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连接。
本领可能会过时,资本可能会贬值,但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
把自己的关系理顺是第一位的。
认知,实力,定位,主动,协作,共赢,进化,共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怎么解释现在很多家庭在一起吃饭,大家都低头玩手机呢?答案很简单:就算是一家人,也未必就情愿在一起吃饭呀!互联网只不过是让这个真相暴露了呀!这是家庭的问题,而不是互联网的问题。
深厚的友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次接触和反复交流。但是由于生活圈子越来越大,变动越来越快,结交好朋友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这么说吧,友谊是一个静态累积的过程,但是我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动态。 事实上,25%的美国人一个好朋友也没有。
未来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将极其稀少,大多数时候都是跟机器打交道。现在,付款和点餐就已经是自助式,不需要人类接触了。未来我们与他人接触将越来越多在网上,你大多数交到的朋友将是网友。
这意味着,为了一个健康的、有着丰富社交的生活,你需要多在网上展示自己、接触他人。对于那些互联网上沉默寡言的人,未来的人生将会非常孤独。
家庭关系称谓查询
根据对亲戚关系的描述,返回正确的称谓。
What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能有多大?
英国人类学家鲁宾·邓巴提出,一个人能够记住其他人是谁、并且能保持与那些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人数在100~250之间,通常使用的值是150。这被称为邓巴数。
– 维基百科
一切都是关联的,但是距离近的东西比远处的东西对你更相关。
– 托伯勒地理第一定律
罗胖60秒:为什么人脉有上限?
在现在的什么论坛、会议这样的场合,经常会看到一种人,拿着个手机,到处加人微信。估计,他们心里想的是,我没有人脉,所以我要努力获得人脉。
冯仑讲过一段话:在正常情况下,人一生交往的关系是三个数:
10、30和60
。意思是,你遇到危难的时候,能借钱的对象不超过10个人。就算是把亲戚、朋友、父母全算上,你到时候能张口借钱的对象不会超过10个人。再一层就是属于朋友,经常打交道的、做过点事的,大概不超过30个人。最外一圈是所谓的熟人,最多也就60个人。只要把这60个人的名单,每天都盘好,能够用一生了。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冯仑这段话:说到底,人脉是啥?人脉是一种互相创造价值的关系。之所以说这个数字是有上限的。
不是因为我们和人打交道的精力不够,而是我们为他们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够啊。
什么是朋友?
对很多人来说,教科书里的概念是学来应付考试的,考试过后,那些概念就扔掉了,美其名曰“还给老师了”…… 这样的习惯使得大多数人从来不认真仔细地审视自己正在使用的概念。其实,生活中的每个概念都需要审视、清理、升级、再重新审视、重新清理、再次升级的。
让我们从特一个别简单、特别基础的,我们一生都在用的概念作为例子:
朋友
什么是朋友呢?
我的历程
我从我自己开始说起,所以,以下所提到的“我们”,其实都是我自己;如果你有共鸣,那就是“我们”。
最初的时候,我们虽然朦胧,但实际上有所定义的: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的人。
这里有个词,“感觉”。对,友情就是一种感觉,它让我们温暖。我想很多人都跟我是一样的吧?然后我们慢慢长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操作系统有一些基于历史、文化习惯的细微渐进升级。慢慢地,我们对朋友多了一个标准: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
这里我使用了一个很中性的描述:“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你也知道,这其实很多的时候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东北老家,这叫“够意思”。小朋友们之间开始慢慢学会另一个概念,叫“义气”,然后不由自主地把这个概念和“朋友”这个概念揉在一起。
那个时候我们还不擅长思考,不会意识到“够义气”、“够意思”这样的概念其实是一种毒药,因为它看起来是那么美好。
我现在说那是毒药,当时却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说那是毒药呢?因为我们不由自主地在一个纯净的概念里加入了“公平交换”的机制 —— 可问题有在于,对于什么是公平,我们却根本就没有想过。人就是这样,即便不知道什么是公平,当不公平发生的时候,却是可以瞬间体会的。
于是,就开始有了背叛,开始有了欺骗,开始有了伤害,开始有了失望和愤世嫉俗。于是,我们就进入了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人和人是特别不一样的。大多数人的生活空间是相当有限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生、成长、结婚、生子、直至死亡,都在一个地方。即便是在一个大城市,也有这样的人,北大幼儿园、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大本科、北大研究生、北大博士、北大工作……我真见过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
我呢?我出生在黑龙江省海林县,八岁的时候跟随父母搬到延吉市,小学转学一次,初中转学一次,高中复读一次……然后离开老家,去长春读书,毕业后没有回老家,而是去了沈阳,再后来回老家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又辗转广州而后定居在北京…… 于是,对我来说,“被动且长期”好像是不存在的。当我回头望过去的时候,虽然从小交下的老朋友其实不多,但几乎每一个都是我自己主动保持联系所以才一直有联系的。维系交往,是耗费时间精力的,两个人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至少有一个是主动的,而我就是那个主动的人,因为我觉得这些“成本”是必然存在,也是必须承担的。
所以,朋友的定义,在我这里开始发生了变化,在我这里,所谓的朋友是: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而这里所说的付出,常常是我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主动联络,主动维系友谊的那些人。
与此同时,因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变化,朋友的定义也开始逐渐分化,“老朋友”成了一个特殊的分类,因为老朋友的稀缺性 —— 这实际上是时间的稀缺性造成的,你就那么一辈子,你就那么一个小时候,一路走过来,再也没有可能重新来过了…… 因为老朋友的稀缺性,自己开始为这个类别增加了一个原则:轻易不跟他们产生合作关系,生怕伤到这个稀缺的存在。不是不,而是轻易不,这其实是一种尊重。
成熟的特征就是独立,独立的意思是说,生活上、经济上越来越不依赖朋友的存在,朋友更多是精神上的需求。于是,我对在这个阶段能够交到的朋友开始有了新的定义。
朋友就是那些愿意与我交往,并且我也钦佩的人。
其实,那篇被断章取义的文章《放下你的无效社交》1主旨说的就是这个。我们钦佩、我们仰慕的人其实很多,但前提是人家愿意跟我们交往。
因为我很了解一个现象,交往是耗费时间的。又由于我自己是个长期主动维护友谊的人,我很自然地知道有些时候,你不小心就会成为别人的负担,这是很不好的,不是吗?
一方面,在我的朋友眼里,我是个擅长社交的人,我懂得如何维系已有的关系,我懂得主动去与一些我所欣赏的人建立新的联系……但,说实话,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发现我特别不擅长处理层级关系,而我自己的经历使得我自己在这方面缺少历练 —— 我没上过班,一天班都没有上过,大学毕业就做销售,后来确实在新东方那个机构工作过,可是在那里,老师不是行政人员,是不需要坐班的,完全是放养模式,于是,一旦我处理层级关系,就肯定出差错,我做过各种被别人笑到肚子疼的很多很多“非常不得体”的事情。
所以,我一向在做事的时候都尽量去选择那种“只要我一个人就能干好”的事情,讲课啊,写书啊,做网站啊,都是这种,我自己就能做好,不会的我就去学,多难都必须自己学会,时间多不够用都要挤出来去学必要技能,许多年来我就是这样的。于是,在那个阶段里,我与我的绝大多数朋友,我们之间的联系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这种情况大约持续到 35 岁左右。随后的几年里,我逐渐意识到我有能力去帮一些人了 —— 其实,在那之前,更多的时候我是自顾不暇的。后来,我逐渐干脆成了一些人进步的动力 —— 我想,《把时间当作朋友》陪着很多人度过了“上一辈子”罢。
于是,我对朋友的定义再一次更新: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儿的人。
我与我的好多朋友都是这样的。2012 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里,我认识了李路,我觉得他是个很牛的人,于是只要有机会我就跟他说,前后说了五六个可能性,最终他说,嗯?这个不错,这个我愿意跟你干。然后,我又叫来了我在 twitter 上认识了两三年的另外一个朋友沙昕哲,于是我们折腾出来一个公司,叫 knewone。在同一个时期,在一次 ruby 交流会上,我认识了冯晓东,一个八九年出生的小朋友(对我来说是小朋友),我觉得他很厉害。所以我就跟他讨论很多事情,差不多每一两个月就跑去找他吃个饭,闲扯胡扯,期间也交流很多做软件产品的看法,有些时候我的一些看法会被他批得相当于是狗血喷头……到了 2014 年春天的时候,他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我搞出一个东西,你来看看呗”…… 我就去了,一看,喜欢坏了,当场就要求一块儿玩;然后他把团队拉出来,我请大伙吃了一顿饭。那顿饭相当于全体团队成员面试我,我回答了很多问题,最终面试通过,于是我们正式合作了……另外一个好朋友叫龚鸣。现在是国内知名的区块链技术专家。我认识他的时候,就觉得他与众不同,于是我就一直在找机会、创造机会,看看能不能一起做个什么事;前后也是提过很多方案,可都不太合适,于是就放在那里。时不时我就会联络他,跟他聊新的想法……这样过了两年多,有一天,我又跟他说了个我的想法,这一次他一听就说,嗯?这个可以搞,而且必须搞……于是,我们俩就搞了一家公司,叫彼此保险……
所以,回头看看我对朋友、友情的定义,其实背后是一个很简单很清晰的过程:
依附
独立
共生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朋友给了巨大的提醒。这个人叫霍炬,在网上也很有名2。他是个万人迷,真的万人迷。个头不高,长得也不怎么帅,但女生就是很迷他。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是那种能帮助对方成长的人。这说起来简单,其实这并不容易做到。这事儿到底有多难呢?我就这么问你吧,你这辈子见过几个公开感激前男友的女人?霍炬就是别人家的前男友……
认识霍炬之后,我对友情的定义多了另外一个层面,我开始觉得每个人的友谊,质量是不一样的。对朋友来说,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所以,我想有一类人跟我是一样的,我们有属于我们的特殊的交友方式。比如说,对我来说,写博客、写公共帐号,其实都是一种交友方式。因为互联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沟通跨越了地理空间的限制,我们在身边找到同类的可能性本来很低,现在却被互联网放大了,放大到必然可以找到同类的地步。有些时候,我们的想法在身边的人看来是疯狂,但互联网会把你的思考带到你完全想象不到的角落里去,在你都不知道是哪儿的地方,也许有一些人能够理解你,能够认同你,能够与你共同成长,这是很神奇的事情。
这就是我自己主动持续升级操作系统的一个具体实例。我们很关心自己所使用的概念是否足够清晰、准确、必要、有效,我们乐于花时间精力去打磨这些重要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琢磨出与这些重要概念相关的方法论 —— 比如,朋友的定义清晰了,选择朋友就有原则了罢?
我的方法论
还是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关于朋友,我有几个方法论的总结。
(一)在老朋友身上要花时间
老朋友很难得,一路走下来,你认识过的绝大多数人会散落在你不知道在哪里的地方,只有少数几个,基于种种神奇的原因能够一直保持联络。既然如此,就不应该丢掉。
大概十年前,刚认识霍炬的时候,发现他有个跟我差不多的习惯 —— 每隔一段时间,就腾出一下午时间来认真整理一遍通讯录 —— 我们俩几乎瞬间交情更深了,因为大家相互觉得是一类人。我的这个习惯使得我是那个更经常主动联络的人。维系任何一个关系,都需要有一个主动的人存在,否则,总会渐渐淡忘。这当然也是很多朋友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能跟我保持联系的重要原因。
花时间,就是耗费生命。时间就是这样,无论你干什么,它都会流逝,并不会因为你虚度就给你机会重新来过。所以,我很重视自己的时间,所以愿意在老朋友身上花时间的意思是说,我很重视他们。就是这样。
(二)甄别什么样的人值得花时间成为朋友
许多年前,我还在闯荡江湖的时候,在北方一个城市,遇到一位长者,我们成了忘年交,常常一块儿喝酒扯淡。有次喝酒,没多,他跟我闲聊,说,
什么叫“闯荡江湖”啊?就是离家走南闯北谋生活呗。那你就是闯江湖的人。走南闯北,要会识人。两种人不能交,第一种,太黑的,第二种,对老婆不好的。
你一路会遇到很多官府的人,那种太黑的,早晚会栽。别跟他们对着干,你要绕着走,没空得罪他们,也没必要跟他们有任何交道。他们太黑,巴结他们也没用 —— 他们太黑,巴结他们,你就变了;还有啊,他们早晚会得罪更黑的人而被干掉,所以,就算你巴结上了,也还是没用的……
你到个地方,人生地不熟,新认识个人,你咋知道他是什么样啊?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请他们全家吃饭,多请几次,多观察。要是这个人对老婆很好,那你就好好交,如果他对老婆不好,那你就闪。为啥啊?你想,老婆是他这一生非血缘关系最亲的人,他对自己老婆都不好,怎么可能对你好呢?那不是扯淡吗?说啥都是没用的,得看他干啥……
即便是二十来年之后想起这番话,也觉得说这是“没人告诉你你就可能永远想不到的思想”。从此之后,我真的是这么做的。结交的朋友,都是家庭稳定的。有些人尽管优秀,却不懂得如何照顾、维系家庭,我一般都有意避之。上面那位老哥的一番酒后真言,让我在后面的许多年里节省了不知道多少时间。这些年每年我都会抽时间去看看这位老哥,要是去不了,就一定要通上几个电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的进步,我在选择朋友方面越来越挑剔,理由也很简单明了: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必须认真选择值得花时间的人,否则不划算。于是,我有了几个简单的标准,作为我甄别朋友的方法论:
一技之长
追求进步
真诚热情
这种看似简单的标准,作用却是神奇的。没有多久,你就好像“凭空”多了一只眼睛一样,在一大群人中,你甚至可以瞬间直接锚定那个可能是符合标准的人。再后来,我又多了一个标准:
所谓的大牛,就是那些有能力构建自己的世界的人。
这些人的特点是,由于他们已经强大到一定的程度,于是自然而然地更多关注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外部的世界。于是,当你坐在他的对面,你总会感觉他的目光常常穿透你…… 这不是错觉,这大抵上是因为他的目光焦点并不在你的身上,而是更远的地方 —— 你和你的周遭,对他来说是外界……
这种感受比较难以描述,但我有我自己的概念去定义,这种人是那种“内视”的人:他们看的不是外界,他们看到的是自己心里构造的那个世界,与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不同的是,他们很在意自己的构造是不是合理。遇到这种“内视”的人,我就知道,他已经是大牛了,别人看不看得到,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关于甄别朋友的方法论,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必须提及:
用嘴道歉的人不值得交往,用行动道歉的人遇到一个就要珍惜一个。
有的时候,这种方法论会延展到另外一个操作系统里,正如我们常常说的那样:道理都是互通的…… 大家可以再去看看我之前发过的《写给女生的五个择偶建议》,里面我提到这样一个标准:
人总是会犯错的——本质上来看,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运气不好,因为故意犯错的人是坏人,不在考虑范围内。
犯了错之后,绝大多数人只用嘴道歉。表现更为恶劣的是掩盖、撒谎、或想办法证明对方也不是个好人……这些人其实已经差不多是坏人了,再下一步就是用嘴道歉之后得不到原谅就说你小心眼啊、没风度啊、不够意思啊什么的,这样的人比坏人还坏。
只有少数人在发现自己不小心犯了错之后,马上用嘴道歉,随后开始用行动道歉,弥补,直至一切恢复原状,甚至比原来更好——这其中可能需要付出很多代价,但他们知道这是自己必须做的,否则就不再是自己。
遇到这样的人,嫁了罢——首先很难遇到,其次若是错过了更难再次遇到。
事实上,找合伙人,判断员工的去留,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论,不是吗?
(三)为大家创造多赢局面
我经常组局,介绍一些有趣的朋友们相互认识。但有一个原则永远不变,我从来不安排一个人需要求另外一个人帮忙的局 —— 这种不对等的局,没有意思,谁爱组就谁组去,我没兴趣。
把两个人(或者多个人)放在一起之前,我会花一些时间思(甚至很多时间)考这样的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在一起可能有什么样的互补,有什么样的合作—— 通俗点讲,就是有什么样的火花…… 如果觉得很有可能擦出火花,那这事儿就有意思了。虽然不一定是马上看出效果,但事实证明这种提前做的功课,常常会有意外好运(Serendipity)3发生。
其实,我觉得人们常说的情商,在我这里的定义就是这样:
所谓的情商,指的是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去创造共赢局面。
不要说多人,就是两个人交往,也最好尽量避免求人的状态,这样的关系没办法长久。最好是能够创造一个两人共赢的局面,各自都开心。这不太容易做到,但肯定值得为此多花时间做功课。
- 《放下你的无效社交》摘自《把时间当作朋友》,这个断章取义的标题,也不知道是谁弄出来的…… 这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人拿出来转一圈…… ↩
- 霍炬的微信公共账号是《歪理邪说》(wxieshuo) ↩
- Serendipity 是这本书里会讲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
2019年度5大社会学热点,为你独家奉上
原创: 冯启娜 罗辑思维 今天
7月13-14日,中国社会学会2019学术年会,在昆明举办。这场大会是知识界的大事,2000多位学者参会,75个分论坛并行举办。
每年社会学年会,都会推选出五位学者,进行大会主题演讲,每人介绍一项本年度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形成5个最值得关注的社会热点议题。
这5个研究成果刚刚出炉,还没有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中国社会学会授权得到App作为独家知识合作伙伴,第一时间分享给你。
—————————— 1 ——————————
孩子的学习成绩跟父母有什么关系?
演讲者:谢宇,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社会不平等是教育不平等的结果。教育的不平等,不仅发生在大中小学阶段。实际上,在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不平等就已经产生了。
教育资源在中国各地区、城乡之间的分布非常不平等。
你如果希望子女考上好大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子女送到城里、送到发达地区去读书。
“
父母是子女的起跑线
”,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表明,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硬条件”相比,家庭观念、习惯和态度等“软环境”,同等重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一般取决于父母的文化程度,世界各国都如此。但数据表明,在中国,不管家庭背景如何,父母都希望子女好好读书。这种对教育的普遍重视是儒家独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强大之处。
—————————— 2 ——————————
在体制外工作意味着什么?
演讲者: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题目:《70年/40年,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
在中国,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发生了两次变迁。第一次变迁是70年前,新中国诞生,单位制建立。第二次变迁是40年前,改革开放,出现了大量体制外组织。
体制内和体制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存在显著的差异。与之相比,阶层这种人群分类方式,只能反映人们的财富状况,反映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
体制内的单位扮演了五种角色:
连接、协调、应责、代表、庇护
。结果就是,在党政机关单位工作的人,比没有单位的人,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高8.5倍。在中国的城镇就业者中,82%的人都工作在体制外。他们缺乏和国家体制连接的制度化通道。如何让他们的利益被代表和被传递,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 3 ——————————
如何打造一支全明星团队?
演讲者:何明,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题目:《魁阁时代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实践》
今年是魁阁工作站成立80周年。1939年,吴文藻和费孝通在昆明魁星阁,创办“燕京大学—云南大学实地调查工作站”,简称“魁阁”。这段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破解优秀团队的基因。
要打造一支明星团队,必须设立一个足够强大的愿景。魁阁的愿景是“文化立国”。当时中国外有列强侵略,内有边疆分裂。魁阁以“重建中华民族文化”为使命,在全世界范围内延聘学者,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学术共同体。
要打造一支明星团队,成员既要个性鲜明,也要在同一个框架下做事。魁阁学派既调查传统乡村,也调查现代工厂,既研究汉族地区,也调查少数民族地区。大家采用一致的理论和方法,每个人完成一小块,最后拼在一起,就是一张大的中国版图。
现代社会的成功,不是个体的成功,而是网络的成功
。15世纪的佛罗伦萨,18世纪的维也纳,20世纪的贝尔实验室,还有80年前的魁阁,为何伟大?因为他们都孕育了一个知识共同体,靠网络的力量,做出了前人难以匹及的伟大功绩。
—————————— 4 ——————————
网络事件为何愈演愈烈?
演讲者: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
题目:《互联网时代的群体行为与社会治理》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三个“前所未有”:
社会互动在时间、空间上前所未有地紧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前所未有地丧失;社会秩序前所未有地易变、多变。
网络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是“散众社会”。在传统社会,人们属于特定的村庄、家族和教会,身份有依托,心灵有归属。到了现代社会,人们脱离了原有的组织,新的组织又没有形成,心理上是漂泊的,非常容易被蛊惑,爆发出破坏性的力量。
第一个应对之道,是在个人和国家之间重建中间层。让人们自愿组织成一个又一个的团体,再用特定的组织去引导和管理这些团体,这样社会才能相对稳定。
第二个应对之道,是重视线下。线上,都是“熟悉的陌生人”,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比较片面。线下,交往更充分,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你眼中的社会也能更加立体。
—————————— 5 ——————————
游戏战队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演讲者:田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题目:《网络虚拟共同体组织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以一款大型网络游戏为例》
游戏战队是一个组织,它符合一切现代组织的特征:有组织目标,有组织架构,有管理,有规章制度,还有真实的社交和利益刺激。
进入手游时代,熟人社交必然会被陌生人社交所取代。当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在手机上来一局游戏时,一款游戏里就同时聚集了千万量级的玩家。一支战队可能既有小学生,也有大学教授,有城市白领,也有小镇青年。
对一款国内最流行的手游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战队人数、战队管理、队长的成就等级、成员发红包的数量,与战队的活跃度密切相关;而女性玩家,对战队活跃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很多游戏设计者认为,游戏不需要社交。用户把时间花在社交上,就不打游戏了,所以游戏的社交和管理功能都非常地粗糙。其实,它们对提升游戏的活跃度非常有帮助。游戏设计者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更加重视人们在游戏里的社交体验。
中国家庭的那些浆糊逻辑
武志红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中国式的真理和另一句话紧密地绑在一起:难得糊涂。
糊涂哲学,不仅盛行于残酷的中国社会,也盛行于一样残酷的中国家庭。所以中国家庭,很容易像一锅粥一样搅不清。但心理学,也许可以将其解析清楚。
讲讲中国家庭那些常见的浆糊逻辑吧。它们多源自婴儿期的心理:你我不分(婴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整个世界浑然一体,且婴儿“我”是绝对的世界中心,万事万物都围绕着我而运转,符合我想法的,就是善的,不符合的,就是敌意的。
第一条浆糊逻辑: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设想家中有ABCDE五人,而你是A,依照这一逻辑,你就会去干涉BCDE四个人的事,且BCDE也可干涉你的事。并且,你深切知道改变自己有多难,所以你很容易操心去改变BCDE。
第二条浆糊逻辑:所有的关系是我的事。
设想家中有ABCDE五人,而你是A。有界限的活法是,你只处理AB、AC、AD、AE的关系,至于BCDE间的关系,除非很特殊否则不干预;浆糊逻辑则是,BCDE如何相处是我的事,而我和谁相处,也是每个人的事,我的好我的冤屈他们都要知道,都该为我说话……
这条逻辑是中国家庭总是一锅粥搅不清的关键,谁想管事谁就会被累死。并且,那个最想管事的人正是家庭冲突的根源,他搅到了每个关系中,因而制造了大量问题。
第三条浆糊逻辑:我和你之间是透明的。
即,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是怎么回事;我不用说你就该知道我是怎么回事。
这是婴儿对完美母爱的渴求。婴儿不会说话,理想妈妈必然是:他们不用说,妈妈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成年人若持有这一逻辑,则很可怕。
在中国家庭,界限之所以难建立,是因为对于普遍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成年人来说,界限意味着亲密感消失,意味着被抛弃。整个中国文化都没有界限意识。一旦形成界限意识,人们可以确立界限,而不会感到被抛弃。
界限还意味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譬如,中国式离婚,离了太容易成敌人。像百家争鸣时代,几乎每一个思想流派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统一,且都强调统一思想。不统一思想,就会你死我活的斗。
第四条浆糊逻辑:你们=你;我们=我。
即,你家(族)中任何一个人让我不快,我都要找你麻烦;你让我不快,我找你全家(族)麻烦。譬如,和婆婆起冲突,你找老公麻烦;和老公起冲突,你找老公全家人麻烦;和小姑不顺,你找老公麻烦。
当然,婆媳关系的关键是那个男人,他若能来调节,那是最容易的。但这并不等于,你和他的家族中任何一个人有了问题,都要让这个男人去解决。男人因各种原因,恰恰是最容易退缩的。你作为妻子,有智慧地去处理问题很重要,不能一起冲突就找老公,将他们家族给你的所有不快,都转给这个男人。
这其实是很幼稚的婴儿心理。根源是没分化出“我”与“你”,更没分化出“我”和“我们”、“你”和“你们”的区别。
第五条浆糊逻辑:所有事都黏连成一个整体,没有当下。
无数人发现,伴侣记不住你的好,而你的坏他们永远记得。他们将这些坏揉成一个整体,带着这个整体去看当下。现在这一刻你做的再好,也是沧海一粟。所有痛苦都指向一种感觉:你对不起我!
这种心理,源自母婴共同体(六个月前的婴儿)的关系,妈妈要为没有任何能力而又觉得无所不能的婴儿负全责。
这种心理常见于女性身上,可能是因为中国女性的心理创伤普遍重于男性,并且我们的文化强调男人要为女人负责,特别是儿子为母亲负责。
很多男人也有这些浆糊逻辑,比方说情绪控制力差的男性。他们的口头禅有:
1)我没问题,你有问题。
2)我妈没问题。
3)你懂什么?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
4)我把钱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
5)不烦到我,你爱怎样就怎样。
6)我只要平静。
男性的这些常见逻辑,可以归为一点:别烦我,我这么平静这么顾家所以我没问题,你情绪那么大当然是你有问题。
中国女性容易活在情绪中,觉得丈夫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且为此生出了很复杂的浆糊逻辑,而男性则使用隔离这个招数,来对抗女性的浓烈情绪。
所以,中国电视剧很容易看到这一幕:婆媳大战,儿子是焦点,而不见公公的身影。最终,这个婆媳大战的核心人物,也变成了公公。
本文由作者武志红授权罗辑思维发布,微信公众号wzhxlx。
罗胖曰:
人一生都有个潜在的渴望——回到子宫之中。
在那里有:
1.处于母亲庇护之下的安全感。
2.和世界不分彼此的混沌感。
3.不劳而获且无需负责的轻松感。
成长,就是和回到子宫的渴望搏斗。
用心
昨天听李开复老师讲他当年在微软的一个经历。
有一次,他在公司走廊里遇到总裁鲍尔默·鲍尔默就跟他打招呼,说开复咱两可有十一个月没见面了,该找个机会聊聊了哈!诶,李开复心里就纳闷了,微软一百个副总裁他咋就记得和我是十一个月没见面了呢?我自个儿都不记得呀?
原来啊!
鲍尔默让助理把公司里六百位高管的简历和动态做了一个大厚本子,每天睡觉前就反复地翻看,目的就是要确保和其中任何一个人遇到的时候都能有话题可以聊。
比如说对方毕业的学校,或者对方原来工作的公司,经常能让对方大吃一惊,感觉领导好重视我啊!除了花钱这是为了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说来惭愧吧,别说中国的大公司领导,很多创业者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留住人才有时候不是钱没花到位,而是心没用到位。
罗胖60秒:没有手脚,难坏大脑
最近我接连听到几个退休老人的故事。他们原来都是成功人物,但是几乎无一例外,退休之后想做一番事业,却总是搞不成。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老了,能力不行了。我倒觉得是因为另外一个原因。
他们可能是太习惯使用一个成熟系统来做事了。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搭起来了一个帮他们做事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的支持下,他们习惯于做事只想战略,而不是自己去具体实施和落地。
这就像我们人在健康的时候,也只觉得大脑最重要,不觉得手脚重要。但是一旦退休,就等于失去了手脚,这才会做什么也很难做成。
所以你看,一个人保持自己的能力不断精进,其实是分两个方面的,第一,是能力本身不退化。
第二,是对自己所依赖的支持系统有清醒的认识。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他人。
新研究:独处带来的三个好处
很多研究都证实缺乏社交会带来危害,比如影响人们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免疫系统健康。不过,有研究显示,独处对工作、生活和精神健康都有益处。BBC英伦网的一篇文章做了介绍。
首先,独处可以提高创造力。格里高利·菲斯特(Gregory Feist)是加州大学圣何塞分校的创造力心理学专家,他对创造力的定义是:“具有原创性和有用性这两种基本特征的思考和行动。”他发现,与创造力有关的性格特征包括:开放性(即愿意接受新观点和新经验)、自信、独立、不关注社会规范,以及喜欢独处。
菲斯特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人群,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他们会投入大量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许多艺术家高度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受,并且会尝试通过艺术手法将其表达出来。”
第二,独处可以令我们专注内心。独处时,我们的大脑处于平静休息状态,让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不仅能加强长期记忆力,还能增强你对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感受。
第三,独处与健康。有益的独处和危险的孤独之间的界限很难划定。菲斯特说:“任何事物都有可以适应和不可适应的一面,这取决于极端程度的高低。” 比如,一个人完全拒绝关心他人,并切断所有联系,这意味着他对社会关系有一种病理学忽视。不过,如果没有偶尔独处的经历,就不可能去内省、认识自我、并完全放松。另外,菲斯特还发现,性格内向者的朋友虽然较少,但友谊却更为牢固,从而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我能联系上比尔·盖茨,可这是我的人脉吗?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就多条路;四海之内皆兄弟……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把人脉看成是重要的社会资源。
过年期间,我收到了很多新年祝福,很开心。
有位同学很羡慕我:“润总,你朋友这么多,平常一定花特别多时间来经营人脉吧?”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我几乎是不花时间来经营人脉的。
为什么?
— 1 —
人脉,是制造“价值引力”
君子之交淡如水,好的人际关系,未必需要天天一起吃饭,或者逢年过节送个礼。
人脉,靠的不是刷存在感,而是要制造“价值引力”。
如果说万有引力定律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那么“价值引力”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
就在前几天,经过我不懈地努力说服,润米迎来了一位新伙伴,我提到过无数次的 PPT 大神——哲涛,现在我们一起做新媒体事业。
哲涛有多牛?去年 5 商毕业大课 PPT 就是他做的,技惊全座,这篇文章看完你肯定会认同我的话。
我跟他第一次见面,远在 5 年前的一场企业培训,那时候他是我的学员,课后,他加我微信,给我提了很多 PPT 方面的建议;
那一刻,是我们“价值引力”牵引的开始。
2016 年,我的新书《趋势红利》出版,那时哲涛已经有了自己的自媒体,他自告奋勇帮我做了一份 PPT 笔记。
▲ 文末提供这份PPT福利
再后来,我在得到开《5商》专栏,哲涛又帮我制作线下大课课件。
我对他的专业能力简直不能再认可,合作也非常愉快,慢慢把他介绍给了更多朋友。
——
从 5 年前的培训开始,到今天的并肩作战,是互相认可和欣赏,是彼此释放的“价值引力”。
不少人认为的“人际关系”,是如何“使用”对自己有价值的人,这是本末倒置了。
我见过比尔 · 盖茨,有他的联系方式,但他不是我有效的人际资源,因为他对我有价值,而我对他没有什么特殊价值。
我对他没有“价值引力”,也就很难有对等的价值交换。
— 2 —
人脉,是你能帮到的人
关于人脉,我还有一个观点——
那些“能帮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脉,只有那些“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看上去很大的话题,其实有时方法也很简单。
平时留心,用好微信就行。
比如,我在听到某个观点,或者看到某个资料时,经常联想到——说不定能帮到我哪个创业的朋友,我就会随手转给他。
再比如朋友圈分享,我会坚持把新的想法发出来。
很多朋友因此养成了每天翻我朋友圈的习惯,因为他们觉得我的分享是有价值的。
——
不要有所保留、担心分享出去会掏空自己。
如果你觉得讲几句话就可能被掏空,那你的价值也太脆弱了。
你要相信自己永远都在进步,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到别人身上。
这句话不是说说就算的,是一直贯彻在行动中的一句箴言。
— 3 —
人脉,充分尊重是前提
在《5分钟商学院》中,我经常会请一些牛人来担当客座教授。
我找到这些牛人时,如果只是刷脸,告诉他们:“这件事对我有价值,对用户也有价值,所以请你给个面子”之类的。那这些牛人,是很难请动的。
除非人家欠你很大人情,今天想把这个人情兑现了……所以,就算真请来了,也是一种信用的消耗。
为什么他们愿意答应给大家讲课? 我总结出最主要的三点原因,分享给你。
1)我们做的事对牛人有价值,甚至心存感激
比如我们邀请到的企业家,他们能够借助这个机会把他的思想、感知以及个人品牌传递给更多的人。
2)每一个企业家都代表了他背后的企业
他们作为企业的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会得到成就感和荣誉感,从商业价值上来说,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
3)不仅要对嘉宾有价值,对我和用户也要有价值
当一件事对其中一方来说没有价值,那么这件事儿就不能做。
当然,我们也做到了充分地尊重和体贴:尊重这些嘉宾的时间和安排,不做人情绑架;
提前筛选出十个问题供他们选择,这样既能给嘉宾选择空间,又尽可能地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
— 4 —
人脉,从积累和输出开始
不同的人生阶段会认识不同的人,或者说,当你具备不同的价值时,你也会认识不同级别的人。
以我自己为例,二十年前,我不可能认识那么多牛人。
因为这取决于我当时对周边人的价值有多大。
想要收获人脉,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自己的价值,并不断输出自己的价值 。
从2006年,我写了《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到今天的《5分钟商学院》,都是不断的积累和输出。
如果你不断地发挥,不断地发光发热,发现都帮不到一些人,那只能说明你暂时对他们没有价值,他暂时不是你的人脉。
继续努力,也许是某个偶然的时机,你就帮到了某些人。
当你能够帮到越来越多厉害的人时,你的人脉就会越来越广,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最后的话
所以,你的人际关系,不是那些对你有价值的人,而是那些你对他们有价值的人,以及向他们提供过价值的人。
也许你觉得,在帮助牛人时,回报并不如你所想……别急,持续地付出和提供价值,你会有很多的收获和成长。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吃亏是福。
吃亏,就是提供价值而不求回报;主动吃亏,才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最后,祝福所有同学们,都能帮到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人脉,成为自己的 CEO。
罗胖曰:
陈志武先生曾经一指戳穿中国孝道的本来面目——
“无非是一种金融安排而已。”
父母在年轻时储存了一笔财富,儿女就是那个肉体的存折。父母在老年时的“零存零取”,实现一种跨时间的价值调度。
但是在现代社会,各种金融产品极大丰富,通过孝道实现的金融安排已无必要。
亲情,是美好的人性。
孝道,是道德的绑架。
再美好的东西,一旦上升到道德绑架的程度,我就只能呵呵。
友谊悖论指的是,你总是觉得,自己的朋友比自己有更多的朋友。
– 友谊悖论
据说,只要你在 Facebook 上面按过300个”赞”,它就会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 《电脑会拥有一切吗?》
社会
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
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真好
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平台和机会
开拓者操盘手执行者
-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一个人的价值在本质上是合作的价值,或者是你承载的关系网络的价值。
- 精英就是善于合作的人,而善于合作的本质是在合作中建立并不断优化算法。
(1)合作不以损害对方的利益为起点,哪怕你要获取自己的利益,也不能与对方的利益形成冲突。与此相关的附属原则是:合作不以利己主义为前提。
(2)不是你选择合作伙伴,而是合作伙伴选择你。
(3)合作总是表现为利他主义。
(4)利他主义不是目的,合作的真正目的是要形成一个近似于生命、可持续生存和成长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的双方,尤其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在这个合作当中获得了自己的地位,就成为了这个生命体中的重要器官。
人工作是为了赚钱,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工作原因,也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很多人忽略了对于这个根本性问题的认识,总是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钱去工作的。现实当中的确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人并不是为了钱工作,但是从普遍的意义上看,赚钱的确是大多数人工作的原因,所以会有人仅仅是因为很少部分钱的调整,就出现职业的变化和波动。
人需要消耗能量,这是人的生理需求,工作正是消耗能量最好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很多人也忽略了,没有关心工作量的设计,忽略了人们可以承受的体力,忽略了人们需要消耗的能量。有些地方工作量不足,人们的能量无法消耗,也因为能量无法消耗又必须消耗,结果导致内耗和不团结;有些地方工作量太大,超出了人们可以承受的限度,人们虽然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是高额的工作量让他们无法持续付出,结果导致人才流失。
工作可以帮助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不再孤独,可以通过职业,与他人进行交流。人在本质上是群居动物,天性中就需要交流和沟通,如果仅仅是血缘的关系,我们可以交往的范围有限,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似乎彼此之间又太疏远,所以职业所形成的人际交往应该是人际关系中最为普遍和有效的交往关系。人们通过职业,接触社会,拥有信息。小企业在人力成本中的支付要高一些,就是因为小企业的人际关系窄,而大企业因为有着广泛的社会交往平台,从而对于人力资源更具吸引力。
只有工作才会真正获得成就感,帮助一个人,实现一个目标,完成一个作品等,这些都可以给人以成就感。工作和成就感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因为工作会获得成就,因为成就会让工作具有价值。成就感无法在自己的行为中获得,一定是在工作成果中体现。
人的社会地位是在工作中获得的,只有被社会认可的人,才会获得社会地位。在建国初期,为了能够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当中,不管什么行业,不管什么领域,只要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青年人都会去选择。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环卫工人,把这些普通岗位的工人提升到全国人民尊重的地位,提升到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的地位上,结果,很多年轻人都争相去当环卫工人、普通工人,中国传统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及“学而优则仕”的习俗彻底被打碎。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一个人展开工作所必需的条件,如工资、岗位、培训、福利工作设备等;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一个人做好工作所需要的条件,如晋升、奖金、价值的肯定、额外的工作条件等。
罗胖精选|影响你社交关系的神秘数字
今天我跟你讲讲你人生道路上的小伙伴。
我先告诉你三个数,你把这三个数记住:6,150和5。今天我就讲这三个数。
第一个数:6
我先讲第一个数:6。我讲这个数字,是为了告诉你六度分隔理论。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跟一个陌生人聊天的时候,聊着聊着就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熟人,于是,你们就会感慨:“这个世界真小啊
。”
有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的研究方法被称为“小世界方法”。米尔格拉姆想知道,这个小世界有多小。当时,他正在哈佛大学教书,住在波士顿。他发出了300封信,其中200封随机地发给远在内布拉斯加的居民,100封发给了波士顿的居民,这三百封信都是要寄给住在波士顿的一位股票经纪人的。如果你认识这位股票经纪人,就直接把信寄给他。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谁,就把信寄给一个你自己认识,而且你认为最有可能找到目标收信者的那个人。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图片来自网络)
在做这个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问这三百封发信人,他们觉得需要转手几次,这些信才能到目标收信者手里,很多人说至少得几百次。最后的结果是:只用六次
。
这个研究现在已经成了传奇。不过,我们再来仔细想想。
如果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米尔格拉姆的实验是很令人信服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有100个朋友,你的朋友的朋友就是1万人,你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一共有100万人,以此类推,到了跟你有五度分隔的时候,你就有超过90亿人的关系网了。所以,在六步之内,你就可以联系上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个人。
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还有很多缺陷。比如,你可以说,不是每个人都有100个朋友的,有的人可能只有10个朋友。再比如说,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和你的朋友的朋友会有很多重合,也就是说,有不少人既是你的朋友,又是你的朋友的朋友,你的社交圈子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广。你不认识的人,你的朋友很可能也不认识。
尽管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着缺陷,米尔格拉姆的小世界实验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有什么启发意义呢?
第一,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自己的关系网扩大,而且这些关系网中的“弱纽带”,在传播信息的时候比“强纽带”更管用。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连接理论”。
什么是“强纽带”?就是跟你接触最频繁的那些人:你的亲人、同学、同事、朋友。
什么是“弱纽带”?就是你在微信上加的从未见过面的朋友,在开会的时候认识的人,甚至是坐飞机的时候认识的坐在你旁边座位上的人。为什么“弱纽带”更容易传播信息呢?因为跟你更亲近的“强纽带”关系的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知道的他们也知道,你不知道的他们也不知道。只有“弱纽带”关系才能跨越不同的圈子,传播更多的信息。
所以,如果你要想找工作、找对象,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找“强纽带”关系,而是去找“弱纽带”关系。
第二,尽管关系网这么管用,但把关系网连接在一起的不是我们,而是一些极其活跃的“超级联系人”。他们不仅朋友多,而且跨界。通过这些“超级联系人”,我们每个人的关系网才能连接起来。所以,你认识多少人并不重要,但你认识多少种人很重要。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加满,也不一定能帮你扩大关系网,更有效的办法是保证在你的朋友中,有更多的“超级联系人”。
第二个数:150
好啦,我已经讲完了第一个数:6。不需要超过六步,你就能和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建立联系。那我们是不是要把关系网撒得越广越好,朋友圈里的人数越多越好呢?
不是的。我来给你讲第二个数:150。我们能够稳定地维持人际关系的人数,大概也就是150人左右。这是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来的,所以这个数也被称为“邓巴数”。邓巴指出,人的大脑认知能力有限,负担不了那么广泛、频繁的社交活动,一个人能够维持的稳定的社会关系,比如说至少每年联系一次的亲朋好友,大约为150人。
这跟人类的进化有关。当我们还是南方古猿的时候,能够维持的群体数量大约为50人左右,等到我们学会了用火、学会了制造工具、家庭关系更为密切,而且语言也开始出现了,人类的群体数量会达到150人左右。尽管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数十万年来的进化习惯仍然制约着我们的社交圈子。哪怕你的手机通讯录里存了2000个联系人,哪怕你的微信朋友圈已经加满了5000人,但你真正能够维系的圈子,也就是这150人。
这150人不一定跟你都是铁哥们儿,但他们是跟你联系更紧密的人,他们跟你的联系,足以影响到你的很多行为。你有没有发现,有的单位里有几杆“大烟枪”,这个单位里抽烟的人就会多起来?你的亲朋好友里有人在练马拉松,于是大家都开始跟着练?你是不是因为身边的朋友推荐,才参加了我的读书俱乐部?
所以,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往,是很重要的,你只有150个人的名额。回头,请你再检查一下自己的通讯录和微信,能够加为星标的那150个人,你一定要慎之又慎。
罗宾·邓巴(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个数:5
讲完邓巴的150定律,我再给你讲第三个数。第三个数是5。你也可以把它称为“五人定律”。美国的商业哲学家、成功学的创始人吉姆·罗恩(Jim Rohn)曾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你是与你相处时间最多的五个人的平均值。
”
吉姆·罗恩(图片来自网络)
你的性格会跟这五个朋友很像,你的爱好会跟这五个朋友很像,你的价值观也会和这五个朋友很像。
今天,我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了你的社会关系网。我们来比较一下六度分隔、150定律和5人定律。六度分隔是一种“弱连接”,它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150定律是一种相对较强的连接,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传染,也就是说,人们的行为、情绪和观念都会互相影响,结果是,你会在各个方面受到你身边的熟人的影响;5人定律讲的是一种非常强的连接,它的主要机制是共享
,也就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这是因为你们的价值观相同,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这个核心的人际小圈子,能够为你提供坚定的支持。
所以,不要每天忙着跟人交换名片,到处加微信好友,多花些时间维护你的核心朋友圈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你不仅仅会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你所认识的人也会决定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今日小结
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功课。
在互联的时代,人们会更起劲地想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人人互联的社会带给我们很多新奇的体验。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跟这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建立联系。但是,我也告诉你,你能够维持稳定关系的社交圈,大概也就是150人左右,而这150人是会影响到你的行为和思想的。在最温暖隐秘的核心,是跟你关系最为紧密的那几个人,这几个小伙伴是你成长道路上的旅伴,他们塑造了你,你们互相塑造。
最深刻的关系是懂得彼此的痛苦
大美女J给我发短信:“能不能陪我聊一会儿天?我为情所困……”
哦?什么状况……赶紧拨电话过去,那边,已经在微醉状态的她直接哭了出来。
1
——————
每个人都受生物性的限制,人生故事总有 50% 相同。美女的故事也并没例外。
她遇到一个人,一见钟情,2-3 个月进入热恋,每个周末的约会,都欢悦隆重如同节日的盛宴。
3 个月后,对方说,他希望放慢一点。
这边的她,全身漫溢着爱的荷尔蒙,每个细胞都渴望着与他的碰触。
那边的他,停步了。
被悬在空中的感觉,近又近不得,但只要想一下就此分开的念头,全身的每个细胞都会痛。真实的痛感。
难受死了。窗外新月曲如眉,我并不知道怎么安慰她。
问她:“你们相处的这 2-3 个月,他有没有和你说过工作或者生活上的烦恼与不愉快?”
她说没有。
我问她:“你有没有把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烦恼和他讲呢?”
她说:“我们只有在周末见面。每次见面的时间比黄金还要珍贵,拿来谈这些,是不是破坏气氛?”
我又问她:“这两个月除了约会,你为他做过什么呢?”
她想了想说:“一次他感冒,我买了药给他快递过去。”
我说:“你为他做的,并不比他的秘书为他做得多啊……”
能怎么安慰她呢。事实明明如月,他们之间的关系太浅了。浅到,如果他把她,从自己的生命中剥离出去,他外在的生活、社交、工作,内在的精神与灵魂,一切一切全然无损,没有伤痕——离开她,太容易。
我说:“你们关系太浅了,浅到你没有任何影响他决定的能力啊。”
她说:“我为什么要影响他的决定呢?”
我说:“比如,他决定不来见你——这么小的决定,你都无法扭转。遑论其他。”
感情的伤,很大一部分是,对事实与自己关系非常浅的人,却抱了太高的期望与期待。情伤难释,满怀期待却落空,被轻视的愤怒,掌控无力的感觉……确实非常难受。
2
——————
类似的痛苦,我最近在另外一个女强人S身上也曾看到。
和J不同的是,她不知怎么留住的,不是自己好喜欢好喜欢的男人,而是自己创业的团队。
S是一枚绝对“白骨精”。
创业前,在某大型外企做到副总裁,优雅干练人脉广阔。一般是传说中存在的某某CEO、某某大明星、某某资本家都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出没。
在大外企时,手下团队数十人,各个是履历非凡的业界精英。
然后,她辞职创业,找了一屋子 90 后做她的团队——突然间发现,完全搞不定他们。
S与我一边吃寿司,一边委屈又愤怒地说:“我在原来的单位工作十年,从来没有请过同事到我家里来。我创业,我请这些人到我家来,让我爸包饺子给他们吃。——可是,他们一扭脸就辞职了。”
我默默地嚼了一会儿红薯馅的寿司,然后问S:“你是不是不擅长非常近距离的重度关系?”
我以为我的话很拗口,S不一定马上懂。
没想到,她瞬间沉默。30 秒后,她看着前方说:“是的。我确实对近距离的重度关系,很无能。我想,这也是我没有结婚的原因。”
那一刻,她面沉如水。
我们默默无语地吃完了剩下的东西然后道别。
3
——————
春风沉醉,柳絮纷纷。走在草坪的小径里,想起《纸牌屋》第二季开篇的第一幕,伍德与克莱尔一起跑步登场。
《纸牌屋》的镜头里,这对夫妻独处的时候,总是在窗前一起吸烟,或者一起跑步。从来没有一个镜头,是伍德与克莱尔一起躺在床上,松弛随意地聊天。
克莱尔的情人亚当,是个有一张敏感的脸的摄影师。克莱尔拜会丈夫的出轨对象后,离家出走,到了亚当身边。两个人拥抱着入睡,醒来并不马上起身,而是依偎在床上继续聊天——这是在伍德身边从未见过的轻松惬意。
一般的女人,有了这个样子,也就是找到所谓的爱情了,该留在这里。
但是,克莱尔告诉亚当:“我爱你只能偶尔一周。”
然后,回到伍德身边。为什么?因为克莱尔与伍德,拥有比和亚当更为深刻的关系。
4
——————
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人生重要的天分是快乐。每个人都没办法拒绝自己真实的快乐。会情不自禁地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时间,不知不觉地放一万个小时在那里。
然而,成就最高的那批人,他们还有一个比快乐更重要的天分——痛苦。
有人受不了不被人围绕着需要的痛苦;
有人受不了不是注意力焦点的痛苦;
有人受不了有人在他前面在他上面的痛苦;
有人受不了我想要的那张椅子上坐的不是我的痛苦。
向上爬、严格自律、昼度夜思、殚精竭虑。这样日复一日的日子,委实并不快乐。驱动他们的,是痛苦。巨大的痛苦,让他们无法停下来。
什么叫普通人
?
就是快乐没有那么强烈,痛苦也没有那么巨大。所以,他们的人生会在既定的轨道上相对平稳的运行,而不会被快乐和痛苦牵引撕扯,没完没了地折腾。
什么叫有一技之长
的人?
就是当他在沉下来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不厌其烦,乐在其中。完全不理会别人的诧异或者不理解。
什么是杰出的人
?
就是,如果他想要的那个,他得不到,他就像万蚁噬心那样痛苦。牺牲什么都可以,他必须得到他要的那个东西。
当他不再痛苦的时候,也许他超越了,也许他就此平庸了。
所以,要想和一个优秀的人在一起,懂他真实的快乐,懂他真实的痛苦。并且,给予他能量。
5
——————
纸牌屋里,很多男人喜欢克莱尔。喜欢她的优雅、聪慧、得体。
而在克莱尔的内核,一直点燃她,推动她,折磨她的,是她自己勃勃的野心。
亚当对克莱尔说:你一直想要万众瞩目
。克莱尔摇摇头说:不止,我要举足轻重
。
一个女人,拥有这样野心的内核,99.9% 的男人都不会喜欢。他们只想要这个女人令人愉悦的那一面。
只有伍德,那个穷小子,看懂了这个被野心折磨的富家女。因为他有一样的痛。
对于拥有这样巨大痛苦的人,欢愉是多么的短暂与廉价。
才华与美好的肉体,确实令人怦然心动;在美好的清晨有放松的心情,一起早餐,一起散步,一起创作,确实是好生活。
可是,对于伍德和克莱尔这样的人,“我想要的那张椅子上,坐的不是我”的那种痛苦,令他令她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销魂蚀骨。轻松惬意的好生活,并无法安抚她如影随行的真痛苦。
唯有回到战场,回到伙伴身边,拿起武器,继续准备作战,才能让她缓解焦虑。能赢与否,天才知道。但是,他们在做准备,他们在做事情,他们在一寸一寸前进,他和她在一起,这一切的动作里,她的痛苦才能得到慰藉。
这就是人与人关系的深浅远近。
6
——————
伍德一次一次去找佐伊,毫无疑问,佐伊给了他欢愉。但是,她不能懂他的痛苦。亚当一个电话、一个吻都可以令克莱尔微笑,但是亚当不能懂克莱尔的痛苦。
伍德和克莱尔,可以与无数人共享欢愉。但是只有他们二人,才能真实地分享痛苦。他们彼此交换了太多的能量,交换了太多的灵魂。每个人都很难把另外一个人从自己的生命中剥离出去——这就是深刻的关系。
所以,傻白甜是不可能真正搞定霸道总裁的。因为,她可能真实地给了霸道总裁欢愉。但是欢愉如此脆弱。
两个人能否建立深刻的关系,还是取决于,她是否能懂他的痛苦,两个人交换了多少能量,交换了多少灵魂。
本文由作者 梁宁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众号 “ 梁宁-闲花照水录”。
罗胖曰:
大学生求职,往往在一纸简历上用功。
但是简历包含的意思是——
- 我很好。
- 跟我一起工作,你会很愉快。
显然,这不是建立“强关系”的好方法。
更好的做法是—— - 假设你已经入职这家公司。
- 选定一个你喜欢的职位。
- 开一个公众号,把这个职位上该干的活虚拟地干起来。建立一个这个职位的“影子内阁”。
- 想办法让这个职位的管理者注意到你的努力。
总之,与其愉快地聊天,不如痛苦地共事。
罗胖60秒:每个人都能有政治家思维吗?
话说,十九世纪初奥匈帝国的首相梅特涅说过一句话,他说“政治最伟大的价值,就在于清晰判断各方的利益”。
其实,何止是政治,只要你想通过协调多人来做成一件事,梅特涅这句话都很重要。“清晰判断各方利益”,这句话有好几层潜台词。
第一,别看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但是每一个参与者的利益诉求都是不同的。你认识到了吗?
第二,每一个人的利益都不同。你打心眼里认可这个不同吗?你不是要别人的利益服从你的利益,还得设法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利益,你做得到吗?
第三,如果这些利益是互相冲突的,你有能力找出办法平息这些冲突吗?
第四,在斗争中,不管你的优势有多大,你能为别人的利益留下足够的空间吗?
- 想到这四层,那即使处理的是私人小事,你也算得上是一个政治家了。
罗胖60秒:别人为什么对我态度好?
- 我们得到App的总编辑李翔,跟我讲了一个媒体圈的段子。
话说有一个年轻记者刚去《纽约时报》工作,在办公室里呢,也不认识什么人,每天还挺寂寞的。但是没几天,发现报社一个特大牌的记者,超喜欢来找他聊天。这新记者还挺高兴,觉得自己被前辈赏识。
- 直到有一天,主编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你不知道我们这儿的规矩吗?那个大牌记者来找你的时候,谁都不准跟他聊天!否则他的稿子永远都写不完!现在全办公室就只有你,还胆敢跟他聊天!”
所有的内容团队,拖稿都是个大难题啊。
不过,我听到这个段子,最大的感触倒不是拖稿,而是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
其实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面: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跟我们自己其实是无关的,我们只是他自己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而已。
你好,陌生人
《人群与网络》
社会学家罗纳德·波特在1992年提出了结构洞
理论。
他认为,在社会网络中,某些个体之间存在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这就是结构洞。
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聪明人,会在位于空隙两端彼此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人之间,担当联系人的角色,从而占据一个“结构洞”。一个人所占据的结构洞越多,他在人群中的地位就越重要,调动人际关系为自己服务的能力也就越强。
有关结构洞理论有一个著名的例子:Steven刚刚买了一套房子,他尝试着向银行借贷付款,可是当地的四家银行都拒绝了他的借贷请求。无奈之下,他亲自拜访各家银行行长,对他们说,如果对方愿意借贷1/4的款项,那么另外三家银行将愿意借贷剩余的3/4款项。最终当地的四家银行都答应了Steven借贷请求。这就是一个利用结构洞达成协议的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Steven找到了一个结构洞,他创造了与四家银行的口头虚拟协议,以此为信息,要求落实借贷,最终获得了成功。但如果这四家银行之间是强关系,或许这种巧妙的机会就不会存在了。
在现实中我们也往往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或许并不是学习成绩很突出,很帅或者很漂亮,但他/她却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一个环境中的“舆论领袖”,他/她好像谁都认识,他们便往往占有了某一环境的人际网络中“结构洞”位置。
再比如《建国大业》作为一部演员零片酬的电影,为何能够创造这样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拥有172名一线和超一线明星争相加盟甚至甘愿做一个没有一名半姓的路人甲?
诚然,这部电影的题材好,与时局扣得紧,导演韩三平又具有超大的影响力。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副导演黄帝把“结构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电脑中保存了从1983年以来所收集的1万来个演职人员的手机号码和主要信息,她维持了一个400来号经纪人的人际网,她对于很多事情都会“亲自操办”——当你观察到了这些,便不会对《建国大业》在演员中的号召力如此惊奇了。
在观察一个飞黄腾达的人的时候,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他很可能是一个“不断丧失关系”的人,或者说是一个不念旧的人。
他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地更新他的关系网络,去认识新的人,使他自己始终立足于有效的“结构洞”位置。也许五年前,他的同学与他关系紧密,而五年后,这位同学对他的职业发展毫无帮助,这个关系可能就被抛弃了,数年都不会再用上。这显然与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不符合,至少与我自己的思想观念相差甚远,但这样说无疑是有道理的。
让我们来看看两种简化的人际网络。
假使位于中心位置的人都处于“结构洞”位置,并且他们都保持了8条人际关系:一种是8条人际关系存在重复关系,中心人通过这8条人际关系融入了4个圈子;另一种是中心人的每一条人际关系都带领他进入了一个圈子,即他通过这8条人际关系融入了8个圈子。
我们知道,根据研究,一个人能够保持的人际关系维持在150的数量级上
,所以一个人如果善于“不断丧失关系”,假设他可以只保留下每个圈子中的重要人物,那么他所涉及的圈子,即“人脉”将会相当广泛。
虽然我很不喜欢这种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成如此功利化的说法,厌恶这样因为“没有帮助”而抛弃自己原有的人际关系的做法,但是我想说,试着友好地和陌生人说“嗨”吧,去丰富你的人生,也许他会带给你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也许他会在某时某刻,助你一臂之力。
本文由罗友 刘菁 推荐整理。选自北京大学 李晓明、邱泽奇 教授开设的《人群与网络
》课程的新浪博客。
罗胖曰:
据说丘吉尔在落选英国首相之后,说了一句话——
“一个伟大民族的特征,就是对它的英雄人物忘恩负义。
”
这不是一句气话。
从“结构洞”的角度,确实道出了一部分真相——伟大民族不念旧。
因为伟大民族需要新的血液、新的航标、新的连接。
Why
过早寄宿对孩子不好?
很多家长认为,寄宿能让孩子独立,学会和他人相处,有利于培养责任心。不过最近,搜狐网转载了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文章,文章说,孩子在大学前都不该寄宿,因为宿舍没有家庭气氛,缺少与亲人的交流,孩子成年后会有性格缺陷。
举个例子,二战后,由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并可以送给政府集体抚养。于是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生下来就被送进教养院里。但这些孩子长大后,大多数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不知道怎么和人交流。很多人经常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者重复某种刻板动作,见到陌生人也不会感到恐惧。
还比如,美国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些猕猴幼崽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瓶。不是常说“有奶就是娘”么?按这个道理,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但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这说明,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超越了食物。
更惊人的是,这些猕猴成年后,大多数性情冷漠,和其他猕猴玩不到一块去,走路也走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底层。即使通过人工办法让一些母猴怀孕,它们对小猴也是冷漠无情,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过早过寄宿生活对孩子不好呢?这是因为,过早地离开妈妈,加入到寄宿生活,容易形成躲避型或焦虑型的人格,一方面从小缺乏照顾,为了自我保护,长大后也会选择尽量躲避他人。另一方面,小时候过集体生活,和父母忽近忽远,常会感觉到焦虑,成年后和其他人的交往,也很容易神经质。
总而言之,温暖的怀抱,对于孩子正常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过早把孩子送去寄宿,拔苗助长,很容易导致孩子情感疏离,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本文源自: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寄宿制的弊端
为什么会有夫妻相
节选自《情书》(美)丹尼尔•戈尔曼
在一起生活几十年并且婚姻美满的夫妻会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他们之间长期的和谐关系似乎会在他们脸上留下印记:他们的容貌会越来越相似,显然这是长年累月共同的情感体验对面部肌肉影响的结果。每一种情感都会放松或者收紧某些特定的面部肌肉,因此当夫妻一起微笑或者皱眉的时候,他们的面部肌肉也在做着同样的运动。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形成相似的面部曲线、皱纹等,因此会越来越相像。
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请志愿者观察夫妻双方的两组照片,一组是在结婚典礼上拍的,另外一组是结婚25年后拍的,然后请志愿者找出那些长相?相似的夫妻。研究结果显示,夫妻不仅会越长越像,而且他们面部的相似程度与婚姻的美满程度成正比。
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或者恋人会不知不觉地“雕刻”对方,通过无数次的交流改变对方的特征。一些科学家认为,配偶的这种改变往往是朝着自己所希望的理想方向发展。我们把这种夫妻双方彼此影响、彼此改变的现象称为“米开朗基罗现象”。
罗胖曰:
想起马克思说的那句了吧?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你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之中,就会变成一幅什么模样。
为什么说吵架也可以增进亲密关系
很多人都害怕吵架,尤其是在爱情和婚姻中,很多吵架最终导致了亲密关系的破裂。朱迪斯·莱特(Judith Wright)是美国著名的婚姻和生活方式教练,她也是一位情感咨询师和作家,和先生鲍勃·莱特(Bob Wright)共同写了一本书《如何正确吵架》(The Heart of the Fight)。这本书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吵架”可以是爱情的同盟而不是敌人,伴侣之间学会正确地吵架,反而可以有效地加强彼此间的亲密度和信任感。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整理了这本书的部分内容。
莱特夫妇在对大量伴侣进行研究、提供情感咨询辅导的基础上提出,争吵是暴露问题和坦承内心的一种方式。把无效争吵转变成高效、有意义的争吵,并通过争吵来发现彼此之间的问题,才是促进亲密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方法。
在他们看来,“吵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而吵,徒然让无效争吵一再损害伴侣间的感情。”书中表示,教给人们怎样避免吵架其实是一种误导,因为适当的冲突是伴侣间实现甜蜜互动的一个秘密武器。当双方清楚地意识到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以及争吵的目的之后,吵架带来的互动,反而会拉近彼此的关系。甚至,伴侣之间还能体会到从未有过的相爱体验,让彼此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亲密和信任程度。
在这本《如何正确吵架》中,莱特夫妇把吵架分成了推卸责任、家务琐事、财务纷争、有话不说、欲求不满、原生家庭矛盾等15种类型。他们还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方式,让情侣学会探究争吵的根源,发现并满足彼此内心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勇于进行有目的性的争吵,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亲密关系中的愉悦感。
莱特夫妇说,爱情是复杂的,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冲突。伴侣们要充分意识到亲密关系的复杂本质,才会明白争吵的必要性。“我们不该自欺欺人,而是应该看清现实。每个人都处于矛盾、冲突之中,无一例外。我们处于生活的洪流中,冲突是不得不面对的,就像人们在跳舞时各有节奏,难免会踩到对方的脚一样。为了获得真正良好的关系,我们需要相互碰撞。”
很多婚恋研究也证明,在交往初期有过真实、愤怒的争吵的伴侣,后来往往会更加幸福。书中还引用了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麦克纳尔蒂(James Mcnulty)的观点,“愤怒而诚实的沟通带来的短暂不适感”反而有益于感情的长期稳定。因为你会发现,亲密关系比你想象中更强大,能经受住争吵这个炸药桶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这些激烈的交流能激发你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有助于促进你们深化关系。而且,伴侣关系中早期发生的争吵,能帮助他们清除一些可能破坏长期关系的隐患。
但是莱特夫妇提醒说,吵架既不是亲密关系的杀手,也不是万能的润滑剂,关键在于要学会了为幸福而争吵。伴侣们需要掌握争吵的原因、方式和时机,以及争吵的话题。先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争吵技能。可以学着把争吵化解成几个步骤,比如,得到对方的理解;理解对方;取得你想要的结果;享受大胆争吵的过程;最后,共同学习和成长。
莱特夫妇说,当人们能在争吵中解决了问题,就能拥有敢于表达并理解对方的生活。更妙的是,在这样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人们会体验到真正的亲密感。“就像战士一样,当你们共同经历过战斗并幸存,你们之间的纽带就会加强。你会知道,为什么有些事对你的伴侣而言那么重要,而在过去你从没有真正去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都会比过去更诚实、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会学着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信任自己和伴侣。而且,争吵还像一面镜子,在吵架结束后,伴侣们还会获得一个难得的视角,看到彼此一些观念和做法错在哪里,从而彼此改进。“这样你们彼此的信任感和亲密度都会增强,你们的关系会变得更富有活力和适应力。”
为什么你应该生二胎
“父母总认为自己对小朋友最重要,但对小朋友来说,大几岁的哥哥姐姐最重要。”
1
——————
看到身材圆润眼神清澈的小朋友,喜爱之情涌上心头,不由得低估了他们的能力。
小朋友认知世界的方式与科学家并无不同,都是假设-检验,而小朋友其实还更强些,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提出各种假设的能力,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科学家脑洞再大也追不上。
小朋友是自宇宙诞生以来最复杂最精密最了不起的学习机器,有生而知之的天赋本能,更有学而知之的强大能力,而父母的教育发生在无意识间。
父母与小朋友在一起待着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要长,而不是在一起时特地教什么。漫长的演化,既把小朋友调教成为完美的学习机器,也把父母调教成为完美的教育家,尽管并不自知。
养育孩子本身就是教育。它是即时的、自动的、无预案的,却给小朋友以丰富的信息和反馈,这是小朋友区分自己与世界然后认识世界的最初指南。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跟小朋友在一起,做与小朋友在一起该做的事:说话、游戏、做鬼脸、关心,就是最好的教育。不需要特别的技巧、知识和能力,需要的只是时间。
2
——————
小朋友虽小,大脑比成人的要忙得多。
三个月的时候,小朋友大脑负责视觉、听觉和触觉的那部分就开始大量消耗能量;到两岁,小朋友大脑消耗能量就达到成人水平;到三岁,达到成人的两倍,这种状态会持续到 10 岁左右;到 18 岁才降到成人水平。
为什么消耗这么多能量?
小朋友大脑的神经元数量与成人相近,区别在于小朋友忙于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连线(突触连接)。出生时每个神经元大约有 2500 个突触连接,两到三岁时达到最高峰,每个神经元平均有 15000 个突触连接,远高于成人。
更多的连接意味着更丰富的认知世界的可能性。小朋友的大脑活动比成人更频繁,更富于连接各种可能,更灵活,也就是说,更聪明。
随着长大,小朋友的突触连接减少,能量消耗降低,许多用不着的潜能,在小朋友成长之时,大脑中的对应神经元突触连接逐步消失。失去无穷无尽的可能,获得效率、逻辑和目标,小朋友长大成人。
2
——————
6 个月以内的孩子是真正的世界公民,对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同样强大的理解力,无论是英语、中文还是斯瓦西里语。
但到了 12 个月时,它就明显地更能理解身处环境中的那种特定语言,对其他语言的分辨能力显著下降,因为大脑中负责语言部分的那些神经元及其突触连接,从完全开放的可能开始收敛到当下对它最有用的那个子集。
再往前走,小朋友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在 8 岁以前结束。如果到 20 岁才开始学习一门语言,则与 40 岁再学相比,难度并无不同。
但凡为人父母,都知道“魔鬼两岁”(terrible two)这个时期。两岁的小朋友是小魔鬼,不光是精力充沛,更可怕的是精力充沛地折磨你。
但为什么会这样,又为什么会发生在两岁?
因为两岁的孩子开始知道自己的想法与旁人的想法有区别,于是热衷于探索这些区别。你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不是因为想做这件事,也不是因为所谓不听话,而是就要看看你的反应,从你的反应中学习。学着接受吧。
4
——————
父母总认为自己对小朋友最重要,但对两岁左右的小朋友来说,大几岁的哥哥姐姐最重要。
发展心理学认为,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意识到他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不同,正极力探索这种不同,而这是其心智成长的关键。
父母因为无私养育小朋友,多半顺着他,提供的差异性不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别提了;只有稍大一点的哥哥姐姐绝不会假以辞色,该打打该骂骂,提供了一个完全相逆的反馈系统。所以小朋友总是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被嫌弃被虐,屁颠屁颠,那是老二在攻受中探索世界。
发展心理学还认为,老二特别有动力获得对老大的准确认知和预测。要让父母做点什么,哭两声就可以了。要让哥哥姐姐帮做点啥,哭没用,只能智取,所以整天跟在哥哥姐姐后面。离朋友要近,离对手要更近。生为老二,自通兵法。
作为两娃之爸,读到这些没有增加我调解两娃战争的技能库,但观摩这场战争时从此会更宽心一些。我明白了,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学习,万千百年来皆如是。
至于我自己,做一个普通父亲,与小朋友多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教育。
本文由作者 王烁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罗辑思维独家首发。
罗胖曰:
一个人和一家公司一样——
- 可能性越多,能力就越低。反之,能力越强,可能性就越少。
- 提高能力,就必须以减少可能性为代价。
- 提高可能性和创新力,就必须以降低能力或效率为代价。
- 一个牛人和一家好公司一样,都是在效率和创新之间构建艰难的平衡。
罗胖60秒:为什么心灵鸡汤被嫌弃?
- 这几天,我在得到App的罗辑思维节目里,都在聊一个概念,叫“微粒社会”,就是说,社会不再能被划分成那种粗颗粒的人群和阶层。
因为数据技术的发展,现在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只是他自己,很难归类,这叫微粒社会,就是颗粒度很小的社会。
有一个角度,我在节目里没有说,这里补充一下,就是人生经验这个东西,价值变得越来越小。还不止是年长者的经验,年轻人借鉴的价值小。即使是同一辈人,这成功者的经验,也没有什么可复制性。
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这几年,心灵鸡汤这个东西开始被嫌弃。确实,从一个人的个体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抽象原则,用处不大嘛,甚至是正说反说,都有道理。
本质上,这不是因为心灵鸡汤的质量下降了,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孤独地面对属于自己的机会和挑战啊。
How
如何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脉圈?
原创: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 今天
这个时代,单打独斗注定难以走远。
你的社交圈,就是你的个人资产。
如何有效拓展人脉,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脉圈?
今天这篇书单,带你了解。
一、如何给人留下好印象?
《给人好印象的秘诀》
给同事留下好印象的秘诀,不是成为他的朋友,而是在对方心中打造一个合格的盟友形象。首先要放下戒备,信任别人。和同事分享遇到的困难,学会“示弱”而不是逞强,反而能拉近和对方的关系。
日常对话时,体现你的专注与倾听。每个人都喜欢“你在专注听我说话”的感觉。记住三个关键词:
眼神交流、点头和微笑。
抛弃坏习惯,展现自己的意志力
。如果一个人长期在工作中表现出懒惰、迟到、高度情绪化等行为,就会被认为缺乏自制力,逐渐丧失同事的信任。相反,长期坚持好习惯,会让同事更愿意与你合作。适当谦虚
。研究显示,如果你能谦虚对待自己的能力,别人在评估你的真实能力时,会增加 20%到30%的估值。相反,自吹自擂只会得到更差的结果。
更多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方法,推荐阅读《给人好印象的秘诀》。
二、如何利用沟通为自己加分?
《给人好印象的秘诀》
把对话开头的“你”换成“我”。专注描述自己的感受,来获得对方的理解。比如,想说“你做的这件事太让我生气了”时,可以换成“我感到很生气,我想静静”。这样不会让对方觉得你在谴责他,自然更愿倾听。
与人协商时,说话不软也不硬。沟通中最好不要太过强硬,但也一定不要刻意讨好。如果有同事犯错误,最好的沟通技巧是:
一方面对同事的失误表示理解,另一方面要把它对公司、团队的影响,以及自己真实的想法坦诚表达出来。
主动倾听,发现别人的需求。特别要注意的是,主动倾听不止是“听”,还要适时给出反馈。可以直接问“我不确定你的意思,能再解释一次吗”“
你启发了我,是不是这样
”。问的越主动,越能找到双赢的方法。要做到主动倾听,不妨参考三个要点:
①别人说话时,尽量不打断;②不随意批判别人的观点;③及时给予反馈,让对方知道你不仅在听,而且能理解他说的内容。
更多有效沟通的方法,推荐阅读《高情商是练出来的》。
三、如何拓展自己的人脉圈?
《别独自用餐》
拓展人脉的第一步,是克服恐惧心理,主动去接触牛人。可以在自己人际圈内找一个榜样,请教他和陌生人交流的方法;或者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周去见一个陌生人,来克服恐惧心理。
第二步是给予别人支持和帮助,建立平等的关系。不要认为对方的地位高,自己就没什么能帮忙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势,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主动帮助别人的意愿。
对于没有过硬的资源和人脉的职场小白,可以利用的最好的工具就是——知识。不妨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知识经纪人”,想办法处理别人不懂的知识问题,就能快速积累起别人的信任。
更多拓展人脉的方法,推荐阅读《别独自用餐》。
四、经营人脉的关键是什么?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你可能听过一个概念——“邓巴常数”,即每个人最多只有150个熟人。即便你的微信好友上千,但同一时间深入交往的也不会超过150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和原始人的社交圈一样,手机、网络并没有扩大社交的人数,只是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为什么社交规模几千年不变?根本原因是大脑的限制。比如,一个群体有5个人,那每个人需要掌握其他4个人的信息,如果有20人、100人呢?一旦超过150人,信息量就会大到突破大脑的极限。
你可能觉得150未免太少了,很多大公司明明有上千人。事实上,一旦超过150人,组织就必须通过设立部门、层级来进行管理。以军队为例,执行战术的常用作战单位是“连”,而连队编制基本都控制在150下。这样能保证战场上士兵间足够熟悉和信任。
了解了邓巴数字,你就该明白:每个人的社交能力是有限的,经营人脉最好的方式,是把时间用来维护对自己最重要的关系上,而不是一味盲目加好友、发名片,拓展无效人脉。
想进一步了解“邓巴常数”,推荐阅读《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如何利用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原创: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 今天
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
怎样利用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说到这个问题,人们往往会想到人脉、社交圈。
但事实上,有个视角常被我们忽视——如何巧妙利用与他人的互动,提升自己的表现。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我们从今天这本书里,找到了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
《怪诞关系学》
作者:[美] 亚当·加林斯基
马利斯·施韦泽
译者:符李桃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 体育比赛中,铜牌得主为啥往往比银牌得主更开心?
答案:上行比较
雅典奥运会的柔道比赛中,93%的金牌得主和70%的铜牌得主领奖时都露出了笑容,但银牌得主一位都没有笑。为啥?其实是因为心态不同:银牌得主是“上行比较”,和金牌相比觉得“自己就差一点,很可惜”,所以很难开心;而铜牌得主是和第四名比,自己至少上了领奖台,所以容易开心。
建议:上行比较,能给我们更多努力的动力。但过多的上行比较,容易让人产生沮丧、难过等负面情绪,一定要找到这中间的平衡。
- 为什么各领域的顶尖高手,一般都有个同样顶尖的对手?
答案:平行比较
如果一个人领先周围人很多,那他虽然能赢,但很难突破自我。只有实力相当的人同时出现时,人们才会格外努力,表现得比平时更好。这就是典型的“平行比较”——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遇到水平相当的对手,加把劲就能赢时,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潜力。
建议:如果想更好地激发个人潜力,最好找一个水平相当的搭档或对手。对于管理者,可以专门将团队拆分为实力相当、彼此竞争的两个小组,以此来激发团队的活力。
- 为什么与比较胖的朋友在一起,自己常常也会变胖?
答案:下行比较
哈佛大学医学院发现:当一个人的朋友变胖时,他体重超标的概率会增加57%。甚至在妻子因怀孕而发胖时,25%的丈夫也会跟着变胖。这就是典型的“下行比较”心态——因为总看着比自己胖的人,就会产生“重一点也没关系”的想法,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
建议:从好的角度来说,下行比较会让人感到轻松。当你感到压力大时,可以用它来调整心态。但从坏的方面来说,下行比较会消解人向上的动力。如果你想要自律和精进,最好与身边可能给自己负面影响的人保持距离。
- 为什么天才众多的球队,往往得不了冠军?
答案:鸡群效应
研究者发现:如果把一群产蛋能力特别强的鸡放在一块,整体的产蛋率反而会大幅度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鸡群效应”。在需要合作的团队中,如果出现大量个人能力突出的人,常常会陷入一种悖论:每个人都想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结果盲目内耗,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影响团队效率
。
建议:不管你的业务能力如何,都请记住一句话——竞争意识削弱竞争力。太专注于眼前的竞争,反而会偏离目标,削弱自己和团队的表现。提升竞争力需要踏实做事,而不是与人互啄。
- 为什么回想一下自己获胜的经历,就会让我们变得更自信?
答案:权力感
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让两组志愿者分别写下控制别人的经历和被别人控制的经历,然后进入一个开着风扇的房间。结果,写控制别人经历的一组,关掉风扇的概率比另一组高65%。其中的奥秘就是“权力感”——仅仅回忆控制别人的经历,就能增强权力感,而权力感越强,人的行为就会越自信、果断。
建议:面对一些需要提升自信的场景,比如面试、演讲,不妨回想一下曾经让你感到控制感的场景。比如,自己主导某个项目的感觉,或者说服他人、战胜别人赢得比赛的经历……能帮你恢复自信,变得更加果断。
DeepCreator: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它爹。
- 为什么很多心理医生在面对病人时,会故意表现得笨手笨脚?
答案:适度出丑
在心理咨询领域,很多资深的心理医生常会用一个技巧:在和病人谈话前故意弄洒一杯咖啡,或是弄掉笔。看似笨拙,结果反而能让患者更快地相信自己,袒露更多。听起来很神奇,但其实理由很简单:用一个无伤大雅的小错,破除别人心中对权威的幻想,让他觉得你和他一样,进而产生认同感。
建议:想要拉近和他人的关系,不妨尝试适度出丑的方式。但使用时要注意:只在对方了解你的能力后,这个方法才管用;如果完全陌生,对方反而可能会质疑你的水平。
- 为什么美国总统入主白宫后,都会选择养狗?
答案:展现温情
电视普及之后,几乎每位美国总统都会养只狗。举个例子,奥巴马在当选总统之前从未养狗,而且他女儿还对狗过敏,但入主白宫之后,也养起了狗。看起来很普通,但其实这是个公关手段:通过养狗展现自己温情的一面,从而赢得选民的信任。他们在演讲中常谈起自己的孩子,并拥抱现场的小孩,也都是为了打造自己温情的形象。
建议:与他人交往中,除了展现能力外,别忘了体现自己温情的一面。说一说家庭、宠物、个人爱好,讲讲自己的独特经历,都会拉近同别人的关系,让你更受欢迎。
- 同样的错误,为什么有的人能被轻易原谅,有的人就不行?
答案:核心错误与非核心错误
错误可以分为两类:和自己的专业相关的,是“核心错误”;和自己的专业无关的,是“非核心错误”。对这两种错误,人们的心态不同:非核心错误很容易被原谅,而对于核心错误,则要严苛得多。比如,同样一个歌手,如果是耍大牌,比较容易被原谅;如果被发现假唱,要获得原谅就难了。
建议:人际交往中,要保持专业形象,就要守住自己的专业,尽量不犯核心错误。如果不小心犯了核心错误,一定不要试图辩解。只有端正态度,迅速而郑重地道歉,才可能获得他人的谅解。
让我们对《怪诞关系学》的作者加林斯基、施韦泽,译者符李桃,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说一声感谢!
最后,与你分享金句:
竞争意识削弱竞争力。太专注于眼前的竞争,反而会偏离目标,削弱自己和团队的表现。
我是如何做到不和老婆吵架的?
之前我们提到过:
计算机是由我们人类中的极少数极少数人 —— 比例上来看可能连千万分之一都不到 —— 发明并持续研究完善出来的东西。所以,我们从计算机上可以学到的,其实是极少数极少数聪明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的通讯,是需要共同的协议支撑的,不使用共同的协议的计算机之间没办法通讯。在互联网上,最常见的协议是 TCP/IP 协议。TCP/IP 协议的运行机理大致如下:
网络上有很多台计算机(A ~ Z)相互联网,它们之间使用相同的协议传输数据……
A 若是需要传输数据给 Z,那么之前需要 A 与 Z 握手三次,才能确定连接有效……
A 必须先把数据切分成若干个小的数据块,然后逐一传输出去……
A 送出的每个小数据块,到达 Z 的路径每次都可能并不相同:不一定是直接的 A-Z,可能是 A-B-X-Z,可能是 A-X-C-Z,也可能是 A-B-C-Z…… 反正是个各自相通的网络么,所以,无论选择什么路径,只要能够到达就可以……
Z 一旦收到了小数据块,会发出回执,A 收到上一条回执之后就会发出下一条,若是在设定的时间窗口中未获得回执,则判定传输失败,放弃继续传输……
直至所有数据块全部发送完毕,A 收到所有收据之后,再发出一个“发送完毕”的消息(这个消息也会返回一个收据),Z 在另外一端再把所有数据块按照顺序拼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
我从这个机理中学会了什么?跟家人沟通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小规矩:
我要做好至少尝试确认三次是否真的可以开始沟通;
沟通有很多种方式,不能局限在特定的某种方式上;
我要有个办法确认每次沟通确实成功;
如果事儿足够大,我就会切块,分步沟通;
总而言之每个环节上都一定要有清楚的确认机制……
很多事儿,其实很复杂,想要一下子说明白,一下子让对方想通,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那怎么办?必须把整个事情提前拆分好,分清楚主次,分清楚先后,然后一件一件地来,并且在这过程中,还要反复确认确实沟通成功才能进行下一步……
沟通有很多种方式啊,起码至少有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两种罢?自己讲不通,可以请别人帮忙啊!上一步对方都不接受,那就不能推送下一步了啊!怎么办,只能等啊……一直不接受怎么办?你接受沟通失败这个事实呗,还能怎么办?
看,其实,很多的时候,所谓的耐心、所谓的沉得住气,其实是学识 —— 学识决定一切。
家人之间的沟通,同样是需要协议的存在的。而这协议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且共同遵守的,否则还沟通什么呢?
我和我夫人刚认识没多久的时候,我和她创建的第一个协议是这样的:
好,既然我们准备在一起,那么就是很久很久。既然希望很久,那我们就说好,有一个绝对不能说的词:“分手”。这个词一旦说出来,那我们就只能真分手,所以别说,千万别说。我们肯定会吵架的,可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无论吵得多猛烈,你和我都要知道,这个词绝对不能说……
英明的协议。这个协议的存在,决定了后面很多的事情。许多年后,我开始反复创业,我也经常和我的合伙人说这个事情。
我们不是谈恋爱,也不是结婚,但好像这是更严肃的合伙。那么,可以吵架,可以发少量脾气,闹一点点情绪,但无论如何,有一句话绝对不能说:“我不干了!”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即便那个英明的协议起了很多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争吵就自动消失了。还是会有,而且偶尔会很激烈,特别影响心情,特别耽误效率,特别令人沮丧……
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经常带着夫人一起研究别的夫妻为什么吵架。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底层概念差异
主次不分
价值观不同
立场不同
历史不同
无仲裁
甚至,我们俩偶尔会主动跑去充当仲裁…… 这事儿还真不容易,真的需要很多次的实践、演习、总结与调整,才能做到平事儿且不添乱的。
其实真的没多久,我们两个就在争吵产生的原理上、处理方法论上,都长足进步,共同升级了很多遍…… 再后来,再后来我们俩之间就没什么可吵的了,偶尔情绪不好,也都知道是怎么发生的,也都知道应该如何解决……
这里还有个细节:
沟通成功的关键在于:双方都是讲道理的人(就是肯遵守协议的人)。
在我眼里,人和计算机比起来,简直弱爆了。也许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计算机永远不能超越人类,因为人类有灵魂……我怎么觉得有灵魂的人少之又少呢?大多数不仅没有灵魂,连每个组成硬件(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器)都破破烂烂的……
但,无论哪两台计算机想要沟通,双方都要共同遵守相同的协议。协议有很多种啊,POP,IMAP,TCP/IP,FTP,HTTP,UDP,ICMP,BitTorrent…… 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需求下,就要使用不同的协议…… 不开通某种特定协议的计算机,就不能参与某种特定的沟通……很有启发罢?
高级的操作系统(比如多任务操作系统)与低级的操作系统(比如单任务操作系统)沟通是很困难的,因为对于高级操作系统来说,“向下兼容”不仅很困难,干脆是一种不可能克服的拖累 —— 当然,事实上,“向下兼容”只不过是良好愿望而已,事实上根本做不到。
所以,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最好……
寻找同级别的操作系统;
要升级就大家一块儿升级……
我身边的朋友,都是家庭幸福的。他们都符合以上这两个特征。这不是我运气好,而是我基本上只挑这样的人做朋友,因为若不是这样的人,我跟他们沟通也费劲。
人们经常开玩笑,“三观不和最伤感情了……”,其实真的不是玩笑。的确如此,从某个角度望过去,所谓的三观,就是在说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当然,“三观”是个特别社会主义的词汇,好像最初来自于马克思: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据说,2009 年的时候,胡锦涛同志升级了他的操作系统,提出了一个“新三观”(马爷爷的三观就变成了“老三观”或者“旧三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不过,好像胡锦涛同志的三观跟我们老百姓关系不太大。
虽然,最底层的文件传输是可以跨操作系统完成的,可是,绝大多数应用程序,并不是多系统通用的。台式机上能用的,智能手机上可能不行,能跑在 DOS 上的,基本上不可能在 Windows 上跑(反之亦然),能跑在 Windows 上的可能并没有 Mac OS 版本(反之亦然),即便 Mac OS 和 Linux 是同宗的操作系统,依然有大量的应用软件并不通用……
在选择伴侣的时候,貌似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那最核心、最重要的“操作系统”,而是只关心其它的方面 —— 他们误以为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症结所在。比如,“门当户对”,其实就可能是为了找到“合适的、可兼容的操作系统”,只不过,这种方法论,不直接,不本质,也不够朴素,所以总是出现各种差错,酿成各种悲剧。
在我看来,一切的鸡毛蒜皮喋喋不休,都发生在低级的、协议混乱的操作系统之间。有时高级的操作系统,可能会不小心与低级的操作系统“吵”起来,最终一定是高级的那个吃亏……不信你也仔细观察一下,你最终会得到一模一样的结论。
不要跟傻屄争论,他们会把你拉到他们的世界里,用他们多年的丰富经验迅速捣毁你的一切……他们凯旋不用归,而你就惨了,回不来了……
—— 这真的不是玩笑。
幸运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主动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差别只不过是,自己是否意识到,自己愿不愿意,自己是否有意愿主动持续地升级……当然,有人已经“无法升级”,但说实话,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大概两年前,我和蒋涛、张辉以及彭萦一块儿在望京的一个地方喝咖啡,我们闲聊,我提到一件事儿,
保持对异性的魅力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持续学习,不断进步。
为什么婚姻中普遍存在所谓的“七年之痒”?我的解释是很简单:
七年就是一辈子,一辈子都过去了,下辈子还要过同样的生活,多腻歪啊。
所以,两个人中,至少要有一个人升级,最好先升级的那个能帮助另一个也升级…… 升级之后,就是另外一个天地,另外一番光景,开心都开心不过来呢,哪儿有功夫鸡毛蒜皮?
说到这里,现在总结下来,倒也简单了,夫妻不吵架或者逐步减少吵架频率的方法论无非是:
共同创建协议,
共同遵守协议,
共同升级协议……
嗯,就这样,我和我老婆二十多年没怎么吵过架。
当然,身边还有很多原本应该很亲近但实际上却不那么亲近的人 —— 亲戚。不知道为什么,我发现亲戚竟然是最难与之共同成长群体,也许是现代人的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罢。另外一个群体也是如此,老同学 —— 明明心里有那么多的亲近之感,但确实早就失去了共同成长的机会。那怎么办?
我有一次从计算机世界里借用了一个概念,进而发展出了一套方法论。这个概念是:
虚拟机
在电脑上,最初的时候,我用的是 VMWare,现在用的是 Oracle 的 VirtualBox。需要使用 Windows XP 时代的软件的时候,就开个虚拟机,在里面跑一套旧系统,在那个虚拟机可以运行外面跑不动的老软件。
后来我才反应过来,我应该在自己的大脑里也多创建几个虚拟机才对啊!这真是非常先进的方法论!—— 说多少遍都不过份:向计算机科学学习思考,等同于向地球上最聪明的人学习思考……
于是,我闲着没事儿的时候,读了好几本关于星象、星座的书。遇到喜欢这些概念的人,必须沟通的话,就开个虚拟机,跑个跟他们一样的操作系统……
果然皆大欢喜。更进一步,我闲着没事儿琢磨了一下亲戚长辈的思考模式,然后专门为他们做了一套“虚拟机镜像”,在一些必须跟他们相处的环境里,打开这个虚拟机……
再然后我才反应过来,这样的事儿其实我早就做过啊!当年我教书的时候,之所以被学生“感觉教得好”,无非就是相当于我在脑子里开启了一个与他们一样操作系统的虚拟机,所以我知道他们跑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所以我才有清楚的解决方案啊……
有恰当的方法论可以应用,真幸福。
其实跟外人也很少吵架……
先讲两个我自己经历过的事儿罢。
(一)有规定了不起啊?
大约 2001 年的时候,我住在人民大学东门斜对面的一个楼里,边上就是当代商城。当代商城地下一层,有个超市,我和老婆平日里买东西就去那里。
有一次,冬天,我们俩结完账,走出去一两步,才意识到今天花的钱好像比平日里多出好大一块金额,好奇怪。然后就扫了一眼账单,发现有袋核桃仁的价格是 148 元。嗯?不对啊,这不都是四五十块钱的东西吗?然后我就说,你去问问,估计搞错了。
过了一会儿,我老婆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告诉我,“他们说这是进口的,国产的才是 48 块钱钱;我觉得这也太大头了,就说那就不要了,结果他们说他们有规定,食品售出是不退的……”
这是什么规定?熟食售出不退,我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袋装的食品都是有保质期的,凭什么售出不退?我说,“你在这里等一会儿,我过去处理一下。”
我回到当时拿核桃仁的那个货架,看了一会儿,才发现这事儿他们办的挺缺德的。整个超市里,所有的商品都是标价签在商品下面;独独这个货架,商品标签都在商品上面;我之前顺手扔到购物筐里的那个核桃仁是“进口”的,然后,就在那一排下面,摆着包装看去来完全一样的核桃仁,是“国产”的,然后标价是 48 元。我不是第一次买这个商品,哪怕就是前一天,这个货架也不是这么摆的!
其实,这就更令人生气了。不是吗?可我觉得自己的好心情比骂人更重要。所以,站在那里琢磨了一会儿,把刚才的过程理了一下,觉得关键不在于他们鸡贼地把售价标签位置换了,而是所谓的“食品售出不退” —— 这才是他们真正理亏的地方。
然后我把营业员叫了过来,告诉他们,我想退货。对方看了我一眼说,“对不起,先生,我们有规定,食品售出是不退的……”
等她说完,我说,“我知道你们有规定。而且你们有规定,是没问题的。但是,你不能光说你们有规定啊,你得拿出来给我看看。等我看到你们的规定了,那我就暂时遵守,虽然我认为你们的规定是不合法的,但那就不是要在这里解决的问题了……”
对方卡住了。我就故意又催了一次,“你把规定拿出来啊?拿出来罢。” 对方憋了半天,说,“反正我们有规定!” 嗯,把对方逼到耍流氓的地步,我就不用生气了,而且开始高兴了。我就乐,“那这样吧,我看你也拿不出规定,你也没权利处理这事儿…… 那这样,你去叫你们的经理过来处理我这事儿吧。”
对方一会儿领了一个人过来。这次是个扎领带的家伙。一开口,还是一样的说辞,“对不起,先生,我们有规定,食品售出是不退的……” 我故意一下子提高了嗓门,“又让我说一遍是不是?我刚才已经说清楚了啊,有规定没问题,你拿出来给我看啊!不能你大嘴一张,所有规定,我就得遵守一个看不到的规定吧?” 大吼是故意的,不是因为生气。在很多人的目光注视下,那个经理慌了阵脚,说,“食品售出不退是谁都知道的常识!” 这下我不客气了,接着大声吼,“你唬谁呢啊?售出不退的是熟食,这种有保质期的袋装食品凭什么不退啊?!”
那个之前被我折磨了的营业员在后面嘟囔了一句,“买不起就别买!” 这种话其实是特别容易将对方带到沟里去的。但我确实没有处在“生气”的状态,顶多我是“假装生气”给他们看啊。我只想解决问题。也算她倒霉,那天我羽绒服的兜里正好揣着刚从银行提出来的现金…… 我把两叠钱拿出来,冲着她晃了一下,又放回兜里,然后盯着她看了一会儿,直到她把目光移开…… 然后跟那个经理说,“你仔细听好。我大声吼啊,有情绪啊什么的,都不是针对你个人,是我对你们这个商场的做法生气。你是经理,你拿不出你所说的规定给我看,你就得给我退。拿出规定了,我就不退。但是,我会去消协举报你们,因为那样的规定肯定是不合法的,并且,你们价格标签位置也挺坑人的,是故意的,这事儿拿到哪儿都说不过去。”
其实啊,“我们有规定”,从来都是一种托词。谁敢拿出一个明显不合法的规定给外人看呢?是,你们有规定,和我有什么关系啊?我不必遵守你们的规定,我只需要遵纪守法,难道你们的规定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那经理当然拿不出规定——因为他们其实没有这个规定,于是只好给我退了。
(二)谁说我要换新的了?
2012 年夏天的时候,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 Macbook Air 的面板出现了一些斑点,看起来像是手掌出汗“侵蚀”了面板一样 —— 可理论上那是铝制啊,手上出来的汗怎么可能侵蚀金属呢?这又不是第一个苹果笔记本,之前好几个都没有这种问题啊。我打了个电话给曾经在苹果店工作过的沙昕哲,问他,这种现象见过没有?然后,既然是铝制,这种情况是不是算作质量问题?沙昕哲说真没见过,所以也不知道。
然后我就拿着电脑去苹果店。跟一个店员说明了情况。那名店员说,“先生,如果是维修的话,您得提前预约 Genius……” 我想了想,确实没有预约;但是有转念想了想,其实我不用预约的。于是,我告诉她,“你们的维修顾客是需要预约,这事儿我是知道的,但我直接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这不是维修,我这是怀疑我买的这一件商品有质量问题。如果我买了你们的电脑,然后被我自己摔了什么的,我来维修,要求我预约是有道理的;可如果我买的东西是有质量问题的,我就没必要预约了吧?”那店员好像只会一套说辞似的,“先生,您必须预约……”
唉,我心里叹了口气。想了想,开始行动。
我把声音提高了好几度,说,“预约什么啊?!我要的是让你们给我证据,这样的情况不是你们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的!你解决不了问题,那就给我找个能解决问题的人来!”
她离开,换了一个也许高一点级别的店员过来。这些店员都是受过培训的,开口都一样:“先生,我有什么事情能帮你?” 我叹气,我说,“她没告诉你这是什么情况吗?” 对方有点懵,看来是不知道。我说,“是这样,你能做决定吗?如果你不能,你就找个能做决定的人过来。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觉得你们公司开始不像话了。” 对方说,“您看,我这不是想来帮您吗?” 我说,“别闹,你明显帮不了啊。那你说说,你现在完全不知道我的情况,你想怎么帮我?” 对方:“……” 我说,“行了,去吧,去找个能管事的人过来。”
换了好几个人。最后一位来了,开口说,“先生,我是副店长,请问我有什么可以帮您的?”我说,“嗯?是想让我再说一遍吗?” 对方:“……” 我说,“你就直接说,你能怎么帮我吧!” 对方说,“您的情况是……” 我都快被逗乐了,“你们换了好几拨人,我就得讲好几遍是吗?亏得我还这样好脾气……”
我接着说,“这样罢,你把最初接待我的那个店员找过来,让她给你讲清楚罢,行吗?这样我也不生气,场面也不难看,是不?” 对方想了想,把最初的那个店员叫了过来。听完之后,店长说,“我们这里维修是必须预约的……”
我问他,“是不是找到你,做决定的人就是你了?” 对方说是。我说,“好,那这样,你先仔细听清楚,一会儿万一我生气了,万一我吼了,甚至万一我开骂了,都不是针对你个人,是你们公司这规定不对。我说清楚了吗?” 对方只好点头。
我接着说,“其实我没想怎样啊?我买了个电脑,铝制外壳,过了一段时间,放手掌的位置出现了许多斑点,我想不明白啊,手上出来的汗,怎么可能对铝这种金属有这样的侵蚀作用呢?我怀疑这是你们的产品质量问题……本来呢,我想着你们给换个外壳就算了。结果呢,你们所有人好像就会说一句话,告诉我必须预约。这理儿不对啊!我用坏了,来维修,你说我必须预约没错;可反过来,我买了个东西之后发现质量有问题,凭什么预约啊?这么简单的道理,需要我反复说五六遍,到现在也没人告诉我,这种情况到底是不是质量问题?”
“本来呢,我也不生气,也没想怎样。但,你们看,你们已经耽误了我一个多小时,我真的不开心了,所以这事儿我一定会说理到底……还有啊,中间有个店员脑子有点乱,跟我说,你凭什么认为这是质量问题?这不是胡说八道吗?你们是商家,我是客户,我买你们的东西,怀疑有质量问题就够了,现在我来要个答案和解释,然后你们得证明这确实不是你们的产品质量问题,举证责任在你们啊!不懂什么叫举证责任,那就回去补课,我没空解释这个……”
终于,对方意识到“这不是个善茬子”了。他们商量了好一会儿说,“先生,那这样,我们给你换个新的,这样您总满意了吧?” 我看了他们一眼,各个脸上都是“这个人怎么这样?一点都不讲道理!”的表情。我乐了,告诉他们,“我要退货。”
对方说,“您看,我们给你换一个新的,不是更好吗?”
我说,“我本来没想怎样,然后一步一步你们把我惹成现在这样,然后心里还觉得我是个不讲理的人,是吧?好,我就是想让你们见识一下讲道理讲到极致是什么样的…… 你看,我这笔记本是去年买的。因为你们无法证明这不是质量问题,所以我要求退货。这合情合理吧?然后呢,你们新版的 Air 今年降价了,比去年的便宜,是不是?那我呢,就是要退货,我多少钱买的,你就得退给我多少钱。合理吧?退完了之后呢,我再买一个新的。刚才你们商量那功夫,我算了一下,我要是退了之后再买个新,手里应该还剩下一千六百多元呢……你们说,我这样做,是不是合情合理啊?”
周边的空气当场凝固了。所有的人都张大了嘴,一脸“这是什么人呀?”的表情。
他们有点沮丧,只好给我办理退货手续。我看着他们折腾了一小会,决定算了。我对那个副店长说,“唉,算了。我真的不是来占那一千多块钱便宜的。我只想把问题解决了。刚才说非要退,是被你们气的……算了,你们看怎么方便怎么来罢。”
就这样,我竟然带着一台新的 Macbook Air 离开了。
这两件事儿我都给身边的朋友讲过,他们的反应是:“嗯?还可以这样!” 然后他们也学会了这两句话:
有规定没问题啊,拿出来给我看看呗……
先说清楚啊,我一会儿哪怕嗓门大了,也不是针对你个人,是被你们公司气的……
时不时碰到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候,就会有朋友说,笑来,那两句话我又用上了!
不跟老婆吵架,不跟家人吵架,若是能做到,绝对等于多活好几辈子。还是那句话,什么时间管理技巧之类的东西,相比之下都弱爆了,它们顶多只能解决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对于大块时间的浪费,那些技巧完全无能为力。
其实,不跟家人吵架的人,估计也很难跟朋友吵架。有时候躲不开的是跟一些与自己不小心产生联系,却又完全不可能事先制定协议的对象。我琢磨了一下,后来发现几乎全都是跟商家产生矛盾。然后就有了简单的方法论。
首先,不能生气。不生气是很好的武器。发生什么事儿,都没必要生气,生气不解决问题。想明白最重要。想明白会导致性情平和。想想就知道了,生气,是最浪费时间的行为。浪费的不仅仅是气头上的那一段时间,更为可怕的是在气头上做的决定常常连带一个很微妙且又复杂当期影响,最可怕的是,这个影响其实很容易产生“复利效应”,我的意思是说,“负面的复利效应”……
其次,在不生气的情况下,偶尔可以假装生气,这是工具。偶尔提高嗓门,其实是为了达到效果,因为其实并不是真生气,所以可以收放自如。
再次,一定要先表明立场和态度。“先说清楚啊,我一会儿哪怕嗓门大了,也不是针对你个人,是被你们公司气的……” 这话非常重要,这是在提醒对方,别把自己卷进来。这句话有神奇的效果,不信你试试。
最后,只说道理上百分之百站得住脚的话。只挑重要的说,只说绝对占理的事儿 —— 对方哪里最站不住脚,确定了之后,就只咬住那里不放 —— 直至问题被解决。
当然,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都一样,只盯着问题本身找答案,只能得到最肤浅的结论。上面这四条,虽然已经是很好的方法论了,但其实并不十分高级。真正高级的是这个:
多赚钱,快赚钱,有钱到吃得起亏的地步。
这才是正事儿。年轻的时候,我也经常吃各种亏。我的对策通常是:算了、忍了、认了。知道自己即便较真也得不到好结果,反倒影响自己的好心情。就当丢钱了吧 ,把那些事儿当作我生命里的自然灾害,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抓紧忙自己的事儿去,这才是最重要的,别把自己弄得被那么恶心的人那么恶心的事儿给拖累了,真心不划算。
吃得起亏,就更不容易生气了,甚至可以真的有一点道德优越感了,我自己吃亏不要紧,因为我吃得起这点亏;但我想把这事儿、这道理掰扯明白,行吧?
吃不起亏,就很容易生气;很生气,就很容易失控,最终无法解决问题,既浪费了时间,又不得不接受不好的结果,于是恶性循环……
我不太觉得这是人们普遍说的“修养”,因为所谓的“修养”是长期以来谁都没能跟我说清楚过的概念,后来它渐渐就成了我已经弃用的概念 —— 它在我的操作系统里只不过是为了与他人通讯或者为了尽量向下兼容而保留的概念。因为我知道,哪里有什么好脾气啊,只有想的明白和想不明白…… 因为想不明白而抓耳挠腮的时候多的去了,实际上,我自己天天都有生气的时候,气自己为什么那么笨,连这点问题都解决不了…… 能解决问题就不用生气了罢。
8条建议,让你成为快速识人的高手
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
如何成为快速识人的高手?
识人,是我们跟人打交道时的一个隐性环节。
我们身处一个陌生人社会,曾经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已经不那么适用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能用短时间的接触来了解一个人。
不管是你要给团队物色一个人,还是跟潜在的合作伙伴谈合作,甚至给自己选一个健身教练,给孩子选一个老师,给老人选一个保姆……你都需要快速对人做出了解和判断。
那具体怎样才能快速了解一个人呢?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今天这篇清单,就给你8条建议,教你学会从对方身上调取有效信息。
想要快速识人,首先记住一个大原则:行胜于言。对方说了什么并不是重点,你真正需要的是看他过去的行为,以此来预测他未来的行为。
抓住对方重要经历。在交谈中,你不妨引导对方谈论两类话题:第一,成就事件,你可以问对方:“什么事情是你觉得做的特别好的?”第二,关键选择,比如工作选择,你可以问:“为什么你要离开上一家公司?”从对方的回答里,你能获取他的价值观、个人抱负等信息。
抓住一个点挖掘细节。你在和人闲聊的时候,也能加深对他的了解。该怎么做?你可以抓住对方经历中的某个点,用好奇的姿态追问细节。比如对方谈到自己取得的成绩,你完全可以追问:“你是怎么实现的,能教教我吗?”他回答的过程,不仅能让你了解他的能力,甚至也能告诉你对方是否喜欢自夸。
发起“灵魂拷问”。当你们有一定熟悉度之后,你还可以向他问一些和决策有关的问题,以及他决策时的原因。比如,“如果回到当初你依然会为了事业放弃一些东西吗”“假设未来不像你想的乐观,你准备怎么办”“我现在遇到一个困境……换作是你会怎么做”。你可以从回答中看出他的行事风格,是偏向保守,还是更偏向挑战。
利用多人环境。人在复杂环境的激发下,会变得更真实。所以当你想深入接触对方,不一定只能单独约见,把他带入多人场合也很好。比如,主题沙龙、朋友聚会,甚至酒桌,这些环境能让你能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让对方感到放松。每个人都有“社会化面具”,而只有在感到安全轻松时,才容易卸下伪装,表露真实的样子。有几个方法你可以尝试:选择令人放松的环境,比如茶馆;约上对方熟悉的人一起谈;谈话中保持松弛的姿态,适度自嘲、示弱,让对方更放松。
制造压力和冲突场景。人在压力状态下的反应,能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质。比如,你可以适度质疑和否定对方:“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啊”“你怎么把一手好牌打成这样?”然后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他顺着你说,或者自嘲,那么他可能对他人包容性较强,或者不喜欢正面冲突;如果他积极为自己辩解,甚至干脆冷脸完全不回应,能看出他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不怕直接与人冲突。
最后,识人其实也是识己。每个人都不是白板一块,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怎样跟别人打交道,其实也反映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罗胖精选|耐心攻略:关系中的必胜之法
熊太行老师跟你聊聊,“耐心”是怎么回事。一个人只要性格上有耐心,其实就有接纳和包容的能力。
关系攻略之间讲过了两次课程,分别是,独立攻略和减法攻略。
独立攻略讲的是人在各方面不能依赖他人,依赖外物,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减法攻略让我们真正把时间腾挪出来,好好为自己的人生打算和努力。
有了独立的精神,才有了做减法的力量。
有了做减法的觉悟之后,和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这一步,叫做耐心。
我们《关系攻略》刚开始的时候,总有同学要一个提高处关系能力的全能法,今天的耐心攻略,就是全能法。 有了耐心,你才有可能处理一切最复杂的关系。
| 耐心伟大在什么地方
在《关系攻略》之前,利用音频来谈论关系的电台节目很多,大多数都是坑人的。
那种电台里面的情感热线节目,一个听众打进来,扭扭捏捏说了自己出轨的故事,电台的“老师”暴跳如雷:“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有人性……”然后大量的排比句倾泻而出。
他们的指导往往是粗鲁而野蛮的。
“你也跟你老公吵,看谁最后受不了。”
他们的节目就是这种模式,他靠羞辱打进电话的人给群众看,来获得更多的收听率。他的建议一定是粗鲁,野蛮,富有煽动性的。
他们对求助的人缺乏一样特别重要的东西,就是 耐心。
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
这六个字看起来简单,行起来可能要用一辈子。
1.耐心的内核,其实是接纳和包容。
耐心很难假装,如果你不接纳一个人,不包容一个人,一旦他有一点对你不好的地方,你就会觉得他有错在前,进而为你的不耐心和攻击找到合理的理由。
很多继父继母开始能和继子女和谐相处,但这种关系很容易破裂,其实就是利益上有冲突,大家没有真正接纳和包容对方。
2.一个人性格上有耐心,其实是有接纳和包容全世界的能力。
要接纳和包容自己喜欢的人很容易,我们有的时候会主动替朋友冒犯自己的行为开脱,有的时候会忍耐自己喜欢的人,这都是因为我们接纳他们,愿意包容他们。
但是我们说“一个人是富有耐心”的人,一般就意味着极高的肯定,他的包容和接纳表现在对许多人、许多事上,这个人的格局就非常大了。
事实上,“某某很有耐心”,其实已经近乎于“某某富有智慧”了。
| 没有减法的耐心是一剂毒药
既然耐心是这么伟大的品质,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现在开始就对世间万物有耐心呢?
当然不是。
许多人倒在了培养耐心的路上,就是因为“耐心”这药有毒。
记得我们的原则没有?
“我们都是必死的凡人。”
你的时间、精力都有限,怎么可能对全世界耐心相待?
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会教大家“减法”。
减法的妙处,就是要你把你能够接纳和包容的人和事留在身边。
做过减法之后,你身边都是喜欢的人,日程表上都是想做的事,这个时候你会变成一个充满生趣的人。
如果你不做减法,就去接纳和包容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物,很快就会被拖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追过星的,明星不可能跟所有的人合影签字。但是只要你冲到她面前,她多半会立刻摆出笑容,答应你的要求,大多数明星都对粉丝充满了耐心。
但是显然她会被粉丝累死,所以她的助理、保镖和主办方安排的保安会把大多数冲过来的粉丝直接叉出去,这就是减法。
我们没有保镖,所以要自己保护自己,把无聊、不重要、损耗你的事情减掉,同时训练自己对剩下的事情有足够耐心,就不难了。
如果你不做减法,精力在各种无聊的人和事之间损耗,你会变得非常易怒,甚至迁怒于你喜欢的人或者事,伤害你的内心自洽。
有的人在职场上的坏同事面前当包子、超级耐心,一肚子气回到家里撒给老公,日子久了,工作上毫无进展,家庭也危机四伏,这就是不做减法,就一味去追求“耐心”,非常危险。
| 耐心的现实好处
练习自己的耐心好处很多:
1.更大的格局
我们之前提到过一个小朋友吃糖的那个实验,愿意不吃糖等着实验人员多发一块的孩子,比当场吃掉糖的孩子的日后成就大得多。
这就是“延迟满足
”的能力。
练习自己的耐心,能够锻炼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能提高你的想象力和野心,以后做事情就会“有更大的格局”。
2.更丰富的应对策略
在别人只会说“行”“不行”“我不想干了”的时候,你能说出“领导,我想一下明天给您答复行吗?”就要好得多。
3.更多的就业机会
有耐心的人更可能获得服务、教育业的工作机会,同样在这样的岗位上,有耐心的人会获得更多的提升。同样,有耐心的人更容易获得管理性质的岗位。
4.人际关系会更好
这个不用说了,大家不会喜欢一个毛毛躁躁动不动变脸的朋友的。
5.改善学习习惯
效率会提升。
耐心对远期目标和近期的好处都很有意义,当然,为了得到这个特质,你也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不过相信我,这是值得的。
| 耐心的训练法
做了减法之后,想要变得耐心要比过去容易得多。我们这里提供一些培养耐心的窍门。
- 情绪控制
如果你有控制情绪方面的困扰,最好是去医院查查看,中国人的甲亢发病率大概是1.3%左右,其中80%是青年到中年的女性,职场上遇见的那种暴跳如雷的同事,很多都是受困于甲亢的人。
高血糖也会让人暴躁,所以如果情绪控制不好,赶紧检查,有病要吃药。
没有病,只是难以控制情绪,可以尝试“数八”,在有发怒念头的时候,赶紧数到八,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发怒,其实这种时候,大多数人已经冷静下来了。
2.表情管理
不只是咆哮会伤人,恶劣的表情也会伤人,有的男性没有照镜子的习惯,对表情控制不够重视,要让自己熟练掌握放松的表情和微笑的表情,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
要和一个人相处很难,但是毁掉两个人的交情,有个不屑的表情就够了。
3.表达管理
降低你的语速,不要说话那么快,尾音要发全了,不要吞音,说话声音要饱满圆润。不要大嗓门,尤其在公共场合,不要扯着嗓子喊。
4.细节管理
即使你尽可能地和声细语,温柔沟通,但是在室内抽烟或者随地吐痰也会毁掉你的形象。这些细节都会证明一个人是一个不耐烦牺牲自己的时间,宁愿给别人增加不便的人。
5.第三人称视角
这是一个游戏术语,有的射击、动作游戏里,视角是主角的眼睛,有两只手在前面,这叫第一人称视角,有的是第三人称视角,镜头从主角的肩膀后面过来。
前几天有同学跟我说,自己容易对对方不屑或者厌恶,但其实很佩服对方的能力。在这里,就教大家“第三人称视角”的一个小窍门。
在出现厌恶、不屑等反感情绪时,想象自己背后有一个镜头,自己正通过这个镜头来观察局面,试着分析对手的策略,而不是跟对手倾泻情绪。
一旦你明白自己是“游戏控制者”,就能快速变强起来,也会变得更耐心。慢慢玩嘛。
6.接纳与包容
这是耐心的真谛,在这里还是要再强调一次。
无论你是老关系户在《关系攻略》打拼了11个月,或者是新关系户,刚刚进入关系课堂,能够学到“耐心”这一课,已经离世界的真相很近很近,或者开始的起点很高很高了。
大多数没有经过训练的,和你年龄资历差不多的人,恐怕都会远不如你。
我不是让你对自己说“你真棒”,我要你记得的是: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如果你强过了身边的人,而这个人又是你做减法减不掉的,那你就算不帮他,也要想办法去接纳他,包括他现在的能力,而不是去厌恶、嫌弃。
可以重温一下我们的《帮倒忙攻略:如何应对猪队友》,我们说过没有多少人是真的猪队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用途。
对亲近的人、重要的人,尽可能展示你的耐心吧,没有问题。
但是记得:
耐心不是慢性子,不要低效率。
耐心不是怂包子,需要拒绝别含糊。
有些耐心是从小就有的,大多数人都是随着成年早期的成熟而逐渐发展出来的。
长出耐心来,别人一定不会觉得有什么突兀,事实上,如果非要在大学高年级到刚毕业的时候选择一门功夫去修炼,一定应该是耐心。
它就像金庸先生笔下的《九阳神功》一样:
●是内功
●是招数
●是防御
●是进攻
●能治愈
有它打底,任何武功都能威力大增。
其实你看看金庸先生写的那几句经文吧: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一个充满耐心的超级英雄,跃然纸上。
诸位,我们共勉。
划重点
耐心的训练法:
1.情绪控制:难以控制情绪,可以尝试数八个数。
2.表情管理:恶劣的表情会伤人。
3.表达管理:降低你的语速,不要吞音。
4.细节管理:在室内抽烟或者随地吐痰会毁掉你的形象。
5.第三人称视角:在遇到厌恶、不屑等等反感的时候,想象自己背后有一个镜头,自己正通过这个镜头来观察局面,试着分析对手的策略,而不是跟对手倾泻情绪。
6.接纳与包容:这是耐心的真谛。
罗胖60秒;体现建设性的三个问题
这两天我们得到App里上架了一本电子书,叫《奈飞文化手册》。关于怎么打造一个有创造力的团队,这是近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的书。
其中讲到一个小技巧,就是同事之间怎么提意见。
对一个人,你可以按照三个关键词来思考对他的意见,这三个词是:开始、停止和继续。
- 开始,就是建议他要开始做什么。停止,就是建议他要停止做什么。继续,就是什么他已经做得很好,你建议他继续。
你不妨在脑子想一个跟你很熟的人,你能马上说出来你对他的这三点建议吗?你会发现,是有点茫然的。
- 对,在大部分时候,我们即使对于最熟悉的人,即使充满善意,我们也很缺乏建设性。连开始、停止和继续这三个最基本动作的建议,也未见得能提得出来。
给这三种关系做减法,让你的生活更轻松
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轻松?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会抱怨,“做人真难”“生活真累”。背后的原因往往是没有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会让自己身心俱疲。
想让生活得更轻松,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就是:给每段人际关系做减法。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今天这篇书单,就从亲密关系、职场关系和亲子关系,三个不同的人际网络入手,试着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一、亲密关系
《 掌控关系 》
熊太行:人际关系洞察家,心理咨询师,十万加付费专栏作者,服务超过14万人的“得到”《关系攻略》专栏作者、自媒体“就叫熊太行也行”创始人,《博客天下》杂志前主编。作者专注人际关系研究与教育多年,基于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跨学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际关系理论与方法。
如果在感情中,你觉得对方给予你过重的负担,那不妨腾挪出一些时间,放在个人成长和事业进步上,把收益拿来回报伴侣,这样伴侣也会很支持。但如果你把时间和精力挥霍在无用的事上,那还不如多分些时间给伴侣和家庭。
如果伴侣总让你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不妨列个清单,在不伤害对方感情的前提下,重点将这两类剔除:①经济上损失太多的;②精力上过度劳累的。让对方知晓你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忍让。
重要的事情要开会讨论。在涉及到家庭重大的开销、分离和关键决策时,为了避免矛盾,你最好正式地对方进行讨论。比如,领导希望你能未来六个月驻外工作,你可以和伴侣说“这个机会对我提升很重要,我希望能去,但我也不舍得和你分开这么久,你有什么看法”。
如果你的伴侣提出让你觉得过分的要求,不要觉得你尽力满足就可以了,你会很快被对方拖垮。如果你真的很爱对方,甘心付出,也记得至少把握两条:①看好自己的钱;②不随便牺牲自己的事业。
二、职场关系
《 精要主义 》
集中时间和精力做最重要的事。可以利用“四象限工作法”,按照事情的重要和紧急程度,将要处理的工作排序,优先解决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不要期望一下把所有障碍清除,可以对障碍进行排序,从小的或紧急的障碍开始,依次处理。
当别人强加给你一些不重要的事时,要坚定地拒绝。如果当时拿不定主意,可以告诉对方,“我需要看一下日程安排再回复你”。一旦决定拒绝,就要干脆利落,不要模糊地说“我可能可以”,更不要拖延几天再回复对方。
还有一个比拒绝更有效的方式:从合作的一开始,就和对方设定好彼此的边界,互相说明能接受什么额外任务、不能接受什么、优先事项是什么……边界明确了,就能有效避免各种无理要求,让合作更高效。
任务完成后,及时将大脑“清空”。及时清空,能够有效减少大脑的负担,更快地投入到下一个有价值的任务中。可以换一个与办公室截然不同的环境,到公司外面散个步,或者找个安静的房间做深呼吸、冥想。
精要主义是一种人生思维方式和态度。
德语:Weniger aber besser,意思是“更少,但更好”
精要的基本价值主张:若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忌贪多求全,事事应允。
· 精要是一种自律的、系统的方法,用于决定个人贡献峰值的所在,然后轻松地执行。
· 精要主义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它也不是提倡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峰值。
· 专注精要事务,可以通向成功;但成功会带来太多的选择和机会,其结果是最初通向成功的那个专注点土崩瓦解。 成功变成了失败的催化剂,它会让人陷入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所称的“盲目地追求更多”的境地。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出路就是自律地追求“更少,但更好”。百折不饶、坚持不懈地追求精要事务,排除非精要的一切,建立一个让执行毫不费力的行为体系。
精要主义者的思维模式
●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支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若无选择,讨论权衡取舍就没有意义。
●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声,只有少数事情价值非凡。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费时费心地去辨别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有些事情比其他事重要得多,因此费力找到它们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取舍:我们不能什么都有,也不能什么都做。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就大可不必评估和淘汰各种选项。一旦接受了取舍的现实,就不要再问:“我怎样才能完成这一切?”而是要问一个更加诚实的问题:“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探索: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
我们不是要找过多的好事情去做,而是寻找个人贡献峰值的所在: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方式,合适的时间。
排除:摆脱不重要的多数
淘汰非精要之事不仅是心智的训练,也是情感的训练,比如必要的时候对社会压力说“不”。
考虑到取舍的现实性,我们不能选择什么都做。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切,而是谁来决定我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当我们丧失选择权的时候,别人会替我们作出选择。所以,要么慎重地选择有所不为,要么不由自主,任人摆布。
执行: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
不是逼着自己去执行,而是把时间省下来创造一种方法,用来扫除障碍,使任务执行起来变得尽可能轻松自如。
探索,排除,执行并不是呈周期性循环的独立事件,若我们能持续运用,就能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精要主义者的未来
“更少,但更好”正是一种恰逢其时的信条。
一旦我们允许自己在选择去做什么时变得更挑剔,一切都会改变。我们立刻就拥有了开启人生下一辉煌阶段的钥匙。我们拥有无尽的自由来学习排除非精要之事,不再受控于别人的安排,并自己做出选择。有了这种无敌的力量,我们就能找到自己对个人的人生和事业,乃至全世界的贡献峰值之所在。
三、亲子关系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过度焦虑。很多家长为了“对孩子负责”,对孩子的教育也安排得满满当当。比如“每天要背多少个单词”“上学前要背多少首古诗”“睡前要给孩子讲什么故事”……但研究表明,这些具体的教育,不仅会让孩子有很大的压力,从长远来看,孩子的成绩也不会高于同龄人。
做孩子的榜样。和孩子说一大堆道理,往往不如用行动去影响孩子的效果好。这是因为孩子会观察别人,尤其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父母,往往成为他们最爱模仿的对象。家长如果为人上进,孩子自然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具备优秀的品格。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除非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会受到威胁,否则不要事事为孩子做主。如果孩子还小,可以让他决定今天穿什么;如果孩子上初中,可以让他自己进行时间管理。不要去检查每个细节,不要挑剔每个结果,让孩子慢慢懂得为人生做规划。
不被孩子的情绪绑架。情绪是我们对外界变化的反应,提醒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变化。然而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一哭,就给糖吃;孩子一生气就道歉“都是妈妈不好”,这样只会让孩子把负面情绪,当作与父母讨价还价的工具。所以当孩子处于负面情绪中,不要一味顺从,让孩子去感受情绪,等他冷静后再用谈话的形式,引导他解决问题。
理想关系:打造职场“师徒关系”
如何打造一种最理想的上下级关系:师徒关系。
我借用了“师徒”这样的一个传统概念,但你一定要明白,职场上的师徒,和武侠小说或者旧式手工艺人的师徒关系并不相同。
职场师徒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现代职场上的、学习型的上下级关系。
从下属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对自己最有利的上下级关系;从领导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最富有远见的上下级关系。
虽然这种关系健康、高效,但建立起来并不容易。这一讲我就给你讲讲,这种关系是如何打造的。
判断学习型关系
如何判断你跟领导的关系是不是学习型关系?
上下级之间不是有“学习”和“传授”行为出现,就可以归为“学习型的上下级关系”。大多数领导都愿意教下属做事,因为教会你,好干活儿。别自作多情觉得领导教你一招,从此你们就成了师徒。
上下级能成为职场师徒,有三个判断标准:
第一,交谈中,关于个人成长的话题大量出现。
领导不光教你业务,还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变强。
第二,对下属的心理安抚频率较高。
领导对下属的安抚、鼓励在一般的上下级关系当中也比较常见,但是当下属提及自己在职场甚至生活上的迷茫和困惑,都能得到领导的安慰、指点,那就有大概率是师徒关系。
第三,对下属出现安排前途的行为,这是和普通下属之间最大的区别。
普通的下属对领导而言,就是工具,领导提升就走人,不会惦记着下属的未来。
如果是师徒关系的上下级,领导会把你纳入他的布局和筹划:“你再历练几年,等我回总部,让你接我现在的位子。”这话的意思就是你好好干,帮我升上去,然后我再来拉你。
领导对你的成长主动提出指导,甚至安排你的进步,就是职场师徒关系无疑。
师徒关系比一般的上下级关系更亲密、更牢固,上下级之间能够从这段关系中收获类似于友谊和亲情的情感,这种关系也充满了彼此的“自我暴露”。师徒的职场发展规划是互相透明的,可能还会共享一些人脉资源,甚至和对方的家庭成员发生往来。
不过,我要特别提醒你一句:自我暴露是个双刃剑,能够推动关系变紧密。但关系一旦破裂,对双方也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被师父或者徒弟背叛,比被普通的上级或者下级伤害要痛得多。
经营学习型关系
师徒关系有这么多的好处,按说职场上应该到处都是师徒了。但现实中并不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这种关系的相处之道。那我们应该如何经营这种学习型关系呢?
只有分寸感最好的上下级,才能维持长久的师徒关系。师徒一旦反目,比普通上下级的反目还要惨烈得多。
有位C同学曾经给我留言,谈到了领导和自己的“师徒关系”就存在问题。
我的领导对我不错,我刚进这行什么都不懂,都是他手把手教的、带的,到现在五年了,我确实想要跳槽去别的公司,待在这真的太折磨了。
领导知道我要走,就一直在留我,我两次提辞职,他都是说,“看在我的面子上,再忍耐一下,这几年我对你怎么样,你心里该有点数。”
但是我们公司的管理确实有问题,而我要去的那家公司开出的条件又不错。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C同学的苦恼,很多人可能都遇到过,那就是“师徒关系”带来的人身控制问题。
古代的手艺人当师父可以很霸气,出师前徒弟不听话,师父可以打。出师后师父控诉徒弟不孝顺,徒弟会被同行指责,没法做人。
但今天职场上的师徒关系完全不同,现代公司的结构复杂,人也更多,师父未必是这个企业的所有者。你的徒弟不是依附于你,而是受雇于这个公司。所以现代职场的师徒,说到底是一个经验传承和分享的利益联盟,是一个“闻道有先后”的平等结构。
我们看看C和领导的这段师徒关系,其实师父有三个问题:
1.不平等结构
C因为是师父“手把手教的”,把这段关系中注入了恩情,恩情是一种不平等条约。现代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可以离职的,这种沉重的感情债会让双边关系很快走向崩溃。
2.挽留不如相送
C的领导不是公司的所有者,只是一个管理层。这种情况下,C实力增长有了更好的机会,领导要么就给C升职提级别,加薪水和配资源,让C能留下来大干一场;要么就把C开开心心放走。虽然C离开了公司,但多几个C这样的弟子,领导也能在这个行业中保持影响力。
这种姿态叫“职场放生”,下属可能会记一辈子。领导在用自己的面子和交情去为公司挽留C,这是在用自己的资源去和另一个公司来对抗,这是很不明智的。
3.不要口出恶语
“我对你怎么样,你心里该有点数”这样的表达,是一种道德和感情的绑架。亲爹妈说出这样的话,都会伤害亲子关系,何况只是师徒。
在师徒关系中,徒弟不能怕累,要努力学东西为师父效力。师父在发现徒弟翅膀硬了时,就应该赶紧送他飞上高枝。两个人不要彼此控制或者依赖,只有这样清淡如水的关系,才可能保持长久的交情。
我给你总结出一个简要的口诀:
别怕累,让他飞。
淡如水,永相随。
职场上的择师和择徒
只有最靠谱的上下级才能成为好师徒,所以在缔结这个关系时要谨慎挑选。怎么挑?我分别从徒弟和师父这两个身份来给你讲。
作为下属,你其实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除非这个公司里有什么其他特别亲密的关系,比如血缘亲属、父亲的老朋友可以暗暗教你,做你的师父之外,你的师父只应该是你的领导,你的直接上级。
所以你的选择是打造师徒关系还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呢?
你要做的是首先积极地跟他成为友好的上下级关系,然后表达自己进步和学东西的意愿。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步,要有一定的实力。我刚才说了,职场师徒是利益联盟,非亲非故,领导不会收一个难以自保的徒弟;
第二步,开始适当地向对方主动请教。主动提及自己工作当中的迷茫,请对方指点一二。
比如:
“您像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是怎么处理这种事情的呢?”
“您是怎么处理家庭压力和工作的矛盾呢?”
在大多数时候,领导会主动跟一群下属提到自己的人生经验,有的时候可能会说好多遍,这个时候要坚持听着。
但你也不要想着一次对话领导就会开始训练你,对方忽视或者回绝都很正常。坚持不要脸一把,下次还是提及类似的话题,引导领导自我暴露。这不是给路人发传单,领导看你诚心请教就一定会教。
选师父的话,领导的实力没有那么重要(领导再弱也比你强),关键是人品。勒索下属、受贿贪污的领导,一定要远离;脾气捉摸不定,随时可能发作的领导,也不要做他的徒弟。
这几条徒弟的美德,师父一般都会喜欢:
第一,积极。
尽力表现自己的实力,如果自己还弱小,那就表现潜力和忠诚。
第二,有特长。
大多数下属比领导年轻,信息获取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多关注一些行业前沿信息、流行的东西和好用的工具,分享给你的领导,促进他的提高,成为他的双眼和双耳。英语好,互联网检索能力强,都可能被领导带出去参加各种会议。
当然要舍得把自己的时间拿出来给领导做事,不要觉得下班了,就放飞自我了,领导的需求上班再说。
第三,有人脉
这个是加分项目,如果你的家庭有关系,能够帮助领导的事业、生活,确实也能让领导对你更好一点。
如果你是一个团队的领导,作为“师父”这个角色,选择下属来做那个特别的“徒弟”时,你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不滥收。
你是领导,不是小学老师。你教人的成本很高,不要去给放牛班一个春天。你不要什么人都收,收到差劲的人,会连累你和过往的弟子们。
第二,择优育肥。
选几个最优秀的候选人表达出善意,等他们表现,从中挑选忠诚、好学和能力强的下属做徒弟。
对才能平庸、刚刚超过及格线的让他们扮演一些板凳队员。对品行不好、爱冒险和情绪不稳定的下属,要尽快和对方切割,不仅不要做徒弟,连下属都不要做,清扫掉。
第三,保持成长。
我刚才说,如果你hold不住徒弟了,就放他走。这可以倒逼你自己的进步,千万别觉得“我年纪大了,无所谓了”。自己心态上老化、停止了成长,就会成为下属的负担和阻碍,自然也留不住优秀的下属。
无论你是师父还是徒弟,都要明白师徒关系是一个名利联盟。 它可能富有温情,也比普通的上下级关系有更多的容错率和宽容度。但确认了师徒关系,不是说你就进了领导保护的保险箱,要珍惜、维护、防备它的破裂。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师徒关系是最好的上下级关系。但职场师徒只应该有交流和学习,不应该有控制和奴役。因为双方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职场上的安全、进步和收益的最大化。
思考题
职场上的师徒关系,会带来师兄弟关系吗?这种关系应该如何相处呢?
参考答案
职场上不存在师兄弟关系。
领导有多个弟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弟子之间可以作为盟友或者短期联手对象,私人之间也可以帮忙,但最好不要觉得这种关系是校园当中的那种“师兄弟”。
此外,如果“师傅”已经不再是你们共同的领导,这种“师兄弟”关系会非常被领导、大领导忌惮,这种关系尤其不要去用来向别的人吹嘘和夸耀。
如何才能拥有幸福?
《幸福的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是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讲师,也被哈佛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他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在哈佛创造了选课人数最多的记录,《幸福的方法》就是这门课的精华。
积极心理学家根据人对未来和当下利益的看法,把人分为四类:
重未来轻当下的“忙碌奔波型
”;
重当下轻未来的“享乐主义型
”;
两者都轻的“虚无主义型
”;
两者都重的“感悟幸福型
”。
只有最后一种,做到了快乐与意义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幸福。
对于学习,提升幸福的方法,就是享受学习本身,达到“
心流
”状态:全身心投入学习,忘记时间流逝。想达到这种状态,首先要非常专注,其次是设置清晰的目标。最好的目标是觉得有挑战,但通过努力又能完成。幸福工作的方法,是在工作中找到热情和使命感。不妨使用“MPS法”,
M代表意义、P代表快乐、S代表优势
。依次列出你觉得有意义、感到快乐的,和能发挥自己优势的事。三项重叠的部分,就是你的理想工作。选择工作时,最好选择能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工作。幸福恋爱的方法,是无条件的爱和相互理解。
理解是爱的基础
。无条件的爱,是指更看重这个人的核心价值,而不是外在成就,比如注重他做事的热忱和态度,而不是看实际取得了多大成功。
Experience
有时家人真可怕
作者:蔡康永 (节选)
在长大的过程里,我慢慢搞清楚,为什么我在外国人写的小说里,得到比较多的力量;为什么我在看外国人的戏里,也得到比较多的力量?
我发现:
外国作品里出现的主角,常常是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而中国人作品的主角,要不就是被“家人”团团围住,要不就是被“国家民族”当头罩住,闷死人。
比方说,《红楼梦》。“被一群最啰嗦的家人,做最持久的纠缠不清。”——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红楼梦,红楼超级大恶梦!
如果有善心人士挺身而出,把《红楼梦》改成攻击过关游戏,立刻就能凸显男主角贾宝玉成长的艰辛了——贾宝玉,不断被家里的女人攻击着,奋勇向前、过关斩将,这关全部都是林黛玉幽幽出现,用眼泪攻向贾宝玉,下关换成满天的贾母老祖宗,不断把一顿又一顿的美食硬往贾宝玉嘴里塞……守关的大怪物是贾政爸爸,疯狂的用棍棒乱打贾宝玉……
唉,这样的日子,过了一百二十回,贾宝玉怎么可能不出家?
贾宝玉的遭遇,是“特例”吗?
我从他身上感受到的恐怖,没有代表性吗?我有点不相信——
请不要忽略,在整个中国文化里,贾宝玉,是知名度最高的少年啊!
或者这样说:贾宝玉,是知名度最高的“正派”少年。
当少年罗密欧为了爱而叛离家族的时候,少年贾宝玉正被三姑六婆烦得快要窒息!
我难免会想到在没有翻译作品可看的年代里,所有厌恶家人、内心狂热的少年少女,把眼睛望向戏台上捏造的世界时,竟然也老是看到如此气闷的贾宝玉,一定会很绝望吧。
还好,我们总算也有几个不那么“正派”的少年,像“封神榜”的哪咤这样的野孩子,实在让我眼睛一亮,精神振作了许多。
哪咤,任性又逞能,杀了他爸爸也得罪不起的龙王之子,为了让爸妈不再为难,少年哪咤自杀结束生命,把毁坏的肉身退还给父母。
这当然很帅,但这“帅”的代价多么悲惨!
中国少年与家庭的关系,要不就像贾宝玉的那么恐怖,要不就像哪咤的这么恐怖?
写故事的人是干什么的?
写故事的人,大致上是觉得人生充满琐碎杂质,生活又很单调,周遭世界也不怎么迷人,只好动脑动嘴动手,捏造些有意思的人生出来。
对我们这些看故事的人来讲,一个又一个被捏制而成的人生,是值得观摩的,是可能有启发的,是可供自我安慰的,是我们这黯淡世界的炫丽橱窗,神秘出口。
看故事的少年,一样也期望能看到为他们而设的橱窗,为他们开辟的出口。
可惜这样的例子并不多。
大部分的中国故事,在讲大人的人生。大人的政治,大人的道德,大人的感情,婚姻,大人的家庭。
老练、纷扰、迂回兜转、千疮百孔。
对所有站在生命橱窗前张望、偶尔推开生命之门探探头的少年来说,哪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从《红楼梦》一路看到张爱玲的话,人生是很不堪的,欲望是很龌龊的。
这当然有可能很真实,很能呈现某种人生的真相,但对许多被困禁在家庭多年,等着拍拍翅膀试飞的少年来说,这些“真相”是很扫兴的,如果你去看电影,才开演十分钟,电影院就误把结局先放映出来的话,怎么可能不扫兴?
艺术价值是很高,但对少年来说,很扫兴。
中国故事里,有少年情调、活得起劲、让人很想展翅飞离家庭、自己开辟痛快人生的,是金庸的小说。
金庸捏造出来的少年,绝对不是贾宝玉可以一起混的。
谁呢?
最有名的两个。
韦小宝、杨过。
《鹿鼎记》的韦小宝,无赖少年的极致。
《神雕侠侣》的杨过,叛逆少年的冠军。
他们不必像贾宝玉那样被锁在家里,因为韦小宝出生在妓院,杨过是孤儿。
他们吃尽了世界的苦头,所以他们不来那一套“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骗人把戏。
他们当然有坚持,不然他们就只是混蛋而已。
韦小宝坚持了义气,其它一切“从宽处理”。
杨过坚持了爱情,其它一切“去他的”。
民族国家的大枷锁,他们两个“试穿”之后,立刻很识相的“退还”了。
写故事的金庸,从来没有明讲过他是受够了中国少年永远被家庭、民族所牵绊的郁闷,可是我们左看看杨过,又看看韦小宝,实在很难想象金庸不是在替闷了好几世纪的少年出口气。
我在杨过和韦小宝的身上,看见一件重要的特质——
这两个少年,从来没有以家庭或国家为理由,停止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他们有弱点、有挫折,但他们也相信人生的价值,不轻易退缩、不找借口放弃。
跟“托托小英雄”的托托比起来,杨过和韦小宝更倒霉十倍。可是他们不去“抢回来”别人的人生,他们自己搞定。
韦小宝得到过瘾的人生,杨过寻得的是宁静和幸福。不管是什么,起码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出生的家庭尽管不能任你挑拣,人生却依然是你的,请务必善加挥霍。
罗胖曰:
昨天听朋友谈胡适。
他说,“反共”的胡适是一个被海峡两岸出于各自目的包装出来的一个形象。
据他的研究,胡适很少“反共”。
因为胡适不关心这个。
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有时会在政治上起起哄。
但是他们不会被“家”、“国”绑架。
他们终极关心的只是自身的自由。
你的女神你不懂
欢迎大家来到罗辑思维捧场,我们这个节目有个微信公众号,也叫罗辑思维,是我姓的这个罗啊,没有那个辶字,然后上面大概30多万人,这些人呢我发现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其中大概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交流的话题不是我们平常主张的什么知识啊素质啊什么人生策略啊,不是这些东西,很多人都在跟我谈两性问题,男孩子问我怎么泡妞啊,我明天要跟女神表白啊,我第一句话说什么啊,女孩子都问和男朋友闹矛盾怎么处理啊等等,经常是这样的话题,这就给我一个感慨,
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往往要到两性关系这种最底层的时候,交流才是最顺畅的,就像原来我在电视台做策划,我就喜欢用一个词,我说这个节目的想法很性感
,那性感的是什么意思,性感就是不需要任何知识背景,不需要任何前提,人能够直接感受到的那个魅力就叫做性感。
比如我们就把它用过来解释,什么是好的电视节目,所以今天我们罗辑思维也把我们的整个的气味、味道调一下,今天我们谈一谈,怎么泡妞?
钱钟书先生说过一句话,他说年轻的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他心理装的女人大概比皇帝的三宫六院还多,而且对女人的想法比厕所还要肮脏,但是与此同时呢他又在向往最纯洁最美好的爱情
。这是青春时代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矛盾,所以肮脏的性和美好的爱情
在折磨着每一个青春躁动的雄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个题目的原因,什么东西折磨大家,什么东西我们就有必要有责任用一个老男人的眼光跟你稍作分享,但是老男人分享这个话题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那个时候面对的那些,我年轻时候面对和现在的女孩子哪还是一种女孩子呢!对吧,社会在进步,人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
比方说,前两天我看到一个笑话,说现在一大叔面对一个特别纯洁的一个小萝莉,就问,挑逗人家,
说“看过A片吗?”
“没有”
“知道谁是苍井空吗?”
“不知道”
“知道武藤兰吗?”
“不知道”
“小泽玛利亚呢?”
“不知道”
“章子怡呢?”
“啊,她也干这个呀”
你看,现在,所以即使外表纯洁,内心到底怎么样,我们这种四十多岁的老男人是没法判断的。我们看见美女我们也会动心,我还记得前两年和我一朋友,跟我岁数差不多大,在麦当劳吃饭,突然叽叽喳喳的进来一群女孩子,夏天嘛,穿着热裤,那美妙的大腿都露在外面,然后女孩在那买饭,然后我这个哥们,看着、嘴掉着哈喇子老长,过了半天才转过头来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啊,唉,美好的女子就像韭菜,啊,韭菜,这是什么比方,他说啊,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
。”你看,这就是我们这一代老男人的落寞了,属于我们那一代的美好的女子已经跟我们一样的老去了,但是新的漂亮的女子又开始长出来。所以我没有能力教大家泡妞,那怎么办?
罗辑思维有办法,看书啊,对不对。所以啊我就找啊找,找到一本书叫,在我看到的所有泡妞的书当中属水平最高的一本,叫魔鬼搭讪学。它的作者叫魔鬼咨询师,真名叫阮琪。我看完书之后还心理不落底,还约见了下他,还请他吃了顿饭,在饭局上,他就告诉我确实这个社会在变化,比方说,他说他是教搭讪的,不光教谈恋爱的,是从谈恋爱最基本的一招,最难的一招开始,就是直接遇到街上一个陌生女子,你觉得好上去就说“我想认识你”,从这个阶段开始,一直教你教到把女朋友追到手,他就这么一个人,他直接跟我讲,这个社会真的发生了很大变化,比方说,搭讪成功率很高的一种情况就是搭讪母女组合。街上看见一个阿姨带着自己美丽端庄大方的女儿出街,然后你上去直接说:”阿姨,我想认识您的女儿,可以吗?”成功率极高,阿姨如果打量你还算顺眼,基本上都会说”那好吧,那你们认识一下吧。”,诶,这跟我们过去观念不一样,过去早十几年前在街上敢这么干,”臭流氓”,肯定就得骂,所以社会在变化。
这个魔鬼咨询师阮琪,我觉得他在”泡妞学”当中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分层升级理论,也就是男女双方在沟通过程中,从不认识到成为男女朋友,是一层一层的建立情感基础,然后由男性来主导,逐层引导升级,我把这个理论后来跟一些女孩子讲,女孩子说”这有什么稀奇的,还理论,这叫啥理论,本来就应该这样嘛,你就算是高富帅很有吸引力,你也要一步一步的来,让我决定有时间来决定我是不是接受你,你要是直接上来让我做决定,你这不是逼我拒绝你吗?”,
你看,对于女孩子来讲,安全感是第一需求
,所以这在女孩子看来很正常,可是大多数男人都不懂啊,包括我年轻的时候吃过无数的苦头,对吧。你看阿Q,他就这样,喜欢上吴妈,然后就有一天普通就往地下一跪:吴妈,我要和你困觉,什么结果,就是吴妈尖叫的跑出去,然后老爷过来打你一顿嘛。现在的很多年轻人,2012年啊去年我们母校的一个男孩子就是这样,写了16万字的情书,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各种体裁,然后公开场合下献给自己的女神,女神非常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这就是网络上”十动然拒体”的来历嘛。
现在有一个词叫”表白”,多少年轻的男孩子在表白前夜”三千次长吁短叹,一万遍捣枕捶床。”哎哟,我第二天怎么表白啊!是买一千根蜡烛摆出个心形还是当众胸口碎大石表现勇敢,还是某一句漂亮的话还是写一首什么诗。哟哟,别废话,本质上表白就是在越级啊,当双方在某一个层次达到那种情感基础,那就真的叫捅破那蹭窗户纸了,而不需要什么艰难的如临大敌般的表白。所以这个分层升级理论,她把它分成了五层:从搭讪阶段也叫不认识,到认识、要到了电话号码,到普通朋友,到好朋友,到男女朋友
,这是五层,你要逐层升级。你看,分层升级它其实就是几个要点,
第一,在每个层次内部你要好好的打磨情感基础,不要慌忙。这个道理,这连西门庆追求潘金莲都懂的呀,各位有兴趣去看看《水浒传》中段落啊,王婆撮合他们俩,把他俩都弄到一屋了,这种奸夫淫妇狗男女他们搞到一起,也不是直接就坐在一处,对吧,他们也要逐层升级,在每一个层次内部打好基础。那一段,推荐大家真的要去看看,王婆说啊,西门庆,你俩喝酒啊你要把筷子掉到地下,然后你去捡筷子你去摸摸她的脚,你看她什么反应,如果她是这种反应,此事便就休了,如果她是那种反应,这便有了一分了,然后再说第二分怎么办,一直到十层,比我们这个阮琪分的还细。所以在过程当中你要逐步的去建立跟女孩子的熟悉感,那种情感交流,而情感交流一旦建成,好,第二个要点就出现了,一定要用男性思维去主导升级。为什么呢?这也是女孩子的需求,叫安全感,就是我们俩的感情已经到这个状态,如果你再不去主导升级的话,你就不是个男人。对吧。西方有一句话,说这个女人太难搞了,你调戏她吧,她说你是个流氓,不调戏她吧,她说你不个是男人
,这是很多人的困惑呀,但是你回到这个分层升级理论,这就非常清楚,你该升级不升级的时候,你当然就不是个男人,你不到升级的时候你调戏她,你就是个流氓
,所以这就非常清楚了。
DeepCreator:分阶段,灵活应变,爱情家庭事业,甚至人生等大同小异。
所以说分层升级理论会给我们整个慢慢去接近女孩子提供一种路线图式的指导。在这本书当中,它明确的提出在接受到什么信号的时候,男性就可以开始主导升级了。比方说搭讪的时候,如果她愿意跟你亲切的、友好的谈话,这个阶段就扎实了,马上就可以要电话,进入第二个阶段,那就认识阶段了,认识阶段,如果她不拒绝跟你沟通,这就已经是很好的信号
,所以这书里提出三三原则,
分三次跟她发短信,如果她都是很正常的跟你回应,你就可以抓住时机升级,升级到普通朋友,约出来吃顿饭,如果在吃饭的时候、在几次的约会的时候你们双方都能捕捉到一种信号,就是双方不是在谈什么大道理,比如人家女孩正在考雅思,你口若悬河的给人家讲三个多小时的怎么学英语,这不叫交流,这叫单向的男性思维
。如果双方能够达到互相交流感受的时候,好,这就是升级信号,就可以再升级,再升级就是好朋友,请注意啊,还不是男女朋友,好朋友。
好朋友捕捉到什么信号?就是对方不仅向你倾诉自己的感受,而且关注、询问、探寻你的感受的时候
,那么恭喜你,最后的信号已经拿到手了,这个时候你已经不是一个供对方倾吐自己心绪的一个垃圾桶,而是变成潜在男友了,这个时候抓住机会,去升级吧,那很可能就水到渠成了,这就是分层升级理论。
可是有人又会疑惑了,我最不会的就是跟女孩聊天了,是啊,这是个天大的难题?怎么办呢?因为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根据分层升级理论,当你接收到对方明确的可升级信号的时候,用男性思维主导升级,这是我们男人都会的,这属于本能,男性思维嘛。可是在每一个层次内部怎么样用女性思维和女孩子进行沟通,哎哟,这可就难了去了。很多男孩都不会和女孩聊天啊,动不动啊得罪,怎么得罪了啊!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虽然说男性思维和女性思维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部分,比例不同,但从终极上来讲,男人也许一辈子无法根本上理解女人。我们只能站在河对岸去眺望一下基本的地形,因为那里面有太多的混沌,说不清道不明的,黏糊糊的,湿叽叽的充满了不确定性所在,一辈子我们也不能真正搞懂。所以说男性思维、女性思维,研究这个的著作啊,汗牛充栋啊,很多啊,但是你发现它一旦落到纸上写得明白的时候,它已经就没法描述那个混沌的存在了,所以今天我们也是撸一撸,我们讲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女性思维是指向时间上的当下,既不指向过去也不指向未来,比方说街头搭讪吧,女孩问你:”我为什么要认识你啊?”如果你回答:”因为你长得漂亮,因为我很喜欢你啊,因为我觉得我们可以发展啊等等”这些都是指向未来,都是男性思维那种目标化思维的未来时,而女孩子能接受的回答恰恰不是这种,而是当下,可能意思都差不多,比如男孩子说”我为什么要认识你,因为刚才我突然看见你,我觉得有点心动,这是我很久没有的感觉,我怕错过这个机会,所以我头脑一热就上来了”这是一个女孩子能够接受的回答,即使她拒绝你的搭讪,也不会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女孩子问你”为什么要和你一起吃饭?”,你要说:”因为没你我就吃不下。””我为什么要跟你回家?””因为没你我就睡不着。”等等这都是合格的回答,即使达不到目的,但是不丢分。
在《魔鬼搭讪学》里就出来了一道景题:假设你在街上搭讪一个美女,你上去说:”我要认识你一下”,女孩子如果做出以下三种反应,你判断啊,你心里先回答下哪种是最有戏的?
A.请问你有什么事吗?
B.我为什么要认识你啊?(你为什么要认识我啊?)
C.哟,你吓我一跳。
请问这三种按照排序,哪种最有戏?哪种最没戏?
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书中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第一种”你有什么事吗?”即使非常有的礼貌,她也是指向未来的,这就意味着女孩子启动了安全防范机制”我跟你要发生什么事吗?”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可以说”sorry,对不起”退出就完了,因为基本就没戏。
第二种呢她也很警觉”你为什么要认识我?”请你给我一个理由,这是指向过去的,这个时候就是技巧了,需要非常高的技巧你才能给出一个她能接受的理由,所以这个难度是第二难的。
而第三种呢,”哟,你吓我一跳”这是描述当下、我的感受、我的状态,虽然好像你觉得我唐突了美人,我非常不礼貌,但是对不起,这恰恰是最有戏的一种,所以根据街头搭讪的这种比例的统计,只要你耐心的往下说,基本上要到电话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的,所以这就是指向当下的重要性。男孩子经常没有这种想法,他的思维呢都是我和这个世界的联系,而女孩子的思维呢往往是我当下我的感受。她们对生活当前的重视,远远重于未来和过去
。
女性思维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指向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而男性思维呢更多的是指向目的。还记得那首歌吗:“妹妹你坐船头欧,哥哥我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你看啊,“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这是状态,现在我们的状态,然后很快第二句回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这是我们之间的联系。你比方说吧,很多女孩子的话男人是听不懂的,女孩子和男朋友之间经常会问一个问题,”你之前有几个女朋友啊?”男人思维马上就警觉”要干什么?”他也知道这个很危险,但是他的思维永远在目的性上,”哎,我到底说几个呢?”,你看他马上就回到数字上,几个呢?四十个?对方说:pia,流氓!对吧,说1个,你基本上是被淘汰的,没人要的嘛,所以这也不合格,对吧,说从来就没有,女孩子说:骗人!然后这又是负分,男人就纠结了,那我到底说多少个呢?因为他们思维永远在这目的性上走,其实女人问的是数字吗?她要的是我们之间的联系,所以问这种问题最好的回答是什么呢?“唉,你提她们干嘛,在我眼里只有你最重要,你跟她们哪是一回事啊
“,你可以把这个问题回避掉,但是你给的这个恰恰是女孩子要的答案。
那个最著名的问题,如果你妈和掉水里你先救谁?我记得这是我们小时候读者文摘上提出来的,它当时给出了一个答案,我们救未来的妈妈
,这个话说实话其实根本就不及格,因为你在秀智商,秀智商仍然是男性思维,女孩子要的不是你秀智商,而是你跟我到底什么关系,觉得问这个,男人就会纠结,他在问题当中纠结,救了你好像你觉得我不孝,救妈我救妈好像你也不对,其实女孩要的答案你完全可以抛离这个问题,比方上你说我这游泳技术不行,我还是别下去了,但我妈行,我妈能救你,我要是下去了,我妈一紧张,没准先救我反而救不了你,那最后我也活不成,你看没你我怎么活的成!
这是,你看啊,这是无厘头的答案,但是反而是对方要的那种答案,所以男人的这种目标思维是要害死人的,他不理解女性问任何问题不是要那个答案,而是要和你之间的联系,即使在婚后生活当中,我们都会观察到大量的这种案例,男人和女人之间大量的冲突都发生在这个点上。
比方说我身边朋友就有这样的,本来跟老婆说好的今晚回家吃饭,然后加班,走不了啦,给老婆打一电话:老婆啊,公司要加班,我回不来了。老婆自然很生气啊,对吧,然后回家,男人一推门,老婆拉着一张脸,男人就会也暴怒:“我他妈不是为这个家吗?我加班我容易吗?还臭着个脸干什么啊!”女人也很委屈啊,我做了一桌子菜等你回来,你现在不回来,然后你回来你还发火,然后叮咣就干架。
其实男人误解了女人,他以为女人要的是你回来吃饭,其实错了,不存在这个二选一的选择,女人只是需要你表示你重视她。所以你比如说你在下班路上给她买一朵花,或者想尽其他办法让她感受到接受到一个清晰的信号——你很关注她
,这事就结了。女人没有那么不讲道理啊,所有在男人眼里的女人不讲道理,都是因为你并不知道她要的那个东西,你以为她要答案,实际上她只是要一种联系
,这就是男女在谈恋爱当中最容易踏入的一个陷阱。
知道了前面刚才讲的女人要的两种东西,第一是当下第二是联系
,那我们男女之间交流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根据《魔鬼搭讪学》这本书它提出来的一个公式,叫作状态+感受
。比方说吧,一个男孩子跟一女孩子认识了,还没有明确到男女朋友关系,正处于那种非常暧昧的状态,突然给她发个短信:你干嘛呢?女孩子回复:上班呢。请问下一句怎么回?很多男人都懵了,我曾经在我们这个团队当中做过测试,一个老男人说:那你接着忙吧。只能回这样的话了啦。懵了就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这个时候男人思维是一种所谓的叫上推式思维,“上班呢,哦,最近经济不景气,你们公司还好吗”等等他会往这个方向去走,他会把一具体的东西抽象到一般,这是男性的上推式思维。而女人要的恰恰是下切式思维,就是回到状态加感受。所以这个时候男人可以回答:哦,上班呢!你就可以告诉她:我也上班呢,这会儿正好没事,所以给你发一短信,问问你
。这就是感受加状态的描述,那这时候女孩子没准就会给你回:
最近太忙了,马上要出差。那你就接着用这种受加状态跟她聊:哎呀,出差太好了,我这很长时间没出差了,出差多好啊可以换换空气。女孩子就又会跟你啊什么:出差好什么呀,烦死了啊每次!哎呀你就回:出差确实很烦,我上次在哪……。你看女人她交流从来就是这样的。我在我们小区里曾经就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两个刚刚有孩子的母亲在那聊,热乎朝天,鸡一嘴鸭一嘴的一个钟头啊,但是你仔细分析她们其中的话语结构,其他她们没在对话,各自都在说各自的事
,一个说我们家宝宝怎么怎么着,另外一个说:是啊,我们家宝宝也怎么怎么着。各自都在说各自的宝宝,根本没有针对对方的话来提什么意见。
所以女孩子买东西,晓芳说:昨天我在西一单看到一条裙子,特好看!小玲就会说:是啊,我在东单也看一风衣,也特好看。她们女性是这样对话的,但是当小芳跟她男朋友说的时候:昨天我在西单看到一裙子,特好看!她男朋友会怎么说:多少钱?或者说:要不我去给你买了吧?你看,男人都是指向目的、指向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女孩子很多时候她并不是要你解决问题,她只是在乎自己的感受
。比如女孩子在跟你说:哎呀,我是路痴啊。啊,对吧,那你只要跟她说:嗨!你看,我也是,我这个不是路痴,是数字盲,我什么都遇到数字我就懵。等等,这就聊的起来。如果别人一说:我路痴啊。你就说:好啊,以后你找不着路你跟我打电话。人家没有求助啊,她们只会在描述感受和状态,你一下子跳到解决方案上去了,你会发现下面的话就没法接了。但是女孩子有的时候比方说她会说:我感冒了。如果她是你女朋友,很多男人都会说:多喝水,吃药了没?等等都是这种,他觉得我也在表达关心,但是女孩子要的是这个吗?你这个时候最好的回答就是:”哎呀,我现在正在上班,算了我还是跟老板请个假,我现在去看你。
“你放心,人家女孩子不会让你来的:哎,你上你的班,没关系。但是一定要表达这种感受、状态以及和她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你认为合理的正确的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人家根本不关心这个。
各位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你罗辑思维平时不是动不动就标板什么人生态度啊、什么读书上进,怎么今天谈起了泡妞这个话题呢,是不是想博点击率?是不是想哗众取宠?是不是又想啊没下线?还真不是这样,我包括最近大量的研究泡妞学也不是为了泡妞,我有别的用场,其中一个是不理解女性思维,不理解怎么泡妞,你就几乎无法理解现在的公众和互联网时代的大众
。这个灵感是姜奇平老师在一片文章当中提出来的,那片文章叫作《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话说有一天啊,姜奇平老师和我国互联网界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家吴伯凡老师两个人同车出行,啊,姜老师啊一路就在那看啊,互联网怎么怎么着,吴伯凡突然说了一句话:诶,你说的这些东西好像都是女性主义的特征诶。诶,姜老师就很受启发,然后回头做了大量的研究去写出了这篇文章,名字叫《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啊,当然文章当中很多理论化的阐述啦,什么笛卡尔、拉康这咱都不提,关键是结论。互联网虽然当中有男有女,但是总体上互联网体现出来的那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女性主义的。比如说重体验,比如说重情感、去中心化、分布式计算
等等等等都是女性主义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时代生存和公众打交道,如果你不会像一个男人泡妞那样的和女性进行沟通,你基本上这个公众你就搞不定
。
原来我们在讲危机公关的时候,往往都是用男性思维,你看那些危机公关的书里,那些大师们讲课,它都会告诉你,要不要道歉啊,怎么诚恳啊,怎么抓住时机啊等等,都是男性的目标化思维,就是我得把这事给你说清楚,你就想夫妻之间吵架,什么时候男人吵架当中是赢了,是因为和老婆把道理掰扯清楚的?从来不会的呀,因为女人只有第一句是跟你讲道理的,后来都在考察:你是不是还爱我?我们之间到底什么关系?所以很多男人面对跟老婆吵架的时候,老觉得对方胡搅蛮缠,你不按照我的理性主义男性主义思路走,对呀,对方是女性,她天然就跟你有一个不一样的大脑。比方说潘石屹前几年乔布斯死的时候那一天,他在微博上说了一句特别不合适的话,他说:苹果公司应该降价,把iPhone降到一千块钱来纪念乔布斯。人死了嘛你怎么这个时候说这样的话呢对吧,所以很多人就骂他,乔布斯嘛,在很多网民心中神一样的地位,你开他的玩笑,那我们就开你的玩笑。大家拼命就骂他?说你怎么不把房子降价啊,降到一千啊,然后给一千起了个名,叫一潘。那怎么办啊?潘石屹难道像危机公关大师一样所讲的那样开发布会向大家道歉、诚恳的解释理由?你越解释火越浇的大,你看红十字会关于郭美美不是我们的人解释多长时间了,有用吗!没用,公众不跟你讲道理的,它是女性主义的思维。所以你看潘石屹他很聪明,我既往前走不得,又不往后退不得,我往旁边跨一步,所以潘石屹指挥自己公司的平面设计人员就设计出一潘的钞票,把自己大头像放那,上面中国人民银行改成中国人民行信,印了几箱子钞票,逢人就发,把这件事变成了一个玩笑,稍往旁边跨一步而不是我跟你讲道理。这就像回到我们刚才讲的夫妻吵架的场景,男人赢从来不是因为你把道理掰扯明白了,而是因为你兜了个闷子,说了个玩笑。对方破涕为笑,于是重归于好
,因为女性思维觉得这个人有意思,远比觉得你有道理要重要的多。所以啊,我们每一个跟公众打交道的政府干部、企业家,包括每一个要在公众面前呈现自己的个人,我们都要理解,其实跟公众打交道,就是泡妞嘛。
DeepCreator:一认真就输了,太认真就输大发了。
在这一段时间,我研究泡妞学的过程当中也有个重要的感慨,那就是我们的社会正在对可爱的女性的形成了一丝误解,很多人都说啊,现在女孩子太实际了,就会扎到那些又老又丑但是很有钱的老男人的怀抱里,真的是这么回事吗?难道有志青年又穷又丑所以对她们就没有吸引力吗?我觉得这可能是出于男性思维对女性的一个非常大的误解。在几百万年的进化史上,雌性女性一直是坐在裁判席上的,你们雄性去斗,斗赢的然后我来选择,对吧。
可是在进入父权社会后,形成了一种古怪的思维,他觉得我征服世界我就可以征服女人,我赢得世界我是强者,女人就要跟我。你以为,这种思维就会直接导致有些人在参加什么相亲见面会的时候,直接把房产证抱去,对吧,这叫高价值展示,在泡妞学里称之为DHW高价值展示,以为有房产证,你还不跟我吗。哪有那么简单!在男人看来,这个赛场是足球赛,进一个进两个,铁板钉钉的,很清楚的呀,就是我赢了呀,
可是在女性思维里,这场比赛它是跳水或者是体操,你们在台上表演,我们坐在裁判席上给你们打分,你以为光是那些硬的技法才重要吗?不是,你的体型、你的笑容、你入水的姿态、你的自信得那种洋溢在外面的气场,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你的分数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由女性来主导的两性世界,它绝不像男性想的那样单一,想的那样枯燥和乏味。我有一个在纪检部门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他说有些贪官抓进去,他的那些平时推杯换盏的好朋友们立即就招了,而真正很难攻克的反而是女性,他的情妇她的老婆,只要他们之间有那种两性之间的顺畅的沟通,甚至是爱情的时候,女性在这个时候更倾向于放弃外在的利益而去保护这个男人。所以说很多矮穷矬们都在抱怨说:我们竞争不过高帅富,你以为真的是你竞争不过吗?不是,我敢断言所有要讲这种话的矮穷矬们,你们除了穷一定还要加上不上进,你们除了矮和齪之外一定还要加上比如形象邋遢、不修边幅等等,那既然同样是嫁这样的男人,人家为什么不挑一个有钱人嫁了?所以说,女性的这个特征,当我们真正理解之后,我们才会发现:真正的屌丝们、真正的矮穷矬们,你面对的不是高帅富欺负你们的另外一次机会,而是你们扳回一局的机会!
培养边界敏锐度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事物,内在都有很多联系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如此才能建立跨界思维。现在的时代,最缺T型人才。“—”这一横代表着广博的知识面,“|”这一竖代表着知识的深度。无论是横向的广博还是纵向的深度,只要一直挖掘下去,一定会触碰到并突破原有边界,这是未来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