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ao-tzu

无为——以无为胜有为。

没想到,你居然是这样的《老子》

没想到,你居然是这样的《老子》 2017.11.19
2017-11-19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据统计,《老子》是仅次于《圣经》的,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名著。街头随便拉个人,都能来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但是这本书到底说了啥?怕是没几个人能说得清。

「得到」作者熊逸的这篇清单,助你迅速把握老子思想的精髓。

  1. 关于老子,可能你知道“老子名李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不过很不幸,你可能错了。关于老子的生平,历史记载很混乱,光《史记》里就有三个截然不同的版本。老子的身世,至今是个谜。

  2. 《老子》又名《道德经》,一般认为是老子所作。但通过发现的古文献可以断定:《老子》并非成于一人一时,而是在相当长时间里,经不同人之手,不断积累完善而形成的。既有道家后学的发挥,也有注释混入正文,更有后人因看不懂文义而妄加的修改……

  3. 不要把道家和道教混为一谈。老子的思想,在后世演变为道家和道教两途。道家从“黄老”并称,到“老庄”并称,极力推崇老子;道教是融合了道家和神仙方术的思想而形成的宗教,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但又安排出很多“上级”神仙,使老子沦为一个普通高管。

  4. 现在人总愿意从养生、修道的角度解读《老子》,但事实上,《老子》最初是写给统治者的,讲的是治国方略。那些玄而又玄的哲思,都是在为政治思想打地基。

  5. 老子政治思想的精华是两个字——“无为”,即要求统治者减少对国家的干预,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其他诸子学派都有一套严密的治国方略,道家则是“以无招胜有招”,只有寥寥的基本方法论。

  6. 但“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更不是怂恿统治者不理政事、吃喝玩乐,而是不瞎动、不乱动,要效法自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采取具体的行动。

  7. 老子的“无为而治”,背后的理论基础是:政府不枉加干预,社会会自发形成和谐的秩序,能发展得很好。有点儿自由主义的味道了。

  8. 看似美好,但老子的政治哲学里,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统治者减少干预,社会的流动性和不安定性就会增大。但为了便于统治,老子又追求社会稳定,呼吁回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两者相互矛盾,所以虽然黄老之术很有效,但在后世除了汉初,很难得到长期重用。

  9. 《老子》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相互对立的两面,对立双方会随时间的推移相互转化。福祸相倚、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相反相成……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10. 与儒家强调“内圣外王”不同,《老子》认为人的理想状态是退回到婴儿。这与其统治思想是一致的:老百姓都拥有大人的身体、婴儿的心智,这个国家就太好统治了。

  11. 虽然道家将“老庄”并称,但其实《老子》和《庄子》的内容存在巨大差异:《老子》是写给统治者的进言;《庄子》更多关注个人,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心灵鸡汤”。

  12. 《老子》每一章都很简短,给后世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有人看出了统治术、有人拿它当兵书、有人靠它来养生……其中玄之又玄的内容,更是众说纷纭。你,又从中解读出了什么呢?

老子 上善若水,大道至简

孙聚成

2015年01月07日08:1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函谷关上,不知名的野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寂寞而执着地等待东方圣者的到来。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一个要塞雄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名。这里群山蜿蜒,树木青葱,云蒸霞蔚,鸟语花香。

公元前5l6年,即周敬王四年,函谷关迎来了一位重要过客:老子。那年,积弱已久的周王室又一次发生内乱,王子朝势孤无奈,与大臣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作为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被迫辞职。离宫归隐的老子,悠然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他国。

老子(约前571年~前470年),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本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

相传老子是异像奇人,他一出生就是白眉毛白胡子,大眼睛大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老聃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常常向大人们请教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面对日出日落,星转斗移,老聃总有无尽的疑问:“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无人回答!于是,老子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许多问题依然混沌未解。

偶然机遇,老聃得有机会赴周之首都洛阳,并开始了求学和工作历程。他先入太学求学,后入守藏室为吏,并升任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声播海内。春秋时期把学识渊博者称为“子”,以示尊敬,所以,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离开周王朝洛阳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萧瑟,田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灰尘蔽日。目睹刀光剑影,战马嘶鸣,老聃心如刀绞,他对战争有了自己的认识:“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细看战火烽烟飘散,他对治国之道有了自己的判断:“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擅观天文地理,爱读古籍经典,修养极为深厚。一日夜晚,他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这次可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阳光灿烂,光华四射,老子骑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关尹仰慕老子已久,见老子来到函谷关,便恳求老子说:圣人的智慧不只是圣人自己的,而是为天下人所有。先生你有那么大的学问,一旦退隐,便无人能知。请先生在函谷关多住几日,将你的圣智著为书作,为我留下一些教诲吧!”

不写书就不放行出关,老子便在函谷关留了下来,以天下兴衰成败之道为镜,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追根溯源,写上、下两篇著作,合计五千言。上篇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起首,故人称《道经》,论述自然运行与国家治理之道;下篇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起首,故人称为《德经》,论述个人修行处事之哲理,合称《道德经》。

《道德经》一经问世,老子的思想便如拂晓的清新阳光,唤醒了睡眼朦胧的世人,于懵懂之中,有了一份清醒,老子的言论如一泓清水,浇灌在干涸的中华大地,催绿了勃勃的智慧生机。

《道德经》既是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先河。《道德经》一书,流传几千年,解读版本汗牛充栋。但是,无论怎么注释,《道德经》的内涵和外延都无法穷尽。

从幼时看星星月亮,到老年悟道有解,老子对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充满尊重。在《道德经》中,老子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不强求改变,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强调大道至简,指出道的本质就是无为,无为不是无作为,而是尊重万物自然的变化法则而不加干涉,在社会生活方面,也不需要过度的限制和过分繁琐的规则。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周礼崩塌,社会混乱。作为博览群书的智者,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国家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并在《道德经》一书中,第一次以道的名义,给大千世界一个明确定位,成为治理国家的参考指南。“治大国,若烹小鲜”。这脍炙人口的寥寥几字,影响深远,被后世誉为治国之名言。老子对统治者提出了郑重的告诫:“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认为天下不应该也不可能被某些人占有,如果统治者采取占有和支配的姿态统治国家,把天下看作实现个人意志的对象,表现自己之“伟大”的场所,就非常危险,就会遭遇失败。

《道德经》还以“道”和“德”为核心,贯穿老子思想的始终,他从天地宇宙到国家社会,并论及个人修养,提出了上善若水的精彩论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水是最温柔的,但是用之攻坚又有很大力量。在老子看来,一切生长着的、滋润着的生命是柔弱的,而一切死亡着的、枯萎着的生命是僵硬的。水,平静而和缓地从深山流出,润物无声,泽被遐迩,那是柔和的象征;然而水却能无坚不摧,可以载舟,可以覆舟,使巨石危岸崩塌,日星隐耀,山川变色。这里牵涉到老子的一个重要的哲理:柔性、谦退、收敛的状态,在老子看来不仅仅是做人的一种修养或手段,它还显示着生命的韧性与弹性,这是富于生命力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才有持续发展的希望。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以对德的精妙论述,为后代留下了修行内心、为人处世的参照物,成为通向真理的钥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容易,自知难,故“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子要求人们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不断认识自我,磨练自我,提升自我,善待自我,进退有序,仰俯皆宽,知足常乐,安心为本,以达到身心和谐。

作为中国思想史的重要人物,老子是一个民族理性思维的奠基者,是辩证思维的集大成者,泽被后世,影响深远。中国思想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重大事件,那就是老子与孔子之遇。公元前522年,孔子前往周都,便拜访了老子,老子以辩证的生活常识教诲了孔子。《史记》上有这样一段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孔子被训诫之后出来对弟子们讲:“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走。走者可以网捕,游者可以垂钓,飞者可以箭射。至于龙,我不知道了,它乘风云而上天,我今天见到了老子,他就是龙啊!”两位文化巨人的思想碰撞,让中国文化的天空为之清朗。

老子的《道德经》微言大义,字字珠玑,点化了关尹。据传说,关尹读后,萌生追随老子而去之意,老子莞尔一笑。于是,老子青牛的后面就有了追随者关尹的身影。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最终化仙而去!还有传说为:老子出关远至印度,后来到了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的贤圣乔达摩?悉达多闻讯前去向老子求道,得老子点化,居然悟道成佛了。在道教中,老子被称为道祖,从《列山传》开始,他就被尊为神仙,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封他为“太上老君”。

走出函谷关,老子以自己悟道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为中华大地留下了最清晰的思辨,历史的天空从此不再混沌,一个民族从此走向了新的思想境界。

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

出自《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飘渺无形(或作“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最好的形象是没有形象”)。

“大音希声” 一语来源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