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tratum

公平是相对同一阶层而言的。

Why

姓氏固化了社会阶层吗?


作者:陈志武

姓氏是一个人的血缘背景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当社会普遍根据姓氏判断血统出身时,姓氏就成了家庭血统、出身背景信息的载体,各社会阶层之间也最终因此而难以流动。人类最初是没有姓氏的,因此也没有将人们分门别类的明显符号,社会阶层也不容易一目了然地区分。

中国属于最早推出姓氏的国家之一。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只有名,没有姓,也没有氏。春秋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姓、氏的差异渐渐模糊。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唐宋后中国姓氏学逐步定型。

英国原来也只有名,到13、14世纪才出现姓氏,一开始也是只有贵族才有,后来逐步扩散至一般平民。

中国人命名的规则是姓氏不区分个体而以名区分彼此,西方社会则反之。在中国,王姓、陈姓等不含有太多信息,但名可以区分不同人;而在英国、美国,名为Peter、David、Ed-ward的人太多,而姓氏则往往更加独特。在中国,超过100人的姓氏只有4000多个,而美国超过100人的姓氏则多达20余万。因此,相对而言,姓氏在美国等西方社会所包含的血缘与出身背景信息比在中国更多,更能阻碍社会阶层的流动。

Clark教授介绍,以往关于社会阶层流动性研究只停留在父子代际传承的层面,而不是基于整个家族是否“一人当道,鸡犬升天”。但是,如果是以姓氏作为代际研究的基础,则可以把这种情况包括进来。

他具体讲到两方面的研究。其一,如果只按照父子收入的相关系数来研究代际地位固化程度,那么,根据英国自14世纪以来的遗嘱档案中记录的家庭收入估算,家族地位固化程度只有0.4,亦即父子收入的相关系数只有40%;如果用同一姓氏的相连两代英国家族的平均收入计算代际相关系数,那么英国人代际相关性高达75%,说明英国社会阶层固化的程度远高于以前的估算。而且,如果把过去七个世纪分成不同时间段,英国社会财富阶层的连贯性基本没有变化,富有的姓氏有70%-80%的可能性一代后继续富有,有50%左右的概率在两代后仍然富有。对中国、美国、日本、瑞典、印度、智利等国家而言,基于姓氏估算出的社会流动性也都远低于基于父子收入的相关性。各社会的阶层固化程度比我们原来理解的高很多,其背后的制度、文化以及其他原因都值得深入研究。

其二,Clark教授把1200年到2012年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历年学生名册放在一起,研究各罕见姓氏的学生占比相对于这些罕见贵族姓氏占整个英国人口比及变化。结果他发现,罕见姓氏占牛津剑桥大学学生的比重100多年前是这些姓氏占整个英国人口的8倍,到现在,这些姓氏的牛津剑桥学生占比还是他们在整个英国人口占比的两倍。自13世纪以来,精英姓氏子女一直比一般姓氏更能进牛津剑桥等贵族大学,今天仍然如此。如果用政治精英取代贵族大学的就学机会,那么,在英国,政治精英阶层自13世纪以来则更加固化,“官二代”有91%的可能性继续为政治精英。

Clark教授把姓氏研究方法应用到了中国。具体而言,他们以长江下游的县为基本单位,如果某姓氏在1645年至1905年间考上举人的人数占本县总举人人数之比高于本姓氏占本县总人口比的5倍以上,那么该姓氏就为本地区的精英姓氏;一旦各精英姓氏确定之后,再计算每十年里这些精英姓氏的举人占比相对于他们占样本范围总人口的比值,看前者高于后者多少倍。结果发现,在清朝初期,精英姓氏的举人占比是其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的8倍多,到乾隆末期还停留在4倍左右,到民国时期下降到2倍左右,最近降到1.5倍(对民国时期和1949年后,他们以考进北大、清华等大学代替举人来定义精英)。由此可见,一宗族姓氏一旦进入精英阶层,社会阶层可以跨越朝代、跨越体制地固化下去。

公共政策似乎不能提升社会流动性,而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革命可能是更重要的降低社会阶层固化度的力量。按照其门徒郝煜的话说,“文化和社会资本的代际传递比物质资本的代际传递更重要,而前者很难被累进税或高遗产税等公共政策再分配”,决定学历和劳动力市场结果的更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社会网络。

本文节选自《腾云》文章《对人类历史的量化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罗胖曰:

为什么和西方相比,中国的姓氏更少?
按照上文的理论:是因为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更困难。高门大姓枝繁叶茂,小门小户人丁艰难。
这是本文已经呼之欲出,但终于没有说出口的结论。
从这个结论里,愤怒者会得到他们愤怒的理由——有钱人真他妈霸道!
上进者会得到他们上进的方法——永远只和优秀的人在一起。

What

上等阶层与下等阶层

作者:连岳

美国著名学者Edward Christie Banfield,更八卦的资料也许有利于你记住他,他既是尼克松和里根的顾问,也是 Leo Strauss和Milton Friedman的朋友。

闲话少说,他有个区分上等阶层与下等阶层的标准,我在以前的文章里简略提及,今天翻译得详细点,有兴趣的人可以对照自查,看看你是哪个阶层。

上等阶层的品质有:

1、自我约束能力强;
2、更看重未来;
3、愿意为更好的未来牺牲当下的快感。

下等阶层的品质有:

1、只顾当下,及时行乐;
2、无未来感;
3、浪费;
4、工作只不过是为了糊口,对工作毫无兴趣,不停地从一种非技术工作转换到另一种非技术工作——也就是只能打打杂,也只满足于打打杂;
5、不爱惜自己的财产,不维护、不保养,减少它们的寿命;
6、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维护,不保养,折腾到坏为止。

与下等阶层伴随的现象有:家庭破裂;滥交;性病;酗酒;吸毒;暴力;犯罪;婴儿死亡率高;预期寿命低。

Edward Christie Banfield 纠正了一个误解,即认为下等阶层是由于失业及低收入造成的,相反,是下等阶层的品质导致失业和低收入。

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有各自的不幸。Banfield对上等阶层一句话带过,描述下等阶层却花了不少笔墨。因为人想成为上等阶层,只有一条路可走:自我约束,目光长远。实践这点,要花很多时间,成为某领域的行家,就得花去你十年的时间(或20000小时),你日复一日地训练,情绪平稳地前行,不为暂时的事件所影响,看起来平淡无奇,真没什么值得多说的。

人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善于分配及放大时间的力量,用来求知、培养技能、储蓄资本,能承受当下的“克制之苦”,自然如巴菲特所说:你有一个雪球,且有足够长的斜坡,你的未来雪球越滚越大。这是上等阶层的活法。

你将不停听到这些口头禅:人不就那么回事!有什么用呢?死了都一样!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这口气一定要出!赌一把!——它们会营造出一种气氛:就是现在死了,也得不管不顾。这就是下等阶层的活法。

罗胖曰:
经常听到一些富人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不好。
但是转脸他们又会兴致勃勃地谈论怎样投资。
所有的投资,本质上都是用行动在看好未来。

富人,如果仅仅问他们的观点,其实和穷人差距并不大。
但是在面对未来的时候,他们的行动方式不一样。

有志阶级:富人阶层的新定义

奢侈品牌口红在年轻女孩中十分流行,原因很简单,300元虽然无法让她们进入上流阶层,却可以让她们享用和上流社会一样的物品。然而,澎湃新闻介绍的一本新书可能会打碎这些美梦:奢侈品已经不再是富人阶层的标配,如今的高收入群体更愿意把钱花在教育、医疗、食品等看不见的方方面面。

以前,有钱人被我们称作“有闲阶级”(the Leisure Class),这个词是由19世纪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尔斯坦·凡布伦提出的。这些有钱人掌握大笔财富,远离劳动,用大量奢侈而无用的物品虚荣地点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伊丽莎白·科瑞德-霍尔基特(Elizabeth Currid-Halkett)在《昂贵的小幸福:关于有志阶级的理论》一书中,分析了美国当代社会富人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并且提出,如今的有钱人不再是“有闲阶级”,而是“有志阶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富人阶层的主流不再是那些依靠贵族头衔和家产继承的人,而是那些拥有自己事业的社会精英。科瑞德-霍尔基特总结了新社会精英的共同点: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平日阅读文化评论、关注时事新闻、吃健康的有机食物、去健身房、关注环保等等。这些“有志阶级”的成员,“有志”于成为他们心目中更好的自己,变成精英文化群体的一员。

第二,从“炫耀性消费”到注重“隐形消费”。数据显示,在教育、育儿和其他诸如此类的隐性消费上,美国的富人阶级比其他阶级更舍得花钱。根据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的观察,由于贫富差距的增大,美国的富人阶级开始把消费方向从可见的奢侈品,转移到圈内人才知道的不可见消费,比如家政人员和去迈阿密海滩的私人飞机。

第三,富人阶级更注重消费的附加值。他们大量投资在知识、艺术、体育和生活方式上,这样的消费让社会精英看起来“有趣”“有品位”“有教养”,而不是简单的“有钱”,因此也更能合理化精英阶层的成功。

书中还指出,数据显示,虽然远没有富人阶级有钱,中产阶级反而比富人阶级投入更大比例的收入去追求奢侈品。

观点:中国进入软阶层社会

进入8月以来,关于房租租金上涨的报道开始变得密集,尤其是北京。

FT中文网专栏作者徐瑾说,租金上涨背后受到影响的中产阶层的生存状态,可能标志着中国正在进入一个阶层流动速度变慢的“软阶层社会”。

对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定义,如果按照年收入超过11500美元计算,媒体估算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已经达到两亿两千五百万,而且到2020年,会超过欧洲中产阶层的总数。

这是很多经济学家和投资人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中国的中产人群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并且会倒逼供给方进行升级。

但是,文章说,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中产阶层对自己被贴上的中产身份却没有那么认同。2016年盖洛普调查显示,58%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属于中等或者上等阶层;日本曾有超过9成的人自认为是中产。相反,很多中国人觉得自己是“被中产”,并不认为自己属于中产,或者认为自己的中产身份很脆弱。所以,近期房租上涨的新闻,才会让城市里的很多中产人群感到恐慌。尽管无论是按照收入标准,还是储蓄标准,他们都比国外的中产好很多。

文章说,其实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可能都进入到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软阶层社会,最大特征不是阶层固化,而是阶层流动开始出现柔性压抑,向上流动的通道变窄,向下流动的可能性真实存在。社会形态像一个S型,仍然存在流动性,但是向上流动比之前更难。

以上就是一位专栏作家对最近房租上涨问题和中国中产阶层的看法。

How

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

我下面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价值判断,也就是它并不是我的主张,它不是我愿意看到的,它只是一个事实判断,是我对未来的一个预测,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要问的是,在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教育极度不公平的时代呢,如果答案是会,那就不管我们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它都是一个事实,我们只能先接受,然后在看怎么办,这是我的一个声明,好,我们先把结论抛出来供大家批判,这个结论就是,在我们这代人的有生之年,我们会看到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一个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来没有见过的局面,那就是教育分层,你看,我把不公平包装成为另外一个词,叫教育分层,你可能会说,废话,难道教育不是分层的吗?一个山村小学的孩子和北上广深富家子弟的学校那个受的的教育资源难道不是分层的吗?不是,我今天讲的分层不是这个维度上的,你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知道中华文明的传统结构中教育它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尤其是一千年来的科举教育,有一个特别的核心的使命,就是防止社会分层,你看,中国古代我们都知道,是皇权社会,很多人说皇帝就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过去我们做阶级分析的时候都这么说,其实不是,皇帝最怕的是官僚和地主,你看任何一个王朝,只要它还有政治活力,它就一定会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为什么,因为威胁皇权的就是这些大地主大官僚,所以发明了科举制之后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你看社会底层,哪怕你们家是世代务农,没有关系,只要有一代突然今年秋收,多收了几斗粮食,就像我是不是供孩子读书啊,你放心,几代之后,没准就供出一个秀才,在过几代人供出一个举人,然后没准家里就出一个进士,整个家族光宗耀祖,彻底翻身,但是现在是官僚地主的呢,不怕,你的儿子一定会出败家子,对不对,他只要不用功读书,通不过科举制的大门,那就富不过三代,所以在中国古代皇权社会,纵有千般不好,有一条是好的,就是因为科举制的存在,整个社会呈现一个开放式的格局,上下层流动的,所以你看,中国的教育一直有一个传统,叫有教无类,这是孔老夫子说的,他那个时候办学校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风格,一直到明清时期,一直是这样,那些山村的私塾里的学生,和皇家的皇子念的教材是一样的,叫四书五经,教育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就是你得给我背,所以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其实并没有出现分层,虽然教育资源可能有一点不平等,所以今天我们要说的分层,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分层,那我们今天要说的分层是啥意思呢,是西方意义上的分层,或者更具体的说是我们今天在美国看到的那种教育分层,你要想理解这一点,还得建立一个背景知识,就是啥叫阶级社会,我们过去说中国古代是阶级社会,其实不确切了,因为中国古代其实就两阶级,皇帝是一个阶级,剩下所有人都是一个阶级,皇帝想把你怎样就怎么样,那皇帝是一个阶级吗?确实也不确切,因为中国任何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只要我能造反,只要我造反成功,我就是刘邦,朱元璋,我就是皇帝,所以这叫什么阶级呢,那真正的阶级社会,是我们在印度看到的那种姓制社会,或者是欧洲中世纪贵族社会,也就是说一个人阶级是由他的血缘决定的,而不是由上面财富状况社会地位决定的,也就是说你老爹是贵族那他儿子混的在惨在穷,也仍然是一个贵族,这个现象我们中国人其实是不理解的,我们总是相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只要学习,搞科举,我也能飞黄腾达,而这一套西方人也不是不理解的,你不是贵族,你凭什么站到我们的行里来即使你发财,你也是一个暴发户,你也不是跟我们一事的,当然了,现在民主了,自由了,西方社会也没有这种概念上的贵族了,但是人家那种社会分层的结构,可是一直留到了今天,今天的美国仍然是一个分层的社会,这一点我们中国人就没有见过了,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就是房价,你看中国很多大城市的房价已经很贵了,但是你发现没有,它房价是均匀下跌,从市中心城乡结合部缓缓下跌,二环,三环,四环,五环,房价不一样,可是在美国就不是,他是断崖式的下跌,换句话说在穷人区富人区之间,可能就隔一个马路,但是房价是一个天一个地,我举个例子,在美国硅谷的个核心区,那个城市叫帕拉阿图,就是斯坦福大学所在的那个城市,它的东边还是一个城市,叫东帕拉阿图,你看名字就差一个字,两个城市就是一个小溪之隔,那条小溪大楷是十五米宽,而且经常还枯水,一步就跨过来了,但这两个城市的房价就是一个天一个地,住的人也完全不一样,这边住的是什么,当年的乔布斯,今天的扎克伯格,这些全球化的精英都住在这个城市,而那边呢,往往是黑人,拉丁族裔,就是用美国话说的叫老墨,他们就住在那边,两个城市的治安状况完全不一样,那边有组织犯罪,黑帮,杀人,枪击,各种偷拿拐骗频发,是美国治安最差的城市之一,而这边呢,治安状况空前的好,我曾经问过一个美国人,我说这两个城市到底有什么区别,他说也没啥区别,就是你打电话叫警察的时候,警察来的时间不一样,在帕拉阿图可能五分钟就来了,在东帕拉阿图可能得二十五分钟吧,你想治安状况差成那个样子,差二十分钟可能就是几十条人命就差出去了,这两个城市最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就是人不一样,尤其是人培养自己下一代的资源部一样,这就牵扯到我们今天讲的教育公平问题了,可是在中国,讲教育公平,我们好歹还是有一个发怒的对象,就是政府,政府应该更公平,在美国,帕拉阿图和懂帕拉阿图之间,你发泄谁,因为所有的教育,都是当地人社区自治,你别听什么公立学校,美国的公立学校可不是联邦政府,州政府拨的款,就是这个城市的房产税,物业税来供给的,换句话说,帕拉阿图房产价格高,那物业税就搞,学校的资金充足,而那边呢,房子不值钱,所以学校就得不到很多钱,它的教育自然就差,你怪老鬼去,你怪住在这个城市的人不争气就完了,所以这种意义上的教育分层,我们中国人见过吗?没见过,那这种教育分层会带来说明样的结果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万维刚,万维刚自己原来就是美国大学的教授,他的孩子现在在美国上小学,所哟他对美国教育上上下下都比较了解的,面对我这个问题,他给了我两句话的答案,第一句,如果你不了解美国教育,那你会惊讶于中美两个教育的差异,这个很好理解,但是紧接着来了第二句,就是如果你了解美国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这就让人费解了,这两个国家的教育水准是天差地别,有什么相同之处,万伟刚给我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脑子里假想这么两个人物,一个是中国学生,我们管他叫小明,还有一个美国学生,我们管他叫大卫,先看小明,小明是典型的,从中国西部小山村一步一步考取了清华大学,成绩是真好,但是他到了北京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知识视野非常狭窄,课外书是没接触过,而且很土,不会穿衣服,不会说话,见到女孩子就脸红,甚至手机都没怎么见过,这是小明
好,我们来看大卫,大卫家境当然是不错了,如果比起做最难的数学题,他比小明差远了,但是大卫面很广,首先是体育,什么游泳,击剑,高尔夫球全练过,打的还都不错,然后各种才艺,什么画画刚请都练过,参加学生各种活动,什么演讲比赛,计算机比赛,当过学生会副主席,还特别有爱心,经常到社区医院去照顾老人,这么一个号孩子,那放在中国家长面前看,这不就是中美教育的差异吗?你看小明是典型应试教育的产物,而大卫是典型素质教育的产物,小明很苦,很惨,大卫非常幸福,任意的挥洒自己的禀赋,兴趣和才能,但是万维刚说,你不要被骗了,其实他们两是一回事,都是应试教育,只不过小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就奔着考试去了,而大卫,你看它干那么多事,其实也是疲于奔命,他也是为了凑够美国的精英学校就是所谓的常春藤盟校,那些学校的入学标准,他才去干这些事的,你以为他对每样东西都有兴趣,所以从根子上说,都是应试教育,但是紧接着万维刚有吧这个问题往前推,就是大卫其实处境还不如小明,因为小明毕竟面对是一个确定性的东西,就是你只要考过什么分,那什么学校就一定等着你进,可是大卫可不一样,他不管筹够多少东西,他进学校都是没准的事情,确实前两年我们也看到尤其是华人学生跟学校打官司,比如说到了2013年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过一则新闻,说在美国有一个华人学生叫米歇尔,王,他就一怒之下把哈飞大学告上了法庭,这在当时也是个大新闻,这个孩子也真的很冤,因为他的大学入学考试,就是SAT的成绩非常好,那是甩掉百分之九十九的考生,那生下来的标准呢,什么社会实践,获各种奖,他全有,甚至在奥巴马总统的就职典礼上他还参加了中学生的合唱团,那说明美国主流社会对这个孩子是接受的,可为什么在申请常春藤盟校的时候,只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给他发了入学通知书,剩下的也就是他最想上的,说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全部把他给拒绝了,那你总得有个拒绝的理由吧,孩子很委屈,于是打官司,这种现象在美国的华人族群当中其实很普遍,他们甚至办了一个网站,就叫哈佛不公平,里面列举了大量这样的事例要抗议,对这些孩子来说当然是这样,这些标准是你们定的,我努力达到了,然后你们又不要我,这不是欺负人嘛?这是不是种族歧视,我带着这个问题问了万维刚,这是不是不公平,万维刚说很难讲,为啥,因为这些常春藤盟校,主流全部是私立大学,他们从来没说过自己要公平,甚至招生的规则都是不确定的,从来不公布我就是按照上面规则来招生,甚至这些学校的招生办的官员,比如说招生办的主任,退休后到外面当那些大学的什么升学顾问,他们都说不清楚这些大学的招生规则,连内部人都说不清楚,那还存在什么公平不公平的问题吗、公平总是对规则而言的,当然万维刚还跟我讲了一个道理,说这是因为华人学生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去理解人家的规则导致误会,这话怎么讲,这就得回到美国历史当中,在去看这些招生规则是怎么形成的,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他毕竟有一个民族的主体,就是WASP,就是百人的盎格鲁撒克逊的新教徒,那这些人觉得我们是这个国家的精英我们是主流阶级,那这个意识原来还不是特别清楚,到了19世纪的下半叶也就是美国的铁路网 已经造成了,全国是一盘棋的时候,那这个种族的主流意识就开始觉醒,他们就觉得哈佛,耶鲁哪些学校,那是要培养我们的孩子的,我们的下一代仍然要当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所以我们就不能让其他族群的孩子轻易的进来,但是有不能明摆着说不公平吧,因为大学毕竟是招生考试嘛,所以我们就设立了一个门槛,就是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开始考希腊语和拉丁文,那其他族群公立学校是不教这两门语言的,所以自然你就考不取,但是这个规定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也觉得这玩意不对头,为啥,因为没有竞争了,只要是WASP的主流精英的孩子,靠哈佛,耶鲁完全就不费劲,其实他们的成绩不是很好,长此以往就是其他族群的精英你不能把他纳入进来你的体系,那这个国家也有问题,这个族群本省也会产生危机,所以到了大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后,他们就取消了这两门考试,希腊语,拉丁文都不考了,那结果其他的族群就开始起来了,那最起来的就是犹太人,犹太人在常春藤盟校的入学标准,大楷是百分之七,上涨到百分之二十几,甚至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哥伦比亚大学,一度达到了百分之四十,那这些WASP的主流精英又不干了,因为自己孩子的机会呗剥夺了,怎么办呢,有高出一套标准,说你社交好不好,你体育好不好,搞出一大堆的限制条件,其实就是原来搞得希腊语和拉丁文,有把犹太学生的那个比例给降下去了,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趋势有开始出现逆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那美国人心里清楚,这一仗是不能输给苏联的,我们美国人还得登月亮呢,所以那个时候的美国名校,算是对全民敞开了大门,只要考试成绩好,上哈佛,耶鲁是可以的,所以你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是赶上了这波好时候,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又过去了,美国的名校有开始固态复萌,开始强调那些乱七八糟的素质教育的标准,说到这儿你就该明白了,他们其实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找一个均衡点,一方面要用考试成绩,把其他的族群精英给挑进来,另外一方面,要靠这些素质教育的标准,把他们兰出去,所以不管怎么变化,这些标准的设立不是让你过来的,是让你出去的,这个实质我们心里要清楚,好一直演化到现在,那现在的一个美国高中生,如果要上哈佛,耶鲁,他怎么办呢,也有路,三条路,第一条路,就是你得有特长,尤其是体育特长,那你说我是一个中国学生,我会中华武术行不行,不行,这些项目上,你得符合人家WASP就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白人清教徒他们的文化标准的,比如说击剑,花式滑冰,高尔夫球这个可以,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因为本来人家就要卫华族群本身的稳定,但是这些项目的设立其实还有一个妙用,就是它能把有钱的家庭给跳出来,万维刚给我讲过一句金句,他说其实上这些学校,不在于你上学之后花多少学费,而在于上学之前你能花进去多少钱,因为这些项目都是靠金山银海堆出来的训练,你才能培养出一个高手,所以它自己染就把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分别出来了,这是第一条路,
那第二条路呢,就是家长得是校友,美国这些名校有一句话,叫一代藤校,代代藤校,你的父亲上过耶鲁,那你的儿子上耶鲁,那就要轻松得多,但是这个东西怎么办,怎么搞出一个标准,他们也是有辙,搞出这么个门槛,说新生入学的时候必须得经过一道叫校友面试,那你想,他老爹是哈佛毕业的,那他在面试的时候,当然要不照顾自己的儿子,要不照顾自己认识朋友或者同学的儿子,所以他们就开始官官相护,所以自然就进来了,那你指责哈佛不公平,哈佛说怎么不公平,校友来面试那是免费帮忙的,对吧,我要是不照顾他儿子,下回不久没人帮忙了吗?所以这个理由你还说不出什么,后来美国的前财政部部长,也是哈佛大学的前校长,叫萨默斯,他算是讲了一句痛快话,说我们招手校友的孩子入校,这是我们建设自己的社区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啥意思,就是我们是一个社区,我们是自己人,我们要代代相传在这儿把持着呢,我们就要照顾自己,怎么的把。你看,这也算是一句痛快话,这是第二条路,
第三条路额,就是捐款,我们华人就是不爱捐款,因为我们华人的家长和学生觉得,大学就是一个工具,上完就完了,我跟你有不是一伙的,可是白人的很多私立学校它不是这个传统,校友和校友的孩子,跟这个学校是同气连枝的这样一个关系,终身都保持联系,所以校友捐款,是这些私立学校很重要的财政来源,那你华人不爱捐款,学校为什么要招收你的孩子呢,招收华人越多,意味着这个学校将来的财政基础就越薄弱,那你说是不是因为华人穷呢,不是,华人的收入在美国是比较高的少数族群,但是华人对于这些私立学校的捐款,甚至比自己的人口中占有的比例还要低,当然也有一些其他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比如说斯坦福大学,那是因为有一些华人大亨,比如说杨致远,黄仁勋,李嘉诚,给斯坦福做了大量的捐款,但即使大量,其实也不到斯坦福大学接受捐款的百分之十,其实美国还是比较讲规矩的,比如说有一个香港的慈善家叫陈乐宗,一次性给哈佛捐了3.5个亿美元,这是哈佛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单人捐款,结果呢,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二年据吴军老师说,就在斯坦福附近就是硅谷地区,招收了华人学生马上那个比例就提高了一倍,当然你也不能说这二者之间一定有确定性的关系,但是确实,一个族群给大学的贡献越多它就当然更愿意招收你的孩子,这就让我想起来一件事,中国那个房地产商潘石屹和张欣夫妇不是给哈佛大学捐了大楷一千五百万美金吗?国内那个舆论那通骂,中国大学这么缺钱,你在众人身上赚的钱,你不娟给他们,这才是对的,中国大学是国家拨款,从来没有接受捐赠的这个一种传统,为什么要捐,但是捐给哈佛什么慨念,这是为华人在美国主流社会当中,打下一代一代的基础,你这个族群爱捐款,你的孩子将来就能上美国名校,将来毕业之后,就会成为主流社会有影响的一群人,所以潘石屹,张欣这笔捐款,我们应该为他点赞,说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了把,什么叫教育分层,你在回头看我们刚讲的那个,考取清华大学的小明,你到底是要这样的应试教育,还是要美国式的应试教育呢,小明的应试教育,那穷人,社会的底层人士,多少还能看到一点希望,但是在美国的应试教育下,那个社会分层,那可叫铁门槛,想越过它太难了,而这个教育的分层,在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出现呢,
而教育分层只有社会的一个侧面,实质上就是社会分层的结果,那美国的底层人民,就是穷人活得怎么样呢,我们看起来还不错,因为美国穷人的标准,是家庭收入低于两万美金,你算一下,一年十三人民币,好像还不错,在中国就不算穷人了,而且美国的穷人还能享受大量的福利,国家发食品卷,直接发钱,还可以申请廉租房,而且美国的公用设施非常好,那穷人和富人是同等享受的,而且美国的穷人往往还能买车,天天还能吃肉,看起来也不怎么可怜,但实际上你要是了解美国社会的话,你会发现美国的穷人,面对的挑战比中国的穷人要大,因为中国社会它毕竟没有形成那个分层的结构,穷人的上升之阶它还是存在的,我们随便举个例子,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即使你来自于乡村,只要你肯吃苦,肯学习,你哪怕到人家当保姆,北京的保姆一个月收入是六千到一万,甚至更高,如果你是月嫂的这样的工种的话,那比应届大学毕业生其实挣得更多,你看蓝翔技校毕业的厨师也好,还是开挖掘机也好,一个月也不少挣,所以穷人在中国,你只要肯干,你不至于落到社会的彻底的底层,但是美国穷人可就不一样,其实在美国这么富裕的国家,你想拜托贫困非常简单,你只要做到三条就可以了,
第一条,就是结婚之后在生孩子,第二,是高中毕业,第三条,有一个全职工作,
基本上你就不会收入低于两万美金,可是美国穷人做到这三天就很难,我觉得非人所思把,首先第一条,叫什么结婚之后在生孩子,就是一个人在自己性成熟之后,能够起码的控制力,你哪怕就去做爱,你至少戴套,你就不至于要生孩子,但是穷人他真的就做不到,因为他就是没有自控力,所以很多事年纪轻轻,比如说16就把孩子给生了,然后那个男的也不会负责,就跑掉了,所以美国的底层穷人,一大半就出生和生活叫单亲家庭,这样的家庭能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一个母亲,她又要照顾生计,也得给家庭挣点钱,她用于教育孩子的那个时间其实是非常少的,我在美国看过一个统计,说美国的穷人家庭比富人家庭,他的孩子长到四岁之前,穷人家庭的孩子少听三千万个单词,什么意思,富人家庭父母跟孩子是有大量的交流,对孩子的之力和理性发育是有重大帮助的,穷人的妈,你喊她几遍,她可能就答应两句就完了,没空跟你说话,所以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他的智力发育就被锁死在一个水平线上,在也没有出头之日,在比如说,什么叫高中毕业,高中毕业就是好好学嘛,怎么能回不毕业呢,穷人的孩子为啥不毕业,因为他不像中国的那些高中的差学生,我顶多是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是我考试作弊,美国的那个差生就是,经常忘了去上学,经常忘了考试,你让他填一张什么助学金的表,他也懒的填,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那种社区文化,穷人孩子,黑人孩子在一起,他们互相觉得我们就这样好,我们吸个毒,天天聚会在一起,我们不要变成白人那个样子,所以他有进一步被锁死,而这种人的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他也不可能进入全职工作,随便找一个工作,干两天就烦了,一点小事就是辞职了,所以这样的人,他就会变成穷人,年收入低于贰万美金,他是被牢牢的锁定在社会的底层,美国有一个女作家,芭芭拉,写了一本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她自己当然不是底层人民了,她是做一个社会实践,就是到底层去跟那些穷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挣一样的钱,她就想搞清楚一件事,美国的穷人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勤劳苦干,摆脱这个命运,后来这本书写出来了,答案是几乎不可能,为啥,不是社会不给穷人机会,而是穷人自己的认知能力,把他牢牢的限定在哪个社会层次上,所以这本书有一句话是很刺目的,说贫穷本身就是一种专制,我们给大家举个一个例子吧,芭芭拉有一个同事,最底层的那个女工,就死美国的餐馆里打工,那一天呢,她大楷是挣40到50美金,但是她住在哪儿呢,她住在一个汽车旅馆,一天房间的费用是四十美金,说白了,一天挣得绝大部分的钱都交了房租,自己生下来的钱能把自己喂饱就不错了,那她的财政状况当然就非常恶劣,对吧,那芭芭拉就奇怪了,说你为什么不组一套公寓呢,因为公寓一个月算下来,那肯定比旅馆要便宜嘛,结果那个女工翻翻白眼说,你知道住公寓是要先付一个月房租定金的把,那得上千美金,我上哪儿弄那么多钱去,所以我只好住这个汽车旅馆,你看,这就是认知水平问题,一千美金,你在挪也好借也好,贷款也好,想尽一切办法只要你找到这一千美金启动,你马上每个月你自己的财务状况,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但是她没有这个认知水平,她只要觉得今天还过得下去,我今天挣了四十五美金,交了四十美金房租,剩下五美金买点东西吃,这一天就混过去了,她不想更长远的事情,所以她当然就只能在这个底层,穷人要更多的获得安全感,他们不愿意到更远的地方工作,他们在工作当中也受不了气,动不动就要辞职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认知水平对他的局限,而不是社会对他的迫害,而认知水平取决于什么,出了小时候的教育环境,那就是周边的朋友,他所身处的社区,这就是美国穷人和中国穷人的实质性的差别,中国的穷人我们好歹还能怪社会不公平,资本家心黑,可美国穷人你怪谁,限制你的事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社区,你自己的思想观念,你再也出不来了,所以说中国穷人可能对自己的境况是感到愤怒,而美国的穷人自己的情况你只能感到绝望,请注意,我刚才拿美国的社会底层说事,仅仅是举个例子,其实想通的情况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存在,你以为中产阶级,就不受限于自己阶层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吗?他们想往上突破也是很难很难的,我们在中国就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人挣的钱不少,混的也不错,但是他去理解社会顶层精英的想法也办不到的,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套别人的想法,比如说我亲耳听过一个中产阶级身份的人说马化腾捐一百个亿做慈善,呗,那就是给腾讯做个广告,他们商人有一个好东西吗?还有人说马云,什么马云说办企业要有核心价值观,招商机就要为社会解决问题,就是唱高调,马云办那个淘宝是天天挣我老婆的钱,什么王石说万科不行贿,呸,我才不信呢,你看,我们身边持这样论调的人是不是有的是,所以乔布斯,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很多人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那是真不信,对,你就是沉在你的那个阶层,那是一个牢笼,虽然看不见,但是务必牢固,你在里面是出不来的,是看不请上面人,怎么想的,好我们要理解社会真正分层是观念分层之后,在回头来看教育分层,那就是另外一副光景了,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标,教育的使命,各个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还是拿美国来说,美国社会底层那办教育,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你够着一个饭碗,说白了,把你变成一个有用的社会工具就可以了,它不是在培养一个人,它只是在打造一个工具,在这儿我要举一个例子,在美国教育界那个可歌可泣的例子,是一个完全正面的典型,叫KIPP他其实也是一种公立学校,但是相对它的办学方针是自己自由的,那KIPP什么意思呢,就是知识就是力量,那这种学校在哪儿办呢,就是在那个最糟糕的学区,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底层平民聚集的那些地方,那这个学校它办的好吗?办的特别好,刚进来的那些底层的孩子,进来的时候水准,比其他中产阶级的学校要低两个年级,可是经他这么已培训之后,马上就追上了其他中产阶级,那这个学校办学有什么诀窍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跟中国一样,做应试教育,你可别觉得美国的学校都是什么素质教育,不是,对底层来说,应试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因为至少可以让他够上一个饭碗,可这种KIPP的学校的核心就是考上大学,你看应试教育,那两个基本点是,叫WORK HARD BE NICE 就是努力学习好好做人,它的基本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这些底层的孩子,尤其是那些黑人,或者拉丁族裔的孩子跟他们原来的社区切割干净,你原来不是要跟门口的小朋友一起玩吗?一起吸毒吗?现在你就天天在学校给我呆着,别人早上比如说八九点钟上学,下午三点就放学,你们早上七点半给我上学,上到下午五点种,然后大量的家庭作业,回家做完作业累趴了直接睡觉,不要跟门口的小孩玩了,在比如说这个学校里面,他进行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奖励系统,如果刚进这个学校,对不起,你没有桌椅,全部坐在底下上课,但是你要有好的表现,比如说测验成绩好,赏你一课桌椅,你可以坐在哪儿,而且他们非常讲究课堂纪律,如果一个小朋友做了小动作,走了神,老师马上停下来讲课,来,我们全体帮助他一下,看怎么改掉你的坏毛病,比如你表现特别特别好,学校会给各种各样的奖励,低年级学生给几只铅笔,有的直接给发现金,更高级的奖励也有一些了,比如说今天考的不错,允许你中午吃饭的时候带上耳机听音乐,这都是一个奖励,你说什么,连吃饭都管,对,一直管道吃饭,包括上厕所,怎么用哪个卫生纸,用多少,这都是有规定的,所以你看,我们中国的那个什么毛坦厂中学,大家都说他是高考集中营,你到美国去上KIPP你才知道什么叫集中营,因为只有这种方法,然感谢底层的孩子能够克服自己的那些习性,然后进入一个大学的门槛,他们的一生的命运才能被改变,所以虽然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正好是一个反面的信息,那就是底层人所享受的教育,最好的只是这样了,跟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的那些学校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什么素质教育,那素质教育是在哪儿展开的呢,是在中产阶级的学校,这样学校培养孩子,更多的体育特长,更多的才艺,你得唱歌跳舞,画画,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组织人群的能力,还有探索问题的能力,比如说这样的学校要上历史课,老师往往就布置一个作业,我们全班小朋友会不会就这段历史事实,拍一个电影,有人专门写本子,有人专门拍画面,最后弄得非常好,你看,这就是中国中产阶级最羡慕的,美式素质教育了,但是请注意,这样的素质教育仍然不是培养顶级精英的,他培养的事一个中产阶级人格,啥意思,用万维刚的话说,这叫赔光工艺品,请注意,工艺品和艺术品是不一样的,艺术品每一个东西都不一样,可是工艺品一个档次是它是一样的,因为它的价值取决于材质,我们谈工艺品的时候总会说,这是黄金打造的,这个是花梨木雕刻的,中产阶级的教育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就是给自己孩子来披金戴银,来创造更多的才智,让他变得更加的优秀,这样他将来到社会上之后才能被挑选,才能在竞争中退颖而出,这叫中产阶级的教育,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素质教育,那美国顶级精英的教育是什么样呢,这种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学校来承担的,他的核心使命不是让孩子变得更好,因为变得更好是被人挑选的,他们那个阶层是人是挑选别人的人,我们为什么要懂怎么做PPT,所以这不重要,真正顶级精英教育核心只有一条,就是培养他们决策的能力,比如说你这个学生非要说1+1=3老师不会说你错了,1+1=2他是说,你们其他人同意不同意,你们不同意,你看,他们不同意你,你是不是换一个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往往是这个教育,而且这样的学校往往也不讲究什么纪律,学生上着上着课出去了,老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为什么,他们的观念是你是你的船的主人,开的慢,开的快,你自己决定,别人是没有办法来判断你的对错的,我们要教你的就是你学会怎样决策你的快和慢,在这样的学校,你要上历史课,老师就不会布置拍什么电影了,那都是中产阶级孩子的事,老师往往会引导这样的讨论,比如说在博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伯利克里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而雅典公民有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这样的讨论可能有持续一天,这种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让孩子学会怎样欣赏,选择和改变世界,这才是顶级精英的教育,刚才我们描述了美国社会分层和教育分层,你也许听出来了,现代教育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它最擅长的事改变底层任命的命运,底层人民其实家庭也不用过度的介入了,只要你找到像KIPP这样的好学校,它就有本事把你的孩子变成一个队社会有用的人,或者说的好不听一点,对社会有用的工具,在这一层上教育是非常起作用的,但是到了中产阶级,教育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最主要起作用的事家庭,必须是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才能让这个孩子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来等待社会的挑选,而最顶层的精英教育,学校说白了,那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最终起作用的事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家庭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这当然是美国的情况了,我们关心的还是中国,你看,中国社会的财富分层正是形成,但是社会分层还没有形成,教育分层也没有形成,现在即使是一些巨富,他也是希望自己孩子变得更好,变得对社会更有用,变得更优秀,而不是培养他的决策能力,所以中国虽然已经在财富上出现了,中产阶级和顶层精英但是教育分层上还没有展开,但是未来会不会开始这样的分层呢,
刚才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会不会出现美国那样的社会分成和教育分层,那每一个阶层的人教育,从内容到工具,到目标,都完全不一样,而且阶层之间很难穿越,会不会呢,不好意思,我的答案是会,当然前面我也声明了,这不是一个价值判断,这不是我的主张,他只是一个事实判断,那我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最好理解了,他是经济上的理由,你看中国的财富分层正在形成,贫富分化已经是一个明显的事实,那这种贫富分化你要是搁到中国的皇权社会,那不要紧,为啥,因为皇权一支独大,那个时候也不尊重什么私有产权,而且还有科举制度来打破社会的上下分层,可是这是啥社会,这是一个法治社会,是尊重私有产权的,而且现代社会可不是科举教育,他是巩固分层的,比如说前面我们讲的潘石屹和张欣夫妇,给美国哈佛大学捐了一千五百万美金,当然这个行为本身要点赞的,但是一个附带的结果呢,就是他们的孩子伤了美国的哈佛大学,现在北上广深多少富家子弟甚至从初中驾驶就到美国去读名校,读私立学校,将来其中必然有一部分考取美国的名校,那美国名校在美国社会分层当中,起到的那个固化的作用,将来就会在中国社会也同样起这个作用,一家人越有钱,孩子就越享受越好的教育,将来就越有钱,所以社会阶层被固化,那第二个理由呢,是社会上的理由,现代社会有一个基本的趋势,就是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家可能还记得,我们以前节目介绍过一篇文章,叫铅笔的故事,那是讲的工业社会的复杂,你看生产一根铅笔,要卷入全世界几百万人的劳动,而每一个劳动者只知道自己的分工,对外面的情况完全不清楚,但是工业社会那个复杂,毕竟还是有一些东西能够让你把我这个世界,比如说价格,但是到今天这个社会没有任何人敢说我还能驾驭这个复杂性了,举个例子说,比如说你是一个生产铅笔的工人,你怎么会知道有一个叫雷军的人,他的小米公司,他的生态链进入那个产业,都会搅乱这个产业的价格,为啥,因为背后有资本,他可以一开始补贴,所以价格这个因素也很难理解这个世界,再比如说你这个铅笔厂要是在上海,那上海的房价的波动,会不会影响你这个厂的生存呢,因为你的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高,那房价是由什么导致的,那是因素就更加的复杂,在比如说机器人的普遍运用,会不会导致你的生产的工艺和这帮工人,永久性的失业呢,你也不知道,所以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这就导致什么,不同社会分层的人,因为他共享价值观,信息和认知水平,所以他把我这个世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逻辑思维一直跟大家讲,认知升级,认知升级,就是这个意思,你道不了那个认知水平,你跟其他人在实际上的差距就越来越大,这是第二个理由,
第三个理由是在技术上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工智能,现在我们说人工智能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说,你们就说山把,人工智能,什么下一代互联网入口等等,人工智能会导致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能够把握这个机会,他们觉得就是胡说,这个说法是谁提出来的,这本书,智能时代的作者,吴军先生提出来的,就是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能够把握人工智能这一波机会,很多人觉得危言耸听,这不是在搞恐惧营销吗?你胖子为卖书,后来我见了一次吴军老师,我说你这个百分之二咱提出来的呢,吴军说那就是因为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不相信人工技能技术会改变人类的命运,所以只有百分之二的人相信这件事,所以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能偶把我机会,我说你这个是不是乐观了一点,因为按照中国的人口算,十三亿,百分之二,将是将近三千万人能够穿越过去,你信吗?吴军老师说,还可能真是,这个数据乐观了一点,对啊,人工智能这个技术,他给人类带来的剧烈的分化,那个结果可能是超出我们的想象,比我们现在的预测的要严峻的多,你看,我刚才给出了三大理由就是经济的,社会的和技术的, 这三个趋势无一不在证明整个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剧烈的分层期,那我们中国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我们怎么躲得过这样的趋势呢,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反问,胖子,你到底想干嘛啊,是要吓唬我们吗?你今天说了半天,不就是说中国正在剧烈社会分层,而教育分层是一个帮凶,会巩固这个社会分层,而且你还说这个分层是很难跨越的,那我们就被动的等好了,我还正好不是这个意思,正相反,这个世界最有趣的地方是会出现一种人物,叫英雄,什么事英雄,就是他能够超越自己的父母,环境,血缘,出身,性格特质,不按写就得剧本表演,让大数据对自己的行为无法预测,永远会给全人类以惊喜的人,这样的人才叫英雄,我们亚洲文化总是会崇拜伟人,但是伟人是天生的吗?天纵英才,伟人和英雄是不一样的,在美国文化当中,英雄当然也指什么蝙蝠侠,蜘蛛侠,超人,美国队长,但是美国人更崇拜什么样的英雄,就是能够超越自己命运的人,比如说一个小镇警察,可能没有什么警衔,也武功不高,但是勇斗歹徒,英雄,在比如说一个弱队的教练,如果代这自己的球队一路夺冠,英雄,一个单亲母亲,原来非常不幸福,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后来找到了幸福,英雄,美国人是在阶层社会中长大,他们知道这样的跨越阶层,超越自己出身的人有多么的了不起,他们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和祝福的人,而反观今天的中国,社会分层还没有最终形成,教育分层还远着呢,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而超越自己的阶层,
提升认知,成为英雄

Experience

北上广新社会阶层调研报告

这条音频给你说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中的新社会阶层。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出版了一本书,名叫《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书里发布了“中国特大城市新社会阶层调研报告”。新社会阶层是由中央统战部提出的概念,主要由“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组成。这个报告对这个社会阶层第一次做了专项的调查。

这次调查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采用的是两阶段抽样方法,第一阶段用的是地图法随机抽样,获得了3004个常住人口的样本数据;第二阶段用的是适应性区群抽样,获得了3006个常住人口的样本数据,其中包含较多的新社会阶层样本,这些样本都很具有代表性。在第一阶段数据中,北上广三地居民中一共有369人符合“新社会阶层”界定标准,占了总人数的12.3%。

那“新社会阶层”都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点,新社会阶层收入比较高。从个人收入来看,新社会阶层在过去一年的平均收入达到166403元,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75184元,是其2.21倍;而在家庭收入层面上,新社会阶层过去一年的家庭总收入均值达到288826元,是社会平均收入147573元的1.96倍。

此外,在北京、上海与广州三地,新社会阶层的收入呈现很大的差异。从家庭总收入来看,上海的新社会阶层收入最高,接近37万元;北京第二,接近26万元;广州最少,20万出头。在工资性收入方面,也呈现出类似的特征。但是在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方面,广州的新社会阶层都排名第一。报告说,这可能是由于广州的经济活力更强,商业氛围比较浓,从事经营活动和财产性活动的人也比较多。

第二点,新社会阶层在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也很强。数据显示,在2016年,北上广三地新社会阶层的平均家庭总花销,达到了13万多,是社会平均水平的1.7倍左右。在各分项的开销方面,新社会阶层在饮食上花了35433元,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25832元;在服装配饰方面花了14720元,比社会平均水平高92.8%;在教育和住房方面的支出,也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说明,他们不仅自身的消费能力更强,而且有更大的消费潜力可以挖掘。

第三点,新社会阶层经常换工作。调查显示,北上广三地的新社会阶层当中,有53%的人表示以前换过工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37%,而且有11%和7%的人表示更换过两次或者是三次工作。而从未来的职业规划来看,有19.5%的受访者打算在未来两年内找一份新工作,或者是去创业,这一比例明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15.4%。

此外,新社会阶层的工作强度比较大,生活节奏快,家庭生活时间比较少。从时间分配上来看,在工作日的时候,新社会阶层用来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是7.76小时,高于社会平均的5.9小时。他们在休息日用来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也比社会平均水平高。而在家务方面,不管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新社会阶层用在家务上的时间都比社会平均值要少。

第四点,新社会阶层追求有品位的生活,娱乐、休闲方式非常多样化,比如,在旅游方面,72.4%的人每年都会在国内自费旅游,31%的人每年都会自费出国旅游。在阅读方面,81.1%的人表示过去一年至少阅读过一本书,最高的人达到了200本,可见这些人大部分都有阅读的习惯。同时,55.2%的人表示会去现场看音乐会,特别是流行音乐,93.1%的人平时会做运动,主要是跑步、散步、羽毛球,等等。

最后,在阶层归属方面,新社会阶层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间水平,并且大部分新社会阶层不觉得自己是“中产阶层”。从具体原因分布来看,不管是家庭层面,还是个人层面,新社会阶层都觉得,收入水平、资产总量和消费水平不够,是他们不属于中产阶层的主要原因。

以上就是新社会阶层的一些特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周鸿祎:直觉、阶层固化与恐惧

11月19日,360创始人兼CEO周鸿祎召开了新书《颠覆者:周鸿祎自传》的发布会。在发布会的对话环节,周鸿祎提到了自己对判断力和阶层固化的看法。

有一些创业者或者商业领袖做判断的直觉很准,很多人就会好奇这种直觉是天赋带来的呢还是后天能培养的?周鸿祎认为,表面上看这是直觉,其实直觉是基于判断力来的,来自于经验和经历。周鸿祎曾经看过几本书,分别是《异类》《精进学习》《一万小时定律》,他很认同书中的观点,就是所谓天赋并非是先天形成的。无论是体育高手在关键时候的接球还是商业高手在做决断时做一个决策,最后都不是拿天赋来解释的。一旦拿天赋来解释就变成天才论了,变成玄学。周鸿祎说:“有人哪天做了一个梦就决定做免费杀毒了,这实际是不真实的。高手还是通过日积月累地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在大脑里形成回路,这种回路的形成比一般人的反应和传输速度要快很多倍。”

周鸿祎也提到了“阶层固化”话题。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机会打破自己的阶层。这其中需要用一些正确的方法,比如设立长远的目标,这个长远目标不同于欲望,有时候甚至相悖。周鸿祎说:“很多人错不错在出身平凡,而是错在长大后,把赚钱设为唯一目标。”周鸿祎小时候也是个“熊孩子”,上课说话、做小动作,被老师点名字、叫到教室前面罚站成了家常便饭。儿时的成长环境属于“散养”,行动和想象力都不受束缚。“天性得到了极大释放”,在他15岁时,周鸿祎第一次读到了《少儿计算机报》。在高二一次班会上,他走上讲台,面对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这辈子就要做一个电脑软件的开发者。”在这之后,他就一直没有离开这个理想。周鸿祎总结说,好奇心、兴趣和大量阅读是让他走到现在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周鸿祎表示,在公司发展中也有很多事情都是被包装的,在过程中,他们自己也是摸石头过河。而很多时候自己内心也非常恐惧,但是不能表现出来。他说:“勇士和懦夫的区别在于,勇士控制了自己的恐惧。”

划重点
每个人都有机会打破自己的阶层。这其中需要用一些正确的方法,比如设立长远的目标,这个长远目标不同于欲望,有时候甚至相悖。周鸿祎说:“很多人错不错在出身平凡,而是错在长大后,把赚钱设为唯一目标。”

Reference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