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Get

iget20180802.jpg

学知识、长见识、扩展认知,终身成长。

igetget20180716.jpg

「得到」,为你提供最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罗辑思维」团队出品,提倡碎片化学习方式,让用户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知识。每天20分钟,在这里学知识、长见识、扩展认知,终身成长。

得到大学第0期招生简章

这是一份招生简章。

关键词如下:

学习方式:线上线下联动式学习

学 制:三个月

学 费:9800元

学习主张:具体、坚忍、好奇、开放

学习目标:使学习者拥有解决问题的元能力

报名方式:个人报名+推荐人背书

开学典礼:2018年10月13日,北京

招生规模:北京、上海、深圳三处校区,各100人

得到大学是什么?

长期看,是一所服务于终身学习者的通识大学。

起步阶段,得到大学只提供一套课程:“多元思维模型”。

请审阅课程表:



关于这套课程:

  1. 知道“多元思维模型”这个词的人,自然理解这张课程表的价值。

  2. 这套课程的内容,完全由得到大学教研中心自主研发、并拥有全部知识产权。

  3. 每门课程背后,都汇集了各界顶尖高手的智慧。

先后有四十多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特种兵教官、奥运教练、数学家、城市规划师、指挥家、医学家、纪录片导演、成熟创业者、电影编剧等加入研发,呈现了「得到」迄今为止全部知识服务心法。

  1. 得到大学绝不做“名人的搬运工”。对得到大学来说,名师不是演员,而是后盾;案例不是封装好的素材,而是必须随时升级的装备。

关于学习方式:

  1. 每周一到周四,每天20分钟高强度线上学习,帮你节省时间。每周五直播串讲当周内容,帮你巩固学习成果。

  2. 每周末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校区现场举办案例研讨、私董会等线下活动,帮你巩固优质的校友关系。

  3. 学习强度很高,敬请谨慎加入。在为期三个月的学习中,你至少需要净投入100个小时,其中包括线上学习和至少12次面对面的实战讨论。

关于你:

  1. 得到大学优先欢迎成长期和上升期的职场人。同时会对以下人群做降权处理:PPT派创业者、人脉搜集型投资人、学习目的不明确的成名人物。

  2. 得到大学的招生对象,不局限于商业界。我们非常欢迎其他各行各业的终身学习者,如医生、教师、律师、设计师、艺术家等。

关于报名:

  1. 严进:每一位申请者都必须由可信的推荐人背书。

请注意:推荐人不需要是名人,而是对申请者有真实了解和推荐愿望的人。申请人还将接受至少一次严格远程面试。每次面试由两名面试官参加。

  1. 严出:按照规则完成主线任务方可获得毕业证书。

  2. 报名截止时间:9月19日24点

  3. 电话咨询:18513165707 ;18513163732(工作日9:30-20:00)

  4. 邮箱咨询:iget@luojilab.com

特别感谢第0期的所有申请人,无论是否入选,你们都帮助得到大学完成了从0到0.1的跨越。

人人皆有禀赋。

筛选它,激活它,强化它,连接它。

罗振宇:创新不是往前走,而是要往回走,回到最根本的东西

本文为2018年7月24日第八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先生就“新出版与知识服务的繁荣互进与时代机遇”这一话题发表了演讲。

在一个几乎人人都在讲创新的时代,究竟什么是创新?

每个人对创新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且听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先生关于创新的思考~

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今天我会利用好我的时间,跟大家讲讲我们是如何思考创新这件事的。

一、创新就像迷失于森林,不要试图看清路

在我们看来,创新就像迷路,走进了一个森林,你不知道路怎么走,按照杜威先生的说法:

在一个大森林迷了路最好的方法不是想着去找道路,因为找不着;

也不是爬到树顶试着看清楚道路,你也看不清;

最好的方法是找到森林里的水。

有几个作用:

第一,有水你能活下去;
第二,可能走冤枉路,但是不走回头路,小溪向大河,大河到海洋;
第三,只要这个森林里还有第二个迷路的人,只要他是个聪明人也会去找水,所以在水边你更有机会遇到其他的聪明人,你们的协作会让你走出来的几率更高。

对于我们所有做创新的人来说,不要试图看清道路,那是徒劳的,唯一要做的就是找我们这个行业的水。

在创业过程中我的感受是,有两种水,一种是钱,跟着市场走,跟着用户的钱走,有时候会给你带来很多灵感。

但知识服务这个行业跟着钱走是走不出来的,我们需要其他的东西,这个“其他的东西”在我们创业这几年的过程中是什么?我个人的体会是文化母体。

什么意思?138亿年的宇宙演化,是层层递进的,有些东西在时间尺度上就是永恒的、不变的,比如不管到哪年哪月,中国人都会过春节,中秋都会吃月饼,这即是文化母体。

我们打一个赌,各位手机里的那些图标所代表的事物,其实可能在我们生活中很快就会消失,但这些图标会永远这样表示下去。

比如电话,我们现在已经基本不用老式的传统电话了,但是手机里的通话图标还是那个样子。

同样的,我们现在基本已经不用闹钟了,但是手机里的闹钟还是那个样子,我们的挂历早就换了样子,但是手机里日历的图标还是那个样子。

我们现在早就不用铜钱了,我们甚至已经不用纸币了,但是所有银行的符号还是天圆地方的。

这就是文化的母体作用,所以回归母体、强化母体,这是我们摸索出来的去做所有创新的一个基本的水源。

跨年演讲项目我宣布要做20年,现在还剩17年,我天天数着指头过日子。

这样的事其实我干过很多,比如:

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早上要发60秒语音,这件事情我承诺要做十年,刚开始觉得很难设想,但好消息是我已经做了五年半,时间、任务双过关,还需要坚持四年半,这件大业就大功告成了。

跨年演讲现在还剩十七年,为什么一定要跨年?很简单,并不是我的演讲能力强,而是因为这是文化的母体,人们必须找到某种方式找到元旦,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只要在这个母体,市场的源力就会觉醒。

所以在我们理解,其实没有什么创新。

创新不是做不一样的事,而是往回走,回到这件事情根本的样子;创新不仅要回去,还要以强化它的方式回去,就像过中秋。

今天不能再吃五仁月饼了,稍有创新意识的人会卖蛋黄莲蓉,一旦哈根达斯卖了冰激凌月饼就是创新,但仍回归母体。再创新也必须是圆的,做三角形的就不是月饼了,这就是人类符号系统的稳定之处,也是它的神奇之处。

二、创新就是重新回到它的本源,它的根本

得到APP从一开始就严格把握这一点,我们是不是在强化我们这个文明,有没有回到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去。

所以很多人说我们说知识付费,我们从来不谈这个词,也不承认是知识付费行业的,我们是做知识服务的。

这个事情是从孔老先生开始的,我们不做任何创新。我们所有课程的名字都是那么光明正大,最好的课程是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我们做尽可能好的管理学、心理学等等。

去年年底做了一项业务部署,是一个特别傻大黑粗笨的业务部署,很简单,就是线下大学的课程有多少做多少,在全球挑最好的华人学者来做,所以我们并没有创新,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

互联网好像诞生了很多神奇的玩法,但在我看来互联网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让做知识服务的效率变得更高。

这件事情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带来了我们这个行业最重大的一个底层逻辑的转型。

我们拿大学课堂来说,教育部要管你的大学老师,大概是150万人,150万个课堂是没有办法做质量监控的。

所以我们只好靠一些外部的标准,这个老师发过多少论文,是不是博士毕业,有没有评上教授,是不是长江学者等等。

我们是靠外部工业化尽可能客观的标准来评价文化产品,但当互联网来了,当我们生产一个知识服务产品的效率变得更高,头部效益更加明显时,这件事就变了。

我们不再需要那么多客观标准,很多人在说你们得到APP是如何评价一个老师的,有什么积分体系,评价体系?这必要吗?

就像看一部电影,我在电影院坐一个多小时自然就知道你是不是一部烂片,是不是一部好片,是不是一部诚意之作。

知识服务这个事没有那么高深,这个老师是什么水平,教育部不知道,因为要面对150万个教师,只要有正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坐在这个老师的课堂上听他一节课,就知道有没有水准,根本不需要客观标准,这就是王阳明讲的良知良能。

所有的行业看似在技术时代都面临创新的机会,但在我们看来所谓的创新就是重新回到它的本源,它的根本,拿出我们的良知良能来重新感受它。

还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份特别火的报纸,叫《中国广播电视报》,各城市都有,也是各个城市发行量最高的报纸。

但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我父亲跟我讲过一句话:

这个报纸将来肯定要完蛋,因为它卖的最好的内容,大家买它的理由不是它生产的,它只不过是提前知道了电视台的节目表,这家报纸肯定要完。

果不其然。我父亲当年并不知道有互联网,也并不知道后来一切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用良知良能去判断,这个信息不来自于你,你就不该挣这个钱,就这么简单。所以对我们行业来说也是一样的。

我们公司有一个小小的出版部门,是个小团队,我跟他们讲判断一本书该不该做的方法很简单,就想想,如果你女儿今天要去上大学,行李箱已经收拾好了,你要不要把这本书塞到她行李箱里,并且告诉她这本书真的该看。

不要给我客观标准,不管这个书得过什么奖,这些都是外界客观标准,就拿出父亲的良知良能来判断。

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重新激发自己的良知良能:

我们判断给用户的每一个东西每一个字,是不是都充满了诚恳;
呈献给用户的每一个事实是不是都尽可能经过了核实;
是不是每一句话都必须要说,不说就表达不清原意;
是不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可以不说、不去浪费我们用户和读者的时间。

前一段我就在想一个问题,现在的书是不是有点厚了,十几万字,二十万字,我们真读得动吗?我们读者读得动吗?我们出书的人自己读得动吗?

如果读不动为什么不可以薄一点?所以我自己做了一个测算,拿了一本书去坐了一趟地铁,中午吃饭时接着读,以我的阅读速度读了六万字。

而一个典型的现代都市生活青年,每天早上、晚上各坐一趟地铁,中午午休时读会儿书,就已经算得上很勤奋好学了,一天的阅读也就是五六万字。

能不能出一种书就是五六万字呢?我请教了出版业的同仁,他们告诉我办不到,因为五六万字的书太便宜了,商业上不划算。

我说那好,这就是我们创新的机会。因为我没有考虑在技术上如何实现它,但它符合这个时代的良知良能,符合我们为用户服务的本源。

我们给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不在乎是书,是音频,是视频或者其他什么样的介质。我们只在乎他是不是有收获,是不是能高效率、低成本地拿到他本该拿到的东西。

今天坦诚地跟大家报告我们所有创新的心法:不要往前走,要往回走,回到最根本的东西。

二、人天然是要学习的,学习这件事情不用提倡

我们所深处的这个知识服务行当是世界上最好的三个行当之一,另外两个是电商和社交。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止是现代社会,甚至不止是人,甚至不止是高级生物,所有的生物到最根本的本源之处,它的需求也只有这么三种。

第一,他要获取环境的资源,他要有经济能力;
第二,他要处理和其他个体和社群的关系,他要有社交能力;
第三,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的细胞膜上也必须布满受体,感受环境的信息、温度、压强、光照等等。搜集信息是所有物种的天然本能和几乎是第一需求。


有人说阅读反人性,学习反人性,怎么可能?人类是几百万年进化过程塑造出来的学习机器,我们的大脑就是用来学习的,整个进化过程赋予我们唯一的之所以是人的使命的,就是我们大脑现在的样子。

人天然是要学习的,学习这件事情不用提倡。如果需要提倡了,那一定是我们这一代做知识服务的人做错了,反面就是机会太大。

我们回到在如此沉重的认知负担的人们提供知识服务,这是一个好得不得了的生意,这是一个回归到本源的生意,这是一个永远前途伟大的生意,这就是我对于这个行业创新的认知。

今天坦诚地告诉大家,呈现给大家,供大家批评,谢谢。

为什么知乎上有一些人对《罗辑思维》的评价很低?

感谢这么多大神的回答,第一次自己问题被如此热烈的讨论,抱歉不能对各位的回答一一写下自己的感受,但题主保证每个回答每条评论都会仔细研读,再次谢过。

看了大家的回答,发现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节目本身的观点漏洞和知识漏洞:这点其实是希望大家能多讨论一些,尤其是更详细一些具体的讨论,因为从一个个具体实例中才能看到他的漏洞。

节目中的广告:尽量少讨论,毕竟是人家自己的节目,做点广告无可非议。

与熊猫君的版权之争:这个问题可能是很多知乎大神最痛恨的,但希望在这里尽量不要因为这个问题而影响您的评价,毕竟这是两位当事人的问题,里面的过程外人也不便猜测。

关于节目风格问题:一个萝卜白菜的问题,个人感觉没什么讨论的必要。如果不喜欢,不看就完了,这个问题也不用回答。

节目专业性问题:希望能看到各位的详尽解答,越细越好,希望能从各位的回答中得到真正的知识,毕竟每个人的专业都不同,对自己专业以外的事情,能了解一点皮毛也是好的。

如果哪期节目刚好对了您的专业,又有很大纰漏,希望您不吝赐教。

请大家回答的时候能说的具体一些,比如具体的例子,不要撂下一句批评就走,然后说一句“题主是粉,无话可说。”

本文来自知乎

001号知识发布会精华版(抢鲜看)

001号知识发布会
罗振宇:开场演讲

此时此刻,您正在收看的也许是,一场假的发布会。

我们都知道真的发布会的样子,圆领衫、牛仔裤;而假的发布会,就是穿成我现在这个样子。

真的发布会,都是面对媒体;而假的发布会,主要是办给我们的用户。

真的发布会,每一句都在说,我做了什么;而假的发布会,更关心的是你——你听到了什么?对你是不是有用?它除了是一场发布会之外,还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内容?

今天晚上,我们会发布12款知识产品。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知识是看不见的,我们拿什么来打动你?

答案很简单,人。我们苦心寻找的人,那些早就为今天这一刻做好准备的人,那些优秀到、勤奋到值得我们这些终身学习者追随的人。

今年跨年演讲的时候,我说,我们立誓要做最好的知识服务商。但是,我们并不生产知识,我们只是这些最优秀的知识生产者的搬运工。

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如果给你花不完的钱,只能用于消费,你会怎么花?

我想了想,我会花钱雇佣一支豪华的团队,为我满世界去寻找各个领域的大神,他们有洞见,会表达;他们为我专门打造一堂精彩的课程,告诉我那些我闻所未闻的事。

比如,一个北京大学的老师,能否把一个学期的课程浓缩到短短的几个下午?哪怕他是薛兆丰;一个著名投资人,能否认认真真跟我汇报他的投资心法?哪怕他是徐小平;一个著名创业者,能否老老实实告诉我,他每天在怎么干,怎么想,遇到哪些坑,怎么往出爬?哪怕他是罗永浩。

如果他们看在钱的份上,愿意这么为我服务,那我会在我那个舒服的沙发后面,再摆上几张舒服的沙发,请我的朋友和我来一起听。

这就是我曾经做过的白日梦。

整整一年前,2016年的5月,「得到」App改版。我万没想到,我的这个白日梦是以这种方式实现的。

我和我的创业伙伴,经常感慨,我们太幸运了。最该感谢的是我们的用户。很多人在问我们,你们的典型用户什么样?我经常很为难,因为他们实在是一群太特殊的人。他们年龄、身份、地位、状态各不相同,可能唯一相同的特征就是,强烈的求知欲。

传统的对用户分类的方法,对我们这个「得到」App来说,好像都不适用。这个产品才刚刚一年,很难想象未来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

下面是今天要发布的12个知识产品。

  1. 李翔:找到细节处的巧克力豆
    发布第12号产品——《李翔知识内参》

我大学时喜欢过一支摇滚乐队范·海伦(Van Halen)。它的主唱大卫·李·罗斯(David Lee Roth)有一个习惯:每次签订演出合同,他都会坚持在合同里面写进一个条款:后台化妆间里必须放一碗巧克力豆,是那种很容易买到的玛氏彩色巧克力豆,但是,其他颜色都可以有,就是不能有一粒棕色的。

如果主办方没有做到的话,他就会取消演唱会,而且主办方还必须赔偿乐队的全部损失。

很多人会认为这只是一个摇滚明星的无理取闹。但大卫·李·罗斯后来解释说,这其实是他故意安排的条款。

原因是,范·海伦的风格是重金属。重金属乐队的演出,设备很多,舞台搭建也很复杂。一般演唱会需要3辆18轮卡车来装设备,范·海伦这样的重金属乐队需要9辆。出错后果会很严重,会影响到现场听众的感受,甚至会威胁到乐队成员人身安全。

这些当然都有标准,也会写进合同里,但是合同很厚,一般人根本不会看。

所以,大卫·李·罗斯在合同附文的第126条里,安排了那个巧克力豆条款。还真不是冤枉演出方,有一次他发现了棕色巧克力豆,于是让助理对各项装配工作一一检查,然后,果然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这么做的逻辑是:如果主办方连巧克力豆这样无厘头的条款都能完美执行,那么其他条款当然也就不在话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个摇滚乐手无法理解一场摇滚音乐会的全部,必须设计这样的细节测试?

答案是,分工协作。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讲过一个别针工厂的故事。生产一个别针需要18个环节。一个熟练的老工匠一天能做20枚别针。但如果把18个环节分成18道工序,每个工人负责一道工序,18个人一天能生产86400枚别针,平均每个人4800枚。从20枚到4800枚,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

人类可以通过分工协作来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人类财富创造能力大幅提升的关键,也是文明不断进步的关键,让我们得以享受今天很多复杂产品,如手机、电脑和汽车。

但是,分工协作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它形成了众多的复杂系统,即使是系统内的人也无法完全理解和把握。

我们应对复杂系统的方法是什么?

阿里巴巴是一家市值3000亿美元的公司。业务涉及方方面面。张勇是阿里巴巴集团的CEO。他怎么管理这样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我们去年收集过一些用户的问题,向他提问。他说,他有一个经常用的管理方法。

他自己叫“捅三刀”。下面业务部门总裁跟他汇报,他会挑一个细节,直接追问,“捅一下”,然后再问,然后再问。如果三次追问你都可以完美回答,那么恭喜你。但如果经不起CEO就一个细节三次的追问,那基本可以判定:要不工作没做好,要不准备工作没做好。

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世界的现状。首先是复杂,世界系统很复杂、组织很复杂,产品很复杂,复杂到我们身处其中也无法完全理解;其次,细节,细节很重要,人们可以通过细节来检测复杂系统的有效性,来了解复杂,来从复杂中学习。

《李翔商业内参》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呈现细节、片段、话语、故事来捕捉商业世界的脉动,希望用户从中获得启发。我们有一个小小的野心:通过细节和只言片语,来再现复杂的商业社会。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发布的第12号产品——《李翔知识内参》。

和第一季《李翔商业内参》相比。“商业内参”变成了“知识内参”。为什么要改这两个字?

因为知识不再只是我们脑子里的信息,它就是我们的环境本身。

李翔和他的团队,将会每天为你搜集、整理、浓缩、解读。你的私家商业秘书,将会变成你的个人知识情报局。你别觉得情报局这个词用大了,当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也只是想成立一个给总统本人提供情况报告的机构。刚开始,他也没想到这个机构会越长越大。后来,这个机构变成了中央情报局CIA。

新一季的《李翔知识内参》将于5月27日上线。

我们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一直在不断尝试创新的百年宝马品牌,今天也以创新式的要作为我们用户的知识赞助商,他们选择了用户匹配度极高的李翔专栏进行合作,冠名赞助半年。

经过慎重的思考,我们决定,《李翔知识内参》为您服务一年的价格是——免费。

  1. 薛兆丰:经济学的美妙时刻
    发布第11号产品:《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人有无知的时候,所以知道自己无知也是一种进步;但人也有有知的时候——人有时候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做对了一点什么的时候;那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受。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三个这样的时刻。

第一个时刻,是在1989年,我被经济学所触动。

我读大学的时候,读的是数学,也读一些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课程。我最喜欢的课当中,有一门叫逃课。

有一天早上,去上课的同学都回到宿舍了,我才起床,这时候,同学不经意地说了句:“刚才经济学课上,老师说,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火、车轮和中央银行。”

那一刹那,我被触动了。我们当然都知道火和车轮的重要性,中央银行为什么可以和火和车轮相提并论呢?

从那一天起我就开始去上课了。我被经济学思维迷住了。我还活在这个世界里面,但我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从那时候起,我就有一个感受,这个感受到今天,还是很明显,那就是:改造世界,不是经济学所长;但改造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

第二个时刻,是在1997年。

在1997年,我在互联网上开始建我的个人网页,我想把我心目中的经济学英雄的照片都放我的网页上去。那时候,我找到亚当·斯密的照片,也找到科斯的照片,因为他拿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我找不到我心目中另外一位大英雄的照片,那就阿尔钦教授。

我只找到了他的电子邮箱。我给他试着发邮件,问他要照片。他很快就回了信,给我发了他的照片。我马上就给他回信,说我收到你的照片真的很高兴,我立刻就打电话告诉我女朋友这个好消息,请看附件,附件有我的照片,请你也看看我长得什么样子。

没想到,阿尔钦很快又给我回了信。他说:谢谢你的照片,但如果你把你女朋友的照片寄来,那就更好了。那一年,阿尔钦83岁。

后来,他劝我把他正在改写的经济学教科书,翻译成中文。从那时候起,我白天忙工作,忙应酬,但我每天回到家,关上门,打开灯,我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和阿尔钦交流的世界。

我经常睡觉前给他写封信。到第二天我醒来的时候,他的回信已经在收件箱里了。有三年的时间,我们这样朝夕相处,一起工作。

那时候,我就有一种奇妙的感受:在外表,生活可以忙忙碌碌随大流,但思想可以偷偷摸摸求上进。

第三个时刻,是今天,是现在我在「得到」上开专栏的日子。

在「得到」订阅平台上开了专栏以后,我才深深地感觉到过去作为一位图书的作家,写书是多么的无能为力。

在得到平台上开专栏,我能够渗透到大家的生活当中去,成为大家被窝里的经济学家。

许多人把这种学习称之为碎片化的学习,其实用碎片化的时间,恰恰更容易完成系统化的学习。

指望用大段的时间来学习,学习反而容易变成碎片化;好好利用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学习倒是能够系统化。

现在,我每天都在为专栏而工作,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罗胖发布第11号产品:《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把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请来,是「得到」App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原来你需要寒窗12年,高考600分以上,花得起学费和四年时间,而且过时不候,才能学到的知识。现在,只需要不到200块钱,订阅《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每天10分钟,任何人都可以享用。这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学课堂,已经有将近12万同学在里面等你。

  1. 宁向东:管理就是破局而出
    发布第10号产品:《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

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宁向东。大家好,我是我是从1985年开始学习管理学的。最开始的16年,我在清华做学生、做老师。

直到2001年,清华送我去哈佛商学院参加了一个经理培训班。这3个月改变了一切。

哈佛是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没有之一。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全案例教学,没有理论说教,全部讲授案例。哈佛之行把我的32年分成了两段,前16年我就是一个传声筒,而后16年,我有了自己的使命,我要形成自己的管理学。

回国不久,我看到了宁高宁的管理手稿。宁高宁,现任中化集团的董事长,是个大牛人。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留美MBA,早年进入华润公司,从底层干起。

宁高宁的第一个下属叫黄铁鹰。黄铁鹰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黄铁鹰说宁高宁是“从水底下一点点游上来的鱼”,后来,宁高宁游成了华润集团的总经理,他也顺手把华润带进了世界500强。

宁高宁用功,他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把现代管理理论落地,怎么和中国的事接上。他画了好多逻辑框图想这个事。有一段时间,我常常盯着宁高宁的手稿发呆。直到有一天,我有了顿悟,我从字里行间中看到了一个隐藏的“局”字。

我突然意识到,管理学的核心,是人。人只要有愿望,就要行动。一行动,就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困在一个局里。所以,管理学,本质上就是教人“如何破局”。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被困在一个局里。我现在遇到的局,就是如何在一年里,通过得到的平台教你掌握管理学的破局智慧。这是我从来没有遇到的,因为我一直都是在教室里一板一眼地讲课。而你呢,也肯定需要智慧破掉围困着你的局。而且,我的局也连着你的局。

第10号知识产品,《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精心选择了两百个中国人的职场场景,不讲理论,只讲破局的智慧。这是我的准备,听了我的分享,你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准备呢?

这个专栏是在100年的管理学的基础上,做的一次探险,从给企业的管理学,到给每一个人的管理学,祝各位用户探险愉快!

  1. 卓克:科学的三个瞬间
    发布第9号产品:《卓克·科学史》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3个科学发现的故事,跟大家一起来体验不平凡的人的平凡瞬间。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69年。

NASA为登月做最后一次模拟,这次阿波罗10号的模拟任务就是,登月舱要降落到距离月球表面只有14公里的上空后,然后再飞回去和主飞船汇合。

NASA当时为了防止宇航员头脑一热,提前登月,特地没给登月舱加满燃料,宇航员们如果不听从指令降落到月球,就再也没法回地球了。所以宇航员虽然离月球那么近,还是没能踏上去,等10号飞船再飞回地球的时候,他们都非常遗憾。

不过尤金是唯一一个弥补了遗憾的人,因为3年后他乘着阿波罗17号飞船又去了一次月球。那次登月呢在月球表面要执行3天的任务,执行最后一天任务的时候,他拍了一张照片。

我要说的第一个瞬间,就是他拍照的那一刻,月球正好夹在了太阳和地球之间,阳光把地球照的又大又圆又亮。尤金就抓住这个机会按下了快门,而他的生命就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得到了延续。

这张照片后来是全球出版界提到地球,使用次数最多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其实在每个人的手机里头都有,它就是微信的开屏画面。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832年。

数学家伽罗瓦为了一个漂亮的姑娘要和人枪战决斗。在决斗前一天晚上,他没有练习枪法,而是拼命的给一篇论文补证明。

这篇论文研究的是怎么解五次方程,其实这篇论文早就写好了,只不过落下了不少证明过程。

所以那些证明不得不补。那天晚上他一直写到夜里头两点,后人提起伽罗瓦,最著名的呢,就是那句写在草稿纸空白处的那句短语,时间不够用了。这个故事的结局呢,就是第二天他决斗输掉了。

您看,他在奋笔疾书的那个瞬间是不是很平凡呢?

但是不平凡的是,伽罗瓦那天晚上补齐证明用到的了一个他自己发明的数学工具。欧洲数学家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充分的消化理解,在他去世后二十多年竟然写进了大学的数学教材中,这个工具可以求解魔方最少的还原步数也可以描述晶体的结构,甚至指导CPU的制造,现在他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数学分支,叫做“群论”。

虽然伽罗瓦不到21岁就去世了,但是他抓住生命最后几个小时写下的那些东西,让他不再平凡。

第三个故事呢发生在1929年。

3月的一个晚上,物理学家弗里茨跟他刚认识不久的女朋友一起散步,四周安安静静,星空下有浪漫的味道,女朋友感叹到:“你看,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多美啊~”。弗里茨这时候突然搂住女朋友,郑重其事的说:“你知道吗,此时此刻,我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

她女朋友呢,听到这句话没反应过来,愣了一下,之后呢尴尬的笑了笑。

也许啊,这种尴尬的瞬间理工科的人经常遇到。但是弗里茨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那篇关于恒星发光机制的论文正躺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呢,还没来得及发表。

现在我们知道,恒星发光是通过氢聚合成氦,但是1929年之前还没有人确切知道这一点。后来人们根据弗里茨的工作又发现,原来可不只是氦元素,连碳、氧、氮、磷、硫,这些元素也都是这么诞生的,而这些元素都是组成生命必备的元素。所以可以说,一切生命最初都是从恒星的核心出来的。

我们现在再回头看,也许弗里茨那晚上跟女朋友说的话很煞风景,但弗里茨在那个尴尬的瞬间说到的知识可是人类永远的知识,这个瞬间让他不再平凡,永远被后人铭记。

我刚刚说的3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生命是短暂的,而科学发现的那一瞬间,就让生命超越了时间。科学史是无数科学家努力的瞬间。科学史是一系列不平凡的人的平凡瞬间。

罗胖发布第9号产品:《卓克·科学史》

卓克要做的这样一个科学史产品。他的目的不是科普,不是让我们入这个门,那个门,而是让我们直接爬上历史的塔尖,俯身四望。历史就像是一条通道,把我们带进一种思维逻辑,一个看待世界的角度,让我们知道人类文明为什么会是今天看到的这副样子,以及那些人类的精英正在为我们开创未来的方式。

很多朋友在问,怎样在传播知识的时候让知识不枯燥?这个问题的答案通常都是——回到人,再出发。

  1. 严伯钧:艺术,就是换种方式说话
    发布第8号产品:《严伯钧·西方艺术史》

我们总是容易误解,错把技术当成艺术,技术绝对不是艺术的目的,而是与人性相交织,推动艺术进步的手段。

为什么所有巴赫的钢琴曲听上去都波澜不惊、没有太多起伏?谱面几乎看不到强弱记号?难道真如乐评家们所说,是因为巴赫的基督教信仰,拒绝人世间的激情,所以导致他的作品天然追求一种清澈空灵吗?

其实并不是,只不过在巴赫的年代能把音弹出强弱的钢琴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不管你什么力度弹琴,音量都一样。直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发掘并推广了有强弱的钢琴,我们今天才能听到有“激情”的音乐,据说当时腓特烈二世邀请巴赫去参观新型钢琴的时候,他老人家非常喜欢并立刻为其谱写了很多有强弱的作品。

为什么印象主义绘画看上去都是一团模糊,似乎跟现实世界相距甚远?这从纯美术的角度似乎很难解释,但是换一个侧面去看却又迎刃而解。绘画的表达维度有两个,就是形状和颜色,印象主义出现的档口刚好是照相技术发明的年代。

你画得再像哪里有照相机像?那么以形状作为表达方式的古典绘画就必然要被迫从另外一个维度,也就是色彩当中寻找新的表达!所以印象主义绘画抛弃了形状,只追求颜色和光影。

其实理解并欣赏艺术很简单,艺术其实是在原有的表达方式上做到一个小小的“突破”,但是又是如此的艰难!因为有时候我们太过倾向于就事论事,就艺术谈艺术,殊不知触类旁通是多么重要。

我的订阅和别人的有点不一样,不满足于讲流派、定风格,也觉得文学性的形容辞藻有点冗余,我要追求艺术史表达方式的突破,我的订阅只专注于所有伟大艺术的黄金一刻!也希望你也来一个小突破:先买我一年订阅!

罗胖发布第8号产品:《严伯钧·西方艺术史》

我们来看一幅画,艺术史上最有传奇性的一幅画。西斯廷大教堂天顶上的这一幅—创世纪。他的作者是米开朗琪罗。

可是你知道吗?米开朗基罗接这个活的时候是一个雕塑家,他刚刚因为大卫雕像而出名。隔行如隔山。教皇,也就是西斯廷大教堂的主人,为什么放在当时放着首席画家拉斐尔不用,偏偏要用米开朗基罗呢?不知道,这可能是个永远的秘密。

但结果呢,这幅画成了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尤其是这两根手指,说出了我们这一代人搞互联网的人心声,面对这么好的东西,你不点一下吗?

但是,如果米开朗基罗不是一个外行的话,这幅画无法诞生。

「得到」App为各位请来了这位跨界的年轻人——严伯钧。我觉得他可能也是低估了这个工程的难度,才签了合同。但是我知道,他一定会用一个学霸的资料搜索能力,一个物理学家穿透到极致的表述能力,一个兴趣广泛的人触类旁通的能力,一个脱口秀演员的吸引听众的能力,来服务好我们的用户。

米开朗基罗在画那幅画的时候并不知道这就是传世之作,这几乎是所有经典作品的共同命运。「得到」App欢迎严伯钧。

  1. 徐小平演讲:创业学的创始宣言
    发布第7号产品:《徐小平·创业学》

都说创业维艰,但最大的艰难在于很多创业者,有创业的冲动和梦想,却没有创业的经验与认知。

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初创时我们不懂创业!

好吧,你已经决定要创业了,祝贺你!但如何寻找合伙人、如何跟合伙人谈股权分配、如何处理你们之间的不同意见、利益冲突、如何建立议事规则、决策机制?

创业需要钱。到哪去找钱、融多少钱、拿谁的钱?在创投界,我们说钱有”聪明“的钱和”愚蠢“的钱。为什么有些创业者宁可接受你的五百万,也要拒绝他的一千万?聪明的创业者,选择聪明的钱!

现在,你抵达了创业的第一个里程碑:产品做好了。但如何推广产品,如何获得用户,用户不喜欢大家要退货退钱怎么办?用户太喜欢产品供不应求又怎么整?

过去二十年,我曾经是一个创业者,参与创建了一家今天市值达千亿人民币的公司:新东方教育集团;十年前,我开始做天使投资,至今投资了超过五百家企业。我见证过“独角兽”的辉煌,也经历过“跛脚鸭”的崩溃。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业思考,形成了我的“创业学”。在罗振宇罗胖的鼓励下,我决定把这20年创业与投资的经验积累,讲出来,与全国有志创业的朋友们分享。

我跟罗辑思维合作,在「得到」平台上推出”徐小平创业学”专栏,向创业者们免费发放,注意,免、费、哦!

《徐小平创业学》里面的故事和观点,每一个都对应着那些百万千万、金钱资本的悲欢离合,浓缩着活生生、汗淋淋、泪花花的创业人生。

你想创业吗?想创业,请来得到下载“徐小平创业学”。有道是:人人都说创业好,就是模式太难找;人人都说创业好,就是团队真难搞;人人都说创业好,就是竞争有烦恼……难找难搞有烦恼,徐小平创业学来指导!

  1. 罗永浩:97%的人都需要了解创业
    发布第6号产品:《罗永浩·干货日记》

应「得到」的邀请,我开通了一个创业的干货日记这么一个专栏。总结我过去五年创业的实战经验和血泪教训,都是满满的干货,献给那些对创业感兴趣,或已经开始动手创业的新人。

有人说,创业的人毕竟是人群里的少数?你写这个东西给谁看呢?

腾讯的企鹅智库对20多个省市的5万多网民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40%的人经常想到创业,有这个冲动,百分30多的人尚未创业,但是偶然会有冲动,19%的人已经走在了创业的道路上,只有3%的人从没想过创业。

我们观察到很多人选择去创业公司打工,都是基于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比如看了媒体上对这个公司的一篇报道很感人,比如我的一个主管去了,他跟我交情很好,比如我的好几个同事去了,比如这个公司美女多,比如这个公司的老板会说相声,比如这个说相声的老板要做手机,还有一些其他莫名其妙的理由,但这些很可能都是很不明智的,所以除了创业者,去创业公司打工的人也很有必要去看一看创业的干货日记这样的东西,相信它能够帮助你做一些正确的,理性的选择。

活在今天这个全民创业的中国,多数人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即便自己不去创业,也会有较大概率要去一家创业公司打工。去创业公司工作,也是一个风险非常高的事情,也许风险仅次于自己创业,所以去创业公司打工的人也要像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一样,了解创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至少要了解一些常识和皮毛。否则很可能在事业上做出非常糟糕,不理性的的选择,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一个全民创业的大潮中,虽然这也不可避免地有很多的泡沫和虚妄的东西,但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近些年以来,这个国家阶层的上下流动从没像今天这么畅通,无论你胸怀远大理想,还是只是想给丈母娘买栋房子,或仅仅是想让子女吃得好一点,穿的好一点,选择去创业或去参与创业公司,可能都是改变命运的最好的方式。

身处大航海时代的人,要么自己弄艘船做船长,要么去当船员,要么嫁个船员,实在不行…至少到码头围观一下,得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大码头。否则大家都在高高兴兴吃海鲜的时候,你可能连虾皮都吃不着。

最后,总结我血泪交加的五年,我得出一个深刻的结论:我当年就是因为没有我,创业的道路才走得那么艰难,相信你有了我创业的干货日记,会走得舒服很多,谢谢!

罗胖:创业是在做什么?产品?服务?创业的目的是什么?上市?挣钱?《长谈》采访罗永浩之后,我得到了一个新答案——创业是在做一个企业组织的综合能力。上市、挣钱,是不确定的。但是做出一个企业组织的综合能力,则是一个可以把握的目标。

过去五年,我们亲眼看着罗永浩创业、开发布会、失败、承受非议、从头再来。好像一切都在往复循环。但是有两件事情是确定的,第一,他还站在那里。没有倒下。第二,他的手机综合水平越来越高。也许很快,那些只属于他,别人无法企及的东西,就要发力狂奔了。

没有人能教你怎么成功。但是,如何把握自己,打造出一个有企业级能力的创业组织,却是一种可以分享的知识,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得到」专栏《罗永浩·干货日记》就是这样的产品。

  1. 罗胖:每天听本书年卡
    发布第5号产品:每天听本书年卡

这个产品来自于我自己的一个需求,那么多书,我怎么知道什么是好的?又怎么能够高效率地拿到其中的关键信息?

我找到了一个方法——问我相信的人,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哪本好?你跟我说说他为什么好?有什么段落你印象最深?就这样,我几十年如一日地“剥削”我朋友的智力资源。

做「得到」App之后,我想,这种模式,这种剥削的方法,有没有可能产品化?

这就是我们为你打造的“每天听本书”。用人格化的转述,来帮你迅速扫描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当然,我必须强调的是,它并不能替代你看书。它只是给了你一个,挑选书的线索,泛读书的工具,扩大视野的望远镜。

它的生产方式,大体是这样的:

先讨论选题,选定有价值的书单。然后,请专业的读书人,精读每本书,写成书面稿件。然后,再请专业的说书人,形成口语稿,打磨口语表达。经过两次审稿之后,再录制成音频。

我们算了一下,每本这样的听书产品,至少要经过 132 小时的准备,至少 5 名专业人士的协作。

而您只需要花费——30 分钟, 4.99 元。

今天我们要发布的第5号产品,就是每天听本书的年卡。也就是,每天一本,全年365天的一个打包产品。

每天一本书,4.99元,一年365天,你需要花费1821.35元。

那我们的年卡卖多少钱?365元,全拿走,为你省下1456.35元。

这就完了吗?优惠力度够了吗?

不够。很快我们的听书团队,还会加大产量,一天更新2本甚至更多。不管一天更新几本,只要是年卡,就是我们的VIP,全部拿走。够了吗?还不够,年卡用户,每一本书,都可以分享给一位朋友,共同享用。花一份的钱,两个人,共同进步。

但其实,它的背后是一个泼天大愿。

「得到」App的使命是要用新技术重新生产知识。在未来的几年内,我们将会投入几千万的资金,邀请国内的一流学者,把各个领域的存量知识,也就是那些经典书,生产成听书版本。请注意,它的生产方式是转述,而不是朗读。因为作为一个最好的知识服务商,我们有责任,帮用户,用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拿到他们想要的知识。

按照目前规划中的生产速度,最晚在明年,我们将建成中文世界最大的书籍转述版权库,成为这个时间越来越稀缺的时代,人们接触知识的首选入口。

  1. 罗胖:《得到品控手册》
    发布第4号产品:得到品控

到今天为止,得到服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736万,用户在得到的总学习时间如果累计起来有 2752年。达到这两个数字,我们花了一整年的时间。

在知识服务业里,干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这片天地巨大。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最优秀、视野最开阔、最有服务精神、又最肯下笨功夫的知识生产者找到。给他们提供工具和平台,当然还有优厚的待遇,让他们把知识生产出来,并高效地分发给用户。

这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分工,这是一个新职业,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所以, 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军公司,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把我们到目前为止,关于知识服务的心法和工作流程,全部地、毫无保留地开放给大家。这就是——《得到内容品控手册》。

这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永远在迭代、升级、更新。我们不仅希望我们的同事能够使用它,丰富它,我们也希望同行和将要加入整个行当的人看到它,使用它。

现在你下载「得到」App,就可以在首页看到它。

  1. 李立宏:从经典开始
    发布第3号产品:家庭背景声

几个月前,我收到了得到的邀请,邀请我参加一个新颖的朗读类节目。我们不仅要为孩子讲故事,还要为孩子朗读经典。只要有一句入心,就是他在成长路上收获的惊喜,永纳珍藏。而我们的责任,是和他们相伴成长。这是罗振宇的话,我被他打动了,我愿从经典开始。

于是,我加入《家庭背景声》这个项目,与欧阳夏丹、何冰、赵立新、季冠霖及其他即将加入的声音表演者一起,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声音,使这些人类文明中最好的内容在你耳边回荡,希望你能从中生发出探索世界的激情,不断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即如我参与录制的《关键时刻演讲》中的一句话,它来自爱因斯坦的《探索的动机》:“促使人们追求艺术和科学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

以知识陪伴,为成长朗读。我,李立宏,和其他声音表演者一起,将在家庭背景声陪伴你。

罗胖发布第3号产品:家庭背景声

一位教育学者说:“用成人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是孩子最快的成长方式。”这句话对我启发极大,尤其是在做了父亲之后。有必要天天跟孩子说,吃饭饭,起床床吗?为什么不能和孩子坦然地讨论,什么是宗教,什么是政治,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战争,什么是死亡?

所以,我们就做了家庭背景声。请最好的声音,来为整个家庭朗读那些最经典的内容。它可能是名人演讲、家书、著作、戏剧,它不是专门为孩子生产的,它要求成人听起来也必须有价值。

它不仅是内容,它还是一个家庭共度时光的时间解决方案。

打开「得到」点击头图,五期全领走,免费。

  1. 罗胖:《艺术博物馆》
    发布第2号产品:《艺术博物馆》

这是今天这场发布会唯一一个实体产品。

它看上去就是一本大画册,1000页,3000件艺术作品,来自于650家世界顶级博物馆。

有生之年,如果你没有办法走遍世界上的博物馆,又想看到尽可能多的艺术精品,那这本书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案。

西方有一位评论家这么概括这本书:如果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馆长,举办一个世界上最优秀作品艺术作品的展览,那么他的参展目录,会跟《艺术博物馆》十分相似。这就是一个能够进入你家的,永不落幕的艺术博物馆。

这本书的出版商是英国的费顿出版社。他们为做这本书做了什么呢?

第一,敲开650家顶级博物馆的大门,说服那些深居简出的私人收藏家,取得所有图片的授权。

第二,花十三年,做了这么一个世纪工程。以至于编完这书没多久,出版社就没钱了,只好把出版社卖了。好在费顿出版社的新老板是个大富豪,自己也是顶级藏家,干这样为艺术而任性的出版社,没个富爸爸还真不行。

这本书的中文出版商是后浪,大名鼎鼎吧?印制是雅昌,全球最好的艺术品印刷商。

在这场全球大接力中,我们做了最后一步,给这本超级大书,配上了一个艺术书架。它的大小,正好可以替代你沙发边的一个茶几。它的高度,正好是适合你抱着孩子在它的旁边,一边看,一边赞叹。

它不是书,它是家里的一个陈设。它也不是画册,它把原本要挂在墙上的艺术品,拿到了你的身边。它也不是家具,它是永不落幕的艺术博览会。

关于艺术,除了严伯钧的西方艺术史之外,这是我们能想到的,给你的最好的东西。

  1. 曾鸣演讲:我们在时代核聚变的前夜
    发布第1号产品:《曾鸣·智能商业二十讲》

曾鸣: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育长

今年,我观察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很困惑。

资本很困惑。经历了去年的共享单车热潮之后,今年一个大热的项目是共享充电宝,小小一个充电宝,一两个礼拜内竟然能涌进几十个亿人民币的投资,这个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技术很困惑。在技术的最前沿,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已经热闹了几年了,但是商业上一直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就让大家心里越来越没底气了。这些事情到底能搞成多大,什么时候能成气候?

谁也说不清。就拿现在最热的无人驾驶来说,它究竟能不能改变行业格局,能否对传统车厂形成冲击?

为什么大家都会在这个时候困惑?最核心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真的是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而且,当下,正是这个大变革最关键的核聚变的时刻。

在这个时刻,很多的因素都在同时发生作用,技术升级、消费升级、模式变化,全球格局演变,一浪接一浪。所有这些东西都在发生作用。当这些因素混合作用在一起时,你很难分清楚,到底哪个因素更重要,哪个因素更能代表未来。但是,虽然很多东西都还处于早期,但实际上整体趋势正在越来越清楚。我们就在这个时代核聚变的前夜,大格局很快要开始明朗起来。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新商业的积极参与者和前沿观察者,我未来的研究主线在哪里。接下来的10年会是一场经济范式的革命。这个新经济范式,你无论叫它互联网经济、数据经济、还是智能经济,肯定是跟工业时代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这个新经济体最后会长成什么样,哪几个因素更重要,它的演变的路径,尽管这些目前还不清楚,但接下来的10年可能就会见分晓。

我这20年一直在参与和见证整个互联网和中国企业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长期实践和思考让我不断完善观察未来的框架。

这个框架,是我理解未来经济的基本规律、商业模式的核心,战略的创新,等等问题的指南针。相信它对置身商业世界的你也会有非常大的价值。我即将出版一本新书,完整分享这个框架,而且这将会是一本立体、深度交互的活书。

罗胖发布第1号产品:《曾鸣·智能商业二十讲》

去年开始,自从我得知曾鸣老师在写作《智能商业》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追一个女神一样,盯上了这本书。一直追,一直追,一直追到了湖畔大学。

当然,这本书还在最后的修订阶段。我跟女神说,我们能不能把革命友谊升级一下呢?于是就有了这场发布会的第1号产品——《曾鸣·智能商业二十讲》。

曾鸣老师答应我,他会为「得到」用户录制20讲音频产品,把这本书的核心要义串讲一遍。我和我所有的朋友都在期待这个产品。从目前我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这个产品既是对过去几十年互联网商业规律的总结,也是对未来趋势的把握。

为什么要知道未来的趋势?在曾鸣教授那,我学到了一个词,叫“终局思维”。只要你想做一番事,终局思维就是一个最锋利的思考工具。当已经预先料定整个局面发展的最后状态的时候,再往回推导当下该做什么,那一切动作就会井然有序。让我们期待这个产品。

结束语
演讲者:罗胖

最后,请允许我用一个关于“终局思维”的例子,来结束这场发布会。

假设现在是2057年5月18日,40年之后,我80多岁了,垂垂老矣,头秃眼花,步履蹒跚,说话丢三落四,虽然可能住在不错的养老院,面对着一片美景,和美丽的小护士,食堂也不错,医疗也不错,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但是毕竟每天还是要大把吃药,病痛还是在折磨着我。

试想一下,那个时候我会在想什么呢?我肯定会偶尔做个白日梦,在内心里祷告,甭管是上帝,还是玉皇大帝,谁如果能让我能重返青春,我愿意用我拥有的一切去换。让我回到20多岁,30多岁,哪怕是40多岁,只要能回到有事业、有朋友、能学习、能做事、有奔头的年纪,就行。

“得到”App的用户们,所有的终身学习者们,大家看看,此时此时,我就是刚刚从四十年后穿越回来的,站在这里说话。现在我扪心自问,我打算怎么过这一生?这就是曾鸣教授教给我的终局思维。

突然,上帝现身了,他说,你的诚心感动了我,这个要求也不是很难啊,你回去吧。然后“biu”的一声,我就回到了2017年5月18日。

有一次许知远采访我,一直在问我,你那么着急干什么,那么焦虑干什么?我说我现在还不着急,我还有几年能干活?我现在40多岁,跨年演讲还有18年,估计到60多岁的时候,我在台上还能不能站4个小时、讲4个小时,已经不知道了。所以我现在不抓紧什么时候抓紧?

抓紧时间过好这一生。所有的人,都会向我们这样的终身学习者致敬。

直抵未知 | 002号知识发布会精华版


2017-08-31 罗振宇 得到

002号知识发布会

主讲人:罗振宇

这些年,有一个时刻,我总是非常沮丧。那就是每次我逛完书店,出来的时刻。一面是阳光刺眼,一面是满心悲凉。

老天,那么多书,那么多好书,那么多吸引人的题目,那么多我想去探究的角落,那么多时光,那么多山川,那么多奇思妙想。

但是算都不用算,我都知道,穷其一生,我也不可能看完这么多书。哪怕只是翻一遍,也不可能。

2016年,中国共出版图书262,415种。全球每年是220万种。

人类到现在一共出版过多少种书呢?有人算过,3.1亿种。就算你一天能翻看10本,那你准备要活1000辈子,才能大体浏览一遍。

如果把所有的阅读材料算在内,就更加令人绝望了。仅仅互联网上,页面数量超过了60万亿个,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天几十亿个的速度增长。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一物不知、引起为耻。”但是今天我们真的做不到了。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今天,勤奋已经不再是通往这座山的道路。

网上流传过一组数字,很多中国人看了很自卑。说,中国人人均每年读书是4.3本,很低的数字。据说,韩国是11本,法国是20本,日本是40本,以色列是64本。

以色列的情况我不知道。但是我问过一位日本人,说你们国家人很爱读书啊,一年人均40本,了不得!那位日本人说,嗯,大部分都是漫画。

我还问过一位欧洲人,“都说你们国家人在地铁上都是读书,而我们中国人基本都是刷手机。”那位欧洲朋友说,“你有所不知,那是因为,前些年,我们那里地铁没有手机信号。现在,我们也是刷手机。”

好了,不管是4本还是40本,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也不管是只是买了还是真是读了,中国人和全球人面对的困境都是一样的——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阅读里去,也只是沧海一粟。几百年间,我们写,我们编,我们印,我们买,我们收藏。人类的整体越来越高大,每一个人越来越渺小。我们的知识总量大得无边无沿。但是每一个人都只能望洋兴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一本书我买了,但是实在没有时间读。

一代有一代之体,一代人的问题,总应该一代人自己去解决。

今天,这里是得到APP的第二场知识发布会,在2017年的秋天,我们为您带来了一个工具型的产品,一个当前知识困境的解决方案——「每天听本书」年度会员。我们清楚地知道,在有了这个产品之后,我们的阅读生活,我们的求知生涯,从此就不一样了。

我们为这个产品,筹备了一年。从一天新增一本书,到每天新增三本。未来3年,这个产品将是中文世界里最大的知识转述版权库,至少涵盖一万本书。

它不是电子书,它也不是有声书,它的着眼点是帮助你省时间。所以,我们会邀请各个领域的高人,对那些人类历史上的那些书,不管是经典书、热销书还是冷门书,只要对我们这代人还价值巨大,我们就为它做出一个口语化、精简化的解读版本。在30分钟的时间内,帮你读懂这本书的精华。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扩展自己的知识疆界。

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

它起源于我们的一个思考——书,到底是什么?

书,你当然可以理解成知识的库房。但是因为太多,叠床架屋、汗牛充栋,时间长了,就难免有些角落,人迹罕至,积满灰尘。

但是在我们眼里,书不是完成品,不是已经在那里的东西。没有被你读过的书,其实在你的生命世界里就不存在。每一本书都是进行时。

书的背后,都是人,活生生的人。

他们是你派出的哨探,前往各个方向。他们每一个人都抵达了你知识的边疆地带。然后又快马加鞭,赶回来向你汇报。

书写的时候,那是前方瞭望,作者是主人。阅读的时候,那是听取汇报,你才是国王。

所以,他看到了什么很重要,他怎么向你报告更重要。

所以,信息量很重要,但是你获得这些信息的效率更重要。

所以,报告本身很重要,但是关于这个哨探的周边信息也重要。

写书的人是不是靠谱?他那个时代有哪些独特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不是已经时过境迁?他有哪些难言之隐?他有那些话欲言又止?他有哪些见解已经被后人迭代?他有哪些智慧光芒存留至今?什么该逐字阅读,什么该草草掠过?

这些言外之意,书本身不会告诉你,但是,我们的专业解读者可以给你指引出来。

所有内容来自于书,但能提高效率,而且还能超越书本身,这是我们的小小野心。

每一本书的生命,都将苏醒在和你真正相遇的时候。当你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的时候,书才会被再一次点燃。

一代有一代之体。在这个时代,我们有了手机、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是一台全新的、巨大的复印机,和古腾堡时代一样,我们这代人会把过往的知识,用新的形式再生产一遍。

让我们重新回到书的真相。心理学家荣格说,“我们所谓的现代人,他伫立在高岗上,或在世界最边缘。他眼前是茫茫一片未来的深渊,头顶上是苍穹,脚底下是全体人类的历史。”

好,现在假设,我就是荣格所说的那个现代人。

以我自己为圆心,通过这个产品,我分别向五个方向发出了我的使者。

第一个方向,去,到历史深处去,替我向回看。

第二个方向,去,到未来远处去,替我向前看。

第三个方向,去,到我的周边去,替我瞭望我未曾抵达过的地方。

第四个方向,去,到我的内心去,向我汇报我生命的可能性。

第五个方向,去,到头顶的星空去,告诉我那些极远处的消息。

下面,我就向大家汇报,作为「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的用户,我自己的收获。

  1. 回首篇

第一个方向是向回看——回首。

「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里,有很多历史方面的著作。其中,有一本,我非常喜欢——吴军老师的《文明之光》。

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很多人类文明成就诞生的过程。你觉得它是科普?是入门?不对,这是一本认知颠覆之书。

我在听这本书的时候,经常升起一种奇怪的感觉:都说细节是魔鬼。不对,细节还是天使。一旦历史进程的细节被展开了,历史本身的面目也为之一变。

不信?我今天就跟大家聊其中的一个故事——青霉素的诞生。

世界上恐怕还没有第二种药能够像青霉素那么神奇。它一旦发明,就在瞬间治愈了许多困扰人类几万年的病,尤其是各种外伤感染,把人类的平均寿命从45岁提高到了60岁。

这么神奇的药是怎么发明的呢?

如果你去查历史书,上面白纸黑字地写着,青霉素,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跟瓦特改良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样,就这么简明清晰。

如果你有兴趣进一步探究的话,顶多你还会看到一则很有趣的小故事。

弗莱明在实验室里培养了一批病菌。有一次他去休假。回来后发现,咦?培养皿里面长了霉菌。再仔细一看,霉菌周边的病菌都死了。这是不是就说明,霉菌有杀死病菌的功效呢?这个偶然的发现,让人类知道了青霉素的存在。

好了,故事讲完了。我们记住了一个名字——弗莱明;一个年份,1928年;一段无心插柳的趣事。我们的求知欲得到了安顿。

事情就完了吗?不,不是这样的。

知识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当你没有深入到细节和过程的时候,我们只是浮光掠影地获得了一些脸谱化的知识。一个名词,一个概念,就算你记住了怎么样?掉脸就忘。当吴军老师把一个点展开的时候,你会发现妙趣无穷,你会大为惊讶。

你盯住这个年份再看一眼,我们都知道,青霉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大规模派上用场的。那是1939年之后的事啊。差着十几年呢?这十几年在干什么?

弗莱明的论文发表了,但是石沉大海,没有人关注。10年间,弗莱明就像是一个被困在山洞里的人,独自守着这个小火苗,不让他熄灭。他反复做实验,但是实验效果时灵时不灵。有的时候令人振奋,更多时候又令人沮丧。

为什么呢?因为剂量不够。

我们大多数人都到医院打过青霉素。一针青霉素通常是60万到80万单位。那弗莱明当年培养的青霉素,剂量是多少呢?每一升培养液只能产生两个单位的青霉素。2比60万,什么概念,30万倍,这个差距就是地球和太阳的质量差距。

你算一下就知道了,这一针青霉素当时所需的培养液可以灌满一个25米的短道游泳池。这么低的浓度,加上不正确的使用方法,效果不好也就没啥奇怪的了。最后连弗莱明也坚持不下去了,放弃了这项研究。

10年就这样过去了。一直到出现了另外一个人,弗洛里。他是英国牛津大学拉德克利夫医院的病理学家和实验室主任。历史就是这样,创始人独得美名,但是需要等到一个关键性人物才能真正揭幕。

弗洛里注意到了弗莱明的论文,然后开始研究。这个时候二战开始了,研究条件非常艰苦,包括牛津大学也不例外,连培养青霉菌的容器都凑不够。不过,所有人都知道,这项研究一旦突破,会在战场上救下无数条人名,所以,拼了。

弗洛里的研究团队,用每周两英镑的超低薪水雇用了很多当地的女孩,她们每天就只从事一项简单的工作——培养青霉菌。

没有足够多合适的容器怎么办?这些女孩就在牛津大学里把能找到的各种瓶瓶罐罐都用上了,包括牛奶瓶、罐头桶、各种锅具,甚至是浴缸。把牛津大学变成了霉菌工厂。这些女孩,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一个奇怪的名字,叫“霉菌女孩”。

一年的艰苦工作,终于证明了青霉素的有效性。

这时候,美国人也参与了进来,大型制药公司也参与了进来,但是产量还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个地球和太阳的差距,一罐溶液和一个游泳池的差距,怎么把产量提上去?

到了1942年的夏天,弗洛里手下的一个实验员,去买水果,发现了一只发霉的哈密瓜。灵机一动,把这只哈密瓜带回了实验室。发现这种霉菌,效果奇好。产量大幅度提升。如果没有这个偶然发现,青霉素距离实用,还不知道要走多远的路。

在接下来,接力棒又传到了商人手里,全美国有21家制药公司参与了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整个1943年,美国生产了210亿单位的青霉素。听起来数量很多吧?

但是你算算,不过只能救治一万人次伤员,远远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更别说给老百姓使用了。当时,加班加点生产青霉素被视为一种爱国行为。当时有一条标语:“今天每生产一支青霉素,几天后就能在战场上挽救一条生命。”这条标语贴在工厂里,印在工人工资的信封上。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科学家、技术人员、工资低的可怜的普通工人,解决了无数细小的难题。

到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美国准备了230万支青霉素针剂,保证每一个英美军队的伤员都能得到救治。

到了1945年,美国青霉素的产量达到6.8万亿单位,是前一年的四倍。

到了1949年,美国的青霉素产量达到了1332万亿单位,价格也从每支针剂20美元降至不到10美分,这样,青霉素便开始在全世界得到普及。

而到了现在,全世界90%以上的青霉素都是由中国人生产的。

我是在吴军老师的这本《文明之光》里看到这个故事的。

它让我有一个很重要的领悟。

过去,我们总是把一个发明和一个科学家的名字绑在一起。人类文明好像就是有科学家组成的灿烂星空。

但是通过青霉素的故事,我们突然发现,发明不是某个幸运儿被上帝恩宠的故事,它不是某个天才孤独的表演,原来,它是一场千军万马和生命赛跑的故事。

偶然的发现,随时都可能发生,比如中国唐朝时候就有做鞋的工匠发现,把发霉的浆糊抹在伤口上可以帮助愈合。这就是青霉素的效应啊。但是又怎样?没有整个社会系统的配合,没有一支接力赛的队伍,再幸运的偶然发现,都不会变成人类文明的真实财富。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中国的毕昇和德国的古腾堡。同样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人,为什么毕昇只能在《梦溪笔谈》的角落里找到他的传奇,而古腾堡却能开启一个时代?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从一个角度来回答那个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为什么中国人发明了风箱和水车,这两样东西加起来就是蒸汽机,但是为什么中国人偏偏最终没能发明蒸汽机。

社会环境的综合的支持,才是一个奇思妙想得以成为人类财富的根本原因。

你看,这就是知识的趣味。知识不是一堆信息,不是几个孤立的概念,知识能让我们重返真实的历史现场。一个概念,一旦通过一本优秀的书展开了细节和过程,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每天听本书」产品中,我们为你制作了大量历史类的好书,它们会把我们从孤立的知识世界中拯救出来,帮我们找到万事万物的联系,帮我们看清脚下的文明地层是怎样一层层地累积起来的。

一个好产品的打造,重要的不是什么最原初的创意,什么灵光一现的东西。而是你的时代,有没有给你这个机缘,有没有为你准备好基础设施和相关条件,有没有大量的合作者愿意参与到你的事情里来。

我们的「每天听本书」产品,也是一样。它不是我们一个团队能够胜任的事情。过去一年间,我们邀请了132位作者,35家内容生产机构加入到这个计划里来。我们惊讶地发现,他们每个人,似乎都为这个产品做了常年的准备,似乎就在等待这个邀请。

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一家合作伙伴,中信银行。中信银行,今年正好是成立30周年,他们现在一共有6000万客户,不过,这一次我们合作,他们给客户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识分享人”。

在中国的银行业内,是中信银行第一次提出了用知识回馈客户,这和我们得到APP的精神十分契合。每天一本书产品上线后,除了在得到平台,中信银行中信红权益平台将作为唯一一家授权首发平台。

顺便透露一个我们做事情的心法。一件事对不对,在没做的时候,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先去大胆地试。试什么?不仅是试探市场的反应,更重要的是试探合作者的反应。

如果一件事,刚一启动,你就发现有很多合作者乐于加入这场你发起的协作,他们似乎和你一样,已经为这件事思考了很久,准备了很久,那么,恭喜你,这件事大概率就是要做成了。

中信银行将为他们的客户买单,让他们率先体验「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为大家的终身学习做点事情。中信银行的客户,恭喜你们!

感谢加入「每天听本书」产品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机构。是你们高水平的知识解读能力,将最终成就这个产品。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1. 前瞻篇

刚才我们讲的是「每天听本书」产品中的历史题材,是文明的回望。

现在我们换一个方向,往前看。看看在不远处的未来,正在发生什么变数,它又在怎样影响我们的现在。

在「每天听本书」的产品中,我强烈推荐一本书的解读版——《百岁人生》。

这书就是提醒大家一件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我们这代人有很大概率能活到100多岁。也就是说,如果我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今年44岁,一半还没有活到。今天在场的大部分人都可以说,“人家还是个宝宝。”

但是,您先别高兴,活得长虽然是好事,但是代价是什么呢?

最简单的一点,就是过去的三段式人生规划,没有用了。

所谓三段式人生,大概就是30岁之前,学习成家立业,30岁之后在社会和家庭中顶大梁,60岁之后退休回家,安度晚年等死。可是如果能活100岁,这个安排就出问题了。

《百岁人生》那书里做了很多推导,比如人的伦理观会变化,过去相对不变的人是受尊重的,而未来敢于抛弃存量的人才是有道德的。再比如,人的婚姻选择会更加慎重,因为选一个人,要跟他在一起的时间实在太长了。还有,人的资产也会从金钱变成了信用和人脉,等等。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它提醒我,退休这件事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重新考虑。

我在办跨年演讲的时候,曾经立誓要干20年,这就是按照我60岁退休来算的。

可是今年我越想越不对劲,60岁可不是“船到码头车到站”,后面很可能还有黑洞洞的40年啊。那是多么漫长的时间,我从婴儿到现在也就活了40多年。这退休之后40年怎么过?

我把它称之为“40年黑洞”。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遇到的最大挑战,现在就必须开始考虑和安排。

首先,现在社会的养老体系,根本就没有做好为这么多老人服务的准备。到时候什么样,谁也不知道,没准有钱,你也买不到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我们老了之后,钱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活100岁,那很多假设就不成立了。比如说我前半生积累财富,后半生消耗财富,这个已经不成立。

你可以想想,当年80年代万元户多么风光,可是假如他们当时把一万块钱存在银行到现在,连本带利也不会不过10万。所以我们这代人想要依靠储蓄来维持60岁之后的生活,你得具备什么样的理财能力,才能跑赢通货膨胀啊?

好,就算你有钱,你也得有能力保卫这笔财富。

你看,我们现在身边有很多老人,有钱有社会地位也有知识,年轻的时候也很精明,可老了为啥总被骗呢?买什么保健品、各种金融传销骗局,还有主动跑到银行给骗子打钱的。

前两天,一位警察跟我讲,在储蓄所里,警察拦着老人不让给骗子汇款,老人真跟你急。就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环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对新的行骗手段和各种新技术不敏感甚至是排斥,按照之前的生存方式,很难不被骗。

所以你看,首先我们要认清的一个事实是,60岁之后的40年,我们的身体可能还健康,但认知和脑力不可避免地要衰退。每天的太阳照常升起,但你每天都要带着前60年积攒下来的私心杂念、陈旧的习惯和偏好继续往前走,我们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跟上这个时代。

衰老,不只是身体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我们接受新信息、新事物的能力下降。从我们身边的很多老人,就可以观察到这个现象。他们普遍排斥新事物,喜欢的歌和娱乐内容都是很多年前的;他们舍不得花钱,也不晓得如何花钱;他们不认识新的品牌,也不会使用各种新工具。你知道的,在现在的大城市,如果不会用手机上网,连打车都越来越困难。

这里说的衰老,不是指身体,而是指跟不上时代。

想想我自己,去年一年,最高兴的事情之一,是我爸妈爱上了网购。你看,他们那么大岁数,还在尽力延缓衰老。

最沮丧的事情,是有一次我正在跟我的一位朋友吹牛,说我最害怕落后于时代,天天迎头赶上。那位朋友看了我一眼说:“你30岁之后爱上过什么歌吗?”

我想了想说,还真没有。会唱的还是那些老掉牙的歌。

他说:“对,这就是衰老,你以为自己跟得上时代,没用的,你喜欢的歌不会骗你。”
这个时代的衰老,最可怕的是,你自己并不知道已经衰老。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说的一句话,他说:“现代社会给我们的双重惩罚是,既让我们衰老得更早,又让我们活得更长。”

等我们这代人老了的时候,新工具会更多,更复杂。现在老人身上发生的一切,会不会在我们的身上再发生一遍?

我觉得很有可能。那你说怎么办呢?

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学会过一种无限升级的生活,来应对那个“40年黑洞”。

过去,人受教育,掌握一门知识或者手艺,然后应用到退休问题不大。所以才有人提倡要干一行爱一行,进一个单位要忠诚于一个单位。

可是你想到没有,现在产业迭代速度这么快,有的新兴行业从兴起到衰落,也许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你就是想对这个单位、这个行业,奉献终生也做不到啊。我们如果能活100岁,一生要跨过的行业就可能有好几个。

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种能力,就是不断扔掉存量,从零开始,创造一个新的生活阶段。60岁再去上个大学,65岁甚至是70岁再去干一件全新的事,甚至创个业,未来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常见。

未来的世界没有一个固定的状态。不断的升级,这才是未来的常态。

这就像我们用手机上的App,不会有任何一个App说这就是我的终极产品了,每天每周都有大量的App要求我们对它升级。

人也是一样,除非你死了,活着就要升级。不升级,就淘汰。

建议大家到「每天听本书」这个栏目里,去找到这本书——《百岁人生》。为那个“40年黑洞”早做准备。

你看,寿命延长,这几乎是确定性的好事。但是这件好事还给我们的一生带来如此大的变数,更何况那些前景不明的技术和趋势。

人工智能会不会让大量的人失去工作?基因技术会不会让人类的伦理道德遭遇困境?游戏化会不会泛滥成灾?区块链技术会不会颠覆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正在为这些事情忧心忡忡。

这也是那些好书的价值所在。

它帮助我们在走向变化莫测的未来的途中,有了一些确定的路标。

真正重要的,不是未来的样子。而是我们能在这些书的帮助下,从眼下的生活琐碎中暂时摆脱出来,找到更宏大的人生坐标和意义之网,不断跟随趋势,自我进化。

在「每天听本书」产品中,我们收纳了很多这类趋势性的作品。

其实,这个产品本身也在不断的进化中。我们不仅要对已经做过的书,再反复请高手不断地重新解读,做出各种各样的迭代版本。我们还要密切追踪最新的书,让你随时分享人类精英的那些奇思妙想。

把已经存在的知识,用你最方便吸收的方式再生产一遍。正在喷涌而出的知识,用最高效的途径让它成为你的财富。

这是我们能想到的,在这个时代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1. 旁顾篇

我们回望了历史,也前瞻了未来。

现在,我们重新回到原点,也就是自己,第三次出发。这次,我们前往的方向是——别人的世界。

别人的世界重要吗?本来没那么重要。因为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默认设置。我们都知道经济学有两块基石——“分工产生效能,交换带来价值”。

200年的现代化,就是我们不断分工的过程。每一个人只做一点点自己熟悉的事情,剩下来的需求,全部到市场上去购买。

知识也是这样,每个人攀爬一个非常小的金字塔。不管你的目标有多么伟大,你只能做分工中的事。就像一位在 Facebook工作的数学天才说的那样——“我们这一代最优秀的头脑,居然是被用于思考如何让人们点击广告。”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荒谬?但是没办法,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事实,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精细化分工的结果是两个:

1.我们越来越省心,越来越精专。用手机,你不必知道里面是什么。住房子,你不必知道盖房子的流程和材料。连端起杯子喝水,我们也不必知道一个玻璃杯子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2.我们越来越无知。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其他部分越来越少了解,以至于错过了太多的精彩。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言,未来有一种知识分享的类型会崛起,它就是——“通识”。通识不是学术,那是内行讲给内行听的。通识也不是科普,那是为要入门的初学者准备的。通识是内行的顶尖高手,把自己行业内的顶尖心法,变成别的行业里的人创造力的源泉。

比如,我们不想当医生,但是我们想知道一个顶级的外科大夫是怎么组织一台手术的。我们当不成设计师,但是我们想知道一个设计师在灵感枯竭的时候是怎么重新点燃自己的。我们没有自己的足球俱乐部,但是我们想知道一个顶级的足球教练是怎么组建自己的球队的。我们当不了顶尖的大厨,但是我们想知道一个有几十年经验的行政总厨是怎么管理后厨的那些跑冒滴漏的。

以上这些,都是通识,是我们跑到别人的世界里张望,然后反过来滋养自己的世界。

在「每天听本书」产品里,有好多这样的好书。比如这一本——《清单革命》

它的作者是葛文德大夫,是白宫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也是《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100位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入选的医生。

一个专业的医生,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不断地在和外行分享“通识”。他写了《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最好的告别》。当然,我自己最受启发的是这一本——《清单革命》。

我们先来看医生面对的问题。

每年,全球至少有700万人在术后残疾,而至少有100万人没有走下手术台。其中有想当一部分是因为医疗事故。

为什么?难道全是因为医生不负责任、粗心大意?不是。是因为现代医疗系统太复杂了。

目前,人类已知的疾病超过13,000种,治疗方法也是数万种。医生可用的药物有6,000多种,有4,000种医学和手术步骤。在重症监护状态下,每位病人平均24小时要接受178项护理操作,而且每项操作都有风险。

看着这些数字,你就明白,不管医生们有多负责,差错都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现代社会的复杂程度,已经完全超出了正常人的脑力负担。正如生物学家威尔逊说的,“人类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有旧石器时代的情绪;中世纪的机构;神一样的技术。这极其危险。”

怎么办?

医生们摸索出来的方法就是——凡事列出清单,然后逐步执行。

比如,因为列出了一张清单,美国著名的霍普金斯医院里,原本经常发生的一种感染的 比例从11%下降到了0。

再比如,1935年,波音公司研发出被称为“飞行堡垒”的B-17型轰炸机,操控复杂程度大幅提升,但是他们并没有给飞行员更长时间的培训,也不是给出一厚本说明书,而只是编制了一份检查清单。自从这张看似愚蠢的飞行清单投入使用后,这种轰炸机安全飞行290万公里,被美军订购了13000多架,在二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空中优势。

所以,清单是什么?它不只是一张纸,甚至不只是一个工具,它其实是人类应付现代复杂事物演化出来的一个大脑外挂系统。

清单为什么会有用?因为它比大脑可靠。使用清单,就把工作流程从依靠回忆和经验,变成了一种可视化的强制约束,从而确保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证重要的环节不被遗漏。大脑有了这么个外包商,繁重的记忆工作的负担被减轻了。让大脑干它最擅长的事,那就是在关键时刻做关键判断。

这么多年来,“清单革命”已经不仅是医生在手术室里的独门武器了。这场“清单革命”席卷了建筑、飞行、金融、行政、教育,所有这些和我们息息相关的领域。可以说,现代生活的安全保障,就是建立在一张张的清单的基础上。

在《清单革命》这本书里,列出了处理不同问题的清单。

面对简单问题,比如做菜,那就应该采用“执行清单”,有明确的步骤可以提醒自己避免遗漏。

面对复杂问题,比如开飞机,那就应该采用“核查清单”,确保每个基础而重要的环节不被遗漏。

面对极端复杂问题,比如,要主办一场大型运动会,牵涉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所以你应该有一张“沟通清单”,知道要找那些部门商量,以确保问题和隐患能够及时地被发现和排除。

你看,医生在手术室里面对病人的时候,飞机制造商在培训飞行员的时候,摸索出来的行业经验,也可以被其他领域和行业的人借鉴。这就是“通识”的力量。

一个人为什么要有对其他行业的基本了解?我们可以再介绍一本书——《医学的真相》。

它的作者叫悉达多·穆克吉,是一个印度裔的美国人,在癌症治疗上是个大牛人。

在这本书里,他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知识是什么?

我们这代人通常认为,知识就是书上写的,老师教的那些信息呗。但这种知识,只是知识大海中的极小一部分。

《医学的真相》这本书一开头就问,医生到底是靠什么知识在工作呢?你可能会说,废话!那些人上了七八年医学院,上的那些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一大堆课,不就是凭这些知识在工作吗?
作者说不对,医生在工作时用的,真正最有用的知识根本就不是这些医学院里学到的东西,那是什么呢?

这本书里,引用了一位医生的话说:“根据完备的信息做出完美的决定很容易,而医学却要求你用不完备的信息作出完美的决定。”

什么意思?

原来,知识是分成两种的 。

一种是书上写的知识,它是确定、固定、完备、具体的;还有一种知识正好相反,它是不确定、易变、不完备、抽象的。
医生在医学院学的就是第一种知识,而如果他想当一个好医生的话,就必须有第二种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临床智慧。医生必须在信息不确定、不精准、和不全面的条件下进行治疗。

举个例子。有一个病人,住在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是个挺体面的人,至少看上去是这样。但是他最近突然体重剧烈下降,人已经到了很虚弱的程度。医生的第一个怀疑是这个人得了癌症,然后就查,能做的检查全都做了,也没发现什么癌症。这就难办了,病人的体重还在下降,但是找不到原因。

有一天,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穆克吉医生,突然偶然发现,这个病人在和另外一个人聊天,那个人是一个穷人社区的,是一个吸毒的瘾君子。看到这一幕之后,真是电光火石的刹那,医生就明白了,这个病人很可能吸毒。

然后就对这个病人进行了另外的检查,果然,他体重剧烈下降的原因是因为吸毒,因此患有艾滋病。要知道,这个病人是住在中产阶级社区的,样子也很体面,医生通常是不会怀疑他得艾滋病的。

你看,如果没有医学之外的相关知识,医生对这个病人就束手无策。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过一句话:“医学其实是一门不确定性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放眼未来,那个行业不是这样呢?

「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最让我们骄傲的就是这一点。它不仅提高了你阅读的效率,它还有可能把你从原先的阅读兴趣的小圈子里解脱出来,让你的目光抵达前所未见的领域。不是替代你读书,是扩展你的视野。

比如有一位程序员用户就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说,如果没有「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我永远也不可能翻开一本叫《梵高传》的书。但是因为这个产品,我偶然听到了,我打开了一个陌生领域,而且对我现在的工作确实有巨大的帮助。

这句话,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褒奖。

其实,画家毕加索也说过类似的话。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他爱读爱因斯坦。毕加索说:“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

关于跨界的书单,在「每天听本书」产品里,每天都在增长。

我们这代人,注定做不成知识的农耕民族了。每天守着一小块领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我们这代人,注定是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就往哪里迁徙。哪里有启发我们的篝火,哪里就是我们的向往之地。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1. 自省篇

我们分别前往了三个方向,回望、前瞻和旁顾。

现在,我们重新启程,把目光看向自己。这是一个新的维度——自省。看看,在我们自己身上正在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

这就又要提到「每天听本书」产品里的一本书——《盗火》。

这个名字,盗火,大家自然会想到那个悲天悯人的希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从天堂中盗来了火种,然后接受了宙斯疯狂的惩罚。

哎?什么事这么伟大?居然要用盗火来形容?人类又要从天堂里偷来什么好东西了?其实,是一件我们普通人很难做到的事情——随时随地集中注意力。

其实,这个状态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心流”。就是指一个人忘我地投入工作,灵感爆发,怎么打怎么有,如有神助的状态。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小孩子在打游戏的时候,我们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朋友们集中注意力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体会过什么叫“心流”。那个状态真是美好。

痛感自己工作效率低下的人,被孩子上课不听讲困扰的父母,都想找到一个方法,能够随时进入心流状态。但是很可惜,这个状态可遇不可求。

在这个方面,要求最迫切的是军人,尤其是特种兵。

比如美国的海豹突击队。

海豹突击队是美国最精锐的部队,专门执行最难的任务。他们的训练手段非常极端化,动不动是什么110个小时不休息之类的高强度训练,淘汰率特别高。

海豹突击队形容自己执行任务的环境,是“VUCA” —— 局面变化多端(volatile),充满不确定性(uncertain),非常复杂(complex),信息模糊(ambiguous)。

在这种环境里作战不能像电影里那样指望什么孤胆英雄,海豹讲的是团队配合。海豹想要的状态叫“集体心流(group flow)”。

一旦进入状态,就好像拨动了一个开关一样,小分队的每个成员都忘记自己,整个队伍融合成一个集体心理,处处合拍。这就如同一群蚂蚁出去做事,集体的智慧大于单个人的智慧之和。

具体来说,海豹突击队有两个基本行动规则。第一个规则很简单,就是你要跟你前面的那个队友干不一样的事 —— 比如说搜索一个房子,如果前面队友搜索左边,你就要搜索右边,形成自动分工。

第二个规则就非常难了:队伍没有固定的领导,而是在不同场合切换不同的领导,谁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他马上就成为领导,其他人马上就跟随他。这首先要求互相交流必须非常高效。海豹认为说话的速度太慢,都是用动作和眼神。你看,一整队的人就像被一个大脑在指挥,如臂使指。

这就叫进入“集体心流”。一个人进入心流,尚且很难,集体进入心流,这就难上加难了。

怎么办呢?海豹突击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互相之间很少敬礼,培养平等意识。再比如说每次执行任务之前,整个团队要喝一次酒,而且是喝醉为止,以此来促进感情。但是,这些常规手段还是不够。

能够进入“集体心流”,似乎是一种天赋。海豹发现不是谁来了都能被训练成这个样子,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大规模地挑选和淘汰。结果一算账,训练一个合格的海豹突击队队员要花五十万美元,但是淘汰掉的那些人身上总共花了更多的钱。所以海豹突击队一直想一个办法,能不能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训练“集体心流”。

这就要再说到《盗火》这本书了。它的副标题是——硅谷、海豹突击队和疯狂科学家正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场革命。

对,他们正在搞一个叫“心流基因组计划”,就是想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随时随地都能让人进入心流的问题。他们把这些东西叫做“出神技术(ecstatic technologies)”。

这种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呢?说起来也很简单。

本来,我们是把大脑当成“自己”,是用大脑控制其他的东西。而所有这些出神技术的出发点,都是用其他东西控制大脑。

人并非只有一个单一的自我,我们的头脑中其实有各种声音。参加聚会面对一块蛋糕,你头脑中一个声音说想吃,一个声音说不能吃要减肥,一个声音说不吃会不会伤害主人的面子,一个声音说吃蛋糕的形象会不会不好看。人脑是一场争论,我们有多个自我,他们开讨论会决定下一步怎么办。

比如你正在干一项高难度的脑力工作,你头脑中一个声音说今天晚上吃什么,一个声音说昨天那场比赛输了真遗憾,一个声音说这个工作干好了会取得什么评价,一个声音说我一个人留在公司干活真了不起……那么就算没人打扰你、你也没玩手机,你这也不能算专注工作。

所以只要通过技术关闭几个声音,你就会进入沉浸的工作状态。把这些想法一个一个像电灯一样地关掉。忘记自己,忘记时间,毫不费力,发挥特别好还充满愉悦感。

说白了,你可以对大脑进行各种操作来影响自己!

事实上,海豹突击队和这些公司,比如Google,现在已经走得很远了。海豹突击队研发部门专门盖了一栋楼,叫做“头脑体操馆” (Mind Gym)。头脑体操馆里搞了一种特殊的仪器,把人放到盐水里面漂浮,屏蔽一切外部感知,训练他学会忘我。他们也有一个控制大脑的设备,目的是让人快速学习知识。

据说,现在已经做到能把学习一门外语的时间从六个月缩短到六个星期!

Google 在公司大楼里弄了一些“冥想室”,据说还给员工提供带有传感器的套装和神经反馈设备。如果程序员能任意进入心流状态,工作效率将是什么水平?

一切都还在研究之中。但是大量的资源正在投入,这条路似乎是可行的。

我不知道你听到这个消息,作何感想。我的感觉是,这哪里是“盗火”?这简直就是玩火。用技术手段,深度地改造人,甚至改造人的精神世界,这会对我们的文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实在是难以想象。

如果这个技术手段是可行的,而且即将有所突破,至少有一个后果近在眼前。原本,靠努力,靠天分才能实现的事情,未来要靠技术。那么,人和人之间,在认知,在学习的效率上的差距,会被极大地拉开。

其实,不用等到很远的将来。这样的技术,我们身边就已经有。

比如,最近我接触了一家公司,他们为中国的学生做能力评测。其实也就是国际上通行的发展心理学的一套成熟工具,他们把它中国化、本地化了而已。

评测什么呢?举个例子。

有的家长觉得,我的孩子就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成绩不好。但是评测下来之后发现,不对啊,孩子的注意力没有问题。

再一评测,发现,原来是孩子的听觉广度有问题。比如老师说了一连串的话,他只能接受得了其中一个部分,对其他部分接受不了。这是个基础能力问题。听懂一部分,丢掉了一部分,所以才显得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原因,而是其他能力缺陷的结果。

那怎么办呢?一方面是把这些“听广”有问题的孩子集中起来,找讲课速度慢的老师集中授课。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些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听觉广度。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现在的评测技术已经可以把孩子的学习能力通过几十上百个维度进行分解、测试,并找到干预的办法。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跟我感慨说——学习成长这件事,过去,一是靠天分,二是靠运气。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什么机缘,完全没法预料。所以,教育这件事,过去简直就是在掷骰子。但是,现在的技术,让人类的教育第一次变得可以被精细地干预。

那位创始人说,我的理想,是想让这个技术能够普及,能够造成教育的平等化。

我犹豫了一下,说,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你的工具很好,但是结果可能不是教育的平等化,而是人和人的差距进一步拉开。

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判断?

其实,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通例。发明的车轮,注定就会有人带着车轮走向远方,有的人觉得这个东西怪怪的,停留在原地。发明了帆船,注定就会有人驾驶着它去发现新大陆,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明了蒸汽机,注定就会有的国家趁机崛起,有的国家被动挨打。发明了互联网,注定就会有的人开始全新的链接,发现前所未见的机会,有的人就会嘟嘟囔囔,就像马云说的那样,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惯、看不懂。

这是所有工具的宿命。新工具一旦诞生,它就会把人类劈成两半,有的人靠着它改善自己的命运,并且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的人就会从排斥到落后。工具越多,人和人的差别就越大,工具出现的越快,人和人之间的分化就越迅速。这是当今世界贫富分化、阶层分裂的一个根本原因。

我当年进入电视台工作的时候,入职第二年就做了栏目制片人。其实凭借的不是什么本事大。而是我会上网,我会用电脑写稿,我会收发邮件,我会用搜索引擎查询知识。

仅此一点,就把那些年长一些的同事甩在了后面。所以,我这一生,就是恐惧新工具出现了,但是我不会用。我更恐惧的,是新工具出现了,我心中居然还升起一种看不惯看不起的排斥心理。我知道,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此生的大敌。

再回头来看,从评测技术到“出神技术”,这种工具的可怕性在于,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人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一个多么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啊。

在体育赛场上,吃禁药来提升比赛成绩,这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事情。但是通过技术来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你没法在道德上谴责他,我们只能看着这部分人一骑绝尘,飞驰而去。

我们只能希望,我们是这一部分人中的一员。

回头再来看我们今天发布的这个产品,「每天听本书」年度会员。其实,它也是一个工具。它不能替代你去读书,去深入地钻研一门学问。但是,它能够用更高的效率来提升你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一个好学者,拓展自己知识视野、拓展自己学习效率的工具。

如果你是一位公务员,你会在这里和最新的科技不期而遇。如果你是一个销售人员,你会在这里和最新的创业点子不期而遇。如果你是一个程序员,你会在这里和文学艺术不期而遇。如果你初为人父母,你会在这里和人类最杰出的灵魂不期而遇。

我们提供了一个工具,它和历史上所有的工具一样,把人群分成两半。我们的用户可以靠着它,在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和各种原来想也没想过的知识、世界、奇思妙想,不期而遇。

  1. 仰望篇

刚才,我们分别向四个方向进发,回首、前瞻、旁顾和自省。其实,书籍还带给我们一种最根本的力量,这是一个更终极的方向——仰望。

「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里,我推荐大家一本书,叫《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作者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但他更著名的身份则是科普达人,叫泰森。

你会说,了解宇宙,了解天体物理学,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吗?

泰森说,天体物理学给我们的是一个“宇宙学视角”。

那宇宙学视角意味着什么呢?

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而存在的。

比如,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知道这是多么难得的机缘。

一个行星要想适合生命存在,就必须得有液态水。这就意味着你的温度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这就要求你的轨道距离恒星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宇宙中,绝对零度是-273.15℃,最热,4万亿℃。只有在0-100°,水才是水。我们的地球正好落在这个区间。

而且,地球的大小和密度也正好合适。如果太大,过高的重力就不允许大型动物出现;如果太小,什么东西都太轻了也不行。

可是,这么偶然的机会,整个宇宙中有多少个呢?据天文学家估计,仅在银河系中,类地行星就至少四百亿颗。这就等于说给古往今来每个曾经活过的地球人都发一颗类地行星,还绰绰有余。

在太阳系里,地球的确是非常特殊,人类这个高等生物的出现的确是难能可贵。可是放眼宇宙,甚至仅仅是放眼银河系,我们似乎一点儿都不特殊。这个宇宙不可能是专门为了我们而存在的。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是某个省的高考状元。全省这么多考生你考了第一,所有大学供你随便挑选,你肯定会感到自己非常了不起,仿佛整个高考制度都是为你而设!可是等你上了大学之后,发现你们班上就有好几个状元,很多人比你厉害得多,你这才知道什么叫人外有人,以及 —— 这里不带任何夸张比喻 —— 天外有天。

宇宙中的星星比地球上的沙子都多,比地球上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所有人说过的所有的话,其中所有的字所有的音节都多。

不管你怎么想象,宇宙都比你想得更大。

可是泰森说,我是专门研究天体物理学的,我整天面对宇宙,可是我并没有“渺小感”。我的感受是我是跟宇宙是连接在一起的,我感觉我更自由了。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它能让你从眼下的困扰中超拔出来,用一种更超脱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处境。

宇宙学视角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我们谦卑一点。

泰森说,比如你观察小孩。小孩总是把身边一点小事儿当成天大的事儿。玩具坏了,他就哭闹。膝盖擦破一点皮,他就大喊大叫。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因为他们经验太少,不知道世界上有比这些大得多的事儿。

那我们作为大人,是不是也有同样幼稚的想法呢?我们是不是也会不自觉地认为世界应该绕着自己转呢?别人跟你信仰不同,你就要打击;别人跟你的观点不一样,你就想控制。如果你有点宇宙学视角,你可能会觉得人跟人的区别不但不是坏事,反而还值得珍视。

都说知识是一种力量。但是这种力量是怎么来的?

它产生力量的一种方式,是武装我们,让我们带着它闯荡世界。

它产生力量的更重要的方式,还可以重新标定我们生命的坐标,让我们重新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有一个小小的雄心,我们要用最便于用户接收的方式,把人类历史上的知识,把最新出现的知识,重新生产一遍。从过去的典籍,到最热门的出版物,未来还有最新的论文、前沿领域的零星思考,我们都会纳入到这个产品里来。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们的力量是沧海一粟。
但是,
正如泰森所说的那样——
我们并没有“渺小感”。我们是跟整个人类的知识、和我们的用户连接在一起的,我们会更自由了。

正如胡适当年所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结束语

宣布一个消息,就在今天,我们得到App迎来了第1000万个用户。这一千万人都是终身学习者。

我们学习的每一个东西,都是一块敲门砖。我们拿他一遍遍地敲击知识殿堂的大门。起初,我们以为会看到什么名家、大师、真理和绝学。但是,最后从那道门里走出来的,一定是你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

感谢 vivo 手机,感谢中信银行,感谢深圳卫视和优酷视频的用户。

罗振宇解读《今日简史》|003号知识发布会万字全文

这个时代,既然手机出新品可以开发布会,一个知识产品为什么不可以?一本新书、一堂新课,也应该有它诞生的证明。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有了好东西,就大胆地对用户喊出来。

今天我们要发布的是一本书,一本新书,一本在2018年你一定要读的书。那就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作——

《今日简史》

这是这本书的全球首发式。感谢尤瓦尔·赫拉利和中信出版集团,对本场发布会的正式授权。

1
“公司”到底是什么

其实读书这件事,我自己有一个心得:读书要跟随对的人

如果一个人过去写了几本书很不错,而且我们判断他是一个有诚意的写作者。那么此后他写的所有的书我们都应该读。为什么?因为书太多,但是有趣的人毕竟太少。

尤瓦尔·赫拉利这个人,曾经写过两本书,在中国那是鼎鼎大名,一本叫《人类简史》,一本叫《未来简史》。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读《人类简史》的时候,是在一趟航班上,其中看到有一句话的时候,我兴奋地跳起来,然后在机舱的过道里,激动地转圈。

当时我读到了什么呢?

我读到了这么一段话,尤瓦尔·赫拉利问我们:什么是公司?你能找得出任何一个东西,是公司的实体吗?

你说公司不就是它的产品吗?不对,改了产品换了行,还是这家公司。公司是它账上的钱吗?钱可以花光的,这家公司还在。是它的大楼吗?公司是可以搬迁的,搬迁完还是这家公司。是全体员工和董事会的组成人员吗?所有这些人都可以换光,可还是这家公司。请问公司是什么?

答案是:公司什么都不是,它没有任何具体的载体和肉身。它是,请注意下面这个判断——

公司不是任何具体的实物,而是我们的共同想象。

只要我们认为这家公司存在,我们知道它是一家公司,那么它就存在。

这是一个多么新奇的体验,这就是我当时跳起来的原因,那些公司天天在出产品,天天发新闻稿,甚至两家公司能打仗,还能招员工,原来它们并不存在。

2
共同想象
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不存在就不存在。不,当一家公司仅仅是我们一个共同想象的时候,如果你认可了这一点,实际上就获得了重新看待世界的角度。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

我的一个朋友是设计师,他对自己的审美非常自信。有一天来我家做客,闲谈中,他提到一个话题:现在的小孩天天爱看什么《小猪佩奇》,那玩意符合高级审美吗?一头猪画得跟吹风机一样。我是绝对不会让我们家孩子看《小猪佩奇》的。

听到这个话之后,我就说:我劝你还是让你们家孩子看,不管它符不符合你的审美趣味。

为什么?因为它是这一代小孩的共同的故事、共同的想象。当小孩上了幼儿园,别人聊《小猪佩奇》,你们家孩子插不上嘴,他会是一种什么心态?

我再给你举一个例子。我一个朋友,孩子刚考上美国的名校,马上要去美国留学了。现在这个暑假没有什么事,他问他的一个老师:我现在应该为我自己将来在美国的生活做一些什么准备?

老师说:我给你个建议。你好好研究美国的那些大州,看看都有些什么州,它们都在什么位置。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美国历史上那些名人、英雄、著名的歌曲、著名的电影、著名的民间传说和这些州一一对应,然后尽可能地记下来。

这有什么用?大有用处。因为你在美国上的是名校,同学来自于美国各个州,你见到任何一个同学打听出他是哪个州,马上就跟他有话题。这是你美国生活的第一块敲门砖,它比你脑子里的任何知识都有用。

3
共同认可的故事
是人类力量的源泉

过去我们经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很多人不认可这句话,他们觉得读书这件事是闲情逸致,翻翻就好了,千万别耽误挣钱。这样的人,其实不了解什么叫“知识就是力量”。

你以为只有科技知识是力量吗?不见得。知识不见得是真理,甚至不见得是马上拿起来就能用的工具。

请注意下面这句话——

只要是人类共同认可的故事,它就是人类一切根本力量的源泉。

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的力量都不取决于他拥有什么,而是取决于他能够唤醒多少人跟他一起合作,能够召唤出什么样的合作共同体。什么东西最容易召唤起合作?当然就是我们共同认可的想象。

4
人类祖先靠什么
战胜了其他物种

在《人类简史》这本书里,尤瓦尔·赫拉利还给我们开了一个特别大的脑洞:

假设现在我们穿越回10万年前的欧洲,你会发现在那片土地上其实生活着两种人,一种是我们的老祖先智人,还有一种是尼安德特人。10万年前你去观察这两个人种,尼安德特人高票胜出,他们又高大又威猛,而且还耐寒。但是为什么尼安德特人没有生存下来,而智人生存下来了?

尤瓦尔·赫拉利有这样一个推测:

智人的老祖先有一种能力是尼安德特人绝没有的,那就是胡说八道的能力。举个例子,比如说同样面对一片森林,尼安德特人会说“走,到森林里去打兔子”,你看多朴实,多实用主义。但是我们这智人祖先会说“走,我们去森林里找仙女儿”。

所以说,“共同想象”是智人在所有物种中胜出的原因之一。

你看这是不是胡说八道,森林里面不可能有仙女。但是请注意,这两句话背后带动的人类协作的规模是不一样的。

尼安德特人此时此刻愿意一起去森林里抓兔子的,能有多少个人?能够组织多大规模的协作?但是说这片森林里有仙女,而我们智人的祖先一旦把这个想象和故事给创造出来,一传十,十传百,它就会变成很多人的共同想象。

现在全球这么多人,不还是相信在12月底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在圣诞节到处给全世界的小朋友送礼物吗?当故事的传播一传十、十传百的时候,它能够凝聚起来的人类协作规模就会大得多。

所以结果是啥?尼安德特人而今安在哉?变成化石了嘛。而我们智人老祖先的后代,今天可以在这儿看电视、开发布会。

5
国家、金融、公司、品牌
都是怎么来的

我们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有的人嗤之以鼻,说那是胡扯,那是迷信。不,所有的文明成果,都值得我们从这个角度再去打量一番。只要它是我们共同认可的故事,它就是力量的源泉。

最近我自己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感悟,突然发现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比如说“铁马冰河入梦来”,写得好吧?还有词“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多好,爱国词人要恢复故土,所以他想象中国的北方边境,总有一天我要收复,这就是陆游。

可是你再一深想,不得了。陆游是什么时代的人?南宋。他一辈子也没有到过北方,没见过铁马冰河。而且你看我刚才提到的那首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两个地方被中原王朝丢掉,到陆游那个时候快400年了。

400年,什么概念?我们想象一个场景:英国把北美殖民地丢掉,也才200多年。你能想象今天一个英国绅士,在家里天天想着收复故土吗?临死时还要给子孙写一首诗“王师西定北美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会吗?

这就是文明的力量。现实当中已经丢掉了的东西,已经没有的东西,但是我们的文明里有,我们的祖先的诗句里有,它就无比真实。中原王朝收复故土的心和力量,就不会丧失。

这就是尤瓦尔·赫拉利在此前的那本书《人类简史》里面告诉我们的:

共同认可的故事,是人类力量的根本源泉。国家、金融公司品牌,一切需要大规模人类协作的力量,都是这么来的。

6
自由与平等
人类共同故事的瓦解

毕竟是新书发布会,我们重新回到这本《今日简史》。这本书在说什么呢?

它其实在告诉我们:

人类面对的共同故事正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类文明来说,是转折性的变化。

我们这一代人共享的故事是什么?其实说到底就是两个词:一个是自由,一个是平等。

你可以想象一下,倒转三四百年,全球任何一个文明的人都不会觉得自由和平等是当然的。自由和平等,这是我们现代人类文明最基本的两个故事。

但是尤瓦尔·赫拉利告诉我们,这两个故事可能要出问题了。请注意,这一次剥夺人类自由和平等的不是其他人,而是技术力量

7
人类的决策自由
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剥夺

我们先来看“自由”。想象一个场景:

假设人工智能特别发达的时候,其实要不了多少年就会实现,有一天你的人工智能医生告诉你:根据我对你身体状况的判断,你现在的状况堪忧。我测算了一下,你应该吃这种药。然后给你一粒药丸,你吃还是不吃?

你说我没感觉,我身体很好,人工智能医生非常nice,非常礼貌地跟你解释:对,你现在没有感知到,但这是我通过全球几十亿人的大数据和你身上的几万个传感器测算出来的,你确实有病。我的这个药,它背后的医学道理是1000万页的医学文件支撑的,现在请吃。

如果你真的要查,原始数据都在这,你自己查好了。但你查不过来啊。老天爷,那样庞大的数据怎么办?你只好吃。

未来,我们会依赖人工智能为我们决策

请注意,就算人工智能不会变成可怕的怪物去反攻倒算人类,它就是勤恳地服务于我们,是我们的工具,我们为它们的服务买单,是它们的主人。但是你想,当技术发达到那种程度的时候,为一件不明就里的事,听从别人的安排,你觉得你还有自由吗?

我们再设想一个场景:

有一天你的人工智能助手告诉你,根据我在全球人口数据库里的普查,你应该跟那个小伙子,或那个姑娘结婚。因为根据测算,你们的性格匹配度最好,婚后幸福的概率最大,你们生出来的宝宝最可能健康。请问你要不要去找它说的小伙子或姑娘?

你说不要,但跟其他人结婚,婚后不幸福怎么办?万一生出来的宝宝不如你料想的健康,你心中有没有一点后悔和后怕?你有没有能力承担不听从机器人的建议、选择的后果?如果听了,你觉得人类还有自由吗?

机器人完全为你好,它是按照我们推进技术的方向,诚恳地在替我们服务。但是自由就这样像泡沫一样,离我们而去。这是我们相信的第一个故事。

8
人类的平等
会被生物科技动摇

还有一个故事叫“平等”。

我们都相信人和人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好,我们再想象一个技术的未来场景:

你的人工智能仆人发展出了一种能力,人可以渐渐地、深度地改造自己的身体。像我肯定第一个买减肥服务,有的人可能会选择把自己变得更漂亮、把自己变得更高大。

但是,随着这项技术的进展,有人就会去买那种服务,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记忆力更强大、短时间内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服务。我们都知道,不能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是个多么可怕的缺陷,但机器人可以帮你做到。

但是别忘了,所有这些服务可能都是昂贵的,刚开始只有少数人能买得起。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未来一个人的经济能力,可以通过技术直接转换为他的社会竞争力。再往深想一层,一个家庭的经济能力,可以通过这种技术转换成家庭后代的社会竞争力。

想到这,我知道你已经明白了,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过去我们之所以相信平等,是因为时间有一种力量,不管你现在有财有势到什么程度,时间会把你拉平。皇帝的儿子可能是个傻子,富翁的儿子可能是败家子,有一句话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是指你的财富。

但是如果有这么一个技术桥梁,可以让你的财富优势跨代遗传,人类平等的最基本的基础就动摇了。

而且我们想,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什么世界杯,什么奥运会,什么诺贝尔奖,还有意义吗?你不过是花钱给自己动了个手术,然后得奖有什么了不起?

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些奖项了不起,是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人,有一部分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禀赋,站到了领奖台上,他赢了,所以我们觉得他很有魅力,我们给他欢呼。

如果所有这些竞赛都变成了人改造自己,把自己变成产品,然后去实验的场地,请问,一场没有魅力的比赛还是比赛,一场没有欢呼的胜利还是胜利吗?我们人类文明的所有这些典礼仪式就全垮了。

9
物质不再匮乏后
我们缺乏的是什么

还有一层,尤瓦尔·赫拉利在这提醒我们:当我们刚才讲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它们合在一起的时候,会给人类文明催生一个空前的繁荣。真的到那个时候,要吃有吃,要穿有穿,物质匮乏将彻底远离人类。

你说这不挺好吗?很多刚刚摆脱匮乏的人,觉得事少钱多离家近,就是最好的工作。最好什么都不干,按月拿钱。当年有一个人也是这么想的,就是孙悟空。孙悟空觉得天上的神仙多好,于是他就去了,玉皇大帝给他封了个官,弼马温,对吧?然后管一大片地方,宅基地也挺大的。

但是为什么最后孙悟空不干了?他觉得弼马温太小了。人们常说“天堂是个没有匮乏的地方”,那是我们以为没有匮乏。天堂里匮乏的东西多了,王母娘娘开蟠桃宴,有你的地儿吗?请了你,你的座次是哪排哪号?孙悟空最后不干了,不就是因为说蟠桃宴没请他吗?就反出南天门。

你看,匮乏解决了之后,我们缺的是什么?是意义

人没有意义是不能活的。所以尤瓦尔·赫拉利一方面告诉我们好消息,未来的人类会极其繁荣,物质上的匮乏都没有。另一方面在告诉我们一个天大的坏消息,未来有一些人天天奔忙做有意义的事,累得要死,但是生命很充实;还有一部分人发现自己能做的机器都能干,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他的生命没有任何价值。甚至那些有钱人非常同情他,每个月给他一笔白来的收入,啥也不用干,就能领钱。

但是,这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尤瓦尔·赫拉利在这儿有一句特别扎心的表述——

未来的困窘,不是生活持续不下去,而是你连被奴役和被剥削的价值也消失了。

所以,平等是在这个意义上可能产生动摇的。

10
特朗普到底错在了哪儿

回到这本书,《今日简史》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它是试图在告诉我们:

我们的文明,正在面对哪些转折性的变化?

作为《今日简史》的全球首发式,最该读这本书的人是谁?我觉得第一个应该抢着读的读者,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

这不是我的猜测,这本书的第一章,就对特朗普喊话了。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的时候喊“美国第一”、说要买美国的货、雇美国的工人。他是美国总统,这么说也没啥问题。但问题他是怎么做的?他要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安上一道围墙、跑到欧盟说欧盟是美国人的敌人、和中国打贸易战等。

尤瓦尔·赫拉利在这本书里告诉他:

就算要建一堵墙,也不应该建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而应该建一堵墙,把美国的硅谷围起来,不让里面的人再干活了。因为未来抢掉美国人工作的,是硅谷里正在研发的人工智能。

就算你一切都如愿,跟中国贸易战,把很多工作岗位挪回美国,挪回去之后又怎样?你会发现工厂里都变成机器人了,同样不需要雇佣美国工人。

所以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里有一句文眼:

我们可能判断对了困境,但是我们可能关心错了问题。

这句话我觉得就是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说的。当然还有很多情况会导致我们判断对了困境,但关心错了问题。

11
你可能判断对了困境
但关心错了问题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很多人都在担心,世界这么乱,将来我们这一代人会不会遇到战争?

尤瓦尔·赫拉利提醒我们说,你判断对了困境,但是关心错了问题,为什么?因为战争已经不是这个时代解决问题的手段了。

过去的财富的样式是什么?是具体的土地和上面的资源。而现在财富的样式,已经变成了协作、数据、科学和知识。

你还用去抢什么粮仓、牧场、金矿和土地吗?所以用战争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那些担心战争的人,正如这句文眼所说的,你感受对了困境,但是你很可能关心错了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恐怖主义。赫拉利说,恐怖主义虽然给全世界都带来了困扰,但我们得知道恐怖分子关心的是什么。

你光去打他有用吗?他们关心的不是改造世界获得什么真实的结果,他们就是要制造轰动性的新闻,所以他们喜欢搞那些大事情。这个时候,用武装力量去打击恐怖分子,真的会彻底有效吗?

也许除了军队之外,我们还应该请一种人来解决这个问题。什么人?电视、戏剧的导演。

因为他想制造吸引人的戏剧,我们就用戏剧去反他的戏剧,估计各位听到这儿会觉得匪夷所思,怎么可能通过电视导演来解决恐怖分子问题?

我告诉你,这个思路是成立的。我看过一本书,它说的是一个监狱。这个监狱里面,自然会有一些人,犯人不老实,经常打架斗殴。原来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监狱长把他们关起来,打一顿或者是关禁闭。

但是有一天来了一个新的监狱长,监狱长说我才不用那一套,为什么?因为把他们关完禁闭放出来之后,在犯人当中,他们就成了英雄,他们会更得瑟。他的方式是什么呢?一旦打破了我的规矩,对不起,请吃一个月的儿童食品,小猪佩奇饼干之类的。一个月过去之后,所有其他的犯人会看不起你、笑话你,他的气焰就被打掉了。

你看,这不就是用戏剧导演的手法来面对一个戏剧吗?

12
作为中国人
为什么你更应读这本书

现在你已经品出那句话的味道了,“你可能感受对了困境,但是你很可能关心错了问题”。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今日简史》这本书里给我们列出了21条, 21个人类正在面对的,但是有可能搞错了方向的问题。

看看这些词吧:

刚才我说这本书出来之后,第一个读者应该是特朗普,其实这本书更应该的读者,是我们中国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过去这一百多年,中国人在干什么?

在启蒙,
在救亡,
在图存,
在崛起。

现在我们有机会参与到建构、发明下一个全人类的故事的行列中。

当然,这本书还应该有一批读者,这是最重要的读者——深圳卫视、爱奇艺和得到App收看这场发布会的用户。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0年,现在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刚刚《财富》杂志发布的排行上,全球500强企业中国是111家,仅次于美国的126家,远高于第三名日本的52家。这就是中国现在在全球的位置。

前不久有一位人工智能科学家要从美国回到中国工作,有人就问他为啥要回到中国?他说:这个时代全人类有两个最大的变量,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人工智能。所以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人生还有别的选择,当然要回中国去搞人工智能。

中国人身为全球最大的变量之一,我们对未来是最好奇的。中信出版集团在出版赫拉利前两本书《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时候,曾经拉着赫拉利在中国各地做巡回活动。赫拉利吓坏了,他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历史学家,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像一个摇滚明星那样对待我?你们的掌声太热烈了,你们聚集的人太多了。”

这就是中国。中国人对未来的好奇程度,超出全球任何人的想象。

不管在哪个阶段,西方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问题——向他们学习。我们中国人是有胸怀的,毕竟我们不是西方人。

可是尤瓦尔·赫拉利今天告诉我们,西方自己的故事也出问题了,我们很可能要打碎重来,寻找全人类下一个共同的故事。

13
属于未来的伟大公司
将在哪里产生

很多人读了这本书之后,可能会觉得恐慌。原来的故事都不在了,我生存的意义怎么找?

这样的恐慌很稀奇吗?蒸汽机发明的时候,铁匠们恐慌不恐慌?汽车发明的时候,马车夫恐慌不恐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饱受战争摧残的人,面对核武器这个庞然大物,那一代人恐慌不恐慌?

200年来恐慌是常态,可是总有一批人,每个时代都有,他们觉得人类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

二战之后,在那么多人陷入恐慌的时候,还有一批人在创业,那些伟大的公司,比如丰田和IBM,那批创业者在集中精力解决那个时代人类的问题,所以它们的成功是什么?是在新环境下,解决人类的新问题而获得的成功。

很多人一看股票市场,人家怎么做那么好?又是千亿美金公司,又是万亿美金公司,答案很简单:人家解决了人类的问题。

凯文·凯利讲过一句话——

“未来30年真正伟大的公司,现在都还没有诞生。”

读完了《今日简史》这本书之后,我对这句话的体会更深一些:

为什么不要看现在股市上谁市值破1万亿美金了?因为我们整体人类正在面对全新的问题,而解决全新的问题需要全新的公司和全新的思路,所以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机会,是大大的存在。

有时候和一些创业者聊天,他们总是抱怨创业项目难找。说这种话的人,要么误解了创业,要么误解了什么是公司。

公司是什么?公司就是用来解决人类的问题的。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解决了人类的普遍问题。你解决的人类的问题越普遍,公司就会越大;你解决的方式越有独创性,你的公司就会存在越久。所以什么是创业,创业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打工者,给整个社会找一份工打嘛。

所以对于我们这帮人来说,这本《今日简史》它是什么?它是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去解决的那些大问题的21条清单。

14
意义产业和安全产业
可能诞生下一个伟大公司

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了,举个例子,刚才我们说很多人很可能会陷入一种生命没有意义的状态,这就是问题,这个问题下必然诞生新产业。

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意义产业”呢? 为那些生活没有价值的人找到他生活的价值感。

其实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早就发生过。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时候,正是美国电影业、广播业大发展的时候。它们为那些绝境中的美国工人,提供了生活意义。

再比如说“数据安全产业”。可不是给电脑安个杀毒软件那么简单,那不是安全产业。

各位意识到没有:我们现在身上都有一个操作系统,是生物操作系统,那些大公司将来是要用他们的技术,像一个黑客一样侵入我们的操作系统,拿走我们的各种数据的。

拿走数据干什么?你不要以为这是个隐私问题,很多人说数据泄露是个隐私问题,那就把问题想浅了。未来时代有可能拿到你数据的人,会给你非常不公平的待遇。

不要以为这没有迹象。现在有些网站一旦判明你住在哪个小区、过去有哪些消费记录,知道你反正不太在乎钱,给你看到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就会比别人更高。这件事情已经被很多媒体报道了。

还有人讲过这么一个设想。假如有一天,生物技术大发展,发明了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药,吃一颗多活50年,要不要买?

买?好,请注意,不会每一个人同一个价格的。那个时候的大数据,药厂是知道你们家多有钱的,每个人拿自己财产的50%来买这颗药,有的人是近乎免费得到,有的人就会付出很多。

你说这可能是另外一种公平,但是在这样的前景面前,你真的不想保护一下自己的数据吗?保护自己的数据,未来将会是一个多么大的产业。

15
21个议题
21个千亿美金的机会

《今日简史》这本书列出了未来人类的21个议题,所有这些议题对我们今天来说好像都是无解的困境。但是这些人类共同的困境,难道需要一个历史学家给我们确切的答案吗?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去做的事情。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诞生巨大的社会价值,然后其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将会兑现为商业价值。

所以我建议,每一个想创业的人,或者有可能加入一家创业公司的人,都要读这本书。

因为这里有你解决人类问题的清单,每一个清单话题的背后,都是一家价值千亿乃至万亿美金的公司。这就是在这本书的全球首发式上,我们要把它隆重推荐给你的原因。

在这里我要引用一句话,一句来自于中信出版集团的董事长,也是一位资深的出版人王斌先生的话。我们在聊起这本书的时候,他跟我说:

消灭一个旧的议题,产生一个新的议题,这就是我们每一代人推动历史进步的方式。

所以说,所有出书的人其实都承担着使命。很多人说,出版图书这是不是夕阳产业?放心,不会的。为什么?

因为出版业的天职就是推动新议题的诞生,选择它们,推广他们,凝结最广泛人群共同认可的故事。这件事情到哪年哪月都会有价值。在这个时代,它尤其有价值。

16
如何第一时间拿下这本书

如果看到这儿,你已经等不及买一本了。给你一个解决方案——得到App里,已经有了这本书的全市场独家精排版电子书。

感谢中信出版集团给我们用户这样的特权:从现在开始直到8月29号,全市场只有得到App里有这本书的电子版。

我们曾经承诺给我们的用户,要率先其他人拿到最好的知识。这一次我们又做到了。

别忙,还有一条。中信出版集团还给了我们用户一个特别大的优惠:

从现在开始,《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再加上《今日简史》三本书的电子版,原价122元,现在下单,独享特价78.8元。

在这里顺便说一句:为什么这次我们选择了首发电子书?

其实这本书跟其他书不一样。

它不是你读完之后就可以放在一边,从此雪藏的书。这三本书,其实是一个人对未来地图的想象。在一片茫茫雪原上辨不清方向的时候,一个得到了很多人认可的想象,本身就价值连城,所以它值得以电子书的方式存在。

它存储在云端,永远保存在你的手机、iPad里。此生不管你在哪里,身在何方,搬多少次家,只要你打开得到App,它就在那里。

如果你拥有了这三本书,那我们可以期待一个场景:

你会拥有《人类简史》的视野,你会通过《今日简史》洞察当下,从此你会展开属于你自己的《未来简史》。

最后,感谢尤瓦尔·赫拉利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思想,感谢中信出版集团给我们这么好的知识产品。

《今日简史》

关于作者

尤瓦尔·赫拉利,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现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已出版现象级畅销书《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

关于本书

赫拉利认为,我们智人之所以可以在短短的二三十万年里成为世界的主宰者,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具备虚构故事的能力。但是,随着科技和商业发展,我们过去讲的故事已经渐渐失效,新故事应该怎么讲、新规则该怎么建立,则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答案,需要我们一起实验和探索。

核心内容

一、整个社会的工作和教育模式正在过时。
二、我们所追求的平等和自由正在受到新的挑战。
三、未来的战争和当下的恐怖主义,和我们通常理解得都不一样。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2018年8月刚出版的新书《今日简史》,作者就是写过现象级畅销书《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是他“简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赫拉利和很多传统历史学家不一样,传统历史学家看问题基本只用历史学的方法和视角,但赫拉利能把很多领域都打通,比如历史学、人类学、生物学、信息科技等,然后用综合视角来分析那些我们已经很熟悉的事情,并由此得出很多新的、可能更触及本质的解释和结论。这本《今日简史》当然也延续了这种思想风格。

在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中,

《人类简史》说的是人类社会如何形成,
《未来简史》说的是未来社会如何演化,一本是回顾过去,一本是展望未来,而这本《今日简史》考察的是当下,说的是生活在今天的你和我将要面临、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当下的生活怎么了?难道有什么问题吗?表面上看起来没啥问题,最多有一些磕磕绊绊,比如中东动乱、中美贸易摩擦等等,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在赫拉利看来,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当下的世界还不错,是因为大部分人还只是在用过去的视角、经验和知识来评判现在。他在书里说,人类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所有旧故事分崩离析,至今还没有新故事足以延续。

这话是什么意思?在《人类简史》中,赫拉利说,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塑造了很多“想象的现实”,也就是故事,比如,国家、民族、宗教、经济、公司、婚姻等等。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和我面临的问题是,过去讲的大部分故事都不管用了,这些故事被一些新的变量冲击、瓦解,甚至失效。其中有一个变量,就是信息技术。我们好像已经对信息技术习以为常了,但赫拉利却认为,我们严重低估了信息技术将要带来的影响。对人类社会来说,信息技术不是一个普通变量,而是一个超级变量。正是有了这个超级变量的出现,让很多我们延续了多年的事情变得完全不一样。

接下来我就通过六个领域,工作、教育、自由、平等、恐怖主义、战争 来看看,在赫拉利笔下,当下的世界和我们过去理解的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部分

第一个领域是工作。赫拉利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会造成人类社会大规模的失业,而这一次的失业和过去发生的失业很不一样,它会让大部分人都变成“无用之人”。

这话还是得从特朗普说起。特朗普给美国人讲了一个故事,即外国移民正在抢占美国人的工作机会和种种社会福利,所以应该限制移民,甚至把一部分移民都赶出去。很多美国人都相信了这个故事,开始变得排外。但赫拉利认为,美国人都被特朗普误导了,因为在十几年、最多几十年后,不管是美国人还是非美国人都会面临一种情况,就是大面积的失业,大部分人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说起来,大家对这个话题一点也不陌生,讨论这个话题的学者专家太多了。但在赫拉利看来,大多数讨论都过于乐观了。

乐观的理由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认为,在很多面对具体问题的领域,比如维修、医生、律师、设计、编程等工作很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而那些需要创造性的领域,比如艺术、文学、商业等领域,就是人工智能达不到的领域。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书写和创造非常高级的歌词和音乐,甚至可以根据某些人的既成品,创作出以假乱真的新作品,比如通过对巴赫音乐的大量分析,谱写出相同风格的新作品。

赫拉利说,我们其实对创造行为是有很深误解的,就拿围棋来说,不管是 AlphaGo,还是升级版的 AlphaGo Zero,它们在和人类竞赛的过程中,经常能下出人类棋手无法想到甚至无法理解的路数,这是因为,在创造力方面人类的大脑其实是有一个缺陷的,我们很难想象从来没有见过的事物。比如,在乔布斯设计出 iPhone 之前,没人能想到手机居然还能这样设计,而在 iPhone 之后,所有人都开始模仿,但是没有人能想象下一代手机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有等下一个乔布斯出现。但人工智能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给它设定一个目标,比如下赢这盘棋,或者设计一个比 iPhone 更好的手机,只要人工智能的数据和算法足够强大,它就能“想”出很多人类想象不到的办法来达成目标,这种创造力实际上比人类强大得多。

对人工智能的第二个乐观理由,就是这一次人工智能革命和过去的许多次革命一样,虽然会替代很多工作,却也会创造出很多新工作。比如,美国每次派出一架无人机,就需要三十个人在幕后操作,而美国也曾一度陷入无人机数量足够却无人幕后操作的局面。确实,人工智能革命肯定会创造出很多新工作,但问题是,在1920年的时候,因为农业机械化而失去工作的人可以去拖拉机工厂干装配,但是,在十几年之后,那些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司机、收银员不可能成为刚才说的那种无人机的幕后运维人员。也就是说,人工智能革命替代的工作大部分是基础工作,而创造的新工作大部分是高端工作,二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你看,人工智能的出现,会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完全不一样。人类工作必然会被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而被取代的人,会享受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红利,基本可以衣食无忧,但这些人并不能真正地融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中,从而成为无用之人,被社会和时代边缘化。赫拉利说,不要以为自己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不用做到完美,它只要做得比你好,就能取代你。这就是在加入信息技术这个变量之后,工作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二部分

说完工作,接下来我们再来说第二个领域,教育。对于教育,赫拉利认为,当下的教育模式正在失效,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相信,所有使用得到 App 收听这期音频的用户,在过去几十年中都只经历过一种教育模式,就是连续性、分层制的应试教育,每个人都是两三岁的时候开始上幼儿园,然后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可能还有硕士和博士。过去的人都是在人生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集中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只有两个,大学前是为了上大学,大学后是为了学一门专业。这一点,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中国可能更加注重考试。

这种教育模式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一个人用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集中学习,获得的学习成果基本上可以适用于他的后半生。但是,赫拉利说,这种教育模式可能正在过时。

就像我们在第一部分说的那样,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大面积地取代人的工作,但是这种取代不会在一瞬间发生,它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可能在驾驶领域获得突破,取代大部分司机;又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可能在编程领域取得突破,取代大部分程序员;再过十年,可能被取代的是医生或者律师。也就是说,过去那种把学习时段和工作时段截然分开的模式肯定是不适用了,可能大多数人在将来面对的是不断地被取代、不断地再学习的局面。赫拉利在书里就说,未来的重大改变,很有可能改变人生的基本框架,让不连续性成为最显著的特征。也就是说,未来的人可能二十岁走出学校,工作十年,三十岁时再进入学校学习,如此反复,这就是不连续的人生。

在明白这一点之后,赫拉利进一步指出,现在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所谓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分段式人生下的教育模式,没有性质上的区别,而这种未来的、不连续性的、终身学习性的教育模式应该怎么建设和展开,还没有人知道,而且只有少数的人和公司在尝试。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不再是集中式学习,而是分段式的终身学习。这就是信息技术时代,我们要面临的教育难题。

第三部分

在说完工作和教育这两个具体的生活领域之后,接下来我来看看更高层面的领域,第三个要说的领域是自由。赫拉利说,人工智能会对每个人的自由都产生威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自由是一种普遍性的精神追求。在自由这一层面上,人们追求的是自我的独立和真实的感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几年在英国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都知道,英国分别在2014年和2016年先后举行过两次公投,前一次差一点把大不列颠岛分裂成两个部分,后一次则是直接决定了英国即将脱离欧盟的结局。而英国之所以会把这种层面的国家决策用全民投票的方式决断,就是因为相信和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认为每个人的选择都是理性的。但赫拉利的评论是,所有公投和选举诉诸的永远是人类的感觉,而不是人的理性。但不管是理性还是感觉,自由主义都是反对权威的,也就是我要选择我要怎么做,而不是我被安排我要怎么做。例如,自由恋爱就是自由选择,而父母之命就是来自权威的安排。根据过去一百多年的经验,人类似乎会在自由这条路上一直追求下去,英国很有可能面临着无数次的苏格兰公投,直到苏格兰和英格兰彻底分裂为止,但是,当人工智能出现之后,局面开始变得有一点尴尬。

和人类相比,人工智能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这些能力最终都会演化成强大的决策能力。而当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的决策力超过人的时候,如果你听人工智能的,那就是另一种对权威的服从,如果你不听人工智能的,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当这样的场景逐渐覆盖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的时候,新的社会权威就出现了。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最常见的场景可能就是,人工智能会告诉你,谁是你的最佳伴侣,什么样的专业和工作是最适合你的,尽管在感受上你不喜欢这个人、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是你知道它在大概率上是对的,这时候你该怎么做?是相信自己,还是服从人工智能?相信自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而相信人工智能,就会失去自由。

所以,在人工智能崛起之后,我们可能陷入新的权威、甚至独裁社会。而且更可怕的是,人工智能的权威社会会比之前以人为主的权威社会要合理得多,你可能没有和这种权威社会对抗的理由。也就是说,在自由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处理不好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话,在将来我们有可能会变成提线木偶。

第四部分

受威胁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平等,这是第四个领域。在平等的问题上,赫拉利认为,在信息技术时代,整个社会会越来越不平等,不仅仅是两极化的问题,整个社会有可能会被撕裂。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赫拉利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虽然我们经常把平等和自由连起来说,好像它们是一回事,但在《人类简史》中赫拉利就说,平等和自由不仅不是一回事,甚至还有一定程度上的对立。因为自由的核心是尽可能地让每个人保持独立和独特性,而平等的核心则恰恰相反,它想要确保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致性,最起码权利和机会是一致的

所以,想要确保平等,就得限制住那些较突出的人;而想要人人都能自由,就必然影响所有人的平等。最典型的例子在美国,民主党人希望社会更加平等,就算为了协助老弱病残必须增税也在所不惜,但这样一来就必然影响民众的财务自由;而共和党人希望让人人都享有最大的自由,就算加大贫富差距也在所不惜,但如此一来,平等就根本无从谈起。

不过,平等和自由之间虽然存在矛盾,却并不意味着它们二者之间有对有错,它们都是对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平等像自由一样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例如,半个多世纪以前,马丁·路德·金仍然需要为黑人的基本权利而大声疾呼,而半个世纪之后,一个黑人居然成为了美国的总统。按照这个逻辑,人类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平等,全世界因此逐渐变得同质和统一,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信息技术在动摇自由根基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平等。简单来说,信息技术对平等有三个层面的冲击。

第一个层面是互联网。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同时,互联网的财富聚集效果也是惊人的。苹果公司借助智能手机在几年之内就击败了老牌的手机帝国诺基亚,亚马逊仅仅用了二十多年就成为了市值接近万亿的世界顶级公司,这个过程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快。赫拉利在书中就说,当今世界最富有的一百人所拥有的财富,已经超越了最贫穷的四十亿人。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冲击。

第二个层面的冲击来自于人工智能。这一点比较简单,我们在之前说过,人工智能崛起之后,会有一大部分人成为无用之人,和那些能融入人工智能的人相比,这些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都会大幅度下降,这是第二个层面的冲击。

还有第三个层面的冲击,就是大数据。大家都知道,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21世纪的数据和20世纪的石油、19世纪的电一样,成为了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但和其他资源不同的是,数据注定只能掌握在少数人和少数公司手里,因为普通人和普通公司就算能拿到数据,既没有办法储存,也没有办法使用。

也就是说,过去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会通过把所有人连接起来从而消除信息壁垒的方式,让人类社会越来越平等的看法是错的。信息技术不仅没消除不平等,还在加快这个过程,如果不能想出应对办法,社会有可能被撕裂。

第五部分

说完自由和平等这两个精神方面的内容,我们再来看看现实中已经存在的危机,第五个领域恐怖主义。赫拉利在书里写到,恐怖主义纯粹是被信息技术放大的恐慌,在信息时代之前,不存在恐怖主义,而在信息时代,恐怖主义的实际威胁远远大于它的潜在威胁。我们来看看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

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现在的登机程序是非常复杂的,从办理登机牌到登上飞机,中间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时间,中途要经过至少两次非常严格的安检。我们现在对这种情况是习以为常的,但实际上,在十几年前,坐飞机是不用这么麻烦的,基本上拿着自己的电子机票,扫描一下行李,就可以登机了,前后也就二十分钟左右。那登机程序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复杂了呢?是恐怖主义蔓延全球之后,具体时间是2001年9月11日,也就是9·11事件之后。换句话说,机场加强安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恐怖主义。

一提到恐怖主义,你一定会立即想到血腥、残忍、暴力等词汇,然后你还会想起很多起著名的恐怖事件,比如9·11和《查理周刊》事件。在一般印象里,恐怖组织就是那些与人类文明为敌、有极端暴力倾向的组织,他们的目的就是报复和制造杀戮,所以他们才用像人体炸弹这样的手段对平民下手。但赫拉利却说,我们对恐怖主义的总体印象是错的,虽然确实有一小部分恐怖主义是为了单纯的杀戮,但大部分恐怖主义都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们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政治局势。说得再简单一点,那些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者,最终的目的就是颠覆美国政府。

既然他们针对的是政府,那为什么总是对平民下手呢?原因很简单,大部分的恐怖组织实力都很弱,没有办法和一个国家的政府正面对抗,更没有办法发动直接战争,所以,他们就借助现在的信息技术制造了一场又一场“大戏”。书里就写到,恐怖行动实际上制造的伤亡很少,以美国为例,从2001年起,美国平均每年死于恐怖行动的人数是十人,而死于车祸的人数为四万人,也就是说,恐怖主义的实质危害远远小于车祸。但吊诡的是,美国人对恐怖主义的恐慌情绪要远远大于车祸,而这正是恐怖主义者想要的效果。恐怖主义者的目的不是制造真实的杀戮,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制造恐慌,所以,恐怖主义者的手段都非常残忍,而且只针对平民。他们要的就是视觉和心理的冲击力,一次恶性事件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能传遍全球,让绝大多数人产生恐慌。群众一旦产生恐慌,政府就不得不出面平息恐慌,所以美国才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和恐怖组织对抗,结果整个世界都开始动荡起来。对此,赫拉利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恐怖分子就像一只想摧毁瓷器店的苍蝇,但它自身没那么大的力量,于是它就钻进公牛的耳朵里,让公牛发疯,然后冲进瓷器店。

这就是恐怖主义的真相,可以说,没有互联网,没有信息技术,恐怖主义根本就发展不起来。而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应对恐怖主义的最佳策略,因为它根植于信息技术,然后制造无限的恐慌,而我们既不可能切断信息技术,又不可能完全遏制恐慌,所以只能通过加强安检的方式减少恐怖事件的发生。但这么做,不仅成本太大,而且收效很小。或许,唯一应对恐怖主义的方法,就是让大家正确地认识到恐怖主义其实没那么恐怖

第六部分

说完恐怖主义,赫拉利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真正的潜在暴力,那就是战争,这是第六个领域的内容。在赫拉利看来,虽然现在大多数地区都是和平的,而且这种和平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人类依然无法杜绝战争,而未来的战争会比过去更可怕。我们就来看看未来的战争到底可怕在哪儿。

从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人之所以会对恐怖主义产生极度恐慌,除了信息技术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还跟长时间的和平有关。自从二战结束以后,世界上除了一些地区之外,大多人已经很久没有见识和感受过战争了。在过去的将近八十年中,战争确实在逐渐减少,著名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还为此写了一本很著名的书,叫《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他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暴力的减少是因为人性在变化,暴力的元素越来越少,善良的成分越来越多。但赫拉利认为,战争减少的原因,不是人性越来越善良,而是战争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人类之所以频繁地发动战争,是因为战争有利可图,而且是暴利。在农业时代,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是土地和人口,所以历史上的各个帝国都喜欢通过战争来占领土地和劫掠人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和俄罗斯。美国人从18世纪开始西进运动,把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俄罗斯则是从现在的莫斯科开始向东扩张,一直扩张到白令海峡,这两个国家都因此获得了大量的领土和财富。而到了工业时代,人和土地的价值在下降,各种自然资源变得重要起来,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主要战争目的不是占领法国,而是重新划分殖民地。也就是说,矿产和石油是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战争目的。但是,到了信息技术时代,战争似乎就失去了作用。赫拉利就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有一支军队占领了硅谷,那么除了摧毁硅谷的繁荣之外,他们几乎什么也得不到,因为硅谷只有科技,没有硅矿。华尔街和中关村情况也是如此,占领这些地方没有任何好处。也就是说,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战争已经无利可图了。既然无利可图,那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这才是战争减少的真正原因。

不过,尽管如此,赫拉利还是提醒我们要警惕战争,原因很简单,虽然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战争无利可图,但是对于少部分人而言,战争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恐怖主义就希望各个国家之间爆发战争,这样他们就有改变政治格局的机会,就好像 ISIS 一样。而且,恐怖组织在军事实力上尽管不是其他国家的对手,但是完全有可能在信息战中取得优势。试想一下,如果恐怖组织入侵了美国的核弹系统,让核弹原地爆炸或者向其他国家发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可能爆发。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让现在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没有硝烟的领域,而在未来仍然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

赫拉利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过去将近八十年的和平就对战争放松警惕,而且战争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战争的过程有可能会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领域,结果是人类社会遭受灭顶之灾。这就是赫拉利对战争问题的看法。

总结

讲到这,赫拉利《今日简史》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已经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们最后再来总结一下。

在本期音频中,我们一共讲了六个现实领域,分别是工作、教育、自由、平等、恐怖主义和战争。当然,这不是说这本书中只讨论了这些领域,除了这六个之外,赫拉利还写了其他很多领域,例如政治、网络社群、宗教等等,但是基本思路和我们刚才说得差不多,就是新的变量在不断地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些我们原本很熟悉的领域。就像我们之前说的那样,在放入信息技术之后,几乎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都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而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基本上都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而且,能引发新问题的不仅仅信息技术这一项,还有很多其他的超级变量,比如生物技术。很多我们前面讨论过的问题,在加入生物技术之后又会变得不一样。比如,在社会平等性的问题上,信息技术已经在加速社会贫富分化了,而生物技术会把不平等进一步地拉大,那些有足够财富的人可以享受到生物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比如修改基因,甚至大幅度地减缓衰老,这样,人类社会就不再是分为富人和穷人,而是分为神人和凡人。

也许你会听到很多人评价这本书写得不如《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但其实这本书和那两本不是一个类型的内容。这本《今日简史》最大的价值,不是对人类社会提出新的解释和理论,而是让我们看到和想到从前没想到的现实和未来,意识到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危机。

时间的朋友2015跨年演讲

《时间的朋友》罗振宇
Table of Contents
互联网恐慌
创业潮和资本寒冬
O2O大战与合并大潮
两只“妖股”
IP大爆发
支付大战
阿里巴巴的数据帝国
沉默的微信
小米和华为
老教父们
行军国家
目录
互联网恐慌
创业潮和资本寒冬
O2O大战与合并大潮
两只“妖股”
IP大爆发
支付大战
阿里巴巴的数据帝国
沉默的微信
小米和华为
老教父们
行军国家

跨年演讲策划及脚本创作团队

总策划:李翔
策划及脚本创作:朱晓培 薛芳 王超 李春晖 冯寅杰

致 谢

跨年演讲的策划与创作中,曾分主题召开了一系列策划会议,向诸位参与讨论的嘉宾隆重致谢!

需要说明的是,列出他们的名字,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赞同本书的所有观点,也不意味着他们对本书的内容负责:

曹 雪 陈 静 陈志刚 程明霞 迟宇宙
戴 政 方兴东 方 颖 冯 鑫 高媛媛
何 川 和菜头 洪 波 洪若馨 侯继勇
黄 剑 黄 韬 雷 玮 李 磊 连 长
梁 宁 林 默 刘宏姣 刘江峰 刘 爽
卢梵溪 陆 悦 骆轶航 马李灵珊 摩 西
那 昕 钱 进 商思林 隋国栋 谭晨辉
铜雀叔叔 王 坚 王力行 王小彬 王以超
魏山巍 魏 伟 吴 江 吴 坤 吴 敏
小马宋 徐洁云 阳 淼 杨彬彬 杨思曼
由 曦 张邦松 张春蔚 张东鹏 张 路
张泉灵 张 伟 郑道森 周晓枫 邹 玲

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每到年末就没心没肺地等着元旦放假,还有一种人,想起一年即将过去,心中就会泛起淡淡的忧伤。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尽管我们会努力在某些方面有这样那样的进步,但随着年华老去,很多事还是会被耽误,变得来不及。
记得很多年前的一天,我失恋了。我一个人跑到香山坐索道缆车,半路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昏天黑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大风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时真觉得这条命就要扔在那儿了,我就想,如果能活着走出缆车,一定好好活,一定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后来呢?你懂的。
人生苦短这件事,我们还是会经常忘掉。所以,我们需要时常刮一刮这样的大风。就像跨年这样的时刻,它提醒我们,再不做点事,就来不及了。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一般的动物只有三种情绪——愉悦、愤怒和恐惧。但是人呢,又多了三种——爱、恨和忧伤。
愉悦不是爱,愤怒不是恨,忧伤也不同于恐惧。其中的微妙区别是什么?前者只是即时的反应,而后者则必须有时间的积淀。
人有记忆。人是一种有能力在时间中穿行的生物。我们用时间累积自己,用时间寄托未来,用时间提醒当下。时间这个维度被嵌入我们的生命中越深,我们的身体里作为人的那个部分就越强大。
听说过、经历过和梳理过,是三种和时间穿插的方式。做时间的朋友,需要深入地探问和好奇地张望。

2015年,发生了太多的事。
在这个时代,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不再需要统一所谓“十大新闻”的标准。你有你的大事,我有我的大事;你关心《琅琊榜》和男主角梅长苏,而我能把中央政治局的名单倒背如流;你念念不忘天津爆炸案中伤亡的同胞,而有人还在疑惑到底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导演了优衣库的试衣间事件;你盯住了国际油价,而我则希望iPhone手机能降点价。
社会多元化,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千万别以为真相即将浮现。实际上,一切仍然是被扭曲的。比如说,现在的舆论基本掌握在互联网媒体手里。这些媒体的从业者控制了巨大的话语权,他们眼光和趣味的局限性,本身也在扭曲这个世界。
以经济和科技领域为例,所有和互联网相关的事都很热闹,科技新闻几乎等同于互联网新闻,似乎只有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才是大公司,因为它们总是上头条。
董明珠拿出90亿元分红没有什么人知道,而刘强东结婚这事却上了头条;
王健林拼命国际化,资本拼命向外扑没什么人关注,而他儿子王思聪随便发条微博,就有好几万人喊他老公;
郭台铭心心念念想把机器人引入富士康的工厂,大家对此并不那么感兴趣,而他在工厂门口让员工把烟头掐掉,被骂“关你屁事”的视频倒是点击率很高;
千亿万科在寻求单纯住宅业务转型这事儿,不见得有人能说清楚,但是90后马佳佳到万科演讲,大家都知道了;
中国最成功的民营企业,鲁冠球的万向在美国收购了电动汽车公司,这事在新闻上鲜见踪迹,吵吵嚷嚷要做电动车的创业公司抢去了头条。
说到造车,乐视要造车的新闻你听说得多了,而已经是世界五百强公司的吉利控股的新闻你听到多少?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和小肥羊的百盛中国最近在调整中国区战略,可满屏显示的却都是西少爷肉夹馍、张天一米粉、黄太极煎饼的新闻……真实的世界到底什么样?也许我们永远也搞不清楚,但总该有些人做一点“洞察”的努力。拨开表象的迷雾,给你看他所看到的世界,也许会离真实更近一些。
我们谈商业,是因为它是美好的,是最有可能公平的创造手段,裹挟着我们每一个人,以不由分说的力量和强大的组织形式。即使你只是一个默默创建自己精神帝国的文艺青年,你也无法推开商业给你的生活和未来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下面,我来跟大家聊一聊2015年的商业现象。让我们拨开表象,看看它的实质是什么。

互联网恐慌

一个叫互联网的幽灵已经在中国游荡好几年了。
毫无疑问,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深刻的变量,但是如果你和很多中国企业家接触过,你就会发现,他们被这个幽灵惊吓过度了。我不止一次听到一些老板说,“我愿意把前半生的所有积累都扔进去,拼死一搏换取互联网转型的成功” 。
不得不说,他们反应过激了。
大家都知道马云的阿里巴巴很厉害,如今线下店生意不好做了,但是你若真算算账,线上交易只不过占了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左右,你能说5%就弄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吗?
我也时常听做商业地产的朋友抱怨线下店状况不好,但其中很大原因是前些年商业地产过度投资,商场建得太多,以后肯定会回暖。如果说电商毁了线下店,那既冤枉了电商,也小看了实体店。
我们还知道腾讯的马化腾,他也很了不起。曾有一个对互联网十分好奇的朋友问我:“腾讯太厉害了,它到底有多大啊?”我说:“不得了的大啊,一年挣200多个亿啊!”(腾讯2014年全年净利润238亿元)
听完后,那个朋友一脸的紧张反而变得释然了:“哦,那还是我们公司比较赚钱嘛!”原来这个朋友在烟草公司上班。我查了一下,2014年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全年利润是1649亿元!还有比卖烟更赚钱的呢——工商银行的总利润是2758亿元!而天天被互联网媒体报道,现在处境特别危险的中国移动,也年入1000多亿元的利润呢!
你看,新闻拼贴出的世界,和真实世界相去甚远吧?

我上学比较早,5岁上小学,在班里个头小,跟我同桌的男孩就一直欺负我。但是,最让我恐惧的,不是他打我,而是他说“一会儿下课我打你”。这后半节课的时间让我怎么熬?
在中国的商业界,互联网扮演的就是我同桌那个五大三粗的家伙。他考试不如我,我真玩命抵抗起来,他也未必一定打得过我,老师也不见得喜欢他。但是,他就是用一个未来的伤害吓唬了我。
同样,商业也在被互联网吓唬着,这一吓就吓出一个词——转型。
2014年我总说这个词,但是2015年我基本不说了。为啥?因为我感觉越来越不对头。“转型”这个词,就好像要把一只闹钟改装成自行车一样,实在太难。从机械学角度来讲,似乎不太可能;从生物学角度而言,就更不可能了。但是,如果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词,却会赋予“转型”一个新的视角。
我今天谈商业,用的是生物学的思维方式。
在生物学上,一只猫在时间的长河中怎么演化都可以,因为都是适者生存的结果,都具有合理性。但是,你若非要说狗比猫强,让一只猫变成一只狗,这事,狗不理解,猫也做不到,连上帝也会觉得很奇怪。

那么,“机械学思维”和“生物学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生物学的思维方式,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但也不用讲得那么玄乎。简单说,就是把时间这个维度带入到思考当中。不是按照既定的蓝图、目标、计划、策略去施工,而是根据环境、变量,一点点地变化,在每一个点上都追逐最佳的策略。
站在生物学的角度再来回看“转型”这个事,风景就全变了。
首先,你是“转”不过去的。企业就是一个生命,不可能基因重组。猫不可能变成狗,狗再完美,猫再努力,这都是不可能的。
其次,那些让人羡慕的,他们自己也未必活得舒服。
几个行业八卦,也许可窥一斑。
1.百度的李彦宏
2015年6月30日,李彦宏号称要拿出200亿元杀进本地生活服务的战场:“我昨天看了一下,百度账上还有500多亿现金,先拿200亿出来把糯米做好。”这是一个很大的决心,成败仍在未定之天。但问题是,2015年,在媒体公关行当里,有人就已经开始打百度的主意了。
据我所知,京东的公关部门就在劝说记者们不要用BAT这个词了,要用JAT嘛;平安的公关部门也在劝记者,要用PAT嘛。此外,还有ATM的说法。这里的ATM自然不是自动取款机的简称,而是指新三巨头。至于M是谁,也是各有各的说法,蚂蚁金服?小米?甚至可能是美团点评。
百度还没真败下阵来呢,谋夺江湖地位的“暗战”就已经开始了。
2.阿里巴巴的马云
2015年的马云气势如虹,但是他看腾讯,也跟传统商家看他自己一样,不明觉厉。微信会不会对他构成威胁?我敢打赌,马云心里对此也没有百分之百有把握的结论。而一旦构成威胁,也许就是致命的。
据说,马云有过这么一段表达:“我们阿里巴巴正在做的事情,全世界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会感兴趣。如果百度要拿他们的业务和我们换,我们肯定不换。如果是腾讯呢?嗯,我得想一下……”
3.腾讯的马化腾
虽然马化腾手里握住了微信这张“移动互联网的站台票”,但是他心里肯定也没啥把握。不过,对此他已经习惯了。我曾听过一次腾讯内部的会议,马化腾讲他每年都感觉这个公司快完蛋了,要死了,而每次渡过险关,都觉得是大难不死,再世为人。
关于开发微信,马化腾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微信晚了三个月,整个腾讯可能就要被颠覆掉了。”
4.国际IT大牛公司Facebook
2014年2月,Facebook以1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WhatsApp时,后者只有50人的团队。当时很多人都觉得Facebook疯了,买贵了。但现在回头看,一点都不贵。如果被它的对手拿到了这家公司,比如谷歌、腾讯,也许就几个月的工夫,整个格局就会翻盘。
这哪是并购?这简直就是保命。所以,当整个社会都在恐惧互联网时,互联网里的那些新生物种心中也充满了恐惧,甚至要更加恐惧。
美丽说的创始人徐易容说:“创业之后,第一天睡觉之前,我会觉得自己拥有整个世界;而第二天醒来时,我又觉得自己失去了整个世界。”
类似的说法,硅谷也有。《创业维艰》的作者本•霍洛维茨说:“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CEO,我睡得像个婴儿,每隔两个小时就醒一次,然后大哭起来。”
再次,谁是最后的赢家,其实还说不定。
达尔文晚年曾被一个动物折磨得死去活来。他说:“我一想到它,就难过得要吐。”这个动物就是雄孔雀。按照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论原理,雄孔雀这种奇葩动物该早早灭绝才是。没事你拖着那么长的尾巴嘚瑟什么呢?既妨碍觅食,又耗费能量,还不利于逃跑。
后来,达尔文想通了,问题的根子出在雌孔雀身上。
当雌孔雀喜欢长尾巴雄孔雀的时候,一根奇妙的逻辑链条就被启动了。短尾巴雄孔雀虽然活得雄姿英发、活蹦乱跳,但是因为颜值太低,以至于没有雌孔雀愿意和它交配,于是就绝种了。而长尾巴的雄孔雀纵有千般毛病、万种不是,却成功地把基因传承下来。
达尔文将这种比“自然选择”还要残酷万分的选择,称为“性选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旦切换到生物学的视角来看问题,一时间的强弱胜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诸多环境变量互相叠加、作用和驯化,最终的游戏结局也许将出人意料。因此,一个生物,应该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都关注环境的变化,并找到最佳生存策略,而不是找到什么终极解决方案。
这就是生物学的思维方式。
再看看长尾巴的雄孔雀吧,它不“正确”,好像也不是“转型成功”的样板,但它就是活了下来。
所有生存着的物种,都是成功者。它们都是 “时间的朋友”。所以面对“互联网”这个幽灵,也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和它打交道。

  1. 不管环境里出现了什么新物种,我们都变不成它,我们也不需要变成它,“转型”是一个妄念。
  2. 如果出现了新物种,说明环境变了。这没什么了不起,在过去的30多年,环境天天都在变。该死的会死,该活着的仍会活着。出现互联网,固然很颠覆,但同样没什么了不起的。做生意,这就是命,每一次环境变迁,都是自我进化的机会。“适者生存”,才是行动准则。
  3. 从根本上讲,“老居民”和“新物种”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新物种活好了,实际上会给老居民带来新的机会,而没有双方的协同进化,新物种也活不好。

如果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待2015年,那么,我们筛选重大事件的眼光就变了——不是重要的事,也不是有名的事,而是那些能折射出环境变量的事。
我们不为什么欢呼,也不为什么沮丧,我们就思考一个问题——发生在2015年的事件中,哪些是未来的先声,哪些是环境的变量?把握了这些之后,我们又该如何进化?
我们不转型,我们要在这些信号的指引下,进化自我。
下面要说的几件事,都事关环境变量。

创业潮和资本寒冬

2015年的上半年是创业潮,下半年则是资本寒冬。资本环境的这一次换季,是2015年最具戏剧性的一次逆转。
2015 年上半年,我看到这样的数字——中关村有9000家科技公司。这就意味着需要9000个CTO,这怎么凑得齐?据说,中国每天有1万多家企业注册,平均每分钟就会诞生7家公司,这怎么忙得过来?
以一个小领域“互联网教育”为例。根据百度公布的财报,在百度注册开户的互联网教育公司有64万家。凡是注册用户每年每家需向百度缴纳3000元的开户费,这64万家公司一年至少得贡献给百度19.2亿元。而据去哪儿网前副总裁、决胜教育CEO戴政称,全国的互联网教育创业公司大概有160万家。
即使在1958年,那个“全民炼钢铁”的年代,全国土高炉也不过几百万座。
这是宏观层面,在微观层面上又疯狂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家海淘公司,2014年融资3000万美元。这家公司做了一次购物节促销,基本上就把融资的钱花没了,换回来3000万美元的销售流水。最近听说它已经转型并裁员,不知道下一步是不是走向倒闭。
另一家做海淘的公司,2015年8月也拿到了3000万美元的融资。我问他们:“公司目前没有收入,那不就是纯烧钱模式吗?”CEO回答:“所以要赶紧找下一轮融资啊!”
过去我们常说,“赔本的买卖没人做”,反观现在,就是纯粹赔本、坚决不赚的买卖也有人做,还有人投资。

2015年9月,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京东内部的一场分享上,提到一个卖二手车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只有一个APP,居然估值就高达2亿美元。
故事从2014年年底讲起。有个互联网公司打算裁员,但老板狡猾,不愿意赔偿员工。他跟员工商量:“兄弟们,以你们的聪明才智,应该出去创业啊,我给你们投150万人民币。”结果,这帮人真就信了,拿着这150万元去创业。
到了2015年3月,他们创立的这家公司就已经拿到了A轮500万美元的投资,之前投的150万人民币占了70%的股份。最近B轮融资追过来,估值2亿美元。你算算,原来的150万元现在已经是多少了啊!
然而,当刘强东问他们卖了几辆车时,他们说只卖了两辆车,还是员工自己买的。
2011年4月,苏菂在创业大街开办了第一家以创业为主题的咖啡馆——车库咖啡。
如今,创业大街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各种创业咖啡馆:3W、联想之星、36Kr、飞马旅、黑马会……里面经常坐满了形形色色的创业者和寻找项目的投资人。
苏菂曾说,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一位穿着风衣的投资人出现在车库咖啡门口,要找项目投资。当他听完苏菂介绍的几个项目后,嚷嚷说:“这些都太小了,我要投一亿元以上的。”有一个创业者说:“我有啊,我这个项目就需要一亿元。”然后,两个人就牵手搭背地走出了车库咖啡。
你可以想象一下苏菂当时的表情,他的内心是崩溃的。
不瞒大家,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那是在一个春天,我们的办公室来了一位小伙子,手里拿了个掏耳勺。真的就是一个掏耳勺,骗人是小狗。
他说:“这个可以改变世界。”
我问:“怎么改变呢?”
他说:“你来策划,让雕爷来营销。”
我问:“那你干什么呢?”
他说:“我就是想出这个主意——让你来策划,让雕爷来营销。然后你们俩共同投资,然后改变世界。”
我丝毫没有不尊重智障人士的意思,很明显他的脑子不正常。但你还是可以想象一下我当时的表情,我的内心也是崩溃的。
我要说明什么?创业者都是疯子?不是。恰恰相反,是连疯子都在创业。
疯子和精英一样,都是一个国家的风向标。
如果一个国家的精英都在军队,一定是非洲;
如果一个国家的精英都在政府,应该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如果一个国家的精英都在商界,一定是发达国家。
如果疯子都说自己是天兵天将下凡,这个国家一定很愚昧;
如果疯子都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这个国家的主流精神状态一定是在渴望权力;
如果疯子都创业了,说明这个国家的聪明人都该抄家伙出去看看机会了。
有人说,忽悠大学生创业不道德,他们什么都不会,成功不了的。说得对,但是他们还是应该创业。为什么不?反正又不损失什么,反正都是投资人的钱。疯狂创业几年下来,未必比在风雪中给大公司投简历学到的要少。
这几年,社会环境的重要变化是——创业成本大幅度下降。
正如YC创业营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所说:“最适合创业的人是聪明、年轻、贫穷的人。”没准几年之后,在多次失败之后,你将成为创业投资市场上最值钱的物种——连环创业者。当然,这话是对聪明又年轻的穷人说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资本那么傻?愿意投资给没什么经验的人,让他们去尝试?
其实,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东西。就我所接触到的人群而言,现在搞投资的恰恰是商界中最聪明的一帮人。当然,聪明人有时候也很苦恼。
有一位2014年在天使投资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2015年摇头摆手说不干了。她说:“每天要花费90%的时间和傻叉聊天,受不了。”
确实,从2015年7月开始,资本好像突然警觉到了什么。有的人说,我们不投O2O了;有的人说,我们只看不投。确实,融资突然变得困难了,或者更精确一点说,胡闹的创业融资变得困难了。
又一个问题来了:难道真的像某些人说的,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资本突然变得理智起来了吗?创业者的资本寒冬来了吗?
如果2015年上半年你说资本在犯傻,或2015年下半年你说资本在恐惧,这都说明你还不了解资本的本性,以及它们在这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
整个利率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利率在不断下降。
当初王安石变法时,出了一个叫“青苗法”的政策,目的是为了避免富户用高利贷对贫民进行盘剥,政府决定给予老百姓低息贷款。有多低呢?年利率20%。这是公元1069年的事情。
到了现在,利率低得可怕。据我所知,日本和瑞士都出现过负利率的情况。也就是说,借钱给别人是要付钱的。
简而言之,经济越发达,资本就越不值钱。
相对于创业者、企业家来说,资本处在越来越弱势的位置,而不是我们通常感受到的强势和霸道。资本会越来越疯狂地追逐优质资产和增值机会,越来越倚重开创人类财富新边疆的创业者。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有淡、旺季之分,但是这个总趋势不会变。

回到一个中国人的具体情境,不也是这样吗?
假设你现在有100万元:
难道存余额宝吗?(2015年12月30日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7150%)
难道做银行理财吗?(债券型基金月开鑫1号,近1年收益为6.07%)
难道买房吗?未来涨不涨都不知道。
难道你还要在2016年炒股票吗?你疯了吗!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红杉中国的回报率。
根据《福布斯》杂志的报道,红杉中国2007年成立的中国二期基金总额为2.5亿美元,在扣除税金和费用后,它为基金的有限合伙人带来了33%的年化收益率。2010年成立的中国三期基金为3.5亿美元,带来了36%的年化收益率。
如果你对这个年化收益率的数字没有什么概念,那么可以对比一下这组数字:
2015年12月,互联网金融行业最火爆的一条新闻是一家名叫e租宝的公司被查。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9月30日,发生问题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共1302家(不含港澳台地区)。这些问题平台往往是以高额的年化收益率来吸引投资人的钱,但是因为单凭投资并不能带来承诺的高额回报,就只能继续以高额回报吸引新的投资人的钱进入。
e租宝承诺的年化收益率是多少呢?9%~14.6%。
如果你只看单个项目的话,就更得眼红死了。比如我们提到过的WhatsApp,红杉资本因此获得了200倍的回报。而2014年,阿里巴巴美国上市,为软银赛富带来了400倍的回报。京东也为今日资本带来了超过100倍的回报。
李丰成立丰瑞基金,推了一个个人LP项目,有100万元的创业者、大公司高管或者行业专家就可以投,他原计划招二三十个,结果一下子收到170多人的请求,很多还都是创业公司的CEO。

2015年下半年,市场上不断有人叫嚣着资本寒冬。其实在资本界还流行着另外一个词——资产荒,也就是说可以投资、值得投资的资产太少了。
所有发生在2015年的戏剧化的转折,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什么浪子回头,或疯狂后的清醒,而是资本做了一桌的好菜,结果却招来了一大波苍蝇。资本不得不停下筷子,赶赶苍蝇,一会儿还得接着吃。
根据我的判断,2016年资本会继续疯狂,2016年的创业潮和创业故事还会更多。只不过,创业者和资本也在彼此驯化,这个市场上的创业者和资本都会发生升级。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呢?这牵涉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市场经济中会出现资本这个角色?
想一想,你不觉得奇怪吗?市场嘛,就是买买买、卖卖卖,有生意人和企业就行了,为什么会有资本这个怪物存在呢?
当年柳传志创业的时候,起家于一个小小的传达室。第一代中国民营企业者们都没有什么投资人。
后来有了,但是很少、很抠门,大部分还是得跑到国外去找。
张朝阳1996年10月获得第一笔风险投资22万美元,还是他跑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跟《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教授谈的。
马云的创始资金仅50万元。1999年,在蔡崇信的帮助下,高盛偕同富达投资和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Investor AB等向阿里巴巴注资500万美元,这是阿里巴巴的第一笔风险投资。Investor AB是蔡崇信的前东家,此轮投资人共获得阿里巴巴40%的股权。
1995年,马化腾自己投资5万元在家里搞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并承担起慧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1998年马化腾注册了腾讯。1999年,网络泡沫,马化腾险些把开发出的ICQ软件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深圳电信数据局,但最终因价格原因告吹。2004年,腾讯从美国IDG和香港盈科数码那里获得2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对于腾讯公司而言,这是他们得以继续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笔风险投资。
反观现在的创业者们,一开口都是什么量级?“天使投资”,估值高达千万起,稍微靠谱的估值更是亿元起。
在这本书中,我们不适合做商业史的考证。而且,要回答这个问题,仅仅从商业史着眼,尺度还是太小,会看不清。我们必须从35亿年的物种演化史着眼,你才能意会到“资本”这个庞然大物存在的本质。

这里我得打个岔,向大家介绍一本书——《物演通论》,作者是王东岳。我认为,这本书有着类似于《三体》的命运,它会不温不火很多年,然后在创业圈里成为一本神书。那么,就让我来加第一把火吧。
这是一本哲学书,但它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打通了138亿年宇宙演化的过程,把物质演化、生物演化和人类未来统一在了同一个逻辑里。只有在这个大尺度的视野中,我们才能看清楚,资本和企业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们先来看生物演化的历史。
最初,动物是没有雌雄之分的,是“孤雌繁殖”。然后在“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过程中出现了雄性。为什么呢?因为竞争太激烈,“孤雌”不得不分化出一位伙伴——雄性,和自己结成更有竞争力、更多样的联盟关系,两性繁殖由此出现。原来亚当是从夏娃身上抽出来的肋骨,这个故事和《圣经》里描述的正好相反。
那雄性在两性关系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我家有男人了,会帮我打架了?会担水劈柴干重活了?不是。在自然界里,雄蜂在蜂群里啥也不干;雄狮,看着漂亮,也啥都不干,捕猎的都是母狮。雄性只负责提供多样性,说白了,就是负责提供精子。
两性繁殖最大的优势是,每一个个体都是由上一代的个体混合而成的,在基因上有多样性,更适于在复杂环境里生存。商业的演化是大自然138亿年宇宙演化和35亿年物种演化的一个特定阶段。演化的原理当然也适用于商业发展。

假设——

  1. 企业家原本是“孤雌繁殖”,需要自己筹集资本,自己独立经营;
  2. 企业家在激烈竞争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必须演化出“雄性”角色,于是“资本”便从“企业家”群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流动性更高、力量更强大的分支;
  3. 在这个新的“两性”关系中,资本扮演雄性,企业家则扮演雌性。
    我们可以稍稍做一下对比,你会发现资本有多么明显的雄性特征。
    第一,资本和雄性一样,都会主动追逐。
    资本对创业者的追逐,就像雄性对雌性的追逐一样,会越来越激烈。这没有寒冬酷暑之分,人类这个物种是没有什么发情期的。所以,你不要以为资本只在2015年是疯狂的,未来,资本会越来越疯狂。
    红杉资本的管理合伙人沈南鹏,是一位在全球都备受尊敬的投资人,他的投资特点就是:一旦看上了哪一家创业公司,就会不断给对方打电话,通过各种途径去说服对方接受红杉的投资,以至于最后创业者会产生如果不接受红杉就是一种罪恶的愧疚。未来,像沈南鹏,像红杉资本这样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将越来越多。
    第二,资本和雄性一样,都花心。
    凡雄性都有播撒基因的本能,资本也一样。红杉资本的投资路数,被江湖人称作“赛道式的投资”,就是典型的花心表现。
    比如,红杉同时投了两家做互联网安全的公司,360和网秦;在电子商务领域,红杉投资的彼此竞争的公司就包括:阿里巴巴、京东、聚美优品、唯品会、乐蜂网。
    更典型的例子是在O2O领域。红杉是美团网和大众点评网的投资者。后来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红杉被认为是重要推手。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红杉还投资了美团外卖最重要的竞争对手饿了么。在餐饮O2O领域的还有另外三家:零号线、请吃饭和链农。
    除此之外,还有同在旅游O2O领域的途牛和驴妈妈;汽车O2O领域的瑞卡租车、大搜车、车易拍、51用车、哈哈拼车、PP租车、天天快车、天天用车,这个行业的先驱摇摇招车也是红杉投的;在社区O2O领域,红杉也投了至少这几家:爱鲜蜂、小麦公社、泰笛洗涤、Today便利店。
    Tony Park,韩国人,之前是九城的副总裁,现在改做投资。他说,投游戏,最好一下子投十几家才保险。
    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和动物里的雄性一样,资本要多处押注,从而保证基因能够得以传续。
    这不仅是中国资本的问题,硅谷的主流投资逻辑也被分为四个阶段:“开放系统”“失控创新”“拐点加磅”和“联合舰队”。
    其中,“开放系统”“失控创新”说得貌似很文雅,其实就是当一个行业要发生变化时,资本方面会变成一种空杯的心态以接受任何可能性的发生,进行大量投资,在这个开放系统里大量播种。
    第三,资本和雄性一样,会倾向于拥有自己的“后宫”。
    雄性总会倾向于打造自己的后宫,投资机构也开始纷纷整合自己的企业资源,现已有红杉系、经纬系、真格系、小米(顺为)系等。资本在创业者当中已经形成一个个族群,很多资本应该是从2014年就开始打造年会了。
    硅谷“联合舰队”的逻辑也是这种路数,即大量整合资源,甚至跨行业整合资源。他们都希望把自己的资源攒到一块,也不管会不会产生宫斗,毕竟这是资源整合效率最高的方式。对资本而言,资源共享会提升效率,而多一个姨太太,无非是添双筷子的事,划算。
    在蜜芽D轮融资的发布会上,蜜芽创始人刘楠就曾婉转地询问红杉资本合伙人周逵,蜜芽、京东、聚美、唯品会,哪个是亲生的?这惊天一问,就有点《甄嬛传》宫斗戏的意思了。
    第四,资本和雄性一样,会越来越美丽。
    和人类不同,绝大多数动物,都是雄性更美丽,因为它们要靠自己的颜值进行性竞争。我们注意到,2015年投资公司已经开始做品牌、做公关了。很多记者都转型去投资公司,参与投资公司的品牌或投后服务,资本必须越来越漂亮,越来越会吸引眼球。
    第五,资本和雄性一样,子又有子,孙又有孙。
    雌雄合体,并不是雌雄结合的目的,目的是要生孩子,而这孩子还得能继续生孩子。不仅要能生孩子,还得男女双全。换句话说,就是既得生出女孩,能接着生娃,还得生出男孩,能去追逐别人家的女孩。
    所以,现在市场上那些拿到资本的企业家,往往又自己开始做投资。比如说雷军,他自己创业,又以小米为核心做顺为资本,顺为再跑出去融资,然后又转为投资者,这样一来整个产业链的效率会变得更高。此外,猎豹CEO傅盛也成立了自己的“紫牛基金”。这好像已经成为很多成功融资的创业公司的标准配置。
    至于像BAT这样的公司,已经不仅仅是很多创业者的噩梦了,也开始变成投资人的噩梦。过去创业者最怕投资人问:“如果你做的事BAT也做,你怎么办?”今天很多创业者开始反问:“你做投资,BAT也做投资,如果BAT也要投我,你怎么办?”
    这个过程其实最能体现资本的作用,它一刻不停地像浪子一样穿梭着,而实际上扮演的角色,是把多样性赋予了创业者。

两性婚姻有一个残酷的真相——从孩子的角度着眼,雄性唯一的贡献就是一颗精子罢了,而要付出巨大抚养代价的则是母亲,也就是创业者。当给了精子的投资人走了之后,创业者就成了一个得独自拉扯孩子的寡妇。所谓的创业成功,就是把这个孩子带大。
历史证明,女性如果只是美丽,基本都是悲剧;但如果有个杰出的儿子,就能成为历史上的伟大女性。你不仅可以在他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还可以跟他那个甩手掌柜的爹叫板。
江湖传说,以公开财报为证,刘强东在公司上市的最后一刻,拿到了董事会发给他的占京东股份4%的期权奖励,财报里为此摊销了36亿元。割给投资人的股份,刘强东又拿回来了。至于是他逼董事会的,还是董事会良心发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孩子带大了。
从这个视角,我们再来看刚刚发生的万科和宝能系资本的争端,就清楚多了。
虽然现在这场“剧情商战”还没有落幕,但是我们也不妨预判下面的发展。
资本是雄性,创业者是雌性。父亲提供关键资源和多样性,母亲负责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带大,这样的两性合作,才是今天创业的最佳资源配置方式。但是,我们当前的制度体系不是这样安排的。现在的制度,只认资本,不认创业者,资本在市场上搜罗到足够的筹码和股票后,就可以把创业者赶走。
万科和宝能系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开始隔空教训王石,说:
“你要认清这个事实:资本市场资本说了算!”
“你一个保姆,凭什么阻止主人入驻房子?!”
“你老了!资本的新潮流你适应不了了。”
但是,我的意见正好相反。
货币资本决定企业命运,这套把戏已经玩了太多年。如果宝能系赢了王石,这就是一出老戏码,没什么看头。如果王石赢了,那就意味深长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制衡货币资本的一次胜利,是雌性创业者获取家庭话语权的一次尝试。
王石用什么方法赢,虽然是他自己的事,但是值得每一个创业者密切观察。如果王石赢了,就证明了一个事实: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崛起的基本趋势不仅合理,而且可行;不仅在方法上有出路,而且在制度上有可能破冰;不仅是一个道理,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可以翻盘的力量。
无论是当年新浪反收购的“毒丸计划”,还是马云坚持的“合伙人”制度,抑或刘强东拿到的那批“期权”,他们本质上都和王石一样,都在试图拿回创业者在企业命运中的话语权,最终和“雄性资本”构建一种更为合理的两性关系。
2015年,我观察到已经有一些聪明的资本正在悄悄地变形,从我们常见的那种野蛮、血腥的资本,变形为“创业者友好型”或者“创业资源型”资本。
用分享资本崔欣欣的话来说:“资本不能只给钱,资本要为创业者准备一个善意的‘政协’。”这简直就是“暖男型资本”了,其中意味,各位不妨细品。
2016年,我会继续观察资本演化的这个趋势。明年跨年演讲,我们肯定还要聊到这个话题。

有人会说,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长为岳飞啊,也不是所有公司都能一直繁荣昌盛,市值几百亿美元啊,这里面会有泡沫!可问题是,连泡沫都可能是有用的。
资本市场每一次出现的泡沫都伴随着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产业发展的结束而衰退,正是这些泡沫给下一轮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最著名的例子发生在20世纪末互联网泡沫大破灭中。当时,全世界到处在发展光纤,光纤公司四处募资。环球电讯花了7.5亿美元建了长达16万公里的光纤,该公司1999年市值最高时达800亿美元,但最终在2002年1月申请了破产保护。
然而,那一轮的泡沫催生了整个世界的光纤系统和今天全世界享用光纤的低价格。光纤当年的投资减至原值的二十分之一,资本擦干眼泪又去泡别的妞了,但是,新接手的人则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向社会提供服务。谷歌、Facebook等后来的互联网公司也因此受益。
再比如现在电商依赖的物流系统,也是用钱堆积出来的。
2007年,在刚刚拿到今日资本千万美元的融资后,刘强东就决定自建京东物流。至今,京东已经在物流建设上投入超过100亿元。虽然目前京东和天猫的竞争,胜负未定,作为一家企业,京东也还没有开始盈利,但是这些钱烧出了颇有口碑的京东物流体系。作为一项社会财富,这是可以确定的东西。

世界就是这样演化的,资本最后可能血本无归,创业者也可能折戟沉沙,但那又怎样?就像哪吒把父精母血还了,还是一条好汉。所以,泡沫破灭了怕什么,世界经济还在发展,这一轮后面还有新的一轮,新的经济形态就是从99个失败和1个成功中产生的。
关于资本的这个故事听上去可能很疯狂,但是新的文明成果就是这样不断地被沉淀下来的。所有的男欢女爱,都是他们的基因在迫使他们必须得这么做。
他们在爽,老天在看。

O2O大战与合并大潮

O2O(Online to Offline,又称离线商务模式)这个词是中国人的发明。
据说很多老外瞪眼看着这个神秘的符号,不知道是神马意思。许小年教授就告诉他们,这是两个零蛋中间夹着一个二货的意思。国际学术界恍然大悟。
许小年的判断不是毫无根据的。2015年的O2O,表面上看是喜剧《花好月圆》,背后看却是悲剧《没完没了》。
花好月圆部分,是大量的亲事:
2月14日,滴滴和快的合并;
4月17日,58同城和赶集合并;
10月8日,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
10月26日,携程和去哪儿合并。
于是各种庆祝,各种祝福,各种内部邮件突然外泄。其实背后的原因谁都清楚——像之前竞争时那个烧钱法,谁也烧不动了,必须结婚,必须合并。
在O2O这个市场上,“皇上”也就是雄性资本说:“谁先生了孩子,谁就是皇后,以后天下都是他们母子的。”这就不是争宠的戏码了,这是要玩命的。一旦有“赢家通吃”的逻辑,就会竞争异常激烈,乃至没有底线。这样一来,给对方使点麝香之类的事肯定少不了,往自己肚子里塞个枕头装怀孕的就更多了。
“游侠电动车”“一亩田”等事件,把项目造假推到了镁光灯下,显然,数据造假、融资造假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蜜芽的刘楠在2015年9月D轮融资的发布会上晒了公司在硅谷的账户,上面显示有1.5亿美元进账。她说,之前有太多虚假的融资,在外界看来很热闹,但从内部看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外界搞得太喧嚣,市场都乱了。有时候去进货,供应商说得给某某留货,他也融了好多钱。结果把货留了两个月,那边却无法兑现,这个供应商的资金链也就断掉了。
“投资人永远投最快最多的那个,创业者刷单也是被投资人逼的。”赶集网的杨浩涌说。投资人按照先前的经验,看数据,看增长量,只投增长最快的,这也间接导致O2O企业出现大量无节操的刷单现象。
钱烧得太刺激了!快的创始人吕传伟说:“和滴滴上演的补贴大战惊心动魄,虽然账上有些钱,但花钱的速度非常惊人。那时候,每天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就是看账户里还剩多少钱。”
2015年9月,《金融时报》援引普华永道的一份财务报告称,在中国市场,滴滴、快的和Uber,每年要拿出超过10亿美元来补贴司机和乘客。在合并前的5个月内,滴滴亏损了3.05亿美元,快的亏损了2.66亿美元。根据《金融时报》计算,滴滴、快的的专车服务,每做成一单生意就要亏损2.75美元。如果按照这样的亏损速度,滴滴、快的2015年会亏损14亿美元。当然,Uber也好不到哪儿去,2015年6月Uber宣布全年投入中国市场10亿美元,大部分都用来补贴。
易到的周航在36Kr大会上说:“据不完全统计,打车行业在2015年烧了200亿元。”
2015年8月底,可能是竞争对手为了狙击美团的新一轮融资,市场上开始流传出一些数据,可以让我们一窥这家小巨头的烧钱速度。据称这些数据出自参与美团新一轮融资的投资者。
数据显示:美团2015年上半年月均亏损6亿元左右,相当于每有1元钱的收入,实际上是亏掉2.7元。美团当然不会承认这个数字,但质疑者会问,如果不是亏损这么多,美团在2015年1月18日刚刚宣布融资7亿美元后,为什么又要这么急着融资呢?
美团在外卖业务上的对手饿了么的烧钱速度也相当惊人。
饿了么CEO张旭豪曾放出豪言:“谁先考虑盈利谁就输了。”有一个数据称,饿了么在2014年底的三个月就烧了3.5亿元。饿了么在2015年1月宣布自己获得3.5亿美元的融资,显然这么多钱也不够烧,在美团融资的消息传出后,饿了么也在8月底宣布自己完成了新一轮6.3亿美元的融资。
如果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尚待商榷的话,那么同样在外卖领域打拼多年的到家美食会的孙浩给了我们这样一组数据:2015年第三季度,百度外卖每月烧3亿元,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也要烧2亿元。
在线旅游行业也存在烧钱竞争。在合并之前,去哪儿从2014年第三季度到2015年第二季度,一共烧钱27.6亿元,2014年全年亏损18.5亿元。如果不同携程合并,继续采用烧钱扩大市场份额的做法,2015年去哪儿的亏损还将进一步扩大,因为仅仅第一和第二季度,去哪儿就亏损了超过15亿元。
在天气晴好的日子,尤其是在中午饭点,你如果带着手机在望京SOHO附近走一圈,就可以获得免费的快餐、水果、酸奶、玩具、水杯,甚至是白给的现金。这里被称为“扫码一条街”,或者是“宇宙O2O中心”,最多的时候会有40多家不同公司的地推人员在这里摆摊。我在硅谷做演讲时曾说,如果他们想要感受一下中国的创业氛围,而且只有半个小时时间,那就首推去北京望京SOHO楼下去参观。
那些公司选择在望京SOHO做地推,是因为那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互联网相关员工,是他们的目标用户。但实际上,来这里扫码的大多都是附近的大妈和建筑工人。也就是说,这些推广大都偏离了目标。但是,放眼神州,茫茫四海,哪里又是更有效的烧钱之地呢?
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吧。山寨发布会的创始人阳淼告诉我,有一次他说自己要创业,一位做O2O的创业者问:“你要多少钱?”阳淼说:“300万吧。”创业者说:“我投给你就得了呗,我每天补贴给用户的都不止这个钱。补谁不是补啊?”

这样烧钱烧出了什么结果吗?并购之后,看起来好像是扫清了障碍,但实际上并没有。
有天我和优酷的一位高层吃饭,我说:“你们优酷和爱奇艺为啥不合并呢?最好和腾讯视频也合并,这样市场不就安静了吗?大家都不用烧钱了。”那位高层说:“嗯,优酷当年合并土豆时,也是这么想的。”大家哄堂大笑。
把老二并购了这个市场就踏实了吗?天下并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2月14日,滴滴、快的合并的时候,预想的也是市场终于归于一统。但是,结果呢? 4月初,Uber就开始在中国发力; 6月25日,神州专车发力杀入; 10月20日,乐视收购易到,易到也表示有一战之力。
真是没完没了的爱与恨,没完没了的暑和寒哪。
再举一个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的例子。
10月8日,美团宣布与大众点评战略合作。那么,战斗结束了?有一个声音不答应。早在6月30日,李彦宏就号称三年要砸200亿元杀进来。
还有好几个声音不答应。11月25日,饿了么又宣布和滴滴达成了战略合作。随后,阿里巴巴也开始大力度推广自己的口碑外卖。
我们可以想一下,接下来,2016年还会发生什么?美团点评和58赶集,会再进行一次大合并吗?
周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O2O这个战场,没有永远的霸主。只有新的模式会不断出现,永远在进化,根本没有终极。想象着到了某个节点,这场仗就打完了、消停了?我就在这个领域成为新一代O2O的霸主了?没有这回事。这里不是线性的进化过程,而是指数级的进化过程,永无宁日。”

我猜,仅仅是猜,这样合并下去,未来中国市场上会不会出现一个最长的公司名称——“滴滴快的美团点评58赶集糯米饿了么”?
那么,烧钱就没有价值了吗?正如上文提到的,爹娘会隐去,哪吒仍然会在。
一方面,大量的资本会烧出一个社会协作体系。
现在美团加上大众点评,员工数量已经超过了3万人,服务的商家数量达到200万家。而这个协作体系是在短短两年内构建出来的,在2014年1月,美团在全国各地只有5000多名员工而已。
e袋洗CEO陆文勇称,e袋洗已经开始做社会化配送,现有兼职人员几万人,2016年将达到几十万人,这还不算背后复杂的供应链体系,周边卷入的服务商的规模极其庞大。
这种协作体的增长速度在过去的工业社会是无法想象的。社会进步的本质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协作网络。资本有没有回报,我们管不着,但是庞大的协作体的成熟,却是实实在在的社会进步。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个体的崛起。
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看,资本的游戏太神秘,我们不懂。但是,一个生活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的人,过去一年的生活则的的确确地被O2O改变了。就拿我来说,在北京CBD上班,随时打开手机,周边会有几百个厨师,几百辆专车,几百个理发师、按摩师、洗车员、代驾司机、上门清洁工为我提供服务。
每个人都成了一个君王,而付出的代价却非常低廉。想想看,路易十四当年穷奢极欲,也不过只有300个厨子,而且还享受不到补贴。所以说,做人要讲良心。反正我们公司中午订饭的时候,很多同事都要双手合十,口中默念:“感谢投资人。”
当然,也有人说,投资人的钱本来就是通过二级市场(股市)从我们这里赚去的嘛。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说:“在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就拥有了丝袜。但资本主义的典型成就,并不在于让女王拥有更多的丝袜,而在于让工厂女工消费得起丝袜。”
在我们这个烧钱补贴的年代,每个人的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便利,这也正是资本典型的“成就在当下”的体现。
另一部分被改变的人,恰恰是那些好像和资本游戏无关的人,即普通的蓝领工人和手艺人。
我曾经问过一位滴滴司机能挣多少钱,他说:“大概一个月8000元。”
我问:“辛苦吗?”
他说:“很辛苦。”
我问:“如果有公司出月薪1万,也没有那么辛苦,你愿意去上班吗?”
他说:“不愿意。”
我问:“为啥?”
他说:“不自由。”
三个字 “不自由”,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蓝领工人而言,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开始有了溢价。被资本惠及的这一代工人,已经和当年在富士康的工厂里为了加班费,可以长时间不眠不休地加班的工人有了本质区别。

2014年,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是2443元,北京算高的,达到4700元。那在O2O从业的自由职业者呢?据赶集网的数据,平均月薪是8312元,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给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差不多。详细数据如下:
按摩师12244元;
装修工8126元;
洗衣工8206元;
月嫂8164元。
不看平均,咱们看看顶级的。
阿里巴巴给应届毕业生的月薪是1.6万元左右。够高了吧?不过,2015年马云宣布暂时不招人了。而河狸家一个顶级美甲师的月收入能达到18万元。
从小,我爸就说,你要是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就完了。但看完刚才这组数字,我很恍惚。整个社会正在形成一个有趣的循环,可以想象一个完全有可能发生的情景:
一个学霸,考取了大学,一路深造,进入大公司,努力打拼成为金领,年薪百万。然后他很累,他想去滑个雪放松下,于是找到一个顶级的滑雪教练。见了面,发现对方是小学同班的那个学渣,一打听,人家也年薪百万。
说这些,我丝毫没有让孩子走“反智路线”的意思。我只想说,在资本的灌溉下,每一个不同禀赋、不同出身的人,都有一扇大门在向他们打开。
世界真的是平的了,除了个人的努力和禀赋,没有什么东西一定能让你高人一等。在这个社会的竞争里,再也没有什么“输在起跑线”的鬼话。因为跑道不同,每个人随时可以起跑,随时可以超越。任何人凭借努力,只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比周围人高出一丁点,就可能是珠穆朗玛。
有了O2O,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至少,那些刚刚来到城市的农民工们,不必只能投亲靠友了。他们可以把自己的体力和技能通过这些O2O平台销售给用户,只要肯吃苦,他们可以和这个城市里初来乍到的大学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并可能比他们更快地获得有尊严的收入。
这就是在2015年资本最真实的成就。
我不是想替资本唱赞歌。我只是想描述一下人类商业演化的一个基本逻辑,即有人建高楼,就有人在这楼里宴宾客;有人铺路搭桥,就有人在这路上引车卖浆;有人摊一层饼,就有人在它上面撒一层葱花。
人类历史从来就是这样。
我们都知道,人类文明的成长往往伴随着大规模协作的展开,但是这个“大规模协作”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是什么呢?是“点”和“线”彼此叠加的“层累结构”。

  1. 个体的劳作是点。比如卖炊饼的武大郎。
  2. 连接起个体劳作的是线。每当一个社会的技术和组织能力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就有人开始做基础设施,把原先没有连接起来的点连接起来,产生那个时代的连接红利。
    请注意,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只是这个层累结构的最新一层。在历史的地层里,有无数人做过类似的事,而那些层次,至今仍在被我们所使用。只不过,它们被踩在了脚下,我们不大感知得到而已。
    比如,罗马人当年修建的道路、水渠、万神殿,散布到欧洲各个角落的罗马法制度,普发到各个民族的公民权;
    比如,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
    比如,中国人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比如,大航海时代的海图、造船、风帆、航线、贸易等知识和技术;
    比如,19世纪遍及全球的铁路。

修建基础设施的机会一旦来临,会出现三个后果:
第一,连线会产生大量的红利。谁先利用起这个机会,谁就崛起为帝国。罗马帝国、秦汉帝国、大英帝国,还有BAT,均属此类。
举个例子。
为什么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而20世纪英国的霸权就衰落了,必须让位给美国或者苏联?原因之一就是铁路。英国的霸权建立在海洋上,因为他们用皇家海军和远洋贸易船队把全球的海洋连接了起来,号称“日不落帝国”。那个时候,陆地恰恰没有形成这样高效的连接。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里说,19世纪之前,“正因为通过远洋运输运送大量的货物和人员比较容易,所以两个相距遥远的都市之间的联系,要比城市和乡村间的联系更方便。比如说,从爱尔兰北部港口花5年的时间运送4.4万人到美洲,要比花三代人的时间运送5000人到苏格兰还要容易。攻陷巴士底狱的消息在13天内已在马德里家喻户晓,而在法国的皮隆尼这个距首都只有133公里的地方,直到巴士底狱陷落的第28天,才获悉来自巴黎的消息”。
19世纪全球开始修建铁路,到19世纪末的时候,横跨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已经修建完成,到20世纪初的时候,横跨亚洲的西伯利亚铁路也修建完成。陆地上的点被连接起来了,大陆帝国的时代就又开始了。所以,20世纪的国际霸权转换到了两个领土最为广袤的帝国——美国和苏联——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谁率先完成了新式的大规模连接,谁就能主导那个时代。
第二,连线带来的投资机会将吸引海量的资本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吴晓波跟我讲过一个数字, 19世纪的美国股市上曾有70%的股票都是和铁路相关的,因为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回报巨大而确定。
而根据投中集团的数据,2015年第三季度,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案例占总案例的40%,投资金额占总金额的65%。
第三,这一代“线”一旦建成, 下一代“点”的机会就来了。
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75人中,有14个人都出生在19世纪中期(1831—1840年)。

(此表据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所著的《异类》)

生于这一时期的人正好赶上了美国经济历史转型期,铁路事业方兴未艾,华尔街金融业崭露头角,工业大生产的序曲正在奏响。马克•吐温把这一时期描绘成为《镀金时代》,当时:人人有梦,有自己钟爱的盘算。
靠铁路发财的大富豪有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和J. P. 摩根。而铁路四通八达之后,由此可以调节自己产业的成本结构,出现的全新需求,又催生出了更多的富豪。
洛克菲勒、卡内基……这张灿若星辰的富豪名单,都产生在一个独特的历史瞬间。新基础设施还在将成未成,新机会的捕获者还是门口的野蛮人,正人君子还在对此冷嘲热讽,有人站在风口,于是就被吹上了天。
“这是一个抢钱的时代,哪有工夫和那些思想还在原始社会的人磨叽?”这句话据说是马云说的。如果不是,就算是我说的,反正我同意。

“线”和“点”的叠加过程,会反复重演,层层累加。
为什么说2015是好年景?因为新一代的线在疯狂地铺展,新一代的点在玩命地破土而出。资本举目四望,欣喜若狂。
不要奇怪BAT为什么挣大钱?O2O为什么那么“2”?画指甲的为什么那么阔?互联网金融为什么那么疯?特定的机会窗口打开之后,看到的人一定会抢身上前。

两只“妖股”

2015年,中国的A股是一个伤心的话题,让人不忍谈及,但里面还是有一抹古怪的亮色,那就是暴风影音。这是一家神奇的公司,它的老板是冯鑫。
暴风科技自2015年3月24日上市以来,从7.14元的发行价一路疯涨,40天内36个涨停板,其中29个是连续涨停板。5月21日该公司创下了327.01元的最高价记录,相当于上市首日开盘价9.43元的35倍。
怎么理解这些数字呢?我们对比一下同行公司就明白了。
第一家公司是优酷土豆。 5月13日,中国视频业老大优酷土豆总市值约合252亿元,而暴风同日的总市值已经达到了303亿元。暴风的市值是大于行业老大优酷土豆的。
第二家公司是迅雷——那些年,我们用它来下了不少日本女孩。5月22日暴风的市值达到最高值346.8亿元,与暴风主业相近的中概股迅雷的市值则为6.67亿美元,暴风的市值相当于9个迅雷。即使后来暴风股价下跌,但目前的市值仍有250亿元,仍相当于6个迅雷。而迅雷在美股市场上的表现则是跌破了发行价,惨不忍睹。
不过,这两家公司谁更挣钱呢?据公开数据,2014年,迅雷总营收是1.829亿美元,而暴风的总营收则为3.86亿元人民币,还不到迅雷的三分之一。因此,暴风被称为“妖股”。
冯鑫说:“妖股这个词,我不喜欢,但也没有其他的词来形容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冯鑫是那种占了大便宜的人,中国市场对于这种人,向来是只有羡慕嫉妒恨,没有什么好话的。
2015年6月8日,马化腾应邀前往中国证监会发表演讲时表示,对A股市场中连续飙升的妖股不可理解,认为这些企业在互联网行业中都排不上号。这是一句大实话。我们只能面对现实,理智地问一句:“为什么天上掉馅饼砸到的是他呢?”
冯鑫是山西阳泉人,这个位于山西省东部的城市,也走出来过另一位互联网大佬,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1997年,只有25岁的冯鑫从山西来到北京,他的第一份职业是馒头厂的副厂长。两年之后,他去了金山。
他曾经的两个老板在中国互联网圈也很有名气,一个是“飞猪理论”的创造者、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第二个就是中国互联网圈极其有名的“斗士”周鸿祎。2005年冯鑫创立暴风科技(暴风影音的前身),专注于桌面视频软件的开发。
近十年过去,冯鑫执掌的暴风影音几乎成了“活化石”——从装机必备软件,到“在线播放”客户端,再到视频网站,暴风一直在变。连和它对阵的竞争者也不断更新,先是Windows Player、KM播放器,后来变成了PPS和PPTV,而后又变成优酷土豆、爱奇艺……
曾与暴风竞争的播放器后来大多边缘化;客户端软件对手PPS被爱奇艺收购,PPTV被苏宁收购;与暴风近似的公司中似乎只有迅雷走到了最后——2014年6月,迅雷赴美上市。用冯鑫的话说,这十年,他一直苦哈哈地赚着互联网这个行业最不值钱的钱。
冯鑫的上市之路非常坎坷:一开始他准备去纳斯达克上市,但赶上了中概股危机,然后只好回国等A股的机会,结果又碰上中国股市停止发行股票,这一等就等了三年。
2014年底,冯鑫的同行们都在做什么?
古永锵宣布拿出6亿元来做自制剧,三部从优秀自制IP孵化出的大电影《小苹果》《万万没想到》《泡芙小姐》;2015年将有30部自制剧上线,其中《盗墓笔记》的单集成本达到500万元;爱奇艺的龚宇则提出自制品质元年的概念,希望做出下一个《屌丝男士》;腾讯视频,2014年投入几千万元打造《Hi歌》……
冯鑫在干什么呢?他在天天准备上市的材料,一趟趟地跑证监会。
冯鑫没烧钱,一是他没钱烧,二是因为中国A股需要一个上市公司是赢利的,他不敢烧。要知道,2014年暴风的净利润只有4186万人民币。用一位网友的刻薄话来说,多买一部热门电视剧就可能陷入亏损,上不了市了。举个例子,吴宇森导演的电影《太平轮》,虽然口碑不好,票房也惨淡,但是上下部加起来的新媒体版权就有5000万元。这些钱,暴风科技一年的利润都不够。
就这样熬啊熬,熬到2015年3月24日,暴风科技A股上市了,然后一路狂奔,尽显妖态。
中国A股这种神一样的存在,都有一句心法——心诚则灵。冯鑫信了,心还诚。那些眼红冯鑫那么多“涨停板”的同行,谁让你们先是不信,信了又不诚呢?怪谁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冯鑫也是“时间的朋友”。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朋友圈名言”——“我哪懂什么坚强,全靠死撑”。

大家对冯老板冷嘲热讽,没人关心他在做什么。他拿到那么多钱,接下来给我们讲了一个天大的计划:
涨停王A股回归潮创业板样本股互联网电视服务3.0联邦生态同类唯一同类优先原生互助暴风影音暴风魔眼暴风魔镜暴风超体电视魔ONE暴风牛人暴风加油站暴风云视频暴风公益风秀秀场2.0暴风摇滚万能播放器日活用户1.5亿O2O统帅创智VR下一个计算中心虚拟现实“3+2”优势IP沉浸式体验全景视频红绿黄战略路线图DT大娱乐极乐王国未来世界狂想曲暴富之日第二个“雷军”黄晓杰
看不看得懂没关系,但是冯鑫说的这些话,你信吗?
我信,但又有点将信将疑。
冯鑫信吗?我觉得他信,但是多少也有点将信将疑。
冯鑫的团队信吗?我觉得他们不敢不信,虽然也是有点将信将疑。
说信,是因为他毕竟有那么多股市给的钱;说将信将疑,是因为关于未来,没有人敢说会是什么样。这就是这个时代最有趣的一道景观。
打个比方。一伙人在山洞中迷路了,剩下的粮食省着吃也够吃一个月的,但是没人能安心就这么吃下去,而是一定会把粮食分给一两个人,让他们试着往外走,看看能不能探出一条生路来。那选谁呢?选那些能让我们信任的人。资本就像一只在山洞中迷途的羔羊,心中充满了恐惧,最怕原地踏步、坐吃山空。谁能博得它的信任,它就敢押注上去。
一旦你理解了这个场景,就会明白,所谓靠谱不靠谱,价格高不高,确不确定许诺的未来,是不是妖股和神股,都只在于信与不信。
1492年,哥伦布从欧洲出发的时候,像不像一个骗子?1999年,马云跟孙正义在厕所里谈投资的时候,像不像一个妄人?冯鑫不过涨了50倍嘛,如果他哪怕走通了上面那些关键词的一半,就又该有人大把地吃后悔药了。

这些对资本家和创业者来说,已经是常识。但是整个社会的公众,还不习惯用这样的商业逻辑和新物种打交道。对此,我只能说一句:“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像资本这样成了精的成年人,看完利弊,就只能选择相信未来,然后碰碰运气。

如果说,冯鑫的成功是靠运气,那么,另外一家神一样的公司,就是有意在用一个预谋的姿势和资本共舞了。
那就是乐视。
说到乐视,我接触到的人要么撇嘴表示看不惯,要么摇头说看不懂。打开北京市地图,互联网公司要么在西北的中关村和上地,要么在东北的望京,要么在东南方的CBD。而乐视呢?它位于正东方向的朝阳公园桥,很明显地突兀独立在主流之外,这家公司在同行里在感觉上也确实是这样。
主流的互联网公司的成长模式似乎都是白手创业—风险融资—境外上市。而乐视呢?
据老板贾跃亭自己说,他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偏远乡村,一直在那里生活到高中。大学读的是财务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最贫困的县之一垣曲县税务局工作。工作半年之后,他创业开了一家电脑公司,主要业务是组装和销售电脑、印刷还有打字。之后他还干过私立学校、钢材公司、洗煤生意、通讯设备。后来来了北京。
在中国互联网创业市场上,我们已经习惯了看从0到1的单纯成长奇迹,还不大习惯看这种变形虫似的变化过程。
一般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在成立之始,基本就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愿景和目标。正如原配夫妻那样,就想着要一起浪漫地慢慢变老。而乐视呢,就像我见中学同学一样,啥时候见到,都不大敢问:“你媳妇还是原来那个媳妇吗?”这是一怪。
还有一怪。一般的互联网公司都不大敢碰政治,但乐视却偏偏与众不同。贾跃亭一直都有积极主动“碰政治”的一面。
再有一怪,就是贾跃亭从来没有拿过主流风险投资的钱。这就导致他似乎跟这个圈子里的主流VC都不熟悉,跟互联网企业家都没有什么深交。他不是BAT资本链条中的,不是红杉系的,也不是IDG系的。他拿的钱不同,去的场合不同,交往的人也不同。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种社会关系下成长起来的乐视,自然味道就有点怪怪的。
然而,到了2015年,你会吃惊地发现,这家公司已经无所不在了。从最早的视频网站,到电视、手机、自行车、汽车、体育、音乐、影视、电商、教育、医疗、游戏、O2O、金融,所有热闹的创业领域,从过气的到当红的,从现在已竞争惨烈的到未来也未必有影儿的,乐视都在掺和着。这已经不是换媳妇的节奏了,这俨然是在打造后宫了。
贾跃亭管这叫五大生态,这是在2015年4月的发布会上正式提出的。到了2015年10月的发布会上,他把五大生态升级到了七大生态——瞧瞧,就这几个月期间,生态就多出了两个。他对专注的理解和西门大官人是一样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一代互联网公司必将“死于专注”。
积极掺和,但每一项业务又都不那么突出。龙飞九天,但姿势既古怪又自恋。贾跃亭在发布会上说:“乐视的生态模式,总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对此,我想说:“贾总,真不是不想模仿,而是这盘棋实在太大,臣妾做不到啊!”

贾跃亭是怎么做到的呢?表面上的做法是开发布会。这也是外面的评论家经常调侃乐视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乐视开过的发布会有:
1月20日,乐视“定义未来”发布会;
1月28日,乐视“有幸”发布会;
4月2日,乐视“超级电视”发布会;
4月14日,乐视超级手机发布会;
4月28日,乐视手机硅谷发布会;
5月5日,乐视生态商城发布会;
6月16日,乐视“极限”发布会;
7月1日,乐视论剑发布会;
7月14日,乐视生态开发者大会;
7月28日,乐视“全民狂欢”发布会;
8月11日,乐视超级自行车发布会;
8月18日,乐视超级汽车发布会;
8月18日,乐视云发布会;
9月7日,乐视秋季新品发布会;
9月10日,乐视SEE计划发布会;
9月19日,乐视9.19乐迷节发布会;
9月22日,乐视香港“无限英超”发布会;
9月24日,乐视香港“超3再次颠覆”超级电视发布会;
10月27日,乐视新品发布会,推出新机乐1S、乐视超级电视之王;
11月10日,乐视出品《芈月传》首播发布会;
11月10日,乐视影业美国发布会;
11月24日,乐视儿童发布会;
12月14日,乐视与TCL战略合作发布会;
12月21日,乐视生态研究院发布会;
12月22日,乐视新品发布会;
12月23日,乐视VR发布会;
12月23日,乐视《芈月传》庆功会;
……
在中国,乐视应该仅次于召开发布会最频繁的外交部。为什么要开这么多发布会呢?为了股价,为了制造利好。
2010年,乐视在A股创业板上市。请注意,在中国主流互联网公司里,那时没有一家是在A股上市的。2015年4月,乐视网股票大涨到122元,首次加入互联网公司千亿市值俱乐部。可以说,乐视是中国A股在互联网领域的独生子。于是,刁钻的人说,在中国有两种互联网公司,一种叫互联网公司,一种叫乐视。

什么林子出什么鸟,看看这片林子,再看后面发生的一切,你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其实,乐视所有的玩法在中国A股市场上并不新鲜,也并非贾跃亭的首创。先是召开发布会炒作题材,凭借利好消息拉高股价,接着增资扩股,扩大融资规模,然后质押股权,偶尔高位套现。既然一切原动力都取决于在发布会上的表现,发布会能不认真开吗?能不多开吗?
不过,一旦认真开发布会,就难免有吹牛的地方。
2015年10月,网上爆出一篇黑文《关于乐1s手机,贾跃亭至少撒了6个谎》。“国民老公”王思聪转发这篇黑文,并惭愧地说:“仔细看了看后,我觉得我吹牛逼的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许多人戏称乐视是中国最好的PPT公司,从超级手机到超级汽车,召开完大部分靠PPT演示文档和概念产品撑场面的“产品发布会”后,几乎每次都能带动股价大幅上涨。
问题来了,乐视到底是一家市值千亿人民币的骗子公司,还是一家“开放闭环•生态化•反视频•超级电视•超级手机•超级自行车•超级汽车•体育•音乐•影视•电商•教育•医疗•游戏•O2O•P2P•金融下一代互联网公司”呢?

乐视也有很多关键词:
七大生态开放的闭环生态化反视频超级电视超级手机超级自行车超级汽车体育音乐影视电商教育医疗游戏O2OP2P金融跨界 全屏让你窒息爆款智能交通核心驱动力引领未来做深做透死于专注重新定义产品极限科技高体价比全球跨产业价值链重构与整合 横向拓展产业关键要素创造全新经济价值矩阵自创新自循环生态辐射全球革命者颠覆者变革者点燃梦想踏上科技艺术与互联网的融合之旅把上市公司都拖垮了也要义无反顾 全球范围内战胜欧美日韩企业全球合伙人个人使命价值8500亿市值时代的雄鹰生态时代最亮那颗星下一代互联网公司
贾跃亭接受采访时说:“乐视模式是全球领先的,美国都没有。”这个我真信。他又说:“领先的十年窗口能把它真正变现,由时间优势变成市场优势,把现在乐视的这套打法复制到美国、东南亚。”这个我就实在说不好了。

有人说,乐视是一家骗子公司,也有人说乐视是借新媒体概念“资本运作”的高手公司。不过,有一位乐视网内部人员回应:把企业做那么大,光靠骗行吗?这个真把很多黑乐视的人给问住了。因为,它真的已经很大。
那么乐视这家“骗子”公司这些年究竟有没有在做事,又做了哪些事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1. 乐视是第一家囤积版权的中国视频网站;
  2. 乐视是第一个拥有自制剧的视频网站;
  3. 乐视是第一个在创业板上市的互联网公司;
  4. 乐视是第一个注意到互联网电视产业的中国公司;
  5. 乐视是第一个做电影公司的互联网公司;
  6. 如果不是贾跃亭滞留国外,乐视也可能是第一批杀入手机市场的互联网公司;
  7. 乐视是第一个提出超级汽车概念的中国公司。
    如果抛去对这家公司的偏见和嘲笑,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对近年来产业发展的版图,有着惊人的预见性。无论是节奏,还是次序,都把握得如有神助妙到毫巅。
    的确,在乐视之后,视频网站开始大打版权战,巨资投入自制剧制作;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想要回到A股;无论是电视厂商还是像小米这样的公司也开始制造互联网电视;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开始做电影公司。他们也许做得都不够好,但是谁又能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做得足够好呢?

如果你看一眼乐视近年来引进的人才,你会更加吃惊。下面是一张不完全的名单:
上汽集团原副总裁、上海通用汽车的总经理,在汽车行业有着20多年炫目从业经历的丁磊受邀加盟乐视,出任乐视超级汽车全球副董事长、执行董事,中国及亚太区副董事长、CEO兼总裁,同时兼任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
酷6网原副总编辑高飞任乐视控股、乐视网高级副总裁;
搜狐销售部全国渠道中心原总经理、3G门户原首席营销官张旻翚任乐视互联网应用事业群首席营销官;
曾任星空卫视与Channel[V] 总监、滚石杂志中文版《音乐时空》主编、热波传媒副总裁、知名乐评人士郝舫任乐视网原创节目总制片人;
爱奇艺原副总裁袁斌任乐视联席CTO;
微软MSN中国区市场原副总经理韩建琦任乐视网营销副总裁;
光线影业原总裁张昭任乐视影业CEO;
导演张艺谋任乐视影业艺术总监;
导演徐克加盟乐视影业;
优酷土豆原副总裁李黎任乐视网内容高级副总裁;
聚友网原运营副总裁雷振剑任乐视体育执行总编辑;
奥美集团原体育营销总监强炜任乐视体育首席营销官;
央视未来广告原副总裁谢楠任乐视体育销售副总裁;
央视著名解说刘建宏任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
北京智能视界科技原CEO李大龙任乐视体育智能硬件副总裁;
新浪体育频道原合作总监于航任乐视体育海外市场及版权事业副总裁;
著名报人、媒体资源整合和管理专家、现代传播集团原副总裁、《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创办人之一和前总编辑、亚洲电视高级副总裁程益中任乐视体育香港公司CEO;
NBA原中国高管邱志伟任乐视体育赛事运营副总裁;
搜狐体育频道原总监金航任乐视体育增值业务副总裁;
著名主持人黄健翔任乐视体育独家赛事解说;
著名ESPN解说员詹俊任乐视体育独家英超、温网解说;
新浪原销售总经理沈威任乐视体育生态商业中心副总裁;
联想原产品开发副总裁梁军任乐视TV总经理;
凡客诚品原品牌营销副总裁杨芳任乐视网副总裁,主管乐视TV;
京东商城黑电业务部原总经理张志伟任乐视致新销售副总裁;
当当网、凡客诚品原市场负责人赵一成任乐视TV副总裁;
魅族原营销副总裁莫翠天任乐视控股副总裁;
魅族原副总裁马麟任乐视手机UI研发副总裁;
小米科技网络原营销创意负责人杨大伟任乐视手机市场营销总经理;
联想集团原副总裁、MIDH中国业务部总经理冯幸任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移动智能总裁;
联想集团原联通业务总经理董志升任乐视手机销售副总裁;
联想集团原运营管理总监崔战良任乐视手机运营管理总经理;
微软北亚及大中国区原售后运营部高级经理綦滨任乐视手机售后高级总监;
搜狐原副总编、汽车事业部总经理何毅任乐视汽车车联网CEO;
英菲尼迪中国及亚太区原总经理吕征宇任乐视超级汽车(中国)公司副总裁;
一汽大众原生产总监Frank Sterzer加盟,负责乐视汽车未来生产制造业务;
广汽丰田原副总经理、广汽吉奥原总经理高景深任乐视超级汽车副总裁;
当当网原CMO郭鹤任乐视互联网生态农业及网酒网副总裁;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任乐视集团高级副总裁,负责互联网金融业务;
美银美林原高管郑孝明任乐视集团高级副总裁,主管投融资并购三块业务;
……
我虽然不认识贾跃亭,但是这张名单里的一些人我还是认识的,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江湖口碑极好,是公认的认真做事的人。如果乐视是一家骗子公司,这些人不会去,即使去了也待不长。

让我们再来理清一下思路:贾跃亭机关算尽从股市拿到了不少钱——这些钱真金白银地投入到产业发展中——这些钱远远不够实现贾跃亭吹过的那些牛——于是贾跃亭继续机关算尽地去拿钱,去写PPT,去开发布会,去夸大其辞,去拉升股价。
一个绕口令出现在我的脑海:
也不知是喇嘛拿了鳎目打了哑巴一鳎目,还是哑巴拿着喇叭打了喇嘛一喇叭。
也不知是乐视为干事忙着圈钱钱不够干事了又回来圈,还是乐视为圈钱假装干事事不足圈钱了又找个事。

我怎么理解这个现象?有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空间。
中国A股到底是一个好股市还是一个坏股市,这事不能让股民来说。股民只会赚了就说好,赔了就说坏,他们的说法不足为凭。
华兴资本的包凡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有点意思。
“A股的价值体系跟美股不同,两者没有高下之分,存在就有它的道理。
“A股市场的特点是在用VC的方式投二级市场。投资人的估值判断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在看公司的未来;在看公司所讲的故事里的商业逻辑;在看公司团队是不是能把模式走通。A股市场实际上是给已上市的公司很大空间去探索未来的价值。
“在美股市场中,未来、故事、商业逻辑通常只出现在私募阶段,这些更多是VC投资的标准。而当一家公司进入公开市场之后,就进入了硬性、线性指标的体系。公开市场的投资人主要看一家公司的季度、财年收入和盈利状况。”
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宣布或者传闻将回归A股,如分众传媒、巨人网络、世纪互联、人人网络、易居中国、如家、陌陌、360、聚美优品、当当网。A股很快将成为这个时代为创业玩家提供主要场地的一方。
有人会说,骗子当然愿意去傻子多的地方。但是,创新者只愿意去鼓励创新的市场。
第二个角度是时间。
《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说:“贝佐斯试图依靠增长速度,而不是利润来建构一个公司。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种理念无论是好是坏,无疑都已经改变了1999年之后的整个经济模式。”
那贾跃亭干了什么?
无非是把这句话改成:“我试图依靠发布会公布的愿景和战略带来的股价增长速度,而不是利润来建构一个公司。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种理念无论是好是坏,无疑都可能改变了2015年之后的整个中国经济模式。”

全球不同角落、不同时代都有人在干同样的事情。所以才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就像我们分不清一个歌手到底是为了梦想来到舞台,还是为了炒作和虚荣。导师问一句“你的梦想是什么”就管用了吗?就像我们分不清一个政治家是为了掌权而不得不做事拉拢人心,还是为了做一点事而不得不机关算尽地掌权。
我们可以把手放在胸口,扪心自问:“改变世界是为了赚钱?还是赚钱为了改变世界?”这两个问题我们真的分得清楚吗?
当我们纠结于分辨贾跃亭的乐视到底是不是个骗子公司时,其实我们遗漏了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在资本的催生下,一个新物种已经诞生。
不管你是否不习惯、不喜欢、不乐意、不理解、不捧场,它已经降临到了这个世上。作为一个物种,它会越来越强大,你再也不能把它抹去了。
马云说:“对于一个新事物,我们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为了避免将来来不及,我们现在就必须学会和这个新物种共存。

我们都知道,人类之所以能称霸地球,是因为我们会协作,大规模地灵活协作。但是同样会这一招的蜜蜂和蚂蚁,它们为什么没有称霸地球呢?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是结果很清楚——蜜蜂和蚂蚁的所有劳动成果会在当代被消耗得一干二净,没有给下一代留下一点存货,因此下一代就没有办法接着上一代的成果继续创造。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蜜蜂和蚂蚁的社会结构中,它们无法容忍任何新的东西。如果一只陌生的蚂蚁或者蜜蜂闯入了其他社会,即使长得一模一样,也会被立即驱离或者处死。而人类不会,我们建立了一个叫做生态的东西。
生态的本质是什么?不仅是大家在里面互利,而且是有本事容错,能把任何新出现的东西改造成对原先的居民有用的东西。
新来乍到者通过贡献这些有用的东西,实质上等于缴纳了“城市增容费”或者“新来乍到税”。一个乡下人来到城里开一个早点摊,哪怕他既粗鲁又邋遢,我们在心态上也许会不喜欢,但是人类总是会用行为包容他们。当然,这种包容反过来也会对他产生影响,让他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入乡随俗。
凯文•凯利曾说:“生物中的所有新物种都为其他新物种共创了一个可供享用的小环境,因为每一个额外的生物都为其他生物提供了一个赖以生存的机遇,因此,累计总和的上涨速度要快于投入的总和。”
根据这段话可以得出两个推论:
第一,一个新物种,它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自己的存在和生长,没有其他目的;
第二,一个新物种,它做的所有事客观上也必须有利于原先环境,否则它就没法存在和生长。
如果不懂得生物学的这个冰冷的原理,我们就会在道德判断里迷失。
资本已经在市场之中落座,已经开始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整个生态。聪明人或者幸运儿就有本事从新生态中找到新玩法,并试图进化为新物种。
至少到目前为止,贾跃亭就是这个聪明人和幸运儿,乐视就是这个新物种。在它的灵魂里,一半是产业,一半是资本。你永远不要傻乎乎地再去追问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事实上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正如亚马逊的玩法已经成为美国互联网公司的主流,乐视的玩法也会成为未来很多公司的选择。

未来不愿意讲故事、造概念、圈资本的公司还会有,但也就是还会有而已。普通人怎么办呢?信它,就跟它玩,也许会有惊喜;不信它,就远离它,也许会逃过一劫。但是作为创业者,你不能如此消极地对待这个“新物种”。
你能做的只有——

  1. 认真观察它正在做的事,看明白它已经趟出来的道路和交过的学费;
  2. 提前和资本结个缘分;
  3. 学会讲故事和做PPT,说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了呢。

IP大爆发

IP这个词儿,在2015年之前,我闻所未闻。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说电脑的IP地址,没想到,它指的是“知识产权”。更没想到的是,这个“知识产权”的用法居然是中国人的首创。据说现在日本动画公司的老板、美国电影公司的老板,都是来中国现学的这个词儿。原因无他,这个词现在在中国太值钱了。
IP到底是什么呢?
虽然不少人自认为清楚IP这个词语到底是什么,但是解释完之后,马上就会有业内人士跳出来说“其实它还有别的含义啊”……然后另外一个自称业内人士的人又要重新对它做阐释。
最后大家只能叹口气,默认IP这个词可以用来表达很多丰富的内容。可见,如果真有准确的表达和通行的解释,那也就没必要用这个别扭的英文缩写了。之所以还这么用着,就是因为表达不清楚,但是人人心里又都知道。IP这个词,只是借用而已。
其实这样的语言现象是大量存在着的。
美国联邦法院的大法官斯图尔特曾说:“我不知道色情的标准,但是你让我看一眼我就知道它是不是色情的。”《百年孤独》里也有一句名言:“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出了怪词,就一定是因为“世界新生伊始”,有些现象用旧词已经无法表述了。所以,O2O、互联网+、互联网思维、互娱、生态化反、自媒体、社群电商、微商、魅力人格体,这些词之所以流行,不是因为有人在玩概念,而是新世界在召唤概念。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只能用一些不那么准确的词来说明这些概念。
到目前为止,IP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公认定义。阑夕曾说:“判断一个内容是不是IP,只看一个标准:它能否凭自身的吸引力,挣脱单一平台的束缚,在多个平台上获得流量,进行分发。”
那为什么一个故事、一个形象,能够跳脱一部剧本、一个游戏,变成多平台分发的内容,甚至可以变成商业的入口呢?因为它已经“幻化人形”了。
白娘子据说修行了1000年,蛇妖之身可以随时化作人形,在人间自由行走,这就叫IP。而白娘子身边的丫鬟小青,据说只修行了500年,虽然可以幻化人形,但是一不小心就要退转,这就尚未成为IP。
我自己认为,IP实质上是新人格,是在社会公共空间中,突然多出来的这么一个新角色、新玩家,他和很多人仿佛是老友,但实际上又未必真实存在。
整个清代,最成功的两个IP也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了,其知名度远超过真实存在的林则徐和恭亲王。最尴尬的是四爷胤禛,要不是一次次地被反复戏说,恐怕也出不了这么大的名儿。假人变成IP可以成名,真人不变IP反而没戏。

2015年的IP生意本身就很火爆,而从长远来看,仍会是未来商业的一个重要变量。
现在最火的IP是什么?以前我觉得应该是得了雨果奖、又要被拍成中国好多年没拍过的科幻大电影的《三体》。但是,刘慈欣从这个IP版权里赚到了多少钱呢?据说很少。其实《鬼吹灯》也是这样,天下霸唱并没赚到几个钱。
《三体》改编权是2009年卖的,《鬼吹灯》是2007年卖的。两个超级IP,都是卖不逢时。到了2015年,IP的价格翻了10倍不止。
在2013年之前,网络小说的版权堆在一起,没人买,几十万就能买一个所谓的大“IP”。而现在呢?
举几个例子:
2011年,乐视网买一部《甄嬛传》,才花2000万元(但这在当时已经是破纪录的数字了,乐视2011年全年的版权采买计划也就8000万元)。而据说2013年最贵的小说IP是辰东的《完美世界》的全版权,卖到了近4000万元。郭敬明的一些知名度并不高的作品影视版权都开价2500万元,且不讲价。连带编剧价格也水涨船高,只写过两部片子的20多岁的年轻编剧,就已经敢开价80万元一个剧本了,而且还不是本人写的,只是最后自己会“看一眼,把道关”。
据华谊兄弟的王中磊说,排名前100的网络小说IP,早已被瓜分一空。2015—2016年,计划开拍或播出的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影视剧超过30部。现在每家稍具规模的影视公司,都囤着几十个IP,优质IP基本被抢光了。原作者也纷纷加入投资出品的行列,《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已经成立了一家名为南派投资的公司,其重点是IP孵化运营。
IP这词儿火了,你要谈内容产业就没法回避它。拍电影也不叫拍电影了,都叫“IP开发”。2015年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一半以上都是由这种IP改编的。电视剧的情形也差不多,《花千骨》《盗墓笔记》《琅琊榜》轮番上阵,现象级电视剧几乎都是这样改编而来的。随着这种IP热潮,顶级写手的年收入正在向亿元大关挺进。

2015年,政策放开生二胎了。但是快要来到人间的,未必都是活人。下面这张清单上的名字,大家现在未必熟悉,但是也许很快就要熟悉了。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微微一笑很倾城》
《诛仙》
《幻城》
《择天记》
《海上牧云记》
《怒江之战》
《翻译官》
《东宫》……
有人说IP疯了,影视圈把IP当春药嗑,热过头了。但我说不是。事实上,我们要和IP共生共眠了。IP不仅会越来越火,而且它还会从内容产业这个狭窄地带走出来,进一步影响其他商业领域。
我有三点理由:
第一,人人都要存在感。
这是一个人人都是学渣,人人也都是学霸,同时人人都在寻找存在感的时代。
下面给大家看几道题,是我从网上流传的三组题库里挑选出来的:

  1. 游戏《无主之地》系列中,帅哥杰克的面具下隐藏着? B(正确答案,下同)
    A.外星人脸 B.秘藏标识 C.一模一样的脸 D.魔女的标识
  2. 北斗之萨样指的是哪位日本声优? A
    A.后藤邑子 B.后藤纱里绪 C.佐藤利奈 D.新井里美
  3. 2015年获得“这本小说真厉害”第一名的小说中,黑长直女主角头发上扎了几个蝴蝶结? C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4. 我们常说的炮姐,她喜欢的人的绝招是? D
    A.怀中抱妹杀 B.无产光辉指 C.种族灭绝拳 D.友情破颜拳
    5.《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任盈盈、任我行、向问天变成了四个雪人,岳灵珊和林平之过来在雪人身上写了哪八个字?
    答案:海枯石烂,两情不渝。
    6.《天龙八部》中,诸保昆的卧底身份暴露,是因为使出青城派暗器青峰钉时,被王语嫣称为蓬莱派的什么?
    答案:天王补心针。

这些你能答出来吗?如果有些题答不出来,那在这个题目的维度上,你就算是一个学渣了。但是,按照以前上学的常识,能回答对这种问题的,才是学渣啊。
在互联网上这种题目到处都是,而且围绕着这些问题,还形成了新的社区。在每个社区内,都有自己的学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这个世界已经不再像一座金字塔——有高下之分,而且越高就越窄;这个世界已经是一盆仙人球,表面积越来越大,只要找出任何一个点,扎出表面,就都能成为一根傲然迎风的刺。如果非要有成绩单,那每个人都是学霸,换个角度,每个人又都是学渣。这就是IP热的时代背景。
你可能会说,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我不看电视剧、电影,不玩游戏,不读网络小说。那么,请你放心,有人会看的,而且不再需要所有的人都看。
在我小的时候,几乎人人都看过《霍元甲》;20世纪90年代初那会儿,《渴望》也几乎人人都看过。
直到现在还有人常把“90后”这样的字眼儿挂在嘴边,真的有什么90后吗?在那十年里出生的中国人,早就碎成一地,形成无数个亚文化、小族群。别说看的电视剧、动漫,追的明星不一样,就是同在一个网吧里,打DOTA的和打英雄联盟的也未必能尿到一个壶里。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一个IP的背后只要有一小撮人追随,在商业上就足以开花结果。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人人都想要刷出自己的存在感。英雄的标准正在泛化,雷锋虽然只有一个,但大侠却很多,比如仙侠、太空侠、煎饼侠,无数待生之侠还在路上,奔袭而来。
第二,人人都要“社交货币”。
20世纪80年代,人们谈恋爱时,爱谈的是世界名著、哲学、人生和理想。俞敏洪曾说过这样一件往事:当年他从农村来到城里读大学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在谈论《第三帝国的兴亡》。可他没读过,插不上嘴。然后他就跑到图书馆猛读一遍,回到宿舍假装淡定地说:“来,我们聊聊《第三帝国的兴亡》吧。”结果同学们却更为淡定地说:“我们现在聊别的了。”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所谓无益之事,之所以是有益的,就是因为它能凝结人们的共同想象,对内能呼应我们作为社交动物的基因本质,对外能达成更大规模的社会协作。
《人类简史》这本书里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我们人类有一支已经灭绝的表亲,叫尼安德特人,他们和我们“智人”这一支有什么区别呢?比如说,尼安德特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抓兔子。”而智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找仙女。”表面上看,兔子比仙女更正确也更实用,但正是这种胡说八道的想象力,让人类结成了更大的协作体。仙女就是最早的IP。
不玩游戏的人,无法理解《魔兽世界》《英雄联盟》在年轻人社会中的真实作用。他们因游戏而结群、相识、战斗、哭笑、恋爱、结婚,享受胜利的滋味。
《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曾提到,玩家在《魔兽世界》这个游戏里已经花去了593万年,这相当于人类这个物种演化至今的总时长。虽然这个世界的壮丽景色只存在于服务器中,但是它对真实世界的影响却已经远超外界的想象。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理由,商业交易的世界将会洞开第三个入口。
这才是本书谈论IP这个现象的原因。它不是一个商业的局部现象,而是一个即将构成全局性影响的现象。
回顾过往,商业交易的入口一共有三代:
第一代,是流量。
就是把东西放到你的面前,摆摊设点,沿街叫卖,酒旗招展,广告传播。古已如此,无分线上线下。在线上,京东其实也是一个“流量型”的商业。
第二代,是价格。
用低价格来吸引顾客,这也是一个古已有之的现象,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入口被搜索技术进一步撕开。
第三代,是人格。
过去我们管它叫“品牌”,即用长期的时间、海量的品牌费用,堆积出来的“人格化标识”。可口可乐、阿迪达斯,它们都不是活人,但就像一个人一样生活在我们周边,像钉子一样扎在我们的脑子里,它们有性格,有价值观,有谱系。这些品牌就是工业时代的IP。
为什么用这么高成本的笨办法呢?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更好的办法,当时的传播成本就是这么高。迪士尼是今天IP的先声,但是在那个时代,迪士尼也并不是一个成本很低的商业模式。现在,互联网解决了成本问题。不仅传播成本更低,试错成本也很低。一个网络文学网站可能号称自己有几百万部作品,但其实大部分都“太监”了,就是“下面没有了”的半截作品。
互联网的用户互动机制可以很快地筛选出高质量的IP,迅速让它从一个念头变成一个庞然大物。如果我们把IP看成人类社会的新物种、新玩家的话,互联网就是让它们迅速孵化生成、长大的孵化器。

如果切换一个视角,从IP本身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它们并不是人类的创造物、想象物,它们本身就是真实的存在,人类仅仅是投喂它们的饲养员,甚至是奴仆罢了,它们很快就会有自己的独立意志。
一个IP的粉丝,和LV、爱马仕的粉丝截然不同。消费一款LV的包包,仅止于此。而一部小说的粉丝,会为这部小说投票,为剧情发展操碎了心,为改编剧摇旗呐喊,甚至还会和原作者吵架。粉丝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比如陆川导演的电影《鬼吹灯》,很多粉丝就不认可。我说:“拍得挺好看的呀!”有个《鬼吹灯》的粉丝对我嗤之以鼻:“切!你又没看过原书,你根本就不知道我们为啥要喷它。胡八一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知道吗?赵又廷演的根本不像胡八一啊!”
比如金庸对他的几部重要作品做了修订,称为“世纪新修版”,添加了一些情节,让之前被人质疑没说圆的部分变得合理。但是,这个修改几乎完全不被金庸的读者们认可。IP是你创造的不假,但是创造结束后基本也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你是亲妈也没用。我们宁可接受一个有缺陷的版本,因为那是跟我们共同成长的记忆和形象定格,要改?没门!
当年托尔斯泰把安娜•卡列妮娜给写死了,最后她卧轨自杀,很多粉丝就不干了:“你为什么把她写死了?”托尔斯泰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也不想让她死,但她自己非要死。”
IP长大了会干什么?
在它的第一个阶段,我们能够看到的仅仅是电影票房、广告、游戏改编权这些最简单的商业变现方式。未来,它将是真实世界的商业入口,前途不可限量。
我们要想看清楚它,还得和另一个现象对照着来才看得清楚。那就是人作为赋灵的IP,对商业产生的影响。

我们来看罗永浩。他的公司并不大,而且现在仍前程未卜,但是谈到2015年的商业,却不能忽略这个人。
2014年,他还是一个笑话,第一代锤子手机基本上是失败的。2015年,他凭借坚果品牌,在手机这个江湖里站住了脚跟,终于是牌桌上的一员了。
为什么今天一定要谈到他?显然不是因为他的手机做得有多好,卖得有多少,公司估值有多高,而是因为,他就是一个IP。理解了“罗永浩现象”,你才能对自己所处行当里未来几年要出现的事情见怪不怪。
在罗永浩身上我可以看到三个东西:
第一,“新物种”的价值。
罗永浩刚宣布要开始做手机时,就有一位行业大佬跟我说,他很担心罗永浩的存在。不是因为罗永浩在手机行当里是个天才,也不是因为他口才好、会营销,而是因为这样的人物实在太稀缺了。一旦他大旗一竖,很多产业链资源都会集中过去。而且,即使罗永浩本人没有整合产业链资源的本事,但是只要他会判断、能容人,行业内的高人也会辅佐他成事的。
第二,“产业链”的变迁。
社会进步不是单线条推进。放眼整个社会产业链,你会发现,在所有眼花缭乱表象的下面,有一个叫“科技民主化”的趋势正在同步进展中。
猎豹的傅盛跟我讲过这样一个例子:
小米在出第一代手机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很狗血的问题,即手机反复重启,以至于产生大量的售后、客服和吐槽问题。而原因其实特别简单——小米当时采用了比较先进的芯片,一旦手机和电池的触点出现一点氧化现象,就会导致电压不稳,那个娇贵的先进芯片就会重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找个纸片把电池压紧一点就可以了。
这个例子说明,前些年的手机产业链仍然比较落后,如果不是熟知各种窍门的内行,形形色色的小陷阱都可能会致闯入者于死地。但是,手机产业链正在飞速进化中。过去几年,因为小米的闯入,手机产业链逐渐放下高贵的身段,适应了小批次、弱品牌、刚入行的玩家。
这是技术民主化过程中的一个局部景观。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遍布所有产业链的总趋势。
典型的例子就是InvenSense公司。也许你对这家公司的名字感觉陌生,但它的产品无处不在,无论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任天堂游戏机、无人机还是VR(虚拟现实)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都在使用它的传感器和算法。
InvenSense最早服务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就是我们熟知的NASA。InvenSense的产品是国家级别的技术,绝对高大上。但是,作为一家商业公司,仅仅为航天部门一个客户服务也就注定了它无法成为一家大公司。
坚壁的瓦解来自于一个名叫Nosh的NASA前雇员,他同时也是一个知名黑客。从NASA离职后,Nosh从外部黑掉了InvenSense芯片,并将部分算法开源到了互联网上。曾经高精尖的传感器芯片算法一下子成了人人可看、人人可用的大路货。很快,InvenSense发现技术宅们发展并丰富了代码,而且被公开的部分已无可挽回,于是InvenSense索性转型成为一家开源公司,自己把技术开放了。
开放后的InvenSense赶上了智能手机、智能硬件的发展浪潮,他们的技术被迅速运用在各种设备中。开放不但没有损害InvenSense,反而使它从一家小公司迅速成长为传感器领域的巨无霸。如今,InvenSense在《福布斯》的科技新贵排行榜中名列第八,2015年收入规模将超过20亿美元。
2015年还有一个熟悉的面孔闯入了硬件领域,那就是汪峰。2015年10月20日,汪峰发布FIIL耳机,3款耳机在一周时间内就实现了销售100万副的预定量。汪峰好像也没有像罗永浩那样历尽挫折。
难道汪峰在这方面更有天分?也许耳机比手机更简单?
我想,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今时已不同往日”。汪峰在2015年起家,而罗永浩在2012年起家,整合产业链的难度已经今非昔比,虽然前后相隔不过三年的时间。
总之,面对未来,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很轻松地小批量定制价格、质量都靠谱的手机。如此一来,罗永浩们的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放大,虚拟IP和实体IP,将成为产业链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新入口”的洞开。
人类商业交易最核心的因素是“稀缺性”。有句话戏谑地说:“你的报酬不是和你的劳动成正比,而是和你的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稀缺性产生在哪里,哪里就将出现交易入口。
比如,买到东西的方便性稀缺,于是“流量”就成了主要入口。楼下就一家油盐店,我不会跑到五公里之外打酱油。
比如,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稀缺,于是“价格”就成了主要入口。价格敏感影响交易决策,差不多的东西,一定捡便宜的买。有钱谁买地摊货?
但这两个入口的稀缺性都被削弱了:互联网的出现让交易变得简便易得;经济成长即将在中国制造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中产阶级。新的交易入口将在哪里洞开呢?还是得找“稀缺性”。
于是,IP就登场了。

这里通常会有一个误解,以为IP只是解决了注意力问题,拿到的只是用户的时间,所以本质上还是“流量”。其实不然。你可以想象一下罗永浩推荐时尚男装的效果——那将是灾难性的。
这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必须从新角度才能解释清楚:IP登上商业舞台之后,最重要的改变是——人类将重回“万物有灵”的时代。
试想,在工业时代没有降临之前,人类周遭的一切都是有灵的。不仅是迷信和宗教意义上的“有灵”,而且是交易过程中的“有灵”。我只从我信任的人那里买东西,豆腐得是村口豆腐西施家的,肉得是镇上张屠户的。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知名产品,都是人格化的。
著名的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由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的小饭店老板娘陈刘氏所创,因为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
小肠陈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以经营老北京风味卤煮小肠而著名,卤煮小肠源自一道御膳“苏造肉”,后传入民间经改进演变为卤煮小肠;
李连贵熏肉大饼是1908年由河北滦县柳庄人李广忠(乳名连贵)在梨树县始创,现在是吉林省四平市著名传统风味之一;
马家烧麦是沈阳市特殊风味的回民小吃,清嘉庆元年(1796年)马春在沈阳做烧麦生意,他手推独轮车,在热闹的街道边包边卖,可谓沈阳“烧麦”的始祖。
还有桂发祥麻花(范桂才和范桂林创立)、羊头马(北京人马玉昆创立)、奶酪魏(北京人魏鸿臣创立)、爆肚宛(山东人宛升源创立)、李记白水羊头(李自成的后代李庆芝创立),直到现在的杨国福麻辣烫和杨铭宇黄焖鸡米饭,都带着人名的影子。
很多世界著名品牌,其实也都是源于一个人格。但是,工业社会降临之后,它就像一个大烘干箱,把所有那些潮乎乎、湿答答、说不清道不明的人际关系全部烘干了。人和世界的关系,不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变成了人和物、人和制度、人和机构的关系。一个城市里的人再也弄不清楚到底是谁在给自己做豆腐杀猪了。原先紧密的社交关系,让位给了法律、契约、三令五申、执法大队来维护交易秩序。
在互联网时代,稀缺性又被重新定位,那个“万物有灵”的时代再次回来了。人和人的关系活泼泼地浮现出来,未来的一切交易又都将还原成“社交”的本来面目。
正如同贾雷德•戴蒙德在《昨日之前的世界》中所说:“现代社会的市场交易,买卖双方互不相识,不会以建立关系为目的。而在传统的小型社群里,买卖双方的关系是持续的,交易的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借由交易建立的友好关系。”
现在,这个传统小型社群的交易景象将会回归,但是方式更复杂。当代社会的社交不见得那么温情脉脉,甚至“温情脉脉”都已不是什么好词。它是人性的丛林,人性的一切侧面都在其中纤毫毕现。既有谦让、讨好、合群,也有炫耀、攀比、歧视。所有这些都将在未来交易中呈现。
我为了支持罗永浩,买了一个锤子手机。这笔交易成就了一次正向的“社交”。但我买iPhone6s时则要特意挑一款玫瑰金的颜色,因为只有这个颜色能让周边人知道,我用的是最新的苹果手机。像这样的“社交”就未必那么说得出口了。
社交作为一种交易动机,会缓慢而坚定地扩展到一切品种、一切领域。这个时候,IP就会洞开成为一个巨大的交易入口。除了能和身边的人,以及这些大家都知道的IP社交之外,你还能和谁去社交呢?

让我们回到罗永浩,他作为一个大IP,也在不断进化。
最早,他是一个在课堂上说段子的英语老师,后来做了牛博网,和方舟子吵架,砸了西门子冰箱,个性鲜明,知名度渐高,他成了一个“IP”。
之后,他宣布做手机,刚开始并不成功。一开始他曾说:“我不会做屏幕大于3.5寸的手机;如果价格低于2500元,我是你孙子,在整个产品周期内我们会一直坚持这个价格;我不会做饥饿营销。”这些他都反悔了。2015年,罗永浩向雷军道歉说:“我原来说错了。”甚至还因此有了一个外号叫“公孙永浩”。但那又如何?有人看到的是“打脸”,我看到的是一个商人的成熟。
总有人会过来说:“老板,这件事情上个星期你还是那样想的,这个星期你怎么又改主意了?”马云的回答是:“这说明你的老板进步了。”
产业链、IP本身都在进化,把这个进化方向推到极限就是——任何现在看似高科技的东西,未来都将变成流水线上的标准品,而且是产能过剩的标准品。
任何IP,不管是真实的肉身明星,还是一个幻想中的大侠,都可以随时“认养”一个标准品,然后把它变成有强烈识别性和稀缺性的“非标品”。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对未来产业格局的影响会有多大。

再让我们看一眼刚才谈到的三个交易入口:第一,流量;第二,价格;第三,IP。
给大家讲一件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丢人事,或许能够更好地解释清楚这些新入口。
众所周知,每天早上我的微信公众号会发一段时长60秒的语音,然后提示一个关键词,用户回复这个关键词会得到一段图文页面。说白了,罗辑思维的所有商业意图,都是通过这个图文页面来实现的,比如每周五推一本新书。
有一天,我突然欲火中烧:“能不能每周五不发语音,直接推送图文页面呢?”因为每天听语音的用户很多,但是回复关键词的只有十分之一。如果这么干,意味着当天图文页面会直接推送到500多万用户面前,流量会增大10倍。
那个周五,我们为这个“阴谋”做了大量的准备,客服、备货、库房、物流,各部门都严阵以待,生怕疯狂扑来的单子会把我们淹没。
结果呢?神马也没有发生。平时卖多少,那天也是卖多少。
奇怪!流量明明增大了10倍啊!回头一想,也就释然了。人家用户平时连关键词都懒得回复一下,要么对你没兴趣,要么对你不信任,要么不想支持你,难道你把图文消息推到人家鼻子跟前,人家就搭理你了?就掏腰包了?
从“未来一切交易都是社交”的角度来看,这个结果特别正常。这说明什么?说明因IP、社交带来的交易,是一种全新的交易类型,是正在洞开的新的交易入口。其中的规律迥异于此前的“流量”和“价格”两大入口。这个现象值得所有创业者深思。
我认为,还有第四个交易入口也在打开过程中,那就是“知识”。罗辑思维自认为正在艰难地探索这个入口,作为一个悬念留在这里。也许,在2016年的跨年演讲会上,我会把罗辑思维在这个入口上积累的实验、经验和教训拿来和大家分享。
我们这一代创业者,面对两个时代性的机会:一个是互联网科技大爆发,一个是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我们通常把后一个机会理解为简单的“消费升级”,大家愿意买更贵的东西了。但是我想说,商品不会简单地变贵,也不是简单地变得更好。所有的溢价都要有一个全新的理由。
如果你不理解IP,不自己成长为IP,不拥有一些IP,也不会利用这些IP,那么你就会和这一拨机会擦肩而过。

支付大战

回顾2015年,似乎O2O是最热闹的商业战场,但实际上还有另一场战争正在发生,一场真正命运攸关的恶战——支付战争。
其实,这场战争早就开始了,而且几乎所有重量级的选手都参与其中:
2011年,京东突然宣布,停止支付宝作为支付工具;
2012年,京东收购第三方支付企业网银在线,并改名为京东支付;
2013年,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不管是通过手机移动支付还是小米网购买商品,小米正努力将1亿小米用户转化为小米支付的用户;
2014年最后一周,万达集团战略控股快钱,耗资20亿。
业界传闻,滴滴快的,以及新合并的美团大众点评,都将开始把入口留给自己,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而根据Trust Data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滴滴快的是微信支付的第一大第三方支付入口,美团是微信支付的第二大第三方支付入口。
2015年12月14日晚上,百度宣布进行架构调整,组建金融服务事业群,并且挖来了美国运通原高级副总裁加盟。在金融布局上落后一步的百度也加快了脚步。
终于,“门口的野蛮人”互联网公司一个一个踏入了金融领域。
根据2010年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第三方支付公司需有牌照。2011年,央行发放了第一批共计27家支付牌照,至今已发放270张牌照,牌照发放基本关门。那后进入者怎么办?幸运的是,牌照可以交易,只需收购或者入股一家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
2012年,牌照的价钱是3000万元;2015年,一张牌照已经价值1亿元,3年翻了3倍。
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容纳得下很大的野心,也会发生很多故事。
不过,在这里我们不讲复杂和纷乱的互联网金融。我们只聚焦于2015年支付大战的两个主角——支付宝和微信。

回望2014年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的补贴大战,仍然惊心动魄。
华兴资本的CEO包凡说,BAT就像天上的诸神,看着滴滴和快的这样的创业公司在地上发起战争。在滴滴和快的的背后,就分别站立着微信和支付宝。
当时大家开玩笑,也不会说谢谢程维和吕传伟两位CEO请大家坐出租车,而是说,感谢两位马总请大家坐车。人民群众都知道,这场战争的背后是支付宝和微信为争夺移动支付入口而分别下注。
战争惨烈到连马云都公开站出来喊话,呼吁停战。滴滴和快的在2015年情人节合并,这就是著名的“情人节计划”。

地上的英雄停战。天上的诸神却不能。
2015年4月,支付宝启动“互联网+城市服务”战略,超过80个城市入驻,打造手机上的“城市之家”。同月,腾讯在钓鱼台召开大会,宣布“互联网+中国”,与数十个省份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
更为直观的,还有支付宝和微信对线下渠道的争夺。每一个超市都是这场支付战争的前线。机灵点的收银员会在买单时提醒你,今天是支付宝优惠多还是微信支付优惠多。不管是家乐福还是沃尔玛,好邻居还是快客,甚至是菜市场,在线下领域,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从天上斗到地下,从城市斗到农村。
从2015年2月开始,微信支付宣布将每周二确定为“微信支付日”,用微信刷卡支付即可享受支付10元以上立送10元代金券的优惠。这一策略以深圳、广州为起点,按照华南、华北、华东几大片区,逐步向全国蔓延。
2015年4月28日,不甘示弱的支付宝钱包宣布与华润万家、家乐福达成合作,当天起在江苏、江西、浙江三地的1000多家门店上线长达一个月的9折活动。进入5月,深圳25家沃尔玛门店也宣布开始支持支付宝付款。至此,包括物美、世纪联华、欧尚、武汉中百、喜士多、全家、7-11、好德等接近70家超市、便利店品牌均已宣布接入支付宝。与此同时,微信支付则宣布自己也顺利拿下了大客户——家乐福,逐步对接家乐福全国237家门店。
还有一个最著名的战争场景: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2015年,春节红包大战,把支付之战推向了顶峰。微信投入5亿现金和60亿卡券,支付宝投入6亿现金和购物红包。微信红包收发总量10亿次,支付宝红包收发总量2.4亿次。平均下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参与了支付红包的收发。
不过,2015年的春晚,是微信给观众发红包,到了2016年的春晚,战争主场归了支付宝。蚂蚁金服和春晚节目组在12月4日宣布,支付宝成为猴年春晚的独家合作互动平台。

我从不同渠道打听过双方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有趣的是:第一,双方都认为自己在速度上是领先的;第二,双方都认为对方投入了更多的资源。
媒体报道,支付宝为微信悄悄算过一笔账,认为微信在过往商超领域的营销投入至少是自己的2.5倍。但微信支付的负责人则坚称,支付宝在过去一年的补贴大战中表现得更为财大气粗,总体补贴频率高于自己。
无论它们两个到底谁补贴得更多,谁现在跑步前进的速度更快,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支付大战,真的是少数玩家才玩得起的昂贵游戏。

互联网金融分为基础层、中间层和应用层。第三方支付属于互联网的基础层。
基础层包括支付、大数据和云计算;中间层是征信和增信;应用层则包括了理财、贷款、消费金融、众筹等。
基础层的玩家,要有海量的用户、顶尖的科技、庞大的生态系统,而越往应用层玩家越多。
从这个角度衡量,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才是互联网金融这个“权力的游戏”中兰尼斯特家族和史塔克家族,有能力问鼎铁王座。
支付宝诞生于2004年,依托阿里巴巴电商起家,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一直占据第三方支付头把交椅。微信支付2013年组建,只有移动支付,虽是后起之秀,但随着微信用户的导入,迅速脱颖而出。
支付宝移动活跃用户超过2.7亿,而微信支付的用户为4亿。
根据易观智库第二季度的数据,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中支付宝占74.31%,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占13.18%。按照微信支付发展的速度,似乎赶超支付宝并非难事。而微信支付也放出豪言,称绝不会满足于目前的市场格局,怎么着也要追赶到50%对50%。
但支付宝也有其难以撼动的优势:过去11年间积累的大量数据和运算能力。比如,凭借大数据,支付宝已经推出了个人征信产品芝麻信用,之前推出的阿里小贷(据说最近更名为蚂蚁小贷)放贷1500亿,坏账率只有1%。
相比之下,微信支付的征信尚未推出,微粒贷刚刚上线,坏账率无法统计。累积10年的数据差距,并非有微信大杀器就可以轻松跨越。
世上凡人无法预料众神战争的胜负。我们也不必去判断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究竟谁会最终问鼎移动支付之王的地位。
问题是,这一仗为什么要打?

你可以尽情想象一下,一旦掐住一个国家现金支付的脖子,将带来多大的商业价值。今天我们还可以给出另一个理由——为了数据。
以支付宝为例,通过占据过往线上交易的入口,支付宝掌握了中国网民的购物数据,可以给商户和用户贷款,开发花呗、借呗和芝麻信用。
数据比你更了解你老婆,甚至比你更了解自己。
假设一个叫小明的人,不慎丢了钱包和手机,再惨一点,他的支付宝账号还被盗了。小偷可以痛快地用小明的信用卡付账。接下来,小偷利用账号登陆小明支付宝,修改密码,开始购买商品,但是小偷无法完成任何支付。因为支付宝有个叫风控大脑的东西。通过大数据累计,每笔交易发生时,支付宝风控大脑从六个维度来综合判断,是否真的是小明在操作账户:小明常用登陆的地点符不符;小明常用招财宝余额宝,密码应该不会因忘记而更换;小明触控手机屏幕的力度、面积、连续间隔时间;转账账户有不良记录等。

数据如此宝贵,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一只眼睛盯着自己的主营生意,另一只眼睛盯着未来的数据价值。最后的结局可能是,某几家大型数据公司分领域垄断了国内数据市场。比如阿里巴巴垄断线上交易数据,腾讯垄断社交数据,美团点评掌控线下交易数据,滴滴掌握出行数据……
只要拥有交易大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能够成为金融帝国,成为更高维度的银行。
为什么?
因为金融看起来高大上,其实剥开来,其核心能力无非四个字——风险定价。公司拥有的数据越详尽,处理能力越强,其定价能力就越有可能超过传统金融公司和银行。支付宝小额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低于大多数传统银行,这就是大数据风险定价的魅力。而且,支付宝的成本也要低得多,阿里小贷的每笔贷款成本只有3毛钱,不到普通银行的千分之一。
车险这种同质化的保险产品,也会因大数据发生很大变化。车险的概率跟人的驾驶习惯直接相关。蚂蚁金服就把网上购物、生活缴费、地理位置、人口特征等人的数据以及保险机构的车险数据结合在一起,结合人和车的因素,从而识别出一些问题,比如有车预测、风险评分、精算定价等。
再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吧。如果罗胖本人要进行一笔融资,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银行将怎样对罗胖进行风险定价呢?
传统银行会通过罗胖的资产抵押、央行的征信报告来考察其还款能力。但很明显,这样的数据太少,判断标准太粗糙。
互联网银行会通过罗胖以往的购物记录,判断罗胖是否喜欢情趣用品这类高风险产品,考察罗胖的水电煤气以及电话费等生活缴费是否及时正常,判断罗胖是不是一个有规律、爱家庭的老实胖子。互联网银行也许还会买我的滴滴出行数据,看我经常去的地方有几个,半夜三更会不会出门,出门是去酒吧还是去某神秘小区,并以此来判断我是不是有小三。
此外,互联网银行有可能还掌握了罗胖的运动轨迹,看看罗胖每天的运动是否超过1万步,是不是在家附近运动。如果发现罗胖经常在朝阳区安慧北里小区附近频繁运动,并且每隔10分钟就发生一次支付,就可以判定罗胖十有八九有不良爱好,而且,身体还不行!

显然,我们也不用再争议互联网银行和传统银行谁更有前途这种问题了。未来只会有一种银行,那就是数据银行。
很多人说大数据是黄金,是石油,但其实大数据不是矿藏,而是未来智能社会的土壤。这是涂子沛的说法。
金融抄了全球经济的后路,现在互联网又抄了金融的后路。一切的经济形态,最高表现形式都是金融。互联网产业,改变了信息行业,改变了零售行业,改变了传统行业,它将升级为互联网金融。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就是在争夺谁是皇冠上那颗明珠。
这不是一个几万亿级的生意,而是一个百万亿级的生意。这么大的生意,能不往死里掐吗?
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是中国大数据公司的重镇,都获得了巨大的成果。下面,我们仅以阿里巴巴为例来说明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什么这么重要。

阿里巴巴的数据帝国

2015这一年,阿里巴巴太热闹了。它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先来看一个场景:10月13日,杭州西溪集团总部,阿里巴巴正在为双十一预热。39个国家的大使前往杭州和马云一起为双十一造势,发布会全程使用英文,这是商业化的“万国来朝”景象。
当时,我们正在开跨年演讲的策划会,会上大家开玩笑说,2015年有两场阅兵,一场发生在9月3日,另一场发生在11月11日。
果然,在双十一那天,阿里巴巴没让人失望,一天下来,成交额高达912亿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中国电影业这么热闹,号称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在飞速发展的状况下,2015年成交额也不过400多亿元。要知道,这是整个产业全年的成交额,而对于阿里巴巴只是一天的成交额而已,虽然这一天非常特殊。
马云俨然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性人物——商业的符号、富人的符号、成功的符号。就像李嘉诚是香港商人的符号一样,虽然香港不乏其他商业大亨,比如郑裕彤、郭炳湘、吕志和,但人们一说起香港大亨,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李嘉诚。
现在人们一说起中国的科技公司,一定会想到阿里巴巴。美剧《硅谷》的片头会出现一系列公司的LOGO,包括Google、Facebook、Apple、Uber等大热公司,而在第二季片头出现了汉字——阿里巴巴集团。

2015年,马云和阿里巴巴无处不在,马云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他和艺术家曾梵志合作的油画《桃花源》,在苏富比秋拍中拍出了3600万港币的天价;他在俄罗斯跟普京讨论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邀请他出任首相特别经济顾问;在APEC工商领导人论坛上,他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对话。
2015年,黑马云的也不少。《福布斯》杂志在马云最春风得意的11月,推出封面报道《势不可挡》,重点“关怀”了阿里巴巴的假货问题。结尾是这样的:“他(传说中的阿里巴巴)也与一帮盗贼有纠纷,但最终,得到所有金币的是阿里巴巴。”
所谓人红是非多,中国市场甚至隐隐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淘宝不死,中国不富”。这根本就是不明白商业对社会贡献的混账话,不提也罢。
关于马云和阿里巴巴,携程的老板梁建章几乎同时干了两件事。一是他的携程屏蔽了淘宝旅行,同行肯定是冤家嘛。但是当听到有人说“淘宝不死,中国不富”时,梁建章第一个跳出来写文章支持马云。
什么叫境界?这就是。

用是非成败这些通常的逻辑来讨论这家公司已经不够了,它已经大到正在影响整个中国商业文明的程度。阿里巴巴是什么?尤其是未来它会变成什么?跟每一个人休戚相关。
表面上是这样的:一方面造路,一方面造车。
所谓 “路”,就是要成为中国的商业基础设施:
零售卖货——电商平台、天猫、淘宝、聚划算、阿里巴巴速卖通;
建立网站,租用服务器获得计算能力——阿里云;
物流发货——菜鸟网络;
互联网广告营销——阿里妈妈;
贷款或支付——蚂蚁金服。
如果将来你想做一家公司,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系统中找到,它会向你提供所有的服务。
所谓“车”,就是要制造未来在这个基础设施上卖得最好、挣钱最多的商品。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卖得最好、最赚钱的产品,一个是健康,一个是快乐,即所谓的“双H战略”——HAPPY和HEALTH。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些公司:阿里影业、阿里体育、阿里音乐、阿里健康。除此之外,它还在疯狂地进行着各种投资。

在罗辑思维的策划会上,有一位做投资的朋友告诉我们:“阿里巴巴的投资风格极其凶悍,说得好听点,叫鳄鱼型投资,说得不好听点,叫王八型投资。一旦被它咬住,不容易跑得掉。”
2015年互联网领域最大的几起并购案,几乎都同阿里巴巴有关:滴滴快的合并,阿里巴巴是快的背后的股东;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后,阿里巴巴投资了58到家;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阿里巴巴是美团网的股东;阿里巴巴用283亿元投资苏宁云商,成为仅次于张近东的第二大股东;阿里巴巴还发出了全资收购优酷土豆的要约。
《华尔街日报》引用数据供应商Dealogic提供的资料显示,自2014年以来,阿里巴巴共进行了47笔收购,花费高达239亿美元(腾讯的这一数字是169亿美元)。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创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IPO记录,那个数字是250亿美元。
钱太多了,胃口太大了,吃得太快了,未来的阿里巴巴到底要变成什么呢?
用现任阿里巴巴CEO逍遥子张勇的话来说:“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经是一支舰队,而且这个舰队中不乏航空母舰。”

把镜头拉开,可以清楚地看到,阿里巴巴是一家在不断变形的公司。
2008年,B2B业务上市时,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淘系已经崛起。上市时,阿里巴巴已是全世界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公司。6年之后,阿里巴巴集团整体上市。淘系电商在上市公司中占据最主要位置,它主要是指由淘宝、天猫、聚划算等构成的零售商平台。
阿里巴巴的这种做法影响了小米、美团、滴滴等公司,公司都不再急于公开上市,而是不断去培养业务,不断扩大用户规模,等到最终上市时已经是一个绝对的巨头级公司,玩一把大的。2011年,阿里巴巴集团拆分出金融业务,成立了后来的蚂蚁金服。蚂蚁金服在可以确定的未来中,同样是一家巨头公司。
将成熟的业务上市,获取高市值;成熟业务上市时已经在培育新的业务,甚至新业务本身体量惊人,如1688.com上市时的淘宝和集团上市时的蚂蚁金服。这就是马云所讲的履带战略。
到了今天,马云手里握的牌已经越来越多:蚂蚁金服、菜鸟网络、阿里云、阿里影业……它在不断地变化。2008年的阿里巴巴已经不仅是全球最大的B2B电商公司,同样,2014年上市的阿里巴巴也已经不仅是全世界交易量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是,但不全是)。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火箭升空一样,一项业务一旦成熟,就需要剥离,上市,然后剩下的业务继续向上蹿,而且会蹿得更快。
阿里巴巴难道仅仅是一个有钱公司的航母舰队吗?即使是,那这个舰队的编组又有什么内在逻辑呢?今天我们就提示大家看一条暗线——大数据和云计算。
在上市一周年致股东的信中,马云说,阿里巴巴3.4万名员工中,有接近一半的团队“在从事具备重大战略意义的新业务”。
“在过去的6年,阿里巴巴巨大的战略投资就是放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上。我们相信人类已经正在从IT时代步入 Data Technology (DT) 时代。数据将是未来创新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类将离不开数据。我们必须在数据技术的投入和发展上进行不惜一切的投入发展。我们集团在本质上是一家扩大数据价值的公司,我们坚定地相信,在过去6年和未来几年我们在数据和技术上的投入会有巨大回报。我们正在努力让数据和计算能力成为普惠经济的基础。尽管如此, 我们依然觉得和未来潜力相比,云计算和大数据还是个婴儿。”
如果听懂了这段话,就有助于理解阿里巴巴过去两年的扩张路线图了。我们会发现,阿里巴巴的所有收购行为都可以被视为在补全阿里巴巴持有数据的行为。
比如阿里健康,这家公司拥有所有药品的实时数据,可以精确知道每一盒药的来龙去脉。一个经常在阿里巴巴内部提到的例子是:2013年12月,广东发生一起乙肝疫苗致幼童死亡的事件,阿里巴巴仅仅用了一个小时,就查清了同批未使用疫苗的流通途径和具体位置。
滴滴快的和高德地图会产生海量的出行数据;微博、陌陌会产生社交关系数据;优酷土豆、阿里影业、光线产生的是线上娱乐数据;恒生电子拥有证券交易数据;菜鸟网络会产生物流数据;蚂蚁金服拥有的是支付数据;美团点评与口碑则会贡献本地餐饮服务数据;包括淘宝、天猫在内的电子商务平台则会产生海量的交易数据。
有了数据,还要有处理这些数据的计算能力。
我们再回到双十一,这看起来是一次大公关、大表演、大促销,实质上双十一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对阿里巴巴计算能力的考验和磨练。阿里巴巴目前的计算能力在国际上排名第几,还不好说,但是,在2015年双十一,支付宝平稳度过了每秒8.59万笔交易的峰值。这一数字大幅超越了Visa和MasterCard的处理能力,甚至比二者的实验室数据都要高。
这和普通的创业者有什么关系?
大数据和云计算将是未来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你拥有海量的数据,但是却没有处理能力,那也没有什么用处。从2009年开始,阿里巴巴就在这两方面下注。马云曾经开玩笑说,正是因为他不懂技术,不是技术出身,所以对技术有种盲目的信任,包括在内部都有人会问,马总是不是被CTO王坚忽悠了?
云计算的本质是IT服务的在线化。在过去一家IT公司有50%~60%的固定资产投资会花在IT设备上,要去采购服务器,要到电信运营商手中购买机房资源。而云计算改变了这一点,诸如亚马逊的AWS公有云和阿里云这样的云服务,都降低了互联网创业的成本。云计算是像电力一样的公共服务,可以按照每小时的使用情况,按周或按月来结算,创业公司不需要再去购置固定资产。
在美国就产生了像WhatsApp这样的创业传奇。2014年2月Facebook以1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WhatsApp时,这家公司只有50个人,但却拥有4.5亿用户。这在过去绝对不可想象,但它就是一个绝佳的云计算“赋能”给个体的例子。
阿里巴巴的首席战略官曾鸣说:“我们如果去看电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就能理解云计算对于未来数据时代的价值。它真正解决了大计算的问题,而且是以足够低成本和商业化的方式。云计算是大数据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如果没有计算能力,就谈不上大数据时代,谈不上海量数据的高效运用。”
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结合之后,会更有效地对个体“赋能”。我们能看到的最直接的“赋能”例子是精准营销。有的媒体用“巫术”来形容其精准程度,因为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结合之后,商家对自己的客户可以做到一清二楚。阿里巴巴的数据产品生意参谋,可以把用户过去半年的消费数据拿过来加以分析,像“时光倒流”一般还原出一名用户在网络上的购物习惯。

我们曾经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里问过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淘宝店做不大,甚至很多挣了钱的还要骂马云?这个问题表面上有些负面,结果竟惊动了一位淘宝上的大神级卖家——丽人丽妆的黄韬。他可不是小老板,仅在双十一那天就做了4.8亿元的生意!他带着团队当天往返,专程来北京找我吃了一顿饭。
我问:“在阿里巴巴的基础设施上做生意有什么好处?”
他说:“就一样,有数据。我可以不断地因为数据的积累,无限逼近式了解我的客户,反过来不断提升我企业的能力。这是一种只有大数据能赋予我的能力。”
黄韬的说法,和马云的说法一样——未来阿里的本质,是一家大数据公司。它可以为未来的创业者提供惟妙惟肖的客户画像:性别、年龄、个人爱好、消费习惯、信用等级,等等。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看一个反例。
如果你要做投机取巧的生意,怎么办?一样可以利用大数据。
比如,你在网上买大牌化妆品,发货之前,商家会查询你的购物数据。如果你经常购买品牌产品,那么就会发真品给你;如果查询到你过往购买同类产品时买的都是低价货,那么就会判定你没用过大牌真品,后台就会将你标注为低风险,有30%的可能性你会收到高仿货;如果你的退货率低,系统就会判定你是一位好说话、能将就的客户,那么就会倾向于发瑕疵产品给你;系统还会识别你的收货地址,如果收货地址当地没有专卖店,而你过往数据显示你也没有买过同类产品,那么系统就会分配高仿货给你;等等。当然,不会有任何电子商务公司承认自己有这样的数据产品。但是理论上,大数据是能做到的。
有人用刀杀人,就有人用手术刀救人。能让人作恶的东西,就一定能让人行善。怎么利用大数据创造价值,各位创业者自有高招。
利用大数据创造价值和利用大数据作恶,到底谁将胜过谁?答案是老掉牙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举个例子,比如说刷单,就是假装自己做了很多生意,骗声誉、骗排名,本质上就是要骗过大数据。但是大数据只要一直在进化,就会越来越难骗,而且欺骗成本会越来越高。
现在的刷单公司,会伪造多个账号。《楚天都市报》的一篇报道揭示,必须规定:单个账号每周购物不超过4次,每月不超过8次;该账号里待确认收货、待发货和待评价的商品数量总和不超过7个;购物账号需要实名,并且有2颗星以上信誉,淘宝注册账号要超过一个月以上;甚至在下单之前,还要快速浏览其他两家同类店铺,但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就会影响到商品的排名和位置;还要与卖家假聊天,得会说 “亲,包邮吧”。
如果你的刷单规模很大,还不能集中在一个城市,必须要把这些假号分布到各个城市,北上广深和二线城市、县城的成交量,还要符合正常的比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应对淘宝后台数据对刷单的判定。
这是现在,未来呢?当阿里巴巴的大数据能力更进一步之后呢?这些刷单公司,还得让这些账号的手机平时订点外卖快餐,没事还得打个滴滴专车,在高德地图监控的数据上最好还得分布在不同购买力水平的小区。假单子还不行,你还得让物流真实发生,否则物流数据又会让你露馅。所以,我奉劝做刷单生意的朋友,这是一条不归路。总有一天,在大数据进化的逼迫下,刷单生意的成本会逐渐高到不可承受。这个生意是没有未来的。
你以为阿里巴巴是在卖货,其实它在默默地把自己变成一家大数据和云计算公司。这两个听上去非常虚的词语,却是阿里巴巴眼中的未来移动互联网真正的基础设施。虽然刚才我们反复用到一个词儿——未来。但是,这个未来比你我想象的也许到来得更快。
正像威廉•吉布森所说的那样:“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残酷之处。就像身处沙漠,一觉醒来已经高山为谷,深谷为陵。一愣神的工夫,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就已经在成就新一代的冒险家了。
环境和物种,总是在协同进化。有的时候,不是你做错了什么,只是你老了。所谓老了,在商业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新一代基础设施,你已经不会用了。

沉默的微信

腾讯和阿里巴巴是中国互联网上的双雄。
2015年,腾讯的新闻远远少于阿里巴巴,但这恰恰是腾讯的可怕之处,它已经强大到不太需要新闻了。
说来挺有意思,马云要做中国商业的基础设施,马化腾也要做中国商业的连接器,其实就是基础设施的意思;马云要在基础设施上卖健康和快乐,马化腾也要在自己的基础设施上卖数字内容;马云要做大数据和云,马化腾也有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战略;在各种江湖上的投资风云里,这两家通常也是在同一个战场上成对出现。
这两家公司看上去简直互为“镜像”,但是所有的旁观者又都知道,它们的气味其实完全不同。
腾讯虽然做了很多事,但核心就是QQ和微信。就像说“淘宝不死,中国不富”的人不懂什么是商业一样,说腾讯没有创新、光会抄袭的人,也不懂什么是创新。腾讯在产品端的创新能力之强,不说世界领先,至少也是独步中国。腾讯没有双十一之类的公关事件,马化腾也很少出现在公开场合,其演讲口才比马云差了一万个罗永浩。但是,腾讯,尤其是它的QQ和微信已经强大得不需要声音了。
腾讯强大在哪里?我们用数据梳理一下:

  1. 月活跃用户为6.5亿,每季度新增5000万用户;
  2. 一线城市渗透率达93%,二线城市渗透率为69%;
  3. 用户每天音频聊天时间2.8亿分钟,相当于每天产生了540年的通话;
  4. 60%的用户是15~29岁的年轻人。
    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所谓健康,就是你忘掉身体的时候;所谓生病,就是你想起来身体某个部分的时候。”微信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默认存在。它一点也不怕你忘了它,它已经不再需要新闻,它一直存在。

微信是什么?
2013—2014年,微信还是移动互联网上的超级APP,是一个快速成长的产品。但是到了2015年,大家感觉到,微信就像苹果手机一样,你不会再为它的体量之庞大、用户数量之多感到惊叹。倒不是大家忘记了这些,而是大家已经把它作为一个默认的事物加以接受了。甚至有人提出“盛年微信”的说法,认为微信已经到了力量最强的时候,就像人刚刚三十出头时,精力最旺盛,能力也最强。
微信到底是什么?
微信是腾讯拿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马化腾在2013年接受采访时说:“坦白说我也惊出一身冷汗。不管你多强大,在移动互联网大潮面前,疏忽一个月,可能就会翻船。”
这张船票被马化腾说成“一张站台票”罢了。这当然是谦虚,因为连一贯低调的马化腾都说,在移动互联网面前,中国公司和硅谷公司“第一次不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还领先了国外的巨头”。当然,这也是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噩梦,尤其是当微信抖动的时候。
微信是目前手机上最受欢迎的即时通讯软件。2013年上半年,有一个传言:迫于运营商的压力,微信要对用户收费。原因就在于微信免费的语音通话和文字信息发送功能,撼动了电信运营商(包括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在即时通信领域的地位。
现在,如果你还能收到短信,基本上都是垃圾短信;如果你还能接到电话,除了必要的工作沟通之外,其余估计都是让你买房子或者买保险的。在中国,16G的iPhone卖得特别差,原因是微信内容占用的内存太大,会让手机变得很慢。可以说,在中国,微信干掉了16G的iPhone。
微信是中文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媒体。2015年8月27日的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公布数据说,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微信公众号存在,而且还以每天新增1.5万个的速度在增长。根据官方数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年9月6日报道),2014年全国出版的期刊杂志共有9966种,报纸共有1912种。而微信提供了这样一个渠道,它让所有人都可以方便地出版发行自己的报纸杂志。当然,除了公众号之外,还有更多的用户是通过微信朋友圈获知信息的。
微信是新的电商平台。微信造就了一个新的群体:微商。虽然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的确有各种各样的人在通过朋友圈卖货。
微信是一个社交软件。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
微信是一个超级流量入口。有人说移动互联网60%的流量都在微信上。在微信上开一个入口,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梦寐以求的事情,当然,只有京东这样的公司才能享有这种待遇。
微信是一个移动钱包。前文里提到,它正在和支付宝抢夺移动支付的入口地位。
微信自己说: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确,你通过微信能做的事情非常多,微信也正在接入越来越多的服务。
腾讯在2015年Q3财报中对微信是这样介绍的:
微信是快速发展的针对移动端的社交平台,吸引了广泛的用户,包括此前不使用即时通信工具的用户。我们升级语音及视频聊天功能,推出群管理工具等功能,藉以提升用户体验。我们通过更多电子商务和O2O服务交易,通过更普及的用户间转账,来进一步推动微信支付的使用。
腾讯想要连接一切,而微信就是那个连接一切的连接器。它也确实长得像连接器,但是,恐怕并不是媒婆式的连接器,而是黑客帝国式的连接器。在电影《黑客帝国》里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场景:从真实世界到虚拟世界,无非就是把一个粗大的插头捅入人的后脑勺。而我们在使用微信、QQ时也会有类似的感觉,一旦进入,整个精神世界立即跳转到另一片空间。

即时通讯工具、新电商平台、最大的媒体平台、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移动支付入口、社交网络……你可以说这些都是微信,但归根结底,微信想要的是,每个人在移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的ID。
微信就是你自己在虚拟世界的一个镜像。
一个人怎么才能证明你是你自己?以前,我们通过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开的证明,通过我们的身份证、社保卡和医保卡。在美国可以通过驾照和信用卡,或许还有Facebook账号。在未来,有可能就是通过微信,微信会变成新的ID。
微信上,有你在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所有社交网络,有你的银行卡信息,有你的身份证号码,有你的收货地址,有你的出行记录,有你锻炼身体的记录,有你打游戏的记录……欢迎你,虚拟世界的新居民。而来去于这两个世界的“传送门”,就是微信。
看懂了微信的这个本质,当你再听到类似“我已经想到了颠覆微信的方法,就缺一个写代码的”这种话时,就会觉得有多么不靠谱了。微信不是用来颠覆的,和阿里巴巴的大数据一样,它是基础设施,是供我们使用的。
如果说大数据是让世界逐渐地了解人,那微信就折射出了一个新的模式——让人拥有整个世界。不管是滴滴、Uber,还是美团点评、百度糯米,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一模一样的逻辑,即以人为中心,将整个世界重新组织起来。这是一个可以重新想象的商业机会。理论上,我们可以在微信、滴滴、美团这些移动互联网应用上“召唤”一切服务和产品。
过去我们一直讲腾讯和阿里巴巴分别是社交和电商,分别是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商品,似乎在独立做着不同的事情。但是2015年,我们拉开视野之后再回看它们,你会发现这两家公司其实是在通过不同的道路攀爬同一座山——如何在个体崛起和万物有灵的后工业时代,成为新一代的商业基础设施。

我们需要重新看一下这座山的地形。
山顶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文明,其实质是人和世界的无限接近。
传统时代,人很小,世界也很小。
工业时代,世界变得很大很大,人却变得很小很小。国家、民族、政府、公司、机构、法律、正确、崇高、伟大、光荣、秩序、管理——在这些东西面前,人很渺小,伸展不得。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会变得越来越大,世界将变得很小很小。
工业时代,世界是围绕着一个个中心组织起来的,便于让人得到。在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围绕人重新组织起来的,而原来的中心,有的崩塌解体,有的方生方死。
最终的目的,是让一切人和一切人,一切人和一切物,以最高的效率整合与协作。这是远景。而我们这代人能看到的是——要么让世界更高效地来到人面前;要么让人更高效地得到整个世界。
前者说的是阿里巴巴,庞大的数据库和计算能力,可以让它在茫茫人海中精确地识别出每一个用户。对于阿里巴巴而言,用户的面孔不再像工业化时代那么难以区分,而是非常清晰,数据化的清晰。
后者说的是腾讯,把世界带到每个人面前。你的微信朋友圈就是你定义的世界,它不是中心化时代的仰望,而是让你俯视整个世界。有人开玩笑说:“刷一遍朋友圈,挨个点赞,就好像皇帝批阅奏章说朕知道了一样。”

曾鸣曾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区别,是云和端的区别。阿里巴巴布局在云,而腾讯布局在端。”两者都需要强调个性化,或者个体中心化。
QQ和微信通过不断改进“端”的产品让用户更便利地使用,更便利地把世界拉到自己眼前;而阿里巴巴通过不断收集数据和增强计算能力,来更有效地辨识出个体的真正爱好、需求,然后把一个个性化的世界推荐给个体。
它们都在回到个体,都在构造以个体为中心的新世界。阿里巴巴是让世界看到清晰的人,腾讯是让人看到属于自己的清晰世界;阿里巴巴的工具是数据和计算能力,腾讯的工具是成为个体在数字时代ID的连接器。

你以为这两家公司是在竞争吗?其实它们是在从南坡和北坡同时攀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喜马拉雅。

小米和华为

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前推一年,2014年,小米绝对是中国科技领域的当红炸子鸡。那一年,以雷军当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开年,以小米被估值460亿美元结束。2014年第二季度,小米登顶国内智能手机销量第一宝座。雷军的互联网思维伴随着“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而彻底走红中国。
仅仅一年之后,2015年,小米的衰落期似乎就过早地到来了。
2015年第三季度,蝉联5个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第一后,TrendForce的统计数据显示,小米被华为超越。此后这个排名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小米与华为“第一”之争的口水仗。在一些统计数据中小米仍然是第一,在另外一些数据中,华为则是第一。甚至2015年的双十一,两个品牌也争得你死我活,最后出现了销量小米第一,而销售额华为第一的双第一局面,小米的头羊地位被华为彻底挑战。
《小米,为“杂货铺子”而生?》
《小米神话破灭,雷军该醒醒了》
《雷军为什么害怕周鸿祎做智能手机?》
《雷军10亿赌局已经输了!》……
看着这些媒体报道的标题,我有一个感慨:这个创业时代的典型场景已经不是工厂和写字楼,而是电脑屏幕构成的舞台。台下的公众高喊着:“快!给我一个偶像!”然后偶像登台。台下的公众又喊:“快!再给我一个偶像!”这时,原来的偶像就必须闪开,否则西红柿和臭鸡蛋就会扔上来了。
好莱坞有一句名言:“我们必须尽快地制造明星,然后再亲手毁掉他。”
这个时代的每一个创业者都值得尊重,更何况像雷军这样的人。雷军,28岁就成为中国知名软件公司金山公司的总经理,而当时马化腾、丁磊等人才刚从学校毕业到电信局上班,李彦宏还在美国念书,周鸿祎也才参加工作,马云则正在为了筹办中国黄页在北京到处碰壁。
雷军见过的风景,经历过的大风大浪,远远超过大多数人的想象。
当年雷军在金山做WPS挑战微软霸权的时候,整个互联网行业还在襁褓之中。他是中国第一代IT人,带领金山抗击国外巨头;他是第一代互联网人,尝试做卓越网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是中国第一代天使投资人,投资YY、UC等移动互联网产品,并获得巨大成功;他还是中关村有名的劳模,在金山每天工作16小时,现在好多了,他说“争取晚上11点前能休息” 。
如此计划周密、经验老到、人脉丰富,又勤奋努力的雷军,他的创业成功率,比起那些忽悠吹牛、没有产品的初次创业者,不知道高多少倍。如果你还愿意相信创业者,那么雷军是你最不坏的选择。所以,当很多人问小米的投资人刘芹为什么要投资小米时,他经常给出的答案就是:“你看看雷军的经历,投资他,犹豫都不用犹豫。”
不过话又说回来,企业家这个行当,最残酷的就是,你只要输了一次就什么都没有了。不像作家,即使写了很多部失败的小说也没关系,只要有一部小说成功,就可以名留青史。拿破仑不也说:“路易十四即使打一百次败仗还是国王,而我只要失败一次就什么都不是了。”
雷军会输吗?我觉得不会。武侠小说里有一句经典的话:“勤奋的男人和爱笑的女人,运气都不会太差。”但是为什么2015年的小米不再气势如虹了呢?这仍然需要一个解释。从这个解释中,也能映照出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命运和前路。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看看小米是怎么成功的。
官方版本是——“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是他们自己的打法,但是任何一个这种量级的成功,本质上都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或者是它改变了外部环境。科技的魅力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让普通人拥有同样的好东西,而“科技民主化”是小米的一大贡献。
罗辑思维不久前曾经在微信号里做过一次征集,问:“小米让你产生的最大改变是什么?”平面设计师刘睿说:“我的看法可能没有什么高度,就我个人而言,它的贡献就是让很多和我一样钱不多的人都用上了不错的手机。”小米是第一部让平民阶层拥有尊严感的手机。
还有一个小米用户告诉我们:“我曾经买了一个4000元的空气净化器,小米就出了个899元的;我买了个8000元的60寸电视,小米就出了个4999元的,而且系统还好多了;我花1200元买了LED彩灯,小米就出了个249元的。以后看到喜欢的电子产品,我都不敢买了。”

小米就像手机中的优衣库。在日本经济低迷时期,优衣库提供了“低价良品、品质保证”的商品,以合理可信的价格提供给顾客希望得到的商品,低价与良品统一。目前优衣库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饰集团之一,优衣库的老板柳井正也是现在的日本首富。小米乃是同理,再平稳发展一二十年,甚至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小米也会成为好用又便宜的国民产品。至于雷军,已经有人在说他才是首富了。
这是从市场这一侧来看。
从产业链这一侧看,小米的面目就没有这么温情了。“我来不是叫世上享太平,乃是叫这世上动刀兵。”小米的价格屠刀削去了智能手机厂商的一半利润,引领智能手机行业从“蓝海”变成“血海”。科技公司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后,让耐用的好手机价格降到了千元以下。
罗永浩说:“感谢雷军,因为他的成功让手机供应链厂商对于外面杀进来的‘愣头青’不再持完全戒备和怀疑的态度。”
小米揭开了一个时代的盖子。自从小米之后,互联网思维手机之旅就开始了,魅族、华为荣耀、锤子、一加、奇酷等层出不穷。小米模式的跟随者们吃到了智能手机产业链成熟化带来的行业红利。
2009年1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共计2.33亿;2015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变成5.94亿,增长近3倍。这里面,小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包括所有做O2O创业的人,都多多少少拜小米所赐。
田溯宁说:“手机就是这个时代的汽车。手机行业集合了这个时代顶尖科技大脑、一流制造工厂和完备产业链。”从这个角度看,小米就是这个时代中国的福特公司。
不过,小米还会想要更多。小米电源、小米手环、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净水器乃至小米插线板,这些产品的价格都是市面上主流产品价格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小米已经投资了近50家生态链企业,未来将投资100家。小米希望将这些行业搅合起来,发动“新国货运动”,把“互联网+”推向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像鲶鱼一样搅局传统行业,倒逼传统行业,改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形象。
但是,小米亲手造就的这个趋势,也把自己逼到了墙角。
我们再来猜测一下小米到底想做什么。
一位媒体朋友,现在在小米产业链工作。我请教他:“能不能用一句话告诉我小米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给了我一个词——硬件软件化。
其实这条道路早已被表述得很清晰:

  1. 不靠硬件赚钱;
  2. 拿到更多用户;
  3. 通过卖其他服务赚钱。
    想象一个场景:手机是小米的,电视是小米的,路由器是小米的,甚至所有的家用电器都是小米的,然后有一个后台网络把它们连接起来,你就离不开小米了。说白了,你就是小米的。这条路如果能走通,当然很好。但是即使小米能走成,也不意味着这是一条值得模仿的道路,这就得说一说人类商业史的一个总体景观。

前文我们已经讲到,人类商业史是一个“点”和“线”反复叠加、层累出来的结构。连线的机会一旦成熟,就会造就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基础设施再去成就新的产业类型。
正如一个商业评论者玩笑般的说法,商业模式无非两种:“拦路抢劫”和“坐地分赃”。所谓“拦路抢劫”,就是连线,他们造桥、修路、织网、设卡、收税;所谓“坐地分赃”,就是造点,他们进货、加工、溢价、卖出、盈利。
小米一开始就处于两个模式的十字路口,两个方向都能走。他们最后选择了用低价的硬件去“连线”,然后再去设卡、收税。小米的选择对不对?我没有资格评价,只能选择相信雷军。但是2016年的后来者,我觉得就不能再追随这条道路了。
2015年春节刚过完,我私下有过一个判断:如果现在做O2O创业还没有拿到A轮投资,就不要再走这条路了,机会窗口已经关闭了。沈南鹏在2015年12月说:“过去12个月里我们都没有投过O2O企业,并不是说后面没有了,但显然模式创新空间是越来越被压缩的。”
连线,本身就是一个烧钱的游戏。每次连线都会有泡沫出现,天然是资本表演的舞台。2015年,资本表示已经下完注了,买定离手,就等着揭开盖子看结果了。新的连线游戏还怎么玩?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做连线的生意固然会挣钱,但是它有三个致命缺陷:
第一,很难进。
一代技术只催生一代的连线方式,一旦形成网络效应,后来者就再难进入,时间窗口极短。每个时代的连线机会都是稀缺的,而网络效应又会不断地喂大那些已经成功连线的,即使技术进步,也不足以马上改变这个局面。
举个例子,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即使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自来水、供电、供暖技术,也不会迅速普及开来,取代现有的供水、供电、供暖网络,必须等技术有重大突破时,才能谈到颠覆。
再举个例子,比尔•盖茨生于1955年,保罗•艾伦生于1953年,史蒂夫•鲍尔默生于1956年,乔布斯生于1955年,埃里克•施密特也生于1955年……这些都是计算机行业的鼻祖和大亨。个人计算机革命爆发于1975年,如果你能享用这个计算机黎明的第一线曙光,那么最好处于这样的年纪:不是小年轻,从而能赶上这次革命;也不是糟老头,不会错过这次革命。在1975年,你最好是二十出头,也就是说,你最好出生在1954年或者1955年。这就是计算机革命的黄金出生时间。(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
要想赶上连线的窗口机会,时代甚至对你的出生年龄都有要求!
滴滴的程维说:“所有行业的窗口期都在缩短。之前做一个门户,晚一两年做也可以, 但现在做团购,基本上晚一年就没什么机会了,窗口期只有一年。做打车软件,晚半年就不用玩了。”
第二,守不住。
中国移动的繁花似锦仍在眼前,微信就已崛起。OTT——OVER THE TOP,这是一个梦魇般的词汇,压在所有互联网产业的头上。你们都没做错,只是失去了机会。哪怕你是一时之俊杰,也未必穿得过这堵时代之墙。微软错过了门户,雅虎错过了搜索,谷歌错过了社交网络。一代有一代之体,盛唐不再,李杜故去,只能换了低吟浅唱。
第三,跟不上。
历史上经常发生这样的悲剧,创造了一个新的连接方式的人,未必能够享用这个连接方式迅速扩展的获益,并最终会被锁死在困境里。
比如,罗辑思维视频曾经做过一期节目,讲集装箱的发明。集装箱极大地提高了全球运输的效率,但正是因为它打开了这一道效率的改善之门,所有的竞争者就开始往“船越来越大、集装箱越来越多”的方向狂奔。越来越多的借债,越来越高昂的财务成本,最后让这个行业里的企业普遍亏损,连集装箱的发明者最后也破产了。
当然,你可能会反驳说,我就觉得这里有一个超级棒的连线型机会。好吧,我也不是一概而论。但商业是一个权衡利弊的游戏,到更大的机会窗口里去吃肉,还是在一个越刮越小的风口里喝汤,你可以自己权衡。
其实还有另一种思维方式——放眼于时间,看到点的成长价值。
巴菲特说自己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但又说自己看不懂互联网公司,所以不投。难道互联网不产生价值吗?巴菲特真的看不懂互联网的价值吗?我觉得他不是看不懂,他是看不上。
巴菲特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20世纪上半叶一项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飞机。从1919年到1939年,一共诞生了约200家飞机制造公司。假如你当时看到莱特兄弟试飞小鹰号,你肯定会为当时航空业的投资前景激动不已。但是事实上,截至1992年,所有航空公司的合并净利是零,没错,连一毛钱也没赚过。我告诉你们,如果当时试飞小鹰号时我在场,我一定会有勇气把莱特兄弟击落,我会为未来的资本家们这么做。”
你看,不仅仅是互联网,所有的连线型生意,巴菲特都看不上,因为它们不是时间的朋友。那巴菲特所谓的价值投资是什么呢?在刚才提出的二分法中,巴菲特指的就是点——那些能在时间的流逝中长期稳定增长的生意,比如可口可乐。
2016年,新的机会窗口是做点。
当然,我这里说的点,比巴菲特更进一步,是指那些利用到了最新的基础设施,改变了产业原先的成本结构,打开了全新的交易入口的商品或者服务。

有一个现象叫房间里的大象,就是说一个事物明明不可忽视地存在,人人也都看得到,但我们就是忽视了它。
我要讲的这头大象是苹果。一提起苹果公司,就有各种赞叹,但它似乎是一个神迹,并不符合人间的那些规则。
最近,吴晓波发表一篇文章,说:“我开始怀疑那些互联网铁律,比如:1.平台为王,流量分发;2. 生态链战略;3. 免费第一;4. 得屌丝者得天下。”
确实,苹果公司就站在了所有近年来我们笃信的这些规则的对立面——它肯定是产品第一,肯定是要高额利润,肯定不带屌丝玩。至于流量、平台、生态,苹果肯定有,但那似乎是某种副产品。苹果是绝对不肯为获得更多的连线,牺牲当下的利润的。态度傲慢,生态封闭,但是我们又拿它毫无办法。如此“反动”的商业思维,居然造就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谷歌、Facebook、亚马逊,这些帅呆了的互联网公司,市值都跟在苹果的后面。
不仅在中国,即使在美国,因为苹果不符合某些我们认定的“铁律”,也有人在不断地唱衰苹果。苹果会不会一直好,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是一头我们一直没有认真思考过的大象。
苹果作为一个现象,至少在拷问我们以下两个问题:
1.一定要不惜代价追求市场份额吗?
2.一定要找到产品之外的盈利方式吗?
下图是投资服务公司 Canaccord Genuity 的分析师 Michael Walkley给出的——智能手机行业中各家公司的利润率走势图,显示了从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一季度主要厂商苹果、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和HTC的利润率走势。未上市的公司如小米和华为,并未包括在这张图中。最上面那根线是苹果。

智能手机行业各家公司的利润率走势

2015年11月17日,这家机构发布的最新报告称:第三季度,苹果在全球智能手机行业仅有14.5%的市场份额,但利润份额为94%,三星的利润份额是11%,两家公司的利润份额加起来竟超过了100%!这意味着其他很多厂商都处在亏损状态,它们在补贴用户,试图织起一张天大的网,做着一场连线世界的春秋大梦。
通过对比你会发现,苹果不相信一件事,那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然后让狗去死。是羊,就应该产羊毛;羊毛有价值,就应该卖钱。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逻辑。
2015年,在小米的对面,我们看到了华为。虽然手机市场烽烟未尽,谁胜谁败尚无定论,但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华为在三季度反超小米,成为中国最成功的手机公司。
这确实指出了另一条道路:

  1.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擅长的“货”,也就是网络中的“点”上;
  2. 追求当下的利润,而不是未来的某个“连线型”的设想;
  3. 这条路一旦走通,“连线”的可能性反而打开了,越是深入“网络时代”,越是要成就那些“单点突破”的打法。
    华为手机的领军者余承东说,华为的策略是“做线下渠道,走高端品牌”。2014年,华为Mate7成为国产高端手机中最受欢迎的一款。周鸿祎和罗永浩都在公开的发布会上对Mate7赞不绝口。Mate7高配版售价3699元,一度卖断货,用户必须加价1000元左右才能买到。
    从2012年到2014年,华为手机的销售收入分别是75亿美元、93亿美元和121亿美元。2015年,余承东定的目标是200亿美元。
    华为不是上市公司,我们没办法知道华为手机的具体利润,但是有分析师称,华为手机在2015年上半年的利润就超过了100亿美元。如果数据属实,华为手机的硬件利润率将超过10%。我们再看一下上面那张手机品牌的利润率走势图,可以发现,在那些主要厂商中,只有苹果和三星做到了这一点。
    华为做手机,没有互联网公司那些时髦的概念,比如:软硬件一体;把手机作为终端,出售包括视频在内的服务和内容;以智能手机为核心,构建一个智能硬件网络等。
    余承东自己说:“术业有专攻,华为不是做视频网站的,也不是专门做智能硬件的,所以还是要专注做手机,专注到手机芯片甚至是云存储的领域。”所以华为宁可选择自己研发更难做的芯片,而没有直接去市场上收购个视频网站,然后就说自己是一家“软硬服务”一体的互联网硬件公司。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除了华为之外,全都严重依赖高通的芯片。
    这是一家卖货的公司,一家做点的公司。
    在中国,也许最像苹果的,恰恰不是那些口口声声要追随或者颠覆苹果的公司,而是陶华碧的老干妈辣酱。这家出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辣酱”的公司没有银行贷款,没有风险投资,坚决不上市,更不搞什么互联网转型,但不管是线下店还是电商店,该做就做,最新的基础设施,不用白不用。现在的陶华碧68岁,据说身价70亿元。

中国的互联网浪潮兴起也有十几年了,势头越来越猛。但它并不是在“水漫金山”,裹挟并试图替代一切,它只是在重构基础设施这一层面。至于在基础设施上运行的那些“点”“货”和“服务”,只需要观察到基础设施带来的新机会,然后善于利用就可以了。
对于一款“货”而言,现在的基础设施已经可以让你更方便地抵达用户。你可以根据用户数据不断地优化自己,不仅可以在流量中卖货,也可以把货变成流量。一边利用,一边自我进化,所谓的“转型”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我特别不希望大家把所谓的“点”的策略理解为抱残守缺。事实上,只有那些利用到了最新的基础设施,改变了产业原先的成本结构,打开了全新的交易入口的商品或者服务,才是我们所说的“点”。
比如褚橙。我们提到“褚橙”这个词,就觉得有一股扑面而来的“互联网思维”的味道。人家“褚橙”是个IP吧?电商渠道该用也用吧?所以说,在别人铺就的基础设施上,干自己的事就好。所谓的抱残守缺,不是指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是指迷恋旧草地,看着别人养有魅力、高品质的羊,白瞪眼、干着急。
2015年,中国商业的基础设施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而且还将继续变化下去,所以要学会和资本共舞,学会撕开“新人格”这个交易入口,学会利用大数据。我们这一代创业者,至少在2016年这个独特的历史瞬间,只需要把自己的羊赶到这片新的草地上,然后猛薅羊毛。
问题来了,怎么做好一个点?
罗辑思维在过去的一年里,就经历了这么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因内容而起家,用户量也有一点,似乎天然可以起一个“连线”的妄念。但是从2014年开始,我们坚决转型成为一个点,一个自己拥有品牌、IP、流量、用户、造货、服务能力的“点”。这和轻松挣些广告费、公关费相比,实在难得太多了。但是在过去一年,我们仅仅在图书销售这一个项目上,就拿到了1亿多元的营收。从结果上来看,我们不再是一家“自媒体”,可以说,罗辑思维已经“转型”成为一家知识服务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两点体会:

  1. 做一件有价值的事,要咬牙坚持,持续改善,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
  2. 得对自己狠一点。这是造就一个IP的笨办法,但是真的人人都能做到。

老教父们

“老”变成了这个时代最大的贬义词,因此那些被视为“老”的人也面临着此前从未有过的窘境。马化腾说:“有时候你什么错都没有,就错在太老了。”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不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还是很客气地发了一封贺信。这封贺信马上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流传开,立刻引来大家的嘲笑。
大家的评论是:拙劣、粗鄙、漏洞百出,100多字的贺信暴露出不少语病。比如:“您作为我国首个医学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是病句,正确的句法应为“您作为我国首个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医学科学家”。平心而论,周济院长发贺信应是出于好意。无论措辞,还是形式,包括专门找出一张粉红色信纸,签名用红色,都是想表达出对屠呦呦获奖的兴奋和祝贺。但在社交网络上一被点评,就显露出了过时和可笑的气象。
周济是我曾就读的华中科技大学的老校长,是一个老院士。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发生的事——也许不是事实——他得知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医学奖,非常高兴,就按照组织的惯例,让秘书也好,办公室主任也罢,准备一封贺电,而且不是以机构中传统的方式下发,而是以一个极其创新的方式在互联网上传播起来。
我们可以再看一眼那个办公室主任:他在那个机构已经待了很多年,所熟悉的就是文件,他领会到了领导的这层意思,准备了一张红色的纸。你要知道在那个办公环境下,找到一张红色的纸并不特别容易,这是一个心思。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相当于30年前,你家里来了一个乡下的亲戚,把他们收到的最好的点心盒子给你提来了。这就是一份心意。可以说周济和他的助手,每个人都表达了最友好的善意,但是却遭到网络众生的嘲笑。
为什么呢?这怪谁呢?说句对老校长不敬的话,他老了。不是他的肉身,不是他的年龄,不是他的皱纹,也不是他的白发,而是他身在的整个场景,已经老了。
老,是一堵穿越不过去的墙。
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一次在齐齐哈尔,我走进一个县委的招待所,装修用的是好材料,尽己所能的奢华,前台的后墙上还挂了几个时区的钟,但整个场景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感觉。当你走进那样的招待所时,你也老了。
老,不管你怎么努力也是无法改变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说:“年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大屠杀。”这件事情让人根本没有抵抗之力。

回到商业世界。
2015年6月29日,联想控股在港交所整体上市。这是2015年唯一一家重要公司公开募股,也是有着“大陆商业教父”之称的柳传志老爷子的收官之作——至少媒体们都是这么说的。
财报显示,2014年联想控股营收达到2895亿元,净利润78.2亿元。这个体量颇为庞大,也超过了2014年华为的全球销售收入2882亿元。联想控股的发行价是42.98港币,获得了超过45倍的认购。但是,上市第一天,联想控股就跌破了发行价,此后一度跌至不到27元。虽然柳老爷子接受采访时说不担心股价,联想控股要做的是长线,但这终归是件让人尴尬的事情。
处境相同的还有张瑞敏。2015年1月,海尔和张瑞敏在青岛庆祝公司成立30周年,请了一众海外管理学家来捧场,他们都对张瑞敏推崇备至。不仅仅因为张瑞敏将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工厂变成了一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家电巨头,还因为张瑞敏正在做的一件事情——海尔正在进行一场消灭中间层的组织变革。
用张瑞敏的话来说,在未来的海尔里只有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
但是海尔的员工却不见得像张瑞敏这样想得开。张瑞敏规定在海尔的厂区内不准抽烟,所以厂区外必然会有个地方一地烟头。在这个地方抽烟时,一个海尔的员工就说:“我出来抽烟的时候,觉得张首席讲的全对,但是我一进到海尔的大楼里面,就觉得这个完全不可执行。”
30年前,张瑞敏来到海尔改造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时,提出要员工放下自我,服从海尔的规则,提出不准在厂区抽烟,也提出了海尔著名的日清系统。30年后,张瑞敏再一次改革海尔,要求公司员工创客化,相当于要求大家找回自我。
有一个比喻,海尔就像一辆车,张瑞敏是驾驶员,其他的员工是乘客。张首席的思想变化得很快,对新鲜事物接受得也很快。至于什么时候要加速,什么时候要刹车,驾驶员自己心里一清二楚,但乘客就非常难受,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刹车,什么时候要加速,只会前仰后合,跟不上驾驶员的节奏。
2015年更加为人所熟知的是董明珠。同样是千亿级公司,董明珠在媒体上的活跃度比张瑞敏和柳传志要高得多。只不过大多出现的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比如:她跟雷军的打赌;关于格力制造手机的种种传言;以及终于做了手机之后,格力手机开机画面中董明珠的照片……她在网络上被称为“董小姐”,这个来源于一首流行歌的昵称,带着大家心照不宣的气质。

虽然老人们步履踉跄,甚至经常会弄出点笑话,但是,我们仍然可能低估了他们的价值和实力。
以我们提到的那几个似乎已经被视为落后生产力的公司为例,无论是格力、海尔还是联想,都是销售规模超过千亿的公司。联想集团2014财年营收462.96亿美元(净利润9.97亿美元),相当于每天销售收入超过1亿美元;华为2014年的营收是465亿美元;海尔集团营收2007亿元(净利润150亿元)。
2015年4月28日,格力电器发布了2014年年报,数据显示这家公司全年营收为1377.5亿元,净利润为141.55亿元。这不是最刺激的,最刺激的是格力电器同时在公告里宣布了被媒体称为“A股最慷慨分红”的方案(每10股转增10股,并派发现金30元)。按照这个分红方案,格力电器总计分红超过90亿元。
2014年有一个知名的90后创业者余佳文曾声称,自己的公司赢利能力很好,明年要拿出1亿元来分给员工。在格力分红几个月后,这个90后创业明星在电视里跟他的投资人大吵一架,然后可能是迫于压力,发了一篇长微博,为自己未能履行1亿元分红以及自己的年少无知道歉。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最会赚钱的:2014年腾讯全年营收是789.32亿元(净利润238.16亿元),每股分红不过0.36港币;阿里巴巴营收525.04亿元(净利润234.03亿元);百度营收490.52亿元(净利润131.87亿元)。
老人们和他们掌控的公司,仍然是庞然大物。

那么,他们2015年都做了什么呢?

  1. 柳传志的联想控股上市,融资151亿港币。因为市场不景气,联想控股应该是2015年唯一选择上市的重要公司。
    柳传志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上市?虽然在上市庆功宴上,柳传志表示自己不会退休,会一直为现任联想控股总裁朱立南做“秘书”,但已年过七旬的他应该是在为隐退做最后的布局。另外,上市,也可以让那些跟随柳传志多年的同事,得到更好的激励。
    在此之前,世人只看到柳传志创办了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联想集团,而联想控股上市之后,大家才看到,柳传志已经默默地做了如此多的投资。除了苏宁云商、中国玻璃、中联重工这些公司之外,处在联想控股投资风口上的公司还包括:神州专车,这家公司同滴滴、快的以及Uber一样,都在觊觎着出行领域这个大市场;拉卡拉,一家不可小觑的做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的公司;Face++,领先的人脸识别技术公司……柳传志在不断通过投资的方式介入这个时代的商业浪潮。
  2. 张瑞敏在继续推进他的组织变革。这场变革,或者试验,可以说是张瑞敏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企业变“老”问题的举措。他的想法是让海尔集团本身变成一家提供资金和资源的平台,海尔的员工乃至外部人员,都可以在海尔这个大平台上创业,成为时髦的创客。张瑞敏是非常典型的求变的老头,他就是90后,正处在青春期,荷尔蒙过剩,是老头中的另类。
    海尔向我们提供了两个最近的小微案例:
    A. 社区洗
    用户群体是高校的在校学生。大学生可以通过海尔洗衣APP查询和筛选出校园内空闲洗衣机,用手机预约下单;可以通过APP了解洗衣状况,结束后还会收到短信提醒取衣服。这个项目已经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20多所高校试点,天使投资方是海尔集团和小村资本。
    B. 做智慧烤箱的北京小焙科技
    创始人来自国内一家通讯公司,加入海尔后,2015年年初成立了小焙科技。该智慧烤箱的特点是:精准温度控制,烤不坏,烤不焦,外行也可以烘烤出好看好吃的蛋糕。烤箱可以和手机APP相连,可以“晒美食”,上传烘焙菜单,还可以通过APP在线学习烘焙。
  3. 华为手机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导者。单单在智能手机这项新业务上的表现,已经足以让任正非继续笑傲中国企业界。
  4. 敬爱的董小姐,一方面仍然在卖力地推销空调,另一方面,频频出现在头条中。我们现在尚无法判断格力手机未来究竟会怎么样,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一家仍然拥有强大制造能力和众多专利的公司。即使格力手机不能像华为手机那样成功,甚至彻底失败了,格力也仍然是一家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公司。

我们随手举的这几个“老”公司和“老”商业领袖的例子,一方面说明这些我们认为“老”了的企业家,仍然在拼命地求新求变;另一方面说明这里隐藏着一个年轻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的可怕事实——这些老人都输得起,因为他们的家底都极为雄厚。
联想控股投资了很多创业公司,如神州租车以及其他互联网金融公司,柳传志是用投资来分散风险;华为手机即使没有今天这么成功,也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电信基础设施提供商。
相反,年轻的企业家和年轻的公司就不同了,他们的容错率很低。你能想象小米有两款手机不成功会带来什么后果吗?
再举一个例子,微软除了不断更新Windows之外,也在不断地发布新产品,但是这些新产品都算不上成功,可是微软仍然是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之一,然后它会再拿出利润持之以恒地发布新产品。直到2015年10月,在微软新产品的发布会上,新的Surface让人眼前一亮。
网上有人评论说,历代Surface的升级过程,堪称励志。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各种硬件测评网站,看看它的励志历程:

2012年6月,微软发布了Surface RT,结果它的扬声器、USB接口、键盘灯都成了吐槽对象,而且,它价格很贵,搭载的还是被人诟病的Windows RT系统。
2013年2月,微软发布了Surface Pro,搭载的系统是Win 8。Surface Pro是升级版的SurfaceRT,升级了各项配置,但是它的散热有问题,售价也很贵,高达899美元!
2013年9月,微软不屈不挠地发布了Surface 2和Surface Pro 2,搭载的系统变成了Windows RT 8.1和Windows 8.1。产品的整体性能、续航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也变得更薄了。其中,Surface Pro 2开始获得好评,甚至在2013年年底还出现了脱销现象。当然,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都还是远远无法同iPad相比的。
2014年5月,Surface Pro 3面世。这一代产品屏幕尺寸变大了,而重量和厚度则都有所减少,价格也降低了100美元。可以说,从这一代开始,Surface开始有能力跟iPad竞争了。
2015年3月,微软发布了Surface 3,抛弃了被大家吐槽已久的RT系统,改用Win 8。
2015年10月,微软发布了Surface 4和Surface Book,其中Surface 4相较Surface 3,重量变得更轻,厚度变得更薄,屏幕也变得更大了,这次发布会让人惊艳了一把。

这些已经成功的公司,就像是牌桌上一个筹码超级多、不断出牌的人。可能你只看到他赢得少输得多,但是他却有资本一直玩下去,直到最后赢一把大的。

说到输赢,老人的时间感和年轻人的时间感是不同的。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当他想要吃东西时,如果你不满足他,他会立刻哭闹,不会考虑妈妈刚下班,很累,需要休息一下。腾讯浏览器有一个版本的广告语就是:“我要的,现在就要。”
到了20多岁的时候,很多人基本上考虑最多的还是当下,年轻人有太多的问题要去烦恼:恋爱、工作、买房……
而老人的时间尺度则会变得很长。褚时健75岁时保外就医,开始上山种橙子,而橙子要在6年之后才会挂果。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无法想象的,可是这个75岁的老人却愿意等待6年。邓小平说:“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对此,年轻人也是无法想象的,谁知道五十年是什么概念?

老人不但输得起,还等得起,我们这个时代最有耐心的恰恰是这些老同志。
一个偏负面的评价是将柳传志的联想集团和雷军创办的小米做比较:雷军的小米用了3年时间,估值超过100亿美元;而联想集团则用了30年时间,才达到差不多一样多的估值。当然,现在联想集团和小米的估值差距更大。联想集团在香港上市,现在的市值在800亿港币左右,也就是100亿美元多一点;小米没有上市,但市场给它的估值已达到约500亿美元。
仅仅用市值来衡量两家公司或两位企业家的优劣和地位,显然是片面的。联想集团是中国第一家进入世界500强、带有民营性质的公司。通过并购IBM的PC业务,它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PC生产商,它的全球化程度在中国公司里也是罕见的。它在中国和美国设有双总部,公司开会使用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它雇用的员工数量、每年的营业收入,都是市值远超于它的小米所无法比拟的。

最后,在衡量老人的价值上面,我们需要回到“层累结构”上。
人类的知识积累就是一个典型的层累结构。
牛顿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如果我能看得更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虽然后经考证,牛顿的这句话是为了讽刺他在科学上的竞争对手之一罗伯特•胡克,但是牛顿的原话本身就是在阐述这种科学上的层累。[1676年2月5日,牛顿在给胡克的信中说:“笛卡尔(的光学研究)踏出了很好的一步,而你则推进了许多方面的发展……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说了,谁说矮子就不能成为巨人。
牛顿力学理论受益于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数学方面的层累包括: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笛卡尔《几何学》、沃利斯《无穷算数》……人类知识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如此。文明也是通过这种层累结构进步的,所以才会有“历史”这个概念,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历史。
在商业方面也是如此。每一代的伟大公司,都建立在上一代经济的基础之上。上一代的伟大公司用自己的成就铺设了下一代商业的基础设施。
比如电力就是基础设施,开始时是爱迪生和特斯拉的直流电与交流电之争。爱迪生创办了通用电气,他的设想是让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家庭都可以购买一个发电机。而通用电气的竞争对手规划的是一个统一的电力系统,每个家庭或工厂可以按照需求从这个统一电网中取电使用。当电力系统成为基础设施之后,就有了家用电器行业的繁荣。
铁路也是如此。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在银行家的支持下,完成铁路网络的铺设之后,铁路系统就成为基础设施。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石油公司、钢铁公司等需要远距离运输货物的公司开始繁荣起来。同理,公路成为基础设施之后,推动了郊区的房地产和购物商场;电信成为基础设施之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才得以繁荣。
美国经济学家伦纳德•里德于1958年发表过一篇文章《铅笔的故事》。这篇文章已经成为说明大规模协作、“看不见的手”以及我们要谈到的层累结构的最经典的文献。
你知道做一支铅笔要多努力吗?其中蕴含着多少丰富性和复杂性吗?
首先是木材,从伐木到加工,这其中涉及商业的方方面面。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加工成伐木所需的锯子、运输所需的发动机、车轴等;种植麻,经过复杂的程序加工成绳子;伐木工人的饮食、住宿;运输环节涉及的公路及铁路网络等。
到了木材加工厂,就需要电力,电力又需要发电厂,可能是水力发电或煤电,其背后又是各自的复杂系统。加工木材的机器,本身也需要大量工作,发动机、传动带……
到了铅笔制造厂,又需要将构成铅笔的几个元素连接在一起:板条、铅笔芯、金属箍、标签、铅笔头上的橡皮。每一个构成铅笔的元素都和木材的加工一样丰富而复杂,而且其中一些元素还涉及全球协作。
粗略算一下,卷入一支小小铅笔的行业至少包括:铁路、公路、航运在内的运输基础设施、电力基础设施、能源开采、机器加工、农业种植……
里德说:“这真是一件令人惊异的事:油田工人或化工师家,或石墨、粘土开采工,或制造轮船、火车、卡车的人,或操纵机器生产金属箍上的滚花的工人,或铅笔制造公司的总裁,所有这些人,都不是由于本人需要铅笔而干自己的那份工作的。很可能,他们每个人对铅笔的需求都不如一年级小学生殷切。事实上,在这无数的人中,有的人可能从来就没有见过铅笔,也根本不知道怎样使用铅笔。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铅笔,他们的动机也许是这样的:他可以因此用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来换取自己需要或短缺的物品和服务。在这些需要中,可能包括铅笔,也可能不包括铅笔。”
可以说,现在我们看到的每一家红极一时的公司,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们都是建立在整个商业历史的层累结构基础上的。这也是这些老一辈企业家的价值,他们可能成为这个层累结构的一部分,在其之上,新一代的明星公司得以成长。
在硅谷,这种层累表现得非常明显。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沃兹尼克最早是在惠普的工作室内制造出苹果电脑的,他受益于惠普的工程师文化。乔布斯鼓动沃兹尼克自立门户创业时,沃兹尼克还坚持认为苹果电脑的知识产权应该属于惠普。而苹果电脑和微软视窗操作系统的可视化用户界面,其灵感和创意全部来自施乐的研发部门。
不仅如此,硅谷企业家之间也有明显的师徒关系,比如乔布斯和英特尔的创始人鲍勃•诺伊斯,乔布斯经常会遇到问题就打电话给诺伊斯。1985年,乔布斯被约翰•斯卡利赶出苹果公司,乔布斯专门去找了诺伊斯,他说:“我感觉自己给老一代的创业者丢了脸,因为我扔掉了交到自己手里的接力棒,我把事情搞得这么糟糕,得说声抱歉。”
后来,乔布斯纠结要不要回到苹果公司时,他经常询问的对象是当时的英特尔CEO安迪•格鲁夫。在乔布斯生命的后期,因为Google推出了安卓系统,苹果和Google的关系非常糟糕。乔布斯甚至放言即便耗尽苹果账上的400亿美元现金,也要讨回公道。但是当Google的两个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想要见乔布斯时,乔布斯还是答应了。
他说自己本来是想拒绝的,但是想到了硅谷的传统,还是觉得应该给这两个年轻的企业家提一些来自上一代创业者的建议。“我可以帮助下一代记住当下伟大企业的血统,以及如何把这些传统发扬光大。硅谷一直非常支持我,我应该尽我所能给予回报。”史蒂夫•乔布斯已经有了“层累结构”的自觉意识。

有一本被很多硅谷创业家推崇的书叫《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作者是纽约大学宗教历史系教授詹姆斯•卡斯 。他在书中说,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一种是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以游戏结束为目的,比的是谁能赢。
我们这一代创业者,纷纷以上市或者高估值出售给大公司为目标,每天加班,辛苦工作,就是为了赚上十几个亿,这就是一个有限游戏。但实际上商业是一个典型的无限游戏模式。无限游戏的核心目标是让游戏本身继续下去,而不是让谁赢。卷入的资源越多,参与的人数越多,游戏就能继续下去,这才是无限游戏的目标。
这正是这些老人和老公司的价值所在,他们不是在玩有限游戏。如果是有限游戏的模式,无论是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还是董明珠,他们都已经可以结束游戏,拿到巨额的钱退休了。但他们进入的是无限游戏,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智慧、勤勉,在做无限游戏,并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这个游戏当中。
所以,当你嘲笑他们,你就已经主动进入了自己的有限游戏,会以一时的市值来衡量成败;当你停止嘲笑他们,去学习和尊重他们,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入了一个由很多伟大企业家共同参与的无限游戏。
2007年,我们采访王石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的公司是没有故事的公司。”所以,我们很少能听到有关可口可乐这样的大公司的重大新闻。这些老人和他们的公司,有可能会继续沉默下去,继续在你注意不到的地方存在并扩张。
直到某一天,你突然发现,中国已经产生了自己的伟大公司。

行军国家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说中国是一个“行军国家”,而西方发达世界是“宿营国家”。其实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诸多不满、吐槽,都可以从这个特点中找到答案。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还没有抵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之地,我们并不满意自己的现状,我们每天都在夺路狂奔,所以有的时候懒得洒扫庭除、栽花种草、和谐邻里、长远打算,我们疑惑此地是不是久驻之地,明天是不是就要拔营起寨。在当今的中国,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无论是巨商还是学子,都是如此。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都过得心事重重:一年又要过去了,我们对自己不满意;未来一年要来了,我们充满了惶惑。
不久前,房多多的老板段毅跟我讲了一个冷知识:在硅谷买房,怎么判断是不是富人区呢?窍门是看街上有没有路灯。请注意,不是有路灯的是富人区,正好相反,没有路灯的才是富人区。
这好像和中国人的常识不一样,应该是富人区有路灯才对啊,为什么富人区反而没有路灯呢?
第一,没有路灯,不是富人造不起,而是住在这一片的富人共同决定不建路灯,因为他们心里有安全感;第二,因为没有路灯,陌生人在夜里更不敢到这一片来,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安全感。上述二者,构成了安全感的正循环。穷人区则正好相反,因为人人心中没有安全感,所以才需要路灯,而路灯反而照亮了为非作歹之人的作案环境,进一步剥夺了人们的安全感。
那此时的中国,是一个有路灯的地方,还是没有路灯的地方呢?很遗憾,我们有路灯,而且灯火通明。
如果你看过《落脚城市》,就可以对此会心一笑。这种“穷人区”恰恰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最有活力的地方。干活的人浑身是劲儿,不眠不休;每个人都焦躁不安,但又充满希望;大家虽需要彼此壮胆,但也敢于诉诸行动。
2015年春节的时候,我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住了10天——只有10天而已。到了第六天,我就开始心慌——这日子就这么过?天那么蓝,地那么广,人那么傻(或者说纯真)。每天早上一睁眼,全家凑一块儿商量:中午吃点啥啊?
在中国只在两份光辉的革命文献里描述过这个场景:一份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无处不饱暖,无处不均匀”;另一个就是著名革命目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都实现了。
然而,在我的心里只奔跑着这样一句话:“在中国的时候,世界在我身边呼啸而去;在美国的时候,生命在我身体里呼啸而去。”受不了,赶紧回国干点什么吧。
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命,穷也如此,富也难逃,我们一直奔跑在灯火通明的行军路上。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创业者们,不需要假装成不需要路灯的富人。我们就是内心不安,就是需要路灯,就是需要结伴而行,彼此壮胆。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罗辑思维的跨年演讲。
什么时候,大家不再需要在新年之夜听一个胖子聊什么创业、商业、环境变迁了,那么这个国家也就抵达了“宿营之地”。在此期间,我希望可以尽心竭力陪伴大家20年,更希望,也只需要我陪伴20年。

这本书中,从头至尾贯穿了一个思路——用生物学的“演化论”来透视商业现象。说到生物学,人类是一个另类,自然选择的剪刀再也没有用了。人类文明不允许残忍地淘汰失败者,吃得再胖也不能拖出去喂狼。性选择好像也没用了,就算长得丑,但我们可以掏出房产证说服丈母娘。
那人类还怎么进步?好在我们除了自己身上的这个生殖器,还有另外三个生殖器:思想、技术和资本。
其中,思想繁殖得最快,让每一个人都不同于他人。只要我们在思考、感知和交流,我们的大脑就在不断交合、怀孕和生娃。所以,虽然我们的肉身在原地踏步,但是我们的文明却一直在飞速演化。每一个勾搭的眼神,每一个听懂的字句,每一纸翻过去的书页,每一次登台和退场,每一次交头接耳、神交默会,都在让你成为另一个迥然不同的物种。
大脑才是我们最强悍的性器官,那些没有参与这次思想交合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和我们分手揖别,从此即使相濡以沫,也不再是同类。就像你看完这本书,无论写得好还是不好,你有没有收获,你都已经是不同的人。

观察2015年的中国商业,我恳请大家调用三个新的概念:
第一个概念——“进托邦”。
这是凯文•凯利在他的新作《必然》中提出的概念。“进托邦是指,自启蒙时代和科学发明时代以来,我们每一年的创造都比我们每一年的破坏多出那么一丁点。”
资深记者柯志雄曾说:当进托邦成为今日文明的底色时,这底色就成了我们所有人的边框,于是,创造和创新就从能力和手段变成了信仰中的必选项。
为什么“进托邦”会成为今日文明的底色呢?这就要了解生物进化史上的另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我恳请大家注意的第二个概念。
第二个概念——“了不起的不对称”。
古尔德说:“增长之所以不可逆转,乃是由于‘了不起的不对称’。创造通常略多于摧毁,这正是进化的神通所在。”
凯文•凯利说:“源源不断的人类注意力和思想被用于发明新工具、设计新娱乐和创造新需求。然而,无论一项创新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和不符合逻辑,它都将成为其他创新启动的平台。”
第三个概念——“复利”。
这是“了不起的不对称”在当代人类文明中混响成一片的表现。即使从一个很短的时间来看,它也不再是微不足道的、缓慢的进展,而已经是一个飞速的进程。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其威力比原子弹还大。”查理•芒格也说:“理解复利的魔力和获得它的困难,是理解许多事情的核心和灵魂。”
一旦在我们的认知中代入了时间这个维度,你就会发现,时间的每一点流逝,都会带来环境的巨大变迁。佛经里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坐在时间的两岸,我们看到的生生灭灭已经连成一片,一回首已是百年身,一抬眉已过万重山。我们念念不忘的就是这种时间的催迫和瞬息的变化。

2015年,我们不仅是大佬的看客,不仅是争斗的旁观者。我们关心发生在2015年的事,就像看大陆板块的碰撞和疏离。
对于一个新入场或者要入场的人来说,我们关心的不是八卦和戏剧,而是——哪里即将隆起?哪里即将沉陷?新的平原将被哪些河流冲刷出来?哪里会演化成沼泽和荒原?
我们深知,所有发生的事件、出口的言辞、形成的认知、达致的共识、凝结的网络、浮现的结构、暗长的分歧,都在布置我们即将登场的舞台。那么,2015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可逆转的变化呢?结合上文分析的2015年的热闹现象,再来浓缩归纳一下:
第一,新物种。
资本已经是这个市场上的新的存在。它们甚至已经不满足于在幕后,开始登堂入室,狂蜂浪蝶;它们和创业者的交合,一定会产生一系列像乐视这样的新物种。无论喜不喜欢,我们都必须学会与其共处一室,甚至欢喜协作。
第二,新入口。
新来的玩家还有一堆新的“魅力人格体”,他们不仅崛起得迅速,占尽了这个时代传播便捷的便宜,而且从远期来看,他们还将是新一代商业的入口。
第三,新土壤。
脚下的大地正在崩解和重组,商业的首要土壤再也不是城市和工厂,而是数据和计算。玩家变了,规则变了,战场也变了。

其实,人类文明史的每一次巨大进展,都伴随着类似的过程:
首先,新的因素卷入进来。
和植物合作,于是有了农业;和动物合作,于是有了畜牧业;和死去的植物合作,于是有了蒸汽机时代;和死去的动物合作,于是有了内燃机时代。每当怪物出现的时候,就是有大事要发生的时候。
其次,新的连接入口成为发动机。
比如,“蒸汽机”把死去的植物和活着的人类连接了起来,蒸汽机就是那个时代的“路由器”。
最后,新的基础设施,呼唤新的“入住者”。
顺势者继续生存,逆势者则必然凋零。

请大家再次把目光集中在“时间”上,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关键词。
在时间面前,任何人,任何公司,任何造物都不再强大,我们都被还原为一个生命。在时间面前,会有几条铁律浮现出来:
1.必须尊重未来——因为时间的开放性。
一个优秀的生命,除了时间,不会受困于任何壁垒,它将捕捉一切机遇,利用一切环境,善于和一切新物种联手,勇于踏上一切有利生存的道路。
2.必须尊重过去——因为时间的连续性。
在这个时代最容易发生的观念冲突就是“激进”和“保守”,但是一旦回到生物学的思维中,一旦认清我们和我们的公司作为一个生命的本质,这个冲突便被立即化解于无形。一个生命,在任何时间点上,都是“保守”的,因为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但它又肯定是“激进”的,因为没有未来,过去全无意义。
正如福克纳所说:“过去永远也不会死去,过去甚至都不会过去。”
3.必须尊重速度——因为时间在加快。
对于人这个物种,残酷的自然选择已经基本失效,但另外三个生殖器正在成为更快、更残酷的进化剪刀:资本在催生新的资源整合方式,技术在孕育新的产业类型,思想在把人群不断地分化成全新的物种。
每一次和高人的对谈,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灵光闪现的领悟,都在把我们和周边的人区分开来。也许只需要一个瞬间,你和原来的伙伴已经踏上了不同的演化之路。
4.必须尊重真诚——因为在时间面前,一切无所遁形。
“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这是我在2015年听到的最震撼的一句话。
真诚是我们的一种内心状态,没有任何方法、矫饰、策略、技术可以抵达,除非你本就真诚。真诚又是一切的本源,它可以通向一切,包括商业。
谨以这句话,献给我和你的2016。
明年再见!

附录

2015演员表:
1.马化腾:给我一个微信,我就能连接一切。
2.马 云:卖卖卖,买买买。
3.李彦宏:BAT才不会变成AT呢。
4.刘强东:2016,要当爸爸了。
5.雷 军:勤奋的男人和爱笑的女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6.古永锵:创业关键是修成正果。上市不算。
7.程 维:滴滴一下,会敲哪个行业的门?
8.王 兴:做了一家公司,叫“中国互联网+”。
9.梁建章:2016,携程去哪儿?
10.姚劲波:我这啥都有。
11.傅 盛:中国紫牛在硅谷。
12.冯 鑫:打败微信的,会是虚拟现实吗?
13.张小龙:这张名单上唯一不是大老板的人。
14.田溯宁:2016,你会帮助哪家公司进中国?
15.郭广昌:下很大一盘棋。
16.罗永浩:你成功了,这个世界会很有趣。
17.董明珠:董小姐,你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18.李开复:身体倍儿棒!
19.贾跃亭:你是风筝。我静静地看。
20.俞敏洪:是校长,也是天使。
21.包 凡:2016,你准备撮合谁?
22.沈南鹏:给一个不接受我投资的理由!
23.雕 爷:女人的生意,还是交给我吧。
24.王健林:思聪有多聪,你们都不懂。
25.任正非:我开始接受采访了。
26.李嘉诚:你才跑呢!你们全家都跑。
27.柳传志:柳老头儿,我们喜欢你。
28.胡 巴:么么哒。

过去半年,罗胖在忙什么?

今天,我们筹备了大半年的知识脱口秀节目——《知识就是力量》,就要与你见面了。

这档节目今天21:15将在江苏卫视首播,罗胖主讲。

过去半年,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档节目上。

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想法:这件事情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干这件事,以及它跟用户有什么关系。

  1. 这是一档严肃的知识类节目。

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小鲜肉,没有八卦,也不讲段子。和以往脱口秀不一样,《知识就是力量》从头至尾,只有一个微胖的中年男人,娓娓而谈,希望给用户交付一个知识解决方案。

好在,在「罗辑思维」公众号1200万用户和得到App中2200万用户的调教下,他的表达能力还可以,知识转述能力也不错。

  1.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档节目?

《知识就是力量》始于一次感慨:生活中很多问题,几百乃至上千年来,知识界都已经反复思考过,并且给出过严肃的、经过论证的解决方案。但是事到临头,面对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能想到的,还是一些俗知俗见。

它给我们一种错觉:经验和直觉代表了人类最高知识水准。我们想要打破这种错觉,给你一个看待问题的新角度。

有一句话很流行:听了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原因不在道理本身,而在于你是否理解了这个道理,能否从道理出发找到解决方案,以及是否去真正践行这个道理。《知识就是力量》要做的,就是从知识界寻找解决方案。

  1. 第一季节目的主题都非常接地气。

《知识就是力量》第一季

怎样把自己嫁出去;
怎样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怎样成为一个不冲动的人;
怎样重新获得别人的信任;
怎么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怎样逼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怎样成为一个不纠结的人;
怎样让孩子爱学习;
怎样处理和他人的冲突;
……

我们想要证明:

严肃的知识解决方案和人人会遇到的真实问题之间,是存在匹配度的。

  1. 这样的节目会不会太严肃?

相比选秀类、娱乐类节目,的确是严肃了点。不过这也是得到App和罗胖一贯以来的行事风格——跟这个时代的流行反着跑。

大多数黄金档播出的节目,都想拼命讨好你、希望让你多看几眼、多停留一会儿。因此会找来最红的小鲜肉、最大牌的明星,设计出最戏剧化的情节。它们迎合你,告诉你:你关心的才重要。但是我们在往相反的方向努力。得到App一直都在生产严肃的知识。这档节目也不例外。

  1. 罗胖曾经打过一个比方,现在的算法分成两类:“母爱算法”和“父爱算法”。

“母爱算法”是你想要什么,算法就给你推荐更多。大多数内容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奉行的都是母爱算法。

“父爱算法”是什么对你有价值,我才给你,哪怕你暂时还没意识到。父爱算法不讨好你,但却真关心你的成长

  1. 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制作这档节目?两个字:诚恳

电视史上没有人尝试过,在黄金档做一个严肃的知识解决方案交付节目。它不是纪录片、不是综艺节目、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脱口秀。所以,其实我们也没找到现成的、万无一失的方法。我们能用的方法就是:诚恳——不忽悠、不煽情、讲明白、正本清源,完全诉诸于你的理性、认知、求知欲,而不是情感。

我们之所以决定让罗胖一个人从头讲到尾,不是因为他是我司董事长,也不是为了迎合他的拥趸,而是因为,这样能确保信息密度最高、知识交付效果最好。

  1. 我们找到的另一个方法是,邀请最好的合作伙伴,跟我们一起干。

这档节目的总策划是得到App的总编辑李翔,导演团队是操刀了“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的王峥工作室,而且,我们还有幸和国内最好的播出平台站在了一起——江苏卫视、爱奇艺、深圳卫视,感谢他们。

  1. 好的东西都很贵。所以,必须感谢我们的赞助商:碧桂园、卡萨帝、梦之蓝和中信银行信用卡。感谢你们支持这次昂贵的尝试。

  2. 最后,感谢所有「罗辑思维」和得到App的用户。是你们让我们知道,用户不是只喜欢被讨好和被娱乐。希望这一次我们没给你丢脸。

欢迎将这篇图文转发给你身边的朋友,邀请他一起收看。

罗胖60秒:今晚我在江苏卫视等你

  1. 这个周五上新,不是新书,也不是新课,而是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做的一个新电视节目,叫《知识就是力量》,从今晚开始,连续三个月,每周五晚9点15分在江苏卫视黄金时间播出。

  2. 这个节目比较反潮流,虽然我们在舞美、视效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我们在设计中还是坚守了一个原则——不借助任何娱乐因素。整场的风格就是我一个人说,尊重观众时间,提高信息密度。

  3. 都说电视的方向是娱乐,但是这次我们和江苏卫视就是想试试看,一个严肃的、深度的知识类节目,能不能在电视上站得住。

这个节目的口号是“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1. 比如今天晚上第一期的话题就是“怎样把自己嫁出去”。

你想知道知识界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吗?你身边有没有需要这些知识的人呢?

罗胖60秒:怎么判断一件事能成?

  1. 昨天晚上,《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节目在江苏卫视播出。今天晚上,还要在深圳卫视播出。

要知道,对于一线卫视来说,这是冒了一个很大的险。

  1. 现在电视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他们拿出了全年最黄金的暑期档,每周最黄金的周末档,每晚最黄金的9点档,来播出这样一个没有笑料段子、明星大咖,没有娱乐元素,通篇只有逻辑和信息的节目。

  2. 说实话,大半年前,我们提出这个构想的时候,以为说服电视台的难度特别大。但是万没想到,马上就得到了最有力的支持。

  3. 这就是我们创业几年最大的心得:如果你想做一件没人做过的事,不要前思后想,先干起来。

如果帮助你的人很多,想什么来什么,这事基本就成了。如果得不到外部社会协作的积极响应,那就先放一放。

行动是最好的说服,协作者的态度是最好的成败指标。

罗振宇:第一期·怎么把自己嫁出去

知识就是力量 :罗振宇教你怎么把自己嫁出去 女生如何搭讪心仪男子
视频原文地址:http://www.iqiyi.com/v_19rr2503tw.html

◆◇本期金句◆◇

  1. 当你转变成一个可以和他人协同进化的人,就是把自己嫁出去了。因为Mr Right 是你驯化出来的,不是你发现的。
  2. 未来人类社会存在一种可能,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以单身的方式度过一生。——《单身社会》
  3. 现代女性结婚犹豫往往是两个原因:择偶条件不再清晰简单,对婚姻承诺的信任感缺失。
  4. 现代婚姻是协同进化发出的一个邀约,邀请他和你一起变成更好的自己
  5. “驯养”不是谁养活谁,而是彼此共同投入一段时间,结成一种关系,从此对方在自己的生命中都是一个唯一的存在。

◆◇第一部分◆◇

大家可能知道我们本期节目的话题,叫怎么把自己给嫁出去。但是年轻的时候呢,我也确实追过女孩,我观察女孩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往往是两个字,犹豫。

但是后来呢,又过了很多年我才知道,不是她们对谈恋爱结婚这事犹豫,是对我这个人犹豫。

但是确实,犹豫是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事情。我们来说个故事吧,公元前49年,这一年的1月10日,罗马的大将凯撒带领他的军队来到了一条河边,这一条河叫卢比孔河。这个时候他面对着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过河,带军队过河。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罗马的首席大将叛国了。紧接着就是内战,就是血流成河。当然打败了,凯撒自己一定人头落地。

当然,他还有第二种选择,就是不过河。不过河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他将被剥夺兵权。那等待他的命运是什么?没有人知道。在卢比孔河边,凯撒并没有犹豫太长时间。此时此刻他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像鹰一样长了翅膀,一直飞到了今天,直至今天,很多人在面对艰难的选择时刻,心里都会回想起凯撒在此刻讲的那句话。他说色子就这样掷出去了,还犹豫什么?

背景补充:根据罗马共和国的法律,任何将领不得率军越过卢比孔河,否则就被视为叛变。

对,今天我们要关注的话题是很多女孩在婚姻,在恋爱这一条卢比孔河旁边她们的犹豫。古往今来的聪明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比做一个糟糕的选择更糟糕的事情是不做选择。而比不做选择更糟糕的事情,是你内心还充满了挣扎和犹豫。我们再来看一眼犹豫这个词,这真是一个极其糟糕的词。它其实是个陷阱。表面上看你刚才犹豫的那一刹那,我很富有,我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各种各样的选择。

但是犹豫来犹豫去,事到结尾是啥?是你没得选或者是被迫选。所以一个女孩到底应不应该嫁人,怎么样把自己嫁出去,我们开宗明义,先帮大家打消这个最坏最坏的东西,犹豫。如果你此刻已经打定主意,我这辈子不结婚,推荐一本书,叫《单身社会》。这本书实际上给所有决定不结婚的人提供了知识上、理论上的一切依据。在这本书里提到,美国大概有七分之一的人选择一个人过这一生。那如果到了欧洲,尤其是北欧,比如说瑞典的斯特哥尔摩,60%的人选择一个人度过这一生。情况更严重的是在日本,20多岁的人,有70%的人选择一个人过。甚至有40%的人连恋爱都懒得谈。好,这个选择我们先放在这儿。

下面请容我说一点很多人可能不爱听的话,一般来说是以三姑六婆的口吻说出去的话。

就是我劝你要结婚,要不要选。我们先来看一下,现在我们结婚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和一百年前的人,和一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我们看一下传统婚姻,传统婚姻自有它美好的地方。它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过程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因为男女两性在养育孩子这个问题上付出的成本太不平等了,女性需要花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精力去养育一个孩子。而在此过程中,她是没有富余的精力和体力去获取自己的生存资料的。怎么办?她当然需要男性做出承诺。这就是传统婚姻的价值。这个价值到今天也不会完全丧失。

但是问题是,现代人的城市生活有一些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大量的女性自己可以获得财富。我们站在女孩的角度去想,我们真的需要一个男人吗?需要他干吗?帮我们开车吗?不如一些出行工具的师傅对我们更礼貌,对吧。需要给我们做饭吗?那些外卖平台是干什么使的?装灯泡、钉钉子吗?物业公司的师傅比他们干的好。养活我们?可笑。现在的女孩那独立的生活能力,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非常优秀的,她需要谁来养活?谁再说我养活女人,很多女孩会觉得很可笑,你承认吗?

那现在一个女孩决定结婚,她的理由和一百年前和一千年前肯定是有重大的不一样。第一个不一样,是你不知道怎么选择对方。你想一千年前很好想选嘛。郎才女貌,足够的聘礼,门当户对,所有这些事情都足以让你把这个选择给做出来。但是今天不行,今天你已经不知道找对方要什么了。

你会发现当你们相遇的那一刻任何标准都很难让你做出这个决定。第二个难题在于,我们就算在一起了,我们会分开吗?

过去分开的理由比如说性格不合呀,经常吵架呀,或者移情别恋啊,无非就是这些。但是就我的观察,在我身边的朋友当中,所有过不下去的两口子还真不见得是因为这个原因。什么原因?

通常只有一个,就是这两个人的成长不同步。一个人进步的快,一个人进步的慢,渐渐的越走越远,这是我身边朋友最终婚姻解体的最最重要的原因。

那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我还要劝你结婚?正在看电视的叔叔阿姨,如果你想劝你的女儿,你的晚辈结婚,下面这段话会非常重要。下面我讲的话不是我的体会,是来自于知识的礼物。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一个现代人如果你选择结婚的话,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理由,这叫协同进化。什么意思呢?就是找到一个合作伙伴,我们一起进化,每一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近有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就讲了这样的话,他说传统婚姻是一个人进入成年之后的第一件事。而现在的婚姻呢?是一个人进入成年之后把自己的一切事物捋顺之后的最后一件事。把传统婚姻和现代婚姻最本质的区别给说出来了。

所以结婚变得很迟,所以结婚我们变得非常犹豫。我自己30岁那一年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当时我在我身边的朋友面前满嘴都在说这样的话,我不结婚,我结什么婚,我得奋斗,得打拼。

◆◇第二部分◆◇

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刚刚做过一次大病的手术,在一个海湾边,我记得那个场景,跟我说,到了我这把岁数你以为结婚还是什么争争吵吵吗?还是什么条件吗?财富吗?你看我现在的身体什么都不意味着,就意味着午夜三点我醒来,我口渴,我伤口疼,我只需要捅捅旁边,老太太就知道我这个时候要喝水。就这一口水你说多贵。如果没有几十年经营出来的婚姻,这个时候我上哪要这口昂贵的水。老人家还跟我说,说如果有一天你决定结婚,那我告诫你一件事,千万不要跟你的老婆各自的钱各自花,你们一定要把钱放在一处花。我说这是为啥?他说原因很简单,消费习惯这个事是要长期共同进化才能够养成的。

所以老人家说婚姻是啥?婚姻难道只是一段持续很长时间的关系吗?不是。婚姻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是只能用时间才能沉淀下来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没有时间,没有长期的相伴的婚姻,你不可能拥有这样的财富的。

其实不只是人,在40亿年的地球物种的进化史上,就有一个物种它就是这么干的。这个物种就是小麦。小麦这种东西,其实在一万年前不过是两河流域的一种野草。它的生存岌岌可危,随时可以灭绝。就是这样的小麦突然采取了一种策略,它开始服务另外一个物种,就是我们人类。它把它自己它的所有子孙后代都贡献给了人类,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物品。那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小麦这个物种现在在全球的播种面积是225万平方公里,超过中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它已经是地球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植物物种。其实何止是小麦?所有成功的物种都起用了这样的策略。比如说狗,它是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加入了和人在一起的协作链条,狗是啥?它的远祖其实是一种比较弱的狼,如果按照自然进化来说,它很可能是要被淘汰掉的。但是它找到了人类作为共同进化的伙伴。比如说它并不接近人类的营地,而是在外面站岗放哨,一旦发现危险迫近,它就主动的发出叫声。比如说它和人类一起出猎,打到了猎物,它叼回来给人类,人类赏多少它才吃多少,结果是什么呢?在所有的哺乳动物当中,狗是最成功的物种。

所以啊,这个时代的结婚已经不是你有什么条件,我有什么条件,我们一起拿来凑个班子或者是做个交换的。现在的婚姻是协同进化,是协同进化发出的一个邀约,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变成更好的自己呢?

好,带着这个视角我们再回头看我们人类现在结成婚姻的某些行为是不是就出了问题。比如说我们关心对方有房吗,有车吗。当然聪明的丈母娘不是这么问的,聪明的丈母娘会这么问,说你们家小区的地下停车库每个月的停车费是多少钱?但是她的初衷仍然和一千年前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你有什么,我有什么,我们将来能不能互相补足。

但是请注意,这种心智模式它很可能就埋下了今后婚姻和恋爱结体的种子。

什么叫心智模式?就是你习惯了这么想,是我有什么,我长的这么好看,我每个月挣钱这么多,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不XXX。我希望你如何,你没有按照我希望的那样做,所以我要把你掰回到XXX。

好,如果带着这种心智模式,那再去做交换交易和补足,那真是无法成交。因为每一个人的需求都变得非常多元,要不要看尽繁华,要不要旋转木马,都要。一个人怎么都能给。如果你们结婚了,每个人的要求也不一样,我要打游戏的,你是要逛街的。同样就是今天晚上的时间,你要在家看韩剧,但是我希望你陪我去参加朋友的聚会,所有这些补充和补足,在这复杂的现代生活下,怎么能够达成交易?怎么能够不吵架?

◆◇第三部分◆◇

所以什么叫协同进化的智慧,这一点我们真是想破了脑袋。

为了做这个节目也是不容易,因为我们要查大量的资料给大家一个有说服力的,而且在知识界已经被证明的,来自于知识的解决方案。所以这就是我们节目的口号,叫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我们的节目组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知识原型,可以帮大家破解这个难题。这个原型既不是心理学家拥有,也不是什么婚恋专家有,我们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领域,是即兴戏剧。

即兴戏剧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风靡欧洲近两百年。上世纪40年代,凯斯.乔斯通将即兴戏剧系统化,把它发扬光大。

这种戏剧是两个陌生人在台上相遇然后就开始,没有本子,没有排练。在即兴戏剧里面有一个最最基础的原则,这是即兴戏剧大师凯斯·乔斯通提出来的。他说在即兴戏剧的表演全过程当中,有一个词是绝对不能说,那就是NO,就是不。

好,接下来我们就再现一个即兴戏剧的场景。一个演员说我是病人,另外一个演员说我是医生。这个演员说大夫我腿疼,大夫说这得锯腿啊。病人说那不行,我疼,我怕疼。大夫说那就真得锯。我怕疼,就得锯。我怕疼,就得锯。完了,这天聊死了。你看是不能说NO的,因为谁往下推进情节呢?

好,我们再来一遍。我是病人。我是大夫。我腿疼,那得锯腿。你上次不是给我锯过了吗?想起来了。上次给你安了一个木头腿。对啊,这木头腿被虫子给蛀了,所以现在又疼啊。那木头腿也得锯,锯了还是没用,这疼传给椅子腿了。椅子腿也得锯。你看,虽然是胡聊八扯,但是情节往前推进了。这个天就不会聊死,这就是即兴戏剧的智慧,永远不要说NO,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创造性放进去,推动情节的发展,永远不要成为另外一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阻碍。

那即兴戏剧不让我们说NO,不让我们说不,那该说啥呢?他给了我们两个非常神奇的词。叫yes和and,翻译成中文就是“是的”和“而且”。也就是每当戏剧推进的时候,我们先接纳对手的状态,是的。然后把自己再放进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这叫而且。

其实想想,何止是即兴戏剧,又何止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恋爱和婚姻?几乎任何两个人只要你想推动合作,难道不都是这样一种心法吗?遇到任何一个陌生人,我改变不了你,我也没有责任改变你,你也没有义务接受我对你的改造。那怎么办?我先认可你的状态,然后我把自己的创造力添加进去,我来构建一个由我参与的你的未来,这就是yes和and。

◆◇第四部分◆◇

好,还是回到我们节目的主题,怎么样成功地把自己嫁出去,并且因此获得幸福。刚才我们已经讲了知识的来源,这来自于即兴戏剧的心法叫yes和and,是的,而且。我承认我们之间关系的现状,但是我要把自己放进去,来获得一个创造性的未来。

我们先来看一个情景,在某个场合一个女孩一掸眼看见一个男孩儿。不错,有好感。但是请注意,完全没到我现在就要嫁给你的那个程度。仅仅是第一眼的非常朦胧的好感。那你会怎么办?请注意,大量的女孩是把这样的机会就任它流失掉了。因为你觉得我不好意思上去找他要电话,我不好意思跟他去开第一次口。但是所有的协同进化都是这样,任何一个陌生人出现在你面前,你都应该勇敢的用yes和and,是的、而且的心法跟他去一起栽种一颗种子。哪怕将来不会成为两口子,成为任何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对你的人生都是一笔财富嘛。

我自己在某一个场合就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一帮朋友在吃自助餐,我的一个女性朋友,我知道她此刻正在找男朋友。她身边的这个男孩儿她就觉得挺好的,我说你找他要微信。怎么回事。然后我就给她出了一个主意,我在她耳边细语了几句。你觉得现在你拿到的这盘子菜哪个比较好吃啊?她说这个比较好吃。我说你就告诉这个男孩儿,这个比较好吃,你多吃点这个。请注意,我这个时候在做什么?我没有说自我介绍,我叫Mary,我叫陈晓花,你叫什么名字,我们能交换一下微信。不用的。我们直接绕过,这就是yes。我们先认可我们之间并不认识的这个状态,yes下来,然后and。and什么?

假设我们将来是男女朋友,是两口子,我作为女朋友,作为老婆,我拿到自助餐之后,我认为这个好吃你多吃点,这个不健康你少吃点,这就是我们在一起的状态。这一点都不唐突。

而且现场会发生两个效果。第一个效果是只要这个男孩儿有足够的情商,他立即get到了某个信息。如果他对你有相似的好感,他也会秉持yes和and:那你一会儿还要吗?我再给你拿一点。这就开始了即兴戏剧,这是你释放的第一个信号,一点都不丢面子。

那你释放的第二个信号是什么?是你跟桌上所有潜在竞争的女孩说,这个机会我先摁着了,你不要上来动手。所有女孩的高情商也都会让她知道,你在向这个男孩儿释放信号,种子就此种下。可能你会觉得这太心机了吧,不是。所有这样面对特定对象的开始,都应该是yes和and。

我卖弄一下我自个儿的经历,很多年前我实在是找不到女朋友,怎么办?我上了征婚网站。这是一个男人最最悲惨的最后的处境了。然后我是怎么写征婚网站上我自己的介绍的?我说我不知道你是谁,我也不认为你一定要长得好看,或者你拥有什么。但是如果你打开这封信你愿意回信的话,请记住一件事,我特别忙。所以如果将来我们能够在一起,我不需要你为我做任何事,除了一件事,当我要出差的时候,你能不能帮我收拾一下行李箱,因为这样我在一个陌生城市的宾馆打开这个箱子的时候,我能想起你。

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的妻子什么样,在哪。但是我一样用了刚才说的yes和and的方法,我接纳你的现在,但是我把我放进去,我把那个情景描述出来,这是最最打动人的。仔细琢磨这个心法,它不仅有助于你婚姻的幸福,它几乎有助于你和一切人打交道。我就见过我身边一个特别聪明的一个女孩儿,她新交的男朋友特别爱爬山,她就是讨厌爬山。当她男朋友又邀约她,走,这个周末咱俩爬山去。她说我不爱爬山,但是我特别好奇,你爬到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你爬到了山顶能给我拍几张照片吗?专门为我拍的。然后你下来之后,我可以在哪个咖啡馆等你,你跟我讲一讲此次的经历。

你看这是什么方法?这就是我刚才说的yes和and。我们在一起,我们构建一个创造性的场景。

好,我们再看一个情景。我的一个女性的朋友,是一位创业者,自己很忙,她的老公是律师。这个律师平时有很多社交场合,就经常希望他这个漂亮的老婆陪他出席一些朋友的聚会。如果没有我们刚才讲的有yes和and精神的两口子,在这种时间冲突上,就有可能吵起来。我的这位女性朋友创业者,她说这样吧,你如果非要我参加你的朋友聚会,可以,我最后来,而且我开车去。请注意,这句话里面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分析的出来吗?

第一,你可以放心喝酒了。因为我开车去接你。

第二,在你和朋友的聚会的全程,你根本不用在意老婆在旁边,你可以随意地吹牛,任意的挥洒。

但是第三,你老婆最后会来,给你足够的面子。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一直跟你的朋友说,我老婆一会儿接我回家,给我当司机。

这就是创造性的解决,改造他人,先把自己放进去。

在此我必须声明一点,虽然我们知识的启发和灵感是来自于即兴戏剧,但是我并不是说我们的生活也得演戏,也得像在舞台上那样表演,不是。它只是给了我们一个灵感,我们借助这个灵感就可以发展出自己的良性的、和谐的社会关系。

◆◇第五部分◆◇

今天我们讲的所有处理人生困境的智慧都来自于一本书,它叫《小王子》,是一名法国退役的飞行员写的童话。这里边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小王子,还有一个是小狐狸。有一天小王子就对小狐狸说我们一起玩啊。小狐狸说,我现在还不能和你一起玩,因为我还没有被驯养。请注意,驯养这个词特别重要。它指的不是谁养活谁,而是彼此共同投入一段时间,结成一种关系。从此对方在自己的生命中都是一个唯一的存在,这叫驯养。因为你花了时间,因为你说了yes和and,所以他从此和其他人对你生命的意义截然不同,后面一切的美好会渐渐发生。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对你人生的滋养是任何其他关系都无法替代的。

最后,我再分享一个自己的人生心得。如果你面对一个选择,一件事我做还是不做。那就尽可能选择去做吧。

因为不做,看似是一个公平的选择,但是背后并不公平。不做就什么都不会发生,做了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样的奇妙的事情会紧接着发生。做出选择,勇敢行动,这是我们一生所有奇妙经历的起点。

◆◇致敬时刻◆◇

▣ 凯斯·乔斯通 Keith Johnstone

凯斯·乔斯通是现代即兴戏剧的大功臣,他把即兴戏剧给系统化了,用一种叫“戏剧剧场”的表演形式,让即兴戏剧从一种训练课程走到了舞台上,变成了有趣又吸引人的剧场表演。

我们以前觉得戏剧嘛,就是要名导演、名编剧、名演员,按照固定的剧本来排练好几遍,然后才有的看。乔斯通就不这么想,他觉得那样太做作了没意思,所以就创造了一套即兴表演的策略,让观众也可以参与到创作里去,就像看体育比赛一样。

我们在这期节目里就讲到了这套策略涉及的一个原则——“Yes, and”原则,是的,而且。它告诉我们,要想建设性地推进合作,那就不要说不,而是先接纳下来,再求变化。在生活中,这条原则几乎可以解决一切人际关系的难题。向他致敬。

▣ 圣埃克苏佩里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圣埃克苏佩里是法国童话《小王子》的作者,他本人的经历就像小说情节一样传奇,12岁就第一次飞上天空,一直到44岁在执行飞行任务的时候坠机,一生都在不停地冒险,可以说圣埃克苏佩里就是一个十足的浪漫主义者,所以才能写出《小王子》这样充满幻想的作品。

《小王子》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当高的,他们甚至把圣埃克苏佩里和小王子印到了50法郎的纸币上。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童话,对于大人来说也很有参考价值。它提醒我们,所有的美好关系,都开始于彼此的驯养。向他致敬。

▣ 孔子

孔子我们都很熟悉,他经常讲的那个词叫“仁”。仁字怎么写?二人嘛。这是中国特有的智慧,无论是内心的安宁,还是外在的成功,都可以试试到妥善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第二期 ·怎样做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视频原文地址:http://www.iqiyi.com/v_19rqykfixg.html

◆◇本期金句◆◇

  1. 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就是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更有价值就是要用好时间,经营好时间有五级台阶:

锚定时间;
多元收益;
复制时间;
营造预期;
购买时间。

  1. 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个世界的差距最大,那就是你一生的意义。——李开复

  2. 如果只盯着钱这个标准,人就容易被这个狭窄框架所限定,从而忽略事情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段时间

  3. 怎样做一个靠谱的人?

事事有回音;
凡事有交代;
件件有着落。

  1.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你应该这样度过你的一生。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既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奥斯托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部分◆◇

盯住钱容易做错决策

《知识就是力量》本期话题是“怎样做一个更有价值的人”。首先我们来看看人们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是不是有钱就会更有价值?

确实有人这么认为啊,越有钱的人就越有价值。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就在整整十年前,2008年7月份,就已经蝉联了多年的世界首富,他就是——比尔·盖茨。

就在那时,他宣布辞去在微软的所有职务,去做下一件事,去做慈善。十年后,你看他老得这个样子,做慈善不容易的呀。那他为什么要去干这件事?是因为他觉得光挣钱已经不能满足于他对价值的追求。你看一个世界首富,他仍然要追寻我们今天这个问题的答案,怎样做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钱这个东西在我们变得更有价值的过程当中,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参照物。我们来举个例子。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叫理查德·塞勒,他的研究团队呢,就研究了一个群体,就是出租车司机。要知道很多城市出租车这个生意是有淡季和旺季之分的。假设你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你会怎么处理这淡旺季的生意呢?

如果你盯住钱,你通常会这么行动:旺季的时候早上8点出车,下午3点一数钱袋子。够了,收工了回家了;但是在淡季呢,到晚上8点钱还没挣够,你心里想,公司的份钱,今天的油钱都没挣够,所以一直在街上开车,对吧?

这是不是我们正常人的反应?但是只要我们稍微抽身一看,这个行为模式其实很傻的,旺季什么特征?就是你在街上开车单位时间挣的多嘛,所以旺季的时候当然要拼命工作,恨不得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晚上10点;淡季的时候,反正我在街上开车收益相对也较小,那还不如休息,养养身体,陪伴家人,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所以你看,只要你锚定的那个对象错了,比如说出租车司机锚定了钱,你的行为有可能就是错的。但是为什么那些天天干这个工作非常辛苦的出租车司机,他们想不到呢?很简单,因为钱这个目标,遮蔽了他的视野。

锚定效应:指的就是一个锚一样的东西、观念,会成为你判断所有事情的标准。

不要光笑话他们,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样的效应。理查德·塞勒和他的团队还为这个现象专门起了一个名字,叫

“狭窄框架效应”。就是当框架非常窄的时候,你在框架之中,你实际上看不到世界的全貌。所以钱不是一个好框架。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再说个段子。
有一哥们去蹦极,然后他就问多少钱蹦一次?那人说260。贵了,便宜点。

行,你要多少钱?哟,还能还价呢。对,多少钱都有,最便宜十块钱。哦,那有什么区别呢?区别不大,就是价格越便宜,这绳啊就越细。

这当然是个段子了,真正的蹦极经营者不会这样去做的。但是它在告诉我们,

当你只盯住钱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很多维度、很多真相,你是看不到的,你很容易去做出那种愚蠢的决策

所以啊,这个难题就来了,本来今天这个题目就很难,怎样做一个更有价值的人。如果把钱这个标准一抽掉,你会发现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标准,作为我们人生扶着它往前走的那个依据。

◆◇第二部分◆◇
人的本质是一段时间

我们还能找出什么依据呢?能力成长吗?人脉关系吗?自我情商吗?还有什么?你想想,连钱都不能标定你个人价值的成长,还有什么可以?所以这个问题在准备这期节目的时候,真的是把我们难住了。

有一天我突然看到了一句话:人一生的本质是一段时间。对呀,人只是一段时间。你可能听着还挺怪的,那我们就画一道辅助线,再来看怎么理解这个问题。这道辅助线呢,我也不方便拿别人举例子,我就说我自个吧。

假设我现在死了,我的亲人决定在我的坟上给我立一块碑,碑已经打造好了,那请问上面刻什么?当然先刻上我的名字,罗振宇。下面搁一张照片,那再想想,还会写什么?难道会把我存款的数字写上吗?那不重要,没有人会在碑上刻这个。所以你就知道,你一生挣多少钱,在你死的那一刻,不仅你自己不在意,你的亲人也不会认为这是你创造的价值。

那难道你当过什么官?你考过什么证?你有驾驶执照?经过什么表扬,被谁批评?会写上去吗?不会,一块严肃的墓碑,只会写一个东西,就是你的生卒年月。

比如说我贪心点,假设我活200年,1973年到2173年。你看,不管我多么贪心,哪怕我想活200年,这都是我人生最根本资源的刚性约束,是我这个人的决定性的边界,是我这个人和这个世界交流的唯一的、我拥有的资源。

意识到这条辅助线之后,我马上就明白了,经营这一生,我们拥有的唯一的本钱是啥?就是时间嘛。时间经营好了,我们才可能变得更有价值,而且我们还不知道那个终点什么时候到来。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人生之锚到底是什么,我们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应该经营的那个对象到底是什么。

◆◇第三部分◆◇
锚定时间

关于怎么经营时间,接下来我会给大家提示五个台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智慧知识,是我请教而来的。

第一个台阶,看起来特别简单,就是把时间用好。从小我们都知道,节约时间,利用好时间,因为时间是刚性的,1分1秒也多不出来,而且极其公平,但是你真的知道吗?

举个例子,我大学毕业那一年,我拿到毕业证,跑去找我特别钦佩的一位老师。我就问他,我说我毕业了,你给我有什么建议?他说这毕业之后的生活谁知道?你遇到的情况我们完全无法预料,我给不了你什么建议。我说你好歹给几点嘛。他说,那行吧,给两条。第一条,好好工作,好好学习。我说,这要你说?

那第二条,第二条是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请注意这个前提,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离工作单位住得近一点。我说,为啥呢?

原因很简单。

第一,住得远一点。但是房子大一点,和住得离单位近一点,但是房子小一点,好像花费是差不多。但是人的忍耐和承受习惯不一样。空间小一点,最多两周你就适应了。但是时间上的花费,无论多长时间你都适应不了。每天上班、下班要花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你第一天感觉到痛苦,20年后你同样感觉到痛苦,不值。

你可以想想看,每天节省下那么多挤公交、坐地铁的时间,你可以做多少事?你可以选择多干一点活;可以选择去见一个平时不大容易拜访得着的人;可以选择健身;可以选择和一个有趣的人喝一会儿咖啡。总而言之,这些时间足以把你的人生各种丰富的可能性打开。

假设你是一个很有出息的人,我现在给你做一笔生意,一个月8000块钱卖给你30个小时,多出来的时间你要不要买啊?这么一翻过来算,你就明白了吧? 好便宜的。

所以,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什么叫做珍惜时间,把时间用足,用好。你要理解了这一点,才算踏上了经营时间的第一级台阶。我们接着往上爬,爬到第二级台阶。

◆◇第四部分◆◇
多元收益

第二级台阶的心法非常简单,就是把同样一段时间产生的收益尽可能多元化。我看你们很多是大学生,毕业的时候,现在两家公司,一家公司说月薪5000,一家公司说月薪8000,你去哪家?

去8000的?错。你应该说我的判断依据还不足,先不要急着贪这3000块钱。如果我是你们,我会选择去一家明星公司。什么叫明星公司?既不是很有名的公司,也不是很大的公司,也不是那种事儿少钱多离家近的公司,而是很有魅力的公司。怎么判断?就是这个时代最有趣的人、最有上进心的人,都愿意去的那种公司。听到这你会说有这样的公司吗?当然有。

随便举个例子,20年前,你要是加入了新东方,你的日常工作也许很枯燥的,就是教单词、说段子、吃粉笔灰,一场一场的课教下来。但是20年之后,你会非常吃惊地发现,你今天和这样的人是朋友:他们是俞敏洪、徐小平、王强、罗永浩、古典、李峰、马徐骏等等。

好奇怪,当年那么一家小的创业公司里面,人才的浓度怎么能那么高呢?这就是明星公司。

所以我刚才那个问题,实际上是个陷阱,你们毕业时在5000和8000之间选的时候,这个选择的维度都错了。去哪?去明星公司,你同样是干活,同样是做事,同样是产生你自己看得见的目标,但是有一些附带的收益,在周边同时发生。

这些附带的收益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你身边和你协作的人,将来有可能成长为很棒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要去明星公司的原因。

这只是一个例子,我们人生的很多选择都要落实到这个点上。你不是在替哪家公司干活,不是在做一个PPT,在做一个什么提案,在做一个什么项目,不是。

这一段时间花进去了,你看得到的目标近在眼前,你看不到的收益你心里得有。

收益是什么?很多,我长本事,我长见识,我遇到自己没有见过的情况,还有,你在跟未来很可能影响你一生的人在协作

这就是同一段时间投入进去,获得更多收益的方法。好,理解了这一点。你踏上了时间经营的第二级台阶,我们再接着往上走,还有第三级台阶。

◆◇第五部分◆◇
复制时间

其实按照我们刚才讲的方法论,你们应该已经推算得出来。同样一段时间,除了节约好、利用好,除了让它产生更多元的收益之外,那第三级台阶应该是啥?就是把你的价值复印出去,你花一份时间,但是可以有无穷多的收益。

大家说有这样的好事吗?太多了。拿这个节目来说,我就是这样一个受益者。我花时间准备这个节目,我可是只花了一份时间,但是用了像江苏卫视、深圳卫视、爱奇艺这样的平台,都是国内一线的平台。

我同样的一段时间准备的内容,复印了无数万份扩散出去,我很划算的,各位。当然,比这种演讲方式更划算的方式,是写作,因为写作比演讲复印的可能性更大。

还记得太史公司马迁当年说的那句话吗?我写《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很费劲的,那个时候又没有纸,弄个竹片片,拿个刀刻。但是他心里知道,整个时光是一台巨大的复印机,把劳作的价值复印出去,就有了无穷的收益。

所以你观察到一个现象没有,通常拿到这个行业最大红利的人,恰恰是什么人呢?是这个行业里的高手

首先他得是高手,但是特别会表达,特别爱输出,特别乐于写文章、做演讲、做分享。是这样一群人,把一份时间的产出复制无数份。

在互联网时代,整个世界就是你的复印机。很多人说,不行吧,我这个行业特别窄,特别专业。我在这个行业里写文章、做演讲,只有同行听,所以复印不出去。错了。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复印不出去。

在这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大夫叫葛文德,他号称是美国现在活着的最著名的大夫,他是奥巴马总统医疗方面的政策顾问。你说他医术怎么样,我是真不知道,我也没找他看过病。葛文德大夫总结了医学这个领域最顶级的行为方式、认知框架,然后分享出来。

他写了一本书,叫《清单革命》。这本书其实起点非常简单,它就是告诉你,他说我们大夫是什么人?我们大夫是世界上驾驭工具最复杂的人。一个成熟的大夫,我们大概要了解几千种药的用法,几千种手术类型,如果我是一个急救大夫,我得知道几百种操作规程。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像我们拥有那么多工具,要驾驭如此复杂的流程,所以我们大夫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叫清单。

我们是用一张清单来管理那些复杂的工具的,我把这套方法总结出来,然后分享给你们,那结果是什么呢?何止是医疗领域?航空、行政、教育……所以他成了最著名的大夫。《时代周刊》曾经把他评为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一百人之一。任何一个行业的存在,一定是因为它的价值是外行替代不了的。

每个行业分工都有独特的认知模型,只要分享出来,就价值连城。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机会

其实啊,刚才我们说的经营时间的前三级台阶背后是有一个密码的,就是乘法。你不要盯住一个数,而是要想办法后面再乘以一个数。时间的乘法运用其实有很多种方式。

我随便再举一个例子,你说我要在一个行业里奋斗,到前10%,难不难?特别难。有的时候是天分,有的时候还有运气的因素,不是每个人都能到前10%的。那怎么办?其实有一个很好的乘法的方法,就是你同时兼跨两个行业,就是在一个行业你做到前20%,在另外一个行业做到前20%,这通过努力总是可以的吧,两个一乘,你就成为了4%的跨行业人才,这个算法,可是有很多人在实践。

比如说美国漫画家亚当斯,他是《呆伯特漫画》的作者。亚当斯说,在画画这个领域,我可能也就是业界水平的前20%;但是业余,我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研究办公室政治,那在这个领域我可能水平也只有前20%,但是两项一乘,那我在这个跨界领域可就是顶尖高手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行业地位,一个简单的乘法魔法,就让他给做成了。

DeepCreator:技术*专利,再辅以软技能

所以经营时间的前三级台阶,背后的密码都是这个乘法。

◆◇第六部分◆◇
营造预期

接下来我们就踏上经营时间的第四级台阶,这可难了,找未来的时间要价值。这话听起来怪哈,未来的时间还没有来,我怎么能找它要价值呢?你错了,这个世界所有真正懂得财富密码的人,都是找未来要价值的。

一只股票,它卖给你的价格是什么价值?当然是这家公司在未来所有收益折现到今天的价值嘛。未来的收益怎么知道?就是凭大家对你的信心嘛。一家公司,只要所有的股民都相信,你现在挣到的这笔钱是你挣到的最后一笔钱,所有人都会抛售你的股票。每个人现在的价值是要靠别人对你未来价值的预期来衡量出来的。说到这,你可能又会疑惑了,我又不是上市公司,我怎么能经营未来价值呢?错,

每个人都是上市公司。其实经营自己未来价值的起点非常简单,两个字就行了,叫“靠谱”。

什么叫做靠谱?其实很简单,就是做到三件事,叫:事事有回音。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

做到这个就够了,不需要你像神仙一样,干什么什么都能成,只需要你在社会中,给你的合作伙伴交付一件确定性

当你已经释放出来确定性之后,你周边所有的人就知道,未来我可以相信你。未来在某个方面,我可以相信你到什么程度,只要他对你的未来有确定性的预期,你不就是上市公司嘛?你的很多价值就已经可以在当下兑现。

你想,马云当年创业有“十八罗汉”,对吧?这“十八罗汉”个个是经营奇才?个个是创业家?做不到吧,马云要做一家公司,他总得有靠谱的会计,有靠谱的行政吧,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财富和地位,拥有那么多的财富,其实靠的是别人对他的预期,对他未来稳定预期换取的财富。

所以很多我的朋友跑来问我说,我应不应该创业?我说你创业啥呢?跟我说说你的项目。说完之后他说,哎呀,我也很犹豫要不要创业。我说,那就不要创了,创业是个多难的事情。他说那我又不甘心。我说很简单,你生活圈子里的人,比如说就你的办公室,这里面有没有可能一个能人将来会创业?他说有啊,我身边这样的人很多。我说,好,现在你的目标,就是在他心目中成为一个靠谱的人。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所有的能人当他想去创业的时候,他会找谁?对,不就是他身边一个靠谱的人吗,对他有稳定预期的人吗?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能耐,把自己未来确定性的预期交给别人,你不就是上市公司嘛。所以你看,经营未来的时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做到靠谱就已经踏出了第一步。

◆◇第七部分◆◇
购买时间

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升级,升到经营时间的第五级台阶。必须坦率地承认,我的认知水平,只能认知到这么高了,这是我看到的经营时间的最高心法。

看,我们前面已经把时间的各种可能,都盘算了一遍:节约时间,同一份时间获得多种收益,把同一种时间用乘法给它复印开来,把未来时间的价值再放到现在,兑换成当下的价值。好像所有都玩遍了吧,其实还有一种时间的魔法,很多人看不见,就是:买别人的时间,然后把它卖掉

其实所有的创业公司大老板、大富豪不都在干这件事吗?很多大学生觉得我要找一个好工作,对呀,那些有本事的人、比你有钱的人,往往就在买你的时间,你创造价值,然后把它卖掉,他比你有钱啊。当然,这不是任何大企业家、大老板的专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这么干!

说起来简单,但是做到这一条极难。难在哪?难在我们对别人不信任,很多人都告诉我们,你要学会质疑,就是我不相信别人。在现代社会,你对任何事情提出质疑,我都没法质疑你的质疑的正当性,对吧?这是你的权利。

但是问题是,当你成天生活在质疑中,你是活不好的,你也是没有效率的。看电视的很多叔叔阿姨,不太愿意请保姆,为什么?他不信任。但是生活在质疑当中,就会导致你寸步难行。

比如说你从北京到深圳买一张飞机票,你当然要选择信任航空公司,信任这个飞行员是经过培训的。你需要现场去查一下他有没有驾驶执照吗?你会选择信任;进了超市,当商家告诉你这个产品的保质期是多少,它是哪天生产的,你就必须信任,否则你没法过好这一生。

我自己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创业公司的创业者,我们公司的法务人员经常让我签各种各样法律文件,我要是天天想,这小子会不会让我签一个字,把我的公司给卖了?然后我就天天看那个法条,我怀疑他在哪个小字上给我埋了什么雷。完了,我这什么事都不用干了。

我之所以请一个法务人员,来帮助我工作,跟我一起协作当我的同事,就是我天然选择了信任他。我知道有一个创业者在做一个非常复杂操作的时候,一天晚上签了3000份文件,这不算很多的,但是问题是他有空一行一行的字去琢磨去查,你们有没有骗我吗?这样的话,什么交易都做不成。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我信任你。

选择信任他人,是我们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必备素质。

很多人说我当然了解,这句话错了,很多人并不了解。当你要掏钱去买服务的时候,很多人不是这样算账的,反正我家就是这样。

每次我请我父母去餐馆吃饭,点完菜之后,我父母都会算:啊,这个东西我要是买回去自己在家做会是多少多少钱,然后就会说,唉呀,餐馆太暴利了。但是,他就没有算人家的店堂、餐具、员工工资,所有给你提供的服务,以及让你今天不必在家做饭,你有一天放松的心情跟儿子一起出去享受这美好的家庭午餐,所有的收益,我父母有的时候他就不算。

有的时候,我们就是因为没有足够信任他人,所以我们没有意识到,花钱买往往是最便宜的方式。花钱买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买到的难道是一道具体的菜吗?是某个具体的产品吗?不是,是凝结在它身上的背后的大量人的时间嘛,这就是我们经营自己时间的方式。

如果你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模型,我只要能花钱买到的时间,我就不花自己的时间。那你的行为方式和那些大企业家还有什么区别呢?你就做成了一笔买别人的时间,然后花好自己时间的生意嘛。这种心法你练得越纯熟,你的个人价值,当然就水涨船高。

过去几个月,我不断地看书,不断地请教我的朋友,每个人经营时间的心法,我大概总结出来,就是这么五级台阶。这不是一些简单原则,你拿去就可以用,其中很多东西都需要训练,比如说我们讲的最后一级台阶,信任他人,在什么样的时机去信任他人,这当然需要训练,需要你自己心智的成熟和成长,你才知道那根判断的“金线”,所以它是最高的台阶。

从第四级台阶做一个靠谱的人,营造他人对自己未来价值的预期,到第五级台阶,相信他人的价值,购买他人的时间,这一级是比一级难,那走到最高处,就可以一览众山小。

话说到这儿,还是有点像鸡汤是吧?好,那我们就不妨来一句更像鸡汤的。这句话是这么说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你应该这样度过你的一生: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既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致敬时刻◆◇

▣ 理查德·塞勒 Richard Thaler

这位要致敬的大神叫理查德·塞勒,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演过电影,自己做投资,研究经济学,但很多年不受主流学界待见。不过2017年他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算是彻底扬眉吐气。他的主要贡献是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到一起,参与开创了行为经济学这个热门流派。

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假设是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但是塞勒的研究说,人的很多行为选择其实是非常不理性的。比如我们这期节目里就引用的他的一个研究,也就是狭窄框架效应,伦敦出租车司机在淡季时工作时间更长,旺季反而工作时间更短,也就是能赚钱时反而去休息了,赚不到钱时反而在街上跑。

▣ 阿图·葛文德 Atul Gawande

阿图·葛文德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实行医改就受了他很大的影响,2010年《时代周刊》评选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葛文德是榜上唯一的一位医生。

虽然葛文德是医生,他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靠的可不只是医术。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能力,那就是跨界的能力,他把自己行业里的经验,写成了一本外行看了都很有收获的畅销书,非常精彩地跳出了他的原有框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本书就是《清单革命》,他在书里面把大夫管理几千种医疗工具的方法介绍给了所有人,通过在单位时间里复制自己的产出,在短时间内名利双收。

第三期 ·怎样成为一个不冲动的人?

视频原文地址:http://www.iqiyi.com/v_19rqy9nll4.html

◆◇本期金句◆◇

  1. 管理不好自己情绪,其他人就会利用你的情绪,通过设定边界、减缓速度、增加负担和客体化的方式,你可以把决策的权力从容易冲动的杏仁核手上拿走。管理情绪,就是管理杏仁核。
  2. 假设你说的某一句话,明天会被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你还会说吗?—— 巴菲特
  3. 不流畅的信息,有助于人们审慎思考。——亚当·奥尔特
  4. 如果你身在画里,就会陷入其中;如果你想像自己是一个在外面看画的人,就能保持理智看清全局。—— 柳传志

◆◇第一部分◆◇
世界缺了一个停止键

上一期我们讲了“怎样做一个更有价值的人”,这个问题想出来之后,我自己都左手握着自己的右手说你是一个好同志,你功德无量,你要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对你自己都很重要。

但是这期节目是“怎样成为一个不冲动的人”,很多人会说,这问题一点儿都不重要。冲动了又怎样?没有什么后果的嘛,对吧。你顶了谁几句,哪怕这个人是你的老板。或者你一生气把自己手机摔了,哥们儿自己买的,再买一部,能怎样?不会有什么后果。对,情绪冲动这件事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已经不构成重大的危害了。几万年前在山洞里的时候,你要是多吃了一块肉,别人制止你的时候,你还敢发飙?还敢冲动?等待你的后果是啥?没准当场就被打死了。

所以冲动这件事对于我们的老祖先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事,对我们今天来说已经无所谓了。而且进化心理学家也在告诉我们,人类一路进化就把那些动不动就要发飙,动不动就要冲动的人已经淘汰掉了嘛。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大家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温婉的,比较理性的人。如果你偶尔发个飙,旁边人可能还会说,这个人至情至性,有性格不装。冲动今天已经不会给你带来特别大的危害,这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坏消息,

就是你不管你自己的情绪,自然会有人替你管理你的情绪。你如果任由自己冲动,旁边会有很多人拍着巴掌心里高兴呢!这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这么坏?他们不是别人,他们就是除了你之外的所有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分协作的商业社会,每个人都在生产自己的产品服务,要卖给你。那他们怎么入手呢?有一位游戏业的大佬告诉我一个经验,他说我们干游戏这一行其实要诀就是四个字,叫“把坑挖滑”。什么意思呢?就是拿起铁锹就挖坑,先挖一个小一点的坑,让用户觉得没什么,站进去;然后在他前面再挖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坑,他又滑进去;然后再挖一个更深的坑,他又滑进去,最后就可以跟他说“拜拜”,他就可以一路滑下去了。

你以为世界上那些最聪明的人,什么广告商,什么营销大师,什么产品经理,什么数据科学家,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就在干这件事,把坑越挖越滑。让你从一个非常小的入口,一路滑呀滑呀滑呀,睁眼一看,正好是收银台,掏钱吧。

对,你不管理自己的情绪,有人会替你管理。这就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真相,当然这也没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严肃、认真、满怀正义感地做自己的事,生产自己的产品,说服自己的用户。推荐给大家得到App里面的一个重磅产品——梁宁的《产品思维三十讲》。这个课听完了之后你就知道,这个世界所有做产品的人正在怎样从心理的底层试图说服你。

请注意,这个地方有一个重要的分野,传统社会想推销给你东西的人,他会逮着你拼命的说,因为他想诉诸于你的理性;可是这个时代你发现没有?所有做产品的人往往是宅男,他们不会主动去说服你的。

比如说微信的产品经理张小龙,宅男,不爱社交;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宅男,不爱社交。他们只是做了一个产品放在你面前,你进了这个入口之后,就一路滑下去了。这是一个产品时代,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有大量的聪明人把你一路往下拉。他们做得事情无可厚非,但是这个世界出现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这个世界缺了一个东西,叫停止键。

原来我们在传统社会生活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有停止键。电视机有,录像机有,我们看一本杂志翻着翻着到封底了,没了。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网页,手机App,哪有停止键?你就滑吧。一会儿时间就过去了。各位有没有这样的体会?用一些新闻App,刷一会儿一个小时就没了。

◆◇第二部分◆◇
杏仁核为啥总是赢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有的人,其实是我们所有人在管理自己的情绪上出现了新的难题。

怎么管理情绪?我们要回到知识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也正是我们节目的主张:知识就是力量,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那知识界怎么看待我们人做决策这件事?它不认为是在座的各位,每一位看电视机的观众你们真的自己在为自己做决策。不,打开你的大脑,你看到的是一个“会议桌”。这个会议桌的旁边坐满了各种各样、怀着各种动机的小人。

当然里面最重要的是两个小人,第一个叫杏仁核,第二个叫大脑皮层。简单说,杏仁核就是负责冲动,快速反应,驱动你去做一些事的那么一个小家伙。我们称之为叫“杏仁核宝宝”吧;还有一个是大脑皮层,它想驱动你做出更理性的,更符合逻辑的一些判断。这个谈判桌上虽然坐满了人,但是经常激烈争吵的就是他们二位。通常谁会赢啊?

反正我自己是这样:面对一个好吃的东西,杏仁核说上去吃,上去吃,特别好吃;我的大脑皮层永远说,你都这身材了你还要吃吗?但是往往都是杏仁核赢了,所以才有我今天的身材。对,各位,这种场景太多太多。那为什么杏仁核老是赢?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这个会议室,这个会议桌,它来的太早了。杏仁核是早在哺乳动物之前它们就存在了,即使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你算算到今天也好几亿年了;可是大脑皮层这个东西,来的太迟了,才几百万年,它怎么斗得过这个地头蛇呢?

第二个原因,杏仁核最大的特点是反应速度快。遇到一个野兽赶紧跑,或者上去跟它打。杏仁核是要在原始丛林里帮助我们这些进化中的生物做出这样的判断的。能不快吗?

可是大脑皮层呢?739×654,算半天。恨不得还得掏出一张纸来打草稿,它慢的很。所以在这个会议桌上它肯定是败将。

还有重要的第三点,

杏仁核因为它来的早,因为它启动快,所以它“帮手”特别多。不管你做什么决策,哪怕只是情绪冲动,杏仁核宝宝会调动很多助手来帮它说话的。

还记得有这么一个段子吗?有人看了宣传戒烟的广告之后说,太可怕了,原来吸烟的后果这么严重,你看公益广告里那个抽烟的人那个肺那个黑啊,太吓人了。我从此决定再也不看电视了。你看,杏仁核宝宝找了一个帮手,给自己一个解释,然后就关闭了这个通道。

有一个著名的做健身的App,他们最大的烦恼就是用户来了,注册了,也使用了,突然几个星期、一个月不来使用。那做这个App的创始人当然很着急,给用户发一个短信。你已经一个星期没有来锻炼了,赶紧来锻炼。结果是什么,你猜?

对,大量的用户直接就把它给卸载了。所以有一句话说的好嘛,我们一生的谎话基本上都是跟健身教练说的。“杏仁核宝宝”是有这个本事的,它调动大量的帮手来帮他给我们一个解释。

说完了这三条你就知道,我们今天这个话题真正的敌人是谁,就是这个“杏仁核宝宝”。它不是我们自己,但是它在几亿年前就已经在我们的脑子里安营扎寨,我们撵不走它,我们必须想出办法来对付它,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讲的内容,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我们怎么对付这个“杏仁核宝宝”呢?

◆◇第三部分◆◇
设立行动边界

下面我们讲第一个方法,就是给“杏仁核宝宝”设立一个边界。还记得我们刚才讲的吗?这个时代所有的人把你生命中的那个“停止键”给抠掉了。我们能不能让这个停止键回来,设立一个边界。听到这儿,有人会说这不就是闹钟吗?没错。但是我要说的这个边界和闹钟还不一样,闹钟是你自己给自己设的。但是在这个时代管理自己的情绪冲动,我们往往需要他人的帮忙。

比如说我就认识一个创业者,他发现自己身上有一个毛病,就是一开会,那个会往往是无止无境的往下拖,以至于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上午第一个会没开完,结果就拖到了第二个会的时间,第二个会再顺延,然后一天所有的日程全乱。

所以,他就专门设了这么一个人,就坐在他会议室旁边。平常干点别的,一旦看规定的会议时间快结束了,他不管什么会,反正规定的时间要到了,这人就一推门说,你们还剩10分钟,赶紧讨论结果,然后回去了。到最后还剩五分钟,又一推门:你们还剩五分钟。就设定这么一个人。

这位创业者跟我讲,他说我一直认为创业者就应该很辛苦,我不应该有助理,但是某一天我突然发现,有个助理很必要。因为他能在我生命中设定边界。他不是我,所以他能帮我设定严格的边界。

听到这儿你会说,我又不是老板,我又没有助理。怎么给自己设立边界呢?有一天我的办公室来了一位朋友。我觉得他的方法特别好,推荐给大家。

他坐下之后就说,我知道今天会跟你谈得特别愉快,我怕自己忘了时间,耽误你后面的工作。所以你给我这两个小时,我特别珍惜。我能提前15分钟设个闹钟吗?这样到时候,我们就迅速结束这次愉快的谈话,好不好?这番话说出来什么结果?当然,我对他高看一眼。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有边界的人,这是一个珍惜我的时间、尊重我们这次会谈机会的人。

你看,设立边界其实并不需要助理,你自己也可以做到。设立边界这件事情在生活中是有无穷的妙用的,它往往能帮我们遏制那个“杏仁核宝宝”,遏制要命的冲动。我有一个朋友,他性子很暴,然后他谈了一个女朋友,那性子更暴。

这两个人后来结婚了,你就想吧,会发生什么。后来他们两个冲撞了几次之后,说这样,咱俩约定一件事,只要吵架争取不过夜。过夜怎么办?第二天早上谁先起来谁给另外一方挤牙膏。挤完牙膏这事就算了。如果第一个起床的人不给另外一个人挤牙膏,马上去离婚。这两个人就把这个边界设定了。你就想吧,年轻小夫妻,如果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那都谁都不愿意起床,很快就和好了嘛。这就是边界的效用。

请注意,边界还不只是实际的边界,它很可能是一个想象的边界。比如说有一个著名的对冲基金老板,瑞·达利欧,他在公司里面就有一个特别奇怪的规定,我估计很难有公司能做到。就是不管什么级别的会议,不管经历程度有多高,所有的会议全程录音,然后公布到公司的网站上,所有的同事都能听。一般公司做不到吧,但是他们做到了。做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不管开什么会,讨论任何话题,所有在座的人都知道,我们现在说的每一个字都会被全体同事听到。你还会说冲动的话吗?这就是边界。

其实很多高人都是这么做的,比如说美国股神巴菲特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我说任何一句话,我都假设第二天这句话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上。如果现在我判断这句话不适合登在头版头条上,我现在就选择闭嘴,我就不说。

DeepCreator:还有李开复在做选择时,也会用“报纸头条”方法。

各位,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心法。现在这个时代,你还真觉得有什么防火墙?有什么传不出去的话吗?你还真觉得你说每句话是所谓关起门来说的话吗?没有了,没有这个场景。任何一句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一定会因此对你造成伤害的话,会不胫而走。你存在哪?存在手机里,存在电脑硬盘里,你会遇到修电脑的。所以假设那个边界是在远方,在心里去设定,这是管理我们情绪的第一个方法。

◆◇第四部分◆◇
减缓反应速度

好,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方法,杏仁核有一个毛病,那当然,它自己理解可能是优点,就是它的反应速度特别快,突然火了。火气就能冲到脑门。可是你知道,*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只要反应快的东西,通常都不能持久**,所以“杏仁核宝宝”它有一个大命门,就是它没法持续很长时间。不信你自己回家试试,你发一天火,那吃大米饭是供不上这个营养的,你得吃糯米饭。

DeepCreator:就类似于暴风骤雨,只是一时的。

所以利用杏仁核的这个毛病,我们也就找到了治它的方法。它不是起来的快,然后落下去也快吗?好,战略出来了,跟它拖时间。

比如说我自己,我就特别得益于我很多年前给自己养成的一个习惯,就是

用微信之后,我绝不用微信语音功能。微信语音多方便,摁住一说就发出去了,它会让我说话变快。

但是,从我意识到我要管理自己的脾气开始,我每句话都会拿手敲字,然后再发出去,让我的语言速度变慢。你不要小看这一件事情,男女朋友要是吵架就可以用这招:咱们能不能做一个约定,不用挤牙膏那招,咱们吵架不用嘴说的,咱们发微信消息,每段话不得少于一百字,你会发现组织语言,写着写着,那个火就渐渐下去了。

顺带我也给大家传授一个小技巧,我大概是从十年前开始,我给自己下了一个命令,就是不管是写字还是发微信,永远不用感叹号。你看这很简单,但是仅此一点,你的文字表达本身就会变得理性。你发现一件事没有,一旦打了感叹号,之后就特别想回车。不用感叹号,就有这个好处。

所以“杏仁核宝宝”它是谁啊?它是一个绑架犯。但是这个绑架犯能坚持的时间并不长,你只要拖过了一定的时间,它就把你给饶了,它就把你给放了。所以我们在日常和人交流的过程中,我建议每一个人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尤其是我们现在要攻击别人,语言上攻击别人。能不能先做一件事,就是描述自己。你先说一下我为什么生气,不要怕啰嗦,不要怕自己表现得像个祥林嫂,你描述自己的情绪,等描述完了那个火基本就消了。

比如说我们正在做一个特别重要的复杂协作的项目,现在有一个同事,在规定时间没有把工作成果交上来,怎么办?你现在冲过去想骂他。好,冲到他面前之后,先描述自己:我很生气。你看为了这个项目,我组织了十个人一起协作,我已经连着三天都在加班,今天晚上我还要给我的娃过生日,明天早上就要向客户提交方案,但是现在你还没有做,你让我怎么办?所以我很生气。

这段话很宝贵,虽然可能只有短短的十几秒、二十秒,但是你的那个杏仁核“绑架犯”这个时候已经撑不住了,它会把你放掉的。那后面的往往是和平的对话。

顺便说一句,很多男孩儿在向女孩儿求爱的时候,就是不会这一招。他往往都是玫瑰花、心型蜡烛,窗口下,来,女孩儿你说答应不答应,这是典型的男性思维嘛。

其实你应该描述自己嘛。比如说你面对一个女孩,你就说连续一个月了,我每次见到你,我那个心都咚咚跳。在座的女孩都知道这句话是有用的,比直接找你要结果是有用的,描述自己,让自己的情绪反应慢下来。这是第二招。

◆◇第五部分◆◇
增加认知负担

第三招,杏仁核宝宝这个绑架犯它身上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它特别低能。我们看过电影《绿巨人》,对吧。他一旦暴怒之后变成绿巨人之后,力量是很大。但是他智力变得很低,你只要稍微让他处理一点复杂的事,他就玩不转了。这个时候他在那个会议桌上就开始召唤其他人,来来来,帮忙帮忙,哥们儿搞不定了。

这一点我是观察我们家的一对小宝宝得到的结论。我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今年两岁。比如说这个时候她正在看动画片。我说,去洗澡啊。不去。各种闹。好,那这个时候你试图说服她吗?洗澡很重要?动画片不该看了,没有用的。对这个宝宝,这个时候最有用的办法是什么?给她一个选择题,让她进入逻辑运算她就傻了。

比如说我现在经常用的方法。宝宝洗澡了。不去不去不去。

是爸爸抱你去洗澡还是妈妈抱你去洗澡呢?妈妈抱。给她一个负担。

这是我们对付自己也有效的方法,给自己一个负担。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都是带电脑。我们经常说带电脑记的快,对吧?但这其实是一种最糟糕的学习方式。心理学家已经做过实验,如果你真的想听这堂课,请用笔去记,否则你的所有的注意力都是键盘敲字,怎么跟得上老师的那个话语流。用笔去记,因为负担更重,你必须在老师的话语流当中提取出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所以你的杏仁核宝宝现在就该干吗干嘛干嘛去,它根本在这个场合就没用,真正主导你现在思维流的是大脑皮层。

把大脑皮层请回来,端坐在会议室的正中。它就在帮你高效学习

所以在互联网产品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特别奇怪的事。比如说这个标,这个字它怎么就设计的这么丑呢?请注意,但凡你在互联网世界里看到设计的特别丑的东西,往往都是信息重点。

这事是有教训的,有很多出行软件,用互联网的,它们就经常有这样的苦恼:说一旦遇到下雨天,司机师傅出来出车很辛苦嘛,就要调价,但是这个调价的字体不管我说的多么明显,很多用户都表示我没有看见,抱怨你们这帮黑心的,你们为什么收我那么多钱?原因是什么?越是在雨水天用户心里着急,心里一着急,他是注意不到这些信息的,他是等这事已经结束之后,才发现你多收了我钱,于是投诉客服。

所以现在很多出行软件就学乖了,用那个比较丑的字体,放在那,让你注意到。这是心理学界的一个重要发现,叫增加负担,有助于你吸取那些更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我们讲的对付杏仁核宝宝的第三招。

◆◇第六部分◆◇
把自己客体化

刚才我们讲的,管理情绪的三招。其实本质都一样,就是增加必要难度,让杏仁核宝宝在这样的难度面前,知难而退。

但是你想过没有?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彻底把它从这个谈判桌上给赶走,你不要参与谈判,这儿没你什么事,有没有机会?有。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你们品味一下。

第一个例子是,我们经常去做那些冲动的消费决策。这个包包很好看,这个数码产品很眩目,我要买。一个成熟理性的消费者,这个时候他会在心里算另外一笔账。比如说一个手机五千块钱,那这个时候他的决策方式,不是我要不要花五千块钱买这一个手机,他脑海当中的选项应该是:

假设这个手机搁在这儿和有人给你五千块钱,你要哪个?如果你决定要钱,那你为什么要损失五千块钱买这个手机呢?所以就很容易做决策。

你会发现,在这个选择场景下,没有杏仁核宝宝的参与。所有试图给你挖一个坑,越挖越滑,让你滑到收银台的那些技巧,在这个心法面前无效。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是我们得到App的何帆老师告诉我的,他说太多的人请他去做演讲,要占用半天或者是一天的时间。要知道,所有邀请别人去演讲的那些主办单位,也是机关算尽的。比如说他们就会知道任何一个人对于比较远期的决策是不太在乎的。这是我们“杏仁核宝宝”的一个天然特征,它对比较远的事它不太care,不在乎

所以要邀请一个人参加你的活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叫提前半年约。基本上人都会答应,半年后的事先答应了再说。这就是第一个坑;然后每过一个月他跟你确认一次,你一想还剩五个月呢,答应吧。再确认一次,再确认一次,到最后发现事就在临头,硬着头皮就得去。

所以何帆老师跟我讲,他说我遇到这种事,方法很简单,你甭告诉我什么时候,你告诉我的所有活动邀请,我就全当是在明天。然后我来判断我要不要去,如果它发生在明天,我觉得它没有价值,我就不去,即使这件事实际发生在半年以后。

通过刚才讲的两个例子,你有没有总结出什么规律?对,其实就是一个词,三个字,叫客体化

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我们是主动为自己决策的,但是你有没有想到,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把自己抽离出来。我们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客人,再回头看一眼。

为什么我要把这个方法留到最后讲?因为修炼到这个境界是很难的。我第一次认识到这一点,是我听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老爷子讲的一句话,那柳传志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呢?

他平时总觉得我是一个多么亲和、幽默的人。但是有一次,他听到两个同事在背后议论他,说我们老板很厉害的,还有人绘声绘色地表演柳传志是怎么发火的。这对他冲击非常大,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在别人眼中是这么一幅形象。所以,从此每当他觉得快要发火了,他就试着抽出来再来看自己一眼,看整个局面。他就发现,原来发火的人是这么难看,你看这幅表情,真是一个很丑的自己。于是他就发明了一句话,这句话对我非常有用,叫“跳出画面去看画”。

当你身在画面之中,你是会犯糊涂的,你只有跳出画面,这个时候才能做到“旁观者清”,你的心中才有一线清明。这句话特别重要:跳出画框来看画。

很多女孩爱哭,对吧,但是你试没试过对着镜子哭?你会发现,看着镜子你是哭不出来的。为什么?因为镜子把你客体化了。你会觉得,这女孩怎么这么丑?哭得好难看,你就不哭了,没有女孩能够忍受自己变丑的。所以你们的小包包里真的要装一只镜子,来对付自己的“杏仁核宝宝”。

一旦把自己客体化,你就获得了一个极其理性的视角。这是需要认知训练,才能够踏上的一级台阶。

这种把自己的生活处境客体化,其实有很多方法。有一个大学教授就跟我讲,他怎么劝一个女孩别闹。闹什么?那是一个一定要闹的场景。因为她的老公跟她要离婚,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你对我还不好,今天还要和我分手,所以她要闹。

这个教授就跟她说了几句话,她马上就不闹了。什么话呢?他说,按照我们学术界的调查研究,绝大多数人第一次离婚之后,第二次婚姻的伴侣是在第一次婚姻存续期间就认识的。

这话有点绕。我再解释一遍。不是说在第一次婚姻存续期间你就跟第二任婚姻的伴侣好上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你们已经认识了彼此。第一次婚姻结束之后,你在认识的人当中选择了第二次婚姻的伴侣,我说明白了吧。

那意味着什么?你情绪崩溃、抓狂,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你第二任婚姻的如意郎君,虽然你不知道他是谁,他此刻就在观察你,你还闹吗?

你看,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思考人生的视角。

事实上每一次发泄,每一次纵容自己的情绪,最终受伤的都是自己。

◆◇第七部分◆◇
放大观察尺度

今天的最后我还要给大家提供一个对我来说特别有用的方法,但是我提前提示,特别像鸡汤,但是亲测有效。

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个朋友,如果孩子不考虑什么高考啊、竞争之类的事,只追求学问,那他应该学什么样的学问呢?他的回答让我很震惊。他说是历史学天文学 。这两门学科最大的共同点是有极大的尺度,

一个是时间尺度,一个是空间尺度。

你现在小小的烦恼,当你学完历史之后你就知道,历史上无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烦恼;你现在小小的烦恼放在那么大的空间尺度里,它就是一粒微尘。

给大家看一幅图片,这是人类在外太空拍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精美画面。这幅图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微信程序的开机画面,只不过它在我们眼前闪现的时间太短。当你看到心意难平的时候,就去再看一眼这颗孤独旋转的星球吧。

为什么杏仁核宝宝,包括我们自己经常会情绪崩溃,就是因为我们的世界太小了嘛。我们去观察一个孩子,他的玩具坏了,对他来说就是世界崩溃了,所以他情绪崩溃了。我们作为大人,看着这样的孩子,我们心里总会有一丝悲鸣,就是他的世界太小了。等他长大一点,他就不会把这个玩具坏掉当成什么大事。站在历史学和天文学的角度,再看我们当前觉得是个事儿的人生烦恼,难道不就是大人看小孩吗?

有两句话说的特别好:

小孩快乐很简单,成人简单很快乐

成人的简单怎么来?正是我们这样节目的价值。

当你在时间和空间上累计了足够的知识,因此你就有了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自己的足够大的框架,这就是我们节目的主张:知识就是力量。

◆◇致敬时刻◆◇

▣ 克鲁尔 & 布西 Heinrich Klüver & Paul Bucy

这一组大神是两位科学家——克鲁尔和布西,两位都是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神经科学的专家,上个世纪30年代,他们实验发现了大脑的情绪管理中心,人类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杏仁核的存在。从此我们才知道,要管理情绪,我们在对付的究竟是什么。这二位大神的研究对于脑科学领域的发展和突破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有了他们的发现,才有了我们的这期节目中所有方法的理论基础。

▣ 罗伯特·比约克 Robert A. Bjork

这位要致敬的大神叫罗伯特·比约克,他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也是研究记忆和语言学习的专家,我们在这期节目里讲到,杏仁核让我们容易情绪冲动,但它的弱点是不擅长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怎么让理性重新控制我们的大脑呢?比约克就提出了一个方法,叫做“增加必要难度”,当我们情绪冲动的时候,可以尝试思考一些复杂的问题,给杏仁核增加负担,让它把决策权交给负责理性的前额叶皮质,这样自己就可以冷静下来,控制好情绪。

▣ 柳传志 ChuanzhiLiu

柳传志是中国商界的大神了,他有个称号叫做“联想教父”,联想集团就是由他一手创立的,2000年《财富》杂志还把他评选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
柳传志能够在商场上如此成功,肯定离不开他的高情商。他为人坦诚风趣,用朴素的语言说出了很多智慧,有一句话就是节目里提到的:“跳出画面看画”。
有本事旁观自己的人,脾气坏不到哪里去,人生也差不到哪里去。 “跳出画面看画”,把自己放在客体的位置上去看待自己发火的过程,一进入旁观者的心态,就发不了火了。

第四期 ·怎样重新获得别人的信任?

视频原文地址:http://www.iqiyi.com/v_19rqz4372o.html

◆◇本期金句◆◇

  1. 原谅很容易,再次信任很困难。
  2. 对小孩来说灾难是犯错;对成人来说是不再受信任。
  3. 对错的本身不重要,行动的本质才重要。
  4. 想做一个有信用的人,不要轻易许诺。

◆◇第一部分◆◇
原谅很容易,再次信任很困难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怎样重新获得别人的信任。我不知道各位,反正我自己是经常做错事,小的时候闯个祸,考试没考好,长大了之后经常脑子一抽,犯那种极其愚蠢的错误,那你说怎么办?很多人说,这还用问吗?道歉,从小我们学会的那三句话:你好,谢谢,对不起。长大了也一样。这个社会告诉我们,所有在这种情况下的解决方案都是诚恳的道歉。但是今天我想提示各位的是,这远远不够,为什么?因为这不公平

我说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各位可能也都遇到过。有一天中午,我只有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我提前订了外卖,然后这个外卖就送丢了,导致那天中午我就没吃上饭。外卖小哥对我进行了诚恳的道歉,外卖平台也对我进行了诚恳的道歉,甚至还给了我补偿。但是大家发现没有,这件事其实没有完。这件事情的所有后果我在承担,那天我是饿着肚子完成了下午的工作,所以我特别想提醒。尤其是企业,你不要以为你犯了错,然后诚恳的道歉,这个世界就恢复了原样。要知道道歉结束,甚至原谅已经发生之后仍然有一个结果叫不公平。

凭什么你说几句好话,然后这件事情就结束了呢?当然有人会说反正我该做的也做了,不公平的事情那是你内心的感受,已经与我无关,你已经原谅我了,你说好的已经原谅我了,剩下的事是你的事。

错了,这个后果绝不仅仅发生在对方身上,还有一个后果发生在你的身上,就是对方对你不再信任。外卖小哥道歉了,平台也道歉了,也给补偿了。然后外卖小哥见到我的时候对我说,对不起对不起,今天我们系统全乱套了,所以你看就这样。那我当然理解他,人家也不容易的。我身为一个搞互联网公司的人,我也知道他们公司也不容易的,但是我不再信任他们了。

请注意,我不怨恨任何人,我只是不再信任他们了,我知道这家外卖平台最近系统不稳定,那我下次订饭还会找你吗?请注意我的态度背后不包含任何惩罚的意思,负气的意思,没有,我只是不再信任你了。

欢迎各位来到成人的世界。什么意思?
只有小孩子那么在意对错,因为他的世界全部由外界对他的评价构成,所以你犯了错你道歉,然后被原谅,对错问题就解决了

可是成人世界不是这样的,

一个成人想要活得好,关键是能够构建丰富紧密的社会协作,丰富紧密的社会协作的背后是信任,信任垮了你的价值就降低了,就这么简单,这个后果是你来承担。

所以记住下面这句话:对小孩子来说灾难是犯错,对于成人来说灾难是不受信任。原谅很容易,再次信任很困难。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

那你说我还能怎么办?我道歉了,我诚恳的道歉了,而且你已经表态原谅我了,我还能怎么样?

这就是知识的魅力。我们这个节目有一句口号叫: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我们再来梳理一下刚才我们遇到的情境。当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对错这个维度上的时候,你会发现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无法再次收获信用。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上我们邻居家去玩,我毛手毛脚不小心把他们家的一个非常昂贵的,贵到了居然100块钱的花瓶给打碎了。那你说我该怎么办?道歉,问多少钱100,我赔100。你觉得结束了吗?当然没有,我不知道这个花瓶对他们家里意味着什么,他们家的孩子是不是喜欢这只花瓶。这只花瓶对他们家是不是有纪念意义,我打碎的不是一百块钱。我打碎的那个价值我是无法评估的。那你说那你多掏点,赔200、赔10000,这只证明你有钱且傻,且没有别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那该怎么办?

◆◇第二部分◆◇
行动是重获信任的方法

我们翻了大量的书,为了准备这期节目,最后我们发现,原来答案很简单,就在我们眼前。这个答案是两个字,叫“行动”。请注意这个行动不是我们小时候写保证书,老师,我保证下次不犯,请看我的行动。不是以后的行动,是现场的行动。你说现场我能有什么方式行动呢?

我来举一个例子,你马上就知道什么叫做行动的力量。

有一次,我在一个电商网站上买了一本书,很便宜,但是书拿到之后,我发现,很气人,其中有一张纸居然是脏的。我是一个爱书的人,怎么能够容忍这种事?于是就打客服电话去投诉,人家客服人员听完了我的讲解之后,马上就做了如下表述:先生,向您道歉,我们公司委托我向您请教一个问题,这本书您是送给朋友的还是自己留着阅读的?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果您是送朋友的,现在我们以最快的速度马上给您快递一本全新的书,而且这本书我们会仔细检查,确保其中没有任何破损。如果是您自己读的,我们就会提出第二个解决方案,我现在马上给您发一张50块钱的代金券。你看,可以不可以?

这段话说完,我不知道你们心里有没有一种感觉,好像就觉得哪就舒服了。哪舒服了?请注意:

第一,她没有在跟我纠缠对错问题,用极短的时间道歉,然后迅速地就进入了行动;
第二,她跟刚才我说的那个外卖小哥形成鲜明对比,那外卖小哥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对不起,我们今天公司系统全乱了,所以我送迟了。我原谅了他,但是我不再相信他们公司。可是这个客服,说我们公司委托我,给你怎样怎样。

你会觉得这家公司傻吗?一点都不傻。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他损失了50块钱代金券,但是你只要稍微算算账,你就知道,当他给我再快递一本的时候,那个快递成本等等是非常高昂的。如果他损失了我这个客户,

你知道互联网公司现在一个电商网站拉到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多高吗?2017年我看到的数字是高于100块钱,他用50块钱代金券就留下了我。

而且这钱还得花在他这,并导致我在它这儿买书的行为发生了两次,以后我更倾向于在它这买书。它不划算吗?可是请注意,我算过我的账,我在这短短的一分钟左右的对答当中,我体会到了一种东西。罢了。这一家公司有章法,有章法在。

客服人员训练有素,应对有方,有章法在,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有成熟的预案,有章法在,他让我心里很舒服。

所以实际上,在这一刻,我对这家公司更加信任。请看,一个神奇般的魔术般的事情就出现了。

其实这个社会并不怕冲突,并不怕我们得罪了人,得罪了人之后,其实是一个恰好的时机,你可以呈现自己的魅力。

这个魅力由什么构成的?是由行动力在这一刹那构成的。如果我是你手里有笔记本的话,我会掏出来记一下下面这句话,叫

行动会带来魅力。

这很奇怪,行动为什么会带来魅力?

因为行动背后包含了一种“掌控感”。

我不知道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验。

比如说我去理发,往那一坐,Tony老师来了。先生,你想理成什么样的?听到这句话,你心里是不是有一点点烦?我要知道理成什么样,我来找你。

换了一种理发师,他通常是这样的,先生,看着您的脸型,您的打扮和气质,我建议你就理成这样。

你是不是会特别喜欢这个理发师?

这就是行动的掌控感。

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种?我们不见得是一个愿意事事都自己做主的物种,我们特别想跟随别人。只要你用行动证明你值得跟随就行了。

我们愿意听你的,所以我的一个朋友说,我每次去理发店,我都一打眼去挑那个看着脾气特别不好的人,

脾气不好的人,他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职业的尊严感,我就知道你听我的就好,这样的人才是好的服务者。

我们平时还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比如说你跟朋友一起约了去吃饭,你问他想吃啥?他说随便了,你定了。他没有做错,这样对我甚至很礼貌。但是我们真的喜欢这样的朋友吗?

我们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人?说前两天我吃了一个什么地儿特别好,其中有几道菜我保证你吃了好,来,今天晚上我来订座,你跟我。我们是不是喜欢这样的人?

行动。掌控感。

我们生活中其实经常遇到这样的男同学,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今天晚上他跟女朋友或者是老婆约好了,有个什么活动,有个什么饭局,结果刚要下班的时候,老板突然说你得加两个小时班,这饭就吃不成,活动就耽误了。那女同学也不是吃素的,当然就得闹矛盾,那这个时候你经常会发现男同学的思路是这样的,只关心对错。

你有什么好指责的,我上班我表现好,我挣钱不还是为了这个家,不还是为了将来给你买个包包等等。这天就聊死了,没法聊。因为女生那边在意的,真的是你今天是不是回家吃这顿饭吗?就这个对错本身。是没有办法讨论的。

所以我们刚才讲的行动力,掌控力这个词的魅力就出来了。

你完全可以在下班之后顺道买一束花,最好的姿势,拿嘴叼着进门,一切云开雾散,矛盾不会再有了!因为女孩子在这个时候是极其敏感的,他知道你是不是在试图掌控,在用行动在建设这段关系。只要他感受到这一点,还有什么矛盾可言?所以这个故事反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间所有矛盾真的不是靠对错这个维度能解决的

说到这儿,你心中难免泛起一丝疑惑,他讲得斩钉截铁,他就是对的吗?我为什么一定要跟随他?我为什么要信任他?这是人类信任机制当中特别有趣的一点。

有的时候什么叫正确?正确是靠行动本身达成的。

不是先有正确,然后指导行动,我们得到App的吴伯凡老师还真就给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在欧洲战争史上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话说有一队士兵在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迷了路。什么地方?在瑞士和德国之间,我们知道那个地方是崇山峻岭,而且他们迷路的时候特别倒霉,正好是大雪封山,白雾茫茫,什么都看不清楚,也辨别不了方向。

这个时候军队带的给养又见底了,那大家可想而知,当然是人心惶惶,正好在这个时候,他们突然找到了一所房子,人去房空没有人,而且里面没找到粮食,但是他们在里面找到了一张地图,这张地图其实印得不是很好,而且标注都是拉丁文的,所有上上下下的人也都不认识这个字。但是大家对照周围一看就是这附近的地图,然后就靠着这张地图,大家就开始往外走。当然因为印的不是很好,有些地方难免错,那没关系,一边猜一边走,就走出来了。多年之后,当这个指挥官珍藏了这幅地图,说这是救命的东西,给一个懂行的人一看,懂行的人说这根本就不是这儿的地图,这是奥地利南部的一张地图,你们是瞎打误撞走出来的。但是大家想想生活中是不是经常发生这件事?我们就因为相信了他,然后我们无条件地信任他,跟他去协作,听从他,然后真的就把路走出来了。

从一开始他就对,这件事实际上无法验证,这就是信任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犯错之后,一定要重新获得他人信任的原因。

这是我今天给大家提供的来自于知识的第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行动,以体现你的掌控力。

◆◇第三部分◆◇
特殊信用

简单总结一下刚才说的内容。你犯了错,那你必须要道歉,而且要补偿,这样才公平。但是光有补偿是不够的,你还必须行动,然后体现对事情的掌控感,这样才聪明。既公平又聪明,你才能够重新获得信任。这是我们给出的第一个版本的解决方案。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你发现没有,有的人做完了一件错事,大家觉得他是无心的,拍拍脑袋就过去了。我们生活中是有这种不平等的,为什么我们对他人这么不公平?

这需要一个学理上的解释。这个解释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发明了一个词,这个词叫特殊信用。就是你能不能重新获得他人的信任,在犯错之后,其实不是这件事处理的怎么样,而是你在平时,有没有积累下一个叫特殊信用的东西? 翻译成大俗话,其实我们就是经常讲的,平时有没有攒人品?

人品攒得多,犯错的时候就不用像磕头虫那样反复道歉,而且没有效果。

其实说白了就这么简单。

但是怎么去积累特殊信用?方法有很多,今天我简单跟大家聊几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建立领导力。

什么叫领导力?简单说就是你身边的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那么信任你、愿意跟随你。

怎么建立领导力?

中国浙江大学有一个教授叫胡海岚,她是研究脑科学神经科学的,中国顶级的科学家,她做了一个在全世界非常有影响的实验,是小老鼠。各位知道?在老鼠的社会里面其实是有等级的,现在抓两只等级不同的老鼠,用同一个玻璃管子让它们对头走,那必然得有一个让,谁让,当然等级低的让。 胡海岚博士在让路的小老鼠的脑子里做一点小改动。这怎么改动的咱不知道,总而言之就是让它充满了勇气。这只老鼠在看到等级高的老鼠,大步流星就过去了,不让了这回。但是等科学家撤销了对它大脑的小改动,他又怂了,又让了。

问题来了,对于它的大脑做几次改动,它从此就不让了?实验结果出来了,6次,只需要让它不惧怕大老鼠6次,即使不对它的大脑做任何手脚,它也从此终身拥有了勇气,它的等级就变了。我为什么知道这个故事?是因为我们得到APP里面有一个老师,刘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部长,他在跟我们讲的时候有一次闲聊,他就跟我们说,你们商界的人经常谈什么领导力,其实对我们搞心理学的人来说,

领导力这东西特别简单,就是带领队伍打6次胜仗就结束。

你不需要会跟手下人什么花言巧语,平时注意工作方法,不用,哪怕你是一个很粗暴的人,就像乔布斯那样,连续带领团队打6次胜仗,大家就是要信你。

说实话,当年我做记者的时候,我去很多企业采访,我经常会发现有些就做得比较好的企业,那些员工提起老板的时候,就那种亢奋、钦佩。我心里说这装的,后来随着我岁数渐长,阅历渐丰,我知道那不是装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企业做出了足够被记者报道的名堂。

他们的老板带领他们一定打过6次以上的胜仗,所以他们就信他,就这么简单。这是建立特殊信用的第一个方法,

连续带领人去打胜仗。

那你可能会说,我又没有团队,我没有这个机会。

好,那我给大家推荐第二个方法,叫保持行动的逻辑一致性。这话听起来还是有点费解,

简单说吧你是个什么人,你就一直保持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举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例子,为什么诸葛亮可以给司马懿摆空城计?因为司马懿知道诸葛一生不弄险,他从来不冒险,所以此处有空城必有埋伏,司马懿才吓退了。这是长期经营“诸葛一生不弄险”这七个字的逻辑一致性,它才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功。

各位,我们要是面对敌人,随便摆个空城计,不见得有效,这也是所谓的特殊性。

我一个朋友跟我讲了一个故事,特别有意思。有一次他去德国旅游,认识了一个德国朋友,互相可能就交换了联系方法等等,这事就过去了好几年。有一天突然接到一电话,这德国朋友给他打来的,说我现在在北京,我们要不要见个面?我朋友说不巧,问德国那位朋友,你在北京几天?对方说就两天。他说我正好出差了,我不在。然后那很遗憾,那算了吧。我这个中国朋友多了一句嘴,说没关系,你下次来中国,咱俩一起吃饭。很正常吧?人情世故,你猜德国人怎么说的?说:好,我后年会来一次中国,大概是在8月份,现在我们把吃饭的时间定一下。

我这个朋友就很抓狂,中国人都知道这句话是客气,但德国人居然就跟他说,后年8月份我还要来中国,我们现在把吃饭的时间定一下。我这个朋友对德国朋友就觉得,唉呀真是文化差异等等。但是我们在聊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我说这个德国人在你心目中留下了什么?特殊性,你可能很烦他这种行为,但是你对这个人的信任是暴涨的。你会发现他保持了逻辑一致性。

所以,我给所有人一个建议,如果你想做一个有信用的人,平时不要随口说这样的话:有机会聚,下次有机会一起吃个饭,你不要以为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听不出你那个口气中的搪塞。重要的不是你们是不是真吃了这个饭,是这个表达习惯本身在降低你的特殊信用。这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二个方法。

那接下来我要给你推荐的积累特殊信用的方法,叫“悼词美德”。什么意思?这出于一个作家叫戴维·布鲁克斯的一本书,这本书里提出了一对概念。

很奇特,一个叫“简历美德”,一个叫“悼词美德”。听起来好怪,其实你想什么叫简历美德,就是你在找工作时,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希望别人高看自己一眼的时候,你写进去的那些东西吗?哪个大学毕业的?当过班长,学生会主席,组织过多少次活动,熟练的使用什么office、windows、excel这些。再多的丰功伟绩,只要有助于你的社会竞争力,这都叫简历美德。

可是世界上还有一种美德叫悼词美德,什么意思?说别人不合适,说我自个。假设我现在已经躺这了,各位今天来不是来看我录节目的,是来参加我的追悼会的,我是啥都不能说了,只能各位说,好,轮流发言,罗胖这个人生前怎么样?我相信你们也不会骂我,人都在这儿,会说点好话。所以你们会搜肠刮肚,在平时对我的观察中,找到我的那些美德,那你会说什么?你会说罗胖会熟练使用excel吗?不会的,因为那些东西都是竞争力,那些美德已经一风吹了,我死了,没有用了,你们会搜肠刮肚地找那些我能够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

比如说这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等等,这叫悼词美德,这是一个人的生命虽然已经熄灭,但是他可以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光。有人可能会说,我为什么要修炼悼词美德,我已经躺那儿了。它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我自己至少就做过这样的事。每过一段时间,心里稍稍磨一下。

假设我是我的朋友,我给自己写一篇悼词,我会说啥?各位我真干过这种事,拿出纸来,准备写。勤奋,这可能算一条,但是面对那么大一张纸,如果我活了40多,只写得下勤奋这两个字,说明我的人生修炼的还不够,那我这后半生可能就面对一个任务,要为那些不远万里来到我的追悼会上致辞的朋友准备一份讲稿,我要确保他们说的不是假话。

而且有的说,这就是最好的思索工具,我怎么积累我的特殊信用,就是让我的朋友在夸我的时候,有的说,而且众口一词。所以我建议各位,如果你没有什么忌讳的话,不妨都回去做这样一个实验,打开word的一页,写写看,自己会有什么悼词美德?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所说的所有,我们的话题是从这儿开始的,你犯了错得罪了人,该怎么重新获得别人的信任?

过去很多人告诉我们的方法,本质都是交易,我损害了你,我尽可能补偿,我在态度上补偿金钱上补偿,这是不够的,获得信任的唯一原因,是你值得信任,且周围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所以今天虽然我给大家出了很多主意,好多种方法,但是本质上我只想讲一句话,

做值得信任的事儿,并且尽快地让其他人知道你值得信任。

好,这就是今天的知识就是力量,因为我们相信。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致敬时刻◆◇

▣ 艾德温·霍兰德 Edwin Hollander

艾德温·霍兰德是美国巴鲁克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他花了几十年在研究领导力上,在他提出的许多理论中有一条特别重要,那就是我们这期节目中说到的“特殊信用”理论,指的是当领导在一个领域累计足够的“特殊信用”,那么别人就更能容忍他的失误。

▣ 胡海岚 HanlanHU

胡海岚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她在神经科学方面的多项研究成果都发表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的学术期刊上。

她带领团队做的一个实验,为建立特殊信用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子,想要快速建立领导力,那就请带团队打6次胜仗。

▣ 大卫·布鲁克斯 David Brooks

这位大神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大卫·布鲁克斯,他写了很多本畅销书《社会动物》《品格之路》等等,连比尔·盖茨都是他的粉丝。

在《品格之路》这本书里,他就提出了“悼词美德”这个特殊的概念,就是要你去想一想在自己的葬礼上,

你会希望大家怎么谈论你,然后再对照一下现在的你,你就知道你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去建立你的“特殊信用”了。

▣ 吴伯凡 BofanWu

吴伯凡老师是得到课程《伯凡·日知录》《吴伯凡·认知方法论》的主理人,也是著名得学者、商业观察者。

那个欧洲战争史中错误地图的故事就是他告诉我的。这个故事提醒我们,

行动的魅力是可以大得吓人的。建立信任,靠的不是言语,而是行动的魅力。

第五期 ·怎样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视频原文地址:http://www.iqiyi.com/v_19rqzkcqmw.html

◆◇本期金句◆◇

  1. 怎样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第一,把大事拆成小事;第二,把自己做成产品;第三,先上车再换座位。
  2. 六度空间理论: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3. 把自己产品化:让产品本身说话,用时间累积价值。
  4. 不迎合感动对方,积累自己的价值。
  5.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孙子兵法》

◆◇第一部分◆◇
把价值传递出去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怎样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你说该怎么找呢?难道还投亲靠友吗?这是什么时代了?当然就是投简历呀。

不过我先说一个泼冷水的段子,也是我听来的,有一个大公司,每一天要收到好几千份简历,他们的工作人员怎么处理这好几千份简历呢?拿一电风扇,吹。有的简历就吹到地上了,然后抱起来,扔到垃圾桶,你说这不是很不公平吗。人家招聘经理有一句话:“说运气本身也是实力,这些人运气不好就不要了。”

当然了,实际生活中真这么干的人,我估计没有,这是个段子。但是,它透露了一个特别严酷的情况:不是没有人愿意给你公平,而是事实上做不到。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很多心智模式都是考场培训出来的。考场什么样?考试铃一开始打,把跟考试无关的材料全部交到讲台上去,然后认真做自己的答卷,不要交头接耳,对吧?这叫考试,可是如果你参加完高考之后,高考一结束的那一天,这种考试模式在你生活中就消失了。剩下来的所有竞争,都不是纯粹的考试。虽然它有的时候,呈现为考试的面目。

比如说:找工作,你以为找工作的时候,你把简历投上去,那就是考卷吗?招聘经理会像你的中小学老师那样逐字逐句的判断你对还是错?生怕对你有一点点不公平吗?不是他们不愿意,是他们做不到啊。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中国有一个著名的互联网公司,我就不说他是谁了,下面我说的数字你要是猜的出来,那你就知道是哪一家。2017年,纯利润七百多个亿,也就是一天人家挣两个多亿的公司啊。好公司吧?所有学IT的学生都想加入它吧?一年他收到多少份简历?二十万份。录取多少人,区区六千人。

竞争激烈,但是这不重要。我们中国人,但凡参加过高考的人,并不怕竞争,要命的是下面这个数字,他们只有一百多一点的招聘经理。请问一百多个人怎么审核二十万份简历啊?这背后的事情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但是我们非常清楚很多简历的命运,并不比那个电风扇吹到地上的那些简历好多少。

听到现在你明白了吧。套用那句名言:“你想通过投简历找工作,比骆驼穿针眼都难。”所以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前半段的人生阅历,都是用高考这个模式,训练出来的。他觉得简历就是我给企业的考卷嘛。现在要把无关的东西都收到讲台上,不许交头接耳,独立完成考卷。

这是我们很多人用高考思维模型训练出来的行为方式,但是请注意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高考,可能是人生当中最后一次,那种模型的考试了。

此后的所有考验,请注意:不是考试。都是允许我们想其他方法的,当然,不是说歪门邪道,但是确实高考之后人生的路要宽广的多。

我们假设看电视的观众,您和我一样,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资质,没有什么特别的禀赋,也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是还算爱学习,还算踏实肯干,就是这样的人,我们要去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们该怎么做?

这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要告诉你的。因为我们的口号是:“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第二部分◆◇
拆解任务

合适的工作,最大的坏处就是你觉得合适别人也觉得合适。所以竞争特别激烈,所以你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大大的难字,可是只要我们稍微换一个角度你就会发现,这件事其实没有那么难哪。你去问问身边所有带过团队的同事,大大小小的老板他们缺不缺人啊?谁都缺人你说我又爱学习,又能合作,而且还踏实肯干,这样的人哪个公司都缺。所以真难吗?其实也不见得。那你说,我难的就是找到那个特定的人看中我,

其实找工作不就是这么回事吗。把自己当做一个产品推销给特定的人。

你可能会说,找到这个人太难了。你错了,现代社会学理论有一个词儿,叫“六度空间”理论。当然,你也可以把它表述为“小世界理论”。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是人类社会当中的一员不管你是什么社会地位、什么财富状况,你距离任意一个其他人中间所需要通过的节点不会超过五个,所以叫六度空间。

通过一个朋友介绍,再够到下一个朋友,再够、再够,五次,就够了。你一定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所以并不难,

难的是什么?

难的是中间的这五个人,会不会帮你。

怎么让别人去帮你,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的人,他们凭什么帮我们呀?面对这个大难题,我们给大家出的第一招是:“拆解任务”。

什么叫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的本质,就是能把一个宏大的目标,拆成一堆小目标,而且马上就能动手做。

这话听起来好像还是有点绕,我们来举个例子。

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马斯克是著名的硅谷钢铁侠,他一生做的所有的事情,其实是有一个巨大的目标——就是把一百万人送上火星生活。请注意哦,不是三五个人,是一百万个人;请注意哦,不是送上火星转一圈旅游,是生活在那儿!听着很可笑吧?对,就这么大一个目标,稍微算一笔账,以现在人类的技术能力,要把一个人送上火星,大概需要多少钱?这是真事啊,美国政府真的就算过这样的账,答案是一百亿美元。

埃隆·马斯克说,那我要送一百万人上火星生活,我需要把这个价格降下来。降到多少?大概降到五十万美元,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普通的中产阶级是可以承担得起的价格。稍微算一下,从一百亿美元降到五十万美元,降了多少倍?两万倍,这看起来是一个不可能的事吧。好,我们接着拆它,埃隆·马斯克就是这么算账的,把两万这个数字,拆成了20乘以10,再乘以100,这不就是两万吗。

第一个任务:“我要降低成本二十倍”,怎么做到?现在一个火箭送人大概五六个人,把火箭做大到一次能送一百,甚至更多的人,这成本,就大概率降低了二十倍,这是第一个数。

第二个任务:“再降低成本十倍”,怎么做到?埃隆·马斯克说,我又不是美国国家官办的机构,我是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干一件事把效率提升十倍,成本降低十倍是有可能的吧。听起来好像有点可能。

现在关键问题来了,最后一个一百倍,怎么降下来?埃隆·马斯克说:这样,现在发火箭,都是火箭上天,然后火箭就解体了,我能不能火箭上天之后,还回收呢?好,这个任务明确了,然后就开始做。从2015年开始,埃隆·马斯克不断地尝试火箭回收,到今天为止,他已经成功回收火箭二十多次,也就是说降低成本一百倍这个事,好像有点看见亮了。

我不是在评价埃隆·马斯克的梦想,是不是可以实现。我是想告诉大家,

一个牛人的思维方式任何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我能不能通过把它拆解,拆解到细碎,变成一个我当下可以完成的任务,然后着手去做。

什么叫工作能力?这就是。

如果你到一个工作单位,老板突然说:“今天你给我完成一个亿的营收。”你当时可能脑子懵了一下,但是先别急,坐下来,我们来看看去年完成了多少?今年要增加多少?要完成这个目标,我需要做哪些动作,怎么拆解?拆着拆着你的心就放平了。

就像我创业做的得到APP。我们的梦想是做最好的、未来时代终身学习的大学。听起来也像吹牛啊,但是没关系,我们拆解啊。

人类到现在积攒的最好的书,大概多少?想一个数,比如两万本,一年,我给大家讲解一千本,这总做得到吧,二十年就能干完了,现在就干。

现在大学里普遍受欢迎的那些课大概多少门?五百门。好,一年做五十门,十年,干完了。

这就是拆解的力量。

一个人为什么能做出大事?不是因为他真的很有本事,想法很奇特。不是,他只是会拆解。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把一百万人送上火星生活。这样的难题居然都可以拆解,那再回到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不过就找个好工作嘛。找一个适合你的工作嘛。比上火星容易多了。它怎么就不能拆解呢?

怎么找到第一个人帮你啊?有人说:“那我就去阿里巴巴门口,去堵马云。”我给阿里设计一个未来一百年发展的战略规划,然后我塞给他。错了,错的不在于你的勇气和想象力,错在你没有把问题拆解,你发现没有玩命地投简历和到阿里巴巴公司门口去堵马云本质上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就是我只通过一个手段一次性地解决问题。

不行,咱得拆解。

好,假设我们瞄准了一个大公司要去参加它的工作,

拆解到第一步是什么。

去找一个已经在它里面工作的人,帮你指指道,知道这家公司内部,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因为他先你一步进去,所以很多经验他可以分享给你这总不难吧。到这家公司的各种论坛,前员工的什么微信群里。去找一些人去请教,这总容易做到吧,但是紧接着问题来了。

请问,什么样的论坛。什么样的组合,是你最应该进去找这种资源的。答案是:校友。

你总上过学吧。你的学校的校友,哪怕是小学的校友,今天在这家公司有人工作,也是大概率事件吧。找到他,为什么?很简单的原因,

因为任何一个你的校友,都希望这个学校更好,这个学校更好,他自己就会更好,所以他有一个帮你的原初动力。

有一本书在得到APP里面万维钢老师解读过,叫《你能够找到任何工作》。里面就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个美国大学毕业的女孩,毕业之后我要去追逐诗和远方了就跑了。跑到一个小岛上来之后发现,我还是要找工作,发现找不到工作,但是呢,心气又特别高,她看中了耐克公司的一个职位。怎么办?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方法,到校友群里发帖子呀。我看中了耐克公司的哪个职位,哪位师兄师姐师哥,给我指点一下,任何信息我都要。然后扑面而来的信息。有的人说:“我去面试过,我知道他们会问你啥问题。”有的人说:“我认识他里面的一个中层的管理人员,要不要我帮你约一顿饭。”

请注意啊,这里面没有什么投机取巧,托门子走关系这些事。仅仅是正常的,不违反商业道德的信息交流,这都是公开的信息,但是你身在门外,你可就真不知道。有了这些丰富的信息,你一旦搜集全了之后,你觉得,会不会帮你在面试的时候,有很大助力呀。这个女孩就是这样加入了耐克而且拿到了自己所希望的那个职位,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

再比如,假设你生活在美国硅谷,那你最希望加入的公司,是哪一家?很多人会说苹果,对啊,世界上市值第一大公司。每出一个产品,全世界人民尖叫,这么一家公司,难道你不想加入吗?可是,在Linkedin上有一个统计结果很让人惊讶。距离美国硅谷最好的大学是哪个?很多人知道,斯坦福大学。可是斯坦福大学在苹果公司工作,且在这家社交网站注册的,只有二百五十个人,那么更多的大学是谁呢。叫圣荷西州立大学。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个学校,这个学校在哪,就在苹果总部旁边,这个学校加入苹果的人,在这家社交网站上登记的有一千四百八十四个人, 超过斯坦福好几倍啊。可这是个好大学吗?不是,你如果申请这家大学录取率居然有百分之六十三。在美国是很普通的大学。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机制。因为有校友在里面工作,然后,其他的学弟学妹们,就有机会跟这些校友沟通交流,更多地了解苹果,然后,就这样加入了。所以,你看人类社会是一个多么奇妙的网络,只要你拆解了大任务,打通了第一层,后面的事情,都会顺理成章地发生。

就像干我们这一行的。我原来干记者的,很多人遇到的第一个大麻烦,就是怎么说服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我的一个师傅,当年带我的一个老记者,他是这么跟我说的,说:第一如果在外地采访,不要先奔着采访对象去,先奔着采访过他的当地记者去,你看把问题先拆解了一步吧。先给当地报社、电视台、编辑部打电话,你以为会直接张嘴问,谁采访过那个人吗?不,他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编辑部我有一个湖北老乡,他叫什么名字来着?大概率都会有湖北人吧。人就问,你说的是不是那个谁谁谁,张王赵李谁谁谁?对对对,就是他。能请他接一下电话吗?然后,攀老乡啊。攀完老乡,说我有一个难题啊……

你看,这个效应是不是跟我们讲的校友效应是一样的?你是湖北人,你就盼着湖北人好。所以,他有帮你的动力嘛。刚才我给你介绍的是找到一个合适工作的第一个方法,那就是:学会把一个大难题拆解成马上可以着手做的小事情。

◆◇第三部分◆◇
产品化

那下面我们就提供第二招,这一招不是我发明的。是我在听《梁宁·产品思维30讲》这门课的时候感受到。这一招其实就是三个字,叫“产品化”。你可以能会奇怪,我是一个大活人,我怎么会把自己做成一个产品呢?不是这个意思,

产品化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最大最大的人生机遇。

今天的一个小学生稍微学一点编程,就能做一个手机应用放到手机的应用市场里,供所有全世界的陌生人下载,这是一个多么空前的机遇啊。所以,你做出一个产品你根本就不需要去推销,你只需要找到第一个陌生人成为你的种子用户。如果,他能感受到价值,他就会用、他就会推荐,然后整个的发展链条,就这样打开了。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互联网的商业奇迹,无论是美国的脸书,还是中国的微信,它都是这样发生的。但是,也别光先高兴。因为,这背后我们其实也丧失了一种手段,这个手段就是推销。原来我们推销电冰箱和塑料盆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旁边站着一个大活人:大姐,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塑料盆质量杠杠的。你是可以推销的,但是,在手机的应用软件里你怎么推销呢?你只能期待产品本身的价值,自动释放。

说到这儿,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张小龙说:“我有三不主义”,就是不干哪三件事:

第一、不骚扰;
第二、不感动;
第三、不迎合。

这听起来很高冷的样子,但其实这哪是高冷啊?你听明白,我刚才说的那个逻辑,他在这三个不的后面,他干了一件事啊,他要把产品本身做好。我根本不需要去骚扰你,去感动你,去迎合你,我仅凭我给你提供的价值,你就会成为我的用户,而且还会把我的产品向其他人传播,这是一个特别特别难的自我约束,但在产品时代,这是最好最好的方法。

找工作也一样,我们来想一想,我有没有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产品呢?我对我的推销对象,也是不骚扰、不感动、不迎合。很多著名公司楼下,都有这样的人,掏出一沓简历拦住老板,这就叫骚扰嘛。

你翻开那个简历,里面都在说,我给你们公司提供了多少好的战略计划,这就叫感动嘛。

你说我宁愿不要工资,也可以到你们公司来干活,这不就是迎合嘛。

这些招是没有用的,真正有用的是什么?是把自己做成一个产品,让产品本身说话。其实很多男孩在追女孩的时候,犯的就是这个错误。他总是想拿着花、点着蜡烛,然后对女生说,答应做我女朋友吧。这就是骚扰,这就是感动,这就是迎合。为什么?因为你想要一个反馈,你给对方制造了压力,那对方没想好的时候,只好拒绝你。

那最聪明的男孩子是怎样的呢?把自己做成一个产品,比如说,经常看个电影把影评、感受发给对方,我可没有追你,我只是跟你交流一下。看完一本好书把对这本书的观感发给你,我可没有追你,我是在生产我的产品。就是最后没有成功,你好在不会死在当场,你好歹为自己留下了很多余地吧?你有机会慢慢积累自己产品的价值。这就是张小龙的三不主义的精髓。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公司就发生过。当年我刚刚创业的时候,每天早上在微信公众号里,发整整六十秒的语音,我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两千多天了。有一个学生当时是大学一年级,他的学校真的不怎么样,但是这个男孩从大学一年级进校的第一天起,每天早上六点半,我的语音发出去,他把它整理成文字,然后在微博上发出来,我坚持了多少天,他就坚持了多少天。请注意,这件事情没有含金量的,他没有增删一个字,甚至也很少说一个自己的感受啊、评论啊,都没有,就是这样。每天早上,我六点半发完,他七点钟文字已经发上微博,那当时,我注意到这个微博之后,我也没什么感觉啊,你不就是我的话的搬运工嘛。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了四年,没有一天中断,在他快要毕业的时候,我自己给他发出了一个邀约:你愿不愿意到我们公司来实习。可以告诉大家,这个同学,现在已经正式入职我们公司。这就是把自己变成了产品,他没有在微博上,向我泄露过一个字——他想到我们公司来工作的意愿。但是,他用时间的力量,不断积累起了一种价值,并且最终被我看到。

其实,还有一个例子,也发生在我们公司。有一个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他每次听完我的节目之后,都会把它制成一张脑图,什么是脑图啊?把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用一张漂亮的图呈现出来,这不就是把一个人的能力变成产品吗?他就一直这样坚持制作,直到我们正式邀请他成为我们最紧密的合作伙伴,直到我们现在支持他创业。

刚才说的这些,其实就是今天节目给你怎样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出的第二招,它的本质叫:产品化

◆◇第四部分◆◇
先上车,再换位置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怎样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关键点在“合适”二字,很多人觉得这个公司不错,现在给我发了一个入职通知,但是职位不理想,请问在这个时候你怎么选择?比如说腾讯、阿里要你,第一站是客服,你愿意去吗?

在这儿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叫桑德伯格,著名的脸书COO。但是当年她可不是在硅谷工作啊,她是东部精英,就是在美国的什么华盛顿、纽约那一带过日子的人。她决定要去美国西部发展,来到硅谷,那当然要挑选一家心仪的公司,就挑中了谷歌。请注意,谷歌那个时候,还不像今天这样如日中天,当时还是一家很普通的、但是势头不错的公司。谷歌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施密特给她的职位不理想、薪金水平也不理想,所以,桑德伯格就非常犹豫。这个时候,施密特跟她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如果有人愿意在火箭上,给你提供一个位置,你就千万不要挑舱位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当一家公司看中了你,而你也看中了它的时候,这个时候。其他所有的条件都往后放,先上去再说。有人会说,那我不就吃亏了吗?吃不了多大的亏,所有给你的位置,都有它独特的优势。你信还是不信?

我举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就跟我讲,加入一家大公司,其实刚开始第一步最好的职位,你猜是哪个?他认为就是客服,就是每天接电话,每天接收用户各种负能量,那个职位。

这怎么会是好职位呢?

第一,客服岗位几乎可以最便捷、最快速地了解这家公司所有的业务条线。
第二,因为你是客服,在公司客户的意见没有小事,各个部门都很重视,所以,你就可以拿起鸡毛当令箭,拿着用户的所有反馈去敲开所有部门的门,去跟人家提建议,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
第三,因为肯干客服的人少嘛,所以如果你自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你脱颖而出的机会就太大太大了。

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同事讲,所谓的工作能力,其实就是把大目标,能拆解成小事情的能力。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虚构的故事。话说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大户人家,世代积累有很多田产家里当然有各种帮工的人,可是大户人家也有他的问题啊。比如说,主人家有一天,要给自己的老母亲过六十大寿,这是一个很繁杂的组织工作,谁能胜任呢?发现有一个打短工的小伙子不错看起来有领导力,好像能够组织复杂的协作要不就拜托你了,小伙子说:行,我来。六十大寿庆典办得顺风顺水,主人家很高兴,说付钱走人。那小伙子就说,马上就要秋收了,难道你不需要一个组织大家工作的人吗?

你看,这事都是这样是逐渐拱出来的。他留下来管理秋收,秋收完了,就有冬藏,冬藏完了,就有春播,这事是越拱越多,最后怎么样?小伙子当然就成了这个大户人家的管家。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景,没准哪一天,主人家突然发现这小伙子正在和自己的独生女儿谈恋爱,主人家晚上做梦都要气醒了,我们家世代积累的偌大家财最后就落他手里了。

职场里是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刚开始的那个起点,一点都不重要,就像一个手机应用,第一天上线,你管他谁是第一个下载的呢,只要你能提供价值,然后整个价值链条,就会这样在全社会打开,它是一个自动发生的过程,所以火箭更重要,舱位不重要。

今天我们说了这么多话。其实都不如《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讲得精道,这句话是: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想打败你的敌人,这我们说了算吗?不算的呀,是因为敌人自己不中用、不行,他才败的嘛。那我们能做什么呢?就是保持那种不可被战胜的状态,永远不要输光手里的牌,不要落到不得不下牌桌的境地,这才是我们的使命,这就叫“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最后,总结我们今天所有要谈论的话题不管你是要找一个合适的工作,还是响应国家号召,创一份自己的业,其实本质上就是这么一段话,叫:把自己的价值变成一个确定的产品,然后让第一个陌生用户去使用它,再在整个社会释放价值。最后,不仅你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会创一份让自己满意的业,甚至,你会成就一个你自己满意的人格。

这就是今天的分享,感谢收看《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坚信人生一切难题 知识给你答案。

◆◇致敬时刻◆◇

▣ 斯坦利· 米尔格兰姆 Stanley Milgram

斯坦利· 米尔格兰姆是美国一位大名鼎鼎的社会心理学家,获得过美国科学促进会的社会心理学奖。

我们这期节目里提到的“六度空间”理论就是从他所做的“小世界实验”发展来的,米尔格兰姆让一些志愿者去给完全没有关系的人送信,他们只能通过熟人中转把信送出去,结果发现20%的信件都成功送到了,平均转发的中间数只有5次。也就是说,你跟全世界任何一个人之间,最多只需要通过五个中间人,就能产生连接,所以一个人想要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难,我们需要努力解决的,是如何说服对方帮助你。

▣ 张小龙 Allen Zhang

张小龙是现任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Foxmail和微信都是在他的带领下创办的,现在微信已经是有十亿用户的社交软件了。

在对待用户方面,张小龙有一条特别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节目里提到的“三不原则”:对待用户,要不骚扰、不感动、不迎合。 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想做成一件事,这个原则都适用,提供稳定的服务,胜过一切推销

▣ 孙武 Sun Tzu

我们要致敬的这位大神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我们又尊称他“兵圣”,他写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

其实《孙子兵法》里的智慧不仅仅可以用在军事上,还可以用在职场的抗衡和博弈上。比如我们在这期节目中说到的这一句:“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能不能赢,取决于对手;会不会输,打光所有的牌、下桌走人,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如果能够成为一个稳定输出价值的人,那么迟早会被人注意到,不必计较一时的输赢。

第六期 ·怎样逼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本期金句◆◇

  1. 这个世界娇惯我们的人越来越多。
  2. 人都是被反馈喂养出来的。
  3. 给自己设计一套上进机制,关键要控制好技能挑战比。
  4. 行业高手,都能把职业目标变成一级又一级台阶。
  5. 对于想上进的人来说,这是最友好的时代。

◆◇第一部分◆◇
娇惯我们的人越来越多

欢迎来到硬派知识脱口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今天聊的话题我本人特别喜欢,叫“怎样逼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我记得多年前我床头有一个闹钟,但这个闹钟我发现没用,因为响了之后,我一下就把它给按了,仅仅是提醒,我有时候自己都很难醒来。所以后来我买了一个我特别喜欢的闹钟,这个闹钟特别有意思,它有两个轮子,响起来就在房间里乱滚,有的时候滚到床下,有的时候滚到桌子下面,你不去起床把它拿出来按掉它是不会停的,你看这只闹钟从一个提醒我的闹钟,变成了一个逼迫我的闹钟。

有的时候我们越来越需要这种能逼迫自己的东西。因为这个世界娇惯我们的人越来越多 。

首先,我来跟大家讲一个真相,我们中国人这一代人生命当中都有一个角色,叫“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从小就构想有那么一种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特别自觉。从来不用父母逼迫,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够非常有自制力地完成。可是岁数越大我就越发现,这样的人很少很少。为什么?

因为我生活中见到的那些优秀的人,通常都不是这种别人家的孩子,比如说钢琴家郎朗。

有一次我跟他见面我就说佩服佩服,练琴,每天那么多小时的操练,一定是很自觉的人。郎朗说,你是不是没见过我在媒体上的报道啊?你知道我在少年期的时候,我老爹是怎么逼我的?后来我看了那篇报道,真的是非常惨烈的故事。后来我又看了大量音乐家的传记,这好像也不是郎朗一个人的命运,几乎是所有著名的器乐家,童年生活都有一个跟在后面逼迫他的父母,这样的成功人士,真的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还有一个朋友特别爱读书,读书的成就包括数量远超过我,我也很钦佩他,我说你是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他说不是,他说其实我很有可能成为郎朗,因为很小的时候,他父母就逼他弹钢琴,他特别厌恶钢琴。他说我后来发现一件事,只有当我拿起书来看的时候,我父母才认为我在干另外一件正经事,才不逼迫我弹钢琴。我读书的所有习惯和乐趣,都是因为躲避弹钢琴才养出来的。所以你看,这又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

这个世界给我们展现的真相和我们理解的不太一样,这些优秀的人不是看上去那样从小就优秀,从小就有上进心,是各种各样的逼迫、阴差阳错和特殊机缘,才让他成为我们看到的那样的人

所以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就来谈论这个话题,怎样逼迫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因为我们节目的口号是: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第二部分◆◇
设计一个上进模型

怎样逼迫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很多人第一个反应是,上进这件事,实在是太反人性了。不舒服!对,可是你反过来想,人生所有上瘾的事,在你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其实都不舒服。

比如说你第一次接触一个游戏,你也是蒙的,你那个瞬间也是要承受极大的认知负担的,这到底是什么世界?什么规则?怎么打我才能赢等等。各位想一想,所有让你上瘾的事情的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是你一旦接触了它,后面就有一种力量,有的时候甚至是庞大的商业力量,去不断地拉住你的小手,一路把你引进去。

其实很多让我们上瘾的事,背后都有这样的运营的力量、设计的力量。不信各位打开自己的手机,每一个应用,每一个小方块的背后,没准都是价值几亿美金,乃至是几千亿美金估值的上市公司,那是几千几万的产品经理和技术码农在后面处心积虑地要让你把时间投入在这上面。

他们所有努力的方向就是瓦解你的自制力,让你最终爱上他的产品,希望你上瘾。

所以在这个世界,当我们丧失了自制力的时候,觉得我玩什么东西已经有点不能自已的时候,你一定要原谅自己,因为这不是你的错,有太多的人在背后设计你。

那既然如此,既然有人可以通过一个刚开始并不舒服的接触点,然后通过一路的设计,让你对一件事情上瘾。那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对自己来这么一下子呢?我们自己设计自己不就完了?

你想,自古以来多少父母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上进呢,但是有几个人做到了呢?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同了,我们有各种各样丰富的知识和智力资源,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恰恰是那些很多父母看不上的东西——就是游戏啊,游戏怎么就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上瘾呢?

这背后的机制是啥呢?如果我们把这个模型研究透了,然后进行反向设计我们就可以设计出一个让人上进的模型啊,所以你看上瘾就是上进的智力资源。我们今天这期节目就全当是自己给自己设计一款游戏,我们自己充当背后的运营人员,让我们在自己规划的道路上,让自己上瘾。

◆◇第三部分◆◇
设计上进环境

一款让人上瘾的游戏的第一步是什么?

是先要接触到你,对吧?

所以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就是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你更容易上进的环境中,对吧,我们中国人都特别知道这个道理,古代也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好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我们中国人却对此熟视无睹,为什么?其实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质。

至少我小的时候,常会见到一个不认字的老奶奶告诉你,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这个现象在中国乡村、城市、各个社区非常常见。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人类社会通行的景象,并不是。

我看过很多西方人写的书,西方的底层社会缺的就是这种环境,比如说我看过一本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是美国人,这本书也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一个极深的印象。在美国,摆脱贫困线的家庭年收入两万美元,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要求吗?并不难,只需要一个人,正常地高中毕业,然后找到一个正常的工作,贫困线以上的水准就可以达到,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达不到?因为环境从来不提醒他:你应该达到。这是什么意思?你比如说,在中国我们也知道,有些孩子考试成绩不怎么样,顶多就是有些孩子面对考试的时候,他努力了不怎么样而已;可是在美国,有些孩子是压根儿把考试就给忘了,去玩去了。所以你看环境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美国有一家学校叫KIPP,这家学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啊?不是在教学质量上着手,他们干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从早上七点钟,到晚上五点钟,一直让孩子在里面上学,一直不放学,即使放学很晚,给你们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孩子与环境隔离开来。

刚才我们说的是西方的情况,但是我们有幸生在中国,这个方面的环境,其实中国优越得多。在中国甭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有文化的地方还是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人要做一个好人,人往高处走”,这都是全民族的共识

为什么?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这个文明就有一种细到毛细血管里面的,内在的提升力,怎么表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见过这样的表现,我们身边见过多少父母,自己境遇很一般,不能算是很成功的人,但是他对孩子的冀望、叮嘱都是很高要求的。中国各个地方从城市到乡村,那种自我的约束力,自我的提升精神其实都不缺,这是我们一这代人生活在中国的幸事。

但是毕竟小环境和小环境都不一样,环境的选择对命运的影响,其实超乎我们的预料,我的一个朋友就跟我讲,

他建议身边所有的年轻人,都要躲避那些所谓“下降通道”里面的“夕阳行业”,而去投奔那些“上升行业”里的“朝阳行业”。

我说你这个人太功利,你分明就是嫌“夕阳行业”挣的少,他说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两条。

第一条,你想,下降的行当,里面的很多明白人、聪明人、能干的人,早跑了,改行了,所以在这种行业里面,你学习的氛围和浓度就会降低。这是人生真正的损失,而不是每个月工资单上那个钱数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这是环境的第一个影响。

第二个影响,当然不能一概而论,那些下降的行业里面,也有一些聪明人还在里面维持和奋战。但是请注意,因为是在下降,所以他们的心智模式往往是挽救性的心智模式,而年轻人最应该投奔什么样的环境,是那种天天都像烈火烹油一样发展,你站着不动,潮流都会把你冲刷到那个地方的行业里。人才的密度越来越高,所有人都建立了一种建设性的心智模式,这才是我们发展的好环境。

我们这期节目绝对不劝大家随意地改行跳槽,那其实是一个更糟糕的做法,但是我们普通人总得有一个方法来知道,我现在身处的环境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下面我给大家两个思考工具。

我给大家提供的第一个思考工具叫“傻瓜指数”,

什么意思?就是你坐下来仔细想一想,多长时间之前的自己,我现在觉得,他是个傻瓜。比如说有人就觉得十年前的自己挺傻的,你的傻瓜指数十年;比如说我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挺傻的,我的傻瓜指数是一年,这个指数越小越好。指数越小,就证明你的环境越对,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数字是什么,这是一个工具。

那第二个思考工具呢,我称之为叫“朋友指数”,就是你闭着眼睛一想,我身边有多少优秀的新朋友? 这两个词你都可以自己定义,你觉得他优秀,OK;你觉得这是新朋友,OK。

只要你的生命中优秀的新朋友越多,那你的朋友指数就越高,这在某一个角度也在反映你身处的环境不错。

我们今天节目的使命,是要像游戏设计师那样给自己设计一套机制,把自己逼迫上一条上进的道路,刚才我们讲的是第一级台阶,就是找到合适的环境。

◆◇第四部分◆◇
寻求外部监督

那第二级台阶是什么呢?用一个特别不好听的词叫——“绑架”。对,所有的游戏设计师,都试图绑架人,用什么人?用你身边的人。

很多人不是一开始就爱玩游戏的,等有一天他发现隔壁在玩,身边的人也在玩,我只要不玩我就被这个社交圈抛弃了,所以他产生了一种被“绑架”的感觉,于是,踏出了第一步。是不是很多人游戏都是这么上瘾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绑架”自己啊。

我有一个朋友叫华杉,是中国很著名的品牌咨询专家,有一天他问我一个问题,你说一个企业为什么要做品牌啊?我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为了多卖东西给消费者,大家都知道。他说不是啊,做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被绑架”。什么意思?就是让社会监督自己的成本变低。

你天天打广告,一年几个亿的广告费投下来,所有人都知道你,在产品服务上质量不过关,所有人都会拿放大镜看你。所以你投广告费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不敢干坏事,那不敢干坏事,你就变成了一个好企业。你变成了好企业,社会怎么会不奖励你一个发展的机会呢?他说这才叫品牌的价值

被绑架的价值我自己的体会是特别深,因为过去几年我做了一件事,这件事被我身边的朋友觉得还挺佩服的,什么事呢?每天早上起来六点半我会在我的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里面发一条六十秒的语音,一秒不多,一秒不少,那你看起来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似乎我也是一个非常有意志力的人。但是今天我不妨跟大家漏一个底牌,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根本不是我特别能坚持,原因是我被绑架了。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六十秒语音发出去的时候,只有五个听众,五个用户——就是我办公室里的五个同事,等到第一个礼拜结束的时候,我发现已经有好几百人了,那个感觉是不一样的。坚持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各位我真的要崩溃了,每天要坚持发,而且我这么爱睡懒觉的人,每天早上六点钟必须把自己闹醒,你知道对我这种体型的人是多大的折磨。到三个月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告诉我放弃它,放弃它……但是不行。

因为打开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我一看,好几万人,今天我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有一千二百万人在关注,我已经没有能力、没有资格撤了。所以这两千多天,每天60秒语音这座巍巍高塔,那是我亲手建立出来的,但它是因为我有意志力吗?不是,因为我是被绑架的。

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件让别人佩服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先让自己被绑架,我们的人生经常会喜欢那些让我们自由自在的东西,讨厌那些约束我们的东西,但实际上不然。

你回头一看,你经常会向约束你的东西脱帽致敬。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一两年我们都知道上飞机做航班的时候,渐渐的都可以玩手机了,用WIFI了,这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希望,是我们的呼吁,我也参与了。可是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点后悔:

过去这些年坐飞机的时候,是我安安静静隔绝WIFI、隔绝网络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因为这样的外界的约束,它就这样随风而去了。所以这样的时刻,在我的生命中也不就存在了,这难道不是一个损失吗?

对于在飞机上安静读一本书的时刻,难道我不要向它脱帽致敬吗?所以被绑架有的时候是在成就我们,我们应该学会向那些约束我们的东西致敬。这是我要讲的第二条。

◆◇第五部分◆◇
获得不确定反馈

游戏对我们做的第三件事是什么呢?就是给我们反馈。

有一个句子我特别喜欢:所有的人都是被反馈喂养出来的。

你说怎么反馈呢,难道是你上进给你表扬,不上进给你批评,所谓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吗?对不起。那是训练小狗的方法,不是训练我们自己的方法。

训练人最有效的反馈是什么样的反馈啊,是不确定的反馈。什么意思?就是你做了一件事,得到什么结果当他不确定的时候,他的魅力最大。

这听起来有点费解,举个例子你马上就明白了,

你拍一张自拍照,发到微信朋友圈,谁点赞了,谁评论了,你为什么心中有那种痒痒的期待?因为你的朋友给你点赞和评论是不确定的,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勾引着你去不断地回去查看,世界上所有好玩的游戏都这样。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所有只要给我们不确定反馈的东西都那么的有魅力,比如说足球,你水平高一定是冠军吗?比如说商场门口的抓娃娃机,你练的时间越长你抓的娃娃就越多吗?真不一定,比如说打牌,每一手的手气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打牌可以让人废寝忘食,所有好游戏都是这个特点。

你看为什么有的人去创业,但是不管他成功还是失败,他很少可能再回来上班打工,为什么?不是说创业的生活就一定高级,而是市场给的那种不确定的反馈,让他沉迷了,他很难再回来去干那些确定的事,看到每个月自己的账单上收到的是确定的工资。各位,

DeepCreator:成功与失败之间,除专业、人脉外,还有尝试、运气等因素,不过一切都是经历财富

不确定性有一种强大的魅力,驱使人向上。

举个例子,比如在职场里面我们公认加班最多的是互联网人,大家知道吧。互联网公司的上班机制有一个不成文的机制叫699,一个星期工作六天,要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都是劳模?不是。请问怎么解释这个现象?有人说是老板压榨的太狠,可是互联网公司的老板也叫屈,甚至有互联网公司专门成立晚上的巡逻队,驱赶员工说:你不要加班啊。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其实我问到很多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他们告诉我,因为市场给的不确定的反馈,有很大的魅力,经常在那做事,做着做着就把时间给忘了,所以不确定性有的时候是人生向上的根本动力。

在此,我也特别想向电视机前,有孩子的父母提一个建议,我特别理解父母都希望孩子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状态,但与此同时呢你又希望他上进。按照我的观察,按照我学习到的知识,这两个目标有可能是矛盾的。你必须选一个,也许进入一个不太稳定的反馈不那么确定的行业,有助于你的孩子成为更上进的人。这是我们站上的第三个台阶。

◆◇第六部分◆◇
选择长远职业阶梯

那第四个台阶是什么呢?

刚才我们说到反馈,那请问一款优秀的容易让人上瘾的游戏是怎么设计反馈的呢?设计的一个重要技巧是把反馈切碎,变成一层一层的阶梯,我们可以拾级而上,目标清晰。你看我们每个人都想上进吧,可是上进的那些目标往往都太大了呀。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长就告诉我们目标是高考,老天爷还有十二年!你怎么把它切碎呢?我当下背的这个单词,做的这个题跟最后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对不起我勾连不起来。你现在做工作写一个文案,跟年底你的年终奖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勾连不起来。可是一款好的游戏呢,把一个巨大的目标给你切的细细碎,像切香肠一样,是一个一个的薄片,盛在碗里给你看的,现在要去拿到一个什么宝贝,你要挣一个什么样的金币,那个是非常具体的细碎的步骤,所以怎么给自己设置一种机制,逼自己上进呢?很简单就是把大目标切碎。

那怎么设计一种逼自己上进的机制呢?其实就是向那些游戏学习啊,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切碎了摆在自己面前,这个时候我要向所有人推荐一个学术上的名词,叫“心流”。这个词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基于对生活的日常观察,你发现没?我们经常进入“心流”的状态。干一件事突然把时间忘了,沉静其中特别喜悦。你在看一部特别小的电影的时候、打游戏的时候,在做一件非常有创造力、而且自己又得心应手的工作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能够体会到这种叫“心流”的状态,它稍纵即逝,但是你一旦沉入其中就会感到极其美好。

好,我们怎么给自己设计“心流”呢?积极心理学研究证明,有一个办法叫“控制技能挑战比”。这个说法太学术了,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其实就是要控制好你做事的那个难度,如果太难很容易放弃,如果太容易太无聊了也容易放弃,所以关键是调整得刚刚好。

Image_20180906160533.jpg

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包括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你的能力范围内一件事情有一点挑战,但是又不是太难的情况下,最容易吸引你坚持下去。

所以一个行业的高手是什么样的?就是能把那个极其伟大、远大的那些目标,拆分成一级一级细碎的台阶的人,他们知道怎么样踏着台阶一点一点往上升的那些人,这就是高手,他就会切香肠。

你可能会说,我又不是这样的高手,我怎么能把我这个行当里的那么远大的目标,切分成一小节一小节的台阶,然后拾级而上呢?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挑选技能挑战比适当的行业。

◆◇第七部分◆◇
怎样选择一个好职业

明白了刚才这个原理,怎么选择一个好职业,又出现了一个微妙的标准,这种职业的特征就是:

有非常绵密的、能清晰看到的、每一步都给你反馈的阶梯。

有一些职业就容易把我们逼迫成一个上进的人。什么样的职业?

说个小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双儿子,他就说我不希望我的儿女将来还为钱烦恼,挣钱的事是不是留在我们一代人去完成,就可以了。我希望他们在将来职业中体会到幸福,体会到上进,体会到随时随刻的自我满意。有没有这样的职业?

他在朋友圈里一通打听,发现有两个职业非常好。

第一个职业是医生,现在医学院经常招不到生了,在这儿我们给大夫这个职业做做广告,为什么?就是因为医生符合我们刚才说的这个标准,你成为一个名医、一个名医之上的名医,那个台阶是高耸入云的,但是每一级台阶又那么具体,你见到一个病人,给治好了,人家马上就给你反馈;这个手术我做漂亮了,周边的大夫和护士长马上就能给你鼓掌;一个人出院了马上对你千恩万谢。这种反馈来的及时、细碎、绵密,而且无穷无尽的可以拾级登高,所以医生是一个好职业。如果你通过这个职业积累财富的欲望又不那么强的话,那你更有机会在这个职业里发展的越来越好,所以医生是一个好职业,你容易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他为自己孩子挑选的第二个好职业是厨师。为什么?因为他觉得厨师也符合这个特征,手艺人一旦干好了之后,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财富收入都不会很少。厨师就像打游戏一样,每次端了自己的菜上桌,他都不知道客人的反应,因为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食材的原因、氛围的原因,以及这个食客口味的原因,他会小心翼翼地在旁边看你喜不喜欢。这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反馈。

有不确定性的反馈,就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所以每一个菜对于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更重要的是跟医生一样,他有无尽的升级的台阶,你现在去考厨师证,公开的、官方的厨师证,就已经有五个台阶。真正到了顶级的大厨,你就会知道上面还有无穷无尽的台阶。

相声界有一句话,说:不要看相声简单,好像会说话就可以,你真入了门之后才发现,哦,原来台阶在里面。这么说吧,所有的好行业都有这个特征,有无穷无尽的台阶,而且随时随地能给从业者好的、坏的、不确定的及时反馈,这都是好职业。

当然,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所有职业的高手,都能把职业做成无穷无尽的台阶,而且随时随地给你不确定性的反馈。

◆◇第八部分◆◇
喂养自己的道路

今天我们这期节目的分享其实有一个小小的野心,就是想向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游戏学习,然后反过来用在自己身上,看看我们能不能给自己设计一条逼迫上进的道路。

如果我前面说的所有的话,你都忘了,那记住四句话也就够了。

第一,认真设计你的环境;
第二,寻求外部监督,求“绑架”;
第三,获得不确定的反馈;
第四,选择一个绵延不绝的职业阶梯。

如果你能做到这四条,一定会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对于所有我们这些希望自己上进的人,这个时代,其实很艰难,为什么?有那么多游戏啊、商品啊、好玩的东西,背后都是能人,他们想瓦解我们的自制力。

与此同时,对于我们这些想上进的人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友好的时代啊?你上网搜索看,那么多学习资料是触手可及,那么多学习社群你可以随意加入。比如我们做的得到App,就是给大家提供终身学习的服务,还有《知识就是力量》这样的知识节目也并不缺观众。

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想上进的人来说,这到底是一个不友好的时代,还是一个友好的时代,你自己选。

最后分享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故事,这是美洲印第安切罗基部落的一个传说。一个老爷爷跟他的小孙子说,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喂养着两匹狼,

第一匹代表着善良、奋进、向上美好的品格,
还有一匹代表着狭隘、阴险、邪恶的选择。
小孙子自然就会问爷爷,这两匹狼谁更强大,谁会打败谁呢?老爷爷的答案更有意思,他说,关键看你这一生去喂养哪一匹狼。

对我们今天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这样,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那种把我们向下拖、想击溃我们自制力的力量,但是我们也总有机会夺回不断向上的权利,关键看我们喂养哪一条道路。

以上就是今天《知识就是力量》的分享,因为我们相信: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谢谢。

◆◇致敬时刻◆◇

▣ 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我们要致敬的这位大神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他是哈佛大学心理系的终身教授,心理学界的重量级人物。 1968年,美国总统约翰逊亲自给他颁发了美国最高的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传统心理学只能通过让人去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进行观察,但行为心理学开始通过外在的刺激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让心理学真正的变成了一门科学。斯金纳就是行为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我们今天的这期节目里他用实验向我们揭示了,不确定的反馈是培养习惯的绝佳手段。想要上进,我们就要学会拥抱不确定。

▣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是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发展人物,他研究的学科主要关注哪些要素能够让人幸福和快乐。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评价他说,米哈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者”。

契克森米哈赖在1990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们这期节目里说到的“技能挑战比”。什么样的工作会让人上进?就是那些难度比你的能力略高,但又没有超出接受范围的工作。想要逼自己上进,就要选择这样一条技能挑战比适当的职业道路。

▣ 华杉 shanHua

华杉是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我们经常听到的三精制药、晨光文具这些国内的大企业都是他们公司的客户。他们的营销案例一连获得了好几年的“中国杰出营销奖”,可以说华杉是当之无愧的品牌营销大师。

这期节目里我们就介绍了他的一个观点。华杉提出,品牌营销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利用外部监督来“绑架”自己做到最好,不敢偷工减料。逼自己上进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比如在社交网络上求“绑架”,让所有人来监督你。向他致敬。

第七期 ·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本期金句◆◇

  1. 你想让别人怎么对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主动怎么对别人。——米奇·普林斯汀
  2. 我重视你,是人人都能生产的好产品。
  3. 互惠互利 是人类的本能冲动之一。
  4. 重要的不是得失成败,而是将人生这场无限游戏推动下去。
  5. 让自己受欢迎,是过好一生的必要条件。

◆◇第一部分◆◇
每个人都需要受欢迎

欢迎来到硬派知识脱口秀《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表面上的答案好像明摆着。什么样的人受欢迎啊?重要的人受欢迎,长得好看的人受欢迎,经常请客的人受欢迎,满腹诗书的人,谈吐幽默的人受欢迎,但是不管刚才我说的哪种受欢迎,本质上都是因为他背后的资源和禀赋

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我们今天是说,假设剥离了这些资源和禀赋,我们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有没有可能受欢迎呢?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我们经常脑子里会有一个公式,就是受欢迎是跟人交换来的结果,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各种各样的资本。当我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拿什么和别人交换?其实这就把交换这个词看浅了。什么叫交换?别人有需求,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换啊。

我先来告诉大家一个真相,所有人,不管他是什么人,他都需要受欢迎。

不管他受欢迎的程度有多高,他内心里的这个洞永远都在。

不是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吗,有一个女孩在学校里很受欢迎,有一个男生追求她,天天给她发微信,人家就是不回。怎么办?旁边一个室友拿过手机来说,看我给你发一条微信。发什么?今天在一个论坛里面有一个女神锦标赛,我看到你是三个最受欢迎的三位女生之一。那对方是秒回啊:其他两位是谁?你看,没有人对自己的受欢迎程度不在意的。

我当年做记者的时候就采访过一位老板,那真是非常威严,西装革履,对我是不假辞色。但是见面的时候我和他说了一句话:“在外面听很多人在夸奖你啊。”我这句话,话音刚落,他就一把握住我的手:“他们都是怎么说的呀?”你看他开始打听了。不管他牛成什么样,所有人内心里都有这样的渴求。

心理学界有一个词,叫“冒充者综合征”。很多已经有巨大成就的人,他们觉得自己不配,他们觉得我这是假的吧,我这是骗了全世界吧,我怎么配得上这样的成就呢?

我知道纽约有一个作家他每次发表一个作品,他都会说我要露馅了。我此前的作品其实根本配不上这样的荣誉,这部新作品我一点信心都没有,我是不是要露馅了?

这种心态就叫“冒充者综合征”。我们大家都应该洞见这个真相:所有的人都缺“受欢迎”。

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不是因为那些很高大上的人他也缺这个,跟我们一样,所以是好消息;而是因为你缺,我能给你,所以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交换,我欢迎你你也欢迎我。

◆◇第二部分◆◇
受欢迎的方法

《欢迎度》

刚才我们说的只是一个假设,你欢迎别人,别人就会欢迎你吗?没错,学界已经有结论,美国心理学家普林斯汀写了一本书叫《欢迎度》。这本书最重要的结论就是这个:一个人会更喜欢喜欢他的人

所以你看,在我们看到的那个丰富的商品市场的外面,是不是还有一个欢迎度的交换市场啊?这点我们总能做到吧。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你可能什么都没有,没有容貌也没有财富,也没有好的口才和才识,你只需要表达我欢迎你。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销售奇才叫乔吉拉德。他卖汽车卖了12年,每天可以卖出六辆汽车,他用的就是这一招,他只要卖出去一部车拥有一个客户,有了客户他就会一直给客户写贺卡,不仅写祝你生日快乐、圣诞快乐,最后总要加上一句“我喜欢你”。这一招当然管用。你买了他的车,你大概率几年内不会再从他手里买车,但是这个人一直孜孜不倦给你发贺卡,然后说我喜欢你,你当然对他有好印象,等你几年之后换车的时候,大概率也会考虑在他手上买车。他的销售奇迹,12年每天卖掉六部车就是这么滚动出来的。

但是请注意,今天我想说的是咱们别学他。为什么?

两个原因。

第一,这一招被发明出来已经好几十年了。各位,现在有多少人、多少商家,天天赶着说“我喜欢你”。我不知道各位啊,反正我要是过生日的时候,老天,从早到晚,电商平台跟我发生日快乐。我信吗?我又不傻,我知道这个“生日快乐”只是因为我这条数据被记录在他的数据库里,这条短信是自动发的呀,完全打动不了我,对我根本不太管用。

第二,我们中华文明不太允许也不太主张我们做这样的事情,天天见人就说我喜欢你。孔子讲过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什么意思,什么人叫乡愿?就是那种天天想讨好别人的人,一点原则都没有的人,就叫乡愿,德之贼也,你偷了天下人的德行。还有一句话,也是孔子他老人家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什么意思?就是不该跟他说这个话,你把这个话说了,这话就丢了。你该说跟人说这个话,你没跟他说,你就把这人给丢了,这话不能随便说的。你明明喜欢他的,你凭什么这说啊?我们经常说我失言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中华文明不太主张我们学习乔吉拉德的这套方法。

所以今天我们不妨把乔吉拉德的这套方法升个级,升级成什么——我重视你,不是我喜欢你,而是我重视你。这句话我们的文明就允许和主张的,因为尊重和重视每一个人,是我们的道德责任。对吧,你可以不喜欢一个人,但是你没有理由不尊重他。在此我可以插一句话,一个人对什么人是永远不可能原谅的,不是一个跟他利益冲突的人,不是一个打过他骂过他的人也不是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而一定是一个鄙视过他的人。这是我四十多年的人生经验,永远不要不尊重或者明显的鄙视一个人,因为他永远不会原谅你。

◆◇第三部分◆◇
亲自表达

回到我们的话题。“我重视你”是我们每一个人只需要一颗心,不需要其他的资源,就可以生产出来的一个产品。用这个产品,我们就可以在人际交往的市场上,跟任何其他一个人交换出一个彼此欢迎,不管他多么位高权重,多么功成名就。

《硬球》

在这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一本写美国政治的书,叫《硬球》。这本书记录了大量美国政治的八卦。其中有一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说的是谁呢?美国的一个总统,叫林登·约翰逊。他在当总统之前还当过肯尼迪的副总统,这个人是政界老手,他的伎俩强到什么程度?通过下面的这个故事就能体现出来。

有一天,林登·约翰逊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突然抓住了一个记者说:我找你好久了,来来来,聊一聊。记者就懵了,只好跟他去了办公室,双方落座之后,林登·约翰逊拿出一张纸条写了几个字,交给秘书,秘书就出去了。然后他就跟这个记者聊,你的报道对于我们政府有很多支持,没有你我们怎么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等等,反正就拖延了一会儿时间。一会儿那个秘书又进来了,拿回来一张纸条,林登·约翰逊看了一下纸条,放下接着对记者说:你在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什么样的话题,这对我们什么样的政治方略有重要的帮助,你另外一篇报道又是如何如何,那口若悬河,如数家珍,记者就听傻了。后来的事你想都想不到,在这个记者的报道生涯中,对林登·约翰逊几乎是毫无保留地支持。

这故事还有下半段。这个记者后来才知道,林登·约翰逊当时写的这个纸条上面写了什么字,原来是在问秘书,正在跟他说话的这个家伙是谁?是秘书后来替他打听出来这个人是纽约时报的记者贝克,这才有了后来的谈话。

当然这是一个负面典型,是政客的伎俩,但这个故事至少从侧面证明了一点——你向一个人表达重视、表达尊重,你就会收获到同等的回报。但是问题来了,怎么表达重视呢?难道学林登·约翰逊这样的政客技巧,或者是学那些企业发生日短信的技巧吗?错了。

在重视别人的时候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你务必诚恳,第二个是务必亲手

我给大家说一个我亲身的经历,有一家企业很重视我,所以每个月企业的内刊出来之后都会给我寄一份,你看这是很好地在表达重视吧。但说实话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中间我搬过三次家,他们那个刊物还是每个月定点寄到十年前的住址,那个房子现在的主人都快被搞疯了,每个月都要给我打电话:罗先生我又收到了您的文件,要不要销毁?但是我在这家企业也不认识什么人了,我甚至让他们在数据库里把我这条数据删掉也做不到。所以他们在初衷上是在表达重视我,但是结果呢,每个月都在提醒我一次,这家企业一点都不重视我,你看这就是不亲自表达带来的祸害。

还有,这个社会你只要假手于他人,不是自己诚恳地表达对他人的重视,很多中间发生的事情你完全无法预料。

我再举个例子,有一次有一个公司,跟我原来是合作伙伴。那到中秋节的时候,我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气急败坏的快递员,说这个箱子太沉了,我是没法给你弄上去,你能不能自己下来弄啊?我说行行行,然后我就下去一看,一个大箱子,木头的,板条钉好的,我们家用的工具,是没有什么能够对付这个木头箱子的。于是我找物业借来羊角锤,在物业两个小哥的帮助下,终于把这个箱子给起开了,一看里面,一盒子月饼,一瓶酒。你就想想看,我搬着这个沉重的箱子上楼的时候,我的这个心情,我真的觉得他重视我吗?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这瓶酒和这盒月饼本身的品质,还是这个箱子的包装方法,还是这个快递小哥跟我说话的语气,每经过一个环节,对方表达的重视都在打折扣。

所以,如果你想对一个重视的人表达“我重视你”,那就亲自表达,坚决不要假手他人。因为只有如此,在那么复杂的社会当中,你才能真正表达出你想表达的“我尊重你”。

◆◇第四部分◆◇
平等待人

当然问题绝非这么简单,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我尊重人,我难道能够尊重每一个人吗?我跟每一个人都像林登·约翰逊那样,拉着手聊一会儿?不可能的,我的时间有限,空间有限,我的精力有限。怎么办?

在此我从伦理学里面借来一个概念,叫“无知之幕”。“无知之幕”是一个幕布,在伦理学里面原本的概念大概是这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原来的社会角色在决定自己的观点,翻译过来,就是大家都知道那句俗话,“屁股决定脑袋”。比如我们在争论很多社会政策的时候,富翁会说国家应该减税,穷人会说应该对富人多征税,吵来吵去永远没有结果,怎么办?伦理学当中就提供了这么一个思考工具。

我们假设,大家现在都在天上,还没有投胎为人,这个时候突然降下来一块幕布,叫“无知之幕”,因为隔着这个幕布,我们看不见人间是个什么模样,也不知道将来自己会变成一个富人还是穷人,男人还是女人,好看的人还是难看的人,我们一概不知道。现在我们来讨论,人间应该执行什么样的政策?对好看的人应该好一点,还是对难看的人好一点,对富人好一点,还是对穷人好一点,这个时候我们就脱离了那些复杂的背景,就更可能得出公正的结果。

回到我们刚才的那个疑问,我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我怎么可能向每一个人表达平等的尊重呢?解决方案就在这了,你遇到每一个人,你就在他的背后降下一道“无知之幕”,你权当没有看到他的社会角色,没有看到他拥有的资源、资质和他的长相,你就把他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你看见他做出一点成就去祝贺他一下,见他认真地看书,就上去问一句:您在看什么书啊?这总不难吧。

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平等地表达自己的尊重,刚才这个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第五部分◆◇
请人帮个忙

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你说这只是在尊重自己遇到的人,那些自己没遇到的人呢?那些远隔千山万水,而我又特别想受他欢迎的人,我怎么跟他表达尊重呢?

有一个方法叫“请人帮一个忙”。

这件事情,最早我是在看富兰克林的传记的时候发现的,他老人家就有这么一手绝活。话说有一天一个评论家在报纸上写文章骂他,骂得很难听,怎么办呢?是骂回去还是忍了,还是托人跟他说别骂了?这些都不是富兰克林想出来的招,他的回复是:你骂我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一本书,这本书我特别感兴趣,我知道你家的藏书很多,这本书别的地我也没找着,借我看看吧。那人一看,我骂你,你还找我借书,看完之后还热情洋溢又写了一封读后感,这个人什么感受?他很自然就会觉得富兰克林这个人其实还挺好的。通过借书还书的全套动作,富兰克林其实就是在表达“你是读书人,我重视你”。这件事之后富兰克林给我们留下了一句金句,叫如果你想交一个朋友,那就请他帮一个忙。

求人帮一个忙,其实就是在表达对他的重视,对他的尊重。

我们中国人是很难跨越这道线的,因为我们自小受的教育是能自己干的事尽量自己干,能不麻烦别人尽量不麻烦别人,但是我们稍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你观察一下身边,那些最受欢迎的人,是不是经常求人帮一个忙啊?这就是交换重视的一种方式。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帮助大家加深印象,这也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件事,同样是一个销售冠军,只不过他不卖汽车卖吸尘器,上个世纪中期美国卖吸尘器还是挨门挨户去推销的。在退休那一天,这个人向他的同事公布了自己成为销售冠军的诀窍。推销员敲门的时候都会说:太太我是来推销吸尘器的,你能给我五分钟我介绍一下产品吗?人家肯定说不需要谢谢,门关了,结束了。我从来不说这话,我说的话永远是这么三步曲:

第一句“太太您好,我刚好路过”;
第二句“你这个花园收拾的很好”;
第三句“我刚好口渴了,能请您帮个忙,给我一杯水吗?”。

开门是这三句话,不提吸尘器,这三句话里面包含了什么样的信息啊?我尊重你,我看到你的价值,你的价值已经通过收拾很好的花园向我展示出来了,同时我还请你帮我一个忙。你想,谁会因为吝啬一杯水,而不去帮助一个口渴的人呢?太太就回屋,倒上这么一杯水。在喝水的过程中,他是不是就拥有了五分钟的时间可以介绍他的吸尘器呢?他的业绩就这么做出来了。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这件事背后的机理,当一个人帮了你一个小忙,比如说给你倒一杯水,他就会倾向于帮一个更大的忙。比如说这位太太他家里真的需要一台吸尘器的时候,她会帮你下单增加业绩的,这背后不是我们利用一个人的善良欺负他,而是涉及一个我们人类社会最根本又经常被忽视的结论。

我们人类是群居物种,我们和其他的物种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我们有非常发达的大脑,有非常丰富的语言作为工具,都是为了随时随地捕捉和他人协作的机会。我们帮一个人的忙,和他的信任就多建立了一点,所以我们本能的冲动就是要多帮他一点,这是经常被忽视的。

正是在这样的机制下,正是在这样的市场上,我们可以交换“我重视你”这个产品。当然,我并不是说你永远只找别人帮忙,永远不帮别人的忙,不是这个意思,而是通过这种的中介,去传达你对他人的尊重。

◆◇第五部分◆◇
请人帮个忙

当然话说到这里,你心中可能升起了一个疑问:我过我的日子,他们过他们的,我真的需要这样处心积虑地获取别人的欢迎吗?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在此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他的作者是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这本书很多创业者都很喜欢。书里其实主要就讲了两个概念,人世间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可以归纳为两种游戏,一种叫有限游戏,一种叫无限游戏。

什么是有限游戏?你玩的所有游戏都叫有限游戏,只要有胜负输赢、确定边界,小到一盘棋,大到一场战争,双方都能确认输赢的,这就叫有限游戏。

什么是无限游戏?这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的事吗?存在,只是很多文学作品把无限游戏都包装成了有限游戏。比如说大家都听说过那种童话,经过复杂的斗争,最后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这就给了故事一个边界,这局“游戏”结束了。但是有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结束了?再没有故事了?怎么可能呢?一定还有。对,这就是无限游戏。

在这种游戏里,我们要不断地推动边界,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要让这个游戏持续下去,这就叫无限游戏,人生就是无限游戏。

你今天是一个高中生,你现在是要考上大学,可是到了大学之后,你就要把这个游戏的边界往外推,找到一个好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之后,你又要把这个边界再往外推,在自己的职业里有所成就,有所成就之后,你还要把这个边界再往外推,成为一个更受尊敬的人,难道不是吗?

从生到死,我们一直处于不断推动边界的状态中,我们永远不肯承认这局游戏结束了,在我们最终躺到墓地之前,我们永远都在推动这个游戏,不断拓展,这就叫无限游戏。我刚才讲文学作品也好,我们看的电影也好,总想把人生这个无限游戏包装成有限的样子,不然他们的电影、他们的小说没法结束,但是我们自己得清楚,我们是在玩无限游戏。

所以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为什么你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答案来了。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在往外扩展的时候,谁能帮到我们。

你不要觉得做好手头的事,这个游戏就可以顺利玩下去,人生不是这样的。

前不久听了一个段子,说上海有一家创业公司,实在选错了路,一家公司几十个人,大家都觉得算了不坚持了,公司遣散。最后有一个人说:“你们缺多少钱啊?五百万?我出。”这人谁啊?清洁阿姨,她出了五百万,她说,我喜欢这个集体,我不愿意解散。清洁阿姨当了股东,这就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

当边界往外推的时候,你哪知道谁会在哪个关键时刻,冲出来帮你一把?

这其实不是段子,我生命中遇到过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大概是二十年前,我离开工作单位,前路茫茫我也不知道下面该干什么。原来办公室的一个扫地阿姨说:“罗胖啊,我觉得你不错,你不是挺能讲的吗?你愿不愿意出去讲课啊?我儿子办了一个培训公司,你愿不愿意给他们讲课啊?”所以我离开公司挣的第一笔钱,是我原来那家公司的扫地阿姨给我提供的。

我至今仍然非常感谢她,我感谢她的不是这一堂课的课酬,而是她提示我一点特别重要的道理:无论你在什么样的局面里,无论你身边的人看起来怎么分成三六九等,你永远不会知道谁在什么时候会冲出来帮你一把。所以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这不是在讨好这个世界,是你想过好自己的一生,把这局无限游戏玩下去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今天节目的分享,江苏卫视硬派知识脱口秀《知识就是力量》。因为我们坚信“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致敬时刻◆◇

▣ 孔子 Confucius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在本期节目中提到,每个人都想受欢迎,但受欢迎并不是去讨好所有人。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那种想要讨好所有人的“好好先生”就叫做“乡愿”,是会让人看不上的人。孔子的智慧能帮助我们纠偏,向他致敬。

▣ 詹姆斯·卡斯 James P. Carse

卡斯是一名哲学家,他的著作《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影响了很多互联网大佬,包括科技作家凯文·凯利、美团的创始人王兴等。

他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这本书中提出,这个世界只有一个无限游戏,那就是人生。一件事的输赢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人生边界的扩展,在边界扩展的过程中,你无法预料谁会帮你一把,所以提高自己的受欢迎程度特别重要。

▣ 罗伯特·西奥迪尼 Robert B. Cialdini

《影响力》

西奥迪尼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影响力》被翻译成26种文字广为传播,全球销量超过300万册。这本书曾经影响了很多人,包括巴菲特和查理·芒格。

西奥迪尼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互惠原则”,就是说一个人很难讨厌一个喜欢自己的人。这就是本期节目“我重视你”这个产品可以进行交换的理论基础。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