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uShi

经历、感悟和豁达。

What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林语堂对他的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苏东坡

本片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维度,解读苏东坡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同时,辅之以当今最新的苏东坡研究成果,再现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全片共分为:《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等六集。



纪录片《苏东坡》里的诗文

上周教授了课文《核舟记》,这枚明代的核舟主题为“大苏泛赤壁”,船头栩栩如生地刻着苏子、鲁直和佛印,课文内容勾起我再读苏子诗文的兴趣,周末偶然想起央视有一个关于东坡先生的纪录片《苏东坡》,于是欣然观之,并将纪录片中提到的相关诗文整理如下。

1.凌虚台记(节选)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2.狱中寄子由二首

序篇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3.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黄州寒食帖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1.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2.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3.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4.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5.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6.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Why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经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How

苏东坡传

Experience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每经历一次磨难,就对人生想透一层,再经历一次,又想透一层,最后他经历了大磨难,才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苏轼的样子。

从“江水源头”到“宦游大海”

苏轼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苏轼《游金山寺》中的首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概括他一生做官的轨迹。

我们知道,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在他看来,家乡似乎已经是长江的源头,所以叫“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指的是江流入海。后来,苏轼被贬往儋州,即今天的海南岛。海南岛四面都是海,果真“宦游”去了大海。事实上,苏轼的人生轨迹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他出生到21岁,即从景祐三年(1037)出生到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在这一时期,他没有写特别多的作品,但已表现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他8岁的时候,非常关注石介的《庆历圣德诗》。这首诗主要是歌颂庆历年间那些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他问了老师不少问题,但老师觉得8岁的孩子不懂什么。谁知,苏东坡回话:这首诗所歌颂的既然是人,我为什么不能了解一下呢?

第二个阶段是从21岁到43岁。嘉祐二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进京应试。这一年,是北宋文化史上有名的一年。当时,考中进士的除了苏轼之外,还有曾巩、程颢。那一年,礼部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元丰二年,发生了“乌台诗案”。这是苏轼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如果没有“乌台诗案”,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苏轼了。

第三个阶段是从44岁到58岁。乌台是御史台的别称。汉代开始,御史台通常会种柏树,柏树上栖了乌鸦,所以既叫柏台,也叫乌台。苏轼被朝廷逮捕之后,下御史台狱,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起用,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遭打压。苏轼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又知礼部贡举,后到杭州等地做官。

第四个阶段是58岁到66岁。这个时期是苏轼的人生低潮期。因为宋哲宗亲政,倾向于新党,故对旧党进行打击。于是,苏轼被贬往广东惠州,后又被贬往海南。他本来以为自己会死在海南,棺材都预备了,但幸运的是最终遇赦北还。北归途中,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去世。


▲ 苏东坡像

从“江上看山”到“雪泥鸿爪”

写出了令人称道的“博喻”

据统计,苏轼目前流传下来的诗有2700多首、词有330多首。结合四个阶段的人生轨迹可以发现,他的诗词创作始于第二个阶段。

苏轼母亲程氏去世,苏轼在丁母忧结束后,和父亲及弟弟,沿着长江,前往湖南。一路上,他们乘着船,写了很多诗歌。通过比较兄弟二人的诗,我们可以来看看苏轼的诗有什么特点。

比如《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这首诗非常真实地描绘了青年苏轼坐在船上,看到两岸飞速逝去的景物。读这首诗,感觉就一个字:“快”。苏轼写得非常快,写到很多景物:船、群山、前山、后岭,又有山间的小径、山上的行人,还有坐船者、孤帆、飞鸟。这么多东西,一共56个字就全部呈现出来,写得极富动感和画面感。

他的弟弟苏辙也留下一首同题诗: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榛赤如赭。
莫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云霭新画。
前山更远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秾秀,依然不负远来心。

两相比较之下,有人觉得苏辙这首诗更好。一是因为它的构思行文,较为符合人们通常的心理节奏,有一种延宕之美;二是更接近于我们读七言律诗时的那种审美感受,而苏轼的版本把很多意象堆叠在一起,就像走马灯似的,大家一下子很不习惯。

应该看到,诗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但就描写的技巧来说,似乎苏轼的更为出色。他的每一句写景,都有实打实的信息量。同样的字数,苏轼能把景象、速度、变化全部融摄进去,笔力非凡。


▲《李太白诗仙卷》苏轼撰

再举一个例子,苏轼要去凤翔做官,苏辙送他经过河南渑池这个地方。之后两人离别,苏辙有感而发写下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轼收到弟弟的这首诗后,也和了一首,即《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最高级的和诗,同原诗韵脚也要一模一样,所谓原韵原字,出现的前后次序也要一模一样,但最好能呈现不一样的意境。这就考验功夫了。

苏辙这首诗,是比较写实的。在嘉祐六年, 兄弟二人考制科的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还在寺庙的墙上题诗。如今故地重游,这个庙还在,于是回忆起当年在僧房共题壁的情景。诗末,用马的嘶叫结尾,情调略显凄凉。

同样是“泥、西、题、嘶”四个韵脚,到了苏轼手里,一首名诗诞生了。我们看,苏轼在前面并不交代两个人的话别,而是先来了一个比喻:人在各地游走,就像大雁的脚,踏在下过雪的泥泞之上。可即使在泥上偶然留下一个爪印,但看到这个爪印根本不知道大雁飞往哪里。而且,雪一直在下,大雁的足迹很快就被遮没了。这里,苏轼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就像走马灯一样,相遇,分别,各奔东西,为了仕途不知飘零到何方去。

这样的比喻,实际上是由苏辙那首原诗触发的。苏辙写“话别郑原上”,行人远去,但苏轼不讲具体的,而写出了一切羁旅行役之人彼此离别时的感受和人生漂泊无定的感觉。这样一来,这个普适性的比喻就永垂不朽了,后来浓缩为成语“雪泥鸿爪”。

熙宁十年四月至元丰二年三月,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徐州有一个地方被称为“百步洪”,水流非常湍急。一天,苏轼前去此地游玩,“追怀曩游,以为陈迹”,并写下两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这几句话里喻体很多,有飞奔的兔子、迅速飞落的老鹰、从千丈高的山坡飞奔下来的骏马,有弹琴的时候琴弦崩断的瞬间,有射箭时箭脱手的一刹那,又有像闪电掠过天际以及荷叶上的水珠迅速滚落。喻体七个,本体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百步洪的急流。这就是所谓的“博喻”,亦即钱钟书所言苏轼的诗里有“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


▲苏轼《双清图》

从“古今如梦”到“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步步达至新境界

苏轼的词比诗写得晚,一般认为是从熙宁三年开始写的。当时,他还在京城做官。

这里,特别要讲一首苏轼任职徐州时期所写的《永遇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词起因是苏轼在徐州夜宿燕子楼时做了一个梦。这座楼曾是一位唐代女子盼盼的居所。丈夫去世后,她就一个人住在里面,且一直沉浸在对亡夫的思念之中。

一位怀念亡夫的唐代女子和徐州地方长官苏东坡之间有什么关系?表面上看没有特别的联系,但认真诵读此词,可以感觉整个历史的发展就像滚滚洪流一样,在那个特别的夜晚,在那一刻,苏轼和那个唐代女子在梦中相遇,梦醒又分开了。二人有什么共同点?他们都是历史洪流中渺小的个体,古往今来的种种恩怨,无论是男女爱情,还是仕宦功业,皆如一梦。

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因为他对当时的官场颇感厌倦,内心有种深深的不安全感,既想归隐,又很感慨。这首词就是这种复杂心境的反映。


▲苏轼《牧马图》

旷达是人生磨难磨砺出来的

经历了“乌台诗案”磨难的苏轼,在黄州时期写了有名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它出自这首《定风波》:

1
2
3
4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解读已有很多,这里说两点:

第一,人们通常认为,这首词写出了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雨已经很大了,他却发出长啸,故意慢慢走。词一般比较含蓄,但这首词里直接申明苏轼的人生态度: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二,词中还刻意用了很多对抗性语词:“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表达作者对逆境、挫折、打击完全无所谓的态度。结合苏轼当时的人生经历可以发现,他的这种旷达其实是苦心营构出来的。晚清郑文绰说此词“以曲笔直写胸臆”,真是善于体察。


▲《东坡寒夜赋诗图》

最后,再来看看苏轼晚年的两首诗。一首是《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此时为元符三年,苏轼遇赦北还,要渡过琼州海峡。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事。其中“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句写得非常好,描写了苏轼半夜渡海时看到的实景,但更写出了多年来沉冤得雪的一种快慰。最后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表明苏轼把贬谪海南当作一次奇妙游的心境,潇洒、豁达溢于言表。这首诗代表了苏轼晚年精神境界达到的新高度。

另一首是《答径山琳长老》: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这首诗写完两天后,苏轼就去世了。一个人去世前两天,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的人,不少是身上插满了管子。而苏轼还能写诗,不但能写诗,还能用典故,用《高僧传》里鸠摩罗什的典故。这位高僧临死时,叫三个外国弟子给他念神咒。苏轼诗中说“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意思是说鸠摩罗什你这个境界太差了,到了最后还没有看破,念咒有什么用,人终归难逃一死。

苏轼是在常州去世的。他当年离开黄州之后,曾经给朝廷上表说自己想在常州买几亩地,隐退于此,但未获同意。最后,苏轼在北返途中,还是在常州去世了,这也许是一种天意。

总之,通读苏轼的诗词,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旷达的人。这种旷达,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想象不到的人生挫折和磨难,然后一点点磨出来的。他每经历一次磨难,就对人生想透一层,再经历一次,又想透一层,最后经历了大磨难,才成为今天世人所看到的苏轼。所以,要读懂苏轼,就要读他全部的东西,并对他的人生经历要了解,要从诗词中体悟出变化的人生境界。

辛弃疾最脍炙人口的 30 句诗词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7、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8、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0、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1、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12、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3、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14、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15、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16、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17、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18、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19、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20、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2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2、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

23、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24、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25、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26、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27、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28、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29、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0、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蒋勋:今日拿起毛笔与古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很惭愧,一直没有把父亲教导的书法规矩练好,一直不能紧追着父亲要求的「横平竖直」下更深的功夫。

有点像练武功的人没有打好「站桩」的基本功,也就是父亲训斥的「不会走路,就想跑了。」


蒋勋,《忧愁就像华丽的锦绣》, 2013, 水墨纸本, 22×52.8cm

我想,书法对华人有多么漫长的传统,看到六朝人一丝不苟地抄经,一部「妙法莲华经」,蝇头小楷,泥金墨,写在靛蓝纸上,工整到让人肃然起敬。武则天母亲亡故,她为母亲祈福就是一千部「金刚经」,一千部「法华经」,现在北京图书馆还藏有一部「金刚经」,字体端严而不板滞,还是让人肃静。


蒋勋,《在每一朵花前》, 2010, 水墨纸本, 30.5 x 22.5cm

一直到明清时代,大臣的奏折,馆阁体,也是像印刷一样,整齐到让人怀疑是人手写的作品。

然而,这漫长的书写传统会如何走下去?

毛笔在半坡遗址就出现了,甲骨文考证,用刀镌刻之前就用毛笔先书写。

所以,这一支毛笔在数千年间传承的美学将要何去何从?

今日拿起毛笔与古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一直到清末民初,读书人手上随时就是这支毛笔。毛笔就是日常书写工具。

但是,钢笔出现了,铅笔出现,原子笔出现了,书写工具的改变不会影响到书法吗?

今天一个人拿起毛笔,磨墨,绝对跟古人不同,一个原来最日常的动作,忽然改变成特殊的艺术表现。


蒋勋,《我已看尽繁华》, 2010, 水墨纸本, 14.5x26.5cm

今天拿起毛笔写字,绝对增加了很大成份的「表现性」。不再是生活里送橘子给朋友附带的便条:「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每次看「奉橘帖」还是会深思,今天送礼物会刻意拿毛笔写一张便条吗?如果会,那就真是「刻意」了。然而,王羲之当年顺手写「奉橘」便条,会正经八百当一件传世名作来写吗?


蒋勋,《来世若能偿报》, 2009, 水墨纸本, 25.5x52.5cm

纠缠在许多矛盾中,知道这一支父亲交到手中的毛笔,不但教我传承,大概也要教我叛逆。

21世纪,在书写甚至被计算机完全取代的时刻,还要拿起毛笔,是多么大的「叛逆」的姿态,有多么大对抗时代的倔犟与孤独感?

我只想写自己的句子,看尽繁华,书写自己的忧愁,像重看北宋汝窑的雨过天晴,那不是色彩,是稍纵即逝的一抹光影,看到了,热泪盈眶,看不到,也就是没有缘份罢了。


蒋勋,《来世》, 2018, 水墨纸本, 21.5x 53cm

“蒋勋线上美术馆”图片由谷公馆提供

Reference

  1. 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2. 12 个苏轼冷知识,能吃是我的超能力
  3. 宋徽宗
  4. 中国现在还能出现像李白、苏轼一样的大文豪吗?
  5. 苏轼《寒食帖》赏析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