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河,生态王国。
Shopify 超过 eBay,成为美国第二大电商,仅次于亚马逊。
品牌
亚马逊获得美国政府批准,可以使用无人机送货。
关于贝佐斯和他的“万税帝国”亚马逊的清单
2017-07-29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7月27日,亚马逊公司CEO贝佐斯的身价突破900亿美元,超越比尔·盖茨成为了新全球首富。由于稍后出炉的二季度财报不如预期,贝佐斯在首富宝座上仅仅坐了半日。
这篇清单,就带你看透贝佐斯和他的亚马逊商业帝国。
杰夫·贝佐斯于1994年创立亚马逊,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从卖书起家,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线上零售商之一。目前,亚马逊市值已经突破五千亿,是世界第4大公司。
亚马逊绝不仅仅是一家电商平台,其业务几乎涵盖我们上网的所有行为:购买各种百货,消费电影、电视剧等文娱产品,还有作为基础设施的AWS云服务。而亚马逊最近全资收购全食超市,也是为了重构整条生鲜杂货的产业链。亚马逊的终极野心,是向所有线上线下涉及到的互联网活动“收税”——只要你上网,就要向亚马逊“交税”,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万税帝国”。
亚马逊上市20年以来,利润一直故意保持在很低的位置,但股价却涨了600倍。因为相比于利润,贝佐斯更在意自由现金流。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是判断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股神巴菲特最重视的公司指标之一。
亚马逊一直致力于成为一家“超级接口化”的公司,即把自己用的系统服务化、标准化,然后转化为对外服务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以亚马逊的物流服务为例,当第三方卖家习惯了亚马逊的物流,就会离不开亚马逊。而亚马逊上的卖家越多,用户的选择就越多,然后亚马逊的会员也就越多,随之卖的东西会更多,对供应商的压价权也就越大,货也就更便宜。这在商业上有一个名词,叫做 “飞轮效应
”。亚马逊几个业务模块之间就像咬合的齿轮一样,形成有机的互相推动,一旦转动起来,轮子就会越转越快。亚马逊最核心的理念是拜客户教,一切从客户利益出发。重视客户到什么程度?亚马逊云服务的一位合作很久的大客户想要放弃亚马逊的云服务,自己建云。结果,亚马逊不仅没有阻拦,还花了接近两年时间,帮用户把所有的架构和数据从亚马逊迁走。
亚马逊提倡节约文化,没有免费的午餐,工资只是业界平均水平,停车没补贴,很多年亚马逊的办公桌都是用便宜的门板拼成的。贝佐斯本人即使身家过亿,仍十分节俭。贝佐斯会拿着优惠卡在咖啡厅排队,自己买完还递给同事,让TA帮自己集一杯咖啡。
亚马逊是“长线思考”思维方式的真正代言人。贝佐斯总说,
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对亚马逊来说,如果有一件事情现在值得做,而且10年后还值得做,那么它才值得投入大量精力。亚马逊每年的股东信最后都会附上1997年亚马逊的第一封股东信的文稿,只为强调这家公司一直在做的,和1997年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不同。面对竞争,亚马逊讲求“占优策略”——占据所有维度的优势后,就可以无视对手的选择,直接去做。比如,零售领域最重要的用户体验其实就是四个字:“
多、快、好、省
”。对手一般选择做到其中几点,而贝佐斯在创业之初就规划好,要通过时间积累同时做到这四点。贝佐斯管理亚马逊的一个底层思想,是制造“
可选择权
”。用可以控制下限的成本,去博一个没有上限的回报,是“可选择权”的精髓。比如,亚马逊的第三方卖家平台业务,在创立之初其实颇受争议,因为第三方卖家会抢亚马逊的生意。但在贝佐斯看来,如果这个业务没成功,亚马逊不至于伤筋动骨;但如果成功了,它能带来的回报就是巨大的。最后,贯穿亚马逊二十多年管理,也是贝佐斯真正的核心哲学,其实是“
反熵
”。有机体都趋向于混乱,企业由人构成,如果你不对这个组织采取任何措施,它便会慢慢走向混乱。亚马逊对抗熵增的方法可以概括成两个关键词:流动和开放
。我们前面说到的,“自由现金流
”和“可选择权
”就是在打造“流动”;而“超级接口化
”和“飞轮效应
”则是在制造“开放”。
公司
为什么亚马逊不缴税?
亚马逊是美国最大的公司之一,2018年赢利110亿美元,但是一分钱所得税也没缴,而且完全合法。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根据美国的税法,利润用于研发和投资,可以抵税
。二是,员工的股票薪酬也可以抵税
。2018年,亚马逊的股票大幅上涨,员工持有股票期权因此大幅获利,这部分获利也作为企业成本扣税,最终导致亚马逊不用缴税。
这件事在美国已经引起轩然大波,不少人抗议,美国正在研究如何改进税法,避免大型技术公司不缴税。
亚马逊沟通法:备忘录、格言和股东信
沟通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再强调。每个公司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沟通风格。成功的沟通,需要能做到:对内,在讨论时非常高效,传递企业文化时能够有效抵达;对外,沟通时能够让投资人、媒体和大众清楚理解公司的战略意图。
新媒体36氪编译了一篇文章,介绍了全球最大科技公司之一亚马逊的沟通方法。
可能跟很多公司不同,亚马逊的沟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重视书面文字。文章中有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一家技术公司,会像亚马逊这样对书面文字如此重视。
”
以文字作为载体,亚马逊在对内和对外沟通时,使用了三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分别是:备忘录、格言和股东信
。下面我们依次来看下。
第一个工具是备忘录。亚马逊内部不允许在开会时使用PPT。2004年6月9日,贝佐斯发了一封邮件。邮件里说,亚马逊员工在开会时不允许使用PPT来做展示,任何想法都要写成备忘录。
贝佐斯写道:“4 页纸的备忘录比 20 页的 PPT 难写,原因是好的备忘录的叙述结构,迫使你有更好的思考,对什么东西更重要以及哪些东西是相关的,有更好的理解。PPT 多少会以表象来掩饰想法,使得相对重要性不够突出,并且忽视了想法之间的关联性。”
备忘录写作,要求从四个维度来阐述自己的想法:要讨论的观点或者目标是什么;团队过去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演讲者有什么不同的打算;亚马逊为什么应该重视这种做法,比如这样做对公司有什么好处?
提交备忘录的方法,可以避免会议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个别人主导整个会议,而且大量想法只是临场发挥。它可以促使发言者提交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然后激发大家的讨论。
备忘录是亚马逊内部用于提高会议和讨论效率的沟通工具。对内沟通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要让团队所有人,都能了解到公司想要强调的事。对于亚马逊而言,这意味着要传达到超过60万人。2018年第三财季,亚马逊全球员工达到了61.3万人。这就要依靠亚马逊的第二个工具:格言。
文章说,贝佐斯擅长利用格言来让整个公司目标一致,“贝佐斯总是能够用言简意赅、容易记忆的短句,把自己关于亚马逊应该如何工作的想法表达出来”。
其中最著名的短句包括:“每一天都是第一天
”(It is always Day 1),“过程代替结果(process as proxy)
”、“高速决策”(high-velocity decision making)。通过格言来传递想法的好处是:它更容易被记住,而且,它会沉淀成集体的共同知识背景,不需要解释,马上大家就能理解。它也可以更好鼓励员工去做公司希望大家做的事。
比如,亚马逊最著名的格言之一“Day 1”。我们之前也介绍过对Day 1的理解。在贝佐斯看来,世界上的公司可以被分为两种:Day 1公司和Day 2公司。Day 2公司停滞不前,逐渐变得无关紧要。亚马逊要永远停留在Day 1,它意味着要始终客户导向,活力十足,总是做出高质量而且高速度的决策。亚马逊还把一栋楼命名为Day 1。
通过这种短句和格言,亚马逊成功地让自己的企业文化触达到超过60万员工,让大家都知道公司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用寥寥数语将自己的思想包装成令人难忘的记忆,一直都是贝佐斯的优势”。
在对内沟通上,备忘录提高讨论的效率和质量,格言帮助传递企业文化。在对外沟通上,由于贝佐斯本人和亚马逊的高管现在也很少接受采访,亚马逊最好的沟通工具就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致股东信。贝佐斯亲自操刀的致股东信,已经像巴菲特一年一度的致股东信一样,成为很多人每年必读的读物。
贝佐斯的股东信有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从不回避问题和质疑,非常坦率讲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做,虽然会让那些不喜欢的投资者离场,但却会吸引来真正信任亚马逊做法的投资者。比如,第一封股东信中,贝佐斯就说,亚马逊不会考虑短期的利润和华尔街的反应,而是更看重长期竞争力。
他不会掩饰失败,反而会宣布,不管面对多少失败,都会继续试验新业务。同样,那些不喜欢这种方法的人,尽可以卖出股票。他会清楚地讲出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失败的、他又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在股东信中公开讲明白自己的策略,最大的好处就是,让那些不喜欢这种策略的人,可以尽早离开,而那些真正喜欢和信任亚马逊及其策略的人,可以持续持有。这其实也是在对投资者进行反向的筛选。
以上就是亚马逊在进行沟通时会采用的三种方法。通过备忘录在提高内部讨论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格言来让公司所有人目标一致,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通过股东信直言不讳表达公司策略。希望对你能有启发。
本期内容改写自:
CEO 应该如何写作:贝索斯把写作变成了亚马逊的竞争优势
职场:亚马逊招聘人才的5个要点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非常看重人才,他认为每次新雇用的人才都要比之前的好,才能不断提升下一批人才的水平。佐藤将之是一位企业顾问,曾在日本亚马逊工作过15年,是日本亚马逊的创始成员之一。在《经理人》月刊网站的一篇文章中,佐藤将之分享了亚马逊招聘人才的流程。
第一,确认基本工作能力,找出符合亚马逊理念的特质
。与其他公司类似,在众多简历中筛选出合适人选后,部门的招聘主管会与求职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沟通中,招聘主管除了要确认求职者的基本能力,还要找出对方是否具备亚马逊对员工的信念要求。给你补充下,亚马逊要求员工要随时实践14个领导力准则,包括顾客至上、主人翁精神、创新与简化、好奇求知
等。
第二,多个主管轮番面试,交叉确认
。在面试的第二阶段,亚马逊会召集5个来自其他部门的管理层担任面试官,分别与求职者进行50分钟的单独面谈。第一阶段的面试官会请第二阶段的面试官继续发掘和确认,求职者是否拥有符合亚马逊理念的特质。比如,第一关的面试官发现某个求职者在工作中具有主人翁精神,就会让第二阶段的面试官们对此进行开放式提问,了解求职者解决困难问题时的具体想法和举措。
第三,收集录取某人的明确理由
。在亚马逊,面试官必须基于事实来给出录取理由,尽量避免被主观偏差所误导。每场面试结束后,面试官都要在亚马逊的系统中输入自己的反馈,比如,他观察到了求职者的某个特质,或者他在面试中确认了某些事实,等等。
第四,确认求职者的优秀表现可以复现
。如果一位求职者过去的表现很优秀,却无法应用到亚马逊时,就失去了录取Ta的理由。比如,一个求职者在过去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与一家优秀的厂商进行了合作,那么如果他在亚马逊拓展合作方时遇到了困难,可能就无法顺利解决。
第五,思考“这个人加入后,能否促进公司的成长
”。面试结束后,所有面试官会一起投票,只有全票通过的求职者才能被录取。如果有人反对录用,面试官就要一起讨论,求职者的不足之处是否能够通过培训和团队的力量来补齐。在第二阶段的面试官里,还有一个人是“抬杆者”(bar raiser,指在跳高比赛中负责一次次将杆调高的人),他要从更高的角度去看,这个人的加入能否促进公司的成长,如果某个求职者的加入只能帮助亚马逊维持现状,不论再优秀的人才,也会被拒绝。
产品
亚马逊智能设备
亚马逊公司推出一组智能设备,包括指环、眼镜、烤箱。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语音操作界面,即你可以跟它们对话、发出指令。以后,你看到有人在跟自己的戒指说话,比如询问天气,不要感到奇怪。
Amazon Sidewalk 协议
亚马逊公司提出,现有的无线通信协议都不理想:蓝牙和Wi-Fi 的覆盖范围太小,5G 的功耗太大且过于复杂。因此,它发明了一种新无线协议,叫做 Amazon Sidewalk。
这种协议使用900兆赫频率,特点是低带宽、长距离(通信距离可以到一英里),设计用途是连接房屋内部和周围的所有物联网设备。
亚马逊已经在洛杉矶发送了700台测试设备。一旦有大量接入点,可以创建覆盖面非常广的网络。
第一款使用该协议的产品,将是明年发售的狗牌 Ring Fetch。狗戴着这个设备,一旦失去信号,就表示狗已经远离了你,你就会收到警报。只要收到信号,就表示狗在距离你一英里的范围内。
Kindle 的诞生
2004年,我参与了第一代 Kindle 的筹备,这是亚马逊公司首次涉足硬件领域。我从跟贝佐斯的互动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当时,苹果公司已经推出了 iTunes 音乐商店,从而将音乐产业数字化了。CD 的销售那时是亚马逊的第二大业务,对公司很重要,一下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书籍的销售是亚马逊的第一大业务,远超过 CD,贝佐斯决定借鉴 iPod / iTunes 的做法,尝试推出 Kindle,将书籍数字化。
前两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亚马逊的核心零售业务受到重创。贝佐斯对公司做出了调整,同一年里面创立了 Kindle 团队和网络服务 AWS 团队。公司当时处在困境,谁也不知道新团队能不能成功。
斯蒂夫·凯塞尔(Steve Kessel)当时负责亚马逊的媒体业务,书籍/音乐/ DVD 都归他管。单单书籍的销售,就产生了亚马逊50%以上的现金流。贝佐斯将斯蒂夫·凯塞尔调离了原岗位,让他去负责 Kindle,打败他原来主管的业务。
在此之前,已经有两家创业公司推出了电子书阅读器,都失败了。索尼公司也有同类产品,也没有取得成功。这些失败的先例反而鼓舞了贝佐斯,他对我说,书籍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们怎样使阅读体验更好?答案是更轻,更便携,易于同步。
早先的电子书阅读器使用 LED 屏幕,我们决定采用了电子墨水屏,这是这种技术首次大规模用于商业用途。iPod 使用线缆进行同步,而我们使用 WiFi 和蜂窝通信。我们还添加了一个用于搜索的键盘,这其实是一个错误,但是值得一试。最重要的是,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书籍数字化方法。
有一次开会时,贝佐斯希望 Kindle 发布时,能够以每本9.99美元的价格提供10万本书。我负责这一块,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出版公司对数字书还在恐惧与冷漠之间摇摆不定。但是,贝佐斯毫不让步,那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次会议。
Kindle 在不使用线缆的情况下,就能通过 WiFi 进行同步。这是业内的首创,我们的团队为此感到自豪。但是贝佐斯认为这还不够神奇,他坚持要通过蜂窝网络进行同步,并且他不想向客户收取数据流量费。我们告诉他这不可能完成,但是最终他都做到了。
硬件开发比软件开发难得多,较慢的迭代周期、各种电路和零件问题,第一代 Kindle 整整用了三年半才完成!
2003年,就在 Kindle 项目启动前,贝佐斯出过一次直升机坠毁事故,几乎身亡。如果他没有活下来,我想世界将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