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Nature

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欲速则不达,乞求而不得。
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静水流深,专业极致。
——DeepCreator

每个老人都曾年轻,每个年轻人都会老去。
人生拼搏,旅途体验,无怨无悔,精彩纷呈。
多做做正确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和时间做朋友。
——DeepCreator

链家的创始人左晖,有一句座右铭:做难而正确的事。

什么是正确的事?

直面行业的“真问题”。

什么是难的事?

找到问题的“根本解”。

你的核心能力,是产品,还是营销,还是渠道?

如果你的核心能力是产品,那么你就可以牢牢抓住创新红利。
比如:流程效率创新、用户体验创新、工程技术创新。

如果你的核心能力是营销,那么你就可以享受社交红利。
比如:引爆圈层、零距交互、新媒崛起。

如果你的核心能力是渠道,那么你就可以深挖流量红利。
比如:社群经济、口碑经济、单客经济。

在产品、营销、渠道这三件事情上,把一件做到极致,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但前提是,你一定要搞清楚,这三件事情,到底哪一件“对你”最重要?

王兴有一次接受“界面”的采访,提到一个很有趣的:“三高三低”战略

消费者需要高品质、低价格;
因此你必须做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高科技、低毛利。

聪明的人都在做笨事

很多人都在说长期主义。但是,到底什么是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就是挖一条深深的护城河,然后在里面坚定地创造客户价值。
长期主义,就是扔掉投票器,踏上称重机。

王兴,是贝佐斯忠实的学徒。他们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

贝佐斯和王兴的不同之处是,一个在“商品交易”的战场,一个在“服务交易”的战场。

但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挖了一条自己深深的护城河,然后在里面坚定地创造客户价值。

我想,这样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外界对美团股价的上涨“排队来贺”的时候,王兴自己却一副“不以涨喜、不以跌悲”的样子。

因为那是投票机的狂欢。而称重机上的数字不允许休息。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是被诅咒的

为什么?

因为聪明的人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他们总是能比大多数人看到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资源。

因此,他们常常受不了诱惑,不断在做捡了玉米丢了西瓜、捡了甘蔗丢了玉米、捡了葫芦再丢了甘蔗的事情,在红利和风口间上下起伏,左右摇摆,但最后一生难成大事。

我说,那不是真正聪明的人。

真正聪明的人,都在做笨的事情。真正聪明的人,他们不断在问“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那件事情的逻辑是什么”。真正聪明的人,都会挖一条深深的护城河,然后在里面坚定地创造客户价值。

真正聪明的人,都坚信长期主义。

看到“不以涨喜、不以跌悲”的王兴,忍不住写了这么多。

中国互联网,甚至中国的经济,已经走出此起彼伏的红利期。长久成功的,必然是长期主义者。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要谈长期主义。

你的“长期主义”是什么?在哪里?是在心里,在行动上,还是只在朋友圈里?


参观美团展厅的时候,我看到一块屏幕,上面展示着一些王兴说过的话。

比如:

每天前进三十公里;
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越有耐心;
坚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
下半场已经开始,没有中场休息……


(刘润拍摄于2019年5月,于美团展厅)

这每一句话,都是长期主义者的信条。

Why

为什么我们说,工匠精神别学日本,要学德国?

这几年有一个非常火的词:匠人精神

很多企业也会经常用这个词来介绍自己如何把产品做到极致。

作为一名商业顾问。有时我也会遇到想把自己企业做大做强的企业家问我建议时,问我,

怎么看日本工匠精神,该如何学习?

我认为,如果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真的不建议你学习日本匠人,而是要学德国。

为什么?

一切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本质。

今天,我就把我对匠人观点的一点看法分享给你,期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01、日本匠人核心是经验,靠传承

什么是日本工匠精神?

举个例子。

村嶋孟,连续50多年潜心研究最美味的煮饭技巧,因此被称为“煮饭仙人”。


他说,

“煮得不好吃的叫做白饭,
还不错的叫做米饭,
而最好吃的则称为银饭”

所以,他在32岁那年开的店,取名为:银饭屋。

那他是如何制作出银饭的呢?

简单总结可以分为六大要素,原料讲究的是人、米、水,技法上则讲究淘、煮、蒸。

举几个细节。

对煮饭仙人来说,仅仅是用手触摸米,他就知道米的品质如何了;
淘洗米时,要巧妙利用指尖的力道,让每粒白米相互碰撞;
煮饭的火候,要先小火煮十分钟,然后大火煮十分钟;
煮完在用微火蒸饭20分钟,看到冒出白色热气,马上关火,再焖10分钟。
……

这样,一碗银饭才算制作完毕。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会情不自禁地蹦出一些句子,比如,

50年只做一件事,煮出一碗好吃银饭,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要不忘初心,要有匠人精神。

专注把生活百味,煮进白饭一味。

——

再比如,在日本银座站地下商场,有一个只有十个座位的小店,那就是寿司之神小野次郎的店。


作为寿司之神,小野次郎做寿司,从食材、制作到入口瞬间,每个步骤都经过缜密计算,近乎一板一眼的追求每个细节。

而且还会针对不同食客调整寿司大小,以至于能够一口吃掉美味。


小野次郎被誉为,终其一生都在做寿司。

他说,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
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
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炼技能;
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大家敬重的关键。


(排版时候把黑边裁掉)

小野次郎也以这种标准要求他的学徒。

而学徒,做的好坏,就全凭小野次郎主观判断。

在这里,大家都想让小野次郎满意,小野次郎的认可比一切都重要。


(46:02 秒左右画面,这两行字要截图出来)

学徒最开始的工作就是拧毛巾,头四个月唯一的工作就是把极烫的湿毛巾拧到全干。


有个学徒练习煎蛋,4个月后终于做出一个让小野次郎觉得还可以的煎蛋。

学徒当场高兴地哭了。

但这离真正做寿司远着呢,因为还要至少3年学会准备大米,8年时间学会怎么把寿司按进寿司卷。

这就是日本的工匠精神,精雕细刻、工艺精堪。

这时,你可能会说,这不正是我们中国企业应该学习的嘛。

做事专注,精雕细琢。

是的,可是,问题就在这儿。

你要怎么学呢?

这都是手艺、这都是感觉、这都是经验,标准都是师傅的一句话。你就是在边上天天看,也不一定学得会。

日本匠人的核心是经验,靠传承。

所以,我才会建议你,如果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别学日本的匠人精神。

02、德国匠人核心是精确,靠工业化

这种凭手艺,凭感觉,凭经验的日本工匠精神,我们不学,那我们学什么?

我建议你可以学习德国的工匠精神。

德国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精确。

2017年的国庆期间,我陪同问道全球的企业家学员们一起参访了德国ABB技术工厂的培训中心。

这个工厂的总裁就陪着我们在工厂里转了一圈。

我们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些十五六岁的小朋友拿个钢锉在那锉一个钢条,搓完之后拿游标卡尺来量。

看看锉的是否符合标准。

我就问他们总裁,为什么现在还需要人做这种事,现在机器不是可以一下子就加工出来了吗?

那位总裁说,是的,机器肯定可以加工出来。但是我们要锻炼这些学员对精确度的把握。

读到这里,你是否发现了德国匠人精神和日本匠人精神的不同。

德国的学徒,对他考核的标准是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来的,而日本匠人的学徒考核标准是师傅的经验。

德国匠人追求的是精确,而日本匠人追求的是传承。

——

到底什么是精确?

我们再举个例子。

2016年,总理说,我国目前尚无法独立生产圆珠笔笔头。

为什么?

有人说这是因为进口更划算,成本更低。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圆珠笔笔头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


就比如这个球珠吧,一定要足够圆才行。

可是如果把直径0.5毫米的钢球做到足够圆,就要求对精确有极高的要求。

就比如同样需要钢珠非常圆的轴承行业。

轴承主要功能就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

说的又有点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轴承里钢珠足够圆,那么摩擦力就小。

我们看个国产轴承和德国轴承对比视频,就能了解到德国人对精确的要求是多么高。

【轴承视频】

你看,我们的轴承转几圈就停了,因为摩擦力大。

但德国的轴承,是不是给你感觉,一旦转起来,根本就停不下来。

从肉眼上,你可能看不出什么区别。

但是一旦到毫米、微米这个量级,对精确的严苛追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

说了这么多德国匠人对精确的执著。

那精确的价值是什么呢?

价值就是,通过精确,我们可以几乎把任何事都工业化。

03、只有精确,才可复制,才能工业化

把任何事都工业化?

这是不是有点太绝对了。

比如下厨房做个菜,都是精盐少许,油七分热,要怎么工业化。

确实,我们的中餐严重依赖大厨的经验,当然这也是我们很多餐厅无法做大做强的原因。

因为无法工业化,没办法快速复制。

那我们看西餐是怎么做的,就比如西式烘焙。

在一个标准的西式烘焙厨房里,你一定会看到下面这些仪器:

台秤、量杯、量匙、钟表、温度计等称重、计量、计时、温控手段。


如果我们看一个烘焙菜谱,你甚至觉得这不是菜谱,明明就是一个作业指导书。


它会把用料、发酵时间、火候等都精确到毫升、克、分钟、摄氏度。

即使作为初学者,你只要严格按照这份指导书做,也能做出美味的烘焙甜点。

——

再比如,国内最大的餐饮企业百胜集团,下面的肯德基。

在中餐厅的后厨,各种机器设备是辅助大厨更好的烹饪佳肴的。

但在肯德基的厨房,人是辅助各种机器设备的。

薯条什么时候下锅,油要多少度,这些都是标准化的,机器设置好的。

操作的人员只要按照指导手册完成标准动作就可以了。

这就是通过精确,实现工业化的力量。

也只有这样,肯德基才能在全国开几千家店,口味几乎一样。

——

所以,回到最开始那位同学的问题。

企业想做大做强,要不要学习日本匠人精神,当然可以学,可以学日本匠人精神专注、极致。

但是非常不建议你学日本匠人精神的这种通过师傅带徒弟的传承。

反而,如果想做大做强,我更建议你去学习德国的匠人精神,每件事都追求精确,只有这样你才能实现标准化,实现工业化。

只有这样,企业也才可以实现复制,做大做强。

最后的话。

这时,有同学可能会说,日本匠人精神不完全指的是煮饭仙人、寿司之神,索尼,惠普,三洋等等制造业企业,也一样很伟大,值得学习。

当然,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一家企业、一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何况日本这些在世界上都赫赫有名的企业,当然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如果是一家想做大做强的企业,我仍然不建议你学习日本匠人精神的传承、独门绝活,而是建议你学习德国匠人精神的精确、可复制、工业化。

因为现在的生产是什么?

是模块化生产、广泛分工。

——

就比如,10几年,在液晶这个领域,日本这些赫赫有名的制造业企业,为什么会输给三星呢?

罗胖在有一期液晶演义的罗辑思维节目中提到,在平板技术初期,每家日本企业都想找到独门绝技,想靠精雕细刻、工业精湛和别人弄出差异化。

所以,松下和日历主攻等离子技术;佳能和东芝研发一种名为SED的显示技术;索尼研究“场致发光”技术(现在很少人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三洋则专攻OLED技术。

只有夏普专注于液晶技术。

但即使是夏普,也还是想要研究独门绝技。在很长时间里,夏普生产的液晶面板只供给自家的电视机使用,不对外供货,夏普想让自己的液晶电视一枝独秀。

而韩国三星则通过“疯狂”的巨额投资,让液晶平板实现了摩尔定律,每过18-24个月性能就翻一倍。

有人分析过液晶技术的专利分布,发现日本企业的专利数量有明显优势,但更多的专利,更多的独门绝技,并没有让这些日本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

因为竞争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的生产是模块化生产、广泛分工。

这种生产方式需要的技能是什么?

是经验、是师傅的感觉、是传承、是独门绝技吗?

不是的。

这种模块化生产、广泛分工需要的是精确、可复制、工业化能力。

所以,一家想做大做强的企业问我建议,到底学什么?

我会建议你别学日本的匠人精神,而是最好去学德国的工匠精神。

祝福。

祝福你的企业早日做大做强,走向辉煌。

What

国际暗空协会每年会举办摄影比赛,要求全球爱好者提交照片,展示银河系的美妙,或者人类光源对天空的污染。今年的获奖作品中,有一张中国长城的照片,显示了光污染的严重。

最长的脚印足迹化石

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国家公园的一个湖泊干涸以后,考古学家在湖床发现了已知最长的脚印足迹化石。这些足迹形成在一万多年前,长达1.5公里。

这个人的行走速度很快,大约每秒1.7米以上(舒适的行走速度约为每秒1.2至1.5米)。脚印比较小,很可能是女性或少年男性的脚印。这个人走到目的地后,又走了回来,在折返点还出现了一些两三岁婴儿的脚印。目前的推测是,可能是一个母亲抱着婴儿在奔跑(被野兽追逐?),到了目的地,让婴儿下地走了一会,然后又抱着返回,或者将婴儿交过当地的某个人。

达芬奇的树干定律

500年前,达芬奇发现了一个现象,树干的横截面等于树枝横截面的总和。也就是说,在同一个高度,把所有树枝剪下来,紧紧捆在一起,正好等于树干的大小。达芬奇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现在,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 Aix-Marseille 大学的物理学家 Christophe Eloy 提出,树木的这种结构可能是抵抗大风引起的压力的最佳选择。

人类的核心动力:攀登

人类攀登的核心动力体现在我们本能地与时间赛跑,在我们所拥有的短暂时间内尽可能地完成更多的使命。

攀登的意义在于终生的自我成长和进步

攀登过程中的三种人

放弃者:退出,逃避,变卦,放弃
扎营者:接受攀登挑战,找到平稳舒适的高地,躲开逆境
攀登者:认为凡事皆有可能

☞ 对于攀登者而言,营地是驿站
☞ 对于扎营者而言,营地是家园

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从未真正活过的人。
——梭罗 《瓦尔登湖》作者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诸他的一切苦难。
——尼采

攀登者敢于冒险,经受挑战,克服恐惧,坚持愿景,引领风潮,坚持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截止目前,我认为一个CEO最难以做到的,就是对自己内心的控制。组织设计、流程设计、指标设置以及人员安排都是相对简单的工作,对内在情绪的控制才是最艰难的。

成熟的人,要学会从“负重前行”,到“举重若轻”

普通人和高手的差距在哪里?

在于能不能从逆境中爬起来,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

这是能咬碎了牙,负重前行。

高手和顶尖高手的差距在哪里?

在于能不能从逆境中爬起来之后,还能轻松面对眼前的困难,一路前行。

这是能笑对苦难,举重若轻。

— 1 —

维克多·弗兰克,你可能知道这个人。

二战期间,他穿着囚服,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

他和其他人排着长队,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看守随手一指,被指到的那些人,会被分到队伍的左边,带到一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地方。

他们去了哪里?

几百米外的烟筒里,就躺着那些不幸的人。他们变成了一串串火苗。

“你的朋友飘向了天空。”狱友告诉他。

这是真正让人绝望和恐惧的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消失了。

在这样极端的逆境之中,怎么办?

有人自暴自弃,消极地等死。有人凭借着对生存的信念和希望,痛苦地坚持。

但维克多呢?

维克多也想活下来。

但是,他选择高贵地面对苦难。每天用玻璃瓶刮干净胡子,还在集中营唱歌搞活动,选择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二战结束后,维克多走出人间地狱,写下了那本著名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人可能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但是人性中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困苦和不幸中选择生活态度的自由,永远都无法剥夺。

选择生活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

在绝境中,有的人负重前行。但还有的人,能举重若轻。

— 2 —

人生是由一个个挑战组成的,面对逆境,甚至绝境,我们如何应对,体现了一个人的态度和格局。

美国著名学者,保罗·斯托茨甚至把这种能力取了一个名字——逆商。

逆商(AQ),是能不能在困境中看到机会,甚至进一步化危为机的能力。和智商(IQ)、情商(EQ)一样,逆商也被看作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弗兰克在绝境中,依然选择用具有尊严的方式和轻松积极的态度面对苦难。

而我们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逆境,也同样可以。

前段时间,我和一些创业者们开私董会。

其中有一位学员,非常年轻。但是,我能明显感觉到他的疲惫、憔悴。距离上次见面明明没有多久,却像一夜之间老了许多。

为什么?

因为他遭遇了今年最大的逆境——疫情。

疫情的突如其来和破坏力让他猝不及防,企业经营遇到了重大的问题。每个问题,对他都是巨大的打击。

比如,交易停止,原来的业务遭到冲击,收入断崖式下跌,怎么办?
比如,股东要求必须裁员止血,否则公司就要没命了,怎么办?
比如,收入下降,但成本还像水龙头一样哗哗支出,现金流马上要断裂了,怎么办?

……

显然,他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办。

但是,为了自救,他不得不想了许多办法。

请教了各行各业的人,动用了许多资源和关系,也和股东和员工进行拉锯式地沟通……

也许,为了业务,他尝试了直播带货、私域流量,视频号,不管是什么,都先试起来,苍蝇也是肉。
也许,为了不裁员,他和员工商量延期领取工资,并支付年化12%的利息。
也许,为了控制成本,他还和政府和房东谈判,请求延期缴纳税款、减免房租。

也许,在一番自救之后,他暂时活了过来。

“还剩半条命”。

但是,但是,我和他说,虽然你很不容易,不过你应该再努力一把,尝试着往前再多走半步。

这半步,就是从负重前行,到举重若轻。

只有走出了这半步,你才完成了这轮真正的历练和成长。

成长是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去了叫成长。

只是,有的人哭着爬出来,有的人笑着爬出来。

真正成熟的人,可能不会说“还剩半条命”,而是会说“捡回半条命”。

这有什么区别?

语言的背后,是心理状态的不同。

1
2
3
不是失去,而是得到。
不是绝望,而是希望。
不是悲观,而是乐观。

这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心力,需要我们有强大的“逆商”。

这半步,要怎么走?

— 3 —


逆商:我们该如何应对坏事情》的作者保罗.斯托茨,教给我们四个步骤。在得到,谭昊老师也专门对这本书做过解读。

第一,倾听我们对逆境的反应。

保罗说,我们可以玩一个小游戏,一旦陷入逆境时,大脑就马上敲响警钟。

比如,用“bingo”这样的,一个好玩的声音来提醒自己,逆境来了。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种好玩的声音本身就能让我们放松,用更积极的态度来处理问题。

而且,当大脑出现这种声音时,我们也可以清晰判断自己的反应,是悲观还是乐观,反思自己,以此调整。

倾听对逆境的反应,就是先倾听内心的声音,提醒自己用更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

第二,探究对逆境结果的担当。

面对逆境,很多人会放大问题,认为都是自己的过错,觉得所有的结果都是由自己造成的。

这种放大,会导致过分的自责。

我们要做的,是承担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但也不推卸的责任。

事情发生了,承担责任。意外发生了,承担结果。灾难降临了,承担损失。

不怨天尤人,而是接受事实,才有改变和影响结果的可能。

第三,分析我们身边的证据。

目前遭遇的情况,真的有那么糟糕吗?我们真的认真分析过吗?

作者将这个质疑和分析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问题。

我们可以问自己:

有什么证据表明,当下的情况是我无法掌控的?
有什么证据表明,逆境一定会影响到我生活的其他方面?
有什么证据表明,逆境必然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面对逆境,我们常常自乱阵脚。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把答案写在白纸上时,却经常会发现:

原来,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第四,做点什么。

理性的做法,是缩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关注圈太大,就会自我代入。而关注圈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 改变的。

而影响圈,才是真正我们能做的事情。

现在,就是扩大影响圈的时候。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

因为行动,会带给我们掌控感。

我们恐惧的常常是已经发生的结果,但我们焦虑的却经常是尚未发生的未来。

对未来的失控,会让我们深陷逆境。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想,全是问题;做,全是答案。

试着去做点什么。一定要去做点什么。

当我们在生活遇到逆境,甚至绝境时,都可以用这四个步骤,让自己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当你有了这种思维和习惯,就能够坦然接受事实,并试着在危机中寻找机会。

至少,我们不能浪费一次危机。因为痛苦,是进化的良机。

最后的话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有的人面对逆境,痛苦地负重前行。而有的人,却能够举重若轻。


本·霍洛维茨在他的书《创业维艰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中说:

在创业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如果说走向成功需要十万八千步,那么我们也许还差十万七千步。

剩下的路,只会更加的难走。

怎么办?

每一次,都往前多走半步,多走半步。

从负重前行,到举重若轻。

Top Gun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远离杠精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不要和杠精争输赢。

— 1 —

为什么不要和杠精争输赢?

前几天,在进化岛社群里看到一条留言,问我有什么看法。

什么留言呢?

湖南耒阳一名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了676分的成绩,排名全省前四。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女孩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北大考古专业,却没想到被网友送上了热搜:

说什么专业选亏了,孩子真傻,选这么冷门的专业,白瞎了这么高的分数。


今年全江苏省文科第一名,因为历史选修的等级为B+,而与清北复交等名校无缘,被称为“最惨高考状元”的白湘菱,拿百万奖学金去读港大金融类专业,也被网友群嘲:

“一百万就被买走了,这样的状元,真…没骨气。”

“好好的孩子,为了钱把自己的一辈子搭进去了。”

“被金钱蒙蔽双眼,头脑不清醒,迟早要后悔。”

有意思。有意思。

1
2
不看“前途”选北大考古专业会被群嘲,
看“前途”拿百万奖学金读港大也被群嘲。

通过这2件事,我得到最深刻的一个体会就是: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不要和杠精争输赢。

为什么不要和杠精争输赢?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表达,大概可以分为:

事实(Fact)和观点(Opinion)。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但是细究起来,还可以再分。

至少可以分为四种:

事实(Fact),观点(Opinion),立场(Stand),信仰(Belief)。

什么意思?一个一个来说。

— 2 —

事实

人与人时间最大的差距,在于认知。

每个人看世界时,

都带了一双叫“认知”的“洞察力眼镜”

这个世界的色调既不是由世界真实的颜色决定,

也非你肉眼看到的事实决定,

而是由“认知”的“洞察力眼镜”镜片的颜色所决定。

每个人看到的只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我以前经常举一个例子。

今天很热,是不是事实?这不是事实。

1
2
今天30度,这才是事实。
热,是你的观点。

事实,是独立于人的判断的,客观存在。

当然,这也是在大多数情况下。

现实世界,有时复杂到,你无法判断事实。

比如,你看圆柱体的正面,说这是一个圆形。

你看圆柱体的侧面,会说这是一个方形。

你看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鱼在鱼缸里看到的事实,这个世界是球面的。

你看到的事实,不是这样。

但总体来说,事实是最不容易有争议的部分。

我们只能说,我们对事实的了解,还不全面。

— 3 —

观点

有些人并不在意观点,甚至根本没观点。

只要对方是赞成的,他们就会反对;而只要是对方反对的,他们就会赞成。
他们只是不喜欢,或是讨厌某个人,才会否决对方的观点。

在意的不是观点。

是好恶。是输赢。

那,什么是观点呢?

观点,是你对一个事实的看法。

观点,和你的关系,比和客体的关系,更加密切。

你觉得30度热,是因为你冷。你觉得30度冷,是因为你热。

你的知识结构,你的信息环境,你的决策模型,决定了你的观点。

有人说,互联网世界为什么有那么多争论?

是因为,本来人们就是活在不同的信息环境和决策模型里的。

只是,他们彼此扎堆,交叉很少。

所以,这个世界相安无事。

信中医的和信中医的玩,不信中医的和不信中医的玩。相安无事。

但是,互联网把这些人全都拉在一起了,于是彼此惊为天人,

吵得不可开交,都觉得自己代表的是“事实”。

— 4 —

立场

什么是立场?

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

你说热不热?你觉得挺热的。

但你是物业公司。你一旦说热,就要给大厦开空调了。

你一边冒着汗,一边说,我不热,我就是不热。

这时,你和他就没什么好辩论的了。

除非你能和他有相同的位置和利益,否则你们俩,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

1
2
3
4
5
6
7
在辩论场上,这叫“持方”。
因为持有正方观点,你能面红耳赤,说服对方。
甚至你都相信自己真的相信这个持方了。
但是,主持人突然说,交换立场。双方愣了一下。
我们不争对错,我们只争输赢。
几秒钟后,因为持有反方观点,你还是能面红而赤,说服对方,甚至你都相信自己真的相信这个持方了。
这就是立场。

不要和有位置和利益相关的立场辩论。

这就是为什么说:小孩子才谈对错,成年人只谈利益。

为什么?因为小孩子没有位置和利益。

如果针对客观事实依然产生争议,有时我们会很愤怒,

这明明是一头“梅花鹿”,为什么这么多人偏偏说是一匹“汗血宝马”?

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这么荒谬绝伦的观点,为什么还会有人支持,大家都是傻子吗?

那根本不是观点认知差异,而是立场利益之间的博弈。

能够想明白这一点,谁赢得争论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怎么和不同认知的人达成利益最大化。

1
2
强者站在立场赢得结果,
弱者站在观点赢得辩论。

— 5 —

信仰

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

你信基督教,他信佛学,那个谁信科学。这个比立场更厉害。

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没有立场。

我信的是“对”的东西。没错。信仰都是对的。

因为你无法证明它是错的。这就是“逻辑自洽”。

一个有判断力的人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大量逻辑自洽但互相矛盾的信仰。

信仰内逻辑自洽,信仰间互相矛盾。

这时,你只有选择。一旦选择,就无法被击败。

1
2
3
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
不要攻击别人的信仰。
第一,你不可能获胜。
第二,你会失去这个朋友。

最后的话

“杠精”这个词是近期开始流行的,但是杠精这类人却不是最近才有的。
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缺杠精的身影,他们是一个永远拧巴的矛盾体。
他们好像从来都不会赞成什么,也不会反对什么,但是同时又好像既赞成一切又反对一切。
他们的观点永远取决于对方的观点。
只要对方是赞成的,他们就会反对;而只要是对方反对的,他们就会赞成。
你说骆驼比马大,他就说,我就看过一只小骆驼,比马还小。
这时候,你要立刻含笑闭嘴,给他竖一下大拇指:
“嗯,你说的都对。”
因为再争论下去,你也无法帮他建立全局观,他却可以永远在特例世界里,洋洋得意。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不和杠精争输赢。

How

构成逆商的三大支柱

认知心理学

☞ 认为逆境持久、影响深远、内在、不可控的人会受到伤害。 认为逆境短暂、影响有限、外在、可控的人则会获得成功
☞ 一个人应对逆境的方法会影响其效能、表现和成功
☞ 我们应对逆境的模式是潜意识的,始终如一的
☞ 若不受约束,这些模式就会一辈子不变

神经生理学

☞ 大脑能够塑造习惯
☞ 习惯可以立即中断或改变
☞ 一个人应对逆境的习惯做法可以中断或立即改变
☞ 若新的习惯取代了旧的,则旧习惯就会退化,而新习惯就会发现起来

心理神经免疫学

☞ 应对逆境的方式直接影响身心健康
☞ 掌控感对于健康长寿至关重要
☞ 应对逆境的方式(逆商)会对免疫功能、术后恢复和致命疾病患病率产生影响
☞ 以软弱的方式应对逆境会导致抑郁

拥有逆商,学会应对坏事情

攀登者敢于冒险,经受挑战,克服恐惧,坚持愿景,引领风潮,坚持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作者把人生比作登山,一路上会因为选择不同出现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渴望成功的人要勇于去做攀登者。也要具备逆商,在逆境困局中脱身。

1
2
3
4
5
6
1,树叶:个人表现
无论事业,友情,爱情,我们总会去评价或者评估别人的表现和结果。个人表现就像叶子,必须自树枝上生长一样。
2,树枝:才能和渴望
成功的因素,才能和渴望缺一不可。才能是我们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渴望是动力,热忱,激情,内驱力,雄心抱负和活力,是招聘时面试官想要看到的。
3,树干:智力、健康和品格
4,树根:基因、家庭影响和信仰

逆商的CORE四个维度:

Control(掌控力)
高逆商的人面对逆境,更具有韧性和决心。会尝试采取行动,坚信“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

Ownership(担当力)
高逆商的人面对逆境,勇敢担起责任,改善现状,而不管起因为何。

Reach(影响度)
让逆境对自己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Endurance(持续性)
把逆境看作暂时的,争取行动,卸掉标签。

逆境最关键的就是心理的韧性。勇敢采取行动,承担责任,尝试控制逆境的影响,并且相信它只是暂时的。

Listen,倾听自己的逆境反应
发现逆境,培养对逆境的嗅觉。一旦发现逆境,就要去判断自己的反应是否为高逆商反应(基于CORE)。
练习:记录逆境并分析CORE

Explore,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
勇于担当,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Analyze,分析证据
1,什么证据表明我无法掌控?
2,什么证据表明逆境会对我有影响?
3,什么证据表明你必然持续较长时间?

Do,做点事情,采取行动
1,还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获取信息?
2,如何对形势逐渐拥有掌控?
3,如何限制逆境对我的影响?
4,如何限制逆境的持续时间
5,首先做什么?
6,什么时候开始做?

有了工作清单,用漏斗法率先行动起来!

随时关注自己是否遇到逆境,并用LEAD的方法去分析,逐渐培养成正确应对逆境的习惯。

止念法,避免灾难化心理。

分心法:
1,停止蔓延:用力拍东西,喊停
2,转移注意力:关注另一个东西
3,橡皮筋弹走负面思想
4,积极干扰:无聊的电视、小说,业余爱好
5,运动

重塑法:
1,重新思考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不忘初心
2,渺小化:大街上去看芸芸众生(不能喝咖啡和酒)
3,帮助他人:福利院,养老院,残障人士志愿者

通过LEAD的方式也可以勇于引导他人,需要注意:
1,要提问,不要说教
2,不能只倾听
3,避开提供建议

Experience

人脉,不是那些能帮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帮到的人

我从2003年开始做公益,今年是第17个年头。

做公益,发乎善心,止乎理性。

做公益帮我开启了人生的可能性,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其中一个故事。

本文首发于2020年1月。

— 1 —

2003年,我还在微软工作。

有一天,一位美女来微软做宣讲,第一时间我抢到了沙发。

来的这位美女叫做ISA,她是公益组织“国际青年成就”的中国部秘书长。

她来招募志愿者,希望我们能去大学里,给迷茫的大学生讲讲课。

ISA说的真好:“Let their success be your inspiration”。

这让我想起,西方心理学大师马兹洛也说过,人一旦吃饱了,就会撑,接着呢,就应该做点让自己有安全感,有归属感,有荣耀感的事情,最后把自己给实现了。

2003年10月23日,我第一次参加国际青年成就的活动。

我对ISA说,活动很棒,但我不是很喜欢这个题目“成功技巧”。

成功没有技巧。

于是我请开复老师帮忙,用他的一些内容,在原有的课程上加了一章“成功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这门课改名为“事业启航”。

开复老师颇有感慨:

“我77年作为学生在美国参加国际青年成就课程时,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今天中国的学生有同样的机会真令人高兴。希望这样的课程可以像当年帮助了我的职业和生活一样,帮助今天中国的学生。”

能够通过这样的课程帮助到很多大学生,我也特别高兴。

是啊,管多少人,赚多少钱,出多大名,算是成功?

成功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 2 —

后来,我参与的公益活动越来越多,成为了国际青年成就的志愿者理事。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

有大量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比如我微软的同事们,他们不知道去哪帮助别人。

同时,也有大量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却不知道去哪找到那些愿意帮助他们的人。

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互联网就是用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

也许,我能够做点什么!

“嗨,我有一个想法。”半夜,我打电话给谢昉,激动地说,“我想做一个公益网站。当一个人受到上帝眷顾的时候,我们当分享这份幸运。我们可以捐献时间。”

接下来的五个月里,我和上百个人讨论这个“捐献时间”的想法。

很多人委婉地说:“最大的公益就是干好自己的活。”(内心OS:做你自己的事吧,别整这些没用的)

“我要是有你那么多时间可以捐献就好了。”(内心OS:你丫就是闲得慌)

“你找谁来捐点时间给我吧。”(内心OS:我帮自己还帮不过来呢,侬脑子瓦特了)

也有很多人比我更加激动:“太棒了,这就是我一直想做的”,“时间本身无所谓意义。做有意义的事情,时间才有意义”,“被需要的感觉真好”。

于是,我们的公益网站项目启动了。

我们的网站logo是志愿者设计的,网站是志愿者开发的,首页的美女代言人是志愿者,照片也是志愿者拍摄的。

“捐献时间,分享快乐”这个标题,也是志愿者决定的……

2005年10月23日,“捐献时间”网站正式发布。

我从来没有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不为功利地认识这么多人。

“捐献时间”上线后,短短一年,有564名志愿者,参与了61个机构组织的227场志愿者活动,捐献了自己宝贵的3071小时,使21822人受到帮助,创造了218万的社会价值。

那个时期,我非常非常忙。

我一边在微软尽心尽力管理着我的几摊业务和二三十个人。

一边在复旦刻刻苦苦读着工商管理硕士提升教育背景。

一边在上海商学院偶尔履行特聘讲师的职责抽空授课。

一边利用周末在国际青年成就承担志愿者委员会委员工作。

一边细心经营捐献时间和二十位志同道合者实现梦想。

一边要保留一些宝贵的时间给自己的亲人朋友……

直到2006年的某一天,我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

— 3 —

这个电话是一位央视记者打来的,她叫做梁铮铮,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好朋友。

她专门从北京飞来上海,代表央视和“捐献时间”谈合作。

于是,2007年3月19日,“捐献时间”开始与央视合作,启动“慈善1+1”计划。

有了央视的资源和影响力,我们做了很多之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所有的经费由央视负责,随便搞一个网上发布会,潘石屹就捐了100万。

网站之前放在我朋友的服务器上,只有一位志愿者兼职维护,而在央视有一台专门的服务器,由30人的团队全职维护。

连崔永元、白岩松、敬一丹这样的著名主持人也为“捐献时间”免费宣传。

和央视合作之后的一年,有3038名志愿者,捐献了33691小时,帮助了160992人。

这一年的成就,十倍于“捐献时间”自己第一年的成果。

因为和央视合作,我认识了一位央视的导演。

突然有一天,这位导演跟我说,我有一个做公益的朋友,听说“慈善1+1”后,特别想认识你,想跟你聊聊怎么做公益。

我一听很高兴,就说,我正好在上海有一场关于公益的宣讲,你让他来听听吧,我们可以聊一聊。

于是,在我的宣讲会上,那个人就来了。

我见到他之后,惊为天人。

因为这个人根本就不是什么“他”,而是一位大美女,而且是一位超级大美女。

她的名字叫做江欣荣,是首届中华小姐环球大赛的冠军。

— 4 —

认识江欣荣后,突然有一天,她找我说,我给你介绍一个朋友,他最近也想做公益,但不知道怎么做,你能不能跟他聊一聊。

我很高兴地就答应了。大美女的朋友,说不定还是个大美女呢。

于是,2007年的某一天,我如约去了四季酒店的餐厅。

刚进餐厅,我就开始觉得不对劲。

因为门口站着4个戴着耳机的保镖。

他们没有搜我身,但是用犀利的目光透视一样地,上上下下把我打量了好几遍……

终于,在确认我没有什么危险之后,他们的目光变得柔和起来,放我进去了。

我非常诧异,这么大阵仗!

内心瞬间有点后悔,来之前怎么没跟江欣荣打听一下,这人到底是谁呢。

吃饭的时候,他跟我说,我父亲的人生梦想是做亚洲股神。

我诧异地看了他一眼,心想,你谁呀?你父亲又谁呀?还想当亚洲股神?

现在的年轻人口气很大嘛……

吃完饭之后,回去一查,不得了。

他的父亲是李兆基,曾是福布斯亚洲首富,世界第4大富豪。

而他是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全亚洲最有钱的5个人之一。

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2008年,李家杰牵头,成立了一个公益机构,叫做百仁基金。

百仁基金的创始人有43个,我是其中之一,另外42个都是香港的富二代。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为了能给社会做一些贡献。

而百仁基金所做的事情,其实就相当于把“捐献时间”在香港又做了一遍。

再然后,2013年,我离开微软。

李家杰找到我说:“来我这里工作吧。”

我婉拒了他。

我刚离开一家大公司,不想再加入另一家大公司。

他和我说:“不然这样,你做我的私人顾问吧。”

于是,我成为了李家杰的私人商业顾问。

他是我的第一位咨询客户。

从此,我正式开始了商业顾问的生涯……

—5 —

站在今天回首过去。

如果不是2003年我认识了ISA,2005年,我就不会做“捐献时间”。

如果我没有做“捐献时间”,我就不会认识梁铮铮,和央视合作。

如果没有和央视合作,我就不会认识央视的那位导演。

如果没有认识央视的那位导演,我也就不会认识江欣荣。如果没有认识江欣荣,我就不会认识李家杰。

如果没有认识李家杰,我就不会成为他的私人顾问。

如果没有成为他的私人顾问,我的顾问生涯可能也不会走到今天……

这一路走来,我认识了ISA、梁铮铮、央视导演、江欣荣、李家杰…

他们是我的人脉吗?

是的。

但这不是因为他们对我有价值。

而是因为我对他们有价值,能够帮助到他们。

你能够帮助到的人,才会成为你真正的人脉。

在今年的跨年演讲上,罗胖说,人的网络是财富的放大器。

什么意思?

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有两个部分: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

第二,你和其他人连接的本事。

前者是1,后者是1后面的0。

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没有自己的本事,无法帮助到别人,就算你认识的人再多,他们也不会是你的人脉。

—6 —

很多人问我,润总,你认识那么多业内牛人,你平时是怎么经营人脉的呢?

坦白说,我自己几乎是不经营人脉的。

我个人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

好的人际关系,没有必要天天一起吃饭,或者逢年过节送个礼。

很多人想方设法讨好别人,或者努力经营人脉,就是为了有一天对方能够帮到你。

这个状态其实是不对的。

想方设法与牛人认识,拍张合影,留个微信,对方就能变成你的人脉吗?

不能。

如果你对对方没有价值,对方为什么要帮助你呢?

只有当你能帮到他的时候,他才会来帮你,这就叫做双赢。

所以,经营人脉,始终要保持的一个基本心态:

想尽一切办法,毫无目的地帮助别人。

最后的话

做公益,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你想做就可以去做,无需他人批准。

做公益,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大家不为钱而来,所以无法用传统激励方法聚集人。

做公益,是一件对社会很有帮助的事,因为他是商业、政府之后的第三次分配。

做公益,也是一件对自己很有帮助的事,因为你会认识一群心灵纯粹的终身伙伴。

无论是面对一起做公益的伙伴,还是工作、生活中的同事、朋友,你只有不断积累自己的价值,并不断输出自己的价值,去帮助别人,才能积累人脉。

如果你不断发光发热,都帮不到一些厉害的人,那只能说明你暂时对他们是没有价值的。他们暂时还不是你的人脉。

等到有一天,当你有能力帮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才会是你的人脉。

记住,健康的人脉,是双方的共赢,而不是单方的消耗。

Reference

  1. 刘润对谈吴军:给腾讯和所有上进企业的4点建议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