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Resource

resource.jpg

认识、管理和利用一切资源。
资源的三个形态:占有、认知、连接

我们都有一个倾向,就是低估已有的资源,而高估还没有的资源,在决策中要是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很要命。

比如说前两年,我们有位朋友想去乡下办民宿,就是开旅馆挣钱,说了一大堆理,由什么城里有雾霾、压力大、那个地方风景有多好等等。但是我们周边的朋友都发现,有很多资源的价值,他根本就没想过,比如说大城市政府办事的效率高,大城市里社会分工很细,不用什么事都自己来等等。

但是他不听,后来他果然办民宿失败了,回来之后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其他的困难都能忍,就是忽略了一个小问题,乡下蚊子太多了,这个忍不了。你看城里房子蚊子少,这个好处,你在城里是感受不到的,这就是他忽略的资源。

话说朝鲜战争中有个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那场战斗,美国方面的指挥官叫范弗里特。打仗前他问部下:打下来这些山头需要多少弹药?部下说了,一个数。范弗里特说:来,给我准备上五倍。

后来,在军事上就出现了一个名词叫“范弗里特弹药量”意思就是远超必要的资源准备。

吴军老师也就是《智能时代》的作者,他跟我讲:这个词给他的启发是,做决策要明白自己的资源结构。美国人当时很怕死人,但是不怕花钱,所以就应该用数倍的富裕资源去做事儿已省下稀缺资源。

你看啊!我们身边的多少老人家有钱,但是没个好身体,但还是要花费身体去省钱,成百万的做理财,出门打个车都不舍得。其实也别说他们,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在自己的资源结构上犯糊涂。

洞察:好问题是一种稀缺资源

12月4日,《连线》杂志前主编、《失控》《必然》等畅销书作者凯文·凯利,在2017国际众创周末活动上提出,现在最有价值的信息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他说:“现在每天在网络上面都有10亿条回答,在几十年前,可能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人提出来,因为没有人会给你们答案。现在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免费的,以前是收费的。所以这是一种新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我们以前想象不到的。”这就是说,相比过去,现在有大量的人能提供答案,甚至是免费提供,而引出这些答案的问题变成了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人们过去对答案渴求变成了现在对问题渴求。 他认为,提问是创新的来源之一,“一个好的问题,我们得到的并不是回答,而是引出两个新的问题。”凯文·凯利相信教育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培养人们问问题的能力。他说,未来,我们如果想要好的答案去问机器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我们要问一个好的问题,这一定要找人来提这个问题。

如何正确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我们老被灌输说,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为了防止资源被用光,应该省着用。但最近爱自由网站播放了一位经济学家的视频,他说,要想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不是限制人们使用资源,而要让价格和市场发挥作用。

这话怎么讲?就拿铜来说吧。最早的电话线都是铜做的,所以当美国大规模安装电话时,有人担心铜会不够用。但由于铜价上涨,人们开始找铜的替代品,结果出现了光纤。用光纤做电话线,铜自然就够用了。

再比如,一百多年前汽车出现的时候,很多人担心石油不够用,因为当时探明的石油储量只够用几年的。但事实是,油价越高,新开发的油田就越多,因为有利可图啊。到今天,地球上探明的石油储量已经有两亿多万桶了。

你可以这么理解,

对于资源来说,价格和市场就是一种激励,一旦价格上涨,人们就会去开发资源,如果价格越来越贵,人们就会寻找替代品,或者找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担心资源短缺的问题,解决方案不是限制人们使用资源,而要让价格和市场发挥作用。

本文源自:【学自由】资源快被用完了吗?

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是认知资源

这条音频跟你分享一下,尚德机构创始人欧蓬对于企业转型的看法。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怎样成功转型是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尚德机构是中国最大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之一,经历过两次转型。最近,它的创始人欧蓬接受了知识新闻工作室的专访,分享了尚德机构的转型经验。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是高管团队的认知资源。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先来说说尚德机构经历过的两次比较大的转型,都同互联网有关。第一次是砍掉平面广告,只做互联网广告,也就是把获取客源的渠道从线下转成了互联网。第二次是叫停线下授课,全部改成在线直播授课模式。在两次转型之前,其实原有的模式也都在盈利,那为什么还要转型呢?

欧蓬解释说,转型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看机会成本。比如获客渠道转型前,尚德机构从平面广告方面获取的客源,大概占到业务总量的70%,互联网广告获取的客源只占30%。当时很多人建议他两种广告都做,但欧蓬认为,平面广告和互联网广告的本质是不一样的。平面广告拼的是创意,要不断换创意。但是互联网广告的本质是建立数据模型,要依靠逻辑。从长远来看,互联网广告一定会有更大的未来。如果两种广告都做,结果一定是两个做得都很平庸。所以,他当时决定只做互联网广告,不再做平面广告。

再比如,从线下授课向在线直播授课转型时,很多人都说两种形式可以同时做。但是欧蓬认为,当时是在线授课成长的窗口期,要抓住这个窗口期塑造自身的能力。面授,也就是面对面授课和在线授课产品的开发逻辑不一样,面授课程产品有固定的开发逻辑、标准教案,以年为单位来迭代,甚至两年才迭代一次;但是在线产品特别在乎每节课的实时数据反应,比如说30分钟的留存有多少,60分钟的留存有多少;它看得到用户是不是在听,随堂考的参与率是多少,正确率是多少,可以按周来迭代。

而且,成人教学的面授模式更像健身房,盈利依靠“超卖”,也就是说,本来能容纳1000人的地方,我卖5000张卡,但是没法解决消费者不来的问题。如果能让消费者更愿意上课,那就是创造了新的价值。

但是在线授课依靠的是提升完成率。欧蓬说,录播模式的完成率比较低,但是直播授课的完成率是录播模式的15倍左右。怎么提高完成率呢?尚德机构主要采取了两个做法:一是降低学习门槛,强调课程容易学;二是强调实时答疑,在讲课和答疑之间做好平衡。这样,课上是一部分,课后的在线模式让学生容易利用碎片时间做题,及时复习学到的内容。

欧蓬认为,学历及职业教育培训适合在线模式。因为很多地区的师资水平不如一线城市,在线教育能让信息更好地交互,比如在大屏幕上能够看到云南当地班级的讨论,而云南当地也能够看到北京班级的图像。

如果培训机构只做线下模式,那未来还有没有机会呢?欧蓬认为,5到8年里存活是没问题的;但是5年之后,线下模式的处境可能会越来越差。只有一些小众的培训机构还有线下发展的机会,比如机床等操作类的培训。而线下教育最好的状态是每年营收在1个亿以内,公司有二、三百个员工。当每年的营收达到8到10个亿时,再往后发展就会越来越吃力,效率也会越来越低,管理成本会越来越高。

我们都知道,企业转型的过程一般都比较艰难。在转型过程中,欧蓬是怎样获得团队的支持的呢?他认为,创始人和团队的结盟不是情感结盟或者利益结盟,而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结盟。大家的思维方式越来越趋同,这时候的结盟就会特别地稳固。一个企业最有价值的,是高管团队的认知资源,大家要能够在一个基本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创始人不断去宣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推动变革之前,创始人不要太在乎彼岸是什么样子,而是要不断推演路径。你核心的业务是什么,有哪些备选方案。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有一些阶段性的胜利标志,不能老让团队苦行军,又没有希望。要让团队先分分钱,他们就会看到希望。

以上就是欧蓬对于企业转型的一些看法,供你参考。

新分享丨整合资源的正确方法

这条音频说的是,企业整合资源的正确方法。

我们都知道,企业为了快速发展,除了储备内部资源,还要寻找、整合外部合作资源。很多企业以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名义上的联盟,把利益相关的企业聚拢在一起,就做好整合了。但实际上,企业间的利益是不一致的,这种松散的整合没什么实际用处。那怎样才是整合资源的正确方式呢?最近,《中欧商业评论》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是穆胜管理咨询事务所的创始人穆胜。他说,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正确方法,是要把资源编码化,编辑的编,数码的码。这是什么意思?我来给你详细说说。

文章说,真正的资源整合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把别人买下来,另一种是你有独特的资源,别人必须跟你换。而且,只有别人需要跟你换资源,你也答应换,才算是外部的资源进了企业的资源池。

那么,企业应该怎么引进外部资源,并且把外部资源转化成对用户的解决方案呢?文章列举了三种方法。

第一种,赋予资源方经营的动力。具体来说,一方面,应该将财权、用人权、决策权下放给资源方;另一方面,应该让资源方承担经营风险,分配经营收益。

举个例子,海尔要发展成一家平台公司,让员工在内部创新,做小微公司,就是“微小”这个词倒过来。小微公司能协调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资源部门,跟他们谈判,确定这些部门的收入分配比例。这样一来,采购、生产这些手握资源的部门,就会主动去寻找市场机会,配合小微公司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而且,他们还会在内部资源不足的时候,主动引入外部资源。因为如果它们的资源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被放弃。

再说第二种方法,设置接口部门,导入外部资源。其实,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永远是不够用的,因为好的资源可以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而更大的市场空间又必然需要更多的资源。所以,一旦企业发展势头不错,就要设置专门的接口部门。

还是拿海尔来举例,海尔设置了专门的供应商平台海达源,对外连接很多供应商。这个平台对内汇总海尔的各种采购需求,再对外去谈判,获得最有优势的采购价格和付款条件。这样一来,负责相应产品的部门就可以直接去平台上抓取资源。

还有第三种方法,把资源编码成数据。不少企业有足够丰富的资源,但是没办法把资源转化成产品或服务。用把资源编码成数据这种方法,资源就能快速组合成有核心优势的产品。

举个例子,穆胜说,华夏航空占有四五线城市的独飞资源,如果它能够把这些城市的旅客出行需求数据化,设计出相应的算法,就可以设计出价格足够低,因此对旅客更有吸引力的出行产品。这样一来,华夏航空就可以变成一个航空运力资源调配的平台,即使它没有飞机也没关系。

说完了整合资源的三种方法,穆胜还提到了企业在整合资源时容易遇到的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资源和平台不匹配。有的企业追逐最好的资源,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为用户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这种想法其实不对。因为平台搭载资源的核心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平台太弱而资源方太强,资源方就会跳过平台,直接对接用户。

比如说,深度内容付费平台是短缺的,原因在于,深度内容是独特的,而平台是普遍的,所以深度内容生产者在与平台博弈时总是保持优势。所以这个时候,平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绑定内容,以内容生产者为中心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要么把深度内容转化成碎片化知识。这样一来,内容生产者就必须跟用户发生高频联系,平台作为流量的聚集地,就不会被绕过。

第二个误区是,乱抢资源。有的资源是优势资源,但是必须跟其他资源搭配才能产出效益。企业累积资源的时候,要关注自己的短板,也要关注用户需求。只有符合商业模式的资源才值得去争取。

以上就是穆胜分享的,企业整合资源的方法和误区,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中欧商业评论》(你们成天挂在嘴边的“资源整合”,很可能是个伪命题)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