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Balance

balance20180718.jpg

自古以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把握平衡,拿捏分寸。——DeepCreator

灰色介于黑白之间。恰如其分,过犹不及。

选择的过程就是舍弃的过程
大舍大得
小舍小得
不舍不得

哈福德:“一件东西价值几何,要看你为它放弃了什么。”

自古华山一条路 VS 条条大道通罗马

很多毕业典礼的致辞者都会给年轻人们很多建议,其中最常见的建议是“做自己”。但罗伯茨法官说,你要明白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如果你并非足够完美,就必须作出改变。你就不能光想着做自己,必须不断自我完善。别人说‘做自己’,是希望你抵制按他人意愿随波逐流的冲动。但如果连你都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可能‘做自己’的,而如果不思考这些,你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对某些事情而言,‘just do it’是不错的座右铭,但在你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之前,这个座右铭可不怎么样。”

gainlostbalance20180416.jpg

取舍之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得失平衡,知足常乐,感恩长存

如何清楚地划分工作和生活时间

人们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经常是重叠的,有些人在家里的时候,也会想着没有完成的工作。一项长达七年的研究表明,在人们最难处理的十个充满压力的情况中,“无法将工作时间与个人时间切割”的情况,就是其中之一。

那怎样才能把工作留在办公室,清楚地划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呢?培训组织“布莱特企业”(Bright Enterprises,Inc.)的总裁黛博拉·布莱特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几个策略。公众号“家族企业杂志”翻译了这篇文章。

第一,在离开办公室之前,再多做一件小事情。比如,你可以打一个简短的电话,或者回复一封电子邮件。这样,你就能以“完成工作”的姿态结束你的工作日。当人们知道自己又完成了一项工作,而且明天早上少了一件要做的事情时,就会感到愉快和满足。

第二,把要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你可以把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列一个清单。调查显示,列清单的做法是提高工作绩效和积极调整压力的三个最有效的技巧之一。

第三,清理你的工作区。你可以在下班之前把所有物品整理好,这样在第二天你就会感到一个崭新的开始。很多经理人和非经理人都表示,“整洁的办公桌等于拥有清新的头脑”。

第四,你可以想一个动作,把这个动作当成是结束工作的暗示。比如关掉电脑,或者打电话回家。持续用这种动作,能让你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改变你的心境。

第五,用积极的方式开始晚上的生活。下班后见到朋友或者家里人,不要问他们“今天过得怎么样”。如果这么问,大家就会开始讨论白天留下的工作。你可以问一些更具体明确的事情,比如,问问他们一天里碰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然后开始聊这件事。这样,你就可以把焦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开。如果有人问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你应该保持克制,简单说一下就好。

黛博拉说,虽然这几个步骤有些不是很新的诀窍和技巧,但如果能按照顺序配合使用,就能帮你减轻压力,让工作和生活保持平衡。

一分钟经理人· 平衡工作与生活 The One Minute Manager · Balances Work and Life: A Healthy Lifestyle is the Key to Success

目录

前言
1机会众多
2一通非比寻常的电话
3恐慌
4压力与表现
5压力与紧张感关系
6压力缓和剂
7多米诺效应
8健康:重获平衡的第一步
9走访大学
10健康人的特质
11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
12健康的生活方式
13评估健康风险
14收到反馈
15下一步
16公司健康宣传
17逻辑
18事实
19组织的利益
20理解改变
21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2高层的支持
23制定特殊计划
24生活方式的改变
25知道下的胜利
26他人的帮助
27开始改变生活方式
28变得比借口重要
29成为自己的教练执行公司计划

《一分钟经理人· 平衡工作与生活》划记部分

01 引言

在健康状态上下功夫——保持身体健康——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确保生活平衡。

健康生活方式指南

我遵循合理的饮食健康。(每天吃早餐;限制盐、糖和脂肪的摄入,如黄油、鸡蛋、全脂牛奶、早餐肉制品、奶酪和红肉;吃足够的高纤维食物,少吃零食。)

健康人的特质

就像吸烟或做运动一样,保持积极的心态也是一种选择。
没有人能在未经你允许的情况下让你感觉低人一等。(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interior without your permission)

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

优越的生活是我们健康的杀手。

评估健康风险

年轻的时候,人们为了获得财富而放弃了自己的健康… …
等到年老的时候,他们又会为了重获健康而放弃一部分财富。
你的生活方式不应该危及到你的健康。

改变行为并不容易

锻炼身体… …不要过度劳累。

理解改变

当你要求别人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我必须放弃什么”。
为了坚持下去,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关心我们的人支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大多数人,花费他们所有的时间寻找下一个饮食或锻炼计划。但却很少花时间,坚持他们刚刚开始的计划。

制订特殊计划

让压力得到控制;每晚睡6~8小时,起床后经历充沛。
锻炼身体——不要过度劳累。
记住,你不必完全杜绝糖、盐和诸如鸡蛋、奶油、全脂牛奶、早餐肉类、奶酪和红肉等的含脂肪食物。饮食适度是关键。但每周食用它们的次数尽量不要超过了两次。加餐则食用芹菜、胡萝卜或水果。同时,要想保持代谢系统通畅,每天至少喝6杯水。

帮助其他人

只有当你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时,承诺才会变得困难。

成为自己的教练

你提到过承诺没有程度之分。你要么承诺,要么不承诺。承诺意味着,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产生结果为目标。因此,当结果来得比较缓慢时,请不要放弃,而是要重新制订你的健身和饮食计划。当日程表不断发生变化,在常规锻炼时间不能实行健身计划时,你可以利用各种非常规时间来进行锻炼,但是,你仍然要把锻炼计划完成。当诱惑摆在你面前,让你想要美美地吃一顿或放纵一下自己时,你只管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执行公司计划

在一个充斥着压力的世界里,我们似乎无法控制很多东西,但我们能够控制我们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将会为员工和组织创造不一样的价值。

方法论

时间管理:如何平衡工作与社交

当你忙于工作时,可能会疏于和朋友的联系。长此以往,或许你会发现,自己的社交网络越来越狭窄,朋友越来越少。时间是有限的,工作与社交该如何平衡,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自美国的时间管理培训师伊丽莎白·格雷斯在《家族企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三个建议,帮助人们平衡工作与社交。

第一,设置一个沟通界限。所谓的沟通界限是说,你可以和家人朋友讲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方式和你沟通,是恰当的。比如,你可以跟伴侣说,在某些工作日,为了完成工作,你必须全神贯注,只有紧急情况才能给你打电话。或者,你可以说明,在一天中的某些时段,用短信或电子邮件与你联络,比打电话更好。

第二,标记“空余时间”。如果你的日程表中,没有一段空余时间来作为缓冲带,那么很有可能你会没有时间进行社交,因为你会担心社交会耽误工作。格雷斯建议,你可以在一天里选一个时间作为“空余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你可以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去做一些和工作无关的事情,比如说查看短信,回复朋友的邀请,或者主动和朋友联络,沟通近况等。如果你发现这些时段仍然会被同事打断,那就离开你的办公桌,到会议室去,或是去一家咖啡厅。

第三,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工作与社交。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办法好好经营自己的社会关系,对于朋友的邀约,可能只给了一个很简短的回复。但其实,你应该花点时间去感谢这些人,因为他们关心你,想要与你建立联系。在当下,你或许会觉得工作是最急迫的事情,但从整体健康和幸福的角度来说,和那些关心你的人维持联系,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所以,不妨重新来选择你的回应方式。你可以发送一条短信说:“非常感谢你的来电。我现在不方便说话,但我很乐意今晚联络。”或者你可以让你的朋友知道,你今天没空和他一起吃午饭,但可以安排在下周。如果你不能立即回复,那么一旦完成手边的工作,你最好主动联系对方。

时间管理教练: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当我们工作上的事情和私人生活发生冲突时,很多人会感到压力,因为一个人没办法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针对这种情况,时间管理教练伊丽莎白·格蕾丝·桑德斯(Elizabeth Grace Saunders)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一些建议。公众号“家族企业杂志”翻译了这篇文章。

首先,桑德斯建议我们可以考虑一些一般准则,然后把这些准则作为面对冲突时的选择依据。比如,每个家庭重视的事情都不太一样,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想创造什么样的家庭文化?你是不是很重视全家人一起吃饭,或者参加孩子们的活动?什么样的决定符合你想要的家庭文化?再比如,你也可以从个人偏好方面来考虑。可能对有些孩子来说,你出席他们的某些活动是一件大事,而对其他孩子来说就不是这样。你可以问问自己的孩子,你什么时候出现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对配偶来说也是如此。总之,关键是你要问问家人最重视什么。此外,你也可以从工作的角度来考虑,看看哪些出差或者加班是必要的,以及你在哪些方面拥有弹性。

桑德斯说,你做的决定是否正确,取决于你的决定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一旦你确定了一个大致的模式,你在做选择时就不太容易感到内疚。

另外,当你希望自己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但确实分身乏术时,你也可以考虑一些其他的选项。桑德斯认为,至少有四个选择可以参考。

第一,委派,也就是你请其他人替你参加。比如,也许另一位同事可以替你去开会。

第二,时间分割。有时候,即使你只是出现在部分时段,仍然可以获得大部分的价值。比如,你可以参加工作相关活动“联谊”部分,但在晚餐前离开,这样你仍可以看到你儿子比赛的大部分。

第三,虚拟出席。在关键时刻以虚拟方式出席,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支持。比如,你正在参加孩子的演讲比赛,但当孩子还没出场的时段,你可以打电话参与正在进行的会议。或者你必须开一个会,但你可以在比赛开始之前给他打电话进行鼓励,开会之后再打电话让孩子谈谈感觉如何。

第四,提前关注。如果你真的需要全程参加某件事情,你仍可以通过事先安排,找到参与其他事务的方法。比如,你实在没办法到场观看孩子的正式表演,那就去看彩排。努力在事前现身参与,可以表现你的关心。

总之,不管你做了多好的计划,工作和家庭事务免不了还是会发生冲突。但是经过思考,你可以尽量做出更好的安排,让自己少一些内疚感。

事实案例

罗胖60秒:低情商优势

  1. 最近看到一个段子,说你去要别人还你钱,这和你暗恋一个人是一样的。

你以为对方和你一样心知肚明,其实对方压根就不知道;你非常纠结要不要开口表白,因为没准一开口,连朋友都没得做。

  1. 你看,人际关系带来的焦虑大体都是这种模式,陷入了两种猜测:

对方的信息跟我是不是同步?我一旦行动,对方的反应是不是符合我的预期?这么一猜测,然后就焦虑了。

  1. 情商高的人没有这些烦恼,因为他们的优势就是有同理心,能够判断对方的信息和反应。

那情商低的人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判断、不猜测、不犹豫、直接说。

  1. 我最近我听到一个词,叫“低情商优势”。对,低情商的人也有优势。

他们知道自己判断不了,就干脆不判断、直接说。保持我方信息和行动的透明度,提供确定性,也能快刀斩乱麻。

世界从不美好,世界只在平衡之中

几十年之后,也许在一年当中的某一天里,晚间电视新闻的最后一小段“历史上的今天”时,画面上出现的是一个火灾过后的景象;旁白的字幕是简单的几个字:台中市卫尔康西餐厅发生大火,夺去64条人命。

对于死难者的家属亲友而言,不论时间多么久远,可能心情上永远有思之凄楚的感怀;不过,对于社会上其他的人而言,随着时间的消逝,也许比较容易略去情怀上的起伏而思索这个不幸事件的意义……

在大火之前,早就有各种相关的法令:营业场所和住宅区的划分、餐饮业的安全消防设施等等;政府各主管机关也有层层检查和处分的程序。不过,法令规定是一回事,人实际上的做法是另一回事。

对业者而言,要在装潢上符合各种规定所费不赀,而且增加营业成本;不妨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区域,然后利用一(小)部分省下来的钱去疏通环节。万一真的违规受罚,总可以找到民意代表出面。

对民意代表而言,为了照顾选民以维护选票,当然会义不容辞地出面说情。

对行政官僚而言,预算操在民意代表手里,在小地方“情理兼顾”自然是利人利己。

因此,在这个由业者、民意代表、行政部门官僚所组成的“生态体系”里,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能够)规规矩矩地“照规定来”。这种现象,再加上一般消费者在承平日子里不容易有警觉之心,就刚好因循渐渍而形成一种“危险的均衡”——实际的执法水平可能只及法令规章的60%!

一场大火等于是对这个生态造成一次冲击,震撼而且动摇了维持这个生态的各个支柱:对业者而言,为了能吸引消费者上门,最好主动做一些改善。对于民意代表而言,在业者再要求说情时,也可以婉转地告诉业者:人命关天,现在不好说情。对于负责执法的行政部门而言,事情也比较容易处理。一方面在执法时可以要求得严格一些,一方面也比较容易挺起腰杆、婉拒民意代表的说情。

因此,“大火”这个因素促成生态的转变;在业者、民意代表、行政官员各自改过之后,执法的水平可能严格了一些——由原来的60%变成70%或75%。

不过,执法程度的提升不一定能持久。当大火的记忆渐渐地模糊褪色之后,故态复萌的种子很可能又开始悄悄地萌芽、蔓延;违规受罚的业者可能又找上民意代表,而面对选举的民意代表可能又会“试试看”,行政官员也可能又为预算不得不折腰……结果,执法水平慢慢下降,可能回到65%,比大火之前好一点点;当然,也可能又落回60%,或更低。

“卫尔康事件”,显然是这种“生态”转折起伏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事实上,不只“餐饮安全”是如此,其他的社会现象也都有这种特性:

社会发展的轨迹不一定是往前进展,而大部分是锯齿状的进进退退。而且,在每一个环节的转折上,背后都隐含着造成转折的某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刺激;否则,社会就停留在“均衡”的状态上,不管那是一种好的均衡或不好的均衡。

更重要的启示,是任何一个“生态”都是由一些相关的人所支持,而人在取舍时绝大部分都是各为其利。只有当每个人基于各为其利的考虑、彼此配合牵制、而能支持一个“好的生态”时,令人满意的现象才可能出现。否则,在良知道德上的呼吁,将只是一厢情愿的空谷足音而已。

本文引自罗辑思维正在出售的经济学思维入门书《正义的成本》。点击书名,收入囊中。

罗胖日:
观察一个事件,通常有两个角度——
1.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该夸谁还是该怪谁?
这个角度的支点是:焦虑感和安全感
2.此事发生之后,所属系统的平衡有没有被打破?新的平衡是什么?
这个角度的支点是:理性和好奇

第一次世界大战怎样改变了世界

维舟

我们现在其实很大程度上仍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塑造的世界之中。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

没有一战的话,多半也不会有二战,而没有二战也就不会有冷战。

一战给战胜国留下对战争的厌倦与冷漠,而留给战败国以挫折感与复仇欲望。因此,二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战的延续,没有德国人对战败处置的极端不满,希特勒不可能崛起,纳粹、屠杀犹太人等等人类史上最黑暗的篇章,大概也都不会出现了。

不仅如此,一战严重打击了原有的世界中心,使两个原本处于边缘的大国崛起,为后来的美苏争霸奠定了格局。

美国力量的急速上升,尤其得益于西欧的衰落;苏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没有萨拉热窝的枪声,多半也就不会有十月革命的炮声,这个后来影响了人类1/3人口的新帝国,是一战分娩的婴儿。

战争之神是一个两面神:它一方面带来毁灭与破坏,但同时又常常开创了新的格局,至少是加速了变革。

这个缘由不难理解:

原有结构里中心的毁灭,对本处于边缘位置的因素而言却是机会——在森林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砍掉了几棵大树,使原本遮蔽在它树荫下的草木都获得了更多阳光与生长机会。

首先,一战作为一场欧洲内战,使原本受欧洲货物压制的各国大为受益。

对美国而言尤其如此。战争期间,美国被切断了它传统上从欧洲进口货物的来源,留下的空缺现在改由本国工业填补。类似的现象在中国同样上演,欧洲的大战造就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至少暂时不必担心欧洲商品的竞争了。

在一战之后,“民族解放”与“民族自决”成为潮流,这并非偶然。

欧洲三大堪称巨大堡垒的多民族帝国——俄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都王冠落地,乃至彻底瓦解。没有这场战争的破坏,这原是不可能的事。

如今的中东格局,也是土耳其帝国在一战中瓦解的后果。当时的英国人为了削弱参与德奥一方作战的土耳其的力量,派“阿拉伯的劳伦斯”策动阿拉伯人起义,现代阿拉伯世界的局面,都可追溯至此。

战争带来的这些改变,有时并非政治家们的本意,但在当时急迫的形势下,战胜敌人是压倒一切的目标,别的也暂且顾不了了。

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英法等殖民帝国都曾大量动员自己的海外自治领和殖民地人民参战,但并肩作战必然会带来一些不难想见的结果:一是宗主国军人的伤亡会打破他们在殖民地的优越感;二是你不得不给予一些权利来换取他们的支持。

在1914年秋,驻扎在法国的英军中有1/3的士兵来自印度,到一战结束前夕,约超过100万印度人曾在海外服役;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也征召了大量北非等殖民地的土著入伍或充作战地劳工,这些人在战后活着回到故乡,大多成为当地谋求民族解放的力量。

战争给那些原本边缘的群体带来了机会。

在一战前的整个世界范围内,妇女仅在其中四个国家拥有选举权:芬兰、挪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虽然直到二战时,仍有英国人说:“几百万拿枪的女人,是对男人莫大的打击。”他们担心女性一旦参与战争,就将不再满意自己的社会地位,到时女权运动就挡也挡不住了。

然而在战争的压力下,各国即便不大征召女兵,却也不得不让女性走出厨房,去工厂生产炮弹或参加战地救护(她们中的不少人由此染上烟瘾,成为第一批抽烟的现代女性)。既然女性感受到“国家需要我,我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再想让她们忍受男尊女卑的社会安排,也就不可能了。因此并不意外,在一战以后,向妇女开放选举权的国家陆续增多——也许并非偶然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保持中立的瑞士,由于并无征召妇女劳工的战争压力,这个国家的女性晚至1974年才获得选举权。

实际上,美国黑人也是因为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劳工的需求,才开始了史称“大迁徙”的移民运动,大量从南部的棉花田进入北部和西部的大城市工作的,这是后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基础。

在当时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中,中国无疑也是“边缘”。中国在战争中站队正确,但这场战争的影响则复杂得多:部分是“好事”,但也是“坏事”。

中国虽只是象征性的参战,但得以没收德奥在华资产,并结束了敌国的不平等条约——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被废除的不平等条约。

在一战之前,中国面临的是列强在中国争霸的局面,但一战之后,英法德俄等欧洲列强都将注意力和军事力量收缩回欧洲,中国的边疆危机大为减轻;然而与此同时,日本和美国对中国局势的影响力由此大增,如果在早先那种列强平衡的态势下,日本几乎是不可能单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这种打破平衡的莽撞将遭到列强的一致反对。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一战对中国的间接影响,比我们料想的要深远得多。

本文由作者维舟授权罗辑思维发布。

罗胖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人类两个教训。
1.所谓的“制衡”,其实不可靠。
英国人迷恋“大陆均势”、“光荣孤立”。
德国人迷恋“世界政策”、“条约体系”。
以为用匕首互相抵住咽喉,就谁也不敢先动手。
2.长期“和平”珍贵且脆弱。
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年。
世界上没有全面战争。
人们曾经为这种和平找了各种理由。
什么武器制衡啊、贸易依存啊、契约体系啊、文明提高啊……
炮声一起,上面那些理由就显得很荒诞了。

罗辑思维:成名的代价10

欢迎各位来到<罗辑思维>,这两天过年的气氛还没有散尽,但是年就算是快过完了,很多人会踏上后半截春运的旅程上路了。

我就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一个禅宗的公案,一个老和尚,高僧,问的小徒弟说,你看看大街上奔来跑去的这些人,一共有多少人啊?

小和尚一个两个在那数,老和尚说,别傻了,别数了,就俩人,一个叫名,一个叫利,确实啊,大家出来忙,不就是要不为了名,要不为了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跟随名相关的一些事儿。

在互联风时代成名实际上变得越来越容易,不管是好名还是恶名,但是每个星期几乎都有一两个人突然暴得大名,这就是互联网给我们这一代人创造的机会。

而且出恶名也未见得就是一件坏事情,像那些娱乐界的人为什么经常给自己泼脏水啊?经纪人主动给明星自己炒作绯闻,很简单的一个机制,因为互联网时代人太容易健忘了。

过一段时间之后,只觉得这个人很有名,至于当时为什么出名,是什么样的狗屎盆子拍到他身上,导致他出名,大家都忘了,只知道他这个人是名人,他开演唱会就愿意多掏点票钱,所以这个机制已经跟传统社会完全不一样了。

有一天吃早饭的时候,我老婆就问我,说,你说郭德纲算精英吗?我们两口子都是郭德纲的铁杆粉丝啊。

我说你这个问题问的还真有点意思啊,因为在传统社会不管郭德纲多有名,他都不能算精英,因为没文化嘛,也没有社会地位,像解放后一帮文人聚会的时候,像老舍这样的作家,他们是不带玩的,很看不起。

因为你不是大学教授,你就是一个职业的写报刊连载小说的人,那些教授们知识分子大文人是看不起他的,不带他玩的。

这就是传统社会,精英是个金字塔式的,你必须爬到一定的社会阶层我们才能承认我是精英,可互联网就不一样。

互联网像一个大铁球,在任何角度你都可以扎出一个尖来,然后形成你的高地,不是有一句话叫“世界是平”的吗?也就是说,你只要崛起小米粒那么高,你就是珠穆朗玛,你就是精英,你就是名人。

所以互联网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了大好的成名机遇,但是我今天要说一点儿反话。

就是,各位不知道琢磨清楚了没有,互联网成名背后的成本其实极高,然后,为了成名可能未来要付出的代价极大,这一点没想清楚,在成名路上奔忙的人,劝你暂时歇一歇脚步。

那么,坏处会有哪些呢?我想主要是两条。

第一条呢,就是当你成名之后,实际上你是被众人用想象力抛离了人群,突然达到了一个高度,但是抛离这个事儿大家总知道,抛上去,接下来,抛物线运动,啩!就得下来,换句话说,抛多高摔多高。

而互联网时代,特别容易把人抛到特别高的高处,一旦到了高处,你知道副作用是什么吗?

就是大家开始发挥脑补的作用,用脑子去想象,一个辉煌,高大,伟大的人,他的道德上是多么完善的大人物。

陈冠希先生,其实他就是一个小年轻嘛,他只不过干了一个特别容易成名的一个职业而已,对吧?他一个正常的年轻人的一些娱乐生活,一旦被曝光出来之后,他面对的就是万丈深渊!

这就是这个互联时代公从对一个名人的一种不体谅,不原谅之处,所以吴伯凡先生讲过一句话,说,现在这个时代,公众人物的道德底线是普通人的道德上限,就是说,你不是圣人,对不起,你就不要出来混,为什么?

因为所有人都会把你脑补成,一个伟大,光荣,正确,完满的人,中国古代就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例子。

因为才子佳人,尤其是一些闺中小姐,天天就想着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去构想一些完美的才子,最典型的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了。

司马相如一表人才,又会文学写作,然后文学天赋得到了当时社会上的公认,而卓文君呢,是大家小姐,然后两个人在帘幕后面看上一眼,然后就跑到外面等他去了,然后两个人就私奔了,私奔的代价很高啊!

因为卓文君卓五孙嘛,家里很有钱,她爹对吧,私奔之后,她只能当垆卖酒,就是当个女招待,但是即使对这样的日子对一个闺中小姐来说,那也是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所以这样的佳话,在中国古代是很多的。

所以导致很多因文而成名的才子们,终生都会面对那些闺中女粉丝的脑补,在唐代有这么一个才子,跟我同姓,罗隐。

罗隐这个人在晚唐的诗坛还是很有多啊,也有一些著名的诗句,比如说,时来大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他还有一个趣闻。

就是,他有一次进京赶考,这个人经常考试不中的,有一次进京赶考,路上跑到一家妓院,跟一个妓女好上了,这个妓女叫云英,不他是进京赶考嘛,又名落孙山,又失败了,回头又经过这家妓院,这个云英就耻笑他,跟他开过分的玩笑,这个罗隐就受不了了,然后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流传下来成为名句,就是他跟去英讲,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这也是很有多的一句搞笑的诗。

当然,我们今天讲的罗隐是和一个大家小姐的故事,这个大家小姐是宰相郑畋的女儿,郑畋本人也是一个诗人,在晚唐也是一个名相,但这位郑大小姐天天就是跟这个韩寒的女粉们一样。

啊,文艺女青年,天天闺房当中搜罗到罗隐各种各样的诗集,在灯下在月下在花下,天天在那读,然后脑补,罗隐是一个多么完满的形象,哎~!果然就有这么一次机会。

郑畋有一次请客,宰相请客嘛,才子佳人都聚来了,这个小姐小鹿乱撞,带着一颗芳心,捧着就来到了帘幕的后面,就像当年的卓文君一样,挑开帘幕,偷眼观瞧,不看还则罢了,一看大惊失色,这个罗隐实在长的太丑了,我们老罗家有这个传统,实在太丑了,就是典型的矮穷矬,反正不至于当从抠鼻孔嘛,总而言之就是那么一个非常不堪的人。

这个郑大小姐瞬间就崩溃掉了。然后三步并作两步,奔回闺房,把所有罗隐的诗全部的烧掉,当然,罗隐后来了没有娶上什么大家小姐,后来娶了一个很一般的人,后来也迷信一些养生之术,但是活的还比较久,活到七十多岁。

这个故事其实就在告诉我们,当名人实际上,必然要付出的一个代价,一旦你和你的粉丝进行密切的接触之后,大家都会崩溃,因为你不可能是一个完人。

就像前一阵,方舟子和韩寒干架,对吧?方舟子阵营这边说,你不足1米7,你不足1米72,等等,就说这个数,其实这个数证实是多少不重要,关键是很多女粉丝一想,韩寒才1米72,对吧?那原来的那种对一个高大全形象的一颗芳心,那不就瞬间泄了气吗?所以说,这就是成名的一个缺陷。

就是一旦成名,你立即不可能获得真实的生活,为什么那么明生,什么私生活,娶了谁,嫁了谁都是秘密啊?

因为必须要跟公众隔开,否则你的那些真相一旦发生暴露,对不起,所有对你的梦那一刻就碎了。而在互联网时代,保守秘密和公众隔开距离又是那么的困难,所以你想成名,这就是你要付出的第一个代价。

成名要付出的第二个代价就是,你成名之后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名伤害了谁,而这种伤害会在你不经意之间,突然像一个角落里的魔鬼蹦出来咬你一口。

这个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镇关西郑大官人,我们读中学的时候读过那篇小说,水浒里的,鲁提辖怒打镇关西,这个案子你想想,挺有意思的。

鲁提辖,鲁达,鲁大人,有一天正在闲坐,突然看到了一个卖唱的歌女叫翠莲,突然看到了一个卖唱的歌女叫翠莲,翠莲就跟他讲了一段特悲苦的身世,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说啊,我这个,奴家长了几份姿色,然后被镇关西郑大官人看中了,给了三千贯,但是是虚钱实契,就是卖身契约写了,钱没给,然后我就嫁过去了,要了奴家的身体,可是他家大娘子也忒以的厉害,不久就把奴家打将出来,打将出来之后又着落到店家身上,向奴家要这三千贯的卖身钱,可是我没拿他的钱啊!

就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呢,其实仔细推敲起来不是没有疑点,你说你买一个漂亮的姑娘回家寻欢作乐,这个我们相信,古人是干得出来的,然后呢,这个,大老婆非常嫉妒把人家给打出来,这个事我们也相信她能干得出来。

可是翠莲的供词当中,有一个疑点,就是叫虚钱实契,钱我没拿,但真是这样吗?我觉得这个地方存疑。

当然这已经是一千年前的一个场民事诉讼了,我们也不知道真相,我们只是说这个事疑点,因为富人嘛,他可能在人性上去作恶,会去作践他人,但是跟钱这么较劲,他除非是有仇,憋了一口气,否则干嘛为三千贯,跟一个明显拿不出,赔不出这笔钱的小女子去较劲呢?这也不符合他的成本原则嘛对吧?

但是鲁提辖是不管这套的,上去三拳两脚把人家镇关西打死了,这个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我们都读到过,可问题是,鲁提辖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

有人说,政治黑暗啊!你看水浒传上,出现的几十件官司,哪一件是秉公直断的?不都是豺狼当道,虎豹专权吗?

那鲁提辖就跟我们的诺贝尔将的一位得主一样,他肯定心里也默念着一句话,在鸡蛋和石头发生碰撞的时候,我将勇敢的站在鸡蛋一边,我站在弱者一边,对,也可能鲁提辖真的是这么想的,但是在水浒传的源文当中还暴露了一丝,就是鲁提辖当时怒发冲冠,不是说镇关西有多欺负人,你看他原话是这么说的。

我当谁是镇关西,原来是郑屠,杀猪的,郑屠嘛,那个地方是渭州嘛,渭州肉类加工厂兼销售公司总经理,也算一名民营企业家,但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看不上民营企业家的,所以说,我以为是谁?原来是郑屠,他无非是投托到小种经略相公,而我呢,是投托到老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了关西五路廉访使,我也不敢叫镇关西,他这个郑屠狗一般的人,他也敢叫镇关西。

你看鲁达的这一番话,暴露出来的是什么?一是瞧不起民营企业家,这个我们可以原谅,但是最让人怒发冲冠受不了的是什么?你也敢叫镇关西,我都没敢叫,所以伤害了他的自尊。

我们再把这件事情往回倒回来,镇关西刚开始成名的时候,哎呀,你叫镇关西,他肯定是觉得心中沾沾自喜,对吧?你看我多威风,人家都怕我,都说我叫镇关西,这就是成名的过程啊。

可是你怎么知道在一件事,甚至未必是你的罪过的时候,这个名声传到了另外一个,不服不忿的人的耳朵里,就变成了他最后三关拳两脚把你打死的一个原因呢?

这件事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不罕见,我生活当就有这么样一件事,有一个记者,特别恨一个老板,遇到这家企业的所有的坏事,他就一定要写一篇,字字血,声声泪的负而报道出来。

你他细问他为什么,你为什么恨这个企业?他说,这个企业跟我原来的老板关系特别好,我特别恨我原来的那个编辑部主任,所以我就要恨他。

所以说,一个人有一个名,然后到处结善缘,处处只栽花不栽刺,也未必在互联网时代就不给你埋下祸患。所以说,一个开放的时代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利益,但是在开放时代生活,你也知道,这背后的成本到底有多大。

互联网时代你不仅容易成好名,其实也容易成恶名,从这几年,尤其08年以来,什么陈冠希事件,什么表哥事件,等等,几乎每过一两个星期,都会有一个人因为丑闻而暴得大名。

所以怎么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所以怎么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想我们可能仅仅传统社会,给我们的那些概念,是好还是坏,已经不足以对这样的趋势了,我想我们可能要回到另外一个模型里,认知我们正在身处的社会,那就是我们是汪洋中孤独的打渔人。

我们在互联网社会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立无援的少年派,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社会,具体的阶层,我们面对的是整个汪洋大海般的太平洋。

其实切换这样的认知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常年的文化教育,和我们的成长经历,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生活一个非常具体的环境里,我们的每一个言行,其实都是根椐一个具体的情境,做出来的一个反应。

所以我们中国人才有一句话,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吧?今天关起门来我们说朋友话,明天打开门去,我们说官样的话,等等。

所以我们的每一个言行,其实都有特定的时空条件的,我们就拿陈冠希同志来说,你说他拉上窗帘,自己搞点儿娱乐活动和摄影创作,你说碍谁的事儿了?对吧,他窗帘也拉了,门也锁了,他只不过没想到自己要修电脑而已,对吧?

再比如说,我们前几年有这么一个躲猫猫事件,一个云南穷乡僻土壤的一个看守所,就犯人死了,当看守所的一个警官,他面对前来哭闹的这个苦主,也就是这个死者的家属的时候,他说,他躲猫猫,做游戏自己撞死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他说的有道理啊~!他说的没道理,但是至少在他的角度说,他认为这句话是混的过去的,因为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农民的妻子嘛!一个面对丈夫死去,这个,痛哭号啕的一个女子嘛,我们可能跟她谈一谈,赔偿的问题就可以了,至于怎么死的,你管怎么死的呢,对吧?就是做游戏死的。

这一套我相信他一定不是第一次说,在他的生涯当中,他可能去面对在天高皇帝远的那个小县城的所有犯人家属的苦主的时候,他交待一些问题的时候,他就是用的这种态度,我们切换一下,假设我们坐时光穿梭机回去,我们现在给他面前搁一摄像机,说中央电视台正在全球现场直播,你现在说那犯人怎么死的,你觉得他会告诉你这个人是躲猫猫死的吗?他不会,因为他的言行是有条件的,是有时空前提的。

互联网时代最残酷的一点就是,时空前提没了,所有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情境下说的那个话,他,互联网都有一个机制,把你放到无远弗界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的,这样一个坐标系里来重新观察。

一个官员对记者说,他们到底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你这种话说的太没政治水平了,但是他是不是真的就没水平很低到这种程度呢?

无非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让他放弃了这样一种警惕,他觉得这是一个小范围的谈话,他没有想到这句话会被放到互联网,放到全人类,甚至全华语地区文化圈时,这样一个大舞台进行表演。

老天爷啊,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依傍,没有空间前提,你在面对千秋万世,面对所有人在讲每一句话,因为你不管藏在哪个角落,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被微博,被QQ发射出去,你怎么知道你这个时候是安全的呢?

所以我们去回复这几年所有的丑闻,基本上背后的机理就是这个道理,你是在特定的时代下讲的一句话,结果别人放在一个全时空的角度下进行解读,这就是互联网的残忍之处。

我们人类每时刻都在寻找一种坐标,一种安全感,我们假设一个没有风,也不冷,也没有蚊虫叮咬的晚上,你一个人敢在操场里睡一夜吗?

虽然房屋没有对你起到任何防护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在那样的夜晚我们还要钻到房子里睡呢?因为我们插上门,拉上窗帘之后,我们知道我们跟左边的墙隔几米,我们是靠右边的墙我们心里有一份安稳,

但是互联网时代来了,这份安稳不再存在。

所以今天谈成名的话题,我就想到老子的一句话,叫“美之为美斯恶也”。

西方人只知道负负得正,我们中国人却知道正正得负,这个公式西方的科学体系是推不出来的,但是老子这个话早就讲了,如果一件事,好上加好,美之为美,斯恶也,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一件坏事!

为什么?因为有天道。

当我们每个人暴露在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远弗届的空间当中,会有一种天道的力理,把那些过度冒尖的东西割掉。

所以你看方舟子,方舟子当然很多人不喜欢他,其实我还挺喜欢欣赏他这个人的。方舟子天天找名人吵架,可是大家要知道,他找的可不是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啊,他找的就是成大名者,必成他刀下的名利之鬼。

所以我曾经开过一个玩笑,我说方舟子其实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玉皇大帝院里割草机投胎下凡转世,哪棵草长的高一点,他就要去割掉。

这就是成名的烦恼,这种烦恼在互联网时代会被放大,所以互联网时代生存的法则是什么?不是成为一个圣人,因为我知道你不是,我也不是,他们都不是。

互联网时代,要求我们活的真实,是不是成名就随它去吧。

罗胖60秒:没人逃得过的影响

  1. 面对一件新发明出来的工具,往往是一部分人觉得,坏了,我的工作要被替代了。

另一部分人觉得,那是他们的事,我只是觉得更方便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个分别。

  1. 真相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把这个工具纳入进来,重新考虑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

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都因为使用微信变得更方便了,似乎受损失的只是移动运营商。其实呢?

  1. 第一,这些年移动运营商并没有死,他们靠收流量费活得也不错啊。

第二,当每个人都开始用微信之后,如果你同时并行处理很多信息的能力不强,你和那种善于同时和很多人协作,处理复杂关系的人相比,你的竞争力实际上是在下降的。

  1. 所以你看,一项工具从来不是简单地造福了谁,祸害了谁。

这项工具一旦来了,所有人的竞争都发生了变化,没有人逃得掉,它对你的影响。

失落的一角

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

矛和盾的军备竞赛

何帆

如果世界上最锐利的矛能够戳破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会怎么样呢?很可能,这个世界上就会有更多的暴力冲突。

如果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盾能够抵挡世界上最锐利的矛会怎么样呢?很可能,这个世界上就会有一段比较消停的日子。

这种矛和盾的军事竞赛,就是国际政治学中著名的“进攻—防守武器假说”。

中世纪晚期,防守性的武器占了上风。频繁的十字军东征,使得各国都加紧修筑城堡和要塞。结果攻城变得越来越难,攻下一座城池耗费的时间越来越长。久攻不下,补给就会成问题,到时候自然要灰溜溜地撤军。

此外,在这一时期,骑士的铠甲加强了对身体部位的防护,这大大降低了进攻的机动性。而防守方的长矛方阵可以有效地抵御骑兵的进攻,英国出现的长弓也增加了防守的优势。因为其射程更远,使得敌人难以接近。总之,到1300年,防守性武器战胜了进攻性武器,欧洲出现了相对的和平。

15世纪中期,大炮从辅助性的进攻武器变成了战场的主力。重型火炮的发展使得进攻性武器重振雄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沦陷是这个时期“进攻—防守”力量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中世纪最坚固的城堡,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之内就被土耳其攻陷,原因就在于土耳其造出了威力空前的巨炮。在大约两个世纪内,利用火炮进攻的优势不断提高。防守一方的长枪兵、戟兵和重甲骑兵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整个欧洲都开始学习土耳其的作战方法,步兵配备短剑和长弓,同时有轻骑兵护卫。在这一时期,威尼斯多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英国和法国之间也出现了百年战争。

到了16世纪,修筑城堡的技术又得到了提高。为了避开炮弹,城堡不再修筑得高耸入云,而是尽可能地贴近地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棱堡,即把城堡修成五角形,躲在城堡里面的枪炮手可以对接近的敌人交织开火。此时的城堡和13世纪的城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攻下一座城池的时间从几天延长到几个月,甚至几年。只要食物和弹药储备充足,像威尼斯或梅斯这样的城市,几乎是坚不可摧的。

18世纪早期,进攻一方又占了优势,于是,欧洲进入了长达数个世纪的战乱。大炮的机动作战能力提高,炮筒长度被缩短,这能提高炮弹的速度,使其能够炸开城墙。火炮的机动性也大大增加。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开疆拓土、所向披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借助了进攻性武器的威力。

到19世纪晚期,防守的力量东山再起。这在美国内战期间体现得最为明显。战争开始的时候,南北双方还都能灵活地发动进攻,但到战争后期,基本上就转变成了壕沟战。这一时期的步枪射程为拿破仑时期滑膛枪的2倍,能够在1000米之外射杀敌人。

1874年发明的铁丝网也能够有效地减缓敌人的进攻速度,躲在战壕中的机枪手和步枪手可以更从容地消灭敌人。如果在进攻方和防守方之间有大片的开阔地带,敌人要想穿越过来,必定付出惨重的伤亡。遗憾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大部分将领都相信,进攻性的武器胜于防守性武器。

1914年夏天,欧洲的将军们发动战争的时候,都觉得有了神威的机关枪,这次大战就可以速战速决,打完仗正好回家过圣诞节。结果这一仗整整打了四年,双方都困守在折磨人的战壕里面。整整四年时间过去了,欧洲的将军们才想明白,机关枪其实是防守性武器。

1930年之后进攻又占上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是一支德国的装甲坦克部队向骑在马背上的波兰骑兵发起了闪电战。冷战之后,核武器的出现使得防守力量占据上风。在核时代,进攻的成本将带来全面的核毁灭,因此,几乎不可能再发动全面战争了。

到21世纪,攻守之势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或许要承认,如今进攻的成本更小了。“9•11”事件中恐怖分子花了大约100万美元,就完成了袭击美国的计划。仅仅在美国一个国家,为了防止这样的袭击再次发生,在警局、机场安检和其他系统花费的代价大约是每小时100万美元。

这意味着什么呢?冷战时期的短暂和平可能将一去不复返,尽管我们不太可能会遇到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常规性战争,但是,按照“进攻—防守假说”,我们在将来会遇到更多的暴力和冲突。

本文由罗友杜敏推荐整理。作者何帆,选自《若有所失:漫步在历史和经济的丛林中》,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罗胖日:
获取竞争优势有两个方法——
1.“升维”或者说是“残化”。
在原系统中想办法,构建更复杂更精巧的系统。
缺点是,个体的独立度更低,更依赖于分工协作。
比如军备竞赛。
2.“降维”或者说是“劣化”。
在系统外想办法,引入大量外界因素。
缺点是,原先的生态被破坏,甚至走向败劣。
比如中国式价格战。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