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其他。
Why
罗胖精选 | 为什么全球华人都爱金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的罗胖精选,来自得到App付费课程《贾行家说武侠》。最近刚好说到金庸。
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在全球十几亿华人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所谓“有井水处,就有金庸”。这很奇怪,你想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都会为他着迷。这在我们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简直是个奇迹。
那这种的魅力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的同事、也是著名作家贾行家老师做了一个分析,我觉得非常有见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贾行家老师的讲解。
说古论今天下事,拍案奇书贾行家。谢谢你听我说武侠。
关于金庸的最后一讲,我想来说说金庸小说核心魅力的来源。
为什么是金庸?
世人评价金庸,有句话叫,“有井水处,就有金庸”。 金庸覆盖的是全世界的井水。
从来没有哪个用中文写作的小说家能像他这样,让不同国籍、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华人都着迷。
如果仅仅由于通俗,那当时的琼瑶在商业上也很成功,但琼瑶只能覆盖特定读者群。
如果说因为武侠,其他武侠小说家都没这个待遇。那么,这个魅力是怎么形成的?
我上初中时,在历史课上偷看古龙小说,老师批评我:“你要看的是金庸,我都不说你什么,好歹里面有历史知识。”
这件事儿,既说明金庸的不同,也说明了他为什么不同:大家认为,金庸能代言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对他的喜爱等同于文化认同。
海外华人常常鼓励孩子读金庸。对海外长大的华裔来说,金庸的小说等于中国传统文化教科书。
文化学者和教授,也普遍对金庸的文化修养评价很高,称他是既博雅又通达。
这就引出来第二个问题。运用传统文化素材写小说的作家,也不是只有金庸一个,学识渊博的也并不少,为什么只有金庸有种雅俗共赏的地位?
我觉得:这是因为金庸运用传统文化,有三个厉害招式,每个招式又各对应着一重内力。它们分别是变形重建、混搭拼接以及集成戏仿。
三重神功
下面我详细说说这三重神功。
第一式“变形和重建”怎么讲?
就是金庸从来不照本宣科地复述历史,照搬传统文化元素,而是经过整理,变化成为适合武侠场景、大众能理解的形式。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构想的江湖。写武侠小说的初始任务,是建立一个自足的江湖世界,既远离现实,又处处模仿现实。
金庸的江湖浪漫精彩,无所不包。
在地理上,五岳有五岳剑派,水路上有水寨船帮,大内有高手,市井有丐帮,西域有白驼山,海上有桃花岛。
还可以按价值观来分:佛教有少林,道教有武当峨眉,儒家名门正派和魔教外道,都一一对应,井井有条。
你注意到没有,这个江湖布局,我们接受起来一点儿障碍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是在接受信息,而是在回忆。这些元素都有原型。
比如,危急关头,要是武当派仗剑出场,我们的反应是“这下稳了”。
武当向来主持正义,剑法高妙。而且你会盼着他们摆开“真武七截阵”,张三丰的七大弟子布阵,相当于64名一流高手出手。
我们的兴奋点,不是金庸个人的创造。
在道教体系里,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教派有十多支,统称“隐仙派”。在民间传说里,张三丰是仅次于吕洞宾的活神仙。
所以,金庸只是借力打力,进行整合。
他的变形整合,有一种内力支撑:金庸完整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的原理。他所虚构的情节,万变不离其宗,符合儒释道各家精髓,不会产生“违和”感。
比如,扫地僧在金庸小说里武功最高,但他在少林寺地位很低,只是个清洁工。
如果对佛家禅宗不熟悉,会觉得这个设计很妙,属于“神反转”。
但让文化修养较高的读者看,这个设计又很亲切,完全符合禅宗特点。
在禅宗公案里,经常有地位很低的僧人开悟。传说六祖慧能就是寺里厨房的帮工,很晚才剃度。少林正是禅宗祖庭,最适合出现这种神人。
在这里,金庸只是把玄妙的悟性,转换成了具体武功。但实现这种转换,不理解禅宗思想是不行的。
金庸设计的武术,都能和传统文化建立由此及彼的关联。比如,降龙十八掌有十七掌的名字出自《周易》,招式特点也能和卦象对上。杨过自创的一套剑法,出自嵇康的一首诗。
这都能直接召唤相关文化记忆。
《周易》的古朴神秘,和降龙十八掌的简洁雄浑相对应。
嵇康的高超和我行我素,和杨过的性格相对应。
我们再来说第二式,叫做“混搭和拼接”。凡是历史文化元素,金庸就能像拼图一样把它对在一起。
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他还不只是改头换面,而是混搭出传统文化里从来没有过的新面貌。
比如说,《天龙八部》有三个男主角:乔峰、段誉和虚竹。按照传统模式,他们是不会同时当主角的,因为他们根本就属于不同的文学类型。
乔峰是典型的武侠小说里的豪杰,小说描写他和梁山好汉很像:方脸、浓眉大眼,举止豪放。吃饭也是一大盘熟牛肉,两大壶酒。
而段誉属于才子佳人小说,他是贾宝玉似的浊世佳公子,到处留情,痴心于王语嫣,王语嫣又痴心于她的表哥慕容复。
这种拉拉扯扯的画风,和乔峰的气质完全不搭。乔峰和段誉,对应的是武侠和才子佳人这两种不同小说类型。
而虚竹干脆是身世复杂的和尚,作为出世的人,和尚在小说里几乎不当主角。他们的用处是在最后出现,点化主角,带他出家。
但金庸就能用相互渗透的方法,把他们写到一起。
你看,段誉染上了乔峰的侠气,一个文弱书生,和乔峰斗酒的时候连喝四十碗,比武松都多了一倍。
而乔峰爱上了他搭救的少女阿朱。我们前面讲《宋太祖千里送京娘》说过,这个桥段在传统武侠里是不允许的,等于好汉趁人之危。
阿朱死后,萧峰发誓终身不娶,又像才子佳人小说里的一样痴情。
金庸这么写出来,偏偏就协调。可能我不说,你都感觉不到这个混搭有多罕见。
原因就是金庸有自己的观念和内力,能调和它们的不同之处。
如果是现代风格的严肃小说,完全可能抹掉观念,交付一个含混的故事,让读者感到不安和迷茫。
但武侠小说需要和大众建立一致情感。
金庸很清楚这一点:正是现实的复杂无奈,读者才希望沉浸在纯真的侠客情怀里释放情绪。
金庸的办法就是建立明确的规则,让所有的人都照着这套规则来。
在他笔下,不管人物性格多复杂、情节多曲折,江湖侠义和道德准则是绝对不含糊的。就像郭靖的武功,毫不含糊,硬打硬进。
比如说,是哪件事把萧峰、虚竹和段誉这三个不一样的人联系起来的?就是当萧峰陷入危险时,段誉、虚竹和他站到一起,对抗整个武林。
这种超越生死的义气,就把不同的人物画风调和起来了。
名门弟子令狐冲和淫贼田伯光一起喝酒,喝完酒后,就拔剑和他决斗,因为脾气再相投,正邪也不并立。有这种确定的东西在,大家才能接受。
金庸的这套刚性规则,符合通俗小说的世俗道德规律,但做过高水平的提升,既符合主流道德,也符合现代情感,还有他自己的思想取舍,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理想化公约数。
比如,杨过和小龙女久别重逢,当着九大高手、无数蒙古武士旁若无人地互诉衷肠。
南宋的礼法已经比较严格了,而且这也不是写实情节,而是个话剧场面,金轮法王那些人怎么会一直愣着呢?
但对读者来说,这个情节回应的是阅读情感,是不能改的。所以有人说,金庸的小说,要么不看,要看就会身不由己,把全部的感情投入进去,想不起来分析和反驳。
金庸调动文化的第三个招式,是“集成和戏仿”。集成,就是他的小说像万花筒一样漫天花雨,信手拈来。
他号称十八般“文艺”样样精通。在小说里,诗词对联、医卜星象,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无论经典还是世俗,都层出不穷。
戏仿,可以说是游戏化的模仿,不那么严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比如,在《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去见一灯大师,和“渔樵耕读”四弟子斗智的段落,就是融传统文化于游戏,像一个轻松的展览。
这种灵活运用文化素材的本事,也有一重内力:就是把握文化情趣。
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封闭的。但很多文化交流,总是在哲学层面进行高来高去的艰涩对话,只讲“天人合一”“内在超越”,别说外国人了,中国人自己也很难理解。
传递中国文化,抽象地、空对空地讲观念,效果总是欠佳的。最需要像金庸这样的人,用鲜活的场景和故事来呈现文化质感。
比如,黄蓉给洪七公做的菜,是有幻想成分的功夫菜,取材自金庸的家乡。这种细致罗列的写法,放在纯小说里或许不够精准,但对武侠小说来说,就别有情趣。
在中国审美里,情趣是个不太好概括但十分重要的概念。
作诗画画,没有固定的章法,核心标准是有没有情趣。
简而言之,情趣不是思想,而是一种由文化积累而来的、精致从容的生活风度。
金庸展示的文化,因为武侠小说的形式,是封闭、有限的。但它也像一座精美的园林,移步换景时,处处有韵味,足以吸引我们流连忘返。
罗胖精选 | 为什么全球华人都爱金庸?
——◆ 本讲小结 ◆——
这一讲,我们说到金庸整合文化的三大招式:
一是在领悟文化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和重建。
二是抓住当代中国人的观念和情感,将旧元素进行新的拼接和混搭。
三是用戏仿的方式,以世俗情趣调用传统文化。
所以,金庸武侠小说,成为文化普及传播的成功模式。
What
江湖究竟是什么?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 请注意: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这是一本“八十多岁”的书,作者连阔如于上世纪30年代以云游客笔名在北平《时言报》连载书稿内容,1936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中华书局此次增订再版,请李滨声先生绘制彩色插图50余幅,补充了“小绺门”、“风门”、“雁门”等原书未及的几节文字,并选配多幅珍贵人物照片和历史资料照片。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许多年前,听霍炬同学提起,马上找来翻看。
作者是个奇人,一生闯荡江湖,从事着江湖里一大门派的行当,评书 —— 走南闯北讲故事。记忆力好,于是更加见多识广,最难得的是,全然未经“学术教育”的连阔如先生,竟然写出的胜过“学术论文”,逻辑严谨、引用精准、结构又脉络分明,使得此书基本上可以排列“国学”类书籍里几乎唯一称得上“应用现代学术方法论”的好文。
读此书的过程,堪比在脑子里展开一幅类似《清明上河图》那样的长卷图画,里面的每个角落,每个人物突然之间生动起来,他们正在说的话,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也全然不是“即兴而为”,几乎都是多年来口口相授的人生经验累积,平淡之中带着玄机,涟漪之中泛着狡黠,激荡之中也浮现着时间的淡然。
问过几个人读后的感受,大多数人一不小心就陷进书中提到的各种各个行当里的黑话,黑幕,诀窍,奥妙,把戏等等…… 实际上,书中更吸引人的是连阔如先生在叙述这些事儿的过程中展现的“真实的世情,不知要多智慧,多练达,多艰辛,才能透彻圆融,并且自有风骨,有侠者之心,才能拆穿伎俩,点破迷津。”(此处引用的是以为豆瓣读者的评论)
可惜没有听过连阔如先生说书。她的女儿回忆到:
父亲曾说,说书要严肃,要做到五忘:忘己事,忘己貌,忘座有贵宾,忘身在今日,忘己之姓名。
你看,在高手的世界里,人人都有“自我修养”。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江湖人把江湖的事儿说出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当时只有三十多岁的连阔如先生的想法是:
“总以爱护多数人,揭穿少数人的黑幕,为大众谋除害,以表示我忠于社会啊!”
大义。
事实上,这个世界发展非常缓慢的,虽然看起来总是天翻地覆,八十多年过去了,江湖还是那个江湖,草民的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 总有很多全然不变的东西。
游戏和社交
美国一家 App 数据分析公司 发布《2019年全球最受欢迎的安卓应用》,数据来自谷歌 Play 商店,共分十类。下面是游戏类和社交类的排名。
How
Experience
为什么书呆子改革必然失败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大多都是一些悲剧性人物,比如王安石,张居正等等,大家会觉得他们生不逢时,光有才干没有遇到好的环境,得罪的小人太多,所以功亏一篑。但是有一位改革家,西汉末年的王莽,他的评价却是坏得不能再坏,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叙述,是既辱骂又嘲笑。王莽为什么被彻底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呢?作为一个失败的统治者,他的经历又对今天的企业或者行政领导者有什么借鉴呢?最近公众号”今日值得花时间“刊登了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王莽从起家,发达,到最后灭亡的前因后果。
王莽的一辈子,可以以他称帝为一个转折点,分成了黑白分明的两段。在头半段,他简直是一个圣人,完人。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皇后的侄子,老王家出了一个皇后,那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汉元帝和继任者汉成帝,两代皇帝统治时期,王家大富大贵,一口气出了九个侯爷,五个大司马,也就是当时的国务总理。
不过王莽运气不好,他的父亲王曼早死,没有赶上这波好日子,连累王莽也没当上贵族。就在堂兄弟们过着声色犬马的奢侈生活的时候,王莽自己一个人独守清贫,不过王莽很有出息,不游手好闲,不交际娱乐,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可以说是博览群书,造就了他身上的书呆子气质。难得的是,王莽还是个孝子,一个肩膀挑起了赡养老母和嫂子的重担。皇天不负有心人,王莽的孝顺,终于让他迎来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的伯父,大将军王凤病了,儿子们忙着吃喝玩乐,不管老头子,可孝顺的侄子王莽,日夜陪护在伯父病床前,汤药都要亲自尝过,连续几个月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蓬头垢面的。王凤一感动,临死前给汉成帝和已经成为太后的王皇后写了个条子,说这个侄子人品好,学问高,可以委以重任。
从此,王莽的仕途就好像坐了火箭一样,一路高升,从这个皇帝办公室的机要秘书,黄门郎,做到骑都尉,也就是御林军骑兵总指挥,接着封侯,最后38岁,就当上了大司马。如果说王莽是个阴谋家,这个时候该暴露他的狰狞面目了,然而并没有,继续保持着他谦恭简朴,忠孝仁义的好人本色。天下一有灾荒,王莽就主动吃素,还自掏腰包,捐钱捐地,赈济灾民。王莽的女儿,被汉平帝立为皇后,结果王莽把皇帝给的聘礼,也都捐赠出来了。这还不说,王莽还尤其给知识分子落实政策,接连在首都长安造了全新的辟雍,灵台。说白了相当于今天的国立最高大学,和国家科学院兼图书馆一类的机构,把全国的知识分子都请进来,钻研学问,提供免费住宿和就业机会。有人说,王莽会不会是在打小算盘,自己装清官,让儿女经商从政,搞双轨制。也不是,王莽当上大司马之后,二儿子王获有一次失手打死了一个奴婢,按说这根本不是事儿,王获刚想说我爸是李刚,可王莽大怒,逼着王获自杀了。长子王宇,因为卷入一次叛乱,也被王莽大义灭亲,下令处死,全国上下又感动,又震惊,说王莽真是圣人再世。
为什么就这样一个有大好前途的新生代国家干部,最后就谋朝篡位,不得善终了呢?非常可能和早年养成的书呆子气质有关,汉平帝时期,王莽的名声和官位,都达到了一个制高点。皇帝封他当了安汉公。公,是最高一级的爵位,再听听这名称“安汉”,那就是说汉朝的安定,就靠你王莽一个人了。这个时候,巨大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稍微扭曲一下,就会滋生成更进一步的权力欲。这时候,很多对他感恩戴德的儒家知识分子就出来吹风了,按照汉初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受命“理论,出现那么多危机,天灾,土地兼并,农民暴动,这说明老天感觉,大汉朝已经没有德性继续统治下去了,得找个有德之人取代,改弦更张,这样才会天下太平。这种理论,身为儒家书呆子的王莽自己就信,大家吹捧之下,他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天命所归的新皇帝。为了进一步印证所谓的天命,让自己的皇位来的名正言顺,王莽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派了不少官员到全国各地去考察,考察回来的官员们都说如今天下风俗淳朴,是盛世之年。然后还伪造了三万多字歌颂王莽的民歌,还出现了好多自然特异现象,是好兆头。正好这时候,年轻的汉平帝得急病死了,王莽在万众拥戴下,当上了代理皇帝,“摄皇帝”。
为了让全体臣民相信,自己一当皇帝,天下就走进了新时代。王莽特地把自己的国号,称为“新朝”。然后就用他的书呆子热情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果把王莽的改革总结一下,就一个特征,刻舟求剑,全面倒退。向儒家经典中描绘的远古理想状态倒退:按照这个远古的典章《周礼》,王莽下令,把全国行政区划全部推翻重来,划分成九个州,爵位也按周朝的制度分为五等。然后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宣布连社会经济运行也要返回古代。全国的田地,奴仆不许随意买卖,恢复周朝的井田制;原来的流行货币五铢钱也不能用了,改用王莽发行,偷工减料的大钱。更荒诞的是,为了讨口彩,王莽下令把天下地名改了个遍,有的地方名字改了一遍王莽嫌不吉利,继续改,搞得行政红头文件上的地名,从官员到老百姓都看不懂。
不仅如此,王莽还嫌周边少数民族自己称王,不符合古代儒家经典上的经典。于是勒令他们的首领自己给自己降级,这下周边的匈奴,朝鲜不干了,王莽居然为了这种书面称呼上的繁琐细节,决定跟他们打仗,一打就是好几年,劳民伤财。
作死作到这个地步,西汉王朝所有的社会矛盾一起爆发。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被篡位的刘姓皇室成员,也乘机起兵造反,要夺回失去的权力。可王莽这时候还在搞自己的理论务虚,觉得纸面上的完美,就等于解决了实际问题。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已经打到了首都长安市郊,可王莽这时候想出来的对策还是按照古代经典来。有大臣出主意,说古书上说啦,只要向天痛哭祈祷,就可以逢凶化吉。于是王莽带着整个朝廷就在长安南郊痛哭不停,还在现场设立了救济站,只要是难民肯来一起哭的,一律给饭吃,哭得投入的,当场升官。为了给朝廷带来一点儿喜庆气氛,68岁的王莽还宣布自己大婚,娶了一个16岁的小皇后新娘,为了跟新娘显得般配,王莽还特地去染了发。最终,史书记载,王莽被冲进皇宫起义的暴民杀死,连他的三寸长舌,都被大家分着吃了。
今天,我们来回顾这一段历史,得出的经验教训不少。首先,无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机构的领导人,千万不要形成唯一的一条路径依赖。王莽这个书呆子,他的路径依赖就是儒家那一套典籍,没有别的了。路径依赖越严重,处境就越危险,因为你没有其他替代性策略。王莽的改革,算是他自己政治理想的实践,可他的理想,完全是空中楼阁,开历史的倒车。王莽迅速灭亡,给我们的另一个教训就是,如果你没有构建一个有效新秩序的能力,就先不要忙着摧毁旧制度。
本文源自:今日值得花时间(王莽:把自己要干的事弄得理由十足)
金庸被禁
作者:廖信忠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金庸小说被禁了好几本,读者看到的大部分都是盗版书。就拿《射雕英雄传》来说,当初在台湾叫《大漠英雄传》,原因在于“射雕”两字出自于毛泽东诗词,所以就被迫改了。据说更早以前,不是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嘛,问题就出自“东邪”,在东方的桃花岛上,有暗喻台湾的意思,所以也被禁了。
在台湾,以前这种事件还不少。台湾有个作家叫陈映真,因为一些政治因素也被抄家。警总人员从他家里搜出一堆马克•吐温的小说来,就说:“马克•吐温不是马克思的弟弟吗,你怎么会有他的书?”所以,同理可证,当初很多马克思•韦伯的书也都遭殃。甚至连法国作家佐拉也逃不了。明明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翘楚,只因为这位外国作家姓名发音接近“左”,被打入左派,也成了禁书。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被放大,现在这些事看起来都很匪夷所思又好笑,但在以前可是没有人笑得出来,一不小心就会扯上“为匪宣传罪”,吃不完兜着走了。所以说,当年“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小警总”并不是夸张的说法,这长期的高压统治让人民心里噤声,并被逼着要自我检查。所以,更早一代的台湾人几十年来已经对政治培养出高度的敏感性,但另一方面也是高度的压抑性。
从传统台湾人的职业取向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为什么医生在台湾是受人尊重的行业,每年高考最高分一定都是医学院呢?应该可以从日据时代说起,当时日本人不让台湾人读法政相关科系,因此精英们只能选择医科。到国民党统治,“二二八”事件以后政治这种东西让台湾本省人彻底感觉可怕与绝望,因此台籍第一流的人才还是继续读医科,对政法避之唯恐不及。
久而久之,一直到现在,医生就变成一种崇高的受人尊敬的职业了。这种情况尤其在台南这个传统文化气氛最浓厚的地方为甚,台南人喜欢子弟当医师,喜欢女儿嫁医师。
这篇文章是罗辑思维用户@一只果冻猫 提供,摘自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
罗胖曰:
试想,你如果是当年体制中的一个中层官员。当你的一位下属指着一本“马克•吐温”的小说非说是反动读物,你会怎么办?
1,你如果坚持常识,什么也得不到。何必坚持?
2,你如果放纵他胡来,你什么也不损失。何不放纵?
3,更何况,坚持常识有风险,万一马克•吐温果真是左派,怎么办?
4,更何况,放纵胡来有收获,至少上下级关系上融融泄泄,多么好?
所以,一个下对上负责的权力体系,一定会导致荒唐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