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Reason

Reason_Works-1024x600.png

多找方法少找理由。
分清哪些是自己的责任?
分清哪些是可改变因子?

客观情况不可否认是有点特殊,但根源还是在于自己。

不怨天,不尤人——接纳,成长,欣赏,点赞

侥幸——自我欺骗的放纵

侥幸心理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人的思想受到蒙蔽,从而做不出正确的判断,甚至迷失方向。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其实严重的后果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起来形成的,因此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偶尔一次侥幸可能会使人取得成绩或者得到某种益处,但总有一天会跌倒。任何时候都要丢弃侥幸心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理想。须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唯有踏实勤奋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因为”比原因更重要

作者:【德】罗尔夫·多贝里

巴泽尔和法兰克福之间的高速公路发生拥堵,原因是人们在整修道路。我很生气,烦躁地在逆行车道上蹭着前行了15分钟,直到开出拥堵的地段——我也只是自认为开出了拥堵地段。半个小时之后,路又被堵住不能前进,还是因为道路整修。但奇怪的是这次我没怎么生气。路边以相同的间隔立着些牌子,上面写着:我们在为您整修高速公路。

这个堵车的故事使我想起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实验。她在图书馆里等复印机前排起长队时,问排在最前面的人:“不好意思,我只有5页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很少有人会同意。她接着做实验,这次她找了一个理由:“不好意思,我只有5页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因为我赶时间。”几乎每一次被问到的人都会同意她先复印。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赶时间是个很好的理由。令人吃惊的是接下来的实验,她还是等复印机前排起长队时去问排在最前面的人:“不好意思,我只有5页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因为我想复印。”几乎所有被问到的人都同意了,尽管这个理由很可笑,因为每个在排队的人都想复印。

如果我们给自己的行为一个理由,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令人吃惊的是,理由是否充分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有“因为”这个简单的词就够了。一块通知“我们在为你整修高速公路”的牌子其实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在高速公路上搭起工事还能有什么原因,我们从车窗向外瞥一眼就会知道是什么情况,但是说出一个理由会让我们感到平静。相反如果没有这个“因为”,我们会觉得烦躁。

在法兰克福机场,航班登机时间推迟了。机场不停地在广播:“航班LH1234晚点3个小时。”我到登机处询问原因却未得到答复,我那时非常生气地说:“太气人了,都不让我们这些候机的乘客知道原因!”还有一次,机场广播是这么说的:“航班LH6578因为内部原因晚点3个小时。”这是个什么都没说明白的理由,但却足以让我和其他乘客感到安慰。

人类对“因为”是上瘾的,我们需要这个词,即使它后面跟着的内容并非无懈可击。当领导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给员工一个“因为”,他们的动力就会变小。如果只宣布你创立的制鞋公司的目标在于生产鞋,这是不够的——尽管的确是这个目标,但表达出来的目标应该类似于“我们要用我们制造的鞋引起市场变革(就像经常说的那样)”,或者“我们要使女人的腿变得更纤美,使世界变得更美”。

如果股票交易指数上升或下降了半个点,交易所的评论员绝对不会如实写道:这是市场持续大幅的波动所导致的意外结果。读评论的人想要一个原因,评论员要给出这个原因——至于是什么完全不重要(中央银行行长的表述就特别受欢迎)。

如果你被问到为什么错过了最后期限,你最好回答:“因为我很遗憾地没有赶上。”这是个多余的信息(因为如果你赶上了也就不会错过最后期限),但这个理由往往很容易被接受。

有一次我看到妻子很仔细地把黑色和蓝色的衣服分开洗,在我看来这没有意义,因为我觉得两件衣服都不会掉色。我问她:“你为什么要把蓝色和黑色的衣服分开洗?”她说:“因为我想分开洗。”这个回答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结论:必须要有“因为”,这个不起眼的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你要尽可能多地去使用它。

知识拆迁队 吕捷 选荐自《明智行动的艺术》,中信出版社出版。

罗胖曰:
被荒诞的原因哄骗过去,这不是一个智力缺陷。
这不过是一个情感现象。
比起搞清楚这个世界,我们更在乎和他人之间的依存感。
在同样原因不明的情况下,有人搭理我们,已经令人舒服得多了。
所以,爱交流的人,比智力卓绝的人更受欢迎。

“教育强国”也许是个误解

有一句话叫做“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强才能国强。但最近万维刚写了篇文章,说这可能是一个误解。他认为,经济增长必须先走一步,来带动教育发展。

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

第一个,1960年,菲律宾的识字率比台湾高,平均收入是台湾的两倍。你看,菲律宾的教育水平比台湾高,如果教育决定经济增长,那么菲律宾应该比台湾更有经济增长潜力才对。但事实是,台湾经济增长比菲律宾快多了,现在人均收入是菲律宾的十倍。

第二个,20世纪60年代,阿根廷的识字率比韩国高很多,人均收入是韩国的五倍。阿根廷的教育水平比韩国高,按理现在经济应该更牛逼啊。但现在韩国人均收入反倒是阿根廷的三倍。

其实我们国家也是这样,从历史看,中国也是在经济高速增长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开始加大教育投入的。之前穷的时候,教育更穷,但是“穷教育”也没有耽误我们后来的经济增长。

所以你看,未必是教育水平决定了经济增长。而是经济增长以后,多了更多高薪职位,人们为了能得到这些职位,才对教育产生更大需求。没有高素质人才,当然搞不了创新,但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创新的工作机会,那么它也不需要创新人才。人才和工作机会其实是共同增长的,而历史数据似乎显示,工作机会必须先走一步来带动教育发展。

本文源自: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