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受骗上当的圈套。
“很多时候,我们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在重复以往的错误时,还以为是在坚持梦想;在消极荒废时,还以为是在放松;在伤害别人自尊时,还以为是直率;在故步自封时,还以为是在坚守;在随便放弃时,还以为是在选择;在喝得酩酊大醉时,还以为是豪爽;在不思进取时,还以为是低调。”
如何真正抓住机会,而不是掉进温柔的陷阱?
2017-11-06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有的人能抓住机会,扶摇直上;有的人却在决策的重要时刻,屡屡错失机会,甚至掉进温柔的陷阱。
如何区分“机会”和“陷阱”?以下11条实用建议,供你参考。
世界上最大的陷阱,叫做“机会型陷阱”。
评估一下这件事对多少人有利。越是多赢的局面,越可能是个机会;反之如果只有你占尽便宜,那肯定不是机会。
想想这件事是不是很容易做到。有两种事,一种是机灵事:开头就炸,但是越来越没劲。另一种是苦逼事:开头特难,但是越干门槛越高。前者是陷阱,后者是机会。结硬寨、打呆仗是不变的真理,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是机巧,不是机会。
看忽悠你干这个事的人跟这事的关系。如果对他在精力上只是业余兼职,在财富上只是锦上添花,而你要付出全部精力,搭上全部身家。那么,要警惕是个陷阱。
周边人赞成与否不重要,但是否出手帮你很重要。一旦开始干,帮你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机会。反之,陷阱。
因顺势而发生的事,容易找到机会。因资源而启动的事,容易翻转为陷阱。
推动社会新分工的事,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靠这事吃饭养活一家老小的事,机会。在各种裂缝中套利,除了你谁都没好处的事,陷阱。
做成之后,自成体系的事,机会。做成之后,容易被巨无霸们摘果子的事,陷阱。换句话说,南瓜不会结在树上。有命长出来,没命hold住。
就算做不成,也长本事长江湖地位的事,机会。就算做成了,也有后遗症的事,陷阱。
摊在桌上打明牌也能干的事儿,机会。必须遮遮掩掩唯恐别人知道的事儿,陷阱。
你孩子长大了为你骄傲的事,机会。反之,陷阱。
When a cigarette falls in love with a match,it is destined to be hurt.
香烟爱上火柴,注定会受到伤害。
词霸小编:一个有爱,一个有情。 你给了爱,他不领情。 如何,爱情?
凑热闹
随大流
为别人操碎了心
注意力
时间
金钱
陷阱高发区
自己
家人
过去
学习
生活
工作
投资
人贵有自知之明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识别诱饵
常见陷阱:
- 言语–>巧舌如簧
- 名利–>画饼
- 恐吓–>威胁
感恩到什么程度
知足到什么程度
信任到什么程度
执行到什么程度
时机陷阱
- 饥饿
- 疲惫
- 愤怒
- 开心
草率——失败者的根源
生活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人在遇到事情时不加考虑,匆忙决定后又后悔不已,有时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可是这世上根本没有后悔药,我们无法预知明天,所以许多事情的成败常常取决于我们是谨慎小心还是草率鲁莽。有些人之所以失败了,也许就是他们缺乏思考和准备,而那些头脑理智的人总是经过周密考虑后才采取行动,因而这样的人最容易成功。
无原则——被丢弃的道德
利益在生活中经常被追捧,甚至有人喜欢把自己的一切准则都与利益画等号。和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其他人相处的时侯,时时刻刻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诚然,对很多人来说,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把利益作为自己做事的准则,那么到后来,这样做的人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利益有时侯还会成为别人引诱自己的陷阱,而以利益为准则的人,掉进陷阱的几率比跳过去的几率要大很多。
新书:大数据如何识破谎言
得到“每天听本书”栏目解读了一本英文新书,名叫《人人都会说谎》,这是一本和大数据有关的书,作者赛斯·斯蒂芬斯·大卫德维茨曾经担任谷歌大数据科学家。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观点: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心,每个人都可能说谎,他们可能在调研时掩藏自己真实的想法,他们的常识可能是错误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年的美国大选民调,在大选前一天,希拉里还领先特朗普好几个百分点,大选结果却是特朗普反超。
作者解释说,美国人不诚实的回答可能导致特朗普的支持率少报了至少两个百分点,因为不少特朗普的支持者并不愿意在接受民调的时候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些不说出自己支持特朗普的人觉得,主流民意把特朗普包装成一个大嘴巴的笨蛋,自己如果公开对他的支持,就可能会被别人嘲笑。社会学中将这种行为称作社会期望偏差(social desirability bias),也就是人们会把自己非主流的想法藏起来,担心自己的想法跟别人不一样而遭到歧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人说喜欢读高深的书,其实更喜欢小道消息;有人声称自己喜欢文艺片,其实还是更愿意看火爆的商业大片。
那大数据是如何发现人们撒谎的呢?可以观察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那能更好地反映他们的倾向。还是拿2016美国大选举为例,其实,仅仅对搜索信息做一个梳理,就能发现特朗普获胜的苗头。比如说在特朗普逆袭的美国中西部几个州,民调都显示是希拉里领先,所以希拉里就放松了对这几个州的竞选投入。但谷歌搜索显示,搜“特朗普、希拉里”的人数,多于搜“希拉里、特朗普”的人。显然,如果你倾向于投票给谁,就更可能把谁的名字放在前边。
所以,大数据研究能告诉你一个更真实的世界,这是做出正确决策的第一步。如果希拉里团队能够更早认识到美国中部地区对大选相关问题搜索的研究,就可能加强在这些地区的竞选投入,意外落选的情况也就很可能不会发生了。
罗胖60秒:如何避免被操控
2017-10-15 罗振宇 罗辑思维
- 昨天我们说了感受和事实的区别,这个差别现在越来越重要。为啥?
因为感受是加工过的事实,它正在被各种人运用越来越精湛的技术,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我们要是稍一疏忽,就容易被他人操控。
最近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泰勒,提出的温和的专制主义,其实就是利用人在感受和事实之间的差异,来影响人的决策。
再举个例子,基于同样的事实,不同的提问技术,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比如,如果你要论证一个宗教是宽厚的,就可以设计一个问卷问教徒:如果有一个人亵渎神灵,你会杀了他吗?放心,绝大部分答案,都是不会。
如果想证明这个宗教是残忍的,那就换一个问法,如果有一个人亵渎了神灵,他该不该死?大部分答案会说:他该死。
- 你看,同一个事实,感受方式一变,结论就全变了。
好人陷阱
作者::连岳
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再讲一次——
某地发生凶案,迅速抓到杀人嫌犯,证人、证言一应俱全,就是他干的,他无论如何喊冤都没人听。可他确实是冤枉的。侥幸逃离的真凶也良心难受,于是他去向一个神父忏悔,说出来后,果然好多了。
可这神父受不了了,他只好去向另一个神父忏悔,以缓解自己承受的压力,每个知道这个邪恶秘密的神父都去找另一个神父忏悔,最后,全国的神父都知道了这个秘密。当然,他们每个人都严守忏悔者的秘密,所以法官无法得知真相。
行刑的那一天,那个被冤枉的人哭着对神父说:真不是我干的……
神父说:孩子,我早知道不是你干的。
这叫一个泪奔泪流啊。
这个故事是把某种逻辑推演到极致:听人忏悔的人必须保守他人的秘密,这样忏悔制度才能保存,这就是忏悔的程序正义。如果你为了救一个人破坏它,搞得人人从此不再相信神父,那么,现实将变得更坏:不仅真凶,所有人都不会来忏悔了,而蒙冤者照样要死。
一个社会应该避免落入“好人陷阱”。即太爱当好人,从而越了界,最后把整个社会搞乱。应该鼓励人人把自己分内事做好。盖茨在经商时,在商言商,毫不留情,所以成为世界首富;身份转换成慈善家后,又倾囊而出。他若在经商时只想当好人,可能不得不破产,最后世界也得不到他的好。
再说一个早年的故事,国门刚开时,有人出洋留学,每日早起做好事,自觉把一些公共场所的卫生给做了。干了很久,也没人赞扬他,也弄不来什么荣耀名头,一怒之下不干了,资本主义真是太腐朽。结果同学来质问他:你今天为什么不打扫卫生了?解释了半天,别人还是理解不了,你干活,应该就是收了报酬,不然你替别人免费干活,那个原本应该做事的人就在骗取工资,而雇主又犯下监管不力的错,你一个好心,把所有事情都搞乱了。
曾经,有人提醒大家过海关时不要帮助他人拿东西,无论对方看起来多吃力,多么苍老可怜——这在做好事过程中,是一定要帮的——他/她的包里,说不定就有毒品等着闯关,被查到了,就是你去坐牢,查不出,你就帮贩毒集团做了好事——由于你毫不知情,神态自若,也许成功率更高。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王小波先生原来说过,大意是,宣传一个无偿给人理发的人,就制造了一百个贪小便宜的人,社会总的道德水准就下降了。
所以,人该做的,反而是控制自己,爱心泛滥后,接下来你会做的,往往是侵入他人的私域:反正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可以怪我呢?
尽本分是最大的好,哪怕你这个神父越界了可以平一起冤案,也不要冲动。
罗胖曰:
在全国人民都不喜欢上海人的时候,我就很喜欢上海人。
上海人所谓的“小气”背后,藏着一种难能可贵的“尽本分”的精神。
做好我的,不管你的。分内必守,过界必争。——这是建设一个好社会的良好开端。
做决策时,注意避开这几个陷阱
最近,《商界评论》杂志的微信公众号上发了篇文章,作者说了个我们做决策时很容易犯的错误,叫用错误为错误买单。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作者在日本,开车去东京的成田机场,遇到一个关卡,要求出示护照。这就奇怪了是不是,我们知道出境才需要出示护照,那怎么进机场也要出示呢?我要是来接人呢,难道还得带着护照?明显不合理嘛。原来啊,这成田机场在建的时候,附近居民觉得有噪音,就经常过来抗议,政府没办法,就设了个关卡,凭证进入,这样那些闹事的就进不来了。后来机场建好了,关卡也保留了下来,那得发挥点什么作用啊?于是就改成了检查护照。所以你看,本来机场建好后关卡就没用了,没把它拆掉,本身就是错误;那为了不让它闲置,用来检查护照,就又犯了一个错误,这就是用错误为错误买单。
这个事听起来很好笑,但其实是个很常见的心理陷阱,叫锚陷阱。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像船抛了锚,容易被一些先入为主的想法给固定住了。如果这个最初的想法是错的,我们就容易一错再错,恶性循环。这种锚陷阱有这么几种情况。
第一是用肯定证据来强化错误的想法。当我们心里有了一个想法时,就会不自觉地收集各种肯定的证据,来支持这个想法。还是说那个机场的例子,机场工作人员总是会找各种理由,比如说这是为了提醒旅客别忘记带护照,或者是为了安全啊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站不住脚的。你快到机场了再提醒旅客别忘了带护照,不是太晚了吗?再说,检查护照也不能保证安全啊,难道恐怖分子都没有护照吗?所以这不过是用来强化自己错误的证据罢了。
锚陷阱的第二种情况是被错误的假定给框住了。举个例子,你在北京工作,有一天一位同学来电话说,他也要来北京工作了,请你帮他在你家附近租个房子。你听完非常热心,在你家附近看了不下十多套房源。表面上看,你做得很够意思。但实际上,朋友说在你家附近,可能就是随口一说,其实你该再具体问一下,他上班的地方是在哪个区,在西单呢还是在团结湖,还有孩子上什么学校有没有要求等等。那如果只按朋友说的在你家附近找,就是掉进了这个框架的陷阱,被你脑子里的这个最初信息给局限住了,忙活了好几天,对同学的帮助却没你想的那么大,甚至有可能是帮了倒忙。
咱们都听过一句话,“一个谎言必须用十个谎言来圆”,犯错也一样,一旦你陷入上面说的锚陷阱里边,就会犯一个接一个的错误,陷入死循环。这种情况在管理决策方面很常见,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下面这几个陷阱里边去。
第一个陷阱是,让问题推动决策。举个例子。作者是IBM高管,接管IBM亚太区市场的时候,当时的预算分配是:日本占80%,其他13个国家占20%。可问题是,日本当时的总收入并没有那么高,结果却占预算的80%那么多,那这个分配就有问题,应该把资源向新兴市场倾斜。恰好,那时候IBM总部要求,所有地区、部门预算缩减5%。要按正常的理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平摊,每个国家缩减5%,大家都省事。但作者就没这么干,他根据未来目标重新分配了预算,新兴国家的不仅没有缩减,反而增多了,而日本则大大缩减了。
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来看一下,总部要求预算缩减5%,这是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平摊,不容易引起争议。但这么做,就是典型的问题推动决策,决策成了简单地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效益。而作者的做法就避开了这个陷阱,还把问题变成了机会,实现了预算的合理化。这就是德鲁克说的,有效的管理者着眼于机会,而不是着眼于问题。
管理决策的第二个陷阱是,在一个方案里做决定。接着上面的例子说,预算调整,如果这时候有个国家的负责人,比如说韩国区经理吧,提了个投资方案,申请更多的资源,理由是韩国发展得非常快。那大家就来讨论,最后表决投资或者不投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陷阱。因为只有一个方案,没有其他选择,不可能做出最好的决定。争论来争论去,最后这个方案本身可能被完善了,但它仍然只是一个方案,没有其他选择。所以决策者不要被建议者牵着走,要跳出陷阱,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你看,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用错误给错误买单的心理陷阱,还真不少。我们还是需要保持警惕,在做决定时经常想想,别一不小心掉进去。
本文源自:别用错误为错误买单
1分钟心理学:为什么星座分析总是准到哭?
壹心理导读:身为智慧与可爱并存的射手,现在决定化身为双鱼座的雷锋叔叔,把这篇文章献给曾经被群黑,永远不能被洗白的处女天蝎双子水瓶们!——www.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