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Research

Descriptive-Research.png

研究的本质,就是把事情做得更好。

Concentrate on research, first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n gradually deepened in practice, after grasping the essence,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and finally, to build and explore a system of methods, it belongs to myself, for myself and accomplish myself.
research-cycle.jpg

Withou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re is no right to speak.

这项让你处处脱颖而出的能力,你想不想学?


2017-11-10 许岑 罗辑思维

你好,我是许岑。

很多人知道我,是因为我有很强的快速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学吉他,从门外汉到弹奏世界名曲,我花了三个月;

●做幻灯片设计,从没用过Keynote,到顺利为罗永浩制作幻灯片只用了48小时,如今已成为罗永浩专用的幻灯片设计师;

●英语、摄影、烹饪,我都在短短几个月里从入门到专业级,还制作了教程指导更多的人。

你可能觉得很神奇,但我知道其中的奥秘——研究能力。

如何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这背后,有一套可复制可实操的方法论。

这次,我和「得到」团队把这套方法论打磨成了精品课《有效训练你的研究能力》,分享给你。

1小时,9.99元,以后遇到新问题,你也能快速得到成果。

为什么要训练研究能力

  1. 想要脱颖而出,你需要研究能力

研究,不是学习。

如果你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在面对新领域、新技能时做到粗粗了解。但如果你想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尖,就一定需要系统严谨的研究。

这一套完整的训练研究能力的方法论,不仅让你能快速切入一个陌生领域,更能在深入学习的时候更有支撑和方向。

  1. “研究”这事,生活中处处少不了

做业务调研、给老板汇报,你要能快速看懂一个产品、公司,把握核心;

职场晋升、技能考试,在短时间内把握测试规律,你才能有针对地进行准备;

想买到高性价比商品、挑选潜力股票,也需要你提前研究背景行情。

我在这门课中要给你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用到的研究能力。帮助你快速抓住关键信息,做好“短频快”的决策。

  1. 研究能力,保证你不被淘汰

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迭代的速度超出你我的想象。

未来最需要的,是适应能力强的跨界人才。罗胖常说的“做知识的游牧民族”,也是这个道理。

如何做到跨界?就需要你有超强的研究能力,面对新事物、新领域时,能做到迅速适应、快速切入。

这门精品课能给你什么

  1. 一套实用、可复制的快速研究方法论

我在《有效训练你的研究能力》精品课中会告诉你,一个完整的研究套路包含四步:

●唤起研究必备的三种意识,

●搜集资料,
●处理资料,
●输出成果,

带你从理论的高度了解研究的规律和本质。

  1. 多个生活案例,从理论到实操

精品课中,除了给你一整套快速研究的方法论,我还为你准备了日常研究的经典案例。

我会带你完整经历一遍研究的过程:

手把手教你如何激活研究必备的三种意识,

足量又节制地搜集资料
批判性思维快速处理资料,
高质量地表达你的研究成果……

让你在听完课后,不仅懂得理论,更能动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研究的本质,就是把事情做得更好。

通过这堂精品课,你不仅能掌握快速研究的方法,更能从容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那时,你已经成为了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这也是我在方法论之外,更想给你的一点。

你为什么要具备研究能力

你好,我是许岑。欢迎收听我的「得到」精品课《有效训练你的研究能力》。

我算是一个跨界学习的高手,也是一个具备较强研究能力的人。你可能会认为研究跟学习没什么区别,那我先要为你明确,学习是为了求一个高度,而研究是为了求一个广度。打个比方,在我看来学习就像登山,研究是探险,这个“险”就是对你来讲新的事物。

不客气地讲,很多熟悉我的人都讲,许岑这个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研究能力,他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一样对他来讲全新的事物研究得能出来给人讲课了。这种能力就是我在这门精品课中要为你提供训练的能力。

在带你训练你的研究能力之前,我先给研究能力下一个更精准的定义。 研究能力是一种主动的探究能力 ,用英文讲就是“actively making meaning,rather than just absorbing information”。它包含两层意思:

  1. 在学习的时候为了学得更好而主动进入的对你自身来讲创造性的探究;
  2. 研究不是单纯地吸收信息。

研究和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习最核心的部分是重复练习,而研究不是练习,更没有重复,只有不断地获得新东西。所以研究是具有艺术性的。

这门精品课所说的研究能力,指的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研究能力,是那些人人都应该掌握的研究能力。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面对一个新事物、新课题的时候能够快速上手,并掌握概况的能力。

在这个定义里,其实还隐含了一个没有点出来的关键词,就是跨界。如果一个人能跨界,在多个技能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那么毫无疑问他也是有研究能力的。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在幻灯片制作、英语教学、吉他演奏、摄影、烹饪、掌握多个大型软件的使用这些领域都做出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的体现就是针对以上这些技能,我都出了教程,我的研究能力算是很强的。

那么一个人具备研究能力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如果你想把你的专业学得跟大部分人差不多,那你只要有学习能力就可以了。而如果你想把你的专业学得比大部分人好,你肯定需要具备研究能力。

其次,有了研究能力,你在换工作、换环境的时候可以更好地适应,更好地进入状态,也更容易做出短平快的决策。你可能觉得不换工作,不换环境就能逃过这一劫。但是我告诉你,这个时代变化这么快,想要在新世界和新机会面前表现得从容不迫,你不可以没有研究能力。

我的这个精品课设置了五节课。

第一节,我会告诉你研究的本质,以及在做研究的时候应该唤醒的三种意识。 缺乏这三种重要的意识,也许是你不具备研究能力最大的可能性的所在。

第二节,我会告诉你,搜集研究资料,你要做到一个精准的平衡,足量而要节制。 你无法做出有效的研究,可能是你的研究资料远远没有达到足量。同时你无法做到有效的研究也可能是你面对研究资料缺乏克制。

第三节,你会学到怎么用批判性思维来处理搜集到的信息。

第四节,当你做了一番研究之后,基本有了研究结论了,我们来谈一谈怎么把研究结论成果化。

第五节,有心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们才需要听这一节,这一节主要是讲如果你要写一篇学术性论文。 我从我对西方学术体系的认识以及获得的经验里,给你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最后我要提醒你,还记得研究能力的定义吗?研究能力是一种主动的探究能力,所以 研究不是被动地吸收。不是听别人为你讲,而是主动进入的一种状态。

这个精品课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尝试培养你自己的研究能力,而不总是听别人告诉你心得体会,所以你必须要在这次的课程中收获提升研究能力的技术手段,掌握了研究的套路之后亲自去实践。

接下来请跟我一起进入到正式的课程内容,将自己的研究能力提升起来吧。

  1. 研究必备的三种意识

这节课的内容,我主要为你讲三个方面:

  1. 研究的本质;
  2. 研究和学习两者更细微的区别;
  3. 有效研究必备的三种意识。

| 研究是为了“更好”

研究这个词的英文叫research,它源自中古法语,意思是彻底检查。所以你注意,研究可不是干别的,研究是检查。那检查又是为了什么呢?一方面可能是为了纠错,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

我们这里把研究的本质,或者终极目的总结为“为了更好”。那这个为了更好是跟谁比呢?是跟你的研究对象相比。

这就要说到研究跟学习的区别了。我在得到还有一门精品课叫《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在那门精品课里我提到,模仿是自然主义学习方法当中的重要手段。依靠模仿而进行的学习或者说练习,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跟你的学习对象一样好,而要超越它,你就得有研究能力了。

这里说到的“更好”,有时候是获取更扎实的知识,有时候是掌握更先进的技能。要实现这些“更好”,需要你主动系统地探究和发现。

我给你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参加考试,我以前在做雅思听力老师的时候,一方面会让学生苦练听力识别,让他们把自己的听力识别能力尽可能真正地提高起来。这个过程是学习或者说是练习,但同时我也细致地帮他们分析雅思听力考试到底在考什么,这个考试是怎么设计的,其中有哪些陷阱,有哪些比较容易短期突击得分的部分。这个过程就是对考试进行研究。把考试本身研究清楚,摸清考试的本质、细节、陷阱和规律,也会非常有效地让学生们在考试中做到更好。

再一个,学习呈现的三个特征是练习、跟随和重复,可是研究的过程完全没有这三个特征。研究是一门艺术,在具体对研究进行执行的时候,并没有一条稳稳当当的路给你一步一个脚印地踩着走。这就像创业一样,你没有办法彻头彻尾地复制之前的企业家所走过的每一步。这是研究的难度所在,也是它更有意思的地方。

我再来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带你进一步地感受一下学习和研究的区别。

学生主要做的事是学习,研究生要做的事是研究;运动员主要做的事是练习,教练要做的事是研究;演奏家主要做的事是练习,艺术评论家要做的事是研究;职员要做的事是工作,努力地工作,管理者要做的事是研究。

我说了这么多,你应该已经能够感受到研究跟学习的区别了。注意,学习和研究没有高低之分。你不能说演奏家不如艺术评论家,也不能反过来说艺术评论家不如演奏家。

训练研究能力的第一步,我的建议是唤醒你的三个非常重要的意识,它们分别是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

| 作品意识:研究精神的起点

作品意识其实我们之前已经提到了,还记得我说过的为了更好吗?你对自己有这个要求,也就有了作品意识了。作品意识是什么?研究的第一步还不是明确研究目标,而是建立研究的驱动。研究的驱动指的就是研究的主动性,我把它称为作品意识。

一个人在开始研究之前必定会先有强烈的作品意识,这里所说的作品就是希望把一样事物做得更好,做得像个作品。 在作品意识的带动之下,才有以后的整个研究。也就是说,作品意识是研究精神的起点。

我用烹饪来做一个例子。大部分人的烹饪技能可能是跟母亲或外婆学来的,注意这是学习,因为你要进行重复的练习。可是我的烹饪技术超过了我的母亲和外婆,也就是我们所定义的“更好”。这是因为我在做饭这件事上有作品意识,我把做出的每一道菜都看成是我的作品,而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一旦当我把菜肴当作品,我就开始了对烹饪的研究。因为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称为作品的,于是我可以越做越好,最后我自己出了一套烹饪教程,这就是作品意识带来的研究驱动。

对于作品意识,有的人可能会把作品这两个字想得太大了。打个比方,作品不一定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它有可能是一座宏伟建筑当中一个门把手的握持感。门把手的材质形状和样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我举这个例子是告诉你,作品不一定是宏伟的,它也可能关注的是细节。我还想告诉你,研究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表现中最重要的就是细节。

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到处都是有待研究的细节,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烹饪。作品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实际的物件,而只是一种观念或想法的表达。所以, 你在建立研究目标的时候不要总想着立即改变世界,而是首先激发你对研究事物的作品意识,这个最为关键。

我给你一个小小的建议,你平时做事的时候给自己一句暗示,告诉自己“我要从事这件事了”,不是做这件事,而是从事。仅凭这样一个词的变化,你的仪式感和作品意识就会被唤起。

| 目标意识:防止研究过程跑偏

研究中必要的第二个意识,是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都要保持的,它叫目标意识。光有研究精神和作品意识,一个人很可能还会在研究的方向上跑偏,就是因为缺乏清晰的目标意识。

我的老板,锤子科技的CEO罗永浩,之前在为新款手机的发布会策划拍一个广告片,于是在视频网站上查看一些好的广告片来做参考,去获得创意的启发。实际上通过视频网站去获得一些研究的资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为了创作一个好的广告片,在视频网站上查看之前的经典广告片,这本来是非常地道的研究手段。

但是我的老板在看了几十个广告片之后,他说,“真想开一间广告公司啊!”你看他的研究精神是闪耀着光辉的,但他已经忘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幸亏我及时跟他说,“我们要发布新款手机,我们要开发布会哦!”这样他才冷静了下来。

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自己写论文,刚写了几行字喝了两口茶,结果就突然打开维基百科认真地去查看茶叶的起源、分类和制作工艺,看了两个多小时。这是很多人在做研究的时候比较常见的分心状态,甚至已经有了拖延症的嫌疑了。

你写的论文不是关于茶的起源、分类和制作工艺的,你跑去查这些资料,这叫严重跑题,是你研究的目标意识出现了问题。

怎么保持目标意识?我同样给你一个有效的建议。 你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要时刻盯住自己初始的研究目标,并时刻问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情会不会影响研究的主线。我建议你,用一种上帝的视角来俯视整个事情的全貌,你才能守住目标不跑偏。

在研究的实际操作当中,让你总想着自己的研究目标其实是很困难的,你必须得时时刻刻看到它,所以为了守住一个研究目标,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还需要时刻保持研究中必要的第三个意识,也就是局外意识。

研究者一定是局外人,人们往往容易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里面过度沉溺。关于这方面,我在这先不展开谈,我会在下一节的内容当中再为你细致地讲解。

| 研究需要付出成本

多提一句,就算你了解了研究的本质,知道研究到底是在干什么,有了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之后,你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研究是要付出成本的。 为研究所付出的成本往往是巨大的,它包括财务的成本、时间的成本、精力成本,甚至还有试错的成本。

我为什么在这里要为你强调研究需要付出成本?就是因为如果我不为你指出你付出的研究成本太有限,你还不清楚为什么自己的研究能力差。有的时候你的研究能力差,只是因为你付出的研究成本还远远不够。

人们做研究,尤其是做学术研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基于科学实验的研究,试错的成本高得很,因为实验会成百上千次的失败,研究的成本就体现在这儿。这也是为什么学习研究都需要有研究经费,一旦没有了研究经费,很多学术研究就会被搁置。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研究的成本比学习的成本高得多。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和学习两者更细微的区别,了解了研究的本质和诉求是为了更好。同时也告诉了你做研究需要唤醒的三个意识: 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 ,并对研究成本向你做出了明确的提示。

下一节我会带你进入到研究套路的第二个步骤,也就是搜集资料。我会告诉你搜集资料需要把握两个听起来似乎是矛盾的要点, 足量和节制 。事实上它们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平衡,请跟我一起进入到下面的内容。

划重点

  1. 研究这个词的英文叫research,源自中古法语,意思是“彻底检查”。
  2. 训练研究能力的第一步,是唤醒你的三个重要意识,它们分别是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
  3. 作品意识能激发研究的主动性,目标意识能防止你在研究的过程中跑偏,局外意识能让你用旁观者的视角在研究中保持客观。

  4. 搜集资料:足量,但节制

上一讲,我们一直在谈意识,这一讲我们正式进入研究的实际操作,也就是搜集资料,搜集资料在研究当中太重要了。

我们之前说过研究这个词的英文是research,你注意到它其中一个部分是search,就是搜索的意思。一个人没有办法做研究,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不能勤于搜索。

有些人倒是喜欢问别人问题,期待别人的回答,这当然也不是一件坏事,但它跟你自己的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当你开始勤于搜索了,其实就是以实际操作开始进行研究了。

你可能会觉得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搜集资料有什么难的。但是我要告诉你,你可能并不是真的会搜集资料,好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要能够同时把握两点——

一个是足量,一个是节制。

| 主动性是足量的保障
我先来跟你说资料搜集要把握的第一个点,搜集资料要做到足量。
怎么做到资料搜集的足量呢?两个标准。 第一看你的主动性,第二看资料的宽泛性。
主动性能让你达到足量,而宽泛性能让你评判足量要足到什么程度。

什么是主动性?很简单,比如你如果问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搜索有哪些技巧?我倒不是不知道那些搜索的技巧,只不过要是你主动去到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字“搜索技巧”,或者用英文输入“How to search”,你同样会得到答案,甚至会得到更多更好的答案。
而且,你已经开始对研究进行实践了,你自己找到答案比我直接告诉你答案,对你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会更加有效,这就是主动性。

我要为你指出的是, 研究资料的搜集做不到足量,往往是研究者自己的主动性不够。超强的主动性是资料搜集做到足量的保障。
关于研究的主动性,我再给你举一个例子。你想一想,从普通意义上看,是中学生、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更强呢,还是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更强呢?

答案肯定是研究生。你看首先因为他们叫研究生。我们都知道从小学开始,初中高中包括大学本科,学生们的课都被排得满满的,可是到了研究生阶段,课突然少了很多。这个课少了很多,其实就是为了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主动做研究。

我在英国读硕士期间,一周七天只有两天有课,而且其中一天还只是半天有课,也就是说一周七天有五天半的时间,我们是没有课的,没有人管我们。但其实每一周有课上那一天半其实是比较放松的,反而貌似没事。剩下的那五天半,连周末也算上,我紧张得要命。因为那五天半,要基于老师课上给出的指引去图书馆看大量的学术书籍。

那么基于主动性去获得大量的研究资料,这个量要大到什么程度才是足量呢?

| 宽泛性,是“有目标”的多

答案就是第二个评判标准,研究资料的宽泛性。

什么是宽泛性?我给它的具体描述是跳出单一的维度,带有目标意识的多。

比如一位厨师,如果要学习做好一个菜品,他可能要反复练习炒同一道菜,因为厨师是学习者。但一位更偏向研究者的美食家要品鉴一道菜,他不是要重复吃这一个菜,甚至不能只吃这一个菜系,他需要的是有意识地广泛地品尝更多的菜,甚至要吃遍这世上所有的美食。这就是我所说的,跳出单一维度带有目标意识的多。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带有目标意识的多呢?一位美食家突然对汽车维修产生了兴趣,这也是跳出单一维度了,但他的目标意识也同时被毁灭了。

好了,搜集资料,我们要靠主动性和宽泛性来做到足量。但我马上要告诉你另一个听起来似乎是相反的标准,搜集资料又要做到节制。

这个节制跟足量绝对不是矛盾的。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在搜集资料足量的基础上做到节制,才能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完成研究。

要做到节制,就要用我们前面讲过的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了。你要注意了,这个节制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避免过度沉溺于文本;
第二种是对人的研究要去粉丝化;
第三种是要避免情绪化。

| 避免过度沉溺于文本

关于第一点,过度沉溺于文本,我自己差点有一个教训。
为了做好我自己这个精品课,带着作品意识和目标意识,我去听了很多「得到」这个App里面其他的讲师讲的课。你要知道,我是一个有研究能力的人,我的主动性和对资料搜集的宽泛性做得都很好。

而我在「得到」的App里听严伯钧老师的“西方艺术课”,严伯钧老师那段时间一直在讲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我一听顿时来感情了,想到自己小时候学过八年小提琴,在听到那些优美的小提琴曲后,我真的跑去买了一把小提琴回来。这实在是太危险了,我差点跑偏了。幸亏我把小提琴买回来只是先放在那,继续埋头做我自己的这个精品课。

你看,我差一点就在我的研究文本当中沉溺了。
过度沉溺于研究的文本最大的害处就是跑题,这种事不是只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就连达·芬奇也遭遇过类似的情况。他本来是想搞艺术的,可是无法抵挡的研究本能席卷了他,引导他走向了和艺术无关的那些事情。

弗洛伊德有一本对达·芬奇的精神解剖之作,叫《达·芬奇的童年回忆》。书里面写到,达·芬奇为了把大自然描摹得更加准确,也为了用同样的理论去指点其他人,他悉心地研究光线、颜色、阴影、透视的特性和规律……当然这是没问题的。可是之后呢?

本来是为了绘画的需要,达·芬奇又去探索动物、植物和人体的比例。最后他甚至跑去研究人体的内部结构和生命的功能,这一切在执行上可以说是完全跑偏了。

借着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的剖析,我们再一次明确了研究的足量与节制这种平衡。 在研究的执行当中,偏离了原始的研究方向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它不一定是一种错误,你不能说研究者缺乏研究精神。但是如果你在做研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执行力很差,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 对人的研究要“去粉丝”行为

要做到节制的第二点,主要是在对人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去粉丝行为。在搜集资料的时候要多视角求客观

我们经常能在书店当中看到对历史名人的研究著作,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有时候可能是一个群体,有时候可能也会是某个个人。对人做研究,我们还是要把这个人或者这群人的言论行为,甚至他或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亲朋好友都作为研究的文本。

如果我们要研究的人还活着,最好能对这个人或者这群人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之后才可以得出相对比较客观的研究结果。 这里说的本人的言论,他人的评价、采访、问卷调查综合来看,就是一种为了保证客观的多方视角的文本组合。

你可能不知道,我自己也被人研究过。我有一个收费的内容产品打造群,因为我最近三年打造了十几款内容产品,销量都是令人瞩目的,我为同样想要打造内容产品的朋友们提供帮助。

我在做现在这个精品课内容的时候,就在群里问了大家现在都在研究什么?结果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研究许岑。对,就是研究我。有人说买了我所有的教程、专栏,「得到」里面的精品课,买了我的两张专辑,还有我那本讲幻灯片制作的书,看我的每一次直播,付费进我所有的群。

我觉得他们做得是对的,他们完全进入了一种研究的状态,搜集关于许岑这个研究对象的足量的文本,可我还是怕他们没有节制。

要避免对我这个人的研究陷入一种粉丝的行为,他们就不应只看我做的东西,听我说的话。还应该跳出来看看别人对我的评价,把我和有类似特点的人进行比较,听听对我的负面评价,想想那些评价有没有道理,这样才能保持客观。

一定要记得,如果只是进入到文本当中而缺乏局外意识,那么永远也没有办法从文本当中凌空跃起,去进行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寻。

| “无情”是做研究的高贵品质

关于节制,我的第三个建议是你要无情,情绪化是做研究的天敌。

在研究艺术的时候,情绪化尤其容易发生。你可能会说那些艺术家都很情绪化,我们如果不去感受他们的情绪怎么叫对他们做研究呢?表演家在台上都是激情四射挥洒自如的,看他们的表演,自己的情绪也会被感染呢。是的,他们感染了你,但他们是用一腔热情感染了你吗?你要研究他们靠什么感染了你,就要跳出情绪化。
不妨来看一看学院派在教学当中对艺术是如何进行剖析的。

你听到小提琴的声音悠扬动听如泣如诉,感受到的是演奏者释放出来的情绪。但研究者剖析后会告诉你,情绪的表现靠的全是技术,小提琴演奏得如泣如诉这种情绪化的表现很大程度是靠揉弦这个技术。

我可以稍微解释一下,揉弦就是用按弦的那个手的手指或者是手腕以及手臂来揉动琴弦,发出类似于人在唱歌的时候的一种颤音。如果你不允许小提琴演奏家揉弦,那他的情绪化表达就会大打折扣。

可是同样是揉弦,什么时候,用哪种方式揉弦,揉弦幅度的差别,揉弦频率的差别,进一步造成了情绪化表达的细微差别。以上这些就是克制了情绪之后对小提琴演奏有效的研究。

对于所掌握的信息获得的资料产生了感情,那你的研究结论一定会出现偏差。有一些优秀的研究者往往被人说成是无情的人,而我认为无情恰恰是做研究的高贵品质。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你在搜集资料的时候,要通过主动性和宽泛性做到足量,又要避免沉溺于文本,去粉丝行为和用无情来做到节制。
但是做到这些你只是完成了做研究的一部分,搜集到这些高品质的资料之后,怎么样进行文本的整理和论证去完成研究的目标,我会在下一节的内容当中为你讲述清楚。

划重点

  1. 搜集资料的时候,要注重足量和节制的平衡。
  2. 超强的主动性是资料搜集做到足量的保障。
  3. 研究资料的宽泛性,是跳出单一维度,带有目标意识的多。
  4. 优秀的研究者往往被说成是无情的人,而无情,恰恰是做研究的高贵品质。

  5. 处理资料:运用批判性思维

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的研究活动里面非常重要的研究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要对研究文本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整理和论证。

那如何进行文本的整理和论证去完成研究的目标呢?

最关键的是,研究者要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英文叫Critical thinking。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Critical这个词被翻译成批判性,其实并不是特别准确,批判会让人误以为是专门挑毛病,否定一切。其实Critical这个词源于希腊文,主要对应的行为动作是提出问题,不断提问的目的是什么?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分析事物的规律这些方面。

怎么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资料,我们要把握好两个重要的方向,

一个是抓本质,另一个就是找规律。

抓本质就是找不同,要找不同就需要做对比;
找规律则是求相似,要求相似就需要做类比。

| 通过对比,探究事物的本质

你记得我在这个精品课的一开始就提到过研究跟学习的不同,这其实就是在探寻学习和研究的本质。

那跟学习相比,研究它不包含练习,研究需要更加主动,研究的文本更加宽泛。研究仅仅对文本进行剖析,而不用去掌握文本。

这就是对研究本质的研究了,找到一个跟研究在感觉上类似的对象,时刻提出疑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比较。

我这里选取的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学习,通过发掘两者的不同来把握研究的本质。怎样探究事物的本质?我的答案,是给你的研究对象树立一个相似对象或者是竞争对手,去找研究对象和类似对象的不同。

比如说我们研究电影,很多人喜欢看电影,觉得自己是个电影迷。甚至有人声称自己年纪轻轻就看过三千部电影,但是就算他们看过三千部电影,你要让他说出电影和其他艺术表达形式的本质区别,他又说不出来。当你问他们什么是电影,甚至一部电影好在哪儿的时候,他们也解释不清楚。

那是因为研究不仅仅是把文本从头到尾看一遍,而且还要通过文本探究事物的本质。他们之所以无法说出电影的本质,是因为他们没有去找电影跟其他艺术表达形式的不同。

应该怎么做呢?这个时候局外意识就又发挥作用了。

首先你可以试着带着局外意识跳出电影的剧情、演员的表演,去研究一下电影语言、蒙太奇理论、声画关系。其次找到跟研究对象电影相类似的艺术形式进行比较,比如将电影和戏剧、文学、音乐、美术这些艺术形式去做对比。最后还要避免情绪化,试着客观地对你通过对比得出的结论进行解释。

现在你不妨做一个思考,电影当中有表演,但是戏剧中也有表演,电影当中有美术有音乐有文学,但是美术、音乐和文学已经各自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了。那么电影中到底有没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中没有的因素呢?这个因素可以帮助你回答电影是什么。

欢迎你把你的思考在文稿下方的留言区写下来,我们可以形成互动。

| 通过类比,找到相似事物的规律

找不同是在研究对象之外找一个相似对象来做比较。那么找规律,研究事物的规律和规则是为了求相似。
求相似,是为了提高效率,确保自己接下来在面对这样的事物和类似事物的时候能更快地把握。

经济学家研究人类的婚姻会把成家跟开公司做类比:你选择成家就相当于注册了一家公司,求得开公司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有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经营公司,也有可能会帮我们更好地经营家庭。这种相似性的获得提升了我们认识事物的效率。
那如何去找规律呢?你同样可以去找一个和研究对象类似的对象进行类比。跟我之前所说的抓本质不同的地方在于,你需要去找它们的相似性和共同点,然后还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和测试。

我来举个例子,詹姆斯·康希尔曼这个人,他是美国著名的游泳教练,他培养出了非常多世界级的游泳冠军。这是因为他在研究运动员游泳速度提升规律的时候就找到了一个类比对象,是飞机飞上天所借助的一种上升力,这种力叫做伯努利升力。

你想想,飞机飞上天需要多强的动力,可不可以把它应用在游泳运动员游泳速度的提升上呢?这个游泳教练意识到让飞机飞上天的力跟游泳的力,两者可能具有相似性,发现了游泳靠的不是传统上认为的向后推水所产生的前进力,而是伯努利升力。也就是游泳要想游得快不是靠前行,而是靠上升的力。

这就是通过类比来找到相似事物的规律。

又说到我研究「得到」这个平台,为了做我自己的精品课,我去听了很多「得到」平台上已经有的精品课。我接下来告诉你,我通过这些相似的研究文本得出了哪些规律呢?

第一,「得到」的讲师讲课的口吻都是亲切的,而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我之前在别的平台讲课,可能会有刻意添加的那种更强的权威感。那我在「得到」讲课就要符合得到的规律,增强自己的亲和力。

第二,「得到」的讲师讲课更偏向直接,而不会绕弯子。有时候我自己说话喜欢注重艺术性,有话不直接说,而我在「得到」讲课,按照规律,我终于学会好好说话了。

第三,「得到」的讲师讲课会有相对更多的总结性话语。这些总结性话语的多次出现,甚至是重复的出现,让听者不会跟丢,思路可以保持连贯。我按照这个规律在自己的讲课内容当中也刻意添加了大量的总结性话语。

你看以上这些规律的发现让我自己做精品课做出了更好的品质。我是怎么发现这些规律的?

首先我对自己设问,「得到」平台上的讲师讲课有什么特点?当然了,如果你研究的文本量不够的话,你是注意不到这些特点的。我听到所有的「得到」讲师讲课都有以上这些特点,再跟我自己以前讲课的方式进行比较,我发现了不同,才真正确定了这些规律。

你要记得要想对事物的规律进行研究来获得认知的提升,你可以通过找到一个和研究对象类似的对象进行类比,找到他们的相似性和共同点,再经过大量的实验、测试、反馈与纠错,来验证这个规律的存在。

| 借用规律研究相似事物

接下来我再展开谈一谈,当你摸清一样事物的规律之后,再去借用这种规律研究其他事物。
因为对规律的研究是求相似,当你摸清一样事物的规律了,说明你已经有了研究能力。接下来再借着这个规律研究相似的事物,那简直易如反掌。

我从2008年之后,一直在持续从事的工作是做幻灯片。2008年,我的老板,也就是当年的老罗英语培训校长,今天的锤子科技CEO罗永浩让我研究一下Keynote这个软件。我的老板只是告诉我说,这是苹果电脑上做演讲幻灯片用的。我虽然完全没用过这个软件,但我当时就跟他说“你给我48小时,我来研究”。

就是这句“给我48小时”,已经成为我人生诸多的重要标签之一了。我并不是说我研究任何东西只要48个小时就够了,但是我为什么在那一刻说出这样一句话,可能代表了我对自己研究能力的一种自信。

这种自信它不是盲目的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什么呢?

它来源于我用过PowerPoint这个软件,你不要笑,因为我用过PowerPoint这个软件,它是做演讲的幻灯片用的。再加上我获得的信息说Keynote这个软件只不过是苹果电脑上做演讲幻灯片用的。所以,我从规律判断这两个软件是类似的,在有了这个判断之后,我才说给我48小时去研究它。

今天有很多朋友想学,比如像Photoshop这种大型软件。我们都知道Photoshop这个软件的功能及其强大,能完成的任务非常多。对于软件本身的学习和掌握,你真要花上比48小时多得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但是很多朋友想学Photoshop这个软件主要目的就是修照片。

那我给你的暗示就是你先把美图秀秀用熟,如果你已经会熟练地使用美图秀秀了,那么你再去学习和研究Photoshop这个软件一定会比不会使用美图秀秀的人研究得快。为什么呢?

因为你掌握了规律,你研究相关事物的时候借用这个规律就会容易得多,毕竟都是做图片处理的软件。其实有很多大型软件都有对应的傻瓜型软件,它们是相似的。你要掌握一个大型软件可以先从跟它对应的傻瓜型软件入手,效率会更高。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都是相似的。注意,相似不是完全一样。

那些不同的部分,我们挑出来认清事物的本质;相同的部分,我们拿过来连接不同的事物,找到它们的规律,以求更快地认清它们。

本讲小结
回顾这一节的内容,我告诉你的是:
搜集完足够的资料以后,对这些资料处理的关键是两条, 做对比抓本质,以及做类比找规律。
摸清一样事物的规律之后,你还能用这种规律去研究别的相关事物会事半功倍。
我最后给你一个建议,你先不要研究别的,先去研究你接下来要买的一样东西,无论是什么,希望你不只做到货比三家,你要争取做到货比三十家,同时能够明确哪个是最好的,哪个又是最适合你自己的。这二者可能是不同的结果,在这样的实践后,你对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下一节的内容中,我会为你强调,把研究结论成果化输出需要做哪些相应的训练,这些把研究结论成果化的训练会反过来再强化你的研究能力。

划重点

  1. 研究者要有批判性思维,对行为不断进行提问
  2. 寻求规律的相似性,能够提升了我们认识事物的效率。
  3. 相似并非完全一样:不同的部分,我们可以挑出来认清事物的本质;相同的部分,我们可以拿过来连接不同的事物。

  4. 创造输出:督促研究的完成

我在「得到」有另一门精品课《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在那门精品课中,我为你讲学习的有效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及时为自己制造反馈,以及要用学完了去教别人的心态进行学习。

我从2008年到2014年当过六年的英语老师,我备过很多门课,全都是用学术性研究标准来备课的。我现在为你讲的课,以及我在「得到」上线的精品课,全都是基于学术研究的标准来进行准备的。

研究虽然不是学习,但是研究能力的提升也绝对需要我们及时地输出。这一节,我为你提供研究的输出训练。

| 用写作促进你的研究
什么是研究的输出?你看,我现在为你讲的这些内容,就是我对于研究的研究输出了。前面我说过,为了做精品课,我研究了「得到」这个平台,现在你听到的这门课,正是我的研究成果。

你怀着某个目的做研究,可能得到三种结果:
第一种,研究证明你原先的想法错了。
第二种,研究证明你原先的想法对了。以上这两种,都不需要将研究结论成果化。
第三种,研究让你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这样的研究结论不但对你自己有帮助,而且对别人也可能会有很大的价值,我们就应该把研究结论成果化。

怎么将研究结论成果化呢?最好的表达形式就是写作。

关于写作,你可以自己写一些独立文章,也可以在问答网站上负责任地回答别人的问题。你也许不会去当老师,但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尽可能地把自己表达的言论和发表的观点严谨地写出来,对你和对别人都是有相当大的益处的。

怎么才算一篇合格的、把研究结论成果化的文章?你应该用相对学术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学术性往往具备三个基本的特征,它应该足够系统、有相关的文本支撑、有严密的逻辑论证。

| 好文章要有系统性

首先,学术性的第一个特征是系统性,也就是有合理的结构和维度。

「得到」有门精品课叫《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里面讲了一种MECE法则,中文意思是“完全穷尽、互相独立”。意思是,你把所有分类情况都包括在内,又没有逻辑上重复的地方。如果你的思考维度做到了MECE,那系统性就没什么问题了。

要做到系统性,你的储备信息量要足够大,这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信息搜集要“足量”。 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中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是学术性的保障。如果你的研究不成系统,信息达不到这个量,你只是只言片语地、零散地给出少量信息的话,那你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底气也弱了。你自己可能都会心里打鼓:有没有什么你没有涉猎的信息?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有人问“李白喝的都是什么酒?”被点赞最多的回答,信息量大到什么程度,从李白现存的九百多首诗中找到提及酒的有两百首左右,于是给出了李白喝的酒有白酒、清酒、葡萄酒、鲁酒、菊花酒、桂酒……我就不一一罗列了,其实还有更多。这就叫信息量大。

| 好文章要有足够的文本支撑

第二,学术性需要文本支持。在研究的过程中当然要有自己的判断,但这种判断绝对不能是凭想象。

生活中,你当然可以在跟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不提供文本,仅仅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但是,就因为缺少文本的支持,你说的观点或想法,就没有什么学术性,也就没有什么可靠性,很难说服别人。

像我刚才在讲信息量的时候举的例子,说李白喝的酒有白酒、清酒、葡萄酒、鲁酒、菊花酒、桂酒……这个回答的学术性强的另一个原因是有文本的支持: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这是李白的诗作《南陵别儿童入京》,这首诗上来提到了白酒,而且后面还提到了“烹鸡酌白酒,高歌取醉……”这些细节。这就是文本支持。而且回答这个问题的人还找到了李白爱喝的白酒的品牌,有金陵酒、新丰酒……都是李白其他的诗作中提到的文本。

好了,如果我讲到这里,你对于这个关于“李白喝的都是什么酒”的回答尽信无疑的话,事实上你还是违背了研究的精神。 研究的精神中有一个关键的部分,就是质疑。

现在我有必要为你指出,之前那位被点赞最多的回答者虽然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信息量和文本支持,但是其逻辑论证可能不够严密。

| 好文章要有严密的逻辑论证

这也就是关于学术性我要谈的第三点,学术性要基于严密的逻辑论证。

李白的诗中虽然提到了白酒,但据可查的史料记载,今天我们喝的蒸馏白酒是元代才开始有的,而李白生活在唐代,中间还隔了宋代。因此李白的诗中提到的白酒到底是不是白酒,我们不可以仅从字面去解读。有了论证的过程,你的表达才更严密、更有可信度。

借用这个例子,我不是要你去研究李白到底爱喝什么酒,而是借用这个例子向你呈现信息量、文本支持和逻辑论证这三点。

如果你要学习更好地将研究结论成果化,我想推荐你去看一个公众号的文章,这个公众号叫“大象公会”。它的每一篇文章基本都符合呈现信息量、文本支持和逻辑论证这三点。是学术性非常强,又是很好的日常研究成果化的输出范例。

事实上,大象公会的多位作者也是咱们「得到」“每天听本书”的作者。大象公会最近在他们的招聘信息中写道:“我们的文章几乎完全由分析和例证组成,极少出现作者的个性和感情。从选题到资料检索再到成稿,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段落都须通过选题会和日常讨论中激烈的挑战和考验。”

你看,这个信息介绍里就体现了我这里说的,文章具有信息量、文本和论证,以及我们反复强调的避免情绪化。

| 给你的写作找一个“导师”

假设你的研究结论被你写成一篇挺学术的文章了。我还要给你一个建议,为你这篇文章找一个导师。

在研究结论成果化的输出过程中,讨论和导师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因素,一个能跟你发生不同维度的碰撞,一个能从更高的维度提点你。而一个好导师,既能跟你碰撞,又能提点你。

导师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一方面是他比你的学术信息量和文本支持能力更大,另一方面他会在你的逻辑论证过程中指出你的错误。

关于学术信息量和文本支持能力,我永远也忘不了我自己在英国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在最后写毕业论文的阶段,我的导师不断地暗示我在哪一本书的哪一页,有更强有力的证据支撑我的论点。

我找到那本书翻到那一页一看,天呐,真的是更强有力的证据。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我自以为看了足够多的学术书籍,找到了对论证我的观点最强有力的文本证据。但是导师暗示给我的,让我一方面自惭形秽,另一方面不得不佩服他,导师就是导师啊。我为什么一直在说导师暗示给我,而不是直接告诉我,如果他直接告诉我,那我的论文就变成他写的了。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节的内容,如果你的研究让你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你应该把它写成一篇系统的、有文本支持的、逻辑论证严密的好文章。这对你和别人都有非常大的价值。

到这里,日常做快速研究你应该做到的能力建设,我就给你讲完了。后面我们还有一节,如果你要写一篇学术论文,我想用自己在英国读书时学到的写论文的经验,给你一点建议。

划重点

  1. 好的文章应该具有学术性的特征。
  2. 学术性的特征一般有三个:系统性、有文本支撑、有严密的逻辑论证。
  3. 如果你想让你的研究更好,你可以和人讨论,给自己找一个“导师”。

  4.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点

听完前面四讲,你已经具备一套完整的做研究的套路能力了。这一讲严格意义上讲,算是加分项。

我要告诉你,如果你的研究是更专业的学术型研究,那么一篇出色的学术论文的写作需要具备哪些要点。

| 学术研究的四个特点

我在英国读硕士期间,每一篇论文写作,包括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有质量保证的。虽然在写作的过程中仍然充满了身体劳作之苦,但是我的精神始终是愉悦的。
很多在海外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这一块儿困难重重,甚至有中途退出研究的情况发生。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于西方的学术体系中学术论文写作的要点,缺乏清晰的认识与足够的实践。

我在英国正式开始读硕士研究生之前,花了半年时间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学术英文,也就是Academic English,那半年对于学术英文的学习和实践使我终身受益。老师主要教我们写学术论文的方法。今天我就综合自己进一步的研究,一起分享给你。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点有Validity、Reliability、Continuity和Universality。这四个词的意思是讲学术论文的正确性、可靠性、可持续性和普适性。

| 增强研究的正确性
首先是Validity,也就是正确性。
在正式写论文前要向导师提交一个Proposal,也就是论文提案,用意是获得导师对你论文正确性的认可。提案中会呈现你的论文要研究的核心课题、论文的结构框架,以及每一部分的逻辑关系。

如果你的提案中展现的论文各部分逻辑关系有漏洞,甚至只是逻辑有些弱,你的导师就会让你重新提交一份Proposal,以确保整篇论文的Validity,也就是正确性。当获得了导师的认可后,你才可以逐步地展开论文的表述。

虽然不像学术论文的写作需要如此的严谨,但是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做研究的时候,也很可能会在一开始就陷入误区。 虽说研究中的主动性非常重要,但也请你记得,在研究的套路中少不了与高手探讨,跟行家请教,这样做就是为了增强我们研究的正确性。

| 关注研究的可靠性

论文写作要注意的第二个方面是Reliability,可靠性。
你的论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必伴随着大量的阅读和分析,每一篇正规的学术论文,无论长短,在论文后面都会有一个Reference List,也就是参考资料列表。你说我的论文可不可以不参照别人的书目或资料,单凭自己的主观表达来论述呢?对不起,不可以。
如果你单凭自己的主观表达进行论述,那你的论文的Reliability不是弱的问题,是根本没有。也就是说,在学术体系当中,你不被允许进行主观表达。

什么叫可靠性?可靠性就是你说的话得有出处。 在生活中我们当然可以随意地说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学术体系中,你在论文的写作中,几乎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不能只是你自己的想法,而要引用别人的话。

引用到什么程度呢?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你在你的论文中要写一句话,这句话是谁说的,哪年说的,在哪本书或是期刊或是什么其他的资料中说的,在那本书的哪一个版本的哪一页说的,你都要写清楚。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篇学术论文的几乎每一句话后面都会给一个这样的出处信息。

你可能会疑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叫我们写什么论文啊,去看他们的啊。即便如此,你做的工作也不可以被抹煞,你做的工作就是把相关课题的学术信息搜集整理起来。

事实上,论文的写作,讲究的是借力打力。因为在庞大的学术体系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你要将学术体系的某一个微小的分支进行那么一点点的发展,必须有扎实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你要有大量的学术阅读,以获得一个学术的背景。

在西方的学术体系中,本科生只是学习,很少研究。因为到了硕士,才叫研究生。跟博士研究生比起来,硕士研究生是更加不能擅自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因为你只是一个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本分,就是把别人的学术观点研究一番,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就可以了。表达观点,那是博士研究生才可以干的事。

基于这种可靠性的要求,我们是不是就完全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呢?其实不是,但是要注意分寸。

我在英国学习学术写作的时候,老师一开始就跟我们说,在学术论文中,是绝对不可以出现“I”这个词的,就是中文里的“我”。你绝对不可以说“I think”或“I believe”之类的话。如果你这么写,那么你的导师很可能会问你,“你是谁?”

事实上,你基于大量的学术阅读,把符合或者说适合你要表达的观点的内容引用出来,也就相当于我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之前说的借力打力。

除了写学术论文,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研究中关注可靠性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做会使我们随时保持警惕,当我们看到某条信息的时候,如果不是“有据可查”的,我们可以对其持怀疑态度。尤其在网上,谣言和不实信息无处不在。同时,我们也被提醒,说话和表达观点的时候,最好时时处处给出信息来源,以增强说服力。

| 持续观察趋势变化

论文写作的第三个要点,就是你的论文写作要考虑到可持续性,就是那个Continuity。

什么叫论文的可持续性?我们阅读很多经济学和传媒学的学术论文,那些论文都是几十年前上百年前的学者写的,放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Validity,还记得这个词吗,就是正确性。这就是论文具有一个很好的Continuity。但如果我们两年前写了一篇论文,两年后的今天看起来这篇论文就站不住脚了,那这篇论文的Continuity,可持续性就很差。

传媒研究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1960年代的学术书籍中提出Global Village,也就是“地球村”这个概念。放在今天看,这个概念已经变成了现实,他的学术观点经历了五六十年来到今天,正确性仍然不容置疑。也就是说他的学术观点具有Continuity,可持续性是非常强的。

我从英国留学回来之后,曾经从事的一份工作是对想要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留学咨询服务。很多学生因为对于国外的学术环境不了解,对各个大学的专业强项也完全没有概念,往往会基于一份当年最新的大学排名或专业排名进行判断。

在他们的判断过程中,我就为他们指出,单看当年的排名是不够科学的判断手法,还要看在过去的年份中排名的变化趋势。如果一所大学的某个专业排名虽然在当年还没有排进前十,但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它的排名一直是稳步上升的,那么我相信它仍然是一个好的选择。当然我们还要对它进一步地研究。这就是研究可持续性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

| 研究的普适性

最后来到论文写作的第四个要点,就是你的论文写作要顾及到Universality普适性。

像我们刚刚提到的Marshall McLuhan在1960年代给出的Global Village(地球村)的概念,普适性也非常强。地球村,整个地球都包括了。当然,这个普适性的评判可能不适用于所有论文,有些论文研究的就不是普适的对象。

比如有的学者做的就是地域研究,研究的就是那一块地方,普适性的标准就不再适合去评判这种学术论文的高度了。但是无论如何,普适性差的论文,在正确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处在同样的程度下,在整个学术体系中,其重要性可能是不如普适性强的论文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普适性差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比不过普适性强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所做的研究,大多是个性化的,凭个人兴趣和要解决的问题而做的研究。学术论文写作中的普适性,可能就不是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做研究需要考量的标准。

此外,请允许我在这里表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在英国读硕士的时候,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成绩比很多英国同学都高。你看在西方的学术体系中,写学术论文当然是要用英文写作,但是这种写作不是考察你对于英文本身的运用能力,英文本身只是你做学术研究的工具。写学术论文考察的终究还是你对研究方法的掌握,也可以直白地说就是研究能力。

当我掌握了学术英文的写作方式和表达规范,我的论文如果正确性、可靠性、可持续性和普适性都比一些英国同学的论文好,那我的论文成绩就会比他们高。当然,我要感谢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导师,没有他的指导与帮助,单凭我自己是写不出那么漂亮的学术论文的。

| 掌握英文才能做深入研究

最后,我给你的建议是,要想做学术研究,或者哪怕是将一般性研究做得深入,你还是要掌握英文。记得我们之前说的,学术研究本身就要求基于大量的文本和资料研究,它的正确性、可靠性也与你是否能把握最前沿、最有代表性的文献相关。
因此,在西方学术体系还处于发达地位的今天,如果你不懂英文,就可能错过不少前沿和有代表性的观点,影响更深入的研究。

如果学习英文是为了深入地做研究,最重要的是能看懂英文资料。其实简单来讲,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词汇量。所以你应该从大量地积累学术词汇开始学习英文。英文学术词汇大量出现在GRE考试当中,GRE考试就是北美研究生入学考试。

但我不会建议你直接去背GRE词汇书。因为虽然说词汇的难度是不分级别的,但是背了一些跟自己要研究的领域不相关的词汇,你也记不住。

我在《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精品课中讲过,要去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如果你正想研究什么,发现有一些英文资料看不懂,你应该直接硬着头皮去看跟你的研究领域紧密相关的英文资料,边看边学习其中的陌生词汇,在这个环境中你才能记得住那些词汇。

只有直接上手接触你以为最后才要接触的东西,你才会有一种极强的成就感,才能坚持下来。一方面在研究中让你随时随地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另一方面,这样做也不会影响你随时随地进入研究的状态。你只要翻来覆去地在你要研究的领域中接触那些英文资料,一段时间之后,你再看一篇新的英文资料,应该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这个精品课讲到这里,我已经为你说明了研究到底要干什么,怎么完成一套独立、完整、可以获得靠谱成果的研究行动。 这是我最后送给你的临别赠言:

“一个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会把事情做好。同时,他获得新机会的可能性要大一点,因为他会不停地去发现。”

划重点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点有:
Validity、Reliability、Continuity和Universality

这四个词的意思是讲学术论文的正确性、可靠性、可持续性和普适性。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