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Tea

Best-Teas-for-Your-Health-RM-1440x810.jpg

茶是一种人生。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

它本是一片绿叶,当与人类邂逅之后,它走过漫长的旅途,最终上升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信仰。

儿茶素(酚),具有抗氧化(消除氧自由基)、抗炎、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几率、预防癌症、降血脂、减少体脂形成、抗菌、改变肠道菌群生态等多项功效。

不出厨房,带你读懂“舌尖上的历史”

如果说石油、钢铁塑造了人类历史,你可能不会质疑。

但如果告诉你,我们习以为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人类历史的塑造者,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

今天这篇书单,为你介绍三种对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食材,带你重新认识“舌尖上的历史”。

盐:关键资源

《盐的故事》

  1. 在我们现在看来,盐仿佛到处都是。但在历史上,它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盐,所以国家常常会把它垄断,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

  2. 中国历朝历代,都曾垄断食盐的销售,来积聚财富、充实国库。即便有些君主会短暂放开垄断,但只要一打仗,立马就收紧“盐根”。隋唐时期,有100多年对盐持开放态度。可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告急,盐又重新扮演给国家挣钱的角色。此后,就再没有得过自由。

  3. 不仅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盐都对历史产生了关键影响: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时,大量法国士兵因为缺盐死亡,这是拿破仑失败的重要原因;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军队被切断了盐的供给,使北方赢得战争;1930年,甘地突破英国禁止私自制盐的命令,在海边捞起海水,凝结成盐,这个象征性动作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重要节点。

盐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种战略资源

茶:贸易筹码

《茶:嗜好,开拓与帝国》

  1.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就是产茶大国。在古代的对外贸易中,茶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为中国赚取了大量的白银。

  2. 清朝末年,酷爱喝茶的英国人,每年都要花大价钱从中国进口茶叶。仅1799年一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就高达2300万磅。太费钱了,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想了个损招——卖鸦片,这引发了中国的禁烟运动,最终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

  3. 中国茶叶质量一直极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突然衰落呢?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对英国的茶叶出口。如此巨大的需求,诱使中国茶农为了眼前利益,重数量,轻质量。“中国茶叶”的金字招牌渐渐失色。

  4. 英国人对茶叶的嗜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市场。虽然英国本土不产茶叶,但他们从殖民地印度,获得了野生茶树,并使用现代手段进行了包装,让英国红茶畅销世界。从此,英国取代中国,成为新的“茶叶帝国”。

当茶叶成为贸易筹码,往往会改变世界的贸易版图。

糖:权力象征

《甜与权力》

  1. 虽然糖在今天非常便宜,但事实上,普通民众能接触到糖,不过是近代一二百年的事。在近代之前,糖作为一种奢侈品,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只有贵族才能消费得起,普通民众根本没有能力负担。

  2. 其次,糖代表了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权。英国人非常喜欢糖,最初依赖进口,但进口终究不是办法。最终,他们在美洲建立起蔗糖种植园。驱使奴隶从事劳作,并把生产好的蔗糖运回英国。在这个过程中,英国成为主导,美洲殖民地沦为英国的附庸。

  3. 此外,糖还体现了男人对女人的控制权。在近代英国的普通工人家庭,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男人,会优先获得肉类补充能量,而留给女人和孩子的,通常是糖。这也是“女人爱吃甜食”观念的由来。事实上,不是她们喜欢吃糖,而是她们只得到了糖。

蔗糖的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权力关系。

春宵一刻值千金

——
除了洞房花烛夜,还有明前头采茶。
所谓“明前头采”,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 茶芽在清明之前采摘;
  2. 是当年春天茶园里,达到采制标准的第一批新芽。

这种稍纵即逝的美好,只能限量供应,因为——

  1. 土地限量:核心产区就那么大,好产地也没办法。
  2. 天时限量:清明之前气温低,茶芽长得慢,达标的采茶天数寥寥无几。
  3. 生命限量:对你来说,今年的春天就是限量版,没办法重来一遍。

这个春茶季,罗辑思维为你准备了三款限量顶级绿茶:
杭州西湖核心产区的龙冠龙井;
安徽黄山核心产区的黄山毛峰;
贵州北区的高山云雾湄潭翠芽;

1龙冠龙井·玉莲心

龙冠龙井,喝的是贵气——
贵宾:20多个国家元首喝过,连续多年的国礼茶。
贵地:出自西湖龙井一级保护区的头采好芽。
贵品:玉莲心是龙冠龙井里的顶级茶,代表龙冠制茶的最高工艺手法。

2 小罐茶·黄山毛峰

小罐茶黄山毛峰,喝的是讲究——
讲究大师工艺:严格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毛峰制作技艺传承人谢四十大师传承的“三炒、三揉、三烘”工艺制作而成。
讲究极致保鲜:春茶从来是“小鲜肉”,娇贵得很,喝慢了,存不对,风味尽失。小罐茶独创的充氮保鲜铝罐,确保好茶不氧化、不吸味、不受潮、不破碎。
一天一个价的明前春茶,当然要抢头鲜,越早下单,性价比越高。

3 亦茶亦画·湄潭翠芽

湄潭翠芽喝的是雅致——
这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贵州“美女”,名气虽然不大,却有清新灵动的风韵。
滋味典雅:汤色黄绿明亮,栗子香中伴有花香,入口鲜爽,最宜日常相伴。
名字风雅:湄潭翠芽四个字,看上去就是一幅春天的图画。
姿容清雅:礼盒上的《桃红又一春》出自当代水墨名家姚震西之手,一派桃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保健作用

能减低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风险

据研究报道,日本研究者从1994年起对某地4万多名40岁至79岁中老年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与一天喝茶不到1杯的人相比,每天喝5杯以上绿茶的男性因脑血管病死亡的平均风险下降了22%,女性下降了31%,其中脑梗塞下降最明显,男性下降42%,女性下降达62%。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每天喝茶3杯,可降低患心肌梗死风险70%。芬兰和法国也有研究报告显示,每天喝茶2~3杯,可降低中风的发病风险。

有降低胆固醇和血压的作用

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喝茶可使血总胆固醇水平下降25%。还有一项研究喝茶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调查发现,不喝茶的人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0.55%,常喝茶的人为6.95%,茶的确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有助于减小患糖尿病的风险

有研究者对1.7万名40岁-65岁男女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发现,一天喝6杯以上绿茶者比一周喝不到1杯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减少33%。也有资料介绍,用冷开水泡绿茶喝,防治糖尿病的效果更好。

有助于防治早老性痴呆
茶对大脑细胞有保护作用,茶能有效延缓大脑退化,有助于维持大脑血管的健康。最新研究表明,多喝茶可改善记忆力和防止早老性痴呆。

有抗压力和抗焦虑作用

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常引起焦虑、紧张、烦躁不安、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绿茶含有茶氨酸,它是一种无镇静作用的松弛剂,可以帮助大脑增加产生γ波,γ波可帮助控制焦虑情绪,提高注意力,改善精神状态和总体机能,一般3-4杯绿茶能含有100-200毫克的茶氨酸,这使得绿茶在抗压力和抗焦虑方面有较好的功效。

能提高免疫力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研究指出,连续2周每天喝5杯茶的人,其体内会产生大量的抗病毒干扰素,其含量是不喝茶人的10倍,这种可以抵抗感染的蛋白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并有效帮助人体抵御流感。

能提高杀菌力
2008年5月有一则报道,埃及有学者用“绿茶加抗菌素”试验了28种病菌。结果发现,绿茶可使抗菌素药力大增,最高杀菌效率可提高3倍以上,并且,还有降低各种病菌耐药性的作用。

有减肥瘦身效果

研究者发现,喝茶10年以上者与不喝茶者相比,男性体脂比例约减少20%,女性可减少30%。在品茶中减肥岂不是件美事!不仅如此,茶还是对皮肤有很好保护作用的美容剂,多喝茶人靓丽。

其他保健作用
茶还能消除疲劳、提神、明目、消食、利尿解毒、防止龋齿、消除口臭,茶还是碱性饮料,有利于酸性体质的纠正…。

有益成分

茶多酚
是茶叶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可溶性成分,也是茶叶发挥其健康保健功效最主要的物质,最典型的代表是儿茶素(酚),具有抗氧化(消除氧自由基)、抗炎、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几率、预防癌症、降血脂、减少体脂形成、抗菌、改变肠道菌群生态等多项功效。研究表明,喝下一杯茶半小时后,血中的抗氧化容量(对抗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加41%~48%,并能在高水平状态持续一个半小时。

茶色素
主要包括叶绿素、β-胡萝卜素等,具有抗肿癌、延缓衰老以及美容等作用。

茶氨酸
能提高大脑功能,增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对阿尔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都有预防作用。

茶多糖
是一类成分复杂的混合物。茶多糖具有抗辐射、增加白细胞数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还能降血糖。民间流传泡饮粗茶治糖尿病的实践,主要就是发挥了茶多糖的作用。

Υ-氨基丁酸
在天然茶叶中含量不多,但茶叶经加工后其含量大幅增加。Υ-氨基丁酸的主要功效是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故可辅助治疗高血压。它还能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增强脑细胞的代谢能力,这有助于脑卒中(中风)、脑动脉硬化后遗症等的康复治疗。[8]

饮茶方法

新茶的饮用

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还含有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还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有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应适量饮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时饮用。正确方法是放置半个月以后才可能使用。平时情绪容易激动或比较敏感、睡眠状况欠佳和身体较弱的人,晚上还是以少饮或不饮茶为宜。

时间和禁忌

喝茶的时间最好在饭后,因为空腹饮茶会伤身体,尤其对于不常饮茶的人来说,会抑制胃液分泌,妨碍消化,严重的还会引起心悸、头痛等“茶醉”现象。 另外,晚上喝茶时要少放茶叶,不要将茶泡得过浓。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饮用隔夜茶 。另外,一般夏季温度较高,茶水不宜超过12小时。 也不能用保温杯泡茶,避免营养成分流失。

黄连素与茶不能同时食用。服用黄连素前后2小时内应禁止饮茶。茶水中含有约10%的鞣质,鞣质是生物碱沉淀剂,可与黄连素中的生物碱结合形成难溶性的鞣酸盐沉淀,降低黄连素的药效。

空腹饮茶会稀释胃液,导致消化功能降低,这就会引发心慌、头晕、头痛、乏力等现象。

饮茶与季节
中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极为分明。因此,不同季节喝茶也应做相应调整,一般主张: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2013)

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千百年来,茶文化几经传承、历练、蜕变,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和魅力。本纪录片寻访了云南、福建、四川的产茶重地,记录下小小的一片那嫩叶是如何历经风雨被采下来,并经过复杂的工序和手艺焙制称清香四溢的坐上佳品。跟随摄制组的脚步,观众走访了中国、日本、印度、泰国、肯尼亚,领略了千百年来茶叶在亚非各国落地开花,所滋养出来的不同的文化底蕴。茶叶何止滋养了一方水土,更联络其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全人类的灵魂与情感。

  它本是一片绿叶,当与人类邂逅之后,它走过漫长的旅途,最终上升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信仰……

关于茶叶的干货

【第一集】

[茶与人生]
茶,它经过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与我们相遇。茶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

[景迈山普洱茶]
尽管景迈山的茶大多被制作成普洱茶饼,但布朗人自己还是习惯喝存放一年以上的散茶。
“那么在喝新茶的时候,按照我们的茶文化,要把它制成烤茶。”烤茶的器物都是就地取材,土法烧造。抖动,使茶叶和火炭充分接触,以去除茶叶中的杂质和寒气,并由此调出浓郁的花香。
(取茶进土法烧纸的陶器茶壶,放进木炭抖动,充分受热。取出木炭,将茶壶放于木炭堆之上,倒开水,茶壶里滋滋的冒着热气涌出来。)
每年要举行一次茶祖节,如果是小祭,它的高潮在16日。如果是大祭,它的高潮在17日。大家都要上到山顶上祭牛。
“布朗族每开辟一块新的茶园,种的第一棵树,叫做茶魂树。树桩把它栽起来,就代表它的魂,魂在守护它的茶园。”
四年一次的茶祖节大祭,整个山上的布朗人,都汇集到怕哎冷寺,用山泉水泡茶,洗浴神像,以自家最好的新茶供奉茶祖。布朗人的茶祖叫帕哎冷,传说一千八百多年前,是他在面对族人大规模遭受瘟疫的危难时刻,发现了茶叶可以治病,从而拯救了自己的族人。

[茶的发展]
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茶树,一路向东南延伸,在自然与先民的调养下,逐渐演化为易于采摘和管理的小叶种灌木。正是这些低矮灌木上生长的鲜嫩芽叶,精制成中国的众多名茶。

[茶亲]
每年春天的茶季,中国各地的茶农家里,经常会有爱茶人前来借宿,他们希望品尝到最新鲜的好茶,更希望体验一盏好茶背后的甘苦。他们住在茶农家里,与茶农一起劳作生活。

[龙井]
“龙井”是茶名,是地名,是村名,也是泉名。中国古人认为,这口井与海相同,其中有龙,所以叫龙井。
“乾隆到这里喝茶,路过了龙井村。他认为这个地方的茶,他也不讲好,也不讲差,时隔三年以后,带着他的侍卫到了这里。他写下了“龙井乾隆御览制”。
龙井,属于不发酵的绿茶。绿茶是中国人喝的最多的一种茶。人们喜爱绿茶清汤绿叶的品相,更看重它的健康功能,尤其是绿茶抗癌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龙井茶的色泽,绿黄两色浑然天成,恰似中国水墨画的墨迹,浓淡相洇。龙井茶的味道香郁若兰,而茶农的说法更平实——“油煎蚕豆瓣香”。

[蒙顶山黄茶]
距离成都一百多公里的雅安,有一座蒙顶山。相传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一个叫吴理真的人,在这里种下了七株茶树。后人在吴理真种茶树的地方,建了一个茶园,取名皇茶园。“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成为好水沏好茶的象征。
“我们今天采的茶是用来做黄芽的,长度要在一点五厘米到两厘米,采的时候要掰,不能去掐。”
“杀青的温度,一般在一百六十度以上,锅底离手心要在一尺二的距离,要感觉到烫。”
茶叶要在铁锅内用手翻炒四五分钟,脱水、杀青。
“第一道杀青主要是要使那个鲜叶去掉青草味,然后让它焕发出芳香味。我们黄芽的发酵,它主要是靠闷黄,让它的发酵程度不超出百分之十。每煮一锅起来,要用草纸包起来,纸是透气的,不会把茶闷坏。如果你用其他布,它可能就对茶有影响了。这个要三十六个小时,才可能转化。”
蒙顶山的茶园,历史上大多属于寺院。僧人们相信,种茶、做茶、喝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修行。
茶叶发酵三十六个小时后,再烘焙。如此制作出来的黄茶,黄叶黄汤。同绿茶相比,轻微发酵的黄茶,口感更加温厚平和,对肠胃清寒的人,尤其适宜。黄茶制作考究,稍不留神就功亏一篑。如今,黄茶在中国地四川、湖南、安徽等地都有生产,这是一道含蓄内敛的茶。

[茶与人生]
我们泡一杯茶,茶都是浮在面上的,然后逐渐沉入杯底,这就是我们领悟到人就是这样的。开头你不成熟的时候,都是浮在面上的,但是随着你的经历多,你的知识增加,社会阅历增加,你就沉下去了。

[六大茶类]
同一片茶叶,经过中国人灵巧的双手,演绎出了无数种口味,形成六大茶类。不发酵的绿茶,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茶叶的鲜度。轻微发酵的黄茶,比绿茶更多了一份柔和。不炒不揉的白茶,最多地保留了自然的原味。半发酵的乌龙茶,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香气。发酵时间最长的黑茶,曾经是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与其他五大茶类相比,全发酵的红茶,兼收并蓄,是当今世界消费量最多的茶。

[桐木村正山小种]
三百多年前,世界上第一款红茶,诞生在这个偏僻的山村(桐木村)。
“明末清初的时候,从江西桐木关来了一支部队,山里人没见过世面,茶叶就不管了。等第二天一看,茶青没办法及时处理,已经发生变化了,就是发酵了。很急,马上放到锅里去炒,炒完了就焙,焙完了颜色黑黑的,泡起来汤红红的,就不像原来的绿茶了。心里想这家伙坏了。但总是茶,总是心血,送到星村。星村当时有很多闽南的商人,交给他们托看看怎么卖掉。闽南商人就找到我们家说你去年那个查我卖了,是原来茶价格翻了一倍。这个茶出去了,比绿茶好卖,口味欧洲人更适应。”今天,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茶叶市场属于红茶。红茶传到西方之后,英文称为“black tea”。

[黑茶]
在藏族文献中,黑茶被称为甘露之海。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青菜水果匮乏。藏民需要分解油腻,补充维生素,而这都离不开茶。不仅西藏,对新疆、内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来说,黑茶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古老的黑茶工艺已存在上千年。每年春天,四川雅安的茶农在采完第一拨嫩芽之后半个月,就开始收集黑茶的原料了。别的茶类弃之不顾的粗枝大叶却是黑茶的主要原料。徒手采茶困难,所以采茶人要带上一把特制的刀子,被称为刀子茶。黑茶,有着各种制茶工艺中耗时最长的流程。要想制成的毛茶结实饱满,就需要对粗老的枝叶反复揉捻成型。但在现代揉捻机出现之前,这是最消耗体力的一项工作。如今,只有雅安长沙村的老师傅,还能用最传统的方式揉捻茶叶。蒸一下,可以使这些原料变软一些。再装进麻袋,防止被枝桠扎到。传统的揉捻技艺,需要一块木板来帮忙。这道工艺至少要重复三次,被称为溜茶。(45°放置的长木板,还有两段的扶手,类似楼梯。将麻袋放在木板上端,两个人踩在圆筒麻袋上缓缓往下走。走到底再将麻袋拿上去,重复。)

[武夷山大红袍]
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今天,最顶级的武夷岩茶被称为“大红袍”。这个名字来自于天心永乐禅寺后山峭壁上的六棵古茶树。
“在武夷山来说,最精品的岩茶叫’三坑两涧‘,落坑落涧的茶,茶的品质都特别好。日照时间短,叶片也比较厚,泡出来的汤水比较醇厚。
“做茶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一的时候,茶才能做到极致。在摇青的时候要很讲究,而且在水分适当的时候,这个茶的边缘开始绿叶红镶边。这个茶标准发酵的过程就出来了。杀青两百多度的锅,只要稍不留意,手肯定被烫起泡。揉捻是用齿状的揉捻筛,就像我们打太极一样,你的手要很巧,左右地摇摆,让青叶卷起来,用的都是内力。这个精品茶要微火慢炖,我们要用炭火去烘焙二十小时。”传统大红袍,做得最极致的可以烘焙九次,这样做出来的茶轻滑有光泽,如同泥鳅鱼一般,故名泥鳅火。“我们讲武夷山的茶,他在品茶的时候一定要品出声音,对茶是一种赞美,(含一口,往里吸两下)它叫啜茶。啜茶的过程是让你整个口腔里面每个部位都要接触茶的汤水,这泡茶所有的好、坏,在你的舌面上全都体现出来。”

[白茶]
白茶,是一种古老的制茶工艺,用晒干或阴干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叶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当地人常常把白茶当做消炎杀菌的药品。
(福建福鼎柏柳村,每年三月中旬开始)
“早上不能太早,早上雾很多,很大,对茶青色泽有影响。晚上要早一点收起来。中午晒的时候,太阳太强,一晒会糊了。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很难。要眼观其色,我们看它颜色怎么样,或白、或黑;手摸其干,看它的干度怎么样。晒白毫银针,我们要细心地去观察它。等火烟消完了,我们才把银针放下去。温度不要太高,一高等一下就糊了。”顶级的白茶,以清明前壮硕多毫的茶芽精制,入水根根挺立,白毫闪亮,名为白毫银针。
今天,大受欢迎的白茶,是一百多年前,从附近的太姥山上移植过来的。
“晒青的时候,要非常细心。如果用手铺好了以后,就不要再去碰它。如果天气好,像西风的天,就晒的比较多。”这在天无三日晴的太姥山顶并非易事。“

[茶与人生]
我们这边到清明都很冷的,晒白茶很不容易,在太姥山上存一点白茶是珍品。喝茶的时候要用这颗心,坐禅的时候也用这颗心,茶味和人生的味道一样,跟禅的味道也一样,因为茶也有生命,它跟人一样,你对它越了解,你做的茶就越好。”
“慢慢地,你发现万法回归内心,生活还是回归平淡最快乐。喝茶也是这样的,以前是追求种种的茶,茶香,茶汤,茶的颜色怎么样,慢慢地,现在只要有一杯清淡的茶就可以了。”

————————————

【第二集】

[斗茶]
比赛的过程很短,选手们只要完成初制的毛茶即可。而手工制作的毛茶,其实最见茶人功力。真正的高手在翻炒时,能感受茶叶最细微的变化。结束杀青的时机,往往就在分秒之间。经过杀青的茶叶,还需要用双手反复揉捻。双手力道要足,才能将茶叶中的汁水揉出。

[蒙古奶茶]
茶来自内地,为了方便运输,压制成茶砖,茶砖厚实到需要用锤子砸,砸下来的碎茶装在网兜里,先放入滚锅中煮。整锅汤水呈现褐色的时候,加入鲜奶。

[赤水虫茶]
村民们把采集回来的树叶发酵,这会使叶子散发出清香,从而引来化香夜蛾等昆虫,在茶叶上产卵繁殖,长出的幼虫就以这些茶叶为食。通过这些幼虫食道后的产物,再晒干过筛,稍加炒制,就制成了当地别具一格的饮品,虫茶。

————————————

【第三集】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的动作,繁复而漫长。最严格的茶道,要持续四个小时。“仪式,或者是说它的形式,其实是它的内容。呈现给你的这个形,表达给你的这个状态,你不可能是没有一点感受。每一个动作它的角度,或者是它的手的高低都规定的非常严格。”日本茶道喝的是用茶粉冲泡的茶汤。茶道的关键步骤是用茶筅将茶汤搅拌均匀,叫做点茶。
如今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代表,但这种古老的方式中,依旧保留着许多的唐宋遗风。

[唐茶]
唐代的茶,大部分都做成了茶饼。
唐茶的第一步,是加工茶饼。“把茶饼先烤香了,烤香以后再研磨,研成茶末。另外它有一个罗盒,它的罗盒旁边有一个空间,你就推来推去,这个茶就可以筛出来了。”唐茶的关键是煎煮,也叫煎茶。“烧水的东西是用铁锅,它还很讲究从哪里来的水。第二个,很讲究温度。怕水太开了,把水倒进去将水温降低。另外一边水要烧开了,茶就放进去,盐、姜、桂那些调味料放进去,这种口味跟我们现在有一点差距。”(举碗齐眉,敬天地。双手大拇指和食指握住茶杯。)

[油茶汤]
传说,曾经有人试着将茶叶炸透后,加入汤中熬制,以此治疗湿热带来的疾病。在贫苦的年代,茶也曾替代肉类,作为年货出现在年三十的油汤里。“放一点调料,花椒、盐都可以,待汤开了以后,就把这些放到碗里面,这样就可以吃。”将茶吃下去,是中国人对茶最原始的品茶方式。

[恩施玉露茶]
(唐代蒸青绿茶工艺)用蒸汽杀青,可以带来更纯粹的绿色和鲜美的口感。蒸汽杀青,只需要四十秒的时间,杀青后的茶叶,先在五十到八十摄氏度的焙炉上悬手揉搓,抛散初干。在一个半小时的纯手工制作中,茶吐露出清香,变为松针的形状,这就是恩施的玉露茶。

[日本静冈茶]
日本的静冈茶同样以蒸青和手揉闻名。每年春天,茶师们都会聚在一起切磋技艺。
将针叶状的茶叶摞在一起,摞的越高,说明茶的规格越统一,针形越饱满。

[河坡酥油茶]
河坡酥油茶的喝法与其他藏区不同。打茶之前,茶饼要在碾子里反复碾碎成粉末状,然后以水冲泡。在河坡,点茶的工具是藏族的木筒。这里喝茶的方法在宋代形成,至今仍然没有改变。

[潮州功夫茶]
“我们这边说功夫,讲究到火、水、器具、冲泡的技艺。最终的目的是怎么泡好这杯茶汤。其实冲泡有一个顺口溜:高冲低斟,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做茶是用心做的。一个茶的好坏,这一喝就知道当时做茶的心态是怎么回事。”
凤凰单丛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以香型多样闻名。”做茶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把茶做的顺口,再高级就做出有没有香气。“

[茶的发展]
明朝初年,中国的饮茶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炒青取代蒸青,散茶取代茶饼,茶不再被吃下去,人们更乐意通过泡茶,品位茶的原味和香气。

————————————

【第四集】

[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并称世界三大顶级红茶。西方人欣赏祁门红茶的香气,为它创造一个专有名词”祁门香“。阴雨天对做茶有影响。“当天的叶子必须要当天做完,不能过夜,时间一长茶叶就不新鲜了。”
鲜叶的萎凋,需要小半天的时间。阴雨天空气湿润,这个过程会更长。萎凋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揉捻。茶青在双手的反复揉搓下破裂。揉好的茶被放在竹篾中。半青半红的茶叶,在几个小时里充分发酵,最后在炭火上烘干,祁门红茶的香气开始凝聚。老谢自己喝茶,一天粗制就够了。但在茶厂,粗制的差还需要一轮精制,精制环节有十七道工序,先将粗老的茶筛出,在布袋中打碎,再通过网径不同的筛子,将不同直径和长度的茶细分。规格统一的茶叶,冲泡起来能激发更好的口感。

————————————

【第六集】

[茉莉花茶]
做茉莉花茶的第一步是加工茶叶。“通过蹚踩(脚上套布套,把茶放在筛子里跺茶),就是茶取出来梗保留。”做茶的第二步是处理花蕾。看似静止的花蕾,内部的温度却在升高。有经验的制茶师傅讲手伸进花堆,就能知道合适将花再翻动。等到花瓣和花下虎爪充分舒展,茉莉花的香气就开始溢出了。“筛花的时候要着力(用手摇动筛子)差的花要分掉,收跟推两个放在一起。”第三个步骤是窨制,这是最关键的环节。让干燥的茶叶吸收新鲜茉莉花的香气,茶与花混合的比例和时间是最难掌握的技巧。窨制时需要定时翻动,所以人是不能离开的。整个过程要持续到第二天的早上(茉莉花晚上才开)。
茶叶吸足了水分和香气,原先水灵的茉莉花已经枯败,用细网格的筛子将茶叶和残花分离开。炭火是昨天晚上已经焖好的,最后的工作就是将茶叶烘干,这算一次窨制。顶级的茉莉花茶最少要九窨以上,一次窨制要三天。

[安溪铁观音]
中国大多数名茶只做春天一季,而铁观音一般可做三季:春茶、夏茶、秋茶各有风味。

[峨眉山竹叶青]
峨眉山最好的茶园,隐藏在海拔八百米到一千二百米的原始森林中。竹叶青最初就是山上的僧人创制的。八万棵芽心仅能制成一斤竹叶青。
“茶不离手,手不黏锅,若一手擦到锅就要烫到手。杀青重要,理条也重要,辉锅还是重要,这几道哪个不注意味道就不好。”
如果想成为珍品,还有最后一道关口。“选茶的标准就是要完整,不能太大,不能太小,颜色要均匀,不能有一点瑕疵,像熊猫竹叶那样的才能要。从一千五百克原料里选出三百克茶叶的样子。”

[茶与人生]
一片茶叶,历经磨难,一次次死去,一次次重生。水的呼唤,帮助它完成了最后一次涅槃。而这段不平凡的历程,在喝茶人端起茶杯的那一刻,得以圆满。

《茶,一片树叶》

《茶,一片树叶》

图文版: http://bbs.bianzhirensheng.com/thread-1297506-1-1.html

茶,真的就是一片树叶而来!

请茶友们关注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跟随王冲霄总导演的镜头从茶的故乡中国出发,走进多彩茶世界,体会国人开门七件事之茶的重要性。《茶》被剪为每集50分钟,分为六集播出。
王冲霄介绍,为完成这部“茶经”,摄制组穿越了全球的茶叶国度,如日本、英国、印度等,“拍摄期间,导演们翻越了30多座著名茶山,深入很多不为人知的偏远山区,采访了世界茶人共100余名,探寻茶足迹。”在这场探寻“茶脉”的旅途中,除了世界各地的茶界泰斗外,淳朴的茶农、茶地的自然奇观都将出现。王冲霄直言,“在以往有关茶的影视作品中,从来没有这么多的茶界泰斗出现在同一部作品里面。《茶》是第一部将他们‘集中’起来的纪录片”。

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
从云南云南芒景山说起。
布朗族人把茶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将茶作为一种图腾来崇拜,他们视茶为祖先的恩赐,灵魂的盛宴。
布朗族茶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了!
茶祖:指茶的祖先。他们坚信着每一块茶地都有茶神。
世界茶文化在中国,中国茶的祖先,神农也。在云南,孔明被视为茶祖。在蒙山,第一个种茶的吴理真被视为茶祖。在日本,荣西禅师被尊为茶祖。
从包括云南在内的我国古茶树衍化而去,茶树已经成为农业中一种主要经济作物!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不仅能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但对这个问题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土(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
现在,无论是远在云南古茶园的普洱,或是遥远北方的北京茶馆里的龙井,还是大茶馆里小成都的龙行十八式,都是我们中国茶文化的演绎。
本集从芒景山古茶园到龙井再到蒙顶,第二段开始逐渐展开白茶、绿茶、黄茶、乌龙、黑茶、红茶,这条按照发酵程度不同的茶叶种类,接下去就将重点讲述其他类!

第二集,路的尽头。
漫漫茶道,实为路!
从喀喇昆仑山脚下的克里阳乡,维族牧民寻找野生昆仑雪菊,以为祛病,更为利益;到传统的广州凉茶,实则中药。
代茶使得茶在中国,确实形成一个更包容的概念。很多饮料原本并非是山茶属植物制作。如菊花、水果、中草药等等,但都在用茶的方式沏泡、品饮,被划定为代用茶,也是非茶之茶。对非茶之茶,人们更看重它们的保健功能。
http://list.tmall.com/search_product.htm?q=%C0%A5%C2%D8%D1%A9%BE%D5&type=p&vmarket=

最让人感叹的不是马帮贩茶,而是四川的“茶背子”。
茶马古道大致分为两条主线路,分别是从四川和云南出发的川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其分支较多,但大部分最终到达西藏,并从那里穿越喜马拉雅山的沟谷,远涉印度、尼泊尔等地。
雅安,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从此地出发的藏茶,到达藏区的康定,一路翻山越岭、茶马难行,只能依靠背夫运输。而运茶的背夫被称为茶背子。
走一趟需要半个多月。后背是三百多斤的份量,脚下是仅容一人的小路,一不留神就会跌入万丈深渊。这一条茶马古道,不是马蹄踏出来的,而是靠人的肩膀背出来的…
茶背子都是为求生存的穷苦人,他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就背茶。一包茶20斤,青壮年最多能背十五六包。片中唯一出现的女茶背子岳秀芸如今也已经86岁了。在她的记忆里,每30个茶背子里大约有5、6个女茶背子。尽管她们的体力比不上男性,但为了生活,她们仍旧咬牙坚持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雅安每天出来当茶背子的人有500多。如今,随着大多数老人的去世,那段历史已经开始模糊了。茶背子,作为一千多年川藏茶马古道真正的主角,正在沉默中渐渐消逝。
及至眼下,川内不少山区或者景区,依然活跃着不少靠山吃山的当地农民,俗称“背子”或“背二哥”,他们或抬滑杆、或挑运杂物、或运输物资,是否已经摆脱了当年“茶背子”们仅生存下去的境况呢?不知!

“追寻”最古老的制茶技艺
据了解,黑茶有着各种制茶工艺中耗时最长的流程,需要对粗老的枝叶反复揉捻才能使制成的毛茶结实饱满。在现代揉捻机出现之前,茶农都是用脚在斜板上反复揉捻来完成这道工序。“以脚揉茶”这一流传许久的溜茶技艺目前已被现代工艺所替代,在纪录片《茶》中,这一独特工艺将被还原,观众可以一睹“以脚揉茶”的古老技艺。

总导演王冲霄透露,“这一传统的制茶技艺在世界上其它地方已经不复存在了,目前只有四川雅安名山县双河乡长沙村的茶农依旧保留着这套工序”。此外,王冲霄直言,“片中除了还原黑茶独特的制作工序‘以脚揉茶’外,还将追寻其它古老的制茶技艺,比如贵州虫茶的制作流程以及藏式抹茶工艺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f0cf50100xqjt.html
左为金骏眉,右为雅安黑

第三集,“烧水煮茶的事”
本集弄清二个要素。
1、日本茶道源自中国宋代,尤其被认为由当年远赴神州求佛的僧人,从浙江径山寺带回。
径山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距今有1200余年的古刹,为天目山余脉,海拔769米,在浙江余杭径山镇径山。
径山茶宴是径山寺接待贵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起源于唐朝中期,盛行于宋元时期,传承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
宋时径山寺盛行“茶宴”,是径山僧以茶论道的一种“清规”,也是古刹以茶代酒、宴请上宾的仪式。茶宴在布置洁净的明月堂举行,室内悬挂名人字画,摆设时新鲜花,并有专用茶具。
径山茶宴依径山寺历代祖师、住持谱系而传承。按照径山寺传统,每当贵客光临,住持就在明月堂举办茶宴招待客人。径山茶宴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共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
—另,片中展现的日本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光大,确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中国唐朝人煎茶喝,宋朝人创造了点茶法,当时茶之道为“吃”茶,即将绿茶磨成粉末,加以水调,并饮。目前国内保留此风,莫属藏民的酥油茶制法。片中讲到四川甘孜州西部白玉县喇嘛们的饮茶。
两千年来,人类喝茶的方式一直在变。到了明朝人一改吃茶的传统,品味到茶叶泡水的清香,而日本茶人在对传统茶道的恪守中,熏陶着本民族的心灵。

第四集,“他乡,故乡”
茶,源自中国,扬于印度,远至几内亚,偏可格鲁吉亚!
本集就按照这个脉络,让百年以来,由中国为源头的茶叶迁移为线索,罗列了安徽祁门、金三角地区、印度北部大吉岭山区、格鲁吉亚数地种植茶叶的人与事串联!
这是全球较早数据了,在“2013国际茶业大会国际茶人高峰论坛”会议上,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诺曼·凯利先生表示,全世界茶叶产量在过去的五年增长了20%,其中中国增长10%,远高于全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3%,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红茶生产国。
再看看中国2013年的全国量化数据!
茶,不仅是国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也是全球主要国家人们的一件重要事情!

第五集,“时间为茶而停下”
世界上人均饮茶最多的是英国,想来中国没有谋得第一,应该是被广大中北部地区平均化了!若以广东、福建二省而言,夺得第一,毫无问题!
放下竞赛论,本集也说到那年的鸦片战争,实质是经济战,原因是凯瑟琳王后的饮茶习惯,被放大与仿效后,恰似一幅贵族生活写照,于是全英上下齐动员,大饮中国tea!
可惜,当年远洋运输不发达,中英两国相隔万里,但在19世纪的百年间,两个国家的关系却是异常密切,联系的契机主要就是因为茶叶和鸦片这两种特殊商品。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就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建立同中国商业往来的通畅渠道,因为茶叶在英国已经成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果茶叶供应不能保证,则可能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中国是唯一的茶叶供应国,因此英国对中国的依赖性很大。

如今看来的源远流长英伦茶文化中。
中国茶其实是直到16世纪中叶才为西方所知。17世纪之后,茶开始进入英国。18世纪后,茶在英国的贸易发展惊人。
具体说来:
1704年英船‘根特’号在广州购买470担茶叶,价值14000两白银,只占其船货价值的11%,而所载丝绸则价值80000两。1715年,英船”达特莫斯”号前往广州,所携资本52069镑,仅5000镑用于茶叶投资。
1716年,茶叶开始成为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两艘英船从广州携回3000担茶叶,价值 35085镑,占总货值的80%.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后,北欧的茶叶消费迅速增长,茶叶贸易成为所有欧洲东方贸易公司最重要、盈利最大的项目,当时活跃在广州的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登(Robert Constant)说:”茶叶是驱使我们前往中国的主要动力,其他的商品只是为了点缀商品种类。”
十八世纪,英国对茶叶等奢侈品征收重税,引发了大规模的茶叶走私。走私茶叶利润巨大,以致不少水手铤而走险。一位名叫罗伯特-特罗特曼的走私犯,就因武装走私茶叶被打入了死牢。

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和相对较低的购买力使欧洲产品的中国市场非常狭小,唯一例外的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大规模的中西贸易由此找到的支点:西人用白银交换中国的茶叶。178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财库尚有二十余万两白银的盈余,翌年,反而出现了二十二万两的赤字。为了弥补东西方茶叶贸易巨大的逆差,东印度公司专门成立鸦片事务局,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贩卖鸦片。不久后,令中华民族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爆发了。
这就是已经深入英国人血脉的茶!

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
茶人!以茶为业者,可皆为茶人!
采茶的是,制茶的是,种茶的是,育茶的是;
喝茶的是,品茶的是,玩茶的是,弄茶的是!
我想,茶和很多人间器物一样,平常普通之芸芸享受其间,为了平静也为了安逸吧!
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也努力参悟其间,为了平静也为了安逸吧!
有趣的是,居然都是为了平静也为了安逸吧!哈哈!

看日人,丹下明月,父亲曾经担任伪满州傀儡政府官员的日本贵族之女,今愿全世界人民和平饮茶,努力从事日中友好往来、文化传播之事,出力、出钱,此应是茶人!
看台胞,李曙韵,“人澹如菊”茶书院创立者,首次将茶席、茶艺、花艺融合在一起,带领想唯美的今世之人,进入一个全新的美学殿堂。亦是一种茶人吧!
现今,作者已经来到北京,开设晚香茶室,开启又一段茶之旅。或许是看透高大上之首富首府吧,茶为引,器物渐深!

最后来个总结:
还是第一集的那句,让人畅想,也符合目前状态自我品茶的领悟:“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茶,淡然人品!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台词记录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吐槽的小青年(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12468/

【1】茶是一种人生。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

【2】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几千年前,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它步入了唐朝诗人的殿堂,它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它藏进僧侣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日本,并在那里上升为一种生活的信仰。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它丰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优雅的礼仪,并跟随日不落帝国的脚步在世界各地生根。它走过漫长的旅程,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3】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而融合是茶的天性,茶与奶,茶与油,茶与药,茶与花。

【4】中国人认为,茶如人生,苦尽,甘来。

【5】茶的世界,人来人往,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有的人实现了灵魂的救赎,有的人发现了生命的诗意,有的人重建了与祖先的联系,而更多的人把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茶的馨香,让我们停留下来,或者,奔向远方!

【6】一片茶叶 落入水中 与水相融 才有了茶水。

【7】茶,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

【8】在中国,茶是一个很包容的概念。

【9】茶背子,作为一千多年川藏茶马古道真正的主角,正在沉默中渐渐消逝,他们曾用最原始的方式,背出了人类历史上最艰险的一段,茶路。

罗辑思维:中国也有一个愚人节 132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不跟大家讲什么大道理,只跟大家聊一个小故事。

那这个故事怎么来的呢?前一阵我们不是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书吗?著名史学家王瑞来先生写的《君臣》,副标题是“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这本书本身讲的是宋真宗一朝五个宰相的故事。但是我读完之后,发现其中的有一年非常有意思,这就是公元1008年,可以说在宋真宗的朝堂上演出了一出闹剧。

接下来我们就跟大家聊这个故事,宋朝的皇帝尤其是北宋的皇帝著名的不多,一开始宋太祖很有名,最后的亡国之君宋徽宗也比较有名,中间的那个宋仁宗也比较有名,而这个宋真宗呢?他的面目就比较模糊。现在我们记得跟他相关的史实其实不是很多,比如说有一句话叫“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词的作者就是宋真宗。按说宋真宗这个皇帝不错,为啥?你想几个理由:第一,近一百年来,他是一个得位最正皇帝。唐朝的末年就不用说了,很多皇帝是受制于宦官,然后到五代十国时期,那个皇帝就乱得一塌糊涂,谁基本上都是靠枪把子,刀把子上台的。那到了宋太祖,说白了,也不是很光彩,陈桥兵变,欺负的是人家孤儿寡母。那宋太宗也不太光彩,现在历史上一直说他篡位叫烛影斧声。

那这个宋真宗就是宋太宗的亲儿子,所以你想一百多年,都没有一个皇帝是正当上位的,直到宋真宗,这是一个得位最正的皇帝。所以你说他的历史地位是不是很好啊?很有一个干出一番事业的基础,这是第一条。

那第二条,宋真宗在上位不久,就爆发了一场战争。北方的契丹辽国开始南侵,这是公元1004年的事情,战争打了不到一年,第二年年初1005年的1月份,双方就签订了澶渊之盟。这澶渊之盟我们后代来看,尤其是我们中学学历史的时候,都觉得好丢脸。因为宋代吃了亏,你每年要给人家岁币。虽然表面上双方是约为兄弟之国,谁也没欺负谁。但是以大汉族中心主义来说,这好像还是有点别扭。尤其是还给钱,三十万,其中十万是银钱,二十万是绢。而实际上你站在当时的那个情境下一算账,这笔交易做得划算!你就算你自个儿的账嘛,你想,宋代当时为了备边,就是抵御北方辽国的入侵,每年要花军费是三千万以上,现在花三十万,1%不到的成本,就获得国际局势的安宁,怎么不划算呢?双方已经打了四十年,但是澶渊之盟一签,此后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这怎么不划算呢?

所以宋真宗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澶渊之盟干得漂亮,确实也干得漂亮。首先,外交上安定了吧,对方对大宋虽然约为兄弟之国,那多少还是有一点尊敬的嘛。比如澶渊之盟签后不久,契丹就派了使臣来到这边来朝贺,这边有点喜事嘛。宋代的官员就说,你们这些人你们不能带刀啊,你们上殿见天子,刀给拿下。宋真宗说,他们这些番邦天天带刀的,你就让他带嘛,叫剑履上殿。这在中国,这在汉族的这个朝廷当中,这是一个重要的荣誉,就给了,搞得这帮辽国人感激涕零。你看这就叫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大国自信。你带刀上殿没有问题,所以外交局势变得非常好。

经济,你想一和平,经济肯定发展。以至于在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几年,宋真宗是不断下圣旨,说民间太浪费了,这粮食种出来老酿酒,这金子,这是好东西,老打首饰,这事不行,咱得节约。所以可见,民间的经济发展也非常好,具体的账一会儿再给大家算。

而且当时的社会治安情况也变得非常好,有记载显现,整个宋代的南部,除了袁州这个地方还有两个盗匪在逃,还在通缉当中,剩下没有盗匪了。确实老百姓有饭吃,谁去当盗匪呢?另外就是文化事业发展得也非常好,有一次宋真宗也是心血来潮,就跑到国子监,当时的国立大学去视察。就问当时的官员,文化事业搞得怎么样啊?说非常好,你看我们国初的时候,就是刚建国的时候,我们国子监里面藏的雕版,就是印书的那个版,只有四千块,而今天在您老人家的领导下,已经有了十万块了。现在的士子们再去考试、科举,有的是参考书。宋真宗就非常得意,马上就答了一句话,说这发展得这么好,跟我搞澶渊之盟,搞和平环境是不是有关系啊?大家说,有关系,有关系。

说明宋真宗在这个时候是把澶渊之盟当做自己一个大大的政绩来认识的。但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在这儿我们就得说到《君臣》里面提到的两个宰相,一个叫寇准,一个叫王钦若。这两个人在以前节目我们也都介绍过,寇准,寇老西儿,现在通过电视剧什么大家都知道,很有名,寇准的性格是比较刚强。而王钦若是属于比较柔吝的那种人,说白了当宰相号称奸臣的人不多,而王钦若就是其中之一。

那到公元1004年的时候,北方的辽国打过来,王钦若就说赶紧跑啊,跟当年的唐玄宗一样往四川跑。寇准说不许跑,谁说跑,这个人就该杀。然后就非督着这个宋真宗往北渡过黄河,御驾亲征去抵挡辽国。后来打赢了,澶渊之盟签下来了,所以这个宋真宗打心眼儿里就感谢这个寇准。平时言词之中,脸面之上,就经常带出对于寇准的欣赏之情。话说到了景德三年,这是二月份的一个下午,天刚刚一擦黑,人家寇准忙了一天,下班回家,照理又流露出那种非常欣赏的神色。旁边另外一个宰相,就是刚才那个出主意要跑的王钦若,心里就不舒服嘛,所以憋在心里好久的一句话,这个时候就说出来了。什么话呢?就是你还真觉得寇准了不起啊?澶渊之盟是个好事啊?宋真宗说当然是好事了。不然,皇上,澶渊之盟这叫城下之盟,这是被逼无奈签的,即使是在春秋时期,那些小国打仗,如果签城下之盟,这也是一个出去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事,你怎么还这么欣赏寇准呢?

这个话说完之后,宋真宗心中确实就很失落,因为他万没想到,过了几年之后,舆论是这么看问题的。你看,这就是我在节目里屡次说的,那种批评家的恶处。他不是当事人,当时他也怕死,他也怕辽国把他怎么样,所以当时他也不吭声,说澶渊之盟不好。时过境迁之后,他这些站在旁边看的人现在该说话了,当年不应该这么办。但是确实,这句话在宋真宗心里种下了一个心魔,他觉得我的统治在合法性上出现了一个小危机。所以不高兴,不高兴过几天之后呢?又遇到这个王钦若,下面这段话是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也是非常严肃的一个史料书,这本书确实也搜集了当时的很多笔记,反正它上面就这么写,你也就这么一听。王钦若和宋真宗之间又发生了一次对话,宋真宗说,那你说澶渊之盟不好,现在怎么办呢?我总要再挽回一点合法性啊,我当皇上我得有面子啊。王钦若说好办啊,接着打仗,跟丫死磕,把那个什么北京,就是燕云十六州再给拿回来啊。宋真宗一听这不行,这个打不了仗,国家好不容易安生几天。

其实王钦若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先抛出这么一个宋真宗完全不可能接受的方案。王钦若说您要是不想打仗,我也理解,那咱们就得干第二件事情,这件事情干完了,它的效果就是威震四海,夸示戎狄。这件事一定得是最牛最牛的事,才能让他们服。那这是个啥事呢?王钦若轻启朱唇,吐出了两个字:封禅。

封禅是啥意思呢?就是到泰山上去祭天,是一个祭祀的仪式。那你说怎么你搞个仪式别人就服呢?那不一样,别的仪式是你关起门来自己搞,如果搞封禅泰山这件事情,就是你在历史当中有地位了,为什么?因为只有那些功绩最为卓著,而且他统治期间天下太平的皇帝,才能搞封禅泰山大典。那历史上干过这件事情的皇帝,比如说秦皇汉武,秦始皇,汉武帝,当然也有很牛的皇帝没干过,比如说唐宗宋祖都没干过。但是唐代盛世的皇帝,比如唐高宗,后来的唐玄宗都封禅过泰山。

但是要注意,从唐末一直到五代,再到宋真宗他老人家,三百年没有皇帝干过这件事。所以宋真宗觉得,既然我的治下已经是太平盛世,如果我干成一件封禅,大家都支持话,这不就证明我有合法性了吗?证明我是跟秦皇汉武我们在一块的,我们是第一序列的天子。对宋真宗确实有吸引力。可是要知道,封禅它可不就是你搞一个祭祀就完事的,你必须让所有人都服气才行。

所以干成这件事就有几个前提条件,第一就是朝臣得支持,说白了,公众舆论没有有力的反对的声音。那宋真宗在这方面还真是打下了一个好几处,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在朝庭当中执政的宰相叫王旦,上一期节目我们也介绍过这个人。王旦这个人虽然不算什么坏人,是一个太平宰相,但这个人也不算有棱角。而且这个人从我看到的一些史料上来看,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次有一个他的家人就跑来跟他辞行,说我岁数大了,我实在干不动,我得走了,感谢老爷您照顾我这么多年。王旦说你是干嘛的呀?这都告别。说我是你的轿夫,干了几十年,你每天上朝的时候,我就走在你前头。所以你看,你说现在再大的老板,再大的领导说不认识自个儿司机的,少见吧。王旦就做得出来。说明这个人在社交关系当中比较冷感,太平宰相,与我无关的事情我基本不管。

所以宋真宗这个小心眼,跟王旦沟通就比较好沟通。现在史料上看,就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上记载,大概就是这么沟通的。有一次宋真宗就跟他透露了这个意思,我想搞个封禅,怎么样呢?透露完意思之后,王旦也不吱声。宋真宗说这么地,我最近得了一坛子好酒,这酒非常好,你拿回家去,千万不要给外人喝,你就跟你老婆和你的孩子自己开坛喝。王旦就把这瓶酒拿回家,等回家一开坛发现,里面是一坛子珍珠,这什么意思?就是皇上给你点儿贿赂,说你闭嘴,别吱声,支持我这一把,好不好。把王旦宰相搞定,官僚集团基本也就搞定,这是第一个条件。

那第二个条件呢?既然你封禅泰山是跟老天爷沟通,那请问老天爷愿不愿意接受你的祭祀?所以就必须搞出一些祥瑞。祥瑞这个概念我们以前多次解释过,就是上天搞个显示器,给人间的帝王看看眼色,如果你干得好,给一些祥瑞看一看,干得不好,给一些灾异看一看。要知道,在古代儒家的意识形态当中,祥瑞这个东西算是旁门左道,它跟它发主流意识形态其实是悖反的。孔老夫子当年就讲过,鬼啊,神啊这些东西,叫存而不论,敬鬼神而远之。孔老夫子还讲过一句话,叫天何言哉?老天爷虽然统治我们,但他不说话。所以宋代原先的这些帝王,基本上对于祥瑞是半推半就,你要是进献祥瑞呢,我也可能给你发点赏银,但是国家不予承认,不会记录到历史当中。

但是王钦若就接着宽这位宋真宗的心,说没关系,古代书当中也有这么四个字,叫神道设教,就是圣人设教,往往就会搞一些鬼啊,神啊的东西。因为普通老百姓愚昧嘛。你不跟他讲这些,你怎么搞得服他呢?所以没关系,这个以前圣人也干过。你看,祥瑞这个事就开始在宋真宗一朝开始了。最开始干这个事是钦天监,因为这职位他天然就是干这个事的。天天看天,看老天爷脸色,有一天报上来了,说发现了周伯星。周伯星是中国古代认为的四大瑞星之一,这是典型的祥瑞。如果按照现代科学家的解释,那周伯星可不是什么祥瑞,为啥呢?因为它就是一个超新星爆发,是一个恒星,它的寿命到了最后阶段,它会变得特别大,特别亮,它能量开始大爆发,是这么一个星。其实是一个,怎么说呢,是一个衰亡的象征。

但是宋代的人不知道啊,看到了周伯星,这是好事。但是宋真宗这个时候还知道,这玩意儿还真的就不能把它给认了,因为以前的皇帝都不认。确实,当时也有一个大臣就站出来讲,说周伯星确实算是祥瑞,但是对于我们这个朝廷来讲,最大的祥瑞就是老百姓过好日子,五谷丰登,那是真正的祥瑞。宋真宗说,你说的有道理,这个周伯星不算,不算。过了一阵,同一年,又有人献出一只白色的乌鸦,那你说怎么会出现白色的乌鸦呢?那物种变异嘛,或者压根就是一个当时人根本就不认识的一个新鸟,献上来了。所以你看,白化病人,这个乌鸦,这多好,这也算是祥瑞。当时宋真宗也没敢认,但是因为王钦若的这一番谈话,渐渐地他就想认了。所以后来又把周伯星的事翻出来,说老天爷都给我们脸色看了,咱不领情好像也不太好吧。这样,礼部你们开始制订一些礼法,看怎么搞个仪式,咱们也稍微回答一下,给老天爷一个面子嘛。

你看,这就是一个信号,证明皇帝开始接受这个事。那既然这个信号出来,底下官员那多灵巧啊,马上大量的祥瑞就开始扑向朝廷。我见过的史料当中最奇葩的是有一个地方上表,说我们这个地方闹蝗虫,这个蝗虫一看宋真宗天子在朝,都不好意思吃粮食,抱草而死,抱在草上,一口不吃,生生把自己饿死,就因为你实在是太伟大了。你看,这种谎都扯得出来。

可是祥瑞不管上的多热闹,还有第二个条件没有满足,就是那总得有人提出封禅这个事啊。而这点恰恰是最难的,为啥?因为任何人提都没用,甭管是皇帝自己提还是大臣提,你不好意思嘛。因为封禅这件事意味着,把宋真宗放在秦皇汉武那个序列里面,大臣们再提你都不好意思答应,那怎么办呢?这是一个逻辑难题。宋真宗有办法,当然背后的操盘手当然就是王钦若了。1008年大年初三,宋真宗召集了自己的重臣见面,装得很忧愁的样子,说爱卿们,有一件事情我实在不能不说了。这话得说到两个月前,去年十一月份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在宫里睡觉,帘幕深垂,我是深思飘荡,做梦。突然有遇到一个神人,这个人是外星球来的,带着皇冠,就跟我讲你干得不错,好样的,马上我们要给你下三卷天书。这个书什么内容,到时候你自己看,现在你要做好准备,然后就走了。我就追上去问,就没有逮着,那这两个月来我就心里特别不踏实,天天焚香沐浴,我从去年开始就不吃肉了,我斋戒,在宫中也建了一些道场,就在等待这个天书。是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一个多月过去了,我就以为这事已经过去了。但是今天有太监来跟我讲,说咱们那个承天门南角上,就是皇城那个门南角上,突然出现了一个两丈长的口子,就是那个时候的丝织品,黄色的,那上面的末端挂着一本书,就是那个绢,书绢。而且那个封口上,那个太监还看到写着字。我也不知道太监为什么视力那么好,挂在那个门上,还能看见封口的那个小字,说这可能就是天书,我就很紧张。所以召集爱卿们来,我们来商量商量这事怎么办?

大家你说谁不知道他在胡扯,对吧。大家说,这个事很好呀,那你就自己看呗,我们是不方便参与,这是上天跟您老人家的交流。宋真宗说扯什么,我把你们叫来就是为了见证这个神奇的一刻,跟董卿说的话一样,见证这个神奇的一刻。宋真宗还在讲,说万一这个天书是批评我们干得不好呢,那我就要身自检讨。如果是骂我个人呢,我还要注意自己的素质。总而言之,我现在很忐忑。其实大家都知道你在干什么,对吧。后来果然就把这个天书取下来,把天书打开,天书就说你干得不错,你应该封禅泰山等等。

你看,这个时候终于把功课做足了,你可能会说,这骗谁呢?谁都知道,对,但是皇权系统就是这样。他拿出来这么一个东西,他证明了什么,是皇帝铁了心的要干这件事。为什么要扯这么一个精心准备叫有步骤有计划有行动的弥天大谎,就证明他一定要干,这不是临时起意。请问谁有够胆这个时候跳出来你反对?

所以大家就只好不吱声,那不吱声,有人吱声,什么?就是底层官员,那些泰山所在地,就是当时的山东衮州,马上就派父老乡亲号称叫百姓,进京上访,请愿。皇帝一定要到我们那儿封禅,对吧,天书都下降。其实背后肯定是山东衮州的那些地方官嘛,还用说吗。皇帝和身边的大臣这个时候就等着看,看周边的舆论到底怎么反映。大臣们其实有点不好意思,搞儒家的人,他多少有一点儒家的意识形态的修养,知道这个事带头请皇帝去封禅,是一个要留骂名的事。

所以朝臣们是等了十天,这个时候才开始,这是1008年的3月份,按阳历讲是3月份,从21、22、23连续三天上表,说皇帝,你去封禅吧,反正你想干这个事。那你说为啥连续三天?这是宋代养成的一个坏习惯,就是皇帝跟大臣之间干什么事都得干三回。比如说大臣们说我要辞职,皇帝说不行,第二回,我要辞职,不行,第三回,那你滚吧。其实早就想让你滚,但是必须要三推三让,这才显得是待人之臣之礼嘛。所以所有的事都是这样,所以你看这个动作就特别快,根本不等皇帝答复,21、22、23三天奏折上去。那按说按照传统的习惯,三推三让可以了吧?不介,人家宋真宗在第三封信接着推。大臣们就有点疑惑了,这到底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啊,对吧。那你又没说,因为当时其实皇帝和大臣之间,其实也有一个默契,你要是真不愿意,那在第二封推卸的书当中,就是诏旨当中就应该写明,说你们别再弄了,再弄我跟你们翻脸,得有这样的话。又看不到这样的话,所以隔了两天,你看21、22、23三天吗,24号没写,25号大家说,那就再写一封试试呗。所以第四封劝他去封禅泰山的奏折又上去了,宋真宗批示说不可以,我不去,给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你们以后再也不许上的一个明确的指示。

那大家就傻眼了,说那看来就是真的,真的是清醒,只是造一些声势,还是不愿意把自己搞得那么膨胀,大家就散了呗,就不写了。宋真宗说真不写啊,我还是想去的呀。你看这就是有时候男生追姑娘就是这样,你怎么追她都不答应,怎么追都是不答应,但她不走,对吧。按说你绝尘而去也就行了,她还在那儿捏着小辫,就在那儿装,作态。那宋真宗和大臣们这个时候就陷入一个僵持,怎么办呢?宋真宗说还得我来,我再踢一个球。于是又出现了第二封天书,又来天书了,又让我去封禅泰山。大家心里就明白了,装什么装,接着第五封奏折又上去了。这中间隔了十天,第五封奏折又上去了,宋真宗说,哎呀你看,爱卿们,实在是不好意思,你们这么盛情,我就答应了吧,于是就开始准备封禅泰山。

可是你以为这就完了吗?没有啊,因为从决定封禅泰山到真正成行,把整个典礼做完,这当中不能出事。对吧,因为任何地方,比如说发了一个水灾,哪儿地震,这叫灾异,这证明老天爷又翻脸了,你中途又得停。但是怎么能够让老天爷不干这个事呢?这是第四个大难题,那宋真宗是怎么解的呢?

前面我们讲到宋真宗终于决定在公元1008年封禅泰山,可是这个事还有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要知道封禅这个事,和帝王想干的其他事可不一样。这件事的所有理论基础都建立在上天的脸色上,你看什么祥瑞,天书,都是这些鬼玩意儿。可是上天的心思谁猜得准呢?万一在你宣布封禅,到把这个事干完之间,老天爷给你捣点乱,你可怎么办呢?

要知道这可不是什么空穴来风的担心,就在宋真宗他爹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期间,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宋代皇帝想干封禅,第一个起这个念头的就是宋真宗他爹宋太宗。宋太宗刚继位的时候就打了一场仗,伐辽国,结果失败了,高梁河战役,以前我们提到过。但是宋太宗一想,我也不错,就算统一不了全国,打不下辽国,至少汉族地区我也统一了。那个北汉我不就拿下来了吗?我搞点文治吧,不光搞武功,搞武功也打不过人辽国,对吧。所以他就想封禅,当然他的操作手法跟宋真宗不一样。宋真宗是演技派,前面我们讲过,给大家唱一出戏。宋太宗干的就比较质朴,直接挑动底层老百姓上访,一千多人到东京汴梁来说,您去封禅去,封禅去。来了两回,所以宋太宗就答应了。

这是哪一年?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这件事情是4月份定下来的,说咱们11月份去泰山封禅。但是5月份,有一天夜里,那真是巧得不得了,在历史上我没有看过同样的例子。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可能宋代的皇宫那个避雷设施有问题,就被雷劈了皇宫。而且着火了,你想,下着大雨,那场火居然就能从皇宫的月华门,一直烧到了皇帝办公的两个大殿,全部给烧光。这个皇宫起火这件事情,在中国古代是帝王最忌讳的一件事,这就是典型的灾异。所以蹭了大概大半个月,宋太宗百般无奈,百般不情愿的情况下,就只好宣布了这次封禅行动的取消。

所以这个时候宋真宗就特别担心这个事,但是也没办法,跟老天爷唱这个对手戏,怎么办呢?我只能把人事尽足,剩下的听天命。那他干了什么呢?第一条,所有的老百姓不允许上访,就别说像现在什么越级上访,上访就不行,原来什么拦轿伸冤这些事坚决不准干,谁干谁坐牢。

第二件事情,要知道当时宋代的科举还有一科,现在我们熟悉的科举的科都是进士科。但是在宋代的科举还有很多科,比如说,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这意思就是你是一个性格很耿直的人,经常给国家提意见,说皇帝不爱听的话。这种人我们也很宽容嘛,给你发张卷子,你也写,写得好让你当官。那宋真宗说这个什么时候了,我现在要办大事,你这种考试就是逼着大家说朝廷的坏话,对不对,这种考试停了吧。而且当年吏部的很多正常的考核官员的考试都停了,这就是把正式的能够给国家提意见的渠道全部封死。

这其实也在释放了一个政治信号,就是今年国家要办大事,你们都给我闭嘴。什么叫老天爷的灾异?你们不报上来,就是没有灾异。那些话我不要听,用的就是这么一招。那这种话不听,那能听到的就是什么话呢?当然就是各种各样的祥瑞了,那个阶段整个朝廷真叫是乌烟瘴气。前面我们讲的那个宰相王钦若,跑到泰山去施工,因为搞封禅,总得搞一些小建筑。他就报告,说这个泰山原来是有老虎的,现在我没有看见,说明老虎都躲起来了,给你老人家圣君让道。另外我在施工的时候,你看挖了那么多土方,居然一只蚂蚁都没有见到。这说明上体天心,老天爷就是要告诉你,你这次做封禅,连一只蚂蚁的性命都不会伤到。所以你特别得老天爷的欢心。你说这不是胡扯吗?

还有一个宰相,以前我们讲宰相故事的时候讲过,叫丁谓。丁谓就在说,哎呀,有一天这个仙鹤就打汴京上空飞过,飞舞良久,就是不愿意走开,这也是一个祥瑞。宋真宗说你能不能不要胡扯啊,是,有仙鹤飞过,人家就飞过了嘛,没有飞舞良久嘛。大家都看看,这种谎不能扯的。我说我做梦没人看得见,你这怎么能说呢?丁谓就跟他说,我跟你讲这科学道理,一通解释,我也不知道他怎么解释的,最后反正宋真宗说,讲得有道理,记下来,记下来,仙鹤飞舞良久不愿离开,这也算一个祥瑞。

所以后来还有一个宰相叫寇准,私下吃饭聊天的时候,突然天上飞过去几只乌鸦。寇准说你们看见没,有乌鸦,这是丁谓不在,丁谓要是在,一定说这就是黑色的仙鹤。所以当时朝政是乌烟瘴气。

那民间呢?当然也有发动。一旦宣布封禅泰山,当地的官员居然就能组织,瞬间,两万五千人左右的人上访,欢迎皇帝去泰山封禅。这里面包括什么国际友人,民间的长老,宗教的人士,各界的群众。你想想看,在那个时代,瞬间筹集两万五千人的上访队伍,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大家都拼了,为了皇帝的这个心思。

当然,你说有没有问题?当然有问题。比如说后来又出现了第三封天书,其实就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皇上觉得还不够,老天爷得催我,十八道金牌,才有两道天书,不够。所以王钦若在泰山说,又发现一封天书,给送到东京汴梁。宋真宗这个时候其实漏算了一招棋,为啥?你想想看,天书这个东西它只要出现在皇宫里,如果一旦说外地,泰山里也可以出现天书,那请问你怎么控制?

果不其然,后来就有一个底层官员叫朱能,这个家伙官职非常小。有一天突然就说,我这儿也有一封天书,这是第四封天书,送到宫里去。宋真宗就傻眼了,你不得不承认,天书既然能掉到皇宫,就能掉到外头。所以只能按照迎接天书的仪轨把它迎进来,但是心里那个恨哪。因为你想想看,只要一帮想造反的人,这个时候也谎称手里有天书,而且这个天书就是骂大宋天子的,请问你怎么下台?

所以后来大概又过了十几年之后,这个朱能真的就造反了。当然后来被扑灭之后,朱能自己上吊自杀。但是他手下那十一个黑社会的哥们儿,就没那么便宜了。宋真宗那真是银牙咬破,把这十一个人抓起来,先是活钉示众,就是活着把你钉在木架上示众,然后是具五刑处死。按照中国古代典籍记载,什么叫具五刑?就是把一个人先在脸上刺字,然后把鼻子割掉,然后把脚趾头剁掉,然后用鞭子活活抽死,然后头砍下来枭首示众,然后连皮带肉带骨,全部剁成肉酱,这叫具五刑。要知道,宋代这个朝代是非常反对酷刑的,像这种历史记载,把十一个人具五刑处死,在宋代典籍当中仅此一例。所以可见宋真宗恨他们恨到什么程度,我让你弄天书。

但是不管怎么讲,这一年乌烟瘴气的政治,到了11月份封禅泰山,终于告一段落,这个典礼还终于让宋真宗给干成了。但是请注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后来的皇帝,你看北宋的皇帝基本上都知道,这事不能玩,实在是太乌烟瘴气了。到了南宋的时候,泰山都不在自己国土内,就更谈不上了。元朝皇帝才不管那些事呢。到明朝的时候,干脆把封禅泰山大典干脆就废除了。虽然后来也有一些皇帝,比如说清代的什么乾隆都上过泰山,但那都不叫封禅。所以宋真宗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泰山的皇帝,但是整个这出戏实际上是闹剧。

你可能会问,那天书呢?天书里面都写了啥?这个天书要是保留下来到今天,拿到什么苏富比拍卖,那至少是几千万美金起,天书哪儿去了呢?天书不在了。第四封天书,就是那个朱能献的那个天书,可能当时就被销毁了。剩下还有三封天书,真是豆腐落在灰堆里,是吹不得打不得,谁都知道它是个假的。可是这个假的因为宋真宗他毕竟是个皇帝,后来的皇帝也不能就承认这玩意儿是假的。那怎么办呢?是一个政治难题。

但是宋真宗的皇后,就是以前我们讲过的那个刘太后,那真的非常有政治智慧。刘太后执政的时候,其实是宋仁宗时期,宋真宗的儿子,执政的时候岁数还非常小。所以刘太后就说这么办吧,说天书去哪儿啊?爸爸去哪儿,天书就去哪儿。给它埋了吧,你宋真宗不是说天书好吗,就随你去陪葬,所以三封天书就葬到了宋真宗的陵里面。这样的一场闹剧才算是收场,大宋的政治才算是重新走回了正轨。

说到这儿我们还得回到这件事情的根子,就是澶渊之盟。宋真宗像一个委屈的大男孩,刚开始觉得自己办了一件好事,但是万没想到,所有人都说这个事很丢脸。所以他就不断要干一些新的事,来抹去自己脸上的这个污点,才搞出了这一出闹剧。

那时隔一千多年,我们为澶渊之盟能不能做一些辩护呢?澶渊之盟真的像当时的那些士大夫讲的那样吗,甚至是今天的中学历史较科学讲的那样吗,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事件吗?一会儿回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澶渊之盟。

直到今天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提到澶渊之盟,还是没有什么好话。觉得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虽然澶渊之盟在文字上显得很平等,宋辽两国的皇帝是约为兄弟,谁岁数大谁就是哥哥,如果宋朝皇帝岁数比较大还能落一声哥哥听一听,这好像很平等。但是毕竟里面有岁币这回事,一年三十万,十万的钱,二十万的绢,这就是战争赔款,而且是没有尽头的战争赔款。所以它怎么能是平等的呢?

可是你得会算账,前面我们已经算过,如果大宋军队在北边要布防的话,每年是三千万的军费,如果要打仗的话,那至少是五千万的花费,都未必拿得下来。要知道,当时宋朝的财政一年的收入大概是一个亿,最顶峰的时候是1.5个亿。所以一年送三十万出去,九牛一毛嘛,还是划算的。当然有人有那个民族情结,觉得还是丢人,我强国,我大国,为什么要给你钱呢?那你还漏算了一笔账,那就是榷场。

榷场这个事也是双方协议的一部分。它是个什么东西呢?它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那个农贸市场。因为农贸市场它是开放的,你猪、牛、羊、日用品,都可以在里面交易,只要交摊位费和税收就可以了。榷场虽然是一种贸易形式,也是一片地方,但是它是由政府强力管制的。说白了,它是执行一种叫贸易白名单的制度,也就是只有在双方商定的物品的品种上,才可以进行交易。

这个交易一开始双方就很不顺利,为啥?因为我需要的和你需要的不一样。你看宋朝需要什么?第一项就是马,这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宋代朝廷最头疼的就是没有地方养马,这个问题从宋真宗开始,甚至从宋太祖就开始,一直到南宋,这个问题一直是延续下来的,所以需要辽国的马。那第二呢?需要盐。盐是重要的民生物资了,中国东部最好的盐场基本都在北方,第三样呢?需要粮食。你觉得奇怪,大宋怎么会缺粮食呢?是,但大宋的粮食主产区主要在南方,如果运到北方的边境线上,它的涨价的幅度肯定大得吓人,如果直接从北方边境买辽国的粮食,肯定就便宜。所以主要是需要这三样物资。

可这三样辽国傻呀,他就不愿意给你。尤其是马,这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如果马全部给你,你又有钱,你买得起,那将来再打仗,我这边就没有战略优势了。所以甭管是马,还是盐,还是粮食,辽国都严禁出口。

那宋代有什么呢?刚开始其实他有的东西,辽国也特别想要。比如说铜,铜是重要的制钱制货币的这个原材料,辽国非常稀缺。宋代说,这玩意儿可不能给你,这玩意儿也是战略物资,它可以做成兵器,不给。那还有一样,就是书,因为辽国很多人没文化,但是谁有钱不想学点文化呢?宋代的出版业非常发达,所以需要书。宋代说这可不行,我们国家搞互联网管制,这玩意儿不能给你,一旦有人把我们国家的山川形势,各种政务信息都传达过去,不就等于我们给你当间谍吗?也不给。所以你看这个生意就没法做得起来,对吧,白名单制度。

那后来这个僵局是怎么打破的呢?首先,贸易管制本身就不可能。比如说我们就说书吧,这就有点像今天的中国内地,去看岛国的爱情动作片,对吧。虽然也不能正式进口,但是中国年轻人有谁没有看过岛国动作片呢?这个是禁不住的。比如说,有一次我们知道唐宋八大家有一个苏辙,就是苏轼的弟弟。就出使辽国,到辽国去之后,说我们那儿的书你们这儿怎么都全有啊?对呀,人家说你看,苏轼最近出了一本叫《眉山集》,我们这儿有啊,早就有,好几个月前就有。苏辙就专门跑到书店去看,真有,大宋有的书人家全有,所以这个东西的防不住的。

再比如说钱,虽然铜你严禁对北方出口,其实人家辽国主要的货币就是你大宋制的钱,这已经成为人家的官方货币了,你是禁不住的,这是第一条。那第二条呢?就是突然发现有一个东西可以撬动双方的贸易,这就是茶。茶叶这个东西宋代和唐代喝的茶,和今天中国喝的茶可不一样。现在中国人喝茶讲究叶形,都是有树叶的那个形状,当年的都是压成粉末的。但是茶这个东西不管怎么喝,一旦开始在民间风行开来之后,它马上就具备了经济上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呢?就是传播特别快。为啥?因为有文化嘛,你想想看,所有人都喝茶,那些一肚子墨水的士大夫们文人们,那总得刷点存在感吧,所以要在茶上叠加文化。你看在唐代的时候,民间喝茶的风俗还没有那么盛,但是《茶经》这本书就已经写出来了,所谓的茶圣陆羽,这是唐代的人。到了北宋之后,民间都开始喝茶,那皇帝自然要用茶来做一些文章了。比如说有好茶和坏茶之分,那好茶皇帝就可以赐给臣下,作为拉拢之用。在宫中为了体现皇帝的品味,就要建立喝茶的地方。关于喝茶,就要搞出一套礼节,这就叫文化。一旦文化这个东西出来之后,它马上就具备了流动的可能性,什么流动方式?就是从高文化的地方流向低文化的地方。就像我们中国人今天开始喝咖啡,其实它的来历,不是中国人历来喜欢喝咖啡,而是1840年之后出现了一个文化上的落差。我们为了缓解这种文化自卑感,就会建立喝咖啡的习惯。当年宋朝和辽国之间也存在这么一个落差,所以很迅速就能流通过去,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茶这玩意儿一旦流通过去,它会成为上上下下风行的一个风俗。说白了,它会变成一宗大宗的消费品,每一个人都喝,每天都喝,他会上瘾的。现在很多人在讲,说中国人的茶他们北方民族没法不喝,因为他们吃肉嘛,要靠茶来解肉的毒。这叫胡扯,我从来不信这种说法,为什么?因为没有茶叶,他们靠什么解毒?这种说法一直到清朝的时候都还有。或西方人一定得听我们的,我们不给他们茶,他们就得死。没有这个事,我是不信这个邪。但是茶叶确实是一种可以上瘾的生活习惯,就拿我来说,一天不喝茶都不行,上瘾嘛。对于当时的辽国人来说,这等于是宋国人,给他们凭空制造了一个经济需求,而且是大宗的经济需求。

那紧接着就出现了第三点,就是茶叶是有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你要接受我的茶,接受了我喝茶的文化、仪式等等,你得有茶具啊。茶具是瓷器啊,瓷器只有我们宋国人能造,所以还得接着买瓷器。所以商业的这个总量会进一步放大,有了茶叶这个宝贝之后,宋国人终于有一个杠杆可以撬动双方的贸易了。原来辽国什么禁止出口马、盐、粮食,现在一概无效了。辽国的那些贩子,不是有一句话吗,叫“赔本的买卖没人做,杀头的买卖有人做”。我管你禁不禁,只要能挣到钱,我们辽国人需要茶,接着出口。所以大量的马屁、粮食、盐,也就开始进入了宋国的境内。宋朝的皇帝也不傻,一看这招可以啊,既然我们可以给你制造需求品,尤其是那些奢侈品,那就接着给你制造,比如说瓷器,比如说丝织品,这就不用说了,这是中国向来拿手的东西,甚至比如说珠子。

后来宋国人就突然发现,我可以从海外买一些东西来,对吧,然后再卖给你,转手倒个差。比如说珍珠,虽然宋国本身不产大量的珍珠,但是可以从南洋,从外国给买过来。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史料,宋神宗时期,就有一次把府库里面的所有珍珠给打扫打扫,不少啊,两千多万颗,全部抛到和辽国的那个榷场上去,给他们,给他们。虽然榷场一直实行的是白名单制度,但是宋国人关于那些奢侈品,从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在《君臣》这本书里面,就看到过这么一个史料,说当时榷场管理的官员一看,有人卖一条玉带,这个当年是价值连城,有点像我们今天爱马仕的那一条腰带,非常名贵。按说这个东西是不在白名单上的,但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我们不需要,对方需要,对吧,把这种奢侈品卖给他们,我们换银子。所以这个思路带来了什么结果?就是宋代通过贸易战,实际上是占尽了人家辽国的便宜。仅仅在榷场方面,政府方面的收入一年就已经达到四十万,你给人家才三十万,又赚回来四十万,而且这个账不能简单地这么算,因为老百姓还获益呢。这只是政府在榷场上的收入。

所以后来辽国人就不干了,说你们这不是糊弄傻大个吗?我们要求涨岁币,跑到宋朝又来闹。宋朝说涨涨涨,你说涨多少?涨到五十万。五十万,给。其实还是有便宜占的,为什么?因为还有一笔账在后头呢,就是文化上的软实力。你辽国人用我们大宋国的钱,读我们大宋国的书,你们那么多牛羊马的生产,都要靠我的市场来消化,我们俩在经济上就已经变成了一体,你还会跟我打仗吗?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算计。所以我现在想,如果我有机会穿越回去,在1008年跑到宋真宗的朝堂上,跟他们的大臣辩论一下,告诉大家,澶渊之盟不仅不丢脸,而且有赚头,我想也许就不会发生什么封禅泰山这样的闹剧了。

其实今天我们给大家讲这么一个故事,不想说什么艰深的大道理,而是一个现代人都应该理解的道理,合起来就两句话:第一句叫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商业上把它得到。

第二句话是,政治家往往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总想用谎言把它得到。

最后我们回到大宋朝吧,在1008年搞了泰山封禅闹剧之后,又过了十几年,这个时候宋真宗已经岁数大了,而且呈现出一个典型的叫老年痴呆的症状。他突然又想起来,十几年前我干的那个事,于是宣布,在第二封天书下降的那一天定为叫天祥节,就是老天爷给我们赐下吉祥的那个节日,定为国家的节日,怎么那么巧?那一天正好是阳历的4月1号愚人节,政治家真的经常会给我们制造愚人节。

为什么唐代开始流行喝茶?

佛教对你的影响大吗?很多人说,我不信佛教啊,能有什么影响?最近,斯坦福大学教授柯嘉豪的新书《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告诉我们,

中国人喝茶、坐椅子、吃蔗糖等习惯,其实都是佛教传播的结果。

首先是茶。喝茶一开始只是个小规模的贵族活动,到了唐代才全国流行。为什么唐代大家忽然都喝起茶来了呢?这是因为唐代的时候,佛教的禅宗非常流行,这个流派主张把佛书都烧掉,从早到晚大家都不睡觉,光打坐,等到哪天顿悟就得道了。但很多人过不了这一关,坐到半夜很累,很容易睡着。那怎么办呢?整天熬夜加班的苦逼上班族都知道,喝点饮料提神呗。当时中国还没有咖啡这种东西,所以只能靠浓茶了。老百姓信佛的多啊,都爱跟寺院里的高僧学,时间一久,喝茶的习惯就从寺庙里慢慢流传到社会上来了。

第二个是椅子。秦汉时候的中国人,吃饭、休息都在地上铺个垫子,席地而坐。古代印度人却一般是坐椅子,因为那里是热带,天气很热,坐椅子比席子要凉快得多,也比较干净,还可以防止地上蛇、虫子什么的爬过来咬你一口。等到唐代佛教流行起来,佛像也从印度传过来,中国人发现佛像都是坐椅子的,所以也都跟学。不过说实话,坐椅子确实比坐地上舒服,坐久了腿也不发麻,很适合禅宗打坐。所以席地而坐的传统,就被我们慢慢抛弃了,反倒是日本人保存了下来。

第三是蔗糖。唐代以前,中国人吃的糖都是麦芽糖和蜂蜜,口味比较清淡,但甜味不太够,而且产量低,吃糖是件很奢侈的事儿,所以才有“甘之如饴”这个成语。最早大量种甘蔗的是印度僧人,因为佛教讲究“过午不食”,吃完午饭这顿后,就不能再吃饭了。那晚上饿得头晕眼花怎么办?只能喝些流质液体,高热量的蔗糖汁,用来补充能量。榨了太多喝不完的时候,稍微用火煮一下,就熬成红糖了。后来,中国寺庙学印度“过午不食”的规定,也一起把蔗糖引进了过来。中国人才逐渐开始吃蔗糖。

你看,喝茶、坐椅子、吃蔗糖,这些我们以为是传统文化的东西,其实都是外来引进的。

本文源自:柯嘉豪《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

网红茶饮:喜茶是如何做品牌的

喜茶是这两年新近崛起的一个消费品牌。开到每一个城市,喜茶的门店前,都有用户排长队购买。在接受微信公众号“消费新声”采访时,喜茶的首席市场官吴睿分享了喜茶是怎么做品牌的。

首先是产品,“没有好的产品,品牌是站不住脚的”。在产品研发上,直到今天,喜茶的团队都会去看大众点评上的每一条评论,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比如,有人会说,很淡,喝起来像水一样,然后喜茶的团队就要去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浓度不够,还是甜度、酸度不够?然后思考怎么从配方到原材料上去提升。喜茶一年会研发上百种产品,最后上市的只有10款左右,衡量点包括:是否好喝、是否有“味觉记忆点”、色泽颜值等等。

吴睿说,他们得到的一条最宝贵经验是,好的产品是由原材料决定的,而非配方。而决定原材料的,是供应链。所以,喜茶有自己的茶园,很早就跟原产地茶园合作,水果也是从原产地直供的。

在门店方面,喜茶会通过标准化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口味。“在门店时,需要店员思考决定的东西很少。在店员操作上,我们会把做一杯茶分解成很多的动作,每一个人完成其中一项动作,每一项动作都有标准。我们把标准化拆地很细,店员不需要思考太多,只要记住这个标准就可以。”

其次是空间。喜茶的整体风格跟茶相关,也就是灵感和禅意。在空间里强调社交性和休闲型。另外一点就是尝试修建不同风格的主题店,给品牌注入新鲜感。比如,开在奢侈品牌Prada旁的黑金店,视觉上用黑色和金色营造氛围。再比如喜茶的粉色主题店。这些店都变成了游客的打卡点。

第三,在用户端,强调跟消费者的亲近感。喜茶强调在心理上要跟消费者很近,因此,会经营核心用户的社群、定期做线下活动,包括内容推送也强调风格的拟人化和互动。喜茶做的周边产品,也都是几十块的日常小物品,希望能够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里。喜茶也会跟一些跨界的品牌合作,只要传递的是青年文化。这可以让用户对品牌的印象更多元、更有新鲜感,让用户可以持续关注。

茶叶是如何改变历史的

最近有本新书,叫《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里面讲了几个茶叶改变历史的例子。

第一点,茶叶贸易的竞争,让海上运输的速度变得更快了。最开始,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茶叶贸易,因为没有竞争对手,所以他们的货船经常是由着性子在海上漂,要漂上9个月,甚至一年,才把茶叶运到英国。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新茶运到英国就变成陈茶了,英国人喝到的茶叶的质量也越来越差。后来,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结束了,很多贸易公司开始争着倒卖茶叶,有了竞争,谁的运输速度快,谁的茶叶就新鲜,谁赚的钱就多。于是,贸易公司为了保证茶叶的新鲜,开始设计更快的货船。只用了20年,货船的速度就有了革命性的突破,美国人生产的帆船100天就能从纽约开到广州。当时最快的船就叫“茶叶快船”。直到今天,“茶叶快船”还是最快的帆船。

第二点,作者说,喝茶的习惯,让英国的死亡率都降低了。十八和十九世纪的时候,英国城市化特别快,尤其是伦敦,人口密度大,排污系统落后,老百姓喝的水很不干净。而且,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经常发生霍乱,很多从印度回来的英国水手,因为喝了当地不干净的水,把霍乱病菌带回英国,最严重的一次霍乱死了5万人。但英国人喝茶之后,就不容易得传染病了。因为泡茶必须用开水。水烧开了,就把水里的病菌杀死了。后来,为了防止感染传染病,英国军队每次打仗时都会带上茶叶泡茶喝。

第三点,茶叶还给英国带来一个新产业。我们知道,喝茶要用陶瓷的杯子,但18世纪之前,英国生产的陶瓷不好用,而且容易碎,根本做不了茶具。但随着喝茶的人越来越多,英国人为了研发坚固耐用的陶瓷,展开了一场工业竞赛。到了18世纪中期,英国人终于知道怎么制造瓷器了,新产业就这么诞生了。

第四点,茶叶甚至影响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没有茶叶的时候,英国工人都比较穷,吃得不好,喝啤酒能补充点儿能量。这在工业化之前是没问题的,因为那时候都是手工劳动,喝啤酒对工作没什么影响。但到了工业化时代,都是机器生产,如果一个工人喝醉了,坐在飞速旋转的纺纱机旁边工作,这相当于玩命啊。这个时候,茶叶救了英国工人。一方面,英国人喝茶的时候会加糖和牛奶,这样就补充了能量;另一方面,喝茶能提神,提高工人的注意力。书里说,法国和德国就是因为喝酒而不是喝茶,在工业化方面比英国落后了15年。

本文源自:《茶叶大盗》

最早的奶茶,是甜是咸?

现如今啊,这奶茶是大街小巷最受年轻人追捧的饮品。抬头看看,那些琳琅满目的招牌绝对让你挑花了眼,比如说最常见的什么珍珠奶茶、丝袜奶茶;东南亚风情的泰式奶茶、马来西亚拉茶;民俗范儿的内蒙咸奶茶、藏式酥油茶;还有欧洲小资情调的英式花草茶、意式炭烧奶茶等等,真是一天一夜都数不完。

可你知道吗,和油条、豆腐脑一样,这奶茶也被人们分为甜的和咸的两种口味儿。网上为这事儿,甚至都分成了两个派别,吵来吵去。那么问题来了:奶茶刚刚诞生那会儿,到底是咸的还是甜的呢?它的口味在环境的影响下又是怎么不断改变的呢?最近微信公众号“十五言”就发表了一篇文章,给我们讲了讲奶茶的成长史。

要说“奶茶”这个词儿啊,还真是现代的。在历史文献中几乎就找不到关于这个词儿的记载。要想追根溯源啊,我们还得分别从奶、茶、盐、糖这几种成分的历史线索上,来考察奶茶究竟是甜的还是咸的。奶茶的鼻祖呢,就要从中国历史上的饮茶文化说起。

我们都知道,茶叶的祖籍在我国的四川。早在先秦时期,巴蜀人民就已经开始有种植、贩卖和饮用茶的习惯了。在秦汉时期,茶叶顺长江传到了中原地区。到了魏晋南北朝,茶叶在南方被广泛种植,索性就成了人们最钟爱的饮品。尤其是在士大夫阶层,饮茶的文化渐渐风靡。若是“有朋自远方来”,一定会给你来点儿上好的茶叶招待一番。到了唐朝呢,茶文化才真正达到了鼎盛,不仅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聚居地,像西藏、新疆和蒙古等地广泛传播,还被来访的使节带回去传入了日本。到了宋元年间,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我国的茶叶已经传到了东非和欧洲大陆,成了罗马帝国那些皇亲国戚和欧洲的上层贵族享用的珍品。而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茶叶大量运往欧洲、印度及斯里兰卡等地,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茶叶出口国。

那了解了我国在世界茶叶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江湖地位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奶是如何与茶相遇的呢?从历史上看,乳制品是游牧民族发展的另一个符号。乳文化的传播就是一个从牧区到农区、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的过程。据考证,奶的传播路径恰恰是与茶相反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奶就已经从北方游牧区传到了南方农业区。但那个时候的中原汉族人,每天只服用很少量的乳制品。不像现如今的我们,都已经把牛奶纳入了日常的饮食结构里。

我们推算一下就知道,最早同时接触到奶和茶的两个群体,分别是唐代以前的中原汉人和唐代时首次接触到茶叶的西藏牧民。在和唐朝有关的史料里,记载过唐德宗李适曾经让人在煮茶的时候,在茶里加“酥”,这个“酥”就是加工发酵过的奶。这只是少数贵族尝试的花样喝法,还不是普罗大众的喝茶方式。对于西藏牧民来说,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西藏酥油茶就是他们的传统饮品。唐代的时候,茶叶传入西藏以后没多长时间,西藏人就发明了酥油茶。这酥油啊,就是从牛奶、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凝固物,属于地地道道的奶制品。后来这种喝茶方式渐渐传到了新疆和蒙古族地区。有学者就认为啊,奶茶大概就是从藏族的酥油茶演变过来的。所以我们说,奶茶的发明者,应该就是唐朝的西藏人。

我们今天喝的酥油茶是咸的,那是不是说最早在唐朝诞生的奶茶也是咸的呢?这篇文章认为——很可能也是咸的。

首先,有明确的历史文献可以查到,元朝的蒙古酥油茶是咸的。蒙古酥油茶的作法呢,是先煮茶、再放盐巴、最后加酥油。那作为与蒙古酥油茶一脉相承的西藏酥油茶,自然也就被推断是咸的了。

其次,在有关古代饮茶文化的文献里,我们能找到的,都是往茶里加“盐”的记载,从来找不到加“糖”这种方法。而且古代喝茶,讲究的是“清饮”。隋唐的时候,煎茶只会放盐巴,不放糖,因为糖的味道太重了,会影响茶本身的清韵口感。

最后,作者还发现,加盐更符合游牧民族的生理需求。游牧民族需要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酥油茶里的盐不仅可以掩盖水质差带来的异味,如果使用得当还可以减少奶的添加量,大大降低了成本。相反,糖会给人带来饱腻感,不符合人体消化系统的需求。所以,当奶茶作为饮食结构的主料时,是以咸味儿闪亮登场的。

那现如今,我们常喝的甜奶茶又是怎么诞生的呢?据记载,甜茶最初的发明者很可能是17世纪欧洲大陆上,葡萄牙的皇室贵族和传教士。刚开始接触中国的茶叶,葡萄牙人就发现没有他们想象中的好喝啊,这略带苦味的茶,实在是喝不惯。巧的是,那会儿葡萄牙刚刚垄断了欧洲的蔗糖市场,于是他们就自作主张,往茶里放糖,调制成甜的红茶。这股子喝茶风尚就这么一路从意大利和荷兰,传到了英国。英国的上流社会就开始渐渐盛行起这么喝茶的时尚,而且成了一种尊贵的象征。那现在我们就知道了,现代奶茶的调制更多是延续了欧洲人的喝茶习惯。比如荷兰的喝茶文化就影响了台湾的珍珠奶茶,英国的喝茶习惯也成了香港丝袜奶茶的雏形……

所以说,你可别小看这一杯奶茶,它的演变不断经历了传播、改造、本土化加工等一系列的过程。是经过了历史上不断的改良,才成为今天地球村的产物。这杯看似不起眼的奶茶,其实正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对“品茶”理念的不断创新与追求。

本文源自:公众号“十五言”(第一个喝奶茶的人,加的是糖还是盐?)

为什么中国茶叶没有大品牌

今天,去各地的茶叶市场里买茶,绝对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面对几十甚至上百种的西湖龙井,你怎么选择?都叫普洱,茶饼的包装花花绿绿又大同小异,有什么差别?你会发现,这个规模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里,竟然没有一个国产大品牌,这是为什么呢?《第一财经周刊》这本杂志里就有篇文章,专门分析了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这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商业规律。

首先我们来看,形成一个大品牌的基础是什么?是产品。好的产品应该是标准化、标签化的,让消费者容易理解和选择的。比如在建材市场里选择地板,你只要知道几个不同档次的品牌,就可以轻松地找到适合你的产品。但是如果让你去选择做地板的木材,恐怕就丧失判断能力了。咱们再来看茶叶,其实中国的大多数茶叶还根本谈不上产品,只能算是原材料,直接导致在这个市场里,想做个像样的消费者门槛太高。你需要学会辨别茶叶的产地、季节、采摘时间、炒制工艺、茶叶等级,你还需要会看、会闻、会泡、会尝……这种神农尝百草的功夫,还只是入门级。除非你是茶叶发烧友,否则你根本不知道买到的茶叶究竟值多少钱。这绝对是最糟糕的用户体验了。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文化。中国关于茶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茶禅一味”这四个字。但就是这四个字,基本上困住了所有产茶企业的手脚。你想想看,任何一样东西的文化特质,如果跟“禅”搞在了一起,那还怎么表达?根本没法说清楚,全靠参悟和自省。所以,当茶叶的文化变得跟中医一样玄妙的时候,你就会在茶城里产生一种莫名的自卑感和疏离感。而茶商呢,卖茶的时候总会拿出几个玄而又玄的术语,让你越听越糊涂,此时他们脸上还会浮现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这样的消费体验,会不会让你产生购买的欲望?很显然,这样的产品文化,恐怕很难打动新生代的消费者。

第三,再来说说茶叶作为一款产品的核心问题——品牌。咱们中国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基本只停留在茶叶的自然属性上,都是“产地+品种”的模式,比如西湖龙井、云南普洱、信阳毛尖等等。这确实是一种品牌策略,但是这个品牌不属于任何一家企业。在心理认知层面这些品牌价值连城,但是落实到真金白银的商业领域,这些品牌的价值几乎就被稀释的所剩无几了。你比如说,在杭州最大的茶叶市场——江南茶叶市场,满眼都是西湖龙井的包装,随你选什么茶叶,都可以装到西湖龙井的包装盒里。这样,西湖龙井的品牌价值就被稀释了。

你看,就因为上面这三个主要原因,咱们中国始终都没有出现一个非常成功的茶叶品牌。你可能会问,是不是茶叶这个东西的属性,就不太适合做品牌呢?当然不是。说到这儿,咱们就来举个反例,英国有个成功的茶叶品牌,叫立顿。人家现在已经成了大都市白领生活方式的代表符号之一。你比如说,它在都市里的广告词是:“在不太忙碌洒满阳光的暖暖午后,沏一杯立顿红茶、听听古典音乐、读读书……”听到这儿,所谓的小资情调就油然而生。这种英式下午茶文化加上白领的生活方式,让立顿横扫中国市场。也难怪国内有位生产茶叶的企业家感叹说,人家立顿一家公司的年总产值,竟相当于咱们中国七万家茶企的总和。

那问题是,为什么立顿能这么成功?归根究底,就是人家把茶叶作为一种消费品牌,做了全方位的推广和生活方式营销。它用标准化的产品,清晰的文化内涵直接、精准地告诉你,我们代表都市职场精英、我们代表事业成功而懂得享受闲适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向往这种生活方式,那么不用选了,立顿就为你量身打造。

所以你看,中国的茶叶之所以没有大品牌,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习惯于“生活方式营销”的品牌建设思路。我们太习惯于就茶谈茶了,而不是针对某一类人群的特点,赋予某种茶一种独特的气质,再把它跟某一种生活方式连接在一起。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做品牌,太“实在”恐怕是不行的。

本文源自:第一财经周刊(中国茶叶为什么没有大品牌)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