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Xiao Mi

创新决定我们能飞得有多高,而品质决定我们能够走多远。

雷军:创业怎样避免资金链断掉

雷军是小米创始人兼CEO,同时也是顺为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和董事长。在顺为资本举办的“顺风堂”创业者分享会上,雷军分享了他创业初期的经验。他告诫技术类创业者,创业一定要重视资金流问题,“在创业过程中其实只有一个风险,所有的公司‘死’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钱了。” 要做到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就是融资,而节流则是降低成本。雷军对融资的建议是,“在上一轮融资的钱花了一半的时候,就要开始融资,千万别等花完了再融”。

至于节流,雷军认为,节流的本质是控制好固定成本。雷军把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公司里的人员工资、房租、水电费这些每个月必须要花的钱;变动成本是指像广告投放、设备租赁、差旅费用等。“变动成本就是紧急的时候可以不花的,但固定成本是一定要给的。”雷军说,如果公司账上的现金不够付18个月的固定成本,“你就真心应该睡不着觉”。

固定成本最大的一块就是员工薪酬。雷军分享了2个小米创业初期的做法。

第一,给优秀的人才可选择的激励制度。员工可以选择拿多少比例的工资和股票,而不只是一套简单的工资体系。在小米,15%的人选择了标准的工资,70%的人选择拿百分之七、八十的工资再搭配股票,15%的人选择拿基本生活费水准的工资,剩下的拿股票。

雷军说,这样做的好处是,“拿低工资的人觉得是我心甘情愿的,我自己投入了,我愿意付出,赚了也是我的决策,亏了我谁都不怨。创业公司不是说我们要给员工低的报酬,而是我们要给有弹性、有选择的报酬,这样人才自己也变成了创业者,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整个公司才能真正做好。”

第二,组织员工自己投资自己。在小米B轮融资时,小米员工提出想要投资公司。当时公司有70多个员工,近60个员工参与投资,每个人30万封顶,一共筹集了1400万人民币。大家的斗志和热情完全不一样了。弹性的报酬体系,加上自愿的投资行为,让公司在初期阶段凝聚力非常强。

这样做其实雷军的压力也更大了,有员工去他办公室问:“我们这家公司现在干得怎么样?”不过反过来想,雷军说,“他来问我,说明他把公司当自己的公司,他真的用心了。我认为小米创造奇迹的背后跟整套的激励制度是有关的。”这样的多元选择,不仅降低了在创业早期阶段的现金支出,也使小米具备了更顽强的战斗力。在小米业务遇到压力,要夯实基础时,小米也都保持了很高的现金储备。

小米收购诺基亚部分专利,能让小米手机在海外卖得更好吗?

2017-07-05 16:56

2017 年 7 月 5 日,小米联合诺基亚宣布,双方已签署一份商务合作协议及一份多年有效的专利许可协议,其中包括将在移动网络的标准必要专利方面实现交叉授权。

交叉授权的意思即,交易各方将各自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的使用权相互许可使用,互为技术供方和受方。简单来说就是,诺基亚可以使用小米在手机设计、制造方面的专利,而小米也可以使用诺基亚在通讯、物联网、VR 等领域的专利。

此外,本次交易还包括小米收购部分诺基亚专利资产。

这是意料之外,但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诺基亚是全球第二大的通讯企业,手握着无数专利。虽然近几年在智能手机领域遭遇到不小的冲击,但厚实的家底还是让诺基亚拥有东山再起的本钱。2017 年第一财季,诺基亚销售额达 53.9 亿欧元(约合 415 亿元人民币)。

而小米作为第四大的国产手机厂商,与诺基亚进行专利合作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有了诺基亚偌大的专利保护伞,小米进军海外市场,尤其是对专利要求严苛的美国市场,也更有底气。正如雷军所言:

诺基亚在建设高性能大规模网络方面全球领先,还拥有无比强大的软件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与之合作,能让小米也借力诺基亚,为全球米粉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

未来,诺基亚将会为小米提供互联网服务商、数据中心所需要的网络基础设施设备。此外,诺基亚和小米将会合作开发用于数据中心间传输的光传输技术、基于诺基亚最新发布的 FP4 网络处理器的 IP 路由技术,以及数据中心网络解决方案。

当然,小米与诺基亚的合作也不仅仅局限于手机领域。小米生态链涵盖了物联网、VR、AI 等多个领域,而在这些方面,诺基亚也将与小米积极探索合作的可能性。

当昔日的手机霸主牵手后起的手机新秀,你是看好,还是唏嘘呢?

专利是防御也是进攻,看小米专利布局的危与机

程贵锋gui 2014-12-13 17:05

新兴手机厂商的专利战欲燃又熄,近在咫尺

12月11日,“根据印度时报的报道,印度德里高等法院本周通过了爱立信(印度)提交的一份申请,要求在印度停止销售、宣传、制造小米的智能手机。爱立信方面提起申请的理由是小米侵犯了爱立信的标准核心专利组合(SEP)。”小米印度负责人声称尚未接到法院或爱立信官方通知。爱立信发表声明声称,在过去的3年一直尝试与小米公司沟通知识产权专利使用许可未果,被迫付诸法律行动。12月12日,小米印度发公开信,正式宣布停售。

小米-爱立信专利诉讼并非个案,近几年,特别是苹果、三星、HTC公司之间专利诉讼此起彼伏。苹果、三星在全球多个国家发起数十场诉讼,相互要求当地国家禁售对方的产品。小米因其市场规模的迅速膨胀成为巨人,但在核心专利领域仍属矮子,这一蹩脚弱点显然已经被众多专利大鳄与竞争对手盯上,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同时,随着高通反垄断调查进入尾声,关于高通“反向专利授权”模式是否被打破广受关注;如打破,那么小米等缺乏通信核心专利的新兴厂商将失去高通的庇护,而掌握核心通信专利的厂商将可以要求新兴厂商缴纳专利使用许可费用。

前段时间,业内传闻“中兴、华为等公司向小米、OPPO等国内厂商发律师函”事件,虽然最后以华为、中兴等官方或者高管辟谣结束,抛出类似“尊重知识产权,专利是防御性的不会挑起专利战”的说法。然而,笔者认为,专利战作为一种正当的商业行为本身无可厚非,如此表态更多是迫于被指责作恶的舆论压力以及时机问题,但不代表不可以用或者私下没有君子协定。

此番,爱立信-小米印度市场专利侵权事件非开始更不是结束,是小米不懂规矩吗,显然不是!小米的策略是拖字诀,与时间赛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接下来梳理一下小米的专利布局举措,对其他厂商也有借鉴作用。

小米的知识产权布局之路,与时间赛跑,仍恐赶不及

小米手机、小米平板等在设计上已经广受议论,近期发布的小米空气净化器的“抄袭论”更是达到沸点,但个人认为,小米显然不是不懂规矩,而是一种选择,其知识产权布局的脚步从未停歇。小米科技的初创团队多有谷歌、微软、摩托罗拉公司的履历背景,积极创新、专利保护的意识显然具备,而小米创始人之一的周光平,更是曾担任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通信专利委员会副主席。

举措1:自力更生,加快自有专利申请

这个显然是最先需要做的!

小米公司,2010年4月成立,同年12月提交了第一件专利申请。根据目前公开资料显示,小米科技已提交超过1000件专利申请,分别涉及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

根据PATSNAP数据显示,小米科技的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手机的操作/控制技术(约40%)、数字传输(16%)、手机结构特点(约10%)、无线通信网络(8%)、图像处理(如拍照、浏览视频等,8%)。

举措2:参股知识产权运营公司智谷

智股公司于2012年8月17日成立,是一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司,主要从事开发及转让技术和知识产权、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咨询、知识产权培训以及商业信息咨询等业务。

2013年3月22日,金山软件发布公告,小米、顺为与金山软件分别以961万美元、500万美元、499万美元购买智谷控股股票,交易完成后,金山持有智谷控股19.96%股份。若智谷运营得当,有望成为小米在遭遇专利诉讼时的外援。据悉,现在智谷的专利收购如饥似渴,进度惊人。

举措3:通过智谷与第三方结盟,平台运作雏形已现

2014年5月,智谷和英华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及3D打印等技术领域,联合开展创新发明和技术转移。

围绕研发、专利、产品、市场的创新生态链,依托智谷与高校院所搭建创新网络平台,将英华达等企业的市场需求与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对接,实现多赢。

举措4:控股公司收购联芯技术平台,收获通信领域核心专利

2014年11月7日,大唐电信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联芯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共同签署《SDR1860平台技术转让合同》,将联芯科技开发并拥有的SDR1860平台技术以1.03亿元的价格许可授权给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松果电子实际控制人为小米科技,这里不去谈联芯平台对于小米在低端市场扩张的意义,单从专利而言,小米至少从大唐手中获取了部分通信领域核心专利,亦或达成了专利交叉授权协议,对于其原有的专利体系是个有益的补充。

举措5:联合合作伙伴成立2亿规模知识产权投资基金

2014年12月5日,金山软件发布公告,宣布与小米、北京智谷等成立投资基金,规模为2亿元,主要用于开展知识产权相关的投资活动。这个举措可以理解为,为智谷进行专利收购寻求出资方与盟友。

通过上述5点,可以清晰地看出小米在聚合产业资源,把专利作为一个平台、一个产品在运作。当下,小米科技一边在走边缘地带,一边在积极备战,如果未来有一天小米挑起专利战,也并不意外,只是这需要时间。

借政策东风,无论BATM还是初创企业都要保持敬畏之心才能促进真正互联网式创新

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领域将迎来一系列政策红利,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完善。创新应该受到保护,应当得到尊重,在一味模仿抄袭的土壤下,只会扼杀创新。在美国一些大型公司遇到专利纠纷10亿级赔偿很常见,在中国迟早有一天也会有这样的判例出现。

近期腾讯、小米等高管不约而同的发出保护知识产权的声音,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或许原罪不应被忘记,但更重要的是当下的行动。滥用既有的市场地位,或能取得一时利益,终究将被唾弃。

而作为互联网初创公司,在一开始就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产品研发、专利先行,构建专利壁垒,才能在被BATM盯上后有反抗的砝码。

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只有BATM与初创企业都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才能迎来真正的互联网式创新!

在虎嗅F&M节上,林斌首次披露小米专利申请数据,并承诺专利只用于防御

虎嗅 2014-12-21 20:42

虎嗅注:今日下午在虎嗅F&M创新节上,小米科技总裁林斌最后出场发表演讲,嗅君觉得林斌的整场演讲中,关于小米专利的这一部分最有价值,于是将这一部分摘录如下。

大家下午好!前几天李岷到小米来问我,咱们的创新节有什么经验能和大家分享的,然后我想了半天,我觉得与其讲一些虚的,不如来一点实惠的,我讲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可能最关注的,也具备一定争议性的话题,做开场白,想讲第一个,分享的一些想法,就是小米的专利。

(林斌在演讲里披露的小米专利申请数据)

小米今年申请发明专利1300件,大后年目标8000件

第一点,我想和大家分享是小米从创办第一天开始,就非常非常注重专利申请。这个图是我们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分享,我们从10年刚刚创办只有几个工程师开始,就在做研发的同时,开始申请我们自主研发的专利。大家看到2010、2011我们申请35件专利,12年257件,去年643件,今年11月30号,上个月底申请1150件专利,所以还有一个月,几周时间就结束了,我们应该能完成1300件的专利申请。我们明年的目标是两千件,后年的目标是四千件,大后年八千件。还有这些专利申请,全部都是专利发明,不算实用新型、不算外观,全部专利发明,全部由我们工程师在内部撰写申请。

第二点,这些专利,全部在国内申请专利,同时还有一部分核心的,我们都抽取出来申请国际专利,包括欧美国家的专利,小米在过去几年,商业上创造了奇迹,我没有仔细去找,大家也可以帮忙找一下,我们觉得一家成立才四、五年公司申请这么多的专利,在行业里面是遥遥领先的,大家可以搜一下,成立才四、五年的公司,已经有超过两千件的专利申请了,买的不算,要自主研发的。

专利纠纷是必修课

第二点,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专利纠纷,这是所有的公司,尤其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和海外必须经历一个必修课程,我知道几个小时前华为的余总(余承东)分享了他的经验,大家可以问一下他,过去十年、二十年华为经历多少专利诉讼,这个事情所有公司从小开始一步一步做大一定会经历,小公司大家很少听到,大公司专利诉讼大家最关注的。

我们和别的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其实从我们做手机发布米1,开始到现在才三年一个月,我们用三年的时间走完了很多公司五年、十年、二十年走完的路,我们业务发展太快了。我们在印度七月份开始销售的,到今天也就四个多月,整个印度的社会对小米的关注非常高,所以我们走的比别人快,专利诉讼引起的关注比别的公司要高很多很多。我们说专利的诉讼,其实就是公司的成人礼,任何公司都要经过这个阶段,这是第一。

上个礼拜一,印度发生的事情,我们是礼拜四收到的禁令,我们这个礼拜二就解决了。其实只用了四个工作日,不加上周末六天时间,这个事情也证明,第一我们非常非常熟悉整个专利的规则,而且非常尊重全球和印度当地关于专利的法律,我们的团队执行力很强,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很有利的证据,得到了印度法院的支持,很快可以恢复销售,这是分享的第二点。

专利只用来防御

其实不知道在场有没有朋友是专利的专家,大家回过头来看专利产生的第一天开始,目标其实挺单纯的,非常单纯,专利是拿来保护创新的,我做一个产品发明,申请专利这样能保护我的产品,但是这个目的在过去几年,尤其在近期的商业社会越来越变味道了,有很多很多的专利诉讼不是这个目标去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欧美的专利流氓,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其实这些专利流氓的公司很简单,手上买了一些专利,或者手上持有一些专利,本身并没有产品,拥有专利资产,拿着专利资产到处收钱,他对人类消费没贡献,但是收完钱回来他是唯一的受益者,当然也有很多专利诉讼是恶意打击对手的,例子很多,大家可以上网搜一下。

大家顺着这个趋势往下走,最后受伤害是像在场的每一位朋友,包括我自己,包括所有的消费者,大家拿一个专利收了好多好多钱,最后公司全部要把成本加在手机上,手机贵了,最后全是消费者买单,基于这一点,我们做两个承诺,第一个承诺,我们非常非常尊重知识产权,我们很希望用开放友好的心态和全球任何一家公司进行合作,从产品到技术到专利到资本合作,我们非常开放,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很重要,今天希望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第二个承诺,我们未来,大家看到我们的专利申请,那些专利可能需要几年时间,一步一步会拿到授权,我们未来在整个专利布局上,会有很多专利,但是我们在这里承诺,我们的专利只用来防御的,我们一定不会让我们的专利成为阻碍创新的阻力。

小米专利之挫启示:你知道的专利战,也许是错的

林华 2014-12-23 07:30

头顶400亿美元估值和BATM新冠的小米,被连续曝出的专利风险亮出黄牌。先是本土友商中兴、华为等批量发出一沓律师函催缴专利费,很快就是爱立信在印度把纸上的风险变成了公堂对决。新德里法院禁令停止小米手机进口,逼得小米不得不寻求和解。至今法院禁令并没有完全解除,只是修改成搭载高通芯片的小米手机可以暂时入境。手机专利战迅速变成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

不过就像小米的互联网思维终于撞上专利墙一样,不少用纯粹互联网的方式解读传统专利战的本身也是姿势不正确。

专利或成杀器,但与高通无关

那些认为发改委对通讯专利巨无霸高通的反垄断调查结果将决定国内市场手机专利战的结论是有问题的。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高通专利许可中的反向授权条款是小米专利危机的根源,反垄断调查导致这条“禁止从高通获得授权的专利大户起诉同样是高通客户的专利弱势企业”的特别条款很可能失效,从而使中兴、华为们的专利维权浮出水面。

其实高通面临的反垄断调查只是导火线而已,反向授权条款的无效既不需要适用《反垄断法》也不需要反垄断法执法部门介入。《合同法》第329条明确规定“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或者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技术合同无效”;最高院在2004年颁布的《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进一步解释合同法所规定的无效情形包括“…双方交换改进技术的条件不对等,包括要求一方将其自行改进的技术无偿提供给对方、非互惠性转让给对方、无偿独占或者共享该改进技术的知识产权”。根据以上规定,反向授权条款当然是无效的,而合同法中的“无效”是指是自始、确定、当然无效。无效合同从来就没有产生法律约束力,司法或行政程序中的无效认定也只是对本身就存在的无效状态进行确认而已,并非必须法院或执法部门宣告才能无效。

有法律专业人士认为高通在专利许可协议里约定适用加州法律,依照国际私法加州作为高通总部所在地其法律可以被约定为管辖法。但中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最高院《关于适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0条规定——“……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不能通过约定排除适用… (五)涉及反垄断、反倾销的;(六)应当认定为强制性规定的其他情形”。

所以,对合同无效条件的规定正是属于强制性法律规定,高通专利许可协议排除中国法律的管辖是无效的。

专利战不是相扑赛

对专利战讨论最多是各家企业的专利数量,似乎体重成了预测胜负的绝对标准。

首先很多媒体想当然就把华为和中兴这两家拥有两万吨量授权专利和小米勉强达到两位数的授权发明专利相比,简单得出小米在专利较量中万劫不复的结论。小米专利量无法抗衡中华酷联是事实,但把主要技术集中在通讯设备/基础电信领域的中兴、华为和主攻移动终端的小米直接对比却有问题。以华为为例,终端技术专利主要集中在华为终端和华为海思,而不是母体公司华为技术。即使对比也应该直接将小米和华为终端+华为海思进行对比,而且应当充分考虑小米拥有大量尚未到授权阶段的专利申请的潜力因素。

专利数量的确是衡量专利实力的重要杠杆,但把数量作为唯一指标却是误入歧途。专利质量是和数量同样重要的指标,专利数量的不足是可以靠拥有基础专利和提高专利质量来弥补的。微软在2010年获得超过3000项专利授权,苹果只获得500多项专利授权,但届时的微软和苹果在移动终端软硬件方面的优劣和专利数的差距却是颠倒的。这里并没有贬低微软研发能力和专利布局的含义,而是说苹果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远比微软好,在触控、交互等决定移动终端发展方向的技术上抢占了制高点。技术实力雄厚的加拿大北电网络握有超过6000项专利,最终未能靠专利占据市场而落得破产拍卖。柯达和诺基亚分别是握有1.07万和1.2万项专利的超级大户,顶不住业务衰退的雨打风吹去,被迫寻求破产保护或分拆拍卖自救。

智能手机制造的一大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一部智能手机涉及到的专利数量超过20万。智能机技术的另一大特点是技术的集成化和专利打包化,不仅在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等基本技术领域无需独立开发而完全可以通过购买授权快速切入,高通这样的技术超级大国甚至以自有技术就可以为第三方提供完整的整机代工。智能机专利主要包括信号处理、芯片和处理器、操作系统、硬件外观、人机交互、功耗管理、面板与显示、应用软件。除了三星可以拥有从芯片到面板的完整产业链,连苹果都只是在交互等技术领域局部领先,制造方面的隐性优势则在于供应链管理和不同技术间的整合。其实即便是三星在Galaxy S4等高端机型上也不得不依靠高通处理器,在操作系统上更没得选择的加入Android阵营。所以纯粹靠技术通吃天下不仅是基本不可能的,同时也是不必要的。在细分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很好的控制技术供应链就足以立于不败之地。

专利诉讼可能是终极杀器

一些资深IT人认为只有发展不佳的企业才会把专利诉讼作为盈利的模式,运营良好的企业会集中精力关注发展而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专利诉讼。

这种观点贴近产业运营,的确有相当见地。但市场竞争和法律竞争都是平行的竞争手段,以专利权作为清理市场有效手段的案例是很多的。

√ 宝利来在1980年代就通过专利诉讼完全垄断了一次成像产品市场,近10亿美元的赔偿金重挫了一度如日中天的柯达。
√ 雅虎在谷歌上市之际发起的竞价排名广告专利侵权诉讼同样成功,谷歌被迫以当时市值就接近3亿美元的270万股股票为代价与雅虎和解。
√ 苹果在2012年发起对三星的系列专利侵权诉讼,至少打乱了三星在美国市场的正常规划并从三星身上拿下几亿美元的赔偿。
√ 苹果对HTC发起的专利诉讼更将被告市场份额在诉讼进行期间压低六成,悲催的HTC从此退出全球手机市场第一阵营至今没有机会翻身。
√ 爱立信诉小米并不是爱立信在印度第一次诉讼,爱立信早在2011年就和诺基亚不约而同起诉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第一的GFIVE(基伍),崛起于深圳华强北的基伍手机一战即崩毫无招架之力。
…………

专利诉讼完全可能成为杀手级的竞争工具。中兴、华为在进入海外市场时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专利,仅爱立信就曾同时在英国法庭和意大利罗马、德国杜塞尔多夫和曼海姆法院向中兴提起饱和式的专利诉讼,中兴苦斗几局后以合理代价和爱立信达成全球和解。国内大企业之间尚无靠专利诉讼一击致胜更多是因为中国本来就还在从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竞争力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创新型制造业转型途中,即使是市场化发展早很多的台湾制造业也还徘徊在代工阶段。可以预见在完成从拼成本到拼设计的跨越后,中国本土企业下一个阶段非常可能进入专利诉讼快速增加的技术竞争。

标准专利爱与忧

技术标准的竞争是IT业最激烈的竞争之一,标准专利是覆盖技术标准中的技术的专利。标准专利一般是绕不过的基本专利,控制了标准专利基本等于控制了一个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其它企业如果不能找到新的技术线路进行整体规避就只有用自有专利交叉许可的方式结盟或者寻求授权。拥有标准专利理论上可以为企业带来行业话语权和重大市场利益,但标准专利在实践中却是一个严重的悖论。标准专利过于强大的控制力决定了标准专利一旦被滥用很容易形成阻碍行业发展的强垄断,所以各国立法和司法都非常关注和审慎控制标准专利权的行使。

ISO等全球主流标准化组织推荐并在组织内强制实施的FRAND标准,标准专利的授权必须遵循Fair(公平)、Reasonable(合理)与Non-discriminatory terms(无歧视)原则。深圳中院一审并经广东高院在2014年终审维持的华为诉IDC公司专利授权案就直接适用FRAND原则认定IDC向华为索取的许可费率过高,并以判决形式确定IDC在中国的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率为不超过0.019%。法院在审理华为诉IDC案件中对标准专利的态度一点不让人意外。最高法院早在2008年的关于季强、刘辉与朝阳兴诺公司复合载体夯扩桩专利侵权纠纷案的答复([2008]民三他字第4号)中就明确指出“专利权人参与了标准的制定或者经其同意,将专利纳入国家、行业或者地方标准的,视为专利权人许可他人在实施标准的同时实施该专利,他人的有关实施行为不属于专利法第十一条所规定的侵犯专利权的行为。专利权人可以要求实施人支付一定的使用费,但支付的数额应明显低于正常的许可使用费”。尽管标准专利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一系列专利,但0.019%的许可费标准显然低于权利人的期望值。从这一点来看似乎可以说华为帮助小米降低了对标准专利侵权诉讼的担忧。

专利改变互联网思维

从2010年成立到新近完成按400亿美元估值进行的新融资,小米作为一家硬件企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雷军版互联网思维的彪炳战绩挑起了互联网行业和传统IT制造业有关发展模式的巨大争议。李善友教授以一篇《华为身处创新者的窘境而浑然不觉》将小米模式作为衡量IT企业发展模式优劣的标准和样板,引发大规模激辩。任正非不点名的回应了两句话,第一句“不学小米”是说给内部听的,第二句“未来5至8年,会爆发一场专利世界大战,华为必须对此有清醒!”是说给小米听的。专利纠纷从遥远的地平线到触手可及,任正非的回应更像是对小米今天遇到专利瓶颈的预言。

小米的成功之道和挫折之处都在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实质是利用互联网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打破生产链上下游和不同参与者的区隔,以用户为中心整合了设计、制造、销售和运维的全链条。小米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在格局上高出传统产业一筹的优势,重度依赖以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最好体验的短平快招式全面切入新产品和新市场。不论是小米抄袭巴慕达空气净化器争议还是雷军放出要复制100家小米的卫星,都是典型的轻骑突进与快速试错。传统制造思维讲求以厚度和力度取胜,互联网思维则讲求以商业模式和最正确的“姿势”取胜。用游戏做比喻,传统企业会循规蹈矩的过关打怪,而互联网企业则会寻找外挂之类的变态战斗力。

我在一定程度上同意互联网思维比传统思维有更高维度,互联网企业可能具备对传统企业实施降维攻击的优势。但对智能终端而言技术永远是底层和根本,不论何种商业模式都只能一时而不能永远规避技术竞争。互联网思维的红利也会用尽,再美妙的姿势也不能替代力量和厚度。

智能手机制造需要巨额研发投入才能保证技术优势,这一点没有例外。中兴、华为、联想、酷派和三星每年研发费都占营收10%以上,还要不可避免的为高通、爱立信或诺基亚另行支付手机售价约8%-12%的标准专利许可费。购买专利同样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不提北电破产前专利打包卖出的45亿美元天价,国内企业也有很多高价收购技术的案例。TCL率先走向海外收购阿尔卡特包含专利在内的手机业务,联想收购IBM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以及摩托手机业务都包含大量专利转让和许可,并在2014年以每项专利平均500万美元的天价耗费1亿美元专门购买Unwired Planet的21项专利。如果说专利是法老诅咒,那么谜底只有一句话,不播种者不收获。除非不用别人的技术,否则不论是在印度向爱立信还是在中国向华为和中兴,小米支付专利授权费都像我们交水电费一样正常。

困境的解答

雷军有非常好的预见能力,早在两年前就公开表示专利会成为小米走向海外的最大障碍。专利是无法在短期完成积淀的,即使华为与中兴在着陆移动终端之前就有过极为丰富的通信设备制造经验,也花了5年以上时间才完成技术和制造的平滑转移。小米为治疗青春期的专利烦恼迫切需要争取更多的时间,在强弱对比悬殊情况下除非爆发超级体量的并购否则只能靠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理,除了一点一点的斡旋也没有可以换取时间的筹码。

小米已经宣布把专利申请KPI骤然跳高到每年3000项,但远水不救近渴,必然要更强烈的推动参股的智谷联动、睿创基金、松果电子等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大量收购和研发专利,并通过合作、授权、谈判在各大专利巨头间寻找盟友、远交近攻。

比较值得一看的是小米如何调整自己的专利思路和在必然要展开的挖人大潮中优化IP人才结构。小米专利总监张亮和知识产权总监徐伟锋清一色是专利背景,智谷创始人之一林鹏同样是专利出身,可见小米对专利是重视的。但对比中华酷联都是由全球副总裁级VP负责知识产权,小米的专利管理人级别还有待提升,这也是对专利重要性的进一步认可。

另一个问题是小米的专利负责人基本是政府部门(国知局)、专利运营实体(高智)、律所和短暂的外企、央企经历,并没有太多落地的产业经验。初步查看小米专利申请的结构,基础的通信技术仅有10%,难以支持企业长期发展。联想到雷军在今年人代会提出的三点建议全部是围绕专利转化和运营,似乎小米对专利价值的理解更多是从投资与运营角度而不在于产品制造所需要的技术保护。

反观中华酷联,专利管理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利管理人多有深厚技术和产业背景,对本企业、本产业和技术发展脉络有透彻的了解。这些企业的专利人才相当部分来源于富士康/鸿海系,有非常好的产业经验、撰写能力和技术积累。小米真要把企业的专利政策落地扎根,观念改变和升级可能也是一个关键。

雷军的公开信: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

您好!感谢您对小米的关注和支持。当您打开这份文件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家风华正茂、勃勃向上的公司,更是一份由勇气和信任所支撑的新商业蓝图。

在此,我想向您说明,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

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

具体而言,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 IoT 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我们的使命是,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8年来的每一天里,“和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的愿景都在驱动着我们努力创新,不断追求极致的产品和效率,成就了一个不断缔造成长奇迹的小米。

2010年4月成立小米时,我和我的合伙人们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做一款让我们自己喜欢、觉得够酷的智能手机。我们8个联合创始人中,6人是工程师,另外2人是设计师,都是消费电子设备狂热的“发烧友”。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这八个字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的整体,远超用户预期的极致产品,还能做到“价格厚道”,才能真正“感动人心”。创新科技和顶尖设计是小米基因中的追求,我们的工程师们醉心于探究前人从未尝试的技术与产品,在每一处细节都反复雕琢,立志拿出的每一款产品都远超用户预期 。我们相信打破陈规的勇气和精益求精的信念才是我们能一直赢得用户欣赏、拥戴的关键 。

不止于技术,我们推崇大胆创新的文化。从手机工艺、屏幕和芯片等技术的前沿探索,到数年赢得的200多项全球设计大奖;从“铁人三项”商业模式,到通过“生态链”公司集群 ;从“用户参与的互联网开发模式”,到小米线上线下一体的高效新零售…… 创新精神在小米蓬勃发展并渗透到每个角落,并推动我们不断加快探索的步伐。

目前,我们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并且创造出众多智能硬件产品,其中多个品类销量第一。我们还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费类 IoT平台,连接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与此同时,我们还拥有1.9亿 MIUI月活跃用户,并为他们提供一系列创新的互联网服务。

真正让我们更加自豪的并非是这些数字,中国智能手机和智能设备等一系列行业的面貌因为我们的出现而彻底改变。

我们推动了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和品质提升,这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快速爆发打下坚实基础。移动支付、电商、社交网络、短视频等行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都有赖于移动互联网涌入了数以亿计的庞大人口。中国这一全球最大市场中,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成熟的背后,我们也被公认作出了不少贡献。

优秀的公司赚的是利润,卓越的公司赢的是人心。更让我们自豪的是,我们是一家少见的拥有“粉丝文化”的高科技公司。被称为“米粉”的热情的用户不但遍及全球、数量巨大,而且非常忠诚于我们的品牌、并积极参与我们产品的开发和改进。

浴火重生,小米商业模式被充分验证

作为一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小米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2016年,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曾有过下滑。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早先几年过于迅猛的发展背后还有很多基础没有夯实,因此我们主动减速、积极补课。2017年,小米顺利完成“创新+质量+交付”的三大补课任务,迅速重回世界前列。

据我们了解,除了小米,还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销量下滑之后能够成功逆转。

浴火重生,小米经历了一家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公司所必需的修炼。我们的管理更加有序,我们的人才储备更加充实,我们的技术积累更加深厚,我们的供应链能力和产能管理能力更加强大。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商业模式经历了考验,得到了充分验证。

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尽管硬件是我们重要的用户入口,但我们并不期望它成为我们利润的主要来源。我们把设计精良、性能品质出众的产品紧贴硬件成本定价,通过自有或直供的高效线上线下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到用户手中,然后持续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这就是我们独创的“铁人三项”商业模式: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 。小米至今的成就说明了这一模式强大的生命力。创业仅7年时间,我们年收入就突破了千亿元人民币,这一成长速度是许多传统公司无法企及的。

效率的提升来自于运营成本,尤其是交付产品给用户时的交易成本的极大降低。小米独特的商业模式使得商品既好又便宜得以实现,造就了用户信任的基础。

永远坚持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

小米创办之初,我们就有一个宏大的理想:要改变商业世界中普遍低下的效率。

一件成本15美元的衬衣在中国的商店里要卖到150美元,定倍率有惊人的10倍。一双鞋要加5到10倍,一条领带加20多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

但我始终难以理解,为什么生产和流通的效率长期不能提高?为什么商业运转中间环节的巨大耗损要让用户买单?为什么所有“cost down”的努力都只在那10%的生产成本里抠索,而从不向无谓耗损的那90% 运营、交易成本开刀?

小米有勇气、有决心推动一场深刻的商业效率革命 。在2011年初,小米迎来第一次年会时,我向在场的全公司100多名员工和他们的家属们说,我们要做出性能、体验都最好的智能手机,只售300美元——当时主流的智能手机售价普遍在600美元以上。

伟大的公司都是把好东西越做越便宜,把每一份精力都专心投入做好产品,让用户付出的每一分钱都足有所值。

用户是我们一切业务运转考量的核心。小米前进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思考:从古至今,商业世界变化纷繁,跳出形形色色的商业模式话题之外,始终不变的是什么?

用户对“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的期待,这就是小米的答案。

有很多我们的用户说,进入小米之家或者登录小米商城,可以放心地“闭着眼睛买”,因为品质、价格一定都是最优的。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也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没有用户的信任,就没有我们追求的高效。用户的信任,就是小米模式的基石。效率,就是小米模式的灵魂。持续赢得用户的信任,我们的任何业务都将无往不利。而一家真正实现世界级效率的公司,将拥有穿越经济周期、持续抓住行业涌现的新机会和长久保持优秀运营表现的能力。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不是一句空话,这八个字是我们的价值观和精神信条。在此,我要向所有现有和潜在的用户承诺:从2018年起,小米每年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不会超过5%。如有超出部分,我们都将回馈给用户。

因为,我们始终坚信,相比追求一次性硬件销售利润,追求产品体验更有前途;相比渠道层层加价,真材实料、定价厚道终究更得人心。

我们始终坚信,我们的信念——大众消费商品应该主动控制合理的利润——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贪恋高毛利的举措都将走向一条不归之路。

所以,我想向您说明,我们会更看重长期用户价值的维护,小米的商业价值和您的投资价值,也将来源且仅来源于用户价值的不断放大实现。

硬件综合净利率永不超过5%就是小米高效的证明。我们深知,小米的理念最终成为社会的共识尚需时日,但时间会是小米的朋友,我们固执的坚持、持续的投入、坚决的执行终将换来理想的实现。

建设全球化开放生态,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今天,小米走到了历史性的重要节点。面向未来,小米建立的全球化商业生态有着极具想象力的远大前景。

小米要构建的绝不是一个封闭的商业帝国。小米也不仅是一家创新的科技公司,更是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的创立和推动者。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要实现这一目标,1家小米远远不够,需要100家甚至更多的“小米”,一起建立起丰富而繁荣的新商业生态。

“德不孤,必有邻”,通过独特的“生态链模式”,小米投资、带动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围绕手机业务构建起手机配件、智能硬件、生活消费产品三层产品矩阵。现在,小米已经投资了90多家生态链企业,改变了上百个行业,未来这个数字会更加庞大。

这样的改变不仅发生在中国。以智能手机业务为例,在全球已进入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中,我们已经在印度取得份额第一,并在15个国家名列前茅。我们正在并将继续证明,小米模式在全球都具有可快速复制的普适性 。

建立全球化的开放生态,让小米长期发展的机遇更多、边界更广阔、根基更稳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就在眼前,我们相信我们全球生态平台所生成的大量独特的消费和行为数据,能让我们更为敏锐、精准地洞察用户的需求,为我们在未来赢得巨大优势。

小米是一家工程师文化主导的公司。工程师们的梦想就是持续探索先进技术,并惠及尽可能多的用户,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是我们的愿景。我们坚信,科技创新进步带来的利益应该能被大众轻易共享,互联网精神的本质是透明、高效以及平等普惠。

最大的平等,莫过于日常生活体验的平等:让所有人,不论他/她是什么肤色、什么信仰,来自什么地方,受过什么教育,都能一样轻松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这就是我和小米所有员工夜以继日持续奋斗的目标。

感谢您关注小米,和我们并肩投身于创造商业效率新典范,用科技改善人类生活的壮丽事业。许商业以敦厚,许科技以温暖,许大众以幸福,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现在才刚刚走出了第一步,我们已经改变了几亿人的生活,未来我们将成为全球几十亿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厚道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请和我们一起,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雷军:小米的商业模式

备受瞩目的独角兽创业公司小米公司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计划在香港上市。小米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在招股说明书中也写了一封公开信,介绍了小米模式。

雷军在信中说,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它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到目前为止,小米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也创造出众多智能硬件产品,它们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连接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此外,小米还拥有1.9亿MIUI(小米旗下基于Android系统的第三方手机操作系统)月活用户,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互联网服务。这些都成为了小米的核心资产。

雷军说,小米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尽管硬件是小米重要的用户入口,但他们并不期望硬件成为小米利润的主要来源。小米采用的策略是产品紧贴硬件成本定价,通过高效的线上线下零售渠道交付用户,然后持续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

这也就是小米过去常说的“铁人三项”商业模式: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雷军认为,效率的提升来源于运营成本,尤其是交付产品给用户的交易成本要极大降低,所以小米希望实现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让商品既好又便宜,赢得用户信任,而生产和流通效率的提升是从在总成本中占比90%的运营和交易成本中挤出。雷军坚信:“大众消费商品应该主动控制合理的利润 ,这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贪恋高毛利的举措都将走向一条不归之路。”

对于未来建立小米全球化的商业生态,雷军认为还要建立更多的“小米”,也就是围绕手机业务搭建起手机配件、智能硬件、生活消费产品三层产品矩阵,带动更多的创业公司成长,这也就是小米打造的“小米生态链模式”。目前,在小米的周边,小米已经投资了90多家生态链企业。除此之外,雷军也正在推进小米的国际化,到目前为止,在全球进入了70多个国家市场。

以上就是雷军在小米招股说明书公开信里对小米的核心介绍。

小米年会雷军演讲实录:跨越千亿营收门槛 开启2018新征程

作者:雷军

p20180207154224898.png

各位小米的同学们:

大家新年好!

刚刚过去的2017年,对所有小米人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是小米的“逆转之年”,是“跨越之年”,更是小米新征程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

一、跨越千亿营收的门槛

2017年10月,我们提前实现了年初提出的营收过千亿目标。跨过千亿门槛,小米仅仅用了7年时间。我查了一下,营收过千亿,国际科技巨头中,苹果用了20年,Facebook用了12年,Google用了9年,国内科技公司,阿里用了17年,腾讯用了17年,华为用了21年。不仅如此, 今年我们有很大机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

二、小米手机销量成功逆转

从2017年Q2开始,我们的出货量开始了显著提升,市场份额重返了世界前五,连续创造单季出货新高。IDC报告显示,去年Q4我们已经上升到世界第四。在市场整体下滑6.3%的情况下,我们的销量逆势同比增长96.9%,是唯一还在增长的品牌。这说明经历风雨洗礼之后,小米获得了用户更广泛更坚定的支持和认可。

小米凭什么实现逆转?因为我们一直 “用望远镜看创新,用显微镜看品质”。创新决定我们能飞多高,而品质决定我们能走多远。

1、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发布了澎湃S1处理器芯片,小米MIX 2继续引领全面屏技术方向

小米是一家工程师文化主导的公司,技术创新是我们骨子里的追求。相比以往我们在单款产品中针对单项功能的创新,2017年我们开始实现系统级的技术创新。

去年初,小米发布了首款自主研发的手机芯片澎湃S1并成功量产商用,由此成为全球仅有的四家同时具备手机芯片和手机整机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

去年3季度,我们发布了全面屏2.0的小米MIX 2,引领全球业界集体跟进“全面屏”技术,这是中国消费电子行业第一次掌握全球技术演进方向的主导权。

此外,我们还通过庞大而先进的智能硬件生态链布局和持续投入的云服务,建起了全球最大的IoT平台,并且在国内AI领域率先取得落地产品的成功。

目前,我们在全球累计专利申请总量已达24000多件,授权总量已达5920件,其中有约一半是全球专利。

2、狠抓品质,提升显著

品质是公司发展的生命线。2017年初,公司专门成了质量管理委员会,我亲自出任主席,把产品和服务品质当作全公司最重要的任务,不惜一切代价强化产品质量。

经过一年努力,我们的品质在原有基础上再获明显提升 ,收获了广泛的肯定。不久前,小米获得“中国制造2025”十佳品质奖,我本人也被评为2017质量之光“年度质量人物奖”,并被选任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

3、国际化迅猛发展,印度连续两个季度第一,全球十六个国家进入前五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6个国家销量进入了前5位。其中,印度市场尤为突出,根据多家调研机构数据,从去年第三季度起,我们在印度市场就稳居市场份额第一。此外,我们在以印尼为代表的东盟国家市场、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欧市场、西班牙为代表的西南欧市场都有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三、设计大丰收,全球金奖大满贯

设计是用户体验至关重要的构成要件,小米从创业起就极其重视设计。我们的联合创始人中就有两位有着深厚的工业设计背景。2017年,小米在设计领域的长期投入迎来了爆发式的大丰收,实现了全球四大顶级设计奖项(美国IDEA设计金奖、德国iF设计金奖、德国红点最佳设计奖、日本Good Design Best 100)的金奖大满贯。小米MIX、小米MIX 2领衔的5款手机获得国际顶级设计奖项,小米MIX系列手机更是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芬兰国家设计博物馆、德国慕尼黑国际设计博物馆等世界顶级博物馆收藏。

小米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跨越!

小米成功逆转,是小米模式和小米价值观的胜利

困难重重、挑战重重,我们依然获得了众多耀眼的成绩。这是小米18000多名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胜利,是千万米粉不离不弃、始终支持的胜利,归根结底是小米模式和价值观的胜利。

p20180207154317237.png

2017年胜利最伟大的意义在于,伴随着奇迹般的逆转,“小米模式红旗还能打多久?”的质疑被彻底击碎,我们的商业模式和价值观经历了淬火般的考验,充分证明了其正确性和先进性,并坚实确立起了我们的模式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我们始终坚信,相比追求一次性硬件销售利润,追求产品体验更有前途;相比渠道层层加价,真材实料定价厚道终究更得人心。只要我们持续提供富于创新、性能杰出、品质出众、设计精美、价格厚道的优秀产品,我们就能赢得用户持久的认可和信任。

而“用户的信任”正是我们商业模式的核心。有很多用户说,进了小米之家或者登录小米商城,可以“闭着眼睛买”,因为可以放心:品质、价格一定都是最优的。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也是我们最终极的追求:只有基于持续累积的信任,用户才会不假思索地选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小米追求的高效率才能真正实现。

2018新征程:全球市场开疆拓土,国内反击战已经开始!

2018年小米新征程开启之年,注定是更加波澜壮阔的一年。我们要在之前7年奠定的基础上,把我们积累的发展势能切实转换为开拓、增长的新动能,并推动我们发展质量的持续提升。

在持续聚焦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的同时,我们要继续大力开拓海外市场。2017年,我去了三趟印度、两趟印尼和一趟越南,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巨大的市场机会。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全球70多个国际和地区,在不少国家都建立了领先优势。但这还只是开始,还有巨大的深耕空间,更何况全球市场版图上,大片大片市场还是空白,正等待我们开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不仅要在战略、资源、本地化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还要派出更多的精兵强将直接去全球各地开疆拓土。

与此同时,在国内市场我们要全面展开反击,积小胜成大胜,全力备战2019年本土决胜。

2018年,中国手机市场规模将出现十多年来首次下降的趋势,同时品牌集中度也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将会更加惨烈。但我们没有退路,不能停留,只能向前!中国市场是小米的根基,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也是全球行业竞争的高地。只有本土胜出,才能持续支撑国际业务稳步发展 。只有赢在中国,才能赢得世界。

所以,今年我们要设定一个新目标:10个季度内,国内市场重回第一!

p20180207154331462.png

这场决战中,我们要坚定地战场前移,指挥部设在前线。我们要以省为单位、以城市为单位、以每个县乡甚至社区网格为单位,在战场的每一处始终保持勇猛机敏,寸土必争、血战到底。

这就要求我们在各条战线上都必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管理护航。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培养、提拔一大批年轻的管理干部,构建更具活力、更有进取心的各级前线指挥团队。让每一个有能力、有抱负、有冲劲、敢担当的年轻人,都能在战争中学习战斗,在战斗中快速成长。

小米的兄弟姐妹们,感谢大家长久辛勤的付出,也请大家不负时代,勇于担当!拿出舍我其谁的气势,怀抱建功立业的雄心,肩负起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乐趣的使命,奔赴国际国内战场的前线,书写小米星辰大海征程上的光辉新篇章!

老虎证券:小米上市之谜

screencapture-gelonghui-p-162380-html-1519089473908.png

商业:小米究竟值多少钱

前段时间,小米宣布将在香港上市。关于小米的估值,流传着从650亿美元到1000亿美元的多个版本。决定小米估值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一家公司的估值呢?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写文章讨论了这个问题。他曾在证券企业和商业银行担任过首席经济学家,也了解银行、科技等行业。钟伟认为,思考这个问题有三个维度:估值方法、定位和未来。只有把这三件事弄清楚了,我们才能理解,该怎么对一家创新型企业进行估值。

首先是估值方法。对一家企业的估值方法有很多。比如,你把它定位成什么行业类型的企业?你怎么看这家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你怎么看这家企业的业绩弹性以及它的天花板?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估值方法都适用于一些创新型上市企业。

如果这些企业处于一个新的、没有边界的或者边界不明确的行业领域,传统的估值方法就会有局限性,甚至不适用。比如阿里巴巴、亚马逊这样的企业,传统的估值方法就解释不了。而对爱奇艺等还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的企业来说,估值可能更困难。

钟伟用上市银行来举例说明。如果我们只看到了银行的守旧,没有互联网企业灵活;或者只看到银行竞争激烈,受到最严厉的监管等不利因素,就会对银行的估值产生怀疑,并且对银行有不好的印象。

但反过来我们也能看到好的一面。比如,如果我们看到银行未来的行业集中度势必会提高,那么排前面的大银行在未来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再比如,虽然银行目前受到最严厉的监管,但如果那些处于监管薄弱环节的机构,像保险或者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受到的监管也增强了的话,其实对银行的负面影响是最小的。从这些角度来看,我们可能会对大银行的未来估值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以上就是估值方法的部分。也就是说,小米值多少钱,要先看人们用什么方式对小米去进行估值。

第二是定位。一家企业现在和未来的定位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估值是否理性。

从宏观上来看,企业的定位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在物理世界的,一种是在数字世界的。钟伟认为,人类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的创造性活动、生产性活动、服务型活动、政府公共性活动都在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而在未来,我们的重心会转向数字经济。处于数字经济这个维度的企业,才是一个面对未来的企业,估值会好得多;而如果企业处于物理世界这个维度,估值可能会弱一些,因为物理世界的产品和服务,都需要被深度数字化。

数字经济实际上是什么呢?是我们线下的、真实物理世界的一个由数据构成的镜像世界。这是一个完全对称于物理世界的、数字驱动的世界。也就是说,物理世界更多地充当了一个系统的传感器,而数字世界充当了对物理世界的控制器。

钟伟认为,小米现在的主要定位是数字经济领域,较少部分布局于传统的物理世界领域。而数字经济领域是现在几乎中国所有的创新型企业都在的领域。

第三个要考虑的问题是未来。钟伟提到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巴菲特穿越周期的方法,是在不利的经济周期时,对他看好的企业增加投资。因为巴菲特看到的企业并不是他眼中目前的企业,而是穿越周期的未来的企业。这种投资方法很难,因为一家企业的现状,我们都能看见,而企业在未来能不能长成一个巨人,才是估值困难的关键。

所以,我们不仅要了解一家企业有没有清晰的定位,还要看这家企业有没有稳健的战略能推动企业的成长,这就是我们讨论小米估值的前提。也就是说,要理解估值,必须先看定位。

怎么去理解小米的定位呢?钟伟把小米的产品线梳理为三类:

第一类是跟手机相关的移动智能终端业务;
第二类是跟互联网相关的服务;
第三类是小米的家庭智能终端业务。

钟伟认为,当我们看小米的手机系列产品的时候,也应该看到小米在手机芯片、操作系统方面做出的努力。手机要想不完全受制于人,就要有自己的备用方案。在这方面,小米有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也有自己的手机处理器。所以小米在手机领域表现出很强的可能性。同时,小米的手机的年轻化和国际化做得也不错,国内的年轻人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小米,小米在全球市场也很受欢迎,在印度、欧洲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家庭智能终端业务这方面,钟伟认为,很难充分描述这个领域。目前来看,智能家居和家电就是传统产品的深度数字化和智能化。未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能被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可以远程控制,跟人互动。因为人类对于舒适的智能生活的追求没有止境,所以这个市场有很大空间,会不断地涌现新的产品和服务。根据小米招股书的材料,小米已经投资或孵化近百家企业,连接了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当然,我们还不清楚小米能不能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推出更好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小米及其他类似企业也还没有走到这个阶段。

最后是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小米的大量的互联网服务,早已走出了小米手机用户、MIUI用户的范畴。举个例子,“小米运动”是一款健康管理类的App,用来管理小米手环、小米体重秤等产品,它的千万级月活用户,有一半来自苹果iOS系统。所以,光是健康管理这个细分领域,基于智能硬件和健康管理App的结合,就有不小的想象空间。

但是,钟伟认为,怎么对小米估值还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虽然当我们看到BAT等传统互联网企业时,会觉得中国互联网有了一些清晰的边界,但中国互联网更多的是不清晰、不固定的边界,随时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比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或者未来区块链的介入,都可能改变互联网独角兽企业的格局。当然,也有企业会犯错,做着做着可能会让消费者、投资者失望,但这正是一个无边界成长型市场的魅力。

对互联网企业进行估值,钟伟比较欣赏的一种理论叫做复杂网络系统(complex networks)。这个理论指出,真正在互联网领域具有价值的企业,占据了几个关键性的节点,这些节点是绕不过去的、不可或缺的。如果一个企业定位在这样的节点上,在未来的估值就会好很多。PC时代的微软就是这样的企业。

DeepCreator:必经点,沙漠绿洲/水源

反之,有一些企业,虽然是互联网企业,但它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对标企业。然后,这些互联网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么是锦上添花的,要么是可有可无的。这种企业在未来的复杂网络世界当中,就不是不可或缺的,估值可能相对不那么好。钟伟认为外卖、共享单车就是这样的企业,首先是它们的场景很小,不太可能有大的关键数据,其次是太容易被模仿和复制,也不处于关键性节点,估值很快就能看到天花板。

钟伟认为,小米的未来现在还没办法下定论。但是从小米的产品线来看,如果小米以互联网服务为基础,用移动智能终端和家庭智能终端将消费者的现实生活和数字生活连接起来之后,小米就有可能占据一个关键性的节点。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小米究竟值多少钱?》;作者:钟伟;见于公众号“混沌大学”。

小米押注欧洲市场 试图复制在中国印度的成功

来源: 新浪科技 发布者:新浪科技
时间:2018年5月29日 06:56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9日凌晨消息,小米公司在包括中国本土在内的新兴市场上获得了成功,不过到了由苹果和三星占市场主导的欧洲市场会表现如何呢?该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小米是否能达到外界预计的700亿美元的估值,有消息称小米将在今年内上市。

  上周,小米在巴黎开了法国第一家小米店,还在意大利米兰开了一家。巴黎小米店离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Pompidou Center)只有五分钟步行路程,店内有两款高端机型在售,另外还卖一些周边电子产品,比如便携式音箱和平衡车等。

  小米在欧洲市场的布局开始于去年,欧洲首家小米店开在了西班牙。如今,又新增了巴黎和米兰两家。主管全球化战略的小米高级副总裁王翔表示,小米还计划在英国、德国、和荷兰建小米店。

  王翔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大的机会。”他解释称,欧洲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并不是很激烈”。

  对于美国市场,王翔表示未来会布局的,不过现在还不着急。他说:“我们首先要在一个地区获得成功,然后再扩张到其他市场。”

  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小米在欧洲地区获得了不错的销量。在今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在西欧地区的出货量为62.1万台,成为了西欧地区销量排名第六的手机品牌。其中,在希腊的市场份额达到24%,超过苹果和三星,在当地市场排名第一;小米在西班牙的市场份额为12%,排名第四。

  王翔表示,除了开线下实体店来提升小米的品牌认知度,小米还与包括Orange SA在内的4家主要电信运营商合作来销售手机。几周前,香港CK Hutchison集团称将在七个欧洲国家的线下店中销售小米手机。

  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显示,小米低端红米系列占据其手机总销量的92%。不过,该公司正通过高端机型Mix 2s等来吸引更多的高端消费者。该机型在法国巴黎的售价为500欧元(483美元),而其竞争对手苹果公司的iPhone X的售价则高达1159欧元。

  据IDC的数据显示,由雷军在2010年创办的小米公司如今已成为了世界第四大智能手机厂商,排名三星、苹果、和华为之后。小米在印度市场表现抢眼,去年成为了印度市场手机销量最好的智能手机品牌。

  小米更依赖于社交媒体和口口相传的营销策略,相较于其他手机品牌,小米较少的进行广告宣传。该策略在中国很管用,因为中国有一群小米的忠实粉丝,并且雷军本人也成了一个名人。其产品发布后的抢购情形不亚于苹果。

  王翔承认说,将该营销策划搬到欧洲市场可能不太可行,因为在欧洲地区缺少雷军的个人影响力。不过,该公司仍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法国巴黎小米店受热捧的照片,照片显示在店外还有一大群人在排队。

  对于品牌形象,王翔表示:“对于不了解小米品牌的消费者来说,有个观念是低价意味着低质量。”要转换这一观点,他认为“还需要时间”。(小宝)

解析 | 破三星地位,逼苹果建厂,小米凭什么横扫印度?

2018年05月07日 12:04 参考消息

美媒称,业内人士估计,小米目前在印度智能手机销量中所占份额超过30%。去年年底,它打破了三星公司6年来在这个国家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4月30日报道,小米全球副总裁兼印度公司董事总经理马努·贾殷说:“要在印度建立长期可持续的业务,我们必须像当地的印度公司那样行事。”这意味着要根据印度消费者的需求为其定制产品,并在印度国内生产。

小米全球副总裁兼印度公司董事总经理马努·贾殷与同事合影。(美国《福布斯》网站)

报道称,在纳伦德拉·莫迪总理的“印度制造”倡议的推动下,小米于2015年在印度开设了第一家工厂,并在几个月内开始生产。

据报道,今天在印度销售的小米智能手机95%以上是在印度生产的,该公司因而无需像苹果等竞争对手那样缴纳关税。苹果去年终于让步,宣布将开始在班加罗尔的一家工厂生产一些苹果手机。

与此同时,小米最近扩大了其在印度的生产基地。它与富士康合作,在印度开设了三家新工厂。贾殷说,这使得小米在印度的工厂数量达到6家,平均每秒能够生产两部智能手机。

小米印度工厂(《印度快报》网站)

据报道,该公司还将开始在印度为其设备制造电路板,并试图说服更多零部件供应商在印度开设门店。

贾殷说:“如果印度必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供应商中心——真的有必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很高兴能够在其中发挥很小的作用。”

虽然政府鼓励本地制造业发展的努力“很惊人”,但贾殷说,这不是小米在印度开设工厂的主要原因。

他说:“这里更接近消费者,更接近市场。我们只是试图走在现行法规之前。”

报道称,在印度生产智能手机也让小米降低了价格,这让它在一个需求激增、但居民人均年收入仍不足2000美元的国家拥有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卡纳利斯咨询公司分析师伊尚·杜特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小米的智能手机,不仅是市场上性价比数一数二的产品,现在还可以在更多地方大批量买到。小米正在印度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资料图片: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米粉”排队进入发布会活动现场。(新华社)

报道认为,这完全要归功于贾殷所说的“诚实的定价”。

他说:“小米想让人们明白的是,想要拥有高质量的产品并不需要花大价钱。我们打破了这个神话。”

据报道,小米目前寻求扩大产品范围,欲成为印度领先的电子产品品牌。该公司已经在销售一系列其他产品,包括智能电视、充电宝、空气净化器和可穿戴设备

不过,智能手机在这家中国企业的印度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它最引人注目的机会。

再次握手后,小米将能得到的不仅是微软手上的 1500 项专利

2016-06-01 10:24

继能吃上 Win 10 的小米 4 和小米平板后,小米再一次与微软握手。

这次,小米的目标是微软手上的 1500 项专利,以及一个完整的“Office 全家桶”。

根据凤凰科技的报道,今天,微软和小米将达成更深入的合作协议,微软将向中国手机生产商小米出售约 1500 项专利。同时,小米表示,从 2016 年 9 月起,小米 5、小米 Max、小米 4s、红米 Note 3 和红米 3 等数款产品将会内置微软的 Office 全家桶,也就是 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 以及通信软件 Skype 等产品。

不过,小米并不会在所有的智能手机、平板上硬塞“Office 全家桶”。具体的安装状况,会根据设备、市场和移动运营商情况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针对本次合作,微软和小米的相关负责人都作出了回应。小米的高级副总裁王翔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

我们很高兴能够与微软进行广泛的技术合作。正如与微软的协议所表现的,小米始终本着为米粉带来最佳用户体验的目标,希望与全球技术领导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另外,微软业务拓展执行副总裁 Peggy Johnson 认为这次是一次“满足用户需求的合作”,他们希望为小米产品带来 Office 特有的生产力,让他们的办公和移动应用能更加紧密地连接:

用户想要在自己选择的设备上无缝使用喜欢的应用,这次合作正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微软的应用和服务与小米设备的结合,将帮助数百万中国乃至全球的用户大幅提高在移动设备上的办公效率。

当然,本次合作并是不微软和小米的首次握手。在小米 4 和小米平板 2 这两款支持 Windows 10 的产品的相关合作中,两位早已交手。

而本次的合作,小米可能将更多的考虑放在平板上。

不论是 Android 版还是 Windows 10 的版本,预装 Office 后的小米平板应该能在办公能力上获得一定的提升。

在这个平板电脑也强调“生产力”的年代,小米可能希望经过本次合作,让平板电脑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小米印度专利案下月再开庭 爱立信欲全盘维权?

发布时间:2015/1/14 9:00:03来源:IT经理人

尽管小米已经通过“每台手机向法院预缴100印度卢比”的方式获得了临时解禁,但对小米而言,这场专利大战才刚刚开始:爱立信绝不会止步于印度市场,相反,印度诉讼或只是爱立信对小米全盘市场维权的开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来自德里高院的文件显示,爱立信于12月5日提起诉讼,起诉小米侵权;12月8日,德里高院判决小米侵犯爱立信8项标准必要专利,并下发售前禁令。耗时仅3天,堪称神速。德国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知识产权和竞争法研究所从事知识产权研究的魏立舟表示:“这些专利都是标准必要专利,几乎所有手机都绕不过去。”

此外,爱立信曾在就“在印度起诉小米”事件发布的第三份声明中透露,印度法院已将下次聆讯(法院开庭)时间定在2015年2月5日,距今已不足一月。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PCT申请(有关高质量专利的国际条约)检索,爱立信这些专利几乎在全球主要国家均有获得授权,其中包括中国。魏立舟表示,“同一项专利在不同国家采用的是一份文件,只是翻译成了不同语言。爱立信的8项专利,在中国和印度的权利是一致的。”

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印度侵权成立,在中国同样适用。不在中国起诉,系不为也,非不能也。

最赚钱的专利业务

根据检索结果,爱立信在WIPO共申请了22830项PCT,其中落地中国3742项,超过美国的3525项,仅次于欧盟的6495项。而印度、韩国的落地数量分别为1568、1423项。

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检索结果的知名专利咨询公司高层王帆表示:“一定程度上,这说明爱立信在中国市场上的专利布局深度、重视度要超过印度市场,中国也绝对是爱立信最重视的市场。”

多年来,爱立信每年投入超过50亿美元用于技术研发,得益于此,爱立信的知识产权部门也成为爱立信的核心盈利部门。

爱立信2013年Q4财报显示,2013年Q4,爱立信收入670亿瑞典克朗,净利润64亿瑞典克朗,其中有33亿瑞典克朗利润来自三星的专利授权费。仅此一项贡献利润占该季度总利润的51.5%。三星专利授权费总计42亿瑞典克朗,净利润33亿瑞典克朗,利润率高达78%。

虽然该专利授权费的统计方式中并未将庞大的研发投入计入成本,但同样足以说明专利授权费的高额利润回报。2013年全年,爱立信总收入2274亿瑞典克朗,净利润122亿瑞典克朗。其中,专利授权费总收入106亿瑞典克朗,如果全部按照78%利润率计算,那么爱立信大半利润来自专利,堪称其最赚钱的业务。

如果把专利本身看作是一种商品,那么爱立信绝对是这个商品市场中的佼佼者。爱立信重视专利、尊重专利,并且比大多数人都懂得如何去保护专利。爱立信曾在公开回应中表示:“当前的全球十大手机厂商,有八家在十年前都不存在,他们的产品无不利用了行业前辈已经开发成熟并被纳入标准的技术。”

同时,爱立信还表示,“小米在哪里侵犯爱立信专利,我们将保留日后在哪里起诉的权利。”从爱立信在印度对小米提起诉讼开始,这场游戏已经进入爱立信的节奏。

小米被拉回谈判桌

爱立信曾在美国起诉三星,并迫使三星与爱立信达成全球和解。同样的案例还有中兴通讯,2011年起,爱立信在英国、意大利、德国对中兴通讯提起诉讼。据《路透社》报道,中兴通讯于2012年初与爱立信达成全球和解,并向爱立信支付专利授权费。目前为止,双方均未公布具体金额。

王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爱立信选择在印度对小米提起专利诉讼,其目的也应该是为了将小米拉上和解的谈判桌。”按照爱立信的公开声明,“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尝试与小米公司就其符合GSM、EDGE和UMTS/WCDMA标准的产品的专利许可授权事宜开展诚恳的对话。然而,小米始终拒绝在公平、合理和非歧视(FRAND)原则的基础之上,就获得爱立信的知识产权使用许可一事以任何方式回应。爱立信万不得已,只能对此采取法律行动。”

但是,从现在开始,小米再也不能对爱立信不理不睬了。

三年多时间,小米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厂商,年出货量达到6112万,年收入743亿元。但爱立信始终未在中国提起诉讼。

“在我们国家,专利制度实施时间短,而且各地审判规则也不尽一致。所以,绝大多数企业不太看好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普遍认为地方保护比较严重。”著名专利代理人李中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大多认为,起诉中国企业很难胜诉,即使胜诉也很难执行,所以很少有国际公司在中国提起诉讼。”

王帆认为,“专利看起来是一个技术问题,其实是一个法律问题,但是最终是一个商业问题。”他据此指出:“爱立信直接在中国对小米提起诉讼,并非其最佳商业选择,一方面直接在小米最大的市场上进行专利诉讼,必然激起小米的反击,使得双方没有了商业妥协的余地;另一方面,在中国提起专利诉讼,爱立信不一定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此前,诺基亚曾在2010年对国产手机厂商上海华勤提起8项专利侵权诉讼。截至目前,其中4项专利被判决无效,1项败诉,其余3项仍在审理。除此之外,诺基亚还支付了数百万元律师费以及数千万元取证费用。而据业内人士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专利侵权案件平均每个案件判罚为460万美元,而中国专利侵权的判罚平均不足2万美元

而且,在中国起诉小米还可能会影响到爱立信在中国的市场战略,毕竟,爱立信还要考虑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市场,而近几年是中国4G建设的高峰期,“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一个欧洲企业,谨慎是他们的优良传统。”

但现在,爱立信通过在印度起诉小米,取得了一个很好的战略态势。王帆认为,“爱立信通过这种方式向小米传达”爱立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专利”,也有能力借助法律途径判罚小米。如果爱立信现在向小米提出中国市场的谈判要求,小米已经无法拒绝了。”

加强专利保护高压线

对小米而言,更需要警醒的是,中国正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2015年1月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颁布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影响最大的地方就是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以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事实上,在2014年7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时指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用好知识产权就能激励创新,是给创新的火花加油。”其后,李克强又于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强调:“对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更要依法惩处,包括实行巨额赔偿惩罚,使违法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为创新助力。”

变化已经开始。2015年1月5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上海市中驰集团侵犯了德国旭普林公司的“高铁声屏障技术专利”,并赔偿后者800万元经济损失。李中奎认为:“除此之外,中国设立了3个知识产权法院,专利法的第四次修订也正在进行,未来3-5年,中国专利保护环境会大大改善,小米的专利纠纷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当然,“专利诉讼只是爱立信的手段而非其目标,爱立信不是要告倒小米,其所求只是获取专利授权费而已。而对于小米而言,这种挑战冲击的是他们的低价、低利模式,不会危及生存。”王帆如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此外,专利保护环境的改善对小米而言,也是利大于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减少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从22.3个月降低至20.2个月,这是非常重大的突破。”王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实小米已经申请了很多发明专利,不过,专利申请递交后的18个月一般是不公示,所以看不到。相信一段时间之后,小米的专利公布数会激增。”(陈宝亮)

小米印度官网发表声明:正式停售小米产品

2014-12-12 13:44:37

对最近小米手机在印度遭法院裁定侵权后,小米首度官方承认这一信息,并发表官方声明,称将尽力挽回局面。

印度德黑高院禁止小米发售相关产品,小米称保留权利,正在对这一事件认真调查,将尽力挽回局面。

A Letter To Indian Mi Fans

Dear Mi fans,

We have been committed to continue our sales of Redmi Note and Redmi 1S devices in India. In the last 2 days alone, we received over 150,000 registrations for Redmi Note on Flipkart and the momentum has been terrific.

However, we have been forced to suspend sales until further notice due to an order passed by the Delhi High Court. As a law abiding company, we are investigating the matter carefully and assessing our legal options.

Our sincere apologies to all Indian Mi fans! Please rest assured that we’re doing all we can to revert the situation. We have greatly enjoyed our journey with you in India over the last 5 months and we firmly intend to continue it!

Stay tuned for more information.

Hugo

(on behalf of the Mi India team)

访问小米印度官网

小米印度之困未解 或又遭十面埋伏

2014-12-16 16:09:07

对于小米来说,专利短板所凸显的问题,经历印度法院裁决禁售后,可能会在其他海外市场继续发酵,甚至蔓延至其所有海外市场。

  目前,除了中兴、华为,以及联想,其他国产品牌多少存在专利短板。华为的专利数量为71903项,中兴也达到了55728项,联想则通过收购获得不少专利,而小米的专利数量只有1141项。爱立信拥有3.5万个专利,迄今已与其它ICT行业伙伴签署了超过100个专利使用授权协议。

  对小米挥起专利大棒的爱立信,在印度赢得诉讼后,就表示:“小米在哪里侵犯爱立信专利,我们将保留日后在哪里起诉的权利。”

  在此之前,爱立信在2012年就开始尝试在FRAND(公平、合理和非歧视)基础之上,与小米公司就其2G和3G产品的专利授权开展对话,但小米始终拒绝回应。今年7月,爱立信再次要求小米为所持有的专利支付费用,小米仍未回应。最终根据上周印度当地法院的裁定,小米不能向印度进口任何新手机,也不能推广或销售这些产品。

  积极在海外扩张的小米试图绕过必要的、基于FRAND(公平、合理和非歧视)原则的专利授权,却遭遇了专利拥有者的大棒回击。

  当初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公布海外计划时曾表示,2014年小米计划登陆10个海外市场。后因供应链问题,到目前只登陆了5个国家,进军泰国、俄罗斯、墨西哥、巴西和土耳其的计划,将延迟到明年。

  可是为何首先选择印度市场?

  分析人士指出,首先,长期以来中国市场对于手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相比国外较弱,即使是新进入厂商,其遭遇的专利风险也会小很多。基于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小米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初期,也选择了与中国同样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的东南亚市场,而非保护措施强硬的欧洲、北美市场。

  其次,国内专利诉讼成本高、周期长、见效少。基于诉讼成本和收益的考虑,起诉小公司和大公司,对于任何企业单方面的成本付出是相当大的,但收益却差距巨大。且最后大多是通过交叉专利和解,没有交叉专利的则耗费了长时间的人力、物力,间接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这也是为何爱立信没有在中国境内起诉小米的主要原因。

  此外,拓展海外市场的成本并不比国内低,如果加上专利费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不小的负担,所以小米把更多的投入用在了市场营销方面。

  >但没有粮食,不可能长久生存,没有剑,如何在别人大剑挥舞时有力防守,甚至伺机反击?

小米能从 HTC 和索尼上学到什么?

2014-12-11 12:16

从 Google 挖来雨果·巴拉(Hugo Barra)开始,小米逐渐成为中国最受国际关注的公司之一。外国人对此感兴趣的是,一家中国土生土长,甚至连公司名字都那么充满中国风味的公司,如何能够吸引到国际第一流互联网公司的人才?或者说,其它第一流公司的人才?

随之而来,是国际媒体对小米的大量曝光,美国、台湾、香港、英国、马来西亚等等。结果大家发现,小米被视为中国最具创新力的一家公司,其实还没养成自己的专利池——昨天晚上,在被雷军称为“小米国际化战略最重要的一部”的印度市场上,小米遭到爱立信狙击,后者称小米侵犯了它在通信方面的专利,印度法院周一下达了单方面的销售禁令,禁止小米在印度销售涉嫌侵犯专利的产品。

或许,未来这不会是小米在国外遭遇第一起专利纠纷,HTC 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2010 年 HTC 可谓气势如虹,但很快遭到苹果专利狙击。结果,2011 年既是 HTC 的幸福之年也是伤心之年,幸福的是,HTC 成为美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厂商,伤心的是,苹果诉 HTC 侵犯专利被法院判决胜诉,下达了禁售令,2012 年 4 月禁止 HTC 在美国销售部分机型。

这个打击对 HTC 来说是致命的。熟悉制造业的朋友知道,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有着固定的周期,到了即将组装生产的关口才禁止销售,HTC 的订单或许都已经下了。而且糟糕的是,当时 HTC 有一半产品销售到美国,苹果这个做法直接扼住了当时 HTC 的喉咙。

也许正因为有 HTC 的教训,小米并没有在美国销售产品,而是首先辐射中国大陆周边,然后地区东南亚扩展,再进军到其它需要低价手机的国家,比如印度。然而,一山有一山高,小米躲避了专利战经验丰富的苹果,却遇上了通信方面专利沉淀深厚的爱立信。

同样是走出国门的企业,索尼的国际化依旧值得学习,尤其在美国市场,不少消费者认为索尼就是美国品牌。

而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的远见,在内部索尼技术人员坚持“三不”准则:“绝对不模仿, 绝不不妥协, 绝不放弃”,奠定了追求创新的氛围。而在实践当中,索尼积极收集专利情报,密切关注国外技术动向,确保研发战略的正确,不光规避西方专利地雷。专利情报还是索尼在联营、并购和合资合作、重大技术贸易的决策基础。

索尼的成功,改变了日本的制造业,在它之前,日本的制造业和当下的中国制造也一样,是低价、低质的代名词;而索尼之后,日本企业通过克服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也通过学习索尼的成功方法,涌现大量日本品牌。就数码领域,数码相机已经被日本企业垄断,这是不争的事实了。

当然,用索尼来类比 HTC 或小米或许未必公平。任何一个国际品牌的崛起,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索尼从 1946 年成立,一直到 1956 年以晶体管技术为突破口,研发出日本第一部晶体管收音机 TR–55 才获得稳定的收入,而到了 1968 年索尼成功开发“特丽珑”电视机,进而引发了全球抢购狂潮,奠定企业地位。这中间足足经历了 20 年。

而对于小米来说,索尼的历史又有怎样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现在看到,雷军大谈“互联网思维”,却忽略了小米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部分制造业从业者认为,小米是因为引入了资本,所以可以如此迅速的扩张。但他们忽略了小米在建立品牌方面所投入的精力与功夫。在小米手机之前,风靡刷机论坛的 MIUI 才是引爆小米手机品牌的关键点。

也就是说,尽管在国内背负廉价、抄袭的骂名。雷军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小米成为国际品牌。但小米的做法又和索尼那种依靠技术来突破而不同,而是结合当下社交媒体,首先占据宣传的风口,将小米品牌植入人心后,再进而寻求产品上的改进。从工模一般的小米一代、到配置有所提升的小米 2S、再到做工与外形都令人失望的小米 3,再到现在全方面变得成熟的小米 4——在硬件产品上,小米采用渐进式改进的方法来提高产品到技术含量。而小米品牌的成长速度,一直超越其产品进化的速度。

雷军的战略很清晰,一切可以和手机相连的电子产品,都必须有小米的影子。从电源、路由、电视、手环再到空气净化器,这些都是能与手机互动的设备。但是,仔细看一下,小米直接攥在手里的,就只有电视和路由——这两个是智能家居的流量入口,小米必定牢牢的握在手中。然而,产品线急剧扩张的后果是,小米的技术研发速度,还有专利准备速度,跟不上产品种类增长的速度。两天前推出的形似某品牌的小米空气净化器,则侧面反映了这一点。

爱立信诉小米这件事应当给雷军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国际市场,小米的专利储备依然不够丰富。尽管有人提到,自 2013 年末到 2014 年,小米国内申请专利的速度在加快,数量急剧增长。但关键的通信专利等等,却未必是最近就能克服的,除非小米愿意引入爱立信等公司的专利。

有人提到一家名为智谷从事专利运作的公司,其公司法人为金山的张宏江,可以视为小米生态系统的一环。另外,小米也有意涉足芯片研发,11 月大唐电信科技宣布全资子公司联芯科技将联芯科技开发并拥有的 SDR1860 平台技术以 1.03 亿元的价格,许可授权给北京松果子公司。而北京松果子公司,实际上是联芯科技和小米的合资公司。

可以期待小米未来会推出内置自行定制芯片的产品,届时专利、模仿等方面的话题纠纷,也会随之烟消云散。但在得到这样的结果之前,小米不能停止自己的发展速度,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品牌话语权,后者才是小米竞争力的基础——估计这句话,部分媒体同行会深有认同。

小米布局芯片:1.03亿购买技术背后的专利困局

2014-11-08 10:46

大唐电信子公司联芯科技将 SDR1860 平台技术以 1.03 亿元的价格,许可授权给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21 世纪网称,松果电子系联芯科技、小米的合资公司,小米持股 51%,联芯科技持股 49%。

同时,联芯科技与松果电子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致力于面向 4G 多模的 SOC 系列化芯片产品设计和开发。

首只专利基金:小米出海的专利弹药库

夸克点评 2014-04-28 07:40

我越来越感觉雷军是个异常聪明且狡猾的人。25日一则消息加深了我的印象。

当天,小米、金山、TCL等在中关村发起设立中国首支专利运营基金,预计募集3亿。一期重点围绕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汇聚专利资产,希望5年储备大批核心发明专利。

我觉得这里面透露着一种深刻的危机感。愚人节那天我曾发过一条微博,提醒小米、华为、联想等国产品牌,信心爆棚时刻,一定要提防海外巨头兴讼。

我尤其在提醒小米。2014年是它国际化开局年。雷军说小米今年出货可能达6000万部、明年1亿部。我坚信,这当口,库克们已盯死了他,苹果们一定在等待小米大规模出海,然后择机发起专利阻击。

专利基金:规避出海风险工具

过往4年,苹果一直扮演着手机亚军品牌杀手。2010年三星首当其冲,随后是HTC。HTC那时红得发紫,王雪红借此超越郭台铭再成台湾首富。结果,在苹果连环诉讼下,HTC延宕两年,几乎一蹶不振。目前,苹果针对三星的诉讼依然猛烈,索赔额达几十亿美元了。

如今的手机像快消品,即便最后证明你没啥大问题,也可能因程序复杂,导致出货延宕,失去一两年先机。

上述几家本土品牌中,只有小米没经历过国际化大考。我甚至预感,不但苹果,微软以及其他不明力量可能都会对它发起阻击。

上述某巨头一位工程师朋友透露,最近两年,苹果、微软一直在研究华为、小米等本土企业专利布局,2013年以来研究小米更多。

当天,小米、金山、TCL等在中关村发起设立中国首支专利运营基金,预计募集3亿。一期重点围绕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汇聚专利资产,希望5年储备大批核心发明专利。

我断言,小米此次参与发起专利运营基金,大概想规避国际化风险。如果只在本地,人家倒拿你没办法。

小米似乎已流露出危机。前段时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它作为当红炸子鸡竟没参展。联想CMO魏江雷接受采访时幽幽地说,小米进军国外市场将面临西方专利挑战。

雷军也很清楚风险。两年前他就说,手机上有45万项专利,专利战不可避免。但他也强调,没有哪个国际化公司只躲在中国做生意,一定要到全世界去打。

所以小米要融资,需要钱。我也准备和HTC学,一步步打,过了这道坎就好了,已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他当时说。

这话隐藏好多信息。不管学习HTC可行不可行,至少有这意识。而且,雷军将小米融资与专利战关联,绝对是认真对待的。上面说了,专利运营基金目标是,未来5年汇聚大批核心发明专利。雷军之前说,小米5年内不上市。听话听音,这专利运营基金,或许正是小米出海与未来IPO的专利弹药库,无法攻击苹果们,至少要能自卫。

雷军的危险与机会

可我还是对雷军捏把汗。苹果专利多,连三星都打得团团转;微软收购诺基亚也强化了移动端专利布局。小米是谷歌伙伴,苹果、微软肯定会利用所有机会抓它小辫。正为三星处境发愁的谷歌,到时能否顾得上它,很难说。

还有一处不明因素,就是专利基金运营效果。本土企业没多少发明型专利,又习惯窝里斗,许多专利池不过是形象工程,面对海外诉讼,常见的是各扫门前雪。要在5年内汇聚大批核心专利恐怕不容易,独立研发结果难料,直接收购目标不多,人家未必卖。

过去几年,苹果、微软、谷歌连番收购,诺基亚、摩托已被整编、消化,核心专利相对集中。小米即便想高价买,成本也会高起。消息人士透露,除了对手阵营,小米与上游伙伴高通的合作之所以不痛快,正是专利费问题,小米营销模式决定了它获得专利授权成本更高。

不过,我还是宁愿相信雷军的聪明。他曾公开表示,小米是他后半年的事业。他在质疑声中将小米带出名堂,若在专利上跌跟头,别说出不了海、IPO完不成,他连经常斗嘴的周鸿祎一帮人也难以面对。

我在此也大胆分析一下雷军的机会。苹果、微软专利战确实越来越明显,但谷歌也没放松构筑防线。前几天谷歌公开表示,会侧面帮三星打官司。而一个更为瞩目的最新事件是,本来与苹果在手机制造上合作紧密的郭台铭,日前竟将一批手机专利卖给了谷歌。

郭台铭的举动绝非小事。他一定看到了苹果生意危机。过去一年,苹果对鸿海对手和硕释放不少订单。鸿海拒绝公布卖给谷歌的专利细节,很可能在对库克发出威慑。

事实上,郭台铭越来越注重大陆品牌,曾主动拜访小米,已建立手机合作,也跟乐视设有合资公司。我认为郭台铭正为下一轮竞争寻找出路,不再只押苹果,虽然目前不敢撕破。

这从制造一端平衡了失衡了竞争格局,从而给予小米一些机会。小米与谷歌以及类似富士康的代工商之间,存在高度互补关系,未来多方说不定有涉及更深的战略合作。

除了外部大势变动,小米还有机会通过联合并购获得技术出线权。目前第一感觉是,它很可能会打黑莓的主意。前几天,黑莓CEO说,如果依然不能盈利,不排除出售,官方随后的澄清更像确认。如果在全球寻找最具成长性的接盘者,我首选小米,当然也期望华为站出来。

另外,我相信雷军还会有其他更狡猾的手段,说不定他还会与比尔盖茨勾肩搭背呢,商场如战场,这真保不准,呵呵。

小米深陷美国专利泥潭:被 “专利流氓” 紧盯

2015-12-09 14:15

Blue Spike 是一家专利授权公司,主要发展电子商务、在线利用程序、音乐、数据库等约 100 项美国专利的授权。龙翔 持美国律师执照,主要负责专利诉讼最尖端领域的 337 调查。

Blue Spike 在美国近几年的专利诉讼中十分活跃,先后起诉过华为、Google、Yahoo 等数十家公司,并曾创下过两周内接连提起 45 个专利诉讼案的夸张纪录。

Blue Spike 通过专利诉讼获得大量回报。美国专利诉讼 60% 由专利流氓发起,而 70% 的专利赔偿也落入其口袋之中。

周航:从小米学到的思维方式

周航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在2010年创立了易到用车,在此之前周航也成功创办了一个音响品牌。在网约车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易到虽然是最早进入的参与者,但在滴滴、快的和优步的竞争下,却逐渐落后。2017年,周航受雷军邀请,加入了投资机构顺为资本,成为一名投资人,顺为资本是一家 “小米系”的投资机构,雷军也参与创建。

谈到为什么要加入顺为,周航说自己的初衷是想近距离地学习一下小米。易到和小米都是2010年创建的,当时也都拿到了同一个投资方的投资,小米和易到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大的坎坷,但是现在,小米却在香港成功上市。7月20日,在津津乐道读书会的活动上,周航分享了他近距离学习小米后,得到的三个思维。

通常人们都会去关注那些大公司和热点公司,而周航在思考,有多少成功的商业是可以学习的呢?他看过很多公司史、商业史,得出的结论很悲观,就是他认为绝大多数公司是不可学习的。

在周航看来,

一个企业的成功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有了电力之后福特汽车才能有流水线,有了电脑之后才会有苹果和微软这样的巨头。而小米和易到也都是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

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是时代的产物,成功的企业本质上是大势所趋、应运而生、顺势而为的产物。

一个成功者,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甚至是运气的结合产生的。

他也曾经和阿里巴巴合伙人之一彭蕾交流过,彭蕾就告诉他:“你想知道阿里的任何事情,我都可以告诉你,但是千万别学阿里,否则死得很快。”周航后来想明白了,阿里的做法是做生态的做法,做生态这件事只属于少数人,全世界只有少数的公司做基础设施,所以它的做法,它的文化、组织、战略都跟它的定位有关,如果不是干这个的,确实越学死得越快。而小米,对普通商业组织来说,却有普世意义上的可学性。

周航获得的第一个启发是做好产品,而不是就营销想营销。

周航回忆说, 几年前,传统行业的人看小米,特别容易首先提到小米的营销,说小米的成功是营销上的成功。然后这些传统企业就不做传统品牌广告了,要跟用户做朋友,要有自己的粉丝,做自己的社区等。周航认为,很多行业陷入了一种思维陷阱,就是总想把一个一般的产品通过一个点石为金的营销,就卖得特别好。

在淘宝上,任何一个品类,比如充电宝、皮鞋,一搜索就会出现很多商家,大家都是高度同质化,用户很难选择,商家只能去竞价排名。而营销上的其他新招比如社群、话题、抖音等等,很快也会变成成本。所以,周航认为,要把产品卖得更好,不要就营销想营销,而是应该老老实实回去把产品做好。在各个品类里,好产品都是凤毛麟角。

周航获得的第二个思维是“朋友价”。

平时我们买东西也会找朋友要个折扣,但不会让对方亏本卖,对方用接近成本的价格卖给你,这就是“朋友价”。小米就采用了这样的做法,在定价上也把很多传统的商业观念颠覆了。

小米在好产品的基础上,贴着成本定价,用户对产品产生了信任,之后也对价格产生了信任。在传统的零售经营中,有一个概念叫品类管理,就是有一些品类产品是流量型产品,比如超市里卖可口可乐,可能不赚钱,但是消费者被可乐吸引来了可能会买些别的商品。

小米也通过品类组合来谋求整体利益。用户对它放心、信赖,需要买的时候拿着就走,不考虑价格,因为价格肯定是低的,就算看同类商品其他商家,不低一定有它不低的道理。很多传统行业的商品定价高,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利益上的诱惑,另一方面的挑战是成本。

小米能够定低价的条件是它是基于规模化来定价,能降低成本。

打个比方,通常的厂家开一个模具是花三千、五千、一万这样做,但小米是按照一千万来定价,开一套最好的模具,每个产品摊上十块钱。那些不知道能卖多少所以不敢用好模具的厂商都是先找一个一般的,卖好了再用更好的。但这样很难进入正循环。

而小米则有这样的勇气按照规模化定价。全球手机80%的市场集中在五大品牌上,所有手机型号可能不超过五十款。平均一部手机销量至少一千万,当然可以花十亿去研发,算下来一部手机才摊一百块钱研发成本。

周航获得的第三个思维是产品渠道一体化。

过去产品和渠道是分开的,做产品的会担心渠道盘剥,代理商、国代、省代,再到渠道终端,还得有账期,卖不掉还得退货,因为自己没有用户,都掌握在渠道手里。渠道要求生产商压低价格,就得压低价格,生产商只能压低成本、偷工减料,这就是过去的循环。

那能不能不接受渠道盘剥呢?其实渠道也很怕大品牌,渠道代理的品类中如果没有大品牌来,也不行。本质上是谁强势谁就掌握话语权。如果能产品和渠道一体化,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米之前,宜家也实现过,宜家是购物中心,但宜家也是家具品牌,它就实现了产品和渠道一体化。

有一种看法认为:“小米会毁灭很多行业,小米把产品做得便宜,大家很难做出差异化,小米也在毁掉创新。”但周航认为,相反,小米确立了行业底线,包括质量、价格、设计等等。

将来小米和学习小米的人,一定会重构各行各业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产品足够好,价格通过规模化的定价,做到了足够低,又有基本的好设计。未来如果产品做不好,想通过营销噱头去生存,那几乎没有这样的可能性了。

未来只有超越小米这样的底线,才有生存机会,只有创新才能超越。小米的哲学决定了它通过规模化定低价,它不往上做,这也为其他人的创新留出了巨大空间。

以上就是周航从小米身上学到的三个思维,希望对你有启发。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周航:可以向小米学习什么?》,见于微信公众号“盒饭财经”。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