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领域迁移+多要素组合。
独立人格是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在训斥和耳光中,再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天赋,都会被消磨殆尽。
中国人处理问题时,有太多的天经地义在阻碍着思考和发问的深入。中国人几乎完全不明白,所有创新都必然是对天经地义的突破。
创意思维课
发刊词丨创意是一门工程学
你好,我是郝广才。
谢谢你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你可能认为“创意”是件很难的事,用它来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简直不可能。
真的吗?有人面对的问题,可比你难多了。
在少年监狱里,总有一些不服管教的刺头,制造各种麻烦。
怎么管理这些人,让他们守规矩呢?
常规的方法,是关禁闭,罚他们不能吃正常伙食,只能吃粗糙面包配白开水。
但这种方法并不管用。被罚的人会把受苦当光荣,拿来吹嘘。受的罚越多,在牢里江湖地位越高,反而成了英雄。
有位叫戴尔·卡森(Dale Carson)的警长就没这么干,他让违反规定的人,吃三天婴儿食品。
结果是什么?
被罚的人不仅没法吹牛,还会招来嘲笑,气焰全被打掉,江湖地位崩溃。
你看,困扰少年监狱的头疼问题,因为一个创意,被巧妙地解决。
所以,创意是什么?
它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方案,只和广告、设计、文案这样的创意从业者相关。
它是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提出的不同看法,拿出的不同解法。
只要你会遇到问题,你就需要创意。
创意是一门工程学
而且,创意的产生,不是什么灵光一现的事,也不一定要有各种天赋。
创意,有一定的生成方法。
那些让你拍案叫绝的创意,它们背后的套路,你都可以复制。
刚才故事中的戴尔警长,制服不服管教的少年犯的方法,就可以总结成“反向思考”这个方法,供你举一反三。
比如说,银行贷款的时候,一般都借给那些有钱人。通过反向思考,你就可以想到借钱给穷人的创意。这并不是空想,孟加拉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尤努斯,就通过这个创意,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又比如,设计一个新的动漫形象,如果其他人要用,一般都要收版权费。但是日本的熊本县政府,就通过反向思考,决定不收取费用。
这样一来,他们的吉祥物熊本熊,就被各种商家免费拿去使用,用作宣传和推广。熊本熊也因此成为网络上,最著名的一头熊之一。
当然,既然是套路,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学习。我的这门创意思维课,就是要帮你掌握量产创意的各种方法。
在这门课里,我将教会你10个发现创意的思路,9个量产创意的操作方法,以及10个传播法则。
这些方法,你都可以学会。
此外,在每一讲的最后,我都邀请你参加一个思维训练。
这些训练题,都是你在工作、生活中会真实遇到的,它们会帮你把新学到的方法用于实战,在实战中升级你的创造力。
我还会定期对你的训练作业进行点评、辅导和分享,让它内化成你自己的能力,“长”到你的大脑中。
为什么是我来讲?
最后,和你聊聊为什么我来做这门课。
过去三十多年,我从事的是最需要创意的工作,出版。做的所有东西,所有创意,别人都看得到,没有秘方可以藏。
做得好,马上有人抄,做不好,马上遭人嘲笑。想出来的创意,又不能申请专利。所以我被逼着,只能不断地生出新创意。
长时间下来,我研发了一套“创意乐高”,它可以自由地组合、拆开,生出无穷创意。
慢慢地,江湖上在郝广才前面,加了个“创意人”的头衔。
台积电、宏碁、富邦银行、长荣航空、台湾大学等几十家机构把我请去培训和演讲。讲的不是出版,而是创意。
现在,我把我多年的创意经验,重新整理、提炼,做成这门课程,分享给你。
希望帮你升级创造力,掌握创意思考这个赢得未来的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那些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迟早会被取代。
掌握创意思维,比20年前重要,比10年前重要,比去年更重要。
欢迎你加入我的创意思维课,升级属于你自己的创造力。
附录:《郝广才·创意思维课》课程大纲
必读丨课程学习攻略
你好!欢迎来到《郝广才·创意思维课》。
我是这门课程的主编和助教,很高兴为你提供知识服务。
你现在看到的课程内容,是我们邀请台湾著名创意人、作家——郝广才老师开设的创意训练课。
下面我将用2分钟时间,介绍一下课程的使用攻略,帮你更好地学习。
更新时间:
每天 00:00 (9月2日晚6:00上线01、02讲,9月3日00:00开始每天更新,总计25讲内容)
学习目标:
这门课,希望帮你搭建关于创意思考的知识体系,掌握一整套产生创意的思路、方法以及传播法则。并且通过各种创意训练题,助你在实战中快速升级创造力。
模块设置·这门课会怎么对你讲?
这门课的四个模块,对应着四项创造力的重要修炼:
生成原理:帮你掌握创意产生的奥秘,避开创意思考的陷阱;
产生思路:帮你掌握产生创意10个思路;
量产方法:帮你掌握量产创意的9个方法;
传播法则:帮你掌握传播创意的11条法则。
需要提醒你的是:创意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所有的方法和套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学习的时候,融会贯通将是你升级创造力的秘密武器。
学习环节·这门课该怎么学习?
1.利用好每讲最后的创意训练题
创造力,不是光掌握知识就够的,它是一项技艺,需要你每天训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所以,学习这门课程最有效的方法,是把理论与创意实践相结合,每一讲课后的创意训练题,一定要每天独立思考,认真地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2.充分利用辅导课及同学的作业
• 辅导课:郝广才老师会不定期从用户的留言中,挑选一批出来,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你可以充分利用点评辅导,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 同学的作业:课程的留言区是一个宝库,里面有各种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意。每天在独立学习、思考之余,在留言区看看其他同学的创意作业,不仅能收获各种创意,还能结识有趣的新朋友。
• 提出你的疑问:在课程中,郝广才老师会根据你的反馈,不定时集中回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们会以加餐文章的形式,更新在课程中,所以千万不要错过机会,多多提出自己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方便你学习这门课程和使用产品的各项功能,最后为你附上《得到最全学习攻略》的链接(点击蓝色字体即可跳转)。
祝学习愉快!
01丨创意的生成原理
你好,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我是郝广才。
谈到创意,你眼前会出现什么画面?灯泡一亮,灵感降临?
很多人认为,创意的来临不可捉摸,非常神秘。产生创意,主要靠天才挥洒,灵感爆发。
我呢,相信创意的来临,虽然以“灵光一现”的方式出现,但它有一定的生成方法,而且可以“量产”,我的这门课,就是要帮你找到这个量产的方法。
什么是创意?
要找到量产的方法,要先搞清楚创意是什么。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们从问题来切入:
当你被鳄鱼咬住大腿,你会怎么办?
奋力挣扎,死命敲打鳄鱼?不仅没用,鳄鱼还会咬得更紧。
那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不妨来看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是怎么做的:
2017年,美国一个叫朱莉安娜·奥萨(Juliana Ossa)的小女孩,被一条短吻鳄咬住,情急之下,她伸出食指和中指,像一把剪刀插进鳄鱼的鼻孔。鳄鱼无法呼吸,只能张开嘴巴。正好救生员赶过来,把她从鳄鱼嘴里救了出来。媒体狂赞小女孩冷静、勇敢,而且超有创意。
那创意是什么?
创意,是和人看一样的东西,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别人看到的是鳄鱼的鼻孔、呼吸的通道,小女孩看到的是救命的出口、逃生的管道。
创意,是和人面对一样的问题,会有不一样的解法。别人只能尖叫、等人救,小女孩却用两根手指插住鳄鱼的鼻孔。
问题意味着创意的机会
所以,创意不只和广告、设计、文案这样的创意从业者相关。创意,它和你我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
因为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解决问题,你就需要不一样的看法,拿出不一样的解法。
换句话说,解决问题,往往意味着产生创意的机会。
比如,举办一场大型演唱会,舞台搭建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作为歌手,最怕主办方为了省事,没有完全照着规定做。
为什么?怕舞台出故障,引发事故嘛。
但是,作为歌手,根本不可能在演出前检查每个细节。怎么办?
音乐史上,有个传奇歌手大卫·李·罗斯,想出了一个极具创意的解决方案:
他在合约里潜藏了一条不起眼的条款。这个条款写着:
后台必须有一盆M&M巧克力,里面要有各种颜色,但不能有棕色的。如果违反,乐团将保留取消演唱会的权利,主办单位要支付原来约定的酬劳。
这个条款,执行起来,一点困难都没有。可是,它却承担了“警报天使”的角色。
因为这么简单的动作都做不到,其他复杂的装置,就可能省麻烦而马虎了事。
你看,有问题,就意味着创意的机会。
其实,在工作、生活中,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数不胜数。比如:
怎么管理迟到的员工?
怎么准备一场面试?
怎么管教玩游戏上瘾的小孩?
……
这些问题,如果你能提出不一样的看法、想到不一样的解法,你就是一个有创意的人。
收租者和探索者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我怎样才能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解法,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呢?
首先,你得直面问题。因为你遇到问题的同时,也意味着被启发的机会。就像我刚才讲到的大卫·李·罗斯,如果他没有遇到合作方工作马虎的问题,他就不会想出M&M棕色巧克力这种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意。
说到问题,有一点要特别提醒你注意: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搞清楚的一点是:
这是你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集体的共同问题?
你遇到的问题越大,你把它解决之后,你的收获也就越大。
比如,美国有个叫乔伊的“拖把女王”,曾被美国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女企业家”,个人拥有100多项专利。
如果你觉得她是天才,就错了。乔伊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单亲妈妈。她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在做家务的时候,常常遇到拖把不吸水、不好拧干的问题。
于是,她开始利用碎片时间,研制好用的拖把。在一个一个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之后,最终发明了风靡全球的魔术拖把。 你看,乔伊解决了所有家庭主妇的共同问题,最终成为了拖把女王。
其次,从收租者变成探索者。
什么是收租者?
就是那些不想改变的人。他们只想着收租,等着坐吃山空。所以,即便这些人很有知识和能力,也只能等着被改变,成为一个没有创意的普通人。
那什么是探索者?
就是那些碰到问题,会去探索,总是在不断地想方设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他要改变这个问题和世界。
刚才我们说的奥萨、大卫·李·罗斯、乔伊,以及现实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他们都是探索者。
创意需要多种思维模式
当然,仅仅发现问题,成为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解决问题的人,还远远不够。要想成为一个富有创意的人,你还需要掌握产生创意的思维模式。
现在你已经知道,那些富有创意的人,总是能提出不一样的想法、拿出不一样的解法。
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是他们的脑子更聪明、灵活吗?
并不是,这些人的大脑和我们一样,只是他们的思维模式不一样。
老话说:一次可能是意外,两次可能是巧合,三次、四次就一定是模式。
如果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创意型,那创意就会源源不绝。反过来就算有运气,我们也认不得。
好像人家在下围棋,如果你不会围棋,黑黑白白你不知道在下什么。因为你脑子里没有围棋的模式。
如果你不会打麻将,电影演到麻将,你就不知道人家在乐什么。冬季奥运的“冰壶”比赛,我们不懂规则,还以为人家在刷地板。
需要提醒你的是:要有创意的思维,脑子不能只有一两种模式。必须有来自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式,组成相互关联的框架,来整理间接和直接的经验。
就像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说的那样:
最少要有八、九十种模式,才不会被人当傻瓜骗。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也说:
要评断一个人是否具备第一流的智慧,就是看他有没有能力在心智中,同时存在两种对立的概念,而仍能保持正常运作。
关于创意的思维模式,我在后面几个模块中,会给你重点讲解,力求帮你掌握。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关于创意,首先你要记住的是,创意不是靠天降的灵光一现,也不一定需要各种天赋。
创意是看同样的东西,有不一样的看法,看同样的问题,有不一样的解法。它不仅仅和设计、文案等创意从业者相关,它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所以,即便你不从事和创意有关的工作,你也需要了解创意。
其次,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你需要直面问题,从收租者变成探索者。
最后,你还要掌握多种产生创意的思维模式。
要特别提醒你的是,这些思维模式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不需要有多高的天赋,它们是可以学习的。
我的这门课,不仅要帮你掌握产生创意的各种思维模式,还会教给你产生创意、传播创意的具体方法。
希望你跟着我的节奏,不断学习,反复练习,成为一个富有创意的人。
创意训练
最后,是我们的训练时间,我给你留了一道创意训练题: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小孩子太喜欢玩iPad,每天得空就抱着不撒手,不是看动画片就是玩游戏,不仅影响视力,还不爱和人交流。
除了强制和惩罚,你能不能用今天讲到的“不一样的看法,不一样的解法”,想个有创意的办法,减少或者限制小孩子对iPad的依赖呢?
欢迎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02丨创意的三大陷阱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们搞清楚了什么是创意,这一讲,我要讲的是创意路上的三大陷阱。避开它们,你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们都知道,创意的产生离不开大脑。但是,大脑又往往是我们产生创意的阻碍,稍不留神,我们就会落入陷阱。
为什么这么说?
先来看看创意思考之父——吉尔福特(Joy Paul Guilford)的真实经历。
标准答案陷阱
吉尔福特原本是一个心理学家,专注研究儿童的智力开发。
1931年,他被征召到美军的空军基地,主持智力测验和心理分析,目的是帮美军挑选出心理素过硬的飞行员。
和预想不一样的是,吉尔福特挑出的飞行员,训练时成绩很亮眼,可一上战场,两三下就被击落。
与此相反,那些由“老鸟”飞行员挑出来的士兵,在实战中,成绩反而更好。
为什么专业精密的心理测量,比不上“老鸟”的直觉呢?
原来,这些“老鸟”教官在挑飞行员的时候,会观察候选的飞行员,是否会按常理出牌。
比如,这些老教官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德国人发现你的飞机,高射炮打上来,你怎么办?”
如果听到的答案,和作战手册上写的一样,也就是把飞机的高度拉高。他们就会把这个候选人筛掉。
但是,那些不按常理出牌,回答说,“找片云,躲进去”,或者“左右摇摆飞机”的候选人,却往往会被选中。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这些身经百战的“老鸟”知道,“把飞机的高度拉高”是标准答案。美国的飞行员知道,德国人也会知道。
在实战的时候,德军一般会故意在低的地方打一拨假炮,引诱飞行员把飞机拉高,等飞机拉高后,就会碰到真正的火网。
所以,在实战环境下,越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人,随机应变能力越好。碰到麻烦,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方法越多,活命的机会就越大。
弄清楚这一点后,吉尔福特重新改造了他的测试。
在新的测试中,他就不问那些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是改用发散式问题。
比如:
如果你有一块砖头,请说出30种不同的用途?
通过这种方法,吉尔福特为美军选出了大量优秀的飞行员。
你看,即便是创意思考之父,也会掉进标准答案陷阱。
固有习惯陷阱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标准答案。
为了说清楚这一点,我要先介绍创意思考的第二大陷阱——固有习惯。
可以说,人的大脑是一个制造习惯的工具,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好处,不仅省力,还省事。
比如绑鞋带,我们小时候要学很久才会,会了以后天天练习,练到变成下意识反应。
现在我们绑鞋带,想都不用想,一下子就绑好。如果每天换不同方法绑鞋带,那就很累又浪费力气。
又比如,我们在路上走,这时,有人跑过身边,嘴里大喊:“快跑!”
我们会怎样反应?跟着跑还是观察一下?
越多人跑,我们越不用想,先跑再说。这时候,反应慢的可能要倒霉,想多了会没命。
正是因为习惯的这些好处,我们的大脑,慢慢进化成了一个制造习惯、喜欢习惯的工具。
而标准答案刚好契合了这一点,它不要你再动脑子去思考,直接按照现成的答案行事就好。
此外,我们的大脑还有一个特征,一旦有东西进去,就会在脑中占据一个地方,就算是垃圾,也很难倒出来。更要命的是,它还能阻止新东西进来。
比如说,我们社会的一些共同记忆,它们很早就进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脑袋,于是,我们就有了各种传统、习惯,也慢慢地,在脑子里筑成了墙。
更可怕的是,这堵墙是透明的,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站在那里,挡住了我们通往创意的道路。
既然如此,我们怎么避开标准答案和固有习惯这两大陷阱呢?
我给你介绍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摆脱制式教育的束缚,总是寻找不一样的解决方案。
这一点,特别重要。要知道,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很不利于我们进行创意思考。
回想一下,从小到大,我们经过无数次的考试,这些考试,从来都是事先给我们设定一个标准答案,然后再来考我们记住多少。
我碰到一个小朋友,他在学校考试的时候,考了一个选择题:
下面哪一个东西会生长?
答案A:小草;B:桃树;C:种子。
结果答案是什么?小草。难道种子和桃树不会长?不,种子会发芽,桃树会开花。小朋友很疑惑,回来问妈妈,妈妈说,你不要想这么多。
这样一来,我们的脑子就被卡住了:小草只能生长,桃树只能开花,种子只能发芽。
我们在这样的教育下,就会习惯标准答案。然后,你的脑筋就会被卡住,因为你不卡住,你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你要违背这个习惯,就会很痛苦。
我们原来受的教育,很多地方还是有用,你要给自己的脑子加挂一个功能,就是第一个标准答案出来的时候,先把它摆着,去寻找下一个答案,就是总是去找下一个答案。
第二个方法:用发散式思维,去思考问题。
什么叫发散式思维,就是根据得到的信息,不断联想。
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飞行员的例子,当他们在空中激战时,只有发散思维,想出各种办法,才会有更多活路。
直线思维陷阱
说完了标准答案和固有习惯这两大陷阱,下面我要给你介绍创意思考的第三大陷阱——直线思维。
和前两个不同的是,直线思维是隐形的,很多人不一定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陷阱,阻碍我们产生创意。
先来看什么是直线思维。
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我们的大脑也一样,它好逸恶劳,习惯懒惰。
所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总是会主动选择最短的路程,喜欢“直线思维”。
这个直线思维,它的目的是为了“不思考”。就是我们针对问题思考,想出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法后,就会希望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都能用原来的方法搞定,不用再伤脑筋。
这样一来,就会发生两种现象:
第一个现象:同样的问题,我们不会再想新方法解决。
第二个现象:不一样的问题,我们也会主动找到跟老问题的相同点,然后把它看成一样的问题,期待用老方法解决就好。
这就是“思考是为了不思考”,换句话说,“思考是为了不用再思考”,我们多么希望“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需要说明的是,直线思维,并不是抗拒变化,而是它以为变化是沿着直线走的。
就好像我第一年业绩是100万,第二年是130万,第三年是200万。
那么,第四年的业绩是多少?
250万吗?不一定。
它有可能变得更多,也可能变得更少,因为你想不到会有什么黑天鹅事件发生。
那么,怎么突破直线思维的束缚呢?
你需要采用流动的思维模式。
什么是流动的思维模式?
就是你在思考时,会把眼前的事物,看做立体空间中的坐标,它有四面八方的出路,如同一只鼓胀的河豚,全身的刺指向所有方向。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们来看一段爱迪生的往事:
爱迪生在制造灯泡过程中,交给助理一个玻璃做的,球形灯泡模型,要助理把体积算出来。助理费了半天劲,不知道怎么算。
爱迪生把灯泡模型拿来,用水注满,再把灯泡里的水倒在有刻度的容器,一下就把体积算出来了。你看,思考要像水一样流动,这样,就会找到新的解决思路。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大脑是产生创意的源泉,也是产生创意的阻碍。在创意思考的时候,要注意避开标准答案、固有习惯、直线思维这三大陷阱。
另外,我还提供了三条方法:
第一条方法,摆脱制式教育的束缚,总是寻找不一样的解决方案;
第二条方法,用发散式思维,去思考问题;
第三条方法,采用流动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的思考,像水一样流动。
创意训练
这一讲的思维训练题,请你和我一起发现一些“生活中的难题”,比如说:
雨伞能遮挡小到中雨,但是风一大,就容易被吹翻了;
浴室的地漏,非常容易被长头发堵塞,清理起来很闹心;
坐飞机时很多人喜欢靠窗,但是中途去洗手间,打扰旁边的人,就很麻烦;
出停车场、过高速收费站,有时候车开偏了,交钱刷卡就会够不着……
类似这样的、常常被忽视的小难题,你还遇到过哪些?你尝试过用创意的方法,解决它们吗?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解决这些小难题的创意,注意要避开今天讲的陷阱,我们下一讲再见!
03丨如何让头脑风暴更有效?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第一模块最后一讲,我要给你介绍一个产生创意的重要方法——头脑风暴。
提起头脑风暴,相信很多人已经很熟悉了,一些公司和组织在面对一些需要创意的任务时,还会经常组织会议,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
但是,在我看来,头脑风暴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如果没用好,它不仅不会帮你产生创意,甚至还会浪费时间、扼杀创意。
为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先回到头脑风暴的源头,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头脑风暴的诞生
头脑风暴法是美国著名创意大师,亚历克斯·奥斯本(Alex Osborn)在1939年提出的方法。奥斯本是著名的广告公司BBDO的创始人,BBDO的O就是指他的姓Osborn。
1938年,BBDO公司出现危机,流失了很多重要客户和员工。奥斯本为了挽救公司,想出一套发想“创意”的武器系统,希望利用团队合作,结合业务、文案、设计,这些不同角色的人员,合力发展出更强、更多的创意。
在公司内部不断地进行实验后,1942年,奥斯本在《思考的方法》这本书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头脑风暴”的概念,并提出了开头脑风暴会的四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禁止批判。在开会的时候,所有成员自由发想,相互之间不能批评。
第二个原则:独特想法。所有成员都要无拘束地发言,气氛要保持轻松自由。点子越新奇,越能激发独特创意。
第三个原则:量重于质,也就是数量比质量重要。开会的时候,围绕主题,用撒网捕鱼的方式,捞取大量点子。数量越多,好点子出现的机会越大。
第四个原则:结合改善。一加一大于二,多个点子合成可以变成更棒的创意。
另外开头脑风暴会议时,还要注意七个步骤。
- 确定具体的主题。如果会议的主题是“降低交通事故”,想不出有效解决方案时,就改为“让人人戴安全帽”,进一步把主题具体化,就会有好点子。
- 桌子排成四角形,成员围坐成ㄇ字形。如此发表意见时,每个人的眼神容易交会。
- 主持人要带动讨论。主持人要掌握气氛,帮助每个人从不同角度思考,鼓励大家热烈发言。
- 聚集各种领域人才。参加头脑风暴的人数,理想为5~8人,如果成员有与主题相关的专家,最好不要过半。越多不同领域的人才,对生产点子越有帮助。
- 自由发言,详细记录。记录时不可简化、压缩,要逐字记录。只字片语都会是解决问题的线索。
- 休息。会议进行到一段落,可以让大家休息后再进行。理想的休息时间是六十分钟,休息时间可让成员沉淀,从客观角度思考别人的点子。
- 评估。以“独创性”与“实现性”为主,评估所有点子的可行度。尝试结合不同点子,提升点子的可行度。
奥斯本宣称“头脑风暴”神效十足,像美国财政部这么一板一眼的机构,利用这套方法,居然在四十分钟,想出103个销售储蓄债券的方案。
他还成立了一个“创意教育基金会”(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专门教导公司、团体、个人如何运用头脑风暴。
许多大型企业,比如IBM、杜邦公司,甚至美国政府机关都采用他的方法,作为内部会议的准则。
头脑风暴从此变成专有用语,成为无数人眼里,用来突破框架,激发创意的方法。
头脑风暴是创意的神奇钥匙吗?
但是,头脑风暴真的这么有效吗?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测试。
这个测试的参与者是3M公司的研发人员和广告主管。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成了两半,一半受试者4人一组,另外一半个人独立作业。
得出结果后,再随机把人重新分组,也是4人一组,过程中如果有重复的创意,只能计算一次,后面的不算。
结果发现,每一个问题,个人组产生的创意比团体组多出30%~40%,品质也较高。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168个人分成5人、7人和9人一组,以及和多人组对应的个人组。结果一样,个人组表现比团体组创意多,品质高。而且组员人数越多,表现越差。
也就是说,团体头脑风暴对创意思考不但没有帮助,还会造成限制。
为什么头脑风暴会失效?
是头脑风暴这个方法有问题,还是使用这个方法的具体人员,操作不当?
为了搞清楚原因,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针对头脑风暴最大的禁忌“禁止批判”,做了一次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一群学生为三个不同产品,开命名会议。一半学生要求讨论过程不能有批判,另一半可以自由批判。
结果不能批判组果然点子比较多,但其实是烂点子多,基本上同质量的点子,两边差不多,测不出差别。
既然“禁止批判”也不能提高点子的质量,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
答案是:开会。
头脑风暴会议,不仅不会带来我们期待的创意,反而会造成“生产力耗损”( Productivity Loss)。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会议会让人对问题的看法,变得越来越一致。会议对发想创意不见得有用,反而对凝聚共识很管用。
你想想看,一群人坐在一起思考,这时,有人丢出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就会影响到每个人记忆。
要知道,我们的大脑跟其他器官一样,好逸恶劳,能省力就省力。现在别人提出了点子,我们围着这个点子打转就好,不必费力想别的不同的点子。
但是反过来,当个人独立思考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
所以说,会议会让大家对问题的看法,变得越来越一致。
此外,人还是群体动物,我们喜欢意见一致,越多人看法相同,安全感就越高。
所以,会议不会产生创意大师,而是会产生领导者。
而领导者是什么呢?
领导者就是能影响他人的心智,让大家跟着他走。这样不仅不会产生更多不同的想法,反而会形成一个坚定的思考。
你看,这是不是刚好跟头脑风暴的原意相反?
而且,你要知道,领导人一般厌恶不确定感,喜欢快速搞定状况,催促所有人达成共识,马上行动。这就意味着在会议上,不可能达成头脑风暴想要的,平等、自由的发言。
所以说,开会让头脑风暴失效,变得不那么管用。
头脑风暴的正确使用方法
看到这,你肯定会疑惑:既然开会会让头脑风暴变得无用,甚至阻碍我们产生创意,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地使用头脑风暴呢?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我给你提供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个人独立思考与团体思考可以先拆开再整合,也就是让各自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聚集到一起开会。
举个例子:
假如有6个成员开会,那么每个人先写下针对主题的3个想法,然后传给隔壁的人。每个人把拿到的想法,加以补充,再传给下一个人。这样进行五轮,等于每个人都有机会补充其他五个人的意见。
当所有人的意见都汇总后,再坐在一起进行讨论和评估。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开会弊端的同时,发挥出头脑风暴的优点。
第二个建议:一定要把想法写下来,甚至画出来,把你的思路图像化。
我们开会时,一般通过讲话来交流,用文字写下想法或者记录别人的想法。但是我们平常在使用文字的时候,为了效率,会习惯性地压缩信息。
比如,我们在记别人的讲话的时候,因为效率问题,你要从别人的一堆话中,快速截取某个关键字词把它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信息都是高度压缩的,不利于我们发想创意。
所以,在头脑风暴的时候,建议你尝试把思路图像化,这样,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头脑风暴有四个核心的思考原则:禁止批判、独特想法、量重于质、结合改善。
头脑风暴有助于我们产生创意的前提是,正确地使用头脑风暴。你需要先独立思考,然后再集中讨论。只有这样,才能规避开会带来的弊端,同时,还能发挥出头脑风暴的优势。
创意训练
最后,请你用刚才讲的方法,组织一场头脑风暴,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办公室设置了一个“自动售货机”,给员工提供了冷饮、水果、零食等等,大家在手机应用上可以扫码购买,很受欢迎。
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员工忘了付款,有些来公司的客人,也以为食品是免费的,这样就造成了货款对不上。你有什么办法改善这个情况吗?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04丨组合拆开门:如何发现身边的创意机会?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前几讲我和你讲了创意产生的原理和陷阱。在对创意有了一个正确而完整的认识之后,我们要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模块——创意的产生思路。
这个模块,我希望你特别注意,因为它是有关量产创意的具体思路,这些思路,就像一个个通往创意世界的大门,每一扇门都对应着一个不同的新世界。而且,这些门都是相通的。
今天,我要帮你打开的是组合门和拆开门。
组合门:1+1>2
先来说组合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索尼公司有一款叫Walkman的音乐播放器,火遍了全球。
Walkman为什么会这么火?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解决了人们当时的一个需求痛点:不能随时随地听音乐。
在Walkman被发明出来之前,你想听音乐,只能乖乖待在屋子里。
所以,当索尼的总裁,盛田昭夫发明了Walkman之后,几乎全世界的年轻人为之疯狂。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索尼会发明Walkman?这么好的创意是怎么想出来的?
非常简单,就是我今天要给你讲的组合门。
有一次,盛田昭夫在大街上,看到一群年轻人在跳舞,为了听到音乐,年轻人的手里还拿了个笨重的录音机。
盛田昭夫感觉这个东西太笨重了。他就想:怎么样可以让年轻人在一边跳舞、一边走路的同时,还可以一边听音乐呢?
他想到了把录音机和耳机组合在一起。于是,Walkman诞生了。
你看,耳机是已有的,录音机也是已有的,但是,当这些已有的东西组合起来,它就变成了全新的音乐播放器。
这就是组合的神奇力量。在现实中,这种组合带来的创意,随处可见。
比如很多人爱喝的珍珠奶茶,珍珠粉圆是已有的,奶茶也是已有的,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一个全新的东西了。
还有日本银座的美食——木村屋的红豆面包,它用日本的和果子红豆馅,加上西洋面包,就成了一个全新的红豆面包。
所以,如果你在发想新创意的时候,可以试试从身边已有的事物着手,把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说不定就会有全新的创意。
组合门的两个注意事项
当然,组合也是有技巧的。
随便把两个东西组合在一起,不一定能形成新的创意。
在使用组合这个思路发想创意的时候,你要注意两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差别越大的东西,组合起来的时候,力道越大。
比如,在我们看来,魔鬼是邪恶的,小女孩是纯洁的,反差极大。
但是,当电影《驱魔人》的编剧,把魔鬼和小女孩这两个形象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带来了非常震撼的角色效果。
还有梦工厂的动画片《功夫熊猫》。
一般来说,“功夫”会和老虎、豹子、熊这些凶猛的动物联系在一起,大熊猫这种萌萌的、可爱的动物,和功夫八竿子都打不着。
但是,梦工厂的编剧们,偏偏把功夫和大熊猫组合在了一起,这种反差带来了极好的效果。
再比如,美国有一个老人院叫Grace Living Center,它的硬件设施很好,可是老人来以后,都躲在房间不出来。
为什么?因为老人不想跟老人交朋友。
刚好,隔壁有一个幼儿园,老人院的院长就跟幼儿园的园长商量说,可不可以让孩子过来上课。结果小朋友就过来了,老人就都出来了。
老人每天跟孩子做互动,讲他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他自己家里的人都不想听,因为讲了太多遍。可是幼儿园的孩子喜欢重复,所以他们每天听也听不厌。
这种奇妙的组合产生了什么效果呢?
大家发现,这个幼儿园五岁孩子的语言能力,超过了外面十岁的小朋友。
为什么?
因为他们每天听的都是故事,都是有结构的语言。所以他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所以你看,差别越大的东西,组合起来的时候,力道往往更大。
第二个技巧是:组合起来的东西,要带来便利性,要实现1+1>2,甚至远大于2的效果。
比如,瑞士军刀的组合带来了各种便利性,组合了相机、钱包功能的智能手机,也有很强的便利性。所以,便利性也是我们在使用组合门时要考虑的因素。
拆开门:少即是多
既然可以组合,那就可以拆开。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门:拆开门。
把不同的东西和元素,组合在一起,是一种产生创意的思路。把一个复杂的东西拆开,也能产生各种创意。
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我这有三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你要把多余的东西拆掉。
比如说,最早的时候,录影机和放影机是合在一起的,叫录放影机。
对消费者来说,录影机这个功能是多余的,一般用不到。
但是,每一个制造录放影机的公司都不舍得拆出来。
为什么?
因为它要多卖你一台机器,要多赚你的钱。至于有没有用,是你的事。
后来索尼公司认为,这样对消费者并不好。
于是,就把录影这个功能拿掉,单卖放影机。这样一来,索尼公司的放影机就大卖了。
你看,这就是把多余的东西拆掉带来的价值,也是我的第一条建议。
第二条建议:拆开的时候,要考虑到人的能力和极限,让人更专注。
什么意思?给你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工业文明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亨利•福特发明了流水线。
什么是流水线?就是原来大家是一起装配一台汽车,在流水线上,所有的工序被拆开,一个人只专注其中某一道工序,装车轮的只装车轮,装雨刷的只装雨刷,每个人只做自己最专精的一件事。这样一来,装配速度就快了5~8倍。
你看,福特的流水线,就是考虑到的人的能力和极限,通过拆分的方法,极大地扩张了人的能力。
所以,人有一个极限,你拆开的时候要看人的极限,让人保持专注。
第三条建议:刻意拆开。也就是原来没有东西要拆,但是刻意把它拆开。
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开特力,是美国的一个老牌运动饮料厂商,世界第一瓶运动饮料,就是它发明的。后来,这个牌子老了,销量一直在往下降。
但是在2015年的时候,开特力的销售额,一举跃升到56亿美金,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8%。
开特力是怎么做到起死回生的?
就是把注意力聚焦到了运动员身上,开发了全新的产品。
开特力在调查的时候发现,运动员在比赛前,一般会先补充碳水化合物,然后中间会补充水和电解质,运动完后,会补充蛋白质,来修复肌肉。
所以,开特力把运动饮料刻意拆成了三块:分成运动前喝的,运动中喝的,还有运动后喝的。
运动前喝的饮料,主要成分就是碳水化合物,还有维他命B,这可以让运动员有充沛的能量;
运动中喝的饮料,主要帮运动员解渴,补充流失的水跟电解质;
运动后喝的饮料,主要是提供蛋白质,来修补受损的肌肉。
你看,这就是刻意拆开,把本来只有一瓶的运动饮料,拆成了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三瓶。不仅方便了运动员,还拯救了开特力。
这就是关于拆开门我给你的三条建议:
要把多的拆开;
要根据人的极限拆开;
还要去做刻意的拆开。
那有了这些方法,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你要运用自如,要可拆开,也可组合。
我再来给你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伦敦奥运。
伦敦奥运办得很成功,不只是各方面都办得好,最重要的是主办单位没有赔钱。像希腊办个奥运,国家都快要倒掉了。伦敦奥运就用了这个组合、拆开门。
比如说它的主场馆,在奥运会期间可以容纳8万人,但它其实是用可以拆开的工具搭出来的。所以,奥运会结束后,不再需要容纳那么多人的场馆,主办方就可以把它拆掉,剩下容纳2万5千人的空间,平常使用就足够了。
再比如,沙滩排球的比赛场地就在白金汉宫旁边,把骑兵队的草地铺成沙滩,打完奥运比赛,就可以拆掉了。
所以,伦敦奥运会这样的设置,没有留下不能拆掉的闲置资产,而其他国家办奥运,建造了一些大型的、不能拆除的建筑场馆,最后变成财政上的重大负担。伦敦奥运则很精简,而且还能赚钱。
所以,想要拥有组合拆开的创意思维,你必须想象自己是一列火车,各个车厢可以随时拆开、组合。这样,你就会运用自如。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组合门有两个关键,一是差别越大的东西,组合起来的时候,力道往往越大;二是组合起来的东西,要带来便利性,要实现1+1远大于2的效果。
拆开门我给了你三条建议,分别是要把多的拆开;要根据人的极限拆开;还要去做刻意的拆开。
创意训练题
最后,给你留一道创意训练题:
在瑞士,有个时间银行,可以把年轻时照顾老人的时间存起来,等将来自己老了、病了或需要人照顾时,再取出来使用。你能否根据这个思路,开个脑洞,想想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和“银行”进行拆开和组合,设计出一个全新的银行业务?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思考和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05丨转换借用门:如何让旧事物发挥新用途?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们讲了组合拆开门,不相干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说不定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有些东西被创造性地拆开,也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意。
这一讲,我要为你讲的创意思维方法是转换门和借用门,是指将事物原本的样子,换个角度看,脑筋转个弯,就会产生很大的创意力量。
首先,我来跟你讲一讲转换门。
转换门有三个关键点,分别是物转其用、人转其才、地转其利。
这句话你可能很耳熟,他其实改编自孙中山说的那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地尽其利”。
下面,我来详细为你解释一下这三个关键点。
物转其用
物转其用,就是怎样去转换事物的用途。
1853年,有一个人叫李维·斯特劳斯,他带了一大堆帆布跑到美国加州,因为当时的淘金热,吸引了很多人来挖黄金。
他想这些挖黄金的人一定需要帐篷,所以就带着很多帆布来到加州。
结果发现原来加州热得要死,也不下雨,根本不需要用帐篷,那他怎么办?把帐篷再运回去?
他脑筋一转,发现当时这些淘金的人都是跪在地上干活,裤子容易磨破,所以这些人需要一条耐磨的裤子。那帆布就很耐磨啊,所以李维·斯特劳斯就把他的帆布转而做成了裤子,用原来做帐篷的铆钉拿来当扣子。
这一转,转出了牛仔裤,也转出了李维斯(Levis)这一世界知名的牛仔品牌。
你看,这就是物转其用,如果不转,那一堆帆布就不再有用,李维·斯特劳斯之前所做的事也就毫无价值,他一转,所有错的事变成了对的。
人转其才
刚刚我们说的是物品,那如果换做是人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我就来给你说说人转其才。
我先来给你讲一个非常有名的案例,美国的监狱犬计划。这是美国一位叫宝琳的修女发展出来的计划。
她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受到家暴和性侵,后来被教会解救,但她一直走不出阴影。
直到有一次,教会请她帮忙训练几只新来的狗,她在训练狗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出口。
所以她就发起了这样一个计划,在监狱里找到重刑犯人志愿者,让他们成为训狗师。这些人可以24小时跟狗在一起,也就有了大量时间训练狗。
这件事也解决了这些犯人的问题。他们身处在监狱这样一个龙蛇混杂的地方,压力很大。这时候有一只狗,把它当作好朋友,人的情绪也就有了一个出口。
而且他们训练出来的导盲犬、看护犬、缉毒犬,是对社会有贡献的,这些人的人生观也会有所改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转其才”。
地转其利
讲完了“物转其用”和“人转其才”,我们再来讲讲“地转其利”,最常见的就是将原来闲置的空间转换用途。
我还是举例来为你说明。纽约有个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这里原本是纽约中央铁路西线,后来这条线荒废了。
常年没人看护,铁道上长出了草和各种植物,远远看去,就像一条空中花园走廊。
于是,开始有人去修整,真的把荒废的铁路变成了空中公园。你看,转换了一个用途,它就活了。
讲完了三个转换的思路,我简单总结一下转换门的三个使用要点:
第一,不管怎么转,都要记得物转其用、人转其才、地转其利这三个大的方向;
第二,要注意,有些东西在做转换的时候,功能不变,而只是变了用途;
第三,俗话说“山不转路转”,那如果路也不转呢?人要转,就像咱们前面讲的李维斯牛仔裤的故事,问题越大,可能机会也越大,而人的念头发生转变,就可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
借用门
讲完了转换门,下面来谈一谈借用门。借用其实比转换还要简单,就是直接借来用。
那借用有什么原则吗?
只有一条原则,就是直接拿来用,这个就是借用最容易的地方。
我做了很多年出版,最羡慕的案例就是一个叫Moleskine的笔记本,中文翻译为魔力斯奇那。Moleskine这个单词是法语,意思是鼹鼠皮。
早在19世纪时,法国有很多小的工厂作坊,它们做一种方形圆角的笔记本,封面还是防火的,最重要的特色是它有一个松紧带,这样这个笔记本里边夹着东西就不会掉,可以一直用,一直翻。
你猜都有谁用过这种笔记本?
海明威、王尔德、梵高、毕加索、马蒂斯,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作家都用这种笔记本,梵高在巴黎时,用过7本Moleskine笔记本,留下了大量的手稿,非常珍贵。
可是后来时代不同了,这些小作坊都倒掉了,所以Moleskine这种笔记本就逐渐消失了。
有一位叫布鲁斯·查特文的作家可以说是为此最伤心的人了,他在自己的著作《歌之版图》中写道:“没有Moleskine,这个世界简直完蛋了。”
时间来到1995年,意大利有个叫玛丽亚·塞布雷贡迪(Maria Sebregondi)的女生,她是作家查特文的书迷,她看到书中的这一段后,就想现在没有Moleskine笔记本了,那我可不可以重做呢?可不可以把它变成一个新的品牌呢?
于是她就自己找人设计制作,在1997年照着Moleskine原来的样子做了第一批笔记本,一共5000本,销售非常不错。于是玛丽亚就扩大了生产,2016年的时候,Moleskine笔记本的销售额高达1亿4千万欧元。
为什么这个Moleskine的复古笔记本,会这么受欢迎?
因为你用这个笔记本的时候,你的感情就涌现了,你会感觉自己跟海明威、毕加索、梵高这些人同在。
如果你不了解海明威、不知道毕加索,不在乎梵高、王尔德,你就会嫌这个笔记本贵。它是卖给背后有这些感情的人,花再多钱,也没关系。所谓,佛渡有缘人。所以,感情其实会转换成业绩和金钱。
这位叫玛丽亚的创始人,就是用了借用门这个创意思维,直接将原来小作坊做出的东西拿来用,完全复古,变成自己的品牌。
听完了Moleskine笔记本的故事,你应该对借用门已经有比较直观的了解了。我们再来看一个更厉害的关于指数基金的案例。
有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叫尤金·法玛,他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简单说,就是我们原来以为股票的业务员都是专业人员,所以他们每天在那儿分析,知道哪一只股票会涨,哪一只股票会跌。
但有效市场假说告诉我们,人不可能战胜市场,所以你不应该花钱去请这些股票专业人员,他们的分析根本就没用。
美国一家报纸还做过一个实验,让黑猩猩来选股票,结果一段时间后,黑猩猩选出的股票最后的成绩比明星股票分析师还赚得多。
瑞典还找了一个5岁的小女孩儿来乱选股票,结果她选的股票最后赚的钱也比交易员总体赚得多。所以,人不能够战胜市场。
有一个叫约翰·伯格的人,他看到这个理论后,感觉这个理论可以利用,于是把它借用了过来,成立了一个指数基金。简而言之就是不去选股,只做指数。结果其他人觉得太不专业,就没人理他。
约翰·伯格的这个主意,当时还被人嘲笑。结果他当时想募资一亿五千万美金,最后只拿到1140万美金。而40年后的现在,全世界有40%的基金全是指数基金,伯格的基金资产也累积到了3兆美金。
做指数基金,等于可以省几千亿美金,因为赚到的钱不用给这些股票的专业人员分,约翰·伯格的财富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你看,有效市场假说是尤金·法玛发明的,但是约翰·伯格却借用了它,并通过它赚取了巨额的财富。
本讲小结
最后,给你介绍使用借用门的两条心法,并简单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第一,你要把世界当作一个没有利息的银行,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通通可以借用,借来就是你的,不用付利息。
第二,如果你有了一个创意,是不是要好好保护,免得被别人借走了?这可能是我们通常会有的心态,我有创意,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其实不对,我认为,保护创意最好的方法,是你要不断有创意。
创意训练
最后,给你留一道创意训练题:
一些公司,随着业务转型,原来的一些部门需要裁掉。比如当年的IBM在转型之后,把个人电脑业务卖给了联想公司。
请你运用刚才讲的转换借用的思路,思考一下,IBM除了裁撤相应的业务部门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解决方案?
假如你的公司,或者你朋友的公司,也遇到同样的问题,能否运用刚才讲到的思路,出一个不一样的解决方案?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06丨联想门:如何跨界激发创意?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讲了转换、借用这两个产生创意的思路,这一讲我要跟你讲创意思维中最常见的一个思路,也是最大的一扇门——联想门。
掌握了这个思路,你就能把不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创意。
联想门三原则
首先,我们来看联想门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你要时刻运用。要知道,任何创意的产生,都离不开联想。
第二个原则,去掉所有的“不”。
联想门其实也是任意门,没有什么不可能,千万不要卡住自己,把你以为的不合理、不可能通通放弃,然后去不守规矩,没有什么不可能。
第三个原则,以万物为师。
我在上一讲说到,要把世界当作一个没有利息的银行,这一讲我要告诉你,你可以向世间万物拜师。
前面两个原则都很好理解,这节课我重点来为你讲讲“以万物为师”这个原则。
我为你找了4位“老师”,然后通过这些“老师”的指导,来帮助你理解什么叫做联想门。
以动物为师
我为你找的第一位“老师”,是白蚁。
白蚁在非洲的巢穴,都是一个一个类似于塔的形状。
非洲的阳光非常强烈,按理来说这些塔状的巢穴不能保全里面的温度、湿度都适宜蚁群,但白蚁却做到了。
这是为什么?
原来这都得归功于蚁群中的工蚁,这些工蚁每天都在不停地挖洞,阳光照进巢穴中的时候,它们就把洞补起来;阳光褪去的时候,它们又把洞打开,给巢穴通风。
就在这样不断开洞、补洞的过程中,工蚁们使得巢穴的温度和湿度都适宜蚁群。
南非有一个建筑师,就从白蚁的巢穴作为思考出发点,想出了一个方法。
他设计了一栋建筑,这栋建筑的窗户,会随着阳光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阳光强烈的时候,窗户就自动关闭,阳光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窗子又会自动打开。
这样一来,这栋建筑不用装空调,就可以让室内保持一个24到25度的恒温状态。
你看,是不是很厉害?不但节省了很多钱,还很环保。
以植物为师
这是我为你找的第一位老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位老师。
1948年,瑞士有一个人叫乔治·梅斯倬(George de Mestral),有一天,他出门遛狗的时候,发现狗的身上粘满了一种草,清理起来非常麻烦。
这引发了乔治·梅斯倬的兴趣,他开始研究这种植物,发现这种草有倒钩,所以容易粘连且难以清除。
由此,乔治·梅斯倬发明了魔鬼粘,现在我们的球鞋、包包、衣服等各种地方,很多都会用魔鬼粘作为搭扣带。
你看,很多人看到粘满杂草的狗,第一反应可能是很痛苦,因为清理非常麻烦,但也有人由此而产生创意,以植物为师,最终发明魔鬼粘。
以人为师
当然,除了动物、植物,你还能以人为师,大多数人会想到比自己年长的、有经验、有阅历的人来做老师,但其实你的员工也一样能成为你的老师。
美国有一个果汁公司,叫纯品康纳,老板名叫史蒂夫·修斯,有一次他看到员工休息时,竟然在吃榨完果汁剩下的水果渣。
他很奇怪就上前询问,员工告诉他这个果渣好吃,比纯的果汁还有味道,而且非常有营养,扔掉太可惜了。
这样的一次简单交谈,让史蒂夫·修斯突然想到,我一直在想办法让消费者相信我这个果汁是纯的,如果我把果渣加进果汁里,那不就是最好的证据吗?喝到了水果粒,用户当然就相信这真的是新鲜水果榨成的了。
所以纯品康纳就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它的特色就是果汁里边有果粒,不仅不浪费,还能节约成本,而且让用户喝起来感到愉快。
这个创意可以说是非常成功,史蒂夫·修斯和他的纯品康纳也因此赚了大钱。
所以你看,你可以以员工为师,虽然他们是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但你要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说不定会在某个时刻成为你的老师。
这是我为你请的第三位老师,我为你请的第四位“老师”是小孩。
你可能会问,孩子缺乏阅历,缺少知识,能提供什么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这个例子是关于听诊器怎么发明的。
早在十九世纪,法国医生雷纳克要给一位贵族家的小姐看病,在听完病人的病情介绍后,雷纳克医生怀疑她患的是心脏病。
雷纳克医生心想,要是能听听病人的胸腔就好了,可是,又不能将耳朵贴到贵族小姐的胸口去听,这件事让他左右为难。
雷纳克医生忽然想到,他来出诊的路上,看到广场上两个小朋友在玩听东西的游戏。一个小朋友在木头的一边敲打或者说话,另一个小朋友在木头的另一边听。
这一点启发了雷纳克医生,于是,他拿出一个笔记本,卷成一个筒状,然后放在病人的身上,就能清楚听到胸腔里的声音了。由此,雷纳克医生做出了听诊器。
你看,即便是小孩子在玩游戏,也可以给你创意的灵感。这就是以小孩为师。
使用联想门的注意事项
上面就是关于联想门的第三个原则——“以万物为师”。
下面,我要给你两个重要的提醒:
第一个提醒:联想,要跨界。
为什么?因为如果是同一个行业里的联想,可能就是模仿而已,甚至会变成抄袭。
不同行业,跨界越远,对你的帮助越大。所以我们要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大脑也要多元吸收。
第二个提醒:要小心“歪门”。
虽然联想门是创意思维中最大的一扇门,但正因为大,它有时候会变成歪门。
什么叫联想的歪门呢?
就是说,联想还是得符合基本逻辑,不可以简单乱想,否则就会连接到歪门。
我要跟你讲一个真实的事件,1642年2月14号,美国东北部的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个小镇上,一只刚出生的小猪,全身没有毛,而且只有一个眼睛,长在脸的正中间。
这可能是因为某种基因变异,现在的科学已经可以解释了,但是当时镇上的人因为无知,认为这是魔鬼在作祟,需要找到源头。
正好镇上有个家伙叫乔治·斯宾塞,也是只有一只眼睛。所以有人就开始联想,认为可能是这个人强奸了母猪,生下了独眼小猪,全镇的人都开始相信这个推断。
这个可怜的独眼乔治就被抓了起来,当地的安全官员对他说,你就承认是你干的吧,我们顶多打你两鞭子。乔治不想跟这些人斗,而且他原本曾经也有过偷窃的罪行,想尽快了事,就同意并认罪了。结果,他被吊死了。
你听这个故事,感觉很传奇,是不是太特殊?人的联想,有时会造成灾难。像欧洲,有长达400年猎女巫的习俗,几十万有知识的女人,都被烧死了。
我希望你能通过这个案例知道什么叫做“歪门”,以及“歪门”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今天这节课的内容:
我们从三个原则入手,讲了创意思维中最大的一门:联想门。
其中第三个原则“以万物为师”非常重要,你可以跟动物、植物、同伴、小孩等等,去学习,去找到创意的灵感。
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要重视跨界,跨界越远对创意越有帮助;另一个是要小心“歪门”,否则会产生严重后果。
创意训练
这一讲,我要请你启动一个联想训练:
在准备情人节、生日,以及各种纪念日礼物的时候,直男们总是要为送什么而犯愁。
除了鲜花、钻戒、巧克力、蛋糕之外,请你结合今天讲的“以万物为师”,再发散联想出20种可以用来传递心意的礼物,越独到越好。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07丨反向门: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我在之前的三讲中,和你讲了组合拆开门、转换借用门和联想门,这一讲我要讲的产生创意的思路叫做“反向门”。
顾名思义,反向门就是倒过来去想一件事儿,朝着相反的方向去找答案。
可以说,反向门同时也是容易门。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还记得我之前讲的创意的定义吗?就是跟别人看相同的东西,却产生不同的看法;跟别人面对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解法。而跟别人最大的不一样,就是相反,所以我说它是容易门。
打开反向门第一把钥匙:不可能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
看到一个东西、一个问题,反过来想,就可能有创意思维,就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要打开反向门,你需要掌握两把钥匙:一把叫做“不可能”,一把叫“不合理”。
听上去有点悬,别着急,我先来跟你讲讲“不可能”这把钥匙,帮助你理解“不可能”可以有多大的可能。
有一个叫大卫·费德曼的美国人,在纽约的电视台工作,做一些肥皂剧、游戏、夜间秀的节目。
有一天早上,他去买玉米脆片,看到旁边有一个人在买一种咸饼干,饼干的包装是用收缩膜两盒一装,包在一起的,但这个人只想买一盒,却死活撕不开那个胶膜,紧急之下他用牙齿咬开胶膜,才终于买了一盒饼干走人。
这个过程中,费德曼就一直在旁边看着,觉得人类现在都能上月球了,却连个简单的包装都做不好。
所以,他就想设计出一个有创意的包装,既能密封,又能让人轻松打开,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来。
可是,办法没想出来,他却写了一本书,把人们平常生活中碰到的、却又解决不了的小问题列出来,写成书,而且居然写了12本(文末附有12本书的书名),还一直畅销。
这就是我所说的不可能中的可能。在看似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面前,反向思考,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平常写书,你得把这些难题找到解决方法,别人才要看你的书,结果他把所有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写成书,让你看看,这个有多难解决,结果还可以大卖。
这就是通过反向门来思考创意,哪件事不可能,你就往哪儿去想。
打开反向门第二把钥匙:不合理
下面,我来跟你说说打开反向门的第二把钥匙“不合理”。
简单来说,不合理就是原来道理是这样,可我偏偏不照这个道理来。
我们来看看二战时期的“不合理”案例:
诺曼底登陆时,艾森豪威尔把巴顿将军调到多佛,骗他说你是这次登陆的总指挥,我们将从多佛出发,在加莱这个地方上岸。
连巴顿自己都相信了,希特勒也当然会信,因为巴顿可以说是盟军的第一猛将,这么重要的军事任务交给他非常合理。
但事实你已经知道了,盟军最后的登陆地点选择了诺曼底,登陆的指挥官是英国的陆军元帅蒙哥马利。你看,艾森豪威尔就是用“合理”骗过了希特勒,用“不合理”打赢了战争。
再来看另外一个发生在孟加拉国的“不合理”:
我们都知道,银行不会贷款给穷人,因为穷人可能没有偿还能力,但有个叫尤努斯的人创办了一家穷人银行,专门借钱给穷人。
让人惊奇的是,这家银行只靠27美金就起家了。
原来,尤努斯当时是孟加拉国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带着学生做田野调查,碰到一个妇女卖竹板凳,卖10块钱只赚一块钱。尤努斯问她,你买材料的钱,从哪里来?
原来,卖给她材料的人,也是借钱给她的人。可是利息不止十分之一,所以,迟早会被利息压垮。全村42个妇女,总共欠了27美金。
尤努斯本来想自己拿27美金帮她们还债,后来想不对,还了这一次还有下一次,于是他倒过来想,我可不可以做银行呢?我来做“债主”,专门借钱给穷人,但利息只收一点点。这样行不行呢?
于是世界上第一家专门向穷人借款的银行就诞生了。
现在这个穷人银行,一年可以放款40亿美金,比起大银行来说不算多,但是,这些钱是借给2000万家庭,每个家庭可能只借六七十块美金。
你看,这也是用反向门在产生创意,小小的一笔钱就可以帮助穷人活下去。
我再来跟你分享一个不合理的案例,你可能知道熊本熊,它是日本熊本县的一个吉祥物。
熊本熊
这头熊到处都看得到,为熊本县起到了很大的推广作用。
你可能会想,这熊本熊的设计到底哪里厉害,为什么各种厂牌都在用它做Logo呢?
其实原因不在设计,关键是你使用熊本熊的形象不需要付版权费。
如果你要使用一些经典的卡通形象,例如米老鼠、史努比等,你都要付版权形象的费用,但熊本熊不同,它不要钱,因为它是政府的,而政府的目的在于宣传熊本县。
如果你是外国的商家,只要提出申请,只要你不是烟草等有害健康的产品,简单审核后就可以使用熊本熊的形象。你看,这种不合常理的做法,却得到了效果极好的宣传。
这就是我所说的反向门的第二把钥匙“不合理”。
说完了“不可能”和“不合理”这两把钥匙,我还要补充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叫做“不相信”。
我们现在看跳高比赛,都知道背越式跳高这种方式,运动员的大致动作是起跳离地后,身体背对横杆,过杆后背部落在垫子上。
这个跳高动作,是一位叫福斯贝里的伟大运动员发明的。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奥运会上,这位美国运动员第一次使用这种方式跳高,创造了世界纪录,从那时候开始,这种背越式跳高的方式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起来。
而当时他在奥运选拔赛时,福斯贝里已经这样跳了。但他的教练、队友都觉得他疯了,不相信这种跳高方式能取得好成绩。
这就是“不相信”,你做的事情不相信的人越多,搞不好它越容易成功,而如果你现在提出创新的东西,没有人反对,没有人嘲笑,或许也就代表没有用,不够创新。新的东西,一定会冲击人们当前的观念和情感。
反向门,就是要把不可能、不合理的墙拆掉,来反向思考,如果你现在做的事情没有反作用力,它就没有作用力。
如果大家都说好,大家都相信,这件事情就不会成了。
本讲小结
这节课我们非常全面地讲解了创意思维的反向门,我来为你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反向门也可以被称为容易门,因为创意就是跟别人产生不一样的看法,面对问题有不一样的解法。而跟别人最大的不一样,就是相反。
其次,你要掌握反向门的两把钥匙,一把叫做“不可能”,一把叫“不合理”。在看似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面前,反向思考,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还可以不按照通常“合理”的方式去做,从而找到创意点。
第三,你还要掌握一个关键点,叫做“不相信”,找到事情的反作用力,有人反对,有人嘲笑,可能就说明是足够的创新。
好,这就是今天讲的反向门,我最后还要提醒你一点,反向思考不是批判思考,而是换一个方向想什么是可能的。从不可能出发,把门打开,往可能的方向移动,而不是说一看不可能,就把门关住了。
创意训练
最后,留给你一道创意训练题:
公司马上要开年会,但是因为大环境不好,公司收入下降,利润降低,发放给员工的年终奖不及预期。
如果你是公司的CEO,能否运用反向思考的思路,拟定一个年会发言的提纲,不仅把员工的负面情绪安抚住,还让他们情绪高涨,觉得特有盼头。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附录:
大卫·费德曼(David Feldman)的12本书是:
Why Don’t Cats Like to Swim?
Why Do Clocks Run Clockwise?
When Do Fish Sleep?
Why Do Dogs Have Wet Noses?
Who Put Butter in Butterfly?
Do Penguins Have Knees?
Are Lobsters Ambidextrous?
How Does Aspirin Find a Headache?
What Are Hyenas Laughing At, Anyway?
How Do Astronauts Scratch an Itch?
Do Elephants Jump?
Why Do Pirates Love Parrots?
08丨问题门:如何从问题中寻找创意?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节课我为你讲了反向门,这一讲我要跟你讲的是问题门。
问题,既是创意背后产生的原理,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可以说,问题是所有创意的起点,你的问题越大,这个门开出来创意就会越有机会。
问题是创意的起点
你可能会问,既然是起点,为什么现在才讲?
因为如果一开始就进入问题门,可能会导致我们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
所以我要先讲清楚一些方法,然后再回过头来,这个时候,你再看问题门就可以把学到的方法带进来看,你才不会迷失在问题之中。
为什么说问题门是一个起点呢?
因为问题是创造之父。人们常说需求是创造之母,可是创办福特汽车公司的亨利·福特曾经说过一句话:
如果你去问消费者,你需要什么?他们会说,我需要一辆更好的马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消费者很难想象出汽车,人不一定真的知道自己的需求,如果洞察到这一点,就是创意的开始。
而问题,会引发创造的动机和动力,所以我说,问题才是创造之父。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可以看出问题的,一种是看不出问题的。
看出问题的人又分两种,一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还有一种是习惯抱怨问题。
问题就好像阶梯,每一个问题都是一层阶梯,解决一个问题就爬上一层阶梯。
你可能会说,所有东西都被发明完了,还会轮到我有新创意吗?
其实不是,每一个阶梯都会让你看得更广、更远,并且发现新的问题。就是一个新的发明,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用问题的电波去向四周探索,就会发现有一大堆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
不论问题是大还是小,都需要创意来解决,有时候小创意也会有大影响。
接下来我就给你讲几个案例,都是因为小小的问题引发的,却改变了我们整个世界。
小问题也能产生大创意
首先,最常发生的问题中,最要紧、非解决不可的小问题都是谁的呢?
可能是太太的问题。
美国有一个年轻人,叫埃尔·迪克森,他有位新婚妻子叫约瑟芬。
这位太太有一点笨,手不够巧,下厨房的时候常常会被菜刀切到手,然后她就会用纱布或者碎布随便缠在受伤的手指上,包得乱七八糟,有时候还不止一根手指被切伤,这让丈夫埃尔·迪克森既心疼又头疼。
于是他想办法帮太太设计了一个处理伤口的妙器,他把棉纱布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放在长条胶布上,太太再出事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有胶带的纱布拿出来,迅速包扎好伤口。
你一定猜到了,这就是现在我们每个家庭必备的创可贴。埃尔·迪克森当时在强生公司(Johnson)上班,他把自己的发明告诉老板,创可贴这个创意正式开始生产。
因为只是针对小家庭,所以刚开始这个产品卖得普普通通。1938年,强生公司推出了无菌创可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军必备的医疗用品,也因此走向了全世界。
1956年,强生公司推出了更有新意的创可贴,有超人、蜘蛛人、蝙蝠侠、芭比娃娃、Hello Kitty等各种图案印在上面。
这位埃尔·迪克森后来成为强生公司的副总裁。你看,即使是生活中的小问题,如果你能解决,它就会有庞大的商机。
问问题的技巧:层层发问
要提醒你的是,千万不要跟问题妥协,哪怕是很小的问题。
但是在创造的过程中,你要注意,问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需要层层发问。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1887年,盛产柑橘的美国加州面临了一次重大的病虫害,其中主要的害虫叫做吹绵蚧壳虫。
整片种植区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叫考布雷的昆虫大师,他为吹绵蚧壳虫找了一个天敌,从澳洲引进了一种瓢虫。
他在1888年寄了129只活的澳洲瓢虫到洛杉矶。结果这些瓢虫很厉害,专门吃吹绵蚧壳虫,很快就把病虫害给解决了。
你可能会说,这个是好办法啊,那我来告诉你,后来用这个方法出了什么问题。
同样差不多在同一个时代,1882年,当年夏威夷观光还不是很盛行,最大的产业是蔗糖。
夏威夷本来没有老鼠,随着贸易往来,有很多老鼠跟着货轮来到了夏威夷,老鼠的繁殖速度很快,把甘蔗全吃光了。于是夏威夷就想出这个引进天敌的方法,猫。
当时美国有一个问题,大部分的猫没有野生能力,都是家猫。
所以他们想到,有一种动物叫猫鼬,它的生长环境跟夏威夷很像,而且连蛇都不怕。人们就拿它实验来抓老鼠,效果不错,于是就引进了72只猫鼬来到夏威夷。
结果,出事了。
因为老鼠是晚上出来活动,而猫鼬是白天活动晚上睡觉。猫鼬看不到老鼠,老鼠也撞不到猫鼬,猫鼬却开始捕食夏威夷的稀有鸟类剪水鹱。
本来在夏威夷有25000只剪水鹱,猫鼬来了以后,只剩不到30只。后来人们花了很大力气去抓猫鼬,才把这事解决。
这就是我所说的,问问题不可以问简单的问题,不要以为会有简单的答案,而是要一层一层往前进。
比如,刚才猫鼬这个例子,简单的问题是:谁可以来抓老鼠?简单的答案是猫鼬。
但你没有进一步追问,猫鼬的习性是什么?它是什么时候出来活动,跟老鼠的习性,能不能配合得上?
所以你如果只有简单地发问,得到简单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没用。
你真正要把问题解决,你就得层层发问,一层一层问个仔细,你才能追到问题的本质。
答案可能并不在问题本身
我们前面说了从小问题入手,并且层层发问,你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解除问题有时候并不在问题本身,说不定解决方法就在旁边。
再来看一个圆珠笔的例子:
圆珠笔最早被发明出来的时候,用得久了里面的圆珠会脱落,墨水就会洒出来。
后来怎么解决的呢?是做了更好的圆珠吗?
不是,是把墨水减少,在还没有写坏的时候,就已经没墨水了,必须更换笔芯。
你看,这不是解决了吗?
当年高露洁牙膏怎么都卖不好,后来有一个员工向老板建议,把牙膏的口给开大一点,这样一来,每次挤的时候就会更多一些,用户用得越多,牙膏的销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所以,有时候解决问题不在问题本身。
比如有一个很棒的关于塑料袋的创意:
现在全世界都对塑料袋很头痛,它对海洋的污染尤其严重。海豚、鲸以及一些鱼类,尸体解剖后,发现胃里全是塑料袋。
有个叫艾旭娃·黑泽(Ashwath Hedge)的印度人想了一个办法,用植物油、香蕉、马铃薯等12种农产品,开发了一种可以吃的塑料袋。
这种新型塑料袋最大的好处就是在野外180天就能完全分解,如果埋在土壤中,45天就可以分解,如果在水里,一天就能分解,在开水里,15秒就分解了。
这种新型的塑料袋,将来不但可以解决人们使用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无法分解对海洋生物危害的问题。
所以你看,问题门就是创意门的起点,但你需要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三点:
第一,问题是机会,问题越大,机会越大;
第二,别人的问题也是你的机会,但一定要区分个别问题和群体问题;
第三,千万不要问笨问题。
可能会有人告诉你,要想取得创意,要尽量问,笨问题也不怕。
错,我要跟你说,千万不要问笨问题。
什么叫笨问题呢?
笨问题的简单定义就是,如果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没有其它的可能,那就是笨问题。
例如,我们常常会在媒体上看到一些笨问题:
足球赛比完后,问球员说,“今天你踢进两球,开不开心?”
或者问观众说,“中国队得到冠军了,你高不高兴?”
像这种只有一个答案,没有其它的可能的问题,就是笨问题。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问题门,是所有创意的起点,问题是创造之父,可以引发创造的动机和动力,哪怕只是小问题,也可能会改变世界。而且生活中小问题的解决,会产生庞大的商机。
但是提醒你要注意,问问题没那么简单,答案也不会那么简单,所以要一层一层发问。
此外还要提醒你,要区分个别问题和群体问题,千万不要问只有一个答案的笨问题。
创意训练
最后,是我们的创意训练时间:
这一讲我要请你思考一个关乎所有人未来的问题。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未来,数据成为了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资源,那么数据的所有权到底该属于谁?
政府、企业还是个人?
如果数据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何防止它不被滥用?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思考,我们下一讲再见!
09丨错误门:如何把错误变成财富?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们讲了问题门,我们知道了问题是所有创意的起点。
这一讲,我要和你讲的是错误门,就是从错误中,我们也能找到创意。
在一般人眼里,错误是前进的障碍,但是在有创意思维的人看来,错误往往意味着美好的意外。
错误是创意的入口
先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在美国,有个叫马克·沙瓦纳的工程师,认为墙壁糊上壁纸后,既平淡又无聊,便想着发明一个立体壁纸,让墙壁变得更有质感。
于是,他把两个塑胶浴帘,贴在了一起,然后把空气充入空隙中,撑出了一个立体的形状。
当沙瓦纳把他的创意推向市场的时候,市场反应很糟糕。凹凸不平的立体壁纸,被认为没有是没有糊平的残次品。不但没有人买,还被嘲笑了一番。
你看,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失败。但错误往往是创意的入口,事情在沙瓦纳的一次飞机旅行后发生了转机。
沙瓦纳有一次在坐飞机的时候,看见舷窗外的白云,一朵一朵地围绕在飞机边,就好像厚厚的棉花在保护飞机。
突然,他灵光一闪,想到他的立体壁纸,有凸出来的气泡,是不是可以用来防撞呢?
于是他马上改进自己的研究,要把立体壁纸做成可以防撞的东西。
一番努力之后,他用一厚一薄的两片聚乙烯膜,做出了我们现在防震用的气泡膜。
所以你看,错误往往是创意的入口。关键不在于犯错,而在于犯错了之后,我们怎么去思考和行动。
利用别人的错误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郝老师,你是在鼓励我们犯错吗?
不,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看待错误,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就像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可以不闻不问,也可以利用他们的错误,发现新的创意。
再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纽约有个叫汤姆斯·沙利文的商人,最开始做的是咖啡的生意,因为生意很差,就转卖了茶叶。
在以前,茶叶一般都是放在罐子里存储。后来,他为了降低成本,就把茶叶装到了一个用丝做的小袋子里。这样一来,既降低了成本,也方便送给客人品尝。
让沙利文没想到的是,客人拿回家后,直接把装着茶叶的丝袋丢到了茶壶里。
客人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你看,茶叶全部装在丝袋里,不仅方便泡茶,还不会有茶渣,清洗的时候,也非常方便。
沙利文听到客人的夸赞后发现,原来是客人搞错了。
他的原意并不是让人整袋拿去泡,丝袋仅仅是一个包装而已。但他并没有解释,反而认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他顺势而为,把丝袋改成纱布袋,不仅茶的味道更容易出来,还更便宜。
这样一来,沙利文的茶叶一下子就卖开了。
后来,有人就感觉纱布袋做的茶包有漂白水的味道,于是就用纸重新做茶袋,这就变成现在大家随手用的茶包了。
你看,茶包的发明,不是茶叶商自己的错误,而是其他人的错误。但是面对其他人的错误,他保持了一个开放的态度,不仅有了全新的创意,也发现了巨大的商机。
意外带来的创意机会
刚才我跟你讲了两种错误带来的创意机会,下面我要再介绍一种特殊的“错误”,也就是意外带来的创意机会。
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去买冰棒吃。而冰棒的发明,可以说是一次完完全的意外。
1905年,美国有个叫弗兰克·埃珀森的11岁小朋友,不小心把搅拌棒,留在了装满苏打水的杯子里。
结果晚上温差很大,第二天早上,埃珀森发现苏打水都冰冻了。
他好奇拿起苏打水上的棍子,舔了一口,发现很好吃。
于是他把这个意外的发明,带去了学校,请同学吃。同学吃完后,都反馈说很好吃。
就这样,冰棒诞生了。
但冰棒并没有被马上推广开来,直到17年后,埃珀森在一场消防部门的舞会中,把他11岁发明的冰棒给大家享用。
结果大受欢迎,埃珀森便申请了专利,还开了一家冰棒公司。后来,光专利授权费,就得到了6000万美金。
你看,一个小小的意外,竟然也可以带来这么庞大的创意和商机。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
这个世界,我自己每天犯那么多错误,我怎么判断哪个错误可以用呢?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错误门放到这一讲来讲。
在前面的课程中,你已经知道怎么组合拆开、怎么转换借用、怎么联想、怎么反向思考了,你还知道所有问题,都意味着机会。
这些思路和方法,其实是在给你提供一个系统的创意思维训练。当你的脑袋中,同时存在这么多的想法和思路的时候,你自然而然会成为一个极度开放的人。
就好像,在我们没有掌握这些思路和方法之前,我们看到小孩犯错,基本只会生气和打骂,但是,当我们学习了这么多课程之后,再来看这件事,就会有各种不一样的思路。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这一讲我跟你讲了寻找创意的一个思路,就是从错误中来寻找。这个思路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错误,要想眼光变得不一样,面对错误,你必须要有开放的态度。
具体操作的时候,你要注意下面这三点:
第一点:跌倒的时候不要急着爬起来,可以先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以捡。遇到错误的时候,也是这样,先别急着懊恼自己又犯了错,你可以先看看这个错误有没有什么机会;
第二点:在哪里跌倒,不一定就要在哪里爬起来。你可以换个地方爬起来,可以分析当下的错误,是否换个思路或角度,就成了机会和财富;
第三点:别人跌倒不要嘲笑,那个不是不关你的事,你可以从他的跌倒找到你的金矿。
创意训练
这一讲,我要请你回忆一下过往的经历,想一想自己,或者周围的朋友曾经犯过哪些错误,有没有一些错误,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对此,你有什么心得?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故事和启发,我们下一讲再见!
10丨感情门:如何打好感情牌?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跟你讲了错误门,就是错误也是一扇可以打开创意的门。这一讲,我要讲的是感情门。
看到这,你可能会有疑问,创意思维,难道不是要理智吗?
没错,逻辑思维、创意思维都要讲理智,但是你的思维中也要有感情。你不要小看感情,打感情牌,有时搞不好比强调功能更有用。
打感情牌比强调功能更有效
先看一个耐克(Nike)公司的真实案例:
耐克做广告,从来不会告诉你,这个球鞋是怎么做的,有哪些科技成分,能承受多少力道。它所有的宣传,都是在打感情牌。
比如,我现在提到耐克,你会想到什么?
可能是各种伟大的运动员。像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他的形象早已经通过各种广告宣传,跟耐克结合在一起了。
乔丹有多厉害,耐克就有多厉害。这个时候,再加上耐克那句简短有力的标语:Just do it,你买就对了。
让人称奇的是,球鞋还有二手球鞋市场。
现在,二手球鞋市场在全球有几十亿美金的规模。当一款球鞋不再生产的时候,它的价格就开始翻倍。
所以耐克做了一系列限量款球鞋。这些球鞋一上市,就会被立刻抢光。一些没买到限量款球鞋的人,就会去二手球鞋市场上去寻找。一些二手球鞋,价格甚至可以卖到10万美金。
你说,这些人是不是疯了?
不,他们是在满足自己的情感。买的人是在买情感,卖的人是在打感情牌。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点,打感情牌,有时比强调功能更管用。我要跟你说的第二点是,做同样的事情,如果感情的成分不同,最后做事的效果也会完全不同。
感情会影响人做事的效果
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美军在巴格达的机场外有一个飞马食堂,专门供伙食给所有的美军。
这个食堂的领导人叫弗洛伊德·李,是一个退伍军人,他自愿跑来做这个食堂。
飞马食堂的工作很辛苦,一周7天,每天工作18个小时。可是,弗洛伊德手下的工作人员,工作起来都精神奕奕。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弗洛伊德·李跟大家说,我们不是伙夫,我们负责的是士气!美军的士气就是我们飞马食堂做的!
所以他们不只不怕工作辛苦,还每天想着法子变换菜式,他们想尽办法从各个地方拿来各种材料,做出各种不同的美食。
美军士兵说,飞马食堂的草莓蛋糕非常性感,看着它心情都会好很多。
你看,士兵居然会用性感来形容军队里的伙食,这食堂做得得有多好。在辛苦一天之后,能吃到好吃的美食,美军的士气,自然受到鼓舞。
再来看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例子:
以前,得州的人总是乱丢垃圾,处理的时候,就会很头疼。即便你对乱扔垃圾的行为罚钱,也没什么用。
后来,得州推出了一个广告,非常成功,它让得州乱丢垃圾的现象减少了30%!
为什么这个广告会这么管用?
因为它打了一个漂亮的感情牌。这个广告,非常简单,就是说:别跟得州胡来。
你看,这不是说教,这是在唤醒得州人民对得州的感情。看到这个广告后,得州人民一想:对啊,丢垃圾,不是公德心的问题,是我跟得州胡来。
要知道,得州人特别爱得州,他们可以不爱美国,可是特别爱得州。
所以乱丢垃圾的现象减少了30%,得州路边的垃圾减少了72%,空罐子减少了81%。再来看其它州,虽然也实行各种反垃圾的计划,但统统失败了,只有得州做得最成功。
你看,这就是感情的力量。
设计这个广告的人,了解得州人的感情是什么,然后通过“别跟得州胡来”,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抓住了感情,最后起到的效果也就完全不同了。
感情的三大载体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既然感情牌这么管用,那我具体怎么来操作呢?
我给你一个技巧:就是你要用有效的载体来输送感情。
感情是有载体的,就好比电也要有电线才能传导。感情也一样,没有一个依托,就传不出去。
第一个载体:图像。
这个载体的功能非常强大,因为图像一目了然,看到后,你马上就会有反应。
2015年的时候,欧洲发生了难民潮,本来德国是反对接收难民的,但是后来因为一张小孩的照片,德国的难民政策突然大转弯。
这是一个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脸朝下趴在沙滩上,像睡着了一样。这张照片被媒体刊登后,震惊了全世界,导致了德国难民政策的转向。你看,这就是图像的力量。
其实,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一张图片改变整个世界的例子。美国在越战的时候,就是因为《战火中的女孩》那张照片,改变了政策。联合国就是因为《饥饿的苏丹》改变了对苏丹的政策。
所以说,图像是感情的一个非常大的载体,一张图就可以让你马上有反应,胜过千言万语。
要提醒你的是,在用图像做载体的时候,你要注意把握一点:小孩的图像,最容易感动人。这是全人类的特性。比如,我刚才讲的三张照片,就全部跟小孩有关。
第二个载体——音乐。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我们听歌的时候,情绪非常容易起来。但是,有一点,你需要特别注意:歌是有时空的。就是对不同时空的人来说,能够打动他们的歌曲,是不一样的。
比如《马赛曲》,它是法国的国歌,法国人唱着唱着,眼泪就会流出来,但我们就不会有那么感动。再比如,在不同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喜欢的歌曲也不一样。七零后喜欢的歌,和零零后喜欢的歌,就会很不一样。
第三个载体——故事。
想想看,从小到大,你有被多少故事感动过?不管是我们喜欢看的书,还是电影、电视剧,那些打动我们的,全部是精彩的故事。
说到这,我也做一个小小的预告,在第三模块的时候,我会专门给你讲,怎么讲好一个能让人记住的故事。
最后,我要特别提醒你:感情是人的基本需求,千万不要跟感情作对。
可口可乐曾经犯过一个错误。
在进行了各种实验和调查后,可口可乐在市场上推出了新口味的可乐,用来代替原来的老口味。还为了这个,做了大量的宣传和推广。
但是消费者,一点都不买账,他们认为新口味,是对过去老口味的背叛,还搞了各种抗议。最后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把原来的口味给换回来。
你看,这就是跟情感作对的下场。
不过最近几年,可口可乐做了很多有趣的促销活动。比如推出可以扫出音乐条码的可乐、只能两瓶连在一起才能打开的可乐、用可乐瓶盖代替投币打电话的活动。
它做了这么多有趣的活动,为了什么?用来加深你的感情。
前一阵子,可口可乐还做了一件事。它在包装外面多加了一个黄色的曲线。但是大部分人喜欢原来的包装,只有14%的人喜欢新包装。可是可口可乐还是改了包装。
因为这14%的人,全部是14岁以下的人。可口可乐要的是未来,它现在就要培养年轻人的感情。有些数字的背后,你要抓到数字背后的情感,千万不要跟情感作对。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几个要点:
第一,打感情牌,之所以比强调功能更有用,是因为感情是人的基本需求,通过感情,很容易引起人的反应。
第二,感情牌不要滥用,太廉价地洒狗血是没有用的。小孩可以影响所有人,歌就不一样了。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家庭环境的人,有不同的感情。感情千万不可滥用。
第三,最大的理智就是不要跟情感作对。
创意训练
最后,给你留一道创意训练题:
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大幅萎缩,生育率逐年走低,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生小孩。长此以往,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请你从感情的角度出发,想一句公益广告的宣传语,用来提升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11 | 模仿门:如何进行创造性模仿?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我在前面讲了:组合门、拆开门、转换门、借用门、联想门、反向思考门、问题门、错误门和感情门。这个模块的最后一讲,我要讲的产生创意的思路叫模仿门。
说到模仿,很多人都知道,但能够用好它的却不多。
毕加索曾经说过:
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
所以,模仿门的关键,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创造。
黑猫宅急便的转型
为了方便你理解,这一讲,我要通过一个详细的例子,来帮你掌握模仿门的精髓。
先问你一个问题:运输公司和餐饮店,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它们能相互进行模仿吗?
先别急着回答,不妨先看一个真实发生的例子。
在日本,有家叫大和运输的公司,成立于1919年,是日本第二家货运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100公里以内的中小货物的运送。
1961年,公司原来创始人的儿子小仓昌男接班,接班后,小仓发现一个大麻烦,就是公司的利润很低。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公司有两个大客户:松下电器和三越百货。
熟悉商业的朋友都知道,跟大公司合作有两个坏处:一个是大公司喜欢压价,另一个是大公司结账慢。
这样一来,随着业务增加,大和公司的周转压力反而越大。所以长期利息吃下来反而赔钱。
于是,小仓就开始想办法,想着带领公司走出困境。
他首先想到的,是去美国找UPS取经。取经的过程中,在一个十字路口,小仓看见了四辆UPS的货车。
他由此发现,密度很重要。每一个街区都要配一辆货车,这样才能快速转运。
所以,你要协调一张运输网,而这张网,你需要算好,所有的费用,什么时候会达到平衡点。而你去思考整个运输网的损益如何平衡,不如思考每一辆货车的损益平衡点。
可是悟到这一点,并没有帮小仓走出困境,真正让他顿悟的是1974年,他看到了吉野家牛肉饭。
吉野家牛肉饭很有特色,它全力主打单一类型的商品,就是牛肉盖饭。
当时牛肉在日本还很贵,吃牛肉是比较奢侈的事情。而吉野家能提供上好的牛肉,价钱又便宜,非常吸引人。
看到吉野家的成功,小仓想到了自己的经历。
他曾经想要紧急送货给自己的家人,结果送不出去。你看,自己开货运公司,自己的东西却送不出去。
为什么?因为要送的是小件货物,而在当时,要寄送小件货物,只能去邮局。
而邮局非常慢,常常得四五天。你看,自己是货运公司的老板,东西都不知道怎么寄,那如果是老人家和家庭主妇,他们怎么办?
后来他发现,老人家跟家庭主妇,不仅要老远跑到邮局去寄东西,有时填错单子,还要被邮局的人骂。
所以,小仓就想到,应该砍掉所有的多元化业务,模仿吉野家牛肉饭,只做一个菜色,也就是只做小人物的宅急便。
“宅急便”这个词,原来没有,是小仓自己想出来的新词。原来日文里,只有“宅配”跟“急便”,是两个单独的名词。宅配是到家里去取货,急便就是快速送达。
小仓把这两个词组合成一个新词——宅急便。
可当时,为什么别家公司都不做这个宅配呢?
因为宅配的时间不可预测,有时候这个人要送,有时候那个人要送。然后送件和收件的地点都是分散的。不像公司,收送货的时间和地点,都是固定可以预期的。
可是小仓却认为,宅配看上去好像是分散的,但它有一定的规律。
就是你放大来看,在一个固定的区域范围内,每天需要送货、收货的时间地点,可能都差不多。
虽然不知道每一家什么时候要寄送货,但是朝阳区每天可能有一万件要寄送。只要熟悉了后,就可以算出来。
但是,这样一来,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高密度的收货,需要在各个街区,设置货物集散点,而自己设集散点的成本很高。
于是,小仓就去跟米店、酒店,这种小杂货店合作。这样一来,成本就降下来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个人给个人寄送物品,各自的距离都不一样,这就导致价格很难算。
于是,小仓就想着推出统一价服务,不管你送到哪里,费用全都一样。不仅如此,他还想着推出一个隔日送达的服务,就是我不管你送多远,送多少,隔日一定给你送到。
这样一来,成本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为什么?因为它不需要找仓库来存放货物了,要知道,仓储的成本,是很高的。
想到这,小仓昌男关于未来的蓝图,就全部画出来了。于是,他开始实施最后一步,进行改革。他说服全公司,说我们就是要专心做宅配,并把公司改名叫黑猫宅急便。
开张第一天,只有11件货物配送,第一个月不到9000件,全公司人心浮动。
这时候他突然想到一件事,20年前在一个木工厂看到一个标语:安全第一,业务第二。
他模仿这个标语搞了一个:服务优先,利润其次。就是我们所有人就想服务,你不要想利润,利润我来担心。公司倒闭不倒闭是我老板的事,你们给我想好服务就是了。
在不断优化服务后,奇迹慢慢出现了,公司第一年业绩170万件,第二年540万件,第三年1000万件,第四年2200万件。业绩翻倍地往上走。
现在黑猫宅急便,它有多少业绩呢?2017年它的营业额高达26178亿日元。你看,它就是从吉野家的牛肉饭,开始模仿,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要特别提醒你注意的是,黑猫宅急便,并不是简单地直接模仿。它是做货运的,而它模仿的对象,吉野家牛肉饭是做餐饮的。什么叫创造性模仿?这就是创造性模仿。
简单总结一下黑猫宅急便模仿的过程,一共有五步:
第一步,自我盘点,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把现有的问题都列出来;
第二步,出门找师父,去外面看看哪里有可以模仿的对象,比如黑猫宅急便,分别找了UPS和吉野家牛肉饭;
第三步,把蓝图画出来,也就是去一步步推演未来的情况;
第四步,把蓝图直接付诸行动,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
第五步也是最后一步,就是义无反顾地前进。比如小仓昌男在确定转型做宅急便后,就去找了两个最大的客户,松下电器和三越百货,跟人家说对不起,我们以后不能再给你服务了。这就是义无反顾,切断后路。
最后,给你一个提醒:在模仿的时候,不能只画皮,不描骨。只画皮的模仿术,很容易沦为抄袭。只有创造性模仿,才会带来创意和商机。
比如苹果公司,它所有的产品iPod、iPhone、iPad、iMac等等,都不是它先做的。它都是先等别人跳下水以后,然后它才跟着进去,只是在模仿的时候,苹果公司增加了它的创造性。
对于这一点,当时有很多人批评乔布斯,说苹果不过是模仿嘛,你有什么了不起,不算是创造者。
这个时候,乔布斯就会抬出毕加索的那句名言,说:“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讲得毫无愧色。
可是讲归讲,乔布斯确实又做了创造性模仿。现在,其它公司模仿苹果做智能手机,几乎做得一模一样了。
可是,在手机行业,是谁赚到钱了呢?
最新的数据显示,整个手机行业,绝大部分利润都被苹果抢走了。
你看,即使你模仿得跟别人一模一样,如果没有创造性的话,最后钱还是被先驱者全部赚走,作为跟随者,你只会巩固先驱者的地位。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两个要点:
第一,模仿要加入创造性,不要简单直接模仿。
第二,模仿最好要跨界,比如黑猫宅急便,它就是去跨界模仿吉野家牛肉饭。
如果一定要模仿同类,不能模仿太有名的东西。因为不仅会被一眼认出来,还讨不到什么便宜。
创意训练
最后,留给你一道创意训练题:
黑猫宅急便模仿吉野家牛肉饭,砍掉多元业务,专注做宅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你能否借鉴其中的思路,选择一个你未来的专注方向,并规划一个实现的路径?
给你一点提示:
你可以像小仓那样,先盘点一下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方案,我们下一讲再见!
12联想术:如何批量产生创意?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个模块,我向你介绍了10个生产创意的思考方向,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要进入到一个新的模块,我会向你介绍9个产生创意的有效工具和方法,帮你量产创意。
问你一个问题:
在你的工作、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点子不够用的情况?比如需要想一个活动宣传语的时候,总是感觉无从下手?
创造力枯竭,是很多人都会碰到的问题。
其实,创意生产的背后,全都是套路。这一讲,我就来教你,量产各种创意的联想术。
相关联想术
联想术分两块,一个是相关联想术,另一个是随机联想术。
相关联想术,顾名思义,就是把两个原本就有关联的事物联结起来。比如,铅笔加橡皮、录音机加耳机。只要通过联结思考,产生的点子就会有创意。
那么,相关联想术具体怎么操作呢?
一共有五个步骤。为了方便你理解,下面我就通过具体的案例,一步步地为你讲解。
第一个步骤:列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比如说,我们现在要为一个汽车轮胎想一个创意的点子,重点是强调这个轮胎的抓地力。所以,抓地力就是我们在构思创意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二个步骤:想出一些与核心问题直接相关的字词,系统化地列出来。
这些字词,特别重要,它们是我们创意灵感的催化剂。
回到刚才那个例子,我们要系统化地列出与“汽车”、“轮胎”和“抓地力”有关的字词。列举的时候,要不断地问自己:还有呢?每个词,至少找出六个相关的字词,并写在同一张纸上。
比如和“汽车”相关的词有:
驾驶,车灯、方向盘、安全带、仪表盘、音响;
和“轮胎”相关的词有:
橡胶、轮圈、轮子、轮辐、胎面、金属;
和“抓地力”相关的词有:
胶水、磁铁、吸盘、马桶抽子、胶带、马路。
要特别提醒你的是,这些相关的字词,你一定要写出来,这样你的脑子才不会搞混。
刚才说的是相关联想术的第二个步骤,列出和问题相关的字词。
第三个步骤,在刚才列出的表格中,把各个不同的元素圈起来,并互相联结。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你可以在字词本身的意思、利益、功能、形状、颜色、发音之间,找到潜在的联结。
比如,在刚才的字词中,我们可以把“方向盘”、“轮胎”和“胶带”圈起来,联结在一起。为了不要看起来显得混乱,你最好用大一点的纸来做这一步工作。
第四步:总结所有的点子和想法。
比如说:
胶带和轮胎联想在一起,就可以设计一个特别的胶带台,放置胶带的圈圈是轮胎的造型;
方向盘和轮胎联想在一起,就可以把方向盘设计成轮胎的样子,强化控制力的概念;
音响和轮胎联想在一起,就可以把音响的旋转钮做成轮胎的样子。
此外,你还可以根据这些相关的字词,设计一些广告视觉上的创意,比如:
汽车轮胎上长了吸盘,可以粘在路面上;
车子的轮胎变成了磁铁;
轮胎把路面都粘上来了;
车子被机器架高,轮胎都还紧抓着地面不放。
总之,你可以根据刚才写下来的相关字词,不断地进行联想。
联想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你的创意都写下来。而且,不要怕麻烦。你列出来的创意越多,你最终想到的点子,就可能越精彩。
当你把所有能够想到的创意都列出来后,就可以进入到最后一步了,我们要从所有的创意里边,选出一个最不寻常的相关联想来做进一步的思考。
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敢于舍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选出那个最有创意的点子。
随机联想术
介绍完了相关联想术,我们再来看随机联想术,这也是一个产生各种创意的好方法。
随机联想术和相关联想术的基本步骤是类似的。
第一个步骤:还是列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二个步骤:完全随机地找出一个词列出来,用作我们灵感的催化剂。
比如说,你随便翻一本杂志,翻到哪一页,找到一个名词,就把它挑出来。或者,眼睛闭起来10秒钟,睁开眼睛一看,看到第一个红色的东西,就拿来当你的随机词。再不成,你就打开手机随便上网,跳出来的第一个字,你就当作你的随机词。
你说,这不是乱枪打鸟吗?
是的,我就是故意要把最不相关的东西连接到你这里来,帮你产生创意。
我以前讲过,差别越大的东西,组合起来力量会越大。这种差别,往往能帮我们跳出固有思维的束缚。
这是随机联想术的第二个步骤,也是和相关联想术最大的不同。后面的第三步,基本就相似了。
你找到随机词以后,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暂时忘记问题。思考这个随机词,写下这个词所有的“特性”和“利益点”。
“特性”是指这个名词的具体特征,比如说,你的随机词是“床垫”,那么弹簧、双人床、海绵、平坦、长方形等等,就是它的特性。
而“利益点”,则是指这些特性能为你带来什么好处。
比如,我们还是拿“床垫”举例子,它的利益点就是:舒适、可以休息、可放泰迪熊、藏私房钱、性爱、阅读、睡觉等等。
要提醒你的是,你在写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将特性和利益点做相应的配对,也不要太严格地要求写下的词的合理性,随性发挥就好。
在写的时候,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比如5分钟内,想出至少30个特性和利益点。
列出随机词的特性和利益点后,就可以进入到第四步,寻找它们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联结了。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要为一个番茄酱的包装,做一个创意设计。我们找到的随机词是刚才说的“床垫”。
还记得我刚才说的床垫的特性和利益点吗?我们现在要把它们和问题来做联结了:
比如:
从“弹簧”可以联想到的设计是:每次挤压都会发出有趣的声音;
从“舒适”可以联想到的设计是:手感很好,挤压起来很顺手的包装;
从“泰迪熊”可以联想到的设计是:野生动物系列包装,其中一个是熊的造型;
我这里简单列举了3个,你具体在操作的时候,可以先从第一个特性开始,想出至少3个点子,然后用第二个特性进行联想,以此类推。
等所有“特性”的可能联结都写完,再写利益点的联结。
一定要一个一个地想,并且用笔把脑中浮现的所有点子都写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帮你逼出所有潜在的点子。
如果只按照我刚才说的,列出了30个特性和利益点,每个特性和利益点又至少想了3个点子,那么,当你完成第四步后,你会有至少90个点子。
到此为止,你就可以进入到最后一步了:一个个仔细检视这些点子,找到最有创意的那个点子,然后做进一步的思考。
最后,我要提醒你,在使用随机联想术时,有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个,如果你恰巧找到一个较难的随机词,不要轻易拒绝它,你要强迫自己去找联结。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你可以拒绝自己找到的随机词:
一是你不懂那个词的意思;
二是你所找到的词本身和你的问题太接近。
例如,你的问题是要为家具促销,而你找到的随机词是“桌子”,这时你就可以换一个随机词。
第二个要注意的地方是:你在记录点子的时候,不要去评判它,是好还是坏。最好的做法,是将发想点子和评判点子这两个步骤分开。
比如,如果在上午发想创意,那么下午再评估;如果在下午发想,就等到第二天早上再评估。
第三个要注意的地方是:在最后筛选创意的时候,不要选择小创意,要选择大创意。
比如说,如果你要为巧克力产品发想点子,“黑巧克力”就算是一个小创意,“热情巧克力”就算是大创意。
“黑巧克力”只谈到一种特定的巧克力,但“热情”这个概念则给我们更多延伸发展的可能性,比如颜色、口味、包装、价格,甚至还能发展出诸如“诱惑”、“爱情”、“吃我”等的品牌命名。
今日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这一讲我向你介绍了相关联想术和随机联想术,它们能批量产生创意,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有章法。
如果你需要用单一的视觉来表达某个主题,相关联想术最适合。像平面广告,海报、户外广告,都特别适合用联想术这个工具,来构思创意。
此外,联想术也特别适合用在文案写作上,它能帮你创作出有意思的双关语。
最重要的是,不要认为自己有没有创意,只是你还没有掌握产生创意的工具。
创意训练
最后,留给你一道创意训练题:
请你用联想术提到的五个步骤,来为咱们的课程再想一个宣传语。第一个步骤,列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帮你想好了:就是重点强调课程的实用性。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如果你的方案被选中了,我会给你送出一份神秘的大礼!
13丨最渴望联结术:如何制定有效的宣传方案?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跟你讲了相关联想术和随机联想术,这一讲,我要给你讲一个我的独门方法——最渴望联结术。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流行音乐能够如此风行?
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音乐本身的旋律动听,唱片公司在营销上费了很大力气,歌手是俊男美女等等。
但是,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歌词。分析所有畅销歌曲的歌词后,你会发现,这些流行歌曲中80%的歌词都和爱情有关。
不论歌手是男是女、是什么种族,也不论是哪种音乐类型,情歌比其他任何主题的歌曲也更容易受到欢迎。
因为大多数买音乐相关产品的族群就是那些恋爱中、失恋中或想恋爱的年轻人,这些音乐的内容只是用了爱情主题和它们的听众联系起来。
所以你想要歌曲卖座,唱情歌就对了,要让自己受欢迎,就要唱那些听众觉得重要的主题。
从这个发现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爱情比音乐重要!如果你要为洗发水做广告,就要和目标用户,谈他们觉得比洗发水更重要的事,你要找出有哪些事物对目标用户是重要的,用创意把这些重要的事物和你的产品连接起来。
这就是“最渴望联结术”这个工具要帮你做到的。
它可以帮你了解人们心里在想什么,并将你的产品和服务,跟他们渴望的东西建立联结。
制造最大惊喜的最渴望联结术
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通过一个案例,来具体讲解它的使用方法。
假设我们现在要卖一个顶级的家庭影院音响系统,这个音响的售价是20万人民币。那么,如何使用最渴望联结术,制定一个推广计划呢?
一共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目标用户,也就是你的宣传方案要跟谁来沟通。
在这个案例中,愿意花20万人民币买顶级音响的人,一般是有钱、已经成家立业的中年男人,他们渴望坐在家里由名家设计的沙发上,尽情欣赏最有临场感的音乐、观看动感逼真的画面。
第二步:把目标用户最感兴趣的东西找出来,写在一张清单上。
比如,我们刚才说的有钱的中年男人,他们会对什么事物感兴趣?
可能是名贵的家具、经典名表、高品质的海岛游、五大酒庄的红酒、敞篷跑车、创新公司、艺术电影、收藏、雪茄、顶级咖啡机、俱乐部会员卡、定制西服、高尔夫球、米其林餐厅、歌剧、音乐会等等。
将这些目标对象感兴趣的事物,找出20到30个。
第三步:精简列出的清单,去掉所有和我们产品相关的项目。
比如电影、体育项目、歌剧、音乐会等,因为这些和家庭影院音响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我在前面讲创意的基本原则组合的时候说到,差别越大,距离越遥远的东西,合起来越有力道。现在我们要创造惊喜,所以要去掉那些相关的项目。
第四步:从剩下的清单中,挑出一个目标对象“最渴望”的事物。
比如我们刚才说的有钱的中年男人,他最渴望的东西是什么?
在这个练习里,我们不妨把火红色的敞篷跑车挑出来。它不仅昂贵,还是很多男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挑出最渴望的东西之后,我们要进入到第五步,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何利用中年男人对敞篷跑车的向往,来帮我们推销家庭影院音响?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结合敞篷跑车,来发想各种创意:
比如,在产品定位上:
我们可以把音响定位为“超高速客厅”或者“高性能影院”。
在产品设计上:
我们可以把音响的外形设计成法拉利敞篷跑车的样子,它的面板设计成跑车的仪表板造型;音响的颜色,以跑车的车体颜色作为基调色等等。
还可以跟跑车公司合作,把音响用法拉利或者保时捷来命名。或者把音响就装在法拉利的跑车里边,变成一个汽车音响;又或者设计一个跟法拉利的驾驶座,一模一样的椅子,和音响系统一起出售。
我们还可以在产品的定价、广告宣传以及渠道上进行各种联想:
比如,在定价上,我们可以仿效汽车业的做法,用现金、租赁或者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交易。
在广告宣传和渠道上,可以和法拉利进行联合推广。
比如说,购买我们的产品就可免费驾驶法拉利一天,或者,参加法拉利的新车试驾,就有机会免费获得我们的产品。
甚至,购买一辆法拉利新车,就可免费获赠一套我们的家庭影院音响系统。又或者,在法拉利的销售点设立我们的产品专卖店。
你看,这样一来,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让我们的产品和法拉利联系起来。
而且,如果我们能再利用更多目标对象渴望的东西,比如法国红酒、定制的度假计划、顶级名表等等,还能产生很多精彩的创意。
以后,当你需要发想广告或者促销创意时,请记住“最渴望联结术”这个工具,它可以很快、很容易地帮你获取很多创意。
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你可以自己一个人使用,也可以和团队一起进行。
如果你的团队相当庞大,可以在把前面三个步骤进行完后,将大家分成几个人数较少的小组,给每个小组分派一个“最渴望”的事物,让他们在30分钟内讨论出想法,之后再召集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彼此的方案。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快速获取一堆让你惊喜的方案。
四点注意事项
为了帮你更有效地运用“最渴望联结术”这个工具,我再给你四点提示:
第一点提示:你需要一个清楚的目标对象,而且,这个目标对象,定义得越狭窄越具体越好。
因为只有这样,你在寻找“最渴望”事物的时候,才会更准确。在刚才提到的例子里,我们将目标对象定义为富有的、已成家的中年男人,而不只是中年男人。
第二点提示:一定要让自己避免受性爱的诱惑。
什么意思?就是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要避免用“性爱”来作为“最渴望”的事物。因为每个人都会对性爱感兴趣,如果用这个主题来当你“最渴望”的事物,你会很快走到死胡同里。
想像一下,如果你决定用“性爱”来当作“最渴望”事物,向已成家的中年男人,推销家庭音响系统,虽然他们会感兴趣,但你要如何利用这个主题来发展创意?
用性爱来促销产品?还是设计造型性感的电视机?又或者,在销售点由性感的美女来推销产品?这些创意,听起来是很有趣,但这些目标对象的太太会觉得有趣吗?
第三点提示:在罗列最渴望的事物的清单的时候,尽量选择具体的东西,避免使用抽象的东西。
比如说,你的目标对象或许会对“友谊”、“自由”等概念感兴趣,但它们比较难运用。
不信的话,你可以试着用“友谊”这个概念,来为一家餐厅想一个10人份晚餐的促销方案,或者用“自由”这个概念,来推销一个有私人司机的高级轿车月租方案。
你会发现,相比于那些具体的事物,这些抽象的概念,会让你的思维受到各种限制。
第四点提示:你选取的“最渴望”事物,要比你的产品更让目标对象向往。
比如说,在家庭剧院组这个例子中,“最渴望”的事物是一辆跑车,但如果你所选的东西没有那么吸引人,例如一瓶啤酒,效果就不会那么好了。
如果你的目标对象是青少年,一双耐克(Nike)的鞋可能就足够了。但如果你要为某家银行推销价值百万美元的金融投资产品,可能就要用法国高级城堡度假来当“最渴望”事物才行。
一定要记得,虽然你要卖的是音乐,但爱情比音乐更重要。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这一讲我给你介绍了我的独家心法——最渴望联结术,就是你要找到你的目标用户最渴望的东西,然后把它和你的产品联系起来,制定各种创意方案。
它特别适合需要做宣传推广的时候,来量产创意。在使用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定义清楚目标用户、避免性爱主题、尽量选择具体的事物,以及选取的最渴望的事物,要比你的产品更让目标用户向往。
创意训练
最后,给你留一道创意训练题:
请你用最渴望联结术这个工具,设计一个无偿献血或者征兵的公益广告方案。
请特别注意,你的方案中,不能用钱和美色来诱惑。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14丨空隙填补术:如何寻找市场空白?
郝广才·创意思维课
09-05
进入课程 >
14丨空隙填补术:如何寻找市场空白?
12:07 11.09 MB
郝广才亲述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跟你讲了最渴望联结术,它能帮你量产各种营销上的创意。
这一讲,我要向你介绍的方法是空隙填补术,它能帮你从旧事物中,发现各种创意机会。
什么是空隙?举个打球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伟大的球员,不管他是打篮球,还是踢足球,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虽然打法不同,但是这些球员都有发现空隙的能力。他们会找到空隙切进去,进球得分。
即使对方是铜墙铁壁,他们也能利用移动,主动创造空隙,进球得分。
所以空隙等于什么?
成功的机会。打球是这样,做产品,想创意更是这样。
可以说,发现和寻找空隙是产生创意的一条捷径。
不断创造机会的空隙填补术
为了方便你理解,下面,我就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向你介绍空隙填补术的神奇之处。
在美国,有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新材料,然后,它找到市场上所有的空隙,进行了填补,不但赚得盆满钵满,而且深入所有人的隐私,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样貌。
这家公司1872年在美国成立,叫金佰利-克拉克(Kimberly-Clark)。它原来专门生产高品质的书写用纸、报章用纸。1914年,他们研发出了一种材质像棉的化学纤维,叫“纤维棉”。
刚好,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金佰利公司就把这个重量比棉花轻、吸水力比布强的新产品推销给了美国军方,作为开放性伤口的吸血敷料。
战争中的成功经验,让金佰利公司瞄准了纤维棉的吸血能力,他们开始在市场上寻找新的空隙:有没有谁,他不打仗,也没有受伤,但是也需要处理出血的问题?
女生,女生每个月都有月经。于是,金佰利公司在1919年的时候,在芝加哥的药店,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一次性卫生棉”,给它取名叫做Kotex,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高洁丝”。
你看,纤维棉是已经发明的东西,但是金佰利公司在医疗止血的材料之外,给它找到了一个新的空隙,从而开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但是,如同球员投球得分后,还会继续寻找新的空隙,发现新的得分机会一样,金佰利公司并没有停止寻找下一个空隙。
他们在想,既然纤维棉可以吸血,那可不可以吸油呢?要知道,女孩子在卸妆的时候,脸上会有很多油需要处理。
但是,纤维棉有个问题,它长得皱巴巴,擦在女生细嫩的脸蛋上,虽然说功能没什么问题,但观感不佳。
于是,金佰利公司拿熨斗把纤维棉烫平,这样,皱巴巴的纤维棉,就变成了一张张细嫩又柔软的“面纸”。
可是,薄薄的纤维棉一张张堆叠,摆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好拿。稍稍用点力气,就会拿起好几张。如果用滚筒包装,既不好看,也不方便携带和使用。
于是,金佰利公司不断设计改良,最终设计出了“层层折叠抽取式”的包装,一百张一盒,取名叫Kleenex,就是大名鼎鼎的面巾纸品牌“舒洁”。
1926年,金佰利公司在报纸做了一次民调,发现很多人把面纸当“手帕”的替代品,携带方便,用后即丢。
你看,又是一个空隙,于是金佰利公司立刻将面纸定位成“一次性手帕”,并结合用户的需求,改用可以抽取的小包装,这样既方便携带,又方便使用。在市场推出后,大受欢迎。
但是,金佰利公司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停止探索空隙的步伐。
1928年,金佰利推出了上方有孔洞的纸盒包装,这样抽取纸巾更方便;1929年,推出彩色面纸;1930年,推出印有图案的面纸;1932年,推出随身包;1967年推出皮夹式减量包,同时还反向推出了大量高盒包装;1981年,推出香水面纸。
你看,这一连串的推陈出新,主要的方法就是发现空隙,找到新的机会点,然后想办法填补它。
寻找空隙的两个方法
看到这,你可能已经明白,空隙填补术,关键在于寻找空隙。
那么,怎么发现空隙呢?我给你提供两种方法:
第一种,在人和物之间去寻找空隙,看看有没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
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金佰利,它最大的对手是史考特公司(Scott),它在1890年,发明了“卷筒”卫生纸。
为什么会想到使用“卷筒”呢?
原来,史考特公司发现,公共场所的厕所,每个人自带卫生纸非常不方便,万一忘记就很麻烦。而平放堆叠式的卫生纸,很容易拿多了,造成浪费。此外,人在洗手间的时候,手经常是湿的,如果卫生纸是平放堆叠式的,水很容易渗到下面的卫生纸,造成浪费。
你看,使用者和物品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空隙,被史考特公司发现并填补了,这时,就有了方便、好用、节省的卷筒卫生纸。史考特也因此占领了车站、学校、旅馆、餐厅,几乎所有公共厕所的市场。
第二种发现空隙的方法,是在物和物也就是产品与产品之间寻找,你得去找那些旧产品解决不到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产品A和产品B,我们不是去发明产品C来一决胜负,而是在A与B之间找到空隙,然后填补。
在刚才我们说的金佰利公司的例子中:
医疗止血有A.纱布、B.棉花,AB中间有“纤维棉”;
月经有A.卫生纸、B.布条,AB中间有“卫生棉”;
卫生纸有A.堆叠式、B.滚筒式,AB中间有“抽取式”;
随身清洁有A.手帕、B.卫生纸,AB中间有“面纸”。
你看,金佰利从头到尾只发明了一样“纤维棉”,然后它针对每一种需要,从现有的产品,找出产品间的空隙,也就是旧产品解决不到的问题,运用纤维棉来变型、加工,填补空隙,最终做成各种极具创意的商品。
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你在运用刚才这两种方法的时候,你要交错混合,不要刻意分开。
也就是说,你可以同时在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之间寻找空隙,发现各种机会和商机。
创造空隙发现新的商机
其实,除了发现空隙,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方式——“创造空隙”。
我们来看一个汽车行业的例子。
通用与福特是美国汽车行业的两大霸主。但是,最开始不是这样的,在原来的美国汽车业,福特是霸主,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福特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是55%,通用只有11%。
那么,通用是怎么崛起的呢?
没错,正是我今天讲的空隙填补术。在当时,通用汽车公司,有一个叫斯隆的传奇总裁。他清楚地知道,通用不能与福特公司的低成本T型汽车展开竞争。
斯隆认为,福特公司只制造一种类别的汽车,这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劣势。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的改变,消费者会分出各种层级,与此对应,汽车公司提供的产品,也应该多样化。
于是,斯隆为通用汽车制定了“满足各经济水准、各种要求”的新策略。通用参照人们的经济状况,提供了不同价位和等级的产品,比如凯迪拉克、雪佛兰、欧宝、萨博等等。
在斯隆的领导下,通用汽车的业绩节节上升。甚至在1927年5月,迫使亨利·福特不得不关闭T型车装配线,也开始向产品多样化与消费者分层化的方向努力。
1940年,通用汽车的市场份额上升到45%,福特汽车的市场份额下跌到16%。斯隆的战略取得了辉煌成就。
你看,美国的汽车市场,本来是不存在空隙的,只有一个T型车,但是通过对消费者需求趋势的把握,通用公司漂亮地切出了空隙,成功地创造了新的市场。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这一讲,我为你介绍了从旧事物中,发现各种创意机会的空隙填补术。
要用好它,你要不断在人和物,物和物之间探索和发现,看看有没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有没有什么问题,是现有的产品解决不了的。
你要把这些蕴含着机会和商机的空隙,一个个找出来,然后填补掉。
创意训练
最后,留给你一道创意训练题:
有些空隙,它不仅不是商机,可能还是让人摔跤的“坑”。
比如共享单车是大商机,填补了0~3公里,短距离出行的交通需求。共享雨伞就是坑,它填补的是一个伪需求。请你分析一下,“空隙”和“坑”有什么区别?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思考。我们下一讲再见!
15丨再定义术:如何让旧事重现生机?
郝广才·创意思维课
09-05
进入课程 >
15丨再定义术:如何让旧事重现生机?
12:12 11.17 MB
郝广才亲述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空隙填补术,知道了在旧的事物里寻找空隙,可以发现各种创意机会,这一讲,我要再介绍一个新的产生创意的方法——再定义术。
2007年的时候,乔布斯在iPhone发布会上说,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当时苹果破天荒地把iPod、电话、上网通讯设备整合成一台设备,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智能机时代。
苹果的这种颠覆式创新,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很多公司也模仿苹果,说自己重新发明了电视、电吹风、汽车等等。
这种氛围,有没有让你觉得,要搞个创意,一定要发明个新东西,做些颠覆性的事情出来?
其实,创意不一定要发明新东西,你甚至什么也不用做,只需要把自己的眼光变新,用新的眼光去看事情,旧的一切就会有全新的变化。
相同的事情,不同的定义
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一个茑屋书店的例子。
茑屋书店是日本的一家传奇书店,它的社长增田宗昭在1983年刚创业时,手头资金不够,所以要跟银行借钱。但是银行觉得他的商业模式不好,赚不到钱,不肯贷款给他。
银行为啥会这么认为呢?
原来,茑屋书店是第一个在书店里做DVD租售的公司,当时日本的DVD都是用买的,一片大概600日元,而增田宗昭采用的是租借模式,一张DVD三天收150日元租金。
所以银行就问他说,DVD是一片可以卖600日元,现在你租一片才150日元。用户买是看一次,现在租也是看一次,本来付600日元,现在150日元,你这样不是少赚很多?你这样怎么赚钱呢?
增田跟银行的人说,我不是做租借。DVD一片卖600日元,现在我租一片150日元,可是三天客人就把DVD还给我了,我可以再租出去,我等于才三天就收了客人25%的利息,这等于2分5的利,而且原物完好给我送回来了,你们这些银行什么时候放过这么高的高利贷?
你们借钱给人家叫金融,我这个叫“物融”,就是我拿物品来做金融。银行听了就把他当神崇拜,立刻贷款给他。
增田宗昭的这一招,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但是他给了自己的租借业一个新的定义:物融,就是用物品做高利贷。
这种不发明新东西,重新定义的方法,叫做“再定义术”,也是我这一讲要给你介绍的创意思维方法。
改变行业面貌的再定义术
在实际的商业世界中,再定义术特别重要。它不仅能让一个企业出类拔萃,甚至能改变一个行业。
你在逛商场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除了少部分卖贵重商品的店铺(比如金店、玉器店),绝大部分店铺采用的都是开放式货架。商品摆放在货架上,你自己可以随意拿取。
你现在看上去,这种摆放很很稀松平常,但是在一百多年前,商场刚出现的时候,货架可不是这样的。
那时候,商品不发达,普通人买不起什么东西。有钱去商场买得起东西的都是贵族,这些贵族,穿衣、吃饭都需要有人伺候。他们做事,是不可以自己动手的,自己动手就是不尊重下人。在当时,这是规矩,而不是为了摆谱。
你想想,这些贵族到了商场买东西,自然是不可以自己去拿商品来看,要吩咐店员来伺候。所以,商场刚出现的时候,都是封闭式柜台,你想买东西,需要让柜员帮忙拿给你。
那么,商场是怎么由封闭式柜台,发展成为现在的开放式货架的呢?
这还得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兴的中产阶级开始大量崛起,他们取代贵族,成为商场消费的主力军。
和贵族不同的是,这些中产阶级不习惯处处有人伺候,但是,商场的经营模式并没有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还是像以前那样,都是封闭式货架,你要看个东西,需要先招呼服务员。
这样做,就带来一个问题。
你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如果你到商店里去消费,叫店员东拿一样、西拿一样,最后你没有买。最后店员会怎么看你?你不仅得不到好的脸色,还会招来冷嘲热讽,你会被店员认为没钱。你自己也会因为耽误了店员的时间,感到不好意思。
所以,在封闭式柜台的商场买东西,压力其实蛮大的。
我们都知道,有用户痛点就意味着需求,有需求就有商机。这个商机就被一个叫哈里·戈登·塞尔弗里奇(Harry Gordon Selfridges)抓住了。
他怎么抓住的?用的就是我们讲的再定义术。
在塞尔弗里奇眼里,商场不是提供各种商品,让人来购物的地方,而是一个让人休闲、体验购物乐趣的场所。
当他对商场有了这种定义后,他的做法就全都变了。
在塞尔弗里奇开的百货公司里,所有的货架都是开放式的,顾客可以不需要店员的帮助,自由地拿取货物。店员只会在你想买或者有问题的时候,才会过来给你服务。
这样一来,如果你不想买某件商品,只是看看又放回去,就没有任何压力了。
而且,商品的陈列方式改变后,店员的态度也会改变。你想想,在以前,顾客无论看个啥,都需要店员的帮助,所以在店员眼中,顾客只有两种:买东西的和不买东西的。
而现在,每一个看商品的客人都可能会买,店员的态度就会变得亲切,顾客的体验也就会变得更好。
你看,新的眼光产生新的定义,新的定义就会产生新的改变。塞尔弗里奇对百货店的重新定义,彻底地改变了百货店以及线下商场的形态。
再定义术的三个切入点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这个再定义术这么棒,它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可以做吗?
我有三个切入点让你参考:
第一,很简单,也很直接,就是我们要不断地问自己:我到底是干哪一行的?
比如,你是在卖窗帘,还是在做调节光线的生意?
茑屋书店就说它不是开书店,而是在提供高品位生活的解决方案。书,只是高品位生活的一部分;迪士尼说,我不是拍动画片,是在实现梦想。
苹果公司全名里本来有个Computer,后来他们把Computer拿掉了,为什么?因为苹果说它不只是卖电脑的,它已经融入了你的生活。
所以,再定义术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你要不断地问自己,我到底是干哪一行的,为你的事业下一个全新的定义。
当然,重新下一个定义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再定义也有好坏之分。那么,怎么判断一个定义的好坏呢?
此时你得记住第二点:再定义重要的是角度而不是尺度。
比如说,你现在是卖车,你不能再定义说我是大车。如果你是车子,你再定义的时候,可不可以把它定义成变形金刚?
举个反面的例子:
美国的铁路公司一直亏损,为什么?因为它的短途市场被汽车取代,长途市场被飞机取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长期以来,美国铁路公司对自我的定义就是铁路,跟铁路无关的事都跟我无关。
如果它能再定义自己是交通业,它就会成为汽车工业以及飞机工业最早的投资者。这样一来,铁路公司就可以凭借先发的资本优势,把整个交通行业立体地串联起来。
第三,再定义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你要时时问自己,时时换角度。
为什么?因为你不变很危险,整个社会很像小朋友,他的身体不断在变化,所以你隔一段时间,原来的衣服鞋子就不能穿了。
社会集体的行为是会创新的,变化每天在发生。
比如说,以前人们买东西的时候,要看产自哪个国家。美国货就比非洲货好卖。
后来,人们的关注点由国家变成了公司,比如你是要买索尼还是松下,要买奔驰还是宝马。
现在,大家开始注重的是个人,比如,你买的产品是谁设计的?设计师的重要性会跑到前面去。
你看,消费的焦点一直在变,从国家转到公司,再到个人。
所以,作为一个创意人,每隔一段时间你都要审视身边习以为常的事,重新认识这些事物在大的结构里面的位置。好像你驾帆船,不是开足马达往前冲就可以,你要注意潮流跟风向,你才会有新的发展。
简单地讲,睡着的兔子会被再定义的乌龟给超越。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创意,不一定要发明新东西。新的眼光会产生新的定义,新的定义会带来新的改变。
如果你想产生新的创意,可以经常问自己:我到底是在干哪一行?给自己找一个全新的视角。
再定义的时候,要关注角度而不是尺度,并且它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你需要经常审视,变换角度。
创意训练
最后,是我们的创意训练时间:
这一讲的创意训练题,我想请你从健身、戒烟、减肥、写周报、开例会、吃早餐、早睡早起这些行为习惯中,选择一个,给它一个全新的定义。
你发现了没?刚才我说的这些行为,要么是你难以面对,要么是你迟迟无法启动的事。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再定义,祝你成功!
16丨软化术:如何打破思维僵局?
郝广才·创意思维课
09-05
进入课程 >
16丨软化术:如何打破思维僵局?
11:47 10.79 MB
郝广才亲述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前一讲我们讲了再定义术,就是创意不一定要发明新东西,新的眼光会产生新的定义,新的定义会带来新的改变。
这一讲,我要跟你讲的产生创意的方法是软化术。
什么是软化?就是对和错、正和反之外,我们要找到一个有趣的角度,来软化原来僵化的思路,让它变得灵活。这样一来, 我们在陷入僵局的时候,就更容易打破。
拯救美国牛奶业的软化术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们先从一个真实的案例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牛奶销量大量下滑。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当时以可乐为代表的软饮料,各出奇招,挖空心思宣传,抢占了大部分市场。
而且,喝牛奶的年轻人还会被贴上“乖宝宝”的标签,所以年轻人都不喜欢喝牛奶。
这样一来,奶农就惨了,因为新鲜的牛奶不好存储,当天没卖掉,它就不新鲜了。
面对困境,奶农协会和政府想了各种办法。花了很多钱去做广告,找来各种大牌明星宣传喝牛奶的好处。但是,不见任何起色。
直到后来,他们找来一个叫杰夫·曼宁的人,由他操刀设计了一系列的广告。结果,牛奶的销量就开始剧增。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曼宁设计这一系列广告的时候,找到了一个有趣的角度。
我们都知道,做广告宣传,一般有两个思路:正面鼓励和负面恐吓。
拿推销牛奶这件事来说,正面鼓励的方式就是告诉你,喝牛奶有益健康,能帮你补充各种有益的元素等等;负面恐吓的方式,就是说,不喝牛奶,你会缺钙之类。
但是,这两种宣传方式,基本都不管用。
因为牛奶的形象已经很正面了,所以广告重点不是加强牛奶的形象,而是要加强消费者的行为。
而负面的恐吓,对不喝牛奶的人也没作用,因为他本来就不在乎,如果在意早就有喝牛奶的习惯。
所以,在正面与负面之外,我们要缓解一下张力,找到一个有趣面来软化一下。
我们都知道,牛奶除了健康与不健康,它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征。
比如牛奶很少单独饮用,都是和麦片、饼干、三明治之类的食物搭配饮用。如果没有牛奶,这些食物要么根本没法吃,要么吃起来少了那么点意思。
根据这个思路,曼宁主导了一系列牛奶广告“got milk?”,翻译成中文就是“有牛奶吗?”。
广告剧情是一个宅男正在看球赛,吃饼干,正好电话铃响了,打来的是他暗恋已久的女生。
女生要约他去听演唱会……但他说不出话来,因为嘴里塞满饼干,他奋力冲去打开冰箱,想拿牛奶喝,结果牛奶没有了……话筒那边传来女生说:“我知道沉默代表什么,可惜我们不来电,再见……”电话挂断,空留宅男悔恨想死!
然后荧幕出现大大的“got milk?”——有牛奶吗?
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摆脱了正反面,找到了有趣面的例子。它通过一种幽默的方式,向年轻人传递了一个信息:喝牛奶是一件很酷,很好玩的事情。
果然,广告推出后,牛奶销售量大增。经常消费牛奶的家庭,全年的消费量上升了4%,一天饮用牛奶的次数从3.9次上升到4.3次。
这,就是软化术的作用。不仅能帮我们宣传推广,还能帮我们打破僵局。
要知道,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让我们习惯了对和错,正和反,思路僵化,很少去从第三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软化术这种幽默有趣的视角,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瑞士手表的破局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再来看一个钟表行业的真实案例:
1974年,全世界的钟表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年,日本的石英表进入市场,不仅便宜,质量还好,瑞士的钟表行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这个冲击有多大呢?看一组数据你就明白了:
在1974年的时候,瑞士钟表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是43%,到了1983年,它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只剩下15%。
瑞士本来有1600家钟表厂,经过这个冲击只剩下了632家,少掉将近1000家。
面对覆灭的危险,瑞士钟表业找来了尼古拉斯·哈耶克,期待他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局。
那么,怎么走出困局呢?
按照传统的解决思路,无非这么两个方向:
第一个,从正面和日本手表硬碰硬。就是想法设法,降低生产手表的成本,这样一来,日本手表就不再有价格优势。可是,当他们在市场上推出一款黑色的廉价塑料手表的时候,并没有人愿意买。
既然正面硬拼行不通,那国家能不能换个方向,不要再做钟表业?肯定不行,因为你不可能让整个行业就此没落。
那么,能不能再换个思路,找到一个有趣面,来软化掉现在僵硬的思路呢?
哈耶克正是这么做的。他想到,手表除了计时功能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彰显身份。而且,它还能表达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既然这样的话,一块表就会显得不够。就好像女孩子可能同时拥有爱马仕的铂金包、香奈儿的boy包、巴黎世家的机车包……每个包包用在不同场合。
同款包不同色、不同材质,表达也不同。所以有铂金包的人,也不可能只有一个铂金包就够。
所以你永远会买第二个包,第二个也代表没完没了。
于是,哈耶克给刚才我们提到的廉价塑料表,找到了一个鲜明的定位——“第二只表”Second Watch,简称Swatch。
这个品牌和之前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主要有这么两个:
第一个,它代表创新技术,象征青春和创意精神,等于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第二个,它的花样、款式会不断推陈出新,快速跟上流行,甚至创造流行让别人跟。
这样一来, Swatch立刻成为时尚。许多歌手、明星、名人都开始佩戴。另外,由于价格不贵,所以只要一买,就会买第二只、第三只。
到了1992年,Swatch的销售量,达到一亿只,瑞士钟表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回升到53%。
你看,一只小小的手表,经过软化的思考,不仅打破了僵局,还创造了全新的价值。
主动寻找有趣面
所以,软化术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改变我们僵化的思路。
很多时候,面对各种问题,我们会习惯性地被以前的思路困住。但是,如果你能主动提醒自己,主动去寻找有趣面这个第三条道路,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再来看一个明和电机的例子。
明和电机是日本一家专门替松下、东芝做代工的工厂,主要生产电器零件,生意最好时有超过一百名员工。但是,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发生了石油危机,日本的代工厂大量外移,到了1979年,它就撑不下去。
怎么办?传统的思路无非两条:一、继续硬扛;二、放弃不做。
那么,能不能找到第三条道路?
这时,明和电机老板土佐坂一的二儿子土佐信道给出了一个方案:还是继续做电器零件,但是和原来的不同,要在电器零件上增加一些有趣的元素。
在这个思路的引导下,明和电机新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产品,其中的代表作就是鱼骨头延长线,原来平淡无奇的电线,被做成了鱼骨头的模样,很有设计感和艺术感。推到市场上后,大受欢迎,一年大卖12万条,进账3亿日元。
你看,在传统思路之外,寻找有趣面,往往能带来意外的收获。其实,不仅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可以这样做,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也可以用软化术来思考。
2017年,信道在平价生活百货店,发现有一款USB的充电线,整个设计和明和电机的鱼骨头延长线一模一样。
这时鱼骨头延长线已经绝版,进化到鱼骨头的USB充电线。
这个山寨品来自哪里?中国?不是,是来自丹麦的斑马公司(Zebra A/S)。
发现有人抄袭,怎么办?去法院告它吗?信道没有这么做。
他悄悄地分批从各店把货扫光,买下120条售价200日元的鱼骨头充电线。隔天就在网路上推出“绝版品复活”,把山寨版重新包装,标价2625日元来卖,结果人气爆表。
从发现被山寨,然后以幽默回击,引发全面效应,前后只用短短一天的工夫,丹麦斑马公司立刻把自己的产品全面下架。
你看,这就是软化术的力量。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在你碰到什么事情,陷入困境的时候,就可以跳出传统的解决思路,看看有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在正面的有利点跟负面的不利点之间,你要找出一个有趣面,从直线思考中跳脱出来,让思维流动起来。
创意训练
最后,留给你一道创意训练题:
有些人很喜欢吃狗肉,一些地方还会举办狗肉节。假如你是一个爱狗人士,请你使用软化术,设计一个宣传方案,让人们不要吃狗肉。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17丨附身术:如何跳脱固有框架?
郝广才·创意思维课
09-05
进入课程 >
17丨附身术:如何跳脱固有框架?
10:52 9.95 MB
郝广才亲述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和你讲了软化术,就是在正面跟负面之间,要找到一个有趣面,换个思路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这一讲我要和你讲的创意思考方法叫附身术。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帮你从原来的思考框架中跳脱出来。而跳出原有的思考框架,往往是我们产生创意的关键。
巴菲特的附身术
股神巴菲特,在他的办公室挂了一张相片。这张相片既不是他自己,也不是他的家人,而是一个棒球职业运动员——泰德·威廉斯。
为什么巴菲特要挂一个棒球职业运动员的照片?
因为泰德·威廉斯在“教” 巴菲特怎么投资。
看到这,你是不是特别疑惑,投资和打棒球有什么关系?
确实没什么关系,但是,巴菲特也的的确确在用泰德·威廉斯打棒球的方法,在投资。
我们都知道,打棒球的时候,打击率特别重要,它是衡量一个棒球选手的重要标准。
而泰德·威廉斯,不只打击率高,而且打球有“道”。他出过一本书《打击的科学》。
在这本书里,泰德·威廉斯介绍了他的打击哲学。
这个打击哲学一共三个要诀:
一、严格选球;二、正确思考;三、练习练习再练习。
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个来看。
先看第一个,严格选球:
泰德·威廉斯在打击的时候,特别挑。他把“好球带”分成77格,每格只有一颗球的大小,只有球进入最佳的格子,他才挥击。
落在其它格子的好球,他都不受引诱,绝不追打。云朵飘来,有阴影时,不打。观众的衣服反光,闪到眼睛时,不打。反正不是最佳时机,绝不打。
但是,一旦等到和发现自己拿手的好球,他就会全力打出去。
第二个要诀:正确思考。
泰德·威廉斯在打击之前,会先观察投手,所以每次比赛的时候,第一个球,他只观察不挥棒,不打率高达95%。
但是,当他了解了投手当天的思路和状态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出棒。
这是第二个要诀,第三个要诀:练习练习再练习。威廉斯每天早上6点准时到球场练习,一周练习300次。
他自己骄傲地说:“再有名的打击者,都没有人练习挥棒的次数,多过泰德·威廉斯!”
看到这,你是不是要问,这和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大着呢,巴菲特在投资的时候,就是一直观察各个公司的股价,把它们看成一个一个“格子”。大部分时间,什么也不做,就是观察。
有一天,就会看到一个速度很慢,路线很直,正好落在中心格子的球,才全力给它打出去。
抓到这种好球,像可口可乐,你就摆着,摆得越久它为你赚得越多。
而绝大部分的专业投资者,就是看到可能是好球就出棒,最后挥棒频频,成绩也平平,打来打去只是瞎忙。
巴菲特挂泰德·威廉斯的照片,是要时时提醒自己,当球落在最佳的格子才挥棒,而且要全力打出去。
巴菲特的这种方法,就是附身术。它有点类似于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就是附身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按照他做事情的方式去思考。
这种方式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当我们附身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的自我会消失。自我消失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跳出原来的框框产生创意。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专属于自己的附身对象,或者说“创意顾问”。
附身术的关键步骤
要提醒你的是,在找附身对象的时候,很有技巧。
“附身术”有个前提,就是不要用你生活或工作周边的人来附身。
为什么?因为这些人你很熟悉,很多时候,你的感情和情绪会干扰你的判断。你以为你附身了,其实只是在猜测他的想法。
那么,我们该找谁来附身呢?一般有五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附身高人。
在选择高人的时候,要选择和你所在产业无关的高人来附身,否则我们只是在抄袭竞争对手而已。就像巴菲特附身的泰德·威廉斯,是打棒球的高手,不是搞投资的。
第二个方向,附身顶尖公司。
和刚才一样,你要选择跟你同一目标,不同产业的公司。
比如我的公司格林文化是做儿童书的,乐高和我们的目标用户一样,也是针对儿童。那么,格林就可以附身乐高,想想它会用什么方法卖书给儿童?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附身迪士尼?因为它不只是动画,也有出版童书,如果附身的话,创意会有限。
第三个方向:附身不同产品。
还是拿我的公司格林文化为例,如果把格林的绘本想成是玩具,要怎么做?或怎么卖?如果绘本是汽车?是冰淇淋呢?
你看,不同的附身,会引发完全不同的创意。
第四个方向:附身顾客。
比如,格林文化可以问:面对儿童绘本,妈妈怎么想?爸爸怎么想?老师怎么想?图书馆员会怎么想?
然后,针对他们的想法,就可以制定各种不同的策略。
第五个方向:附身对手。
这就好像下棋、打牌的时候,你要附身对手,看看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举一个《三国演义》中的例子:
《三国演义》中有个著名的桥段,空城计。从今天我们讲的附身术的角度来看,空城计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相互附身在对方身上,分析对方是怎么想的。
那么,同样是附身,为什么司马懿失算了呢?因为虽然他了解诸葛亮的习惯,但是他没想到诸葛亮会改变原来小心谨慎的习惯。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诸葛一生唯谨慎。
要知道,习惯一改变,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行为,也就有了不一样的创意。
附身术的五个关键步骤
看到这,你可能要问,对于怎么选择附身的对象,我已经知道了。但是,在选择了附身对象后,具体怎么操作呢?
简单地说,一共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你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是为了附身而附身,而是为了通过这个方法,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刚才提到的巴菲特,他在做投资的时候,是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的。所以他需要通过“附身”泰德·威廉斯,来不断地提醒自己。
第二步:从别的行业或领域找一个目标对象。
请注意,一定是要从别的行业和领域中寻找。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沦为竞争对手的复制品。
第三步:搜集你要附身对象的所有信息,在纸上一条条写下来。
第四步:从写下的内容中,挑出和“行事作风”有关的信息。为什么要挑行事作风?因为天生的特质,独特的经历你模仿不了,我们能够学习和模仿的,只有行事作风。
比如我们刚才说的巴菲特,他在“附身”泰德·威廉斯的时候就选择了三条行事作风: 一、严格选球;二、正确思考;三、练习练习再练习。
挑选完和行事作风有关的信息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到最后一步了:运用附身对象的行事作风,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这一讲我向你介绍了附身术,它能帮我们跳出固有的思考框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在使用附身术的时候,有两个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个是附身对象的选择,一定要选择和我们自己所处的行业和领域不同的附身对象。第二个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学习的是附身对象的行事作风,而不是他的天生特质或者特殊经历。
创意训练
最后,给你留一道创意训练题:
这两年,共享单车非常火,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比如废弃单车带来的垃圾问题,一些城市还出现了单车坟场。
如果让一个营销专家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会怎么处理?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18丨配角术:如何挖掘创意机会?
郝广才·创意思维课
09-05
进入课程 >
18丨配角术:如何挖掘创意机会?
11:06 10.16 MB
郝广才亲述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们讲了附身术,就是我们可以附身在那些厉害的人身上,用他们的眼光和思维,来解决问题。
这一讲,我要给你讲的是配角术,有时候,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到配角身上,往往也能产生各种创意。
看到这,你是不是有点疑惑。人不都是想当主角的吗?
没错,可问题是,主角往往只有一个,机会少之又少。
而当你把注意力投放到众多的配角上面的时候,你就可以发现各种新的创意和机会。
咖啡隔热套的发明
我们不妨先看一个配角的例子。
如果你去星巴克喝过咖啡的话,你会发现星巴克的杯子外面,都套着一个隔热套。
这个隔热套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隔热套出来之前,星巴克都是用杯子套杯子,来解决烫手的问题。那隔热套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
故事还得从上个世纪说起,1991年的一天早上,美国一个叫杰·索瑞森(Jay Sorensen)的人,开车到麦当劳汽车餐厅得来速买咖啡,当他接过咖啡的时候,因为太烫,失手把热咖啡翻倒在大腿上。
虽然狼狈不堪,但索瑞森的脑子里,冒出了一个主意:如果能发明一个“隔热杯”,那一定会赚翻!
想到就做,索瑞森动手做了各种杯型,试验了各种材料。
他发现,要隔热,材质就得“厚”;杯子厚,就没法堆叠。既占空间又很难运送。
怎么办?
陷入僵局时,他想到不应该只想着做“主角”,是不是可以做“配角”,为杯子做一个“袖子”呢?
他发现硬纸板的隔热效果不错,因为硬纸板的表面有凹凸的浮雕压纹,有空间可以隔热。
于是,他以此为灵感设计出凹凸压纹的“波浪”型纸板,并花了一万五千美金,做了十万个杯套。这个杯套,像手环一样,可以套住杯子,取名“Java Jacket”。
然后索瑞森去找咖啡店的连锁老大星巴克。刚才我们说到,星巴克是用杯子套杯子,来应付烫手的问题。除了不环保,成本也很高。所以索瑞森的杯套正是他们期待的“最佳配角”。
但是星巴克想得到独家授权,而且要索瑞森变更设计,还想压低价钱。就这样,索瑞森和星巴克从1993年说到1994年,前后八个月,最后都没谈拢。
于是,索瑞森找到星巴克的竞争对手Coffee People,他们只看了一眼,立刻下了一万个订单。
后来,索瑞森参加西雅图咖啡展,接到100笔生意,还得到了隔热套的专利。
而星巴克呢,转向找LBP合作,做出自己的杯套“Coffee Clutch”,基本上是学习Java Jacket,不同的是Coffee Clutch是用瓦楞纸,Java Jacket是用木屑纸板。
不过,大家还是习惯把隔热套叫Java Jacket,隔热套也几乎成了咖啡店的标配。
你看,在发明隔热套的时候,索瑞森没有只盯着主角,也就是咖啡杯,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了配角,做了一个隔热套,不仅给自己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全新的创意。
拉杆箱的诞生
再来看一个把注意力转向配角带来创意的例子。
我们现在出门旅行,行李箱一拉就走,非常轻松。但是,以前的人可没这么轻松,那时的行李箱没有轮子,只能提,提不动,只能扛,扛不动,还得请人搬。
你说这是什么年代?在1972年以前,都是这样。
那时候,车站、机场都有搬运工,他们会抢着帮你扛行李,赚你的小费。1972年4月4日后,整个都变了,因为行李箱加上了轮子。
造成这个改变的人,叫伯纳德·沙道(Bernard Sadow),他是皮箱公司的主管。有一天,陪太太去逛超市,因为公司业绩不好,心情低落。
太太索性叫他在收银台外的休息区待着,自己去逛超市。沙道无聊地坐着,忽然看见一个年轻人。
他跟别的客人不同,别人都是推着购物车,他是用一根绳子拉着购物车,像在遛狗,随手把大包、小包的零食丢进车内,一派轻松……沙道眼前如同出现幻觉,他看到年轻人拉的不是购物车,是他公司的行李箱。
于是,沙道把轮子加在行李箱上,不仅取得了专利,还得到设计大奖,公司业绩也翻倍了。
但是,这种用绳带拖拉的行李箱,有个明显的缺点,拖着走的时候,要抬起一边,并不省力,遇到转弯或路面不平的时候,箱子很容易翻倒。
这种苦楚,一个叫罗伯特·普拉斯(Robert Plath)的人最了解,因为他是西北航空的机长,长期拖着行李箱四处奔忙。
退休后,罗伯特闲在家没事干,想起工作时最恼人的问题,便开始改良行李箱。改良的时候,他把注意力放在了行李箱配角的配角,也就是行李箱的拉绳上。
那时的箱子,由于拉绳太软,使不上力,所以有轮子也费力。
罗伯特就想,可不可以把绳子替换掉。于是,经过一番研究后,他发明了“硬式拉杆”,也就是现在通用的拉杆箱。
后来,罗伯特成立了自己的行李箱公司,也就是现在行李箱的三大品牌之一,美国铁塔(TravelPro)。
你看,面对不好用的行李箱,沙道和罗伯特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行李箱的配角身上,通过不断地改良产品,最终收获了巨大的创意。
罐头笑声的发明
其实,不只是有形产品,一些无形产品,也能通过把注意力放在一些不起眼的配角上,从而产生让人惊喜的创意。
如果你看过情景喜剧的话,一定对里面的观众笑声非常熟悉。
虽然你知道这些是提前录制好的“罐头笑声”,但是听着人家大笑,我们也会跟着笑,因为情绪是会传染的嘛。
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罐头笑声是没有的。那么,它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呢?
这还得从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的一个工程师说起,这个工程师叫查利·道格拉斯(Charley Douglass),对声音有洁癖,特别讨厌摄影棚里观众的笑声,有人笑太久,有人笑声太大,有人不该笑时自己乱笑,该他笑时他又不笑。
每次他要修剪这些乱七八糟的笑声,费劲又费神,这种工作一点儿创意都没有。
于是,他动手把观众的笑声剪辑在一起,这样节目播出时,观众就会在该笑的时候笑,该笑多久就笑多久,该笑多大就笑多大,制造了完美的观众反应。
1950年,罐头笑声第一次用在洪克·麦酷尼秀(The Hank McCune Show)上,效果奇佳,从此,罐头笑声成为喜剧的标配。
使用配角术的两个心法
通过咖啡杯隔热套、拉杆行李箱以及罐头笑声这三个例子,我想你的思路已经被打开了,你会开始注意主角之外的配角,会去想配角的身上,有没有改进提升的空间。
但是,你会有一个疑问:
就是如何去发现,那些可以带来巨大价值的配角呢?有没有什么诀窍?
有,就是利用你眼睛的余光。
什么意思,如果你打过球的话,就知道,在打球的时候,眼睛不能死死地盯住前方,你一定要用余光扫视,以免旁边有人来抢你的球。
配角术也是这样,我们在盯着主角的时候,一定要上下左右,用余光扫视。看看有没有可以改进的配角,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
另外,你还需要去关注,现在市场上大卖的,有哪些产品。然后你想着怎么配合它,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比如说,手机是主角。那么,围绕手机这个主角,旁边有哪些配角?
手机吊饰、手机壳、手机膜、屏保桌面等等,这些配角,有没有改进的空间?
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配角上面,兴许你能想到让人争相模仿的创意。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这一讲,我给你介绍了配角术,就是我们在发想创意的时候,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本来并不起眼的配角上,看看它们有没有改进提升的空间。
在使用配角术的时候,要多观察市场上唱主角的产品,然后利用好自己的余光,看看主角周围,有没有可以改进的配角。
创意训练
最后,给你留一道创意训练题:
得到App上有非常多优质的内容,配备的音频更是方便你在跑步、做家务、上下班途中等各种场景下学习。
请你运用刚才的配角术思考一下,给得到App加一个配角,让它更方便大家在不同的场景下学习。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如果你的创意被采纳,还会获得“得到贝”奖励。
19丨刻意术:如何吸引公众眼球?
郝广才·创意思维课
09-05
进入课程 >
19丨刻意术:如何吸引公众眼球?
10:58 10.04 MB
郝广才亲述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们讲了配角术,就是你不要把目光全部放在主角身上,还可以挖掘一下配角的潜力。
这一讲,我要讲的方法是刻意术,就是通过刻意的方法,让自己产生创意。
我们都知道,在营销传播领域,夸张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
比如我这样说:
在我的创意思维课里,我已经说过100万遍,创意是和别人看一样的东西,有不一样的看法。创意是和别人碰到一样的问题,有不一样的解法。
看到这句话,你不会起来说:“不对,你不可能说过100万遍,最多十几遍。”
你会想:“100万遍只是夸张说法,郝老师是想强调他对创意的看法。”
这个时候,你会同意我,而不是跟我计较我是否真说了100万遍。
你看,“100万”就是我的刻意夸张,虽然它很极端,但是很有效。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商家在做广告的时候,稍微夸张一点,就会被用户指责,说在做虚假宣传。
但那些极端夸张的宣传,反而可能有机会获得创意大奖。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从2007年开始,有一只超大号的小黄鸭火遍全球,不停地在全球各个城市展出,全球最少超过三千万人跟这只超大号的小黄鸭合影。
这只超大号的小黄鸭,是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jjnHofman)设计完成的。
除了超大,其实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就是这种反差和夸张,让这只超大号的小黄鸭成为红极一时的设计。
刻意荒谬
你看,刻意术是不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方法?
除了刻意夸张,还可以刻意荒谬,这个方法,一些疯狂的创意人非常擅长。或许就是因为他们完全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所以能无所不用其极地去获得他们想要的。
问你一个问题,赖床和和平有什么关系吗?
八竿子都打不着。但是就有人把它们刻意地联系在了一起。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著名的摇滚歌手约翰·列侬和他的妻子小野洋子,发起著名的“赖床”(Bed in)和平抗议活动。
为了宣扬反战,并引起大家对世界和平的关注,列侬和小野洋子在蜜月期间,先后在阿姆斯特丹的希尔顿总统套房,以及加拿大蒙特利尔伊莉莎白女皇饭店各发起连续一周的“赖床为和平”(Bed in for Peace)的和平抗议活动。
善于操控媒体的他们,邀请了各大报纸、杂志、电视和电台媒体到场报道。两人穿着整齐的睡衣连续7天不下床,向媒体谈论反战与世界和平。
这个看似荒谬的举动,在当时成功引起全球各大媒体及世人的关注。
刻意没有
不仅是荒谬,刻意没有也能创造各种创意。
想想看,人类有多少创意是从“没有”入手,然后产生了伟大的发明。
无线电、无叶片风扇、无线充电、无按键手机、无糖、无脂肪……
很多时候,刻意没有往往能带来惊人的创意。
比如,曾经有一本书,连续44周登上美国亚马逊的畅销书排行榜。这本书的书名是《男人除了性还会想什么?》(What Every Man Thinks About Apart from Sex?)。
它里面写了什么,这么好看?
一个字也没有,完全空白。
它的意思就是说,男人的脑袋里除了性以外,什么都没有。
你看,一个字都没有的书,不仅要卖10美金,还登上了亚马逊的畅销榜,是不是很有创意?
有意思的是,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借用这个创意,印了一本书叫《投给民主党的理由:综合指南》(Reasons To Vote For Democrats: A Comprehensive Guide)。
翻开后发现,里面同样一个字也没有。
这一讲,我已经向你介绍了三个寻找刻意的方向:刻意夸张、刻意荒谬、刻意没有。
下面,我要向你介绍两个具体的操作方法:刻意反常术和刻意限定术。
刻意反常术
先来看刻意反常术。顾名思义,刻意反常就是要违反现在的常识,这种方法,通常能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意。
它的操作法是这样的,一共有四步:
确立“主题”
写出主题的常识
改为反常识
与主题进行联结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要为一个法国菜餐厅来设计一个富有创意的经营模式。
怎么操作呢?
第一步,先确定主题:比如说我们要设计一个“新奇的法国菜餐厅”;
主题确定后,就可以在纸上列出和主题相关的常识:
法国菜餐厅,有哪些常识呢?
水晶吊灯、巴洛克装潢、豪华的桌椅、昂贵的价格、银制的全套餐具,还有服务员都穿着正式的服装。
写完这些常识之后,我们要一个个把它改为反常识:
巴洛克装潢改成极简风格的现代装潢;豪华桌椅,改成没有椅子,站着吃;昂贵的价格,改成一道菜19块人民币;本来是用全套的刀叉吃,现在用筷子吃;服务员也不穿正式的服装,改为运动服。
改为反常识后,再把反常识的点和主题联结在一起。你看,这样一来,是不是创造出了全新的法国菜餐厅?
我们甚至可以再刻意一点,可以把料理台放在水池中央,客人围着水池用餐,吃饭的时候要穿泳装,夏天主打游泳池概念,冬天主打温泉概念。
怎么样?够不够新奇?
看到这,你说这不可能,这是空想,现实中怎么有人会怎么做。
不,我来介绍一个比刚才这个空想还疯狂的真实点子:
丹麦有个新式餐厅叫“Dinner In The Sky”,中文翻译叫盛宴长空。当消费者坐好后,连人带菜用吊车吊到半空中,厨师在中间料理,大家围坐在料理台旁吃大餐。
怎么样,疯不疯狂?那么市场反应怎么样?
生意超好,餐厅的座位非常难订。
还有更反常识的,西班牙大厨费兰·阿德里亚(Ferran Adrià)发明了一种“分子料理”,这种料理,你只能吃到泡沫,就是嘴里有味道,但吃不到真实的食物,怎么样?是不是很反常识?
这是第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刻意反常术。
刻意限定术
下面,我要给你介绍第二个生产各种创意的操作方法,刻意限定术。
一般来说,我们在发想创意的时候,都要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是在这里,我们偏要人为地增加一些条条框框。
它的具体方法是这样的,主要有三个步骤:
(1) 第一步:确定主题;
(2) 第二步:刻意限定一个条件,比如“地区”、“对象”、“人数”、“时期”、“情况”等等;
(3) 第三步:将限定条件,刻意地和主题进行联结。
我们不妨再拿餐厅做例子:
我们可以“限定地区”,比如只有用“南极圈”捕到的渔获当食材;
可以“限定对象”,比如只有出版社的编辑或者老师可以来;
可以“限定人数”,比如每次一组客人不能超过四个;
可以“限定时期”,比如每月只有初一、十五开门;
可以“限定情况”,比如每个人只能吃1600卡路里的食物。要知道,“吃到饱”、“饮料无限畅饮”这类无限制餐厅,已经太多见。反过来处处限制,是不是更容易产生创意?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时期限定”每月只开初一、十五,会不会不现实,租金都浪费掉了?那你初二、十六,可以卖给电影人,初三、十七,可以卖给股票人。
要知道,在日本东京,有家服装店(“#FFFFFFT”),只卖白色T恤,而且只在周六下午开门,生意极好,客人都是慕名而来的观光客。
所以你看,即使限制条件,我们也能产生无限的创意。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这一讲,我介绍了三个寻找刻意的方向:刻意夸张、刻意荒谬、刻意没有,下次,当你一筹莫展的时候,不妨从这几个方向思考一下。
我还介绍了两个具体的操作方法:刻意反常术和刻意限制术。通过它们,我们知道,有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反而会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
创意训练
最后,给你留一道创意训练题:
在网络上,各种谣言满天飞,比如:糖尿病再也不用打针吃药、吃味精致癌等等。
这些谣言通过手机,传到了老人那里,由于有些老人科学素养不强,对这些谣言,没有辨别能力,很容易相信,跟他们解释的时候,特别费劲。
请你运用刚才讲到的刻意夸张,想一个劝服老人的话术。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20丨简单法则:如何让创意自带传播效果?
郝广才·创意思维课
09-05
进入课程 >
20丨简单法则:如何让创意自带传播效果?
11:35 10.6 MB
郝广才亲述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在讲完量产创意的具体操作方法之后,我们要进入到课程的最后一个模块了。在这个模块,我要和你讲的是创意的传播法则,也就是我们在产生创意后,怎么把它传播出去。
这个模块特别重要,它同样适用于所有人。了解这些传播原则,不仅能帮你有效地传播创意,还能让你回过头去审视和修正自己的创意,让它变得更好。
这一讲,我们先来学习认知法则和简单法则。这两个法则,不仅会让你对人,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反过来帮你改进创意。
认知法则
先来看认知法则,它是创意传播的第一个法则。
什么是认知法则呢?
就是你要时刻牢记,人的行为不是思考,而是一个个反应。
什么意思?我们来看德国伯恩大学的科学家做的一个红酒实验:
参加实验的人面前,摆了五种不同价位的酒。其实是同一种酒,只是标了不同的价格。他们喝酒的时候,脑部会接受仪器的实时扫描。结果发现,这些人,在喝最贵的酒的时候,最开心。
你看,是酒的价格,而不是酒的品质影响了人对酒的评价和体验。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的大脑有这样一个习惯,贵的东西,就是好的。他不会去理性地思考,到底哪一种酒,它的味道更好。这些人的行为,更多地是对价格标签作出的反应。
所以我说,人的行为不是思考,而是反应。
这一点,我要提醒你特别注意,这是我们整个传播法则的核心。
我在之前的课程里讲,在做创意思考的时候,一定要跳脱人固有的思维局限。但是,在做创意传播的时候,就要反过来,要利用这些人身上固有的思维局限。
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日本的本田汽车,在1968进军美国后,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当时,日本车进入美国的前三大品牌依次是:本田、丰田、尼桑。
但是,和美国市场的火爆,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本田的汽车在日本销量平平,有时候连前五名都挤不进去。
为什么?
因为本田在日本是做摩托车起家的,1959年的时候,本田就成了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
所以在日本人的脑袋里,本田等于摩托车。你要卖给他汽车的时候,他心里就有一个抗拒。
虽然它的汽车不差,可是这没办法,因为人的脑袋就是这样,相比于理性思考,更习惯于被动反应。
不仅如此,人的脑袋还会不受控制,会自动联想解释。
比如台湾有一个很有名的食品公司叫新东阳,它生产的肉干、肉松非常有名。在二十世纪80年代的时候,新东阳开始涉足建筑产业。
但刚开始的时候,新东阳的房子卖得很不好。
为什么?因为它用的还是新东阳的名字。在台湾人眼里,新东阳是做肉松、肉干的,怎么会盖房子呢?
后来,新东阳把建筑公司改名叫升阳建设,慢慢就被台湾人接受了,升阳建设也逐步发展为台湾数一数二的大建筑商。
你看,人脑就是这样不可理喻,它会不受控制,会自动联想。
此外,人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脑袋里的价值不是理性的,是一种感觉。
我们平常买一些日常用品的时候,它们的标签上,一般都会有 S、M、L也就是小、中、大三个型号。但是,生产避孕套的杜蕾斯,却没有中号和小号,他的型号是这样标的:起始是L号,往上去是XL号,再往上是XXL号。
你看,人们在买避孕套的时候,头脑明明知道,不可能都是从大号起挑,但是,杜蕾斯这样标示,人们买的时候的感觉就好很多。
如果它现在有M号和S号,没有人敢买,也没有人愿意买。
你看,人脑就是这样,理性明明知道不是这样,但它就是会跟着感觉走。
所以,在做传播的时候,我们不要想着说服大众、改变他们,而是要去改变自己。对于大众,我们要做的,是把他们脑子里原来有的东西,唤醒出来。
这就是我们创意传播法则的第一个法则——认知法则。
简单法则
下面,我要给你介绍第二个法则:简单法则。
什么叫简单法则呢?打个比方,就是人的脑袋里可以放进一头大象,但放不下整个动物园。所以,要想让创意有效传播,最好把事情搞得简单一点。
而且我们刚才讲,人的脑是一个个反应,反应是靠着感觉走,所以你的信息要够简单。
和认知法则偏重于具体的传播策略不同,简单法则,偏重于指导怎么去改进我们的产品,让产品和创意本身,变得更具传播效果。
我们来看一个伦敦地铁的例子。
早在1863年,英国伦敦就建造好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后来,随着地铁线越来越多,民众对地铁地图的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
但是,最开始的地铁地图,非常复杂,上面不仅标注了真实的地铁线路,还标注了河流、建筑物、公园等城市里其他真实存在的区域。
但是这样的地铁图,并没有什么人想用,因为太复杂了。
这时,有一个叫哈利·贝克的人出现了,他是一个工程绘图师。他当时提出了一个洞见,就是搭地铁的人,根本不在乎地面上是什么,他们只在乎自己在哪一站,现在到了哪一站,以及离目的地还有几站。
所以,他做出了一个新的地图,把原来复杂的地铁线路图,简化成了一张只有水平、垂直,和45度三个方向的线路示意图。
当他把自己的设计给到伦敦地铁公司的时候,地铁公司并不相信它会受到乘客的认可。
但还是决定试试看,于是他们把贝克的地铁图印了一千张摆在车站。结果,一个小时就被拿光了,后来直接印制了70万份,发放给乘客。
后来,贝克的地铁图推广到了全世界,我们现在坐地铁的时候,看到的地图,就是贝克发明的。
你看,这就是简单的力量。
使用简单法则的两个原则
那么,怎么使用简单法则呢?我这里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一次只给一个关键信息。
鼠标刚发明的时候,有人跟乔布斯说,这么大的鼠标,为什么只有一个按键?要不要把其他几个按键也放在这里,同时也可以按别的。
乔布斯否决了这个建议,说鼠标就是鼠标,它就一个功能——对屏幕上的游标进行定位,不要加入其它功能,让人搞混淆了。
你看,虽然鼠标只给了一个关键信息,但它定位明确,最终被消费者牢牢地记住了。
第二个原则:连续传递信息的时候,不要超过三次。超过三次,用户就不耐烦了。
比如iPhone最初在设计手机应用时,乔布斯当时做了这样一个要求,就是从主屏幕开始,点击三次之后,就能到达目的地。
不论是听歌还是看电子书,如果用户点了3次还没点到他想要的东西,就会感觉不爽,流失的概率会很大。后来,这个原则成了开发手机应用的原则。
第三个原则:想办法把多个信息或者功能归纳为一个。
比如,我们在设计音乐播放器按键的时候,按照简单原则,肯定是按键越少越好。
但是你听歌,一定会往前听、往后听、调大音量、调小音量,以及暂停。所以,你少不了要用五个按键,但这又不符合简单原则。
怎么办?苹果公司的iPod给出了一个特简单的设计:把四个按键的功能,合并在一个圆形的按键中。既不影响使用,看起来还特别简单。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我在这一讲,向你介绍了两个传播的法则,认知法则和简单法则。
认知法则是传播创意的第一法则,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不是理性思考的产物,而是下意识的反应。我们在做创意传播的时候,不要试图去改变用户,而是要改变自己。
简单法则能让我们反思和改进已有的创意,在使用的时候要遵循三大原则:
一次只给一个关键信息;
连续传递信息的时候,不要超过三次;
想办法把多个信息或者功能归纳为一个。
创意训练
最后,给你留一道创意训练题:
假如你现在是一个部门负责人,由于各种原因,今年项目亏损了。但是,你希望老板增加下一年年度预算,你会怎么去说服老板?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21丨第一法则:如何占领用户心智?
郝广才·创意思维课
09-05
进入课程 >
21丨第一法则:如何占领用户心智?
11:02 10.1 MB
郝广才亲述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们讲了创意传播的两个法则:认知法则和简单法则。就是人的行为不是理性思考的产物,而是一个个反应。这样一来,我们的大脑装得了一个大象,却塞不进一个动物园,所以要给它简单的信息。
既然是简单的信息,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才能在大众的脑海里,占据一席之地?
这一讲,我们就通过第一法则和分类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法则
先来看第一法则。
所谓第一法则,就是说,人们只记得谁是第一,没有人管谁是第二。
比如,第一任美国总统是华盛顿,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那么美国第二任总统是谁?约翰·亚当斯,很少有人知道。
第一个登陆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第二个登陆的奥尔德林就没啥人知道了,要知道,奥尔德林还是队长。
所以,在做创意传播的时候,要重点考虑的一点就是:找到第一的位置,然后牢牢地占据这个位置。要知道,第一的位置,不仅对用户记住我们的创意极有帮助,还往往意味着第一的市场占有率。
比如《花花公子》是第一本公开发行的色情杂志,也占据着最大的市场;吉列发明了第一把安全剃须刀,现在的吉列等同于剃须刀;第一个发明可乐的可口可乐,在美国就等于可乐。
你看,如果在市场上占到第一的位置,你的品牌名字就有可能变成公共名词,比如Google一下,百度一下,原来的公司名字变成了公共名词,你一讲,大家都知道,从而带来巨大的竞争力。
所以从第一法则里,我们能得到两点:
第一点,公众只记得第一名,一定要抢占第一的位置;
第二点,第一往往意味着市场占有率。因为第一会产生信任,而信任会带来市场。
不过,要提醒你注意的是,第一个做,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最出名,市场占有率最大的那个。先驱者,不一定做得最好。
我在这一讲提到的第一法则,是从传播的角度来说的,就是如果要把你的东西传播出去,强调第一的特性,更容易让公众记住。
那么,如果错过了在某个领域做第一的机会,要怎么设计传播方案呢?
你要在细分领域找到第一,也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分类法则。
分类法则
什么是分类法则呢?
就是你要把市场切割成一个个细分的领域,然后在细分领域中成为第一。
比如,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谁?苏联的加加林。第二、第三个,我们都搞不清楚了,可是我们会记得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也会记得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
你看,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和中国人,就是两个新的分类。而找到这些新的分类,相当于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
就好像我们格林,在台湾并不是最大的儿童书出版社,但它是最大的绘本出版社。
如果绘本也被别人占据,我还可以说格林是台湾自制绘本最大的出版社,万一这个也被别人占据,怎么办?我可以说格林是外销版权最大的绘本出版社,这个就绝对没人比我们多了。
所以你可以一层层把自己分类,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一。
比如说博士伦,它是第一个销售软性隐形眼镜的公司。后来,它找到了一个新的分类,叫抛弃式隐形眼镜。然后,抛弃式隐形眼镜,又进一步分成:月抛式、周抛式和日抛式,越分越细。每找到一个新的分类,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品。
再来看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它能发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
后来,Twitter诞生,它找到了一个新的分类,文字短讯息,想发消息,只能打140个字。
再后来,Instagram又找到了照片这个新的分类,于是就变成一个新产品。
你看,这些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在以前的类别里,一个一个地在找全新的分类。
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分类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以前,同一个类别里,可能会同时存在多个巨头,比如可乐行业的可口和百事。
但是,在互联网世界里,赢者通吃。比如说亚马逊,它是全世界最大的网上书店,第二家是谁?就没有人知道了。
所以,网络把所有的商品更集中化了。在这种环境下,你必须创造另外一个类别,才会有生存的机会。
那么,怎么创造一个新的类别呢?
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是:把你的创意或产品跟世界第一、世界纪录联系在一起。
你可以从各种角度来思考,世界最大的、世界最小的、世界最长的、世界最短的、世界最快的、世界最慢的等等。
比如,从世界最大的这个角度来思考。你可以说我这个是世界最大的菠萝面包,全世界最大的披萨。如果最大的披萨已经有了,你可以说你这个是全世界最大的素披萨。总之,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个第一的类别。
也可以宣传说我这个是全世界最大的温泉。如果不是最大的温泉,可以说是最大的碳酸泉,或者最大的海底温泉。
又比如,如果你开了一家旅馆。怎么从创造新类别的角度来思考?
可以不可以打造一个全世界退房时间最晚的旅馆? 别人12点退房,你可以到3点半甚至5点才退房。
如果你的旅馆是温泉旅馆,还可以同时打造多个第一,让你的吸引力变得更强。
比如你可以打造一家拥有全世界最晚退房时间、最大海底温泉的旅馆。
你看,如果一家旅馆同时拥有好几个世界第一,是不是会非常吸引人?
好像我们格林,我们可以说是台湾卖出版权最多的出版社,拥有全世界最多画家的出版社,授权最多语言的出版社。这些都是真实的,你听着这么多第一,就会觉得很厉害。
和你分享一个真实的例子:
在网络上,有一家礼品公司,它上面售卖的全部是送给男性的礼物,特别受欢迎。
为什么只卖男性礼物呢?
原来,这个网站的创始人发现,一般男生要买礼物给女生的时候,他可以迅速在百货公司或者互联网上找到各种商品。
可是女生如果想要送礼物给男生,就不容易送了。所以,这个老板就想出了这个主意,整个网站只卖送给男生的礼物。
而且,为了打造自己的特色,这家公司用一个与众不同的礼物包装,把自己和其它礼品网站区分了出来。
比如,如果你在这个网站上挑一个领带或者一个皮夹。他们不会直接用纸盒,把礼物快递给你,而是把礼物放在用钉子钉牢的木箱里寄过来。同时,还会附送一个小小的铁锹。男生在收到礼物之后,必须很用力地用那个铁锹,才能把那木箱打开。所以,开箱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有男子气概。
你看,这个网站不是第一个专门做送男生礼物的礼品公司,但它找到了一个新的分类,就是第一个专门用木箱包装所有礼物的公司。
所以,有了第一,你就要分类。如果把分类做出来,你就会不断地找到第一,搞不好你还不止一样世界第一。这个时候,你再来传播你的创意,就相对容易了。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这一讲我为你介绍了两个重要的传播法则:第一法则和分类法则。这两个法则是连在一起的。
在传播创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住,公众永远只会记得谁是第一,第二只会被遗忘。
如果在某个领域,已经错失第一的机会,就可以切割市场,创造新的类别,在新的类别中打造第一。
创意训练
最后,给你留一道创意训练题:
假如你是一个幼儿园老师,班上有20名小朋友。期末的时候,要给小朋友评奖,为了不伤害小朋友的积极性,要求每个人都有奖可领,而且奖项还要有价值。请你运用刚才讲的第一法则和分类法则,设计一个奖励方案。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22丨聚焦法则:如何在同类中寻找优势?
郝广才·创意思维课
09-05
进入课程 >
22丨聚焦法则:如何在同类中寻找优势?
08:29 7.76 MB
郝广才亲述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跟你讲了第一法则和分类原则,就是在做创意传播的时候,你一定要找到第一的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公众记住。如果找不到第一,就寻找分类,在分类里做到第一。
但是,如果寻找分类之后,还是不能做到第一呢?这个时候要怎么处理?
比如宝马和奔驰,都是汽车,也同样是德国车。遇到这种情况,怎么来设计传播方案?
这一讲,我们就通过聚焦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聚焦法则,我们才有办法在同类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聚焦会在大脑形成固定的反应
回到我们刚才说的奔驰和宝马,同样是德国汽车,怎么来设计传播方案,让公众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呢?
不妨来比较一下,两家公司的广告。
奔驰在做广告的时候,传递的信息是追求完美,“The best or nothing.”让消费者感觉,奔驰的车非常尊贵。
而宝马,它在做广告的时候,强调的是驾驶乐趣,“Join driving pleasure.”
由于各自传递出的信息不同,奔驰的车,越大越好卖,因为买车的人是坐在后排,来享受的。他不是自己要开,所以他要豪华和大气。
而宝马的车卖得最好的是宝马3系,为什么?因为宝马3系定位在高档运动轿车,能给驾驶汽车的人,带来很大的驾驶乐趣,和宝马的广告宣传相符。
再来看沃尔沃,多年来,沃尔沃一直聚焦在安全,传递的所有信息都是,沃尔沃很安全。那么,大众对它的认知就是安全。
如果你是大老板,你想让司机开车,自己坐在后排享受,一般会选择奔驰。
如果你自己想开车,想要享受驾驶的乐趣,一般就会选择宝马。如果你注重安全,你会选择沃尔沃。
你看,这就是聚焦的力量。聚焦能在用户的大脑里,形成一个固定的反应。这个固定的反应,在他们做决策时,就会发挥影响。
聚焦法则的三个心法
那么,怎么使用聚焦法则呢?我有三个心法:
第一个心法:要有一个对立面。
比如七喜(Seven-Up),它一开始的定位是柠檬类的饮料,销量很差。后来当它把定位聚焦在“非可乐”后,它在软饮料市场的份额一下子蹿升到第三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对立面,也就是可乐。我们都知道,在软饮料市场,最大的就是可口和百事。那么,有没有人不想喝可乐呢?很明显会有嘛。所以,当七喜聚焦到“非可乐”这个定位上后,就给自己立马找到了一大批不喜欢可乐的用户,这样一来,自然就唤起了他们大脑里的反应。
所以,我们在使用聚焦法则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你要关注你的定位有没有对立面,也就是有没有敌人。如果没有对立面,这个定位就不靠谱。
第二个心法:要有焦点活动。
在台湾宜兰,有个很有名的节日叫宜兰童玩节。这个节日聚焦在儿童身上,做得很成功。看到宜兰童玩节成功后,台湾很多地方都开始办节,各个地方的节日,一年有两百多个。结果后来全部失败了,只有童玩节还在。
但是后来,童玩节办着办着影响力也下降了。为什么?因为它缺少了一个焦点活动。
什么叫焦点活动?我们把童玩节和西班牙奔牛节对比一下就清楚了。
和其它狂欢节一样,西班牙奔牛节的时候,大家也是大吃大喝、载歌载舞。但是,从1591年开始,西班牙奔牛节经历了四百多年而长盛不衰,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它有一个焦点活动:一堆人跑在牛的前面,让牛来追,然后看谁比牛快。
你看,就是这么一个看上去很无聊的焦点,就让西班牙奔牛节有着极高的辨识度和吸引力。而我刚才讲的宜兰童玩节,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一个活动是焦点。如果它能做一个焦点活动,比如水枪大战,然后设计世界最大的水枪,让大家互相来喷,搞不好会吸引全世界想做水枪的人来竞赛。这样,宜兰童玩节就有焦点了。
第三个心法:聚焦必须长期坚持。
比如万宝路香烟的广告。长期以来,万宝路香烟一直把自己聚焦定位在牛仔上。它的广告,从不会跟你说香烟有多好闻,吸了这个香烟有多少美女会注目你。
长期以来,它从头到尾,就是一个牛仔在那骑着马,在那一直跑、一直晃,诉诸人心中的牛仔情怀。在这种长期聚焦宣传之下,美国人现在再看到万宝路香烟,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牛仔。
这就是长期坚持带来的结果。
最后,我要提醒你的是,不管是我之前介绍的量产创意的方法,还是这个模块说的创意传播的法则,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好几个方法和法则,合并起来使用。
我们来看一个同时使用了聚焦、分类和第一法则的案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就是CNN,是世界第一家24小时全年无休的新闻电视台。
它刚开始要这样做的时候,大家都不相信,认为没有人要一直不间断地听新闻。要知道,当时流行的是美国三大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只有15分钟。
但CNN的创办人特德·特纳(Ted Turner)认为,应该有一个全部是新闻的新闻台,即时、快速、不间断地向用户播报新闻。他认为观众要随时随地了解这个世界的最新动态。
后来的发展证明,特纳是正确的,CNN后来的市场占有率也做到了全球第一。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这一讲,我向你介绍了传播创意的聚焦法则。
在使用这个法则的时候,你有三点需要注意:找到对立面、寻找焦点活动以及长期坚持。
创意训练
最后,给你留一道创意训练题:
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中国人都有守岁的习俗。虽然同是守岁,不同的家庭,在守岁的时候,干的事情不一样。有些是一起看春晚、有些是打麻将、有些是聊天等等。
你能否给你们家的春节守岁,设计一个必做的聚焦活动,让它成为你们家庭,春节特有的仪式?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我们下一讲再见!
23丨故事法则:如何占据公众记忆?
郝广才·创意思维课
09-05
进入课程 >
23丨故事法则:如何占据公众记忆?
14:55 13.65 MB
郝广才亲述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这个模块,我一直在讲创意的传播方法,到这一讲为止,我已经讲了五个传播的法则,这五个法则都是紧密相关,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我们的头脑是一个个反应,所以你要给它简单的东西。
其次,你要做到第一,才能占据公众的认知。
怎么取得第一?你要不断地分类,分类之后,还要再聚焦,不断地细分。这样,你就会在传播上取得优势。
这一讲,我要继续向你介绍三个相互关联的传播法则:美感法则、独特法则以及故事法则,帮你扩大传播优势。
美感法则
先来看美感法则:
通过前面几讲的内容,你已经清楚,我们在做传播的时候,要考虑人脑的特性。除了自动反应、追求简单之外,我们的大脑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喜欢美。
比如,当年莎拉波娃和大小威廉姆斯都是职业网坛的顶级选手,但是莎拉波娃凭却借出众的颜值,成为收入最高的女网球运动员。
为什么?因为莎娃的广告多。
虽然她不是所有女性中长得最漂亮的,但她是打网球的顶级选手里,长得最漂亮的。广告商在做传播、选择代言人的时候,就会更倾向于莎拉波娃。
虽然这有点不理性,但人脑就是这样,天生喜欢和追逐美丽的事物。
所以,在做创意传播的时候,用好美感法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能给人带来满足,还能创造信任。
比如劳斯莱斯,它是奢华的代表。虽然性能并没有比其它车强多少,但整辆车,都是纯手工打造,每个细节,都是精雕细琢,给人的感官带来巨大的美感享受,让人感到巨大的满足。
再比如网络上的一些诈骗犯,用的都是俊男美女的照片。你明明知道,那些照片并不代表真实的人,但你还是会点开。
为什么?因为美会让人放松,从而更容易产生信赖的感觉。
既然美感法则如此重要,那具体怎么运用呢?我这里给你介绍两个小技巧。
第一个技巧,你要通过曲线来让人放松。
要知道,人非常感性。硬邦邦的直线,会让人不自觉地集中精神,变得严肃。柔和的曲线,会让人放松,而放松,就会带来愉悦,产生美感。
比如,丹麦有个设计师,叫雅克布森,他设计了一把非常经典的椅子,叫做“蛋椅”,它的整体形状,有点像一个被切开的鸡蛋。
人坐在上面,就好像是从蛋里面孵化出来一样,非常有安全感。关键是,整张椅子,没有一根直线,非常漂亮。另外,我们中国人熟悉的敦煌飞天壁画,基本全是用曲线绘制而成,极具美感。
第二个技巧:是通过留白来增加美感,增加人的想象空间。
在这方面,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苹果的系列产品,整体的设计非常简洁,极具美感。
这是美感法则,下面我们来看独特法则。
独特才能占有记忆
所谓独特法则,就是在传播创意的时候,你要找到一个独一无二的定位,要做到唯一,而不是之一。只有做到唯一,你才能占有记忆。
比如可口可乐的经典曲线瓶,你一看就知道是可口可乐;香奈儿五号的香水瓶,方方的瓶身上,有个盖子,你一看就知道是香奈儿;还有大众的甲壳虫,它经典又独特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
看到这,你可能以为独特法则特别容易,
但是,在理解什么是独特的时候,有两点,我要提醒你特别注意:
第一,独特不是单一元素造成的,它是系统的力量生成的。
不是因为外观设计好,你就独特了,你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其它配套的东西,也要做好,你才会独特。
好像你去一个餐馆吃饭,如果只是菜烧得很好,但是其它地方,比如装修、卫生都搞得很烂,它不会成为一家有独特力的特色餐馆。
第二,独特是一种风格。
什么意思?为了方便你理解,我举一个拳王阿里的例子。
阿里当年是重量级拳王,但是,和其它重量级拳手不一样,阿里的拳风独树一帜。它有两个独特的打法,叫“蝴蝶步”和“黄蜂刺”。
蝴蝶步就是,在打拳的时候,阿里会不停地跳来跳去,像蝴蝶跳舞一样。在把对手搞得头昏眼花后,找出空隙,一拳击中对方的要害。
而黄蜂刺,就是阿里会经常搞空城计,假装被对手抓住要害,一路退到绳子边,这时,对手认为他被逼到死角,没路跑了。
但其实,这是他故意要到绳子边,他会借助绳子的弹力,像黄蜂叮咬一样,打出致命的一拳。
你看,这种风格的打法是不是很独特?但阿里的独特,不只是在拳击台上,他做人也有很独特的风格。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时候,有一场拳击铜牌赛在美国和法国之前进行,阿里受邀观看了比赛。
最后的结果是,美国队赢了,所以全场替美国队加油的观众就喊“USA、USA”,非常兴奋。阿里在底下,美国的选手更高兴了,跳下来跟阿里合照。
这时,阿里跟他的朋友说,你去跟大会的人讲,帮个忙,我想去看看那个被击败的法国选手。
当阿里到了那个选手休息室的时候,发现休息室里面一个媒体都没有,没有观众,也没有人陪他,就一个寂寞的失败者坐在那里。
这个选手看到阿里走进来,吓了一跳。他这时候满嘴是血,眼睛都淤青了。这时,已经58岁的阿里,突然跳起了蝴蝶步,摆出了打拳的姿势,然后跟他说,小子我看你有什么本事,然后就左闪、右闪,打了这个法国选手一拳。这个法国拳手就左闪、右闪也打了阿里一下,当然是打着玩了。
这时,阿里露出笑容,抱住他说:我今天看你在擂台上的表现很厉害,你脚步很灵活。你有一天一定会成为冠军,不要放弃。
你看,当所有人都在关注胜利者的时候,阿里却在关注那个落败的人。这就是阿里的独特之处。
所以,独特是什么?它是一种风格,这个风格,是所有事情累积起来形成的。
故事法则
说完了独特法则,下面我来说说故事法则。
故事法则,就是你在传播创意的时候,最好通过故事来传递。有了故事,才会有深刻的记忆。
比如我问你,如果要说出一个在二战中拯救犹太人的英雄,你首先会想到谁?
辛德勒。
在世界上,所有拯救犹太人的英雄,都叫“XX的辛德勒”。
比如中国的辛德勒、日本的辛德勒、伦敦的辛德勒、波兰的辛德勒等等。
可是,辛德勒是这些人里救人最多的人吗?
不是。那他为什么变成大家的代表,成为英雄的象征?
因为有了一本小说叫《辛德勒的名单》,后来还拍成了电影。有了这个电影,辛德勒的故事,全世界都知道了。所以你讲“XX的辛德勒”,大家就懂了。
所以你看,故事的传播力量有多大。有时候,你可能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你会记得故事。
既然故事的传播力这么大,那怎样才能讲好一个有传播力的故事呢?
方法非常多,我给你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你的故事要简短有力。也就是两个S:short & strong。
那怎样做到简短有力呢?我给你三个提示。
第一个:你要用大家熟悉的故事。
比如苹果公司,有个非常经典的广告think different(非同凡响)。
这个广告里,出现了一系列,伟大而又有创意的人,比如:
爱因斯坦、鲍勃·迪伦、马丁·路德·金、约翰·列侬、阿里、希区柯克、甘地、毕加索等等。
广告中,这些人物出现的时候,还配了经典的旁白:
我们要跟这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因为他们特立独行,他们不人云亦云,他们不墨守成规,他们不安于现状。
你可以质疑他们,甚至可以诋毁他们,就是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世界。
他们发明、想象,他们探索,他们创造。所以别人眼中的疯子,是我们眼中的天才。能够改变世界的人,就是这些人。
你看,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马丁·路德·金,以及毕加索的故事。
乔布斯的这个广告,等于是把这些人的故事累积起来,然后压缩在这个广告里,争取你的认同。最后的结果是,这些故事带来了巨大的力量。
所以,你要用大家熟悉的故事,把大家脑子里原来就有的感动唤醒出来。
我在这个模块开始的时候,讲过:传播法则中,最重要的是认知法则,就是人的脑袋一下子很难塞进新东西。所以,我们要把他熟悉的东西唤醒出来。而熟悉的故事,就是唤醒记忆最好的方法。
第二点提示,你运用这些故事的时候,要跟你自己、你的产品相关联。
因为重要的是传播你的产品,或者你自己的信息。如果这些故事虽然很感人,可是跟你没有相关,那故事就白讲了。
我们再回头看乔布斯的这只广告。他用的这些名人,和旁白对他们的注解,其实是在讲谁?
他在讲自己。乔布斯自己特立独行,桀骜不驯,他惹是生非,可是他不墨守成规。他疯狂地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他真的能做到。
乔布斯在讲这些人的时候,其实是用这些人来注解苹果,来注解他自己。
所以最后你会感动,而这个感动全部会化成支持苹果的力量,因为苹果就是代表这些人的梦想。
很多人拍广告的时候,广告的创意做得很好,故事讲得也很精彩。
可是问题在哪里呢?跟你的产品不相关。最后广告在外面传得一塌糊涂,可是不知道你要卖什么,这个很可惜。所有做广告的人要小心,尤其是广告主。你看这个创意好棒好棒,可是你要想到,它跟你有没有关系,能不能跟你做联结。
第三个提示,你在很短的时间,没有办法把故事讲清楚的时候,怎么办?
有一个很好的方法,让你的产品本身就具备故事的元素。
想想看,故事里有什么?有人物,有角色。
所以,你要给你的产品取个名字。就好像包包,爱马仕有铂金包、香奈儿有Boy包等等。
有了名字,她就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辛德勒的故事,你搞不清楚,可是辛德勒你知道。有了名字,它就有了故事。
当你把名字取出来的时候,它就代表一个信息。一旦有命名,背后就有故事。当然,命名有成功,有失败。可是没有名字,你就绝对没有故事。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今天我跟你讲了三个传播创意的法则,美感法则、独特法则和故事法则。
这三个法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要有美感,这样才会让人产生信赖感,但是光有美感不够,你的美感还必须独特。
如果你跟别人的美感都一样,那你就不是唯一,你只是之一,而之一不会占据大众的记忆。
想要创造独特的美感,故事是最好的方法,不仅能创造唯一,还能让人有深深的记忆。
创意训练
最后,给你留一道创意训练题:
面试、年终述职的时候,都免不了要来一段开场白。请你结合我刚才讲到的故事法则,准备一个关于你自己的,有传播力的故事。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下一讲再见!
24丨游戏法则:如何用游戏撬动用户?
郝广才·创意思维课
09-05
进入课程 >
24丨游戏法则:如何用游戏撬动用户?
10:16 9.4 MB
郝广才亲述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讲了美感、独特、故事三个法则,这三个法则是相互关联的:
有美感,才会感动人,故事最容易带来独特的感觉,让人记住,所以有些美,你要用故事的方式传递出去。
这一讲,我要讲的是游戏法则。就是你的创意,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传播出去。
我们都知道,好玩是人的天性,通过游戏来进行创意传播,往往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利用游戏,提高储蓄率
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在美国,有一家公司叫Long Game,是一个科技金融公司。
这家公司调查后发现,美国的中产阶级普遍没有储蓄,70%的人,储蓄少于1000美金,储蓄率非常低。
所以美国自然会变成M型社会,也就是有钱人和穷人都变多,但是中产阶级失去了竞争力,沦落为穷人。
要知道,中产阶级普遍没有储蓄概念,风险来临的时候,自然没有多余的资金来缓冲。
那怎么增加大家的储蓄率呢?
Long Game跟银行合作,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把存钱跟彩票游戏,结合在了一起。
为什么会想出这种方案呢?
原来,Long Game在调查中发现,美国的福利彩票,它每年的营收高达700亿美金。相当于平均每个家庭,每年要花540美金来买彩票。
你看,美国人可以花500 美金买彩票,但储蓄却不到1000美金。如果把这笔钱拿来储蓄,不就可以负担500美金的额外支出了吗?
所以Long Game就想,可不可以做一款游戏,用的人可以一边存钱、一边玩,偶尔还可以得到现金奖励。
于是,Long Game和银行合作,开发了一款手机应用程序。
他的方法很简单,打开Long Game App,你每次最少存入的钱是5美金,最多可以存5000块。
存钱后,系统会给你一个虚拟的金币,有了这个金币,你就可以去玩App上的一堆小游戏。要是没有存钱,你就得不到玩游戏的虚拟金币。
虚拟金币完全是根据你的存钱金额来决定,存得越多,虚拟金币就越多。这个币不可以直接兑换现金,但是偶尔会给你现金奖励。
所以,大部分的人存钱是为了得到这个金币,好来玩好玩的游戏。玩游戏的同时,偶尔还会有现金奖励,这种设计,就会让玩游戏的人,感觉很快乐,有点像兑彩票一样。
通过游戏化的改造后,Long Game在短时间内,就大幅提高了合作银行的小额储蓄率。
Long Game的这款储蓄游戏,针对的对象是20岁到35岁的年轻人,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登录,平均每周在App里面玩24次游戏。
为什么要把目标用户放到20岁到35岁?
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养成了储蓄的习惯,以后就会保持这个习惯。
而且,20岁到35岁的年轻人,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储蓄率上去了,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帮助。你看,这是不是一个很棒的创意?让人感觉好玩的同时,还能帮到玩游戏的人。
利用游戏,完成不可能的销售任务
再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在日本,有一家叫芬理希梦的公司,推出了一个很有趣的产品,一套有500个颜色的彩色铅笔。
这500个颜色不是普通颜色,是他们研究出来世界上最棒的500种颜色。
一套500色的彩铅,售价大约是5000块人民币。
这么贵的一套铅笔,怎么把它卖出去呢?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芬理希梦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小的铅笔公司,这个小铅笔公司,是一个小作坊,很多东西都是用手工做的,但是做得非常仔细。
与此同时,做出来的铅笔,产量很有限。500支彩铅,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做出来给到用户。
于是,芬理希梦会每个月给你20支铅笔,然后连续25个月,你会不断地收到礼物。
这样一来,原来昂贵的一套铅笔,变成了一个很好玩的礼物游戏:
首先,这个铅笔是独一无二,特别为你定制的500个颜色。
其次,它在你收铅笔的时候,制造了一个不断拆礼物的惊喜。
你看,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芬理希梦成功地解决了销售的难题。
使用游戏法则的两点建议
那具体怎么操作,才会产生像刚才讲的故事这样的效果呢?
我给你两点提醒:
第一,要让游戏一段一段地进阶,把成就感,暗藏在进阶感中。
就好像部队里,人从士兵晋升到军士长、尉官、校官,最后晋升到将军一样。
你的游戏,要有进阶感,才给人带来成就感。只有一阶一阶向上爬,这个游戏才能抓住人,让人持续投入。
刚才我们说的Long Game的储蓄游戏也是一样,你储蓄得越多,你获得的金币也就越多,金币越多,解锁的游戏也就越多。
一些银行,发信用卡的时候,也是这样,从普通卡开始,然后是金卡、白金卡,最后是黑卡。
第二点提醒:游戏要有变化,有变化才耐玩。
比如刚才讲的500色铅笔的案例,它每一次出的颜色都很惊喜。
你每个月都会发现:噢!原来还有这种颜色!因为有变化,你才会有期待感。
为什么很多人沉迷麻将?
因为它既有奖励,变化也很大,不会每一把牌都一样,所以它非常地耐玩。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工地上,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到:你要用打麻将的精神去工作,这世上恐怕就没有什么干不好的工作了。
麻将的精神是什么呢?你要随叫随到,绝不拖拖拉拉,而且你不要抱怨,你要反省自己。而且永不言败,推倒再来。
你看,他用麻将精神就把这个工作的事情给讲清楚了。
反过来用这个精神来讲我们想创意也是一样的。就是你不管跟谁搭档,你都要照样努力。即使你现在摸起来牌有限制,你也可以努力往好的方向推。这就是麻将的精神。
这样一讲就很幽默,很多事情借着游戏,把想要传达的精神说得很清楚。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影响巨大的真实案例:
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有一家叫剑桥分析的公司,在Facebook上的社群里面,创造了一大堆小游戏让你玩。
然后,它会从你玩的游戏里面,收集你的政治倾向。它再根据你的政治倾向,给你投放信息,很多讯息是假信息,它会影响你的投票倾向。
数据显示,剑桥分析的这些广告投放,影响了5000万人。
这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很有可能就左右了美国的总统大选。
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到美国国会去作证和道歉,说个人资料外漏了。就是有人在Facebook上投放广告,然后给他钱。看到了钱舍不得不赚,道德就摆一边了。
我要提醒的是,这是黑暗的创意,不鼓励、不提倡。
可是他用的方法是什么?
让你玩,你一玩,就发现你的本性了。
我问你,2016年美国大选的时候,你是支持特朗普?还是希拉里?
你不讲,可是你一玩,我就知道了你到底是真的支持谁。然后再针对你的倾向给你投放广告,从而影响政治上大选的结果。你看,游戏的力量有多大。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第一、没有人不爱玩,我们在设计传播方案的时候,就要投其所好,向用户传递好玩和有趣的信息。
我之前讲过,人的脑袋,很多时候并不会理性思考,只是被动反应。玩,很容易调动人的注意力。
第二,游戏要有一个结构。重点是你要有进阶和变化,让游戏变得耐玩、让用户爱玩;
第三,游戏法则的精髓,在于保持幽默,你要把每一件事,都当作“玩”来处理。这时,你的心情就会比较放松,就会更容易想出有趣的创意来。
创意训练
最后,给你留一道创意训练题:
在职场上,工作拖延是一个老大的难题。假如你现在是一个部门的主管,请你运用游戏法则,设计一个方案,推动下属做到“日事日清”。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方案,我们下一讲再见!
25丨安全法则:如何制造确定性?
郝广才·创意思维课
09-05
进入课程 >
25丨安全法则:如何制造确定性?
09:22 8.57 MB
郝广才亲述
你好,我是郝广才,欢迎来到我的创意思维课。
上一讲,我和你讲了游戏法则,就是怎么通过游戏的方法来传播你的创意,让人感觉好玩的同时,也更容易接受。
最后一讲,我要跟你讲一个重要的法则,安全法则。在创意传播的时候,有人会说,你要放开框框、天马行空地往前冲,不要有任何限制。
但我要把你拉回来,让你实际一点。我要告诉你,不要想着登天,只要前进半步就好。
传播要让人心里踏实
看到这,你可能会特别疑惑:郝老师,你怎么变得这么保守呢?
不,我想说的是,创意传播,有时跟我之前的配角术一样,前进半步,就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我们现在用手机拍照的时候,会有“咔嚓”声。为什么要有咔嚓声呢?
因为按下拍摄按钮之后,如果没有声音,人会有种不安全感,他不知道到底照了没有。这个咔嚓声,给了拍照的人一个反馈,人一听,心里就踏实了。
我们做传播也是这样,要让人心里踏实。而让人心里踏实,往往前进半步就好。
前进半步的三个方法
那怎么通过前进半步的方法,让人心理感觉踏实呢?
我这里有三个方法介绍给你:
第一个方法:你要找一个众所周知的框架来套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金庸小说,它全都套在什么框架里呢?历史故事。
这些历史故事,你的脑子里基本会有一个概念,像《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都套在一个历史故事里,仿佛当时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再比如《甄嬛传》,原著小说并没有发生在清宫。但编剧很聪明,给它找到了一个观众熟悉的框架,也就是清朝以及雍正皇帝。
要知道,如果故事发生在一个观众不熟悉的时空,观众的安全感会差很多。
虽然雍正的妃子里没有甄嬛,也没有电视剧里描写的那些故事,但是编剧把它套在清朝历史上,你就会感觉这个很值得看。
你看,熟悉的东西,会让人感到安全。而套用那些著名的框架,会给观众带来我们想要的安全感。有时候,把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子,改一个歌词变成广告歌曲,往往会起到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个方法:跟人的基本需求相结合,比如吃饭、睡觉等等。
当人的基本需求被照顾到、被满足后,人自然会产生安全感。
当年苹果做iPod营销的时候,就搞过这一套。当时,苹果公司在广告中说,我们这个不是口香糖,不要把它拿来吃了。
你看,和吃这个基本需求结合在一起,是不是又有趣,又有传播力。
要知道,不只我们中国人,全世界人都爱吃,所以大家对吃的东西最感兴趣,也最容易了解。
除了吃这个基本需求,另一个可以重点考虑的需求是睡觉。
比如说,我可不可以在宣传一本书的时候说,这是一本在读了一分钟以后就会睡着的书,那失眠的人可能就会抢着来买这本书。
看到这,你可能以为我在乱说,可在市场上,真的有这种书,而且还是畅销书。
美国出了一本儿童的绘本书,说念这个故事给孩子听,保证念完的时候,孩子就已经睡着了。
我们都知道,孩子睡觉是基本需求,让孩子睡觉是父母的基本需求。但孩子总是喜欢调皮捣蛋,晚上你要他睡的时候,他不睡。父母最开心的是如果能念一会儿书,孩子就能睡着。
美国的这本书,确实会让孩子有这种感觉。当然,让孩子睡着的关键,不是书的内容,而是你的念法。
这本书会告诉你,念的时候要怎么念,哪里要拉长音,哪里要做停顿等等,你按照书的方法去念,孩子很快就能睡着。
这本书我看过,老实讲,图画画得很普通,可是却大卖。所以你看,跟基本需求做结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第三个方法:通过万无一失的主题来进行传播。
就是把你的创意跟动物、婴儿、少女、性感、婚礼,这些人们都会喜欢的主题联系在一起。
比如,现在要卖一款冰淇淋,把它和少女联系在一起后,就可以这样设计:这款冰淇淋,只有15岁到18岁的少女可以买,或者是18岁女生专用的冰淇淋。
你看,这个跟我之前讲的限定术是不是有点相似?要知道,所有东西都是融会贯通的,我在这门课里讲的所有方法,都不是孤立起来的,你要学会融会贯通。
回到冰淇淋的例子。
为什么要用“18岁的女生”这个概念,来做这个冰淇淋的传播?
因为它会引起用户的好奇。用户会想,18岁的女生的专用冰淇淋,它是什么味道?初恋的味道吗?
当然,你还可以进行反向思考,在宣传的时候强调:18岁以上的人不准吃的冰淇淋。这样一来,会造成什么后果?你越叫他不准吃,他可能就越想买。
你看,这就是万无一失的主题。就是把你的创意,和人们都会喜欢的主题联系在一起。
你去看现在的广告,经常会有小孩和美女出现,这些广告,就是在用万无一失的主题来进行传播。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万无一失的主题,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稍微有点差异。
比如,在美国,牛仔精神的接受度非常高,所以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就把它和牛仔精神结合在了一起。
我们中国,很多人喜欢侠客,武侠在我们中国人这里,就是一个特殊的情怀。自然也是一个万无一失的主题。
最后,举一个我最近看到的非常棒的使用了安全法则的创意。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日清公司发明了泡面,其中有一款泡面非常经典,叫鸡蛋泡面。
在2017年的时候,鸡蛋泡面刚好推出55周年,于是日清公司做了一个崭新的设计。就是在面饼的中间做了一个浅浅的凹槽。这个凹槽的大小刚好和鸡蛋蛋黄的大小一致。
这样一个小小的改进,带来了什么改变呢?
就是你在泡面的时候,可以准确地把鸡蛋打在泡面上,用开水一烫后,你会得到一个非常完美的鸡蛋。日清公司围绕这个小小的改进,做了一系列的广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你看,这只是在面饼中间,增加了一个凹槽,仅仅往前迈了一小步,但是给泡面的人,带来了极大的确定性。就是他可以知道,我这个鸡蛋打下去,会得到一个完美的效果。而这种确定性,又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这一讲,我给你介绍一个只需要前进半步,就能带来巨大传播效果的安全法则。
在使用安全法则的时候,有三个技巧,它们分别是:找一个著名的框架、和人的基本需求相结合,以及和万无一失的主题建立连接。
创意训练
最后,给你留一道创意训练题:
假如你有一个好朋友,最近新认识了一个人,即将开始他们的一次约会,在选择约会地点时,一直拿不准主意。请你使用安全法则,给他出个主意。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创意,再见!
达·芬奇的8条创造力法则
列奥纳多·达·芬奇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了。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已经被当作是人类创造力的象征。在灾难片中,每当地球陷入危难,需要挑选一些能代表人类文明成果的东西拯救,《蒙娜丽莎》必定在其中。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新书的主角。艾萨克森已经写作了包括美国国父之一富兰克林、科学家爱因斯坦以及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传记。这几个人都以创造力闻名。
在进一步介绍列奥纳多·达·芬奇如何拥有他的创造力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下怎么称呼他的问题。很多人会把他的名字简称为达·芬奇,认为达·芬奇是他的姓,但其实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来自芬奇镇的列奥纳多”。不过,这个误会也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在列奥纳多还活着的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开始规范使用姓氏,其中很多姓氏用的都是家乡的名字。为了严谨起见,我们还是在下文中称他是列奥纳多好了。
尽管列奥纳多的画很有名,不过,现在能够确认是他的作品的绘画,其实只有15幅,其中包括《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跟作品的保存和毁坏关系不大,因为列奥纳多活着的时候,就不是一个特别专注的画家。他的兴趣非常广泛,而且有严重的拖延症,所以他的作品没那么多并不让人吃惊。
举个例子,在传记的开头,30岁时,列奥纳多给米兰的大公写求职信,信中历数自己的各种才能。他用了10段文字介绍自己的工程师专长:设计桥梁、水道、大炮、装甲车以及公共设施,第11段,他才提到自己也是一个艺术家,“在绘画领域,我也无所不能”。
米兰大公委托他为自己的父亲做一个雕塑。列奥纳多答应了。不过,随后他就对如何雕塑大公父亲失去了兴趣,他把重点放在如何去做大公父亲骑的马身上。然后,他认为自己应该在雕这匹马之前,先研究一下马,包括解剖一匹马。接下来,他迷上了对马身体架构的研究,决定要写一本书来讨论这个问题。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在研究马的过程中,他迷上了如何养马,然后,他沉迷于为马设计自动喂食机器和自动清理马粪机器……到最后这座雕塑也没有出现。
这个例子同时说明了列奥纳多的缺点和优点。他拖延、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但是同时追求完美、好奇心旺盛。
我们从艾萨克森对列奥纳多创造力密码的描述中,总结出了8点。
第一是好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有强烈的好奇心。他想知道人为什么会打哈欠,眼睛如何处理光线以及对绘画透视的意义。他想知道牛犊的胎盘、鳄鱼的颌骨、啄木鸟的舌头、脸部的肌肉、月亮的光线等等等。艾萨克森说:“在任何醒着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督促自己对周围的一切保持不断的、随意的好奇。”
第二,旺盛的求知欲,而且,是为求知而求知,而不是因为实用性。
对这位大师而言,求知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比如在画《蒙娜丽莎》时,列奥纳多执著于想要了解心脏瓣膜的工作机制,在画另一幅画《岩间圣母》时,他想要弄清楚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山顶。这让他比同时代的人探索了更多领域。所以,在《岩间圣母》中,出现的植物符合真实的自然法则,也就不让人吃惊。
第三,勤于观察、细节致胜。
在艾萨克森看来,列奥纳多最伟大的技能的是他的观察力。“这不是什么神奇的天赋,而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比如,列奥纳多会在河边散步时,观察蜻蜓的两对翅膀,并注意它们是如何交替运动的。当他在城里散步时,也会注意观察人们的表情和情绪之间的关系等等。列奥纳多是一个细节狂。在他的笔记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第四,想象力。
列奥纳多很多时候的主要工作是构思庆典、表演和戏剧。他的想象力因此非常丰富。艾萨克森写道:“他能看到飞行的鸟、也能看到飞翔的天使;他能看到怒吼的狮子,也能看见咆哮的巨龙。”
列奥纳多对于飞行器的设计,对装甲车的设计,都跟他丰富的想象力有关系。他不仅模糊了科学与技术的界线,还模糊了现实和幻想的边界。他的很多设想,从飞行器到装甲车,都在很多年后变成了现实。
第五,对于问题不厌其烦、穷追到底。
在一本笔记的开头几页,列奥纳多画满了169种化圆为方的尝试,化圆为方,也就是画出一个面积同圆相等的方形图案,这是几何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
在比尔·盖茨收藏的《莱斯特手稿》中,列奥纳多在8页纸上记录了730项关于水流的发现;在另一个笔记本中,他列出了67个描述不同水流运动的词汇。他测量了人体的每一部分,计算了它们的比例关系,然后又对马如法炮制。
第六,适度拖延和追求完美。
在画《最后的晚餐》时,列奥纳多有时会盯着墙壁整整一个小时,然后轻轻画上一笔就转身离开。他告诉他的委托人,创造力需要时间,不仅构思需要时间来发酵,直觉也需要时间来凝聚。“有极高天赋的人工作越少,反而成就越高。因为他们的头脑一直在深思熟虑,不断完善构思,之后他们才会付诸实施。”
对于如何拖延,大多数人并不需要别人的建议就很擅长。但是,像列奥纳多那样拖延需要付出努力,这包括收集各种事实和想法,然后再精雕细琢。他会把自己认为还需要完善的画作待在身边,比如《蒙娜丽莎》,然后在有灵感时,再做修改。当然,这也造成了他有很多画都没能完成。
因此,在这里补充一句乔布斯的劝告也很必要:“能准时交付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第七,为自己创造,而不仅仅是为了客户。
无论有钱有势的侯爵夫人如何央求,列奥纳多就是不肯为她绘制一幅肖像,但是他却为一位丝绸商人的妻子丽莎拿起了画笔。他这么做是因为他想画,他余生都在不断完善这幅作品,从来没有把画交给那位商人。可见他不是为了钱才这么做。这幅画就是《蒙娜丽莎》。
第八,做笔记。列奥纳多的笔记是艾萨克森写作这本传记的重要参考资料。而这些笔记也让后人一次次震惊于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创造力。笔记上有列奥纳多列出的清单,比如他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和要去拜访请教的人,也有他工作的进度,以及他随后画出的素描。
艾萨克森鼓励现代人也做笔记,“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着手记录,50年后,我们将会把笔记本留给我们的子孙,他们也会感到惊讶并得到启示。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发的那些帖子则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以上就是从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关于艺术大师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新传记中,总结出的8条创造力法则,希望对你有启发。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译者:汪冰;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目录
第1 章 搭设创新的舞台 001
第一部分 创造的过程
人们常常认为,创造力是某种心智活动,是一些特殊人物头脑中产生的洞见。然而这种观点具有误导性。如果创造力意味着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或行动,那么我们需要给创造力设定一个客观的标准。
第2 章 产生创造力的系统 022
第3 章 富有创造力的人格 049
第4 章 创造力的运行机制 074
第5 章 享受创造力的心流 103
第6 章 激发创造力的环境 122
第二部分 创新者的生活轨迹
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运气的影响,但是,除了运气等外界因素外,使他们能够对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是影响他们生活的个人决定。他们让生活符合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让外界力量支配他们的命运。
第7 章 童年和青少年 144
第8 章 成年后的生活 176
第9 章 创造力与年老 204
第三部分 特定领域中的创造力
虽然不同的创造力过程中有些共同点,但为了了解其中具体的情况,我们必须单独探究每个领域。从非常抽象的层面看,物理学与诗歌中产生的创造力很相似,但其中也隐藏着非常有趣的差别。
第10 章 文字领域 228
第11 章 生命科学领域 255
第12 章 创造一个新领域 280
第13 章 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304
第四部分 实践你的创造力
就像医生查看大多数健康者的身体,从中找到了有助于让每一个人都变得更健康的方法一样,通过研究一些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生活,也能从中提取出让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变得更丰富的积极建议。
第14 章 让每个人的生活充实而丰盈 330
致谢 359
译者后记 361
《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书评
《第一章》
【原文】也许只有性、运动、音乐和宗教狂热能让我们体会到比自我更宏大的深邃感,虽然这些体验也总是稍纵即逝。然而,创造力却能让未来变得更丰富多彩。
【感悟】我想这些大牛们,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需求,转而寻找更高级的快感了吧。最近在研究游戏人生,他们也可以作为游戏化的很好的示例
《第三章》
作者在本章列举了具有创造力的人十对明显对立的性格:
①体力充沛─沉默不语
②聪明─天真
③玩乐─守纪
④想象幻想─牢固的现实感
⑤内向─外向
⑥谦逊─骄傲
⑦女孩坚强,更具影响力─男孩敏感,更少侵略性
⑧传统保守─反叛独立
⑨热情─客观
⑩痛苦煎熬─巨大喜悦
这些性格特点,看似矛盾,且位于两个极端,但富有创造力的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两种极端间相互转换,内部并不矛盾。但我的疑问在于,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和“创造力”的因果关系。是这些性格特点使一个人富有创造力?还是说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为了实现创造力而逐渐形成了这些性格特点?我目前的观点偏向于第二种,我认为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漫长的生活,学习,创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当我想到创造力时:
①世间有太多的悲苦,生活有太多的牵绊,心灵有太多的烦恼。我试着问自己:当你想到创造力时,你是在想什么?
②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世界,创造力太重要了。因为创造力意味着改变,它能带来进步,带给我们想象中美好的未来。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创造力让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前进的。
③我试图承担那些悲苦,直面那些牵绊与烦恼。但是这似乎不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我也远远够不上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我问自己:日子在浑浑噩噩中溜走了,你想要的是什么呢?是刷不完的微博知乎朋友圈吗;是看不完的视频小说吗;一天下来,你做出了点什么有益于己,有益于人的事情呢。
④所有富有创造力的个体最重要、最一致的特点也许是有能力享受创造过程本身。享受是创造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创造的过程让人享受呢?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比刷微博知乎朋友圈更有意思的事情,有心流的体验,所以他们才会投入精力去做。《游戏改变世界》真本书归纳了游戏成瘾的四个要素,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有创造力的人至少符合了目标和自愿参与这两个要素
⑤子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第四章》 作者将创意过程分为五个阶段,①准备期②酝酿期③洞悉期④评价期⑤精心制作阶段。但并不意味着这五个阶段是互相独立,过程是一次性或者循序渐进的,一般它们会彼此重叠交互,在最终完成前会反复出现若干次。 富有创造力的人在完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精力,还需要平时知识的积累(良好的环境,信息获取的方便和他人的教导都能促进),进入领域,了解标准,明白学界的评价都能加快过程的结束。 ①准备期:沉浸在一系列感兴趣的问题中 1.需要多与人交流、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比如数学 2.问题分为被提出的问题和被发现的问题。被提出的问题是别人提出的,被发现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爱因斯坦说自己发现的问题更重要。而抢先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会带来商机和创新,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摩托罗拉发明了对讲机销量大增。 ②酝酿期:围绕问题处理相关信息 1.空闲时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候恰恰是在洗澡、散步、等车的间隙想到了问题的答案。 2.弗洛伊德认为,好奇心作为创造力过程的根源是有童年的性体验激发出来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成功地将对这些被禁止的性知识的渴求转换成被许可的好奇心。【感悟】事情越被禁忌,越会有人去探寻,越能激发好奇。珍惜自己的性能量,将它的生产力最大化。 3.睡梦中潜意识会蔓延,有助于创新。如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睡梦中想到了苯环。在清醒的时候人的理性大脑会对这种可笑的联系进行审查,而忽略这种可能性。【感悟】想起了诗仙李白,写诗的时候估计都是醉熏熏的时候写的吧 ③洞悉期:恍然大悟 ④评价期:我的创新有价值吗? 1.与同事交流确定创新是否有价值 ⑤精心制作阶段:将有价值的创新精心雕琢成为作品 1.当其他人挣扎着完成无聊的工作时,他们却享受着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奢侈。而其实你也可以。许多受访人士并非生来富贵,许多出身卑微,通过努力奋斗进入了可以使他们不断探索自己兴趣的行业。
《第五章》 享受创造力的心流
- 就像有些个体从性爱中得到更强烈的快感,而有些个体从食物中获得快感,必然有些个体从学习新知识中获得更强烈的快感。
- 另外一种称为“闲暇时光”的保存能量的欲望促使我们付出最少的努力
- 我们大脑中存有上述1生产创造力和2最少努力两种指令,多数人享受于2,而少数创新性的人享受于1。不图名不图利,享受于做事本身。因为他们能够获得心流体验:涉及费力的、有风险且困难的活动,这些活动扩展了他们的能力,其中包含着新奇与发现的要素。
- 心流体验的9个重要因素:
(1) 明确的目标。例如音乐家知道接下来该演奏什么音符。
(2) 行动会马上得到反馈。例如音乐家能听出演奏的音符是否正确 。
(3) 存在着挑战与技能的平衡。例如下棋时对手比自己强大太多会产生挫败感,对手比自己差太多,又会产生厌倦,当双方势均力敌时才有趣。进展顺利的工作、谈话或者人际关系也适用于这个道理。
(4) 行动与意识相融合。即注意力集中于在做的事情上。反例是学生上课时开小差。
(5) 不会受到干扰。避免分心。
(6) 不担心失败。清楚必须要做什么,潜在的能力能够胜任挑战。
(7) 自我意识消失。例如音乐家觉得与宇宙的和声融为一体。
(8) 遗忘时间。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或者很慢。时间过得很慢的例子是花样滑冰运动员几秒钟的快速旋转感觉像是拉长了十倍。【感悟】起初以为心流只会感觉时间过得快,没想到还有时间过得快的例子。
(9) 活动本身具有了目的。重要的是探索的过程,而非成就。 - 在心流状态中的时候并不会体验到快乐,而当从心流状态中出来时我们会沉浸在快乐中。
- 问题在于,我们总是在比较容易实施的活动上找到快乐比如与性和暴力有关的活动:打猎、钓鱼、吃东西、做爱、挣钱、占领领土,因为这些事项是与我们祖先的生存策略同步的。学会喜欢近代的进化中才发现的事情则困难的多,比如数学、科学、写诗、音乐、以及了解世界与自己。文中提出了要引导孩子更多地在后者中寻找到快乐。
《第六章》
1.这一章讲了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生活的地方很重要,主要原因有
(1)好的环境有充足的信息。提供了学习机会,并让他们可以与领域中的人进行交往。
(2)好的环境能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更多的刺激和更先进的观点。
2.要学会创造有利的环境。大部分创造的过程需要比较单调乏味的环境。要拥有符合个人需要的特殊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感到舒服并有控制力。
《第七章》童年和青少年
- 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基于对某人早期天赋的评判来断定一个孩子是否在将来具有创造力。
- 好奇心
- 父母的影响
- 孤独的青春期,不受欢迎,性意识弱。
《第八章》 成年后的生活 - 遭遇到的困难。不去理会别人的劝告,坚持自己的理想。也就是旁人所说的天真成就了他们。
- 稳定的婚姻使人心无旁骛地做事,另有人说,性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 有创造力的人并非只专注于做事,也有社会责任感,即使遭遇不幸。
- 当自己缺少活力的时候,会将精力投入到别的领域,重新保持活力
《第九章》 老年后的生活 - 大多已功成名就需应对各种头衔的问题,做科研的时间减少。
- 退休后声誉减少,因为不任职了。
- 之所以这些人对年老的态度更积极,是因为他们爬上顶峰之后仍然有目标,山外有山。
《第十章》 文学
- 诗人斯特兰德没有稳定的工作,担心破坏他的专注 。
- 希尔德把文学看做现实的替代物,躲避生活残酷一面的庇护所。
- 成为工作狂会忘记日常生活的残酷。
简单冥想术:激活你的潜在创造力
你是生活的导演,还是被情绪操纵的演员?——读《简单冥想术》
说到冥想这件事情,你的头脑中是不是第一反应,也会跳出是僧侣,或瑜伽练习者,盘腿而坐,甚至口中还念念有词,近乎通灵呢?我也曾经这么认为。直到一些简单的冥想体验,彻底地改变了我的生活:我知道,作为一个初学者,我距离高僧的四禅八定还离得很远呢。但我确确实实的知道,当我在冥想时,无论是内心极为安静的宝贵时刻,还是只得到5分钟的短暂调整呼吸时刻。只要将注意力转回自己的身上,我就能重新体会到,更清晰的思维,更少的自我批判与情感消耗,随之而来的,是能持续更长时间的专注能力,和更加深沉放松的休息。
简单地说,冥想(无论采取任何形式),是一种不断把我们的心“拉回当下”的练习。
在《简单冥想术》中,作者用“头脑空间”这个比喻,来阐述我们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头脑空间不是一种依赖于表面情感的内心状态,无论在悲伤或是愤怒,激动或是快乐的时候,你都能清晰地感觉到它。头脑空间与你的任何想法、感受都能和睦地共处;这正是冥想会让人感觉舒爽的缘由。——如果说情绪是白云,是乌云,是阳光,是雨水,头脑空间,就是天空。一切都在天空之中上演,然而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倾盆大雨,天空本身,并不发生任何改变。
看过《头脑特工队》的你,一定都知道,生活是一场由5个情绪演员担纲主演的剧目。我们的生命体验被5个角色主宰——快乐(joy)、悲伤(sadness)、恐惧(fear)、厌恶(disgust)、以及愤怒(anger)。当然了,我们总是希望joy是自己的人生主宰,在核心记忆中装忙了明亮的快乐球。然而,当外在环境发生改变时,我们的生命总会经历种种意想不到的磨砺和困境——生命完全崩塌,那些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都失去了。失去纯粹的美好,失去自己的个性之岛。我们开始做一些“根本就不像自己”会做的事情,开始不再知道自己是谁,开始被种种情绪主宰我们的生命,却又反抗那些我们认为不应该出现的情绪——Fear 和 Sadness。我们站在快乐(joy)的立场上,与悲伤和恐惧战斗,却只能发现,每战必败。
因为生命,我们自己,是舞台,是导演,却不应是这场剧目中的任何一个角色。我们必须学会承担起那个看不见的角色——是的,幕后的总导演,提供整个剧目的舞台。想想一下,此时此刻,5个情绪小人,正在上演剧目,这时,你不再去扮演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是站在整个舞台之下,观察每一个角色的表演,琢磨它的表演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那一瞬间,我们不再Lean In, 不再迫不及待。而是后退,后退,再后退,直到将整个视野和格局拉得足够大,开始拥有全局导演的能力。
所谓生命的原力觉醒,也就是意识到——我,是超越情绪的存在。
而超越情绪的那一刻,就是我停止再与自己的情绪做战斗的那一刻。我并不再沉迷于某种情绪,也不再试图抵抗那些我认为是不好的情绪。站在高处,向下看,我开始明白所有的情绪都有其作用,我必须允许它们去发挥。只允许joy存在的人,会癫狂。而过度沉迷sadness的人,会抑郁。对万物感到disgust的人,会发现自己也是如此的disgusting。而站在导演角色的高度,就是承认和允许每一个情绪角色的表演,太得意忘形时,请出fear, 借由恐惧之口,勉励我们。太浮于表面快乐时,请出sadness,适度的悲伤,让人可以进入更深层次的思索和创造。而勃发向上的生命力,对现状的不满,要请出anger来表达——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当我们一开始坐下来时,我们将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剧目是多么混乱。情绪角色在舞台上相互拉扯,大打出手,我们发现每一个角色都不按照我们的预先安排在走位,在演出,毫无剧本,又毫无章法,简直令人无法忍受。我们想跳出来,控制一切。冥想的练习,就是抑制住自己不断想要跳上舞台,调度局面的渴望。—— 坐在台下,只是看着,看看剧情怎么发展,看看演员如何表演,仿佛这场剧并不是我们的生命,甚至,它与我无关。
作者用了一个很美丽的词:“一种平和的好奇心。”年岁渐长,我们的控制欲太强,好奇心却太少。还没明白,自己的每一个情绪是如何产生,它想要些什么,还没学会倾听它,观察它,就粗暴地想要控制它,压抑它所代表的能量,最后让自己的内心,陷入一团糟。
《简单冥想术》的作者Andy讲了两个吃货很喜欢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到一个寺庙的时候,寺庙要求来参加内观的人,写下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和不喜欢吃的食物。Andy非常开心,觉得自己简直来到了寺庙中的五星级酒店。结果,寺庙送来的食物,全是他不喜欢吃的那一类——饼干、冰淇淋、巧克力。(简直遭到了其他人的嫉妒!)Andy最开始感到愤怒,感到无法忍受。可是不得不吃这些食物充饥。渐渐地,他忽然看清楚自己的念头中那种“不喜欢”是从何而来,可能是以往的某些观念(认为这些食物不健康),可能是以往吃坏肚子的不好体验。当他看到那些念头时,他就不再对这些食物怀有强烈的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感受。猜猜怎么样?——他在这些食物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也获得了自己内心的修炼。
第二个故事,是在缅甸的寺院里。人们被要求非常缓慢地吃饭,从而去体验吃饭中的每一个动作,和细微的感受。有一天,吃饭时候,两位僧人分发冰淇淋给每个人,却要求大家必须先慢慢地将自己碗里的饭吃完,才能去吃冰淇淋。在寺院里,人们要花一小时,才能吃完咖喱和米饭。冰淇淋会融化掉!这是多么浪费食物,又多么折磨人!望着冰淇淋的Andy,被激起了一阵深深的愤怒感,那种愤怒让他无法享受当下正在吃的咖喱和米饭,却又不得不等到冰淇淋再阳光下融化成一滩黏水,毫无食欲时才能端来自己的面前。这是一个多么贴切的练习。我们对于马上得到某些东西的渴望如此强烈,以至于让我们失去了意识的感觉。意识的丧失不仅导致没完没了的精神牢骚,更让人感觉像是坐上了情感的云霄飞车,又找不到下车之处。
因此,开始规律性地练习冥想吧。从每天10分钟的固定练习——就像你一定会每天抽出10分钟写日记,或做一些体育锻炼一样,将冥想放入你的日程表中。完成固定练习的初级阶段后,你将冥想的那种镇定感,带入自己的生活中,尽可能多地让自己拥有清晰饱满的意识。
给初学者的冥想实践建议:
(1)每天10分钟冥想,当做是纯粹的休息时间。
(2)你可以将冥想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个场景结合起来,从而让做冥想变得更简单。比如,很多人喜欢在睡前冥想,脑海中就会形成(先冥想,再睡觉)的习惯,不仅容易操作,还可以发挥冥想在帮助睡眠的好效果。也有人喜欢(用冥想代替午休)这样的习惯,都是方便的。
(3)姿势的选择:任何让你感到放松的姿势,都是好的。无论是坐下来,双腿垂直,肩背部放松,抑或是睡前躺在床上,全身非常放松的感觉,都是不错的姿势。
(4)方法:关注自己的呼吸,5秒钟吸气,5秒钟呼气,用这样的节拍开始引导自己的呼吸节奏慢下来,心率也会紧接着慢下来。
(5)如果你感到比较难以专注,可以选择高质量的冥想引导词,来帮助你进入冥想的状态,音乐和语音的节奏,会帮助你放慢呼吸的节奏,且引导你的意识进入更加专注的状态。
(6)记录自己的冥想感受,keep a track record,你将会为自己的进步而骄傲。
冥想是一项技能,和任何技能一样,都需要经常的重复才能学好、精通。也许最开始,你每次10分钟,都需要花9分钟,才能摆脱各种复杂情绪的追杀。但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只需要一两次呼吸,就能进入高度平静和专注的状态。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生命的大格局。
跟世界聊聊之前,先跟自己聊聊呗
看完这本书,如释重负。
冥想对我而言,的确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之前对它充满了不解和猜测。
冥想这个词谁翻译的(那么晦涩)?
“冥”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冥想是一种仪式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需要营造那么重的仪式感?
冥想之前要做些什么准备?
要达到什么状态才叫冥想?
周围一切都消失了才算达到冥想状态吗?
需要维持多久?
哪些人会冥想?为什么?
为什么宗教会更强调冥想?
大家把它搞得那么神秘是为什么?为了让我们这种低智商的人理解不了宇宙奥义吗?
冥想时一定要打坐吗?
一定要听引导词吗?引导词都那么难以入戏吗?
我是一个太浮躁的人吗?
………………
“冥想”大概是个不太友好的标签,用两个字想概括含义丰富且抽象的意义,所以容易产生曲解。
没看这本书之前,对 Headspace 已经有诸多好感:在所有的冥想 APP 里,它最有亲和力,引导语也最自然、最轻松,还融入了非常棒的游戏化机制 —— 几乎破除了我对冥想的一切戒心。这种莫名其妙的戒心,大概最初并不来自于我自己,而来自佛教和冥想自带的与世隔绝的属性,尤其是千百年几乎没有更新过的审美观念(可是僧人们的工具和设备早已与时俱进,为什么审美还是杂乱的大红配大黄呢??),让本可以对它产生兴趣的人敬而远之——“界面”真的不太友好的说。但是 Headspace 是如何做到的?看完这本出自他们创始人之手的「简单冥想术」,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
我越是和人们谈论冥想的好处,越是发现很多人非常想要放松,却对僧袍包含的宗教成分感到不自在。他们只是想找到面对生活的方法、处理压力的良方。…… 将冥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我下定决心不再做一名僧侣,转做一名凡俗信徒。
看到这一段,颇为感动。可不是吗?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只不过是想找到放松的方法,更好地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为什么不能在生活中修行,为什么不能将古文梵语翻译成现代语言,为什么不能放下仪式,到世俗中普渡我们芸芸众生呢……
冥想与内观
书中讲到冥想与内观的关系,从根本上解答了我的疑问。
内观意味着在当地当时专心。其含义是要让内心以意识的自然形态休息,并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或判断。内观就是好好生活在当下。
冥想只是一种技巧,提供最适合的条件来练习内观的技能。
这其实跟眼保健操并没有本质区别。为了保护视力,有很多方法:少看强光源、避免长时间用眼、多吃清肝明目的食物……而眼保健操可能是其中简单易学、有明确方法和行动指引的一种。为了增强意识,减少被情绪完全控制的情况,我们需要常常观察自己,意识到当下的状态,那么冥想就是一种“刻意练习”,练习如何自我觉察。
没有所谓好的冥想和坏的冥想,只有分心的和没有分心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
突然之间,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冥想的门外汉。多年的日常活动中,我竟然不知不觉已经在做着类似冥想的事情:走路和发呆。
已经记不起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走路。不论是现在每天上下班的半小时,还是在杭州滨江鸟不拉屎的园区中午散步,或是在巴音布鲁克的草原、花莲海边、瓜纳华托的小巷、卡帕的山谷、布尔萨的清真寺、新竹的渔港、布达佩斯的街头,走路都是满心期待的活动。一旦开始踩着手机里音乐的节奏,杂乱的思绪一下子就消散开去,身边的景物开始进入视野,脸颊慢慢感受到空气和风的温度,自己已经和自己完全和解了。即便不听音乐,也觉得街头的喧嚣慢慢变成独特的韵律,神奇的是,在这样的嘈杂中,自己脚步的节奏竟然是那么清晰。真想就这样走下去。
去年走了350万步,估计也是不错的冥想基本功呢嘿嘿。
方法
冥想可以让情感来去自如,对意识和视角有潜在的感知,不管遇到什么,我们都有缓冲地带。
如何做到?
跟用模型、公式解数学题不同,冥想恰恰是“不去想”(那为什么还叫冥想哎呦喂),而是“感受”。轻轻拨开思绪和情绪,集中当下的注意力,像黑暗中的篮球场,突然“啪”的一声,打开了聚光灯,照亮半个球场,光束打到篮筐上,铁架泛起冷冷的光,篮网的纹路也渐渐变得清晰,随风有那么一点似动非动的变化。
随着意识的聚光灯,用平和的好奇心,去感受身体,感受身体与外界的接触,感受环境的形态、声音、气味,感受时间的流逝,感受思绪的变化但不去控制它。
放弃控制,而是学会灵魂出窍,蹲在一旁观察自己
“这个人正在想什么,是高兴还是抑郁,心跳有没加快,步伐有没凌乱……”
也就是说,坐在路边,看情感奔涌而过,既不因为诱惑而随波逐流,也不因为它的恐吓落荒而逃。
让内心以自然状态休憩,不尝试,不控制,不解答——这就是积极地无为吧!
实践
冥想有两个基本成分:专心与清晰。
先聚焦:稳定情绪,清理杂念;再 zoom in:细致观察,身处当下。
可以利用外在或内在的对象帮助我们聚焦。外在的辅助包括凝视特定物体、聆听特定声音,或者反复吟诵特定词语等。内在辅助包括集中注意在呼吸上、身体知觉上,甚至可以包括内心想象的一幅特定的画面。(心流则是另一个维度的聚焦,只不过聚焦后关注的并不是自己。)
我们现在的解决方案,集中在“聆听特定的声音”,“引导想象一幅特定的画面”。纪念碑谷团队的 Pause,则是凝视/操作特定物体。对功夫熊猫而言,是默念“inner peace”,对柯南,也许就是“真相只有一个”吧!
还有哪些方式可以有效聚焦?这是寻找解决方案的核心问题之一。
融合
通过冥想练习,对生活中的细节有所意识,感受此时此刻的样子。冥想并不是目的本身。冥想是一把放大镜(聚焦光/热源可以助燃嗯嗯)。放大镜不是目的本身。通过放大镜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对象,使之清晰无遗,这个才是目的。
走钢丝、变魔术、射击,这些都是对集中与放松的平衡要求极高的活动。稍有走神,就无法完成。但是过犹不及,稍微一紧张,功亏一篑。
坚持每日冥想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其中微妙的平衡:知道如何 focus,更知道何时应该 let go。
书中的吃饭冥想、走路冥想、跑步冥想、睡觉冥想,都是非常好的指导。
镜子的另一面
看完作者对冥想的解读,尤其是最后一章来自临床的诊所经验,让我想起之前读过的「改变」,几乎就是那本书的冥想版本。
笔记在此:http://www.jianshu.com/p/e04435555c89
「改变」一书反映了临床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范式转变 —— 从过去关注心理问题的成因(潜意识啊童年啊佛洛依德啊),转向行动科学:不纠缠于因果,而是跳出第一序的困局,直接促使第二序改变发生。
第一序改变: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的改变,系统本身维持不变。
例如,做恶梦的人,在梦中可以做许多事——跑、躲、打、喊等等——但无论怎么变换这些行为,都无法停止噩梦。
第二序改变:改变发生在系统之外,控制系统整体的前提改变,使系统转换到完全不同的状态,也即“改变之改变”,简直就像量子跃迁。
例如,从梦中醒来。
所谓问题,指因处理困难不当而造成的僵局、停顿、死结。问题往往由解决方案本身所引发或者恶化。为何解决方案会恶化或带来新问题?
- 需要第二序改变时却一直在推行第一序的解(可怕的简化,对问题视而不见)。
- 第一序改变即可解决问题时却试图促成第二序改变(如:不满意行为改变,而进一步要求态度改变)。
改变之所以难发生,因为存在期望与行动的悖论:试图运用意志力达到本应自然、自动自发的状态。关于改变,我们的期望是对象自发的改变,比如家长总是期望孩子“自动自觉”的去学习,但是如果不进行干预,改变不会发生;如果干预了,“自发”又变得不可及。
出路在于,不对抗。
“如果我们不去问’为什么’而直接去探究现象发生的重要事实,往往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会引导我们去找到答案”——维特根斯坦
用「简单冥想术」中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有抵抗,就没有接纳的空间。”当你拥有识别情绪的意识时,留给不快情感的空间就会变少。当你成天想着它们的时候,当然就给了它们很多空间,让它们变得活跃。
情感本身不是问题。是我们想要对此做出反应,才会造成问题。
真是绝佳的呼应!
「改变」里面有大量的例子:
多做无益
问题:父母总是替儿子多太多事情,儿子想独立自主但沟通无效。
解决:干脆什么都不做,全部推给父母,父母进而意识到,让儿子“断奶”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化暗为明
问题:丈夫挑剔妻子,妻子刺激丈夫发怒,反复的争吵。
解决:让丈夫去大街上和别人多多争吵,让妻子明白争吵主要来自情绪失控,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和丈夫争吵。
宣而不隐
问题:演讲者害怕自己的紧张无法控制以至于当众出丑
解决:演讲人在演讲之前,告诉听众自己非常紧张。
贝拉克的巧计
问题:女孩在等待面试的过程中,非常紧张。
解决:另外一位同样等待的男孩告诉她,应对的简单办法就是告诉对方,他很英俊。
利用抗拒
问题:精神病人总是推迟出院,说自己没准备好。
解决:告诉他,应该长期呆在医院,不要出院,把精神病人推向绝望的边缘,他反而出院了。
仁慈的破坏
问题:父母的说教对叛逆的青少年无效
解决:父母以一种安静但是又力量的方式来对待子女,让反抗变得不吸引人而且无用。
忽视的好处
问题:老师越是关心问题少年,问题就越多。
解决:有意忽视的行动来重新获得对方的重视。
学习问题
问题:聪明的研究生对自己的报告质量有着乌托邦式的要求,一再拖延。
解决:在2小时之内写出来。
对付乌托邦
问题:一个具有远大不现实的生命目标的人是不会被轻易说服去修正目标的。
解决:要求对方去超越自己的极限去落实这些目标。
魔鬼的约定
问题:有些人会故意拖延不去做一些必要的事情。
解决:让他只答应做还是不做。
对照着去理解,两个原本都比较晦涩的领域都变得容易起来。推荐大家也去看看「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
最后
如果用一个表情来概括冥想的全部要义,我觉得非它莫属:
每天留出10分钟,跟自己相处,重新观察内在和外在世界,感受一下被“present”这只温暖的大手轻拍肩膀的感觉,看云卷云舒背后的蓝天,世界就这么辽阔起来。
相信自己的体验,不要依赖他人的意见。这是将冥想变成生活现实的前提之一。
道路还遥远,一起探索吧
创新算法——TRIZ、系统创新和技术创造力
The Innovation Algorithm:TRIZ, systematic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creativity
目录
第1章 创新技术
第一节 大海捞针
第二节 创造性等级
第三节 创新的创新方法
第四节 通过知识而不是数量
第五节 理想机器
第六节 技术矛盾
第2章 创新的辩证法
第一节 循序渐进
第二节 逻辑、直觉和技巧的有机结合
第三节 发明家的工具
第四节 算法是如何工作的
第五节 几个练习问题
第六节 古生代的“专利品”
第七节 打破旧结构
第3章 人和算法
第一节 心理障碍
第二节 幻想的力量
第三节 克服障碍
第四节 创造性工作的科学结构
附录A 矛盾矩阵和40个发明原理
A1 矛盾矩阵的应用
A2 矛盾矩阵
A3 40个发明原理
附录B 技术系统进化的一般趋势
附录C 补充材料
C1 苏联的作者证书
C2 阿奇舒勒的“TRIZ大师”
C3 TRIZ咨询公司
C4 关于作者:根里奇·斯拉维奇·阿奇舒勒
C5 关于英文译者
做个发明家
本书最早是从阳志平的网站上了解到的,当即就去图书馆借到了。结果去年的时候一直在忙,近期想着快到期了,就把其他的阅读书放下,专攻这一本。一看起来就入迷了,短短几天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内容很有启发性,是一本需要多次细读深思的书籍,初步把一些内容纪录一下。自己已经购买了一本,上面的一些案例需要制作成卡片索引。另外,再去图书馆里借一些TRIZ的书籍,发现这种方法对自己的科研还是很有好处的,也对将来自己的工作有用。本书大概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序言和人物介绍,第二、三、四部分对应书的一二三章,为主题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一些传统的创新方法,第二章介绍TRIZ以及一些应用的范例,第三章是介绍发明家,第五部分是附录,列出了矛盾矩阵和主要原理。本文主要对书的三个章节内容进行了一些记录,方便后续自己看。另外,附录部分的矛盾矩阵表格太大,不方便放入笔记中,将只会写出表的名字和在书中的页码。40个基本原理将放在第二个章节中。
TRIZ是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读音首字母缩写,对应的英文名是TIPS(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创新是通过创新的方法而不是通过知识的数量实现的。——阿奇舒勒
TRIZ包含很多零散的创新方法,将这些方法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创新方法论,这就是ARIZ(Algorithm of TRIZ,创新算法)。如果TRIZ是脚手架,则ARIZ就是建造高楼大厦的蓝图。
第1章 创新技术
试错法和启发法对现在发明几乎是无意义的。提到的问题:绕线装置;透镜望远镜;试错法:使用试错法创新,尝试的次数很多,需要几千次甚至上万次尝试“如果…会怎么样”,才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开始的方向往往指向与答案相反的方向。尝试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进行,毕竟沿着熟悉的方向前进要容易得多。创造力就是正确表达问题的技能,对一些问题,一旦表述准确,问题就能自动解决。另一些问题中,接受以前不可接受的想法,然后补偿它。启发法:首先必须发展出理论,然后根据这个理论开发启发式的程序。这就是当代启发法对发明家而言没有帮助的原因。头脑风暴:改善了试错法。无法逾越2级发明。头脑风暴不控制思维过程,虽然禁止任何批评,但避免不了潜在的批评。形态学分析:建立一个多维表(形态盒),它的参数轴是给定物体组合的主要特征。缺点是在解决中级难度的发明问题时,可能有几百、几千,甚至上百万种排列组合。
1.1 创新过程的结构
A、B、C、D、E和F代表过程的不同阶段,1、2、3、4和5代表过程的级别。每一个阶段可以按照5个级别来工作。1级:使用一个已有的物体,不考虑其他物体;2级:在几个物体之间选择一个;3级:对选出来的物体做部分改变;4级:开发一个新物体,或者完全改变选择的物体;5级:开发一套全新的复杂系统。表1 创新过程的结构图表级别选择任务A选择搜寻概念B收集数据C寻找想法D找到想法E实际实施F1使用一个已有的任务使用一个已有的搜寻概念使用已有的数据使用已有的解决方案是用现成的设计按照已有的设计制造2在几个任务中选一个在几个搜寻概念中选一个从几种来源收集数据从几个想法中选一个从几个设计中选一个修改已有的设计,然后制造3改变初始任务修改适合新任务的搜寻概念修改收集到的适合新任务的数据改变现有的解决方案改变现有的设计按照新的设计制造4寻找新任务寻找新的搜索概念收集与新任务相关的数据寻找新解决方案开发新设计用新的方式使用设计5寻找新问题寻找新的方法收集与新问题相关的数据寻找新概念(原则)开发新的建设性概念修改实施新概念的所有系统一般而言,每一个工程师都知道如何在1级和2级上创新,在这些级别的范围内,不需要选择新的任务、新的技术理念,工程师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在诸如5级的较高级创新,就需要运用新发现。当今的创新发明一般都在3级到5级的中间子级的范围之内。在5级发明的高子级上,尝试的次数是无限的,因为找不到潜在答案来解决给定的发明任务。
越多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实际上越越容易解决。每次不成功的尝试都增加了额外的信息,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同时也缩小了探索的区域。发明过程的悲剧就在于,人们在解决高级创新的问题时,一直在应用仅与解决低级创新有关的方法。
1.2 理想机器
技术系统进化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改变系统的规模。每个机器都朝向一个确定的理想阶段发展,有它自己的“发展路线”。最终,这些路线汇聚于同一个点,就像子午线在极地相交。技术系统(或机器)的所有进化路线的汇聚点,就是“理想机器”。任何系统,只要它具有如下特征,就是一个标准的理想机器:理想机器的重量、体积和面积,正好和与之产生交互作用(运输、处理等)的物体的重量、体积和面积一样大,而和实际机器的重量、体积和面积也刚好一样或几乎一样。机器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完成某种工作的工具而已。理想机器的另一个特征是:机器的所有部件以最大的能力做有用功。人们也常常相信,理想机器应该外表美观。这是个严重错误,使发明家产生了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这种想法使得发明家倾向于寻找那些漂亮雅致的机器方案。这种情况下,新概念可能就不会被考虑。
1.3 技术矛盾
当问题有额外地要求——有得没有失,创新的需求就产生了。这样,消除技术矛盾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创新就是消除技术矛盾。作为一个发明家应该牢记,一定要征服技术矛盾。“我们必须达到这样那样的效果。”这只是问题的一半,发明家还必须看到另一半 :“得到这些,但也不失去那些。”
第2章 创新的辩证法
有了理想机器和技术矛盾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控制创新的过程。
理想机器能确定搜寻的方向,而技术矛盾则指出必须客服的障碍。
2.1 创新算法ARIZ-61
ARIZ-61把创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实施(消除技术矛盾)和综合(引入额外的改变)。
第一阶段——分析阶段
陈述问题;
设想最终解(IFR);
确定是什么妨碍了取得这个结果(找到矛盾);
确定为什么会妨碍得到这个结果(找到矛盾的原因);
确定在什么条件下不会妨碍得到这个结果(找到消除技术矛盾的条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改变物体(给定的机器,设备和/或技术流程)本身: a.改变尺寸; b.改变形状; c.改变材料; d.改变温度; e.改变压力; f.改变速度; g.改变颜色; h.改变部件的相对位置; i.改变部件的工作条件,使工作负载最大化。
把物体分成几个独立的部分: a.隔离“弱的”不见; b.隔离“必要的/充分的”部件; c.把一个物体分成几个相同的部件。
改变(给定物体的)外部环境: a.改变环境参数; b.替换环境; c.把环境分成几种介质; d.利用环境的特征来实现有用功能。
改变(相互作用的)相邻物体: a.定义参与同样功能的独立物体之间的关系; b.把功能转移到其他物体,消除这个物体; c.利用反面的闲置空间,增加在某一区域上同时工作的物体数量
研究其他领域的原型。(提出问题:在另一个技术领域怎么解决类似的矛盾?)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上述步骤不适用),放宽条件——转换到更一般性的问题陈述。
第三阶段——综合阶段
改变给定物体的形状——新功能的机器应该有新形状;
改变与这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物体;
改变这个物体起作用的方式;
应用解决其他技术问题的新原理。
这个算法被应用到问题4,一种救援人员使用的过滤系统,P74-76
2.2 ARIZ-71
第一阶段——选择问题
步骤1-1 确定答案的最终目标。
a. 技术目标是什么(物体必须改变的特征是什么)?
b.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显不能改变的特征是什么?
c. 答案的经济目标是什么(如果问题解决了,能减少哪方面成本)?
d. 大概可以接受的成本是什么?
e. 必须改善的主要技术或经济特征是什么?步骤1-2 尝试“变通方法”:假设这个问题从根本上不能解决,那么解决哪些一般性问题可以达到最终结果?步骤1-3 初始问题或变通问题,哪一个解决起来更有意义:
a. 将初始问题与给定行业内的一个趋势(一个进展方向)相比;
b. 将初始问题与领先行业的一个趋势(一个进展方向)相比;
c. 将变通问题与给定行业内的一个趋势(一个进展方向)相比;
d. 将变通问题与行业内的一个领先趋势(一个进展方向)相比;
e. 将初始问题和变通问题进行对比,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研究。步骤1-4 确定量化特征。步骤1-5 对这个量化特征引入时间校正。步骤1-6 定义让发明起作用的特殊条件要求。
a. 考虑制造这个产品的特殊要求;特别是复杂度的可接受程度;
b. 考虑将来应用的规模。
第二阶段——精确地定义问题
步骤2-0 与给定问题类似的练习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a. 描述新问题的本质;
b. 描述这个问题中的技术矛盾;
c. 描述类似的问题;
d. 描述类似问题中的技术矛盾;
e. “b”和“d”中类似的情况是什么;
f. 描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概念;
g. 如何改变这个概念来解决现在的新问题。步骤2-1 用专利信息更精确的定义问题。
a. 在其他专利中解决的问题,与给定的问题有多接近?
b. 在领先行业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与给定的问题有多相似?
c. 相反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步骤2-2 使用STC算子(S——尺寸,T——时间,C——成本)。
a. 假定改变物体的尺寸,从给定值到零,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b. 假定改变物体的尺寸,从给定值到无穷大,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c. 假定改变过程的时间(或者物体的速度),从给定值到零,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d. 假定改变过程的时间(或者物体的速度),从给定值到无穷大,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e. 假定改变物体或者过程的成本——可接受的成本,从给定值到零,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f. 假定改变物体或者过程的成本——可接受的成本,从给定值到无穷大,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步骤2-3 按照下述格式,用两句话来描述问题的条件(不要使用专用术语,也不要准确表述想要开发的是什么)。
a. “给定一个系统,由什么部件(描述部件)组成。” 例如:“一个管道,有一个阀门。”
b. “部件(陈述部件)在什么条件(陈述条件)下,产生不希望的结果(陈述影响)。” 例如:“带铁矿颗粒的水通过管道运输,铁矿颗粒会磨损阀门。”步骤2-4 把步骤2-3a中的部件列入下表。部件类型部件a.(在本问题的条件下)能够改变、重新设计或者重新调整的部件上述例子:管道,阀门b.(在本问题的条件下)很难改变的部件上述例子:水,铁矿颗粒步骤2-5 从步骤2-4a中选择最容易的部件,改变、重新设计或者调整。
注意:
a. 如果步骤2-4a中所有部件改变的难易程度一样,那么从一个不动件开始(通常不动件比较容易改变);
b. 如果步骤2-4a中的一个部件,与不良效果联系在一起(在步骤2-3b种指出),最后才考虑这个部件;
c. 如果这个系统只有步骤2-4b中的部件,那么从外部环境中选择一个部件。
例如:这里我们选择管道,因为阀门与不良效果“磨损”联系在一起。
第三阶段——分析阶段
步骤3-1 用下述格式归纳IFR(最终理想解):
a. 从步骤2-5中选择一个部件;
b. 陈述它的活动;
c. 陈述它如何完成这个活动(回答这个问题时使用:“由它自己”);
d. 陈述它何时完成这个活动;
e. 陈述在什么条件(限制、要求等)下,它完成这个活动。
例如:a.管道…… b.改变它的截面积…… c.它自己…… d.在控制流量的时候…… e.不要磨损管道。步骤3-2 画两张图:在IFR之前的“初始图”和达到IFR后的“理想图”。
注意: 画这种图没有特殊要求,只要能反映“初始状态”和“理想状态”的本质即可。而且“理想图”必须反映出IFR中书面表达的内容。
检测步骤3-2:步骤2-3a中陈述的所有部件必须出现在图中。如果在步骤2-5中选择了外部环境中的部件,那么外部环境一定要显示在“理想图”中。步骤3-3 在“理想图”中,找到步骤3-1a指出的部件,并且把那些在规定的条件下不能实施规定功能的部分,重点标出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别的方式)。
例如: 我们的问题中,管道的内表面就是这样的部件。步骤3-4 为什么这个部件(它自己)不能完成规定的活动?
补充问题:
a. 从物体重点标记的地方我们期望得到什么? 例如:为了改变流量,管道的内表面一定要能自己改变横截面。
b. 什么妨碍它自己完成这个活动? 例如:它不能动,因此它不能把自己从管壁中分离出来。
c. 在上述问题a和问题b之间有什么冲突? 例如:它必须是不动的(作为刚性管道的一个部件),又必须是可动的(作为控制器的部件,要能缩能放)。步骤3-5 在什么条件下,这个部件能够完成规定的活动(这个部件应该有什么参数)?
注意:这时不需要考虑能否实现,只要指出这个特征即可,不要关心它如何实现。 例如:在管子的内表面上出现一层物质,使其内表面离管轴更近。在需要的时候这个附加层消失,内表面就远离管轴。步骤3-6 为了让这个部件(管子的内表面)得到步骤3-5中描述的特征,需要做什么?
补充问题:
a. 在图上,在物体的标记区用箭头画出所需施加的外力,以实现需要的特征;
b. 怎样产生这些外力?(不要考虑与步骤3-1e矛盾的方法。) 例如:水(冰)中的矿物质会形成颗粒依附在管道的内表面上,管道里面没有别的物质,这决定了我们的选择。步骤3-7 归纳一个能够实现的概念,如果有几个概念,用数字为它们命名,最可能实现的排在前面,如概念1;记录所有的概念。
例如:用非磁性材料设计管道,在电磁场的作用下,颗粒状的矿物质在管道的内表面上可以“长”出来。步骤3-8 画出原理图,实现概念1。
补充问题:
a. 新设备中工作部件的“聚集”(复合部件)状态是什么?
b. 在一个循环内,设备如何变化?
c. 多次循环后,设备如何变化?
在完成这个概念之后,回到步骤3-7,考虑其他概念。
第四阶段——概念的初步分析
步骤4-1 在应用新概念的时候,什么变好了,什么恶化了,记录得到了什么,什么变得更复杂或者更昂贵了?步骤4-2 改变提出的设备或者方法,能否防止其恶化?用图表示这个设备或者方法。步骤4-3 现在改变了的设备什么恶化了(更复杂,更昂贵)?步骤4-4 比较得失。 a. 哪一个更大?
b. 为什么?
如果现在甚至未来得大于失,那么跳到后面的第六阶段。如果失大于得,返回步骤3-1。在同一页纸上记录初次分析、第二次分析的顺序及其结果。继续步骤4-5。步骤4-4 如果得大于失,那么跳到第六阶段。如果第二次分析没有产生新的结果,返回步骤2-4并检查表格。从步骤2-5中选择系统的其他部件,重新进行分析。记录第二次分析及其结果。 如果步骤4-5之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那么进入下一阶段。
第五阶段——实施阶段
步骤5-1 从矛盾矩阵的列中,选择一定要改善的特征。步骤5-2
a. 使用已知的手段(不考虑其他方面的损失),来改善这个特征(来自步骤5-1);
b. 如果采用了已知的手段,什么特征变得不可接受了? 步骤5-3 从矛盾矩阵的行中,选择与步骤5-2b中相应的那个特征。步骤5-4 在矩阵中,找到用来消除技术矛盾的原理(就在步骤5-1的列和步骤5-3的行相交的单元格中)。步骤5-5 如何使用这些原理。 如果问题现在解决了,那么回到第四阶段,然后跳到第六阶段。如果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实施下面的步骤。步骤5-6 尝试应用物理现象和效应。步骤5-7 尝试改变活动的时刻或持续时间。
补充问题:
a. 能否“延长”活动的时间来消除矛盾?
b. 能否“缩短”活动的时间来消除矛盾?
c. 能否在物体开始操作之前,提供一个活动来消除矛盾?
d. 能否在物体开始操作之后,提供一个活动来消除矛盾?
e. 如果过程是连续的,能否把它转变成周期性的?
f. 如果过程是周期性的,能否把它转变成连续的?步骤5-8 在自然界中,类似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补充问题:
a. 自然界的非生命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b. 古代的动植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c. 现代的有机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d. 在考虑特定的新技术和材料时,必须做哪些修正?步骤5-9 尝试改变那些与我们研究的物体协同工作的物体。
补充问题:
a. 我们的系统属于哪个超系统?
b. 如果我们改变超系统,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如果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返回步骤1-3。如果解决了,返回第四阶段,评估已经找到的想法,然后继续第六阶段。
第六阶段——综合阶段
步骤6-1 确定如何改变我们修改的系统所属的超系统。步骤6-2 探索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应用已经修改的系统。步骤6-3 应用新发现的技术想法(或者与之相反的想法),来解决其他技术问题。创新算法的发展沿着两个方向进行:a. 更广泛地考虑心理因素,使算法更加灵活;b. 在创新过程的所有阶段中,改善对方案的搜寻过程,使创新算法更加精确。创新算法(以下均指ARIZ-71)的最初两个阶段,是选择问题和重新定义问题的条件。创新算法的第一阶段介绍逻辑行动链。第二阶段就像一系列逻辑行动。第三阶段从定义最终理想解入手。想象你手上有一根魔杖。如果使用这跟魔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针对解决本问题)?有两个原则可以帮助人们精确定义最终理想解:
原则1:事情猜测最终理想解能否实现的做法不可取。
不要考虑如何、或者采用什么手段才能实现最终理想解。在解决不同问题时,决定最终理想解的最好办法,是将问题陈述中的疑问形式,改成肯定的描述。
创新居然是可以有算法的?
最近读了一本有趣又枯燥的书:前苏联的根里奇·阿奇舒勒写的《创新算法》,是在同事的桌上拿起来的,看到标题觉得是个神话,创新怎么能变成算法呢?像设计思维更多是一套方法论,也远未到算法的层级。
书封上的介绍是:
一部被前苏联雪藏50年的技术创新专著,一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的TRIZ经典之作。
根里奇·阿奇舒勒的《创新算法》是发明性问题解决理论(TRIZ)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历经20多年研究和分析的结晶。书中,阿奇舒勒详细地描述了ARIZ这个TRIZ解决问题的算法,通过ARIZ可以实现最高级别的发明创造。本书具有深刻的思想见解和令人信服的案例,许多人认为是阿奇舒勒的一部不朽巨著,是任何创造性和技术性变革的必备手册。
这本书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作家站在思想的高峰看到的壮丽景象。
第一感觉是套路,出版商深深的宣传套路,但后来看到豆瓣评分8.6以及阳志平老师的推荐语:
天才之作。人类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著作,没有之一。从接触到这本书开始,那种透彻人类创新行为本质,感受人类智慧大门在你眼前,慢慢打开的感觉真爽。
这让我提起了兴趣,在每天中午抽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严格意义说并没有都看完,因为很多案例是工程机械方面的,吃不消看,也是我所说的枯燥部分。但又认为确实是一本好书,一本有趣的书,使得对创新有了不同的理解。记得以前在单位曾经对IT系统架构进行分级,然后对不同系统架构进行不同维度的抽象和评估,希望找出一个合理的评估算法(如果能说是算法的话),当时尝试觉得很难,在设计诸多表格后也没有能持续下去,现在看来或许还是分析案例不够,抽象能力不足。
回到本书,核心的观点我想一个概念图来表示。
作者提出了创新有5个等级,分别是:
1.使用一个已有的物体,不考虑其他物体;
2.在几个物体之间选择一个;
3.对选出的物体做部分改变;
4.开发一个新物体,或者完全改变选择的物体;
5.开发一套全新的复杂系统。
在书中举了大量的前苏联的专利案例,比如用塑料盖代替金属盖,塑料盖是已有的物体,这是1级发明;而制造金属粉末、合金粉末和其他导电物质粉末。这个方法开启了电极放电加工材料的技术之门,是5级发明。虽然我没看懂它什么意思,但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传统创新的方法基本思路就是采用试错法,像大海捞针。作者和同伴花了4年时间研究了14类发明250万份专利,得出了5个创新等级的分布数据,以及不同级别在搜寻过程中采用试错法的次数。大致如下:
也就是随着创新等级增加,创新难度越大,数量越少,需要试错的次数也越多。
原始的试错法需要改进,一个方法是采用头脑风暴法,不过头脑风暴法并没有减少试错次数,它的主要作用是把人们产生想法和分析想法分开,在头脑风暴过程中不做评判是最重要的,起到的效果是帮助人们克服惯性思维。
而想要达到减少试错次数的目的,作者提出了ARIZ算法,其中有两个核心概念:理想机器和技术矛盾,前者给出方向,后者解决障碍。也就是以一个理想机器作为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启发,每一个创新都是要解决矛盾,比如有的是增加了成本,有的是稳定性下降等等。
书中有一个破冰船的例子,是我唯一一个看的比较详细的例子。
破冰船一般采用楔形原理,在冰上开辟通道。因此破冰船的速度和破冰的厚度,取决于破冰船的功率。破冰船的进化方向是增加引擎的功率。……由于破冰船的两段是锥形,破冰船完全被“引擎系统”占满。……引擎船过于庞大,留给大型货物的空间就不够了。因此,破冰船的后面通常会跟随着一条船队,有三四只运输船。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矛盾,需要解决速度和功率、生产率和功率之间的矛盾。
按照作者提出的ARIZ算法(迭代了很多版本),以ARIZ-71算法为例,分六个阶段:
选择问题
重新定义问题
分析阶段
初步分析选定的概念
实施阶段
综合阶段
一开始选择是原问题还是变通问题,原问题是从传统思路着手,比如提高破冰船功率和船队的速度等;而变通问题则是取消掉破冰船。通过专利分析重新定义了问题,破冰的传统方法都是碎冰、切冰、炸冰等,而船从未改变过。破碎冰需要巨大的能量,但把船弄碎要容易的多(逆向思维)。那再到分析阶段来描述理想破冰的船是什么样子的呢?尽量地减少冰和船体相互作用部分,同样减小冰的厚度很难,但可以减小船的宽度,让切冰的刀片越薄越好,最理想的是刀片的宽度为0。
简单分析下,改变和冰相互作用的一部分船体,把船的这一部分完全去掉,船通过冰就没有问题了。但很不幸,这样船的底部会沉到海底去,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需要将船的上部和下部用两个薄的刀片连接起来,刀片切割冰层容易很多。于是变成上下两部分结构,船的底部留在冰层下面,还可以装载货物用。货船可以取消了,破冰船直接当货船用。
我在网上搜到了几个有趣的图,是关于有争议的“巴铁”的,这种大巴在轨道上行驶,但车身下方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容纳两条车道让车通过,其设计理念和上面的破冰船类似。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中文网
图片来自搜狐
设计人员还不断基于这个思想在思考和设计,比如未来的消防车也采用了减少作用部分的思路。
科技:未来消防车,再也不怕堵车了_腾讯视频
或许你还会认为这点子不也还是奇思妙想,意外得到的吗?
答案是“否”。作者设计了一个39x39的矛盾矩阵,给出当出现什么样的技术矛盾时,可以采用相应的建议原理,明确给出一个思考的方向。比如破冰船的问题,在前面我们提到问题需要解决速度和功率、生产率和功率之间的矛盾,根据表格查询,两个矛盾中的建议原理都有一条是“物理状态改变”,这就大大减少了试错的方向。
现在是不是你也觉得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了,创新也能有算法,或许不远的将来1级、2级创新都可以由AI来自动实现,到时人类需要思考更高级别的创新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父愚女乐”。
选择、定义、理想解
世界无垠,宇宙无限,新的问题从不消失。昨天被认为是创新的问题,今天在结构化智力过程的新水平上就可以解决。人们曾天真的以为新机器、新装置、新设备都是“无中生有”,开始什么也没有,然后一个伟大发明家,或许有着特别的血型、星座,某些特别的属性,总之他是伟大而特别的。一个完全成熟的产品像古代神话里毫发无损的雅典娜从宙斯被利斧劈开的头颅里拿着长毛和盾牌全副武装的出现在众神面前。
创新不是静止的概念,情况在上个世纪就已改变,如果200多年前发明成就还能归功于耐心和运气的话,现在一个创新问题可以通过创新思考过程来解决,起主要作用的是如何正确地组织创新过程,而不再是靠拼天数、月数或年数盲目搜寻。人类不同的心理特质决定大多数人只是等到问题非常迫切时才会想到进行创新工作。从本质上说,问题自身找上了发明家,而这样的发明者或许十几年间仅能有一项创新。而在另一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他们持续的在进行创新活动,积极主动寻找未解决的问题,他们知道,明天人们会对某些事物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些人寻找潜在问题,用最现代的技术手段今天就解决它。
数量和质量在一些伟大的创新者身上并不矛盾,为什么数量巨大的专利发明会出自少数人之手,那些专利发明者有何不同?世界上有那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这些发明者拥有与众不同的科学方法?1946年一个20岁的年轻发明家就意识到人类当时的发明方法无法应对未来世界变化多端的发展,于是他决定要找到发明创造的方法,让每个人具有创造性。这个人就是TRIZ之父——根里奇·斯拉维奇·阿奇舒勒。1948年12月,作为一名里海海军上尉,阿奇舒勒写了一封非常危险的信,并在信封上注明“斯大林同志亲启”。阿奇舒勒早在九年级和十年级就已发明多项专利,其中一项在没有潜水装置的情况下从固定不动的潜水艇逃生的方法,被苏联限定为军事机密,他也因此成为里海海军专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年轻的发明家在信中指出“苏联在发明创新的方法方面既混乱又无知,有一种理论可以帮助任何一位工程师进行创新。该理论可以产生无价的成果,并将使技术世界产生革命性变化”。两年后,这位发明家被控“从事发明家颠覆活动,监禁25年。”
TRIZ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并没有因为集中营的悲惨生活而消失匿迹,它与阿奇舒勒一起活了下来,并且成为了全人类的一大宝藏。如今,工程师、技术人员、开发者都可以使用这套思维方法成为卓有成效的发明家。阿奇舒勒分析了全世界大量专利后,基于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成果,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并揭示矛盾,发明自然就产生了。几十年间创新算法ARIZ一直在发展和完善中,有些发明家在使用ARIZ-59时已经非常成功,后来又开发了ARIZ-61、ARIZ-65、ARIZ-68和ARIZ-71。《创新算法》被翻译成中文也过去了很多年,虽然创新思维方法很多,阿奇舒勒的创新算法带来经济,高效的解决问题过程,或许学习一下的确能为我们增加新的思路。如今我们可以继续花100年来等待灵光乍现,或者在15分钟内用ARIZ-71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创新算法ARIZ-71
第一阶段——选择问题
确定答案的最终目标
第二阶段——精确定义问题
使用STC算子将系统从原始意象中“释放”出来
第三阶段——分析阶段
定义最终理想解
第四阶段——概念的初步分析
分析得失,什么变好了?什么恶化了?
第五阶段——实施阶段
选择一定要改善的特征;消除技术矛盾。
第六阶段——综合阶段
确定如何改变修改的系统,应用新发现解决其他技术问题。
ARIZ-71相比之前的版本更广泛的考虑心理误区和人们常见的思维惯性,增加了两个阶段来研究“问题”。多数情况下发明家拿到的问题是不准确的,发明家没有仔细分析问题就试图去解决问题,投入一次次的尝试,结果失败过程重复多次,还是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条件,于是只好放弃进一步努力。例如,有人告诉发明家“我们要找到一个方法,可以提供某种功能,来使系统达到某种水平。”事实上,可能是要消除某个功能才能达到系统需要的水平。由于问题的条件错误,导致发明家在一开始确定的最终目标就是错的。ARIZ-71考虑了这种普遍存在的误区,第一阶段就帮助发明者全面分析问题,聚焦本质。这一阶段得到的问题好比一大块煤,你可以尝试多种方法去点燃它,可就是点不燃。第二阶段,发明家需要将煤块打成小块,精确定义问题。ARIZ-71的这个阶段激动人心,可以说最终问题解决与否主要取决于如何精确定义问题。来思考下面一个问题:
把金属煎锅连在狗尾巴上。狗跑的时候,煎锅撞地会发出声响。这里的问题是:狗必须以多大的速度跑,才听不到煎锅发出的噪声?
答案或许有些奇怪:速度等于零。问题中“狗以多大的速度”阻碍了人们的思维,人类习惯的想象中,速度一定与运动有关,因此我们会思考与速度有关的变量,虽然速度等于零也是速度,但人们就是会忽略。如果问题换成“狗要怎样做才能听不到声音”答案就显而易见了。人的思维惯性或许使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更方便适应环境,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这符合进化的经济原理,节省大脑功率。除了这点外,似乎不带来其他好处,还时刻影响着一个人决策、判断和逻辑。如何走出思维惯性,将系统从原有意象中“释放”出来,是创新的一大关键,这几乎决定了成败。坐在那不动是不会打破人类惯性思维的,ARIZ-71提供了一个简单高效的方法,帮助人们克服对描述物体术语的心理惯性,以及对物体时间和空间的习惯性想象。
运用STC算子克服传统意象
运用STC算子时需要思考问题的连续变化,这些变化通过三个参数来实现:尺寸(S)、时间(T)和成本(C)。S→∞、S→0;T→∞、T→0;C→∞、C→0时,问题发生了什么改变? 假设:一个要把所有东西都存放起来的强迫症患者,如何才能让他扔掉东西?在使用STC算子时,由于每个人的想象力、知识以及技能都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答案,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个人能力,唯有一件事情不可以做,就是用另外一个问题来替换原来的问题,比如,把存放东西看成是一种节省美德。尝试用STC算法来分析这个问题:
a.想象如果存放的物体尺寸减到零会怎么样?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满足所有物体尺寸减到零显然不可能。
b.想象如果存放的物体尺寸增加到无穷大怎么样?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变通情况,存放的物体加起来尺寸无穷大(超过某种空间局限)。达到饱和状态,可以通过制造某种空间限制来解决。
c.想象如果存放的时间减到零会怎么样?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存放时间减到零(没有存放时间),变通情况限制存放时间达到扔掉的目的。
d.想象如果存放的时间增加到无穷大会怎么样?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有些东西会消失、性状改变、例如发出刺激性味道,如果此人不介意这些,则对问题解决来说,经济上的确有优势,但相比人的寿命和人生存期间存放的频率,不大可能有效。
e.想象如果存放的成本减到零会怎么样?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会保持存放现状,不发生改变,不能解决问题。
f.想象如果存放的成本增加到无穷大会怎么样?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因为存放的经济支出超出某一范围,成本原因导致无法存放,类似于存放物体空间无穷大后导致无法继续存放更多。如果使用这两个方法,则需要增加外部条件造成成本上升和空间限制。
至此,STC算子帮我们找到了一个有用的想法:增加存放的经济成本和减小可存放的空间,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便不是强迫症专业领域的人使用这样的逻辑推演方法,也很容易发现这个办法,用时不过几分钟。
如果再根据我个人专业知识,我会使用STC算子对另一个可改变部分,以及行业外人不熟悉的潜在变量进行最大化和零的想象。
a1.想象如果扔掉的心理成本减到零会怎么样?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降低强迫储藏患者扔掉物品的心理成本到零,扔掉时的心理负担为零,强迫症患者会扔掉物品,问题可以解决。
b1.想象如果扔掉的心理成本无穷大会怎么样?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可以怎么解决?
不能解决,扔掉行为不会发生。
这个时候我得到另一个有用的想法:降低患者扔掉物品的心理成本。第二阶段结束,问题从“一个要把所有东西都存放起来的强迫症患者,如何才能让他扔掉东西?”精确定义为“如何降低他扔掉物品的心理成本?”STC算子简单清晰 ,小学生都能使用这套公式进行运算。但STC算子终究只是提供了一个运算方法,无法给出精确、不含糊的答案,目的是快速高效的帮助人们得到几个“指向答案方向”的想法,帮助克服分析问题时的心理障碍,至于能否将系统从原始意象中释放出来,依然取决于个人知识、经验以及个体所特有的能力。
对于一个中等复杂度的问题,完成创新算法的前两个阶段时间不到两小时。创新算法经济简洁:跑太长的距离就没有力气飞,何况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提取能力又难以让我们满意,信息不断流失,以往很多发明家都会把前期研究经验尽可能记在脑中,持续重复,以求适当的机会出现时,灵光闪现,发现原来如此简单就能解决困扰多年的问题。答案的简单程度往往令发明家懊恼,浪费那么多时间竟然会是那么近在眼前的答案。创新算法的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显示问题正在被解决,此时使用者信心大增,这是激发灵感的基础,也通过节省时间增加了持续创造的可能性。
ARIZ-71的第三阶段充满想象力和美感,同时也需要创新者拥有更强大的内心,不畏黎明前恐惧的巨大勇气。创新算法第三阶段从定义最终理想解入手。“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想得到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看起来并不难,可是,创造性教学实践却表明,要让一个人走出现实条件下的局限和约束,并且能够想象一个实际的理想结果,往往是极其困难的。在定义最终理想解时有两个原则可以帮助人们精确定义,第一:不要事前猜测最终理想解能否实现。创新者是要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事先猜测能否实现会导致看见更多的不可能,限制思维,不敢提出与现有行业内技术水平相差甚远的想法。第二:不要考虑如何、或者采用什么手段才能实现最终理想解。让发明家不考虑如何实现的问题,需要一种思维上的英雄气概。在解决不同问题时,决定最终理想解的最好办法,是将问题陈述中的疑问形式改成肯定的描述。刚才的例子中“如何降低他扔掉物品的心理成本?”最终理想解可以这样描述“降低了扔掉的心理成本,他自己扔掉了。”不要管怎么降低的心理成本,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他自己扔掉了。
2011年,一个名叫梅雷迪思· 佩里(Meredith Perry)的大学四年级女生注意到一个当时非常基本的技术不足。她发现她已经不需要通过电话线来打电话或者用网线来上网,过去一切要用线的地方如今已经使用无线,除了一件东西。坐在宿舍中,她仍旧被她的设备中最古老的一个部件连接在墙上:充电电源。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不使用电源线充电。”这个问题的最理想解可以描述成四个字:无线充电。有了最理想解之后,佩里经历了可怕的黑暗时期,她需要思考什么东西可以通过空气放射能量,电视遥控器信号太弱,无线电波效率太低,X射线又太危险。她发现可以将物理振动转化成能量,例如,放在火车下面就能获得火车产生的能量,但显然在火车旁边充电是不现实的。她又意识到现有技术中,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振动传播。使用无声无形的超声波使空气产生振动并将振动转化成无需电线的电能呢?佩里的想法被物理教授否定,超声波工程师也这么说,她面临着面对最终理想解时发明者经常遇到的黑暗时期。所有的现有技术在实现无线充电上似乎都遇到了“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这里出现了严重心理障碍,能否继续解决这个问题取决于佩里个人的个性——主要是勇敢和有条理的思考过程。需要有能力不被障碍所阻,不退却也不绕道。相信几百年来的研究结果:大胆的想法往往比保守的想法更容易实现。
最后佩里不仅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她有条理的思考过程使得她在与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沟通时,减少了“问题”本身的心理惯性。她帮助科学家们重新描述问题,将他们从原有意象中释放了出来。她不再说“无线充电”而是告诉技术人员“一个能够通过空气发射电力的传感器”,她把问题拆成小块,用更不被心理惯性控制的语言传达给别人,最终她成功了。并且在创造路上,佩里越走越远,截至2014年佩里的公司uBeam已经积累了18项专利和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当然除了强大的创新思维之外,佩里本人的知识和对技术的熟悉也对这项发明起着重大作用。
按照ARIZ的要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第三阶段最终理想解确立开始,这样很快就可以进入最得力方案的区域,进一步探索变的容易。这一阶段结束后的理想图虽然美好却还是非常粗糙,还需要利用有利条件进行雕琢,校正并强化,这些都在第四阶段完成。有时候一个想法的缺点太严重,会导致其优点也令人怀疑,再分析一遍也没有发现什么新东西,这时建议进入ARIZ的第五阶段。发明性问题无穷无尽,如果典型矛盾存在的话,则消除这些矛盾的典型原理也一定存在。创新算法分析了4万份发明后制作了“矛盾矩阵”,帮助发明家在第五阶段根据推荐的原理尽快找到消除技术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
创新算法给了人们创造力的强大思维力,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种思维去解决问题,创造最大的意义无外乎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单纯的以为这个世界上哪些人是发明家,哪些人不是,或者发明家才需要创新思维,我们不做发明不需要掌握这种思维;再或者如果我们天真的以为创新都发生在工程、技术、科技领域与我们日常平淡生活无关,那么阿奇舒勒在监狱里的故事会让我们惊讶自己的单纯并且为此感到羞耻,在莫斯科监狱里整晚被审讯的阿奇舒勒面临一个问题——白天不允许睡觉,晚上又要审问,这样下去很快会死,怎么才能同一时间又睡觉又不睡觉?问题的理想解是既睡觉又不睡觉。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他用创新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想到了最简单的答案,从烟盒上撕下两片纸,画两只眼球,吐上唾沫让室友帮忙贴到眼睛上,之后他坐在门上猫眼的对面,平静的睡着了。显然这不是一个工程技术创新的问题,也不是发明专利。但阿奇舒勒用创新算法的思维拯救了自己。在古拉格集中营的矿井,他每天花8-10小时发展他的TRIZ理论,同时还不断地解决采矿中出现的紧急技术问题,没有人相信他是第一次在矿上工作,大家都觉得阿奇舒勒在骗他们,事实上,他正是靠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生命中的各种问题。这让他在25年的监禁中多次在死亡边缘活了下来。
终究,创新思维是一种选择,人们选择拥有强大思维的权力,或者视而不见。坐等自然进化带领自己走向未来。TRIZ这本书让人激动,创新思维意义非凡,创新算法的几个阶段中对问题的描述和理想解让人印象深刻。尽管如今我们没有办法评论哪种创新理论是最好的,《创新算法》最有价值的地方除了介绍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一本优秀的创新著作唤醒了我们一部分沉睡的意识,这种意识与使用什么创新办法无关,而是应当注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思维能力不会自己形成,需要投入精力加以训练。如今,我们不能说哪些创新方法是最好的,毕竟每个国家、时代变迁,每个个体又各不相同,很多方法都非常有用且意义重大。
创造力是正确表述问题的技能,《创新算法》让“定义、分析问题”更明确。这是阅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如何更好的分析问题,聚焦本质呢?不断扩充知识,行业最新技术。我们需要知识来判断什么问题必须解决,并且把必须解决的问题与能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开。通过有意的训练,认清心理障碍。创新通过强大思维能力和持续高效行动来实现,好的思维能力需要认清和克服心理障碍、人类认知偏差以及思维惯性。很多时候这些障碍和偏差的反面就是创造和进步。自信有时让人盲目,无法全面分析问题,但当面对“不可能”问题时,强大的自信给你带来创新的勇气;有时候行业经验增加了看待问题的思维惯性,时常难以克服,但丰富的不同行业经验又让你拥有更好的直觉和判断,这是创新中个体独特能力的重要方面。带着这些镣铐创新之路步步艰辛难有成绩,清楚局限和障碍又让个体不断突破“不可能”创造奇迹。克服障碍之外,更高级别的解决方案需要创造者保持跨领域的学习新东西,并且也不该指望学习某种方法就能一帆风顺,即使经过长期训练,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远大于了解一些方法。强大思维是创造性乐趣的源泉,就像恋爱一样,是人类所具有的神圣情感,是不是要拥有这项权力,决定权在你!
天才团队——如何激发团队创造力
Group Genius: The Creative Power of Collaboration
目录
第一部分:合作型团队
第1章 合作的威力
每个创意火花都来自某个个体吗?
第2章 即兴创新
成功的合作应该是什么形式的呢?具创造力的想法源于何处?
第3章 团队心流
我们如何才能创造条件推进团队创造力呢?什么样的环境会有利于团队创造力?
第4章 从群体思维到团队创造力
团队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如何确定一个团队是天才团队?
第二部分:合作型心智
第5章 灵感火花
创造性顿悟和团队创造之间令人吃惊的联系。
第6章 长期合作
日常合作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有多大?如何利用团队创造力将你的顿悟转化为有意义的创新呢?
第7章 交谈与心智
对话是如何促进团队创造的?
第三部分 合作型组织
第8章 即兴型组织
什么样的组织适于创新的产生呢?
第9章 合作型网络
跨公司的外部合作型网络有什么特征?如何挖掘合作网的潜力呢?
第10章 顾客合作型网络
eBay和Google Earth何以如此成功?
第11章 创建合作型经济
如何更好地促进合作网的发展呢?
天才团队
书籍:
凯斯·索耶(Keith Sawyer)著.汤超颖,高鹏译.天才团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总结:
Sawyer运用交互分析法分析了历史上和当下众多创新的案例,提出关于创造力的新发现,即创造力不是源于孤独的天才,而是更多源于团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众多案例的说明和分析,作者也提出了团队创造的十个关键条件和一些基本规则。
笔记:
一、创造性/创造力
创新是不能被计划出来的,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只能创造条件促使它出现。(23)
最有效的即兴团队是自我管理型的:他们无需领导就能应对突发事件、重建和重组团队。创新型的团队是自我管理的,所以领导者的直接管理活动比传统领导少。(30)
希斯赞特米哈伊搜集了多年的资料,并证明了心流是创造力的最重要因素。无论在哪个专业领域人生的何种阶段,具备创造力的人经历心流体验时,洞察力最敏锐。事实上,希斯赞特米哈伊发现当人们与他人合作时,最容易获得心流体验。在工作中,与同事交流就是容易引发心流的活动之一。交流导致心流,心流导致创新。(37)(PS:有时候我们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会非常愉快,甚至会发现自己还很有口才,其实在我们进行交流时,在互动过程就产生了心流。)
创造力并非抵制惯例,并非去忘却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创造力要以过去的经验和现有观念为基础。最重要的过去经验来自于充满合作的社会群体。(82)
创造力的核心是四个日常的心智过程:概念迁移、概念组合、概念精化、概念创新。(101)
二、团队心流的十个条件
团队目标:如果目标清晰,并且表述明确,那么它就是问题解决型的创造性任务。当团队为此类目标工作时,如果团队成员们曾经一起工作过,如果他们所贡献的知识和假设大部分是一样的,而且拥有强制性的愿景和共同使命,他们就更可能体验到团队心流。
认真倾听
全身贯注
尽在掌握(授权):这意味着除非团队高层赋予下级自主权,否则团队不会体验到心流。当人们在工作中感觉到拥有自主权、胜任力,并且彼此关心时,团队心流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忘却自我
平等参与
熟悉:心理学家把这种相互理解成为默契,而且因为默契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人们甚至常常无意识地就做到了有效交流。有三类共享知识有利于即兴创造团队产生团队心流:所有参与者提前知道任务的流程或大体框架(尽管有很多片段和转换时间都是即兴的);知道即兴重复段,了解他们是如何按顺序排列的;统一的惯例(调节团队内部互动的潜规则)。
交流
向前推进
失败的益处
三、合作型团队
长期的研究实践表明,由不同技能、知识和观念的人所组成的异质团队更擅长于解决复杂的、非常规的问题,而同质团队则能更好、更高效地完成简单任务。(异质团队-复杂任务;同质团队-简单任务)(62)
人们不会仅仅因为加入团队就提高了创造力,团队没这么神奇。提高创造力的前提条件是,团队要与任务的性质相匹配。如果目标是创造力和创新,那么可以在“团队心流”十个关键条件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规则:(64)
可叠加的工作不要让团队去做。可叠加的工作指人们可以独立完成的、属于自己的子任务,然后将子任务进行整合。相反,应该让团队从事复杂的、即兴创作的任务。
保持最小的团队规模,这将减少社会懈怠和生成受阻。
任用会议主持人,此人需要了解如何开展“头脑风暴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并且能够帮助团队避免生成受阻和社会抑制现象的发生。
因为复杂的、令人惊喜的成果归功于整个创新团队,所以要有适当的团队奖励。
允许团队在工作中有所停顿,因为在团队活动和个体活动之间可能需要进行持续的切换。
组建技能互补的团队,充分利用多样性提升团队创新。
关注社交焦虑感低、喜欢团队互动的成员,他们在团队中表现得更好。
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
Imagine:How Creativity Works
目录
《想象》测试题
引言 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
第一部分 个人创造力
01 鲍勃·迪伦的大脑
大脑是创造力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左脑见“树木”,右脑见“森林”
※洞见,与右脑的前颞上回密切相关
※《像一块滚石》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02 神奇的阿尔法波
发散性思维的优势
※阿尔法波,灵感产生的前兆
※“概念合成”有助于灵感的产生
※做“白日梦”,提高创造力的好方法
03 解 蔽
收敛性思维的优势
※专注的威力
※解蔽,就是化难题为想象
※负面情绪的积极作用
04 顺其自然
让DLPFC安静下来
※半梦半醒时最有创造力
※ 痴迷,让自闭症患者成为特定领域的天才
※“即兴发挥”是可以培养的
※ 因祸得福的天才艺术家
05 局外人
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边缘
※不受约束的局外人思维
※“局外人”心态最重要
※从外向内看时,我们看到得最多
第二部分 群体创造力
06 Q的威力
“熟人”与“生人”混合而成的团队最有创造力
※皮克斯的经验:团队构成决定胜败
※ 第三空间,产生新思想的绝佳之地
※“建设性批评”取代“头脑风暴”
※ 把合适的人聚拢在一起,创造力自然而生
07 城市摩擦
思想碰撞引发更多联想
※城市,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
※城市的密度越大,创造力就越强
※128号公路的衰落与硅谷的兴起
※特拉维夫,以色列的“硅谷”
※互联网无法取代城市承认隐私权并建立隐私市场
08 莎士比亚悖论
“模仿”成就的创新
※“莎士比亚神话”归功于良好的文化环境
※思想越分享越有价值
※释放孩子们的想象力
※造就更多天才的4个元思想
结语 创造力源于我们的想象
译者后记
注释
想象!
文章在说什么?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出发,探讨如何训练想象力;第二部分则探讨如何提高群体的想象力,主要从群体间如何协作入手。
作者认为,想象力的生理基础在于右脑,右脑见“森林”。而灵感来临前,大脑已经做了很好的准备,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专注在创意当中依然需要。同时保持适度忧伤的状态,提高专注力。“负面情绪的作用就如同服用稍凉的苯丙胺。如果一个人沉浸在忧伤情绪中,他就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某一行诗句上,或者长时间思考某种啤酒的商标。”
此外,放松自己,让自己进入潜意识的状态,减少或者关闭思维的自我审查,半梦半醒之间最容易有新的想法冒出来,所谓的“顺其自然”。
局外人的作用也很重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
如何提高团队或者群体的创造力?作者给出了三个方法:陌生人和熟人的组合;城市之间的交流(这个其实是对第一条的运用);借鉴他人的想法(“模仿式创新”)但是陌生人和熟人之间的组合也好发生在一个空间,即所谓的“第三空间”,促进无意间的交流。城市的作用在于促进陌生人之间的交流,而且里面提到的城市常数很有意思。借鉴他人的想法其实也是第一条的运用吧,越是弱关系,越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一句话总结:《想象》这本书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上论述了如何提高创造力。个体层面上,需要训练右脑,需要积累和专注,需要放松和适度的负面情绪,引入他人的观点也很重要。群体层面上,要注重弱连接之间的交流(城市和莎士比亚效应都是对于它的运用和实证)
我的想法:
何谓创新?何谓创造力?即旧元素新组合。旧元素从哪来?从以往的积累中来。因此我们不可以将创新或者创意视作空中楼阁,它来自于日常的积累和观察。因此,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是否关心,是否认真观察至关重要。创意来自生活,高于生活。
如果将其视为做菜,那么材料都有了,如何组合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饭菜?首先是大脑建立一个完整的图谱:我们不仅要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然后是专注在这些材料中搜寻任意组合。这个时候专注力就显得极其重要,所以适度的悲伤情绪或者负面情绪非常重要。而且也不能过于紧张,应该是一种顺气自然的状态,让思维的自我审查机制关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任意驰骋、天马行空的建立任何连接。
有时候真的会因为对于这个行业的规则太熟悉而自我禁锢,所以第三人的视角就显得至关重要。
如何获得这种第三人的视角?在一个团队中,与他人加强沟通至关重要,这种沟通可以是非正式的,比如在茶水间、洗手间等等地方都可以,关键是交流!城市也是这种地方,它加强了陌生人之间的交流。
做一个愿意交流,懂得交流的富有创造力的人!
异想,天开: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目录
序 / XI
前言:杂乱的头脑 / XV
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 件与众不同的事
1 充满想象力的玩耍 3
2 热爱 15
3 白日梦 31
4 独处 45
5 直觉 59
6 对体验的开放性 79
7 正念 95
8 敏感 117
9 把逆境变成力量 137
10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155
致谢 177
你远比自己所认识的更有创造力,只是不知道而已
创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段新奇的广告、一个新的电子、一张别出心裁的设计稿、一首新曲子、一个新的作品、一部别样的电影……可以说,创意每个人与生俱来。只是,你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
为何有些人新点子层出不穷?
我们常说“灵感”,它究竟从何而来?
为何我有时候经常遇到,而有时却经常处于“枯竭”状态?
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情究竟为何事?
创造力真的只是“异想天开”吗?
在《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只是现实的社会中,往往在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只是创造力往往会因受到各种阻碍而逐渐开始进入沉睡状态。”这也是为何看到这本《异想,天开》就心动不已。创造力真的只是“异想天开”吗?不,我想用这本书的书名来解释——异想,天开。请别忽略了中间的逗号!
这些能够发挥极大创造力的人,不过是做了其他人所忽视或从小被不小心抹灭的极为普通的事情罢了。是的,极为普通。普通到一打开目录我就傻眼了——
这不就是小时候常做的事情?
这不就是长辈们一看到就极有可能说“不学无术”、“懒”、“调皮捣蛋”“浪费时间”诸如此类话语的事情?
这不就是每个孩子必经却无奈被剥夺的事情?
这不就是现在很多心灵课程一直在提倡我们去做的事?
……
我看过一个作文水平一般的孩子,短短2天的时间可以写出上百首有涵义的诗;我也遇见,那些曾经被贴上“好动、叛逆、不懂感恩”等标签的孩子,写出让现场家长感动到说不出话的场面。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而且每周都会有奇迹发生(应该这么说:这不是奇迹,只是我们以前不知道,认为这不可能存在罢了)。不信?联系我,我带你亲身感受。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包括我们也是,只是大部分成人“天才”和“艺术家”的本能几乎被埋没。
那么,
作为成年人,我们如何找回失去的创造力(或者该说被埋没的创造力)?
作为父母和老师,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作为孩子,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创造力并发挥出来?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如何让他们在长大之后仍然是个艺术家。
——毕加索
一起来看看富有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吧,嗯,他们只是做了其他人所忽视或从小被不小心抹灭的极为普通的事情。
【充满想象力的玩耍】
至今我依然记得小时候在树林中自由奔跑,和小伙伴们玩角色扮演,躺在溪水边、脚丫子踩着溪流,闭着眼想想着我们在某个梦幻王国……可以说我现在写作时的素材有一大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来源于童年和长大后的旅行,当然还有和长大后养成的晨间笔记(具体见《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记录下来的灵感和梦境,生活中的观察、自身已有的相关知识、通过不同途径搜集而来的资料等也不可或缺……
都说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现在的社会更多的是用填鸭式的学习取代了玩,甚至周末、小假期、寒暑假等更多的是看到爸爸妈妈们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甚至比上学时还要忙。我并不是不赞同有兴趣班,只是,需要留给孩子玩的空间和时间。表面上孩子缺失了玩,却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但实际上是得不偿失,因为“玩”被剥夺而损失的代价,往往是不可估量的。正如《异想,天开》书中所说:
·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会运用内在的好奇心,将不熟悉的事物转变为熟悉的事物,而玩耍则成为试探物体意义的方法。
· 儿童在用物体进行建造和玩耍时,常常会投入到寻找个人意义的过程中,这是持续不断地理解他们自己,理解他们与环境的关系的过程。
· 富有想象力的玩耍,不论是探索物品、想法、情感还是幻想,对各学科的创造力都很重要,从科学技术到富有创意的写作、音乐、视觉艺术等都是如此。
· 儿童基于他们对环境的了解和希望来编造故事,他们在玩耍中努力战胜自己的恐惧,他们在玩耍中排练。当他们在玩耍时,其实是在对观点、概念和情感做实验。
· 童年的假装游戏(如假装有生命的玩具、想像中的伙伴等),本身就是富有创造力的行为,因为儿童从无到有创造事物,就像艺术家那样。这其中发生了对创造力非常重要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
看,其实玩是儿童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如我曾经分享过——当幼儿在自主阅读绘本时,除非他主动找你,否则请不要打断,也不要催促或做评价,孩子对于感兴趣的部分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甚至激动时会抓着人(没人时自言自语)编故事,更甚者直接来一场现场角色扮演;而对于不感兴趣(或恐惧、厌烦等)的部分则会直接飞快地略过,这是儿童对于“阅读乐趣”的体验。玩耍同样如此,如果看到孩子们正专注地做着某件事(幼儿有时会持续着某一些动作:如不断地把积木叠高、推倒;不断地画同一幅画;不停地把球拿起、放下……这是很重要的过程!),在允许的条件下,请不要轻易打断;当孩子正在游戏时,如若不赶时间,打断之前请先留意孩子正在做什么(有可能不经意的打断会让孩子损失一次重要的成长机会)。每个年龄都有属于孩子的敏感期,更多信息推荐阅读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
当然,还有智商和情商方面的:
控制冲动,计划,理财,组织,问题解决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发展,象征,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概念,数学能力,好奇心,发散思维(如果……将来会……的思维),对不同事物和内容的认知整合,灵活性,情绪调整,缓解压力,认知与情绪的整合,共情,同理,尊重,谈判,团队意识,分工与合作,宽容
……
嗯,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爸爸妈妈们开始会有意识地挪出时间让孩子充分、充满想象力、自由地玩耍了!除了孩子自己、同伴间的玩耍,亲子之间的游戏同样也很重要哦,而且还能增进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嗯,记得是高效陪伴哦,想想最近的“萌点+泪点”动画片《逗鸟外传·萌宝满天飞》里面内特一家。
那么,对于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要回到过去重新来过肯定是不可能(至少现状是如此),要如何做呢?不能回去当孩子,那就像孩子一样的玩乐吧!平衡工作中的严肃与乐趣,既要努力也需要放松,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唱歌、跳舞、画画、种植花草……),探索新的事物,做傻事自嗨下,开心无顾虑玩……
想必很多人看了会觉得“这不人人都在说么,谁不会啊”,可是,你真的有去做吗?做了多少?做了多久?是经常去享受生活呢?还是只在需要时才突然想到呢?是让这些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呢?还是只搁在一旁当“备胎”,需要时才想到,甚至有时候连需要时都遗忘了呢?
是否曾经试过,坐在某个安静的咖啡屋窗边,透过玻璃看街上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通过表情和动作,他们可能要去哪里?他们可以遇到了什么事情?是否有去观察过他们的状态,此刻的情绪可能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会这么判断?……
是否曾经试过,在旅游的时候,不再一味地赶场,只是慢下来,或许是让自己停在溪流边,感受着风,听着溪流的欢唱声……(你是否留意到了溪流也会因着风的强弱而改变自己的声音?又是否观察过周围,或许那里有一个顽强的生命正在盛开,或许,那里正有一群小昆虫们在开会……)
【热爱】
很多地方都提到热爱,生命、工作、生活、成长、兴趣……对的,就是热爱!(或许用心流状态解释会更好)
有这么一个循环:
在这部分还提到了两个常见的字——灵感。时常听到有人在喊:啊,没灵感啊,写/画/设计/想不出来……;对,就是这样,我想到了,吧啦吧啦……
那么,灵感是什么?在创造力上,绝对占重要部分的它,是什么?如何获得?为什么有些人多,有些人少?
但丁在《神曲》中曾经提到:
每逢缪斯给我灵感,我便把它录下来,就像它是我心中的主宰,让我如实地表现出来。
备注:在希腊灵感被认为来自缪斯,她是掌管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女神,会把灵感直接告诉艺术家。而在历史中,许多伟大诗人都曾经将缪斯融入到他们的写作中。
在我们“多拉梦”灵感教育国庆7天的特训营里,也有位小朋友针对灵感写了这么一首:
宇宙老师
宇宙老师有智慧,教我写诗教我玩。
整天坐着在冥想,这个老师在心里。
在《异想,天开》中是这么描述灵感的(概括,具体见24-25):
· 灵感有三个最典型的特点:
1、始于“唤起”:收到某些启发,通常是无意识的
2、超越“唤起”:将此变得清晰并意识到新的可能性的时刻,通常是由创意的想法或洞见引发
3、努力转化、表达或实现新想法、洞见或愿景。
· 享受高频率、高强度灵感的人对新体验持有更开放的态度,在从事他们的活动时会更专注,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同时激励他们的主要在于对活动本身的热爱,而非外在因素。
嗯,那么,灵感是什么?这看起来似乎有解释又似乎没有。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是那么一瞬间突然其来的想法,是如柯南、福尔摩斯探案时那一闪而逝的灵光,是说某一段时间创作时源源不断的输出内容……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每个人都有灵感,只不过是对灵感的灵敏度不同罢了。而这个灵敏度又随着我们的教育、环境等等而变化。这就是为何我在开头敢说短短2天就会有奇迹发生(写文言文、诗集等),我们只是帮助这些孩子去发掘他们的潜能,学会去找到灵感,并运用。是的,就是这么简单。毕竟孩子本身就是天才,我们人人都是冠军。
【白日梦】
在第二部分还提到过梦想,还有包括寻找灵感,提升敏感度的一些途径,我想挪到这里来。年幼时的梦想其实与成年后比较成熟的白日梦存在连接性。而这,又与灵感相关。
白日梦,不只是做梦;走神,也并非不动脑子;而所有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能,因为我们都会做梦。
很多作品都出自于梦中哦,《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中提到“晨间笔记”,属于自由写作的一种,我自己坚持下来有450余天了,满满的一摞本子和A4纸,一开始还买了特别漂亮的本子写,后来发现消耗太快了,成本有点吃不消,直接拿着A4纸写。每天3页(甚至有时候写了十几页),里面有记梦境,自己的总结反思,情绪变化过程,就某件事或观点展开的延伸……有字体潦草到完全没看懂的,也有不知道在画什么的,有前言不搭后语的,也有跳段写的……
这些,现在都是满满的创意和素材(刚写的建议至少一个月后再去翻看,好的重新整理出来)。当然除了是素材外,450余天的坚持,让我与灵感更近了,无形中的收获。嗯,还有其他的收获,慢慢去体会吧。嗯,具体的方式不多说了,自己去阅读。(如果想尝试自由书写,欢迎参考剑飞组织的“国庆写作马拉松”,相信你从中会有收获的。)
我自己在寻找灵感时,也会进入走神状态。
还记得小学和初中上下学阶段,如若是独自一人时,我经常是到了家门口或者是坐在教室里才发现已经到了,而那个阶段时常会有很多点子出现,那些点子被我记录在本子上(当时还没有录音笔,有些来不及写就浪费掉了),现在是我创作时很好用的素材之一。很神奇,但就是这样。
现在,有时候也会让自己进入到放空的状态,做冥想,或者去参加团队骑行,去看电影,来一场“黑暗魔法师之旅”(黑暗中不受干扰地写作),独自一人做个“艺术家之约”,即发现生活中的美——找安静的地方,一般是公园、林间小道、海边等,当然这是我自己比较容易获得灵感的几个地方,因人而异,但大自然是大部分人都比较能够获得灵感的地方,毕竟那里最接近生命、接近宇宙,更容易让人观察到内在(本书第57页,李卡德所描述的在大自然独处时所感受到的与生命之流的联系)。
不管这个创意大小也好,简单还是复杂,都记下来。但是千万不要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要好好思量这个想法,然后把它转化成符合实际,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果不记下来,那么还没等到你出门,它就随风消逝了。”——理查德·布兰森
根据情况我会选择带纸笔(当然这是包里必备的),录音笔(不一定会带),有时直接用手机的笔记软件记录(但不是很推荐,最好是断网状态或者没有消息通知,否则灵感很经常会被微信等通讯消息“吓跑”)。
本书中也提到(第40页):
· 找到自己的“淋浴喷头”(可以让思绪自由流浪到它想去的地方)
本书中对于梦想,更倾向于注重过程:
· 爱上有关未来自我的梦想,爱上成为那样的人的过程,包括做好日常单调乏味的工作。
“心理对比方法”(29页)有助于实现目标:
· 想象渴望的目标,设想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含内部及外部障碍)。
【独处】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但灵感却只有在独处时才出现。
— — 歌德
首先,在说独处时,必须先强调一点:独处≠孤独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倾向于将“独处”等同于反社会人格或忧郁性格、有抑郁倾向的征兆,把独处的时间看成是被浪费的时间,然而,这是概念的混淆,独处并不一定意味着孤独。
你是否曾经有过独自一人时的平静,或是单独工作时的高效呢?是否有过正思绪如流地完成文案或项目时,突然被外界打扰后思绪全无的情况呢?就如我们的工作,既需要独处(单独完成)也需要合作,而创造,同样如此:(原理见52-54页<独处中的大脑>)
· 创造行为需要我们找到独处的时间,把速度放慢到足以听到我们自己的想法(好的和不好的)。
· 为了完成创意工作,艺术家需要某种程度的孤单,因为他们不断在头脑中加工观点或项目。
· 独处、幻想、沉思和私人时间能够提供不可估量的慰藉。
· 大脑必须要有安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
· 独处不是逃避世界,而是与世界相遇。
就如前面分享的,我自己大部分灵感的来源来自于独处(不管是写晨间笔记,还是小学上下学“神游”的阶段,或是来一次“艺术家之约”等)。当然,这不只是我自己的经验,大多数如此。嗯,分享下自己的经验,时常在灵感来时(有时候就只是刚好在看电影或者练字而已)会就着电脑码子(刚好电脑开着的情况)或者手写、录音,如果觉得必要会适当放一些相关的轻音乐或冥想音乐,但不一定。时常我爸回来会过来敲门之类的,灵感一下子就断掉了,即便还能继续码字,但也有限。后来我就在找灵感时先在门上贴一张留言牌(当然,有些时候没来得及放牌子,被打断的事情还是会时常发生)。因此,真正的、有建设性的、有意义的独处时间是必要的,就如我前面提到的,当我们看到孩子专注做某件事情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不要轻易打断。
现在的心灵成长课程多数在让我们与自己的内在相处,在我们的父母觉醒课程中也一直在强调着:了解“我是谁”,学习做自己、爱自己。这里,我想用书中提到的一段话来分享:
为别人我们已经活得够多了,让我们至少把一小部分余生留给自己。现在让我们把我们的想法与意图还给我们自己,还给我们的放松和休息……对一个人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知道他是他自己的。
【直觉】
前面有提到我会去整理曾经写过的“晨间笔记”的内容,把“认为有用的”整理出来。那么,如何判断有用?没有所谓的判断标准,就是“认为、觉得”有用,甚至有些看似枯燥无比的小片段或是完全没懂的鬼画也被我另外单独收起来,找灵感时翻阅。还真别说,有些用到了,甚至用了不止一次,而且用的地方还不一样(或许是每次看的角度不同?)。当然我也会定期去做断舍离,用同样的方式再次删减。什么方式?除了一眼就能确定的之外(一般都是一些理论、方法、风景、场景等),其他的拿着看10秒,有“感觉”的就先收起来。嗯,直觉。
真美,除了灵感外又来了一个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汇。本书中提到:
· 很多发明家说难以捉摸的解决方法在灵光一闪中出现。
· 艺术家说他们最好的创意好像是凭空出现的。
这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思维”,而现实中,潜意识往往被压抑,不被认可。(推荐与潜意识更好链接的书籍:《内在小孩——在荷欧波诺波中遇见真实的自己》,刚拿到这本书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完了,但现在每天晚上睡前或早上醒来我都会去朗读一段。)
书本中提到很多因直觉而生的“产物”:如阿基米德的直觉;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那一瞬;迷幻药的发现;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因此,善于抓住那一闪而逝的灵光至关重要。
然而,有时太倚重直觉,有可能会陷入认知陷阱。因此,在做出明智决策前,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相信直觉,而什么时候该持谨慎态度。同样,在创造时,单纯的凭借直觉“潜意识思维”是不够的,作者在“两种思维的故事”(67—69页)中提到:
· 受控过程(理性思维)和自发过程(潜意识思维)的价值体现在创意过程的不同时期:
· 创意产生阶段:自发过程
· 创造性认知的探索阶段:用有意识的理性思维探索、尝试新创意,发现其用处
· 刚遇到创意问题时:倾向于放松、分散注意力
· 需要相处如何让创意发挥效力时:有意识地重新集中注意力。
嗯,培养直觉、灵敏度,除了与潜意识链接,平时也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联想法等的培养,这能够提升把看似毫无相关的事物进行关联的能力(想想牛顿的万有引力与苹果吧)。因此,在亲子教育与孩子的互动时,记得多用开放性的话题和问题哦。嗯,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方法。
【对体验的开放性】
有一句话叫“入居者迷,旁观者清”,我想,对于创造力来说,这句话也同样适合。处于“圈外人”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创造力。
本篇章前期会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若能够静下来细读后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或许会突然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原来我的孩子有时候做出这样的行为有可能是这原因”……嗯,这里不细说,详见81—89。
对体验的开放性,可以用更为通俗的话语来说明其中的一部分涵义:摆脱舒适圈,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做新的尝试。这也是增加开放性的方式,即便是不能时常去旅行依然可以做到(当然,旅行是一种拓宽思维的很好的途径)——尝试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情;做没有做过的事情;尝试接触不一样的人群……。
在本章的“小扉页”写着这么一段话
· 把对未知的恐惧转化为好奇,我们便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们或者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被恐惧所左右,或者可以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扩展我们的边界,跳出舒适圈,接受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
好奇心,是的,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求知是人的天性。”可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对周遭发生的事情越来越习以为常?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新奇的事物开始漠不关心?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更多的是把习惯放在身边,自动忽略了那些我们不熟悉的领域?
或许,是处于“十万个为什么”阶段的好奇宝宝受了委屈,一个不小心问多了为什么和是什么,被缠得不耐烦的大人们选择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含糊过去,变得越来越不去思考,变得开始把“嗯,这没什么好奇的,本来就是这样”放在潜意识里;或许,是处于那个时常把“观察蚂蚁搬家”、“研究小昆虫爬树”“观看苍蝇和蜘蛛大战”“蜗牛回家”等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当做是一天的功课,甚至废寝忘食,结果被莫名贴上“荒废功课”“淘气”“整天就知道做些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事情”之类的标签,解释了却被驳回,于是开始认为这些都是“浪费时间的事情”;或许,是根本无法接触到这些,有时候连出去和小朋友玩也被催着回家学习……
请记得,对自己,尝试新的事物,找回失去的好奇心(或许把自己当作是5岁左右的孩子更容易哦),对于孩子,请记得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依然还是推荐那本《捕捉儿童敏感期》),而若自己是孩子,请不要轻易让自己的好奇心失去,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身边没有人适合问,那么在心里问吧,记下来,找途径去发现更多的奥秘。
【正念】
初看到“正念”的人或许会觉得这跟前面提到的“白日梦”和“走神”是矛盾的,嗯,在某一方面来说,这两者之间是相反的。包括书中也提到,有些冥想会提升正念,但会抑制走神而影响创造力。本章节让我感觉到的是“矛盾中共存”。
作者提到:
· 最佳的创造力可能来自于专注,又来自于走神。
· 富有创造力的人需要在两种模式之间轻松转化。
· 实现专注与走神之间的平衡可以获得最佳的认知灵活性与创造力。
· 为提升创造力,不应把头脑中的想法清空,而是在他们产生时充分参与。
活在当下所带来的有意识的觉知状态不足以产生创造力,拥有或通过训练获得细心观察的能力,留意从心灵之眼前经过的现象。
这有点像是“中庸之道”。中庸并非指中立或被动,而是
· 调和相反因素,获得最大限度的和谐与效率的方法。
我们经常匆匆略过周围的世界,因为觉得习以为常,当却会遗漏那些美好的东西。细心的观察,或许从前面提到的“艺术家之约”做起,留心周遭的小事,发现生活中的美,哪怕是一朵花,你也可以看到它所向你传递的讯息——每个角度的颜色变化、每个角度的味道,每个角度的不同姿态,绽放的情况,每个角度品味时自己所联想到的……随身带一个小本子,一支笔,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不经意的念头,生活中的观察,他人的话语……)。想想小时候自己是如何花上半天、一天甚至一个星期或者更长的时间去观察一群蚂蚁怎么搬家,蜗牛从这个角落爬到另外的地方花了多长时间又留下了什么,嗯,观察。
【敏感】
在世人的“定义”里,“敏感”一次似乎更多的是代表不好的意思,说到敏感,你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抑郁、忧郁、歇斯底里、易被刺激……等词汇。似乎也对,在我们“知道的”艺术家里,有很多孤僻、抑郁、不合群、性格怪癖……。
然而,本章节从中立的立场来分析,并且告诉你敏感对于创造性的重要性。当然,就我个人,更多的是从本章节学到了“平衡”、“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以及“不要只看自己想看的部分”。如文章所提到的“5种过度兴奋性”的特点和表现(仅概括部分,详细见131-133):
想象的过度兴奋性:
· 想象力丰富、生活在幻想世界中,生动想象、丰富联想,对幻想、诗歌、神奇故事、奇幻的思维和想象出来的朋友的兴趣。
· 过度的兴奋同时会造成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焦虑。
· 想象的过度兴奋性与失眠、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存在关系。
· 死亡是终极的未知,但它会引导我们创造出伟大的艺术、诗歌和文学。
不用我再点出什么,上面这一段就能很清晰地表达出其好与坏的一面。
情感的过度兴奋性:
· 强烈的情感和情绪,深层的人际关系,对自己与他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 害羞、抑郁、需要安全感、难以适应新生活、苛刻的自我评价。
· 情感的敏感性可以使人变得变态或神经质,但另一方面可能会跳动一个人全部的心智去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正如我们经常在情商课程跟孩子提到的:“每个人都有情绪,是被允许的,情绪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因为这个情绪而所做的行为才有好与不好的说法。”,敏感也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如若我们自己本身或者发现我们的孩子就是这种性格,那么我想这个章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帮助我们知道孩子的内心,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如若想知道自己孩子的天生气质和培养方法,推荐书籍《心理营养》)
如果担心该性格的孩子最终走上抑郁、自杀的路(毕竟这个社会上的例子有太多了),这需要去了解什么是抑郁,除此之外,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不是可以去做一些预防,除了智力的学习方面,也需要提升孩子的情商(抗压性、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管理、问题解决等),就如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所具有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所有成功人士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
【把逆境变成力量】
· 我所认识的最美的人是那些经历过失败、痛苦、挣扎、丧失并找到了走出深渊之路的人。这些人对生命充满了感激和理解,他们是敏感的,满怀同情、温柔和充满热爱的关切。美丽的人不是偶然形成的。
凡事都有两面性,最近关于“抑郁”因艺人乔任梁的自杀而火热。而关于抑郁的评价,很多专家学者都表示其除了具备破坏性外,同样也有积极的一面。成功度过“抑郁阶段”的人反而从抑郁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灵感和创造力。成功者,除了需要外在的自信,还需要内在自信(抗压力)
本书145-146很详细地提到了“创伤的重建过程”,这其中我想重点把“思维反刍”拧出来(因为抑郁与这部分有关)。
· 思维反刍:反复考虑消极的想法和情绪。
· 思维反刍一开始通常是自动、本能、重复性的消极想法,但一段时间后,个体对创伤性事件及其影响的思考方式会变得更加有组织、有控制,更加周全,并开始成为寻求意义的过程。
· 成长需要脱离、放弃根深蒂固的目标、同一性和假设,还需要建立新的目标、模式和意义。
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往往曾经把过去的伤口撕开去看、去面对的人,获得了重生。创伤确实能够带来一定的创造力,但不表示为了创造力就要去找创伤,本书作者提出:
· 不提倡寻求不幸,而是当遇到不幸时找到途径(看到创伤的积极性)。
· 最可能带来成长的是以意义为基础的积极事件,这些经历是对灵性的唤醒、新生活的礼物、对互联品质的领悟。
我们可以学会把生活中所有有意义的时刻(所有好的、不好的事情都可以是有意义的),都看成是灵感和动机的潜在来源,去“冒险”,准备好失败。
【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格格不入,他们不人云亦云。
— —苹果公司广告“不同凡响”
我们在提倡创新的同时,却也在“打压创新”。
在阅读本章时,在我的脑海里多次浮现的是那个曾经兴致勃勃和爸爸谈论“我的梦想”的小时候。那个时候,我很幸运,也很不幸地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于是我的梦想只能跟爸爸讨论(这是不幸,但却也是幸运,如若和妈妈讨论,我想就没有现在这个依然为梦想而奋斗的我吧)。
老爸做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我们躺在屋顶,看着满天繁星时,我在问了一连串的为什么之后,一本正经地跟老爸说:“我未来要当一名科学家,我要去探索星空!”而老爸并没有嘲笑我异想天开,只是和我探讨起了天上的星星,甚至在第二天不知从哪里变来了一个望远镜(当时我们的生活根本负担不起这玩意),经常带我去图书馆,跟我分享那些科学家们的故事。我们一直持续,知道我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即便随后这个梦想就被我抛到脑后,但那些科学家们的故事,老爸当时的陪伴我却忘不了,即便我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老爸一次又一次的支持(每次我都会和老爸分享我的新梦想,而老爸也会尽他所能地支持我),我学到了:探索。是的,探索。然后,在一步又一步的探索中,还有贵人们的帮助下,在我成年后,我的梦想,我的目标开始愈来愈清晰……而我,一路走来,从老爸将的各种故事,带我做的各项探索,给我的不断支持,我也学会了坚持,哪怕在一开始遭到了身边所有人的反对(包括老爸一开始也不赞同),我也依然能够走过(这也源于小时候老爸不顾他人的反对而一直坚持在支持我吧)。
或许这件事对于老爸来说已经忘了,而分享这件事情,只是想提醒大家:当孩子提出“我未来的梦想是……”时,先别急着去否定和嘲笑,而当孩子们不断地失败时,也别急着打压。想想1903年莱特兄弟的“痴人说梦”,却成功地试飞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想想1886年卡尔本茨的“荒诞无稽”,却取得了“汽车”专利;想想爱迪生的“天方夜谭”,他确实“世界发明大王”;想想1776年瓦特的“异想天开”,却让世界更为便利……说说现代的,手机、各种3D电影技术、支付宝、微信……我们常用的,在出现、被认可之前,哪些不是曾经的“异想天开”,哪些不是曾经被质疑,哪些不是曾经失败过再尝试……
富有创造力的人同样也可能是失败的,他们的产出不平均,大量失败中混杂着少数伟大的点子。伟大的创意秘密似乎是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即使那以意味着失败。
这也意味着“试错”的重要性。只是,回想下,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允许自己去“试误”?是否允许孩子体验失败?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拆开时,我们训斥,于是孩子不敢去探索玩具的世界;当孩子走得太快被绊倒时,我们去责怪地面,于是孩子不会去找自己摔倒的原因;当孩子做手工时,我们在旁观“这个不对,那个要这样”,于是孩子更像我们的傀儡,用一条无形的绳子在操作着,他们不敢反抗,更不敢去尝试他们的想法是否可行,因为尝试了就不对,会被骂……
嗯,写完也差不多把本书梳理完了,当然还有很多点我只是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必须承认这是除了涉及到专业的书籍外,做笔记最多的书之一)。本书的重点很清晰,从封面就可以看出(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情),而围绕这10件事展开的话题,让我最有收获的是:接纳、相信。接纳自己的过去与现状,相信自己有能力,因为那是本能。接纳世间每件事情背后都至少有两面,凡事把握度。
今天看到Frank分享他之前与李海峰探讨时的内容:
一个人要达成目标必须要做到三点。
第一,制定目标的人必须要相信自己有成功资格。
第二,制定目标的这个人必须要相信这个目标会实现。
第三,这个人必须要有达成目标所具备的能力
Frank在分享写作之路时说
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生命有价值,你就会自卑,你就会自惭形秽。
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生命有精彩,你就会仰望大神,一直仰望到死。
能力很重要,但信念,不容忽视。嗯,每天给自己正向信念吧,祈祷文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已经开始在写晨间笔记,结尾采用正向信念,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如果,你对创意持着怀疑状态,而又刚好在泉州或附近,请与我联系,我来让你看到真相。
最后,重复下我推荐的书籍:
关于灵感、晨间笔记、艺术家之约:《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
孩子的成长阶段及表现:《捕捉儿童敏感期》
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及培养方式:《心理营养》
与内在小孩(潜意识)相处:《内在小孩——在荷欧波诺波中遇见真实的自己》
自由书写:《故事疗愈的力量》;国庆写作马拉松
艺术·心理·创造力
目录
第一部分 思想大师
第1章让•皮亚杰
第2章皮亚杰与乔姆斯基之间的辩论
第3章克劳徳•列维•斯特劳斯
第4章恩斯特•卡西尔
第5章苏珊•朗格
第6章纳尔逊•古德曼
第7章恩斯特•贡布里希
第二部分 儿童艺术特性的发展
第8章探索艺术创造力的奥秘
第9章儿童艺术家
第10章儿童对艺术的理解
第11章艺术象征早期的个体差异
第12章绘画的黄金年龄
第13章探寻原始歌曲
第14章儿童的趣味语言
第15章文艺想像之起源
第16章绘画天才的挑战
第17章神童的发展第三部分教育与传媒:知识的传播
第18章自由成长或教育:艺术技能的最佳培养方式
第19章有趣的审美经历
第20章奇妙的智能玩具
第21章电视的影响仅源于电视本身吗
第22章破解电视密码
第23章电视对儿童的影响
第24章每个人都能书写自己的传记
第四部分 智能的衰竭
第25章探究人类智能的方法
第26章认识我们的大脑
第27章语言的缺失
第28章如何培养阅读能力
第29章人的语言技能与大脑
第30章大脑损伤后的艺术才能
第31章心理学家的传奇人生
第五部分 创造力的顶峰
第32章成年人的创造力
第33章莫扎特的智慧之作
亚当·格兰特:产生创意的4个方法
组织心理学家、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的最新身份,是TED“职场生活”(WorkLife)播客栏目的主持人。他在美国脱口秀节目《每日秀》(The Daily Show)参观时,从编剧们的工作方式中学到了产生创意的4个方法。《每日秀》从1996年开始于晚间11点播出,自称是一部新闻恶搞节目,节目内容取材于当天的新闻故事。这意味着节目编剧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不断提出新想法,给观众带来快乐。亚当·格兰特在“职场生活”节目中分享了他的收获,网站“创新拿铁”做了编译。
第一,头脑风暴不一定能够增加创意,人们独处时更容易有新的想法。很多公司都会用头脑风暴鼓励员工积极发言。格兰特发现,参与会议的人越多,好想法出现的机会就越少。在他看来,这是因为会议中人们无法同时表达意见。而且时间也有限,比较安静或内向的人容易被忽略,也许很多好的想法就被错过了。另外,人们在会议中提出的意见,大部分都比较保守,因为谁都不喜欢被人当成是傻瓜或疯子。但那些出人意料的好想法都是比较另类的,因此,它们不容易在会议中被提出。而且,人们一般都会选择支持老板提出的想法,不管它是不是最好的,于是人们经常花很多时间讨论老板的想法,而不是提出不同的意见。
格兰特建议,我们可以参考编剧们的做法:先独自思考,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提交到会议中讨论。如果有人担心自己的想法很蠢,也可以选择匿名提交。格兰特说:“我们在独处、不被打扰时比较容易产生出好的想法,而团队的强处则是从一堆的想法中,公正的选出最合适的去执行。”
第二,即兴的讨论能让人更加投入,但不要不停打断别人的发言。格兰特发现,编剧们在讨论想法时非常的即兴。他把编剧室里的讨论状况比喻成一场高水准的即兴爵士乐演出:某个人弹了一个音符,另外一个人马上配上一段和弦,然后其他人就会加入演奏,没有乐谱,也不需要事先彩排与规划。这是因为当我们知道别人正在回应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就愿意为这个讨论贡献更多。格兰特提醒说,即兴不代表就能不停地打断别人的发言,要确保即兴的发言会鼓励更多的讨论,而不是抹杀还未萌芽的想法。
第三,领导者要提供一个安全的讨论环境,并要及时称赞好的想法。即兴的讨论可以产生很多新想法,过程中,格兰特发现,《每日秀》的主持人特雷弗·诺亚给编剧们建立了一个安全的讨论环境,所以每个人都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很多领导者会跟团队分享自己的弱点和失败经验,以此建立安全的讨论环境。特雷弗·诺亚的做法是及时的称赞,进一步让做出贡献的成员感到自己被重视。快速讨论时,我们很容易忘了谁说过什么。因此,一两句及时的称赞,就能让参与讨论的人明确地知道谁贡献了什么想法,这样也会间接鼓励更多类似的贡献。格兰特建议,在讨论创意时,结果和过程同等重要,既要称赞经过深度讨论得出的好结果,也要鼓励那些深度讨论后而被驳回的想法。
第四,不同文化背景能碰撞出更好的创意。格兰特认为,创意的产生需要不同的文化、知识、性格的碰撞。为了确保制作团队中的差异性,《每日秀》在聘请编剧时,会刻意对面试团队隐瞒应聘者的个人信息,只看他们写的内容。格兰特建议,创立团队时,要刻意的加入来自不同文化、性格的人,这样才能在互相碰撞中产生独特的创意。
最后,格兰特总结说,人们在寻找创意时,要把失败视为正常、一种必经的过程。这样才能够鼓励大家不断冒险,产生出更好的创意。希望亚当·格兰特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本期文章参考来源:网站“创业拿铁”《想要提升团队的创意?学习脱口秀节目制作团队如何工作,让我们能快速找到好想法!》
关于作者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理论。他一直在关注人类的积极心理体验,完成了大量经典的研究工作,是该领域很有权威的学者。
关于本书
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和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告诉人们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它是理解积极心理学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的行动指南。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影响了很多人。
核心内容
心流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积极的生命体验,从而给我们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提升生活质量。
一、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幸福的境界
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和阐释日常体验,只有学会掌控意识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幸福的境界。
-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看
(1)大自然选择出的生理机制,只是用来服务生存繁衍的,并没有增加幸福的功能;
(2)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享受快乐的机会都是转瞬即逝的,跟长期幸福感没有关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1)尽管人类的物质力量增强了几千倍,但在改善内心体验上,却并没有明显的提高;
(2)社会认可跟生活品质没有必然关系。
所以追求内心的和谐,只能从掌控意识入手。只有做自己意识的主人,才有幸福可言。
二、如何控制意识
最优体验能够对抗精神熵,保持意识的井然有序。精神熵的概念
精神熵用来指代意识趋于无序的状态。在物理学中,熵代表的是无序的量度。
【案例】
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为了赢得姑娘的芳心愿意做任何事。但拼命工作挤占了他每周固定的登山时间,当登山队友因为他老是不参与集体活动而抱怨时,他又会产生在姑娘与闲适生活中做选择的新念头,他的目标会不断随着新出现的情况而变化。对这个小伙子而言,赚钱是他维持内在秩序最重要的一环。但他的注意力必须腾出来消除危机,这些消耗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他处理工作的注意力也就减少了。这个时候,他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心理学上所谓的“内在失序”的状态,也就是注意力被迫转移到了错误的方向上,不再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精神能量也就难以凝聚。最优体验
所谓的最优体验跟精神熵正好是相反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精神的负熵,它是这样一种状态,你接受到的信息跟既定目标是匹配的,这时候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你再也没有担心的必要,也不用怀疑自己的能力,所以能够保持意识的有条不紊,这种积极的反馈能够使你投入更多注意力,照顾内心跟外在环境的平衡。最优体验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心流。
三、心流出现需要哪些条件
清晰的目标、即时反馈、挑战与能力的配合创造了心流体验。
- 清晰的目标
当人们面对一个清晰的目标时,就会采取一些手段,来达成这个目标。比如登山者,会给自己设置登顶的目标,这样他才会知道该组织什么装备、走哪条路线,为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准备。这时候,人的内心就是明晰的。 - 即时反馈
即时反馈,能够让你不至于浑浑噩噩,时刻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 挑战的难度和能力的匹配
高能力做低挑战的事容易无聊,低能力做高挑战的事容易焦虑。而在焦虑和无聊之间,有一个神奇的空间,人在其中很容易进入专注状态,这就是心流通道。
在目标明确、能够得到即时反馈,并且挑战和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也就满足了创造心流的三个条件,人的注意力会开始聚集,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心流状态。此时的你,已经达到了身心合一,丝毫容不下无关的念头和情绪,甚至连自我也消失不见,但感觉却比平时强烈,过去2小时就好像只过了2分钟,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价值百倍,因为做事本身成了目的,这是一种极致的体验。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你发挥高超的技巧,主动迎接挑战。
金句
- 心流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积极的生命体验,从而给我们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提升生活质量。
- 只有学会掌控意识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幸福的境界。
- 日积月累的生命体验,汇集在一起,成就了一种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人们能够想象的最接近幸福的状态。
- 使出浑身力气登上顶峰的人,也在挑战和能力之间找到了平衡。
《创造力》| 秋秋解读
关于作者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理论。他一直在关注人类的积极心理体验,完成了大量经典的研究工作,是该领域非常权威的学者。
关于本书
本书从产生创造力的整个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互动角度,来探讨具有人性的创新理论。通过观察研究卓越创新者和诺贝尔奖得主的生活,告诉读者,拥有创造力的人大都生活得更幸福,因为创造力和心流是密不可分的,就像画家作画、科学家在实验室时的那种投入,他们在创作时那种忘我的状态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是在日常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每个普通人都能够通过制造更多创造力体验,提升生活的满足感。
核心观点
拥有创造力的人大都生活得更幸福,因为创造力和心流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制造更多创造力体验,提升生活的满足感。
一、创造力系统中
外部环境因素:新技术的爆发、行业评价标准、学界风尚。
个人因素:个人的天赋、努力、幸运。
【案例】
佛罗伦萨在15世纪早期,迎来了建筑、雕塑、绘画的大繁荣。促使这么多艺术成就集中爆发的原因是外部环境。早在大繁荣之前学者们发现了消失多年的古罗马建筑方法和雕刻方法,让这些先进技术重新被人们所用,80多年来都没有屋顶的佛罗伦萨大教堂才终于有了屋顶。所以,是技术的突然爆发,让佛罗伦萨的工匠们有了工具,把想法变成现实。
【案例】
一个领域的评价标准是变化无常的,它决定着创造力的评定。比如,拉斐尔在16世纪和19世纪被认为是富有创造力的,因为有相当多的人发现他的绘画中有新的价值,而在16世纪和19世纪之间他又被认为是没有创造力的,因为人们认为他的画过于循规蹈距。同样,实验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他的理论刚刚问世时也不被人接受,因为人们觉得他的实验没什么意义,直到他去世后半个世纪,一些英国遗传学家才认识到,他的研究对于进化的意义。
二、创新者的人格特征
- 复杂,指的是富有创造力的人身上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种极端性格。
比如,他们同时具有侵略性和合作性,既内向又外向,既传统又保守,既专注又超脱,既喜欢玩乐又守纪律,通常体力充沛但也有沉默不语的时候,可以在幻想与现实之间转换。
富有创造力的人恰恰都是融洽的多面体,他们不会压制性格中的某一方,然后试图达到一个平衡点。他们会根据情景的需要,从一个极端转变为另一个极端,他们确定自己体验着两个极端,但却不会感到内在冲突。 - 创造者身上的对立性格
(1)大部分富有创造力的人,避免了严格的性别成见;
(2)创造者身上的两面性,那就是聪明与幼稚;
(3)富有创造力的人似乎能够很好地使用两种相反的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创造力想法的产生
酝酿期有助于创新。空闲时光让问题能够在一段时间里隐藏在潜意识中,也让理性退居幕后,好给你的思维有智力探索的时间。
-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创造力动机的分析缺乏合理性;
- 心理学中用认知理论解释创造力。
酝酿期发生了类似于平行加工的过程。当我们有意识地思考问题时是线性思维,之前形成的思维训练把我们的想法推向了熟悉的路线,因为这是可预测的。但是在潜意识中,不是理性发挥作用的地方,想法不受束缚,可以逃过理性的监督在平行的多个方向上随意组合,正是这种平行加工的自由,让新的思维组合能够有机会建立,新观点也就出现了。
创造力必须是一个极度浪费时间的过程。所以,总是处在忙碌中的人通常是没有创造力的。
四、激发创造力体验的方法
- 适合从事创意工作的人的方法
(1)在创造过程的准备阶段,我们要安排有序和熟悉的环境,这有助于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思考问题上,不会受到干扰,而在酝酿期,换个活跃的环境,做一些通常不会做的事,反而能够帮助潜意识生发出意想不到的思维联系;
(2)当我们知道了环境和规则的改变会激发创造力时,我们就要尽量注意,让环境跟自己达成和谐;
(3)可以尝试,增加自己所欠缺的另一个极端性格,这能够帮助我们补齐世界的另一个维度,让生活的乐趣翻倍。 - 适合普通人的小建议
(1)培养你的好奇心;
(2)享受好奇心;
(3)保护好创造力。
金句
- 创造力的诞生,并非源于某个人身上的某个具体特点,而是来源于这个人要让自己时刻处在创造力系统中。
- 拥有创造力的人大都生活得更幸福,因为创造力和心流是密不可分的,就像画家作画、科学家在实验室时的那种投入,他们在创作时那种忘我的状态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是在日常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制造更多创造力体验,提升生活的满足感。
- 富有创造力的人恰恰都是融洽的多面体,他们不会压制性格中的某一方,然后试图达到一个平衡点。他们会根据情景的需要,从一个极端转变为另一个极端,他们确定自己体验着两个极端,但却不会感到内在冲突。
- 空闲时光让问题能够在一段时间里隐藏在潜意识中,也让理性退居幕后,好给你的思维有智力探索的时间。
《盗火》| 万维钢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名叫史蒂芬·科特勒,他是《纽约时报》和《大西洋月刊》等杂志的畅销专栏作家,曾经写过不少商业类的畅销书,比如《创业无畏》《富足》等等;另一位作者名叫杰米·威尔,他是一位人类认知发展科学领域的顶级专家,给很多世界级的精英群体提供过建议和咨询,比如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还有一些世界顶级的专业运动队等等。
关于本书
本书告诉我们,如果你运用一定手段,让你的大脑进入出神状态,你便可以全身心投入一项活动,忘记自己,忘记时间,做起事来毫不费力,充满愉悦感,从而大大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凡人本来是不应该拥有随便进入这个状态的能力的,所以作者把研发这个出神技术称为“盗火”——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你获取了天神的力量,对别人就构成一个非常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这便是这本书题目的由来。本书刚一出版,就上了美国亚马逊的畅销榜,英国《金融时报》评价它为“一次从致幻剂到科技研发的令人大开眼界之旅”。
核心内容
做事的最高境界是进入一种出神状态,这种状态是最有创造力的。现在,我们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就可以很容易达到这种状态,比如关闭大脑的自我评价和时间感知,就能接收和处理更多的信息,触发更多的创意想法;而一些身体动作也可以影响大脑的感知和情绪。但是,出神体验也有很大的副作用,会让人极度追求这种体验而忽略正常生活,所以最终我们还得用理性来约束自己。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书叫做《盗火》,副标题是“硅谷、海豹突击队和疯狂科学家如何变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名叫史蒂芬·科特勒,他是《纽约时报》和《大西洋月刊》等杂志的畅销专栏作家,曾经写过不少商业类的畅销书,比如《创业无畏》《富足》等等;另一位作者名叫杰米·威尔,他是一位人类认知发展科学领域的顶级专家,给很多世界级的精英群体提供过建议和咨询,比如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还有一些世界顶级的专业运动队等等。
这本书刚一出版,就上了美国亚马逊的畅销榜,英国《金融时报》评价它为“一次从致幻剂到科技研发的令人大开眼界之旅”。今天,我就用大约30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这本书。其实推荐这本书最大的理由是,它能帮你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创造力。《盗火》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提升效率和创造力,其实是有捷径可走的,答案就在认知和脑神经科学上。掌握这些科学套路,甚至可以帮我们把掌握一门外语的时间从六个月缩短到六星期。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讲讲这本书的5个主要观点:
- 做事的最高境界是进入一种出神状态,而团队合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集体心流的状态。什么叫集体心流,我们一会再详细说。
- 出神的状态是最有创造力的,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就可以很容易达到这种状态。
- 如果我们能关闭自我评价和时间感知,一步步从忘我到感知,我们就能接收和处理更多的信息,触发更多的创意想法,从而达到心流状态。
- 身体动作可以影响大脑的感知和情绪。
- 出神体验也有很大的副作用,会让人极度追求这种体验而忽略正常生活,所以最终我们还得用理性来约束自己。
第一部分
先看第一个观点,做事需要进入一种出神状态,团队合作的最高境界是集体心流的状态。
首先我们来说说刚才反复提到的出神。在《未来简史》这本书里讲过一个案例,现在美军搞了一种头盔,能够使人集中注意力。这就是要让大脑达到某种更高级的状态,比如说类似于心理学家说的心流(flow)。这个状态就是让人能够全身心投入一项活动,忘记自己,忘记时间,做起事来毫不费力,发挥特别好还充满愉悦感,这就是做事的出神状态。
我们知道这样的状态是存在的,你可能偶尔也有体验,但是有点可遇不可求,而现在在美国,从特种部队到高科技公司投入了很大力量去研究,他们把这叫做出神技术(ecstatic technologies)。其中第一个词 ecstatic,来源于一个古希腊词汇,中文意思差不多是出神、狂喜、极乐的意思。我们凡人本来是不应该拥有随便进入这个状态的能力的,所以作者把研发这个出神技术称为“盗火”——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你获取了天神的力量,对别人就构成一个非常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这也是这本书题目的由来。
在解释了什么是出神状态之后,我们再来说团队合作时的集体心流。咱们知道海豹突击队是美军最精锐的部队,专门执行最难的任务。海豹突击队执行任务的环境有这几个特点:局面变化多端,充满不确定性,非常复杂,信息模糊。在这种环境里作战不能像电影里那样指望什么孤胆英雄,海豹突击队讲的是团队配合。他们有两个基本行动规则。第一个就是你要跟你前面的那个队友干不一样的事。比如说搜索一个房子,如果前面队友搜索左边,你就要搜索右边,形成自动分工。第二个规则就非常难了:队伍没有固定的领导,谁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他马上就成为领导,其他人马上就跟随他。这要求互相交流必须非常高效。海豹突击队员交流的时候觉得说话的速度太慢,他们都是用动作和眼神。
但是光有交流还远远不够,最难的地方,是你凭什么信任这个队友?凭什么听他的?他又凭什么敢当领导?而且,战场上形式瞬息万变,可能电光火石的一刹那间,就要做出生死攸关的决策。所以,海豹突击队最想要的状态,就叫集体心流。全体人员一旦进入状态,就好像拨动了一个开关一样,小分队的每个成员都能忘记自己,整个队伍融合成一个集体心理,处处合拍。但是想要达到这个集体心流的境界根本没那么容易,这就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有这个需求的并不止海豹突击队一家,比如谷歌公司也正在干类似的事儿。2001年,刚刚创业不久的谷歌需要一位 CEO 来统领整个谷歌的工作。在硅谷工作不会死人,但是有时候也跟打仗差不多。谷歌需要这个 CEO 最好跟员工整天待在一起,摸爬滚打,连续作战,能应付紧张复杂的局面。谷歌找了很多人,最后锁定了一个叫埃里克·施密特的人,因为他是所有应聘者中唯一一个参加过“火人节”的人。火人节是深受硅谷人欢迎的、一个类似于狂欢节的活动,在内华达州的一片沙漠中举行。在火人节里,钱不好使,每个人都要为别人服务,来换取别人的服务,比如我给你按摩,你给我食物。据说,火人节有各种跳舞狂欢、艺术展览,有的人裸体,有的人当场使用迷幻药。谷歌发现,施密特在火人节上表现很出色,对很多极端局面都能应对自如,于是选了他来当谷歌的 CEO。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海豹突击队和谷歌都在追求出神技术,说白了就是进入以下三种状态的技术:第一个是心流,也就是忘我地投入工作,灵感爆发,怎么打怎么有,一般来说艺术家和运动员能经常达到心流;第二个是通过某种仪式达到的一个神秘的境界,比如说通过某种宗教仪式,或者一帮人在一起跳舞,或者是什么聚会,进入一种不一样的心理状态,这通常是宗教人士的体验;第三个是迷幻,简单地说就是用吸毒的方法进入这种状态,比如说 LSD 就是一种有强烈迷幻作用的毒品,以前深受嬉皮士喜爱。
这三个状态包括了正邪两道,但是从脑科学角度来说,它们基本是一样的状态, 我们就称为出神状态。它们都是潜意识的活动。在大脑里主管理性思维的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降低,而负责潜意识的区域活动增加。从脑波角度分析,就是我们大脑理性思维和保持机警的时候,会发出一种 β波,但是在出神状态中,β波 会减弱,另外两种脑波,α波 和 θ波 会加强,伴随着这两个脑波,人的紧张程度会下降,愉悦感会上升。凡是进入这种状态,特别是有过特别深入的体验的人,都想要不惜一切代价希望能再进入一次。
事实上,海豹突击队和谷歌公司已经走得很远了。海豹突击队研发部门专门盖了一栋楼,叫做头脑体操馆。头脑体操馆里搞了一种特殊的仪器,把人放到盐水里面漂浮,屏蔽一切外部感知,训练他学会忘我。他们也有一个控制大脑的设备,目的是让人快速学习知识。据说,现在已经能把学习一门外语的时间从六个月缩短到六个星期。而谷歌呢,在公司大楼里弄了一些冥想室,据说还给员工提供带有传感器的套装和神经反馈设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程序员能任意进入心流状态,那工作效率将是什么水平?
虽然一切都还在研究之中,但有人认为,这不是盗火,这可能是玩火。难道说我们日常工作的竞争,已经到了需要吸毒的程度了吗?这么做到底好不好?要付出多大代价?这些目前都没有定论。
第二部分
刚才说的就是本书的第一个观点,出神状态。下面我们讲第二个观点:出神的状态最有创造力,用技术手段可以让人更容易地达到这种状态。
现在美国有很多力量正在积极探索出神技术,让人进入心流状态。心流的一个好处就是能提升创造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麦肯锡咨询公司2013年有个报告,根据历时十年、针对大公司高管的调查,这些高管说心流状态可以让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5倍。所以现在有个说法,创造力不是一个技能,而是头脑的一个状态。
上一个话题里,我们讲到人的大脑有 β波、α波 和 θ波,β波 对应前额叶皮层主导的理性思维,保持机警;α波 对应白日梦,更平静的大脑活动;θ波 对应排除外界干扰的深入思考。而当你进入心流状态的时候,大脑会有一种更高级的波,叫 γ波。γ波 对应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时刻。想要出神,达到心流状态,我们要的是关闭 β波,启动后面这三种波,也就是关闭冷认知,让热认知主导。
美国现在非常流行冥想,有各种冥想培训班,相关的研究也很热门。据说,参加冥想训练八个星期,就能让人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显著提高。后来还有人说五个星期就可以,甚至还有说冥想训练四天就有效果。
如果你觉得四天还是太慢,你可以尝试另一种武器,用很微弱的磁脉冲去刺激大脑,把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暂时关闭。这本来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悉尼大学2012年做了一个实验,先出一道比较难的智力题,再用这个方法让人获得20到40分钟的心流体验。结果,没被刺激的受试者只有5%做出了那道题;而接受了磁脉冲刺激的受试者,有40%的人成功做出了结果。美国军方的研究走得更远,他们使用一个所谓神经反馈设备让人达到心流,据说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了4到5倍。所以,以后要想学习好,“头悬梁,锥刺股”可能就已经过时了,得直接给大脑上电磁刺激了。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是吃药。
2015年,调查表明,全美国大学生中已经有1/3的人使用聪明药。更厉害的办法,则是用微量的迷幻药,比如咱之前说过的 LSD,一种致幻剂。据说乔布斯吃了,而且很多人都吃了。2015年,CNN 采访了一位这方面的专家,他说他认识的几乎所有亿万富翁私下都在服用迷幻药来提升思维能力。此外,还有人用致幻能力更强的迷幻蘑菇来做实验,让受试者服用迷幻蘑菇后参加宗教活动,结果这些受试者直到半年之后都还能感受到强烈的皈依宗教的愿望。后来,因为这个研究涉及到毒品和道德问题,已经被强行停止,不让继续研究,也不让讨论,所有资料封存。在现代科学史上,这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以上就是书中提到的能让人达到心流境界的技术手段,不论冥想也好,戴头盔的技术也行,跟服药的效果是殊途同归的。不过,在此要强调,请你千万不要尝试用任何形式或者任何剂量的毒品来提高你的创造力,连沾都不能沾。LSD 和迷幻蘑菇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是违禁药物,在中国携带毒品更是重罪。
第三部分
刚才我们说了第二个观点,技术手段可以让人达到心流境界,改变创造力。下面我们讲第三个观点,如果我们能关闭自我评价和时间感知,一步步地从忘我到感知,我们就能接收和处理更多的信息,触发更多的创意想法,从而达到心流状态。
只要你曾经特别专注地干一件事,你就在不同程度上体验过心流。本书中说,出神体验有四个特征:忘记自己;忘记时间流逝;获得丰富信息;做复杂工作毫不费力,而且有强烈的愉悦感。前面两条很简单,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都能体验到,关键在于后面这两条。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新的观念。本来,我们是把大脑当成自己,是用大脑控制其他的东西,而所有这些出神技术的出发点,都是用其他东西控制大脑。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大脑当成一台普通的机器,对它进行主动的操作。冥想也好,电磁刺激也好,药物也好,无非是一些操作大脑的手段。手段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你要把大脑操作到什么状态。《盗火》描述了心流状态的一些底层原理,非常值得了解。
这些技术最核心的原则,就是要把头脑中的几个声音给关掉。咱们以前说过,人并非只有一个单一的自我,我们的头脑中其实有各种声音,都代表自我。参加聚会时面对一块蛋糕,你头脑中一个声音说想吃,一个声音说不能吃要减肥,一个声音说不吃会不会伤害主人的面子,一个声音说吃蛋糕的形象会不好看。人脑是一场争论,我们有多个自我,他们开讨论会决定下一步怎么办,所以,必须关闭几个声音,才能做出高效的判断。
那要关闭哪些声音呢?具体来说,你要关闭前额叶皮层主管的两个声音:一个是自我批评 ,一个是时间感。整个过程差不多是下面这样的。
第一步,关闭自我批评,也就是要忘我。我们大脑中有一个自己评价自己的声音。比如现在面对一大屋子人,让你上台唱首歌,你可能就会很紧张,因为你担心别人怎么看你,万一唱得不好听或者动作不自然怎么办,结果你越想越紧张,表演就越不自然。
第二步,我们得去除时间感。如果你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需要用到创造性思维,你应该忘掉时间。大脑中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区域负责计时,时间感分布在前额叶皮层的各个部分中,来自随时的计算。忘记时间,可以释放出来一些宝贵的计算带宽,同时这还意味着专注做事的时候不要考虑过去,也别担心未来,要专注于眼前。
最后一步,我们开始进入心流状态,获得丰富信息了。从低级到高级,心流是一个一步步深入的过程。
平常状态下,我们保持有意识的机警,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活跃,脑波是 β波。当你进入工作状态,心流的前兆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这两种激素,它们能帮你集中注意力,提升敏感度。等你慢慢关闭掉大脑中的一些声音,β波 就会逐渐被 α波 所取代。α波,我们上次讲过,是一种安静舒适的脑波,比如说做白日梦的时候会产生 α波。这时候你就会获得平时没有的视角,你看问题会有一种新鲜感。
等到你进一步深入,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和花生四烯酸乙醇胺这两种激素,它们的作用是减轻痛苦,你的不适感和压力都减弱了,这将进一步让你集中注意力。特别是这个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它特别擅长建立遥远的连接,把头脑中两种不同的东西连接起来,这就有可能带来创造性的发现。
当你真正深入到极致的时候,大脑将进入 θ波 状态。θ波 通常是我们在睡眠中才有的脑波,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已经处于一种半睡眠的状态。现在更多的区域关闭了,潜意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我们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处理信息的带宽非常低,大概每秒钟只能处理120个比特。要知道,如果有一个人在你旁边说话,他提供的就是每秒钟60比特,如果两个人同时和你说话,那你脑中的所有带宽就都被占完了。可是潜意识接收信息的量就非常大了,甚至有人说是每秒能接收上亿比特。在潜意识为主导的心流状态中能够接收和处理更多信息,更容易建立想法连接,计算的速度也更快。到了这一步,大脑会分泌血清素和催产素,这两种激素让我们感到和平、幸福、充满信任感,正好有利于把信息综合起来处理。
为什么我们在心流状态中做事会感到毫不费力,还充满愉悦感?正是因为前面提到的这六种激素都是带来愉悦感的激素。而且,大脑能分泌的愉悦感激素也就只有这六种,一次完整的心流体验能让你享受全部六种快乐激素,这就是为什么心流会让人上瘾。一个艺术家完成了一件作品,一个数学家证明了一个定理,那种兴奋感,也许都在这里。心流并不神秘。本书作者说,只要你是为了一个明确目标努力,你大致都能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愉悦感,这就是为什么极端式的成功者把工作视为最大的乐趣。
第四部分
上面就是第三个观点,达到心流状态的基本原理。下面我们再来看第四个观点,身体动作可以影响大脑感知和情绪。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可能最想知道的是,有没有简单快速的办法能在不服药的情况下进入心流状态。很遗憾,书里确实没有什么简单具体的方法。这本书说的是出神技术的研究状况,并不是一本使用说明书,目前可能还没有一个公认特别有效的方法。不过我的确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简单的小方法,虽然不能达到心流,但可能比较实用,所以在第四部分咱们就说说这个方法。我们的主题还是观念上的更新,这个观念就是:身体可以影响大脑。
大家可能都知道好莱坞演员妮可·基德曼吧,她是1967年出生的,已经50多岁了,但是现在还是保持着美貌。2011年,基德曼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走红地毯的时候,有人注意到,她的眼眉好像不能动,她的整个面部表情非常僵硬,人们猜测她使用了某种药物。后来她在电视节目上承认,她的确曾经用过注射肉毒杆菌的方法去除皱纹。这个药的副作用是肌肉会僵硬,这就是为什么基德曼的眼眉动不了。
进一步研究发现,打了这个针之后,不但人的表情僵硬了,连人的思想都会出问题。表情僵硬的人,似乎没有能力体察别人的情绪了,也就是他失去了共情作用。这件事非常有意思,打肉毒杆菌针除皱,结果竟然影响了大脑,这就是近年来科学家的一个观念更新。也就是说,身体动作可以影响大脑感知,这个理论叫做“具身认知”。
这本书里说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实验人员把一位陌生人介绍给你认识。如果在介绍的过程中,让你拿着一杯冰水,那这杯水给你冷冷的感觉,会让你的心里也是冷冷的,你会对这个陌生人产生一种防范心理,你会怀疑他。但如果让你手里拿一杯热咖啡,你感到热的温度,会让你的心也热起来,你会更容易信任这个陌生人。本来,冷和热只是你身体感知的温度,可是这个温度对你的大脑产生了影响,变成了你在情绪上的冷热,这就是身体影响大脑。
既然身体可以左右认知,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些什么身体动作,对认知进行改善呢?这就要说到一个特别简单的技术。
有人用美国电影《神奇女侠》讲过一个非常实用的技能。神奇女侠有个招牌姿势,叫神奇女侠的能量姿势。这个姿势非常简单,就是你双腿分开站在地上,然后把两个手叉腰放到胯骨上,两个胳膊肘向外拐,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自信的姿态。心理学家说,只要你保持两分钟这个姿势,就能获得真正的自信,更愿意冒险。同时,你的代表压力的荷尔蒙水平将会降低15%。
心理学家还列举了一些其他的高能量姿势 ,比如双手抱住后脑,把脚搁在桌子上;比如站立时,双手放在桌上,身体前倾。如果你要去做一件什么重要的事情,比如说参加面试,想要给自己多一点自信,做做这些动作岂不是会很方便地提升自信吗?
下面咱们再说一个听起来更怪异的试验。十三世纪的时候,犹太民族出了一个神秘的人物,叫亚伯拉罕·阿布拉菲亚。阿布拉菲亚发明了一套方法,按照他的流程做完这一系列动作,如果你的动作规范或者运气好,你将会看到自己的幽灵,你会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你”,这个幽灵跟你长得一模一样,然后你可以问他一些问题,他可以给你人生的指引。还真有人照着阿布拉菲亚的流程做,还真的见到了自己的幽灵。那这个方法到底是什么原理呢?
科学家用核磁共振扫描了一个有这种幽灵体验的人的大脑,然后发现这个人大脑中颞部顶骨连接部位的功能受到了影响。这个区域负责给我们空间感,它的功能之一就是确定身体和外界的边界。现在这个功能关闭了,人当然就觉得自己跟世界融为一体了。
现代脑科学的确给我们破解宗教体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有了这个工具,也许就能把这些宗教行为中有效的成分给提炼出来,帮我们找到最高效的训练方法。《盗火》这本书的更大思路,就是像这样的观念的改变。我们以前都是把大脑当作身体的操作系统,现在我们的观念要变化一下,要把大脑当成一个用户界面,你可以对大脑进行各种操作来影响自己。
第五部分
以上是第四个观点,身体动作可以影响大脑感知和情绪。那么,出神体验真的这么完美吗?难道就没有什么弊端吗?下面我们来讲下第五个观点,出神体验也有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会让人极度追求这种体验而忽略正常生活,所以最终我们还得用理性约束自己。这一部分我们要说的,就是如果将来你或者你身边的人获得强烈的出神体验时,你应该怎么办。
我想还是先说一个咱们中国人的故事。近代史上的名人康有为,年少的时候有神童之名,读书非常厉害。而且康有为把书读活了,对经典有批评意见,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可以说是读书人里面第一流的人物。康有为选择的是王阳明的心学。心学的确是大学问,不但有关个人修养,更是能做大事的学问。康有为身体力行,时常静坐养心,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大概就是冥想的功夫。而我们现在知道,冥想的一个高境界就是出神体验,结果康有为就获得了出神体验。据说有一天,康有为静坐到一定程度,他突然感到自己和天地万物融为了一体,大放光明,原来我康有为是圣人啊!
咱们读了《盗火》,你现在一眼就能看出来,康有为这个体验其实正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大脑一个部分的功能受到了静坐的影响,使得他一时之间无法区分自己身体和外界的边界。各种宗教人士,只要打坐的功夫深,都有这样的体验,你可以说这是人脑的一个正常的高级状态。但是康有为不知道这个知识,他从此就以圣人自居,言行十分狂放。比如他在见光绪皇帝的时候,对皇帝说了一番话,大概意思是说,日本改革才三十年就变强了,但是以我们这么大的国土和这么多的民众,我们可能三五年就有很明显的成效,而到十年的时候,国家的霸业就定下来了。这怎么可能呢?都说越是大国变法越困难,康有为这里整个反过来,来了个人多力量大。这个就和他的自我判断失误有关系,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圣人,他认为自己说的话都是对的。现在看,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跟康有为不会把握节奏、全凭冲动办事就很有关系。康有为这一次出神体验,还真的对历史进程产生了一些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值得记下来的心流体验。这就是康有为的故事。事实上,很多自以为是圣人的人,都可能是受到了心流的影响,最后如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地。
现在有很多很多人,这一生专门做的事情,就是追求出神体验。极限运动、火人节、吸毒、性、借助外部设备……无奇不有,打坐绝对算是最绿色无害的方法。而且这些人发现,玩得越危险,走得越深入,越是接近生死边缘,这个体验就越 high,有的人宁可死都不愿意回来。还有的人,痴迷于心流这个毫不费力的状态,希望干什么事情都在心流状态进行,拒绝任何形式的努力。
《盗火》这本书的最后忠告,就是别忘了回来。出神体验好是好,但是别忘了理性的作用,出神之后,你还得能回归理性才行。所以火人节的组织者有一个忠告:不要在参加完火人节一个月的时间内做任何重大决定,因为你的激动心情用一个月的时间都平复不了,你的理性思维用一个月的时间都挤不进来。该投入投入,投入完了还能回来,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盗火》建议我们把各种出神体验按照强度、时间和危险度排序,有计划地参与。强度低、危险小的活动,可以多搞搞;强度高、危险大的活动,只能偶尔为之。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我们必须得在相反的想法、矛盾的选项之中寻找平衡。《盗火》这本书,归根结底,说的是人如何平衡自己的理性和感性,更好地在自律中得到自由。
总结
以上就是《盗火》这本书给到我们的5个道理,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吧。
- 做事需要进入一种出神状态,这种状态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力量促成的。
- 创造力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技能。如果我们能关闭自我评价和时间感知,一步步地从忘我到感知,我们就能接收和处理更多的信息,触发更多的创意想法。
- 出神的状态是最有创造力的,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就可以很容易地达到这种状态。
- 身体的姿势能够影响情绪。之前我们总是把大脑当作指令工具,现在我们可以试着对大脑进行改变来影响自己。
- 出神体验也有很大的副作用,会让人极度追求这种体验而忽略正常生活,所以最终我们还得用理性精神来约束自己。
什么才是创新的核心资源?
携程网梁建章最近提出了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他说,为什么世界上的创新活动分布得特别不均匀,比如美国就是硅谷,中国就是北上广呢?是制度好?但各地制度都差不多啊。梁建章认为,成为创新中心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口。
为啥这么说?
首先,人口多对创新有加速作用。比如在中国搞出来一个创新应用,你市场渗透率1%,就已经是1300万用户了;而在德国,人口不到一亿,同样1300万用户,市场渗透率得10%以上,那得多费劲?市场越大,你就能越早地碰到技术问题和机会,也就更有优势。所以,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是世界上最好的,甚至比美国都强。
其次,人口增长让创业者胆更肥。你想,为什么日本人不敢创业,人口萎缩老龄化啊,好企业少又不招新人,一旦创业失败了很难找到工作,一般人就不敢去创业。反过来你也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创业热都集中在人口不断增长的特大城市了吧。
另外,创业的最佳年龄在30岁左右。今天的80后就处在创业最佳年龄,所以中国进入了创业黄金期。值得担心的是以后,90后的整体数量已经比80后少了百分之三四十,所以以后的中国创新会面临一系列问题。
所以你看,人口才是创新的核心资源。
新书|混乱能够激发创造力
这条音频给你说的是一本新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混乱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整齐才是我们的敌人。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整齐比混乱好,所以懂得归档物品、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的人肯定更优秀。但《三联生活周刊》有篇文章介绍了一本英文版新书,名叫《混乱改变我们的生活》,书的作者是《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蒂姆-哈福德。他在书里说,我们经常屈服于整齐思维的诱惑,但其实一定程度的混乱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有时候整齐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混乱反而能让我们获得自由。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富兰克林,他年轻的时候为了让自己进步,列了诸如勤奋、正义、冷静、克制等13种品德,然后把这些品德记在笔记本上,做不到的地方就涂上一个黑点。
这个方法富兰克林坚持用了一辈子,效果也很好,笔记本上的黑点越来越少。富兰克林的一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最有意思的是,他列举的第三种道德品质是“整齐”,意思就是让物品各就其位、要做的事情按部就班。其他美德都被他一个个成功拿下了,但唯独这第三条,他怎么也做不到。这就让他很懊恼,因为他觉得,如果能做到将物品摆放整齐,那他就能变得更成功、更高效。
但坚持使用文件柜就能让丰富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这个说法,本身就很荒唐。本书作者哈福德就说:“整齐有序只是为了减轻我们的焦虑。它可能只是一种狡猾的做法,明明做的是无用的事,却还觉得自己很忙。”
书里说,归档看似是一种非常职业的做法,但实际上,爱整理、爱归档的人经常被泛滥、无用的文件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是过早分档造成的恶果。文件一来,归档爱好者就要决定该如何处理,把它们留在桌子上显得不整齐,就要把它放在某个地方。但大部分文件并没有长期价值,归档就等于把文件柜当成了废纸篓。你不知道将来会用到哪些文件,人们在整理的时候创建的文件夹只在当时有意义,几个月或几年以后,连它们的创建者也会感到莫名其妙。
而那些乱堆乱放、不爱整理的人呢,其实他们只是把桌面当作临时的文件存放处,桌子上的一堆文件不仅不乱,还自有逻辑。比如说,你刚用过的文件在最上面,好的材料总是在手边。所以,乱堆放的人会时不时抓过一堆文件,查看一遍,然后把其中的大部分扔掉。当他们给材料归档的时候,他们整理出的档案虽然很少,但却很实用。
所以,美国记者格林菲尔德也说:“爱因斯坦、亚历山大-弗莱明、林肯都是邋遢鬼。但他们给了我们相对论、青霉素和美利坚。”除了和办公桌、文件柜有关的混乱以外,作者哈福德在书里更多的讨论了其他类型的混乱,比如即兴发挥、矛盾、粗糙、随机、不完美、模糊等。尤其是那些头脑中的混乱,能孵化洞见、有助于生成联想。
比如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不停地更换合作者和研究计划,他造成的混乱甚至会让别人受不了。比如说,他半夜要是饿了,就会不停地敲锅,直到别人给他送吃的来,但有意思的是,六十年里他一直保持着每六个星期写出一篇论文的频率,绝对的高产。可见,混乱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糟糕。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哈福德提醒我们,“在面对混乱的世界时,我们应该抵抗我们厌恶混乱的本能。“
以上就是书里的部分内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三联生活周刊》(读书|混乱让生活更美好);蒂姆·哈福德《messy: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ourlives》
罗胖60秒:“新网络”的作用
2018-01-14 罗振宇 罗辑思维
- 昨天看到一个段子,说一个人不小心把车开到了马路中间的绿化带上,卡住了。咋办呢?
他拿出手机,在点餐平台上点了十份外卖,等外卖都到齐了,这就有十个外卖小哥了啊。一起使劲儿,123,抬!就把车给抬出来了。
全部给好评。外卖的餐就给外卖小哥吃了。外卖小哥也高兴。
你算算账,如果叫拖车公司,不仅要花几千块,而且还慢啊。叫外卖这个方法,300块钱搞定,还皆大欢喜。
我觉得这个故事特别有启发。一个网络,不管是因为什么形成的,形成之后,它一定会有其他的用处。
道理很简单,这个网络之所以能形成,一定在某个方面推进了人协作的效率,降低了某个方面的成本,那就一定能应用于别的领域。
- 所以啊,只要是推进新网络形成的事,比如加入新的社交圈子,真的是可以不问目的,埋头耕耘。
罗胖60秒:圆珠笔芯为什么都那么细
2017-11-08 罗振宇 罗辑思维
我们小时候,第一次用圆珠笔的时候,不知道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钢笔的墨水管是比较粗的,而圆珠笔芯为什么那么细呢?
其实,刚刚发明圆珠笔的时候,笔芯和钢笔墨水管是差不多粗细的。但是麻烦来了——漏油。
为啥漏油?笔头的耐磨性不好,那颗小圆珠磨小了,自然就漏油了。所以,刚开始改进的技术思路,都是提高笔头的耐磨性。但是这个方向上的努力都失败了。
后来大家发现,圆珠笔一般是写到两万个字母的时候开始漏油。那好,把笔芯做细,装油量减少,一支笔芯的写字范围控制在一万五千个字母内。好了,问题解决了。
你看解决一个问题,永远有两个方法。第一,解决这个问题;第二,让问题本身消失。
要不到一个东西,就转头想想,我是不是可以不要它?这永远是个有效的思路。
IPCreator: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高手:创新者的两个创新建议
李翔及其团队
松冈容子(Yoky Matsuoka)是硅谷科技圈一个传奇人物。她在青少年时期作为一名职业网球选手从日本到美国学习。但是因为伤病,她的运动生涯被迫终止。结果,她转而成为机器人领域的专家,获得过麦克阿瑟天才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华盛顿大学都教过书。
2009年时,松冈容子离开大学,参与创办了谷歌内部神秘的创新实验室Google X。我们之前也曾介绍过谷歌的这个神秘部门。之后她还加入过苹果公司,参与苹果和健康相关的项目。不过,2017年年初,松冈容子又回到了谷歌,担任谷歌旗下智能家居公司Nest的首席科技官。
在《财富》杂志举办的最具影响力女性峰会上,松冈容子介绍了她对创新的一些看法。松冈容子说,虽然所有公司都需要创新,但为了颠覆而颠覆并不会起作用。她以自己联合创立的Google X为例,这个团队创造了“教科书式的变革”技术,但“他们赚不到钱”,“这是大多数公司所追求的吗?”所以,“为自己的Google X许愿时要小心,因为你得到的也许并不是你想要的。”
松冈容子的第二个观点是, 尽管在回望过去时,每个人都会感慨科技改变世界的速度,但是,实际上,“创新的速度真的很慢,它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吓人。”她的意思是,大的趋势其实并不难看到。因此,她建议,不要去追赶潮流或者竞争对手,所有公司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要出现的是这些东西,那么我们应该集中在哪一个上面呢?”
这就是松冈容子对创新的两个观点: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懂得专注。
IPCreator: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
Invention
需要是发明之母,创意是发明之父。
发明的历史
目录
导言
一、古代社会
第一章 文明之始 10
第二章 农业革命 31
第三章 运输 43
第四章 建筑 59
第五章 动力和机械 75
二、发现新世界
第六章从伊斯兰的兴起到文艺复兴 90
第七章造船和航海 100
第八章机械化开端 113
三、工业化诞生
第九章现代社会初露端倪 124
第十章新的运输方式 145
第十一章采矿和金属 165
第十二章家用电器 179
四、大西洋两岸的技术浪潮
第十三章20世纪早期 194
第十四章 军事技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202
第十五章 新的通讯手段 215
第十六章 交通:铁路和航空兴起 240
第十七章 新的建筑技术 258
五、现代世界
第十八章 战后世界 270
第十九章 医学和公共卫生 281
第二十章 农业和食品的新局面 300
第二十一章 新材料 317
第二十二章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 324
改变世界的1001项发明
目录
序
引言
发明索引
远古时代
罗马时代到工业革命
工业时代
帝国时代
现代的诞生
战争与和平
走向全球
互联网时代
术语
发明者索引
撰稿人
图片来源
致谢
关于创造的28个真相
2015-11-27罗振宇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叫《创造》。
一般人都认为,创造是神奇的事——
●只有天才有可能创造。
●创造行为有明确目的。
而这本书的作者,“物联网之父”凯文·阿什顿却说,那都是鬼扯。
从0到1,那是造物主创世纪的做法,绝大多数时候:
●创造随时随地可以发生。
●创造可以由普通人发起。
●创造用普通的方法可以达成。
●创造是人类大规模协作的现象。
《创造》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以下28个真相:
创造是一项全民活动,成千上万的人作出过贡献。
创造力是人类天生就有的能力。
创造力并不罕见,它分布在所有人身上。
人不是要从事创造,人本身就是创造。
不断改良的强烈欲望使人类大大优于其他物种。
工作是创新的灵魂。
唯一不好的草案是不去开始写草案。
“如何去做”和“做什么”紧密相连,一个会推导出另一个。
旧观念会阻碍新的观念。
发现问题,解决它,然后重复,步骤最多的人胜出。
决定创新是否成功的不是步伐大小,而是你迈出了多少步。创新要采取步骤,而不是飞跃。
创新的最佳方法是独自工作,并且在想出对策的时候立刻评估。
创意源于有意识的思考。
创造是执行,而不是灵感。
创新失败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做有用的积累。
创造真正的秘诀是要永远当一个初学者,有能力看到意料之外的事情。
创造的自信是一块必须每天强化的肌肉,依靠循环达到提升。
人类看得更远不是因为巨人,而是世世代代人的工作。
一个通过创造才存活下来的物种,绝不可能限制有创造力的人。
创造过程中的挫败感,多半源于担心别人会怎么想。
激情比奖励更能推动创造。
第一次创造出来的东西几乎没有多少是好的,但第一张草图的价值是它打破了空白页。
“新”就是“不同”,所以“不同”能够成为“新”。
创造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
成人在行动之前思考,孩子们靠行动来思考。
最有创意的组织优先考虑行动的仪式,最缺创造的组织优先考虑说话的仪式。
我们用变化击败变化。
再见了,天才!
这样一本有分量的关于创造的名著,最宝贵之处在于:
1.作者凯文·阿什顿不是什么理论家,也不是商学院的教授,而是一个自己就有重大创造成果的实干家,他被认为最早提出并实践了“物联网”概念。
2.这本书不是出于想象的心灵鸡汤,也没有枯燥的理论推导,随意翻阅就能遇到来自真实世界的故事,从解决香草授粉难题,到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从可口可乐的诞生,到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什么是创造?
创造不是魔法,而是工作,勤奋者才有机会。
没有创造的生活暗无天日,
有创造的生活是为了得到更好的自己。
以《创造》,致敬2015年勤奋工作的朋友和每天死磕的罗胖自己。
要想创意多,先要玩起来
我们经常看到,谷歌、苹果这些科技巨头的公司,环境布置得轻松随意,有咖啡厅、游戏室、甚至电影院,这是为了装个门面好吸引高端人才?最近余杰丰在一篇文章里说,这是为了加速想法流,构筑结构洞,这样才能促进创新。
什么是想法流?很简单,就是想法也像河流一样流动,从别人脑中流到你脑中,想法流动得越快,大家的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也就越强。
举个例子,苹果公司的大楼天庭是乔布斯亲自设计的,那里集中了会议室、休息区、电影放映室、游戏区和餐厅,这样的布局,就是为了让大家一整天总能碰头,增加想法流的流速,这是苹果创新的小秘密。
那什么是结构洞呢?简单说,你认识两个人,而他们互不认识,那你就是连接他俩的结构洞。所以,你每认识一个陌生人,都可能为你带来一个新的结构洞。大部分公司的销售人员很有想法,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社会关系多,结构洞就多,所以常能看到不同解决方案。
但结构洞不一定是人啊,这些科技公司里的游戏厅、咖啡馆,都是结构洞,它帮助员工在这里形成“链接”,促使想法流在这里的交汇。
你看,高科技公司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不是门面工程,而是它创新的秘诀所在。
本文源自:公司好玩,为什么组织就能创新?
一辆二手车的钱拍部好莱坞电影
我们知道,好莱坞大片总在砸钱,用大制作换大票房,不过,好莱坞有一个另类制片人,他用硅谷创业的思路拍电影,颠覆了高投资、高回报的传统做法,用小制作挣了大钱。
这人叫勃鲁姆,是《速度与激情》第一集的导演,他的制片理念和好莱坞主流处处相反,更接近硅谷创业的思路,比如,做很多小投资,让市场决定输赢,可以大部分失败,但只要不断试错,就一定能挣钱,而且是挣大钱。他的小成本电影有多小呢?有一部电影,只花了1万5千美元,连辆二手车都买不了,但票房收入是2个亿。过去5年,好莱坞回报率最高的20部电影,有6部是他制作的。他今年拍的10部电影,总投资不到5千万美元,而回报已经超过10亿。
他有什么控制成本的秘诀呢?
首先拍的都是惊悚恐怖片,好看不靠场面,靠情节。
其次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导演演员,身份都是合伙人,只拿最低工资,最终收益看票房。
第三为了节省预算,他几乎不做推广,只做口碑。最后,也是最最关键的一点,永远不能超过预算,就算拍一半不拍了钱全砸里头,也绝对不能超过预算。
你看,这位好莱坞制片人的另类制片理念,是不是也能借鉴到我们的创业里呢?
本文源自:The Scariest Thing In Hollywood ,(美国NPR-电台)
谷歌的创新秘密你理解错了
我们都知道,谷歌有个“20%时间制”,就是员工可以用20%的工作时间来研究自己喜欢的项目。很多人觉得,这个制度的关键在于给了员工创新的时间,但谷歌掌门人埃里克在新书里说,其实,重点不在时间的长短,而在你给了员工多大自由。
比如说,谷歌有位工程师,利用自己工作20%的时间,琢磨谷歌电子邮箱,然后提出来说,可以在邮件旁边加上推荐广告啊,但这个想法没得到公司的同意,结果你猜怎么着,这哥们儿就自作主张,用黑客软件侵入了谷歌的内部系统,把广告推荐软件加进去了。大家发现以后当然很生气啦,但一用,觉得还不错,结果公司不仅没惩罚这位工程师,还保留了他的广告创意。
你可能会问,太自由了不好管理,团队会不会缺乏协作呢?谷歌有办法。每周五下午,谷歌都会举办“演示日”活动,员工把自己的好点子亮出来,吸引其他同事入伙一起干。要知道,你投入20%的时间不难,让别人为你投入他的20%时间,可就难多了。这样做目的,就是让互相不熟悉的同事混搭协作,即使这些点子最终大部分都成不了,但更多创意精英就成长起来了。
所以,谷歌的创新机制不仅在于给了员工更多的创意时间,更给了他们更多的创意自由。
缺思维方法?这样补
我们总说缺啥补啥,但这未必正确。最近,媒体人骆海涛写了一篇文章说,其实改变思考方式,可能就没有缺口了。
先看个例子,最早的时候,医院是没有急诊室的。结果碰到急诊手术,只能插队。问题是,你插了队,后面的手术排期全乱了,这让医院很头疼,是手术室不够吗?后来,专家建议他们,留出一间手术室当专门的急诊室就行了,表面上看,空出一个房间专门做急诊室,好像是个浪费,但实际上,这不仅保证了治疗急诊病人,又不影响其他手术排期,反而提高了整体手术效率。
再看个例子,如果一家餐厅很火,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是不是该加桌子呢?其实,餐厅要加的不是桌子,而是翻台率。比如号称餐饮先锋的雕爷牛腩就规定,顾客不吃完第一道菜,就不给你上第二道,这个做法极大提高了它的翻台率。
同样啊,铁板烧的翻台率为什么那么高呢?因为厨师在铁板上当着你的面做菜,这其实提高了顾客吃饭的速度,因为吃得快才能看清下一道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厨师表演结束后,大家没啥可看,也基本吃完走人了。
所以你看,出现资源缺口时,不要总是想着缺啥补啥,也许只是改变一下你的思维方式,缺口就不复存在了。
本文源自:为什么穷人只会更穷,富人只会更富,而拖延症患者永远没有时间
认知清单|王煜全关于“创新”的11条洞察
2017-10-11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这个创新的时代,机会层出不穷。可未来创新的趋势是什么?机会和风口在哪里?如何发挥自身特长,参与到其中?
「得到」邀请高科技投资人王煜全创作了这篇清单,11条关于创新的洞见,供你参考。
提到创新,不要只想到欧美。事实上,中国企业在未来大有可为。
未来全球创新的核心理念,就12个字:美国科技+中国创新+全球市场。美国的科技,结合中国的市场、生产能力、资金等优势完成积木式创新,产品上可销售欧美,下可覆盖亚非拉。
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来看,创新属于边缘势力。大家都从众的时候,整个系统会更加稳定;大家都创新的时候,系统变化的风险会增加。因此,创新有风险,并非方方面面都需要时时创新。
“积木式创新”将是未来创新的大趋势。各具特长的创新者,把自己的长板和别人的长板(团队、创意、技术、资本)结合,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一点,不仅针对个人,对于企业,甚至国家,同样适用。
基于积木式创新,旧的“木桶理论”将失效。企业和个人需要找到并竭力扩充自己的长板,以换取和别的长板合作的资格,强强联手组成更大的木桶,攫取更多资源,实现多赢。
寻找创新切入点,有两个标准:技术壁垒和产业变局。一方面,创新不能只衡量技术的优劣,还要看它是否具有独特性,即技术壁垒是否完备。另一方面,只有在产业结构容易被创新颠覆的领域,小企业才有机会。
真正时代级别的创新,要找到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不连续性。这种不连续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变革产生的不连续性,比如战争和改朝换代;二是人群的不连续性,比如90后的崛起,使得满足其偏好的市场勃兴;三是科技造成的不连续性,比如科技革命带来的时代变革。
好的创新,往往能带来人类集体行为方式的转变。如果一个创新,能激发人的潜在需求,就更容易形成潮流,甚至诞生产业。
技术的创新,不一定非要自己摸索。如果对用户、市场有足够的控制力和垄断力,反向利用、收购别人的科技,一样可以完成创业创新。苹果就是典型的例子——充分利用已有的市场,高价买断日本东芝公司的技术,发布了iPod,取得跨越式发展。
不要因为行业巨头的垄断而畏手畏脚。任何行业,相对于小公司对先进科技的饥渴程度,大公司从结构上来讲,往往更难创新。创新的推动力集中于小企业,尤其是善用科技的小企业。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增强4个特质:容忍冲突、容忍失败、具备工匠精神和DIY的能力、学会复杂协作。在这个媲美“大航海”的风起云涌的时代,你做好准备了吗?
怎么证明你真的是你?
最近,阮一峰在《极客头条》发表了一篇文章很有趣,他说:要证明你真的是你,用生物行为特征计量的方式更快捷。
啥意思。我们每天都要证明我是我。比如网上购物付钱的时候,在宾馆开房的时候。证明你是你,传统密码学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
第一,只有你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信息,比如密码。
第二,只有你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比如身份证。
第三,每个人都不一样的生理特征,比如指纹、瞳孔、DNA等等。
但现在网络上最实用的还只能是密码,因为相对来说成本最低,用户只要记住一串字符就行了,但还是让我们越来越头疼,因为密码要求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记不住。比如,苹果公司的密码要求是:“至少8个字符,其中不得包含3个以上连续相同的字符,而且必须包含一个数字、一个大写字母和一个小写字母。”你看,安全就不简单,简单就不安全,有啥办法可以两全其美呢?
一家瑞典公司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们发现,人们在打字的时候,键盘上某些键你会按得特别快,另一些按得特别慢;从一个键跳到另一个键的时间间隔也有差异;每个人还有自己打得最熟的单词。单单打字这件事,就可以有几百个指标可以识别用户。所以需要登陆的时候,你打字输入一段话,网站就知道你是你了。这就叫行为生物特征计量。其实,这项技术咱们已经在用了,比如最新的支付宝,就记录了你点击屏幕的力度和方式,如果是别人使用,支付宝会自己终止操作。
看来,要证明你是你,生物行为特征计量的方式更快捷。
用开发软件的方法攻克癌症
一般来说,抗癌药的配方都是商业机密,各大药厂都秘而不宣。最近,哈佛医学院一位教授提出,抗癌药研发采取开源和众包的方式,会大大提高研发效率。
他说,就像电脑运行了病毒程序,会变成有毒的电脑,细胞如果运行的是变异的基因代码,就会诱发癌症。电脑要杀毒,就要有针对性使用杀毒软件;人类要治疗癌症,也要对变异的基因代码进行“杀毒”。现在我们发现了500多种致癌基因,相当于有500多种电脑病毒,但药物配方——也就是杀毒软件有多少种呢?只有十几种,远远不够。如果像软件业一样,采取开源和众包的方式,各个研究所把各自的研究成果公开,可以高效率地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抗癌药物。
这位教授就是自己这个理论的先行者。他的实验室每发现一个可能有效的抗癌配方,就立刻在网上公开,还免费发放试样。目前,全世界有450个实验室在测试这个团队的成果,有4个治疗方案已经进入人体临床试验。
也许用“开源+众包”、甚至“众筹”的方式,未来的癌症研发有可能变成奇虎360那样 免费的杀毒模式。
本文源自:治愈癌症的希望不在某个药厂,而在于开源(open-source) 和众包(crowd-source)
看别人如何开脑洞玩众包
众包的概念不新鲜,无非就是把过去组织自己干的事,外包给大家自愿去做,比如维基百科就是众包模式。可是你知道投资和科研也可以通过众包来完成吗?
投资怎么众包呢?雪球网CEO最近在演讲里举了个例子,雪球网是做投资的嘛,一个投资人看到有种新饮料在超市里占了很大的柜台面积,觉得这也许是个投资机会,但怎么验证呢?他在雪球网上有10万粉丝,就给大家布置了个任务,让他们逛超市的时候随手把摆了这种饮料的柜台拍下来发给他,他汇总照片后推测出了这款饮料的铺货量,计算了可能的销售额,然后他使劲买这家公司的股票,果然赚了一大笔。
再比如,生物科学这么专业的事情竟然也能用众包来完成。华盛顿大学一个研究员要拼出复杂的蛋白模型,自己做太慢。于是他找朋友设计了一款游戏,网友可以用各“零件”组装蛋白,跟拼图似的,很快蛋白就被大家合力拼完了。最后,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 上,作者有57000人,全是网友。
你看,在投资和科研这样专业的领域,众包模式也能被用起来。
方法论:五步实现创新想法
这条音频跟你说说,有了创新的想法,如何实现它。
我们都知道,创新是驱动企业发展的不二法门,然而,大多数新的商业想法都面临着两种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性,也就是不知道客户是否会购买,还有技术不确定性,也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实现方案。于是,由于人类规避风险的本性还有商业惯性,就使得大部分想法最终仅限于想法,不能付诸实践。
那如何解决创新中的不确定性?斯坦福大学的内森·弗尔教授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杰夫·戴尔教授就在新书《创新者的方法》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帮助创新者,系统地将创新的想法实现、落地。
杰夫·戴尔认为,下面这五步,也就是:产生洞见、查明问题、提出方案、鼓励新的领导方式、推出商业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
先来看第一步:产生洞见。书的一开始就提出,想要减少不确定性,你首先就要对用户的偏好和行为有所了解,要能从变化中,把握核心,而这需要你形成自己的洞见,这个洞见,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值得去解决的问题。
那么要如何产生洞见呢?其实观察、同人交谈都是好办法。比如联合利华的经理就是在某次活动上,听到顾客在讨论新款豆奶饮料时问现场的销售人员:“为什么一款 ‘保健’饮品会含糖?”这才意识到,研发团队忽视了大众在判定“保健品”时,特别看重的一个因素:无糖。这个洞见的产生,就是观察中无意得来的。当然,你还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些固定的任务,比如每周花时间跟客户交谈,或者是在一个月内知道5位顾客对产品的想法,以此来形成洞见。
创新方法的第二步是查明痛点。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种名叫“痛苦风暴”的方法,意思是模拟客户的“行程路线”,以便知道客户们的痛点。只有走一番,你才能说自己已经站在了客户的角度上。
第三步是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作者提议用“最小化可行原型”来帮助解决问题。
最小化可行原型是指创建产品最小化的精简版。通过用户测试,最小化的可行原型能帮你了解哪些功能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
最小化可行原型一旦经过验证,就可以进行最小化卓越产品的开发。最小化卓越产品可以说是“最小化可行原型”的2.0版本。最小化卓越产品的目标,是提供一种解决方案,而验证这个产品是不是真的提供了好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参考下面三点:用户用了是不是惊喜?愿不愿意推荐给别人?以及,是不是肯掏钱。
第四步是鼓励新的领导方式。作者认为,在创新环境里,领导不是首席决策者,而是首席试验师,要和团队一起提出奇思妙想,并试错。具体来说,他需要去给团队设置重大挑战,并为清除障碍提供工具。乔布斯当年推出iPod的时候,他给团队提出的挑战是“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这个当时听起来有些不可能的想法,最后却催化了一个绝佳产品。
第五步,是考察商业模式。作者认为,衡量商业模式成不成功,最重要的维度就是公司为目标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可行不可行。一旦你提出了优秀的解决方案,那么接下来你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它推广出去。作者以印度公司戈德瑞制造为例。戈德瑞发现,印度欠发达地区的人们需要一款体积更小,价格更低的冰箱,然后顺势研发出一款小型冰箱。团队在与客户交谈时,发现女性客户以及农村集市人群,在购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于是确定要重点抓住这两部分群体进行推广。随后他们发现,邮局在农村地区随处可见,并且邮递员和村民关系很不错,于是决定把销售渠道放在邮局。最终,这款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产生洞见、查明问题、提出方案、鼓励新的领导方式、推出商业模式,这就是作者提出的,创新的五个步骤。可以说,《创新者的方法》是一本让人拾起创新本能的书。如果你对创新有兴趣,并且正面临着创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那不妨找来这本书,细细研读。
本文源自:《创新者的方法》
怎样的设计能够防止楼梯间踩踏?
作者:王志安
昆明一所小学发生踩踏事故,有媒体指责事发学校的楼梯过窄,据这家媒体报道,学校的楼梯间只有1.2米,这位记者可能以为自己找到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可殊不知,这个指责完全是望文生义。
事实上,并不是楼梯越宽就越不容易发生踩踏事故。楼梯踩踏的发生,取决于人流的速度,拥挤程度,前后信息的沟通,是否有人倒地等等因素。楼梯宽一些虽然有利于人流疏散,但当人数达到一定程度,这个宽度的增加就没有意义的,相反,太宽的楼梯反而有更大的危险性。因为一方面太宽的楼梯会增加人流的速度,速度越快,发生踩踏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太宽的楼梯,也意味着人流中某个将要倒地的孩子很难抓到旁边的扶手,而有人倒地,是楼梯踩踏最致命的诱发因素。一旦有人倒地无法避免,滚雪球效应就会立即释放出腾腾杀气。
大家观察一下,地铁里的人流非常密集,但却很少发生踩踏事故,为什么?因为地铁的设计师知道存在这一危险,在设计的时候有意考虑了如何避免。
对于地铁来讲,短时间人流的聚集、同一方向疏散,以及较小的通道和楼梯,都和学校很类似,地铁设计师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不是想办法加宽通道或者楼梯,而是相反,将楼梯和通道做一些分割,使其变得更窄。更窄的通道,一方面可以减少人流中横向的交叉(横向交叉也很可怕,在行进中的人流,横向碰撞非常容易将人带倒);另一方面,就是降低速度。降低的速度,这是人员密集场所降低发生踩踏事故的关键因素。也是类似公共场所设计的重要安全原则。
对于昆明这次学校踩踏事件,最致命的原因在于楼梯间那个倒在地上的海绵垫,这个海绵垫绊倒了人流中下楼的孩子,因为当时已经足够拥挤,后面的孩子不知道前面发生的情况,继续往前拥挤,形成可怕的叠罗汉现象,悲剧至此发生。
就事论事,这是一起责任事故,倒在地上的海绵垫无人清理,体现了消防管理的疏漏,而不是楼梯间的设计问题。
但是,如果读过上面地铁设计的奥秘,学校的楼梯间也完全有改进的空间。事实上,这一事故也的确证明,我们的学校的校舍设计,还基本没有在设计中考虑防止踩踏的因素。只不过那篇报道记者的质疑方向,完全跑偏了。
真正的解决方案有二:
第一,让楼梯间变得更窄,比如在1.2米的楼梯的中间,再建一道格栅。这个方案的缺点是不够美观,把学校弄得像地铁站。
第二个方案,是在每层楼通往楼梯的拐角处,建一个减速隔挡,比如将原本两三米的通道,降为一半的宽度,或者设计一道门。这样,集中下课的学生,在进入楼梯间之前,速度就被降下来。而只要在楼梯间里孩子们的速度降下来,不会形成后浪推前浪的压力,即便有孩子在楼梯间摔倒,都很难再发生群体性的踩踏。
罗胖曰:
用“直觉感知”和“是非判断”这两样浅陋的武器是无法优化这个世界的。
王志安说的另一番话特别醒脑——
“所谓改革,就是将讨论框定在技术范围内,少谈或者不谈终极问题。
改革派笃信技术最终能解决终极问题,只不过需要时间的积累。
而革命派只热衷于讨论终极问题,对技术问题丝毫没兴趣。
他们认为只要终极问题解决了,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世界上就再没烦恼了。
后者是白日做梦。”
苹果首席设计官谈创意和专注
乔纳森·伊夫(Jony Ive)是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官,他是苹果在产品设计上的灵魂人物。如果你读过乔布斯的授权传记,就会知道在乔布斯在世时,伊夫是整个苹果公司乔布斯最愿意花时间待在一起的人,他们会一起吃午餐,也会一起散步。伊夫在乔布斯再次返回苹果之后,设计了从电脑、iPod、iPad到iPhone的苹果全线产品。乔纳森·伊夫也一直很低调,极少接受采访。不过,10月7日,乔纳森·伊夫参加了《纽约客》的TechFest活动,分享了他对设计和创意的一些观点。
伊夫这样描述创意的过程:“周二的时候你还脑袋空空毫无头绪,周三时你就有了个想法。而且,往往这个想法只是试验性的、非常脆弱的。这个想法过于模糊,因此,去尝试它和描述它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脆弱易碎的想法,慢慢变得充满力量,这个过程让我沉醉其中。能够参与这个过程,我充满感激。”
苹果公司一直努力做到专注。乔布斯在世时就一直在控制产品的数量。同样创意和设计也需要专注。在谈到专注时,伊夫说:“乔布斯是我最好的老师。我从没见过有第二个人拥有他那样的专注力。专注的艺术意味着,即使有某些你热切想做的事,你也要把它放到一边,因为那往往会造成真正的消耗。曾经有一些时期,我感觉到自己达到了那种专注,那种感觉有点奇怪。你会意识到,以往的边界和障碍,都变得琐碎不重要。要做到这种专注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让人精疲力尽。我们做的所有事都需要这种专注。”
乔纳森·伊夫也透露,苹果公司为了设计iPhone X,前后经历了5年时间,最开始时的原型产品,是一款大而笨重的无边框手持设备,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只能支撑这样的产品。想法需要等待科技跟上来。
罗胖60秒:如何用一个气压计,测量一幢大楼的高度
2017-10-08 罗振宇 罗辑思维
- 昨天我们说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远比看起来的多得多。
再举一个例子。
据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波尔,中学的时候,物理就学得不错。有一次考试,老师出的题是怎样用一个气压计就能知道一幢大楼的高度?
正确答案我们都知道了,高度不同气压就不同嘛,稍一换算就行了。
- 但是波尔的回答是,到大楼顶上把气压计扔下来,同时开始计时,等听到“砰”的一声的时候,通过重力加速度公式计算大楼的高度。
老师看了这个答案,气不打一处来。
本来是要考你气压的知识,你给我整出个重力加速度来。就说,这题不能给你分,除非你再想出一个办法解这道题。
- 波尔说,那还不简单,拿气压计敲开大楼主人的门,问他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
你看,现实世界从来不管你想考哪门知识,它只是需要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罗胖60秒:如何更好的解决麻烦
2017-10-07 罗振宇 罗辑思维
- 话说有一家美国公司建造了一个新的公司总部。在搬进总部几个星期之后,员工开始抱怨电梯太慢了。而且抱怨的声音越来越多,公司不得不重视了,赶紧联系大楼的建筑师,问问电梯能不能提速或者是扩容。
答案是可以,但是需要几个月的时间,钱也不少花,而且这几个月期间大楼还不能正常使用。
- 最后,公司决定,不改造电梯了,而是在每层电梯的旁边都安装了一面很大的镜子,这样,大家可以用等电梯的时间来整理自己的衣着,在镜子里观察彼此。
这就像我们今天在进电梯之前看广告,看着看着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果然,装了镜子,关于电梯的抱怨就没有了。
- 你看,在观念世界里,我们太习惯把一个麻烦和一个解决方法紧紧捆绑在一起了。而在现实世界里,解决问题的方法,远远要比看上去的多得多。
让人头疼的时候最有创造力
当你遇到困难,觉得没办法克服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要干砸了的感觉?谁也不想遇到这种情况,但是这不一定是坏事。最近,TED上的一个演讲认为:让人头疼的情境更能激发创造力。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把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拿到的是印刷清楚、容易阅读的试卷。另一组学生的试卷,字和字之间特别紧凑,读起来很费劲。成绩出来后,试卷读起来费劲的那组学生,表现比另一组要好。这是因为难阅读的试卷让学生们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能更认真地审题,正确率也就更高。
再看一个例子,一个心理学家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有的小组成员都是熟悉的朋友;有的小组成员相互之间不认识,都是陌生人;有的小组既有相互认识的朋友也有陌生人。然后给每个小组一些案件的档案资料,让小组成员合作去判断,案件里的杀人凶手是谁。结果显示,全是陌生人的小组找到凶手的准确率最高,全是朋友组成的小组准确率最低。原因是,如果小组中是陌生人,大家彼此不信任,这种怀疑精神,反倒有助于整个小组排除错误的线索,找出正确答案。
音乐界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擅长即兴创作的钢琴家凯斯-杰瑞曾经受邀请到科隆歌剧院演出,结果到了现场,他发现钢琴完全不称手。那架钢琴太小,音调不对,琴键还不好用。他一开始拒绝演出,但主办方苦苦请求,他只好勉强答应登台表演。为了适应这架不称手的钢琴,他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曲子甚至演奏方式 。结果你猜怎么着?这场演出的效果非常震撼,观众好评如潮,整场演奏会录成专辑发行,成了历史上销量最高的钢琴专辑。
还有一个摇滚音乐界的大师,布莱恩-伊诺, 他经常拿着一叠卡片,每次到了演播室就随便抽出一张,然后让乐队的其他人按照卡片上写的来做。比如,卡片上写着“交换乐器角色”,于是钢琴家要去打鼓,鼓手要来弹钢琴,场面一片混乱。乐队的人都很讨厌这些卡片,但正是这些卡片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在他的影响下,诞生了好多摇滚乐坛上伟大的专辑。
无论是这叠捣乱的卡片,不称手的钢琴,还是让人读起来费劲的试卷,尴尬的陌生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逼着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思考问题,而这正是创造力的来源。
本文源自:TED演讲(How messy problems can inspire creativity)
1分钟心理学:白日梦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壹心理导读:山川湖海,厨房昼夜,就让你的白日梦飞一会儿,开启一段飞行模式。—— www.xinli001.com
解决大问题,未必要花钱
很多组织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以为钱花到位了就不是问题,最近,奥美英国的副总裁就说了,那些能够真正改变我们行为和态度的事,其实在细节,特别是和用户连接部分的细节。
比如,瑞典一家宾馆在电梯安装了一串按钮,按下每个按钮都会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在电梯运行的枯燥时间,你可以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多开心!你说是花巨资重新装修的酒店房间更能让你记住,还是这个小小电梯里的贴心服务更让你记住呢?
维珍航空又是怎么干的呢?他们在头等舱里定制了非常漂亮的调味瓶,样子是很Q的银色小飞机,每个人看到的时候心里多少都会想,要是能偷偷带走就好了,但拿起瓶子来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底座上刻着一句话,“偷于维珍航空头等舱”。相信多少年之后,你都会记得这个被猜透心思的瞬间吧,这比花大钱的广告印象深刻多了。
欧洲政府花了60亿英镑来给欧洲之星列车提速,但是这位副总裁说,不用花那么多钱!拿10亿英镑请一些名模,为乘客们提供顶级葡萄酒服务,说不定乘客们还会要求火车减速呢,因为枯燥的旅途变成享受了嘛。
所以你看,那些能够真正改变我们行为和态度的事,其实在细节,未必是需要花大钱解决的。
本文源自:你的公司有“细节总长”吗?
罗胖60秒:“文言”和“白话”
2017-11-05 罗振宇 罗辑思维
不知道你第一次学文言文的时候是啥感觉,我的感觉,是文言文中的词都是一个字,而现代汉语中的词都是两个字。
比如文言文中的“如”字,到了现代汉语中就变成了 “如果”;文言文中的 “虽”字,到了现代汉语中就变成了 “虽然”。
但是,你发现没有?“如果”中的“果”,“虽然”中的“然”,其实没有啥含义,那为啥还要加上去呢?
最近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因为汉语中同音字太多,在书面上写没有问题,但是到了口语当中,为了避免混淆,人民大众自发创造了这个方法,在一个字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字,组成口语词。
- 比如“鼠”,在书面上只有一个字,但是口语中就变成了“老鼠”。“石”在书面上也只有一个字,但是口语中就变成了“石头”。其他你就想吧,“桌子”“尾巴”,都是这个现象。
这就是人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自发创新。
让创意更有黏性
目录
前言 什么是创意黏性?
第一章 简约
第二章 意外
第三章 具体
第四章 可信
第五章 情感
第六章 故事
尾声
广告的六个模板
1.核心(简单)
宝洁家的洗发水:海飞丝是去头屑,飘柔突出柔顺,潘婷则强调营养泽,沙宣是专业,伊卡露是草本……
常见的:立白是不伤手,沃尔玛是天天平价
《终结者》I will be back 007系列:I am Bond,James Bond
2.意外(出其不意)
宝马——麦当娜
安全带(撞树)
美的空调(创新科技)
保险(瞬间回忆)
3.具体(地球人都能弄明白的,别装逼)
哇哈哈一瓶C柠檬——四个柠檬
手机的排除噪音干扰功能(身处喧闹的环境)
灯有多亮(不会告诉你有多少瓦,而是看效果)
4.可信
名人的推波助澜
数据支持:《老爸老妈浪漫史》中的巴尼经常举一些带有精确数据的例子,听上去很可信,其实都是扯淡。《偷天换日》里那个开车的帅哥看到路牌上显示的此刻死于吸烟的人数,就把烟扔啦
乐百氏纯净水——27层净化
5.情感
招商银行——·和·信用卡
农夫山泉——一分钱捐助
日本电通电饭煲广告——家庭温暖
直述吸烟的后果——恐惧
6.故事
用一个好的故事传达一个信息
我们总是会被会讲故事的人吸引
太多啦
名词解释:
1.好奇心的·缺口理论·:不喜欢别人讲话只讲一半;没看完的电影 总想知道结局;广告总在电视剧最精彩的部分插播进来,你又舍不得换台……
2.生成性类比:有生命力的类比,好的比喻能够生成新的观念、解释和发明。例如迪斯尼把他的雇员称作·演员·,使雇员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来。
3.高质概念:high-concept,好莱坞电影制作的一种常用模式,包括:1.知名影星或导演2.故事主轴简单明晰3.重复出现的单一形象营销主题4.有实体授权商品等
4.确定事件原则:一个商人要购买一幢房子,但不久会有一次选举,他开始认为选举结果与他买房子有关,后来经过分析两种情境(如果共和党获胜,他就买;如果民主党获胜,他也买),他在两种情景下会做同样的事,所以还没到选举结束他就买了房子。
如果再加一个选择,商人可以先预约这幢房子,但每天要支付10美元,那么商人的最终选择可能就又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微小的不确定性对人的影响
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有意思的话:
1.电影《罗生门》可以被看做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在电影界的延伸。
2.一部电影的卖座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性、贪婪和恐惧
3.7小于6:7个三明治的脂肪低于六克(为什么1+1大于等于2,一只公鸡+一只母鸡生出一窝小鸡)
笔记
所谓黏性,是指你的创意与观点能让人听懂,能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当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创意和观点具有粘性,具体怎么破,请看黏性创意的六大原则。
▎原则一:简单——核心+精炼
第一步,找到核心。你真正想要传达的是什么?只有找到核心,之后的所有努力才有价值。作者举了西南航空的例子,西南航空在美国30年来保持着盈利状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始终如一的坚持降低成本。“全球票价最低的航空公司”就是它的“指挥官意图”,它的核心。因为这个意图,全公司上下都可以以此为最高原则行事,效率高而服务好。
找到核心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技巧,比如:导语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不要让受众决策瘫痪,不要提供太多信息太多选择。
第二步,精炼。我们所传达的信息必须精练,因为人一次能学会和记住的东西实在有限。要知道,说三件事,就等于一件也没说。
第三步,精炼的有深度。光把想法精炼还是不够,精炼得有深度才会有意义,要让有深度的想法变得精炼,就得在简短的信息中装进更多内容。那么,怎么做呢?
1.巧用基模,善用类比。“基模”顾名思义就是基础模型。当你要解释神马是“西柚”时,你要怎么说呢?是从它的产地、颜色、植物属性等分类进行介绍,还是干脆直接说“西柚大致上是一种小型的柚子,形似葡萄,皮薄且软。”
显然后一种方式更方便,更形象,因为我们用到了“柚子”进行类比,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柚子,柚子的概念就是你已有的基模,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些形容,更容易使人理解并记住。
2.信息不用一次给完。人们总是想一下子就精准无比的告诉你一切,但实际上更好的方法是先告诉对方够用的信息,然后再一点点的增多。
▎原则二:意外——如何引起注意+如何维持注意
一、如何吸引他人注意?
有一种情绪可以吸引注意——惊讶,比如像“我们每天都该喝8杯水”、“我们的大脑只用了十分之一”、“科学家预言地球将在50年后毁灭”这样的标题总是会让我们手痒,想要去点点看。不过需要记住的是,不要让惊讶成为噱头,而是要为核心服务,这样才有价值。
而怎样才能让人感到惊讶呢?答案是“不可预测”,即打破别人大脑中的固有基模。但惊讶要让人满足,答案又必须“可以后测”,你必须先破坏他的预测机制,再将其修好。
二、如何维持他人注意?
另一种情绪可以帮忙——兴趣。而什么让人产生兴趣呢?
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觉得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好产生。电影让我想知道:接下去发生什么?推理小说让我们想问,是谁干的?填字游戏让我们想问:梵蒂冈有多大?
缺口理论中值得注意不是补齐缺口,而是打开缺口,你得先让人觉得需要这些信息,其中的诀窍就在于,要点明他们目前缺乏这些知识,并且给足背景介绍。
▎原则三: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理解并记住具体的东西。两道题,一是在十秒钟内写出尽可能多的白色的物体,二是在十秒钟内尽可能多的写出冰箱内的白色物体,你觉得哪一题比较容易呢?显而易见,越具体,我们思考起来越不费力。
怎样才能让观点更具体呢?如果以特定的对象为导向(妇女、儿童、中国人、学生等),我们会比较容易做出更具体的描述和决策。
▎原则四: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这都是废话了,可信当然重要,关键是怎样让人觉得可信?
一.来源可靠。比如说专家言论,权威人士的发言,各领域的红人。或者反权威,让普通人站到第一线。
二.细节力量。为毛小说要写那么多细节啊,为了营造环境,让人堕入虚构世界啊。
三.不要迷恋数据本身。统计数据无法产生黏性,统计数据本身没有意义,重要的是阐释。
四.“吸纳特拉测试”。如果你在那可以成功,到哪都能成功。简单说,就是履历证明,或者说案例。
五.可验证性。让受众可以验证,邀请他“自己去看”。
▎原则五: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信任很重要,让要让人从信任付诸行动,还得要关心在乎,触动他的情感。怎样才可以让被人在乎呢?
1.借景生情。将创意与已有的情感牵线搭桥。
2诉诸自身利益。要让他人关心,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唤起对自身利益的热情。也就是要回答,“这对你有什么好处?”
3.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满足的不仅仅是低层的比如安全、金钱、身体满足等需求,也应该满足更高层的比如学习、自我实现、审美等需求。
4.“群体利益”。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诉诸群体的利益,也是很好的方式,即诉诸身份认同。
▎原则六:故事——使人行动
现在任何一个公司都要有一个所谓品牌故事,可见故事的重要性。
故事提供了模拟,并提供了启发。故事既是娱乐也是学习。我们都需要故事。为毛心灵鸡汤会这么流行,就是因为它的固定格式就是通过小故事来讲道理,并且具有启发性。
以上原则,只是一种抽象的总结和参考,所有具有黏性的创意,都有这些原则的身影,但如何让创意更有黏性,还要多加练习。
最后提一个点——作者反复强调的黏性创意的大敌——知识的诅咒:我们一旦掌握了某种知识,就很难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的情况。其实不仅仅是创意的大敌,也是我们生活中处事的大敌,因为“知识的诅咒”,我们会变得傲慢、难以沟通、互不理解,打破它,除了技巧,我觉得还需要你知道你可能又被“知识诅咒”了。知道是改变的第一步。
Ps.所有此类美国的畅销书,都很罗嗦,不得不再说一遍。
黏性:创意能够被人理解和记忆,并产生持久的影响——令人过目不忘。
六原则:
简约 Simple
意外 Unexpected
具体 Concrete
可信 Credential
情感 Emotional
故事 Stories
引言
示例:
电影院爆米花椰子油中的饱和脂肪酸有害健康
西尔弗曼Art Silverman,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
爆米花含有的饱和脂肪酸:37克;农业部建议摄入量:不超过20克。
方案:附近电影院出售的中等分量的黄油爆米花中含有的阻塞动脉的脂肪量,比一顿培根鸡蛋早餐、一个巨无霸炸鸡午餐和一顿牛排晚餐加在一起还要多。
视觉效果:所有高脂食品被塞进一袋爆米花中。
知识的诅咒:一旦我们知道了某个东西,就很难想象不知道它的样子。
原则一:简约
找出创意的核心;简明有序;核心+精练;引发联想;运用类比
丢弃许多好的见解,让最重要的一点发光。
示例
20世纪80年代,美国陆军修改计划流程。“指挥官意图”:1)如果我们在明天的任务中只做一件事,我们必须____;2)明天我们必须做的唯一最重要的事情是____。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唯一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持续削减成本。
导语:倒金字塔结构
1992年,克林顿竞选美国总统。军师詹姆斯·卡维尔提出的竞选纲领:“应该抓经济,蠢货!”——如果你同时说三件事,就等于什么也没说。
决定优先次序:把“至关重要”的目标置于有用的目标之前。
1954年经济学家萨维奇(L.J. Savage)提出做决策的基本原则“确定事件原则”。但Amos Tversky和Eldar Shafir的研究表明,即便是微小的不相关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人们的决策(不论A事件结果如何,人们都会对B事件做出相同的选择,但因为A事件还没有发生,人们会推迟对B事件的决策)。人们会因为要选择而焦虑。
不要埋没导言,不要为了吸引读者在文章开头讲一些有趣却不相干的话。精心构思,使文章的重点本身更具吸引力。
能够调动已有的知识:
蜜柚:蜜柚大致是一种外壳很厚、很软的超大尺寸的葡萄柚。
好莱坞“High Concept”,高质概念(故事的原型)
类比:好的比喻是生成性(generative)的,能生成“新观念、新解释和新发明”。
原则二:意外
最基本的吸引人注意的方法:打破常规。大脑对变化最敏感。
惊讶:吸引注意力;兴趣:维持注意力。
避免弄巧成拙:让“惊讶”为核心创意服务;不可预知,但可后知
Nora Ephron的写作课:
贝弗利山高中的校长肯尼斯·L·彼得斯今天宣布,全校师生下周四将去萨克拉门托参加一个有关新教学方法的研讨会。发言者有人类学家xxx、人类学家xxx和加利福尼亚州州长xxx。
如何为上述事件撰写导语?when,where,who,what,why,how
“下周四学校不上课!”
吸引注意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破坏人们已有的思维模式。
好奇心:当知识出现缺口时(1994年,卡内吉梅隆大学,George Loewenstein)
防止过度自信:让人们牢记他们自己的(错误)预测。
引导学生得出与标准答案不一样的答案,会让他们更有兴趣学习。
Roone Arledge如何让观众收看大学生篮球赛?短片中介绍背景知识。
要把学生吸引到一个新的主题上,要从他们熟悉的东西入手。
原则三:具体
伊索寓言的成功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你经常藐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如何保护加利福尼亚州的关键区域
过去的策略:买下土地,有可见的结果——某某得到了这片土地!
加利福尼亚州的特殊形势:面积大,分散,价格高。
解决办法:买下“保护权”。但如何转化为可见的结果?
根据地形景观区分优先顺序,命名,如硅谷附近的“汉密尔顿荒地”。
亚洲学校如何教加减法——具体方便理解
(应用题,不直接讲抽象的加减概念,而是用具体的例子来演示。)
乔治亚州大学的会计学实验——具体使人难忘
长达一学期的案例研究:大二学生创办新企业。两年后的另一门会计课,当年做过案例研究的学生得分更高。
简·艾略特如何让学生记住种族歧视
将学生分成蓝眼睛和棕眼睛,一组比另一组优越,请他们亲自体验受歧视的感觉。
惠普如何赢得迪士尼乐园的大单:具体的体验
建造一个体验室,虚构出游客一家在迪士尼乐园旅游,惠普的设施如何帮助他们买票、排队、制作照片等等。
1987年杰里·卡普兰向硅谷风险投资家推销Lotus笔记本电脑的创意
将皮质文件夹扔在了风投桌上,告诉他们说,先生们,这就是下一步电脑革命的雏形。合伙人和同事开始自发讨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会长詹姆斯·格兰特推销痢疾脱水治疗药方
随身带着一茶匙盐和八茶匙糖的小包装,可与一公升水混合。“你知道吗,这包东西还没有一杯茶贵,但它能救贵国成千上万儿童的性命。”
如何使创意具体:面向特定的人
通用磨坊如何改进自己的早餐产品?拜访汉堡好帮手的主要消费者,妈妈们。
原则四:可信
巴里·马歇尔如何让人相信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叫同事们去实验室见他。没吃早餐的他,喝下一杯大约含有10亿幽门螺杆菌的水,几天后,出现胃溃疡早起症状,同事用内窥镜观察他的胃部症状。马歇尔吃下抗生素,治愈了自己的溃疡。200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
可信度的来源:
权威:1)专家,2)名人和其他伟人
个人的亲身经历:Doe Fund致力于将无家可归的人变成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一些潜在赞助商来参观,基金会派丹尼斯去当司机。丹尼斯过去也是一个无家可归者,现身说法。
细节的力量:即便是毫不相干的细节也会强化说服力。
使用统计数据:用铅笔芯碰撞的声音模拟核弹头,1根的声音,5000根的声音。
人性化原则:尽量使用直观的、贴近经验的类比。如太阳到地球的距离vs.北京到成都的距离。Eg:如何对抗鲨鱼引起的恐惧?你被鹿害死(撞车)的几率比鲨鱼多300倍。
使用特例(the Sinatra Test):一件事能成功,其他任何事都能成功。Eg:印度顺风物流想为制片厂运送胶片,拿出了《哈利·波特5》和高中大学入学考试试卷的案例。
可验证的凭据:可以亲自检验的证据。
原则五:情感
1925年John Caples为美国音乐学院的音乐函授课程撰写的文案:“我坐在钢琴前时他们都嘲笑我,但当我开始弹奏时……”
特蕾莎修女:“当我面对人群的时候,我束手无策。但如果面对的只是一个人,我便有了办法。”
2004年卡内吉梅隆大学研究人员的捐助实验:
用数据描述非洲人民的悲惨生活——平均捐1.14美元
描述马里一名叫做罗基亚的7岁小姑娘——平均捐2.38美元
两封信都看——平均捐1.4美元
在捐赠前,请人计算算数问题,或者描述情感(一个婴儿),1.26vs2.34
如何使人在意?
情感联系:将创意本身和已经存在的感情联系起来;使用术语(罗生门:相对论在电影中的延伸)
抓住个人利益:长高的秘诀,怎样在一夜之间增强自己的记忆力,在55岁退休(清楚传达给对方带去什么好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类拔萃(帮助他人),自我实现,审美,学习,尊重,归属,安全,生理。实际上不是分层次依次实现的。我们以为自己被更高层次的目标激励,而以为他人受更基本的目标的激励。
善于用高层次需求激励人:伊拉克的厨师:“在我看来,我负责的不光是食物供应,还要鼓舞士气。”
锁定身份:1998年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唐纳德·金德的研究:人们公开表达的政治主张不一定最符合自己的切身利益——团队利益。对身份的确认:我是谁?现在是什么情况?人们希望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
为什么学代数?“永远不,你们永远不会用到这个。数学相当于思维上的举重训练。对大多数人而言,它是通向某个终点的方法,它本身并不是终点。”
Dan Syrek如何说服德州人民不要乱丢垃圾:德州本土明星,“不要把德克萨斯搞得一团糟。”
注意避免“知识的诅咒”:多问几个为什么(so what)
为什么要保护钢琴二重奏:它们演奏出交响乐的声音,又不乏室内音乐的亲密度。
总结:摘下分析的帽子,针对不同的人使用移情作用,创造出联系,诉诸个人利益与身份,运用更高级的需求来激励人。
原则六:故事
听众会主动参与,在脑海中模拟图像。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实验:事件模拟比想象积极结果更能帮助人解决问题。心理模拟还能培养技巧:想象自己做一件事,真的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做这件事(焊接,扔飞镖,花样滑冰,演奏长号;需要越多脑力的活动,心理模拟越有效)。
励志故事的三个基本要素:挑战(克服某个巨大的困难),联系(冲破隔阂,打破界限,人类广泛的情感在分歧上架起桥梁),创造力(精神上的突破)
世界银行Stephen Denning, Springboard(跳板),如何讲一个好故事。
尾声:交流的框架
集中注意力
理解并记住
同意并相信
在意
行动
像编辑杂志一样开实体店
茑屋书店和它的创始人增田宗昭最近两年在零售界和文化界非常火。一个原因是,电子商务在中国对书店的冲击非常厉害,茑屋书店在日本却仍然势头良好,人们会好奇增田宗昭有什么独特方法;另一个原因是,包括阿里巴巴、小米在内的巨头和一些创业公司,开始强调“新零售”,重新重视线下实体店,增田宗昭在线下的做法是否能给人带来启发。
茑屋书店的母公司名字叫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直译过来就是文化便利俱乐部。CCC成立于1988年,2000年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2011年时,增田宗昭让公司退市,重新变成私有公司了。按照他的解释,无论上市还是退市,都是为了“顾客价值最大化”。当年上市,是为了创造稳定的收入基础;而退市,是因为增田宗昭觉得,“看股东脸色,糟透了”,“比起让公司壮大、讨股东欢心,我更想让顾客和员工高兴”。
增田宗昭对CCC的愿景是,它必须成为全球第一的企划公司,而不是书店、唱片店之类,“卖企划才是CCC的本行,书籍、音乐都只是实践它的方法”。
日本作家川岛蓉子对CCC创始人增田宗昭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最后出版了一本书《解谜茑屋》。在这本书里,增田宗昭阐述了他对文化和零售业的看法,以及他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理念。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比如腾讯和阿里巴巴,都希望能够做成基础设施级别的公司,它们希望做的是像云计算、支付、连接、物流等的基础设施。增田宗昭也希望能做一家基础设施公司,只不过,是“文化基础设施”。增田宗昭说:“我们公司把电影、音乐、书籍这些文化,视为马路、水管、电线等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要把文化变得唾手可得。”
增田宗昭通过企划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础设施。比如,早年茑屋书店最著名的一点是,它是一家同时卖DVD、CD和书籍的店。后来,增田宗昭更是说过,传统书店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它认为自己是出售图书的书店,但如果只是卖书,有亚马逊就足够了。增田宗昭的观点是:“我要卖的不是书,生活提案才是我认为非卖不可的东西。”因此,在茑屋书店里,书籍、电影和音乐,会按照某一个用户感兴趣的主题摆放在一个特定区域,而不会严格刻板的分门别类。
开始时,同时卖电影、音乐和书籍,会引发行业内其他人的困惑。而且,书籍、唱片和DVD,供应商什么的全都不同。整合起来其实是有难度的。在解释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时,增田宗昭说,电影和音乐也是书籍,“书是以印刷技术为背景的媒体。人是靠语言传递资讯的,语言文化成了文字与笔记,被人们记录、传抄。于是原本口语的功用,开始被书写取代,接受资讯的人也压倒性地变多。加上印刷术的发明,更是加快了这个变化。实际上,音乐、电影,同样能产生将资讯传得更广,让更多人接触的作用。所以,我才会说,影音也是书籍。”
另一个原因是,要站在客人的立场,去重新审视所有的事物。在增田宗昭看来,业界的很多约定俗成,从顾客的角度来看,其实毫无意义。客户根本不在乎业界的常识。客户想要的,是当他对某一个主题,比如伦敦感兴趣时,能在这个主题下看到相关的最好的书和电影等。所以,增田宗昭进入任何行业,都会提醒自己,要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思考。
2015年,CCC进入家电领域,开了线下的“茑屋家电”,也是用同样的方式来思考,也就是站在顾客的角度来做企划。增田宗昭强调,茑屋“不是贩卖商品,而是提案生活”。他以苹果的线下店为例,苹果店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除了苹果产品本身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顾客想要接触苹果店营造的世界,“人们相信,苹果会改变生活,觉得万分期待,所以才会去造访编织美梦的苹果商店。”
因此,“要针对实体店面的意义进行积极的提案。”
为了让人更好地理解“提案”,增田宗昭用杂志来比喻茑屋家电。茑屋家电这本杂志的主题是,“令人期待的生活”,在里面,有一百篇让人想读的专栏。就像编辑杂志一样,实体店面,光选东西不够,还要用一种能打动客人的方式陈列出来,让客人打心底认为,这就是自己想过的生活。
因此,像杂志一样,实体店需要具备编辑和推荐的能力。
编辑的能力,指的是,该把哪些家电和家具组合起来?要打造怎样的生活情境?想让客人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一边模拟这些,一边挑选商品互相搭配,这就叫编辑。
推荐的能力,是指,要以压倒性的专业视角,把“看起来不错”的东西推销给客户。而且手段不能太拙劣,必须是高明的推销,让客户能够真心认同和接受,否则就没有意义。
这就是增田宗昭对开设实体店的想法:它应该是站在客户角度的对生活的提案,而不是在贩卖商品;它应该拥有像杂志一样的编辑和推荐能力。希望对你有启发。
本期文章内容改写自:《解谜茑屋:TSUTAYA的未来生活提案试验所》;作者:川岛蓉子;麦浩斯出版社出版。
如何打造你的爆款创意
Borrowing Brilliance: The Six Steps to Business Innovation by Building on the Ideas of Others
目录
序言 漫长崎岖的旅程
前言 盗亦有道
Ⅰ 创意的起源
01 第一步 : 定义
02 第二步 : 借鉴
03 第三步 : 结合
Ⅱ 创意的进化
04 第四步 : 孵化
05 第五步 : 判断
06 第六步 : 提升
结论 少有人走的路
结语 多么漫长崎岖的旅程
附录 六个步骤的总结
致谢
出版后记
6步,借来好创意
文/河长田
创意是借来的
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上,一支首次入围的北欧球队首战逼平阿根廷队,迅速成为世界级“网红”。虽然次局不敌克罗地亚队遗憾出局,但他们的不俗表现和标志性的助威方式已经书写了独具一格的足球传奇。这支球队是冰岛队,他们的助威方式被称作“维京战吼”。高举两只手臂,拍手的同时发出类似“HU”的吼声,随着节奏越来越快,吼声如惊涛拍岸,给人从听觉到心灵的巨大震撼。只要听过一次“维京战吼”,就绝不会忘记。
不过,“维京战吼”并非原创,而是借用了中世纪北欧海盗发动攻击时会怒吼的创意,无论是在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足球赛场,这种助威方式都起到了震慑对手、鼓舞团队的正向作用。其实,好创意都是“借”来的。《如何打造你的爆款创意》正是一本教我们借创意的书。
借来的创造力
《如何打造你的爆款创意》的英文版原名是《Borrowing Brilliance》,直译过来就是“借才华、借光彩”。世界正在步入由信息产业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中国也正处于新经济变革阶段,新技术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想法加速旧想法消亡,创新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否取胜的关键。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过,“新”就是创造力、想象力,“新经济”就是创造力经济。创造力是我们目前最急需拥有的才华。《如何打造你的爆款创意》将纠正人们对创造力和创新的误解,告诉我们好创意其实都是借来的,而且只需六步就能打造属于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体系,让好创意源源不断而来。
作者戴维·穆雷是个奇人,他曾在美国麦道公司任航天工程师,在华盛顿特区任国防部、太空总署、国会和白宫的联络人,也曾初次创业就打造了美国百大成长最快公司之一,但随着一桩5000万美元收购计划的流产,43岁的穆雷破产、失业,人生陷入低谷。《如何打造你的爆款创意》由戴维·穆雷创业失败的惨痛经历开篇,接着将他作为财捷公司(Intuit)创意培训计划负责人,开展创造性思维体系的探索,与他的自传式的回忆、感悟巧妙融合,既解决了创意的三大核心问题,即创意从何而来、创意如何产生和创意如何进化,又展示了一个创业者磨智磨心的不凡历程。
“原创”是个伪概念
戴维·穆雷反复强调,创意都是“借”来的。比如,“复兴”一词在法语中的意思是“重生”。正是由于重新发现了古希腊思想,人们可以自由复制、模仿、改进和完善前人的成果。复制与创造的一体共生性,造就了创意大爆发的文艺复兴时代。创造性思维不是等待想法突然闯进来,而是在寻找已经存在的想法,通过建立和扩展比喻等方式,让它进化成为新的想法,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但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末期,艺术家的署名被赋予了商业价值,原创与抄袭变成了对立行为。之后,知识产权的概念在商业领域兴起,法律被要求保护产权拥有者的利益,鄙视抄袭的观念成为主流,导致了我们对创意的误解。先复制后创意,复制是创意过程的核心,并且每个想法都不是孤立存在,它们是人类思想进化链的一部分,被一代代推进发展。
如何借到一个好创意?
戴维·穆雷说,和把大象装进冰箱里一样,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定义问题,问题是创意的基础,犹如地基之于房屋。通过观察,识别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多问几次为什么,将分类问题从高到低排序,找到问题中的根本性问题。针对核心问题,开展第二步借用创意。可以先从行业领军者和竞争对手那儿寻找,因为处于竞争关系的双方遇到的问题大致相同,看看对手是怎么做的,是最有效率的做法。接着再次启动观察法,观察存在相似问题的领域,甚至跨领域。好的建筑材料能盖出好房子,好的创意来源也决定了新创意的质量。完成了前两步,就像已打好地基、建材到位,第三步是建设房屋,用“比喻”搭建房屋结构。在这里,比喻是指用一件事解释另一件事,比如沃特·迪斯尼用电影比喻游乐园,乔治·卢卡斯用神话传说比喻科幻电影。但选定比喻不代表能顺利搭建结构,通过扩展比喻,你可能得到好创意,像迪斯尼乐园与《星球大战》一样成功,也可能要舍弃它,重新建立比喻。建立、扩展、舍弃,耐心一点多试几次,创意就是试错的过程。
让创意源源不断
戴维·穆雷说,也分三步走。一是让潜意识通过组合孵化解决方案。请信任潜意识,它像我们的影子,却更自由包容,在我们最放松的时候,能听到它给我们启示。拿到解决方案后,我们有义务确定方案的质量。因此第二步是开展创意辩论,用积极判断、消极判断归纳方案的优缺点,犹如运动员训练自己的肌肉记忆,判断可以训练我们的直觉。别忘了情绪判断也是直觉的一部分,我们喜欢这个方案也非常重要。最后一步是养成全脑思维,这是创意思维的关键,也是天才区别于普通人的关键。重新定义问题,重新借用创意,重新搭建比喻,重新组合方案,重新判断改进——综合运用左脑与右脑,把前五个步骤内化融合,不断强化直觉感知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系统。
《如何打造你的爆款创意》认为天才不可复制,但天才的思考模式可以复制,更可以习得。通过不断练习六个步骤——定义问题,借用创意,组合想法,潜意识思考,进行判断,重新考量,完善创意——每一个人都将拥有敏锐的创造性直觉,我们将不止步于思想的消费者,更会是思想的创造者,为生活增加复杂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