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Technology

通过技术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便为用户创造更多更优的价值。——DeepCreator

微笑曲线

科技巨头为什么能做到大而不倒

如今,像苹果、亚马逊、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发展得越来越大。虽然人们不断呼吁展开反垄断调查,控诉科技巨头在政治、性别和多样性上有偏见,但这些“抵制”行为并没有削弱科技巨头们的财务表现。前不久,苹果成了全球第一家市值超过万亿美元的公司。《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就讨论了一个话题:科技巨头为什么能做到大而不倒。公众号“极客公园”翻译了文章内容。

文章认为,科技巨头强大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是软件。知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说过:“软件正在吞噬世界。”文章说,亚马逊不只卖各种商品,亚马逊大部分盈利靠的是它提供的云服务和广告业务,“这些高盈利业务可以让亚马逊以零盈利运营自己的商店”。微软盈利的增长也受到了云计算业务的推动,微软云全年营收约320亿美元。而苹果的App Store、iCloud等,都是其快速增长的业务点。

第二,监管虽然加强了,但实际上对科技巨头的营收造成的影响很有限。2018年7月,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以“滥用手机软件垄断地位”的理由,对谷歌处以51亿美元的罚款,但谷歌付完罚款之后的季度盈利仍然有32亿美元。

第三,科技巨头们总能从各种各样的业务里赚到钱。从内部业务来看,Facebook的社交网络增长放慢了,但它却从旗下的Instagram赚到钱了。而从外部来看,这些科技巨头花了很多钱投入在未来业务的拓展上,比如,投资于有可能主导未来的AI、语音服务和无人驾驶。分析师认为,科技巨头与传统高市值公司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们一直把自己看成是新想法的实验室,从来不怕做出改变。

以上就是《纽约时报》对科技巨头为什么能做到大而不倒的分析,希望对你有启发。

人人都是工程师

  1. 为什么选择程序设计作为这本书的主题?

也许是因为我必然不由自主地暗藏私货,因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不管有多少人相信:

(0) 在中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English + Computer Skills = Freedom

不过,以下理由可能更为充分:

(1) 程序设计也许是目前地球上最容易变现、最被高估、可事实上却实际上并不难以获得的技能。

从趋势上来看,不仅目前如此,将来还会如此,并且变现容易程度与高估的幅度都会被进一步拉升 —— 不信咱就找个代驾开车坐在后座看唱本走着瞧。

还有个理由是,

(2) 程序设计的学习难度被有意无意地过分高估了。

人们向来有把学不会的技能神秘化的倾向,也许是因为只有这样心里才舒服,觉得自己学不会正常一点。但,程序设计这个领域,实在是被过份高估了(其程度比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还要高出许多许多),乃至于很多人只是因为被误导了才望而却步,根本不是做不了做不好的原因。这个领域里的每一项技能,都会让习得者有这样的慨叹,“这样简单的东西竟然这么有用!” 或者 “连这么简单的东西我都没学会的话,实在是太可惜了!”

最后一个理由是,

(3) 这是个最能全方面养成、锻炼、提升个人学习能力的学习项目。

在计算机这个领域的顶尖范围里,集聚着人类的精英,他们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方法论去优化自己的工作环境,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优化自己的产品,没完没了地改善,没完没了地更迭…… 也就是说,在计算机这个领域里,有大量的概念与方法论都是走在最前沿的。学习程序设计,并不是肤浅地学一门编程语言,设计一些函数,更重要、更本质的是学习计算机科学家们用来改变世界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

  1. 这本书可能涉及的话题

这真是个神奇的时代。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很可能已经是“一门语言打天下”的时代了,学一门 javascript,就有可能什么都做了…… 这在哪怕仅仅是三五年前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我们涉及的话题可能很多很多 —— 总而言之,前面有一条路通往“全栈工程师”的方向……

HTML, CSS, JAVASCRIPT
PUG, LESS, COFFEESCRIPT
MONGODB, RETHINKDB
NODEJS, EXPRESSJS
REACT, VUE, ANGULAR
RELUX
ELECTRON
TDD…

反正没有什么是不能学的……

  1. 如何自学才能真正有效?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少数人的生活方式 —— 虽然它原本是每一个人最初的生活方式。哪儿有小朋友不学习的?他们每天都在学习(不要把学习狭隘地理解为上学、读书),可基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人从某一时刻开始就厌倦了学习(很可能是把学习与上学等同起来造成的),甚至干脆放弃了学习(以为离开学校就再也不用学习了)……

另外一些人,不太一样,尽管他们是少数。他们甚至不认为学习只是生活内容之一,而干脆是生活方式。因为不学习的生活只能是停滞不前的,所以缺少了新鲜,缺少了刺激,由此也缺少了许许多多的乐趣。生活方式决定了生活质量,这是最基本的逻辑。

再进一步,既然学习是一种他们已经选择了的生活方式,所谓的“终生学习”只是必然的结果,对他们来说并不需要“大力提倡”,他们也不需要“努力”、“坚持”、“不屈不挠”、“头悬梁锥刺股”…… 他们只是那样活着,每天进步一点点地活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需要成功,只需要不断成长。
3.1. 自学其实是一种社交活动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所谓的“自学”,就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学” —— 这恰恰是绝大多数人一生学习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很多人从来没反应过来:

学习从来都不是单独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交行为。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没有:“看见别人打针,自己先疼得受不了……”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神经元,叫做“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它会让我们“感同身受”,当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正在做什么的时候,镜像神经元会尽力给我们足够的刺激,让我们“体验”那个人的感受。以前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喷嚏竟然会“传染”,现在科学家们很清楚了 —— 那就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使得我们有模仿能力、有通感能力、有同情心、有同理心……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天然有社交需求的重要原因,因为我们的大脑皮层上都有很多的镜像神经元。

一般来说,物品、书籍之类非人的东西,都不大可能激活镜像神经元。只有看到人的时候,镜像神经元才会被激发。所以,你送给小朋友一把吉他,他不会有什么兴趣的。可若是你在弹琴的时候被他看见,他的镜像神经元就会因为你的行为而被出发,进而对弹奏吉他感兴趣 —— 注意,不是对吉他本身感兴趣。若是你在弹琴的时候,带着某种能够打动他的情绪,那他更容易被影响,因为情绪更能激发镜像神经元。也就是说,一切的学习起初都基于模仿,一切的模仿,都源自于看到真人的行为 —— 哪怕是在电影里看到,虽然其实只不过是影相而已,并非真人,但毕竟是真人的影相。

所以,无论学什么技能,都要找到用那种技能的人,这样我们的镜像神经元才可能更容易被激发,学习效果才会好。若是能找到热爱那项技能,乃至于一使用那项技能就很开心(最好的情绪之一)的人,那就更好了。激情这东西,是少数幸运儿才长期持有的东西,大多数人小时候挺多,过了十五六岁之后就开始有意无意磨灭了激情,且并不自知。

之前提到,

当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正在做什么的时候,镜像神经元会尽力给我们足够的刺激,让我们“体验”那个人的感受。

这句话里有个词很重要,“尽力”。因为镜像神经元只能调用我们大脑里已有的信息去模拟对方的感受,所以,它最多也就是“尽力”,无法做到“确保正确”。今天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的皮下注射针头,已经可以做到很细,细到让使用者“无感”的地步,所以,当一个糖尿病患者给自己注射胰岛素的时候,他自己并不觉得疼,可是看的人却能“疼”到紧皱眉头的地步,为什么?因为旁观者的大脑力没有实际用那么细的针头注射胰岛素的经验,所以镜像神经元在旁观者“感同身受”时所调用的,其实是过往旁观者自己打针的体验 —— 被很粗的针头做静脉注射的痛苦体验。

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他们眼里的成功者靠的是“坚持”、靠的是“毅力”,这完全是自己的镜像神经元“尽力”的结果,是“调用自己过往经验去‘感同身受’的结果”…… 事实上呢?那些“成功者”其实并不在意成功,因为到死之前成长不应该也不可能结束,因为那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进步、探索、迂回,甚至折腾、挫败和迷茫,都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是最初不自觉的选择,谈不上什么“坚持”,谈不上什么“毅力”…… 说实话,对他们来说,不让折腾才真痛苦呢,不学习才需要坚持和毅力呢!

再进一步,这也是为什么要选择朋友的原因。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异来自于性格养成,大多数人会沦为表现型人格,只有少数人才会在不断调整中保持、呵护、进一步培养“进取型”人格。他们自然而然地更为乐观,更有耐心,更有承受力,更有战斗力,更能生产与体验学习与进步的乐趣。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学习会更容易 —— 只因为镜像神经元会更容易地被正确激发。说清楚了,道理其实挺简单的。
3.2. 刻意练习是必须自己完成的核心

有个很简单的诀窍:

重复才能练就技艺。

但不知道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就是不信这事儿,尽管大多数人小时候一定读过那个寓意深刻的教育故事:《卖油翁》—— 每个人都记得那里面的金句:

无它,手熟尔。

这时间绝大多数的“精湛技艺”,到最后跟那个神秘的概念“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智商是存在的,但它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所谓的智商,其实是一个人最终积累出来的知识经验的总和 —— 若是这样理解的话,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到最后人与人之间的聪明程度相差天壤。因为有一些人天天往前走啊,另外一些人早就不动了啊!

所谓的刻意练习,说来也很简单,就是把那些现在做起来生疏的技能通过反复使用最终做到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完且做好 —— 这与智商高低全无关系。

现在大多数人都会开车。谁在刚开车的时候不生疏呢?一个方向盘都弄不明白,这会儿转多了,那会儿转少了…… 可是,没有多久(绝对用不着一万小时,一百小时都用不上)之后,那方向盘就好像已经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就好像已经长在自己的手上了一样,听话起来,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就可以做到转动的幅度刚刚好…… 车上油门,刹车,也是一样,没多久,就好像长在脚上一样,就好像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随心所欲地被我们控制(其实是“随脑所欲”)。

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的,有强大的能力把我们常用的物体、技能“吸收”进来,就好像那些东西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一样,进而随心所欲地控制。厨艺大师手中的刀子,MBA 明星手中的篮球,都是这样的,虽然看起来是“身外之物”,实际上,对他们的大脑来说,那些东西都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是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的 —— 当然,外人看来那实在是太神奇了!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你见过小朋友刚开始拿笔写字有多么笨拙吧?你自己最初的时候也那样,这是跑不了的。可仅仅是几天之后,你就已经可以自如地控制那“身外之物”了,不说写得好看不好看,起码已经能一笔一划地写了。这一代人从小就使用键盘,要知道在上一代人身上,键盘可是“神奇的计算机”的一部分,是“高档电器”的组成部分,学起来可费劲了,要专门上一个“打字培训班”…… 也不一定学的会。甚至最终相当数量的人放弃了,或者连试都不愿意试,更有甚者干脆“理直气壮”声称“用那玩意写字没感觉!”,这还不够,要写文章发表在报纸上,理论只用笔而绝对不用键盘的必要 —— 真的没感觉吗?没感觉真的那么重要吗?他们有的明显是错误的感觉啊!等那些人都死光了,那些“感觉”就再也没有人提起了。这一代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互联网已经长在自己身上了,互联网不再是一个只有坐在桌上的台式机面前才有的一个存在。天天用天天用的结果是什么?绝大多数动作都已经化作大脑皮层表面的沟回,不再需要通过思考、检索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而是下意识中已经做完,已经做好…… 这一代的孩子们不仅随脑所欲地使用键盘,甚至可以随脑所欲地使用虚拟键盘,哼。

所以,一切看起来复杂的技艺,其实都并不难,很多人最终学不会,其实只是练不成,就是说,他们并不是不理解那道理、那原理;可理解本身并无太大用处,因为真正需要做的是通过大量的重复与实践,把那道理、那原理转化为大脑皮层表面的沟回…… 缺少了刻意训练的环节,学什么都是白搭。

关键来了:

刻意练习,必须自己完成。

没有人帮你完成,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人有义务监督你完成 —— 除非你付钱给人家监督你。但现实中出钱请人监督自己的做法总是不太成功,因为 a) 钱出的不够高,所以请不来真正负责的人;b) 钱出的足够高,吸引来的只能是唯唯诺诺的人,不敢下手太狠…… 你看,不是没有人试过,只是试过之后发现没用而已。
3.3. 即便环境足够好也依然要靠自己

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学习就是吃饭,正如饭这东西没办法让别人替自己吃了一样,学习只能自己学,刻意练习只能自己练,谁都帮不上,谁都指望不上。这就是绝大多数人自学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然而,在一个恰当的环境里,在一个恰当的社交圈里,情况可能非常不同。若是你在一个表现型人格占大多数的圈子里生存,你做得好会招致嫉妒甚至陷害,你做得差会被嘲弄甚至捉弄;反过来,你若是在一个进去型人格占大多数的圈子里生存,情况会反过来,你做得好,大家会佩服你,然后模仿你,向你学习,或直接向你请教,或默默揣摩;要是你做的不好,没有人会鄙视你,没有人会捉弄你,相反会鼓励你,告诉你说大家刚开始都是这样的,看到你做的不恰当的地方,他们会告诉你,若是如此这般你也许就可能好起来…… 然而,即便是在进取型人格占大多数的社交圈里,一切的改变也都来自于自己的刻意练习,用时间浇灌的践行,才能引发真正的改变与进步。

这与有一部分健身者选择去健身房锻炼也是一样的道理。

难道就不能在家、在操场健身吗?能啊。去健身房锻炼就能自动长出一身腱子肉,自动甩掉一肚子肥膘吗?明显不能啊!你交了四千八百块的年费,到年底一算,单次消费八百元,因为一年下来你只去了六次…… 你会找健身房退款吗?不会的 —— 至于为什么,你可能没细想过:因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年交四千八百元,是你和健身房的约定;至于去多少次,实际上是你自己与自己的约定,违约者是你自己,被约为者还是你自己,非要退费的话,你得找你自己退费……

但你若是去了健身房,并且还能持续频繁地去健身房锻炼,你的身材就是会变的,而且变化还会非常大,那可是一整年啊!事实上,三个月下来,总计一百小时左右,就会发生巨大的无法忽视的变化。对,仅仅一百小时,在绝大多数领域里,就足矣把绝大多数人甩在身后 —— 对一些人来说这个事实可能是解脱;对更多另人来说,这个事实其实非常残酷,因为仅仅一百个小时,他们就已经败下阵来,别说一辈子了,别说七年就是一辈子了,他们在生生世世中,第一百个小时之前就已经死去。

  1. 概念与方法论:最少必要知识

无论学什么,都要想尽一切办法(读书、搜索)尽快获得“最少必要知识”。什么是“最少必要知识”呢?所谓“最少必要知识”,指的是为了能够实践某项技能,最起码要学会的那一点知识。

我为了这个概念还专门杜撰了一个英文缩写,MAKE —— Minimal Actionable Knoweldge & Experience。注意这里的一个词:Actionable,“可行动的/可执行的”。

比如,开车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

学会如何启动
学会如何制动
再加上一个字:慢

但,开车开得不好可能会影响别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得先去考个驾照…… 可大多数知识与技能并不会直接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不是吗?你英语发音不漂亮,人家并不会因为这个就直接死掉;你写字写得不够帅气,但这并不意味着说你没有写字的权利;你 PPT 做得不好看,但这并不意味着说你不可能逻辑严谨地论证你的观点…… 有一本书特别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仅仅看书名就已经热血沸腾了,这本书叫:Without Permission.

学习编程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

你得习得几个程序员都应该有的起步方法论。

…… 然后呢?然后你就可以开始边学习,边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更多,虽然有时掉进陷阱,有时误入歧途,但,请你放心,肯定不会死人的。是谓不断进步,是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1 只使用 Google

不论你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去问 Google,这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智能”项目。它聪明到什么程度呢?聪明到你甚至可以问它:

How to use google effectively?

这是第一个小任务:

1
了解一下在 Google 搜索的时候,+、-、*、”、~ 这些符号的用法……

只要花上一小点时间,了解了这些符号的用法,那么,

你已经比地球上的 90% 以上的人更善于使用这个最伟大的人工智能项目了;(甚至,90% 这个数字都有点保守?)
你已经入门了,最起码你已经知道跟计算机打交道的时候,其实就是综合使用用
各种各样的符号而已…… 哪怕一个字符错了,可能结果都很不一样 —— 其实好像小学数学也是如此罢?

既然你准备当工程师,那么,在使用 Google 的时候,除了那些常用的符号之外,还需要常用以下几个关键字:

tutorial
example
tricks
cheatsheet
cookbook
awesome

以后在你想学任何语言或者专题的时候,比如 javascript,那你就 Google 这个这些组合:

javascript cheatsheet
javascript cookbook
javascript awesome

放心,你自己一定会上瘾的,用不着别人督促你……

4.2 在中国,你最好买一个 VPN 服务

别问我 VPN 是什么,我们有个原则:

一切能问 Google 的,都不要去问人。

这个习惯最初的时候看起来麻烦,可一旦养成,就知道它会帮你节省多少时间,它会让你有多大进步…… 甚至,这个原则还会让你识别哪些人真的值得交流 —— 神奇吗?

别浪费时间去寻找免费资源,能买就抓紧时间买 —— 我的意思是你必须马上买一个。这是另外一个原则:一切能节省时间的服务都值得购买,因为时间才是最宝贵、最稀缺,压根无法再生的资源,跟时间比,钱算个屁。

4.3 只读英文文档

这又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原则:

在计算机方面,只读英文文档。

你可能已经打退堂鼓了…… 别怕。我有办法让你最多三个月就彻底解脱 —— 详见附录,《十分钟后开始使用英语》。当然,你要是连这三个月都抗不过去,你就认了罢,选择平庸的生活去罢 —— 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在一个更好的世界里,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哪怕是笨蛋,哪怕是不进步的笨蛋,也不至于饿死。

在硅谷,印度人很多很多。为什么呢?他们虽然口音浓重,但英语对他们来说基本上是母语。中国人相对吃亏一点,为什么?英语相对较差。

在国内,一个程序员的水平怎么样,基本只取决于一件事儿:

英语水平

也许你会因此惊讶,但若是你有机会去问任何一个 IT 公司的 CTO,无论是哪一个,都一定会百分之百认同这个观点 —— 这干脆就是事实。外界并不清楚这事儿而已。我总是开玩笑说(其实只不过是事实陈述),“那些在国内学英语专业的人本科毕业去当老师或者靠研究生,真不如脱产学一年计算机呢,拿着这个优势,一下子就干掉国内 90% 的所谓程序员,年薪 60 万人民币,其实指日可待…… 尤其是那些英语系的女生,一脚踏进码农的世界,瞬间就是女神中的女神。”

提高英语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就是从此在某个领域坚决只使用英语 —— 平时,一般人还真的很难有这个环境呢!现在机会来了,你想学习,你想学习计算机,你想成为一个工程师,你就要从今天开始在计算机领域里,只读英文文档。

说实话,我恨不得将这本书直接写成英文版…… 可是为了普度众生,只能委屈自己,也只能委屈各位,还在写中文。不过,我真心希望这是你读的与计算机相关的最后一本中文书!

这个原则要恪守,要执拗地恪守,要不屈不挠地恪守。给你看个例子,这个例子很重要,乃至于我们一提到学习、一提到进步,一定反复会提及这个例子(最早这是我在《人人都能用英语》里提到的例子,其后一直反复使用):

请读者猜猜下图中,这个正在美国 UAB 康复中心治疗的小女孩受伤的是左臂还是右臂?

其实她的左臂没有受伤,而之所以把左臂固定起来就是因为那是一条没有受伤的手臂,而右臂才是受伤、需要通过训练恢复的……咦?这是怎么回事儿?可是从生理上来看,大脑受损的部分是没办法恢复的,她又怎么能通过训练来让已经受伤的右臂恢复正常呢?

大脑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利用其它未受损的部分重新习得受损部分的功能(学术上叫做“ remap ”、“ reroute ”、或者“ rewire ”)。之所以要把行动自如的左臂绑起来,是因为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面对任何需求,大脑中负责控制左臂的部分(或称为“左臂脑图”)都会“优先启动”;因为这部分是未受损的,而原本控制右臂的部分已经受损了。换言之,这时,大脑中尚不存在一个能够控制右臂的部分。而把左臂固定住之后,尽管负责控制左臂的大脑部分依然“优先启动”,但实际上却无法自如操纵左臂。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让大脑的其他部分慢慢专注于右臂,进而习得控制右臂的方法——即,可以通过这样的训练,慢慢使大脑未受损的某个区域“习得”原本只有那个已经受损的区域所负责的功能。没有多久,这个女孩子的右臂就恢复了,活动起来与原来没什么两样。可是她的大脑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尽管某一部分受损且不可恢复,但她大脑的另外一个区域已经被开发,能够别无二致地完成受损区域曾经可以完成的功能。

仅仅在 2004 年之前,这种疗法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这种最初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疗法叫做“ CI 活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简称“ CI ”或者“ CIMT ”)的发明者是 Edward Taub 教授。今天,这种疗法渐渐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帮助无数偏瘫患者找回原来的自我和生活。可是 Taub 教授的研究经历却一波三折。为了找到偏瘫的治疗方案,他需要人为地使猴子偏瘫(故意破坏猴子大脑的某个区域),而后再想办法通过训练令那些猴子从偏瘫状态中恢复过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被一个动物权益保护组织告上法庭,导致实验室被关闭,经费被冻结,最后甚至失去了工作,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Taub 教授的所有时间精力都被耗费在为自己辩护上——巨大的社会压力使得他甚至找不到愿意为他辩护的律师,所以他只好自己做自己的律师。案发之前,Taub 教授总计有大约 10 万美元的存款,到他最终胜诉洗清所有罪名之时,他只剩下了大约四千美元的积蓄。当然,时至今日,基于他的理论及其实践为人类创造的巨大价值,Taub教授被公认为当今全球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everyone-can-use-english/chapter1.html

触类旁通地想想吧,如果不把你的中文使用能力锁起来,那么在这个领域里,你的英文使用能力就一定不能发展起来 —— 就犹如上面那个小女孩的左臂没有被绑起来一样,直接导致右臂永远没有办法恢复 —— 因为大脑会走捷径,于是那一部分功能永远不可能被大脑的另外一部分学会。所以啊,还是那句话:“都已经给你说清楚了,你自己选。”

是不是最终会感觉这岂不是“所有人都应该使用的方法论吗?” 是啊,早就说过了:

本来人人都是工程师,只不过很多人明里暗里自己放弃了而已。

  1. 天天给自己洗脑

我们天天刷牙、洗手、洗脚、洗澡…… 我们却从来不洗脑,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在我看来,不给自己洗脑是最差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其实也洗脑 —— 只不过,从来不是自己给自己洗脑,而是永生永世被别人洗脑…… 这是最可怜的生活状态。

晚上睡觉前,你洗澡、洗脚;早上起来,你洗脸、刷牙,然后出门。外面有风,所以有风尘,外面可能下雨,所以有泥浆,你可能要上厕所,所以想来有很多细菌,你自己做很多事情,弄不好也大汗淋漓…… 你就会觉得各种不干净,然后你怎么办?洗。不仅要洗,还要搭配各种工具,香皂、洗发露、沐浴液……

一旦你开始学什么东西,你一定饱受各种打击 —— 那些不愿意学习的人,其实不仅害怕自己学不会,他们更怕的是别人竟然学得会,所以他们会提前出手,打击一切可能让自己收到打击的人或事。他们会嘲笑你(越差的人越鄙视别人),他们会泼冷水(恨不得泼的是开水),他们会鄙视你(不是靠资格,是靠自以为是),他们会疏远你(以为这样可以让你害怕)…… 更可恨的是,他们人数众多,比例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于是,你的脑子就不干净了,被他们污染了…… 怎么办?自己给自己洗干净 —— 对,就这么简单。

2009 年,有一个小女孩,名字叫高雅,背着个包从大连坐火车来北京找我,说要学 TOEFL,要到国外读大学。我就给她安排了课程,她很努力,几次下来,从最初的 62 分,考到了最终的 102 分(满分 120 分)。去美国之前,她问我到了美国该学什么专业,我告诉他,本科就是学基础学科的,比如数学。她当时脱口而出:“我从小就数学不好……” 我颇不耐烦,因为我向来讨厌 “我从小 …… 就不好” 这个句型(有一类句型,是脑子被污染了的人才频繁使用的),于是就直接厉声顶了回去:“谁说的!” 我本来说的是感叹号,她却理解成了问号,声音低了好几度,头也不由自主地低了下来:“我们学校老师说的,好几个老师都这么说……” 我愣了一下,却没有软了语气,直接回了过去:“让他们都去屎!” —— 我故意用了卷舌音。

后来呢?后来她去了美国,在华盛顿大学读本科,她本科读的是什么专业呢?数学。再后来在卡耐基梅隆读研究生,研究生读的是什么专业呢?设计。现在在硅谷工作。

我想,我当时那一句斩钉截铁的 “让他们都去屎!”,也许是她第一次被洗脑,被洗干净,从那个脏兮兮的状态下清爽地走出来……

我知道如果你告诉身边的人,你要学计算机了,你要把自己当作工程师了,那他们的反应几乎是我可以栩栩如生地想象出来的。虽然你没必要说出来那句话(“让他们去屎!”),但你自己要知道,他们的反应就跟屋外的灰尘细菌一样,是必然存在的,无法回避的,只不过,你应该回家跟洗手洗澡一样,给自己洗洗脑 —— 请务必注意个人卫生!

我们每天都要给自己洗脑。可这并不是我发明的习惯啊!孔老夫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你看看他老人家个人卫生习惯多好,不仅洗,还要天天洗,而且还是每天要给自己洗脑至少三次……

以下这几句话,天天都要读给自己听,天天都要把它们当作香皂用来给自己洗脑,一遍不够就洗好几遍:

  1. 学习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本身就是最好的洗脑方式。
  2. 只要我投入时间精力,长期来看,没有什么是我学不会的。
  3. 我学会的东西越多,我再学新的东西就只能越来越快。
  4. 学习不是目的,用起来才是真的,因为价值只能通过创造去实现。
  5. 我知道我现在看起来很笨拙,但刚开始谁都是这样的,实践多了,就自然了,就自然地好起来了。
  6. 在学习这件事儿上,他们不理解我是正常的,这方面我也不需要理解,因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人。
  7. 我不应该与他们争辩,因为我不想伤害他们;我也不应该被他们影响,因为我不想伤害自己。
  8. 刻意练习永远是必要的,虽然它通常并不舒适,但它的复利效应确实巨大的。
  9. 哪怕是为了下一代,我也要通过现在的努力成为学习专家,这样才有资格与我的孩子共同成长……
  10. 我的路还很长,我要健康,我要干净,尤其是我的脑子更要干净。

其实,这完全是“进取型人格宣言”,不是吗?

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们会不停地建立更多的原则。所谓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恪守的形式准则,如果不能恪守,就不能称之为原则。做个有原则的人,是很重要的原则。另外,有一本好书,就叫《原则》,一定要找时间研读。

任务

真正学会如何使用 Google
用 Google 找到一个可购买的稳定的 VPN
把“进取型人格宣言”背下来

“通读”是做工程师必须的能力。你不一定要全部能够理解(对任何人来说,最初都不可能做到),但你必须对整个文档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就好像读书的时候,你能做到虽然不能完全读懂,但确实能够完整读完 —— 之后再多读几遍么!古人说的是对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还有就是,若是从一开始就没有“通读”的意识,后面不知道会吃多大的亏,而且吃了多少亏自己都完全不知道…… 这很可怕。

举个简单的例子罢:

很多工程师,用了好多年 Terminal,竟然都不知道竟然还有个快捷键能把光标前的两个词调换一下位置:按一下 esc 键,然后再按一下 t (通常标记为:⎋-t)…… 你想想看他们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浪费了多少次键盘敲击?—— 虽然说起来、听起来没什么,可若是真的严肃起来去想,有什么比时间更重要的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宝贵的生命,只不过是因为最初的时候没有养成“只要是重要的文档,必须通读至少一遍的习惯”而已。

所以说,“优秀是一种习惯”真的并不是空话,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随后的过程中,我们会建立很多很多的好习惯,甚至这句话本身也会在各个地方重复 —— 生活质量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提高的,放在哪个领域里其实都一样。

工程师们对编辑器有各种各样的偏好,vi/vim, emacs, TextMate, Sublimetext… 这些不过是免费的,还有很多收费的…… 问他们用哪个最好,基本上不可能有统一的答案。在这里,我们就不讨论不探究了,就直接开用一个 Github 出品的编辑器罢:Atom.

建议

永远不要参与编程语言之间或编辑器之间的比较争论 —— 在工程师世界里,那是永无宁日的争论,但价值并不大,事实上,一切争论的价值都不大:平息争论的能力才是更有价值的能力,若是不能平息争论,就不要参与争论了,因为参与无法平息的争论,本质上就是,耗费了时间耗费了生命却没有任何结果 ——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它会帮你节省无数未来的时间精力,它也有可能让你成为那个最终能够平息争论的人。

工程师们使用的编辑器,有两个最基本的设计目标:

尽量少敲键盘、少出错、多做事
一定要可扩展、可定制、可积累

Mac 上的编辑器,工程师们最喜欢用的曾经是 TextMate,后来是 Sublimetext 和 Atom…… 它们都是这样的编辑器。

不妨再说一遍,因为这是工程师必备的素质(其实是任何人在任何领域都应该必备的素质):

保持耐心,反复来过,直至成功。

这是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的思考模式(Mindset)和行为模式(Action Pattern):

随时准备深入了解某个小领域
借助地球上最强大的人工智能(Google)找到学习资源
给自己一小段时间刻意练习
不怕死记硬背,更要善于死记硬背,通过短时间内的大量重复,把那些别人看起来枯燥的东西迅速变成自己“内建的技能” —— 通过刻意练习将其熟练到“想都不用想就能用的地步”……
给自己定个“最后期限”,比如一小时之内一定做到把这些命令谙熟于心…… 绝对不能“过些天就想不起来了”,否则,那就是思考监管的“只因为学习习惯不好造成的永久性愚蠢”。

再提醒一遍,别忘了给自己洗脑:“只搜索、只阅读英文文档”,有中文的也不能看,就是不能看……

还有就是,每次脑子里闪出“呀,好麻烦!”这个念头的时候,就要知道自己脑子脏了,该洗了。 无论干什么都挺麻烦的,怕麻烦的人什么都做不成,躲避麻烦的唯一正确方式就是“不怕麻烦,逐一完成”,否则就会反复麻烦一辈子又一辈子(甚至会遗传,不耐心的父母必然养出不耐心的孩子)。凡事道理都是一样的,我有一句口头禅:“偷懒的唯一方式就是不偷懒……” 也还是一样的道理。

一旦发现需要重复的工作……

—— 就要马上想办法要么 1)自动化,要么 2) 减少工作量。这是工程师的思考行动方式,在工程师的世界里,懒惰有另外一种用处,是积极的用处:它是用来刺激寻找提高效率的手段。普通人懒起来就什么都不干了;工程师懒起来就使劲琢磨:

“怎么做才能将来不用做或者起码少做却可以实际上干更多呢?”

注意:“实际上干更多”才是重点!

任务

接下来你要做的是,以后经常写文章发表在网上 —— 衡量标准倒是有一个:

尽量只写对别人有用的文章……

毕竟这是发表在网上的基本意义之一。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若是有空,就给自己的 Blog 换个模板;加上评论,加上搜索,加上统计,加上…… 反正,在 Google 上随便一搜,每个任务都有很多教程 —— 自力更生好了。

从狭隘到开阔:如何从高维度理解技术的本质

什么是技术?

今天我们来看一本革命性的开山之作:

《技术的本质》

作者:【美】布莱恩·阿瑟
译者:曹东溟 / 王健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让我们先回到“技术”本身,从更高的维度梳理技术的本质、起源和演化。

  1. 先问个问题:铁丝网,算不算伟大的技术发明?你可能不信,在美国西进运动中,带刺铁丝网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为啥?

在当时,美国西部都是大片的公共牧场,牛群不受约束,经常破坏庄稼。要保护自己的庄稼,就得不分昼夜的巡逻,成本太高了。怎么办?带刺铁丝网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上面有刺,人和动物会尽量远离它。这样,私人财产得到保护。人们纷纷涌入西部,大片的草原被开垦成土地。

你看,我们以为平凡无奇的技术,却影响了历史进程。从这个角度说,以往我们对“技术”的理解太过狭隘了。

  1. 今天介绍的《技术的本质》,是一本革命性的开山之作,相当于生物学领域的《物种起源》。它最大的特点是:用演化论的视角,看待技术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演化无非靠遗传、突变和自然选择,而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按照这个逻辑,用四个关键词就能帮助你理解这本书的思想。

关键词:基因

  1. 技术也有“基因”吗?有。所有的技术都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捕获”,自然现象里蕴含着技术的源头。人类发现摩擦生热的现象,学会钻木起火;发现挂在绳子上的物体摆动的频率相同,由此发明了时钟。基因的差异,造就不同的生命形态;而被人们所捕获的自然现象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技术。

  2. 如果技术的基因是自然现象,你可能会产生一个新问题:我们经常把科学和技术连着说,技术和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技术自古就有,科学的兴起则是近代以后的事。所以,我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科学指导技术”这事儿并不准确,在漫长的技术进化历史中,并不是非得有科学在场。

关键词:遗传

  1. 演化论认为,所有的生命都能追根溯源,都是从最原始的生物演化来的。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所有的新技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脱胎于老技术。

  2. 虽然演化路径的不同,造成生物各种各样的形态,但基于遗传,它们都有很强的内在一致性。技术也一样。

如果我们“解剖”技术,会发现所有的技术都是某种组合的结果。无论多么复杂的技术,其实都像乐高的拼装玩具一样,由简单的模块组合而成。

比如火车,就是蒸汽机和轮子的组合,蒸汽机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又可以拆解为很多零件。学会“拆解”,是技术高手重要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突变

  1. 和生物演化一样,大多数技术,都是以一种平稳的方式发展;但也有一些创新,会使技术获得迅猛的突破,就好像是生物的基因突变一样。

  2. 同样的基因,打乱重新组合,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从外界引入新基因,也会改变生命形态。所有的技术创新,无非就是六个字——“借用”“套用”和“挪用”。“借用”是对自然现象的捕获,“套用”将现有技术引入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挪用”是借鉴其他领域的原理,形成新思路。

关键词:自然选择

  1. 技术的演进,也像生物一样遵循“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技术可能的演化方向很多,但决定一项技术能否留存下来的,不是它是否先进,而是它是否满足社会需求。

集装箱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但能使航运成本大幅下降,至今仍在被广泛使用;开头例子中的铁丝网,也因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让一项平凡的技术影响了历史。最终生存下来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而是最合适的。

  1. 《技术的本质》这本书,一定会引起你对“技术”“创新”的重新思考。阅读完这本书,相信下次讨论“人工智能” “技术创新”这些话题时,你都能从比别人更高的维度思考它们。

罗胖60秒:为什么说长城是垄断性技术?

  1. 最近我在《罗辑思维》节目里,一直在介绍一本书,苏力老师的《大国宪制》。里面有一个洞察很有意思。

他说,长城是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的战争工具,但是这个工具和刀枪炮不一样,它是垄断性的。

  1. 什么意思呢?你看,刀枪炮你要是拿走了,可以反过来对付我。但是长城呢,技术是公开的,你随便学,甚至你就是占领了长城,你也用不了。对啊,长城的主要作用,是驻兵和预警 嘛。

  2. 游牧民族不定居,怎么会驻兵呢?农耕民族的军队机动性也不强,所以你也不需要预警。那你要长城还有啥用?

除非你游牧民族也和农耕民族一样,也定居,但是一旦定居,你原来的战略优势也就没有了。

  1. 什么叫垄断性技术?不是说这个技术你拿不走学不会,而是你拿走学会了,对你也没有用。这才叫真正的竞争力。

观点:量子计算是和平时代的核武器

5月9日,在C3安全峰会上,中科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发表了演讲,在演讲中他分享了自己对量子计算的看法。潘建伟认为,科学革命会带来产业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是牛顿力学带来的,产生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产业革命。而随着电力技术发展,带来了以电气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变革。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将要催生第三次产业变革,这次变革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

潘建伟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量子技术之上的,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催生了现代的通用计算机,对高能物理中的量子研究又催生了互联网。经过多年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碰到了一些严峻挑战,首先就是信息安全瓶颈。潘建伟说,随着计算能力的发展,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所有依赖于计算复杂度的经典加密算法,在原则上都会被破解。在1841年就有人提出,以人类的才智,没办法构造出人类自身无法破解的密码。第二个瓶颈是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潘建伟表示,目前全世界的计算能力综合到一起,也没办法在一年内完成对2的80次方个数据的穷举搜索(意思是把这些数据逐个搜索一遍),传统计算能力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而量子计算已经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做好了准备。潘建伟介绍说,量子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特征,那就是量子没办法精确复制,测量量子会对它有影响,所以不能通过测量把它复制出来,这是量子加密技术安全性的一个前提。而在计算力方面,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力将呈现出巨大的优势。比如现在普通计算机需要100年计算出来的方程组,利用量子计算机只需要0.01秒。在潘建伟看来,量子计算可以称为和平时代的核武器,各个大国都无法承受在量子技术革命竞争中失败的代价。

2018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哪些将改变你的生活?

1.给所有人的人工智能
2.对抗性神经网络
3.完美网络隐私
4.巴别鱼耳塞
5.传感城市
6.人造胚胎
7.基因占卜
8.材料的量子飞跃
9.3D金属打印
10.零碳排放天然气发电

这10大科技,将彻底改变你的生活

  1. 人工智能
  2. 电动汽车
  3. 基因编辑
  4. 精准医疗
  5. 下一代计算机
  6. 智能可穿戴设备
  7. 智能翻译
  8. 私人航天
  9. 先进制造
  10. 物流机器人

IBM:改变生活的五大创新

第一项创新,借助人工智能,我们能通过一个人的语言,判断他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项创新,超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将为我们提供超人视觉。

第三项创新,一个医疗实验室可以压缩在芯片上,帮助我们快速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

还有另外两大创新分别是:巨视显微镜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复杂状况,智能传感器用光速探测环境污染

掌握科技到底有多重要?

aitechnology20180508.jpg

会以投资人的视野和角度,作为你的侦察兵,为你带回全球科技创新前沿信息和深度分析,每天把我的观点、判断和思考汇报、分享给你。
你现在听到的国庆精品课是专栏《全球创新260讲》的内容精选集,我将带你探访4个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并且帮助你对如何让科技为自己赋能,有个初步的认识。如果你已经订阅了我的专栏,这些内容都已经更新过,不推荐你再重复购买收听。
这堂精品课我将用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与你分享以下话题:
第一,了解风口,我会为你介绍商用机器人、混合现实、自动驾驶、私人航天4个科技领域的未来走势;
第二,掌握武器,我将帮助你建立快速进化的能力,迎接科技的浪潮;
第三,拥抱改变,我会为你解析未来世界的基本趋势以及你的应对方法。
以上就是我在这期精品课会带给你的内容。
如果你希望对科技创新有更多的了解和积累,或者说你感到意犹未尽,欢迎订阅《全球创新260讲》。你在精品课里听到的只是一小部分,我将用一年的时间,在专栏为你解读50个科技创新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编辑、医疗健康产业等等,全年总共260讲,从发展现状到产业链剖析,再到机会和陷阱,从前沿信息到方法工具,帮你提前5年抓住50个趋势性机会。
我在专栏里还会每周对你关心的科技问题进行一次集中的回答,定期为你提供知识复盘,以及每个季度一次专题分享,让科技真正成为你能够运用的武器。
最后,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你一样对未来充满好奇,愿意积极拥抱变化的伙伴,或者说他是在寻找机会的投资人、创业者,你可以分享给他。。
好,欢迎你随我走近全球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也祝你假期愉快!

1. 改变未来的混合现实世界

开篇的话
为什么要把这个产业放在第一个介绍呢?因为它非常重要,而且它很快就会成为热点,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但是大部分人又没有看到,所以我希望我们前哨的用户能成为先行者,把握住这个窗口机会。
一、什么是混合现实?
我们首先要对几个术语做个解释,不然像听绕口令一样,你很快就会晕了。

  1. 虚拟现实:把虚拟世界呈现在你眼前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就是把虚拟世界的东西呈现到你眼前,让你以为是真实的。其实游戏世界就是典型的虚拟现实,只不过现在大家约定俗成,都把那种戴着头盔的、沉浸感更强的、眼界里只有虚拟场景的应用叫作虚拟现实。
  2. 增强现实:把虚拟世界叠加到现实世界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就是把虚拟世界的东西叠加到现实世界里。去年日本任天堂公司推出的Pokemon Go(中文名叫“精灵宝可梦Go”)手游就是运用AR技术,玩家可以通过手机屏幕在现实环境里发现精灵,然后进行捕捉或者战斗。比如你面前是一片真实的海滩,但透过手机屏幕,你能看见一只小精灵在海滩上;把手机移开,其实还是只有海滩,这就是增强现实,把虚拟的叠加到现实里。

Pokemon Go 手游

  1. 混合现实:把真实世界叠加进虚拟世界
    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简称MR,相对于AR把虚拟的东西叠加到真实世界,混合现实则是把真实的东西叠加到虚拟世界里。听起来好像是差不多,反正都是把现实和虚拟混到一起,但其实差别大了,因为把虚拟叠加到现实里比较容易,你看现在连游戏都有了,就是在真实的画面上显示虚拟的东西就好了。
    但要把现实叠加到虚拟里,可就比较难。因为首先你得把现实的东西虚拟化,也就是先得用摄像头捕捉画面,但我们都知道摄像头捕捉的画面都是二维的,也就是画面是扁平的,没有立体感,所以还得把二维的图像通过计算机形成三维的虚拟图像,这叫3D建模, 只有这样虚拟化之后,你才能把它很好地融合进虚拟的3D世界里面。
    如果你觉得这么说还是太理论了,我给你举两个例子就比较好理解了:
    比如修汽车,有些老师傅身怀绝技,但毕竟人数有限,而汽车故障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你无法保障每个修车点儿都有特别优秀的技师,自然服务质量也无法保障。现在有了混合现实工具,现场的技师就能把车况拍成三维的虚拟图像传给老师傅,老师傅眼前看到的就是非常真实的现场情况,他在判断出问题后能直接给出修理建议,而且能在三维的虚拟实体上把每一步都指点出来,现场的技师只要照着做就行了。
    再比如:
    假设有一天,你老公不在家,你家里的某个电器又坏了,但平时都是他处理的,你不会,那怎么办呢?用混合现实工具就很简单——摄像头拍着这个电器,马上3D建模,发给你老公,你老公就能像在家里一样,手把手教你怎么修理了。不过,到那个时候,也许你也不用麻烦你老公了。直接发给厂商售后,专业人员马上教你解决问题,总比等着他们客服人员上门要快多了。
    小结:
    虚拟现实就是你看到的东西都是虚拟出来的,也就都是假的;
    增强现实是把虚拟的东西叠加到现实的东西上;
    而混合现实是先把真实的东西虚拟化,然后叠加到虚拟世界里。
    二、混合现实技术将提升人类复杂协同能力
    咱们首先一起思考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呢?
    答案是:因为人类拥有“ 强大的协同能力 ”。
    那什么是协同能力呢?有三个考核标准,分别是:
    规模
    复杂度
    实时协同能力
    比如非洲大草原上几十万只斑马迁徙,都奔向一个目的地,每一匹斑马只需要跟着大部队走就行了,不用干别的,所以这是大规模的复杂度很低的实时协同。
    还比如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里面,几位“跑男”一起做一件事儿,人数虽然少,但却需要复杂的实时配合,这是小规模的复杂度高的实时协同。
    而人类社会的商业系统,就是大规模的实时的复杂协同。
    有一本我非常推崇的书叫做《超级合作者》,就认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其他物种的协同能力和人类比起来,都相当于小窝棚和摩天大楼的差距,复杂程度是没法比的。其实, 人类的进化过程,就是协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语言、文字、货币、宗教、城市、国家等等,都在推动人类协同能力不断提升。
    回忆一下刚才修汽车和修家电的例子,其实就是说明混合现实技术在进一步提升人和人之间的复杂协同能力,而且那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规模还很小。随着它的发展,未来的社会、生活、工作、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其实都在它的提升范围里,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三、混合现实未来的机会巨大
    “混合现实”很快会成为热点,能带来巨大的机会,而且绝大多数人还没看到。
    说一个并不新的新闻:2017年6月6日,苹果召开了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苹果每年会通过这个大会向开发者们展示最新的技术和软件,因为苹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而且也一直被认为是科技的引领者,所以WWDC的关注度非常高。
    但是这次的大会被普遍认为缺少亮点,很多人评论说:苹果已经不是以前的苹果了。但是,我要说: 伟大的革命往往是静悄悄地发生的,并且当时不为人们所理解。 比如当年苹果推出“Siri语音助手”的时候,大家都不重视,甚至有很多负面的声音,说技术不成熟、不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等等。可是今年,语音互动大热,甚至会成为互联网的新入口,亚马逊、谷歌都推出了语音互动设备,苹果的独立的语音互动设备也要推出了,这些都证明了苹果当年的远见。
    所以,别着急说人家没新意,要看看自己是不是能看得懂。
    回到我们今天介绍的“混合现实”。今年的苹果开发者大会,其实隐藏的最大亮点就是苹果推出的“增强现实平台”(ARkit)。
    此次苹果开发者大会上演示的,是用肉眼看明明是一个什么东西都没有的桌面;可到了手机屏幕里,桌面上就出现了一个杯子、一盏台灯,甚至一个可以供游戏对战的城堡,这其实是增强现实,跟刚才提到的手游“Pokemon Go”好像也没太大区别。但很多人没注意到,苹果在增强现实平台的展示中,随意挪动真实桌面上的虚拟台灯、虚拟茶杯,它们的影子其实也会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摄像头对真实的桌面要进行实时的3D建模,说明苹果平台中已经具备摄像头的3D建模能力了。

ARKit平台效果展示
温馨提示:我在文稿底部为你准备了这次苹果开发者大会现场ARKit平台的演示视频,帮助你直观地了解混合现实技术的应用。
这才是苹果大会上出现的那个可能会改变世界的东西,而且我认为,这回的“混合现实”会来势凶猛并且影响深远。就像苹果推出Siri是万能语音助手,但最普及的却是亚马逊的智能音箱一样,我认为苹果这个增强现实平台会带动的,其实是混合现实的腾飞。
| 本期小结
今天给你介绍了一个静悄悄来临的可以改变世界,能够极大提升人类协作能力的混合现实技术,现在,它的技术已经具备,而且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 本期思考题
假设混合现实技术已经成熟了,请你可以想象一下,哪些产业会发生革命?哪些产品和服务,会面目一新?你所在的行业,有没有混合现实技术的使用空间呢?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我会和你一起参与这场科技前沿的讨论。
参考资料包:
苹果增强现实开发平台(ARkit)视频简介:
http://www.iqiyi.com/w_19rtrwa17x.html
(复制链接至浏览器即可查看这项技术的现场演示视频)

2. 了解风口|机器人产业的“新风口”

首先从近期的一则新闻说起,美国有一个超人类主义党,这个党的主席 Zoltan Istvan 还参加了上一届美国总统的选举,当然没选上,什么是超人类主义呢?大家可以上网搜搜看。
这个新闻说的是,Zoltan Istvan 测试一个叫 Pepper 的智能互动商用机器人,它是大约1米2高的人型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在银行中专门用来处理银行业务。他就一直尝试跟 Pepper 聊和银行业务无关的话题,比如讨论机器人能干什么,有没有人格,有没有性格这些,但 Pepper 都不理睬,不断地把聊天话题拉回到兜售银行业务上,所以 Zoltan Istvan 有点失望。
但实际上,这恰恰是机器人的聪明之处,因为一谈人生,谈理想,它就不如人了。但是,介绍银行业务它是完全能够胜任的。所以,我们说未来像这样的专用型的机器人会越来越多,因为现在的技术已经完全可以支持了。
判断产业机会的方法论
首先,我先给你说说判断产业机会是否来临的方法论,有如下的四个方面:
第一,技术是否成熟。
即便你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如果技术不满足的话,产业也是没有办法做起来的。
比如,我们讲虚拟现实最大的机会是游戏产业,但它需要5G网络的强大带宽支持,否则画面不清晰,有延迟,体验就不会好,但5G的普及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所以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也还需要一段时间。
第二,产业链是否完备,尤其是是否足够开放。
很多时候,即使是技术已经成熟了,但如果产业链是封闭的,或者说产业链还缺乏一些重要的环节,那都是没有办法实现突破的。
比如我们也讲过新木桶理论,科技产业和科研是有本质区别的,科研是单项冠军,产业研发则是多项的综合,需要有 N 多个长板拼成一个木桶,缺一不可。
第三,要看市场是否有潜力。
有很多技术确实很厉害,但曲高和寡,一般人用不上,没有市场潜力也就谈不上产业机会了。
第四,竞争是否有壁垒。
这其实是大家往往容易忽略的,如果是缺乏足够的壁垒,出现存在机会的事儿,往往就会变成大家蜂拥而上。
中国这样的事情非常常见,以至于明明是有市场的,但是做成了一片红海,最后大家都赔钱。
所以,我们一直反复在强调,不管你是创业者,还是决定投身到某个产业,一定要问问自己,我做的这件事是否有竞争的壁垒。
商用机器人市场
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来看一下商用机器人的市场,相信也能大致得出相关的结论。
一、从硬件、软件和配套技术的角度看成熟度
先看硬件。
虽然都叫商用机器人,但产品之间的差异很大,所以要分成三个品类。
第一类是相对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的机器人,现在已经有商用的案例了。
比如前一段时间因为掉水里而出名的,被称作“自杀机器人”的巡逻机器人K5。它是非常著名的Knightscope公司制造的,设计目的是用来替代人类保安,尤其是夜间巡逻。
另外,还有酒店送货用的机器人,我们都知道,住客在酒店里常把物品落在大厅,这就需要打电话让服务员给送过来,或者自己去跑一趟,这个工作很繁琐,但又不得不做。
国外的 Savioke 公司看到需求就做了送货机器人,国内的云迹科技也已经有不少应用的案例。
顺便说一句,云迹科技的支涛,是科技公司里少见的女性CEO。
第二类是小机器人,现在已经距离大规模量产不远了。
比如第一周加餐介绍机器人世界杯说到的 NAO,它只有一尺来高,能灵活地站、坐、走和运动,现在已经在量产化的过程中了。虽然它运动能力还有一些欠缺,比如没碰到什么自己就容易摔倒了,但它很容易成为机器人和人互动的媒介。
而且像 NAO 这样的小机器人一旦定型了以后,按电子产业的发展规律来说,就会出现大量的仿制商家,所谓的山寨。
其实山寨有它的好处,就是会使得配件标准化,价格也会下降得更快,而且还会在山寨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的创新。
所以我认为小机器人已经离大规模量产不远了,山寨应该也已经蓄势待发了。其实如果你熟悉深圳的话,你已经能够在深圳的街面上看到很多类似NAO的山寨机器人了。
当然,有些也未必是山寨的,因为中外的技术差异并没有那么大。
第三类是机器臂,现在已经相当成熟。
很多人一听机器人就感觉应该长得像人。实际上,类似机器臂这种,只要它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其实就是机器人。
很多现代科技的成熟过程,都有从 to B 到 to C 的阶段,先是企业级的应用,然后逐渐扩散到商业应用和私人消费类应用。机器臂也是如此,你一定在电视上见过汽车生产线上的那些焊接用的机械臂,当然,它们价格很贵。
我在前哨第一季里就介绍过,我很推崇叫做Rethink Robotics的这个公司,它推出的双臂机器人,头部其实就是个Pad,用摄像头来了解周围的环境,然后有两只胳膊来执行操作,它的售价是3万多美金。至于单臂机器人更是只有1万多美金就可以拿下了。
而且我已经在国外的诸多众筹网站上看到了一批更加便宜的产品,它们更加适合在办公室和私人环境下使用,其中有很多都是中国的创业公司。
所以,从硬件的角度看,商用机器人的技术基本已经成熟了。
再看软件。
首先是自动巡航系统,其实本质上跟自动驾驶一样,但因为巡逻都是慢速行驶,所以一般不用配备高精度的激光雷达,用“摄像头+便宜的超声雷达”就足够了。
其次是智能互动,尤其是智能语音互动。
正好今年语音互动是大热点,亚马逊、谷歌、苹果都推出了智能语音互动系统,所以也比较成熟了。
当然,智能语音互动系统还不能做到说广泛地适应任何领域,但只要定义好应用环境,尽量是有特定场景,是完全没问题的。
在国内方面,我们一直讲,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这轮浪潮到来的时候,中国并不落后。
我们也介绍过,科大讯飞的语音互动,搜狗的语义互动。搜狗甚至还参加了江苏台的“一站到底”节目,而且不出意料地取得了好成绩。
当然,也有我们海银资本投资的小i机器人,现在中国的银行业的智能互动系统里面基本上都是用的小i机器人,这也是它们的特色,就是做专业的行业内的智能互动系统。因为在一个行业里你扎得越久,你给客户提供的专业服务就做得越好。
所以说,从软件的角度看,也已经足够成熟了。
最后,还有一些附加技术,也是商用机器人和人互动的时候非常必要的。
一个是表情的识别和表情的互动,很多人都觉得这不重要,对方能听懂我的话,我也能听懂对方的话就完了,为什么还要表情呢?
因为人类的交互,相互之间的交互其实情绪的表达很重要。很多心理学家说,人类互动里面百分之七八十其实是情绪的互动,真正纯理性的信息交换只占百分之二三十。
在这方面,现在科学家也有了很长足的进步。
比如说我们周二会介绍的 Jibo 的发明人和 HansonRobotics 公司的产品,它们都是这方面的专家。还有专门做这个表情互动分析的公司叫 Affectiva,更是把情绪的识别和互动做成一个可供调用的第三方的能力接口,这样如果你需要对情绪作识别和产生互动,直接调用它们公司的功能就好了。
而且,表情的识别和互动背后,其实更底层的是人脸识别,甚至是图像识别。现在有大量的公司提供这样的基础能力,只需要调用它们的能力就可以了。
机器人的发展目前还没有解决所有问题,比如运动部分的欠缺,现在还主要是靠视觉系统,缺少触觉系统,不过电子皮肤的研制上已经有所突破,只是距离上市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过我们讲,毕竟那些最基本的技术已经就位了。
二、产业链是否完备和开放
机器人的产业链其实和电子产业链是相关的,拿电子产业链里的手机来说,它基本是开放的。所以,机器人产业链足够开放。
而且机器人本来就是分工合作的产物,也就是做成一个机器人,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需要自己开发,其实你往往要集成很多别人的东西,自己往往只需要精专一项,其它的技术用集成的办法,也就是用新木桶理论就可以做到。
所以,现在把这些前沿技术做到一起,其实已经可以做出足够好的机器人来了。
三、市场和壁垒的问题
做机器人其实特别像做手机,在产业链开放以后,需要大量的技术进行整合。
所以它的核心往往并不是要在某个单项技术上掌握优势,因为单项技术是可以以合作方式获得的,它的核心是技术的整合能力,所以我们把它叫做“ Know How ”,叫做技术秘密,不一定非得是用专利的方式来呈现的。
但是,技术秘密的难度还是相当地大,我们想一想小米手机,同样是做手机,大家价格都差不多,配置也差不多,但有些手机的使用体验就格外地好,有些手机的使用体验就很糟糕,这后面其实是企业在运作中的大量的经验积累,这种壁垒其实是相当高的。
所以我认为,小米在手机的开放的生态链里有机会,在机器人的生态链里也会有类似的机会,核心就在于能否把先进技术整合起来,针对应用提供完整的优秀的解决方案。
虽然商业机器人现在还不是一个已经蓬勃发展的,已经炙手可热的市场,但它正在积蓄势能,慢慢形成一个新的风口。它相比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来说,热的速度会比较慢,但是更为扎实,因为它在很多领域里面会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而且,它现在已经显示出了加速增长的趋势,我认为明后年这个市场也会变得非常地可观。
| 本期小结
今天主要说了三点:
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规律,要详细地了解,不能笼统地说产业有没有机会,而要深入到产业的特征当中去。商用机器人这个产业是一个慢热型,而且需要大量应用支持,但一旦应用做起来以后,就是市场潜力很大的产业。
商用机器人产业的机会是建立在软硬件技术成熟度、产业链和市场应用这几个基础上的,因此基于这几个要素来判断,机会已经成熟,正在逐步地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当中。
具体的市场应用很重要,借助应用建立壁垒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核心不在于你掌握单项的技术优势或者专利,而是掌握先进技术的整合能力,为市场和用户提供足够优秀的解决方案。
本期思考题
有哪些应用可以用我们今天介绍的三种商用机器人来完成,分别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之下,也许商用机器人的下一个大应用就是你想出来的。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我会和你一起参与这场科技前沿的讨论。

3. 了解风口|未来的“私人航天时代”

开篇的话
很多人就会问,各国的航天产业不都是国家搞的吗?怎么私人航天产业突然就出现了呢?这是从哪来的呀?
其实,绝大部分人不知道,美国的私人航天产业有很悠久的历史,而且还取得了很辉煌的成就。
今天,我就给你介绍一个美国私人航天领域的大牛人,通过他的故事,你就会对美国私人航天产业的发展历程有个线性的完整的认知。
我相信,听完今天的内容,你将会成为全球极少的了解航天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人。
大牛人:Burt Rutan
这位牛人名叫Burt Rutan,他1943年出生,2011年退休,现在依然健在。
自然地,既然说是牛人,当然要显示出他从小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据说他8岁就能自己制作航模,16岁就能独自驾驶轻型飞机了。其实我倒是觉得有这种经历的美国人大有人在,相对来说,他的后半生才是更精彩的。
1965年Burt大学毕业,虽然他没有参军,但还是为美国空军服务,成了一名“平民”工程师,在这期间,它开始设计轻型飞机。
到了1974年,他回到故乡加州开始创业,成立了一个飞机设计公司。
1982年对Burt来说非常重要,这一年他去了沙漠小镇莫哈韦(Mojave),成立了一个新的飞机设计公司叫Scaled Composites,可以翻译成可扩展合成材料公司。
私人航天之都:沙漠小镇莫哈韦(Mojave)
这个小镇的名头现在非常响亮,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私人航天之都。它位于加州洛杉矶东部大约2小时车程的沙漠里。
我和得到另一个订阅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的薛老师,曾经组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去美国参观高科技企业,还专门拉着大家去了这个沙漠小镇莫哈韦。镇口竖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一行字,叫做Mojave Air and Space Port,莫哈韦航空航天港,这个全世界只此一处。
在镇口上,我特意让大巴车停下来,让团队拍了一张合照,因为私人航天在未来的这几年一定会有令人瞩目的发展。

中国企业家代表团
莫哈韦是在1935年就修了机场,由于离爱德华空军基地非常近,周围又人烟稀少,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就成了飞机竞赛和飞机测试的场所。
后来,逐渐有不少航天公司搬进来,其中就包括Burt创建的Scaled Composites,还有若干的衍生公司。当然也包括我们海银资本投资的XCOR航天飞机公司,还有著名的维珍公司老板Richard Branson投资的Virgin Galactic,就是维珍银河公司,另外还有其它很多公司,在这么一个原本鸟不拉屎的小镇子上,一下子有好几十家航空航天相关的公司驻扎。
所以到了2004年,它甚至被美国航空管理局正式认证为一个正式的私人航天港。
Burt的第一个传奇
从搬到莫哈韦开始,他给Scaled Composites这个新公司定的目标,是计划建造一架能够不落地不加油就实现环球飞行的飞机,因为当时还没有人做到这一点。
而实际上,他1981年就在设想这个事儿了,只不过是在和他的朋友吃午餐的时候想到的,还在餐巾纸上画了草图,1982年他搬到莫哈韦,立刻就开始着手建设这架飞机。
终于,到了1986年7月份,经历4年的建设,飞机造成了。而且一试飞就在天上停留了111小时44分钟,飞了1万9千公里,打破了当时的滞空时间的世界纪录。
在1986年的12月14日,在3500多名记者和观众的目光当中,这架被命名为Voyager,叫航行者的飞机,正式开始从莫哈韦启航,不间断,不加油的环球航行开始了。经过了9天零5分钟,也就是216小时零5分钟后,在55000名观众面前,Voyager完美地降落到了出发点,完成了世界第一个不间断不加油的环球航行。

Voyager航行者
Burt的第二个传奇
Burt的第二个传奇,比环球飞行更厉害,就是他赢取了“X Prize”的大奖。这个奖是1996年由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创始人之一的Peter Diamondis,叫彼得·迪亚曼迪斯创办的,当时他声称要把1000万美元奖励给能够实现航天器90%以上可重复利用,且具有运载三人以上能力的人,而且要求这个航天器在两周之内连续两次飞出大气层,达到近地轨道。
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是Diamondis当时根本没有钱,他是一边推出奖项制造影响,一边到处去游说富人捐钱。据他自己说,是因为他相信不会有人立刻拿到这大奖的,所以他先制造影响,只要能够在有人破了这纪录之前拿到这个钱他就成功了。他的命也是真好,因为直到2004年5月,也就是创办这个奖的8年之后,他才终于说动了一个富人投资1000万美金。但更戏剧性的是,就在当年10月,这个奖就被Burt Rutan拿走了。
说个题外话:Diamondis是《富足》和《创业无畏》这两本书的作者,在中国这两本书也出版了,有兴趣的读者去读一读,蛮有意思的。
Burt说,他们一开始听说这件事就想参赛,但是他们真正开始建造是在2001年,用了三年的时间。
不过这次参赛是以Mojave Aerospace Ventures,叫莫哈韦航天企业的名义参加的,这是Burt的Scaled Composites和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合资建立的一个公司。
他们造的飞船叫Space Ship One,太空船一号。

Space Ship One 太空船一号
2004年4月,他们拿到试飞许可。不过,2004年6月21日,第一次试飞他们就成功地飞出了大气层。因为这次成功试飞,试飞员Mike Melvill也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私人宇航员,创造了一个纪录。更了不起的是,之后9月29日,Space Ship One,就是太空船一号飞到了距地面102公里的亚地球轨道。5天之后,10月4日,太空船一号第二次试飞,又飞出去了,达到了112公里的高度。这样,两次试飞间隔5天,它就成功地摘得了1000万美元的大奖。
不过要顺便说一句,保罗·艾伦为这个合资企业一共投资了2500万美元,所以这1000万大奖拿回来公司还是赔的。
当然,保罗·艾伦并不在意,而且Burt的传奇也并没有到此结束。
Burt的第三个传奇
2005年,他和Vrigin Galactic,就是Richard Branson维珍公司的老板(他的航天公司叫维珍银河),一起合资成立了Space Ship Company,翻译过来就是太空船公司,共同建设可商用的太空船。
这个设计方案完全继承了太空船一号的思路,所以名字就叫太空船二号,Space Ship Two。

Space Ship Two太空船二号

Space Ship One和Space Ship Two对比图
太空船二号和一号一模一样,都是挂在Burt设计的一个叫做白衣骑士的双体飞机的中间,就是飞机有两个机体,两个机体中间有机翼连接,机翼上面用来挂飞船。双体飞机从地面起飞,飞到高空以后,把挂在它的机翼上的飞船释放。这个太空船释放了以后,在空中点火,然后进入太空。

白衣骑士双体飞机
可惜的是,他们原计划2008年试飞,希望同时造出好几个太空船,迅速实现商业化。
但是,他们在地面上出了一次爆炸事故,炸死了人,试飞一下推迟到了2014年。而且2014年试飞的时候又失败,试飞员一死一伤。所以到现在,他们当初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不过,当时他们确实是相当地乐观,尤其是维珍公司的老板Richard Branson,其实一直以来也是个公众人物,所以他们早早地就开始卖票了,就是这个访问太空的私人宇航票,一张票25万美元,据说他们在全球已经卖出去好多张了。
但是,不知道这些买到票的人什么时候能真正开始自己的太空旅行。
Burt2011年退休,其实在2007年的时候,他已经把Scaled Composities这个公司卖给了美国的一个大军火企业。
2012年,他还把自己和Virgin Galactic合资的部分也都全部卖给了对方。像这样一个在一生当中连续缔造辉煌的人,可以说凭借一己之力开启了美国私人航天的第一页,所以2005年,Burt入选了美国的航空航天名人堂,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 本期小结
通过讲Burt这个故事希望大家记住三点:
美国的私人航天历史悠久,是有传承的,并不是突然出现的。
梦想和商业激励同样重要。Burt从小就有理想,另外还要看到,曾经肯尼迪的航天梦,登月计划,确实吸引了一大批人,不光投身到航天产业,甚至投身到科技产业,改造社会。另外,商业刺激也很重要,Diamondis的1000万美金的X Prize大奖,直接就吸引了全世界26支团队参赛,而且8年之后真的变成了现实。现在,美国很多商业巨富也在推动私人航天产业,像Elon Musk、亚马逊的总裁Jeff Bezos,微软的联合创始人Paul Allen,当然也包括Richard Branson。有足够好的激励机制,私人航天就会发展得更快,这也是国有的航天往往很难做到的。
传奇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历史财富一直都是有价值的。不光是精神财富,也包括他们大量的试飞数据。所以,这些公司即使创始人退休,还是会被卖给其它公司,因为其它公司可以从他们的成败得失当中吸取到很多经验教训,能够促进后面的科技发展得更顺畅。
所以,没有鲜血是白流的,没有牺牲是白白损失的,我们中国的私人航天也希望有这样的持续的推动的人出现。
| 本期思考题
你认为中国航天业是否应该私有化?
先从产业的私有化,业务的私有化开始?还是先从牛人的私有化开始,牛人出来创业开始呢?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我会和你一起参与这场科技前沿的讨论。

4. 了解风口|风口已过的人工智能革命

一、不要迷信人工智能
过去一年里,我们都知道科技界最火的产业就是人工智能。有人说,人工智能是革命,有人说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但,不管说它是革命的,还是说毁灭人类的,其实有一个潜台词,就是人工智能超级重要。而且,这回人工智能风口来了,世界都要被改变了。
其实坦白讲,我要说一句:
凡是说人工智能马上要超越人类智能的,其实都是不懂认知科学,不懂人类到底有多复杂的。 我们人连自己有多复杂都还不了解,就说机器能超越我们,是不是有点过于自信了。
但是,让你别迷信,不等于让你对人工智能置之不理。
我们认为,你现在必须得对人工智能重视起来,不是因为它是风口,而是因为它已经成了一件人人都可以获得的先进武器。你使用了这件先进武器,未必会取得领先。但是,你不使用这件先进武器,你的竞争对手使用了,可能随时会干掉你。
这个理论也并不是我提出的,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曾经写过《浅薄》、《玻璃笼子》等著名的互联网思想的书,也是《哈佛商业评论》的前执行主编,叫做尼古拉斯卡尔,他2003年就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写了一篇文章,叫做《IT不再重要》。后来到04年的时候,又出版了同名的书,他的文章和书其实就是在提出一个观点:
科学技术的普及速度越来越快,而且这种普及会使得科技更像是一种通用的公共事业服务。
比如说自来水,当家家户户都可以安装上自来水管,随时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的时候,有一家说我的优势就是比别人家有更好的自来水,那很显然是不成立的。
IT也是一样,当IT变得极为廉价,可获得,而且很稳定的时候,你说我们公司的优势就在于我上了更好的IT系统,它就不成立了。
其实这个理论后来也被互联网发展所印证,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当中,大家也发现,开始的时候你先上了互联网,先用互联网就有优势。但是,后来互联网变成了标配,用了互联网只能和别人一样,并不能取得竞争的优势。
而且,确实在中国有很多类似的印证。
比如说曾经有一个叫“Discuz!”的论坛系统,是互联网里一个老兵叫做戴志康开发的。
这个系统出现了以后,就使得做论坛变得很容易了。以前你要做论坛,自己要有很强的开发班底。但是,有了通用的论坛系统以后,你用它的系统,只要内容稍加调整就可以做出不同领域的论坛来。
结果,造成两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就是新的论坛大量涌现,你说我有一个强大的IT能力,所以我能做出论坛,这个优势就不再有了。
另外一个,其实虽然人人都用戴志康的“Discuz!”这个论坛系统,但是因为这个系统本身也有竞争,所以他只好免费。所以戴志康也没赚到钱,最后只好被腾讯收购了事。
其实,类似的故事还很多,更出名的应该就是后来做了微信的张小龙。
因为当时张小龙其实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邮件系统,到今天我都认为这个是全世界最好的邮件系统,就是FoxMail。
这个FoxMail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它最好,但是别人家的邮件都免费,所以它也只好免费给人家使用。因为有了邮件,人人都可以更好的、更便利的和客户保持沟通,人人的竞争力都提升了。但是,没有人说我因为有了邮件系统,我就能比别人强。
也是同样的道理,张小龙也没有赚到钱,最后也被腾讯收购了。坦白讲,如果张小龙用FoxMail赚到了钱,估计就没有今天的微信了,马化腾真的是很幸运。
这就验证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当一个技术迅速的被工具化,被人人都能够使用的时候,你利用这个技术去形成竞争优势的机会也就消失了 ,我们就讲,这就不再是风口了。
二、人工智能从风口变标配,必须掌握
我们一直在讲,这一轮的人工智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计算能力要很强,要用GPU(图形处理单元)来做处理。
过去,当然你要提供人工智能能力,最起码要有很强大的财力的支持,因为你要买很多的GPU,搭建一个GPU的计算平台。
但是,现在全球的这些大的IT企业,都纷纷把自己的计算能力放到网上,而且开放出来了。
所以,就非常像自来水一样,原来没有自来水系统,每家要打水,自己从井里把水打出来,然后做过滤,才能使用上自来水,你周边没有,那你就是有优势的。
但是,现在有了云计算,有了开放平台,你不需要自己去打自来水,你只需要能够接入互联网,就能享受到谷歌、Facebook这样的公司提供的最强大的计算能力的支持。
很显然,你拥有先进计算能力就不再是一个优势了。
第二:算法。
首先,本来人工智能算法就是开源的,而且随着它的迅速的扩散,变得越来越开源,越来越通用。
比如说,谷歌就开源了自己的人工智能的开发系统,叫tensorflow。当然是为了配合它的TPU,叫Tensor Processing Unit,也是我们简单理解成人工智能的处理的硬件。那么,由于它开源了这个人工智能的开发系统,就造成很多不懂人工智能算法的人,也可以调用很多人工智能的复杂的处理方法去做人工智能的开发。
这个和我们之前说的互联网是一样的,大量的原来需要有专业技能才能实现的开发,这个门槛降得越来越低,可以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掌握。
第三:数据。
最后一项,始终还是个门槛的,就是数据。
但是,会发现有一个区别,当算法和算力都不再是门槛,唯有数据是门槛的时候,有数据的人才有竞争优势。而懂人工智能却没有数据的人,就不再有竞争优势了。
带来的结论是什么呢?
就是,不是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去和拥有数据的公司合作,而是拥有数据的公司和企业雇人来做人工智能相关的开发,我的数据才是稀有的。
我为什么还要和人家合作呢?我不如干脆雇人来帮我干活就好了。
那肯定,就不再是创业机会了。
但是,虽然说机会过去了,不意味着我们不要重视它。
我前面讲到过,因为人工智能确实是已经变成了标配,你不掌握,你的竞争对手掌握,你就有劣势了。所以, 不是因为要取得竞争优势而掌握人工智能,而是因为不要被人家落下,不要被竞争对手超越,你也被迫要掌握人工智能。
三、人工智能的使用方法
人工智能的使用方法确实和传统的IT的使用不太一样。传统的IT很简单,买来用就好,相当于你买一个电脑回家使用就好。
但是,人工智能现在确实也能够被你买来就使用,但是买来就用的效果不是最佳的。
因为,我们说现在人工智能的原理不是传统的IT原理,它有点像教孩子的原理,你需要花时间来培养。
我们说人工智能的使用相当于教孩子画画。
过去教孩子每一笔怎么画,怎么构图,怎么着色,全都是限制死的,照着做就行了。
但是,现在不同了,你不需要掌握孩子的中间过程,但是需要在孩子每完成一幅画之后,告诉他是好还是不好。只要你的好坏判断是足够好的,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就能成为世界级的大画家。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不管这孩子多优秀,在你刚刚让他画画的时候,他画出来的都一定不是最棒的,要给他时间成长。
这符合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理论,他有一本书叫做《科学革命的结构》,他就介绍说,很多科学革命都具备叫做范式转移的特点,也就是说对新思想的认知和老思想会很不一样。
比如说,地心说是我们以人类为中心的,而日心说人类不再居于世界中心了,太阳才在世界的中心。
那人工智能也是一样,老的人工智能的范式就是模仿式的,那么徒弟撑死做到和师傅一样好。
新的范式是培养式的,能够培养出比师傅厉害的徒弟,但是需要有好的师傅来带。
所以,你要看看你的行业领域里面是否有足够的数据,这个数据操作以后是否有人能够做出明确的好坏判断。而且,是否有大量的重复劳动。如果有,那就是人工智能能够发挥的好场所。
| 本期小结
今天我们其实讲了三点:
人工智能是一场革命,但是革命的风口已过。现在,机会已经不再属于革命者,而是属于已经有资源的既得利益者。
大家要考虑的不是参与革命,而是不要落伍。你参与的原因不是因为你能超越别人,而是不要被别人超越,所以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
要适应这场革命,需要范式转移。从教机器做事变成机器做事我们找专家来给评判。从让机器复制最好的工人到让机器通过学习比人做得好。当然,你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培养,就像养孩子一样。
| 本期思考题
各个领域的诸多名人都声称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大机会,而我却说风口已过,你觉得呢?到底是风口呢还是已经过了呢?我希望听到你的独立的分析。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我会和你一起参与这场科技前沿的讨论。

5. 拥抱改变|科技对世界的改变和应对

科学改变规则,技术推动社会
首先,为您总结科技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效力。
第一,经济、贸易、投资、货币政策等因素在短期内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但是长远来看,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第二,科技更替的背景下,整个社会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对未来更加乐观。
第三,人工智能在短期内不会威胁人类。相反,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进一步解放人类的生产力、创造力、探索能力。
此外,相比社会变革和人口变革,科技是真正能够持续推动社会发展的永动机。
第四,最大的科技市场是基于技术的应用开发及销售,所以我们不光要了解科技的研究,还要了解应用的进展。同时,要兼顾科技对社会的改变,这些改变里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创业机遇。
技术是工具,人心是关键
上文提到长期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是科技,然而归根结底,科技只是工具,善于利用科技的人类本身,才是社会前进的最终动力。
比如,扛起当今美国科技创业大旗的老一代人的成功,源自于70年代起根植于全美大地的“立志以科技改造社会,以科技造福世界”的理念。
如此看来,真正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是积极拥抱科技,用科技造福社会的热忱与决心。
观察今天的中国,从上到下、从政府到民间都积极宣传创业创新,真正对科技怀有信心的人,即使碰到了制度障碍,也不会退缩,而是积极勇敢地去改变和挑战,从而使得制度支持科技。相信这些人的行动和理念会鼓舞一代人,为将来的长期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主动了解,积极参与
当今中国有很多对科技和创新不够支持的制度,随着怀抱改变世界决心的人越来越多,未来中国定会成为全球创新的主导者。
当然,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很多问题。比如很多朋友会问,如何为未来的到来做好准备?很简单,充分地了解趋势和机会——所处的行业有哪些全球最新的科技,最新的变革,做一个积极主动的分析者。
此外,在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时,一定要大胆清晰地说出来,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对未来预测的水平。同时也应明白,预测未来是一种概率,需要在理性分析后下赌注。
科技门外汉?创业有妙招
最后,并非“科班出身”的创业者在科技大潮中应该如何自处?
相比科学知识,了解科技产业的结构和生态链更为关键。 在科技创业的生态链当中,所有环节都会受益。并非每个人都要成为主导者、科学家、发明人,只要积极参与到科技产业链当中,就可以成功。
同时,积极参与的重要前提是能够及时全面地掌握科技前沿知识和产业变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希望前哨能够略尽绵薄之力。

6. 掌握武器|未来世界的关键生存能力

一、未来的竞争优势来自不对称
任何时代都有各自的特色,环境的变化会导致适应环境的方法也发生改变。所以不同时代适应进化的方式也是流变的。
过去互联网时代的特色就是“信息不对称”的能力,这是互联网的竞争力。而任何一个时代我们要追求的都是“不对称”,因为这种差异化的优势是一个企业能够崛起的根本原因。
未来的竞争优势依然来自于不对称,但是不再是信息不对称。
二、未来的四种不对称

  1. 见识不对称
    所谓“知识付费”,其实付费的不是“知识”而是“见识”。各个领域的牛人因为以往的经验阅历,所以站在更高的地方,能够把知识转换成为见识,转化成为他的理解。我们没有必要学习前人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要学习他因为成功,能够看到的高处的风景。
    现在高科技行业的准入门槛特别高,因为科技的难度在提高。但是因为“积木式创新”,初创企业和小企业可以通过协同研发的方式解决高门槛的问题,参与到科技创新的浪潮之中。
    所以前哨的专栏不是只给你介绍科技知识,而是帮助你找到背后的规律,甚至你可以找到自己所在产业的规律,找到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方式,建立起“见识不对称”的优势。
  2. 能力不对称
    光知道什么能够造成差异化的“见识”还不够,你还需要把差异实现出来,这就是我们说的能力。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说:成功靠智商,然后是情商;那么现在和未来就需要“ 人类机器智商 ” ,也就是把大量机器和人协作起来为你服务的能力。
    比如“美联航事件”(强令顾客下机引发冲突,最后以巨额赔偿告终),其实侧面反映出它的全自动系统的先进,虽然因为考虑不周,在试运行出现问题,但是依然是美联航用前沿科技带来企业能力释放的体现。
    未来,科技带来的新能力,我们都必须具备。
  3. 信用不对称
    我们提过新木桶理论——企业和个人的水容量取决于长板,因为它不再是自己组成木桶,而是和其他长板协作。
    但是这里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快速协同能力的核心就是信用 ,也就是让更多人可以相信你。
    比如,如果比尔·盖茨再次创业的话,即使身无分文也依然可以有优势,因为他具备信用不对称的能力,能够把信用优势显性化,聚集大量的人和钱。
    小结:年轻人创业前需要思考三个事情:
    你的见识够不够,你是不是找到风口?
    你的能力够不够,在那个风口上有没有优势?
    你的信用够不够,你的优势是否让别人认可?是否可以聚集资源?
  4. 情感不对称
    情感不对称是前三个“不对称”的升级,因为基于积木式协作的方式,企业或者个人互相之间已经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合作关系,那么这种松散的联盟就需要领导力来号召大家和你一起奋斗,也就是情感不对称。
    三、“3种角色”和“4个不对称”
    我们之前说过,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3个能力必不可少,3种人不会失业,就是创新者、连接者和领导者 。我们讲的不对称,其实与之匹配。
    能力不对称,就是创新者,能够利用科技带来的能力;
    信用不对称,就是连接者,能够把资源联系在一起;
    见识不对称和情感不对称,就是领导者,因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同时能够号召大家朝着共同目标努力。
    未来具备4个不对称优势的3种角色紧密配合,企业一定能获得成功。

吓人技术是它?华为演示安卓新文件系统EROFS:手机更快

2018-06-02 10:32:57 出处:快科技

文件系统虽然听起来有些晦涩,但其实有些常识的用户都接触过,尤其是PC用户。比如,在单文件开始突破4GB+大小的时候,FAT32由于先天局限无法支持 ,从而将NTFS格式推向历史舞台。

安卓依托于Linux,所以主要的文件系统包括exFAT、F2FS、ext4等,在华为Mate 9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就曾隆重介绍了EMUI 5.0采用F2FS取代ext4,使得流畅度提升。而这套F2FS是三星开发的,其对高速闪存的4K读写做了大量优化。

吓人技术是它?华为演示安卓新文件系统EROFS:手机更流畅

据Phoronix/XDA报道,华为工程师Gao Xiang在开源社区分享了一套新的Linux只读文件系统EROFS(Extendable Read-Only File System,暂译为扩展的只读文件系统)。

EROFS仅仅处于比较早期的开发阶段,设计目标区别于现存只读系统的点在于,采用了改进的压缩算法,保证了节省空间的同时还提高了性能和速度。

工程师对比了一套Linux服务器和麒麟970平台在使用EROFS和EXT4(ext4)两套文件系统执行压缩操作时的连续/随机读取数据,服务器平台的连续读取并不是很优秀,但是随机数据一直对ext4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最高超过了500%。

在麒麟970的安卓平台上,则是EROFS在随机和顺序读取数据始终占据明显优势。

暂时还不清楚EROFS何时会被华为纳入Linux内核,不知道它和华为近段时间预热的提升手机速度的“吓人技术”是否有联系。

罗辑思维:3D打印有未来吗? 90

有种有趣有料,这就是我们的罗辑思维,感谢大家来到《罗辑思维》捧场!

今天我们跟大伙儿聊一个特别时髦的概念,叫3D打印。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听的那个儿童故事,叫《咕咚来了》。整个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被搞得很兴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咕咚到底是个啥。你看,3D打印也有点像。现在是产业界很关注政府各种扶持,资本界也真金白银地往里扔,媒体又各种热捧。你现在要自以为时髦的话,出门不跟人侃几句3D打印,你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啦,对吧?

即使是这样,3D打印在精英阶层内部也是有两种很分歧的观点,有一派是热捧,有一派是认为它根本不重要。

本期节目的策划人冯启娜老师告诉我,她搜集了很多大佬关于3D打印前景的一个判断,其实主流观点不太看好,但不管怎么样,既然这么热,咱们还是得说道说道。

在这两派观点当中,其实各有它的领军人物和旗帜性的观点。比如说,在热捧派当中,有这么一位,叫克里斯·安德森是原来美国大名鼎鼎的《连线》杂志的总编,这个人是互联网界的一个理论大神。曾经创造了很多炙手可热的概念,比如说这本书《长尾理论》还有什么《免费:商业的未来》这都是他当年的创造但是他在没到50岁的时候,突然做了一个决定决定离开互联网界,投身三d打印界,并且创业开办了一家公司。到了2012年的时候,他突然又捧出一本书《创客》,呼吁或者说预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其实在这两本书当中,你就可以看到克里斯·安德森本人的一个学术生涯或者说整个事业生涯的一个大断点、一次大转型。

很多人都问他,说你这哥们儿都快五十了,你还搞什么大转型呢?克里斯·安德森说:“我认为3D打印是一件比互联网更大的事情。”

熟悉《罗辑思维》的朋友都知道,罗胖一直在鼓吹互联网 居然有人说,有东西比互联网还要大!

你看到50岁的时候,很多中国人都要洗洗睡了,准备退休的时候,居然有人把后半辈子押到这么大的事情上!所以这个判断是非常乐观的。

可是反方面也有人认为3D打印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我们华人郭台铭先生,富士康的大老板。

郭台铭说:“如果3D打印要靠谱,我这‘郭’字给它倒着写。那个东西能行的啊?又不能量产,材料又非常受局限,碰掉到地上还能打碎了,那个东西能比得上我这几万条流水线吗?”

所以,这两种观点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因为发出这个声音的,都是人类的精英啊,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现实视野做出的判断,都一定有他的道理。

所以今天,《罗辑思维》我们才要给大家清理一下,到底什么是3D打印,它给人类未来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以及用何种方式带来改变。

那我们就先来说说什么是3D打印吧。这个D其实就是英文dimension的首字母,就是维度的意思,二维就是平面,三维就是空间。

我们小时候看庙会的时候,有人画糖人,对吧?拿一个小勺,里面是融化的糖,在一个平面上画出各种图形,什么小猫、小狗,那其实就是最古老的3D打印嘛。虽然是一个平面但是它毕竟是在空间里面凸起那么一小点,有点三维的意思。对,原来的打印指的就是在一个平面(二维)上展开的打印技术,都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好的图画。所谓3D打印呢?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用打印的技术一层一层地去堆叠材料,使它成为一个在三维空间当中的一个实体。

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核心就是两部分:第一部分,喷嘴,在前面刺啦刺啦地喷,对吧?后面是一个计算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数据模型,指挥这个喷嘴进行动作。它其实就是人类获得实体物品的一种制造方式,你说有多新呢?

原来的工业社会用的是什么方式呢?现在我们称之为叫“减材制造”,就是把材料一点一点的减下去是把原材料当中我们不需要的那部分抠掉,然后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物品。那那种生产方式,自然它的工业母机就是机床,什么车、钳、刨、铣、磨,通过折弯、切削、钻孔、磨,最后得到我们用的部件,然后把它组合,就变成一个工业品。

可是3D打印就不是这样啊,它是通过喷各种各样的材料,当然,材料是五花八门了,什么都有,有的是尼龙、有的是树脂、有的是塑料,还有很高级的,比如说喷钛金属还有喷各种生物的分子。但是不管怎么样,他都是用一种叫增材制造的方法,是用加法,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堆出你想要的那个东西,,这有什么神奇的呢?不就是一种新工艺吗?

对,我当年接触3D打印的时候,我觉得这不就是一个挺好玩的新工艺吗?但是有好处,当年我认为这个好处最大就在于它省成本。你想,工业社会最计较的就是省成本,因为原来那种“减材制造”,它就有边角料,有浪费。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我父亲工厂有一个学徒工就是因为偷厂子里的边角料,最后被抓起来判刑!但是这侧面也在说明,原来的工业社会,事实上,它就制造了这种有边角料式的浪费的空间。但是3D打印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在3D打印的工厂和实验室里,你绝对看不到边角料,有多少用多少。用多少有多少,原材料,所以刚开始,所以刚开始我就是为它这点很省成本的特点很兴奋。

后来再一看,3D打印还有好处,就是它可以制造非常复杂的图形,给大家看几个图片,你看,在这些图片里面,这些东西都是3D打印出来的。你这玩意儿,要用减材制造上机床,这真的得是多么高水平的老师傅,才干得出这样的产品!但是3D打印就不会啊,它后面的数据模型是什么样的,喷出来的就是这样,这不需要工人的技术再来做造,所以这也是它的一个好处。

但是万万没想到,有些专家在告诉我们,说3D打印真正的含义不是什么增材制造,而是用数据可以远程驱动的制造。

你看,这个含义就不一样了,有人甚至喊出了一句话这话可耸人听闻,他们说:“3D打印是压在工业社会这头骆驼脊梁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你听听这话啥意思?就是我们中国人至少这一代人非常熟悉的工业社会的那个整个的场景,马上就要迎来一个终结者,那就是3D打印。

这个玩意儿听着好像不大可信,但没关系,我们把它整个的理论给大家复述一遍,信不信由你。

那我们来说工业社会之前,就先得说工业社会之前,农耕社会。农耕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物质匮乏,一个字——穷。工业社会一来,蒸汽机一开动,各种各样的机器一轰鸣,立即把一个“穷”字给撵跑了,人类生产各种各样财富的能力突然爆炸开来。

那为啥呢?因为它有两样本事,工业社会的两个绝活。第一个就是标准化的大规模制造。第二就是,精细化的人的分工。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拿郭台铭先生的富士康来举例子,他在深圳龙华的那个厂区,就是前几年老跳楼的那个厂区,30万人啊,30万人,30万人光食堂一年据说它的营业额据说就是15个亿。每天可以生产2400个集装箱的货,在整个流水线的末端就是海关,直接装船,分销到世界各地。在一个蓝洼洼的大屋顶下,是几千名工人夜以继日地在那儿加班,这就是工业社会造就那个壮观的的生产场景。

我还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去武汉钢铁厂,参观当年我国刚刚眼引进那个1.7米轧钢机几公里长的厂房我们慢慢的在那个参观通道上走过,心中不断的涌起对于工业社会的崇拜之情!

工业社会的第二个绝招,就是把每一个人按在一个非常精细的分工岗位上。你可能是生产苹果手机的工人,但是对不起,其实苹果手机只有个别人能见到,大量工人都是跟个别元器件打交道。

就拿富士康来说,它里面专门有一种职位,就是去调整工人们每一个动作的时间。比方说这个动作:把一个电子元器件从生产线上拿起来,然后贴上一个商标,然后揣进一个防静电的袋子里,然后再扫描一下,然后放回到生产线。就这么这一个动作,熟练工人只允许用两秒时间做这个动作,然后每天要做两万次。

你想想看,这是对人性多么大的压抑啊。但是没办法,工业社会,这是标准配置,必须用这种方式才能够把整个生产链条里面的那个效能那种潜力,给全部压榨出来,我们才有可能把什么匮乏和贫穷赶走。

所以你去看工业社会的功绩还是非常伟大的,原来那些只有达官贵人能够享用得到的非常昂贵的奢侈品,用不了多少年,随着工业社会滚滚向前,就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还记得中国刚出现手机的时候吗?一万两万随他喊,对吧?但是后来现在,在深圳的华强北路,花上一两百元钱就可以买到一个有基础功能的手机。

再比如说非洲大陆,6亿人口,2000年的时候,不足1%的人拥有手机。可是今年2014年年底,有专家预测,我们看到这样的数据,说有58%的人可以一手一台手机。如果,再去非洲大陆看一眼,你还认得出那是非洲大陆吗?除了上面都是黑人兄弟之外,对吧?因为人人都有这个呀。对,这就是工业社会的伟大之处。

但是工业社会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因为他追逐效益,因为他追逐工业化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他制造了一次大分裂,这个分裂原来在农耕社会是不存在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往往是一体的。

比如说你想吃桃子,院里就有一棵桃树,你上树摘桃,在裤子上蹭一蹭,然后你就吃。你说你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在这个场景里,其实是分不清的。你如果想吃妈妈红烧肉,妈妈就给做,对吧?但是在工业社会里,,这样的场景是分裂开来的。想吃桃,哪有树给你摘桃啊,上沃尔玛去买,想吃红烧肉,有门口大的连锁餐饮集团给你做,妈妈要上班,没有空给你做红烧肉。所以你看,消费者和生产者被切割开来。

这就想起了古希腊时候的一个神话,吴伯凡老师就曾经用它来形容工业社会的那个转变。古希腊神话说,一个人原来是一坨的,后来上帝说没意思,给人牵间制造点好玩的东西吧,叫爱情,对吧?干脆把一人啪劈两半,一半男一半女,从此洒入人间,你们自己找去吧。然后上帝在那儿看,逗乐。

对!工业社会也是把农耕社会的这个消费和生产一体化的场景一剖两半,让你们互相之间寻找,一旦寻找就会有信息成本。这种成本在农耕社会即使也有生产与消费的脱离,但是它相对来说信息成本比较简单。都通常在一个地方。

那怎么办呢?有两个办法。第一,约定个日子,大家赶集,比如每逢五、每逢十就有集,大家去或买和卖,非常好匹配。再比如说,走街串巷叫卖,靠人力嘛,人力搜索自己的客户。你听相声老北京的吆喝,那就是一种人肉搜索方式,因为它的整个交易场景相对来说,局限在一个空间内,而且规模也没有那么大。

可是工业社会那个规模,可就吓死人了。就像我们刚才说的的富士康那食堂,一年15个亿产值,你在门口说我要吃妈妈的红烧肉,上哪儿给你去做?你只能去吃车间味道的红烧肉。你想吃什么《舌尖上的中国》外婆腌的咸鸭蛋、什么爸爸在河塘里捕的鱼啦,这种个性化需求门儿都没有,因为工业社会只能给你提供批量化的标准品。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坐到餐馆里,尤其一些小餐馆,你想喝点什么?对不起,只有酒水单给你列出来的那几样,可乐、雪碧、王某吉、加某宝你只能喝这么点简单的东西。你像我罗胖我也不信中医,我也不怕上火我凭什么喝你加某宝和王某吉呢,对吧?我可能要喝我小时候喝过的米酒,那一定会挨服务员的呲的,对吧,小时候的米酒,那能生产多少?只要没有形成规模化,它也不可能形成标准的供给,所以你就喝不到。那面对这样的分裂,工业社会最终也是想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把所有市场中的消费者都假设为大众。

你看“大众”这个词仅仅到20世纪才出现,所有的消费者,我们假设你们之间没有区别你看大众这个词叫mass,mass在英文当中,有点那个意思,就是形容一坨肥肉“一大坨、一大团”我也不知道你们内部的那个区别?,你们就是那样一个面目模糊的一堆。所以社会学上有一句话:“从来没有什么大众社会,只有生产大众社会的方法。”说白了,工业社会有什么方法?就是我假装没看见呗。我两眼一抹黑,你们虽然之间有区别,我假装你们没区摆在你们面前的就是三个选择,你可能得不到你最想要的,但是你可以从我给你的选择当中,拿到一个最不坏的,我多少也能满足了你的部分需求,要求不要太高。这就是工业社会和消费者对话的基本场景。

当然了,工业社会想出了很多办法,让你觉得很满意,对吧?比如说通过广告、通过中心化传播的媒体,通过电视这样的现代传播手段,给你脑子当中打入一些概念:你就是上火了,你就是怕上火,你就得喝王某吉、你得喝加某宝!你渐渐地觉得我真的怕上火,其实,这是一个传播的结果。

所以渐渐地,我们大众都觉得,哎呀,爱情,爱情就得拥有了三克拉的某品牌的钻石,那才叫有爱情。实际上,我们是接受了传媒的一些暗示甚至是催眠,把我们真正在内心里面的个性化需求固化到一些工业社会可以办得到的产品上面。这是过去100年我们这一代人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泡大的,形成的那些观念和行为习惯。

但是, 我们又得说,但是,工业社会它终于走到了它的暮年。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在一点一点、从一根骨头一根骨头地把工业社会拆掉,它就在往前走,往前走的方式,就是用互联网将特有的那种信息的飞速的匹配,让人和人、人和信息、信息和信息飞速地匹配起来。

但是,匹配来匹配去,在过去十几年互联网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人和人变得交流更加顺利了,我们有QQ、微信,对吧;人和信息的交流也更加顺利了,我们有百度;信息和信息、人和货物之间,也更加容易配对了,因为我们有阿里巴巴、有淘宝。所有这些互联网巨头在虚拟空间里将非实体经济这部分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但是,你发现还有一个鸿沟跨越不过去,就是那些物质生产怎么办?我们在外面跟大家讲互联网概念的时候,经常就会有人提这样的问题:“你们老吹嘘互联网,就是在胡吹滥造,搞来搞去不就是什么订个票啊、泡个妞啊,这事用互联网干比较方便嘛,人类主要的财富是生产大机器,对吧,是造房子,这个才叫财富,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我心里踏实。这些东西怎么互联网化?造个桥,你说怎么互联网化?”

对,这就看到3D打印它的意义所在了。为什么,我们绕这么大一个圈子,说回到3D打印,3D打印是什么?是通过互联网和一系列现代化的材料技术、制造技术,构建出来的人类的最后一道跨越天堑的桥梁,把人、把信息、把财富和实体世界的物质联系起来的方式。

我们 再回过头来看3D打印的本质,3D打印和普通制造根本的区别在哪儿?前面我们讲到,可以省材料,可以做出更复杂的形状,这都不是根本,根本在于它是数据驱动的。

那数据驱动和实体物之间的区别在哪儿?

我们可以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你比如说任何一本书,在原来的工业社会,它都叫出版,出版的方式就是我得先弄个版,所以对出版社来说,出任何一本书,都有一个盈亏平衡点,就是一本书,一定要开印多少册,我才能挣钱,因为制版是要花钱的,那一个版,只有平摊到每一本书上,你印数最多的时候,我才能够挣钱,这个成本要平摊到每一本书上,

那是你发现没有?在办公室里用打印机就没有这个规律每一页纸都不一样,但是因为它是数据驱动的,所以它的成本都一样。在学校的打印店,它都是按每一张纸数量来给你算钱的,从来没有说,,你必须给我印3000册,3000份,我才能给你便宜的价格,从来没有这个规定。这个背后就是3D打印和传统制造的核心区别,它是数据驱动的制造。

这种制造方式带来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是生产资料变得不重要了。在马克思整个的理论框架里,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社会形态。也是我们读中学政治教科书都知道的概念,对吧?生产资料怎么配给,生产力什么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形态。

可是你会发现,在3D打印的前景的照耀下,生产资料变得不重要了。

是,3D打印机你有,我就没必要也买一台了,我远程租借一下可不可以啊?我可能在北京,我要给纽约的一个朋友送一份生日礼物。我在北京,我亲手做了一个数据模型,通过互联网远程指挥一个纽约朋友的3D打印机把它打印出来,然后通过快递公司递到他的府上,不就结束了吗?这个生产资料对我来讲,只是临时租用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的那么一个租借品。

所以从整个人类的生产链条上来看,一个租借品和一个必须拥有才能生产的物品,那重要性可就差了去了,它就不再能够扼住整个财富生产的咽喉了。所以你看,生产资料的重要性变得弱小了。

第二个特点就是人的作用一下子被释放出来。最近有一个例子,我们在节目中讲过几次,罗永浩和他的手机。他现在就生活在一个3D打印时代还没有到来的就是前3D之前的那个工业社会吧,虽然这款手机我的设计、我的概念,当然他还是一个营销大师。这部分他也做的很好,但是对不起,最后折在哪儿?他之所以供货量不足,遭到很多人的围攻,不就是因为没法量产吗?没法量产的原因是什么?工业社会拖住了他的后腿。只要用这种方式生产,如果你的量不足够大,,我就不会给你上生产苹果的那种生产线,我可能给你的工人的素质也不是很好,因为你的量小,我没有效益嘛。所以虽然他也找到了富士康进行代工,但是最后,什么产品合格率不高、残次品过多等问题都扼住了他的咽喉。

你看,这就是工业社会追逐规模化和个性化需求、创意化营销之间的一次激烈冲撞的例子啊。

那我们假设一下,罗永浩他生产这部手机是在一个3D打印时代生产的,那就简单了。他只需要和他的团队完成所有东西的建模,然后至于怎么生产,那还重要吗?那客户在哪儿?客户在长沙,长沙今天需要1万个,在长沙那儿打呗,然后送到那儿去,他完全就不会受到今天这样的制约。所以你看谁将变得非常重要?罗永浩会变得非常重要,相反郭台铭就变得没那么重要。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互联网时代就是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解决给人赋能的问题,让人,每一个个体的,有禀赋、有才能的人,变得更强大的逻辑。所以,3D打印实际上是互联网社会往前滚滚发展的一个逻辑的必要阶段而已。

说到这儿,我们可能把所有理由铺陈了一下,信不信由你,总而言之,按照这个说法,如果3D打印有可能在技术上实现,那它就真的有可能成为压断工业社会脊梁的一根稻草。 但问题来了,3D打印这种技术真的能实现吗?

刚才我们只是在理论上推导出,3D打印技术有可能成为传统工业社会压断他骆驼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工业社会的终结者,因为传统工业社会是有内在矛盾的,有些问题,他有解决方案,但是它的解决方案只是权宜之计。

比如说我们人类穿的服装,谁都知道,每个人的身材不一样,大小尺码也不一样。但是传统工业社会有什么办法?它只好跟你们说:“不要闹,你们都是大众社会,我稍微给你们切分一下好不好呀?从S号一直到XXXL号,你看,大家买自己的尺码就可以了。”但是所有买的人和卖的人都心知肚明,如果我穿一件衣服是从商店买的,固定尺码的,我穿上身以后,那多少还是有点不合适的。如果一个对穿衣要求特别高的人,或者要打造一身我自己的正装西服,怎么办呢?有的时候还免不了要去请那些老裁缝,用量体裁衣的方式给我一个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所以我想,现在传统服装工业的那些大亨们,走过一个老式的裁缝店门口的时候,心中还是有点不好意思的,你看你们,发展了这么多年搞了这么大,但是一个老裁缝店,你居然都不能把他踢出市场。但是大家想一想,在3D打印的场景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个人往那儿一站,扫描一下,得出一组数据,这就是只属于你个人的尺码。根据这个尺码打印或者制造出来的衣服,一定是非常贴合你的身材的。所以,你看3D打印的应用前景多么的光明啊。

但是问题来了,服装这样的东西它只是人类制成品市场当中非常小的一块,还有很多东西,你比如说手机,它内部的机械构造和电子构造都是何其复杂!再比如说桥梁、房屋这些大型物件,再比如说,对质地和结构有特殊要求的一些制成品,你3D打印有用武之地吗?可能就不敢说了吧?你说3D打印是趋势,我们可能都承认,可趋势这个东西是说不清的,因为它有一个时间轴,它到底什么时候能变成现实呢?如果说是1万年,那对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什么意义呢?

那如果说是1万年,那郭台铭说的那话就是对的嘛,对吧?他郭字倒着写,1万年后,这个世界上语言是怎么个情况?都说不清了,郭字这个写法,没准儿都变了,对吧?所以现在人类对3D打印的质疑,关键是对它的一些技术难题有没有可能突破而产生的疑问。主要从我们看到的材料中,主要是集中在三块。

第一块就是它的价格能不能降下来?这一点我倒是比较有信心,因为只要大规模应用起来,一款技术的价格和它的制成品价格,相对来说,将来总会便宜一些。

第二,就是3D打印机的工艺能否改进?这一点我也有信心,因为它可以逐步去改进。但是3D打印的灵魂是它的材料工业,你有些东西你不用特定的东西是打不出来的。你说理论上,它可以打印出一块人的头盖骨(现在确实也有打印出来的)。可是如果材料不过关,用俩月就坏了,那医院就没法进货嘛。

所以,材料工业是受制于上帝赐给这个地球表面的那些资源的,有的时候整整几代人的生命历程当中,一个材料这个技术它都突破不了,这也非常正常。

所以这一块儿,还真的就是靠天收,但是《罗辑思维》是一个理性乐观派,我们对于这个新技术发展,我总得想办法去找出一些解释的角度去告诉你,也许我们应该乐观一点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只给大家讲四个理由。我们为什么这一代人,对三d打印技术为什么应该乐观。

第一个理由,现在因为互联网的存在,人类的技术创新它是一种叫重组式创新,世界各地的创新通过互联网可以发生横向协作。这个观点是从这本书里来的,叫《第二次机器革命》。这本书里讲,创新分两种。一种叫果实性创新,就是上帝让这棵树结了一个果子,那你摘吧!摘完了就没有了。确实啊,很多传统的创新就是这样,有些大的院士可能一辈子也只有一两个技术成果,他的生命也只够得着那么一两个果子,这叫果实式创新,

可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情况下,就真的存在另那种叫重组式创新,两个完全不搭界的创新,因为互联网,火星撞地球,撞在了一起,发现这两个东西搁一块儿,它形成一个新的成果。对吧?前面有一期节目,我们讲过费马大定理,就曾经讲过这个,人类的很多创新都是这样来的。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中心,突然就撞到一起,碰撞出一个新的成果。所以,在互联网的条件下,人类创新的速度会快得多,它背后的机理就是这种重组式创新。

我们对三D打印技术乐观的第二个理由是,人类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趋近一个全新的阶段。过去所有的技术进步,甭管大的、小的,都是由人来推动的,而在未来,有可能技术的新进展是由机器自己来推动的。你想象一个场景,就是上帝造人,他不需要造出所有的人,只需要造出亚当,夏娃,让你们互相吸引,然后谈恋爱,然后生娃,娃又可以生娃,后面的事上帝就不管了。

那人类造机器,可不可以按照这个模式照搬一次?就是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机器,还可以生产出能生产机器的机器。你想象一下,未来有一个场景,我们向火星发射了这么一台可以生产机器的机器,它到火星着陆之后,自动开始挖矿,建造自己的钢铁厂,开始冶炼,生产出各种各样的金属配件,重新构架机器。这些机器自己又可以生产机器,然后很迅速就把火星的表面布满,采撷它的资源。这些机器自己又生产出宇宙飞船,把火星的资源发射回地球。如果有这么一天,今天所有的环保主义都不要干了,因为人类的资源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是不是会出现这么一天呢?我不知道,但至少在逻辑上它是成立的,而现实的实践上有人在尝试。就拿3D打印领域来讲,有这么一个美国教授,他就搞了一个项目,叫Reprap,就是一个全球的协作,他们就在试图生产一种可以生产出3D打印机的打印机。这样技术我也不懂,其间已经发生了几次迭代,第一代机器叫达尔文,第二代机器叫孟德尔,第三代机器叫赫胥黎,啊,你听这个词儿,都是以生物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背后的深意在哪儿?就是说,机器未来有可能是生物,有可能是亚当、夏娃,有可能自己下崽,不用人类操心。

我们讲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在未来3D打印的应用场景下,有可能我们设计出一台飞机的发动机。是怎么设计?过去我们得这样,因为飞机的发动机特别复杂,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参数,所以人类设计出来,得制造好多个样品,然后拿到不同的环境里去试,最后试出一个最好的样品改进,当然就很慢。但是在3D打印和计算机系统接驳的情况下,他这个环境就可以模拟现实的各种环境。它可以设计出一大堆参数,然后用一种算法,叫“遗传算法”或者叫“进化算法”进行运算。这些参数可以在计算空间里面模拟出无数台飞机的发动机,然后给它叠加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风暴,大规模的恶劣天气,等,让它自己像生物界演化那样去求生存。有的不行了,就被淘汰掉,剩下来的然后再相互之间杂交,相互之间各自选取对方身上的优势,再生产出下一代,一直在算法当中进行演化。

那这些事情如果一旦发生,那什么事情就会发生?叫作物质编程。就是将来你只需要告诉一台计算机,你需要什么东西,它自己就能按照那些极其复杂的参数,在电脑空间里给你运算出一个最佳结果,然后接驳到3D打印机上,直接给你打印出来。

所以机器生机器,用生物学的模式重构机器,这也是我们对3D打印乐观的一个理由。

那对三D打印技术乐观的第三个理是,人类现在什么技术发展得最快?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有可能抄了原来所有技术的老底。

你看人类历史上经常会发生这种事。原来我们为某件事情头疼,就会老想着解决这件事,所有的技术手段都会堆叠到一个技术领域。比如说石油,石油马上要用光了,怎么办?加强采井技术,各种各样井下技术都往这儿想。

可是,也许真正的解决方案并不在这儿。瞎跑了,电动车一发明出来,一边去吧,石油技术也许就该埋地下了。该埋地下就埋地下,对吧?所以,有可能通过他山之石,另外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另外的路径的开辟来替代原来的老问题。信息技术有没有可能把制造业技术整体替代掉呢?有可能的。

大家可能听过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就是让人的加工物质的能力进入到分子级的水平。如果真到了分子级的水平,请问还有什么制造业可言?只要是一个纳米级的制造平台,这个平台上既可以生产汽车,也可以生产电脑;也可以生产一个水杯,也可以生产一匹花布。所有东西在分子级重组的时候,可能能源问题、物质材料问题全部都解决了。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其实我也不太懂啦。

纳米技术是21世纪人类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研方向。纳米技术如果成熟了,我们从某种角度上讲它其实就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把其他技术的难题从另外一个侧面给解决掉了。这也是我们乐观的一个理由。

最后一个理由,第四个理由就是20世纪的历史反复告诉我们,一个技术一旦开始奔跑起来,它往往会进入一种叫“指数级”的爆炸性增长型。以前的节目里,我们也讲过什么荷塘效应下半盘棋效应,都是这样,一旦进入指数级,你会发现它的发展过程是让人无法想象的。

比如说人类基因组,刚开始,我天,那么庞大的运算量,好像要解决这个问题,要花好几百年。但是很快就解决了,整个一张人的基因图谱就被画出来了。为什么?因为全球化的大协作,指数型增长的能力。有一本书叫《奇点临近》,它的作者库兹韦尔就曾经讲了一个道理,说如果你出门走30步,如果,一步是一米,那你走30步就是30米。但如果第1步是1米,第2步是两米,第3步是4米,这样老翻着倍地走,走30步什么结果? 到第30步的时候,你已经在10亿米开外,也就是说已经绕地球转26圈了。

所以,指数级增长是一个特别可怕的增长,那么人类现在不停的各个领域的技术突破都堆叠在一块儿的时候,就极容易触发这种指数级增长。

当然,在3D打印领域,指数级增长这个天灵盖能不能被打开,我们也不知道,但至少我们知道,库兹韦尔这个人就这本书的作者,他正在干一件事。他现在岁数已经不小了,他每天要吃据说是230多种药为啥呢?因为他自己有一个信心,他认为到2027年的时候,计算机的智慧水平将超越人类;而到2045年前后,整个人类技术会迎来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奇点。到那之后,人类基本上就可以退出创新领域了,我们再创新,可能就是写写歌、跳跳舞、做做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创新,剩下的事交给机器来就可以了。

他为什么要吃那么多药呢,因为他认为,人类很可能在50年内就创造出让人长生不老的技术,所以他得多吃药,争取活到50岁,我算算我得活到九十,我得活的90,就也许能赶上这波。

当然了,这只是个别人对未来的想象,而且他的这个想象正在被很多人接受。在美国,有奇点大学,也有奇点派,他们正在成为一个学术流派,他们用这样乐观的眼光来看待未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参考一下呢?

我们还得说一句,所有对于未来的判断,如果它说得铁板钉钉,一定不靠谱。人在未来面前,还是要保持一种谦卑之心的,所以一边听听库兹韦尔,一边听听郭台铭,也都没有错啦。

人类亲自养育了技术这个儿子,可是生下这个儿子之后,却让人类妈妈好为难,因为你发现,根本控制不了他的成长方向。即使是速度这么简单的事,你都预测不了,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似乎都有可能是错的。就像我们小时候读《小灵通漫游世界》,说2000年的时候,全北京上空跑的都是宇宙飞船了,没有汽车了。现在都2014年了,宇宙飞船在哪儿呢?这就是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轻佻的乐观态度。

但是你会发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对未来技术做悲观估计的,或者不说悲观了,按部就班预测、画个曲线往未来去倒的,往往都破产了,因为现实的发展远远超越了当时人的想象。

当然,技术——人类的这个儿子的发展,最重要的还不是悲观和乐观这个维度,而是它一旦实现之后,它引发的社会后果,是刚开始我们完全没法想象的。举个例子,当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最开始他设计这个东西是为了啥?为了把自己的声音留下来。他在商业销售的时候,打的是这个卖点:让老人留下声音,做遗嘱用,让子孙后代知道爷爷和爷爷的爷爷说话是什么声音,对吧。结果,这玩意儿一上市之后,全世界人民都拿它来娱乐,听音乐,据说爱迪生他老人家认为这个产品用于娱乐这样的目的,搞得很不严肃,老人家很生气。但是没办法,这个蛋你下完了,蛋孵小鸡,然后它的生物性的成长过程,它的逻辑链条的展开,跟你这个妈妈,跟你这个母鸡,完全没有关系。这才是技术和人类之间真正的一个摩擦点。

我们回到3D打印的话题。你会发现,不管是对3D打印的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我们今天都应该做好一个心理准备,就是万一它实现了呢?实现之后引发的整个社会后果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不应该提前做一些判断吗?至少我个人对这个判断,我是谨慎的、悲观的,我认为人类整个的政治、文化、法律的全套体系,都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如果它真像库兹韦尔讲的,来得那么快,我们会不会面对一次劫难?也未可知。

给大家举个例子,美国有一个网站叫Defense Distributed,就是防御设施的一个网站,这个网站的主人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个大二学生,办的,你听听看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人物,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草根,就在这个网站上,居然你可以下载到3D打印枪支的文件和数据包。

哎呀,这个东西就很麻烦啊。任何一个普通人,用普通的3D打印机,用普通的材料就可以打印枪支,你自己想想会产生什么后果?

第一个后果是,3D打印可以任意变形。也许他打印出来一把面包状的枪,也许是一把鱼竿式的枪,它的应用场景就会变得非常复杂,防不胜防。万一这玩意儿落到恐怖分子手里怎么办?

第二,它的很多材质都是塑料,据说一款枪支,除了撞子弹的撞针是金属的,剩下全是塑料的。说白了,你完全可以在兜里装上这么一根撞针,然后在其他行李里搁上一把3D打印的塑料枪,就可以在机场蒙混过关,就可以把这杆枪带上飞机啊。事实上,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英国的两名记者就做了一个实验,从伦敦火车站上车,兜里带上这个3D打印出来的枪,通过了伦敦火车站的安检,上了“欧洲之星”火车。然后,他们在火车上把东西拿出来,当着全车厢所有人的面,把它拼装完成成一把枪,然后带着这把枪若无其事地在车厢里走过。一看没人搭理他们,这哥儿俩还急了,干脆把枪拿出来,当着全车厢人的面儿合影、作秀、摆pose、拍照片,还是没人有反应。结果带着这把枪到巴黎之后,下火车站,又通过了巴黎警方的安检,来到了巴黎,还是没有人有反应。这两个记者就是沿途说“发现我吧发现我吧,我带枪了,我是恐怖分子!”就是没人搭理他们,因为3D打印的枪支就是这样具有伪装性。

第三点更可怕。大家想想,这个网站其实一度被美国政府封过,人家才不封网站呢,他就是强行要求你把这玩意儿下架。说这东西还得了,因为你会发现,政府也很为难,这到底是适用《枪支管理法案》,还是适用《信息管制法案》呢?说不清楚,人家就是上传了一个3D打印的数据包。所以到底是枪支管理还是信息管理,说不清楚。但是不管怎么样,美国政府后来还是觉得你还是下架吧,所以它上传两天后,就被强制删除。这个网站的刚才我说了德克萨斯大学那个大二的学生叫威尔逊,他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说的真是气死人,他说,哎呀下了就下了吧,这也不是什么投降,无所谓,这东西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在一般的图书馆到处都可以查到,大家自己去查吧。

这句话说得好吓人啊,意味着政府原先控制像3D打印枪支这种事的所有手段都是失效的。过去你传播危险信息,我可以从你这儿掐断,现在你会发现在互联网时代,这些信息到处都是。我们假设有一个恐怖分子,我们不知道他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他听到了这番话,第二天就钻进了图书馆查找。几天之后,他揣着一个像面包的东西走出来的时候,你不觉得毛骨悚然吗?

对,虽然我们说3D打印或者互联网技术的未来很美好,给每一个人赋权、赋能,整个世界资源的体系将会重构,个人可以获得更大的权利和资源。可是人有复杂性,假设他是恐怖分子呢?假设他极端仇恨社会呢?假设这个东西到了他手里,你知道引发的社会后果是什么吗?我们还不说这个后果有多严重,更重要的是人类现在没有办法去制约住这个后果,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我们再来说一点,大家都知道,近30年来,我们是靠着制造业在国际间梯次转移,最后来到了中国,把中国变成了世界的制造之国。但是如果3D打印真的实现了,中国“制造王国”这样的美名和地位,还能保持得住吗?

2010年的时候,奥巴马上台讲了一句话,说美国要重振制造业,甚至还要拨款、造法案等。

在我看来,如果在3D打印技术的坐标下,那也叫扯淡。工业将来在3D打印下,它会变成一个遍布全球的零星式分布,甚至织造在哪里,这个地域空间的限制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重要吗?重要的是那些能够设计数据包、数据模型的那些大脑在哪儿。

假设他们现在在旧金山,你美国人有什么信心说他会一直在旧金山?依我说没准儿将来就在马尔代夫呢。没准儿马尔代夫政府说,所有度假村免费你来玩儿吧只要你会玩3D打印,没准儿未来世界的创造中心就在马尔代夫的海滩上,也未可知。

也有可能,未来的国家主权,因为它控制不住人,变成一些民间组织,就像我们刚才讲的reaprap那个组织,它就是一个全世界分布的组织。也许这样组织的权利和资源,远远超过一个主权国家,因为3D打印时代、互联网时代,权利在个人手里。

你只要接受这个前提,你真的可以推导出这样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结论,而所有这些结论都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乃至每一个美国人,你现在看到的世界,你根据现在看到的世界推演出来的未来世界,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可能全是错的。未来世界什么样?因为3D打印已经变得面目模糊。

今天我们讲的是3D打印机,实际上我想说的是,一个人面对那些已经呈现出光辉前景的技术创新,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很多人往往是在两极之间摇摆,要么绝对乐观,对未来某个时间点会出现的某个确定性的结果,做赌徒式的下注;要么就是完全的悲观态度,甚至是保守式的排斥。悲观者认为:我原来的世界很美好,我原来的被窝很暖和,新的东西你不要来,我原来的世界牢不可破,你对我毫无作用。

我们主张的态度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在趋势中。你看前面这两种极端的态度,可能都对,也可能都错。你可能欣喜若狂,也可能非常失望和沮丧,但是,如果你能秉持一种活在趋势中的态度,那你生命中的每一个点都可能获得惊喜。面对这些创新,我们用一种欢乐的姿态,用一种匍匐的身姿跟在它身后,体察它的每一点每一毫的进步,这本身就是快乐的所在。更何况,趋势这个东西非常严酷,有的时候它会造福于你,有的时候会扑入你的生命中,给你造成各种各样的阻碍和劫难。但不管怎么样,你只能享受,你无法拒绝,这就叫活在趋势中。

在今天节目的最后,我在市场上找到一本书,叫《3D打印:从全面了解到亲手制作》,它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的杨振贤先生。这本书里有如何亲手做一款3D打印机的全面指引,如果你有兴趣,那你真的可以亲手制作一台。如果你做成了,我们愿意用《罗辑思维》的资源帮你展示你的3d打印机,因为我们知道,你就是那个活在趋势中的人。

罗辑思维:和你赛跑的不是人 30

欢迎各位来到罗辑思维,很多朋友都在打听说你们罗辑思维有点谱没有啊,一会儿谈东一会儿谈西,有点选题上的定位和规律没有啊今儿明告诉大家,我们确保没规律,罗辑思维要是有什么定位的话,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一个人说。

其他的我们就给你们大伙儿捉迷藏,确保你摸不着脉。前面三周我们说的都是中国近代史的话题,这一周我们说点现实的话题。

这一代人可能会面对空前惨烈的失业的情况,前不久我们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今年大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不足30%,哎呀,这可热闹了,这舆论。

大家的分析什么原因啊,有人说经济不景气,有人说产业结构不合理,有人说这个社会太不公平,还有人说这是中国教育实在是太槽糕等等,这些分析也都有道理,但是直到我看到了一本书叫《与机器赛跑》看完之后,我才觉得,可能实际的情况不像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

在我们这样的短短的一生当中,不仅要受到周边的一些环境的影响,也许人类发展的一下底层趋势也在推动我们人生的一些命运的变革和转折,这些转折有可能是好的,有可能也是空前的槽糕的。

比如说失业,我们在谈论中国大学生事业的时候,忘了这是一个遍及全球的现象,这不是一个中国现象。比如说美国吧,刚刚过去的5月份,整个外界都在估计,奥巴马新任期刚开始,应该就业岗位的创造应该很多,所以外界估计应该是创造5月份17万人或者17.9万人,最乐观的。

实际上,材料已公布,一翻两瞪眼,傻了,13.5万人,13.5万人什么概念呢就是连美国当月的平均新增人口都没有赶上,就是新增加的人口,你都没有创造出足够的就业岗位来满足他,那么我们都知道,2008年有一轮金融海啸。

消失了大量就业岗位,现在美国人在拼命的追,想把这些就业岗位补回来,一共1200万人,1200万人是什么概念呢,不是说1200万没有工作啊,石油意愿工作的人当中,有1200万人没有工作。

即使不是现在这么低的数字,一个月只能新创造比如13万人,12万人,甚至比这更低,即使在这个基础上翻倍,20万人以上,那么这个缺口要到2023年才能补上,而目前看没有任何人有任何理由去相信这个缺口会被补上。

这就是美国的情况。欧洲呢,就更槽糕了,这两年大家那个耳朵都快磨出茧子了,欧洲欧债危机,一季度,法国,西班牙失业率又达到新高。

西班牙是最惨的,希艾娜在失业率已经直逼30%了,这还是全国人口的情况,如果你要看年轻人口也就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失业率可以达到50%以上,你到西班牙去看,满大街年轻人只要是25岁,你看着是一张娃娃脸的人,基本上都没工作。

西班牙全国人口1700万,其中有200万人,整个家庭没有一个人有工作,就完全断绝生计来源。大家说,你别说这儿多数字了,经济学家就唠叨叨这点事了,今天我们要说的恰恰不是经济学的事。

因为就在我刚才提到的那本书里,《与机器赛跑》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这不是一次通常的失业,这是一次可能一代人的命运都要带来巨大转折的一次空前的人类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危机,对现在这种的经济情况,有两种判断,第一种判断呢,是一种普遍的判断,这就是经济周期带来的,有好就有坏,有升就有降。

当然,看的深一点的人会说,这是人类一个很深层的原因,因为人类发明互联网然后我们一直处在于一个技术爬坡的一个阶段,那么这个技术呢,所有的结出的果子我们今天摘一个,明天摘一个,摘到现在少了,甚至是变成晓得了,然后剩下的都是酸的果子了。

我们现在处于技术能够给这一代人带来的繁荣处于末端,所以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大萧条时代,这是一种感觉上,哎呀好深刻的一种观点,按照我们书里,今天介绍的这本书,《与机器赛跑》的观点恰恰相反。

它说 根本不是什么技术带来的繁荣和增长停顿的结果,恰恰相反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结果,什么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人类整个的这个房间里突然闯进了一头大象,这头大象横冲直撞把这个瓷器店里原来所有的坛坛罐罐打的稀里哗啦,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情况。

那这头大象是什么,这头大象就是互联网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他们像一头大象闯进了瓷器店把原来的那些坛坛罐罐全部打翻,我们很多人原来赖以生存糊口的纳西恩啊写工作突然一下蒸发了,消失了,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现在面对的情况。

很多人对于互联网这种技术其实还在掉以轻心,比如说我们传播学界,传媒学界很多人都在说;”哎呀不要动不动就讲什么老媒体要死,对吧,你们干新媒体的恶人不要老说你们老东家的坏话。”我们说传统电视有危机,传统电视要死,那个真的是叫捶胸顿足的在说,因为我们真的是亲眼看到,我不是在预言,我是在把我们看到的东西跟大家讲。

当然很多传播学的教授会反驳,说你看当年电视发明的时候,很多人都说电影要死,你看电影死了吗,电视发明的时候,很多人说广播要死,广播死了吗,不是没死吗,不是活到今天,还硬朗着吗,你们凭什么做出这么草率的判断,要知道这一轮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新技术,这一轮是底层技术革新。

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根本就不是什么新媒体,互联网是母媒体,所有的原来的媒体样式要重新换一个地基,在上面重新运行啊,所以说这一轮传统媒体遇到的危机,我们只能用一个中国人才能听得懂的词,才能描述它,叫强制拆迁异地重建(这句话罗胖讲了很多次了)。

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传统媒体你必须把自己的每一根血管,每一颗血肉在互联网这个基础上重新搭建起来获得新生。说一说传统媒体的,我们不管用的是消失也好,转型也好,灭亡也好。不管用什么词最终描述的都是同一个现象,你如果不去应对互联网这个全新的技术,那就是死无丧身之地。

当然今天我们讲的主要不是传媒。我们仍然回到整个经济的产业大势来看,人们对于互联网长期以来有一种低估的姿态,觉得互联网就是玩闹嘛,你看小孩网吧,玩游戏,发QQ,微信,这不就是玩儿闹吗,对产业能有那么多的影响力吗。

没错,我们今天就从失业这一个角度去看互联网到底在对我们干什么,将要对我们干什么。话说2004年有两个经济学家,他们当时也意识到说这个互联网,这个计算机对人类的就业可能会要带来一次大冲击。

所以既然趁这个冲击没有来的时候,我们先排排座吧,我们看看哪些产业会被冲击,那些产业相对安全的,他们觉得这个简单劳动可能够呛,比如说这个写代码,大规模的运算,你所有干这些事的人可能够呛,所以这是名单的这一部分危险的。

而安全的他们认为什么,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驾驶,开车这个事,开玩笑的,一个人他在开车的时候眼观八方,耳听六路那接受的信息,处理的信息那是海量的。

所以开车这种事情互联网暂时搞不动我们的,我们不知道2004年经济学家们在说的暂时是多长久,反正我们知道,六年之后,2010年纽约时报就报出来了,谷歌在他的官网上就开始宣布,他们研发了在技术上已经成功的实现了自动驾驶汽车。

这个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几个州已经跑了十几万英里了,而且过程中无一起交通事故,当然有一起世人开着车撞了它(看来技术还是有些瑕疵,能躲闪一切危险才是好车吗),那就证明这个东西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了,你说原来人,我们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要处理海量信息,人家做到了。

不就是逆流而上吗,跟你干嘛,死磕嘛。在汽车上装上各种传感器增加运算速度,每秒20次探听周围所有移动物体的状态,然后反馈到电脑的中枢,然后控制车体的运行。这就是计算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各种各样的技术能力进步的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从预言不可能到实现,六年。

2004年就在经济学家们做出这样的,一个判断的同时,在美国还搞了一个叫无人驾驶汽车拉力赛,一共150英里进程。然后好多人用自己设计的无人家是汽车的那一套软件把汽车送去参赛,结果得大奖的汽车只走了八英里,这是得大奖的,第一名。

胜出的汽车只走了八英里,而且还用了好几个小时,剩下的车不是碰的歪七扭八就是压根没有走完,所以当时人们长出了一口气,哦,原来人类在驾驶汽车这方面的能力电脑是无法替代的,但是怎么样,仅仅六年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快得让人始料未及。但事儿就这么完了吗,没完,当无人驾驶汽车真的实现之后。我们可以判断一下,它对人类的就业会有什么影响。

你一想,哎呀这个司机可能要失业没错判断正确,还有呢(交警跟交通部门吧要么消失要么就归信息部管辖吧)我曾经问过一些企业家朋友,我说给你们出一个题目,假设无人驾驶汽车在中国普及,那你说会对整个汽车产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大家都说,无人驾驶汽车,这就意味着我没有驾照,我不会开车,我也可以买汽车啊,所以汽车的销量会上涨。

我说,我的判断可能跟你们真的是相反,汽车的销量不仅不会上涨,而且汽车作为一个大类的耐用的高价的消费品也许会彻底推出消费品的清单,当然你像什么玛莎拉蒂,迈巴赫这种有收藏价值的奢侈品类的汽车不在内,就是给普通老百姓代步的那种汽车,也许会退出消费品的清单。

此话怎讲?你想想一下,假设现在满大街都是无人驾驶汽车,我们可以靠互联网来订,你到哪儿来接我,把握送到哪儿,我在智能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几点几分我要一辆车,到哪儿接我,然后通过地图给我送到哪儿,然后我下车,你就可以去承接下一个客人了。

所以无人驾驶汽车很可能不是增加了汽车的拥有,而是让汽车进入一种共享经济的状态,让它变成一种公用的出租品(现在好像还在禁止打车软件,没收罗胖子的智能机跟APP,在某些地区哦)。

假设我的这个推论是对的,假设,那结果会是什么呢,结果就是现在的汽车产业里面有半壁江山,哪半壁就是所有一个汽车公司里面搞销售的,搞品牌的,搞市场的,搞什么客户俱乐部的,下到所有的营销渠道,4S店围绕汽车的其他产业,汽配,维修,保险,我老天,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产业群落啊,如果按照我的推测,将会在无人驾驶汽车普及之后整体消失掉。

那个自动驾驶汽车就是这样啊,每天你订送你上班之后,人家走了,接着到别的地方去,你上班比如所有歌东西忘带了,你老婆正好还在家,再订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让你老婆下楼把东西搁车里,车到你公司你下楼取一趟,然后车再跑它的,如果车有问题,车自己回修理厂可能是在一个密闭的地下防空洞里,谁也不知道,也不需要占用街边的店面等等,它就自己可以去修了。

那你说整个对就业的消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巨大的冲击,我们一味互联网的浪潮,对就业的冲击是随风潜入夜的,润物细无声的,相对来说比较温柔的一刀,但是现在看来,可能是惊艳的一枪,直接要把这个社会扎出一个血窟窿。

所以很可能仅仅在六年之前七年之前,我们绝对低估了互联网,而且从现开始,我们仍然可能低估了互联网,互联网现在它发动了一些技术,在很多领域,比如说刚才的无人驾驶汽车,再比如说翻译,再比如说大量的医学技术资料的处理等等,法律文书的处理。这个方面,计算机正在呈现出,显现出越来越强悍的对人工的这种替代能力。

说到这儿,各位可能会想,哎呀,这个进程如果朕要这样发展很可怕,它能不能被遏制呢,有这么一句话西方的谚语说:如果马能投票的话汽车就不会诞生。

因为马要捍卫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汽车诞生之前,光英国有200多万匹马,如果马都能投票,汽车就把它废止掉不就完了吗。

这个想法可以有,而且每个时代都会有,但是很可惜,这种想法永远不会得逞,马现在哪儿去了,不是没了吗,整个英国现在马可能已经成了旅游品或者是成了宠物,再像汽车发明之前,遍地都是马,一个城市有几十万匹马车,这样的社会景象彻底的消失掉了。

马会投票又如何,我还记得有个经济学家,法国19世纪的一个经济学家叫巴斯夏,这个人以幽默著称,有一次从巴黎到马德里修了一条铁路,波尔多这个地方的议员就跟中央政府反映,说你看你一修这个铁路,我们当地的搬运工人都没饭吃了,我们法国经济不就完蛋了吗?

说我提议咱们这个铁路别一次性修到底,咱们在波尔多,就是现在长出产葡萄酒那个地方,咱们断一下,这断一下多好呢,你看。这样我们所有的运输工人都有饭吃,我们当地的经济就能繁荣起来了,对吧。

巴斯夏听到这个建议之后说:你这个想法太保守了,断一下那过瘾呢,那就沿途都断好了,这个铁路修到一个镇就断一下,什么奥尔良等等,沿路就断下去,看来铁路不是个好东西,铁路剥夺了大家的就业机会导致经济倒退,巴斯夏向来就喜欢用这种反讽的口吻来陈述,他的经济学观点,对啊,很可笑啊。

所以法国当时在推出一些比如说外国的东西太有竞争力了我们得加关税得阻止外国进口阿(现在世界各国还是不遗余力的通过关税来控制本国的经济竞争力),进口好的东西来抢走我们法国人的工作。

巴斯夏说:对啊,我太赞成了,咱们这样,咱们把法国所有的好斧头,大斧头全部都扔了,我们改成这个小斧头,最好都不磨是钝的,让人去砍树,这样呢原来一个人一天可以砍掉的树,现在的三个人用三天砍掉这棵树,你看劳动增多了嘛财富就增多了嘛,他就老用这种方法跟你逗着闷子。

但是实际上这种逗闷子很幽默的背后你也能看到人类非常苦涩的一种在近代化过程中要品尝的滋味那就是随着我们的聪明才子我们发明越来越多的技术而这些技术在它生根发芽长大之后的第一瞬就要反扑过来对人类狠狠地咬上一口,把你们原来赖以存活的那些工作抢走。

所以在这个世界初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他就讲过一句话,他说有一个词现在还不太著名但是未来你会越来越多的听到这个词叫技术性失业,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用聪明才智发明的这些技术结果反过来会导致我们的失业(这也是中国很多企业不愿意购置先进的设备,为了防止更多的人失业啊,)这是一个未来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壮大的趋势。

听着一百多年前凯恩斯讲的这句话,我们再想想现在我们自己从瓶子里放出了互联网这个比以前所有的技术都要强悍无数倍的新的魔鬼,我们的全球性的年轻人的失业,你不觉得这是真正的一个恐怖故事的开始而已吗。

可能有人会问,你怎么把技术进步的前景,描述得如此一团漆黑呢,难道技术进步,不是人类经济繁荣的一个最底层的因素吗,没错,其实人类恰恰经常犯一个相反的错误,老是低估技术的作用。

比如说1992年克林顿政府召集一帮经济学家来讨论经济问题的时候,大家其实在那份报告里一个字都没有提互联网,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人类经常在固有的格局和资源里面想经济发展问题。

所以我们老是忧心忡忡,可是人类一次又一次地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打破来现在的既有的资源格局,让资源重新呈现它的版图,然后实现经济的繁荣。所以技术肯定会带来繁荣,这个不用讨论,但是技术会带来灾难性的失业跟经济的悲剧这两个结论之间不冲突不矛盾吗?不矛盾。

因为我们通常习惯于平均数或者总量来衡量经济的发展,可是社会的稳定个人的幸福,有的时候总量或者说平均数这个概念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这个时候说明问题的其实是中位数这个概念,这个词中国人不太熟悉买。

什么叫中位数?比如说我们一屋五个人,有有钱的,有没钱的,平均数呢是把大家所有的财富加一块儿除以五买这个叫平均数,而中位数呢,则是指我们这五个人当中,谁正好他的财富状况处于中间,比他富有和比他穷的人正好都相等得多,这个人的财富水平我么我们称之为中位数,那它跟平均数这俩这两种测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呢?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五个人正在屋里喝酒突然一推门,马云进来了,他是巨富。他以进来之后,如果你算这和屋子里的平均财富,突然暴增,可是对我们原来这五个人有什么意义啊,我们该怎么穷还是怎么穷,马云又不会摊桌子把他的钱给我们分掉。

所以虽然平均数增加了,但这个屋子里的中位数水平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对啊,所以经济发展是一个总量和平均的概念,而社会财富分布则是一个中位数的概念,这就造成了我们刚才说的那一堆矛盾。

美国经济在互联网和其他的新技术的推动下,过去十几年间暴增了几万亿美金,可是美国人家庭的平均中位数的这个收入水平在过去的十年是不升反降的,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前面分析的原因,因为机器冲进来替代了我们大量的工作。比方说吧,我们现在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公司,是,它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是它不招人啊。

Facebook 著名的大公司吧,现在互联网最炙手可热的公司吧,员工几千人,Twitter 就是美国的微博 几百人 著名的维基百科 我看到的数字是57个人 里面还有好多是律师。几十个人啊 一个蜚声全世界的大公司,就这么点就业情况。

我们再说苹果,苹果2012年的时候,市值全国最高多少人? 美国本土四点几万人 加上全球 六万人。而1960年的时候,美国当时最大的公司是通用汽车,通用汽车在美国本土多少人60万人,换句话说,即使公司规模一样大,现在的公司利用新技术只需要原来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员工就可以创造出那么大的一个企业组织。

那好了原来那些人去哪里呢,但他们失业之后,我们人类又没有为这种新技术闯入之后的社会结构去创造全新的就业岗位,让这些被挤出的人有饭吃,那社会的动荡吗,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不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事情吗?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过这种场景,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原来产业部门里面的就业人口被大量的挤出。

比方说1800年美国,90%的美国人都是老农民,可是到了1900年的时候,美国人只有41%的人在田间刨生活(我们好似也是这样,打工的越来越多,在家种地的越来愈少,公司解散,科学种田,我们哪里去),到了今天又100多年过去了,美国只有不到2%的农业就业人口,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下降。

也就是说200年的时间全美国人口都从农业这个部门被挤出可是要知道,在前几轮的技术,对人的就业岗位的替代当中 我们有时间啊,农业是用了200年才把人挤光的,可这一次会不一样,为什么?

因为互联网这个技术太狠了,它挤出就业人口的速度也许会超出我们想象,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效应,这个效应在我们的这本书里 《与机器赛跑》这本书里称之为下半盘效应,什么意思呢。

不知道各位小时候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故事,说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发明国际象棋,一个棋盘64个格,然后国王就很高兴说,赏,你就说吧,你要什么好东西,我赏给你。这个发明家说,我一个小平头老百姓我能要什么呢,这样吧,我要的不多,在第一个格里你给我一粒米,第二个格给,我翻倍 两厘米 就依次翻倍 这样64个格给我装满。

我就那这么点儿米回家就行了,国王说这还不好办吗,这能有多少米啊,来赏放 ,刚开始一格 两格 没多少,可是到了半盘的时候,国王觉得不对劲了,因为每次都是一倍,每次都是一倍,而一倍一倍的增长,她就突然发现,当进入到下半盘的时候即使把全宇宙所有当时的粮食都给这个人都不够。(这个故事我听过中文版的),这就是翻倍的力量,翻倍的厉害。

当然这个下半盘效应其实还有一个名词叫荷塘效应,荷塘效应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看这个夏天的荷塘 荷叶铺满这个荷塘,但是你会发现 它在铺满的前一天它才铺一半,再前一天才四分之一,因为荷叶铺满荷塘也是成倍的增长 也就是说仅仅在三四天前你还没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三四天一眨眼的功夫 它已经满了,这就是翻倍的厉害。而现在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它恰恰就是一个翻倍的技术。

这就要讲到1965年,著名的因特尔公司的摩尔先生提出来摩尔定律,当时他讲现在这个计算机主频的计算速度,每隔十二个月要翻一倍,后来这个数字被定义成18个月,但问题是它不只是计算速度翻一倍,你会发现整个这个IT领域 所有的技术指标都在用这个速度再翻倍 就在过去几十年里整个IT系统改进的倍数应该不是几十倍 几百倍是几千万倍的改进,这也就是10年到20年时间发生的事情。

而且这个速度还在加速,所以也许过去要用200年的时间用几代人的命运去承担的一场失业,然后再重新找到工作的这样的一个艰难的历程,我们要用一代人的生命全部把它承担起来,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悲惨的命运失业的命运也许就浸在眼前了。

罗小胖推荐书目 《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 著 讲经济学理论与行文的机智,雄辩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阅读他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种愉悦。

关于《与机器赛跑》,这本书其中的观点我们也就介绍到这儿了,这本书的作者也很有意思,他说原来我没想写这么一本书,我想写的是对互联网新技术的讴歌,毫无保留的赞美,但是写的过程当中越搜集资料越觉得可怕,因为很可能这一次巨大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是扔了的巨大的灾难。

没错这种迷茫感正在笼罩着全球,不仅是中国的年轻人,美国欧洲都一样,年轻人都觉得迷茫,不如说占领华尔街这个运动,这个运动有两个特殊的地方。

第一没有人组织,因为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不需要谁是个头,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他们就说去啊,好啊 ,去啊,然后就到华尔街扎帐篷 在那儿抗议,对 互联网组织起来的。

第二 这个运动没有具体的指责的方向,你说你抗议谁吧, 是 抗议华尔街 华尔街是谁 他们在指责那些老板吃的脑满肠肥,可是他们也知道,这些人实在合法的架构加下来做着合法正当的生意啊。你说谁的钱不应该挣吧 指不出来,你说你抗议什么吧, 不知道。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现在社会极大的不公平(天朝尤甚),经济学家到广场上演讲 1%的人占据了99%的财富,有待如何 请问 怎么改变。

没有人拿得出方案,对啊,这一轮危机,尤其是在失业这个领域造就的危机和此前的危机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一些解决方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传统解决方案无非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一般都是宏观微观解决方式啊),宏观角度解决呢?

说你们富人太有钱了 ,你别那么心黑了 别那么贪婪了,拿出一部分给穷人,可以啊,这是过去解决社会不平等,用社会再分配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通常的方案,(不知道那些美国佬干嘛还那么愿意慈善,不懂得经济学,啊)但是这一轮会有用吗?

且不说那些富人愿不愿意拿得出来,就算他们愿意拿得出来 ,要知道整个社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很有钱 很有成就感,他们是社会明星,他们为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享受一切这个时代可能给他的桂冠很荣誉,(我在这里的感受就把那些富人当作美国佬吧,实在切换不到我们天朝的大亨们)。

另一部分人呢 假如失业大军 谈不上穷愁潦倒,因为富人可以保障他们吃喝不愁,甚至还有很漂亮的廉租房屋住,但是又待如何,我是一个Loser,我是一个失败者,我整天无所事事,我的人生毫无价值可言,我的前景一片灰败那你觉得即使是这种财富的再分配能够解决这种社会心里的不平衡问题吗?

要知道 很多时候差距或者说不满或者说幸福感的缺乏 ,并不是由于绝对状况无法容忍,往往是相对对比出来的,隔壁家小亮如何如何 你看人家小红如何如何,我现在这样 受不了(我的技能就是彻底不去想,或者自己安慰自己,现在好不一定将来好,将来好不一定永远好)。

所以美国总统罗斯福早就讲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国家不管多么富裕,人力资本都经不起浪费,什么叫浪费 就是失业 因为失业导致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一种军心涣散,一种非常灰败的社会氛围而这种分为恰恰酝酿大规模社会危机的源头,所以说仅仅从富人那里掏出钱来给穷人,他们无所事事的生活仍然会造就社会潜在,谁也不知道会爆发成多大的一个危机,这是一点。

第二点 传统的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 我们每个人往高处爬啊,不是传统的那些很多工作被人替代掉了吗,那我们去往高处爬,我们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们去当人上人,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这个行不行呢?现在看来也不行,为什么?

因为这一轮机器对人的替代,不是挑选那个领域的,你说高什么叫高,比方说美国,如果用传统的医学方法,培养了一个放射科的医师,大概要十几年的时间,然后他们就可以拿到很高的薪水30万美金的年薪,可是现在这份工作基本上迷糊识别的这汇总计算机技术就能替代掉了,而且用的费用是原来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百分之一,再比如说 美国有一个职业大家都知道,是非常挣钱的职业 。

律师嘛,美国不是有一个笑话吗,说有一个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飞机 ,上面全是律师,这个恐怖分子就给美国政府打电报说你们赶紧拿10亿美金赎金 如果不拿来的话每隔一个小时我们就将释放一名律师,可见这个律师这个行业多挣钱,在美国多招人恨。

但是现在又如何,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现在有一种工具就是代替律师去分析那种商业文件,要知道要打一个大型的商业官司,经常要分析的文件是几百万分,现在用了这种软件来迷糊识别一个律师可以干过去五六百名律师才能干的事情。

最近好像就有一个案子,一个公司打官司就花了10万美金,这是一个对于美国的诉讼花费来说,这是非常小的数字,分析了150万份文件,而且 更重要的是这个而且人工分析,他的准确率只有机器的60%。

所以你说美国社会 如果你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你看好像这个职业要被替代,我奋斗,我当律师我往律师的那个山顶去爬,爬到半途,你仍然会被这个趋势的浪潮给冲下来,所以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安全的,那怎么办,如果社会再分配不起作用,如果个人向高处的奋斗又不起作用。

我们怎么样抵挡这次浪潮,说实话《与机器赛跑》这本书里最后一章,他也讲了一些低于的方法,但是我个人以我的智商,我看的云里雾里,我看不懂他想说什么,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理解,就是怎么破这个局,最近不是有个词吗,叫怎么破。下面我就整合我看到的一些周边材料给各位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 我称之为叫放弃追求地位 转而追求联系。这话怎么讲呢,我们先得熟悉一个概念,叫莫拉维克悖论。莫拉维克是美国的一个学着,研究人工智能的,他就发现 这个人工智能跟人类之间的关系真的好奇怪,人类觉得特别难的事,比如说复杂的逻辑推理 这对计算机来说这就不叫事,分分钟钟搞定。

可是人类觉得特别简单都不叫事的事,比如说人脸的模式识别,你看婴儿长到七八个月的时候就会认生,什么叫认生,就是除了我的妈妈,我谁都不让抱,一个小bady 他人脸识别的能力已经出现了,可是对于机器来说,这个事很难解决,小孩到了一两岁的时候,能爬能跑,可是你把一个机器人推倒,说你爬起就这么简单的动作,机器人是不会做的。

你让机器人在二楼,说你走楼梯下来不摔跤,机器人很难做到,这是对一个人类的孩子来说太简单的事情了,所以模式识别,对于复杂的模式识别来说,对于机器仍然是一个难题,这就引出我们的结论,未来你要找工作我往哪儿找,不要按照工业社会给我们划定的买那个社会金字塔的那个社会结构,你试图到更高处,那个高处也会会被大水冲掉的,什么工程师。

比如说今年高考刚结束,我们微信后台就有人跟我讲这么一个事,说他有个侄女考得是理工科,然后成绩不是很好,结果家里就逼着她你非要去上一个正经的本科大学,虽然也不是什么好本科,二本吧,学机械制造的。

哎呀,我说这机械制造不好,将来这个3D打印机出来,搞机械制造的这个专业会被淘汰掉的,他说那你说学生们,我说这个孩子多什么感兴趣啊(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你发现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并且能幸运的发挥特长,往往是最能坚持下来,成功几率最高的事情,爱是未来一切成功的源泉,你不爱你坚持下来的概率非常低的。

就像我喜欢聊QQ,一直坚持下来了,喜欢互联网我就一直坚持下来了,我上网已经八年了,我没有感觉累,我喜欢就不存在辛苦,就算辛苦也是暂时的。)说就爱吃,我说那你就让她学大厨去嘛,他说那他家里人了能接受不了,对啊。

大家都觉得厨师好像在社会地位上比较低档,这样的工作怎么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选择呢,这不叫输在起跑线上吗,你看恰恰相反,比如说大厨,尤其是中餐大厨,经常酱油少许,这个少许就很复杂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模式识别的工作。

再比如说花匠,你看着好像很低端的工作,但是伺候这么多花草,这么多形状,不同的病变不同的生产周期,花匠的模式识别是极其复杂的,这恰恰是机器在按时替代不了的,而且还有一种工作,那就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这些工作,这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比如说你可以发明一个机器给我们理发,把所有人的头型都理成一样的,这个没问题,就打算我审美观粗糙我不挑这个发型,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坐在那儿理发,跟理发师这种聊天,你会觉得她回给你一些发型上的建议。一些化妆品的建议啊,这个是很好的一种感受,你跟一个机器人在那儿,在你头上弄几个小时,那种感受是很差的。

所以也许在很长的时间里这种工作是无法让机器替代掉的,再比如说护士,我大病初愈,我刚做完手术,推到病房里,你弄个机器人弄个金属管子在我身上乱摸乱碰,这算什么,我需要的是一个穿护士制服的,长相美丽娟好的,一个女护士进来跟我嘘寒问暖,我这个时候才感觉到我的病痛要减轻点。

所以任何人之间的联系的工作,未来恰恰可能是不能被替代掉的工作,而那些社会地位在原来的工业社会当中比护士要高得多的医生,刚才我们讲过那是很可能要被干掉的,所以从追求地位到追求连接,这是在未来职业职场当中求生的一条路。

那第二条路是什么呢,我称之为叫放弃效率,转而追求趣味,这又得说到一个专有名词,叫幂律,幂律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只要一个系统所有的因素都在追求效率的时候,这个系统就会呈现出一种非常不均衡的一种分布状态。

比方说吧微博,微博为什么会出现大V,就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要跟他联系,当所有人都愿意加他关注的时候,其他新进来的人都觉得,这么多人都关注他,我也没法不关注他,我为了获得手机信息的最高的效率,我就不得不关注他。

所以你看现在微博就呈现出这样的一个生态,越大的V上千万的粉丝,他就会粉丝越来越多,而当这个生态固化之后,我是一个小人物,没有人关注我就是没有人关注我。

你看我现在这个粉丝,新浪微博上现在爱20多万,想在往前涨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但是你像潘石屹 薛蛮子啊,他们那个粉丝涨的就非常大,这就叫幂律,幂律是人人,每一个要素都在追求效率之后自然形成的一种结果,所以经济就是这样。

为什么一旦有一个太平盛世渐渐的就会出现贫富分化啊,就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因为安定的状态,当每个人在追求效率的时候幂律就会出现,不均衡分布就会出现,这是一个经济学上的铁律,这不是哪个富人一定是心黑它导致的结果,那好互联网时代让幂律这个历朝历代古往今来都在起作用 导致社会不公平的魔鬼,它的作用力更大,对吧。

过去如果是一个100多年前成个唱得好的人,他最受欢迎无非它可以搞全国的巡回唱歌,可是现在,一个歌星一旦在网上爆红,比如说lady嘎嘎 对吧,她就会成为全球的巨星,他的收入就会比她次一号的明星收入要多几倍,这就是幂律的作用再一次显灵了,那怎办么对抗幂律,很简单,就是从幂律产生的那个根上铲除它,我不追求效率就好了。

前不久我们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平台上,有这么个小姑娘,她就遇到了一个烦恼,她呢,说实话她的追求我也不太理解,她做麻辣烫,她希望办成一个中国最著名的麻辣烫品牌,但她家里人就不理解,说你回来吧,你考公务员嘛,我家里找关系给你送到银行去,那个工作收入又高,夏天这么热的天还有空调吹,你在那儿搞什么麻辣烫,家里人就不理解,跟父母关系闹得很僵。

如果我给这位朋友和她父母提意见,我恰恰觉得麻辣烫比银行有前途,为什么,你去到街上看看,满街都是ATM机,那些银行底层的柜员天天在那儿简单的收付工作,这种东西近在眼前就要被互联网这股浪潮淹没,这部分工作很快就不存在了,连银行本身它的金融系统都面临脱媒等等一系列重大的转型的危机。

可是麻辣烫这个事就不一样了,麻辣烫跟效率没有关系,它有的就是趣味,到哪朝哪代,我估计除非说几万年后,几万年之内说中国人爱吃一口麻辣烫这个习惯的人总归是有的,这根效率无关的事情,仅仅跟个人口味,个人兴趣个人的一种特定领域的取向有关的这种生意,它就可以永远做下去。

更何况这个姑娘对麻辣烫这么痴迷可以放弃银行的工作来干麻辣烫,她没准儿真的就做成,咱不说全国第一,咱就说区域知名的麻辣烫品牌,你不会觉得她这一生既有荣誉感也会有社会地位,而且也不缺财富吗。

没错,对付幂律,就是要对付效率,让每一个小群体靠兴趣,价值观,心灵的追求,趣味的表达 靠这些东西整合起来,一个一个小而美的商业形式,这就是未来人不会被机器替代的那些岗位群聚的那些选择。

说到这儿,我其实既在说国家宏观层面的选择,我也在说最具体的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是我最后仍然说,但是这个急风暴雨般的趋势还是会扑面而来,说一句冷酷的话 总有人会被这个趋势淹没。

所以这一代人会迎来财富的海量的增长,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会面对冻饿而死的危险,但是人生变得灰败的悲剧,对某些人来讲,对某些无法选择新的机会的人来讲,也许真的是无法避免的。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了王国维先生讲的,悲剧的三种类型。他说这三种类型境界还是不一样的,第一种 他说有人作恶,这个故事里面有一个大坏蛋,穷凶极恶 这是一种悲剧 水平最低。第二种悲剧,是天命所定,不如说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是无法跟天命抗衡,最后自刎乌江,这是第二种悲剧,但这还不是最高级的悲剧。

王国维说这段话就在他的红楼梦评论当中说的,他说最高级的悲剧,就是红楼梦这种,你说红楼梦谁是坏人,谁都不是,没有坏人,甚至没有什么命运,就是所有人都是普通人平凡人,甚至是好人,但是就是因为这些人在一起创造的格局,导致一种巨大的悲剧。王国维先生说,这才叫悲剧中的悲剧。

翻译文字版差不多用了一天的时间,期间就是抽几根烟,晚上的时候一起喝了点酒。在酒桌上,我们讨论了一些东西,一个朋友总是再讲时也命也,我相信命运,可是谁的冬吴相对论人生都会有至少一次的机会去改变命运。

我个人认为改变命运的两种方式,就是了解对大趋势的判断,大趋势的判断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见识,见识这个比较玄的东西不好掌握,另一种改变命运就是自造运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热爱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因为爱,所以坚持下来就简单的多,成功的几率也会越大的,成功改变命运的源泉来在于爱。

如果你爱,你也许能跑过机器,也许会超越机器,因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机器再先进也就是那些潜力。我发明了一个悖论,不知道经济学中有没有呢,就是在你不开放市场的前提下,对方渴望与你通商。协商无果之下,必定诉诸武力要求通商。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