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Question

25159839-1_u_2.jpg

好问题的价值要大于好答案。——DeepCreator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what_why_how.png

罗胖60秒:一个奇怪的问题

  1. 吴伯凡老师在他的课程《认知方法论》里面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森林里一株大树倒下了,如果没有人,大树倒下的时候会发出轰然巨响吗?

  1. 这个问题好奇怪,当然会响,这是客观存在的啊,跟当时有没有人,有啥关系呢?但是只要你稍有物理常识,稍稍深想一层就明白了。

  2. 声音是啥?声音是振动,传到人耳朵里才是声音。所谓轰然巨响,只是人的耳朵对一个频段振动的感知。超过了这个振动频段,变成了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也听不见。

那没有人的时候,森林只会有各种各样的振动,而不会有什么声音。

  1. 你看,这个看似反常识的道理,一旦解释清楚了就这么简单。

对,我们往往觉得某个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只要是我们注意到的世界,本质上没有什么,是我们没有参与其中的。

罗胖60秒:人应该有点不靠谱

  1. 有一个问题,可能是未来人类的核心问题,就是人和计算机的区别到底是啥?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或者答案是没区别,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迟早就能替代人类的所有工作,人就没有价值了。

  2. 最近我听到了一个很简洁明了的说法。区别很简单,计算机永远也不可能生成一个随机数。现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都是假的,还是有规律的,只不过那个规律极其复杂,你可以假装它是随机数而已。

  3. 这个说法推导下去,

和计算机相比,人的终极价值是啥?说得不好听,就是不靠谱;说得好听点,就是想象力。人能够无中生有地想象一个东西,能够跳出所有规律之外做一件事情。

  1. 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一个人应该靠谱,这是为了和他人、和计算机能够连接。但是我们还得保留一点不靠谱的能力,这是为了不被他人和计算机取代啊。

人生是一幅钢笔画

高考失利,跟南开大学化学系差3分,然后进入东北财经大学学保险,不喜欢保险专业,于是主要修了金融的课程,一心要去个比南开更好大学读金融。报考北大光华,第一年差N分,第二年又差N分,调剂到北大深圳商学院(现在汇丰商学院)的双硕士项目(北大经济学+港大金融学)。本来应该读三年,但第二年结束时,我收到港大的金融学PHD的offer,然后就放弃了北大和港大的学位,来香港重新读起,希望拿到PHD然后在学术界打工。现在又觉得港大的PHD读出来不是很有前途,跟北美的比起来没竞争力,所以秋天想申请北美的金融PHD。

回想过去的这些历程,我觉得我最大的问题在于,可能我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对环境的要求过于苛刻,所以一直在浪费时间去做“改变出身”的事情。而忽略了自己的成长——心智和学识。但我却一直很茫然,不知道从哪儿入手去想这些问题。我觉得笑来老师的生活就很行云流水,没有一丝与生活抗争的气息,但却无处不充满对生活的希冀和对自己的完善。

Q1: 不知道您是怎样做到的?需要看一些什么书吗?需要跟一些智者交流吗?需要经常写随感反省自己吗?

我对自己要求太高,即使别人觉得我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仍然觉得没达到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而不够自信,同时又给自己太多的选择,所以常常很茫然。我希望自己能花时间想清楚一些人生中重要的问题,有个更清楚的目标,不要太苛求自己。然后想清楚以后,可以focus在某个目标上,在30之前不再晃悠,不再拘泥于一些表象,争取做出点儿有成就感的事情。

Q2: 这独一无二、不可反悔的人生,怎样做一个选择、舍弃其他别个选择?根据什么来判断?个人比较优势?个人喜好?社会评价?

以前写过一篇《人生没有Ctrl+Z》,有谁不曾犯错,有谁不曾错过一些不想错过、不该错过的东西呢?面对得失,得大于失倒也罢了,但失大于得的时候,有谁不希望有机会能够“从头再来”呢?

你说“我觉得笑来老师的生活就很行云流水,没有一丝与生活抗争的气息,但却无处不充满对生活的希冀和对自己的完善。”——这显然是过分高估我了。基于我写博客的原则,我尽量不在博客上写我个人的生活。但那不意味着我没有生活——我的生活和所有人的生活一样乱糟糟,顶多乱的程度或许比一些人少一点而已。每时每刻,我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阻力、障碍、非议等等反正是任何人都不想要的东西。每时每刻,我都有可能犯错,错了之后与所有人一样追悔莫及……

Q1: 不知道您是怎样做到的?需要看一些什么书吗?需要跟一些智者交流吗?需要经常写随感反省自己吗?

A1: 很抱歉,我没做到。读书不一定解决这些问题。与智者交流可能会给他造成负担。反省自己不一定要写随感。我只是尽量每时每刻多挣扎一点。

Q2:这独一无二、不可反悔的人生,怎样做一个选择、舍弃其他别个选择?根据什么来判断?个人比较优势?个人喜好?社会评价?

A2:其实人生的特点是“别无选择”。每时每刻,我们都好像真的要在若干个选项中做出一个“抉择”,可事实上,不是每一次都选当时我们只能选的那个么?有时选错了也怪不得谁,因为当时我们的种种状态决定了当时我们(竟然)无力作出正确决定。而另外一些时候,选对了,可是事后想想难道没有运气存在么?每次我们都要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一旦行动了,就无法更改——我们在用钢笔绘制人生之图。年轻的时候,怎能不在意他人的看法?老了之后不再在意他人看法可能是因为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可能是因为脸皮更厚了而已。

别浪费时间“犹豫”、“迷茫”、“困惑”什么的,有那闲工夫,干点什么不好?

改变现状要从接受现状开始做起

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希望能得到笑来睿智的建议。

我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微电子系,即将升入大二。今年六月份我申请转学到香港大学学习风险管理专业。按照港大的惯例,内地本科生申请转学是不需要委培的,但是由于港大申请系统故障,我虽然获得入学资格,案例却被误当做高中毕业生来对待,因而被要求以新生身份入学,需要到复旦大学委培一年。现在我面临的问题就是去or not。

其实我自己也做过很多权衡,现在简单的向您陈述几点。

决定转学的初衷:本来我自己理想的专业是应用数学,但由于高考成绩不佳被调剂到信息学院学习微电子学。之所以放弃转专业的机会而选择转学,是我看到很多港大的学长在本科阶段便开始着手准备精算师资格考试,而我们北大的学生则被禁锢在四六级、计算机考级、各种政治理论考试的牢笼中,分身乏术。于是我便有了一种认知,觉得香港大学的教育更贴近实用,并且不为政治力量所左右,当然我也不确定这种认知的正确性,毕竟这只是基于我自己的理解得出的结论。

现在令我却步的原因:读过您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以后,我开始反复审视自己的决定。第一,我对于北大教育和港大教育所谓的认知只不过是我的感觉而已,并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也许和真实情况相去甚远;第二,我对于现在的专业(微电子)也许并不是真的没有兴趣,而是由于没有用心、学得不好所以感觉上没有兴趣(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电磁学考了90多分以后的那种成就感更坚定了我的想法);第三,我并没有申请到港大的奖学金,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用给家庭带来很大负担,我认为申不到奖学金完全是我个人能力有限的结果,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没有资格也没有理由让父母为我的无能买单;第四,现如今从事金融保险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似乎长远来看人才供给有过剩的趋势,况且我觉得这是我的理想并非因为我对这个行业有多深的了解,只是觉得能赚钱,有前途,似乎很肤浅;第五,转学的机会成本让我有些无法接受,我所能想象的包括在北大一年的积累,建立起的人脉,到复旦委培这本可以不需要花费的一年时间(精神物质上的双重开销),昂贵的投入以及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

我仍然想转学的原因:第一,风险管理这个专业更贴近我的理想(当然这也只是一个理想而已);第二,我认为(也许是错误的认为)港大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认可度似乎都要高于北大,鉴于我想出国读研,也许去港大更为便利,与西方完全一致的管理模式,全英文教学,适应了这些也许出国后会感觉更得心应手;第三,国内的学术风气日下,而香港无论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是学术氛围似乎都好过国内;第四,港大似乎更注重教育的实用性。

您说过,脑海中有强烈的流动欲望的往往不是一流人才,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我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我在北大的GPA是3.43/4.0,离优秀的标准还差很远。有时候经过很痛苦的反思,我甚至觉得我是在借着转学的机会逃避什么,而不是在用积极的态度改变现状。而且决定一个人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还是自身的努力程度和心智水平,而港大和北大的差别究竟对一个的影响似乎远远不及前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渐渐发现不顾一切坚持梦想实在是很骗人的话,我现在既无法不顾一切,也不能确定自己的梦想到底是梦想还是幻觉。

十分期待您的答复。我知道您不可能给我什么决定,无论是针对我的哪一点想法,只要能有您的建议,便十分感激。

答案比较直接:别转了,成本太高。

不满足于现状,几乎每个人都是如此。然而,“现状”是无法改变的,因为“现在”已经被更不可能更改的“过去”所定义、所决定。其实,要说能改的,只剩下“未来”了。

与“过去”决定“现在”一样,“现在”决定“未来”。为了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未来”,我们最好从“现在”开始做对事情。把事情做对非常难,但把事情做错却非常容易——只需要逃避就可以了。不逃避的方法也许有很多,但也许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就是“接受”现状。然后甄别“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而后运用你自己的心智去改变真正“能够改变”的。

提问的逻辑——如何让别人特别想跟你聊下去

内容简介

对任何人都实用的提问逻辑
如何3分钟内营造愉悦谈话气氛?
如何让别人回答不想回答的问题?
如何在沟通中获得有效信息?
如何让别人觉得备受关注?
如何让别人与你的谈话更深入?

……

这取决于你的提问能力。

告诉你,如何问、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才能不动声色的驾驭对方,获得沟通主动权。

帮助你,利用正确的提问方式,突破人际交往尴尬。在社交中轻松获得你想得到的任何东西

一本对任何人都实用的提问实战指南。只要掌握了书中的提问技巧,你就能成为优秀的谈话者。让你的工作、生活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

目录

Part 1如何避免流于形式的对话
有“好问题”才会有“好答案”
提问的唯一目的
满足对方表达的需求
犀利地提问,避免兜圈子
让别人愿意跟你聊的关键

Part 2 找准理由,是说服别人的基础
解释清楚才能说服别人
“循环论证”与“话题错误”的坑
如何才算“说得过去”
用四个“为什么”挖掘真实动机

Part 3 “是什么”与“应不应该”的矛盾
学会进行否定式提问
对比一下你们各自的定性
跟随“变化”提出问题
“最坏”比“乐观”更值得关注

Part 4 通过假设,发现另一种可能
他是否刻意隐瞒了什么
他想让我相信什么
用假设,让自己占据主动
聪明人的五种假设

Part 5 抓住关键词,判断潜在意图
对方最关心的是什么
请等一下,刚才我注意到……
用关键词消除歧义
尽量多使用中性词提问
精确判断对方的意图

Part 6 批判性提问,用反向推理找到答案
表述你的强烈疑问,并要求答案
批判时要坚持自我原则
用“有条件的逼问”打破僵局
采用攻击性提问的最佳时机
批判性提问的技巧

Part 7 诱导式提问,挖掘对方的真实诉求
抛出“试探性”观点
启发逆向的“共同思考”
挖掘深层次的问题
用环环相扣的发问追根溯源
找到他所扮演的角色

Part 8事实性提问:证据与数据的骗局
数据有多大的说服力
冲突性证据与相关性数据
权威的观点就可靠吗
怎样问出欺骗性的数据
搜集被忽略的信息

Part 9开放式提问:激发充分的讨论
提出可以互动的问题
如何排除干扰选项
充分地讨论核心问题
什么时候应该中止提问

Part 10组合式提问,得出合理的结论
发现对方的“预设结论”
分辨基于立场的结论
打破假共识,寻找真交集
“合理结论”的三个支点
附录
提问的30条核心原则

如何让别人特别想跟你聊下去

每个想聊好天的人都应该懂点逻辑。能学好逻辑的人思维都非常敏捷。懂逻辑的人都非常的可怕。提问也是需要一定的逻辑的。

《提问的逻辑》这本书,并没有把提问当做一种对话工具来普及它的套路,而是着重于启发人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对话可以迅速达到目的并且成为一个有趣的过程。总得来说还是告诉读者说话的技巧和与人沟通的方式。想要进行一场成功的对话,不仅要会倾听,而且还要会提问。一个不会倾听的人很难得到人们的尊重,而一个不会提问的人则会让所有的对话都失去生机。

有人通过提问,合理地说服他人,得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机会:有人通过提问,建立良好关系,获得他人的帮助,增进了双方的理解,有人通过提问,获得大量的有效信息,从而助益了自已的人生。

学会提问,对一场成功的对话而言非常重要。本书教会我们如何问出好问题来引导谈话,如何用犀利的提问找到事情的病灶,如何用洞若观火的睿智帮助人们将事情聊透,如何面对现实,扫除行动的障碍。

提问的方式也决定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观察的能力。本书就提问有三种不同的层次,结合具体的需求,场景和案例对提问的原则,方法和对应的技巧进行分析,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倾听,提问和深入交流。

第一个层次,告诉我们,提问是一种自发的反应。第一层次的提问是自动化、情绪化和个人化的,完全是基于自己的感性冲动和对对方话语的初步理解。

第二个层次告诉我们提问不再是自动化、情绪化和个人化的了,而是能够聚焦在说话人的身上,充分理解他的意图。它来自深层的认可、关心和支持。

第三个层次是引导式的反应。“证据”和“辩证思考”是沟通的基本逻辑,我们并不准备从一开始就被说服,而是通过一系列引导式的提间鼓励对方更深入、诚实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尤1其是那些一贯被隐藏的东西。提问不是单纯的支持持和否定,也不是为了习难,而是为了更好地给予支持,得到有利于整体的结果。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掌握提问的逻辑,知道怎样提问能给对话带来特别的推动力,让你听到更多关键的信息。学会了问问题,能帮助和引领人们去追求更宏大的愿景和展开富有成效的行动。好的提问能让我们在各个层次上拓展视野,找到问题的症结,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聪明的提问来塑造对话的完成性、深刻性,获取对话应该具有的效能。

让对方更愿意跟你聊下去!

提问的能力体现思考的深度和观察的灵活度

回想一个自己上一次和其他人聊天的情形,有没有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不管是朋友或者是陌生人聊天是顺利的还是尴尬的坐着而没有话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能够顺利的挑起话题还很好的聊天的人有很多,同时遇到陌生人甚至在熟悉的朋友身边都不能很好的聊天的读者也不少。那么,希望提高自己聊天技巧,或者说是提问技巧的读者,可以好好读一读《提问的逻辑》,通过这本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和观察事物的灵活度。

提问的意义。提问是什么,我们在遇到新的事物特别是没有办法直接理解的事物,提问是一个很好的很好的方式,这能够让我们快速的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是这个重要的方式,怎么问或者用什么方式问也是需要技巧的,提问的能力是一个考验综合素质的事儿,会提问的人总是能够抓住自己想要的角度,并且通过合适的角度更好的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而不会提问的朋友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很好的通过提问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所以自己认为提问能够体现提问者思维深度和观察灵活度,提问的能力能够帮助提问者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实际生活中怎么提问才是最好的。现代社会中的人形形色色,每个人的输出信息的方式都可能不一样,对不同的人需要用不同的的方式。提问之前做做功课,先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等信息,这样在提问的过程中就可以更加有的放矢,或者是通过以往的社会经验积累来快速的推断被提问人的背景,然后可以更加直接的开始提问,少绕弯子的提问才是最好的提问,毕竟大家的工作和生活都这么忙,很少人会耐心听完冗长的提问;在提问的时候,应该一直关注想要知道的内容,提问关注需要获得的答案,尽量不要在提问的过程中做应不应该的评价,在提问的过程中做评价会让对方提高自己的警惕心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对于不同的情形,如果评价性的提问能够激怒被提问者,被提问者也有可能就释放出很多信息了。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思考或者如本书的怎么提问的方法论的书籍,这些书籍确实很有用,可是作为读者还要明白另外一件事儿,这些技术都是能够当做正面用的、也可能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关键在于用这些方式的人,所以,希望读到这些书的读友都能够善良的对待自己、对待世界。

学会提问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question20180729.jpg

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尽力理解那些价值观和我们背道而驰的人的分析推理方式,克服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更为正确、理性的结论。

目录

前言

第1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
好多影评家迫不及待的告诉我们,哪些电影不容错过,哪些电影不看为妙。可是他们的看法到底有哪些我们可以笃信不疑呢?你需要发展相关技能,树立正确态度,这样才能自行判断出哪些观点能为我所用,从而形成你自己的观点。
引言:一切从批判性思维开始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淘金式思维举例:美国该禁枪吗
争议的正确答案莫非只是神话
最好先问一问“关我什么事”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亲自动手才更有乐趣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劲敌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找不准博客作者、演讲者的结论,你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这样做出的回应也就显得驴唇不对马嘴。
“是什么”问题和“应不应该”问题
他到底在说什么啊
他想让我相信什么结论
找到结论有线索可循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只有问一问别人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并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才能公正地判断为什么应该同意它。
他为什么相信这个观点
找到理由有提示词
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成形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第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如果每个词都只有一种潜在的含义,而且大家都认同这个含义,那么迅捷有效的交流就更有可能实现。可惜的是,大多数词语都有不止一种含义。
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
找准关键词
检查有没有歧义
判定歧义
看看上下文,这才是它的真实含义
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境
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谁想要说服你,谁就得负责解释清楚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第5章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在所有的论证中,都有一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但通常情况下他们却不会明说出来。就好像你眼看着魔术师把手帕放进了帽子里,出来的却是一只兔子,而你压根儿就不知道魔术师暗地里到底玩的什么把戏。
到哪儿去找假设
找出幕后遥控的价值观假设
两种价值观冲突时宁要哪个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对方的背景可以作为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
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
如果争论的人采取相反的立场,他们会关心什么
一个例子:关于竞争与合作的争论
价值观及其相对性
找出没说出来的描述性假设
找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避免浪费时间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第6章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判断交流者的推理是不是以错误的假设为基础,是不是通过逻辑上的错误或带有欺骗性的推理来糊弄你,就要特别小心推理过程中的那些诡计花招。
不用死记硬背各种谬误的名称也能找到推理中的谬误
有可能假设是明显错误的
推理理由谬误百出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推理错误小汇总
扩展你关于谬误的知识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第7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如果有人对出示证据这一简单要求的反应是怒火中烧或退避三舍,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尴尬难为情,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有证据,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本来不应该那样底气十足。
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事实断言可靠吗
证据从哪儿来
直觉作为证据可靠吗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靠吗
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可靠吗
当事人证词作为证据可靠吗
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靠吗
引用套引用的问题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第8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类比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做出了错误的假设:因为两样东西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
个人观察作为证据可靠吗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靠吗
研究结果能采用吗
样本能够代表整体吗
调查和问卷的回答真实吗
一个例子:对取消终身教职的批判性评价
类比作为证据可靠吗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第9章 有没有替代的原因
人类都有这种强烈的倾向,愿意相信如果两件事紧随前后发生,那么第一件事肯定导致了第二件事。比如你可能在写出一篇极出色的论文的同时戴了某一顶帽子,所以现在你一逢到写论文就坚持非要戴同一顶帽子不可。
有果必有因
可能的原因不止一个
找到更多的替代原因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组间差异的替代原因
相关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在这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
很多事件并不只有一种解释
哪个原因更合理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第10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当你遇到听起来让人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当心!你可能需要其他信息来判定这些数字到底有多让人动心!
不知来历的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把一个结论改头换面包装成另一个结论
省略数据也是欺骗
表述方式不同效果更加动人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说服力不够强的推理,并不是因为说出来的不顶用,而是因为省略掉的太关键。就像马眼睛上所戴的一副眼罩,眼罩让马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正前方的道路,但是眼罩同时也阻止它去关注某些特定的信息——也许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接受说服之前,先打个问号
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难免
识别省略信息的线索
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面对信息缺失的现实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第12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很少有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简简单单的“是”或斩钉截铁的“不是”来回答。
各种假设和多个结论
二分式思维方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
两面还是多面
寻找多个结论
某个条件下才合理的结论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可能结论
让思维更加灵活
不是所有的结论都生来平等
更多可能的结论,更多可能的自由选择
最后的话

ec556936gw1er1xrio1saj20c85kakcy.jpg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完整读书笔记

@Google Docs : http://docs.google.com/View?id=dz252gs_194g4gb4vcb

0.前言

我们不希望自己的行为仅仅建立在别人的评价的基础上,不希望自己是公众的傀儡。(所以我们应当学习掌握批判性思维)

1.提出正确问题的益处

1.1 批判性思维涉及:1)意识到一些彼此相关的批判性问题;2)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和回答批判性问题;3)愿意主动运用批判性问题。
1.2 思维的两种风格:1)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2)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
1.3 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
1.4 一个成功地、积极的学习者应该是一个愿意改变自己思想的人(对那些感到怪异甚至危险的观点保持开放性)。
1.5 弱批判性思维:用批判性思维维护自己已有的观点;强批判性思维:用批判性思维技能来评估所有的观点和信念,特别是评估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1.6 旧答案和新答案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我们成长的基础。

2.什么是论题 什么是结论

2.1 描述性论题: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是什么?提高销售税的决定是谁做出的?)
2.2 说明性论题: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死刑应该被废除吗?我们必须禁止SUV吗?)
2.3 结论就是演讲者或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没有支持的言论仅仅是一些观点,而非结论。
2.4 这些不属于结论:例子、统计数据、定义、背景信息、证据。

3.理由是什么

3.1 理由是对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一特定结论的解释。它们是提供给人们并使之接受某个结论的基础内容。
3.2 如果我们仅仅是评价作者的结论,而不分析作者的推理,我们就会倾向于固守自己已有的观点,并迅速接受那些与自己的看法相同的结论。
3.3 论证有如下几个特征:目的性、质量不同、包括结论和理由两部分。

4.哪些词句有歧义

4.1 阅读一篇文章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你自己的合理判断。
4.2 我们常常误解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事情,因为我们认为某些词语的含义是明显的。
4.3 一个词语越抽象,就越可能有多种解释,因此也就需要作者做出更清晰的定义。(“抽象”这里指,一个词语与特定的事例联系越少,抽象程度就越高)
4.4 应当从一开始就避免与作者“心灵感应”。必须要成“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的提问习惯,而不是“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
4.5 如果你不要求作者澄清有歧义的词语就接受了他的论证,那么你就没有真正理解你所赞同的结论。
4.6 词语的意思通常有三种表现方式:同义词、事例、“根据特定标准的定义”(类似医学辞典的词条解释)。
4.7 我们必须对词语的情感冲突倾向敏感,必须对歧义词对这种情感的促进作用敏感。

5.什么是价值观冲突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1 假设:一种没有明确表述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持外显的推理。
5.2 “假设”的特点:1)隐藏的或没有清楚表述的(在多数情况下);2)作者承认的;3)影响对结论的判断;4)具有潜在的欺骗性。
5.3 理由+[价值观假设]=结论
5.4 应当把确定价值观假设变成一种习惯。
5.5 价值观: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这些观念为行为设立了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行为的质量。
5.6 价值观假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价值观假设是一种内隐的偏向,它代表着某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
5.7 寻找价值观假设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检查作者的背景。

6.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1 描述性假设: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或者将来是什么样子的未阐明的观念。
6.2 寻找描述性假设的线索:1)坚持思考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差距;2)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3)把自己当成作者或演讲者;4)换一个角度;5)认识到在原因中还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获得优势的其他途径;6)避免使用不完全确定的原因作为假设。7)多学一些与论题有关的知识。

7.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1 谬误是作者为了说服你接受一个结论而可能使用的一种推理“骗术”。
7.2 寻找谬误的步骤:1)确认结论和理由。2)牢记结论并考虑可能与之相关的理由,把这些理由与作者提供的理由相比较。3)判定理由是否阐明了一个确切的、具体的优势或者不足,如果不是,则要谨慎对待。4)如果理由是真实的,那么要相信什么才能在逻辑上支持结论;是否要相信理由是真实的。5)这些假设有意义吗?6)通过能够引起强烈情感的短语来检查从相关理由中分离出来的可能性。

7.3 常见谬误整理汇总:
1)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原因,而是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者侮辱。
2)滑坡谬误: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存在一些方法能够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做了A,是否意味着就必须去做B)
3)妄求完美:错误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
4)移花接木: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5)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6)诉诸权威:通过引入一个在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7)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8)虚假的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就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
9)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X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那么X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
10)命名解释: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爸爸的“中年危机”)
11)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12)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读者的注意离开原来的论题,读者的注意离开当前的论证而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有助于“赢得”辩论。这个谬误的过程如下:i)A是正在讨论的主题。ii)主题B被引入进讨论中,尽管它与A相关,但不是要讨论的。iii)主题A被放弃。
13)窃取论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
14)概括草率: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15)错误类比: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谬误。
16)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17)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与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18)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19)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错误:仅仅因为事件B在时间上晚于事件A发生,就认为事件B是由事件A引起的。

相关链接:http://www.nizkor.org/features/fallacies/

8.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I)

8.1 支持一项声明的证据数量越多、质量越好,我们就越相信这项声明。
8.2 我们遇到的事实性声明有:1)描述性结论。2)支持描述性结论或说明性结论的理由。3)描述性假设。
8.3 在以下三种情况中,我们就倾向于认同一项声明:1)声明是众人一致认同的常识,如“举重能练出肌肉”。2)声明是某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论证。3)传达信息的人为其声明提供了可靠证据,或我们知道的其他证据能支持该项声明。
8.4 证据的主要类型:直觉、个人的经验、他人的证词、权威的意见、个人的观察、案例、科学研究、类比
8.5 判断他人的证词需注意:1)选择性。2)个人的兴趣。3)被遗漏的信息。4)人为因素。

9.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II)

9.1 人们倾向于看到或听到合乎自己意愿的东西,倾向于选择并记住某一事件中与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部分。
9.2 科学方法,即其他合乎条件的人能够进行相似的观察并考察是否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在这种条件下得到的数据就是能别公众证实的数据,也就是能被重复验证的数据。
9.3 研究结果存在的问题:1)研究的质量有天壤之别。2)研究结果常常是相互矛盾的。3)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最多只能说研究结果支持结论。4)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和需要等,使他们的提问、操作研究的方法以及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存在偏差。5)演讲者和作者经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6)研究所得的“事实”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7)不同研究的人为性不同。8)研究者在经济收益、地位、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会影响其研究结果。
9.4 评价科学研究的线索:1)该科研报告的来源质量如何?2)还有没有其他线索能证明研究做得很好?3)该研究得到其他人的验证了吗?4)传达信息的人如何选择他们需要的研究呢?5)已有的证据是否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6)某些人是否有歪曲该研究的理由呢?7)该研究的条件是不是人为的?有没有被歪曲呢?8)可以推广到多大的范围?9)测量手段是否存在偏差或失真?
9.5 取样研究的推广:1)样本必须足够大才能证明结论或研究具有普遍意义。2)抽出的样本在广度或多样性上必须与得出结论的事件一致。3)抽样越随机,样本就越理想。
9.6 不能假设口头报告准确反映了真实态度。
9.7 千万要注意把动人的案例作为证据的情况。
9.8 评价类比的好坏:1)从多个方面比较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2)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当被比较的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与论题有关的相似之处,但没有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这样的类比才是强有力的。]

10.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10.1 干扰性原因:一个看似合理、与作者的解释不通,但能说明一个已知的结果如何发生的解释。[对于同样的证据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10.2 大多数表述者只想你提供他们自己喜欢的解释。
10.3 许多因素的组合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10.4 因果关系的四种可能性:1)X是引起Y的原因。2)Y是引起X的原因。3)由于第三个因素Z,X与Y相互联系。4)X与Y相互影响。
10.5 我们的倾向是简化世界,但是世界往往需要复杂的解释。
10.6 评估干扰性原因:1)逻辑合理性。2)与其他知识的一致性。3)是否曾经成功地解释或预测了某些事件。

11.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1.1 定义一个平均数有三种不同的方法:1)算术平均数。2)中位数。3)众数。
11.2 警惕结论与证据不相符合、借助遗漏的信息撒谎。

12.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2.1 你遇到的信息几乎都带有某种目的。这些信息是被作者有选择地组织在一起的,组织这些信息的人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思维。因此,你的任务就是要决定,你是否愿意成为实现这个目的的工具。
12.2 不完整的推理是必然存在的:1)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局限性。2)多数人的注意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冗长的信息会使我们觉得厌烦。3)提出论证的人所具备的知识往往是不完整的。4)纯粹为了欺骗。5)每个人视角不同。

13.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13.1 警惕二元思维(对与错、非黑即白)。
13.2 产生多个解决方法会极大提高我们思维的灵活性。
13.3 通过鉴别几个合理的结论,你可以确定是否有一个你认可的结论。如果可能的话,尝试自己替换作者给出的结论。这是决定你接受还是反对作者结论的最后一步。

学会提问

目录

前 言
日本最注重提问的工作
“提问的差距”造成“人生的差距”

第1 章 提问为什么重要?
什么是“优质提问”?
优质提问能够改变人生
“要当总经理的人”一直怎样自问?
证明提问重要性的“选择性注意力实验”
通过优质提问获得的“恍然大悟”和自发行动
提问为什么能深深地吸引人?
提问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个人评价
提问使人与人处于对等关系
提问有助于团队的创建
提问能构建企业文化和风气
提问能够“内化”
优质提问无须特殊知识和技能

第2 章 提问分为四种
将提问分为四种的标准
1 轻松提问(乐意回答/ 无发现)
“轻松提问”的特征
有意识地使用“轻松提问”,为“优质提问”打下基础
通过轻松提问收集信息
询问成功经历,容易成为轻松提问
2 劣质提问(不愿回答/ 无发现)
“劣质提问”的特征
否定式信息造成“劣质提问”
“别有用心”的提问会被看穿
3 沉重提问(不愿回答/ 有发现)
“沉重提问”的特征
“沉重提问”能促成从他责到自责的视角转变
询问私事的方法
能带来巨大变化的两种“沉重提问”
4 优质提问(乐意回答/ 有发现)
从“轻松提问”“沉重提问”到“优质提问”
没有“对任何人都好使的优质提问”
“优质提问”的特征和具体事例
① 询问“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的提问
② 询问工作大义的提问
③ 询问词语定义的提问
④ 询问相反概念的提问
⑤ 质疑“理所当然”的提问
⑥ 尝试改变立场的提问
⑦ 询问现在和未来的提问
⑧ “优质提问”是开放式提问

第3 章 “优质提问”的诀窍
交换言外的信息
提问应顺势而行,现想现问
当场思考各种提问的方法
提问不提建议
提问应排除杂音,专注于“我”想问的事
对“你”提问
以“我”为主语的反馈
意外回答的应对方法
不做消极提问
将“沉重提问”变为“优质提问”的方法
不说没必要的“开场白”
认清适合提问的场合

第4 章 “优质提问”的创造方法
十分钟了解提问的个人倾向
用于创造优质提问的基本战略
优质提问就在“已内化的提问”附近
关注对方的“3V”
① 理想为什么重要
② 价值为什么重要
③ 语汇为什么重要
将“3V”关键词与疑问词组合来创造提问
利用卡片,轻松创造提问
结 论
也要向自己抛出优质提问
① 寻找自己的“3V”
② 抽出时间自问
③ 定期自问
适合抛给孩子的优质提问
致 谢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对答如流

内容简介

不管你是管理者、政治家、资金募集人、教师、明星、还是经纪人,人们都会根据你应对危急时刻的表现来判断你的能力——甚至与家人沟通时也不例外。只要有了这本书,你便能完美地应对一切棘手问题。

了解强硬质问者的真正动机
他们是在摸老底,没错,就是摸你的老底
从武术学习中解决棘手问题的技巧
学习如何聚精会神,如何自我防卫,如何保持平衡
牢牢控制问与答的整个过程
随时掌控好你的听众、你的语言和你自己民。
根据听众人数的多少,调整你的方法
理解听众的内存力量,及时调整你的回答。
“你根本没有好好听”……和其他常见错误
消除常见错误,避免一瞬间就失去听众的心。

2011年7月27日,222天,《对答如流》,评分3.

作者是杰瑞·魏斯曼,书中的例子都是美国总统竞选中的一些关键问答,书写得很罗嗦,逻辑不太清晰同时加了很多术语要自己总结一下才行。

1、倾听是问答中最关键的,一定要在提问中找到关键论点,分析出对方的主要观点
2、在回答中,利用关键词充当缓冲器,并在回答时包括这些词
3、对不真实的指控要直接说不
4、如果无法回答,就找个正当理由
5、回答问题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6、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反复练习
7、面对棘手问题,绝对不能还以愤怒,回答的时候要坚定而镇静
8、进入火线时,当依赖对手的弱点,多依靠自己的优势,要掌握主动
9、控制问答的时间和数量

对答也是一门学问

如何判断一本书是不是所谓的”好书“?我的标准还是挺简单的,就是“当读完之后,是否对之前的认知体系有所触动”。

按照这个标准,我把这本书列入到“好书”之列,虽然有一点我必须得承认,这本书虽然逻辑性较强,但行文确实有些罗嗦。但是瑕不掩瑜。

其实任何一本书在读完之后,都可以用几句话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也就是传说中的“书之精髓”)。实话说,这本书确实触动了我以往对“对答问题”的认知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问答双方应该处于“平等”状态,因此当对方提出一个棘手的“刺头问题”的时候,回答者应该采取的战略就是“将双方地位扭转到平等状态”。

2.倾听是个大学问,倾听的目标不仅仅是”听懂“,还应该是”在听懂的基础上,剔除提问者提问中级消极情绪,提炼出真正的问题,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罗马石柱‘“(如此一来,问答双方的地位趋于平等)

3.倾听之后,回答之前有个”缓冲“阶段,这个阶段的两大武器”关键词“和”你“。所谓的”关键词“,就是之前所说的”罗马石柱“,而”你“,则是拉近问答者距离、向提问者传递”我在认真倾听并积极回答“的绝妙方式。

4.回答的过程,就是从提问者提出A点之后,回答者通过积极倾听、巧妙缓冲、积极回答问题,将A点过渡到B点的过程。而在B点之后(也就是完成所有回答之后),如果回答者能够来个巧妙的”上旋“,将B点进行升华,强化自己的立场,这个回答就会趋于完美。

5.针对几种特殊问题的处理:对于无理由的诽谤或者指控,直接回拒或者拒绝回答;对于涉密问题,找个理由拒绝回答;如果没听清问题,将问题回转,让提问者重新说明一下问题。

6.”动刀之前先学会用刀“,回答之前的准备相当重要:预测可能的问题(尤其是刺头问题),形成一个整体方案,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进行相应的变动和修正即可。

质疑和提问意味着批判性思维的觉醒及成长。

通过提问和问答的方式,将一个一个概念连接起来(通过博客的网页链接方式),构成系统,激发创新,并持续迭代优化。

核心概念
关键问题

一通百通
融会贯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XXX
## XXX是什么?
## XXX的本质是什么?
## 为什么要学/掌握XXX?
## 如何学XXX?
### 名家
### 学派
### 资料
## 如何用XXX?
### 经验
### 教训
## IPCreator成长记录
### 目标
### 方法
### 记录
### 总结

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什么要想?
为什么要在乎?
为什么要比较?
为什么不独立?
为什么要表现?
为什么要依附?

为什么还让过去的那些不愉快干扰现在的生活?
不要自寻烦恼,解决方案:用新的大脑通路替换旧的思维模式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人到死都不知道:来世上一回,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
也有很多人为情而生,为情而亡,更多的人是为了名利死去活来

人性
什么是人性?
基本人性有哪些?
好逸恶劳
好吃懒做
急功近利
贪财好色

什么是洗脑
如何反洗脑

佛教
什么是贪嗔痴?

性格
有哪些基本类型

见识
如何扩大见识

教育
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怎样教育?

心理

经济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的本质是什么?
经济学有什么用?
如何用好经济学?

什么是投资?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英语
是什么?
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掌握?
如何学?
名家
学派
资料
如何用?
经验
教训

知识产权
是什么?
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掌握?
如何学?
名家
学派
资料
如何用?
经验
教训

技术
什么是人工智能
什么是数学
什么是编程语言
什么是计算机
什么是程序
什么是网络

什么是家?
家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对家人苛刻对外人宽容?

什么是爱?
爱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是打工?
什么是创业?

什么是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怎么读书?

什么是写作?
为什么要写作

什么是旅行?
为什么要旅行?

学习力
记忆力
想象力
创造力
执行力

发挥到极致
引导到正途
不随便浪费

问自己
1,为什么停下来?健康成长,而非创业发财
2,初心目标达到了吗?初步达到了
3,有了巨大进步了吗?有了,身心都得到了极大恢复
4,担心什么?找不到工作?而是有没有精力和能力
5,有没有纠结痛苦?有,但那只是暂时的,旧思维的惯性

想没用
要动起来
主动选的
相信自己

正确的路
健康的路
幸福之路

幸亏有…

幸亏停下来
幸亏跳出来
幸亏冥想
幸亏运动/健身
幸亏批判性思维
幸亏刻意练习
幸亏哲学历史

幸亏没去
忘记了初心
掉进了陷阱

幸亏没听他们的

《从“为什么”开始》

关于作者
西蒙·斯涅克, Sinek Partners 营销顾问公司创办人,因发现“黄金圈法则”而成名。他在 TEDx 上的演讲“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是 TED 大会被观看最多的视频的第 7 名。

关于本书
本书研究了世界上众多有影响力的领导者,运用各行业的真实案例,为你详细解读黄金圈法则的巨大威力。
黄金圈法则揭示了伟大的领袖是如何激励和影响人们的行为的。运用这个法则,无论个人、组织还是企业,都将获得别人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

核心内容
黄金圈法则,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领袖都在用的思维模式。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一、为什么要用黄金圈法则来思考;二、怎么样使用黄金圈法则;三、如何用黄金圈法则来影响和激励别人。

一、为什么要用黄金圈法则来思考?

  1. “操纵”的方式
    影响别人行为的方式大部分都是“操纵”的方式,比如威逼利诱、鼓励表扬、罚款惩罚。也有的是运用了从众心理、恐惧心理、权威效应等心理效应,甚至还运用到统计学、大数据来研究如何操纵消费者。

  2. 操纵的弊端
    人们不会因为被操纵而产生忠诚和信任。就算用操纵手段让顾客频繁地购买了产品,也不代表能拥有顾客的忠诚度。
    人们买的不是你的产品,而是你的信念。
    【案例】戴尔电脑和苹果电脑的营销对比以及顾客忠诚度对比

  3. 操纵和黄金圈法则的对比
    (1)操纵:带来的是交易,是短期收益,并不能赢得别人的忠诚和信任。
    (2)黄金圈法则:用感召的方式吸引和自己有相同内在动机的人,带来的是信任,是长久的经营。

二、怎么样使用黄金圈法则?

  1. 什么是黄金圈法则?

这是一种思维模式,它把思考和认识问题画成三个圈:最外面的圈层是 What 层,也就是做什么,指的是事情的表象;中间的圈层是 How 层面,也就是怎么做,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最里边的圈层是 Why 层面,就是为什么做一件事。

绝大多数人的思考、行动和交流的方式,都是在最外面的 What 圈层,也就是从做什么的圈层开始。比如戴尔公司在面向消费者宣传的时候,只会说自己的电脑性能好、界面很友好、价格有优惠等。

黄金圈法则的思考顺序是“从内向外”,也就是按 Why—How—What 的顺序思考。

【案例】为什么莱特兄弟能制造出飞机,而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塞缪尔·兰利却不行

  1. 黄金圈法则第一步,思考 Why
    从内向外思考,在最里面的 Why 圈层思考为什么:你为什么要生产电脑?你为什么要制作飞机?你怀着什么样的信念?你的机构为什么而存在?你每天早上是为什么而起床?

【案例】公司实习生发现张贴海报的各种方法,这都源于从“为什么”开始思考

  1. 黄金圈法则第二步,思考 How

只有想明白了最内圈层的 Why,第二步才是思考中间圈层的 How,也就是怎么做。How 这个圈层就是要梳理如何实现 Why,用什么方式落实你的理念、价值观。

  1. 黄金圈法则第三步,思考 What
    如果 Why 和 How 梳理得清晰,那 What 圈层的做什么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了。

三、如何用黄金圈法则来影响和激励别人?

  1. 让大家相信你的为什么

要让别人对你追求的信念和价值建立信任,就要做到黄金圈的均衡,即 Why、How、What 均衡一致。换句话说,你的价值观、采取的策略,和最后做的事情必须是相互映衬的、互相支持的。
【案例】 美国大陆航空公司 CEO 贝休恩如何与员工建立信任

  1. 吸引和招聘认同你价值观的人

招聘的目标是找那些对你的理念、你的为什么特别认同和感兴趣的人。在这个前提条件满足之后,再去看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经验。
【案例】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招募队友去南极洲的广告文案

  1. 创造能够支持团队实现信念的环境
    平庸的公司是给员工分配任务,而有创新、有影响力的公司,都是给员工指明方向、承担责任。想要有影响力,就要创造一个能够诞生好想法的环境。

金句:

  1. 影响别人可以利用一系列的操纵手段来实现,可是却无法因此赢得忠诚和信任。
  2. 人们买的不是你的产品,而是你的信念。
  3. 黄金圈法则对思考的顺序是有要求的,需要我们“从内向外”思考:先想 Why,再到 How,最后是 What。
  4. 伟大的公司和有影响力的人,都不是先招有能力的人,再激发他们的动力,相反,他们都是招那些已经认同自己并非常有动力的人,然后启发、鼓舞并唤醒他们的能力。
  5. 平庸的公司是给员工分配任务,而有创新有影响力的公司,都是给员工指明方向、承担责任。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