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Wealth

wealth20180720.jpg

财富是正确目标、策略和行动的自然结果。——DeepCreator

认清本质,驾驭金钱。——DeepCreator

在有了资本市场以后,才出现了真正的“阳光下的富人”,不需要谁去查,一个企业卖了多少股票、套了多少现、交了多少税,大家马上都会知道。真正好的制度,不仅能让大家在阳光下持续地创造财富,还要能够合理合法地分配财富,最后让大家实现自己的梦想。——冯仑

年轻时吃苦不算苦,那是财富。少了那些成长的磨砺、奋斗的汗水和不可言说的委屈,老了又那什么回忆来下酒?年纪大了,才后悔没有好好为自己努力过,贫病交加,那才是真的痛苦。——冯仑

像高净值人群一样管钱

###【试听】为什么我要给你讲这堂课

你好,我是李璞,欢迎来到我的得到课程《像高净值人群一样管钱》。
听到“管钱”两个字,你是不是以为这堂课要教你怎么像有钱人一样投资和理财?

投资和理财的事儿呢,银行的客户经理就能给你解决。 而我要给你讲的,是高净值人群身上对于你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他们的财富观,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高净值人群的原因。

在长期为高净值人群服务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

具备一个更高维度的财富观和变得更富有这两件事情,其实是正相关的。

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你很有钱,你才能谈财富管理,财富管理人人都需要;而是只有你提前树立了一个正确的财富观,管理好自己的人生,你今后才会更有钱。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高净值人群具备系统的财富观和风险意识,才帮助他们成为更富有的人,资产也更加牢固。

我是一名金融科技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创业之前,我在一家央企的保险公司做副总经理,负责营销管理、重要客户服务和私人财富管理。十几年的工作经历中,我直接或间接地服务过大量财富资产相对富裕的家庭和人群。在我们业内,把这群人称为高净值人群。

瑞士银行和普华永道2017年联合发布了一项报告。这个报告中提到,中国亿万富翁的增速目前持续保持在全球排名第一的水平,从绝对数量来看排名也逐年提高。

这就说明,我们国家近年来,高净值人群的数量是在快速扩容的。也许你现在不敢想,但我认为未来,你很有可能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所以,如果你能提前了解高净值人群现阶段:

是怎样看待财富的;
他们会怎么配置资产;
他们正在关心、焦虑哪些问题;
他们愿意采用的解决方案和对应思路是什么样的。

那这些先富起来的人的经验对于你来说就是有帮助、有价值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想来得到开这门课的原因。
那么,哪些人属于高净值人群呢?

我先来先定义一下,这堂课中的高净值人群,指的是家庭可支配资产在一千万以上,并且有持续获得较高收入能力的人。

这不是我瞎定的,保险业这么定,中国私人银行业也是这么定义的。但是我要再强调一下, 不是说你有了一千万你就是高净值人群,纯粹的有钱只能算是高收入阶层,而高净值人群是说,你得有和这些资产相匹配的生活理念和财富观。

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具体一点地说,他们包括了创富一代、上市公司高管、家族企业二代,还有金融、法律、医生、演员、运动员、画家这一类专业性较强的人。

说完了什么是高净值人群,下面我来跟你说一说他们的4个共同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积累财富和规划财富的心态。

第一个特点,执着与偏执。

他们是具有两面性的人,每个人对成功,包括对自己的价值追求都是极其执着的。同时性格中偏执的那一面,也导致他们不太接受别人对他所处领域的一些专业意见的否定。

第二个特点,自信与自负。

我们知道,自信的背面就是自负。高净值人群对于一些企图在某些领域以更高自信压过自己的人是抱有天然敌意的。

当我在给他们做投资顾问的时候,发现这些人其实听不进去意见,因为他们对信息的接纳程度取决于信任程度,除非你能够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或跟他保持频道对等。否则,他的价值观是高于你的。

第三个特点,敬业与愧疚。

高净值人群曾经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很少有人能够兼顾事业又照顾好家庭。这种失衡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是敬业的,对家庭却是愧疚的。

我接触的很多高净值客户,他们会希望用金钱的方式去补偿家庭,但往往家庭需要的却是情感和时间,这种需求偏差导致他们感觉到很无助。

第四个特点,热爱风险又厌恶风险。

资本的积累在初期总是伴随着风险与企业家精神,但也总是在积累到足够大的数额后,从“高收入”向“高净值”转化,这个区别就在于劳动收入向资本性收入转化,以及财富观念的升级。

他们一方面在创富的时候选择拥抱风险,另一方面在保护财富的时候又厌恶风险。

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你身上已经具备以上一种或几种高净值人群身上普遍具有的性格特质。但是不具备也没关系,因为我要马上要告诉你的是这些性格特质背后,导向的财富理念。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会把它们分成五个部分讲给你听,分别是:

第一讲:高净值人群如何跨周期生存。
我会从宏观角度给你讲讲高净值人群是怎么抵抗各类周期风险的。

第二讲:怎样避免资产划分不清导致财富动荡。
我会告诉你尽早明确股权划分和划分公私资产的重要性。

第三讲:怎样防止财富分割风险。
这一讲,我会告诉你,面对家庭关系的变动,高净值人群怎么控制风险。

第四讲:怎样利用金融工具控制健康风险。
我会从个人层面带你分析,购买高额保险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最大的价值在哪里。

第五讲:怎样用金融工具传承家族意志和文化。
你要知道,只有遵守了财富传承的规律,家族才不会衰败,财富才不会消亡。在整个家族的财富传承这件事上,我要告诉你高净值人群的理念是什么,他们通常会运用哪些工具来完成家族财富的传承使命。

听完这五讲,你就会明白:

财富管理的核心,不是怎么管理好你的钱,而是怎么管理好你的人生。

希望这堂课,能让你在自我财富规划的道路上,获得最有价值的洞见智慧

好,下面请跟我一起正式进入第一讲,高净值人群如何跨周期生存。

1.高净值人群如何跨周期生存

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讲,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做规划,考虑的时间大概是三年、五年或者十年。

但是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讲,这个时间的比例尺常常会被放大到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后。

你发现没有,当你选择时间框架的时候,其实是在选择你的世界。时间框架就是你的思维方式。 换句话说,有些人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衡量世界的时间长度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那么,大比例尺的时间框架也决定了高净值人群最关注的事情,是宏观背景下的跨周期生存。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 本节课里讲的周期,主要是指经济周期和通胀周期。

这两个周期存在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社会和市场,它是不可抗的,我们叫它大环境,也就是前面我提到的宏观意义上的周期。

尊重规律,顺应经济周期

我们先来看经济周期存在什么风险,有一句名言叫:

“人生发财靠康波。”

康波是俄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经济周期理论,这个周期大概是50年到60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每个人的财富积累可能并不是你多有本事,而是完全取决于经济周期运动的时间给你的机会。

在中国,因为我们发展速度比较快,所以这个周期运动的时间会更短,通常是十年左右。那随着这个经济周期的变化,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几次发财的机遇。当然,也会遇到相同次数的危机和经济大萧条。

对于工薪阶层来讲, 普通老百姓想要跨越周期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控制欲望、勤俭节约,还是能够熬过去的。

对于企业跟机构来讲, 很多是没熬过周期就倒下了。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做过一个统计,从1776年到现在,经历了200多年历史还依然存在的组织只剩76个,其中学校70个,宗教组织6个。所以你看,能够说得上基业常青的企业屈指可数,200年以上的几乎一个都没有。关门、停业、并购、转让,是企业的宿命。

那么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 跨越周期会遇到更多的挑战,需要的是智慧。我曾经听一位知名企业家分享他的财富观念,很有启发,在这我也分享给你:

第一,顺势而为不逆势而动;
第二,不越雷池、不退维谷;
第三,礼让三分、利让三分。

我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

顺势而为不逆势而动,讲的是要尊重规律、顺应周期,不要对抗周期;

不越雷池是告诉我们要讲规矩、守法律、有底线,不退维谷告诉我们要永远保留退路,永远有应急措施,不要走绝路;

礼让三分、利让三分,是让我们多结交朋友,要寻求共赢而不是吃独食。

我认为,这是一个企业家十几年来对商海拼搏经验的高度提炼,也是对财富智慧的总结。

通胀周期要解决资产保值问题

说完了经济周期,我们来看另一个影响财富的风险因素:通胀周期。

当你站在一个长达百年的维度去衡量的时候,隐性的通胀、缓慢的货币贬值也是高净值人群会首先考虑在资产管理因素中的。
所以,面对通胀周期,这群人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让资产保值的问题。

我给你举个例子:

我去年在日本旅行,在京都的一个神社里面看到了两个功德碑,功德碑是当地人以个人的名义捐赠给庙里记功载德的石碑。
其中有一个是1910年捐的,那个人只花了大概7000日元,按今天的汇率看,大概是四百多人民币,就把这个碑立在那了。
但是2015年一个新的碑,跟那个碑的距离也就20米开外,这个碑大概花了将近200多万日元才能买下来。按今天的汇率去看,大概是十二万人民币。

你看看,同样的东西,同一个地段的商品,三百倍的变化。从这个价值贬值你就能看到一百年时间里,日元所经历的通胀周期。
那么,面对经济周期和通胀周期,该怎么应对呢?

分散投资、长期投资抵御两大周期

分散投资、长期投资是熬过下行周期的唯一办法。

讲到这里,我要提醒你一下,分散投资和长期投资的目的是为了防范风险,这和你是不是高净值人群没关系。

不管你是谁,不管你要投资还是理财,你都应该有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风险防范意识。 尤其对于普通人来讲,懂得这一点,可能更重要。

在这里,我准备了两个关于分散投资、长期投资的财富管理模型。

第一个,是对高净值人群来讲比较适用的,叫 金字塔模型。
第二个,是对大部分人来讲比较适用的,叫 冰山模型。

接下来,我给你详细介绍一下这两个模型的具体内容。
先来看金字塔模型,它是一个正三角结构:

在这个金字塔的最底层, 一定是长期、安全的投资品类,比如国债、人寿保险这种。

中间层呢, 可以配置一些长期持有的固定资产,比如房产,另外还有收藏品和蓝筹股。

这个道理,就是你投资房产,然后租出去,等到物价上涨了,房租也会涨;股票也一样,物价涨上去,各个领域的龙头企业的分红也会上涨,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效的对冲。所以这类投资品,是可以在很长的周期中抵御通货膨胀的。

再往上, 就要做流动性配置了。高净值人群因为调动杠杆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流动性配置不需要太多,足够家庭半年生活费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就可以了。

最高一层, 是风险投资配置,只追求高收益,但也要接受损失。像股票、私募产品甚至比特币,都可以持有。

除了上面这些, 物理空间的分散投资 也是高净值人群抵御周期风险的重要配置。这里我指的是在全球配置资产,比如美元保单、港股美股、海外地产,子女的海外教育投资等等。

但是海外投资要同时对抗汇率风险。由于我国有外汇管制,不可能在你需要用钱的时候一次性换汇。所以 高净值人群,每年都会用好家庭每个人的5万美金换汇额度,提前做好准备。

经历一轮经济危机,做好了分散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家族,虽然财富缩水了,但是缩水比例一定是远远小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而且在复苏期,往往也具备非常强的修复能力。

好,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适用于大多数人的冰山模型。

冰山理论,你肯定知道,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也就是说:

冰山浮在海面上的部分其实只占到冰山体积的八分之一,可能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藏在水面下的,人们不会轻易地看见。

9b2fe3836e4aabc7fb528cd82e80c6e2.jpg

我们普通人的家庭资产配置也是如此:

冰山以上的部分, 就是现金储备和收益杠杆。我解释一下,这个现金储备是指你的银行存款。收益杠杆是指股票、基金类产品,这两部分比例加起来不要超过总资产的20%,你可以各配比10%。

往海平面以下看, 首先要配置实物资产、固定资产,像房产、收藏品等等,都属于这类。这类资产的比例是多少呢,是25%。

再往下, 就是时间的杠杆,用时间去撬动收益。 最典型的配置就是国债、固定收益类投资、长期持有蓝筹股、投保分红型年金保险。这部分的比例要占到40%以上,它的特点就是投资时间长、安全、收益固定,而且还有复利作用。

到了最底层, 会占到15%的是风险杠杆,也就是保额高的保障型保险,通常会配置意外险、高额人身险、重大疾病险这类保费低,但是保额高的产品。这类配置的目的就是用小钱撬动风险发生时候你需要消费的大钱。

因为普通人的抗风险能力不如高净值人群,所以这部分配置就尤为重要。

你的资产就是这样的一座冰山。海平面以上的部分流动性好,变现能力强,但抗风险能力很弱。就很像冰山露在外面的部分,风吹日晒,会被蒸发掉。

现在,你想象一下,我们的现金会被消费,投资也可能亏损。如果海平面以上的体积被蒸发掉了,冰山会怎么样?

会浮上来。也就是说,你要通过变现其他的资产来弥补现金的损失,顺序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 可以抵押或变卖固定资产。因为变卖这部分资产并不会影响生活,还有机会买回来,抵押的利息也不高。

其次, 就是动用你的时间杠杆,也就是你储备的养老金、给孩子的教育金等等。但是这笔费用千万轻易不要动,因为复利是在时间作用下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的,你中断了,损失的不是收益,而是时间。

最后的最后, 你还有风险杠杆,就是那些保额高的产品,它们能够帮你守住家庭经济来源的底线。

好了,这两个模型我给你讲完了。关于不同资产的配置原则,相信你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掌握了这套宏观视角和方法论,你为自己配置资产的大方向上就不会跑偏了。

另外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从今天起,当你再接到理财师或保险人员打来的推销电话时,也不会感到毫无头绪了,这套宏观视角和方法论就是你判断的依据。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从宏观的角度给你分析了经济周期和通胀周期对我们的财富可能造成的影响,并且给了你两个关于分散投资和长期投资的财富配置模型, 金字塔模型 和 冰山模型。

所以,你现在知道了,

分散投资、长期投资的本质不是为了获得收益而是对抗未来长周期内的不确定性。

接下来,我们要讲讲股权划分以及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的划分在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中有多重要。

2.怎样避免资产划分不清导致财富动荡

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跨周期生存不仅仅是宏观意义上的周期,还包括企业的经营周期。

企业经营周期的风险,来自于内部。我们这里不说因为经营决策失误导致的危机。这一讲,我们就说说非战斗减员的风险:那就是因资产划分不清导致的财富问题。

这个问题会牵扯两个方面:

第一, 因合伙人之间的股权划分不清,导致个人风险向企业传导。
第二, 因公司和个人资产划分不清,导致的企业发生问题把风险蔓延给个人和家庭。

尽早股权划分避免个人风险向企业传导

我们先来讲讲:个人风险如何向企业传导。

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财富报告——白皮书里面有这样一个统计:

2017年全球新增的亿万富翁里每五个有三个在亚洲,也就是在中国。但是每年破产的四个亿万富翁里面也有三个也在中国。可以说,中国造富和破产的速度是一样的,甚至破产的速度更快。

导致企业破产的原因有很多种,比较典型的一个:就是因股权划分不清晰导致的个人风险向企业传导。

股权划分不清的第一种情况是代持,另一种情况是因企业家或股东个人突发的人身风险,对企业造成猝不及防的伤害。

我先给你解释一下代持的意思,代持就是委托持股,比如说实际出资人与另外一个人约定,以这个人的名义代替他自己履行股东的权利义务。

那为什么要代持呢?

因为在创业初期,股权划分有时候拍脑门就定了,很随意。随着企业的发展,股权就会在股东之间互相有流动。为了图方便,有的企业就会用代持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形式非常普遍,但是也非常不规范。

企业一旦做大,涉及到利益的分配了,前期这样做的企业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各种纠纷,轻者伤感情,严重的,会导致分家。
这是一种隐患,咱们再讲另一种更厉害的情况,因股东人身风险、突发状况影响到企业。

中国企业中很多合伙人、股东是发小,或者是同学,也有很多是亲属。这就天然地决定了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机制约束,他们之间的权属利益一定是纠缠不清的。

当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大,股东之间的权益又缺乏规划和管理的时候,一旦发生突发状况,将会直接面临倒下的风险。

我举个例子:

20年前,中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家族企业叫均瑶乳业。均瑶乳业的创始人王均瑶投资开创了均瑶乳业和均瑶航空,很遗憾的事情是,他在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突然猝死。最终,这个企业因为股东们,也就是他的家人之间争抢股权资产、争抢话语权而导致快速走向没落。

所以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股东、决策层的个人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我这里还有一个正面案例:

我有一次和美国最大的财产险公司——美国旅行者保险公司的8名高管在阿里巴巴做了一次交流。

他们8个人是坐了两架私人飞机来的。我说,你们太浪费了吧。然后他们CEO告诉我,这是公司的规定,不能所有的高管坐在同一架飞机上,董事长不能和CEO一架飞机,COO和CFO也不能一架飞机。

DeepCreator:美国总统和副总统也不能够同时坐一架飞机。

为什么呢? 怕有一架掉下来,全军覆没。

这样的事情有过先例,AC米兰曾经全队球员加教练坐一架飞机出去打比赛。结果飞机失事,无一人幸免。

其实一个好的企业如果在股东权益管理这件事情上提前做过规划,那么即使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它应该也不会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

那么高净值人群会用哪些工具规避呢?

针对第一种隐患, 除了提前明确股权责任以外,就是要谨慎对待股权问题。

如果初期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在公司成熟、股东稳定的时候就要尽快处置好。可以通过正规的工商注册、专业的员工持股计划,或者成立有限合伙人公司来统一管理,这都是非常好的方式。

针对第二种隐患, 高净值人群通常会通过购买责任保险的方式来规避。

也就是说,可以把一些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也可以用公司的名义给高管、股东上完善的团体医疗保险和高额寿险。这样一旦发生个人风险,也有足够多的现金赔付给家庭。

甚至在国外,还有将保险受益金,用于回购股份的案例。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因为遗产继承,导致股权落到不懂经营的人手里,干预公司正常发展。

规模更大的企业,还可以在国外设置信托,把公司的股份交给信托来管理,把“人”的风险彻底规避掉。

明确公私资产避免企业风险蔓延给个人

好了,如何避免个人风险向企业传导你已经了解了,下面我们接着讲企业的风险又是怎么蔓延给个人和家庭的。

我以前碰到过一些企业主,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公司是我的,公司需要的时候,我的就是公司的。其实他们错了,这个念头的背后恰恰没有考虑到风险层面。

要知道,公司是独立的法律主体,拥有法人人格和独立财产权。基于这个前提, 如果企业资产和个人资产混为一谈,公司的独立法人人格就很难获得法律认可,一旦出了问题,公司的风险就会蔓延传导给个人和家庭。

我会建议你把自己的家庭想象成一个企业, 我就常跟我爱人说,

我说其实你是我们家集团董事长,我是子公司总经理,我为集团贡献利润,集团要帮我做好财务管理,和我家两个初创公司,也就是我两个闺女的培养和孵化。

你看,这个主次顺序不能搞反了。现在很多家庭其实是集团服务于子公司,就是老婆孩子服务于创业者,创业者赚钱了全家吃香喝辣,创业者赔钱了全家饿肚子。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在经营一家企业,记住:

该给自己发工资就要发,这不是发给你自己的,是发给你家庭的;
该分红就要分红;

自己给公司的钱,记得要在财务记好借款,不要觉得公司是自己的,都拿家里钱填公司的缺口;

也不要以个人名义在外借外债,然后拿来给公司用,一旦出了问题债务会连带到家庭。因为婚姻法规定,个人名义借钱,夫妻要一起承担还钱的义务,离婚也没用,婚内借的,离了婚也要一起承担。

我给你举个例子:

2015年股灾之前贾跃亭干了一件事情,就是高位抛掉了自己所持的股票,大概价值近百亿。
然后再把这笔钱又无息地借给了谁呢?借给了乐视。相当于他从二级市场把钱装到自己兜里,然后又把这个钱借给了自己的公司乐视。

很多人就不理解了,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嘛,还不如就把这个钱放在股市里面维持股价的稳定,吸引投资。

你错了,正是由于他这么一个动作,才把个人资产跟企业的关系,从过去的股权关系变成了债权关系。
也就是说他对这一百个亿资产的处理,决定了他跟乐视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股权,而是债权。

你要知道, 在清算过程中债权的优先级是高于股权的。

这就意味着当企业发生破产风险的时候,

清算的第一步会优先偿还欠国家的税
第二步会把欠个人的给个人,比如说拖欠员工的薪水,短缴或者断缴的社保、保险金。
第三步就是用剩下的资产再来清偿债务。
最后才清偿什么呢?清偿股权。

假设乐视按这个顺序进行清偿的话,搞不好贾跃亭还能分到一些资产。但是其他的股东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全损、颗粒无收的。

事实上,你关注这两年乐视的公告和财报,乐视在根本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拿营收还了贾跃亭个人借给公司的几十个亿。

当然这个操作,贾跃亭并不承认是这个目的,但我们用这个案例来分析。

一些简单的财富管理的措施就能很有效地将个人资产跟企业进行隔离,就能够有效地防止当企业发生经营风险的时候火烧到自己的家里,影响到家人的生活品质。

关于企业和个人资产这部分的风险,一定要未雨绸缪,不要将家庭的命运和企业深度绑定。尽早对家庭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进行划分与隔离。

另外,还可以选择财富管理、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提供意见与建议,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你看,财富积累的过程,

要不断升级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把握时机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应对风险的能力。

创造财富需要机遇、胆识和魄力,守护财富需要一个正确的财富观和智慧。

本讲小结

这节课我给你讲了两个典型的高净值人群,尤其是企业家会面临的问题:

第一,用人寿保险、责任保险、信托这类能够明确所有权和收益权的工具,建立防火墙,避免个人风险向企业传导。
第二,明确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避免混同,以保障在企业发生风险时向个人和家庭蔓延。

可以说,建立资产边界意识,提前设置防火墙,是对个人、家庭、企业最大的保护。

学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家庭之外企业和个人的资产现在是分清了,那如果是家庭内发生变故怎么办呢?

问得很好,这也是高净值人群普遍操心的问题。接下来,我就重点给你讲讲,怎么在家庭内设置财富结构,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3.怎样防止财富分割风险

不知道你留意过一个数据没有:

在美国最近的一百年里,福布斯排名前400的富豪,第三代还在榜单里面的,只有50个人。也就是说,只有12.5%的人富过三代了。而这里边,205个家庭财富缩水比较严重,占比超过了50%。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离婚和多次离婚。

所以在家庭财富传承这件事情上,中美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美国人也经常富不过三代,而且美国人富不过三代的原因跟中国很多地方是相像的,就是在传承过程中, 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财富被分割。

其实,高净值家庭的结构变化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这一辈人的,因为自己家庭发生变故,导致财富分割;
另一方面是下一代的,自己的继承人们,他们的家庭变故影响家族的财富的传承。

家庭和睦是最好的投资

下面我们一代一代说,我们先来看看这一辈的问题,如何避免家庭关系变故影响财富。

我的观点很简单,就是提前预防!你要知道, 家庭和睦才是最好的投资。 夫妻关系好,家庭结构稳定,就是对家族财富最好的保护,比什么投资工具都要现实,都要高效。

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讲,一个家庭如果因为发生后方危机产生了财产风险,不但个人资产会受损,甚至会导致企业受到波及。

土豆网创始人王微和他前妻杨蕾之间的离婚纠纷,对他们公司上市的影响就最为典型。

2012年的11月9号,土豆网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纳斯达克上市申请。

第二天,杨蕾就向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提出了要分割离婚财产,要求对相关的土豆网境内公司的股权进行财产保全。

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都知道,因为土豆网部分股权面临被法律强制划转,上市申请就被驳回了,最终土豆网反而被优酷给收购了。

那么,怎么防止家庭关系变故可能导致的风险呢?
通常, 夫妻双方协商签订婚内财产协议,这个是最有效的应对不确定性财产风险的方式。

婚内财产协议的形式可以是在婚后购置财产的时候,一方自愿放弃所有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避免在突发事故或者一方突然死亡的情况下造成财产处置不清,从而产生纠纷。

虽然比不上家族信托能够对财产实行完全隔离,但也是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有效方式。婚内财产协议在应对债务问题上也有一定帮助,避免配偶的个人财产也被债权人追索。但有一个前提,是协议的签订必须是在债务发生之前,避免恶意转移资产的嫌疑。

财富继承的重点是明确财产归属

说完了这一辈的问题,我们来聊一聊下一辈。下一辈的家庭结构风险其实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子女的婚姻风险。

怎么讲呢?这一辈人自己家庭和睦很难确保下一辈子女家庭也和睦,尤其是现在年轻人结婚很冲动,离婚更冲动。所以高净值人群更担心自己的子女因为离婚导致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存在于多子女家庭。

在我经手过的很多私人财富管理案例中,其中就出现过不少,父母为几个孩子分别规划财产,以避免出现分家风险的案例。比如说,李嘉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把股份和公司给了老大,把所有的现金给了老二。

所以说,家族就是要对子女的财富单独规划,而不是简单的平分,这样就可以保证两个人互相不干预不影响。

以上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普遍,就是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子女之间的矛盾。

他们因为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或者因为非同胞兄弟姐妹,甚至还有非婚生子女的情况,都会影响家庭结构的稳定。

所以你现在知道了, 导致这两种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财产的归属不明确。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归属不明确呢?

通常是长辈们习惯以赠与的方式来表达对下一代的爱。但是你要知道, 只要是赠与,它就有隐患。

下面,我们来具体聊一聊这个话题。

第一个隐患, 很多赠与的行为都发生在口头上或者私下场合,最后这些赠与都会在事后变成争议财产,所以大额的赠与,公证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个隐患, 是家长给孩子买的婚前房产,孩子结婚以后,把房子卖了再买新房,就变成了夫妻共同财产,一旦二人发生婚变,这个资产是要被分割的。

第三个隐患, 是父母对子女的现金赠与也要确保婚前、婚后的账户分离。

我们有时候,给孩子的嫁妆可能是一张存了钱的储蓄卡,这个是婚前财产。但是如果子女在婚后往这张卡里存了钱,那对不起,那这笔钱就变成了婚内资产,就意味着与婚前财产是混同的,就变成了夫妻两人的共同财产。

第四个隐患, 是父母在子女的婚后赠与,法律上会优先推定为是赠与小夫妻俩的。如果意愿是单独赠与自己的孩子,也是需要到公证处,做单独赠与的公证的。

第五个隐患,如果你孩子是外籍人士,还有一个问题你要关注,很多国家是有遗产税的。为了防止大规模赠与逃避遗产税,这些国家会同时设置赠与税。赠与税作为惩罚条款,它会设定一个额度,在合理额度以内是免税的,但是超过这个额度,税率就要比遗产税还高。

我还要提醒你,有些问题,即使是公证也规避不了风险,比如说股票和房产。

因为婚前财产公证对一些现金资产,或者说是一些固定收益类资产还好,受法律保护,可以明确归属权。但是不要忘了,有一部分的资产是有增值部分的。婚前公证保护的价值是婚前财产的当时价值。

比如说房产,在你签署公证的当下,你的房产的价格是受到保护的。但是婚后增值的部分,两个人是要分的。如果结婚的时候一只股票值十块钱,离婚的时候涨到三十块。对不起,那二十块钱的增值部分,两个人是要平分的。

所以,现在大部分高净值人士不再继续采用赠与的形式,而是会借助一些工具:比如说法律架构、信托架构或者保单来进行管理。

我们这里讲管理,指的是生前资产,遗产不在这一章讨论的范畴。

借助法律、信托架构管理后辈资产

那具体怎么做呢?我这里给你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比如说我们想给女儿一定金额的嫁妆,我们不一定要给房子,也不一定要给股票或者证券。 我们可以通过投保保险并指定子女为受益人,这样就有效规避了子女的婚变风险。

不过保险,虽然可以分离所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但是在受益的形式上,灵活性比较差,基本上只能设置到期返还现金。在时间和金额上进行设计,并不能根据个性化的需求来决定给付条件。

第二种方法, 可以选择配置保险金信托。 在保险的基础上实现信托的部分功能,比如求学、结婚、生子等正向行为的奖励,还能避免受益人的监护人挪用保险金,同时可以增加或变更受益人。

第三种方法, 就是设置家族信托。 将资产交给信托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按自己的意愿明确信托受益人,包括分配的时点、条件以及分配的频率全权掌控在自己的手上,还可以灵活调整变更。

家族信托可以实现资产不以子女的名义持有,不计入子女婚内财产,同时,离婚时也就不需要分割了。

当然, 不管是哪一种家庭,我们都可以考虑以签订婚前协议的方式,明确夫妻双方各自的财产和债务范围以及权利归属等问题,避免个人财产与婚后共同财产混同。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给你介绍了高净值人群会利用哪些工具来控制家庭关系变故导致的财产分割。

这一辈人, 好好照顾你的家人才是铁律,家庭和睦就是最好的投资;
下一辈人, 在给子女充分的自由的前提下,利用金融工具帮他们管理未来。

如何管理?
我给你讲了三种方式,分别是:

第一,以投保保险并指定子女为受益人的方式来规避下一辈的婚变风险。
第二,选择配置保险金信托,在保险的基础上规范下一辈的行为。
第三,设立家族信托,让专业的人更专业地管理下一辈的方方面面。

接下来,我会告诉你为什么高净值人群那么有钱了,还需要购买高额商业保险。

4.怎样利用金融工具控制健康风险

到了这一讲,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的宏观层面你应该已经清楚了,家庭层面也已经有所了解,下面我们来聊一聊个人层面。

个人层面存在哪些风险呢?是健康

任何一个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健康,我相信你手上肯定也有一两个医疗保险或重大疾病的保单,那高净值人群会购买保险吗?他们怎么来管理自己的健康呢?

很多人会觉得高净值人群那么有钱,资产上千万,得个病顶多花个一两百万吧,花得起,上保险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你错了, 高净值人群不但会购买保险,而且还会购买高额保险。

为什么呢?这里我给你讲两个理念:

第一, 高额保险的本质是把健康风险的焦虑,从个人身上转移给保险公司;
第二, 他们在购买高额保险以后,考虑的并不是生病后的赔付,而是通过购买高额保险获得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将帮他们获得全球最好的医疗资源

高额保险买的是焦虑转移

关于第一个理念,个人健康风险的焦虑怎么转移给保险公司呢?我想通过两个案例帮助你理解。

第一个案例:
2010年以前中国最大的一张个人人身保险的保额大概是7000多万,也就是说这个客户一旦身故,保险公司就要赔付给他的家人7000多万人民币。
虽然今天这样的保单已经很多了,但是在8年以前,可以说是巨额保险了。
结果你知道吗?这个客户的整个生活都被保险公司给管起来了。他喜欢游泳,保险公司就派理财经理陪他游泳,送游泳卡,带他去健身。
为了分散风险,还把他的一部分保额分给了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做再保险。为什么呢?
因为当风险大到一定程度,保险公司不愿单独承保的时候,就会找到能给自己做保险的再保险公司共同承担。

从本质上讲,做再保险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散风险。
所以你想一想,如果这个客户哪里不舒服,打个电话给客服,就连这个保险公司的总经理都会关心他的身体状况的。

另一个案例是一个明星的案例:

张学友前几年在沈阳开演唱会,他的经纪公司为他投保了过亿的高额保险。所以从他的飞机降落,到演唱会结束后再上飞机,中间的整个过程,都是被保险公司严密参与监控的。
保险公司用自己的安保代替了经纪公司甚至是他本人的安保,为什么?因为他保额太高,保险公司承担不了损失。所以宁愿花钱雇全世界最好的安保公司,来提供最好的安保服务。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要对被保险人员最大限度地提供防止风险发生的服务。

你看,高净值人群到了这个层面,不再会焦虑健康这个问题了,因为这个事情已经从个人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公司。

高额保险是获得最优质医疗资源的捷径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理念, 高额保险能够帮你拿到全球最好的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在中国来讲是极其稀缺的,因为中国人多,优质的医疗资源少。很多人有钱,但不一定能够看到很好的医生,也不一定能够住进很好的病房。
我也碰到过一些朋友,虽然自己很有钱,但是一到要住院就打电话给我,托我找关系,给他们去挂号。

我经手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发生在前年。
我服务的那家保险公司的一个客户长期在鄂尔多斯工作,有一天突发心脏病,报案以后,保险公司马上安排直升机去当地对他进行了紧急救助。4个多小时,从鄂尔多斯直飞北京。到了北京以后,又换了一架直升飞机把他送到安贞医院。
中间所有的转机费用大约50万元,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的,保险公司花这个钱花得心甘情愿,因为它知道,如果这个客户当时没有救过来,他们要承担更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你要知道,保险公司独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决定了它们会经常投资一些医疗机构。比如说平安有平安好医生,太平投资了北大国际医院。

这些保险公司通过入股投资医院为客户间接提供优质的医疗资源。

上海有一家医院叫质子重离子医院,这个医院是保险公司投资的,里面有一台仪器,这个仪器可以把质子重离子加速到70%的光速,去照射肿瘤部位,快速杀死癌细胞。这种射线的半衰期非常短,所以当它杀完癌细胞,就不再具有放射性了,就没有副作用了。

如果我们把传统放疗比喻为霰弹枪,打一枪,杀敌一万自损三千,那么质子重离子就是狙击枪,这把枪开一枪需要多少钱?30万一枪。关键是,这个医院一年只能接待100个病人,有钱都排不上。如果你在这家公司买了大额保险,当有这种需求的时候,你想一想他们会不会优先安排你?

作为一个高净值人群,想拥有这个社会最头部的医疗资源,通常他都会把自己的保额上得高高的, 确保在意外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

当然,还有一些服务比如海外第二诊疗意见、海外医疗,这都是非常好的资源。这些服务如果你不知道,不享受,那就浪费了。我整理了一个服务列表作为福利放在文稿的最后,供你了解。

我们曾经有一位客户,得了肿瘤,拿到国内的治疗方案后不放心,就通过保险公司把他的检查报告送到美国,请美国最顶尖的梅奥医学中心做了一次单独的会诊。然后拿两个诊疗结果做对比,制定出更有效、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你看,当你在一家保险公司上了足够的保额的保险,实际上就间接地获得了优质的医疗资源。

一套最小化的个人健康保险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高净值人群是有一套最小化的保险规划策略的,我把它总结出来分享给你。

如果你要为自己购买一套能够获得一定医疗资源的保险,可以根据这个方案进行筛选和调整:

这个最策略其实非常简单, 一个基础保障+3倍于年收入的保额的重大疾病险就够了。

首先,你可以为自己配置一个基础保障: 拥有一份补充医疗保险,覆盖社保不能覆盖的自费药、私立医院或者特需门诊。

对更好的医疗资源有诉求的人群,还可以考虑环球医疗,这类保障会提供像是紧急救援、海外治疗、医疗费用垫资等服务。

不要以为这个很贵,基础的补充医疗其实一年可能只要几百块就够,高端的环球医疗一年只要一万多,可能比很多人养车的车险都便宜很多。

其次,有一个比你的年收入高出3倍保额的重大疾病保险, 这是为了应对重大疾病导致的突发性大额现金消费以及在未来漫长康复过程中的收入损失。

即使你是一个普通人,我也建议你,购买这类保险的时候,保额最少都不能低于30万,大概一年的花费也就是一万多一点。你要知道,当人得了重大疾病,30万也就只是覆盖了一个医药费用,都不包含后续的治疗和恢复期的生活费用。

当然,有的人希望再全面点,希望全覆盖的,还可以再购买一定保额的长期护理保险。当被保险人有一天丧失了生活能力、年老患病的时候,长期护理保险会为他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

我从事保险行业的时间比较长,但这门课都讲到这了,我才大范围提到保险,为什么呢?

因为保险这件事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 从健康风险管理这件事上你就能看出它工具的属性。

我过去学的注册理财规划师课程,也会把保险作为财富管理的基础来强调。就是说疾病面前是不分阶层的,想要应对健康风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建立自己的触发机制和应对办法。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购买这种医疗、重大疾病保险:

首先是对未知的健康风险起到一个保障作用;
其次是利用保险公司的服务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

另外,也是很多人忽略的一点,就算你健康真的出了问题,它后续的持续服务能力也会为你日后东山再起打下基础。
最后,我建议你除了按照以上的方法为自己配置一套基础性保险以外,按时定期体检也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还要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比如坚持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定期疏导压力等。

如果你有条件,还可以考虑日本或者美国的定期肿瘤筛查,尤其是日本。日本的PET—CT技术目前应该在全球是顶尖的。像东京一些公立医院,他们的医生完全可以检查到一个人大肠褶皱的癌变风险,这一点已经是非常厉害的技术了。

本讲小结

这一讲,你已经了解了高净值人群购买高额保险的两个原则。
第一,高额保险的本质是把健康风险的焦虑,从个人身上转移给保险公司;
第二,购买高额保险考虑的并不是生病后的赔付,而是一个通道,这个通道能够帮他们获得全球最顶尖的医疗资源。

从我的推荐中,你可能也找到了适合自己应对健康风险的触发机制。
接下来,我会告诉你高净值人群如何向后辈传承家庭财富。

9641c5caf6922ff310fb816374a35ede.jpg
2d744fd779d96420aa46a5b6bda34536.jpg
45b2c93d4c81b552d1a990ac4814ffa6.jpg
601bc8b56e9be4134e5bc3584c5bf0d7.jpg

5.怎样用金融工具传承家族意志和文化

到了这一讲,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自己这辈子的事我们已经盘点完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金融工具是如何帮他们向后辈不断传递意志和价值观的。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我们国家的第一批富豪,他们的财务需求其实非常简单,他们的投资偏好永远是收益第一位,大多数人还是希望通过投资理财赚取更多的钱。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财富管理的发展,今天,这些富豪都已经七十多岁了。 他们的观念开始从继续获得更高收益转向了退休,将财富用不多的余生逐渐地、安全地向自己的后辈进行转移。

而这种转移其实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家族财富和事业的传承;
第二,家族文化和影响力的传承。

在固定周期内规划资产传承

千万不要认为巨额财富可以在一夜之间传给后代。把大量现金交给一个心智不成熟、不会驾驭财富的二代,相当于给自己的孩子喂毒药,而且一次性地传承,还会让后代面临着高额的税收。

对于财富和事业,高净值人群通常会把这种传承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周期里去配比。 你可以记住这样一句话:

“十年投国债,二十年投蓝筹股和指数股,三十年投长期寿险”。

先说国债,国债的投资回报率是最低的,它大概只有5%以下,但是它的风险也是非常低的,你相信任何一个投资机构都不如相信国家。

如果准备把自己的资产用十年时间传到孩子手里,国债是高净值人群会优先考虑的。

再往上走,买指数要比给孩子买更好的车划算。

巴菲特曾经跟一个对冲基金的管理者打赌说,我就买标准普尔指数,你随便怎么买,我们俩比十年,十年之后看谁赢,结果比赛到了第七年就以对冲基金认输告终,标准普尔指数稳定在年化7左右的收益,远远超过过了这个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的操盘2.3%的收益。

所以说,十年二十年,我们就买国债,买蓝筹股和指数就好了,买定离手,不要老去操作,那是孩子的钱,安全第一。

同时现在孩子出国比较多,可以每年都换一些外汇,放在香港和美国,但这些地区和国家利息非常低,你可以买美股、港股的蓝筹,也是买定离手,佛系炒股,不要操作。

条件再好一点的,买海外的房产,日本的房产租金回报很不错,美国的房产长期看也很好。你别看2008年次贷危机暴跌,2014年就涨回来了,比较坚挺。

再长一点的时间,咱们说三十年。 这个周期,我们就要规划孩子的现金流,可以选择给孩子购买长期年金保险或做家庭信托。

因为中国的保险机构在保险法的监管下是有一些法律属性的。其次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监管也非常严格。你把钱交给保险公司,一般来讲的话,要比交给其他的理财机构更为安全。

通过三种方式传承家族财富

这里,我再给你重点介绍三个高净值人群在财富传承过程中会用到的方式: 信托公司、家族办公室和财富管理机构。

第一种方式:信托, 也就是说,我们会借助信托法律架构的方式来进行定向传承和安排。关于信托的内容我们在第三讲就已经涉及了,它的好处就是在传承财富的过程中同时规范下一代的行为。

高净值人群把自己的资产收益权、支配权跟所有权交给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本质上是为了进行剥离。 因为当这个所有权剥离给了信托公司,本身来讲他就免除了税务的责任。同时消费的风险也被剥离掉了。

但是支配权还是依然存在的,就是说他可以选择给不给予下一代资产或者怎么给予下一代资产。

我见过很多的家长给孩子做信托规则设计的时候很有意思:

有一个妈妈特别担心的事情就是儿子去英国留学会找一个英国女朋友结婚。所以她在儿子留学之前给儿子做了信托基金,里面有一条规则是:

你去英国读书,每年都可以从信托基金领多少钱的学费,每个月领多少生活费,花光了没关系,下个月还有。但是你这个月花光了,就得自己想办法。同时,交女朋友可以,你交英国人、法国人都好,但是千万不要领回家结婚。领回家你就少很大一笔钱。

还有一个例子:

一个家长给孩子结婚的礼物不是房子,不是股票,而是一份结合保单的信托合同。是什么内容呢?这两个孩子夫妻关系好,每个月就能从基金里面领到让他俩衣食无忧的生活费,去旅游、购物都可以。

但是夫妻关系不好,一旦发生了婚姻风险,支配者也就是说家长可以直接跟信托机构终止对他们进行现金的给付,小两口从此得不到额外的收入。当然得不到就无从进行分割,也就是说,他俩即使离婚了也分不了这笔钱。

你看,这就是通过信托的方式一方面把资产给子女传递下去,另一方面还对子女人生中各个阶段的风险进行了有效规避。

第二种方式,就是极高端的人士还会选择自建管理团队。 比如说成立一个自己的基金,成立一个自己家里的资产管理公司,专门来打理家族的资产。当然这种方法成本非常地高,同时也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管理它。

因为自建团队的成本非常高,所以 第三种方式是目前很多的高净值人士会委托全球比较顶尖的机构,像洛克菲勒、美林、高盛来帮他们进行资产管理。

传承影响力是全球顶尖富豪们在做的事

在财富传承这件事上,还有另外一群人,就是我们全球的顶尖“老钱”们,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东方国家、亚洲国家偏向于传承钱、传承产业、传承技能。一些古老的技术很多都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

给后辈钱,他们就是富二代;
给产业,他们就拥有了家族企业;
给技能,他们就变成一个祖传的手艺者。

而西方国家的老钱们,偏向于传承价值观和影响力,也就是家族文化的传承。

这里我要给你介绍一个投资品类叫 影响力投资, 通过什么方式呢?就是通过投资教育和投资慈善。

因为对于这些顶级的富豪来说,他们家族财富的传递一定是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长。

在这个维度下,富豪们通常会选择投资教育,

给孩子提供最顶尖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注重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

这样呢,下一代长大后未必会被动接受父辈传递下来的事业,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但是这个背后,关于财富最本质的东西,那些家族的视野、意志力、文化和精神,却被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了。

另外, 通过建立慈善机构,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些慈善方面的安排, 也能让孩子养成对财富的敬畏之心,看到一些弱势群体尽量地关怀,培养他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同时,做慈善这种方式,还可以让整个家族得到来自于社会的、政府的、政策的多方面的支持和保护。

比如说比尔.盖茨花一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了微软帝国。但是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选择全身而退,完全将自己的财产投入到慈善领域。你看到盖茨基金会作为一个基金,它承诺所有的收益都是要捐献出去的。他的妻子、他的子女投身在全球需要救助的第一线。

我在2016年的时候,去盖茨基金会考察,发现他们对外宣传的很多材料里面,他的女儿都是在非洲那种最穷的地方用骆驼给人家运药、运淡水。有人说比尔.盖茨是钱赚够了,想做点别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比尔盖茨的智慧。

创造财富可能二十年的时间就够了,但是传承财富、守护财富、传承价值观、传承家族的一些理念可能需要用余生中所有的时间去投入、去做。

你对一个顶级家族的看法、对这个家族的敬畏,就是从了解到他的家族传承理念的那一刻开始的。

总结

好了,我的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课程中,我给你讲了2个财富管理模型,分别是高净值人群适用的金字塔模型和大部分人适用的冰山模型。
我还告诉你了1套最小化的个人健康保险策略,那就是一个基础保障加3倍于年收入保额的重大疾病险。
另外,我给你介绍了保险、信托、家族办公室、财富管理机构这4类金融管理方式和大量可参考的案例。
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也是我最后一定要再次提醒你的,是这群人的几个最有价值的观念:

第一, 分散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本质不是为了获得收益而是对抗未来长周期内的不确定性。
第二, 建立资产边界意识,提前设置防火墙,是对个人、家庭、企业最大的保护。
第三, 这一代,家庭和睦是最好的投资。下一代,给子女充分的自由,但是用金融工具帮他们管理未来。
第四, 高额保险的本质不是为了赔付,而是为了转移焦虑和获得最优质的医疗资源。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比你更怕你出问题。
第五, 传承价值观远比传承金钱更重要,如果你能看透财富的本质,那么,财富就能传承下去了。

最后,希望你在自我财富规划的路上获得最有价值的洞见与智慧。

谢谢!

什么是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先看左边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存货、不动产、无形资产等等。这里主要是指一家公司拥有的所有资产。这个并不难理解。 再看右边,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负债,主要包含应付账款和长短期负债,简单理解就是欠原材料供应商的和银行的钱。 不少人不理解的是「股东权益」这个部分。我们先不直接来说,我们换一种思路,我们刚刚说了资产=负债+股东权益,那么股东权益其实就是“资产-负债”,也就是“净资产”。说到这应该就好理解了。也理解了为什么左右要相等。那直接叫净资产不是很好么,为什么还要叫股东权益,你可以这么理解,净资产可不就是股东的么,所以这两个是一回事。 我们重新梳理下,其实你公司的资产就两种来源,一种是找别人的借的钱,一种是股东的钱。所以会有左右恒等的公式存在。

流动资产
现金、约当现金(可以随时非常方便变现的资产)、短期投资、应收账款等。

基金及长期投资
投资其他公司股票,债券,不动产等。

固定资产
设备、厂房、土地等。

无形资产
商誉、商标、专利

其中商誉就是如果你公司被别的公司收购的话,

「商誉=收购价-净资产」。

举个例子:
乙公司的总资产为100亿,负债85亿,甲公司出价20亿收购了乙公司,那么甲公司的商誉是多少?答案:5亿元。

什么是负债比(财务杠杆)?

现在大家对资产负债表有个基本的认识了,我们再来深入一下,看看什么是财务杠杆。我们再来看下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我们现在知道右边分成两个部分。负债和股东权益,但是这两个部分的比例并不都是五五开。不同的公司这两个部分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我们这里引入一个概念,

财务杠杆计算方式是负债/资产。

如果这个比例高,说明这个杆子的位置靠下,说明公司负债比较多,如果遇到经济不景气,银行撤资,就会破产。

如果这个比例比较低,说明杆子的位置比较高,从银行借的钱比较少,股东出的钱比较多,相对来说就更容易扛过不景气的时期。

理想的负债比是50% ,如果超过80% 风险就会非常大。

生意的完整周期是什么?

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意的完整周期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

资产的角度去看,包括两个时间段

存货在库天数:从「购料->生产->存储->卖出」这样的一整段时间。
应收账款回收天数:从卖出后到收到货款这一段时间。

负债的角度去看,也包括两个时间段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也就是说从购料到需要付材料款的天数。
现金转换周期: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缺钱的天数。

我们来结合图片,举个例子来看:

假如我们现在有家巧克力工厂。需要购买的原材料有可可粉,可可粉供应商答应可以最迟30天付材料款。从买到可可粉到生产出巧克力需要10天,生产出来之后,平均在仓库需要存储15天才能卖掉。卖掉之后,需要20天才能收到货款。

这家工厂的生意完整周期是多少天?
答:10+15+20=45天

那这家工厂的现金转换周期有多少天?
答:45-30=15天

也就是说,我们从可可粉常供应商那边借鸡生蛋也只能维持到30天,后面的15天如果没有自己的现金来支撑的话,资金链就会断裂。注意图上的红色三角形其实可以左右跳转,越靠右越好,办法就是快收慢付,也就是说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延长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这个例子中,假如我们可以把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减少到5天。那么就可以完全不需要额外的现金就可以运转起来。
当然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并不大,所以只能尽量减少缺钱的天数,而不能完全避免。

利润表到底应该怎么看?

先上笔记:

接下来是重新整理输出:

一、什么是利润表

我最开始理解的利润表应该就是企业赚钱的多少,简单粗暴的认为就是收入-成本=利润。虽然这样也没错,但是太过于简单粗暴。实际上,利润表反映的信息要多上很多,而且利润分为毛利和净利,影响净利的不但有营业费用,还有其他的收入支出。这都是以前没想到的。下面我就来拆解一下。

二、利润表的漏斗模型

先做一下说明,漏斗模型中的红色字体表示的主要是各种支出。中间的黑色大字体是代表各种收入和利润。最右侧的两个方框是对支出的解释。

首先,我们要从上到下看这个漏斗模型,从销货收入到净利,中间要去除很多个环节的成本。下面我们用水果店作为例子来解释下。
比如现在老王有一个水果店,只卖苹果,进货价是3元/斤,销售价格是5元/斤。每天卖出100斤苹果。
我们卖出货品(苹果),得到销货收入500元。

我们要去除销货成本(进货费用,存储费用等等),这里假设存储100斤苹果每天需要10块钱。那么我们的销货成本就是进货成本300元+存储成本10元,合计310元。

销货收入-销货成本可以得出我们的销货毛利是190元。

但是开水果店还有其他费用,比如老王雇人在小区内贴广告,每天花费10元,房租平均每天20块,这些和营业相关的都属于营业费用。我们用销售毛利190元-营业费用30元就得到了营业利益160元。

假设老王还在炒股,这个月股票平均每天亏损30元。那么我们的其他收入支出中支出就是30元。那么我们的税前息前盈余130元=营业利益160元-其他支出30元。

这还没完,做生意还要交税,可能还有银行贷款需要缴利息,假设我们税费合计到每天是20元,利息是10元。那么我们的净利100元=税前息前盈余130元-利息支出10元-所得税20元。

这个计算过程展示在下图中了,如果还不太明白的,可以对比看下。

这里先回答图中的问题,有没有净利大于营业利益的情况?

答案是有的,因为加入其它收入支出部分如果有很多额外的收入的话,净利就会大于营业利益。比如上面的例子中,老王买的股票大涨,每天进账100元,那么老王的营业利益还是160元,但是老王的净利就是160+100-30=230元。

三、利润表提供的几个关键信息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好像一个企业或者一家店面赚不赚钱只需要看净利这个指标就好了,反映的是最终结果嘛。不好意思,真实的世界可没这么简单。

净利不是现金,不能直接拿来花用。

请注意我们刚刚举的例子中,老王是卖水果的,我们假设是老王采购水果和卖出水果都是实时交易,不存在赊账的问题。但是实际的企业中,销售货品和钱款的进出肯定不是同时,都存在一个时间差。看下面的案例分析


(补充说明:OA30天的意思是供货之后,可以延迟30天再付款)

从损益表来看,张晓月的方案第二个月就开始盈利了,而苏丽雯的方案到第三个月还是亏损的,如果只用净利来判断一家企业的好坏,显然我们应该选张晓月来进行投资。

真的是这样的么?
我们来看看两家企业的现金流量表:

你肯定要说”what the fuck?”,为什么张晓月第三个月就亏这么多钱了?而看起来一直在亏损的苏丽雯反而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呢?

我们来分析下:

张晓月:第一个月卖出20000元的产品,但是因为她给客户的是OA60天,所以第三个月才能收到这笔钱。而每个月的营业费用一直需要支付所以每个月出账10000元,同时因为购货商的OA是30天,所以从第二个月开始,要支付从厂家进货的费用12000元。导致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出现了严重亏损。

苏丽雯:第一个月卖出50000元的产品,但因为她开的是餐厅,所以不存在客户赊账的问题,所以每个月的销货收入是实时进账,而且因为供货商给他的OA是60天,所以一直到第三个月,才需要支付第一个月产生的35000元销货成本。算下来,反而她手里的现金越来越多。

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问题:净利不是现金,不能直接拿来花用。

而且说明了一个问题,只看利润表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利润表要结合现金流量表一起看。

那么我们得到结论之后,针对张晓月的方案有没有改善方法?

我们来看看张晓月如果把给客户的OA减少到30天,供货商的OA延长到60天,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同样的生意,开始扭亏为盈了,其实只是跳转了付款的间隔而已,所以这个方案简称就是:快收慢付!。这样可以保证手中可周转的现金尽可能的多。

赚钱的能力=“好生意”+“真本事”

看一门生意是不是好生意,主要看毛利高不高

这句话要解释下,只是针对这个生意而言,比如老王,卖水果,毛利率是190/500,还是挺高的。说明卖水果是门好生意。

看一个企业有没有赚钱的真本事,更应该关注的是营业费用

虽然卖水果的毛利率比较高,但是如果老王不善管理,选的地点不好,租金高,花了太多钱贴小广告,还有可能被城管罚钱。导致营业利益尽然是负值,那么老王这个店就没有赚钱的本事。

所以,综合来看:既是好生意,又有真本事的企业才是值得投资的企业。

其他收入支出对净利的影响

这块是特别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一家公司之前净利有1.5亿,有1亿股,它的股价为:1.5/1=1.5元/股;后来它投资买地,后来地价升值,该公司额外获得了60亿净收入,它的股价为:(60+1.5)/1=61.5元/股,它是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吗?

这个问题就是属于其他收入支出对净利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这家公司的股票上涨纯粹是走狗屎运,只是沾了地价上涨的光。本身的运营能力并没有提升,因为股票上涨完全可以归因于地价上涨。

反过来,再举一个例子:

一家公司的营业利益是1亿元且每年保持一个快速上涨,但每年的净利竟然都只在1000万徘徊,回去追溯原因,公司高层为了自己爽,花钱买了一艘游艇、豪车、公款旅游等。

这家公司并不是不会赚钱,而且胡乱花钱,所以要做的是加强监管,控制不合理支出。只要管理跟上,可能是成长性不错的公司。

但是从普通投资者角度来看,这样的公司也不能投。

四、投资的重要原则

无他,仅此一句:”长期、稳定、获利!”

“股神”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世界

2018.08.30,是“股神”沃伦·巴菲特的88岁生日。

咱们专门介绍一本巴菲特的传记——

《滚雪球》

作者:[美] 艾丽斯·施罗德
译者:覃扬眉 丁颖颖 张万伟 张春明 张艳云
出版:中信出版社

为什么巴菲特能创造一个又一个投资奇迹?为什么大佬们愿意花百万美金,换取和他吃顿午饭的机会?

作为巴菲特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这本书带你走进真实的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世界。

  1. 这本书的作者艾丽斯·施罗德,不仅曾是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更是巴菲特的忘年交。作为巴菲特官方授权的唯一传记,这本书得到了巴菲特的大力支持——他前后花五年时间与作者深谈。毫不夸张地说,关于巴菲特的书如果只读一本,一定非这本莫属。

  2. 书名源于巴菲特的一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一小把雪在雪地里滚几下,就会变成大雪球;如果坡道够长,雪球就能继续变大。这就是“滚雪球理论”,也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缩影,用它来做书名,再合适不过。

  3.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巴菲特成功的重要因素。巴菲特的父亲就是一位职业的股票经纪人,很早就带他进入了金融世界。很小的时候,巴菲特就发现自己对金融数字感兴趣;7岁时,开始阅读父亲书架上关于投资的书;10岁生日那天,父亲带他去了华尔街,并一起拜访了高盛传奇CEO温伯格。

  4. “内部记分卡”

这也是父亲对巴菲特的重要影响。所谓“内部记分卡”,就是内心要有一套处事的标准和价值观,不受外界干扰。在漫长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一贯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在重大决策,甚至金融危机中,也能坚持自己的投资准则

  1. “烟蒂理论”

“烟蒂理论“是导师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的影响之一。格雷厄姆认为:很多受外部环境影响而价格低迷、无人问津的股票,就像是人们丢掉的烟蒂。只要环境好转,价格就会上涨。如果找到这些“烟蒂”吸上一口,就能多少赚些钱。巴菲特早期的投资,就在不断寻找“烟蒂”,这让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1. 配置资产的艺术:多元化经营

这是巴菲特从格雷厄姆身上学到的另一个技巧。格雷厄姆的做法是:用一项生意赚的钱去投资另一项回报更丰厚的生意。比如,用投资的煤矿企业的资金,去投资回报更丰厚的内衣行业。巴菲特从中获得的启发是——多元化经营。最初他买下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时候,这还只是一家纺织厂,而现在已经变成世界著名的多元化投资企业。

  1. 反思“烟蒂理论”

这是搭档查理·芒格对巴菲特最大的影响。在投资早期,巴菲特受到格雷厄姆“烟蒂理论”的影响,虽然也赚了不少钱,但做的都是辛苦寻找烟蒂的苦差事。在芒格的影响下,巴菲特认识到:以高价买被低估的好公司股票,远比以低价买烂公司划算得多。

巴菲特专门总结道:好的投资就是寻找有一流管理的一流生意。这就是他价值投资理论的最小化模型——寻找一家好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

  1. “鞋扣理论”

这个理念,来自芒格一位同学的父亲。因为鞋扣市场很小,所以这位同学的父亲很快占据了整个鞋扣市场。然后便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是全能专家,对所有事都高谈阔论、指手画脚。芒格警惕自己变成这样的人,也影响到了巴菲特。巴菲特给自己圈定了一个能力范围:钱、投资和自己的生活。除此之外,既不花时间研究,也不指手画脚。

这就是巴菲特投资的重要原则——能力圈 原则。不需要通晓每一家公司,而只在自己真正了解的企业中做选择

  1. 纵观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有三件法宝是他毕生坚持的。

法宝一:浮存金

所谓浮存金,就是预先收取,之后再支出的钱。如果利用收取和支出之间的时间差去投资,就能做到一本万利。各个行业中,最明显的就是保险业。浮存金不仅金额高,而且可利用的周期长。早在上世纪50年代,很多人都还搞不清保险是怎么回事时,巴菲特就开始利用保险的浮存金进行投资了。直到现在,他旗下的保险公司还在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投资资金。

  1. 法宝二:复利

巴菲特的那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很湿的雪”就是刚才说的浮存金;而“很长的坡”,则是复利。

复利就是我们常说的“利滚利”。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低估了复利的作用。你肯定见过这样一段话:“0.99的365次方=0.03,而1.01的365次方=37.8”,这就是复利的力量。巴菲特早在高中时,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时他买了一台投币弹子机放在理发店里。赚到钱后,并没有选择收手,而是拿所有的钱买了第二台、第三台……

  1. 法宝三:专注

巴菲特的专注,就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做看似简单,甚至很笨的事。每天八点半到办公室,先阅读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然后看旗下各公司的报表和数据,再钻研还没买的几百家公司的报告,学习海外市场的情况。这就是巴菲特的工作日常。不同于很多呆在办公室读报告的投资者,巴菲特事必躬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认识一个女孩,你必须亲自了解她的一切。”

巴菲特先生,你的智慧真实地帮助了很多人,我们要在此,祝你生日快乐!

让我们对《滚雪球》这本书的作者施罗德,译者覃扬眉、丁颖颖、张万伟、张春明、张艳云,出版方中信出版社,也说一声感谢!

最后,让我们记住巴菲特的名言: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越早越好

越早开始越好的事情没几个,理财排在第一位

理财是人生最重要的技能—没有“之一”,可大多数人就是不会。很多人想学却没学明白,有人干脆拒绝理财—觉得费那劲根本没用。全球都一样。

美国的调查统计数据是这样的1:

56%的人没有为自己存一笔“应急钱”。
46%的人给自己准备的“退休金”低于10000美元。

这说明,大部分人是没有理财准备的。

中国的调查统计数据是这样的2:

59%的家庭正在或者曾经进行投资理财。
18%的家庭从未进行投资理财,但未来半年会考虑进行投资理财。
23%的家庭拒绝理财。
在有理财经历的家庭中,45% 的家庭的理财行为未有明确的目标,随机性较强,21% 的家庭有比较明确的理财目标,15% 的家庭已将理财视为生活的乐趣。

这说明,大部分的家庭也缺少理财的观念。

很多人遗憾学校里不教理财,这其实也不怪义务教育体系的设计者。

全球都一样,有能力教理财的老师明显不够用3。
无法通过标准化考试去衡量教学效果。
可能引发教育不公正,因为理财实践过于依赖家庭条件。
其实已经尽力教了,例如加、减、乘、除,还有利息、复利什么的。

还有很多说不明、道不白的理由。

细想想,关于“大多数人不会理财”这个事实,“学校里没教”其实并不是理由,因为学校里教的他们也没全学会。
先说说那块著名的棉花糖

1970 年前后,斯坦福大学的教授 Wlater Mischel 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棉花糖测试”。

每次实验时,屋子里只有一名学龄前儿童和一名实验者。孩子坐在小桌子前,桌子上只有一个盘子和一个摇铃,盘子里有一块棉花糖。实验者对孩子说,自己要到隔壁屋子“干活”,如果孩子想吃这块棉花糖,就摇铃,实验者马上会回来,孩子就可以把棉花糖吃掉;但是如果孩子能忍住不吃,一直等到实验者“自己回来”,那么孩子可以吃两块棉花糖。

多数孩子当然忍不住诱惑,不到15分钟就吃掉了那块棉花糖。只有 30% 左右的孩子“拼命”忍住,最终吃到了两块棉花糖—这些孩子才 4 岁,就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自控能力。

实验并未就此结束。在后面的 20 多年里,除了 Wlater Mischel 之外,还有很多人做了跟进实验,最终的结果多少令人震惊:能抗拒诱惑、有足够自控力的孩子,长大之后,SAT 成绩平均高出 210 分;而从整体来看,他们的生活质量相对更高。

回来说说理财的事

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财的困难与矛盾来自这样一个窘境:很难很早开始,等开始的时候已经太晚。

所谓的理财,理论上并不应该狭义地理解为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存钱、做预算、控制开销、赚更多利息、赚利息差、正确使用信用卡、购置不动产、投资一些多少有风险的标的,这些都是理财活动。所谓理财,这个定义比较合理、准确:

如何有效管理现金流

—— 这其实与钱多钱少关系不大。

开始工作之前,大多数人没有收入来源,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时候攒钱和存钱没有意义,因为那些钱其实是“一直存在父母那里的”,也就是说,理财这事儿实际上是父母“包办”的—可实际上大多数父母并不理财。

在“棉花糖实验”的跟进实验中,研究者发现,贫穷与自制力差有很大的正相关。这也很容易解释:贫穷意味着诱惑显得更多、更大、更明显。也就是说,即便在自制力实际上差不多的情况下,贫穷的个体与富有的个体相比,贫穷的个体也会表现得更差。

年轻人相对是穷的,于是,相对来看需要更多的自制力才能抵制诱惑。这其中的重要因素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时间的感受不同。对一个 5 岁的孩子来说,等待 1 年,相当于等待他已经感受过的“一生”的 20%;对一个 50 岁的人来说,等待 1 年,相当于等待他已经感受过的“一生”的 2% —难易程度之间的巨大差异可想而知。正如乔辛·迪·波沙达在TED上的讲演中提到的:告诉一个 4 岁的孩子要等 15 分钟才能享受他喜欢的东西,就如同告诉我们大人,“我们 2 小时后会给你送咖啡过来”。

顺带算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根据以上信息,乔辛·迪·波沙达所说的“大人”应该是多少岁?

上面提到的“大人”的年龄(x)大约是32岁。

话说回来,基于以下几个常见的理由,大多数人并没有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理财:

父母本身很可能没有足够的理财知识和理财活动;
基数太小的时候,利息什么的看起来很没劲—即使上学的时候学习过复利计算;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验结果—对年轻人来说,等待的时间显得更长;
诱惑就在眼前,且显得更大;
更多的情况下,大多数年轻人对“理财”的定义理解错误,以为理财是需要去银行排长队才能干的事情,而不是“如何有效管理现金流”,于是把一个原本从很早就应该开始做的事情当作无所谓的事情处理了……

还有一个特别逗的现象:人们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有特殊的处理手段—最终会通过包装进行自我保护。“谈钱不就俗了吗?”或者“我才不想成为天天只会算计的人呢!”这其实是对自己的大脑实施“永久性伤害”—很难恢复。

为什么今天的人更应该重视理财呢?

理由特别简单,最重要的是:

人们的平均寿命变得更长了。

平均寿命增加了多少?全球范围内各地区不等,但总体上是两代人的时间,平均寿命增加了 15 ~ 30 年。

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因素是:人们可获得收入的工作时间也随之变长了。也就是说,从全球范围来看,人们理财的环境变得更“现实”了,有更多的钱需要管理,有更长的时间去管理钱,而最为重要的是 —— 哪怕起点稍微低一点也无所谓了。

如果你还没开始,那就从现在开始吧。反正都来得及。

理财成功与否与聪明与否的统计关联最小

投资理财的成功与否,从本质上来看,与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关联是最小的,因为事实上理财需要的知识相对简单,会加、减、乘、除,会做简单的调查比较即可。

理财最难的地方有两个:

对自我的把控
对风险的把控

这两个都是可习得的,且习得之后不可逆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都是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习得的技能。

Walter Mischel 在他的书中提到,他通过这样的训练使 4 岁的孩子瞬间提高了自制力:“你把这张桌子想象成一个大画框,这个盘子和这块棉花糖都是画中的东西,其实吃不到的……”

而另外一组小朋友却没有这样的提醒。相对来看,把棉花糖想象成画中之物的孩子,自控力要比没有获得提醒的孩子强出很多 —— 原本只有不到 1/3 的孩子可以忍住,现在有 2/3 以上的孩子可以忍住。

仔细观察那些不通过提醒就能忍住的孩子,他们最常用的做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站起来四处遛达,或者坐在桌子底下哼歌…… 而那些忍不住的孩子,几乎共同的特征就是死盯着那块棉花糖看,结果就是 —— 诱惑显得越来越大。

转移注意力是抵御诱惑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手段,这其实也是后来理财成功的人常用的手段。他们会尝试着骗自己,把那些定期存款或者股票投资当作“已经丢了”,尽量不去想它,不去看它。这跟聪明与否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有时候,骗骗自己也挺好的,不是吗?

Walter Mischel 教授在他的书中没有提到另外一个跟进实验。2012 年,罗切斯特的研究人员做了这样一个设定:

第一组孩子在进行棉花糖测试之前经历过一次被承诺却未实现的情况,比如,有条件地答应给孩子一件礼物,后来条件满足了却没有给孩子礼物;

第二组孩子在进行棉花糖测试之前经历过一次承诺被实现的情况,比如,有条件地答应给孩子一件礼物,后来条件满足了,孩子就真的拿到了礼物。

结果怎样呢?第二组孩子表现出的自制力比第一组孩子高 3 倍!4 因为对第一组孩子来说,生活教育他们,“马上吃掉”才是最佳策略,至于承诺的第二块嘛,本来就不存在!那些随便给孩子承诺,而后又经常让孩子失望的家长们,面壁去吧。你们的下一代就那么轻易地被你们毁了,你们也完全不知道——说你们点啥好呢?!

关于对风险的把控,更是与智商、与遗传没关系的事情。前面提到过,有研究表明,婴儿第一次见到蛇就害怕,见到枪却无所谓。为什么呢?因为对蛇的恐惧是根植在基因里的,对枪的恐惧嘛,离“可通过遗传获得”还差几万年的光景呢。于是,理财上的风险意识,跟遗传没什么关系,跟智商关系也不大,它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失败、通过自己的教训、通过自己的总结才能获得的东西—哪怕在书上看过、听别人说过也没用。

所以说,理财这件事肯定是越早开始越好。年轻的时候理财虽然难,但即便发生风险,损失也不会太多—因为本来就没有太多。等可管理的财富多了才开始学习,一旦损失,就肯定惨重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可怕的是—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小结

2014 年,Walter Mischel 在 CBS 的采访中说,

“我现在最感兴趣的是,在‘棉花糖测试’中失败的那些孩子里,有少数最终学会了自控,成年后也非常优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不管怎么说,这只能证明,自控与自制是可以习得的,并且,一旦习得就不会失去,这才是关键。而反过来,开始学习理财,可能也是改善自制力、自控力的方法,不是吗?

如何开始

理财越早开始越好,这已经说过了。那如何开始呢?从今天开始存钱。

存钱这件事究竟有多难呢?统计表明,73% 的美国人只有不到 1,000 美元的“应急钱”。按说,中国的文化决定了历史上的储蓄率全球最高,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年轻一代的成长,以及信用卡的普及,过不了久,中国人估计也跟美国人差不多了。

从心理学上讲,理财教育很难成功的原因在于传统理财教育总是很“笨”,总是用错词 —— —— 这不是开玩笑,有时候改改措辞就可能引发巨大的改变。

教育者常常很“土”、很“笨”,想的是如何把别人从火坑里拉出来,干的却总是上前踹一脚的事情,然后还总恨铁不成钢……

真的不要告诉自己,“我需要存钱,将来用来应急”。“应急”这个词会引发大多数人的心理抵触。这个词会令我们紧张、不悦。谁愿意真的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遇到倒霉事呢?虽然,我们都知道那其实是真的、必然的……

如果这样告诉自己,可能更容易成功:

“我得存钱,我才不想跟那些笨蛋一样呢……”

我们推理一下:毫无疑问,不存钱的人,在理财这个人生最重要的技能上就是笨蛋。然后,无论你是谁,都不希望自己成为笨蛋,这也毫无疑问。于是,这是一个“因为没有引发负面情绪而更容易被大脑采纳的建议”。

也不要告诉自己:“为了存下钱,就要拼命省钱。”靠省钱发财明显是不可能的 —— 如果你的赚钱速度低于平均水准的话。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固化,都与个体的赚钱速度有直接关系,而不是与节俭程度有关系。在赚钱速度很快的人中也有非常节俭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靠节俭致富的。而且,这个建议不仅会引发负面情绪,还会直接给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 ——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得到负面影响。

自制力很重要,但每个人的自制力是不一样的,过分自控只能带来不舒适。另外,要知道一个重要的事实: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总量一定的,某些方面的高度自控,会导致在其他方面的失控。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公认自制力过人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竟然一直无法戒烟!所以,在一些事情上适当放宽对自己的要求,其实是健康的,反过来才是有害的。

该花就要花,有的时候就要活在当下 —— 注意,只是“有的时候” —— 更多的时候要活在未来。40 岁之前不富有,爱吃麦当劳、肯德基的人,哪怕有一天真的中了彩票,也会痛苦地发现自己其实还是觉得垃圾食品更好吃。人的年纪越大,赚到的钱对生活质量的改善越小,这是事实。年轻的时候,确实应该适当地享受人生,甚至应该有意培养一些高质量的生活习惯。

问题在于能否清楚认识“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让我们再审视一个事实:爱面子其实是绝大多数人存不下钱的根本原因。年轻人更爱面子,为什么呢?说穿了,就是不成熟呗 —— 过分地、没必要地在意他人的看法。从商业模式上,校园分期是很成功的;从风险投资的角度,那几个做校园分期的创始人也是非常优秀的,优秀到令人眼红。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那些肯支付年化 30% 甚至 50% 的利息购买 iPhone 的人,也挺吓人的…… 真的合适吗?分期没还完的时候,新一代 iPhone 又出来了……

如何摆脱呢?我有经验 —— 海量阅读心理学书籍。尼采认为“一切都是主观的”,其实也有一点点道理,因为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都是受自己的主观意识所影响的,或轻或重,只不过有些人可以通过对心理学常识的理解去调整自己。

还有一个办法非常有效:给自己培养一个不那么费钱的兴趣爱好。大多数人出去花钱,根本上来看就是“闲的” —— 女性读者该笑出声了,因为她们自己最清楚。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一个超级省钱的兴趣爱好,可竟然有很多人认为“书太贵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连希望对一些人而言都是极其危险的”。再如,弹琴也是一个花钱比较少的兴趣爱好,吉他比钢琴花钱更少。有个兴趣爱好的好处是,闲暇时间有所寄托 —— 没工夫乱花钱,这不挺好的吗?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财无非就是“开源节流”。相对来看,“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才是正途。对年轻人来说,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营收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微博、微信朋友圈固然得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花更多时间去系统地研读正式书籍,多花时间去打磨自己的劳动技能。不要只顾着升级手机系统,也要常常升级自己的大脑,选择更好、更强的思维模式,进而有能力作出不同的选择。

最后,死活存不下钱的人,某种意义上都有共同的特征 —— 常常“一厢情愿”。他们一开始是“心里希望”,后来是“认定”一切都会自动变好,甚至进一步成功地欺骗自己:“这才是正能量”……骨子里,这是拒绝成长,拒绝承担责任,乃至心理学上还有个专门的词 —— 彼得潘综合症1。

现实是这样的: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整体上来看是会越来越好的,可每个个体的状况却不一定。很多人越来越糟,没有人会自动变好,只有行动才会带来变化,期望本身在没有行动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变成自我欺骗。

好吧,现在没有借口了。开始存钱吧。

存多少好呢?“砖家”的建议是 —— 对,他们就是“砖家”:

50% 花在生活必需上; 30% 花在生活质量上; 20% 存起来。

这个建议哪里不对劲呢?不对劲的地方在于:它既不适合现状,也不适合当作未来的目标。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现状可能不那么乐观。弄不好“生活必需”所占的比重会超出收入的 80%,甚至入不敷出。于是,这么个“砖家”建议,常常只能令人气馁。把这个建议当作目标呢?又太“Low”。社会在进步,“生活必需”越来越依赖精神上的富足。未来经济独立的你,物质生活占 10% ~ 20% 才算是理想,不是吗?事实上,很多“物质”正在变得越来越便宜,将来会更便宜。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意仔细阅读了知乎上的一个帖子“月薪 5,000 元能在北京生活得怎样?”,以及天涯上的一个帖子“北京家庭正常过日子生活费用分析(有小孩,未上幼儿园情况)”,反正人和人的差别就是很大。

不过,有个事实也值得注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的收入被压缩了 20%,你终究还是会适应;如若压缩 20% 会非常不适应,那就压缩 10%;如果还不适应,就压缩 5% —— 一般来说,压缩 5%不会产生明显的不适。

选择一个自己觉得合适的比例吧。不选是不行的,因为你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成年之后,生活的一切几乎都是选择的结果。然后,给自己设置一个机制,使自己就是不能动用存起来的钱。这时,欺骗自己其实是有用的 —— 还记得那些 4 岁的孩子是怎么学会通过骗自己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吗?就当那些钱丢了。丢了的钱,不是用来“应急”的,丢了就是丢了!“丢了”的意思是,没了,那些钱彻底没了!

如何制造这种效果呢?这个灵感来自《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的作者。你可以这么干:到外地办一张储蓄卡,记下卡号之后把卡扔掉;以后每个月转一定金额的钱到那张卡上。其实金额大小并不重要,是收入的 20% 还是 5% 也不是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 —— 给自己一个机会,在 5 年之后体会一下突然可以动用一笔闲钱的机会。如果你今年 25 岁,等待相当于自己已有生命的 1/5 的时段是很惊人的成就,这段经历在未来很可能会“折现”成惊人的毅力(Grit) —— 另外一个提高收入的重要能力。而且,来自经验的毅力更可靠 —— 5 年后你可就赚大了。

给自己存出一个机会,这就试试吧。

躺着赚钱

赚钱的最正确姿势是躺着。

“越早越好”一文里我提到,为什么今天的人更应该重视理财呢?理由特别简单:人们的平均寿命变得更长了,人们可获得收入的工作时间也随之变长了,于是,哪怕起点稍微晚一点也无所谓了。现在要补充的是更为重要的理由。

普遍来看,普通人的赚钱能力在越来越快地提高;
普遍来看,普通人在生活必需上的开销所占比例正在缩小。

虽然即便是今天,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只有通过干坏事才能赚到大钱”,但世界早就变了。赚钱难,站着赚钱更难,所以很多人就跪下了 —— 这是姜文影射的现象。跪有两种,一种是向权贵屈膝,另一种是向命运屈服。前一种可耻甚至可恨,后一种呢?过去是无奈,将来是可悲。

不知道喜欢看电影的朋友是否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黑帮片正在没落 —— 全球都一样。为什么呢?本质的原因是,黑帮本身已经不那么风光了。为什么呢?因为在现实中,暴力越来越不值钱了,智力的折现能力早就超越了暴力。

《怪诞经济学》的作者 Steven D. Levitt 在 2005 年就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那些毒贩还住在父母家里?》,引用了芝加哥大学毕业生 Sudhir Venkatesh 的调查(以下为摘要):

在街头贩毒的喽啰,大约 1 小时赚 3.3 美元;小头目,大约 1 小时赚 7 美元。然后,这些可怜的家伙却要冒着高达 25% 的“随时被干掉”的风险 —— 这还没算他们随时可能被抓坐牢的风险呢。他们为什么跟父母住在一起?租不起房子呗。其实,中高层也赚的不多,但开销不小,因为要租豪车、戴金链子、出入高档消费场所…… 节俭一点不行吗?答案是不行,因为招募“新兵”全靠这些看起来的风光去骗。

香港关于古惑仔的电影,票房已经几乎没多少了,更逗的是,即便在电影里,古惑仔们卖的也不再是白粉,而是奶粉。这其实挺写实的。要知道,那些没多少文化的古惑仔想要转型可真的是要多难就有多难啊。

进入21世纪,卖毒品的利润率虽然依旧很高,但比起开发网络游戏来说,可就是大巫见巨巫了。被抓的、被打死的毒贩们,要是真有机会看看“80后”、“90后”们是如何通过开发游戏或者社交软件赚钱的,弄不好当场就因羞愤而自我了断了吧。

作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要坚定地理解上面提到的两个事实:

普遍来看,普通人的赚钱能力在越来越快地提高;
普遍来看,普通人在生活必需上的开销所占比例正在缩小。

现在的“90后”、“00后”,大多数情况下是绝对不需要“铤而走险”的。社会的进步正在整体改善个体的生活状况。要相信第一条,所以才能坚定不移地想尽一切办法学习如何获得更强的赚钱能力;要相信第二条,所以大可不必刻意或过分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去换取未来的财富。这两条都笃信且实践,才能做到“别把自己的青春过得太穷”。

这是基础认知,还有更重要的。个人理财,即管理自己的现金流。“开源”比“节流”更重要,这已经说过。那么如何开源呢?大多数人并不在意的是,收入其实分为两种:

主动收入
被动收入

所谓主动收入,就是你必须干点什么才能获得点什么的那种收入;而被动收入则相反,就是那种你不必干什么但竟然可以获得的收入。被动收入的最常见例子是利息。利息是需要本金才能获得的,没有本金怎么办?

先说说我自己。我个人第一次有真正意义上的被动收入,是因为我写了《TOEFL 核心词汇 21 天突破》。这本书写于大约10年前,2005 年,那时候我 33 岁。这本书迄今究竟印刷了多少册,我都记不清了,反正,它到现在每年还给我带来不少的税后收入 —— 但我总是私下开玩笑,说这笔钱是“睡后收入”。这本书的版税,除了第一个半年的,我就压根没有动过。后来的版税存在一张我已经故意丢掉的卡上,密码当时是胡乱输入的。出版社每年往那张卡里转两次账,每次都会给我发一封邮件,但我也从来没看过。这本书我的版税率是 11%,也就是说,一本售价 29 元的书,我大概能收入 3 元。它长销了 10 年,还在继续销售,且销量稳定。

后来,我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被动收入,也就是后面的两本长销书 —— 《TOEFL iBT 高分作文》(2007 年)和《把时间当作朋友》(2009年 )。即便现在,我个人的日常开支都基本上来自这两本书的稿费。从本质上看,这些“睡后收入”是我从 35 岁开始总是“不务正业”的根本原因。对我的“不务正业”,身边的朋友都习惯了。

@eastwoodnet: 我们都忘了笑来老师的正业是啥了……
@zhufengme: 放心,只要笑来老师不务正业,就比务正业的事儿干的高效靠谱,233 17 Feb 2013

到了开始写《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时候(2007 年春节),我已经不太在乎如何创造更多的收入了,于是,这本书的内容从一开始就是 100% 在网上公开的。没想到的是,它竟然因此更畅销了,甚至被动销量巨大,很多读者买很多本送给朋友,甚至有公司(比如赛门铁克和盛大创新院)批量购买,出版社不得不为它们单独加印。

我个人的经历其实不太适合作为例子,因为不够典型。在这里提一下,只是为了说明被动收入对个人的财务自由有多么重要。在这篇文章里要提醒读者的是,更多的人,不仅没有“睡后收入”,还有很多“睡后支出” —— 分期消费的负担其实挺重的。

这是很认真也很重要的建议。不管你处在什么年龄,从现在开始刻意寻找那种可以一次性付出却能够长期获得收入的事情去做。这种事情不像看上去那么难,甚至有越来越简单的趋势。比如,过去只有靠写书被正式出版才能拿到版税,现在很多人写写微信公众号文章就可能获得读者“打赏”,收入甚至比写书高一点,这就是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刻意”的力量还是挺神奇的,最终那些听起来像是胡说八道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其实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现象。

如果你还是在读的学生,看到这篇文章后有所启发,就应该拼命锻炼自己的创作技能。可以是任何领域的创作,但必须是可以获得收入的创作。慨叹一句:

所谓的创作,从某个角度上来看简直就是“无中生有” —— 一种成本长期趋近于零,收入长期趋近于无限的活动。

前两年我在老家遇到一个老朋友的孩子,跟我聊天时说自己铁了心去学纹身。我当时听着就晕了:这辈子一个一个地接客户,纹一个赚一点钱,得纹到什么时候啊?!更可怕的是,就算干得好,名扬天下,可一天只有24小时,最多能纹多少个啊?我尽力尝试说服他,但失败了。我没能说服他去做我觉得更有前途的事情 —— 为什么呢?这涉及另外一个需要长篇论述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人最终能否成功理财的关键 —— 我们真的有选择吗?

自由意志

我们真的有选择吗?

这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这涉及一个对每个人来说都无比重要的概念 —— 自由意志(Free Will)。上升到哲学高度,这依然是个终极问题: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

不可否认,在整个人类历史 99% 以上的时间里,人们活在暗黑中,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清楚地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在那种情况下,人们好像只能认命,只能信命;人们也想作些判断,但最终无能为力,感觉是徒劳。

是什么正在改变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呢?科学的进步。

爱因斯坦当年总是笑嘻嘻地说:“上帝才不会跟这个世界扔骰子玩呢……1”那是因为爱因斯坦就是接受不了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提出的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 不确定性原理[2]。

量子力学后来的发展证明,这一次是爱因斯坦错了。有一篇文章和一本书可以推荐好奇的读者看看

You Are Wrong, Mr Einstein! by Harald Frizsch
Does God play Dice? by Stephen Hawking

这真是个伟大的解脱。

“未来是不可知的(unknown)”和“未来是不确定的(uncertain/random)”之间有着看起来细微但实际上意义重大的差异。

未来是不可知的(The Future is unkownable),意味着我们对未来毫无办法,正如我们对过去无可奈何一样。2
未来是不确定的(The Future is uncertain/random),意味着我们对未来有一定的概率可以成功预测。

换句话讲,当我们抛出一个硬币,在它落稳之前,我们确实不知道它究竟是哪一面朝上,但我们确实知道任何一面朝上的概率都是 1/2 —— 这是巨大的差异。

人们常常错误地把自由意志之争的根源归咎于宗教信仰。在我看来,这有很强的误导性,也很不利于社会和谐,更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人们常常被教科书弄得误以为科学和宗教是水火不相容的,可实际上,数数历史上有多少重大的科学贡献是由神职人员作出的,我们也许会得到一个不太一样的结论。

发现遗传原理的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就是神职人员。可为什么孟德尔的科学结论没有受到普遍的猛烈抨击呢?在同一时期,为什么比他也就大个十几岁的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得出的科学结论却始终遭到顽强的抵制呢?因为某些科学结论会严重影响抗拒者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从本质上来看:

科学的敌人并不一定是宗教,科学的敌人一定是那些不愿意改变自己既定人生观、价值观的人。

声明:我个人至今无宗教信仰。

我们今天对概率的知识,源自这样一个聪明人闲着没事琢磨的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作“The Problem of the Points”。

A 和 B 两个人拿总金额相同的筹码开始玩一种公平的、1/2 概率的赌博游戏。今天我们可以抛硬币,那个年代的游戏名字叫“Balla Game”。两个人约定当其中某个人赢到第 6 次的时候,整个游戏结束。可是,在 A 赢了 5 次、B 赢了 3 次的时候游戏不得不结束。问题来了:按照之前的约定,两个人应该如何分手中的筹码才是公平合理的?

琢磨这件事的人有多聪明呢?他叫帕西奥利,是达·芬奇的数学老师。他发明了复试记账法,翻译了《几何原本》,还有一本奇书 —— 《数字的力量》(De Viribus Quantitatis)的英译版,直到2007年才出现。

100多年以后,有两个人合力找到了答案。帕斯卡和费马 —— 就是那个提出费马大定理的费马 —— 又是一个随便提个问题,其他人要努力 350 多年才能解决的家伙。

不过,最终帕斯卡的解决方案是优于费马的。帕斯卡最后给出了一个公式,计算如何分配才真正公平合理。

其中,r 和 s 分别代表两个人当前总计赢过的次数。

看不懂公式真的无所谓,但要理解其意义。这是人类第一次拥有且正确使用了期待值(Expectation Values)这个概念。这是概率论的起点,而概率论就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工具。

在我看来,450 年前的一次计算,已然结束了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我们可以对未来有所期待,通过概率论(数学)这个工具,甚至可以计算出期待值究竟是多少 —— 这还不够吗?显然不够,400 多年后被量子力学再一次证明,也依然不够。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

因为绝大多数人真的不认为科学与自己的生活有太大的关系。

还好,起码对一些人来说,科学结论很重要。想想吧:如果未来不是“不可知”的,如果未来虽然是“不确定的”但多少是可计算的,那这事实对我们中的一些人意味着什么?答案是:

希望。

“Grit”的意思是“坚毅”。什么令人坚毅?很多人都会说是“信念”。我个人不喜欢这个含混的说法。我觉得用另外一个词更好、更准、更有指导意义:

学识使人坚毅。

大学里认真学过统计概率的人是不大可能去买彩票的 —— 从心理上就说不过去,因为这是对他们智商的侮辱。金融专业毕业的人通常会想办法全款买房买车,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可能赚的比较多,更因为他们对利率和理财的理解使他们无法作出分期消费的决定。可与此同时,不买彩票的人在其他方面一定聪明、一定坚毅吗?绝不分期买房、分期买车的人在其他方面一定如此聪明、如此坚毅吗?答案明显是 —— 不。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在各方面的学识不同,于是,在各方面的坚毅程度也不同。

在今天这个时代,求知就是求富。因为知识变现不仅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

帕斯卡在 1642 年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计算器 —— 对,你没看错,就是计算器,只不过是机械的。没有这种计算器,他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成就,因为他的工作需要太多重复的、枯燥的计算了。可即便聪明如帕斯卡,在他的那个年代努力了终生,也没能成功地把这个精巧的发明商业化,原因可能是成本过高、无法实现量产等。当然,帕斯卡这个设计里的重要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很多人:

重复的、枯燥的工作应该自动化完成。

400 年不到的时间里,这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靠着一点点的小发明的商业化赚到了越来越多的钱。这就是时代的不同。所谓“屌丝逆袭”的故事只有到了现代才开始批量出现,就是因为智力变现、知识变现可能了、容易了。但大量的明证并没有降低人们的普遍认知,所以民间流传甚广的智慧大都是反智的,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彰显这样道理的故事 —— 聪明反被聪明误。

再讲讲另外两个人的故事。

一个人叫卡达诺。今天的智能设备里都有陀螺仪,陀螺仪里有个重要的组件叫万向接头,这个组件应用极其广泛,我们看到的每辆汽车里都必须有这东西。卡达诺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这种接头设想的人,那是在 1545 年。他也是第一个用大小不同的齿轮计算比例问题的人。没有这位先行者,帕斯卡不可能设计出计算器。

和历史上的很多著名科学家一样,卡达诺痴迷于赌博游戏。天天玩,天天赌,也妨碍不了他出版了 131 本书(不算另外 170 多本被他自己烧掉的),死后还留下了 111 个抄本。我们今天看到的高产作家,比如斯蒂芬·金,比起卡达诺来说真是“弱爆了” —— 由此看来,我平日里写点小文章自娱,真是压根就不值一提。

卡达诺是第一个注意到 2 个骰子点数之和的概率分布的人。出现“7”的概率是 1/6,出现“2”或者“12”的概率不是 1/12,而是 1/36。卡达诺天天赌,但到最终没赢多少,也没输多少。对他来说,赌博游戏是天然的实验室,他贪玩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满足了他的好奇心。

另一个人叫达米尔,也是个大赌徒,很聪明,但是达不到数学家的高度。他很喜欢卡达诺的书,尤其对2个骰子的概率分布感兴趣。达米尔是那种常见的读不懂原理但敢于应用结论的家伙 —— 这也是一种聪明,起码是中等聪明。很多人之所以渐渐笨起来,是因为读不懂原理的话他们是断然不敢应用结论的。

达米尔还有一个重要的本领 —— 组织沙龙。他相信开放的讨论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他还坚信诚信是提高讨论效率的最根本手段之一。在一次沙龙中,是他扯出 100 多年前的那个谜题 —— The Problem of the Points,帕斯卡和费马接受了挑战,最终在他们的通信往来中奠定了现代概率论的基础。

达米尔相当聪明,他直觉上判定,连续扔 4 次骰子至少出现 1 次“6”的概率可能略微高于 50%。他用这个方法赢了不少钱。“草根”出身的他也因此有底气给自己冠了个名头 —— Chevalier(骑士)。后来,他得意忘形,又开始直觉上判定连续扔 24 次骰子至少出现 1 次“12”(即,“双6”)的概率也可能略高于 50%,结果输惨了。要不是后来遇到了帕斯卡,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输的。

帕斯卡帮他算了一下,连续扔 4 次骰子至少出现 1 次“6”的概率是

确实高于 50%。但是,连续扔 24 次骰子至少出现 1 次“12”的概率是

不输才怪呢!于心不忍,帕斯卡又帮达米尔多算了一个 —— 要想赢,得至少连续扔 25 次骰子,而不是 24 次!

可达米尔没办法用这个结果赢到钱了,因为结果是在沙龙里讨论出来的,也就是说 —— 大家都知道了。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不到半点“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够聪明才真的误人,不是吗?

一个更重要的事实需要重新审视:没错,我们是出身平凡,但我们真的需要,抑或真的必须打败谁才行吗?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可能并不需要打败谁才能过得更好,起码可以过得足够好。细想想,很多人其实是被自己打败的。他们普遍的特点是一样的:在虽然很难但明明可以选择的情况下,误以为自己完全没有选择,于是只能走进死胡同。放弃了选择,就是被打败了。

在一个普遍认为人们其实没有选择的世界里:

用以学识支持的坚毅认定其实选择是存在的,并且是可追求的,是有很大相对优势的

—— 就是这样。

知道收入分为两种,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而后更重视被动收入,这也是选择,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更是一个改变未来的选择,不是吗?

注重学识

理财也好、投资也罢,要抛弃勇气,注重学识。

勇气是历史上所有的社会、所有的时代都一直普遍鼓励的品质。而与之相反的懦弱,则是一直普遍被鄙视的。因为乍看起来,历史上很多重大的进步都是冒险的结果。

想象一下,你在远古时代,每天都营养不良。为什么?还没有足够工具的你顶多摘摘果子吃,偶尔才有肉吃,就算吃上肉,也只能茹毛饮血。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火。

火从来都是令人畏惧的,不是吗?突然有一天,森林燃起了大火 —— 好几辈子才可能遇到的自然火灾 —— 那时候的“一辈子”也不长。大家开始拼命跑。跑着跑着,一只老虎从你身边窜过 —— 过去它见到你就追,可现在它顾不上你。又过了一会儿,一只狼从你身边掠过 —— 过去它见到你就追,可现在它也顾不上你。它们过去和现在都比你跑得快,可现在却被更凶猛的东西追。跑着跑着,你闻到熟肉的味道,可你甚至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终于,你和部落中的一部分人逃离了灾难,可接下来还是要辛苦地寻找食物啊。可是这一次不一样,有些动物被烤熟了 —— 大伙这才发现,原来熟了的肉是这样的味道!于是,有胆大的人回去找火种,把火“养”了起来。此后,火不知道给人类带来过多少灾难,但不可否认的是,从那一刻起(虽然具体是什么时候我们无从得知),人类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 —— 在危险中求进步(当然,没有火的时候更危险),起码开始有熟肉吃了。

今天,人们从北京乘飞机到纽约只需要大约 13 小时,这是在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的古代人无法想象的。可飞机不也是亏得这世界上有足够多的冒险家才可能搞出来的东西吗?在航空技术走向民用的进程中,有一个人起了巨大的作用,他就是霍华德·休斯。他是个疯狂的家伙,一生无数次出生入死,每个享受过航空旅行的人都应该感谢他至少一次。某种意义上,他那难以超越的疯狂也恰恰是人们为其疯狂的原因。

从基因里,我们就对冒险痴迷。与人们普遍以为的相反,女性对危险的向往和痴迷普遍强于男性。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例子就是,在过山车、蹦极这类“模拟危险”但实际上几乎没什么危险的“运动”中,女性尽管比男性的尖叫更猛烈,但实际上却更享受这种刺激。

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人们对勇气、勇敢的理解常常过于肤浅,从未认真审视,甚至干脆忽视。勇气、勇敢背后的支撑究竟是什么?比如,小孩子打架,双方对峙,更多是靠先天条件 —— 身强力壮的更容易“勇敢”,体质弱小的更容易“怯懦”。细想想,这跟勇气的关联并非100% —— 甚至没有勇气什么事,只与体质的强弱有关。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也确实是一种实际存在的情况。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竟然有一方是更有勇气的,最终勇者胜出了。可问题在于,胜出的一方为什么更有勇气呢?更可能的解释是:其中一方想明白了 —— 大家都害怕,你们害怕,我们也害怕,只不过,我不让你们看出来我在害怕,那你们就更害怕了,于是我就有相对优势了。这样的时候,所谓的勇气,已经不再是抽象的特质,而是一种相对精巧的计算(或算计)了。

普遍来看,男性其实是很“惨”的。因为长期以来,在几乎所有的文化里,都要求男人更为“阳刚”、更为“坚强”、更为“英勇” —— 遇到一点危险就害怕了,怎么可能成大事!于是,不得已,哪怕装也要装出有勇气的样子。时间久了,男性自己也就那么信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勇气”和“勇气”之间有很大的不同。苏轼在《留侯论》里就说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意思是说,“蛮勇”其实并不算“勇”,只不过是个“然并卵”的东西。苏轼所说的“大勇”是什么呢?换句话讲,其实是脑壮,而不是肉粗。

长期以来,我总觉得“智勇双全”其实是个奇怪的、甚至没必要的词汇。既然只依赖先天条件的勇敢,只不过是“蛮勇”,没什么意义,那这个词实际上的意思就跟“智愚双全”一样不知所云了吧。更何况,现代人早就知道,健身其实并不是很难 —— 尤其是在这个蛋白质很容易获得的时代 —— 从孱弱的身材到刚猛的体格,其实两三年的锻炼就够了。而格斗技能,也是一种学识。之前提到过“学识带来坚毅”,在我看来,所谓的勇敢、勇气,尤其是脱离先天条件支撑的勇敢、勇气,其实也是、更是学识与思考的表现。

在理财与投资的起点就要明白:成功与所谓的勇气无关,靠的是足够的衡量风险与收益的能力 —— 这才是成功的智慧。智慧的特征是,可习得,可积累。

风险永远无所不在,真正的问题在于你如何识别它们,如何衡量它们,当有收益可能的时候如何计算风险是否可以接受,以及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承受。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进一步提高的思考能力。

万无一失且又有收益的事情,没理由不做 —— 其实,学习就是这种事情。可惜,绝大多数人并不如此觉得。迫不得已的事情哪怕有风险也得做 —— 对大多数人来说,结婚、生子都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如果有风险,同时也有可能的收益,且没有人拿枪逼着你,那么选择就是一种赌博。不要觉得“赌博”是贬义,事实上,与“美”一样,风险也是一个客观存在 —— 你爱与不爱,它就在那里,不卑不亢,不离不弃。

应对风险的能力是必须花时间学习的,只因为它确实可以习得,但不容易习得。大多数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缺乏风险意识。比如,刚学会开车的人,上路之后就常常后怕 —— 看着不怕车辆的行人才反应过来,原来过去那么多年里,自己其实很多次都是在“九死一生”的状态下过马路的。再如,我个人也是在自己开车之后才明白晚上穿着深色的衣服沿着马路走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对没有开过车的人来说,有一些风险“不存在” —— 他们未曾意识到那些很大的风险竟然存在。同样的道理,未曾做过理财和投资的人,往往不知道很多风险的存在,原因仅仅是他们从来没见过、从来没想过。

仅仅能够感知风险的存在,清楚地知道风险有多大,大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大量观察、大量思考才能真正习得的能力。我问过很多专家,他们其实都一样,除了反复说“注意风险”之外拿不出更好的建议。我的自我训练是这样完成的 —— 在一段时期里,只要有空就用搜索引擎搜索以下若干关键词的组合:

理财 纠纷 投资 失败 自杀 跳楼

像做剪报一样,把那些新闻、评论等搜集起来,反复读、反复看。前前后后攒了几个月,看了几个月,风险意识就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是我个人的经历,也许对读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其实,不仅仅是理财,生活中的任何方面其实都一样:

安全,要靠避险,而不是冒险;要靠小心,而不是勇气。

我的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有个比较有趣的留言:“如果你不炒股,那么你就已经赢了 —— 因为炒股的都赔了……”虽然这不过是个抖机灵的留言,却值得拿来说道说道。

历史上,股市(即所谓的二级市场)上的分布大都是这样的:

¹⁄₁₀₀₀₀总是赢,且赚大钱;
¹⁄₁₀₀₀赢多输少,也赚了不少;
¹⁄₁₀₀经常输,也赚一些,但没想象的那么多;
¹⁄₁₀到目前为止还是赚的,多少不一;
剩下的嘛……前仆后继地“被赚”。

从本质上来看,大多数人想着去赚钱,最终却“被赚”了的本质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没学习过、没研究过他们所参与的游戏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甚至连赌徒都算不上,因为赌徒起码知道应该怎样结合胜率计算收益、怎样决定下注的筹码数量、怎样计算多次下注后的概率变化……所以,实际观察一下就能知道,很多人进了股市,连赌都没有赌,钱就没了。他们只不过是人肉印钞机,为股市“定向增发”。钱没了,他们都不知道是怎么没的,甚至都不知道应该怪谁、该怪什么,只能怨自己运气不好。他们有的其实不是勇气,也不是勇敢,只不过是天然的贪婪而已。

也许人们会奇怪,“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种建议天天在耳边飘荡,怎么那么多人就是听不进去呢?

第一个解释就是:无知无畏。就好像上面提到过的,没开过车的人,不知道夜里穿着深色的衣服沿着马路走多危险一样,他们不知道危险的存在,所以当然没什么可怕的。

第二个解释是:安全保护会使人放松警惕。在股市全面上扬的时候,专家们知道这可能已经开始意味着危险了 —— 所谓“卖茶叶蛋的都开始讨论股票了”。可对于不懂股票投资这个行业的人来说,“眼见着别人都赚钱了”相当于一层意识上的“安全保护”,他们想着 —— 别人都可以,我不会那么倒霉吧!

正如驾驶员系上安全带之后会不由自主地、下意识放心地提高车速一样,安全保护常常刺激人们放松安全意识。所以,对安全带的争议在于:安全带也许保护了驾车的司机,却可能给路上的其他人、其他车带来更大的危险。1

在中国,股市里总是“被赚”的那些人,多少也会因“安全保护”而放松警惕。在中国的股市里,是有“涨停”、“跌停”限制的,于是很多人下意识地觉得,“最多赔10%嘛,还受得了”,结果,很多时候,第二天开盘又“跌停” —— 根本跑不出去。

风险与收益一直共存,并且,风险的大小是可以通过对它的了解和学习而被控制的 —— 这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但显然,它不会自动消失,或者自动配合人们的行动。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与它共舞。

1 TIME上有一篇文章值得去读,The Hidden Danger of Seet Belts

生活目标

什么叫高品质生活?这并不是个笼统的问题,但对很多人来说,并没有答案,也没有仔细思考过。对大多数人来说,高品质生活是别人现在的生活,是自己偶尔期待的生活,是回头看看自己并没有过的生活。

高品质生活与金钱肯定有着一定的联系,可在自己没有足够金钱的前提下,说出或认为“金钱不一定带来高品质生活”,就算道理正确,也对自己的状态于事无补。自欺欺人不仅无补,甚至有害,尤其是对自己的大脑 —— 人要珍爱自己的大脑。

追求高品质生活也是大多数人必须理财的重要原因,只有少数人能在足够早的时段做到财务自由。可什么是财务自由呢?30岁前后,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读了很多理财方面的书,发现书里的答案并不能满足我的逻辑,于是最终自己下了个定义:

被动收入略高于支付足够高品质的生活必需支出所需要的金额。

在我看来,对成年人来说,高品质生活从停止自欺欺人开始。比如, “金钱不一定带来高品质生活”,以及它的各种变体:

有钱不一定幸福。(但没钱更不容易幸福。)
那么拼有什么用?不还是得了乳腺癌?(不拼的人也有很多得了乳腺癌。)
我很穷,但我有骨气!(说得好像富人没有骨气似的。)

之前提到过,学识令人坚毅,可人们常常自欺欺人地说,“聪明反被聪明误”。社会上也会不时流行一轮“读书无用论”,而且各种变体随处可见。最近常见的一个变体是“如何打败勤奋的富二代?”唉,说得好像富二代普遍不勤奋似的。读一点科学史就会知道,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大多都是家境富有殷实的,比如发明万向接头的卡达诺,比如帕斯卡和费马,比如达尔文……如果达尔文家里不够富有,他怎么可能周游世界?如果他连自己出生的小镇都离开不了,又如何观察同类生物的不同形态?他的聪明固然重要,而他的见识却必然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不够富有的怎么办?想办法去当神职人员,有了俸禄之后继续求学,比如发明了复式记账法的帕西奥利,比如发现遗传原理的孟德尔。

即便是今天,求知的成本依然相当高。全球范围内连年上涨的大学学费就是明证 —— 真的不是所有人都有钱完成高等教育的,不是吗?

正因为富有,他们的勤奋才更容易达成目标,或者反过来,当他们的勤奋没有直接、快速的回报之时,他们也更不容易着急,而是显得更有耐心 —— 时间久了,耐心就真的有了。

事实上,致富失败的人更容易放弃勤奋,而持续勤奋的人最终不可能太穷。很努力依然很穷的人,其实是选择出了问题,而不应该怪罪勤奋本身。“我太穷,是因为我太勤奋”,这到哪里都说不过去吧?而对于选择失误,自欺欺人的说法是这样的:“唉,我们啊,太实在……”对他们来讲,也许只有这样说心里才舒服、踏实吧。

停止自欺欺人之后,我们就可以直面本质问题了 —— 是否能拥有高品质生活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所谓审美,真的不只是在选美大赛中判断哪个姑娘最漂亮而已。审美实际上是一切生活选择的基础。

什么是美?审美教育不够普及,就算有也常常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 —— 人们误以为“美”与“不美”是一种主观判断,可事实上,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所谓的“主观”,实际上指的是对美的感受有多准确。达·芬奇遇到帕西奥利之后,因为帕西奥利教给了他足够的数学知识,他专门为帕西奥利的书《神圣比例论》画了插图。在此之前,达·芬奇其实一直是凭直觉创造美,但被教育之后,美的创作就有了理论依据和指导,这就是黄金分割率的应用。

对美的认知是可以培养的。对美的认知,最基础的来自“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即便是小孩子,也有一些天然的审美意识:有些人的相貌是美的,有些风景是美的,有些音乐是美的,有些食物是美的,有些材料是美的……请审视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跟大多数没有被刻意训练的人一样,大部分时间里是忽略触觉审美呢?

知乎上有个帖子,“如何布置独居小房间能惬意地生活?”,有大约 70,000 人关注,250 多个回答,其中最受欢迎的回答迄今得到接近 40,000 个“赞”。那些大获赞赏的答主都有共同的特征:有审美意识,有审美能力,有为自己创造美的意愿和动手能力 —— 这是长期培养之后习得的结果。

审美认知、审美能力,大多数情况下真的与金钱无关,因为更多更重要的审美体系,需要的不只是某一个器官的感受,而是系统思考的能力。比如,除了美食、美景、美人之外,还有很多事物都是美的。

有些语言文字很美
有些科学证明很美

进而还有更多抽象的美。

**简洁** 很美
**效率** 很美
**创新** 很美

举个例子,也许能让你真实、快速地体验一下新颖会带来怎样的感受。不妨按照下列步骤给自己做一顿新颖的蛋炒饭:

(1)打两个鸡蛋; (2)放一点葱花; (3)撒一点咸盐; (4)把剩饭放进去拌匀; (5)在平底锅里放一点油; (6)点火; (7)油开之后把拌好的米饭鸡蛋糊倒进平底锅; (8)细火,像煎葱花饼一样煎透,使米饭鸡蛋糊呈金黄色; (9)放到盘子里,用刀切成长条; (10)用手抓着吃。

每次讲给朋友听,他们试了一下之后必然会表示自己真实深刻地体会了一次新颖带来的满足感,哪怕是这种微乎其微的创新都很美。当然,下次你还可以继续创新,比如随便放点除了葱花之外的你喜欢的食材。提高一点生活品质真的没有多难。

换个角度来看,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拥有更高级、知觉更丰富的器官。科学教育可以让一个人“打开眼睛”,看到不一样的却更真实的世界;音乐训练可以使我们分辨、创造更美的曲调……于是,长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会形成个体之间审美能力的巨大差异。最终,审美意识会触及且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一切的价值观选择,最终都是对“好”与“坏”、“美”与“丑”的判断和取舍。差异有多么巨大?一些人会认为达尔文的证明过程和方式“美翻了”,“帅到没朋友”,而另外一些人根本看不到这种美,直接体会到的是“你才是猴子变的呢!”的愤怒和屈辱。

很少有人意识到也好像没什么人讨论的是,审美意识的开化和审美能力的积累,自始至终都在影响人们的理财过程。一些人认为外观的美更重要,另外一些人认为实用的美更重要。这好像算不上什么严肃的差异,但不妨想象一下两种审美意识的差异会造成怎样的消费行为差异。这种差异时时刻刻存在,时时刻刻造成不同的选择,那是不是时时刻刻在影响理财的过程呢?

我的观察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金钱这个东西对于审美来说是“后相关”。什么叫“后相关”呢?这是我自己杜撰的一个词。金钱本身通常对开启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没什么作用,不过,在有了良好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能力之后,金钱可以发挥的作用很大,这就是金钱对审美的“后相关”作用。

这篇文章其实在传递一个信息:高品质生活不一定要等到未来,也不一定要有钱才可以拥有。但未来因为现在开始理财成功的你,一定会有更高品质的生活。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没多久就可能做了父母,自己觉醒晚,就希望孩子别重蹈覆辙。可是,等一下,下面的建议很重要。

千万不要胡乱从小刻意灌输理财观念,尤其是大多数父母的观念还是错的。要从更本质的地方开始:开启孩子的审美意识,刻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这是很难的,真的很难,因为自己要先花很长时间耐心启动、学习、培养、纠正自己。

节省与否

有些钱真不能省,否则注定“屌丝”一生……

时代在变。仅仅50年前,连“全家吃得饱”都是一种奢望。阿成有部小说《棋王》,后来被徐克改编,拍成了电影,影帝梁家辉除了主演之外还充当了编剧,在剧中更是演技爆发。在影片的第19分钟左右,有一段“棋呆子”一生如何超级认真地吃饭,最后连一个落在桌板缝隙里的饭粒都不放过的桥段。其实这并不夸张,那个年代的人就是这样。

这一代的年轻人和上一代人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最不同的应该是他们所面临的几乎是另一个世界。他们的平均寿命更长了,他们可以掌握的技能更多了,他们的技能变现机会更多了,他们能赚钱的时间更长了……与此同时,他们的生活必需开销比例更低了……还有更重要的:

科技的进步正在某个层面抹平贫富差异所造成的生活质量差异。

iPhone 是我经常用来举例的一个物件。iPhone 属于当前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人们能买到的屏幕尺寸就那么两种,能买到的最大内存就是 128GB —— 你是阿拉伯酋长,富得流油又怎样?想用,就那么几种。想要 256GB?到我写这篇文章的 2015 年 10 月 —— 对不起,暂时没有。

Uber 是另一个好例子。在过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都可能无法坐上豪车。可是,有了 Uber 之后,人们几乎可以随时轮换着坐各种品牌的豪车,还不需要支付过高的费用 —— 弄不好补贴完发现比搭乘普通的出租车还便宜。

在这个时代,要求年轻人过分节俭,甚至过分降低生活水准,在我看来简直是“不人道”的。而且,有一些钱是绝对不能省的,因为这种“节省”可能会伴随着很高的隐性成本,或者在将来造成很大的负担 —— 今天看起来省了,可将来却要因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买书的钱不能省

正式出版物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贬值 —— 尤其是“非小说类”(Non-Fiction)。互联网上虽然也有很多很高质量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零散文章,但体系完整的知识,通常还是,也越来越是,只有少数人才有能力创作的。感谢他们,我们才可能终生自我教育,无穷无尽。在追求学识的过程中,免费常常是陷阱。因为,我们的时间并不是免费的,同时会随着我们自己的学识变得越来越贵。

舍不得花钱买好书是最“屌丝”的行为,也是最高效地制造“屌丝”的方式。不仅不能在好书上省钱,还要为了淘到真正的好书,付出“总是得前后买过很多烂书才能提高甄别能力”的代价。再往大里说,一切有助于帮助自己成长的开销都不能省,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 —— 你的前途取决于此。

买工具的钱不能省

一切工具,其发明与使用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 提高效率。花一点钱提高效率,赚大了;为了省一点钱,却要忍受长期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 —— 只有“屌丝”才会觉得没问题。

好的工具必须买,并且要在可承受范围内买最好的。有个例子可能很多人并不喜欢:iMac真的不便宜,哪怕是对那些已经有些积蓄的人来说都是如此,但只有那些用过、比较过的人才知道,27寸的高清屏幕对效率和效用的改善真的很大 —— 究竟有多大,取决于使用者原有的和正在积累、改善的技能集合。

事关安全的钱不能省

家里的电源插座之类的东西,绝对不能图便宜,因为这涉及安全。在这样的事情上,没有“万一”,因为天天都在用,所以最终结果是“一定会出事”。

要不是我之前认识一个消防员朋友,我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也很薄弱。比如,我家里之前就没有救难绳。这些器具都要买好的,而究竟多好,就看你对自己的重视程度了。

买车的时候也一样,要不要加后视影像,要不要配置全景雷达 —— 这些其实完全不是应该省钱的地方,因为它涉及安全。在这样的地方省钱,将来一定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事关终极体验的钱不能省

什么叫终极体验呢?跟之前的“睡后收入”和“后相关”一样,这又是我自己造的词。

终极体验的特点是,当前的享受不可能用未来的享受替代。

恋爱就是这样一种终极体验。16岁的时候,有人追你,你说“我们还小,不应该谈恋爱”,而转眼三五年过去,你不是不可能再恋爱,但问题在于,后面的体验不可能替代16岁的感受。

吃,也是一种终极体验,每一次的享受不可能用未来的享受替代。在吃上要善待自己。我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尴尬:40 岁之后中了彩票,才发现自己其实还是更喜欢吃垃圾食品。用不着浪费,但不要亏待了自己。在吃这个问题上,我绝对认同“活在当下”的论调。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经常送朋友一件礼物,是一种每盒5只的避孕套。这个东西在国内的售价大约是每只 25 元 —— 很贵是不是?可这是地球上体验最好的避孕套,而性爱又是终极体验,花 25 元就可以获得,哪儿有这么便宜的好事儿?!

知识产权的钱不能省

大约 3 年前,我受邀到一家国内最早一批互联网上市公司做讲座,中间提起程序员使用盗版软件的问题,顺口说了一句:“在座正在用至少一款盗版软件的人请举手。”没想到,几乎没有人不举手!我没好意思发作,硬着头皮讲完马上逃离了那个地方。

我总觉得程序员用盗版软件是个特别“屌丝”的行为 —— 你自己指望用技能、产品赚钱,却坚决不让别人用技能、产品赚钱,这种逻辑让人无语。

但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单独提到知识产权的事情呢?理由很清楚: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让那些有能力创作的人获得“被动收入”、获得财务自由的基础。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有能力创作的人就只能“无产”了 —— 还有什么是比这更阴暗的未来展望呢?

小结

节省肯定没错,但节省肯定不是创造未来的主要方式。铺张浪费肯定不对,但在一些地方对自己好一点,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也肯定没错。

被动支出

之前提到过增加收入最靠谱的方法是增加被动收入 —— 或称“睡后收入”。这里我们讨论一下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东西 —— 被动支出。

所谓的被动支出,通俗地讲,就是指“你还没做什么,但你的钱已经被花掉了”。嗯?还有这种事情?!

通货膨胀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

你手中的货币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贬值了,购买力下降了,相当于你的钱有一部分“还没来得及花就已经不见了”。也许你听说了,2015 年 10 月,央行释放 7 万亿元,导致人民币瞬间贬值 2%,也就是说,你兜里揣着的 100 元钱,现在只相当于之前的 98 元了,有 2 元钱已经“不翼而飞”,只不过那张纸币上印着的数字不会自动改变,所以,看起来还是 100 元。

虽然通货膨胀会对每个人产生同比例的影响,好像谁都逃不掉,但它最终对每个个体的影响差异还是很大的。越有钱的人当时的损失越大,因为他们的资金基数大,所以,同样的比例,他们损失的金额要比资金基数小的人多很多。这很容易理解。但反过来,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越有钱的人,“恢复能力”越强,就好像受了同样的伤,身体强壮的人相对更容易复原一样。

假设货币贬值了 2%,即购买力大约下降了 2%。一个月收入 5,000 元的人,如果他的月花销本来就是 5,000 元(也就是说,本来每月刚刚好),那么他现在收入依然是 5,000 元,可每个月的花销却需要大约 5,102 元(5,000 ÷ 0.98) —— 还得去借点钱才够用。而一个月收入 15,000 元的人,假定他的月花销也是 5,000 元,那么,虽然他现在需要用 5,102 元才能满足生活需求,但他依然有 9,898 元可以去储蓄,如果是定存的话,有可能获得 3% 甚至更高的利息,于是没多久,那损失的 2% 就补回来了。如果一个人有几百万元的存款,那么他通常可以在银行买到利率更高的理财产品,比如信托之类,利率可能高达 12% ~ 15% —— 虽然也有一定的风险 —— 于是,他们的恢复能力更强。

利息对借款者来说也是很可怕的被动支出

借来的钱,之所以要支付利息,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钱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资料,它也可以用来购买其他生产资料,而生产出来的商品是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掉的 —— 能赚到钱。所以,利息这东西,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只是古今中外,在很多文化里,很多人总是下意识地觉得赚取利息的人是不劳而获的,但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又不惜去借很高利息的贷款 —— 错上加错。

一旦你借了钱,你就许下了一个承诺,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之前,或一次性,或分期,你要连本带息地还掉这笔钱。于是,你就创造了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里,你时时刻刻都面临更多的利息负担。

生活必需品开支其实是一种被动支出

生活必需品开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你还活着,勤奋也罢,懒惰也好,你总是得花那些钱 —— 房租、水电费、宽带费、电话费、交通费用、餐饮费用,还有各式各样的日用品,男人的袜子、女人的指甲油,等等。还没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钱就花出去了。

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最后一项才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通货膨胀虽然可怕,但自己反正没多少钱,所以感觉不到损失。利息虽然也可怕,但自己反正还没借过多少钱,所以无所谓。可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却是时时刻刻都需要负担的东西。所以,有一些人(其实是少数)常常说,“赚钱很辛苦的,要跑赢利率、要跑赢通货膨胀,否则就亏了……”这其实是一种难得的洞见 —— 尽管这看起来显而易见。

关于第一项通货膨胀,因为普通人暂时无能为力,所以就不在它的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了,连烦心都没必要。对民众来说,它基本上属于“天灾”,完全是不可控因素,这种风险甚至无法通过保险机制来防御。我们能做什么呢?什么都不能,做什么也都没用,它发生了就是发生了,谁都无能为力。

关于第二项利息,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需要注意的只有一条:尽量只为生产借钱,尽量不要为消费借钱。也就是说,如果你借来钱,用它可以赚到钱,赚到的钱比利息多,你就是有利润的,这本质上就是生产。如果借钱仅仅是为了消费,钱花出去了,获得的只是享受(即便有些确实是“终极体验”),那就有点亏了,甚至亏大了 —— 别人赚了 1 分钱,你花掉 1 分钱,这加起来就差了 2 分钱呢。

用借来的钱去支付教育费用,这也是生产,因为这相当于提高了自己将来获得更高收入的可能,算是一种投资,其实是很划算的投资。用借来的钱去买房子,虽然复杂一点,也算是投资,但还要看整个经济周期的状况。可用借来的钱去买部 iPhone,然后支付 30% 以上的利息,就不太划算了,因为有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存在,比如用坚果手机之类,代价就是 —— 没那么酷呗。但是,如果买来 iPhone,不仅用了,还把它作为开发机、测试机,那就不一样了!

最后看第三项生活必需品支出。对于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对策如果是不吃不喝,显然不怎么明智。在今天这个世界里,竟然要连上网费都省下,那跟原始人有什么区别?过分约束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优势策略,尤其是考虑到终极体验的不可替代性的时候。

甄别“必需”和“必虚”

有些“必需”实际上是“必虚”而已。所谓“必虚”的意思是说,虚荣心使得那个东西看起来“必需”。韩国人在这方面有个有趣的专用词汇 —— 面子保护费。很多的“必虚”之所以显得是“必需”,其实是爱面子的心理作祟。连网是“必需”,智能手机是“必需”,但iPhone对有些人来说真的是“必需”吗?很可能其实只不过是“必虚”而已 —— 实际上完全可以替代。

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在进入社会的起点,女性往往比男性需要消费更多的必需品,比如衣服、化妆品;男性一般是用不着化妆品的,男性对衣着的要求也没那么高,但男性却往往比女性更为窘迫。为什么呢?因为男性总是在“必虚”(而不是“必需”)上开销过大。

尽量剔除瘾性消费

一天一杯星巴克的拿铁,其实是很高的消费。按照北京的星巴克价格,一杯大约是 30 元人民币,一个月就要 900 元上下。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女性坚决不同意,但实际上,很多美容消费(比如面膜)其实也是一种瘾性消费 —— 只不过是上瘾了而已,并不是因为那有什么实际效果。

道理简单明了,做到却极度不容易。我自己就是咖啡的重度瘾用者,也是香烟的重度瘾用者,这些年的累积消费金额真的早就够买一辆豪车了。这些东西一旦上瘾,就很难戒掉。

后来我想开了,知道这是自己的弱点,于是决心用另外的方式弥补 —— 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被动收入,用以抵消这方面的支出……生活不易啊。

向父母求助

这可能是很少有人会给出的建议:向父母借钱,购买恰当的理财产品,用利息分担一些生活必需支出,其实是个很好的策略 —— 这其实是在赚利息差。

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刚开始有收入,怎么可能有积蓄?在我看来,父母借钱给孩子实践理财要比借钱给孩子去借更多的钱慢慢还(买房子)强太多了!比如,向父母借 100,000 元人民币,如果可以买到年化 8% 的理财产品的话,那么一年下来就有 8,000 元“额外”的收入去抵消一部分生活必需开支。不要小瞧这 8,000 元,它真的会让生活从容很多。男生的游戏机,女生的指甲油和口红,其实根本用不了多少钱,但其实又可以被抵消。

过去,年化收益 8% 的理财产品以 10 万元的金额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门槛比较高,通常在 100 万元以上。现在稍微不同了,因为国内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网上有很多相对靠谱的 P2P 理财平台,所以可以用一定的资金获得相对稳定、靠谱的收益。

当然,投资之前需要自己研究风险的高低。一般规律倒也简单:收益越高,风险越大(反过来不一定成立) —— 虽然同时也有很多收益并不高的风险也很大。

别指望从别人那里找到答案,只能靠自己去判断。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孩子也都开始懂事了,需要零花钱了。我通常会建议他们带着孩子去银行买个理财产品。然后,告诉孩子:我把这样赚到的钱全都给你 —— 够意思吧?所以,我们算一下,从现在开始,你每个月有 ××× 元零花钱,就这么多,花光了就没有了。没有了就是没有了,哭啊闹啊都没用,所以,你自己看着办……

这比各种司空见惯的理财教育强多了,几分钟、几句话,就已经把该教的都教完了。

更进一步

人一辈子基本上要靠3种力量:

体力
智力
财力

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时代,体力差几乎等于活不下去,智力差当然也很危险,但一个体力强大的傻子却可能更容易生存。不过,即便是在远古时代,体力超群或者智力超群,直接的结果通常就是财力的增加,而财力的增加常常会进一步导致体力和智力的改善。

有两个自然规律在人类史上从来都没有变过:

只有第一被重赏
财力积累无上限

上面用过一个词 —— 超群,意思是说,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比别人强一点点其实没多大用,必须是第一,否则不可能被重赏。而自然规律就是“老大通吃”,发展到今天,这个趋势越来越夸张。创投圈里流行一个朴素的认知,其是古老的自然规律:这个世界,只有老大,没有老二。

一个人的体力是有上限的,再强壮也有衰老的必然;一个人的智力是有上限的,再好学、再勤奋,时间总是有限的。但是,财力却有着优于体力和智力的属性。

可无限积累
可直接继承

后天获得的体力可能遗传,也可能不遗传,也就是说,有可能,但不一定。后天提高的智力,很难遗传,更多的是通过对下一代的教育引导大致达到“遗传”的效果。可财力却不一样,除了可积累、无上限之外,还可以直接让子女继承,若是他们拥有足够的体力和智力,就可以继续积累,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积累。

从历史上看,只有一种靠谱的途径 —— 长期积累。“一夜暴富”其实很常见,但由于不是通过积累获得的,所谓“暴发户”在财富方面的智力(所谓“财商”)跟不上,于是无论有多少财富都可能很快败光。这种例子非常多,学者们曾经跟踪观察那些中了彩票的人,几乎有一个算一个都最终回到穷困潦倒的状态。

长期积累本来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事情。积累就是难得的习惯,且要长期,这就难上加难。即便有人做到,历史上也有观察 ——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为什么呢?只因为积累教育实在太难了!但这确实是唯一靠谱的途径。

所以,细想想就会发现,只有养成积累的习惯 —— 无论是在哪方面 —— 才是抵消被动支出的最有效手段。

钱到哪去了

2008年,牛肉面一般4元一碗,我在银行存了1万元,相当于2500碗牛肉面。2018年,牛肉面涨到10元一碗,我存的1万元连本带息应该是13500元左右,牛肉面只剩1350碗;所以我想知道,我在银行存的另外1150碗牛肉面谁特么吃了? ​ ​​​

### 时寒冰:为什么到处都缺钱?

文|时寒冰 趋势经济学鬼谷子

企业的发展,在大多数时候是非常理性的,由于企业的经营好坏直接涉及企业家本人的切身利益;但是在某些时候,企业家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呈现出非理性的一面。

到处缺钱的现状,反映出来的是高负债、透支的经济发展模式,到达临界点后的自我修复需要。

当然,这个过程极为痛苦,无论对谁都是如此。

这可能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问题:流动性很紧张,而且,似乎越来越紧张。地方政府缺钱,已经有像耒阳这样的地方缺钱缺到不能正常发工资;许多企业缺钱,缺到资金链断裂;许多家庭也因为偿还房贷等等,而深感缺钱之痛。

如果看看广义货币M2的数据,似乎不应该缺钱。中国1990年的M2只有1.529万亿元,到2000年增长到13.46万亿元,到2010年,已经达到72.59万亿元,截至今年5月末,这一数据已经达到174.31万亿元。

那么,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钱去哪儿了?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与一个因素密切相关,那就是负债。负债把资本要素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从国家角度来说,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货币投放,而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货币发行计入负债。当然,与其他等负债主体不同,央行掌握看货币发行权,因此,内债对于国家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

但地方政府就不一样了。在我们这里,由于地方政府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在很多时候,它其实承担着一部分企业的角色。由于干部的升迁在很长一个时期都跟干部的政绩挂钩,这使得地方官员更愿意通过大规模举债来发展经济。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举债可以做大项目,做大蛋糕,GDP增量就上去了,政绩就出来了。问题是,当长此以往这样做的时候,负债就会累加到不可承受之重。比如说,当负债到一定程度,有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不能偿还银行的利息,这其实就已经走到债务危机的边缘了。

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发展,在大多数时候是非常理性的,由于企业的经营好坏直接涉及企业家本人的切身利益,企业家大都会表现地比地方政府官员要谨慎得多。但是,在某些时候,企业家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呈现出非理性的一面。

比如,2008年四万亿计划出台以后,银行追着企业放贷,企业家也看到由政府主导的庞大投资项目所带来的诱人机会,于是,一哄而上,拼命做大;但是等项目真正到了投产的时候,突然发现,产能是过剩的,并且是严重过剩的,市场需求并没有那么大。也就是说,企业的收入跟不上了,更糟糕的情况下,甚至,企业连银行的利息都还得非常吃力。

至于居民杠杆率(指资产负债表中权益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的持续快速上升,众所周知,是为高房价买单的结果。住房原本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所需,但它越来越像奢侈品,房价的飞涨让民众付出了更多的财富,而超过自己财力承受范围的部分,就需要依靠贷款了,房价涨得越快,债务负担也越高。

当到了临界点,问题就出现了。

地方政府做大项目,企业受四万亿救市计划的鼓舞贷款扩大生产,都有一个极限,但越过这个极限,就距离危机很近了。这个危机,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

小贴士

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定义:当全国性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大量的私人部门(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随之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债务最小化,从而大规模地遏制经济活动,由此而造成的持续衰退,被称为资产负债表衰退。

现在,广义货币还在投放,央行还在降准,为什么钱反而越来越紧张呢?因为,大家都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陷阱中了。新投放的货币,新发放的贷款,新释放出来的流动性,从地方政府到企业到个人,都在不约而同地做同一件事,那就是还债。

文艺复兴时期的《至新山寓意画》。画面下方的拉丁文意为“解除债务这座大山”,解释了这幅画的主旨;一群人在努力摧毁代表国家债务的高山。至新山基金是威尼斯政府三个国债发行机构之一,有趣的是,这幅画正是受该基金主管委托绘制的。

由于前些年过于依赖货币与信贷的投放发展经济,当还债期集中到来的时候,大家首先都得拿钱去填那个债务的无底洞,而不再是扩大再生产,因为,产能已经过剩,价格低迷,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加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持续上升。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更少有资金愿意去做实体经济,而是更多的流向房地产、虚拟经济当中,以想办法赚快钱,来摆脱困境。而当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做,甚至,当做这种选择成功普遍共识的时候,就会推动资产泡沫的进一步累积,直至破灭的那一刻真的发生。当然,当资金一部分流向虚拟经济,一部分去填补债务的窟窿,自然就也是非常缺钱的,尤其是实体经济。

到处缺钱的现状,反映出来的是高负债、透支的发展经济模式,到达临界点后的自我修复需要。当然,这个过程极为痛苦,甚至常常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债务是一条带血的主线,无论对于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本文源自功夫财经

吴晓波:你如此努力还这么穷?

最近,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公众号里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有次打车,遇到了“祖传开出租”的80后司机小张。他父亲老张开了三十年出租,全款买了两套房自己住。退休后,小张开出租的收入就用来养活一家人。生活情况用小张的话说,是“每月光光,就一屌丝”。

那为啥小张两代人这么努力工作,到头来还是屌丝呢?吴晓波觉得,这是因为他们的财务处理方式不对。

关于屌丝,吴晓波提了两个指标:

第一,只有职务收入,也就是死工资;
第二,银行负债率为零,也就是没外债。

比如重度屌丝老张,开了三十年出租车,所有的钱都是一脚一脚油门踩出来的。赚来的钱要么定存银行,要么买了房。三十年下来,通货膨胀比攒钱的速度快多了,所以一家人才过得紧巴巴。

那如果他换一种方式,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他别全款,而是按揭购房,那怎么着也能付两三套的首付吧,然后留一套自己住,其他的都租出去。几年下来,房钱就回来了,剩下的收入还可以拿去投资。或者,全款买房也可以,但是把房子抵押给银行,把六成的钱套出来再去做投资,依然能生更多的钱。

所以你看,千万别怕欠债,它反而是你摆脱屌丝身份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看“债”这个字你就知道了,

左边单人旁,右边是责任的责,这就是一个人的责任啊。所以说,敢于负债,其实是一种敢于对未来负责的行为。

本文源自:你如此努力还这么穷?

哈佛财商课——献给渴望实现财务自由的你

fq20180804.jpg

内容简介

人生需要规划,金钱更加需要。越早掌握理财投资的方法,学会如何小钱变大钱,用钱生钱,越早实现财富增值。作为全球培养亿万富翁最多的大学,哈佛大学的许多成功经验与财商思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哈佛财商课(修订本)》结合哈佛大学的教学理念与哈佛精英的理财案例,指出了大众在投资理财的路上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带领读者全面了解并深入学习了当下最热门的七种理财方式:

储蓄、房产、黄金、股票、基金、债券、外汇,并且给出了切实的忠告,避免盲目投资。

百年哈佛的经验与智慧与中国家庭现状完美结合的极简理财课,教你更聪明地利用手中的金钱,让金钱为你工作!

目录

Lesson 1 理财先“理脑”
——你和哈佛生的理财差距在于这些观念
挣得多就不会穷?看看泰森就知道了
不会赚钱不是你的错,但对钱不负责就是你的不对了
等“有了钱再说”,那你这辈子都发不了财
哈佛的第一堂经济学课:区分消费和投资
投资理财,人性比方法重要一万倍
走别人的路,只会让自己无路可走
为什么钱越花越有,越省越穷?看懂了,钱就来了

Lesson 2 别只会做“月光族”
——储蓄,提供理财“第一桶金”
超棒的养鹅理财观
存钱诀窍,工资多少都能存到钱
储蓄理财,不同人群要有不同的方法
你会存钱吗?五种存款技巧让你“榨干”银行利息
【红色预警】你真的“会”花钱吗?

Lesson 3 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房
——房产,固定资产投资有绝招
如何选购能升值的房子
影响房价的这几大因素,你一定要知道
哈佛教授告诉你:哪五类城市的房子最值得买
三考察、四不买、六大砍价妙招,轻松搞定二手房
别“摔倒”在合同上,八条“霸王条款”需警惕
【红色预警】投资房产必须避开的五大“雷区”

Lesson 4 给你的资产保值增值
——黄金,没有国界的“货币”
八大理由告诉你,为什么要投资黄金
新手如何投资实物黄金?三大渠道任你挑
六大黄金投资方式,哪一种适合你
哈佛经济学家来解析,引起金市震荡的要素有哪些
炒黄金赚钱需要掌握哪些投资技巧
【红色预警】黄金投资一定要避开的六个心理误区

Lesson 5 在机会和风险中“淘金”
——股票,财富进阶的“放大器”
三分钟快速了解股票
除了会选股票,还要知道买进的正确时机
你是股市的过客还是常青树,关键在于三个基础
炒股有技巧,“组合”是个宝,“保养”一定要做好
规避股市风险不需要“七十二变”,这几招就可以
【红色预警】当你的所持股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及时卖掉

Lesson 6 “懒人”必备投资选项
——基金,借专家的手来理财
快速了解基金的分类及特点
哈佛教授手把手教你选择基金
从挑选到购买,你心里得有个谱
牢记这几个关键点,基金赎回轻松搞定
做好基金组合,哈佛精英一定会注意的五点
“持”基、“养”基一定要懂的技巧
【红色预警】基金投资中一定要规避的误区

Lesson 7 收益稳定低风险
——债券,无泡沫稳健型投资
债券的特征和要素
影响债券投资收益的八大因素
债权投资,你必须要了解的三个关键词
把握债券投资时机,遵循五个原则就对了
债券的七大投资方法,总有一种适合你
四大常见风险,你该如何规避
【红色预警】债券投资者常见的错误投资心理

Lesson 8 用钱赚钱新渠道
——外汇,从入门到精通只需七步
快速掌握外汇投资基础知识
三分钟轻松搞清外汇开户及交易流程
预测汇率走势,你需要学会外汇交易基本面分析
学会了基本面分析,再来学学技术面分析
分分钟学会防范外汇投资风险,不用提心吊胆
秘不外传的外汇投资策略
【红色预警】炒汇大亨柯夫纳的忠告

Lesson 9 别让理财毁了你
——哈佛教授给投资者的八个忠告
投机取巧,是95%以上散户的坟墓
巴菲特说“借钱炒股就等于是自杀”
“鳄鱼法则”教你如何止损
两个案例告诉你,“低风险高收益”是陷阱
银行不会告诉你的十件事情
投资路上没有一夜暴富,只有合适的理财方式
永远不做自己不懂的投资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财富自由之路

内容简介

你升级过自己的“操作系统”吗?我们每个人都有“操作系统”!不断升级的“操作系统”不仅能带来体验上的快感,还能帮我们更好地优化前进的路线,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出正确的决定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

《财富自由之路》帮助你认清自己的“操作系统”,笑来老师用亲身经历教你如何升级它,并运用它实现自我成长,走上财富自由之路。

《财富自由之路》正是传奇人生谱写者李笑来老师对自己成长经历与经验的另类总结。说它另类在于:一则它并不是传记式、说教性的内容;二则你无法从中找到一夜暴富的秘诀——相反,它要告诉你的是:成功并无捷径,积累才是王道!

不过,不必担心,笑来老师给你打开了另一扇窗:积累并不需要你花上几辈子的时间,恰恰相反,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多活好几辈子!

目录

1.你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吗? 001
2.你知道那条曲线究竟是什么吗? 005
3.究竟什么是“财富自由”? 012
4.起步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016
5.你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商业模式吗? 023
6.如何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 027
7.如何启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 035
8.如何优化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 041
9.你升级过自己的操作系统吗? 046
10.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究竟是什么? 051
11.有没有提高注意力使用效率的科学方法? 059
12.为了不断升级操作系统,你最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067
13.你的人生中最沉重的枷锁是什么? 072
14.你活在哪里?过去,当下,还是未来? 076
15.活在未来的最朴素的方法是什么? 082
16.做得正确就会有好结果吗? 088
17.你的世界究竟是活的还是死的? 094
18.你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好? 099
19.你知道自己有个所有人都有的恶习必须戒掉吗? 105
20.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命运? 110
21.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动力? 115
22.你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是落后? 126
23.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131
24.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价格(估值)? 137
25.我是如何生生错过一次升级机会的? 143
26.有没有一定能让自己不错过升级机会的办法? 148
27.你天天刷牙吗?又,我为什么要问这个奇怪的问题? 154
28.你想不想要一个人生的“作弊器”? 158
29.再送你一把万能钥匙你要不要? 166
30.把“坚持”这个概念从你的操作系统中删掉行不行? 170
31.你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174
32.你知道投资领域实际上是另外一个镜像的世界吗? 180
33.为什么就算有钱也不一定有资本? 185
34.你真的没有投资机会吗? 191
35.别闹—没有钱能不能开始投资? 201
36.傻了吧—你以为投资是靠冒险赚钱的吗? 206
37.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会“脑子一热就押上全部”? 216
38.“早知道”就能赚到更多的钱吗? 223
39.为什么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市场价格的短期走向? 229

  1. 10分钟教会你判断趋势,你信不信? 235
    41.最安全的投资策略是什么? 243
    42.如何提高你的选择质量? 249
    43.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你必须了解的概念是哪一个? 255
    44.你的“长期”究竟有多长? 261
    45.年轻人是否应该“不那么看重金钱”? 268
    46.如何才能练就融会贯通的能力? 274
    47.人生的终极问题到底是什么? 281
    48.执行力差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288
    49.如果真正让你赚到钱的不是知识,那究竟是什么? 298
    50.为什么“共同成长”才是最好的出路? 302
    尾记:如何成为一个更幸福的人? 314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零、我为什么开这个专栏
1.最终只有少数人执拗地、彻底地、不折不扣地按照道理行事。

2017/3/22反思:执行整体性学习方法,对象是从算法导论和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以及中学到的思维方法

一、你真的理解什么是财富自由吗?
1.所谓个人财富自由,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

2.专注于成长而不是专注成功,财富自由不是终点,只是一个里程碑而已

3.清晰且正确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

二、出售时间之前你要牢记三条铁律(上)
1.铁律一、成长才根本关键(使用里程碑思维,反对终点式思维)

为了成长,你必须选择。绝大数情况下,尤其在几乎所有重要的结点上,你其实都有选择机会。

三、出售时间之前你要牢记三条铁律(下)
1.铁律二、重视价值忽略估值

2.铁律三、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困难的阶段不过是必经之路——而这正是耐心的真谛。

四、你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1.三大坑

1)莫名其妙地凑热闹

2)心急火燎地随大流

3)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2.每个人都拥有的、最重要、却被人忽视的宝贵财富——注意力

最终,你的一切价值,都是你的注意力的产出

注意力放在哪儿——“成长”

3.真正的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应该来自自我的成长积淀,而不是通过透支自己宝贵的注意力来获得的一些短期的错觉。

4.几条建议

1)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成长上。放在一切可以有积累效应的技能上,然后给予充分的学习、思考和磨炼。

2)要放在自己的真爱上。害怕孤独和真爱是有本质区别的。

3)把注意力放在对整个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事情上去

五、付费就是捡便宜
1.凡是能用钱买的其实都是便宜的。

2.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

3.不跟老婆吵架的诀窍:把足够多的时间花在她身上。如果可能的话,也花足够多的钱在她身上。

4.凡是能用钱买来的时间就是便宜的;凡是能用时间换来的注意力持续就是有价值的。

5.在工具上省下的钱,都会变成麻烦回来纠缠你。

苹果电脑的打字速度提升、思维导图工具等等

6.想要别人主动接近你,最好的方法就是时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

这个过程不简单,需要积累很久,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7.一方面,知道问题的症结是好事,自欺欺人永远不能帮你跳出那些坑

另一方面,要小心“我得马上治好病”的想法。

8.注意力就像体力一样,不可能一夜之间忽然增加,但是确实可以通过不断努力积累起来。

给自己准备一个笔记本,边读边思考,顺带把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思考逐渐深入。

六、你人生最重的枷锁是什么?
1.大多数人:时时刻刻关注身边所有可以被关注的东西,而且非常害怕竟然有被自己漏掉的。

2.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放弃了部分安全感才可能获得的。

3.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肯定会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

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才能深入长期地观察、思考。

4.怎样补全——他们不孤立行动,他们选择与他人合作——或者称之为有效社交

合作——其实是大家各自放弃一小部分安全感,并把那一部分安全感交由合作方来保障

信任——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

5.勇敢——有些人在即便孑然一身的情况下竟然还勇于放弃部分安全感。

6.你的时间和注意力转瞬即逝,尽量不要把它们浪费在迅速贬值的信息上去。

7.害怕被嘲笑的人,更有可能成为“表现型人格”,过分关注别人的评价。想要克服这一点其实也不难,方法可能出人意料:

不要嘲笑别人。把嘲笑这个概念从你脑子里清除出去。

8.其实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想清楚这两件事的重要等级:

1)别人眼中的“好形象”带来的满足感

2)自身进步带来的满足感

真正的进步没那么容易。不光所需时间长,而且困难重重。最重要的是这部分没办法装,人最终是没办法骗自己的。

9.尽量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放在应该做的事情上,与其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如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

10.当你被迫失掉一些安全感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那些你原本以为必不可少的东西,可能真的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

11.注意力有限,在什么方面选择“若愚”,可能就决定了哪些方面可能产生“大智”。

七、活在当下vs活在未来
1.怎样活在未来

1)你对未来有个预测

2)那个预测需要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3)你笃信你的预测是正确的

4)于是你提前按照那个预测的结果行动、选择、思考

5)你终将走到那个结果出现的时刻

6)最终证明你的预测是正确的

7)那么,由于你提前按未来正确的结果行动、选择、思考,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你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是“活在未来”

2.所谓的投资,无非就是用现在的资源换取未来的资源。

3.不论学习任何知识,还是打磨任何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从开始就像专业人士一样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最好的学习方式从来不是“学”,而是“用”。开始就“玩真的”,绝对不拿自己当业余选手。

4.笃信的根基并非盲目的自信,而是源自扎实的推理和不断地拷问

5.很多事情上,做一点点是没有用的,因为大部分人也都会这么做。重要的是,能不能持续积累,让自己的优势体现出来,这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2017/3/23反思:持续积累,不能中断。有两件事一天都不能中断,第一,算法导论;第二,健身;持续积累,直到自己的优势体现出来。

6.要学会尊重事实,并且相信逻辑。这两点做的越充分,你离未来的距离就会越近。

7.只要我确信自己的判断,那反对我的人越多越好。

一个心理学研究:相比宣布自己目标的人,那些选择不说出来的人,更容易实现目标。

八、遇到贵人的科学方法
1.自己首先得是个贵人,才能遇到贵人。你不优秀,就没有有效社交。

1)乐观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人的贵人

2)贵人更容易遇到贵人

3)能帮助他人进步的才是真正的贵人

4)优秀的人,值得尊重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5)乐于分享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6)不给他人制造负担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7)不耻于求助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8)求助、提供帮助不宜用金钱

9)贵人不一定是牛人

10)很多时候,人们的成功,源自于大量的人希望看到他成功。

11)做正确的事情,更容易获得贵人相助

12)活在未来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因为别人能在他身上看到未来

2.越是朴素的道理,越是永恒。

3.聪明会为自己做两件事:储备人际价值、到人际价值高的地方去扎堆

九、你到底有没有资本
1.资本确实主要由钱构成,但,仅仅一堆钱放在那里肯定算不上是资本

2.钱本身顶多可以算作资金,而它想要成为有效的资本,还需要至少另外三个要素:

1)资金的金额大小

2)资金的使用时限

3)资金背后的智慧

3.站在资本背后的实力确实是可以习得的。习得的方法是从各个维度(金额、时限、智慧)逐步突破

1)本金大小相对来看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盈亏比例

2)能不能给自己的投资款判上个无期徒刑。为日后能够养成“长期深入思考未来”的能力打下最殷实的基础,有了这个底子,很多技巧根本就用不着,很多的陷阱自动消失了,很多的无奈纠结瞬间烟消云散了

4.其实现在就可以投资,做长远的思考,思考哪些企业值得投资,从各方面锻炼自己,并向大神们学习(巴菲特、李笑来、吴军提到的那些公司)

并且在投资领域学到的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比如你的注意力应该如何投资。

2017/3/23反思:等将射雕看完,后面将这部分时间用来研究理财专题和兴趣专题,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

5.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忽略了资金背后的时间,有可能病急乱投医,四处打听短时间赚大钱的方法。

6.所以不要过度关注别人现在已经走了多远,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已经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7.绝大部分体育运动虽然形式各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都需要力量训练。

同理,没有清晰的概念,想要掌握投资理财的知识也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是财富自由了。

8.用“暂时不成功”代替“失败”

用一个好习惯去吸引自己的注意力,那些坏习惯自然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9.如果你没有准备好,那些所谓的机会并不属于你。

如果你准备好了,你会发现原本在别人眼里称不上机会的事情,都有可能变成你的机遇。

10.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打磨,直到它成为你的思想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相对漫长,每天的进步没那么明显,效果也没有那么显著。但是一旦你用一个大的时间维度去回顾的时候,就能发现自己身上已经发生了切实的改变。

十、什么是落后?
1.弄不好,百分之一之后全是落后

2.当每个人都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异常强烈的,因为差异明显可见。

3.焦虑使用得当的话,就是有价值的。

4.过度自信似乎是我们的本性;与此同时,我们又习惯性地低估他人。

5.若是你能做到长期坚持,就足以淘汰掉80%的竞争者。

这其实还算是保守估计,不信你看看周围人有多少还记得自己许下的新年愿望。

你甚至不一定要做的足够好,只要能够不停地向前迈进,你就会发现其实能够陪你走完这段路的人并不多。

6.劳逸结合固然没有错,不过它不应该成为逃避困难的借口。

实际上,能否拉开差距都取决于你是否硬着头皮把最难的部分啃下来。

7.不光是英语,任何技能的打磨都应该尽量用一个高标准去要求自己。

8.纯粹依靠读书量的排名给自己安慰,可能不是一个好方法。不妨把关注点放在“学以致用”,看看自己看了这么多书,有多少用在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上。

读书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并不是用来和别人比拼的数字。

9.反思这种事情和看书一样,别太追求数量,质量才是关键。

等到你慢慢形成习惯了之后,再加大频率也不迟。

十一、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多维度打造自己的竞争力
1.比较就是陷阱。

要想办法选择无需比较即可获得的快乐与幸福。

2.在自己做的最好的维度之外,另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3.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一旦跨界积累成功,实力或者竞争力的提升,只能是“几何级数”级别,绝对不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

4.对新知识保持开放的态度

5.跨界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不应该太过局限,甚至可以刻意寻找一些“无关领域”去拓展。

6.不光是在跨界这件事上,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应该牢记:

一切靠积累。

7.惊喜之所以称得上是惊喜,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之前仅仅因为兴趣原因看到的一些知识,却在某天以一种从未想过的方式帮你解决了问题。

这种感觉哪怕只体会过一次,都会让你终生难忘,并且从此热爱上学习各种知识。

所以不论是在拓展其他维度,还是在已有的维度中钻研,都应该时常回顾一下,看看是否有一些结点之间已经存在了交集。

十二、你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
1.元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2.一个人的财富创造能力最终也只与元认知能力有关——其他的都是附属因素。

3.读书的时候,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以及文字所阐述的道理,他们更多注意到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的思考方式之间的不同。

4.人与人之间的技能差异,证据确凿地来自于“刻意训练”

而一个人能够做到“刻意训练”,唯一能够仰仗的就是元认知能力,反过来,元认知能力也必然会在刻意锻炼过程中不断被加强。

5.你的财富创造能力取决于你能给别人创造多少真正的价值。并且,“他人”的人数越多越好,你创造的价值越高。

6.耐心的来源:

我们知道我们想要改变的,能够改变的,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将来的自己。

7.容易被情绪左右本身就是元认知能力不强的表现

1)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

2)这种情绪对我的思考有没有帮助

3)如果有,我该如何好好利用

4)如果没有,那我应该如何避免

8.一边思考,一边把思考的过程全都打出来。实际上这也是你回顾自己思考漏洞,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好方法。

9.绝大多数人终身也没有明白,自己其实是大脑的主人,而不是反过来被大脑控制。

10.控制情绪就像举哑铃,需要锻炼

十三、如何有效提高元认知能力
1.坐享(冥想)

找个定时器,定时15分钟(以后再慢慢加长)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起初不一定要用不习惯的“正确姿势”,但最好“挺直脊背”)

闭眼

缓慢均匀地呼吸

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呼吸上(别在乎自己走神了,发现自己走神就再回来)

坐享这种刻意训练,刻意直接增大训练者的大脑皮层表面积。自然而然地采用这种朴素的刻意训练方式,一种简单、朴素、有效的“大脑体操”。

2.兴趣

全神贯注是另外一种刻意训练元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进入全神贯状态而使元认知能力彻底放松。

3.反思

每天花一点时间,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逻辑谬误?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从何而来?有缘何走了那么个思路?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琢磨一下那些影响因素究竟有没有根基,有没有道理?

控制情绪,和控制时间一样,几乎是徒劳。冷静常常并不是控制情绪的结果,而是认清情绪来源,并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果。 能解决就去动手解决,不能解决的话,也好想得开:既然解决不了,生气也没有用

4.不断回顾笔记,修正自己的想法,学会在已有的基础上向前迈进。在记录笔记,回顾笔记,修正笔记的过程中,你已经开始懂得如何思考自己的思考方式。

5.没有直接效果,所以感觉没用。这恐怕是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有锻炼出元认知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6.实际上,刻意练习和增加兴趣是相辅相成的。每当你突破了一个玻璃顶,你对于这件事情的兴趣就会加强,并且促使你进一步去刻意练习。

7.健身的朋友应该知道:充足的休息也是健身的重要环节。

反思就相当于你不断地运用元认知去锻炼,而坐享和兴趣则更像是你在放松恢复的过程。

十四、送给你一把万能钥匙(元认知能力的实践)
1.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解决方案就像是钥匙一样,一定不再锁孔里插着,一定是在别的什么地方。

把注意力从问题本身移开,因为解决方案肯定在其他地方

很多时候过于集中在问题本身,你就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2.谈恋爱这件事:对于人类来讲,对立的情绪几乎完全不可能共存的。

于是解决方案就相当简单明了:要是能让对方感到极度开心的话,她就没办法痛苦、生气、无聊、无奈

你真的平时花足够的时间思考过这个几乎最重要的事儿吗?——究竟都有哪些东西、哪些事件可能让对方极度开心?

3.钱的问题

别人都盯着钱看,我也觉得钱是个问题,但我觉得解决方案一定在其他的地方。最终,我认定能力更重要,盯着自己的能力看,盯着自己的能力成长才是真正的钥匙

4.平时涉及的领域越多,在每个领域了解的越深,就更有可能找到更多且更优质的钥匙。

心理学其实就是一个隐藏着大量钥匙的地方,但是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好好去查找,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利用起来解决生活的问题。

多维度思考

5.平时多回顾,多总结:时常回顾自己已有的锁头和钥匙。更重要的是市场拿出来试一试,看看哪些新找到的钥匙可以打开过去的锁头,哪些新碰到的锁头能用过去的钥匙打开。

6.要学会与一种不安全感相处:暂时找不到钥匙,暂时没有头绪的不安全感

找的不好,找不到,都是暂时的。只要不断总结和回顾(分类、总结规律,如何快速的选出合适的钥匙),就会发现越来越多优质的钥匙

十五、为什么你总是“半途而废”
1.若是某件事你觉得需要努力、需要坚持才行,那这件事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你骨子里不愿意做啊

2.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意义。

一念一世界,在我们这种人的世界里,这不是那种苦哈哈的坚持,臭哄哄的努力。这是干脆停不下来啊!多有意思的事?谁敢拦着我我就跟谁急!

3.当你决定习得某项技能的时候,在你已经“想办法赋予了它很多正面意义”之后,还可以想尽一切办法为“没有它的存在”赋予很多负面意义。

如果我没有这项技能,那现在有什么事儿我根本做不了?根本没有机会?

进而,在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失去怎样的机会?

4.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拥有那项技能的人以及人群,尽量与他们共度大量的时间(社交化学习)。

社交,从来都是学习活动中的一部分。

5.关键问题不是怎么找,而是你知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人。他们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他们喜欢去什么样的地方?他们通常在什么样的社交平台上出现? 随后要做的不过是去这些地方和他们接触而已。

6.最好的方法是,父母自己持续做好一件事,并且让孩子看到这件事的成果。这应该是孩子能够感受到的最大意义。

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大过父母的亲身示范。

7.大脑具有遗忘痛苦的特性。

因此想要不放弃,想要不忘记,首先就不要给自己“痛苦”的暗示。比如说背单词。

十六、我是如何错过一次升级的
1.庄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飞来飞去的人,动不动一天睡眠时间只有三五个小时的人,竟然可以在机场完成作业而后再专门腾出时间来找我过一遍。

我喜欢一切做事足够狠的人。

2.有些观念真的很重要,但它们要么太简单乃至于被人们轻视,要么太过违背直觉乃至于无法相信

但,最可能让人们错过转折点、错过升级机会的,可能是这个:

觉得那观念虽然有道理,但就是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3.除了无知,好恶可能是我们拒绝升级的另一大阻碍。不要让这些感性的负面情绪影响了你的进步。

4.很多时候,你没去做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做不好,只是你“以为”自己做不好

更准确地说,你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好

十七、其实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
1.一个事实:

如果一个概念在某个文化里并不存在,那么,那个“客观存在”在那个文化里,主观上并不存在,即,那个文化里的人对那个客观存在无任何感知。反之,若是一个概念存在,即便它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还是可以从主观上感知得到。

比如,重力加速度这个概念出现之前,整个人类都无法感知那个实际上亘古存在的东西。

2.一个新的概念: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客观存在而已,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它甚至可能是有灵魂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并且,它竟然可以做到这样一个奇迹:它总是能够想你证明你是对的,即便是在你事实上错的离谱的情况下。

3.若是你能善待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可以给你足够的善待

若你能宽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能够给你足够的宽容

若你是个非常认真生活的人,你的世界也会非常认真的对待你吧

4.你认为自己能学好,才有机会真正学好,如果你打心底里就不认同这个想法,那么再好的方法可能也是无用的

所以在开始学习之前,最好要从心底里相信,学习这件事情没那么难,你是可以做到的。

5.你希望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那就先按照那个世界应有的规则去行动。自然而然你就会慢慢向那个世界靠拢,最终真的活在那个世界里。

6.一个人会聊天,多半不是因为他和所有人的观点都相同。那是因为他能在不违反自己原则的前提下,找到和对方聊下去的共同话题。

这其实是一种懂得共赢的能力。

7.信任这种东西,真的不是能够装出来的。虽然嘴上不说,但是通过你的态度和语气,人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每句话背后的信任。(对他人的信任和对自己的信任)

十八、彻底戒掉你的抱怨
1.我决心,从此之后,再也不向任何人抱怨任何事情。

抱怨,是无能、无奈的表现而已。

2.当我们遇到麻烦,遇到不顺利的时候,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就承受,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抱怨有什么用?没有用,因为它只能用来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无能自己的无奈而已。

能解决就去解决(能力);

不能解决就承受(坚韧)。

3.选择朋友的条件之一:只要我发现谁在抱怨,就说明过去我选错了

4.抱怨,是这个世界里最强的负能量:

1)它会让一个人变得令人讨厌,令人厌倦

2)它会让一个人失去挣扎的能力,失去承受的坚韧

5.我们时常将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

我的努力如果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那它就是白费的;我的成果如果没有被别人接受,那它也就失去了价值。

既然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那不妨把评价的标准从别人身上拿回来。

你做事是因为这件事应该做,并且对自己有帮助,而不是只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

6.开始记录抱怨的次数,就会自觉地减少抱怨,甚至完全停止抱怨。

7.如果是亲近的人,与其抱怨不如请求他们的帮助,看看如何能够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8.纠结于对错,获得纠结;探索出路,活得舒坦。

十九、看得见别人的好才能获得新生
1.三本书

1)钱钟书《围城》

2)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

3)文森特鲁吉罗《超越感觉》

2.早期的“被压抑”最终可能形成日后的“报复式反应”

大多数人着实见不得别人的好。(因为那些不好的地方,所以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被掩盖,就是我们说的“见不得别人的好”)

3.你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必再主动费心去比较。

否则,你就像所有正常人一样,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到“证明自己”上去——并且常常“用力过度”乃至于“姿势走形”

4.因此,无论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承认它(见不得别人的好),并把它放在一边,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自我成长上。慢慢你就会发现,等到自己真的成长起来之后,原本放在旁边的这些问题,好多都已经自动解决了。

看得惯别人的好,本质上就是允许自己过得更好。

5.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

由于你能更多地、不断地看到别人的好,你所身处的世界的的确确比原来要美好太多了

6.能够坦然地面对别人的优点,才能平和地接受自己的缺点。

好好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总有一天你能够平静地对待好的和坏的,不论是别人身上的,还是自己身上的。

看得见别人的好,也应该看得见自己的好。不用妄自尊大,当然也没必要妄自菲薄。

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对待自己,都应该保有一个平和地心态,正确看待优点和缺点。

二十、正确本身的价值(正确+特立独行才有意义)
1.相信我,大多数的痛苦都是幻觉——那是一时的感觉而已,而非永久不变的真相。

2.毕淑敏:人生本无意义,意义是活出来的吧?

3.正确本身,其实很可能并没有什么价值

只有当你是正确的,可别人都是错误的,这时候,你的正确才具备很大的价值

特立独行本身的价值并不大,和正确本身一样,但是,特立独行且正确,就价值巨大了。

4.为什么人们面对真正的价值之时会如此痛苦?因为他们衡量正确与否的方式错了,他们衡量正确与否,靠的不是逻辑与独立思考,靠的是“认同的人是否足够多”。有两个重要因素起作用

1)绝大多数人是“表现型人格”,他们在乎的不是好坏对错,他们只在乎自己是否显得好看

2)进而,“表现型人格”决定了“随大流”的根深蒂固,只有“跟大家在一起”、“与大多数人相同”才会觉得安全

有一些耐心,忍住短时间内证明自己的欲望,你才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5.我有精读能力,我有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我有“读不懂但可以读完,而后反复读,进而读的更懂”的能力

6.仅仅是想得正确还不够,一定要付诸行动才有实际意义

你愿意为自己的行动负责,这才是你身上勇气的最好体现。

7.有勇有谋

有勇——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谋——不会意气用事,做事讲逻辑,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十一、什么决定你的命运
1.所谓的创业成功,无非就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甚至可以去掉创业二字。

2.成功——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3.为什么那么多解答题高手做不对选择题?

因为他们没有养成正确有效的价值观。

4.价值观

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5.我们大脑里面有两个东西是核心

概念

价值观

6.以偏概全——绝大多数人被自己所局限,无法从“自己的世界”里跳出来,去观察整个世界,或者说,起码跳出来之后,去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去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7.选择决定命运,决定选择的是价值观;于是,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养成过程中,最应该小心回避的陷阱只有一个:以偏概全。

要敢于否定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愿意去挑战自己。

8.平时多问问什么最重要——有趣的生活、自我成长

二十二、什么决定你的自我驱动力
1.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2.那需求越刚,学的越快、学到越好。甚至,没学会,没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真的用熟练了”

3.分析能力,追求真相——刚需

4.优秀是一种习惯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5.牛人——有做第一的执念;

有过第一的经验

有过多次第一的经验和总结

6.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7.当你真心喜欢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它对于你来说就是刚需。因为你不做,就会浑身难受。

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从来不是痛苦,而是根本停不下来的乐趣;

对喜欢锻炼的人来说,健身从来不是煎熬,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8.这么多年没有学好,并不是因为我们笨,而是因为它从来没有真正融入到我们生活中。

9.所以你如果现在有某种刚需,一定要记得好好去维护它,因为它有可能比想象中的脆弱

10.只有这种把主动分析当作刚需的人,才有机会真正做到特立独行且正确

11.作为人类,我们都有天然的惰性。如何利用合理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战胜这种天性,也就成为我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十三、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
1.刚需这个东西,本质上来看,根植于价值观

2.表现型人格——在乎表现足够好这个状态,因此“成功”是刚需

进取型人格——在乎自己的成长。成功只不过是某一时刻的状态;成长才更重要,成长才是真正的刚需。

3.一切的进步和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

刚需可以主动选择的,而不一定是天然的,一成不变的;更进一步,刚需这东西常常就不应该被动接受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4.在众多“正确的刚需”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耐心

没有耐心的人什么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麻烦一辈子。

只有活在未来的人才有真正的耐心,换言之,一个人的耐心有多大,只要看他活在多久之后的未来。

5.现状

对很多人来说,现状就好像是地心引力,时时刻刻拖着你,让你根本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

所谓的现状,本质上来看,无非是过往的积累

目光短浅的根源,总是一样的: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

我们最终只能做一件事: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激烈,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6.选择正确的难受

在习得任何技能的时候,都有难受的地方,选择正确的难受常常是关键。

比如学英语,发音很差,就得选择:

1)因为自己没有进步而难受(再多说一点,再多练一点)

2)因为害怕别人嘲笑你而难受(干脆不说了、干脆不练了)

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锻炼时肉体的痛苦,这些都是你无法躲避的。主动地去消耗这些痛苦,消耗的越早,他们能够给你带来的收益也就越大,你能够享受的时间也就越长。

7.接受现状是改变现状的前提

8.过去半途而废的所有事情,都带有“马上见效”的属性。对于现状的更加不满,对于自己的进步缓慢就会更加没有耐心,这种落差感就会促使你选择放弃。

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不妨给自己加一个限制条件:不求马上见效。

二十四、投资的刚需是避险
1.观察者时刻体会到的是各种危险。冒险常常是他人对冒险者的理解,而不是所谓冒险成功的人的行动。

而行动者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避险上,而不是如何冒险上。

“在场下看”“在场上做”差距实在太大了。

2.你的投资依据必须靠且仅靠你自己的深入思考

3.风险投资:

锁定一个增长最为迅猛的领域,然后在那个领域里投资很多有可能超速增长的初期企业,以期得到最大化的收益的同时,从概率上保证总体风险降到最低。

1)尽可能获得最大化收益

2)尽可能降低系统化风险

4.在两件事儿上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学习并积累如何避险的经验:

1)在资本安全上;

2)在人身安全上

5.安全第一之后,才是成为专家

锤炼自己的学习能力,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然后像专家一样思考、决策、行动。

6.一本书 《Fooled by Randomness》,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

7.冒险与避险的判断:

是否有能够解释每次“冒险”的依据

8.听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后自己做决定。

9.一份工作,只要有很好的成长空间,那就是你应该抓住的机会。

二十五、尊重资本量级的差异
1.搜寻财富机会,只靠分析能力

2.差异很大,差异很了不起——是否认真尊重那个差异,在我看来实在是最重要的“大脑重塑”动力

开始深刻地对待“积蓄”这个行为;

开始认真筛选必要的消费

开始认真投资自己

开始真正全方位关注自己的成长

开始认真向那些“有钱人”学习

开始提高自己的思考质量

3.接受现实真的很痛苦,但这是前行的第一步,否则连起点都没有

2017/3/18反思:差异很了不起,不要总是对别人在某一方面比你强一点不屑一顾,自己要尊重这个差异,然后努力去弥补差异,去努力打磨自己的能力,逐渐加快自己的进步速度。自己有没有不尊重差异的时候:1)仗着自己学习能力不错,但是并没有尊重学习的量上的差异,自己要是真厉害,那就花时间好好打磨在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程基本功方面的技能;2)没有尊重身体健壮的差异,好身材的打磨是最需要时间和耐心,持续不断的坚持比什么都重要

4.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远比我们想想的要大。

但之所以平时看不出来,是因为很多东西是隐性的。

5.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之后,只会发一肚子脾气,然后把责任都推卸出去,到头来下次还是没有长进,依旧不知道自己欠缺的地方是什么。

6.不要看“有钱人”的不当行为,而要去思考他赚钱的能力。

别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吧,但我们应该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好的地方。

二十六、你真的没有机会吗?
1.GAFATA很可能是每个人有能力把握的机会。

2.面对越大的机会,人们的行动力越差。

3.即便是看到了机会,并不等于可以自动掌握机会,还是要加上持续的思考,加上基于自身思考的行动,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机会。(总有运气因素)

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资本“负责任”地进行投资。(在浮亏的时候淡定,在浮盈的时候从容)

4.在投资领域,你并不需要急于行动。

5.只会耍嘴皮子的人,永远都会输给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6.不能改变你的知识,某种程度上就是无用的。

7.要让你的能力配得上你的野心。

二十七、开始投资活动的条件是什么?

  1. 投资不一定要等到很有钱才能做

智慧>时限>金额

2.在起点上,“金额”这个东西,对每个人来说,几乎是“无法由自己控制的因素”

投资活动里最重要的因素是智慧,在这一点上,没有人有“先天优势”

为什么不马上开始锻炼自己的智慧呢?

3.其实这里面的思考过程如下:

1)不断问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

2)主动思考、主动修正

3)一旦找到“最重要的那个东西”,就开始拼命琢磨它

2017/3/18反思: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思维能力,是理性的思维能力;是逐渐从培养一项顶级的技能突破开始,建立自己强大自信,逐渐培养自己的整体素质。这项技能由内是强大的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这项技能由外是强壮的身体和身材

4.现在就可以开始虚拟投资

1)选一个你有根据地认为可能会持续成长的企业,接下来的时间里,你闲着没事儿就要关注这个企业的财报与其它新闻

2)金额设置成1元,关注相对值,增长比例才是真正重要的

3)每个月只更新一次数据,每个月的其他时间里,绝对不要去看这个数据

5.每一个思维漏洞,都最终必然决堤

6.赌博为什么会让人上瘾,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

它能给你即时反馈

7.当你对“时间的感知”强于“对金钱的感知”的时候,实际上你在投资领域,就已经进步了一大步

8.比别人强就沾沾自喜,比别人弱就灰心丧气,这种情绪波动完全没有必要。

9.真正获得财富自由的人,多半都没有把它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

他们要么想着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贡献,要么想着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0.得到一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那样东西。

2017/3/18反思: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提升自己,让自己充分成长,让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配得上自己向往的东西。按之前给自己的约定,4个月,作为一个里程碑来好好打磨。

11.只有准备好的人,才能够看到机会。

12.真正做好过一件事情的人,是不会去嘲笑他人的,因为他们知道做好一件事情又多不容易。

13.培养耐心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你对时间的感知能力。既然如此,就需要你能够主动记录时间。以月来感知。

第一,不要急躁

第二,不要贪多

不要着急,先把主要的操作系统打磨好再说其他的。

二十八、你能准确预测估价吗?
1.问题的质量决定答案的质量。

2.预测的准确率要超过1/2才有意义,否则还不如抛硬币去决定

其实准确率并不需要高到99%的地步,哪怕是确定高于50%,比如51%,那么长期来看也一定很赚钱。

3.对于“5分钟之后的价格是比现在高还是比现在低”这个判断,几乎可以肯定,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决策,长期来看,你的预测准确率只能是1/2

4.赌徒的总投注金额:

总投注金额 约等于 赌资/抽水比例x(1+(预测准确率-1/2))

5.短期价格预测是不可能的

长期价格预测是很可能的

预测时间期限越长,预测难度越低

6.长期预测的基本面:

1)估价最终体现的是企业价值的增长

2)世界一直在进步,经济一直在发展,这是大前提

3)有些企业就是能做到与世界共同进步,与经济共同发展,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却根本做不到。

7.赌徒谬误

绝大多数赌徒倾向于相信之前的下注结果对当前下注有影响

8.给资金判刑,也需要遵循一套规则。这套规则的基础是你学习的知识,积累的经验。

1)合理的概率

9.不要短期期望过高,长期期望过低

真正能够让你有概率常识,并且运用它去生活的,是你每天对于这些知识的打磨。这明显是一个长期工作。

真正要把它们融会贯通,则需要你通过反复的练习,尤其是不舒服的练习来达成。 “自欺欺人”是我们成长中最大的障碍。

努力的“量”虽然重要,但是“质”则更为关键。

2017/3/21反思:反复的练习,尤其是拉伸区的练习。记住这个事实,实践的话,记下自己每次这种正确的难受,如果累计到七次,奖励自己放松放纵一次。

二十九、我能赚的更多吗?
1.贪婪就是想要原本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钱这个东西,天然就是有利息的。

2.资本金额越大,获取同样收益率的难度越高

3.巴菲特给出的“参考标准”:

我必须确保买到的是在长期至少获得15%复合年化收益率的股票。

4.大神格林布雷的一个类比:

买股票但不知道究竟买了什么,就如同手持火把穿过一个炸药工厂,你可能活下来,但是你仍然是个傻子。

5.诱惑

一切不属于“长期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是“诱惑”

6.巴菲特的师父,格雷厄姆有个类比:

股票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

7.“学会如何找到未来的胖子”这事儿,应该是有把握有机会学会的,这个学会了,我再想要,就不是“贪婪”了,因为我有本事要,这样的东西应该属于我。

三十、早是不是决定因素?
1.早本身,根本不是核心价值,我们要追求的是“长期增长”,是“长期年化复合增长率”

2.早不早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对不对,事实上,更关键的点在于,是否是长期对。

3.当觉得自己已经晚了的时候,不妨提醒自己:

我有更多的巨人肩膀可以踩一踩

4.每天都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更重要?

5.早出发的人未必能够获得“先发优势”,但如果你永远不出发,那所有的优势都将是别人的。

三十一、全部押上意味着什么
1.追求100%的安全感,是错误的。

未来的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就是“部分不可知”

投资,是“面向未来的判断与决策”

2.筹码越少的人,越容易拼命

3.作为投资者,必须牢记且绝对不能触犯的铁律是:永远不要押上全部

4.凯利判据Kelly Criterion

最优单次下注占比(相对于总赌本)f=[p(a+b)-a]/b

5.要做的是:如何尽量提高我的胜算——提高自己的思考质量

6.幸存者偏差(只看到成功的人,没有看到失败的人)

喜欢冒险,做事冲动的人归根结底是思维懒惰的人。他们不愿意做深入的分析,只想通过有限的特例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7.想要取得任何成绩,长期的耐心是最重要的。一时的废寝忘食,明显不如长期的珍惜注意力来的有效。

喜欢押上全部的人,归根结底是缺乏耐心的人。

8.人的幸福感来源于哪里——持续的成长和进步

9.我们升级操作系统,其实就是克服这种原始本能的过程。

三十二、最简单的安全投资策略是什么?
1.投资成功的核心方法论,简单到令人发指——低买高卖

这个世界处处都是如此: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

2.难就难在——如何做到

3.“低”和“高”,相对于当前的公司实际价值

“买”和“卖”,买的时候,拿多少资本去买?卖的时候,卖出多少比例

4.定投策略:定期等额购买某一支(或几支)成长性股票

定投策略,则相当于确定地“捕捉”了一段时间里的均价

定投策略的关键在于:这是一家成长性极强的公司

5.所有的投资功课,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买什么,什么时候买,怎么买,达到什么指标后卖,怎么卖。所有这些,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功课,而不是投资之后再去“补作业”

6.在你的表单里加上定投策略

开始思考探索“成长性公司的属性与特质”,每个月往表单里添加一个新的公司

7.在解决问题这件事上,我们应该注意一点:

不要期待“即时反馈”

8.在很多方面,恢复到初学者状态是需要修炼的一种技能。它能够让你重新认识那些“被忽略的道理”

9.当你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由于无知带来的恐惧感是你必须面对的困难之一。

再坚持几天,再多看几遍。

10.只有你把脑子里的概念转换成实际行动,并因此得到相应的真实回报时,你才会真正打心底认同这种想法。

11.麻烦分为两种

不必要的麻烦——减少不必要的试错

必要的麻烦——一定不能省,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努力和付出

三十三、长期究竟是多长?
1.“长期”很可能对不同的人来说长度是很不一样的。

2.你竟然可以通过提高能力缩短长期的长度。

对能使用正确策略的人来说,“长期”更短

对有能力在投资之外赚钱的人来说,“长期”更短

3.你越年轻,欲望越多也越强烈

越年轻,投资所需要的特定思考能力越差

4.明智的人都有一个特点:

不纠结与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

所以在长期这件事情上,我们要分清哪些是我们可以改变的,而哪些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三十四、如何做到两倍薪水
1.聪明人的不一样

1)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2)如果能用到另外一地方的话,那需要注意什么才不会出错

2.有什么人生之中重要的事情可以“并联”呢?

3.给别人打工的人,拿的是薪水,于是,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回报相匹配

给自己打工的人,总觉得“还可以干得更好”

4.把工作和成长这两个任务,这两个事实上可以并联的任务并联起来了

5.我们的生活多少要讲究一点策略:

不要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少说多做

6.我们成长的过程其实也可以总结为:

从现在的起点上往前多走一小步

7.所有的选择标准,都要通过问以下的问题来打磨:

什么更重要

什么最重要

8.最浪费注意力的事情之一就是——做不必要的解释

9.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所有的成长都源自于那关键时刻的一点坚持

10.华罗庚的《统筹方法》

三十五、做个正常的时间买卖人
1.开始的时候,升级个人商业模式的核心——如何提高我们的单位时间售价

2.你不断成长的结果,就是你终将被低估——这是必然

终有一天,自己确定地被“过分低估”——那就是到了“该自己闯出一片天空”的时候了

3.“同时给自己打工”不如“彻底为自己打工”

既然卖时间终将不划算,那么买时间终将划算

4.先做自己的老板,而后通过日积月累的成长,逐步积累,最终获得“成为别人的老板”的资格

谁的时间最值得买?那些为自己打工的人的时间最值得购买

5.所谓的当老板,其实就是有资格批量、合理地购买他人时间,而后以适当的价格把那些时间的价值再卖出去。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东西——资格

6.不能给自己带的人提供真正成长机会的人,实际上没资格当老板

7.想办法与对自己重要的人共同成长——这其实是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爱情稳固的不二法门。

幸福感的首要来源就是“与我正在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有与之共同成长的人”,很可能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强的联系”

真正的关爱其实是——给对方成长的机会,给对方创造成长的机会

8.择友原则——只跟家庭和睦的人做朋友

9.很多时候最好地鼓励,不是在旁边捶胸顿足,而是在前面以身作则。如果你能够让对方看到结结实实的成长效果,我想真正无动于衷的人会是少数。

财富的逻辑——成家炯管理学札记

财富的俗谛:成家炯狱中管理和财富的反思

内容简介

《财富的逻辑(成家炯管理学札记)》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常识和逻辑谈起,为读者化解了竞争、制度、分配、资产负债、创新等一贯专业严肃概念的理解障碍;又从实用主义角度分享了作者对财富的来源、贫困的根源、经济危机、理论的天真等深刻话题的常识反思。作者从常识性角度出发,痛贬思想界、学术界、经济界、管理界化简为繁、故弄玄虚的时弊。他历经长久的思想苦旅,以财富的逻辑和逻辑的财富两个辩证统一的话题统领全书。第一部分是作者谋求财富成功事实经验的分享,是财富的逻辑。第二部分从观念和思维入手,回归财富本原,深涉人性、道德、政治经济,是逻辑的财富。《财富的逻辑(成家炯管理学札记)》回归常识和基本逻辑,清晰而通俗地向读者阐明了:

通向未来的财富之路是什么?
竞争、制度和管理意味着什么?
创新和企业文化怎么实现?
财富的来源、贫困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社会、组织、自然科学、哲学与财富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常识的力量可以胜过理论的天真?
财富的逻辑和逻辑的财富怎么理解?

在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今天,他试图用理性、常识、逻辑的力量解决这个时代的焦虑。《财富的逻辑(成家炯管理学札记)》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的观察与反思,探讨了中国人有关财富理解的弱点,洞见了中国的未来走向。作者以不唯权、不唯上、不唯利的写作态度,著就了这本真正意义上回归常识和基本逻辑的作品。这不仅是一部谋求大众权益的代言书,更是一部独具匠心的熔会经济、管理、财富、哲学、科学于一炉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阿里郎(ALL),原名成家炯,广东省化州人,经济学学士。曾任茂名石化实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财务总监、董事、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曾任广东省茂名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获评2006年度广东省优秀企业家。

目录

第一部分 财富的逻辑 1
第一章 财富闲话 2
第二章 战略与投资——通向未来的财富之路 5
第三章 竞争——是对手还是盟友? 16
第四章 制度治理——攘外必先安内 26
第五章 动态管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37
第六章 资产与负债——价值的天平 44
第七章 现金流——必须坚守的生命线 55
第八章 预算——把压力变成动力 63
第九章 税收筹划——从缺陷中创造完美 71
第十章 股票投资——投资与投机的选择 86
第十一章 风险管理——备周则不殆 109
第十二章 创新——持续改进的力量 118
第十三章 企业文化——你有了? 122
第二部分 逻辑的财富 128
第一章 财富的来源 129
第二章 所有者的贫困 140
第三章 常识的力量与理论的天真 149
第四章 谁决定谁 166
第五章 最短与最长的距离 179
第六章 护卵与泅渡 188
第七章 墨子的沉默 210
第八章 无中生有 219
第九章 并购与婚姻 227
第十章 从烂苹果到黑洞的漫游 236
第十一章 二柄在手 244
后 记 把你的旗帜插在高山之上 251
致 谢 254

财富和财富的功用,没有人比贫困和暴富的人理解得更深刻

曾经的茂名实华上市公司总裁,如今的阶下囚,他在狱中所所反思的管理和财富的逻辑。

前言

印度龙树菩萨在他著名的《中论》里,提出了真俗二谛的概念。所谓俗谛,指的是用语言可以表达的知识,是常人可以用常识来理解的,是世俗的真理;所谓真谛, 是终极真理,只能靠神秘的直觉和般若智慧才能获得。掌握俗谛是把握真谛的前提和路径,既不能偏重执著于俗谛,又不能放弃俗谛而直达真谛的境界,这就是圆融 的“中道观”。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财富”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几乎就是“庸俗”的代名词,而过分地强调“直觉”对于发现真谛的作用,不单是 对圣人君子的侮辱,而且即使是对于普通俗人,把人的认知能力降低到动物的层级上,也难免遭人诟病。问题是我确信自己是个俗人,就像我确信自己是个男人一样 不容置辩,因此我确信自己并没有发现真谛的般若智慧。真、俗二谛本来就是佛家之言,因此作为俗人的我和我们,就只能相信龙树菩萨的抽象解释,而不能虚妄地 将它们世俗化。正是基于这些理由,作为俗人的我,用语言文字表达并且企图让常人用常识能够理解的关于财富问题的所有阐释,它所能达到的境界,充其量也只能 是俗谛。

我是个实在的人,但基于人性、文化、习俗、制度和环境的缘故,世人并非都是实在的人。表现在关于财富经济理论层面:一方面是多数教授学者并没有治理经济、经营致富的世俗经验,却企图翻晒祖宗的经典、组装舶来的数理模型来架构关于财富经济的公理定律;另一方面是一些凭借关系资本、权贵资本, 或者仅仅是因为胆大和运气而成就的财富新贵,或者一些拥有权力、拥有话语权的政府官员,或者部分仰仗制度垄断而像螃蟹一样走路的国企高管,在错把情商当做 般若智慧,在误把财富当做才华的情况下,沉醉在权力、财富等于聪明的虚荣幻觉中,扬扬自得或者气定神闲地漫谈财富真谛。不通过俗谛的路径,真谛就不成其为 真谛;没有般若智慧,俗谛也到达不了真谛。换言之,俗谛不一定是真谛,真谛肯定是俗谛。无论真谛俗谛,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只有可以实证实用的,才是俗谛真谛。

经典法律思想的泰斗霍姆斯是早期的法律现实主义者,他的著名警句“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普遍命题不解决具体案例”至今令人记 忆犹新。如果允许移花接木,结合我的经验和逻辑,那么以下结论就有了成立的基本理由:宗教的生命在于逻辑,处世实践学说的生命在于实用,科学的生命既在于逻辑更在于实证。

凡是无须或者无法实证的,原则上就可以归结为灵魂信仰或者价值判断的范畴,其生存成立的最起码也是唯一能够做到的就必须是,且只 能是逻辑上自圆其说。凡是需要实证或者能够实证的,统统可以归纳为“人择原理”的实践功利主义,逻辑上自圆其说只是前提,实践上能够带来可以证明的明确效 用才是承认的唯一标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任何企图描绘终极图景的信仰都是虚无的。宗教式的灵魂不灭,书斋里的闭门造车之流,统统都是逻辑的拙劣演绎,它 们无一不需要经过经验主义的严格安检,才可能获得现实世界的入场券。至于运用功利主义的手段,演绎理想主义不切实际的天堂梦境,则是古今思想界的通病。从 春秋战国到现代社会,从伦理宗教到民主人权等一切思想文明,无一能够幸免。不满于现实,但又企图超脱现实人性,或者干脆刻意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通俗的 问题高尚化,这种标新立异的冲动与喜新厌旧的人性相结合,造成了简单学说的歧说纷纭,催生了古老传统习俗的借尸还魂。在实用主义者看来,所有涉及人的价值 判断的所谓终极真理,仅仅是也只能是皇帝的新衣。只要放下伪装与虚荣,回归诚实和赤子之心,所有神经正常的人都可以把握它的真谛,明白那只不过如需求曲线 一样的造型。

财富和财富的功用,没有人比贫困和暴富的人理解得更深刻;财富和致富的法门,没有人比已经富起来的人更有发言权。我经历过这两种际遇,而且很不幸地习惯追根究源,总是企图从纷乱的世相中寻找一条无论刮风下雨都能到达罗马的便利通道,这似乎让我有理由、自信和冲动在蛙鸣虫吟的财富论坛上,趁主持人不注意而插上几句嗫嚅之语。作为近二十年来的过路财神,凭着做什么都要成为行家的认真劲,我在谋求财富的组织中的任何岗位还算称职,于是信心膨胀而写就了本书的“财富的逻辑”部分,自以为事实胜于雄辩,谋求财富的成功经验本身就是财富的逻辑。然而我也清醒地明白,由于时空环境的变化和行为 主体的差异,任何简单克隆过往经验的做法,最终都可能被事实证明是徒劳。于是我不得不在经验的基础上,转而求助于观念和思维,在回归财富本原的路上,宽泛 地谈论我所知悉的有关财富的问题,当然因此涉及人性、道德情操、政治经济,于是便有了本书“逻辑的财富”的部分,理性狂妄地以为——尽管理性是激情的奴 隶,但仍然固执地坚持——财富是理性的经济人强悍逻辑的产物。

诚然,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别是环境中机会平等、条件平等的程度和状况, 影响着资源财富分配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但是,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表明,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决定着世界的秩序和人们在秩序中的位置。按照 这个逻辑,我自然地认为,人们在财富世界中的位置也不例外。贫困,不单是环境的贫困,而且是观念思维的贫困,更是理性逻辑和综合能力的贫困。因此在本书 中,我拒绝罗列数据堆砌案例,让富贵的归富贵的,让贫困的归贫困的,让理性的归理性的。我更拒绝论述属于上市公司的具体业务,因为在我看来,上市公司区别 于其他公司的,除了可以直接融资外,就只剩下三个可怜的事实:一是多了证监会和类似证监会的股票交易所两个婆婆,二是明知程序正义不能保证实质正义而养肥 了大批中介机构,三是为强势利益集团剥削弱势群体提供了合法的场所和机会。

这样的观点似乎是前后矛盾的,但实质上这仅仅是我理性与感性j中突的结 果。作为踏着牛粪起家的一代,我对无论主客观原因身处不平等世界的贫困的人们深表同情,一如对自我贫困的青春和困顿的现状一样悲悯。为此我必须澄清世界和 人性的本质,理性地分析此岸的形势,并且感性地指明通达财富彼岸的可能路径。

毋庸讳言,世界的其中一个真相是彻头彻尾的不平等,无论自然、社会都 是一样。自然的不平等似乎是上帝的事情,而社会的不平等终归是人为的原因。为了消除社会的不平等,所以才有了叫做政治、道德、法律制度这些既新奇而又熟悉 到麻木的玩意。习俗与制度的功用,理论上要么逐步消除不平等,要么日益加剧不平等。值得庆幸的是,文明的演进从总体上的确大范围大幅度地消除了不平等;令 人悲哀的是,随着文明的演进,文明本身却成了不平等的部分根源,以致不平等的情形呈现了新形式,并具有了多样性。平等,或者说绝对平等,永远像是拉车的驴 子前面挂着的那个胡萝卜,永远地可望而不可即。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显然,这样的比喻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利益 (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世界的驱动力,二是人类的行为某种意义上暗含着动物精神。这对于唯我独尊和以人为神的伪道士来说,无疑是要从鼻孔里喷出一缕 恶气,口称大逆不道并恼羞成怒。但我必须负责任地说,不管情感上是否愿意,这恰恰是现实世界的实情。人类的自恋自弃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向上提升到神的 位置,一是向下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介于两者之间,既自重又不自狂的,就只能客观地承认人是半神半兽。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前提,利益不单是世界的驱动力,而且 是世界的中心和轴心。因为对得到利益的贪婪和失去利益的恐惧,诱发了本能的和人为的平等与不平等;因为半神半兽的特性,围绕着利益转动的是人类的适应和伪 装;因为资源财富的有限稀缺,竞争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的永恒主题。谁拥有的利益在质量和数量上处于优势,谁在秩序的构建中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谁就处于秩序 的中心位置。撇开无形的伦理和虚荣,在有形且可以观测实证的世界里,财富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它有权确定所有者的位置,以及处置自身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自由。

这就是财富的逻辑和逻辑的财富,是《财富的逻辑》的出发点和归宿。

半神半兽,是为人也

人类的自恋自弃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向上升到神的位置,一是向下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介于两者之间,既自重又不自狂的,就只能客观地承认人是半神半兽。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前提,利益不单是世界的驱动力,而且是世界的中心和轴心。因为对得到利益的贪婪和失去利益的恐惧,诱发了本能的和人为的平等与不平等;因为半神半兽的特性,围绕着利益转动是人类的适应和伪装;因为资源财富的有限稀缺,竞争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的永恒主题。
谁拥有的利益在质量和数量上处于优势,谁在秩序的构建中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谁就处于秩序的中心位置。撇开无形的伦理和虚荣,在有形且可以观测实证的世界里,财富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它有权决定所有者的位置,以及处置自身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自由。

平等,或者说绝对平等,永远象是拉车的驴子前面挂着的那颗青苗,永远的可望而不可及。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显然,这样的比如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世界的驱动力,二是人类的行为某种意义上暗含着动物精神。这对于唯我独尊和以人为神的伪道士来说,无疑要从鼻孔里喷出一缕恶气,口称大逆不道病恼羞成怒的。但我必须负责任地说,不管情感上是否愿意,这恰恰是现实世界的实情。

竞争靠实力,实力靠自强。是对手还是盟友,自己努力了,市场就会给你答案。

投资智慧总结:
1)潮起潮落,有熊必有牛;熊市投资,牛市投机。

2)金子总会发光,发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

3)判断基于见识,题材来自消息。

4)靠消息投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5)断臂疗伤,靠的不仅是勇气;独上巅峰,耐力强于智慧。

6)躺下来有多长,站起来就有多高。

7)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术有专攻,也有所长。

9)覆巢之下,没有完卵;非典难防,口蹄疫可治。

10)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进两步往往要退一步,没有人能以百半跑速度跑上一万米。

11)备周则不殆,欲速则不达;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1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沸鼎如冰,薪不尽而火不灭,火不灭而鼎照沸;抽薪加冰,巧妇亦惊。

13)阴阳交错,量价真实。

14)高五分买入,低两分卖出。

15)落袋为安,现金衡量增减值。

16)眼科门诊多独眼,殡仪馆里尽哭声。

17)不为百分之十的利润冒百分之百的风险,不因百分之十的风险放弃百分之百的利润。

18)到哪都带着秘书,不到万不得已不排除警卫团。

19)与庄共舞,贴身纠缠;曲终前离场,不能讲礼貌。

20)主力是大炮,散户是步兵,站在大炮旁边,它永远打不着你。

21)做股东不做郎中,再高明的郎中也治不好所有的人。

22)忠诚来自信念,信念创造财富;花心源于贱格,贱格最终丢人。

23)希特勒视察疯人院,疯子说希特勒是新来人。

24)见光则死,静止则动。

25)失算事小,变态事大。

26)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27)均衡产生对称:其兴勃也,其亡也忽也;其跌急也,其升也疾也。

28)投资时贵族,投机是奴仆。

道不远人。实践的经验总结强于圣人之道,自己走出来的道路强于别人的道道。股票投资的成功人士各有不同的心得法门,失败的人都因为贪婪愚蠢。但无论如何,以价值和相对价值作为投资投机的基本出发点,这样投资者可以走的更远、

做闲适的贵族,还是做忙碌的奴仆?

富人的逻辑——如何创造财富,如何保有财富

目录

序言 从富豪到穷光蛋
第一部分 如何创造财富
第一章 金钱能买到幸福吗?
第二章 富人是如何做到的
第三章 自主创业是赚大钱的唯一方式吗?
第四章 推销能力是创造财富的关键
第五章 诚实是最佳策略
第六章 节俭的百万富翁们
第七章 为何设定财务目标很重要
第二部分 如何保有财富
第八章 对你的投资负责
第九章 拆穿与分散投资和波动性有关的认识误区
第十章 不要陷入“本土偏好”陷阱
第十一章 “后视镜投资”和随大流
第十二章 买股票:不可知态度和尤利西斯策略
第十三章 在房地产市场上赚大钱
第十四章 不要低估你的财富所面临的威胁
后 记 我们的社会为何需要富人
参考文献

如何成为富人

关于本书

人们渴望拥有财富,但对拥有和保持财富的过程充满误解。本书首先指出财富并不意味着一大笔钱这一本质,指出了财富增值对富有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指出人们常见的认知误区——如用“后视镜视角”进行跟风投资、产生“控制错觉”进而认为自己能战胜投资市场中的大多数人等等,指出了富人的财富逻辑往往与普通人背道而驰。同时,书中指明了想创造财富应该拥有的一些特质,为普通人变得富有指出了路径。

核心内容

为什么很多人有着高收入,或者突然间拥有了一大笔钱,却很难持续过上富有的生活,甚至还会在短期内一贫如洗?为什么我们进行了很多投资,收益却非常不理想,让我们难以跨入富人的行列?因为,我们总是下意识地按照普通人的逻辑去对待财富,而不具备富人的逻辑。

一、拥有一个巨额的钱数,并不意味着你就富有了

善于让财富增值,是富人与普通人的根本差别。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很多人会在一夜暴富之后很快又一贫如洗,欠债良多。他们最大的错误在于,误以为拥有一大笔钱就跨入了富人的行列。真正富有的人,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他所拥有的钱数有多少,远不如用这些钱去做什么重要。如果你不掌握让财富增值的方式,不管你手里有一百万,一千万,还是一个亿,这些钱财的流失速度之快,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二、走出五个认知误区,掌握让财富增值的富人逻辑

  1. 分散投资最多只能让投资更保险一些,不能让你成为富人

经济学家马科维茨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如果我们能精心选择各种投资的搭配比例,就能实现投资风险的最小化,从而取得一定的收益。但齐特尔曼认为,分散投资实际上阻碍了财富的增值,也许这样确实能避免做出糟糕的投资,但只是让我们少犯错,它的收益率并不足以让人们富有。

如果想进行精准投资,你对要投资的市场是否足够了解非常关键。市场中的信息通常都带有不确定性,总会导致截然相反的意见,但无论如何,永远只有一方会获益。如果你对市场了解足够深入,你就更有可能成为正确的那一方。

  1. 低波动性投资并不意味着低风险

许多投资者相信低波动性的投资风险更低,一些经济学家也支持这一点。但波动性通常让人们忽视的是,波动究竟是在盈利还是损失的状态下发生。如果不能分清这一点,很容易被波动性误导至相反的方向。巴菲特对风险的判断很简单,那就是投资究竟会赚钱还是赔钱,他对波动性并不关注。

  1. “本土偏好”局限了我们的投资视野

很多人投资时都认为,进行海外投资的风险,比在本土进行投资的风险要大。这被称为投资的“本土偏好”。这种偏好会让投资者损失潜在的收益,因为你会忽视那些正在盈利的海外市场。这是一种情感偏见,它会妨碍我们制定明智的投资策略。不要轻易认为国外的市场风险更大,也不要觉得所谓你熟悉的市场就更安全,你必须为自己的投资决策找出充分的理由,才能远离情感的误导。

  1. 用“后视镜视角”进行投资极为盲目

在投资时,很多人习惯用过去的市场数据作为未来投资的依据,这被齐特尔曼称为用“后视镜视角”去投资。全球各个股市的数次起伏已经证明,通过股市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来评估未来的潜力,风险极高,会造成盲目的跟风投资。心理学家已经证实我们存在从众心理,这会导致人们不愿意和身边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左,这种随大流并且受着群体本能支配的行为,是股市小额投资者的典型行为。

  1. 投资股市时,不要认为自己能战胜市场上的大多数人

研究人员认为,乐观主义很容易导致投资者的失败。实验证明,人们往往觉得,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影响随机事件,这种现象被科学家称为“控制错觉”,正是这种错觉,导致很多投资者高估了自己在股市上创造财富的几率。

齐特尔曼认为,在买卖股票的时候,95%的人是职业操盘手,你每买一次或者卖一次股票,交易的另一端很可能就是专业人士。他们有着一套完善的系统,个人投资者基本没有可能战胜这样的系统,尤其是在短线交易方面。

如果个人非要投资股市,用来购买个股的资金最多不要超过5%到10%,并且最好采用一种“尤利西斯策略”,制定一个投资计划,每个月向股市投资固定数额的钱,做长期投资,不管短期利益,不管它是涨还是跌,就好像尤利西斯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对抗女妖的诱惑一样,去抵御市场的风险。

三、想创造财富,至少应该拥有五个特质

  1. 拥有开放思想的企业家精神

调查显示全世界大多数亿万富翁的财产不是靠继承得来的,而是依靠企业家精神创业和投资得到的。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更开放,乐于尝试各种新的体验。在企业家们看来,什么都不做意味着错失机遇。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自我效能”,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掌控棘手局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信心。而研究表明,成功的企业家,自我效能都非常高。

  1. 具有严谨的创业思路

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很多人容易把冒险和赌博等同起来,这是一个认知误区。富人们很少赌博,他们只是冒计算过的风险。这一点对创业也很适用。严谨性是企业家获得成功的条件之一,在确定创业前,不要轻易忽视正职工作,充分意识到未来的风险后,才能开始你的创业之路。

  1. 做诚实的人

商业活动不是零和博弈,并不是一方获利而另一方就要遭受损失。多方获利才能建立稳定的商业关系,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信任。信任的前提是诚实,调查显示富人对诚实极为看重,不具备这一点,将使你的创富之路面临巨大风险。

  1. 学会节俭

数据显示,多数富翁并不喜欢进行炫耀性的消费。成功的富人和一些高收入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增值,通过节俭的方式积累更多的资金,而后者更注重消费,而消费就会影响积累。许多高收入的人之所以没有存下足够多的钱,主要就是不善于积累,更没有进行投资。

  1. 敢于设定财务目标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家给企业设定的目标越高,企业后来的成长度就越高。向财务自由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切地知道你想要实现什么目标,以及为什么要实现。

你可以把在今后十年里想实现的目标写下来。然后将总体目标细分为一些小的目标,在每一年中争取去实现。

设定目标这件事,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很大。你当前的财务状况反映了你当前的思维方式,如果你不改变后者,是不可能创造财富的。

金句

  1. 真正富有的人,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他所拥有的钱数有多少,远不如用这些钱去做什么重要,也是富人和普通人的差别所在。

  2. 心理学家已经证实我们存在从众心理,这会导致人们不愿意和身边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左,很少逆潮流而动。这种随大流并且受着群体本能支配的行为,是股市小额投资者的典型行为,也是让财富增值的巨大障碍。

  3. 对于普通人来说,尝试新体验意味着冒险。但在企业家们看来,什么都不做才是冒险,因为这意味着错失机遇。

  4. 富人们很少赌博,他们只是冒计算过的风险。

  5. 巴菲特曾经说过,他在雇人时,关注三种品质,就是诚实、智慧和精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诚实。因为如果雇员不诚实,那他们的智慧和精力能要了老板的命。

  6. 尝试着把你在今后十年里想实现的目标写下来——人们对自己能在一年里做到什么,总是太高估,而对自己在十年里能做到什么,又总是太低估。研究数据表明,人类的很多成就都是在十年的时间里完成的,因此对实现财务目标而言,十年也刚刚好。

财富的真相——叶航财富随笔

目录

第一章
财富的欲望
追求财富的目的
拥有金字塔的欲望
野心与财富
朝墙的抽斗
财富的欲望
解决别人的难题,成就自己的财富
如何衡量财富的价值
投资的快感
财富母亲

第二章
心态决定财富
心中的财神
“相信”是一种感觉
甘甜的海水
1美元与10美元的选择
心智无常,物尽其妙
流动的财富
人与动物
财富真的离我们很近
心态决定财富

第三章
脑子活络就是钱
算账的学问
脑子活络就是钱
当年的盲人孩子
绝处逢生的驴
你能卖掉一头死驴吗
10天赚到8万元
做一条会行走的鱼
投机的智慧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第四章
生活与活着
生活的选择
卖报的那个雨天
讲给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惬意的咖啡座
养蜂人的秘密生活
生活与活着
没有鱼鳔的鱼是如何拥有海洋的
陪朋友喝夜酒
没有手机,没有网络
生活,真实还是虚幻

第五章
打开财富的链接
嘿!你看到赚钱的机会了吗
最后悔什么
与财富的缘分
制造出来的需求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人不可貌相
打开财富的链接
奥运会的财富契机
我与“暴富”的一次玩笑

第六章
节俭就是财富
我为什么不能成为富翁
后悔可以成为一种药
一段“时尚语录”的感慨
后院的金币
节俭就是财富
手表的美丽
想成为富翁的华子
鞋匠阿林最后的财富
去世的企业家二叔
西北的同学

第七章
股市“无穷动”
股市“无穷动”
节日的七宝老街
二姨妈叫我炒股票
财富涌动的时代
把泡沫打造成黄金
股票啊!股票!
股市犹如战争
等你等得花儿都谢了
油画,股市K线图

第八章
把股市看透
股市就是音乐四起的蒙特卡罗
过不去的马路
把股市看透
人际交往与市场交易
放弃的成本
空洞威胁者
扔掉爆炸的热水瓶
找骆驼的人

第九章
母亲的力量
大地震,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唐山孤儿郝帅
不再忘却凤凰桥
江南第一古镇
打开“戏颜”
老人与钢琴
离开上海
母亲的力量
生命永恒

第十章
迟开的金桂花
依恋上海
怦然心动的八月
孩子的心结
我的奶妈
来去匆匆的春节
像种树一样种一个弟弟
给儿子18岁的一封信
冬至我去看望谁
元宵节的六角灯笼
迟开的金桂花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