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Brain

brain20180621.jpg

创意和惊喜之源。

锻炼和冥想

“自己骗自己”会让你更有竞争力?

我们一直认为大脑是人体的指挥官,自己的行为被大脑操控。

但你想过没有,这件事,是大脑告诉你的。

好在,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今天就给你介绍一个心理学的新领域——具身认知。

它的观点非常具有颠覆性:

身体和大脑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可以利用身体来影响,甚至创造心智。举例来说,人在开心时会微笑;反过来,如果微笑,人也会变得更开心。

《具身认知》

作者:[美] 西恩·贝洛克
译者:李盼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1. 为啥身体能影响大脑呢?其实是因为大脑的bug。大脑依靠收集外界信息做出判断,但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聪明。很多时候,大脑并不能准确区分信息的真假。所以,当身体刻意将一些错误信息传递给大脑时,它就会信以为真。

  2. 大脑的构造,也证明了这一点。负责记录人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的,是大脑的同一个区域——脑岛。所以人们常说的“空虚寂寞冷”,是有科学道理的。如果身体感到“冷”,心理就可能“空虚寂寞”;相反,身体感到温暖,心理也会感觉到被接纳。

这也启示我们:

可以靠改变身体来影响心理。比如孤独时去晒晒太阳,或喝一杯热茶,温暖的身体会让人产生被爱护的感觉。

  1. 你甚至想不到,具身认知这个原理,还能用在医疗领域。比如,临床上通过注射肉毒杆菌治疗抑郁症,其实就是让肉毒杆菌麻痹患者的肌肉。一旦眉间的肌肉被麻痹,患者就无法皱眉头,大脑也就接收不到不开心的信号,患者的症状就能得到缓解。

  2. 估计你常听人说“擅长乐器的人数学都好”,看似毫无道理,其实是真的。研究证实:手指越灵活的孩子,数学就越好。因为控制手指和处理数字的大脑神经,是相同的。手指越灵活,说明这块神经越发达,思考数学问题时,就能更敏锐、思维更发散。

  3. 身体甚至还能影响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实验发现,当人们读到与腿、手臂有关的动词,比如踢、捡的时候,控制运动的那片脑区也会被激活。也就是说,控制腿部动作的脑区,同时参与了对“踢”这个词的理解。在这种配合下,人的行为才更协调、高效。

  4. 上面这点,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传统“静止”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安静坐在教室,其实不对。要让孩子动起来,让他的身体充分参与学习。

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给两组孩子看同样的故事,第一组被要求用道具表演故事内容,另一组只能把故事读出来。结果发现,前一组的孩子对故事的理解程度,比第二组高得多。

  1. 我们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啥呢?

其实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会被编码储存在镜像神经元中,当类似的场景发生时,这套编码就会被触发,我们就能对对方的行为“感同身受”。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打哈欠,我们也会跟着打哈欠;有人笑,我们也会忍不住大笑。

一些谈判高手会刻意模仿对手的动作,对方抽支烟,他也抽支烟;对方挠挠头,他也挠挠头……其实就是在利用镜像神经元——用和对方同样的行为,激活对方头脑中这种行为的编码,拉近和他的心理距离。

  1. 为什么老夫老妻会越来越像?为什么有些夫妻脸部皱纹都长在同一个位置?这其实也和镜像理论相关。夫妻之间共同生活,为了了解对方的情绪,双方都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对方的面部表情。久而久之,双方的面容、纹理就会慢慢接近。因此,婚姻的美满度和夫妻的相似度,几乎成正比。

  2. 一个人的内在想法,会通过外在动作不自觉地流露,很难掩饰。这就是各种读心术、微表情的理论依据。事实上,我们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判断他的内心。比如在电梯里,习惯站在角落的人,性格往往比较内向,缺乏安全感;如果一个人在不停看表、跺脚,他大概率在着急地赶时间。

  3. 大脑不是行动的唯一主宰,我们的身体,远比想象得更有潜力。所以想让自己更优秀,不妨刻意去模仿身边优秀的人的行为,用身体倒逼我们思维的转变。

让我们对《具身认知》的作者西恩·贝洛克,译者李盼,出版方机械工业出版社,说一声感谢!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本书中的金句:

身体和大脑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可以利用身体来影响,甚至创造心智。

成功者的大脑

The Winner’s Brain: 8 Strategies Great Minds Use to Achieve Success

★《成功者的大脑》一书作者认为,与传统的观念相反,成功与IQ、环境、经济状况、人脉网络等因素没什么关系,甚至跟运气也几乎无关。成功的关键在于大脑。你的大脑怎么运作决定了你的思维、感受和行动。

★《成功者的大脑》作者结合最前沿的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走访几十位不同领域的成功者,发现成功者实现成功的方式可能非常不同,但他们的大脑具有相同的5种脑力工具。锻炼这些脑力工具,每个人都能开发自己的成功者大脑。利用8大成功要素可以塑造你的大脑,让它充分施展自己的潜能。

★只要你愿意做最好的自己,请一定读读这本书。用《成功者的大脑》做指导,你没有失败的理由。

[编辑推荐]

★科学严谨 拥有强大的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背景,作者中有一位是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家,还有一位是脑科学家,他们讲解每一个成功要素时都辅以证据确凿的最新相关科学研究。

★轻松易读 以许多成功者的故事为例,说明成功要素如何发挥作用。这些人中有明星也有普通人,他们都克服挑战,完成了自己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即学即用 “脑力激荡”专栏中有一些基于科学研究的小窍门,可以用来提升大脑成功的能力。读者读到这些窍门后可以立刻使用,体验脑科学的力量。

★湛庐文化出品。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揭秘成功者的大脑

第1章 透视大脑:成功者大脑与众不同

为什么有些人总能成功,而有些人则一直失败?成功是天生的吗?我们发现,成功者的大脑运作方式真的与普通大脑不同。好消息是,每个人都可以“锻炼”出一个成功者的大脑。
◆ 专注再投入 ◆ 大脑皮质

第2章 从心到脑:发现成功之旅

人类没有停止发现成功的脚步:亚里士多德始终相信心脏是最重要的思维器官;19世纪的颅相学家认为通过分析脑袋的外形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天赋。现代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已经能让我们直观地看到成功者大脑运转的方式。

◆ 颅相学 ◆布洛卡区 ◆ 磁共振成像

第3章 脑力工具:成功者大脑的5个基本特点

成功者的成功方式不同,但他们的大脑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我们称之为脑力工具。有些大脑生来就拥有一部分或全部的脑力工具,这当然很好。但其他人也不用灰心,几乎每个人能利用本书中介绍的方法来改善这些工具。

◆ 前额叶皮质 ◆ 无能的双重打击

第二部分 打造成功者的大脑

第4章 成功要素1——自我意识:像成功者那样思考自我

你真的认识你自己吗?朋友眼中的你与你自己眼中的你一致吗?良好的自我意识感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你与世界上其他人的关系。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你能敏锐地觉察到如何能增加机会,创造有利于成功的环境。

◆镜像神经元 ◆公众自我 ◆真实自我

第5章 成功要素2——动机:培养成功的内驱力

动机就像满满一箱高级汽油,你可以用它来完成从规划路线、行驶到最终达到目标的整个过程。始终保持被激励的状态,能够让你稳步迈向成功。珍视内在回报,你能前进得更远。

◆ 动机三段式 ◆ 心流 ◆ 拖延症

第6章 成功要素3——专注:锁定重要的事情

尽管有1000多亿个神经元供我们调遣,但我们的注意力资源依然供不应求,所以如何分配神经资源很关键。成功者通过将细节整合到宽泛的专注点中,大脑变得更灵活、更有创造力,也更富创新精神。

◆大脑中断 ◆注意涣散 ◆注意瞬脱

第7章 成功要素4——情绪平衡:让情绪发挥有利的作用

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天生都能感受到情绪。这是一种无法磨灭的人类体验。成功者大脑与普通人大脑的区别在于成功者会以富有成效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的情绪。他们不会毫无节制或不假思索地宣泄情绪。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注意分配

第8章 成功要素5——记忆:“记”出来的成功大脑

记忆使你成为独一无二的你,你就是你记忆中所有经历的总和。但记忆并不只是录像带。成功者的大脑不只是在记忆中存储大量的信息,他们还运用过去的经验来构建新知识,从而改善未来的表现。

◆海马体 ◆ 前瞻性的大脑 ◆主动遗忘

第9章 成功要素6——复原力:重返成功

成功者跌倒后爬起来的次数至少比其他人多一次。试着把失败想象成蹦床:每次弹回来时,你都储蓄了更多的动力。下一次回弹可能就会带来成功。事实上,失败常常是乔装改扮的新机会。

◆ 内控点 ◆重塑失败

第10章 成功要素7——适应性:重塑大脑

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比普通人的明显大,但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他们在记忆繁杂路线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一个神经元地构建起了更强大的大脑。事实上,大脑的可塑性很强,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锻炼使它更发达。

◆神经可塑性 ◆认知行为疗法

第11章 成功要素8——关爱大脑:保养、保护与改善大脑

成功者会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大脑。他们给它喂食恰当的食物,让它有充足的睡眠和锻炼,就像对待他们的胸大肌或腹肌一样。你对待大脑的方式将决定它的工作方式。当你用心地照料自己的大脑时,它便会逐渐发展为成功者的大脑。

◆ 大脑脂肪 ◆快速眼动睡眠
后记
译者后记

1.你想减肥,就买一件小两个号的衣服回家,而且越贵越好。你想做什么事,就先把一个目标拿到眼前再说。
2.从各种强大压力逆境中恢复正常从容的能力叫复原力。
3.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你可以选择伤心难过也可以选择动手解决问题。如果你习惯了前者,那请你刻意练习后者。
4.想想那个你崇拜的很厉害的人,遇到问题TA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5.情绪太嗨太高涨,或者情绪太不嗨太低落,二者都不利于完成任务。
6.记录情绪日志,了解自己。每天睡前给一整天情绪打分,特别开心10分,特别沮丧0分。记录2周,连成折线图。
7.当你情绪激动无法控制时,大脑里设置一个盾牌,把影响你的各种琐事“挡在外边”,专心做眼前的事。

作者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提出成功者的五大基本特点:机会雷达、最佳风险测量仪、目标激光器、努力加速器和能力计算器。

同时也提出打造成功者的大脑的方法,分别是自我意识、动机、专注、情绪平衡、记忆、复原力、适应力、关爱大脑,也给了一些提高成功要素的方法,如睡眠、冥想等。

比较喜欢作者提出来的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感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法、定期瑜伽冥想、抓住平凡小事、从新视角看待事物、获得心流、加强自己的情绪词汇量、交换身份、旅程技术、练习完美记忆等。

作者研究发现的成功者五大基本特点与接触过的学习敏锐度、成功者的素质模型等都大同小异;但作者的前提是,通过有意识的锻炼,脑神经的连接是可以改变的。

大脑总指挥:揭秘最具人性的大脑区域——揭秘最具人性的大脑区域

内容简介

大脑让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赋予我们力量,是缩小的宇宙、未被探索的最后一块领域。本书探讨大脑中最神秘的部位、被称之为“文明的器官”、“大脑总指挥”的额叶。额叶在所有大脑结构中最具人类独特之处,是人类的内驱力、企图心、人格、决策与领导能力的安身之所,在整个大脑内执行最高级、最复杂的功能,在所有人类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假如脑区的其他部位受损了,引起的神经疾病可能造成语言、记忆、感知或运动的丧失;然而如果受伤的是额叶的话,所丧失的不再是心智的品质,而是你的心智、你的核心、你自己!本书论及与额叶紧密关联的以下几种心理品质。

领导能力。额叶之于大脑,正如指挥家之于交响乐团、将军之于军队、CEO之于企业。
动机与驱力。额叶的一点细微损伤,会致人无情、迟钝与冷漠。
自我意识和对他人的意识。
创造力。书中将检视额叶在处理新奇事物时如何扮演关键角色。
男人与女人的差别。
社会责任。额叶定义我们是社会性动物,额叶发育不良或受损会使人缺乏社会约束,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至导致犯罪。
注意力。额叶与连接其他脑区的通路的机能失常可能导致多动症。
老化与精神病。人类心智的衰退、老年痴呆与额叶相关。额叶功能的缺失,是诸如精神分裂症、强迫症之类疾病的核心。

目录

1导言 /
2终点和起点:献辞 /
3大脑总裁:一览前额叶 /
领导力面面观 /
总裁脑叶 /
4大脑的结构:入门 /
微观的观点 /
宏观的观点 /
指挥所和其联结 /
5交响乐团的前排:皮质 /
声音与演奏者 /
诺亚的困境与大脑的全景 /
神经科学的异教信仰:模块疯狂 /
认知梯度和认知层次 /
物体就是物体 /
一词对一物 /
额叶的皮质变化程度 /
大脑的自主与控制 /
6新颖性、常规和大脑半球 /
失败的开端 /
新范式 /
证据 /
临床医生的教训 /
失认症和大脑半球 /
执行功能缺陷与大脑半球 /
7指挥家:近看额叶 /
新颖性与额叶 /
工作记忆,或者用记忆来工作? /
选择的自由、模棱两可和额叶 /
全部神经化了 /
8情绪与认知 /
情绪的额叶 /
情绪、新颖性和大脑半球 /
9千人千脑:决策风格与额叶 /
个体差异的神经心理学 /
男性与女性的认知风格 /
额叶、大脑半球和认知风格 /
认知风格和大脑神经网络 /
少数的例外:左右利手和追求新颖 /
执行的才能:S因素与心理理论 /
10当总指挥受伤时 /
脆弱的额叶 /
额叶综合征 /
驱力和牛顿物体:背外侧的案例研究 /
计划和“未来的记忆” /
心智刻板化 /
心智的盲点:病感失认症 /
11社会成熟、道德、法律和额叶 /
眶额皮质的“假病态人格型”综合征以及自我控制的丧失 /
社会成熟与额叶 /
生物成熟和社会成熟:一个历史谜团 /
额叶损伤与犯罪行为 /
倒霉的强盗 /
额叶损伤与公众盲点 /
12致命的分离 /
个案研究:坠下的骑手 /
精神分裂症:从未建立的连接 /
头部外伤:断裂的连结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脆弱的连接 /
战胜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来自澳洲的托比的自我恢复 /
笨拙的抽搐和粗劣的玩笑 /
大脑皮层和纹状体 /
13“你能为我做什么?” /
“促进认知”的药物 /
老化的大脑和神经可塑性 /
行为的神经可塑性 /
让大脑动起来 /
认知复健的历史 /
大脑可塑性及认知练习 /
认知健康:一个趋势的开始 /
14解构黑盒子 /
外行的闲扯 /
机器中的幽灵 /
多巴胺,记忆和两腔的大脑 /
神经网络和两腔的大脑:常规—新颖性动态模型 /
化繁为简 /
进一步化繁为简:前—后,新皮质—海马回,左—右 /
15额叶和领导力的矛盾 /
社会中的自治和控制 /
数码世界的自主和控制 /
16后记 /
参考文献与注释 /

为了研究强迫症的大脑损伤意外发现的好书

多年的强迫症研究从咨询到更基础的认知神经学的探究,不知不觉今年的学习已经涉及大脑,认知,神经学。
目的还是一样,我要弄清楚强迫症究竟怎样影响一个正常的人,强迫症患者的大脑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些仅仅阅读已经出版的强迫症书籍是完全不能喂饱我的,于是强烈内在驱动下,书也越读越多。在对“眶额皮层、基底核、尾状核“的学习中认识了执行功能官——额叶,这是一个惊喜,也是一个礼物,他让我相信,学习本身的确就是一种大脑改变,并且通过长期的学习能够改变大脑让强迫症成为过去。

为什么额叶如此重要且迷人?

人类的大脑是我们所知的宇宙中最为复杂的自然系统,其复杂程度可以和最为复杂精细的社会经济结构媳美,或者更甚。这是科学的新领域。1990年代被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宣布为”大脑的十年”。正如二十世纪前半期为物理的时代、二十世纪后半期为生物的时代一样,二十一世纪的开端为大脑与心智科学的时代。
大脑如大企业、大型交响乐团或大型军队一样,由不同功能的相异部件所组成,有它自己的CEO、指挥家、将军,也就是额叶。更确切地说,这个角色属于额叶的一个部位,也就是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 不过通常简略地称为额叶(frontal lobes)。额叶正如人类社会中崇高的领导者角色一样,很晚才出现。在演化上其发展要到类人猿之后才开始加速。额叶为意图、远见、计划所在地,是人类大脑所有部件之中最独特属于”人类”的一部分。1928年神经学家提尔尼提议整个人类的演化应视为”额叶的时代”。

本书不仅仅揭示额叶的某些秘密,作者Elkhonon Goldberg,俄裔美国人,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神经心理学家之一卢里亚(Alexandr Luria),他所呈现的观点不仅让神经科学领域的读者着迷,也让任何对人类心智有好奇心的人着迷,了解大脑无疑是最让人兴奋的事。

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

目录

目录
前言 大脑之外改变大脑之内

第1章   皱纹没了,忧愁也没了
情绪原来扎根在身体里 // 001

第2章   手指灵活,数学也强
运动体验如何提升认知能力 // 014

第3章   跳跳舞,学数学
身体参与如何帮助头脑理解 // 030

第4章   久坐无创新
运动是如何激活创造力的 // 046

第5章   右手=好事,左手=坏事
身体语言如何帮助我们思考
和交流 // 059

第6章   能说对,才能听懂
用身体理解别人 // 078

第7章   母亲抑郁,婴儿沮丧
与他人产生共鸣 // 097

第8章   被别人拒绝,身体也会疼
社交温暖的根源 // 112

第9章   有氧运动铸就最强大脑
锻炼如何帮助身体和精神 // 129

第10章   冥想5分钟,专注一整天
以身体为中心来冷静大脑 // 145

第11章   绿地绿地,恢复脑力
自然环境如何让思维更敏锐 // 160
结语 用身体来改变头脑 // 176
参考文献

具身认知:身体不是大脑的外衣,而是大脑的肉体本身

前言

心智大道,求索者众。衣带渐宽,人消憔悴,那时是殚尽力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是身体力行;行至水穷,坐看云起,那是具身认知。

认识世界最佳方式

一种病毒,可扭曲思想的病毒,已不知不觉感染你的大脑,这种思想病毒让你以为:人的身体与精神是独立的,大脑是操作系统,身体是硬件。操作系统负责思考,身体硬件负责执行。

虽然你已知道:大脑接收的信息都是来此不同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感觉都可通过触控大脑神经元来实现,尤其是现在 VR 技术方兴未艾,各个技术公司都在鼓吹:你大脑感受到的,就是你身体感受到的。

但,身体真只是大脑的傀儡吗?

回想一下你小时候认知「皮球」这个词语的情景:妈妈拿着一个皮球对你说「皮球」,然后再拍一下皮球,你被动作吸引,眼球上下移动,产生好奇,妈妈再把皮球滚过来,你接过,摸摸、看看、再左拍拍、右拍拍……从而知道了皮球的形状和作用等。

再回想一下你小时候在学校认知「大象」这个词语的情景,老师往往就是让你教你认字,甚至在使用图画教学的时候,更重视词语的发音,而不把「大象」与实体世界相联系,描绘词语的相关图景,于是,你对「大象」的概念朦朦胧胧。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脑不但没没有单独负责阅读的脑区,而且负责阅读的脑区与负责感觉和动作的脑区紧密相连。所以认字学习并不是大脑学习的最佳学习方式,强调身体与环境交互的具身认知才是更好利用大脑,提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身体即大脑

在解释具身认知之前,先解释什么是认知。

简单地解释:认知就是事物在你大脑形成概念,并以能以此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

用以上的认知「皮球」的例子解释,你先是看见了皮球,然后触摸,最后还拍起了皮球。人类认知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常用的便是利用身体和环境来认知世界,也就是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

那么什么是具身认知呢?

其实理解具身认知只需要记住一句话:你的身体就是你的大脑。

如何理解呢?因为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三者交互,去感知事物、形成概念、解决问题。

你认识世界的最原始概念就是具身认知形成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高矮、远近等是以你身体为中心的空间认知;冷、热、温、凉等是你身体感觉认知。以身体为基础, 你懂得用这些词汇来形容抽象概念,例如用热情、兴高采烈、精神高涨等词语描述积极情绪。用高升、提拔、上涨等词语形容积极情景,用下放疏远、边缘等词语形容消极情景。

具身认知的具体应用

既然如此,具身认知可以帮你做什么事情呢?嗯,泡妞。

2010 年,耶鲁大学学者 Angier 把 41 个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A 组学生双手捧着一杯热咖啡, B 组学生捧着一杯冰咖啡。到实验室以后, 两组学生分别对同一个想象中的中性人物的人格特征进行评估。结果显示, A 组学生比 B 组学生更有可能把这位想象中的人物评估为热情、友好。所以,身体上感知到的温暖影响了学生认知上的判断。

所以,如果你看见心仪的女生心情低落,不妨给她递上一杯热饮,她会觉得你是一个贴心温暖的人,增进感情。

进一步,如果你制造机会与女生进行身体近距离互动,也有利与感情的发展,例如看电影、密室逃脱、过山车等。

具身认知还可以帮助你辅助理解复杂概念,例如数学。

以研究数学学习著称的心理学家布莱恩·巴特沃斯(Brain butterworth)说,「如果不能使用手指显示数字,那么数字本身在大脑永远都不会有正常的表达。」
孩子在使用手指数数时,其移动的次序让他们明白每个序列的数字都有独一无二的直接后继,也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直接前驱。孩子理解加法是把增加手指,理解减法是收起手指。

思考题 1:为何人类会采用十进制的数学计算方式?
思考题 2:为何学音乐的孩子数学成绩普遍比较好一点?

具身认知除了可以辅助理解简单数学,还可以辅助理解复杂数学,例如「硬币的正反概率」。

一位舞者与一位数学家就编了「数学之舞」来了解概率论。首先A,B两个学生一组,各自准备好一个动作,扔 10 次硬币。正面代表 A 同学做一次动作,背面代表 B 伙伴做一次动作。

在开始扔硬币之前,其他学生预测 A B 同学会做几次动作,大部分学生都会假设他们所做的动作数量大致相等,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仅扔 10 次,正面和背面出现的概率并不是 50% ,但如果扔的次数越多,得到的概率就越接近 50% ,随后,他们才懂得概率概念的关键。

也许「数学之舞」最让人惊讶的地方在于动作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于静止,在移动时能够更好地记住概念。

我如何践行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学以致用。以下我的实践心得及相关小技巧

实践写作,替代阅读

用写作替代阅读,用行动替代理解,用实践替代掌握,动用身体加深对此知识的理解,身体力行,加深与改变认知。

同时,形成此观念后的最大变化是:一定不要毫无目的地阅读,主题阅读,主题写作,控制阅读输入的质量,选好书,读好文章,将时间花在可以提升心智及效率的事物上。

我的践行:学习理解新概念之后,写一篇包含概念解读、科学依据、最佳实践和行动建议等组块的文章。现在的这篇文章就是以上方法论的实践。

学习大师,模仿行为

与优秀的人在一起,暂时没有学到优秀思维模式不要紧,可以通过模仿其优秀的行为来慢慢习得其思考的意图。

就像是这首禅诗讲的那样:

修行之道:
关注大师的言行,
跟随大师的举动,
和大师一并修行,
领会大师的意境,
成为真正的大师。

我如何模仿大师呢?截止至 2016 年 07 月 31 日,我已践行纳博科夫卡片写作法 135 天,使用超过 300 张卡片。已完全使用卡片写作,例如此篇文章的就从原来的八张卡片扩展而成的。同时我也按照使用习惯将卡片分类,例如元卡、思考卡、素材卡……践行卡片写作让我更容易理解复杂的概念,例如远距联想、工作记忆、篇章结构等。

空间转换,跳出框架

如果身体和思维都局促,不妨任意放一个出来。如身体局促,思维就要自由,懂得获得源头信息,通过阅读构建更大世界;如思想局促,身体就活动,暂时离开原有的工作环境,通过跳出物理框架来跳出思维框架,让思维活跃.

平日可如何践行「转换空间」呢?我的做法是:工作日花一个小时走路上下班,平时工作都在一栋大楼内,办公室的空间比较狭小,身体及思维空可扩展有限,早晚走路上下班几乎是我扩展行动区域的唯一方式,同时,我在走路时会选择听音频节目,获取工作之外的冷知识。另外,在办公室久坐后,起身倒水、伸展身体、自由走动等也可以活跃思维。

静止冥想,聚焦专注

如果说空间转换是通过分离身体与思维的距离来获得启发,那么静止冥想就是通过拉近身体与思维的距离来获得专注。静止冥想是具身认知中高度的自觉练习,试图最终达到毫不费力的状态,让大脑进入自动驾驶状态,忘记身体。

通过冥想训练身体,控制呼吸,可提高专注,逃脱焦虑,一旦形成了冥想的习惯后,控制好你的身体,控制你的呼吸,你就自然能控制好你的思维,自觉地抑制心神的涣散。

同时,科学证明:冥想就像是充电池,只需时不时充一下即可使部分活跃脑区安静下来,让练习者聚焦当下,进入心流。每日持续冥想,更会带来持久的改变。

现在的我如何践行冥想呢?每日洗漱完毕后,调好五分钟的闹钟,直身靠在墙上冥想五分钟。具体的操作步骤:

1)闭眼,深呼吸至肌肉放松,深呼吸最强时,专注于身体感受,此期间不想任何事情,如果发现注意力转移,马上拉回,集中在呼吸,继续感受身体与外界的交互;
2)伴随呼吸慢慢抬高双手,与地面平行;
3)每次深吸气,双手略提高,每次轻呼气,双手略放低,如此反复几次,直至在头顶正上双手合十;
4)双手合十从头顶垂直,配合呼吸缓缓下移至胸前;
5)气沉丹田,结束。

小结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大脑不是计算机,身体也不是硬件,大脑扎根身体,身体牵动大脑,「身体不是大脑的外衣,而是大脑的肉体本身。」

用身体影响思维

1.当你刻意做产生正能量的动作的时候,大脑是分不清真假的,于是真的产生“欢乐”的情绪。这就是身体反过来影响大脑的能力。

2.大脑是偷懒的,如果你身体偏好左边,大脑就喜欢左手边的东西;如果你身体偏好右边,大脑就喜欢右手边的东西。

3.紧握双拳,有力的身体姿势会增加大脑中循环的睾酮含量,它会提高人的自信心、注意力和记忆力。解决难题的时候,记得做个“战斗动作”激励下自己。

4.大脑是偷懒的,身体感觉到对方手里有温暖的物品,就趋向于认为对方热心,热情;身体感觉到对方手里有冰冷的物品,就趋向于认为对方是冷静,内向。

5.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微动作微表情都会反应出ta的内心世界。

6.运动能活跃大脑,原理在于释放了更多多巴胺。它能增强控制力、创造力和思考力。

7.假笑久了会变成真笑,自拍多了也能保持心情愉悦。身体会反过来影响大脑的。

8.要想成为优秀的人才,先从物理上模仿优秀人才的优秀行为。

9.你想让对方感觉温暖,首先让对方的身体感觉温暖。用身体倒逼思维。

幸福人生,从善待大脑开始——change your brain, change your life

目录

第1章 大脑决定幸福人生 ——大脑不生病,人生更美好
Part1善待5大脑区,获得幸福人生

第2章 总郁闷的人生
1号脑区:深层边缘系统——情绪过滤器
与郁闷人生相关的心理障碍
为你带来好情绪的十一种方法

第3章 爱操心的人生
2号脑区:基底神经节——焦虑制造机
与操心人生相关的心理障碍
让你每日放松的八种方法

第4章 爱冲动的人生
3号脑区: 前额叶——大脑公司CEO
与冲动人生相关的心理障碍
让你全神贯注变成功的十种方法

第5章 认死理的人生
4号脑区:扣带回系统——想法切换器
与认死理人生相关的心理障碍
让你不再认死理的十一种方法

第6章 爱生气的人生
5号脑区:颞叶——大脑公司副总裁
与生气人生相关的心理障碍
让你随和、平静、更幸福的十一种方法
Part2远离大脑污染源,挑战人生失败面

第7章 暴力、自杀、跟踪狂 ——善待大脑,拒绝恐怖行为
第8章 坑坑洞洞的中毒大脑 ——毒品、酒精吃掉你的大脑
第9章 搞定大脑,解除婚姻警报 ——有话好好说,爱情常保鲜
附录A让大脑更健康的99条善意提醒
附录B什么时候找医生?如何找到呢?
译者后记

## 罗胖精选 | 分工的巅峰之作:人类大脑

今天的“罗胖精选”,来自得到App付费课程《王立铭·生命科学50讲》。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总以为大脑是最厉害的,别忘了这句话是谁告诉你的。”

人类的大脑,是人世间最复杂最神奇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大概10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一秒钟会进行10^16次运算,这些神经细胞之间的回路比今天全世界的电话网络还要复杂1400多倍。

那么,这个生命体内最复杂的器官是怎么被建造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听听王立铭老师的讲解,建造大脑有哪几个步骤。

你好,我是王立铭,欢迎来到生命科学50讲。

这一讲,我想给你讲讲代表了细胞分工合作最高水平的作品——人类的大脑。

你可能对它习以为常,觉得它人人都有,很普通。但是在我看来,它其实是所有地球生命体内最复杂、最精巧的一个器官。

这一讲,我们就来探讨这个复杂器官的制造问题。

当然了,这个过程一定是非常复杂、充满各种细节的。不过没关系,我们这一讲,主要来拆解这个过程里最核心的几个步骤。

建造大脑第一步:安放元器件

这么说吧,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大脑看成是一个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里面有1千亿个元件。这些元件之间还产生了1百万亿个连接。

那么,咱们来探讨一下,这个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

你不要被集成电路设计、1千亿、1百万亿这些词吓到。因为不论怎样,这个过程一定是需要三个步骤的:

第一,将每个元器件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第二,按照一定的规则,在集成电路板上蚀刻电路,将元器件连接起来;
第三,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反复调试改错,增加某些新元器件和新电路,去掉某些旧元器件和旧电路,最终制造出一个能够高效运转的芯片。

先说第一个步骤,安放元器件。

首先你要知道,大脑的元器件是什么。很简单,就是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的样子比较特别,一个圆圆的细胞长了个超长的尾巴,还长了一堆树丛一样的分叉。

如果神经细胞一开始就是这个乱七八糟的样子,要想把它们放在确定的位置还真的是挺麻烦的。不过还好,一开始的神经细胞可不是这个样子的,而是圆圆的。


左:新生的神经细胞 右:长出“长尾巴”的神经细胞

在受精卵不断分裂繁殖和分化的过程中,大量的神经细胞就被制造出来了。

这些新生的神经细胞,就像一大盆酒酿圆子,互相挤在一起。酒酿圆子这个比喻其实还挺传神的,它们真的和圆子一样圆圆的。而且,它们都没有找到自己应该待的位置,更没有形成彼此间的连接。

那么这些圆子,是怎么被安放在正确位置的呢?

这件事其实挺难的,因为大脑皮层可能比你想的复杂得多。大脑皮层是人类许多认知功能的核心,神经细胞主要都是集中在这里。

如果把大脑看作一个巨型的核桃仁,那大脑皮层就是核桃仁最外面的一层。

你可能会想:大脑皮层有啥复杂的,不就像核桃仁外面的膜一样薄薄的么?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100多年前,西班牙生物学家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就发现,薄薄的大脑皮层不是一层简单的膜,而是多层细胞叠加在一起的三维结构。


大脑皮层的6层结构

比如,人类大脑中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大脑皮层区域,可以被清晰地观察到有6层,每一层神经细胞的密度、形态都不太一样。后来人们更是发现每一层的神经细胞,确实有着非常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那问题就来了,酒酿圆子一样的神经细胞,是怎么被正确地摆放到自己的位置上,形成清晰的层次呢?

后辈的生物学家们发现,这个过程靠的是细胞迁移。

在最早的时候,神经细胞诞生在大脑深处。之后,它们会慢慢地向外移动。在移动完成之后,同时迁移出来的一批神经细胞,就形成了一个薄薄的细胞层。

在此之后,新诞生的一批细胞会穿过它们的前辈,迁移到更远、更靠上的位置上。所以,会在原来一层细胞的上面,堆积出更高、更新的一层。

就这样重复几次,层次分明的6层细胞就被堆积起来了。最里面的是最早形成的,最靠外面的是最后形成的。

你肯定会好奇,这些细胞怎么能老老实实地迁移到固定的位置上呢?原因还要从咱们上一讲的内容——细胞分工的内因和外因——里面寻找。

你可以想象,如果在每一次神经细胞大迁移的时间窗口里,大脑中都会有一些化学信号分子出现在特定的位置,吸引神经细胞迁移到它们周围去,然后,在下一个时间窗口,又会有新的信号分子,出现在新的位置。

以此类推,外部环境就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发挥不同的作用,吸引神经细胞按照一个特定的方式,堆积摆放起来了。

在过去20多年里,人们陆续发现了一批能够诱导神经细胞迁移的信号分子,有的作用距离长,有的作用距离短,有的起吸引作用,有的则起排斥作用。

你可以把这些信号分子,想像成高速公路两侧的路牌和引导信号灯,能够将神经细胞按照某种预先设计好的路径,引导到大脑中特定的位置去。

设计大脑的第一个步骤:安放元器件,也就是神经细胞,就这样完成了。之后呢,我们就可以开始第二步:搭建元器件之间的电路。

建造大脑第二步:连接元器件

具体地说,从这个时候开始,神经细胞自己的位置就基本固定了。它们需要长出长长的突起,与其他神经细胞搭在一起产生联系。

我们一般把这种突起叫做轴突。只有这样,生物电信号才能在神经细胞之间运转起来,产生大脑活动,甚至产生智慧。

这一步实现的难度,可能比上一步更难。

因为在这个时候,大脑里已经密密麻麻地堆积起了海量的神经细胞。那些细长的轴突是怎么伸展出去,准确地找到目标,并且建立联系的呢?


神经细胞的移动

特别是有的时候,神经细胞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

比如,大脑皮层第一层的细胞,可能会伸出轴突插到第四层去。而在路途当中,又绝对不能和第二、三或者五、六层的细胞发生关系。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还不算,人体内最长的轴突,可能要从脊椎的位置,一直延伸到人的脚趾部位,长度可能超过1米。它们到底怎么完成如此精确的定位呢?


人体内最长的神经细胞轴突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连接的过程,其实和第一阶段有些相似。

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能够改变细胞移动方向的信号分子,其中大多数,也参与了神经细胞的连接过程。只不过,这一次它们改变的不是整个细胞的位置,而是轴突顶端的生长方向。

信号分子会产生各种信号,让轴突那小小的尖端,能够按照预设的方式生长。等到生长到目标部位后,就会和当地的神经细胞建立联系。这就是第二步:建立电路连接。

建造大脑第三步:调试完善

好,在前两步基本完工之后,我们已经建造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大脑。元器件安装就位,电路连接完成。人类刚出生时的大脑,基本就是这样子的。

这个时候的大脑,也的确可以完成一些很基本的功能了,比如:哭、移动身体、吃奶等等。

但是你肯定也知道,这个时候的大脑,功能还是很不完备,还是很粗糙的。

比如,新生的婴儿看东西是看不清楚的,肌肉控制能力很差,也没有语言、逻辑分析、数学计算这些高级能力。

当然,这并不奇怪,就像任何一个程序员或者芯片设计师都会告诉你:没有谁设计的第一版程序或者芯片就是完美的,肯定是经过反复测试和修改之后,才能正常工作。

人脑其实也一样。

它需要依靠丰富的外部环境,进行测试和修改,最终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不断地迭代升级。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三个步骤。

在这个过程又会发生什么呢?

你也许会猜,这个升级过程,可能需要更多新的神经细胞,以及更多神经细胞的连接。

可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人脑完善的过程,主要不是依靠新东西的加入,反而是靠删除没用的,或者错误的旧东西。

比如,在人类发育的过程中,特别是青春期前后,大脑中神经细胞的总数量,将达到1000亿的量级。并且在此之后,就几乎不再有新的神经细胞加入了,所以,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是在缓慢减少的。

与此同时,神经细胞之间连接的数量,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将会有接近一半的连接消失。

这其实就已经说明,人类大脑发育完善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靠原有连接的消失来完成的,而不是增加新细胞,或者新连接。

当然,在这个调试修改的过程中,具体发生了什么,现在我们知道的还不是非常多。

那如果我们继续追问,大脑这个巨型集成电路的完善和修改,是根据什么指导原则来完成的呢?

换句话说,大脑自己怎么知道哪些连接需要增强或者删除,哪些细胞需要杀死或者增加呢?

可以肯定的是,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一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两位神经科学家——休伯(David Hunter Hubel)和维瑟(Torsten Nils Wiesel)就发现,如果从出生开始,把小猫的一只眼睛封起来,让它看不到光,经过几个月后再打开,这个眼睛就再也看不见东西了,尽管眼睛的各种结构还是完好无损的。

也就是说,在没有光线刺激的时候,大脑的神经系统失去了分析视觉信号的能力。

所以你看,在这个例子里,环境里面的光信号,对于大脑处理视觉信息这个功能的完善和修改,是绝对必要的。

以此类推,大脑的其他功能,比如语言、运动、情绪、学习,其实也都需要和环境持续的互动才能完成。

一句话总结:建造大脑的第三步,也就是调试完善的步骤,需要环境信息的持续参与。

说到这里,大脑这块集成电路终于设计完成了。总结一下,大脑的建造就像设计集成电路一样,需要三个步骤:

首先,安放元器件;其次,搭建电路;最后,依靠外部环境进行调试。

就这样,在这个伟大工程完工之后,人类大脑这座智慧机器才能投入运行。

Memory

brainmemory20180417.jpg

复习、复习、再复习,应用、应用、再应用。

基本概念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罗辑思维:未来脑世界 48

有趣、有种、有料,这就是我的罗辑思维,欢迎来到罗辑思维捧场。

很多看罗辑思维的朋友对我们有两个批评,第一,歪理邪说太多,很多结论不能服人;第二,你罗胖子是互联网拜物教,什么破事绕着绕着都能回到互联网这个话题上来。

那今天我们就干脆来个二病齐发,搞个罗胖子综合症,今天的话题就是:互联网的歪理邪说。那歪到啥程度呢?歪到连我自己也不太敢相信的程度。

前不久我们做了一期节目,现在出门左转还能看到啊,叫《大公司:和蚂蚁一起舞蹈》,其中就讲到了一个沙堆实验,这个实验的结论就是,当人类面对一个过于复杂的系统的时候,我们是束手无策的,只能傻呆呆的在旁边看着。因为我们既不能控制,也不能测量,更没法预测。

可是我们人类是有理性的生物,我们至少是有自尊心的吧,我们怎么能够容忍,自己面对一一种完全不确定的境况呢,那不是绝境吗?所以人类一定要去试图,即使我们认为不可预测,我们也试图换一个角度来把握它的规律啊。

所以上个世纪很多科学家就创立了一门学科,就叫复杂性科学,就专门研究像沙堆实验这样的问题。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对着玩意特别痴迷,我还记得我手抄过一本书,是耗散结构论的创始人普里戈金的书,叫《从混沌到有序》。

但是说来惭愧啊,二十年过去了,这门学科发展那叫一日千里,一骑绝尘,罗胖子现在是追不上了。这门学科的前沿结果搁在我面前我也看不懂。所以如果你觉得你有这份学养,有这份能耐,可以用大家听得懂的话把它说清楚,欢迎大家联系《罗辑思维》,因为这门学科魅力实在太大,你要说能说清楚,那真是功德无量。你说也可以,我替你说也可以。

所以今天的复杂性问题我们先阁下不谈,但是要说一个跟它有点关系的话题,那就是人类通过互联网,会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人类的未来。这话题太大,但是也太有魅力。

你想啊,即使一个穴居人,他在仰望星空的时候,和你今天牵着女朋友小手趟在草地上仰望星空的时候,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泛起这个问题吧,千秋万代之后,我们的子孙,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啊?会是手指变成六指吗?还是手指越变越长,更方便我们敲击键盘啊。它们会长成什么模样呢。

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就是进化论的规律到人类这儿会失效。虽然进化的洪流仍然滔滔向前,浩浩荡荡,但是到人类这儿它会拐一个弯,为啥呢?因为进化的很多条件对于人类这个物种,在当代文明的条件下不适用了。

达尔文扔出来的进化论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换句话说,自然选择的压力冷冰冰地盯着每一个物种,你有能耐你就活,你就传宗接代,你没本事,你竞争失败,你就去死,你就断子绝孙。基因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的,就是这么一次一次的选择过来的。

可是人类在现代文明条件下,我们的伦理条件,允许我们把那些竞争失败者,换句话说,穷人,赶尽杀绝吗,不让人传宗接代吗?谁都要娶媳妇嘛,对吧,光棍节前讲这个话题,尤其有道理。

所以我们的政府也在补贴穷人,也得让他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人类的基因,不管竞争成什么样,都会传下来,自然选择的压力到人类这个物种这会儿失效了。所以我们的进化历程一定会拐一个大弯。可是拐到哪里去呢?

前不久我看到一句话,这句话我现在死活就找不着,我现在有点儿怀疑是不是外星人给我托梦了,告诉我这句话。但是很有意思。大意是这样的:说人类有什么了不起啊?不过就像十几亿年前,一个地球表面的泥坑里那些黏黏糊糊的,一堆单细胞的细菌而已。

那个时候,什么蓝细菌,就是那堆单细胞生物,连细胞核都没进化出来,就那么个玩意儿。人类现在不过就是那个状态。我们的未来,是一个一个的单体,像细菌那样,从单细胞构建多细胞生物,我们一个一个的单体,通过互联网去构建一个更大的生物。

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奇思妙想,虽然想想挺不堪的,换句话说,再过千万代之后,我们的子孙将会活在一个巨大的生物体的体内,我们是通过细胞,那个才是主体。混得好点我们能成人家的脑细胞,眼睛细胞,混得不好点,我们就是人家大肠里拱动的那个蛔虫啊,有可能的。想到那个场景,真的是令人不堪啊。那这个猜想,会不会成为现实呢?

前不久我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一本书,叫《互联网进化论》,他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的客座研究员刘锋先生。我看这本书的结论和刚才这个想法完全一样。这本书的结论就是这样,单细胞生物进化发展出人的大脑,人的大脑从这会开始,借助互联网构建起另外一个大脑,全球脑。以地球甚至是以宇宙为空间的一个大脑。

它的发展的尽头就是现在人脑的状态,换句话讲,人脑就是互联网发展的终极状态。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就是奔着人脑的状态发展,说明白了吧?这个结论和前面那个猜想完全一样。

我就迅速约了这个刘先生见面,我说你要跟我讲讲,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跟我讲这个想法创生的两个契机。第一个契机,原来他是个程序员,码农嘛,写程序的时候发现,现在很多程序其实都是从原来一个原始程序演变过来的。那个原始程序胶水BBs,就是那个榜,就是现在天涯的帖子,就是那个东西。

他发现什么电子商务网站,什么搜索引擎,包括维基百科,这些网站在底层代码上,跟这玩意儿一样。所以这个是不是就是一个单细胞生物演变过来的?这里面是不是有进化的规律在?这是一个启发。

第二个启发就是,有一年他在水利部,发现我们国家的水利部,在中国所有的江河湖海当中,遍布了各种各样的探测器,有的探温度,有的探流速。这种触点,这些触点构成的信息,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北京的一个主机房,供水利部的专家,去分析全国的水文情况。

他说,这不就跟一个动物的神经系统是类似的吗?这两个场景激发他往下研究,于是捧出了这一本《互联网进化论》。

那我就继续问他,我说你看,这本书你甭管写多少,你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你这个猜想是对的,刘锋先生也坦然承认,说对,现在为止,它就是一个猜想,互联网构建起来的和大脑一模一样的各种神经系统,比如说视觉神经,摄像头你懂的,听觉神经,各种各样的声音采集器,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像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的爬虫,包括运动系统的打印机等等,说基本上你在互联网上能够看到的进展,和生物神经学的进化基本上能够一一吻合,但是对不起,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猜想。

跟刘锋先生接触完之后,我自己倒是可以为这个猜想补充两个佐证,虽然是佐证,它也仍然是猜想。第一个佐证就是分形学。分形学是上个世纪美国一个数学家,叫曼德尔波特,他提出来的。他最先写了一篇文章,就叫《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

很多小学生都能报出来,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多少公里。但是你仔细一想,不对,因为这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尺子去量。如果你一点一点的去量,这个海岸线可以变得无穷长。因为每一个弯曲你都要量啊,对吧?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由这个问题开始,曼德尔波特就创立了分形学。

当然这是数学,我们今天讲的不是数学问题,而是分形现象。什么意思?就是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一种自相似性。啥意思?比如说你看到一棵树,这棵树你从来没有见过,但是你一眼就能发现,这是一棵树,这是确定无疑的,为什么?因为它的形状是跟你的感知系统,原来的树的那个原形是对的上号的。

那树的形状是什么形状呢?就是不断地分叉,根生干,干生枝,枝上有叶,叶上有脉,你会发现它都是这样分叉的。所以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看,是一模一样的形状,这就叫自相似性。跨越两个维度完全一样,雪花也是一样,你拿到手里看雪花,六角形的,你再仔细看它的结构,还是六角形的,再往下分,还是六角形的。

再比如说,人的这个长相,对吧,四肢加上头,这算五肢,所以你看手伸出来,还是五个。所以有一个科学家就讲,说我在电视上看,有人说我抓到外星人了,一看那手四个指头,他说这不是残疾外星人,就一定是假的。因为只要你还是一个头加四肢,是五个这样的形状,你的手指头按照分形学,它就是五个,因为这不是哪个地方的结论,这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现象,宏观微观尺度完全一样。

比方说我们小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你看那个太阳系的模型,和一个原子里面的那个模型一模一样。一个核围着转,对不对?都一样。佛经里面的讲法也一样,三千大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建一个大千世界。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当然这个千还是一这个不能较真。

总而然之,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惊人的这种不同尺度上的相似性,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所以后来很多痴迷于数学和互联网、计算机的人就发明了一种艺术,就叫分形艺术。给大家看几张图片,你看这个图片很美吧,但是这种美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种,他这一剑划出,符合天道。

你看这些图形都有一个规律,就是它的很多宏观的形状,几何性质和它的微观结构的几何性质是一样的,是不断分下去的。这种分形艺术的特征,就是这两个,第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自相似性;第二,叫无限可精致性,就是把这个图不断地放大,不断地放大,它的精致结构和宏观结构一模一样。

这就是分形艺术,你看这个图片多么的美轮美奂,对,它符合天道。所以如果从分形艺术从上往下看,各个层次都一样,那我们刚才讲的这个互联网进化论的猜想,就有它一定的道理啊。单细胞生物,变成单细胞生物的顶端就是人,那人再变成构架成一个更大尺度上的生物,完全可能啊!这就是分形啊,这是第一个佐证。

其实我们还可以提供第二个佐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看法。这就要说到物理学的一个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文科生也不懂什么热力学第二定律,什么熵啊,什么增熵减熵都不谈。宇宙大爆炸大家有概念吧?最开始的宇宙就一个点,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然后不知道什么原因,王母娘娘摸了一下,呼就炸了。

然后就开始变得体积越来越大,所有的星云之间,互相之间飞速地奔离,密度变得越来越稀薄,热量变得越来越小。。。不说这个了!咱们就说打鸡蛋吧,把一鸡蛋磕到碗里,里面非常清楚的结构,黄的的黄,白的是清,然后你就咣咣咣一通打吗,最后什么状态?

从宏观上看,性质趋于单一,从微观上看,所有的点的运动状态变得混沌而没有系统感,对,这就是宇宙大爆炸的终点。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一个概念,叫热寂,也就是热量变得寂寞了。那个时候宇宙的终点就是,所有的地方密度一样,所有的地方温度为零,所有的生命绝迹,这就是宇宙的未来。

物理学家这话刚说完,生物学家就在一旁冷笑,扯什么呢?没看见生物现象吗,我们研究的对象,恰恰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你们认为宇宙是从有序到无序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是从无序到有序。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一直发展出人脑这样,极其复杂的有序结构。

那你说,到底是物理学家对呢,还是生物学家对呢?到底是有序到无序,还是无序到有序呢?这就成为一个争论。那谁来一锤定音终结这个争论呢?有一个量子物理学大师,叫薛定谔,写了一本书,叫《生命是什么》,这本书里其实用另外一种维度重新定义了生命。

他说生命叫生命?生命就是一种系统,他有能力从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所有符合这个特征的东西,都可以称作生命系统。这么一定义。那生命可不是狭义上我们讲的那些生物咯,很多你比如说大气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称之为生命。它突然从无序变成有序状态。

所以这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叫拉茨洛,这个人是匈牙利人,小时候是个音乐神童,出了很多唱片很多碟,我家里还有。这个人一生都在讲一个概念,叫广义相对论。言下之意,就是进化可不只是生物学的现象,所有的宇宙当中都存在一种逆天的行为,你不是说宇宙会奔向热寂吗,会奔向无序吗?不,有一种逆天的方式就叫生命,会反过来从无序到有序。

按照拉茨洛晚年出的一本书的说法,那本书的名字叫《全球脑的量子跃迁》。什么意思?就是你看人脑,人脑不过是一乘十的十次方个神经元,然后构建成了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那地球上是56亿人,那就是0.56乘10的10次方。

那好了,如果它们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好不好形成一个新的大脑呢?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全球脑的量子跃迁》。什么叫量子跃迁?就是突然发生了一个断点,一次突变,这个脑,由56亿人形成的一个脑,会醒过来。

当然拉茨洛的看法比我们刚才讲的互联网进化论要深了一层,他的意思是,我们进入了另外一种进化的历程。要知道,进化之路永远是凶险之路,它是一道窄门,有的物种就过得去,有的物种就活活的,死在这道门前。

那恐龙不就是没进化过来吗?所以在这个裂变,这个奇点到来的时刻,人类有没有可能通过连接,通过重建一种伦理观,进入一种全球脑的量子跃迁呢?有可能。但是需要我们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这就是这本书的大意。

但是再回头来看我们今天这个主题,人类有没有可能像单细胞动物,变成多细胞动物那样,通过互联网变成一个全新的物种?广义进化论提供了一个新的佐证,看问题的角度。你可能会说,罗胖今天讲什么呀,讲这么多枯燥的科学原理,得出一个完全不靠谱,又没办法验证的所谓猜想。

如果你认为我只是说猜想,那你可就把我们看简单喽。

刚才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和互联网未来的猜想,没错,仅仅是猜想,它不是科学,它不可以证实,也不能证伪,就是一个假设。那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说它,给大家说科幻故事?不是,正如一个科幻故事的标题所起的那样,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在互联网的介入下,人类文明正在面对一次突变的转型。

前方就是沉沉的黑夜,完全没有路标,没有过去的任何经验可供我们驱使,怎么办?我们这个时候的处境就有点像1492年的哥伦布,他老人家带领的舰队从欧洲的海港出发的时候,心中只有一个欲念,那就是我坚信地球是圆的,我坚信往西走能到东方,对吧。什么海图都没有,这个时候的哥伦布多么希望手里有一张,哪怕是错了的海图呢,木有啊。

所以今天我们比哥伦布幸运得多,我们好歹有一些猜想,因为这些猜想在实践过程当中会得出一些推论,我们可以不断地去验证这些推论。反过来再来丰富这些猜想。这就是所谓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类进步的步伐不过如此。

所以接下来,我们把互联网进化论作为一个猜想,我们来做几个推论,推推看,看看能不能说服你,有没有道理?当然,我事先说明,它不是真理,它是推论,如果前提错,后面推论全错。

好,我们先说第一个推论,某些科学家,正在致力于研究的人工智能是一条绝路,这个听着太伤人了,不知道这话出来,《罗辑思维》要被多少人骂死,有言在先,推论。哪一种人工智能呢?

就是试图靠电子元器件,靠人类的鬼斧神工,代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造出一个拥有人脑那样的高级智慧的机器来,这个思路是绝路。为什么?因为这个机器本身排斥了人本身的存在,我们是试图用人的智慧,代替几十亿年的生物进化史,那种自然选择造成的鬼斧神工的结果,我们试图这么干。

而按照互联网进化论,结果可能是另外一种,那就是人工智能是不外乎人而存在的,它本身就包含了人,人只是人工智能当中的神经元,而互联网仅仅是连起来它们的神经。这两种可是不同的人工智能,要知道前一种人工智能,不仅科学家信,很多电影导演最喜欢了。

比方说美国电影《终结者》,它们就在猜想未来某一天,突然有一个互联网叫天网,突然有一天就醒了,我活了!然后一看人类,好不顺眼,小东西,弄死你吧。整个终结者就是围绕这个故事来展开的。当然双方互有输赢,不去管它。

但是你会注意,它这个前提就是,互联网的智能的觉醒是脱离人而存在的,所以成为人的敌人。而按照后一直人工智能的说法,那就不是这样。如果人参与期间,它只是其中扮演神经元的角色,就像我们人今天,我们也是由单细胞构成的,我们人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系统,我们可不是一个生物。

如果我们脱离了自己肠道里的寄生虫,那些细菌,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对吧,还经常喝点优酸乳,补充一下肠道菌群呢。没有那个东西,你反正有些东西你拉不出来的,对不对?

所以我们不会跟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较劲,我们会看着自己的小手指头,长得不好看切掉吧,那不是神经病吗。我们压根就和未来的人工智能是两个层次的存在,而且我们是同舟共济的,我们好它才好,就像广告说的那样,我好,他也好!

所以不存在这种竞争,就像生物学里提到的领地的概念,很多生物都有领地的习性,对吧?可是一只啄木鸟的领地和一只黑猩猩的领地,是可以重复的,领地是特指在同物种当中,有领地的问题,跨物种没有这个问题,一只蚊子和一只老虎,既不是食物链关系,也没有领地冲突关系,对吧?这是打比方说,我们和未来的人工智能就是这样,所以不存在未来觉醒的人工智能,反过来灭杀人类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推论,你自己琢磨,有没有道理?

第二个推论就更有趣了,如果互联网真的是要拼接起一个大脑,那在这个进化的历程当中,这个物种它的最大的利益就是,连接,连接,喊着口号,我们要连接起来!那也就可以判定,在所有的互联网的商业实验当中,有些互联网实验注定是要失败的,而有些注定是在进化的主过程当中,会走向进一步的成功。

那怎么分别开呢?就是用这个词来分别:连接。在刘锋老师的《互联网进化论》这本书里,就提出了互联网进化的九个规律,其中第一个规律就是连接,连接规律。所有的人类要往更大规模,更通畅,更低成本的连接起来往前走,这就是趋势,这就是进化的方向。

换句话说,所有的互联网商业,你判断自己有没有未来,有一个第一个天条,就是你是促进了连接呢,还是阻碍了连接呢?举个例子讲,比如说最近三星手机Note3,推出了一种智能手表,你看穿戴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现在多热门啊,科技界的人都嚷嚷动了,天天在讨论这个话题。

可是什么智能穿戴设备会有未来呢?iWatch,手表,会不会有未来呢?如果仅从互联网进化论来推论,它没有未来。为啥?因为它阻碍了连接,它的屏幕变得更小,也许刚开始很时髦,很多人会买,但是由于更小的屏幕阻碍连接,它没有真正的未来,它会被进化的洪流淘汰掉。

而相反,另一种可穿戴设备,智能眼镜,比如谷歌Glass智能眼镜,它就会非常有未来,因为它把屏幕放到了足够大,可以覆盖整个人的视野,它加速了连接,让连接的成本更低,连接的通道更宽,所以它有未来。这就是我们对这两个产品的商业前景的判断。

说个中国手机业的小八卦,中国雷军,有人说雷军创办了小米,雷军有三次变卦,哪三次呢?就是关于小米手机的屏幕,小米一推出来的时候,4寸屏幕,雷军就解释,说你不要羡慕什么大屏幕,对吧,中国人手握不过来,东方人手小,西方人手大,可以握4.3寸的,中国人4寸最好,你相信我,一定是这样的,小米一代。

第二代的时候,变成4.3寸,雷军又说了,4.3寸是我们测算之后最合适的,再大就不好了。你看,现在出来小米三代,5寸屏。就说明此前讲的都是牵强附会,当然商人嘛,他这么说有他当时的道理,也允许雷军同志进步嘛。

但是这个背后说明了什么?就是人是通过屏幕,在现阶段接驳进互联网的,所以更大的屏幕就是更快、更低成本的连接。我自己就有一个体会,我原来用苹果手机,大家都知道苹果系统好嘛,确实。可是当我用了三星的Note2手机之后,5.5寸屏,大屏,我发现我再也退不回去了。

所以我现在扒心扒肺地,真是哭着求他都行,库克同志,出一个5.5寸屏的iphone吧,为什么?因为我退不回去,我现在拿起别人的iphone,我仍然觉得真好,iphone系统,苹果系统,我也知道它真好用,但是一个小屏幕,我真的接受不了,因为我习惯了通过一个大的屏幕和互联网连接,我相信这个心态很多人都有。

所以据说苹果iphone6出到5寸屏,但是我相信它还是没法让我退回去,就差那么一点点屏幕面积。当然,这是我个人体会,但是很多我的朋友都这么说,可见连接这事有多重要,不说手机了,我们来说说生活中的其他现象。

比方说我们《逻辑思维》的主编杜若洋杜胖子,我们一屋都是胖子。杜胖子他媳妇儿教育孩子,就特别担心,这孩子老用ipad上网,玩游戏,控制,管理!多少家庭都这样,我就坚决反对。

在此我要向我们主编夫人提出严厉的抗议,要知道你这行为是什么行为?这是阻碍孩子跟世界跟互联网连接的行为!你是,你有一套道理,什么身体,什么眼睛,什么智商,什么学习,不扯那个。

按照互联网进化论的原理,你阻碍连接,就是在阻碍他的未来。当然很多人会不同意,别扯了,上网有什么好东西?黄赌毒,对吧,哪天你孩子在搜索框里输入美女裸体,你就知道哭了,对吧。

对,可是这问题是什么问题?是连接错了吗?不是!是整个世界还没有被充分地连接。你看,美国总统奥巴马他上任之后就提出,我要做一个工程,把所有的知识,孩子的学习变成游戏。因为美国政府在主导,把学习的过程开发成游戏,所以当现在我们连接到互联网上,最主要的是明星什么露大腿的照片,什么草榴网。

如果只有这些,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某些人的失职!不要一天到晚嘲笑互联网,你们那些知识精英,你们不把你们所掌握的人类宝贵的知识资源,放到网上供人们连接,是你们混蛋,你知道吗?!不要再抱残守缺,守着你们那个精英在嘲笑互联网,人类是坚定地要走连接的道路。

所以这个关于互联网进化论,其实也可以指导我们的具体行为,好,这是第二个推论;第三个推论呢那就更有意思了,关于信用问题,在互联网上,其实一直有一个问题,隐私,我记得上个世纪,互联网上有一句名言,说在互联网上,你永远没办法知道,对方是不是一条狗,这几乎成了互联网的公众形象啊!互联网不安全,对方是杀人越货的盗匪,还是一个丑八怪,我都不知道,我怎么信任互联网呢,所以互联网不靠谱,你看,这是一套结论。

可是我要告诉你,在互联网的前方,当连接成为所有人行动的一致方向的时候,隐私会不存在的,这可能有点跌眼睛,没有隐私怎么活,没有隐私照样活啊!我们来做几个论证,第一,有隐私,大家就会不方便,不方便就阻碍了连接,对吧,我们刚才讲的规律,你就阻碍了连接,我举个例子讲,你说我什么我都得保密,行,现在北京地铁口就出项了一种服务,自动售货机,你正好上地铁口渴了,想买一罐可乐,身上没零钱,请问你怎么办,纸币塞进去不认,怎么办?

腾讯公司的微信提供了一种功能,二维码,微信一扫,后台微信直接支付,咣当滚出一可乐,要不要,好用吧,对不起,你在这个地铁口买了一个可乐,这个信息和你的手机号,和你的微信号捆绑,理论上是有可能被追溯的,没准儿你这个时候到地铁,正好是去小情人家呢,没准你老婆天天制止你喝可乐。你现在不就暴露了吗?要方便就没有隐私,这就是隐私问题的根本矛盾所在。

所以互联网当把更多人连接起来的时候,我告诉你,终极的连接,就是终极的隐私的丧失,事实就是这样,那你说不行啊,不行社会会强制到你行,比方说你买个车,你在地库里,没问题,你的隐私,你买什么车,你买宾利还是QQ,随你,隐私,上路之后,必须不能遮挡号牌,这是起码的交通伦理吧,你能说,我是隐私,不行,你必须信息透明,因为你进入了连接,进入了网络,跟他人产生互动,你的行为必须可追溯,就这么简单啊,所以在路上遮挡号牌这是个巨大的交通罪过,警察一定不会饶了你,就这个原理。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道理,说的更深一点,还记得我屡次在节目里,推广过的一部小说,叫《三体》,《三体》是说外星人了,三体人就是这么个特征,三体人是什么,一个个跟虫子一样那么大,非常、小,而且智力也不高,但是他们有一个特征,就是没有隔肚皮的话,每个人的想法,瞬间所有三体人全部都知道,可不是隐私问题,就是一闪念,很多自私的那一闪念,都会全体三体人都知道,三体人是这么个文明。

那三体人就特别不理解地球人,说你们地球人,你们每个人的想法都在自己脑子里,你们这文明能长大,不可能的呀,我们且不说协作的力量,就不扯那个,我们就说一个近在眼前的威胁吧,等你们科技稍微发展发展,你们人类人心隔肚皮,有个别恐怖分子,反社会人格,他有一套想法,说我来搞点什么东西,我自己家研制个原子弹,研制个氢弹,有可能啊,科技发展以后个人崛起。

我们以前老讲,他就有这种能力啊!然后他来一个恐怖事件,人类文明就毁了,我以前节目讲过,反物质武器,对不对,当个人的力量可以让整个文明毁灭的时候,我们文明如果还想再发展,必须要干一件事情,让每一个的想法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没有任何人有隐私,这就是互联网进化论的未来。

这个你可能不能接受,但是它就是推论之一,当然,你毁提前操心,说那未来怎么活呢,没有隐私,我这好多脏事不能对外说,要知道,这个时代早就有人为你做出了榜样,比如说我们网络上著名的木子美姐姐,对吧,人家干什么,不是号称一炮而红吗?干什么,说出来嘛,人家又不想结婚,我就回归真实就完了呀,所以你看,前不久,我读了其他学科的书,城市社会学的书,读到芝加哥学派的一个结论,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他就说啊,什么是城市的最终产品,城市的最终产品就是由城市塑造出来的新型人格。

互联网进化论的下一个推论,哎呀,我真是想半天该不该讲,因为讲出来实在可能得罪人,有些人会不高兴,但是谁让我们刚才说呢,互联网时代伦理法则的第一条是真的嘛,那既然想到了就得把它说出来,这个话题就是,在互联网商业环境下,小公司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和大巨头进行博弈。

我还记得前几年张朝阳说过,说中国不需要那么多互联网公司,有几家巨头瓜分瓜分市场就好了,小公司没有机会的,你看,果然就是这样,现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不是BA 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剩下什么,新浪、搜狐、网易、优酷对吧,分分市场,也就差不多了。小公司创业好难的呀,但是创业者不服啊,凭什么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嘛,不是说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机会吗?那个首富的位置我也想干一干,我凭什么不能把巨头从宝座上拉下来呢?

对,因为实践不支持,你看实践,我们说两条,第一条,你做什么产品,你再研发市场,再用心,巨头一看, 哦这个还可以 我也做一个,你看,人家流量比你大,人家做一个,你就没机会。第二,我们作为用户,我们也这么想,你不要搞那么多账号,那么多密码,烦死人了,最好就是巨头的那一个账号,一个密码,我登录,然后用所有互联网产品,多方便啊。

所以在全球市场上都会出现互联网寡头,一家独大,传统社会还有所谓的二八定律,巨头占八,我们剩下的分二十。

互联网可没这个,人家就是赢家通吃,除了中国之外,全世界的SNS网络,就是人家Facebook,其他人一点儿机会没有,除了在中国,搜索引擎就是谷歌,其他一点儿机会都没有,为什么呢,我们还是得回到互联网进化论来解析。

前不久读到一本书,我只能说读到,因为真的是没读完,也读不懂,书的名字叫《脑的进化》作者是若贝尔得主埃克尔斯,澳大利亚人,这本书虽然没读懂,但是我读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人脑的构成,人脑不是一种独特的结构,它包含了几亿年进化史的全部过程,人脑结构是这样,最里头,就拿我罗胖子来说吧,这个脑子里面,最里层有一个鱼的脑袋,外面包裹着一层两析动物的脑袋,在外面包裹一层爬行动物,再外面包裹一层哺乳动物的脑子,再外面才是罗胖子的脑子,那个东西叫大脑皮层。

所以从小读书,受教育,喜怒哀乐所有东西,其实都在皮层里,至于里面的深层结构,我们有时候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不是说它不起作用,比如说有的人天生怕蜘蛛,你说那个蜘蛛有毒的很少,你凭什么怕呢?那就是也许你是小飞虫的那个神经脑的时候,你留下那么个印象,这个东西好可怕,对吧,当你是一个两栖动物的时候,你还是只青蛙的时候,你就特别怕蛇,我们现在很多女生怕蛇,就这个道理。

它藏在我们脑的深处,所以人脑实际上是一个像俄罗斯套娃那样的一个嵌套形结构,如果人脑是这样,那么依据互联网进化论的思路,未来我们搭建成的那个互联网脑,那个超级脑,那个全球脑,它也是这个进化步骤,它也是这个结构。

那赢家通吃就好解释了,因为这里面一套系统它只能是一家,存贮就一家,中蛐神经就一家,很多系统就一家,那如果有好多家,大脑不就精神分裂了吗,所以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很多东西赢家通吃的原因啊。

在我们今天,推荐的刘锋的那本《互联网进化论》里,就专门谈到一个规律,叫统一规律,就这个道理。

如果从脑的结构,我们再来回看中国现在的这个互联网竞争,你就会发现,也许真的,某一个层次的脑的进化已经完成了,它就是基础设施,这一层再也没有机会空间了,不是说你的产品不够好,而是你来迟了,就像我们现在喜欢用的微信,对吧,你看现在各家都在争,网易做了个易信,阿里巴巴做了一个来往,有机会吗,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可以搏一搏,但是机会确实很小,为什么,不是说你的产品不好,也许你的产品比微信还好,但是对不起,你来迟了。

其实人类很多商业现象都是这样,有时候竞争的胜和败,它不取决于产品的优和劣,比方说,我们中国用的交流电的电压是220伏,那你说这一定合理吗,你可以写一篇论文说,证明220伏又不安全,又这那,能耗高,我用110伏不可以,可以,但是问题是,您没机会,因为这个系统已经形成了。

所以凯文。凯利讲过,互联网技术它通常分三个期,第一个期叫前标准期,第二个期叫流动期,第三个期叫嵌入期,一种技术标准刚开始,四国奋战,列国争雄,可以,各种各样的系统,标准都可以出来,但是到了嵌入期的时候,对不起,只有一家,剩下全部出局,非常残酷,在我们身边当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情景,比如说吧,我们那个电脑键盘,那个键盘现在叫Qwerty键盘,你看最左边上面,是不是QW E R T Y 对不对,这么排的,这叫Qwerty 键盘,什么道理这么排呢,没道理。

当然也许有人会告诉你,这是根据,打字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这个打字方面,扯淡,没这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刚开始的老式打字机,它那个钢丝怕藏绕,所以他把常用到的字母在键盘上给分开了,怕那个钢丝缠绕,后来技术改进了,没有这个问题了,但是,键盘本身的排列定下来了。

事实上在历史上,很多人试图给出一种更优化更符合,人类输入的习惯的字母的排列方法,但是从来没有成功过,这种最不合理,或者说最没有什么道理的键盘排列,就这样定下来了,不会再改了。

还比如说,那个火箭推进器,那个大小,是由两匹马的屁股决定的,为啥,它也是一个嵌入的道理,最早英国人的马车那个车轮的宽度,是由两匹马的屁股决定的,后来英国人修铁路,也就是按照这个车轮的宽度定下来的,所以后来用火车铁轨运送火箭推进器,所以也只能那么宽,所以是由两匹马的屁股决定的。

人类社会大量存在这种基础设施,一旦嵌入到每一个人的习惯之后,如果它没有大的害处的话,它只是不是最优的话,那你再也没有颠覆它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巨头永远是巨头,你再也没有机会把它拉下来的原因。

但是有人会说了,你罗胖以前讲过,现在是小人物的时代,小而美的公司有的是机会,为什么你今天又反过来这样说,你得听明白,我指的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这个层次的机会,你有其他层次的机会嘛。

凯文.凯利讲过一句话,说什么是机会,只有能够生出新机会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这句话听着绕,啥意思呢,就是当一个机会能够产生新的嫁接的可能的时候,这个机会本身才能真机会,否则就是假的。

比方说,美国人曾经全国流行买一种宠物石头,那个石头卖掉好几百万个,但是凯文.凯利说这叫什么机会,因为这阵风过去它就没有了,它上面不可能产生新机会,但是互联网的很多东西它就是机会,比如说电子邮箱,很多人发现这个东西好啊,可以免费做广告啊,你看,电子邮箱产生了新机会吧,可是广告多了变成了垃圾邮件。

有的公司就会琢磨,这个东西好啊,我可以开发反垃圾邮件软件,于是垃圾邮件上面又出现了新的机会,这个电子邮箱就可以称之为机会,因为它能够产生新机会,大家还记不记得,前几期的《逻辑思维》我曾经向各位发出邀约,我说如果你有奇思妙想,有很多知识值得跟大家分享,不妨你来夷个提纲我来讲,或者你写文章我来讲,或者干脆你坐到这儿,我们《逻辑思维》愿意免费地给大家提供机会。

那你说,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白求恩的精神,还是雷锋的精神,罗胖为什么这么慷慨,不是我慷慨,是我们看准了,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大伙的机会的话,我们本身就不是机会,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只有利您,我们才能自利,就像《罗辑思维》一开播的时候,为什么我们那么热情地求着有道云的笔记,成为我们的第一赞助商?我们不是贪图这一笔钱,而是因为它是一个开放性的机会,当它成为我们赞助商之后,各位网友可以在有道云笔记里给我们投稿,我们成为你们投稿,展示自己思想,存储自己的资料的机会,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机会啊,就这个道理。

想当年,十五年前的马化腾,如果他想凭什么微软独霸操作系统,我也来搞一套QQWindows,你觉得今天还会有腾讯,还能有马化腾的今天吗?不可能了吧,马化腾一定是先接受,而不是去谩骂那个叫微软的弄断性的公司。好,我们认了,你在这一层做基础设施,我在你上面开发,我去开发我的QQ软件,于是才会有十五年之后的腾讯这一株大树。

没错,机会永远生长在上一个机会的上面,就像一个唐代已经过去了的人,非说我也要作诗,你做什么诗啊,人家唐代人把诗都写完了,你作为一个唐以后的人,你是宋代人,你就填词嘛,宋代过了,你就写曲嘛,曲完了,你就写小说嘛,跟着曹雪芹混嘛,你在中国当代,连小说也没得写,你就写段子嘛,对吧,一代有一代之体嘛,你得找到属于你这一代的机会,所以这才是小公司的成长之路。

那小公司应该成长什么样呢?按照罗胖的主张,两种模式你可以选,或者可以嫁接,一种叫做螳螂式,一种叫做犀牛鸟式,啥叫蟑螂式,就是又小,生的又多,还跑得快,比如说现在很多淘宝店家,它就是很小啊,你说它不会跟什么巨头们产生什么竞争,对吧,巨头们也看不上它,但是很多挣得很好的小的淘宝店啊,它就抓住了这种机会,它掉头快。

蟑螂这种生物,你可千万不要小看哦,它在进化史当中,那可是老爷爷辈的生物哦,很多灾难都没有淘汰掉它,快啊,对吧,人类抓蚊子,那手就可以抓,苍蝇得拿啪,可是人类从来没有发明手工的工具,可以累倒人家蟑螂小强,只能给人喂药,用这种卑鄙下流的手段,才能搞得走小强。没错,因为它跑得快啊。

那第二种模式呢什么叫犀牛鸟式?要知道犀牛,你看它皮糙肉厚,但实际上它皮与皮之间的褶皱是非常嫩的,很多蚊虫就上去叮咬,所以犀牛就特别需要一批犀牛鸟围绕着它,帮它吃这些蚊虫,所以犀牛鸟和犀牛就构成了一种非常好的生态,准确地讲,其实就是寄生。

你觉得寄生这个词好难听吧,但是我们就不妨承认《罗辑思维》就是寄生,我们寄生至少目前两大平台,一个平台,优酷,人家古永锵花银子搭建起来,那么大一个系统,但是它上面需要内容啊,好,我们就寄生在它身上,在看那边,张小龙,腾讯弄出一个微信,我们就开个微信公众号,我们寄生在它上面,这丢人吗,一点儿不丢人,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大家的协作方式啊,他们做基础设施,我们做基础设施上面的应用啊,这就是我们的活法啊。

当然,你心里会有一个疑问,说这叫没有志气的活法好不好,人家基础设施,人家是房东,你当一租户,什么时候撵你滚蛋你都得走,对不对,你活得好吗?优酷说,哪天《罗辑思维》滚蛋,我们不要你了,那你们就夹着包裹卷就得走,但是我觉得你算得这个账也许算错了,我们不妨重新来算这个账,在基础设施上面生长自己的生态一定会吃亏吗。

不一定哦,我给你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韩国有一家公司,专门生产iphoneipad的那个壳,公司名字我忘了,三个英文字母(SGP)那告诉就是这样啊,人家苹果公司研发组建了一个庞大的系统,iphone ipad它就在旁边,你出什么东西,我给你出壳,卖的非常好,人家也是非常好的活着,那你说,谁得利呢,不见得,我风险比你苹果还要小呢,对吧,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就是新浪微博,到现在为止我仍然以为,新浪微薄是中国在商业当中的一个感动中国工程,绝对是一个慈善项目,因为主办方曹国伟,真的没挣着钱,但是他对中国的贡献,确实是巨大的,你看,在这个系统里面,新浪微博虽然没有挣到钱,但是靠微博发起来的大V那可多得是。你想,任志强老先生,原来啥形象。现在啥社会形象,他不是得利了吗。

曹国伟没赚到,任志强赚到了呀,所以当犀牛鸟一定是坏事吗?我看不一定,但是你可能还有一个疑问,说那凭什么呢,我也想当犀牛,我就不想当这个鸟,那我就要再给你算算账,那个犀牛不是好当的。

最近江湖有个一个传闻,我不知道是真是假,说出来大家分赏,有什么不高兴的说出来大家高兴一下。说有一次王石请马化腾吃饭,席间王石就跟他说,说小马啊,你应该学学我嘛,爬爬山,到哈弗去留留学,多好啊,这样对人进步有好处。马化腾翻了翻眼睛说,我一年到哈弗上学,回来腾讯这家公司在不在我都不知道。江湖传闻,当不得真,但是我相信他真的就是这么想的,因为我确实在现场听过,马化腾的演讲。

马化腾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每一年我都觉得这个公司快完蛋了,但是我们都挺过来了,没错,当基础设施的施工完成之后,包括腾讯这样的公司在内,他们都要逃亡,向哪儿逃亡?向机会出生的机会上去逃亡,所以为什么腾讯公司什么都要做,为什么?逃亡之旅,进化之旅啊,他跟你们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如果马化腾到哈佛念一年书,把公司交给别人,他真的不放心,因为真的可能它离死就几天,所以巨头有属于巨头的恐慌,这是一笔账。

第二笔账,你以为巨头一定能挣得垄断利润吗?不见得呀。有的时候垄断固然会获得垄断利润,而有的时候垄断反而挣不到钱,你信不信。比如说美国19世纪70%的投资都跟铁路相关,但是等铁路建成,铁路告诉不挣钱。轮到机会上的机会,运输公司去挣钱,铁路公司后来就甚至,有一段时间讨论是不是要收归国有,对吧,基础设施经常会面对这样的命运。

比如说马云,把淘宝这个生态搭建完了,基础设施做完了,那天说,你看你们挣了这么多年钱了,我是不是也挣点儿啊。我是不是分点儿钱,前两年的事嘛,你还记忆犹新,十月围城,一帮小的淘宝散户不干了,跟他玩命,你就不能收钱,你就不能挣钱!所以马云气死了,从美国回来,说我手心里写五个忍字,我才能跟你们说话。

就那一回,你说有道理吗?当然马云收钱有道理,基础设施他搭建的,可是因为是基础设施,他就承担很多社会责任,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这就叫巨大的外部性,外部性巨大的时候,巨头们未必一定能讨好。

我再跟你算第三笔账,不要看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在国内横着膀子晃,膀大腰圆,财大气粗,但是恶人自有恶人磨,将来在国际互联网竞争当中,这些巨头迟早要碰到更大的巨头,什么谷歌,Facebook亚马逊,对吧,根据互联网进化论,整个人类未来会拼成一个人脑,所有的神经只能有一家独大,赢家通吃,那你说你对国内这几家巨头,你对它还有那么大信心,他们胜算其实也未必那么大了,所以说,如果面对未来还有一场血战的话,你真的愿意去当那个巨头?而不愿意去当我们这些快乐的蟑螂和犀牛鸟吗?

我们今天不想替任何巨头辩护,我们只想说,互联网进化论如果你相信,那么它真的会给你一系列的推论,去指导你眼下的商业决策和人生决策。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段子,有人问米开朗基罗,说你雕刻那个大卫雕像,真的好漂亮啊,你怎么雕出来的啊,米开朗基罗说,不难啊,因为大卫就在那块石头里,你只要把不是大卫的那部分去掉,它不就是大卫了吗,对,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回答,没错。

如果我们坚信未来的互联网,会形成一个全新的人类大脑,那它现在的进化当中,就有一些规律可循,我们现在所做的,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存活在那个趋势里,把不是那个趋势的东西去掉就可以了,这是我们最聪明的生存策略。

方法论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指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要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词汇,就必须及时复习,使要记忆的词汇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

考察从记忆开始,1天后大部分内容被遗忘掉,但是一天之后的遗忘率开变得平缓。

20分后,42%被遗忘掉,58%被记住。
1小时后,56%被遗忘掉,44%被记住。

1天后,74%被遗忘掉,26%被记住。

1周后,77%被遗忘掉,23%被记住。
1个月后,79%被遗忘掉,21%被记住。

增强记忆力的3个方法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丹尼尔·施瓦茨(Daniel L. Schwartz)是学习科学领域的专家,他曾开设过18门与学习相关的课程,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核心学习机制”课程,基于这门课程的内容,施瓦茨撰写了《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一书。这里给你介绍3个增强记忆力的方法。

施瓦茨说,当人兴奋时,学习的效果会变好,当人们受到刺激,注意力跟记忆力也会随着提高。他介绍,刺激是一种身体上的改变,能使人进入“战或逃反应”,那时人的心跳会加速、手掌冒汗、注意力也集中起来。

第一个方法是,与其他人互动。当有他人在场时,人们会表现得更好,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促进效应(social facilitation effect)。比如,当你与别人一起骑单车时,就会骑得比较快,打桌球的人在有他人观察的状况下,会打得比较好,就连蚂蚁也会在其他蚂蚁在场时挖掘更多隧道。施瓦茨还介绍了一项新研究结果:婴儿向真人学习语言的效果,要比从视频影片中学习更好,成年人与人一起学习科学的效果,也比独自学习好。施瓦茨建议,老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交活动,比如与同学互动、或在课堂中提问。

第二个方法是,拒绝呆坐,维持激发状态。施瓦茨介绍,简单的东西就可以让人维持在激发状态,比如咖啡因能够促进学习,运动也可以提高学习表现。另外,主动学习也有助于维持激发状态,一项研究指出:与老师授课相比,大学物理课的学生从主动学习的方式中,能够学习到更多。

第三个方法是,引起兴趣和好奇心。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请受试者评价他们对几个冷僻问题的好奇程度,同时受试者要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部扫描,测量大脑对每个问题的反应。受试者会在屏幕上看见每个问题,问题之后还会出现一张脸(这些脸孔不是知名人物,与问题也没有关连),然后出现问题答案。研究结果显示,受试者更容易记得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答案,他们也会记下跟这些问题一起出现的脸孔,也就是说,好奇心引起的兴奋感能够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记忆力。

施瓦茨总结说,帮你促进学习的事物不必与学习内容有关,不管是肢体运动、还是找人一起学习,都可以有效进入激发状态,提高注意力与记忆力。

方法论

健康:三个需要当心的用脑坏习惯

首先,很多人都觉得,我们的大脑很强韧坚硬,就好像橡胶一样。但事实上,大脑非常柔软。大脑80%的成分都是水,黏稠度就像鸡蛋羹一样。为了保护柔软的大脑不受伤害,它被装在一个充满液体、十分坚硬的脑壳中。但是,脑壳里有很多隆起,有些隆起像刀一样锋利,所以头部创伤就会损害柔软的大脑。比如,有研究表明,用头顶足球会对颞叶前端造成损害,有可能会对记忆力、语言功能和情绪控制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要记住,头盖骨是硬的,但大脑是柔软的

其次,摄入过量的咖啡因会影响大脑功能。咖啡因除了存在于咖啡里,茶、深色苏打饮料、巧克力和兴奋剂中也都有咖啡因。如果每天喝一两杯普通咖啡,或者两三杯茶,不会有事,但超过这个量,就容易出问题。

过量摄入咖啡因对大脑有四个影响,一是会让大脑脱水,这会影响我们的思维;二是会干扰睡眠,睡眠对健康的大脑功能十分重要;三是咖啡因会让流入大脑的血流减少,并导致早衰;四是咖啡因会让人上瘾,很多人在试图停用咖啡因时,有很明显的戒断症状,比如头疼和疲倦。

最后,很多人都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喜欢把事情写在纸上或者记在手机里。虽然这么做分担了大脑的工作,但它并没有让我们的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大脑就像肌肉,锻炼大脑跟锻炼身体一样重要。当大脑一遍遍地做某件事的时候,它做这件事要花的力气就越小。但跟肌肉不同的是,大脑很容易感到厌倦,一旦学会了某件事,完成这件事需要的能量会越来越少。所以,为了保持活跃状态,大脑需要不断接受新的挑战。最好的锻炼方法就是学新知识和之前没做过的事情,这样会让大脑形成新的连接,让思维更敏锐高效。而脱离学习,实际上就是让大脑解体。

新的冒险、新的地方、新的技能,都对大脑健康有帮助。

新研究:大脑构造决定你是否爱冒险

在大脑中,杏仁核 是负责恐惧及其他情绪的处理区;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是决策区。两个区域之间靠众多的神经纤维连接,这些神经纤维就像是负责信息沟通的神经高速公路。

喜欢冒险的人大脑构造和选择稳妥的人有两大区别。第一,喜欢冒险的人大脑里杏仁核往往更大,而神经纤维连接通常较少;第二,虽然神经纤维连接较少,但是相比选择稳妥的人,爱冒险的人大脑中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在功能上的连接似乎更加紧密。

这意味着,当爱冒险的人做决策时,比起感性和本能的杏仁核,他们大脑中负责理性思考和精密计算的前额叶皮层占据了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当前额叶皮层开始支配对选项的评估,当事人会将各类可能性都考虑进来,并且不再对决策感到过分担忧,举棋不定。

一旦建立起大脑结构如何影响人们风险偏好的理论,未来经济学家就可以基于生物学变量来建立更有力的经济学模型。

成功者的大脑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动机是什么,动机的产生过程以及如何完成动机三段式的正向循环。第二部分,复原力,明确什么是控制点,判断自己是内控人格还是外控人格,以及培养复原力的两种方法。第三部分,情绪平衡,通过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明白情绪唤醒水平和任务完成情况之间的关系,并找到让情绪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

一、动机

  1. 动机是什么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说白了就是你想做某件事的念头。

  2. 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3.
    动机并不是忽然闪现在脑海中的,而是分为3个阶段的递进过程,也叫作“动机三段式”。

第一个阶段是:“路线规划”阶段。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开车去旅行时的地图,有了这个阶段,就相当于你给自己的大脑安装了一个 GPS,你的目标就会在脑海里像 GPS 的红点一样闪烁不停。

第二个阶段是:“激发”阶段。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给油门”,目的地已经被输入到你神经系统的 GPS 中,你已经知道了终点在哪,此时你已经有了强大的意愿想要出发了。

第三个阶段是:“行驶”阶段。GPS 定位成功,油也已经加满,你也知道要去哪里旅行了,最后要做的就是前进行驶了。

  1. 如何完成动机的正向循环
    4.
    作者建议用“外部回报法”,利用外界的刺激给自己一个助推力。带给你动力,帮助你完成“激发阶段”到“行驶阶段”的过渡。

【案例】
比如,你想减肥,那就先给自己买一件小两个号的衣服挂在衣柜里,而且越贵越好。
如果想要完成高质量的行驶阶段,可以通过专注步骤而不是结果的方法,让自己达到心流状态,从而完成动机的正向循环。

【案例】
比如,你的目标是写一本书,不要只是想着在书店里看到自己的作品,而是要把与写书有关的所有任务都列出来。你可以与写书的朋友聊一聊,了解写书的过程,接下来,你可以列出书的提纲,看一些同类型的书等等。这样不断去实现一个小目标,最终可能就会实现大目标。

二、复原力

  1. 什么是复原力

心理学中是这么解释复原力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不良的环境下,面对各种变化,克服各种压力,从逆境和挫折中恢复过来,维持正常生活。这种能力就叫做复原力。

  1. 内控人格和外控人格的区别

人们对生活中发生的好事和坏事的归因方法叫做“控制点”。在这个临界点上,你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就是把你的遭遇全部归因于外部原因,作者管这种人叫做“外控人格”,外控人格相信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外部力量的作用,比如环境、其他人或者命运,反正自己能做的非常有限。跟它相对的是“内控人格”,具备这种人格的人恰好相反,他们相信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不会把结果归因到外部环境中。内控人格相比于外控人格具有更多复原力。

  1. 外控人格培养复原力的两个方法

首先,通过完成小事来改变世界观的方法获得信心。

【案例】
比如,你失业了,你既可以选择坐等工作机会找上门来,也可以主动把简历提给所有潜在雇主。比如,你高考没考上理想的学校,你可以选择懊悔自责,或者抱怨命运不好,也可以接受现实,想想如何更有意义地度过大学生活。再比如,你正经历一段失败的婚姻关系,你可以选择吵闹和抱怨,也可以主动处理这段糟糕的关系,开始新的生活。总之,在这种小的选择上,让自己刻意去尝试选择积极的方法去完成它,一旦你在控制小事上获得了信心,你就能够以更负责的态度来应对生活中更大的挑战了。

其次,可以通过模仿偶像,借助他人的思想和应对资源来帮助自己复原。这种方法叫做“寻找应对失败的楷模”。说得简单些,就是看别人是怎么应对失败的。当面临糟糕的状况时,你可以问自己:“我最喜欢的教授、老板、偶像、朋友会怎么做?”然后,假装你成为了他们,借助他人的思想和应对资源来帮助自己度过最糟糕的时期。

三、情绪平衡

  1. 什么是情绪唤起水平

你身体内的应激代谢水平,俗话说就是你够不够 high,唤醒水平和人的情绪状态是密切相关的。可以想象,当一个人极度恐惧或极度高兴时,唤醒水平自然会很高,人就会睡不着觉,不能淡定;相反,当一个人处于淡淡的忧伤或满足时,唤醒水平就会比较低,也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1. 情绪唤起水平和完成任务情况有什么必然联系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情绪唤起水平和完成任务情况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有点像抛物线一样的倒 U 形曲线。也就是说,情绪量不多不少处于中等水平时,任务完成情况才会达到峰值,一旦你的情绪量超过了这个水平,对任务完成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案例】
比如有句成语叫做得意忘形,其实说的就是这个定律。当人在十分得意的时候,唤醒水平较高,在完成任务时绩效较低,表现出的现象可能就是容易出错。

【案例】
为什么有的孩子平时学习非常好,但是一到考试中就“怯场”发挥失常。因为高的情绪唤起会带来低的任务完成情况,所以在考试中,孩子们焦虑、紧张,就是唤起了较高的情绪水平,这会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降低效率。所以即使在平时学习很好,考试中也很难发挥出真实水平。

  1. 调节情绪唤醒水平的两种方法

首先,学会了解自我。作者建议,可以记录一到两周的情绪日志,来找到自己的情绪反应范围。你可以每天睡前给自己一整天的情绪进行打分,最高10分,特别开心打10分,十分沮丧打0分,然后在坐标轴上画下一个个点,把你在2周内的情绪点连成线,这样你就更加清楚你自己的情绪底线在哪里了,也能比较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情绪波动范围。

其次,当情绪无法控制时,在大脑中设个“书挡”,让自己专注在目前可以控制的事情上,完成一项任务后再把“书挡”拿开,去处理其他任务。

金句

  1.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相似的大脑结构,他们只是更善于利用大脑中的某些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大脑的潜能,最终帮助他们获得了成功。

  2. 无论是路线规划、激发还是行驶阶段,完成其中一个阶段并不难,最难的是完成动机的正向循环。成功者大脑和普通人大脑的区别就在于,成功者非常善于一次又一次地启动这个正向循环,直到开始行动实现目标。而普通人的大脑经常会停在线路的某处,比如光有目标,动力不足,或者行动跟不上等等。

  3. 通过有意识的锻炼,我们也可以改变脑神经的连接,让自己的大脑更积极,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4. “书挡”法并不是让你逃避问题,而是将“现在”这样的词作为“书挡”,把过去和未来区隔开来。你只专注在现在的事情上,等完成当前的事情后,你再把书挡拿开,把过去的事情处理掉。

基本概念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三座监狱

有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电影里说,如果人在监狱里呆久了,就会习惯监狱里体制化的生活,到了正常社会反而不适应,这种思维被固化的现象就叫“肖申克现象”。其实啊,咱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就会有这种思维固化的现象,不知不觉就影响了我们的正确认知。最近,科普作家刘未鹏说,我们的大脑里就有三座肖申克监狱。

第一座监狱叫知识的牢笼。先讲个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心里想着一首曲子,然后用打拍子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别人通过拍子猜曲目名称。当然,曲子是最简单的那种,比如什么《小星星》、《世上只有妈妈好》之类的。实验中,打拍子的人就觉得,这么简单的曲子怎么可能听不出来?所以他觉得别人猜中曲目的概率至少在50%以上。可结果呢,只有2.5%的人能猜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打拍子的人,自己本来就知道答案,他没有设想到别人听拍子时候的感觉,这就会影响他对概率的判断。这种情况就是知识的牢笼,指的是因为掌握了一些知识,有时候反而会因为先入为主,影响了判断。当然了,这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说咱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都没做到换位思考。比如有些父母为子女规划人生,结果最后往往是好心办坏事,就是这个道理。

大脑里的第二座监狱,叫思维的牢笼,就是说,咱们的大脑经常陷入思维定式。比如说有这么个故事,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看守警卫看到一个男人骑着自行车,把手上放着个箱子,警卫让他打开箱子,结果发现里面全是沙子。第二天,这个男人又来了,还是骑着自行车带着个箱子,警卫打开一看还是沙子。这样过去两个月,这个男人每天都穿过边境,每次都带着一箱沙子。最后这名警卫终于崩溃了,说:“你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带着一箱沙子过境,到底想走私什么呢?”结果那个男人回答说:“自行车。”你看,在这个故事里,警卫认为走私的物品一定是放在箱子里,这就是一座思维的牢笼,咱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

其实,想跳出这个思维的牢笼也不难,有三个方法。

第一是把问题加上“可能”两个字。比如老师递给学生一把锤子,让大家说它的用途。老师分别尝试了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这是一把锤子”,第二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把锤子”。仅仅加上了“可能”两个字,同学们所给出的用途就大大增加了。这种条件式的表达,非常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

第二是出声思考,也就是说,你得说出来。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在请教或者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更容易在电光火石的争论中突破瓶颈。这是因为,用语言来表达,相当于做了更加深度的思考,也更容易发散思维。

第三个方法是参照别人的思维,多和别人讨论。因为每个人的思维边界不同,你认为的显然,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不一定,就像在黑夜里没法看到黑色的字,可在白色的背景下就映衬得一目了然了。

你看,用这三个方法,就可以帮你摆脱大脑里的第二座监狱,思维的牢笼。

最后咱们再说大脑里的第三座监狱,叫情绪的牢笼。就是说,咱们的判断通常会受情绪的左右。有个著名的铁索桥实验,参加实验的人要穿过一座铁索桥,期间会有一位漂亮的女助手拦住他们,一组是在桥中间拦住,另一组是在桥尾拦住。女助手跟他们交谈后,会留下电话号码,并说“欢迎打电话给我啊”。结果,在桥中间被拦住的那一组,事后会更愿意跟女助手联系。这是因为,跟那些已经到桥尾的人不同,当这些人在桥中间时,会情绪高涨,心跳加速,手心湿润,这跟被异性吸引时的特征非常像,结果大家就下意识地觉得,自己是被女助手吸引了。其实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他们之所以出现心跳加速这些征兆,是在铁索桥上走路吓的。更关键的是,这些人还走进了情绪的牢笼,并不觉得是归因错误让他们觉得女助手有吸引力,而是从心底里认为,女助手就是有吸引力。

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热恋中的情侣,父母越是干涉,他们的情感反而会越热烈。因为他们不会觉得这是家长干涉造成的,而是真心觉得情感越发强烈。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这样的,所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你看,不知不觉间,我们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还会错误地认为这就是我们的理性决策。

上面就是刘未鹏总结的三座肖申克监狱。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最后,主人公成功越狱,获得了向往已久的自由。而我们在真实的世界中,也应该打破大脑中的这三个牢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新知丨大脑的意识是猜出来的

大脑的意识可能是猜出来的。

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哲学和科学都在试图回答的问题。前不久,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赛克勒意识科学中心的阿尼尔·赛思教授在万古杂志发表了一篇很有新意的文章,他以实验为依据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大脑在感知外界事物前,会先预测,预测和感知到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的感知意识。也就是说,大脑的意识可能是猜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为了理解意识的问题,科学家使用了很多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脑电图和核磁共振,它们可以比较不同情况下大脑活动的区别。比如有个非常流行的实验就是双眼竞争实验。在这个实验当中,受试者的两只眼睛分别看不同的图像,这样的话,意识知觉就会不停地转换。通过这样一些实验,科学家确定了大脑的哪些区域与视觉、听觉以及其他刺激是密切相关的。

现在的神经科学家还有更加炫酷的技术。比如米兰大学有一位叫做马塞洛·马斯米尼的神经科学家,他通过一种无创的技术给大脑施加电脉冲刺激,然后用脑电图记录下大脑的哪个区域有响应。他发现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比如睡眠者和植物人,大脑的响应结果非常简单。但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出现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模式然后消失。现在甚至可以量化这些反应的复杂度了,就像使用温度计来量温度一样。

但是,作者认为虽然这些实验非常有说服力,但是它们的落脚点依旧不在意识的“真正问题”上。比如虽然看到了某个脑区在意识体验中被激活,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个区域的激活和意识有关系。因此,作者指出,我们需要一个一般性的理论来描述大脑做了什么,而不是它的什么位置被激活了。

作者认为,有一种理论可能用来帮助我们理解大脑到底干了什么,这种理论叫做“预测性感知”。在这个理论当中,大脑在感知事物之前,会先对要感知的事物做出一个预测,然后来判断真正的感知和预测有多吻合。比如在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如果我们要在公交站约见一位朋友,我们可能以为自己看到他在那儿,走近一看却发现是另一个陌生人。或者说如果我们想听到一些单词,哪怕是在嘈杂的噪音中也能“听到”它们。因此,人们有意识地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而不是和他们预期相违背的东西。

虽然这听上去有些唯心主义,但是作者举出了实验的例子。哈佛医学院的一些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受试者看到由一系列小圆点组成的“云朵”,并汇报他们看到的这个云朵的移动方向。他们利用仪器干扰视觉皮层,发现虽然受试者的眼睛视觉并未受影响,他们依然能看见云朵,但是他们对云朵移动的感知却消失了。这说明了大脑并不只是接受眼睛传来的信号就产生了意识。

“预测性感知”理论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很多现象,比如精神错乱、致幻剂引起的幻觉等不正常的视觉体验。各种复杂幻觉都可以解释为不同脑皮层对“预测”的过度加强导致。 作者认为,由于它搞清楚了许多精神病症状的内在机理,这个研究有巨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还提到了非常著名的“橡胶手错觉”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把精力放在假的橡胶手上,看不到真手。如果实验人员持续用软毛刷轻轻地刷你看不见的真手和假的橡胶手,你会很神奇地感受到似乎假手就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作者自己的实验室也通过类似的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所以,作者认为,当输入信号和预期行动结果匹配时,我们会感受到假手或者其他东西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的是,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为大脑的预测加工过程出现异常,做这个实验就会失败。

这个理论为我们理解大脑的工作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每个人的独特体验,可能不过是大脑对于外界感觉信号的最佳猜测。这个结论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Anil Seth(The Real Problem)

Nucleus Amygdala 杏仁核:某种警报铃,专门负责响应情感爆发和消极悲观的刺激。

prefrontal_cortex.jpg

The Prefrontal Cortex 前额叶大脑皮层:设定目标,制订计划,指导行动,塑造情感,参与指导边缘系统,有时也会对边缘系统进行抑制。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前扣带大脑皮层:稳定注意力,监控计划实施,协助进行整体思维和整体感觉。所谓扣带,是指弯曲的神经纤维束。

basal-ganglia-anatomy-1.png

Basal Ganglion 基底神经节:参与奖励机制,寻求刺激,并调节身体运动。这里神经节是指团聚在一起的神经丛

anat_br_brainstem.jpg

Brainstem 脑干:向大脑其他部分发送神经调节物质,包括血清素和多巴胺

Callosum 胼胝(pián zhī)体:在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传递信息;是横行的神经纤维束。

limbic-brain.png

Cerebral Limbic System 边缘系统:情感和激励系统的核心,包括基底神经节、海马体、杏仁核、下丘脑和脑垂体。有时我们认为部分大脑皮层也包含在内(譬如扣带皮层、脑岛等),但为了简化,我们将其定义为剖析学上大脑皮层下结构部分。除了边缘系统,大脑很多部分也都会参与情感。

Epencephalon 小脑:协调运动。

Hippocampus 海马体:构建新记忆,侦测威胁。

Hypothalamus 下丘脑:调节首要驱动力(欲望),比如饥饿和性饥饿;分泌催产素;活化脑垂体。


Insula 脑岛:感知身体内部状态,包括内脏的感觉;协助移情功能的实施;位于颞叶之中,颞叶在头部两侧各有一个。

pituitary-gland.jpg

Pituitary 脑垂体:分泌内啡肽;控制压力荷尔蒙的分泌;存储和释放催产素。

Hypothalamus-And-Thalami.jpg

Thalami 丘脑:各种感知信息的主要中转站。

全网首发|如何不费吹灰之力就搞懂大脑的运行原理?

作者 | Tim Urban
编译 | AI100


这张图片总是会让我想起,为什么我会喜欢研究看上去这么舒服、可爱的大脑:


因为真正的大脑很不可爱,看上去令人很不舒服。人们会觉得很恶心。
但是,我已经在过去的一个月被油光发亮、略带浆汁、充满着血管的谷歌图片环绕着,现在你也不得不忍受这一切。所以还是来适应吧。
现在让我们从最外面开始。我想要说的一点就是,生物学某些时候是令人满意的,而且大脑也有一些令人满足的事情发生。首先就是在你的头部有着一整套真正的俄罗斯套娃。
最外层的是头发,头发下面的是头皮,你认为下面紧挨着的就是颅骨——但是事实上在头皮和颅骨枝间还有19层不同的内容:

皮肤 皮下组织 帽状腱膜和枕额肌 蜂巢组织 颅骨膜 颅骨

接下来,在颅骨和大脑之间,还有这些东西:

硬脑膜 蛛网膜 蛛网膜小梁 软脑膜 胶质界膜 血管 血管周围间隙

在颅骨下面,你的大脑总共有三层膜:

从外向内,第一层就是硬脑膜(dura mater,拉丁文原意是“hard mother”),一层兼顾、凹凸不平而且防水的膜。硬脑膜和颅骨齐平。我之前曾经听说大脑没有疼痛感知的区域,而这个区域位于硬脑膜上——敏感程度就像是脸上的皮肤一样——对于硬脑膜的压力或者内部的挫伤往往会引起人们剧烈的头痛。

接下来下面的一层就是蛛网膜(arachnoid mater,原意是spider mother),一层皮肤下面就是这些看上去弹性十足的纤维。我经常觉得我的大脑就是在我的头部的某种液体之中四处漂浮,但是事实上,在大脑外部和颅骨内部的唯一空间就是这一层蛛网膜。这些纤维把大脑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使它不能移动太多,而且当头部受到撞击时,他们可以吸收震动。这个区域之中充满了脊髓液,使大脑几乎可以漂浮,因为这种液体的密度和水十分相似。

最下面的一层就是软脑膜(pia mater,原意是soft mother),包裹在大脑周围的一层精巧的、易碎的膜。你知道为什么当你看到一个大脑时,它总是被黏乎乎的层层血管包围吗?这些血管其实并不是位于大脑的表面,而是嵌于软脑膜之中。(对于那些不会觉得恶心的人来说,这里有一位教授从人脑上剥下软脑膜的视频。)

这里展示的是一个全貌,使用的可能是猪的头部作为演示:

从左到右分别是皮肤(粉色部分),两层头皮,然后是颅骨,接着是硬脑膜、蛛网膜,在最右边可以看到的是被软脑膜包裹的大脑。

当我们把每一层剥开之后,剩下的就是这个了:

这个看起来十分滑稽可笑的东西是到目前为止宇宙上已知的最为复杂的东西——它拥有着三磅的重量,用神经工程师Tim Hanson的话来说,就是“信息最集中、成组织而且自身架构最完整的东西之一”。而这所有的东西只消耗20瓦特的能量(而同样强大的计算基要消耗2400万瓦特)。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Polina Anikeeva把它叫做“可以用勺子取食的柔软的布丁”。脑外科医生Ben Rapoport的描述更加科学,就好像是“在布丁和凝胶枝间的某种状态。”他解释道,如果你在桌子上放置一个大脑的话,重力会使它失去形状,然后变扁,有点像水母一样。我们一般并没有认为大脑会这么容易变形,因为它一般都是在液体中悬浮。

但是这就是我们的样子。当你照镜子的时候,你看到镜子中的身体和脸就会认为那是你——但是事实上那是你在乘坐的机器。你真正的样子就是一个有着奇怪形状的果冻球。我希望这个解释可以接受。

就算它看上去很奇怪,你也不能真的指责亚里士多德,或者古埃及人或者其它人,因为他们认为大脑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头上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心脏是智慧的中心)。慢慢地,人们加深了对大脑的理解。但是只是一点点。

Krishna Shenoy教授把我们对于大脑的理解比作是人们在十六世纪初对世界的理解。另一位教授,Jeff Lichtman则更加严厉。他在开始讲课的时候问了学生们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对于大脑的全部理解是一英里的距离的话,那么我们在这一英里上已经走了多远呢?”他或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是四分之三、一半、四分之一等等——但是他认为真正的答案是“大概三英寸”。

另一位教授,神经科学家Moran Cerf,和我分享了神经科学的一句老话,指出为什么想要了解大脑依然是任重道远的:“如果人类的大脑如此简单,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的话,人类也将会变得十分简单,但是我们并非如此。”
可能在我们正在建造的知识的巴别塔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更了解大脑。但是对于现在来说,让我们从全貌开始,一点点了解我们头部中的这个“水母”吧。

大脑,缩小
让我们看一下大脑半球的各个部分。下图就是大脑在头部之中的样子:

现在让我们把大脑从头部中拿出来,然后去掉左半球,这样可以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点。

神经学家保罗·麦克莱恩制作了一幅示意图,展示了我们曾谈到的一个基本理念:在演化过程中中,首先是爬行动物脑,然后在上面构建了哺乳动物脑,最终又在上面构建了一层,我们便有了大脑的三部曲。

新哺乳动物脑 古哺乳动物脑(边缘系统) 爬行动物脑

在真实的大脑上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来看一看每一个部分:
脑干(和小脑)
这是我们的大脑中最古老的一部分:

中脑 脑桥 延髓 小脑

这就是我们大脑的横截面,青蛙老板就住在那上面。实际上,青蛙的整个大脑很像我们大脑下边的这一部分:

如果你能明白这些部分的功能,那么所谓他们很古老的说法就说得通了——这些部分能干的事,青蛙和蜥蜴也能干。下面是一些主要的部分:

延髓

延髓只想干一件事:不让你死。它负责控制一些无意识的事物,干的都是些吃力不讨好的活,比如控制你的心率、呼吸和血压,还有当它认为你中毒时让你呕吐。

脑桥

脑桥的活儿就是干干这个,再干干那个。它掌管吞咽、膀胱的控制、面部表情、咀嚼、唾液、眼泪和坐姿——真的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中脑

中脑处理的事务比脑桥还杂得多。你知道,如果大脑的一个部分的功能全都已经属于另一个部分了,那么这个部分正处在一团乱麻之中。对于中脑来说,它负责视觉、听觉、运动控制、警觉、体温控制和一大堆大脑里面别人也要干的事情。大脑的其他部分似乎对中脑也不很关心,鉴于人们造出了一个不公平的“前脑、中脑、后脑”的区分,故意地把中脑孤立起来,而别人都在外面闲逛。

中脑 前脑 后脑

关于脑桥和中脑,我得承认,有一件事是他们俩干的:控制你的主动眼动,这确实是一件正经事。所以如果你现在正晃着眼睛到处看,那么你就是在专门使用你的脑桥和中脑。

小脑

那个看起来有点奇怪、就像是你大脑的阴囊一样的东西,就是你的小脑(即“小的脑子little brain”的拉丁语),他保证你保持平衡、协调和正常移动。这里又是那位很棒的教授在给你展示一个真的小脑是什么样子。

边缘系统
在脑干之上是边缘系统——那个让人类发疯的大脑部分。

丘脑 海马体 下丘脑 杏仁体 脑垂体

边缘系统是一种生存系统。一个不错的经验法则是,无论何时你在做一些你的狗也会做的事——吃、和、做爱、打架、藏起来或是从吓人的东西跑开——可能是你的边缘系统在控制着你。不管你有没有感觉到,只要你在做这类事情,你就处在原始的生存模式中。

你的情绪也处于边缘系统中,况且话说回来,情绪也都是为了生存——它们是更为先进的生存机制,对生活在复杂社会结构中的生物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在其他帖子里,当我提到你的暂时满足的猴子,你的社会生存的猛犸象,和所有你的其他动物——我通常是在说你的边缘系统。每当你的脑子里在进行一场心理斗争时,很可能就是你的边缘系统在刺激你去做一些你随后会后悔的事情。

我十分确定,征服你的边缘系统就是所谓的成熟,也是人类挣扎的核心。这并不是说没有边缘系统就好了——我们人类之为人类,一半要靠边缘系统,而且生命中的大多数快乐都与情绪和/或动物性需求的满足有关——只是说,你的边缘系统并不明白你生活在文明之中,如果太过放任它来掌管你的生活,那他很快就会毁了你的生活。

无论如何,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边缘系统里有很多细小的部分,但是我们别把这件事告诉那些大名人:

杏仁体

杏仁体是大脑结构中的某种情绪性事故。它负责焦虑、悲伤和我们对恐惧的反应。有两个杏仁体,而且奇怪的是左边的杏仁体表明是更加均衡的,除了提供焦虑情绪之外,有时还会提供一些快乐的感觉,然而右边的那个心情一直都不太好。

海马体

你的海马体(“海马seahorse”的希腊语,因为它看起来像海马)就像是一块记忆的草图板。当老鼠在迷宫里开始记住方向的时候,记忆就在它们的海马体里被编码——这种说法相当确切。在迷宫的不同部分,老鼠的两个海马体中发射信号的部分也会不同,因为迷宫的不同部分被储存在海马体中的不同部分里。但是如果学会了一个迷宫之后,老鼠又被安排了其他任务,一年之后再被带回到原来的迷宫里,它会很难记住它,因为海马体草图板上的记忆已经差不多被抹掉了,这样才能给新记忆留出地方。
电影《记忆碎片》中的情景是真实的——顺行性失忆症——它是由海马体损伤所引发。阿兹海默症在扩散到大脑许多部分之前,先出现在海马体中,这就是为什么这种疾病在产生大量破坏性影响之前,会先导致失忆。

丘脑

丘脑在大脑的中心位置,它就像是感觉的经销商,从你的感觉器官那里接收一些信息,再把它们传送给大脑皮层进行处理。当你睡觉的时候,丘脑和你一起入睡,也就是说感觉的经销商下班了。这就是为什么在深度睡眠中,一些声音、光亮和触碰常常并不能把你叫醒。如果你想叫醒一个深度睡眠中的人,你必须十分强硬,才能把丘脑叫醒。
你的嗅觉是个例外,它是一种绕过了丘脑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闻闻盐的味道可以把人从昏迷中唤醒。我们既然在这儿,给你一条冷知识:嗅觉是 嗅球的功能,而且是感觉中最古老的一种。不像其他感觉,嗅觉处在边缘系统的深处,在那里它与杏仁体和海马体密切合作——这就是嗅觉跟情绪和记忆的关系如此紧密的原因。

大脑皮层
终于,我们来到了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新皮质。端脑。皮质层。
整个大脑里最重要的部分并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事情是这样的:
蓝盒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端脑是大脑的一整块巨大的上层/外层部分,但是严格地说它也包括一些内层部分。

皮层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树皮”,并被用来表示许多器官的外层,并不只是大脑。小脑的外面是小脑皮层,端脑的外面是大脑皮层。只有哺乳动物拥有大脑皮层。爬行动物大脑中的对应部分叫做皮质层。

新皮质一般可以与“大脑皮层”互换使用,但是专业上讲,它是指大脑皮层的外层,这只在更加高级的哺乳动物中发展出来。其他部分叫做旧皮质。

在其他帖子中,我们说的主要是新皮质,但是我们就叫它大脑皮层,因为这样说大家都能接受。

大脑皮层差不多掌管所有事情——处理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以及谣言、运动、思考、计划和个性。
它被分为四个叶:


前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想要说清楚它们各自负责什么是不会令人满意的,因为它们每个都负责许多事情,互相之间又多有重叠,但是简化起来可以这样说:
前叶负责你的个性,以及很多我们认为是“思考”的事情——推理、计划和执行功能。特别地,你的思考中有很多就发生在前叶的前部被称为前额叶皮质的地方——你脑子里的成年人。前额叶皮质就是你的一生中那些心理斗争中的另一个角色。它是努力让你做好你的工作的那个理性的决策者,是努力让你不要担心别人怎么想、只要做好你自己的那个可靠的声音,是希望你不要为琐事而焦急的那个高人。

如果这还不够让人担心,那么前叶还掌管你的身体的运动。前叶上部的一条带子是你的初级运动皮质。

在其他的功能中,顶叶控制的是你的触觉,尤其是初级躯体感觉皮层——一条紧邻初级运动皮层的带子。

运动和躯体感觉皮层紧紧相邻,而且它们很有趣,因为它们可以被很好地映射。神经科学家准确地知道每条带子的一个部分与身体的哪一个部分相连,这把我们带到了本帖中最惊悚的一张图片:人造人。

生殖器 脚趾 脚 腿 臀 躯干 颈 头 肩 臂 肘 前臂 腕 手 小指 无名指 中指食指 拇指 眼 鼻 脸 上唇 唇 下唇 牙 牙龈 舌 腹腔内 咽
生殖器 脚趾 脚踝 膝 臀 躯干 肩 肘 腕 手小指 无名指 中指 食指 拇指 颈 眉 眼皮和眼球 脸 唇 颌 舌 吞咽

这个人造人,由神经外科医生的先驱维尔德·潘菲尔德制造,在视觉上展示了运动和躯体感觉皮层是怎样被映射的。示意图中身体部分的图片越大,大脑皮层中与运动或触觉的专门联系就越多。与此相关有几件好玩的事情:

第一,令人惊异的是,你的大脑与脸和手相连的运动和感觉联系要多于身体其他部分之和。这也不是说不通——你需要做出极为细微的面部表情,你的双手也需要极为灵活,而你身体的其他部分——肩膀、膝盖、后背——的运动和感觉可以粗糙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可以用手指来演奏钢琴,用脚趾就不行。

第二,有意思的是,两个皮层与身体间的专门联系十分相似。我觉得这也能说得通,但是我从没真正地想到过,那些你需要控制大量运动的身体部分,往往也需要最敏锐的触觉。

最后,我遇到了这个货,从那之后就一直生活在一起——现在你也得这么干了。一个3D人造人。

来,继续——
颞叶是你的很多记忆居住的地方,并且它就在你耳朵的旁边,所以它也是你的听觉皮质的所在。
最后,在你脑袋后部是你的枕叶,它差不多都与你的视觉相关。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这几个主要的脑叶就是大脑的组块——就像是整个3D结构的几个部分。但是实际上,大脑皮层只是大脑外层的两毫米——也就是一个镍币那么厚——在那下面的肉质大部分只是线路。
为什么大脑是一个皱纹这么多的蓝盒子
正如我们已经谈过的,我们大脑的进化靠的是向外构建,在已有的模型的上面添加更新颖的、更精致的特征。但是向外构建也有极限,因为人类要通过阴道才能来到世界上,这就为我们的脑袋的大小扣了个帽子。
因此,进化想出了新方法。由于大脑皮层很薄,其规模随着表面积增加而改变——这就意味着通过制造出许多褶皱(包括在两个半球之间两侧的向内褶皱),你可以把大脑的表面积增加到原来的三倍多,而不用增加太多体积。当大脑最初在子宫中发育时,它是光滑的——褶皱大部分都是在孕期的最后两个月里形成的。


25天 35天 40天 50天 100天 5个月 6个月 7个月 8个月 9个月

褶皱的形成在这里有很好的解释。
如果你能把大脑皮层取走,你会得到一张2毫米厚、面积有2000到2400cm2的薄片——规格大约是48cm x 48cm见方。一张餐巾纸。

这张餐巾纸就是你的大多数大脑活动发生地方——这就是为什么你能思考、运动、感觉、看见、听见、记忆和说出并理解一门语言。真是史上最好的餐巾纸。
还记得之前我说过你就是一个果冻球吗?当你想到你自己时,你想到的你——那实际上主要是你的大脑皮层。那意味着你实际上就是一张餐巾纸。
当我们把另一个大脑放在被剥下来的大脑皮层上时,用褶皱来增加餐巾纸表面积的魔法就看得很清楚了:


与大脑的规模相比较的大脑皮层面积

展开的大脑皮层
因此,尽管并不是很完美,但是当谈到大脑时,现代科学已经在宏观上有了不错的理解。微观上,我们的理解也不错。我们来一起看看。

大脑,放大
就算我们很早之前就已经明白,我们的智力“坐”在大脑里,科学家们直到最近才搞清楚大脑是由什么构成的。科学家们早就知道身体由细胞构成,但是直到19世纪末,意大利生理学家卡米洛·高尔基才搞清楚如何利用染色法观察脑细胞到底长什么样子。结果出人意料:

细胞不应该是这个样子。高尔基发现了神经元。
科学家很快就明白,神经元,就是构成几乎所有动物的大脑和和神经系统的庞大通信网络的核心单位。
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才弄清楚神经元是怎样互相通信的。
轴突是长长的一股携带着信息的神经元,其直径通常极为微小——小到最近科学家才能在上面做实验。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动物学家J·Z·杨发现随便一只鱿鱼就能改变我们所了解的一切,因为鱿鱼的身体中有一条异常巨大的、可以在上面做实验的轴突。几十年之后,利用鱿鱼的巨大轴突,科学家阿兰·霍奇金和安德鲁·赫胥黎终于搞清楚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式:动作电位。它是这样工作的:

首先,有很多种不同的神经元:

丘脑核团细胞 纺锤形细胞 粒细胞 锥体细胞 双锥体细胞 橄榄核神经元 卵形细胞 浦肯雅细胞 三叉神经束核大细胞 小胶质细胞 豆状核壳核神经元 小网状结构 苍白球细胞 大网状结构
简单起见,我们来看一看一种简单的、被说烂了的神经元——锥体细胞,你可以在你的运动皮层里找到它。画一个神经元的示意图,可以先画一个人:

然后只要给他加上几条腿、一些头发,把胳膊去掉,再拉长一点——就是一个神经元了。

树突(可能有几百根,而且按照本图的比例,它们可能有好几米长)
轴突(按照本图的比例,这个可能实际上要有一公里长)
胞体(神经元的身体,细胞核就在这里)
轴突末梢(可能有好几百个)
然后我们再画几个神经元。

突触

我不想马上就完整、详细地解释动作电位是怎样工作的——这涉及到许多没必要也很无聊的专业内容,9年级的生物课上早就学过了——我想把可汗学院的说明性文章链接给想知道整个故事的人。我们来仔细看看跟我们的目标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我们的小人的躯干——即神经元的轴突——有一个负的“静止电位”,也就是说,当它静止时,其电荷显弱负性。无论何时,一大群人的脚总是在触碰小人的头发——即神经元的树突——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们的脚把一些化学物质滴到他的头发上——即神经递质——它会穿过他的头(细胞的身体,或者叫做胞体),然后依据这种化学物质,稍微提升或降低他身体中的电荷。这对于我们的神经元男孩来说有点不太舒服,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然后就没什么别的事情了。

神经递质

但是如果有足够的化学物质碰到他的头发,使他的电荷提升到一定水平之上——即神经元的“阈值电位”——那么就会引发动作电位,然后小人就触电了。

动作电位

这种情况只有两个值——要么小人身上什么都没发生,要么他就结结实实地触了电。他不可能有一点儿触电,也不可能触过了头——他要么就根本没触电,要么就每次触电的程度都完全一样。
一旦触电发生,一个电脉冲(他身体中的常规电荷会短暂地从负电转为正电,然后迅速地恢复为常规的负电)就会沿着他的身体(轴突)快速移动到他的脚上——即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它们又会去触碰许多别人的头发(接触的位置成为突触)。当动作电位到达他的脚上时,它会使他的脚把一些化学物质释放到它们触碰的人的头发上,这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引起别人的触电,就像他自己经历过的一样。

这就是信息通过神经系统而移动的一般方式——在神经元之间的微小间隙中传递的化学信号引发电信号通过神经元——但是有时候,当身体需要特比特别快速地传递一个信号的时候,神经元向神经元的连接可以自己通电。
动作电位的移动速度在每秒1到100米之间。这个区间这么大,部分是因为神经系统中其他种类的细胞——许旺细胞——就像一位超爱照顾人的老奶奶,总是把一些种类的轴突包裹在好几层脂肪层里,这种脂肪层叫做髓鞘。就像这样(需要一秒钟才能开始):

周围轴突上髓鞘的形成

除了有保护和绝缘的好处之外,髓鞘也是影响通信速度的一个主要因素——当轴突上覆盖了髓鞘时,动作电位会移动得快得多。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来展示髓鞘导致的速度差异:当你脚底下绊了一跤,还没感觉到疼的时候,你知不知道你的身体是怎样给你一秒钟的思考时间来让你想想你刚刚做了什么,你又将会感觉到什么?实际上,你同时感觉到了你脚底下绊到了东西和刺痛,因为刺痛信号是通过覆盖了髓鞘的轴突传递到大脑的。要花一两秒才能感到钝痛,因为钝痛是通过没有覆盖髓鞘的“C纤维”传导的,速度仅有约每秒1米。

神经网络
神经在一点上很像计算机晶体管——它们都用二进制语言传递1(发放动作电位)和0(不发放动作电位)的信息。但是与计算机晶体管不同的是,大脑里的神经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你知道为什么有时你学了一项新技能而且你干得还挺不错,然而第二天你又试了一下发现你还是不行?那是因为你前一天之所以干得不错,是因为你调节了或者集中了在神经之间传导信号的化学物质的量。不停的重复会调节化学物质,这能帮你做得更好,但是第二天化学物质恢复到了常规水平,你的水平也跟着回去了。

但是如果你坚持练习,你就会持久地擅长某件事情。这是因为,你已经告诉了你的大脑“这可不是什么一次性的事情”,然后大脑的神经网络就回应以制造持久的结构性变化。神经改变了形状和位置,并加强或减弱各种各样的连接,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知道如何完成这项技能的路径的硬线集。

神经拥有改变其化学、结构甚至功能的能力,这使你的大脑的神经网络可以充分优化自身以适应外部世界——这种现象称为神经可塑性。婴儿的大脑是最具有神经可塑性的。当婴儿出生时,他的大脑根本不知道他需要适应的人生是属于一位需要专精剑术的中世纪武士,还是属于一位需要精细的肌肉记忆以演奏大键琴的17世纪音乐家,亦或是一位需要存储和管理海量信息并精通复杂的社会结构的现代知识分子——但是婴儿的大脑已经准备好改变它自己的形状,以面对它已准备好去面对的任何一种人生。

婴儿是神经可塑性的超级明星,但是我们一辈子都拥有神经可塑性,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可以成长、改变并学习新东西。并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形成新的习惯,打破旧的习惯——你的习惯反映了你大脑中现存的回路。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习惯,你需要用意志力来凌驾你大脑中的神经路径,但是如果你坚持的时间足够长,你的大脑最终会领会你的意思然后改变那些路径,然后新的表现就不再需要意志力了。你的大脑会在生理上改变形状,形成新的习惯。

总之,大脑中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它们构成了这个不可思议的巨型网络——这个数字相当于银河中恒星的数量,比世界人口的十倍还多。大约150—200亿个神经元存在于大脑皮层,其余的都在大脑的髓质。(令人惊奇的是,随便一个小脑拥有的神经元数量都比大脑皮层的三倍还多)。

让我们把镜头缩小回来,看看大脑的另一个横截面——这一次不再从前往后切来看一个脑半球,而是从左往右切:

大脑物质可以分成所谓的灰质和白质。灰质颜色上看起来更暗,由脑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丛和轴突构成——还有许多其他物质。白质主要是线路——那些携带着信息从一些胞体传送到另一些胞体或者到身体中的目的地轴突。白质是白的,是因为那些轴突通常都覆盖着像白色脂肪组织的髓鞘。

大脑中的灰质有两个主要区域——包括了边缘系统和我们上文讨论过的脑干的内部集群,和包裹在外部的有一镍币厚的皮层。居于其中的大块白质主要由皮层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皮层就像是一个指挥中心,它通过它下面的由大量轴突构成的白质来发号施令。

我所遇到的阐释这一概念的最棒的插图是由格雷格·A·唐恩博士和布里安·爱德华博士所做的一套艺术地再现了大脑结构的精美图集。

那些皮层神经元可能正把信息带向皮层中的另一处,带向大脑中较低的一部分,或者正通过脊髓——神经系统的高速公路——去向身体的其他部分。
我们来看看整个神经系统:

大脑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节 神经 蓝色=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分为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你的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由从脊髓放射到身体其他部分的神经元构成。
大多数神经元都是中间神经元——那些与其他神经元通信的神经元。当你思考时,大量的中间神经元正在互相讨论。大脑包含的主要是中间神经元。
其他两种神经元是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它们通向你的脊髓,构成了周围神经系统。这些神经元最长可达一米。每个类型的典型结构如下:

(a)多级中间神经元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轴突 轴突末梢
(b)运动神经元 树突 细胞体 轴突丘 轴突 郎氏结 髓鞘 神经-肌肉突触 肌肉 轴突末梢
(c)感觉神经元 感受细胞 周围神经支轴突 细胞体 轴突 中枢神经支
还记得我们的两条带子?

运动皮层 躯体感觉皮层

这两条带子就是你的周围神经系统的源头。感觉神经元从你的躯体感觉皮层出发,穿过大脑白质,通向脊髓(它只是一大捆轴突)。从脊髓出发,它们通向你全身各处。你的每一寸皮肤都连接着从躯体感觉皮层出发的神经。顺便说一下,一条神经,就是用一小段线包起来的几束轴突。这是一张神经的示意图:

神经纤维束 神经外膜 神经 动脉 脂肪细胞 静脉

神经就是用紫色圈出来的部分,其中四个大圈就是捆起来的许多轴突(这里是一张有帮助的卡通画)。

如果一只苍蝇落在了你的胳膊上,就会发生下面的事:

苍蝇碰到了你的皮肤,刺激了一束感觉神经元。神经中的轴突末梢产生微小的痉挛并开始发放动作电位,向大脑发送信号来告发这只苍蝇。信号传递到了脊髓并到达躯体感觉皮层中的胞体。躯体感觉皮层轻轻敲了敲运动皮层的肩膀,告诉他“你胳膊上有一只苍蝇,你得收拾收拾他(懒)”。你的运动皮层中那些连接着你胳膊上的肌肉的胞体接着开始发放动作电位,把信号传递回脊髓,接着传到胳膊上的肌肉。这些神经元末端的轴突末梢刺激了你的臂肌,臂肌收缩以挥动手臂来赶跑苍蝇(此时这只苍蝇已经在你的胳膊上吐了),然后苍蝇(它的神经系统也来了这么一大圈)飞走了。

然后你的杏仁体检查了一下,发现有个问题,然后它叫你的运动皮层尴尬地跳起来。要是那不是一只苍蝇而是一只蜘蛛,它也会叫你的声带不由自主地大叫起来,丢尽你的脸面。

那么,现在看起来我们好像真的有点理解大脑了,是吧?但是,为什么那位教授提了那样一个问题——如果你需要知道的所有关于大脑的事情有一英里长,那我们已经走了多远?——然后说答案是3英寸?

答案就在这里。

你是否知道,我们完全了解单独一台电脑是怎样发电子邮件的,我们也完全理解互联网的一些宽泛的概念,例如网上有多少人、哪些是最大的网站、有哪些主要的趋势——但是所有中间的事情——互联网的内部运行——人们依然搞不清楚?

你是否知道,经济学家能告诉你单独一个消费者发挥了什么作用,他们也能告诉你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和正在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力量是什么——但是没人能告诉你经济运行的所有细节,或者预测经济在下一个月或下一年里会发生什么事?

大脑就像这些东西。我们有微观的认识——我们完全知道神经元发射信号的方法。我们也有宏观的认识——我们知道大脑里有多少神经元,知道主要的脑叶和结构控制了什么,也知道整个系统消耗多少能量。但是那些中间的事情——那些关于大脑各部分的实际运行情况的中间的事情?是的,我们还没有看到。

想要知道我们到底有多困惑,就要去听一位神经学家讲讲我们理解得最好的那些大脑的部分。
例如视觉皮层。我们对视觉皮层理解得很好,是因为很容易为它画一张图。

科学家保罗·梅罗拉对我说:

视觉皮层拥有很好的解剖学功能和结构。当你观察它,你真的像是看到了一幅世界地图。因此,当你的视野中的某个东西存在于空间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你将会在皮层中看到一小块色斑,它代表着那个空间中的区域,并会亮起来。并且随着那个物体的移动,相邻的细胞会描绘出一幅地形图。这就像是把真实世界的直角坐标映射到视觉皮层中的极坐标一样。而且你真的可以从你的视网膜,经过你的丘脑,追踪到你的视觉皮层,然后你就会看到从空间中的一点到视觉皮层中的一点的真实映射。

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接着说道:

因此,如果你想要与视觉皮层的特定部分发生互动,这种映射确实很有用。但是,视觉区域有很多,随着你越来越深入到视觉皮层的内部,事情就变得有些模糊,然后这幅地形图开始崩溃。……大脑里尽是这种事情,视觉只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我们观察世界,然后那里就是这样一个3D的物理世界——就像你观察一个杯子,你只看到一个杯子——但是你的眼睛看到的实际上只是一堆像素。当你观察视觉皮层时,你会看到那里有差不多20-40种不同的地图。V1是第一个区域,那里它以那种方式追踪很小的边缘和颜色等等。还有别的区域在观察更为复杂的对象,在你的大脑表层中你能看到有如此多种不同的视觉表现。而且所有那些信息都以某种方式在这个信息流中捆绑在一起,那种编码方式使你以为你只是在看一个简单物体而已。

还有运动皮层,大脑中另一个我们理解得最好的部分,可能在粒度级别上比视觉皮层更难理解。因为尽管知道在运动皮层中哪些宽泛的区域对应着身体的哪些部分,可是在运动皮层的这些区域里还没有在局部解剖中确定个体神经元,而且它们共同引发身体运动特定方式还完全不清楚。保罗又说到:

大脑中手臂运动部分的神经震颤有点不同——并非像是神经会讲英语然后说“动起来”——它是一种电活动的模式,在每个人那里都有一点不一样。……你想要能够无缝地理解那意味着“胳膊往这边动一动”、“把胳膊往目标那边动一下”、“把胳膊往左动动,抬起来,抓,用一定的力气抓,用一定的速度伸出去”,等等。我们运动的时候是不考虑这些的——它就这样无缝地发生了。因此每个大脑都有一套独特的代码,用它来对胳膊和手上的肌肉说话。

神经可塑性不仅使我们的大脑十分有用,也使它难以置信地不可理解——因为每个大脑的运行方式都基于大脑如何塑造了它自己的形状,基于它独特的环境的人生经历。

那些我们理解得最好的大脑的部分,“当谈到一些更为复杂的计算过程,如语言、记忆、数学”,一位专家再次对我说,“我们真的不知道大脑是怎样工作的。”他不无叹惋地说到,举个例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母亲的概念都以不同的方式编码,都在大脑中的不同部分。在前额叶——你知道,大脑的那个部分是你真正生存的地方——“根本就没什么地形图”。

但是无论如何,这根本不是建立有效的脑机接口为什么如此困难、或如此令人畏惧的原因。使BMI如此困难的原因在于,工程方面的挑战是极为严峻的。与大脑在身体上的协作,使BMI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困难的工程事业之一。

既然我们的大脑背景的树干已经建立起来,我们已经准备好向第一根树枝进发。

事实案例

新研究:创造力产生的生理原因

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创造力与大脑结构联系紧密,创造力更强的人,他们的大脑更加善于调动不同脑区神经网络的协同运作。

在心理学研究中,创造力可以被分为大C(big C creativity)和小C (little C creativity)。大C是前所未有、充满变革的发明创造,小C则是对我们来说有用的新想法和新做法。这两类创造力的产生过程中,都涉及到自发性思考(spontaneous thinking)与控制性思考(controlled thinking)的相互作用。比如,当我们在头脑风暴的时候,想出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这属于自发性思考,最后决定选用哪些想法则是控制性思考。

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们邀请163位被试者参加了测试,测试内容是为普通事物想出新的用处,比如,袜子除了穿在脚上保暖外,还能用来做什么?研究发现,给出新颖答案的被试者,他们之后也被证明拥有更多激发创造力的爱好和习惯。

在被试者思考答案的同时,研究者还记录了他们的脑内活动。研究者根据被试者的fMRI图像(一种大脑成像技术)发现,

大脑里对创造力活动最敏感的神经网络有3个,分别是: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network)、执行控制网络(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和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前两个分别对应头脑风暴和想法筛选的过程,最后的突显网络就像一个开关,它决定了你是否要启动头脑风暴产生新的想法,或者是开启筛选模式,剔除不需要的想法。这三个网络通常是分开工作的,也就是说,当你想删去某个不必要的想法时,你的默认模式网络就会处于静止状态。

研究者从这个研究中得出结论:这三个神经网络之间的活动关联性越强,大脑就越有可能产生好的创意。

创造力更强的人,更善于同时调动三者的协同运作。这是创造力产生的生理原因,

不过研究者认为这不代表后天的努力就是徒劳的,有关创造力后天的延展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

通常我们都觉得,快乐和痛苦是反义词。但这事儿要是从科学上说,可就不一定对了。最近,BBC网站上有篇文章说,我们感觉上对立的情绪,比如痛苦和愉悦、爱和恨,在大脑里可能是同一种脑部活动的不同表达方式。

比如说,性爱能让人愉悦吧。但科学家发现,女性性高潮时,让人感到痛苦的区域也会被激活。另一个研究发现,那些得了癌症幸存下来的人,为了缓解疼痛,切除了部分脊髓神经,但这些人却没办法达到性高潮了,而康复以后疼痛感恢复了,性高潮也会找回来。另外你想,性高潮时候的表情和疼痛时的表情是不是很难区分开?

再比如,爱和恨。过去脑科学家总觉得,爱的对立面是恨,所以他们花了大量精力搜索“恨”的区域,最后发现,这两个对立的情绪在脑区里发生的部位大部分是重叠的。这就应了一句话,叫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最后,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爱是在大脑中的刻痕,不爱的本质是这些刻痕淡去消失,所以,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遗忘。

你看,感觉上对立的情绪,可能是同一种脑部活动的不同表达方式。

大脑整理术

FEED法——聚精会神(Focus)、努力练习(Effort )、轻松自如(Effortlessness)、坚持不懈(Determination)

目录

前言

第1章大脑重塑操作指南1

大脑工作原理概述5
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简介8
神经元可塑性的功能10
长时程增强机制的效用12
梭形神经元和镜像神经元的作用14
重塑大脑的4个步骤18
案例分析21
自我测试24

第2章如何赶走焦虑情绪?27

关掉假警报,抑制战或逃反应32
学会正确地管理应激反应37
调整呼吸方式让身心放松39
不再逃避,面对才是解决之策41
重构思维方式,积极应对挑战45

第3章如何摆脱负面情绪47

激发积极的情绪54
乐观的方式解读生活58
信念的力量59
打造积极思维61
社交疗法62
采取行动63
将情绪设定为默认模式69

第4章如何练就超级记忆力?71

注意力的钥匙打开记忆之门76
记忆的各个子系统78
4种卓有成效的记忆技巧83
实例分析87
提高记忆力的9种简单方法87

第5章如何饮食心理才健康?91

营养早餐必不可少96
糖分摄入不宜过多99
氨基酸让你头脑敏捷101
维生素让你身心平衡102
矿物质和植物营养素不应缺乏107
案例分析109
不健康的饮食的巨大危害116

第6章如何改善睡眠质量?121

经常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125
运动是一剂良药131
获得充足睡眠的15种方法132

第7章如何治愈群体孤独症?145

触摸的影响力153
良好养育的益处154
依恋模式决定人际关系157
提升社交和共情的能力162
习得爱与被爱的能力164

第8章如何练就坚毅的心态?169

用乐观的心态点亮你的未来174
延缓大脑衰老的10个方法181
社交支持让你更睿智185

第9章如何提升专注力?191

遗失在信息洪流中的注意力196
练就专注力的两大技巧198
集中注意力的7条行为准则200
旁观者的视角和不做评判的态度202
激活大脑中的注意力网络204

读书笔记

大脑工作原理篇:

1.重复的次数越多,越熟练.

2.随着你在某项特殊技能上表现出更多的才干,你的大脑就会为其留出更大的空间。

3.使用会加强联系,不使用则会削弱它们之间的连接,那些不能通过联系而得到加强的旧连接将逐渐消失。

4.有些研究人员提出,通过镜像神经元系统体验共情和同情就相当于怜悯你自己。因此,“给予就是获得”是脑神经的一条真理。

5.行动过程中要谨记“我们都容易犯错”以及“仁慈和宽恕是智慧的组成部分”这样的深刻见解。

重塑大脑的法则(FEED):
1.聚精会神(Focus) 你需要对自己想重复或者记住的情境、新的行为以及记忆加以关注。
2.努力练习(Effort) 努力练习将使你的注意力从感知转移到行动上来。尽最大努力使你的大脑活跃起来,从而产生新的突触连接。
3.轻松自如(Effortlessness)
4.坚持不懈(Determination) 你必须坚持练习,直到它成为一个新习惯。

“大脑中与记忆相关的部位分为杏仁核和海马体两部分。海马体和杏仁核与两种不同的记忆有关,分别是外显性记忆和内隐性记忆。

许多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和行为模式属于内隐性记忆,那些行为模式被你当作个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是习惯性的,没有持续的努力,比如按照FEED法去做,它们是不会轻易地被改变的。内隐性记忆不会通过顿悟随时形成,通常顿悟也不会改变它们。因为许多你经历过并做出反应的事情是建立在内隐性记忆的基础上的,潜意识在你建立所有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读书感悟:在家里爸妈老是提醒我要整理房间、吃饭要细嚼慢咽,还有走路的姿势。这些坏习惯真的很想改掉老是改不了。这本书的理念给了我希望。大脑是可以透过行为重塑的。我要改变,就必须提高关注度,尽最大努力练习、行动,直到最后习惯成自然。

“你用来描述每一次经历的语气、语调和观点都会潜移默化地重塑你的大脑。你越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描述你的经历,与你的这些想法相关的神经回路就会变得越强。你的讲述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读书感悟:人的记忆不一定是真实发生的,正如法庭上的证人,即使他是亲眼看见,亲身在场,但随着后期外界因素的干扰,他的记忆是可以发生变化。现实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A说B“我亲耳听见你说了这话”,B说“我不是这么说的,我说的是….”

似乎人总是往与自己有益的一面来记忆。

所以当我们听到传言、人的论断话的时候,不要马上相信。正如箴言所说“愚蒙人是话都信,通达人步步谨慎。”

“人的一生中,大脑会根据你对它的“维护”状况发生几次不同程度的结构性改变,一直到你30岁,颞叶的背侧密度增加为止。这意味着大脑的处理速度和记忆力会在我们30岁以后慢慢下降。”

读书感悟:之前舅舅和我说过“30岁之前你还没有培养认真做一件事的态度,没有目标,你这一辈子就差不多了。”现在看来,这句话当中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如何赶走焦虑情绪篇

应对焦虑方法:

1.改变呼吸的方式。深度、从容和专注的呼吸会降低心率,让你平静下来。

2.暴露法:尽管逃避让你暂时感觉良好,但正确的做法是你要竭力与之抗争。暴露法的意思是直面让你感到焦虑的事情,不断地将自己暴露在令你焦虑的情境面前,这样你的焦虑最终也会减弱。

3.行动疗法:通过采取行动激发出一种积极的情绪,你就可以开始重塑大脑了。

4.如果你能够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你会发现一切都自由舒畅,自嘲让你把自己看成更大整体的一部分。不把自己看得过重,你就可以看淡很多事情。

5.运动可以促进血液的氧合作用,当血液被输送到大脑时,你会觉得思维敏捷,心情平静。

6.社交疗法:积极的人际关系引发积极的情绪

从你出生时的呼吸开始,你的大脑就迫切希望与你的父母产生积极的亲密关系,之后对这种关系的渴求会不断重复。

7.乐观主义不仅有益于你的心理健康,而且有益于你的身体健康。

8.旁观者视角

局部的关注会使你对事物的观察仅停留于表面,并引发焦虑视野狭隘会增强你对每次经历的应激反应程度,而视野广阔则会降低应激水平,因为你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每个情景。通过拓宽你的关注范围,你变成一个旁观者,看到每次经历的所有方面并且考虑它们如何相互作用。

记忆篇

记忆技巧:

  1. 挂钩法。

  2. 定位法。在你使用定位法时,你是在用特殊的位置对记忆进行编码。如果你想记住演讲内容,你可以将内容的每一个要点与房间中的某个特定位置联系起来。然后,在你进行演讲时,你看到房间的那些特定位置,就会得到该说些什么的提示。

  3. 故事连接法。

  4. 联系法。

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1. 饮食要均衡:高糖饮食对你的大脑有害,并且导致你的某些能力严重受损,这些能力包括思路清晰、情绪稳定和在社交活动中举止得体。

你拥有一个抗氧化物防御系统,这个系统会“吞掉”自由基,还会阻止自由基的生成。摄入抗氧化物营养素(比如维生素E)对于这个防御系统的维护和运作至关重要。

维生素E的理想食物来源:• 杏仁• 核桃• 红薯 •葵花子• 全麦粉• 麦芽

  1. 睡眠要充足

  2. 锻炼身体:

运动对减轻应激反应有帮助,因为它做到了以下几点:

• 舒缓紧张的肌肉

• 开发大脑资源(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元新生

• 增强心理韧性和自我克制的能力

运动时你应当让自己疲惫,因为之后你就会因此而受益。为了强身健体,你正在将你的身体推离舒适区。

  1. 心智练习

如果你看电视过多,你的心智就会关闭。即使观看教育类节目,对你的头脑来说仍然是一种被动的活动。

心智练习举例:

• 阅读非小说类的书籍
• 选修其他课程
• 旅游
• 参加有启发性的对话和辩论

  1. 保持条理性

人这一生无论如何保养,衰老是必然的。如何优雅地老去,以下提供以下参考方法:

通过以下方法预防或延迟痴呆症:

• 运动
• 培养一种兴趣爱好,特别是绘画、陶艺或园艺这类有创造力的事情
• 到当地的大学或成人教育中心报名参加一个学习班
• 拓展你的交际圈,比如加入俱乐部或社会组织
• 饮食均衡
• 玩拼图等需要动脑筋的游戏,比如下棋、玩填字游戏。
•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 与年轻人一起消磨时间
• 旅游

如何摆脱负面情绪?

有许多方法可以重塑你的大脑,促使积极心态的产生。譬如:

1.激发积极的情绪

努力地从当前情境走出来有助于缓解抑郁。

  1. 微笑。当我们开心的时候会微笑,主要是信息从大脑传导到面部。同时,信息也会从面部传回大脑。当你刻意让自己微笑的时候,就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
  2. 培养幽默感。幽默会激发你的生化系统,提高免疫力。同时,像自嘲让你把自己看成更大整体的一部分,不把自己看得过重,看淡很多事情就不再庸人自扰。

2.多晒太阳

许多抑郁病人会关上窗帘,因为他们不想被外面的世界所打扰。研究发现,光线弱跟抑郁症相关。光线弱会促进褪黑激素的分泌,当褪黑激素过多的时候就会抑制血清素的分泌,使血清素浓度水平下降。而血清素浓度低于抑郁症相关。

  1. 运动改变心情

运动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分泌,前者会导致你情绪高涨,后者会让你感觉愉悦。同时运动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元新生。

  1. 以乐观的方式解读生活

通过解释和标示分类帮助你理解体验。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发明的在「ABCDE 训练法」。这个方法是用来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乐观是可以学习的,只要改变个人对事情的解释就有助于改善消极情绪。

  1. 打造积极思维

引发消极情绪往往是由于认知曲解,譬如:

  • 思维极端:黑或白,全或无。
  • 以偏概全:容易受到发生在工作之中的一次不幸事件的影响,对整个生活往下定论。
  • 个人化:把他人看你的每一眼或者发表的每句话评论都解读为负面信息。
  • 度人之心:消极地假定你了解其他人正在想什么。
  • 应该和不应该:把生硬、不灵活的规则应用到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 小题大做:把每一件事情都看作大灾难或是即将来临的灾难信号。
  • 感情用事:基于感觉发表意见。
  • 悲观主义:对大多数事情只看到负面结果。

用以下的思考方法可以帮助你摆脱消极思维和情绪,并重塑你的大脑。

  • 灰色地带思维:与非对即错的思维方式相反,通过考虑两个极端之间所有的可能性,你可以在两个极端之间进行调整,去适应现实生活。
  • 场景检查:调整你的意见和认识,去适应情景中的场景,而不仅是与预想的观点保持一致。
  • 乐观主义:把每个情景都当成机会。
  • 摆脱消极思维:从重复性的消极信念中脱身而出。
  • 问题外化:当不幸事情发生时,把它当做一个问题而不是你自身价值反映。
  1. 社交疗法
    人是社会性动物,培养积极的情绪依赖于积极的关系。

  2. 采取行动
    只是关注并不能让发生改变。

——《大脑整理术》John B. Arden

打败记忆力的不是时间,而是懒惰的自己

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在减退,尤其年纪大了之后,经常有刚到嘴边的话就忘了说,刚到手边的事儿忘了做。许多人都不由得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某种痴呆症或者注意力障碍。“可能是年纪大了,所以记忆力不好了。”可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的锅真的应该由年龄来背吗?

55岁的S女士是一个家具批发商销售代表,同时也是3个孩子的妈妈。她说她这几年的记忆力在减退,因为她“太忙了”。 “我最近看了一个介绍注意障碍的电视节目,或许我就是得了这种病吧?”S女士确实很忙,但这不是注意障碍。

她在我办公室里坐了不到15分钟,就收到了女儿们发来的两条短信。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她却抑制不住要读短信的冲动。之后每次她转向我时都要问:“刚才我们谈到哪儿了?”
S女士告诉我,每天早上她要照料女儿,几乎没有时间煮咖啡,她还要送她们去学校。更别提腾出时间来煮咖啡了。S女士生活的日常就是不断给生活“灭火”,而这些“火”都是她不知不觉点着的,因为她难以把她已经开始做的事情坚持到底。她的这种行为看起来是注意障碍,但这不是全部。她告诉我她最近因为记忆力问题,丢掉了好几个新客户的订单。

事实上,S女士以前没有记忆力差的困扰。事实上,她在读书时曾经是个注意力非常集中的学生,并学习成绩也不错。她的问题是最近才出现的,这与她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从她对每天活动的描述中,我很快了解到,她平日里做事没有什么条理性。我告诉她,因为她几乎无法在任何事情上保持足够长时间的注意力,所以她记不住东西一点儿不奇怪。

我开始着手改善她的注意力问题。我首先是改变她不吃早餐的习惯,接下来的任务是尽可能改掉她生活中的散漫习惯。我开始安排她一天的活动,使她无论何时都能够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她学着如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项任务上,直至任务完成。由于具备较好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她的工作记忆开始正常运作,这使她的大脑能够将信息进行编码并变成她的长时记忆。
后来,S女士开始努力地安排她的日常生活,这也包括养成吃早餐的习惯。这使得她能够较好地把精力集中于一个任务上,因此她的压力也减轻了。后来她跟我说:“我不敢相信我已不再心烦意乱!”她开始重拾自信。。

“我的大脑好像又恢复到从前的状态。”在进行一次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她这样说道。S女士描述了她如何更简单甚至毫不费力地记住工作内容的能力。当天结束时,她记住了所有明天待处理的重要事项。

时间并不是记忆力最大的敌人,懒惰、分心才是。

许多人都有与S女士有同样的遭遇,甚至很多人比S女士还要年轻。一项罗珀调查显示,90%的人抱怨他们的记忆力有问题。大部分调查对象说,有时走进一个房间却忘记了他们为什么要去那儿。多数人的记忆力都会下降吗?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记忆是可以增强的,时间并不是它最大的敌人,懒惰、分心才是。当今社会,由于智能手机、即时通信和大众传媒的狂轰滥炸,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为了提升你的记忆力,你必须避免注意力的分散。

提高记忆力并非一句空话,我们需要许多技巧的帮助。许多记忆技巧自古以来就在使用,我向你推荐以下4 种,它们特别实用,而且易于掌握:

  1. 挂钩法。
  2. 定位法。
  3. 故事连接法。
  4. 联系法。

挂钩法顾名思义,是把一个单词与另一个比较容易记住的单词联系起来。如果你要记住一些单词,就要利用挂钩产生联系。当你“钩住”对应的单词时,你自然就会记住你想要记住的那个单词。例如,在“一二扣好鞋,三四打开门”这句儿歌中,二(two)就和鞋子(shoe)挂上了钩,四(four)就和门(door)挂上了钩。

定位法有时候又被称为“主题法”(topical system)。在希腊语中,topo 的意思是“位置”。
在你使用定位法时,你是在用特殊的位置对记忆进行编码。如果你想记住演讲内容,你可以将内容的每一个要点与房间中的某个特定位置联系起来。然后,在你进行演讲时,你看到房间的那些特定位置,就会得到该说些什么的提示。

第三个记忆技巧是故事连接法。故事是我们的文化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故事被你当成学习、教育和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所以,你也可以将故事与你想记住的信息联系在一起。
通过编一个故事,你就能将故事与你希望记住的信息联系起来。当你给自己讲这个故事时,你将得到关于你想记住的信息的提示。你编的故事可以提醒你想记住的一个单词列表或一组概念。这个故事应当把所有条目按照你想记住的顺序串到一起。

第四个记忆技巧叫作联系法。它的构建需要花费多一点儿的时间。使用联系法的一个特别有效的方式,就是将你想记住的东西与一个视觉影像联系起来。视觉联系通道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们十分擅长记忆非同寻常的视觉影像。这就是为什么商家要精心制作广告,以便正面的、具有诱惑力的产品形象可以深入人心。你可以使用同样的方式,将你想记住的东西与一个有诱惑性的影像联系起来。假如你躺下睡觉之前想记住第二天早晨要打电话预约修车,因为当你开车回家时,汽车的发动机指示灯亮了。你告诉自己,当早晨看到咖啡机上的指示灯亮了时,就要联想到汽车发动机的指示灯。

自我实践

践行记录

Meditation_Goleman.jpg

有益效果
1、有助于集中和控制注意力
2、有利于大脑的放松
3、有助于提升晚上深度睡眠时间

03.15:大脑疲惫时,边走边想
10~30分钟,可以快速恢复精力

03.26:四个完整周期,深度睡眠1小时
八个完整周期,深度睡眠2小时

03.30:断点续传机制
两连击、三连发
共性规律,以头为起点的垂直线上各个Point,为双数

对称:

  1. 左手指尖到肩:7
  2. 肩到头到颈:10
  3. 从颈到右手再回到颈:24
  4. 从颈经丹田到腹部:26
  5. 腹部到左胯:27
  6. 左胯回到腹部:40
  7. 腹部到右胯:41
  8. 右胯再回到腹部:54
  9. 腹部回到颈:56
  10. 颈回到左手指尖:63

03.31 :16个完整的周期,成功进入Deep Sleep

04.03:传授给家人,用画笔指点,初步练习,熟能生巧

04.09: 可以随时随地运用,转移注意力–>调节情绪–>恢复精力

05.03:每天可以保证深度睡眠在1.5小时以上

08.20:成为了每日必做的好习惯,停都停不下来,精力更旺盛,放松更彻底,睡眠质量更高,随时随地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08.23:周期数可以从3个到6个,时长从5分钟增加到10分钟

创新实践

将注意力想象成一个球
先从跳动开始,再到滑动
跳动/滑动的节奏,先慢后快
从左手/右手/左脚/右脚,轮流遍历
每遍都应该是同一个总数字,如果不对,重来

家人推广

从老婆、老妈到老姐
榜样就是力量

09.15:随时随地,随心所欲

09.27:左手左脚右脚右手,侧边

10.12:无论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只做冥想这一件事,能快速恢复

10.13:加入呼吸冥想方法,这是PLAN B

10.30:第一次体验到入定的感觉

自动循环,全身松弛
自动状态,进入睡眠

在瑜伽和右脑冥想中,入定亦为进入α波状态(或曰变性意识)的称呼。静坐修行,进入安静不动状态

11.22:扩展到手掌部分
28+28
handpalm.jpg

12.22:随时随地,随心所欲

03.15:坚持了一周年

03.22:替代午休,正能量爆棚

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s of Brain Science

Skills are really circuits in your brain.

1
2
脑科学洞见第一条:所有动作都是神经纤维之间沟通的结果。
脑科学洞见第二条:技能线路锻炼得越多,使用就越自如。

IPCreator:破解“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重塑大脑,构建并强化新的大脑回路,将模糊的定性问题转换成了可改变的生理问题。

人的大脑发展符合“用进废退”原则,指的是经常使用的脑网络神经元突触会越来越发达,不经常使用的会逐渐退化。

譬如:因为大脑通路一旦通过职业习惯(譬如财务数字上的反复确认等)得以建立和强化,体现在生活中,也会带有一点认真细致的强迫性倾向。

中国人脑部中层发达于大脑皮层左半部有关。不错认知行动必须以情感作用作为能源,但最后到引出的抽象原理,却是比具体的感性接触更高一层的事物,至于认知对象也不一定要局限于感性交流的媒介,更遑论以是否能促进这种交流作为衡量对错的标准了。 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能否和合社群、团结人,被大家接受,却变成了检验一套思想真伪的标准,其认知价值反而退居其次了。 传统中国文化没能产生科学理论。反之,在现代之前,中国在实用的技术方面却是世界之冠——例如国人常喜欢称道的火药、罗盘、印刷术、造纸等等。据李约瑟说,在14世纪(亦即是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以前,中国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地压倒西方。 中国人不喜欢过分执着抽象的原理。这个倾向甚至还反映在他们对宗教的态度中。中国思想家尝尝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明明是理论架构完全不同的三套东西,却认为可以像菜肴的三种佐料般炒成一碟——这分明又是“和合性”倾向在发挥作用。 在传统文化中,对行为的强调的确远远超过思想。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坐享其成——李笑来

坐享,也许是最简单的大脑锻炼方式,这也是人类莫名其妙地已经运用了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大脑锻炼方式。已经有足够多的科学研究证明,它能使你的大脑皮层表面积加大,能使你的灰质变厚,它也能增强人们的免疫系统,它还能让人们摆脱抑郁症……
尽管简单,但也相当神奇。
虽然神奇,却又非常简单。

所谓知识(或者知识的基石,即,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

  • “是什么”(what)
  • “为什么”(why)
  • “怎么做/用”(how)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用起来再说,从来就是人类的智慧。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主张不要闲着没事儿就学外语,而是一上来就要用了罢?(详见《人人都能用英语》)

“坐享”这个词是我刻意造的中文词汇。在英文中,它叫 Meditation,翻译过来是“冥想”;在东方,它叫打坐、坐禅、禅修、内视、静观…… 其实“静坐”倒是个不错的词,可惜在中国它有另外的含义,不敢乱用。于是,只好生生编造了一个词:坐享。

也许释迦牟尼是地球上第一个知道如何坐享的人,并由此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庞杂的、却也足够完整的解释理论:佛教。如此算来,人类练习坐享,因为坐享获得益处迄今为止至少有两千五百多年了,真是神奇得很……

什么是元认知能力?

所谓的元认知,指的就是“认知的认知”。也就是说,你能认知到你的认知,虽然有点拗口,但其实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进一步还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又进一步还能判断自己的思考方式、思考结果是否正确,更进一步还能纠正自己错误的思考方式或者结果,这就是元认知能力。
坐享无非就是通过一种简单合理的方式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几乎是一切学习与进步的最底层的、最根本的能力。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几乎完全取决于他的元认知能力有多强。

很多所谓个性强、脾气大的人,从最底层上来看,其实就是元认知能力困乏而已。因为这样的人其实没有分清楚谁是主人,谁是仆人,他们不明白这个很重要的道理: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一个器官…… 而不是反过来,你竟然隶属于你的大脑。

元认知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大脑皮层的面积和灰质的厚度有着正相关的联系。
决定一个人聪明与否的并不是脑壳大小,而是大脑皮层的面积。大脑皮层表面有很多沟回,沟回的多少,决定了最终大脑皮层表面积的大小,人和人之间的大脑皮层表面积大小甚至可能相差一倍以上。

通过不断有效地学习,我们的大脑获得更多的锻炼,最终的结果是大脑皮层表面积加大,灰质变厚;而反过来,大脑皮层表面积加大,灰质变厚,也会使学习能力有更大的扩展空间……
元认知能力的获得,一方面与知识的习得有关系,因为任何学习过程本质上来看都是“制造更多的沟回”;而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像锻炼胳膊上的二头肌一样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锻炼大脑 —— 坐享就是这种锻炼。

通过放松大脑,长时间只专注于身体的某一部分,坐享可以让一个人逐步通过运用不断加强自己的注意力。注意力,是认知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而在不断把被分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的过程中,练习者可以渐渐感受到、并越来越熟练地应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 当他认知到自己的认知并没有按照应该的方式操作的时候,他会运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纠正自己的认知及其操作方式。
走路够简单吧?每天多走一小时,对身体的帮助可以说是无限大 —— 即便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很少有人愿意做,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深刻意识到那么做的种种好处,更无法想象不这么做的巨大害处。

每天坐享一刻钟或者一小时,已经是足够的大脑锻炼强度。已经有足够的科学研究证明这样做带来的巨大好处,除了大脑皮层面积增大、灰质变厚之外,它还能加强人体的免疫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当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加强的时候,他更容易转变为进取型人格,更难被情绪所左右,相对更容易冷静,更容易清楚地思考…… 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能够极大提高生活品质的活动。

如何开始坐享?

由于在坐享过程中,注意力足够集中的时候,全身放松的状态与人体在睡觉的状态几乎相同,所以,要注意保暖,注意风向。

  1. 可以找个毯子盖上膝盖;
  2. 不能有风持续吹到耳朵周围……(三叉神经汇聚于耳部周围,不小心的话,可能会引起面部偏瘫。)

至于姿势,其实并不重要,只要舒服就好。不一定非要盘腿…… 其实以下任何姿势都可以:


personal photo

但脊背坐直倒是挺重要,因为最终,长时间弓着背可能更累。

从以下简单的步骤开始:

  1. 找个安静的地方
  2. 设定一个计时器(从五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开始,渐渐延长到四十五分钟到一小时)
  3. 用你自己感觉舒服的方式坐好(最好脊背挺直)
  4. 闭上眼睛
  5. 开始深呼吸
  6. 将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
  7. 一旦发现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地方,就要刻意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
  8. 持续深呼吸……
  9. 直至计时器将你“唤醒”。

坐享几次之后,可以开始尝试在坐享过程中用你的注意力扫描你的整个身体。

从左脚的脚尖开始…… 左脚掌…… 左脚跟…… 左小腿 ……左膝盖 …… 左大腿…… 左臀…… 顺着脊柱一直到后脖跟…… 划到左肩…… 左上臂…… 左肘…… 左小臂…… 左手腕…… 左手心…… 左指尖…… 再回来…… 左手心…… 左手腕…… 左小臂…… 左肘…… 左上臂…… 左肩……
沿着你的肩一直划到右肩…… 右上臂…… 右肘…… 右小臂…… 右手腕…… 右手心…… 右指尖…… 再回来…… 右手心…… 右手腕…… 右小臂…… 右肘…… 右上臂…… 右肩…… 回到后脖根…… 顺着脊柱一直到右臀…… 右大腿…… 右膝盖…… 右小腿…… 右脚后跟…… 右脚心…… 右脚尖……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感觉到某个地方不舒服。这样的时候,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那个不舒服的地方,仔细观察自己的感受,尝试着接受…… 这是个机会,也是个挑战…… 一旦能做到接受那个原本不舒服的感觉,接下来的感觉竟然是解脱……

尝试着在任何地方坐享。出租车上、火车上、飞机上、甚至颠簸的船上,或者干脆是在某个其实非常嘈杂的地方……

总而言之,要集中注意力、并且最终可以做到自如地控制注意力才算是坐享 —— 最终的目标是可以做到在越来越长的时间里自如地注意力集中,并且还能控制集中的注意力。而胡思乱想、放空,甚至睡着了,都算不上是坐享,对增大大脑皮层面积,增厚灰质没有什么具体的帮助。

锻炼改造大脑

Healthy Brain, Happy Life: A Personal Program to Activate Your Brain and Do Everything Better

healthybrain20180416.jpg

我所知的唯一方式就是工作,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就是非常努力地工作。我没法和他们谈论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我感觉很痛苦,有生以来第一次完全失去了方向。我真的非常擅长从事科学工作、拓展我的事业,但似乎非常不擅长生活。我似乎搞不懂如何做一个既拥有鼓舞人心的事业,又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健康、幸福的女人。我处于人生的低谷,只能自我激励。我不希望10年后,也就是当我50岁的时候,每天早上醒来只觉得人生一片空虚,仅是发表了更多论文、获得了更多奖项、得到了更多的实验成果。我想要更多。

如果有机会,你是否愿意与自己缺失的那一面建立联系?那一面可能富有创造力、有趣、生气勃勃、充满童趣,它驾驭着生活,就像参加竞技表演的牛仔女孩骑在突然弓背跃起的公牛上。我的回答是:“是的,我愿意与其建立联系!”

我还认识到幸福与决定、自由意志有关。要想获得幸福,就需要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它,而不应该等着别人把幸福装在系着红色蝴蝶结的礼物篮中寄给你。

要想幸福,我必须使用整个大脑,而我意识到,迈向幸福的第一步应是和自己的整个大脑建立联系。 幸福不仅来自平衡地使用所有脑区,也来自将大脑与身体连接起来。

当我们开始激活大脑、建立大脑与身体的连接时,当我们全面地使用大脑并发掘出身体与大脑之间密不可分的美好联系时,我们便拥有了改善大脑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方法。换句话说,我们会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并且会增加大脑的记忆容量。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利用环境(包括身体)中好的方面,避免不好的方面(如压力、消极思想、创伤或上瘾现象等)。

锻炼对我产生了神奇的作用。它让我对改善自己的体形有了全新的信心,而我从孩提时代起就失去了这种信心。我开始觉得自己健壮有力,甚至有一点点性感,这让我心情好极了。

最神奇的事情可能是,这种焕然一新的信心、体形和好心情开始瓦解我多年来养成的“科学家人格面具”,即枯燥乏味、控制欲强、只知道埋头研究的工作狂一面。我感到自己正在发掘内心潜藏已久的热情,正在拥抱快乐。

一些“4分钟快速健脑”的工具, 投身实验室的“小白鼠”

大脑具有随着一个人的经历而发生改变的基本能力,就像一块具有延展性的塑料。她所指的“改变”是,大脑内部能够产生新的连接。 我还记得她给我们做的类比,如果你学习非常努力,你的大脑就会疼痛,因为所有的轴突和树突都在生长,都在努力建立新连接。 如果证据表明大鼠的大脑发生了改变,那么这意味着在特定的条件下,人类大脑也能生长、适应环境或发生改变。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大脑树突会延长,使细胞能够接收并加工更多信息。 事实上,她不仅证明了大脑中的树突分支会变得更多,而且突触连接和脑血管也会更多(那意味着大脑能够更好地获得氧气和营养),大脑中有益的化学物质水平会更高,比如神经递质中的乙酰胆碱和某些生长因子的水平便会增高。 执行新任务或与新个体互动会刺激大脑产生新连接,使大脑的体积增大。如果剥夺了大脑的新刺激,或者日复一日地做相同的事情,让大脑感到乏味,那么其内部连接就会逐渐退化,大脑体积会慢慢变小。

你的大脑会不断对你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做出回应。互动越多样化、越复杂,大脑的神经连接就会越多;你的生活环境和体验越缺乏刺激,大脑产生的神经连接就会越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获悉的每一件事情,比如星巴克那个服务员的名字,或者我们想看的某部电影,都是大脑学习的对象,它们都会相应地引起大脑结构的细微改变。 我学到了让我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受益良多的宝贵经验:深入地学习知识的最佳方法是,把它讲给其他人听。 直到今天我还在运用它。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做的过程持续的时间长度和强度都会影响我们的大脑

所有人都赞同婴儿出生后的最初6个月是其大脑特别善于学习语言的时期,因此被称为关键期。当我们刺激大脑产生新连接时,它确实会这样做。这可能需要花费更长时间,也更困难,但这却是有可能的。

在法国,与别人亲吻使我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变得更自由、更深情。现在我意识到,做出这类改变从事实上扩展了我的自我:随着我改变自己的行为,有了新的体验,我的大脑便根据这些新信息和新刺激做出了调整。

当人们倾听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和生理反应的音乐时(对弗朗索瓦来说是“沙滩男孩”,对我来说则是巴赫的音乐),大脑中与奖励、动机、情绪和唤醒有关的脑区会发生显著改变。这些脑区包括杏仁核、眶额皮层(前额叶皮层的底部)、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腹侧纹状体和中脑。因此,当弗朗索瓦和我沉浸于演奏和聆听音乐时,我们激活了大脑中的奖赏与动机中枢(详见第8章)。难怪我那么喜欢法国!

研究显示,一旦我们长大成人,便只有两个脑区能够出现神经发生(neurogenesis,产生新的神经元)。第一个脑区是海马,它负责长时记忆和情绪(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会更多地探讨这两个特点)。第二个脑区是嗅球(olfactorybulb),它负责我们的嗅觉,对味觉也有贡献。

从本质上说,前额叶皮层是大脑所有执行功能的指挥中心,我们做什么和我们怎么想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它。你将会看到前额叶皮层在某些方面的作用,比如将新概念应用于其他学习情境、管理我们的应激反应以及监督奖赏系统。一定要密切注意强大的前额叶皮层哦!

大脑仅由两种细胞组成:神经元(脑细胞)和神经胶质(支持性细胞)。 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大鼠具有更厚的皮层、更多的大脑血管,某些神经递质和生长因子的水平更高。

语言是由左侧大脑控制的。 音乐激活的脑区与奖励、动机、情绪和唤醒有关 前额叶皮层是经过进化的人类大脑中的指挥中心,监督着所有的执行功能。

运动皮层健脑法:去网站上自学一种新的舞步,伴着你最喜欢的音乐练习4分钟。
味觉皮层健脑法:尝试一种你以前从来没吃过的菜,比如老挝菜、非洲菜、克罗地亚菜、土耳其菜。有一点儿冒险精神!以下是另一种额外的味觉皮层健脑法:尝试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吃一顿饭,看一看缺乏视觉输入会如何影响你的味觉。这应该会改变你对饭食的体验,可以感受纯粹的味觉。

认知健脑法:有很多有趣的方法可以丰富大脑受到的刺激。以下只是其中一些:
观看一场你对演讲主题一无所知的TED演讲;
收听主题广泛的故事广播;
听你以前从没听过的流行播客;
从报纸上你从不翻看的版面里挑一篇报道来阅读(对我来说就是财经或体育版)。

◎视觉皮层健脑法:下次去博物馆时,选一件你不熟悉的艺术作品,安静地坐着,全神贯注地看着它,至少持续4分钟。事实上,真正充分地探究一件新作品需要几个小时,不过你可以把这4分钟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或者在网上找一件艺术作品,在电脑上对它进行视觉探究。这两种方法都能刺激你的视觉皮层。

◎听觉皮层健脑法:上你喜欢的音乐网站,听一首你从没听过的音乐风格的流行歌曲或其他语言的流行歌曲。试着理解为什么它会成为这种风格中最流行的歌曲。

◎嗅觉健脑法:品酒师能区分出许多不同的气味并精确地描述出来,他们与你我之间的主要嗅觉差别在于 练习。花几分钟闻一闻每天最香的那顿饭。它可以是早饭,有浓郁、芬芳的咖啡和新鲜出炉的烤面包散发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气味;也可以是你在最喜欢的印度餐厅吃的咖喱鸡块。在开吃之前,先用几分钟闻一闻这些食物,留心不同的香味,试着描述它们。这将使你更多地注意到你的嗅觉。

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方法来展示,当我们学习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 记忆的关键在于连接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强大而普遍的成像工具,它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形成身体的图像,包括大脑的图像。这种普遍的成像方法也被称为结构成像,它被广泛应用于观察大脑的总体结构,以及灰质(细胞体)与白质(轴突通路)的边界。 聆听记忆的诞生 一旦这些颞叶区域完成了形成长时记忆的工作,它们便不再被需要了。之后长时记忆会存储于神经元的复杂网络中。

海马中的神经元可以通过对某些习得的联系做出反应,以放电率改变的形式来标志新联系的形成。比如当你想记住某人的名字时,对于新学会的姓名与面孔的联系,海马中会有一群神经元在放电。

“在临终时,想一想我们拥有什么,我们拥有的是回忆。” “我爱你”战胜了失忆症 我太忙了,忙着实现我的梦想,成为神经科学终身教授。从我父母的方面来说,我觉得父母已经接受了这种现实,我成了他们期望中的女儿,拥有成功的学术事业,干劲十足,而这样的女儿似乎就必然很少与他们交流。 那天晚上成年的我第一次对我的父母说出“我爱你”,他们也对我说了“我爱你”。由此我们改变了家庭文化,永远地改变了。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家,我立即意识到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这是情绪强化记忆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前一周女儿问爸爸她是否能对他说“我爱你”时,我爸爸感受到了爱,或许还有骄傲,这些情绪战胜了痴呆症,使他形成了新的长时记忆。当事件或信息唤起我们的情绪时,杏仁核就会被激活。我们知道这个脑区对加工情绪至关重要,而且有助于增强由海马加工的记忆。这说明情绪与认知,或者感情与学习是相互依赖的。 为人生留下更多美好回忆我已经形成了有关自己的一套理论,它规定着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理论是,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 只能是我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了多少研究基金和奖项。当时这套理论很说得通,因为那是我赢得最多关注和他人认可的人生领域。而且对我来说,这也是容易遵从的信条。没日没夜地工作对我来说比较容易,这样就没有麻烦的情感纠葛需要处理,只要竭尽所能地工作就好了。是的,我可以那样做,并且我很擅长那样做。

回想的次数越多,记忆越深刻。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但千真万确。在神经层面上,我们每重复一次,与记忆相关的突触连接就会加强,使它能够抗拒来自其他记忆或记忆衰退的干扰。通过重复,与注意系统相关的神经网络就会被调动起来。换言之,我们容易记住自己关注的事物。◆如果你想记住新东西,试着将它与你所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这会很有帮助。记忆中的联系越多,记忆便越牢固,这样你便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提取记忆。如果一条线索无效,总会有其他线索能帮助你提取它。

伴随情绪的记忆比其他记忆更持久、更牢固。

大脑天生倾向于注意新奇的事物,因此真正新奇的事情会令人难忘,比如你在加利福尼亚州遇上的唯一一场雪,或者第一次看到流星雨。桑托斯使用了我们所知的能够改善记忆的工具,即联系、情绪(幽默)和新奇性, 在锻炼中激发思想的力量 你是否听人们这样说过,他们记不住你说了什么,只记得你的话带给他们的感受?

连接身体与大脑 连接的力量。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这种锻炼(身体)对我的情绪(大脑)有了多么显著的改善。 很多研究证明,有氧运动不仅能改善抑郁症患者和非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而且能提升三种对情绪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一元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除了这些典型的与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之外,锻炼还能提升大脑中的内啡肽水平。内啡肽的字面意思是“内源性(身体中产生的)吗啡”。这是一种能够缓解疼痛、提供快感的物质。脑垂体将内啡肽分泌到血液中,它们能够对整个大脑中具有特定受体的脑细胞发生作用。由于内啡肽被分泌到血液中,因此科学家将它归为激素,而神经递质则从神经元的轴突被释放到突触中

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神经递质:包括5-HT1A、5-HT1B、去甲肾上腺素、GABA、谷氨酸,在合成、转运、发生生物效应等一系列相关过程都可以影响到抑郁症。也是经典的药物SSRI/SNRI作用靶点。

应激-肾上腺-下丘脑轴:古老的内分泌HPA轴。脑感受到应激后,下丘脑释放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RH),传递到肾上腺再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激素反过来可以抑制大脑海马的神经元再生,皮质激素增高、海马缩小、海马活动度改变等现象都可以在部分病人上观察到。

抑郁症有很多可能的起因,包括大脑激素、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基因易损性,遗传,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以及药物滥用问题。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是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导致了抑郁症。

所以得了抑郁症不是因为性格不好、意志薄弱,只是我们的大脑(有生物基础)生病了,有别苛责自己,给自己更多宽容。

以上,都是非常通俗的解释。

如果抑郁症能得到重视和治疗,对自身是很有益的。我们直面内心,暂时摆脱外界环境。在亲友和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放松休整心情,或者干脆换个环境。解决了自身与环境的矛盾,以后的生活会是很开心的。

但是现实生活往往不会那么美好。周围人不仅不会重视和帮助,还会冷嘲热讽。
确诊前:你只是心情不好,你想的太多了。
确诊后:别人都没事,怎么就你病了,你就是太脆弱了。
不要说别人,自己可能也不会重视。现实的压力太大,生活不容易。至于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感受,那是最为微不足道的。

所以抑郁症就这样无限恶化下去,等到了足够严重的时候,可能人就没了。

跑步确实激活了人类大脑中的内啡肽分泌系统。跑步者报告的愉悦感越强烈,大脑激活的程度便越高。因此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各种与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或内啡肽都会随着锻炼增多而增加,这对锻炼增多所引发的情绪高涨可能有一部分影响。

积极的自我肯定语能够显著改善高自尊者的情绪。虽然我们还不清楚与自我肯定语相关的大脑及神经化学物质的改变,但行为证据明确地显示,积极的自我肯定语能够改善情绪。 情绪上的改善进而改变了我内在更深层次的东西。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尤其是在工作方面,但我感到锻炼开始改变了我在其他方面的自尊,它们长期被埋藏着,尤其是在社交情境中非常脆弱。在几年时间里,我的状态改善了,体形还不错,“有意锻炼”正开始以奇妙的方式对我自尊中消极的部分产生着作用。

迈出约会的第一步 ◆大脑-身体连接指的是你的大脑,包括你的思想能够影响身体(例如,关于创伤治愈或流感康复的积极想法便能够加速治愈的过程);反过来,身体(例如,增加或减少运动)也能影响大脑。◆同时进行有氧锻炼(运动)和大脑锻炼(肯定语)便构成了“有意锻炼”。你全身心投入到运动中会加深“有意锻炼”比单独的锻炼更能提升情绪。仅仅摆出一分钟有威慑力的姿势就能减少应激激素皮质醇,增加睾酮,使人在面试的情境中表现得更好。这意味着,在为重要谈话、演讲和面试做准备的时候,我们应该适当运用有威慑力的姿势。

如果你非常喜欢户外活动以及大自然中美好的感官体验,那么就可以选择徒步、散步或骑自行车等活动。◎你可以用节奏感强的音乐来辅助锻炼。花些时间搜索网上音乐商店、虚拟广播应用软件或音乐视频网站,找到适合你的歌曲。拿我来说,即使某天觉得筋疲力尽,一首好曲子也可以让我动起来。 如果你在学习新的锻炼方式,不要期望它第一次就能提升你的内啡肽水平。你需要发展到一定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体验到锻炼带来的快感。因此如果你第一次没有体验到快感,但喜欢这项运动,那么请坚持下去,直到你掌握了更多的技能,这时快感就会出现。相信你的直觉。

事实证明,锻炼对大脑功能具有影响作用这一研究项目,源于戴蒙德最初对大脑可塑性的研究,也就是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饲养大鼠会对其大脑功能产生什么影响的研究。 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生活的大鼠比一般大鼠产生了更多新的神经元。这个过程被称为神经发生。虽然儿童在发育早期大脑中会产生大量新的神经元,但成年人的大脑中只有两个地方会产生新神经元,一个是嗅球,也就是感觉和加工气味的重要脑区(见第1章);另一个是海马。 对啮齿类动物进行的这类研究证明了锻炼会如何在分子、细胞、大脑回路和行为层面影响大脑。 鉴于锻炼增加了新的脑细胞数量、增加了海马中的细胞规模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提高了长时程增强,也提高了大脑中神经递质及生长因子的水平,那么接下来符合逻辑推理的问题就是,锻炼是否改善了海马的功能?锻炼后的啮齿类动物是否有了更好的记忆力?是的,很多研究显示,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大鼠或者仅仅从事锻炼的大鼠,在各种各样需要依靠海马的记忆任务中会表现得更好,其中包括走空间迷宫、记忆延时任务、识别记忆任务和一系列记忆编码任务。而在后面几项任务中,大鼠需要对类似的项目进行区分。 来一场“人际关系大扫除”

我花了很多年时间一心一意地争取获得终身教职,我努力地工作,对科学满腔热爱,不让任何事情挡住我事业的道路,因为其他任何事情都处于次要地位。我太聚焦于工作目标了,以至于没有足够地关注当下。我依然有继续进步的空间,但是这个过程使我开始更加关注我的情感和愿望、我喜欢什么及不喜欢什么,它使我更开放地感受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一心想要控制未来。

那正是经常锻炼带给我的益处之一:始终聚焦于当下。当从事剧烈的运动时,尤其是当我进行“有意锻炼”时,真的不可能思考未来。在60分钟的intensati课上,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我的思想、情感和身体动作。我的身体和大脑是一个整体。我非常了解我的感觉、情感在intensati课上是如何改变的,也了解在锻炼过程中和锻炼之后的各种情绪,从烦恼到快乐、平和、宽慰,再到生机勃勃。我体验了在运动时冥想,在这种冥想中我能够活在当下,允许自己感受大脑和身体正在告诉我的事情。

锻炼和刺激丰富的环境都能促进海马中的神经发生,即产生新的脑细胞。锻炼还能增大海马的体积,增加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数量,提升海马神经元的生理特性(以长时程增强为测量指标)。

当我决定恢复体形并开始去健身房的时候,产生了开这门课的灵感。我成了健身房的常客,而且注意到,锻炼对我的注意力、精力和工作时的专注度很有帮助。 关于锻炼的已知与未知
我们知道30分钟到60分钟的短期运动能够改善注意力,但还不知道能维持多久。增加锻炼8到12周之后,我们会看到被试在注意力方面的改善,有时也会看到记忆力方面的改善。

研究发现,适度的压力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它能够强化我们的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加速创伤的恢复。 长期压力对大脑的危害

祸不单行,长期压力对大脑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很久以前神经科学家就开始研究长期压力对大脑的消极影响了,而且相关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尤其是较高的皮质醇水平对大脑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不太乐观。受长期压力影响的三个重要脑区分别是海马、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它们是记忆、执行功能和管理情绪的中枢。听起来是不是很严重?确实如此。 因此长期压力会显著损害大脑的长时记忆功能,我们对承受长期压力者的观察发现与这个结论是一致的。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便与长期压力有关,其患者的海马明显缩小,学习和记忆功能受到损害,这也说明了长期暴露在皮质醇中会导致脑细胞死亡。

受长期压力影响的第三个关键脑区是杏仁核,它是管理情绪的重要脑区,尤其对学习厌恶刺激非常重要。创伤后应激障碍会使人更易激动或更易做出反应,它损害了患者大脑的执行功能,包括工作记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4种主要压力源

第一种是,心理压力会发生在我们觉得无法控制的情境中。没错!拿我来说,博士论文评估小组决定着我的命运,我无法控制他们对我的评价。

造成心理压力的第二种情境是,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预见性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着一个重要的未知事物。又一次应验了!我的论文主题得到了认可,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得不到关于写作方向的反馈,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对了路,这让我对自己的论文充满了担忧和疑虑。

第三种是,当我们没有排解压力的方法时,心理压力会愈演愈烈。你可能还记得我只有一种社交生活,我以努力工作为名,有效地剥夺了自己排解情绪的途径,比如业余爱好,比如演奏音乐。我不留给自己锻炼、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的时间,我绝不可能在毫无价值的事情上花费时间,比如休闲娱乐、看电影或与朋友吃饭。

造成心理压力的第四种情境是,感觉到情况正在变得更糟糕。即使我知道黑夜的尽头就是黎明,比如我最终会上交我的论文,但我依然不敢相信事情终究会完成。我深陷在压力模式中,感觉不可能进行自我反思,比如:“温蒂,一切都会没事的。你在这个领域已经工作多年,你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哪怕它会让我放心。是的,当时我并没有进行过这种积极的自我对话。

事实上许多管理压力的策略都在试图逆转或削减造成心理压力的上述4种情境。例如,在你觉得无法掌控的情境中,尽量找出能够掌控的方面,从而提升个人能力感。如果你觉得缺乏预见性信息,试着提出更多问题以获得所需的信息。你是否想知道自己的工作进展,或者你是否认为老板或同事在说你的坏话?设法获得一些反馈,这样你便可以进行现实核查。哪怕控制情境中很小的一部分也能给你带来奇迹般的解脱,或者至少可以减轻你的心理压力。

压力管理的另一种主要策略是增加排解压力的途径。去求助朋友,让他们帮你缓解压力,或者交一些能帮你缓解压力的新朋友。找到自己喜欢的业余爱好,它们能把你带到自己的快乐之所,可以是烹饪、品尝美食、在大自然中散步或与宠物玩耍, 无论什么方式,只要能够减轻你的压力就行。当你发现很多压力管理项目强调经常锻炼和冥想时,应该不会感到吃惊,

因为很多研究显示,经常锻炼和冥想能够帮人减缓压力、改善情绪、提升幸福感(这些你将在第10章中看到)。关键在于要定期锻炼和冥想。为了让管理压力的策略发挥作用,你必须让它们像你与之抗争的心理压力一样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关键在于找到你喜欢的事情,或者是你可以逐渐喜欢起来的事情,把它们作为你的压力管理方法,这样你就能减轻生活中的压力,增加幸福感。 为什么锻炼能够对抗压力

锻炼不仅能保护海马在未来免受压力的伤害,而且有助于逆转长期压力已经造成的损害 锻炼不仅可通过提高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内啡肽的水平来改善情绪,而且还通过刺激成年个体的神经发生来达到这种效果。顺便说一句,现在我们知道之前5-羟色胺不被重视的功能之一就是,刺激海马中的神经发生。

通过一种活动(锻炼),你既可以减轻压力,又可以改善认知。而且这两种功能似乎是通过相同的机制实现的:成年海马神经发生。

聚焦当下,对压力做减法 只有当你聚焦于当下时,你才能真正开始欣赏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点点滴滴。我的生活中太缺乏这种体验了,一开始那些健身课,包括结束时的短时间冥想可以让我定期感受到当下的意识。我还利用冥想帮助我聚焦于当下。

定期锻炼让我认识到活在当下的强大力量。活在当下就是,不把注意力放在忧虑和烦恼上,而是聚焦于当下正在做的事和当下的感受。我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总是在担心未来,烦恼过去,尤其是让外力来界定我的价值。我必须改变这一切。我意识到自己正让生活悄悄溜走,却没有真正地去感受它进而欣赏它,因为我从来没有活在当下。我是如何做出改变的?我开始逐渐将关注点从成功与重要性的外部标准上,比如有多少演讲邀请、有多少写书的邀请,转向我自己的标准,即什么能让我快乐,也包括转向更关注自我。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难道我争取终身教职和发表论文不是为了我自己吗?难道我的科学声誉不是靠发表每一篇论文和获得每一笔研究经费来提升的吗?是的,我确实热爱科学,始终如此,但我忘记了欣赏科学研究中的乐趣,只是在取得科学成就的道路上一个一个地打着钩。我开始忽视日常工作中的乐趣,封锁了许多其他能带给我乐趣的途径,比如社交网络、艺术、音乐和欢声笑语。

我的自我意识开始变得更加深入到内在,我变得更加自爱,并改变了之前应对压力的方法。这使我渴望重新审视自我价值,给予了我消除生活中所有不必要压力的动机。我希望自己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不是一场竭尽全力减少压力的运动,而是一心一意追求的目标,旨在给我的生活带来更多快乐、爱和幸福。我被压力淹没了,正在用自己承受多大的压力来界定我的成功与重要性。宣布抛却这些压力,转而去追求更多快乐,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大的改变啊!我开始变得更有成效、更精力充沛,因为我更加清晰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能让我快乐的目标上。 改变使得我拒绝别人更容易了,无论对方的要求多么合理,只要不符合自己的人生目标,我就会说“不”。说“不”而不感到内疚的能力消除了我生活中的大量压力。当不得不当众发表意见时,我总会感到很有压力,当然,我指的不是讲课或进行有准备的公开演讲时,而是在市政厅或会议上向别人陈述我的见解时。虽然在这类场合中我通常能成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总会担心如果我的言辞激烈,别人会怎么评论我。相对于发言的重要性,这些担心给我带来了相当巨大的压力。现在,身处这类情境中时我的身体仍会分泌出一些肾上腺素,但我已经不再有严重的担忧情绪,因为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为什么想要。我不再那么担心其他人会如何评价我的观点,而是更在意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我的真实想法。

当我想尽可能多地摆脱生活中的压力时,我发现自己所承受的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在逐渐减少。我在前文中讲述了那些难以启齿、令人尴尬的对话,它们在本质上改变了我和父母、门卫、学生的关系。这三次对话改变了我的整个世界,在我原来的世界里总有压力源源不断地渗漏出来,就像洪水过后家里很难消除的霉味。在改变后的世界里,我真正放松了,我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开始发挥作用。我之所以能鼓起勇气进行那些对话,是因为我与真实的自我更加协调一致了。其实进行这些对话的关键在于,不怀着愤怒、骄傲或自大的情绪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在问父母我能否对他们说“我爱你”时,我的自负感曾跳出来捣乱。为什么应该由我来问他们?他们也是成年人,不是吗?但我是那个首先意识到需要对他们说“我爱你”的人,因此应由我来提出请求。

长期的巨大压力对身体和大脑都有害。长期持续的压力,包括长期的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功能、消化功能和生殖功能具有长期的危害。 导致心理压力的4个主要因素是:(1)感到无法控制某个情境;(2)感到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缺少预见性信息;(3)不能通过社交、休闲、爱好等途径排解压力;(4)感到情况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培养乐观的态度:虽然现在你没有想出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但将来一定会有办法的。

自从迷上锻炼后,当我不能定期锻炼时,我的身体和大脑就会提出抗议。我知道锻炼能够通过增加大脑中的多巴胺、5-羟色胺和内啡肽来改善人的情绪。我期待每次锻炼后随之而来的好心情,以及充沛的精力、能量和积极性。缺点是,如果没有锻炼充分(平均每周4~6个小时的运动),我就会觉得烦闷急躁,就好像有什么说不清的事情在烦我似的。我的感觉就像锻炼的戒断症状,这种反应通常被称为健康的成瘾,即渴望那些对你的身心健康有益的事情。尽管你需要履行其他责任,但总想抽出时间来做这些事。这些活动深受你的重视和珍爱,如果某事妨碍了你从事它们,你就会日思夜想。是的,我具有健康的“锻炼成瘾”,对按摩也成瘾。 人为什么会成瘾

成瘾是大脑奖励、动机、记忆及相关回路产生的一种慢性疾病,是这些大脑回路的功能紊乱导致的典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和精神表现。 锻炼战胜了嗑药,锻炼能减少抑郁和压力。压力是导致康复中的成瘾者故态复萌的主要触发因素,正如我们探讨过的,锻炼能够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压力。压力越小,抑郁便越少。 ◆锻炼本身也具有成瘾性,在设计替代药物成瘾的锻炼项目时一定要小心。进行监控很重要,一定要尽量避免转化为“锻炼成瘾”。 快乐来自给予 神经科学证明了给予像获得一样会让人快乐。换句话说,慷慨大方是对自己的奖赏,因此有利于大脑。

我认为大多数老师都很伟大,因为他们喜欢做正在做的事情。教育激活了他们的奖赏系统,而教育工作的利他本质似乎正是关键。 爱情如成瘾 所有研究都一致表明,当你处于热恋早期,内心苦苦挣扎时,腹侧被盖区激活所代表的高奖励值与见到心上人有关。 在热恋的早期阶段,你的多巴胺奖赏系统在超负荷运转,而你的恐惧反应受到了抑制。 事实上,所有的事物都会让我在内心产生深深的渴望,不是渴望回到他身边,而是渴望再次经历那样的热恋阶段。 真诚的施舍与慷慨会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慈善捐助后伴随的温暖舒适感可能是因为奖赏系统激活了。◆热恋早期也会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同时激发催产素和加压素的分泌,这些是与社会性依恋有关的化学物质。

看最喜欢的电影。
读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好书。

当我对人生及其可能性持开放的态度时,我就会富有创造力。我可以轻松地把各种观点联系起来,更加积极自主地思考,不受别人看法的限制。

揭穿关于创造力的3个谬见

最近的证据显示,创造性思维只是日常常规思维的一种变体,因此我们可以像研究其他认知功能那样研究创造性思维。困难在于,要确定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创造力的神经基础最适合。许多有创造力的突破其实应该被视为众多创意的集合。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乔布斯和个人电脑。从技术角度来说,乔布斯没有发明个人电脑的任何组成部分,发明者是施乐公司(Xerox)。乔布斯所做的只是完善这种技术并以适合家庭市场的方式来包装它们,最终他开创了一个电脑王国。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爱迪生,他没有发明灯泡,但他确实尝试了6 000多种灯丝材料,进行完善以使灯泡使用起来更经济实惠。

当得知我的创造性思维来自整个大脑,而并非只是右脑时,我感觉好多了。另外我还知道,创造力并不是某种凭空而生的神秘能力,而是基于正常的认知过程且受到目前知识系统的启发而形成的。换言之,每个人都有发挥创造力的能力,而且就像其他认知能力,比如学数学、说法语、玩填字游戏或玩连连看一样,练习得越多,你的创造力越杰出。

通过功能性成像和其他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使用的是整个大脑,或许不是任何时候都在使用全部,但在进行日常的认知任务时,我们的整个大脑都在努力工作。为什么这个谎言持续了那么长时间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它看起来貌似有理和人们不实际的希望。如果这种话是真的,那意味着只要我们能把它发掘出来,每个人的大脑都具有不可思议的潜力。这是为工业化发展量身定制的谎言。幸运的是,由于大脑具有可塑性,因此我们确实有潜力扩展、提升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大脑。

如何定义创造力
创造既新颖又有用的事物的能力
一般来说,创造力分为来自认知的观点和来自情感的观点,可以进一步被描述为深思熟虑的结果和自发的灵光乍现。 研究者发现,部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三个重要功能促进了创造力的生成。第一个是工作记忆,就是在线加工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当你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时,工作记忆帮你把信息保存在大脑中。工作记忆使我们能监控不断发展中的事件,在头脑中保持相关信息以便我们对它们进行思考、评价和心理操作,从而解决问题。

工作记忆还涉及促进创造力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功能:认知灵活性。认知灵活性使得我们可以在不同思维模式和规则间进行转换。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受损会导致人的认知灵活性降低。正常人能够快速而灵活地适应不断改变的规则,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受损的病人则固守着单一的规则,尽管反馈告诉他们自己的回答是错的,但他们似乎仍无法探索其他选择。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表现为能够在工作记忆中巧妙地处理信息,并灵活地组合、审视它们。

注意功能对深思熟虑的创造力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整理复杂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同时关注很多事情。前额叶皮层的这三项主要功能,即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与引导注意力,对创造力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个脑区才能产生创造力。其他一些重要的脑区负责引导、处理那些形成创造力的信息,而前额叶皮层则与这些重要的脑区相连接着。之前的研究显示,创造力与积极情绪联系紧密。如果人们称他们前一天很开心,那么今天他们便更可能实现富有创造力的突破。创造力与积极情绪,比如快乐、爱和好奇存在正相关关系。艺术往往可通过视觉、听觉或触觉的刺激带给观赏者一段情感之旅。

关于运用创造力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们还有很多需要了解的事情。最近的研究显示,海马不只是以长时记忆的形式为前额叶皮层提供信息,它似乎还在另一种形式的创造力中发挥着作用,那就是想象。 形成对实际不存在事物的新观点、新形象或新概念”。海马不只专门负责记忆,还与构建事件有关,不管是构建过去的事件还是未来的事件。这项能力还强化了海马将各个项目连接成经历而储存为记忆的能力。

脑损伤激发的创造力天才
富有创造力的关键之一是摆脱正常的控制,对某些人来说则源自一些神经疾病。 摆脱束缚,拥抱创造力 转换视角或尝试有违直觉的事情有助于产生新见解,但是变化太大则会让你远离眼前的问题。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锻炼与创造力之间的联系,但这些发现既有用,又可以立即被付诸行动。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创造力或者需要搬走阻碍创造力的绊脚石,那么去散步吧!再次重申,锻炼对你的大脑非常有益。 当你不知道答案是什么或者实验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时,最富创意的想法就会自动浮现。这是一个令人不舒服、令人害怕且感到孤独的地方,但如果你让自己在这里待的时间足够长,那么这段经历往往是有益的,其中包括放弃期望,不再希求很快找到答案,以及对陌生的观点和强烈情感持开放的态度。在这里,冥想对我的帮助也很大,新观点便会从这种碰撞中产生。不去试图控制自己的想法反而有益。你必须相信,保持开放的心态,才会遇到或发现一条有趣的道路,对我来说,这似乎就是创新精神的本质。

增加和保持有氧运动改善了我的学习、记忆、注意和情绪,但我还认为锻炼也提高了我的创造力。为什么呢?因为锻炼不仅提升了对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的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而且还提升了海马的功能,而海马与未来思维或想象有关。情绪改善也暗示着我们会拥有更高水平的创造力。 目前这还没有得到证实,只是我个人观察的结果,但是就像走路有助于提升创造力一样,我猜测长期增加有氧运动就像给创造力这辆车加润滑油,有助于你的思维摆脱束缚,开放性地面对新奇事物,面对自身的局限,欣然接纳“不幸的空白”。

即创造性思维只是特定形式的常规思维,就像其他认知能力一样可以练习并提高。

冥想能让你平静,冥想能让你振作,冥想能让你快乐,冥想能改善你的睡眠,冥想能让你更善良、更无私。

一个半途而废的冥想者的感悟 好消息是,虽然我没有继续每天练习冥想,但我体会到了冥想的大致原理。更重要的是,我注意到了它的益处,包括使人更专注、更平和。我知道我当时不应该放弃。 学习新事物始终是项挑战。我投入了大量心理、情感和身体能量才做出改变,最终养成了定期锻炼的习惯。是的,在秘鲁冒险之旅中我虚弱无力的表现和照片中日渐宽胖的形象对我来说是强有力的推动力。但最终促使我坚持运动的真正动机来自愿望与积极结果的结合:我希望变得强壮,减轻体重,变得更喜欢交际,而且我开始看到了成果。正是这种积极的反馈帮助我克服了困难。

通过将你最喜欢的健脑法与日常生活中的固定活动结合起来,你便可以轻松地将它们转化为持久的习惯。

冥想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

引发神经科学家强烈研究兴趣的领域之一是,冥想时有节奏的同步大脑活动模式,这通常被称为脑电波。这些脑电波源自神经元网络同步放电产生的电信号。 因为之前的研究显示,当人从事一系列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时,比如视觉注意、工作记忆、学习和有意识知觉,不同脑区中的γ活动会增加。关于γ波有一个著名问题,即捆绑问题。捆绑问题指的是,当分布广泛的许多不同脑区参与加工来自视觉、情感、嗅觉和记忆的信息时,大脑是如何形成了某个项目始终如一的表征。正如我们都知道的,我们并不是在一张张快照中感知和了解世界的。我们在了解和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视觉、情感和记忆并非在独立运作,相反,我们的知觉、想法和行动被无缝地整合在一起。神经科学家提出,为了实现这种无缝整合,我们需要一位“管弦乐编曲大师”来协调大脑所加工的知觉、行动、情感和记忆,而γ波可能就是这个“管弦乐编曲大师”。科学家检验了γ波可能有助于将所有脑区活动捆绑在一起的假设,这些大脑活动是对特定刺激(视觉、嗅觉、情感)做出的反应,这种捆绑使大脑能够形成一致而整合的表征。

僧侣们所经历的大量训练和冥想使得其γ活动显著增加,这可能体现为僧侣们拥有很高的觉知和意识水平。但是也有可能是僧侣们天生便具有较高水平的γ活动倾向,这使得他们比较容易从事深层冥想,进而驱使他们成为僧侣。冥想的种类非常多,每一种都可能对大脑产生独特的影响。我们必须系统化地研究各种冥想,从而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挑战类似于研究不同形式的锻炼对大脑的影响。健走、在跑步机上跑步以及骑动感单车会带来怎样不同的大脑科学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尽管证据显示锻炼和冥想最终都会使大脑产生积极的改变,但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来确定各种不同形式的锻炼和冥想对大脑的不同影响。

有氧运动不仅能够改变身体的许多生理功能——从心率到呼吸、体温、肌肉活力、血管收缩和扩张水平,它还能使大脑产生惊人的改变。本章探讨的研究显示,你不用动手指就能看到大脑可塑性的影响。事实上,你需要做的只是一动不动地坐着,集中注意力,这便会引发大脑电活动、解剖结构和行为功能的显著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改变比锻炼引起的改变更令人吃惊、更有影响力。对我来说,这可能就是对大脑可塑性能够达到多么强的程度来说最意义深远的例证。

锻炼与冥想的较量
冥想可以提升大脑中与注意功能相关的脑区,使社交焦虑症患者在面对消极的自我信念时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尽管这项研究的被试是社交焦虑症患者,但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尤其是我们处于情绪化的情境中时。 在这场锻炼与冥想的较量中,谁赢了?基于从人类研究中获得的数据,此刻我们只能说势均力敌,不分胜负。有证据明确地显示,这两种活动都对大脑有益,都能显著改善实验组患者和控制组的健康被试情绪。锻炼和冥想都能增大各种大脑结构,都对注意功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冥想中学会平和 我的生命与宇宙法则和谐一致”。

冥想正在改变我应对世界的方式,这种改变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我变得更自知、更有主见了。我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重视什么,想在一生中获得什么。 公平地说,这种领悟可能源自冥想与锻炼的结合,外加生活经验。但是冥想时安静的内省帮助我改进了自我觉知能力。感激伴随着更清晰的觉知而来,我感激生活带给我的一切,从获奖、社会认可到可爱的朋友们,再到所有带给我快乐的事情,比如冥想、茶、锻炼、在城市中漫步或找到一家新餐馆。我曾经把人生中大把的时间用在竭尽努力和意志力地追求目标上。一开始我的目标是建立一流的实验室,获得终身教职,后来我的目标是让生活重新恢复平衡,开始锻炼。冥想不仅使我对重新平衡的生活所带来的益处心存感激,而且使我意识到, 我可能不需要付出那么大的努力就能引发这些改变。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吸取了这条经验教训。它与我之前所了解的世界运转方式相违背。我的旧观念是:为了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必须努力工作,百分之百地投入,因为没有人会帮助你。我的新观念是:享受你所拥有的,寻找可告诉你接下来要去往何方的迹象,一路上你都会得到帮助。

第二个方面是,冥想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它帮助我活在当下。正如我在第7章中描述的,锻炼首先使我意识到要聚焦于当下,但只有通过经常性的冥想我才真正开始掌握了这种技能。在过去的人生中,我一直聚焦于未来的目标,尽我所能地实现那个目标,我从来不留给自己活在当下、欣赏当下的时间。现在我能够注意到什么时候人们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们的存在状态与那些我们常见的心不在焉、不断查看手机的人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活在当下的人就在那里,他们专注而仔细聆听。他们全然活在当下,我们则不习惯看到、感受到这种状态。当然,我不能始终活在当下,但对于自己是否活在当下我变得更加敏感了,我活在当下的时间正在逐渐增多。

第三个方面是,冥想影响了我的生活,这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方面,即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同情。这种改变始于慈心禅。我承认,一开始我的目标是给予世界更多的同情和慈悲。换句话说就是,成为一个仁慈的人。但我逐渐意识到,那根本不是慈心禅发挥作用的方式。相反,我首先需要将慈心禅聚焦于自身。我发现这样做非常困难,甚至比对其他人充满仁爱与同情更困难。我意识到,长期以来我对自己是多么苛刻,我总认为自己工作不够努力,事业不够成功。冥想给我带来的最意义深远的事情之一就是,它会让我在一段时间内心态平和,在这段时间里我可以思考如何给予自己以慈爱与同情。通过冥想,我懂得了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爱自己、信任自己。是的,我变得更自信、更快乐了,因为我拥有了更多的朋友、更平衡的生活。信心和快乐同样根植于我的自我肯定中。 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猜想,对许多人来说也是如此。在某个时刻,我会问自己,我对自己满意吗?我给自己的回答是,我允许我对自己满意。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在用外部标准来衡量自己是否成功,自我肯定就这样消失了。

冥想练习改变了我只用外部标准评判自我价值的做法,我开始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我到底有多成功,多幸福,下一步我要做什么。只有当我真的爱自己、欣赏自己时,我才能把慈爱与同情转向周围的世界。爱自己和他人让我改变了看待世界的方式,世界不再是富有成果但纠结混乱的生存之所,而变成了可以信步其中的可爱花园。

欣赏、信任、爱自己教会我如何更好地欣赏、信任及爱他人。 重拾尘封28年的大提琴 与新手冥想者相比,专家冥想者大脑会产生更高水平的γ波。γ波与意识的某些衡量标准有关。 研究报告称,长期冥想能够增加不同脑区的体积。 冥想能够改善社交焦虑症患者的情绪。对于患有社交焦虑症的被试,冥想能够改善他们在情绪化情境中的注意力。 结语 成就最佳版本的自我 。

今天我是一个生活平衡、快乐、有目标、乐观的女人。

(1)我有改善自己的明确愿望;
(2)我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包括会进行大量的运动;
(3)我自己的大脑可塑性。

今天的我是有生以来最佳版本的我。锻炼使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头脑、身体和灵魂协调一致。在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这些改变的影响力。我还没有完成彻底的改变,绝对没有。我知道,在接下来的人生中我将不断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形式,继续探索、成长和改变。

TED演讲|运动最能改变你的大脑

What if I told you there was something that you can do right now that would have an immediate, positive benefit for your brain including your mood and your focus? And what if I told you that same thing could actually last a long time and protect your brain from different conditions like depression, Alzheimer’s disease or dementia. Would you do it?

演讲实录

如果我告诉各位,有件你们现在就可以做的事,对你的大脑会立即产生正面的好处,包括你的心情和专注都会受惠,你会如何呢?如果我告诉各位,这事能持续很久的时间,并保护你的大脑免受不同的病症,比如忧郁,阿兹海默病,或失智症的侵扰,你会如何?你们愿意做这件事吗?愿意!

我谈的是活动身体的强大效应。只要很单纯地去动你的身体,就能对你的大脑产生立即、持久,且有保护作用的益处,且持续一生。 所以,今天我要跟各位说个故事,这故事有关身为神经科学教授的我,如何用我对于神经科学的深入了解,在我自己身上实验,从实验中找到科学理由来说明,为什么在现今你能做的所有事情当中,运动最能改变你的大脑。身为神经科学家,我知道我们的大脑,也就是在我们头里面的那个东西

prefrontalcortex20180426.jpg

这是一个真正保存起来的人类大脑。它将会说明我们今天要谈到的两个关键区域。

第一个是「前额叶皮质」,就在你的额头后面,对决策、专注、注意力,以及你的人格来说很重要。

第二个关键区域位在「颞叶」。你的大脑中有两个颞叶,一右一左,颞叶的深处是个关键的结构,重要功能是让你能够针对事实和事件来形成并维持新的长期记忆。那个结构就叫做「海马回」。我一直很迷海马回。怎么有可能,一个短暂的事件,比如,你的初吻,或是你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能够形成一个记忆,这记忆能改变你的大脑,且一生都不会忘记?那是我想要了解的。我想要记下受试者在形成记忆时,海马回中的每个脑细胞的活动。并真的试图破解那些短暂的突升电流活动,也就是神经元彼此沟通的方式,那些短暂的突升怎么让我们形成新记忆,或没形成记忆?

但几年前,我做了一件在科学中被认为很不寻常的事。身为神经科学的正教授,我决定完全转换我的研究计划。因为我遇到了非常惊人的事,它有潜能可以改变许多人的生命,我得要去研究它。我发现且体验到运动有改变大脑的效应。我完全是在无意间发现的。其实当时我正处于所进行的记忆研究工作的顶峰,数据不断地涌入,在我的领域中,我开始因为这项记忆研究而变得出名。本来应该很顺利。在科学上的确很顺利。但当我从实验室门探出头,我注意到了某件事。我没有社交生活。我花了太多时间,独自在黑暗的房间中倾听那些脑细胞。我完全没动我的身体。我的体重增加了二十五磅。而且,我花了很多年,才了解到我其实很悲惨。而我不应该如此悲惨。我参加一趟泛舟之旅──自己一个人,因为我没有社交生活。接着我回来了。

心想:「我的天,我是那趟旅行中最弱的人。」回来后我就有了一个使命。我说:「我再也不要觉得自己是泛舟之旅中最弱的人了。」这就是我上健身房的动力来源。我把我的A型人格专注在去参加健身房中所有的运动课程。我什么都尝试了,我去试了自由搏击、跳舞、瑜伽、阶梯课程,一开始真的很辛苦。但我注意到,在我每回尝试会让我满身大汗的运动之后,我的情绪和能量都会大大提升。这就是为什么我会一直持续回到健身房。我开始感觉比较强壮了。我开始感觉更好了,我甚至把那二十五磅给减掉了。

现在,从我开始做日常锻炼至今已有一年半多了,我注意到一件事,它让我吃惊并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坐在桌前写研究补助申请书,脑中浮现一个想法,那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那个想法就是:「天,今天的研究补助申请写得真顺利。」所有的科学家──

是啊,当我那么说时,科学家都会笑出来,因为写补助申请从来就不会顺利。它真的很难搞,你总是要想破头,试图提个能赢得百万美元的想法。但我发现,补助申请能写得很顺利,是因为我专注和维持注意力的时间,都比以前更长。且我的长期记忆──我的实验室的研究主题──似乎在我身上也变得更好。就在那时,我把一切都连起来了。

也许,我加在生活中的那些运动在改变我的大脑。也许我在自己身上做了实验而不自知。身为好奇的神经科学家,我去查研究文献,看看有没有什么已知信息与运动对大脑的效应有关。我发现的文献很让人兴奋,且还在不断增加中,基本上,文献完全点出了我在身上注意到的所有改变。更好的心情、更高的能量、更好的记忆、更佳的注意力。我学得越多,我就越能了解运动有多强大。最终,这导致了我做出重大决定,完全转变我的研究重心。所以,在真正投入这个问题几年后,我得到了下列的结论:在现今你能做的所有事情当中,运动最能改变你的大脑,理由是以下三个。

第一:运动对你的大脑有立即的效应。你做的每一次运动,都会立即增加神经递质的量,如多巴胺、血清素、正肾上腺素。这会在你运动之后马上提升你的心情,那正是我的感受。我的实验室显示,单一次运动就能改善你转移和聚焦的能力,而那专注的改善会持续至少两个小时。最后,研究显示,单一次运动就会改善你的反应时间,基本上,那就表示如果一杯星巴克咖啡从柜台滑落,你能更快速接住它,这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但这些立即的效应很短暂,在运动刚结束时帮助你。你们得要做我所做的,也就是改变你的运动规律,增加你的心肺功能,才能得到持久的效应。这些效应之所以能持久,是因为运动确实能改变大脑的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功能。我们从我最爱的大脑区域海马回开始。海马回──运动确实能制造出全新的脑细胞,海马回中新的脑细胞能增加容积,还能改善你的长期记忆。对你我皆是如此。

第二:在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发现,在长期运动的效应这方面,就是改善注意力功能,而这功能取决于你的前额叶皮质。你不但会有更佳的专注和注意力,海马回的容量也会增加。最后,你做运动会得到的不只是心情上的立即效应,还会有长期的效应。所以,你的好心情神经传递质就能得到持续增加。

但其实,运动能带来最大的转变,就是对大脑产生保护效应。可以把大脑想成是肌肉。你运动得越多,你的海马回和前额叶皮质就会更大、更强壮。为什么那很重要?因为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回这两个区域最容易因神经退化性疾病和老化而使得正常认知退化。在你的一生中增加运动并不能治愈失智症或阿兹海默病,但能创造出最强壮、最大的海马回和前额叶皮质,所以这些疾病要更长的时间才会对你产生实际的影响。因此,你可以把运动想成是大脑的加强版401K退休福利计划。它还更好,因为它是免费的。

演说到这个时点,大家通常会说:「温迪,那听起来好有趣,但我其实只想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只要告诉我最少要做多少运动才能得到所有这些改变。」

所以,我会告诉各位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好消息:你不用变成铁人三项运动员也可以得到这些效应。经验法则是,每周要运动三到四次,每次运动至少要有三十分钟,且你需要做一些有氧运动。也就是要让你的心跳升高。好消息是你不需要去健身房付很贵的健身房会费。在你健走的时候,再额外多走一个街区。如果你看见有楼梯可走,走楼梯。power-vacuuming是很好的有氧课程选择,如果你到健身房运动的话。

所以,我从记忆的先驱拓荒者,变成了运动探索者。从进入大脑最深处的运作活动,变成试图了解运动如何能改善大脑功能,现在,我的实验室的目标是要超越我刚刚跟各位说的经验法则──每周三到四次,每次三十分钟。我想要了解最理想的运动处方是什么,针对你,根据你的年龄、你的健康程度、你的基因背景,来把今天的运动效应给最大化,同时把改善及保护你的大脑做到最好,让你一生都能受益。

最后我想留给各位一个想法,就是把运动带入你的生活不仅让你今天更快乐、更受保护,还能保护你的大脑,不受无法治愈的疾病所侵害。这么一来就能改变你人生的轨道,朝着更好的方向。

关于大脑的八个谣言

我们的脑袋越大越好使?古典音乐能够让人变聪明?男生数学天生比女生好?如果你还相信这些,那真的就out了。最近,美国著名趣味科普网站“心理牙线”就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了关于大脑的8大谣言。

第一个谣言,就是脑袋越大越聪明。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很多年,现在科学家认为,脑子的大小跟智力没什么关系。你看,大象的脑子可是人类的三倍,更不要拿鲸鱼出来比了,可大象和鲸鱼比人类笨多了。科学家认为,智商其实和大脑中的灰质数量密切相关。灰质是神经元的主体,就像是脑回路的总指挥一样,散落在大脑的各个角落。这些灰质组成了一张信息网,灰质的含量越高,处理信息能力就越有效,人也就越聪明,但灰质的数量,似乎和脑体积没那么大关系。

第二个谣言是,人类分左脑人才和右脑人才。实际上,左右脑做所有事情都是共同参与的,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左右脑分工的说法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医生把癫痫病人的大脑切成两半,发现左脑掌管语言,右脑掌管创造力。科学家已经质疑这个理论很多年了,但做不了活体实验来验证。到了2004年,科学家们找了一千多人,用核磁共振扫描他们的大脑,发现左右脑是同时完成任务的。比如你跟别人吹牛时,你的左半球,管语言词汇的那块会闪起来,右半球管语调语音的,也会跟着亮起来。

接下来是“大脑只开发了10%”这条谣言。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我们的大脑的90%是被限制的,爱因斯坦碰巧用上了30%,就成了天才。这完全是扯淡。成像技术说明,大脑大部分时候是24小时运转的。就连你在睡觉的时候,大脑的某些部分都是活跃的。大部分人都是全负荷运转,不存在什么只开发了10%的情况。

下一个谣言是“人越老越蠢”。大多数人觉得年纪大了,背单词、算账都不如当年了。那么人越老,大脑就越笨了吗?答案没那么绝对。不得不承认,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学习语言的能力和短时间记忆能力都在下降。可是,成年人的大脑在分析能力、人际关系处理上显然是优于儿童的。你看啊,吃一堑长一智,多少经验教训,成年人都默默地攒在脑子里,必要时再拿出来用。科学家管这叫做“认知模块”,这就是大人的智慧啊。另外,成年人的大脑一直在默默地优化脑回路,比如说人脸识别能力,就比小孩子强很多。

另一条谣言,与古典音乐有关。怀孕的妈妈总是给宝宝听莫扎特,认为古典音乐能让孩子变聪明。不过实验证明,听古典音乐并不能提高智商。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莫扎特效应”吧,好多妈妈都在胎教时候给孩子听莫扎特,不过,一群神经科学研究专家发现,听莫扎特音乐,仅仅能短暂提高空间推理能力,有多短暂?只有大概15分钟。

还有一个大脑谣言,关于填字游戏,说它能让人变聪明,这当然是在胡说八道。像数独、填字游戏,往往是商家瞄准了智力游戏这块蛋糕。一些耿直的科学家,忍不下去了。美国一位知名神经学家就说:“玩字谜游戏的人没比其他人的认知水平高到哪去。” 一些科学家认为,你玩特定的游戏,越来越熟练,不能代表你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整体提高了。换到其他知识领域,认知能力又不行了。就比如,你玩填字游戏之后,学个编程也得要很久啊。

第七个谣言是,男生数学天生就比女生好。女权主义要跳脚了,这是性别歧视嘛。来,消消气,科学家研究证明,男女在数学学习上,大脑并没有体现出差异,而是文化因素在作祟。女生为什么学不好数学?因为周围的人反复强调女生数学不如男生,她们就会心理暗示自己不行,最后数学老是考砸。最近一项研究就发现,当女生隐藏了自己的性别,再来做数学,平均成绩,就和对照组的男生没有什么差别。另外,英国几年前有一项研究,详细分析了86个国家学生的平均考试成绩,发现男女数学成绩就差不多。

最后一个谣言,是说人类的大脑一成不变,也不能自愈。前面都说了,大脑一辈子都在勤勤恳恳地优化自身,努力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怎么能说一成不变呢?另外,大脑的适应能力也是让人吃惊。一些失明的人,听力会显著提升,有科学家认为可能是大脑发出了补偿机制,用视觉皮层和其他资源,来处理听觉。而一些人在切除一半大脑后,生活依然过得滋润,这是因为剩下一半的大脑,开始调动海马体中一种叫齿状回的部分,适应新的环境,一些神经元会更新,恢复大脑的运转。

基因组计划只是小工程?

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概念:连接组。这个概念来自于一本书叫《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最近,“得到”上架了它的解读版。为什么要介绍这个概念呢?因为你之所以是你,就是连接组决定的。基因组决定了你是人,有基本的人体结构、思想情绪,但是,连接组承载了你身上的个性化条件,比如你所有情绪、记忆、性格等等。换句话说,是连接组让你独一无二。如果能破解一个人的连接组,就相当于破解了他所有的秘密。

到底什么是连接组?大家应该都听过基因组。简单来讲,基因组就是一个人所有基因的总和。依此类推,连接组指的就是所有连接的总和。这个连接,说的是大脑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跟连接组相比,基因组简直不值一提。因为基因组的数量一共才几万,连接组呢?光大脑里神经元的数量就有140亿,它们之间再进行随机连接,可就是千亿数量级了。我们刚出生的时候,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是基因决定的,但是,我们后天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听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对最开始的连接方式产生影响,或者说是进行修剪。换句话说,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连接组也就不同。你的连接组记录的,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一生。

那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怎么根据经历发生变化的呢?科学家发现,神经界跟生物界一样,也存在着适者生存的规则,人们管它叫“神经达尔文主义”。也就是说,对基因有用的连接会越来越强,相反,如果对基因没什么作用,连接就会越来越弱,甚至完全消失。生物学里管神经元和神经元相连的地方叫突触,连接组就是随着突触的变化而变化的。

我们都知道,记忆和习惯都是通过大脑里突触的建立完成的,所以,突触数量越多,一般来讲,就可以说一个人越聪明,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强。据统计,人在两岁左右的时候突触的数量最多,但是等到成年的时候,基本上就只剩60%了。那消失的突触去哪里了?哪些突触会消失,哪些突触才能留下来呢?这个就是个人经历说了算了。比如说你上学的时候经常背东西,唐诗啊,公式啊什么的,那有关记忆的突触就会越来越强;如果你毕了业之后,就再也不背了,那之前再强的突触也会变得越来越弱,甚至完全消失。打个比方,两岁之前,你的突触都是基因决定的,就像是你写文章之前打了个草稿,想到什么都写下来,也不管有没有用,先记下来再说。说白了就是一堆素材。但是后期呢,你需要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把没用的地方删掉,重点部分再突出一点。最后,文章的字数可能变少了,但是这时候才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

除了刚刚说的,这本书里还解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有些人做了截肢手术以后,还能感觉到截掉的胳膊或者腿传来的冷热疼。这个现象有个专业的术语叫“幻肢”,“幻”就是“幻觉”的“幻”,“肢”就是“四肢”的“肢”。因为人们都觉得这肯定是幻觉。但是还真不是。患者的大脑确确实实接收到了从“幻肢”传来的信号。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得说说,人是怎么感知到胳膊或者腿的冷热疼的。简单来讲,就是大脑里的神经是分片管理的,这一块就管腿,那它接收到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就知道是腿在疼,而不是别的地方;另外一块可能管脸,如果大脑从这部分接收了信息,就会告诉你,你的脸在疼。也就是说,每一个部位在大脑里都有一块特定的感知区域。

那你可能要问了,万一胳膊被截肢了,负责胳膊的神经元不就接收不到信号了,怎么还会感觉到疼呢?这就跟工厂的人员分配是一个道理。如果一家工厂有100个工人,突然,其中有10个工人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了,没事可做了,又不能辞退他们,那怎么办?当然不能让他们白白占用工厂的资源啊,自己没工作就去帮其他部门的忙啊!大脑里的神经元也是一样。闲置的神经元会逐渐被大脑调去管其他的地方,比如脸。这样,它就能感受到脸的冷热疼了。但问题是,它还身处在胳膊的管辖区里,有了信息依然要向原来的上级汇报。所以,为什么没了胳膊还能感受到胳膊的感觉呢?其实你感受到的根本不是胳膊,而是脸,而且你每次感觉到胳膊的同时,脸上也肯定有感觉。

你看,神经元之间也是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所以,有些小孩在特别小的时候得了癫痫,就算切除了脑半球,长大以后,他的基本生活也可能不受影响,因为剩下的半球担负起了另一个半球的工作。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

怎样应对生活中的八个常见骗局

在演化过程中了,大脑为了让我们最好的生存下来,经常会牺牲“正确性”来换取“速度”,比如会自动忽略一些不关系到生死存忘的信息。

但当我们进入21世纪之后,海量的信息迅猛递增,各种营销和骗局开始有意识的利用大脑的缺陷,来利用和设计一些套路让误导我们。

餐厅提高翻台率的方法:

音乐轻松、小盘子、不收餐盘

食品包装和盘子的大小都会影响你的食量,特别是当你用一个小盘子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的少吃很多。减肥的朋友,可以利用这招,给自己换个小一点的碗就比较降低食量。

快节奏的音乐会加快进食的速度,而缓慢、轻柔的音乐能够让餐厅中的客人留的更久并且愿意花更多的钱来消费。

不收餐盘,可以在视觉上营造出“我已经吃了很多”的氛围,让你不知不觉自动停止进食。

控制饮食的读者可以按这个套路:用小的餐具或者将大包零食分装成小包。每吃完一份食物,包装和残渣别急着清理。

我在其它的书中看到一个建议:进餐时音乐可以播放缓慢、轻柔的为主,吃的时候要慢一点,因为食物从胃到大脑的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你吃的过快,当你的胃已经饱了,这时大脑还不知道,等大脑感觉到已经饱了,你会在这段时间内又吃了不少东西。

菜单价格的心理暗示
一个餐厅在门外的广告版中写着:all you can eat for only 9.95 (9.95吃到饱)

(1)价格是1位数,要比2位数给消费者心理不一样的感觉,9元和10元的区别。
(2)心理学们的一个调查发现价格是非整数,消费者会不想大幅砍价。
(3)价格前后都没有金钱符号,一个金钱符号:$ ,会促发消费者心中的很多概念、情绪和意图
(4)一次吃到饱,会把花钱心疼的心理因素降到最低

以前,看过一本《被购物》:对抗无所不在的超市购物陷阱,里面也就谈不少类似的套路,而这种消费心理学能直接影响我们的决策,比如不同的文字描述、声音都会影响我们对食物的观感和食欲,而天气、公司名称也会影响股市和股价,并且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保险业务员的心理套路

笑脸操控你的潜意识:各种商家,甚至电话销售、客服都会要求服务人员有笑脸,能降低我们的防范心理,并增加认可感。

赞美偷走你的心:哪些是别人随便恭维几句,在你明知道对方说的是场面话的时候,都能让我们产生好感,

坐在你的右方因为右耳根子比较软:有很多心理学试验表明,大多数人喜欢用右耳,比如在酒吧或夜店时,提出要求,对右耳说时的成功率明显会高一些。

小商品引诱大买卖:《影响力》一书中有类似的观点,先提出一点需求或无偿赠送些小礼品都会大幅提高认可度。

玩弄数字游戏:想要隐藏风险时,用冰冷的数字百分比;想要突显正面好处时,用具体的真实人数。

投票陷阱:

影响选举中其中一个因素是,很多人看脸蛋投票。外貌评分每上升一个标准偏差,就会多得到20%的票。

人的相貌与智商无关。但长相会影响薪水。

大家都会在相亲、面试、谈判等时候,刻意的做些准备。按这个套路推理,当你有意识学一些化妆、着装的知道,会帮助你在一些陌生的环境上提高第一印象,同时也能提高一些成功率。

权力陷阱

换了职务就换了脑子,权力使然。权力导致一种不顾他人的心态,让掌权者只顾以自己的角度做事;还会倾向于赌博,自认为自己可以掌控全局。

把好人放在不良的制度与环境中并赋予权力,很容易就能把好人变坏人。

美女陷阱

在网络中,大多数骗局都是利用美女来骗男人,男人受骗的成功非常高,但美女背后不一定是美女。这类骗局的核心在于:信念先手。下次如何遇到陌生人率先释放“信任”而后利诱,记得保持冷静,理性思考。

社交秘诀:

放头像时:群体照会比个人照更吸引,最好的方式是找几个绿叶来衬托你一下。

男生可以利用低频男生来增加对女生的吸力力,压低声音说话就行。

触碰能让人产生好感。但这个研究结果是针对西方人的。记得某本书中,恋爱时一个套路就是带去女孩子去陌生的地方旅游或旅游,然后创造机会触碰和接手。

女生的套路是利用红色,比如穿红色的衣服,就能吸引男生。有时女生会下意识的运用这一招,比如在排卵期时,就喜欢穿红色或粉红色的衣服。

我们容易受骗的三个根本原因是:

第一:我们其实生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里。也就是说,我们只是间接地看到了世界。我们所有的知觉经验,完全都是大脑的产物。我理解这个原因最简单测试的就是我们在看过一片红色之后再看别的地方,那片红色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因为脑中每一种色彩直觉都可以对应世界中某个特定波长的光波,当色彩消失时,它仍旧可以凭空创造出色彩知觉。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与信号转变成点生理信号后,再进一步转化成知觉意识,这个知觉意识就是一个虚拟世界。

第二:各种捷思帮了倒忙。捷思是一种大脑为了求快二奖励的快捷计算方式。通过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预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但也因为大脑为追求速度以便应变各种变化就注定会牺牲“正确性”。抛开谢伯让在书里举的一些例子,我所遇到的最能直接表现捷思误导的例子就是文字的阅读。比如下面这段文字“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会影阅响读。比如当看你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在我阅读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错误,读出来完全正确,读完以后才发现词序完全是错误的。这个例子我觉得不仅是捷思,也是一种虚拟幻想。应该是我们利用捷思把语句在虚拟世界里快速修正,模拟出正确结果。

第三:大脑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我们的大脑每天要接收和处理庞杂的信息,在前面两条的帮助下,大脑会选择性地处理这些信息,那些被它以它的标准屏蔽掉的信息自然就无法被我们接收而被遗漏。

所以说我们大脑受骗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我们与后天的捷思累积。而我认为大脑的本能作用只是影响了我们认知的表象,捷思更起着作出判断的主导性的作用,它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思维判断的一种标准和反应模式。

隐藏的自我

如果意识——你所认为的自己——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那水下的部分又是什么?在这本才华横溢而又极富争议的《隐藏的自我:大脑的秘密生活》中,著名神经学家大卫伊格曼通过深入探索潜意识大脑,揭示了许多惊人的谜题:

为什么在你意识到前方有危险之前,你的脚已经踩上了刹车々
为什么谎言重复千遍就会成为真理?酒后吐真言是否可信?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发生婚外恋?为什么我们无法保守秘密?
存在真正的自我吗?尤利西斯和次贷危机有何关系。

陈天桥:我为什么要资助脑科学研究

盛大创始人陈天桥是一位传奇的中国商人。他在1999年创办了盛大网络,2004年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那一年,他31岁,一度成为中国首富。盛大网络也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公司。此后陈天桥通过布局各种娱乐内容,从电视到网络文学,试图创造一个线上的迪士尼。

但是,陈天桥的企业家生涯,因为患上严重的焦虑症而中断。此后,陈天桥就转到了投资和公益领域。陈天桥做公益的方式也很独特。他聚焦于资助脑科学的基础研究。目前陈天桥和太太已经拿出10亿美元来资助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

最近陈天桥接受了新媒体平台Medium撰稿人Bryan Walsh的专访。包括腾讯科技和虎嗅在内的国内媒体编译了这次采访。我们从这次采访中遴选出三个有意思的点分享给大家。

首先,陈天桥解释了他为什么会把侧重点放在神经科学上。

在他看来,人类会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来理解自身以及自身痛苦。所谓自上而下的方法,来自宗教、哲学和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人们会追问自己是谁,为什么受苦,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等问题。自下而上的方法就是从事实和数据出发,来讨论这些问题。

自上而下的方法面对的问题是,接受过科学思维训练的现代人会说:证明给我看,他们想要看到证据和数据。神经科学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神经科学的进展并没有那么快。

陈天桥以精神病学为例,现在精神病学的诊断,仍然主要依靠主观的问诊。而在陈天桥看来,应该通过安装成像设备,通过某种生物标志物来做出诊断。“所谓的恐惧、精神抑郁,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检测它。”癌症检测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方法,但是在大脑和心智领域却50年没有进步,因此,陈天桥把神经科学作为自己的切入点。

接下来,陈天桥介绍了自己资助的研究所的两项研究。这两项研究也对应着陈天桥的两个相当开脑洞的假设。

在第一项研究中,一位科学家可以通过操纵瘫痪病人的大脑来模拟触觉和感觉。病人的有些身体部位本来是没有感觉的,但在科学家刺激了大脑的一些部位后,病人会说:“有人在挠我。”

陈天桥说,这证明了他的一个假设:世界实际上只是感知

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可以通过操纵神经元来控制老鼠的情绪。在实验中,按下一个按钮,老鼠突然变得非常平静;按下另一个按钮,老鼠就突然打起架来。

陈天桥说,这是他的第二个假设:我们是化学机器人

采访中第三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作为一个科技企业家,陈天桥谈了谈科技对人的影响,而且,他的态度不是很乐观。

他把抑郁症和自杀率上升的原因归结为科技。“科技发展得太快,许多人无法接受。

只需要手里拿一部电话,就可以连接人和人,用一两分钟做好过去一个月才能完成的事。连接在变得快速和便捷。但是陈天桥认为,人的“连接容量”是有限的,“你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连接,信息的速度太快,短时间有大量信息涌入你的大脑,你的大脑必须做出判断,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科技爆炸的帮助下也拥有了发言权。你的大脑中有太多不同的观点,你必须判断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除此之外还有科技造成的上瘾问题。陈天桥回忆自己小时候喜欢去朋友家看碟,他的父母说这会让他上瘾,并且影响学习。他开始做盛大的时候,用户的父母每天都批评他,认为他做的游戏让人上瘾。

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如果科技提供了更加生动的刺激,这种趋势将会增强。你总会发现有些人沉迷于它。就像毒品,如此强大,可以控制你的大脑,让你感到快乐。”陈天桥对此的态度是,“即使VR会带来更多令人上瘾的东西,我们也可以把药物监管当作参考,对它进行监管。”

科技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他对于科技是否能让人变得更健康更快乐又找不到答案,因此他有点悲观。他能做的是“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缓解这些科技的可能后果。”

比如他投入研究大脑认知科学,是因为,“人们说,‘哦,科技是这样的,一个疯狂的家伙按下核按钮,世界就会消失。’他们说,这是科技。但我们想知道的是,为什么那个人要按下那个按钮?”

陈天桥总结说:“我认为到了现在,科技已经达到了极致水平。我们改变外部世界来满足我们的大脑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如果还想要更进一步,我们就必须了解人体的内部。所以,下一个阶段就是调理大脑,只有这样做,你才能大大提高满意度和幸福感。”

以上就是陈天桥对自己投入资金资助脑科学基础研究的解释,以及他怎么看待科技和人的关系。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前首富陈天桥已成佛教徒,现在一心想调理人类的大脑》;作者:Bryan Wals;腾讯科技编译组编译;见于腾讯科技。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