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Memory

一切都是记忆,一切皆成历史

Why

谷歌会让你的记忆力变差吗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想不起来的东西,去网上搜一下就行了,要不然就是求助万能的朋友圈。比如,你看电影的时候,看到个脸熟的明星,可就是想不起来名字,没关系,搜一下片名就能知道了。你会说,这很正常啊,没必要记的东西,何必去记呢?最近,果壳网有篇文章说,科学家就在研究这个问题,搜索提高了我们的效率,但是不是也改变了我们的记忆呢?

首先,咱们得承认,网络的确让我们找东西更方便了。互联网就好像是个记忆银行,我们把不用记的东西存着,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就像从银行取钱一样。其实,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也这么做。科学家在30年前,就提过交互记忆的概念。意思是,我们用社交能力,让别人帮我们记东西。比如,你在家的时候,就不用记你的衣服放在哪,因为你妈帮你叠衣服的时候,已经记住了,你要找衣服,问她就行了。这么做有个好处,就是不用重复记忆了,效率当然就提高了。网络就和你妈妈的作用一样,帮你记东西。

其次,网络确实改变了我们的记忆模式。比如,科学家找了一些志愿者,让他们往电脑里打字。然后,告诉一半的人,电脑会自动记录他们打的字,告诉另一半人,他们打完,电脑就会删掉这些字。等这些人打完之后,问他们刚才都打了什么,结果那些觉得电脑会帮他们记录的人,记住的字明显比较少。这说明如果你觉得网络能帮你记东西,你对信息的记忆程度就降低了。

科学家还做了个实验。也是找了一些人,让他们在电脑上做笔记。然后告诉一半的人,电脑不会保存他们的笔记,但告诉另一半人,电脑里有六个文件夹,让他们把笔记保存在其中一个文件夹里。结果,那些觉得电脑会保存他们笔记的人,虽然记不住自己做了什么笔记,但他们却记得把笔记存在了哪个文件夹里。也就是说,这些人搜索信息的能力比记东西的能力要强。

第三点,虽然现在没什么证据证明,网络让我们记忆力减退,但如果你记不住的事情,就去搜索,就去求助万能的朋友圈,你就会换上搜索依赖症。虽然网络不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力,但会影响我们的记忆源头。什么意思呢?科学家找了两组人,让他们做测试题,一组可以上网搜索答案,一组不能上网搜索答案。然后让这些人估计自己的成绩,结果那些能上网搜索的人觉得自己的成绩会比较好,而不上网搜索的人就不会这么有自信。研究人员说,网上的信息让你对自己的记忆产生了错觉,当你搜到了信息的时候,你会在脑子里确认一下,这个过程,就会让你觉得自己早就知道了。实际上,你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根本算不上知道。

所以,会搜索并不代表你什么都知道,你搜到答案很容易,但不是说你就真正理解、消化、记忆这些知识了。学会利用信息,找到信息背后的意义,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本文源自:“我不懂,但我会搜索”:互联网让我们的记忆衰退了吗?

What

五大影响记忆力的日常习惯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手机就在自己手里,你却满世界去找。想一个名字就到嘴边了,可脑袋却顿时一片空白……有这些问题的话,那就可能代表你的记忆力在衰退。最近,美国商业杂志“快公司”就刊登了一篇文章,告诉我们记性的好坏,不仅是天生的,也许跟日常习惯和生活状态有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坏习惯,很可能影响你的记忆力。如果你有了以下这些坏习惯,那么你的忘性,很可能就是咎由自取了。

第一个影响记忆力的日常习惯,就是深夜进食。那些晚上睡觉前必须翻一遍冰箱或者毅然打电话叫外卖的同志注意了,虽然你的肚子是暂时填饱了,但要小心的是你的脑袋,它可能会因为你的贪吃变迟钝。原本是用来睡觉的时间,你却用来进食,这样就会扰乱睡眠规律,损害大脑中的海马区。由于海马区控制着我们的学习和记忆机制,所以长期夜里开小灶,就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力。

第二个影响记忆力的日常习惯,是慢性轻度压力。什么叫慢性轻度压力呢?比如说,上班族每天都有的紧迫感,就算是慢性轻度压力的一种。我们常常鼓励自己说,“有压力才能有动力”,然而科学家告诉我们,压力不仅有害健康,也有损记忆力。就拿小白鼠来说,它们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身体会分泌出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这个激素可以称得上是记忆杀手,因为它会逐渐减少大脑神经突触的数量,这个大脑神经突触,可是存储记忆力的关键部位。它们减少了,就会造成白鼠的记忆出现消退甚至丧失。

但有趣的是,并非压力越大,对人们记忆力的损伤就越大,也就是说,压力和记忆力的损伤不是成正比的。轻度慢性焦虑,例如每天赶着上下班的紧张感,会影响大脑回溯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会影响人们的记忆力。相反,高度焦虑的时候,比如发生意外,生存压力会引发大脑应激机制,信息长时间停留,这时候反而会强化大脑的学习过程。

第三种影响记忆力的日常习惯可能有点出乎意料,就是吃豆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豆腐一般被视为健康食品,但是最近的几项研究却发现,吃豆腐也会影响人们的记忆力。比如英国的科研人员就发现,吃豆腐过多,就会增加失忆和患痴呆症的风险,所以老人特别需要警惕。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科学家发现,原来豆制品中含有一种叫异黄酮的物质,这种东西摄入过多的话,尤其对男性来说,就会影响大脑垂体分泌的一种酶,而这种酶就跟老年痴呆症密切相关。而且,过多摄入豆制品对记忆力也有不好的影响。科学家推断说,这可能是豆类植物为了应对动物界天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开发出的生物武器。

第四个影响记忆力的日常生活习惯,更是惨绝人寰,那就是单身汪。研究发现,已婚的人不仅更健康,记忆力也更好,再次完爆碾压单身狗。比如瑞典的科研人员发现,中年单身人士在晚年出现认知障碍的几率,是非单身者的两倍。不仅如此,已婚群体记忆力表现明显优于单身、离异的群体。科学家解释说,亲密男女频繁的对话与互动,有益于双方大脑技能的巩固,以及记忆能力的积极刺激,男性改善了自身相对不擅长的视觉讯号记忆能力,女性则改善了自身不擅长的分类抽象性记忆。如果长期缺少异性伴侣,你所不擅长的那项记忆能力,由于总得不到锻炼,就慢慢退化了。

第五种影响记忆力的日常习惯,也和饮食有关,就是吃糖。大家知道,碳酸饮料的害处多,比如说导致骨质疏松,现如今又多了一个理由,损害记忆力。原来高血糖水平也会损害我们大脑负责记忆和学习的海马区,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对健康成年人进行了记忆水平测试,记录了他们长期和短期的血糖水平,并对参与者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检测他们的大脑海马区。结果发现,血糖水平高的人,大脑海马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受损。

所以说,要想记性好,必须要忌口,实在想吃甜的,来点新鲜的浆果或者纯黑巧克力吧。如果实在管不住嘴,吃了一杯冰激凌,那你就赶紧搭配一点三文鱼、核桃、芝麻等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把糖分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要不然,你的记忆就会越来越差咯。

本文源自:五大影响记忆力的日常习惯

超强记忆力是个邪道功夫


2016-02-29万维钢

圆周率 π = 3.1415926535……我只能背到小数点后第十位,而很多小孩都能背到几十甚至上百位。人们用圆周率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圆周率就好像唐诗一样是必背的。

我的圆周率背诵成绩拿不出手,但我对此并不感到惭愧。

世界上有很多功夫可以把“简单”积累成“复杂”,即“从量变到质变”。比如,你研究过很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在你脑子中发生化学反应,让你思考数学的方式上一个档次。

但是记忆力功夫没有这样的效果,量变永远是量变。你背诵了很多位圆周率……也就仅仅是背诵了很多位圆周率而已。

思想的质变不容易观测,而记忆的量变很适合表演。人们一提“最强大脑”,首先想到的就是记忆力。

但是关于记忆力,我们得知道三点:

第一,正常人要是愿意练,也可以练成这么神奇的记忆力。
第二,再强的记忆力,也不能——请允许我引用一句王朔的话——“把胳肢窝变成海参”。
第三,特别强的记忆力,反而有害。

1
————————————
高 人

2005年11月,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4 岁的研究生吕超,在数台摄像机和众人的见证下,用 24 小时零 4 分钟,把圆周率背诵到了小数点后 67890 位,而且中间没有犯过错误。

不过吕超的纪录并没有保持多久,紧接着2006年10月,一个 60 岁的日本人,心理健康顾问原口秋良,突破到了 10 万位。

这种一破纪录就提高好几万位的局面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类的记忆力极限还很远,如果吕超愿意,也许他可以在几年之后突破到 20 万位。

他们是怎么背的呢?

记忆数字的一个民间办法是所谓“谐音记忆法”。
我国长期流传的一个背诵圆周率的方法就是把 3.14159 给谐音成“山巅一寺一壶酒”这种半通不通的顺口溜,就好像某些人喜欢把“ 918 ”想象成“就要发”一样。这种方法记忆电话号码和车牌号肯定好使,也许有人能用这个办法把圆周率背诵到 100 位,但是一万位?不可能。谐音出来的东西本身并不通顺流畅,背诵谐音诗未必比直接背诵数字容易。

专业选手的技术是“形象化”。
我先说一个最基本的例子。假设有人用稍慢一点的语速念出如下一份有十个东西的列表,你能不能听一遍就把它记住,并且在五分钟之后还能按照原有顺序回忆出来?

汽车 苹果
房子 水杯
铅笔 乞丐
电脑 气球
炉子 窗帘
对没经过训练的人来说这可能有点困难。但是我曾经亲测过,只要经过简单的训练,你就能学会记忆所有这样的列表!

首先你要把 1-10 这十个数字给形象化,让它们在你心中有一个固定的形象。比如你可以采用这个形象系统:

油条 (长得像1) 傻子 (民间口语2)
山 (3的谐音) 死亡 (4的谐音)
我 (5的谐音) 路 (6的谐音)
妻子 (7的谐音) 发财 (8的谐音)
酒 (9的谐音) 足球 (10号球员最重要)

你可以选择任何最符合自己直觉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要永远不变,要死记硬背下来,形成长期记忆。以后每当你看到数字 1 ,你脑子里反映出来的形象就是一根油条——这就是“ 1 ”的长相。

有了这个形象系统,再记忆任何清单就都简单得多了,要点是编故事。你要把数字的固有形象和清单的物品联系起来。上面那个清单,别人一边念,你一边在脑子里想象如下场景:

一边吃油条一边开车,方向盘上全是油(1—汽车)
苹果电脑,傻子都会用(2—苹果)
山景房(3—房子)
喝杯水中毒而死(4—水杯)
我用铅笔写字(5—铅笔)
……

这些场景不追求合理,而且是越不同寻常、画面越刺激、越能带来情感波动越好。

比如,“7—电脑”,与其想象“妻子用电脑”,不如想象“怎么才能说服妻子同意我买个高级电脑”。“5—铅笔”也可以想象成“我用铅笔当武器”,最好是“我被铅笔刺中”。

从计算机角度讲形象画面显然比抽象数字占用多得多的内存,但人脑就是这么一个特别善于形象画面的设备。这个方法的疗效立竿见影。哪怕再过半小时,有人问你“ 2 是什么?”你马上就能回答:“苹果。”

这个方法当然不是我发明的,它来自古罗马和古希腊人就知道的“轨迹记忆法”,其现在这个形式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吕超记忆圆周率的方法,以及任何专业记忆大师记数字和字母组合的方法,本质上都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比如,对吕超来说,23就是乔丹,因为乔丹的号码是23号;14则是玫瑰花,因为情人节是2月14日。这样一来2314这一串数字在吕超看来就是乔丹拿着玫瑰花这么一个视觉图像。

图像再连接成为一个故事片,最终吕超记忆的其实是一个长篇连续剧。长篇连续剧当然比圆周率好背,但我们大多数人连真的长篇连续剧也记不住,这就是训练的作用了。据说吕超是每天练习五个小时,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背诵圆周率。

所有专业记忆力比赛,本质上比的都是想象力。

参赛的记忆力大师大多都是普通人,他们只不过愿意艰苦地训练而已。而且他们除了记忆力这一个特长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了不起之处。

除了极少数真正的天才。

2
————————————
奇 人

现在活着的,有超强记忆力的人中最牛的一个,可能是英国人 Daniel Tammet 。他曾经在 2004 年把圆周率背到 22514 位而打破欧洲纪录,但背圆周率只是他的能力之一。

Tammet 擅长学习语言,不完全统计是至少会十种语言。曾经有人挑战他能不能在一个星期内学会冰岛语,结果 Tammet 七天之后就上电视直接用冰岛语做节目了。他的冰岛语老师说他“不是人类”。Tammet 写了两本书,自己还有个网站,是个学者型记忆大师。

Tammet 把数字通感发挥到了极致。在他的脑中,从 1 到 10000 的每一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形状、颜色、材质和感觉。在需要记忆长串数字的时候,他的大脑可以完全自发地把这些数字的形象连接起来形成有意义的图像和故事。

Tammet 有这样的能力,可能因为他是一个病人。他被诊断为既是“学者综合征”患者,又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这两个天生的综合征都与自闭症有关。很多自闭症患者都有语言和智力障碍,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则反而在视觉和背诵方面表现出色,学者综合征患者则还擅长音乐和算数。

现在基本上一说某某是天才,就有人怀疑他是不是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人们怀疑的对象包括牛顿、爱因斯坦、约翰•纳什、破解了彭加莱猜想的数学天才 Perelman,等等。

所以有句话说,想要成为学术大师,最好有点轻微的自闭症。

轻微的自闭症值得拥有吗?我们先说一种比这更牛的天生超强记忆力——那是真有病。

3
————————————
病 人

美国人 Kim Peek 不是自闭症患者,他的病比自闭症严重得多。他的大脑中没有胼胝体——连接两侧脑半球的最重要联合纤维。他的小脑也损坏了,这使得他直到四岁才学会走路。他的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发怒。

Peek 可以同时阅读两个书页,左右眼各自读一页,这很可能与他没有胼胝体有关。只读一遍,他就能够完美的记住所读的内容。而且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曾经在一个图书馆里向测试者背诵其中任何一本书,据说他记住的书超过 12000 本。Peek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这就是《雨人》。

鉴于《最强大脑》节目办了这么多年也没发现一位真正的“中国雨人”,也许中国还没有这样的病人。不过我们不用感到特别可惜,因为这种天生的离奇记忆力并非是好事。

Peek 的智商只有 87 分,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雨人们虽然能过目不忘,但却不能理解自己所背诵内容的意思。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细节之中,而看不到大的局面。

Peek 曾经靠超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担任过一个小公司会计职位。但是干了十年后,他被一台计算机和两个真正的会计取代了。

我敢说,不管是记忆力的高人、奇人还是病人,都没什么大用。

4
————————————
知识的高低贵贱

我听到关于“最强大脑”最奇特的说法,是说选拔这样一批善于记忆和速算的人,是在为国家储备战略人才——虽然他们的工作都已经被计算机取代了,但是万一战争来了全国停电呢?

据我所知,历史上还没有电的时候,国家并不是依靠一批“最强大脑”来解决计算和记忆问题……我们用算盘和书本。哪怕是古代,没有计算机、没有搜索引擎,我们真正依赖的人才也是那些心智健全的人。

是,在书本匮乏昂贵的时代,背诵是个基本功夫。你出口成诵,别人肃然起敬。而现在人人都有手机能随时记录和查找任何东西,还有人投入时间和金钱提升记忆力,这就非常荒唐了。

一般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给人看一个照片,过一段时间再回忆这个照片,他大概只能回忆几个物体的概念,而不是特别的细节。想要让人记住细节,这个细节必须很不一般才行。

如此不精确的记忆为什么还让我们生存下来了?因为这种不完美的记忆力恰恰是一个进化优势!忽略细节,才能抓住要点。

女朋友的品貌很重要,她爷爷是否吸烟则不重要。
去银行存钱数字正确很重要,为你服务的营业员穿了什么衣服则不重要。
一本书的思想很重要,它的第38页第12行第6个字是什么则不重要。
所以真正实用的人才读书不能钻牛角尖,得像诸葛亮那样“观其大略”。

爱因斯坦说:“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设计这个世界的。对这个或那个现象、这个或那个元素的谱我不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其他的都只是细节问题。”

不成体系的知识没什么用处。把超强记忆力训练法用于背电话号码和火车时刻表毫无意义。真正的牛人把精力用于追求更高级的知识。

“贵人多忘事”,是因为“贵人”要想一些有更高优先级的事。π = 3.14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近似。你的想象力应该用在真正的创造上,而不是给小数点后面很远的数字编故事。

人们曾经担心,用电脑分担记忆,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记忆力。但是最近有个研究发现,把需要记住的东西上传给电脑,正好可以解放我们的人脑!

实验人员让受试者记两组词汇列表,先记住,然后测验。结果发现,如果记完第一组词汇后允许受试者把这些词汇储存到电脑,受试者就能在接下来记忆第二组词汇的时候表现更好——知道有电脑帮着储存,他们感觉自己的认知资源被解放了。

关键词是“解放”。把大脑从不重要的细节中解放出来,我们才能去想更重要的事。

5
————————————
超强记忆法有害学习

事实上,超强记忆法不但对学习无益,而且可能有害。

我们所学的知识往往有很强的结构性,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根据知识原本的逻辑和原理记忆。而正如我们前面介绍过的,超强记忆法追求的是用想象力另外建立一个联系!这是把已经搭好了的乐高积木先拆开再重新排列,不但多此一举,而且是破坏性的。超强记忆法用得越多,理解度可能就越差。所以练习超强记忆力不是做学问的正途,而是邪道。

有参加过记忆力训练的人表示自己因为记忆力提高,学业考试成绩也变好了——我说,如果你把练习记忆力的功夫直接花在准备考试上,你的成绩会更好。

信息是有等级的。知识有高低贵贱之分。

从理论上讲所有的信息都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会产生用处,但人的精力有限。

如果你像保管钻石一样保管牙膏,你的钻石必然像牙膏一样容易丢失。

谁敢保证上次去餐馆吃饭的收据一个月以后不会被用做自己不在杀人现场的证据?谁也不敢保证,但是我们就要敢扔这个收据。

最后让我用一个费曼的故事结束本文——这个故事,值得长期记住。

物理学家费曼念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出于玩票的心理跟生物系的人一起上过一门《细胞生理学》。这门课要求他读一篇涉及到猫的肌肉构造的论文,并且要在课堂上介绍这篇论文。

费曼完全不知道论文中提到的各个肌肉位于猫身上的什么部位,自己事先找资料学习了一番。等到费曼作报告的时候,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猫, 然后在图上标记各部分肌肉的名称。生物系同学纷纷告诉费曼,这些名称他们早就知道了。

年轻气盛的费曼,立即当着全班同学说了一句话:“你们都知道?难怪你们念了四年的生物,我却还是一下子便追上你们的程度了。”

费曼在自传里说,这帮学生物的把大好时间都浪费在死记名词上,而这些东西只要15分钟就能查到。

本文由作者 万维钢 授权罗辑思维独家首发,作者新浪微博“GK同人于野”,推荐关注。

罗胖日:

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是什么?
万维钢的这篇文章是我见过的讲得最透彻的。
以后如果讨论类似的问题,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对方就好。
知识不是信息。
知识是有价值观基础的、逻辑化、结构化了的信息。
正如爱因斯坦的名言——
“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How

方法:记忆高手教你提升记忆力

有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会出现连续并且规律的衰退。那我们应该怎样拯救自己的记忆力呢?公众号“远读重洋”推荐了一本书,叫做《无止境的记忆力:如何运用进阶学习策略提高学习速度、记忆能力和工作效率》(Unlimited Memory: How to Use Advanced Learning Strategies to Learn Faster, Remember More and be More Productive)。这本书的作者凯文·霍斯利是一位记忆高手,并且曾经在1999年打破了一个记录。霍斯利先是背下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一万位数字,然后他还被随机问某五位是什么,比如,第5001-5005位是什么数。就这样被问了50次,他都成功回答,并且比之前的记录快了14分钟。

霍斯利在书里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而记忆?然后,他把这个问题拆分为三个详细的步骤:明确你的记忆目标(purpose),找到你的记忆兴趣(interest),重拾你的好奇心(curiosity)。这就是他提出的“PIC记忆法则”。

首先,你要明确记忆目标。在记忆一段内容之前,你要思考,我为什么要记住,它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如果你要花很长时间,你甚至要在纸上把记忆的原因详细写出来。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让你变得理性而专注。一个明确的目标,它的内容应该是可量化的,以及有着明确的应用场景。你尤其要重视“应用场景”,因为你能和别人讲明白的事情,你自己肯定已经记得一清二楚了。

其次,找到你记忆的兴趣。比如,如果你喜欢的某位歌星,他的歌词你肯定都能记住,原因就是你对这些歌词有着很大的记忆兴趣。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记忆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注意力。记忆兴趣高的时候,大脑的自律性、敏锐性也会很高。那如果没有兴趣的内容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就要想,这个内容和你感兴趣的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比如,一个做培训的人,如果遇到了一个不得不记住的信息,他会想:“如果我要给我的学生讲这个信息,我能怎么讲得有趣一点?”这时候信息就变得不一样了。

最后,重拾你的好奇心。好奇心这个概念和“童心”特别接近,你小时候肯定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所以,重拾好奇心就是要保持空杯心态,假设自己一无所知,再去看眼前的内容到底有什么新意。

想提高记忆力?放空一会儿吧

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要想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新信息,好的记忆力就必不可少。那到底应该怎么提高咱们的记忆力呢?也许很多人会说,勤学勤记呗,大脑越转越灵光,记得多了,记忆力就上去了。但是,最近“蝌蚪五线谱”发了篇文章,说科学家研究发现,事实和咱们想的正好相反。

科学家做了这么个实验,他们给志愿者讲了个故事,讲完以后,让一些志愿者休息十分钟,脑子什么都不想。而让另外一些志愿者,听完故事就去玩“找你妹”那个游戏。一个礼拜以后,再让他们回忆那个故事的内容,结果发现,安静休息的人比不休息的人,能多回忆10%的内容。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涉及到巩固记忆的原理了。新产生的记忆往往比较脆弱,要想形成长期记忆,就需要巩固。而我们人类恰恰是通过睡觉来巩固记忆的。所以,听完故事休息一会儿,就和睡觉起到的作用类似。

知道了这个原理,我们就有希望治疗健忘症了。科学家研究发现,让健忘症病人背单词表,休息十分钟左右,他们还能回忆起其中的30%到80%,如果不让他们休息,他们基本上一个单词都记不得。也就是说,只要方法得当,即使得了健忘症,也可以记住一些东西。

你看,大脑有的时候,不见得是越转越灵光,要想提高记忆力,还是要劳逸结合啊。

本文源自:懒人福音:想产生长期记忆吗?放空一会儿就够啦!

Experience

你过了跟别人比拼记忆力的年龄了

作者:王路

我坐地铁,见有个姑娘,在挤满人的车厢里讲英语。她戴着耳机,我以为是在打电话,后来才发现是在读课文。她年纪不小了,总得有三十了吧。在手肘都伸不开的地方,放声读那些中学英语水平的情景会话,全不顾旁人颜色。这让我有些心酸。

这样的人不会混得太好。她显然对她的处境并不明了,也对她该做什么不太清楚。她急于努力,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虽然很刻苦,却于事无补。我吃过这里边的苦头,所以我知道这些。

上月出差,抄了六百字放在屁股兜里,因为眼睛不好,不敢一路盯着电子屏幕,就想干脆背点什么,等老了眼花了还能默诵默诵。一路六七个小时,连一半都没背下来。

靠,居然这么不行了。放十几年前,在中学,这就是半个早自习的事儿。可见童子功是多重要。今天写文章,能引的东西,大多是大学以前背下的。大学以后,书是翻过不少,但讲了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那时候就知道,记忆力走下坡路了。20岁时做脑龄测试,是20岁,过两年再测,变成35了。这东西别人看不出来,不像我室友,工作两年就开始谢顶,头发哗啦啦掉;也不像我周围朋友,上了班就开始发福,裤腰一年大一个号。记忆力的衰退,常常没人留意,然后就接着干那些只有年轻的学生才适合做的事。

一个人过了25岁,就应当从事一种可以深挖下去的工作。当你要换工作的时候,得保证现在的手艺到别的地方还有人要,还有磨炼发挥的余地和空间。上月我在某生产二极管的工厂里看到好多工人,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把一排排比针尖还细的金属丝排在小凹槽里,每天要排上万枚。这种工作做不了几年,眼睛肯定会花。如果哪天,公司采购了可以代替这种劳动的机器,他们全部得失业。

如果你的技术不能深挖下去,就没有办法保证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你还能有一口饭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记忆力的衰退并不是一件绝对的坏事。它以这样一种方式,提醒你要做出些改变。人无时无刻不在衰老,记忆力的变坏只是在很早时就出现的风向标。

阿城《遍地风流》里聊什么是年轻,说新娘在洞房后第二天早上,倚在院子门口不无骄傲地用左邻右舍都听见的声音骂新郎,骂他一个晚上把她折腾了八次。新郎则一大早扛着锄头到地里去干活了。这就叫年轻。

衰退的记忆力是个警示。在体力和精力还没有明显滑坡的时候,它就已经开始提醒你:这是和别人比拼天赋和努力的最后阶段了。

记忆花了二十年的功夫,不是要把那些事情镂刻在心里,而是要凭借这些,梳理出属于你自己的逻辑和视角,让你的理解和判断,在这个世界上立得住。凭借这些,你可以弄清楚构成世界的每一块砖和每一根木头的关系。

尔后,记忆力就会退居身后了。你凭借对万事万物关系的理解,在江湖上行走,避开刀风和剑雨。假如你能记住自己从前因为狂妄吃过的亏,你会变得和气;假如你见过高山仰止的境界,你会变得谦卑。

往往是身体机能的部分衰退,才会让一个人抹去狂妄、自负、好斗这些容易让自己陷溺于困境的性格,转而拥有谦卑、宽容、敬畏这些品质和态度,并对事物彼此间的关系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凭借改变了的态度和认知,你开始只身闯荡世间了。而记忆力的衰退,则是必要而无法抗拒的代价。

知识拆迁队 房芳 分享自《独裁者手册》,江苏文艺出版社。

罗胖曰:
还记得当年我没结婚的时候,有一句话曾经吓我一激灵。
有个不相干的人幽幽地劝我——
人,就像庄稼。什么时候就得干什么时候的事。要是误了农时,补都补不回来。

Reference

  1. 独裁者手册
  2. 4 tricks to rev up your memory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