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Reliance

知行合一,深度体验,沉浸并乐在其中。——IPCreator


自律和创造价值是自由的根基,并成正比。
——DeepCreator

凡事都要从真诚善意而非敌对的角度去挖掘利益共性点及美好的一面。
——DeepCreator


这是现代大都会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因为人并没有在那里生根,如果不生根,他其实没有一个对于这个环境的很深很深的爱。“忙”这个字是“心”死亡了,所以“心”死亡的现象基本上是在快速度的都市里发生,小镇不会发生。

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却不断碎裂自己,始终学习。
原来别人的顿悟,只是他的基本功。
思维永远开放,对生活热忱,对求知好奇。
勇敢打破自己,抛弃存量,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一直学习,填充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永不满足。

人最大的悲哀,是在低层次上过早形成自己的逻辑闭环。
从此,关闭了和世界的认知交换。那些我认为靠谱的事情,不一定真的靠谱;那些我认为不靠谱的事情,不一定真的不靠谱。
不要缝合自己的脑洞,打开,打开,重新打开自己的逻辑闭环。

Why

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的逻辑重于商业的逻辑。
增粉没有捷径,唯有坚持内容。

钱只能分给,努力能改变结果的人

普通人和高手的差距在哪里?
在于愿不愿意分钱,和别人一起分享利益。
这是明白“钱”的激励作用,从普通走向优秀。

高手和顶尖高手的差距在哪里?
在于知不知道把钱分给谁,公平有效的激励。
这是明白“分钱”的原则和方法,从优秀走向卓越。

一个人很有资源,要不要给股份?

提供办公室,认识大客户,认识渠道商,应该给股份吗?
你要知道,这些资源能帮多大忙,其实是说不清楚的。
你也要知道,他可能只会帮你这一次,换了点股份后,就再也没什么后话了。
资源是“债”,而不是“股”。应该去借,去买,而不是用股份换。

一个人很有想法和创意,应该给股份吗?

很抱歉。想法,什么都不是。
就在当下这一秒,也许有一千万人产生了和你一样的想法。
能把想法变成现实,把5%的想法落地成剩下95%的产品和服务,才应该分股份。
一个人很重要,但只能兼职,应该给股份吗?
兼职,应该发工资。
否则,对全职工作的人不公平。凭什么我们拼命干活没有股份,一个兼职的“合伙人”可以躺在家里享受收益?
这些情况,都不能分股份。
可以给一笔足够高的工资和奖金去“买”,但是不能用股份来“换”。

钱,不能这么分。
那么,这最稀缺的钱,最稀缺的股份,应该给谁?

两个观点

第一,钱只能分给愿意承担风险,并且相信未来的人。

某企业家给我分享过他的真实经历:
他原来是一家著名跨国企业的中国区总裁,年薪100万美金。
而当他被另一家中国的民营企业邀请加盟时,对方开出的条件是,年薪100万人民币。只有满足这个条件的前提下,才可以给一部分股权。
从100万美金,变成100万人民币,降薪70%以上。这不是腰斩,而是剁到了脚指头。
如果是你,你愿不愿意接受?
他说:我欣然接受。因为这样做是对的。
这是一种“考验”。
考验你是否有承担风险的意愿和能力,考验你是否发自内心相信给你1%的股份,未来可以值更多钱。
钱,只能分给这样的人。

他和我说:
如果你要找一个高管或者合伙人一起创业,他想的是工资奖金不变,福利待遇不变,还要有更多的股权,那这不是创业,这是养老。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
带着金色降落伞来和你一起创业的人,我们不要。
所以引进高级人才时,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见面先砍一半。
原来拿200万的,给你100万来不来?原来拿100万的,给你50万来不来?
愿意答应的,说明他对手里的股权,对公司的未来是有信心的。
我们不想吸引“投机分子”,我们要找的是一起拼命做出点事的“创业伙伴”。
钱,只能分给愿意承担风险,并且相信未来的人。

第二,钱只能分给,努力能改变结果的人。

我也和你分享另一个真实案例:
有一个学员,做跨境电商的,这个行业最近几年发展不错,他也做得很好,公司规模很快到了上千人。
他想给前1000人股份,于是咨询一家股权设计公司。
这家机构看完说:
很好,看来这1000人都很努力,但是人太多了。这样,你列一份名单,找出最重要的200人吧。
这位学员想了几天几夜,列出了那200个勤奋工作,贡献巨大的人。
这家机构看完说:
很好,看来这200人对你很重要,但人还是太多了。这样,你再列一份名单,把200人减为100人吧。
这位学员又想了几天几夜,非常纠结,一边揪着头发,一边痛苦地砍掉了100人。
这家机构看完说:
很好,看来这100人对你更重要,但人还是太多了。这样,你再列一份名单,把100人减为50人吧。
这位学员听完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啊?为什么?你就不能一次性说完吗!
因为这是要强迫你思考,哪些人对你来说才是重要的,哪些人是在下一个优先级里的。你一定要思考。而且要想得很清楚。
于是,他回去之后,又很痛苦地砍了一刀。
这家机构看完说:
很好,看来这50人对你特别重要,但人还是太多了。这样,你再列一份名单,把50人减为25人吧。
就这样,一刀,一刀,一刀……
最后,剩下了多少人?
7个人。
本来一开始有1000个人,最后只剩下了7个人。
这说明了什么?
这其实说明,大家都很努力,都有贡献。但他们并不是完全不可替代。
一切有市场价格可以衡量的资源,都应该去买。要给更高的工资,更高的奖金。匹配上他们的付出和努力。
但是,只有那些真正不可替代,做的事情已经无法用工资和奖金来衡量贡献的人,才应该给股权。
也就是说,在一家公司里,只有极少数一部分人,做出的决策有机会影响企业重大的未来。
钱,只能分给最重要的人,分给努力可以改变结果的人。

1
2
3
4
5
6
7
8
9
学到就要教人,赚到就要分人。
你能成功,是绝大多数人希望你能成功。因为他们能从你的成功中获益。
所以,要懂得分钱。
知道分钱,是格局。知道给谁分钱,是方法。
钱,只能分给那些愿意承担风险,并且相信未来的人。
钱,也只能分给努力可以改变结果的人。
把钱分给最重要的人,同时保护强者不被弱者占便宜。
希望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也希望你能找到这样的人。

What


什么叫“愚昧之巅”和“绝望之谷”?

一个叫做“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的一个模型,也叫达克效应。
它描述了一种自我认知偏差的现象,站在愚昧之巅时,个体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目境地,容易跌入陷阱、受挫崩溃。
进而进入绝望之谷,才能重新吸收知识和经验,走向开悟之坡。

一个人在哪个层级,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
有些人可能是“巨婴”,站在了“愚昧之巅”。
有些人可能是真正的大师,不断开悟,站在“持续平稳的高原”。

什么是“事实、观察”,什么是“观点、看法”,什么是“信仰、立场”,以避免交流限于观点、立场之争。多样性意味着,帮助所有人能够“站在更高的视野来看问题”。生物多样性带来视角的多样性和信息源的多样性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交易,第一种交易是用产品换钱,第二种交易是用内容换时间。
为了完成第一种交易,需要创造第二种交易来促成第一种交易。
而为了做好第二种交易,做好这种用内容换时间的生意,你心中装的应该是内容,是给用户提供价值。
所以,如果你做短视频营销,核心不是营销,核心是短视频。
如果你做直播带货,核心不是带货,核心是直播。
无论是短视频,直播,或者声音,图文等等,只要你做出来了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用户才愿意看,才舍得在你的内容上花时间。
而要生产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对我来说一个很重要的感触就是,要像须鲸一样不断摄取大量知识。

比情商低更可怕的,是把情商低当“真诚”

近日,关于“是低情商,还是直爽真诚”的话题讨论再次火热起来。
似乎,“低情商”与“直爽真诚”两个词,在讨论中常常作为 AB 面同时出现,双方僵持不下。
而真实是什么?
我们可能需要换个视角看问题。

— 1 —

视角不同
决定观点差异

什么是“视角”?
你拿着一杯星巴克走在路上。一个人对面走来看到了,突然眼神中露出鄙夷。

你大概知道他的意思:
唉,现在的人真虚荣,拿着一杯星巴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喝星巴克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别人知道自己喝星巴克。

你继续往前走,遇到约好的企业家朋友。他看到你拿星巴克,很惊讶,但他没说。

你大概知道他的意思:
唉,你还真是节约,居然还在喝星巴克。早就可以喝精品咖啡了,还在喝这种大众咖啡。真不讲究,影响力不带来品位。

同一件事实,两个观点,为什么?

这就是视角问题。

1
2
对第一个人来说,他仰视星巴克,所以他觉得普通的人,喝星巴克是装。
对第二个人来说,他俯视星巴克,所以他觉得有一些影响力的人,还喝星巴克是不讲究。

而事实呢?
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事实。
或者你不愿意相信的事实是——我喜欢喝。

而“喜欢”这两个字,在第一个人的耳中,就等于“装”,在第二个人的耳中,就等于“不讲究”。

不要轻易地用你的视角,断言别人的生活,尤其是初衷。
你太远,就会“无视”;你太近,就会“放大”;你太窄,就会“诛心”。
遗憾的是,情商低的人很难从自己的视角中跳出来,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尤其是当没有清晰的对错标准时。

— 2 —

比情商低更可怕的
是把情商低当真诚

比情商低更可怕的,是把情商低当真诚。

什么是情商?

情商的本质,是为他人着想,从他人出发,与他人共情。

情商高的人更善于交流,善于合作。
情商不高不可怕,我们可以努力提高。
可怕的是有些毒鸡汤告诉你,你那不叫情商低,你那叫真诚。

有些人情商低,喜欢说: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啊,你别介意啊。
他心里说这句话的时候,是骄傲的,我说实话,你不爱听,是你心胸狭窄。
这就是我说的可怕的地方。

你真的关爱别人,你会选择你的语言。
孩子考试不好,你会说: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啊,你就是废物,你从出生开始就是废物,你没救了。
你会这么说吗?
你不会。
你会鼓励他,你会说:这次考得不好没关系,你努力了,我们看看有哪些可以提高的地方,只要进步,就不浪费一次考试。
你为什么会这么说?
因为你为他着想,你从他出发,你与他共情。
“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这样的话,都是对情商的放弃,与他人共情的拒绝。

也有很多人说,“我更喜欢真诚的人,不会那些嘴皮子花招”。
这又是很可怕的想法。
通过矮化情商高的人,把自己情商低合理化。
这样就不用提高了,甚至获得了优越感。
交流能力差,合作伙伴少,被社会边缘化,最后怪这个社会,说“现在这个社会,没人喜欢听真话”。

1
2
3
情商低不可怕,
可怕的是用“我这个说话比较直”,“我更喜欢真诚,不喜欢嘴皮子花招”,来矮化高情商,合理化低情商,拒绝提高。
自我警醒。

最后的话

情商低并不可怕,只要付出专心和精力,就能获得改善和提高。
伦敦大学商业学院心理学教授 - 托马斯·查莫罗·普瑞姆兹克和组织心理学家 - 迈克尔·桑格,在《哈佛商业评论》中的一篇文章分享了培养情商的五个关键步骤:

第一,从自欺欺人到认清自我
真正的认清自我是能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且清楚这些优势和不足与他人比较会怎么样。

第二,从关注自我到关注他人
关注他人首先要从基本的欣赏、承认团队其他成员的优势、不足和价值观开始。

第三,成为有益的交往对象
经常主动地分享知识和资源,并且不求回报,这对人大有裨益。

第四,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经常容易情绪化,喜怒行于色,要反思下是哪些情况让你生气或沮丧,在遇到挫折时要观察自己的过激倾向。
不仅要知道自己在真实情况下会有怎样的情绪,更重要的是知道那些情绪是因为什么引起的。

第五,保持谦逊
有领导能力的人通常不太在乎去包装自己的头衔,因为他们表现得很谦逊。
在自信与谦虚中保持平衡,不偏不倚,乐于采纳意见,敢于承认错误,这些能力难能可贵。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 CEO。愿你成为自己的情商掌控者,胜不骄,败不馁,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顶尖高手的基本功

很多同学问我,如何提高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我说,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甚至专门写了30讲的课程。
商业顾问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
除了系统学习之外,提高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

怎么练习?
我的儿子小米,今年十一岁。
为了帮他养成时刻思考事物本质的习惯,我会经常和他一起探讨,一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我举两个例子。

— 1 —

有一次,我和我的儿子小米打篮球。
我投篮比他准。
小米问:为什么?
我说因为我投篮是往上投,你投篮是往前投。
小米问:这有什么区别?
我说这个区别就在于,往上投,可以把力道控制不准带来的方差,消化在上下的方向。
往前投,会把这个方差,消化在前后的方向。
什么是方差?
假如A班级有10个同学,平均身高1米5。
有个同学两米,有个同学一米。有个同学1米75,有个同学1米25。有个同学1米6,有个同学1米4。
他们的平均身高依然是1米5。
而B班级也有10个同学。所有同学的身高都是正好1米5。
所以他们的平均身高也还是1米5。
A班级和B班级的平均身高都是1米5。
但是你觉得这两个班级,谁的身高的“质量”更高?
B班级,因为它的方差更小。
每一个同学的身高和平均数都有个差值。
把这个差值平方、加和、再取平均,就是方差。
A班级的方差很大,B班级的方差为零。
具体到工业的例子。

A公司做手机壳。
假如手机高度是15厘米。有的手机壳是20厘米,有的手机壳是10厘米。有的手机壳是16厘米,有的手机壳是14厘米。
但是平均还是15厘米。
但这样几乎没有一个手机壳可以用。
B公司也做手机壳。所有手机壳都是正好15厘米。
他平均还是15厘米,但是他的每个手机壳都可以使用。
A公司的方差很大,B公司的方差为0。
所以虽然平均数一样,但我们说B公司的质量要高。
回到篮球。
篮球的初学者,对力道的控制是不准确的,所以方差很大。
也就是说篮球的初学者投篮的质量很低。
那么我们把这个方差消化在上下的方向上,还是消化在前后的方向上呢?

1
2
3
消化在上下的方向上,对投篮的落点波动很小。
而消化在前后的方向上,对投篮的落点波动很大。
所以我尽量往上投。

这就是我投篮比你准,这件事情的本质。
往上投,这依然需要大量练习。
大量练习之后,一旦能够投中,投中的稳定性就会很高。
稳定,就是质量。
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逻辑。
逻辑对的事情不一定就能成,但是逻辑错的事情几乎成不了。
理解每一件事情的逻辑,然后找到正确的办法,然后刻意练习。
篮球也是一样。
尽量往上投,就是我投篮比你准,这件事情的本质。

— 2 —

小米刚开始学奥数时,老师从一元一次方程开始讲起。
比如,X+5=8,求X等于多少。
老师教了一个方法:
把左边的5移动到右边,然后+号变-号。
X+5=8
X=8-5
X=3
老师还了他们一个口诀:左边移右边,+变-,-变+,×变÷,÷变×。
于是,小米在做题时一边计算,一边背诵口诀。
我就问他,小米,用这些口诀做题会快,但是,你知道它们的原理吗?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呢?
他说,不知道。他有点困惑。
我对小米说,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有三个东西:

1
2
3
WHAT,是本质。
WHY,为什么。
HOW,怎么办。

口诀只是方法,是 HOW ,不是本质 WHAT。
老师讲得很好,给你一个让你容易理解的方法和口诀,是 HOW。
但如果不了解本质 WHAT,可能以后就很容易忘记那些口诀。
我继续说,口诀的本质呢,是这样的:
方程的等号意味着两边数值是相等的,那么两个相同的数字同加同减同乘同除,做相同的运算,那么其结果肯定也是相等的。
这就是这些口诀的本质。
小米还是有点困惑,又问,为什么这会是本质呢?
于是,我进行了一番解释。
我们来看方程式,左边的 X+5 和右边的8,是相等的。
它们同时进行了一个相同的运算,那就是同时减5。
X+5-5=8-5
X=8-5
所以你看,所谓的5从左边移动到了右边,加号变减号,本质上只不过两边做了一个同时减5的操作。
同样的,再比如,X-5=8,两边同时+5就变成了:
X-5+5=8+5
X=8+5
这时看上去5移动到右边,减号变加号,但本质上是两边进行了一个同加5的运算,结果不变。
无论是加减还是乘除,其本质并不是移动,而是两边做相同运算,这就是解方程的本质。
小米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啊,原来是这么回事呀。
我说:小米你要记住,方法论只不过是本质推演出来的东西。

1
2
3
任何一个问题,你了解了方法论之后,都要争取多问一个为什么。
你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往本质多走一层。
再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往本质又多走一层。

— 3—

关于“本质”的探讨,我和小米进行过很多很多次。
慢慢地,他就养成了思考事物本质的习惯。
有一次,小米擦桌子的时候,对我说了一句话。
他说:“擦”的本质是什么?擦的本质,是通过扩大表面积的方式,来提高挥发速度。
这句话也许还不完全准确,但是我非常高兴。
因为他眼中看到的世界,已经不仅仅是事物的表象,还有表象背后,错综复杂的连接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值得被思考。
这是锻炼洞察力最方便也是最好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是为了让小米得出最正确的结论。
而是为了让他养成思考的本能。

最后的话

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本质。
但是大部分人却只能看到表象。

1
2
3
普通人看到的是一只手表,而优秀的人看到的,是手表背后几百个零件。
普通人看到的是一次合作,而优秀的人看到的,是背后的利益分配、风险转嫁。
普通的人看到的是一个团队,而优秀的人看到的,是团队里错综复杂的责权利。

透过表象看本质,是顶尖高手的基本功。
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
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想要提高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最基础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
那怎么练习呢?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养成一个习惯,思考一下这件事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你每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往本质多走了一层。
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根本的逻辑。
逻辑对的事情不一定就能成,但是逻辑错的事情几乎成不了。
我们探寻本质,其实就是在找到那条,逻辑对的道路。
先找到事物的本质,然后在逻辑对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How

关于职场晋升,这是我的10条具体建议

职业化(Professionalism)程度决定了你的晋升速度和上升空间。

1、对那些“没想到的事”负责

责任到底是什么?责任,不是对那些想到的事负责。责任,是对那些“没想到的事”负责。在职场上,不仅仅要把事情做好,更要去体会背后深层的意图,并把背后意图的事情都做到。一个职业化的人,就是在领导想到的时候,你已经做了,在领导没想到的时候,你已经想到了。这就需要去琢磨这件事背后需求的核心是什么,公司的价值观是什么,还有哪些可能的外延,然后把这些事情都做了。不仅仅盯着表象,而是还原需求本质。

2、润物细无声,悄悄把活儿干了

你帮助的人越多,从你身上穿过的信息就越多。信息是什么?信息即权力。多干活儿不是什么坏事,干得越多,接触的人也就越多,掌握的资源也就越多,在组织中的作用也就越大,价值也就越大,地位也就越稳固。办公室的老同学们也是,在职场上,你干得越多,掌握的东西就越多,不可替代性就越强。职场的壁垒就是经验壁垒,经验越多,你的价值越高,可替代性就越小。不要以为这是资本在压榨你们的劳动剩余价值。商业的本质是交易。价值,产生于交换。

3、不要炫耀自己的功劳

别人帮助过自己就记住,自己帮助过别人就忘掉。办公室的同学们,你为组织创造了什么价值,帮助了别人,最好不要自己说出来。要让别人感激到忍不住说,更不要一直强调自己某次功劳。有了功劳,立刻忘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低调谦虚,风轻云淡,永远不要太张扬。

知足常乐,感恩长存,感谢领导的信任、支持和帮助,感谢同事的协作及支持,感谢家人的付出和支持…
——IPCreator

4、少抱怨难处,多解决问题

德鲁克曾说过:公司组织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其存在是为了给社会、经济和个人做出必要的贡献。也就是解决社会问题。
公司是一个创造价值的地方,请你来是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制造问题。如果你不能发现问题,或解决不了问题,你本人就是一个问题。你的不可替代性和你的价值正相关。

责任越大,能力越大,解决的问题越多,你拿的钱越多。

1
2
3
让解决问题,承担责任的人高升,
让制造问题,逃避责任的人让位,
让抱怨问题的人下课。

5、站在对方舒不舒服的角度

职业化,是你在商业世界里的教养,具体体现是当别人和你打交道的时候,能感觉到非常舒服。
职业化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是要永远站在对方舒不舒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它源自对外的分寸感,和对内的克制力。
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得失之间,要拿捏好分寸。
职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计划、任务、优先级,甚至自己的困惑。
如果别人正好有空帮到你,你可以选择感激。但如果别人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没能帮你,也不要觉得这个世界伤害了你。

6、惜时如命

再也没有工作日和自然日的差别,都是自己生命最宝贵的一天。
无论是贫穷富贵,又或是疾病健康,只要一息尚存,届是美好。
——DeepCreator

1
2
3
守时会给人一个专业的感觉,因为精确。
错字给人一种不专业的感觉,因为不精确。
人对精确产生信任,对不精确、不稳定状态、未知情况,产生不信任。

无论是小组会议、和合作伙伴相约,我们都应该非常守时的出现。而不是把迟到5分钟作为经验、别人一样不准时作为理由。
对会议的时间要严格遵守,每个人都可能有其他安排要做,所以务必准时结束会议。
如果不能准时,要征求与会者的意见,并表示抱歉。
上班要准时,9点钟之前要踏进办公室,晚到要向经理申请。

要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是一个人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
一个具备职业素养的商业人士,和别人打交道时,会懂得至少以30分钟为单位安排时间,以1分钟为单位信守时间。
千万不能迟到,这是职业化的基本要求。

7、一诺千金

不要轻易地答应同事、客户、合作伙伴,如果你不确定你能否做到。
如果承诺,我们要恪守承诺。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trustworthy relationship。
休假的时候,队列里的case一定要找到同事backup,并且详细交待来龙去脉。
向紧急问题的合作伙伴在自己离开前要介绍自己的backup,建立沟通。
答应同事的事情也要尽最大努力完成。
重视commitment setting,在经由和经理讨论后写入的项目,要定期审视,按时完成。
完全不把自己的承诺当回事,或者超出自己能力过分承诺,是职业化的大忌。
有些人喜欢说“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了”,“放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可是,第二天酒醒之后,自己说过什么可能全忘了。
这种行为成性,只会损失别人对你的尊重和信任。

8、严格律己

在和本组或其他部门合作的时候,有可能发现不同的观点,发生争执。
作为一个职业人,我们要积极地看到别人观点中的合作点,好的出发点。
并且表示理解,积极地给与响应,并寻找共赢机会,而不是争执对错。
在寻找问题的原因时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归咎于他人和客观原因。
对于问题和挑战,我们要更多地看到问题背后的机会,并抓住机会赢得胜利,而不是消极面对。
职场中的很多分歧,其实不是事实问题。
它很可能只是不同的认知体系之争,这种永远难以说服对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9、积极主动

人有两个大的缺点:胆小和懒惰
这两个缺点让很多人不能迈出重要的一步,一直在原地徘徊。
我对办公室的同学说,你们要不断自我提升,大量学习,在得到上买的课,都可以找我报销一半的钱。
你如果一直在做顺手的事情,你就不会获得进步,因为你一直在使用你以前学会的技能。
只有你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难题而使你觉得不安、不再信心满满,你才能获得进步。
每个人每天24小时,8小时上班,8小时睡觉,剩下8小时,才是决定你一生的时间。
这8小时,庸人用来刷泡沫剧,打游戏。
这8小时,职业化的人用来疯狂学习。
下班后的样子,就是你未来的样子。

10、你是在为自己工作

你不是在为公司打工,你是在为自己打工。
所以,小伙子,多加班,多干点活,996工作制,对你成长有好处。
你一听,心想,丫得糟老头子坏得很,又来剥削我剩余价值了。
很多人觉得,创业是给自己干的,打工是给别人干的。
但是,人的时间成本,是最高的成本。
时间,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把时间投入一份工作、一份事业中,是个人在职场中最昂贵的投资。
人一定是为自己工作的,不为任何人。

如果你只是简单地用时间和劳动换取报酬,这个付出的过程本身,并不让你的时间和劳动越来越值钱。
如果你把每份工作做到最好,做出成绩,做出案例,会让你的单位时间和劳动价值快速增加。
最后达到的终极状态就是用工作经验、个人品牌、能力形成作品,同一份时间可以售卖多次赚钱。
或者用钱赚钱,投资企业或基金,雇佣专业团队打理,通过他人的劳动为你赚钱。
在公司上班,本质上是批发自己时间,但你做出的每个成绩,都是自己信誉和能力的背书。
你创造过什么价值,解决过什么问题,积累过什么案例,将会是你未来很多事情的证明。
如果你只是公司交代什么做什么,完成基本职责,觉得公司给的薪水不好,环境不好,资源不够,就去凑合对付。
那么,最后,你的人生也会被凑合对付。

在这个一切都将被存档的时代,请珍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Experience

老板最该警惕的一件事,千万别等员工离职后才懂

人员流动频繁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组织能力的构建也成为更加严峻的挑战。
之前站在山脚,茫茫一片根本看不到爬向山顶的路,于是带了把砍刀,一路披荆斩棘。
这里走一走,那里看一看,碰见了很多死路,最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条路通向山顶。

流程化,就是要复制这条路,从成功走向成功。
而结构化,是拼拼图,是搭积木,构建不同的组织形态,获得需要的组织能力。
作为个人,要提升自己,才能获得“特权”,不被流程化束缚。
作为公司,要构建能力,才能活得更久,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

这件事情,千万别等员工离职了之后才懂。

不过,为什么要等员工离职呢?
对员工好,别让他们走,这件事情更应该早点懂……

一个职位的重要性和含金量,某种程度上就是看流程化程度的高低。
越是没办法流程化的职位,对人才的依赖性越高,职位和能力就越重要。
换句话说,就是越无法流程化的职位越值钱。
公司当然希望对人才的依赖是降低的,这样我才能活的足够久;
人才当然希望你能更依赖我,这样我才有要价的权力。

优秀的员工,在特殊的场景下,总能有特殊的路径和方法,有随机应变的判断力。
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人往往脑回路新奇,有才华的人往往比较偏执。
因为他们的成功方法论,本身就是特立独行的。
所以有些公司,会给这样的员工更多灵活的空间,允许他们自由发挥。
自由发挥,不是因为他们横,而是因为他们强。

用流程化保证大部分人不会犯错,同时给予创新的机会,
用自由和试错给那一小部分人灵活的空间。

根据公司所处阶段和环境的不同,我们通常会看到这 4 种典型的组织模式。


分别是羽毛球双打模式、足球队模式、交响乐队模式、军队模式。

Reference

  1. 刘润商学
  2. 你到底在靠什么赚钱?你真的知道吗?
  3. 蒋勋
  4. 蒋勋:为什么我们无法在城市里生根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