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nnovation

innovation20180721.jpg

最成功的创新,是那些能开辟新市场和重新构建价值网络的创新,具有颠覆性。——克莱顿·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

quote-there-s-a-way-to-do-it-better-find-it-thomas-edison-55884.jpg

专注,极致,口碑,快!

洞察:Google X 创始人的创新哲学

塞巴斯蒂安·特龙是谷歌研究实验室Google X的联合创始人、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他也是一位发明家,他领导开发了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和谷歌眼镜,创立了在线教育网站优达学城(Udacity),还成立了硅谷飞行汽车初创公司雏鹰(Kitty Hawk)。

接受《卫报》采访时,特龙说,“作为一个企业家,你会有一千个想法,你精心设计了一百个,而你喜欢其中的十个,最终你只做了一个”。特龙的灵感通常来源于生活中困扰他的东西,比如他会想为什么自己每天都在堵车?如果乳腺癌能够轻松诊断出来的话,他的妹妹是不是就不会死于乳腺癌?他认为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有解决办法。

之前接受意大利工业设计网站Designboom采访时,特龙分享了他的创新哲学。

他把每个项目都看成是去攀登一座从未被征服的山峰,期间可能有很多事会出错,其中一个错误就是:你不知道到底该攀登哪座山。这可能听起来很可笑,但“对不可能持漠视态度”“关于攀登哪座山的分歧的确是造成项目失败的头号原因,要想同时攀登两座山峰极其困难,而当你攀登到一半时发现你攀登的山峰错了而不得不下来时,这也是极其痛苦的。 ”

特龙说,在攀登过程中,如果这座“山”此前有人攀登过,那么你可以做计划,如果是第一次攀登,就不能做预先的计划,你必须持续攀登,发现你自己。

他建议,人们在创新时要接受失败,就像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经常说的“对不可能持漠视态度”。在特龙看来,创新本身就是一个试验和学习的过程,“如果你能画出整个峰顶完整的一半,并且只有这一半行得通,那么你不能算是个创新者,你并没有尝试任何新的事情。你得拥抱未来的不确定性。失败是你的朋友,因为它可以强迫你去学习新东西,增强你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这是唯一向前的路。”

特龙还把创新者分为两类:A类创新者是专家,他们准备好了所有的思路和细节,想让参与者对自己所做的事产生共识;另一种则很少见,有远见的同时也知道自己会遇到失败,却并不介意失败。他更喜欢后者。

陆奇:大规模技术驱动创新的愿景

硅谷著名的创业孵化器YC在8月15号正式宣布进入中国。与此同时,另一位知名商业人物陆奇的职业生涯下一站也被公布。陆奇成为YC中国的创始人和CEO。

YC在硅谷非常知名,它孵化出的最著名的公司是共享经济巨头爱彼迎。YC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也是硅谷的传奇人物。陆奇曾经是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离开微软之后担任过百度的总裁和COO,不过,在2018年5月18号,陆奇宣布离开百度。在此之后,关于陆奇下一站会选择什么工作的讨论就非常多。据说包括腾讯和阿里在内的巨头,都曾向陆奇发出过邀请。

接受新媒体36氪采访时,陆奇重申了他对技术的热情,宣称“我们正处在大规模技术驱动创新的前夜”。他希望通过在YC的工作,推动这种大规模技术驱动的前景尽快到来。

所谓的大规模技术驱动创新,陆奇指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会带来新的基础设施和计算平台。比如,能够自己按照既定目的运作的自主系统,将会对所有行业产生影响,这方面最早的应用之一就是无人驾驶。这个自主系统会成为新一代生产力的核心基础设施。

再比如,自然语言交互技术会创造出新的计算平台。自然语言交互,指的是通过口语和视觉同计算机进行交流。它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个计算机助手。

陆奇认为,因为人工智能技术,人类将迎来一次科学界的文艺复兴,因为人工技术,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研究和应用会被开发出来。

而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方面的优势就是,中国人口多、实体工业多,因此数据就多。“数据是新时代的生产资本,就像农业时代的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一样。人再聪明,如果土地不多,也没有用。而且,中国又是语言统一的市场,带来的实验机会就多,任何点子实验、迭代的速度会更快。所以我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方面有结构化的优势。”

同时,陆奇还希望,能够创造出一个开放的数据平台,就像十几年前的云计算一样,可以把创业门槛变低。

陆奇在采访中另一个有趣的想法是关于内容行业的。他提到自己的阅读习惯,每周会用五个小时来读书,但是要看的文章越来越多,一般都看不完。因此,他一直想开一家小公司进入书这个行业。在他看来,书这个行业需要改革。首先,要改革激励机制。在陆奇看来,“其实大部分书真正值得看的就两句话,但是出版社是按页数付费,所以作者不得不写一大堆不那么有价值的。”

其次,有没有办法通过非线性的方式去交付知识。线性的方式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交付,现在的媒介都是线性交付的方式。但是,人的思维其实是多维度的。陆奇说:“人类的语言从数学上来讲,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函数,而且表达能力很差。例如,这个房间的光线其实有很高的丰富度,但我只能用不到10 个形容词来给你表达。语言本身对我来说就很不满意。 ”

以上就是陆奇在新采访中谈到的值得你关心的两个点,他对人工智能的愿景以及他对书这个行业的看法。

创新:进攻者的优势

INNOVATION:The Attacker’s Advantage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领先者会失败
翻船的“帆船” /  003
理解竞争的动态性 /  005
S曲线 /  006
极限:思考技术的新角度 /  007
进攻者的优势 /  010
一种新的范式 /  012
变革的勇气 /  014

第二章 断层的时代
在我们周围一直发生 /  019
第四次断层浪潮 /  023
研发的衰落 /  025
断层管理 /  028

第三章 极限主义者的经验
理解极限 /  033
大船的经验 /  036
寻找极限 /  038
领导者的经验 /  042
极限机制 /  046
极限突破者 /  050

第四章 S曲线:一种全新的预测工具
心脏与心智 /  057
收益递减 /  064
一个预测工具 /  066
断层的战略管理 /  067
效率和效能 /  072

第五章 领导者是如何变成失败者的
企业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 /  079
联合公司VS巴斯夫公司 /  080
杜邦VS赛拉尼斯 /  085
欢迎来到锗谷 /  092
“糖”的成功 /  093
防守者的悖论 /  094

第六章 防守者的困境
文化冲击 /  105
日本的经验 /  108
及时反应 /  110
防守者的傲慢 /  112
技术的健康 /  113
熟悉客户 /  114
界定市场 /  116
进攻者和防守者 /  118
转换的速度 /  121

第七章 进攻者的优势
研发的真谛 /  127
成功方程式 /  129
CEO面临的挑战 /  130
防守者的困境 /  133
研发乘数 /  137
家政学 /  141

第八章 反击:最佳的防守方式
空中混战 /  145
进攻者未必常胜 /  148
防守者的防御 /  150
跳跃式进步 /  153
加 速 /  154
混合产品 /  155
IBM与王安电脑公司 /  157
进攻者的狂妄 /  160
避免麻烦 /  161
如何找到新技术 /  163
“死亡之谷” /  164
独立战线 /  167
占据技术优势 /  169

第九章 不死鸟:保持领先地位的领导者
一个产业奇迹 /  179
攻击自己 /  182
合资公司 /  186
不断转型 /  189
事后诸葛亮 /  191

第十章 重大转型
CEO的新角色 /  197
文化和理解力 /  199
结 语 超越极限 / 203
致 谢 / 215
附录1  你在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吗 / 221
附录2 评估威胁(绘制S曲线) / 225
附录3 测定攻击的时间 (产量分析) / 231

咪蒙:不创新,就等死

公司像动物一样,生命周期是单一的,这种思想支配着我们关于增长和衰退问题的思考。播种、开花、死亡。“曾经盛开的花永远地凋谢了。”但对于一个可更新的社会系统,对它更适当的比喻,应该是整个花园、一个生态平衡的养鱼池或其他系统。一些事物正在出现,其他一些事物正处于繁荣期,还有一些事物正在消失——但整个系统是有生命力的。——约翰·W·加德纳

2010年的时候,无人知道《好疼的金圣叹》,2016年,无新媒体人不在谈起咪蒙时色变。那个在微信公众号以《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起家,并一跃成为年度自媒体前三的咪蒙,无不令人感叹,时代在变化,流行在变化。风潮曾随她而变,如今却需要她拼劲全力抓住风潮。经历了微信整顿,关闭大量账号之后,出挑的咪蒙也未能幸免,风浪暂去,咪蒙团队毅然决定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多养平台,多养新人。于是,咪蒙的助理火了,曾经大噪一时的月薪五万如今大概也也不值一提。

有人追捧,自然就有人踩踏。

可是,不得不说,咪蒙在网上是无处不在的,谁也无法无视她的诸多成绩。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这个鹿晗宣布恋情分分钟掉几十上百万粉的时代,唯有快速应变,咪蒙们才可立于不败。

而这一“快”的内核,便是创新。

创新:抢占市场,更要霸占市场

《创新:进攻的优势》提出了一个令万千企业人人自危的问题:为什么领袖企业突然间将她们的市场拱手让于新的竞争者?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OFO为首的互联网共享单车应运而生,更加便捷的无桩单车开始取代有桩单车。 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共享单车市场中OFO和摩拜两家企业优势比较明显,其中,OFO单车投放量最多,达到80万台,市场占有率51.2%;摩拜单车60万台,市场占有率40.1%。可是,“共享单车”的概念最早是他们提出的吗?

显然不是。那些早先为此做出努力的人,早已经不为人知。当然,究其原因,一个便是书中提到的“S曲线”,即回报与投资总不成正比,当投资达到一定水平时,就很难获得突破性再增长了。然而更多的,是企业自身的弊病,不创新。能从创业之初的艰苦处境一步步立于市场,成为行业龙头老大,固然值得骄傲,但一旦走上这条路便只能风雨兼程往前走,谁停下来,谁就是等死。

所以,抢占先机占领市场很容易赚得盆满钵满,可是如何才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霸占市场呢摆脱防御者的窘境?唯“创新”不破。

这便是《创新:进攻的优势》所讲的核心:“进攻者优势”。这些所谓进攻者的优势,正是基于它们的创新优势。

创新:最佳的防守手段

在我接触的很作作者中,有比我年长的,也有比我小的。95后,00后,商业所染指的年龄层越来越低,小学生开始创业也已经不足为奇。这让诸多前辈都自叹弗如甚至开始焦虑起来,每天都在寻求突破点,都在努力,为什么还是没有大的进展。眼看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林立,如何突出重围?如何像花旗、福特、杜蕾斯一样看起来非常容易取代却一直立于不败之地?以杜蕾斯为例,如今的广告人、新媒体人早已经不再羞耻于将它搬到人前。我们在谈杜蕾斯的时候,谈的更多的,是它的文案,是创意。其产品取代性极大,但其塑造起来的品牌却堪称经典。这便是成功了。

进攻者容易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容易看到好的抓起来统统塞自己嘴里,然而欲望太多,消化能力太弱,无福消受,早早夭折。不妨做个善于创新的防御者,既吸收龙头的长处,又结合自身定位不断创新,打好根基,只等领袖早夭便一鼓作气,当仁不让。冒进的进攻者为创新的攻守者试金,又替他们扫清前路障碍。

创新:保持领先地位的领导者

1983年,古尔德公司宣布,在1984年,古尔德将进行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一次改组。事实证明,这次改组意义重大。在后来公司遇到困境时,公司领导人也大胆采取了“裂变-创新-重组”的计划,让公司一次次走出困境,立于不败地位,堪称传奇。

一成不变是死,创新不足或者转型之后固步自封也只会裹足不前,唯有不断创新,以创新让公司永远充满流动的、新鲜的血液,才能长久。

又回到一开始咪蒙的话题上。最近看到朋友晒了一张咪蒙一边打点滴一边写稿子的照片,并调侃,咪蒙终于还是瘦了,也算有个收获。在我的朋友圈,不止一个人如此,据我所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又聪明又努力的人,他们一年一年写下新的目标,然后一点点尝试、创新,达到自己的目标。

真是一群可爱,又可敬的小伙伴。

《创新:进攻者的优势》是“破坏性创新”概念当代集大成者理查德·福斯特,他是麦肯锡的合伙人、董事,有着丰富的从业经历和专业的思维训练。不论你是从事金融、医疗保健等财富可观的行业,还是销售、广告等既要体力又要脑力的工作,抑或者和我一样,从事一份普普通通可替代性强的工作,这本书中皆有答案:创新,才能超越,活下去。

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innovation20180713.jpg

目录

第1 章 搭设创新的舞台 001
第一部分 创造的过程
人们常常认为,创造力是某种心智活动,是一些特殊人物头脑中产生的洞见。然而这种观点具有误导性。如果创造力意味着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或行动,那么我们需要给创造力设定一个客观的标准。
第2 章 产生创造力的系统 022
第3 章 富有创造力的人格 049
第4 章 创造力的运行机制 074
第5 章 享受创造力的心流 103
第6 章 激发创造力的环境 122

第二部分 创新者的生活轨迹
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运气的影响,但是,除了运气等外界因素外,使他们能够对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是影响他们生活的个人决定。他们让生活符合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让外界力量支配他们的命运。
第7 章 童年和青少年 144
第8 章 成年后的生活 176
第9 章 创造力与年老 204

第三部分 特定领域中的创造力
虽然不同的创造力过程中有些共同点,但为了了解其中具体的情况,我们必须单独探究每个领域。从非常抽象的层面看,物理学与诗歌中产生的创造力很相似,但其中也隐藏着非常有趣的差别。
第10 章 文字领域 228
第11 章 生命科学领域 255
第12 章 创造一个新领域 280
第13 章 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304

第四部分 实践你的创造力
就像医生查看大多数健康者的身体,从中找到了有助于让每一个人都变得更健康的方法一样,通过研究一些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生活,也能从中提取出让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变得更丰富的积极建议。
第14 章 让每个人的生活充实而丰盈 330
致谢 359
译者后记 361

《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书评

《第一章》
【原文】也许只有性、运动、音乐和宗教狂热能让我们体会到比自我更宏大的深邃感,虽然这些体验也总是稍纵即逝。然而,创造力却能让未来变得更丰富多彩。
【感悟】我想这些大牛们,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需求,转而寻找更高级的快感了吧。最近在研究游戏人生,他们也可以作为游戏化的很好的示例

《第三章》
作者在本章列举了具有创造力的人十对明显对立的性格:
①体力充沛─沉默不语
②聪明─天真
③玩乐─守纪
④想象幻想─牢固的现实感
⑤内向─外向
⑥谦逊─骄傲
⑦女孩坚强,更具影响力─男孩敏感,更少侵略性
⑧传统保守─反叛独立
⑨热情─客观
⑩痛苦煎熬─巨大喜悦
这些性格特点,看似矛盾,且位于两个极端,但富有创造力的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两种极端间相互转换,内部并不矛盾。但我的疑问在于,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和“创造力”的因果关系。是这些性格特点使一个人富有创造力?还是说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为了实现创造力而逐渐形成了这些性格特点?我目前的观点偏向于第二种,我认为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漫长的生活,学习,创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当我想到创造力时:
①世间有太多的悲苦,生活有太多的牵绊,心灵有太多的烦恼。我试着问自己:当你想到创造力时,你是在想什么?
②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世界,创造力太重要了。因为创造力意味着改变,它能带来进步,带给我们想象中美好的未来。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创造力让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前进的。
③我试图承担那些悲苦,直面那些牵绊与烦恼。但是这似乎不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我也远远够不上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我问自己:日子在浑浑噩噩中溜走了,你想要的是什么呢?是刷不完的微博知乎朋友圈吗;是看不完的视频小说吗;一天下来,你做出了点什么有益于己,有益于人的事情呢。
④所有富有创造力的个体最重要、最一致的特点也许是有能力享受创造过程本身。享受是创造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创造的过程让人享受呢?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比刷微博知乎朋友圈更有意思的事情,有心流的体验,所以他们才会投入精力去做。《游戏改变世界》真本书归纳了游戏成瘾的四个要素,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有创造力的人至少符合了目标和自愿参与这两个要素
⑤子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第四章》 作者将创意过程分为五个阶段,①准备期②酝酿期③洞悉期④评价期⑤精心制作阶段。但并不意味着这五个阶段是互相独立,过程是一次性或者循序渐进的,一般它们会彼此重叠交互,在最终完成前会反复出现若干次。 富有创造力的人在完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精力,还需要平时知识的积累(良好的环境,信息获取的方便和他人的教导都能促进),进入领域,了解标准,明白学界的评价都能加快过程的结束。 ①准备期:沉浸在一系列感兴趣的问题中 1.需要多与人交流、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比如数学 2.问题分为被提出的问题和被发现的问题。被提出的问题是别人提出的,被发现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爱因斯坦说自己发现的问题更重要。而抢先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会带来商机和创新,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摩托罗拉发明了对讲机销量大增。 ②酝酿期:围绕问题处理相关信息 1.空闲时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候恰恰是在洗澡、散步、等车的间隙想到了问题的答案。 2.弗洛伊德认为,好奇心作为创造力过程的根源是有童年的性体验激发出来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成功地将对这些被禁止的性知识的渴求转换成被许可的好奇心。【感悟】事情越被禁忌,越会有人去探寻,越能激发好奇。珍惜自己的性能量,将它的生产力最大化。 3.睡梦中潜意识会蔓延,有助于创新。如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睡梦中想到了苯环。在清醒的时候人的理性大脑会对这种可笑的联系进行审查,而忽略这种可能性。【感悟】想起了诗仙李白,写诗的时候估计都是醉熏熏的时候写的吧 ③洞悉期:恍然大悟 ④评价期:我的创新有价值吗? 1.与同事交流确定创新是否有价值 ⑤精心制作阶段:将有价值的创新精心雕琢成为作品 1.当其他人挣扎着完成无聊的工作时,他们却享受着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奢侈。而其实你也可以。许多受访人士并非生来富贵,许多出身卑微,通过努力奋斗进入了可以使他们不断探索自己兴趣的行业。

《第五章》 享受创造力的心流

  1. 就像有些个体从性爱中得到更强烈的快感,而有些个体从食物中获得快感,必然有些个体从学习新知识中获得更强烈的快感。
  2. 另外一种称为“闲暇时光”的保存能量的欲望促使我们付出最少的努力
  3. 我们大脑中存有上述1生产创造力和2最少努力两种指令,多数人享受于2,而少数创新性的人享受于1。不图名不图利,享受于做事本身。因为他们能够获得心流体验:涉及费力的、有风险且困难的活动,这些活动扩展了他们的能力,其中包含着新奇与发现的要素。
  4. 心流体验的9个重要因素:
    (1) 明确的目标。例如音乐家知道接下来该演奏什么音符。
    (2) 行动会马上得到反馈。例如音乐家能听出演奏的音符是否正确 。
    (3) 存在着挑战与技能的平衡。例如下棋时对手比自己强大太多会产生挫败感,对手比自己差太多,又会产生厌倦,当双方势均力敌时才有趣。进展顺利的工作、谈话或者人际关系也适用于这个道理。
    (4) 行动与意识相融合。即注意力集中于在做的事情上。反例是学生上课时开小差。
    (5) 不会受到干扰。避免分心。
    (6) 不担心失败。清楚必须要做什么,潜在的能力能够胜任挑战。
    (7) 自我意识消失。例如音乐家觉得与宇宙的和声融为一体。
    (8) 遗忘时间。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或者很慢。时间过得很慢的例子是花样滑冰运动员几秒钟的快速旋转感觉像是拉长了十倍。【感悟】起初以为心流只会感觉时间过得快,没想到还有时间过得快的例子。
    (9) 活动本身具有了目的。重要的是探索的过程,而非成就。
  5. 在心流状态中的时候并不会体验到快乐,而当从心流状态中出来时我们会沉浸在快乐中。
  6. 问题在于,我们总是在比较容易实施的活动上找到快乐比如与性和暴力有关的活动:打猎、钓鱼、吃东西、做爱、挣钱、占领领土,因为这些事项是与我们祖先的生存策略同步的。学会喜欢近代的进化中才发现的事情则困难的多,比如数学、科学、写诗、音乐、以及了解世界与自己。文中提出了要引导孩子更多地在后者中寻找到快乐。

《第六章》
1.这一章讲了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生活的地方很重要,主要原因有
(1)好的环境有充足的信息。提供了学习机会,并让他们可以与领域中的人进行交往。
(2)好的环境能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更多的刺激和更先进的观点。
2.要学会创造有利的环境。大部分创造的过程需要比较单调乏味的环境。要拥有符合个人需要的特殊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感到舒服并有控制力。
《第七章》童年和青少年

  1. 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基于对某人早期天赋的评判来断定一个孩子是否在将来具有创造力。
  2. 好奇心
  3. 父母的影响
  4. 孤独的青春期,不受欢迎,性意识弱。
    《第八章》 成年后的生活
  5. 遭遇到的困难。不去理会别人的劝告,坚持自己的理想。也就是旁人所说的天真成就了他们。
  6. 稳定的婚姻使人心无旁骛地做事,另有人说,性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7. 有创造力的人并非只专注于做事,也有社会责任感,即使遭遇不幸。
  8. 当自己缺少活力的时候,会将精力投入到别的领域,重新保持活力
    《第九章》 老年后的生活
  9. 大多已功成名就需应对各种头衔的问题,做科研的时间减少。
  10. 退休后声誉减少,因为不任职了。
  11. 之所以这些人对年老的态度更积极,是因为他们爬上顶峰之后仍然有目标,山外有山。

《第十章》 文学

  1. 诗人斯特兰德没有稳定的工作,担心破坏他的专注 。
  2. 希尔德把文学看做现实的替代物,躲避生活残酷一面的庇护所。
  3. 成为工作狂会忘记日常生活的残酷。

分享下《创造力》完整笔记

创造力/CREATIVITY
心流与创新心理学/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美】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作者为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心流理论提出者,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学院,著有《创造力》《心流》《自我的进化》等世界级畅销书。
创造力人群分为三类
作者区分出至少三种能够被合理地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能表达出不寻常想法的人
以新奇或独特方式体验这个世界的人
改变了文化中某个重要领域的人
本书主要针对第三类人。作者花了30年时间,深度访谈77位卓越创新者,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经过深入细致的聆听和阅读,作者得出结论:天才必须经历磨难的这种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浪漫化思想创造出来的神话,支持他的证据来自孤立的、非典型的历史时期。(P18)

这里也存在一定的「幸存者效应」,通常,成功者的经验都是不值得参考的,因为相同策略的人,因为运气不好,都成了失败者。
创造力系统的三要素
P6 创造力来自构成系统的三个要素之间的互动:

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
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人
改领域中被认可、能证实创新的专家
1、领域:包括一套符号规则和程序。
注意力资源有限,带来几个结果:

知识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古怪的,甚至是自负、自私和冷酷的。比如说,那些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物理或音乐上的人忽视了我们或忘记了我们的名字。但事实上,富有创造力的人更喜欢将相邻的知识领域联系起来。 《伟大创意的诞生》中提出「相邻可能」的概念。
不同领域,难度不同。

数学的规则相对清晰,所以年轻人可以早出成果。社会科学的规则相对模糊,所以需要更长时间积累。
2、学界:包括所有其职责相当于该领域把关人的个人。
P40 学界由某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的工作包括在领域内做出评判,决定哪些创新应该被纳入领域的文化中。

P39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同行们太忙了,没有时间大量阅读。……如果15个同行、7000名订阅者都认真阅读了某篇文章,那么它一定是当年非常重要的文章。
学界掌握了创造力的生杀大权,得不到学界认可,就不存在创造力。学界至少通过三种方式影响创新率:

学界的主动性或被动性。
学界在选择创新时严格还是宽松。
学界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联系如何,能否将它们的支持导入本领域,支持创新。
对创造力而言,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如文艺复兴就是领域和学界支持下个人的伟大创新。

P30-34 文艺复兴期间,艺术家扎推出现,跟当时的领域、学界支持艺术家出现有关系。一是古代艺术领域的重新发现,使得艺术界变得特别欢迎新作品的创作。二是城市领袖们决定投入巨资,将佛罗伦萨建成基督教世界中最美的城市——「一个新雅典」。佛罗伦萨的银行家、牧师和行会负责人除了投资之外,还积极介入鼓励、评价和选择最终作品。正是因为上流阶层和普通民众都非常关注艺术家们的作品,艺术家们菜被推动着去超越自己的极限。
3、个人:有意识的传承和学习领域知识,然后做出创新,并得到学界把关人的认可。
个人必须进行有意识的传承与学习。 发明家雅各布·拉比诺:要成为一名具有独创性的思想者,你必需拥有数量惊人的信息。如果你进行幻想,就必须有一个大型数据库。
个人必须做出创新。 P189 无论重大的突破发生在艺术领域、物理领域、诗歌领域还是商业领域,总体的轮廓都相同。由于某个人在不断学习新知识,并且非常想实施学到的新理念,因此发现了新的做事方法。 不过,个人对创造力的贡献很微薄,但经常被高估。 P45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天时和地利的交汇点上,即使他们意识到了,也很少有人知道该怎么做。
个人的创新必须得到学界把关人的认可。 富有创造力的人必须让学界相信,他们做出了有价值的创新。……费力争取认可的过程必不可少。 P26-27 创造力发生的过程:一个人使用某个领域(比如音乐、工程、商业或数据)地符号规则,产生了一个新观念或看到了一个新形式,而这种创新被适当的学界选入了相应的领域。下一代人在接触这个领域时,会遇到这种创新,它已经被当作这个领域的一部分。而且,如果它是具有创造力的,那么它将改变该改领域的未来。 像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派,也不是一己之力,而是因为有很多不同学界的追随者。 根据这一理论,那些生前没有得到学界认可的专家,就不算有创造力。
创新者往往拥有复杂的特性,荣格认为拥有多种多样的性格,才是成熟的人格。这里有10对明显对立的性格:
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体力充沛,但也会经常沉默不语、静止不动。
富有创造力的人很聪明,但有时也很天真。 P57 低智商的人很难做有创造力的工作,但智商超过120后,智商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更高的创造力。
富有创造力的人往往是玩乐与纪律或负责与不负责的结合。 雅各布·拉比诺:当要做一件需要花费大量努力、需要精雕细琢的工作时,我就假装自己在监狱里。
富有创造力的人可以在想象、幻想与牢固的现实感之间转换。 P61 从日常活动来看,当他们开始进行富有创意的工作时,艺术家会像物理学家一样严肃现实,物理学家会像艺术家一样放飞想象。
富有创造力的人似乎兼容了内向与外向这两种相反的性格倾向。 P63 弗里曼·戴森:科学是社交性的职业。让这扇门开着与把它关上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搞研究的时候,我会让门开着。……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会把门关上。
富有创造力的人非常谦虚,同时又很骄傲。
富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兼顾了男子气概和女性气质。 他们自身性别的特质会更明显,男孩更有阳刚味,女孩更有女人味,同时,兼顾另一性别的特质。 P67 富有创造力的女孩比其他女孩更坚强、更有影响力,而富有创造力的男孩比其他男孩更敏感、更少侵略性。
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反叛的、独立的。
富有创造力的人大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但他们同样会非常可观地看待工作。
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坦率与敏感使他们既感到痛苦煎熬,又享受着巨大的喜悦。
P72 通常只有那些能在两个极端游刃有余的人(被我们称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能创造出足以改变领域的新事物或新观点。

为了兼顾这些对立的特性,必须有足够的创造力。这或许也算是一种必要难度和练习。
创新的五个阶段
P3 真正的创造力从来都不是突然的灵感,不是那种随机闪过黑暗的一道光芒,而是数年艰苦工作的厚积薄发。

现实中创造力有五个阶段,相互重叠,且反复出现,是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

1、准备期,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沉浸在一系列有趣、能唤起好奇心的问题中。
P80 洞见通常来自有准备的大脑,也就是那些对某个问题进行长时间努力思考的人。

问题的三种来源

个人视角:生活是问题之源。
领域视角:过去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
学界视角:老师、导师、同学、同事帮助发现问题。对于年轻科学家而言,贝尔实验室、洛克菲勒学院、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等都是激发创新的地方。
此外,在产生问题的情境中,伟大的成果更倾向于回答被发现的问题(原创的新问题),而不是被提出的问题(已知的老问题)。

2、酝酿期,想法在潜意识中翻腾。
《如何学习》一书用了「渗透」,感觉不如「酝酿」。
酝酿期短则几个消失,长则数年。

当问题的要素正处在酝酿之中时,也许发生了与平行加工类似的过程。

我们必须承认,即使在潜意识中,符号系统与社会环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P98 不熟悉物理学相关分支的人,无论睡多长时间,也无法得出关于量子电动力学的新的解决方案。
3、顿悟期,啊哈时刻。
书中用了「洞悉」,感觉这个翻译不好。
4、评价期,必须评估自己的发现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继续研究下去。
5、精耕期,这个过程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即所谓的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富有创造力的人从来不会觉得漫长的精耕期很辛苦。
P101 富有创造力的工作的一个特点是它永远做不完。全神贯注于极度困难的任务对创造者来说是一件好玩且令人兴奋的探险。
这个阶段有四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人们必须关注正在进展的工作,注意新观点、新问题和新洞见什么时候会从与环境的互动中显现出来。开放和灵活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工作时的重要特点。
人们必须注意自己的目标和感受,了解工作是否确实如预期的那样发展。
保持接触领域知识,利用最有效的技术、最完备的信息以及最好的理论。
听取同事们的建议。
创新带来心流体验
心流(flow)是作者提出的理论。

根据阳志平老师的观点分享,之后希斯赞特米哈伊又在「心流」概念基础上,创建了「人类的最优体验」(Optimal Experience)理论。
这点让人联想起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的「高峰体验」。
关于心流体验的9种共识

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
行动会马上得到反馈。
存在着挑战与技能的平衡。
行动与意识相融合。
不会受到干扰。
不担心失败。
自我意识消失。
遗忘时间。
活动本身具有了目的。
在创造中产生心流的几个条件:

1、目标的明确性
创造性工作所涉及的问题往往都很模糊。尤其是「被发现的问题」,其目标更加模糊。

为此,富有创造力的人发展出一套无意识的机制(古人称之为「缪斯」,今人称之为「灵感」),能够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把握住原本朦胧的目标。

2、知道做得怎么样
创造性工作难以评估。

不过,富有创造力的人非常了解学界评判标准,能够自己给自己反馈,不必等专家意见。

3、技能与挑战的匹配
创造性工作都很有挑战性,富有创造力的人也是常人,也会想偷懒。

富有创造力的人也要付出努力去克服「熵」的障碍,此外,他们会发展出很多与挑战相对应的技能。

4、行动和意识的融合
当挑战降临,富有创造力的过程便会开始运转,其他所有的担忧都暂时被搁置一边,人们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5、避免分心
分心会干扰心流,人们通常需要花费几个小时才能恢复继续工作所需的平静心流。任务的要求越高,沉浸在其中的时间就越长,也就越容易发生分心的情况。

致力于研究晦涩问题的科学家必须将自己与「正常」世界隔绝开。

很多有创造力的人都感谢配偶帮助他们分担了很多健康、家庭、财务方面的问题。

激发创造力的环境
创造力的五个阶段需要不同的环境支撑。

P133 虽然复杂的、令人兴奋的环境有助于提供新的洞见,但大部分创造的过程却需要比较单调乏味的环境。
套用彭特兰的概念,创新前半段更像是「探索/exploration」的过程,后半段更像是「参与/engagement」的过程。探索时需要环境多样性,参与时可能简单一点,反而更利于集中注意力。
1、宏观环境
时代背景,基本无法改变。

2、中观环境
P316 有助于做出富有创造力的贡献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训练、期望、资源、认可、希望、机会和回报。

所处城市,可以选择。

对于科学、艺术、商业和政治来说,地点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购买房产的重要性。
选择好城市的三个考虑:

能否接触到他们想从事的领域。 信息的分布是分均衡的,在一些时空节点更为集中。 不仅让人联想起开智的时空原点论。
能否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更多的刺激以及更先进的观点。
能否接触到领域和学界。
3、微观环境
P140 创造一个和谐、有意义的时间与空间环境能够帮助你变得更具有创造力。
富有创造力的人,无论身处繁华之都,还是贫困之地,都能赋予环境一种个人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与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习惯产生共鸣。在自己营造的环境中,他们忘记了周围的世界,专注地追随着内心的缪斯。

1、空间环境设计

打造符合个人需求的特殊空间,个体差异很大。有些人喜欢把房间打造得高度个性化。有些人喜欢在院子里修小木屋。有些人把汽车叫做「思考机器」,因为汽车让他们感到最深切的自由、安全与控制。

2、时间节奏设定

大多数富有创造力的人很早就发现了自己最好的生活节奏,比如什么时候睡觉、吃饭和工作。而且他们会遵守这种节奏,即使受到其他事情的诱惑也不会改变。

这种节奏设计,细到每天的日程安排,大到职业规划。

弗里曼·戴森和巴里·康芒纳认为有必要每隔10年做一次重大的职业改变。
具体的节奏设计,创新者们差别有很大。

富有创造力者的传奇一生
作者基于被访谈者的分享整理而成:

1、耳濡目染的童年
P154 有时父母对孩子智力发展的唯一贡献是像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

P158 大多数被访谈者说,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真诚和坦率,这是他们从以身作则的父母那里学到的美德。

P160-161 部分富有创造力的人是幼年丧父,因而不需要在强大而爱挑剔的父亲面前证明自己。

不过,有些创新者的兴趣来自家庭的耳濡目染,另一些则是后天的际遇。

2、孤独的青春期
P168 具有天赋的青少年必须花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意味着更多的独处,所以他们的快乐比较少。

他们的性意识较弱,且较晚从家庭中独立出来。

他们会在受保护的、爱玩耍的人生阶段度过更长的时间。

他们还不太受人欢迎,因为在同龄人看来,强烈的好奇心和专一的兴趣是很怪异的。受访者中没有一人在青春期时很受欢迎。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被边缘化,既感到自己在圈子外面。

这种尴尬如何解决?比别人聪明,然后不被待见,缺乏朋友。加入专门的学习社群,寻找稀少的同类?
3、光明的大学教育
很多受访者认为,大学和研究生时期是他们人生中的最佳时期。

此时,他们的理想和职业变得明确起来。

在小地方被人觉得古怪,到了大学里却能找到同类和欣赏自己的老师。

绝大多数女性科学家都指出,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就没有机会去读研究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大学的研究生院出现空缺,一些女性获得机会。如罗莎琳·耶洛因此被伊利诺伊大学接受,得到了助学金并得以参与研究。
也有一些人在研究生期间被导师嫉妒,受到影响。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在60年前受到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亚瑟·爱丁顿爵士的轻视,感到蒙羞。
4、幸福美满的婚姻
受访者一般都有美满的婚姻,即便是那些艺术领域的人,也大多和最初的伴侣保持了几十年的婚姻关系。

大多数人拥有比较沉稳的性生活。放荡或对婚姻不忠的人数远少于之前的估计。

多数人的伴侣都比较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

赫克特:对我来说,写诗最需要的似乎是安静和时间。如果你有一位理解这种需求的配偶,那么她会负责不让你受到干扰,让你拥有时间和安静的环境。
雅各布·拉比诺的妻子和他结婚已经60年了,她总结道:「和发明家一起生活就像是『高尔夫寡妇』,不过只有星期天不是。」
女性配偶普遍让丈夫能心无牵挂地专心工作。

男性配偶则给予妻子一些指导和支持,让她们能坚持下去。

约翰·里德在妻子生病住院的一年中,正处于事业快速上升时期,但还是抽出时间照顾4个从2岁到12岁的孩子,他说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投资决策。

「从感足感的角度看,养育孩子比为公司赚钱更有回报。」
夫妻如果都很强,会限制对方发展,最后一些人会选择和平离婚。

诗人希尔德·多明嫁给一位杰出的古典学者,所以丈夫在世时,她的诗歌尝试被说成是:「看看小猫扯了些什么」。丈夫死后,她全力创作,成了德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埃利斯·博尔丁的丈夫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经济学家,丈夫给了她很多指导,也给了她5个孩子,所以她花了10年时间去照料孩子,源源被丈夫落下,很晚才走上自己的学术道路。
5、独具一格的职业
P184-185 大多数富有创造力的成就是对某个领域长期投入的结果,对该领域的兴趣可以追溯到童年,在学校期间会继续下去,并持续到大学、研究实验室、艺术家的工作室、作家的阁楼或企业家的办公室中。

富有创造力的人不是选择工作,而是创造职业。

他们不仅发现了思考和做事的新方法,而且成为他们所发现的领域的第一个实践者,使得其他人可以在这个领域中拥有一份工作。

弗洛伊德之前,没有精神分析师。
怀特兄弟之前,没有航空工程师。
瓦特和爱迪生之前,没有电气技师。
伦琴之前,没有放射科医生。
在已有的职业内,他们会开辟新流派新风格。

P186 每一位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诗人、音乐家或画家都必然发现了一种前人没有发现的写作、作曲或绘画方法。
创新者们还要经历一种挑战,就是离经叛道的同时,要能养活自己。很多前卫艺术家最后半途而废。

P191 他们开创的事业使得自己在不断探索所处的奇特宇宙的同时,还能维持生存。
6、传承思想的学生
埃里克森认为,人到中年,主要任务是繁衍后代,包括基因的传承(生育子女)和模因的传承(传递观念)。

罗马人的俗语:书籍或是孩子,两个都拥有是多么困难。
古时候,一些人会选择独身或不生育,如早期基督教徒、佛教僧人。不过本次受访者都有孩子, 而且很重视孩子。

同时,他们普遍表达了对自己的学生和追随者的喜爱,因为这些人帮助他们传承思想。

到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他们还要去寻找自己的接班人。

7、永远忙碌的生活
这些成功的创新者的特点,就是「永远没有时间盈余」。不过,很多创造者会抽出时间去保存自己的生活记录,包括给信件分类,贴标签等。或许这也是他们忙碌的原因之一。

更多的公共生活。在主业之外,牛人们还积极参与其他社会事业,尤其是关注环境问题和反对战争。

埃及艺术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甚至因此被政府软禁,甚至遭受原教旨主义者的刺杀——82岁的时候被人拿刀刺入后背——所幸没死。
注: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年12月11日—2006年8月29日),埃及作家和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1988年成为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获奖理由:“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更多的社会角色。创新者们在功成名就后,尝试其他可能的角色。大学里的科学家也许会想办法当系主任或院长,投资者转向做咨询师,艺术家则跑去搞教,很多人到处演讲。

内因:事业达到瓶颈后,或者失去挑战,希望在其他领域找到新刺激。

外因:各种机构都希望利用创新者的知名度,因此开出了不菲的价格。

更多的跨界表达。他们还不得不就很多自己并不擅长的问题表达态度。

此时你会看到诺贝尔物理学家奖得主给你推荐不靠谱的菜谱。最后往往会闹出笑话。
8、创造力的最后时光
早期研究认为,创造力主要集中于30多岁的年轻人,只有10%不到的成就是60岁的老人做出。但是新研究反对这一观点。

P204 最近的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保持不变的不仅是作品的数量,还有作品的质量。

亚当·格兰特在《离经叛道》一书中援引了芝加哥经济学家戴维·盖伦森(David Galenson)的研究。戴维将艺术和科学界专家中的创新者分为两种风格:
概念型创新者(年轻的天才):提出一个伟大创意,并开始着手执行。
他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平均年龄为43岁。
他们通常在第一次接触到某个学科不久之后作出对这门学科最重要的贡献。
他们容易成为自己早期重要成果的俘虏,之后陷入思维定势,无法超越自己。
实验型创新者(年长的大师):通过反复尝试来解决问题,在进行的过程中学习和不断变化。
他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平均年龄为61岁。
他们的方法决定了他们需要花更长时间,但拥有更强的再生能力。这种分法跟我的演化设计模式相似:
不确定的世界,演化路线更有效,试错-迭代。
确定的世界,设计路线更有效,计划-执行。
人生最后的三十年里,主要的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力与认知能力

体力下降。最普遍的抱怨是活力下降,或者行动变慢了。也有部分科学家认为自己变得更慢也更小心了。
智力提高。心理学家很早就把心智能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创新者们的流体智力下降,晶体智力继续增长。60-70岁的受访者多数认为自己的心智能力总体上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P207 这种说法的基础是,由于他们的经验更加丰富、理解力更强,他们能比以前更快、更好地完成事情。
此消彼长,结果是牛人到了晚年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习惯与个人特点

牛人们到了晚年,有点「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味道。

积极情绪增加。更加能掌控自己的情绪,看待问题也更为积极。不过男女有别,女性更积极。 P209 男性和女性提到消极结果的比例是相等的,而女性提高的积极结果是男性的两倍。
更加相信直觉。之前已经积累了足够教训,习得了足够技能,此时的专家直觉很强大。 P208 安东尼·赫克特:我可能比以前更相信无意识的直觉了。我不像以前那样刻板,从我诗作本身的特性和结构就能看出这一点。它们在韵律和总体设计上变得更自由了。我早期的诗作比较严谨刻板,体现出想避免任何错误的意愿。现在我不太为此担忧了。
3、与学界的关系

年纪大了,创新者们和同事、学生及机构的关系,好坏参半。有趣的是,所有消极的结果都是男性提出,而积极的结果则是男女更一半。

有些做研究的牛人年纪大了地位更加凸显,另一些做实务的牛人则到了一定年龄要退休,声誉和权力下降,特别是男性,感到不舒服。

4、与领域的关系

有些人继续拓展自己和原领域的关系,另一些人则涉足新领域,所以受访者对于这种关系都是持积极态度。

阻碍创造力的四种障碍
作者认为,创新是本能,但要有心理能量支持。

P331 我的假设是,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具有过上富有创造力的生活所需的心理能量,但是有4个主要障碍使得很多人无法释放出这种潜力。
1、头绪太多
很多人把太多心理能量用于自我保护和防御,因而没有余力去创造。或是把太多精力用于追求自我目标,因而缺乏探索世界的可能。

P332 从有创造力地使用心智能量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不同也许在于他们把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注意力留给了创新。
创造力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

P11 每个人生来都会受到两套相互对立的指令的影响:一种是保守的倾向,由自我保护、自我夸耀和节省能量的本能构成;另一种是扩张的倾向,由探索、喜欢新奇与冒险的本能构成,激发创造力的好奇心就属于这套指令。这两套程序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不过第一种倾向几乎不需要来自外界的鼓励和支持,就能够激发出行动;而对于第二种倾向,如果不经过培养,它便可能衰退。如果人没有什么机会感到好奇,如果冒险与探索之路上充满了障碍,那么进行创造力活动的动力便很容易消失。

前者靠内动力支撑,后者需要外力辅助。所以安全需求优先自由追求。
P105 保存能量的欲望(熵)非常强大,对多数人来说吗「闲暇时光」意味着放松一下的机会,可以把思维放在空档上。我们通常被大脑中两套相反的指令撕扯着,一边是付出最少努力的命令,另一边是生产创造力的要求。

情绪脑里两套系统:多巴胺系统为扩张服务,杏仁核系统为保守服务。
2、注意力分散
我们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没有学会如何保护和引导我们所具有的能量。

3、缺乏自制力
懒惰,或者缺乏控制能量流的自制力。

4、缺乏经验
不知道如何处置自己的能量。

走向更富创造力生活
普通人如何变得更有创造力,作者提出一些建议:

1、培养好奇心和兴趣
每天都设法为什么事情而感到好奇。
每天设法让至少一个人感到吃惊。
把每天让你感到吃惊的事情和你让他感到吃惊的方式都写下来。
当某件事点燃了你的兴趣火花时,一定要跟住它。
2、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心流
每天早上怀着明确的目标醒来。
如果某件事情你做得很好,那么它会变得有趣。(提升技能的水平)
为了能够持续感到乐趣,你需要增加事情的复杂性。(提高挑战的难度)
3、管理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建立起屏障来保护我们的创造力和专注力,「熵一定会破坏我们追求兴趣时地专注力,让思维回归到它的基线状态——模糊、茫然,总是分心。」(P338)

养成良好习惯 成功人士也怕辛苦,但是他们养成了更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帮助他们压缩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开支,更加聚焦于自己的创造力行为。 P338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重要是不能放弃对创造性能量的控制,不要让它毫无方向地被浪费掉。
保持开放心态 在发现兴趣所在的领域之前,保持开放的心态。找到之后,适度收拢,避免分心。
做好时间管理 管理好自己的日程,把握好节奏,让自己处于最佳状态。尽管要考虑很多其他人的因素,但是时间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更灵活可操作。 除了长时间深度工作之外,还要定期抽时间反思和放松。 P340 你应该为反思而反思,纵情地享受这份奢侈。
做好空间管理 从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出发,塑造有利于自己的环境。 遵循「万物各得其所」的原则,做好整理,提高效率。 P343 学会以对环境最有益,对创造力潜能的表达最有益的方式来使用汽车。
明确个人喜好 找到生活中你喜欢的事情以及你反感的事情,更多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较少做自己反感的事情。 这个标准将是完全情绪化的,实际操作起来如何未知,但肯定会让人在做的时候很开心。
4、改变自己的人格
作者认为人格可塑,只是难点。

P346 改变人格意味着学习新的注意力模式,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不同的事物,学会思考新的想法,对体验产生新的感受。
发展我们所欠缺的性格。 创新者的十组对立特性中,我们处于一端,就要去强化另一端,获得新的思考和体验。
时常从开放转变为封闭。 有所发现后,聚焦于关键问题。
以复杂性为目标。 计划似乎更青睐复杂的有机体,即既是分化的又是整合的有机体。
5、运用创造性能量
发现问题 富有创造力的人会对显而易见的事情提出疑问,因为他们看到了之前被人们所接受的解释存在缺陷。 具体建议:
找一种方式来表达令人感动的事情。
从尽可能多的视角来看问题。
找出问题的含义。
实施解决方案,实践中改进方案。
发散性思维
尽可能想出更多的点子。
尽可能想出不同的点子。
试着提出不太可能的点子。
选择特殊领域 太多人以为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是禁止他们进入的区域。 尝试尽可能多的领域很重要。 最终要找到一个或多个符合你兴趣地领域,以及一件或多件你喜欢做并能拓展你的生活的事情。 当你投入到领域中时,可能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上瘾,如下棋;二是发散,无终点。如上网。 追求有创造力的生活,不一定追求成就。

如何成为一个颠覆前人的创新者?

原创: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 今天

我们常说,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机会层出不穷。创新,变成了各行各业的战略必需。

但提到创新,很多人又觉得离自己很遥远。

到底创新的想法从何而来?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颠覆前人的创新者?

这张书单,为你讲透“创新”这个话题。

一、创新的前提是什么?

《被误读的创新》

  1. 首先明确一点:创新不是灵光一闪,也不是天才的专利。创新的前提,是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工作。只有对行业足够了解,具备极高的敏锐度,才能抓住需求,实现创新。

  2. 这里必须辟个谣: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浮力,是一个误导了很多人的创新谣言。伽利略早就指出了其中的谬误,但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励志故事,认为创新是“想”出来的。

  3. 很多人把乔布斯奉为天才,但他是怎么创造iPhone的呢?给你举个例子:此前人们用触屏笔操控手机,但这很不方便,因为触屏笔容易丢。对用户的需求非常敏感的乔布斯就想,能不能用手指替代触屏笔呢?有了这个创新的想法,再从技术上去寻求实现,最终iPhone一炮而红。

创新的方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深入了解创新的内在逻辑,这本书能帮到你。

二、创新第一步是什么?

《创新者的解答》

  1. 实现创新的第一步,是选对创新的方向,找到“最合适的产品”。很多人认为:最合适的产品,就是最高端的。这其实是个错误。小米从未生产任何一个新产品,它只是把我们熟悉的产品进行了“小米化”处理——用更便宜的价格、更好的设计,交付给用户。这,就是创新。

  2. 想要创造出最合适的产品,要最大可能地满足用户的两个需求:真正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

  3. 用户“真正的需求”,是购买产品和服务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产品和服务本身。用户买电钻,他的需求不是买电钻这个产品,而是在墙上打个洞。

  4. “未来的需求”,是指现在的产品仍有缺陷,用户期待更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从地铁站出来的乘客,原来会通过“打黑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共享单车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更好的选择。

想要创造出最合适的产品,这本书里给出了详细的方法,推荐你收听。

三、小企业如何利用创新打开市场?

《颠覆式创新》

  1. 现实环境中,很多小公司更趋向于“模仿”:大公司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只要我比你勤奋,我就能赢。但一个后来者,要做得比领先者更好,其实非常难。相反,“与其更好,不如不同”,才是这个时代,小公司和大公司竞争的指导原则。

  2. 所有的战略教授最爱引用的一个数据,来自于硬盘行业:2/3的小公司会选择和大公司正面作战,但成功率只有6%;而1/3选择进入新兴市场的小公司,成功率是37%,是前者的6倍。

  3. 小公司突围的关键,在于绕开主流性能,在竞争力弱的边缘市场寻求机会。在对手的优势领域,我弱一点没关系;但我要在新领域做出改善。如果条件适宜,在新兴性能上取得突破,甚至可能会颠覆整个行业。

  4. 英特尔曾经是芯片行业的绝对霸主,性能极强。想要拼性能来战胜英特尔,几乎不可能。一家名为ARM的芯片公司,就专注降低芯片能耗。在PC时代,芯片能耗不重要;但进入手机时代后,低能耗的手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加上价格低廉,ARM很快就占领了移动芯片领域,展开逆袭。

更多具体的小公司的创新策略,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推荐你收听。

四、如何避免跌入“创新者窘境”?

《创新者的窘境》

  1. 通常我们将商业失败,归结为公司管理混乱、产品不好……但其实,好企业的处境也很危险,而且企业越好,越容易失败。

  2. 企业价值网络的固化,是导致好企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用户和市场的反馈,会把企业锁死在某个竞争优势上,很难发现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新出现的小市场,由于利润小,很难养活大企业,管理者往往不愿冒险跳出原有价值网络。

  3. 企业如何才能避免跌入“创新者窘境”呢?常见的方法有两个:1.并购、投资新的子公司;2.拆分内部团队,孵化出新公司。这些不依靠现有价值网络的子公司,相当于为公司留下了一颗种子。一旦它们长大了,就能作为企业未来的逃生舱。

  4. 创新者还要警惕出现“五个不能”:看不见用户、看不起需求、看不懂模式、学不会组织、跟不上市场。书中对此有详细的解读,建议你进一步了解。

创新的强暴与伪高潮

柯志雄

马克思曾有句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顺着这个逻辑粗糙地延伸一下,你就是你所有微信朋友的总和,而这个总和又决定了你所见微信朋友圈每时每刻长什么样。

YOU ARE YOUR MEDIA。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朋友圈,你的微信朋友圈从某种程度上界定了你。

于是,最近几条朋友圈上火爆的刷屏文让我怀疑,每一个试图自我超越者,都有一个最方便的标杆——首先超越自己的朋友圈。

最近有几篇文章刷遍朋友圈,均涉及创业与创新——这几年最火的词不管怎么选,其中免不了有“创新”,但我从刷屏文章以代表认同的转发中读到的是,中国不缺的只是创新的伪爱好者,创新之路依旧漫漫。

1.多少人创业也跟你创不创业无关

第一次见阎炎,是十多年前在上海淮海路边上的力宝星巴克。当时是易保创始人老莫介绍,说他的这位同学脑子特别好。他的话少,大家聊得不多,过了几年他凭借盛大一战成名。

最近阎炎谈创业,我猜他本意是反对无谓的所谓创业,但最后许多相关的文字剑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其实是没必要的。

创业成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不管有没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动,都是如此。多少人创业也跟你创不创业无关。

即使你遇到再多不靠谱的创业者,下一个你将见到的创业者靠谱不靠谱,或者你自己开启创业之途是否靠谱,永远都是未知数。

唯一可确信的只有一条:如果你不开始,肯定不会有结果。

2.创业并非创新

这个道理太简单,不细讲,否则显得你我都弱智。但太多论断与此相矛盾。

3.请做一个平衡的人

我以为,即使大部分老话该扔进垃圾桶,其中也不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一想有你的朋友圈上多少人是这样的:这边,猛烈地反对别人对他XXX;那边,猛烈地对别人XXX。

4.别人认为你能否成跟你会不会成无关

这个道理依然很简单,但有些变形很多人没认出来。

比如,估值高低代表你的潜在投资者认为你能否成,同样跟你会不会成无关,但很多人依旧津津乐道估值的高与低,甚至不惜编个数字。

5.有敬畏心

1999年,我与一位高龄创业者聊到天亮,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个大男人几次抑制着声音哭泣。

那一刻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无论有多少人被指责为骗钱,至少有一部分人并非只是在创业,而是试图以自己的生命轨迹去与这段经历交织出某种东西。

你可以对这段经历做任何评判,但对生命,请敬畏,因为你我都只有一条命。

从此以后,我会对着创业者本人说很狠的话,但不会在公开场合随意评论。你在许多评论中可以看到太多的话语只是为了过嘴瘾——这于己何益?于人何益?

6、对于创新,合格的评论者很少

乔布斯说线下开店时,《商业周刊》说不行,克里斯滕森说不行,后来大家都觉得自己是认为行的,可是究竟有几个人当初是认为行的?

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这话有点狠,但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所有的人都会美化自己的记忆。减少评论,但对于仍想要评论的,反复想想。

7、请关注价值而非价格

有一条刷屏文将一亩田、云视链、游侠汽车同列为“无耻”级。无耻不无耻我不知道,但这种做法本身是很无聊的。

云视链与其创始人,我不了解,但看了一些描述,觉得与莫迪团队Cinamatique在做的事情类似。这个方向应该是可行的,原因在于互联网的商业化,从第一天起广告业就是TA的初恋女友,中间不管是什么Web2.0还是社交,都不曾改变这一点。从逻辑上说,“创始人如何”是一个判断,“项目会如何”是另一个判断,不必混为一谈。

游侠汽车是交通出行工具的另一种可能,这本身是有价值的。很多评论热衷于讨论这是一部PPT汽车。在交通出行的具体方案上,其实我最看好的并非黄修源的方向,而更看好牛电与王超的低价+设计感+电动+可动手改造,但这不意味着黄修源不该试。相反,若游侠是PPT汽车,只能说黄修源作为创始人,如果把创业方向改为围绕PPT本身去创造价值,也许可以获得更高的价格。反对者们希望看到这点吗?

一亩田是在大农业泛食品领域的一种新做法。但凡对中国该领域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方向上的问题,实际上比想象的严重得多。换句话说,一亩田在做的是很难做、但很该做的一件事,即使他们牺牲了,也相当于烈士。

我的个人小结是:价值上,云视链小于游侠汽车小于一亩田;领域上三者八竿子打不着。那么,放在一起共论“无耻”的意义何在?

道德评判?

中国最不缺的是道德评判。

本文由作者Fast Company中文版主编 柯志雄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众号“创新柯学家”。

罗胖日:

商业评论界有两个名声不好的物种——
一个是专说好话的“洗地仙”;
一个是专下黑嘴的“碰瓷王”。

1.我更喜欢“洗地仙”。
他们在发掘他人价值方面还是用心的。其中不乏启人深思的高手和高论。
至于他们拿没拿钱,关我什么事?
拿了,也是勤劳致富。

2.我向来讨厌“碰瓷王”。
他们欺软怕硬,只敢惹生意人。
他们常常正确,因为创新者总是失败居多。
他们有多耀眼,创新环境就有多败坏。

战略创新者的十大法则——从创意到执行——10 Rules for Strategic Innovators from Idea to Execution

innovators20180710.jpg

目录

前言
致谢
导语
第一章 战略创新者为什么需要不同的管理手段
第二章 为什么组织像大象一样从不忘记
第三章 驯服大象
第四章 为什么新业务从核心业务借用资源时会出现矛盾
第五章 将矛盾转变为生产动力
第六章 为什么吸取教训是非自然行为
第七章 冒进、求胜心切或严格考核是如何阻碍学习的
第八章 合理、激励或勤奋是如何阻碍学习的
第九章 用理论中心计划发现真金
第十章 对十大法则的诠释
注释
作者简介

方法论

用睡眠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许多实验都证明,睡眠可以提升我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卡迪夫大学的神经学家潘妮·刘易斯(Penny Lewis)和同事,在《大西洋月刊》网站的一篇文章中,进一步解释了睡眠和创造力之间的联系。

他们提出的新理论解释了,睡眠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是如何帮助我们在已知事物中,发现一些没有被识别出来的联系,以及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现成方案。网易科技编译了这篇文章。

刚刚入睡时,我们会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它包括夜间大部分时间的轻度睡眠,以及被称为慢波睡眠(SWS)的深度睡眠。在慢波睡眠阶段,大脑中几百万个神经元会同时被剧烈地“点燃”,刘易斯介绍,这种状态下大脑会回放记忆。比如,小鼠白天在迷宫中奔跑,夜间睡眠时,同样的神经元会自发地以同样的顺序点燃。这种回放,有助于大脑巩固和加强新形成的记忆,把它们融入到现有的知识中。

回放新记忆,能让大脑在看似不相关的概念之间寻找相似之处。比如,你正在解决一个难题,晚上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时,新大脑皮层(指旧的脱落、再生的大脑皮层)会回放一些抽象的、简化的与难题有关的元素,其他一些东西也被随机激活,然后它会加强这些东西之间的共性。当你在第二天醒来,这种轻微的强化可能会让你发现,你正在以一种稍微不同的方式工作,也许能帮你解决难题。

刘易斯认为,大脑之所以会在慢波睡眠阶段回放记忆,是由于大脑海马体和大脑皮层的紧密联系。海马体能够捕捉到与事件和地点有关的记忆,大脑皮层则是储存事实、想法和概念的地方。

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大脑的活动完全不同,此时神经元之间更容易形成、加强或减弱连接。有些研究发现认为慢波睡眠对创造力很重要,有些则认为快速眼动更重要。在刘易斯看来,对于提高创造力来说,这两个阶段都至关重要,“非快速眼动睡眠提取出概念,快速眼动睡眠则连接它们,它们需要彼此”。 睡眠时,我们的大脑每90分钟就会经历一次非快速眼动和快速眼动睡眠周期,一晚或者几晚内,海马体和新大脑皮层会不断地同步和分离。刘易斯比喻说,这个过程就像两个研究人员共同研究一个问题,然后分开独立思考,之后再回来一起继续深入研究。刘易斯建议,

如果你正在处理一个难题,那么你需要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要在匆忙中急着动手

激活大脑“发散回路”的三种方法

我们普遍认为训练大脑的专注能力非常重要,然而研究表明,分散注意力,让大脑“不专注”,也很重要。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和精神科医生斯里尼·皮拉伊在《商业评论》杂志写文章说,“发散回路”是大脑无意识回路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大脑什么都不做的状态。这时候,大脑看起来是在休息,其实是在整理你的想法,产生洞见。接着,皮拉伊介绍了激活大脑“发散回路”的三种实用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涂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心理学家杰姬•安德雷德(Jackie Andrade)在一项实验中发现,在笔记本上随意涂鸦能够让人的记忆力提高29%。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涂鸦的过程中,刺激了大脑皮层,使得大脑处于活跃度较高的水平,反而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信息。所以下次在进行电话会议或谈话时,不妨试试边参与边在纸上写写画画,激活大脑的发散回路,让大脑更好地记住信息。

第二种方法是心理乔装,指的是在遇到创意困境的时候,暂时假装自己是另外一个人,而且假装的对象越奇葩,就越有可能激活你的创造力。教育心理学家丹尼斯·杜马斯(Denis Dumas)和凯文·邓巴(Kevin Dunbar)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参与者分成三组,让一组人假装自己是怪诞诗人,一组人假装成古板的图书馆管理员,另一组人什么都不做,然后让参与者为叉子、胡萝卜、裤子等普通物品想出尽可能多的不同用途。结果发现,那些把自己想象成“怪诞诗人”的参与者提出了最多的想法,而“图书管理员”的创意是最少的。所以下次想不出好点子时,你可以试试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怪人。

最后一种方法是进行可能性思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法,然后跳出具体问题,问问自己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这个做法可以有效增加大脑的类鸦片物质和多巴胺,减少压力感,进而提高干劲。

突破:四种训练创造性的方法

如何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一提起创造力,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好像是一些人特有的天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给你推荐一本英文新书,名叫The Net and the Butterfly,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版,书名直接翻译过来是《蝴蝶和网》,副标题是“突破性思维的艺术和方法”。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叫做奥利维亚·福克斯·卡巴恩,她是财富500强企业高管的培训师,经常为谷歌、花旗集团、德勤等企业高管进行培训。还有一位叫做朱达·波拉克是领导力艺术领域的作家、演讲家和战略顾问。 这本书不仅讲了历史上各种突破性想法产生的轶闻趣事,还介绍了一些提升创造力的方法。

这本书里把创造力叫做能产生“突破性的想法”,这些想法像蝴蝶一样美丽迷人,但是我们很难去捉住它们。按照作者的划分,突破性的想法有这么四种类型:

第一种叫“灵光一现”的突破,这是一种突然的、清晰的,而且完整的想法,常常在你不自觉的时候冒出来。

第二种叫“寓意型”突破,这是一种受到自然界和其他领域事物启发后产生的想法,比如把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第三种叫“直觉型”突破,这种想法不能用逻辑解释来论证,而且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取得突破。比如说美国空军王牌飞行员查克·叶格突破音障,把人类带入超音速时代。音障,声音的音,障碍的障,是一种物理现象,当飞行器速度接近音速的时候,会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造成震波,进而对加速产生障碍。

最后一种叫“范例型”突破,它也很清楚、直接,有点儿像“灵光一现”,但是这种想法更多的是发现了一种以前无法应用的理论的价值。比如说过去以为不可分裂的原子后来被分裂了。这种突破最难,最少,也最能被广泛应用。

那么,想要捉住这些“蝴蝶”,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网”呢?也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到底什么样的思维状态最有创造力呢?

人的大脑大致有两种思维状态:

一种是专注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大脑模式叫做执行网络,英文是Executive Network,以下我们叫它EN;
另一种状态是放空,相应开启的是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我们就叫它DN。

专注模式你应该很熟悉,我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主要训练的就是EN,它是大脑中靠近前侧头盖骨的区域,帮助你专注和完成任务。但是光靠EN是不能产生创造力的,你还需要一个帮助你放空的网络DN,它是你突破性想法的聚集地,但是很多时候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现在你可能会问,在一个伟大的创造中,EN和DN是怎么样共同作用的呢?神经学研究表明,如果说EN帮助你专注和完成一件事,那DN则是帮助你从更高的角度纵观事情的复杂程度,透视全局。所以,你需要同时具备开启两种模式的能力,并且能在它们之间自由切换。

最后说一说如何启动创造性模式。书里提出了4种训练方法,分别是半睡半醒的状态;无需用脑的走动;随时随地记录;还有思考时手中的玩具。

第一是半睡半醒的状态。苹果人工智能声音系统Siri的开发者亚当·齐亚(Adam Cheyer)说,他在Siri的开发过程中,总是带着每天没能解决的问题去睡觉,熟睡之前和醒来之前的半睡状态,会帮他启动创造模式。研究发现,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大脑前额叶的EN最安静,而DN最活跃。亚当说,要想更容易地抓住这种状态,可以从创造这种状态开始练起。具体做法是:选择午饭后或者疲倦程度刚好的时候,让自己处于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调暗灯光,保持安静,或者只有白噪声。不要穿睡衣或者躺在床上,因为太舒服会让你睡着。把闹钟设在10到15分钟,用纸和笔或者录音笔专注思考你大脑中的问题,然后忘记它,放松小睡一会儿。

第二是无需用脑的走动。有一个创造力的测试发现,无需用脑的活动能提高创造力,作者认为,像散步这样的走动,就是最典型的这类活动。

第三是随时随地记录。修改原有的想法,以及把不同的想法结合到一起,也是创造力的体现,所以你需要随时随地准备记录你的想法,因为他们常常是你的DN作用的结果。记下他们,然后用EN进行加工。

——DeepCreator和今日头条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工具

第四是思考时手中的玩具。在进行创造性工作时,你的手中可以拿一个小玩具,因为我们的双手会随时向大脑输送信息,保持这个渠道的畅通,能让你的大脑时刻准备产生联想。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The Net and the Butterfly》、“Fortune”(How to have Breakthrough Ideas)

罗辑思维:真实世界的创新 146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

我们最近中国流行一句话,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我的一个朋友就批判这句话,说大众创业有那么点道理。

你看现在很多创业者多是90后,草根,可是万众创新,这个提法有点扯吧。

普通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条件,没有资源,他搞什么创新?

尤其是对国计民生,科研突破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你指望老百姓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我就跟他抬杠,我说我的观点正好跟你相反,大众创业那才叫扯呢。

你别说是普通的草根,你就是跨国公司的高管下来创业,成功率其实也很低。

但是万众创新这个事它就是事实,这是创新的本来面目。

我们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比如说中国人最觉得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谁发明的?蔡伦。

蔡伦什么人?太监,没什么社会地位,他不也不搞一个彪炳千秋的创新吗。

我们再说一个负面的例子,比如说中国很多炸油条的小贩,他居然发明了在油条里面搁上洗衣粉,可以让油条炸得又大又蓬松。

我相信这个科研成果,绝对不可能出自哪个国家级的实验室,它就是炸油条的自己鼓捣出来的,这么一个负面的创新。

这就要说到中国的教育,我们这一代人,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孩,至少我们这一代人上中学的时候,决定创新那就是做难题。

做难题这个事情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心理阴影,就是这道数学题我做不出来,我就是做不出来。

而且我根本就不知道有哪条道路,可以通向那个得到正确答案的彼岸,我也不知道这个道理有多长,我就是在这儿坐困愁城。

所以我们一旦看到那种好学生、尖子生,能把很难的数学题、物理题能够做出来,我们对他除了佩服,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种教育制度把创新这个词,在我们脑子里已经变成了一种妖里妖气的东西。

这其实也是中国人一贯看待创新的方法。

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聪明的人是谁啊?诸葛亮!

可是你看《三国演义》里面,写诸葛亮的创新,都是他老人家夜观天相,然后知道哪天要刮东风,你让我们这些普通百姓以什么样的道路,能够抵达那样的创新的彼岸呢?

所以我们除了崇拜,什么招都没有。

所以鲁迅先生在批判《三国演义》的时候,就讲了这么一句话,说这本书状诸葛多智近妖。

就是他描写诸葛亮这个人智慧很多的方式,是把他当一个妖怪在写。

所以这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一个心理阴影,老觉得创新就是一个彼岸,它是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戴着眼镜,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摆弄一些乱七八糟的仪器,搞出一些我们普通人完全无法掌握,甚至连理解都理解不了的,那才叫创新。

你看我们听到的科学家的故事,都是什么牛顿,那是一个苹果砸下来的,什么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搞出相对论的时候,同时代的大科学家都听不懂,这种人就是外星人嘛。

但是今天我们这期节目,恰恰想说的是一个相反的道理,就是创新没有那么神奇。

它不是那么回事,它真的就可能产生在万众创新的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

那很可惜,罗胖是一个文科生,很多理工科的高精尖的东西,我别说听不懂,我就是听懂了,可能我也说不出来。

所以今天我们想借用医学上的事来说说这个事。

当然你会说罗胖你又不懂医学。

对呀,但是我能看书,我能请教我们的策划人、创作人。

你看医学界有一个老爷子,叫裘法祖,这是中国所有外科医生都认可的一个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裘法祖老爷子留下了这么两句话,他说什么人才有资格当医生呢?两句。

第一句是,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就是你的才能不像神仙那样,你都不能当医生。

但是别忘了,他还有第二句话,叫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就是你个人的品种道德不像佛祖那样的慈悲,你都不可以当医生。

当然我觉得这老爷子留下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对于学生的教训,这完全可以理解,也是对的。

但是真实生活当中的好医生真的是这样吗?

得有神仙一般的才能,得有佛祖一般的道德吗?

最近我们就看到了一本书,叫《医生的精进》。

这本书并不推荐大家阅读了,我估计只有专业的从医者,或者对这方面特别感兴趣的人才会读。

但是我翻了这本书之后,尤其是借助于本期的策划人李赟铎先生,给我们做的策划之后,我才觉得我对医学的理解有了另外一番境界。

那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吧,他叫葛文德。

这是大名鼎鼎的美国著名的外科大夫,葛大夫。

这葛大夫的成长经历跟我们中国人不大一样,你听听他那个履历:他年纪轻轻的时候上大学,第一个大学上的是斯坦福大学,美国的西岸,在旧金山那一带;然后就一下子跳到了大西洋的彼岸,跑到牛津大学,这个时候他已经拿到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学位;但是突然又跳回来,到美国的东岸,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拿到了一个医学博士的学位。

你看这么大学科跨度,我们中国学者往往是很难想象的。

而且这位葛大夫,27岁如此年轻,就已经当上了克林顿政府的卫生和医疗顾问。

这个顾问一直就当到了今天,现在奥巴马政府这个方面的顾问还是他。

而且这位葛大夫特别会写文章,甚至常年在美国那本著名杂志《纽约客》上写专栏。

这个专栏好到什么程度?

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一个大富豪叫巴菲特,巴菲特老先生也有一位大富豪合伙人,叫查理 芒格。

这位查理 芒格老人家又一次在《纽约客》上看到葛大夫写的文章,大声赞叹,而且马上签了一张两万美金的支票给他寄过去了,赏你的。

你看,比我们现在在微博里打赏的那个手面,那可要阔得多。

当然人家是大富豪嘛!

但是,也可见,葛大夫的文章写得有多好。

当然他一生写过很多著作,今天我们带来了两本,一本叫《医生的修炼》,一本叫《医生的精进》。

这两本书里面讲了大量医疗的话题,不过与我们今天的主题无关。

我们只是想从中讲几个小故事,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事真实世界里的创新。

我们先说第一件事,洗手。

我们都知道,医院里洗手为了防止病菌感染。

医生也洗,要求病人也洗,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常识。

但是,要知道,洗手这个问题,可是困扰了医学界150年的话题,而且这个话题至今也没有完。

那我们就回到150年前,欧洲维也纳。

现在我们中国人看维也纳这个城市,好像就是一个普通的旅游目的地,有好看的房子,有好听的音乐,但是要知道在19世纪中期,维也纳可是几乎是欧洲的首都。

为什么,你从政治格局上看,19世纪的初期,拿破仑不是失败了吗?

那拿破仑走了之后,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什么样呢?

这个时候奥匈帝国出现一个伟大的外交家、政治家,叫梅特涅。

通过他的外交手段,就拼凑出一个叫神圣同盟,来控制住了拿破仑之后的欧洲秩序。

所以奥匈帝国虽然在力量上不行,但是有人送它一个外号,叫布娃娃帝国主义,就是看着很强大,其实是个布娃娃。

但是,那个阶段,它反而是欧洲的核心。

那维也纳自然也就是隐隐然的欧洲的首都,文化及其发达。

当然今天我们不是说那个阶段的政治了,我们回到医学。

那个时候维也纳有一家医院,叫维也纳总医院。

这个医院不是普通的那种收治病人的医院,而是一家研究型的医院。

你想想看,这样的医院肯定是医疗效果最好,安全性最有保障的吧,因为医疗设备最齐全,医护人员水平最高嘛。

就像我们中国人到北京来看病,肯定是什么协和医院、301医院,因为信得过。

当年的维也纳总医院偏偏出了鬼了,它其他的病房也正常,唯独产科病房,它的病死率奇高,居然达到了10%。

当年的欧洲妇女和中国也一样,都知道生孩子是鬼门关,但是如果十个进去,有一个就不能活着出来,这也太吓人了吧!

所以当时的维也纳妇女宁愿去一些小诊所生孩子,也不去这家大医院。

而这家大医院里面,最倒霉的大夫叫塞麦尔维斯,他看管的那个产科病房,产妇的病死率在这家医院里又是最高的。

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塞大夫觉得冤,因为其他的产科病房,甚至看管病房的都是助产士,而唯独他的病房是他自己看管,如此尽心,居然病死率最高。

所以他就想,我怎么能把这个原因给查出来。

是不是通风设备部正常,是不是我们的接生流程出问题了,所以他把一切都标准化了,甚至接生孩子的动作,他跟其他病房都保持一致,但是这个病死率也没有下得来。

要知道那种病死是很可怕的,一个母亲刚刚生完孩子,马上就高烧不退,呕吐恶心,过几天就死了,这是家庭的伦常惨剧。

当然,我们今天都知道了,这就是典型的产褥热,是一种典型的致病细菌的感染所导致的,但是当时人不知道。

虽然我们人类知道微生物的存在,是17世纪的事情,就是那个制造显微镜的工匠,叫列文虎克,当时他就发现,放大多少倍之后有这些小生物。

但是这些小生物和人体致病之间的关系,到19世纪的中期,我们其实是不清楚的。

这个塞麦尔维斯这个大夫就到处鬼打墙,死活就找不到原因。

但是有一次,他出门了四个月,到其他医院去考察学习,等回来之后,傻了,为什么?

就在他不在医院的这四个月的时候,他的那个病房产妇病死率下降了。

说白了,这原因就出在他自个儿身上,所以他就百思不得其解,就琢磨,琢磨来琢磨去,他发现有可能是自己这双手给惹的祸。

我们前面讲到,这个维也纳总医院它不是个普通的医院,它是一个研究型的医院,所以很多大夫他其实是个学者。

而当时的医学搞学问往往都要解剖尸体,所以他就开始怀疑,是不是什么东西,在我解剖尸体的过程当中带进了病房,带到了产妇身上,导致了这种疾病呢?

所以他说那我就试一试,所以就要求自己病房,包括自己,所有的助产士都要洗手,而且是用那种氯溶液进行洗手,说白了就是消毒。

他看看能不能解决问题,果然这一招奏效了,他病房里的产妇病死率,立即从10%下降到了1%。

所以他就觉得,我已经找到病根了。

虽然他可能未必知道那是什么微生物,什么金黄色葡萄球菌,他可能不知道这些知识,但知道洗手这一招管用。

你看,这就是医学的一个特点,即使我不知道原由,但是我知道这一招管用。

所以他在1847年那一年,因为第二年1848年欧洲就爆发大革命,所以这日子我记得特别清楚,1847年的时候,他断定了这一条之后,然后就开始在维也纳的医学界来宣传这件事情。

那最后他大爆发的时候是在1850年,他在维也纳医师公会的一场演讲当中,就把这个谜底给兜开了,说你们一个个,你们要是不洗手,你们就是罪人,你以为那些产妇怎么死的?就是我们这些医生亲手把她们葬送的!

那这个演讲一出来之后,医学界就大哗,谁都不肯承认。

我们医生是什么人?

我们悬壶济世,我们治病救人!

你现在把这个责任归到我们身上?

所以大家就把他轰下台,就把他给赶走了。

但是塞麦尔维斯这个大夫,我们现在看记载,这个人的情商是特别特别低。

你说服别人,你用一个别人好接受的方式。

他不,动不动给别的医生写信,说你不洗手,你不洗手你就是屠夫,你就是这场大屠杀的同谋者,等等。

当然后来他又找了一份工作,是在匈牙利。

在匈牙利那家医院,他就天天站在洗手池旁边看着别人,你得洗手,你得洗手。

你又不是院长,你凭什么制定这个规矩呢?

所以他的同事越加就心里逆反,越加不洗手。

所以塞麦尔维斯这个大夫,他推广洗手这件事情十几年,未见功效。

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医学界仍然公认他为流行病学的鼻祖,因为这件事情是由他他发现的。

那医学界正式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其实还要到十几二十年之后,那主要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法国人,这个人现在我们还经常看到他的名字,就是巴斯德。

现在我们喝的那个牛奶,鲜牛奶杀菌用的就是巴氏杀菌法,就是他发明的。

这个人是一个医学界的奇才,微生物和致病之间的关系就是他发现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功劳很大的人,是英国医生李斯特。

这个人社会地位很高,因为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外科大夫,那这样的人说话大家自然就听得进去。

到1867年的时候,李斯特发表了一篇论文,就正式地,严谨地阐述了洗手消毒,和病人致病菌感染之间的关系,这才算在医学界形成了一个共识:我们外科大夫做手术,平时照顾病人,一定要洗手消毒。

你算算看,距离1847年塞麦尔维斯提出这个问题到现在,二十年,才形成这么一点共识。

但是你以为故事就此结束了吗?没有!

知道今天在医院里,洗手消毒仍然是一个大问题,为啥?

因为医院是社会的一部分,在那么狭小的建筑物立面,医生、病人、护士,那么复杂的互动关系,要把洗手这一件小事坚持到底,其实是很难很难的。

你现在到好医院里去,比如说外科手术室里面,那个杀菌消毒一定是非常严格的,从病人用的那个被单,到医生的帽子、口罩、手术服,包括双手、手术器械,都是严格消毒的。

但是一出了手术室呢?进入病房呢?

甚至医院的大厅里,那一定是病菌非常集中的一个场所,你要求每一个人都按照严格规程去洗手,太难了。为啥?

因为病菌这种东西它在我们手的皮肤里的存在,它往往在非常深层,用普通的肥皂根本就洗不掉。

如果你经常去医院的话,你会发现有所谓的七步洗手法。

我也说不出来,大概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把手表、戒指全部摘掉;然后用那种杀菌肥皂在手上涂满泡沫,一定要涂到手臂的三分之一的位置,然后待上15到30秒;然后用干净的水冲洗30秒;然后用那个无菌的毛巾擦干;然后用那个毛巾拧那个水龙头关上。

大概是这么一个流程。

你想,这么复杂的流程一般人哪有耐心呢?

尤其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能省几步就省几步了。

而且还有一点,有人算过,如果一个大夫或者护士,按照这个严格的洗手流程的话,那他几乎啥也不用干了,会占用他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

而且还有一点,如果一个大夫按照这么严格的规程去洗手的话,那对不起,你的皮肤受不了,你会得皮炎,这反而会滋生细菌。

所以这是一个很难执行下去的流程。

直到今天,我们医院里已经有了那种,高浓度的酒精凝胶,就是把那种液体状的东西往手上一喷,十几秒钟它就已经凝固了,表面上形成一层膜,而且有很好的杀菌效果,这才让医院里的洗手按照标准流程达到70%。

这是一个很低的比例好不好?

所以知道20世纪的时候,大医院里面的病人的细菌感染率一直都降不下来。

那最后怎么解决的呢?

在这本书里面就举了一个例子,这是美国匹兹堡的一家医院,居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病人对细菌的感染率大幅度的降低,甚至有的细菌品种,那个感染率已经到了零。

这太神奇了,怎么做到的呢?

要知道,这跟什么医疗设备的升级,重大的理论突破没有什么关系,它就是通过日常的细碎的管理来做到的。

那个新上任的院长就说,我们要把医院的感染率降低作为首要目标,大家都说说怎么办 头脑风暴呗。

医生说,护士说,病人说,结果鸡一嘴鸭一嘴,就凑出了很多方案。

这些方案每一条都平平无奇,谈不上什么重大的创新,但是如果一条一条做到了,它就管用。

比如说那个高浓度的酒精凝胶的挤液器,说数量不够,没关系,买!

如果说摆放位置不合理,没关系,调整!

说有的护士看见医生不洗手,平时不大好意思提醒,那现在咱们就发扬医风医德,好意思提醒不就完了吗?

还有的护士从来不忘记洗手,这样的人一定要树为典范,给大家传经送宝。

再比如说,各个科室、各个场所洗手的状况,把它考核出来作为指标,纳入医院的总体管理的标准等等。

无非就是这些办法,这是我们在中国的工厂、公司,到处可以看到的这些办法,居然就让这家医院登上了人类医学史的顶峰,居然把医院的感染率降低到近乎零的程度。

那你说,这不是创新?什么还是创新呢?

且慢,我们一般以为,创新都是重大突破,但是在洗手和医学这件事上,你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就是在重大的原理上搞清楚之后,我们仍然要花将近150年的时间,把这个创新落实到地,最后它才能变成一样,人们可以享受其福祉的创造和创新。

有的时候创新就这么简单,有的时候创新就这么难。

刚才我们是想用洗手这个例子来说明,人类医学的很多重大进步和创新,和什么科研大突破,智力大爆发没有什么关系。

你一旦追溯到源头,它往往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发现,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做到极致最后拯救的人命也不少,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医学创新。

我们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产科,生小孩的那一科,这可能是人类医学当中最古老的一个部门了。

那为什么产科这么重要呢?

因为人类自从直立行走之后,生小孩就变成所有物种当中最困难的一个。

你想,妇女的产道一直要扩打开到什么程度?

一个婴儿的头部可以通过的程度,那大概是10厘米左右。

当然我一个男人无法体会这种痛苦,但是我们本期节目的策划人李赟铎先生,教给了我一个思想实验。

这事想想就可以了,不用真干,就是一个男人不妨想一想,当自己的下嘴唇不断地向外拉,向外拉,要拉到快要越过头顶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承受的痛苦,大概就相当于妇女生孩子的时候那种痛苦。

哎呀,想想真不是人受的罪,但是仅仅是痛苦也就罢了,最后母子平安也是一桩喜事。

更重要的是,在过去,就是医疗还不发达的时候,妇女生孩子往往是过鬼门关,因为还有难产。

难产往往是婴儿太大,头部出不来,或者是胎位不正。

正常的胎位是什么呢?

就是婴儿的头部先出来,然后是颈部,然后是肩部,对吧?

但是很多时候是屁股在外面,叫臀位。

当然臀位里面又分很多种了,甚至还有一种古怪的体位,叫膝位,就是婴儿要跪着出来。

那你想想看,怎么生得出来?

所以我们在过去的很多狗血电视剧里面,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那个接生婆,过去叫稳婆,她们会问这个家里人,现在难产了,你们是要保大人还是保孩子?

你听着好像是一道选择题,但是你只要往深一想,那是多残酷的事情。

过去欧洲的产科大夫他发明了一种叫碎颅钳,就是当面对这个选择,要保大人和保孩子的时候,一般有人性的肯定是先保大人,孩子将来还能再生,虽然也是个活物。

那大夫就会把这种碎颅钳伸到产道里面,把那个新生儿的头部活活地给捏碎,然后再把碎片给取出来,来保大人的平安。

举个例子来说吧,19世纪的早期,英国王室就遭遇了这么一幕惨剧,当时英国国王叫乔治四世,他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夏洛特公主。

这本来应该是王位的继承人,但是后来夏洛特公主就是因为难产而死。

她生孩子生了四天四夜,因为胎儿太大,四公斤,八斤重,实在是生不出来,后来胎儿出来的时候已经死了,六个小时之后,夏洛特公主也死了。

那这件事情对英国当时上上下下的刺激都非常大,那至于社会舆论就疯狂地谴责这个接生的大夫,大夫最后自己不得不开枪自杀。

那这件事情也影响了英国后来的王位继承顺序了。

乔治四世没有继承人了,只好把王位交给了他的弟弟威廉四世,威廉四世死了之后 又交给了他的侄女,这就是维多利亚女王。

为什么19世纪英国最鼎盛的时候,称之为维多利亚时代 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本来应该叫夏洛特时代,对吧?

那其实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夏洛特公主她贵为公主,在她生命中的最后四天,那承受的是什么?

是地狱般的折磨和痛苦。

她贵为公主尚且如此。那平民老百姓还用说吗?

那个时候妇女生孩子就是过鬼门关。

那这个现状后来是怎么改变呢?

其实仅仅是因为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工具的发明,这就是产钳。

产钳什么样子呢?

现在到医院妇产科都能见得到,就是一个大号的那个蛋糕夹子,当然现在已经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型号、大小,但是样子就跟那个蛋糕钳差不多。

它的作用就是伸进产道,固定婴儿的头部,然后一点一点地把婴儿抠出来,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发明。

那它的发明者是谁呢?

是17世纪的一个大夫,叫钱伯伦,他们家族就发现接生孩子用这个挺好使。

但是他干了一件挺缺德的事情,就是整个家族严密地保守这个秘密,作为他的独门绝技。

当时的很多富家大户发现,这个钱伯伦大夫接生确实成功率很高,大家都花重金去请他。

他来的时候往往是一辆马车,然后下车的时候抬下几个雕花的大箱子,这就是他们家制作的那些产钳,然后抬到产房之后说,你们家人都出去,不能看我的独门绝技。

甚至产妇他也要用一个床单给盖上,然后自己蹲在底下操作,不让任何人看到。

这个产钳的秘密,钱伯伦家族居然保存了好多代,知道18世纪的时候产钳的秘密才被泄露出来。

到19世纪的时候,他才被大规模地推广运用。

而直到今天,你在很多大医院的产房里去看,你表面上看到的好像是光怪陆离的机器瓶瓶罐罐的药水,而所有这些东西加起来,对于产妇的生命安全来讲,它的意义也许都不如一把产钳来得重要。

在过去几百年里,产钳救了无数妇女的命。

而产钳是什么呢?有啥高科技含量呢?

不过是一把大号的蛋糕夹子。

它对一个产科大夫的意义,跟一把称手的工具对于一个木匠的意义,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到这儿,借助洗手和产钳这两个例子,我们是想告诉大家,一个有用的,真实的创新和进步,和高科技也许没有啥关系。

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个讨论接着往前推一步,我们对于医生的认识往往是有误解的。

我们过去总是把医生、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放在一起去讨论。

你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嘛,反正你们玩的我们不懂就是了。

但是医生和他们都不一样。

你看,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你面对的事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那个东西是确定的,虽然我眼瞎搞不清楚,但是一点一点地可以往前拱,因为对方是确定的。

而医生面对的对象是什么,是人,以及人身上的病,这两个玩意儿都是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普通人对于病这个东西总有一些误解,觉得病也是一个客观现象。

不,病是人和环境互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产物。

我们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刚才我们讲到难产,难产时怎么来的?

其他动物怎么没有难产?

只有人类有,因为我们要直立行走。

为什么要直立行走?

因为我们的智力发达,所以头部就变得越来越大。

你想,头部变得非常大和重之后,我们再爬行还行吗?

我们的运动平衡就保持不了。

头部有一个非常重大的东西,你根本就抬不起头来,所以你只有站起来,让头部的作用力向下,我们才能保持运动平衡。

而人类头部变得越来越大之后,你会发现他生不出来了,产道已经通不过了,所以怎么办?

我们只能在婴儿的头部还没有长成之前,以一个胚胎的方式就把人类生出来。

你看那个小牛、小马,生下来几个小时乱跑乱蹦,吃草,没问题。

人类的婴儿不行,两岁之前基本上走都有问题,六岁之前基本上没有自我生存的能力,就因为我们要演化出这么一个庞大的大脑。

所以人类的身体特征、疾病特征、文化特征,跟其他物种就截然不同了。

这是一个漫长的反应链条。

如果你对这个反应链条感兴趣的话,强烈推荐一本书,郑也夫老师的新作《文明是副产品》。

那这本书就讲了一个道理,就是人类刚开始奔着某个目的发明了一个东西,但是随着漫长的演化,这个东西达成的效果真是亲妈都不认识。

我们刚开始没奔着这个目的,但是它居然就出现了,所以文明是副产品嘛。

我们借着这本书的话也可以讲,疾病也是副产品。

你看,如果你知道一点进化论,知道什么是自然选择的话,就知道这背后有多残忍。

如果我们当年的老祖母,就是在演化过程当中那个多少多少代之前的人类的先祖,如果她身体健康的话,就要把胎儿养到足月,那这种人就会被难产折磨而死,她的基因是传不下来的。

基因传下来的老祖母呢?

当年正好是有病,什么病?

早产嘛,对吧,她把胎儿还没有养到那么大的时候,就已经生下来了。

恰恰是有病的老祖母成为我们的老祖母,她的基因传下来了。

所以今天来看,什么是病呢?

是难产是病,还是早产是病呢?

这事说不清楚。

其实我想用这个例子来佐证,就是疾病并不是一个客观实在,它是人类和环境复杂互动的一个产物。

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知道,一个高明的大夫他眼里,绝不仅仅有疾病这一个敌人,他眼里还有另外一个对手,那就是由病人、环境、医院、大夫、共同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互动系统。

什么叫治病?

你以为针对疾病本身才叫治病。

不是,针对这个系统进行优化,也是一种治疗方法,而且没准儿效果会更好。

我们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还是在产科病房里的事。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纽约的医生就发现,经过一百年的折腾,怎么产科病房里的新生儿的致死率一点都没有下降呢?

1850年死多少,1950年还是死多少,这一百年医学不是白进步了吗?

这是医学的耻辱。

但是眼下又没有什么好办法,后来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是由隔壁的一个麻醉科的大夫解决的,不是产科大夫,而且还是一个女大夫,这个人叫阿普加。

阿普加大夫1933年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医学院,但是入错行了,她学的是外科。

当时人的观念,觉得一个女医生干外科是没有前途的,后来就劝他改行,干了麻醉科,她是美国第二个拿到麻醉科执照的女大夫。

但是她就不服这口气,我学的是外科。

现在我们看到的资料,这个阿普加大夫医德非常好。

你比如说,她在当实习外科大夫的时候,有一次帮助别的医生做手术,后来那个病人就死了。

她就一直怀疑,说这是不是以为在手术过程中,我夹住了那个病人非常重要的一根血管导致的呢?

一旦想到这儿,马上抽出手术刀就冲进了停尸房搞解剖。

后来发现,果然如自己的猜想那样,于是就把这件事情及时汇报给了医院,说我错了,责任在我。

你看,这种人眼里只有真相,没有荣辱。

她不仅需要医德,还需要勇气。

还有一件事情,这阿普加大夫虽然一辈子没当上外科大夫,但是一生当中她不管走到哪儿,身上总是带两样东西,第一就是手术刀,第二就是用于急救的那个插管。

她心里想,万一遇上了哪个路人倒地需要急救,我冲上去,我还能当一把临时外科大夫。

后来果然,因为她带了这两样东西,一辈子在路上就救活了十几个人,这也是一个很神奇的事。

那阿普加大夫真是狗拿耗子多操闲心,因为她是麻醉科的,但是她老觉得产科病房有点不对头,为什么?

很多新生儿生下来的时候,你看那个脸色不对头,好像也没有呼吸,心跳也不对头。

很多大夫就觉得这孩子根本就救不活,算了,当死婴给处理吧,就不救了。

她觉得有的时候应该能救回来,于是因为她是个女大夫,又不是人家科室的,但是她发明了一个东西叫阿普加评分表。

现在如果生过孩子的女同志,如果你用心的话,你在现在的产科病房里还能看到这个东西,叫阿普加评分表。

这个东西简单到什么程度?

它就讲了五个指标,大概就是比如说,心跳、肤色、肢体能不能动,会不会啼哭,大概就是五个指标。

然后每个指标如果情况非常好,两分,加起来一共十分。

那所有的新生儿生下来的时候进行一次评分,如果低于四分,说明这个孩子不太健康。如果是十分,那就非常健康,满意,五分钟之后再进行一次评估。

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阿普加评分表,居然就把美国新生儿的病死率给彻底降下来了。

那你说这不是天方夜谭吗,这怎么可能呢?

这当然可能,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你就能明白。

原来你去跑步,让你去走路,是不是很困难?累。

但是现在很多人用了微信运动之后,大家就有那个精气神去跑步,为什么?

因为你在跟朋友圈的人比这个步数。

很多人专门就为这事还把手机绑到狗身上,让狗帮他给跑,就为那个步数。

有了阿普加评分表之后,就相当于大夫有了这么个微信运动,因为你手里出生的婴儿他好不好,能不能救得活,现在有一个客观的数据指标来衡量。

那整个纽约,甚至全世界的新生儿的状况,都有一个数据指标来衡量。

所以各个大夫都想办法要救活那些新生儿,原来不救的现在就开始救。

所以阿普加评分表之后,在短短几年内,有几百项针对新生儿的那个医疗改进就开始发生,后来就降下来了。

所以你还真别不信这个邪,简简单单的一个评分表一直用到了今天。

而在新生儿病死率下降这件事情上,它是功不可没,甚至是功劳最大的一项创新。

所以你看,针对系统的优化,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事情。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还是《医生的精进》里面提到的,对于战场上的军医来讲,把伤员的死亡率降下来,这是他们的核心使命。

但是这件事情好难的,只有医疗技术有实质性的突破的时候,这个数字才能大比例的下降。

比如说美国人在南北战争的时候,大概伤员死亡率40%。

后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好了,到30%,为啥?

因为大量的外科手术发明,而且青霉素在战场上开始使用。

后来到了朝鲜战争的时候,这个数字继续下降,到25%了,为啥?

因为青霉素广泛使用。

但是自此之后,这个数字就再也降不下来了,因为医疗在这方面的技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说白了,一个美国大兵要上战场受了伤,四分之一的机会你就得死在那儿但是到2005年的时候,就是美国人打伊拉克战争的时候,这个数字居然神奇的下降了,而且是在医疗技术没有任何实质性突破的时候下降了,为啥?

就是因为我们刚才讲的那个原因,系统被优化了。

我们简单给大家讲两个原因:第一,美国人搞出了一种叫进展性创伤生命维持的系统。

你听这个名字很高大上,我给你说白了吧,其实就是把伤员的救治变成了一个流水线作业。

你看,所有的医生在他进医学院的时候,老师一般都告诉他两条:第一,你要治一个病人,你就彻底对他负责,把他治好。

第二,永远不要相信其他的医生。

确实,很多医生都有这样的强迫症。

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叫王英支,他原来是一个牙科大夫,他就有强烈的强迫症。

比如说经常睡到半夜就会想,今天白天那个病人,那个牙那个地方要再磨一下就完美了,于是深更半夜抄起电话就给护士打,明天你把那个病人再给我叫过来,我在给他磨一下。

护士一般撂下电话就说,王大夫又犯病了,才不理他呢,那个磨不磨有什么要紧。

你看虽然医德很好,但是这就是医生的特征,作事一定要做到底。

可是如果你把这种医德放到战场上,这是要坏事的。

你想,一场战斗打下来,进来20个伤员。

你说我发扬医德,我逮住一个拼命救治,五六个小时。

你是把这个人彻底治好了,剩下19个人全部变成尸体。

所以把伤员送上流水线作业的一个好处就是什么呢?

前线的医院,就是第一线的医院只做最基本的处理,就是确保他活就可以了,不要他恢复。

然后医生写上纸条,我已经处理到那一步了,伤口也不缝合,甚至病人还在深度麻醉的状态,就往下一级医院去转,由下面的医院接着做下面的事情。

然后接着再往上转,就把伤员当做流水线上的一块肉送来送去。

这点好像有点不符合医生的工作习惯,但是有效,果然这就把战场上的那个伤员死亡率给降下来了。

还有第二条,就是美国人在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重视战场上的大数据。

给大家也是举点例子吧,比如说美国人当时要求是士兵都戴那个护目镜,这样确保眼伤很少。

但是因为这个护目镜大家都不是狠喜欢,觉得那个款式太土气,后来就是因为在战场上 发现了士兵的这样一个心态。

什么方式?大数据统计!

发现了,然后迅速地反馈给装备部门,装备部门赶紧送到战场上一款非常时髦、好看、非常酷的护目镜,大家都愿意戴了,果然,这个眼伤的比例就降下来了。

再举一个例子,伊拉克战场上就很多美国伤兵死亡,不是因为被什么高精尖的武器给打着了,往往是被当地游击队那个土制的炸弹给伤着了。

那这种炸弹其实没什么杀伤力,但是他有一个特点特别讨厌,就是弹片非常多,把人打得跟筛子似的,每一个创口其实都不致命,看起来也不起眼,但是架不住一多,流血就多,往往是因为失血过多而死。

后来大数据就捕捉到了这个信息,然后反应给装备部门,装备部门就赶紧在战场上的急救箱里多装了一个东西,就是止血绷带。

这个东西很普通,只不过多加了一些凝血的药剂而已。

但是你不要小看这一项创新,真的就把这种因伤致死的情况,给大幅度的降下来了。

美国人在2005年就已经特别重视战场的大数据,战地的一线医院,你想人手多紧,还专门要拨出三个医生,专门记录数据,每一个伤员至少要记录75项数据。

这就帮助后面的装备部门,来优化他们的医疗策略。

所以你看,这又是一个从系统着手的例子,也救活无数的人。

节目进行到现在,我们已经讲了两个因素:第一,持续优化;第二,系统的优化。

但是别忘了,医疗永远是人的事。

人在这里面还能做什么呢?

下面我们就该说说医学当中,人这个因素的重要性了。

那就在此之前,我们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医学它到底是不是典型的科学呢?

要知道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

很多人认为,医学当中,至少临床医学这部分不是典型的科学,也就是治病他不是科学,而是技术。

你看,我们平时总是把科学技术放在一起,科技,科技,中国有个科技部,但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模式。

所谓的科学是先提出一个假设,大胆假设,然后在回到现实中小心求证。

为什么科学家都得有实验室?实验室帮助科学家的地方,就是把那些干扰性的因素排除在外,以帮助科学家来验证自己的设想。

所以科学是一个从理论到现实的思维过程。

而技术是什么呢?

技术是设定一个目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起来再说。

只要能达成目标,什么手段都可以招呼。

我干成了,但是我有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怎么干成的,反过来再来总结理论。

所以技术是一个从现实到理论的思维过程,这正好是反的。

我们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再来看医学,你看医学就是典型的技术啊。

当病人在那儿躺着,马上奄奄一息,你还要翻杂志,说我找一个什么依据。

没那事,什么招好使赶紧上,像我们前面讲的什么洗手啊,产钳啊这种东西,都是急中生智的产物,它往往没有什么深厚的理论上的道理。

这就看得出人在医学当中的重要性了,人调动自己的一切想象力、能动性、积极性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技术。

你看人类20世纪的主流医学思潮是啥啊?

所谓的询证医学,那啥叫询证医学呢?

这概念很复杂,简单地说就是最接近于科学的思维的医学思维。

但是所有讲询证医学的大夫最后都会给你添上两句尾巴:第一句叫要尊重大夫的临床经验,第二句叫要尊重病人的个体价值和意愿。

你看这不又把医学从科学拖到了技术的范畴吗?

我在这儿没有任何对医生群体不敬的意思,但是医生群体确实不是典型的科学家群体。

它没有整天搞什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天天面对的是那个具体的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它是一种典型的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工种,和其他的技术工种区别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这不是对医生的不敬,这恰恰是对医生最高的褒扬。

为什么?因为在医生这个工种里面,理论是否正确,有时候就没有有效性来的重要,一个人是不是聪明,就不如一个人是否敬业,是否有匠心,是否肯死磕来的重要。

我们继续回到《医生的精进》这本书里,它就举了大量的例子,我们就简单给大家举一些啊。

比如说有一种病叫囊肿性纤维化,这病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具体的原理,我也不理解,但是它有一个结果,就是人的很多分泌物变得非常粘稠,没有办法排出体外。

请注意啊,这种病可不是一种能治好的病,因为它是遗传病,你只要生下来带这个基因,这个病一辈子跟着你。

那你说这个病能治吗?

没法治,到现在医学拿它束手无策。

那你说是不是马上会死吗?

不会,因为粘稠的分泌物往往会堵塞肺部,引发那种呼吸衰竭而死,你只要把这个分泌物排出来,你不就可以不死嘛。

在美国治疗这种病最拿手的一个大夫叫沃里克,在这沃大夫手里有人已经活了67岁,而且再过去的10年没有一个病人死亡,这也算一个奇迹啊。

那沃大夫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三招。

第一招啊,他发明了一种咳嗽的方法,就是要求病人把双手高高地举过头顶,然后再深深地弯下腰去,然后再猛然站起来,奋力把胸腔里的分泌物咳出体外,每天数次。

那第二招呢,就是捶背,在胸腔里划了十四个地方,每天找人捶前胸捶后背。

那你说我没有人帮我捶后背怎么办呢?

沃大夫给你发明了一种坎肩,背心啊。你穿上后那个感觉啊就像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开车,颠来颠去,捶来捶去。

那第三招呢,就是严格执行。

他要求病人每一天,一生当中的每一天,一生都坚持这样咳嗽和这样捶背。

有点像罗胖每天坚持6点半发语音那个意思,就是一种死磕精神啊。

那最后为什么这有效呢?

沃大夫讲的好啊,如果不按我的这个方式治,你每天得病的概率是0.5%,但是如果按我这个方式治这个概率就下降,下降到0.05%。

你不要看只有这么一点差距,每天积累,到年底的时候,一年积累下来,你用我这个方法,你的存活概率是83%,但是不用这个方法,你的存活概率只有16%。

在长时间段里进行死磕这种医疗方法是一种简单的技术,但是确实只有沃里克这种严格的人才能把这种疗法坚持到底。

有一种常见病叫疝气,得了之后痛苦,疼啊。

但是这种病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有的人腹腔壁比较薄,内脏发生了移位,所以疼啊。

治这个病其实也很简单,在外科手术里面这算入门级的。

上了手术台,基本上一个半小时就能解决。

但是这种外科手术也是10%~15%的失败率,那失败了怎么办呢?无非就是再挨一刀。

对于成熟的外科医生来说,做这种手术就跟补锅差不多。

但是葛文德大夫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就发现了一家医院,神了,它居然把疝气手术做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首先失败率几乎没有,低于1%,而且他做手术那个快啊,基本上半个小时就可以解决战斗,而且他的医疗费用还是其他医院的一半左右,这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谜底翻开底牌一看,简单的不得了。

这家医院除了疝气手术别的什么病都不治。

它一共就12个大夫,整天就是疝气疝气疝气,一年平摊来每人要做到600例~800例疝气手术,那熟能生巧嘛。

一件事反复做、长期做,当然就做成了各种高手。

你其他医院的外科大夫,你什么病都治,那你一辈子遇到的这个病例,可能都不如人家一年遇到的多。

所以你会说,他确实做得好,他也确实解决问题,但是你不觉得这很low吗?

这样的大夫跟那个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装配一个ipad,他有啥区别?

这就没有技术含量啊。

对啊,那医学到底要的是啥呢?

是治愈的效果,还是你所期望的那个智力含量呢?

又回到我们今天讲的主题:怎么当一个好大夫?

我们可以把这个话题再扩展一下,怎么当一个好的创新者?

有的时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三招!

第一,持续地做。

第二,系统地做。

第三,死磕地做。

这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

那今天我们想讲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就像破除一下关于创新这个概念,在中国大地上流行的一个观念,就是智力崇拜,总是觉得创新就是做难题,必须具备极高的智慧含量。

这题得难到什么程度?

就是所有人都目瞪口呆、束手无策,而这个时候出来一个人,他一拍脑袋,灵光一现,想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道路,把题给解了,这样的人才算是牛人。

就像2015年,屠呦呦得到了诺贝尔医学奖,很多人就批评她说,那算什么本事,在那么多味草药里慢慢淘,淘出了一个青蒿素,那是偶然嘛,是侥幸嘛!

你看她后来就没有发表过什么有质量的科学论文,说明这个人的科研能力一般,她得诺贝尔奖就是侥幸。

说这样话的人,说明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就是一个苦差事。

我们这期节目的策划人李赟铎先生告诉我,说他认识一些生物学博士,非常苦逼的一群人,有一个人就跟他讲,说我这辈子能不能从这个学校毕业?

我给你打个比方,就好比我手里拿着一把钥匙,而我面前有几万把锁,如果这个钥匙正好在前几把锁就捅开,我现在就毕业了。

如果一直到几万把锁的时候,我才能捅开,也许我这辈子都毕不了业,我就搞不出什么科研成果。

确实,很多生物学博士他天天在干吗?

你看着穿着白大褂,好像很高大上,其实天天就是刷试管,配试剂。

培养细胞,记录试验数据,错了再重来一遍。

然后没准儿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个科研成果。

那这种科研,我们现在给它一个名字,叫劳动密集型科研,跟富士康的工人真的是区别不大。

但是你能说他们搞出来的成果,不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吗?

什么是创新?这本身就是创新!

我们可以把视野再扩大一下,你看,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一届得主是伦琴,他的重要发现就是发现了那个X光,可是怎么发现的呢?

你能说什么是智力因素在起作用嘛?

不是,他就是细心,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有一种管子它可以发出那种光,具有很强的穿透性,他就很好奇,拍了各种各样的照片,拿这个东西拍一拍,那个东西拍一拍,发现这个射线都可以穿越它的内部,甚至把他老婆的手放进去也拍一拍,看见了骨头。

后来就凭这张照片和这个发现,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界第一个大奖。

但是直到他得奖的时候,他其实也不知道这个射线到底是什么?

所以他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X射线!

那个意思就是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那你说,这难道不是重大的科学发现吗?

在这儿,我们特别想用这期节目,来纠正一下大家对于创新的看法,坚持地做、持续地做,系统地做、用死磕的匠心精神去做,这恰恰就是创新本身。

就像我们《罗辑思维》今年我想干一件事情,就是在年底的时候搞一次跨年演讲,我就跟很多朋友讲:“我说我这个跨年演讲就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能坚持;我至少做它二十年,每年的12月31号晚上8点半开讲,一直讲到第二年的凌晨的0点半,讲四个小时;我也许讲的东西并不精彩,但是重要的是我一直坚持这样做,而且市场上没有类似的产品。”

我这番话说完之后,所有的朋友都觉得这个事情肯定能干成。

我自己也预期,也许第一年卖票都很困难;但是做到第三年,卖票的问题就会解决;做到第五年、第八年,没准儿那个电视转播权都会值一点钱;如果我真的坚持了二十年,它就一定是中国这个市场上的一个地标,甚至是一个奇迹。

你从2015年看我,我也许只是一个傻呵呵的坚持者。

如果我真做了二十年,做到了2035年的时候你再来看我,那个时候我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创新者。

关于创新,有一个朋友给我打了一个比方,说其实人类就是一窝老鼠,往一个迷宫里一散,每一个老鼠都在夺路狂奔,那这有三种老鼠:有的老鼠糊里糊涂,人往哪儿走,自己往哪儿走,这种人跟创新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有其他两种老鼠,有一种特别聪明,他就是知道这个迷宫能怎么走出去,然后总能走对。

这种老鼠太少太少,像人类也只是像牛顿、爱因斯坦这种级别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他才能做得到。

但是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还有一种老鼠,他就是个笨老鼠,甚至是个缺心眼的老鼠。

他就是觉得这个地方应该能过得去,它怎么就能变成一个死胡同呢?

于是他就拼命地拿头撞、拿头撞,没准儿哪一天他就真的撞出一条道路来。

什么是创新?

创新既会眷顾那些聪明的老鼠,但是创新也会眷顾我们这些笨老鼠。

罗辑思维:创新是怎么发生的 150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

我们这期节目就是为了卖书,卖郑也夫老师写的三本书。

一本是他的新作,叫《文明是副产品》。

还有两本虽然是旧作,但是断版已久,很多朋友在市场上找,那这次我们是和中信出版社把它联手复活,一本是名作《信任论》,还有一本也是名作,叫《代价论》。

再加上这本新书《文明是副产品》三本一套,暂时在我们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里是独家销售。

那为什么我这么推崇郑也夫的书,尤其是学术书,我一次就推荐三本,为啥?

首先是因为我个人的偏好,大概是从80年代末开始,郑也夫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我就追他的每一篇文章,出版的每一本著作,很多著作我还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那为啥呢?

首先是因为他在我个人的价值观知识结构形成当中,给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人家文笔好,人家论述非常谨严,学术品质够高,这个都不去说他,更重要的一点是,郑也夫这个学者,是我在中国学者当中见过的,问题意识最好的一个学者。

那什么叫问题意识,这我们就扯两句读书的事。

很多朋友都在问我,罗胖,你怎么读书,我说两条。

第一条,跟对人。

比如说我一旦发现郑也夫这个人的论述品质和思考品质非常好,我就会追他的所有著作,因为这帮我节省了大量的筛选时间。

而更重要的读书的一个心法就是,读多少书其实一点都不重要,现在市场上一年,光中国出40度万种书,你读得过来嘛,读不过来,所以怎么办呢?

读书其实是自己交友,一定是自己心里先有了一个好问题,你读书才有用。

所以很多人出版那种书,叫怎样快速阅读一本书,这一点都不重要。

因为读得越快,你其实未必越能记得住。

而相反,如果你心中有好问题的话,读书就跟查字典一样,你会逐渐地丰盈自己的生命,所以问出一个好问题非常重要。

而郑也夫就是我看过的问问题,又刁,又准,又根本的一个学者。

他原来在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当教师的时候,有著名的三不,就是不写论文,不写那种专为了评职称发表的论文,然后也不接任何课题,看不上那个课题经费,更重要的,他还不参加系里的例会,所有的行政事务跟我没关系,我就研究我感兴趣的东西,哪怕它不能变成学校分配的房子,变成教授的职称,他也这么干。

你看,这个学者当得就非常的纯粹,这老头也挺倔的,到现在还不用我们的智能手机呢,动不动跟人联系,包括跟我联系,也都是发邮件。

那这个学者你看他问的问题的品质,比如说我们刚才亮出来的,《信任论》就是信任这个事在人类社会构建当中,它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代价论》就是一个人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代价。

你看,这样的问题在学术上都称之为叫原问题,它是跳出人类社会,然后反观整个的大千世界的现象问出来的几个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问出来的那些问题,都是这个原问题的分支。

那今天我们重点给大家介绍的,当然是他这本新作,叫《文明是副产品》。

那他问的问题是啥呢?

就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哎呀,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了。

但是2015年我们给大家推荐这本书,我觉得也正好是时候,因为政府不是讲吗,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前两期节目我们刚推出一个,叫《真实世界的创新》,那是讲很多医生的故事。

在那期节目里,其实我们只想强调,创新不是像有的人讲的,一定是白胡子老爷爷在一个密密麻麻的仪器构成的科学实验室里,做着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事,那叫创新。

而其实创新是啥呢?

它是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由一个普通人就可以发起,用普通的方法就可以达成的,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这是那期节目的核心观点。

那我们这期节目要继续往下引申,我们要借助郑也夫老师在这本新书《文明是副产品》里的观点,继续往下聊,那啥观点?

其实书名就已经告诉你了,人类文明的很多重大成果,其实是副产品。

说白了,它不是有心栽花的结果,它恰恰是无心插柳的结果,甚至是歪打正着的结果,那你说这个观点很重要吗?

它当然很重要,因为它的对立面就是我们的日常很多糊涂认识。

你听,很多领导都在讲,我们应该鼓励中国人创新,中国人就是不争气,应该争气,努力,这样就可以超过西方人和美国人。

你看,这样的话他好像在政治上都正确,但是他有几句潜台词,就是创新是一个可以设立目标,然后我们拼凑各种各样的条件,包括我们自己有高尚的爱国品质,我们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加上科研人员的努力,我们就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对吧,要不然创新你鼓励它有什么用呢?

对,这其实是一种叫目的论的创新观。

而郑也夫老师也在这本书里,可以说每一个字都在反驳目的论的创新观。

这我们就得花一点时间,烧一下脑,说明一下什么叫目的论。

我下面说的可能有点抽象,你忍着点听。

什么是目的,目的其实是存在于,人类理性世界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你看,人类在所有物种当中,只有我们发育出了一个发达的大脑皮层,拥有了发达的理性。

理性是通过什么来工作的,就是构建我这个动作和我的目的之间的确定的因果关系。

在哲学上,其实早就在告诉我们,因果关系这个是它只存在于人类的理性当中,它不是大自然或者我们身体外的大千世界的客观存在。

比如说在动物界吧,候鸟到了秋天就要向南飞,灰太狼看见喜羊羊就要往上扑,你以为这有什么因果关系吗,有什么理性运作吗啊?

当然没有了,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这只是这个物种基因当中内建的一种叫程序性反应,跟我们在电脑上按下某一个键,屏幕上自然就出现某个结果,是一样的。

那我们人类可不一样,人类有理性,但是理性是后天发育的结果,很多理性的运用,是需要大量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得来的。

你看,新生下来的婴儿,他对周边的世界完全构建不起那种因果关系。

我看有一本西方人写的育儿学的书里面就讲,婴儿一生当中第一次构建因果关系,通常都是通过墙上的开关盒屋顶的灯之间的关系。

我怎么按一下,它就亮了呢?

我再按一下,它就灭了呢?

我这个动作和那个结果,居然有这样的敏捷的呼应反应。

那本书上就讲,说人类一生当中,这一刻脸上出现的表情是最奇妙的,因为理性发育走上了第一步。

你看,很多小孩就追着父母问,天为什么打雷,为什么又要下雨,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出来。

大人应对这种问题,通常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

因为世界不是因果的,你非要跟它构建一个因果关系。

而原始人他在理性发育的蒙昧时期,跟我们现在跟孩子交流,是面对一样的困难。

这个世界就是摆在面前,你非要把它理性化,因果化,目的化,这是很困难的。

所以你看,所有的世界的原始人都要干一件事,就是要搞出一个神,管它叫上帝还是叫安拉,还是叫佛陀,这个不管了,总而言之,这个世界必须拥有第一因,它是所有我看到的现象的总原因。

而近代社会呢,人类说很多无神论,说没有上帝,也没有神,也没有妖魔鬼怪。

好了,你把这个第一因拿掉之后,你的那个理性的因果关系的本能没有断,所以我们人类就面对很多困境。

那怎么解决呢?

我们主要用两个方法来解决。

第一就是创造一些词了,虽然它不是上帝,你管它叫造化,叫大自然,或者叫上天,还比如说叫历史。

你看,有些宣传文稿里不就写吗,历史选择了我们,在那个环境里面,其实它就替代了上帝的作用。

那第二个方法呢,我们就把自己捧成上帝,觉得这个世界我们人类只要靠努力,我们就可以成为它的第一因。

所以在现代社会的人类认知当中有这样的一个误区,我们觉得我们只要靠理性,什么目的都可以达成,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理性规划的产物。

你看,那个铁块我们想让它上天,它就上天了,叫飞机嘛。

我们想让飞机飞出外太空,它不就实现了吗,那叫航天飞机嘛。

为什么人类不可以减少人间天堂呢?

所以过去一两百年里,全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实验,要建设一个人间天堂。

我们靠理性来设立一个目标,我们靠理性来规划一个路径,我们靠理性对它进行逻辑上的推导和解释,它一定能实现,但是结果呢?

结果一两百年之后,人类突然发现,所有建设地上乌托邦的努力都归于无效,所有这样的社会实验全部都失败,而且还留下了一句话,就是那些在初衷上想让我们登上天堂的东西,最后都把我们导向了地狱。

所以说明,人类的文明成果光靠理性这一支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我们身在现代社会,往前看,往身边看,有的时候看不明白。

而郑也夫先生这本书就是让我们向后看,看人类文明最重要的那些文明成果,到底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它的创造和创新的机制,本质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这本书里讲了六个话题,其中包括农业、语言文字、印刷术,还有造纸术,还有活字印刷术。

当然最有趣的是它第一章讲的,就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这个怎么来的。

你可不要小看一夫一妻制,它可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项重大成果,它的深远意义是远远超过什么汽车、飞机、电脑这些东西,为什么这么说?

你看,和人类血缘关系最近的物种就是灵长类动物,什么猴、猿、狒狒、猩猩这些东西,它们的婚姻状态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

那第一类就是群居群婚,大家在一起可以更方便地对抗天敌,力量大,但是在性资源上呢,大家就有点胡来,就是谁是谁的媳妇,其实没有说得那么太清楚。

这就是黑猩猩、大猩猩的活法。

那你说我不愿意跟别人分享媳妇,我就愿意放着点隔壁的老王,那怎么办?

你只好躲远点嘛。

比如说长臂猿就是这样,它也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它没有群居社会,说白了,它对抗天敌的能力实际上就比较差。

那这个就是鱼和熊掌很难兼得。

但是人类就有这样的本事,他既是一夫一妻制,又能在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群居社会,这两个鱼和熊掌能兼得,只有人类做到了。

那做到了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个好处就是群居协作,对抗天敌更有力量,对吧,这个很好理解。

那一夫一妻制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生孩子更多。

你想,人类因为有亲爹,所以我们断奶就可以比较早,你看,妈妈喂养我们,基本上一两岁就可以停,然后爹从外面找食物可以接着喂,妈可以生小二子,对吧,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放开了之后,所以人类的生育速度理论上可以做到一年一胎,最次也可以两年一胎。

可是你再看那个群居,只要不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黑猩猩就是五到六年一胎,为什么?

因为村里那个爹,谁也搞不清楚谁是谁的爹,它一大群黑猩猩在那儿,甚至一个最强的黑猩猩霸占了所有的母黑猩猩。

所以亲爹是不管的,所有抚育的任务都落到了母黑猩猩的头上。

那它最多大概五年,六年生一胎就不错了,因为没有亲爹帮忙,所以抚育幼崽的全部重担,都压到了母黑猩猩的头上。

所以它种群繁衍的速度就比较慢。

而我们人类在这方面就占尽先机。

你看,15万年前,全球人口不过两万人,但是到了6万年前,就繁衍到100万人,到了一万年前,就繁衍到600万人,到公元1世纪,就2.5亿人了。

所以这个速度激增起来是非常快的。

什么原因?

核心就是两个。

第一,农业,我们获取热量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

第二,就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

我们可以一年就生一个孩,这是人类的一个重大文明成果。

那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文明成果的话,请问它是怎么发明的呢?

这个创新创造是怎么达成的呢?

如果你问一个现代人,人类为什么要一夫一妻,他往往答案是这样的:因为爱情,因为爱情是排他的,所以一个人只能允许对方只拥有自己。

好像听起来也是对的。

你比如说,201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判决,说同性恋也可以结婚。

你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肯尼迪大法官,就写了这么一段判词:说婚姻是人类结合当中最深刻的一种方式,因为它可以把人类什么爱情、忠贞、负责任、奉献、牺牲这些美好品质,全部激发出来。

在婚姻当中人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那既然有这么好的制度,而同性恋又认可这样的制度,我们这么忍心把它们排斥在外呢?

爱情这种东西,最终结为婚姻,他们应该享有,他们值得拥有。

这段话听起来好像天衣无缝,政治正确,情感正确。

但是美国联邦法院还有另外一个法官,他是首席大法官,叫罗伯茨法官,他就反对这个判决结果。

但没办法,他是少数派,所以只好遵从,但是他也发表了一封文告。

他就写到,人类的婚姻制度是一种最古老的制度,你现代人类以为靠自己的认知,自己的理性就可以改变它。

这怎么可能,这是一种愚蠢的自负。

他还引用福克纳的那句名言,说过去永远都不会死去,过去甚至从来都没有过去。

我们人类现在的文明其实只是冰山的一角,我们坐落在一个庞大过去的底座上。

你平时不太意识得到而已,婚姻制度不是你想改就改得了的。

你要理解这种保守派的言论,那你可能要学一点经济学。

你比如说我们店里正在卖薛兆丰老师的那本书,叫《经济学通识》,里面就提到了一个类似的事,就是利息到底是谁决定的。

我们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利息其实是资本的价格,可是价格呢,它一定是市场博弈的结果。

那为什么我们经常听说,什么央行是降息了,还是升息了,美联储什么时候要升息,好像利息是人决定的?

所以薛兆丰先生就提出来,所谓的央行决定利息,其实是对市场利息的一种追认,或者说是预判。

它只是把已经要形成的,那个资产价格的高企或者跌落,进行一个发布而已,所以央行决定不了利息。

对这个理论感兴趣不妨去看那本书。

确实,人类的很多现象只是一种追认。

比如说法律界就有一句名言,叫一切法律的本质都是自然法,都是对已经形成的那个不成文制度的一种成文的追认。

你可千万别觉得婚姻制度,仅仅是什么举行一个国家的仪式,搞一个什么结婚证书,国家承认。

那不叫婚姻,婚姻是我们从历史当中,带来的一种制度,成文不成文,国家规定不规定,它都是一种制度。

那婚姻是不是因为爱情呢?

如果你坚守这个理论的话,你就会发现,根本就推导不下去。

比如说大家说,同性恋因为爱情就可以结婚,我没有反对同性恋婚姻的意思,但是这个理论是没法往下推的。

比如说兄妹之间要是产生爱情了呢?

他们也很向往人类这种最美好的制度,请问你给不给他发结婚证呢?

人类文明不允许的。

我们还可以接着往下推,要是父女之间呢,要是母子之间也发生了爱情,乱伦,很正常啊,是有这样的事的,那你发不发结婚证?

所以说,这婚姻制度不是你现代人靠理性能决定的。

它是从历史当中来的,过去永远也不会死,过去甚至从来就没有过去。

其实我们只要再稍微深想一层,你就会发现,把爱情当做婚姻的原因,这是我们当代人在自己的生活环境当中,构建起来的一种因果关系。

如果你稍微回溯一下历史,都不用太长,回溯一两百年足够,你就会发现这不是一个事实。

比如说古希腊人,他们就认为,当一个男的要是爱上了自己家的老婆,这太丢人了。

因为娶老婆回家时为了传宗接代,说得好听一点,是为了承担对家族的使命,说得不好听,那就是释放我的生物本能。

而爱情这个词,那多高尚啊,它是一个纯粹的精神活动,所以一定要爱上别人家的老婆嘛,或者哪怕我搞个同性恋,都比在家里爱上自己老婆要光荣得多。

在欧洲的中世纪也是一样。

比如说贵族,他们首先认为婚姻那是政治的一种延续。

比如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她就经常拿我跟谁结婚,作为一种挑拨欧洲大陆政治关系的一种外交手段。

你要是打他一下,我就嫁给你,实际上两个人也许都没见过面,但是没关系,婚姻的本质和爱情没有一毛钱关系。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一样,婚姻是什么,往往是一种财产关系。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17世纪的时候,准确地讲1670年,当时法国人干了一件事。

法国也有很多海外殖民地,尤其是北美,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区,就聚集了很多法国的殖民者。

法国国王一看,怎么都是单身汉啊,这个问题组织上得给解决,于是就发动了一次计划,叫国王的养女,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法国民间搜罗了一群女孩子,737名,这一半都是孤儿,剩下来基本都是贫苦人家的女孩,然后国王把她收为干女儿,一个人给了当时法国的货币50福林的嫁妆,说你们去魁北克嫁给那边的单身汉,那这700多个妇女漂洋过海到了加拿大。

那是看颜值吗,或者大家碰撞一下灵魂,哪有那个事?

说白了这帮女孩挑选丈夫,只有一个标准,有没有钱,或者说有没有住房,就跟现在很多城市的女孩是一样一样的,爱情,灵魂上的交接这个事,全部在考虑之外。

那你说我们中国人是不是这样呢?

回到一百多年前,所有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吧。

甚至还给中国人带来了一个近代化过程当中的难题,就是西方有一个词叫Love,但是居然在中文当中就找不到翻译这个词的词。

后来是梁启超这些人灵机一动,拼了两个字,叫恋爱,来翻译Love这个词。

说明爱情这个现象,中国文化基本上就不认识,更不要说爱情和婚姻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种史料到处都是,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说到这儿,我其实是想说什么?

就是人类经常基于自己的直觉,把两个原本不相干的关系构建起一种因果关系,这就叫目的论的解释。

而一旦和实施相对照,往往你会发现,这种因果论,目的论的解释,它是一种幻觉。

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往下深推一层,目的论它其实还有一种变种,是乔装打扮过后的目的论,这就是所谓的进步论。

进步论是把整个人类视为一个整体,你看我们的文化在进步,我们的道德在进步,经济、科技都在进步,所以我们人类整体就可以共同达成一个大家向往的目标,整个人类文明成果的演进就是这么来的,这是人类共同意志的产物。

比如说,还回到一夫一妻制,真的就有这样一种解释。

这是19世纪的一个学者叫摩尔根,这个人也很了不起,是一个美国学者。

他调查了大量的印第安部落,然后写出一本书,叫《古代社会》。

那个恩格斯就是他的铁粉,恩格斯晚年很多著作,都在大段大段地引述摩尔根的一些结论。

他们就认为,一夫一妻制是怎么来的,是进步得来的。

你看,原始人都胡来的,跟黑猩猩一样,都是群婚群交制,每一个村子都有欢乐谷,大家胡来乱交,谁是谁的娃也搞不清楚。

后来呢,随着我们的文明水平提高,道德水平提高,互相监督,然后也有一些财产关系的提高,所以渐渐地就固化为一夫一妻制。

这是人类的进步。

那这个说法其实,如果没有今天这个节目,我估计我们的很多听众和观众也是这么想的。

原始人当然没有很多的道德观念,他们就胡来,我们一直是这样接受。

但是现代生物学原来不接受这个判断,为啥?

我们来看,现代生物学的调查发现,全世界大概是4000多种哺乳动物,那其中居然有120种它就是天然的一夫一妻制。

所以那个判断就失效了,并不是说越野蛮,越动物性,越蒙昧,就越倾向于在性关系上胡搞,动物界也不是这样的。

毕竟有3%,120种的哺乳动物,它是坚贞的一夫一妻制的关系。

所以你怎么能说,人类在蒙昧的时候就一定是胡搞呢?

这是一个站不住脚。

那第二点就是在灵长类动物中一夫一妻制的比例增加到了18%。

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长臂猿,她就是一夫一妻制。

像黑猩猩、大猩猩那样胡搞的,他不是全部。

所以你怎么能判断人类就是胡搞呢?

当然了,人类在南方古猿的时候从树上下来的时候,也没什么记载。

我们既不能判断他们是一夫一妻制,还是群婚群交制。

但是现代生物学又提出了一个指标,叫二态性问题。

就是指在一个物种中,雄性体型如果比雌性大很多,这就叫二态性比较高,如果差不多大就叫二态性比较低。

那现代生物学原理就认为,如果二态性高就是群婚群交制,如果二态性小就是一夫一妻制。

为什么呢?

因为只要你理解一点进化论的原理,这个非常好理解,为什么群婚群交,公的一定要比母的大很多?

你想啊,在一个群落里面性资源是有限的,那这个母的归谁?

当然归那个最能打的、腰肥体胖的,它就一定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那他的基因就能更多的遗传下来。

那根据自然选择的原理,他的下一代体型就会相对大一些。

那这个大一点的,再在里面选它越膘肥体壮,就越能获得更多的母大猩猩母黑猩猩,它的基因就更能往下筛选。

经过无数代筛选以后,所以公的会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是二态性高的原因。

那如果是一夫一妻制呢?

那一家一个老婆有不用抢,那为什么公的要长那么大呢?

干脆节省点材料吧,公母长一样大吧。

这就是长臂猿二态性比较小的原因。

如果你接受这个原理,摩尔根所谓的人类是道德进步而达到一夫一妻制,那叫扯淡。

但是你用这一套原理反观人类,你会发现人类也很奇葩。

首先他有二态性,男的一般都比女性体型大,这说明什么?

说明人类进化历史上人类的性资源是不公平的。

我们曾经发生过比较激烈的争抢,但是人类二态性,如果放在整个灵长类动物的图谱中,又会发现人类的二态性是比较小的。

他更接近于长臂猿这一端,离黑猩猩大猩猩有比较远,说明我们在性关系上乱的程度,照黑猩猩大猩猩差得远。

这就说明人类身上往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都有,极有可能发展成坚贞的一夫一妻制,也有可能胡搞乱来。

那为什么一夫一妻制最终还是降临到了人类头上?

这就需要一个解释了。

刚才我们讲到人类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这里面提到大量的新名词。

什么目的论、二态性、进步论等等,我是生怕把大伙说糊涂了,简单来说就是这么回事,用爱情解释不了婚姻,用道德进步这个理由也解释不了现在这个人类婚姻制度,但是这毕竟是个谜。

因为在人类的基因当中他天然就有倾向于一夫一妻制的种子,但是我们身体的体态特征又分明在表明我们曾经经历过剧烈的性资源的争夺过程,那为什么最后还是相应的一夫一妻制和一系列相配套的那种性道德。

那为什么一夫一妻制最终还是降临到了人类的文化当中,这就需要一个解释。

郑也夫先生在《文化是个副产品》中就提出了这么一个假说,请注意啊,这仅仅是一个假说,他不是科学上的结论,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说服人就可以。

郑也夫是这么猜的,说是因为狩猎。

那你说狩猎和一夫一妻制这是八杆子打不到的现象,它怎么能构建出关系呢?

你别着急,听我慢慢讲。

人类原来还是南方古猿的时候,我们生活在树上。

我们获取食物很方便,伸手就能摘树上的果子,偶尔摁住地上的兔子,偶尔再尝尝树上的虫子,也就饱了,不需要大家合作狩猎。

但是后来东非大草原上的森林退化,我们不得不下地,所以有人说我们是猴当中最笨的一群,因为不能再呆在树上了,树上都留给那些聪明的猴。

我们就迈着一双罗圈腿就下了地,那这个时候我们怎么找吃的呢?

你看森林已经退化,再抓到兔子也没有那么容易,兔子也不傻。

所以我们就开始了合作狩猎的生涯,所谓合作狩猎,就是一方面利用我们直立行走的特征,我们虽然跑不快,但是我们能够长跑,我们一直能把那个猎物追到吐血为止,另外一方面我们脑子特别发达,我们互相之间再建立攻守同盟,有人追,有人在前面埋伏,有人大声叫喊,去恐吓那些野兽,最终我们可以把猎物给追死。

请注意,当我们获取能量和食物的方式,切换到合作狩猎,那我们的很多文化后果都会发生改变,为什么导致一夫一妻制呢?

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狩猎一定需要合作,如果不是一夫一妻制,换句话讲,在性资源的分配上不是公平的,鬼跟你合作啊。

这种合作一定要发自内心,是激发我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才能搞这种狩猎的合作,要不然出工不出力,肯定不行嘛。

如果全村的女人都归你一个人,我打着光棍,我心里一肚子怨气,我怎么可能跟你心甘情愿地合作狩猎?

所以在人类的村落当中,即使存在这样身强力壮的人,谁打架都打不过他,但是这样的人也得关注性公平。

你不可能垄断所有的性资源,顶多漂亮的归你,或者有着富余的时候你来俩。

但是其他的光棍心情你毕竟要考虑嘛,要不然我们怎么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呢?

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呢?

就是只要开始狩猎,人类就开始发明武器。

你不要觉得武器一定是枪炮之类的东西,拎一根棍子上战场,它就是武器。

而一旦出现了这根棍子,人类之间的体能差距就被拉平。

原来你长得壮,你长得高,我肯定打不过你。

但是如果我手里有一根棍子,我会打一个闷棍,那你再高再壮,你都架不住我能找到那样的机会。

一个光棍惹急了什么干不出来,更别说后来又发明了弓箭之类的更加厉害的武器。

所以在这样的武器的威慑之下,即使身强力壮的人,他也不敢垄断性资源。

你看,现在金三胖就是这么想的,虽然我现在体能比较差,国力比较差,但是一旦我拥有了核武器呢,你美国人就不敢拿我怎么样,我想要什么,你就得给我什么。

这也是一夫一妻制的一个来源。

所以你看,狩猎这种行为,它根本就不是奔着什么婚姻制度去的。

但是它产生了两个附带的,用这本书的名词来讲叫副作用,最后导致了一夫一妻制的产生。

而人类文明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制度性的后果,它会接着产生一些副产品。

比如说人类虽然拥有了一夫一妻的基本婚姻制度,而且后面还配套了一整套严苛的性道德。

但是人类在基因当中,他毕竟不是这样坚贞的一个物种,我们和长臂猿那个境界差远了去了。

一个男的,他总是心里惦记着要偷腥,一个女的,没准儿就惦记着要红杏出墙。

于是突然有一种非常好玩的智力游戏,就降临到了人类文化当中了,那就是偷情的发现和反发现。

你看,直到现代社会,一个男的如果外面有小三,怎么不让自己的老婆知道,一个女人怎么发现自己老公在外面有人,这两件事情都是激发人最大的智力潜能的。

在这个方向上,人类可以说是花样百出,叹为观止,普通人全靠这个来训练智力。

古人是一样的,经过漫长的进化之后,我们的智力又开始意外地,因为这种制度而发育出来,这可以说又是这种婚姻制度的一种副产品。

说到这儿,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我们其实不是在讲一夫一妻制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是想说明人类创新创造的一个机制,它都不是有意要达成这个目的,而是偶然因为获得了一个动因,这个动因产生了一些副产品,而这个副产品又产生其他意想未到的副产品。

这就是人类的基本的创新机制,跟我们预先设立的目的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在这儿,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也是来自于这本书,就是人类为什么会有乱伦禁忌。

说白了,就是为什么会有外婚制,就是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一般不结婚,我们都是到其他的村落之中找一个女的来嫁到我们家,来结婚,这是为啥?

那现代的解释呢,这就是因为体质。

大家都知道,近亲结婚对于身体不好,生下来的孩子往往有一些智障,或者残障,有一些身体上的缺陷。

那你说,我们能用这个理由来解释外婚制吗?

根据我们刚才讲,目的论是不靠谱的。

原始人他怎么知道会有这样的一个医学上的后果呢?

别说原始人,直到几十年前,中国的农村可能都不知道,表亲结婚非常正常。

要不然你怎么解释《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个表兄妹之间的那个爱情呢?

这一点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各个文化当中都没有被排除出去。

比如说犹太人,他们表兄妹结婚的概率是非常高的,明显高于其他民族。

可是犹太人这个民族并没有因此而体质劣化,相反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对吧。

所以我们还是回到问题的根本,为什么原始人在没有相关医学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就认死了亲兄妹不能结婚,堂兄妹也不能结婚,要想娶媳妇,必须到其他村去找,这是为啥呢?

现代人类学家采访了很多原始部落,就问这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规定呢?

很多原始人的回答是非常奇葩的。

比如有人说,如果亲兄妹结婚,地里就不长庄稼,如果有人乱伦,我们不把他处死,那海上的大水就会把我们的村落淹没。

如果是一个比较老实的原始部落,他就会回答你,我们祖上就这么规定的,从来都是这么规定的,所有没有人给出一个理由。

在这本书里,郑也夫先生给了我们两个理由,当然仍然是假说。

第一个理由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体会得到,就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男女之间,他那个兴趣就缺乏。

我听说过一个段子,当年中国的卫生单位在农村就普及,说近亲不能结婚,然后就考试,问一个农民,你说说看,为什么近亲不能结婚?

那个农民非常老实的回答,因为太熟,不好下家伙。

你不要以为这是段子,这就是人之常情,从小在一块儿长大的男女,和突然见到一个陌生的美女,你说他对谁感兴趣?

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在马琳诺夫斯基,尤其是他的中国学生,就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他提供了另外一个解释。

就是原始人之所以禁止乱伦,或者提倡外婚制,是因为要保护人类文化的内部秩序。

那人类文化的内部秩序是怎么来的,靠的就是确定的社会关系。

我们假设自己回到原始村落,一个小孩从生下来,从记事开始,他的社会关系就是确定的,这个人是我爹,这个人是我娘,这是我兄弟,这是我妹子。

但是如果允许乱伦,这个社会关系就会崩溃掉。

我们给大家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说要是一个父亲娶了自己的女儿,再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社会关系有多乱。

这个女人是他的母亲,这个确定无疑,但是这个男人是谁呢?

到底是外公,还是亲爹呢?

如果兄妹结婚,生下孩子也是一样,这个男人到底是亲爹,还是我舅舅呢?

这就乱了。

如果确定的社会关系一乱,那人类文化的内部秩序就崩溃掉了,文化的存续和发展就再也不可能了。

那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例子,其实还是为了说明郑也夫先生,在这本书里提出的那个观点,人类文明是副产品。

这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所有文明成果都是副产品。

第二层意思,是副产品出来之后,接着会歪打正着的产生其他的副产品,整个人类文明重重叠叠的参差和体系,就是这样堆积出来的。

你看,外婚制和乱伦禁忌是不是就是这样?

首先他是一个副产品,是为了保护族群内部的社会关系的稳定,而形成的一个副产品。

但是外婚制他还会产生其他的影响,他会接着弄出副产品来,这个副产品可就大了去了,这就是我们今天人类整体的协作网络和关系网络。

你想,原始人一旦开始外婚制之后,每个人就有了两种亲属关系,一种叫血亲,就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还有一种叫姻亲,就是因为和别人的血缘的女子想结婚之后,产生的那个亲戚,比如说小舅子、小姨子、丈母娘,没有血缘关系,但任然亲如一家。

人类就是通过这样的姻亲的交换关系,小的是在村落之间,大的是在国家之间,像我们汉族昭君出塞,那就是和亲去了,那不就是姻亲吗?

所以汉帝国的老刘家和匈奴人,就结成了这么一种郎舅关系,这对后来整个中国政治生态的演化是有质的影响的。

那欧洲人就更不用说了,到处结婚,形成各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所以今天人类的一切合作、交换、协作,其实都是在外婚制的基础上,慢慢得长出来的一个网络结构。

你能说这个副产品不伟大吗?

那我们接下来再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人类文明的创新创造机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这就要说到农业,哎呀,农业这个创造实在是太伟大了。

你想,在没有农业之前,人类虽然大脑皮层已经比较发达,但是从生活方式上跟那个野兽有什么区别?

大家都是靠采集和狩猎过活,对吧,虽然你狩猎的方式比较聪明,你看看那个狼群,一样聪明。

但是直到距今大概一万多年前的时候,人拥有了农业,那此后人类这个物种,就正式和野兽分开了。

因为一旦有了农业之后,首先我们必须定居吧,因为地里的麦子长在那儿呢,对吧?

然后我们必须开始开发各种各样的储藏工具吧,我们要开始积累财富吧。

一头狼、一只老虎、狮子,它再厉害,它没有属于他的财富。

但是我们人类就开始有了私有财产的概念。

我们要发明大量的工具,来推动我们的农业生产效率对吧?

于是整个社会开始出现分工,甚至是分层吧,有的人能干,他就变成富人,有的人不能干,就变成了穷人。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规模的交换,于是一个复杂社会就开始降临了,这就发生在一万多年前。

可以说我们今天享有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建立在农业开始的基础上。

所以你说这是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文明成果?

那问题来了,农业是怎么来的呢?

如果我们用直觉来认知,也就是前面我们反复批判地目的论和进步论,它一定会这么告诉你的,人类原来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活得惨,整天为糊口而奔忙,但还经常冻饿而死,生活水平很差,但是我们很聪明,我们发明了农业,这就给人类找到了全新的热量和食物的来源,于是我们的生活水平就稳步提升,一直到今天,我们可以买得起苹果手机了。

这个结论好像符合我们的常识,但是他不符合进化论的起码原理。

进化论说那么多,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四个字,叫适者生存。

只要是一个正在健在的物种,它一定和它的环境是相适应、相匹配的。

那为什么人类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我们也是一个物种,我们和环境的关系就那么恶劣呢?

经常要把我们冻饿而死呢?

没有这个道理。

你看,首先原始人就没有穷的概念。

因为穷,一定是私有财产制度出现之后,我占有点什么,才叫穷和富,对吧?

而且还要有对比,原始人他没有储藏,没有私有财产,他生活的所有环境都是他的财产,所以他并不穷。

而更重要的是,现代人类学通过对很多现在还健在的原始部落的发现和统计,发现他们的生活水平一点都不差。

首先每天摄取的食物的热量,他们也是每天2000多大卡。

我们现代人,如果你听很多健康的医生的建议,他告诉你,每天你摄取也就是2000多大卡,你吃的更多就把自己塞成一个胖子了。

而更重要的是劳动时间。

你看我们人类19世纪经过工人阶级和资本家反复地争取、艰难地博弈,好不容易谈判下来,每天8小时工作制。

但是现在很多原始部落,你去调查,每天最多工作也就五六个小时,而且很多老人还根本就不用工作。

那你说他们挨饿吗?

现在调查出来的原始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包括那个环境剧烈波动,最多挨饿也就两三天,它不会出现大面积死人,而恰恰是农业社会之后大规模地饥荒。

我们在讲中国历史上经常会看到,几百万人饿死,在中国西方都是反复出现的人间悲剧,原始社会不存在。

首先他们是移动作业,因为采猎生活在移动过程当中生孩子本来就比较少,而且他们和环境是那样的匹配,所以让人口并没有构成巨大的压力。

你看巴西政府就曾经劝他们的一个原始部落的人,说要不你们出来农耕吧,我们给你一片土地,多好啊,对吧?

可以保证你们不饿死嘛。

那个当地人跟政府派来的官员这么说,从来我没见过猴子饿死的,我们怎么生活,是我们的神教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我觉得我们活的比你好。

这就奇怪了,原始人如果活得比现代农业社会的人还要好的话,那他为什么进入农业社会呢?

农业社会作为一个人类的文明成果,它到底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

刚才我们留下一个话题,农业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成果,它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

郑也夫先生在这本《文明是副产品》里面提出一个很有趣的假说,农业被发明是因为上天的恩赐,这叫天赐圣米,怎么回事呢?

他是看到了两部分材料。

一部分是中国古代的史籍记载,比如说像《文献通考》这样的著作,就大量记载民间出现一种叫嘉禾、薏麦、野谷这样的现象,也就是没有人耕种,突然就在一片野地里出现一片稻子或者是麦子,你可以直接收割了就吃。

那为什么会被记载下来呢?

因为在中国古代皇权社会,这通常是地方官向皇帝老子报喜的一种方式,叫祥瑞,我们这个县突然出现嘉禾,这既是我的功劳,也是您老人家的福气,所以就往朝廷报,就被记录下来了。

你看自然界居然出现这样的机制,没有人劳动大片的粮食它就可以自然生长出来。

郑也夫先生还注意到,西方的一些学者也留下了这样的记述,就是在早期的原始人类当中,它有几种生活方式。

我们刚才讲狩猎采集这不用说了,还有刚开始的农业。

可是在这中间还存在一种状态,叫收获者,就是靠这种薏麦野谷嘉禾大片的长出来,我什么劳动都不用做,就做一件事,收集。

据很多材料统计,一个人基本上一个小时,就可以搜集大概一公斤的草籽或者说麦子,直接就可以吃。

一个家庭一年只需要工作三周,就可以把全年的粮食都可以收获好,你说这种人有多幸福?

对啊,大自然既然出现这种现象,它就会吸引一部分人类,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

那为什么会出现农业呢?

请注意啊,天赐圣米本身并不能解释农业,因为这帮人简直就是一只老鼠掉到了米缸里,敞开肚子吃就可以了。

农业好辛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既然老天爷赐给我们这些圣米,我直接吃,我为什么要干那么辛苦的农活呢?

但是他们说了不算,一旦出现天赐圣米之后,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逻辑,叫踏上不归路。

你想想,这个过程首先这帮人在这儿吃,吃的同时,你的生活方式就变化了,你必须定居。

因为只有守在这儿吃,定居之后,生孩子就更方便,人口就开始增长。

而且因为吃这种粮食,热量有了保证,所以人口自然是大规模地开始爆炸。

一旦爆炸之后,就不够吃了。

不够吃怎么办?

就分出一拨人,给你们一些粮食,给你们一些种子,你们自己种去吧!

要知道,这个时候把这部分人赶走,可不是什么极端残酷的事情,为啥?

因为在长期的收集者的生活当中,他们已经有了起码的农业技术。

因为收集它也是劳动,劳动就有劳动工具,比如说你割麦子的时候,总得有最原始的镰刀吧。

既然是定居,你总有最原始的建筑技术吧。

你搜集完草籽之后,你总得有最原始的储藏技术吧。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技术,那些离开部落的人他们心里是有底的。

再加上可以跟原来部落谈判,多给我们一些粮食,多给我们一些种子,我们就愿意走。

于是,在天赐圣米之外,这个区域的边缘,就渐渐出现了农耕的族群。

既然可以走,那就可以远走越远。

于是农耕这种文化,就在整个欧亚大陆上横向铺展开了。

你听这个故事,这个解释,是不是跟《圣经》里的伊甸园的故事很像。

上帝突然就造就了这么一个吃不愁、喝不愁的地方,把亚当、夏娃搁在这里面。

然后因为某种原因,老天爷不高兴了,把你撵走。

但是已经给了你一些基础的东西,你在外面虽然过的日子很苦,但是也基本能够过活。

从这个道理上讲,我们原先接受的关于农业的起源,还没有人家《圣经》说得对。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解释。

但是我们今天之所以讲农业,还不是想说这个。

而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发生机制当中,还有一个意料不到的东西,那就是被锁死。

你不要以为人类文明成果出现都是好事,既然是好事,所以我们就保留它。

不对,郑也夫先生在这本书里,提出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叫五驯。

就是你以为你在驯养植物、驯养动物,实际上你也在被驯养。

也就是说,人在不断地主动改变环境,但是被改变之后的环境,也会反过来改变人。

这就叫互相驯养、互驯。

给大家举个例子,郑也夫有一次到国外去郊游,就看到一户养牛的人家,他们的收入明显是比城里的那些工人要高的。

但是这家人就跟郑也夫讲,说其实也有个缺点,就是我没法出门度假。

因为我养这个牛,每天我都要给它挤奶,这个牛我天天都得伺候它,说不好谁在伺候谁。

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互驯结果。

还有,我们现在城市人都知道,很多人都在说养孩子不要那么精心,差不多就行了,你看我们小时候在农村里,孩子给口饭就可以。

你就忘了互驯这个机制,一旦人类拥有了城市生活,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互相比。

你以为城里的父母,真的愿意给孩子那么多课业负担吗?

天天下了学之后,还得去上各种课外训练班吗?

没办法,因为孩子们在一起,大家都在军备竞赛,如果一个班的小朋友都会弹钢琴,就你们家孩子不会,你这份脸可往哪儿搁?

甚至,这也会影响这个孩子将来发展,什么自尊心、自信心之类的东西。

所以,虽然我们获得了更好的生活,实际上我们也被这种更好的生活所绑定,这就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叫互驯现象。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读另外一本书,那里面就提出一个观点,和郑也夫先生是一样的。

比如说,在人类和小麦这两个物种之间,你说谁是谁的主人,谁是谁的奴隶,谁驯化了谁呢?

不好说。

如果小麦有思想家,它也许是这么记录这段历史,说我们小麦原来只是中亚地区的一种野草,样本量很少,稀稀疏疏的,但是我们运气好,我们后来逮着了一种奴隶,叫人,我们驯化他,让他给我们除去石块,锄草、灌溉、施肥、然后还保护我们,结果现在我们的成绩非常的好,现在我们的全球播种面积已经到了2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英国的10倍,一年我们生产的孩子有6亿多吨,虽然有一部分让那个奴隶给吃掉了,但是总体上我们是赚的,你看那个奴隶,现在也不过70多亿人口,哪有我们小麦成功呢?

如果人类看到小麦的这种说法,会不会被气死啊。

但是没办法,这就是一个事实,人和小麦这两个物种之间是互驯关系,这个关系一旦达成,是没法退回去的,是走上了不归路,就是我们前面用的叫锁死。

你看,人类其实我们的身体结构,极其不适应农耕文化,我们的身体是几百万年进化的。

而农业文明呢,不过一万年,我们的身体还来不及改变来适应它。

我们的身体是适应什么的?

是适应在树林间蹿上蹿下,在草原上长途奔跑,是为这玩意儿设计的。

但是到了农耕社会之后,我们不得不低头哈腰,去锄草、施肥。

而且我们的生活节奏从此被这种农作物改变了,我们不得不春播、夏锄、秋收、冬藏,我们一刻也偷不了懒。

所以什么是产业?

农业你既可以把它理解为人类重大的文明成果,同时也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每一个人都用更为糟糕的生活方式,换来更多的人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这就叫农业。

好,说到这儿,我们简单归纳一下这期节目。

我们讲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人类的婚姻制度,一个是农耕文明。

这两个例子分别就说明了郑也夫先生在这本书《文明是副产品》里面提出来的两个核心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人类的文明成果怎么产生啊。

我们多次讲,是歪打正着的结果,是副产品。

那第二呢?这种副产品的成果是怎么巩固的?农业这个例子就说明,它是一种被锁死的结果。

踏上了不归路,它再也回不了头了。

就有点像我们在工厂里看到的那个棘轮,就是荆棘的棘的那个棘轮,装上这种轮子之后,它只能往一个方向转,反过来转门儿都没有。

我们的人类文明就这样层层叠叠地发展起来了。

如果理解了创新创造的这个机制,反过头来再回到中国当下那个最热的话题,怎么样促进中华民族的创新,结论就很简单了。

第一条,对政府来讲,你根本就不必鼓励,你只要给予自由就可以了。

所有的创新创造作为副产品,它会自然发生。

第二,作为个人来讲,我们也不必什么头悬梁锥刺股,给自己打鸡血。

只要你盯住其他人搞的那些创造的副产品,然后把它拿来为己所用,再产生其他的副产品,就可以了。

那种自然的锁死机制,会让人类文明一路向前的。

那这期节目的最后,我们还是强烈推荐一下郑也夫老师的这套书。

一个学者长年认真地思考,辛勤地案头劳作,最后捧出如此精彩的成果。

关于人类创新创造那些事,除了我今天讲的这两个例子,这本书里还包括比如说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

这桩桩件件都在启发我们今天的人,怎么样延续人类的创新和创造。

买一套书嘛,也没多少钱,一顿饭钱,支持一下中国创新创造,也支持一下学术事业,有什么不好呢?

今天这期节目就是为郑老师卖这套书,当然,关于创新创造这个话题还没有完,还有一些意犹未尽的地方,我们下期节目接着说。

罗辑思维:创新是树也是网 151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

前不久我们做了两期节目,都在谈一个问题,就是真实世界里的创新和创造,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是谈完了之后呢,还是觉得意犹未尽,所以今天我们接着聊。

为什么我们队创新和创造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

就是因为它太神秘。

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创新和创造出于人的大脑的活动。

大脑很轻的,1.5公斤,每个人都有的,但是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人类到现在进展有限,你不要看什么脑科学搞得热热闹闹。

前不久我在一个微信群里,就看人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起得好,叫《人类的脑科学还缺乏一个牛顿》,啥意思呢?

你看,在牛顿之前,人类的物理世界也是一团乱遭。

直到出现了牛顿,他在黑板上刷刷点点,写下那么几个公式,几条定理,于是万物归位,从复杂就变成了简单的几个原理。

人类的脑科学是一样的,现在越研究越多,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车载斗量,但是连一些基本的东西还是搞不清楚。

比如说人类的大脑里面到底有多少神经元,我现在看到的数字,有人说120亿,有人说800亿,还有人说1000亿,连这样的东西你都没搞清楚,更何况那些比较高级的大脑神经活动呢。

比如说知觉是怎么来的,我们的情感是怎么来的,我们的梦境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更搞不清楚了。

更何况,创新创造这种人类大脑最简单的活动,它到底是什么机理,所以一片混沌。

但是人类的科学有一个特点,就是我搞不清楚它的内在机理没关系,还有一种研究方法,就叫灰箱研究法。

它不是白的,也不黑的,内部我搞不清楚,那好,我就看输入和输出,我能不能总结出一种规律,这在系统论上叫灰箱研究法。

要知道,从19世纪开始,人类有大量的科学精英都在搞这套东西,就是既然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其实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甚至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现象,有的同学就是学什么会什么,他就是有创造力。有的看起来就是笨笨的,那能不能通过我们已经掌握的进化论的原理,把这种优生优育,智商高的人的基因往下传。

所以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上半叶,全世界都流行一门学问,叫优生学。

而优生学的底层逻辑,在我们今天人看来是有那么点残忍的。

它的大概意思就是,现在我们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了,大家生活水平都好了,那些笨家伙原来应该被饿死的,现在饿不死了,他们侥幸地逃脱了进化论残酷的,自然选择剪刀,但是我们很聪明,怎么办呢?

笨人你可以活,但是你别生孩子了,我们把生孩子的权利交给那些聪明人,那些优秀人种。

这样一代一代人之后,我们整个人类的素质不就提高了吗?

这就叫优生学,或者我们讲叫积极的优生学。

这套原理我们今天看来简直惨无人道,这不是搞种族歧视嘛。

但是在20世纪的上半叶没关系,你想,欧洲还能出来一个希特勒,纳粹的理论不就是这个理论吗?

我们德国人,雅利安人种,北欧人种是最优秀的。

像什么法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他们叫地中海人种,差得好远。

你再往东边一看,什么斯拉夫人那就是垃圾,更不要说什么中国人,那些人种都不行,最好都淘汰掉。

所以纳粹搞出了那一套。

你不要以为这些科学家,就是搞优生学的科学家是相信纳粹主义的。

他们是本着一种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干这个优生学的事的,只不过今天我们看来,在政治上已经不正确,他们当时觉得,那是带有全人类的正义感在干这门学问。

我们给大家介绍其中一个人,他叫刘易斯•特曼。

这个人可不是德国人,也不是纳粹,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而且他一生干的事带有强烈的商业味道,干什么?

他要搞智商测试,如果我们把人的大脑看成一个灰箱,我们要搞出一套客观的标准来进行测试,这不就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了吗?

比如说75分一下,你就干点粗活就行了。

75分到85分的人呢,可以搞一点半技术工种,比如说理发师。

如果85分以上的人再干理发师,就可惜了,这样的人应该去搞创造性活动。

如果你想出人头地,成为社会精英,对不起,你的智商一定是115分120分以上。

这就是特曼一辈子他想搞出这么一个计划,不仅是一个科学研究,甚至是一个商业项目。

每一个人生下来之后,长到一定岁数,到他那儿测一下,拿一个分数,然后参加社会分工。

如果这套方法要是靠谱,那还了得,整个人类社会的协作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

你想,我们今天大量的工作都是在甄选别人。

如果智商测试靠谱,那大学就再也不用搞高考了,直接按这个分数录取,大公司搞招牌也就太简单了。

当然了,特曼本人还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家,在那么早的时代,他就干了可以说到那个时候为止,人类最慢长的一个社会实验。

那个实验是从1921年开始,一直干到他死,1956年,前前后后是35年,这个实验是怎么玩的呢?

他先跑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选了16000个儿童。

然后智商测试,其中最高的1500个儿童,那平均智商都在151分以上。

那这帮儿童他建立档案,然后长期跟踪。

这些人甭管是上学,还是入职;是跳槽还是提拔,还是发表一篇论文,全部都跟踪记录,一直跟踪到1956年,这些小孩有的都岁数挺大的了。

后来结果发现,三个。

第一,这帮人他的平均创造力结果,并没有优于平常人。

第二,这帮人当中虽然智力都很高,但是有的人就是混成了我们今天的讲的Loser,什么普通的工作啊,甚至还有住精神病院的,请问你怎么解释?

但是更要命的一点是他淘汰的不是16000个儿童人选的吗?

淘汰的那些人当中反而诞生了两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而且更有趣的是,这个特曼这个人也许长期跟踪,跟这帮小孩儿也建立了感情,而且更重要的一个动机呢,他也希望这些人做出更好的成就,所以还经常在漫长的35年时间里面,跳出来帮助这些人,帮你找一个更好的工作、帮你上个好学等等。

但即使这样干涉,实验结果仍然是令人失望。

特曼临时的时候留下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应该被我们今天认真的汲取,就是看来智商和社会成就没有什么关系,那为啥呢?

这好像跟我们普通人的直觉是反的,一个人智商高,将来就应该社会竞争力强。

我们分两个层次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优生优育是不是可能的?

你说当然是可能的!

那个狗,我们通过现代的生物技术来筛选狗。

我们希望它跑的快,就真的能造出那种跑的快的狗。

我们希望它长的漂亮,它就真的就能长得漂亮。

每年国际上还搞各种各样的赛狗大赛。

中国人培养那个金鱼不也是吗?

我想让他变成什么样,它就变成什么样。

为什么这个原理在人类身上它就不适用呢?

当然不适用了,为啥?

因为你对动物干这件事情,你要的是一个单一标准。

可是人类难道能用单一标准来筛选吗?

比如说我们现在筛选那个赛马,你确实可以把这个马变得越来越敏捷,可是赛马脾气不好,这是有名的。

再比如说母鸡,你一个母鸡,我们用单目标来筛选,就是多生蛋嘛,生育能力强就可以了。

但是问题是,这种母鸡也是经常歇斯底里,脾气不好,攻击性比较强。

那你说,如果真的全人类都因为这套优生学的方法变得智力奇高,但是脾气都不好,都不愿意跟他人协作,那人类的创新创造还真的存在吗?

而且做优生优育,即使是今天基因学说已经如此发达的时候,你仍然会发现,基因工具它不是一把手术刀,而是一杆大木棍,那此话怎讲呢?

也就是说,当我们想用基因为工具改变人的某些性状的时候,他其实做不到像手术刀那么精准,想切哪儿就切哪儿。

它其实像一根大棒,一棍子扫下去,连带一大片因素。

这个很好理解啊,基因是我们内在的一个特质,它表达出来的性状也许是非常多的。

而我们现在局限于我们的科学,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两种,对于其他的危险其实我们是不知道的。

比如说遗传病当中有一种叫台—萨氏病,得了这种病的小孩儿很可怜,两三岁的时候智力往往就停止发育,然后很快就死。

但是很多搞遗传病的学者觉得这个太奇怪了,它不符合进化论的原理。

你想,人类是多少亿年进化而来的,得这种病,带有这种基因的人应该早就被淘汰了,他怎么还能留到现代社会呢?

后来基因学说就发现,原来引发台萨氏病的这个基因,它不见得一定会发病。

这首先有人会幸存,其次带有这种基因的人,他抗肺结核杆菌的能力非常强,这你就明白了吧!

什么叫进化?

进化是两害相权,甚至是多害相权取其轻。

当肺结核多发的时候,他带有这种基因,能够抗除这种病,再担一点台萨氏病的那个风险,他是划算的,所有这种病一直留传到了今天,这说明什么?

说明基因它不是一个超市,你进去想拿什么就拿什么。

当你要一个好处的时候,你也不得不接受它附带的那些坏处,而且这些坏处你未必知道。

当你消除掉一个坏处的时候,没准儿也就一棍子扫死了那些好处。

所以从尊重人类这个物种的多样性的角度来说,所谓的积极的优生学本身就不成立。

我们还可以接着谈第二个话题,就是智商。

那智商难道它不可以通过测试测出来吗?

其实直到今天还在大规模流行智商测试。

很多学者是这样反驳的,说智商测试,没准儿就是适应那些愿意或者善于智商测试的人。

不瞒你说,我就是这么个人,我从来没有做过智商测试,但是我这一代人是高考出来的,罗胖子这个人一辈子就是这个特点,就是越到紧张的时刻,我越能超水平发挥。

比如说平时的小测验,我不如我们班同学,一旦到高考的时候,我越紧张我那个脑子转得越快。

所有高考制度实际上把什么人筛选出来了,不见得是智商高的人,而我这种特别适应考试的人被筛选出来了。

而且还有一点,给大家讲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律师叫博伊斯。

但这博伊斯你别看他是个大律师,他从小就得了严重的阅读障碍症,就是拿起任何一本书一旦翻开,每一个单词都拼不出来,要想连篇地读一篇文字,难比登天。

这样的人要是到了智商测试的考场上肯定是零分,连卷子都看不懂,对吧?

但是他怎么成为大律师呢?

你想,一个律师他得阅读多少法律文献,他办一个案子的时候,至少这个卷宗他得看吧!

这样的人居然当了大律师,为啥?

就是因为他不会阅读。

你看,首先不会阅读的人,他注意力一定集中。

你看我们今天开个会,动不动就要拿出手机来阅读一下,肯定注意力分散。

博伊斯没法阅读,看任何事注意力极其集中。

第二个特点呢,特别会倾听他人,对语言其实特别敏感。

第三,记忆力特别好,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记得住,看书他记不住。

第四,他在法庭上和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别人那种细小动作的感受力,因为注意力集中,所有特别有感受力。

再有一点,他能把任何复杂的事,用非常通俗的口语能表达出来,这是天生的能力,因为人家不会阅读。

所以你看,智商这个事到目前为止,你不要看有那么多智商测试的体系,实际上仍然是一个神秘的事,我们即使不会阅读,居然有人能够成为大律师,拥有这么高的成就。

给大家举了这么多例子,其实我想说什么?

就是人类的各个层次的活动。

你看我刚才讲了两个层次,最底层的基因这个层次,比较表浅的智商这个层次,还有众人瞩目的创新创造,全人类共同进步这个层次,其实它都不是一个点状的现象,它其实是一个网状的现象。

你想判断任何点的价值,都要把这个点,还原到它当时的网络中,才能判断得出了。

你看我们刚才不是讲的很清楚吗?

当一个人拥有基因的时候,如果你不还原到他的生活环境当中,你根本无法知道这个基因到底是好是坏。

一个人的智力特征,如果你不和他的工作、生活,整个社会网络连同起来看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是笨还是聪明。

如果回到创新创造这个层次,也是一样,不存在什么单点的创造活动。只存在一个属于全人类的创新创造之网。

说到这儿,我们就得推本期要卖的书了,就是这本,名字就叫《创造》。

它的作者叫阿什顿,关于这个人的故事我们一会儿再讲。

但是在这本书里,他第一次创新地提出来,什么叫做创新创造的机制?

无非两点。

第一,每一个人面对自己面对的那个具体问题,然后解决掉它。

这个问题也许很不起眼,但是不重要。

关键是第二点,就是全人类形成一个创新创造的线,然后再把它连接成一个网,一个巨大的创造没准儿就出现了。

你看我们中国有一个经济学家叫周其仁,他写过一本书,叫《收入是一连串事件》,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了。

其实借用周教授的这句话,我们也可以描述什么是创造?

创造是一连串的事件,它是一个网,它绝不是一个点。

如果你觉得我刚才讲的这套原理有说服力的话,那再回到我们的日常认知,很多东西就要出问题了,也就站不住脚了。

比如说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教室里挂满了各种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头像,从伽利略,到牛顿,到爱因斯坦,上中学的时候更多,甚至还有一些中国人,什么张衡、祖冲之这些人,那为什么要挂这些呢?

很简单,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告诉小孩好好学,将来成名成家。

第二层意思,其实是一个暗示,构建了我们这一代人,关于创新创造的那个认知框架,就是每一个创新创造,其实都冤有头债有主,可以归到一个一个具体的发明家和创造家的名下。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从罗胖上小学时候挂的是这些人,这张名单一直到今天,其实没有变过。

你今天到中国任何一个小学,挂的可能还是这张名单上的人。

那此前的人,和此后的人,哪儿去了呢?

比如郭弓箭是谁发明的?

轮子是谁发明的?

大量的农业技术到底是谁发明的?

比如渔网是谁发明的?

当然你可能会说了,这些在漫长的历史烟尘当中,这些都疏于记载,所以没有留下这些发明家的名字。

但是如果你看过上周我们给大家隆重推荐的这本书,《文明是副产品》的话,郑也夫先生在这本书里讲得很明白,发明那是一个偶然性的现象,是歪打正着的现象,很多我们知道名字的发明未必是那么回事。

在上期节目我们讲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和农业,但这本书里还包括几个话题:比如说文字是怎么发明的?

比如造纸是怎么发明的?

比如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各自是怎么发明的?

你说这不是有头的吗?

造纸,中国的蔡伦呐。

但是你看完这本书之后就知道,根本就不是那回事。

在蔡伦造纸之前,中国早就有纸。

再比如说活字印刷术是毕昇发明的吧?

你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不是那么回事。

这此前的事我们就不说了,那此后呢?

20世纪的后半叶,人类的科技可是繁荣昌盛,那科学家一定是层出不穷,再加上我们的传播手段更加发达,为什么在20世纪后半叶好像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能够挂到我们小学的墙上呢?

甚至我们普通人都不知道一些著名的大科学家,那不是科学繁荣了吗?

为什么反而出现这个现象?

我们扪心自问,当代你知道哪个大物理学家吗?

有人会回答,霍金。

对,霍金是大物理学家。

可是在整个天体物理学,物理学很多大分支,什么经典力学,什么热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物理,这些门类里面的宗师级人物是谁,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

而霍金之所以有名,跟他的经历和那个形象其实是相关的,所以霍金出名其实是一个传播学现象。

他那本书《时间简史》,请问有多少中国人买了,但是有多少中国人能把它读得懂呢?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20世纪后半叶居然不出现大科学家了?

是不是我们可以获得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当大科学家发明属于他的科学成果,是人类的一个阶段性现象。

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另外一个问题了。

诺贝尔奖这个事出问题了,诺贝尔奖就是这种认知的产物,所有的科学发明都可以归到具体的科学家的名下,所以接下来我给你讲点诺贝尔奖的故事。

比如说192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颁给了两个加拿大学者,一个叫班廷,一个叫麦克劳德,这两个人都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理学系的教授。

那为什么要颁给他俩呢?

因为他们发现了胰岛素。

胰岛素的功劳不得了,因为在没有这玩意儿之前,人类在饥饿中慢慢地煎熬而死。

而有了胰岛素,算是有了一个暂时缓解的特效药。

那胰岛素是怎么发现的呢?

这其实首先应该归功于我们前面讲的两个人,应该归功于这个班廷。

班廷虽然是个教授,但他是个普通教授,他有一个系主任,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麦克劳德。

刚开始这班廷就提出这套构想,看看能不能从动物的胰脏当中,提取一个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

麦克劳德其实刚开始觉得这想法挺奇葩的,不是特别支持,但是怎么办呢?

大家同事一场,天天磕头碰都要见到,提出个要求也不好意思不满足,尤其这个班廷提出来的条件非常简单,一共四条。

第一,十条狗,给我买十条狗的经费;一间实验室;然后给我一个助手;八个星期时间,就这四个条件。

麦克劳德大笔一挥,行吧,那就去试试吧,就把这个条件给他了。

那这十条狗拿来是干吗呢?

首先分一半,一边五条。

这一半的狗让它得上糖尿病,然后把这一半的狗胰脏里面,提取出就是后来胰岛素,那个东西,然后给这边狗服下去,看看这个糖尿病的症状是不是缓解。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实验。

他带着一个21岁的嘴上没毛的助手,就开始干,很快八个星期过去了,一共就两个月时间嘛,但是好像实验没有什么进展。

那这个21岁的小助手就跟他说,哎呀,这好像你也没办法给我开支了,因为系主任不会再给你批经费了,这么着,万一这个实验有成果了,你就把这个工资给我,如果没有也就算了,我认倒霉。

好,两人就接着干,这不没狗吗?

怎么办呢?

跑到屠宰场去找那个牛的胰腺,然后接着提取。

一来二去,这个事居然靠谱了,发现那个狗的糖尿病居然好了。

那是不是对人也有用啊?

于是,这两人又开始拿自己做实验,然后又拿一些同事得了糖尿病的,拿他做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麦克劳德在干嘛?

人家没拿这个当个事,甚至跑到欧洲去搞什么学术活动去了。

等这边突然报来消息,说这个东西提取物可能有效,麦克劳德才精神起来,然后才开始管这个事,然后掺和了一下,什么更加一步提纯,能不能把这个成果报到诺贝尔奖委员会,最后就批下来了。

1923诺贝尔奖殊荣就落到了这两个人的头上,哪两个人呢?

班廷和他的系主任,什么活都没有干的麦克劳德觉得特别不好意思,这个班廷就把他的一半奖金分给了他那个21岁的小助手,麦克劳德也觉得,这也太轻松了吧,就批了个条子,然后就把他的一半的奖金也给了自己的助手,这就是胰岛素。

这一届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故事。

我们再举一个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例子。

华人当中最早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这么两个人精英,一个叫杨振宁,一个人叫李政道。

这都是大科学家吧,对吧,这两人现在都是90岁上下,一个住在北京大学,一个住在清华大学,是邻居。

要知道当年这俩也是邻居,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住的邻居,而且是出生在上海,远赴美国留学,又是在一个系,研究又是同一个方向,又是邻居,你想那个关系能不好吗?

当时普林斯顿大学那个教授叫奥本海默,因为他是主持曼哈顿计划的人,也是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当时岁数也不小了。看着这两个小年轻,打心底里就高兴。

他讲过一句话,说在普林斯顿大学,你看见两个中国年轻人坐在草地上,探讨学术问题,这简直就是这个学校的一道景观。

这两个年轻人确实学术水平非常高,年纪轻轻就开始合作发表大量论文。

可是已发表论文问题就来了,请问这两个人谁的署名在前面呢?

如果按照英文世界的惯例,那应该按照首字母在字母表上的排列,谁在前就在前。

你看李政道是L,杨振宁是Y,所以李政道应该在前面。

但是杨振宁就觉得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规矩,应该谁的年龄大谁在前,因为杨振宁是1922年出生,而李政道是1926年出生,相差4岁。

刚开始的时候呢第一篇论文的时候,杨振宁就提出来了,我应该在排在前头,李政道说也行吧忍了吧,也行吧,就发表了。

但你想排第一排第二结果肯定不一样啊。

别人祝贺肯定也是这个顺序,后来发表第二篇论文的时候李政道说,要不咱们换过来吧,按照国际惯例我排在前面,杨振宁也忍了,所以又颠倒了一下。

但是这两个人当然就留下了心结,从此就不合作了,中间空了好多年。

但是天天又遇到,又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渐渐地又开始合作着发表论文。

时间一长又出大成果了,这就是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个成果——宇称不守恒定律。

当然这个定律是什么我是一点也搞不清楚,这个是物理学的尖端课题。

这个成果一旦得了诺贝尔奖,这两个人究竟要怎么署名呢,又变成了一个问题。

还是这个问题,李政道坚持按照英文国际惯例李政道在前,按照中国人尊长的惯例杨振宁在前。

但是到瑞典去领奖的时候,那总要有个先后顺序吧。

据说杨振宁当时就提出来,我把老婆带来了,我老婆呢应该走在第一个,因为是瑞典国王陪着进场,而我呢岁数比你大就应该走在第二个,是瑞典的皇后陪着进场,你就屈居第三吧。

李政道当时心里也是不舒服,但是现场还是忍下来了。

后来诺贝尔奖颁完了之后,《纽约客》有一个美国杂志记者采访他两写了一篇稿子。

这个时候杨振宁再次提出来我所有的签名都要在你之前,李政道可就没法忍了。

两个人的矛盾开始爆发,大吵了一架,后来导致李政道彻底离开普林斯顿大学。

那这就导致两个人的关系从此一辈子没办法复合了。

据说当时那个非常珍惜这两个年轻人的奥本海默教授讲了一句话,说李政道你这个人要是这么处理问题,你就不应该这辈子再搞物理学,然后说杨振宁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这话不是我在这胡说啊,这是见过一本传记叫《李政道传》,这个传记的作者是季羡林的公子,他写的这个人也是个物理学家,所以我相信他不是胡扯。

那今天我们把这一件旧案提出来,其实并不是想说李政道、杨振宁谁是谁非,他们两闹掰了究竟怪谁。

我们只是想说明一件事,即使我们穿越回20世纪50年代,站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这俩讨论问题的现场,我们全部旁观完了之后,我们可能也没办法打这个官司,这两个人谁对宇称不守恒定律谁的贡献大。

我们都别说这种纯学术问题了,就说我罗胖做一期节目,我在这啪啪啪说一通这个功劳到底是谁的,你看既有我罗胖在前台,我们后面也有策划人,本期节目策划人陈兴杰,那你说我们俩谁的功劳大呢?

最开始的概念我们两聊天聊出来的,第一版的资料收集工作陈兴杰做的,然后我们俩开会他又添加了几个概念,我有提供了几个逻辑,然后我在现场又把他表达出来了,最后变成节目的时候,不仅有陈兴杰做的一些删改,我们制片人小冯老师也有贡献,那你说最后算谁的?

如果我们关系比较好,那这都不是问题。

如果关系闹掰了,我们各自都可以找出一堆理由来证明——我对这个节目贡献比较大。

所以你说目到底算谁的?

我们干这点小事就这样,那何况极大的科学创新呢?

真的能搞得清楚吗?

所以再回到诺贝尔奖你会发现这个奖项真的有问题。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史研究者说的,这个人叫莫顿,他说当诺贝尔奖把每一个科学成因归结到每一个人的时候,这是诺贝尔奖的一个结构性的缺陷。

刚才我们好像是把诺贝尔奖黑了一下,但是请注意我们讲的例子可不是孤例,在诺贝尔奖越往后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争议越来越多。

比如说2015年中国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结果各种争议,说她贪天功为己有霸占了她合作伙伴的功劳等等。

我们再次没有丝毫兴趣为这件事情断官司,我们只想强调从这个事件现象中发现了什么?

就是把一个人的功劳从整个协作网中切割出来分辨出来,几乎已经不可能了。

那你说难道诺贝尔奖设错了吗?

没有错,它是人类创新创造活动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就是把功劳归于个别的人。

此前没有这个现象,此后也会越来越难。

我们打一个比方吧,就像烧一个开水,这一锅开水坐到火炉上之后,刚开始仅仅是平均升温,你并看不到什么气泡现象。

但是在一个特定阶段呢,你会看到一个一个的灿若星辰的小气泡开始冒出来了,你能够识别得出来。

但是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气泡就连成了一片,你再也分不清楚哪个泡跟哪个泡。

你看,在人类科学时代到来之前,我们真的搞得清楚哪个创造发明属于谁吗?

如果你不信,强烈建议大家看这本书《文明是副产品》,它就驳斥了我们很多认知。

像中国人很多观念,说每一个行当都有祖师爷,木匠认的是鲁班,妓女认的是管仲,这好像有点影。

那有的祖师爷完全就没影,我给你打一个比方。

我们前不久微信公众号里刚发了一篇文章,说这个卖咸菜个卖咸鱼的,他认的祖师爷是谁?

你猜,是秦始皇,为啥呢?

因为秦始皇临死的时候不是秘不发丧吗?

结果就在他尸体旁边搁满了各种各样的臭咸鱼,然后掩盖这个尸臭。

所以后来卖咸鱼的就灵机一动,我们认秦始皇为我们这个行业的发明者,所以很多都是后人的穿凿附会。

那到了科学时代来临的时候,某些杰出的创造者,他用他自己夺目的才华,突然从那个普遍不创新的社会当中脱颖而出,所以成为星空中的灿烂的星辰,所以我们都认得他。

但是越到后来,这种创新活动就连成一片,你再也分不清楚谁跟谁了。

我们给大家打一个比方,比如说我们现在读历史的时候分明知道,电报是谁发明的,电话是谁发明的,对吧。

但是电视谁发明的,你还说得出来吗?

对,你真要去查书的话,有一个人叫贝尔德,但实际上这是后来追认的结果。

在贝尔德发明电视之前,其实电视的很多相关技术全世界各个角落都有人在为它做准备。

而贝尔德第一次播出那个图像之后,大量的人在继续丰满他,对吧。

1926年好像标定了发明电视的年份,但真正能够播出电视是要到1928年的事情。

甚至就在贝尔德同时,全世界各个角落都有人同步发明了电视。

所以如果不是我们的这个认知框架,说一定要为一个东西找出一个发明者的话,贝尔德这个人也就是在茫茫人海中从此沉下去,再也没有人把发明电视的桂冠给到他。

再比如说汽车是谁发明的?

现在不得已我们找出来,说是卡尔本茨。

但实际上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发明汽车。

说一个更近的例子,你什么时候听说过手机有发明人?

它实际上是人类创新创造网络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的一个产物。

所以你现在抬眼四望,我们身边的所有东西,比如说洗衣机谁发明的?

空调谁发明的?

冰箱谁发明的?

你再也找不到一个发明家的那个光辉灿烂的名字,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现在已经放弃这个努力了,不再把一个创造的功劳归功于谁。

当然了,要想全人类把这个认知都改变过来,挺困难的,而且需要一点时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1978年的时候,诺贝尔奖委员会把物理学奖颁给了两个工程师,为啥颁呢?

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宇宙大爆炸的微波背景辐射。

这词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是怎么回事?

简单说就是上个世纪40年代的时候,就有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说,就是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宇宙大爆炸假说。

整个宇宙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猜是一个点叫奇点,然后发生了大爆炸,变成了一个温度极高的大火球。

然后整个这个火球就在慢慢地冷却,各种各样的星际物质是在远离它的爆炸中心。

如果这个假说成立的话,那我们今天所观察到的宇宙,实际上仍然处于持续的爆炸过程当中,这就一定要寻找到一个什么证据呢?

就是现在宇宙空间的温度它不应该是绝对零度,因为既然是冷却过程中,它多少会残余一点温度。

这个温度如果找不到,观察不到的话,宇宙大爆炸学说就不成立。

但是天体物理学家死活就是没找到,最后谁找到了呢?

歪打正着,美国贝尔实验室有两个工程师,后来得诺贝尔奖,当然就叫科学家了。

这两个人是在正常的接收一个卫星信号,发现有一个信号它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响,什么地球自转,什么方向,完全不受。

它好像就是宇宙当中一个恒定的信号,这是咋回事呢?

他俩也搞不清楚。但是既然发现了,就写了一篇论文给发表出来了。

结果远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这个天体物理学家发现这个论文,说这不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证据吗?

于是把它作为一个成果呈报到诺贝尔奖委员会。

到1978年的时候就把这个奖颁给了这两个工程师。

当然了,他做出了如此大的发现我们也没有什么二话。

但是你真把整个事件铺在桌面上再一看,好像也挺无厘头的。

因为发现这个东西的人根本不知道他发现了什么。

而普林斯顿大学的人好像他发现了这个重要的发现,但是他也是本职工作,他一直在找,他没找到,他找到了一个别人的发现,所以功劳好像也不应该属于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小组。

那到底该给谁呢?

其实这个例子最贴切说明了,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创新和创造。

我们谈互联网的时候经常提到一个词,叫涌现,就是指很多宏观现象,其实和构成他的微观个体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水,水分子里面是不包括波浪这个现象的。

你只有把一大堆水分子搁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涌现出也叫波浪的宏观现象。

创造和创新活动一样,每一个科学和工程师,他面对的都是他眼前的这个最具体的问题,他即使给解决了,解决的很漂亮,其实也谈不上有多伟大。

只有当你放眼于整个人类的创造之网的时候,有人独具慧眼,发现很多小创新之间的关系,然后把他连接起来。

之后,你发现这个事情实在是太伟大了。

所以什么是重要的革新和创造?

它是一堆小革新、小创造的中间关系。

所以你看,越到现代社会,构建这种中间关系的人就越伟大。

但是很可惜,有的时候他们获不了诺贝尔奖。

举个例子说,本书的作者,就是《创造》这本书的作者叫阿什顿,这个人在业界好像还享有一个名誉,叫物流网之父。

但是现在社会上什么之父也太多了,认不认咱们不管。

但是他确实做出了一个对现在的物流网络,甚至是物联网络有重大贡献的一个小发明,这个发明小到什么程度?

我跟你讲,他年轻的时候是在一个超市当售货员。

他发现这个超市对一个货品的管理只有三个状态,就是进货、销货和存货,对于一个传统的超市来说这就够了。

但是有一次宝洁公司的一款口红特别好卖,放到货架上就断货,但是搞不清楚这个货它到底是在货架上,还是在仓库里。

于是这个阿什顿就提出来,说我们能不能给所有的货品加一个维度的参数,就是它到底在哪儿,有些东西搞不清楚就用当时非常便宜的芯片,我们在他上面搁一个芯片,就来标定这个货品的位置。

要知道原来对物体的管理,是没有位置这个参数的。

就是因为阿什顿的这个小发明,现在整个物流网络全部被激活。

就像我们今天在网上买一件货,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清楚得追踪到他的物流流程。

他是不是已经到上海了?

进了哪个大仓?

哪个中转站?

哪个配送员正在往我家赶?

过程清清楚楚,这就是现代物流。

而现代物流和此前物流啥区别?

就是每个货多了一个位置的参数而已。

这是一个连接型的创新,阿什顿没有做什么其他的贡献,就是这么一个小贡献,但是你能说它的意义不大吗?

所以我们现在再看人类的创新图景,其实它呈现为两个面向。

第一是在时间维度上,它是一颗创新之树,它是慢慢长出来,最后结成的果子。

而在空间维度上呢?

它变成了一张创新之网,它是各种各样节点连接到之后的,一个涌现出来的总体现象。

为了说明这两个维度,我们再举一个天天都见得到的例子,就是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这个商品现在不得了,一天在全球要销7000万罐,这是什么概念?

可以说20世纪工业化最好的一个成果的例子,就是可口可乐。

可是你发现,它就是时间之树长出来的一个东西。

可口可乐是什么?

不就是糖水吗?

谁还不喝水呢?

动物都喝水,对吧?

所以我们的老祖宗们在没有任何文明的时候,他只好贴近于河流居住。

但是后来文明出现一点点的时候,就是我们搞出了储藏水的工具,比如说兽皮葫芦 或者是陶器。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远离水源生活了,但这只是第一步。

然后接着我们可以打井,这是大概一万年前出现的事情。

再到后来,很多人发现往这个水里面搁一点花花草草、一些水果,它可以有草木茶的感觉。

所以你看,其实可乐不就是老祖宗喝的这个草木茶嘛,各民族各地都有,没有什么稀奇的。

一直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一个药剂师在配药的时候,其实是配错了,把一种治疗头疼的糖浆和一种苏打水,给他混到了一起了,然后就搞出这么一个东西,还挺好销。

但是在刚开始还的时候,它一直是当做一种醒酒药来销售的。

后来发明这个的药剂师,就觉得这玩意儿经营起来太困难,就把这玩意儿的配方,卖给了一个他店里的店员。

这个店员拿过这个配方,才开始把它当作一种饮料销售。

可是你想一种苏打水在南北战争期间,它能销的远吗?

最多就在本乡本土、本村本镇销一销就算了呗。

最终可口可乐能够走向世界,其实不是因为这种水,你不要听可口可乐公司天天吹,这个配方有多神秘,它真正能够走向全球是因为它的包装技术。

而包装技术是什么时候?

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搞出来的,就发现用锡罐和铁罐来装食物保存时间比较长,然后经过一代一代的创新,才会发现怎么样制造一个坚固的密封的罐头,然后把这种糖浆往里一搁,发现可以储藏得非常远。

但是真正可口可乐能够落户到千家万户,其实要靠一个我们现代社会才会有的发明,那就是冰箱。

没有冰箱,可口可乐它不是这个味道。

所以你看,这就是通过时间之树最终长出来的果子。

你今天从冰箱里取出来的可口可乐,你真以为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创造发明?

它是人类老祖宗到现在为止,几十万年的创造发明最后累积出来的果子。

如果再从空间状态来看,你知道那个包装,就是那个罐,它的铝材一般来说铝土出产在澳大利亚。

但是光有铝土不行,他要把它变成电解铝,这就要用到很多矿石材料。

比如说有一种水晶石,它一定是来自于格陵兰岛,然后经过大量的提炼,有的时候甚至是在中国,中国的电解铝非常发达,然后变成铝材。

然后这种铝材送到那种罐装厂,把它变成一个一个的小铝饼,然后把它冲压成我们看到的这个罐子。

就是这个糖浆,本身也是不得了。

虽然现在我们不知道可口可乐的很多配方的细节,但是至少我们现在知道它一定有甜味剂吧,这个是来自于玉米。

比如说它一定有一种来自非洲的果子,当然含量非常小,这个非洲的果子现在就叫可乐果。

再比如说它还有来自斯里兰卡的树皮,一种什么墨西哥的花朵,还有一点点可卡因,这是美国政府特批可口可乐公司种植的一点点可卡因。

虽然含量很小,但是缺了任何其中一味,现在的可口可乐的味道都不对。

所以你看,整个的可口可乐现在全球一天销售7000万罐,它哪里是每一个地方的人单独可以创造出来的呢?

它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网络在空间当中铺展开来的结果。

说到这儿,我们回头再看一眼诺贝尔奖,你就会发现诺贝尔奖将来一定是成问题了。

我在此做两个预测。

第一,诺贝尔奖将来会遇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就是你颁这个奖不对,这个人欺世盗名,这个人霸占了其他合作伙伴的成果,所以越来越质疑它,最后诺贝尔奖会无疾而终,或者最终只是沦为瑞典这个国家的一个一年一度的PR事件而已。

那第二个预测呢,就是很多人在讲,说中国人怎么就这么不争气,诺贝尔奖变得这么少,我告诉你诺贝尔奖本身它也变成一个网络现象,就是创新之网的最后呈现。

比如说英国的那个剑桥大学有一个叫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光产生诺贝尔奖得主30多个,那你说他们怎么就这么争气呢?

对呀,因为他们在网络之中,说白了那些科学家是在十米高台上搞创新。

你让一个中国科学家站在十米以下往上蹦,怎么蹦得过他们呢?

如果中国的创新,只要别折腾,像现在这样慢慢发展,你根本不用着急,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要不了多少年,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地方,他是跟下糖豆一样的出诺贝尔奖的得主,一个实验室也许就出好几个。

信也不信,我愿意跟你打一个赌,那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罗胖,不对呀,《逻辑思维》自打创办以来这个节目好像一直倾向于强调个体的价值,你今天这么一说好像个体就没有什么用了,这是不是你的思想在发生变化呢?

没有,我们待会儿接着解释。

广告语开始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人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其实无所谓谁对谁错,谁高谁低,他们只是在各自突围。

当然有的人运气会比较好,他们会登上一片高坡,看到一片大海,那这种人会怎么办呢?

他们不会马上冲过去,他们会立住脚,转过身,向所有人喊出他们看到的东西。

从2015年开始此后的20年,甚至到我更老的时候,我都会做这样的事,阅读,拜访,我要让这些登上过高坡的人,把他们看到的东西告诉我,然后每年新年的时候,我都会站在这里,把它讲给你听。

做一件有价值的事,让更多人感到它有用,然后我们一起等待时间的回报。

2015年12月31日北京水立方,我知道你会来。

广告结束刚才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当整个人类的创新活动变成一棵创新之树和一张创新之网的时候,那我们作为个人怎么还刷得着存在感呢?

我们个人的价值感怎么体现呢?

你别着急,创新活动越是这样演化,个人的价值其实就越重要,只不过换了一种人的类型而已,此话怎讲?

我们打个比方,原来创新的承担者是那些节点型的学霸型的人物,而未来创新的承担者是那种连线型的学渣人物。

我们想象一个场景,闭卷考试,老师一上堂肯定是说,小朋友们,把参考资料都交上来,不准交头接耳,独自完成试卷和任务。

那这种考场上谁占便宜?

当然是学霸,因为人家聪明,人家努力,而对一个具体的困难能够攻坚拿下。

所以像居里夫人,她在家搅和搅和,搞出一种新元素。

爱因斯坦在家里想来想去,想出一个新理论。

学霸一定得分高,可是考场突然换了规则呢?

老师说,咱们开卷考试,小朋友们随便抄随便问,甚至可以抄起手机问场外的同学。

那这个时候学霸可就不占优势了,因为没准儿他平时埋头学习,班上同学关系不好,他问不着别的答案。

可是一个学渣呢?

平时他情商高,很多同学愿意帮他。

而且这种学渣没准儿还有很好的直觉,两个学霸告诉他不一样的答案,他就能知道哪个是对的,虽然他没有任何道理。

我们说的这个学渣是谁?

举个例子,乔布斯嘛!

乔布斯这个人的私德有名的,其实不是很好,但是为什么他是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创者呢?

我们稍微多说几句,智能手机一样,你说谁是它的发明家?

没有。

如果你说智能手机就是触摸屏的话,那摩托罗拉搞出来的。

你如果说智能手机是有一个底层的程序,然后用户可以自动地往里装程序,这种玩意儿是诺基亚搞出来的。

那你说乔布斯干吗呢?

乔布斯一行代码也不会写的,他就坐在一个网络中央,然后用他那种处女座式的工作方法,当然乔布斯不是处女座,只不过他带有这种性格特征,就是把所有的人以及周边的上下游产业链全部逼疯。

用他那种毫无道理的挑剔,在外人看来毫无道理的挑剔,这个不行,这个丑的要死,这个拿回去重做,然后生生就逼出来这么一个叫iphone的创新。

现在我们都公认他是智能手机的开创者,你说他干具体的活了吗?

没有,他就是进行选择和判断,这是一种典型的学渣在考场上抄来抄去的风格,最后没准儿是他拿到了高分。

所以这个时代,当整个创新是在树上和网上完成的时候,谁能找到更广阔的的连接途径,谁能做出最精准,最无法琢磨的那种精准判断的时候,这样的人往往成为人类大创新和大创造的承担者。

那你可能会说,我也想成为乔布斯,我不想变成居里夫人,有没有什么路径呢?

我也不知道,但是最近我们确实给大家淘到了一本好书,这就是上一期节目我们隆重给大家介绍的这本,叫《文明是副产品》,郑也夫老师的社会学著作。

那这本书里就是通盘的考察了人类早期的那些文明成果到底是怎么达成的,在这本书里面有一章浓墨重彩地给大家介绍了五种创新机制。

这个创新机制只不过到今天,在现代的创新条件下,我们看的它更加的刺目而已,实际上它一直就存在。

下面我们用一点时间,简单地把这五种创新机制给大家聊一聊。

第一种呢,叫给予。

就是自己有什么好东西,别跟憋宝似的憋在家里,多给别人。

你说这不是搞慈善吗?

不是,给予这种行为你不仅是慷慨地帮助了别人,而且可以塑造对方的行为。

如果你看过我上一期节目讲农业的时候,大自然就是因为慷慨地赠予了人类所谓的天赐圣米,最后把人类逼到所谓的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里面。

人类他不愿意,但是没办法,谁让你刚开始接受了老天爷的给予呢。

我们今天一个叫马化腾的人、一个叫张小龙的人开发了微信,非常好用,我们被给予,免费的,于是就用。

用完之后,到今天我们再也不能离开微信了。我们的很多信息接受,甚至是购物,都是在上面完成。

所以我们的行为实际上被这种慷慨的给予所塑造。

所以如果你想作为一个创新的节点的话,慷慨地把自己的东西给予出去。

你比如说去年特斯拉,不是把所有的自己的专利全部公开吗?

我们当时觉得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

现在一看,原来它是一种驯化和塑造其他所有人的一种商业利益行为。

这是第一点,那第二点呢?

就是借用和移动。

就是把别人的好东西拿过来就使嘛,客气个啥呢?

我们现在很多人还在喊,要独立创新,自主创新,你不是有毛病吗?

这套话术是很多年前的老古董,现在什么年代了。

日本人的相机做得好,拿过来就用啊,搞中国人的摄影创作,搞什么反对日货!

你看我举个例子,这个现代西方文明它都建立在一个底座上,就是西方文明的字母表,没有这套表达系统,什么西方文明,什么都没有!

但字母表怎么来的呢?

它其实最早的源头是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

后来传到闪族人那儿,把它变成了字母文字。

这套字母文字有腓尼基人传给希腊人的时候,不包括元音。

希腊人的语言是有元音的,所以把元音字母再补进去,变成了希腊字母表。

然后再传到古罗马人,改造成拉丁字母表。

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26个字母。

然后我们中国人在近现代的时候再借用过来,变成我们的汉语拼音。

请问整个这个借用过程有付一毛钱的知识产权费用吗?

没有嘛,但是整个文明就是这样传播的。

这是第二点,那第三点呢?

叫杂交。

从别人那儿借用过来的东西,是不是可以和我原有的东西放在一起,产生一种全新的创新呢?

你比如说我们中国人率先搞出了活字印刷术,宋代的毕昇,对吧?

但是活字印刷术在中国本土并没有开花结果,因为我们汉子的字数太多,所以这套印刷方法其实不是大规模提高效率。

但是在欧洲就不一样了,欧洲只有26个字母,再加上活字印刷术,它就迅速地推开了印刷术的传播,盛开了一朵非常摧残的创新之花,这个所以这就是杂交的效果。

这个以前节目我们讲过多次,所有的创新本质上都是杂交。

那第四点呢?

按照这本书讲,叫发明。

但是对不起,郑也夫老爷子讲的发明跟我们平时理解的可不一样,那这本书里讲的发明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创新成果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先别着急,它的很多本性,其实没有暴露出来。

随着时间的演进,它会逐渐把自己的那个天赋本性发扬出来,明显起来。

然后你作为一个创新者,推动这个过程,这叫发明,是发扬明显出来的意思。

凯文•凯利在《必然》这本书里就讲得好嘛,很多现在的创新刚开始的时候,是伪装成其他东西的。

举个例子说,电视就是这样,电视剧发明的时候,接到老百姓家里,大家说这玩意儿不就是在家里可以看戏剧和电影吗,刚开始电视的内容就这两样。

第一,转播一台戏,第二,给大家放一个电影,对吧?

但是电视的本性是逐渐随着时间流逝才呈现出来的。

后来发明了那个ENG,就是便携式的视频采录系统,电视的内容于是改观,再也不是戏剧和电影了。

它变成我们看到的电视新闻、纪录片各种各样属于电视这种媒体样式的内容,所以它逐渐把自己发明了出来。

就像我罗胖,我做这么一个互联网视频,很多人说这不就是电视搬到网上吗?

不是。我心里明白,很多人并不是看我,他只是听我。

所以我只需要一个照相机来做录像就可以了,我不需要我的广院老师教给我的,什么远全中近特,推拉摇移跟。

我特别知道我这个节目的本质,我没必要搞那么多视觉上的创新。

所以,我这种视频样式,其实也是原来电视的进一步的发明,这是第四点。

那第五点呢?

叫互动。

现在的创新不存在什么单人独舞了,往往都有一个对象跟你互动,这叫双人交谊舞,甚至不止双人,叫群魔乱舞。

一堆公司在一起互动,看有的公司就有这样的体会,我之所以玩命向前创新,就是因为竞争对手跟得太紧,像狗一样的撵着我创新,我不得不创新。

很多大国的精彩创新也是这样,它往往源于激烈的军备竞赛。

所以敌人这个东西的存在不见得一定是坏事,它没准儿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对象。

你真的把敌人干掉了,你独霸天下,你垄断市场之日,没准儿也就是你的创新停止之时。

我们再归纳一下刚才讲的这五点,一个是给予、一个是借用,一个是杂交,一个是发明,还有一个是互动。

这五个东西是什么?

你想,它就是在别人的创新创造成果上,我编织一个创新之网的五种针法,这都是统和其他人创新的五种办法。

所以只要你掌握了这五种办法,那创新之树就是由你亲手推动成长,创新之网就是由你亲手编织,而创新的果实就由你来品尝。

2015年,罗胖也不容易,帮大家淘换到这两本讲创新机制非常精彩的书,一本是《文明是副产品》,还有一本是《创造》。

这两本书也是我的创新,因为我把它连在了一起,感谢大家的捧场。

洞察:打破对称性才能产生信息和变化

假如有一个外星人来地球,观察人类的文化和科学,可能很快就会得出结论:人类是一种痴迷于对称的物种。从建筑设计到音乐节奏,甚至连宇宙的基本定律几乎都是对称性的结果。不过,想要远离平庸进行创造,只有打破对称才能做到。专栏作者安东尼·菲利普斯(Anthony Phillips)在《万古》杂志(Aeon Magazine)的一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

首先,完美对称的模式是单调的,不对称才能产生信息。举个例子,如果给你看蝴蝶的一只翅膀,你很容易就能画出另一只;给你看一个木栏杆的样子,你就能画出整个栅栏。这些缺失的部分非常容易被重建,因为它根本不涵盖什么新的信息。所以,如果想要表达或储存新信息,就要找到打破对称的方法。比如把每个栏杆随意地涂成白色或蓝色,栅栏就丧失了对称性,你也没办法看一个栏杆就画出整个栅栏了。如果用0表示白色木栅,1表示蓝色木栅,就成为了计算机中的二进制,所以不对称性其实是数据存储和操作的基础,也是信息的来源所在。

其次,对宇宙来说,不对称性才能产生变化。以材料学中的“压电现象”为例,“压电现象”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压力的反应来生成电场。压电材料被应用于许多日常用品中,包括照相机、打印机等。研究发现,如果材料在原子层面太对称的话,就不能成为压电材料,因为只有原子原本就有些偏离时,向内挤压才能使原子进一步偏离中心,产生电荷。同样的原理还适用于很多其他的化学和物理效应,所以不对称性对于科学发展也是必要的。

最后,进行创作时,打破对称也很重要。

在创作中有一个“第三法则”(Rule of Three),指的是以三段、三次、三个形式出现的事物会更引人注目,同时又不失简洁。

比如在西方童话故事中的“三只小猪”“三个国王的儿子”,中国文化中的“孟母三迁”“三顾茅庐”等。为什么我们对数字三如此痴迷呢?答案很简单,一件事发生一次以后,类似的事又发生了一次,就成为了模式,但到了第三次,不同的事情发生了,就打破了模式。就像国王的前两个儿子以悲剧收场,而第三个儿子却成功杀死了恶龙,迎娶了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数字三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只是由于形成一个模式至少要有两个元素,因此以三为代表,就成为建立对称性、再破坏它的最好方式。

无论是在科学还是艺术中,打破对称性才能为变化创造空间,遵循模式或许很有吸引力,但那些最有趣、最有用并最具有启发性的事物,往往就发生在模式被打破的时候。

基本概念

顿悟

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颖悟。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情绪性。

事实案例

罗胖60秒:你敢不敢不创新?

  1. 最近有朋友问我,你们是怎么做创新的呢?

我犹豫了半天,还是说了实话:我们不怎么做创新。做知识服务,这条跑道这么宽、这么长,闷头玩命跑都跑不过来。

  1. 你想,人类那么多知识存量,每天又有那么多知识被新生产出来,精英人群的好奇心又是无限的。

让知识产品更高效、更有洞察、更便于吸收,这件事我就是干到死也干不完啊,哪有功夫做创新呢?

  1.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创新的话,我们就是持续关注一件事:纠偏

每干一件新的事,都反复追问自己,是不是偏离了为用户节省学习时间这个初衷

  1. 所以,创新是啥?不是干新的事。这事不用操心,人天然的冲动就是要干新的事。

创新是筛选,是纠偏,是勒住胡乱奔跑的队伍,让他们回到解决那些最古老、最本质问题的跑道上来。这就是我理解的“创新”。

解决大问题,未必要花钱

很多组织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以为钱花到位了就不是问题,最近,奥美英国的副总裁就说了,那些能够真正改变我们行为和态度的事,其实在细节,特别是和用户连接部分的细节。

比如,瑞典一家宾馆在电梯安装了一串按钮,按下每个按钮都会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在电梯运行的枯燥时间,你可以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多开心!你说是花巨资重新装修的酒店房间更能让你记住,还是这个小小电梯里的贴心服务更让你记住呢?

维珍航空又是怎么干的呢?他们在头等舱里定制了非常漂亮的调味瓶,样子是很Q的银色小飞机,每个人看到的时候心里多少都会想,要是能偷偷带走就好了,但拿起瓶子来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底座上刻着一句话,“偷于维珍航空头等舱”。相信多少年之后,你都会记得这个被猜透心思的瞬间吧,这比花大钱的广告印象深刻多了。

欧洲政府花了60亿英镑来给欧洲之星列车提速,但是这位副总裁说,不用花那么多钱!拿10亿英镑请一些名模,为乘客们提供顶级葡萄酒服务,说不定乘客们还会要求火车减速呢,因为枯燥的旅途变成享受了嘛。

所以你看,那些能够真正改变我们行为和态度的事,其实在细节,未必是需要花大钱解决的。

弱者如何反败为胜?

弱者一般很难与强者竞争,就像乌龟很难与兔子赛跑。但万维刚在他的新书《万万没想到》里说,弱者完全可以以弱胜强,关键要做到两条:

第一,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第二,绝对不能按强者的打法跟他玩,有时甚至得用非常规手段。

举个例子,亚洲人的体格没欧美人那么擅长打篮球。但一支印度女孩组成的篮球队,却拿到了全美小学生比赛的冠军。她们怎么做到的呢?原来,篮球比赛有个规则,进攻方必须在10秒内把球运过中线。印度队就利用这个规则,从对手在底线发球时,就采用人盯人全场紧逼战术,让你球运不过中场。靠技术取胜的强队哪儿见过这种无赖式打法啊,结果方寸大乱,最后印度女孩们靠战术拿了冠军。

再比如说,马丁路德金当年在美国搞民权运动,一开始很弱小,没什么人支持,但弱小也是优势啊,他们想了一个招儿。首先,他们跟警方通报说,我们黑人要在公园搞游行示威。同时,他们让一个著名的黑人DJ在电台里说,公园要组织大Party,学生们都来参加吧。结果那天,现场绝大部分都是看热闹的学生,但白人警方不知道啊,个个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混乱中,一条警犬扑向一个看热闹的黑人学生,被记者拍了下来,第二天所有报纸的头版,都说白人警察残害黑人孩子。这成了民权运动的转折点,马丁路德金利用自己的“弱小”和对手的“强大”,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所以你看,只要弄清自己的有利条件,不按强者制定的规矩出牌,弱者也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为什么创新反而导致了失败

王信文是莉莉丝游戏的CEO。莉莉丝是中国领先的移动游戏开发商,它制作的游戏《刀塔传奇》(现改名为《小冰冰传奇》)和《剑与家园》都很成功。王信文在自己的公众号写了一篇文章,回顾了他做游戏过程中的失败经历,以及他从失败中获得的启发。

《刀塔传奇》是王信文成立公司之后做的第一款游戏,上线头一个月流水就过亿,至今总流水超过了50亿。王信文当时认为,这款游戏能成功,就是因为在玩法上进行了创新。他们设计了符合触屏的操作模式,玩家点击屏幕上发亮的游戏角色可以发挥特殊技能,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新的方式。

有了成功经验,王信文马上开始准备第二款游戏。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创新,不管是战斗表现、操作方式,还是用户界面、互动方式,都要和原来不一样。很快他就发现,“这么做游戏,相当于重新发明各种轮子,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公司不能不发布游戏,于是他组建了发行部门,准备代理其他公司的游戏,要求也是一样,代理的游戏必须要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太强的筛选器,筛完之后剩下的项目已经不多,所以对美术品质、团队积累等其他方面的考量要求也都大大降低。公司签了11个游戏,花了1.2亿,最后总收入只有3000多万。除了外部这些失败的项目,公司内部孵化的各种创新游戏也无一成功。

这些失败让王信文发现,“创新”并不是项目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只能作为达成目标的手段,用于解决特定的问题。当你把创新本身作为目标的时候,失败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现在让王信文总结《刀塔传奇》的成功,他觉得是因为2014年的互联网大潮真正袭来,而腾讯网易等大公司还没有觉醒。恰好公司推出的《刀塔传奇》质量比当时市场的竞品要好,也符合市场需要。创新也很重要,只不过是众多重要的原因之一。

王信文说,他这么迷信创新,跟他的一个心结也有关系。《刀塔传奇》是个用暴雪公司“DOTA”IP打擦边球的游戏,莉莉丝曾经因为知识产权和商标问题,跟暴雪在美国打官司,代价是巨额的和解费。 所以王信文不愿意相信,这个游戏的成功跟IP的关系有那么大,自然就把成功归因到其他更舒服、更能理解的地方。错误的归因,导致了错误的认知,也导致了巨大的代价。

设计师是消费者自我表现的镜子

日本设计师德田祐司的设计作品范围很广,从产品包装到广告片制作都有涉及,获得过60多个设计大奖。他的成名作是为可口可乐公司设计的ilohas矿泉水瓶,这款矿泉水只用了3个多月就达到一亿的销量。德田祐司在接受《好奇心日报》的采访时,分享了他的设计理念。

德田祐司把他的设计分成了两个过程,分别是“整理”和“视觉化” 。他认为,设计师要对色彩和形状做出方案,就要通过“整理”来确定标准,还要关注市场营销,用感性去捕捉消费者的洞察。最后再考虑包装素材、标志、视觉美感和商品销售场景在内的所有环节,进行视觉化的呈现。

他当时给ilohas矿泉水做设计的时候,全球的矿泉水产品设计卖点,都是宣传矿泉水有多么天然。但是,日本当时的矿泉水的产地都很好,很天然,所以再去强调这个特点是没有意义的。德田祐司打算从新的消费意识着手展开设计。他调查发现,90%日本人都有非常积极的环保意识,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只有10%,剩下的都是有环保意识,但没有行动的消费者。他和同事商量之后,采用了能减少原油消耗量的绿色环保瓶和标签设计。

在日本,生产出500ml塑料瓶一般要用到20毫克原油,而德田祐司的环保瓶只需要用12-13毫克原油。环保瓶很轻也很薄,重量只有普通塑料瓶的60%,还可以被拧在一起,在垃圾回收时节省了更多的空间。最终,凭借着“可以拧的塑料瓶”这个卖点,ilohas上市的第一年就成了日本销量第一的瓶装水。日本媒体把这种设计称之为“可以感觉到的环保”。

德田祐司说:“消费是一种选择,是自我表现。设计师就是这种自我表现的镜子。想要达到消费者提升生活质量的愿望,就是创新的力量。

消费者的意识是需要培养的,因为他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设计师需要去假设、去创造,然后再为消费者提供发现这种想象的机会。”

薛兆丰:创新与民生,什么才能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好?

你好,我是薛兆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得到App专栏《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的主理人。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一个观点,那就是创新是最大的民生。
作为经济学者,我在看十九大报告的时候,当然更关心的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增长的问题。
这些年讲到经济增长的时候,人们好像并不总是欢欣鼓舞,而是充满忧患意识的。
你心里面可能也会有疑问,持续了40年的经济增长还会继续下去吗?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会不会带来资源的匮乏?环境的压力会不会越来越大?增长会不会有极限呢?未来的生活会不会持续变好呢?
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科学技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要素
首先你要关注的是,到底是什么因素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人们的忧患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我们也发现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今天地球的人口已经超过了75亿,但是从整体来看,我们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好了。
这得益于技术的发展,而不是资源的简单投放。
因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了。
我觉得咱们中国人是非常明白这个道理的。
在这次十九大的报告中,有多次提到互联网、提到创新的驱动。
我的体会是,我们中国对技术创新、商业转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技术创新和商业转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而这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
经济发展与民生政策可相辅相成
我的第二个比较深刻的体会是,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民生这三者是可以相辅相成,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过去人们常常有误解,认为这三件事情,也就是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民生是有冲突的,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得不有所取舍。
比如我们一谈到民生自然就联想到保就业,既然要保就业似乎就得把科技创新的步子放得慢一点,对低端产业给予的保护多一点。
这是因为人们总会担心高科技的发展会替代一些工作,会带来失业。
比如今天人们就经常讨论,人工智能的进步会不会替代许多人的工作。
再比如,我们一谈到经济发展,自然也就会想到资源耗散和环境破坏、污染的问题,自然也会想到人口爆炸带来的资源紧缺。
问题是技术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真的不能是绿色的吗?
如果你读了十九大报告,你就会发现有一个明确的观点,那就是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民生政策都是并行不悖的,甚至是互相促进的。
十九大报告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现代技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其实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同样我们不仅要看到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人力资源结构的问题,而且更要看到,问题的解决也同样要依靠技术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民生。
而在十九大报告里面恰恰就提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想其中的含义就是以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才是民生得以改善的基础。
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就有,比如滴滴出行这家这几年才兴起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它就做到了高端消费的创新和引领绿色低碳融合的发展。互联网约车的出现,让“拥有一辆车”这件事情变得不再重要了,它共享了大量出行的汽车空置的座位,它实现了出行的平等化。
我常说,过去人们分为有车的人和没车的人,有和无是一和零之间的区别,而有了互联网约车以后,这个有和无之间的区别被抹平了,变成了多与少的区别。
有车的人一年可能用上200多天;而没车的人根据需要也可以用上几十天、100天,甚至200天。有车的人和没车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贫富差距收窄了。
这就像我们过去经常看到有人炫耀自己有一块名牌手表,但是现在这样的人变少了,为什么?因为技术的发展,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记录时间、去读取时间,当人们不需要拥有一块手表才能知道时间的时候,拥有一块手表的需求也就大大下降了。
根据滴滴公司提供的数据,快车、拼车累计共享了近2.8亿个闲置座位。滴滴平台的顺风车和拼车服务,全年减少了144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4800万棵树一年吸取的二氧化碳量。现在滴滴平台还有26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全国新能源汽车的20%,这是增加消费和绿色低碳融合的很好的例子。
与此同时,滴滴公司还帮助解决了就业问题。去年全国有2100多万人在滴滴平台上获得收入,帮补了家用。这么多人通过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实现了多种方式的就业,不仅减小了贫富差距,还带来了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的稳定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技术的普及没有国界,中国模式可为世界提供方案
接着这个例子,我还想谈我第三个体会,那就是技术的普及是没有国界的。
世界各国都不缺乏创新,也都不缺乏企业家,为什么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可以在中国形成这么大量的创新和影响呢?当然一方面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市场,在技术的商业化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过去我们生产一种产品,只要在生产线上仔细地打磨,做得尽善尽美之后就可以推出市场,让消费者享受,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今天这个时代很多产品是没有办法先打磨好再推出的,它需要先推出、先试用,靠大数据来喂养才能慢慢长大、长结实、长丰满,而这样的技术产品在中国市场投放就会享受到巨大的优势。
今年暑假我在法国,曾经听过一家公司介绍他们的自动驾驶系统。
这家公司非常自信,说他们的技术很厉害,在很多学校和医院有定点的实验场所。但咱们细问之下就发现,他们没有自己的地图技术,他们只是在封闭的区域进行实验,而且缺乏来自真实使用场景大数据的积累。只要缺了这两点,自动驾驶系统是不可能完善起来的。
而反过来,中国的互联网约车公司,不仅有自己的地图系统,而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用户数据,他们绘制的不仅仅是物理的地图,而是人们活动密度的地图。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完善新时代的技术产品。
不仅这样,在大数据积累的基础上,技术人员还可以进行二次开发,比如滴滴公司正在研制的智能信号灯系统。
2017年年初,滴滴在济南上线了国内首个以浮动车轨迹作为数据基础的智慧信号灯系统。这一技术后来又在武汉、成都、苏州、贵阳等城市进行了普及。在济南一个月内,大明湖区早晚高峰期的交通延误时间下降了20%。
这种智能信号灯系统一旦取得成功,不仅可以应用到我国的各大城市,而且也当然可以应用到世界范围内的各大城市。
不仅如此,根据每个城市不同城区出行需求的密度,滴滴公司还可以对一个城市的功能性边界和行政边界作比较。
从大量的实时数据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城市里人们的活跃范围跟它的行政边界是否吻合,城市的规划是否合理。这些都是充满了大量潜能的拓展性研究。
而在另外一方面,很重要的是政府的监管智慧,那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监管智慧。我们政府所倡导的是先行先试,让新的技术发展一段时间,看清楚了发展的趋势,看到了问题再进行治理,这是一条宝贵的中国经验。
互联网约车刚出现的时候,出租车司机利益受到了伤害,希望政府出面保护。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会把初露萌芽的商业机会给禁止掉。
但我们国家的管理部门并没有做简单的决策,并没有一禁了之,而是选择了允许尝试,选择了“让子弹飞一会儿”,这给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尝试空间。
创新发展才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总的说来,我认为十九大报告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创新发展才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而创新发展是完全能够和民生工程、绿色低碳融合起来互相促进发展的。
而中国政府的治理经验——让子弹飞一会儿,让新生事物发展一段时间,再来总结经验、再来定制规则,也给技术创新、商业转化带来了巨大的空间。
而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为完善新的技术产品提供了最好的实验场所,而这些日益完善的技术产品一旦取得成功,往往可以投放到世界不同的角落,迅速产生应用的价值。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关于创新的中国模式,以及它所提供的世界方案,而这当中最核心的要点是要搞好民生,而搞好民生,最重要的就是要依靠创新了,所以创新是最大的民生。
感谢你收听我的分享,祝你一切顺利!

曾鸣:创新关键是从0到0.1

这条音频给你讲讲,企业创新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从0到0.1这个阶段。

从0到1的概念一直很火,不断有人在讨论应该如何完成从0到1这个重要的创新过程,但是最近,阿里巴巴集团总参谋长曾鸣就此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在湖畔大学的系列公开课上说,从0到1这个过程其实还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个是0 - 0.1——战略尝试期,还有0.1 - 1——战略成型期。而0 - 0.1才是创新的第一步,是企业文化和内核形成的关键阶段。那0 - 0.1这个阶段该注意什么呢?曾鸣针对平台型的创新提出了三个原则和四个决策,下面来给你说说。

先说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曾鸣说,只要你想在未来演化成一个平台,设计理念必须是点到点的网状结构,而不是B2B的线性控制,这样才有平台演化的可能。拿京东举例,虽然京东今天也很成功,但因为它的基因是B2B的体系,所以在对外的体系建设上,和阿里就不是一个等量概念。同样,如果你是传统的供应链,那你一开始就不能做成一个封闭的体系。

第二个原则,要鼓励点对点的直连互动。意思就是说,不要事先预设太多的结构和关系,网络结构是浮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比如淘宝的旺旺,它出现后最大的价值就是把买家和卖家连起来了,也把买家和服务商连起来了,之后才有了生态、惊喜、新物种,如果一上来就是严格管理的计划经济模式,这个模式就没有了可能性,只能优化,不能演化,就长不出新东西来。

第三个原则,在角色上也不能给太清楚的定义,否则也会被局限。很多对平台未来价值最大的人都不是最开始设定好的,角色的分工和合作都是逐渐演化出来的。平台化、生态化的本质就是特定领域社会分工、合作重构的过程,我们这个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差别就在于演化的理念。

下面说0 - 0.1这个过程中要想好的四个核心决策。

决策一,核心客户的价值要足够强大、足够鲜明,容易感知,这是决定一个平台能否起步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你能用平台的原则和打法整合出一个服务,客户还能因此满意,就可能找到第一批用户。如果你提供的服务又能比他们原来得到的好,他们就会来用你,只要有人用你,你就有演化的机会。比如,Facebook最早的用户就是一批哈佛的男生,闲着无聊看女生的照片。正是因为这么一个清楚的用户训练过程,模型和网络才能开始迭代和优化。换句话说,想不清你创造的价值,一切都是空谈。

决策二,要想好准入门槛有多高。服务的领域不一样、目标不一样,准入门槛也不一样。比如淘宝,零门槛,谁都可以进来,所以后期平台治理的难度就很大。这个问题上,曾鸣说选什么都可以,因为每个方向都有优缺点,只要你提前想好哪个更适合自己。

决策三,信用问题要怎么解决。只要你建设平台,就要回答谁来提供信用。是卖家自己说,还是你来对大家的信用评分?如果是后者,你怎么解决规模、众口难调的问题;如果是前者,卖家自己提供的信息是否可信,买家如何认证卖家的信用?这一系列问题你都要解决。淘宝早期发展出的支付宝就是一个里程碑,它在一个缺少信用的社会建立了一个信用体系,这才带来了生态发展最基本的东西。

决策四,就是初步的角色分工,也就是基本功能要如何满足?平台早期最忌讳的就是做得太广太薄,明确哪个点是最关键的功能,哪个点能让平台跑起来,这个决策很重要。

整理、复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的良机,温故而知新——DeepCreator

罗辑思维:一次体制改革的反面标本 126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我们和大伙聊中国历史上一个绝大的关键性事件,王安石变法。这个词我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里面经常看到,说实话,我当年作为一个参加高考的文科生,我对这词没啥好印象。因为要理解很多东西,什么当时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具体的条目,什么保马法、青苗法,记一大堆,烦死这个词了。但是不管怎么样,那个阶段的教育,还是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种下了一个王安石的形象,就是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而且中国人有一个毛病,就是我们对所有有文学才华的人,往往高看一眼,人家王安石什么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他干的事当然就是好事,我们一直对此是深信不疑。

但是今天我们的节目上来,就要把您这个固有的观念给推翻一下,其实王安石获得这样的一个形象,是很晚近的事情。在晚清之前八百年的时间里面,王安石可不是这个形象,是个啥形象呢?是一个办了坏事、闯了大祸的人,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说,王安石变法结束之后六十年北宋就灭亡了,那南宋的第一任皇帝,就是杀岳飞那个家伙宋高宗赵构。他当时就干了一件事,就是重修王安石变法那个阶段的宋朝的历史,准确地讲就叫宋神宗的实录。那这个修当然牵扯到很多细节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这场变法的名字给改掉了。原来这场变法在宋代的历史上,官方称呼叫熙丰变法,什么意思?宋神宗一共两个年号,一个叫熙宁,一个叫元丰,所以这场变法就是用他两个年号当中,各取一个字叫熙丰变法。但是在宋高宗修的那一段实录里可不行,就改叫王安石变法,这个词是这么来的,为啥?因为当时的南宋皇帝要告诉大家,这一场大祸闯下来,王安石变法那是王安石的责任,不关神宗他老人家什么事情,皇帝本身只是受了蒙蔽。

我们还知道南宋有一个大儒叫朱熹,后来写什么《四书集注》,就是那个人。朱熹对王安石变法的后果有一个评价,说是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你看朱熹这个人,不管我们同不同意他的很多观点,他作为一个大儒,他的私德是无可挑剔的。而且他隔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要对王安石变法做这样的评价?

再比如说,比朱熹要晚很多年的一个南宋的文人,也是我们老罗家的叫罗大经,他写了一本著名的文学史料著作,叫《鹤林玉露》。这个罗大经也在评价王安石变法,他那个评价提的格就更高了,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你看,在罗大经看来,整个宋代俩罪人,一个王安石导致了国家的分裂,一个秦桧导致国家不能再归于统一。你看看,居然有人在历史上,把王安石和秦桧放在一起评价,说这是两个罪人。要知道,我们通常讲王安石,很多人看不惯他,那是当时代的人,很多政敌嘛,有很多利益冲突。可是已经过了那么多年,这些文人在痛定思痛,在洞察历史的时候,居然对王安石这个人做出了这样评价,你不觉得很奇怪吗?而且这样的评价,可是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的一个传统。

比如说你要去读明代的冯梦龙,他不是写了一套书吗?叫《三言二拍》,其中有一个小段子,说宋代的时候,这当然是小说了。说王安石微服私访到民间去,看见一个老妇人在喂猪,就在喊那个猪过来吃食,就啰啰啰啰,来拗相公,拗相公就是王安石的外号。旁边又有一个小姑娘在喂鸡,说来来来,王安石来吃食。这说明什么?当时的老百姓很恨他,我们都理解说一个改革失败,往往里朝里的奸臣恨他,怎么会老百姓也恨他呢?那你说这个很奇怪,那为什么现在王安石居然有这么一个好形象呢?

这个转折点在哪儿呢?就在晚清。晚清有一个人叫梁启超,那一支笔真的是当时的一支健笔,健康的那个健,不是下贱的那个贱。那梁启超对王安石有一个评价,说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这个评价实在是太高了,三代一般都是说夏商周,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周公之后的唯一的完人。你听出什么弦外之音了?把孔老夫子都给隔过去了,就是除了这些人,就是王安石这一个人最了不起。而且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那通分析,了不起啊。比如说青苗法,这就是当年的现代金融制度。再比如说保甲法,这不就是西方人搞的警察制度吗?

所以王安石是一个从当代穿越回去的人,已经带了全套的现代政治和制度观念,是这么一个改革家。那你觉得奇怪,为啥梁启超给他这么高的评价呢?说白了,将心比心嘛。你看看,梁启超的角色和王安石是一样一样的,首先改革家,第二,改革家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是富国强兵。第三,他们都是靠着一个非常年轻的皇帝,王安石靠的是宋神宗,上台的时候不过二十岁,对吧。人家梁启超靠得也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光绪皇帝。第四则是更重要的,就是他们都有反对派,而且反对派当中都有一个太后。王安石变法面对的这个反对派是当时的高太后,那梁启超面对的就是慈禧太后。所以他夸的哪里是王安石,他夸的就是自己嘛。所以在梁启超的笔下,王安石突然来了这么一个形象的大翻转,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问题在这儿,我们今天其实并不是想讲王安石变法,他到底是功还是罪。我们是想讲为什么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它具有那么多高明的现代性的制度特征,但是最后又失败得那样惨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找到了当代中国写通俗宋史方面最好的一个作家叫高天流云,请他专门为《罗辑思维》的用户,打造一本写王安石变法的书。以前这个方面的书也不是说写得不好,我总是嫌它太学术化,不好读嘛。所以我跟高天流云交流的时候,我说我就提一个要求,我不管你书写得多厚,请让我们的读者能在一天晚上能把它看完,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一定要给到我们的读者,这不是一个很低的要求。现在这套书出来了,确实达到了我的要求,因为我就是一天晚上把它给读完的,为啥?文笔好嘛,生动幽默嘛。而且把当时那么复杂的政局和人际关系剖白得非常之清楚。你看这个书名,上下两册都叫《天命不足畏》,这个书名怎么来的?就是王安石变法那个标志性的口号,所谓的“三不足”:“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多大的改革气魄和胆量啊!

但是问题还是回来了,为啥他最后会失败呢?在历史上对这场失败有这么几个解释。第一个解释,人品问题嘛,王安石是坏蛋嘛。你看,王安石活着的时候有很多政敌,有人就这么批评他,比如说当时有一个人叫吕诲。他对王安石就有一个评价,说他“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啥意思?就是看着像个忠臣,其实是个奸臣,看着挺可信的,其实是一个佞人,表面上看是一个大老粗,而内心里藏满了奸诈。你看,这就是在人品上彻底否定了王安石。还有一个人就更有名了,苏东坡他的爹叫苏洵,这个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辨奸论》,当然也有人说这篇文章不是他写的,不管了。这篇文章很有名,你琢磨它那个名字叫《辨奸论》,就是我教你辨认一个奸人是什么样的。这篇文章写的就是王安石,说他吃着猪狗食,穿得破衣烂衫,读着圣贤书,像这样的行为是违背人情人性的,这样的人一定是大奸大恶之人。

但是话说回来,这种同时代在同一个政治舞台上演出的政敌,对王安石这个评价,咱们得除去三去五打八折,为啥?因为还有别的政敌对王安石的私德评价很高。比如说北宋那个著名的文人,写字也写得好,苏黄米蔡,黄庭坚。他就说王安石这个人私德非常之好,说他视富贵如浮云。还有王安石一生当中最大最大的那个政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私德评价也很好,说他“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说不管是文学还是私德,都比其他人要高出一大截。所以从道德上解释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肯定是站不住脚的。

话说回来了,改革家和人品有啥关系啊?你看明朝中后期那个张居正改革,张居正这个人人品就很一般,家里养了很多妻妾,天天吃壮阳药,行房中术,还收受贿赂,人家改革搞得挺好。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第二个原因的剖析,基本上都是说他经济政策上,这儿有问题,那儿有问题。其实也不然,王安石搞的那套东西直到今天,用现代化的眼光去看,仍然不落伍。随便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比如说青苗法,这就是当年的穷人银行。穷人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一般都去借高利贷,借来借去,土地就成了富户的了,对吧。王安石说不用,我借给你,国家借给你。你看,这不就是前两年得诺贝尔和平奖尤努斯办的那个穷人银行吗?穷人得到了实惠,而付出的利息又没有那么高,而国家又得到了这笔利息收入,这不就是现代人刚刚发明的穷人银行制度吗?

再比如说免役法,就是免除徭役,那徭役这里我们得多说几句。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通常在民间是征三种税:第一种叫徭役,第二种叫赋,第三种才叫税。徭役就是国家直接征发你的劳动力,去修个运河,修个长城。那赋是啥意思呢?你看那个赋字,左边是一个贝,这就是收钱嘛,右边是一个武,武装的武,就是说国家要打仗,你得上交一些钱,包括一些军事装备,你得送弓箭、盾牌、马匹,这叫赋。那税呢?你看那个字左边是一个禾木旁,这才是在田里征收的那个针对农作物收成的农业税,基本上是分这三种。但是你想想看,对老百姓它不方便,这边我种着田,将来要到国家去交税,可是你现在又要征发我的劳动力,我要去给你修这修那,对吧。王安石说不介了,咱们简化税制,你如果不想出劳动力,你交钱就是了嘛,国家拿出这笔钱再去雇其他人。你看,这个法和当代现代社会的那个简化税制的思路,是不是一样一样的呀?所以后来明代搞的什么一条鞭法,清代搞的什么摊丁入亩,都是受到王安石这个免疫法的启发。

当然你可能会说,王安石这个变法是不是就是搞计划经济,天下大一统?不介。王安石是很有市场经济思路的,比如说那个保马法,原来养马都是国家养,养得又不好,花的钱又多,国营企业嘛,这个弊端大家想都想得到。王安石的办法就是把它放到民间,老百姓自己养,养得好,国家给补贴收购这些马匹。你看,这是有市场经济思维的嘛。

再比如说市易法,就是管理市场交易的相关法律。这方面就很先进,国家派出官员去管理市场,用的就是现代的市场经济这一套。国家的官员一旦发现某个商品价格低了,赶紧买,收储。等这个商品价格高了,国家再抛出平抑物价。你看,现在我们国家去管理市场上那些重要的民生物资,比如说猪肉,用的还是这套办法,所谓的国家的猪肉收储制度。王安石这套办法是远远超越于那个时代,是非常之先进的,这方面没问题。当然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更加粗暴的解释了,说阶级斗争啊。你看,王安石是代表小地主阶级的,所以他比较先进,比较改革。而他的政敌,像司马光这些人,代表大地主阶级的,所以比较保守,比较反动。

你正好是说反了好不好,司马光那才叫穷呢?你看苏东坡给司马光写的《神道碑》,就是他的墓志铭吧,上面明明白白地记载着,司马光家里就三顷田,而且老婆死了没钱埋,还把这田给典押了,才搞了一点钱。而王安石呢?现在历史学家考证,他家里大概有三千亩田,这在当时也是大地主阶级。所以他的反动派和进步性,和历史学家有的那个粗暴的分析,正好是反的,如果我们再深看一层,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就更加奇怪,因为他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

我们从两方面分析,第一条,就是必要性。当时搞改革,已经是朝野的共识了,因为国家财政快崩溃了嘛。你看宋神宗上台,这叫熙宁年间,熙宁元年。按说皇帝上台,总得祭个天吧,突然一发现,一翻账本,没钱。如果搞祭天大典,总得给大臣们发点赏银吧,这个钱都发不出来。而且当时在河南一带又发生大水,还得赈灾,所以国家真的是捉襟见肘。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只能搞改革。而且改革在宋代士大夫的那个观念当中,也不是一件不能碰的事。比如说就在宋神宗之前,还有宋仁宗搞的庆历年间的改革,那个时候主政的不就是范仲淹这帮人吗?他们也没留下什么骂名,虽然改革后来失败了。那凭啥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就落下几百年的骂名呢,你不觉得这不公平吗?

我们再来看这场改革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它的可行性。在那个时代搞改革,最关键的要素是啥?就是皇上得挺你啊。你看商鞅变法,最后商鞅的下场很惨,就是因为秦孝公死了,所以把商鞅抓起来车裂,五马分尸。可是王安石变法背后的这位皇帝,神宗皇帝是一个多么英武的人啊。现在他跟王安石变法绑在一起,其实他还干过很多漂亮事情,比如说河湟开边,又称为叫熙河开边。北宋历史上没打过什么胜仗,仅有的几个基本都在宋神宗一朝。因为当时王安石变法财政上有了点钱,当时又有一个名将叫王韶,就带领北宋的军队击败了吐蕃的军队,收回了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时北宋的领土达到最大化,而且对西夏形成了包围的态势,北宋的国势一度达到了巅峰。所以宋神宗这个人是非常的英武的,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支持,那到了真的是言听计从的地步。因为他原来在当王爷的时候,还没有继位的时候,他有一个好哥们儿叫韩维。这韩维他就特别佩服,对各种国家政治经济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经常很佩服。韩维说,这不是我的观点,这是我一个朋友叫王安石的观点。所以宋神宗在原来当王爷的时候,就对王安石崇拜得不得了,虽然没有见过面。所以他上任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发布的第一道人事任命,就是让王安石去当江宁知府,升个官。试探一下朝野的反应,过渡一下,马上就调到了中央,紧接着就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这是宋代副宰相的一个官名,然后就开始搞改革。

而且这个改革可不是短,十六年的时间,十六年啥概念?一个现代的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期,也不过是八年。那对创业者的支持,到八年的时候也仁至义尽了,该退出了。而人家宋神宗这个投资人对王安石这个创业者,一支持就是两个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期。就等你上市,你遇到任何挫折我都挺你。挺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就是朝中的老臣,我不管你资格老到什么程度,只要你反对变法,对不起,一边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个韩琦,韩琦这个人不得了,从宋仁宗开始就伺候他们老赵家,从宋仁宗到宋英宗一直伺候到宋神宗。而且英宗和神宗这两个皇帝能上位,那人家韩琦是有定册之功的,就是他保着你上的台。对这样的老臣,一般来说,在皇权时代,皇帝怎么都得给几分面子。但是不介,人家宋神宗,你韩琦不是反对变法吗?走,到地方上去当官去,不要再在朝廷里了。换句话说,就是给所有人说,你们不换思想,我们就换人。这个支持的力度大吧,那在这么好的条件下,为什么改革还是失败了呢?

我还记得我当年看吴晓波老师写的书,写到这一段的时候,那真的是非常的惋惜。在宋代那么好的工商经济环境,那么好的宏观经济条件,王安石是这么卓绝的财经大师,但是这样的一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仍然失败得那么惨烈。这次失败不要紧,它的影响可不仅仅是在宋代。要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整体改革体制改革,此后的什么元朝,明朝清朝,没有任何人再敢在整体制度上探索得更远了。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只剩下一个非常没有出息的目标,那就是稳定。只要不出事,就万事皆休。所以王安石变法,我们理解了他失败的原因,对于理解整个这两千多年的中国经济,乃至理解当代的改革,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该解释一下,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失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提一个问题,你看,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那个时候经济也不发达,科技水平也不高,但是我们在天上发射了卫星,我们搞出了原子弹。可是改革开放之后呢?我们经济还好了,科技还提升了,但是我们却造不出一辆在市场卖得出去的汽车,还不得不去引入国外的品牌。请问为啥?按说原子弹的科技含量,比汽车高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了呢?你看,如果你在我们店里买过这本书《一课经济学》,你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你马上就能回答得出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原子弹那是一个单目标系统,只要我们集中国力攻其一点,很容易达得到。但是造个汽车呢?它是个商品,一个商品它就是一个多目标系统。汽车你以为真的像有人说的就是一个发动机加四个沙发吗?它没那么简单,从好的刮雨器到好的内饰,包括好的反光镜等等,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系统。而且一辆车要卖得出去,它还要非常好的品牌、广告、服务、4S店。更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它得有好的价格。因为市场是一个连通的体系,你必须在价格上能够做到和国外的市场,基本能够竞争的时候,你才叫有汽车产业,而不仅仅是有汽车工业,对吧。而在我们造原子弹的时候呢,没有成本概念,一个零件先生产二百个再说,挑最好的用上去,那没有成本观念,单目标系统。

好,现在我们就回来看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类型的变法,一种类型叫效率型变法,还有一种叫活力型变法。效率型变法就是前面我们讲的造原子弹,国家要达成一个特定的目标,我们需要动员国力,那怎么办呢?那就有好多办法,只要有一个中央权力的决心,然后就有这么一个改革家,它很容易把社会财富的存量给激发出来。什么是最典型的效率改革?就是商鞅变法,对吧。原来那个春秋时代的层层分封的那个财富的分配体系,被商鞅全部拆掉,把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老百姓,每一粒粮食都镶嵌到这个国家的战争机器上,所以秦国马上就变得富强。再比如说汉武帝为了打匈奴,那就任用了一个人,这个人也不能说他是奸臣,但是他特别会搜刮民财,叫桑弘羊。所以他的改革其实也很简单,就两条,第一,所有富人家用算缗和告缗,把你的财产给搜罗来。第二,把民间原来可以自由生产的,像什么冶铁、煮盐这些产业收归国有。马上国家就有钱了,可以去打匈奴了。

再比如说1918年的苏俄,它刚刚起来的时候形势非常之艰险,外面有协约国的干涉,内部有白俄的叛乱。这个时候国家机器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仗打赢。它就变成了一个单目标系统,怎么办?搞战时共产主义,搞余粮收集制,很快把国力动员起来,把战争就打赢了。这就像造原子弹一样一样的,单目标系统。可是如果是一次活力型改革,它面对的对象是整个国家机器的,那个死气沉沉的状态,仅仅调整它的存量分配是没有用的,它是要激发活力,制造财富和资源的增量。那这个时候,它就要打造一个多目标系统,至少朝廷财源比较丰沛吧,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吧,市场能够繁荣而稳定吧,军队能够有战斗力吧,政府比较高效而廉洁吧。这个系统要想同时达到这么多的目标,那要困难得多,那请问王安石变法是效率型改革还是活力型改革呢?它是个活力型改革,是改革当中最难最难的那一种。

为啥说它是活力型改革?他自己说的嘛。刚开始要改革的时候,王安石和司马光在朝廷上争论,司马光是你怎么改革。王安石说,我有一条叫“民不家赋,而国用饶”,就是我不用给老百姓增加赋税,不用改变这个社会的财富的存量结构,我直接凭空增加财富。司马光说,你这不是胡扯吗?天下的财富就那么一点点,你这说书呢吧?其实站在我们现代经济学的角度,这是能做到的。但是司马光不懂,王安石说我能做到,那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他就是要激发这个社会活力。所以王安石搞的是一个多目标系统,有点像几十年前我们中国人搞国企改革。这个国企盘子挺大,资产挺多,什么土地、机器、员工都挺多,按时资本的回报率很低。那作为国资委的主任,就是宋神宗,他就很着急嘛,对吧。那只好换了厂长,换一个新来的职业经理人,一个CEO,就是王安石。你有办法,你干给我看,能不能把这个企业的活力给激发出来,同时和外面市场上的那些竞争者,北边的辽国,西边的西夏,搞一场能赢的竞争呢?

所以王安石变法的基础就在此。你搞明白了这个基础,搞明白了单目标系统和多目标系统的区别,搞明白了效率型改革和活力型改革的区别,你就知道王安石变法他败在哪儿了。他搞的是一场活力型改革,但是他用的可是一次效率型改革的办法,根子就在这儿。那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推演一下这个逻辑,为什么从那么良好的初衷,那么良好的起始条件,最后变成了那么惨烈的一次失败?

我们先来看他的逻辑的第一步,就是搞改革在皇权时代,他首先要获得顶端权力的支持。前面我们讲了宋神宗给他的支持,已经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他经常讲,我跟王安石就是一个人,啥意思?就是遍告天下,说不要在我们俩之间下蛆,搞各种挑拨离间,我俩就是一个人。他说得话就代表我的意思,就是说白了,他就是皇上,我现在就让他干了,这个支持实在是力度太大了。那王安石经常也跟皇上这么讲,说那些小人经常要找机会来挑拨咱俩的关系,你可要小心。确实,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件,你比如说袁崇焕。他原来跟崇祯皇帝也说,只要你信任我,我替你去打仗,我肯定打得赢,但是你在朝中可不能听小人挑拨。崇祯皇帝说你放心,你放心,你这到前方打仗,我还能不支持你吗?给了尚方宝剑,最后呢?不就是挑拨吗?袁崇焕最后不就被,那还不叫砍了头,直接被剐了。这种挑拨在皇权时代是特别容易发生的。

我们再回来看王安石变法,如果王安石搞的是一次活力型的改革,那按说他应该自下而上地激发活力,搞一个多目标系统。劝每一个老百姓好好种田,每一个商家认真赚钱,每一级政府官员都对做大GDP有兴趣,对吧。但是你让王安石这么搞改革,他怎么搞呢?他必然要走到这条路的反面,就是获取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那首先他就得获得权力和位置,以及皇帝无条件的支持。但是一旦改革,不是自下而上而是自上而下,它的实质就发生了变化,它就不再是活力型改革,它变成了效率型改革。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你看不出区别,但是逻辑就是这样,逻辑的原点错了,往下一推导,马上就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们再来看这个逻辑的第二步,王安石获得了宋神宗的支持之后,那他的本能的反应就是要巩固这种支持。所有的改革家历来都是非常警惕这一点,所以你看,所有的效率型改革,往往都有酷吏的那一面,有非常残忍的那一面。你比如说商鞅变法,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秦孝公的太子不支持,那怎么办?太子犯法,把太子的老师的鼻子给割了,就是做给太子看,哪怕你贵为天子,因为我要的是效率。吴起在楚国搞改革也是一样,楚王的妃子嘻嘻哈哈,不遵从号令,杀掉,哪怕你是宠爱的妃子,也必须杀鸡给其他的猴看。那王安石变法当中也呈现这样的特征。要知道,一个效率型改革,当他在追逐效率的时候,一切什么民主,多听意见,你可以摆这个姿态。但实质上你真要听了,那就是耽误效率的事情。你什么时候听说军队在打仗的时候,要搞民主,搞一团和气?它都有那个残忍的一面,这才能保证打仗的效率。因为单目标系统嘛。如果王安石想推行新法,这个新法他觉得已经非常好了,我已经论证完善了,现在就是要把它的推行效率给推上去的时候。一切反动派都一定要干掉,这是中国古来所有的改革家的必然思路。

王安石也一样,当然在宋代那个朝代,说实话没有前面什么商鞅变法搞得那么血腥,但是基本的状态也是一样的。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文人叫欧阳修。欧阳修这个人不仅是朝中的元老,而且是文坛的宗主。他在文学上大家觉得你就是一代达人,是大神级人物。欧阳修对王安石那不是一般的交情,首先非常之欣赏。当年王安石还没有考中进士的时候,欧阳修就非常欣赏他的文章,到处替他推荐。而且这两个人是老乡,这是同乡的前辈提携后辈,因为王安石确实文才也非常好。可是你知道王安石上台之后,欧阳修说搞这个青苗法,我有一点意见要表达一下。你知道王安石马上就开始对他下手,指使底下的人弹劾欧阳修。欧阳修也没办法,那时候他六十岁,按说宋朝一个老臣,说我乞骸骨,致仕回老家,一般要到七十岁,欧阳修六十岁就只好灰溜溜地回到老家。你知道王安石背后怎么说他你吗?人欧阳修对你有恩的。人家王安石说,说欧阳修这个人叫修善从流俗。就是这个人没有什么骨气,老跟那些人搞来搞去。比如说他说韩琦这个人是社稷臣,韩琦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三朝老臣,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啊?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用这样的人还不如不用,这就是一个后生小辈受人家提携之后讲出来的话。

所以你看,当时王安石朝中原其实很多朋友,比如说嘉佑四友,什么叫嘉佑四友呢?因为王安石和其他三个人,这都是在宋仁宗嘉佑年间考上的进士,往往是同榜的进士,相对来说关系比较好,跟我们今天的同学差不多。哪四个人?你看,司马光、韩维,韩维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在宋神宗面前天天说王安石好话的那个人。还有一个叫吕公著,再加上王安石,正好凑够这四个货,这四个货原来大家就觉得你们之间关系好。可是王安石变法一开始之后,马上绝交。韩维也是,刚对他的变法提了点意见,一边去。吕公著,原来王安石跑到宋神宗面前,跟宋神宗讲,说这个家伙有才,将来一定是个宰相。可是后来吕公著刚刚提出对变法的一点意见,王安石马上把他罢官。而且把他比作是四凶,什么意思?就是尧舜禹时代,尧杀的四个大坏蛋,说你跟他们一样,翻脸不认人。

再比如说王安石自己的亲弟弟王安国反对变法,那也是翻脸不认人。当然你说这是不是王安石个人性格问题呢?确实,王安石不是外号叫拗相公,他就是这么一个执拗的人。给大家举个例子,他情商低到什么程度?他在当宰相之前,曾经有一阵在朝中是主管刑狱,就是判断各种官司。当时开封就发生了这么一个民间的官司,有两个人小时候是发小,一直关系就很好。其中有一个人养鹌鹑,这鸟养得不错,其他一个人看了说给我一只,给我一只。这人说不给不给,俩人就闹起来了,这个家伙就干脆抢了一只鹌鹑就跑。后面那个家伙就拿着刀跟着追,然后追上之后也不知道是急了还是言语冲撞,就拿刀把那个人给杀了,就这么一个官司。开封府看到这个案子,说你这虽然是朋友,但你杀了人,对不起,判你死刑。结果这个案卷提交到王安石那儿,王安石说这怎么能判死刑呢?我是懂法律的,你看啊,我给你分析。你看,这个人公然抢夺,抢夺按照我大宋的刑律,这就是盗匪。后面拿着刀追他,这就叫捕盗啊,捕盗杀人不当死罪,这个人不该死,搞得周边的那些官员都觉得哭笑不得。是,你非得按法律抠,它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这个案子你得考虑当时的那个情况啊,你非要死抠,说这种情况下杀人都不判死罪,那整个大宋刑律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所以王安石这个人是特别执拗,而且是没有人劝他能听的这么一个家伙。但是问题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你不能说跟他的性格有关,为啥?因为搞效率改革,如果没有这种性格,你根本就改不下去。所以你看,历朝历代的那些成功的改革家,包括商鞅,包括吴起,是不是都是这样的性格。所以这事跟什么性格,跟什么情商,都没有关系,这就是逻辑的第二步。一定要把那些反对改革的人全部打掉。

紧接着第三步就开始了,反对改革的人都打掉了。那请问你用谁来改革?当然就用不反对的人了,那不反对的是什么人呢?他往往就是小人嘛。比如说当时宋朝西北有一个小官叫邓绾,有一次到朝廷跟宋神宗汇报工作,西边的情况怎么样,宋神宗就是闲来无事,就问了他一句话,说你认不认识王安石啊?说不知道这个人,他说王安石不得了,王安石是当今之古人。要知道,在宋代那个文化氛围里,如果说这个人是一个古人,那那个地位就不得了,相当于什么孔老夫子那个级别的评价。邓绾马上就知道了,宋神宗非常欣赏王安石。所以他就跑到王安石府上对新法各种称颂,其实他懂不懂新法都未必。所以后来出来之后就有人说他,说你这不就是小人吗?你就是拍马屁吗?邓绾讲了一句特别有名的话,叫笑骂由他,好官我自为之。在历朝历代后来的官场上都成为一个心法,就是我拍领导马屁,你们笑随你,我就是要当好这个官,那邓绾这样的人马上就得到了重用。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说,王安石智力太差了,怎么能够用小人呢?你还真别把这个问题看得那么浅。一方面没有正人君子可用,能用的就是他们。那第二方面呢,是这帮人好用。给大家举一个中性的例子,比如说今天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请问,他是愿意用那些对金钱激励非常敏感的职业经理人,还是愿意用一个动不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文艺女青年呢?当然是用前者嘛,因为我用金钱激励、期权激励,马上就可以让你好好干活。那这个组织的效率就会提升,确定性就会增大。

你切换到王安石也一样,他愿意跟司马光共事吗?动不动坐下来,我跟你谈谈,这东西我不同意,那怎么行呢?当然是这种小人,对于金钱激励非常敏感,这个效率就会提高。再有一点是什么?很多人以为拍马屁领导就喜欢,你错了,领导对拍马屁的人心中的道德评价,也没有那么高。但是拍马屁这个动作,给领导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就是我这个人像算盘珠子一样,你一拨我就动。那对于王安石这样追逐效率的人来说,他不用他用谁啊?虽然他对他的道德评价未必很高。

所以你看,王安石的那个新法那一派,就是所谓的新党,这里面充斥了小人,什么吕惠卿、章惇、蔡京、蔡卞、曾布这些人,后来基本上都写到了宋史的奸臣传里面。这是逻辑的第三步。

那第四步呢?马上顺理成章地就出现了。你任用这帮人去推行新法,那新法好得了吗?给大家举一个例子,青苗法,初衷多好啊,老百姓借高利贷,不要借了,政府以很低的利息借给你。当时王安石定的政府的利息是年利二分,就是你借一块钱,到年底的时候还一块二,在今天看来这个利率很高,但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很低很低的利率了。那你首先想第一步,这些奸臣他只有一个目标,对王相公负责。那新法既然说要借钱给老百姓,然后收获利息,那就要多收获利息。好,对老百姓,春天借你一道,秋天我再借你一道,对吧。你要不要借,我都要强行摊派给你借,所以变成另外一种的赋税的形式,那当然是民不聊生了。

当然,在这儿我们还得讲,奸臣发挥作用可不只是在这儿。真的说我已经下定狠心,欺负老百姓的奸臣也没有那么多。关键是由奸臣,或者说操守不是那么好的人,廉洁度不是那么高的人构成的一个系统,它会带来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叫制度成本。我们可以推想一下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当时民间的一种情况,普遍的高利贷水平,比如说年利四分,现在官府推出一种贷款,年利二分,这当中可有两分的差,请问会发生什么情况?这笔贷款的额度当然就会成为各种各样收取那种,叫寻租空间的那个额度。就像今天很多政府给的什么创新企业的补贴,文化企业的补贴,市面上就会出现一种公司,我帮你企业去申请这种补贴,等补贴申请下来,咱俩再分,现在中国也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宋代一定会出现,既然有这个利差,就一定会有人利用这个利差,然后往自己腰包里搁钱。为什么说火车票应该提价,为啥?因为火车票没有达到它的市场价格的时候。国家强行补贴,把价格压下来,表面上是对老百姓有好处。但实际上这个系统会把价格再回弹上去的,内部人偷票给票贩子等等。等真正的老百姓他买到票的时候,其实还是那个价格。如果它不到票贩子手里买票,他就得彻夜排老长的队,用支付自己的时间成本的方式,把这个成本给支付掉。所以制度运行过程当中,它是有成本的。你再好的制度设计,如果把这个制度成本再算进去的话,其实跟市场自然形成的价格没有什么区别。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市易法。前面我们介绍的,那是一个多么高明的设计!当一个商品价格低了,国家赶紧收储,价格高了,赶紧抛出平抑价格。可问题是,当真正的市场经济出现的时候,你怎么知道现在是高价还是低价呢?那既然你让官员去判断,如果他的廉洁度不够的时候,他说什么便宜什么就便宜。最后他买的是什么?一定是紧俏货,一定是高价货,因为有人给他塞钱,反正国家出钱嘛。所以最后市易法一定会搞得国家其实入不敷出,但是王相公上面可说,市易法你应该有收益啊。对吧,你不是低吸高抛吗?你应该有收益嘛。所以找这些官员要钱,那这些官员怎么办?只好拼命地区压榨那些商户。所以到市易法最后被废除的时候,达到什么情况?最后有四万商家欠政府钱。那市易法的这个执行机构,雇了一千多人在全国进行讨债,那当然就是民不聊生的结果了。所以你看,制度成本这个变量,一旦代入这个系统之后,你会发现新法给老百姓制造的那个好处,其实并没有出现。

紧接着第五个逻辑又出现了,新法可能会失败,但是任用的这批坏人可就是站在朝廷上了,他们不会轻易地推出历史舞台的。而且他们反过来就要攻击这些法的创办者,就是王安石。王安石后来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然后一度贬官到了南方。那临走的时候宋神宗其实还是征求他的意见,说你觉得谁当下一个宰相啊?王安石就推荐了他最信任的那个人叫吕惠卿。吕惠卿当了宰相之后,屁股决定脑袋嘛,他最害怕的事就是王安石回来。因为王安石是他老师,对他恩重如山,王安石一回来他就得靠边站。所以这个时候他的唯一的政治目的,就是一定要把王安石搞掉。所以他跟我们前面讲的那个邓绾两个人,两个人一合计就干了一件事,就诬陷王安石配合当时的一个亲王叛乱。那正好王安石还是比较有政治经验的,就日夜兼程到了开封,跟宋神宗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了。宋神宗说老久不见了,你又回来,这事也说清楚了,要不你回来当宰相吧。又把王安石任命为宰相,这是二度当宰相,吕惠卿靠边站了。按史籍上的记载,吕惠卿从此叫,只要能害王安石的事,没有他不干的。这个时候你就看一个改革者的悲剧就出现了。王安石原来跟吕惠卿关系好的时候,经常会跟他商量一些变法的细节。因为是改革集团,他跟宋神宗其实不是一个人。虽然表面上说我们好得跟一个人似的,所以他就经常跟吕惠卿说,这个事你不要跟皇上讲,这个有人批判新法,这事你不要跟皇上讲。所以他们俩大量的什么书信往还,就涉及到这个话题。

吕惠卿这个时候就把这个小书包给整理整理,最后就一拢子端到了宋神宗的面前。你看看,你信任的王安石,对吧,在这么多年的过程当中,不断让我来瞒你,你还信他吗?宋神宗一看傻眼了,最后彻底失去了对王安石的信任,这导致王安石的第二次罢相,这是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的标志。你可能会说,那事情到此也就结束了吧?这第五步逻辑就是最后一个逻辑了吧?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仅仅到此为止,那王安石怎么会在南宋的历史上留下那么大的骂名呢?前面我们讲罗大经对他评价,说你跟秦桧一样都是罪人,整个国家统一之后再分裂,就是王安石犯的罪。那如果仅仅是变法失败,他怎么也提不到这个高度。所以说在这第五步逻辑之后,还有一个第六步的逻辑,这才是更重要的影响更为深远的逻辑。

好,我们接着给大家推演,王安石变法的第六步逻辑。按说变法结束了,这个逻辑就应该终止了,没有。所有的效率型改革它必然会有余波,为啥?因为它是靠那个强大的后台老板支持下搞的改革,后台老板一死,或者是把支持一撤出,他原来被强权压制的那些力量就会反扑。所以为什么在历史上所有的改革家,往往下场都不好,就是这个逻辑的产物。你比如说商鞅,还有吴起,最后都死于非命,就是这个原因。王安石变法,这个逻辑同样在起作用。当然这时候王安石已经死了,但是你留下的那些徒子徒孙们,那就要成为打击目标了。

所以你看,宋神宗一死,表面上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叫宋哲宗,但是真正在朝中掌权的,这个人叫高太后。高太后一直觉得儿子在胡闹,终于老太太上台了,可以伸伸胳膊了,把新党全部撵下台,把旧党给请回来。那谁来执政呢?就是司马光,那这一段历史叫什么名字?叫元祐更化。因为年号叫元祐,其中暗藏了一个意思,就是多亏这样的一个明白事理的老太太出来保佑我们,所以叫元祐。什么叫更化?就是把原来干的那些事全部变更,把它变化嘛,这叫元祐更化。但是你想想,老太太老太太嘛,她干不了几年。

老太太这一死,那紧接着就是宋哲宗亲政。宋哲宗说,对,你老太太你叫以母改子,所以没有问题,这是符合孝道的。那我是宋神宗儿子,我要以子继父,我这也符合孝道,我也孝顺一把。所以我要把旧党赶下台,把新党再召回朝廷。那这段历史叫什么?叫绍圣绍述。你听这名字别扭吧,你看绍圣是宋哲宗这一年的年号,绍是什么意思?就是延续的意思。圣是谁呢?指的就是宋神宗,我要继承我老爹那么神圣的一个人的使命,把他未完成的事业干下去。绍圣绍述,绍和述都是两个继承的意思,那就又是新党上台。

可是宋哲宗干了也没几年又死了,又上来一个太后,这个太后是宋神宗的老婆,这个人叫向太后。她虽然是宋神宗的老婆,但是她特别烦这新党。好,新党再扒拉下去,又把旧党召回朝廷。这一段是两个年号,一个叫元符,一个叫建中靖国。你琢磨,这每个年号都是有意思的。啥叫建中靖国?向太后就说,我们不要争了,左右两派,新旧两派,要搞一个很中的东西嘛,这叫建中。靖国就说平等的意思,不要再闹了。但实际上这个向太后也是倾向于旧党的,所以这个时候又扶植大量的旧党上来。

向太后她当太后,垂帘听政也没有几年,等她再下去,这时候谁亲政啊?宋神宗的第二个儿子,就是那个倒霉催的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道君皇帝宋徽宗亲政,那我还得向着我爹。对吧,又是搞宋神宗那一套,旧党再下去,新党再上来。等等,那你说整个北宋的政治变成了什么?就是翻烧饼,这边烤糊了翻一面接着烤,就是个折腾。那你可能会说,这个新党上台它也得搞改革吧,是不王安石的那些政策又开始被推行啊?民间骚然,没那回事。这个时候新党和旧党,其实只是两个政治符号而已了,没有什么真实的改革措施了。互相就是指鼻子骂,你是小人,我是君子,你得滚,我得来。所有的朝廷的政治就变成了一个党争型的政治。

那在宋徽宗年间,这个党争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再说一下宋徽宗那个年号吧,叫崇宁。崇宁啥意思啊?我要崇拜熙宁年间我老爹宋神宗干的那些事,你看,又折腾一回。那这个宋徽宗搞了一件事情,就是刻了一副叫元祐党人碑。前面我们讲,年号可能已经把大家说糊涂了,高太后搞的那一套不叫元祐更化吗?旧党上台,都是奸臣,这是宋徽宗的观点。所以宋徽宗亲自用他的瘦金体,在碑文上刻下了这些人的名字,什么司马光、文彦博,所有这些旧党全把名字刻下来,刻下来干嘛呢?立在开封,告诉你们,这些人的子孙永远不允许参加科考,如果你活着,朝廷永不叙用。后来把这个碑建得全国都是,当然后来全国建那个碑,上面写的不是宋徽宗的字,是谁的字啊?大奸臣蔡京的字。蔡京因为字也好,后来这个元祐党人碑,就作为一个重要的书法作品给保留下来了,这也是一个历史折腾的遗迹。那这个元祐党人碑刚开始刻了一百多人,最后名单扩大化,变成了三百多个人。而且这张名单上已经不分什么新党旧党了,所有的政敌一概打击,包括那个新党当中的一些人,也列在元祐党人碑上。这个政争不仅在北宋,甚至在北宋灭亡之后,就是靖康年间之后,一直延续到了南宋,还在折腾。

所以讲到这儿,你可能就会理解,这个国家由统一而分裂,谁是罪人?王安石是罪人,就是你搞的这件事情,搞得整个大宋天下变成了一个党争的天下。哎呀,这段故事说完真的是让人感慨。你可能会问,罗胖,你今天要干嘛?你难道想否定王安石吗?我才没有那个意思呢!否定王安石,你以为这里面有谁正确吗?谁都不正确,一个正确上台,另外一个正确就在台下等着,把你推倒,我正确。所以你说这个政争当中到底是王安石对,还是苏东坡对,还是司马光对,已经变成了一锅稀粥,谁都不对。

那说到这儿,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效率型变法一定会出问题。因为效率型变法讲究的就是单目标效率系统,一定是要靠权力来把这个效率给推进下去。可是权力一上台,效率型改革它天然有一个前提,就是我先造蓝图再施工。蓝图不对,这个房子肯定盖走了样。所以这个蓝图一旦画出来,它就一定得正确。害死人的就是这正确二字,因为正确这个家伙一旦登台之后,它有两句台词,第一句我正确,第二句所有反对我的都不正确。所以正确一生的使命就是要把那些跟它不一样的东西强行干下去。这就是为什么效率型改革往往会贻害无穷的原因。

那说到这儿你可能又会问,那如果你是王安石,你应该怎么改革呢?这事别问我,我也穿越不回去。但是我确实知道,如果想搞一个活力型的改革,就是自下而上的一种体制变革的话。我们真的有一本好教材,啥呢?就是中国人现在还在经历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有著名的三论,叫猫论,摸论,不争论。猫论就是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摸论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就是不要争什么意识形态,是是非非。

其实这个逻辑是可以倒过来理解的,首先不争是非,咱们别说改革蓝图已经描摹好了,是一个什么样,不知道,不争是非。第二步就是摸论,就是大家分别去摸,摸到过河的那个就不错。你就是什么?你就是白猫黑猫,你就是那个逮着老鼠的猫。我再给你判定你正确,让改革再往前走一步。

所以你去看,现在很多人说改革开放不好,有一派知识分子他有一个论点,说中国这三十多年只有开放,没有改革。哪有什么改革呢?对吧,改革都是人民搞的,不是中央搞的。你看我们安徽人,小岗村搞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吧。我的老乡,傻子瓜子,搞的那个民间小生意人的市场经济吧。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中央后追认的。没错,这就是中国改革的特别重要的经验。为什么要先画蓝图然后再改革?为什么不能等那些新鲜事物出现之后,然后再从政策上进行追认呢?这恰恰是这三十多年最最重要的一个经验。

所以你去看,中国很多改革的新事物,往往刚出来的时候是带有一点非法色彩的。我们就说现在互联网这些创新吧,微信,对吧,它不符合中央管理电信的那些条例。再比如说支付宝,它不符合国家管理金融的那些条理。怎么样?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政府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就是看不懂的东西先不表态,我先看你在市场上走走看。小平同志当年讲股市不就是这样吗?先试嘛,试不好可以关嘛,先观察一段。他对我的老乡,就说傻子瓜子那个年广久,也是这样,批示不要动他,先看看他,到底怎么回事,这反而是一种特别客观的态度。

2015年中国市场上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经常会出现的一个事件,就是所谓抓专车,像嘀嘀打车、嘀嘀专车这样的事。它确实不符合我国当前对于出租车管理的很多规定,那怎么样?你会发现,有的地方政府抓,有的地方政府就不抓,有的城市是交通口的领导他反对这种服务。因为对原有体制构成冲击。可是信息办的领导他就觉得这是互联网创新,在政府内部观点也不见得一致。

但是你看,政府的真正的高层对这种事他不表态,他就等着看。看好了,我们看到的那个抓到老鼠的白猫,再来追认不迟。所以这种事情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经验,就是先不争是非,让它去试。试好了我再事后追认,让整个的改革往前走一步,这才是活力型改革做好最好的一个样板。

说到这儿,我还得给大家说,我们现在店里买的另外一本书叫《天堂茶话》,我们已经推荐过两次,刘军宁先生在这本书里讲述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思想当中有一个特别奇葩的东西,叫不尚贤,什么意思?就是不要尊重贤人。你听着这不是很脑残,很反动的话吗?其实恰恰相反。什么叫尚贤?尚贤就是,哎呦,你好了不起啊,我尊重你。比如说我们一说尊重知识分子,给你盖高知楼,给知识分子国务院补贴,你是什么什么样的一个受国家尊重的学者。这套制度你到美国,你看不到,美国哪有什么教授楼,对知识分子什么额外的尊重?你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你去干好了。

那为啥老子会说这样脑残的话呢?刘军宁先生在《天堂茶话》当中解释的清楚,原因很简单。什么叫尚贤?你把一种人定为贤,这就是定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对错你是不知道的,等于是先论了是非,先定了一个标准。可是正确是非这个东西一出台,就会出现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演化的逻辑。所以不尚贤恰恰是保护贤者,所谓的尚贤恰恰是伤贤,伤害的那个伤,尚贤伤贤这就是《天堂茶话》当中的一章。

那说到这儿,那我今天到底想讲个啥意思呢?我讲的真的不是政治,也不是改革。说白了,我们的听众包括罗胖,参与一次伟大改革的机会其实没有。我想讲的恰恰是商业,现在很多企业,觉得互联网+呀,互联网浪潮扑过来了,我们一定要参与到这个浪潮当中,要激发这个企业的活力。你看,你用的就是活力这个词。可是现在有多少企业用的,哪是活力型改革的方法呢?用的恰恰是效率型改革的方法。成立一个什么总裁办里面的专门的委员会,叫推进互联网战略委员会,天天开战略会议,老总极端重视。一定要用这个企业最多的资源,不遗余力把这场改革给推进下去。

可是结果呢?结果往往恰恰是,距离你那个效率的目标越走越远。为啥?就是因为我今天讲的这个道理。所以所有的企业家,如果你真觉得自己要面对互联网转型了,真的要参与到这个活力驱动的全新市场环境当中。那好,你面前真的就有一面镜子,它的正面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改革开放,而它的反面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王安石变法。

罗辑思维:改变世界的箱子 84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罗胖继续为你读书。今天我们比较抠门,没有买实体书,因为我这本书读的是电子版,它的名字叫《集装箱改变世界》。你一听这书名有点吹牛吧?这是不是哪个集装箱制造厂的软文啊,还真不是,它的作者就想说明一个道理,在20世纪人类林林总总,眼花缭乱的各种发明当中,集装箱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因为它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20世纪人类的财富面貌。

好奇怪这个结论,是不是有点过于夸大了?因为集装箱在技术上实在是乏善可陈,我想即使用19世纪的水平,敲出这么一个铁盒子恐怕也不困难吧,集装箱的技术含量可能还不如个罐头,罐头好歹要去解决密封的问题吧?抽真空的问题吧?集装箱也不用,我们中国人都熟悉一句话,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请注意,这句话可推导不出下一个结论,就是具体到一个产品,它的科技含量越高,那它改变生产力的能力就越大,这两句话可不能划等号。

给大家举个例子,蒸汽机。如果在有知识的人当中做应该调查,过去几百年改变人类面貌的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我想蒸汽机肯定高居榜首。但是要知道,在蒸汽机发明的当时,它的科技水准也不是很高的呀,这里面有一个误解,大家都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个说法不确切,瓦特仅仅是改良了蒸汽机。因为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就用蒸汽机,比如说纽卡门蒸汽机,在煤矿里面提水,都在用这个。瓦特不是什么惊才绝艳的大科学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当然他很聪明,也很有商业头脑,他改良了纽卡门蒸汽机,让它的热效率更高,让它的机械结构更合理,仅此而已。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在科技表现上没有太多亮点的产品,却成为人类里程碑式的发明。今天我们谈工业社会,谈工业革命,谈现代化,几乎都要回溯到蒸汽机这个具体的产品上,你看,蒸汽机,集装箱,这两个东西搁在这,就给我们出了一道题,那就是虽然我们承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请问,什么样的科技,它会最大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呢?这对我们今天关心创新的中国人,这道题的答案会非常有魅力。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搁在这,一会儿再来解答,先把注意力投向集装箱。集装箱它爹,就是集装箱之父,是一个美国人,叫麦克莱恩,他出生在美国的白卡罗莱纳州,是一个穷家庭的孩子,年纪轻轻,也没读过太多书,他就得想啊,我这辈子干点啥呀,后来发现,干卡车司机不错,很拉风!于是,十几岁就干上了卡车司机。到他22岁的时候,他已经很了不起了,拥有了一家运输公司,很大,有两辆卡车,当然后来他生意确实做得非常好,他也非常有做生意的天分,到1940年的时候,大家知道那个时候的历史背景,美国马上要介入内战,所以国内的物资生产、运输、物流,就开始非常发达,他这家运输公司水涨船高,非常挣钱,在1940年那一年,他已经可以挣到22万美金。这可是当年的美金,非常值钱。到二战结束的时候,他已经是全美国最大的运输公司之一了,这个人非常有天分。其实看一个人有没有商业天分,往往就看,他会不会省成本,省成本是一个企业家的天分,当然这不光是抠,不光是黑,让员工加班不给工资,那个不叫省成本,,省成本是着眼于整个社会各种各样的资源的组合方式,最后找到省成本的方式。

你比如说日产汽车那个老总卡洛斯,他就号称成本杀手,当然他肯定不是靠扣减大家的工资,他的著名的段子就是:整个的产业链我都要让你省成本,上游、下游,他甚至干过一件事,跑到上游的企业家那儿去说,我也不跟你砍价,我到你企业去,我帮你省成本,省完了成本,你降我的原材料价格,然后给我。所以后来日产公司的汽车的成本控制就变得非常的好,这是企业家的通例,因为谁能比谁聪明五秒钟呢?关键就看平时的这种细微的省成本的功夫,这是商场上竞争 的一项法宝。

这个迈克莱恩就是这么个主,非常会省成本。举个例子说,他的卡车司机跟别的运输公司就不一样,别的运输公司加油你就加呗,回头拿票来报不就完了吗,他不,他会跑到高速路上,跟一家一家的加油站谈判,最后选择给他最高折扣的加油站,然后给他的司机就规定,你从这一站加上油,只能到那家加油站去加油,所以他们公司司机觉得在这个公司一点儿自由都没有,到哪儿加油都听他的。

但真的有效啊,因为公司蓬勃发展啊。你像美国,我现在就知道一个物流公司,我就不给他做广告了,它能够省成本到什么程度?就是连卡车司机手里那个钥匙平时拿住的那个姿势打都规定到这个细节,为啥?可以上车直接捅开钥匙就可以把车开走,就为了节省这么点儿时间。所以公司竞争就在于成本结构的优化,麦克莱恩,此中高手!那么这种高手,他就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省成本的机会,你看,故事来了。

集装箱的前世的第一个灵感,出现在1953年,这个迈克莱恩他的运输公司主要跑的是美国的东线,就是贴着大西洋这条线,跑来跑去,就发现这个高速路上实在是太堵了,汽车经常堵着,效率就不高。他就在想,他说能不能这么着呢,反正我靠着大西洋,是吧,我就造一码头,然后让车直接上船,我就绕开高速路,从海上跑,然后到了目的地,然后再造一码头,然后车再下来。说白了,他突然出现一个汽车直接上船的概念。确实,我们小时候,我老家安徽芜湖,那个长江上就有轮渡,那个时候没有大桥,那个车就直接上船的,他说我能不能用这种办法来绕开高速路上的拥堵呢?这个想法出现之后,他就开始付诸实施,当然很难了,为啥难呢?因为美国政府也一样,它对自由会有大量的管制,铁路就是铁路,公路就是公路,轮船就是轮船,互相之间不准瞎串。

麦克莱恩,企业家嘛,越有管制,就越有企业家施展自己本领的空间,企业家的本事,他的灵感,就是绕开各种各样的管制,他用什么方法呢?并购。他就干脆并购了一家轮船公司,当时正好有一家轮船公司运作得不太好,为啥不好呢,其实也很简单。美国二战之后,有一大批轮船要卖,大家可能知道一个词吧,叫自由轮,这就是美国在二战期间生产的一种轮船,长得极丑,跟丑小鸭一样,当然罗斯福当时说丑归丑吧,效率高就行,因为它是预制件舰,到船坞上直接拼接装,一艘船大概也就7000吨,但是因为它的生产工艺的改进,美国当时那个二战期间的生产力吓人,最高效的时候42天生产一艘船,整个二战期间这种自由轮生产了将近3000艘。二战之后,这一批货轮就没有用了,美国政府就大规模拍卖给民间,所以这个竞争就变得非常激烈,所以很多轮船公司就坚持不下去,这个迈克莱恩就看中了一家,叫泛大西洋轮船公司,他就把它并购了,反正政府有管制嘛,那我买一家总可以吧。

他买完这家公司之后,就把他原来的运输公司卖给别人,自己也从董事会辞职,就摇身一变,从一个陆地上开汽车的,变成一个海上开轮船的,因为他觉得他掌握了一项法宝,可以把汽车直接送上船。但是后来他看着看着这个船,说这法子有点傻,因为没必要汽车直接上嘛,你把车身搁上去就行了嘛,车头可以下来,这就省下车头的一大块空间,到了那个地方的码头,我再让卡车的车头去接,把这车身给挂出来不就行了吗?这又做了一个改进。

后来他发现,他说这还是很傻嘛,我那个轮子完全没必要,我直接把一个大铁箱子直接装上船,你听,这已经是集装箱了,因为它带来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它可以摞着,因为原来你带轮子,你只能码一个平面,现在我们,你如果到香港去看,那个大型的集装箱的码头,那个大集装箱船300多米长,横着能排十五到二十排的集装箱,上下摞七八摞,当然你还没看到那个货仓里,我是有机会到那个货仓里看,货仓里还能排七八摞,就是一艘那个船,基本上就是3000个以上的集装箱。

其实这个灵感都是从迈克莱恩当年那儿来的。他后来发现,我就可以自己把货箱堆上去,运到另外一个码头。你看,到这儿他基本上把这一套流程的灵感全部抓住了。但他这个时候发现什么?缺钱。他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他没有钱,那干这么一件事,他觉得他需要把那个泛大西洋轮船公司的母公司给彻底买下来,就垄断大西洋那一带的船运。但是买这个大公司就太贵了,需要4200万美金,也是那个时候的美金,很值钱的,他自己就愿意掏一万美金。后来怎么办呢?他就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款叫融资并购,这是人类第一个融资并购的案例。

当时他就找到一个银行,叫国家城市银行来给他贷这笔巨款,跟他接洽的贷款员叫里斯顿,你记住这个名字,里斯顿的商业直觉极好,觉得这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好机会,马上就来神儿,但他来神儿没用,他华尔街上面还有老板,里斯顿就给迈克莱恩打电话,说你赶紧跑一趟华尔街,去说服我们银行顶层的那两个贷款专员。迈克莱恩晃着大脑袋就去了,去了之后就一通狂喷,终于把那两个人给喷服了,愿意贷款,临走的时候,迈克莱恩还给他们扔下一句话,说这个里斯顿不得了啊,按照我的商业直觉,这个人将来会成为你们俩的头儿,后来这话真让他说着了,这家国家城市银行后来就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花旗银行。为啥?因为金融创新嘛,这个里斯顿就真的成了花旗银行的总裁,成为那俩人的头儿,这是一段商业上的佳话。

好了,迈克莱恩拿到了钱,然后就去并购,这当然过程当中还有很多戏剧化故事了,比如说,当时他们好不容易找到这家公司的股东,但是一凑齐发现少了一个人,不到法定人数,怎么办呢,迈克莱恩的律师灵机一动,噌噌噌就下楼,到街上随意抓了一个人,说哥们儿,你想不想挣50美金?那人说想啊,怎么挣啊?随我上楼,把这个人带来了,说先生们,赶紧选他当董事,然后就进入董事会,迅速就做出了决策,把公司卖给了迈克莱恩。

从这些故事当中,我不知道你听出了什么?就是当一个企业家,遇到一个巨大的前瞻性的机会的时候,他是任何存量都顾不上,猛扑向这个机会,简直像一头饿狼一样,对,因为随后的实验证明了他的想法是对的。

迈克莱恩和纽约的港务局做了一次实验,如果运啤酒的话,先用散装的方式运一次,从工厂出来,先上货车装卸,到码头再装卸,然后再运,这个时候每吨啤酒的运价是4个美金;如果用集装箱,直接从啤酒厂塞到箱子里,关门落锁,到码头运,20美分。这还得了,节省的运费是95%,一个巨大的、全新的航运业的机会到来了。

1956年4月26号,第一艘集装箱货船,叫理性X号起航,人类的航运业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新时代,这就是集装箱的故事。那这个故事怎么能够回答我前面的能够疑问呢?就是什么样的技术会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另外一个人,这人也是复姓迈克,跟迈克莱恩是本家兄弟,他叫麦克卢汉,是一个加拿大学者如果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我们通常称之为叫传播学专家,但是这个称号太委屈他老人家了,因为麦克卢汉其实是一个大哲学家,他提出了很多人类文明的哲学母题,比如说很多词都是他创造的,地球村,耳熟能详吧,媒介即讯息,我们学传播学的人都知道,再比如说人的延伸的概念,也是他提的。你不要小看人的延伸这四个汉字,它其实是重新观察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新角度。

麦克卢汉就认为,其实整个人类历史,说白了,非常简单,就是人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延伸自己的肢体和器官的过程,比如说电视机就是我们眼睛的延伸,汽车就是我们腿的延伸,洗衣机就是我们手的延伸和替代,对吧?耳朵的延伸和替代就是随身听、录音机、音响,对吧。所有的技术发明都要重新回到人的延伸这个角度,来重新评判它的价值。

比如说为什么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之后,整个文明就开始大发展,因为人延伸了嘛,过去你跟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的关系技术搂草打兔子,找点吃的,这么个关系,但是进入农耕时代之后,你和其他活着的植物物种就会延伸出去,进行一种固定化的有一定范式的协作过程,而游牧技术活着的动物,对吧。所以人一旦延伸之后,文明就就开始喷发。

从这个角度上,文明就可以理解蒸汽机,蒸汽机在技术水准上可能没有什么亮丽表现,但是它完成了一次人的延伸,那些古老的植物在底层中变化出来的化石,也就是煤炭,通过蒸汽机这个连接点,说白了蒸汽机就是那个时候的路由器,他把过去死亡的物种和活着的人连在一块儿,人让人的力量突然发生了爆发,人被极大地延伸了。

说到这儿,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说互联网会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变革,因为它再一次延伸了人,产生了全新的连接。所以说,回到前面我们讲的能够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假,但是什么科学技术才是更大的生产力的推手呢?从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那些创新了人和其他资源的连接方式,并且极大地降低了连接成本的技术,就是最大推动力的技术。

那接下来我们就说一说集装箱发明之后的那些事情,它就像一颗石子丢到了池塘里,会产生一波又一波的涟漪。最开始的创新者其实完全没有办法想象,这种类型的创新在整个社会系统里展开之后,产生的全部后果。你看,人类所有基于基本连接方式的创新,它的命运都是类似的,集装箱如此,互联网也是如此,所以接下来我们讲集装箱的故事的时候,您脑子里不妨挂上一根弦,你一边想想互联网是怎样的,你会发现,它们二者的命运是喜剧化的相似。

我们先说集装箱,集装箱发明之后的第一个结果是啥呢?是不挣钱,这是迈克莱恩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对这个项目寄予了那么高的厚望,但是从1956年第一艘集装箱理想X号起航,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十年,这家公司几乎挣不到钱。那为啥呢,你不是说,刚才不是实验过吗,一吨啤酒,运费用集装箱来运的话,可以节省95%左右,这么巨大的成本优势,怎么会让企业不挣钱呢?这就牵扯到这张创新的本质,它一定是一个社会大系统的创新。

比方说刚开始,人们怎么用集装箱?一艘船上有几个集装箱,剩下的还是原来的散货,船到码头之后,还是要用码头工人从上面一样一样滴搬,只不过搬干净之后,哦,还剩几个箱子呢,再用吊车把它给运下来,那它的效率怎么能够发挥出来呢,船在码头耽误的时间和原来差不多。

再比如说,有的城市是怎么用集装箱的,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货,杂货店的货,塞到一个集装箱里,等到了目的地之后,打开集装箱,然后一小包一小包地往外拎,再根据地址往城里的各个地方去配送,那集装箱的效能怎么能发挥出来呢?其他的问题我估计你也能想得到了,整个社会围绕集装箱应该产生的那些东西,现在都还没有,什么道路,桥梁,隧道,卡车,码头设备,吊装设施,这些东西都还不对,经常还会发生故障,集装箱甚至还被人偷掉,比如迈克莱恩有一个码头在波多黎各,当地人一看,这个东西不错,钢结构住房嘛,几十个人,干脆就偷了很多集装箱走,到贫民窟里,这个豪宅啊。

所以整个社会系统确实那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集装箱的真正效能的发挥应该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所以这就是很多创新者的窘境,他想到了一个伟大的设想,也做出了一个单点的创新,但社会系统不配合。就像互联网,中国最早做电子商务的一家著名公司,叫8848,你听他这名,是珠穆朗玛的高度,它的创始人王峻涛对这个项目寄予了厚望,跟当年的迈克莱恩也是类似的吧,但是怎么样呢,后来做败了,你说这怪王峻涛吗?

还真不能怪,为啥,因为当时的什么网速、物流、支付,所有围绕电商的那些配套设施都还不完善。所有今天我们去夸奖马云的时候,也不妨再想一想王峻涛,你说王峻涛一定不如马云吗,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至少知道,时间不对,最早的创新者往往面对这样的窘境。

就拿迈克莱恩这个集装箱来讲,你以为他是第一个想到这个主意的?不是,很多人早就想到,你想,把货物放在一个箱子里去运省成本,这傻子也看得出来啊,很多年前就有人在做,已经做了几十年了,甚至迈克莱恩第一批集装箱不是他自己做的,他是订购的,早就有人卖那个东西,但那家企业做了很多年,一共才卖出去200个箱子,所以他很苦逼,所以集装箱之父这个名义归到了迈克莱恩,他也是做对了时间而已。

这就是最开始的窘境,当然,这种困境总会有一天会有一种力量在合适的时点,把它的所有经脉给它打通。那什么时候呢,要到上个世纪的60年代,1967年左右。大家知道,那个时间美国人在打越南战争,大量的货物要从美国本土投放到亚洲,所以就牵扯到运输货物的效能,尤其军队最讲究这个。

所以美国大兵们就围绕这种运输计划,做了各种各样的优化,最后他们找到了运用集装箱的最好的办法,提出了所谓的3c原则,就是一个箱子,一种货物,一个目的地,一个客户,只有这样运才是最节省的。比如说可口可乐,那就这一个箱子里面的所有货物,都是可口可乐,运到这一个地址,打开箱门,就到了,这样的效能才能最高的。这是反复摸索十几年才摸索出来的一个结果。到了1967年的时候,迈克莱恩不得了了,前一年还亏损呢,在这一年从美国国防部就挣了4.5亿美金,整个集装箱时代才开始喷发出来。这就是创新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刚开始不靠谱,不挣钱。

集装箱产生之后的第二个后果,是整个产业生态里面人的命运被改变了,而且改变的方向,当时身处其间的人是没法想象和预测的。你看,集装箱来了吧,谁最倒霉啊?码头工人,谁都看得出来,码头工人的活马上要被集装箱抢走了,所以码头工人的抵抗一开始是比较激烈的。这就得说到码头工人这个族群,他们在工人阶级当中也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群。为啥,因为太苦了,他们干的活那么重,货物动不动就几十公斤一袋,更别说什么铜锭、钢锭、成套设备,这些粗大笨重的家伙。码头工人上一天班下来,腰都直不起来,这么苦的活,在工人阶级当中也属于没有地位的。

英国人做过一个调查,30种职业,码头工人排名第29,而且码头工人通常都聚集在码头周围的贫民窟里面,生活条件也比较差,所以不得不抱团。所以我们通常想到的码头工人的形象,都是健壮的体魄,高昂的斗志,很深的阶级感情。当然你也可以说他反面,比较爱斗殴,爱打架,性格粗野,很排外。为什么养成这种性格?因为都是苦出身的穷哥们嘛。当然,养成他们这种性格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这个职业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你想,整个经济是会波动的,经济好的时候,船到港口就很多,码头工人有饭吃,有活干;可是也有的时候,整个货场上就空空如也,码头工人没活干,面对这么巨大的不确定性,他们能怎么办呢?只能兄弟之间抱团。

所以码头工人往往是家族世袭的产业,叔叔,伯伯,爸爸,儿子,孙子,都在码头上,因为团结起来有力量嘛,这是我们工人阶级的口号。所以码头工人的工会是比较强大的,而且比较顽固。在二战之后,美国的纽约港真是被码头工人工会给折腾死了,动不动就罢工,整个纽约港停摆,动不动就跟什么卡车司机工会干一架。

那这样的工会,它跟资本家谈判出来的条款,往往就很不讲理。比如说我看到这样的一个条款,说一个船主只要雇佣一个工人干一个活,对不起,只要雇,那就从头到尾雇,一直到这个船拔锚起航之前,这个活都得我们干,有活没活,只要你船没走,你都得照付工钱。你觉得这也不太讲理吧?霸王条款吧,那没办法,码头工人有力量。

再比如说,刚开始人们早就有人想过,用集中运货的方式来降低码头运输和搬运的成本,当然刚开始它不是集装箱,是一种叫货盆的东西,是一个木头的大盘子,把很多货物搁在这个货盘上,运到码头,然后用网兜吊装到船上,然后再安放到船舱里,这不省了很多成本吗?但是码头工人不干,这不是抢我们的活吗,不行!

所以工会跟老板们谈判,说这么着,我们定一个叫屁兜规则,就是你的东西我得先装到我的屁股后面的口袋里,然后再掏出来给别人。啥意思呢,就是你不是有货盘吗,我们码头工人也弄一个货盘,必须把你的货盘给拆散,然后我们得搬到我们的货盘上,从这个货盘再上船,然后从这个货盘再安放到船舱里。得,船主一看,说算你们狠,这样折腾,还不如不弄货盘呢,所以这种现代化的运输的设想,就胎死腹中。等集装箱来的时候,码头工人一看,窝靠这比货盘还厉害,所以他们就提出一个谈判的口号,说我们要分享现代化机械带来的红利。这资本家一想也对,为了避免你们捣乱、罢工,我们承认。所以后来就通过谈判的方式,顺利地通过了码头工人工会对集装箱的阻截。

那为啥会通过呢,说白了,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码头工人也没有想到,集装箱会带来那么大的后果,因为集装箱可不仅仅像我们刚才讲的货盘那样,仅仅是码头上的一个技术创新,刚才我们讲到,它是一个全社会、全系统的创新,是从工厂的门口一直到消费者家门口的一个全系统全链条的创新,它的社会效用之大,码头工人没想到。

第二个原因呢,就是资本家这次比较贼,这就还得说到这个迈克莱恩,他给出的码头工人的好处是多少?那让步真的很大,说我每运一个集装箱,我都从我赚的钱里面给你们分35美分到一个美金,好不好?码头工人一扒拉算盘,说划算,这一年,整个这个地方的码头工人,能分到3000万美金左右,这个补贴大家的生活,这是一笔巨大的红利,还不用干活。但实际上,集装箱带来的财富效应,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的时候,仅仅因为使用了集装箱,每年给船主带来的好处,扣除掉给码头工人的一年将近3000万美金,还能剩下6000万美金的好处,所以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增量,大家有增量可分,所以矛盾就少。

那第三个原因,就是虽然码头工人没活干,但是整个港口上换了一副天地,换了一副景象,很多新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比如计算机管理,设备维护,吊车司机,这些岗位都创造出来了,码头工人,什么工程讲,他是一个集团,很多人是家族,父亲一看,哎,我是没活干了,但是我的儿子他受过比较好的教育,他还可以接着在码头上干,而且比我们老一代要吃的苦、受的罪少得多,终于过上了办公室白领的生活,那何乐不为呢?那这个阻力又减少了。

所以你看,码头工人从刚开始的恐惧,到后来的释然,你看,这个命运被飘摆吧?但是有一拨人又因为集装箱的出现,命运也发生了改变,那就是船上的水手。大家想想,过去因为没有集装箱,一艘船靠岸之后,船员第一件事干什么?上岸玩去,泡酒吧,找姑娘,因为船上要耽误好多天,因为码头工人要在那干活。可是集装箱时代一到来之后,你会发现那个大吊车的力量吓人,一分钟会装运30个岛40个集装箱,而且它往往在现代化的码头你去看,它往往是两个吊机操作,一边卸货,一边就装货,它是同时运作,一艘大型的3000个集装箱的船一靠岸,往往一天之内,甚至几个小时之内,船就可以开走了。

那你说这资本家在乎这一天两天吗?在乎!因为那个船太大了,对于海运公司来讲,它很多船都是在银行贷款买的,说白了,它的经营几乎所有的资金来源,都是金融资本,所以他担负的能够财务成本就极高。有人算过一笔账,就是整个海运的成本,有四人之三都是借银行钱的能够利息的成本。所以资本家根本耽误不起,那个船一靠岸,装运吊装之后,立即就得走,你看,谁最倒霉?水手啊,好不容易在海上漂行了一个月,到港口,得,您就再别去哪儿找姑娘、酒吧了,没那事了,你就码头上转转吧,几个小时马上又要拔锚起航,所以这给世界上那些水手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你可以自己去试试,飘洋在海上,周边全是男人,连老母猪双眼皮的都看不见,然后到了码头好不容易下来,要松快松快,几个小时之后又上船,带来的这种心理压力,又非常复杂。

所以你看,这就是巨大的创新带来的社会后果,每一个人刚开始都没有意识到。就像互联网也一样,互联网刚刚来的时候,大家是在发邮件,聊QQ的时候,怎么会想到商场的生意突然没有了呢?一个商场的售货员他没招谁没惹谁,怎么他的职位就突然被一个叫电商的东西给抢走了呢。所以每一个人的命运几乎都被卷入到这样的创新系统当中,而且无法预测它的未来。

刚才我们拉拉杂杂讲了那么多,其实只想证明一点,那就是这种基于底层逻辑的连接型创新,一旦展开之后,你没法控制盒预想它未来的发展情况。这就有点像从瓶子里放出一个魔鬼,它一旦出来,就开始拥有了自己的自由意志,你刚开始放它出来的那个人,无法预想将来魔鬼的行为,因为一个巨大的逻辑链条启动了。

就像我们刚才所讲,第一个后果,是它的创始人未必能挣钱,他可能是作为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这就是迈克莱恩最早的十年的命运。第二个后果呢,是所有置身其间的人,无法面对这个巨大的创新做祸福的判断,码头工人刚开始以为这是祸事来了,最后演化为他们的福利;水手以为这是我们行业的创新,我们应该分享红利,结果还没法上码头找姑娘。你看,谁能判断未来的这种创新对自己命运的改变呢?那接下来,我们继续看这种链条的延伸。

集装箱带来的第三个后果,是全球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出现巨变,集装箱在全球的运输环节的变化,大概发生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但是到了80年代的时候,这个变化就延伸到了制造业。过去的制造业,你如果想开工量比较足,那对不起,你一定得有一个巨大的仓库,至少原材料仓库来配合,因为你的原材料你的上游供应商可能是来自于全球各地,他们的货物来到码头,你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运到你的工厂,因为码头是码头工人用散件搬运的,对吧?那这个时候比如说天气,比如说工人罢工,比如说你这个货物容易装卸的难度,还有比如说码头上的仓库是满会说空等等,这些因素都在影响这个效率。

那你怎么测算呢,那你为了对抗这个风险,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一个办法,尽可能地多存库存。所以库存这件事情,对于所有经商的人来说,这都是最头痛的一件事情。有过经商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单品挣多少利润,不决定你的盈利水平,真正决定你盈利水平的,是一笔资金一年能够转多少轮,这个效率是一个企业壮大的关键因素。

你比如说,那个时候还是冷战时期,在除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还有一个庞大的苏联。苏联的经济学家就讲,说我们这个经济,总有哪一天会被库存压垮。因为它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只能说,这个厂子一年我给你多少原材料,至于原材料哪个小时、哪一天能够拨到你的工厂,这个东西那中央的计划是没法预算的,所以它只能按年头把原材料给拨到你的工厂。所以对于苏联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来说,它的库存量是按年来计算的,这个就很可怕!所以当时苏联的一个经济学家就讲,说这个库存迟早会把我们的经济压垮。现在给我们制造的压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资本主义即使在经济衰退期,给他们经济制造的压力。

但是集装箱一来,所有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开始意识到这个机会的是日本的丰田公司,丰田公司当时就制造了一个概念,叫即时生产,Just In Time , 它已经疯狂到什么程度,就是订货,别说按年订,按月订,按天订,不!每天订货两到三次。所有的上游供应商我都给你一个标准,但是我什么时候要货,对不起,是每天不固定时间的给你们打电话,你们送货来。丰田公司所有的原材料,在库存里基本上只有一个小时,很多西方的观察家跑到丰田去看,那真是下巴掉的好长,他惊呆了。因为他们的原材料的库存情况,是上游供应商的卡车到这儿,直接打开货柜箱,就是集装箱的箱门,直接就往生产线上搬。所以它的运营效率会高很多,正是借助于集装箱提供的这样的一种能量,丰田车才在上个世纪80年代风行欧美,它击败了几乎它所有的竞争对手。

当然,美国资本家也不傻,看见丰田这么玩,咱们也玩。到了1984年的时候有一个统计,在美国前500强的制造商里面,已经有40%学会了丰田的这种Just In Time ,即时生产。所以你看,效率提高多少?而这个效率,集装箱只是提供了运输这一段,但它却导致了整个制造业效能的提升。这是第三个结果。

第四个结果呢,是你不要以为美国资本家想明白这件事情美国资本家就得救了,不是。它的后果继续在全球性的扩散。我们都知道全球化,全球化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我们中国人都有丝绸之路,那就是那个时代的全球化,但是在丝绸之路时代,那种全球化,对不起,只有奢侈品,而且是比较轻的奢侈品可以全球化。

为什么丝绸之路只能运丝绸呢,它轻,而且贵嘛,什么香料、瓷器这种东西,因为运输太困难了。但是英国人随着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那一波创新,让全世界的海运成本下降了70%,那导致英国就会成为世界工厂,整个大宗的原材料开始全球化。

比如说美孚石油公司生产的能够煤油,你在解放前,四川的乡下农民可以用到,四川生产的猪鬃,就是猪身上能够毛,当时美国海军这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为什么,那个猪鬃制成的油漆刷子,美国大兵才能刷他们的军舰,重要的海军的战略物资。对,大宗原材料可以全球跑起来了。

那它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就是全球那些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它的崛起的难度变小了,因为海洋就是大马路嘛,你想要什么,用很低的成本就能运到你这儿,你就可以利用别人的资源,来用自己的劳动力的优势把它生产出来,所以全球化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在20世纪初的时候,那些海洋国家能够崛起,因为当海洋是大马路的时候,离海洋近的那些港口性的国家,它不就成了临街旺铺吗,这个大家都可以理解。儿集装箱把这种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和推动。

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因为集装箱产生的创新,整个全球化的水平突然上了一个台阶,原来是全球化市场,现在可就是全球化生产了,换句话讲,整个地球突然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大车间,一个大工厂,原来那些只能在一个地方生产的产品,现在理论上可以把它的价值链剁成无数个环节,然后配置到全球各个国家和产业区域里面。你想这还得了,各个国家,各个产业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定的比较优势它都可以参与到全球的分工当中。经济学有一句话,叫分工才是效能,这么细,这么优化的分工,那效能能不大喷发吗?

前几年,郎咸平经常吐槽芭比娃娃这事,说中国人生产的芭比娃娃,为什么一到分钱的时候,我们就分那么一丢丢呢?但这话还真不能这样讲,你不能不服,因为没有这种高效的物流链,我们中国人连这一丢丢也不会有,现在毕竟我们勤劳的女工可以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可以参与到全球化的分工当中,可以搞来一些就业岗位,这难道不是好事吗?更何况,芭比娃娃你能说它就是中国生产的吗?它生产的塑料来自于中国的台湾,芭比娃娃的头发那个尼龙丝来自于日本,染料来自于美国,封装设备来自于欧洲,只是最后的拼合来自于中国,然后它的消费和销售地方又是全球各地,这都是用集装箱把它连起来的。

现在小到芭比娃娃,大到飞机,像波音公司的飞机,你能说它是那个国家的产品吗?谈不上,全球分工生产。

我认识一个浙江的小老板,是做金属加工业,他就跟我讲,我生产的产品我是不知道干什么用的,甚至我没准儿当了汉奸我都不知道,因为它很可能一个金属加工件就是用于美国的哪个军事设备上的,如果万一中美开战,我当了汉奸怎么办,这当然是开玩笑了。

但确实,这就是现在的现象,你以为跑在太平洋、大西洋上那些大的集装箱船,里面装的都是成品?不是,现在他们像奔忙在一个工厂车间不同工段之间的那个小叉车一样,它搬运的都是半成品。所以整个世界像一个工厂一样轰鸣了起来。

给大家举个例子,9.11之后,美国短时期有一个航运管制,那结果呢,三天之后,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厂,什么通用,福特就停工待料了,因为原来集装箱造就的能够精密的物流链,它没有必要做大量的原材料库存,所以航运一管制,它就崩溃。那你说这不是坏事吗,哪里是坏事呢,因为原来这种停工待料,原来这种效能损失,是司空见惯的,是家常便饭,是随时随地能发生的,现在只有这种9.11的极端事件,才能把这个链条打断。

当然,美国的资本家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幕戏剧还有续曲。因为他们觉得集装箱带来的效能改变,我也学丰田,我也做即时生产,这个效能不就在美国发生吗,他哪里知道,一旦到了全球化,一个地方完全无法垄断生产,这个时候全球化,大家知道,80年代突然大门一开,进来一个胖子,就是我们中国人。我们啥都没有,我们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但是我们又勤劳的双手,我们又庞大的人口存量,所以我们用这个比较优势又进入了全球化的分工当中。

几十年过去,结果呢?结果美国的制造业不管你怎么折腾,现在都是苟延残喘,中国崛起为世界工厂,这样的一个结果,美国人以及发明集装箱的人,他哪里能够想得到呢?!

接着说集装箱带来的第五个结果,那就是全球的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变化,这也是原来万万没有想到的。原来的港口应该建在哪儿?当然是建在制造业中心,或者大中型城市的旁边了,比如说纽约,一度就是美国最大的港口,因为这儿有大量的制造业工厂,所有的货物运到这,离工厂的运输距离最短。

但是纽约也有缺点,比如说它的市区的道路非常拥堵,运输的效率就会下降,纽约的码头工人非常的强悍,动不动就罢工,纽约的码头工人手里握有大量的选票,哪个纽约市长敢作死,跟码头工人对抗呢?包括他都不敢说我把纽约港改造成一个集装箱专用港。

但是那些不在纽约的离大中型城市相对比较远的城市的机会就来了,举两个例子,在美国,一个是西雅图,西雅图原来是一个非常败落的港口,因为它在太平洋沿岸,但是因为集装箱带来它让陆地运输的效能也提高,没有必要非得在大型制造业工厂的旁边设立码头,我可以长距离的货柜车运输,所以西雅图突然繁荣起来了。

就在纽约旁边的新泽西的伊丽莎白港,突然繁荣起来了。虽然第一例集装箱船的试验,是由纽约港务局来主导的,但是回头它也是干瞪眼,眼睁睁地看着旁边的伊丽莎白港发展起来。

在欧洲也是一样,伦敦曾经是世界的航运中心,但是就是因为伦敦的码头工人罢工、抗议集装箱,就两年机会,就让荷兰的鹿特丹抓住了机会,发展它的集装箱港口,所以鹿特丹现在大家知道,一度就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整个欧洲货物的运输进口,一个极大的量都是从鹿特丹进口的。

再比如说新加坡也是,60年代新加坡独立的时候,它就是个军事基地,它不算什么,但是1966年的时候,新加坡人就抓住机会,花了巨资,当时是倾其国力,开始修那个大的集装箱码头。现在呢?现在新加坡一年的整个港口的吞吐量,就这一个港口,超过法国那么大一个国家所有港口的吞吐量。

所以你看,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是不是在变化,原来我们需要那么多的港口,但是理论上讲,着要不了多少年,可能海上不需要太多的船,全世界也不需要太多的港口,全世界的大物流运输问题就解决了。港口在哪里,繁荣就出现在哪里,产业机会就出现在哪里,所以这一班船开得太快,每一个国家你要是不跟紧,你随时就会掉队。

集装箱创新带来的第六个后果,真的是让我们一声长叹,因为它展现了一个非常残酷的逻辑,就是这种连接型的创新,谁第一推动力赋予它,这个人最终是要被整个浪潮淘汰掉的。就像互联网,也是连接型的创新吧,现在一些号称互联网之父的人还健在,还活着呢,但是最新锐的互联网创新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只能被拍在纪录片里,供奉在神坛上,供我们崇拜一下而已。而这个产业的发展,他们已经彻底地退出了舞台。

集装箱的创新也一样,因为它带来的效能非常大,所以全球化无数的资本、无数的智力开始集中在这个产业链上,开始发生创新,而它的之父,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迈克莱恩的命运,可能你就没想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集装箱刚刚发力的时候,他破产了。那他犯了什么错误吗?没有,他就是跑慢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错误。因为这个时候,集装箱带来的效能,所有人都看得见,要想催动这个效能继续发酵,那就要把船越造越大,所以整个海运业的产业的命脉所系,现在变到金融业那儿去了。只有银行可以借给你大批的款子,你才能够造更大的船,对吧?

所以稍微有一个风吹草动,比如说全球经济的衰退,你的每天的那个财务成本就会高得吓人,很容易就把一家大的航运公司压垮。因为原来的船是我自个儿的,停几天就停几天,现在不行啊,每天那个船都得付利息,一个公司你能付得起几天利息呢。所以这变成了一个风险极大的产业,迈克莱恩的公司就这样在80年代破产。当然,90年代又有一些人出于对他在这个行业里尊重,又组建了一家航运公司,把他当吉祥物给捧出来了,说你领导我们,但他实际上已经没有对这个公司真正的控制权了。当然这个时候他岁数又大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全球的海运业,越造越大,刚才我们讲,像香港我看过的,参观过的能够货柜船,一个船就装3000个集装箱,已经大得吓人了,但是后来出现了所谓的巴拿马级,什么意思,就是那个船要沿可沿的通过巴拿马运河,一定要造那么大,否则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就无法穿越了。巴拿马运河就那么宽,所以尽其可能造那么大,这个时候已经是8000个以上的集装箱可以上船了。

而现在又出现了所谓的马六甲级,就是一个船要大到刚刚好通过马六甲海峡,你说多大,那个船上可以装18000个集装箱。所以如果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将来全世界不需要多少艘船,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港口,可能几个港口,几艘船,就把全球的货运骨干问题就解决掉了。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前景。所以集装箱折磨这个行业里的人的历程还没有结束,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拔腿快跑,才能赶的上这个趋势。

说到这,你再回想一下,刚才我请求大家脑子你挂上的那根弦,互联网不是一样吗,谁也别说自己是风流人物,风流你也就风流几年,过几年你还不定在哪儿风流呢,对吧。说到这,我真的是想为中国的所有的创新者说一句话,比如说什么小米,老罗的锤子手机,一旦出点事,就有那些人,你要是竞争对手也就罢了,不相干的人在那儿拍手称快,玩砸了!玩砸了!

你什么心态啊?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这些创新者,他们用自己的命运承担了那么大的风险在创新,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亮色,带来一些美好,你们吃饱了撑的,你们在那儿开玩笑,在那儿说风凉话,那么这些人能成功吗?这实在是气不过,我说几句偏题的话。

2001年的5月30号,集装箱之父迈克莱恩去世,全世界所有的集装箱船,不管在哪个港口,不管在全球的哪个角落,都拉响了汽笛,向这位老人致敬,我想这是一个创新者得到的最高荣誉。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创新者,我们在心里拉响汽笛,向他们致敬。

罗辑思维:躺倒也能当英雄 34

欢迎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我们上一期节目其实就是讲了王熙凤的一句话,叫大有大的难处,那这一集呢,我们就接个下联,我们讲的是:小有小的玩法。

关注我们罗辑思维的都知道,此前我们讲过一个概念,我发明的概念,叫U盘化生存,16个字口诀: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很多人听了这个概念之后就觉得费解,说当硬盘多好啊,装在主机里面,安全啊,对吧,为什么要当个U盘呢?为什么刻意要没工作呢?对,今天我们就用一集的时间,跟大家仔细破拆一下这个概念,为什么说互联网带来了个人崛起的机会。

此前我们多次推荐过一本书,科幻小说,叫《三体》。那喜欢的人真是喜欢得不得了,但是这本书卖得不是很好。说明很多人还不知道,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概念,叫宇宙社会学,结论很简单,当宇宙中两个文明一旦得知对方的存在的时候,别废话,立即动用所有可能的手段把它干掉。

为什么?因为宇宙空间太广袤了距离太长了,你去干掉它路上耗费的时间太多了。比如说相距十万光年,这在宇宙当中是很小的距离。可是你就算有光速飞行器过去,你得十万年吧。你怎么知道这十万年会发生什么。最可能会发生的一件事情。就是对方可能会发生技术爆炸。

你就看我们人类。为什么说互联网带来了个人崛起的机会。首先一个理由,是速度。此前我们多次推荐过一本书,科幻小说,叫三体。就是对方可能会发生技术爆炸,你就看我们人类。我们说是发展得好像很艰难,可是大家想一想,人类文明从几乎没有技术。到今天技术发展成这个样子,不过三百年,三百年我们看来叫发展,站在宇宙那个尺度上,那可不就是爆炸吗?突然一下砰就点着了。

不知道为什么,它突然就进入了一个加速度地发展。所以宇宙社会学,科幻小说里说的,宇宙社会学就认为。我即使发现你很不如我,你比我差好多个档次,但是我去搞掉你的十万年的过程当中,我都不知道你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没准儿到那个时候。我的舰队开到的时候,你已经比我强大了。

今天我们就想借用技术爆炸这个概念,我们再来看看个人崛起的机会。那些大组织们,他们一直想的一件事情就是,我怎么制约小家伙们的发展。还记得马云讲过一句话,说我用望远镜我都找不到对手,没错。可是你要揣摩马云这个心态,他不是骄傲地说,我这个人天下无敌,他其实想说的是,我一直在用望远镜去找竞争对手,虽然他们很小,可能出现在地平线的远端,但我也不能放松警惕,这句话其实也有这一层含义呦。

我个人有一个业余的兴趣爱好。就是帮一些公司做公关策划,我就发现,越是发展迅速的行当里面,大家的舆论竞争越没有底线。这个行当里流氓就会很多,彼此互泼脏水,互相挖坑,使绊子,这种事都会有,这种事见多了之后,我们就会平心静气地想,为啥呢?难道是因为这些行当里面的企业家道德底线都比较低?

仔细一想也不是那么回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行当里发生技术爆炸的可能性太高。一个老大一眼没看住,让一个小家伙发展起来了,很可能你就再也没有机会把它干掉了。你想这个互联网行当里是不是就是这样?Facebook几年前可能还是一个小作坊,一个车库企业,砰一下子爆炸,成为一个世界帝国。这种事情经常会发生,所以老大们在这个世界难啊,而个人小企业的机会是那样的丰富,老大们防不胜防。

举几个今年的例子,有一家企业,做什么呢?煎饼果子。就是北方城市的老百姓知道,早上吃早点买一个,一张饼,摊个鸡蛋,里面装点油条或者薄脆之类的东西,卷吧卷吧你就吃,就那么个东西,两三块钱的东西。现在人家开了一个快餐店,名字叫黄太吉。你知道估值多少吗?四千万。

另外一家餐饮企业叫,雕爷牛脯,从起心动念到开张迎客,不到一年时间。你知道现在的估值多少吗?四个亿。

最典型的是小米手机了,2010年才成立公司,2011年才推出第一款手机,但是到今天,去年的数字这个公司已经是一个100亿的公司了。要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一百亿,开什么玩笑?你至少要做个十年二十年你才能堆得出来吧。两三年,人家做成了。

2013年,我们今年是在年中的时候录这期节目,从上半年的数字看,2013年小米公司达到营收300个亿。是没有问题的,这就叫爆炸,这就是爆炸式速度。所以为什么老大们那么怕他们。为什么这种快速发展的行业里,会有那些超越底线的竞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恐惧攫取住了所有大佬们的心。个人的机会就这样来了。

可是大家说,如果仅仅是小家伙们可以带球突破,能够突破老大们的防线,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因为老大们是知道的,在传统的商业社会里,就算你一招鲜你一针顶破天,你突然干了一个什么事,很容易封堵你嘛,我收购你,或者给你制造点困难,或者你成功之后,你自己变大,你也遇到老大们遇到的问题。所以我立即可以对你进行封杀,还有机会。

可是互联网时代,第二个效应,就不是速度了。第二个效应又在发酵,就是迅速地聚集资源的能力,这就很可怕。

给大家举个例子,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到第四年的时候,当时德国人都快急疯了,因为我国家小,我没法跟你英法协约国这种军队这么死耗下去,后来美国人又参战了,对吧。

仅仅拼国力我肯定拼不过,但是双方又在西线胶着,堑壕战嘛,所以德国人就发明了一套战法,叫渗透战术,单点突防,先用炮弹轰,然后小型的突击队过去,绕过据点,然后大型突击队跟进,然后把那个协约国的据点给拔掉。

所以1918年的4月,这次突击战非常成功。旗帜性地,破纪录地前进了60公里,然后打死打伤20多万人,俘虏了7万人,据说还缴获了200多万瓶威士忌。德国人,按说这是好事吧,没用。当时德国西线的指挥官鲁登道夫一看对战果非常满意,但是回头一盘算,战略上还是失败的,为啥?

你想,双方打了四年,这中间地带已经打成一片烂泥塘子。根本没有基础设施了,什么道路,桥梁,什么都没有,全部打烂掉了,所以你单点突防又有什么用呢?你后面的部队跟不上,不管是后勤,还是你的重炮部队,你其他部队都跟不上所以就算你前进了60公里,你也筋疲力尽,英法也筋疲力尽,好,那大家停下来,接着挖沟呗,又变成了堑壕战。

所以传统社会就是这样,你就算小公司崛起,单点突进。被大公司封杀的机会大,收购你,调动一切资源掐死你、扼杀你,这种事都干得动。但是对不起,互联网时代一旦形成单点突破之后。资源向它的大规模汇集,会比传统社会要快速得多。

我们还举小米的例子,小米刚开始做手机的时候,大家一想什么小米啊,山寨机呗,是吧。所以雷军到处拿着那个手机给人摔手机,说我这手机质量很好,大家都说神舟电脑,神舟电脑就是便宜货,那百口莫辩,你怎么让人相信你啊。

其实雷军当时的创始团队里面有一个叫周光平的人,这个人原来就是摩托罗拉做手机的,那一款手机就是他做出来的。这个人在手机界面子大大的有名,行行业业的人都认识,那又如何,不搭理你的,因为你是小公司,你是创业公司。

连他们要买东西都做不到,不卖给你,比如说液晶屏,高端的液晶屏,所以后来小米是逮着一个什么机会?就是日本地震,夏普当时已经震完了,没有人找他们要货。这个时候雷军带着他的团队,两个创始人一起到日本去,就拉扯了日本兄弟一把,这样夏普才决定把它的高端的液晶屏卖给小米。

这是刚开始的创业艰难。可是一旦做成之后是什么结果,你看郭台铭后来说,哎呀当年太傻了我们唯一错判的机会就是小米。所以现在你看富士康,原来那叫心高气傲,鳌里夺尊,对吧,那是坚决不跟小米合作,现在巴巴地开始上来合作。对呀,一旦事成了之后,大规模吸附的能力,这个时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你看,2011年8月16日,这是著名的小米第一款手机发售,现场卖票,请注意,那不是请人来卖票,居然现场来了几千人,最高的数字有传说是上万人。大规模的资源就吸附过来了。

说点自夸的话吧,就说我们罗辑思维,很多人在质疑我们的盈利模式。说你罗胖子将来怎么挣钱?今天我不妨把这个话题跟大家剥开来谈一谈。

我只关注一件事情,就是我怎么样做出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让价值观相同,气味相投的人能够看到。越多的气味相投的人能够看到,怎么挣钱根本不用我操心。比方说我们刚开始做出点样子来了,你看,有道云笔记就会找我们来合作,因为双方觉得,这不是钱的事,价值观合拍。大家都是想网罗一帮爱读书、爱智求真、人格健全、追求进步的好青年,对吧,大家就合作。

所以我们,虽然钱不多,但是毕竟有了第一笔生意。那随着罗辑思维将来越来越发展得快。我们的这杆旗树得越来越高,怎么挣钱,怎么挣钱轮得到我想吗?我不用想的呀。全世界的商家只要它认可我们的价值观,他们会挖空心思地想怎么跟罗辑思维来合作,让我们挣到钱,包括在座的各位,你们也都会想,只要你们认可我的价值。

所以传统社会你即使做出一个好产品,你下面就得想,我怎么把它推销出去。所以你看大公司基本上有一个产品部门,至少你得有一个营销市场部门。可是在互联网时代,也许并不需要,你只要做出一个东西,把旗一竖,下面所有的资源自动会来到你的旗下,围绕在你的周围,形成更大的阵势,形成大家多赢的局面。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精彩之处。

而互联网更精彩的是,我下面要说的第三点。就是你没什么可怕的,很多人都会说,我到组织外,我第一个月工资哪儿来呢?下个月就没米下锅了。对,你有这个担心我能理解,但是互联网和传统时代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你进入的是一片竹林,而不是几个金字塔高峰。

传统社会就是金字塔,你爬呀爬呀,你最怕的就是掉下来嘛,可是竹林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看过那个电影卧虎藏龙吧,在竹林里打,是什么感觉啊,这棵竹子一旦失手,我没抓住,稍微手一够,另外一棵竹子就够着了,每个人面对的机会和风险,机会是越来越多,风险是越来越小。

举个例子讲,有一个中学生叫季逸超,北京北大附中的。他在上学的时候就研制出一个东西,就是一款手机浏览器,叫猛犸浏览器。这个浏览器你说有多好,它肯定是很好。因为声名鹊起嘛,后来很多人说你怎么不收钱啊,你怎么不收费啊,你怎么不做广告啊?那小孩说,我就不做广告,我就不挣钱,我这个就是做着玩的。请问,他会挣不着钱吗?这是一个。

第二,很多人都说,那你这个浏览器,你跟那些什么大公司的浏览器比,你这个一个人做出来,你又没有推广经费,对吧,甚至我说猛犸浏览器,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我们知道的都是什么lE,猎豹这些浏览器。大家说,那你这个有戏吗?有戏没戏有那么重要吗?

这个孩子靠这款浏览器,因为这是他个人作品,做出来之后在国际上还得了一个大奖,OK了,他这辈子已经成为明星了。只要这个行当里对他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个人都知道他的能量所在,他这辈子有的是人去接他的盘。

所以传统社会我们经常会做一个判断,说这事靠谱不靠谱。现代社会没必要这么想,事不靠谱,事不靠谱又何妨?自然在你做这件事的过程当中,你体现出来的力量、呈现出来的那种精神,以及方方面面你能够整合的资源,你已经给所有人看到了,这就是你此生做其他事情,够到另外一棵竹子的资本。

所以在这个时代,不要问什么是靠谱,一个人一旦立定一个坐标。做一件事情,只要这件事情你做得方式让别人看到,即使这件事情本身失败了,放心,你的后半生自然会有人接盘。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每一个人心里想的还是安全或者不安全,这五个字的话,唉,那你真的是不理解这个世界的精髓。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想说一句,小人物在这个时代,凭借自己的单点突破,拥有机会。可是怎么把握这个机会,这就是一个问题了。

然后,关于这个问题,罗辑思维嘛,没办法,我们就找书,找来找去,我找到一本书,叫,微革命。正好这本书的作者我也认识,叫金错刀。是中国很有名的关于微创新在这方面的理论建树非常多的一位理论家。

然后我就跟他聊了一下午,然后我们列出了一张清单,告诉你,在这样一个微创新时代,为什么个人有机会,而且怎样把握这个机会。

刚才我们说到金错刀和他的微创新的概念。要知道这个概念是一个特别独特的,它跟此前的所有谈创新的谈法都不一样。此前谈创新基本上是两个路数,第一就是大规模的全面创新。第二呢,就是小修小补的全面改进。可是微创新讲的都不是这个,它强调的是我就聚焦一个点,我就在单点上实施突破,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所以微创新其实是互联网时代,上帝给人间赐予的一个全新的礼物。它和过去的创新概念都不一样。当然金错刀他自己讲的课主要是针对企业讲的,他的微创新也是针对企业讲的一种方法。那你可以去看他的书,听他的讲座。我们今天讲的微创新是针对个人的微创新。所以我跟金老师聊了一下午。我们总结出个人微创新的两种身法和两种心法:

身法的第一样,就叫转身。从哪儿转到哪儿?从实转到虚,从传统的产品经济转到现在的体验经济。为什么个人微创新一定要针对体验经济呢?因为产品经济你干不过老大,你如果在产品的性能上,数量上,规模上,你跟大公司拼,那就是鸡蛋碰石头,你找死嘛。

但是体验世界可就不一样,体验世界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呢,就是挖不完,没完没了,无边无沿。比方说日本汽车,当年杀到美国汽车市场当中,凭得是什么呢?凭得是一个杯托的设计。因为比如说美国人停车买杯咖啡,热乎乎的咖啡,接着开车,这中间没有杯托,你看现在的汽车上都有了,这就是日本人率先发明的这个东西。

你说这东西有多少高科技?没有,但是它在体验世界当中特别重要,因为车内空间,如果你带着液体,带着饮料的话,它需要有一个地方把它稳住,这在汽车技术上什么都不算。你跟福特、克莱斯勒那些大公司讲这叫技术。那不让人笑得满地找牙吗?但是从体验这一端来看,对于车内空间的那种运用体验,它却是一个极大的改进。

所以日本汽车当年就靠这么一个小小的改进,就杀到了美国市场当中去,当然后来他们又省油,然后易操控性,那是后来发生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微创新。

还记得网上说过的那个段子吗?当男人和女人谈恋爱的时候,若她涉世未深,你就带她阅尽人间繁华;若她心已沧桑,你就带她去坐旋转木马。女对男版呢?叫:若他情窦初开,你就宽衣解带;若他已阅人无数,你就炉边灶台。

你看,不管这个人,只要他是人,不管他处于任何状况,你都可以找他体验当中最稀缺的那一点。还记得一阵有部电影叫《北京遇到西雅图》,我觉得最精彩的一句影评就是,哎呀女主角,先遇到一个包养她的大款,然后遇到一个愿意每天给她跑几里路,买油条豆浆的人,她就会爱上后一个男人。

可是如果倒过来呢?如果她原来的老公屁本事没有,也挣不到钱,只会每天给她去买油条豆浆,这个时候突然遇到一个大款,给她一堆名牌的包包,那爱情的结局就会发生改变。对,好像这个结论很残酷,但这就是人性。人性就是不知足,人性就是在追寻各种各样全新的体验。这就是体验经济给大家带来的这种机会。

体验经济还有第二个特点,这也是老大们搞不定的,而小家伙们我们容易发现,什么呢?就是体验经济。那种全新的体验的创新,是问不出来的。大家伙,你想它有的是钱,有的是经费。找市场调研公司给我去调研,市场上有什么新的需求,对吧。原来传统的大型的工业组织,产品经济里面的企业它就是这么干。

可是,当你往体验经济越走越深,你就会发现大公司那一套玩不转了。记得老福特原来就讲过一句话,说如果让大家投票,说你现在需要什么样的车,我要一辆更快的马车,没有人知道要用汽车。乔布斯不发明iphone,谁知道自己需要iphone呢?需要去卖肾呢?对不对。

给大家说个段子吧。有一个老大爷在一个大学门口开了一个宾馆。然后很多学生,结着伴地来到宾馆前台要开房。大爷说,哎呀孩子们,你们为什么要开房啊?学生们说,学习啊。哦,真是好孩子,这大爷一想,我得照顾客户需求啊。于是就把这个宾馆重新装修了一番,把床撤掉,浴缸撤掉,然后安排上了很多书桌,安上了很好的学习台灯。反正结果呢?结果就是几个月之后这个宾馆倒闭了。原因你自个儿想吧。

总而言之真正的需求不要看他怎么说。所以金错刀有一句话需求这个事,不要听他嘴要看他的腿。他真的行为是往哪儿跑,这个太重要了。就像原来我在电视界,其实就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事。原来统计电视的收视率,用的是日记卡法,就是给这些样本户一人发一个小本,说你看了什么电视节目你就记下来,然后回头搜集起来,来统计这个电视栏目的收视率。

后来呢?我们先进了,就改成那种叫收视记录仪,直接在你家电视机上安一个东西。然后它那个后台数据自动就发送回去了。可是这两种统计方法出来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为啥,因为很多观众他在填记录卡的时候,他总说,哎呀,有些名牌栏目,比如说什么经济半小时,对话,新闻调查,这种栏目都应该看,所以他就写上了,其实呢?没看。
所以两种调查方法前后切换的时候,很多名牌栏目的收视率突然一下子往下掉。你看,这就又再次证明了,不要信他的嘴,一定看他的腿。

可是大公司它哪有这种七巧玲珑心呢?它靠的是它的体量庞大,靠的是它肉大身沉,靠它的市场调查费用啊。可是再多的市场调查费用,你也很难搞得清楚,什么是人们真正心里有的那个需求。所以这就是我们讲的个人微创新的第一种身法:转身,不要跟大家伙们去拼产品经济,一定要进入体验经济。

下面说第二个身法,叫立定。转身之后立定,而不要去跑步。传统的经济的玩法都是跑步,尽可能跑马圈地,占的范围越大越好,可是在个人崛起的时代,我们与其去把握更多的机会,还不如就立定下来,站在一个固定的原点上去成长,这是真正的心法。

我们举个例子,网上有一个人叫,细腿大羽。一个小女孩,她原来是做金融的,后来觉得在银行干没意思,就辞职了。她自己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摄影,同时又喜欢孩子,嘭一个念头就蹦出来了,我可不可以干儿童摄影呢?可以啊,可是这市场上有的是大鳄,大家伙们,虽然不是几百个亿的这种企业,但是至少人家得有个影棚吧,人家得有后期制作人员吧。孩子拍下来的照片后期得拿PS给修一修,把孩子弄得花容月貌的,然后照片再捧给家长,家长才肯付钱。

可是咱们这细腿大羽啥都没有,咋办,你看人家就用了所谓的立定术。我就站在我的基础上,我来开发全新的模式。她的模式是什么,上门拍。比如说她一跟你小孩就是一天,一天的报价,我听说大概五六千块钱,现在啊,也许未来会涨价。她就给你孩子,比如说你孩子五点钟醒,她四点钟到你们家,摆好照相机,面对着孩子,等孩子睁眼的第一瞬间,最好这个时候窗外的阳光打进来。打到孩子脸上,从这一天睁眼的这一瞬开始,拍一整天的活动,这是她这套玩法。

所有后来她就发现。她现在到全世界很多地方去旅游,不用花钱了,她只要在微博上喊一嗓子,说我现在想去台湾玩,谁愿意给我负责我的旅游费用,我愿意替你们拍一天照。当地好几个家庭就愿意攒起来,说我们五个家庭,我们在一块玩,正好从大陆来一个摄影师,给我们全部的家庭和孩子拍照,这多好啊,对吧。

所以她这种旅费,她现在到台湾、香港玩,都不用花钱了,很多家长就会把这个费用给她掏掉。现在你说她能挣多少钱呢?我们就给她算吧。一天假设是5000元,一个月不用多干,干1 0天,一个月五万,一年五六十万,也还是可以的,对吧。所以什么叫立定,就是你去听马云那句话,就是小而美,没有必要挣多少钱嘛。

说白了,就算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我们假设你不用买房的话,一年给你100万,你如果还有一个正式的工作的话,对不起,我可以告诉你,100万你是花不掉的。当然是不买奢侈品的情况下,你真的是人生,你没有那些私心杂念,没有那些贪念的话,你花不了多少钱的,而且这个时候你获得了自由,你获得了个人价值一个非常持续的成长空间。

你说细腿大羽挣五六十万少了,可是你想啊,就算我们罗辑思维给她这么一说,人家市场又大了,名气又大了,没准儿过几个月之后,人家提价一万块钱一天了,有可能的。那一年她就不是这个收益啊,她可能就是一百万的收益啊,这个价格还可以往上涨啊。

还有一个女孩,叫林糊糊。网名叫林糊糊,真名叫林曦,画画的,画画得不错。但是你要说能比得上老先生的画技,那肯定在行内,那你还有得熬呢。但人家干什么?人家在淘宝上卖,人家专门针对那些新兴的中产阶级家庭,也不用多有钱,给人家画家族的肖像画。你说这个需要多高的画技吗?谈不上。但是她开发出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我在网上就看到,很多画家圈子里的那些老家伙们,我最看不起这种人,那种老家伙们指责画得不好,这个那个。你指责有什么用?这就是新时代的玩法。每一个人利用互联网机会,找到了自己立定。然后成长的那个路径,你老家伙们你是挡不住的。

你看我刚说了这两个人,又蹦出来一个人。这个人我只知道他叫小伍,好像网名,叫三是两听,这么一个人,他又开发了自己的生意,他给林糊糊和前面讲的这个细腿大羽两个人做经纪人。他从他们的收入当中再去拿个1 0%,1 5%。你看,他又是一个很好的生意。将来没准儿有更多的为中产阶级新兴的体验服务,提供这种产品的这种个人,就会投到他的门下。

现在我在网上就看到,他搞了一个,叫三是两听工作室,这也一门生意。所以在传统社会,我们经常讲的是做大做强。我们总希望跟着组织把事业做大。可是在个人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也许我们立定,然后自己像植物那样茂盛地成长,我们只站在自己所擅长的那个领域,然后拥有自己合适规模的客户,我们就可以拥有自由且富足的一生。所以你立定的那个地方,你找到了吗?

听完刚才个人微创新的两个身法,有人可能会问。那我要是也转身了,我也立定了,我也找到发展的这个方向了,但是我能长大吗?我能成功吗?

这就牵扯到个人微创新的两条心法。第一条心法,就是把大喊变成嘟囔,或者是呻吟。
啥意思,大喊就是一定要尽可能多的让全世界知道我在干什么,而嘟囔和呻吟呢?是只需要让身边的人能够接受到我的讯息即可。

所以说这个时代已经是三两好友胜过一台在手的时代。什么台,电视台,原来像史玉柱,三株口服,液脑白金,你就得满世界喊,今年爹妈不收礼,收礼就收那啥啥。对吧,你得这么干,现在没必要了。

就像我们刚才举的那个细腿大羽,对吧,她也不是天纵英明,在家写商业计划书,早就知道自己要这么干,她是试出来的。怎么试,她有一个朋友,在新浪微博上,叫樱桃与细毛,这个人是个妈妈达人,在一个小圈层内小有名气。因为朋友嘛,就跑到家,给她家孩子拍。

拍来拍去,这个樱桃与细毛就在网上替她扬名,渐渐地这个圈层就接受了这种生意模式,那渐渐地现在就可以做得非常好。

所以我们现在并不需要传统的那种大众传播媒介,去帮你做品牌的推广。你完全可以靠私人的,随机的,在你身边随时会发生的这种人际传播,形成你的品牌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一旦爆炸开来,它的力量是完全不可小视的。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小米手机,其实它就是一个圈层现象。很多人都在质疑小米手机,有那么大销量吗?可能吗?因为我身边可能我都没见过用小米手机的。对,它是一个圈层现象。我给大家说一个数,可能你会很惊讶。小米手机是中国第四大,就是它的论坛是中国第四大电商网站,你信吗?每天都是几十万的UV,就是那个流量。

然后它的发贴量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四个亿,就这么大。因为一堆人围着一个事咕咕囔囔,彼此呻吟,把各种感受互相之间传达,这件事情可能外人不知道,但是没关系,有一个小族群,就足以诞生一个大品牌,至少维持一个人的个人微创新的市场胜利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在这个时代,关键你要有朋友,而不是有喇叭。这是第一个心法。

第二个心法,就是躺倒,很多人都说,姜文说了,得站着把钱挣了,没错。站着把钱挣了是一种风格,可是搞个人微创新,躺倒也是一种风格,为啥呢?因为你是个人创业嘛,所以你就要接整个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

你看道家教人打坐,这个姿态就叫五心朝天,盘起腿来,两个手掌心,两个脚心,一个头顶心,都要冲着天,接日月之精华。我们做个人创业就得随时感受这个市场。我们的消费者,我们的客户,他正在进行什么样的微小的变化,整个行业的竞争者正在做什么样的动作,这种体察能力,这种对整个环境的精微的信号的接收能力,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所以你看中国著名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微信之父,张小龙,他就在2006年的时候讲了一个原则。就是做产品经理,你要会一千一百十。啥意思,每个月,什么微博、QQ空间,里面谈论这个话题的,你得跟人互动一千次。比如说人家写一个行业微博,帮点个赞,这也算一次。

一百是什么呢?重要的分析文章,你得看一百篇。十是什么呢?跟你的客户,跟你的消费者,跟你的用户互动十次,最好是做深度一点的访谈。你只要每个月都按这个数字做,要不了多长时间,你就是这个行业资深的从业者,你就能接到这个行业的地气。

这是谁给我们的福祉,这就是互联网给我们的福祉。那些大公司要花大笔的银子去探查的市场信息,我们坐在家中,面对一个笔记本,我们就把这个事干掉了。

而躺倒这个姿势,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一种放松的姿势。放松为什么,是为了更容易地被激发,这一点对个人创业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

我跟很多年轻人交流这个话题,他们问我,创业我该选什么,我说根据兴趣了,行行业业都可以啊。那我没有兴趣,怎么办啊,我说这就难办了。这是中国一代人的问题,从小被这个教育体制压抑的,剥夺了他的任何兴趣,你就好好读书,别的你少废话。

对呀,一旦他当长大了之后,一填兴趣都说什么音乐、电影,这叫兴趣吗?兴趣就得自己用爱、用恨、用全情地情感投入,去钻研的那个东西,那个叫兴趣。很多人都没有。只有一颗追求利禄的心,这个时候你再去创业就很难。

那兴趣怎么培养,没有别的办法,被激发。就是你更放松的姿态,面对整个世界,让更多的信息去激发你,没准儿哪一天,你就碰到了你生命中命中注定的那个真命天子,那就是你的兴趣。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被点燃的好不好,这其实也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一个机会。

要知道。在前工业化时代,每个人都是业余爱好者。因为那个时候知识存量不多,你像亚里士多德那个人,什么都懂,哪个行业他都涉猎。但是工业化时代用庞大的知识体系,让每一个人进入了一个细碎的分工的角落,让那么多人挤挤插插地生活在一个都市群落当中,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活得人格变得扁平化。

有的时候就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地方,获得一个一百平米以上的房子,你就觉得自己成功,因为在这个体系里活下来,本身就是成功。可是工业化时代过去了,互联网时代重新释放了人的兴趣,人的格局,人的素质带来的机会,这些东西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原先那些地理位置,在组织内当中的位置,所有这些东西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这是一个全新的机会。

好啦,我们来总结一下个人微创新这一套拳法怎么打:转身,立定,呻吟着,躺下。这就是我们个人崛起的方法。

当然,你要听出点别的什么不好的意思,我也没办法。

罗辑思维:击溃牛顿的钟表匠 23

欢迎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给大家说一个波澜壮阔的关于创新的故事,在正式说故事之前让我们回到一个场景。

  这个场景发生在1707年,十八世纪的早期,话说当时的英国海军上将肖维尔爵士领导着他的舰队,五艘船,在地中海刚刚打赢了法国舰队,一场非常漂亮的海仗,打完了,得胜还朝。

  那么十二月二十二号这一天,这个舰队就走到了法国布列塔尼半岛西边的洋面,但是一场大雾让整个舰队失去了航向,当天晚上十点多钟舰队进入了一个地带,这个地带现在在地图上还可以查到,叫锡利群岛,就在大不列颠群岛那个靴子尖外面那个地方。

  所有有经验的当时的航海家都知道,一个舰队一旦走到这个地方,基本上就跟踏入地狱之门是一样的,因为这个群岛里面饱含了各种各样的暗礁,果然,晚上十点多钟的时候,也就是在几分钟里,五艘舰队有四艘船当时就沉掉了,一千多名海员被淹死。

  当然这个舰队的指挥官肖维尔爵士非常幸运,他被海浪冲到了岸上,但是他也非常倒霉,发现他的第一个妇女看,诶,这儿有一个人穿的还不错,然后她就发现他手上有一个绿宝石的戒指,这个女人二话没说就把他弄死了。

  这个事后来是怎么知道的呢?是这个女人临死的时候跟自己的牧师忏悔,说30年前啊,我弄死一个人,你看这戒指还在这儿,所以这个事才真相大白。

  但是今天我主要不是想跟各位讲肖维尔爵士的悲剧,而是这场海难发生之前几个小时的事情,就在几个小时前他船上的一个船员向他报告,说我们可能走错方向了,我们可能正在偏离我们原定的航道。

  听到这番话之后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肖维尔爵士下令立即把这个船员处死,在甲板上执行了绞刑,诶,觉得好奇怪啊,怎么会这么粗鲁呢?要知道这是当时英国海军条例的规定,任何人只要越级向自己的上司,尤其是船长去报告关于船的位置的信息,就按叛乱罪当时就处死,这件事没有什么可废话的。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条例呢?原因是当时的航海技术导致任何船只,任何船长在茫茫的大洋上行使的时候心里都是没数的,我到底在哪?不知道!

  所以整个船上所有船员的性命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船长的经验,甚至他的经验也没有什么依据,说得更直白一点吧!靠的是船长的直觉,而一个人当他靠直觉进行判断的时候,旁边七嘴八舌,就像那个没主意的女孩,一旦来到秀水街这种地方,旁边女伴一说这件好看那件好看,一会儿就糊涂了。

  所以当时在英国的海军当中这是一个惯例,就是当船长在判断位置的时候,谁都别废话,废话就是死,结果这个海员就这样被处死掉,这就回到了我们今天这个故事的核心,就是在十八世纪初年当时的航海技术导致,因为当时航海的需求非常大,因为整个美洲殖民地已经开拓了嘛,整个每年从欧洲到美洲,即使只是英国一家,每年就有三百多艘船在那儿航行,但是没有人能够判断出自己的准确位置。

  要知道在大洋上航行判断位置,大家都知道是两个维度,第一个是纬度,第二个是经度,纬度很好判断,一个有经验的船长根据自己的季节然后每天判断太阳升起的高度,然后用一些简单的仪器一测,这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也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啊!

  据说,我看到的资料,就是在那种后象限仪发明之前,二十个船长就有十九个都是因为天天盯着太阳变成了独眼龙,所以我们在有些海盗电影里面看到那些船长都是独眼龙,戴一个那个,你总觉得这是海盗被人戳瞎的,不是,是因为长年观察太阳,一只眼睛视力受损。

  当然后来发明了一种后象限仪之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可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经度是没有办法确定的,你看纬度它是自然形成的,0度就是赤道嘛,90度就是南北极嘛,这是天然的,可是经度,你说哪是0度?哪是90度?你可以随便定,实际上一直到很迟很迟甚至到二十世纪的时候法国人都不服,说凭什么格林威治天文台那叫0度啊?应该法国巴黎呀!

  据说后来还有伊斯兰学者认为,经度应该把零度定在哪?麦加,那是圣地啊!那是人类的中心啊,定在那,这一直是争论不休的一个事情,好,不管哪里是0度吧!你在茫茫的大洋上航行,你怎么知道你行经到多少度?

  解决这个问题的原理呢,其实特别简单,实际就是个时间问题,你比如说我们以格林威治时间,说这儿是0度,那大家都知道地球360度,那么一天24小时,所以你行经到哪,每走十五个经度就是一个小时的时差,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所以怎么搞清楚经度呢?很简单,就是知道格林尼治时间现在是几点,然后知道我们同时现在是几点,一减这个时差然后乘以15,就知道我们现在差了多少度,原理就这么简单。

  可问题是,老天爷啊!怎么知道这个时间差呢?一旦我到了茫茫大洋之上我已经看不见英国的海岸线了,我怎么知道格林尼治时间是多少呢?有人说那不废话吗?戴块表啊!对啊,当时哪有那么好的表呢?这就是问题啊!

  所以怎么知道时间,怎么知道经度的测定,这已经几乎成为折磨欧洲人几百年的一个大难题,没有靠谱的测定方法会导致什么情况?你看啊,当时的航海,第一,就会使很多的船长,几乎是靠运气,比如我们当年知道的什么哥伦布啊!达迦马啊!麦哲伦啊!这些基本都是靠运气,如果他达到他的航海目标的话。

  可是一旦你要靠运气的话,你在海上漂泊的时间就不确定,而在海上漂泊的时间不确定,船员的身体以及整个的后勤储备,什么都会出问题,比如说当时海员就极容易得一种病叫坏血病,现在知道了,其实就是维生素c缺乏。

  后来在17473年著名的库克船长,就用一种什么东西呢?就是德国泡菜,就是泡菜带上船,基本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后来就主要用柠檬汁,橙汁啊这些,就是吃一点水果蔬菜嘛,就解决了,但当时坏血病对于航海家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事儿,只要是超过一定的时间,你在船上在海上漂泊,那船员都会得坏血病,浑身到处都出血,然后内脏坏死,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海盗,你想,在没有办法判断经度的时候,所有的船只好顺着一个纬度走,你不敢偏离自己的航向啊!所以只好顺着一个纬度走,所以这条航线就变成了特别繁忙的航线,所以那海盗船就方便了,我就呆这儿等着呗!一看你落了单我就扑上去把你弄死,所以当时所有的以航海为主要的国力象征的这些国家,什么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都非常头疼这个问题。

  无数的航海家因为这个问题葬身海底,无数的船员因为不能准时的抵达自己的登陆港口而被坏血病折磨,当时人也想过各种各样的办法,这种办法后来发现都不靠谱,比如说当时欧洲人,那个时候还是中世纪嘛,就觉得巫术还在起作用。

  比如说他们觉得发明一种药粉,这个药粉叫怜悯药粉,他们觉得这个药粉,比如说拿一把刀杀了人,捅了人一刀,然后再把药粉放在这个刀上,诶,那个伤口就能愈合,这是当时很多巫师干的事儿。

  后来他们发现如果有这样的作用可不可以这么干?我们先弄几条狗,给这狗都捅一刀,然后把它弄伤,然后让狗上船,然后船就走,然后他们在这边每到中午十二点准时的时候就往这刀上撒一点这个药粉,诶,那狗在那头它不就疼吗?它就叫,所以这船上的人就知道,哦,现在是格林尼治时间中午十二点,然后跟自己的这个时间一对,就知道自己的经度了,你看想这种主意不靠谱。

  还有人就提出来,说这样,我们干脆每隔几百海里我们就弄一艘船,这个船呢每隔一小时就往天空中打炮,打类似于信号弹那种东西,这样就会让整个这个航线上所有的窗船都能根据这个信号弹来调准自己的时间。

  你听着这个想法好像还很宏大,有点像我们中国古代人发明烽火台那个概念,但是后来发现这个根本就不可能实施,不说别的,说这个耗资多大,就说在大西洋当中,你去把船停在一个位置,当时的技术都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大西洋的海底太深了,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在大西洋的中途去抛猫啊?就这一点简单的技术都没有办法突破。

  那怎么办呢?到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就是天空,天空那么多星辰日月,它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钟表,随着时间的不同,天空上的星象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诶,那如果我们能够有一张表,这张表能够告诉我们伦敦现在星象什么样,然后你行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头顶的星空会有什么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会有什么变化,然后再一对一测算,这不就可以测算出经度吗?所以这种方法称之为星象法。

  还有一种方法呢!就是手表或者说钟,就是要造一个靠谱的钟,把它弄上船,这样我就有一块钟就对准伦敦格林尼治时间,然后当地的时间,两块表一对就知道差多少,这是两条不同的技术路径。

  从十六世纪开始,一直到十七世纪一百多年的过程当中,人类都在为这个事情苦恼,那么这两种方法最后谁得胜了呢?

  在茫茫的大洋上如何为一只船只定位它的位置找到它准确的经度,这个问题折磨了欧洲人好几百年,而最早折磨的呢,还不是英国人,是西班牙人,大家都知道,西班牙人哥伦布开创了大航海时代,然后西班牙的舰队一时是称霸大洋的,好了,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叫菲利普三世,他就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啊?干脆悬赏。

  那最早去冲刺这个赏金的是谁呢?著名的当时的科学家伽利略,伽利略两个办法他都想了,一个是钟表法,大家都知道其实钟表那个钟摆就是伽利略发明的,当然他后来发现这不靠谱,然后就又转头去向星空要他的时间。

  他就发现木星有五个卫星,这五个卫星的出没在地球上能够观测到的时间点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无论在大洋哪个位置,我只要是观察这五个木星的卫星,看它出没的规律,我就可以定下时间啊!他就想了这个办法,他甚至做了一个东西叫赛拉通,这东西有点像一个防毒面具,就是一个船员,再戴上那个东西,然后一只眼睛可以瞄准木星,因为木星比较亮,然后另外一只眼就能够通过一个孔能看到卫星。

  可是这个赛拉通说实话在陆地上还比较好用,但是一到船上根本不可能,船是颠波的呀!在茫茫的星空中找那么像微尘一样的点,然后试图通过一个小孔把它定位框住,这怎么可能有操作性呢?

  按当时的人来讲,就是船员的心跳都可能使那个卫星的小点儿跑出我们的视距,所以这个问题虽然从理论上伽利略找到了方案,但是没有解决方案,没有解决方法。

  我们再回头说这个钟表法,这又说到1714年,就是我们前面刚开始说的1707年那一场肖维尔海军上将的大海难之后的几年,因为英国人觉得这太可怕了,我们是个要靠海洋立国的国家啊,一个舰队就这么报销掉了,而且就在家门口啊!还不是在什么美洲,大西洋上,就在家门口就完蛋了,这怎么行!

  所以整个英国上下就把这件事情几乎当做天字号的事情,一定要把它解决掉,后来国王就说,那我们也学菲利普三世,我们也悬赏吧!然后就组织了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就请来了当时著名的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科学家牛顿,艾萨克牛顿。

  牛顿就做了一个报告,据说那天他显得特别疲惫,他开篇就讲到了这个钟表法,但是他讲钟表法的意思是说这个玩意儿不靠谱,而且他在那篇讲话当中也透出这个含义,说不仅我们这代人不靠谱,可能靠谱的钟表以后都发明不出来。

  为什么呢?其实我们知道钟表对于欧洲中世纪的匠人来说它是一个已经比较成熟的技艺,我们知道像利玛窦到中国的明朝给皇帝就献了钟表啊!我们清宫里还摆了很多那种西洋进贡的钟表啊!这不已经是成熟的技术吗?

  对,可是你要知道,那些成熟的钟表都是在陆地上的,是摆那不动的,一到船上,你想至少得发生两种情况,第一,船上的颠簸会让钟表的走时变得不准,第二,寒暑,如果它实在热带装船,然后往北开,一下子热胀冷缩就不对了,然后让它那个钟表的润滑油,润滑剂什么东西的物理性状都发生了变化,都会影响这个钟表的走时。

  那么如果我们就说我们不走太远的路,就从英国然后到达美洲然后返航,到达的路上大概走多少天呢?40天,那么如果需要精确地测定经度的话,那么需要这个表精准到什么程度呢?每天误差不超过三秒,必须精到这个份上,而当时所有的钟表都不可能在海洋在船上的那种环境下达到这种精度。

  所以牛顿说这件事情几乎就不可能,好吧!你说不可能,但是有一个民间人士,他叫哈里森,就是我们今天这个故事的主角,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钟表匠?错!不是钟表匠,一个木匠,从来没做过钟表,他就是生活在农村里的一个木匠。

  然后呢?这个人比较喜欢机械,在他很年轻的时候,他就为他周围的那些教堂做过一个钟,而且这个钟的原理,因为他不懂嘛,不懂的人他就容易想出一些歪点子,他想出了一种根本就不用齿轮的一种钟,教堂的那种大钟,做了还挺准。

  然后他又想到了一些办法,比如说当时他不是用钟摆,而是用一种叫考加,具体技术咱们就不说了,他发明了很多东西,比如说一种叫蚱蜢擒纵系统,他觉得他这个钟是不错的,所以他说要不我去冲刺一下这个奖金?

  他动这个念头的时候是1730年,要知道这笔奖金是很多的呀!当时英国国王设置这个奖金是两万英镑,你听着好像两万英镑不多,要知道在当时两万英镑兑换成今天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1800万美金,换成人民币大概一个亿左右,这是一笔巨款,只要你解决经度问题,这笔钱就发给你。

  而且英国国王专门为这件事情成立了一个经度委员会,在科学史上这家经度委员会其实是政府资助民间科学研究的第一个案例,这个经度委员会存在了一百多年,所以当时这个木匠哈里森说,我能不能去得这个?因为发现我发明这钟表挺准的。

  然后1730年这一天,他就去找了英国皇家科学会的会长,谁啊?哈雷,就是著名的那个命名哈雷彗星的,就是他,他当时是经度局的领导人,去找他,哈雷这个人,因为当时这个问题是大难题嘛,所有人提出方案,哈雷就马上接见了他。

  一看他的方法,哈雷说,哎呀,我们都不懂,因为所有当时的思路都是集中在星空上靠看天,所以经度委员会的人基本都是天文学家,说你这个钟表匠的事,你这个画的图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我看不懂,说这样吧!你去找伦敦当时最著名的一个钟表匠叫格雷厄姆,你去找他,看他能给你一个什么意见。

  所以1730年这一天,哈里森就抱着一堆图纸就找到了格雷厄姆,刚开始这个格雷厄姆因为成名的名家嘛,也不大看得起他,一个木匠,从来没做过钟表,就接见了,但是一看到他的图纸,格雷厄姆觉得靠谱,有戏,然后不仅请他吃了一顿大餐,还打开了自己家的小金库,给了他两百英镑,说不急着还,你就用这个钱,你去造一个这样的钟表,先来试一试。

  好了,花了几年时间,这个哈里森就造出了第一款,用自己的字母第一个开头H,H1,这是第一代哈里森的航海钟,就出来了,后来这个故事就变得特别的漫长,甚至是冗长。

  在1730年他扣开了哈雷爵士和格雷厄姆的家门,一直到他1759年造出了第四代以他名字字母首字H命名的H4,就是第四代他的航海钟,一共花了29年,这29年里面他一共做了四代钟,吃尽了千辛万苦。

  哈里森这个人很有意思,首先他没文化,他后来跟经度局打官司嘛,非常愤怒,然后写了一本小册子,骂国家的经度局,这篇文章第一句话就25页,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就这么一个人,就基本上没有文字的表达能力,不能说文盲吧!但至少他肯定不是一个顺利的能用文字表达的人,是这么个人。

  然后第二就是我刚才讲的,他也没什么经验,他根本不是主流钟表行业里的人,更有趣的是你说这个人为什么这辈子要干这个事儿,他为钱,对啊,两万英镑,白花花的银子,白的是银子,黑的是眼珠,他这辈子就靠这个,就奔这个。

  其实这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这也没什么奇怪的,人家伽利略那么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也一辈子就是为了那个菲利普三世的那个奖金嘛,在那拼命的死磕,对吧!这哈里森就是为了钱。

  可是你会发现当时的英国的工匠在钱的背后还有两种东西非常有意思,第一,就是工匠精神,最近罗永浩,另一个罗胖,老在讲工匠精神,什么叫工匠精神?哈里森这个人身上体现得就非常明显。

  首先他一定要作出一个非常完美的东西,刚才我们说他H1一直到H4一共四代做了29年,其中第三代最难,第三代他一共做了十几年,那这十几年他靠什么生活呢?他就不断地跑到经度局去,哎呀,你看我这已经比较靠谱了,你再给我拨点款吧!经度局就像挤牙膏一样,好,看你可怜,给你五百英镑,再给五百英镑。

  整个这二十几年他就靠这么挤牙膏,最后总共拨给他2500英镑,就靠这个过日子,剩下每天就在自己家里弄这个鬼东西,而且那你说你第一代不就挺好了吗?对,但是他一旦觉得有改进空间,他就会跟经度局申请,说要不你再给点钱,我再重新弄一版,第三代弄了十几年,他把他弟弟都耗死了,最后他儿子给他当助手,一直就在那弄。

  当他最终拿到经度局发给他的奖金的时候,已经是1773年,他老人家已经80岁了,所以你说他一个80岁的老人再拿到,抱着一堆银子,还有什么用处吗?所以你会发现他的灵魂深处,真的,他是为了钱,可是钱的背后还有一种叫工匠精神的东西。

  更有趣的是,你说他为了钱对吧?当时法国人,法国政府就知道他在弄这个科研攻关项目,就去找他,说要不我们给你钱,你把这个技术给我,啊不行,那是不行的,后来法国人说要不这样,我们花五百英镑,你给我看一眼,我什么都不拿走,我也不用你给我讲什么,你就让我看一眼,五百英镑行不行?不行!

  你看他为了钱还有民族气节,当然他有民族气节也不耽误他跑到经度局去,你看法国人就找我看一眼,你再给点钱,要不然我就给法国人看,他又拿这个去要挟英国政府,所以特别逗。

  这个人你会发现他是一种财迷加上工匠精神,加上爱国主义者,一种非常奇妙的混合,但是可能这种性格恰恰是一个创新者的性格。

  所以你以为这几十年间所有英国人都在等着哈里森吗?不是,更主要的判断经度的主战场其实根本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领域,就是天文学家们,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在伦敦八公里之外的泰晤士河的河口,那个地方有个天文台。

  那个天文台干嘛的呀?我们所有人学地理都知道,0度经线通过它,那你以为这个天文台就是测定时间的吗?对,就是测定时间的,可是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著名的天文台呢,其实当时从十七世纪开始所有的英国人绝大多数都跟艾萨克牛顿一样,他们都认为只有读懂了上帝做的这个钟表,也就是我们的星空,我们才可能找到精确的解决经度问题的答案。

  所以格林尼治天文台其实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堆天文学家,前后大概四五代人,耗尽了自己的心血,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两条路线之争,最后谁胜出了呢?一会儿再说。

  欧洲人为了解决经度问题,两条思路,两种道路的斗争持续了一百多年,一条就是头顶的星空上帝造的那个钟表,第二就是人类造的这个钟表,那么两条道路谁赢了呢?我们先揭晓答案吧!人类造的这个钟表赢了,哈里森赢了。

  可是我们从他赢得这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当中,却可以给我们今天的人提供一些借鉴的意义,那就是什么样的环境才能造就这种惊世骇俗的创新。

  什么样的环境呢?我们先说第一条,就是有节制的魔鬼,在哈里森制造航海钟的过程当中,谁扮演这个魔鬼角色呢?是当时的天文学家们当中的一个人,这个人叫马斯基林,这个人不是普通的凡人噢,是英国第五任皇家天文官啊!格林威治天文台的馆长。

  这个人其实也挺有意思的,他一生都把自己的所有的激情,生命,献给了头顶的星空天文学,以至于把他的婚期推迟到54岁才结婚,他就一直看不起哈里森,说你一个破钟表匠,你人类的智慧能跟上帝比吗?我们这叫科学,我们这个多么富有科学的含量啊!你那个东西算什么东西?

  所以他一直就是致力于描绘头顶的星表,然后他出版了第一本靠谱的英国海员的星表手册,据说这个手册一直出版到现在,我虽然没见过,但听说一直到现在都还有,也就是每一年出一版,告诉你在什么时间头顶的星空会给你什么样的星象,然后你根据这个,然后用仪器观测,就能定下来现在的时间,就这套方法,他一直在坚持。

  当然了,作为竞争者嘛,一个是知识的优越感,他看不起这木匠,另一方面,也有奖金在作祟的作用,所以他经常会给哈里森捣一点儿小乱,比如说哈里森这个表出来了,那就说那你得试验啊!一次试验不行,两次试验啊!这次试验不靠谱再来一次啊!

  然后他又会欺负人家哈里森,比如说那我要求你把钟表上交,我要求你把图纸都给我,但是说实话,说这个马斯基林欺负哈里森,我觉得都是小说家笔法,都是后来写《经度》这本书的人叫索贝尔,这个作者,她有意识的,为了强调戏剧性嘛,把马斯基林描述成魔鬼。

  其实你去看能够摆得上台面的马斯基林对哈里森的迫害,真的没有几件事情,我就说最过分的一件吧!就是他有一次说经度局说我们得把你这个钟表给弄走,弄到我们那去,没收。

  虽然小说当中这个故事,不是小说啊,书中用的是没收这个字,但其实不是没收,因为当时经度局讲你要我把奖金给你哈里森,你总得把东西给我,而且你得告诉我这个东西怎么制造,如果你不告诉我你万一在测试途中死了,然后我们钱又花了,然后这个问题永远迷底是石沉大海,那怎么行呢?就要求他把这个钟上交。

  那个哈里森就死活不愿意,后来马斯基林就带着逮捕状到你们家逮捕这个钟,在走的时候呢,运的时候,这个哈里森后来就讲,居然用一个没有减震弹簧的马车来运我的钟,这不成心想把我的钟颠散吗?

  据说在哈里森家搬运这个钟的时候,到门口,搬运工人一不小心,咣这个钟掉地下了,哎呀,把这哈里森给心疼的,最大的罪状就是这个,说马斯基林迫害他,就这个,哎呀,大家想想这跟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那些学霸们能比吗?

  马斯基林可从来没有篡改过哈里森的什么实验记录哦,一些测试数据哦,也从来没有对他进行什么人身上的打击报复,就这么点儿事儿,把他钟摔地下一回,还是不小心,这已经成为马斯基林最大的罪状。

  所以你看一个好的创新环境一定是这样,不管竞争多么激烈,不管每个人都揣着什么样的心态,在制止别人的创新的时候,这些魔鬼是有节制的,这是创新的第一个条件,那第二个条件呢?就是应了歌词里的那句话,就是一个创新的国度,必然要允许山谷里的野百合也有春天。

  一个木匠他干的那个不靠谱的活,讲的一种不靠谱的理念,但是当时整个的英国人还是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对待这种边缘性的创新,这就说到最后哈里森是怎么在1773年拿到这笔奖金的。

  因为经度局啊,一直就说,就想法拖延嘛,这当然有马斯基林的作用,先是做出来,然后说你得测试,测试完了说你得把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原理告诉我们还不行,你还得再做两台,我们得确保你这个东西可以复制,所以就一直拖,一直拖。

  哈里森多大了?八十了,一个八十老翁实在最后气得不行,说这样吧,我不跟你们废话了,我直接找国王,找乔治三世,乔治三世正好也是一个天文迷,他在自己院里还搞了一个皇家的御用天文台,然后拿着哈里森的钟表测试,觉得靠谱,后来皇上就说我挺你,给他出了一份实验数据。

  这哈里森拿着乔治三世的御用天文台的数据跑到经度局去,经度局说我们不认这个东西,你看这个就是一个制度上的一种完善,但是你看既有国王的这种重视,也有经度局的讲规则,也有整个英国社会当时对这个事情的重视,最后才让哈里森的这样一个发明释放出它的光辉。

  最后哈里森他拿到的这个奖金是谁掏的呢?其实都不是经度局掏的,谁掏的?国王掏的,国王从自己的金库,国王说你别跟他们废话了,这帮经度局的天文学家不可理喻,这样吧!我从自己的金库,最后还欠他一万多英镑,最后国王掏了八千多,说就这样吧!打一折就算结束了。

  所以1773年哈里森拿到这笔奖金也不是正式的拿到这笔奖金,但这个故事就是这么结束的,你看这是创新所需要的第二种环境,就是不论你出身何处,整个社会它有一种机制来确保对你的创新成果的认可的公正性。

  那创新环境的第三点就是,整个社会,他要对这个创新的种子有一种培育的能力,那具体到这个航海钟就是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这个航海钟变得便宜,而且可以量产,要知道哈里森这个钟,花2500英镑,花几十年弄出一个这个钟表,后来有人测算一下成本,我的老天爷,五百英镑一个,巨款啊!没有哪个船长买的起的呀!

  可是你看马斯基林搞的一套星谱星图,那套东西加上一个象限仪,二十英镑搞定,买本书,拿个小仪器,虽然比较伤眼睛,但毕竟便宜啊!大家知道便宜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量得大,你得技术上可以复制,就考校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

  所以后来你看,哈里森死了之后,那么他的所有的原理也出版了,当时所有的英国的钟表匠就扑上去进行研发改进,然后量产,随着产量越来越大,那么这款航海钟的价格就从五百英镑最后一只落落落,落到五十英镑左右,以至于几乎所有的人都开始买得起了,而这一点做到是要凭借一个国家总体的制造业的实力的。

  所以你看到1815年的时候整个英国,不是整个英国,全世界大概这种航海钟就有五千多个了,这个问题基本就解决了,我还记得好像达尔文坐的那个小猎犬号,那个1831年出航去考察的,诞生进化论的那艘船,那个船长,光他一艘船上就带了二十多个,要很多精密计时器,让它们互相之间进行校对,所以那个时候你可以见到,价格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

  量产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其实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的需求实力,你比如中国,我们都说创新,以为创新是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干的事情,错了,创新往往是市场给你提出来的巨大的问题倒逼当时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搞出来的一个成果。

  就像拿我们中国来说,我们中国现在修桥修路修隧道的能力技术一定是世界第一,我不用是这方面的专家我都知道,为什么?遇到的情况多嘛,再比如说我们中移动,2G的技术,3G可能不行,2G的技术一定是全世界最好的,原因也很简单啊!遇到的情况多嘛,需求量大,需求量大它就会倒逼创新。

  故事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来总结一下,你看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发现了什么?当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特别渴望我们拥有创新的时候,我们就得想一想,我们拥有不拥有像哈里森这样的既具备财迷精神,又具备工匠和爱国精神的创新者。

  我们具不具备一个对所有边缘性的,当时看起来不靠谱的技术,投以足够关注的社会的宽容的环境。

  我们整个的创新的知识系统是不是像马斯基林那样,虽然心怀恶意,但是扮演一个有节制的魔鬼,以及我们的社会能不能为一种创新提供足够的社会配套的能力和足够的需求。

  所以不要怪那些科学家,也不要怪中国企业不创新,如果说中国现在有多少创新?或者说距离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的创新还有多少距离?我们都不妨想一想,这个故事中呈现的,我刚才说的那个列表。

  创新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事儿,创新从来也不是一个企业的事儿,他是一个制度的事儿,甚至是一个经济的事儿。

  这就是我们今天给大家奉献的这个关于经度的精彩故事。

视频: 创新:认知升级与摆脱窘境[罗辑思维]No.175

我理解最主要的问题就是 以前我们理解创新 必须是一个巨大的公司

它才有钱设个研究院 然后一帮专家在里面鼓捣N多年

然后这个产品再出来 但是现在美国主导创新 是一帮小公司做的

按北大薛兆丰老师的观点就是 谁也想不到路边的一个2层小楼里边

可能这个公司就几十个人 他过5年可能就是下一个世界500强

为什么只有这种现象呢 就是因为大公司的效率转化是极低的

大公司看是好像雇了很多人花了很多钱

但实际上往往很多的科研成果是好多年才能搞出来

我们说过去就是顺势的这种推动式的方式 高校科研出来找一帮人

慢慢去研发 慢慢去转化 最后推向市场 效率极低 现在变成反过来了

变成说谁来选择哪些科研应该被推到市场 企业家 所以美国有一大批人

这些人他就干一件事 他们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 就干一件事

从高校里去找哪个专利最好 最好的专利 我就跟他谈

我拿你的专利做成产品推向市场 那这些人呢

其实他谈的时候他基本上是光杆司令 他成立公司就干这一件事

就是把高校的成果花很长时间孵化出来 甚至我们评估了一下

差不多要5到8年的时间 要上千万美元的投入

才能孵化出一个产品出来 这个你就可想它的难度有多大

而且它的风险有多大 因为这样的公司基本在这5到8年里没有任何收入

它都是在研发 都是在付出嘛 但是第一呢

就是说这些公司往往是由中选优的 因为他要靠持续的融资

整个要融一千万美金以上 才能把产品做出来 但凡它的科技不够好

但凡研究中间发现没有前途 它经费就断了 这公司就死了

所以必然这个产品 包括这个科技是最强的 另外一个呢

就是5到8年我发现 这个规律其实是跑不掉的 不可能比5年更少

也就是说它拿了5年前最好的科技

真正做上市的时候它一定是世界最优的 所以往往能够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这些公司一旦上市 往往在很短的时间之内

迅速就上升成所谓真正的跨国企业 国外也有很多数据来显示这点

老外有一个长一点的榜单叫财富1000强

财富1000强显示从1973年到1983年

这10年里有350家财富1000强企业换了位置 就是有350家下去了

350家上来了 但是到了2003年到2013年 最近这10年换了712家

就是说这个变化的速度在大大加快 那这加快变化因为什么

不是因为老企业的更迭 而是更多的新企业上上来了 上榜了

很多新企业就是凭着高科技 就是凭着自己在某一项用的是

全球最先进的科研成果 把它研发出来转化成产品

这种时候它和别人竞争的时候 它的优势极其显著

那它就可以迅速获得领导地位 所以我们说这个是现在其实

大家可能在关注全球热点的时候容易忽略的

因为这些它往往是各个领域里的一些先进科技

别人可能未必会了解 除非你是业内人士 它不像我们讲互联网一样

大家都很关注 一说facebook好像所有人都知道

但是这些公司往往你不在行业里不知道

但是实际上就是各个行业里的颠覆者组织到一起

我认为才真正地改变了整个全球的科技 包括各个产业的格局

而互联网其实相对而言它有它的价值 但是它并不是全部

甚至说其实是比较小的一部分 其实大企业不是说

因为小企业的竞争立刻就会消亡 这倒不会 为什么呢

因为往往是当一个企业做大了以后

它可以有了一个持续提供服务和持续提供产品的能力

相当于就它平台化了 比如说这个腾讯 他原来只提供一个QQ服务

或者是一个微信服务 但是它一旦平台化 它一旦有众多数量的用户以后

它可以搭载别人的业务 比如说它现在成了最大的游戏渠道

它甚至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内容分发渠道 就是说它承担了别的东西了

当它平台化以后 如果它再承担更多的别的服务

它的这个到达都能够保障的话 它就有生命的延续

但是毕竟你很难期待 这些人再去自我革命了 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但是自我革命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这个时候他要想完成革命呢

往往要靠并购的办法 就是说所以大公司 这个公司一大人员必然臃肿

哈佛大学的那个教授克里斯坦森 叫《创新者的窘境》

那本书他试图找到解 但是我认为他没找到 为什么呢

当你人数众多了以后 你就是没法避免人员臃肿的问题

这个是一个不可解的问题 当然话说回来呢 是不是我们非得要解

我有一个观点 就是说人类进化到今天 成了地球上统治物种

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 追求长生不老 而是因为我们的祖先

追求他们的后代更优秀 坦白讲我们的知识水平 我们的能力

肯定比我们1000年以前的祖先要强 对吧 这个企业其实也是一样

因为商学院的教授们 他拿的钱是从大公司拿的

所以他要帮大公司去研究 这个企业如何不朽

但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是无数个小公司不断地去冲击大公司

这种时候当然大公司说 我可以用一个收购的办法来解决 我大嘛

我财大气粗嘛 我看你谁长起来了我就收购你

但是实际上这些年小公司成长的速度 大大加快了

就像刚才讲到说财富1000强的替换速度都加快了 快到什么程度

快到很多优秀的小公司 大公司都没机会收它 就已经长大到他收不了了

你要再收呢 恨不得就得咱俩一样大了 或者我比你大了 你收不掉我了

就这个现在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那这现象为什么出现 有很多原因

第一个就是风险投资 就是我小公司要慢慢慢慢靠收入利润滚动来积累

来发展 那肯定很慢 但是呢 这个公司一旦看到有非常强大的未来

很多人就会砸大钱进去 我帮你长得很快

风险投资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抵御大公司并购的 因为你给我钱

那边还有人给我钱 甚至给的更好 另外一个呢 就是积木式创新

就是我们认为为过去一个企业 它是内生式的发展 所以你搞完研发

你还要去搞产品设计 你搞完产品设计还要去搞产品生产

搞完生产还要全球铺渠道 全球铺完渠道还要全球做营销

你基本上是线性的 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完的 才能把这个企业做大

所以我们说经常就提百年老店 你一个企业要做到全球化

你不百年是做不到的 没听说过5年10年就做到国际化的 这是在过去

但是现在呢 有了互联网 全球越来越平了 同时大家的协作越来越密切

因为这种时候国家之间的差异消失了 全球都是通用的商业规则

包括说信用都是统一的了 互相的信用都是可以事先了解到

所以很容易找到合作伙伴 所以呢 尤其是有一个特别好的产品出现以后

别人很愿意跟他一起拼积木 大家一拼 迅速的大公司需要的所有功能

现在就用一个所谓叫产业生态的办法 一个生态环境协同的办法就做出来了

这种时候这个公司的成长速度极快 我们就讲 就说造成大公司收购不了了

但同时因为它是产业生态的办法 所以你会看到说和过去的企业经营

有两个不同的地方 第一个不同 企业规模比过去小多了

这个我原来做过对比 facebook在它2012年上市的时候

它的这个用户数是接近十个亿 当时我比较呢

中国移动在中国用户数也是接近十个亿 但是中国移动有10万员工

而facebook当时上市之前是3400员工 所以它的数量极小

但是数量极小它怎么做业务呢 大量的协同 这是一个 第二个呢

就是它自己的员工数很小 它靠协同做事的时候呢

它就不能用过去的管理 常说的叫做Management 叫做管理

管理的核心是控制 我们都知道泰勒制

最早的时候工厂就是把人像机器一样去使用 那时强调的是控制

但是现在呢 国外的一个新词 开始兴起叫Leadership 它叫领导力

就是说有点像部落首领去打仗一样 你靠的不是说我像皇帝一样在后面

让你们在前面去效力吧 而是我要身先士卒 我要英勇善战

我要带动大家 我要让大家感受到这个个人魅力 个人的号召力

领导力 别人才会跟你一起协同 因为毕竟大家跟你没有从属关系

我之所以跟你协同是因为共同的愿景 所以国外现在在讲很多

都是因为这个整个协同生态造成的 确实是

我自己经常碰到这种难堪的局面 就是我跟别人说我在美国做投资

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那边 下一句话对方一定会说 啊 你在硅谷啊

或者说硅谷怎么样 我说不是硅谷 是在美国 我没有说我在硅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硅谷曾经辉煌过

而且硅谷确实是很多创新公司的源头 甚至说是风险投资的

一个主要的一个源头 但是在今天创新已经扩散到了全美

现在的创新企业一个显著特点 我叫双长制 一定是有一个特别棒的CEO

加上一个特别棒的教授 基本上我们看这两个条件具备

这个公司应该就差不了 而且这两个他是互相在衡量的

就是说如果这个教授特别牛 他一般轻易他的专利不会随便给人的

他会给一个特别牛的CEO 反过来讲一个CEO 他已经连续创过两次业

把两个公司带上市了 他又要重新出来创业

那肯定没有好科技是说不动他的 所以基本上来说牛CEO就能找着牛教授

两个都牛 这公司基本上差不了 所以这种情况之下你会发现说

创业并不是和硅谷相关了 创业是和高校相关

所以今天的美国创业是一个扩散事态 但是扩散背后又有它的深层次的原理

这个原理是什么呢 就是都在高校周边 所以这个硅谷依然还有它的优势

但是这个优势已经发生了转化 那么这个变化就变成什么呢

就是过去这些年里因为IT公司发了财

所以互联网已经丢掉了过去的叛逆和传统 变成了一个赚钱工具了

这是第二代的硅谷 这个第二代在今天还存在 为什么呢

因为它其实没有什么壁垒 互联网公司就是一个所谓叫业务模式创新

没什么壁垒 我们过去老指责中国人说 你看叫Copy to China

我们老抄袭老外 似乎国外道德很高尚 只有我们中国人抄他们

现在你会发现说老美也抄中国的 中国的很多业务模式美国人也抄

其实这个业务模式抄袭 尤其是在你本身业务模式就注不成专利

或者没有注专利的情况之下 这业务模式抄袭不犯法

不犯法又能赚钱的事谁都会干的 所以造成什么呢

就是你要出一个新的业务模式 你要想让人不抄袭

你要创业成功就必须得加速快跑 你跑得越快越好 最好到什么地步呢

就是当你的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 他开始滚雪球了 用户数量足够多

新用户加入一定先选这个应用的时候 你就赢了 对吧

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 就是你的增长要越快越好 那么怎么达到

基本上就要用最牛的人员 给他最好的薪水 再加上最好的vc 风险投资

投了很多钱估值也很大 未来估值更好 这种时候呢

他就容易大家就玩命给你干活嘛 加班加点熬夜地给你干嘛

最后也许就是下一个facebook 但是这个模式有它的局限性

因为符合这个模式的公司数量不会太多 就是全世界不会因为业务模式

把各个行业都颠覆了的 你真正的搞生产的公司 还是得产品过硬才行

绝大多数领域里面是没有产品模式创新的

或者这么讲就是说当一个领域的 一个公司启动了产品模式创新以后

其实很多传统领域的人就可以学会了 比如说某个领域

比如说图书领域 美国出个亚马逊模式创新 我在网上卖图书

那你就可以想象 比如说我是卖运动衣的公司 传统公司

我看到你网上卖图书我就会受启发 我自己传统公司

就会开网店去卖运动衣 我就不会再有另一个 在网上卖运动衣的

所谓叫电商公司崛起了 因为传统公司 在借鉴业务模式上也不慢

所以这种时候业务模式的这个机会其实是相当狭窄的

这个还有点儿硅谷特色 第三块其实就是硅谷和大家是没有区别的了

就是说 因为硅谷里面 有斯坦福这样的好高校

包括硅谷里有这个斯坦福 旧金山城里有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然后北边有这个伯克利 这些都是特别一流的大学 那所以很多创业

也是围绕这些大学来的 但是坦白讲这种创业就已经不是硅谷特色了

而是我们讲的新的 这一轮开放创新的一个明显特色 就是围绕高校

利用知识产权来做创业 那带来一个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说至少

比如在我们的投资上会显示出来 我们投了很多东岸的这个项目

为什么呢 因为斯坦福确实是机械工程 电子工程都很好 计算机都很好

但是MIT也不差,为什么呢 这个大趋势上来讲 就是从高校创业来讲

包括这一轮的像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很多这样的时髦领域里面

确实斯坦福还有优势 但是总的来说是硬件 偏硬的高校都有优势

就不光是斯坦福 所以你看东岸能看的出来 就过去哈佛创业比MIT多

但是这几年的MIT创业要比哈佛多了 而且MIT出来的这个好的项目

要比哈佛这个亮眼 所以它的要求是 任何一个创业者 一个创新者

只要你能够做出一个产品来 我的机器人照你模仿一遍

我就能把它做出100个 1000个 1万个来 所以不需要你懂我

不需要创业者会编程 我的机器人会学你 而日本

德国的机器人都没有这种学习能力的 也没有这个柔性的

所以那可想这个高下 会出现什么变化 对吧

因为前面其实我们已经讲过 就是未来的趋势是这些小公司

创新者带动的 而不是大公司持续地去创新创业

那这种时候要求的就是所有的 都应该以小公司的创新者 为核心来配套

你能为他配套的 他要做大你就能赚钱 你不为他配套

你自己自称的制造能力 多么多么强 多么多么先进

核心的问题是没得可造了 因为东西不在你这 新产品在人家那儿

可以说开放式创新是个大帽子 积木式创新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

那另一个类型是什么呢 就是现在的很多时髦技术 比如说人工智能

比如虚拟现实 你会发现有一个特点 他也有研发者

但研发者往往研发出来的是一个算法 所以叫algorithm这个算法

它往往是开源的 是公开的 那么他就直接告诉别人了

那么这种和刚才说的专利就有天壤之别

因为专利那个你能掌握你还是做不了 因为昨你是我的

算法这事你能掌握你拿去做就好了 所以比如说最近很轰动的

就是谷歌那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 AlphaGo背后那个公司叫DeepMind

DeepMind是谷歌收购的一家公司 那家公司它之所以有进步

其实也是因为 有一个加拿大的教授叫Hinton 他发明了一个新的算法

这个算法基本上被业内普遍接受了 造成整个现在人工智能的水平

有一个质的提升 那这家公司也是会议者之一 但它并不会给这教授钱的

就是您这教授这一学术成果公布了 全社会共享 包括这个无人机

无人机做到今天各种的飞控 各种的甚至协同

这个算法其实它都是开源的 以至于说个小插曲 就是说克里斯·安德森

原来讲长尾的那个作者 后来去加入了一个公司 叫3D Robotics

叫3D机器人公司 这个公司实际上是个无人机公司

这个无人机公司最近刚宣布倒闭了 为什么呢 本来他是雄心勃勃加入的

因为他认为开源的无人机 会改变无人机的整个产业

它会造成一种竞争的加速 包括科技突破的加速

因为大家可以知识可以叠加嘛 甚至于另一个克里斯·安德森

就是美国那个t e d的负责人 也叫克里斯·安德森

他提一个理论叫做群体加速的创新

就讲说如果每一个人的创新都可以分享 而且可以辅用

那到最后这个创新一定会越来越快 因为每个人都会跟别人比嘛

我在你创新技术上我再走一步嘛 但是很不幸 这个理论有一个问题

就是你没壁垒的 你发展得快 我可以比你更快 所以今天你看似领先

明天可能就会被我超越 因为你领先的所有东西我都可以学走

我们都知道说有一本书叫异类 叫Utliers 他这个核心理论就是说

他叫1万小时理论 就是任何一个人要成为专家 要花1万小时的时间

比如说比尔·盖茨 乔布斯都是1955年生的 因为到了70年代

这个计算机崛起的时候 他们正好积累了1万小时经验

所以他们是最专业的人 他本来就很辉煌 很成功 但是我们说这个

现在1万小时理论有点失灵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说我们在海外投资项目会请律师 你请律师我只是做企业的案子

我只是做投资的案子 那个律师懂投资就行了 但是没有一个律师是

我做投资案子就只懂投资的 他一定学过民法 刑法 什么都学过

包括其他很多项目都是这样 我们出来以后工作往往

是用到我们学习的知识的1/10 甚至都不到

那其他东西是不是白学了呢 现在看起来了 不是 为什么呢

其他东西等于是个积累 就相当于说这个1万小时

你已经积累了9000小时了 等到一个新的突破出来 你不是从零学

学1万小时 你只需要补这最后1000小时 甚至100小时的功课就行了

1000小时有多久呢 一天如果学8小时的话 也就不过是125天

4个月 所以我说像现在这种开放式创新 就是现在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这些领域 一个企业做出突破来 比别人能领先多久

其实就是4个月 所以别看说DeepMind的

这个AlphaGo战胜李世石多么拽 他可能比中国人就领先4个月

那么这样带来的问题呢 就是说它的竞争上来讲过于残酷了

所以基本上我们就会预期说 这几个开放领域都会特别热

这个热度都会造成 这几个领域专家数量的极度膨胀

比如说在谷歌战胜李世石之前 人工智能其实是一个很窄的领域

这个领域我认为全球称得上专家的人应该不过1000人

但是由于有了这种轰动效应 理论上讲我认为三五年之内

这个领域也会扩大到百万级的人数 那你可以想象竞争增加了上千倍

那人 企业都是很难生存的 当然一定也有胜出者

因为越困难的环境越锻炼人 到最后这胜出者可能更厉害

所以我们说这也是一类 尤其是这类适用于

现在的这些就是软件及开源 包括现在这些时髦的项目 那这两个合起来

就是一个是有专利壁垒 一个是没专利壁垒的

但是它的总的这个格局都是开放式的 都不像以前一样全部在公司内部搞

所以我们整个叫开放式创新 所以我们讲说一个社会

进入一个指数级增长期 其实这个指数级增长期 不是今天才进入的

其实从工业革命开始就进入了 只不过这个指数级增长的特点是什么呢

就在任何一个给定的点上 往前看一定是平的 因为前面一定比你差很多

往后面看一定是抖的了 因为越来越快 所以我们说过去狄更斯有句话嘛

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的说法就是在指数级增长 这个曲线上任何一个点

都既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 未来一定比你现在好 过去一定是坏的

所以你是在中间 所以这个是第一个特点 就是说这个是跑不掉的

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快 第二个特点呢 就是它同时有很多其他的特质

造成未来越来越快 一个特质就是协同越来越强

而且协同的复杂度越来越高 举个例子来讲

我们投资了一个航天飞机公司 美国航空航天局最开始的设计

是希望把航天飞机做得像波音7471样 每天起降一次

后来发现每年起降一次 每隔5年还要摔一辆 后来这事受不了了

结果就开放掉 开放掉以后一批的 所谓民间航空公司就起来了

现在我们国内都知道的 最出名的就是SpaceX 就是火箭 运载火箭

当然SpaceX有一个弱点 就是它这个运载火箭不适合载人

因为载人会很不舒服 所以还有另外的很多公司 去研究载人飞行器

直接像小航天飞机一样飞上天 那我们都知道航天飞机NASA都搞不成

但是我们投这家公司今年就会试飞 他有多少人呢 110人

110人怎么能搞得成这么复杂的东西 道理很简单 大量协同

他给我举一个例子 我们就知道这个协同复杂度到了什么程度

就是说他讲这个航天飞机的起落架 不能用普通的民航机的起落架设计

为什么呢 因为民航的起落架是侧收 就像里收或者是向前收的

向前收的好处是 一旦你这个起落架下降的时候 一旦起落架打开不完善

我可以通过摩擦力 把这起落架向后给它拉直 所以能够把它打开

但是战斗机不行 因为战斗机速度太快了 向前收收不上去

所以都是向后收的 那么这个航天飞机和战斗机一样速度快

也只能向后收 所以你要想设计你的航天飞机的起落架

得找战斗机起落架设计 但是找谁 理论上讲有专门这样公司吗

真有 美国有一家公司就干一件事 就叫战斗机起落架设计

你得有这么细的协同的合作伙伴 你才能把这个航天飞机撺得出来

要不然你每个领域都要自己摸成专家 估计过100年这个还搞不出来呢

那么就是另一个特点 那当然这个特点带来的要求是什么

也是一个现在美国 能看的出来的一个创业趋势

这个创业叫做城市化趋势 就是大城市创业者多起来了 为什么呢

因为协同要复杂 我要多家凑在一起 你如果在旧金山 如果在洛杉矶

如果在纽约 如果在波士顿 这件事很好办 因为人群密度大

协同办公式的场所越来越普及 协同办公的好处

其实并不是省了办公费用 而是大量的公司

直接咱们到这个办公场所会议室 咱几个公司就开会 就碰头

就协同研发了 所以这一点上来讲 就是我们说协作深度大大增加了

尤其是你去看人类历史 其实写作的深度一直是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

协作水平越低这个文明程度越差 我们说今天又进入一个

更深层次的协作 过去协作基本上都以贸易为主 以商业为主

我开玩笑讲 一把一利索 我给你钱 你交我东西 它长期性不够

那未来的协作都是研发的协作 甚至大家要一起干好几年

这种时候才能搞出东西来 这个难度就大了很多

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难度的克服 基本上已经在克服的过程当中了

我觉得其实中国式创新 既有危机 既有挑战也有机会

挑战上来说就是我们对创新不够理解 我们以为创新就是拍脑门儿

我们以为创新就是多出几个乔布斯 为什么是乔布斯 乔布斯有点子呀

其实不是这样 科学美国人杂志 我记得两年前出过一个长篇文章

专门讲全球创新的分析 所以我到现在经常都引用他们的话

我们以为创新只是少数人脑子 当中的灵光一闪

实际上创新是各个复杂单位的高度协同 所以实际上创新的核心是协同

而不是拍脑门 那协同就要求各个小的单位 细分都有优秀者

优秀者积木搭起来就出了好多创新 实际上是协作

实际上是一个网络结构的协作 这是第一 第二个 这个协作主导者是谁

协作的主导者就是完成创新 那个核心部族那家

是要把科技固化成产品的 就是不管是我们刚才讲的这种

有专利式的创新和开放式的创新 它核心都要走完这一步

都要把科研成果转换成 最后用户能够使用的商品

不管它是硬的还是软的 它最后要成一个产品

那产品化往往是协同的结果 但是产品化的主导是谁

就有很多美国大量这样的企业家 他们的核心就是把一个科技转化成产品

甚至我们能推算这样的企业和这样的企业家的数量 为什么呢

因为我做过 用美国的数据做了一个完整统计 就是美国政府提供出来的

最早最早的企业界研发投入的费用 是从1981年开始的 这之前它没统计

之前数量也不大 顺便说一句 就是企业研发的费用

在中国几乎没有统计 因为我们以为科研就是高效对接生产

所以我们去统计每年中国的科研费用 但实际上我们说在美国经验表明

科研和生产是对接不上的 这中间就是一个产品化的过程

产品化需要5到8年和上千万的投入 没有这个步骤是实现不了的

迄今为止我没见到过例外 那么中国这块是缺失的

但是美国这块是有明确数据统计的 数据是什么呢

1981年的时候企业界的研发投入是500亿美金

到了2013年企业界研发投入 突破了3000亿美金

而且从这个变化里看得出来谁是主力 我一开始讲过小企业是主力

现在证据来了 1981年的时候 大于25000人的企业

占企业研发成本投入的70% 他们是主力

但是小于500人的企业是微乎其微的 在这里面占不到5%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到了2013年变化成什么呢

变成今天大于25000人的企业在整个产业研发里面

占的费用从原来的70%缩到了35% 缩成一半了

但是这个增长最快的是底下最下的那部分 就是小于500人的企业

从1981年的不到5%涨到今天20% 20%什么概念

现在我们总共是3000亿 20%就是600亿美元

是被小于500人的小企业每年花掉的 用来做研发

我们说这种小于500人的企业 它花那么多钱做研发 基本上你可以确认

它就是一个研发型企业 这种企业没有别的收入 没有别的利润

它就是五到八年时间 花上千万然后转化成产品 产品成功它才成功

转化不成就死掉 这些企业基本上大多数 都是风险投资支持的

然后你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做计算 就我们说五到八年这个一千万投入

所以基本上一家公司每年花费差不多是200万 甚至更高的美元的花费

你用600亿除以200万就得出来数量了 3万家

就是说3万家公司拿到了最先进的科技 最先进的专利

它所有的任务就是希望在五到八年里 把它做成最先进的产品推进市场

当然它失败率会很高 它可能是百分之一 十分之一的胜出

但胜出者无疑都是最优秀的 无疑都有机会成为 下一个世界500强

因为下一个巨大的跨国企业会改变它产业的格局 那么这个人群

这几万个优秀的CEO有足够好的信用 有足够好的经验

他干这转化的事 在中国这个人群整体缺失 中国高校的科研出不来

企业不知道怎么把科研产品化 然后我们政府鼓励高校教授创业

但是实际上产品化这件事 它是个企业经营 是好的CEO

CEO和科学家的素质是不同的 所以你要求一个教授创业 又要懂科研

又要懂企业管理 懂研发 理论上讲有可能 但实际上成功率会很低

因为两个都强的牛人实在太罕见了 不是说完全没有 但是数量会极少

所以美国并不是这么干的 包括我们说乔布斯伟大 很多人跟我开玩笑说

乔布斯伟大在于你看乔布斯还信佛 所以他怎么怎么样 我说你知道吗

乔布斯生前一分善款没捐过 你听说信佛的人一分钱不捐的吗

所以乔布斯伟大并不是伟大在信不信佛上 而是伟大在他不是一个科学家

但是他最善于把最前沿的科技 整合到自己的产品里然后推向市场

使得一个科技进入市场的速度 大大加快 造福社会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 他是这3万名做产品转化的企业家的一个典型代表

就这些人他懂科技 但他不是自己搞科技 不是专家 不是科学家

但是他最善于用科技 我们甚至打个比方说 就相当于说二战的时候

这个坦克不是德国人发明的 坦克是一战后期 英国人发明的

但是英军当时是因为我们都听说过 “凡尔登绞肉机”的故事

英军当时是在阵地战的时候 希望某个阵地一个点被突破的时候

那坦克可以冲上去 把这个被突破的点给堵住 别造成整个阵地崩溃

它是防御用的 而且数量极少 那是到二战前德国人发现说

坦克能够抗御住敌人的机枪子弹 以前我的密集正面冲锋

尤其是你看斯皮尔伯格拍那个《战马》 一战的最前期的战法是

骑兵正面冲锋 后来有了马克辛机关枪

基本上骑兵冲锋这战术就终结掉了 但是德国发现说

我的坦克不怕你机关枪 我又应该回到正面冲锋的这个立场上来

所以实际上我们就说 因为在战争当中是使用科技往往是使用得最好的

最淋漓尽致的 所以实际上可以用战争来类比商业

商业就应该是两者的结合 第一个要用好最好的科技

一定是科技形成坦克 但是另外一个不是纯科技就有用的

而是要适合科技的所谓叫商业模式 战略战术来调整

使得科技的能力被放到最大化 那么科技是高校的发明

但是科技能力如何被最大化 这个就是CEO的贡献

就是说他们不是研发坦克的人 但是他们是能研究出闪电战的人

但是别忘了中国人 我们鼓吹了半天业务模式

如果是失掉了这个坦克的前提 我们打闪电战

无异于拿骑兵面对着马克辛机关枪去冲锋

这里面我特别爱举的一个例子 就是乔布斯

其实乔布斯的这个成功 始于他的ipod音乐播放器

音乐播放器当时乔布斯就有一个构想

就是说我认为每个人应该把自己的所有音乐曲库就搁在兜里 能随身带

随身想听什么听什么 而不是应该是像当时惯常的做法 一个MP3销下来

MP3装十首歌 我的曲库在我电脑里 我想听什么来倒出来

他认为这是不对的 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想形成闪电战的想法

关键是你要有坦克 所以乔布斯当时就要去找 说我能不能做出一个东西

能够在一个小的东西里 装得进兜里的 一个小玩意里能够放一千首歌

很可惜美国没有 后来他一直找到日本 日本有

东芝研制出了一个3.5英寸的 高密度硬盘 当时东芝研制出来以后

相当于英国人搞出来坦克一样 反倒很尴尬

因为它比MP3需要的存储量大很多

但是它又比一个电脑需要的储存量要小一点 搁在中间了

所以两头没市场 电脑不能当硬盘用 MP3不用它当硬盘 所以卖不出去

这时候乔布斯看中了 说这个东西正好是我想要的

所以乔布斯就直接买断货了 说你以后所有的商品全供给我

然后等到ipod在美国大行其道 在全球大行其道以后

甚至他就直接花钱 把对方的专利买掉了 我们说这是一个最活生生的例子

就是如果你是一个好的企业家 是一个懂得基于科技做闪电战的一个人的话

甚至你借助你的市场优势 你能反过来对科技实现控制

就是说白了你能把坦克专利都买了 因为我们都知道《从0到1》的作者

叫彼得•蒂尔 他有句名言 说人们都想要会飞的汽车

但我们给了他们140个字符 顺便说这也是现在硅谷的问题之一

硅谷喜欢 因为它这么多年风险投资成功 它喜欢轻模式

喜欢投完了以后迅速膨胀 能够最起码投涨一千倍

所以硅谷的VC风险投资分析排名有一个特点

就是排名靠前的企业不是投赢的企业多 而投中了那几个最大的

你只要投中了facebook 你其他投资都失败 你在硅谷的VC里会排第一

所以他们追求的并不是知识产业 而是能投中那facebook 就中奖

那这种时候它会重软轻硬 因为软的它可能成facebook的机会大

它速度快嘛 但是硬的它就懒得理

所以实际上美国发的硬件企业日子不好过

理论上讲在美国的这个风险投资人往往是专注在一个很窄的领域

比如我投太阳能我就投太阳能 就投新能源 甚至传统能源我都不投

我投医疗我就投医疗 甚至我投医疗器械 我连药品都不看 很窄

因为他要积累这种专业知识 但是对我们来说就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说我们的优势是后面的中国 所以我在每个领域

只要能跟中国对接上 我都可以介入 我都可以受欢迎

因为别人是看中我们的中国优势 甚至于说有一个公司叫LightSail

那个公司实际上是一个天才华裔 12岁上大学

17岁读博士的一个天才华裔创建的 它是做压缩空气储能

给新能源储能的 那我们跟她谈的时候 她就跟我说

煜全说多少没有关系 能不能尽快投我一点 我说你为什么马上那么急的

非要投一点进来呢 她说因为马上我们要给投资人写季报了

我希望在季报里说 我们拿到中国人的钱了 你知道她的投资人是谁

比尔盖茨 彼得•蒂尔 还有一个公司叫Khosla

是美国特别著名的风险投资基金 就是这么著名的投资者

他们其实希望听到的是中国人加入介入了 因为他知道拿了中国人的钱

意味着开了一扇门进中国 素以我们就不会局限在某个领域

但是问题确实来了 在这么多领域里面虽然有中国优势

我首先要判断对这个企业到底对不对呀

这个企业错了中国优势也发挥不出来 所以我们确实要判断

那这种时候我要对每个领域都精通是不现实的

当然一方面我们有很多外部顾问 但是另外一方面

我认为分析师往往是站在外面的局外人

他往往未必对这个业内有这个亲身感受

我们还是需要有这种切身感受才行的 我总结起来我们投资

切身感受的这种原则 我们叫“韦小宝原则”

看过《鹿鼎记》的人都知道 韦小宝这个人偷奸耍滑 各种坏的本事都有

好的本事不太有 但是他自己有一个场景就是他要

康熙命令他带兵打仗去 他自己就明白带兵打仗不是溜须拍马

不能靠忽悠人的本事 得靠真本事 他说这种时候我不能自己去打

我得有自知之明 我自己打会输 我得找到真的牛人

但是问题是他说我没有真本事 我又不懂谁有真本事 怎么办

他说那我总结 说不溜须拍马 不阿谀奉承

甚至还经常会被上司挤兑的那个 一般是有本事的 所以他专门找那个

被上司挤兑得有点不得志 但是看起来有很耿直那个人 他把他给拉过来

他溜须拍马人家 就发现这些人果然能征惯战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侧面印证的叫“韦小宝原则”

我们在国外投资经常这么用 就是我前面其实讲到过

就是说美国好的企业基本上是一个特别牛的CEO

因为美国高校这个研发成果 它实际上是归高校的

那么高校是有一个专门的研发成果转化的部门来负责的

叫技术转让办公室 主要收的费用是靠你 将来把市场做大了以后

我是收专利费的 就是抽成的 你卖100块钱基本上

我抽一到三块钱不等 这样你卖得多我才能抽得多

所以这个转让办公室特别有经验 就知道分析谁到底有实力

但是实际上企业家 这个实力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说如果没有信用 没有以前的历史是没法判断的

相当于说中国讲创业老去捧90后 甚至恨不得再过两年就该捧00后创业了

但是你不管90后 00后 你可能是下一个马云

但是我们知道自称会是下一个马云的人

一定比将来真成下一个马云的要多N多倍 而且这就跟中彩一样

你是没法判断谁会是下一个马云的 那么只有什么办法

国外叫credit 叫信用 就是我干过了 我已经干过两个企业了

被高价收购了或者上市了 我有信用了 那你可以交给我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创业 是以鼓励90后为主

但是美国创业基本上都是老头 老太太们 所以我说在美国做投资

除了享受高科技的快乐 还享受的一个快乐就是我们投的企业的CEO

都比我岁数大 因为他有信用他才能拿到好的东西 就这种连续创业者

而且上一次创业非常辉煌的这种创业者极其常见 这是一个大的人群

顺便也说呢,就是在这些人里创新者的窘境 不攻自破

因为这些人他把一个小公司 做大了以后

他不是去琢磨这个大公司怎么继续焕发活力 他是净身出户了

我把大公司卖了 然后我又从头做一个小公司

我这小公司是从零开始做的 所以没有创新者的窘境 甚至说 举个例子

我们投的一家也是波士顿的公司

是现在基本上太阳能领域里面的一个革命者

很可能会改写太阳能整个的这个产业格局

它做的就是等于太阳能里面核心的一个部分 就是它这个多晶硅的硅片

它利用技术优势把这个多晶硅的硅片成本直接减了一半

因为太阳能现在核心的这个竞争

就是你的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能不能低于火电

如果低于火电就不用烧煤了 我们全地球就干净起来了

就布太阳能就完了嘛 所以这是一个降低成本

是太阳能产业最核心的命题 这个命题现在看起来有一定的解了

就是这家公司 因为它降低很多成本 这家公司的CEO就是个连续创业者

他上一轮的这个创业公司 是做无人潜艇的 所以马航370失事完了以后

美军派无人潜艇下去 探海有一个黄色潜艇 国外有大量报道

那就是他原来上一个公司做的 但是他在十年前把上一个公司卖了

卖完以后就是净身出户 所以有一次他跟我说话我特别感动

他喜欢玩帆船 他说煜全 你放心 你投资我这企业是一定赚的

为什么呢 我要把这个企业赶紧做大 利润做厚了 我好再买艘帆船

我早知道他喜欢玩帆船嘛 我说你不是早有帆船了吗 他说没有

他说我那个帆船是我上一个公司买的 公司做大了用公司的钱买的

然后把公司卖掉的时候 我就把帆船连着一起卖了 因为我要做这新公司

我不能有任何奢侈 我要有奢侈除非这次再成功

所以我就知道说人家这个心态 是可以完全清零的

这种时候没有创新者的窘境 这回事儿了 所以这也是我们觉得就是

所谓创业这个核心 一定是这个企业家 我觉得这个是我们中国坦白讲

是缺失的一部分 那同时尤其是这个大环境变迁

我们最近海外投的一家公司希望收购另一家很好的一个科技企业

所以专门把另一家科技企业的首席科学家拉到中国来

我们一起见面在聊天 他是一个大学教授 我当时也特别感慨 他跟我讲

说过去基本上在大学里 就是学术成果是第一位的 你大学教授你牛不牛

看论文啊 发表论文发表在什么杂志上了 发表了多少篇 这些东西

但是说过去十年里一个显著的变化 大学教授牛不牛看你拥有多少家公司

因为如果你牛 你有科技能够改变市场 而且我在各个领域都能够成功

每个领域都可以注册一个公司 因为我的科技转让给了这个公司

转让给了那个公司 所以就是说在美国东线都有

就是好的高校里面一个教授拥有十家以上公司都不稀罕

所以这种时候就反过来 好教授也是一个指标

尤其是已经拥有了几家成功公司的教授 那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些教授一旦有个什么新的公司出来 大家是扑上去的

包括我们前一阵很得意 就是哈佛有一个特别牛的教授

也是有N个公司教授 又有一个新的成果出来 是柔性的机器手

就是等于说现在这个工业机器人 这个硬的东西都解决了

这个精确的东西都解决了 就是柔性解决不了

所以你会发现说整个生产线 已经自动化了 最后生产线产品做完了以后

装箱的这需要一个人 那么现在这个柔性机器 就把最后这人都替代掉了

因为它可以很柔性 抓什么都抓得起来 放什么位置都放得了

就不需要人了嘛 那么这个公司我们为什么得意呢

就是因为这教授早就被盯上了 所以一般人投不进去 我们就是因为

第一原来投过一些项目 投那些项目的时候

跟这些风险投资家有了很好的联系 或者甚至有些风险投资家

是我们投的有几个项目的董事长 都是董事会的实权人物 跟他们有联系

所以他们会推荐我们进来 另外一个就是靠着中国

人家就说我们要你进来代表着 我将来进中国就有人来帮我张罗了

所以在那么多美国的VC竞争的时候 我们最后脱颖而出我们投进去

但是这就说另外一个话题就出来了 就是说我们在选好项目的时候

还看中一个就是看中董事会 就是说除了一个好的CEO

一个好的科学家 我们叫双长制 这个董事会往往也是

衡量一个企业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

中国不太重视这个董事会都是形同虚设 但是国外它也是一个双向选择

好公司就有资格去找牛人来进董事会

反过来讲这个牛人他就愿意进好的董事会 完全不是为了钱

就是我觉得我帮到了一个特别牛的公司 将来这个公司做大了 上市了

我可以跟人讲 你看当初他们小的时候 我帮它来着

所以这个双向选择现在很厉害 那么这种时候我们就会经常去选择

就说这个董事会先给我看看 里面有牛人说明这里面靠谱

比如说我们投1366 太阳能我哪儿懂啊 但是一看这董事会 呦

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网络里面一个词儿 已经熟悉叫麦特卡夫定律

就是说网络价值和网络节点的平方成正比 那意思是说网络越大

这价值就越格外的大 麦特卡夫定律的发明人 就是这个麦特卡夫先生

就在人家董事会席位里面待着呢 我一看这个公司可以投

麦特卡夫不是一般人 实际上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 大牛人

就是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基本上我们是3个原则 好CEO

好科学家 好董事会 这个项目看不太懂的 包括财务不太好的照投不误

当然 顺便说 确实在这样的企业里面 财务都好不了

因为它每年都是研发 都是投入 它没产出嘛 所以千万别看财务

当然 再多说一句 就是美国人 包括美国的风险投资

我觉得也还有不科学的地方 为什么呢 他的分期是不对的

他分期都是按以前的方式分的 我们都知道说天使投资 风险投资

然后叫PE投资 中国人现在对美国风险投资体系 比美国还熟

但这个体系 不合理在哪儿呢 这个体系在软件业是没有问题的

到硬件就不是这个时间段 硬件往往是什么 初期研发 后期研发

研发完了上市 所以你的阶段往往并不是看它是

属于是天使期还是VC期 还是PE期 而是看他研发是不是

所谓叫有了原型 没有原型是一个时期 有原型是另一个时期

原型完了以后 是看有没有产品 有产品是另一个时期

因为有产品要扩产 这种时候和那个VC PE期是不对应的

所以我们说我们认为 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地吸取这些经验

包括说总结规律 我们也希望革命 就是微信风险投资如何为这一轮新的

基于高校科技和硬件的这样的 创业者提供更好的资本支持

包括资源支持 我觉得也是一个中国人 可以出力的地方

我们其实往往是去贬低制造业 尤其是过去讲的“微笑曲线”

似乎营销顾客端是好样的 研发端是好样的 制造业最不值钱

但是前提是什么 我认为一个东西值不值钱是看 他在产业链里面有没有

独一无二的地位和有没有控制力 如果你是唯一的你就值钱

比如说当初Windows 电脑里的这个操作系统为什么值钱

因为软件有一堆 硬件有一堆 只有Windows是唯一的

所以唯一性决定了赚不赚钱 当初这个所谓“微笑曲线”的提出

是因为PC机刚开始量产的时候 台湾一帮人蜂拥而上搞OEM

搞这个第三方代工 他们自己互相打 而且谁来找他们都做

而且代工的时候 这个技术含量又不够高 所以造成他们不值钱了

并不是制造真的不值钱 所以有唯一性的制造 还是值钱的

尤其是我们讲现在的唯一性体现在哪儿呢

就不是体现在过去传统大企业的制造 说我帮东芝代工 那也不值钱

因为东芝自己能设厂 现在是体现在为创新者代工上 比如说就是美国

新搞出一个新产品来 这个产品谁能帮他造 你找大公司

找西门子没戏 找谁 这帮人都到深圳来 几个例子来讲

Kickstarter我们都知道现在是 时尚产品的发布地

最牛的产品直接用这种 众筹的方式发布

Kickstarter现在形成一种模式 就是我先有一个Idea 有个主意

拍成一个视频 上去众筹 众筹完了拿着钱了 立刻卷着钱奔深圳

找人给我生产 说明什么 只有中国 尤其是复杂电子产品

只有中国能制造 所以本来就是大家共存 这个时候从一个点上去说

我有你没有 是没有说服力的 我要告诉大家是从面上去说

中国是从整体上讲是有掌控力的 就是我刚才举那个例子

那么多电子产业的人 在美国他就要跑到深圳来 对吧

不管是做手环的也好 还是做什么 所谓叫可穿戴设备也好

只要复杂一点的电子产品 通通都往中国跑 那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能制造 我不认为iPhone的制造需要的精度

比这个圆珠笔头要差 会高很多的 中国人都能制造

那为什么做不出来 只是说明一点 可能那个不值得我们制造

因为一个技术不够高的时候 他一定会流向到相对便宜的地方

我们留的其实是 技术水平最高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去客观地看

不能用一个案例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们从森林角度来看

我认为中国相当强大 顺便说一句 就是我们一直有一个误解

就似乎你不当那个创新的原创者 就不过瘾 好像就不够强了

所以我们中国人老讲自主创新 薛兆丰老师就有一句话

说创新就是个技能 你听说过自主创新 你听说过这种物理和自主数学吗

我打个比方说 你听说过自主游泳吗 对吧 因为创新是个技能

就是能不能掌握 能掌握就是好样的 至于从哪儿掌握

当然从最先进的那学来 我们的制造业到今天有优势也是

因为我们和500强学的制造业 500强制造业无疑是最好的

我们学完了以后又加上一个开放性 我们就成世界最好的了

因为500强当时不够开放 是逼着转让给我们

所以被逼着教我们怎么开放的 结果没想到我们变成世界最好了

那么未来我们能不能和世界 最先进的这种科研企业学 研发企业学

我们把研发也通过学习 达到世界最好 我们就变成全球创新最领先的

这种自主不自主我觉得是个过程 但是在商业上

在社会上永远应该追求结果 结果是掌握没掌握 掌握了就是好样的

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就是好样的 同时 甚至我讲就是

现在整个创新产业链 它是个复杂结构 它不代表每一部分都要创新

就相当于说一辆车好不好 你不能衡量说我发动机 衡量这个转速

衡量这个输出功率 你不能放向盘也衡量转速 输出功率

你不能后视镜也衡量速度 对不对 所以它各自指标是不同的

而绝大多数时候它是配合为主 并不是自己需要多么创新

所以我说一个创新的产业链里 绝大部分其实不创新

就相当于说有人承担创新 但有人承担协同 有人承担广告

有人承担渠道 有人承担生产 不是每部分都创新

每部分都创新反倒坏了 因为它整个系统就构建不成了

整个创新就乱了嘛 总要有规则 一部分创新 其他来协同

我们要衡量的是哪个产业链的哪个环节能够被中国人

能够实施强大的控制 一旦我能控制 即使我不创新我会反过来控制

你的那个有创新的那部分 我认为这个时代的石油 工业革命是石油

在科技革命这个时代的石油 就是大规模生产能力

因为这时候能源现在都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 就是大规模生产

复杂产品要量产不容易 这个能力只要只有中国人有

我们就等于是石油输出国一样 我们就能够享受到超额的利润

所以这种时候呢 我觉得从结果角度上来看 谈非得自主创新

不如谈对创新产业链的控制

手机版播放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xNzkzODY5Ng==.html

## 换个情境,垃圾就变废为宝了

提起创新,很多人会觉得创新就是想出一个从来没人想到过的点子。但其实,创新并不一定非要从无到有,有时候把使用情景改变一下,也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共识网有篇文章,就给我们讲了几个通过重构情境来创新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垃圾处理的。

在1974年,美国政府重新翻修了自由女神像,翻修之后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政府就面向社会招标,谁愿意来清理一下垃圾呀。可过了很久都没人接手,因为美国对垃圾处理的要求十分苛刻,一不小心就会受到当地环保组织的起诉,清理垃圾这个活不仅可能赚不到钱,还要搭上不少的麻烦,这完全是个烫手山芋。可有一位法国商人,听到消息后立刻飞往纽约,马上就签了合同。当时很多商人都嘲笑他,准备看他的笑话。可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商人清理工程垃圾的时候,并没有像大家设想的那样,找几个推土车把垃圾运走。而是组织工人把垃圾进行分类,把垃圾做成了小自由女神像、钥匙扣一类的纪念品。结果不到3个月,这些被做成纪念品的废料,竟然卖出了350万美元的高价。后来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世贸大厦也这么干了一回,把当时的废墟加工成各种小礼品,卖给前来参观的游客,也狠狠赚了一笔。

所以,政府眼里的破铜烂铁,在具有创新思维的商人眼里就变成了宝贝。他们把这些废物与特定情境重新建立联系,大家一看到这些纪念品就想到了自由女神和911事件。一旦做了这样的情境重构,废品也变成了高价值商品甚至是艺术品。所以创新不见得一定要从0到1,完全可以靠情境重建产生。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胶水的。

美国有一家公司,有一年想研制一种强力胶水,于是组织技术部门来做研究,工程师们研究了一年半,终于研制成功了。公司领导很高兴,决定组织一个新产品展示会,把客户都请来,给他们介绍这款强力胶水。到了展示会当天,工程师们把胶水涂在钩子上用来挂物品。过了一会儿,一个钩子掉了下来,工程师很不好意思,过了一会儿又掉下来一个,工程师心情很难受,没过多久,钩子稀里哗啦全脱落了,工程师都快哭了,因为当天来了很多重要的客户,这下演砸了。

公司有一位工程师,正好是教会的唱诗班成员,他发现,礼拜天去参加唱诗班活动的时候,大家习惯在歌词本里夹上一些小纸片,这样可以方便查找,也可以在纸片上记一些备忘信息。但纸片经常滑落,大家就不得不经常弯腰捡起来。这不仅麻烦,而且还要重新找到当初夹纸片的地方。于是这位工程师就想,要是有一种用的时候能牢牢粘在书上,不用的时候能轻松揭开的“书签”就好了。他一下想到了公司“失败”的那款不太粘的胶水。哎呀,这不就是最好的材料嘛,于是我们今天都用的“便利贴”就诞生了。这其实是一项很伟大的发明,它被评为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十大发明之一。因为这个发明,这家公司赚了大笔的利润,成了一家世界知名的公司。

你看,不太粘的胶水,需要强力粘合的大部分场合,它看起来都是毫无用处的。但使用情境一变化,在写备忘的小纸片上,不那么粘的胶水就派上了用场,这就是创新。

第三个故事是最近发生的事情,是关于洗衣机的故事。

一个德国年轻人发明了下一代洗衣机,为什么说是下一代呢?因为这个洗衣机长的跟块香皂似的,重量和手机差不多,这么小的洗衣机,怎么用呢?很简单,找个盆,放入衣服、水和洗衣粉,然后把洗衣机放进去,30分钟后衣服就洗好了,方便吧?它比传统洗衣机节能80倍,还没啥噪音,它是怎么工作的呢?其实它就是一个超声波发射器,水被超声波震成高压气泡,高压气泡又把污渍从衣服震下来。眼镜店里洗眼镜的机器,就是类似原理。这个产品现在被全世界的人追捧,订单蜂拥而至。

这么开脑洞的发明,是怎么想出来的呢?原来,这个年轻人出差很频繁,需要经常洗衣服,而送去洗衣店不仅价格昂贵,而且需要等候很长时间,于是她就想到了利用超声波的震动原理来清洗衣物。这也是种“情境重构”的思维能力,她其实是把医疗情境中的超声波,转移到生活情境中的洗衣服上。这种情境重构往往会产生神奇的“化学”作用,造成了颠覆性的产品创新。

总而言之,上面三个故事里的创新,不是从无到有,而是把情境重新排列组合,在新的应用场景下,孕育出一个新产品。而这,一样可以是最好的创新。

本文源自:共识网(欧美企业如何巧妙实现创新?)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