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旧循环,跃迁新回路。——DeepCreator
说人话,做人事,活人样。
——DeepCreator
有些话,必须自己来说;有些决定,必须自己来做;有些责任,必须自己来背;有些后果,必须自己来扛。
——DeepCreator
Why
“我不忙,我只是时间不够”
总有同学问我,润总,你一年要讲100多天课,要给企业做咨询,要写线上课程,要运营进化岛,公众号还要日更,还要管理公司,居然还有时间一年出国玩两次……
你怎么能在一年之内做这么多事情?!
你到底是如何管理时间的?
1 | 确实,我每天都要做很多很多事情。 |
什么意思?
01
忙,是一种略带焦虑感的心理状态。
当你只有两只手,可是却有十件事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自己特别忙,事情永远都做不完,略感焦虑。
1 | 可是,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事情就是永远都做不完的。 |
相反,如果你特别重要的事情都做完了,剩下没做的,只是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那你就不会感到特别焦虑。
所以,只要按照优先级来做事情,你就不会觉得你很忙,你只是时间不够而已。
02
“我不忙,我只是时间不够。”
这种状态很令人羡慕,那怎么才能实现呢?
你要schedule your priorities(按优先级把事情放入日程表),而不是prioritize your schedule(给日程表里的事情排优先级)。
什么意思?
我们经常会把所有要做的事情放入日程表,今天下午旁听会议,明天上午写方案,明天下午面试,后天早上去超市购物……等等等等。
这些事情已经把日程表排满了。
你看到满满的日程表:这么多事情要做,可怎么办啊?
那我来给它们排个优先级吧。
明天上午写方案是第一重要的,明天下午面试是第二重要的,今天下午旁听会议是第三重要的,后天早上去超市购物是第四重要的……
这就叫做prioritize your schedule(给日程表里的事情排优先级)。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给日程表里的事情排完优先级,好像并没有太大意义。
你要做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少。你还想做更多重要的事情,可还是一点时间都没有。
这就像一个罐子里面,已经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头。而你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头想放进罐子里。
于是,你去给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头打标签,这个石头是最好的,那个石头是第二好的……
打完标签之后,你发现,这个罐子里还是没办法装进更多的石头。
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说:
你应该先给事情排优先级,再按优先级把事情放进日程表。
请注意,这两件事的顺序非常重要。
一定要先给事情排优先级,再按优先级把事情放进日程表。
比如,我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写论文,因为不写完我就没法毕业。
第二重要的事是健身,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第三重要的事是学英语,因为下个季度就要考试了。
……
把所有的事情按优先级列成清单之后,再把它们放入日程表。
比如,写论文是最重要的,所以每天早上的9点到12点,雷打不动,我必须在这个时间写论文,不能被任何事情干扰。
健身是第二重要的,每周一三五13点-14点,去健身房锻炼。
……
这就叫做schedule your priorities(按优先级把事情放入日程表)。
这就像有一个空罐子,我们先放大石头。大石头放完,罐子还有空间,那我们再放中石头。中石头放完罐子还有一点点空间,那我们再放小石头。直到用石头把罐子装满为止。
先给事情排优先级,再按优先级把事情放进日程表。按照优先级来做事情。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事第一
”。
03
那应该如何给事情排优先级呢?
你可以把“紧急、不紧急”作为横轴,“重要、不重要”作为竖轴,画一个二维四象限图。
这样你就得到了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是重要并且紧急。
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急。
第三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
然后把你所有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的程度放进这四个象限里。
如下图:
针对不同的象限,我们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马上就要交的论文,下周就要提交的方案,追赶本月的销售指标,明天就要交给客户的文稿等等,这些都是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情。
虽然这个象限的事情,是你的焦虑之源。但是对待它们你并没有什么讨巧的办法,只有立刻、马上动手完成,杀掉一个是一个。
赶紧把它们全部排进日程表。
看望父母,每周检查项目进度,招聘更好的人才,清除污水员工,常规性拜访客户,结识真正的高手,读书,健身,一次真正的休息等等,这些都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因为不紧急,它们常常往后排,再往后排,直到变成重要,并且紧急的事:
污水员工逼走了几个优秀员工,客户因为疏于沟通而流失给了竞争对手,书到用时方恨少,车到山前发现没学过套路。
你要把时间尽量优先花在第二象限,早点把它们安排进日程表。
电脑上经常跳出来的新邮件,手机嘟嘟嘟的各种通知,各种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会议、论坛、活动:哎,你有空也来吧。这些事情也许是紧急的事情,但很多并不重要。
试着关掉邮件、关掉电脑、关掉手机。
对于“哎,你有空也来吧”的活动,你应该一律没空。
别编理由,温柔而坚定地说:谢谢啊,我就不去了。
我们为什么没有时间做第二象限的事?
就是因为第三象限的事做太多了。
各种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在公司叽里呱啦地八卦、在家里稀里哗啦地追剧,都应该戒掉。
除非你认为这些对你是“真正的休息”,但要注意别休息上瘾了。
要事第一,就是:
1 | 主动戒掉一切“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 |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嘚瑟地说一句:
我不忙,我只是时间不够。
最后的话
因为遗漏了重要的事情还没做,却做了很多并不那么重要的事情,这是我们感觉很忙很焦虑的原因。
相反,如果你特别重要的事情都做完了,剩下没做的,只是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那你就不会感到特别焦虑。
所以,只要按照优先级来做事情,你就不会觉得你很忙,你只是时间不够而已。
这听上去好像特别简单,但是做起来真的挺难。
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养成这样的习惯。
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它会让你受益终生。
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管理的不是时间,因为时间是无法被管理的。
你管理的,其实是你自己。
What
脱不花多年的工作心法全公开,想在职场脱颖而出的你赶紧来
今年618,得到App举办了首届“全民开挂节”。
得到App联合创始人、CEO脱不花,用2小时直播,分享她多年来的工作心得,告诉你在职场上怎么脱颖而出的52个“会工作清单”。
全民开挂节,脱不花带你职场“开挂”。
以下是直播的精华文稿。
请收下。
1.出门遇贵人
六月十八,全民开挂!
今天我一共要交付给你三组开挂大法:出门遇贵人、做事有章法、职场受欢迎
。
首先,我要交给你的第一个开挂锦囊,就是:怎么让自己修炼成“出门遇贵人体质”,成为一个总能有贵人相助的人?
做事靠自己,成事靠贵人。
我曾经得到过非常多长辈、前辈的帮助,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和指点,他们都是我的贵人,他们都曾在多个时刻点亮过我。
所以,我觉得,我对受人帮助这件事上,还有点发言权。
我先给你讲个例子:
我有一个表弟,特别老实,可能是太老实了,所以实习经历很少。
等上了研究生,导师给他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实习机会。我不担心他不会好好工作,但是我担心他是个“小透明”,根本无法被别人看见。
于是我给他出了主意:去上班之前,开个文件,一条条地写下你对这家公司的想象和假设,展开写,可以是对这个公司业务的理解、也可以是对领导的工作风格的想象,打印出来装到一个信封里。然后,等我口令。
表弟老实,照着做了。
等他在那家公司干了两个月,自己感觉还不错,也想有机会的话最好能留下来。
我跟他说,你可以给你的领导发个微信:“我来公司实习两个月了,很感谢公司给我这个机会,有一些收获和感受,想占用您20分钟时间,汇报一下。您明天中午可以吗?”
请注意,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小锦囊:
这样,才能让对方觉得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而且也便于对方安排时间。
这一点,连很多工作多年的老兵都做不到。
“王总,明天你有一个小时时间吗?”“领导,下周四有时间一起吃个饭吗?”这都是非常不职业的做法。
因为你在抛出一个没有参照系的要求,你传球传丢了。
但是,当问题转换为:“领导,上次您说想见一面的那位客户来北京了,下周四有时间一起吃个饭吗?”
这问题就不再是个问题,而是个计划,对方的参照系是非常清晰的,做决策的难度被降低,回复你的速度也会变快。
当然,如果你能把问题进一步变成选择题:“下周四午饭、晚饭或者下午一起喝茶,您看哪个方便?”你离目标就更近了。
好,说回我表弟,他约到了领导,打开信封,告诉领导:这是我来之前,对公司的想象,来干了两个月,这些想象中,哪些被印证了,哪些被颠覆了,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的收获是什么……
如果紧张,我们可以把这些都写在另外一个文件里,带着文件去。
事实上,他因为紧张,只说了十分钟,但是他的领导看完这两个文件,追问他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追问了半个小时,然后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别考博士了,耽误事儿,赶紧来工作吧!”
从那天开始,他承担了领导半个助理的工作,领导经常顺便喊他旁听会议,有些重要项目工作也让别的工程师带他见习。
很多人觉得,别人帮你是看你的水平和你的资源,所以新人、年轻人就没有优势。
我想稍微纠正一下:别人帮你,看的是你的成长性。
请注意,在职场上,领导选人很像投资者选股,选的是成长性,所以让成长性可以被看见,非常重要。
表弟在这次实习中做对了什么?
除了好好工作,他只多做了一件事,就是用一个正确的、公开的方法,展现了自己的成长性
。
我这个过度老实的表弟,就这样找到了他在这一行的第一个“贵人”。
是不是锦囊妙计安天下?就问你学会了,是不是也“开挂”?
满满都是套路,是吗?但是这样光明正大的套路,最好是有多少来多少。
— —
我要再给你拆解一下这个套路里的几个技术要领。
究竟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成长被人看见?来,拆个锦囊:
第一,为什么一定要入职之前写这样一张想象清单?如果实习领导没给我这个机会交流,是不是就白写了?
亲爱的,这张清单,是帮助你建立对这份工作的控制感的,即使后来没用上,它也能帮助一个新人用自己的方式对未来的环境建立一点控制感,当你去真的工作时,就不会那么空落落的。
当然,这不仅对职场新人有用,对换工作、换轨道的人也一样有用。
而且,套路是窍门,不是骗人。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是真的,而不是演的。
只有你真的这么思考过、你每一天才不会虚度,你会不断回到这张清单上来感受和反思。
第二,为什么这张清单一定要打印出来、封到信封里,留在电脑上不行吗?
行。但是效果没那么好。
因为人是视觉动物也是故事动物,人总是会被戏剧化的细节所打动,而且是在潜意识里被打动。
信封在今天已经很少见了,把清单放在信封里,强化了这个仪式的郑重感。
如果留在电脑上,就成了你领导一天会被迫看五百回的PPT。
从小我们就会追着大人请求他们“再讲个故事吧”,你啥时候见过小孩要求“再讲个PPT”吗?
请注意,强化郑重感,是将自己呈现出来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能强化郑重感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没有人提醒,或许就忽略了。比如:
别管多忙,每天都按照职业要求的
最高水准好好穿衣
。你穿的像什么人,别人就会当你是什么人。把自己的工位整理得非常整洁。该收纳的,收纳整齐,呈现出
高效有序
的样子,并且长期坚持。给自己的办公桌加个升降台。不仅是可以预防脊椎问题,还可以一秒钟把你的
工位变成展示位
,让其他同事以你为中心来讨论问题。每次开会都
提前五分钟在会议室安顿好
。等别人进场的时候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出门工作时,包里分门别类整理好相关物料和工具。像哆啦A梦一样可以应付一切场景。
每次有发言机会,哪怕只有五分钟准备,
也能起个底稿、拉个提纲、设计个开头,把事儿一次说清楚。
总之,一句话:你越认真,别人对你就越认真。
第三,为什么一定要给自己争取到这个汇报的机会?
因为,只有把你全程的变化展现出来,主动把你的想法汇报给对方,对方才会有一种掌控感。
作为前辈来说,每天都会面对很多年轻的同事,前辈的精力有限。他们的精力和时间就是他们能够给年轻人的最大资源。
所以,他们一定也面临着把时间精力投入在帮助哪个人身上,才能效果最好的选择。
只有你把自己坦诚的呈现出来时,他会知道,如果你是一个这样的有心人,他对你的帮助,是会真的发挥作用的。
这些,其实都不重要,听人说一次就会了。
如果觉得自己的情况不一样,需要其他方式来指引,到“得到锦囊”里找一找,你会发现,有很多智囊团成员给出的实用建议,一剑封喉。
在表弟实习这件事里,我最希望一个职场人能够明白的,其实是这件事:
人们都以为贵人是等来的、是碰到的,其实不是。
贵人,是我们自己寻找的,是我们自己发展的,是我们把自己武装好了送到他们面前的。
不是贵人塑造了我们,是我们创造了贵人。
好吧,问题来了,怎么能多创造一些贵人呢?
来,拆个锦囊。这是一个能让人成长提速的锦囊。
想一想:你从事的这行儿,有没有公认的大神?
好,拉出一张清单,列出你这行的前五位大神,排名不重要,按照自己的感受就行。
然后,去穷尽地寻找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论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讲话,并且养成定期follow动态的习惯。
为什么这么做?
第一个原因:跟人学,是最好的学习指南。
大神们的学习轨迹和注意力轨迹,是你自己在这个行业里学习最省力、最直接有效的路径。
所以,关注大神,跟人学,不吃亏。
第二个原因:你只要在这个行业里呆着,好好干,参加那些该参加的项目和活动,其实,你总有一天会见到你心目中的大神。
但是,见到了又怎样呢?合影吗?签名吗?他能记住你吗?他能和你比跟其他人多聊一会儿吗?甚至,他能愿意和你展开合作吗?很难,对吗?
但是,如果在你有机会和他握手的那一瞬间,你能张嘴提及一个他小小的、细节的、高光的、只有自己人才知道的细节,更进一步,你能告诉他这个细节,对你自己有什么影响。
你就把这个司空见惯、毫无新意的瞬间,变成了一个你和他之间的关键时刻。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
“念念不忘”就是日复一日的常规努力,“必有回响”就是关键时刻“把油门踩到底”的能力。
现在,我出道题,你不妨来想想自己的方案:
假设,你是一个职场新人,今天,你的领导安排你去帮他接待一位商学院的同学,比如罗胖。
这不是你的本职工作,接待完了之后你和他也没什么交集,你会怎么做?
你可以在自己的脑子里过一下你的选择。我现在就问你两个问题:
你有把握在行程结束时,罗胖掏心掏肺的和你成为忘年交吗?
你有把握在罗胖见到你领导时,指天画地跟你的领导夸奖你、让你的领导特别重视你吗?
咋办?来,拆个锦囊:
- 你要根据领导给你的信息,制定一个一天的行程计划。
这里面的要诀是“快”,不要让领导觉得你为了这么点事儿磨叽了半天,影响了其他工作。
请领导把计划发给罗胖,然后还要打印一张,第二天一见面就呈递给罗胖。这是给对方一点控制感。
- 当天查好罗胖到底是个什么人。
如果你是「得到」用户,一见面自我介绍时,上来第一件事不是介绍自己,而是把「得到」学分亮给他看,然后再介绍自己,因为一个创业者对自己的用户和非自己用户的重视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 如果之前不是「得到」用户,也不用回避。
头天晚上下载「得到」,第二天大大方方给罗胖看,说:“我刚成为「得到」用户,感谢您做了这个产品,今天正好借这个机会向您请教怎么用好这个产品。”
相信我,他为了发展一个重度用户,会更不遗余力地和你交流,这是创业者的本能冲动。
- 如果需要加微信,请他扫描你。
扫别人比被别人扫省事儿,要把简单留给对方。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扫描对方,就需要对方通过你才行,万一对方忘了,那微信就没加上。
- 为漫长的行程准备几个话题,其中一定要有一个介绍你自己。
但是请注意,是介绍你和你公司的关系,展现你在这家公司里的学习和成长,而不是你的革命家史。
如果你不善言辞,那么更多的、更有效的话题,是来自「得到」,如果你follow过他,你可以跟他聊聊他在知识城邦里正看的书,或者他最近在学的课。这些话题不会枯竭,他也可以轻松作答。
每一个前辈,都会本能地欣赏一个在学习中的后辈。
- 在结束一天的行程时,你可以从包里掏出一本「得到」出版的图书,请他写句赠言。
还可以顺便告诉他:这本书背了一天了,不知道礼貌不礼貌,最后这个请求,如果不方便也没关系。
套路吗?这其实不是最厉害的套路,我见过最厉害、一击即中的,是一个姑娘掏出了一个学习「得到」某位老师课程的学习笔记,请我过目。
这可比拿出我的书要高明多了。为什么拿出一本别人的书比拿出我的书,对我的影响更大呢?
因为一次赞美了两个人:赞美「得到」老师,赞美「得到」老师本身就是赞美了「得到」,让我觉得更骄傲。
所以,在“得到锦囊”里,我还提供了一个赞美锦囊,就是怎么赞美效果最好?
其中一条就是:不是赞美事实,而是赞美事实背后的原因、素质和能力。
比如,掏出我的书,这最多也就是赞美了我写了本书。
但是掏出学习「得到」老师的笔记,赞美的是什么呢?
表面上看赞美的是「得到」老师水平高、实际上赞美的是「得到」请老师的能力强、「得到」课程的品质高。
你说,哪个赞美更有效?
这个姑娘是用设计思维来搞接待啊。
在分别时才掏出的那本书,在设计行为学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峰终体验
”。
什么意思呢?
就是无论多复杂、多漫长的体验过程,用户最终能记住的,是体验最极致的“峰值”,和结束那个瞬间的“终值”。
能这么干的人,是真的认真学习而且运用了设计思维啊。
当然,我瞬间就被击中了,不仅把这个姑娘和老师拉了个群专门介绍,还不停跟我的朋友赞美这个年轻人,甚至还“很不地道”地当着朋友的面反复邀请这个姑娘有朝一日来「得到」工作。
事后,这个年轻人成了他们公司和我之间的联系人,每次有事需要帮助协调时,根本不用老板出面,小朋友自己就可以直接来找我,而只要我能做得到,肯定都是二话不说立即帮忙。
我是她的贵人吗?不知道。她的专业水平高不高?其实我又没跟她一起工作,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她是一个这样的有心人,她干啥都能干好。
我特别愿意帮助她、成就她,是因为她在一次普通的接待中,充分展现出了她的成长性,我知道,帮她,特别“值”。
这个“值”,不是说帮了她对我能有什么好处,而是帮她,她真能成长起来,关键时刻给她加把劲,真的能好使,我很愿意参与到一个年轻人快速成长的历程中去。
所以,获得贵人相助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你的成长性被看见,让帮助你的人获得掌控感。
2.做事有章法
“得到锦囊”的智囊团成员、CEO教练高琳老师曾经考过我一个问题,请听题:
面试的实质是什么?
A 让面试官认识你
B 让面试官喜欢你
C 让面试官为你折服,觉得你特别牛
D 以上都对
你的答案是什么?
公布答案前,我先给你讲个真事儿。
有个职场新人去面试一个岗位,面试官问了他一个常规的热身问题:请你花几分钟介绍下自己的情况。
他不是像很多人一样把简历上的信息又说了一遍。而是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和背景之后,对面试官说:“如果您需要进一步了解我的特点,我可以跟你讲一个我第一份工作的经历。”
“有一次,我老板出差去纽约,临行前让我把一份文件发到他酒店的传真上。请注意,这是当年,没有邮件、也没有手机。但是,老板临走之前,把酒店的名字说错了。这下好了,纽约那么多酒店,怎么能找到是哪家酒店呢?等着领导和公司联系的时候才发送吗?可能耽误了事。”
这时面试官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难题上了,估计自己也在想该咋办。
这个年轻人跟面试官讲了,他是怎么通过几个线索,建立一个排查模型,从纽约的上千家酒店中快速筛选出潜在的十家酒店,然后大半夜的一家家打电话给酒店询问是否有这样一个客人入住,最终在第八家的时候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老板,在规定时间把传真发送了出去。
你看,这个年轻人在面试官的第一个问题里,不是面面俱到介绍情况,而是讲了个故事,就展现出了自己的责任心、目标感、解决问题的决心、解决问题的智慧。
这都是面试官最渴望发现的素质,在这些素质面前,面试官根本不关心毕业论文写的是什么,或者有没有金光闪闪的实习经历。他当然得到了那个岗位。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面试的实质是什么?答案是:ABCD都不对。
面试官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选择合适的人,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对面试者来说,唯一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证明匹配度
。
因此,面试成功的原因只有一个:证明了你是这个岗位上最合适的那个人。而面试失败的原因就数不清了。
人与人在职场竞争力上的差距,在面试时就已经拉开了。
— —
你看,如果你知道面试的实质是证明匹配度,那么,你准备面试的时候,就会有章法。
来,拆个锦囊:有这样一个让你在面试时“开挂”的方法。
准备三个自己的故事,反复打磨直到能够脱口而出。
1 | 第一个故事,要能说明你身上最大的特质; |
这三个故事,是能够让面试官不断追问“为什么”的素材,让面试官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你说“自己是个自控力很强的人”,就不如告诉面试官“过去一年,我在练习自己的写作效率,像海明威一样,要求自己站着写作,所以家里的书桌是可以升高的,只要写东西,就要求自己站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一个故事,而且很有说服力。高琳老师还有一套原则来指导你打磨这些故事,想学的话,“得到锦囊”里搜索“高琳”就有。
这会儿咱们不说面试,说的是做事要有章法。
所谓“章法”就是,知道为什么去做,而且知道怎么做最有效。
总有人问我,花姐,工作怎么也做不完,怎么提高效率啊?
效率只是更快么?恐怕不是,一个职场人训练自己的效率,就像一个运动员训练自己的技术,不仅是击球速度更快,还包括了不做无效动作、形成肌肉记忆、带着脑子打球、少受伤病困扰、延长运动生命,等等等等。
这一切就叫做事有章法。
我有一个同事,是我们的校招生,按理说,没什么社会经验,适应起工作环境来应该是有困难的。
结果,这位同事不仅上班第一天就像个老行尊一样对工作立即上手,而且还像个老江湖一样广受欢迎。
为什么呢?因为我会给公司的新人这样一个行动建议,叫做“后面试阶段的行动清单”,现在也放到了“得到锦囊”里,会员随便看。
- 他在面试的时候,就加了他未来领导、也就是面试官的微信。
等他接到offer之后,跟领导提出了一个请求:虽然现在他还没入职,但是他愿意提前开始工作,如果有一些能远程协助的事务性工作,请不要客气,随时指派给他。
正好,他们部门当时正在筹备一个大项目,闲杂事务很多,领导立即把他拉到了一个项目群里,请他配合一些杂事儿。
因为建立了联系,所以在入职前就和未来的领导、同事都有互动机会了,比如在对方发的朋友圈信息下面留言、非正式地向对方报告自己的入职进展等。
请注意,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拍马屁、拉关系,而是“社交热身”,可以帮助他在入职时快速跨过陌生人之间的社交尴尬期。
他关注了很多未来同事的知识城邦账户,了解了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公司有趣的事情。
等他来公司工作的时候,自然就已经跨越了社交尴尬期,立即就能和同事们一起战斗了。
- 他在入职前,请未来的领导“帮了一个小忙”
就是请领导提出一些在入职前希望他做的准备事项,包括指定阅读了《得到品控手册》、去研究了一个新的产品等等。
所以,上班第一天他就给领导做了个单独汇报,建立了自己和领导之间的工作界面。
第一件事是给忙得焦头烂额的领导帮了个忙,第二件事是请领导给一脸懵的自己帮了个忙。
这两件事加在一起,就是他在融入团队这个问题上的章法。
他第一天就能融入团队,效率是极高的。
但跟速度无关,跟掌握了最有效的做事方法有关。
他活学活用的这个锦囊,现在去“得到锦囊”搜“脱不花”或者“后面试”就有。
但是,有人要问了:“这人一看就是活跃分子,上蹿下跳的,我不行,我特别内向,这些方法我都用不了。”
来,咱们拆个锦囊,专供内向的人第一天上班用:
提前准备一段300字的自我介绍和一张个人生活照,千万别修图太狠,要让别人一眼就能认出你。
在同事把你介绍到公司群里时,把这段自我介绍和照片发出来,然后附上一句特别实诚的请求:“我有个缺点就是特别内向,不好意思,如果你们愿意的话,在办公室看到我的时候,请麻烦你们跟我说第一句话,带带我,行吗?”
更聪明的人,上班当天会穿照片里的同一件衣服。
放心,有奇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你会成为老同事争相照顾和提携的“宝宝”。
为什么?其实,这些方法背后都是同一套章法,叫做“先干为敬”。
我在没入职时先投入工作,是先干为敬;我在陌生人面前坦承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也是先干为敬。
先干为敬,就是做事时的“糖衣炮弹”,杀伤力特别强。
就像文案大神东东枪老师说的那样:一流的糖衣,本身就是炮弹。
职场上有捷径么?
当然有,章法就是捷径。
— —
我再举个例子。
我们有个同事叫吴博,他有一个神技就是跟任何人开会,他都第一个发出会议纪要。
这个就很厉害了,搞得我们开多少会最后都感觉是听他指挥。
为什么第一个发会议纪要很重要?
罗胖曾经讲过,其实是用行动力展示自己的领导力,这个暂且按下不表。
我好奇的是,每次开会他都能第一个发会议纪要,咋做到的?
对我来说,我自认为也是一个手速很快的人,但是,我总要在会议结束后,从记下的东西里挑挑拣拣遣词造句,一两个小时后发出会议纪要是可能的。
但吴博老师经常是客人刚坐到车上,会议纪要就已经发出来了,这效率、这水平,咋练的?
经过我长期的观察和秘密的研究,我发现了他的章法:首先他训练了自己的一个肌肉记忆,一个自觉:就是无论跟谁开会,无论他是什么角色,他都负责出会议纪要。
哪怕还有专人负责出会议纪要,他也会写一份。
这个习惯让他可以在会议上借这个任务来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这个习惯也保证了他从来不会措手不及,任何会议他都是兜底的那个人。
写会议纪要,是个借假修真的过程,那个纪要是形式,借此养成自己集中注意力、筛选关键信息、为全局负责的能力,才是实质。
除此之外,想要靠会议纪要震慑住别人,还有几个秘诀,来,拆个写会议纪要的锦囊:
1 | 1. 会议纪要不是事无巨细,而是只应该包括后续行动,是一份行动计划。 |
如果有未能达成共识的事项,要明确列出“未决问题”。
- 会议纪要必须是清单体。
符合mece法则,每一条内容都彼此独立、逻辑平行。
每一条纪要的基本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将要做什么事,谁负责,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效果。
- 发邮件时标题务必写“请确认你负责的第几项事项” 比如,吴博老师发会议纪要的技巧是,不仅发到微信群里,还要发邮件,如果我没回复,他还会发我小窗,一直“追杀”到我回复为止。
发邮件时,要以正文和附件的方式,同时发送纪要内容。
邮件名不要写“某某会议纪要,请查收”,不妨改成“某某会议纪要,第三项工作由你负责,请确认
”。
这样能保证大多人真的会看一遍。
拆了这个锦囊,你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一个职场上看似随意、其实重要的挑战。
而且,学会这一次,终身高标准。
现在去“得到锦囊”搜“会议纪要”,或者“脱不花”,就有。
— —
当然,职场上还有更日常的事儿,日复一日,看起来无聊透了,所以很多人都很烦。
有一天,我看见这样一个问题,不禁会心一笑,你听听这个问题,是不是也遇到过:“花了很多精力写工作周报,老板还是不满意,怎么办?”
如果你跟你的朋友聊这件事,得到的反馈大概率是:老板都这样,没事找事,太讨厌了。
来,咱们拆个写工作周报的锦囊,这是智囊团成员戴愫老师给的方法:
- 千万不要以为老板是想通过周报监控你的工作。
领导需要你每周汇报,只有一个原因:他需要你在工作中获得的信息,来帮助他做出更正确的决定。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这份周报该怎么写,心里就大致有谱了。
- 一份优质的周报要用积极的语气,语气为王。
积极的语气是多维的,可以用这几种方式体现:预见问题终将得到解决的自信。
“上周3篇推文,有1篇阅读量低,只有2千”VS“上周3篇推文中,阅读量只有2千的那篇偏鸡汤,以后将规避这类文章”。
负责到底的靠谱劲儿。
“客户反馈的线路不通畅的问题,已经安排整改”VS“客户反馈的线路不通畅问题,我会以天为单位和相关部门推进”。
- 把领导想看的写到第一条。
周报一定不要写成流水账,内容得是提炼过的。
你不要什么都写,请写领导真正想看的。领导最想看什么?把它放在文章的最前面,放在段落的最前面。
不要让他找!
- 如果第3条做不到,赶快找领导。
如果你写周报前,都不知道领导最想看什么,那问题大了:你和领导的配合出问题了。
赶紧找个时间约他聊一聊,聊出在你目前工作中,哪些是他重点关注的容易出成果的项目,哪些是每天让他提心吊胆的风险高的项目。
- 周报不仅要写“行动”,记得还要写“结果”,最好还有“结论”。
比如:“本周拜访了5个新客户”,这只是行动。
你还需要写结果:这5个新客户中有没有极可能成交的?
甚至,你还可以给结论:每周5家客户这个拜访量合适吗?
是数量太多导致走马观花,还是在一定资源支持下你可以走访更多客户?实地拜访这种方式适合所有类型的客户吗?
又比如:“在3家外部供应商中做选择”,这只是行动。结果呢?确定是哪家供应商了吗?或者给个结论:这个传统的选择流程有什么可以优化的吗?
- 在格式上,做到“三个凡是”。
凡是能分段就分,凡是能做小标题就做,凡是能列清单就列。
这能把你结构化的思维,视觉化给读者看,读者因此轻松而欣慰。
你看,一个日常令你烦躁的小牢骚,是不是瞬间转变成了一个向上管理的章法?
带上“得到锦囊”去战斗,做事有章法,就是知道为何而战,也知道如何而战。
像这样的章法,那真是刘润老师的名言:“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
”
你没必要从黑暗中自己摸索,你只需要打开你的“得到锦囊”。
智囊团都已经给你包装好了。
3.职场受欢迎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微信里问别人“在吗”是一件很不受欢迎的事儿?
因为这是一个极度无效的行为。在微信环境里是一句完完全全、毫无信息量的废话。
这种无效性,让所有人都难以容忍。以至于变成了一个笑话。
你看,这就是在受欢迎这个目标上,我们的一大误解:受欢迎,不是取悦别人,而是展现自己的有效性。
总有人问:我特别内向、不善言辞,在社交场合很不会表现自己,所以别人老说我高冷,我怎么才能表现的能说会道,让别人感受到我的热情?
其实很简单。来,拆个锦囊:
内向者的职场社交锦囊:记笔记、记车号、记致谢、送礼物
不擅长拍客户马屁,但是可以在与客户交谈过程中,坚持认真的记笔记,这个行为暗示了“我对你无比重视”,可比说漂亮话有用多了。
不擅长对同事表态,但是可以在聚会后送别人上出租车时,当着司机和同事的面把车号记下来,过半小时只对人问一句:“到了吗?安全就好。”
再换个场景:如果你做了一个项目,外向者就能呼朋引伴的拉着项目组一起出去聚餐,和大家打成一片,你咋办?
不用羡慕,你虽然很内向,不擅长搞办公室社交,但是你可以在写复盘报告的时候,专门写一栏“致谢”,把所有参与者都专门感谢一遍。
这个社交有效性是一样的,甚至可能更高。
- 不擅长用语言和别人建立联系,可以用行动。
比如,看到适合对方的礼物,替对方买一份,不见得很贵重,但是很适合对方。
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发个微信:“我一直特佩服您阅读量很大,最近「得到」电子书可以支持在大屏幕上阅读了,很方便,我替您充了一个会员,您试试看。”
对方即使不收你的礼物,也能get到两个信号:第一,在心目中自己是个爱书之人;第二,你对他非常关切。
所以,内向的人,即使不怎么爱说话,只要抓住了行为的有效性这个方法,也能很受欢迎。
还有人说了,我不受欢迎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我对别人要求很严格,工作需要我经常会批评别人,所以,我不受欢迎。
曾国藩有句话,叫“规恶于私室,扬善于公庭
”。
就是批评人要私下说,表扬人要公开说。
怎样,是不是很多领导正好做反了?
没有人愿意挨批评,但是批评人并不一定招人烦。
我从“得到锦囊”里给你抓出几个技术要领来,下次再批评人的时候,记得用。
来,拆个锦囊:
难听话必须当面说、尽早说、直接说
。
越直接,越是对事不对人。越绕弯子,越是对人不对事。
- 要比当事人有信息优势。
意思就是,批评人要稳准狠,不要出现你不了解的情况。
- 批评人时,只有一种开场白是正确的:
我想针对某某事跟你反馈一些负面意见,可能会让你觉得不舒服,所以我会说得直接一些,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交换意见。
- 批评时,一定要告诉对方具体错在了什么地方。
因为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一样,只有被明确地告知,才有改正的可能。
- 批评时最忌讳翻旧账。
泛化的批评会让批评失焦,无法给对方具体的指导,反而会激起他的反感。
- 批评不是为了问对方“服不服”,而是
要敦促对方提出明确的、建设性的解决办法
。
对方没给解决办法,不让走。
明确给出你可以接受的整改要求和标准。
平静接受对方任何形式的情绪宣泄,并且绝不因此对整改标准让步。
批评过后一段时间,要提高对他的关注。
如果发现他确有进步,要第一时间给出正反馈。让对方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你的批评是为了他的进步。
- 额外附赠一个,有的情况,不是批评不批评的问题。
如果你是管理者,要对团队中的混蛋零容忍。
鉴别混蛋的标准非常简单:经常问问团队中的人不愿意跟谁一起干活。团队不欢迎你,很可能是因为你对那些坏分子姑息容忍。
你可能会说,能批评人的都是领导啊,要是我把领导批评了呢?我是不是就完了?
谁说的!有人就因为很会提意见,而被领导提拔了呢。
很多同事,还因此把他当作知心人了呢。
咋办?来,拆个“提意见也能受欢迎”的锦囊:
提意见要事先得到对方同意。
先问对方,我要给你提个什么方面的意见,可以吗?
这里面其实有个妙处:你要做好对方是个暴躁的人的准备,所以他说不行,那你就别提了,保证不会真起冲突。
但事实上,你的意见已经提了,不是么?
- 事先想想怎样提建议才有效果,会给对方造成什么影响;要澄清自己的意图;你的意见要集中在对方此前言行给你造成的感受。
一句话,虽然是提意见,尽量讲自己,别讲对方。
请记住一个基本的提意见公式:你做了什么+我有什么感受+我希望你以后怎样做+你这样做的话,我会怎样做。
- 要及时,越快越好,而且最好私下提。
许多话,当时不说,以后最好就别说了。
- 对方辩解反弹的话,你要提问、聆听。
这一条要看你提意见是为啥了,要是为了攻击对方的话,正好啊,他怼过来,你怼回去。
如果真是为提意见不是为怼人的话,就好好听着吧。
探索解决办法,感觉合适再提要求。
下一步怎么做,要有跟进。
如果当场感觉对了,就要明确双方一起解决问题的事,持续跟进。
如果暂时感觉不对,就可以提议“先放放,沉淀一下,没准过几天有新的想法
”。
- 谢谢对方听你提意见。
这一条是基本礼仪,不论结果是合作还是互怼,谢谢对方你吃不了亏。
这七条提意见大法,足以让你展现出诚恳的态度。也足以让一个有理智、有水平的人,非常愿意听你提意见。
他会把你的意见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参考。请注意,这七条不是我发明的,是王烁老师去耶鲁大学作为世界学人进修的时候,耶鲁大学教的。
是的,你没听错,耶鲁大学。这说明,好好给别人提意见可真是个世界级的难题啊!
来“得到锦囊”里,给你耶鲁级的方法。
那你说,要是别人给我提意见,我觉得挺不高兴的,毕竟是意见不是表扬嘛,但是我怎么能让对方觉得我是个善于听取意见的人呢?
来,拆个锦囊,看看怎么听取别人意见,主动管理对方的情绪:
1 | 1. 别打断对方发言。 |
这是主动管理对方的情绪,告诉对方“无论如何我很在乎你的感受”。
- 把对方意见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一遍。
确认准确与否,澄清含糊之处,顺便发出了自己认真听的信号。
- 如果你愿意汲取意见的话,制订改变计划、执行计划、跟进计划。
把这些计划告诉对方。无论对方是谁,都会觉得被激励了。
- 谢谢对方向你提出意见。
对方如果看了前一个锦囊就会已经谢谢你了,不要在这一点上输给对方。
- 如果在面对面沟通时有未尽事宜,不要犯懒。
事后补发一个邮件,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补充到位。
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别废话、干点有用的”的气质?
是的,这就是你从“得到锦囊”里能拿到的东西。别废话,给办法。
— —
既然都说到和领导的关系了,我就再顺手澄清一个职场上天大的误会:
“要想和领导搞好关系,就得擅长巴结领导。”
我不否定会有那种特别不职业、喜欢下属溜须拍马的领导存在啊。
但是大多数领导,不是这样的。
他之所以能当你的领导,首先是因为他比你更有职场经验,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小心机。
更重要的是,领导肯定比你承担的责任要重,所以他首先关心的问题,还是有效性。
一个员工在领导心目中是不是香饽饽,取决于他能不能发挥作用,要么给领导省心,要么给领导帮忙。
来个小测试:
你需要请领导帮你协调一个其他部门的事,你该咋做?
A 你跑到领导办公室或者给他发个微信,把需要他做的事儿前因后果说清楚。
B 你给领导发个邮件,把事情说清楚,然后请他转发给别人。
正确答案是:全错。
那到底该咋做呢?来,拆个锦囊。
你应该给他发两份邮件,或两个微信。
一个是把事情前因后果说清楚。一个是替他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把给对方的邮件或者微信直接起草好,供他复制粘贴转发就行。
这就叫提高你自己的有效性,给领导省心。
再来一个:
你负责的一个工作,有点卡住了,进展不顺利,你要去给你的领导汇报一下情况,你该怎么说?
A 领导,因为某某某原因,这个工作没按照计划走,延期了。
B 领导,这个工作遇到了啥啥问题,我特着急,您说咋办?
C 领导,这个工作目前的情况是……我认为原因是……我现在有这么几个方案,您看该选哪条路?
正确答案是:C。
第一个说法的潜台词是:出事儿了,我告诉你一声。
第二个说法的潜台词是:我没办法,我给你出个题儿吧!
而第三个说法的内涵则是:虽然有问题,但是我已经做了万全的应对,您是领导,尊重您,您指个方向,我去干!
你说,都是工作出问题了,你要是领导,你喜欢哪个人?真是没天理啊,有人工作出问题了,都还能招人喜欢。
你要是重视这个问题啊,“得到锦囊”里专门就有一个叫做“怎么和领导搞好关系”的锦囊。来,送你:
- 良性的人际关系只有一种,叫做
独立自主、强强联合
。
这个认知非常重要,决定你所有的行为。你专业、你能干、你有前途,领导会和你拉近关系的。
你巴结、你取悦、你绩效不好,领导会毫不犹豫地——解聘你的。
- 上级是要面对很多个下级的组织者。
他代表公司雇用你,是在购买你的能力和时间,以节省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你的“用户”。
所以,并不存在“我要和上级搞好关系”这个课题,但是确实存在“我要服务好我的用户”这个课题。
- 既然上级是你的用户,那么你交给他的任何工作结果,都应该是一个“产品”。
哪怕是一个想法、文档或邮件,都应该背景清晰、表达扼要、信息完整,让对方可以快速进入话题语境,抓住重点。
- 要学会向上调用资源,而不是等待被调用。
上级时间少,但信息多、资源多;你时间多,但信息少、资源也少。
沟通一定遵循两个原则:谁资源匮乏谁主动沟通,谁比较痛苦谁主动沟通。
所以,和上级的沟通一定是由你发起,别等他找你。
让沟通及时、主动、规律:告诉上级你的项目进度、有什么需要他决断、下一个工作重点、下一个沟通时间节点。
- 计划外的沟通和反馈,尽量按上级的时间表来走。
在沟通之前,给他发个微信,告诉他具体想请教什么、需要多长时间。
这不是因为他官威比你大,而是因为要面对很多个你,他的时间被分摊得很稀薄和不确定。
请记得,他的精力,也是你们团队的资源。
- 沟通时,不妨用营销思维“算计”你的这位用户,吸引他对你的工作倾斜更多的资源、注意力和时间。
具体来说,就是简单、有效、及时的信息同步,展示项目的紧迫感和重要性,客气地提出困扰和需求。
- 需要上级给意见时,让他做选择题而不是主观题。
这是在帮他聚焦问题、引导思考。
比如,“此事的背景和进度是……我建议的做法有N个,分别是……这么考虑的原因是……你有什么建议?如果没有,请确认一下收到了”。
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面对上级,有效率的求助逻辑不是“我办不了,你来”,而是“请指条路,我继续干”。
“逼”上级干活的一个好思路是:想一想在他目前的工作进度里,有什么你能帮上忙。
等你把能做的事儿都做完,就差他临门一脚,他自然退无可退。
- 与上级达成的共识,如果执行中有变化,请务必与他沟通确认。
擅自修改计划,可能会损害上级在更大维度上的安排。
- 有什么是你能帮到上级的?
答案是,把团队之外的资源和经验引进团队。
所以,不妨想想,公司和行业里有哪些项目跟你的项目可能触类旁通,去研究和求助。这是在帮组织“挣效率”。
做到这一点,恭喜,你已经有了“上级”自觉,下一个晋升的就是你。
- 当然,无论你有多少种招数,都得有一个基本前提:你的上级发自内心地信任你。取信于人就两个字:靠谱。
靠谱的意思是: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
哎呀,这么一听,要受欢迎,关键是能干啊。都得有办法、能干事儿才行。
那我要是职场小白,我能力还不够,经常要麻烦别人,我是不是就肯定不受欢迎了啊?
谁说的!自己的事儿自己做不了,必须得请人帮忙,也能受欢迎。
比如,我可以告诉你,有人给你帮了个忙,你随口说“回头请你吃饭啊”,就不受欢迎。
哎?我都要请他吃饭了啊,我多热情、多感恩啊,为啥不受欢迎?
因为你没有用行动展现出诚恳。
如果你真要通过吃饭这种事感谢对方,你就要问:“下周,周一到周五,我等你时间,你哪天中午方便?给我一个时间,这次辛苦你了,我请你吃饭!”
无论对方吃不吃你的饭,但是在人家心目中,这样有诚意的人,才受欢迎。
我们能不能成为这种特别善于求助的人?成为即使给人添麻烦,也还是受欢迎的人?
你别说,“得到锦囊”里还真就有这么一个:
别怕求助,求助能力可以展现你的上进心
发起求助的能力是一个人非常底层的能力,每一次求助都是与他人紧密连接的机会。
所以,不要怕求助。求助会暴露你能力上的不足,但可以展示上进心。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上进心比能力重要多了。
求助前,先问自己是否已经足够努力?
张嘴请别人帮忙之前,先花三分钟想一下自己为这件事做了什么,是否付出了应有的努力?是否穷尽了自己的办法?
如果敢回答“是”,再去请人帮忙。
求人帮小忙,当下要“关闭”
小忙就是举手之劳,别人基本上不需要牺牲自己的原有工作节奏来帮你。
小忙要动用“私人化”的沟通方式,人家帮的是“你”,而不是事儿。
无论结果如何,都要领情,要还人情。
最好的方式就是“当下就做”,当天给人买杯咖啡、请人一起吃个午饭、甚至一句真诚的道谢就够了,重点是即时了结。
要避免“回头请你吃饭”,既不诚恳,也没有关闭这个互动循环。
求人帮大忙,途径要正式
帮大忙,就是需要别人牺牲自己的原计划,甚至放下手头的事情来做你的事。
大忙绝不能用“私人化”方式,而是要正式协商。
要先去跟你的直接上级交流,告知情况,取得他的支持,请他来为你协调其他同事的时间。
这不是你欠不欠人情的问题,而是上级脑子里有全局的情况,而你没有。
他会评估、权衡事情的优先级,避免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别人来帮忙,先给别人帮帮忙
即便是领导安排别人来帮忙,你也不要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你要主动问来帮忙的同事:你手头的事儿,有什么我能帮你的?尽量不要让他因为你的事儿,承担过大的压力。
- 为帮你的人准备一个清晰的工作界面
用一个专门的时间认真向对方介绍,让他与你掌握的情况完全同步。
你应该同步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这项工作的背景、你之前已经为此做了的事情、有哪些特殊情况你解决不了、你请他帮忙的具体问题是什么、这项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如果有相关的资料,整理一个有目录的文件包发给他。
事情大家做,责任自己背
虽然别人出于各种原因愿意来给你帮忙,但是责任人还是你。
如果你认为因此可以不承担原定的责任,那就不叫求助了,叫甩锅。
而且你要告诉帮你的人,你愿意承担责任,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丢给你,他尽管放手去做。
发起求助要果断
求助不见得是为了解决具体事,更可能是寻求建议。
自己有想不通的事儿、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自我评估已经干扰你的工作了,就要果断发起求助。
求助的对象和求助的方式一样重要
重视“求助命中率”,求助的对象和求助的方式一样重要。
不应该考虑“我跟谁熟”,而是要把“他有能力/经验/权力解决这个问题吗”作为考虑的重点。
不确定的话,问身边的老同事“建议找谁帮忙”。
发起求助要当面恳求,四个问题先想清楚
求助时要当面说,让对方看到你本人。
表达应该是这样的:
1 | 第一句“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想占用你几分钟请教下。 |
五分钟之内把你的问题陈述清楚。超过五分钟,说明你自己也没想清楚。
你瞧瞧,说到这,在职场上受欢迎这件事,是不是和你的直觉不太一样?
不是讨人喜欢,就受欢迎。
而是能打、有效、能解决问题,才受欢迎。
我一直记得一个故事,就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面对那些认为她太硬核的批评时说的:“我不需要被人喜爱,我只需要被人尊重
。”
这才是职场上受欢迎的真谛。
以前有句老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美国前总统里根也有一句话:“当你不能让他们看到光的时候,就让他们感受到热量。
”
而我们在职场上,最佳策略则是:
能发光发光,能发热发热。无所不用其极,就是要打胜仗!
最后的话
现在,只要你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得到锦囊”会员,像这样具体又有用的方法,就能收获2000条。并且,每天都能收获新锦囊。
我们从各个领域找到了200位高手,有职场教练、教育专家、产品经理、心理咨询师、摄影师、律师……
他们会把自己亲身试验过的方法总结提炼出来,手把手教你怎么一步一步干好,帮你的人生“开挂”。
“倒下去的企业,没有春天。”
最近,一块小小的三文鱼又让许多人感到手足无措。
尽管在6月16日夜间,北京市召开的疫情防控第120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专家通报说,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三文鱼是新冠病毒的宿主或中间宿主。但是,这件事情依然在提醒着我们:
疫情还没有结束,不能掉以轻心。
有人问我,因为疫情的反复和长期影响,未来世界最大的变化可能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说,从赢家通吃,到剩者全得。
过去,我们追求的是速度和扩张,一定要冲在最前面。跑得最快的,最有机会赢。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未来会比较难。我们也从追求“跑得快”,逐渐变为追求“活得久”。
只有那些能熬着,一直剩到最后的人,才有机会活得最好。
1.
2016年,我去厦门参加一场活动。在凶猛的“莫兰蒂”台风之后。
一路上,我亲眼目睹了这场台风带来的巨大破坏:
被吹破的门窗、碎落一地的玻璃、路面上大量的积水、还有许多被连根拔起的大树,横亘在被肆虐后的路边……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描述我看见的景象,那就是:满目疮痍。
后来我也知道,像这样被吹倒的大树,还有65万株。
而关于那场活动具体讲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在活动前我向在场所有人说起我看见的这场灾难,并在心里涌起一种强烈的感觉:
1 | 当这样一场狂风暴雨来临时,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下去。 |
但是,如果不幸被连根拔起,那么不论下个春天有多么美好,都再也和你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这个魔幻的2020,让我想起了那场肆虐一切的台风。因为有不少企业,就像那些横在路边的大树,不幸被吹倒了。
而倒下的企业,没有春天。
怎么办?坚强地挺住吗?
不。趴下。
用柔韧的身段,趴下。闭着嘴默默往前走。
趴下等风暴过去,站起来又是一条好汉。
如果挺在那里,可能20年后,才又是一条好汉。
唯一重要的事情,是活下去。
2.
为了更好地活下去,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到底正在经历一场怎样的“狂风暴雨”。
宏观上,你是不是真的深刻理解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
2020年,世界最大的变化,毫无疑问,是疫情。
尽管现在中国的疫情得到相对比较好的控制,但是张文宏医生还是在前段时间表示,全球还有第二波疫情,反弹的力度甚至会超过第一波。中国依然有不小的输入性风险和压力。
北京疫情的反复,就说明了这种情况。
可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疫情还会起起落落,可能又会从别的国家传回中国。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我们还要一直戴着口罩,哪怕只有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危险,都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那疫情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结束?
目前来看,疫情的唯一解,是疫苗。而疫苗最早出现,也要等到2021年的下半年。
所以,我们也许要继续“冒着生命危险”,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这会是未来的常态。
而疫情,也带来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国际,似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
中美关系,一直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但这次疫情,却让人感觉竞争已经远大于合作。
有人说,这不过是特朗普为了大选连任采取的政治手段和舆论声势。大选之后,一切问题都会解决的。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并不完全这么看。
中美之间,或者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可能真的出现了一定的信任问题。
这种不信任,因为疫情而起,但背后却是更深的价值观冲突。
我们很难说对错,只能说这造成的客观结果,是矛盾未必能在短时间内调和。
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坚决捍卫自己的利益。也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建立跨价值观的信任。
在国内,疫情也冲击了我们的经济。
中国的GDP在今年第一季度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数字:下滑6.8%。
GDP下滑,意味着我们在国内创造的财富总体减少了。财富分配到每个人手上,也几乎一定是减少了。
加上原本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赚钱变得越来越难
。
我打过一个比方,以前我们经济比较好的时候,是遍地黄金。如果有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你会打他吗?
不会。没时间。赶紧继续捡金子,能多捡一点是一点。
现在呢?
现在地上已经没有多余的金子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你会怎么办?
狠狠打他。甚至要把他口袋里的金子也抢走。
从增量市场到存量搏杀,从盯着地上的金子到盯着别人的口袋,从捡到抢,这可能是未来的基本状态。
所以,你是不是真的理解正在发生变化?
对于大环境的体感,是道听途说,还是深切体会?
3.
刚刚说完了宏观的“狂风暴雨”,那微观呢?
微观上,回到我们自己,要怎么样“趴下”?
首先,最重要的是保证现金流的安全。
现金流,现金流,现金流,我可能已经说几百遍了,但是这点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不能因为情况略有好转,就忘记了这一点。
不管你现在是什么阶段,手头都至少应该有3个月的现金流。有余力的,应该有6个月的现金流。想要比较安全,应该有12-18个月的储备。
只有这样,你才能安心睡得着觉。
否则,你会特别担心现金流断裂。断裂带来的后果,轻则波动,重则猝死。
也许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知:
在这个阶段,适当的冗余,比极致的效率可能更合适。
冗余,就是保证我们“趴下”的时候,不会饿死。
安全的现金流,也是保证我们能把命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保证安全之后,要赶紧修屋顶。
等到风暴肆虐到自己头上才意识到危险,就来不及了。
前段时间,有一位学员和我说,自己公司今年的业绩目标,本来是翻一番。现在由于疫情的影响,看来是完不成了,问我怎么办?
我说,调整目标。
以前把目标定在月亮上,如果完不成,至少还会掉在云彩上。但是现在万一掉下来了,可能会直接重重摔死。
现在不一定要追求100%的增长,而是要把精力更多放在增长的质量上。
什么是增长的质量?
问问自己,公司的预算制度合理吗?成本控制规范吗?组织运行的效率高吗?
从牙缝里省,从细节里抠,每个部分省一点,聚沙成塔,积少成多。
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很重要。
再问问自己,业务的每个单元是不是健康?每个动作有没有做对?每一个盈利点都能赚到钱吗?
每一笔生意,都要有钱能回来。相比于大而全,现在更需要小而美。
赚出来的每一块钱,都很重要。
保证安全,修好屋顶,再从更高的维度审视自己的公司,看看业务是否均衡。
疫情冲击了线下交易,让许多人突然醒悟,线上原来是那么重要。
外卖开始做了,配送开始试了,私域流量开始弄了,短视频也开始拍了。
拥有对冲性业务,关键时刻能救命。
除了线上线下,还可以有很多思考的地方。
比如,批发和零售,有没有互补?
比如,B端和C端,有没有配合?
比如,品牌和渠道,有没有联动?
这些问题,都相当于在问:你的公司有没有分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现金流,是救命。修屋顶,是治病。调结构,是养生。
救命、治病、养生
,是我们“趴下”时要做的三件事。
有人说,这样是不是太保守了?
也许是。
但是,相比于激进,现在可能更需要保守。
最后的话
所以,因为疫情的反复和长期影响,商业世界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
1 | 之前是要拼命取得胜利的有限游戏,现在是要保证不能出局的无限游戏。 |
从“我必须赢”,到“我不能输”,不仅是战略战术上的变化,更是心态上的转变。
在这场狂风暴雨中,唯一重要的事,就是趴下。活下去。
因为,倒下的企业,没有春天。
How
刘润:企业都在转型,个人也需要吗?
今天,我们一起聊一个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话题:企业都在转型,个人也需要吗?
— 1 —
引子
2013年4月28日,是我在微软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14年,告别一家服务了近14年的公司,23-36岁。告别微软,仿佛告别我的整个青春。
这一天开始,我从微软大学踉踉跄跄毕业,开始自己充满未知的转型之路。
这三年(2013-2016),中国商业环境天翻地覆,我也有幸顺流前行。
很多朋友对我说:润总,你转型挺成功,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我唯有微微一笑,感谢他们善意的鼓励。
我个人转型这三年,用罗胖的话说,只有你自己知道,有多少个夜晚,你感觉自己已经被整个时代抛弃,一身冷汗,辗转反侧到第二天起床,却必须依然满血前行。
你看到的那些点滴呈现,是用多少昂扬斗志,和悔不当初
浇灌出来的啊。
今天,我愿意与大家分享我转型的点点滴滴,也许能给准备出发者,一些启发。
— 2 —
创业的激情源自于渴望得到,转型的彷徨源自于恐惧失去。
企业转型如此,个人也如此。
我已经在一家不错的公司了,有一个不错的头衔,拿一份不错的薪水。
什么,要我放弃它?开玩笑吧。
这世界上有没有人能告诉我,如果放弃了,我确定能得到更多吗?
如果不确定,那得到更多的概率是多少?
如果要很久才能得到,这个很久要多久?
我的房贷怎么办?
小孩子教育怎么办?
我一年两次的旅游怎么办?
所有这些没有人可以给答案的疑问,都源自于对失去的恐惧。
如果不能克服恐惧,你将寸步难行。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恐惧呢?我的方法是:
1)想想最坏的情况你能不能接受。
1 | 比如收入减为零,开始动用储备粮,你心里能接受吗? |
2)如果还是有犹豫,就再想想可能的成功,是否足够让你心潮澎湃
,愿意为此少吃一顿大餐?
少出国旅行两次?
不再在意头顶的光环?
为此奉献十年以上的生命?
如果对这个成功的渴望,大于对失败的恐惧,你就可以迈出第一步了。
离开微软之后,我瞬间没有了所有的光环,创业早期连一间办公室都没有。
早上起床,想出门创业,却连去的地方都没有。
你能理解那种心情吗?
于是,我找到了街区的图书馆,每天在图书馆里办公。
直到招到了第一个员工,才去一个朋友的公司借了一张办公桌,每天去朋友公司蹭地方。
从1到0,有时比从0到1更困难。勇于失去,是因为梦想得到。
那些失不去的,才是你的。千万不要因为恐惧失去,而去转型。
转型,一定是要因为对成功的渴望。
恐惧会让你不断避险,而渴望会让你愿意冒险。
转型和创业,是一个冒险者的游戏。
— 3 —
如果克服了失败的恐惧,建立了转型的勇气,那第二个问题就是:往哪个方向转。
思考这个问题,有三个角度:
1 | 1)什么是未来最需要的; |
画一张三列的表格,把这些内容写下来。然后,根据1-2-3的优先级,寻找同类项。
如果这三个东西正好有同类项,恭喜你,你是幸福的。如果没有,就要做个取舍了。
做这件事情的核心,是第2项的丰富性。
当你只会一件事情的时候,别转型了。接着该干嘛干嘛。
可是当你会20件事情的时候,匹配第一项的概率就大多了。
对我来说,我认为互联网正在改造每一个行业,这是大趋势。
在我的能力中间,我能写(初中写过两本小说,高中写过一本诗集,2003年开始写博客,坚持了十几年);
我能讲(大学参加辩论赛,是南京大学最佳辩手,2002年就编写一门三天的“项目管理”课程,拿到PMI的认证,给大量微软员工和全国软件园讲课);
我能想(初中就自学了大学《形式逻辑》的教材,本科在南京大学数学系接受过极其残酷的逻辑训练,在微软前几年做技术,被客户逼死)。
这些能力和趋势之间的匹配,显然是咨询和培训。
创业和转型之初,你只有一个人。
但是你要想象,你其实在雇佣过去二十年的自己。
如果过去二十年你只有一种能力,你就相当于雇了一个人。
如果过去二十年你足够努力,不断挑战自己的新边界,你就相当于和二十个自己,一起创业。找准趋势,专注于创造价值,而不是创造财富
。永远不要与时代作对。
趋势,是新时代给予小人物的机会。因为大人物几乎都无法放下旧时代的既得利益。
— 4 —
转型和创业,千万不能有赌一把的心态。
赌一把,是博运气的游戏。
你要先假设自己的运气不佳。万一前面的趋势判断错了呢?你要不要退回去呢?
运气,是因为你居然试完了所有错误,概率论给你的奖赏。
所以,获得运气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地“倒霉”。
不断试错。再试。再试。
我刚转型的时候,专注于领导力、管理的咨询和培训。
2007-2009年,我做过江西、深圳、江苏微软技术中心的总经理,对管理、领导力、战略有些自己的经验,当然更多是教训。
但是我迅速意识到,这个方向是不对的,因为市场上可替代的产品太多,而且客户的价值感不够。
我于是迅速调整,把自己对互联网的经验和战略思辨能力结合起来,同样帮到企业家,但这是帮助他们解决最痛苦的问题:互联网转型
。
经过不断积累,终于从海尔的集团战略顾问开始,到中远的战略顾问,到很多金融机构,到各行各业。
理解越来越深,帮到的企业越来越多,看到很多企业因为我的帮助有了巨大的改变,很受激励,再更加努力。
终于在这个领域,有了自己一定的影响力。
当影响力逐渐增加,不少客户开始抱怨,预约我的时间有时甚至要排到半年以后的时候,我马上做出调整。
开始尝试更多更有效率的帮助大家的方式,比如私董会,比如游学,比如书友会,比如写书,比如参加大规模的论坛(吴晓波千人大课等),你看到的每个产品,都是死掉了九个尝试之后的结果。
这些都是我在微软的办公室,写离职信之前想不到的。
看准大趋势,就可以扑进去了。
如果你对成功有渴望,对自己有信心,不要等着有一份“万全之策”再转型。
在变革时代,没有万全之策。“用不断的失败换取成功”的心态,就是你的万全之策。
— 5 —
永远要对宇宙规律,心存敬畏。
你做的一切,都是宇宙规律作用的结果。成功也是,失败也是。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掌握了规律。你掌握的,永远是规律的一个子集,甚至只是子集的一个近似。
成功人士很容易自信。对自己有信心没错,但是对路径自信就有问题了。
环境变化之后,路径必然会变。
始终要学习,思考,践行。
很多人喜欢学习,但是不思考。书上得来终觉浅。
但是今天更多人是喜欢思考,但是不学习。
这更可怕。一个人瞎琢磨,摸出一些道道之后,很自得。
其实,很多道道,在过去几千年中早就被总结出来了。
1 | 学习,可以节省大量的瞎琢磨时间。要对别人的经验,尤其是“理论”充满敬畏。 |
创业和转型之后,我非常忙。
但是很多新认识的朋友说:润总,你很“亲民”。我一听差点晕过去。我哪有资格不亲民啊。
况且,我深知我掌握的那点,只是沧海一粟。一粟哪有本钱,瞧不起沧海。你只有有过从1到0的经历,才会知道沧海有多大。
始终不要高高在上,对一切充满敬畏,包括自己的能力。
在一个巨大的变革时代,企业要转型,个人也是。
我忍不住回顾自己转型和创业的这三年,真是痛并快乐着。
我祝愿每一个面对新时代,心中充满焦虑,或者渴望的朋友,都能顺势而上,成就自己。
我想用我自己的一句话送给所有有梦想、有渴望的朋友:勇于选择而不后悔,随心所欲而不逾规。
Experience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刚柔并济
你知道,中国最大的餐饮集团是哪一家吗?
西贝莜面村?海底捞?
都不是。是百胜中国
。
海底捞一年收入200多亿。
而百胜中国,一年收入600多亿(87.8亿美元),是中国最大的餐饮集团,位居美国财富500强第361名。
没听说过?没关系。
你一定听过旗下的公司:肯德基,必胜客,小肥羊,黄记煌
,等等。
2020年6月8日,我带领“问道中国”的企业家组员们,参访了这家我充满了好奇的企业。
为什么?因为,你一定知道肯德基,知道必胜客。
你一定知道他们的产品,吮指原味鸡,超级至尊披萨。
但你可能,几乎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家公司的管理团队。
2019年,我受邀参加百胜中国的年会。
和百胜中国的CEO屈翠容(Joey)同台,给来自全国的一万名餐厅经理和区经理做了一场演讲。
Joey当时给我的感觉是,作为一位女性企业家,她身上那种温柔而坚定的气场,可以统帅百万大军
。
今天,终于有机会离开喧嚣,在百胜中国的总部,握着咖啡,面对面,静静地深聊。
而越深聊,有一句话,就越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许多厉害的人,都是刚柔并济,有温度,却又不失力量
。
这次深聊中,Joey有9句话,给我深刻的印象,清晰展现了这家餐饮巨头背后的领导力。
分享给你。
1.“当灾难发生的时候,你必须在前线
”
1月23日,武汉封城,Joey正在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
她听到消息,立刻订机票飞回中国。
“当灾难发生的时候,你必须在前线”。Joey说。
也只有在前线,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否则很难打仗。
Joey要做的第一个决策就是:要不要关店。
肯德基有句话:地球不爆炸,肯德基不放假。
关店,这对肯德基是件天大的事。
但是,这次的情况不一样。武汉封城了。
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百胜中国有40多万员工。要不要关店?
“我们初步预计疫情会持续4-6个月,这为我们很多决定奠定了基础。”
武汉的店,必须关掉。员工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这是肯德基进入中国33年以来,第一次关店。
那么,中国其它地区的店呢?
关店,这是最简单,最容易的决定。没有任何风险。
但是,Joey说:你不懂一线的员工。
什么意思?
Joey 9岁的时候从福建去香港。15岁开始,在餐厅里打工。她体会过,今天必须拼命挣钱,明天才能有钱吃饭的生活。
今天你让40多万员工放假在家里,他们怎么办?
这场疫情,可能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他们怎么生活?
Joey说:
员工有很多种类型的,有的在疫情期间不愿意上班的,我们理解他们;
有的希望为社会做一份贡献的,我们招募他们做志愿者,为一线医护人员免费送餐;
还有的员工,他们没有什么积蓄,今天不赚钱,就会影响明天的生活,我们要给他们继续工作。
她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不工作的。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在那里。
2.“只要肯德基开着,生活就还在继续”
开。低风险地区的肯德基要开。
可是,大家都不出门了,开着也没生意啊。
还是有的。
Joey说:还是会有人要出门、要工作,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的。
我希望他们看到肯德基开门的时候,知道生活还是在继续。
我想让他们知道:只要肯德基开着,你的心就能踏实。
3.“有些决定,必须CEO来做;有些责任,必须CEO来背
”
但是,安全怎么办?
这时候,肯德基的融于血液的标准化,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店内厨房的肯德基员工制服,是短袖的。
为什么?
因为在肯德基的标准里,洗手是要洗到手肘的。
这不是疫情期间的要求。这是一直以来的标准。
这么洗手,已经几十年了。
对门店,做工业级消毒。
对外卖,设计无接触配送。
当街上的店都大门紧缩时,肯德基的店,灯火通明。
Joey说:我们的措施,我们的流程,我们的团队,给了我开店的信心。这个决定,只有CEO能做,这个责任,也只有CEO能背。
除此之外,我们在武汉有货仓和供应链,疫情期间可以免费给大家供餐。
餐厅也可以供水供电,可以支持赈灾,我没有听说哪家企业是被吃穷的。
要做对的事情,有的帐不能算。
疫情期间,百胜中国为武汉的医护工作者捐款300万人民币,为全国1450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提供17万份免费餐食。
4.“肯德基已经成为了‘基础设施’ ”
肯德基开着,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有的。
肯德基全国有超过6600家门店,已经成了中国社会的“基础设施”。
下雨天,有人进来躲雨。
天热了,有人进来吹空调。放学了,有人进来写作业。他们一坐就是很长时间。
你要不要赶他们走?
肯德基已经不仅仅是一家连锁餐厅。
我给你讲一件事。
有一次,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在我们一家24小时餐厅坐了一整夜。然后又是一夜。
你怎么办?要不要赶她们走?
Joey说:
1 | 你想,但凡她还有一点办法,她会抱着孩子在肯德基过夜吗?你会吗? |
听到这里,我突然心里一震。
没想到,参访一家餐饮集团,我不仅是为它的商业模式而震撼,更为它的情怀而动容
。
一位和我一同前去的,50多岁的企业家,结束后对我说,他听到这里时,忍不住热泪盈眶。
苦过的人,才能懂正在经历苦难的人。
我真没有想到,这次对全国最大餐饮集团掌门人的访谈,收获最大的,不是“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这些商业逻辑推理。而是如何善待别人
。
一位同行企业家忍不住打断,补充说,肯德基确实很友善
。
1 | 有时,他想去洗手间,但是附近餐厅不消费都不让用洗手间。他只好走进肯德基。还很不好意思。 |
Joey哈哈笑着说:我们有全国最大的免费厕所连锁系统。
我们的洗手间很干净,还有洗手液。为什么不让大家用呢?
今天不消费,但是以后会啊。
这是算不清楚的。
欢迎来用洗手间。
5.“员工第一,客户第二,股东第三
”
所以,客户第一,这就是百胜中国,尤其是肯德基,在过去5年中翻盘的主要原因吧?
不是的。
Joey说,在百胜,一定是员工第一,客户第二,股东第三。
为什么?
因为,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创造满意的客户。
把员工和顾客服务好了,股东的回报自然来了。
员工是百胜的生命力所在。
我们的炸鸡是标准化的,薯条是标准化的,冰激凌是标准化的。
唯一不能标准化的,是人心。
员工可能今天孩子生病了,可能失恋了,可能在路上和人吵架了,一到了门店,就要她露出牙齿,对着客户笑,这是不容易的。
Joey说,我做过餐厅服务员。
他们想的东西,不是公司的战略,不是未来的愿景。
他们的问题都很具体。
首先要让他们开心、自豪。
客户当然很重要。
但是当员工被照顾好了,客户就会被照顾好了。
我问:那你们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吗?
Joey说,今天我们在的地方,不是百胜中国的“总部”。
我们在的地方,是RSC,Restaurant Support Center,餐厅服务中心。
在我们公司,最重要的领导岗位不是CEO,而是餐厅经理。
我们服务餐厅经理,他们照顾员工,员工照顾客户。
我们离用户最近的,是员工。
我们通过组织架构设计,让所有人都支持员工。
肯德基的品牌定位是“尽情自在”,意思是你的背景无所谓,你的身份无所谓,只要你来到肯德基,就是尽情自在的。
食物不分贵贱,工作同样不分贵贱,只要你够努力。
我们的餐厅经理、市场总经理都是内部培养出来的,你不用靠任何关系,公司就是你的靠山。
员工第一。
6.“我要让员工拥有骨子里的自豪”
能再具体一点吗?
嗯 …… 我举个例子吧。
我一直要求我的同事,看看是不是能邀请国际大牌的设计师,给员工设计制服。
比如我们之前和Anna Sui合作,把员工送去纽约,为他们度身定制了制服。
你想想,现在的小朋友,穿着大牌设计的制服来上班,会是什么心情?
我以前做过服务员。
服务员满不满意,就是几件事:工资高不高,环境好不好,老板友不友善,制服漂不漂亮
。
工作服漂不漂亮这件事,对小姑娘太重要了。
我的同事问,那设计的制服有什么标准。
我说:标准就是一个,要漂亮到让员工为了这件制服,也要来上班。
时尚的潮流变化很快,我们也会不断与大牌合作,为员工定制制服。
我们一直在说要打造让员工自豪的企业。
什么是自豪?
1 | 时尚的员工制服,漂亮的餐厅,这是顾客看得到的自豪; |
7.“和前线脱节的那一天,就是公司开始下滑的那一天”
越来越佩服Joey对最一线的体感。
Joey说,那是必须的。
我要求我的高管进入百胜中国,必须花4天在前线实习。
2天在肯德基,2天在必胜客。
这时,百胜中国的CPO(首席人力资源官)补充说,是的。我就在肯德基里端了2天的盘子,擦了2天的桌子。
哈哈哈。
Joey补充说:是的。我相信,和前线脱节的那一天,就是公司开始下滑的那一天。保持同理心非常重要。
这家公司,有40多万员工。
你的随便一个指令,都会被复制40多万次,你没有一线的同理心,怎么行?
8.“今年,我们要赚的是人心”
可是,这样投入,今年能赚到钱吗?
今年先不要想着赚钱,要把正确的事情做好,要赚人心。
每一个伟大的公司都有美好的灵魂,所以我一直和员工说,我们要在顺境时建立信心,逆境时树立品格
。
我相信,经历过这个危机,我们的员工会快速成长,会更灵活、更创新、可以面对更困难的事情。
我们这个团队,一定会超级厉害。
9.“我们是做实业的,现金为王”
百胜中国在2020年第一季度,通过强韧的商业模式、强大的团队执行力、积极的创收和成本管控举措,仍然取得了9700万美元的经营利润。
Joey说:我算过账。即便公司完全没有收入了,现金流也能给员工发1年的工资。
在公司有收入的情况下,我们的现金流可以给员工发几年工资。
做生意其实是从错误中学习,有足够现金流才能支持犯错成本。强大的现金流给了我底气。
突然之间遇到了疫情,大家开始意识到了现金的重要。
我们账面上的现金让我心里一点都不慌。
因为不慌,才能做出这些正确的决定。我们是在经营一家实体。
公司的钱,是一块块炸鸡、一个个披萨卖出来的,做的薄利生意,也是长期生意。
所以,我一定要让公司有非常健康的现金流。
你可以说我是小女人。但有时候,现金比什么都靠谱。
最后的话
走出百胜中国。
我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一句话:许多厉害的人,都是刚柔并济
。
肯德基乃至百胜中国,在2014、2015年时,遇到了不小的经营危机。
我是带着寻找走出危机的答案的目的走进百胜中国的。
1 | 金志国带领青岛啤酒走出危机。 |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找到了答案。
但是我知道,下次深夜途经肯德基门店时,它的灯光会在我心中,多了一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