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Artisan

道比技重要

中国为什么没有工匠精神

说起工匠精神,大家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家,而咱们中国,往往是作为“工匠精神”的相反面出现的。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在这方面就远不如德国和日本呢?普遍的说法是,人家日耳曼民族和大和民族历来就讲究严谨,是民族性决定的。但这种说法也有问题。你比如说,东德也是日耳曼人啊,但当年东德经济崩溃,最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差,抵不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难道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还要分村东头村西头?

所以说,这工匠精神,跟所谓的民族性没多大关系。其实啊,中国企业的工匠精神很差,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不想做或不能做。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第一点,就是中国过去跑得实在太快了。 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道路。这么个发展速度,自然不可能那么精益求精。就像博尔特跑百米,你既想让他破纪录,还想让他保持姿势优雅,顺道还欣赏下沿途风景,这当然不可能。

企业也是这样,虽然没有工匠精神、质量优势,但是却把速度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举个例子,北京有家公司,原本是给意大利品牌做代工,08年金融危机,客户资金紧张,他们就顺势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品质略低,但是价格只有意大利公司的三分之一。结果短短一年时间,就把这家意大利公司赶出了中国市场。紧接着第二年他们又去了海外,把意大利公司在印度的市场也给占了。

所以说,在市场竞争中,领跑者当然要精耕细作,但是追赶者就要忽略细节因素,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中国过去就处于追赶者的位置,它不需要什么工匠思维,需要的是速度为王

第二点,是中国的机会太多了。过去这三十多年,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变化特别快、机会特别多。80年代你刚当个体户发了财,90年代股票就起来了;你刚玩上股票,2000年房地产又暴涨了;你房子还没捂热乎,互联网又来了。从打火机、电风扇,到电脑、手机、汽车、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等等,社会上到处是机会,大家自然不愿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所以中国过去强调的是把握机会,而不是什么工匠精神。当更好的新机会不断出现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固执地守在自己那个世界里精益求精。

第三点,就是中国企业家普遍没有安全感。中国企业过去大部分是资源型、关系型企业,谁有资源、关系,谁就有机会。再加上制度、政策方面的原因,中国企业家普遍缺乏安全感。一只脚在监狱,一只脚在国外,自然是想捞一把就走,根本没心思去想什么严谨专注、工匠精神这些东西。

所以说,中国没产生工匠精神,并不奇怪,因为过去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大环境,并不鼓励工匠精神这玩意,这也就决定了大家没必要在那上面花太多时间。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降下来了,规模也有了,是不是应该追求一下工匠精神、在产品的精细化上多下点功夫了?当然是的。不过,追求工匠精神,只喊口号没用,你得从竞争标准和评价制度层面入手。

举个例子。中国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对质量要求非常高,一个产品要经过十几版甚至几十版的迭代,这认真劲头,让美国同行都感到惊讶。那为什么中国制造业就好像没这劲头呢?原因就是,互联网行业非常开放,评价标准完全靠用户投票,你体验不好就没人用。而制造业却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评估专家们靠关系投票,体验好不好根本不重要,也就谈不上什么工匠精神。

所以说,追求极致、精益求精这件事,是由竞争的标准和评价制度决定的。德国和日本,他们有工匠精神,是因为它们有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评价制度,违规者会遭到严厉惩罚。制度养成了精益求精的习惯,习惯就变成了精神。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的产品却质量糟糕。不是因为民族精神,而是因为制度。

所以说,光靠宣传提倡,没有透明严格的评价标准,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不会有工匠习惯,也就不可能有工匠精神。今天我们真正要学的,首先是建立工匠制度,然后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最终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兔哥”( 别因“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

工匠精神: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近年来,“工匠精神”逐渐成为了一个很热的词,这个词简单说指的是手艺人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对产品的精益求精。9月份,凤凰卫视的节目《文化大观园》探讨了“工匠精神”这个话题。日本漆艺家、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三田村有纯参与了这次节目。三田村有纯家族的漆艺历史长达数百年,他是第十代传人。有句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三田村家族是如何实现这么长久的传承的呢?三田村有纯表示,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他们家族有一套挑选继承人的规矩。“在家族内部,所有有资格继承漆艺的年轻人在学习漆艺之前,都要先掌握一门其他技术,比如陶瓷、木匠、铁艺等等。年轻人只有在学成之后,才有条件参与竞争。如果后辈向祖辈请教漆艺,他们只会教一些简单的技术,绝对不教艺术和创作,因为这些东西要自己探索体会。”

日本的其他匠人也有自己的要求。比如,日本皇室所用家具的御用匠人、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例辉,写过两本《匠人精神》。秋山例辉曾经在采访中多次强调“道比技重要”。他在《匠人精神2》中写道:“对于工匠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品。秋山木工的技术工资占40%,人品工资占60%,相比于钻研技术,做好事、热心奉献的人获得的工资待遇更高。”

“工匠精神”加速日本衰败?

说起工匠精神,大家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日本,尤其是人家的制造业,非常注重细节,对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打磨,那是其他国家所比不了的。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前几天在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就说,工匠精神虽然让日本制造出了质量一流的产品,但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他们制造业的发展。你看现在的日本制造企业,这些年好像过得都不咋地。比如说夏普,前阵子刚刚被台湾的鸿海集团给收购。东芝的白色家电业务,也被美的收购了。其他像松下、索尼、日立等等,日子也大不如当年。

那问题是,日本企业这么重视工匠精神,产品质量高,那为啥现在这么不景气呢?有本书叫《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作者汤之上隆就总结了四点原因:

一是对技术创新、市场变化不敏感,错失机会;
二是企业制度太僵化;
第三条和第四条,都和工匠精神有关,
一个是太追求极致,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水平;
一个是过度依赖手工技艺,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成本太高。
总共四条原因,工匠精神就占了两条,你说这影响是不是有点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工业刷大家可能都知道,这玩意是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清洗、除尘用的,一般都是那些机械加工、机械制造企业用得到。中国就有一家做工业刷的企业,他们特喜欢和日本客户打交道。为什么呢?产品有竞争力呗。那些日本客户,刚开始都使用日本本国产的工业刷,但是没两三年,就换成中国产的了。原因就是日本产的,性价比太低了。同样是工业刷,日本产的比中国产的那质量绝对要高,寿命大概是中国产品的1.5倍;但是价格呢,却差不多要高10倍。那这性价比,就远不如中国产品了。

那为什么日本产的工业刷价格贵这么多?就是因为他们太重视工匠精神了,产品做的太精致,太漂亮,那简直让客户都有点“舍不得用”了。但是做得漂亮,代价也高,很多需要手工技能,很难批量化生产,生产成本就上去了。问题是,这工业刷,只是一个工业设备,又不是消费品,你花那么大力气、做那么漂亮干吗?所以说,不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一味追求工匠精神,太依赖手工技艺,就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企业的低成本量产能力就大打折扣,产品竞争力就下来了。这是工匠精神对日本企业的第一个影响。

第二个影响是带来效率的降低和浪费。比如富士康,同时给日本和美国的电子企业做过代加工。它就发现,日本企业对产品的细节要求太苛刻,甚至苛刻到无聊的程度。很多样品,在美国客户那里很容易就通过了,但到了日本客户那里,就会被挑出一大堆毛病。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你条件要求高,那产生的成本也高。

还有在生产过程中也是这样。比如一款液晶显示屏,仅仅换个不同颜色的外壳,就会被看成“新产品”,然后所有的测试流程都要重新走一遍,哪怕里面的电子元器件完全一样,也得重新检测。这每一个环节,都有成本在里面。

当然,重视质量,这本身没错;但是质量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还继续投入太多成本,可能就得不偿失了。毕竟客户要的是产品性价比,不是质量越高越好。要不然,产品成了奢侈品,客户也不敢要。

所以说,工匠精神,应该还是主要适用于那些个体化、小规模的生意,像日本有名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今年已经91岁,做了一辈子寿司,他东京那家小店只有10个座位,一餐只能吃15分钟,还要提前一个月预定,那生意还是火的要命。但是要对大型的工业制造业来说,光靠手工技艺、工匠精神就不行了,还是需要通过自动化、标准化来降低成本,才能提高竞争力。

当然话说回来,对现在咱中国企业来说,还是得好好学习人家这种追求技术、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只是得注意把握好,别矫枉过正就好。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对“匠人精神”的过度发挥,加速了日本制造业的衰败 )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