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limbing

雄心万丈。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What

罗胖60秒:掉进去是挫折,爬出来是成长

2017-06-19 罗振宇 罗辑思维
今天是罗胖陪伴你的第 1642 天

  1. 第四季《奇葩说》结束了。最后一场,我讲了一段话:

在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有一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你爬出来了,叫成长。

  1. 现场这话我没有来得及展开,这里再补充两句。

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已经装了一脑子的“是非善恶”这些主观的东西。进入社会之后,每遇到一件事,就是遭遇客观世界,其实都是对这些主观标准的挑战。

比如,遇到恶人,你是斗争还是绕开?

比如,你没做错什么,但是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是对方错了,还是自己也有问题等等。

  1.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总是不太一样,它们之间有一条深深的沟。

你陷在里面,那个感觉就是挫折;

你能把这道沟填上,爬出来,把新遇到的问题包容进自己的世界,重建了自我,这就是成长。

  1. 成长没有好坏,它只是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广大。

现代登山的起源

作者:道格拉斯·波亭

瑞士物理学家霍勒斯.本尼迪克特·德·索热尔是现代登山技术的第一位倡导者。他既热爱阿尔卑斯山又无休止地渴望去发现它们所可能藏有的科学秘密。他宣称: “要想研究地球并形成一套理论,最能加速我们这方面进步的途径就是研究高山。”他特别急切想在海拔高的地方进行一系列有关大气的电荷以及湿度和温度等的试验。在1760年,他迈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宣布悬赏一大笔奖金,颁发给任何愿意冒生命危险攀登勃朗峰顶而获成功的人。由于18世纪的时候缺乏登山 技术知识,在那时试图攀登勃朗峰其危险性看来不亚于今日的太空之行。整整26年之久,根本没有人着手去赢得这笔奖金。1786年,杰奎斯.巴尔马特和米歇 尔.柏卡德(都是香莫尼克斯人,前者以寻找水晶为生,后者是医生)两人在没有多少安全保障措施的情况下,成功地攀上了勃朗峰的峰顶,他们两人甚至没有用绳子将身体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成功使得索热尔极为欣喜,一年后,在巴尔马特陪同下,他本人也攀上了那高山,并且成功地进行了他的各项先驱性试验。

其他科学家相继步索热尔后尘,在19世纪早期,许多不怕冒险犯难的学者到高峻的阿尔卑斯山上的各个冰川和山峰去进行他们的研究工作。这些人都是真正的探险家,所探索的是他们一无所知的欧洲内陆地区。他们所开辟的新世界迥异寻常,使他们十分兴奋,于是他们登山的目的开始有所转变,除了寻求科学知识外,也为了 寻找乐趣。登山的吸引力,一部分在于是一种探险活动,而另一部分则在于它与人类的精神存在有关:

人在随时有丧失生命的危险之时,最能感觉到生命之可贵,而 很少地方比高峻山脉中的独峰更能使一个人强烈觉察自己的精神价值。

于是,登山在欧洲蔚然成风,而征服阿尔卑斯山脉的工作也加速进行。在19世纪中叶,即所谓攀登阿尔卑斯山的黄金时代,以英国人占多数的欧洲登山家已经征服了阿尔卑斯山脉中所有主要山峰。

摘自道格拉斯·波亭著《穿越终极荒野手记:欧洲的荒原》

来自罗辑思维“知识拆迁队”邵敬成手录

罗胖曰:
好奇心无所不在。
在19世纪之前的英国,出人才最多的人群是乡村牧师。
因为他们有一份来源稳定的薪水,还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
既有钱、又有闲的人群,敬请放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定会发生些什么。
他们中,不免会有西门大官人这样的奇葩,但也一定会结出徐霞客这样的硕果。

DeepCreator: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先求生存,后求发展

王石:登山是个人英雄主义,赛艇是集体主义

万科创始人王石是一个运动高手,他很早就开始登山,而且不止一次登顶珠峰。最近几年在剑桥大学访学期间,又迷上了赛艇运动。

接受《南风窗》杂志采访时,王石讲述了他对这两种运动的理解。在王石看来,登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潜台词就是我能你不能,我不但企业做得很好,还能登珠峰。你说登珠峰不得了吧,我还可以登第二次,还可以登第三次,它更多的表现是与众不同”。

至于赛艇,在剑桥大学访学期间,学校安排他跟剑桥大学的赛艇队一起训练。在系统的训练中,王石发现,“赛艇是非常平等的一项运动,如果你追求特别,就没法划了,效果也不好。

训练开始时,王石还担心,因为自己是业余选手,而且年龄又比其他队员大,会不会影响团队的成绩,后来发现一切都很顺利,原因是,只要团队接纳了你,团队就会迁就你,“划赛艇运动,是个集体主义运动,不是平均主义,是弱的要往上赶,一定要赶,才不影响大家。强的就来迁就你,我让你一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速度,大家力量往一块去使。”

王石还把自己参加赛艇运动得到的心得用在了公司管理上。王石说,一个团队里,肯定有人能干有人不能干,以前他的风格是重视能干的,忽略不能干的人,但是现在他的想法是,如果是一个团队,那就要努力兼顾不能干的人,同时,让不能干的人再多努力点。再比如,开会时,以前很多时候都是一言堂,现在,每个人要不就不参加会议,参加会议就一定要发言,“文化是大家形成的,按照这个去做,工作效率就特别高。

以上就是王石从两种运动中获得的感受:登山是个人英雄主义,赛艇是集体主义。

每天该走多少步?(扩充版)

我住在山脚下,生性喜欢远足、爬山,又给自己定了一个普查当地野生植物的任务,基本上每天都会去野外远足。我并没有给自己定每天要走多少步,但根据手机自带程序的记录,今年以来每天平均行走的步数,恰好是一万步左右。其中最多的有一天走了一万七千多步。有的人很替我担心,每天这么走,会不会走得太多了?会不会达不到锻炼效果反而对身体有害啊?

并不止一般人会有这种担心。现在流行健步(也就是快步走)作为健身方式,很多人以一天健走1万步甚至更多步作为目标,这也引起了某些“养生专家”的担忧。2017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等七家专业机构,在云南腾冲联合发布《科学健走腾冲宣言》。对于朋友圈中动辄两三万步的运动量,《宣言》发
布相关提示:过度健走可能造成腿部关节的慢性劳损,应避免大运动量地进行单一方式的锻炼。他们的建议是,对于仅以步行作为运动方式的普通成年人,每日步行总量8000-13000步,其中健走5000-8000步,日常生活约3000-5000步。

这些部门名头听上去很权威,他们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是不是每天健走超过了8000步就会伤害身体呢?我们来跟国外相关机构的建议做个对比。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没有建议每天应该健走多少步。他们的建议是每周至少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另外还要有2天以上做肌肉增强运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就包括健走。假如把中等强度有氧活动都算成健走,每周150分钟,分摊到5天,就是每天健走30分钟。多数人健走的速度是每10分钟走1300步,每天30分钟,就是大约4000步。但是美国疾控中心还建议,对于年纪比较大的人,每周锻炼的时间应该增加一倍,那就是每天健走大约8000步。

这个刚好等于中国疾控中心建议的每天健走步数的上限。我怀疑中国疾控中心的建议就是从美国疾控中心的建议转换来的,但是理会错了美国疾控中心的意思。美国疾控中心建议的是下限,不是上限。事实上,美国疾控中心还建议,如果每周运动时间超过300分钟,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会更好,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它并没有规定运动时间的上限。也就是说,如果每天健走8000步以上,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会更好,走的步数越多,效果越好。

不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的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这是有很多研究作为依据的。但是我们把它完全换算成健走步数,不一定就很恰当。最好能够直接研究走路步数多少与健康的关系。这样的研究也不少。今年5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一篇论文,研究的就是这个关系。研究人员在2011~2015年间找了18000多名美国老年妇女(平均年龄72岁),让她们连续7天在行走时佩戴记录设
备,记下了每天行走的步数。有大约17000人符合实验要求。然后在2018~2019年间跟踪调查这些人的状况,发现有504人已经死亡。这样就可以分析得出每天走路步数多少与死亡率高低的关系了。

分析的结果是这样的:行走的确有益健康,能降低死亡风险。每天行走步数每增加1000步,死亡率就降低大约15%。在每天步数达到4400步时,死亡率出现了显著下降,和每天步数2700步相比,死亡风险降低了大约40%。每天行走步数越多,死亡风险就越低,直到每天步数达到7500步时,死亡风险不再下降,也不上升,而是进入了平台。所以每天步数超过7500步并不会增加死亡风险,但是也
不再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就此而言没有害处也没有额外的好处。此外,这项研究也分析了行走速度与死亡率的关系,发现行走速度的快慢与死亡率高低无关,影响死亡率的是每天行走步数的多少,而不是行走速度的快慢。

但是这项研究有很大的局限,它研究的是老年妇女,未必适用于中青年人。而且它只研究了每天行走步数与死亡率的关系,而没有涉及身体健康状况。即便每天步数到一定程度以后,不再能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但是能让身体更健康、降低疾病风险,不也很好吗?所以每天步数超过7500步,有可能仍然能带来额外的好处。事实上,以前有一些研究支持这一点。例如,有一项研究发现,患有高
血压的绝经期妇女,每天行走步数从大约5000步增加到1万步,12周后,收缩压降低6毫米汞柱,24周后,再降5毫米汞柱。另一项研究发现,绝经期妇女每天行走步数5000-7500步的,体质指数明显低于每天行走不到5000步的,而每天行走7500-9999步的,体质指数又明显低于每天行走5000-7500步的(不过每天行走1万步以上的体质指数与每天行走7500-9999步的无显著区别)。2010年加拿大公共卫生署资助一批研究人员研究每天步行多少步才能达到健康指南的要求,结论是,想要有正常的体质指数,男人一天要走11000~12000步,女人一天要走8000~12000步。

值得详细介绍的是2017年3月英国瓦维克大学研究人员在《国际肥胖症杂志》发表的一项有关研究结果。他们研究的是苏格兰格拉斯哥邮电局的员工。那里的邮递员通常通过走路送信,每天要走很多路。但是邮电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当然和其他办公室工作人员一样是坐办公室的,上班时间大部分都坐在椅子上,显然走路要比邮递员少很多。这就为研究走路步数与健康的关系提供了机会。研究人员
找了该地邮局的111名员工(邮递员和坐办公室的人数差不多)参与研究,这些人有男有女,大部分年龄在40~60岁,没有人患有心脏病。研究人员让他们佩戴记录设备一星期,算出邮递员每天平均要走大约15000步,而坐办公室的人每天平均只走大约5000步。研究人员测量了这些研究对象的身体状况,发现坐办公室的人腰围更大、体质指数更高、血糖控制更差、胆固醇状况更差,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得心脏病。在每天静坐的时间超过5个小时后,每多坐一个小时,得心脏病的风险增加大约0.2%。`而邮递员通常有正常的腰围、体质指数、血糖控制和胆固醇状况,得心脏病风险较低。只有那些每天行走步数超过15000步或站立时间超过7小时的人,才没有代谢综合征的指标。所以英国研究人员建议每天至少要走15000步。在中国疾控中心看来,这岂不是要把膝关节给走坏了?

认为走路走多了就会导致腿部关节磨损,完全是想当然的无稽之谈。我们可以和跑步做个对比。跑步和健走的活动部位是相似的,只是活动强度要大得多。以前人们也是担心经常跑步会把膝关节跑坏了,有所谓跑步膝的说法。但是近年来多项研究都表明,长跑运动员和跑步爱好者得膝关节炎的风险并不比普通人高,有的研究发现风险反而更低,跑步对膝关节有保护作用(参见我以前写的《运动会损害膝盖吗?》)。既然跑步都不会把膝关节跑坏,健走两三万步怎么可能反而把膝关节走坏呢?除非因为碰撞、扭伤导致膝关节受伤,否则锻炼总的来说对膝关节是有好处的。当然我不是说经常健走、跑步的人就不会得膝关节炎。膝关节炎非常常见,经常健走、跑步的人当中相当一部分也会得,然后就怪罪到健走、跑步,其实他们得不得关节炎跟健走、跑步没有什么关系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健走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只要经常走路,对身体就有或多或少的好处,走的步数越多,锻炼效果越好,至少不会有什么害处。所以如果有时间、有条件,就应该多走路。每天健走1万步,当然是一个主观设定的目标,但是是一个很合理的、值得提倡的目标。中国好不容易有点运动热潮,专家们就看不惯,就出来吓唬人了,还是卫生主管部门的专家呢,还号称是提倡“科学健走”呢,却尽干与其职责、与科学相反的事。

Why

罗胖60秒:为什么不能把梯子弄脏?

  1. 有一句话,据说是管理学家蓝斯登说的:“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的时候会滑倒。

  2. 这句话,仔细琢磨,其实和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未雨绸缪”还真不是一个意思。未雨绸缪是防范未来不确定的风险,但它不一定会发生啊,所以还有侥幸的余地。

而蓝斯登这句话不同,上梯子的人一定会下梯子的,这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

  1. 那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在发展和上升的途中,有什么必然会发生的事呢?

仔细想想还真有。比如,一个公司做大了,但是你不能把活生生的用户看成是流量数字,你要下梯子的呀,不能丧失优化单个用户体验的能力。

  1. 再比如,一个人事业有成,不能只会和组织打交道,你会下梯子的呀,不能丧失面对具体的人的社交能力。这都是在上梯子的时候不能把梯子弄脏的原因啊。

DeepCreator:凡事三思而后行,将眼光放长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How

罗胖精选 | 怎样把自己打造成一辆赛车?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的罗胖精选,来自得到App付费课程《老喻的人生算法课》。

老喻,大名是喻颖正,这个名字,咱们《罗辑思维》用户应该不陌生。我的同事统计说,不知不觉间,我们在13期节目,还有2场跨年演讲中都介绍过他的精彩洞察,什么概率权、时间机器,还有两眼论。可以说,在过去的两三年里,老喻是个经常带给我启发的那个人。

所以,我们2017年底,就邀请老喻开设一门《人生算法》课程。然后,等了两年,也念叨了两年。现在,这门反复打磨的课程,终于可以和大家见面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这门课程的导论。有请老喻。

你好,我是老喻,欢迎来到我的课程《人生算法》。

人生算法题

请想象一下:世界上存在一台幸福机器。 如果你把自己接到这台机器上,就能体验到所渴望的一切:淘宝随便买,房子随便挑,火星随便去,你将感受到没有任何缺憾的幸福。 但是有个条件,你所体验的只是幻觉,线一拔就什么都没了。 你会怎么决定呢?你要过自己真实的生活,还是要那个完美无缺的梦幻人生?

这个思想实验,来自哈佛大学的哲学教授诺齐克。

我不知道你的选择是什么。据说绝大多数人拒绝连上幸福机器。

瑞士哲学家博萨尔特对此解释道:“好的人生,不只是一连串令人渴望的体验而已,我们要的是真正的、真实的人生。”

我们想要有所认识、有所行动,并且真正地成为你自己。如果我们把自己连在幸福机器上,这些就都办不到了。

自我塑造的A计划

没错,既然不甘心把自己连在幸福机器上,那么干脆我们自己造一个。让我们启动人生算法的A计划,把你打造成一辆赛车。

你可能会说了,我条件不够好啊,学历不够,经验不够,也没本钱。我也能行吗?

其实,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开始的时候是万事俱备的。一个庞大的产品,也是从最简单的功能开始的。淘宝网站从筹备到上线,只花了一个月。当时的团队从美国买来一个网站系统,花了两千美金,只有最简单的交易功能,最原始的评价体系。

乔布斯曾说,做事的人和做梦的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能不能马上开始行动。可惜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怕丢脸,怕失败。

其实,你和世界上最厉害的那些人都是一样的,每个人手上最大的一张牌,都是你自己。

造车四大法则

上一讲我们说过,A计划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塑造的过程,塑造你自己,有点儿像制造一辆汽车。那这辆汽车应该怎么造呢?

我们来说一下造车的四大法则,你需要理解四件事情:

●法则一,理解使命:你的核心使命就是打造好,你自己这辆车。

所谓财富和成就,只不过是这辆车经过和到达的地方而已。你没法换掉自己,你也不能太高估自己。你必须驾驶着自己这辆车,穿越认知的大地。

你当然可以改变,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当我接受我本来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

发现你自己,才可能改变你自己,用好你自己。

●法则二,理解环境:现实是一片烂泥地,法拉利未必比拖拉机跑得更好。

有个越野车的广告里,有句话很令人难忘:“放眼整个世界,地球上只有1%的面积是铺装路面。”也就是说99%的面积是没有道路的。

现实世界,不是一个比拼设备的赛车场。高配不一定是赢家,低配版本同样有很多机会。

再说了,每个伟大的事物,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iPhone刚出来的时候,也不比诺基亚好用多少。

●法则三,理解行动:你应该一边装配,一边驾驶,别搞火箭发射。

什么叫火箭发射?就是假设现实高度可控,未来可以被预测。通过聪明的计划和高效的执行,你就能取得好的结果。

可惜真实世界是不可预测的,根本不存在准备好的那一天。现在公认可行的是“精益创业”模式,我们必须在行动中去学习。

中欧商学院的龚焱教授举了两个案例,对比了“火箭发射”模式和“精益创业”模式之间的本质区别。

我们都知道现在生鲜很火,例如盒马鲜生。美国20年前就有一家生鲜公司,叫做Webvan。

1999年,这家公司花了4000万美金,在旧金山建了一个仓储系统,随后准备再花10个亿在全美复制26个,公司市值最高的时候接近100亿美金。各种准备看起来都很厉害,结果到头来不知道客户在哪儿,没多久公司就破产了。

同样是搞生鲜,我们再对比看一下精益创业模式。

2007年,亚马逊开始悄悄地搞在线生鲜。这家公司够有钱吧,生意又遍布全球,但亚马逊启动这个业务时,只选了西雅图这一个城市,而且还限定在几个小区。这个模式测试了5年,亚马逊才开始进入第二个城市洛杉矶。

人生不是准备一场完美的晚宴,而是一场试错。我们造车,应该采用敢于试错的精益创业模式,避免先入为主的火箭发射模式。

●造车的第四个法则,理解[反馈](https://hazyman.com/Profession/Feedback/),因为反馈是冠军的早餐。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课堂上,有位教授问了个问题:

人生算法题

A公司和B公司是两家势均力敌的仪器制造商。 A公司的产品设计漂亮,包装也好;B公司的产品样式简单粗糙,能看见内部构造。 两家公司的产品性能和价格,几乎没什么差别 。 请问:5年后,哪家公司会得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看起来答案应该是A,然而,正确答案是B公司。为什么呢?

B公司的产品能看见内部构造,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再加工。B公司就能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接着推出了相应的新产品。再看A公司,它用华丽的外表设计,挡住了反馈和改进的通道。

我们在造自己这辆赛车时,要从全局性和动力机制出发,建立反馈系统,不断纠错、更新、迭代。

A计划的九段心法

说完造车的四大法则,我来给你介绍一下,人生算法的A计划。

我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集邮的方式,一种是打磨钻石的方式。

芒格鼓励大家掌握多种思维模型,很多人认为像集邮那样,只要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很厉害了。这是巨大的误读。

多元思维模型真正的用法,是用来切割钻石,这个钻石就是你的认知。各种不同的知识、技能、能力,都是一道打磨你认知钻石的激光,每一道都为了切割出更完美的切面,让你的整体认知更加光彩夺目。

A计划的九段,就类似于这个打磨钻石的过程,每一段都像一道激光一样,不断打磨你,让你一步步优化。

我模仿了围棋里的段位制,将A计划分为九段。

这是一个求解的过程。而你自己,是这道题最大的已知条件。

初段:闭环。 我们要讲为什么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二段:切换。 你可以在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和主动控制模式之间自如切换。
三段:内控。 有四个核心内控点:感知-认知-决策-行动,你可以把它们理解为我们要造的那辆车的四个轮子。
四段:重启。 我们要装配大脑装置:学会归零、复盘重启
五段:增长。 我们要测试可以加速的自我进化系统
六段:内核。 这一段,要发现你的核心算法,也就是打造你的发动机
七段:复利。 让你的最小内核转动起来,实现价值最大化。
八段:愿景。 这一段是不确定世界的人生导航
九段:涌现。 我们要形成自己的个人系统,收获人生涌现效应的果实。

这九个段位,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

上半场,从初段到六段,是一个切割钻石的过程,就是为了不断找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小的那个内核。

下半场,放大内核,就是如何通过复制,令内核价值最大化。

上半场是做减法,聚焦;下半场是做乘法,放大。

——◆ 本讲小结 ◆——

这个造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求解的过程,是对“发现你自己”这个问题的探索,是对真相的科学性追求。

一个人成功的最大秘诀是:找到可大规模复制的、具有连续性的“大概率事件”作为内核,这样才能像一辆车一样跑起来,进而收获人生的复利。

——◆ 思考题 ◆——

回到我们开头提的思想实验,如果给你选择的机会,你会愿意插上幸福机器吗?为什么?

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跟我交流,也欢迎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朋友。

我是老喻,我们下一讲见。

内容听完了,我是罗胖。

老喻的《人生算法》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刚刚你听到的是A计划的导论,用来应对内心世界的不确定性,还有一个B计划,用来应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

说白了,A计划关注的是个人成长,B计划帮助你破解成长路上那些千奇百怪的难题。A计划把你打造成一辆赛车,B计划让你在人生的越野赛上,跑出好成绩。

现在得到App首页搜索“算法”两个字,就可以看到《老喻的人生算法课》的这门课程。推荐你加入学习。

罗辑思维,明天见。

如何在爆表的压力下,从容生活?

身处社会,压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如何对压力进行有效管理,而不是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以下11条建议,供你参考践行。

  1. 压力是公平的。真正在人世过活的人,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坚信这一点,不易起怨懑之心。

  2. 职场压力和生活压力无法互换消解。因此不要把压力释放错了地方。

  3. 做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4. 充分想象最坏的结果,如果认为是无法承受的后果,一定源于自身的贪婪,果断踩刹车。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DeepCreator: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无患,提前预防及规避。

  1. 压力无法被替代,注意力却可以被转移。到难以承受之际,刷一小时消消乐,剧烈运动两小时,都可以回血。问题依然还在。但不妨缓口气再来。

  2. 有无话不说且旗鼓相当的朋友很重要。说出来可能是最有效的减压之道,并非有人可以安慰你,而是因为站在别人的视角重新看一遍,问题会变得简单很多。

  3. 做不到向朋友倾诉,就试着把压力和问题写下来,只给自己看。然后你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4. 永远用最直接的方式面对压力源。拖延和迂回只会让压力变大。

  5. 永远不做任何不能让别人知道的决定和交易,无论好处有多大。

  6. 不要用血拼、喝酒、嗑药、暴食、滥交来缓解压力,否则一觉醒来你会面对压力2.0。

  7. 把压力想象成一个具体的形象,比如一只怪兽,每处理一步,就在脑海里给丫一拳。

Experience

反弹逆袭。

对于强者来说,失败会激励他们。对于弱者来说,失败会使他们更加失败。
– 罗伯特 T. 清崎,《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

心理韧性:跌落谷底的反弹力。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一天一天
一件一件
一步一步

韧性,英文为Resilience,原本是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引申为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现象。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by 巴顿将军

季后赛我有没有压力?不,这只是打篮球而已。

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才有真正的压力,他们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单亲母亲为了支付房租而苦苦挣扎。我们打一场比赛就会赚到很多钱,确实会有一些挑战,但如果把这叫做压力,那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就是侮辱。

– 开拓者队的球星利拉德,回答记者提问。

酋长岩

酋长岩(El Capitan)是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一块巨型岩石,高达914米,近乎完全垂直。它是全世界攀岩爱好者的一个流行的目标。

最近国内上映的201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Free solo》,就是拍摄 Alex Honnold 在2017年6月3日的一次完全没有保护的徒手攀岩,他用了3小时56分钟到达顶峰。

正常情况下,攀岩爱好者需要4到5天才能爬上顶峰。下面照片上东一点西一点的亮光,就是一个个攀岩者在峭壁上过夜,他们睡在岩钉固定的吊床上。

“感觉自己很有用”,这是获得幸福的终极方案

关于幸福的讨论很多。有人说,想要幸福就要“任性”一点,不要受困于别人的看法。但仔细想想,任性的人其实也没有那么幸福,他们获得的快乐持续时间很短。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被讨厌的勇气》能给你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他们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思想的践行者。「得到」作者万维钢解读了这本书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 比出来的幸福 //——

阿德勒说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但也是幸福之源。很多人相信幸福感是跟别人比较出来的。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比几十年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是幸福感可没提高多少。人们最在意的总是在人群中的相对位置。

跟别人比,比赢了的确能得到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不自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据我观察,人们发明了两个策略。

一个是假装幸福。中国有句话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那我不和上面的人比,我专门跟不如我的人比,强行给自己灌输幸福感。另一个办法是消极幸福:我刻意地告诉自己,别跟人比!别跟人比!因为我害怕跟人比。

这些做法都是自欺欺人。本质上,你仍然认为幸福感是比出来的。

但其实比出来的幸福不叫幸福,它其实是不满足,这种感觉是很短暂的。好不容易赢了一场,抬头一看前面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人。年薪10万的时候觉得如果年薪能达到20万就会很幸福,到了20万却发现周围好几个人年薪50万。

这样的人生就如同参加登山比赛。你认为只有登顶了,才算是幸福的——登顶之前你只能算是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这个游戏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如果你始终没有达成心中的大目标,那岂不是说一辈子都没幸福过吗?
第二个是,就算登顶了,你还会发现有个更高的山头在等着你。

每个人对幸福有自己的定义——但是你那个定义要想在逻辑上允许你获得幸福,它最好是主动的,不能这么被动。

——\ 共同体感觉 //——

阿德勒提出的幸福,来自人际关系的高级状态,叫做“共同体感觉”。

对此我是这么理解的。比如有个小村庄,生活条件很一般,村长的收入更一般,村里很多人不论是学历还是收入都比村长高。但是,村里人大小事情都找村长,村长是全村人的主心骨。那请问,这个村长幸福吗?

我们可以想见这个村长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价值。他对这个村子有强烈的归属感,他是村里最重要的一员。

村里有个卫生所,主管的医生学历和收入也不高,医术也挺一般,但是村里人生了病首先来找他。他能治疗的就给治疗了,村民花不了多少钱。治不了的,他会给病人介绍最合适的医院。那你说这个医生幸福吗?

医生知道自己并不像村长那样被视为全村最重要的成员,但是他也会感到幸福。他是村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他是村子不可或缺的一员。

那好,咱们再假设这个医生有一位助手,助手只会做一些最简单的工作,简单到如果他不做,随便找个手脚麻利的人也能做。今天晚上正好是助手值班,医生不在。那请问这个助手幸福吗?

我认为至少在值班的这一刻,这个助手也是幸福的。今晚他镇守卫生所!谁有事儿,他是第一个要负责的人。村子需要他。

这样的幸福不需要跟人比。其实咱们想想,所谓比出来的幸福,归根结底比的无非是每个人的“价值”。但价值真的是可以比较的吗?村长有村长的价值,医生有医生的价值,助手有助手的价值,这些价值是在不同的方向上,其实不能比较。

只要有一个理直气壮的价值在那,你就是幸福的。

所以阿德勒提出,幸福就是你出于对社会的关心,作为共同体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找到归属感。幸福来自贡献。

事实上,理解了阿德勒的哲学,如果我是那个卫生所里的助手,我不需要等到值班这一天就能感到幸福。我可以随时感到幸福。

——\ 贡献和贡献感 //——

为什么像比尔·盖茨、J.K.罗琳这类人,已经功成名就有花不完的钱,完全被社会认可,还要继续工作呢?特别是比尔·盖茨,一方面在非洲搞慈善,最近几年还成了书评人,整天写博客推荐书,他图啥呢?

阿德勒的幸福定义可以解释这种行为。J.K.罗琳几乎不可能成为比J.K.罗琳更成功的作家,比尔·盖茨的书评事业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但他们需要保持对社会的贡献感。

贡献感能解释很多幸福。比如有一位妈妈,每天全家人吃完饭,孩子玩游戏丈夫看电视,总是她一个人默默地收拾碗筷。你说这个妈妈会不会感到不公平呢?

如果她想的是,丈夫挣钱我不挣钱所以他有权不收拾,孩子们太小不会收拾,只好我收拾——就算她居然真的认同一家人还有地位差异,她也绝对不会感到幸福。

可是为什么千千万万个妈妈却能心情愉快地收拾碗筷呢?因为她们知道那是在照顾家人。她是在为家庭这个共同体做出贡献。

所以你承不承认,阿德勒这个定义其实挺好。而且请注意,幸福不是由具体贡献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贡献感”决定的。

算贡献的大小,那是行为标准,中国话叫“论事不论心”,那样的话一个因为疾病而失能的人还能有幸福吗?他躺在病床上什么事儿都干不了,还需要别人整天照顾他,他岂不是会感到非常不幸福?

而“贡献感”,则是存在标准,中国话叫“论心不论事”。在亲人看来,这个人其实并不需要做什么,他的存在,就已经是一种贡献。

在我看来最妙的一点,是阿德勒这个“贡献感”,恰好符合康德对自由的要求。因为贡献感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贡献感并不在于你的行为起到了什么结果,不是“如果……就……”。贡献感是你认为自己做出了贡献,你就做出了贡献,你就立即获得了幸福。

如果说贡献难分大小的话,贡献感根本就不需要分大小。你不需要非得达到一个客观标准才能获得贡献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不被任何外界的东西牵引。

贡献感是非常可控的,你随时可以单方面认为在这件事上你已经做到贡献了——只要你能说服自己的内心。所以贡献感也不是被内心的某个永远不可满足的欲念驱使。

事实上,阿德勒反对为共同体牺牲自己——别人的命是命,难道你的命就不是命吗?你自己也不是工具!有贡献感就可以了。

也许你做的这件事别人根本看不到,也许别人还误解你,但是没关系,你自己知道你做了贡献。

当然我理解,这个贡献感必须得真能说服自己才行,不要自欺。生活中有很多帮倒忙的事儿,有时候你以为你是在做贡献,其实别人不需要你的贡献,这种可不算贡献感。

总而言之,以贡献感为指引,你就既是自由的,也是幸福的。

——\ 更大的共同体 //——

如果你经常思考“什么是幸福”,阿德勒的这个“贡献感”肯定不会让你吃惊。各路哲人研究的幸福理论,最后都会得到类似的结论,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说到贡献感,我们必须知道你并非只属于一个共同体!有些人对工作单位有很强的归属感,结果一旦被裁员、或者退休,就很难受了,就好像被共同体抛弃了一样。

你要知道你除了属于那个工作单位之外还属于很多共同体:你属于家庭、你属于社会、你属于国家、你属于全人类,就算你死了,你还属于这个宇宙。

比如你在学校和老师的关系很不好,老师成天数落你,同学们也在老师的带动下笑话你——这等于是被自己特别在意的一个共同体排斥,这个感觉很不好。那么阿德勒的建议是在一个共同体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应该想想更大的共同体。

往大了看,你在这个小集体里的这点冲突,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而已。当然也不是说就应该回避问题,但是首先你要想到,别的地方并没有排斥你。

阿德勒这个“共同体感觉”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和别人建立横向的关系,也就是人人平等。再进一步,你要把别人看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

其实绝大多数人和你并没有竞争关系,没人一天到晚盯着你较劲。现代陌生人社会中平等合作的关系其实是最简单的。阿德勒给你的不但是强者的人生哲学,而且是最简单的处事方法。

方法:如何在乏味生活中找到乐趣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一觉醒来,意识到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都没什么变化?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很容易感觉生活枯燥无聊,自己的所有日程安排,从早餐到夜间电视节目,都不断重复着前一天。一项盖洛普研究显示,三分之二以上的美国人承认,他们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即使他们在工作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快公司》网站上的一篇文章,给出了几个帮你在乏味生活中找到乐趣的建议。

第一,做点创意活动。即使你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艺术细胞,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为生活注入创造力。每天早上,你可以花10分钟随意写一些东西,或者完成艺术家茱莉亚·卡梅隆提出的“晨间笔记”(Morning Pages)法。晨间笔记法指的是,起床后,在纸上写下你脑海中浮现的任何东西,写三张纸。你不需要有任何写作思路或者写作经验,字迹凌乱也没有关系,这种训练会逐渐激发你的想象力。

第二,花点时间在户外。问问自己:你最后一次深呼吸新鲜空气是什么时候?日本人已经认识到了呼吸新鲜空气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项森林浴国家计划,鼓励居民在大自然中度过更多时间。同样的,你可以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户外时间,到附近的公园和丛林中走一走。

第三,进行高质量的面对面交流。根据美国骨科协会(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进行的哈里斯民意调查(Harris Poll),超过70%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与此同时,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数字未来中心的数据显示,人们平均每周花在科技产品上的时间超过24小时,并经常从事“低质量休闲活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通常会忘记,或者不相信自己有时间和其他人产生有意义的联系。文章建议,我们应该定期和亲朋好友面对面地交流,这种高质量的社交活动可以让我们摆脱繁忙的泡沫。

第四,收集生活中喜悦的时刻。人们已经习惯于追逐效率,一直在寻找简化流程或者以最快的速度筛选收件箱的方法。可你有多久没有放慢速度,为了好玩去做一些事情了?文章建议,你可以尝试屏蔽社交媒体,专注地去做一些小而有趣的事情,比如说去联系很久不见的老朋友,或者画一幅涂鸦。

心理韧性

——Developing Mental Toughness 内心强大的终极秘密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所起伏,创造理想生活的关键是如何面对你遇到的事情,心理坚韧就能轻松面对一切挑战,不断地靠近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4C模型

注:Challenge—挑战,Confidence—信心,Commnt—责任,Control—控制。

反脆弱: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目录

Chapter One心态决定一切
为什么你那么努力,却还是没钱:比穷更可怕的是“稀缺心态”
人生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连失败的勇气都没有
永远别相信任何人对你的任何评价,包括你自己
耗什么不能“内耗”
真正的贵人是自己

Chapter Two做一个会折腾的人
闲着是没法快乐的
你的最大问题是:你还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高情商者的15项修炼
让你获益终生的五个思维习惯

Chapter Three不平庸的活法
什么都想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要过就过不抱怨的生活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自卑者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假自我”之痛
缺乏界限感,你的人生就会麻烦不断
不要期待别人的改变,能让自己的心情变好
你需要攒多少个赞,才能相信自己真的赞
你有当自由职业者的资本吗

Chapter Four所谓强大, 就是能管好自己的情绪
不情绪化,你最终才能赢
千万不要强迫自己微笑
心理成熟的五大标志
再糟糕的事情,也能从中找到积极的意义

Chapter Five一生只能爱一个人吗
亲密关系的杀手:付出感
“门当户对”真的好吗
婚姻中,最毒的伴侣并不是会出轨那种
一生只和一个人发生性关系,亏不亏
让我们成为彼此的沃土
被全世界看见,抵不过被一个人深深看见
在这个出轨的年代,婚姻有什么意义
再亲的人,彼此也要有界限感

Chapter Six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 “复印件” ——孩子
女儿是爸爸最好的心理医生
如果你是父亲,你想女儿变成什么样
母亲对儿子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当孩子向父母表达愤怒时,最渴望听到哪三句话
与父母分离,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英雄

Reference

  1. 离开了牛市,你什么也不是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