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动的感觉。
美最大的敌人是“忙”,忙其实是心灵死亡,对周遭没有感觉的意思。我们说“忙里偷闲”,“闲”按照繁体字的写法,就是在家门口忽然看到月亮。
到底什么是美?也许,当一件产品出现在你面前,你突然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这就是美。无论如何,颜值即正义。
一切美好的事物,让人脸红心跳,怦然心动。
——DeepCreator
一个产品,一次服务,一幅美景,一个美人,一幅好画,一首好歌,一句暖言…
越表面越庸俗,越入里越高雅。
——DeepCreator
干净、善良和才华 Smart is sexy.
——DeepCreator
Why
“爱美”是人的天性,“怕死”也是人的天性。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是像伊氏所说的出自误解,还是像乌氏所说的出于害怕虚无?有没有别的可能?有的,死亡剥夺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因而使每一个人都心生畏惧。由于各种各样的“我们”,“我”的生命才有多采多姿的内容。人生多么可贵,值得我们珍惜。环绕死亡的各种说法,表面看来是要帮助我们明白死亡,而真正的作用则是希望藉此使人活得更踏实、更清醒。
——傅佩荣
美使人净化。当你累了,哭一场就好,适当地释放没什么不好。现代人最需要的,是给自己打开的机会,只有美,会让你有机会接近真实的自己。
——蒋勋
艺术与美,既是一种对生命的宽容,也是一种自我的觉醒与救赎。懂得欣赏艺术,懂得向美致敬,也就懂得了宽容、悲悯与赎罪。
美让人净化。现代人需要的,是给自己打开的机会。与梵高、莫奈、高更、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不朽的艺术生涯面对面,尝试解读他们迷人的艺术生命,以及名作背后的秘密,领略大师的孤独、炽热、激情、苦难与磅礴。
这件作品树立在城市广场数百年之久,鼓舞所有年轻的生命要如此面对自我,要如此承担责任,要如此挑战一切的难度。大卫不是一座雕像,大卫改写了生命的价值观点。他不是艺术品,他不是收藏在博物馆的精致的珍品,他站立在刮风下雨的广场,为整个城邦日日夜夜守护着生命的价值。米开朗基罗,苦难中的巨人。他的一生神圣而痛苦,却在人生的种种不完美中创造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
What
所谓美的感受,也源自你对一个人的情感,对一个地方的情感,对一个事物的情感。
乌克兰 Ukraine
意大利 Italy
法国 France
韩国 Korea
塞尔维亚 serbia
阿根廷 Argentina
印度 India
委内瑞拉 Venezuela
俄罗斯 Russia
巴西 Brazil
菲律宾 Philippines
英国 Britain
澳洲 Australia
美国 America
加拿大 Canada
荷兰 Netherlands
哥伦比亚 Columbia
丹麦 Denmark
瑞典 Sweden
黎巴嫩 Lebanon
Helena Mattsson
Nicole Kidman
Elizabeth Debicki
Monica Bellucci
Charlize Theron
Angelina Jolie
Eva Green
Kate Beckinsale
Jennifer Connelly
Kate Winslet
Liv Tayler
Sophie Marceau
Ashlynn Yennie
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艾米莉·布朗特 Emily Blunt
Eiza González
Talulah Riley
蒂娅·里欧妮 Téa Leoni
梅根·福克斯 Megan Fox
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安藤樱(安藤サクラ)Sakura Andô
Koyuki Katou 小雪
KATE UPTON
Miranda Kerr
Scarlett Johansson
Elizabeth Olsen
周慧敏
李嘉欣
赵雅芝
林青霞
李若彤
王祖贤
周海媚
刘涛
孙俪
马伊琍
左小青
周涛
杨澜
吴小莉
许戈辉
高圆圆
宋佳
许晴
王丽坤
佟丽娅
陈道明
唐国强
于和伟
陈建斌
张丰毅
胡军
王志文
李连杰
周润发
刘德华
梁朝伟
梁家辉
狄龙
周星驰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
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抖音与 Instagram 有一个根本的不同。
Instagram 通常是漂亮的人、漂亮的地方、漂亮的东西,充满了自恋的气息。抖音则是好玩的,多样的,有趣的。
– Hacker News 读者
不看电视,减少刷手机,带着笔、墨、几本书、简单的行李,搬到台东的小农村:池上。住进废弃60年的老宿舍,除了换床铺几乎保留原样,跟着农民“日出而做,日入而息”,重新找回身体的自然秩序,“人离开土地、空气、水才会活不下去,我觉得自己在池上好富有。
蒋勋:美,是一种无目的快乐
01 从味觉到人生
在许多讨论味觉的经验里,我们一直希望大家能够慢慢了解到,所有味觉上的,强烈的、刺激的感官,常常会跟生活里许许多多的记忆跟经验有关。
可能酸的味觉会联系到性格上的某一种所谓的酸——尖刻犀利的感觉。我们会觉得味觉上的甜也会连接到生活里面甜美的感觉。
不管是味觉上的苦、味觉上的辣,都可能是非常奇特地透过味觉感官刺激而忽然让我们回忆起生命里点点滴滴的记忆和经验。
我们有时候不太注意自己的味觉。其实“五味杂陈”不只是味觉,同时也是生活里很多丰富的感受。
我们也一再提到,一个复杂的人生经历过痛苦、哀伤、甜美、刺激、挫折、沮丧,经历过各个变化,最后要追求的是一种平淡
。
所以在宋代把“淡”这个审美提出来的时候,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音乐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02 繁华过后是平淡
宋代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美学家,就是苏东坡,常常在文学里传达出他自己在一生当中曾经得意过,也曾经失意过。
得意的时候,他考取了进士,在政府朝廷做大官,经历所有现世的繁华跟宠爱;失意的时候被贬官,一个人独自走在荒山野岭,感觉到政治受到挫折的痛苦。
可是在经历人生这么复杂的起落变化之后,苏东坡的诗里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
他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说你的人生当中有的岁月是晴朗的、美好的,有的时候是吹风下雨,是非常沮丧、不快乐的。
可是如果人活到一定程度,自己有了生命的信仰,那么回头去看自己一生走来的路,会发现其实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很明显说明生命经历了复杂的人生经验之后,会有一种淡淡的回忆。
他不会觉得失意挫折特别的不好,他也不会觉得繁华宠爱一定是特别好的事情,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很多复杂的经验组合起来的,我们会发现各种经验都构成了我们自己的反省。
苏东坡在“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句中提出的也刚好是一种经过反省后的感官文化。
所以在宋代水墨绘画中,褪色本身就是感官的重新反省。
03 安静的力量
在听觉上也是如此。我想很多喜欢音乐的朋友大概都会觉得西方的交响曲、歌曲当中都有非常强烈的听觉上的快乐。
我坐在音乐厅当中听到交响曲的时候,觉得排山倒海的声音在征服我的听觉,透过听觉感官整个把我淹没掉了,我会觉得过瘾、快乐。
可是我曾经试着去听东方的古琴,或者在日本的寺庙里听到的三弦,很简单的乐器,安静到你最后会发现好像没有太多的声音。
古琴这样的乐器共鸣部位几乎都不存在了,如果不是在你心特别静的时刻,也许都听不到古琴的声音。
古琴的曲子,有一首叫做《风入松》,风吹动了松树。
松树为什么常常被拿来作为听觉上的一个比喻?在绘画上,宋朝有一张画叫做《静听松风》,静静地坐在松树底下,听松树里面风吹过的声音。
为什么是松,为什么不是其他的树木?
也许我们会发现,芭蕉的叶子,或者面包树的叶子很大,风吹起来会有哗哗的响声。可是松树的叶子是松针,这种针叶植物,风穿过针叶其实发不出太多的声音。
《静听松风》告诉我们,如果不安静到一个程度,你的听觉没有办法感受到松风的这种安静。
其实听觉不只是感官,也包含了我们心灵上的安静。
04 美,是一种无目的快乐
我们又回想到老子说的“五音令人耳聋”,他说这么多的声音最后不是让你耳朵都麻木了吗?这么多的色彩最后不是让你的视觉都麻木了吗?
我们会不会的确活在一个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的世界?
我们的视觉、听觉每一天受到这么多的刺激,被塞得满满,“五味令人口爽”,我们不断追求口腔上味觉的刺激。
最后我们可能的确接近了老子所说的“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状态,而这种“心发狂”的、不断想要追求更多感官刺激的欲望,使得我们完全安静不下来了。
在这样的状态里,我们会渴望回到平淡天真,我们会渴望降低感官上太多的刺激,而能够让心灵更饱满更丰富,能够慢慢地升高。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一句话:“美是一种无目的快乐。
”
这句话不是很容易懂。
如果我们生活里有太多有目的、有欲望的追求,因为目的性有功利性,最后其实这个快乐并不等于美。
无目的的快乐,可能是静静地去听松树间的风声;无目的的快乐,可能是去感觉河面上一点点将要消失的阳光。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心灵其实是在一个极其饱满的状态。
蒋勋:女性穿衣,不是为了取悦别人
蒋勋 2020-08-06 14:29:21
01 古代的穿衣限制
以前的女性很可怜。中国古代有一句话,说是“女为悦己者容”,在强势男性沙文文化控制下,女性必须装扮成男人所欣赏的样子。
所以中国古代宫廷的女性要缠小脚,脚掌变形缠得很小很小,因为男人喜欢。
西方女人则把腰勒得好细好细,甚至特地开刀拿掉最下面两根肋骨,在人类学上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从这里可以看到服装的历史中,一个强势者可以用美感来压迫虐待弱势力的人。
我不禁要问:我们今天是不是还有这样的现象?如果还有的话,我们能不能说自己是一个平等的时代?
02 流行的未必是适合的
记得有一段时间,在台湾流行用现代化学方法做出来的尼龙衣服,其实穿上去很不舒服,因为汗都闷在里面,非常不通风。
可是那时这类衣服也卖得很贵,几乎所有人趋之若鹜去添购,我想现在已经慢慢被淘汰了。
服装虽然是一种风尚,可是一窝蜂的风尚并不完全是对的。
有的时候奇怪的服装会变成一个社会价值的标准,就是因为大家都流行,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跟着流行,反而没有真正美感的自我判断。
在生活美学里,我们一直比较希望强调的是:什么叫美?有自己独特的品味才叫美。
有时候你在地摊上看到一件衣服,不要认为一定不好,因为很有可能它的布料质感很好,然后很适合你。
我觉得一直到现在我都喜欢某一种卡其布料子的衣服,这种布料很奇怪,洗涤次数越多就越舒服。
这种衣服经过长期的洗涤以后,产生一种柔软和对皮肤的亲切,这是我所喜欢的衣服。
03 不一定要迷恋名牌
其实我并不鼓励大家一窝蜂地去买名牌服饰,因为当我在欧洲参观很多名牌的店铺、厂商,以及和研究人员交谈之后,我觉得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是因为它们背后有文化的支撑。
如果你跟这个文化并不协调,放在身上有时候会很勉强。
在意大利时我常常看到名牌店里很多日本观光客试穿衣服,我觉得他们没有注意到这家名牌跟他自己身体文化之间的关系。
因为身体本身也是一个文化,有生理上结构的特征。
譬如说,东方人的下半身其实是比西方人短,所以在穿上一个要强调下半身长度的衣服时,效果其实刚好适得其反。
这个名牌不但不能够衬托出他身体的美,反而变成有一点怪异。
我会提醒很多的朋友注意观察自己跟名牌的适合性,服装其实是一门大学问。
大家还是要花一点心血去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造型、体态和什么样的服装搭配在一起是最对的,我觉得这才是衣服的美感。
而不是太轻率地就交给名牌,认为花了几万台币买一件衣服,它就一定是好看的,其实可能并不一定。
04 穿出自我的个性
服装其实包含了一个人自己的个性在里面。
有一些女性朋友很细腻优雅,穿着经过剪裁的薄纱服装,走起路来好飘逸,好似风微微荡漾的感觉,我就会忍不住地看着,觉得真悦目。
但是我还是要强调,不论是穿运动服或薄纱衣,一个人要有自己身体的个性去适合这些服装。
如果今天调换过来,一个动作非常细腻优雅的人穿上运动服,可能会有一点怪异; 或者动作很粗大的人忽然穿起薄纱的小礼服,你也会觉得不对劲。
所以这里面都有我要谈到的基本观念,其实在于自己对自己的了解,不是随便花钱去买一个不适合的东西放在自己的身上,还是跟思考、创意有关系。
我们既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也该了解自己的个性,所以服装最能够反映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部过程。
05 体验服装的快乐
我们会看到某些人很适合穿黑色,流露一种古典和典雅。
有些人爱穿明度比较高的颜色,譬如粉红或者浅黄,看起来就很明亮,个性里有一种喜悦感。
或者说在某些场合,你会觉得大家都呈现比较沉着的颜色,这些其实都跟个性有关。
所以服装的美学事实上非常非常的复杂,其中涵括到质感、色彩,以及造型,跟我们的视觉、触觉都会发生关联。
那么我觉得每一天自己整装的时候,都可以重新问自己:
“我今天要到哪里去? 要见什么样的朋友?要去什么样的场合?这件衣服的造型、质感、色彩适不适合今天的场合?别人看到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我觉得这样就是思考服装美学的开始,也会让自己觉得穿衣服变成一个比较快乐的事,而不是人云亦云,别人这样做我也这样做。
所以我特别强调服装美学里独特的品位、独特的思考性。
我想我在谈衣服文化的时候,一直希望朋友们可以了解到:每天换新衣服,是一种快乐
;可是不要忘记留着几件你非常珍贵的衣服,那是另一种快乐。
美的快乐,很难用纯粹的物质来做衡量,就给自己一种不同的快乐吧!
美学讲稿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讲授美学。在以自由著称的武大,他的精彩课堂吸引了各个院系学生慕名来听,流连不去,终成一座难求的传说。《美学讲稿》便是这一传奇课程的讲稿集结,根据易中天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课堂实况加工撰写,保留了风趣口语的同时,补充了大量页边注。体系井然清楚,观点自成一家,兼具专著、教材、演讲之特点,引人入胜,可供广大文学、艺术及美学爱好者阅读、赏析。书后附有《西方古典美学史纲》《中国古典美学史纲》和《西方现代美学史纲》,实际上是三部浓缩的美学史,三张脉络明晰的美学地图。
相比其他大家如朱光潜、宗白华、叶朗等的美学作品,《美学讲稿》因成书较晚,故而更加全面;因面向大学生,故而更有条理;因是课堂实录,故而格外轻松易懂。
作者简介
易中天
1947年出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易中天中华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中华史》(1-21卷)《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全6册)
《美学讲稿》《品三国》《先秦诸子》《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闲话中国人》
《品人录》《大话方言》《读城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国人的智慧》
《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费城风云》
爱是一种肯定性的同情感。一个产生了爱的人,总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把对方看作是和自己一样在爱着,并且可以和自己交流这爱的人。 爱是一种肯定性的同情感,恨则是一种否定性的同情感。一个充满仇恨的人,总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把对方看作和自己一样在恨着的人。显然,人必须在情感的体验中证明自己是人——要么被人爱被人恨,要么爱别人恨别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既能爱能恨,又被爱被恨时,才能被确证为人。
《破门而入》的阅读提纲
不得不说,虽然易中天教授对于历史的解读在读者眼中褒贬不一,但是这部《破门而入》,确实是初识美学的绝佳读物。更难能可贵的是,竟然是课堂实录的改编。能将枯燥的学问用这种方式讲述,这本身就是这部书的魅力之一。以下是我整理的全书的阅读提纲。
第一讲 性质与方法
研究艺术的学问:门类艺术学、一般艺术学、美学。
美学就是美学史。
第二讲 美的研究
柏拉图等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美是什么。
柏拉图定的调子:美的研究=美是什么=美的客观性研究=美的哲学。
毕达哥拉斯:美的合规律性——美是数与数的和谐。
苏格拉底:美的合目的性——美就是合适。
柏拉图:美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美是理念——审美的途径就是迷狂。高级的是理智的迷狂,中级的是诗性的迷狂,低级的是宗教的迷狂。
所以艺术低于哲学高于宗教。
客观美学的问题:1、不可避免的走向主观美学 2、走向神学目的论。
自然美是客观美学的一个死穴
第三讲 审美的研究:康德
“美学教父”鲍姆加登为美学取名,并未建立学科;真正的“美学之父”是康德。
康德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是什么。
鉴赏判断(审美)的四个契机(前两项为美感的特征,后两项为审美的原则):
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
1无利害而生愉快:感官判断和道德判断是由愉快而生判断,鉴赏判断反之因为审美无利害。
2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生理快感和功利性快感无普遍性,而美感则有,但是它的普遍性又不同于概念和逻辑,因抽象和客观而产生。
3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感官判断、事实判断、逻辑判断、道德判断都是由目的而生判断,审美判断则以自身为目的。
共通感:共通感是审美的先验假设前提,是主观普遍性。
康德认为美即非客观又非主观,而是“主观表象为客观”,它的本质特征是“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先把作品当做审美对象欣赏,再当做认识对象批判,二者不可偏废。
康德的启示:
1审美判断是对主体的判断
2审美判断实际上是审人,心中妩媚则世间无美
3美必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
4审美判断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无关(只看美否,不看材料)
5审美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第四讲 审美的研究:审美心理学
(1)直觉(克罗齐)
克罗齐是西方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摆渡者
知觉 认识活动 对特殊事物的认识 艺术与审美 美丑
逻辑 认识活动 对一般事物的认识 科学与哲学 真假
功利 实践活动 对特殊目的的追求 经济学 利害
道德 实践活动 对一般目的的追求 伦理学 善恶
克罗齐认为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2)移情(立普斯)
愉快的情感:1外物引起的 2精神引起的 3通过移情在外物那里感受到的(美感)
移情是审美的关键,濠梁观鱼的美学解释
存在的问题: 1情感怎么外射? 2置身险境是感到险还是美?
(3)心理距离(布洛)
当主体和对象之间保持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对象对于主体才可能是美的。
有距离就是超功利。
鲁迅:长歌当哭,要在痛定之后。(因为痛定之后才有距离。)
(4)格式塔(德文词:形式、完形)
格式塔同构说:任何一个现象都是一个完形,任何一个完形都有一个内部张力结构或说是力的样式。(触景生情是因为内心情感的张力结构与外物张力结构相同)
格式塔心理学在解释音乐、舞蹈、建筑、抽象绘画等有独到之处,但是对于诗歌意象多重寓意就难以解释。
(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人类都具有无意识和情结,艺术就是无意识的升华。
根据任的气质和天赋分为:梦幻者、艺术家、精神病人。
第五讲 艺术的研究:黑格尔
毕达哥拉斯——美是什么
康德——审美是什么
黑格尔——艺术是什么
黑格尔将美学引向艺术哲学。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绝对理念。
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绝对理念不是人格神,而是一种逻辑的设想。
黑格尔严密的逻辑体系:
整个世界: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精神
人的精神:艺术 宗教 哲学
在艺术中:象征型艺术(建筑) 古典型艺术(雕塑) 浪漫型艺术(绘画)
形式大于内容 内容与形式的完全统一 内容大于形式,精神溢出物质
始而追求 继而实现 终于超越。
浪漫型艺术:绘画 音乐 诗
在宗教中:自然宗教(古埃及宗教) 艺术宗教(古希腊宗教) 天启宗教(基督教)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看似严密,但其实是封闭的,锁定的,因此无法正确地预见到未来。
第六讲 艺术的研究:一般艺术学
(1)模仿说
亚里士多德:真实地模仿,艺术就真实。
亚里士多德错了,艺术的真实不是“对象的真实”也不是“模仿的真实”而是“情感的真实”。
(2)表现说
表现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高了个体感性存在的价值,在个体的自我实现面前,群体不再是神圣的、权威的、不可超越的。
模仿说和表现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模仿说看到的是形象,表现说看到的是情感。
模仿说就相当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表现说就相当于“凡是合理的,终将变成现实的”
(3)游戏说
艺术和游戏相似,都是超功利的,虽假却求真。
艺术和游戏毕竟有区别:游戏不关心内容和形式,只给人快感而非美感,无法标明文明程度。
(4)形式说
内容的意义使艺术成为必要,形式的创造则使艺术成为可能。
自然科学是内容的科学,艺术学则是形式的学科。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区别于宗教和科学“有形式的意味”,缓和了内容与形式的矛盾。
第七讲 美学问题的历史解答
美学是什么:
1美的研究(美的哲学) 2审美的研究(审美心理学) 3艺术的研究(艺术社会学)
艺术的特征: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艺术的功能:艺术是情感的传达。
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人的确证。
审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过程,美感则是对象化了的情感。
美和艺术只有方式和形态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
作为过程,情感的对象化就是艺术,即美的创造;作为结果,对象化了的情感就是美,即艺术品。艺术是给情感的内容以对象化的形式,美是一对象化形式体现着的内容。因此,美就是凝固了的艺术,艺术则是展开着的美。
健康气质美
瑜伽于我,是——觉受身体。 从深层体验自己身体完全松驰的状态。宁静、柔软、畅通,让一切自然呈现。去感受:面部平和、呼吸平稳、肢体肌肉的空间和内在力量的释放。不间断的坚持,与其说是自律,其实是爱上……
——陈数
How
精简自己的设备
一部手机
一台电脑
一个耳机
一个大脑
两只手
两只脚
审美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不断改变一直在变。
因此要对审美进行思辨时,首先要放下的是“成见”,也就是你原本的审美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成见包括你既有的知识,你的知识就是你思维的阻碍,因为知识本身是已经形成的观念,放在思维的过程中,就变成了“成见”。我们说这个人有成见,就是指他已经有了预设立场,已经有结论了,所以他的思维也停止了。
Experience
腹有诗书气自华
治愈系的游戏,之所以有治愈作用,是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珍惜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它们的故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神奇的事情,但是最终它们提醒我们,在草丛中,夏日的微风中,安静的阳台上,与新朋友的交谈中以及与家人的餐桌上,都是非常美好的时间,值得珍惜。
“运动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辈子都不可能舍弃。”
《夜巡》(荷兰语:De Nachtwacht)
伦勃朗·凡·赖恩(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是世界美术史上一位伟大的荷兰现实主义画家,荷兰最杰出的肖像画大师,也是17世纪整个欧洲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油画和铜版画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伦勃朗1606年7月15日生于 荷兰莱登城郊磨坊主之家,1669年10月4日卒于阿姆斯特丹。他一生创作精力旺盛,给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遗产——六百幅油画,三百幅版画和二千幅左右的素描的速写。画风质朴自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善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荷兰画家伦布朗的《守夜人》是世界名画。荷兰国家博物馆最近将有史以来最详细的《守夜人》照片放上了网,一共包含448亿个像素,每个像素之间的距离为20微米(0.02毫米)。这使科学家能够远程详细研究这幅画,还能用于精确追踪这幅画将来发生的任何老化过程。
创作时间在1642年,这件著名的艺术品正在阿姆斯特丹的国家博物馆展出。这幅画描绘的是一次守卫城市的行动,由弗朗斯上尉下令,全军戒严。
《夜巡》(荷兰语:De Nachtwacht)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伦勃朗的名画。完成于1642年,是荷兰肖像画黄金时代的杰作,现在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的馆藏,但一般在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展出。此画为伦勃朗受雇于阿姆斯特丹射手连队为其所作的肖像画,伦勃朗一改以往肖像画中人物按照尊卑顺序排列的原则,另辟蹊径作出舞台化的效果。此画所描绘的其实是白天队长与副队长(画面中间两位人物)的景象,因光线昏暗而被误为是描绘夜间。伦勃朗受18个人的委托,酬金1600荷兰金币。最初完成的画中一共有34个角色,其中除去付钱的18人外,还有16个支撑画面结构的“模特”。后来画面受水侵等损害,裁剪后比原画略小。
据说委托人他们不满伦勃朗把自己画得不清楚,所以伦勃朗也因此声誉大跌。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出现的一个小女孩,逻辑上小女孩出现在这幅画中是十分不合时宜的,但伦勃朗的处理使其并不十分突兀,显得十分自然。同时小女孩的色调与后排的暗色调形成了对比,现多认为小女孩是光明与真理的象征,无人知道为什么。
在BBC电视节目《名作背后》(The 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中,其中一集介绍了此画的来龙去脉。
如何分析一幅画
为了学习如何分析和解释一幅画,它有助于阅读他人的评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编制了一份清单,其中包含著名绘画的解释。 我们不希望对您强加主观看法-实际上,我们希望您对下面列出的所有画作形成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们的分析可能会为您提供一些思考的思路,并可能帮助您入门。 艺术欣赏并不像解决数学方程式那样,因为关于(1)特定画家试图达到的目标很少有“正确”的观点。 (二)他/她是否成功; 或(3)他/她的画有多美。 此外,重要的不是您对绘画的结论,而是您的推理:换句话说,为什么您喜欢它,讨厌它或对它漠不关心。
如何解读绘画-几个简单的技巧
分析绘画时,请不要忘记-它只是以某种方式排列的绘画。 不多不少。 因此,请睁开眼睛,仔细观察以下内容:
(1)艺术家如何使用线条绘制形状;
(2)使用的不同颜色(红色,黄色等);
(3)所用特定颜色的不同阴影或色调(浅蓝色,中蓝色,深蓝色等);
(4)画家创造了什么样的表面纹理-它是否非常光滑(例如,几乎没有可见的笔触),或者是否被成团的厚油漆和明显的笔触痕迹所腐蚀?
(5)艺术家如何吸引您的视线-例如,是否有功能吸引您的视线并引导您围绕构图? 图片是从左到右,对角线还是垂直组织的吗?
(6)艺术家是否试图表现出真实的事物,例如人物或场景? 如果是这样,他只是在试图复制现实,还是在对现实说些什么?
(7)图片中是否包含某些出于象征意义的项目? 例如,在过去,如果一位艺术家在他已婚妇女的肖像中包括一条狗,则意味着该妇女忠于丈夫。 许多绘画都包含这样的符号。
(8)如果绘画是完全抽象的,请仔细查看其包含的形状类型,并问问自己是否让您想起任何东西。
画家的意图是什么?
现在,使用通过根据这8点分析绘画产生的信息,问自己每种情况下画家的意图是什么。 例如,如果您注意到(第3点)艺术家使用了很多鲜红色的油漆-问自己为什么? 艺术家想达到什么目的? 或者,如果您发现注意力集中在图片中的特定对象上,请问自己为什么艺术家可能希望将您的视线吸引到该特定位置。 如果您可以就上述几点对艺术家的意图发表意见,那么您一定会对画作有很好的理解。
蒋勋
一个好的艺术家,在最悲惨的事件上是不准自己流泪的。当你流泪的时候,会看不清楚事实,而看不清楚事实,作品就不会感动人。
在杜甫诗里面,如果要我选,我通常第一首就会选《石壕吏》。有这样一首诗在那边,真应该向杜甫好好鞠一个躬,历史上太少人去做这样的记录,太少人有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
杜甫的诗散发出来的力量非常强,杜甫可以和李白分庭抗礼,正是因为他的诗中有这种特别的力量。他的力量非常沧桑,也非常苍凉,会让你看到一个诗人在介入现实之后的巨大痛苦。
杜甫自己也是难民,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在李白的诗里看不到“耶娘妻子”,看不到“牵衣顿足”,可是杜甫的诗最动人的部分就是“耶娘妻子”与“牵衣顿足”。这些是中国文化中隐藏在深层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中国人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其实就是很平凡、很卑微的生活,如果连这个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就会有巨大的控诉产生。
杜甫的诗,反映了这些中国文化中最深的东西,他的作品(如“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史”,就是诗歌记录了历史。
著名摄影家尤金·史密斯在日本拍工业污染造成的人的病变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你不能流泪。他说一个摄影家流泪的时候,他的镜头是模糊的,他其实是要求自己有高度的节制。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以时间为纬线,以各个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为经线,回到历史现场,从史前时期的一把燧石手斧开始,围绕地中海这一世界西方美术的血脉初源,带你一路走过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或做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美”的往事,娓娓道来。
蒋勋先生用柔美、亲民的文字,借助“西方美术史”这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使得我们眺望和浏览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观念、材料、技法,省思人类共同的“美”的向往与创造。
蒋勋: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1972年负笈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担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美的沉思》《吴哥之美》《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美,看不见的竞争力》等。
回到生命的原点,才能看到美
汝窑是世界第一瓷器品牌,有名的“雨过天青”,最早是五代后周世宗创造的。
别人问世宗:你喝茶的茶杯是要蓝色的还是绿色的。他看着天说:给我烧一个雨过天晴的颜色。
工匠很犯难,因为他要等下雨,等雨停,要看天空很久,观察到天光在蓝跟绿之间变幻,其间又透露出太阳将要出来的淡淡的粉红色。
聪明的皇帝宋徽宗把它沿用下来了。
康德说“美的判断力”,把这样的色彩固定在瓷器上,需要多么高超的“美的判断力”!我们在作美的判断的时候,视觉通道打开了、听觉通道也打开了。
听觉并不只是听贝多芬、巴赫。就像秋天最早到来的是声音,入夜以后,如果你仔细听,应该可以听到树叶的沙沙的声音。
看到美先要看到生命存活的艰难
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图》,一个画家受命去画他的城市,表现其中的繁华。画家画了一千六百多个人,各式各样的场景。
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官家的轿子出来,前面有人举着“肃静回避”,一个小孩在路中间玩,他妈妈怕他被马踩到,惊惶地把他抱起。
如果是你受命拍一个关于北京的纪录片,你能不能拍出这个画面?
城门口有一群叫花子,其中有一个没有腿,做官的人回头看了他一眼。看到这个地方,我觉得这个画家真了不起。
我的学生问我:你觉得那个做官的人后来给乞丐钱了吗,我说我不知道,我觉得一个画家能画出大官跟乞丐的对视就很了不起了。
好几年前,我路过天安门广场,在长安街上看到一个画面:那一定是一个乡下来的妇人,因为只有下田劳动的人才会有那么粗壮的骨骼。
她喂孩子吃奶,毫不遮掩,孩子吃饱了,奶汁还很多,她就让奶汁滴到长安街上。
我觉得那个身体好动人:她跟那个土地是在一起的。我问自己:T台上的美跟这个妇人的美,哪一个能让我记忆更久?
美不仅仅是华服名模,甚至不仅仅是清风明月、巴赫贝多芬,要看到美,我们首先要看到生命存活的艰难。
唐朝人喜欢画牡丹。我曾在二月间到日本皇宫里看过牡丹,全部用草围着,上面还撑一把伞,因为牡丹有一点风吹雨打就会凋零。
宋朝以后发现牡丹的美不能体现生命顽强的竞争力,就开始画梅花。王冕的《南枝春早》成了传世名作。
如果说唐朝创造了牡丹的美,宋朝发现梅花的美,我们这个时代用花来象征,可以找到什么?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使用汉朝斗拱的造型,堆砌出一个倒三角形的飞檐式建筑。我看了很辛酸。
因为我看到它强大背后,是几乎要被世界列强瓜分殆尽的屈辱记忆。所以它的强是一定要撑出来。可是我看到英国馆,轻轻松松就做出一个好漂亮的东西。
当时我就想:如果真的是大国崛起,必须有最笃定的自信,不去做场面上的东西,而是回到最小的事情,慢慢做,不一定要那么快。
现在的强有一点用力,并且用得好辛苦,我害怕它变成烟火,那么绚烂华丽,可是一下没有了。
唐的文化、宋的文化为什么有厚度?因为它看到大的,也关心小的。
杜甫挤在难民里面逃难,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如果这十个字变成千古绝唱,我觉得不是诗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他看到了人。
同样那捧白骨,很多人走过去都没看到。
蒋勋:过得“像个人”,才能看见美
最美的东西在你身边
在开始工作的前10年,是人生很重要的阶段,但他们却通常是11点以后才下班。
要恋爱,可没有时间恋爱;
要买房子,就用世俗的固定模式买房子;
要结婚,但用很草率的方式结婚。
我知道很多工程师经由辅导去娶乌克兰新娘,他们可能连恋爱的时间、耐心都没有。
我相信美能恢复人的品味和人的感觉,当我们失去了人的原点,谈所有的美都是无意义的。
我了解到很多朋友在周末,通常会赶一些讲座的场子、或者去参加一些关于知识分享的活动,希望以此能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其实我不是说这样的方式不好,我只是觉得他们有可能就丢失了“人的原点”。
要知道,最美的东西可能在你的身边,在你的生活周遭,而不是在活动现场,所以说如果你丢掉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自己栽的花草,你可能就丢掉了那些最根本的东西。
下班余闲、周末二日,冲一壶茶,躺在舒适的椅子里,闭目养神,什么都不要去做,可以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然后嘴角有自然的微笑。
我不要去参加什么展览会,我也不要去做什么分享会之类的活动,我想这也会是最美的生活吧。可是我们很多人把这些忘记了。
美的生活,不应该让人匆匆忙忙,觉得在和别人竞争,觉得到处都是压力,而应该像一条小河流,每天在你的门前缓缓流过。
做自己是最难的功课
我有个朋友,住在价值上亿元新台币的豪宅里,找了日本著名的设计师来装潢。有一次我去他家,发现他尽管住了两年,可厨房里所有进口厨具的胶膜竟都没被撕掉。
他的房子像是一个展厅,可家的本来意义不是展厅啊。家是让你可以放松自在、活得像人的地方,家是因为住在里面的人有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感觉,才会有自己的风格。
如果主人对这个家没有意见、对自己的生活没有看法,只想告诉别人买的是意大利最贵的床,那只是作假给别人看。
你可以在家里放很多明式家具,很美;你喜欢家里很空,也很美,但这里面的难度是你到底要什么么,如果你不知道,你找再有名的建筑师设计都是假的。
你怎么样回来做自己,才是最难的功课。
我自己住在淡水河边。当时在那里买房子,是因为觉得淡水河口好漂亮,但是建筑师不知道善用那里的美景,将窗户建得很小。
所以,我找了一个学建筑的学生,他帮我开了12扇窗,而且全部是往外推的推窗,比拉窗更有靠近河边的感觉。现在,我可以坐在窗边看河,和淡水河只有两米的距离。
在穿着上,我喜欢纯棉、纯麻的衣服,因为我觉得它们很温暖,材料本身有触觉上的记忆,在排汗、吸汗的过程也非常舒服。
加上我喜欢爬山、喜欢躺在草地上、喜欢在海滩卷起裤脚踩水,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所以我就有我服装的特征,名牌就不适合我,因为我喜欢自在。
我现在不问工程师有没有去听音乐、看展览,反而是问他们:“你们在这里工作5年了,有没有人可以告诉我公司门口那一排是什么树?”但很少人能够回答的出来。
事实上,他们公司门口那排小叶榄仁的叶子漂亮得不得了,绿色会在阳光里发亮。后来我再去,就有一个员工和我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我现在下班时会先看看小叶榄仁再回家,所以比较不会和太太吵架了。”
他也问我现在5岁的女儿将来该学钢琴、还是小提琴,但我建议11点下班的他多抱抱女儿,这比较重要。
因为所有的艺术讲的都是人的故事。
一个孩子如果不记得父亲的体温,她将来看画、听音乐都很难被感动。如果没有人的记忆,所有艺术对她而言都只是卖弄而已。
找回美的感觉其实很简单
我们从年轻时开始,就因为工作忙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但工作忙碌之余,你还是一个人,你必须每分每秒提醒自己回来做人的那个部份。
你看到了美,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值得好好活下去的。如果你看到的只是品牌,只是假的美,你不见得会快乐,那反而可能会是你忧伤的原因。
我们不要变成物质的奴隶。譬如我有很多机会去吃驼峰、熊掌这种奇怪的食物,我也可以选择去吃山苏刚刚冒出来的嫩芽,或者春天刚刚发出来的春笋。那些不是昂贵的食物,但让我品尝到生命里面轻淡的滋味,这才是美。
现在,美常常成为新的知识、新的压力。一个博士可能毫无美感,但一个不识字的农夫却可以过得很美,他看得到月光的美,看得到稻浪翻飞的美。
美是最大的财富,它不会因为你的学历而不同,但是会因为你“人的部分”的不完整而不同。
找回美的感觉其实很简单,去触摸一片叶子,去闻一下在很热很热的夏天午后暴雨的气味……那些是都我们有记忆的感觉,那都会引发我们的感触和感动。
所以,尽可能地把向外的时间找回来,用这些时间,向内反观自己,你反而比较能看到平凡生活中那些美的一点一滴。
在匆匆忙忙的生活里,美有的时候可以很简单。
蒋勋:陶渊明的诗与远方,是我们匆忙生活的心灵调剂
生命需要一方净土
1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这里你就知道他不见得是在隐居,他是住在有人的环境里的。可是“而无车马喧”很重要,没有被车马的喧闹嘈杂所打扰,你可以活在人间,而没有人间的烦恼。
如果到了一个没有任何杂音的世界,修行其实很容易,所以我们常常讲,在人世间修行是最困难的事。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诗里被大家传颂最多的,也是大家了解最多的一首。可是最有名的句子不是上面几句,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家里种了很多菊花,可是在采摘菊花的时候,就已经“悠然见南山”。这其实是不同情景的连接,是蒙太奇。
山水其实是活在心中这片小小的狭隘土地上的,即便在一个嘈杂的世界里,也可以保持心灵上的净土。
后来的历代文人都爱画这两句诗描述的情境,所谓的心灵净土,其实是一种寄托和象征。
我常向朋友招认,说我最怕去闭关,每次一闭关心就很乱,就特别想讲话,特别想吃肉,特别想犯罪,很奇怪。那其实是很安静的时候,会有一种超脱。可是当它变成戒律的时候,你反倒想触犯它。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矛盾,你可以在生命里为自己设定一片小小的净土,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解答,帮助了中国后来的很多文人,“采菊东篱下”不难,可是“悠然见南山”这部分是要自己去培养的。
“忘我”才能找回自我
1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唐宋时期,陶渊明的地位越来越高,尤其是苏东坡,他受陶渊明的影响很大。
唐宋文人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内心往往有一种忧伤,尤其是做官以后,他们身上文人的部分,比较真性情的、亲近自然的感觉就丢失了,但是陶渊明给了他们一点暗示,他们就用这个办法去完成真正的自己。
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发展出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好像自然的各种变化,他都可以感受到。但那也是心灵上的山气,心灵上的飞鸟,是人类心灵的向往,可以在精神层面完成。
陶渊明把人的生命分成“形”和“影”,两部分是分开的。他做了一次很有趣的对话:“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有非常迷人的生命真理,想要辨识,却忘了该怎样表达。陶渊明提出了超越理性和逻辑的生命领悟。
魏晋时期有很多清谈,讲生命的道理,可是所有参与辩论的人,可能都不如一个在路边采菊花的人更懂得生命的道理。
因为后者是行为的实践,而前者只是思想的讨论,就好像现在我们的大学里有一大堆讨论生命的理论,但可能是最不懂生命的人提出来的。
陶渊明重新回到了素朴里,回归生命本原智慧。今天我们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掌握了很多的信息,打开电视可以收到八十多个频道,通过网络看到全世界的东西。
可是信息并不等于知识,因为知识包含了你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有时候信息多了,反而使你无从判断。但是知识的叠加也不等于智慧。
陶渊明用了一个“忘”字,我们一直在累积知识,但当知识和人分离后,我们可能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了,而生活才是本体,所以他用了“忘”这个字。
“忘”最早是庄子提出来的。我们都觉得记忆很重要,可是庄子觉得“忘”很重要。我们觉得记忆可以应付考试,可以回答问题,可以证明你的某种地位,可是“忘”却使你做回本来的自己。
当我们讲“忘我”的时候,那是更好的一种轻松状态。如果不忘,就永远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永远只是被知识引领。
陶渊明的重要,也因为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集中在作品中体现出思想性的诗人。陶渊明将文学与哲学结合,他的诗有很多对生命状态的讨论,可以拿他的诗做哲学命题来讨论。
出走是为更好的回归
1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说他要去做官,因为做官会有一块田,田里可以种糯米,糯米可以酿酒,他是因为这个目的去做官的。
夏威夷的博物馆里有一整套明代画家陈洪绶画的《归去来兮图》,全部和酒有关系。陶渊明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有对生命的虚无感,需要借助酒来传达。
《归去来兮辞》对文人影响很大,苏东坡喜欢得不得了。中国的文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之后又总是有一个归隐田园的梦想。这篇文章的文学描述非常好,与陶渊明过度哲学化的诗歌相比,这一篇属于叙事性比较强的。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说田园快荒芜了,怎么还不回家?我常常觉得这是文人的美化,大家不要以为他回家就是去种田了,他绝对不种田,因为他不会种,顶多是雇人来种。
我很多朋友常说在台北做事有多不开心,要到台中去养猪。我说你就是到了那里,也不是自己养猪。这只是文人理想化的世界。
“既自以心为形役”,又讲到影与形。陶渊明要把心解放出来。我们的精神渴望自由,可是我们的肉体却在奴役心灵。当你每天穿着正装讲一些不想讲的话,开那些不想开的会的时候,就是“心为形役”。
我想《归去来兮辞》在今天仍有意义,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会有心灵被捆绑的时候,怎样去追寻自己心灵的自由,恐怕不只是个归隐的问题。
它的重要性,在于今天我们还能从里面得到对生命解脱的期待与向往,这也是魏晋文学对后世的最大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群体、职业,可是如果你能有一个心灵的桃花源,能有一天“忘路之远近”,其实就够了。
以我的人生阅历,大部分人只会离开几天,这是一种心灵的调剂。但不是永远的出走,而是将出走作为回来时更好的基础,远离被奴役的状态。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战争最多、人民最苦的时代
,但那个时代也释放出了生命的各种可能性,不仅有孤独和虚无,还有真挚、纯粹的自我追求。
我想这也是魏晋文学至今还有这么高的地位的原因。大家或许可以从中联想起自己的一些经历,无论是恋爱,还是“忘路之远近”,都是宝贵的、值得纪念的。
蒋勋:看了几十次西湖,我才看懂生命的进退
第一次的西湖记忆
从青少年开始,读了很多关于西湖的诗,看了很多关于西湖的画,知道了很多关于西湖的故事,却一直不能亲身去西湖,不知不觉,已过了中年。
1990年,绕道香港转机,第一次飞到了西湖。
那天是旧历除夕的下午,天空密布着低低的云层,同行的H说:“大概要下雪。”
我忽然想起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有《湖心亭看雪》一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我会看到三百年前张岱看到过的那一天的“白”吗?
下了飞机,直接到西湖,投宿的酒店在孤山旁,地势较高。房间在西楼的七楼,是顶楼了。进了房间,打开窗户,一片轻雾细雪,迷离涌动流荡。
湖水很远,时隐时现。远远一痕起伏蜿蜒的山峰,若有若无,错错落落,随云岚流转变灭。
视觉一片空白,重重叠叠的白,重重叠叠的空,像宋瓷釉料开片的冰裂。不同层次的白,可以如此丰富。
这是台北“故官”夏圭的那一卷《溪山清远》啊!我心里慨叹着。是纸上大片空白里一缕淡如烟丝的墨痕,淡到不可见,淡到不是视觉,淡到像是不确定是否存在过的回忆。
没想到,南宋人画卷里的心事,在这里,看到了“真迹”。
约好五点出发游湖,走出饭店,到了湖边,一艘船也没有。想起这是除夕,船家也回家过年了吧?
湖上一片空蒙,天空微微细雪,风里有蜡梅清新沁鼻香气。
张开眼睛,看到雾、雪、水、天弥漫的一片空白,闭起眼睛,空气里袭来梅花时断时续的香、皮肤上乍暖还寒的温度,听觉里不知何人荡桨,微微水波声,渐行渐近。
一个妇人的声音, 在蒙蒙寒风细雪间询问:“叫船吗?”
那舟上妇人的声音如此熟悉,不是第一次听到。那是曾经渡过我的一条船吗?我咬一咬手臂。
“不回去过年吗?”上船坐定,妇人撑篙,一篙到底,船身慢慢离岸驶去。“载完你们,就回家吃年夜饭。”妇人声音柔软,在风中如光及细雪纷飞消散。
湖上没有船,空空荡荡的西湖,空空荡荡的分不清界线的云、雾、水、雪,像面对一张还没有着墨的纸,一张空白的纸,这么素净。这空的白,像是最初的洪荒。
天地还没有分开,一片混沌,然而宇宙要从那空白里诞生了。
我好像听到一声凄怆撕裂的婴啼,从洪荒之初的寂静中爆炸,像是大喜悦,又像是大悲伤;像是繁华,又像是幻灭。
在这空白里的大爆破,将出现什么样的风景?
细雪散了,云散了,雾散了,会有山峦起伏,会有流水潺湲,会有桃红柳绿,会有鸟啼花放。
不同时日,千种面目
九十年代之后,两岸来往方便了,一年里好几次到西湖,四处乱走。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辰,不同的心境,西湖淡妆浓抹,果然有千百种面目。
春日是“苏堤春晓”的西湖,“柳浪闻莺” 的西湖。夏季是“曲院风荷”的西湖,“花港观鱼” 的西湖。入秋是“平湖秋月”的西湖,“三罈印月”的西湖。黄昏时有“雷峰夕照”看晚霞的西湖,有“南屏晚钟”听净慈寺庙院钟声的西湖。到了冬天,大雪纷飞,还剩下远远一痕“断桥残雪”的西湖。
“西湖十景”,其实不是景,而是时间,是岁月晨昏的记忆。
我一一都到了现场,都看了,都知道了。却不知道为什么,像发现丢失了贴身的什么物件,急急忙忙回头找。
走回原来的路,原来的长堤,原来的拱桥,桥上镌刻的字,字的凹痕,凹痕里斑驳的苔藓,都还一样;然而,却忘了回来要寻找什么。
初春破晓时分,走上苏堤,曙光微微亮起来,苏堤一路两三公里,千万朵灼灼桃花摇动的殷红,柳丝飞扬耀眼的新绿,千顷粼粼湖水波光。
我一个人,兀自站在一株桃树下发呆。
有一次去西湖,是给浙江美院讲课,想到刚回国的李叔同也在这校园教书,写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的歌,心里不禁一阵酸楚。
一个学生告诉我:“校门外就是柳浪闻莺……”我走出校门,在湖边的草地上躺了一个下午。
一条一条柔细的柳浪,在春天的风里翻覆飞扬,春天摇漾,这么柔软,像一条细细长丝。
躺久了,好像懵懵懂懂,似睡非睡,恍惚间满耳都是莺声,轻细的呢喃啁啾,也像初春蚕口刚吐出的新丝。
日本雅乐里还保存了唐代白明达写的《春莺啭》一曲,觱篥、龙笛、琵琶,合奏起来,像一片浩大的春光。
据说是唐玄宗午寐醒来,听到一片莺啼,下令乐工作曲,记下那一日春光里的莺声。
春日渐暖,要有一个午后,躺在西湖南岸柳荫吹拂的草地上午睡。要闭着眼睛,细听一片鹤啼,声音如人世间一切微乎其微的琐碎唠叨。
心事太多,看不到风景
端午在西湖,总会想起喝了雄黄酒的白蛇,熬耐不住酒在胸口涌动,要显出蛇的原形了。
炎热的风里,有一阵一阵曲院的酒气,混合着荷花的香。
曲院四周满满围着荷田,溽热夏日,酒曲发酵蒸腾,渗杂在沉甸甸的风里,渗杂着荷叶荷花浓郁的香气,花香、酒香,随风散在四处,让走过的游人醺醺然颠倒欲醉。
修行五百年,幻化成女子的白蛇,也敌不过这样夏日浓郁芳烈的酒曲之香啊。
脱去人形,脱去女胎,酒的芳冽让蛇在人的身体底层蠕动,要要显原形了。
西湖要过了夏日肉体的原欲猛动,过了动物性本能的骚乱,才慢慢有入秋的宁静淡远。一到西湖就看平湖秋月,没有历练春的妖媚,没有过夏日的纠缠执着一头栽进空寂,或许还是遗憾吧。
张岱若不是先经历了“繁华靡丽”,或许没有机会领悟最终的“过眼皆空”吧。
秋分之后,西湖会有暑热过后的清凉,空气里开始流动着处暑的新桂的花香,但是,似乎都不及虎跑寺的素净清洁。
秋分以后,西湖的光取代了纷红骇绿的色彩。秋天夜晚,西湖随处走走,满满整湖都是月光,一整个天空也都是月光。
像是演完戏的李叔同,脱了假发,脱了戏服,卸了妆,落了发,只是回来做真实的自己了。
西湖风景,有时像东坡跟一干年来执着风雅的人开的一个玩笑。东坡自己也常执迷,但他懂得不时调侃嘲笑自己的执迷,所以可爱。
苏东坡修苏堤,的确是为了水利。堤修好了,解除水患,留了六个通水泄洪的桥洞,六座桥一一命了名,堤上间隔种了一株柳一株桃花,他或许没有预料,给此后一干年的西湖留下永恒的风景——苏堤春晓
。
白居易来西湖,苏东坡来西湖,在当时都算是贬谪,从中央京城贬谪到偏远荒野。或许因为贬调,看风景的心情就大不一样。
“晴光潋滟”看到的西湖,东坡觉得好,当然,“山色空蒙”的西湖,他也觉得好。
生命好像知道了进退,有了平常心,“具平等相”也就有了看山看水的分寸。西湖成为古代文人重要的功课。懂得眼前风景只是有缘,能有平等心看眼前色相,晴日或下雨就都是好的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东坡的好句子,都是他借风景做功课的笔记吧。
风景本来也是心事,心事太多,到西湖,却往往也看不到风景。
一年的西湖,从初春的苏堤春晓
,看到入冬的断桥残雪
,也恰恰是看了生命的繁华璀璨,到最终的沉寂空幻吧。
断桥是白蛇与许仙告别的地方。白蛇腹痛待产,被法海天兵大将逼到电路,走到断桥,人世情缘眼下都要断绝。
从小跟母亲看这段戏,白素贞白衣素服,在舞台上像一缕冰莹白雪。大段唱腔,一生的事,娓娓道来,真是凄婉。
但似乎也知道情爱伤痛都要过去,春夏花红柳绿,也还是要入隆冬,处处残雪,只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蒙帕纳斯大楼
蒙帕纳斯大楼是法国首都巴黎市中心唯一的摩天大楼,在1973年完工,高210米,有59层楼。启用时为欧洲第一高楼,现在是全法国第二高、以及欧盟国家之中第九高的摩天大楼。
大楼突兀的外观经常被当地民众指责是破坏巴黎的整体市容、超高大楼的负面教材,因此在大楼完工后两年,法国议会通过了禁止在巴黎市中心兴建摩天大楼的法律。
巴黎人流传一句玩笑话,认为该大楼顶端提供全巴黎最美的视野,因为那是全巴黎唯一看不见那栋大楼的地方。
在2008年 Virtualtourist 举办的投票中,蒙帕纳斯大楼在全世界最丑陋建筑物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波士顿市政厅。
Reference
- 蒋勋
- 蒋勋:他是傲世的霸主,也是孤独的诗人
- 蒋勋:没有哪位女性的人生会比她更精彩
- 蒋勋:我最喜欢的文人都在北宋
- 从容,是欧阳修最迷人的气质
- 蒋勋:最高的信仰是自然
- 蒋勋:人过中年,愿你拥有“不变”的稳定力量
- 蒋勋:我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读懂了沈从文
- 最下流的贾瑞,是我们最不愿面对的人性
- 蒋勋:你的教养,决定了你的居住环境
- 蒋勋:教养,有时候是一种人性的反省
- 蒋勋:在不同的境遇中去求一个“安”
- 蒋勋:当幻想越来越美好,有一天就无法面对真相了
- 孤独六讲
- 生活十讲
- 王鸥
- 艺术收藏新手:一个不贵的开始
- 只有美,会让你打开真实的自己
- 蒋勋:生命释放之后,便产生了美
- 惊艳了全世界的中国风服装,究竟美在哪里?
- 母亲,谢谢你让我感受到的生命之美
- 生命中第一个爱恋对象
- 蒋勋:节气,教会我们如何感受岁月静好
- 蒋勋:女性的价值不应该只是“顾家”
- 严肃认真地讲,“美,是生产力,有红利”
- 有哪些曾惊艳到你了的古诗词?
- 蒋勋:感情深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带有毁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