垮一个人承受的极限。“坏话”不再是公正的手段,极可能是作恶的工具。
2,勇于承当“坏话”的人,反而容易通过极端行为获取个人知名度。“坏话”不再是惩戒的方法,极可能是崛起的路径。
要不要说他人的坏话?此时,已须三思而行。

基因嫁接可以复活灭绝动物?

我们之所以要保护珍稀动物,是因为一旦灭绝,它们就再也不会重生了。但《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说,科学家可以用基因技术,把灭绝的动物重新复活。

这可不是异想天开。早在2003年,科学家就克隆出了刚灭绝不久的西班牙羱羊。而这次,他们有个更开脑洞的想法,就是用基因嫁接技术,把远古动物复活。

什么叫基因嫁接呢,比如,猛犸象虽然早就灭绝了,但在极地冻土层里还能找到它们的尸体,如果把猛犸象的DNA片段,嫁接到大象的DNA里,再通过克隆技术得到猛犸象的细胞,我们就能让猛犸象重生。

还有一种办法是反向繁殖。拿古代的野牛,也就是原牛来说,虽然它们早就灭绝了,但今天全世界不同种类的牛,身上都有原牛的基因,科学家可以让不同的牛交配、筛选、再交配,逐渐增加原牛基因,繁育出最接近的新原牛。

当然,也有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技术会违背自然规律,不过无论哪种技术,都没法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那样复活恐龙,因为我们很难再找到它们的DNA了。

人类是“转基因”物种?

我们身边有不少企业,经常搞兼并重组,这个你肯定不陌生。但如果我说,生物界的基因也搞这一套,你会不会很好奇?最近,《新发现》杂志就发了一篇文章,说基因可不是“宅男”,它们经常到别的物种家串个门,甚至反客为主,赖在人家家里不走了。

比如,咱们人类就是个名副其实的“转基因”物种。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组里,至少有两百多个来自藻类、细菌、真菌的基因。远古时代,这些细菌入侵了我们的祖先的基因以后,就赖在里面不走了。有些病毒基因还参与了我们胎儿的发育,要是它们出了问题,人类就可能患上癌症。

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细菌很容易产生抗药性。这是为什么呢?也是因为基因会串门,你一把抗生素吃下去,对抗生素有抗体的细菌,会通过一个特别的通道,把抗药基因转移给其他没有抗体的细菌。于是,没抗体的细菌也就有了抗药性。

所以你看,这些爱串门的基因,大大加快了物种适应环境的速度。可以说,没有它们,就没有咱们今天多姿多彩的自然界。

转基因动物能治病

说到转基因动物,大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个东西能不能吃啊?吃起来安不安全啊?如果你还在思考转基因动物能不能吃的问题,那可有点落伍了。最近,科技日报发了一篇文章说,美国已经批准,让转基因动物给人治病了。

举个例子。有一种罕见的遗传病,特别难治,患病的人体内脂肪代谢不掉,一直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人的生命。现在,科学家就发现了一种开脑洞的治疗方法。他们给鸡进行转基因,然后从这些鸡下的蛋里面提取原料,制成药,给患这种病的人吃。

其实,早在2009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就批准了利用转基因动物制成药物。当时,科学家对山羊进行转基因,从山羊奶里提取原料,制成药,用来治一种血液遗传病。还曾经有人把兔子给转基因,用兔子的奶来治病。

所以你看,转基因动物能做的事情,比我们一般想象得还要多。说不定以后,制药行业和畜牧业就合并了,开药厂和开养鸡场变成一回事了。

蝴蝶是转基因动物?

一提到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它不自然啊,是人工造出来的。但是最近,法国的科学家发现,转基因在自然界是天然存在的,蝴蝶就是一种纯天然的转基因动物。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寄生蜂会把自己的卵产在蝴蝶幼虫的身体里,同时,它们还会注入一种病毒,这种病毒能够进入蝴蝶幼虫的基因组,好让寄生蜂的幼虫顺利长大。而病毒同时会把寄生蜂的部分基因转到蝴蝶的基因里,这样的话蝴蝶可以防止某些疾病。科学家发现,很多品种的蝴蝶和蛾子,都有寄生蜂的基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蝴蝶天生就是转基因动物。

其实,早在半年前,科学家就发现,世界上所有种类的红薯,它们的基因组里都含有一种叫做土壤农杆菌的基因成分。也就是说,红薯天生就被细菌给转基因了。

这两个科学研究都向我们传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转基因这个技术,大自然早就在熟练的使用了。转基因不是我们发明的,我们只是在运用而已。

哪种声音基因最好、生育力强?

为了遗传更好的基因,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伴侣?你可能说这简单,女的就选面容姣好、身材高挑的,男的就选浓眉大眼、身体强壮的,这样后代才有好基因。这些都对,不过我们接下来要谈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最近,大象公会发了篇文章说,通过声音也能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好基因,音调高的女声和音调低的男声,基因最好、生育力最强。

我们先看女人。科学家曾把很多女人的声音录成音频,让男人去听,结果大部分男人认为,音调高的女声更有吸引力。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音调高的女人,通常有更强的生育能力。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生育能力的主要标志是看腰围和臀围的比值,腰臀比低的女人生育能力更强。而音调高的女人大多具有低腰臀比,也就有更强的生育能力。

女人音调的周期性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女人排卵期的时候音调最高,这时候怀孕的可能性最大,而月经期女性的音调最低,这时候她最不可能怀孕。另外,女性年龄越大,生育力越低,音调也是随年龄增大而降低,这跟生育力变化也是一致的。 所以说,音调越高的女人生育力越强。

男人也一样,科学证明,音调越低的男人身体越好,因为音调低的男性体内,睾丸酮水平更高。睾丸酮其实会给免疫系统带来损害,低音调的男性就像是在给自己健康的身体打广告,你看,我扛得住这种损害,身体多健康。男性音调低也意味着他们更成功。统计发现,男性CEO的音调越低,他们执掌大公司的可能就越大,年薪也就越多。所以,音调低的男人更受女人欢迎。

你看,好声音代表好基因,从遗传的角度考虑,音调高的女人和音调低的男人结合,才是最好的选择。

制度的演化和基因有什么关系?

最近专栏作家何帆推荐了一本书,叫《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他结合书里的观点和自己的思考,用基因演化的方式类比了社会制度的变迁,非常开脑洞,你不妨听听看,有没有他的道理。

第一,外表差别很大的物种,基因却高度重合。比如,我们和黑猩猩的基因重合程度是99%,和香蕉的重合程度也有50%。同样,各种制度从表象来看区别很大,但本质功能上基本差不多,如果只从表面上来判断好坏,就容易有偏见。

第二,基因变异大部分不是有害就是没什么用,只有少数是好的。同样,人类历史上大部分制度变革是瞎折腾,不少是有害的,只有极少数才能推动巨大的社会进步。

第三,99%的物种灭绝了,人类尝试过的大部分制度也都失败了。但那些被淘汰的很可能只是运气不好而已。假如拿破仑赢得了滑铁卢的胜利,假如美国输掉了独立战争,那咱们解释世界的方式又不一样了。

你看,社会制度的演化和基因的演化,是不是还挺像的?

潘石屹:人类的两次基因突变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7月7日的媒体见面会上,阐述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思考。他说,大约在10万年前,人类的的语言基因(Foxp2基因)发生突变,语言诞生,人和人之间可以更好地交流;人类的手也进化了,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开,从此人可以使用工具。这让人的智力和思想产生了飞跃。今天,人类遇到一次不亚于那次基因突变的变化。潘石屹称之为人类社会整体的“基因突变”。这个变化就是全球化。而且,它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贸易往来,而是包括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全球化,是人类的一体化。

这种突变同样带来了人类整体状况的巨大变化。以中国为例,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至2016年,中国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是前50年的7倍。西方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也是从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呈几何级的增长。

潘石屹说:“这次人类社会的‘基因突变’从何时开始的呢?或许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或许从文艺复兴开始。虽然开端比较模糊,没人说的清楚,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却清晰可见,工业革命、信息革命都顺应了这样的趋势。电话、电报、轮船、火车、飞机、互联网这些介质,把全世界的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一次突变的意义,比10万年前的人类自身的基因突变更加伟大,因为这是人类成为一个完整的庞大生命体时发生的突变。”

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公司都顺应着全球化的大趋势。前者比如亚当·斯密和邓小平,后者如Facebook和淘宝。因此,回到自己的公司身上,潘石屹说,SOHO中国也要顺应这个潮流,从一家重资产的传统房地产公司,转型成为一个更轻盈的、开放的、共享的平台。

稀缺

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目录 · · · · · ·
学前测试题
引 言 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第一部分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1章 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
资源稀缺换来了专注与回报
专注红利
管 窥
管窥所导致的忽视
管窥负担
●第2章 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
“ 噪声”干扰了我们的思想
带宽负担1——认知能力
带宽负担2——执行控制力
收割前后的印度农民
其他形式的稀缺
稀缺,完全不同于压力和忧虑
稀缺让人变笨和更加冲动
★第二部分 贫穷和忙碌是如何让“带宽”变窄的
●第3章 装箱、余闲和权衡式思维
权衡式思维
余 闲
穷蜜蜂与富泥蜂
余闲心态下的购买行为
没有余闲时犯错,后果很严重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第4章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
50美元,在穷人和富人眼中的价值不一
知觉的相对性
1美元的真正价值
识 解
机会成本
●第5章 借用与短视
管窥与借用
《家庭问答》的启示
忽视未来
无力规划
●第6章 稀缺陷阱
停不下来的杂耍
逃 离
问题的根源
余闲,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
贫穷始于富足
孤独就是社交稀缺
改变心态,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第7章 穷人为什么穷
“最后一公里”问题
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
大脑自由才能成为合格家长
穷人缺钱又缺带宽
带宽负担导致智力下降
★第三部分 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第8章 如何让穷人摆脱贫穷
包容穷人的不当行为
让“警报”来得更早些
节省带宽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带宽可以构建
扶贫是个长期项目
●第9章 如何解决组织中的时间稀缺
余闲的重要作用
余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4.45倍!火星探测器的教训
用余闲对抗救火陷阱
亨利•福特的时间管理智慧
“红花”日本料理的启示
“舍维斯”的餐桌管理经验
●第10章 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
把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视野中
让“疏忽”等同“默许”
保持警觉
找准关联行动时机
节约利用带宽
在带宽充裕时行动
为带宽不足的人提供便利
从富足起步
以余闲应对突发事件
-End-
结 语 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译者后记

从基因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和人类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书是——

《我们人类的基因:全人类的历史与未来》

作者:亚当·卢瑟福
译者:严匡正 庄晨晨
出版:中信出版社

我们都知道,基因中藏着人类的进化密码。但是,对于诸如人如何进化而来、基因能决定什么、基因检测靠谱吗……这些具体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

如果你也是这样,强烈建议阅读《我们人类的基因》这本书。

你不仅会了解到基因研究的新成果,更会明白人类从何而来、何以成为今天这样。相信读了这本书,以后在谈论智商、疾病、血统、种族等话题时,你会更有力量。

以下几点书中的内容,与你分享。

  1. 讲基因的书很多,但这本不一样。它结合的是基因测序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生物学家的神兵利器,基因测序技术的新成果,你有权知道。

  2.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将生物学和历史相结合。在展现人类20万年遗传进化史的同时,将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娓娓道来。通过有趣的故事,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3. 历史无法提供的细节,基因能告诉我们。尼安德特人什么样,通过基因我们能了解:它们是白皮肤、至少一部分是红头发……更重要的是,现代欧洲人和某些东亚人身上,有一部分来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某种程度上说:部分现代人,是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的祖先——智人,杂交的后代。人类的历史,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

  4. 你听说过“犯罪基因”吧?事实证明,它并不存在。数据显示:77%的中国人,和34%的白种人身上,都有这种曾被称为“犯罪基因”的MAOA基因的变体。难道说大部分的中国人和三分之一的白人,都是潜在的罪犯吗?太荒谬了。

  5. 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不能简单地说某个因素导致了某个结果。任何一种所谓的基因导致的病,都是概率而已。完全由某个基因决定性状的情况太少了,大部分情况是,很多基因共同决定一个性状。比如智商,至少跟50个基因有关。

  6. 除了基因,后天环境也会对人是否患病产生影响。基因不是原因,不是导火索,也不是让你得病或聪明的基础——它仅仅是一个可能的因素。打个比方:基因就好比是乐谱。有人弹琴磕磕绊绊,有的人却是世界水平。但我们知道,这两个表演的主要区别,绝不是用了不同的乐谱。

  1. 你可能觉得:作为复杂动物,人的基因很多。但测序结果让人惊讶:人身上的基因很少,只有两万个。连蛔虫、香蕉、水蚤的基因都比我们多。而且,其中大部分基因还是“没用”的。

  2. 通过基因测序,发现自己和某个历史名人有血缘关系,可能会让很多人兴奋。但其实并不稀奇。一个人有两位父母,父母又有各自的两位父母……越往上推,祖先的人数越多。耶鲁大学的模拟显示:1000年前的欧洲人中,约有80%是现在所有欧洲人的共同祖先。放在中国,宋朝之前的多数人,只要他们有后代,大概率都是我们的祖先。所以从遗传的角度来说,你我都是名门之后,没啥值得骄傲的。

  3. 世世代代都是贵族的家庭,血统会不会更好呢?答案恰恰相反——可能还不如普通人。为了保证血统的纯粹,这样的贵族往往喜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的风险,大家都知道,咱不多说。

  4. 当我们谈论种族时,要清楚是在什么层面上讨论的。书中提出一个让人吃惊的结论:从基因的相似性来看,种族确实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种族歧视的理由,因为研究还发现:同一个种族内部人的基因差异,可能比种族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5. 关于基因和人类的研究,有些观点还在变。你不可能不关心真实世界的大问题,也许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但科学的真正乐趣,恰恰不是直接知道结果,而是享受推理的过程。深入其中,思考人类20万年的进化过程,正是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