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
One Earth, One World.
SEA-ME-WE3 是目前世界最长的海底电缆,连接东亚 - 东南亚 - 中东 - 西欧,总长度 39,000公里。它于2000年3月投入使用,一共有39个登陆点。
大英图书馆将馆藏的11个古代地球仪,做成了互动模型放上了网。用户可以在浏览器里面,使用鼠标滚动地球仪,放大和缩小,查看古人对世界的认识。
下图是1623年传教士在中国制作的一个地球仪,本次也上线了。
下面是1900年~2016年世界各国生育率的变化情况,中间的那条横线是平衡生育率(2.05),只要低于这条线,总人口就将萎缩。
1900年的生育率。
2016年的生育率。
可以看到,过去100年全世界的生育率都在下降。所以,未来的世界总人口可能根本不会出现膨胀。
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会与欧盟(EU)达成贸易协议吗?
会。这是约翰逊的目标,他达成该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然而,约翰逊宣布将把英国退欧的最后期限写入法律,这意味着这位首相目标不高。在所剩的这段时间内,除了谈成一项涵盖货物贸易的基本协议,其他几乎不可能了。
约翰逊强调,他的目标是取消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配额。欧盟27国对此也有兴趣;它们的总货物贸易顺差很大。但其中也有陷阱。小心法国坚持将渔业纳入最终达成的任何协议中,以及坚持要求英国保证在劳工和环境方面遵循与欧盟同样高的标准。菲利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
英国工党还会再次有当选的可能性吗?
不会。即将离开的工党(Labour)领导者建议,在遭遇1935年以来最惨重的选举失败后,这个英国主要反对党应该就前进的道路怎么走进行一段时间的“反思”。然而,那些依然在工党内、担心过或者警告过由杰里米•科尔宾(Jeremy Corbyn)领导工党将会带来这种结局的人,以及那些为了在工党新党首和副党首选举中有投票权,而匆忙重新加入工党的人,可能会失望。相互攻讦和派系斗争将持续很长时间才会告终。到目前为止,有望担任工党党首的人谨慎避免否认科尔宾的激进左翼路线——为了获胜,他们很可能也会做出差不多的承诺。米兰达•格林(Miranda Green)
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的大联盟政府会解体吗?
会。这位德国总理将难以维持“大联盟政府”(GroKo)的完好,因为执政联盟中地位较低的社民党(SDP)正在向左翼路线倾斜。虽然社民党新领袖诺贝特•瓦尔特-博尔扬斯(Norbert Walter-Borjans)和萨斯基亚•埃斯肯(Saskia Esken)因为党内资深人物和部长们的压力,被迫在近期的党会上软化了他们的反联盟论调。但他们是依靠退出执政联盟的计划当选的,他们提高支出的誓言也与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CDU)的保守财政方针相冲突。因为担忧落败,社民党可能会寻求避免提前举行选举,使得一个少数党政府能够执政至2021年默克尔退休。安妮-西尔万•沙萨尼(Anne-Sylvaine Chassany)
马泰奥•萨尔维尼(Matteo Salvini)会重新执掌意大利吗?
会。在2019年8月尝试推动提前选举未果,发现自己上台无望后,这位右翼民族主义政党联盟党(League)的党首在民调中再度排名靠前。4个月前上台的执政联盟被证明与萨尔维尼终结的那个执政联盟一样充满分歧和无效。如果在即将到来的1月,意大利左翼在其传统票仓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Emilia-Romagna)的地区选举中遭遇失败,现任政府将会陷入混乱。甚至新的反萨尔维尼抗议运动“沙丁鱼”(the Sardines)也再次确定了他的突出地位。本•霍尔(Ben Hall)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能够在明年11月举行的美国大选中赢得更多普选票吗?
不能。2016年,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比特朗普多出近300万张普选选票,但依然败在选举人团票数上。2020年美国大选中的普选票数差距将会更大,但特朗普依然可能实现连任。许多最积极反对特朗普的选民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等民主党票仓。因此,这些选民的选票可能会被“浪费”。真正的战斗将再次在更小的中西部州展开。在上一次大选中,正是这些州让特朗普取得了胜利。爱德华•卢斯(Ed Luce)
美国会陷入衰退吗?
不会——尽管这个问题会困扰市场、白宫和美国企业领导者;半数首席财务官在接受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最近一项调查时表示,他们预计明年会发生衰退。这很容易理解。除了澳大利亚以外,还没有其他发达经济体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一直挑战商业周期。有迹象表明,紧张的美国企业正在削减资本支出。然而,消费在2019年保持了惊人的活跃。由于失业率依然处于最低水平,美国经济中最贫困的部分也正在创造就业,有充分理由认为,这种活跃将在2020年持续。考虑所有因素,美国经济将维持增长。吉莲•邰蒂(Gillian Tett)
印度会重新成为发展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吗?
不会。过去一年半,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从8%大幅降至4.5%,这要归咎于印度银行业、金融体系以及一度繁荣的房地产业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但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坚称,印度的经济困境是周期性的。该政府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计划来应对这些挑战。印度的增长将从目前的6年低点缓慢复苏,但印度将难以重新达到超越中国的增速——即便中国增长正在放缓。艾米•卡兹明(Amy Kazmin)
会爆发与伊朗的战争吗?
不会。数月以来,由于特朗普政府加大力度推进对伊朗施加“最大压力”的战略,关于美国及其阿拉伯盟友将与伊朗发生冲突的担忧一直在缓慢升温。德黑兰方面的回应是采取挑衅行动——击落一架美国无人机、扣押一艘英国船只,据称还袭击了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工业设施。然而,尽管特朗普发出了好战的言论,他看起来不太情愿采取强硬行动。所有的五角大楼人士都坚称他们不想开战。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特朗普更不可能想让美国陷入一场冲突。然而,任何错误考量都可能会在无意间引发一场大规模冲突。安德鲁•英格兰(Andrew England)
南非主权信用评级会被降为“垃圾级”吗?
会。该国的主权债务评级一直岌岌可危,三大评级机构中,只有穆迪(Moody’s)对其评级在垃圾级以上。2019年11月,穆迪将南非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调低至“负面”,称南非政府缺乏实施改革的政治资本。南非经济陷入停滞,南非航空(South African Airways)已申请破产保护。南非最大国企——南非国家电力公司(Eskom)实施了会削弱增长的停电,且无法偿还300亿美元的债务。南非财政部长蒂托•姆博维尼(Tito Mboweni)将不得不竭尽全力说服穆迪相信形势还没有坏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不太可能成功。戴维•皮林(David Pilling)
让拉丁美洲陷入动荡的抗议还会继续吗?
会。引发愤怒的根本原因没有消失——增长乏力、严重的不平等、认为政府没有将许多人的需求放在心上的看法。2019年的动荡并不区分政治倾向,打击了智利、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亲市场政府,也将玻利维亚的左翼总统赶下了台。2020年,阿根廷的庇隆主义(Peronist)新总统或许能够享受短暂的蜜月期,但大多数安第斯山麓国家还有严重的危机没有解决。如果墨西哥民粹主义总统安德烈斯•曼努埃尔•洛佩斯•奥夫拉多尔(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被证明无法控制不断加剧的暴力,无法重启陷入停滞的墨西哥经济,墨西哥也岌岌可危。迈克尔•斯托特(Michael Stott)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能否与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领导的俄罗斯实现关系“重启”?
不会。法国总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建议,希望把俄罗斯拉回国际社会。但任何更大范围的关系重启都必须以达成乌克兰和平协议为前提,而该协议不太可能达成。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之所以当选,部分原因是他承诺要结束乌克兰东部日益升温的冲突。然而,他无法同意莫斯科提出的给予顿巴斯(Donbass)“特殊地位”的要求,乌克兰担心,这将使俄罗斯通过其在当地的代理人保持影响力,让该地区成为乌克兰内部的毒瘤。不过,与俄罗斯恢复较为有限的对话还是有可能的。尼尔•巴克利(Neil Buckley)
我们会否看到对大型科技公司的实质性监管?
不会,至少在庞大的美国市场不会。通向最有可能实现的监管(一项隐私法案)的道路充满坎坷。民主党人希望制定严格的规则,而共和党人倾向于放松监管(这不会在众议院通过)。与此同时,美国一直推动把面向大型科技公司的法律漏洞(例如科技公司不被视为出版商)纳入与墨西哥和加拿大之间的《美墨加协议》(USMCA),并试图将其纳入任何新的跨大西洋协议。欧盟数字专员玛格丽特•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希望协调并加强隐私和反垄断监管。但一个设定先例的案例需要数年才能完成。拉娜•福鲁哈尔(Rana Foroohar)
迪士尼+会否改变流媒体行业的游戏规则?
会。苹果(Apple)、迪士尼(Disney)和HBO在2019年推出的数字视频服务,确保了流媒体在2020年仍将是重塑媒体的主导力量。领跑的是迪士尼+,其首席执行官鲍勃•伊格尔(Bob Iger)押注于观众将为《星球大战》(Star Wars)、漫威(Marvel)和皮克斯(Pixar)等系列电影买单。分析师们曾预计,到2020年底,其用户将至多达到1200万,但该服务推出后的高人气让他们措手不及。现在估计,迪士尼+的用户应会突破2000万,这将让规模较大的老牌公司感到不安,同时证明内容真的是王者,尤其是在“奇幻王国”(Magic Kingdom)控制其发行的情况下。安德鲁•埃奇克利夫-约翰逊(Andrew Edgecliffe-Johnson)
优步(Uber)会否在2020年盈利?
不会,但可以预期,该公司不同部门会报告“调整后”利润。优步知道,投资者想要看到有证据证明,在2019年遭遇惊人亏损后,这家打车公司能够实现盈亏平衡。该公司承诺到2021年实现盈利——但只是在调整后基础上。私募支持者乐于以补贴价格为扩张融资。公开市场则不然。在2019年5月上市后,优步股价已蒸发三分之一。成本在被削减;销售额在上升。但在不退出送餐服务或不推出自动驾驶汽车的情况下,优步有朝一日会否盈利还不得而知。伊莱恩•摩尔(Elaine Moore)
中国会否成为5G电信领域的全球领头羊?
会。到今年底,中国在5G电信领域的领先地位将在几乎所有方面变得明显;5G电信提供超高速连接,将成为物联网的神经系统。以5G基站的安装数量来计算,中国将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根据在海外承接的5G网络建设合同数量计算,华为将超过竞争对手爱立信(Ericsson),尽管美国出于国家安全担忧,正推动遏制这家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而在5G智能手机销售方面,华为、Oppo、小米(Xiaomi)、Vivo和其他中国制造商将远远超过苹果(Apple)、三星(Samsung)和其他公司。金奇(James Kynge)
电子烟会否被禁止?
不会。尽管电子烟存在一些风险,但吸食电子烟中的尼古丁比吸卷烟更安全。美国48人死亡(其中一部分人为了获得吸食大麻的欣快感而吸入四氢大麻酚(THC)油)以及学校学生吸食Juul等品牌的电子烟,对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构成压力,要求其采取强硬措施。但科学证据表明,从卷烟转向电子烟作为一种戒烟方法可以挽救生命。尽管印度等国纷纷将电子烟列为非法,但不要指望美国会全面禁止。相反,它将通过收紧营销规则和限制电子烟的香型,向欧洲国家靠拢。约翰•加普(John Gapper)
全球碳排放会否减少?
不会。自2010年以来,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排放平均以每年0.9%的速度增加,同时很多迹象表明,2020年的碳排放还会增加。只要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像预测的那样增长,我们很可能会看到能源使用不断增加,而这些能源仍主要来自化石燃料。一些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将再次成为煤炭大户,尤其是中国(煤炭是最肮脏的化石燃料)。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和欧盟之和,而中国政府刺激经济和提高能源安全的举措,可能会轻易扩大煤炭使用量。皮利塔•克拉克(Pilita Clark)
到今年底布伦特(Brent)原油价格会否突破每桶65美元?
不会。2019年底,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以及俄罗斯等盟友达成了最新一轮减产措施,将油价推高至每桶65美元以上。但要让油价在2020年全年保持在这个水平,将要求产油国维持减产配额,而沙特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最大减产负担。俄罗斯对该协议的持续遵守仍有待观察。尽管美国页岩油供应增长预计将在2020年放缓,但其它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将会增加。而在大选之年,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将积极争取沙特伙伴的支持,确保油价不会大幅上涨。安吉利•拉瓦尔(Anjli Raval)
持续30年的债券上涨行情会否最终结束?
不会,不过这个问题问的对。2019年夏季,这一资产类别经历一场买入风暴,推高债券价格,以至于世界各地有17万亿美元债券的买家(如果持有至到期)肯定会亏本。这场风暴已减弱,但仍有12万亿美元债券深陷负收益率区间。当然,投资者逢低买入债券的本能仍极其强烈。我们可能不会很快看到2019年夏季疯狂行情的重演,但只要各大央行准备提供支持,市场就不太可能遭遇大举退出。凯蒂•马丁(Katie Martin)
欧洲各银行会否继续裁员?
会。几乎没有迹象表明,2019年艰难的经营环境将很快改变。银行正受到低利率或负利率、投行收入疲弱和经济增长放缓的挤压。此外,各银行正准备迎接《巴塞尔协议四》(Basel IV),从2022年起,这套监管规则将提高银行的资本金要求。截至2019年12月,德国、法国、西班牙、瑞士和英国的银行共宣布裁员6万多人。汇丰(HSBC)在临时行政总裁祈耀年(Noel Quinn)的领导下,将继续其成本削减计划。在意大利,其他银行可能会效仿联合信贷银行(UniCredit),后者将裁员8000人。英国可能会遭遇更多裁员,特别是在英国退欧重创经济的情况下。西尔维亚•费弗(Sylvia Pfeifer)
国家
韩国2018年生育率降至0.98,即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不足一胎,成为全球唯一一个生育率跌破1的国家。
澳大利亚全国都在发生森林大火,下面是截止2020年1月1日这次森林大火的地点。火灾的原因是天气高温,导致森林异常干燥。这些火灾使得澳大利亚人意识到,气候灾难就在身边。
上图这个圆圈里面,居住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地球上六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有四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在里面,人口前十五的国家中有八个在里面。
具体位置是以缅甸城市芒特(Mong Khet)为圆心,半径2,050英里的一个圆。
中国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福尔摩斯?
为什么英国就有福尔摩斯那样的大侦探,但中国就没有呢?最近,公众号大象公会有篇文章说了两点原因。
第一点,中国的案子是公家管,英国的案子是私人管。自古以来,中国办案都是垄断在官府手里的,有时候还要逐级上报,最后由皇帝做决定,断案过程和老百姓根本沾不上边。这种官府办案传统,不可能出现福尔摩斯这样的平民侦探。
但英国就不一样了,一直到18世纪中期,英国都没有“吃皇粮”的公安,要抓贼的时候,治安官敲个钟,人人都是执法人员。但工业革命之后,伦敦的犯罪分子越来越多,只靠老百姓抓贼明显不够用了,所以英国设立了警察制度。没想到老百姓却反对警察,他们觉得,警察能抓贼,也帮政府管自己。于是,警方和犯罪分子斗争的时候,围观群众甚至站在犯罪分子一边。
为了缓和民众的敌意,英国只好对警员加以限制,他们必须骂不还口,只要对方没动手,就得坚持微笑服务。为了避免意外,警察不能带武器,只能徒手和犯罪分子搏斗。
而且,英国还规定,普通人也能和警察一样,破案并抓捕嫌疑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有困难就不找警察了,而是找那些专业的私家侦探。像福尔摩斯这种侦探,不仅和警方讨论案情,帮助出谋划策,抓捕人犯时还亲自上阵,在破案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了警察的作用。
第二点,刑侦和刑讯的区别,也决定了中国没法产生福尔摩斯。英国法律和陪审团制度很完善,中世纪以来,这种制度就不承认刑讯逼供的合法性。因此,在法官和陪审团面前,警察必须有充分的证据和推理过程,这样法院才能确定嫌疑犯的罪行。
但中国古代审案都是刑讯逼供。先定罪,再找证据,人证物证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嫌疑犯亲口认罪,签字画押。在这种制度下,侦探在中国根本没用。就算他拥有再多的科学知识和推理能力,也比不过一个刑讯经验丰富、知道下手轻重的衙役。
所以,中国出不了福尔摩斯这样的大侦探。
本文源自: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福尔摩斯
枢纽
3000年的中国
过去40年,我们是一个勤奋的追赶者——
当中国的公司挤入全球10强,
当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总和,
当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已经赶上了全美国的人口总量的时候,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必须寻找我们的世界角色。
如今,已经没有任何国家可以脱离中国,在这个世界独自狂奔。
《枢纽》这本书最有魅力的地方,
在于定义了中国3000年来,一直承担的世界角色——枢纽。
中国的位置就是十字路口,就是路由器。
也是资源、信息、资本、秩序在全世界流动的必经之路。
中国40年间的发展奇迹,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已经兑现成一种非凡能力;
第二,我们踩在了命运的关键节点上,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和弹性,无人能及。
在重大技术革命之前,中国奇迹还会持续。可以断言,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是终局性的。
只有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国,才能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未来的脉络。
原始社会
传说中,黄帝是大约45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就是这么来的。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
奴隶社会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在位时,被商汤率兵灭亡。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纣王统治时,周武王兴兵伐纣,商亡。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走向崩溃。春秋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繁荣局面。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秦始皇嬴政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秦统一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在连接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又向东、西两段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秦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和秦王朝的灭亡。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汉高祖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汉文帝、汉景帝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初几位统治者的稳定基础,从而使得汉武帝时国力达到了空前强盛。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加强了思想统治;通过对匈奴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高祖刘邦
丝绸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发展。西汉末年,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战争爆发,西汉终于走向了灭亡。
东汉初期的光武帝调整了统治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社会黑暗,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学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从220年曹丕建魏,到589年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魏文帝曹丕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基本上统一北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孙权、刘备的地位得到巩固。220年,曹丕称帝建魏;221年,刘备称帝建蜀;222年,孙权称王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时期,各国经济都得到了发展。
三国后期,魏国的力量日益强大。263年,魏灭了蜀。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的统一是短期的,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内迁的少数民族和各地流民不断起义、反抗,终于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晋武帝司马炎
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在江南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称十六国。383年,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和东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取得了胜利,不久,前秦瓦解,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南方,东晋之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在北方,经历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史称北朝。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了开发,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南北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封建社会的繁荣
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隋文帝杨坚
在民族大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隋朝实现了统一。全国统一后,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封建经济开始呈现了繁荣局面。官制的改革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当隋末农民起义蓬勃发展时,李渊起兵攻占长安,并在618年称帝
唐太宗李世民
,建立唐朝。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经济得到新的发展。
唐朝是一个强盛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各民族间的联系加强,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空前频繁。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导致了农民战争爆发,唐朝迅速瓦解。
隋唐时期,中国南北统一,疆域广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此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宋太祖赵匡胤
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五代十国后期,后周逐渐强大,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封建经济得到继续发展。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困难等危机,为了克服统治危机,王安石实行了变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备空虚,金兵南下,结束了北宋的统治。1127年,南宋的统治开始。南宋与金对峙,南北经济都有新的发展。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北宋时,同其并立的主要少数民族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有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还有党项族建立的夏。各民族政权间不断进行战争,同时也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统一了全国。元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辖了全国。
宋元时期,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较前繁荣,中国同亚、欧、非各国联系加强,文化科学技术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鸦片战争以前)
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止,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时期。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前期,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明政府营建并迁都北京。为巩固北部边防,明政府修筑了北边的长城。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朝的统治被推翻。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权后金。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于1636年称帝,并改金为清。清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除设立内阁、六部外,还增设了军机处;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兴起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
明清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击败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这些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粉碎噶尔丹的分裂活动,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使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明清时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出现了反专制主义的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文学方面也出现了几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现代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美国
罗胖60秒:为什么你要了解美国?
这个周五上新,给你推荐的是「得到」重磅上新的课程——徐弃郁老师的《美国简史30讲》。这是继《英国简史》之后,我们又一次请到了徐老师出手,做了《美国简史》这门课。
徐老师讲历史,他不是按照时间线来给你陈述事实。这门课最大的特点,
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把一些我们很难理解的美国现象,带回到历史中,去寻找真相。
比如,美国枪支犯罪那么多,可为什么就是不禁枪?美国连续退出了十多个国际组织,这又是为啥呢?美国科学那么发达,但为什么还有41%的人不相信进化论呢?
这些问题,你都能在课程中找到答案。
- 在当下的环境中,了解美国对我们太重要了。美国可不是一个和我们无关的外国,美国,它就是我们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人到底是怎样想问题的?这次给你全面的解答
原创: 林飞扬 罗辑思维 今天
今天一开始,我想问你三个问题。
问题一:美国枪支犯罪那么多,可为什么就是不禁枪?
真相是:“武力倾向”是美国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你发现邻居家遭遇歹徒,美国好公民的标准做法不是报警,而是拿起枪就打。
为什么会这么奇怪?如果你回到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你就明白,当时移民者在开拓殖民地时,经常会和印第安人起冲突,所以基本上家家都有枪。甚至可以说在荒无人烟的西部,遇上危险唯一能指望的不是别人,只有自己的枪。
问题二:在美国,人们可以直接开涮总统,甚至把国旗缝在短裤上。那美国是不是特别自由、开放?
真相是:美国骨子里其实特别保守,强调秩序、强调稳定价值观。有数据显示,四成的美国人仍相信上帝创造了人,不接受进化论的解释。甚至美国三分之二的州,都不教授进化论。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你翻开美国的立宪过程就能看到,美国的开国元勋虽然强调自由,但同时非常重视秩序和稳定,尤其反感激进革命,美国的精神内核就是保守主义。
问题三:美国的经济和科技非常发达,那是不是美国人特别崇尚科学?
真相是:相比科学,美国人更笃信的是宗教。大到总统就职需要手按《圣经》;小到家庭离婚,社区的牧师会找你谈话。可以说,美国人永远有一种自命不凡的使命感,喜欢对人指手画脚,甚至总想领导和拯救世界。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你回到北美殖民时期就能理解:① 最早的北美移民本身就是清教徒,有非常虔诚的宗教信仰。②殖民地的条件和环境很艰苦,宗教教义告诉人们,只要足够勤奋,就能有自己的土地和财富,给予了人们极大的心理安慰。③早期美国的学校基本都是宗教学校。这些共同塑造了美国人独特的宗教信仰,让美国成为信教人数比例最大的西方国家。
看完这三个问题,你会发现,美国人到底是怎么想问题的,其实我们并不了解。而在当下这个时期,了解美国,对每个中国人都非常重要,原因你懂的。
因此,在「得到」大工程——大国简史系列中,我们再次请到了徐弃郁老师,带来了最新课程——《美国简史》。
带你回到美国的历史现场,真正理解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是如何演化成今天这样的。
这门课怎么讲?
- 用两条线索,解析“美国何以成为美国”。
① 历史时间线:从“五月花号”到“独立战争”再到“冷战胜利”,覆盖美国历史的关键里程碑,用30讲一口气说完美国300多年的历史。
② 现实投影线: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能投射到现在,带你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断穿梭,为现实找到历史的源头,为历史找到现实的落脚。
- 用两个视角,理解美国人的行为逻辑。
① 精神视角:美国人为什么会那样想问题?它的基因如何影响它的行动?
② 战略视角:美国人如何用战略把手里的牌打到极致?它为何会成为超级大国?
越有深度的东西,越是可以讲得轻松有趣。
欢迎你和徐弃郁老师一起,搞懂美国人为什么那样想。
▽ 戳此学习
美国人如何思考进一步改革
前几天,在我们得到 App “精英日课”订阅专栏里,著名学者万维钢写了一篇文章,说到了美国人在改革政策上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挺有意思,拿出来跟大伙分享一下:
万维钢说,美国有个智库叫“卡托研究所”,发了一份报告。内容是对美国政策改革的建议,这报告里提了一个说法叫“低垂的果实”。意思是说有一棵果树,它有很多果子在很高的位置,够不着;但也有一些果子呢,挂在比较低的位置,一伸手,就能摘到。那意思有点像咱中文里说的“唾手可得”,对应到经济增长上头,也可以理解为咱们常说的“改革红利”。万维钢很欣赏这种说法,因为它说明了,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人”和“政府”所能决定的。不是说你的体制好、政策好、人能干就必然有经济增长,有时候经济增长快只不过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果子好摘!
美国过去这么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三大红利:一是免费富饶的土地、二是技术的进步、三是教育的普及
。有人就认为,这三大红利,也就是“低垂的果实”。摘没了以后,美国经济就不可避免要衰退了。智库“卡托研究所”的这份报告,就反驳了这个观点,提出实际上还有其他“低垂的果实”可以摘取,只要把这几个红利摘下来,又能创造经济增长。只不过它们让“恶龙”看守着。所谓“恶龙”,就是特殊利益集团。要想摘果子,就得来一番“除旧迎新”的改革。具体说呢,要除掉的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垄断式专利保护
。一开始呢,专利保护是用来促进创新的,为的是激励大家都去研发点新东西。但发展到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因为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专利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不管你做点啥,都会被人告你侵权,这就让好多公司陷入到没完没了的官司里头。有人曾经统计过,1999 年,美国各个公司花在专利诉讼费上的钱,就有 120 亿美元。但那些专利的总价值,也就只有 30 亿美元。你算算,这里面得有多少浪费。所以报告就说了,别把专利和版权保护搞那么麻烦,要保护,三五十年也就得了,商业模式这种东西压根就不该成为专利。
二是限制高科技移民
。美国有个现象,就是那些高学历,又在高科技公司工作的外国人很难拿到绿卡,但那些低学历、低技能的非法移民反而很容易安顿下来甚至找个工作。硅谷里从 CEO 到工程师好多都是移民,他们恰恰是美国社会里最有创造力的群体。所以,必须要想办法取消对高科技移民的限制。
三是,行业许可证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都有自己的法律,对于从业执照也一样。全国没有个统一标准,有的州要求多,有些州要求少,这种泛滥的执照要求,让那些既得利益的从业者,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现在的成果,而不用担心行业新人进来与他们竞争。但如果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就意味着创新会受阻,就更别说会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了。
最后,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稀缺
。比如说波士顿地区房价很高,但土地利用率其实并不高,为啥不能多建一些公寓呢,因为那样的话就会让房价下跌,损害那些独栋别墅业主的利益。这种人为造成的土地稀缺不去除,当然会影响经济增长。
万维钢说,我们经常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但应该往哪个方向改呢?这份报告就是最好的例子,红利从哪来,关键还是得“除旧迎新”,打破竞争壁垒,让新东西能更容易进来,淘汰旧东西。这么一来,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都能水到渠成。
有意思的是,当初很好的专利、版权制度,很好的从业执照制度,现如今却成了经济增长的阻碍,是啥道理呢?万维钢说,道理就是: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凡事都得有个度,不然就容易物极必反。如果不能审时度势,那么,不管是宽是严,可能都没法带来正向的结果。
本文源自:作者万维钢,得到app付费专栏“精英日课”(美国人说的改革红利)
美国人到底是怎样想问题的?这次给你全面的解答
今天一开始,我想问你三个问题。
问题一:美国枪支犯罪那么多,可为什么就是不禁枪?
真相是:“武力倾向”是美国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你发现邻居家遭遇歹徒,美国好公民的标准做法不是报警,而是拿起枪就打。
为什么会这么奇怪?如果你回到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你就明白,当时移民者在开拓殖民地时,经常会和印第安人起冲突,所以基本上家家都有枪。甚至可以说在荒无人烟的西部,遇上危险唯一能指望的不是别人,只有自己的枪。
问题二:在美国,人们可以直接开涮总统,甚至把国旗缝在短裤上。那美国是不是特别自由、开放?
真相是:美国骨子里其实特别保守,强调秩序、强调稳定价值观。有数据显示,四成的美国人仍相信上帝创造了人,不接受进化论的解释。甚至美国三分之二的州,都不教授进化论。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你翻开美国的立宪过程就能看到,美国的开国元勋虽然强调自由,但同时非常重视秩序和稳定,尤其反感激进革命,美国的精神内核就是保守主义。
问题三:美国的经济和科技非常发达,那是不是美国人特别崇尚科学?
真相是:相比科学,美国人更笃信的是宗教。大到总统就职需要手按《圣经》;小到家庭离婚,社区的牧师会找你谈话。可以说,美国人永远有一种自命不凡的使命感,喜欢对人指手画脚,甚至总想领导和拯救世界。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你回到北美殖民时期就能理解:① 最早的北美移民本身就是清教徒,有非常虔诚的宗教信仰。②殖民地的条件和环境很艰苦,宗教教义告诉人们,只要足够勤奋,就能有自己的土地和财富,给予了人们极大的心理安慰。③早期美国的学校基本都是宗教学校。这些共同塑造了美国人独特的宗教信仰,让美国成为信教人数比例最大的西方国家。
看完这三个问题,你会发现,美国人到底是怎么想问题的,其实我们并不了解。而在当下这个时期,了解美国,对每个中国人都非常重要,原因你懂的。
因此,在「得到」大工程——大国简史系列中,我们再次请到了徐弃郁老师,带来了最新课程——《美国简史》。
带你回到美国的历史现场,真正理解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是如何演化成今天这样的。
这门课怎么讲?
- 用两条线索,解析“美国何以成为美国”。
① 历史时间线:从“五月花号”到“独立战争”再到“冷战胜利”,覆盖美国历史的关键里程碑,用30讲一口气说完美国300多年的历史。
② 现实投影线: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能投射到现在,带你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断穿梭,为现实找到历史的源头,为历史找到现实的落脚。
- 用两个视角,理解美国人的行为逻辑。
① 精神视角:美国人为什么会那样想问题?它的基因如何影响它的行动?
② 战略视角:美国人如何用战略把手里的牌打到极致?它为何会成为超级大国?
越有深度的东西,越是可以讲得轻松有趣。
欢迎你和徐弃郁老师一起,搞懂美国人为什么那样想。
软实力之父:美国仍有四大优势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是国际关系领域非常著名的学者。他提出的最著名的理论是“软实力
”理论。“软实力”今天已经成为人们在谈论国家或组织竞争力时经常提到的词。软实力对应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是包括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影响力
等软性因素。
约瑟夫·奈在《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说,尽管人们普遍在谈论美国的衰落,就像此前大英帝国的衰落一样,但他认为美国手上仍然握有四张非常有竞争力的大牌。
第一张牌是地理因素
,美国两面临海,需要处理的邻国问题要少很多。正在崛起的中国有14个邻国,同其中一些还存在领土争端。第二张牌是能源
。约瑟夫·奈引用国际能源署的预测,页岩气革命
让美国可以从能源进口国变成出口国,美国可能在今后10年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中国则越来越依赖进口能源。
第三张牌是贸易
,中美经济已经高度互相依赖。就中美而言,贸易战会导致两败俱伤。
第四张牌是货币
。美元是美国的一张底牌,世界各国政府持有的外汇储备中,有64%是美元。而且,目前还看不到其他货币能替代美元成为各国政府的储备货币。
总之,约瑟夫·奈认为,由于地理因素、能源、贸易和货币上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国仍然有强大的竞争力。
政治的“不正确时代”
2016-03-05和菜头
1
——————————
Donald Trump,中文官定译名为唐纳德·特朗普,网上一般称之为“唐川普”,或者“唐床破”。美国房地产大亨,娱乐圈名人,选美活动爱好者,以审美粗鄙和暴发户气质著称于世。
他是我珍藏的一枚开心果,每当失眠袭来,辗转反侧之际,能够拯救我的就只有他和岳云鹏的视频。
为什么今天突然要把这枚私人珍藏分享给你呢?原因是我再也藏不住了。周二,是美国总统竞选环节里非常重要的一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竞选人通过全国投票决定谁能够得到最终提名。
周二这一天,美国有11个州会举行投票,一般在这一轮投票里领先的竞选者,会获得角逐总统的最终机会。现在,投票结果出来了:唐川普作为美国共和党的参选人,在11个州里赢得了7个州,基本确定他会获得提名,和克林顿的太太希拉里进行终极对决,决定谁会接任奥巴马。
希拉里获得提名并不奇怪,她律师出身,长期从政,出任过国务卿,手段老辣圆滑,是专业政客。但唐川普就完全是个意外了,身为一名美国土豪,他早就任性地参加过总统竞选,虽然无功而返,但是爷就是有钱,就是高兴。
美国人民熟知他,是因为这位爷奇葩到死。
2
——————————
在美国各地,都有以唐川普命名的大厦。所有的大厦都有一个特点:金碧辉煌,土气逼人,是建筑设计之癌。做到这一步,他也最多是个美国潘石屹。但是,他比潘石屹走得更远——成功地一脚跨入了娱乐圈。
他亲自搞了一档真人秀,名字叫《学徒》(飞黄腾达),在美国播出了N季。内容就是他作为巨型CEO,要在全国海选招募一个徒弟。他给来报名的人设计各种任务,以真人秀的形式播出。在每一集终结的高潮部分,都是他坐在大班椅上,伸出指头点着某个参与者的鼻子,说出美国人民最爱的那句话:You are fired!(你被炒了)
不单是《学徒》,他甚至参加了美国喜剧中心的吐槽大会。你有时间的话,可以去搜一下这个晚会,川普的各种黑历史和黄暴段子层出不穷,可他也都泰然自若地接了下来。这台晚会的出场部分,最能代表川普的趣味:他左拥右抱两个模特,坐着一辆豪车上场,两个模特一边飞吻,一边抛洒美金……
唐川普不仅能作敢作,他更敢说。时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I am rich(爷有钱),他也毫不客气地自称是美国梦的实现者。
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富二代,关于他的创业故事其实非常简单,有一天,唐川普找他爸爸,说:爸爸,我要创业了,请给我100万美金用一下先。然后,唐爹给了,就那么简单粗暴。当然,此后他自己折腾到了40亿美金身家,对外宣称了80亿。还把自己的经历出了一本心灵鸡汤,叫做《交易的艺术》,在美国狂卖300万册,成为畅销书作家。
所有这一切,和治理国家没有一毛钱关系。
但是,唐川普过关斩将,一路走到了今天。在去年他宣布参选的时候,所有人都当他是一个笑话。共和党大佬也觉得他就是一炮灰,等他吸引来足够多选民的目光之后,也就可以滚蛋回家了。川普一路上也没有让他们失望,提出了各种奇葩观点,一次次让人们下巴和眼镜一起落地。
唐川普宣称:墨西哥人都是强奸犯和贼,他当选之后会在美墨边境修一堵高墙,而且钱还得是由墨西哥出。美国人民顿时就High了,川普上了头条,全美知识分子和艺人各种狂批。
然而,民调显示,川普的支持率火箭一般蹿升!针对共和党拉美裔选民的调查显示,超过40%的拉丁裔选民支持川普——他们也希望把穷亲戚隔离在国门之外。
唐川普闲得蛋疼,点评前越战英雄麦凯恩说:他都被越南人俘虏了还算毛线英雄啊?美国人民顿时疯了,川普又上了头条,全美媒体和知识分子各种狂批。
然而,民调显示,川普的支持率流星一般蹿升!麦凯恩被俘不假,但是他的父亲和祖父官至海军上将,基本属于靠父辈荫庇而上位的孩子,老拿被俘说事,美国人听了也不爽,不过不敢公开那么说。
唐川普接着作大死,说当选之后要限制穆斯林入境。全世界人民都癫狂了,英国人民都气炸了,10万人联名上书,不允许英国政府准许唐川普入境。川普上了全世界新闻媒体的头条,全世界各国要人和媒体口诛笔伐。
没想到唐川普根本不道歉,而且继续反撕英法:先管好你们自己的破事吧!在伦敦和巴黎,有些社区警察如果不结队持械,平常都不敢进去好吗,你们特么的好意思说我呢?英国人彻底进入暴走状态,但随即几个英国警察对媒体表示:唐大爷没说错!谢唐大爷为俺们说了句公道话。唐川普支持率突破1米8,直刺天际!
就这样,每次媒体、记者、两党高层都觉得唐大爷会因为口炮把自己给炸飞了,但每次唐川普屁事没有,平安落地,民调支持率再上层楼。最后,各方统一了意见,认为美国人民心里有怨气,所以支持唐川普完全是为了借酒撒疯。等气消了,正儿八经开始投票的时候,一准不会选他。
于是,周二他们挨了结结实实一耳光,选民们真的投票给了川普,11个州里有7个州站在唐大爷一边。唐川普冷冷地说:爷就是喜欢你们看不惯我,但是不得不和我一起建设美国资本主义的样子。
完全的政治业余玩家,没有完整的施政纲领,口无遮拦,错漏百出,根本不讲政治正确,完全违背了所有政治选举的规则,但老唐赢了,马上将会走到终极对决的时刻。
我这一路看着唐川普走过来,就像是看了一部完整的竞选肥皂喜剧,完全解决了失眠问题。反正和我也没关系,就当是真人秀看好了。
3
——————————
不过,除了哈哈大笑之外,我从唐大爷的身上看到了许多以前的盲点:
人们畏惧政治正确,但内心并不那么认为,他们最多不说而已。
如果单看媒体,看纽约的知识分子,看喜剧中心一类的自由派观点,会觉得老唐分分钟就要完蛋。但美国并不是人人都住在城里,声音大的未必人数多,知识分子往往和民众是割裂的。
整个世界流于平庸和轻浮,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娱乐化的话,它就不能构成一个事件。而娱乐化把一切不正确的逻辑都给掩盖了,正如川普说自己既然治理公司如此成功,那么治理国家也没有问题。这本身是扯淡,但似乎没有人在乎。
在一个平庸和轻浮的时代里,一切都在向右转,保守的想法逐步占据上风。川普号称要把工作机会从中国和墨西哥拿回来,宣称要在美墨边境建立高墙阻遏移民,狂言要把穆斯林拦在国门之外,都是保守和孤立的想法,但这些想法正好受到平民的欢迎。
我个人并不赞同唐川普的许多观点,但他是一个很好的切片,可以借此了解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
是的,怪异的事情发生了,人类社会在数十年的狂飙突进之后,像是突然失去了创造的雄心和进取的勇气。历史的河流慢了下来,粘稠得几乎不动。在这条河流中央,唐川普端坐在他的破床上,发丝飞扬,正在飞速前进。
本文由作者 和菜头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众号“槽边往事”。
罗胖日:
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大多数罗马人只对两样东西感兴趣:
一样是免费分发的面包。
一样是免费举办的马戏。
所以——
经济左派化、政治右派化、政治人物娱乐化,是一个庸常的维度。
所有失去进取心的国家都会向这个维度跌落。
说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
我何止是为了让你读这篇文章,我其实更希望你买和菜头的书:
《槽边往事》。
欧洲
法国
第560期 | 法国的风暴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现在这个时候,站在中国的角度,了解西方世界精神结构的底层逻辑和社会结构的发育过程,是一个很迫切的知识需求。
今天我们聊聊法国,看看现代西方文明最终是怎么塑造完成的。
站在国家的角度,所谓的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实现某种形式的中央集权。
在这个方面,我们中国人不太有感。因为从秦始皇的时候,中国就实现了这个目标。秦朝有统一的军队、统一的官僚和税收系统,有了统一的度量衡和文字,甚至有了统一的交通和邮政系统。
这些基础设施硬件是中世纪的欧洲国王们做梦都不敢想的。所以,我们中国人也很难想象,西方国家实现中央集权的那种艰难状况。
先简单说一下英国。在这个方面,英国走的路又是一条奇葩道路。为啥?和昨天说的那个原因类似,因为英国国王的力量太小。
现代英国的起点是公元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跨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那你猜,这位威廉手里有多少人?两千人。你没听错,就两千人。说征服英国是好听的,其实也就是规模稍微大一点的群架。
架打赢了,但就这两千人,怎么统治13万平方公里的英格兰?没办法,只有按欧洲大陆的那一套来,实行封建制,只能依靠封建领主。但是,只要是国王,天然是向往中央集权的。
但是,那时候国王手里既没有大规模的常备军,也没有统一的官僚系统,所以我们中国人解决中央集权的办法,英国人当时是一样也用不上。哎,英国国王想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办法——通过司法。
这个过程很复杂,但是原理很简单。国王是外来的征服者,和英国本地的封建领主没有太多盘根错节的关系,所以他最适合扮演为老百姓主持公道的角色。
老百姓嫌那些贵族欺负人,没有司法正义对吧?没关系,到国王设立的法院来打官司。国王派出的法官不了解当地情况是吧?没关系,你们当地老百姓可以组成陪审团。凡事大家来评理,法官只是国王的代表,负责给你们公道。没有系统的法律条文是吧?没关系,以前法官判的案子,就是以后的法律。
对,这套司法系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英美法系,普通法、判例法的系统。你看,司法系统的的创新,本质上是政治现状的一个结果,不是什么单独创新。也是英国王室在力量不足、资源不够的情况下,不得已走出来的一条新路。英国的中央集权,就是这么慢慢完成的。
当然,也不止是这个单一的原因了。英国历史上还有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比如,英法百年战争和后来的红白玫瑰战争,把英国的贵族杀得不剩什么人了,这也让中央集权的过程阻力变小。还有,英国的国教改革,也是一个精神上的因素。这些话题,推荐你从李筠老师的课里去详细了解。
下面我们来说说法国。
法国国王,和英国国王不同,他不是外来征服者,他是土生土长的,所以他没有条件在封建领主的地盘上安插什么法院。所以,法国的中央集权过程,更像中国,靠的不是司法系统,而是行政系统。
到了路易十四,就是那个所谓“太阳王”的时代,法国国王好不容易通过战争搞定了贵族。中央集权初步达成,只剩巩固了。
路易十四有三招。第一招是拼命树立自己和中央的“光辉形象”。大修宫殿,大搞仪式感,大搞繁文缛节。巴黎是世界时尚之都,就是从这儿开始的。就是搞什么都得有点讲究。
那你想结果是什么?就是社会上下层脱节。你要是读19世纪的法国文学,就知道,整个法国分裂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光芒万丈的巴黎,剩下一部分是土了吧唧的外省。但是这样一来,光辉形象虽然掩盖了底层社会的问题。或者说强行压制了底层社会的问题。社会反抗国家只是早晚的事情。
路易十四的第二招,是利用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一边吸引,一边胁迫,把那些老贵族全部集中到凡尔赛来。来,跟我吃好的、办舞会、当时尚的人儿。
贵族们离开自己的地盘,到凡尔赛享受风花雪月,等于是被软禁起来了,反正也乐不思蜀。法国的贵族问题就这么被消化了。从这儿你可以看得出来,法国贵族和英国贵族的不同。英国贵族忙着做生意的时候,法国贵族成了只享受不干事的纨绔子弟。为什么后来法国大革命中,法国贵族那么招人恨,你明白了吧?
但是,你想过没有,路易十四这两招,谁在付代价?农民啊。贵族待在凡尔赛宫,老家封地上的收入一毛钱也不会少,只不过地方的管理权交给了国王派去的官僚。结果,农民们又要交租又要交税,再加上教会的什一税,真是背上背着三座大山。
更重要的是路易十四的下面一手,就是把法国变成了一部军事机器。法国因此逐渐掉进了一个停不下来的恶性循环:国王收税是为了养军队,养军队是为了打仗,打仗才能有理由收更多的税。国王手里有了军队,也就越不怕农民反抗。这个恶性循环一直到1789年大革命爆发。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这法国一无是处啊,它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贡献是什么呢?
前两天我们讲基督教的时候,曾经讲过一种文明发展的机理:一种文明现象可能它本身并不是什么贡献,但是它以自己为土壤成就了它的的对立面,这也是贡献。就像基督教成就了新教伦理一样,法国的专制王权成就了伟大的启蒙运动。
你发现没有?启蒙运动虽然是那个时代整个欧洲的现象,但是其中法国人最多,为什么?什么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等。为什么呢?这跟法国的王权对社会的压榨太厉害了有关系。
启蒙运动的三个核心。第一,理性主义。第二,进步主义,第三,自由民主。这三个核心,每一个都是站在当时法国现实的对立面的。理性主义,反对的是君权神授;进步主义搞垮了路易十四刻意塑造的太阳王的光辉形象;而自由民主,和君主制势不两立。
你看,宗教、社会、政治,这三个最重要的方面,都显示出启蒙运动和波旁王朝没有办法共存下去,可以说,启蒙运动为大革命准备了越来越充足的燃料,所以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才爆发得那么惨烈。
但是不管怎么说,从法国专制王权这片土壤里面,开出来的启蒙运动这朵花,启蒙运动最终完成了现代西方文明的价值体系。法国就这样无心插柳地为西方现代文明做出了一项巨大的贡献。
这一周,我都在向你介绍李筠老师的课程《西方史纲50讲》。我学完了之后,最大的一个感慨是,这时候我才深刻地知道:现代化不是西方化。
过去,我们讲这句话,还有点出自于中国人的自尊心,我们中国要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不能全盘照搬西方。
但是,学完这门课,真正了解了西方文明之后,你会发现,就是西方文明自己,演化到今天的现代化状态,也是经过了无数血泪、转折、巧合、生死和意外。任何一个历史机缘稍有变化,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文明的模样也就一定不一样了。那没有这些历史机缘的中国,怎么可能走上一模一样的现代化道路呢?
听完了这个课程,就像从头到尾用极短的时间看了一场几千年的历史风暴,你看到了各种风云,但你知道,那是过去的风云,那是别人的风云、不可能再现,也无法模仿。不是不想,是根本做不到。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回观我们自己,所有文明的现代化进程,都必须自己亲手创造。
罗胖精选,明天见。
英国
罗胖60秒:用《英国简史》回答我们中国的问题
- 这个周五上新,给你推荐的是得到App重磅上新的课程,徐弃郁老师的《英国简史》。
徐弃郁老师,是国防大学的教授,是我非常敬佩的学者,我曾经多次介绍过他写的书。
请注意,这里的“简史”不是指简单的历史,而是
从规律和认知的角度来重新解剖英国
。比如你知道的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就是这样的书。在英国这个国家身上,有太多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回答的问题,比如说:怎样和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竞争?如何在多方混战中保持不败?如何以最低成本快速扩张?怎样用制度创新来巩固自己的优势等等。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用得上。
无论是规模还是对人类的贡献,当年的大英帝国都是今天的美国没法比的。
- 有一句话,
不理解英国,就无法理解现代世界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花半年时间为你打造这门课的原因。
希望你和我一样,从中大有收获。
第559期 | 英国的平台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我们来聊聊,英国对西方文明的贡献。
我一直对英国有一种特殊的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它是牛顿的祖国,也不仅是因为蒸汽机和工业革命,而且是因为英国对现代社会贡献了很多制度创新。所以在我的印象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强国。
但是李筠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不对啊,英国不是第一拨大航海的参与者啊。抢到第一拨殖民地红利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啊。哥伦布就是代表西班牙国王去寻找新大陆的啊。
过去我们都是以为,是大航海激发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给欧洲带来了新殖民地,殖民地变成了宗主国的原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地,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原始积累。
总之,过去我们以为,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西方当吸血鬼、殖民地当小绵羊的历史。但是按照这个逻辑,英国应该是迟来的,为什么最后胜出的反而是英国呢?
我们先说李筠老师给出的答案。答案是:正是因为英国落后了。
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
西班牙葡萄牙拿到了大航海的第一波红利,抢到了大片殖民地和印第安人的金银珠宝,然后他们会怎么办?穷人乍富,当然是先改善生活,提高消费啊。谁消费?当然是国王消费。
要知道,这不是什么没有远见,也不是什么道德堕落。那个时代,所有的国王,都这样,征服了一片新地方,拿到了一笔新财富,不花,留着干啥呢?但是照这个方法花钱,金山银海也总有空的时候。西班牙的富有,只是暂时的富有。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人摧毁,海上霸主最重要的硬实力没了,西班牙帝国的故事基本也就结束了。
那问题来了,为啥英国就能靠殖民地发展出资本主义呢?说到底还是因为落后。
你想,哥伦布是1492年第一次到的美洲。第二次去的时候,已经有17条船,1500多人了。
而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据点的时候,是1602年,迟了100年,那在北美还有什么地盘呢?而且实力差得也远啊。第一个据点,是詹姆斯敦,第一批只去了几十个人。等到第二批船队抵达詹姆斯敦的时候,被打死和饿死的第一批殖民者高达七成。
当时的詹姆斯敦也没有什么金银财宝,只有一片土地,所以,老办法,种庄稼吧。几十年过去了,英国人利用当地的物种培植烟草成功。烟草当然是拉回欧洲去卖,让吸烟在欧洲成为时尚。好了,市场有了,该扩大种植了吧?问题又来了,劳动力在哪儿呢?欧洲人才不会远渡重洋,去当时的美洲种地呢。
所以你看,不是西班牙人不想搞全球贸易,当时的美洲确实也不是合适的贸易对象。要么没东西,要么没人力。西班牙人把印第安人抢光之后,也确实不知道怎么利用这块新土地。
英国人是怎么解决劳动力这个问题的呢?答案是一件特别不光彩的事,黑奴贸易。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黑三角”。英国的船,拉满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到西非换奴隶,再从西非出发去北美,用奴隶换烟草,再拉着烟草回利物浦。而奴隶则留在当地种烟草。这条路线刚好和大西洋里几股重要的洋流相吻合,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这就是著名的“黑三角”贸易。
后来工业革命开始了,率先在棉纺织业爆发,所以美洲的黑奴又开始种棉花。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英国的工业革命,就不是一次技术革新那么简单了。为什么英国人要搞新的棉纺织技术呢?因为先前有全球庞大的市场,市场的需求倒逼英国必须提高棉纺织品产能和劳动生产率。那为什么有全球市场呢?因为英国人搭建起了一个全球贸易平台,这是利用殖民地的一种全新模式。
不止于此,在这个全球贸易平台上,英国人还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第一个收获,是一种思想。
在大航海时代的时候,当时的欧洲国家普遍采取一种叫“重商主义”国策。简单说,就是拼命追求贸易顺差,把东西卖给别的国家,拼命赚钱,把赚到的金银留在国内,因为金银意味着战争实力。如果我们回到那个时代,能想出来的增强国力的办法,也只能是这个。
但是英国人成功地摆脱了这个思路。因为有了全球贸易平台,在英国诞生了而一种新思想,他们意识到,财富不是金银,金银是死的,真正的财富是要靠资本投入再生产,反复滚动积累起来的。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财富观。
在第一种金银的财富观里,世界上的财富是守恒的,你有我就没有,所以出现那种西班牙帝国式的强盗逻辑,一点也不奇怪,背后是那个时代的金银财富观。
但是在英国人的这个新的,也就是贸易的财富观里,就认为世界上的财富是可以增长的,而且增长是没有尽头的。因为财富的源头是劳动。挑破这个理论的,就是亚当·斯密嘛。
劳动创造财富,最关键的事情是从分工找效率,而分工的根本在于市场的规模。一句话,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创造的财富就越多。所以,英国人就明白,紧守国门会限制自身的市场规模,最终只会和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越走越远。
英国人在这个时候就突破重商主义,打开国门做生意,甚至最终实现了对全世界实行单边自由贸易。最终,贸易越来越自由,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创造的财富规模越来越大,正是这种逻辑成就了大英帝国。
这是第一个收获,从此,大英帝国的全球霸权是有它的新时代理论基础的。
那第二个收获呢,是英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你想,西班牙人的大航海时代,得益的只能是国王。因为船是国王的呀,军队也是国王的呀,抢来的东西当然也归国王。所以西班牙的社会结构反而被锁死在原来封建时代的状态里了。
但是英国因为在大航海时代迟到,国王也没有那么多力量去抢东西,怎么办?给政策啊,招呼大家一起上啊。
国王颁发特许状给公司特权,国家通过特许公司的玩法把航海事业、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融为一体。注意到没有?现代社会非常关键的一项制度发明——公司——出现了。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创新平台。
李筠老师在《西方史纲50讲》的课里说,他曾经专门去詹姆斯敦,看了当年这些英国公司股东的名单,发现里面有财主、有小企业主,更重要的是还有贵族。对,当年英国的贵族是和这些平民混在一起做生意的。
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英国后来没有爆发法国那么惨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法国的贵族,躺在农民身上要吃要喝,不知道还有别的活法,也看不起别的活法。而英国的贵族呢?和平民并着肩地参加到全球贸易中,这批贵族早就资产阶级化了,正起劲儿地做买卖呢。所以,后来英国资产阶级掌权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血洗贵族,大家不分彼此了嘛。因为英国的现代化过度就相对平稳。
在李筠老师的课里,这一段,我听到了一种感慨:西方文明的演进逻辑很奇妙,最聪明的办法往往是手里没牌的人想出来的。
明天我们聊聊法国。明天见。
英国贵族的远见、勇气和妥协精神,引领国家前进
贵族是英国社会的统治阶级,贵族精神是英国社会的主要价值体系和一切文化的价值参照系。它从产生之日起,其间从军事贵族到封建贵族,再到资产阶级贵族,进而又从资产阶级贵族中衍生出工党贵族。“贵族时代”(1688年-19世纪中叶)英国贵族的特点是具有政治独立性、民主意识和绅士风度。英国贵族存在的时间,超过10个世纪,直到1998年英国议会改革,世袭贵族才算寿终正寝。他们是“世界史上少有的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作出适当退却的阶级”。“英国之所以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方面取得成功,避免了革命的震荡,赢得了社会的平稳发展,英国贵族的远见、勇气和妥协精神是不可抹杀的。”
他们似乎肩负着特殊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引导国家走向富强、统一和文明,引领人民步入上流社会,走向人间天堂,避免坠入下流社会和黑暗的地狱。每每在历史转折时期起到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欧洲贵族与中国古代贵族最大不同是,欧洲贵族基本上是永久世袭的,被外力和制度剥夺贵族称号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国王换了人,原先的贵族也还是贵族。而不会因为王权出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情况。贵族永久世袭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它的好处主要是能够限制王权。贵族领地内的事务由贵族自己说了算,国王也无权剥夺。因此,欧洲基于封建制度的贵族世袭,是一种分权,也是自由产生的基础。
英国贵族自公元五世纪盎格鲁•萨克逊时代开始形成一直延续至今,期间虽几度沉浮,但贵族阶层却从未中断且屡次焕发出新生命力。在众多危急时刻,他们引领国家走出困境,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对本国历史推动作用最大的阶层,在世界史中绝无仅有。有学者称,若读不懂英国贵族,则无法理解英国历史。
与欧洲和东亚许多国家相比,英国贵族阶层的生命力却是最持久和最具韧性的。其原因是,历史上的英国贵族善于捕捉有利时机,把握斗争分寸,运用群体力量与王权达成契约关系,来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战前,英国贵族虽失去了经济特权和政治特权,但其仍是统治国家的重要力量,也以能在危急时刻保卫国家而自豪。二战中,贵族后裔温斯顿•丘吉尔挺身而出,带领英国军民英勇抵抗德国法西斯,在1940—1941年那个黑暗时期,以一岛国之力,只身挡住了希特勒的凶恶气焰。战争中,许多贵族家族及子弟奔赴前线,血染沙场。如阿勒斯福德伯爵、诺森伯兰公爵亡于1940年的战事,家道显赫的第7任威灵顿公爵1943年捐躯,德文希尔公爵的继承人牺牲在1944年,萨福克伯爵死于1941年。战火甚至使一些脉系久远的老贵族绝嗣,如第16任阿伦德尔男爵的家世可以追溯到16世纪,1943年血胤断绝。在战胜法西斯的斗争中,英国贵族及其子弟立下的功绩引人注目,套用丘吉尔的话说:“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少的人为这么多的人做出这么大的贡献。”
当然,这句话如果用于表述英国贵族在政治、工业、文学和科学等领域的成就,也许更恰当一些,在人类各个群体中,可能从来没有、也再难找到在那么一小群人中,出了那么多的政治家(丘吉尔、索尔兹伯里),军事统帅(纳尔逊、威灵顿、蒙哥马利),诗人(拜伦、雪莱),工业家(白金汉、布里奇沃特),科学家(牛顿)和哲学家(培根、罗素)。
中国人所熟悉的便是英国贵族,英国贵族历史悠久,功勋卓著,声名远播,堪称欧洲贵族的代表。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之后,君主立宪制被宪法确立,英国王室与贵族获得了一种“彻底的安全”。而贵族的地位虽然一再被消弱,但高贵的血统仍然留存并且得到民众的认可。
事实上,当年资产阶级革命为了赢得自由、民主、平等社会环境而与英国王室以及贵族达成的交易——君主立宪制,得到了现代英国人继承和尊重。现代英国人遵守祖先们订立的契约:贵族让渡权力,平民尊重贵族。形成尊重贵族、遵守契约的传统。这是妥协精神和适度原则的精髓,而非鱼死网破。
直到19世纪70年代,贵族还是英国最富有、最有权势、以及最富有魅力的阶级,且自认受上帝委派。英国现在尚存一千名左右世袭贵族,他们行事低调,有独特的行为方式,依然拥有大片土地,并自称中产阶级。
一部英国贵族史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群体之所以“贵”,不在其显赫的社会地位或巨额财富,更不在其“炫耀财富”的生活方式,而在其品行端正,操守优良;更在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为其他群体提供了保护和帮助,以及对国家荣誉的捍卫;还要看其是否为民族前途与正义事业付出了代价,是否做出了应有的牺牲。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素质、功业和条件,这个群体才“贵”得起来,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为“贵族”。
测试|最能代表英国的26个符号,你了解几个?
近日,英国皇家铸币厂推出了一套以“英文字母”为主题的10便士硬币。从A到Z,26个字母代表了26个英国特色符号,展现了“让英国变得伟大的方方面面”。
「得到」专栏作者马徐骏带你一起,从这套纪念币开始,深度走进英国。当然,你也可以先不看解读,看看自己能猜中多少个。
Angel of the North
北方天使
“北方天使”雕塑是英国的地标之一,位于英国北部纽卡斯尔市。英国艺术家安东尼·格姆雷历时4年,于1998年完成。
它身长54米,200吨重,双翼展开各有50米长。这座钢铁雕塑,让工业没落、默默无闻的英国小镇盖茨黑德成为一座艺术文化重镇。
James Bond
詹姆斯·邦德
看过电影的人,一定都了解。詹姆斯·邦德,代号007,全世界最著名的英伦特工,007系列小说、电影的主角。有杀人执照,工作是干掉全世界最狠的大反派。
从1962年电影问世至今,该系列已推出24部电影,历经了6任男主演。
Cricket
板球
板球是英国人心里的“国球”,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乡村,是绅士们最为喜爱的运动。和激烈的足球相比,英国人显然更喜欢这项“绅士的游戏”。
Double-decker Bus
双层巴士
“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是厌倦了生活。”英国诗人塞缪·约翰逊说。
大红色的双层巴士,是伦敦的标志之一。坐在上层,看它像游船一样在城市中穿梭,每一座建筑,甚至是建筑上的雕塑依次在眼前展开,这就是探索伦敦最好的方式。
English Breakfast
英式早餐
英国人喜欢“国王般的早餐”,于是有了大名鼎鼎的“Full English Breakfast”。它包含香肠、培根、鸡蛋、番茄、蘑菇、焗豆和面包。
需要强调的是,这么多种类,可不是选用其中几样,而是全都放在一个大餐盘里让你吃。
Fish and Chips
炸鱼薯条
英国作为一个饮食文化被世界嘲笑的国度,最拿得出手的国民美食就是这个了。上至供吃货朝圣的米其林餐厅,下至街边随意裹腹的小吃,都有它的身影。
Greenwich Mean Time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格林尼治时间,也叫“世界标准时间”,因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得名。
格林尼治天文台,是地球本初子午线的标界处,世界计算时间和经度的起点,闻名于世。
Houses of Parliament
英国议会大厦
英国议会大厦,最早叫威斯敏斯特宫,它见证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立宪政体的兴盛和衰落,外部强烈的哥特式风格和内在的严谨秩序形成对立。
不过,要PK人气的话,还要属两侧的附属钟楼——维多利亚塔和“大本钟”。
Ice Cream Cone
冰激凌甜筒
英国的夏天特别短,所以人们对于冰激凌格外狂热,像Nando’s的酸奶冰激凌是无限续的。
据说冰激凌甜筒是撒切尔夫人发明的。她从牛津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食品公司,改良了冰淇淋配方,让冰淇淋能从机器中挤出来,于是有了甜筒冰淇淋。
Jubilee
英国皇家庆典
英国王室,是现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而皇家庆典展示的是英国长达几个世纪的皇家传统,很有看头。女王登基、皇室婚礼、结婚纪念日,都会举办盛大的庆典。
2012年,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砸了13亿,办了一场超豪华的钻石庆典。
King Arthur with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
亚瑟王和圆桌骑士团
在不列颠群岛,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最令人神往的传说之一,便是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
亚瑟王是英格兰的国王,也是凯尔特英雄传中最受欢迎的圆桌骑士团的首领,一位神话般的传奇人物。在英国人心目中,亚瑟王和圆桌骑士是正义与希望的象征。
Loch Ness Monster
尼斯湖水怪
英国苏格兰北部的尼斯湖水怪,是地球上最吸引人的谜团之一。早在1500年前,就开始有流传称:尼斯湖里,有巨大的怪兽。
虽然今天这已经被证明是伪造的,但是它已经成为苏格兰的象征之一,每年依旧吸引大量的游客,也算是一头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好怪兽”。
Mackintosh
风衣
一款英国的经典风衣,超强防水、风格简洁、加上英国皇室认证,被英国人评为最好的风衣产品。
它的发明离不开英国多雨的天气,英语里有一个专门表示风衣的词“mac”,本意就是雨衣。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简称NHS,二战后成立,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分别设有四个分支。这个体系一直承担着保障英国全民公费医疗保健的重任。
福利系统由政府统一管理。凡有收入的英国公民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按统一的标准缴纳保险费,按统一的标准享受有关福利,而不问收入多少。
Oak Tree
橡树
橡树是最受英国人喜爱的一种树木,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透露着深沉的气息,英国人对它有很深的感情。
在英国,一些长达千年的古老橡树依然保存完好,白金汉宫的木材用的都是上好的橡木。当然,英国人也没少喝橡木桶酿出来的美酒。
Post Box
邮筒
印有花押字的红色邮筒,是英国的一大标识,代表皇家邮政。
虽然论效率,英国的皇家邮政要被中国的快递完胜,但是英国人依然为自己有王室作为噱头的邮政系统,感到非常地骄傲。
Queuing
排队
英国人有多爱排队?他们看比赛要排队,逛超市要排队,等公交车也排队。有人开玩笑说,英国人就算一个人,也得站好一个人的队。
Robin
知更鸟
英国人十分喜爱红色的知更鸟,称其为“上帝之鸟”。
因其温驯而不惧人,对自己开拓的疆域特别有责任感,多次被泰晤士报的读者票选为最受欢迎的鸟类。
Stonehenge
巨石阵
巨石阵,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由公元前4000-2000年搭建的数块巨大石头组成,每块石头重达50吨,构成一处神秘的史前遗迹。
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巨石阵的地位,就相当于万里长城在咱们中国人心里的分量。
Tea
茶
英国人喝茶的历史不过200多年,但对茶的喜爱却已经深入骨髓。
英语里有句谚语: When the clock strikes four, everything stops for tea.(钟敲四下,一切为下午茶停下。)
Union Flag
英国国旗
英国国旗,俗称“米字旗”,由英格兰
的白底红色正十字旗、苏格兰
的蓝底白色交叉十字旗,和北爱尔兰
的白底红色交叉十字旗的标志组成。
Village
乡村
英国人对于乡村生活,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英国作家帕克斯曼曾说,“在英国人的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
在这里,生活节奏变得缓慢。在舒适的乡间酒馆里,边烤火边喝麦芽酒、品尝苹果派,是英国人长期以来的习俗。
World Wide Web
万维网
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在1989年提出了万维网的概念,一个由超文本链接、域名和TCP协议组成的因特网,并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浏览器。
X Marks the Spot
“目标已锁定”
这是英国的一句俚语,意思是“目标已锁定”。
最早,因为海盗会用X符号在藏宝图上标记位置,因此由来。后来,英国军队里把这句话用作一种让士兵开枪爆头目标的命令。
Yeoman
伦敦塔卫兵
在中世纪,伦敦塔卫兵是英国皇家的御用侍从卫士,身穿红衣制服,手持长枪,头戴高高的黑色熊皮帽。到了现代,他们依然如此,只不过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现在既成了保安,又是导游,还是游客的观赏对象。
每个傍晚,守卫会参加交钥匙仪式,因为伦敦塔晚间是关闭的。根据传统,傍晚至隔天早晨,无论什么理由任何人都不能进出伦敦塔。
Zebra Crossing
斑马线
1951年,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南部的伯克郡斯劳镇诞生,引导行人安全过马路。
由于效果显著,后来英国还推出了各种翻版,比如熊猫线、鹈鹕线,但都不如斑马线好使。
为什么英国能成为世界帝国?
咱们都知道,近代有很多西方国家都进行过殖民统治,为什么那么多国家里,只有英国成为了世界帝国呢?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最近在一次演讲里说,英国成为全球帝国有几个很特别的原因。
第一点,大英帝国对外扩张的过程,不是国家主导的。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英国这么大的帝国,肯定要有个对外扩张的战略。比如,先占领谁,后占领谁,要有精心地战略布局。但实际上英国对外扩张,不是国家行为,而是个人行为。当时有很多英国的商人去海外经商,在这个过程中赚了很多钱,获得了很大的利益。一开始,这些商人都是靠自己来保护财富,但自己保护不了,或者成本太高的时候,他们就用在海外赚的钱,到议会里面四处去游说,说自己经商获得的利益属于国家利益,让国家保护他们。而且在英国,民间自治团体的力量非常强大,这就让这些冒险者可以完全不听国家的话,不按照国家的战略规划行动,而是自己到海外去冒险。反过来他们赚了很多钱,又可以影响议会,支持他们海外扩张的行为。
第二点,英国是漫不经心地获得了一个帝国。我们知道,英国这帮冒险家,大部分都是去海外做生意的。如果想要更有效率地做生意,就需要法律来规范。英国人当然最熟悉的是本国的法律了,所以在外面做生意的时候,一旦遇到纠纷,就要用每个地方当地的法律来处理。这个问题也被英国人解决了。英国人走到哪儿做生意,英国的法律就会被带到哪儿,但英国人不是说让你服从我的法律,而是制定了一个更普遍的规则,你有你的法律,我有我的法律,咱们找到普遍性的规则,在这些规则下,继续保留各自的习惯,然后好好做生意。这样当地人也比较容易接受,于是,英国的法律就跟着商人不断地演化。另外,英国的军队也跟着商人到了世界各地。军队也是一样,来了之后不是说强迫当地人执行英国法律,而是为了保证大家都接受的法律能够执行。有个历史学家就说,大英帝国就是用这种漫不经心的方式成长起来的。
第三点,英国的海外殖民之路是从无形到有形的。在十九世纪,大英帝国经历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英国在海外没什么强大的竞争对手。于是英国能往外甩包袱就往外甩包袱,除了几个一定要掌握的战略要地,像印度、新加坡、好望角、马六甲,其他地方都是能不直接控制就不直接控制。这时候英国的政策是,我不占领你,不统治你,你自己统治自己,但你必须加入到我的贸易体系中来,向我开放你的市场。只要你进入我的贸易体系,你也就变成我的殖民地了,因为整个世界的贸易体系都是英国主导的,所以这时候的英国是个无形帝国。
而到了1884年柏林会议之后,欧洲列强达成协议,可以瓜分非洲了,很多欧洲国家开始去非洲抢殖民地。这时候,英国就感到威胁了,因为其他欧洲国家抢了殖民地之后,当地的市场很可能就被关闭了,这是英国不能接受的。所以英国也开始抢占殖民地,开始在海外建立有形帝国。
第四点,大英帝国持续时间长,主要是因为降低了治理成本。我们拿法国做一个对比。法国当时对殖民地的统治方法是,把法国的法律和内政都移植过去,用自己的理念改造当地原有的治理方式。而英国的做法是:殖民地原来什么样,就保持什么样。原来是谁统治,只要愿意跟我合作,仍然由他来统治。原来的法律是什么样,仍然坚持这样的法律。如果发生了什么案件,就按当地的法律来审判,只要程序上遵循英国的普通法就行。这样一来,每一个地方的传统就不会受到大的破坏,英国的统治成本也就大大降低了。相比之下,法国因为要把殖民地都改得跟自己一样,当地人肯定不服啊,于是就产生了激烈的反抗和暴力镇压,统治成本就非常高。
第五点,英国能建成一个全球帝国,和它治理的对象有关。我们还是拿英国和法国来对比。英国统治海外殖民地的时候,它的治理对象跟法国完全不一样。法国的治理对象就是那里的土地和人。而英国的治理对象不是具体的某一个地区的人,而是一套普遍性的行为规则,大家都加入它的行为规则中,而且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参与到这个规则的制定中,这个规则就会带有你的色彩。如果你不加入,那你就进不去英国所主导的世界市场,你的经济发展效率就会比较低。所以英国很容易就建成了一个全球帝国。
以上几点就是英国能成为世界帝国的原因。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思享会”(施展:为什么英国能成为世界帝国?)
英国为什么没有“皇家陆军”?
我们看新闻、看电影,老听到英国皇家海军、皇家空军,连香港警察之前都叫皇家警察,但唯独英国陆军,没有“皇家”的称号。这是为什么呢?大象公会最近一篇文章说,英国没有皇家陆军,是对专政的警惕。
早期英国,国王没有自己的军队,打仗时国王一招呼,各个封建领主们就征召民兵上战场。领主们反对国王有自己的常备军队,因为这样会对他们构成威胁。但这个规矩到了17世纪被打破了,咱们高中历史都学过,国王和议会发生矛盾,克伦威尔率领的新模范军打败国王军队。克伦威尔因为手里有枪杆子,他干脆杀了国王,独揽大权,实行军事独裁,这让英国上下吃尽了苦头。
等到英国王室重新掌权以后,因为有了克伦威尔的前车之鉴,议会干脆解散了英国陆军。后来随着英国立宪政体的成熟,国王的权力没那么大了,皇家成了一种荣誉称号,不仅空军、海军,甚至医院和学校都可以用皇家命名,但就是陆军,由于当年的忌讳,一直不可以叫皇家陆军。
所以,英国没有皇家陆军,就是对独裁权力的提防和警示。
英国人为啥靠左行驶?
McAlpine
为何英国人靠左行驶?之所以这样问只是为了安抚全世界2/3靠右行驶的司机。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真实问法应该是:为何现在其他人都不靠左行驶了呢?
靠左行驶的习惯可追溯至古希腊、古埃及和古罗马时代,人们会佩带刀剑出行。由于85%-90%的人都习惯使用右手,如果靠右行驶,四轮和二轮马车夫更容易受到相反方向的攻击。执矛骑士、佩刀乡绅或者抗粑农夫,每个人都得随时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这意味着靠左行能在关键时刻给对手漂亮一击。
1773年英国政府引进了《普通公路法》,鼓励骑马者、马车夫和去集市贩卖蔬菜的佩刀行人靠左行。就这样,在随后1835年的《公路法》中再次强调了这点,至此,靠左行驶就成了这片土地上的明文规定。
然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情况稍有不同。比如,俄罗斯政府已经意识到他们的人民更倾向于靠右行(如果你每天都必须穿着厚重的大衣,或许就不会那么担心刀剑的威胁了),所以他们第一条关于交通的法案就是继续靠右行驶。革命前的法国也是靠左行驶,不过革命后,作为社会重组的一部分,也改为了靠右行驶。拿破仑掌权后征服其他国家时也要求军队靠右行。据传,这也是因为拿破仑本身是个左撇子,靠右行能让他更具优势:可以扰乱敌心,可以展示他非凡的军事谋略,还可以激怒英军,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吗!
其他人还是保持靠左行驶,不过在欧洲大陆,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增加,靠左行开始产生困扰,所以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欧洲国家也慢慢转为靠右行驶。
由于当时英国和法国都忙于在全世界开拓殖民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就碰撞在了一起。英国的殖民地,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西印度群岛继续保留靠左行驶的方式,而法国的殖民地则靠右行驶。美国则被一分为二,法国殖民者坚持靠右走,而新来的英国、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又保持靠左行驶。
然而,新兴的两种交通工具改变了这种格局。18世纪末期货运马车(包括康内斯托加式宽轮篷车)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美国。这类货车是由并排的两列马匹牵引前行。控制这些”大力士”的最佳位置是左侧最后一匹马的后面,这样才可以用右手挥动马鞭控制其他的马匹。由于是左侧驭马,为了防止两辆交错的马车车轮不小心撞在一起,最好的方式就是靠右行驶。马车往哪走,人们就跟着往哪走,所以靠右行驶就变得越来越普遍。
接着出现了汽车。一开始汽车的设计是安排驾驶员坐着车子的前中部分,不久人们就发现驾驶员要能观察得到中间路况才能便于驾驶。在那些以汽车为重要出口产业的国家(美国,说的就是你),靠右行驶的“左驾车”快速成为全球标准,迫使后来者如瑞典放弃原本的设计追随国际趋势。
有趣的是这种安排确实很合左撇子的习惯,这样他们的主手也就是左手就可以不用离开方向盘了。一个惯用右手的司机要开一辆英式汽车就得花费很多时间习惯用右手操作方向盘同时用左手控制变速杆,这样看来确实是最安全的方法。
从这种方式也可以看出为何英式汽车至今仍偏爱手动变速器。
哦,还有最后一点。在历史上日本这个国家是靠左行驶的,部分是自己选择,部分是因为英国的工程师把他们的铁路系统建成这样。1945年,美国统治了冲绳岛并强制当地改为靠右行驶,不过1978年又变回了靠左行驶。
本文作者Fraser McAlpine,译者Sophia78,来源译言网。
罗胖日:
“路径依赖”可以解释很多社会现象的成因。
比如,在《登高四书》里对大企业的衰亡,有以下分析——
1,公司属于什么“价值网”,你以为是你自己选择的,其实是由你的客户决定的。
2,你以为是公司CEO在做决策。其实CEO只不过扮演一个象征性的角色,做决策的是你所在的价值网。
3,在惯常的商业规则之下,你绝难从你原来的价值网中逃出去。
这段话道尽了大公司悲催命运的实质。
小公司的机会也隐伏其中。
英国穷孩子为啥不上进
2016-03-07张明扬
1
—————————
1964年,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开始拍摄一部叫 7 Up(《人生七年》)的纪录片,跟踪拍摄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之后他每七年再拍一次,迄今最新的是2012年的第八部:56 Up。
据说艾普特拍这部片的初衷是验证英国社会的阶层固化,富人代代延续,而穷孩子无法通过阶级流动实现命运反转。很遗憾,艾普特当年的想法准确得让人心寒。在 56 Up 中,满满是“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中国式天问。
有点小震惊的是,底层家庭出身的英国孩子们在成长中,似乎很缺乏改变命运的迫切与动力,有个孩子成年后的首要人生理想竟然是“生儿子,生几个儿子”,要恭喜他,英国梦还真成了。
片中基本看不到“读书改变命运”之类的励志场景,有的只是不停离婚,生了很多孩子,身材纷纷从当年的翩翩少年彻底走形,一水儿的体力劳动者或干脆做单亲家长去领救济。
大约在 7 Up 的同时代,英国学者保罗·威利斯也在英国一个小镇采访了12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在他后来的那本名著《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中,威利斯提出了一个政治上不太正确的概念:“要解释工人阶级子弟为何从事工人阶级工作,难点却是解释他们为什么自甘如此。”
在威利斯跟踪采访的那所工人子弟学校中,孩子们将自己分成了两个群体——“家伙们”和“书呆子”。在充满反智文化的校园环境中,“家伙们”排斥文凭,通过逃课、哄骗、嘲弄老师和好学生,创造了反抗学校教育的阶级文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快乐教育。他们甚至认为学习与脑力劳动是“娘娘腔”的表现,身体倍儿棒、多泡妞,才是男子汉的校园追求。当然,他们的最终梦想是,早日像父辈一样步入工厂,从事那些只有男子汉才会做的工作——体力劳动。
威利斯确信,这就是英国校园的主流文化,是“家伙们”主动放弃了读书改变命运,从而使自己永久丧失了从事中产高薪工作的资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此无怨无悔,即使成年后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仍然坚信“我们只能干这个”。
仅从纪录片与书来看,英国的阶层固化甚至比当下中国还要夸张,他们连“逆袭”都放弃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对孩子复制自己的人生,放养着继续待在底层,也没有太大的意见。
2
—————————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身边也有很多“家伙们”。但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中国“家伙们”后来要么浪子回头,要么成年后通过对儿女的严格教育偷偷追悔当年的反智岁月。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中国人如此信奉读书改变命运,将阶层流动视作社会的最大正义,而英国人却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
从《大学潜规则:谁能优先进入美国顶尖大学》中大约可以发现,美国比英国也好不了多少,美国人似乎连“一代藤校,代代藤校”这么大的黑幕也默认了。
在 56 Up 中,穷孩子们成年后过得挺拮据,缺乏现金流,孩子的高等教育都无法负担。但他们也只是“没钱”罢了,他们大多有简陋却体面的公寓,有辆丑笨却实用的汽车,挺着发福的身材去海滩晒太阳,出门就是完爆中国高档小区的绿地甚至森林。
总之,除了缺钱,他们那种穷让中国的穷人三观尽毁。
在高福利环境下,英国家长完全缺乏中国式苦大仇深的励志语境: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捡垃圾。英国底层家庭仍然像“家伙们”一样不忘初心,真诚相信着其实自己的人生还不错,因而完全缺乏逼迫孩子实现阶层流动的雄心。
我甚至阴谋论地认为,福利社会是西方精英社会的一盘大棋。资本家通过高福利,“赎买”穷孩子向上流动的动力,让他们在糖衣炮弹中消磨奋斗的意志,放弃对名牌大学及高级白领的名额竞争,不战而屈人之兵,让精英们躺着就能世代传承。当然,“家伙们”可以认为,福利是“娘娘腔”们上交的保护费。
3
—————————
而在中国人的历史逻辑中,社会公平似乎可简约为教育公平,逆袭成功的少数升官发财,跳高失败的继续低福利地惨着。
于是乎,全中国的家庭,有钱的没钱的,都以“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驱动孩子刺刀见红地竞争。其结果是,没有赢家,大多数底层孩子拼掉了快乐童年仍然无法向上流动,精英们也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国内的竞争咋就这么激烈呢?
当然,精英们还有最后一招,送孩子去西方用高分碾压还在傻乐着的“家伙们”,以及没见过hard模式的有钱人家的伪“书呆子”们,用不快乐打败快乐。
本文作者张明扬,选自《财新周刊》。
罗胖日:
BBC拍过一部纪录片,叫《无薪时代》。
其中的结论很扯。
它说,也许在未来,只有富人才有工作可干,全世界的无用之人只需要像猪一样被养活。
但是,它也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视角——
未来的财富不是占有物质,而是占有生活的意义。
再次推荐凯文·凯利《必然》。
英国为什么敢于发动鸦片战争?
我们知道,1840年,正是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让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那么当年英国人为什么就敢对遥远、庞大的中国开战呢?最近,历史学者端木赐香,就写了一篇文章,为我们详细解释了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战争要想得胜,必须要知己知彼。英国,想打开中国的大门,倾销英国的商品,不是一天两天了。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已经多次通过外交或者商业渠道,来搜集情报,详细了解中国的军事、经济水平和风土人情。大家比较熟悉的一次,就是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他们借着给乾隆皇帝祝寿的机会,想趁机和清政府签订一份外交通商条约,但是失败了。不过马嘎尔尼一行人在中国待了一年多,对中国的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清政府盲目自大,军事技术停滞,人民生活困苦,地方官贪污腐败。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832年,英国的官方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又派了一艘商船阿美士德号来中国。一边看看有没有可能,扩大对华贸易,一边一集情报,对中国进行近距离的详细考察。
一开始,清政府对阿美士德号上的英国人,和前几拨英国人一样。客客气气地让你吃闭门羹,好吃好喝招待着。就是一说通商,开放,就避而不谈,也不许你和普通中国老百姓接触。但英国人呢,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好糊弄了,这次来中国的东印度公司职员里,有个中国通林德赛,化名胡夏米。每到一个地方,都有理有节,坚持不懈地跟当地的清政府官员掰扯,让这些当官的很头疼。
通过这次近距离观察,英国人得到了什么宝贵的情报呢?第一个,他们锁定了中国沿海地区几个适合开放通商的港口城市,比如这个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什么的。后来这些港口,都在中英南京条约里,被要求向英国开放。第二个,英国人找到了和清政府打交道的具体门道。这个胡夏米,就在报告里说了,清政府,从上到下,都是欺软怕硬,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你越低声下气,它反而越骄傲。反过来,你要是语气强硬,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清政府反而会先做点让步,把你打发走再说。第三个情报,英国人说,这个清政府内部,是一级瞒一级,说一套做一套。官员只对上级负责,欺瞒哄骗,说真话反而倒霉。比如阿美士德号强行进了福州港,负责福建省海防的一个武官,陈显生,把英国人进港的消息据实上报,结果下场就是被摘了顶戴花翎。后来这个陈显生,在私下给英国人的信里,说了很多实话,把中国官场的这种逻辑一五一十,和盘托出,这让英国人大开眼界。清政府为了防止人民接触外面的世界,维持自己无所不能的假象,居然要一个无辜的,尽职的官员来背锅
胡夏米一行得到的第四个情报,也是最宝贵的一个,就是,中国的人民对清政府的敌意,比对洋人的还大。阿美士德号每到一地,都会和当地的中国老百姓接触,进行贸易。胡夏米就发现,中国人民非常热情,因为外国人带来的商品,质量不错,中国也没有,而且外国人做买卖诚实公道。一些当地老百姓就跟洋人吐槽,说当官的要跟你买东西,直接就是明抢,哪里像你们,公平地道。一些沿海地区的读书人,绅士,甚至还私下给洋人写信,说,当官的都是无赖,我们老百姓,很乐意当你们的朋友。当然,为了怕惹麻烦,他们都要求胡夏米,看完自己的书信,就赶紧烧掉。
所以说,这一行,阿美士德号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决定下次再和清政府谈判通商问题,必须要以武力为后盾了。为什么呢,胡夏米总结说:第一,清政府欺弱怕硬,武器水平太落后了。二来即使冲突一起,中国老百姓也不大会站在清政府这边,打什么人民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胡夏米的预言,一样没差,全落实了。清政府的军队,不堪一击。而且整个战争期间,老百姓基本都在旁边看热闹,还主动和英国人做买卖,让英国人没有后勤给养缺乏的后顾之忧。
从这个历史事件,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就是说,无论是政府,还是公司,只要形成一个封闭性系统,就没有办法及时应对外来的挑战和变化;另一个呢,就是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战斗力,就是先机。一个组织能否占据足够多的外部信息,是它软实力的重要组织部分,清政府这个组织,占有的资源不可谓不多,但是它一来自我封闭,二来没有足够的信息获取能力,所以必然被淘汰。
本文源自:微信号“今日值得花时间”(英国为何敢发动鸦片战争)
新说丨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英国
说起工业革命为什么最先在英国发生,我们一般会想到制度啊、经济啊或者技术啊这些原因。比如说,自由市场制度的确立,让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或者是蒸汽机的发明什么的。没错,这些都是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必要条件。但学者何帆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其实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是因为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煤炭资源”。为什么这么说呢?
最开始的时候,英国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并不是第一,荷兰就走在了它前面。16世纪那会儿,荷兰面临着森林资源的枯竭,所以就开始用煤矿代替木材。因为有了大量丰富、廉价的燃料,荷兰的酿酒业、砖瓦制造、亚麻制作和房屋干燥之类的高热耗工业,都成功发展起来了,荷兰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后来呢,因为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较高的工资水平,而工人的高工资又让荷兰的企业家进一步去追求资本密集型的投资,又让工业化有了进一步深化,可以说形成了良性循环,但没想到好景不长,荷兰的煤矿主要是泥煤,质量和储量都没法儿继续支撑下去。所以,工业革命这头把交椅最后还是拱手让给了英国。
实际上同一时期的英国,也受到能源不足的纠缠。一方面做饭、取暖、盖房子,这些日常生活都需要大量燃料,另一方面森林资源又严重不足,树都快被砍没了。在两面夹击下,英国人就只能去寻找新能源来替代旧能源。和荷兰人一样,他们找的也是煤炭,但比荷兰人幸运,英国的煤矿大多数是露天煤矿,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开采成本也低。
不单如此,英国的煤矿大多数都靠河边,很容易运出去,这么一来,在煤炭运输上的成本也低,又进一步促进了煤炭资源开采。有数据显示,1700年,英国年煤炭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所有国家采煤总量的5倍。到了1800年,英国每年的煤炭产量又比100年前涨了5倍。这也就是说, 17世纪和18世纪,在煤炭开采上,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跟英国相提并论了。
用上了煤的英国,不需要种树了,土地就可以拿来种粮食和养牲畜。这些节约下来的土地,正是英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有力保障。
工业革命首先获益于农业的发展,它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煤炭的使用,使英国农业有了显著发展。1550年那会儿,绝大多数英国人仍然生活在农村,靠种地为生,但到了1800年,英国成年男性劳动力里,只有40%的人从事农业,这个比例在所有欧洲国家里是最低的。
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土地多了,农民反倒少了呢?这跟15-17世纪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有关。因为羊毛的价格不断上涨,让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了20英亩耕地的收益,所以大量的土地被商人用来建牧场,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去工厂里工作。这恰好又为英国的工业化生产,贡献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又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所以说,如果没有煤,蒸汽机这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就不会出现,英国也就不可能走上现代工业化的道路,进而成为工业革命的发端。
本文源自:公众号“何帆研究室”(为什么工业革命先在英国出现?)
英国下议院议会厅随想
作者:林达
美国专门报道国会的电视频道,C-SPAN,周末经常会播放英国下议院的辩论,看英国首相布莱尔舌战众人。虽然听不懂他们辩论的具体内容,旁观他们的唇枪舌箭却饶有意味。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的辩论规则。
现在英国议会下议院的议事厅,是二战中让德国人空袭炸了以后重建的,已经是下议院的第三个议事厅了。它和大多数国家议会大厅不同,不是以主席台为中心放射型的布置,而是承袭传统,布置成一个狭长的长方形。当中一条空地,两边是一排排长椅,后排逐级升高,像一个缩小挤扁了的室内篮球场。端头的高靠背椅是议长的席位,两侧议员们的长椅没有扶手,男女议员们坐得相当紧凑,要舒服地翘个二郎腿都不行。长椅前连个放文件的小台子都没有,坐那儿肯定远不如一般的电影院里舒服。下议院的直译是“平民院”,故而长椅是绿色的,象征着“草根性”,“代表民众”。相反,上议院里的椅子不仅宽敞豪华,而且是红色的,象征的是对皇室的“忠诚”,因为上议院的直译是“贵族院”。
议长右侧的长椅上,第一排坐的就是首相和他的内阁成员,后面是支持他们的执政党议员们。对面第一排,坐着主要的反对党成员,如“影子首相”、“影子内阁”,后面就是反对党的议员们。完全是两军对垒的阵势。在第一排椅子前面,地毯上各有一条鲜明的红线,任何人不可越过。谁要是说着说着激动起来过了线,就会遭到议长的训斥。两条红线间的距离,是两边的人都拔出剑来的话,还刚好够不着,可见英国议会历史的久远,当年议员们一激动,弄不好会打起来的。
议员们质询首相的时候,想发言的就站起来,由议长从中挑一个,点到的,就站在原地发言。提出问题之后,首相就站起来回答。可见,议长的权力很大。议长是议员们选出来的,一旦当选,议长就必须取消自己的党派身份,公正地主持会议。这很要紧,否则,议长所不待见的议员岂不是永无说话的机会了。上届议长是位女士,她退休后,选出了一位先生。别看议长“风光”,历史上,这可是个危险的职位。因为下议院议出意见,得由议长去禀告国王。若是惹得国王龙颜大怒,一怒之下,没准就先斩了议长出气。英国历史上,总共有五、六个议长,就是这样丢了脑袋的。当然,现在的国王是没有这个权力的了。
最有意思的是议员们和首相的问答。名义上,问和答都是对着议长说话,而不是问答者之间的对话,直接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这样,他们发言里的第二人称就只能是议长,提到对手,只能使用第三人称,更不允许直呼其名,而必须称之为“我尊敬的朋友”,或是“某某选区的我尊敬的朋友”。这样一来,话说得再激烈,听起来也成了这样的味儿:
“议长先生,事实是怎样怎样的,而不是如我尊敬的朋友说的那样。在这个问题上,某某选区的我尊敬的朋友是撒谎者!”
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道理很简单,就是要避免直接的争论,避免话语的纠缠。面对议长说话,发言者就注重于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听者就集中精力理解对方的本意,辩论就是对事不对人的。
下议院质询首相的时候,节奏非常快,议员们的问题在变换,首相就得当场作答。议员们会当场对回答发出呼应,满意的就叫:Yayh!不满意的就叫:Nayh!议事厅楼上的座位向公众开放。看过他们辩论,你不得不承认,英国首相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当得了的,光是这一关,就不容易过。
英国议会的整套议事规则,后来成了各国议会规则的样板。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议事,也有类似的规则。从1860年代起,美国民间制定并延续到现在的《罗伯特议事规则》,专为开会提供了发言、辩论、提议、附议和表决的规则。它也是以英国议会规则为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美政治的特点,就是议事决策讲程序讲规则。这一点对于民主政治非常重要,因为,说到底,民主政治其实就是一种程序性的东西,就是一套议事决策的程序规范。
用户 Stella Wang 读林达作品《一路走来一路读》的分享,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罗胖曰:
在夏季奥运会的26个大项里,有17个大项起源于英国。
而起源的方式很简单——
1,往往是一个英国人在欧洲的某个地方发现某项运动很有趣。
2,把它引入到英国。为它制定出游戏规则,不断改进。
3,推广到全球殖民地,由此催生一项现代体育运动。
一个游戏发源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
只有当它拥有了行之有效且普遍接受规则之后,才算真正出生。
英国,傻瓜式的智慧
瑞士盛产最精确的时间钟表,但时间的中心却在英国伦敦的格林威治村;巴西、德国屡获足球冠军,但足球最初的规则却产生于英国;最繁荣的经济在美国、日本、德国,但计算财富的会计行业,最权威的证书却属于英国。世界上行且行之有效的标准,往往产生于英国。古人云: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英国人善于做规矩。
规矩能够实行,必须简单
。英国的户外垃圾箱总是并列三个,箱体外没有文字说明,只有图案标识:一个是玻璃瓶,一个纸袋,一个屑屑粒粒的点,掷弃者一目了然,知道归类抛物,哪怕不识字的,都会各得其所。在上海,垃圾箱上写着“有机”“无机”的化学名词,表示出科技含量。一个垃圾箱,何必那么学术化呢,老人、小孩自然不知所云,外来农民工也不知所措,像我这样也算读过些书的“知道分子”,充其量“识其字、不知其义”,只能像下注彩票似地抛掷垃圾,这样标识的垃圾桶,应该放在化学系、科技馆门口。
英国地铁开通于一百多年前,线路四通八达,密如蛛网,下了地铁,就陷入迷宫,但是别慌,哪怕不识英文的外国人都不会迷失方向。在地铁的墙上中腰线就是宽宽的色带导向线,色带正好与你眼睛平视,躲都躲不了,或红或绿或黄或蓝,一种颜色代表一条线路,与地铁入口处的免费地图上的线路色带是一样的,语言有国界,色彩无国界,跟着色带走,循着墙角转,连傻瓜都能寻找月台。
在英国,哪怕伦敦,大多数道路都能泊车,哪怕单行道、哪怕窄路,但收费泊车位的道旁,都有收费器,没有收费人。车主交完费后,收费器会吐出凭证,你将凭证贴在车窗前,巡检者半小时一趟,远远一瞄,就知道谁没有交费,效率极高,难度极低。
英国的出租车有两类,一类是mini,只能电话预约,一类是taxi,可以在马路上扬招停车载客的。mini车的款式各异,属于私家车揽客,该车主必须申请,专管部门批准,交一笔税费,然后在车窗前贴有统一标识,只限于电话预约,不得路途半道上揽客载客。
taxi出租公司管理,不管哪个公司的车,款式统一:黑色、方头、枕头面包似的,上海人所谓的老爷车。如果非此款式的车停在路边载客,任何人都会发现,任何人都会举报。众目睽睽,违规者无藏身之地。
为了降低监管成本,首先简单化、直至傻瓜化,这就是英国人的管理思路
。一百年前在上海英租界里,黄包车是公共车,漆以黄色,可以路上停车拉客。私家包车漆以黑色,路上截客、接客属于违规,巡捕抓你,上海话“黑车”就出典于此。规则越简单,执行越容易,监督越便利,监督成本越低,违规难度就越高。
规则不是做给内行看的,而是做给外行看的,让全社会的相关者都能一目了然,哪怕有些弱智,这是智慧。
让傻瓜也能操作的傻瓜式,是聪明人的杰作。傻瓜就是愚蠢,但傻瓜式却是智慧,英国的管理就是傻瓜式,便于全民执行、监督,这就是这个老牌国家的高妙。
来自网友在有道云笔记的分享
罗胖曰:
什么是英式幽默和英式实用主义?
看一个英国笑话吧:
一个人去拜访他一位农夫朋友,看到有一头猪有一条腿是木头做的。
他便问:“为什么你的猪有一条腿是木头的?”
农夫回答说:“那头猪很了不起。它每门课都是优秀,它能做算术,还是我的孩子最好的朋友。”
那个人接着问:“是,但为什么它有一条腿是木头的?”
农夫回答说:“失火时它救了我妻子和孩子的命,它是最好的。”
那人说:“但是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农夫说:“你傻啊?这么好的猪你不会一下子全吃了吧。”
王尔德如何发明了“名流文化”?
David
王尔德生于164年前,是英国最伟大的喜剧作家,他的作品《认真的重要性》、《少奶奶的扇子》和《理想丈夫》,今天仍在定期排演。还有他的心理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从发行到现在一个多世纪,仍在不断重印。
可是王尔德最持久的遗产并非文学,而是文化上的。他创造了一种价值观,一种信念: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出名。以往,“名人”特指艺术家、运动员、政治家等等,甚至包括罪犯,他们都是通过行为在历史上留下印痕。而王尔德将这个概念扩展到了包含“仅仅为了出名而出名的人”,通过操纵媒体来获得此地位。现在,这已经成为全球化现象,名气不再是职业成就的结果,而是其开始。它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所谓的名流文化。
1882年王尔德在美国把它召唤成形。他在美国做了将近一年的巡回演讲,这可谓是一场花车巡演秀。涉足十三个州,行程将近一万五千公里,催生了超过五百篇报刊杂志文章,给他挣来了他此生从未挣到过的大钱。当巡游结束时,他变成了在美国名气仅次于维多利亚女王的英国人。
对于一个作家这可相当厉害,而彼时的他,只写过一本诗集和一部未曾上映的剧本。但考虑到王尔德之前既没有商业历练又很少做公开演讲,这次“产品推出”显得更加不同寻常。在当时,美国有不少了不起的市场营销专家,而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产品就是自己——一个自恋自夸的花花公子。
其他欧洲人,比如狄更斯和托克维尔,在王尔德之前都游历过美国。他们是来了解美国,而王尔德是来让美国了解他。他总是身着让人无法忽视的行头来见他的观众:缎面裤子、黑色真丝长袜、带银扣的高跟鞋,还有一件蕾丝镶边的紧身天鹅绒外套。王尔德把自己打造成“美学教授”出售给美国观众,但这个名号可没有认证证书。在大约一百五十堂课程中(大多数是谈室内装饰),他与农夫、诗人、社会贤达、教士、工人、矿工、娼妓、南方佳丽、哈佛知识分子面对面侃侃而谈。如果一家报纸所述无误的话,有一支得克萨斯骑兵队还授予了他上校头衔。
搭火车、马车甚至骑骡子旅行,王尔德对着从二十五人到两千五百人不等的人群讲述雅致的室内设计,他还常常从他喜爱的诗歌里摘些句子来点缀他的建议。有些美国记者一开始嘲笑他是个“美学驴”,甚至在其他侮辱都失效后,又用了“她”这个词。但是这些粗鲁的攻击者低估了他们的目标,在王尔德温文尔雅的举止下,是一个肩负严肃任务的人。他把自己变成了明星,即使他之前没做过些任何对得起这称号的事。
作为身在异乡的陌生人,王尔德跨越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加拿大到墨西哥湾的整个美国国土。有时他身边会有一个贴身男佣、一个商务经理,偶尔还有两位秘书。他在剧院大厅、妇女俱乐部,甚至有一次在游乐园里售卖过他自己的签名照片。他是近两百场聚会的特殊客人,那里经常能听到管弦乐队演奏“奥斯卡,亲爱的,你是多么的旗帜鲜明!” “奥斯卡,亲爱的,我想你是完全疯掉了!” “奥斯卡·王尔德,忘了我,不要华尔兹。”等等以他命名的轻歌小调。
和大多数明星一样,他特别重视与其他明星人物的交往。他和郎费罗在波士顿吃早餐,和惠特曼在新泽西卡姆顿品尝家酿的美酒,还分别与格兰特总统和杰佛逊总统共进晚宴。
不论和谁把酒言欢,王尔德都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目标,为自己的名声大噪实现战略性突破。这一点,至今仍为许多野心勃勃的名流效仿。
比诺曼·梅勒早几十年,王尔德就明白“自我广告”的价值。比安迪·沃霍尔早一百年,他就看到了商品化的美和形象市场化的重要性。比金·卡戴珊早一百年,他就抓住了在媒体中打造名声的机会。比TMZ娱乐新闻网和《美国周刊》早一百年,奥斯卡·王尔德就创立了“名流文化”。
本文作者David M Friedman,翻译rondure,选自译言网。
罗胖曰:
王尔德第一本小说是《道林·格雷的画像》。
有一天,王尔德拜访一位画家。
画家的男模特长得很年轻漂亮。
身为同性恋者的王尔德忍不住感叹——
“可惜,这样美丽的生物,也有衰老的一天。”
画家回答——
“是啊,如果画中的他能代替他老去就好了。”
于是,王尔德就创作了这本小说。
生活,尽管冷酷。
艺术,尽力留住。
德国
“德国制造”为什么这么牛?
咱们都知道德国制造很牛,可是你知道人家为什么这么牛吗?最近,公众号“国资报告”有一篇文章,跟我们分享了几个有趣的事实,可以让你对德国制造有更清晰的认识。
第一,你别看德国制造现在很牛,它之前也是被鄙视的对象。德国的制造业起步很晚,英国、法国这些国家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大国呢。那时候,它进入工业化,就跟咱们中国制造差不多,在国际上走的是山寨的路子: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被不少国家鄙视。比如,英国议会就曾为此专门修改过商标法,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或者他殖民地的德国产品,都得注明是“德国制造”。那时候,“Made in Germany”甚至都带有侮辱色彩,还不如现在中国制造的地位高呢。
那后来人家是怎么逆袭的呢?答案是,向美国学习。德国刚刚开始工业化的时候,大学的科学研究跟生产领域完全脱钩,所以尽管那时它是世界科学中心,但对制造业没什么正面影响。反倒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在德国拿到学位回国后,不是跑到学校里搞研究,而是直接进入市场,办企业。大概120年前,德国科学家跑到美国一看,发现人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咋就那么高?品质咋就这么好?这才恍然大悟。有句话就知耻而后勇,自那以后,德国就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开始大力发展科学,培养人才,同时注重品牌积累。德国最有名的公司,几乎都是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直到今天还有极高的国际声誉。
第二,德国制造现在牛到什么程度?说出来可能吓你一跳。有统计数据说,德国的世界知名品牌有2300多个,但德国总人口还不如咱河南省人口多呢,那它到底凭的是什么?“国资报告”这篇文章就说,德国制造之所以这么牛,有三条原则很重要。
首先,德国的一大商业法则就是,可以有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
。这么多家世界知名大公司,没有哪家是一夜暴富的,都是靠质量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比如他们有家葡萄酒作坊,有快400年历史了;德国的马牌轮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如今在咱们中国,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它的分店;连相对年轻一点的阿迪达斯,也有90多年的历史了。
其次,德国人做产品,跟商业定律反着来,一般商家都是想在消费者身上赚越多钱越好,但德国公司呢,在顾客身上只赚一次钱,一辈子就跟你做一次生意,让你说他的东西好,再去感染其他人
。比如说铁锅,能用上100年。有人就纳闷儿了,说你们德国人造的锅能用这么长时间,怎么盈利啊?结果,德国人是这么回答的,他说这一口锅卖出去,所有人都发现质量好,就有了口碑,于是就有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全世界有80亿人,还有几十亿的市场等着我们呢。
最后,很多人都觉得消费者喜欢物美价廉,可是德国人从来就不信,他们一直认为物美,价就不应该廉
。但价格高归高,商家可没把挣来的钱都收进自己腰包,而是拿去提高产品技术和售后服务。而且,商家永远不打价格战,不跟同行竞争,因为他们觉得,那样会让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能保证基本利润、有钱可赚就行,更重要的是得考虑长远发展。像沃尔玛、美国西南航空还有一些中国企业所推崇的成本领先战略,也就是尽一切可能压低成本,通过低价来维持业绩的方法,在德国人看来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价格上,你跟日本人可以谈价格,但你跟德国人谈价格,一分钱都砍不下来。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专有技术和优秀的售后服务
。你看,从人家的成长路径上可以看出,做出好品牌也不是太难的事,关键啊还是得慢下来,赚口碑,死磕质量。
本文源自:德国只有8000万人,为何能诞生2300个品牌
第561期 | 德国式的市场经济
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听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人,讲他们的“公司文化”。其中提到一点很有意思,他说,企业文化,不是那些贴在墙上的那些口号。为啥?因为口号之所以要贴出来号召大家,说明它既不是现实,也不是共识啊,它只是一个还没有达到的愿景。怎么能说一个还没有实现的东西就已经是你的企业文化呢?
我说,那既然贴在墙上的口号不是企业文化,那企业文化到底什么呢?他说,是一个目标指针。比如,他们公司,体量庞大,而且在变化迅速的环境中,所以企业文化的目标指针就是“让信息在组织内高速有效地流动”。这根指针才是他们真正追求的目标,是长期不变的,一切表象,包括贴在墙上的那些口号,都是在新环境下这根指针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都可以变,但是底层那个指针是基本不变的。那玩意儿才是企业文化。
这让我想起来吴伯凡老师最近在《认知方法论》课程里的一个洞察。他说,你发现没有,现在我们讲有工匠精神的那些国家,往往在历史上也是军国主义国家?比如日本和德国。
说到底,他们的文化底层就是守纪律,重细节,善于在已经确定的方向上做到极致。甚至不妨换一个词——全民皆兵。整个国民的生活都带有准军事化的性质。不管是当年的军国主义,还是今天的工匠精神,其实都是这个底层的文化指针的表现而已。
这种底层指针,还决定了很多东西,比如说商业模式。德国首富开的阿尔迪超市(ALDI)之所以在德国吃得开,是因为德国人的生活方式带有“准军事化”的特点,要求的生活品类不多,类似于军队后勤供给的方式,这就让商品品种很少的阿尔迪超市能够在德国发展得很好。要是换到的美国,这种模式就不灵了。
这种底层的文化指针,被滥用,就是民族灾难。而被善用,那就是独特优势了。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看看德国式的市场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中国人一直在追求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所以在我们看来,西方的那些富国,搞的市场经济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但其实,在市场经济这个大概念下面,其实是有不同的流派。德国式的市场经济和美国式的市场经济,差别还是很大的。
我们就看两点:
第一,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了很多国家的经济。德国当然也受到了冲击,但德国GDP只在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随后就开始了复苏。在今天的欧洲经济版图上,德国几乎是唯一的亮色。
第二,发达国家一般是一旦富有,制造业就开始外流,大家不愿意干苦活脏活累活。美国的情况比较极端,制造业几乎空心化了。但是德国呢?制造业还是非常好。德国人口八千多万,制造业的世界名牌多达2300多个。这也是一个反常的情况。
德国式的市场经济为什么那么奇怪呢?
最容易看到的一个原因,是德国人没有搞美国式的金融。
一般我们认为,没有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完善。确实,教科书上关于金融体制有多重要,有多少好处,都有充分的论证。
但是德国就是不信这个邪。这么发达的经济体,对金融发展其实是有意遏制的。
德国的经济体量比英国大得多,但说到金融中心,德国的法兰克福比英国伦敦可差远了。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充其量也就是欧洲的区域金融中心。而且,美国的金融体系是以股票市场为中心。德国则是以银行为中心,股票市场不发达。德国股票交易总额和GDP的比值,2017年的数据,德国是42%多一点,美国则高达205%。
就算是以银行为中心,德国政府对银行的监管也非常严格,采用各种办法压制银行高风险业务。银行风险低了,自然利润也就低了。所以,在德国,你要是干金融的,收入并不算高。
和美国正好相反,在美国,最优秀的人才纷纷去华尔街赚大钱,在德国,优秀人才更乐于加入实体经济,工业经济。这其实正是德国刻意压制金融业的用意之一。
你看,德国人不太相信那一套钱生钱的金融逻辑。这看起来观念很落后。但就因为这种落后保守,德国几乎不发生金融危机。经济的波动性也远远小于其他西方市场经济国家。
这种不相信的背后,其实你还是可以看得到那种军事化组织的思想根源。把经济发展交给流动性非常大的金融业,还是不如交给看得见摸得着的制造业放心。
这一点,在德国的各项社会政策上都有体现。
比如,德国工会的作用和美国也有很大不同。美国的市场经济中,工会和企业是死对头。即使经济危机来了,工会也往往拒绝降低工资,逼得企业只好裁员,大家都受伤。
而德国呢,如果企业遇到危机,工会一般更愿意谈判降低工资,或者延长工时,大家共渡难关。当然,这也不是一方面让步,德国工会是可以进入企业监事会参与管理的,企业和工人利益就有了协调机制。此外,德国对罢工也有严格限制,罢工事件的数量很少,这也保证了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所以你看,德国社会的细胞其实不是家庭和个人,社会结构更多地是建立在实体企业上的,企业才是社会细胞。有矛盾,在企业内部往往都可以化解。
这一点从德国的税制上也看得出来。
一般以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大多以直接税为主,间接税为辅。什么叫间接税和直接税呢?简单地说,直接税,就是直接向个人收的税。间接税,主要是向企业收的税,企业再通过商品涨价方式把负担转嫁出去,所以叫间接税。
美国的直接税,占比超过60%;德国则是发达国家中的另类,税制以间接税为主,占比超过60%;
你在美国买东西,付钱的时候是告诉你,多少钱是商品的价格,还有多少钱是交税的。你是清清楚楚知道自己交了多少税的。那美国为啥要这么麻烦收直接税呢?税收成本还高,税基还不稳定。
美国背后的理论是这样的,直接税制下,随便买个东西都要交税,所以,公民的纳税意识比较强,因此权利意识也比较强,会形成对政府的制约力量。而间接税则会掩盖税收的真相,政府容易暗中扩张收入和权力。
但是德国的情况证明,现实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为啥?你想,个体公民就算纳税意识比较强,但是他怎么有能力真正对政府权力形成制约呢?但是在德国这样的间接税制下,政府找企业收钱,像大众、奔驰、宝马这样的巨型企业,制约政府的力量就大得多了。纳税大户嘛,他们对政府提出的各项诉求,政府当然就要重视的多。他们和政府沟通的管道也通畅得多。所以,间接税很可能比直接税更能制约政府权力。
你看,这是不是也在证明,德国社会的细胞其实是企业,而不是个人?这背后的逻辑,是不是还是那个准军事化的文明底色?
中国人追求了这么多年的市场经济,更多地是看到美国的市场经济,而德国式的市场经济是被长期漠视的。
今天我们说这个话题,还是有感而发。个人或者是企业在追赶别的目标的时候,有两点看来得记住。
第一,追赶的目标往往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第二,文明的底色,原初的基因往往决定了我们真正可以走上的道路。经常看看其它的榜样,非常必要;经常想想自己从哪里来,更加必要。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
罗辑思维,明天见。
参考文献:
李稻葵 / [德]罗兰·贝格 著,《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5
来源:得到
为什么二战后德国发展那么快
二战中德国被打的很惨,尤其是战后,整个德国一片废墟,尤其是西德的那些工业区,比如最著名的鲁尔区,这个时候就是一片连绵几十公里的废墟。英国人计算过,柏林的垃圾要30年才能清理光。但是仅仅过了五年,也就是1950年的时候,德国经济就开始恢复,甚至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作为战胜国的英国经济都比不上德国。
为什么德国经济恢复的这么快呢?最近罗辑思维一期视频里谈了这个话题。
第一点,虽然战后德国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但盟军占领军的军人合作社里物资供应很充足。虽然战后德国人没有钱,但他们有东西。所以那些大兵们就拿这些物资和德国人交换。当时只要是能吃的、能用的,都可以从德国人手里换宝贝,大兵们换了很多手表、相机、古董。一开始,占领军当局是禁止军人这么做的,但时间一长,当局发现管不住黑市,所以干脆就放开了,让军人合作社直接和德国人做生意。
第二点,想要经济复苏,就要有货币。当时的德国货币都废除了,没有钱可以用。但是德国人居然自动地发明了一种货币,就是美国人的香烟。为什么香烟在德国能当货币用呢?首先,说香烟跟金银一样,非常轻,好携带。其次,香烟好分割,一条也是用,一包能用,一根照样能用。最后,美国人的香烟能防伪,当时德国工厂都炸光了,德国的所有香烟都来自美国,绝不会有“假币”。比如,当时美国人找德国人修大楼,问要多少钱,结果包工头要了150条香烟。就是靠着这种奇葩的香烟货币,德国经济开始恢复。当然,光靠香烟当货币是没法复苏的,1948年美国人帮德国人印刷了新的西德马克,而且美元做担保,结果西德马克越来越值钱,成了那个时代最坚挺的货币。所以货币是德国复苏的一个保证。
第三点,有了货币之后,还需要一点儿特色经济。德国当时有个经济领导人,叫艾哈德。他是个经济学家,属于德国的朝圣山学派。二战刚结束,所有的国家都停留在战时经济,一定要实行管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分配稀少的物资。但艾哈德教授不信这一套,货币改革刚结束,他就跑到电台,和老百姓宣布,他把管制德国经济的几百条法案全部扔到了废纸篓里,大家可以自由交易,玩命挣钱去吧。当时人们都觉得,物资不够,不能放松管制,但艾哈德相信,只要有坚挺的货币,德国人就会焕发积极性,德国经济就有希望。结果1950年之前,由于放开管制,物价飞涨,但到了1950年之后,物价就降下来了,而且德国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还有一个原因,当时东德实行计划经济,1000万人受不了就跑到西德来了,这些人里有很多工程师和熟练的产业工人,绝对是不得了的财富,这是英国人和法国人没有的。所以后来的德国经济的起飞,跟东德的产业工人进入西德,其实也有关系。
第四点,德国经济快速复苏和枪杆子也有关系。因为有美国占领军,德国人就不用为安全问题和社会动荡操心了。艾哈德之所以在那么大的压力下还能够坚持放开管制,就是因为你示威游行我也不怕。如果你们真的敢示威,敢颠覆现在的政治秩序,对不起,美国人的坦克、机枪、轰炸机都在,你当然就不敢闹了。这个政治秩序的底线在德国是有的。这也是德国敢实行自由经济的保证。
希腊
希腊为何衰落
何帆
大多数人提起希腊,想到的都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荷马史诗。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但是,现在的希腊,已经不是古代的希腊。
从中世纪开始,希腊就变得越来越不像一个欧洲国家。
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的中心的确是在南欧,地中海是英雄和史诗的舞台。但从中世纪起,西欧就开始逐渐崛起。北海直接联通着大西洋,她的开放和地中海的封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欧地区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森林蓊郁,天然适合农业生产和贸易交往。希腊却被喀尔巴阡山脉隔开,慢慢地和欧洲分道扬镳。它流淌着一半西方的血液,一半东方的血液。如今,希腊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巴尔干半岛国家。
二战之后,希腊始终跟不上这个世界的节拍,它在队伍的后面越落越远。
当整个欧洲开始从一片瓦砾中迅速复兴的时候,希腊却在打仗。希腊很不幸地成为冷战的前沿。它周围的几个国家,包括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都加入了苏联阵营。希腊国内的共产党力量也很强大,他们进入北部和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接壤的山区,拿起武器打游击战。
这是一场冷战导致的内战,也是“二战”之后的第一场代理人战争。希腊共产党一直坚持战斗到1949年,由于南斯拉夫的铁托和斯大林交恶,而希腊共产党又是坚定的斯大林主义者,失去了南斯拉夫的支援,他们最终才不得不放下武器。
随后,希腊成了东南欧唯一一个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是美国在冷战时期楔入巴尔干半岛的一枚棋子。
当整个世界都进入民主化浪潮的时候,希腊出现了军事独裁。1967年4月,希腊爆发了军事政变,帕帕多帕罗斯上校掌管了政权。直到1974年,文官才再度执政。
即使没有这场军事政变,你也很难说希腊就是一个民主政体。战后的希腊,基本上是由两个家族轮流执政。
如果你1944年到希腊,你会发现希腊的总理是帕潘德里欧(George Papandreous),他是帕潘德里欧(Andreas Papandreous)的爷爷。如果你在1981年到希腊,你会发现希腊的总理还是帕潘德里欧(George Papandreous),他是帕潘德里欧的爸爸。2011年,先是宣布要对该国欧元区地位进行全民公投,后来又临时变卦,最后宣布辞职的希腊总理还是帕潘德里欧,他是帕潘德里欧的儿子。
当帕潘德里欧家族不在台上执政的时候,掌握希腊政权的是卡拉曼尼斯家族(Karamanlises)。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康斯坦丁·卡拉曼尼斯先后四次当选希腊总理。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之前,希腊总理是科斯塔斯·卡拉曼尼斯,他是康斯坦丁·卡拉曼尼斯的侄子。
当整个世界都开始推进经济自由化改革的时候,希腊却沉浸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幻梦之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里根总统和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掀起了经济自由化改革的热潮,中国也恰好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市场化改革。
当整个世界都朝右的时候,希腊坚持朝左。1981年到1989年,安德列斯·帕潘德里欧任希腊总理,他是个职业经济学家,在哈佛上过学,在伯克利大学教过书。但不知道为什么,帕潘德里欧总理对市场经济格外反感。在他执政期间,希腊的国有经济不断膨胀。
1980年希腊的公共部门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到1990年已经占到45%。庞大的国有部门导致希腊经济沉闷而低效。就拿希腊的铁路来说吧,它可能中欧洲赔钱最多的铁路系统。2010年,希腊的铁路系统每天都要亏损200-250万欧元,整个铁路系统的欠债高达110亿欧元。
但是,这个铁路系统养活了6500个工人,其中一半以上都在50岁以上。这些工人满心盼望着早点退休,领上那一份优渥的养老金。希腊平均的退休年龄是58岁,而德国是65岁和67岁。希腊的退休工人拿到的钱是上班时候工资的96%,比德国退休工人能拿到的钱多2倍。
希腊怎么就成了欧元区的一部分呢?
事实证明,加入欧元区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意大利不是加入了吗?西班牙和葡萄牙不是也加入了吗?再多一个希腊又有什么问题呢?欧元区并不是绿茵场上的球队,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才能成为球员。欧元区更像一个带空调的健身俱乐部,你可以加入之后,才开始锻炼。
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墨迹还未干,希腊就已经打好了加入欧元区的申请报告。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希腊货币德拉克马(Drachma)多次受到市场上的冲击,希腊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度高达16%,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始终在100%以上。
这样的表现也能加入欧元区?奇迹突然发生了。到2000年,希腊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幅度降到1%,通货膨胀降到5%,尽管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是100%,但总体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2000年3月,希腊拿着这张成绩单,正式申请加入欧元区,到7月就被批准加入。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了,这张成绩单是怎么回事。你懂的。
随后,希腊经济像昙花一样绚丽绽放,又像昙花一样突然枯萎。这个靠借债刺激经济增长的国家,最终爆发了希腊债务危机。
本文由罗友 杜敏 推荐整理。由作者 何帆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若有所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罗胖曰
为什么越是专制政治,往往在经济政策上越是左倾?
- 专制政治的成本其实很高,需要民众以服从来配合。
- 说服民众服从,最好的方法就是左派经济。
左派经济最重要的承诺是——懒汉也能均富。
一切都可免费。
- 左派经济对经济的长远损害是明显的。
但是,专制政治哪有心思管那么多?
日本
日本企业的产业升级之路(中文)
跟大家的印象不一样,日本企业这几年不是走下坡路,而是在走上坡路。东京股市从安倍上台的2012年的8000点,已经上升到2万2000点。本文介绍一些日本企业的最新发展。
日本人的“日本梦”
作者:野岛刚
每次一到海外,真的是经常听到别人对我说“日本人很勤奋呀”。
确实,日本人整体来说算是勤奋的民族,尽管我本人绝对没那么勤奋。看看我的周围,不少人每天晚上都非常拼命地加班工作,即使没有加班费。一旦某项工作布置了下来,无论重要与否,很多人都会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并且,尽可能为提高自己工作的“质”而努力。恐怕日本人的DNA里已被植入“勤奋”基因,日本人身上的这一优点被全世界广为认可,这不算件坏事。
“勉强”这个词象征着日本人的这种勤奋。
长时间跟中文打交道,虽说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虽使用相同的汉字,但经常遇到一些单词含义却完全相反的情况,让我非常吃惊。“勉强”这个词也是,明明是同样的两个汉字,意思在中文和日语中却截然不同。
中文里“勉强”是“能力不足而强为之,心中不愿而强为之
”的意思。说“不要勉强”的话,是让对方“不必一定坚持做不想做或做不来的事儿”,表现出一种体贴和关怀。
但在日文中,“勉强”是“学习”之意,所以“不要勉强”就变成“不用学习”了,简直截然不同。曾有个笑话,一个嫁给日本男人的中国女人对孩子说“不要勉强”,这让父亲大发雷霆……
究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这与日本明治维新关系密切。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一隅毫不起眼的日本,能够突然变成强国,在战争中打败中国清王朝和俄罗斯,是因为明治维新推动的大改革取得了成功。这一点大概谁都不会怀疑吧。
那么,明治维新和那之前的时代,究竟有何不同?归根缘由是明治维新给了所有日本人一个“日本梦”吧。不问出身贵贱,凭借能力和努力就可以获得与之相应的地位和名誉的“日本梦”。这个梦让很多年轻人奋发图强,成为日本近代化的强大推动力。
原本“勉强”这个词语,在江户时代其词意与中国一样,日本人把它当做“能力不足而强为之,心中不愿而强为之”的意思来用。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大都学习儒学,能理解汉文。然而,明治维新让日本变成竞争社会以后,学校里的老师经常严厉教导孩子们“无论如何都要勉强”、“实在不行也要勉强”(努力去学习)。
渐渐地“实在不行也要坚持、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就演变成了“勉强”(学习)的意思。
在江户时代之前,日本接受相当于现在小学程度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足1%。然而,进入明治时期以后,初等教育迅猛发展,明治维新过后30年,小学的就学率达到8成。随着教育的普及,除江户时代的统治阶级“士族”以外,其他阶层也逐渐有了出人头地的梦想。穷乡僻壤的青年也开始将“成功”视为人生的一大目标。
这让我想起日本中小学校毕业典礼上必唱的那首歌曲《仰望师恩》。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
“立身、扬名、奋发图强吧。”出人头地,是老师对小孩子们的要求。这是1897年文部科学省编写的歌曲。
正如这段歌词所表现的那样,当时日本产生了一种观念,把学习知识的热情与未来的出人头地结合在一起。
日本人很勤奋,这一点没错。而且勤奋到将“坚持做不想做或做不来的事儿”的“勉强”一词,转变成了“无论如何都得学习,实在不行也要坚持学习”的意思。而且,日本人确实也挺适合“勉强也要念书”这一点。
罗胖曰:
我从不相信什么“国民性”。
不“勉强”的国民,一定是因为“勉强”的用处不大。
不勤奋的国家,一定是因为有什么东西阻断了勤奋者的上升之阶。
勤奋就能有好结果?
如果长时间地俯瞰历史,你会发现,有这样好运的时代和国家其实并不多见。
幸好,当前的中国“勉强”算是一个。
第563期 | 日本到底从中国学了什么?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说,人类的大脑本能地要用模式化的方式思考世界,凡事都想追问一个原因,所以,我们在直觉上很难理解什么叫“随机性”。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模式化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思考?我见过一个很简洁的描述,思考就是把性状从思考对象身上剥离下来,剥离下来的是什么呢?是概念。大脑通过概念的组合、推理再去理解世界。这个过程就是思考。你看,这个过程的关键,是能把性状从对象身上剥离,抽象成概念。
比如说,两只苹果。其实你仔细去看,世界上哪有两只一模一样的苹果呢?但是我们人类不管,我们把最基本的性状剥离出来,抽象成了“苹果”这个概念,我们在思考中把它们认为是同一件事,这就是模型化。
抽象出来的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再抽象,再模型化。
在这里有个很精彩的例子,少年得到App里面,林欣浩老师做了一个给孩子的数学课,叫“数学有意思”。其中就提到等号发明的意义。你别小看等号,这个符号发明出来,其实意味着人类模型化思考能力的飞跃。
比如,我说,2+1等于1+2,对吧?请问这个等号是什么意思?是左边和右边是相等的,是一回事吗?不对。等号的意思是说,有些东西,不重要,我们忽略它。比如2+1等于1+2,意思就是我们只关心结果,我们不关心次序。2+1怎么会等于1+2呢,次序不一样,但是加了这个等号,就是我们忽略次序,只看结果。
我们在日常话语中用到等于就是这个含义。比如我们经常说,“谦虚过度就等于是骄傲”。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不是说,谦虚就是骄傲,而是在说,我们忽略表面上的态度区别,你看起来像是谦虚,但是你背后的实质就是骄傲。等于这个词是强调要忽略些什么。
所以你看,什么是思考?所有的思考,都是模型化、模式化的思考,都一定要把真实世界模型化、模式化的。背后,就是一定要把真实世界丢掉一部分。
你看,这是不是很反常识?思考的深化,居然是靠对世界认知的残化来实现的。
那你说,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得到App里有多位老师都提醒过你注意一点,人类的大脑的进化,不是用来发现真理的,而是用来获取生存优势的。大脑不是用来求真的,而是用来求存的。这种模式化的思考方式,好处是可以节省大脑的认知资源。它不见得正确,但是有效。这话听起来有点怪,怎么不正确,还能有效呢?最近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么一个例子。
最近我翻到了一本书,叫《日本新论——墨家学说与东瀛文化》。它的核心意思是说,日本从中国学了很多文化,但是它继承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在中国已经基本消失的墨家文化。
我刚看的时候,觉得这个观点有点扯。哎,墨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带都有点传说的意思,只有很少的一点记载。你说日本文化继承了墨家文化,有什么依据吗?有什么史实吗?你考证过吗?墨家啥时候传过去的?谁传过去的?传承的源流是什么?这些史实都没有,下这样的断言,不是荒唐吗?
但是把这本书翻完之后,嗨,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啊。
日本人虽然从唐朝开始,就大规模地学习中国,但是你发现没有?学去的是什么建筑、文字和宗教,当时中国觉得最宝贵的精神内核,文化中坚力量,儒家文化,日本并没有学去多少。
比如儒家特别讲究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孔子不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当国君的该有当国君的样子,当臣子才有当臣子的样子啊。国君无道,在儒家看来,那是可以干脆推翻的啊。天道都不眷顾你。孟子甚至把这个学说发挥成“民贵君轻”,就是老百姓比君主重要。这一点,日本人就完全不接受。日本天皇是万世一系的啊。怎么可能推翻呢?所以在儒家这个根上,日本就没有接受。
再比如制度安排,儒家的科举制度,日本人也没有学。儒家最强调的孝道,日本人也没有。所以有日本人这么说:“中国的儒学到了日本就跳海自尽了”。
你看,这就造成了我们中国人理解日本文化特别困难。看起来文字,建筑各个方面都很相似,但是一旦深入文化的细节,你会发现中国人和日本人,太多不一样了。这是因为我们用儒家文化这个模型去套日本,发现套不上去。
但是,刚提到的这本书突然提醒我们,中国有很多的文化模型,这个套不上,可以换一个,儒家套不上,可以拿墨家一个模型去套套看,很神奇,一套一个准,居然严丝合缝。
我们随便举一些书中的例子。
中国的儒家其实是很讲究享受生活的。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嘛。但是墨家呢?就特别讲究节俭,吃穿住用都很简单。有一个成语,叫摩顶放踵,就是说墨家的,意思是从头到脚都被生活磨伤了,也不辞劳苦。是一种苦行僧的生活形态。
日本人的生活,你发现没有,就有一种极简的风格。就拿吃饭来说,和中餐的花样繁多比起来,日餐其实是非常单调的。中国人讲究请客吃饭要剩菜,而日本人就完全没有这种习气,餐后很少剩下食物。
再比如说,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不太相信神呀鬼呀的事。但是墨家则主张“尊天事鬼”。在“鬼”的问题上,日本人的看法确实和中国人差距很大。在中国,鬼的形像通常很可怕。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呢?“鬼”这个字充满褒义,有“强大、令人敬畏”的意思。比如“鬼才”这个词,就是从日本传来的,它在日本是最高级别的表扬,是说这人不但才华横溢,而且活力充沛。
再比如说,儒家还是比较讲究个人独立精神的,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组织。但是墨家一开始就有严密的组织形式,有点早期的江湖帮会的意思。墨家的首领叫“巨子”,墨家弟子在各国当了官,拿了俸禄和薪水,也必须奉献给团体。
你看,日本人后来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到后来的军国主义,是不是有点墨家团体极端化的意思?
再有,墨家当年讲兼爱,就是你要平等地去爱所有人。听起来这个主张没问题吧?但在当年的问题可大了。
孟子就说,什么?平等地爱所有人?这怎么可能?你爱一个路人甲会和你爱你的父亲母亲一样吗?这样的人,无君无父啊。无君无父,不孝,还能叫个人吗?孟子说,这是禽兽啊。你看,儒家对墨家讲平等之爱,不讲天性之爱,不讲孝道,骂得这么厉害。当年儒家和墨家的争论,这是一个核心的争论点。
哎,你看,日本人学中国人,在忠孝节义这几个字中,忠也讲,节也讲,义也讲,独独就是不讲一个孝字,说他们是墨家传人,确实不是冤枉他们啊。
听到这里,你会觉得,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啊。日本文化无非是在表面上和墨家文化有大量相似的地方而已,怎么能就说这是它就是墨家的传人?你又没有证据。
对,我也觉得这说法有点牵强附会。但是这不重要,我们用儒家这个简化的模型,理解不了日本文化,而一旦改用墨家这个简化的模型,就可以很好地解释日本文化的各种表现,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认知工具啊。
模型的好处是,你知道了对象的一个特点,就可以根据模型,推知它的其他特点。这当然就节省认知资源了。
这是我最近读书中遇到的一个例子。它说明,模型化,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思考工具。虽然它不会把我们带向什么真理,但是它真的有助于我们把握陌生世界。你看,认知的正确性和认知的有效性,居然是两回事,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好,这个话题我们先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参考文献:
里纯 著,《日本新论——墨家学说与东瀛文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
印度
金奈是印度第6大城市,200多天没有下雨,现在已经没水了。全城465万人口,都靠卡车运水。
专家表示,印度人很快会变成”水难民”。全国一半的州缺水,21个主要城市已经耗尽了地下水。
小心,印度在后面
几乎所有人在给印度找一个形容词的时候都会用到“神奇”。
中文语意的宽泛在这里正用得着。它可以是神,也可以是奇,可以是不可理解,可以是难以置信,可以是充满戏剧性,可以褒可以贬——就是不应该被忽视。
如今的世界,哪里有赚钱的机会,哪里就有中国人,可偏偏印度只有6000华人,即便在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人去印度的签证也不好申请。沟通了解不多对印度就有很多的想当然。
我在朋友圈里发个在印度,立刻就有人问一个女人去那儿是不是安全?一方面,晚上8点以后,的确不建议女性单独逛街,更不该穿短裙。另一方面,显然事情因为关注而被夸大了。
很多人觉得印度男人都长这样——
其实,只有信奉锡克教的男性才包头,他们只占印度男性的2%多些。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呢?
中国人比较早接触到的印度人,来自上世纪初上海的租界。当时,殖民者为了保护租界安全,招募巡捕和门卫,大部分来到中国的印度人正是锡克教徒。锡克教徒在历史上就有悠久的军事传统,在军队中的人数比例很高。离开军队也有很多人从事警察、安保这样的职业。
直到今天,在这样的传统依然存在。所以当时上海人把印度人称作“红头阿三”,以为这是印度男人的统一装束。
其实,印度民族宗教众多,如果一定要给印度男性总结一个普遍的穿着规律,我认为是——穿衬衣。随便看一张集市和游行集会的照片,感受一下。
到印度很多人会提起“效率”。中国几乎是全世界最高效的国家了。所以,我们对效率问题特别容易不满。“服务员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处理两件事情呢?”“为什么不可以办加急呢?”“要3天?不应该同城当天送抵包邮吗?”……
2012年,我参加新德里金砖峰会的报道。那是我第一次到印度。我提前两周就递交了一份对印度某政府部门的采访申请。但直到会议开始,没有拒绝,也没有消息。会议结束我回京两周之后,他们回复说:“可以采访了。”
谢谢啊……
现在呢?有一点改变很明显,印度中央政府的官员们居然加!班!了!因为现任印度总理莫迪加班。领导风格这事看来在哪儿都有用。再比如,中国人去印度旅行也可以申请电子签证了。泰姬陵门口那条路终于开始美化整修了,而这件事不知道说了多少年。
这次,我特地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拜访。使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一个一带一路的文化合作项目,居然一天批复!一天!这在以前,怎么也得打一个月的预算啊。
但是,也要对积年的文牍主义有足够的认识。比如,使馆工作人员买了一辆车,按规定可以退税。但是,申请递交上去,问:“为什么只有经销商的发票,没有汽车厂家的发票?”呃,买东西还要厂家的发票?好,又交上去了。又问:“怎么证明你的确买了车?”呃,发票不是为了证明这件事情的么?……
如果在网上征集一张图代表印度,我认为它上榜的可能性很大。
这张图,悲观主义者可以看到:人口众多而基础设施薄弱。
而换个视角看这问题,想想发达国家的淘金者20年前来到中国的感受。世界上另一个12亿多人口的国家,这意味着多大的一个市场和机会啊!
就算印度的确有巨大的贫富差距,但是,这是一个在12亿人口的基础上长起来的中产阶级啊,这基数意味着印度现在每个月新增的智能手机有500万部之多。上哪儿找这么一个增量市场啊!更更抢眼的是,这是一个现在GDP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增长的市场啊!
阿里巴巴投资了最大的印度本土品牌手机厂商Micromax,目前它占有17%的印度本土市场,紧跟三星之后,位列第二。尽管,它的手机大都是在中国设计生产的,但是搭上了印度这个迅速崛起的市场,不妨碍它的发展速度像火箭。现在你理解为什么全世界的投资者都青睐印度的理由了。
前不久,有一条新闻在朋友圈里被热传。“230万人抢32个打杂的工作”。有人因此看见了严重问题,比如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岗位不足。而在我,却看见了68%人口在35岁以下——这样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数字。
每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哀叹都可以是谨慎乐观主义者的机会。
在印度,虽然也有看上去很像三里屯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零售业远没达到中国的方便程度。但是,不正是因为线下的不方便,所以才给了电商更多的机会吗?
反过来,看看东京、香港,零售业太发达,太方便,人们购物太容易被低成本满足,电商反倒没什么空间。而电商恰恰也是目前印度的互联网中最受追捧的。老虎基金、红杉、软银都在砸重金布局。
另一个角度,在印度,光有谨慎乐观思维是不够的。你还需要足够了解它。因为它是神奇的,你用你以为的常识推论,常常就会犯错。
举个例子,移动互联和PC时代的一个巨大不同是,每一部手机的后面带着一个ID,一个特定的人,大数据可以根据你浏览的网页、使用的APP,来给你画像,你是谁?是男是女?大约什么年龄?如果你总在浏览婚恋网站,你很可能单身,如果你最近一直在浏览厨柜,可能你很快就会买锅碗瓢盆了。
但是在印度,同样的算法可能不那么能够精准地完成推送。我们的导游是一个会说流利中文的穆斯林。他的手机里有一款类似中国“小咖秀”的视频社交软件,问他为什么装这个APP?他笑说,这不是他下的,而是他的妹妹。
在印度全家几个人用同一部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虽然在印度最主流的智能手机价格在100-200美元之间,但是,100美元依然是一个德里的普通工薪族大半个月的工资。
在中印比较中,有一点会常常被提到,印度虽然后劲十足,增速已经超越中国,但是,体量实在无法和中国比较,中国即便保持更低的增长,几年就可以再增出一个印度现在的经济总量。
不是杀自己威风,对中国我始终是有信心的。我只是提醒重视。1999年,我还是个年轻的记者,曾经有一个经济学家给我算了一笔账,如果中国保持8%的增长,美国维持3%的增长,以当时的体量计算,中国赶上美国的总量,需要130多年。
后来,当然大家都看见了。
本文由作者 张泉灵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众号“泉灵记着”。
罗胖日:
徐滇庆有一份研究认为,印度走错路了。
印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赶超中国。
主要理由是——
只有工业化可以卷入大多数的人口,而高科技并不能。
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出现几个亮点并不难。
难的是把全体国民都带入经济增长的洪流。
从脏活、累活、丢人的活干起,把更多的人卷入到国际化的分工体系中,这是30年来中国的基本经验。
可备一说。
“圣雄甘地”拖累了印度经济?
提起甘地大家都不陌生,他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印度独立做了不小的贡献,所以被视为神一般的存在,人称“圣雄”。但是最近,专栏作家菁城子发了一篇文章,同时这篇文章也是罗辑思维一期视频节目里的内容。菁城子就说,
别看甘地的地位这么高,其实他值得商榷的地方多着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菁城子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甘地的质疑。
首先,甘地倡导“禁欲主义”,这可是严重背离了人性啊。你看,他从37岁开始就发誓禁性欲,而且还一生都禁物欲,不喝牛奶、不吃肉类、不图财富,死后只留下一堆破烂。如果从个人习惯和私德角度来说的话,这也无可厚非,甚至还挺值得尊重的。可这位甘地是印度精神领袖啊,他把这种个人私德当成政治诉求了,还大力号召徒子徒孙向他学习,那影响可就大了去了。咱们都知道,禁欲对健康人而言,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儿,后果还很严重。有大量性学知识证明,年轻人禁欲反而会增强性欲,让人打不起精神,注意力分散。像甘地那样的极端禁欲主张,并不能延年益寿,反而有害身体健康。所以说,甘地推崇禁欲,对他的追随者来说,是个严重的误导。
其次,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严重拖累了经济发展。可以这么说,印度直到现在还贫穷落后,甘地可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你看,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抵制英货,拒绝外国人物美价廉的布匹和工业品,印度人自给自足。你可别以为,这只是甘地赶走英国人的手段,其实他从心底里真的就这么想。他觉得,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都是建立在压榨和剥削的基础上,那咱们怎么还能用他们的产品呢?要是印度也通过工业化致富,那不就是与魔鬼为伍了吗?是会万劫不复的啊。比如,甘地说过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就是:“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那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所以,在甘地的倡导下,印度人把英国人带来的东西,包括铁路、电报、律师、医生啊这些东西,统统都丢开,自己也不搞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就大受影响。
这还不够,由于甘地在印度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所以在去世之后,他的观点在民间依然有很大影响力。比如说沃尔玛要在印度开新店,很多小商贩就会举着甘地的牌子去反对。他们认为,外国的巨无霸商业机构进入印度,会挤压小商贩的生存空间。类似的事情,在印度发生了很多次。所以,
你别看甘地是印度伟人,但他的经济主张却非常落后,最终拖累了印度经济发展。
第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本身,也有很大问题,它不仅没有减少暴力,相反还带来了更多的血腥。为什么呢?因为所谓“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般情况下都是甘地带着人上街游行示威,紧接着运动失控,出现骚乱和冲突,警察就出动镇压,示威者死伤一大片。这时候,甘地就宣布“非暴力”越界了,取消行动,随后慷慨进入英国人的监狱。有时候,甘地甚至还会带人不惜挑起警察的暴力行动,自己再以非暴力的形式应对。可以说,这样的运动是以鲜血为代价的,就像是在向全世界“表演苦难”,好获得同情嘛。
这还不算,这个老头还到处跟人说,这种非暴力运动非常有效果,劝告捷克人、波兰人和犹太人,说你们也试试,以这种方式对抗纳粹,肯定管用。他还呼吁英国人邀请希特勒入侵,说这样能唤醒纳粹主义的良知。现在咱们回头看看,这不是太扯淡了吗?也难怪英国领导人丘吉尔死活看不上甘地,十分厌恶这个来自印度的莫名其妙的家伙。
你看,甘地被称作是印度圣雄,但是以今天的眼光来衡量的话,他的有些做法确实是值得商榷的。
对待历史人物,我们还是别盲目推崇的好,应该保持一种理智、清醒的态度。
本文源自:国情还是制度
撰稿:陈兴杰
印度离中国到底有多远
6月1日那天,当全世界都在欢庆六一儿童节的时候,阿里巴巴却遭遇了重创。日本软银集团,阿里的第一大股东,突然宣布减持阿里的股份。消息传出来,阿里的股价立刻下跌了6.5%,损失了将近百亿美元。这位和阿里合作了16年的老搭档,为何突然撂挑子不干了呢?原来啊,它是回头看上了印度这块肥肉,要把投给中国的钱转投给印度的电商巨头。很多媒体也认为,印度经济的高增长正在不断地向全世界发出“来投资印度”的信号。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把目光转向了印度。未来,印度很可能是全球内需市场最大的爆发国。
就在6月1号同一天,印度当局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印度经济达到了7.9%的同比增长率,再次领先世界。我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一直高速增长,2000年以来,这个全球第一的宝座一直都是我们坐的。但到了2015年,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竟然首次赶超了中国,一举把我们从冠军宝座上拉了下来。很多人都预言,未来这种经济增速差别会越来越大。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也表明,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有望在2017年达到8.0%,上升势头十分明显,我国的经济增速将放缓到7%,印度很有可能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
印度这匹黑马一路飙高,甚至打破了高盛的预测,提前赶超了意大利和巴西,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照这个架势,恐怕最迟到2030年,日本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也要拱手相让了。难怪会有外媒说,中国经济增长临驾于印度之上的时代就要结束了。
除了速度上的差距以外,印度的增长模式和制度也远比中国更加完善。中国的增长向来是靠自上而下的大水漫灌,而印度的增长更多来源于私营企业的活力,是纯粹的由效率提升而来的。2013年,曾经有一位华裔经济学家提出了“龙象之争“的说法来代指中印两国的较量。这争的不仅是速度,也有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制度。种种迹象都表明,亚洲地区这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间,正在展开一场殊死的经济较量。这不由让人感慨,印度人的崛起速度,真让人有点儿伤不起啊。一向被我们调侃的三哥,是凭借什么完成屌丝逆袭的呢?最近,有一篇文章给我们分析了印度崛起的几大优势。
首先,印度有足够的人口优势。以我们的经验来看,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红利有着密切的关系。2022年,印度可能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印度将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低成本的劳动市场也会让印度在基础制造业上的优势不断稳固。
第二,印度人的英语好。现如今,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掌握英语就意味着你的沟通成本会大幅度降低。有人可能不服气,说你听听那咖喱味儿的英语多难懂啊,但你可千万别小瞧印度的英语。在印度,不仅有1亿左右的英语使用者,还有2.5亿人可以用英语做简单的对话。随着印度人在国际上的流动性不断增强,西方世界也越来越接纳印度的英语口音。看看国际舞台上,印度人的身影就知道了,从谷歌、微软到百事可乐的CEO统统都是印度人。而像诺基亚、万事达、肯德基这些世界500强的高管也有很多是印度人。相比之下,中国的优秀人才在世界大型组织中扮演的角色可一点儿都不显著。从国际组织到商业领域,印度人的表现比中国人要耀眼的多。
第三,印度有绝佳的战略地理位置。印度的地缘环境非常优越:一桶油如果从中东出发到印度,要比到中国少走5/6的路程。南亚地区的地形和气候也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环境保护印度免受了很多来自外界的侵略。辽阔的国土和雄厚的国力都让印度在小国林立的南亚地区稳做老大。其次,印度洋作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桥梁,绝对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是最重要的海上贸易路线之一,比如说仅仅是印度洋的石油贸易航线,就决定着很多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
第四,就得说说印度的领导人莫迪了。自从莫迪上台以后,对印度经济看好的预测就层出不穷。和当年的邓小平一样,莫迪把百废待兴的印度带向了改革,带向了繁荣和昌盛。他的改革甚至比邓小平更加彻底,让持续了20多年的低迷经济逐渐走出了低谷。莫迪的政策借鉴了广东的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基础建设、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印度制造”。同时,也充分发挥本国的劳动力资源、不断完善产业政策、稳固税收体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鼓励女性考取公务员等等。
你可能会说,别看印度在很多方面实力是不弱,但它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一团糟啊。去过印度的朋友都知道,那“脏乱差”的环境,简直和我们90年代那会儿差不多。但也有人认为,印度在基础设施上的落后更应该让我们警惕,因为它们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潜力。一旦这个问题得到改善,那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提升更是巨大的。
在“龙象之争”这个词儿刚刚提出来的时候,大家还捏着鼻子笑,说想什么呢,印度和中国怎么会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但我们回头想想就会发现,多少历史的情景似曾相识啊!巴黎和会上,英国和法国挣得面红耳赤的时候,绝对想不到还是配角的美国和苏联会成为日后的霸主;二战之后,把日本收拾地服服帖帖的美国肯定也没料到,这个小弟在短短二十年间竟会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甚至还威胁到了自己的老大地位。再看我们中国,当初那个贫穷落后、被人天天笑话的国家,一夜之间快速崛起,让多少人目瞪口呆。所以对于藏在我们身后的印度,我们的认知也不该只停留在他们落后的表象上。
历史告诉我们,不能低估了印度的潜力,而高估了中国的经济弹性。
中国和印度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来,从被殖民到独立,从计划经济走向改革开放,印度一路都紧随中国,迈着跟我们极其相似的步伐。虽说在整体经济水平上,印度离中国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在这个高富帅稍一眨眼,女神就可能被屌丝带走的年代,谁都不可以掉以轻心。中国和印度谁会表现的更好,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而我们作为当事者之一,更应该居安思危,努力奋斗,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本文源自:公众号“港股那点事”(印度离中国到底有多远?)
印度农民为何自杀?
现在全世界自杀的人群当中,有20%是印度人。1997年以后,印度每年自杀的农民才有一个相对准确的统计。这十多年来,印度自杀的农民已经超过25万,每年都有近两万的规模。比起每20分钟就有一个妇女被强奸的比率,每4分钟就有一个印度人自杀显得更为严峻。
从统计数据来看,印度农民自杀的成功率要显著高于非农民,这也体现出农民的决心。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农民自杀的案例中,85%是男性。即使在印度总体的自杀率中,男性也占到62%。与之相比,中国是少数女性自杀率显著超过男性的大国。
在自杀者的所有特征中,经济特征最为突出。有90%的自杀农民都有一定规模的负债,虽然平均负债不超过2万卢比,相当于不到2千人民币,但这些催命的欠债已经足够把那么多农民逼得自杀。
印度的自杀率有一个奇怪的分布,南多北少。北方的很多邦,农民生活不可谓不艰难,但自杀率就要低得多。
总结南印度农民自杀的原因,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压力,比如较少灌溉设施,土地干旱,降雨不确定,农作物歉收,病虫害,过度使用杀虫剂,国际农作物贸易波动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导致农民面临收入风险。另一方面是内部支撑力,如缺乏资产,缺乏耕牛替代人力耕作,缺乏正规信用渠道,缺乏非农业收入机会,缺乏家庭保障等等。一个农民拥有耕牛的概率,拥有一个大规模的家族的概率,都与其自杀的概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南印度的政治活动最激烈,女性的地位也相对较高,对家里的男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已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随着南印度女性平权意识的觉醒,农民的自杀率随之攀升,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因果关联。男性在家庭中绝对主导地位的削弱,与传统印度文化之间的张力,也许也是促使南印度农民自杀的一个潜在的原因。
这里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经济举措就能解决,甚至不是中长期的制度建设可以解决。用奈保尔的话说,这是一个“受伤的文明”,农民的自杀还在加剧它的受伤程度。
本文摘编自经济观察网
罗胖曰:
穷+受老婆挤兑=自杀动机。
也就是说,动荡时代中的男人有三条活路:
1,因奋斗而富有。
2,娶个不嫌弃你的好老婆。
3,无视上面两条。得大自在、大解脱。嘿嘿。
非洲
尼日利亚人平均60%的收入用于食品,这意味着,你卖给普通尼日利亚人的任何东西都与食物竞争。
在尼日利亚东北部,121%的收入用于食品。这意味着,花光所有收入,也只能吃八成饱。
由于人口增长快于 GDP,尼日利亚是全球唯一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过去20年中稳步下降的国家。
– 《尼日利亚市场规模之谜》
经济学人:非洲正经历第三次权力争霸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显示,非洲目前总人口数约为12亿,并且人口数量还在急剧增加,预计2025年非洲总人口数会超过中国。更重要的是,非洲的人口结构也很有活力,10岁到24岁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33%,这对经济发展很有利。根据欧睿国际所做的市场调查显示,非洲目前的成长是全世界第二快的,仅次于亚太地区。因此,非洲正成为全球关注的下一个重点,《经济学人》杂志用“第三次权力争夺战”形容目前非洲面临的处境,并且描述了这一次与前两次之间的差异。好奇心日报翻译了报道内容。
非洲过去经历过两次权力争霸,
第一次是19世纪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瓜分;
第二次是冷战期间,以美国和苏联为主的不同阵营,寻求新独立的非洲国家的效忠。
而被《经济学人》称之为第三次的权力争霸,和前两次的剑拔弩张有所不同。
这一次,各国势力正在从各个方面进驻非洲。外交方面,从2010年到2016年,各国总共在非洲开设了320多个大使馆,光是土耳其就开设了26个。军事方面,从2014年开始,俄罗斯和非洲国家签署了19项军事协议,中国则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大的武器出口国,一共和45个非洲国家建立了防御技术关系。贸易方面,2006年非洲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依次是美国、中国和法国,但是到了2018年,中国排名第一,印度和美国分列二三位。非洲和土耳其、印尼的贸易增长了两倍多,和俄罗斯的贸易增长了四倍多。非洲外资的最大来源是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公司。投资方面,资金的流向从偏重于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变成了金融服务、电信服务以及家电、汽车、奢饰品等消费领域。这也间接导致了消费市场上的变化,消费者的购买力提高了,消费群体扩大了。
商业层面的投资对非洲的发展显然很有帮助。由于对贸易和投资更加开放,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人均GDP比2000年高出40%。《经济学人》认为,非洲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增加从这波势力进驻中获得的好处。一方面,非洲虽然总人口很多,但毕竟是分散的50多个国家,因此非洲领导人要考虑怎样团结在一起,和其他国家达成更好的协议。另一方面,非洲不用像过去那样选择立场,他们可以和任何国家做生意。在有更多选择的时候,他们应该知道怎样讨价还价。
以上就是《经济学人》对于非洲正在经历的第三次权力争霸的分析。
经济援助反而加剧非洲贫穷
我们都知道,非洲是全世界最大的不发达地区,从二战结束后,全世界已经累计给非洲提供了超过两万亿美元的援助,可非洲还是那么穷,社会不公和政治动荡愈演愈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美国高盛一位非洲女经济学家写了本书,叫《致命的援助》,书里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造成非洲贫困和混乱的,正是这些经济援助。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把非洲看做一个非常虚弱的病人,而经济援助,则像是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果想通过拼命多吃来恢复病人健康,肯定会适得其反。书的作者用了很多数据,说明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国际援助没有被用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却常常被浪费掉了,或者被少数领导人贪污了。比如刚刚下台不久的一位总统,就从国际援助里贪污了一千多万美元,有些非洲国家的政府机构甚至和国际组织的人勾结起来,共同骗取国际援助,再私下瓜分,可这样造成的债务却是要整个国家的人来扛的。非洲国家每年要偿还将近200亿美元的债务和利息,你让他们怎么还?肯定是该投资的不投了,该用来做医疗和教育的不做了呗,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到这儿,作者还不肯罢休,说即便援助真正送到了普通非洲人手里,也未必能长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因为既然依靠国外援助,就能让老百姓吃上饭,那政府为什么还要发展经济,提高政府效能呢?花完了钱再伸手就行了嘛!!还有更极端的例子,人道主义援助还会扼杀已有的经济增长。第一,巨额资金流入,会提高受援国货币的汇率,让它的出口产品没有价格竞争力。第二,援助本身也会造成大量失业。作者举了一个哭笑不得的例子,说一个非洲小镇,好不容易开了一家制造蚊帐的手工作坊,雇了几十个工人,每个工人的工资不高,但好歹能养活一家子人,可国际慈善组织呢,不分青红皂白,一下捐了几万顶蚊帐给这个国家,结果作坊倒闭,所有人都失业了。
最终,作者的结论是,要帮助非洲战胜贫困,最重要的不是提供面向政府的大额经济援助,而是给普通人提供小额商业贷款。她还提出了一个更激烈的主张,要求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全面停止援助非洲五年,这个结论一出,赞成的人说,这叫重病用猛药,反对的人说,这是公开鼓励世界遗弃非洲。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现在的条件下,继续无原则地给非洲援助,确实是火上浇油。
本文源自:《致命援助》一本非洲人自己写的抨击西方援助的书
非洲为啥穷?是因为这种虫子
咱们都知道,非洲是地球上最落后的地方。那为什么非洲会这么穷呢?有人说是被欧洲人罪大恶极的奴隶贸易给害的,也有人说是受更早前落后政治制度的拖累。没错,这些说的都对。但是最近,公众号“量化历史研究”发了篇文章,提了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观点,说非洲穷,跟一种虫子也有很大关系。
这种虫子叫采采蝇——采是采集的采,蝇是苍蝇的蝇,它只生活在非洲,靠吸哺乳动物的血为生。采采蝇能传播非常可怕的疾病。人要是被它咬了,就会得昏睡病;这种病能让人成天睡觉,最后失去意识,活活睡死。不过跟叮人相比,采采蝇其实更喜欢吸家畜的血;而被它传播了疾病的家畜,也难逃一命呜呼的下场。
更要命的是,在非洲,凡是适宜采采蝇生长的地方,都正好是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方。我们都知道,要想发展农业,肯定离不开家畜。可现在无论是牛啊马啊,都被采采蝇给害死了。你想啊,要是完全靠人来耕地,这收成还能好得了吗?
相对于家畜,野生动物对采采蝇的免疫力就很强,不会那么轻易地被传染疾病。所以在非洲,采采蝇盛行的地方,人们一直延续着原始社会那套狩猎采集的生存模式,迟迟进入不了生产力水平更高的农业社会。一直到欧洲人跑来殖民前,非洲很多地方都无法建立国家,一直维持着非常原始的部落统治。所以,政治体制和生产方式的全面落后,也就让非洲成了全世界最穷的地方。
可能你就会问了,既然采采蝇这么可恶,那把它们都消灭了不就好了吗?那你可就太高估人类了。你想啊,我们除四害除了这么多年,但以我们今天这么发达的技术,尚且奈何不了那些害虫;古时候那么落后的非洲人,能拿采采蝇有什么办法呢?
你看,一种这么不起眼的小虫子,居然也能左右整整一个大洲的命运。
本文源自:非洲的“诅咒”:采采蝇之难
文明
宗教
基督教
第558期 | 基督教的桥梁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本周,我们在向你介绍李筠老师的最新课程《西方史纲50讲》。
这门课虽然叫“史纲”,但是它并不是纲要性地给你讲西方历史。它是帮你在大逻辑上理解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方世界是怎么一步步演化出来的。
我学完了这门课,最深的印象是: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最大的不同,中国是生生不息,西方文明是先死后生。
什么意思呢?中国文明上下承接的脉络非常明显,是一个渐变演化的过程。而西方文明的演化,通常是一个文明倒下了,本来觉得它死了,但是在它的灰烬上,留下了一些遗产。这些遗产浴火重生,又意外地成就了下一期文明。
前两天我们说的是,古希腊倒下了,但是个人主义和科学精神保留下来了。古罗马倒下了,但是罗马法保留下来了。今天我们来聊聊基督教,看看它留下的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一个经典的说法,西方文明是有三个部分构成的:希腊哲学,罗马法和基督教。
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同样也有这三样东西啊,而且在当时看,这三样东西在东罗马帝国更完整、甚至更正宗。希腊,就在东罗马帝国境内,基督教也是发源于东罗马帝国境内,罗马法在东罗马帝国也最发达。那为什么东罗马帝国越到后来越像东方文明?同样的配方,它怎么就没能发展成西方文明呢?
所以说,文明的发展,不是搭积木,不是把那些成分放在一起,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这些成分还需要特定的机缘在特定结构中起特定的作用。
我们来看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基督教一开始是被迫害的,被迫害了300年。到了君士坦丁皇帝的时候,才合法化。站在基督教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他们信仰的胜利,但是站在罗马皇帝的角度来看,这是他在利用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这背后,明显是一个默契。所以,在东罗马帝国,基督教就成了东正教,国王或者皇帝是宗教领袖,是典型的政教合一。这其实是宗教和政权发展的一个正常的轨迹。
而在西欧,基督教的发展就不正常了。当时在西罗马帝国,不是不想搞政教合一,而是搞不成。为啥?西罗马帝国世俗政权一塌糊涂啊。你想,罗马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啊,目标太大,所以几百年经常被抢来抢去,最后被蛮族灭掉了。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候,境内已经退化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了,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我们过去一直觉得,西欧的中世纪那是一片黑暗,这都是基督教的错。不对。西罗马灭亡的时候,直到文艺复兴之前,基督教反而是西欧唯一的积极力量。因为世俗政权不行了,宗教力量才挺身而出,承担着整合社会的任务。
你想,当日耳曼人接过西罗马的烂摊子的时候,他们的文明还处于非常蒙昧的状态,什么罗马法,什么语言、哲学、艺术,他们都继承不了,最好继承的就是宗教了。宗教情感是每一个人心里都有的,很容易被召唤出来。
所以基督教会反而成了保存罗马文明火种的一个宝库,什么政治制度、法律、行政管理、司法审判、哲学、文字,教会保存了罗马的这些精华,后来都慢慢都教给了日耳曼人。西罗马帝国就像一架飞机坠毁了,教会成了保存重要数据的黑匣子。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面,西欧的局面非常奇怪。国王们控制刀枪,而教会垄断精神。双方博弈了几百年,宗教居然略占优势。因为国王们是分散的,而教会是统一的嘛。
最戏剧的场景就是,1077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和教皇较劲,结果被教皇开除教籍。就这么一个轻飘飘的开除,就逼得亨利四世不得不跑到教皇那里,在冰天雪地中赤脚站了三天,求教皇原谅。所以在西欧,出现了人类历史上非常罕见的长期政教分离。
这种奇特的政治结构,让基督教在现代西方文明的诞生中起到了非常独特的作用。
我们主要说两点。
第一个作用,是神学。
过去我们一提到基督教会,就想起什么宗教裁判所,什么火刑柱,是一个迫害思想自由的恶霸形象。那基督教神学是不是就是愚昧的代名词呢?关于神学,其实外行人知道得极少。我知道的就是,一帮修道士天天论证“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我过去的印象也是,神学很无聊。
但是,用李筠老师的话说,不然。神学深如海。
你想,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获得了一种很偶然的独立地位,它不需要去讨好世俗政权,但是独立,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啊。基督教是一种精神力量,他也要和其他精神力量竞争,比如希腊哲学。它如果不能在智慧上超过这些竞争对手,高端人才就会被抢走。所以,神学家们就从希腊哲学里面学会了很多思路和方法。你大致可以把神学看成用哲学的概念、逻辑、方法来论证信仰的这么一门学问。
我重点建议你去听听李筠老师《西方史纲50讲》课里的第29讲,说神学家阿奎那是怎么把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哲学理论纳入到基督教的理论体系里的,很有意思。
我们经常听说基督教是怎么迫害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的,但是你想过没有,牛顿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啊,实际上,19世纪之前的大量科学家都是虔诚的教徒,他们运用的科学方法不仅和基督教不冲突,甚至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在用理性的力量论证上帝的存在。所以,神学,实际上成了西方理性精神和科学思想诞生的土壤。
基督教对现代西方文明诞生的第二个作用,就有意思了,它通过培养一个敌人的方式,直接催生了现代资本主义。
基督教培养的敌人,就是宗教改革诞生的新教。新教最大的特征,就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要每一个人自己和上帝交流。就这么一点刚开始的区别,但是无心插柳的结出了一枚巨大的果实。
你想,原来的教会肯定是主张,每一个人出家成为修士、专职当神父才是高尚职业,其它的职业肯定低人一等嘛。但是既然新教反对教会的权威,那就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它就得论证,当神父加入教会没有什么了不起,每一个职业都能荣耀上帝。
其他职业倒也罢了,有一个职业因此获得了新生,那就是商人啊。
耶稣曾经说过,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在古代社会,几乎所有的文明都是这种认识,都鄙视富人。但是,新教为了和基督教会反着来,居然发展出一种全新的伦理认知:商人也不错啊,赚钱也是为了荣耀上帝啊!这么一来,道德枷锁就被解开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就被解放了。本来人心里面就自带赚钱的发动机,现在可好,不仅以前的约束都没了,而且还加上了超级强劲的宗教使命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精神动力问题解决了。对,这就是马克斯·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揭示的那个道理。
你看,基督教在西方文明中的作 用,非常有意思,一方面它保存了古老方法论的火种,另一方面,它又是点燃新精神的干柴。一方面,它用斗争的方法学习了它反面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用激发的方法成就了它反面的东西。一方面是有心栽花,另一方面是无心插柳,结果在就它的基础上长出了两个现代西方文明必不可少的东西,理性思维和新教伦理。
你看,李筠老师的最新课程《西方史纲50讲》就是从这样宏观的角度,来带你细看西方文明的。那些零碎的文明现象,一旦这么条分缕析的整理之后,是不是加深了你对西方的理解?这门课,再次强烈推荐。
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