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Accumulation

IPCreator:功不唐捐,天道酬勤,厚积薄发,复利效应

【17.11.15】每一次动作都会增加一次肌肉记忆
每一次思考都会刺激并加强神经连接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

功不唐捐

佛家语,释义功夫不会白白地抛弃。”唐”字这里意为“白白的,徒然的”。所以“功不唐捐”,可以解释为“世界上的所有功德与努力,都是不会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回报的。”出自《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众生、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而里面的“福不唐捐”,后人逐渐写成了“功不唐捐”,也把经文里比较单纯指代的佛教功德的“福”,扩展成了可指代一切奋进努力的“功”。

胡适致毕业生:功不唐捐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第三个方法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

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天道酬勤 God rewards those who work hard

不劳不得,多劳多得
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

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

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是一个汉语成语,指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 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语出《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人有聪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农夫不会为了土壤贫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为了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解释: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德如高山人景仰,
德如大道人遵循。

厚积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此题,出自苏轼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笔者的理解,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取”,就是对书中所言之事、所论之理、所抒之情的认可和接受。“取”不贵其多,而贵其精,应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历观中外读书经验,如果说博览群书重要,那么慎取、精取则更重要。有些书,即使是佳作,也往往并非字字珠玑,句句真理,而是玉瑕共存,精粗混杂。因此,不能对其不加分析,兼收并蓄,必须认真思考,分清优劣,去粗取精,弃伪存真。越是博览,越须慎取精取。否则,不加分析,盲目滥取,那就“尽信书,不如无书”,轻则无益,重则有害了。

知贵精,不贵多。真正有学识者,不是记住很多死知识的人,而是积累了知识精粹的人。古今学界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

唐代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王安石提倡:读书要“深思而慎取”。清代精于读书之道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爱因斯坦在谈到读书时有段很精辟的话:“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无疑,这是基于切身体悟的真知灼见,发人深思,堪资借鉴。

要做到博观精取,首先要能识精。这就要对所观之书熟读精思,反复玩味,慧眼识珠,知其精义。宋代朱熹的“剥皮、去肉、见髓”之法,颇有见地。他说:书之精华,“犹如数重物色包裹里许”,须要一重重剥开,“去其皮,见其肉;去其肉,见其骨;去其骨,见其髓。”明白了“皮、肉、骨、髓”之所在,方能心中有数,取其精髓。否则,盲目滥取,也就难得其精了。

这里,笔者记起英国文学家柯尔律治的读书四喻。他说:有的人“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是豆渣”;有的人“好像是计时的沙漏,注进水,流出来,到头来一点疤痕也没留下”;有的人“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弄脏了些”;还有的人“像是宝石矿床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宝石”。此喻形象贴切,给人启迪。

有些人读书不懂“约取”之道,或如“布袋”,取粗去精;或如“沙漏”,不留痕迹;或如“海绵”,啥都吸收。如此阅读,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读书应当像宝石矿的苦工那样,辨明瑕玉,甩掉“矿渣”,只取宝石。

博观:指大量的看书,多多阅读,了解事物;约取:指少量的慢慢的拿出来。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专辑)

涓涓不息,终成江河 —— 华老谈学习方法(笔记)

学习科学不能取巧,也没有什么捷径或秘密的快速学习方法。我们决不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把门年中学的课程融会贯通,必须认识科学知识学习的长期性和艰苦性。一分努力一分成就,唯有勤恳的耕耘,才能有丰富的收获。但另一方面,如果指导学习的人能够把握住革命干部具有成熟的思考能力这一特点,周密地考虑筹划,那便有可能适当地缩短学习的期限。但决不能缩得太短。所以学习的人务必要首先认识学习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调匀步伐尽快地前进。如果趁一进之勇,冲锋般地奋勇向前,将来必然会觉得难乎为继。学习科学虽然没有取巧的方法,但确也有一些应当注意的事项,了解了这些,可以少走弯路。

首先应当提出的是不急不躁,细嚼慢咽, 一步不懂不轻易走下一步。每一方法都力求运用熟练,读十本八本,不甚了解,反不如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得精通烂熟。所谓烂熟不只是会背会算,而是能掌握基本精神,基本原理,能够灵活运用。并且注意它的连贯性,依照深浅,一本一本地学习下去。例如,在学数学的时候,不要在算术的基本运算还未掌握的时候,就去搞搞代数,摸摸几何。这样做法会陷于一事无成的。学到新的,高一级的知识的时候,必须一有机会就联系起旧有的,低一级的知识来。换言之,如果学了代数忘了算术,学了几何忘了代数,这样不但会忘了前面的,而后面的也学不好。一言以蔽之,我们必须认识科学知识的积累性,学习科学知识有如筑塔,级级上升,每一级都建筑在以下诸级之上,因之,一级不稳,就筑不上去。

其次,必须经常地检查自己,不要放弃任何可能复习的机会。如果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最好经过每一个考试,向辅导人员争取严格的训练。

第三,是学习的顽强性。学习科学时,必须紧紧掌握“知难而进”的原则,一般来说,难易决定于主观(指学习,不指研究),决定于已有的训练,曾经克服过不少困难,则“难”将变为“易“。望而生畏,”易“也是变”难“。只要我们能坚持地顽强地努力一下,就会豁然开朗的,那时节心怀喜悦,信心大增,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大了。

第四,培养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可以在生活中,在业务中选些生动的,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大家,那就更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热情。学习的人能够如第二点所提出的方法找习题演算,当然也是提高兴趣之一法。而最可靠的是第三点中所提出的方法,克服困难后的乐趣,那是信心和胜利的交响曲。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出时间来学习了。

最后应当谈的是时间问题。学习的敌人是“一曝十寒”,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经常的可靠的时间。我们每天如果能有一小时,或每周五小时的保证,就易于把学习搞好。尽可能地掌握好自己的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把握时间的方法之一是利用间隙,特别是间隙中短暂时间的利用。举例说,在公共汽车站上经常有人在看书,这就是抓紧时间的方法之一。 不要轻看这样的时间,每天如果抓住了三次二十分钟,日积月累,可以学得不少东西。把学习的材料经常带在手头,一有空便翻开来看,据个人的经验,这对于一个工作繁忙的人,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