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Big Trends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任何人做任何事,顺势而为都将事半功倍,逆势强行只会事倍功半,对于投资而言,也是如此。

顺势而安–>乘势而起–>造势而雄。

IPCreator:健康时代、智识时代、创新时代
未来已来,只是你能否识别并抓住?
AI、Tensorflow、5G、Investment
IPR、Education
Super individual、Growing Up、Psychology

任何一场革命,绝不是以敲锣打鼓的方式,来到你的身边。等到某一天,你忽然发现快要天翻地覆时,再去看,发现自己已被别人抛弃了。过去以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不能说结束了,但已不再是时代的风口。技术,进入了一场以数据为驱动的革命。数据和运算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公司研发结构会发生很多改变,数据获取和数据标注会变得非常重要。并行异构计算的人才,变成核心竞争力。语音和视觉,将成为下一代交互模式。深度学习在各个领域产生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如果你把深度学习看成一种“工具”,就会发现——它有很多和其它领域,包括传统行业相互结合的机会。漫漫长路,才刚刚开始。——傅盛



2018年科技业大走势

主要增长引擎将是数字广告、电子商务,以及全球IT界向“云”的集体进军。中国科技公司的全球抱负也会更明显。

更新于2018年1月2日 08:02 英国《金融时报》 理查德•沃特斯
如果你想知道2018年科技界最大的商业主题是什么,忘了无人驾驶汽车、增强现实眼镜和语音控制计算机吧。

这些发明制造了吸引眼球的热点新闻,但2018年科技巨头们的主要增长引擎早已成为商业生活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它们分别是数字广告、电子商务,以及全球IT界向“云”的集体进军。

过分相信推测向来都是危险的,但数字化的一些趋势很难被忽视。无处不在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用户对数字服务便利的偏好推动了这些趋势发展。它们也反映了有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在谷歌(Google)、Facebook、亚马逊(Amazon)以及中国科技巨头阿里巴巴(Alibaba)和腾讯(Tencent)等公司搭建的平台上运营。

先来说广告,目前全球约40%的广告支出投向数字渠道,仅略高于电视渠道占比。数字网络出众的定向能力和互动潜力应该会继续推动这种转变。

广告也成为数字平台取得优势地位的最好例证。在过去两年中,谷歌和Facebook两家公司几乎瓜分了数字广告支出的全部净增长。如果沙发土豆们依然保持痴迷电视的习惯,数字化速度将会放缓,其他渠道可能也会分走视频广告更多份额,但基本的转变趋势应该是不可阻挡的。

全球零售销售中网络销售的占比还较低,留出了足够的增长空间。据高盛(Goldman Sachs)数据,电子商务在美国的销售额占比约为14%,在西欧为9%。在中国这个数字是22%。

与几大广告平台一样,亚马逊也一直展现出数字优势带来的赢家通吃的特点。其增速随着它的增长还在加快,而不是放缓。

与此同时,高盛最近一项调查发现,大型跨国公司的计算量只有19%转移到云端。现有IT基础设施的沉没成本意味着向云计算过渡将需要很多年。但据Gartner数据,2018年全球IT支出将达到3.7万亿美元,这一商机的规模是巨大的。

苹果(Apple)、谷歌、微软(Microsoft)、亚马逊和Facebook这五大公司将自己定位为这些趋势的弄潮儿的美国平台公司,2017年成了全球价值最高的五大集团。而且尽管苹果预计2018年几乎实现不了任何收入增长,这些公司预计2018年仍将增加总计1000亿美元的销售额,集体增长率为14%。

那么主要风险是什么?在2018年,死亡的征兆可能会变得更加明显。苹果一直在艰难展现自己在智能手机领域之外还有什么增长方向。谷歌还未能把它在搜索广告上的成功复制到其他市场上。微软的一只脚仍然深深陷在古老的PC世界。

最直接的威胁可能来自外部。欧洲监管机构和法院已经率先对科技巨头的权力和财富发起反击——从去年就苹果在爱尔兰享受税收优惠地位一事罚款130亿欧元、到上个月裁决优步(Uber)应该被视为运输公司来监管。期间还有针对谷歌开出的创纪录的反垄断罚款。

由于美国政界就俄罗斯利用Facebook影响去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强烈抗议,现在焦点已经转向了华盛顿。私下里,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已准备好面对监管行动,不过以目前美国躁动不安的政治气氛,很难确切地预见政府将采取何种行动。

美国不断上升的政治不确定性应该也有助于突显中国科技领头羊的崛起。这些中国科技企业成功实现了与国家利益的紧密结合,享有与外国竞争基本隔绝的国内市场。

尽管这些中国科技企业最近投资了Snap和Spotify等公司,但目前它们还没有完全踏上世界舞台。但是到2018年底,这些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抱负很可能会变得更加明显。

译者/何黎

预测:2018年的4大科技趋势

杰·萨米特(Jay Samit)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的数字现实业务独立副主席。他曾经在包括百代唱片、索尼等大娱乐媒体公司工作过,也曾在新的社交媒体和数字媒体待过。《财富》中文网发表了一篇萨米特对2018年的科技趋势的预测。萨米特说:“预测未来的最佳方式是与塑造未来的人交流。”而他自己在德勤的很多客户都是科技创新者。萨米特给出了自己对2018年的四大科技趋势的预测。

第一个预测是,物联网变成区块链物联网。

物联网指的是在不同的设备比如冰箱、空调等上装上芯片和感应器,让这些物理设备也连成网络,物联网的英文简称IoT直接翻译过来万物互联。萨米特观点是,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会结合产生区块链物联网(BIoT)。区块链物联网可以大幅降低黑客攻击的风险。萨米特说:“借助区块链物联网,获取仓库传感器数据将像手机上网那样方便。当制造商、零售商、监管方和运输公司能够实时获取来自于产品、卡车和船舶内置感应器的数据时,配送链上的各方都将受益于他们此前无法获得的信息。同时,各个公司和消费者无需再担心其区块链上最宝贵的数据会被黑客窃取。”

第二个预测是金融技术的发展。

萨米特说,随着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技术的发展,金融支付的各个环节都将迎来巨大变化。除了区块链技术之外,金融技术还可能有下面几个突破,2018年人们可以通过类似面部识别、虹膜支付、语音识别、指纹识别等来提高购物和支付速度。再比如,随着加密货币总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量子计算开始成为新宠。因为量子计算的运算速度更快,比现在的微处理器速度快十亿倍。这意味着量子计算可以大幅降低现在所有比特币处理计算机消耗的电能。

第三个预测是,增强现实技术成为主流。

萨米特预测,2018年,低头看手机的趋势将会开始出现逆转。增强现实眼镜的低成本大规模普及,会让手机回到口袋里。因为增强现实眼镜可以处理大部分的短信、搜索等功能。应用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头戴显示器(HUD)将改善人们工作、购物和娱乐的方式。比如,在客厅看体育比赛,也能有在赛场上的体验。在网站上买东西,也能有亲身试穿的体验。萨米特说:“2018年将成为增强现实生活的开端。”

第四个预测是,2018年将成为机器人年。

使用自然语言的各种助理机器人和家庭机器人会走入日常生活。机器人会提醒你什么时候该吃药,会在购物时提醒你,“你的信用卡快刷爆了”等等。

萨米特说,这四个预测什么时候变成现实,取决于包括监管、网络安全、用户接受程度等一些列因素。但可以肯定,“与现在相比,未来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哪些将改变你的生活?

2018-04-08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在科技圈,它被称为“预言之书”,很多上榜的技术都成为了改变世界的科技。

今年的榜单出来后,「得到」作者马徐骏,抢先进行了解读。一起看看哪些新技术将改变我们的未来。

1.给所有人的人工智能

这项技术是在云端提供机器学习工具,从而进行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超强度计算,或者利用他们提供的框架进行软件设计。它成本更低,计算速度更快。

它最大的贡献是打破大公司的技术垄断,让人工智能更广泛地传播和被使用。在未来,人工智能将变得触手可及。

2.对抗性神经网络

这项技术是让两个人工智能网络,通过相互对抗,帮助机器创造以假乱真的图像或者声音,并且能让机器拥有类似想象力的能力。

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这些以假乱真的图片和视频,是否会被滥用或从事不法或欺诈行为。这都是研究者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3.完美网络隐私

这种技术原本是用来实现匿名交易。科学家经过完善,试图让它更好地用于保护网络隐私。比如,不用透露出生日期,就能证明自己年满18岁;不用透露自己银行的余额,或其他财务信息,就能证明你有足够的存款。

目前这一技术的发展尚不成熟,研究人员还在努力优化。

4.巴别鱼耳塞

这是谷歌提供的一个实时翻译工具,很好地解决了语言交流的障碍。在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作者幻想过一种塞进耳朵就可以听懂别人说话的鱼,就叫巴别鱼。耳塞的名字就取自该小说。

试想一下:只要戴上耳塞,就能瞬间听懂周围人的外语,是多么美妙。虽然目前这个产品还不完善,但《麻省理工技术评论》认为,这个耳塞展示了实时翻译的前景。

5.传感城市

这是加拿大和谷歌旗下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项目“码头区计划”。计划将数字技术和城市规划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个将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筑、日常用品,甚至我们身体相结合的智慧城市。

虽然还存在数据安全、成本高昂等问题,但如果成功,就提供了未来“智慧城市”的模型,社会、环境等问题都会大大改善。

6.人造胚胎

科学家已经可以在不使用卵细胞或精子的情况下,从干细胞中培育出类似胚胎的结构。未来人造胚胎的出现,不仅可以更清楚地研究胚胎早期发展过程,而且还能进行各种实验,为人造生命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但这个技术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伦理。比如说,如果它们最终和真实人类胚胎难以区分,人类该怎么办?

7.基因占卜

这是一种基于DNA的预测技术,科学家可以利用它预测人们患各种疾病的几率,甚至是一个人的智商。这个技术很可能成为公共健康领域的下一个重大突破。

但随着技术成熟,基于DNA的智商预测很可能会成为常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会不会产生歧视?行为遗传学家都表示这项新技术让人喜忧参半。

8.材料的量子飞跃

该技术是利用量子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从分子层面设计药物或材料。比如,设计新型蛋白质用于研制疗效更好的药物;将太阳能转化为液态燃料的神奇化合物。

传统计算机无法实现的材料分子的建模、仿真、设计,对于量子计算机,都不是问题。这项技术,对于加深人类对分子的了解,以及药品和新材料的研制,意义重大。

9.3D金属打印

这个技术指的是用现在的3D金属打印机,进行低成本快速金属物体打印。利用该技术,不仅生产出的金属零部件质量更好,还能打印出传统方法做不出来的复杂零件。

如果被广泛使用,将会为制造业带来变革。

10.零碳排放天然气发电

这是一种针对天然气发电厂的技术。原理是:将天然气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避免温室气体的排放。

目前已有发电厂对该技术进行了测试。一旦成功,不仅能缓解温室效应,掀起人类热力发电领域的技术革命,更会改变当前全球碳排放和碳交易的格局。

最具发展前景的八大行业,你身处其中吗?


2018-03-27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比选择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选对一个行业。有的行业在萎缩、坍塌,有的行业却正破土而出、快速兴起。具体哪些行业最有发展前景?

作为硅谷投资人,「得到」作者吴军为你整理了美国正在快速发展的8个行业。不管是找工作,抑或是创业,都可以给你提供新的参考。

  1. 软件行业

软件从业人员数量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创业公司数量的剧增,另一方面是大公司也在出于防御性招人。

如今硅谷的几家大公司,通过引入行业精英,从而防止新的、能在近期威胁到它们的创业公司发展。这和中国情况类似,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强者恒强的情况不可避免。

数据参考:据美国劳工局统计,美国的软件工程师数量在过去的五年,增长了20%。接下来五年,预计增长17%。2017年软件工程的中位数工资,超过了10万美元。

  1. 私人理财顾问

由于信息革命,投资银行垄断数据和客户信息的局面被打破,各种数据很容易获得,接触到客户也不是难事。所以私人理财顾问越来越多地属于小的合伙人企业,甚至就是一个个体户。

只要有一个金融、会计或类似的学位,精于计算和使用数据就能开始工作。不过要想做得好,和人打交道的经验也必不可少。

数据参考:个人理财顾问未来的人数预计增加30%。他们的收入中位数是9万美元。

  1. 生物医疗工程师

生物医疗处在当下两个热门领域的交叉点——健康和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大数据医疗、医学影像识别,都属于这个领域。

该行业的从业者通常需要对生物技术和IT技术都有所了解,而且会和医生一同合作,所以前景非常可观。

数据参考:到2022年,生物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预计增加23%;生物医疗工程师的中位数收入是8.5万美元。

  1. 环境工程师

环境一直是个大问题,而且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环境工程会是一个继续发展的行业,不会因为IT技术革命而消失。

换个角度思考:在今天,任何和“再生”“绿色”相关的行业,都发展迅速,环境工程师当然也不例外。

数据参考:据估计在未来的五年,环境工程师的人数会增加10%;在美国,中位数的收入是7.9万美元。

  1. 数据分析师

这是近几年的新兴职业,从业者利用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开发的工具,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好的数据分析师,往往能通过筛选分析数据,为公司业务带来极大的改进。

受益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今后就业人数还会继续增长。

数据参考:该行业的从业人数,五年后有望增长19%;美国目前数据分析师的中位数收入是6.3万美元。

  1. 护士

在美国,护士已经连续多年,被评为最值得信赖的人群,其次是警察和教师。

我们一般认为未来照顾病人这件事,可能会由机器人取代。但事实上,大部分病人还是喜欢让人来照顾自己。基于被照顾的硬需求,护士行业也不会受到技术革命的冲击。

数据参考:在未来的五年里,护士预估会增加16%;护士的中位数收入为6.8万美元,超过数据分析师。

  1. 理疗师和药剂师

虽然和护士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不同,但都属于健康行业。社会上对理疗师和药剂师的需求,也和对护士的需求类似。基于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剧,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具体的数据和未来的前景,可以参考护士行业。

  1. 健身教练

当人们有了钱,就会希望有专业的人士为自己提供个性化服务。社会上对健身教练的需求,和对理财顾问的需求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健身教练在美国的收入并不高,平均只有3.8万美元,还没脱离贫困线。不过在中国,收入还是不错的。

经济学家的观点

Image_20180215075219.jpg
Image_20180215075215.jpg
Image_20180215075210.jpg
Image_20180215075206.jpg
Image_20180215075202.jpg
Image_20180215075158.jpg
Image_20180215075154.jpg
Image_20180215075150.jpg

趋势:超工业时代的两个特点

在全球化、数字化愈加普及的今天,工业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吗?对此,欧洲发展与领土规划高等学院院长皮耶尔·维勒兹(Pierre Veltz)认为:“我们不是生活在工业时代的尾声,而是新型工业社会孵化的阶段”。他认为,如今的工业范畴早已超出工厂的范围,研究园区、物流中心、数据中心等需要专业技术能力的基地,才是工业产值的核心。

维勒兹在新书《超工业时代:工业、服务业的下一步——全球价值链如何革命性重组,催生前所未见的经济地理蓝图》(La Société hyper-industrielle–Le nouveau capitalisme productif)里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超工业时代(hyper-industrial),它指的是工业的发展其实没有停滞,而是以制造业、服务业、数字产业紧密交融的形式出现,“只有当工业能够参与进数字变革,融入到一个以使用与服务为主、朝向永续发展的新经济型态中,才能继续生存”。维勒兹在书中总结了超工业时代的两个特征:

第一,从最小成本到最高品质,重视消费体验与企业承诺。在超工业时代,原本属于工业和制造业的企业,不应该再去追求生产的数量(以更少的成本,制造出更多的产品),而是要从品质(以更少的成本,制造出更好的产品)入手来精进生产力。不过,品质好不代表消费者就会买账,企业还要去思考,自己商品的附加价值是什么、还能提供什么服务,才能让消费者认同品牌?

第二,从封闭到开放,与顾客、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价值。过去,顾客只是产品的购买者,与生产无关,工厂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把内部信息视为机密,不轻易与外部交流。维勒兹认为,在超工业时代,企业要扮演开放、或至少半开放的平台才能创造价值,因为只有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对话,或是与跨公司、跨领域的合作,才能做出更符合顾客需求、更贴近市场的产品。

维勒兹认为,在超工业时代,

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再是谁能主导某个产业,而是如何在产业价值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外界保持频繁的互动,继而为顾客创造最大的价值。

来源:得到

这10大科技,将彻底改变你的生活

2017-11-26 「得到」 罗辑思维

每一次大的科技突破,都会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未来,有哪些科技将改变你我的生活?

著名高科技投资人王煜全,筛选出即将改变未来的10大科技,带你提前看看未来的生活。

  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风口已过,它的应用模式已经清晰化,并将拓展到每一个行业。很快,人工智能将在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智能玩具等领域,投入大规模应用。你的生活,将被彻底改变。

值得关注的公司:除了早已投入布局的国内外各大IT巨头,应该特别关注Nvidia。作为这波儿淘金热中“卖铁锹”的,随着今后几年AI市场的实质性增长,Nvidia的市值有机会超过Intel。

  1. 电动汽车

电动化,将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路径。今后一段时间,汽车业会逐渐从汽油到混合动力,再到纯电动过渡。随着成本的下降、续航里程的提升、充电速度的加快,甚至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电动汽车很快将进入你我的生活。

值得关注的公司:特斯拉,电动汽车的代表企业,市值在美国超过了其他所有的汽车公司。

  1. 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顾名思义,就是对目标基因进行“修改”。一旦技术细节实现突破,未来的医学(用于遗传病、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农业、食品,甚至能源行业,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产业机会。

值得关注的公司:Editas公司(明星企业)、CRISPR Therapeutics公司。

  1. 精准医疗

从某个角度来说,精准医疗的重点不是“医疗”,而是“精准”,它将彻底改变传统医疗。

未来如果生病怎么办?通过对个体身体数据的全方位分析,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根据疾病状态和患者身体状况,得出一套效果最好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值得关注的公司:Vertex Pharmaceuticals,全球首个精准治疗药物研发企业。

  1. 下一代计算机

现在计算机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虽然计算能力仍在进步,但已逼近极限。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甚至利用碳纳米管技术做计算,是下一代计算机的趋势。不仅处理速度快,而且能耗低、不发热,将极大促进人类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

值得关注的公司:Optalysys,光子计算机目前最领先的公司。

  1. 智能可穿戴设备

未来人们会越来越依赖可穿戴设备,实现“量化自我”——通过记录和参考自己日常的数据,提高生活质量。

可穿戴设备,在未来有三大市场机会:医疗市场,比如预防老人跌伤的智能安全腰带;消费类市场,比如提供智能教练解决方案的手环;与其他行业结合的穿戴设备,比如协助警察工作的警察执法仪。总之,它会在各个方面,改变你的生活。

值得关注的公司:Active Protective,一家小型医疗器械公司,近年来医护领域智能可穿戴的一匹黑马。

  1. 智能翻译

凭借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翻译技术将迎来突破。智能翻译技术,会实实在在地改变世界。在不久的将来,不论是出国旅游,还是日常工作,随身携带的智能翻译设备,会支持你完成实时翻译。换言之,语言障碍有望在不久的未来消除。

值得关注的公司:Google,它今年推出的Pixel Buds智能无线耳机,已经能实现实时翻译。搜狗同样值得关注,今年的“前哨大会”,就是利用搜狗的技术,实现了实时同声传译。

  1. 私人航天

私人航天领域的机会正在平行展开:除了发射市场、卫星市场、卫星通讯市场三个现有市场,还有太空旅行、太空能源、太空探矿、配套设备市场等新兴市场机会。未来,太空旅行,甚至居住,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化。

值得关注的公司:除了众所周知的SpaceX,还建议关注Blue Origin,这家亚马逊旗下的私人航天企业,不仅早就实现了火箭的垂直回收,而且今年开始做大火箭,值得期待。

  1. 先进制造

未来的工业机器人,不仅能进行高精度的机械操作,更能从事一定的创新性工作,自主参与到工程和工艺设计、生产调度、故障诊断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在处理极端复杂和不确定的工作时,系统会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解决问题。这项技术现在还不成熟,但是机器人制造领域的突破口。

值得关注的公司:Soft Robotics,这也是我投资的工业机器人公司。

  1. 物流机器人

物流机器人作为新兴领域,一来没有传统豪强,二来需求持续暴涨,因此容易创业。随着物流机器人取代传统的人力配货,下单到收货的时间会大幅度缩短。它将极大提高电商的交付速度,甚至会掀起新一轮的商业变革。

值得关注的公司:Starships,奔驰投资的机器人配送车企业,可以实现自动化配送。

洞察:热门商业话题的变化

美国出版界每年会出版1.1万本商业类书籍,从这些书籍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商业领域关注话题的变化趋势。英国数据新闻记者米里亚姆·奎克(Miriam Quick)做了一项研究,她从各类畅销书单中收集了750本不同的商业书籍,包括《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和麦肯锡等机构评选出的年度最佳畅销商业书籍,通过分析书籍名字也就是标题和子标题来研究商业世界各种话题的走势。好奇心日报翻译了她的研究结果。

商业畅销书的名字中,最常出现的10个词都很宽泛,在标题和子标题中,“商业”是最常见的词,其次是“世界”、“生活”、“新”、“金钱”、“引导”、“工作”、“领导力”、“成功”和“权力”。不过随着时间的流变,热门词汇也呈现出了变化。对比2000年前后的词汇可以发现,一些词汇变得更受欢迎,包括“金钱”、“世界”、“未来”和“企业家”;另一些传统词汇则逐渐淡出视野,比如“战略”、“管理”、“领导力”以及“市场”。奎克分析认为,自由职业和创业潮的兴起,使得目前的商业书籍更有可能瞄准穿运动鞋的创业者们,而不是西装革履的高管

还有一些新词在近 10 年来成为高频词汇,比如“数字化”、“数据”、“梦想”、“繁荣”,“男性”和“女性”也位列其中,奎克猜测,这可能是因为职场中的性别问题越发引人关注。“追求”、“奋斗”这类词语展现出了更加好斗的思维,她分析说:“这可能反映了日益严苛的商业环境中进行斗争时的感受。”

奎克统计,约有七分之一的书籍标题中包含了数字,代表性的例子比如经典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和《每周工作4小时》等。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英文单词词语是“如何(how to)”,最常见的三个英文单词词语是“……的艺术(The Art of…)”。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自传也是这样起名的:《做生意的艺术》(The Art of the Deal)。

奎克指出,为了引人关注,商业书籍的标题变得越来越夸张,她还用调侃的口吻总结了商业书籍夸张起名的方法:

“企业只是‘优秀’是不够的,必须‘卓越’才行;业绩不仅‘达标’,还要‘超群’;目标不仅‘重要’,而且应该‘极其重要’;历史总是‘隐秘的’,规则总是‘潜藏的’,理念总是‘革命性的’。”

这5家公司在未来十年赢定了!为什么?

如果此刻有笔规模不小的闲钱,你是买理财产品?还是买股票?或是买房?

你可能觉得股票风险太大。但在做决定之前,请看看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的一次“行业自黑”。

蔡文胜说,中国VC们辛苦忙活了这些年,赚到的钱加起来,其实还不如腾讯股票在这段时间里的增值。

在投资人苦寻独角兽的同时,腾讯站在明处开疆拓土,高歌猛进,从大公司变成了超级大公司,卷走了不知多少让小公司们艳羡的机会。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全世界的财富、资源和机会,正在向腾讯这样有限的几家头部公司集中。

找出它们,大可以判定未来商业趋势,小可以实现个人的资产增值。

未来十年赢定了的5家公司

那么,在可见的未来,哪些公司有这种疯狂增长的潜质?

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教授,在互联网领域里圈出了5家:

●市值6000亿美元的谷歌

●近5000亿美元的亚马逊

●4000亿美元的Facebook

●突破3000亿美元的腾讯

●同样超过300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

按市值算,全世界最大的前十家公司里,这五家纯互联网企业占了一半。这意味着,全球资本不但认可这五家公司的历史业绩,还极度看好它们的未来。

谷歌:持续用技术推动创新的王者。你所熟知的Android、AlphaGo都出自其阵营。
亚马逊:从网上零售拓展到云服务,坚定不移地放弃盈利,选择增长和创新。
Facebook:在全世界连接17亿人,“国民”规模超出任何一个国家的体量。
腾讯:它的产品和平台,是中国消费级网络无可回避的基础设施。
阿里巴巴:消灭实体零售,消灭现金,重新定义了零售和支付。

凭什么,它们提前握住了未来的胜券?

曾鸣告诉你,这五家超级公司都拥有两个相同的武器:

一个叫数据智能,一个叫网络协同

曾鸣:「得到」App第一位“驻场大神”

解释上面两个概念之前,先告诉你曾鸣是谁。

曾鸣教授,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马云开办的那所湖畔大学,他是教务长。

他是个商业战略学者,亲历了阿里巴巴成长为3000亿美元级公司的历程。

2006年,离开当时任职的长江商学院,加入阿里巴巴集团,出任集团参谋部资深副总裁。那会儿,淘宝不过刚诞生3年。

换句话说,跟别的讲授屠龙术的人不同,曾鸣真的屠过龙。

这个中国顶级的商业战略学者,在7月,成为了「得到」App的第一位“驻场大神”,成为你洞察未来商业的参谋长。

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智能商业20讲》,7月10日到7月29日期间,在「得到」上独家连载,免费送给你。

双轮驱动,赢得未来

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是曾鸣教授在《智能商业20讲》这部重要作品里,最想传达的两个核心理念。

在曾鸣看来,无论你是公司还是个人,想要未来10年在市场上站得住脚,必须掌握这两个关键点,越早越好。

什么是数据智能?让数据帮你决策。

什么是网络协同?用算法、云服务来实现资源的匹配。

近几年冒出的创新公司,比如滴滴打车、今日头条,它们的崛起都来自数据智能。而Airbnb、美团,它们把线下服务搬上了网,依靠的力量,正是网络协同。

单轮驱动,你能在今天活得很好;

双轮驱动,就像开篇所提的5家公司,赢定了未来。

如何在未来10年的市场中胜出

未来10年,将进入经济范式的大变革期。

曾鸣教授把下一个时代,定义为“智能商业”时代。在“智能商业”时代,企业的定位、运营方式、商业模式、战略选择、组织形式,都会和工业时代完全不同。

在《曾鸣·智能商业20讲》里,曾鸣教授拆解了未来商业的二十个核心概念,告诉你怎样在未来市场中取胜。

这其实是一套思考工具,它既浓缩了互联网过去二十年的观察与经验,又推演出了未来商业的新框架。

借助他提供的新商业时代的这套理论体系,你能找到通向未来的路标。

来自顶级高手的前沿认知

捎带介绍一下「得到」App的“驻场大神”项目。

这是一个「得到」新设的内容项目,我们将持续邀请不同领域的顶级大神,来给你分享他的视野和洞察。

后续话题会涉猎创业、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历史、艺术、电影……

「得到」团队正在努力把这些领域大神们脑中的智慧挖出来,产品化,展现给你。

现在,让你先领略一下曾鸣。

附课程表

迅雷创始人程浩:互联网下半场的三大关键词

大家好,我是迅雷创始人程浩,现在专注科技领域的投资。进入2018年,我在中国天使投资峰会和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上做了两场演讲,现在把演讲内容分享出来,跟大家做个展望,我们聊一聊互联网下半场的趋势。

从时代角度,过去20年属于互联网快马奔腾的年代。

我们如果回首看2007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前10大公司,互联网相关的只有微软入榜。算半个互联网企业吧。其他霸主都是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通用电气、中国工商银行、俄罗斯天然气、AT&T等能源、银行、通讯领域的实业巨头。

10年后,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再看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前10名,已变为了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等高达7家互联网企业上榜,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市值都超过了4000亿美元。传统领域的巨头只剩下了美孚和强生,另一家上榜的公司是做保险和投资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所以不论从世界还是中国来看,过去20年,互联网从量级上都取得了迁跃式发展。这时有人在2017年,提出了中国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概念,我非常认同。那么怎么来区分互联网上半场和下半场?

我认为人口和流量红利消失,是中国互联网上半场跟下半场的分水岭。所以现在如果创业公司还想做纯PC互联网或者纯移动APP,很难出独角兽了。即使出独角兽也不是初创公司的产品。

正如2017年最火的创业产品是抖音,一个传统移动App。短短一年多时间DAU(日活用户)就达到了几千万。如果这是一个独立公司,肯定就是独角兽了,但抖音其实是今日头条出品的产品。有人说不还有互联网+么?互联网+都已经好几年了,衣、食、住、行早就被覆盖的差不多了。

我此前在《人工智能创业的6大核心问题》中跟大家聊过,传统互联网最大的价值,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并提供连接。但国内很多行业,信息不对称和连接并不是痛点。例如医疗、教育等传统领域,供需关系不平衡才是更为严重的问题。互联网提升了一部分效率,但没有根本的解决问题。这亟需互联网下半场的到来。

如何解决供需关系不平衡?核心只有提高生产效率。由此,我提出互联网下半场三个重要关键词:人工智能、企业服务和线上线下融合。特别在互联网下半场,线上流量枯竭会催生这三大领域高速发展。

人工智能

首先来看人工智能。我们拿滴滴打车举例,通过互联网的连接,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但为什么打车价格降不下来?最根本的原因,一辆车还需要一位司机来开。现在中国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那打车价格就不可能降下来。

如果有一天L4级自动驾驶实现了,就不再需要司机,价格至少降低2/3,所以自动驾驶是共享出行这个领域最大的弯道超车机会。滴滴在2017年拿了两轮近100亿美元的融资,重中之重应该把资源投入到自动驾驶相关的布局中。

AI也包括医疗领域的辅助医生看医疗影像,以及全世界最著名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些都极大的提升了效率。

总结来说,人工智能将解决互联网在很多领域没有解决的问题,主要就是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改善供需关系,这在互联网下半场非常重要。

企业服务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企业服务。很多人会疑问,互联网下半场与企业服务间能有什么关联?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过去为什么2B业务一直落后于2C业务?

拿美国市场来看,做2B业务的公司与做2C业务的公司,即使谈不上各占半壁江山,但至少也有四六开。企业服务领域有很多像Oracle、SAP这样市值千亿美元的公司。而国内,从市值角度来讲,做2B业务的公司甚至连2C公司的十分之一都没有。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中国过去二十年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带给2C市场巨大的人口和流量红利,无论是互联网、房地产还是金融,这应该是过去20年中国发展最快的三个行业了。在这种时代大机遇下,“野蛮成长”是最好的选择。企业没有时间,也没动力去做内功,“一快遮百丑”,“快”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今天人口和流量红利消失了,获客也好、留存也好等各方面成本都上来了。同时过去很多企业一直在蒙眼狂奔,发展节奏一放缓,内部管理问题也开始涌现。

这时怎么办?就需要企业去做好管理,要做精细化运营,也就是开始比拼内功了。这些正是企业服务的价值。我们反观美国市场,经济一直很平稳,也没有那么大的人口红利,所以美国比中国更早的进入了比拼效率的时代,也就更早地催生了企业服务市场。

中国进入企业服务时代,除了因为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之外,还包括其他几个原因:

  1. 国内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迅雷大概2007、2008年做校园招聘时,给应届生五六千元算很高了。2010年以后,互联网圈几乎都给到1万以上了。再加上五险一金,直接提高了企业40%的成本。所以现在很多情况是,与其自己雇人,还不如直接购买SaaS服务。

  2. 现在企业的管理者们,越来越重视降低管理成本。大家都明白人多不是好事,直接拉高了管理成本。迅雷创业的前两年,我特怕老百度的同事问我你们公司多少人了,因为我说只有20人,我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现在可不一样了,如果一个公司2年就招了200人,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是你们公司是干嘛的,需要那么多人么?有经验的管理者们希望借助企业服务,将一些非核心又比较标准化的业务尽量外包出去。这其实比较符合现代企业精神。大家都以WhatsApp为榜样 ——50人做出190亿美金的公司!

  1. 企业信息化程度在逐渐完善。说白了,以前信息化程度很低的时候,什么数据都没有,我想借用外部服务来做精细化运营也做不了什么。现在随着IT技术的发展,企业各方面的数据越来越全,所以很多外在的工具都能派得上用场。数据的丰富,为企业服务提供了土壤。

  2. 企业服务呈现移动互联网化趋势。以前很多传统企业的老板,都不会操作PC电脑,你让他去买单一个企业服务,他完全弄不懂也就不会买。现在即使再传统的企业老板也会用手机。他们用手机APP查看企业的经营状况,非常直观方便。这个是移动互联网为企业服务带来的另一个发展契机。

所以综合以上多方面原因,国内企业服务时代已经到来。

线上线下融合

互联网下半场另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线上线下融合。我们拿滴滴打车和摩拜单车来举例,一个是共享汽车,一个是共享自行车,两个都是O2O,但实际在业务模式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滴滴打车是Online To Offline。大家要先下载APP,然后再体验叫车出行服务。摩拜单车却是反过来,大部分人先在街上看到了自行车,然后再扫码下载注册APP。所以摩拜单车其实是Offline To Online。

滴滴诞生于移动互联网红利最大的2012年,那时流量一定是从线上往线下引。到了摩拜单车出现的2016年,无线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已近尾声,或者说线上获客成本太高了,所以才出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反流。

线上线下流量反流,可以看作是互联网下半场开启的一个标志。包括新零售,也是典型的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让线下流量反哺线上。

拿亚马逊举例,为什么要花137亿美金收购Whole Foods(全食超市)?因为以前在亚马逊网站上没法儿卖生鲜。有了Whole Foods几百家线下门店的支持,现在客户在亚马逊上下单后,基本上3个小时就能送到家。这为亚马逊拓展了广阔的线下客群。

同时亚马逊现在还开有实体书店,我去年在硅谷时去转了转,这实体书店挺有意思,有几个特点:

1.首先书店摆放什么书,都是经过大数据研究过的。亚马逊会认真研究这个居住区域的人,过去都在线上买了什么书,开实体店时也会放类似的书籍。举个例子,在硅谷多卖一些科技创新的书,而纽约多卖一些金融相关的书。

2.在实体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每本书都会打出在亚马逊网站上的评分。下面还有两行字,就是在亚马逊上这本书最火的一条评价。我发现这点对于读者来讲价值极大。

3.如果你觉得这本书挺好的话,无需到收银那里结算,直接用亚马逊的APP扫那本书的封面就可以购买,非常快捷方便。

大家过去总觉得亚马逊一定是电商,其实他们早已将触角深入到了线下。包括亚马逊去年推出了Amazon Go无人便利店,都是在尝试线上线下融合。

类似的,国内有阿里的盒马鲜生、京东的7Fresh、永辉的超级物种,我都有实地去考察体验,这些都是线上线下互相倒流 ——线下购物推荐你使用APP结算,同时住在3公里以内的用户可以通过APP直接下单送上门。我听说他们还有一个KPI,就是线上的订单量不能低于线下的,所以很明显,大家都希望把线下的用户导到线上,这很自然,全是线下的话这和其他的实体超市没有本质的区别。

整体来讲,因为涉及到线下,这个模式还是挺重的。首先店面租金就不便宜,还要雇佣很多服务员,还得囤货,卖生鲜还要有复杂的供应链等等。

但即使线下这么重的生意,为什么阿里、腾讯、京东还要进?事实上,阿里不仅推出了盒马鲜生,他们还联手了百联,又入股高鑫零售,成了大润发及欧尚的幕后老板;而腾讯京东则入股永辉。

核心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线上的流量已经不足以支持他们这么庞大体量的增长了(腾讯阿里虽然从财报上看每年的收入还有50-60%的增长,但那更多是因为商业化程度的提高,而非用户群和流量的增长)。如果线上的流量还是以每年30%或者更多的成长,阿里、京东这些电商巨头才不会碰线下呢——线上赚钱多容易,线下太苦了!

One More Thing…

最后,我想跟大家聊一个2017年特别火的话题。当然我一说这话,大家肯定觉得我要聊区块链,其实不是。今天想聊的都是跟互联网下半场相关的事情。这个话题是什么?微信小程序。

以前2C端的获客基本通过两种途径——APP和微信服务号。前者太重,用户还得下载,后者基于H5开发,体验不好。小程序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微信扫一下就能用,体验接近原生,而且一套代码通吃安卓和iOS两端。

但以上这些优点还不是小程序最核心的。更重要的是微信带给小程序的入口支持。腾讯对小程序的定位我认为在过去发生了变化。小程序刚出来的时候针对的都是线下场景,比如到餐厅点个餐什么的,但现在定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微信群里面,你可以把小程序的链接丢进去,在公众号中也可以拉起小程序。而且微信的最新版本,往下一拉界面,上面直接有四个最近使用过的小程序入口。而且现在小程序也能弹Push了(通过“服务通知”)。这些都是巨大的入口支持。未来也许有一天朋友圈也支持小程序了,甚至微信哪天给小程序一个一级菜单也说不好。

但是,这些入口方面的支持仍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社交关系的支持!大家有没有关注一个特别火的小程序叫头脑王者,其实就是一个很小的智力型游戏,能够跟其他人相互比拼答题。

因为能够一键丢到群里分享,所以有很强的社交传播力,而且游戏里面你还能看到这个群其他朋友的排名。当然,目前这个社交关系的开放还比较初级,如果好友列表能够像Facebook一样开放,那价值就更大了。我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腾讯毕竟越来越开放了。

说了半天,小程序和互联网下半场有什么关系?有关系!我认为小程序就是互联网下半场的新一波流量红利,而且是社交流量红利。社交流量是最低成本,而且具有最大爆发力的流量,大家一定要利用好。特别是现在小程序还处于早期,开放平台的早期红利特别明显,后期会慢慢减弱(例如你现在想开自媒体,肯定去头条号,而不是新浪微博)。

微信已经是超级入口了,小程序的生态一旦起来,这就是操作系统了。所以虽然现在腾讯的股票已经很贵了,但我认为仍然有上涨空间。当然,这纯属个人意见,不代表投资建议…

预测:2018年媒体发展的4个趋势

牛津大学路透研究学院发布了《2018年新闻、媒体与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前瞻》,研究员尼克·纽曼通过对全球29个国家194名信息化媒体领域专家的调查,对2018年新闻业的发展进行了预判。微信公众号“传媒学术网”分享了这份报告。

第一个趋势是,用高质量内容在假新闻时代重塑公信力。2018年,由平台或政府资金支持的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将进一步增加。

第二,内容生产商需要保持独立性,减少对平台的依赖。比起Google和Twitter,他们更担心Snapchat和Facebook抢走流量。

第三,商业模式将从广告转向读者付费。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广告在未来将越来越不重要。58%的内容生产商认为,音频内容和音频产品将是2018年发展的重心。超过44%的内容生产商认为,用户的付费订阅收入将比广告、软文等传统媒体盈利渠道更加重要,《华盛顿邮报》2017年的电子订阅量就增长一倍达到100万。

第四,把读者从“匿名”变为“已知”。“如果不订阅,那么就注册”,成为许多媒体提高用户忠诚度的理念。英国《每日电讯报》CEO尼克·休(Nick Hugh)认为,“一名注册的用户比广大不具名的读者在商业上更有价值。”

报告还预测了2018年的新技术发展热点:智能语音服务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在全球数字经济的增长上,中国和印度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李开复:欧美应该向中国市场学什么

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第48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李开复在腾讯主办的会议上发表观点说,当下中国市场有一些因素,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新的刺激助力,是值得欧美国家学习的。

首先,李开复认为,中国的快速试错模式,比欧美透彻讨论并得到共识的模式更有效率。比如,在这次达沃斯论坛上,有人讨论在人工智能还不成熟的前提下,我们该怎样推进。李开复说,如果是中国的思维,一定是快速推进,先把东西做出来,有了数据之后,是可以调整刚开始的错误的。欧美思维则是这样的,不能草率地做,一定要经过各个层面的广泛讨论,最后达成一个共识,然后用这个共识来推进技术。所以李开复建议,欧美国家应该探索这两种模式的平衡。

其次,李开复觉得中国科技移动产品已经超过欧美,欧美国家可以从中国学到很多新模式。过去10年时间,中国互联网成长非常迅速,诞生了很多原创模式,已从抄袭者变成了被抄袭者。比如移动支付在中国已经很流行了,目前微信和支付宝加在一起,每天的移动支付交易超过3亿笔,这将是未来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李开复认为欧美需要找到一个更开放的模式。

最后,中国面临着消费升级,对于高质量产品会有更高的需求,李开复认为这是欧美的机会。欧美企业应该抓住中国市场正在变迁的消费机会,跟下一个十亿用户建立连结。

罗胖60秒:第三次全球化

2017-10-23 罗振宇 罗辑思维

  1. 最近看到魏杰教授的一个演讲,里面提到:人类的全球化,可能要进到第三个阶段了。什么意思呢?

  2. 你看,第一次全球化主要方式就是殖民,发起者是欧洲人。

第二次全球化,主要方式是国际贸易,发起者是美国人。

国际贸易的全球化,是有一个理论假设的,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每个国家搞自己搞得最好的,然后交易,大家获得收益。

  1. 但是中国加入进来之后,因为我们体量特别大,内部因素特别多元,一开始搞服装袜子,紧接着家电、汽车、高铁、IT、飞机……什么都搞。本来的全球分工,变成了中国一家全能。这就让原来的理论假设持续不下去了。

所以,着眼未来,很可能第三次全球化是由中国发起,是技术、资本在全球配置,大家利益共享。

  1. 你看,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理论假设,假设不成立了,时代就要变了。

罗胖60秒:如何判断一件事情的趋势

2017-10-11 罗振宇 罗辑思维

  1. 有一个说法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趋势,不要陷入细节,而要看基本面

  2.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有个人说了一句话。

他说,不管别人对中国的未来有多悲观的看法,什么人口老化啊,什么环境问题啊,我就坚信一点,就冲现在中国父母对孩子投入的教育资源的总量,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那种疯狂投入的态度,全世界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比。

多年之后,中国一定是全世界最大最好的人才库。这一点没有疑义的话,其他都是枝节问题。

  1. 你看,这就是所谓看问题看基本面。

我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只要中国人还像现在这样,绝大多数人都不满足于现状,都觉得自己还有上升的空间,都还在努力地奔更好的日子,有的人觉得这是全民贪婪,我倒是觉得,这是未来中国经济会持续向好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我看到的基本面。

罗胖60秒:工作提供者

2017-11-19 罗振宇 罗辑思维

  1. 最近我听了「得到」总编辑李翔的一场演讲。他说,未来会有一种人,叫“工作提供者”。他们是干啥的呢?

  2. 就是你有一些爱好,比如说做木匠活儿。你在做木匠活儿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极好的感受。但是你做木匠活的能力,未来肯定比不上机器啊。所以,没有人花钱雇你去干啊。那怎么办?

就有一种人,给你提供做木匠活儿的工具、场所、同事和销售渠道。但是请注意,不是他给你发工资,而是你给他交钱。

  1. 当时演讲现场,一片不太相信的表情,觉得这是小儿科的想象。李翔就补了一句,“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未来,现在的电子游戏,不就已经是这么回事了吗?”

  2. 对啊,你勤奋地干自己想干的事,然后为这件工作买单,工作和收入是脱钩的。李翔又补了一句,“以为人类的生活目标,是想不干活,这是对人类的最大误解。”

AI


“人工智能时代,将是一个比移动互联时代大十倍的市场 —-李开复”

在趋势面前,视而不见或者掩耳盗铃都不是正确的姿势,不做吃瓜群众,要做就做参与者甚至变革者,这样才能成为受益者。

10年后,人工智能能将取代世界上90%的翻译/记者/助理/保安/司机/销售/客服/交易员/会计/保姆。
房地产经纪人和信贷分析师 等中产阶级职业被自动化设备取代的风险高达97%

创新工场对人工智能有一个很完整的投资蓝图

第一个重点是大数据的机会
第二个是语言方面
第三呢,是传感器的降价非常的重要。
最后是自动驾驶


personal photo

TensorFlow


TensorFlow 贡献者唐源:掌握 Google 深度学习框架的正确姿势

餐具和素材已免费提供,炒不出好菜不要怪工具

TensorFlow 提供的不仅仅只是现有的一些比较热门的模型实现,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这个领域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很多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现有模型能够解决的,最重要的是一个框架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一定是不能丢的,Spark 的 MLlib 很优秀地实现了一些工业界需求比较大的一些算法,但是 TensorFlow 能提供的不仅仅是这些,它提供了很多建立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必有的元素,比如,TensorFlow 有着自己的 metrics、losses、optimizers、layers 等模块来帮助建立各种各样的深度学习模型,它也提供了许多高阶的 Estimator API 来帮助用户更好地搭建和定义自己的分布式的模型,FeatureColumn 模块来帮助数据科学工作中很重要的特征工程,DataFrame 和 QueueRunner 等模块来更好地实现数据的预处理,提取批量队列,等等。另外,TensorFlow 省去了在各种不同的设备(比如 CPU、GPU、TPU)上的实现,用户只需要集中精力调用已经实现好的 API 就可以在各种设备上进行自动优化以及资源分配,这些都是 Spark 目前还不能或者是很难做到的。最近雅虎开源的 TensorFlowOnSpark 也挺有意思,可以在现有的 Spark/Hadoop 分布式集群的基础上部署 TensorFlow 的程序,这样可以避免数据在已有 Spark/Hadoop 集群和深度学习集群间移动,HDFS 里面的数据能够更好地输入进 TensorFlow 的程序当中。

5G

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网络速度提升100倍,能带来怎样的机会?

Investment

国内房价狂涨猛调控、国家严控资金外流、汇率波动,人人都说好投资目标匮乏稀缺的时代,意味着什么?要么做有价值的项目/产品和服务,要么海外投资均衡风险…

History

03.20
见证美图的疯狂,炒作,多少人又在最高位入场被套,常识的胜利

香港证监会罕见调查股票交易美图(01357.HK)再度跳水 市值重回600亿
前期涨幅过猛的美图(01357.HK)[沪港通][深港通]昨日一度被指“妖股”化,由上涨28%到收盘时的收跌11%,股价直接从23.05港元跌至收盘的15.98港元,振幅超40%,今日据香港文汇报的最新消息显示,“香港证监会罕见调查美图交易。美图上市至今,香港证监会起码三度发信予券商索取事务历史记录,最早一次是今年1月份,当时索取的资料早至上市首日的事务历史记录,情况十分罕见。”
美图(01357.HK)在早盘还一度上涨7%,看似不受影响,但在11点20后重现昨日的快速跳水行情,最新收报14.6港元,跌8.6%,最新总市值为617亿港元。公司即将在本周五公布业绩,预期2016年度继续处于亏损状态。

美图股价上窜下跳,内地炒股风经互联互通波及香港
内地投资者的频繁交易导致美图股价剧烈震荡。随着流入香港股市的内地资金日益增加,这种交易模式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市场的运行。被纳入沪港通和深港通股票名单后的两周内,美图的股价一直波动较大,不禁让人质疑:面对蜂拥而至的常常凭一时冲动买卖股票的内地投资者,香港将如何应付。“在互联互通机制下,香港股市的某些特性已经变得内地化,”Mirabaud驻香港的交易总监Andrew Clarke说。“作为一位交易员,不应该靠近这些股票。倘若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类似美图股票这样的交易模式,证监会与交易所很有可能会加强监管。”美图定于3月24日发布2016年业绩,公司预计今年将继续亏损。从3月6日被纳入互联互通股票名单到上周五,该股暴涨了78%。美图的30天期波动率周一升至去年12月上市以来的最高水平。

No. Date Price Company Strategy
1 03.22 10.12 SMIC bottom
2 03.22 10.08 SMIC bottom
3 03.22 10.06 SMIC bottom
4 03.22 10.00 SMIC bottom
5 03.29 09.96 SMIC Bottom & Government
6 03.29 12.88 MeiTu AI Future & Wensheng Cai & Kaifu Lee
7 03.30 9.64 SMIC bottom
8 03.30 12.28 MeiTu bottom
9 03.31 11.62 MeiTu bottom

2017.11.14日

HSI.JPG

01357.JPG

00981.JPG

香港恒生指数升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

受中国蓝筹股企业持续上涨提振,周五香港股市触及曾在2007年末达到的水平,升至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

更新于2017年10月6日 16:57 英国《金融时报》 爱德华•怀特 报道

受中国企业股价持续上涨提振,周五香港恒生指数(Hang Seng index)触及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

从2007年11月到2008年末,香港恒生指数市值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二。自2008年10月跌至谷底以来,该市场慢慢回升了154%。

受中国蓝筹股企业的强劲表现支撑,香港恒生指数今年迄今为止上涨了29.5%,周五,则升至该指数曾在2007年末触及的水平。

由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大型股企业组成的恒生中国企业指数(Hang Seng China Enterprises Index)周五上涨了0.7%,较当天早些时候触及两年高点时的涨幅略微下滑。

IPR

保护创新和知识产权,国际化、出海,在中国,是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阳行业,这又能带来怎样的机会?

Education

在有着充分学识和眼界的80后、90后,纷纷当爹妈的年代,对其下一代教育又会有怎样的要求和期待?传统的追求高分和排名肯定不是唯一的目标,想要跨界当老师者,类似五星护工和保姆永远是高薪稀缺品,钱途和前途都是杠杠的,关键是你是否有两把刷子?既能应试又能素质…

Super individual

斜杠青年、多维成长和竞争

Growing Up

聚焦自身价值的成长,而非仅仅追逐外在的估值,将逐渐成为主旋律

Psychology

大家将逐步意识到使自己和家人健康幸福的技能,其价值意义和重要性远胜于某项工作技能。

新趋势:OMO和第三波人口红利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9月18日参加中国创客活动时,提出了一个新名词:OMO。OMO是英文online merge offline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线上融合线下,或者更残酷一点是,线上吞并线下。前几年大热的O2O是从线上到线下,而OMO是线上和线下融合在一起。

李开复说:“未来几年,线上和线下会被彻底打通,线下的很多场景可以‘线上化’。过去我们只是把线上的用户使用习惯留存起来,未来,可以通过一些传感器,知道谁进了什么商店,摸了什么,走到了哪里,买了什么,没有买什么。这一切都可以‘上线’,以后不止是便利店、超市,包括诊所、娱乐场所等等,一切线下场所都可以线上化,而且可以把线上的东西带到线下。”

打通线上线下的第一个要素,李开复认为是支付方式。通过现在已经非常发达的移动支付,线下的购买行为,线上马上可以直接知道。也正因为如此,李开复相信,“中国是第一个,可能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唯一一个能够把线上线下打通的国家。”

与此同时,李开复认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存在着三波人口红利。

第一波人口红利是从2009年开始,首批有3亿左右用户变成了移动互联网用户。他们主要是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创业者和年轻人。小米、美图、滴滴、美团、摩拜都是这一时代的产品。

在2013年左右,移动互联网渗透到了三四线城市乃至更向下的县城和乡村,但用户仍然以年轻人为主。包括OPPO、vivo、快手、今日头条等公司是这波人口红利的受益者。

李开复认为,第三波人口红利是中国的老龄化人口用户。随着移动互联网渗透到这部分人群,也会带来机会。

李翔:

知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曾经说过,软件在吞噬世界。如今,软件以线上的形式在吞并融合线下,比如以新零售的形式去融合线下超市,以移动支付的形式去融合线下各种场景。李翔知识内参之前曾做过一条内容,在亚马逊并购了线下连锁零售商全食超市之后,美国科技媒体认为,上一个科技时代过去了。因为很难再用之前定义科技公司的概念去定义今天的科技公司比如亚马逊,再比如像沃尔玛和星巴克这样在努力线上化和移动化的公司。在中国就更是如此了。

新观察丨大健康产业有啥机会?

最近,北京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上说啊,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完善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聪明的有心人听到这,应该已经发现这里面蕴含的商机了。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也说过,中国“大健康”产业的春天就要来了,里面的机会难以估量。

对此,著名投资人王煜全在订阅专栏“前哨王煜全”里谈了他的理解和观察。

首先我们得有个概念,什么是“大健康”产业呢?范围比较广,简单地说可以理解为,围绕着我们的健康,用各种新科技手段全面覆盖日常监测、预防、治疗、康复等全局性的解决方案。

王煜全说,“大健康”产业,首先得看数据采集。在未来,我们对日常基本健康数据要有更好的管理和分析,而不是等到真正得病了以后,才赶着去做各种各样的检查,然后再收集数据。如果我们实现了从各个角度对自身健康状况实时监控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提前预测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这方面,以苹果公司的 HealthKit 和 Google 公司的 GoogleFit 为代表,这两款应用让苹果和 Google 公司成了重要的健康数据提供商,他们拿到这些数据以后,积极地和美国的医疗机构合作,解读这些数据,将来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就可以在疾病发生之前起到预测和预防的作用。

其次是数据分析,这里分析的不单是上面提到的那些数据,更主要是对电子病历的分析,美国已经有很多公司开始尝试了,比如说慢病管理的鼻祖 WellDoc 公司,心电图监控领域的 CardioNet 公司,专门负责老年人出院以后日常家庭护理监控的公司 OpenPlacement 等等。这些公司能出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对电子病历的普及。为了打通全国各个医疗系统和医院的电子病历,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制定电子病历的统一格式。咱中国在这方面就和美国有很大差距,比如说咱们好多三甲医院都不认别家病例,还有的医院甚至不认别家的检查结果。甭管你用什么先进仪器设备,反正你只要到我这来了,就得重新再查一遍。

最后王煜全说,在美国,看病是患者、医院和保险公司三方的事,具体说就是,患者去医院看病,钱不是直接给医院,而是给保险机构,由保险机构给医生和医院。这么做有啥好处?好处就是钱花得合不合理、你是不是得到了适当的治疗、都由保险机构里特别懂医学的人来判断,这样的话就有一种制衡。如果钱花多了,保险机构就会出来说事了。他们会对医院说,对不起你这个处方明显开太多药了,我们不给你这费用,因为保险机构需要盈利,所以就能促使它主动去形成这种制衡。

具体到咱中国,在大健康这个领域里,有哪些可以入手的方向呢?其中一个是提升患者依从性。什么意思?比如说医生给患者开了药,说一天吃两次,分别是午饭和晚饭以后。 但患者回到家以后呢,可能觉着太麻烦,干脆就把中午那次给省了,或者有几天干脆忘了吃,这样的话治疗效果肯定就不理想。那咋办呢?你可以给他一个健康管理的App,有提醒功能,或者用智能药盒,提醒他按时吃药,这就叫提升患者依从性。

更重要的是保险,王煜全认为,保险从业资格应该根据业绩来定,但现在往往是根据资金量来定。实际上,资金量只能说明你有赔付能力,但资金量大不代表风险低,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你是不是有数据能证明你做的健康管理确实有效?你做的保险是不是能让患者享受到福利,理赔很及时?

最后,王煜全提醒我们,想在大健康这个领域里有所建树的创业者要做好准备,得自己不断去推去拱,因为这个行业本身还有好多政策和条块分割上的限制,如果自己不去主动争取和打破,这个领域就可能永远也发展不起来。

本文源自:得到App“前哨•王煜全”订阅专栏

朱啸虎:互联网创业还有机会吗

这条音频说的是著名投资人朱啸虎9月份的一个演讲,互联网创业还有没有机会。

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想知道,互联网创业到底还有没有机会了?要不要去研究现在很火的VR、人工智能?朱啸虎就在演讲里说,互联网永远有惊喜,只是你没找到商业机会。那商业机会在哪里,怎么判断呢?我们来一起听听。

首先,朱啸虎说,互联网创业的时间点特别重要,你要踩上当时的创业主题,还有投资人的节奏。你看去年的O2O大战告一段落之后,现在哪怕企业做得再好,投资人也觉得O2O是烧钱,不想投了。当年美国很多风投都在社交网站上栽了跟头,Facebook一开始融资也特别难。这都是因为公司没跟准节奏。

那怎样才算是跟上节奏了呢?要看市场渗透率,也就是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覆盖程度。朱啸虎认为,市场渗透率要是到了20%,做什么都能事半功倍。投资人可以在渗透率到15%的时候开始投,创业者呢,要在渗透率达到5%到10%的时候开始创业。目前,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都已经达到了20%,但是很火的VR、人工智能,市场渗透率还不到1%,创业者要进入的话太早了。

如果创业者在互联网领域发现了一个机会,怎么判断机会有没有价值呢?朱啸虎说了两个判断标准:

第一个标准,这个机会的市场规模要够大。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市场规模指的是“和你有关的市场规模”。比如,有创业者觉得停车行业的市场很大,他发现上海的一个地方,停车次数在一百万次以上。但他没发现,90%以上的停车位都是家里和公司的固定停车位,跟他没关系,剩下10%,市场就很小了。

第二个标准,这个机会要能容易、并且低成本地扩张。这是互联网企业的最大优势。传统企业开一个饭店要一千万,第二个还是一千万。而互联网是非线性的,一开始建平台可能投入比较大,但之后就会少很多了。

如果找到了一个商业机会,也符合前边说的这两个标准,该从哪儿开始呢?朱啸虎说,要找一个小的痛点切入。大部分成功的公司切入点都很小,但是最能解决问题。

比如“去哪儿”想卖最便宜的机票,“滴滴”想帮用户打到车,“饿了么”想方便用户叫外卖。然后,把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比如滴滴打车刚上线时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叫车功能,连支付功能都没有,专车、快车更是后来才加入的,但是这样才能迅速地做起来。

最后,朱啸虎说,投资人最看重互联网公司的一个指标,就是用户留存,甚至愿意给创业者花钱买用户,就看你能不能把他们留下来。如果6个月用户留存做到了20%,这样的公司才有可能做到10亿美金以上。

怎么提高用户留存呢?朱啸虎说,要提高防御能力,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个是对服务的控制能力。比如说家政服务业,就不太容易做起来。因为客户和阿姨很容易直接说好,下次打扫还叫她来,这就没平台什么事了。再看滴滴,乘客和司机很难达成这种长期合作的协议,都得依赖平台,平台的控制力就比较强。

第二个是管理难度,想要打败对手,你可以进入一个对对方来说更难管理的市场。比如说,美团推出外卖服务比“饿了么”要晚,为了能尽快赶上,他们就迅速扩张到两百个城市,管理难度一下子提高了,对于一个大型团队来说能接受,小的团队就承受不了。

以上就是朱啸虎对于互联网创业的最新演讲,供您参考。

本文源自:2016年9月25日朱啸虎在中国青年创业论坛的演讲

新书丨怎样准确预测未来

这条音频说的是,我们能不能准确预测未来。

未来有那么多的变数,如果一个人说他能预测未来,那他简直就是有“超能力”。不过,美国的一本畅销书《理解未来的七个原则》就说了,预测未来是可以实现的,只要具备一种能力,叫做远见力。具体怎么做呢?就是删去可能猜错的部分,留下剩余的正确部分。我们删除掉的错误信息越多,留下来的信息就越可靠,对未来的预测就会越准确。

怎么判断什么样的信息可靠呢?要把握两种常见的发展变化规律,

一种是周期变化,一种是线性变化。周期变化就是循环往复的变化。比如说到了秋天,再过一段时间就要进入冬天了,羽绒服的需求量和销量要上升。冬天再过三个月,到了春天,羽绒服就要下架了。这种季节交替、生老病死、动物迁徙,或者是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周期内,变化是有规律的。

再说线性变化,一般都是往单一的方向发展,不像周期变化那样有高有低。比如说我们的年龄就是线性变化,只会越来越大,不会返老还童。社会发展也是,它从原始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社会。还有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趋势等等,都是线性变化。线性变化有的会突然爆发式增加,比如3D打印、直播平台;有的是慢慢的改变,比如说全球变暖。因为线性变化没有重复的规律,也就意味着每个节点都是不一样的,也就能创造出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机会。这两种变化如果我们看透了,就等于掌握了未来变化的钥匙,这个钥匙就是“趋势”。

作者把趋势也分成两种:硬趋势和软趋势。硬趋势是基于可测量、可感知、可预测的事实得出的推测,是在未来一定会实现的定数。软趋势是根据似乎看得到、似乎可预测的统计得出的推测,是在未来可能会实现的变数。

举个例子,一个30岁的年轻人,40年之后肯定是老年人了,身体机能肯定会下降,这是硬趋势。但是,这位老年人会不会住院,会不会去买很贵的保健品,就是软趋势。因为这个和他自己的身体情况、生活习惯、消费方式都有关系。

该怎么分辨这两种趋势呢?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硬趋势背后有三种驱动的力量:人口、科技和政府法规,软趋势没有。详细说说这三种驱动力量。

第一,人口的出生死亡是自然规律。比如说二战后美国的婴儿潮,随着这批孩子的出生、成长、变老,像医院、幼儿园、学校、养老机构等,都产生了更大的需求。

第二,科技肯定是朝着智能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方便。

第三,政府法规的影响,政策扶持、侧重哪些行业,哪些行业的机会就更多一些。硬趋势确定性更强,要预测未来,就必须关注。

软趋势是不确定的,比如说未来人们的喜好、时尚的走向等等。虽然没有办法预测,我们也可以想办法找出影响事情发展的软趋势。具体怎么操作呢,作者给出了四条建议:

第一,检查生活和工作,把属于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列出来。

第二,检查从事的行业,把所有硬趋势列出来,这样就知道有哪些事确定会发生。再把所有软趋势列出来,这样就知道有哪些是你能改变或者影响的。

第三,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确定的事情有什么?有哪些事物是我确定几周后、几个月后、甚至几年之后一定会发生的?我怎样发挥创意,运用这些确定性?”

第四,质疑自己的假设,列出清单,检查各个现象是硬趋势还是软趋势,是确定性还是可能性。

这样,分清硬趋势和软趋势后,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清晰多了,那就是抓住硬趋势、打造软趋势,因为硬趋势可以确定未来,软趋势能够创造未来。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关于关于预测和理解未来的内容,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本文源自:《理解未来的七个原则》

哪有那么容易颠覆?一篇文章看清那些被高估的趋势

改变世界没那么容易
过度反应会让你失去更多
胜者通吃的理论不那么靠谱

本文作者万维钢,网名“同人于野”,前物理学家。他是罗胖极为佩服的一个人,称:“万维钢是我见过阅读速度、记笔记速度,以及写作速度最惊人的一个。”

1 别被新闻蒙骗了

用严肃的态度看新闻,有时候就跟那些号称“价值投资”的炒股的人差不多——如果你真是在搞什么“价值投资”,就不要一惊一乍地看待短期的股价波动。我看有人做过实验:对业余股民来说,那些不经常查看股价的人,炒股成绩反而更好。

新闻报道总是喜欢夸大一个效应。其实不仅仅是新闻,我自己写文章介绍一个什么思想,甚至我以前写物理论文、作报告介绍自己的一个什么成果,也都默默地、潜意识中,做了一点夸大。声音不大一点,别人听不见。

比如现在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说过“人工智能即将取代我们的工作”,但是一般都不给具体的时间点。我相信这个趋势是存在的,但是具体的时间点,具体到每个行业的每个人,那很难预测。

可是如果我们看多了这些没有时间点的谈论大趋势的文章,可能会有一个感觉,也许明天就变天了——那很可能是个错觉。

2 改变世界没那么容易

今天咱们说《哈佛商业评论》1月份的一篇文章:《战略家搞错了的数字颠覆》(What So Many Strategists Get Wrong About Digital Disruption),作者是伦敦商学院企业战略副教授韦尔默朗。

他的研究表明,“数字革命”、“颠覆式创新”、“未来之路”,这些名词整天充斥着我们的耳朵,我们甚至感觉马上就要天翻地覆,其实没有那么快。

以前乔布斯活着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也爱讽刺他几句。比如乔布斯一开什么新产品发布会,特别爱说一句话:“这个改变了一切”,有时候还加一个“again”,“这个,再次改变了一切”!

行,我们知道你生下来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你每发布一个新产品就改变一次世界,你每一次创新都是颠覆式的创新……这世界变化快,都是我们不明白,我们特别害怕过了一夜就被世界遗忘。

可是为什么,我病了还得亲自去医院,见个客户还得跟真人吃饭,我家门口的小卖部还继续存在呢?事实上,除了多了个手机之外,我们的主要生活方式跟十五年前并没有太大变化。

如果把企业战略真的建立在这个“数字化正在高速改变世界”的心境上,搞不好还会犯错误。

3 过度反应,可能会失去更多

有个网络游戏叫《第二人生》,不知你玩过没有。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个角色,在《第二人生》里还可以有另一个角色——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有一群真正的朋友,住一个更好的房子 。我是没玩过,但我猜也许还可以再结一次婚。

如果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这个“第一人生”不满意,那就可以把更多时间花在这个虚拟的“第二人生”上去。 如果你每天在第二人生的时间超过在第一人生的时间,到底哪个人生是“虚拟”的,可能都不好说了。

荷兰有个银行叫ING,意识到了“第二人生”的重要性。ING选拔了一个庞大的团队,专门负责虚拟世界里的银行业务,他们开发了各种应用,使用了各种营销手段……

结果一场空。还没等到有多少人在第二人生存钱,《第二人生》这游戏就已经过时了。ING害怕错过数字时代这条船,先花重金把票买了,可是这条船根本就没出发。

4 被高估了的数字化技术

韦尔默朗说,在四个方面上,战略决策者高估了数字化技术对企业经营模式的颠覆。

(1)胜者通吃。

数字时代的有些领域的确是胜者通吃的局面,现在互联网创业公司烧钱占领市场,赌的就是这个胜者通吃。我先烧钱成为胜者,把竞争者都挤走,然后我再赚钱。比如Uber就是这么想的——仅2016年上半年,Uber已经亏损了12.7亿美元。

但是韦尔默朗说,能不能胜者通吃,取决于这个市场的网络结构,而有些市场网络并不合适胜者通吃。

就拿出租车行业来说,你到新加坡看看,每个出租车司机都是至少两台手机,两家打车应用同时开着,哪家有活接哪家。乘客也是这样,你一个应用不可能在所有时间内覆盖所有地方,我多装几个应用随时调用岂不是更好?这就意味着你很难把竞争对手挤死。

(2)对很多传统业务来说,数字技术的作用只是辅助,不是颠覆和取代。

现在在线教育挺火,比如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可是既然人人都能远程在斯坦福大学上一门编程课,还能拿到证书,为什么正规大学学费还越来越贵呢?

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听课和写作业,你至少还需要跟老师互动,跟同学交流,收获各种有针对性的即时反馈,这些都是远程教育不可能提供的。

韦尔默朗说,任何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都是多个技术结合起来的复杂系统,数字技术只是其中一项而已。

(3)地域仍然重要。

管理咨询公司的业务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相应的咨询师和相应的需要咨询服务的公司连接起来,而咨询师都是独立工作的自由职业者。那既然如此,咨询公司为什么不干脆就像那些婚恋网站一样,干脆把这个介绍的工作全放在网上呢?

现实的答案是:人和人的直接交流仍然无比重要。

咨询公司需要了解这个咨询师,必须经常在线下面对面接触,阅读对方的表情,掌握对方的性格,他们需要跟客户企业建立“人”的关系。

(4)变化没有那么快。

总有人说数字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大加剧了,你的公司必须迅速求新求变,但事实上,有研究表明,竞争激烈程度和企业变化速度并没有加快。

想想荷兰ING银行的故事,有时候反应过度反而不好。韦尔默朗说,如果你这个领域中技术升级换代的速度特别快,那你反而要慢一点,有些东西只是一时的狂热很快就会过去。沉住气,稍微等一等,你才能看出来真正重要的变化应该是什么。

5 由此得到

(1) 数字技术对商业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那么快。也许有些东西是不能被数字技术取代的。

(2)听说热点消息的时候,自己心里要“冷”一点。现在有太多东西都是过度的宣传,反应太快也不好,有时候慢一点,等一等,才能抓住本质的变化。太慢了固然是麻木不仁,可是听风就是雨也不对。总而言之,一切都是“度”。

本文版权归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罗胖曰:

最近看到比尔·盖茨的一句话——
“我们总是高估短期能够做到的,而低估五年或者十年中能够做到的。”
类似的格言还有一句——
“人们总是高估自己能在一天中所能做的事,总是低估自己一生所能到达的顶点。”
这让我想起一位大学老师教给我的处世诀窍——
一副热心肠,两只冷眼睛。

新内容创业的五个方法论

最近,微信公众号“笔记侠”转载了一篇文章,作者是创新工场高级投资经理高晓虎,他就从投资人的角度,谈了谈自己对当下火热的内容创业的一些看法,并且总结出了新内容创业投资的几个方法论。

这里有个概念要解释一下。所谓新内容,指的是这几年比较火热的内容类IP,比如《十万个冷笑话》、《万万没想到》、《刀塔传奇》等等。短时间内积累大量人气,然后可以迅速变现。甚至可以单点切入,搭建起一整条泛娱乐的产业链。

首先,高晓虎总结的第一点是:“系统” 胜精英,“生态” 聚人气。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稀缺的优秀内容,必须得依赖内容精英来制作。但是精英也是人啊,不仅状态起伏很大,而且感性情绪化,和老板吵架,最后还可能被挖走。这意味着,公司做出第一个爆款后,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说,要想在内容创业上创造出一个顶级IP,不能仅仅依靠内容精英的灵光一现,而是需要公司构建一整套系统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一季一季地连续生产内容。你像市场上比较火热的《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十万个冷笑话》等等,走的都是这条路线。另外,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通过内容互动,聚集很强的人气,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公司的护城河就更深。

第二点是:调性胜广度,95 带价值。说白了就是,你得考虑自己产品的调性,不能面向所有大众,特别是得考虑90后甚至95后的价值观。对于他们来说,戏谑但充满正能量的调性,会让他们更富有参与感和行动力。而参与感和行动力,是当前互联网粉丝经济的驱动器。所以,好的新内容公司在起步的时候,产品中调性的培养比用户广度更重要。你应该从调性一致的内容精英起步,快速扩展到 5%最优质、最逗逼的用户。将来,BAT这些大公司涉猎到这一块的时候,这5%的用户就是你跟它们对抗的一堵墙,而调性就是这堵墙上最强力的水泥。举个例子:斗鱼与风云直播,前者因为用户群的特有文化突出,所以调性鲜明,妙趣横生;后者做得过泛,让用户没有归属和参与感,所以很难产生二次内容加工和社区。另外,像暴走漫画、有妖气、卢恒宇和李姝洁工作室等等,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调性。

第三点是:改良胜全新,胚子是起点。新内容公司最好的起步不是一定要搞原创,而是应该寻找独特的优质胚子,然后再进行商业化改良。所谓“独特的优质胚子”,指的是一个已经在互联网上被验证的、有爆发性和强自传播能力的产品基础,且具有鲜明的辨识度;而“商业化改良”是指内容精英利用对中国新网民的理解进行商业化改良,例如换题材、换表现、草根式包装、赋予内容优秀的商业拓展空间等等。但内容核心一定沿用胚子本身。这不是粗浅的山寨,而是更高层次的再造,并形成最独特的辨识度和文化符号。

比如大火的IP《万万没想到》,它的原型胚子就是一部日本作品,叫《搞笑漫画日和》,之前这部作品曾在中国的亚文化人群中小范围爆发过,不过没有爆红。后来,万合天宜适时挺身而出,把它改良成了用户面更广的真人剧《万万没想到》,赋予它新的体系,并充分利用优酷的平台,一下子就让这个IP火了起来。

第四点是:细节胜华丽,盗梦有空间。咱们前面提到“独特的优秀胚子+商业化改良”这种模式,它的基础就是内容生产者对细节的理解。此前的现象级爆款,无论是《万万没想到》的叫兽,还是《暴走大事件》的王尼玛,在成功之前都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再比如《十万个冷笑话》的导演卢恒宇,成名之前他天天蜗居学习创作动画,甚至掐着秒表统计《火影忍者》、《海贼王》和黄渤电影里“梗”出现的频次和幅度,以及其他的一个个细节。只有这样,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被用户所认可,给人一种获得畅快淋漓的快感并上瘾。反之,如果你对细节的理解不到位,而只是做表面功夫,那肯定不会成功。比如,《刀塔传奇》成功后,有不少手游团队都想复制改良,都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这就是因为,他们对《刀塔传奇》成功的细节了解得不够深入,做了很多不正确的改良;或者说“为了和《刀塔传奇》不同而硬改,最终做出“违和型串联” 的赝品,当然就会失败了。

第五点是:互动胜被动,Party 汇幸福。新一代网民有个特点,那就是有从众心理,并且乐于分享来怒刷存在感,收获认同感。以前旧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单向的、稳定的、慢节奏的,更像一个广播;但新内容必须是多向的、紧凑的、起伏的、高频次的,更像一个Party。像在斗鱼平台上,最受欢迎的内容制作商根本不是什么传说级游戏高手,而是更善于和用户沟通的、极具戏剧性的、善于挑逗粉丝热情的特色鲜明的选手。

以上就是高晓虎总结的新内容创业投资的几个方法论。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一,“系统” 胜精英,“生态” 聚人气;二,调性胜广度,95 带价值;三,改良胜全新,胚子是起点;四,细节胜华丽,盗梦有空间;五,互动胜被动,Party 汇幸福。

现在不少人都在羡慕人家某某公司又开发出了一个大IP,赚了大钱。可是他只看到的表面,一个大火IP的出现,一定是精细化打磨加系统化运作,不掌握上面说的这些方法论,是万万不可能的。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 VC投资新内容的“五胜五败”)

如何不被杀?自己变成黑天鹅

这条音频给你说说怎样避免被黑天鹅冲击。

当我们还在感慨黑天鹅事件频繁发生的时候,海银资本创始人、“得到”订阅专栏《前哨·王煜全》的主讲人王煜全做了一个演讲,他说,避免被黑天鹅冲击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变成黑天鹅。避免被别人用先进科技杀伤你的办法,就是自己去掌握先进科技。那么,如何判断黑天鹅出现的时机,以及怎样抓住时机成为黑天鹅呢?下面跟你分享王煜全的观点。

首先,什么是黑天鹅?王煜全说,黑天鹅就是各种偶然现象的发生。按照李善友教授的说法,就是不连续性。黑天鹅通常会借三种机会出现:

第一种机会是社会变革,也就是改朝换代。现在全球的超大型大企业大多都是在本国改朝换代时候出来的。

第二种机会是人口变革,对于人来说,社会变革可能一辈子也未必能赶上一回,人口变革就是另一个上升通道的机会。所谓的人口变革,就是指人们会逐渐变老,而每一代人的追求和喜好都不一样,没有年轻人会沿用哥哥姐姐们的时尚。比如Snapchat的策略就是:哥哥姐姐才用Facebook呢,我用Snapchat,我跟你们不是一类人。

第三种机会是技术变革,也是最主要的机遇。前面说的社会变革和人口变革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都是需要等待的,但技术变革是有清晰的规律可以把握的,尽管黑天鹅满天飞,人们还是有希望挖掘出成功的规律的。

其次,王煜全说,科技是最大的不连续点,很多大公司有足够多的钱,雇佣最优秀的员工,去做足够的调查分析,但还是会错过一些机会,就是因为非连续性根本不可预测,而且企业经营行为都是有滞后期的,当财务出问题的时候,这个企业早就出问题了。就像开车,要是你眼前的图景是滞后十分钟的,你早就撞车了。

所以说,如果你想去判断科技的爆发点,其实是不靠谱的,真正重要的、你应该判断的,是时点,就是时间点的那个时点。什么叫时点呢?他举了个例子,之前有新闻说,2017年民航会试飞能够四个小时飞到美国的航班。王煜全说这怎么可能呢?只是在今年刚刚推出一个飞机模型而已,连真机都没有,离试飞和商业航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而且在美国,要拿到商业航行的资格非常难,是要试飞N多次之后才能开始推行。所以十年内,你都别指望可以搭乘4个小时的飞机到美国。我们在欢呼黑科技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落不到实地的,只是欢呼一下而已,这就是对时点的判断。

最后,王煜全说,科技背后还是有规律可寻的。那么怎样抓住科技的规律,让自己成为黑天鹅呢?王煜全认为有三点:一是要盯住先进科技的出处,二是观察科技被授权给哪家企业进行产品化,三是等企业产品需要制造量产的时候,投资进去把科技带回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这个时间节点呢?王煜全介绍了一套美国军方的评价系统。

这套评价系统叫做“生产就绪指数(Manufacturing readiness index)”系统,用来衡量一项科技从实验室到准备量产、再到大规模量产的标准。从实验室出来的指数是一,慢慢到二、三、四、五的梯度,到最后实现大规模量产是十。王煜全说,当实验室的科技做到指数七、八的时候,中国人就可以开始出去对接了,因为指数到九、十的时候,正是中国人可以帮助去量产的时候。另外,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国外往往就是去并购,但美国本土的大企业会事先成立一个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一批小企业,伴随它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进入小企业的董事会,了解它的研发进展,一旦到了火候,就立刻投资或者并购。这就会有足够的了解,也有足够的信任。这种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

以上就是王煜全对黑天鹅的看法以及如何成为黑天鹅的观点,供你参考。想了解更多前沿科技趋势,可以点击“得到”首页最上方轮播图,参与“前哨大会”,到现场听王煜全解读2017-2018年度将要改变世界的科技趋势。

本文源自:微信号“混沌研习社“(黑天鹅频发,企业如何活得更好)

转型互联网:老板自己转转不动

这条音频给你介绍小米的联合创始人王川对互联网公司的新思考。

最近,“得到”APP的订阅专栏《李翔商业内参》的作者李翔,对小米的联合创始人、小米电视的负责人王川做了一次专访。访谈中,王川谈了谈他对互联网公司和小米自身的一些思考,下面给你说说。

第一,王川说智能电视行业的赢家将会是互联网公司。在谈到智能电视这个行业的未来格局时,王川认为,最终可能是互联网电视厂家胜出,传统厂家退出,除非传统厂家变成一个互联网厂家。但是,以传统厂家今天的规模来说,快速转变成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一个公司没有到死的时候,是很难转型的。而且转型互联网是要整个思路、整个思维方式的转,而不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转了就行,比如说老板自己转,但是他推不动大家转,那也不行。

再有,传统厂家成本高负担重。现在电视的价钱越来越低,但厂家的成本居高不下,包括房租、导购费用、市场费用等,负担很重。王川说,以前他们能存在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但互联网正在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所以十年之后这样的厂家就很难生存。

第二,王川说,互联网公司是通过服务赚钱的,而传统公司是通过硬件赚钱的。传统公司靠打广告、雇佣导购员来推销产品,产品即使没那么极致,照样能够卖出去;可如果是互联网公司,硬件不赚钱,要靠服务赚钱,这就会逼着你把服务做好,做到极致。

按雷军的话说,服务模式就是小费模式,我给你服务得特别好,你就看心情给点小费。所以做服务是一个苦活,因为你要持续不断地把服务做到让人愿意付钱的程度。同时,你不做营销的话,就需要用户帮你推销产品,那服务就必须更好,远超出用户的预期,才能达到用户愿意帮你推销的程度。

第三,王川谈了小米内部的管理合作机制。首先,他说小米是由一堆小联邦制公司组成的,大家都是处于创业状态的小团队。其次,小米有8个合伙人,但是没有什么事情是需要一起开会讨论决定的,都是各自做决定,只有价值观问题,大家才会深入讨论。如果有拿不准的事,会找雷军商量,但如果已经有了想法和决定,合伙人之间就只有信任和支持,因为价值观是一致的。

王川举了个例子:做第一代小米电视的时候,他特别不满意,想把这个产品扔进垃圾桶。他跟雷军说了这个想法,雷军就问会损失多少,王川说几千万。然后雷军就表示:没事,支持你。不敢放弃不满意的产品,就做不出好产品。这就是小米的价值观营造出来的做产品的环境。

以上就是王川对互联网公司和小米自身的一些思考,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李翔商业内参》

自己做的狗食自己先吃

最近各种论坛和活动有很多,其中有两位企业家的观点最值得大家听,下面我来给您说说。

先说很多企业都在忙着开发的人工智能产品。关于这事儿,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说法是“自己做的狗食要自己先吃。”什么意思呢?任正非觉得,做人工智能,一定得贴近实际、贴近需求、贴近客户,不能拿人工智能产品当狗粮,觉得反正不是给自己吃的,就不去体验和琢磨,就算它是狗粮,也得自己先尝尝。所以,他强调:华为的人工智能,一定要先聚焦在改善服务和内部运作上。这就是“自己做的狗食自己先吃”。

自己先吃“狗食“有什么好处呢?一来,你对外面的客户不能用半成品,但内部就可以边用边改,及时发现问题,免得产品推出再改就来不及了;二来,自己试了之后,如果出现问题,肯定会先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找好啃的骨头啃,这样开发团队做起来也会有信心。你可能会担心这种方法会影响产品的品质,但实际上并不会。因为问题解决了之后,团队自然会对自己和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步一步来,团队进步会更稳健。

“自己做的狗食自己先吃”这种做法,在国外也有相应的例子。美国军方采用的降落伞,最开始,供应商供货的合格率是99.9%,也就是说,一千个里面会有一个不合格。军方希望提高合格率,供应商表示这很困难。军方最后只好说,那要不然以后我们验货时,就请你们的高管随机选一批降落伞,亲自试跳,你们生产的降落伞你们自己先试试。果然,这个策略很快就提高了降落伞的打开率。

接下来说一说互联网行业的变化和趋势。前不久,暴风影音成立十周年,CEO冯鑫自己发了篇文章,展望了一下未来,我们看看他都说了啥。

首先,冯鑫说,过去的二十年里,有四个关键词一直都没有变,那就是资讯、社交、娱乐和钱。但是,互联网平台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大的平台升级。比如十年前是单一的PC平台,现在是PC、手机和互联网电视平台共同存在。而在未来的十年,到2025年,过去的四个核心将发生重大的变革:资讯将变得更加视频化、个性化和社交化;社交会趋向于拟人化和可穿戴化;而电视和虚拟现实,会成为新的游戏的平台;钱会全部被数据化。所以,未来虚拟现实、互联网电视、物联网和场联网将成为新的4大互联网平台。

当然,未来十年也会有不变的东西,冯鑫说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人对互联网的核心需求,包括大量阅读、社交、玩还有用来消费和理财的钱。第二个不变的会是平台。这个平台指的就是网络加端口,而且你的端口要能转移,手机来了转移到手机,别的来了也能转移到别的,不然机会就被别人抢走了。而且你平台的网络带宽要越宽越好,因为阅读会不断地从文字向视频转移。第三个不变的是效率。因为未来移动端的个性化推荐服务一定会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总结起来,要抓住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机会”,就要做到三点:有足够的用户规模、有接触用户需求的平台、要提供足够多的服务。

以上就是近期您最需要知道的两个商界大佬新观点,供您参考。

本文源自:《李翔商业内参》

IBM:改变生活的五大创新

这条音频来说说,未来有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5大创新。

前不久,IBM研究人员公布了有可能在未来5年改变人类生活的5大创新,资料来源于IBM设在6个大洲的12个实验室。这些创新有的能提前识别有害污染物,有的能提前预防身心健康问题。我们从中选择了三项,给你详细说说。

第一项创新,借助人工智能,我们能通过一个人的语言,判断他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全球来看,治疗精神疾病的成本甚至超过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的总和。美国目前有五分之一的成年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每年大概一半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得不到治疗。

未来5年,我们说的话、写的字都将成为判断身心健康的指标。科学家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分析病人说的话和写的字,寻找那些能帮助临床医生准确预测和监控精神疾病的形态。把这些结果和其他数据整合,就能展现更加全面的状况,帮助医生更好地确诊、理解和治疗基础疾病。

目前,大概只需要300个单词就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预测某人患有精神病的概率。类似的技术未来还可以帮助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患者。

第二项创新,超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将为我们提供超人视觉。

超成像技术是怎么回事呢?跟电磁波谱有关系。什么是电磁波谱呢?日常生活里说的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等都是电磁波,是电磁波谱的组成部分。本来99.9%的电磁波谱都没法被肉眼看到,科学家就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设备,来感应不同波长的能量。其中的某些技术已经开始应用,比如检查牙齿的空洞,检查机场的包裹。但是这些设备都非常专业,价格昂贵,而且只能看见某些具体波长的电磁波谱。

未来5年内,使用超成像技术的成像设备将会集成很多波长的电磁波谱,还能让我们看到这些波谱。而且,这些设备都便于携带,价格亲民,能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视野范围。

比如,超成像技术能帮助汽车看清楚迷雾或者暴雨中的危险路况,或者帮我们了解前方物体的距离和尺寸,甚至可以判断路上的坑洼地段会不会扎破轮胎。把同样的技术嵌入手机,拍张照片就能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人类原本看不到的信息,通过超成像技术都能看到了。

第三项创新,一个医疗实验室可以压缩在芯片上,帮助我们快速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

我们都知道,疾病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在多数情况下,越早诊断疾病,治愈或控制的概率就越大。但是很多疾病很难诊断,比如癌症、帕金森症,可能潜伏很久才会表现出症状,有了症状人们才会去看病,会耽误治疗时间。

而唾液、泪液、血液等各种体液里包含的生物学微粒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但是现有的技术很难捕捉和分析这些生物微粒,因为它们特别小,直径仅仅是头发直径的几千分之一。

未来5年内,科学家将开发纳米健康监测技术,最低可以分离直径20纳米的生物微粒,这个精度足够捕捉DNA、病毒和外来体。通过分析这些微粒,就可以在出现病症之前诊断疾病。科学家会把分析疾病需要的完整实验室压缩到一个芯片上,并且把这个芯片整合到便携式的手持设备里。这样,人们就可以定期迅速地通过少量体液分析生物指标,把信息传送到云端。这些体液检测数据又会和睡眠监测器、智能手表等其他物联网设备的数据进行整合,然后给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及时阻止问题的恶化。

除了前边说过的三项创新,还有另外两大创新分别是:巨视显微镜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复杂状况,智能传感器用光速探测环境污染。希望这些研究对你有启发。

本文源自:新浪科技(IBM预测未来5年改变人类生活的5大创新)

未来的工作趋势是什么?

最近,公众号TalentGuide发了篇文章说,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多重职业者,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可以不只做一份工作,或者在工作之外,做你喜欢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技能获得额外的收入。文章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下面四个重要的社会趋势:

第一个趋势,未来服务业会慢慢成为最大的产业,包括教育、健康娱乐、文化、艺术、旅游,等等,这个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服务业和和传统工业不一样,它不涉及生产,没有很长的产业链,也不需要大规模的合作,甚至你自己都可以成为一个服务商。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更通畅了,这时候,个体和个体之间也能交易了。比如,你注册一个Airbnb,就能让自己家变成一个旅馆,注册个Uber,就可以像开出租车一样赚钱。其他的像什么运动健身、教育、私厨美食、美容美甲按摩、旅游服务、技能知识分享、时尚买手代购等平台,只要你有技能,就能直接给用户提供服务。

第二个趋势,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和创造力的时代,当今社会,人才比土地和资本更重要。我们都知道,过去生产靠的是资金,有钱了,你才能买土地,建工厂,雇工人,从而创造巨大的利润。但现在资金已经不是万能的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行业,融资动不动就过亿,千万级别的融资根本不值一提,而且创业公司融到的钱,几乎都砸到了工程师身上,也就是你要花钱雇人才。等到互联网基础搭建完之后,就变成一个拼内容的时代了,提高效率你可以靠技术,但完成交易,创造价值,你要有高品质的内容,要有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这些内容和产品,最终要一批知识型和创造型的人才来完成。

第三个趋势,未来的工作将会更多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过去,在资本经济时代,我们工作的地方都是固定的,因为人需要被管理。但在知识和创造力时代,你要想有创造力,靠管理不管用,只能靠自我驱动。就拿硅谷来说,企业员工有很大的自由,你可以选择和谁工作,加入哪个项目,在哪工作,以及什么时候工作。

未来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你能选择的工作也越来越多,过去那种雇佣的方式,很可能就变成合作的方式,也就是说,你再也雇不到优秀的人才,除非你跟他合作。

而且,当人才成为关键资源的时候,如果你是个稀缺人才,你的身价就会上涨,利润就会从新分配,从资本转移到人才这里。所以,如果你越优秀,你的技能越不容易被替代,你受到的限制就越少,和谁合作,你说的算,每天工作多长时间,价钱是多少,主动权都在你这里。

最后一个趋势,就是今天社会越来越重视知识,知识型人才的机会来了。比如,公众号罗辑思维两年内做到几百万粉丝,B轮估值达到13亿。罗辑思维的定位就是“知识服务商”,把知识变成一种大众消费品,又把大量优秀的知识拥有者推到“台前”,让他们成为知识生产商。很多年轻人,过去是“炫奢侈品”,现在都开始“晒书单”了,业余时间都在用知识充电。同时,年轻人也不用拼家庭背景、拼人脉、拼财力,只要你充实自己,有实力,有才华,你就能得到展示身手的机会。

所以,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投资,应该是“自我投资”。只要你拥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才华或者技能,就可以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就能过上更多元有趣,也更经济独立的生活。

本文源自:“多重职业”成为全球新趋势

新名词:OMO

创新工场合伙人汪华在新媒体36氪上发表文章说,如果非要让他说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巨头会产生在哪个领域,他的答案是OMO公司。所谓OMO(Online-Merge-Offline),是指线上融合线下。

汪华把中国互联网成长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纯线上阶段,是四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的时代,互联网行业占中国整个GDP的百分比也很小,只有个位数。

第二个阶段是电子商务时代,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渗透慢慢达到10%左右。

第三个阶段是O2O也就是线上到线下阶段,互联网的商品和服务延伸到更多的场景,对实体经济的渗透率超过了20%。

第四个阶段就是OMO阶段,线上赋能线下,线上线下融为一体。

技术的发展,比如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各种传感器和自动化机器人的应用,可以让线下和线上更容易融合在一起,整个世界可以被实时数据化,而不再是分割为线上和线下两个场景。

汪华认为,OMO时代的商业会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线上线下的流量双向交织,互相导流。比如像盒马鲜生这样的公司,用户在线下购物,使用电子支付,线下行为变得线上化;线下获得体验后,可以继续使用App来购物,享受送货上门服务。

第二,线上和线下可以相互赋能,线下可以带来更好的体验,线上则可以用数据更好地实现线下的商品推荐,并且展示更多线下因为空间原因没办法展示的商品品类。

第三,商家的运营和服务体系也会线上线下一体化。线上的电商和线下的实体店,供应链、仓储、数据会完全打通,而不是分离成两个部门,对用户的服务也会不再局限于线下店或线上电商体系,而是融为一体。

第四,OMO还会改变以往的中心化和货架式的商业形态。货架式商业形态以搜索为核心,用户到中心化的淘宝、京东去搜索并找到商品;而OMO会形成社交化和去中心化的商业形态,用户在某一个场景中产生购买需求,然后通过社交和推荐的方式完成交易。

汪华说,中国是第一个,可能也是很长时间内唯一一个能把线上线下打通的国家,一个关键因素是,中国移动支付的普及。移动支付能够让线下消费行为被线上收集和数字化,从而能更好了解用户需求。汪华引用的一项数据说,截至2017年6月末,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5.02亿,线下各种消费场景包括餐饮、零售、娱乐、交通、购物等,手机支付占比已经超过60%。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大约是美国的50倍。

以上是创新工场合伙人汪华提出的一个对未来商业的新判断:线上线下融合,也就是OMO。

全球投资:趋势的回报

程实:在我们看来,2017年见证的是“趋势的回报”。展望2018年,发现趋势并顺势而为,依旧是投资的成功之钥。


更新于2017年11月17日 07:16 程实 为FT中文网撰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任何人做任何事,顺势而为都将事半功倍,逆势强行只会事倍功半,对于投资而言,也是如此。

回顾2017年,可谓丰盈之年,资本市场的强势表现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回报。在我们看来,2017年见证的是“趋势的回报”,增长结构、发展重心、金融生态、政策偏好和需求层次的趋势变化,无不在金融市场留下了深刻烙印。展望2018年,发现趋势并顺势而为,依旧是投资的成功之钥,全球经济复苏换挡、多元化涨潮、新科技革命、消费升级全球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创造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经济新时代,并由此开启一个生机勃勃的全球投资大时代。

2017,见证趋势的回报

第一,新兴市场股指涨幅大幅领先发达国家,见证多元化涨潮的趋势力量。2010-2016年,全球经济经历了一轮多元化退潮,美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新兴市场领先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剪刀差不断缩小,与此相伴,美国股市领跑全球市场;2017年,危机走过十年,新兴市场作为危机最后一站也逐渐完成了渐次的风险释放,并重新构成全球经济复苏的核心引擎,多元化从退潮转变为涨潮的长期拐点由此形成,与此相伴,全球资本重新青睐新兴市场,新兴市场股指2017年的涨幅倍数领先发达市场。

多元化涨潮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EPFR及我们的整理

第二,科技股指数表现牛冠全球,见证新经济生态的趋势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加速进化”的特征。2017年,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互联网金融等应用科学,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蓬勃朝气。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悄然提振了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长期发展和市场长期繁荣提供了坚实助力,还显著改变了经济生态,为人类行为模式和市场运行模式的演化奠定了基础。2017年,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时代价值也在金融市场充分显现,主要市场的科技股指数表现均大幅领跑其他行业,阿里巴巴、腾讯、苹果等标杆企业则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动能。

新经济生态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及我们的整理

第三,港股领跑全球主要市场,见证中国元素超预期的趋势力量。香港一直是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链接点。作为一个开放经济体和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市场的表现与金融市场全球化和中国经济走出去休戚与共。2017年,港股实现了超越主要市场的显著上涨,恰是其自身定位在超预期趋势中的价值显现。与2016年初截然相反,人民币在2017年年初强劲升值,打破贬值心魔,并由此实现了贯穿全年的币值稳定;而中国经济2017年的短周期反弹更是普遍超出预期,展现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消费市场的增长韧性。中国经济金融的系统性稳定,以及全球化伴随美元走弱后的触底回升,形成双重合力,给独特的香港市场带来了独有的强势动能。

中国元素超预期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及我们的整理

第四,消费升级主题受到全球追捧,见证新中产崛起的趋势力量。2017年,资本市场一系列史诗级行情的诞生,包括茅台、美的、阅文等话题公司的市场表现等,均展现出全球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和金融市场的深层影响力。伴随着70、80和90后逐步取代50、60后成为全球中产阶级的主力,以人为本的消费升级正在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而中国则由于具有最具特色的中产阶级更替,已经成为这股潮流的中坚力量。

新中产崛起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U.S. Census Bureau、Bloomberg及我们的整理

第五,全球股市跑赢全球债市,见证低利率时代渐次终结的趋势力量。2017年,全球货币政策的长期拐点真正确立,美联储由鸽转鹰,加息频率超出市场年初预期,并正式开启缩表计划;欧洲央行宣布缩减QE规模,英国首次加息,日本央行则暂停了对负利率等超宽松货币政策极限的进一步尝试,中国货币市场利率也有所上行。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全球性退出虽然才将将开始,但已经对全球资产表现造成深远影响,权益类资产表现明显优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反映了市场对通胀和利率双双上行的趋势判断。

低利率时代渐次终结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及我们的整理

第六,全球风险偏好系统性上升,见证恐慌阈值系统性下降的趋势力量。2017年,黑天鹅和灰犀牛遍布的宏观乱纪元却并未引致金融市场的恐慌,VIX指数的中枢水平系统性下降,并数十次低于10%,而在过去三十年,类似情况极少出现。不确定性的存在和全球风险偏好的上升如影随形,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全球市场恐慌阈值的系统性下降。只有足够量级的地缘事件和市场危机,才能对乐观积极的市场氛围带来足够冲击。

恐慌阈值系统性下降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及我们的整理

第七,互联网金融现象级事件频发,见证金融生态内生演化的趋势力量。2017年,互联网金融热度再升,比特币价格在跌宕起伏的非议和热议声中不断刷新历史记录,一些标志性互联网金融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大起大落,反映了监管政策与行业趋势裹挟共进的复杂进程。作为一个充满生机同时又饱含野性的领域,互联网金融在资本市场既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又面临着一定的成长压力,风险与机遇交相呼应。

金融生态内生演化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及我们的整理

2018,发现趋势的方向

2017年,市场表现见证了趋势的回报,而这不仅是短期现象,更将是长期现实。因此,顺势而为依旧是2018年乃至更远未来的投资要义,而顺势而为的前提,是识别趋势。我们认为,2018年,一些既有的长期改变还将继续发生,另一些未有的长期趋势也正在形成。

2018年,趋势的方向在于:

第一,全球经济复苏换挡。走过危机十年,全球经济从“危机慢挡”正式换入“增长快挡”,实体经济复苏力度超出历史平均水平,货币刺激的淡出并不会削弱强势复苏的势头。

第二,低利率时代继续渐行渐远。全球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还将延续,美国主动收紧,欧日被动收紧,中国相机抉择,低利率环境发生系统性变化。

第三,全球都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丰富,对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而言,改革重心虽有不同,但整体推进是大势所趋。

第四,多元化涨潮将将开始。多元化从退潮到涨潮的转变是个长期过程,2018年,新兴市场有望给全球经济增长创造超过七成的增长贡献,而未来数年,新兴市场领跑全球经济的格局还将进一步强化。

第五,消费升级全球化。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新经济趋势形成并固化的根本诱因,新中产阶级崛起和微观崛起将引致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升级,而中国将继续扮演这一核心趋势的领头羊角色。

第六,新技术革命走向奇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会停滞,只会加速,而资本市场的助力将加快新技术革命走向大爆发的奇点,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重塑也将不断发生。

第七,系统性调整不可预知但不可避免。全球经济风险向地缘政治风险的转化正在进行,2018年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持续倒退几乎难以避免,民粹主义、孤岛主义和新保守主义还将继续威胁可持续复苏,风险并未消失,风险还在积蓄,而VIX指数长期运行于极低水平也意味着一场积蓄已久的调整很难避免。

顺势而为的投资建议

2018年,趋势的回报依旧可观,对于全球投资如何顺势而为,我们提出七点建议:

第一,从投资于货币幻觉转向投资于实体经济。2018年的全球经济复苏将更多由实体经济驱动,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则会检验真实复苏的含金量,任何能够经受考验的地区、行业和公司,都值得长期投资。

第二,新兴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依旧具有比较优势。多元化涨潮将将开始,全球资本加速流入新兴市场的势头一旦形成就不会迅速逆转,新兴市场在支撑全球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将饱含投资机遇。

第三,稳定和开放的中国市场依旧极具吸引力。宏观乱纪元里,中国经济稳定性具有稀缺性,而作为新兴市场领头羊,中国经济的超预期表现还将持续增强市场信心,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则给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中国资本市场仍将延续相对强势。

第四,新科技革命内嵌于消费升级的强强联合最具投资想象力。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实际改变正在发生,可见、可感知、可理解的科技应用将带来最具认同感的投资价值。

第五,全球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各具特色的政策红利。中国的混改,美国的税改,欧洲的体制变革,都将在先破后立的过程中创造可观的投资机会。

第六,对新时代的长期未来坚定信心。新时代是一个真正走出危机阴影的大时代,全球化将触底反弹,大国崛起将凝聚区域动力,全球经济将进入一段“双核稳定”的快速发展期,资本市场的长期趋势值得谨慎乐观。

第七,等待短期调整后的最佳发力时机。长周期上行的过程中,短周期波动难以避免,特别是高估市场,亟待一场系统性调整,调整之后,将迎来全面加大投资力度的最佳时间窗口。

(作者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能抢占手机使用时间的,未来都有大空间

出门问问是一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曾经获得过谷歌的投资,2017年4月时,大众汽车投资了出门问问1.8亿美元,把这家公司推到了独角兽级别。出门问问在2017年推出了智能音箱产品。但是在2017年,包括阿里巴巴和小米在内的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在接受《财经天下》采访时,出门问问CEO李志飞说,智能音箱领域2017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几个“神仙”在打架,让市场取决于价格和推广。出门问问的智能音箱在京东上售价999,但是,小米推出了299的智能音箱,随后在双十一期间,天猫的智能音箱天猫精灵售价降到99,一下子卖出了100万台,京东叮咚音箱售价促销时也降到了59元。“公众认知被拉到99元”。智能音箱在大众看来成为一个低价产品。李志飞说,可能只有等苹果的智能音箱HomePod上市后,整个行业形象才会转变。这样的竞争局面,对像出门问问这样的创业公司形成了巨大挑战,因为产品必须拿出既能让用户接受,又能让公司持续运行的价格。李志飞说,他开始思考,“公司的企业文化、组织架构、人员素质是否足够支撑出门问问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存活下来。”

不过,他相信公司的方向是正确的。在和易到创始人周航聊天时,周航讲了一句话他很认同,这句话是,“不要站在现在看未来,而是站在未来看现在。”他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是,“不能只看现状,然后根据现有资源整合,走到哪儿算哪儿;而是应该倒过来,假设未来的终点,并为此设计一条可以抵达的路径。这一路径包括资源、人员、架构、产品和用户体验的配置。”在李志飞看来,未来只要能够抢占手机使用时间的,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显然,包括智能音箱和智能手表在内的产品,都可能抢走一部分手机使用的时间。

总之,2012年时,创业圈流行着一句话,任何想要跟手机为敌的产品都注定要失败。而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任何能分担手机使用时间的产品,都可能有大发展空间。

曾鸣:未来要“看十年,做一年”

曾鸣是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长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育长,他也是得到驻场大神,开设过《曾鸣 ·智能商业20讲》课程。

在12月18日举行的曾鸣书院公开课上,他分享了自己对未来十年商业变革的判断。

对商业世界和企业来说,对未来十年的判断,涉及到每个企业的发展战略,涉及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等。这其中,不仅是判断得出的具体结论有重要参考价值,做判断的思路也有借鉴意义。

曾鸣在课程中首先讲了为什么现在的企业都要“看十年、做一年”。在明天的音频中我们将会继续介绍曾鸣对未来商业变革的具体判断。

最近几十年,商业世界经历了非常大的发展和变化。1997年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基本上是通用电气、壳牌、艾克森美孚、丰田等等这样的公司;而到了2007年代表性的是中国电信、工商银行、花旗集团这样的企业;而今年前十名的主体则是苹果、谷歌、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科技公司。这个时代,变化已经以非常快的速度展开。

当一个时代处在剧烈转变的时候,我们都很难看清未来。但曾鸣认为:“越是这样,我们越需要一个长期的视角。”

以什么为不变的基准点来应对那么多变化呢?

曾鸣用“看十年”来说明这个长期视角。

所谓看十年,其实就是愿景(Vision)。他认为,愿景决定了一个领导者和企业的眼光、格局、胸怀以及最终的潜力。

愿景的实质是对未来的假设和自己信念的不断思考。愿景是理性因素跟感性因素的一个结合,理性要素就是不断挑战自己,去纠正自己的判断,而感性要素就是对自己信念的相信。

他用阿里巴巴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2007年,阿里市值大概一百亿美元时,当时淘宝在急剧扩张。但是回到当时的时间点,下一步往哪里走就引发了阿里内部激烈的争论。淘宝跟支付宝打得不可开交,核心原因是支付宝到底应该是淘宝的一个职能,还是应该独立向外发展。那时,曾鸣到阿里巴巴工作后的前半年大部分时间就在协调淘宝跟支付宝打架。

更不用说雅虎中国,努力了两年没有任何起色,阿里软件也没看到方向。所以当时整个阿里集团都是相当迷茫的。

但如今,阿里巴巴市值已经超过四千亿美元,其中还不包括蚂蚁金服和菜鸟网络业务。那它是怎么找到了方向呢?

曾鸣说,其实,“当你觉得越看不清楚未来,公司业务陷入某种迷茫的时候,真正花时间去琢磨未来,形成一个对未来的判断,反而能把你的公司带向一个全新的格局。”如果没有2007年的战略会,阿里肯定走不到今天。

2007年9月,马云带着大家开了阿里巴巴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会。期间争论不休,但最后讨论出了一句话,这句话并不是具体的方向,而是“我们阿里巴巴未来十年的战略,建设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才是阿里巴巴未来真正的关键,做生态才可能把阿里巴巴从当时百亿美元的市值提升到千亿美元的量级。这句话至今都在使用,现在看,开放、协同、生态这些词都已经是我们常用的词汇了。但当时,就未来发展方向确实有很大分歧。正是最根本的愿景把大家对战略的看法统一起来了。

曾鸣认为,今天我们所说的战略跟传统战略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今天的战略核心是建立在未来基础之上的,就是“看十年”,但更具体地讲是对于未来的假设和信念的不断思考。

你对未来最有可能发生的产业终局会有自己的判断,这判断是一种假设,并不一定就是事实,而这个假设就是你的愿景。这个假设要不断被实践去挑战,然后不断回来纠正。

但同样重要的是,既然是面对未来,就有不确定性。就是说,无论怎么去思考,怎么去推断,怎么去想象,当你最后做决定的时候,总有一步是基于信念的那一次跳跃,你最终的决定必然是基于信念。

今年,马云在一次演讲上说过一句话“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说的是同样的意思。因为你相信了愿景,往那个方向努力,它才一步步由假设变成了现实。所以,愿景最终是拿来证明的,不是拿来挑战的。

不过,这并不是说愿景就是不可修改的。那怎样调整愿景呢?根据什么来调整呢?

愿景是看十年,但真正去做还是要落到“做一年”。因为行动的核心是落在一年甚至半年的时间框架下。基于未来的愿景,找准聚焦努力的方向。

夸张一点讲,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战略已经被“短路”了。原来我们所熟悉的正规战略流程,正在被行动中的快速迭代所取代。

这对所有人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有长期思考的能力,但同时也要有快速反应的能力,这两者有机结合,决定了每个人能走多远。

“看十年,做一年”,这两者的有机互动正是愿景跟战略在当下这个时代特殊的表现形式。

以上是曾鸣对应对未来时代商业变革的方法“看十年,做一年”的解读,希望对你能有启发。

本文参考曾鸣在曾鸣书院授课的教学讲义。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