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Analogy

elephant20180808.jpg

类比,举一反三融会贯通。——DeepCreator

农夫山泉——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DeepCreator——不要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与目标无关的,并且呈现发散趋势的事物就是精力黑洞

知识聚集——DeepCreator博客的作用之一
人口聚集——大城市

“不论北上广大城市的房价多贵,只要你是一个有志向的年轻人,你都应该去到那里,等待那种城市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光芒照耀到你的天才之上。”——罗振宇

Analogy1.jpg

这个概念、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物品断舍离–>落后的观念、过去–>轻装上阵,集中注意力
食物的收纳–>数据,信息,知识的收藏–>关键是学和用

家庭财务 VS 公司财务
战争艺术 VS 管理

2018.2.20
IPCreator:
情场VS职场
长板理论、真实、真诚、共赢
自我成长,实力魅力
不要依附表现,更不要刻意讨好
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积极主动,协作共赢
目的性不要太强
欲速则不达,乞求而不得

2018.06.18
音乐VS人生

主旋律——
过程:节奏、高潮、低潮、间隙
风格:古典、流行、民族、轻音乐
结果:经典、

牌局VS人生
玩家,换位思考
底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协作
人性,贪婪,恐惧
模式,套路,风格,意外,惊喜
战略,耐心
你出这张牌的目的是啥?
你这样扑牌的目的是啥?

企业转型跟人的生命周期是一样的。人的第一次转型是青春期,由一个小孩变成大人,是非常大的转型,父母也不适应,自己也不适应。青春期是人类在哺乳类动物当中特有的现象,是一个社会现象,由小孩变大人的过程,是社会心理慢慢成熟的过程。而且青春期的转型时间很长。接着,等你出了社会、娶妻生子,又转型一次,这回转型更加剧烈。结婚是两个家族文化、财产缔结合约,七大姑八大姨都出现了,很复杂。到了更年期又要转型;到了老年,又转一回;甚至到了90岁还得转,永远停不了。——冯仑

一个好的企业就是一座好的庙,一个好的企业家就是一个好的大和尚,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就是一个好的小和尚。我们给客户的永远是1%的使用价值和99%的希望。管理的最高境界就在于不仅能把明确的规则搞清楚,而且也能把潜规则搞清楚,最后办好自己的庙,成为一个伟大的大和尚。——冯仑

一个房子住了 20 年,要重新装修一下,家具换一下。这就叫重组。企业也一样,我们的公司已经超过了 20 年,所以从 2016 年开始,我们也下决心打乱了重组。重组之后,公司的组织模式也就改变了。通过大量的交流训练,建立很多小组织,然后让它有创造性。我们称之为「小组织、自驱动,低成本、高回报」。——冯仑

CPU VS 厨师,超线程技术

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情绪就是底层的操作系统,有的人是iOS,有的人是安卓,大家版本号都还不太一样。
你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都是安装在底层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一个的App。
有人说:“ 学了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我们都会有情绪冲动的时候。你陷入爱情了,你被愤怒、被恐惧控制了,就好像手机系统崩溃了,所有的App全废了。
你所有的后天学的知识、技能、理性都不能说服你。
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梁宁

在绩效管理方面,奈飞也不是像很多公司那样,每年进行一次年终评估和反馈,而是平时不定期进行反馈。有点儿像运动员教练给运动员的反馈一样。比如足球教练,隔几场比赛就会给球员一次反馈,而不是等到一个赛季结束了之后再给。这种把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融入到整个周期过程的做法,能随时起到激发员工和提升员工的效果。

书里也提到了一些有创意的鼓励方法。比如,丹麦有一家公司采用了一种“流动大象”的鼓励策略。大象是一个超过半米高的毛绒玩具,用来鼓励那些工作做得好的人。每个员工都可以把大象传给另一个人,表示对这个人的奖励。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如果一个员工得到了大象,其他员工都会看到,并且会员工之间广泛传播,这显然这是很鼓舞人心的。

这个操作方法是否可以用到其他方面?
比如演讲,是否也可以用类似方式练习,就是先讲一遍,同时录视频,然后再观察视频。并找别人评论。
那这个方法的核心是什么?应该就是站到局外者角度来观察和改进。好处是可以突破自我认知的盲点。

类比及其方法论

上一节提到的类比(我们必须持续自主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是《新生》中最重要的类比。所以在这里我们也确实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类比这个概念本身,也顺便整理一下使用类比的方法论。

一般来说,类比是我们在说明或理解时所使用的思维辅助工具,它的使用过程大抵如下:

为了向对方解释清楚未知的 X …… (或者为了理解尚处于未知的 X……) 去找一个与 X 类似的、但是对方肯定已经理解的 A 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X ≈ A 把 A (或 A 与 X 相似的地方) 解释清楚…… 于是 X 不言自明……

在课堂上,在教科书里,经典的类比有助于学生瞬间理解原本很难理解的知识。

小学教师用煮熟的鸡蛋类比地球的构造,使得小学生一下子理解了他们不可能亲自体验的知识——谁有能力劈开地球看看呢?中学教师用太阳系的构造类比原子的内部构造,使得中学生一下子理解了他们不可能亲自体验的知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拥有足以观察原子内部构造的场离子显微镜的。更为神奇的是,中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依赖于一个无法通过个体体验来获得的经验知识——太阳系的构造。1

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经典类比”的数量极其有限; 因为好的喻体实在难找,既要足够相似,又要对方已知,不仅如此,还需要创造者刻意留心寻找 —— 同时满足三个要求的概率当然远远低于只需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概率…… 创造恰当甚至精妙的类比,绝对是一种超强的能力,也是超强能力的一种表现。

好的类比少到什么程度呢?遇到好的类比,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收藏” —— 真的是物以稀为贵。我就是这样的,长期以来,我早就养成了收集创造各种精妙类比的习惯。这么多年来,我最喜欢的类比之一是这个:

教育就像一副眼镜。

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但带上眼镜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

教育也一样,受教育之前与之后,我们身处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可受教育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选择得更有效,行动起来更有收获……

还有另外一个我特别喜欢的:

科学确实是由信息构成的,正如房子是用砖头盖的一样。可问题在于,正如仅仅一堆砖头放在那里的时候我们不能称其为房子一样,一堆信息放在一块儿就叫科学,有点不像话……

反过来,留心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聪明人都更擅长使用类比 —— 因为创造类比本身就是难度很高的活动,一般人做不来:

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信息储备,才能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找到真正合适的、最恰当的那个“参照物”;
之所以能找到最恰当的,不仅仅是找到最“像”的那个,还要仔细搞清楚“不像”的地方究竟有哪些,以免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出现偏差……

于是,创造一个“精妙的类比”是很非常复杂的过程,所花费的精力不知要比听者理解所需要的精力多不知道多少倍…… 极为恰当的类比,常常只不过是“妙手偶得之”,而想要再找一个“旗鼓相当”的就几乎不可能了。

所以,能用精妙的类比的人,比那些能理解精妙类比的人可能要“聪明”许多;而连精妙类比都理解不了的人,就相对“笨”很多2……

2015 年年初的时候,我把 YC 创业课(CS183B) 反复看了很多遍,很精彩的课程,很强大的分享。有个好玩的现象就是,其中几乎所有的讲者都格外擅长类比。

第三课里,Paul用了很多类比和隐喻,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很多:

(Customers) They’re like sharks, sharks are too stupid to fool, you can’t wave a red flag and fool it, it’s like meat or no meat. 用户就像鲨鱼,鲨鱼太笨了——乃至于你根本忽悠不了它,你就不能对着它挥舞红布(做斗牛士的动作),对鲨鱼来说,只有有肉吃和没肉吃的区别……

第五课里,Peter Thiel:

… all happy families are alike and all unhappy families are unhappy in their own special way, is not true in business, where I think all happy companies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y’re doing something very unique. All unhappy companies are alike because they failed to escape the essential sameness in competition. (这是个反向类比——即,你别以为它们一样,其实它们刚好相反……) ……据说,幸福婚姻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自的不幸;在商业世界里不是这样的,我倒是认为所有的幸福公司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都在做不同的事情。而所有不行的公司倒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没能脱离竞争的相同窘境。

第七课里,Kevin Hale把新用户比作约会对象,把老用户比作婚姻伴侣;第九课里,Marc Andreessen把有限的投资能力比作一张打不了几个洞的卡片…… 第十四课里,Keith Rabois使用了超级多的类比和隐喻:

So basically what you are doing when building a company is building an engine. 打造一家公司,就像打造一个引擎……

Keith Rabois还用“编辑”(Editing)这个暗喻去形容所谓的管理:

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 learned at Square is the concept of editing. And this is the best metaphor I have ever seen in 14 years of running stuff, of how to think about your job. 所以我在 Square 学到的最重要事情之一就是“编辑”的概念 —— 这是过去我在管理员工的 14 年经历中所遇到的关于如何看待(管理者)工作的最好隐喻(类比)。

把类比当作用来辅助理解的手段的时候,要关注“像”的地方 —— 这是重点;而不是“不像”的地方 —— 那不是重点3。

这就好像当老师正在课堂上讲地球构造的时候,有学生喊,“老师!地球和鸡蛋一点都不像!要是地壳像鸡蛋壳那么容易碎,我们就全完蛋了……” —— 这干脆是在淘气,甚至是捣乱。小朋友这样干还很可爱,成年人还分不清主次就有点不妥了。

还有个需要特别注意、甚至应该刻意牢记的是:

类比的逻辑重点是“像”而不是“是”;
“≈” 并非 “=” 或者 “≡”;

大多数听者缺乏这方面的刻意训练,骨子里他们忽视“约等于”与“等于”之间的区别,他们的逻辑因含混而自觉非常自然 —— 他们的想法可以这样表述:

是啊,我知道约等于不等于等于,但约等于确实约等于等于么……

真是个自然到难以反驳的逻辑!

不小心混淆了“像”与“是”的人,在用类比理解新事物的时候,接着下一步要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 因为新事物已经等同于(是)旧事物了,那就没什么需要“理解”的了嘛!更没有了继续研究得必要……

既然类比是个辅助理解、辅助说明的工具,那么使用它只是探索中的一个过程,不是结果。理解了那“像”的部分之后,还要继续探究那些“不像”的部分,新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那些“不像”旧事物的部分啊!

这是个特别细微巧妙的陷阱 —— 很多人始终并未察觉。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我总是告诫自己,暂时先克制寻找类比的冲动,因为不恰当的类比还不如没有类比,甚至,不恰当的类比干脆相当于有毒,会麻醉我们的大脑,阻止我们有效地思考。

我总觉得,在对新事物有了足够的了解之后再去找类比不迟;而对新事物有足够的了解,也是有能力找到精妙类比的前提,万一找到了,可以自己用来辅助面向他人的说明,或者作为帮助他人的辅助理解工具…… 找不到很好的类比,也很正常。

好的、精妙的类比超级炫酷,可还是要小心为妙,因为类比真的影响思维。

比如,好像人们都喜欢用“登山”去比喻成功的路径,也许“攀登”这个词本身就给人“进取”的印象罢。

可是长期以来,我觉得我所遇到的所有成功与突破,都更像是破冰。我总觉得自己站在一个冰原之上,特别想要把脚下的冰砸开……

可无论是我使劲跺脚也好,满地打滚也罢,我总是没办法一下子成功,一下子突破。若非换个视角,或者谁给我个透视镜,我真不知道那冰实在是太厚了……

往往是就好像我在冰原上四处游荡,四处猛砸,猛凿,有时深,有时浅,有时候甚至可以从冰缝或者冰洞里看到冰下的水,可那冰就是那么坚实,我死活都没办法破冰而入……

还记得美剧越狱里主角是怎样运用胡克定律凿开那堵厚厚的、“坚不可摧”的墙的吗?

终于破冰的那一瞬间,我的感觉就是,过往我砸过的、凿过冰缝、冰洞,终于以某种方式(几乎肯定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形成了一个三角,力学原理瞬间爆发,那冰一下子大面积破开…… 于是,我终于“入水”了。

当年我费尽周折应聘进入新东方,对我个人来说,是个突破。小时候学了点编程原理得过大奖却没能够被保送进清华但终究有点计算机常识;读了完全不喜欢的会计专业却因此收获了最重要的知识:概率和统计;因为本专业并不精湛所以毕业之后只能去做销售却因此锻炼了演讲能力 —— 就是这三点使得我在突破之后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突破是突破了,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是“设计”,却也不完全是“偶然”。

再后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创作,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突破。教写作不是我的计划与设计,只是教阅读的我听从领导安排去教大家不愿意教的课程 —— 没人愿意教写作课,都觉得费力不讨好。为了教好,自己就要学好,写好。前后写了大量的英文文章,反过来中文竟然写得比以前更清澈了,我自己也没想到。而最终提炼出“时间不可管理”,其实是在写作过程中闪现的“灵感” —— 这一点从我最初给那系列文章取的名字就看得出来:《管理我的时间》…… 在反复折腾中抵达了一个之前完全看不见、想不到的地方。

创建 Knewone,收割大量的比特币,创建比特基金,参与若干个创业项目,甚至像是玩票一样的 Telegram 第三方客户端 Dove…… 这些都是今天我正在做一个教育类社群的成因,但还是相同的类比:是破冰,而不是登山。哪怕在 2015 年的 10 月份,我还没有彻底明了我最终做出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样的。整个破冰过程是 2015 年的 11 月才开始的,然后我就看到了另外一个之前完全无法想象的世界……

把登山当作类比,与把破冰当作类比,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把登山当作类比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以为“突破”是看得到目标的事情 —— 因为山顶就在那里。把破冰当作类比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不太在意那个可以看得见、想得到的目标,很理直气壮地明白:我要去的是一个现在完全看不到的地方,但肯定是不一样的世界。

类比是影响思维的,既然它能影响思维,进而就能影响行动,而行动构成我们的生命。所以,类比在使用的时候不得不小心。寻找更为恰当,更为准确的类比,其实不是像很多人想当然的那样,“不就是个说法嘛?!” —— 因为说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法、想法可能引发的是最重要的东西:行动。4

除此之外,类比也常常是产生“融会贯通”的手段。 这里涉及到一个特别重要的学习技巧:

学会任何一个概念、方法论之后,都要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这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反向类比应用。这种思考多了,会很自然地产生“穿透表象看到本质”的能力。之前提到的“重力加速度”与“赚钱速度”之间的类比,就是这种思考模式的结果。

小时候,我们在村里打水,刚开始是从井里弄,再后来就有了手动抽水泵…… 打水的时候,要带一点水过去。先用水瓢把带过去的那一点水浇进去;那水会把胶皮垫的四周封住,即,胶皮垫与水泵的铁制泵桶之间缝隙被水填满,进而通过上下抽动泵杆,形成抽水的气压,多抽动几下,地下的水就被源源不断地“抽”出来了……

冯仑:大象的“不争哲学”

万通集团董事长、知名地产商人冯仑非常喜欢大象这种动物,他曾经几次去非洲看过动物迁徙,他从狮子和大象的比较中,得出了自己的一套“大象哲学”。公众号“冯仑风马牛”发表了他的看法。

冯仑认为,狮子和大象比较起来,首先,大象和狮子吃的东西不一样,“大象吃草,草是大量供应的,不需要跟谁争,但它得勤奋,无时不刻不在吃。”而 “狮子吃了上顿没下顿,吃一顿管四五天,但是一次要吃几十镑的鲜肉。

”狮子的生命永远是以杀死其他动物为前提,它和别人是生死较量,是“你死我才能活”。大象是“大家都活,只是我比你勤奋”。

其次,狮子是“先发制人”,不“先发制人”就吃不着,所以狮子永远是吃奔跑中的动物。而大象是呆在那,“后发制人”,大象从来不主动攻击,哪怕是比它小得多的动物,大象从来不攻击别人。

在冯仑看来,不争又不攻击别人,这并不够,如果别人欺负你了,还必须有后发制人的本钱。大象的本钱是:

第一,防护, 皮很厚;第二,可以用鼻子和象牙把敌人挑起来摔死;第三是摔不死的给它撞蒙了,踩扁它。都很简单,没有多余动作。

冯仑从思考大象的生存哲学中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就是要想在竞争当中保持强者地位,并不需要每天去杀害别人,只要像大象一样做好这三件事情就可以。

第一,不争,你做的事情一定不能是“你死我活”的事情,一定要做“大家都能活”的事情。
第二,要保护好自己。
第三,无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遇到挑战,你回击,要置对方于死地的时候,一定不能有多余动作。要最简捷最有效地结束这件事情。

冯仑认为,这种“大象哲学”就像《道德经》里讲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些相似。同样,《道德经》里也讲到“柔弱胜刚强”,这在大象身上也能体现。冯仑发现,大象最怕蚂蚁,当夏天很热的时候,蚂蚁想找凉快的地方,就可能会到大象鼻子里去。这是因为大象鼻子里有粘液,潮潮的。大象呼吸时还带风。对蚂蚁来说,这就很凉快。但大象呼吸,可能就会把蚂蚁吸进鼻子里,进入呼吸道和食道、气管里。

从这件事上,冯仑也得到了启发:“世界上最大的东西,应该提防那些最小的东西。”当你感觉到大的时候,杀死你的可能就是最小的事情、最小的东西,而不是中等大的事情和东西。蚂蚁并没想害大象,只是为了自己生存,想要凉快一下。

所以害死你的往往并不是你的敌人,反而是跟你相伴而生、在一起还挺密切、对你还挺友好的那些事物。

棋与人生

How Life Imitates Chess

内容简介

国际象棋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智慧的体育运动”,而卡斯帕罗夫在这个领域里称霸了二十余年,在无数次对弈过程中,他洞悉了国际象棋中蕴藏的奥秘,并将其发散开来,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从棋盘上参悟出了人生的哲学。

通过棋局内外一个个扣人心弦并富有启示的故事,卡斯帕罗夫将读者引入到一个战略性思维的世界中,告诉人们如何面对严峻的挑战并安然过关。他总结出一套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维方式,无论在下棋还是在生活中,这些思路都能让你豁然开朗。

卡斯帕罗夫的成功得益于他令人羡慕的天赋、得益于激励他长年艰苦奋斗的强烈的进取心、更得益于他对自身和对手的正确分析和清醒认识。而以上所有的这些,都来源于他对棋道和人生的感悟——这正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目录

中文版序
导言
成功的秘诀
头脑地图

第一篇

1 教训
世界冠军的个人教训
了解整个过程
影响我生命的对手—-卡尔波夫

2 人生如棋
国际象棋进入好莱坞
真实的国际象棋特征
国际象棋的渊源
体育、艺术还是科学?体育、艺术和科学
不仅仅是比喻
永不让步的宗师—-鲍特维尼克

3 战略
任何速度下都能成功
当前决策的日后结果
稳定性与灵活性并不矛盾
下自己的棋
你无法始终左右局势
频繁改变战略等于没有战略
少关注自己,多关注比赛
“为什么”将战术家变为战略家
实施战略是关键

4 战略和战术
一个不断扩大的示例
时间恐慌的恶性循环
好战略离不开好战术
元勋—-摩菲和斯坦尼茨

5 计算
计算必须专注有序
想象、计算和我的最佳对局
人机结合要强于人或计算机
风格迥异的棋坛对手—-拉斯克和塔拉什

6 天赋
识别生命中的模式
想象的力量
利用幻想冲破迷雾
培养想象习惯
问问自己“如果……会怎么样?”
了解并打破常规
两个天才,两面旗帜—-卡帕布兰卡和阿廖欣

7 准备
重要的是结果
灵感与勤奋
……

8 子力,时间,质量
9 交换与不平衡
10 创新
11 对局的阶段
12 决策过程
13 进攻者的优势
14 质疑成功
15 内在的竞争
16 男人,女人,计算机
17 全局
18 直觉
19 危机时刻
后记

下棋的道理和做人是相通的

将全文按照个人理解分类,并附上例子,便于理解;括号里是我个人的解读,希望不会误导。

战略和战术 (精华)

  1. 战略家挑战主流概念的方法是只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前研一
  2. 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提出问题并找到正确答案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关键。(问题体现战略思考,利用战术寻找解答)
  3. 每个人的能力和行为方式都不相同,关键是找到自己通往顶峰的道路,培养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巧,找到并克服通向顶峰的困难。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制订计划…特级大师…可以评估局面的发展方向并建立若干目标,然后一步一步逐渐实现…(战略分解为战术)
  4. 实施战略是关键:执行战略的信心和坚持战略的能力(最困难的部分)。
  5. 战术是指当有可为时知道如何为之,战略是指当无可为时知道如何为之。—塔塔科维尔 (特别容易在安逸状态下忘记战略)
    Eg.1)我们的战略要获得成功,需要哪些条件?需要做出哪些牺牲?需要改变什么?以及为进行这些改变,我们需要做什么?很常见的情况是,我们设定了目标,却没有考虑达到此目标所需的所有步骤,就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注意战略是如何通过战术实现的)
    2)开始找工作时,应当列出达到最终目标的各个中间目标。

自我意识 (重要)

  1. 仅有天分是不够的,仅有刻苦也是不够的,你必须深刻了解制定决策的方法。要将知识、经验和天分结合在一起取得最好成绩,自我意识非常关键。
  2. 要制定成功的战略,关键是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了解自己擅长什么。
  3. 1)我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别人怎么想我不管。2)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分清主次!—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4.信任,但要核查。——罗纳德•里根 (包括领导力)
    Eg. 每天结束时我们会回顾自己的表现吗?我们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是否观察或体验了应该记录下来的新鲜事物?我们是否识别出了这种情况、机会或模式?它会再次发生或出现吗?

天赋、努力(勤奋、练习)、经验

  1. 经验和直觉与我们的分析能力同等重要。(经验和直觉来源于勤奋练习,比如10000小时)
  2. 练习可增强我们的能力,要想出类拔萃、技高一筹,则需不断地检查你所记忆的内容。
  3. 为什么人们不把勤奋工作的能力看做一种天赋呢?
  4. 我是个十分相信机遇的人,而且我发现越是努力工作,机遇就越多。——托马斯•杰斐逊
  5. 只要是自己认准的事情,他(卡斯帕罗夫)都会朝着目标投入120%的努力。(序)
  6. 我们会找出相似事物的真实性,然后看看能否为这些细微差别找出类似的解决方案。(任何数学、物理情形都是将复杂情况分解为熟悉、可解决的部分)
  7. 每个人都可以做大量努力来找到与自己能力相适合的事业。
    Eg.问题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们越来越害怕去做尝试,而没有新尝试就无法发现我们的天赋。要记住,如果在早年没有展现天赋的机会,成年后一样可以创造这样的机会。为此,我们需要在各个领域去实验,去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

稳定性和灵活性(执行力和想象力)

  1. 适应能力是成功的关键。(谁动了我的奶酪?)
  2. 制定目标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坚持目标并不断努力。
  3. 战略家必须相信自己的战略并有勇气坚持战略,同时还应保持足够开放的心态,以便发现何时需要做出改变。改变时必须谨慎考虑,要改就要坚决果断。
  4. 尝试得越多,实验就越趋于成功。(保持高度的自我意识,及时调整)
    Eg.大胆尝试:问问自己“如果……会怎样?”

专注力和约束力

  1. 关键在于自知之明和持之以恒。
  2. 我专注于结果,而不是分心去听人们谈论我如何取得这些成就。
  3. 关键在于知道什么能够激发自己,找到让自己更进一步的方法。我的方法是坚持生活规律。
    Eg. 我的新活动都根据原有的时间安排调整,这样我就能保持这种被证明是成功的生活方式。所有的要素都被保留下来,与之相伴的是我的舒适感和工作效率。

其他

  1. 速度永远是重要的。
  2. 我们很少像分析失败那样来分析成功。
  3. 没有自信,即使最好的计划和最漂亮的战术也注定要失败。

摘抄与整理:棋与人生

【自我意识】
1)与世界冠军激战的五个月中,不仅明白了他的下棋方式,也深刻地了解了我自己的思维过程。我能够找出自己的错误,明白为什么出现错误,并知道如何最好地避免这些错误,以及如何改进决策过程本身。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剖析自己而不是仅仅依靠直觉来判断。

2)要将知识、经验和天分结合在一起取得最好成绩,自我意识非常关键。很少有人曾进行过这类分析。每个决策都来自一个内部过程,不论是在棋盘上还是在白宫,无论是在会议室还是餐桌前。这些决策的主题可能千差万别,但过程却非常相似。

3)改善做决定的过程就像学母语一样。要改善一生中始终在做的某些事,就要对无意识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思考。从学会爬的那一天起,我们每天都在做无数的选择。我们发展处一套能立即并且长期采用的方法和倾向,大多数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

3)每天结束的时候我们会回顾自己的表现吗?我们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是否观察或体验了应该记录下来的新鲜事物?我们是否识别出了这种情况、机会或模式?它会再次发生吗?优秀奥运选手那样的成功人士一定会非常敏锐,非常具有自我意识。

4)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天赋,需要严格剖析自己,弥补自己的缺陷。倚仗天赋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驰骋可能会一马平川,但是当你想舍我其谁大展拳脚的时,你会发现发展的不均衡性会阻碍你的成长和提高。全面提高的最佳捷径是努力弥补缺漏。

5)当你努力弥补自己的缺漏时,不要一开始就评价自己。一两次小变故或对比,常常会导致两种极不准确的自我评估。人们常常抱怨自己既健忘又优柔寡断,这样的想法会像绳索般牢牢将他们禁锢在原地。事实上,有一点自负会比自卑好得多。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们的能力常常不会令人失望。

6)如果我们能够学会接受批评和反面信息,那么我们也能学会采纳新方法,我们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我们的方法源自于经验,通过有意识地注意什么有用、什么没用会使我们的方法得到优化。如果过于依赖自己的方法,我们就会错过那些同样有效但不同的处理方法,从而阻碍自己的进步。如果能认识到其他的方法的价值,我们就可以吸收其中的优点来改善而非替代自己的方法

7)最糟糕的是,我们通常知道自己这方面的缺点。我们常会花一个小时在工作时上网或把运动包仍在门边去看电视,然后再深深地自责。这些自责就像那些很少能坚持超过冬天的新年决心一样毫无益处。

8)很多失败都是由于过于依赖自己最了解的领域。坚持自己了解的事情让人安心,但通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换个角度就会发现问题。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太集中于事物的一个方面,那么做出错误的评估几乎是肯定的。

【时间、物质和速度的动态平衡】

1)时间与机会:战略家的最大敌人是时钟。花的时间越多,决策就会越好,但是思考时,制定决策的机会也将会溜走

2)时间恐慌:真正的问题并不是时间恐慌时所犯的错误。问题是我们使自己陷入了时间的恐慌。

3)问题不在于要变成一个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争分夺秒的狂人,关键在于自知之明和持之以恒。

4)我们把时间看做是不能浪费的,而没有把它看做是可以用来投资的。

5)暂时消除时间因素,让学生们不去担心下一步该怎么走以及现在该做什么。对局势的审慎分析能让我们了解这个局面下最迫切要做的事,这样我们的选择范围和目的就更加明确。然后我们再进行计时,重新引入时间因素。

6)这种隔离方法也被用于训练学生,一开始只给学生一张资产负载表。逐项引入各种因素是为了消除学生在教育背景和评估习惯上的差异。

7)时间就是金钱:获取时间优势不是靠棋走得快或者走捷径,时间常常由物质换得或用来换取物质,用物质换取时间(速度)是我们在决策时首要考虑的

8)对物质的眷恋:我们常常会对财产怀有与其客观价值无关的眷念。即使并非总是有害,这些不理智的眷恋也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评估能力。

9)不同类的物质:长期的和动态的。投资组合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运作的。根据个人风格和需求不同,你的组合可能全部是流动资产,需要不断关注和计算,也可能是为了几十年后的退休而设,因此时候尚早。

10) 改善自己最弱的棋子。把位置不好的棋子,表现欠佳的资产好好加以利用,否则就摆脱它,这样你的整个局面就会有所改善。

11)对质量的观念也是质量,股价反应的是投资者对一个公司的理解而不一定是公司的真正价值。但是对质量的观念是脆弱的。

12)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不仅仅是交换。牺牲物质未必能赢得更多时间,反过来也是如此。至少在国际象棋中你可以兼有之,也可能都不具备。处于获胜局面的棋手会同时拥有更多的子力,更宽裕的时间和更好的布局。这可以看做是另一种形式的富者更富。

13)棋手越强,棋局就越平衡,评估就越要注意最微小的细节。这些次要条件中的裂缝只有在重压之下才会显现,而能发现这些裂缝并加以利用正是伟大棋手所具有的特征。

14)即使对手在很多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我们也可以创造出对我们有利的不平衡。如果我们能够在对手局面中发现或制造一个弱点,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尝试通过改变自己的局面来利用这个弱点。

15)静态因素和权衡利弊:弄清哪些可以改变和哪些不能改变十分重要。每种局势都包含静态的不可改变的因素,我们必须加以利用或围绕它们展开工作。

16)生活中存在着种种不平衡,我们要不断努力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取得控制意味着找到了最佳的平衡并不停地进行有利的交换。虽然时间不能停止,但我们可以停下来,暂时不去考虑下一步该做什么,而是冷静地思考我们的优势和不足。

【培养全能的风格】

1)头脑地图:我们获得模式、运用的逻辑以及我们内在品质结合在一起,将造就独一无二的决策者。

2)国际象棋大师:他们通过对自己的想象力、耐心和技巧进行整合而发挥作用,这种整合就像数学家、诗人、作曲家那样准确,但是三者只有在处于不同的水平上时才能互相结合。

3)我们知道计算机比人类的计算能力强,那么我们的成功靠什么?答案是综合,将创造和计算、艺术和科学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整体要比其任何单个部分都强大得 多。国际象棋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认知纽带,将艺术和科学在人的头脑中相结合,然后靠人的经验提炼和改进。

4)国际象棋中的计算不是简单的1加1,它更像是在一张不断变化的地图中找出一条路径。

5)培养一种全能的风格:全能不意味着完全平衡——各方面的能力完全一样。相对来说,每个棋手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弱点。相反,这是指根据局势发现并使用适当方法的能力,理解何时应该进攻何时应该防守

6)远离舒适区:不断回避我们的舒适区,当我们过度依赖某一方面时,就会引起不利的失衡和不良的习惯,而依赖往往是由于在这方面我们做得很好。我们固守着自己熟知的事物而不愿去寻找更找的方法。只有当我们紧张地尝试新事物时,才能确定自己学到了东西,哪怕是用新方法解决一个常规问题。

7)现在我们十分强调也有所专。过去学生们都怀着开阔眼界的想法走进大学;现在,上大学在更大程度上成了一种职业经历。我们如此强调干好本行,以至于没有意识到干好本行的最好方法是在其他方面做的更好

8)创建关联:着眼于全局,意味着不仅仅满足于获取更多的信息,还需要了解这些信息之间是如何关联在一起的,这些联系随着时间的迁移会怎样变化等。懂得舍弃眼前利益以换取长期利益,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9)提示不断挑战自我的重要性,

【变化与危机】

1)危机由两个字组成,一个字代表危险,另一个字代表机会。

2)试图完全避免危机出现常常会产生更大的危险,因为那仅仅意味着推迟危机的出现。

3)对大多数人来说,成功依靠的是对风险的察觉、评估和控制。在这三件事中,察觉危机通常是最重要也最难做到的。它要求我们队大多数细微变化都要保持警惕。

4)复杂性可用其中所包含的各种要素来衡量,更准确地说是这些要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的多少。当各要素像发生无法预料的化学反应时,就产生了复杂性,当相互联系的错综复杂程度达到顶点时,我们就处于危机时刻了。

5)每个危机在定义上都包含一个时间因素,打算安然度过危机,那么我们需要在准确的时间引发危机。你可以拥有物质、时间和质量三者之中任何一个相关的因素。

6)适应变化:我们必须处理灵活性与一致性的关系。战略家必须相信自己的战略并有勇气坚持战略,同时还应保持足够开放的心态,以便发现何时需要做出改变。改变时必须谨慎考虑,要改就要坚决果断。我们很少像分析失败那样分析成功共。我们总是很容易将成功归因于我们的优势而不是环境。当事情进展顺利时,我们更应该提出质疑。过度自信,觉得万事大吉,往往会导致犯错。

7)我们必须不断发问,不要为了改变而改变。

8)无论你进行过多少训练,无论多么相信直觉,分析都是最重要的。每个规则总会有例外,在任何学科中都会出现反直觉情况。

9)对于一个我们几乎不了解其实际知识的领域,我们不能说在这个领域有直觉。即使是最含糊不清的直觉也要以一些切实的东西为基础。

10)任何一个数据有限且时间为主要因素的学科,都存在较强的直觉因素。

11)我们应该花多少时间呢?良好的直觉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实际,同时告诉我们是否达到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并引起特别注意的关键点。

12)当直觉告诉我们“受益递减律”开始起作用时,我们就要当机立断采取行动。

13)长期性创新,新想法在一种渐进的转化中产生。其影响可能在几代人中都不会很明显,因此这种创新的产生动力也可能会被忽视。

14)几乎每一个伟大的发明都是已有知识、艰苦工作和系统思维想结合的产物。发明产生时那不可思议的一刻可以构成一个很好的儿童故事,但是它对我们发掘自身灵感毫无帮助。

15)深入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然后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具创造力的头脑往往来自于那些对手头的问题了解最多的人。

16)从模仿者到创新者的转变:除了创新者,社会也需要模仿者,要想制造重大影响,你必须始终处于前沿。跟随者是不可能突然转变为领导者的,因为只有领导者才能看清发展趋势。即使最成功的模仿者想扩展自己的疆域并获得更大的成功,最终也必定会成为创新者。那些没能完成这种转变的人我往往会被其他模仿者所取代。尽管创新有风险,但不创新风险更大。

17)彻底消化了已有知识后,我们就可以自信地退后一步,使自己看到更大的画卷,看的更全面。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新的路径并创造新的联系。新的相关性会出现,旧的信息会焕发新的价值,于是创新就会成为正常现象,而不再是特例。

【分析、决策与评估】

1) 国际象棋中的计算不是简单的1加1,它更像是在一张不断变化的地图中找出一条路径。

2) 我只向前一步,但总是正确的一步。

3) 决策树的分支会呈几何级增长。随着可能性增多,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越来越大。到了一定程度,递减率就开始生效,即使投入更多的时间也只能得到越来越模糊的结果。

4)很多棋手都把错误归结于自己的误算,但有些错误中,各因素都已知,得到的结论却是不正确的,你不能指望对手去犯你自己不会犯的错误。

5)决策的第二个关键因素:评估静态(永久)和动态因素的能力。

6)当我考虑着法的时候,我并不是立即从决策树开始向下计算。首先,我必须考虑局面中的所有因素,从而建立一个战略并找到中间目标。我必须将这些因素牢记于心,然后开始计算各个变着。这样,我会知道哪种结果是最好的。在这个过程中,经验和直觉会起指导作用,但是严格计算还是需要的。

7)无论你进行过多少训练,无论多么相信直觉,分析都是最重要的。每个规则总会有例外,在任何学科中都会出现反直觉情况。

8)这种分析过程必须进行排序,以使其更加有效。任何写下任务列表的人都明白,如果将各个任务按最佳方式进排序然后再执行,效率会更高。我的经验指导我选择两个或者三个候选着法重点思考。通常,其中一个候选着法会相对较差,很快被抛弃,另一个着法进入我的思考范围。然后,我开始扩展分析数,一次两到三步棋,寻找对方可能的应着以及我的反应。

9)要提高效率,必须不断地修剪决策树。思考时,需要从逐个变着法进行分析,抛弃不好的着法,继续分析较好的着法。如果分析的着法过多,可能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并可能会使自己迷惑。还必须知道何时停止分析,此时你要么已经找到了满意的着法——某条路径明显是最好的或者最本质的——要么进行进一步分析无法带来与所花时间相称的价值,即不值得再继续分析下去。

10)为了发现关键时刻,必须对自己的分析趋势和模式非常敏感。如果分析中某个分支开始出现令人吃惊的或好或不好的结果,此时需要花些时间来找出其中的原因。

11)人机结合要强于人或计算机。人的战略和评估技巧加上计算机这个计算工具,可以彻底改造从会计和投资到管理物流等许多职业。人类可以处理战略方面的问题,计算问题则留个计算来完成

12)在每个人的行为中,有这样的过程,死记硬背的能力远远没有识别有用模式的能力重要。在处理问题时,我们从来不是从头开始处理,而是本能地,甚至是无意识地搜索过去的相似事物。我们会找出相似事物的真实性,然后看看能否为这些细微差别找出类似的解决方案。

13)问问自己“如果。。。。会怎么样“引发你思考”为何不。。。“

14)重要的是结果:我专注于结果,而不是分析去听人们谈论我如何取得这些成就。我的方法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但它对我很管用。当批评者和对手们无法取得和你一样的成就时,他们常常会诋毁取得的成就的方法——敏捷、富有直觉的棋手常被称作懒惰,专心致志、勤奋刻苦的棋手被称做强迫症。听取别人的意见显然并不是坏主意,但是,如果非难紧随成功出现,我们就应该对其持怀疑态度了。

15)以工作和收获的比例来考察效率,每个人的水平都是不同的。关键在于知道什么能够激发自己,找到自己更进一步的方法。我的方法是坚持生活规律。只要不破坏自己的安排,我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而且,我需要新的挑战来充实自己。一旦开始觉得一件事情变得简单而重复,我就应该为自己的能量寻找一个新目标了。

16)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如果纪律听起来枯燥无味甚至是不可能的话,至少我们应该花点时间思考一下我们生活的那些方面可以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以提高效率。具有勤勉工作的道德标准并不意味着会成为一个工作狂,而是意味着认识到勤奋工作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今天我们起床后的时间是怎样度过的?明天又如何度过?

17)找出可行的走法与评估整个局面二者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我们很容易沉迷于寻找所有的可能的走法,而不是根据需要进行分析,以确定哪种走法更为有利。纯粹的相关评估总比完全不评估要好。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与理解全局混为一谈,即使它偶尔也能奏效。

18)这是我们改进生活中任何事物的方法,包括思维乃至所有事物。一个公司的CEO必须将分析和研究与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领导其公司。军官必须应用 对人性的了解来预测并应对敌人的策略。

19)比较分析法:国际象棋的范围有限,才能成为一个决策制定的通用模型,每一步棋都会反映一个决定。通过足够的时间,我们可以科学精确地分析每个决定是否最有效。这种客观性可令我们仔细了解决策制定过程的质量。

20)我们得到的一个结果所要经历的过程与所做决策本身内容几乎没有关系。然而每个人在做出必须做出的决策时都会经历同样的决策过程。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做决策的习惯和方式不好,那么在家里做决策时也一样。任何改变都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1)如何检验自己的决策过程是否合适并且在必要时做出调整呢?首先将信息和过程区分开来。我们可能会过分强调信息收集与分析,即使是掌握适当信息的聪明人,也有可能因为信息处理方法不当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22)收集信息并不总是越多就越好。因为你可能会因为撒的网太宽而导致收集的信息质量下降,此外还要考虑时间因素。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是越早越好。

23)如果你做事很谨慎,请在做决定之前确保自己花时间考虑一些新的选择。如果你做事比较草率,请务必在一开始就把选择范围缩小,挑出一组备选项进行评估。花一些时间,让你适应所作出的选择并培养更平衡的风格。

23)我们应在一开始和每一步棋都限制备选着法的数量,这是相当重要的。必须主动修剪“如果这样就会那样,如果那样又会怎样”的决策树,否则我们必须也不可能分析得足够深入,进而得不到任何有用的结果。我们应该始终追求宽度和深度的平衡。

25)使直觉变灵活:如果我们做错并且需要重头开始,我们就必须这样做。这种生命的活力不仅仅关系到生活的质量,始终在决策过程中保持活力和密切关注整个过程还是改进决策质量的一个关键。

【战略与战术】

1) 一个不好的计划也比没计划强。每一步棋、每一个反应、每一个决定都必须与透彻理解的计划相结合。否则即使做出一个显而易见的决定时,你也无法确定它是否真正对自己有利。这一点在当今节奏日益加快的世界中显得尤其重要。

2)在快棋中,快速计算和直觉是最重要的,缜密的计划和战略目标则是次要的甚至可以忽略掉。而且可以说,对很多棋手而言确实如此。如果在七个小时的慢棋比赛中你都不喜欢做计划,那么再快棋中,你可能完全不去做计划。但是,最成功的棋手无论是在何种时限下,都会将战略性计划作为计算的基础。当拥有指导战略时,最有效的分析和最快速的分析不仅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以两者兼顾,实现最优组合。

3)首先制定战略,然后才能遵循战略:克林顿对于对手的每一次攻击都作出反应,不仅仅实行防卫,而且要强调自己的竞选宣言。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做出反应的速度有多快,更在于他们所做出的反应能够多大程度上配合他们的整体竞选战略。

4)中间目标非常重要,它们可以为战略创造有利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我们就如同从房顶开始盖房子。很常见的情况是,我们设定了目标,却没有考虑到此目标所需的所有步骤,就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我们的战略要获得成功,需要哪些条件?需要做出哪些牺牲?需要改变什么?以及为进行这些改变,我们需要做什么?

5)我的直接和分析会告诉我,在特定局面下,我能否攻击对手的王。接下来,我不会直接去攻王,而是寻找要成功攻王所必须达到的目标。

6)制定目标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坚持目标并不断努力,而不能着迷于某个行动而忽视战略,

7)当对手把局面搅乱时,你会迫切希望找到克敌之策。而正是对手需要的,你必须避免。如果你已经有了好的战略,为什么不做一些放弃来迎合对手?这样做需要很好的自控能力,因为这会同时面临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你的内心特别想证明你能够击败对手,同时还要平息那些实际的或潜在的批评。

8)在即将获胜时坚持自己的计划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此时,棋手很容易变得过于自信而被对手挽回局势,如果忽略计划,想要获得最终胜利只是天方夜谭。

9)两个优秀的棋手可能会有迥然不同的战略,两种战略可能都很有效。每个棋手都有各自的棋风和解决问题与制定策略的方式。要制定成功的战略,关键是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了解自己擅长什么。

10)预防是一种艺术,它可以加强自己的局面,同时消除对手的威胁,甚至是萌发状态的威胁。首

11)不存在唯一的最佳战略。

12)适应变化:我们必须处理灵活性与一致性的关系。战略家必须相信自己的战略并有勇气坚持战略,同时还应保持足够开放的心态,以便发现何时需要做出改变。改变时必须谨慎考虑,要改就要坚决果断。我们很少像分析失败那样分析成功共。我们总是很容易将成功归因于我们的优势而不是环境。当事情进展顺利时,我们更应该提出质疑。过度自信,觉得万事大吉,往往会导致犯错。

13)我们必须不断发问,不要为了改变而改变。

14)我们还必须避免因竞争而迷失战略方向。如果你的战略是正确的,成功的,无论是在棋盘上获得更大空间,还是在全球商业中争取占有更多份额,竞争都会诱使你放 弃战略,对你造成干扰。事实上,如果你的计划正确而且战术意识非常好,竞争只会促进你的成功。

15以来的成功给我带来的一个有趣的副作用是,有些对手会选择一些非传统变例,使对局进入全新领域。他们觉得这样做会使我丰富的经验变得毫无用武之地。但 这些棋手中许多人发现这些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的,这种创新所带来的好处无法补偿准备不足所造成的缺陷。

16)战术是指当有可为时知道如何为之,战略是指当无可为时知道如何为之。

17)战略是抽象的,以长期目标为基础。战术是具体的,以立即发现最佳着法为出发点。

18)战略家对战场上的威胁和机会很敏感,他的问题是当没有明显着法(即需要行动,却没有反应时)时如何继续。

19)在国际象棋中,棋手有走棋的义务(即使不知道怎么走),这对没有战略眼光的棋手来说可能是一个负担。生活中并没有这种必须行动的义务。如果找不到有用的计划,我们可以在无所事事中找到很多消磨时光的方法。而真正的战略家却能找到加强局面的方法,并对不可避免的冲突做好准备。不要忘了,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20)战略指导战术,我们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来评估更深的战术决策。

21)如果战略代表结果,战术则是方法。当具有一系列明确目标和中间目的后,可以根据这些目标和目的来衡量战术和组合。做得越多,这个过程就越简单;战略目标将融入战术思考中,我们的反应将更快更准确,要知道,速度永远是最重要的。

22)战略家的最大敌人是时钟。花的时间越多,决策就会越好,但是思考时,制定决策的机会也将会溜走

23)计算机没什么用处,只会回答问题。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提出问题并找到正确答案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关键。我们的战术或每天的决定是否都基于我们长期的目标?信息的潮流会使战略变得模糊不清,要形成强大的战术,我们必须一方面具有强大的战略,另一方面具有准确的计算。

罗胖60秒:赶紧盖好自己的楼

  1. 那天听一个朋友说,央视新大楼,就是那个俗称“大裤衩”的楼。据说,在建造的时候,北京市的有关部门,每天都要接到好几个电话。

都是热心市民打来的,说你们要管管啊,那个楼造歪了啊,要提醒一下施工单位啊,这样下去要倒的啊。

  1. 你看,如果你不知道那个宏观结构,你看见的风险未必就是风险,你认为的错误未必就是错误。

所以,如果不是什么明显突破伦理底线的事,旁观者最好不要轻易对他人的事做判断。

  1. 反过来,如果我们是那个做事情的人呢?那就得谨记两点了。

第一,说你不好的人,未必对你真有恶意,他只是看不到你心里的全局而已。

第二,想让别人闭嘴,最好的方法不是和他争论,而是赶紧做好自己的事,盖好自己的楼。等他看到你的成果的时候,一切疑虑和争议自然就没有了。

《知识大迁移》这本书, 够硬, 够颠覆

《知识大迁移》提出了一个问题:

原来的知识存储在书本和头脑里,现在的知识存储在云端和网上。那会发生什么后果?

后果很严重:

知识总量太大了。任何一个门类的知识,对一个人来说都太大了。

知识的确定性减小了。写在书上的也不见得是真理。今天对的,明天就未必了。大量的知识处于无法分类,也没有确切表达方式的模糊地带。

过去,问题是明确的,只缺好答案。现在,答案全在云端和网上,但是你有好问题吗?

通过这本书,我们的用户,将领先所有人知道以下观点:

  1. 信息大爆炸时代,人反而变得越来越无知了。书中有证据。

  2. “无知”不可怕,“元无知”才可怕。 “元无知”的意思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过去的无知,是在考场上犯愁。现在的无知,是面对搜索框,不知道往里输入什么。书中有案例。

  3. 知识水准相差不大的人,谁的知识更杂、更乱,谁收入更高。书中有证据。

  4. 系统性知识很重要。但这不是《知识大迁移》要说的重点。重点是——本书严肃地建议你:你要学得更杂、更乱、更浅、更一知半解、更半瓶子醋。

  5. 上面这条看起来很奇葩,其实有道理:

过去的学习,是面向已知的;而未来的学习,是面向未知的。未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问题,但是没人知道确切的答案,就像是在破案。是不是每一个零散的线索都珍贵?越多维度的线索越能打开思路?所以,一知半解怕什么?关键是线索。剩下的可以上网去查。

你要是还觉得困惑,《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有大量例证。

  1. 知识不是知识本身。知识,是通向新知识的钥匙。懂得这一点的人,会采取全新的方式学习。

罗胖60秒:莫高窟为什么伟大?

  1. 前一阵我去了一趟敦煌莫高窟,非常震撼。我一直在想,莫高窟到底牛在哪儿?

要知道,700多个洞窟,那些造像、壁画,都是当时普通工匠的作品,不是什么大艺术家。

  1. 那为什么它还能成为中国的艺术宝库呢?应该是三个原因。

第一,有固定的框架。就像莫高窟,不管怎么不一样,形式都是山崖上开凿的洞窟,里面都有佛像和壁画;就像我们《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不管什么题材的书,都是半个小时左右的解读。

  1. 第二,有足够的开放性,大大小小,各种风格,都要允许存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积累足够长的时间,莫高窟开凿了一千五百年。

  1. 而到今天,「得到」App才刚满两年,《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才刚满一年。

不着急,固定框架、开放性、长期积累,希望它也能是个伟大的事物,我们全体同事和你共勉。

陆奇: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软件

我们之前曾经也介绍过百度的新总裁陆奇,是一个非常勤奋和善于学习的人。他的学习能力让他成为微软职务最高的华人。后来他离开微软,加入了百度。在百度公司内部演讲中,陆奇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他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他说:“我把自己想象是一个软件、一个代码,今天的版本一定要比昨天版本好,明天的版本肯定会比今天好”。既是犯了错误,也可以通过学习,下次绝不再犯。陆奇说,英语里有一句话,生命太短,同样一天不要活两次(Life is too short, don’t live the same day twice)。因此,“每天学些可能是对每个人都是最最重要的”,“杰出的工程师,杰出的技术领袖,一定要保持自己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学习的范围”。

陆奇说,对于做计算机科技的人,不能只学计算机。经济学必须要学。计算机假定输入之后必定有输出。而经济学的起点是整体和生态,每个人的输入,是另外一个人的输出。深度学习如果要想彻底,必须学习物理学、生物学和进化论。所有工程师也需要学产品。此外,陆奇还提醒说,在大公司里,重复或几乎重复的代码实在太多,因此,“你写代码之前想一想,你这行代码要不要写,是不是别人已经有了,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做这件事情”。

Why not try an analogy?

What is an analogy?

According to the dictionary an analogy is ‘a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wo things that serves as a basis for a reasoning’.

Look for a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wo independent things and use this correspondence to clarify something.

做产品经理,先学会泡妹子

最近,美国著名孵化器YC的合伙人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做产品就像和用户谈恋爱,留住用户就像是在过日子。

用户第一次看到产品,就像你和妹子第一次约会,你一定要强化第一印象,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用心。在这个合伙人做的网站,就有很多小设计,比如突然跳出个小恐龙咬你的鼠标箭头一下啊,比如搜索“放屁”这个词的时候能听到放屁的声音啊,这都会让用户会心一笑。

接下来,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难免会出问题,就像情侣偶尔会吵架一样,这时最重要的就是把问题及时处理掉。美国一个著名旅游搜索网站就规定,让程序员轮流接听用户投诉电话,谁接到投诉都很烦啊,程序员恨不得马上把bug都修改掉,这就让问题的反映和处理无缝对接了。不及时处理用户问题,肯定会出现感情裂缝。

最后,在感情稳定时期,也别忘了要时不时送个小惊喜。比如这名合伙人就经常给用户写个小卡片,搞个互动活动什么的。

你看,经营产品就像经营感情。要做好产品经理,先学会泡妹子吧。

本文源自:做产品先学会泡妹子

图像与滤波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7年12月13日

我对图像处理一直很感兴趣,曾经写过好几篇博客(1,2,3,4)。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它提到图像其实是一种波,可以用波的算法处理图像。我顿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从没想到这两个领域是相关的,图像还可以这样玩!下面我就来详细介绍这篇文章。

一、为什么图像是波?
我们知道,图像由像素组成。下图是一张 400 x 400 的图片,一共包含了 16 万个像素点。

每个像素的颜色,可以用红、绿、蓝、透明度四个值描述,大小范围都是0 ~ 255,比如黑色是[0, 0, 0, 255],白色是[255, 255, 255, 255]。通过 Canvas API 就可以拿到这些值。

如果把每一行所有像素(上例是400个)的红、绿、蓝的值,依次画成三条曲线,就得到了下面的图形。

可以看到,每条曲线都在不停的上下波动。有些区域的波动比较小,有些区域突然出现了大幅波动(比如 54 和 324 这两点)。

对比一下图像就能发现,曲线波动较大的地方,也是图像出现突变的地方。

这说明波动与图像是紧密关联的。

图像本质上就是各种色彩波的叠加。

二、频率
综上所述,图像就是色彩的波动:波动大,就是色彩急剧变化;波动小,就是色彩平滑过渡。因此,波的各种指标可以用来描述图像。

频率(frequency)是波动快慢的指标,单位时间内波动次数越多,频率越高,反之越低。

上图是函数sin(Θ)的图形,在2π的周期内完成了一次波动,频率就是1。

上图是函数sin(2Θ)的图形,在2π的周期内完成了两次波动,频率就是2。

所以,色彩剧烈变化的地方,就是图像的高频区域;色彩稳定平滑的地方,就是低频区域。

三、滤波器
物理学对波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提出了很多处理波的方法,其中就有滤波器(filter):过滤掉某些波,保留另一些波。

下面是两种常见的滤波器 。

低通滤波器(lowpass):减弱或阻隔高频信号,保留低频信号
高通滤波器(highpass):减弱或阻隔低频信号,保留高频信号
下面是低通滤波的例子。

上图中,蓝线是原始的波形,绿线是低通滤波lowpass后的波形。可以看到,绿线的波动比蓝线小很多,非常平滑。

下面是高通滤波的例子。

上图中,黄线是原始的波形,蓝线是高通滤波highpass后的波形。可以看到,黄线的三个波峰和两个波谷(低频波动),在蓝线上都消失了,而黄线上那些密集的小幅波动(高频波动),则是全部被蓝线保留。

再看一个例子。

上图有三根曲线,黄线是高频波动,红线是低频波动。它们可以合成为一根曲线,就是绿线。

上图中,绿线进行低通滤波和高通滤波后,得到两根黑色的曲线,它们的波形跟原始的黄线和红线是完全一致的。

四、图像的滤波
浏览器实际上包含了滤波器的实现,因为 Web Audio API 里面定义了声波的滤波。这意味着可以通过浏览器,将lowpass和highpass运用于图像。

lowpass使得图像的高频区域变成低频,即色彩变化剧烈的区域变得平滑,也就是出现模糊效果。

上图中,红线是原始的色彩曲线,蓝线是低通滤波后的曲线。

highpass正好相反,过滤了低频,只保留那些变化最快速最剧烈的区域,也就是图像里面的物体边缘,所以常用于边缘识别。

上图中,红线是原始的色彩曲线,蓝线是高通滤波后的曲线。

下面这个网址,可以将滤波器拖到图像上,产生过滤后的效果。

浏览器实现滤波的范例代码,可以看这个仓库。

数学与猜想(第一卷)

Mathematics and Plausible Reasoning, Volume 1: Induction and Analogy in Mathematics

《数学与猜想》是著名数学家G. 波利亚撰写的一部经典名著,书中讨论的是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领域中与严密的论证推理完全不同的一种推理方法——合情推理(即猜想)。这部著作通过许多古代著名的猜想,讨论了论证方法,阐述了作者的观点:不但要学习论证推理,也要学习合情推理,以丰富人们的科学思想,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书中的例子不仅涉及数学各学科,也涉及到物理学,全书内容丰富,谈古论今,叙述生动,能使人看到数学中真正的奥妙。

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为数学中的归纳和类比,第二卷为合情推理模式。第一卷主要讲述数学中各种合情推理的实例。

第一章归纳方法,是对大胆求真,小心假设的经典阐述。

归纳法是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寻找出规律,并推广给出大胆假设,然后再进一步小心求证。 对于这个这个规律其实只是一个猜想,需要后面继续努力去证真伪。如何对于假设猜想的正确性,提高或降低其可信度,实验验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其可以通过一些特殊值,用来检验。 可以提高其可信度, 或者直接推翻结论。

实验验证,来求证。 我们再进一步验证,验证不同的取值,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判断其真伪。 如果取值是真,虽然不能证实, 但是的确可以给我们添加对于假设或者猜想,正确的份量。 如果是假,那我们就纠正它。 不管是真是假,都可以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甚至灵感。

对于现象,我们可以一般化,将其约束减少,将其范围扩大,从某个角度让其更一般,可以得出一个规律。

特殊化,对于实验验证我们可以用特殊值,来证伪 或 增加其真的感觉,然后再去证明。

类比,是获得灵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隐喻的逻辑

The Logic of Metaphor: Analogous Parts of Possible Worlds

化归与归纳·类比·联想

《化归与归纳·类比·联想》主要内容:数学有两种品格,其一是工具品格,其二是文化品格。数学之文化品格、文化理念与文化素质原则之深远意义和至高的价值在于:他们当年所受到的数学训练,一直会在他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中潜在地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并且受用终身。

——现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和火柴摆在您面前,需要烧水时,须进行如下操作:

往水壶里注满水,点燃煤气,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

——假设现在水壶中的水是满的,其他情况不变,又该怎样去做?
物理学家的答案:“点燃煤气,再把水壶放上去。”
数学家的答案:“只须把水壶中的水倒掉,问题就化归为前面所说的问题了。”

数学家通过分析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对问题进行分解与组合,关系映射反演,归纳、类比、联想等将复杂的问题划归为简单的、可以解决的问题。这种方法,远不限于数学领域。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适用于多种常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治疗方法。在CBT(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的实践中.治疗师必须使来访者全心投入治疗以得到启发,而这个过程中,寂事是强有力的交流工具。《认知行为治疗:故事和类比的应用》通过使用相关故事、隐喻、类比、引用和轶事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CBT付诸实践。同时也示范了在实践中治疗者是如何应用书中介绍的例子。

《认知行为治疗(故事和类比的应用)》汇聚了作者和许多其他优秀CBT治疗师的集体智慧.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本条理清晰、便于查找和有实际效果的实用指南。

创新的本能:类比思维的力量

史蒂夫•乔布斯描述苹果公司创造的电脑是“思想的自行车”—— 一种能够使人们的思想达到想象中任何角落的工具,并且功能多样。他用类比介绍了这一引领信息时代的创新发明。同样的,当我们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新想法或发明的新事物时,常常使用类比。

  1.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将A事物类比作B事物,或将A事物的原理类比运用到B事物。类比是创新最根本的方法,提供创业思路。

  2. 类比不仅用作发明创造,也用于向他人传递思想、介绍产品时的语言表达,简单易懂。运用类比表述观点,能够直抵人心,提供营销手段。

  3. 与人对话中运用类比,也会妙趣横生。
    事实上,正是对类比的构思和探索给人以启发,鼓舞人不断推进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创造,不断突破商业的发展进程。

比尔•克林顿总统的演讲撰稿人约翰•波拉克通过本书揭示了真实类比的说服力和创造力,解析感知世界和塑造世界的创新本能。

编程之道

以一种幽默、辛辣的眼光审视着发生在程序设计室里的各种故事,并运用东方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本书语言优美、比喻生动,叙述了这些看似简单但蕴含深奥道理的故事。

到处都是UNIX的胎记

一说起Unix编程,不必多说,最著名的系统调用就是fork,pipe,exec,kill或是socket了(fork(2), execve(2), pipe(2), socketpair(2), select(2), kill(2), sigaction(2))这些系统调用都像是Unix编程的胎记或签名一样,表明着它来自于Unix。

下面这篇文章,将向大家展示Unix下最经典的socket的编程例子——使用fork + socket来创建一个TCP/IP的服务程序。这个编程模式很简单,首先是创建Socket,然后把其绑定在某个IP和Port上上侦听连接,接下来的一般做法是使用一个fork创建一个client服务进程再加上一个死循环用于处理和client的交互。这个模式是Unix下最经典的Socket编程例子。

下面,让我们看看用C,Ruby,Python,Perl,PHP和Haskell来实现这一例子,你会发现这些例子中的Unix的胎记。如果你想知道这些例子中的技术细节,那么,向你推荐两本经典书——《Unix高级环境编程》和《Unix网络编程》。

一出好戏,就当喜剧看吧

孤岛求生题材的电影,很容易变成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讨论。在人进入极端情境时,隐藏已久的本能会渐次浮出水面。本来充满秩序的一车人,有领导、有员工、有司机、有保安,在刚刚被困的时候还一度保持着社会等级。伴随着他们逐渐从“社会人”变成“孤岛人”,原有的社会等级被剥除:从原本的张总为核心,到之后的小王为核心。

这其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点。

首先,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人提出要组建一个“民选”的小政府,大家下意识地决定寻找英雄来成为带头者。

其次,究竟谁会成为带头者?

拥有核心资源的人。

小王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角色。从“小王”到“王”,称呼一字之变,却代表着他因为拥有低生产力下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被授予了君权——尽管一开始,这种“君权”可能只是大家的公推,所拥有的权力也不过是指挥与调派大家觅食。但这种权力因为其背后资源的稀缺性,必然不受节制,也必然让权力的拥有者异化——事实上,小王也未必就想成为王,在大家最终剥夺了他的“王位”之后,他反而高兴地躺在石头上,觉得这下终于舒坦了,不用承担那么多人生存的压力了。

与之相比,张总代表的则是资本主义——他依靠金融和权术,取得了另一种统治。当然,这种统治来自于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如果不是发现了那艘船的残骸,他们很难创造这种统治。

原因很简单,在发现那艘大船之前,整个人群处于马斯洛三角的底部,要满足生存都很艰难,王的野外生存技能是他们唯一的倚仗。而物质条件因为大船而丰富之后(除了大船上能提供的食物和衣物之外,大船上的渔网、发电机能够让生活可持续地变好),原本属于王的独特价值无论是相对上,还是绝对上,都必然会降低。即使从绝对值上来看,在不改变生产方式和使用新工具的情况下,小王能够帮助大家获得的食物和资源是不断消耗、越来越少的,民众的满意度也自然会越来越低。于是,必然有一群人会投奔张总。而这样一来,小王需要养活的人少了,生活水平又会相应提高,也必然会有一群人留在他身边,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说到张总。作为一个奸商,他能拿出通货膨胀来为自己辩解,看上去好像还有点道理。以扑克牌作为纸币,伴随着大家的技能熟练度与开发出的自然资源的增加,的确会出现贬值问题,也的确有增发的必要。但增发也不是这么个增法。别忘了,另两副扑克牌本来就在张总身上,他暗自将它们投放市场之后,他便是最大的甚至唯一的受益人。资本家永远不会放弃赚钱的机会。好了,这问题不能多讨论,讨论多了容易敏感。

在这两股势力中间,马进和小弟则无处可去。他们俩得罪了两边,于是只能苟延残喘——很简单,经济学上来说,人的分工合作能够提升创造价值的效率,十个人能生产十份口粮的话,一个人可能只能生产半份。他们本来是最早应该被淘汰的两个。

然而,天降大鱼,给了他们翻身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隐喻——神迹。于是,在部落酋长与资本家之外的第三股势力即将登场。

马进很聪明地等到了双方的矛盾激化——矛盾激化是不可避免的。如前所述,合作让人强大,而两个五人小团体,最终的效率一定不如一个十人团体。由于双方在生存线上挣扎,最后一定会出现资源短缺——资源短缺的结果就是斗争。

然后,当大家打得不可开交时,马进抓住了最好的机会,让合并的功劳到了他身上——长发和胡子的造型,配上背后升起的灯光,你觉得眼熟吗?

眼熟就对了。在这一瞬间,马进成为了圣人,成为了带来福音的使徒。他统治这个岛的方式就是宗教。他抓住了双方必然要合并的历史潮流,与火拼之前的些微空隙,成功地为每个人根植了“原罪”——你们不努力出去,不努力生存,反而互相残杀,这就是原罪。

然后,由于团队重新合作且拥有了相对充足的资源,团队成员的生活感受势必发生积极的变化——用上了手机,穿上了布袍,吃好的喝好的,鱼也充足。这加剧了大家对于宗教的拥戴——仿佛正是因为大家有了宗教,才过上了好日子。

很多细节也可以印证马进的统治是宗教化的。比如,不停歇的狂欢。

如果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的话,他们甚至可以在岛上度过很长的岁月。然而,游船来了,他们有机会离开了。

看到船之后马进和小弟的表现,是值得二刷的。他们两个人都很惊讶,而且神情古怪,但他们所想的并不相同(这也是要着重表扬张艺兴的地方,这一段他看上去和马进表情相同,但仔细看又能看出差异)。可能在那个瞬间,小弟还没有明确地布局整个阴谋,但他已经敏锐地想到,这是一个只有极少数人掌握的信息,而信息就是利益。他必须把这个信息掌握在自己手里。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他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哥哥心底最深的欲望——这是一个邪恶的天才。他用一句话就让马进放弃了告诉大家的想法——这里的一切,包括珊珊,比回去要美好得多,回去了之后,他们俩还是两个臭屌丝。

在那个时刻,马进已经沉醉于自己成为宗教领袖的想象。但我们也不能太过责备,毕竟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中生存了100多天(这比在城市里生活100多天可难熬得多),大家的情绪或多或少会有变化。

事实上,我猜想,某种程度上,大家已经不是特别想离开这个岛了。岛上的宗教氛围,就如珊珊所言,能够让大家找到失去的平静和快乐。若非如此,大家为什么会在小王带回“有船”的消息时,第一反应便是相信马进呢?除了对宗教领袖的认可之外,我想,只可能是他们下意识地也不见得想要船来吧。如果都真的很想走,那哪怕知道小王是疯了,也多少会去尝试探一探那座山,并且把“12天”和游船航行自然地联系起来,而不是立刻接受了“从此以后晚上别上山”的规则。

最终,当马进面对珊珊的告白,大喊“一切都是假的”时,他想表达的,不光是说他欺骗了大家,更是说这个美好的“伊甸园”本身便是假的。宗教的麻醉不可能让人永远沉迷其间,任何一个理性人最终都不会放弃逃离——很多资源不可再生,十多个人的团体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如果不离开,他们最终会变成一群野人。这也是马进的痛苦之处——他比别人更加清醒地知道,离开是唯一的选择,他发明的宗教救不了大家。

关于影片的结局也很耐人寻味。黄渤说曾经构思过很多更加黑暗和疯狂的解决,我其实挺感兴趣的,很想知道这个故事可以变得多黑暗。但哪怕是现在这个结局,在合家欢的红润腮红下面,未必就不是尸体的淤青色。

小弟意图杀死十多个人、谋夺千万财产的恶行最后可以用“选择性失忆”强行开解一样,马进也获得了美好的结果,落水后自己浮上了岸还有美女相伴——但问题是,你信么?

如果你不相信小弟的罪过可以被轻轻揭过,那就不要相信马进还活着。他的落水是一次死亡的象征。而他是在信徒们的追赶中,失足坠落的——是的,要打破他人已有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危险的,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为过。

想到这里,就实在无法感觉这是一部喜剧片了。所以,不想太多地去看,说不定也挺好。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